2020-07-2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國立
共找到
570
筆 文章
-
-
2020-07-09 養生.聰明飲食
你吃的是公的還母的?餐桌上常見的這些魚其實會變性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在魚類身上,除了染色體遺傳的影響外,在生殖腺分化及發育過程的環境變化都可能影響其性別走向。在胚胎時期,魚類的生殖系統多未分化,在孵化後短則數天、長則數月,性別才會漸漸確定。而少數如石斑、黑鯛、鱸魚等「雌雄同體」的魚類,儘管經過生殖腺分化,但在後續生殖腺發育的過程裡也可能受年齡、體型與社會結構因子影響而再次性別轉換!台灣鯛、黑鯛、鱸魚、石斑或是烏魚等魚類是不少人餐桌上的常見魚種,但你知道嗎?其實有些魚你很難判斷牠是公還是母!在海洋世界中,這些魚類性別的決定不是天生,而是會受環境影響。而雌雄同體的魚類,從孵化到死亡一輩子更能體會兩種性別的「魚生」啊!是公、是母?魚類可不是一出生就能知道!以人類的性別決定系統來說,當卵子受精的當下,受精卵帶有的X、Y性染色體,就已經大致決定了接下來的生理性別發展。隨著胚胎發育、分化,待胎兒出生時,生殖系統多已分化完成,生理性別是男、是女早已塵埃落定!但在魚類身上,可不完全是這麼回事,除了染色體遺傳的影響外,在生殖腺分化及發育過程的環境變化都可能影響其性別走向。在胚胎時期,魚類的生殖系統多未分化,在孵化後短則數天、長則數月,性別才會漸漸確定。以台灣常養殖的尼羅吳郭魚為例,受精卵多會在水中(約3~4天)或雌親魚口中(約2週)孵化,孵化後仍需要23天左右,才會性別分化完成。先天、後天都能決定魚怎麼「變性」!少數如石斑、黑鯛、鱸魚等「雌雄同體」的魚類,儘管經過生殖腺分化,但在後續生殖腺發育的過程裡也可能受年齡、體型與社會結構因子影響導致性別轉換!若簡單地以目前可觀察到的影響因子來看,大致分為「內在」與「外在」兩大部分。除了受先天遺傳因子影響外,外在環境及人為的荷爾蒙用藥等也會干預「性轉」。從調控遺傳下手,也能選育決定魚苗性別以台灣鯛來說,其性別決定方式就相對複雜,同時會受到染色體遺傳及環境因子影響。而過去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就曾為了避免有雌魚產卵在魚池中,讓魚池同時有不同體型大小的魚,而培育出生長速度較雌魚快的「雄性魚苗」,以有效飼養控管。水試所選擇從調控內在的遺傳因子下手,透過雜交選育技術、研究台灣鯛的遺傳標誌,找出帶有100%雄性基因片段的種魚,並配合激素刺激促使魚苗產出YY雌魚和YY雄魚,以此互相交配育種,終於在2017年培育出100%雄性魚苗的台灣鯛。變男、變女還能受環境影響?溫度、體型及社會結構都有案例而除了上述提到的遺傳因子調控外,事實上包含許多環境因素,包含:pH、發育早期的溫度、鹽度、養殖密度,甚至於魚群的社會結構等,都可能影響魚類的性別。例如在過去針對尼羅吳郭魚的研究就發現,當生長環境的水溫提高,便會使得魚體內的雌激素被抑制,從而導致雄性魚的比例增加。而以台灣沿岸的黑鯛來說,屬於同時具有卵巢與精巢生殖腺的雌雄同體型魚種,在第一、二年繁殖季,其精巢會快速發育產生精子,但到了第三年開始,約有一半的黑鯛會性轉成為母魚,不僅精巢會漸漸退化,卵巢也會發育成熟、產生卵子。外源激素也能引導性別決定!此外,透過外來的性激素同樣也能影響魚苗的性別分化過程。以烏魚來說,在孵化初期、性別尚未分化時,若將雌激素加入餌料混合投餵或水浴,也會使得後續魚苗在性腺分化過程雌性化。不過,依據目前「飼料管理法」規定,雌激素並不列在飼料管理法公告之「飼料及飼料添加物詳細品目」範圍內,因此加入雌激素至飼料中可是違法的喔!整體來說,儘管根據目前許多證據已經可以知道許多魚類的性別決定取決於染色體性別決定,而少部分魚種的性別也會受到環境因素影響,不過實際上關於這些魚類性別轉換的確切原因及機制,仍存在許多謎底等待科學家進一步揭曉!延伸閱讀▶熱帶魚好看但可以吃嗎?張口之前你應該知道的事!▶應該怎麼吃海鮮才能「健康又環保」?▶2048年人類將再也享受不到海鮮!拯救海洋從選擇食用魚種開始參考資料▶吳郭魚的口孵現象-用口腔孵化受精卵及保護仔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魚類性別轉變的奧妙-張清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張清風校長研究魚類性別決定、生殖腺分化二十多年-國立海洋大學▶溫度對於郭魚性別分化的影響-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雌雄同體魚類的起源-生殖細胞如何適應性別錯置的生理環境-海洋中心電子報(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08 養生.聰明飲食
四季豆、毛豆、皇帝豆...哪種農藥殘留風險高?台大農化系教授教你:煮前一定要記得「這步驟」
毛豆、皇帝豆及青豆、蠶豆、鷹嘴豆、花豆等去莢後食用的豆仁【認識作物】豆菜類是以收穫豆莢或豆子為食材的蔬菜。部分豆菜類屬於連續採收作物,如同瓜菜類的小黃瓜一樣,栽培時在同一株作物上,同時會有已經成熟可採收的豆莢及尚在成長的豆莢,還有一些才正開花授粉。簡單的說,就是可以採收的部分和不能採收的部分同時存在。在採收時,若農民未能有效的管理農藥噴灑,已成熟可採收的部分就會暴露於農藥中,容易導致農藥殘留超標。市面上豆類蔬菜有去豆莢食用與不去莢食用的,通常去莢食用的在農藥風險上較低。【這樣洗才乾淨】沖洗:將豆菜放入盆中,注入流動的水蓋過,並用手攪動,讓豆子在盆中透過水流清洗,其間視情況將水瀝乾,再重複接水→攪動清洗→瀝乾的動作數次。浸泡:以清水浸泡約20至30分鐘,浸泡過程中,大約10分鐘換水1次。加熱:由於許多豆菜上有一層較厚的種皮,用水在短時間內其實無法將裡面的系統型農藥浸泡出來,此時可利用加熱方式促進其消散。方法是將浸泡後的豆子瀝去水分,放入鍋中,另外加清水,以微火加熱;水溫熱數分鐘後,不必等到水滾,即可取出瀝乾料理。【農藥如何殘留】系統型藥劑瓜、果、豆菜是3種代表性的連續採收作物,若用藥稍微不慎,農藥殘留的情形就很容易發生。而去豆莢食用的豆菜類,接觸型藥劑在外莢部分已經除去,因此以清洗系統型藥劑為主。接觸型藥劑由於去豆莢食用,接觸型藥劑的殘留機會很少。四季豆、豇豆、豌豆等連莢食用豆類【認識作物】豆菜通常都是連續採收,植株上會同時有各種不同成熟度的作物,可以看到成熟豆莢、幼小剛發育的豆莢與才剛開的花朵,實務作業很難掌握施用農藥的時間與間隔,無論是系統型或接觸型農藥,殘留藥劑的機率都很高。尤其是四季豆與豇豆等豆菜,是連著豆莢一起食用,為了避免農藥殘留的風險,要特別注意清洗。【這樣洗才乾淨】刷洗:水龍頭開啟小水流,將豆菜放在下面沖洗,一面用軟毛刷刷洗豆莢表面,包括兩端與中間筋絲凹陷處,都要仔細刷乾淨。浸泡:然後將洗好的豆菜放入盆中,以清水浸泡約三十分鐘。在浸泡的過程中,約十分鐘要換水一次。摘除:去除兩端蒂頭,如有筋絲也一併撕下。需要切段的豆菜,如豇豆等,留到最後再切,才不會被汙染。加熱:將豆菜入鍋,放入清水加熱數分鐘,讓豆菜在溫熱的水中發散殘留藥劑,不用等到水滾,就可取出瀝乾。【農藥如何殘留】系統型藥劑瓜、果、豆菜是三種代表性的連續採收作物,不論是系統型藥劑或接觸型藥劑,若用藥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會發生農藥殘留。接觸型藥劑豆菜類作物因為是連續採收,農藥殘留的機率一向不低,其中連豆莢一起食用的豆菜類,更是需要多加注意。尤其大部分的豆莢是朝下生長,而農藥噴施後會慢慢流動,聚集在豆莢下部尖端處,最好清洗後摘除。書籍介紹書名:正確洗菜,擺脫農藥陰影【增訂版】:家庭必備!學會洗泡刷,減少蔬果農藥殘留,確保全家人健康作者:顏瑞泓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0/05/02作者簡介/顏瑞泓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負責主持農藥暨環境毒物研究室,曾獲頒「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年輕學者學術研究獎」,並分別獲國立臺灣大學及生農學院評選為「教學優良教師」,學生評價授課風格生動有趣,擅長以大量的生活知識或小故事,讓看起來很難記的東西變得令人印象深刻。曾榮獲2014臺灣農業化學會第五十二屆大會學術榮譽獎。著有《正確洗菜,擺脫農藥陰影》、《正視威脅,別讓毒駭到你》(商周出版)延伸閱讀: 吃得下盡量吃!台大醫師告訴你:為何想長壽,老人胖一點比較好
-
2020-07-06 新聞.健康知識+
網紅踢爆商人騙局 塵蟎肉眼根本看得見?教授這麼說
讀者Rebecca Shu今天(2020-7-5)在《科學的養生保健》的臉書上詢問:林教授您好:朋友傳來這支影片,提到“塵蟎”並非過敏源,市售的吸塵蟎機只是商業廣告誇大不實,請問真相如何?上面的網路連結打開的是一個YouTube影片,標題是:踢爆塵蟎騙局!肉眼根本看得見!我們都被商人騙了?【好棒Bump】這個影片是在大前天(2020-7-2)發表,而在短短3天裡就有將近一百萬個點擊和兩千多個評論,真可說是網紅中的網紅。這位網紅在影片裡拿出一根玻璃管,裡面有幾隻乳白色,在爬動的蟲,而這就是他所說《塵蟎是肉眼看得見》的證據。可是,就我查過的幾十篇資料,沒有一篇說《塵蟎是肉眼看得見》。例如下面這六篇來自大學,研究院,或醫療協會的資料,就全都說塵蟎是肉眼看不見的。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美國肺臟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美國國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Asthma and Allergy Foundation of America(美國哮喘和過敏基金會)University of Nebraska(內布拉斯加大學)Asthma Society of Canada(加拿大哮喘協會)University of Wisconsin(威斯康辛大學)至於這位網紅所說的《塵蟎並非過敏源》,也是與上面這六份資料有衝突。尤其是《加拿大哮喘協會》還特別強調一個事實,那就是《超過50%的過敏性哮喘患者對室內塵蟎過敏》。還有,我也請大家看一篇2018年發表的綜述論文,標題是Home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s For House Dust Mite(居家塵蟎的家庭環境干預)。它的摘要裡的第一句話就是:自從塵蟎首次被認為是屋塵中過敏原的主要來源以來,已經過去了五十年,並且由此延伸而認為塵蟎是過敏性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誘因。至於這位網紅所說的《吸塵蟎機都是騙人的》,就可能是半對半錯。原因是,我提供的這些資料大多有提到《正確使用吸塵器可以減少塵蟎過敏原》,但是它們所說的是一般的家用吸塵器,而不是什麼特殊的吸塵蟎機。那篇2018年的綜述論文有提供一個《減少塵蟎曝露的優先順序》圖表:原文:塵蟎騙局,肉眼看得見?並非過敏源?
