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器官衰竭
共找到
225
筆 文章
-
-
2020-02-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 胸腔內科醫師:吸菸族風險高
衛福部新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汪政德今天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依據目前流行病學資訊,吸菸者比較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預防重於治療,勤洗手外也建議戒菸。汪政德表示,人類感染冠狀病毒以呼吸道症狀為主,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播,也可透過接觸傳播,罹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狀之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有些人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嚴重時可能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汪政德指出,依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資訊,患者大多數能康復,但也有死亡病例,死亡個案多具有潛在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且吸菸者比較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武漢肺炎。因目前這個病毒感染後尚無特定有效藥物可供治療,預防勝於治療!防疫四招:1.咳嗽戴口罩。2.肥皂勤洗手。3.少去傳統市場、醫院等人多場所。4.避免接觸野生動物、禽鳥。汪政德親自示範正確洗手,洗手時應掌握「內-手心互相搓洗、外-仔細搓洗手背、夾-十指交錯搓洗指縫、弓-搓洗手指背、大-搓洗大拇指與虎口、立-仔細清洗指尖、腕-連手腕一併搓洗」7字口訣,並於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看病前後、擤鼻涕後及上廁所後確實將手部搓洗乾淨、擦乾,才能降低病菌傳染的機會。汪政德提醒民眾應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及咳嗽禮節,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感染,有吸菸的民眾應儘快戒菸,以對抗新冠肺炎病毒,降低引發重症、死亡的風險。有戒菸需求者不必獨自面對,醫院有戒菸服務、戒菸門診,讓民眾可尋求協助並適當給予輔助藥物。若民眾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應立即配戴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情形(TOCC),以供醫師及時診斷通報,醫師會依個案臨床症狀或病況,給予適當支持性醫療處置,守護民眾健康。
-
2020-02-06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風暴 換血漿救命
每年發生率約千分之一的甲狀腺亢進,在碘充足地區的盛行率約1~2%,是常見的疾病,如果沒有定期追蹤治療、穩定控制,有可能會演變成死亡率高達三成的甲狀腺風暴。台北榮總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郭錦松表示,一旦發生嚴重甲狀腺風暴時,可以採取「換血漿」方式救命。甲狀腺風暴是指嚴重而危及生命的甲狀腺亢進,需要迅速處理,常規治療包括抗甲狀腺藥物,無機碘化物和皮質類固醇等,當這些常規治療失敗或出現禁忌症時就會變成相當棘手的狀況。台北榮總近二年接獲二名棘手的甲狀腺風暴病患,因為出現嚴重藥物過敏,無法在常規治療下有效控制病情,醫療團隊在危急中,使用換血漿的方式,成功平息甲狀腺風暴。換血漿的正確名稱為「血漿置換術」。郭錦松說,這二名個案分別在2018年及2019年因對抗甲狀腺藥物過敏引發甲狀腺風暴而就醫,其中包含最嚴重的顆粒球(白血球)過低,醫療團隊成功運用血漿置換術來迅速穩定病人的甲狀腺素過高所造成的甲狀腺風暴危機,等風暴平息後再接受開刀治療,切除甲狀腺。郭錦松指出,甲狀腺風暴的診斷是以臨床症狀嚴重度來計分,可分為三大面向:1.表現在中樞神經方面:焦慮、譫妄、精神疾病症狀、極端嗜睡、癲癇、昏迷、發燒。2.表現在肝膽消化道方面:肝功能不佳、腹瀉、噁心、嘔吐、腹痛、黃疸症狀。3.表現在心血管方面:心跳過速、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當病人確診為甲狀腺亢進,同時檢視上述三大面向的臨床症狀嚴重度計分,當甲狀腺風暴指數超過45分,可以高度懷疑為甲狀腺風暴,代表身體已無法代償過高的新陳代謝率,進而出現器官衰竭的現象,稱之為甲狀腺風暴。郭錦松說明,血漿置換術治療甲狀腺風暴的原理,為體內甲狀腺激素絕大多數和血漿中的蛋白質結合,直接以換血漿的方式從循環中去除大多數的甲狀腺激素,可以快速達到甲狀腺功能正常狀態及臨床症狀的改善。此外,血漿置換術的特點,包括去除有害甲狀腺的自體免疫抗體、兒茶酚胺和發炎因子。對於少數一線治療甲狀腺風暴失敗或嚴重藥物過敏等患者,適時使用血漿置換術治療可以挽救生命。血漿置換術是由腎臟科醫師執行,過程類似洗腎,是把病人體內的血漿去除,只保留血球,然後加入外來新鮮的血漿,結合原本病人的血球再一起回流到體內,達到置換血漿的目的。
