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器官衰竭
共找到
226
筆 文章
-
-
2022-06-18 養生.人生智慧
你願意捐贈器官嗎?關於「器官捐贈及移植」你要懂的事
人生邁向死亡的存在著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人生是邁向死亡的存在著being-towards-death。」生命軌跡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逐漸經驗到衰老、疾病或意外創傷進而走向的終點死亡。然而華人觀念生死是禁忌話題,抑或是覺得還年輕無需考慮的議題,但人生當中無常比明天先到時,往往讓人措手不及。器官捐贈的價值與意義器官捐贈是在生命終點時將身體仍有功能的器官,以無償方式遺留在人間,這抉擇是大愛也是大捨,可以幫助因疾病等候生存機會的器官衰竭者,這群等候者會必須要仰賴維生系統例如:葉克膜、主動脈氣球幫浦、心室輔助器、人工呼吸器、洗肝機、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來暫時替代原有的器官功能,生命可能隨時受到死亡威脅。或許我們是健康與幸運的一群人,無法理解這樣的等候有多麼煎熬。器官捐贈是利他是利己若因疾病或意外死亡時,親人也在有效等候器官移植的排序名單中,若配對吻合的情況下,是可以指定器官給符合條件的五等親或配偶。但無償捐贈的法律概念下,然而捐贈的器官數必須大於指定的器官數。若配對或其他醫學因素無法指定捐贈,當下捐贈器官之後,日後三等親或配偶也享有等候器官排序的優先權。器官移植等候艱辛困境依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資料,台灣的器官捐贈移植等候統計,目前全台有效等候器官人數10,347人,以心臟為例:224人等候中,僅有7人有機會得到大愛捐贈重生。以肺臟為例 : 88人等候中,僅有6人成功移植手術。以肝臟為例:1,012人等候中,17人重拾彩色人生。其中等候患者最多是7,923人等候腎臟移植,26人移植後擺脫洗腎造成的生活不便。胰臟目前有83人等候中,6人接受移植,終身不須再施打胰島素。小腸等候者9人,2人接受移植手術後,不再依賴全靜脈營養維生。眼角膜仍有1,076 人 等候中,65 人移植後重見光明。等候器官移植數字每日更新,其中有老天幸運眷顧,自然也有在醫院的白色床單下消逝了生命的,而這些等候的艱辛,實在不足為外人道,而他們等候是一份善心善念,更是一份生命的無價禮物。器官捐贈的意願表達器官移植在免疫抑制劑的發展之下,已經成為器官衰竭病患的常規性的醫療,但世界各國都面臨移植所需的器官供不應求的問題,關於器官捐贈及移植之立法:最普遍的是讓民衆自由選擇同意器官捐贈之立法 (稱為 Opt-in law),台灣即是採用此種法律。意思就是,如果我認同器官捐贈,可主動表達意願,包含申請器官捐贈同意卡及健保卡上器官捐贈同意的註記手續。然而相較於選擇同意制,另外一種立法精神是所有國民於死亡後,身上的器官依法可以成為器官移植的來源,除非當事人於生前申請拒絕器官捐贈登記,稱為 Opt-out law,施行此種法律的國家有西班牙、拉脫維亞、奥地利,比利時、法國、義大利、芬蘭、匈牙利、丹麥、波蘭、瑞典、以色列、盧森堡、斯洛伐克、希臘、保加利亞、新加坡…等國。國際間分析,採用 Opt-out law 的國家,其器官捐贈風氣也相對高,以全球2021年的捐贈率,西班牙仍是最高的器官捐贈率的國家,每百萬人口有40.20人捐贈器官,當年度即有1,905位大愛捐贈者。美國例循探詢的法律制度,稱為Required request,在美國醫療系統中,若確認病人腦死,即為法律上死亡,醫療人員依法必須向家屬提出器官捐贈建議及選項,家屬須立刻面對是否器官捐贈的選擇,若家屬未選擇器官捐贈,醫療團隊會讓讓病人善終,呼吸器等維生系統即會被停止使用。該法令的施行促使器官捐贈率增加40%,美國各州駕照許可標註器官捐贈同意的法律效力。台灣器官捐贈的下一步依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資料,台灣的器官捐贈率為百萬人口僅有6.6人捐贈,相較於西班牙模式,在台灣的器官捐贈移植仍有許多困境待努力。而在生命的最終點,善終的同時,我們若能提早思考身體自主權的表達,對於遺愛人間器官捐贈的選項,我們是持怎樣的看法?若能講清楚說明白,能讓疾病或意外發生地當下,保護我們親愛的家人在喪親的同時能夠放心的大愛與放手的大捨,讓我們除了遺憾能夠生死兩相安,傳遞一份生命愛的禮物。
-
2022-06-12 醫療.泌尿腎臟
三高、長者留意4大熱傷害!醫:異常症狀盡速就醫不要拖
不論是氣候或環境悶熱都容易形成熱傷害,嚴重可能致命,尤其三高、糖尿病等風險族群更要小心。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提醒,民眾平時應有所防範,若察覺相關症狀盡快作對應處理,如出現更多不適應立即就醫,以免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等危症,嚴重甚至死亡。 三高、長者留意4大熱傷害!醫:出現異常症狀盡速就醫。 顏宗海醫師表示,民眾一般以中暑稱呼熱傷害,不過醫學上的中暑其實有嚴格的定義,是當中最為嚴重、且可能致命的。熱傷害可分成四大類,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熱傷害未改善可能惡化,但未必會依序出現,也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很嚴重,相關症狀更要留意。 輕微:熱暈厥、熱痙攣熱暈厥主要因身體需要散熱而重新分配血液、使得腦部供血不足所致,會產生頭暈、無力等現象。熱痙攣則為因流汗過多,或補充過量的水分,使電解質失衡、肌肉收縮造成疼痛。這兩者可視為同階段的輕度熱傷害。 中度:熱衰竭熱衰竭是一種血液循環衰竭的現象,為中度熱傷害,常見除了出現前述症狀以外,也會更明顯,並也容易有血壓降低、臉色蒼白、體溫上升等情況。而雖名為「衰竭」,但尚未嚴重到影響生命安全,不過此情況若再不改善,是有惡化至中暑的可能。 嚴重:中暑中暑是4種熱傷害當中最嚴重的,患者因體溫調節中樞失常而無法散熱,此時體溫將來到40度甚至以上,除了前述不適再加重,也可能出現意識不清、噁心、嘔吐等,若未盡速處理,將可能引發腎衰竭等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休克、心臟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約30-80%不等。 醫師提醒,若是出現體溫高至40度、或出現頭暈及痙攣以外的明顯不適,如噁心、嘔吐、意識模糊等,就應盡快就醫,以避免中暑危及生命安全。 防範熱傷害引休克、死亡,三高等6大族群更要留意! 顏宗海醫師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但三高、心臟病、腎臟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因為慢性病患者散熱機制較不易出汗,調節能力較差,是更容易出現熱傷害的風險族群。其他像是調節系統發育尚未完全的嬰幼童、65歲以上調節能力不足的年長者、體脂肪較多阻饒散熱BMI≧24的肥胖者也都需注意。另外,有在服用藥物的族群也需留意,部分藥物也會增加熱傷害的機率,例如阻礙水分及鹽分平衡的利尿劑,以及含有抗膽鹼激性藥劑、會抑制流汗、減少散熱的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疾病藥劑等。而像是工人、外送員、廚師、運動員等需長期在戶外曝曬、高溫、密閉空間等悶熱場所活動的工作者,也是風險族群之一。上述各族群都要留意。 熱傷害3防範5應對,醫:察覺異常盡速就醫不要拖。 防範熱傷害,顏宗海醫師建議留意三大重點,包括保持清爽、補充水分、避免風險。例如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保持室內外空氣流通,特別注意千萬避免將小孩獨自留在車內,不論時間長短。而補充水分應避免出現缺水的口渴警訊才喝水,應養成每日飲水至少2000c.c的習慣,且不可喝啤酒、咖啡、茶代替,避免利尿效果反而增加熱傷害機率。留意風險則包括避免長時間曝曬、處於高溫、悶熱環境當中,盡可能避免10:00-14:00外出,出門時應作好防曬,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若真的遇到熱傷害,顏宗海醫師建議,除了當下應盡快至蔭涼處休息,也應盡可能將衣物寬鬆透氣,並尋找冰塊、冷水協助降溫,以白開水、電解液、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觀察相關症狀,必要時盡速就醫,以免危及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 .春夏中風、心肌梗塞4地雷!醫:風險族群影響大要小心。 .刮痧助改善頭痛、胸悶、痠痛等 中醫:方法要正確,不是越用力、痧越多越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603例新冠死亡排除不計 周志浩說明6大審查原則
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採「全死因統計」,即不論死亡診斷書的死因怎麼寫,只要有確診就會算進去,今年則會僅計算經審查認定死因與新冠有關的人數。面對外界頻頻質疑公布死亡數,昨晚間疾管署署長、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親自說明六大審查原則,並首度公布今年新冠死亡通報總數是3123例,其中2520例有列入公告,603例排除。這603例包括「死亡診斷書將新冠列為其他死因且確信無關」271例、「有死亡通報但死亡診斷書沒寫到新冠肺炎」227例、資料不完整50例、意外或自殺39例、「死亡時間與新冠病程間隔已久且不屬同一病程」16例。周志浩表示,審查過程包括防疫醫師的初審、專家複審,為了減少初審和複審的負擔,防疫醫師和專家有討論確立幾個基本原則,審查原則可歸納為六種情況。只要死亡診斷書在死因的甲或乙欄有新冠肺炎,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急診很快就死亡的,統統都會列入,沒有時間逐案「雕花」。第一種情況是意外、自殺或他殺,這些很清楚,原則上先排除,目前排除39例。第二種情況是根據死亡診斷書上「甲、乙、丙、丁」四個欄位還有一個「其他」欄位,只要列於「甲、乙」,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一到急診很快就走了,原則上就會統統列進來。這是因為到院前死亡或一到急診很快就死亡,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點難說,這部分會有疑慮。第三種情況是,如果死亡診斷書把新冠肺炎寫在「其他」,可能也需要審查。專家都同意,一般來說如果被醫師寫在這邊,代表並不認為是死因,只是附帶補充說明。這種也是一樣,如果有相當確信就可以排除,如果沒有,還是提到專家審查。防疫醫師和專家會一起討論,確認大家所持的立場都沒有差太遠,這部分目前排除271例。第四種情況是個案確診、解隔離後過了一段時間才死亡的,這就要看病程是否有相關。如果初審有相當的確信病程與死亡有相當的間隔,可以考慮排除,只要沒辦法確信無關,原則上還是要提到專家會議去複審。複審時防疫醫師也會一起,原則上還是尊重專家意見,這部分目前排除16例。第五種情況,是雖然該確診個案被通報死亡,但經過身份比對、調出死亡診斷書之後,卻發現死亡診斷書完全沒有寫到新冠肺炎,這種也會排除,這部分目前排除227例。最後第六種情況是資料可疑、不完整,甚至還需要搜集資料的,這部分目前也還未列入統計,有50例。今年累計251萬2968名確診案例,3123死亡通報,全死因致死率為千分之1.2。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指揮中心應可自信公布全死因死亡數,因為千分之1.2的致死率並未偏離周邊國家太遠,算是一個平均值,加上目前台灣超額死亡還是負數,所以這份數據也可以支持新冠死亡並沒有很多黑數。再者是病程很遠「確信」無關、列於其他死因所以「確信」無關,這並非科學用語,比較像自由心證。李建璋提醒,當代醫學是「條件式的判斷」,建議把「可排除新冠不是主要死因」的標準,清楚列出來,這樣就更加嚴謹,而且可以接受檢驗。例如與創傷、中毒、呼吸系統以外的器官衰竭、與感染症無關之心血管疾病等。此外,一定有很多人的主要死因是寫「癌症」。李建璋說,因為過去在寫死亡診斷書的時候,曾經收到中央衛生機關的公文,提醒要盡量以「慢性死因」為主要死因,所以很多醫師可能會習慣癌症寫在主要死因,把新冠肺炎寫在間接死因,如果光看這樣就排除,也會有點可議,因為有可能是新冠確診間接導致病情惡化。李建璋建議可以把這些排除死亡個案的數字,加上時間軸的資訊,每隔一段時間去檢視,會得到更多有意義的資訊。例如當自殺意外的比例愈來愈高,超過了自然發生率或平行死亡趨勢,那就要去思考,可能新冠確診也導致某些意外。比方說,超高齡長者、巴金森、失智或曾經中風的長者,感染新冠病毒可能發生急性腦功能障礙,有譫妄或妄想症狀;孱弱長者因全身性感染而更衰弱、跌倒,衍生外傷性腦出血。李建璋說,許多長者確診會有非典型症狀,統計死亡人數時候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持續透過趨勢分析所產生的洞見回頭去精進歸類方式,數據便能更準確地反應出完整的死亡人數。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 兒醫:國外經驗較少見