-
2020-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有成 日專家讚台灣準備妥當是優等生
日本在武漢病毒的防疫上,備受民眾信賴的是「專家會議」。專家會議副召集人尾身茂24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比較台日防疫時表示,台灣防疫的準備做得很好,是優等生。日本政府在2月14日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對策專門家會議」(專家會議),會議召集人是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長脇田隆字、副召集人尾身茂、成員川崎岡部等3人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召開記者會,提出預防第2波疫情來襲的建言。17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時,尾身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事務局長(秘書長),目前他是日本地區醫療機能推進機構理事長。尾身在這場記者會上表示,當年日本很幸運未受到SARS侵襲,相較於台灣,日本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沒做好準備,台灣是優等生。尾身表示,鑽石公主號郵輪陸續傳出疫情時,專家們就知道日本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篩檢量能有問題,2月10日的會議記錄曾記載,他告知政府篩檢量能的問題。2月下旬,他再度強力要求政府要正視這問題,到了3月28日提議官民合作,擴充病毒篩檢的量能。3月至4月初,各地保健所的量能呈現吃緊狀態,因此4月7日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尾身在記者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這次台日防疫的比較。尾身答說,日本在這次疫情中死亡人數較歐美國家少,但他之前曾在專家委員會上肯定台灣防疫有成。他說,因為台灣有防治SARS經驗,台灣距離中國近,有警覺性,加上來自歐洲的境外移入台灣的確診病例少。他說:「總歸一句,台灣準備得很好。」他認為,相較於台灣,日本沒經歷SARS疫情,沒培養防疫文化,所以這次沒能做好準備。但目前日本疫情穩定,真的要歸功於人民與醫療相關人員的努力,像是在防止群聚感染方面,醫療相關人勤做疫調,一般市民也很配合,整體而言,大家清楚行動上一定要有所改變,才能做好防疫。尾身曾對日媒表示,日本沒經歷過SARS的教訓,最明顯的就是未建立PCR檢查體制。這次他也察覺到,患者感染的歷程、篩檢出陽性率等資訊的收集速度太慢,這些課題有待解決。此外,行政區分、個人資訊的處理等,有時難度高,無法順利做到疫情資訊共享。觀察日本的防疫一開始是「佛系防疫」,步調慢半拍,有些台灣人從電視畫面看到日本人缺乏防疫意識的模樣,替日本備感憂心。3月20至22日的3天連假,賞櫻景點湧進大批賞櫻客,直到3月30日傳出前一晚喜劇泰斗志村健因染疫死亡的消息傳出後,許多日本民眾才真正提高警覺。美國「外交事務」期刊(電子版)5月14日從東京發出的一篇評論指出,日本這次的防疫看起來荒腔走板,但結果卻是全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奇妙地控制得很好。這份期刊指出,日本來自中國的觀光客多、民眾未能充分保持社交距離,相較於國際社會病毒篩檢率低,但「死亡人數卻奇蹟式的很少」。此文還表示,日本防疫的結果值得令人佩服,但純粹是幸運,還是因為政策好,實在令人看不清。這樣的評語不知是褒是貶,如果單靠幸運,那就無法記取教訓,如果是政策好,似乎也不盡然。原本一般民眾以為政府仰賴這個專家會議,未料本月24日日本放送協會(NHK)電子版報導說,專家會議3月2日發出「無症狀者也會感染給他人」的見解,政府認為這樣的說法會引起恐慌,要求專家將書面的文字刪除。日本電視台新聞網也報導,專家指出,這場抗疫可能是長達一年以上的長期戰,政府需提出長期策略,結果也被政府要求刪除這樣的文字。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這場記者會,脇田、尾身等人代表專家會議對政府提出建議,需預防第2波疫情的到來。專家們認為,疫情擴大之際,專家們備感危機,但一般民眾卻還沒有危機感,所以2月24日,專家會議提出「見解」,呼籲民眾要直接改變行動,過「新生活」。有些人認為專家登高一呼,讓民眾提高了防疫意識,但也有人認為專家會議管太多。加上專家常開記者會,讓一般民眾誤以為國家政策或防疫對策是由這個專家會議做決定。也有人認為,政府與專家會議之間的責任難以釐清。脇田在記者會上釐清,專家建言組織(類似專家會議)只是分析現況、做評估,然後向政府提出建言,如果政府否決專家的建言,政策的實施由政府負責,有關風險溝通,應由政府主導,專家建言組織只是從旁協助。脇田指出,專家建言組織的角色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有必要釐清。今後若要兼顧拼經濟與防疫,有必要成立一個集結各領域智慧的組織。相較於日本的防疫狀況,台灣這次防疫有成,是世界上的模範,許多日本民眾從媒體得知這點,就連記者搭計程車,表明是台灣人後,司機高度讚揚:「台灣做得太棒了」。很多日本人都知道台灣有天才IT大臣,政務委員唐鳳解決口罩荒的問題,也知道總統蔡英文民調支持率創新高,以及台灣有個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是「鐵人大臣(部長)」等。日媒記者也好奇詢問中央社記者有關日本防疫做得如何?」只能答說:「和台灣大不同,台灣很清楚誰是疫情指揮官,但日本的疫情指揮官不知是誰,一開始以為是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但不知從何時起,電視上出來說明疫情的人換成經濟再生大臣西村康稔。」相較於台灣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有日本醫師建議政府成立類似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組織,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也提出要成立「東京版CDC」,但日本政府目前沒考慮成立。脇田說:「有緊急狀況時召集專家發揮功能即可。平時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最重要,這可能是日本式的作法。」台灣記取17年前SARS慘痛教訓,在疾管署成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NHCC),這次防疫超前布署,有人認為台灣是準備了17年才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的成果。
-
2020-06-24 新聞.生命智慧
照顧癌末弟犧牲健康與幸福!一場加護病房裡的婚禮,讓她終於不再為別人而活
這是我與他們的故事, 因為他們, 我體會到世事無常……。那是在一個飄著細雨又悶熱的5月天,我結束上午的居家訪視,匆匆回到安寧病房,與阿中和三姊一同討論出院計畫。相遇,揹起照顧責任與不安阿中是口腔癌末期,右邊臉上有個大大的腫瘤傷口,平常有厚厚的紗布,眼睛被腫瘤擠壓到只剩一條線,看不出原本的長相,濃重的腥臭味劈開了他與人的距離。 雖然做了氣切手術,但是只要壓住氣切管他還是可以講話,只是阿中很安靜,多數時候只會點頭、搖頭和彎起大拇指說謝謝。 「我很擔心他這樣怎麼出院?傷口這麼大,還常常出血,我不知道如果他在家發生大出血,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眼前的中年女子年紀約莫40來歲,身材瘦削,一頭長髮隨意的紮起,神情充滿擔憂,她是阿中的三姊。 「阿中沒有結婚,只有我能照顧他,家裡還有個老媽媽,媽媽跟阿中的感情很好,她看到他這樣會凍免條啦!我們照顧阿中還要顧媽媽,顧不來啦!」三姊很擔心阿中回家要面臨的挑戰。 「不用擔心!我想陪媽媽!我要回家,回家比較好。」阿中一手壓住氣切孔,急切地想要表達自己的立場。 我能理解三姊的照顧壓力,也想幫阿中在一切都還沒有太糟的時候,回家多陪陪家人。我試著讓三姊了解居家照護能提供的支持,在阿中的堅持與我的推波助瀾下,三姊只好妥協,帶著一顆不安的心回家了。 阿中租屋處坐落在俗稱棺材街的街道上,住戶的經濟都不好。房子不大,可是他家的神桌很大,約有20幾尊神像,都是媽媽撿回來供奉的。阿中、媽媽、三姊,還有一個中風的弟弟,一家人擠在3房1廳的空間裡,他們的經濟負擔很大,靠著殘障津貼、阿中生病前累積的積蓄與三姊不時兼差打零工過日子,然而照顧的重擔完全落在三姊身上。回家,有姊姊疼、有姊姊愛簡單的環境評估後,開始幫阿中換藥,揭開阿中臉上的紗布,我震驚地倒抽了口氣,沒有紗布遮掩,阿中右半邊的臉是空的,血管、骨頭清晰可見,還夾著黃色的腐肉跟黑色的結痂,無預警地一道血注直線噴出……。 「哎呀!又出血了!」三姊嚇白了臉,驚叫了一聲。我反射性地拿起紗布壓住傷口,阿中的表情很淡定,似乎早已司空見慣。 在一陣忙亂過後終於止血,正當我跟三姊討論要如何包紮傷口時,阿中突然變得很激動,一直比手勢「快點蓋起來!」阿中壓住氣切口,急切地想要表達。 「你放心,媽媽還在睡午覺,剛剛是弟弟的聲音。」三姊安撫著阿中,一面向我解釋:「阿中怕媽媽擔心,不想讓媽媽看到傷口。」這才知道以前阿中都是自己對著鏡子處理傷口,家人都不知道阿中病得這麼嚴重,現在傷口越來越大,才交由三姊幫忙換藥。 「他什麼都自己來,就是不想要我們擔心,變得這麼嚴重才讓我知道……。」三姊垂著淚,說著她的心疼。 她說有一天夜裡起床察看阿中時,突然聞到有一股很重的血腥味,打開燈一看,發現整個床單上都是紅艷艷的血跡,三姊說她嚇壞了……,一邊哭一邊幫他換紗布、換衣服、換床單,不忘跟阿中講:「你免驚,三姊在,三姊會照顧你,會幫你處理好!」 三姊說到這裡表情餘悸猶存,聲音都哽咽了,阿中伸出手來,輕拍著三姊試圖安撫她。看著這一幕,我也紅了眼眶,忍住內心的激動,教三姊準備深色的床單,不至於在出血的當下被大片殷紅嚇呆,並說明傷口止血、出血的照顧方法,訪視結束時一向安靜的阿中,壓著氣切管跟我說:「謝謝你們沒有放棄我。」 回程的計程車上,我仍久久無法回神,心疼這份在風雨飄搖中仍緊緊地守護著對方的深情。堅強的女人,扛下屋內風暴「為什麼我這麼歹命啊!」「媽,妳不要再哭了,身體會受不了,阿中聽到會難過啦……。」 還沒有走進阿中家,在長長的樓梯口,便聽到媽媽正嚎啕大哭,夾雜著三姊低聲勸解。在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後,三姊披散著頭髮來幫我們開門。 我每個禮拜都要來看三姊與阿中這家人,已經數不清這是第幾回了,門一打開,濃重的傷口腥臭味,混和著刺鼻的菸草味撲面而來,將近1年下來,已逐漸習慣這樣屬於他們家的氣味,很自然地走向窗邊,打開窗戶,散開一室的沉重。 「葉護理師不好意思,我媽今天心情很不好。」看著憔悴的三姊,媽媽正坐在神壇前面哭,客廳裡一桌的飯菜沒有動過的痕跡,已經是下午2點,她們似乎還沒有用餐。「我這一輩子都沒有做壞事,這麼虔誠地拜拜,希望阿中可以好起來,可是為什麼啊?天公伯還是要把他收走?」媽媽看著神明,滿臉淚水,情緒顯得相當激動。 三姊啞著嗓子柔聲勸著媽媽:「媽,葉護理師來看阿中了,妳先吃飯,好不好?」「阿中走了,我也不要活了!」媽媽哭得聲嘶力竭。「媽媽看到傷口了,阿中今天跟媽媽說要她好好照顧自己,他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三姊輕聲跟我解釋。 「天哪!妳辛苦了!」可以想像三姊正處在一個暴風中心,忍不住上前擁抱三姊,驚覺三姊好瘦,心疼這弱不禁風的身體要承擔這麼多,不管是照顧阿中還是安撫媽媽,三姊都一力承擔,我的心被狠狠地擰著,好希望能為她做點什麼。 我轉身在傷心欲絕的媽媽身邊坐下,輕輕撫著她的背,想像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眼前的老婦人經歷了先生早逝、小兒子中風,阿中曾是媽媽最強大的依靠。 心想雖然沒有什麼言語能化解媽媽心中的痛,仍想要讓媽媽感受到我的誠意,同理著媽媽心裡的痛,陪著媽媽聊她心裡的阿中,媽媽的眼淚像串珠一樣,一顆接著一顆落下,哭到讓人鼻酸。 而我心酸的發現,在重男輕女的媽媽心目中,從來沒有三姊的位置,忍著對三姊的心疼,我盡力安撫媽媽,不僅是為了讓阿中放心,也為了減輕三姊的負擔。 