-
2020-02-04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肺炎如「嚴重感冒」抗煞英雄:要對台灣醫療有信心
武漢肺炎延燒,讓人憶起17年前在台灣爆發的SARS疫情,當年的「抗煞英雄」之一周建存現在桃園開診所,在2003年SARS爆發時,正在馬偕醫院擔任第1年住院醫師,就曾因照顧SARS病患不幸被感染住進加護病房,一度絕望心灰,幸求生意志堅強逐漸康復;他說,武漢肺炎相對SARS病毒不強,但傳染力較強,像是「嚴重感冒」,台灣有過去抗煞經驗,請民眾相信自己,也要對台灣醫療體系有信心,多點支持、包容,切勿過度恐慌。周建存說,當年畢業自高雄醫學院後進入馬偕醫院急診室擔任主治醫師,25歲行醫第1年就碰上SARS疫情,台灣開始出現確診病例,坦言當時對疾病沒有太多資訊,有無發病者幾乎都混在一起,當時全憑一股年輕醫師的熱血全力救治,2003年5月份,有發燒病患送進醫院,他協助診治,未料過沒多久自己也出現發燒、咳嗽等異常症狀,心裏就萌生不好預感。「得知確診SARS那一刻,就覺得自己死定了!」周說,當時發燒39.3度、肌肉無力且胸悶,在急診室緊急照X光檢查,由於自己有診治SARS病患經驗,就有預感因有病例接觸史可能也被感染,果不其然最後「中了」,接著穿上全身防護衣,就被送去加護病房隔離。周回想起住進加護病房的2周直言「相當煎熬」,因已有前線醫護人員不幸殉職,頭幾天自己病情加重,數度無法呼吸、全身癱軟,他痛苦自問「為何是我,還那麼年輕,為了救人卻也染上SARS」,父母與他通電話加油,他強打起精神回應會努力配合治療,要戰勝病毒。周建存說,感染後住進加護病房,自己的心裡轉折相當大,幾乎夜難成眠,好在醫院老師、同仁全力救治,牧師也到病房內替他禱告,當時也有同院醫護同仁染病,「彼此用病房電話相互加油打氣」,讓他體會自己並非是孤單一人,自己也因年輕,求生意志強大慢慢康復。從加護病房躺了2周,接著轉到普通病房1周,出院後自主隔離10天,將近1個月的時間,周建存終於抗煞成功,後續也靠著養成游泳等習慣復健,最後重返醫院急診室第一線,在馬偕一待就待了7年多,他說回顧過往只有滿滿的感謝、感恩,也因台灣經歷了一場SARS風暴,多名偉大的醫護人員在前線犧牲奉獻,讓後續抗煞工作更加順利,也能訂出一套治療準則。「台灣有充足的抗煞經驗,請民眾不要過分擔心」,42歲在桃園區開設容光診所的周建存面對武漢肺炎疫情,他認為,SARS病毒性強,會讓身體經歷一場免疫風暴,武漢肺炎相對病毒不強,但傳播力卻強,健康成年人染病症狀輕微,但就擔心本身有慢性病者若染病,恐會引起重症或是多重器官衰竭等,但強調民眾不須過分擔心,要對自己與台灣醫療有信心。周認為,武漢肺就像是「嚴重的感冒」,目前湖北武漢死亡病例多,主因在於確診病患多,但當地醫療系統無力負擔,在台灣,大家應多持正面態度,若有人染病也不要歧視,應多點鼓勵與支持,也才能減少傳染病的散播風險,至於口罩應留給最需要的人,不需過度採購。周建存建議,若有發燒或咳嗽等症狀,務必戴上口罩到醫療院所診治,再來若要到市場、人多等空氣不流通處再戴上口罩,若在一般戶外空間,健康者不需要配戴口罩,「不要過分恐慌,自己嚇自己」,要把口罩留給最需要的人,否則連醫護人員都買不到,反而本末倒置。
-
2020-02-04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肺炎前線專家:患者後期易突發多重器官衰竭
南方人物周刊今天引述進駐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上海醫學專家鍾鳴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早期發病並不凶險,但後期易突發多重器官衰竭,且有損傷心肌跡象,藉助葉克膜體外心肺循環也無效。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眾號今天刊登專訪鍾鳴的文章。據報導,金銀潭是武漢第一批定點收治醫院,也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選擇之一;鍾鳴則是受到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指令,前往武漢參與救治的專家之一。他在專訪中強調,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和過去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或禽流感不太一樣。他說,「SARS很多時候是病人一上來病情就非常的重,但新冠病人有的早期發病並不是非常凶險,但是後期突然會一個加速,病人很快進入一種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狀態,會是一種炎症的風暴」。鍾鳴表示,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很難透過治療改善。「我們有ECMO (體外膜氧合,俗稱葉克膜),我們有呼吸機,我們有各種治療的策略,我們可以讓病人肺的功能得到代替。但是很多病人死於肺外的多器官功能的衰竭,這個跟過去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也觀察到,很多病人都有心肌損傷跡象,類似於心肌炎,代表新型冠狀病毒很有可能也會損傷心肌,更可能會損傷很多其他器官。「如果病人處於這種狀態,ECMO也不能挽救他們的生命」。鍾鳴指出,目前金銀潭醫院主要收治重症患者,有些人本身就夾雜其他疾病,得了肺炎之後,原有疾病就惡化了。例如曾因急性心肌梗塞而在體內放過支架的患者,感染肺炎後,可能就存在著嚴重的心肌缺血。他也強調,對於輕症患者不能掉以輕心。「我對輕症病人沒有經驗,但我們這裡的重症病人也有一度好轉然後迅速惡化的」。如果在家隔離,任何症狀上的反覆或者出現呼吸急促,都應該及時到醫院去。
