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器官移植
共找到
188
筆 文章
-
-
2022-05-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第四劑疫苗5/16開打! 3類人優先接種, 如何預約、該選什麼品牌、可以混打嗎,5QA一次看
指揮中心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於廣泛社區流行期間,為降低感染新冠病毒後引發中、重症風險,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決議,部分對象接種第一次追加劑滿5個月後,可接種第二次追加劑。Q:我想接種第二次追加劑,需要符合什麼資格才能施打?A:符合以下資格者,且第一次追加劑接種滿5個月後皆可施打:(一)65歲以上長者(二)長照機構住民(三)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即建議接種基礎加強劑之對象),包含:1.目前正進行或1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之癌症患者2.器官移植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3.中度/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4.洗腎患者5.HIV陽性患者6.目前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7.過去6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8.其他經醫師評估因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可接種基礎加強劑者Q:第二次追加劑疫苗該選什麼品牌?可以混打嗎?A:前述對象不論先前劑次接種廠牌,第二次追加劑可選莫德納半劑量、BNT全劑量、高端疫苗、其他藥物相關過敏不適合,也可以選擇 AZ 疫苗,以 mRNA 疫苗、次單位疫苗為主。Q:31日前可領取價值500元衛教品的對象有那些?A:為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請尚未接種完整疫苗者,儘速接種,以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針對65歲以上接種COVID-19疫苗者(包含接種第一、二劑及第一、二次追加劑),地方政府亦可提供500元(含)以下衛教品之措施至5月31日止。Q:第二次追加劑該怎麼預約?A: 目前北市的規定如下:為服務符合接種第2次追加劑對象民眾,衛生局媒合19家醫院,包含台北長庚、台安、博仁、三總松山、北醫、中心綜合醫院、台大、郵政、仁濟、萬芳、康寧、北榮、三總北投、聯醫松德、仁愛、林森、中興、陽明、忠孝等,15日(日)起民眾可逕行至醫院預約管道掛號,於5月16日至21日接種。Q:我需要備妥什麼文件才可以打疫苗?A:1.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2.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指揮中心提醒,近期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
2022-05-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5歲以上及這8類高風險族群打第4劑 下周一接種
指揮中心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於廣泛社區流行期間,為降低感染新冠病毒後引發中、重症風險,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決議,建議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當接種第一次追加劑間隔5個月後,可接種第二次追加劑,並自5月16日起實施。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其中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包括以下八大對象。1.目前正進行或1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之癌症患者2.器官移植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3.中度/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4.洗腎患者5.HIV陽性患者6.目前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7.過去6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8.其他經醫師評估因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可接種基礎加強劑者陳時中說,前述對象不論先前劑次接種廠牌,第二次追加劑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半劑量、BNT疫苗全劑量或蛋白質次單元的高端、Novavax疫苗全劑量。陳時中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率第1劑約85.5%、第2劑約80.6%、追加劑約62.3%,為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請尚未接種完整疫苗者,盡速接種,以降低因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符合第二次追加劑接種間隔者,自5月16日起亦可進行接種。若先前劑次有發生不良反應者,建議以其他不同製程疫苗接種,如接種莫德納、高端、BNT產生過敏,可接種AZ。另針對65歲以上接種COVID-19疫苗者(包含接種第一、二劑及第一、二次追加劑),地方政府亦可提供500元(含)以下衛教品之措施至5月31日止。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新冠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證件,亦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另近期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發生過急性膽囊炎 三成患者一年內復發根據健保資料庫分析,110年各級醫療院所執行膽結石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量,林口長庚醫院為第一名,醫學中心的總量為8,997,林口長庚佔970件。