整個下午,我陪著媽媽跟三姊一起幫阿中換藥,訪視結束已是黃昏時分。「葉護理師,謝謝妳來,看到妳,我就放心好多!」堅強的三姊感激地拉著我的手久久不放開,濃濃的菸草味包圍著我們。我忍不住提醒三姊注意健康:「三姊,妳辛苦了,菸少抽一點啦!要記得吃飯!」我輕輕地拍著她的背,希望能傳遞一點力量給她。 沒多久阿中走了。 在三姊的陪伴下,阿中在睡夢中離開,沒有痛、沒有苦,記得那是個細雨霏霏的清明時節。為自己而活的妳,如此美麗阿中離開半年後,在一個深秋微涼的夜晚,我接到三姊的訊息。「葉護理師,我尿尿有血,腳水腫,不知道要找誰幫忙?妳可不可以幫我掛號?」三姊被診斷出自體免疫疾病,沒想到病情進展很快,不到1個月就住進了加護病房,共照護理師跟我說她要幫三姊舉行一場婚禮,有個男人等了三姊10幾年了,他說結了婚,三姊就是他們家的人,可以入他家的墳,就不會變成孤魂野鬼,四處飄零……。 三姊的婚禮在加護病房舉行,我站在病床邊,一直哭,可是三姊笑了,她拉著我的手,知道我捨不得她。新郎提起三姊,有濃濃的不捨。我知道他說的那個三姊,那個瘦小的女人從早忙到晚,沒日沒夜地照顧一家人。 她只知道時間到了要幫阿中灌食、灌藥、傷口濕了要換藥、傷口又出血了要趕快止血、為了預防肺炎要拍痰、化痰、門診時間到了要去幫阿中拿藥,好不容易安頓好阿中,轉身又開始忙著洗弄髒的床單、洗衣服、煮三餐。 媽媽傷心難過時,顧不得還空著肚子,又得坐下來勸解媽媽,媽媽因為心情不好,沒少拿三姊出氣,她都一一忍下來。這樣的三姊沒有自己,只有家人。 可能她早就生病了,只是她都忽略了,我們也沒有想到怎麼會這樣子。我靜靜地聽新郎講三姊,眼淚又再度決堤,感到無限痛惜,此時的我不是「葉護理師」,我是三姊的朋友。 婚禮進行曲響起時,我淚如雨下,看著新郎新娘交換婚戒宣告誓言,從新郎的口中才知道三姊有個名字叫做──「美惠」。 這麼多年了,「三姊」早就是她的代名詞,一直在為別人而活,忘了自己是誰,我們也都忘記她是誰,直到從新郎口中叫出的這一聲「美惠」,為她套上戒指,我看到三姊的眼角流下淚水,唇邊揚起幸福的弧度,她終於活回了真正的自己! 無奈的是,破敗的身體與那一身幸福的白紗,形成強烈的諷刺,讓我不知道該為她高興還是哀傷。 晚上迎來那年第一道寒流,靜謐的深夜裡我突然哭著從夢中醒來,眼淚無法停止,止不住的冷襲上心頭,我有個感覺,三姊走了,她來跟我說,再見! 滿腦子都是那段與阿中及三姊相處的點滴。如果可以,我是不是應該再多叮囑三姊注意身體?是不是要叫三姊少抽幾根菸?是不是該建議三姊去追求自己的人生?這樣三姊就可以好好活著?沒有人能給我答案,只有淚水和著無限惋惜留在午夜夢迴。 美惠,我會一直記得妳,記得妳堅強的身影,記得妳溫柔地叮囑,記得妳套上戒指那刻燦爛的笑容。 我不會再哭了,因為我知道,現在的妳很幸福,我很替妳高興,妳有個歸宿,終於有人疼妳、照顧妳了……。 安聆心語因為愛,你可能為他傾盡所有,工作、青春與健康,不惜一切。請記得在你的背後,還有那些愛你的人,請為自己也為那些愛你的人,珍重自己、保有自己。書籍介紹伴,安寧緩和護理札記作者: 汪慧玲, 周思婷, 姚佩妏, 許佩裕, 許維方, 陳怡安, 陳姍婷, 陳新諭, 葉惠君, 蘇靖嵐出版社:博思智庫出版日期:2020/03/03作者簡介/安寧緩和團隊護理師陳新諭/安寧病房護理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家醫科、安寧病房、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總年資7年許維方/安寧病房護理師長庚大學護理學系家醫科、安寧病房、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總年資7年蘇靖嵐/安寧病房護理師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家醫科、安寧病房,總年資8年姚佩妏/安寧病房護理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內科病房、安寧病房,總年資7年陳怡安/安寧共照護理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腫瘤病房、化學治療室、安寧共同照護,總年資18年 陳姍婷/安寧共照護理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內科病房、皮膚科病房、腦中風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安寧共同照護,總年資13年汪慧玲/安寧共照護理師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內外科組腫瘤科病房、安寧共同照護,總年資7年周思婷/安寧共照護理師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系家醫科、安寧病房、安寧共同照護,總年資7年許佩裕/安寧共照護理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家醫科、安寧病房、胸腔內科加護病房、燒傷加護病房、安寧共同照護,總年資16年葉惠君/安寧居家護理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心臟內科、家醫科、安寧病房、安寧共同照護、安寧居家護理師,總年資18年延伸閱讀: 「膽固醇太高,要少吃蛋」是錯的!台大營養講師:「蛋黃」是血液中膽固醇的清道夫 手腳綁病床2小時後,我覺得我「不是人」...朱為民醫師:生不如死的「約束體驗」,竟是照護現場的真實
-
2020-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天竺葵精油是否降病毒感染風險 疾管署:待驗證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王升陽研究團隊發現天竺葵、檸檬精油可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人體,但疾管署說,未來能否應用於人體、如何使用等,待進一步研究及驗證。中興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王升陽團隊研究植物精油抑制引起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毒感染可能路徑,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是引起「嚴重急性呼吸肺炎」冠狀病毒(SARS-CoV)、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和人類冠狀病毒NL63的受體。如果能抑制ACE2表現,可能減低病毒感染風險。王升陽團隊自超過60種植物精油中篩選出具顯著抑制ACE2表現的精油,分別是天竺葵與檸檬精油,並經氣相層析質譜分析顯示,天竺葵精油是由22種化合物組成;檸檬精油中有9種化合物;香茅醇、香葉醛和乙酸橙花酯是天竺葵精油主要化合物,檸檬烯則是檸檬精油主要化合物。研究顯示,人類上皮細胞經天竺葵與檸檬精油主成分香茅醇和檸檬烯處理後,可顯著降低ACE2的表達。王升陽團隊研究證明天竺葵和檸檬精油及其主成分具開發為天然抗病毒劑潛力,可能有助於防止引起「嚴重急性呼吸肺炎」冠狀病毒入侵人體。不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告訴中央社記者,從研究成果看,研究處於相當早期細胞試驗,仍是實驗室裡的研究,未來能否應用於人體、如何使用等,待進一步研究及驗證。
-
2020-06-18 新聞.健康知識+
用什麼鍋煮湯,決定你喝進什麼!顏宗海教你6種鍋具安心用法
食安事件一波接著一波,很多人擔心外食會有問題,於是自己回家開伙的機率變高了。不過,選用鍋具時還是要小心謹慎,否則用錯了,同樣會有食安上的疑慮。很多婆婆媽媽常問我,到底哪一種鍋具使用起來比較安全呢?其實各種鍋具都有優缺點,我的建議是不同的烹調方式要使用不同的鍋子,最好不要一鍋煮到底才安全。早期電鍋的內鍋幾乎都是鋁鍋,好處是質輕又便宜,因此廣受消費者歡迎。不過隨著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抬頭,很多人擔心鋁鍋會釋出鋁,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及骨頭病變的風險,因此現在很多家庭都已不用鋁鍋煮東西了。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如果外食時,觀察到老闆用鋁鍋來烹煮食物,建議最好不要購買來吃,因為鋁鍋如果遇到高溫、接觸酸性醬料或刮傷都可能讓鋁溶入食物裡,吃多了就會對健康造成影響。有些人會問我:「鋁鍋釋出的鋁只是微量,應該沒關係吧?」我通常會告訴他們,生活中到處充斥著鋁,例如胃藥、油條、麵包、麻辣鴨血裡都有鋁,由於鋁必須經由腎臟排出的,腎功能正常的人若攝取到金屬鋁,仍可順利排出體外,但腎功能差的病患吃到這些東西,可能會使鋁殘留體內。因此,鋁鍋能不用的話最好就不用。目前市面上販賣的電鍋內鍋已經較少出現鋁鍋,而以不鏽鋼鍋來取代,如果有預算上的考量,也有鍋子內層是不鏽鋼材質,外層及蓋子是鋁的產品。只要接觸到食物的部分不要使用鋁,就不至於對健康產生危害。不沾鍋外型美觀,食物也不會沾黏到鍋子上,烹調起來更輕鬆方便,造福了不少家庭主婦。不過不沾鍋塗層含有全氟烷化合物,因此要避免高溫烹調、少用酸性醬料或避免刮傷,才能降低致癌物全氟辛酸釋出,進而汙染到食物。例如可以使用不沾鍋來煮義大利麵,但高溫油炸雞排或炸豬排則不建議使用。陶瓷鍋漂亮、氣派,拿來燉煮食物,例如冬天的羊肉爐、薑母鴨,可以提升用餐的氣氛。不過陶瓷鍋通常色彩會較鮮豔豐富,這些色素可能會釋出鋁、鎘,一不小心就會把金屬一起吃下肚。建議選購不沾鍋時盡量以原色、素色為主,或鍋子外層有顏色沒關係,但跟食物接觸的內緣,則不能有色層。華人喜歡用大火快炒的方式烹調食物,鐵鍋耐高溫,是不錯的選擇。不過,鐵鍋的缺點是容易生鏽,若沒有每天使用,會產生氧化鐵或微生物汙染等問題,可能造成腸胃道刺激。此外,有些家庭會用鐵鍋來煮湯,煮完後並不會特別盛別的容器,而是將湯一直留在鐵鍋裡,要吃時才一碗一碗地舀。這種方式也會讓鐵跑出來,造成汙染。有些人認為鐵鍋釋出的鐵剛好可以幫身體補鐵,我並不贊同這樣的做法,因為這些從鍋子裡溶出來的鐵並不衛生,有可能遭受微生物汙染。要補鐵的話不妨多吃紅肉。跟鐵鍋的情況差不多,銅鍋的好處也是適合高溫烹調。我們去吃韓國烤肉時,會覺得火好像很小,但肉片一下子就烤熟,這是因為銅鍋發揮導熱快速的優點。不過銅鍋也是要避免刮傷,否則同樣會讓食物汙染到銅,過多的銅會提高罹患肝硬化的風險。跟前面幾種材質的鍋具比起來,不鏽鋼鍋相對安全,而且也很適合高溫烹調。不鏽鋼鍋依價格不同而有分等級,從貴到便宜依序是四○○、三○○及二○○系列。二○○系列多是工業用途,三○○及四○○則可使用於鍋具、餐具中。編號三○四系列的不鏽鋼鍋,含有18%鉻、8%鎳,耐高溫及強酸、強鹼,被公認是最安全的材質。二○○系列的不鏽鋼鍋,廠商因為成本的考量,可能用錳來取代鎳,若使用不慎、刮到會釋出錳,長期下來接觸會提高大腦神經退化疾病的風險。不管使用哪一種鍋具,都盡量不要使用金屬鏟子或用鋼刷來刷洗,才不會造成損傷,進而溶出重金屬。各種材質鍋具比一比書籍簡介書名:食品不安全的年代如何自保?顏宗海醫師教你怎麼吃最安心!作者:顏宗海出版社:平安文化出版日期:2016/03/28作者簡介/顏宗海 醫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醫學博士。生於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系,並於英國倫敦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在林口長庚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遇到影響他最深的老師,「俠醫」林杰樑醫師。顏醫師在林杰樑醫師門下專攻腎臟醫學與毒物學,發表過一百多篇國際期刊論文。在林杰樑醫師過世後,曾與他共事長達十八年的顏醫師延續恩師未完成的研究,並接棒成為媒體公認的「食安守護者」,積極傳授民眾正確的飲食觀念,希望打造業者良心、政府用心、民眾安心的健康社會。目前擔任衛福部健康食品審議小組委員、經濟部日常用品國家標準技術委員、台北市、桃園市及新竹市衛生局食安委員,現職為長庚醫院腎臟系臨床毒物科主任。延伸閱讀: 明明沒撞到,身上卻出現「不明瘀青」?中醫師:這3種部位,小心是癌症前兆!