疫情嚴峻,昨新增二五二名中重症病例、一二四名死亡案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死亡個案包括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並長期使用呼吸器的九歲男童,確診後血氧濃度變差、肺炎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兒童重症個案累計卅五例,其中十七例為腦炎,八例為肺炎、兩例敗血症、三例哮吼症、四例家中死亡,一例共病腦腫瘤,十五人已死亡。為交流重症兒童救治經驗,疾管署昨天再次舉辦案例研討會,五家醫院分享七名重症兒童案例,年齡介於八個月到十歲,成大醫院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特別是嚴重腦病變、急性腦炎、猛爆性腦水腫,這是國外經驗較為少見的,醫界需探討背後原因。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表示,最近收治一名七歲三個月男童,五月廿三日發燒,初次急診PCR陽性確診,Ct值十三,出現惡心、嘔吐、活力下降等情況。領藥後回家休息,睡覺睡到一半,手臂高舉,姿勢奇怪,並大聲尖叫「我們都要死掉了!」男童送至急診時病情惡化,意識改變,無法辨識自己身在何處,指著媽媽卻認不出來,體溫超過四十度、眼睛上吊、心跳血壓下降,狀況危急;影像檢查顯示右腦腫脹、肺部無常。入住加護病房後情況改善,預計本周出加護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只小孩,大人如果出現致病性腦炎,也可能語無倫次、看到幻覺,而說出聳動的言語,這是大腦皮質受到影響的臨床表現,神經系統病變都可能發生,並不專屬於新冠病毒引起的腦炎。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個案超車新北 高雄單日確診首度排名第一
昨天新增六萬二○八○例新冠本土個案、二五二例中重症、一二四例死亡。疫情數字呈下降趨勢,但高雄市新增九二三二確診,超越新北排名,首度來到第一,凸顯南部醫療量能吃緊,其中台南市空床率僅剩一成七,全國最低。昨新增本土個案分布前六名為高雄市、新北市九○二六例、台中市八六九九例、桃園市五七九三例、台南市五四四七例與台北市四四五二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目前高雄疫情瀕臨反轉,這幾天可能接近高峰,後續觀察高原期持續幾天,才能準確預料能否比較快的下降,目前Rt值(有效再生數)接近一點○左右。台南吃緊 空床率剩一成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隨著確診人數下降,全國的空床率稍微多了一些,台北區(雙北、基隆、宜蘭、金馬)四成二,北區(桃、竹、苗)五成,相對寬鬆一些。南區(雲、嘉、南)僅二成八,低於三成,特別是台南市剩一成七。莊人祥表示,台南還能開出二位數的床位量能,暫時不考慮「南病北送」,指揮中心於六月二日行文要求南區增加兩百多床,其中台南市需增開一百床,盼專責病房調配可以更為餘裕。專家:反轉需等死亡數下降昨中重症和死亡新增個案雖較前一天下降,但仍在高峰。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確診數往下走代表高峰已過,但社區染疫黑數過多,可能高於表面數據一至兩倍。他指出,中重症和死亡人數不可能造假,相信還會持續創高,致死率將超過指揮中心之前設定的千分之一防線,達到千分之一點二,需待死亡人數明顯下降,疫情才真的反轉。對此,陳時中表示,致死率高高低低都有,都在預估範圍內,目前的病例數與死亡數都處在高原期,先前各界都有不同的模型推演,不過近期大家的共識愈來愈接近,疫情在六月十日應有反轉機會。昨死亡個案年齡介於九歲至九十多歲,八十一例未打滿三劑疫苗、七十人為逾八十歲、一一六人有慢性病史。其中一名九歲男童因先天性心臟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住院驗出新冠肺炎感染,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過世。幼兒發免費快篩 擴大範圍中央六月一日起在六都開設七大兒童疫苗接種站於昨天結束,五天總計接種二萬八七七一人次。除了兒童疫苗接種,今天起○至六歲幼兒免費領五劑快篩政策擴大至二○一五年九月二日以後出生的學齡前幼兒,家長可到各快篩實名制販售據點免費領取五劑家用快篩試劑。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52人 9歲童先天心臟病併新冠亡
國內今天新增中重症個案252例、死亡個案124例。死亡個案中包含一例九歲男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因先天性心臟病併新冠肺炎、多重器官衰竭過世。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9歲至90多歲,81例未打滿三劑疫苗、70人80歲以上、116人具有慢性病史,其中一名九歲男童,因有先天性心臟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住院期間檢驗出新冠肺炎感染,之後出現血氧變差、肺炎惡化等情況,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中重症新增252例,包括中症143例、重症109例。其中一名2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有癌症轉移病史,因新冠肺炎併呼吸窘迫,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累積34例,分別為17例腦炎、8例肺炎、2例敗血症、3例哮吼、4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其中15人死亡。
-
2022-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打疫苗染疫從鬼門關前救回 醫師籲注意Omicron轉重症
新北有名未打疫苗者染疫,後來還缺氧昏迷,緊急送醫後獲救且康復中。台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蘇文麟提醒,Omicron這波疫情雖然很多輕症,但仍有機會轉為重症,預防勝於治療,呼籲民眾接種疫苗,有重症風險者若有相關情況也須及早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時期。新北一名55歲王先生平時身體狀況良好,但因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擔心風險及副作用而未施打疫苗,後來不幸染疫後,王先生出現隱形缺氧、呼吸困難,家人緊急撥打119,在救護車上測得血氧濃度僅有35%,送至急診室時已陷入昏迷。台北慈濟醫院表示,王先生到院後緊急插管,並由心臟血管外科團隊裝上葉克膜於專責加護病房照護,第13天成功撤除葉克膜並拔管,目前病況穩定轉至專責一般病房,觀察一周即可出院。蘇文麟指出,雖然Omicron相較先前的Alpha和Delta變異株重症率與死亡率較低,但隨著確診人數越來越多,仍有一定數量的患者會發展為重症,尤其是高齡及慢性病等共病、肥胖、免疫低下者,屬於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群,一旦染疫需特別注意,謹慎以待。蘇文麟表示,即使染疫者絕大多數為輕症與無症狀,但仍有萬分之7的機率轉為重症,這些重症患者一樣會出現肺部浸潤、白化的現象,且可能快速惡化,產生隱形缺氧、急性呼吸窘迫症、呼吸衰竭,甚至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導致死亡,像近來指揮中心也公布重症死亡率高達8成。蘇文麟說明,重症患者往往會有缺氧情形,初期可使用高流量濕化鼻導管氧氣治療(HFNO),搭配清醒俯臥治療,改善氧合狀況;但若持續甚至惡化,則須藉由插管外接呼吸器維持血氧濃度,甚至是裝置葉克膜維生;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除照護經驗豐富,也有更多藥物可供選擇。醫院自4月疫情爆發以來已收治51位重症患者,其中高達九成仍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3成完全未接種疫苗,蘇文麟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接種疫苗能形成一定保護力,即使染疫也較不容易發展為重症,而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若有接觸史或症狀應及早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時期。
-
2022-05-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右下腹痛超過1天不要忍!闌尾炎初期像吃壞肚子 闌尾破裂恐嚴重感染