林口長庚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王尚煜表示,膽結石手術現在多以腹腔鏡為主,傳統手術大多是執行其他項目手術時,順便切除膽囊,或病患有特殊狀況才採用。王尚煜表示,需要切除膽囊,幾乎都是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有症狀的患者分為兩大類,急性、非急性。急性患者通常是以「急性膽囊炎」或是「膽結石合併膽管結石」表現,膽管結石會先採取逆行性膽道取石術,也可以放置支架,此時需要內科醫師協助。而急性膽囊炎的患者約有一成需要放射科幫忙進行膽囊引流術,先將腫脹的膽囊消腫,好幫助外科醫師在切除膽囊時,不要切到膽管。王尚煜表示,林口長庚的跨團隊合作非常有經驗,24小時都能給予醫療協助,可能是因此手術量為醫學中心第一。很多患者對於膽結石有症狀就要切除膽囊常常會有疑慮,他說,根據研究指出,只要發生過急性膽囊炎,僅執行膽囊引流術而不切除,超過三成的患者一年內會再復發,且症狀會比先前嚴重。醫學中心No.2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膽絞痛易復發 有症狀建議外科治療健保署資料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10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842人次,居醫學中心第二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任楊宏仁說,腹痛的表現千奇百怪,膽結石造成的腹部疼痛便是其一。最常見症狀為膽絞痛,常發生在飽餐後,特別是吃了一頓豐盛油膩的晚餐後。許多患者誤以為胃腸炎而自行服用胃腸藥,待症狀緩解後便以為是胃腸藥發揮效用了,從此相信自己就是胃腸發炎。楊宏仁說明,無症狀患者,除非有特殊考量,一般建議不處理。但一旦出現症狀,就建議接受外科治療。因為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有相當高比率的膽絞痛病人每年都會復發,並且每年都有1%到2%產生嚴重併發症,包括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臟炎,甚至致命。楊宏仁說,標準外科治療就是腹腔鏡膽囊切除,只需在腹部開三至四個小的切口,就可摘除膽囊,是目前膽結石治療首選。中國附醫院內有多位經驗豐富的醫師,也有24小時在院值班的主治醫師提供緊急膽囊切除手術服務。近年來更添購4K、3D等高階影像系統,增加手術安全,並提供三厘米針狀器械,讓術後疼痛降至最低,傷口也更不明顯。區域醫院No.1嘉義基督教醫院/使用單孔內視鏡 傷疤隱藏效果更好健保署統計,嘉義基督教醫院去年執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417人次,為區域醫院最多。嘉基醫院指出,院內提供單孔腹腔鏡手術,僅在肚臍內開一個洞,傷疤隱藏更好,可避免身體疤痕和心理陰影。未來規畫以達文西手術客製化「保膽手術」,去除結石、不犧牲膽囊。嘉基一般外科主任劉憲說,國內膽結石盛行率5%至10%,嘉義地區換算約5萬到7萬多人,另因B肝、C肝盛行率高,往往腹部超音波掃描發現膽囊有異就轉介,外科七名醫師皆有微創手術能力,能早期治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常規在腹壁周圍開3孔,嘉基提供僅開在肚臍內的「單孔」手術,多自費2000、3000元「傷口保護套」,手術一個多小時,傷疤隱藏得更好,外觀幾乎看不出來。劉憲認為,20歲至30歲女性為高風險群、對疤痕更在意,單孔頗受患者好評。不過,當患者BMI大於30、過度肥胖者、發炎較嚴重、沾黏情況等,手術難度高,建議做3孔手術。劉憲也說,腹腔鏡手術多數「昨天住院、今天開刀、明天休息、後天回家」,返家傷口不必換藥,能洗澡、做緩和活動,隔周回診後結束療程。地區醫院No.1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術前檢查 術中監測 避免極少數之併發症110年健保數據統計,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270人次,居地區醫院第一名。輔大醫院器官移植及肝病治療中心主任楊博智說,因膽囊是浮動器官,一般手術會直接將整個膽囊摘除,無法像腎結石一樣用儀器震碎。且若只設法取出石頭,膽囊收縮力會更差,更容易重新長出石頭。輔大醫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有兩大特色,首先是手術前一定會詳盡檢查病患身體狀況,包含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等,了解是否有膽道風險;過程中也會用ICG螢光顯影技術監測膽道情況,以確保手術不會有併發症。再者院內儀器先進,一般術後傷口是3個,現在更能做到單一傷口,只在肚臍裡有個小傷口,不過自費要負擔十萬元左右。楊博智補充,膽結石手術風險很低,僅0.5%至1%,不過若病患有膽道或血管異常,就要提防併發症,包含膽道狹窄、膽汁滲漏等,這些術前都要小心檢查判斷。團隊有五位醫師可以執行常規手術和急診手術,技術熟練。楊博智提醒,民眾常擔心開刀會少個器官,但有疼痛等相關症狀就建議手術,否則一年內有50%的機率復發,等嚴重到急性發炎時再開刀,風險將會更高。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
很多人都是在健康檢查的時候,「意外發現」自己有膽結石,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膽結石沒症狀,不開刀可以嗎?開刀是怎麼開?開完之後會有什麼影響?處理膽結石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說,有很多人說自己沒症狀,其實是將膽結石疼痛誤以為胃痛。兒童期就發現、職業需常出國者,建議預防性切除。膽結石要不要開刀拿掉,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專業醫師根據病人個別條件考量。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石宜銘表示,在臨床帶醫學生實習的時候,也會問學生這個問題,99.9%學生都說不願意開刀,因為他們年輕、無症狀。臨床上確實看過有人60多歲發現膽結石,沒有不舒服,沒開刀,到了90歲依然和平共處。石宜銘表示,動手術都有風險,有些人即便放著不開,風險也與開刀差不多,這種情況可以不開刀,除非有下列10種特殊情況,醫師會建議考慮開刀切除膽囊。1.兒童期就發現膽結石:因為孩子還有幾十年人生要過,變化難料,可趁身體健康、手術風險較低時處理。2.先天性溶血性貧血的病人:此疾病會增加膽結石復發機率。3.膽結石直徑大於2.5公分者:石頭太大會刺激膽囊,慢性發炎是癌症可能的成因之一。