-
2020-06-12 科別.骨科.復健
5招宅運動 隨時隨地積骨本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周身體活動量至少做到中度有氧運動150分鐘,但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高達47.3%國人每周身體活動量未達標準,沒時間做運動是最常見的藉口。為鼓勵民眾隨時隨地找時間運動,國健署邀請韻律體操國手「體操精靈」宋語涵及籃球國手林正示範5招「宅運動」。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院院長湯文慈指出,每天運動30分鐘,其實可以利用零碎時間,每次10分鐘,分階段執行積少成多,運動效果一樣好。研究指出,適度運動可以增強防護力,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或毛巾,就能在家達到運動效果。很多為了事業打拚而忘記運動重要性的30至40歲上班族,誤以為退休後再運動還來得及,湯文慈則強調,40歲以前是存骨本及保留肌力抗老化的黃金時期。運動可提升肺活量、避免肥胖,增加氧氣消耗及血液循環,降低心血管疾病及三高風險,但賈淑麗說,國人運動不足是排行第四名致命隱形殺手。「體育妖精」宋語涵及籃球國手林正昨日示範5招「宅運動」,無需特殊裝備,不受場地的限制,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運用隨手可得的毛巾、彈力帶等物品,就能隨時隨地健身,「運動程度不輸健身房。」居家協調訓練-推推球運動:爸爸和小朋友一起推著彈力球走,訓練小朋友的大肌肉群及手部肌肉與身體協調。居家爆發力與協調訓練-反向跳運動:親子一起玩雙人反向跳,可以訓練雙腳爆發力和身體協調性,還可以互相挑戰,看誰的耐力比較好,提升運動的樂趣。居家肌力訓練-深蹲運動:手握彈力帶兩側末端,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踩住彈力帶往下蹲,可以強化下肢肌力,也可以親子面對面一起做,增加默契。居家心肺及肌耐力訓練-跑步機:手扶穩桌子或家具,穿運動鞋各踩一條抹布來回移動,以訓練下肢肌群為主,核心為輔,過程中手部不能離開扶手,以保持安全。居家下肢肌耐力訓練-坐式健身車:左右手維持不動,雙膝輪流輕頂礦泉水,可以訓練上肢、核心及下肢肌力,只要2瓶礦泉水,運動6分鐘,消耗約32卡熱量。
-
2020-06-12 新聞.健康知識+
除了不能裝熱的,塑膠容器也不能裝這2種飲品!台大農化系教授:6關鍵避免把毒吃下肚
食器塑化劑溶出問題保麗龍便當盒、塑膠餐具、泡麵碗,還有各種塑膠包裝的食品……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常常出現。但許多研究陸續發現,製造塑膠使用的塑化劑在某些塑膠材質中可能因加熱溶出,若長期接觸、攝取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因此引起民眾的重視。塑化劑是一種統稱,大約是數十種化學物質,主要添加在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目前有24項塑化劑是環保署列管毒性化學物質,其中17項屬於第4類毒化物。依照〈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將毒化物分成4類,分別是:・第1類「累積性」在環境中會蓄積、不易分解,致汙染環境或危害人體健康者;・第2類「慢毒性」有致腫瘤、畸胎或慢性病者;・第3類「急毒性」經暴露會立即危害生命者;・第4類「疑似毒化物」有汙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之虞者。2011年臺灣爆發重大食安事件,昱伸香料公司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裡違法加入的塑化劑DEHP,則是同時具有累積性及慢毒性的塑化劑成分。食器會溶出哪些可能具危害性成分,與溶媒(容器盛裝的液體)、容器材料及接觸容器的條件(容器盛裝的液體溫度、酸鹼及盛裝時間長短)有關。因此,容許溶出哪些成分是以溶出試驗條件去定義。塑膠材料有可能含有重金屬及塑化劑,但法規對於含量與用來盛裝食物時可能的溶出量均訂有規範。含量部分,如鉛、鎘要在100ppm以下;塑化劑溶出量則規範在正庚烷下溶出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 DEHP)1.5 ppm以下。由於消費者對於食安問題的重視,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為讓食品業者與消費者能清楚了解塑膠產品的相關資訊,正確且安心地使用可能接觸到食物的塑膠類產品,於2016年4月18日公告修正〈應標示之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品項〉及〈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標示相關規定〉,自2017年7月1日起製造之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若食品接觸面含塑膠材質,必須揭露該產品的材質、耐熱溫度,以及做為重複性或一次性使用等資訊,並明確告知使用該產品的注意事項,以利消費者正確使用。●如何選擇安全食器目前正提倡減塑風潮,所以盡量不要使用塑膠器皿,當非得要使用塑膠製的食器時,必須注意選擇的重點。應注意產品標示內容,選購標示完整之產品,並依標示說明正確使用,產品上如有刮痕、霧化、缺口、破裂等情況,應立即更換。而且不僅是塑膠材質的製品或器具,所有食品容器具的「接觸面」只要含塑膠材質,都要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6條的規定標示。例如塑膠杯、表面有塑膠膜的紙杯,或是有一層塑膠覆膜的紙袋,都需要揭露該產品使用的材質、耐熱溫度、是否可重複使用或僅能做一次性使用等資訊。此外,也要從我們的直覺去判斷食器是否有異狀,若器具、容器或包裝有變色、臭味、異味、汙染、發霉、含有異物或纖維剝落的情形,都要避免購買或是使用。●如何安全使用塑膠食器1. 清潔塑膠類容器、器具時,要注意不可造成塑膠材質的刮傷,因此應避免過度激烈刷洗,要選擇柔軟材質的刷洗工具與溫和洗劑,並且不要直接在塑膠餐具上使用刀具切割食物。2. 塑膠類容器或餐具,若有刮傷或是磨損,應立即更換,避免溶出物質;而刮傷或磨損的地方,也可能會沾染汙物或是有微生物生長。3. 要注意塑膠材質的種類是否適合所盛裝的食物,但基本上避免盛裝高溫、過酸或是含酒精成分的食品或飲料。4. 除非產品上有說明或是明確知道這材料可加熱使用或可微波,否則塑膠製品(包括保鮮膜或是盒子)加熱時都要注意不宜與食物直接接觸。5. 消毒殺菌時,避免使用紫外線或是用熱水蒸煮,一旦發現有材質龜裂、變形或顏色異常的情況,應盡量避免使用。6. 其他不合適的使用方式,例如有些店家會用塑膠袋包住盤子,再把食物直接放上面端給客人,這種做法要盡量避免,因為盛裝高溫食物時,塑膠袋易溶出有害健康的物質。書籍介紹正視威脅,別讓毒駭到你:家庭必備!認識毒物的真相,積極避毒、減毒,降低全家人健康風險作者:顏瑞泓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8/11/15作者簡介/顏瑞泓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負責主持農藥暨環境毒物研究室,曾獲頒「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年輕學者學術研究獎」,並分別獲國立臺灣大學及生農學院評選為「教學優良教師」,學生評價授課風格生動有趣,擅長以大量的生活知識或小故事,讓看起來很難記的東西變得令人印象深刻。曾榮獲2014臺灣農業化學會第五十二屆大會學術榮譽獎。著有《正確洗菜,擺脫農藥陰影》延伸閱讀: 明明沒撞到,身上卻出現「不明瘀青」?中醫師:這3種部位,小心是癌症前兆!
-
2020-06-11 養生.運動天地
影/久坐1小時=抽兩根菸 顧打拚不運動一個月少活2天
我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國人每日平均久坐5.9小時,若根據澳大利亞2011年研究所述,久坐1小時等於抽兩根菸,會減少約22分鐘的平均餘命,換句話說,如每天上班8小時久坐不動,上班族只顧打拚、不運動,一個月恐少活2天,久坐者需靠每天運動30分鐘延長壽命。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周需身體活動量至少做到中度有氧運動150分鐘,但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及108年教育部體育署「運動現況調查」 發現,高達47.3%國人每周身體活動量未達WHO建議標準,沒時間做運動是最常見的藉口。運動可提升肺活量、避免肥胖,增加氧氣消耗及血液循環,降低心血管疾病及三高風險,賈淑麗說,運動不足是排行第四名致命隱形殺手;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院院長湯文慈說,每天運動30分鐘,其實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分階段執行積少成多,運動效果一樣好。湯文慈表示,很多為了打拚而忘記運動重要性的30至40歲上班族,誤以為退休後在運動還來得及,事實上,40歲以前是存股本及保留肌肉抗老化的黃金時期,研究指出,適度運動可以增強防護力,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或毛巾,就能在家達到運動效果。為鼓勵民眾隨時隨地找時間運動,國健署邀請韻律體操國手「體操精靈」宋語涵及籃球國手林正現場示範5招式「宅運動」,無需特殊裝備,不受場地的限制,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運用隨手可得的毛巾、彈力帶等物品,就能隨時隨地健身,連林正都認證「運動程度不輸健身房。」●居家協調訓練-推推球運動:爸爸和小朋友一起推著彈力球走,訓練小朋友的大肌肉群及手部肌肉與身體協調。●居家爆發力與協調訓練-反向跳運動:親子一起玩雙人反向跳,可以訓練雙腳爆發力和身體協調性,還可以互相挑戰,看誰的耐力比較好,提升運動的樂趣。●居家肌力訓練-深蹲運動:手握彈力帶兩側末端,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踩住彈力帶往下蹲,可以強化下肢肌力,也可以親子面對面一起做,增加默契。●居家心肺及肌耐力訓練-跑步機:手扶穩桌子或家具,穿運動鞋各踩一條抹布來回移動,以訓練下肢肌群為主,核心為輔,過程中手部不能離開扶手,以保持安全。●居家下肢肌耐力訓練-坐式健身車:左右手維持不動,雙膝輪流輕頂礦泉水,可以訓練上肢、核心及下肢肌力,只要2瓶礦泉水,運動6分鐘,消耗約32卡熱量。
-
2020-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故宮搶先解封 南北院取消進場人數控管
6月7日防疫規範將鬆綁,故宮表示,從今天起故宮北、南院取消進場人數控管,但會視展場擁擠程度適度疏導遊客,以維持社交距離;觀眾進館仍會維持量體溫及酒精消毒措施。隨著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趨緩,並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月7日後擴大鬆綁生活防疫規範,讓許多藝文場館看到一線曙光。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天表示,即日起將取消進場人數控管,但會視展場擁擠程度適度疏導遊客,以維持社交距離。不過觀眾進館時,故宮仍會維持量體溫及酒精消毒措施,觀眾在場內如無法保持適當距離,將勸導戴口罩,而展場服務人員仍會配戴口罩服務。
-
2020-06-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防疫解禁 這些解封項目一次查清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考量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風險低,為了讓民眾順利恢復正常生活,今天達到四個潛伏期滿,仍維持本土病例零確診且無社區感染,正式擴大鬆綁民眾生活防疫規範。不過仍有但書,民眾仍須配合實名(聯)制,並落實個人防護措施(勤洗手、無法維持社交距離或搭乘大眾運輸時戴口罩),從事各項日常及休閒活動,包括藝文、餐飲、休閒活動場所,不再受限人數規範。1、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若無法保持距離就要戴口罩。2、落實個人衛生防護,如戴口罩、量測體溫,店家建議於入口及場所內提供洗手用品或設備。3、建立實名制,並確實執行人流管制及環境清消。至於哪些項目解禁、以及有條件解禁,本報一次條列式整理,方便讀者查詢。●大眾運輸:台鐵、高鐵、捷運、公車等旅客進站乘車仍須量體溫、戴口罩,不過進站、上車後,若可維持社交距離或適當阻隔時,可不戴口罩,否則需戴上。台鐵、高鐵今天起恢復列車上販售便當等;在車上若能維持社交距離,或鄰座旅客有配戴口罩,可在列車上飲食。台鐵太魯閣號、普悠瑪號等新自強號恢復連假發售站票,每列次最多120張,端午節連假適用。北北基宜桃今天起實施進車站閘門、上公車時仍要先戴口罩、量體溫,進站或上車後若可維持社交距離,或適當阻隔設施,可不戴口罩。台東縣返往綠島及蘭嶼的客輪業者,包括凱旋、天王星、恆星、綠鳥之星等,今天依舊針對搭船遊客實施量體溫、戴口罩防疫管制措施,不戴口罩及發燒遊客一律拒載。●餐飲餐廳仍加設隔板,桌椅區仍要維持距離,但不會再限制餐廳內顧客人數,包含婚宴原先最多250人、每桌八人也放寬,做好社交距離、實聯制,不再限制人數。●藝文國立故宮博物院南北院取消進場人數控管,入內觀展無須戴口罩,但院方會視人流情況勸導戴上口罩,並視展場擁擠程度適度疏導遊客,以保持社交距離,仍維持量體溫及酒精消毒措施。電影院保持社交距離即可脫下口罩。●體育賽事中職:不再限制入場人數,座位採梅花座。●廟宇遶境白沙屯拱天宮、鎮瀾宮尚未決定恢復遶境日期。各地廟宇陸續規畫時程。
-
2020-06-07 新聞.健康知識+
腿長乳癌易上身?美國研究:4個身體特徵,暗藏健康密碼!