腹痛是相當常見的問題,右下腹疼痛也不罕見,但若痛得太久就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因為很有可能是闌尾炎。國泰醫院一般外科李君豪醫師表示,民眾腹痛時大多習慣忍一下觀察,或擦個藥、休息一下,但若是闌尾炎,也就是俗稱的盲腸炎,這問題就拖不得,因為狀況往往會越來越嚴重,且恐有致命風險。 右下腹痛闌尾炎嚴重恐致命,醫籲:2種情況盡早就醫! 李君豪醫師表示,右下腹疼痛的可能原因,包括了腸道、婦疾,腎臟也有可能痛到這來,除了常見的吃壞肚子以外,也有可能是闌尾炎。醫師指出,闌尾對人體而言可說是個無用的器官,但因阻塞等原因形成發炎時,卻有著致命風險,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右下腹疼痛。 闌尾炎所形成的腹痛,在最一開始的時候大致和其他腹痛沒甚麼兩樣,其他症狀則如噁心想吐、食慾不佳等,因此也常讓民眾誤以為是吃壞肚子。不過不一樣的是,闌尾炎所形成的腹痛往往不像一般腹痛較為短暫,或是一陣一陣的,其大多會持續存在,且疼痛感和位置越來越明顯。因此醫師提醒,右下腹疼痛時可特別觀察,若有發現腹痛持續、越加明顯,就應盡早就醫檢查,若是超過一天更是別忍,盡速就醫為佳。 他右下腹疼痛忍了一周,闌尾破裂引發感染過世。 李君豪醫師表示,雖然也有情況輕微的闌尾炎,在短暫休息後得以康復,不過通常會持續進行。日前診間就有民眾右下腹疼痛覺得事小,忍了約一周左右才就醫,經檢查發現闌尾已破裂、化膿、腸道中的穢物也有部分外流至腹腔,造成細菌感染。經手術切除闌尾、清理腹腔後,患者還是因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搶救後還是不幸過世。醫師再三提醒,腹痛若超過一天就盡快就醫,即便不是闌尾炎而是其他問題,往往也已經不是小事,民眾不可大意。 右下腹痛當下怎麼辦?若是闌尾炎又可以如何治療? 對於腹痛的應對方式,除了建議民眾觀察以外,許多人也會塗抹薄荷油、小護士等一般家庭藥物,也有人會使用止痛藥、止痛貼布等。對此李君豪醫師表示,這些用途主要都是用於舒緩疼痛症狀,若是闌尾炎並沒有改善或治療的效果,因為當中發炎的原因依舊存在。不過民眾還是可以嘗試,但就是得要注意疼痛時間和感受。 治療闌尾炎李君豪醫師表示可從兩方向進行,一者是藥物治療,一者是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為基本處置,但還是會有復發的可能,因為闌尾還在。若腹痛經診斷確認為闌尾炎,手術治療會是較為建議的治療方式,一方面闌尾於體內沒有用途,留著也僅是將不定時炸彈留在體內,既然要治療大多會建議將其切除,一勞永逸。不過手術治療自然也考量著患者當前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意願等,因此在治療時可與醫師進行詳細討論,更有助妥善治療。 《延伸閱讀》 .右下腹疼痛、噁心想吐別大意!醫:闌尾炎可治癒但不可拖延。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腦炎發生率萬分之1「很嚇人」
兒童染疫引發腦炎死亡案例數不斷增加,國內已有十六例兒童重症,七人發生腦炎。十八歲以下兒童確診數占整體的二成,兒童疑似嚴重腦炎發生率達萬分之一,專家直呼「很嚇人」。此波兒童腦炎疫情,被認為與一九九八年腸病毒流行情況相似,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呼籲,兒童染疫亡需謹慎看待,應追蹤每個個案的死因,並找出危險因子,全力避免兒童染疫死亡的悲劇。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昨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引起猛爆性腦炎「幾乎難以預防」,某些兒童因體質因素,感染後恐引起神經併發症,情況類似廿四年前國內爆發腸病毒七十一型,腸病毒七十一型透過顱神經進入腦幹,影響生命中樞,引發肺水腫、急性心臟衰竭,多數孩子一到兩天內死亡。李秉穎表示,從國外的案例觀察,新冠病毒會透過臉部神經進入腦幹,對於孩童而言會造成極大的威脅,臨床無法判定病毒何時會入侵腦炎,一旦病毒跑到腦幹,極可能「猛爆性發作」,唯一降低發生機率途徑只有施打疫苗。台大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表示,兩者雖然都會引發腦炎,但表現與引發的機制略有不同。腸病毒以攻擊腦幹,引發肺水腫、心肺衰竭;新冠病毒攻擊位置不局限在腦幹,有時全腦都會發炎,且不會快速引發心肺衰竭,後續會因凝血不全症、多重器官衰竭等致死。張鑾英表示,我國兒童染疫病例數約占整體的二成,而疑似嚴重腦炎發生機率達萬分之一,她說,國內目前已經不只有七位兒童腦炎患者,實際計算為萬分之一的發生機率「很嚇人」,且許多孩子預後狀況不佳。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以目前兒童確診引發腦炎個案來看,多在急性期就發生,猛爆速度快,跟腸病毒急性期有點相似,但表現不盡相同,需集中個案討論、統計資料才能歸納結論。臨床醫師現已快速針對腦炎案例處置做調整,近期疑似腦炎的兒童案例,病情皆獲控制。黃玉成表示,五歲以下沒有任何疫苗可以施打,加上社區到處都是病毒,預防五歲以下兒童染疫,他說「不知道怎麼煞車」。防童重症 「政府要比病毒快」【記者劉宛琳/台北報導】國內兒童染疫發生多起併發腦炎案例,危及性命。國民黨副秘書長李彥秀提醒,政府必須盡快研究兒童腦炎原因,並推動全國性的預防兒童重症試辦計畫,擴充專責醫院及病房,同時提供兒童神經學醫師參與會診。李彥秀說,政府未先布局五至十一歲兒童疫苗,而Omicron造成兒童腦炎的病例數,「台灣是全球最多」,政府要跑得比病毒還快,必須採取更早期的預警,讓家長有判斷標準。
-
2022-05-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雙破新高!新增333例中重症、104例死 又2童死亡
國內今天新增333例中重症,死亡個案104例,雙創本波疫情新高。其中重症個案新增一例兒童個案,本身有癌症病史;死亡個案中包含兩例兒童個案,為日前公布的四歲腦炎重症女童和一歲腸道閉鎖重症女童,死因分別為腦炎併多重器官衰竭、敗血症休克。目前累計16例兒童重症個案,七例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33例中重症個案中包括242例中症、91例重症。其中兒童重症新增一例七歲男童,有癌症病史,長期使用呼吸器。染疫後併呼吸窘迫、細菌性肺炎,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不過好消息是,5月22日公布的一歲併發腦炎的重症男童,經救治後5月23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意識恢復且四肢活動增加,目前恢復情況良好。104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歲至90多歲,49例未接種疫苗、74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超過80歲以上62人,97人具慢性病史。其中一例為5月19日公布4歲女童,本身沒慢性病史,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至急診出現全身抽蓄症狀,因此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到呼吸心跳意識,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檢查過程發現肝臟、腎臟多重器官數據異常。另一名為5月22日公布的一歲多女童,個案有腸道閉鎖病史,5月16日出現發燒、抽蓄、嘴唇發紫等症狀,目前合併敗血症和呼吸窘迫救治中。三人都有使用瑞德西韋。另外,死亡個案中出現20多歲、30多歲兩例年輕個案,均為女性,分別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史,死因分別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急性胰臟炎及肺炎,分別接種〇劑和一劑疫苗。目前共16例兒童重症個案,分別為七例腦炎、五例肺炎、兩例敗血症、一例哮吼,以及一例於家中死亡;七例死亡,分別為五例腦炎、一例敗血症、一例家中死亡。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合併腦炎多 急增病床
昨增二五一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一九八例、重症五十三例,另有四十二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十歲、合併腦炎男童;染疫兒童合併腦炎個案增多,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一直都很重視兒童重症,「但沒想到案例相對較多」,將嚴密觀察,並提供更多兒童就醫通道及加護病房。指揮中心迄今接到五例兒童死亡個案,其中四人合併腦炎,為此,指揮中心緊急擴增兒童家戶病床數量,從廿一床增至一百床,仍遭批「看到狀況,才擴增病床太慢了。」對此,陳時中表示,重視確診兒童的治療狀況,除舉辦相關研討會,也請專家討論如何預防兒童腦炎,不論是專責病房或是加護病房,使用量都不到一半,目前持續擴充中,「不能說準備得太晚」。昨四十二人死亡,介於十歲至九十多歲,廿二人八十歲以上,卅九人有慢性病史,十六人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十歲腦炎男童。本波疫情已有六二五例死亡,五例為兒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男童未接種疫苗,無慢性疾病,五月十三日因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家長陪同至住家附近診所就醫;隔天出現意識變化、抽搐,快篩檢驗為陽性,送至急診時發燒至四十點一度,有輕微肺炎、腦水腫、心律不整、氧氣濃度下降等症狀,雖使用類固醇、瑞德西韋、免疫調節、降腦壓藥物,仍因腦炎合併多重器官衰竭,不幸在十八日不治。雲林縣昨也傳出一名六歲男童因家人感染確診,經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視訊評估恐有猛爆性腦炎風險,緊急轉往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隔離加護病房,前晚腎衰竭緊急插管,目前狀況逐漸穩定。兒科醫師建議,小朋友確診後,應接受抽血,觀察血液數值,藉此評估合併腦炎風險的高低。羅一鈞表示,上周專家會議訂出臨床處置指引,包括抽血項目、須注意哪些檢查,最近就會行文至醫界,供臨床醫師診治幼童的重要參考。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童7重症有3腦炎被指「不尋常」 指揮中心研議處置指引
本土確診案例不斷增加,昨新增一例僅4歲的重症女童合併腦炎及多重器官衰竭,疫情爆發至今已累計7例兒童重症,其中3例有併發腦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不太尋常,個案數太多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台灣的情形與香港有類似之處,專家也擔心是不是亞洲或是東亞的小朋友染疫,有相對高的機率發生腦炎,近期將邀集專家制定共通性的處置原則。羅一鈞表示,累計三例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二位是兩歲、一位是四歲,目前確實發現台灣的兒童重症染疫情形與香港有類似的地方,香港某大學的報告是指出香港僅有二例兒童染疫重症合併腦炎,但是從媒體報導搜尋,應該不只有二例,指揮中心就此趨勢也找來專家討論,專家也會擔心,是不是亞洲或是東亞地區的兒童染疫,有較高的比例合併腦炎。羅一鈞表示,近期將會邀集兒童醫學、神經醫學的專家開會討論,希望可以針對兒童染疫出現中重症後,臨床上可以有共通性的處置原則,如兒童到院前EMT的處置作法等。昨公布的四歲女童重症案例,羅一鈞表示,目前的情況並沒有太多的變化,指揮中心不會每天更新每一位個案的病情。
-