4.發現有「瓷膽囊」:即膽囊壁鈣化,合併膽囊癌的機率高。5.發現有異常的膽管、胰管會合:此結構異常容易導致膽囊癌。6.接受外科減重手術治療:這類病人減重幅度大,之後很容易有膽結石,可在同次手術預防性切除膽囊,不增加額外手術風險。7.其他原因需做腹部手術:可順便處理膽結石,不增加額外手術風險。8.器官移植的病人:因服用抗排斥藥,若出現膽囊發炎或胰臟發炎等膽結石併發症,可能引發嚴重感染,可趁還沒發炎時預防性處理。9.有其他重大疾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肺病、慢性腎病、免疫相關疾病等。萬一膽結石發炎時,還有其他共病一起找麻煩,會很難處理,所以可趁還沒發炎、其他疾病相對控制良好時預防性處理。10.職業需要常常出國者:例如航空業、遠洋漁業。預防性切除,可避免在醫療不便情境下發炎,面臨難以處理的窘境。上腹疼痛都當成胃痛,患者以為自己沒症狀。石宜銘表示,如果是超高齡長者,又有多重慢性病,手術風險極高,這種情況下如果膽結石沒有症狀,當然不會開刀;如果有症狀,考慮到手術風險,也可能嘗試先用膽囊引流來解決發炎問題,但這是不得已的作法,因為之後還是很可能復發。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余政展表示,「右上腹疼痛」是膽結石的典型症狀,有時也會轉移到背部。很多人症狀是上腹悶痛,誤以為是胃痛,其實是膽在痛。有症狀的病人會建議手術,因為一旦已有疼痛,發生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臟炎等嚴重併發症的比率就會變高。如果膽結石很多又很小,即便沒症狀也會建議處理,因為這些小石頭容易掉出來,塞到膽管、胰臟開口,也有引起膽管炎、胰臟炎的風險。使用腹腔鏡手術居多,但特殊狀況可能改成傳統手術。石宜銘表示,現在手術多使用腹腔鏡,傷口小到幾乎看不見,恢復快又美觀,順利的話隔天就可以出院了。但也有少數人術後有出血、膽汁滲漏等併發症,這些手術相關風險術前都要先溝通好,才不會讓病人感覺期望落差太大。有時候要腹腔鏡開進去後,才能知道以前腹部手術、反覆發炎留下的沾黏情況,如果沾黏程度高,解剖構造已經改變、看不清楚,就需要改回傳統術式,這也需要在術前先跟病人說明。余政展表示,膽結石手術並不是術前決定用腹腔鏡,就可以百分之百保證用腹腔鏡完成,少數人狀況不允許,術中須改傳統手術。他強調,現在無論傳統手術或腹腔鏡,技術都很成熟,病人不需煩惱太多,重點是要有術中可能改術式的心理準備。切膽囊免驚無膽吃油易腹瀉?醫:多數能正常飲食很多病人術後都會被家人碎念「不能吃油」,石宜銘都會告訴他們「沒這回事。」膽結石開刀前,很多人吃油就痛,是因為還沒治療,吃油膩食物時,膽囊收縮排出膽汁,結石可能堵住膽囊出口而引起疼痛,所以很多人以為術後也不能吃,但這是錯誤的。石宜銘表示,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膽囊切除了,膽道還在,而且膽道有彈性,可略為擴張,取代膽囊儲存膽汁的功能。只有少數病人術後吃油膩會拉肚子,絕大多數都可以恢復正常飲食,術前不敢吃的牛排、滷肉飯都可以吃了。余政展表示,膽囊也有濃縮膽汁的功能,少數人沒了膽囊,吃太油會腹瀉,但這真的因人而異。如果不放心,可以慢慢調適,觀察吃不同食物的身體反應,漸漸就知道哪些美食可以安心享用,不用害怕。
-
2022-04-23 該看哪科.皮膚
嘴唇旁長小水泡伴隨刺痛感 當心「唇皰疹」可能悄悄找上門!
56歲王小姐從幾年前開始,就注意到自己比較疲累的時候,會在嘴唇旁出現小顆的水泡,且伴隨有刺痛感,覺得不太舒服,過幾天才恢復。但陸陸續續又復發好幾次,經醫生診斷為唇皰疹,治療後整個病程縮短了許多。唇皰疹由單純疱疹病毒引起 主要分兩型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指出,唇皰疹是由單純疱疹病毒所引起,又可分為兩型。第一型皰疹病毒大多感染在口腔、唇等處的黏膜與皮膚,第二型皰疹病毒大多感染在生殖器官,但有時也因接觸部位改變(如經由接觸傷口或親吻等動作)導致生殖器官感染第一型病毒,或第二型病毒造成口腔皰疹的現象,且傳染力很強。唇皰疹剛發作時會有刺刺或癢癢的感覺,再來才會出現群聚的水泡,至於乾掉的水泡會形成潰瘍並結痂。一般大約是在接觸感染後約1周至10天的時間發病,但也有人是在接觸後多年才發病。感染後,疱疹病毒會潛伏於人體神經節內一輩子,所以當免疫力下降時,疱疹病毒就可能會活化產生症狀。基本上各年齡層都有可能會受影響,所以當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女性生理期前後就可能會出現唇皰疹。病程約1周後痊癒 大多擦局部抗病毒藥膏即可羅陽表示,唇皰疹的病程約1周才能痊癒,大多是擦局部抗病毒藥膏即可。但若於早期使用口服抗病毒藥,可將病程縮短至2至3天左右。唇皰疹大多只影響唇部周圍,但年紀較大的老人家、接受免疫療法、化療甚至是器官移植等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也可能在身體及四肢多處引發瀰漫性帶狀皰疹感染,故這些族群,早期使用口服藥有其必要性。傷口乾燥通風會較好 戴口罩時可在傷口外覆蓋紗布羅陽說明,許多人出現唇皰疹後,會立刻戴上口罩,覺得能遮醜。但反覆摩擦潰瘍及水泡處,可能會使傷口癒合時間拉長,且悶濕的環境也容易覺得不舒服。故能儘量保持傷口乾燥通風會較好,或於戴口罩時在傷口外覆蓋紗布,避免直接摩擦傷口導致不適感。要預防唇皰疹,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適當運動是必要的,尤其是唇皰疹反覆發作的病人,早睡早起、避免過度勞累是重要的原則,及早使用局部或口服藥也能縮短病程。(圖文提供/常春月刊)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第3劑、兒童疫苗下月開打 高風險、長者打第4劑
昨天國內新增本土病例二三八六例,首度突破兩千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病例比前天增加將近四成,預計疫情會大規模展開,月底病例數即可能破萬。因應疫情延燒,指揮中心通過六到十一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青少年第三劑及六十五歲以上等成人第四劑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預計兒童疫苗接種最快五月初開打,十二至十七歲開放接種第三劑,預估最快五月下旬開打;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接種第四劑,預計六月上旬開打。連六天單日新增個案數逾千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昨舉行專家會議,針對六至十一歲疫苗接種建議,莫德納接種劑數為兩劑,間隔十二周,接種劑量為成人劑量一半(五十微克),接種作業視家長與幼童接種意願,由地方衛生局指定合約醫療院所及安排校園接種。