身體不同部位的尺寸、大小、比例,可能提供我們是否處於某種疾病風險的線索。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甚至癌症。光是手指的長度,就與40種疾病和人格特質有關。《美國人類生物學雜誌》的最新研究顯示,食指比無名指長的女性(一般認為暴露於雌激素中),更年期晚於無名指較長的女性。某些身體部位的大小,取決於子宮內或兒童時期生長的影響,有些則是成年後因生活方式造成。以下是一些可在家中進行的測量,結果可作為部分健康線索。1.腿與軀幹比例(LBR)如何測量:首先測量身高,然後坐下,測量軀幹的長度,從頭頂到屁股與椅子交會處。以身高減去軀幹長度,即可得出腿長,再算出腿與軀幹的比例。潛在健康風險:根據去年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的一篇評論,與上身軀幹相比,腿較短的人可能容易有肥胖、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肝病等風險。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研究學者指出,攝護腺癌、睪丸癌及更年期前的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結腸癌,更有可能發生在腿長相對較長的人群中。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一項研究顯示,腿比軀幹長很多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了20%。為什麼會這樣?:與軀幹長度相比,較長的腿代表兒童時期快速生長和營養良好,而相對較短的腿則意味生長緩慢或其他不利的環境因素,包括不良飲食、貧窮和孕婦吸菸。研究人員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上寫道:「腿長是兒童期營養標誌,它能賦予大腦儲備更多細胞,預防晚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此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一項研究指出,腿長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較小,腿短的罹病風險則增20%。其中一項理論認為,生命發展初期的營養不良,會導致長期問題,從而影響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誘使糖尿病發生。2.頭圍尺寸如何測量:以皮尺纏繞在前額眉骨上最突出的地方,繞到後腦勺最寬的地方。男性平均頭圍是58.4公分,女性56公分。潛在健康風險:較小的頭圍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一項針對2500名老年人的研究,頭部相對較小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增加2.1倍。刊登在《臨床和實驗神經心理學雜誌(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上的研究發現,頭圍較小且文化程度較低的人,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高四倍。為什麼會這樣?:一種理論認為,人類在6歲時,大腦發育已達93%,早期的良好腦細胞發育,能為未來的各種腦部問題提供緩衝。新加坡研究人員表示,較小的頭圍代表較小的顱骨體積,阻礙大腦成熟,從而影響認知儲備能力的健全發展,這種儲備能力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重要因子。3.腰臀比如何測量:分別量好腰圍和臀圍,將腰圍除以臀圍。例如,腰圍為30吋,臀部為38吋,腰臀比為0.78。潛在健康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女性的健康腰臀比率為0.85或更低,男性為0.9或更低。這種比率與「蘋果型」身材相關,即腰部較粗、腹部凸出的體型,比屁股大於腰圍的體型(梨型),面臨更多的健康風險。許多研究顯示,腰部脂肪堆積會導致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癌症風險提高。在智力測驗中,發現梨型身材、腰臀比率低的婦女的孩子,表現較好。根據加州大學發表在《進化與人類行為》雜誌上的研究,母親的腰臀比率下降0.01,會使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得分提高0.061分。根據高麗大學對400多名女性進行的一項研究,比起單靠體重判斷,腰臀比率可能是更好的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狹窄風險的線索。為什麼會這樣?:關於蘋果型身材為何會增加糖尿病風險,理論之一是腰部的脂肪細胞非常活躍,產生的化合物會破壞人體調節血糖的系統。至於梨型身材女人的孩子為何腦袋較好,推測與囤積在臀部脂肪中的脂肪酸有關,因為脂肪酸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4.身高潛在健康風險: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國際組織的研究,一個人越高,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越大。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研究顯示,身高、體重與乳腺癌死亡之間存在關聯。這項研究以42萬4千名停經後婦女為基礎,其中3000名婦女在14年內罹患乳腺癌,該研究顯示,乳腺癌死亡率隨著身高的增加而增加。5英尺6英寸(約167公分)以上的女性死於該疾病的可能性,比5英尺(約152公分)以下的女性高64%。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另一項研究則指出,身材高大和攝護腺癌之間存在關聯。牛津大學一項針對40萬人的研究顯示,胰腺癌的風險與身高體重都有關係,研究中最高的人比最矮的人罹患疾病風險高74%。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身高超過6呎1吋(約185公分)的男人,比5呎7吋(約170公分)以下的男人患心臟病的可能性低35%。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在子宮和兒童期所接觸的基因、營養和荷爾蒙,不僅會影響身高,也會影響體內所有細胞的生長和行為。
-
2020-06-02 新聞.健康知識+
哪些蔬菜洗時一定要浸泡?不想把農藥吃下肚,台大農化系教授解析16種蔬菜正確洗法
小白菜、青江菜、菠菜及萵苣、紅鳳菜、油菜、芥藍菜等葉面較大的葉菜類【認識作物】小葉菜類可用葉片的大小區分為2類,其清洗的方式各有不同,在此先說明葉面較大的種類,如小白菜、青江菜等,食用部分包括葉部、葉柄、嫩莖等植物營養生長的部分,全株除根部外,幾乎皆可食用。採收的時候,長出的葉片多寡、大小及重量,關乎產量的因素,而品質則著重在鮮嫩爽脆。一般農民在採收時,並未有明確的產量或品質標準,若提早採收,新生葉片較鮮嫩,但葉片小又比較少,重量自然不重;相反地,如果重量較重,又可能吃起來不夠鮮脆……何時採收全靠農民自己掌握。由於小葉菜類生長期的長短會受到光照、溫度、水分、養分等條件所影響,有時在夏季生長條件很好的狀況下,20天左右即可採收。在這麼短的栽培期使用農藥,必須以安全採收期極短的藥劑為主。但也因為沒有固定的採收時間,有時甚至會提前採收,所以常有農藥殘留抽檢不合格的事件傳出,在清洗上要特別注意。【這樣洗才乾淨】切除:處理小葉菜類中葉面較大的蔬菜時,要注意買回來後,根部先沖洗一下,然後才將接近根部處切除。搓洗:接著把葉片一片一片剝開,置於水龍頭下用小水流沖洗。因葉菜類基部容易積汙,所以沖洗時,以葉朝上、柄朝下的方式,同時,以手指輕輕搓洗葉柄部分,將所有葉片的葉柄搓洗完畢,再全部快速沖洗一次,然後瀝乾,即可做料理。【農藥如何殘留】系統型藥劑食用部位主要為葉部,也可以說是生長在地面上的全部,系統型藥劑無法因擴散而降低風險,所以要特別注意系統型藥劑的殘留。最好能在購買時,選擇合乎安全採收期規定的農產品,或購買有標章認證的蔬菜。尤其這類蔬菜中有以生菜方式食用的品項,例如萵苣,由於少了加熱增加藥劑消散的步驟,更需要特別留意採購時的品質要求。接觸型藥劑如果需要施用接觸型的農藥,噴灑範圍會遍及整個葉面,也就是我們食用的部分,再加上不像包葉菜類有層層葉片包圍,食用部位就直接暴露在藥劑下,而藥劑配方也以盡量朝能有效附著在葉面上去設計,因此附著量非常可觀,清洗時除了使用流動的水外,還要仔細搓洗。 茼蒿、空心菜、龍鬚菜及地瓜葉、芹菜、山茼蒿、芫荽、九層塔、香椿等葉面較小較嫩的葉菜類【認識作物】小葉菜類可以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吃到的「綠色蔬菜」,有的葉片大,有的葉面細小,因此清洗方式有所不同,在本篇中以葉面較細小的葉菜為主。這類蔬菜主要食用莖、葉或陸續摘取的嫩葉,如地瓜葉、空心菜,都是便宜又常見的蔬菜,無論是家庭或餐廳,甚至小攤販上都能經常吃到,也是夏季的主要蔬菜。不過,葉菜類食用部分幾乎是農作物地面上的全部,從莖到葉都可食用,農藥殘留不可避免。每逢冬季,茼蒿菜常常伴隨著農藥殘留的新聞與火鍋一起上市,使民眾在大快朵頤之際,不免也感到提心吊膽。此外,還有些不是整株收成,而是陸續採收細嫩葉部,就可能會產生連續採收型作物的問題。葉面小的蔬菜,葉子柔軟細嫩,很難以搓洗方式洗淨,但也不可因為葉子小就掉以輕心,可以加上浸泡的方式,幫助農藥溶出。建議在料理這類葉菜時,最好提前處理,不要在下鍋前才急急忙忙地隨便沖洗。要記得先經過沖洗、浸泡,將青菜洗乾淨,再開始摘除老葉與切段的作業。【這樣洗才乾淨】切除:近根部的部位先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切除。市面上販賣的空心菜與地瓜葉等根部已經切除的種類,買回來之後最好再切除一小段。沖洗:由於葉子細嫩,稍用手搓就會破裂,有的放在水龍頭下沖洗,仍然無法展開細葉。此時,可加上水盆的輔助,開著水龍頭,以小水流慢慢注入水盆,然後先取3至5片葉的量,手握葉柄部分,將葉面倒置於水中,一面攪動一面沖洗,如果水變得太髒就倒掉,再接水反覆數次,直到洗去上面的泥沙與部分農藥。浸泡:接著把所有的菜放到盆中,將水蓋過青菜浸泡約20分鐘。浸泡時,可以稍微用手輕按,讓菜在水中利用壓力和浮力清洗表面。建議期間換水數次。【農藥如何殘留】系統型藥劑食用部位主要為莖、葉,也可以說是地面上的全部,系統型藥劑無法經由分散降低風險,最好購買時就選擇合乎安全採收期規定的農產品,或者購買有標章認證的蔬菜。接觸型藥劑如果是以噴灑接觸型農藥來保護蔬菜,噴灑的範圍通常會遍及整個葉面,由於不像包葉菜類有層層包圍的外葉,我們所食用的部位就直接暴露在藥劑下。為了有良好的保護效果,藥劑配方需要能有效附著在葉面上,因此葉子上的農藥附著量非常可觀。清洗時,除了用流動的水外,還要多沖洗幾次。書籍介紹書名:正確洗菜,擺脫農藥陰影【增訂版】:家庭必備!學會洗泡刷,減少蔬果農藥殘留,確保全家人健康作者:顏瑞泓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0/05/02作者簡介/顏瑞泓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負責主持農藥暨環境毒物研究室,曾獲頒「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年輕學者學術研究獎」,並分別獲國立臺灣大學及生農學院評選為「教學優良教師」,學生評價授課風格生動有趣,擅長以大量的生活知識或小故事,讓看起來很難記的東西變得令人印象深刻。曾榮獲2014臺灣農業化學會第五十二屆大會學術榮譽獎。著有《正確洗菜,擺脫農藥陰影》、《正視威脅,別讓毒駭到你》(商周出版)延伸閱讀: 不要小感冒就吃藥!癌末重生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預防癌症,一定要有的5個生活習慣
-
2020-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何時開放境外生入境? 指揮中心:教育部決定
隨著國內肺炎疫情風險降低,國立成功大學近日通知境外學生調查返校意願,向學校提出下學期的入境申請,成大表示是提前規劃檢疫空間。教育部表示,仍應依疫情指揮中心境管政策辦理,並無預定時程。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時間上的規劃在教育部,視教育需求規劃。近日有成大的境外學生接獲學校通知,調查返校意願。成大在通知中指出,目前台灣尚未開放「港澳陸人士」及「無居留證之外國人士」入境,針對無法返台的同學,正研擬採實名制方式,分批於開放後入境,相關細節仍待討論。因此是否開放境外生以及何時開放境外生引發關注。陳時中表示,教育部將做必要性考量,針對畢業在即、學位生有急迫性等優先考慮,第二個則是看基本檢疫量能是否能承擔學生來台,但將維持居家檢疫14天。至於來台時間的規劃在教育部,視教育需求規劃。另隨著6月7日即將大規模解封,企業對於開放後的防疫指引仍有諸多疑問,例如員工餐廳或是健身房、交誼廳等是否仍須加裝隔板或採實名制。陳時中表示,分批用餐或隔板都很好,有社交距離就不用戴口罩,有口罩就不用安全距離,二擇一即可。
-
2020-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6月7日起藝文場所擬不限人流 故宮:展間仍會做分流
疫情指揮中心研擬6月7日起藝文活動場所不受人流限制,故宮院長吳密察今天表示,屆時展間仍會做分流,因應暑假到來,故宮預計先從戶外親子活動推廣,仍小心謹慎應對。受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國立故宮博物院南、北院從今年2月起,參觀人次不斷下滑,參觀客群以國外觀光客為主的故宮北院,光是今年4月與去年同期相比,門票收入就下滑96%。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6月7日起將擴大鬆綁生活防疫措施,藝文、餐飲、休閒活動場所不受人流限制。故宮今天下午舉行北部院區導覽大廳開幕記者會,吳密察受訪時表示,疫情期間以來,故宮北院週二至週五參觀人次平均每天有350至500人,週六、日平均1500人,但平均一個時段參觀人次不超過200人,以北院3層樓、10幾個展間來看,一個展間同時段不超過20人。吳密察認為,6月7日場館放寬人流限制後,故宮仍會每天統計人數,並且隨時注意展廳的人流分布狀況。不過他認為,儘管6月7日後藝文場館逐漸解禁,但對於倚靠觀光客為主的故宮北院來說,邊境管制才是關鍵,反倒是南院參觀人次會攀升較快。台灣進入後疫情時代,故宮也提出相關宣傳應對措施,吳密察表示,緊接著暑假即將到來,故宮計畫先從館外親子活動開始推廣,進而再推廣到館內展覽,一步一步開放、宣傳,並且重啟「百萬學子遊故宮」計畫,讓學生再度走進故宮。而故宮北院正館一樓導覽大廳近期也重新改裝,建置一面長達12公尺的「文物互動導覽牆」,透過科技介面與紅外線感應模式,民眾只要用手指在螢幕上滑動,就可飽覽300多件故宮精選文物的數位圖像、影片、動畫。
-
2020-05-23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打針就好? 錯誤觀念恐害你得不償失
一位60幾歲的婦人,長期膝蓋疼痛,除服用消炎止痛藥以外,嚴重疼痛的時候就去小診所打一針,便可撐過一段時間,但在某次注射後,膝蓋竟腫得跟排球一樣大,並且紅腫發燙,同時也跟著發燒,經送醫診治,從膝蓋中抽出幾百C.C.顏色似「木瓜牛奶」般的液體,醫師診斷為細菌性關節炎合併敗血症,在安排清創手術,術中發現軟骨都已被細菌破壞,使用抗生素數月後,才以微創減痛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恢復健康及行走。 國立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黃鼎鈞醫師表示,人體關節是防護相當嚴密的構造,一般細菌是難以入侵,但是如果打針器具跟皮膚沒有完整消毒,或者使用的藥物及準備的過程沒有保持無菌,這時就容易產生細菌性關節炎;關節軟骨一旦被細菌破壞無法再生,最後就可能要換成人工關節,得不償失。許多長輩迷信打針比較快好,但正確的觀念是打針可以比較精確地將藥物送到目的地,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是玻尿酸或者類固醇;如果只是靜脈注射消炎藥或抗生素,打針只是作用的效果比口服吸收快,藥效維持的時間是一樣,並且人體血管如果常注射藥物,可能會加速血管硬化,到真的需要打針救命的時候,反而找不到健康的血管可以注射,更加得不償失。 膝蓋的軟骨像是車子的輪胎皮,越磨就越薄沒辦法保養,最後就要換新的,目前沒有方法再生,如果膝蓋內側、外側和前側,三者有兩者,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是如果只有內側,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自己的十字韌帶,恢復更快,活動也更自然。 然而,要保養關節,黃鼎鈞醫師指出,膝蓋軟骨結構比較適合反覆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腳踏車,最怕的就是衝擊性運動,包含任何站著腳離開地面的運動。因膝蓋軟骨構造就像海綿,是有含水的,但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超過三小時,那個部位軟骨的含水量就會降到最低,吸收衝擊的效果也就越差,所以,運動前的熱身伸展,除了讓肌腱韌帶可以恢復彈性外,很重要的就是改變姿勢,讓軟骨含水量有時間可以恢復一些,但還是須循序漸進不要一下運動的太激烈。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膝蓋痛不一定是關節炎! 先搞清楚是不是這6原因引起的症狀
-
2020-05-23 科別.感染科
日本時隔14年 再傳狂犬病患者在境內發病
日本時隔14年再度發生狂犬病患者在境內發病,相關單位研判這名來自菲律賓的外國人,應是去年9月在菲律賓被犬隻咬傷感染。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愛知縣豐橋市政府今天表示,一名來自菲律賓的外國籍狂犬病患者發病,研判是在入境日本前在菲律賓被犬隻咬傷感染,這是繼2006年有狂犬病患者在日本境內發病以來,時隔14年再出現。豐橋市政府表示,患者是今年2月從菲律賓到日本工作的外國人;從過程及檢查結果來看,研判是在去年9月左右在菲律賓感染。這起病例是本月19日從醫療機構向保健所提出的疑似病例,後來經過國立傳染病研究所針對檢體進行基因檢查,今天確診感染。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表示,日本境內最後出現狂犬病感染病例是在1950年代,之後就沒有本土疫情;2006年時橫濱市及京都市共2名男性,因在菲律賓被犬隻咬傷感染,後來返回日本發病死亡。全日本新聞網(ANN)報導,這名患者住在靜岡市而非豐橋市,去年9月曾在菲律賓被狗咬傷。患者5月11日出現症狀,18日由友人陪同前往豐橋市內醫療機構看病,之後住進加護病房。醫院方面從症狀研判推測有可能是狂犬病,通報當地保健所。5月19日採集檢體後送往國立傳染病研究所檢驗,22日確認驗出狂犬病病毒基因。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官網介紹,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一旦發病後,致死率幾乎達100%,但如能在動物咬傷後,及時就醫,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可以有效的降低發病的風險。狂犬病是全球性疾病,全世界都有病例,主要發生於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及中東等地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5萬5000例死亡病例,亞洲約占3萬1000例,非洲約占2萬4000例,其中30%到50%是幼童。
-
2020-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醫護教蒙古醫電鍋蒸口罩 驚呼:消毒這麼簡單?