2022-05-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我刻骨銘心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教我人生的病人」分別邀請不同人生階段的醫師執筆。第一位作者是已經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由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說出他最感激的病人是幾年前在他開始到醫院實習不久所遇到的女病人,因為她使他領悟到,成為好醫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成為關懷病人的「人」;接著一位中生代的外傷科主治醫師意氣風發地回想自己努力締造出近乎起死回生的奇蹟,並穿插過去救不回來的病人,家屬的哀求引發他更上一層樓出國深造精進; 最後一位部主任教授醫師在成功的手術後病人急轉直下,使他百思不解。為了找尋病因,他懇求家屬在停止急救後,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而證明是與外科手術無關的磺胺類抗生素過敏性心肌炎,導致急性心臟衰竭。醫者面對病人非預期的惡化以及追求真相的心路歷程是罕為人知的一面。那是2006年的一月底,我接到皮膚科的照會。病患是一位54歲的男性,因為血尿前去一家醫院看診,而發現膀胱腫瘤,但因為用藥過敏,全身紅疹脫皮,而住到皮膚科。翻一下他的病歷,得知他是位旅居美國的華僑,回台探親及過農曆新年。兩週之前因為血尿到一家地區醫院求診,經過膀胱內視鏡檢查,診斷出有膀胱癌病灶。由於他對膀胱鏡檢查後所服用的磺胺類抗生素藥物過敏,產生全身皮膚紅腫,起水泡及脫皮,而被轉送到我們醫院皮膚科住院。治療了兩週,皮膚病灶漸漸緩解,皮膚科醫師於是照會我安排後續的膀胱腫瘤治療。由於此時已接近農曆春節年假,所以我告知病患,等待農曆年假之後,就安排他住院開刀。大年初六,他住進醫院泌尿科病房,隔天我就幫他手術。手術是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術。這種手術是屬於內視鏡微創手術,在尿道內視鏡近導引下,將表淺性的膀胱腫瘤刮除。一般病人在手術後一到兩天就可以出院。手術很順利,不到半小時就完成了。病患接著經恢復室回到病房休息。不料,當天晚上十點左右,病患訴說突然胸悶痛,吸不到氣。值班醫師發現他呼吸急促、淺快,胸口發悶,血壓下降。緊急做心電圖,沒有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的現象。隨即緊急照會心臟科的總醫師,心臟科總醫師立即推著心臟超音波過來,發現病患左心室壁收縮力異常,且有少量心包膜積液,不能排除心肌梗塞。因此,心臟科建議立即轉床到心臟加護病房,準備安排心導管檢查。心肌收縮異常及包膜積液,導致心搏量減少,血壓下降。病患插上氣管內管,接上呼吸器。隨後的心導管檢查,並未發現任何血管阻塞的現象。同時安排心包膜積液的引流,心包膜積液引流後,血壓略有回穩。可是心肌的收縮力卻一直不見起色。當天凌晨即在主動脈內裝置了動脈幫浦以維持血壓。但情勢持續惡化,隔兩日就裝上了葉克膜裝置。他的病情變化快速,可以說從他晚上開始喘起來之後,就急轉直下。我整晚都守在心臟加護病房不敢離開。一直在思索:手術中有發生了什麼特別的狀況嗎?反覆查閱手術紀錄、護理紀錄以及麻醉紀錄。但絲毫看不出有什麼端倪。緊急趕到的家屬,包括一直陪著病患的配偶,病患的兄長以及從美國趕過來醫院的子女焦急地在加護病房外面守候。我在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連我自己都搞不太清楚,要如何向家屬解釋呢?身為主治醫師,也只好硬著頭皮向家屬報告病程,以及現在發生的情形。但也只能照著目前的現象說明,其他的,我也坦然地告知自己並不清楚病患為何會進展到這樣的狀況。心臟加護病房的團隊相當積極,將他血壓等生命徵象都維持著,不過也覺得奇怪為何心臟機能不斷在惡化。甚至心臟跳動的頻率也開始出現陣發性的不整脈。由於病患接受大量的輸液,肺部和四肢周邊都有明顯的腫脹積水,所以也一直一定要用利尿劑治療。奇怪的是,打入利尿劑後,尿是有出來,但心臟收縮功能就更退步一些。這時我一個想法閃過腦海,該不會是跟之前的全身過敏有關吧?難道他是過敏性心肌炎?病患因為磺胺類的藥物過敏,是不是現在所用的藥物也有磺胺的成分呢?一查之下,不得了!幾乎所有的利尿劑,降血糖藥,改善排尿的高選擇性的甲型阻斷劑等等都是磺胺類的藥物,難怪一用就會出現心臟機能的下降!有了這個發現之後,立刻按照免疫科專家的建議,將所有可能引起過敏的藥物全部停掉。並且使用類固醇。由於心臟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看著葉克膜使用的期限也要到了,要再搶救,就只能依靠人工心臟或者做心臟移植了。幾經掙扎,再次由心臟外科置入心室輔助幫浦做為過度處置,等待看整體情形是否改善,或是有機會可以換心。然而,心臟移植沒有等到,病患接連出現肝臟和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的跡象,就在我幫他手術的二十天後,宣告不治。為了要證實他的病因,我懇求家屬允許我們在拆除葉克膜的時候,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作為病理化驗之用。數日後,病理化驗報告出來:「心機有過敏細胞瀰漫性浸潤,確認為過敏性心肌炎。」家屬哀傷不已,而我數日來,日夜在加護病房守候,向家屬匯報訊息,雖然身為主治醫師,但另一種角色也與家屬成為作戰夥伴,不幸我們戰敗了。送走了病人,我彷彿被掏空了一半,深層的挫敗感壓得我灰濛濛的。由於這段時間我都綁在醫院,內人也不時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我強打起精神,繼續查著文獻,對於過敏性心肌炎的病例反覆比對。結果發現,案例幾乎都是以類似的病程變化在發展。外科部死亡及併發症討論會中,按例都需要將死亡病例做一個完整報告。報告後,一位資深的師長問我,這個案例有無申請藥害救濟? 「對呀,我可以幫他爭取藥害救濟!」我將這個訊息向他的兄長分享,之後就詳細從頭整理他的病歷資料,包括在這次住院之前於他院就診的病歷,附上最後關鍵的病理報告,徵得家屬同意,幫助他們提出藥害救濟。終於在病患過世四個月後,獲得藥害救濟的補償。我在想,病患是因為過敏性心肌炎而發生心臟衰竭。他發生心肌衰竭時正好在醫院中。假使他二月六日沒有住院,很可能他發生胸悶氣喘時是在家中或是其他地方,被送到醫院時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急救。如果來不及救,很可能會被歸咎到心肌梗塞。那麼,過敏性或是病毒性的心肌炎而導致的突發性心臟衰竭的發生率應該遠超過目前所報告的案例。磺胺類抗生素,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抗生素,已有90年歷史。目前仍廣泛用於治療人體各種感染症,包括上下呼吸道、腸胃道、腎臟及尿路感染症、生殖器感皮膚感染等。但這類抗生素卻常造成藥物過敏反應,嚴重甚至有致死風險。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可從輕微到嚴重反應都有,輕微的表現可能是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有時發生生殖器附近(像是龜頭、包皮)的潰瘍或腫脹性藥疹,嚴重過敏反應則包含史帝文斯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臨床表現則包括全身性產生紅疹與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也可能併發肝腎功能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30%。而再發生心肌炎者,就更少見了。幸運存活的患者,也可能會有永久後遺症。根據台灣藥害救濟的統計,磺胺類抗生素是目前國人引起嚴重皮膚藥物過敏排名第六的藥物,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最近長庚醫院皮膚科研究團隊確認了磺胺類藥物過敏的特殊基因型 (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之後可以幫助病人找出是否有這種特殊體質,以避免接觸到此類製劑。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重症童3合併腦炎「不太尋常」!家長牢記就醫5大警訊、送急診6大表徵
國內昨新增一九一例中重症案例,其中,重症案例中年紀最小為一名四歲女童,本身無慢性病史、未施打疫苗,發病當日發燒、咳嗽,感染新冠肺炎合併腦炎及多重器官衰竭,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全國兒童確診重症增加至七例,該名女童為第三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併發腦炎個案,對此,專家直指「不太尋常」。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四歲女童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經家長帶往急診,即出現全身抽搐,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呼吸、心跳及意識,且檢查過程中,發現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數據異常,目前還在加護病房中治療。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表示,香港疫情嚴重僅出現兩名兒童腦炎個案,台灣短時間已累積三名個案「不太尋常,個案數太多了」。黃立民以流感為例,雖台灣及日本兒童感染流感易引發腦炎,但新冠肺炎期間,日本並沒有聽說兒童腦炎患者,指揮中心應盡快針對兒童腦炎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兒童染疫重症是很大的問題,因兒童無法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使用瑞德西韋,重症常併發腦炎、哮吼、呼吸衰竭等症狀,非常棘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兒童確診若引發病毒性腦炎,預後通常不佳,且嚴重腦炎死亡率達五成。五月廿五日起,五至十一歲兒童可接種新冠疫苗,黃立民建議,因兒童染疫仍有重症風險,建議符合資格兒童施打,且愈早打愈好。邱政洵表示,兒童接種疫苗,保護力可達八成八,接種七天後即具保護力。指揮中心呼籲,兒童確診需就醫的五大警訊表徵,包含發燒超過四十八小時或高燒大於卅九度合併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或喘或胸悶胸痛、持續嘔吐或頭痛或腹痛、超過十二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須送急診的六大表徵,包括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胸凹、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百分之九十、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
-
2022-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2歲確診男童不停轉院不治 羅一鈞:將檢討加速轉院
基隆市2歲林姓確診男童13日晚上高燒42.4度,問了五家醫院都難收治,最後轉送榮總仍不治死亡。不過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醫院急診強調並沒有等待而延誤或沒治療的情況,將了解細節是否可加速或是多掌握轉院資訊,將再與衛生局和醫院討論。該名兩歲幼童5月12日PCR採檢陽性,13日晚間高燒不退。家人帶他前往基隆醫院求診,希望安排住院,因部基沒有兒科加護病房,無法收治,詢問基隆長庚醫院,因男童屬重症個案,建議送往台北醫學中心救治。衛生局協助調度病床,台北內湖三總、台大、馬偕都沒有病房,最後聯絡到台北榮總可收治,但送北榮後仍告不治。指揮中心被問及此事,花了許多時間說明。羅一鈞表示,該名男童接觸過非家人照顧者確診,5月12日下午家屬帶到部立基隆醫院急診,在家已經快篩陽,有鼻塞、流鼻水、喉嚨痛,體溫36.5度、血氧都正常。羅一鈞說,PCR採檢後開立處方藥回家休息,隔天收到陽性通知。5月13日該名男童發燒、抽蓄、活動力不佳,晚間再次由家人通知119送到基隆醫院急診,檢傷時間為7時43分,發現體溫最高42.4度、呼吸快脈搏過速,安排小兒感染專科醫師到急診會診,懷疑病毒性腦炎,安排轉院。羅一鈞說,聯繫基隆衛生局協助詢問可收治兒童重症的醫院,包括基隆長庚、三總、台大、馬偕都是因為床位少或沒有病床,因而轉到北榮。約晚上11時56分安排救護車和特別護理師到北榮,中間一直給予點滴、抗生素、抗抽蓄等藥物治療,凌晨2時轉至北榮,進行後續處置和救治,但不幸在8時許過世。死因初步為新冠感染合併腦炎和多重器官衰竭,尚未通報審查,完成病歷摘要收集和死亡診斷書審查後將列入每天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說出時序是要說明整個安排,確實基隆市衛生局很努力用自己的專責醫院轉診平台一家一家問,衛福部醫事司REMOC有區域轉診調度平台,但細節是否可加速或是多掌握一些轉院資訊會在跟衛生局和醫院討論。兒科重症網絡仍在運作中,台北區有六張兒童專責ICU病床,當時確實在這名小孩轉院成功的醫院中,會檢討未來轉院是否還有可以加速的地方。羅一鈞也表示,醫事司都有每天掌握專責病床數量,兒童網絡裡面專責病房有221張空床,北部各大醫院都有2位數以上空床,除了住在兒童專責病床也可使用用混和型專責病床,家人一起確診就爸媽小孩一起住專責病室。全國有3089張混合專責病床,專責加護病房北部還有6空床、369混合空床。