居家照護已有十縣市開辦莊人祥表示,針對成人第四劑疫苗接種,建議接種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包括目前或一年內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癌症、器官移植或幹細胞移植、中度或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洗腎、HIV陽性、目前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過去六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等。本土病例暴增,指揮中心日前宣布一周內啟動居家照護計畫,陳時中昨天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已有十縣市開辦,分別為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彰化縣、嘉義縣、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與連江縣,另有四縣市研議中。收治兒童醫療量能受考驗國內出現兩歲男童染疫驟逝後,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現在最擔心是收治兒童醫療量能夠不夠?去年五月社區爆發時,兒童病房用來收治成人患者,但往後兒童、長者確診患者可能增加,一旦安養中心、長照機構爆發群聚,醫療量能將受考驗。國內至今已累計一點三萬例本土確診,昨新增八位中症及一位重症個案,累計五十六例中重症個案。陳時中表示,重症個案為七十多歲女性,曾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其餘中症患者為血氧濃度低、感覺較喘、使用氧氣鼻管及適用瑞德西韋治療者,已知九十九點五七%為輕症、無症狀患者。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疫苗五月上旬開打 高風險族群第四劑接種時機曝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日下午召開會議,針對十二歲以下兒童接種、青少年第三劑及成人第四劑等施打政策拍板通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晚間宣布最快兒童疫苗可於五月初上路。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針對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會先對校園家長的同意書及調查,至少需要一周作業時間,還需要教育局跟衛生局安排到校接種,最快五月上旬可以開放接種。目前對象為6-11歲兒童族群,可接種莫德納疫苗,接種劑數為2劑,間隔12週,接種劑量為成人劑量之一半(50微克),接種作業可視家長與幼童接種意願,由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COVID-19疫苗合約醫療院所及安排校園接種。至於12-17歲的青少年族群建議於第二劑接種後5個月,接種追加劑,莊人祥表示,距離青少年第二劑接種時間點為十二月至一月,第三劑預計最快五月下旬施打,多數則集中在六月開打。最後會議中也有針對成人第四劑進行討論,現已依各國接種政策及科學數據,建議接種「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完成三劑施打後,可於五個月後進行第四劑接種,最快可於六月上旬開放施打。而針對過去18歲以上免疫不全、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等,曾經有宣布可以進行「基礎加強劑(第三劑)」接種,其中八大族群,除了可追加劑(第四劑)外,也同樣可以在五個月後進行「第二次追加」視同「第五劑」。對象包含正進行或1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癌症患者、 器官移植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中度/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洗腎患者、HIV陽性患者、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過去6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其他經醫師評估因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專家建議,成人等高風險長者及免疫低下族群,不論前面劑次接種廠牌,可接種Moderna COVID-19 疫苗半劑量(50 微毫克)、BioNTech COVID-19 疫苗全劑量或蛋白質次單元(如高端、Novavax) COVID-19 疫苗全劑量。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可吃抗病毒藥 最快本周公布
台灣今年1月公布之新冠肺炎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領用方案僅明確列出7類重症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及幾種常見慢性病,其餘以「其他危險因子」帶過。美國今年2月歸納高強度實證公布之重症高風險因子則詳列20大類,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失智症、長期臥床都包括在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最快本周公布新版領藥方案,將比照美國以正面表列供醫師勾選,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等都會包括在內。根據台灣今年1月公布的領藥方案,12歲以上且體重40公斤以上的病人,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只要具備任一風險因子,就可以領用輝瑞口服抗病毒藥。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等於25(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85百分位)、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歸納實證所列出的重症高風險因子高達20類,包括癌症、身心障礙(如ADHD、腦性麻痺、先天發育異常、不能自我照顧者、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等)、精神疾患(如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失智症、長期臥床或不能動、吸菸、器官移植、結核病、使用腎上腺皮質酮或免疫抑制劑者。截至今年2月底,台灣有93.3萬人具備重大傷病資格,當中勢必有人未滿65歲、沒有常見慢性病,卻具備美國CDC所列的重症高風險因子。莊人祥上周透露將開會訂定新版方案,今已有結果。莊人祥表示,專家會議已經討論過,決定以正面表列的方式列出,取消「其他危險因子」的選項。新版方案會比照美國CDC的方式用「正面表列」,以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病為例,會列在「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項目下,由醫師勾選,即可開藥給病患。目前還修改後徵詢專家意見的階段,最快本周公布。