-
2020-02-02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原民吃野味都沒事?老祖宗的智慧 一定避開這一點
武漢肺炎延燒,源頭疑似與吃野味有關,但台灣原民生食用飛鼠、山羌、梅花鹿、狐狸等野味,卻少有中毒情況;不過有人喝野生鱉血,卻得了敗血症差點送命。苗栗縣泰安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賴聖民是南庄泰雅族人,他指出老輩族人吃野味如飛鼠腸是生活經驗的傳承和智慧,絕非胡亂食用;以他自己從小看老族人吃飛鼠腸,其實也不是殺了直接生吃,還是要用鹽或米飯醃幾天,這也有殺菌效果,但不會醃太久,避免破壞效用。桃園市原民局長林日龍表示,原住民過去食用野味,都會在狩獵結束時當場烤煮或醃漬處理,不生食,也不食用自己不認識的動物,少有吃野味中毒的情形發生。另外,隨著社會變遷,許多原住民的年輕人離開部落打拚不再打獵,當今原住民吃野味的傳統其實越來越少,除了豐年祭外,一年也許都吃不到一次。山豬、飛鼠肉 都做成醃肉苗栗縣泰安鄉山地原住民議員黃月娥是護士出身,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她看相關報導,心裡也很納悶「為什麼我們原住民吃野味就沒事?」她說,當地泰雅族人現在還敢生吃的野味,主要是飛鼠的腸子,但都是年紀較大的老輩或獵人,50歲以下的年輕一代大概都不敢生吃了;至於山豬、飛鼠的肉都是以醃漬方式製作醃肉。她說,老一輩人生吃飛鼠腸,直接沾鹽食用,還當成健胃的補品,認為飛鼠都是吃樹上的嫩葉,不吃地上的植物,所以很乾淨;生吃飛鼠腸可治胃痛,她以前見過生的飛鼠腸,顏色綠綠的。製作醃肉 肉片還會烤一下黃月娥說,20年多前她剛擔任縣議員時,鄉內曾有人吃醃肉食物中毒而腹瀉的個案,主要是吃的醃肉密封不佳且太潮溼,才會吃到遭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的醃肉導致腹瀉,但住院幾天就好了;現在製作醃肉,肉片還會烤一下,即使沒有獵物,大家也會用買來的豬肉、魚肉醃製,風味讓人垂涎,因已發酵熟成,衛生較無虞。飛鼠腸食糜 含益生菌、酵素苗栗縣泰安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賴聖民表示,飛鼠其實有不同種類,以中低海拔的飛鼠而言,通常都在樹上天然的環境棲息,吃的是嫩葉,比較沒有受地面病菌汙染的疑慮。但高山飛鼠可能因覓食關係會到泥土地面等複雜環境,牠的腸子就不適合食用。賴聖民說,泰雅族人吃的飛鼠腸子,其實是盲腸以上的小腸部位,腸內的物質是食糜,不是大便,因此吃飛鼠大便的說法是錯誤的。飛鼠小腸內的食糜含有益生菌、酵素等物質,食用對人體消化確實有幫助,目前文獻沒有記載吃飛鼠腸出問題的情況。泰雅族文化 吃飛鼠腸可「固胃」他指出,像泰雅族人設陷阱,會選擇氣溫較適合的季節,如春、冬時節,不致讓獵物很快腐敗,如死亡已久,族人聞到味道自然會判斷,有異味都會放棄;另外獵物傷口出現白蛆,具有高蛋白,在早年物質缺乏的年代,族人也會取來食用。新竹縣府原民處長雲天寶也表示,對泰雅族來說,飛鼠的腸子可以「固胃」,這是泰雅族幾千年來食的文化,不擔心會吃到排泄物,也從來沒聽說過有族人因此生病。原民獵人:最重要是新鮮、煮熟 台東大武排灣族獵人嚕瓦認為大陸吃野味的人多,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就是用飼養的代替去野外抓,野生動物飼養就不會健康,容易得病。他說,野生動物長年在山上野外生活,活動力大,抵抗力強,也不容易生病,生病了也自有一套本能去吃草藥治病;他很少看到台灣野生動物生病,獵捕動物四十幾年了,吃到現在也沒事。台東卑南族獵人蔡宗益表示,抓野生動物最重要的是要新鮮,還要煮熟,如果放太久自然不新鮮、不健康;喝狐狸的血也一樣,抓到活的馬上放血,倒在碗裡和米酒混合,殺菌又補身,已經死的就不會放血拿來喝。台東達仁鄉排灣族耆老王成良說,以前老人家去山上看陷阱,有時候是三天或一個星期看一次,常常抓到動物時,已經死很多天了;但老人處理這些死很久的山豬、山羊和水鹿,大多是取出內臟後,就地先火烤,帶回家再烤過煙燻,這樣能去臭味,也殺死細菌,肉質就像吃肉乾一樣,放久了也都能吃。喝生鹿血、生鱉血 罹敗血性休克66歲朱先生日前與友人餐敘,喝下生鹿血及生鱉血,以為能強身健體、補腎壯陽,沒想到回家後出現發燒、嗜睡、畏寒等症狀,症狀持續兩天才緊急送醫;檢查後確診為敗血性休克,住院治療一周,才從鬼門關走回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陳虹志指出,敗血症患者臨床上不罕見,但朱先生沒有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病,菌尿狀況很輕微,肺部、皮膚均無明顯感染跡象,近半年內亦無旅遊史,患者到院時卻呈現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的現象;直到住院兩天後血液培養報告顯示為抗藥性的大腸桿菌,調整後線抗生素後,情形才逐漸改善。陳虹志解釋,當天的鱉魚若是由民間養殖得來的,養殖業中使用抗生素的目的原是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及預防細菌感染性疾病的發生,若使用過當就會造成抗藥細菌產生。就算民眾吃的是野生的鱉魚,以2008年台灣大學對台灣河川水中殘留藥物的實驗證明,河川水中充斥著健保開立的抗生素、止痛藥、以及慢性病用藥,就算是飲用野生的生鱉血,一樣有可能會造成抗藥性細菌感染,更何況鱉還有水蛭等寄生蟲卵存在可能,生飲實在非常危險。