-
2022-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篩陽給藥 陳時中稱病急亂投醫 柯文哲:我有念書
雙北市長要求中央同意全面快篩陽性就視同確診,盡快投藥,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反對,表示快篩有偽陽性,直接隔離、投藥恐有法律問題。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目前快篩到PCR可能拖過四天,恐超過給藥時機,開藥前有五步驟可以確認,交互作用可用人工智慧排除,這是醫學題目,「不要講醫學界不能接受的理由。」陳時中昨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面對記者提問,是否同意快篩陽性視同確診?他反問,「為什麼呢?這要做什麼用?」他表示,希望快篩陽性視同確診的理由,主要是快速確診、快速投藥、快速隔離治療。陳時中說,此舉是病急亂投醫,檢驗會有百分之七至十五的偽陽性,快速隔離、治療恐限制人身自由,於法律上民眾未確診,讓他隔離治療,必須思考行政上處分是否過當,這是要思考的問題。另外,若沒有確診,在不確定病人情況下給藥,如果發生副作用,醫療責任誰要來負,這也要考慮。針對中央不願直接給予快篩陽性民眾藥物,柯文哲說,開抗病毒藥物有五個步驟,要有症狀、快篩陽、符合適應症、排除禁忌症、排除藥物交互作用。現在不能以快篩陽當作確診,要PCR才能算是法律認證確診,但病人太多,快篩到PCR可能拖過四天,擔心失去用藥時效。新北市長侯友宜則表示,快篩陽視同確診,半個多月前就呼籲中央要改,希望中央不要窠臼於程序。侯友宜說,「快篩試劑不會挑人吧」,三類人一樣有偽陽性,一樣有法律問題,一般人同樣也可以,呼籲中央拿出解決問題魄力,簡化流程,快篩陽經過醫師判斷就立即給藥治療,時間不會站在我們這邊。柯文哲昨天直言,「就算陳時中不懂,他後方的專家也都是同一批老師教出來的,怎麼會有問題。」他表示,如果病例接受PCR慢一天就算了,但現在是卡住,固然會有偽陽性,抗病毒藥物要開立也是病患有症狀,沒症狀不用吃,「偽陽性不用辯論,拜託我是有念書的」。柯文哲表示,新冠病毒先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的人此時痊癒,有些人往下蔓延到肺臟,擴大到多重器官衰竭,所以不會今天確診、明天死掉,死亡曲線會在確診曲線之後,所以今天才會突然多了四十例死亡。目前雖然中、重症的確診者不多,但只要疫苗沒打好打滿,確診症狀也會「很厲害」。
-
2022-05-13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居隔怎麼伴?/幼童高燒、嘔吐、腹瀉 早期徵象 及早就醫
Q:若確診幼童居隔在家,該如何照護?幼童確診會出現什麼症狀?如何及早發現異狀,怎麼處置?A:若兒童居家隔離期間,建議出現早期徵象就應該就醫,不應等到晚期徵象出現。早期徵象送急診治療的兒童預後效果較佳。早期徵象:高燒超過38.5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晚期徵象: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已屬於後期器官衰竭症狀。一旦出現較「嚴重」症狀,如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等,應撥打119緊急送醫,或由同住親友送醫。居隔確診兒童照護●發燒超過38.5度: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發燒超過39度:可使用Voren Supp(12.5mg)非炎栓劑,即肛門塞劑,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可吞藥孩童則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一顆500mg),每4到6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為1顆,一天不多於5顆。●有鼻塞、流鼻水:可使用Antihist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30公斤以上大小孩鼻塞、流鼻水,可使用Xyzal驅異樂、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等抗組織胺藥物。●咳嗽藥小心使用,勿用如甘草止咳水等麻醉性鎮咳劑,可使用Mirate米瑞液。化痰可使用Soltan liquid 舒痰,一天三次。(諮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家醫科醫師許書華)【加入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問題,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加入此社群。
-
2022-05-10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截至5月9日全球已有5.14億人確診,且有626萬人死亡,大部分個案均屬無症狀或輕症,目前在台灣境外確診個案人數持平,已有下降趨勢,可能反映出國外已接近社區族群保護力的水準,反觀國內確診人數激增,目前每日確診已連續三天超過四萬。近日中重症人數升至100人上下,其中重症十人左右,另有大約十人上下死亡,整體而言中重症比率佔比仍低,國人不必過份恐慌。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針對此波Omicron疫情已於今年3月30日的官網明訂居家隔離指引(如表一),英國則針對醫護人員確診者在今年3月中旬亦有復工指引(如表二及圖一)。兩個國家均朝鬆綁政策進行,居隔天數減少並有配套措施,以維持醫療量能,使醫療不中斷。反觀國內,雖亦朝鬆綁及放寬措施進行,但由於中央與地方的意見不甚一致,大家對一些關鍵問題仍然有所疑惑,諸如:(i)哪些族群是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的高危險群?(ii)為什麼這些高危險群會導致中重症,人體免疫方面有什麼特殊變化?(iii)對於輕、中症確診者,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用藥?成效如何?(iv)5歲至11歲兒童適合打疫苗嗎?成效如何?(v)目前的居隔政策是否仿效英、美兩國適時鬆綁?本人收集最近國外發表相關的學術期刊,綜合整理分述如下,與讀者分享。(1)根據美國Peter Smits等人的統計從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10日止,利用Truveta電子健康紀錄,探討基礎二劑接種共2106893人後續發生突破性感染,以長者、共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居多,從1.07至1.34倍不等,同時也造成重症住院比率增加從1.37至2.22倍不等。另所謂共病患者包括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等,另外據Branda F 等人,在義大利的統計發現如施打疫苗第三劑追加劑,則感染率下降,住院ICU使用率及死亡率亦下降。此外,以色列在今年4月27日於medRxiv發表,如果再施打第四劑,對65歲以上的人非常有效,但對65歲以下則效果不佳。所以第四劑,目前只考慮在年長者、共病患者及過度肥胖者才考慮使用,反觀目前在台灣,在65歲以上長者,第三劑的施打率仍低,政府衛生單位應該思考如何提升施打率至80%以上,是迫切需要進行的重大事項。(2)為什麼年長者、共病患者、過度肥胖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根據Qing Y 及 Judy Lieberman、Smriti Mallapily 在2020年(J. Infection)及今年4月(Nature,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學術期刊中,他們認為正常人的免疫反應正常,對Omicrion等病毒來襲,都有適當、適量、適時的免疫反應,防止病毒複製,但在上述族群(包括年長及共病患者等),其血液中的單核球及肺部的巨噬細胞,反應過於激烈,肺部的巨噬細胞是負責清除肺中的雜質與病毒碎片,但在重症者肺部中25%巨噬細胞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細胞內發炎路徑。另外在血液中之單核球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發炎路徑造成細胞死亡,因而釋放大量發炎物質,並引發劇烈發炎反應,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終究導致呼吸窘迫及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圖二、三)。此種重症病患者,所佔比例極少,約萬分之2至4,包括在75歲以上老人、肥胖病人,慢性病(如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病人),及洗腎患者,或有免疫疾病及神經疾病患者。不管國內外的專家均認為上述具有共病患者,(如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均應優先接種疫苗追加劑。(3)輕症確診者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默沙東、輝瑞二家藥廠先後研發出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及Paxlovid,莫納皮拉韋已在去年11月初獲英國授權,而輝瑞的Paxlovid亦在11月22日獲美國FDA學會使用授權,二者確可針對高風險患者提供保護,可使死亡率風險降低八成以上,效力強大且副作用輕,抗病毒效果輝瑞之Paxlovid效力較佳,但二者均可以針對12歲以上高危險族群病人使用。截至目前為止,根據Hammond及Bernal二位學者分別在今年NEJM(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對於輕中症確診者,發病五天內給於此等口服藥可以在4天內自述症狀緩解。使住院及死亡率降低70至80%,所以建議政府衛生主管單位,能夠下放權力給專責醫院或基層診所能夠使用此等口服抗病毒藥物,應是當務之急。(4)兒童施打疫苗有效嗎?根據Klein Nicola 在 MMWR 2022之研究報告指出,5-11歲兒童使用輝瑞疫苗二劑接種(14-67天間隔)可增加約51%的效益,減少住院死亡比率約68%。