-
2022-04-1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美國史上第二個接受全臉移植,換臉11年後公開露面說了這句話
相信大家都知道死後可以捐贈器官,但你知道嗎,「臉」也是可以捐贈的,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郭耀仁主任的調查顯示,台灣人對換臉手術(Face Transplant)的相關資訊相當缺乏,而且,相對於器官捐贈,對捐臉更加持保留的態度。讀者應該還記得,1997年的一部電影,由香港大導演吳宇森執導且入主好萊塢的暴力大作 ---變臉 (Face Off),劇中FBI高級探員和昏迷的恐怖份子,在高階警官和幾位核心份子的決定下,進行了換臉手術,沒想到,後來昏迷的恐怖份子竟然清醒了,搖身變成了探員,因此,一場正邪兩方的激戰於是開始!極其諷刺的是,探員變成了人人要抓的罪犯,而恐怖份子卻手握公權力,堂而皇之的開始追殺探員,真正的探員究竟要如何挽回自己的身份(臉)呢?從這部電影就可以讓讀者清楚的知道,縱使醫學進步到可以執行極其複雜的換臉手術(註1),但在真實生活中,當然要有嚴格的法規來加以約束,例如誰可以做,以及,誰可以捐,絕非像電影一樣,一位高階警官就能斷然決定,更不可能是一位醫生就能完成的手術。2022年3月28日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克雷格女士(Emily Craig) ,大篇幅報導了美國歷史上第二個接受全臉移植的訪問案例,他是住在印第安納州,現年42歲的杭特先生(Mitch Hunter),由於已經是換臉的11年後(2011年執行)才公開露面,顯示手術相當成功,在公布其手術前後照片以及專訪影像後,立即吸引全世界各大媒體的爭相報導,台灣的媒體也不例外,這位前美國士兵,也是拯救車禍事故現場友人女朋友的英雄,自稱這是「此生做過的最好決定」。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站上公布,想要換臉的接受者必須符合下列5個條件:年齡在 18 至 60 歲之間;經歷重傷後毀容、先天缺陷或嚴重燒燙傷(一般人不行);沒有愛滋病或C型肝炎病史;能夠服用免疫抑制劑;至少五年沒有癌症病史。另外,若為女性,則需願意放棄懷孕一年。另一方面,在換臉的捐贈者部分,當然必須是腦死的病人(不能像是電影裡面只是昏迷),在美國,常用的駕照器官捐贈登記處並不包括臉部捐贈,因為臉部捐贈涉及與捐贈者家庭特殊和敏感的同意過程,除此之外,同樣要考慮像實體器官移植那樣,匹配血型和免疫參數外,臉部捐贈還需要仔細考慮雙方的膚色、性別、種族以及面部和頭部的大小。由於此項醫學技術已臻成熟,所以自 2021年以來,短短一年內,已有超過 45 名患者在世界各地的醫療機構接受了全臉或部分臉部的移植手術。目前,台灣臉部移植是屬於臨床試驗階段,醫院可以透過申請執行這項手術,只是至今尚無經媒體報導的實際案例。這個故事要從2001年開始講起,當時,杭特先生只有21歲,著軍裝,年輕英俊瀟灑(見圖1),坐著他朋友開的車子,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高速公路上行駛,霎時間,他的朋友失去了對車輛的控制,並撞上了10,000 伏特的電線塔,事故發生後,杭特爬出車,並努力將同在車上朋友的女友搬離危險區域(事後女孩的腳僅輕微燒傷),但沒曾想到,自己卻被高壓電塔掉落且擺盪的電線擊中,大量電流瞬間流過他的臉部,因為他的右手臂觸碰汽車而接地,雖然只持續了五分鐘,但杭特的臉、手和右腿的每一寸都被嚴重燒傷了。杭特先生在事故發生後的第27天才甦醒過來,除了右腳膝蓋以下被迫截肢外,還必需要進行20次的皮膚移植,來治療面部和頸部融化掉的皮膚,同時也接受了67次大大小小的面部重建手術,即便如此,路上行人看到他,依然會產生驚叫(見圖2)。2010年,當女朋友告知,她懷了第一個孩子的時候,由於不希望孩子將來會因為他的臉而尷尬,甚至在學校受到鄙視、冷嘲熱諷、孤立、欺負和排斥,於是杭特為了孩子下定決心,向麻州波士頓市的布萊根婦女醫院提出了換臉的手術申請,經醫院批准後,靜待合適的捐贈者,2011年(事故發生的10年後),31歲杭特等到了一位逝世男性捐贈的匹配新臉,當天手術動員了約30名醫生,分成兩組,一組醫生在杭特的臉上進行手術,而另一組則是取下捐贈者的臉,兩組都不能出錯,當然接上去要比取下來更加困難。手術總共花了16個多小時,其中涉及血管顯微手術,必須將兩條主要動脈連接到新的臉上,同時接好靜脈和微血管,藉以提供血液讓臉部存活,另外,也必須進行神經顯微手術,這樣日後才能有面部表情、說話、咀嚼和眨眼的種種功能,同時間也必須處理鼻子、鬍鬚、眉毛和嘴巴的所有軟組織和軟骨,並利用鋼片和螺釘將骨頭連接起來,最後才進行閉合手術。手術完成後,杭特被安置在外科重症加護病房(SICU)內,大約一週後,再轉入移植專科病房照護,術後臉部會產生腫脹(見圖3),杭特花了近五個月的時間才消腫,這時,面部特徵會逐漸顯現出來,但此時此刻,他已經變成了一個留著滿臉濃密鬍鬚的另外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見圖4)。術後,杭特需要接受復健治療,藉以改善言語、微笑、飲食、眨眼和情緒的表達,而換臉手術和器官移植一樣,是有風險的,因為身體可能拒絕新臉孔作為異物,也就是排斥作用,因此需要終生服用抗排斥藥。對於臉部移植,排斥反應的表現可能為斑點狀或斑片狀皮疹,可以出現在臉上的任何地方,通常是無痛的,由於排斥幾乎總是首先出現在皮膚上,因此醫生鼓勵患者及其護理人員仔細觀察症狀並向醫生報告,也由於臉部排斥的跡象很容易被監測到,所以能夠執行早期的醫療干預。因此,只要患者遵循醫囑,並確實服用免疫抑制劑,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臉部移植會失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多學科成人顱骨成形術中心的聯合主任戈登醫生(Chad Gordon)說道,換臉手術初期最重要的是面部、骨骼和牙齒是否能夠存活,並且不會排斥,但這並不意味著患者就能在日後,毫無問題地咀嚼,為了確保最佳咀嚼功能,口腔外科醫生通常必須再次修改大多數面部-頜-牙齒的移植,但戈登的目標是通過電腦輔助計算和影像模擬系統來改善這種情況,以便在手術前和手術期間就能精準地計算出患者下巴和牙齒的相對位置與角度,以便日後發揮最佳咀嚼功能,期待一次性完成手術,不用再做修正。