-
2020-01-22 該看哪科.兒科
出生3天染腸病毒 2周後喪命
腸病毒一般發生於春夏之際,但疾管署昨公布上周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包含一例死亡,一名出生僅三天的小女嬰,因感染伊科病毒併發重症不治。疾管署提醒,目前國內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家長應落實個人與嬰幼兒手部衛生。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該出生三天大女嬰於去年十二月底發病,陸續出現呼吸中止、發燒、急性呼吸窘迫症、血小板下降、多重性器官衰竭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等症狀,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六型併發重症,經搶救仍不幸於住院約兩周後過世。伊科病毒六型並不常見,但卻是新生兒死神。自二○○七年迄今,包含今天公布的個案,僅通報確診四例伊科病毒六型個案,其中三例是新生兒、一例為三歲幼兒,當中兩名新生兒都不幸喪命。女嬰感染源未定,但林詠青說,新生兒可能經由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尤其成人感染伊科病毒症狀非常不明顯,提醒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有感冒、拉肚子症狀,一定要馬上告知醫師;親友即使只是些微不適,也應避免探視寶寶。另一重症個案為北部一歲女童,於一月五日至六日出現發燒、嘔吐、肌躍型抽搐及四肢紅疹等症狀,二度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經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七十一型併發重症,目前個案狀況穩定已返家。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累計一例重症病例;去年累計六十八例重症,含四例死亡。
-
2020-01-21 該看哪科.兒科
慘!出生僅三天 女嬰染腸病毒喪命
腸病毒一般發生於春夏之際,國內現在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疾管署今公布,上周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包含1例死亡,是一名僅出生三天的小女嬰,因感染伊科病毒併發重症,經搶救仍不治,來不及回家的小生命讓人不捨。疾管署提醒,家長應落實個人與嬰幼兒手部衛生。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出生3天大女嬰於去年12月下旬發病,陸續出現呼吸中止、發燒、活動力差、急性呼吸窘迫症、血小板下降、多重性器官衰竭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等症狀,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6型併發重症,個案雖於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治療,仍不幸於住院約兩周後過世。伊科病毒6型在台灣不常見,對新生兒而言,卻是如同死神般的存在。自2007年迄今,包含今天公布的個案,僅通報確診4例伊科病毒6型個案,其中三例是新生兒、一例為3歲幼兒,當中兩名新生兒都不幸喪命,僅一名新生兒及3歲幼兒存活。目前該女嬰感染源尚未確定,但林詠青表示,新生兒可能經由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尤其成人感染伊科病毒症狀非常不明顯,提醒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有感冒、拉肚子症狀,一定要馬上告知醫師;親友即使只是些微不適,也應避免探視寶寶。林詠青提醒,雖腸病毒目前無特效藥,但早發現早治療,就能避免重症及死亡風眼,新生兒感染初期會有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情形,並容易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徵狀,應儘速接受治療。另一名重症個案為北部1歲女童,於1月5日至1月6日出現發燒、嘔吐、肌躍型抽搐及四肢紅疹等症狀,二度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經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目前個案狀況穩定,已出院返家。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疫情處相對低點;今年累計1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2019年累計68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4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53例為多。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備戰防流感 慢性病患快打疫苗