蒙古近日因大量僑民返國,確診數一周內驟升達140例,全國進入高度警戒,蒙古國立傳染病中心主任欽拜爾與第二中央醫院副院長畢列格賽汗昨特別率團隊向臺灣醫護視訊求教,借鏡防疫經驗,會中臺北醫院也分享「電鍋乾蒸」的消毒口罩方式,引起蒙古醫生嘖嘖稱奇,「原來消毒這麼簡單!」欽拜爾為蒙古國立傳染病中心傳染病重症專責醫師,也是參與治癒蒙古第一位確診者的醫師,昨在在駐烏蘭巴托臺北貿易經濟代表處(我國駐蒙古代表處)促成下,率醫療團隊向衛福部臺北醫院及桃園醫院團隊視訊學習。臺北醫院指出,蒙古2月起便實施邊境管制,控制確診病例在2位數,但隨著近期僑民包機返國,確診數在一周內暴增近百例,截至18日已達到140人,因此特別向臺灣醫療團隊求教防疫經驗。交流過程中,臺北醫院分享醫院感染管制措施及應變流程,包括分艙分流、醫護人員防護裝備、通訊診療經驗等,桃園醫院則分享篩檢、實驗檢測室配置及治療經驗,並介紹「血液淨化技術」,希望能幫助蒙古重症者。此外,臺北醫院也現場示範「電鍋乾蒸口罩消毒法」,引起蒙古醫療人員驚嘆,「原來消毒口罩這麼簡單」,同時蒙古方也詢問台灣醫護人力調配及排班、核酸檢測、實驗室消毒、輕重症者治療方式差異等,他們更讚賞台灣醫護的消毒細膩度,每脫身上一個防護物件,就會消毒雙手一次,將穿脫過程中的感染風險降到最低。臺北醫院補充說明,蒙古國立第二中央醫院2003年派遣第一位醫師至衛福部臺灣國際醫療衛生人員訓練中心培訓,透過締結姐妹醫院、義診、急救教學、種子醫師培訓等方式,加深雙邊合作關係,至今已成功培訓超過300位蒙古衛生官員及醫療人員,其中近50位來自第二中央醫院。
-
2020-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也要找工作 就業博覽會線上起跑
企業職缺全都露 中南區25日展開畢業季來臨,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干擾,許多大專校院為避免群聚感染,延期或取消辦理校園徵才活動。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首次聯合全國大專校院及在地企業,分北中南區辦理「台灣就業通暨全國大專校院聯合線上就業博覽會」,北部地區近日率先開跑,有近2萬個職缺,活動持續一個月,供青年不斷電線上求職。中南區則在25日開跑。發展署表示,今年將原本由各大學舉行的實體就業徵才活動,全部整合為線上就業博覽會,等於各大學原本找到的廠商職缺全部一次上線,好處是學生可以一次看到所有職缺,且中南部大學畢業生都可以上線找工作,不必北上一個一個參加個別學校徵才活動。北部近2萬個職缺 徵才到6月17日昨天率先開跑的北部地區線上就業博覽會活動,是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華科技大學及臺北海洋科技大學等26所學校聯合參與。參與企業包括大立光、台灣高鐵、板信銀行、英業達以及廣達等500多家企業,共釋出近2萬個職缺,活動進行到6月17日,將近一個月。活動期間還將持續上架新職缺,讓青年能有更多元的職缺及產業可供選擇。發展署表示,本次線上就業博覽會各校都有專屬的職缺頁面,呈現與各校合作的徵才企業職缺,以方便青年線上瀏覽應徵。發展署提醒,目前受疫情影響,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視訊面試,建議求職者在面試前可先確認網路速度與穩定性、提前模擬以確認鏡頭觀看方向及對焦狀況,移除面試環境中生活雜物,避免面試背景雜亂等,影響面試表現。線上就業博覽會相關資訊可上台灣就業通網站-找工作查詢,或撥打24小時免付費客服專線0800-777-888。
-
2020-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WHO:兒童發炎怪病 疑新冠病毒引起
世界衛生組織(WHO)15日呼籲全球近一步了解一種罕見的發炎併發症,這種兒童和青少年罹患的疾病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南華早報報導,WHO於15日說,「迫切需要」從世界各地收集更多數據,以更深入了解這種併發症,其中有些症狀與中毒休克和川崎症類似,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多重器官衰竭。其他症狀包括發燒、起疹子、嘴巴或腳發炎、低血壓或休克、胃腸道或心臟問題等。之前的報導顯示該併發症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但尚未得到證實。截至目前,雖然患有嚴重發炎併發症的病例數不多,但WHO呼籲全球衛生服務機構共享有關發炎併發症的潛在病例數據。疫情嚴重的美國紐約州迄今已通報102例這樣的病例,其中三人死亡,全美有220例疑似病例。在2月18日到4月20日期間,義大利北部貝加莫省的一家醫院收治10名出現這種併發症的兒童,其中八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澳洲國立大學醫學副教授、傳染病專家塞納納耶克表示,「這似乎是罕見情況,如果與新冠肺炎有關,美國和歐洲出現此類病例是因為有太多人感染新冠肺炎」。他說,沒人期望在孩童身上看到這種狀況,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但疫情爆發至今才過五個月,我們仍在了解新冠病毒。並指出這種併發症可能也與其他病毒有關。美國14歲青少年麥克默羅4月中旬開始出現起紅疹、眼睛發紅、胃痛等症狀,身體甚至長出一顆網球大小的淋巴結,伴隨著高燒、心跳加速和低血壓,最後導致心臟衰竭住院治療,目前已逐漸康復。而麥克默羅和其他躲過死亡的孩童經歷都能供醫生、衛生官員和急於了解這種神秘病症的父母參考。麥克默羅的主治醫師加尼亞表示,他本來很可能會死的,發生心臟衰竭後,其他器官可能會跟著衰竭,所以相當難存活。
-
2020-05-16 科別.精神.身心
自殺新聞我國是澳10倍 學者籲循「四不五要」專家籲自律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今天上午舉辦自殺防治新聞媒體聯繫會議,除了呼籲社會大眾在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之際,仍要注意疫期之後的心理衝擊,也邀集媒體、公衛專家,討論如何完善有關自殺防治的新聞報導。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說,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生理上的篩檢「陰性」,正是心理重建的起點;學會理事吳佳儀提到,「心情溫度計」統計顯示,國人在疫情較嚴重的3月期間稍微升高,但未顯示自殺率上升,然5月後仍應注意心理重建;國立陽明大學教授陳映燁則表示,相較疫情本身,疫情過後的經濟不景氣,對社會的影響可能更可怕。除了疫情與民眾心理的關係外,如何完善自殺防治相關新聞報導也是此次會議焦點。考量新聞報導有關自殺案件,將案情細節描述太過詳細,可能對民眾、兒少造成負面影響,自殺防治法於去年6月19日公布施行,但仍有部分報導「踩紅線」。陳映燁指出,媒體報導自殺案件可能對民眾造成不良影響的現象眾多,但主要為「刊登遺書或照片」「描述自殺方式及地點」「簡化自殺原因」;近年國內媒體報導自殺相關案件時,「刊登遺書或照片」的比重居高不下,今年1至4月更高達91.8%。另外,研究顯示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的「則數多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報導的「版面大小」要高,如與澳洲相比,我國媒體自殺案件報導率高出10倍。建議媒體遵循「四不五要」原則;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簡化原因、自殺族群標籤化、美化自殺;積極報導鼓勵求助、預防方式、指出自殺綜合因素、提供協助資源、點出希望。台北市報業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羅國俊則認為,檢視所謂「媒體刊登遺書或照片」時,應仔細審視照片內容為何,不一定任何照片都會對社會造成傷害,而照片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有其重要意義。羅國俊說,有關新聞報導的現行法規,自殺防治法屬「他律」,兒少法則屬「自律」,近年報業公會接獲檢舉媒體報導違規的案件數逐年下降,顯見媒體自律有所成效,希望未來還是盡量避免政府以「他律」方式限制新聞報導,因為這不僅是對新聞自由的打擊,也是對表意自由的侵害。羅國俊提到,衛福部今年初公布的自殺防治法施行細則第13條規定,自殺新聞不刊登於頭版、網際網路平台首頁或過度重複報導,舉例若有某大國總統因染疫輕生,「應該會有很多媒體寧願被罰也要放頭版,我們不該訂定辦不到的法律」;換個角度說,總統因病輕生牽涉國際、國家經濟等許多層面,那麼重大的事情,難道能不報嗎?羅國俊建議,媒體報導應以自律代替他律,社會應給予優質媒體報導實質鼓勵,政府應給予自律機構實質補助,開罰應建立審議機制,並納入媒體意見。
-
2020-05-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新加坡疫情恐未達高峰 放寬措施須謹慎
新加坡疫情逐漸趨穩,專家表示,星國逐步放寬類封城的「阻斷措施」之際,仍須保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並警告說,未來仍可能出現感染高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新加坡累計確診人數達2萬5346人,目前共有21人不治。傳染病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Saw Swee Hock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副院長庫克(Alex Cook)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表示,「我們不可能已過了疫情高峰」,也許第一波感染高峰已過去,但若在「阻斷措施」放寬後的一段時間內無法控制疫情的話,「我們可以預期將出現感染的高峰」。中國與德國在放寬封城措施後,都出現新一波的感染。庫克說:「如果我們完全放鬆,回到過去的生活型態,結果就會出現像是感染人數快速增長的情況。」新加坡預計6月1日起分階段重啟經濟,並放寬較嚴格的「阻斷措施」。星國政府表示,將密切關注新增的確診人數,以決定何時放寬更多的限制,若情況再次加劇,可能會恢復某些限制。由於爆發外勞宿舍大規模群聚感染,新加坡自4月初以來,確診人數激增。「海峽時報」(The StraitsTimes)報導,雖然整體確診人數仍持續攀升,每天維持數百例的增長,但情況已趨於穩定。到目前為止,確診者中約有2萬3000人是住在外勞宿舍的移工。庫克分析,雖然外勞宿舍的移工感染人數持續上升,不過過去幾週實際增加的確診人數都比模型預測數據還低。對此,他提出2種解釋,第一,「你可以悲觀地認為,因為檢測能量不足,所以無法找出所有病例」。他說,另一種樂觀的觀點則是,「因為我們把確診移工與未被感染者分開,因此使曲線下滑」。這就表示,新加坡新增確診人數正在降低,不過也有可能因此把疫情期間拉長。庫克表示,整體跡象顯示新加坡外勞宿舍疫情已開始受到控制,但未來的情況仍不明朗,「我們不曉得疫情究竟還會燒多久」。
-
2020-05-12 科別.感染科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列傳染病 牛羊測到病原
衛福部4月發布新增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為第4類法定傳染病,藉由蜱蟲為傳染媒介,是新興的人畜共通感染病原,台灣去年已有1確定案例,因中興大學研究病原已在台灣牛羊體內存在,新北動保處最近加強牛羊畜牧場驅蟲消毒,提醒飼主每月務必對寵物進行寄生蟲預防投藥。台灣去年出現第一起SFTS確診案例,其致死率約5%至30%,中興大學與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NIID)跨國合作研究,針對放牧型態牧場進行調查,並在牛、羊樣本中測得病毒核酸及抗體,顯示該病原已在台灣牛羊中存在。動保處表示,新北共有13座養牛場、約1847隻牛,及養羊場36座、約410隻羊,考量天氣逐漸變熱,蚊蠅蜱蟲孳生易造成動物疫病發生,主動提供各牧場捕蠅器具及誘蟲器。新北高管處於二重疏洪親水公園的「羊咩咩的家」管理員簡裕洲表示,養羊場會定期請獸醫為羊隻做健康檢查及施打疫苗,也在場內外周邊環境進行消毒及噴藥除蚊蠅蜱蟲。動保處副處長楊淑芳說,人、畜感染此症狀的情況不同,民眾若被蜱蟲叮咬,會有1至2周潛伏期,期間會有頭痛、發燒、肌肉痛、惡心、淋巴結腫大、皮膚出血情況,發病症況類似登革熱,牛、羊等牲畜感染後則不會出現特殊症況。楊淑芳提醒民眾,SFTS主要是經由蜱蟲叮咬感染,因此民眾在進行戶外活動時,因盡量穿著淺色衣物、長褲、鞋襪及噴含敵避DEET的防蟲液。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均衡才是王道!《預防》雜誌推薦30種超級食物打造身體防禦力