杭特先生在接受訪問時說道,接受臉部移植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決定,把車禍事故完全忘掉,並開始新的人生。但令他驚奇的是,竟然可以長出屬於捐贈者的鬍鬚,相當神奇!杭特目前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一家人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我們在台灣遙遠的祝福他,也同時讚嘆醫學進步的快速和神奇。【註1】換臉手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嚴格的篩選過程、詳細的手術準備、16 小時或更長時間的手術、神經再生、物理治療且患者須終生服用免疫抑制劑。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年輕癌症或身心障礙可吃抗新冠病毒藥?指揮中心這樣說
台灣今年1月公布的新冠肺炎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領用方案中,僅明確列出7類重症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以及幾種常見慢性病,具備任一風險即可領用。美國今年二月歸納實證公布之重症高風險因子有20大類,台灣未列的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都包括在內。不到65歲的癌症病人或身心障礙者,有資格吃抗病毒藥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部分可由醫師判斷,最近指揮中心也會再開會,根據最新資料修訂藥物領用方案。台灣今年一月公布的領藥方案,12歲以上且體重40公斤以上的病人,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只要具備任一風險因子,就可以領用輝瑞口服抗病毒藥。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等於25(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85百分位)、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歸納實證所列出的重症高風險因子高達20類,包括癌症、身心障礙(如ADHD、腦性麻痺、先天發育異常、不能自我照顧者、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等)、精神疾患(如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失智症、長期臥床或不能動、吸菸、器官移植、結核病、使用腎上腺皮質酮或免疫抑制劑者。截至今年2月底,台灣有93.3萬人具備重大傷病資格,當中勢必有人未滿65歲、沒有常見慢性病,卻具備美國CDC所列的重症高風險因子。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如果比照美國標準去用藥,就算今天指揮中心已宣布加購70萬人份的藥,很可能還是會不夠,現在國際都在搶藥,台灣也應持續考慮增購。台灣領藥方案的「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也是否包括美國CDC詳細列出的族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他已知風險因子的部分主要是交由醫師來判定,指揮中心最近也會參考國際最新實證及使用情形,再次修訂領藥方案內容。截至4月7日,65歲以上長者有3成還沒打滿3劑,75歲以上也有4成5還沒打滿3劑。依照內政部人口3月底之人口數估算,大約有135.8萬名65歲以上長者還沒打滿3劑,風險更高。按現行口服藥領用方案,無論接種與否,只要符合65歲以上,就可以用藥。黃立民根據指揮中心今公布之檢驗陽性率0.5%推估,這代表全台灣2300萬人當中有有11.5萬人已感染。因此,不論加購多少人份口服藥,要發揮預防重症之效,重點都在「盡速到貨」。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治癌進入免疫藥物新時代 藥效與經濟問題成兩難
免疫藥物讓癌症治療進入全新時代,經萬名癌友多年統合分析,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可延緩腫瘤惡化時間26%,另一份研究則顯示整體死亡風險降低31%。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謝佳訓指出,免疫藥物在美國FDA已核准使用在19種癌症,但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使用情形,需要打造個人的治療計畫。謝佳訓在今天「2022癌症高峰論壇」中指出,腫瘤細胞會分泌激素,讓免疫細胞誤以為腫瘤細胞是好朋友,自己踩剎車而失去殺死癌細胞的功能,就像是T細胞上的檢查點PD-1與腫瘤細胞PD-L1結合後,抑制了T細胞毒殺腫瘤細胞。而免疫藥物就是把剎車系統解開,也就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阻止PD-L1與PD-1兩者結合,進而促使T細胞可以毒殺腫瘤細胞。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三大類,PD-L1抑制劑、PD-1抑制劑、CTLA-4抑制劑,美國FDA已核准使用在19種以上癌症,成了癌症治療的新標準。依據多種癌別多份研究的萬人統合分析,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增加27%腫瘤抑制、延緩腫瘤惡化26%;而5,600人的研究則證實整體死亡風險降低31%;比起傳統的治療可以改善生活品質19%。健保從108年4月有8億元的預算用在8個癌別,整體的反應率則約3成。謝佳訓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帶來治癌的曙光,但仍有可能帶來副作用,有極低比率會有心肌炎、免疫失控的情形,尤其是自體免疫患者,或是器官移植者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因此在治療前會教育病人若有呼吸喘、血壓低、嚴重腹瀉、皮膚癢等情形都需回診。對病患而言,免疫藥物帶來治癒的可能,但在健保有條件給付的情形下,很多狀況必需自費。謝佳訓認為,目前國際治療趨勢是合併治療,例如免疫藥物加化療,若民眾免疫藥物有獲得給付,要化療就得自費;而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者,就得全部自付,因此治療前醫病得在衡量經濟及治療效果的同時進行詳細的討論。
-
2022-04-09 養生.聰明飲食