一○八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一波三折,創下史上最晚開打紀錄,公費、自費疫苗都一度出現人人搶打的「疫苗之亂」,並創下單日接種廿六萬劑最高紀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打氣旺,連過去接種意願較低的中壯年施打狀況也比往年高出一成。衛福部疾管署指出,截至一月十二日,公費流感疫苗還有一百廿一點九萬劑,預估春節前用罄,呼籲民眾盡早接種,如果打不到公費,可考慮自費接種。往年都要費力催打的流感疫苗,這次不僅出現「搶打潮」、也有較明顯的「新打潮」,「打氣」很旺,目前每日接種數都還可多達十萬多劑。診所也明顯感受到自費疫苗接種情形比往年踴躍,不少民眾擔心疫情,一個人就幫全家預約八劑。為何今年流感疫苗打氣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認為,原因在於延後開打,加上流感疫苗首度從三價疫苗升級為四價疫苗,可預防兩個A型流感病毒株、兩個B型流感病毒株,提升效果,讓民眾有感。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台大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認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飢餓行銷」奏效,流感疫苗晚開打,且流行高峰期逼近,民眾擔心打不到或打完來不及產生保護力。黃立民說,今年流感流行期比預估提早二周,主要是流感病毒變異,且台灣已連續兩年流感疫情打破季節限制,去年夏季流感從八月一路延續到十月,無縫接軌到秋冬流行期,再加上全球氣溫上升,今年仍是暖冬,顯示流感疫情可能全年無休。不過,根據疾管署疫情資料,近期流感重症或死亡的個案,百分之九十九都沒有打過本次流感疫苗,黃立民表示,打疫苗還是能提供較好的保護力。流感重症容易發生在免疫力較差族群,如年長者、幼兒、孕婦及慢性病患,統計顯示,歷年流感重症及死亡個案,約有七至九成有慢性疾病病史。莊人祥提醒,感染流感後容易加重慢性病症狀,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變差,心血管疾病及腎病患者則可能因代償作用不足,造成器官衰竭,定期接種疫苗是最好的保護方式。莊人祥表示,公費預算固定,一時難以滿足所有重症高風險族群,目前僅能採購約六百萬劑,占全人口兩成五,未來希望能夠逐年微調,配合輔助穩定自費市場貨源,也鼓勵六百萬使用慢性病連續處方籤病患、中壯年,可考慮自費接種流感疫苗。黃立民呼籲,所有符合公費接種對象,尤其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腎臟病患等慢性疾病高風險族群,務必盡速接種流感疫苗。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方式,除了接種疫苗,黃立民提醒,國人應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出入捷運、賣場等公共場所時,戴上口罩。另外,盡量避免以手揉眼睛或鼻子,以防流感上身。
-
2020-01-14 科別.消化系統
胰臟炎奪命快!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了
上個月才過40歲生日的小王,幾乎天天都得陪客戶吃飯應酬,喝酒當然少不了。上個禮拜續攤時,才幾杯酒下肚,他就覺得不對勁,上腹部痛到不行,緊急到最近的醫院掛急診。經抽血檢查赫然發現,他的脂肪酶及澱粉酶指數飆高,三酸甘油酯的檢測值也高得嚇人,醫師當場確診是急性胰臟炎發作,二話不說收住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張君照表示,胰臟炎的高危險族群中,膽結石患者及長期酗酒者占9成以上,其餘則是三酸甘油酯指數偏高或高血鈣患者,至於到了懷孕後期的準媽媽,也有可能出現這種問題。 就膽結石患者來說,主要是結石從膽囊掉到總膽管,而總膽管的出口又和胰管會合成一個共同通路,再接到十二指腸,一旦結石卡在會合的這個共同通路上,就有可能增加胰管的壓力而導致發炎。 酗酒導致胰臟炎的機制,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張君照認為,有可能和血液中酒精的代謝產物引起的氧化壓力及發炎之細胞激素有關;另外,也可能是供應胰臟的微細血流不足,進而引發胰臟炎。 胰臟分泌的脂肪酶、澱粉酶及胰蛋白酶,經胰管的側分支流進胰管,再流入十二指腸,就會在腸道分解並消化蛋白質、澱粉及脂肪等營養成分然而,一旦胰臟發炎,這些胰臟分泌的酵素就會從發炎部位不斷外流,分解及消化附近的脂肪等正常組織。張君照說,這種「自我消化作用」會引發劇痛,若還引發週圍正常組織的感染及發炎,導致胰臟膿瘍,不僅更痛,還可能致命。 張君照表示,根據統計,10胰臟炎患者可能出現這種重度急性胰臟炎,進而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相當可怕。出現的時間,通常在胰臟發炎的3天後。然而,胰臟位於上腹部的後腹膜腔,就在胃的後面,若不仔細判別,有時候還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胃痛?