根據Ann M, Hause在MMWR 2022之報告,在800多萬名兒童接種輝瑞疫苗者,只有100名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其中只有11名發生心肌炎,其中7人已康復,4人在治療中,發生率為每十萬人有0.1375人極為罕見,所以可以放心施打。至於莫德納在青少年(12-17歲)及兒童(6-11歲)及6個月至6歲以下根據Third Annual Vaccine Day UPDATE 2022年3月24日的報告(表三),已有多國授權使用,至於6個月至6歲以下,在今年4月28日已申請歐盟(EUA)具條件學會授權,目前在台灣已於5月初通過在6~11歲兒童進行施打。結語目前Omicron確診案例持續上升,匡列及居隔趕不上病毒傳播速度,當務之急,應該比照歐美之居隔指引,縮短局隔時間。防疫醫療方面,一定要堅守輕重分流政策,廣設防疫急門診,使輕症確診者領藥(症狀緩解用,如發燒、腹瀉等)服用,不必住院。對一些高風險輕、中症確診者,可以考慮准予相關醫院及基層診所從寬認定(當然要有規範),給予口服抗病毒劑,避免防疫專責醫療擠爆,影響其他疾病之醫療運作。要能隨時維持醫療量能,使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不至於工作負荷超載,當然還未施打第三劑的長者(大於65歲)、共病患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過度肥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一定要儘快施打第三劑。台灣才能度過疫情的高峰期,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方能揮別疫情與病毒共存,疫後新常態應可期待。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責病房3點現況…醫嘆「兇猛程度沒變」患者大吸3口氣就走了
本土新冠病例數仍持續升高,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醫療人員作戰真實的狀況 ,「專責病房有些事,跟你想的不一樣」,表示新開沒幾天的病房,到他這一班很快就塞滿了。他統整出3點,解釋專責病房不斷加開是因翻床不易、抗病毒藥物開立干擾頗多,以及病毒確實沒有想像中友善,有患者大吸三口氣就不幸離世。姜冠宇昨(8)日在臉書發文,提到專責病房加開的的背後原因:他認為追求5天採檢出院是必要手段,但會出現「請神容易送神難」的窘境。首先因患者都是70~80歲以上高齡者,本身就有內科病情,呼吸道未必有症狀,卻有容易跌倒、褥瘡需換藥、管路滑脫要更換等問題,需護理師頻繁換上三級裝備探視。即使病毒量下降,若患者本身內科問題需要治療就未必可出院,還得繼續安置隔離。醫院正在降載提供更多病床,也不會有緩衝的一般病床可轉,一旦遇上患者染疫,「就是就地轉為專責病房,是不能絲毫承擔風險的。」目前北市聯醫床位從252床瞬間拉到340張,但「進得快、出得相對難」,在高峰前這2週就是剩餘床數的迫擊vs.拉鋸戰爭。第二點,姜冠宇認為抗病毒藥物開立干擾頗多,醫師會針對患者狀況開藥,但臨床處置絕非紙上談兵能想像,已盡量疏通抗病毒藥物的流程,目前都交由院方審核,只是長者大多為慢性處方箋,很多藥物都成為輝瑞口服藥Paxlovid禁忌,也有臨床醫師認為默克口服藥Molnupiravir偏低效,評估長者有需要,寧可直接先上瑞德西韋了。姜冠宇無奈地說,有醫師認為一概預防性投藥,「公費就把它花完」;有的醫師則會評估患者病情與染疫無關,如呼吸道無症狀、泌尿道感染住院何須投藥?「在解釋上抗病毒口服藥物,你也要清楚說明這是實驗用藥,如果有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使用者自己承擔」。第三點則是「病毒確實沒有想像中友善」,姜冠宇心有餘悸地說,猝逝案例仍會發生,去年有患者在床上起身向前彎腰,就坐著走了;他從同仁口中得知,有患者大吸三口氣就離開人世,都是因為呼吸衰竭速度過快,加速其他器官衰竭速度,造成缺氧而瞬間死亡。他感慨地說,睽違一年病情兇猛程度還是沒變。姜冠宇強調,「讓自己更配合諸多滾動政策,使輕症有效管理,才是紓解我們的醫療量能。大家一起加油,撐過去!」
-
2022-05-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4歲女染疫亡…醫警告:Omicron沒想像友善 年輕人3症狀是危險徵兆
國內昨天新增五例確診死亡個案,其中一名年僅廿四歲女性,曾打過三劑BNT疫苗,好友形容她確診前「活蹦亂跳」,怎料短短六天卻引發重症死亡。專家指出,Omicron並沒有想像中友善,施打疫苗能防九成重症,但還是有一成機率,「與病毒共存沒有想像中簡單」。「曾經說好要當我婚禮的伴娘,竟然就離開了我的生命中,連最後一面都沒見到…」一名網友於Dcard論壇發文表示,自己和閨密到上月廿五日還聊天互動,五月三日卻接獲她離世訊息,原因是確診重症引起併發症,讓她難以接受,也呼籲大家要珍惜身邊親友,愛要及時。指揮中心昨證實新增五例死亡個案之一即是這名廿多歲女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案是五月一日公布的重症個案,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BNT,四月廿六日發燒、腹瀉,當日快篩陽性,赴急診PCR採檢陽性,居家照護。該案四月廿九日腹瀉未改善,一一九送急診,發現血壓不穩,經插管急救,有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五月一日出現心室顫動,急救無效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敗血性休克併多重器官衰竭,後續經血液培養排除細菌感染的可能。確診母數愈大此類個案會再出現 與病毒共存並非簡單的事感染科專家、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直言,新冠病毒不是感冒病毒,仍有可能引發重症;施打BNT疫苗可預防九成重症機率,但仍有百分之五至十的機率引發重症。他說,雖然大多是老年人、免疫力較差者容易重症,但並不代表其他年齡層沒有,尤其當確診母數愈大,此類個案一定會再出現。「Omicron不是想像中友善,你以為他是溫馴小狗,還是會咬你。」邱政洵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引起心肌炎或血栓,此個案曾出現心室顫動,可能是心臟發炎,但要確認死因才能做說明。若要與病毒共存,必須注意老年人等重症高危險族群,其他年輕族群若出現呼吸喘、神智變化及高燒不退等危險徵兆,仍然要提高警覺。邱政洵憂心,現在醫療端非常緊繃,屆時若單日確診十萬甚至廿萬人,「醫療一定會崩潰」,他呼籲中央應思考在現有架構下,如何更有效率輕症分流、降轉患者,「若有新作法,現在就要啟動,不要等到單日確診十萬人才做。」
-
2022-05-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4歲女打3劑重症亡 陳時中估疫情520達高峰
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再創新高,昨天新增兩萬八四二○例本土個案並新增五例死亡,其中一例死亡個案為施打三劑疫苗、日前公布為重症的廿四歲女性;新增個案中有七十七例中、重症個案,也創疫情以來新高。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疫情高峰應落在五月廿日左右,近日將公布居家隔離對象優先適用快篩陽性視為確診,也將討論取消電子圍籬事宜。最快中旬 篩陽視同確診陳時中表示,過去採用匡列隔離、電子圍籬加上罰則,如今疫情進入一定規模,行政速度跟不上,已失去效果,這兩天會跟地方政府談;這是繼四月廿八日宣布簡訊實聯制退場後,另一個退場的防疫政策。居家隔離、檢疫者實施「快篩陽」並經醫師審核即認定確診的措施,最快五月中旬登場。六月起視疫苗接種情況,規畫讓接種三劑疫苗的密切接觸者,得免除居家隔離。因應醫療量能吃緊,指揮中心昨天也公布輕重症分流新規定,上修輕症、無症狀感染者收治於醫院的年齡至八十歲,住院天數以五天為原則。另外,指揮中心這幾天陸續下放輝瑞抗病毒口服藥物,今將配發兩萬人份至全台五十七家核心藥局,並將說明詳細的領藥條件和流程。五月啟動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發言人莊人祥昨表示,累計發送六萬多人,回填三萬多人。昨起健保快易通App連結疾管署系統,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民眾登入「健康存摺」後,查看PCR檢測結果若是陽性,可直接點選與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連結填寫資料,縮短接觸者資料蒐集時效。疫情海嘯來襲,新北個案首度破萬,達一萬○一五一例;台北五五三八例,桃園四八一四例,台中一六八○例,高雄一○二一例,二○二○年至今本土加境外病例數,累計已逾廿萬。昨中症增七十二人、重症增五人,另有五例死亡,包括四例七十歲以上的二男二女,皆屬重度感染個案,多有慢性疾病;另一例為日前公布為重症的廿四歲女性,該名個案無慢性病,曾接種三劑BNT疫苗,四月廿六日發燒腹瀉、廿九日腹瀉未改善送急診,診斷為敗血症,五月一日心室顫動,急救無效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敗血性休克併多器官衰竭。在野轟下台 陳時中靜默陳時中昨天上午出席立院委員會,媒體提問在野黨批評陳時中防疫失守,應該下台,陳時中靜默八秒後回「已經下台了就沒有回應」,下午記者會再度被問到「已經下台」是什麼意思?陳說「如果下台了,問題我就不用回答了」。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77創新高 20多歲女亡 指揮中心:網路所傳個案
疫情海嘯來襲,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中重症患者也急速增加。今天新增77例中重症個案,創這波疫情以來新高,另有五例死亡個案,其中一例為日前公布重症的20多歲女性,因新冠肺炎、敗血性休克併多器官衰竭死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新增77例中重症中,中症新增72人,累計329人,占0.22%、重症新增五人,另有一名日前中症轉重症死亡的80多歲個案,累計48人,占0.03%。一名網友在論壇發文表示,自己一名很好的女生朋友,年僅24歲,到4月25日都有互相聊天,但卻突然在5月3日接到她離世的訊息,原因是「確診重症引起併發症」。指揮中心證實,該名個案即為今天公布的五例死亡個案之一,也是日前公布的重症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無慢性病,曾接種三劑BNT疫苗,4月26日開始發燒腹瀉,當天使用家用快篩陽性,赴醫院急診PCR採檢陽性,採居家照護。但29日腹瀉未改善,119送急診,發現血壓不穩為敗血症,插管急救,使用瑞德西韋、免疫調節劑、類固醇等藥物治療,5月1日出現心室顫動執行急救無效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敗血性休克併多器官衰竭。不過羅一鈞表示,後來血液培養認為沒有細菌感染現象。其餘四例死亡個案分別為90多歲男性、80多歲女性、70多歲女性、70多歲女性,皆屬重度感染個案,本身有慢性疾病。其中一名80多歲女性為中症轉重症死亡,使用氧氣面罩、未插管也未使用呼吸器。羅一鈞表示,這些長者多為安寧照護個案,因此未多做太多急救。另外,新增72例中症個案,未接種疫苗者共25例、接種一劑這8例、兩劑者11例、三劑者28例。
-
2022-05-01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母親節送不只要送禮給媽媽 先懂她的健康關鍵數字