不止酒精,含糖飲料也易導致痛風發作!痛風該吃與不該吃的飲食清單
痛風可藉由飲食降低尿酸及醫師所開的藥物兩種方式,痛風為最可控制的關節炎。國家網路醫藥整理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列出購物清單作為選擇食物的指南,達到改善整體健康、降低尿酸並降低痛風發作的機率。 當體內過多的尿酸積聚,並結晶沉積在關節中時,就會發生痛風。尿酸增加,或腎臟無法完全將尿酸從體內清除。4類增加尿酸並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包括:4類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1、貝類、肉汁、紅肉、湯和內臟肉(如肝臟)富含嘌呤。2、酒精過量。3、含糖飲料和果糖含量高的食物。4、藥物,例如:低劑量阿司匹林(因為它有助於預防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不建議痛風患者停止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利尿劑,例如:氫氯噻嗪(Esidrix,Hydro-D);Lasix用於器官移植的免疫抑製劑,例如:環孢素(Neoral、Sandimmune)、他克莫司(Prograf)。痛風及其併發症常見於男性、停經後女性和腎臟病患者。痛風與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和糖尿病有著密切關連。也有可能因為遺傳,導致家中成員多人受痛風影響。一般來說兒童少有痛風問題。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建議9個採買的食物:1、脫脂牛奶。2、低脂乳製品,像是:優格、起司。3、全穀類產品,查看營養標籤並確認其成分為全穀類,例如:全麥麵粉。4、植物油,像是:橄欖油、菜籽油、向日葵。5、蔬菜。 6、櫻桃。7、維生素C,根據研究顯示,每天補充500毫克維生素C或更高劑量,可降低男性痛風發病率。8、咖啡。9、水壺,便於隨時有容器裝水。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不建議6個採買的食物:1、紅肉、內臟肉,像是:肝臟、舌頭。2、貝類,像是:蝦、龍蝦。3、由精製碳水化合物製成,像是:白麵包、白米飯、意大利麵、糖。4、加工食品,像是:薯片、零食、冷凍食品。5、含糖飲料。6、酒精,如果有喝酒習慣,在24小時內,女性限制喝酒種類不超過一種,男性喝酒種類不超過兩種。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康普茶(Kombucha)在紅甚麼?喝康普茶有甚麼好處、功效?何時喝最恰當?水果發霉還能吃?小心潛藏疾病!營養師授採買學問:注意價格、切好水果、果汁、表皮狀況貧血未必單純缺鐵?醫:留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盡速檢查才是上策!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4-05 癌症.皮膚癌
最常見的皮膚癌是它!醫師詳解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癌不同成因與治療方式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也是自己能「看得到」的器官,因此皮膚癌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除了黑色素瘤、莫克細胞瘤,及較侵襲性的鱗狀細胞癌外,絕大多數的皮膚癌主要以手術治療;化療、放射線治療則用於無法手術的患者,或是高風險的腫瘤術後輔助治療。馬偕醫院現有皮膚癌治療團隊,核心成員包括皮膚科、整形外科、放射線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皮膚病理科醫師以及癌症個管師,給病人最周全完善的照顧及追蹤。台灣一年約3萬個病例,基底細胞癌為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占所有人類癌症的25%,成因多與基因突變PTCH1(占73%)或p53(占61%)及患者假日喜歡戶外活動,因而有間歇性紫外線照射相關,因此發生在臉部占了約85%、軀幹約10%。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近26年於馬偕醫院切片診斷的基底細胞癌,發現近2000例中有33例位於生殖器部位,約占1.8%,可見基底細胞癌中p53基因突變並不完全為紫外線造成的癌化。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約八成都帶有色素,臨床上看起來腫瘤也較黑。鱗狀細胞癌主要與長期紫外線照射有關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器官移植病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務農者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者、p53基因突變及幼時飲用地下水造成慢性長期砷暴露。若鱗狀細胞癌大於2cm、腫瘤厚度超過2mm,病理報告顯示為低度分化腫瘤或有神經侵犯,或腫瘤位置在唇/耳,歸類為「高風險鱗狀細胞癌」,要考量淋巴結轉移風險,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針對高風險的基底細胞癌,如腫瘤大於兩公分,或是長於俗稱H zone位置:眼、耳、鼻、唇及其周圍,或因病人本身免疫不佳,從燙傷、慢性傷口長出來的基底細胞癌等,建議以莫氏顯微手術(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處理,其特色為運用水平切片方式,可完整看到周圍及底部的腫瘤邊界,可達到最高腫瘤清除率,且保留最多正常組織,這對顏面部位及生殖器部位尤其重要。而傳統廣泛切除則是運用垂直切片,只能檢查到小於1%的腫瘤邊界,較易產生偽陰性,也可能造成未來的復發。表淺型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原位癌可考慮使用外用免疫調節藥膏如 Imiquimod(樂得美),但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黑色素瘤(melanoma)為高復發易轉移的皮膚癌台灣每年約有250個左右病例,90%位於皮膚,其餘可能長於鼻、口腔、陰道及陰莖黏膜,而皮膚中最常見為足底(包括指/趾甲)約六成。黑色素原位癌,及一期及二期黑色素癌及主要治療方式仍為手術,自1989年起莫氏手術逐漸被重視,包括外國人較常見的臉部/軀幹黑色素瘤,及亞洲人較常見的足底黑色素瘤,莫氏手術顯示有較低局部腫瘤復發率。腫瘤厚度超過1mm的病患建議加上前哨淋巴結檢查。