膽結石痛?或是胰臟炎痛? 張君照說,胃痛屬陣發性的痛,而且是一陣一陣的抽痛胰臟炎的痛則是持續性的痛,是一種隱隱的鈍痛,像刀割一樣,非常非常痛。若要再仔細區分,胃痛出現在上腹部,胰臟炎的痛則出現在上腹靠近左側的地方,有時還會引發腰部及背部的疼痛。除了透過問診並從疼痛的描述來診斷外,以脂肪酶、澱粉酶為指標的抽血檢查,還是可輕易診斷胰臟炎。如果還不放心,建議可再做腹部超音波,甚至是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等檢查,並把腹部超音波可能受到腹腔內空氣干擾的可能因素排除掉,提高正確診斷率。 張君照說,胰臟就像一個工廠,一旦發炎了,一定要先讓它休息一下,也就是不吃任何東西,只補充輸液。禁食的時間可長可短,就看症狀嚴重程度而定。如果痛得厲害,可適度打止痛藥,讓患者舒服一點。 對於那些合併有胃腸脹的病患,可置放鼻胃管將胃酸或空氣引流出來,不讓胃酸跑進十二指腸,迫使胰臟「加班」去分泌胰液,加重病情。 那麼該怎麼預防呢?張君照提醒,所有胰臟炎高危險群,最好別再喝酒,離酒精遠一點!如果檢查確定有膽結石的毛病,就不要再大吃大喝了,免得結石卡在膽管,或是掉入總膽管,引發胰臟炎。 延伸閱讀: 「癌王」胰臟癌總發現太晚! 9種情況需提高警覺才行 糖尿病最怕吃出高血糖! 飲食7要點絕不能忘
-
2020-01-08 科別.感染科
已奪26命 流感進高峰期
流感昨天正式進入流行高峰期,衛福部疾管署公布,上周新增七十九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僅三位接種過流感疫苗;從去年十月至上周,流感已奪去廿六條寶貴性命,患者也都未接種疫苗。一名年僅四十七歲女性,有慢性病史,感染流感五天後就過世。疫情持續上升,疾管署預估春節時疫情將達最高峰。監測顯示,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十一萬三九八七人次,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占百分之十三點六,整體疫情已進入高峰期,上周增七十九例併發重症病例、新增兩例死亡個案,多感染A型H1N1;近四周流感群聚案八十三起,以校園五十五起最多。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上周死亡病例分別為六十七歲北部婦女及四十七歲南部婦女,兩人都有慢性病,其中四十七歲婦女是本次流感季最年輕的死亡病例,患有癌症,去年十一月中出現頭痛、咳嗽症狀,病情持續惡化住院,最後因併發肺炎、敗血性休克,在十一月底器官衰竭,發病五天就過世。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呼籲,接種疫苗為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截至一月五日止,全國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達四○七萬劑,尚餘約一九六萬劑,提醒符合公費條件民眾盡速接種。
-
2019-12-19 科別.兒科
2月大男嬰唇色發黑急送醫 確診法洛氏四合症
新竹一名兩個月大男嬰近日因全身皮膚發藍、唇色發黑緊急送醫,經醫師檢查發現,男嬰症狀為法洛氏四合症,若未及時就醫,可能引發酸血症而導致器官衰竭最終死亡,所幸男嬰母親及時發現送醫,經搶救已無生命危險。東元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醫師賴俊維表示,法洛氏四合症是最常見的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該男嬰送院時,雖有2個月大,體重卻僅3公斤多,皮膚發藍、唇色發黑具有發紺現象,儘管努力呼吸,血氧卻仍不足,檢查後發現男嬰心臟除右心室出口狹窄外,左心室與右心室間有一個直徑0.6公分的缺口,導致缺氧血進入主動脈,為典型法洛四合症。賴俊維指出,法洛氏四合症包含4種異常,心室中隔缺損、主動脈跨位、右心室出口阻塞、右心室肥大,患有該病的嬰兒通常必須先進行人工血管分流手術,或肺動脈氣球導管擴張術來增加其肺部血流,待養大讓體重到達8至10公斤之後再進行完全矯正手術。根據衛福部歷年心臟疾病死亡人數資料顯示,在去年每十萬人口就有21名0至1歲的嬰兒因心臟疾病而死亡,死亡率達11.9%。賴俊維說,發生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除了特定染色體或基因異常,也可能與孕期病毒感染、特定藥物、菸酒的使用有關。此外,受孕前父親的菸酒使用習慣也被證實與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有關。若準爸媽有吸菸的習慣,或準媽媽長期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下,會顯著增加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更有研究顯示,如果準爸爸在受孕前3個月有飲酒習慣,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比沒有飲酒習慣的夫妻高出44%;若準爸爸的單次飲酒量超過5罐350cc的啤酒,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更提高至52%。賴俊維提醒,若父母發現嬰兒養不大或吃不胖,且有呼吸費力的情形,應盡速就醫,透過新生兒心臟超音波檢查,幫助嬰兒及早正確診斷出先天性心臟病;此外,嬰兒出現膚色發藍唇色發黑、呼吸時胸骨凹陷等突發性缺氧症狀時,可將嬰兒側躺擺出以膝觸胸的蝦米狀姿勢,並立即送醫,先天性心臟病是新生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異常,唯有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