這幾年「超級食物」席捲全球,何謂超級食物?牛津字典的定義是:「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雖然超級食物並非醫學名詞,也未經科學認證,但這些對健康有利的「原形食物」,確實有其營養價值。要提醒的是,超級食物有各自的營養強項,但並不代表狂吃其中一樣,就能獲得完整全面的營養,飲食均衡才是王道。以下是美國《預防》雜誌連續30天,列出的30種超級食物,提供給讀者參考。1.蘑菇對抗感染維生素D有助免疫系統調節白色蔬菜是礦物質「硒」的良好來源,能幫助白血球生成,增加人體抵抗各種感染的能力。在陽光下生長的野生蘑菇,還能提供身體維生素D,與降低咳嗽、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機率有關。研究顯示,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調節有關鍵作用,可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同時幫助免疫細胞提高強大的抗菌蛋白產量。烹調蘑菇時,建議以濕布或紙巾擦拭髒汙,用水洗會讓它吸取過多水分,影響口感。2.牛奶降低血壓喝全脂乳品反而不易發胖眾所周知,牛奶含鈣量高,是強健骨骼的重要來源。但你可能不知道,它還含有鉀和鎂等礦物質,可降低血壓並減少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對遠離心血管疾病有幫助。建議將牛奶加入得舒飲食(DASH,控制高血壓的飲食)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長期來看,食用全脂乳品反而比食用低脂乳品更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機率。全脂牛奶甚至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為它會增加飽腹感,減少攝取含糖零食的機會。3.大蒜對抗感染和細菌保存蒜素,切碎靜置再烹調大蒜除了讓食物更香更美味,也對健康有利。一項針對40,000多名女性的研究發現,吃最多大蒜的人比吃最少大蒜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低50%。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是由於大蒜中蒜素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感染和細菌。進一步研究更發現,每周食用六瓣大蒜的結直腸癌患病率降低了30%,胃癌則降低50%。在另一項英國研究,研究人員提供參與者三個月的安慰劑或大蒜萃取物,測試結束後,服用大蒜萃取物的人,罹患感冒的機率降低三分之二。要提升大蒜益處,建議切碎或切片後,靜置10分鐘,再進行烹調,這樣有助保存蒜素的益處。4.全燕麥降低膽固醇水溶性纖維,維護心血管健康全燕麥(whole oats)是未精製的全穀物燕麥,跟加了糖的即食燕麥片不同。研究顯示,全燕麥富含能降低膽固醇的纖維,它們提供一種特殊水溶性纖維β-葡聚醣(beta-glucans),對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丹尼爾·加拉赫爾(Daniel Gallaher)說,想像β-葡聚醣是個長鍊,當它在身體移動時,會一併帶走膽固醇。挪威一項研究顯示,β-葡聚醣還有優於紫錐花的抗微生物和抗氧化能力。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全燕麥片可增強免疫力,加速傷口癒合,甚至幫助維生素發揮更好的作用。另外,與許多麵包和麵食中的加工穀物不同,全燕麥可以穩定血糖。5.花椰菜抑制關節發炎增強免疫系統,預防類風濕關節炎提到營養豐富的食物,十字花科的花椰菜總是榜上有名。研究發現,花椰菜富含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能抑制關節發炎。長得像小樹一樣的花椰菜還富含維生素C,可幫助預防類風濕關節炎、增強免疫系統並強化骨骼與血管。6.芝麻葉降血壓硝酸鹽轉化一氧化氮,通暢血管芝麻葉近年頗受歡迎,許多有機商店都有售。但因芝麻葉帶有輕微的苦味,人們吃生菜沙拉時,習慣選擇蘿蔓或捲心萵苣,常忽略芝麻葉。但芝麻菜是硝酸鹽最豐富的來源之一,其含量是萵苣的六倍。硝酸鹽有什麼好處?根據研究,進入人體後,硝酸鹽會轉化為一氧化氮,使血管變寬,促進血液流動,從而降低血壓。這種風味獨特的蔬菜,能使沙拉更添風味,可與其他生菜混合食用。吃不慣生菜的人,可以在菜餚完成後,丟進芝麻葉稍微汆燙一下。7.朝鮮薊降低膽固醇強力益生元,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朝鮮薊(artichoke)在台灣不是常見食材,但近年已有農場種植。研究顯示,每天增加5公克水溶性纖維攝取,可降低5%的膽固醇,而朝鮮薊正富含大量水溶性纖維。UNC Rex Nutrition Services的註冊營養師Shelly Wegman解釋:「可溶性纖維會形成一種凝膠狀物質,與膽固醇結合,幫助排出。」除了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水溶性纖維也有助降低結腸癌風險;也有專家認為,朝鮮薊中的維生素C有助預防乳腺癌。此外,它們還提供大量增強大腦功能的磷和葉酸(促進胎兒發育的關鍵)和鎂,促進骨骼健康。對有消化道問題的人來說,朝鮮薊是一種含益生元的強力食品,可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朝鮮薊也是低發酵碳水化合物(Low Fodmap),有助減少腹脹、消化不良和腸躁症等相關症狀。8.高麗菜抗癌保鑣富含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的、發酵的、煮過的,高麗菜是抗癌保鑣。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科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這是因為它含有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改變了某些化合物在體內的代謝方式,減少癌症發生。高麗菜還富含纖維、維生素C和抗癌植物營養素,包括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吃或發酵成泡菜,簡單的蒸或烤,都能吃進健康元素。9.菠菜遠離感冒與流感核黃素與葉酸,維持免疫系統運作多吃菠菜,並不會像卡通「大力水手」那樣長出肌肉,但它能幫助你遠離一般感冒與流感。深綠色蔬菜是維生素B群,如核黃素(riboflavin)和葉酸的良好來源,他們在人體內擔綱警報器的角色,警告免疫系統有外敵正在入侵。一項澳大利亞研究發現,細菌和酵母菌通常利用維生素B群產生副產物,從而觸發免疫細胞識別感染源,並與之抗衡。10.綠茶減緩關節發炎抗氧化劑兒茶素,對抗多種疾病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表示,綠茶中的抗氧化劑有助預防癌症和冠心病、高膽固醇、糖尿病和肝病。關節炎基金會則稱,綠茶對關節炎的消炎作用,也一直被持續研究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綠茶中的抗氧化劑-兒茶素,可降低造成關節損傷的酶活性。熱綠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想充分攝入抗氧化劑,最好自己沖泡。建議直接飲用,不加牛奶或糖,以獲得最大的好處。11.球芽甘藍保護肝臟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肝臟在人體擔綱艱鉅的任務,除了負責分解並排除體內各種毒素,也合成人體所需蛋白質如白蛋白,及凝血相關因子。專家建議,吃球芽甘藍(抱子甘藍,brussels sprouts)可以為這個勤奮的器官加油打氣。球芽甘藍是十字花科蔬菜,也是蘿蔔硫素良好來源,研究顯示其對肝臟具保護作用。它還含必需纖維素和礦物質以及Omega-3脂肪酸,有助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球芽甘藍近幾年在台灣部分超市也買得到。吃過的人會發現,無論生食或蒸煮,都會有苦味。最好的食用方式是,淋上些許橄欖油並撒上鹽巴,以烤箱烘烤,約400度烤30-45分鐘,可帶出其甜味同時去除苦味。12.紅色甜椒助傷口癒合維生素C豐富,提高鐵吸收率紅色甜椒富含維生素C,與幫助傷口癒合、改善免疫系統功能有關。它也能提高鐵的吸收率,並維持骨骼、軟骨與牙齒健康。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皮膚受傷時,身體需要維生素C才能產生新的膠原蛋白,幫助傷口癒合。」一杯切碎生紅椒的維生素C含量,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一倍以上。相對於黃色、橙色或綠色甜椒,紅色品種除了是其中最甜的,維生素含量也相對多,尤其是維生素A。13.番薯照顧皮膚、抵禦病毒維生素A抗衰老,鉀有利血壓番薯(sweet potato)這種橘黃色根莖類,提供維生素B6和C,以及對心臟有益的纖維和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說,中等大小的番薯,含有每日建議值維生素A的六倍,維生素A是具有抗衰老作用、並有助維持良好視力的抗氧化劑。傷口癒合後,維生素A還可以幫助防止感染。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解釋:「維生素A對於維持皮膚結構健康很重要,缺乏維生素A,細菌和病毒會更容易進入人體。」美國心臟協會則說,地瓜富含鉀,鉀可減輕鈉對人體的影響,避免水分滯留和高血壓。14.酸櫻桃幫助一夜好眠減輕膝關節炎患者疼痛酸櫻桃(tart cherries)不像暗紫色的櫻桃品種般甜蜜,多被製成飲品或果乾。但如果你受疼痛、腫脹所苦,又面臨失眠,不妨嘗試看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女性每天喝兩次酸櫻桃汁、連續三周,可明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另外,發表在《骨關節炎和軟骨》期刊上的研究,酸櫻桃汁可減輕部分膝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疼痛。劇烈運動後喝酸櫻桃汁,也可幫助肌肉更快恢復。對失眠的人來說,酸櫻桃也是促進好眠的一線希望。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喝酸櫻桃汁與使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相比,每晚平均睡眠時間增加84分鐘。酸櫻桃富含褪黑激素和色胺酸,色胺酸是人體用來產生更多褪黑激素的胺基酸。15.藍莓護心、穩定血糖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談到超級食物,藍莓一定會列入榜單。藍紫色象徵它們含有豐富花青素,這些抗氧化劑有利心臟健康。新研究還證明,由於生物活性化合物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因此藍莓有助穩定血糖。英國醫學期刊(BMJ)一項研究發現,吃藍莓的成年人,比不吃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26%。而且一杯藍莓僅含80大卡熱量。16.蔓越莓抗癌也護心纖維高於葡萄乾,還能保護牙齒健康雖然蔓越莓是否能對抗泌尿道感染仍有爭議,但蔓越莓還有許多益處。根據近期的研究,它可能有助抑制幾種癌症,包括胃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腦癌和乳腺癌。此外,蔓越莓的纖維含量比葡萄乾還高,並富含對心臟有益的抗氧化劑。別被它鮮紅的色澤嚇到,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說,蔓越莓還可以阻止細菌附著在牙齒上,保護牙齒健康。加入沙拉、餅乾和燕麥片中,都是美味也健康的吃法。17.茄子幫助消化系統高纖熱量低,富含抗氧化劑可能因為顏色或口感的關係,很多人不敢吃茄子(eggplant),但它是一種非常傑出的農產品。茄子被認定為蔬菜,但從技術上來說其實是一種水果,其大小和顏色範圍從深紫色到白色,從水滴狀到棒球狀都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茄子熱量低,是纖維的極佳來源,已被證實有助消化和控制膽固醇。它還含有大量抗氧化劑,一直以來被證實可以減緩發炎反應。將茄子切成薄片,撒上鹽巴使其出水,可以減少苦味。靜置約30分鐘,沖洗並瀝乾水分,經過處理的茄子會更嫩,並且可防止烹飪時吸收過多油脂。18.蛋黃對抗脂肪肝膽鹼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些人因為害怕膽固醇升高,視蛋如大敵,事實上,蛋能增加人體的好膽固醇,幫助抵禦壞膽固醇。此外,肝其實也很需要蛋黃的關愛。蛋黃富含膽鹼(choline),是一種必需營養素,在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重要的作用,當肝臟中存在過多脂肪與膽固醇,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這種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人體每日需要425毫克的膽鹼,而光是一顆雞蛋,就佔其中35%。除了雞蛋,在綠花椰菜、球芽甘藍和花生醬中也可攝取到膽鹼。19.胡蘿蔔幫助抵抗感染維生素A護眼第一名想要保護視力,橘色食物是最佳選擇。其中胡蘿蔔含維生素A,是維護眼睛健康不可或缺。此外,維生素A還能幫助身體抵抗感染。研究顯示,虛弱的人甚至在發生維生素A缺乏的常見症狀之前(如乾眼症),感染的風險就已大大提升。除了維生素A,胡蘿蔔還有許多營養成分,它也是膳食纖維、維生素C、B6以及鉀和猛等必需礦物質的主要來源。20.鮭魚抗發炎減輕疼痛Omega-3保護心臟與大腦這種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研究顯示,它具有抗發炎特性,可以幫助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並減輕患者疼痛。此外,Omega-3也被證實可以保護心臟,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至少食用兩份含優質脂肪的魚類,例如鮭魚。同時,一種名為DHA的特定類型Omega-3與大腦健康有關,攝取不足似乎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21.巴西堅果高硒預防肝癌每天一兩顆,補足礦物質硒對肝臟健康至關重要,2016年,一項針對47萬7千名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體內硒含量最高的人,罹患肝癌的可能性,比硒含量最低的人,降低5至10倍。原因之一是,在肝臟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可抑制過氧化物與自由基的生成,從而保護肝臟,阻止肝細胞壞死。