在準備送媽媽禮物之前,你了解媽媽的健康狀態嗎?媽媽幾公斤?腰圍多少?血糖血壓正常嗎?三餐內容都吃些什麼?是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關心媽媽的健康,不是買個禮物送給她就算達成任務,在回家吃飯的時候、在一起散步的時候,都可以是了解媽媽健康狀態的機會。元氣周報今天帶你關心四件事,把關媽媽的健康。血壓標準值:收縮壓140/舒張壓90 (mmHg)以下(不同疾病、年齡會有不同標準)醫師叮嚀:民眾在健檢或就醫當下量測的血壓通常稱為「診間血壓」。由於血壓易受到心理、前一天生活作息及外界環境影響,較容易偏高且波動較大,此時的正常值應落在140/90mmHg以內。建議回到家中及身心放鬆的地點,早晚自行測量一個月,觀察血壓變化,正常值應為135/85mmHg以內。若為糖尿病、慢性腎病患者,應控制在130/80mmHg內,醫師會根據不同疾病、設定不同血壓標準。若血壓長期處於高點易引起腦中風、心梗塞、冠狀動脈硬化等。血糖/糖化血色素空腹(飯前)血糖:標準值70~100mg/dL糖化血色素:標準值5.7%以下慢性病患者不超過8.5%醫師叮嚀:一般血糖測量可了解一段時間的血糖波動,正常「飯前標準值」落在70~100mg/dL。而測量「糖化血色素」可了解2到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一般標準值落在5.7%以內;而罹患糖尿病、癌症末期、低血糖、年紀大或器官衰竭者,糖化血色素會稍微放寬,但不應超過8.5%。若經過量測發現糖化血色素超過8.5%,就醫當下也會判斷是否要立即給藥或者三個月後抽血追蹤。腰圍、BMI女性:腰圍80cm以內、BMI值18.5~2465歲以上長輩:建議正常BMI值 22.5~26較佳醫師叮嚀:根據老人醫學的定義,體重不能過輕,但如果因上了年紀有代謝問題,一定需要觀察長時間的BMI值變化。舉例,若65歲長者BMI值25以上,如果過去有肥胖代謝問題,但因運動逐步從27、28降到25,進行刻意減重,仍然屬於健康範圍。若以前BMI值只有20,但近期出現暴飲暴食,導致BMI值增加到25,小心胰島素功能退化而出現糖尿病。如果長輩有其他代謝疾病,BMI值會建議控制在24以下較佳。膽固醇總膽固醇:應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小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男性應大於40mg/dl,女性應大於50mg/dl三酸甘油脂:應小於150mg/dl醫師叮嚀: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避免引起血管壁窄化、硬化等阻塞風險;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三酸甘油脂若高達200mg/dl,對於心血管疾病及胰島素阻抗產生壓力,心肌梗塞跟糖尿病風險也會增高。骨質密度正常骨質密度:T值大於-1.0 骨質密度缺乏:T值- 1.0 ~ -2.5骨質疏鬆:T值小於-2.5醫師叮嚀:醫師建議量測骨質基礎紀錄的時間約51歲至55歲左右,此時為婦女停經時間。由於停經後,骨質流失速度會增加3倍以上,建議停經後需做一次骨質密度基礎紀錄,往後每隔三到五年檢查一次即可。可藉此了解骨質密度是否流失過快,可以增加維生素D及鈣質補充,減少骨質流失。這些檢查也要做乳房超音波如果一、二親等沒有乳癌家族史,建議45歲以上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45歲以前可每年做超音波檢查。若有乳癌家族史,可提早至40歲前進行超音波檢查及乳房攝影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呈現的陰影、腫塊大小和形態進行後續追蹤,或做核磁共振檢查。子宮頸抹片只要有性行為就應該做子宮抹片檢查。衛福部補助「四癌篩檢」中,30歲以上婦女可每年檢查一次;30歲以下婦女則可每兩年篩檢一次;而性行為較早、有不明分泌物出現,則建議每年檢查一次。即便是65歲以上長輩少有行房,同樣可以篩檢,有異常情況需要回門診追蹤。高年齡層必做篩檢70歲至75歲的長者要多加注意癌症篩檢,至少國人前三名癌症「肺癌、肝癌、腸癌」一定要檢查,如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大腸內視鏡篩檢、肝臟腹部超音波等。此外,有慢性病及血管鈣化風險,可考慮高階心血管篩檢,如冠狀動脈攝影及腦部核磁共振。諮詢/新光醫院健檢中心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
2022-04-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該不該讓孩子打新冠疫苗? 兒科醫師建議:至少先打1劑
12歲以下兒童即將接種新冠疫苗,家長關心到底要不要讓兒童打新冠疫苗?如果要施打,要不要選擇疫苗廠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說,「至少先打一劑」,形成保護力,打第一劑的副作用比第二劑相對低,不僅可預防重症,也能避免確診併發重症後,留下嚴重後遺症。陳思融指出,兒童施打疫苗可預防重症,根據國外數據統計,打第一劑的副作用比第二劑相對低,未施打疫苗孩童一旦確診併發重症,無論是呼吸衰竭或更嚴重的多重器官衰竭,恐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家長對於兒童疫苗廠牌的選擇,究竟要打莫德納還是等BNT?陳思融說,雖然莫德納在美國沒有被核可用於5至11歲的孩子,但在其他國家,如澳洲、英國、歐盟、加拿大已經核准使用也開始施打,歐洲國家統計,莫德納打在6至11歲孩子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比例,其實比青少年打莫德納還要低。家長也質疑就算打了疫苗還是會確診,還是要打嗎?陳思融表示,打疫苗的重點在預防重症,打疫苗還是有非常好的保護力,以預防重症的角度,建議兒童施打。不過許多家長擔心兒童打疫苗會得心肌炎,陳思融指出,就國外統計看來,打疫苗得心肌炎多數都是輕微的,追蹤1、2天後,心肌酵素危險值就已降低恢復正常,需要到強心劑或葉克膜那麼嚴重的心肌炎比例上是低的,比得到病毒本身造成的心肌炎比例還要低很多。陳思融說,大部分疫苗誘發的副作用,據國外統計,預後的狀況都還不錯,即使誘發心肌炎也很快痊癒,幾乎不會留下後遺症,反之,如果兒童因為未打疫苗,不幸得到新冠肺炎誘發重症,則有可能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打第一劑副作用的比例不高,對重症也可開始產生保護力。陳思融指出,孩子沒打疫苗確診,急性期可能出現呼吸窘迫,肺炎、細支氣管炎或哮喉等症狀,除了需要氧氣支持,嚴重者可能需要進入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甚至有病毒誘發全身嚴重發炎反應,導致多重器官衰竭進而死亡的案例,依美國的資料看來雖然住院率不高,但疫苗對於需要住加護病房的重症保護力是有的,所以還是建議施打。陳思融說,新冠病毒在兒童身上還有一個比較長期可能的併發症,就是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有點像川崎氏症,川崎氏症大部分是在5歲以下的孩子,多天發燒後合併黏膜發炎、結膜炎、皮疹、淋巴腫大,最嚴重的後遺症可能併發冠狀動脈的發炎疾病,可能造成孩子長期心臟功能的影響,新冠疫苗在兒童不只可以降低急性期的重症比率,對於中長期的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也是有顯著保護力。陳思融說,5歲以下幼兒目前還沒有開放施打新冠疫苗,但每5個確診必須住院的幼兒,就有一個會需要進加護病房,因此建議幼兒身邊的父母親和親朋友好一定要完整接種完3劑疫苗,滿6歲的手足也須盡速接種,提升保護力,預防家內感染,同時5歲以下兒童一定要勤洗手,戴好口罩,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
2022-04-2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台南龍崎下午高溫36.7度 連日高溫醫籲小心熱衰竭中暑
台南連日高溫,龍崎今天下午溫度更一度逼近37度,有人在戶外工作不適送醫;氣象預報未來幾天依舊高溫,醫師呼籲民眾要提防中暑與熱衰竭,尤其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工作者。麻豆新樓醫院表示,昨天下午有一名機車騎士突然摔車昏倒路旁,路人以為發生車禍通報救護車送醫,醫師檢查研判應是水分不足又遇上高溫中暑,提醒民眾務必小心。安南醫院也有民眾因高溫不適送醫,家醫科醫師陳泓毓表示,在高熱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又未補充適當鹽分及水分,很容易熱衰竭跟中暑;熱衰竭會覺得非常口渴,體溫大多正常或些微上升、伴隨頭痛、疲倦、躁動、噁心、嘔吐、蒼白、肌肉痙攣等現象。而中暑症狀起初身體會感覺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與呼吸過快、低血壓,如繼續惡化會讓體溫調節失控及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體溫上升可能超過40.5℃,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情況,最嚴重會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與昏迷情況。陳泓毓說,熱衰竭與中暑的高危險群包括兒童、老人、慢性疾病者、正服藥治療者、戶外高溫如工人、軍人等或密閉空間從事者應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萬一發生熱衰竭或中暑應立即停止活動、降溫如電扇、灑水、敷冷毛巾等、平躺並抬高下肢增加血液回流、補充適度水分鹽分或運動飲料並及時送醫,嚴重中暑死亡率可高達80%,高溫在外活動記得多喝水做好防曬。
-
2022-04-24 養生.人生智慧
龍千玉2年內接連面對摯愛離世!轉念放下跟自己和解,習佛靜心更珍惜身邊人
生離死別是人生一大課題。龍千玉在2年內接連面對摯愛離世,至今仍忘不了爸爸病逝闔眼那一刻,女兒的猝逝則讓她留下椎心刺骨的自責,她說:「我們有很多路可以選擇,可以選擇悲傷、可以選擇轉念,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憶及過去種種,雖止不住淚水,但佛學給了她滿滿力量,深信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龍千玉(本名江玉滿)縱橫歌壇43年,人稱「基隆虎爺」的爸爸江金城是幕後推手,因為知道她愛唱歌,某日鳳飛飛正巧到虎爺廟拜拜,江爸請託牽線,就此打開龍千玉的演藝路。在台語歌壇闖出名堂後,她在台北置產接來媽媽、妹妹同住,擔任船員的爸爸留在基隆,後來爸爸因假牙摩擦導致潰爛,就醫檢查確診第1期口腔癌,全家總動員尋找、嘗試各種治療方式,經醫師確認沒事後出院。父親病逝 難忘他不捨眼神江爸回診均沒異狀,正當全家人放下心中大石,約半年卻診斷出癌細胞擴散,江爸緊急住院治療,龍千玉透露:「那年我爸有感應,說會有個很大、不一定過得去的劫。」江爸在2010年5月因感染併發器官衰竭過世,回首急救那刻,龍千玉啜泣說:「我爸的眼神一直看著我,好像在說救不起來了嗎、救不起來了嗎?我看到他捨不得離開我們的眼神,慢慢眼睛閉起來就走了。」龍千玉說,面對爸爸的走雖然有心理準備,但傷痛依然巨大。沒想到的是,2年後她再度面臨生離死別,她在51歲生日前一晚突然接獲女兒曹春齡猝死,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她深受打擊,腿軟癱坐在地,她哽咽地說:「那天我非常後悔,很後悔為什麼要去睡覺,或許女兒是因為我去睡覺,覺得無聊就想說回去板橋好了。」痛失愛女 8個月足不出戶時間拉回到2012年7月29日中午,母女倆才相聚並安排好隔天慶生計畫,龍千玉因晚上有演出先回房間休息,女兒則返回板橋租屋處,「登台前我接到她男友的電話說發生意外,但表演無法取消,趕緊請同事去了解狀況,表演完接到電話說女兒送到醫院,已經沒有氣了。」她沉痛地還原心碎情況,泣不成聲。