2019-12-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限時嘗試」減少重症臨終醫療的困境
【編者按:】這星期三篇文章都是有關「救與不救」的緊急醫療抉擇。一篇麻醉科醫師的來稿,敘述自己在急奔醫院救人的路上,不幸由摩托車摔下受傷,但仍及時趕到急診處為病人插管轉院的心路歷程。這使我們想到轉載過去在民報「醫病平台」的兩篇文章,一篇是安寧照護大師陳榮基醫師所寫的有關在「八仙塵爆」時,醫療團隊所發起的「限時嘗試」以減少重症臨終醫療的困境,以及另外一篇由醫學生探討「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文章。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這重要的生死抉擇,也更使我們深思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也是國內神經外科與安寧緩和醫療重症的權威黃勝堅醫師語重心長的這句話:「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也要適時放手,讓病人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終點。」2015年6月27日八仙樂園粉塵暴燃急救,台灣整形醫學及加護病房照顧嚴重燒傷病人,展現了國際讚譽的醫療成果。其中一小部分雖然沒有救回病患,但是減少病人及家屬的痛苦掙扎,以及醫療人員從科學與感性角度出發的愛心,提供了急性重症臨終照顧的典範。這些病人都是年輕人,突然發生嚴重燒傷,其中有213人燒傷面積太大,從整型醫學的科學資料告訴醫師們,難以救活的這些病人,僅能通報為病危。但是,這些年輕病人,突然被燒傷,如果不急救,家屬心理無法接受。如果全力急救,延長了病人的痛苦折磨。為了避免病人受苦,減少家屬心理困擾,衛福部建議醫病積極溝通,適時召開「家庭會議」,若已預見病程不可逆,採取「限時醫療原則」(Time-Limited Trial)(或「限時嘗試」)。 本人獲衛福部徵召,參與記者會,透過媒體,介紹安寧緩和醫療的限時嘗試治療。「針對重症病人若擬嘗試使用高科技維生醫療時,與家屬積極溝通,若已預見病程不可逆,建議採取限時嘗試,避免病人受苦太久。」 「限時嘗試醫療並不是放棄,而是希望病患不要走得太慘痛,面對這些重症患者,醫界絕對會全力進行搶救,也會使用各種該用的高科技,若使用後仍無成效,醫療團隊應和家屬持續溝通,讓病患生命終點不要走得這麼辛苦。」當時決定,在醫病溝通後,為病人進行插管急救,接呼吸器,讓加護病房的整形醫療團隊,可以全力搶救,一兩周後,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若病況仍沒有起色,醫療判斷已無成功的機會,病人短期內即將死亡時,則由家屬簽署撤除維生醫療同意書,撤除呼吸器,縮短病人及家屬受折磨的時間。這些年輕人的家長年紀大約50歲左右,若沒有人告訴他們實情,採取高科技醫療搶救小孩的此時,只是在延長「死亡過程」,時間拖得愈久,最後結果愈無法接受,對家屬來說更是二度傷害,最後的一幕,會一輩子烙印在心中,午夜夢迴,10年、20年都揮之不去。因此當時判斷「醫療團隊盡早啟動『家庭會議』,跟家屬溝通、解釋病程,明瞭病患狀況,給予正確、清楚、對等的醫療資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也是國內神經加護重症的權威黃勝堅醫師,積極參與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後,他認為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也要適時放手,讓病人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終點。 限時醫療或限時嘗試,不是放棄,而是經過充分的醫病溝通,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包括心肺復甦術(CPR),經過嘗試,確知無效後,即時放手,縮短病人及家屬的痛苦折磨時間。醫師及家屬都已經盡了全力了!可以放手了。大面積燒傷病人換藥時都很痛苦,這次的限時嘗試插管急救,還讓整形醫療團隊能夠在換藥時因為有呼吸器可以短暫實施全身麻醉,讓病人免除換藥的痛苦。2000年制訂的,已經讓慢性癌症末期病人或重大器官衰竭末期病人,如何遵照病人與家屬的意願,臨終時不予無效的心肺復甦術(不予插管急救),或撤除該無效的維生醫療措施(撤除呼吸器),有了很能被接受的運作模式。但是對於急性心肺衰竭的病人,如嚴重顱內出血外傷、腦出血性中風、嚴重心肌梗塞的病人,要不要積極搶救,要不要嘗試手術,往往在醫病溝通時,有很大的困難。醫師可能覺得手術也許有少許成功救回病人的希望,但是如果不成功,病人可能持續昏迷或成為植物人,將延長病人及家屬的痛苦折磨時程。此時如果運用限時嘗試的醫療,醫師與家屬好好溝通,然後放手搶救,成功救回病人,大家歡喜;如果失敗,則運用的原則,或加上即將於2019年實施的的精神,也許可以合乎倫理也合乎法律規範的執行「對病人最大利益」的醫療措施,即時放手,讓病人及家屬,乃至醫療人員,都可心安無憾,提升我國的安寧緩和醫療的品質。(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11/21)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苦等換心 先裝長效心室輔助器