而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發揮活性的重要組成成分。巴西堅果是獲取硒元素的重要管道,只要一到兩顆,就能提供每日所需礦物質。要提醒的是,這對堅果過敏的人不適合。22.薑緩解頭痛、胃痛偏頭痛救星,緩解噁心感在緩解頭痛和胃部不適等日常狀況,薑具有強大的功效。研究顯示,薑粉可有效治療偏頭痛,因為其抗發炎特性,可以自然地模擬阿斯匹林,還有助於緩解經常伴隨頭痛的噁心感。不管使用生薑粉、飲薑茶,或在料理中入生薑,都有相同的效果。23.扁豆穩定血糖纖維含量高,熱量低不起眼的小扁豆(lentils),可以是你維持精力充沛的祕密。這種豆類的纖維含量很高,從而減慢人體將碳水化合物從血液中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可以幫助血糖穩定,避免忽高忽低。扁豆的熱量也很低,並且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怎麼吃扁豆?將3杯水搭配1杯扁豆,煮沸,蓋緊鍋蓋小火煮15-20分鐘,不斷攪拌直到扁豆變軟。要確保使用夠大的鍋子,因為煮熟後的扁豆會膨脹一至兩倍。可搭配沙拉當主食食用,獲得更飽滿的膳食纖維。24.芝麻油增添骨密度鋅含量高,可縮短感冒病程從芝麻中提取的芝麻油,通常用作食用油或調味料。其中富含對人體有利的植物固醇(phytosterols),可減少人體低密度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生成。芝麻油的其他好處,包括促進骨骼健康與提高免疫力,因為其鋅含量高,它是一種可以縮短感冒病程,並改善骨質密度的礦物質。芝麻油豐富的堅果味,可以為菜餚增添獨特風味,當作食用油烹調或當調味料輕灑,都很美味。25.核桃降低失智風險減緩經前症候群,比巧克力有效核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包含Omega-3,已被反覆證實有利心血管健康。此外,核桃中的抗氧化劑,可對抗與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甚至能降低包括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長期以來,核桃被認為與記憶力和大腦功能相關,尤其作為地中海飲食一部份食用。2014年發表在《營養學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篇評論指出,增強大腦功能歸功於特定的一組抗氧化劑(多酚化合物),它們能消彌腦細胞的發炎狀態。如果你有經前症候群,你該吃的不是巧克力,而是核桃。僅僅1盎司(約28公克)核桃,就含有每日建議攝取量近50%的錳,和約11%的鎂,這兩種礦物質有助緩解情緒波動、失眠、胃部不適和下背疼痛等症狀。26.肉桂控制血糖多酚化合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這種溫暖的香料,不僅可為料理增添合宜的甜味,也對健康有幫助。肉桂含多酚化合物,被認為有助控制血糖。實際上,有相關研究指出,每天食用1/2茶匙肉桂,可以使細胞對胰島素更敏感,如此一來,身體無需產生過多胰島素,就能將葡萄糖從血液移轉到細胞中。這可以穩定控制血糖值,並幫助對付胰島素阻抗,減少第二型糖尿病的威脅。最常見到的食用方式,是在甜點上撒一點肉桂,不過因此而吃進過多甜食並非好事。事實上,肉桂也可以是鹹味食物的增味劑,例如肉類、節瓜或番茄醬。加到飲品裡也非常適合,咖啡或茶都很速配。27.咖啡改善長期記憶咖啡因可預防偏頭痛一杯咖啡不僅可以喚醒你,還有其他益處。研究證實,咖啡可以減緩與年齡有關的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兩杯咖啡也可以改善長期記憶。不只如此,含咖啡因的咖啡,還可以預防偏頭痛。而頭痛時,在服用阿斯匹林之後來杯咖啡,也能減輕痛苦,研究人員表示,綜合鎮痛作用比單獨使用阿斯匹林的療效高40%。28.杏仁抑制偏頭痛注意攝取份量,避免肥胖所有種類的堅果,都是良好脂肪和蛋白質的來源。對容易偏頭痛的人來說,堅果中的的杏仁,可能是不錯的選擇。研究發現,容易發生偏頭痛的人,體內通常缺乏鎂離子,而杏仁是富含鎂的堅果。杏仁還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甚至降低罹患結腸癌風險。只是攝取杏仁務必注意分量,過量攝取會讓卡路里和脂肪暴增,造成肥胖。五顆杏仁果約含45大卡熱量。29.黑巧克力保護心臟類黃酮,身體的抗氧化劑吃巧克力覺得罪惡嗎?事實上,只要你選擇黑巧克力,它就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黑巧克力是類黃酮(flavonoid)的極佳來源,類黃酮在身體中扮演著抗氧化劑的角色,研究顯示,與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的醫學副教授Adrienne Youdim說:「每天食用10片巧克力,就可以看到它對心臟的益處。」為了避免攝取過多卡路里,建議一天攝取1盎司(約28公克)的黑巧克力。30.腰果平撫發炎傷口加強皮膚細胞再生腰果富含維生素E和B6,研究顯示,有助對抗心臟疾病。腰果也有利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風險。此外,它是鋅的重要來源,鋅對傷口的癒合非常重要。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說:「鋅能降低傷口發炎狀況,並有助產生蛋白質,增強皮膚細胞再生。」
-
2020-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酒店擬解禁 公關:台商忍很久 生意會爆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目前暫停營業的酒店、舞廳等在符合防疫安全條件下,可開放營業。今天是酒店、舞廳停業滿月,相關行業人士都很期待。北市中山區酒店工作的女公關軒軒表示,如果酒店真解禁,實質上生意一定會爆好,因為台商、業者都「忍很久了」。軒軒說,她在私人招待所工作,因酒店禁令暫時歇業至今,其他同事多轉戰KTV、卡拉OK或飯局模式,客層多為熟客與幹部所介紹的友善客人,故在安危顧慮上較放心。但收入和以前比少六成,她沒有家計負擔,所以這段時間她當休息,還去東部玩一趟。軒軒說,酒店業是「連動」、最能反應「台灣經濟」的產業。經濟好時,來消費、甚至談生意的客人就多;而經濟蕭條,酒店、幹部、旗下小姐收入銳減,連樓下賣花、賣香腸和服飾精品店家都受影響。在北市中山區條通開酒吧的業者阿凱說,生意受到疫情停業影響,過年後客人真的很少。如果酒店、舞廳解禁,對他們來說也是好事。政府的紓困方案對他們來說金額不大,也不好申請,所以他「自我紓困」,採取增加開店日、並跟房東談降房租方式來開源節流。學者:中央應統一解套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主任陳美華說,指揮中心昨雖宣布暫停營業的酒店、舞廳等業者,在符合防疫安全條件下,可開放營業。此舉看似美意,但真的太奇怪。哪有中央勒令全國酒店、舞廳停業,開放時卻交給地方審核的道理?陳美華說,民眾現在對陳時中的信任度逾九成,表示認同陳時中,怎麼可能更信任地方政府?應該一致性解套,指揮中心「自己關的門,應自己打開」。此舉明顯是中央不想背負責任,但由縣市政府來開放時,則會遇到民眾的道德責難。
-
2020-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酒店擬解禁 學者:指揮中心「自己關門應自己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宣布,目前暫停營業的酒店、舞廳等業者,在符合防疫安全條件下,可開放營業。指揮官陳時中說,考量疫情穩定控制,要讓民生及產業逐步恢復正常運作,目前停業的業者,在各縣市政府評估符合防疫及安全條件,可開放營業。不過指揮中心此舉,學者有不同看法。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主任陳美華表示,指揮中心昨雖宣布暫停營業的酒店、舞廳等業者,在符合防疫安全條件下,可開放營業。此舉看似美意,但真的太奇怪。哪有中央勒令全國酒店、舞廳停業,開放時卻交給地方審核的道理?陳美華說,民眾現在對陳時中的信任度逾九成,表示認同陳、怎麼可能更信任地方政府?她認為應一致性解套,即指揮中心「自己關的門,應自己打開」。指揮中心昨日表示,符合下列防疫及安全措施的業者,民眾都可以放心前往消費:包含保持社交距離,如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座位採梅花座或增設隔板區隔。落實個人衛生防護,如戴口罩、量測體溫、入口及場所內提供洗手用品或設備。建立顧客實名制,並確實執行人流管制及環境清消。消防安全檢查及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合格等。陳美華說,政府昨日會這樣宣布,相信也是認為疫情緩解,但卻讓地方政府來審核開放,明顯是中央不想背負責任,由縣市政府來開放,則會遇到民眾的道德責難,他只能說陳此舉「很聰明、但不恰當。」而政府對酒店、舞廳有解套一事,她當然樂觀其成,但她也說到,解套是一件事,但問題是因其行業特殊性,在目前疫情下酒店業者除了營業、小姐生計外,背負的是道德責任,應沒有業者「敢開第一槍!」如她所認識的中部地區經紀人,就曾跟她說旗下10幾個小姐至今仍無法上班,收入減至原本的1、2成。因此,她認為從解禁到所有酒店、舞廳都開業且復甦,應還有好長一段路。
-
2020-05-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暫時壓抑免疫系統反應 可能防止新冠重症出現
美國研究學家提出一種「違反直覺」的治療新冠肺炎方式,透過暫時壓抑身體免疫系統對感染新冠病毒初期的反應,防止稍後出現更嚴重症狀。南華早報報導,日前刊登在醫學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期刊上的研究指出,研究人員比對新冠肺炎和流感模擬結果後發現,新冠肺炎病情進展較緩慢,加上隨後免疫系統對病毒的反應,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發展出更嚴重症狀的原因。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該研究共同作者Sean Du表示,「根據研究模型,我們提出一個違反直覺的想法,在病情早期使用一種壓抑免疫系統的藥物可能改善病人病況」。他說,「透過正確的抑制輔助,我們可能可以延後後天免疫系統的反應(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並預防它干擾先天免疫系統的反應(innate immune response)。先天免疫系統可以更快速的打擊病毒和受感染的細胞」。人體免疫系統對侵入性病原體的反應可分為兩種,先天跟後天。先天免疫系統反應是非特異性的,當發現體內有外來細胞侵入後就會迅速啟動攻擊;數天後若該特定病原體仍然存在體內,後天免疫系統才會開始反應。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目標細胞消失前,後天免疫系統反應就會啟動以減緩感染,卻同時干擾先天免疫系統的反應。不過,其他免疫學專家反對透過干擾身體免疫系統反應來治療新冠肺炎。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免疫學家Ashley St. John表示,該研究需要更深入的調查,但無論如何,一項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會更好。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卡介苗對抗新冠肺炎 印度擬擴大臨床試驗
一項研究顯示強制接種卡介苗國家,武漢肺炎病患死亡率較低,印度赫夫金研究所最近在馬哈拉什特拉省對確診患者注射卡介苗後,效果令人鼓舞,正準備擴大臨床試驗。這一項項研究顯示,印度等新生兒強制接種卡介苗的亞、非國家,感染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的病患,死亡率比義大利等未強制接種卡介苗的歐美國家要低,且確診、重症案例相對較少,不過,這項研究仍未獲得廣泛驗證。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今天報導,位於孟買的赫夫金研究所(The Haffkine Institute)進行動物卡介苗免疫反應試驗後,在孟買所在的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少數武漢肺炎病患身上施打卡介苗,初步評估出現「令人鼓舞的結果」,正準備與馬哈拉什特拉省醫學教育部門合作,擴大臨床試驗。馬哈拉什特拉省醫學教育部門秘書穆克吉(SanjayMukherjee)證實,已對少數不同病況武漢肺炎病患施打卡介苗,「效果令人鼓舞」,但需要全面試驗後,才能說明卡介苗是否有抗疫效果。馬哈拉什特拉省與赫夫金研究所計畫小範圍在國立醫學院擴大進行卡介苗對抗武漢肺炎的人體試驗,已獲得馬哈拉什特拉省政府和醫療倫理委員會批准。穆克吉說,一旦印度藥物管制總局(Drugs ControllerGeneral of India)批准後,即可展開試驗。不過,也有部分印度醫生對卡介苗的效果提出質疑說,卡介苗施打後需要2到4週來刺激人體免疫力,一般武漢肺炎確診病患感染兩週後不是可以回家就是症狀開始惡化,研究者恐難評估卡介苗療效。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ICMR)上週宣布,將研究卡介苗預防和治療武漢肺炎效果,也建議醫護人員可以進行試驗。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沒有證據證明卡介苗可以預防武漢肺炎,但正在進行兩項卡介苗是否可預防武漢肺炎的臨床試驗。美國哈佛大學最近也計畫找台灣合作,針對卡介苗是否有效提升免疫力對抗武漢肺炎展開研究。卡介苗廣泛用於新生兒和嬰兒上施打,以預防結核性腦膜炎,包括日本、印度等許多亞、非國家都強制新生兒施打,台灣更早於1965年起開始推廣接種卡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