女兒驟逝讓她措手不及,加上不曾提及自己為人母的身分,遭外界質疑故意隱瞞,接二連三的打擊,導致她心生畏懼,躲在家中,長達8個月足不出戶,甚至考慮退出歌壇。見到她失魂落魄的樣子,兒子陪著她在加拿大住了1個多月,盼她早日揮別傷痛。為了母親 努力振作再出發返台後,龍千玉某日瞧見媽媽坐在客廳,「微弱燈光照著我媽的白髮,發現我媽變得好憔悴、好消瘦,我問說『媽怎麼不去睡覺』,我媽回『妳這樣我怎麼睡得著』。」當下有如當頭棒喝,她自我反省身為女兒,卻讓媽媽跟著自己受苦,終於打起精神,鼓起勇氣接下演出工作。歌迷的加油讓舞台上的她感動落淚,發現自己還是很喜歡唱歌,媽媽告訴她說:「那妳要繼續唱歌,事情過去已經過去,不能一直責怪自己,如果可以在唱歌裡面找到快樂,那妳就好好地唱。」跟自己和解 將小愛化大愛歌迷的鼓勵、家人的陪伴起了效果,龍千玉同時潛心習佛,她強調摯愛離世固然傷心,但絕不能輕生,「輕生是很不好的行為,輕生不能解決事情,並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沒完沒了。」一步一步轉念成功的她心懷感謝,她說,因每次分享都是在釋放壓力,甚至可以幫助有相同經歷的人,「對我來講也是一種放下,我覺得不要太為難自己,一定要跟自己和解。」走過悲痛之後,龍千玉以新歌「人生月台」形容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有深有淺,因此更該為身邊的人努力活著,鼓勵大家嘗試去做有意義的事情,自然而然會漸漸地遠離陰霾,「像我女兒走的那一年,我就認養了10個小孩,把他們都當成自己的小孩,他們會寄照片來給我看,看了好滿足。」習佛靜心 更珍惜身邊人歷經2次和家人的生離死別,龍千玉體悟人生無常,不敢說自己真的完全放下,每每想起爸爸、女兒仍是淚流滿面,她坦言轉念真的很難,不過日子有限,向有同樣經歷的人深情喊話:「學習找到新的目標,慢慢一點一滴地轉,好好活著,好好珍惜身旁的人事物。」爸爸江金城病逝之後,她想起小時候家境不好,自己很早出社會分擔家計,很少陪在爸爸身旁,現在跟媽媽同住相依為命,因此不時陪著媽媽遊山玩水,實踐珍惜身旁人事物。而她習佛之後心靈更趨平靜,悲痛萬分的情緒也透過佛經覓得慰藉,她說:「眼淚愈來愈少,心情愈來愈平靜,表示亡者去了很好的地方。」龍千玉常感嘆跟女兒的緣分很薄,欣慰的是現在還能陪在媽媽身旁,她特別提到很多人雖然孝順父母,不過應對可能會較沒耐心,必須設身處地思考:「有天自己也會變老,媽媽的樣子就是我未來的樣子,所以要多一些包容,珍惜愈來愈短的相處時間。」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急診醫師恐不夠 黃高彬:逕行送醫不該罰
新北市兩歲男童重症死亡,引起家長恐慌,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昨發出六點聲明,提出孩子確診後的常見症狀,若疫情升溫,兒童病例將占總病例兩成,其中二成三需住院,但醫院近年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恐無法收治眾多的幼兒確診病例。指揮中心統計,國內已有一七五○名十二歲以下孩童確診,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提醒,兒童染疫後,病情惡化快速,若高燒超過三十九度C、意識不清、呼吸淺快及合併嘔吐、腹瀉等症狀,就需及早就醫,預後效果較佳;若有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等狀況,已屬後期器官衰竭。根據大規模兒童重症研究,有肺炎病史、共存慢性病、症狀開始四天後才就醫、年齡小於一歲,為兒童重症的四大危險因子;另有研究顯示,大於五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五至十一歲確診孩童較容易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這時候是救命重要,還是程序重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人命關天之際,當然要趕快把病人送至急救責任醫院,就算是逕行送醫,也不該受罰。打給一一九,只要告知孩子可能確診,提醒急救人員穿好防護衣,根本不該讓家長煩惱如何就醫,應與哪個單位連繫。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疫情進入流行高峰,兒童確診人數快速增加,將占總確診病例百分之十七,其中百分之二十三需住院,但近年來許多醫院避免虧損,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政府務必盡早因應措施,提出補助方案。
-
2022-04-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兒童急診醫師不足 醫學會6聲明示警:疫情升溫恐難應付
新北市2歲男童確診新冠肺炎引發重症病逝,引發社會輿論。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發出6點聲明,提醒家長若孩子出現症狀或有相關危險因子,應及早送醫,更示警兒童病例將占總病例中17%,且有23%需住院,但醫院近年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疫情升溫恐無法有效應付。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召集全國相關專家,依照實證共識下制定「早期辨識兒童COVID重症病患共識」6點聲明,包括「急診就醫與轉送」、「危險因子評估」、「急診病患嚴重度評估」、「兒童重症流行病學」、「醫院量能準備」、「兒童急診人力準備」。兒童確診新冠肺炎,變重症往往進展快速,若高燒超過39度C、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若出現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已屬於後期器官衰竭症狀,根據文獻,以早期徵象送急診治療的兒童預後效果較佳,而非晚期徵象才送醫。針對大規模兒童重症研究顯示,「過去有肺炎病史」、「有共存的慢性病」、「症狀開始4天以後才就醫」是產生兒童重症的危險因子,且年齡小於1歲更是高危險群。更大型研究發現,大於5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另外5至11歲的孩童,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風險高。導致重症的三大兒童慢性病,包括為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與早產,家長和臨床醫師需提高警覺。學會指出,目前國際統計自兒童急診就醫的病患,僅有3%產生較嚴重的併發症,包含肺炎、心肌炎、腦炎或敗血症,最終致死率為0.1%,相對於成人還是致死率相對非常的低。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兒童重症危險因子是從大型調查中歸納出,不代表說沒有危險因子就不會重症,像是新北這名孩子沒有上述危險因子但仍然確診,代表即便沒有危險因子要注意,有危險因子更要小心。兒童因為沒有施打疫苗,疫情爆發時會快速蔓延,根據國際統計,流行高峰時,兒童病例大約占全部新冠肺炎病例的17%,其中有23%會需要住院,學會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進行國內兒童醫療量能準備,並使用兒童專屬、經過驗證的統計預測模型進行量化的風險評估。過去一年來兒童急診就診人數大幅下降,許多醫院因為無法負擔虧損,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當疫情升溫,兒童急診醫師人數將無法有效地應付,兒童急診醫學會建議政府提早準備因應措施與補助方案。夏紹軒直言,急診的裝備一定要足夠,且急診人力目前是應付「一般狀況」,但大量病患湧入時「急診人力一定有問題」,有許多醫院急診室沒有兒科醫師看診的,民眾可透過衛福部網站,查詢有「緊急醫療能力」評鑑醫院,較高機率夜間有兒科醫師。「疫情這麼久,大家已經筋疲力竭了」,夏紹軒坦言,現在病例數量太多,現在中央要求自主管理者不要就醫,是怕醫院若淪陷後果更不堪設想。但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若看起來不對勁,不要猶豫趕快帶去醫院給醫師評估最安全。依照疾管署發布「COVID-19 確診個案注意事項」,病患若有就醫需求,需連繫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再由公衛人員安排就醫流程。學會建議公衛人員,若為高風險族群兒童病患或已出現可能進展為中、重症的高風險症狀時,應及早建議就醫並安排轉送。緊急狀況,照顧者可直接撥打119,通報病況並請求緊急送醫,方能保障兒童生命安全。
-
2022-04-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歲童染疫病歿 兒科急診醫學會籲4大症狀速送醫
新北2歲童染疫重症死亡,引起廣泛討論。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天提醒,兒童染疫早期若有高燒逾攝氏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症狀,務必盡速送醫。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天發布早期辨識兒童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重症病患共識聲明,提醒家長兒童染疫後出現重症徵兆務必盡速送醫,以及兒童染疫重症的危險因子,並呼籲政府與醫院整備兒童醫療量能,針對兒童急診醫師人力也要有所準備與補助。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接受媒體電話聯訪說,現在輕症或無症狀患者會採居家照護,但家長應注意孩子染疫後的重症徵兆,出現時要盡速送醫,勿留在家中。兒童急診醫學會提醒,兒童染疫早期若高燒超過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有較高的重症危險性,建議及早就醫。兒童急診醫學會強調,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屬後期器官衰竭症狀,建議以早期徵兆而非晚期症狀作為急診就醫或轉送的依據,文獻顯示早期治療的預後較佳。兒童急診醫學會也建議公衛人員,若為高風險族群兒童病患,或已出現可能進展成中重症的高風險症狀時,應及早建議就醫並安排轉送,緊急狀況時照顧者可直接撥打119,通報病況並請求緊急送醫。夏紹軒也提到,文獻顯示兒童過去有肺炎病史、有共存的慢性病,以及症狀開始4天後才就醫,都是染疫後演變成重症的危險因子;慢性病包含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與早產。但他也提醒,即便沒有危險因子,仍可能會演變成重症,家長仍要留意早期徵兆。兒童急診醫學會也提到,小於1歲的嬰兒雖有研究顯示是染疫重症高危險群,但是更大規模的研究卻顯示,大於5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另5至11歲的孩童,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風險高,也不能輕忽。因應COVID-19疫情升溫,確診數持續增加,夏紹軒提醒,無論是政府或醫院,應再度檢視目前兒科急診裝備是否足夠,再者兒科急診人力也要予以整備或補助,以因應未來大量兒童患者湧入的需求。夏紹軒最後提醒,有些醫院未設有兒科急診,不見得能清楚掌握與觀察兒童病況,家長不妨可上衛生福利部網站查詢可提供24小時兒科急診服務的醫院,若察覺孩童不對勁,切勿猶豫,應立即將孩子送往有兒科急診的醫院評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