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在台灣接受心臟移植,恐需等半年至一年,過程隨時可能因併發症死亡。70多歲仍拚命做生意的林先生今年八月被醫師宣判急需換心,卻無合適心臟,只能先裝長效心室輔助器,等待移植。雖至今還在等待大愛心臟,但林先生生活品質很好,步行到超市買菜也不成問題。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我國每年等待心臟移植患者約200至250人,其中60至70人等不到心臟而死亡,能夠換心者僅80至90人。長效心室輔助器成為患者續命關鍵,目前已知植入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等待移植心臟最長可維持12年,裝置後兩年存活率統計達八成以上。三軍總醫院院長蔡建松表示,以三總心室輔助器團隊經驗為例,從去年10月至今已執行13例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裝置,患者出院後,都恢復日常生活,加上藥物治療,均可得到很好的生活品質,持續於門診追蹤,以穩定狀態來等待心臟移植,目前已有一位患者順利等到心臟移植。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許博順表示,通常心臟衰竭患者會有一些明顯症狀,常見平躺時呼吸困難,需坐起來或墊高枕頭才緩解,或是胸痛、心搏過速,甚至可能因心輸出量減少,引起腦部血流不足,導致的大腦功能受抑制,焦慮、不安、記憶力受損。許博順說,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等待心臟移植過程,易因心肌梗塞、心室性心律不整或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健保去年10月起開放條件給付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在末期心臟衰竭7等級中,開放第3至4級中等程度患者使用,輔助心臟維持運作。但有腎功能異常等容易產生併發症高風險者則不予給付。其實,長效心室輔助器不只能作為等待心臟移植的「橋梁」,許博順建議,當患者心臟衰竭程度還未達移植標準,也考慮以裝置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可免除心衰竭併發症,達到一般正常人的日常活動程度。
-
2019-12-12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7旬翁拚命做生意突心臟衰竭 裝長效心室輔助器等換心
末期心臟衰竭患者想在台灣移植心臟恐需等半年至一年,過程隨時可能因併發症死亡,70多歲仍拚命做生意的林先生今年八月被醫師宣判急需換心,卻暫無合適心臟,只能先裝長效心室輔助器,以穩定狀態等待移植。雖至今還在等心臟,但林先生生活品質很好,連步行到超市買菜也不成問題。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我國每年等待心臟移植患者約200至250人,其中高達60至70人因死亡退出等待,真的換心者僅約80至90人。裝長效心室輔助器就成為續命關鍵,目前已知以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作為過接方法,等待移植心臟最長可維持運轉12年,裝置後兩年存活率統計達八成以上。三軍總醫院院長蔡建松表示,以三軍總醫院心室輔助器團隊經驗為例,從去年10月截至目前已執行13例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裝置,個案出院後,都恢復日常生活飲食,再加上藥物的治療,均可得到很好的生活品質,持續於門診追蹤,以穩定狀態來等待心臟移植,目前已有1個案順利等到心臟移植。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許博順表示,通常心臟衰竭的患者多會有一些明顯的症狀,最常見的如平躺時會感到呼吸困難,需藉由坐起來或墊高枕頭才得以緩解,或是胸痛、心搏過速,甚至可能因心輸出量減少,引起腦部血流不足,導致的大腦功能受抑制,出現焦慮、不安、記憶力受損。許博順說,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等待心臟移植過程,易因心肌梗塞、心室性心律不整或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健保去年10月起開放條件給付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在末期心臟衰竭7等級中,開放第3至4級中等程度患者使用,輔助心臟維持運作。但有腎功能異常等容易產生併發症高風險者則不予已給付。其實,長效心室輔助器不只能作為等待心臟移植的「橋梁」,許博順表示,當患者心臟衰竭程度還未達移植標準,也考慮以裝置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可免除心衰竭併發症,達到一般正常人的日常活動程度。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