除了原位癌外,一般建議黑色素瘤病患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正子檢查,以確立期別及術後追蹤是否有全身性轉移至少五至十年。原位癌病人術後三至五年建議定期返診檢查是否有局部皮膚復發。已有淋巴轉移的第三期及全身性轉移的第四期病患,針對有BRAF基因突變的黑色素瘤可加上標靶藥物,無突變的可以免疫藥物輔助治療。標靶藥物反應率高效果快,且副作用低(主要為發燒),但使用一至兩年之後常會產生抗藥性。根據統計台灣黑色素腫瘤有BRAF突變僅約14.3%。而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中最常見為內分泌器官發炎,效果好的病人通常可以維持一段無復發時間及較好生活品質。腫瘤厚度淺的惡性指/趾甲腫瘤可用功能性手術不需截肢最常見的惡性指/趾甲腫瘤為鱗狀細胞癌及甲下黑色素癌。原位癌及較淺的黑色素瘤,若腫瘤厚度小於0.7mm,可用功能性手術去除整個指甲本體(含甲母),保留手指/腳趾不用截肢。保留拇指及大腳趾對病人的功能及美觀有很大的幫助,且術後復發率跟截肢相當。在所有的皮膚癌手術中,手拇指及大腳趾的黑色素癌手術,雖然傷口大小並非最大,但因術後骨頭暴露及神經密集,其術後疼痛程度較明顯,近年傷口照護及止痛方式已改善,如先用人工真皮覆蓋傷口兩至三週,待傷口床的肉芽組織長好再做全層植皮覆蓋。【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王研人醫師】不可輕忽的皮膚癌】
-
2022-03-23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罹罕病 長庚邊緣性捐贈肺移植救命
21歲的陳姓男子去年健康檢查時,發現胸部X光異常,檢查確診為罕見的「蘭格罕細胞組織求增生症」,雙側肺臟嚴重受損導致氣胸,手術後氣胸雖然有改善,但礙於肺臟破壞太嚴重,仍出現慢性呼吸衰竭症狀,需仰賴儀器供氧,必須長時間住院,只能靠肺臟移植才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林口長庚團隊在去年11月獲得「邊緣性捐贈肺」,成功為他完成肺臟移植手術,幫助他重獲新生。林口長庚內科部副部長暨胸腔內科醫師高國晉表示,蘭格罕細胞組織求增生症是一種組織球異常增生的疾病,每一百萬名成人中,約有一到二人發生此疾病;兒童則是每一百萬人約有三到五人。蘭格罕細胞組織求增生症會侵犯身體每一個器官,引發骨頭、皮膚、肝臟、肺臟、淋巴結、骨髓等多處病變。高國晉指出,陳姓男子罹患蘭格罕細胞組織求增生症發生在肺臟,且破壞得太過嚴重,等於像是「末期肺病」,肺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選擇。不過,等待器官移植時間冗長,且肺臟移植又是胸腔外科難度中最高的,陳姓男子最後是等到「邊緣性捐贈肺」完成移植。林口長庚胸腔外科暨肺移植團隊召集人陳維勳表示,邊緣性捐贈肺是指狀況較不佳、但仍可供移植的肺臟,相較於健康的捐贈器官移植更具難度,術後更需要仔細照顧。林口長庚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趙盈凱表示,陳姓男子從越南來台工作,外國患者在台灣獲得器官捐贈的案例非常少見,而此次能夠快速獲得捐贈,使用邊緣性捐贈肺,主要是因為病況已經危急,不適合繼續等待。陳維勳指出,根據國外統計,雙肺移植的存活時間比單肺移植長三到四年。林口長庚進行的大多是雙肺移植手術,但緊急狀況下,偶爾也會使用單肺移植,近五年移植案例數占全國案件的五成,年存活率達91%。
-
2022-03-21 新聞.元氣新聞
國衛院研發「預血管化組織」助血管新生
糖尿病患者往往因周邊血管阻塞,而導致足部潰爛進而需要截肢。國衛院與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結合幹細胞與3D列印支架的高通透性「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植入體內能加速血管新生,幫助周邊血管正常流動,未來可望降低糖尿病足發生,以及用於治療缺血性疾病、器官移植等;這項技術也於去年年7月刊登在國際期刊「Biofabrication」上。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蔣偉程表示,「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的研發過程常因欠缺足夠的血管細胞或缺少合適的生物支架,導致內部物質的傳遞極受擴散性的影響,限制了複雜的生物組織建構。因此團隊運用幹細胞(stem cell)特性,將其增殖並分化成血管前趨細胞,接續誘導成血管內皮細胞,解決血管細胞來源取得不易問題。針對過多孔隙或是細胞附著的表面積不足的問題,則採用可光固化兼具生物相容性與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聚癸二酸甘油酯丙烯酸(PGSA),再配合3D列印技術建構出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增加垂直與水平通透率。蔣偉程形容血管新生為蓋房子,PGSA如建築物骨架,血管內皮細胞是內部管線,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就像具備管線毛胚屋,之後若在這個基礎上加工,可望成為其他器官。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所長林秀芳表示,這項新技術在治療缺血性創傷動物實驗發現,構建體與受傷部位組織結合後,顯示移植部位有血流蓄積情形,有望加速血管生長,可降低糖尿病足等慢性缺血性疾病截肢風險。未來也可有望成為體外不同組織或器官工程所需的血管系統,並和其他種類細胞搭配開發出人造組織或器官,作為藥物測試或器官移植所用。
-
2022-03-21 新聞.健康知識+
免疫系統的豁免部位 眼睛可能是基因編輯首選器官
▍藥物傳輸要讓基因編輯在臨床上發揮效用,得面臨許多艱困挑戰,其中有一項跟基因編輯的基礎技術幾乎沒有關係。過去基因療法在發展上也曾受到這件事情的阻礙,那就是藥物傳輸的問題。我們很習慣吞藥丸或喝液體藥物,從藥罐裡倒出一顆藥丸,就可以吃藥了。問題是,這只適合阿斯匹靈、抗生素,或者是抗組織胺等傳統的小分子藥物。像基因編輯試劑這種分子結構大而複雜的製劑,就沒辦法用這種方式處理,因為它們無法通過胃裡面的高度酸性環境。想要讓某種大而複雜的分子分布在人體各處,一般來說會採取血液注射的方式。血液是人體的運輸網絡,負責運送營養物質、氣體和毒素到它們該去的地方。任何打進血液裡的物質,在運輸過程初期,都會來到人體的大型解毒器官——肝臟。解毒是肝臟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任何奇怪的外來物質傷害人體組織前,將它們分解完畢。問題在於,對肝臟來說,基因編輯試劑就是奇怪的外來物質,於是肝臟開始幹活,分解這些外來入侵者。到頭來,抵達最終目標組織的試劑劑量過低,無法產生任何效用。這麼說來,針對韓特氏症進行的試驗,會採取比較舊的基因編輯技術也並不奇怪,因為它鎖定的目標是肝臟,試劑到了肝臟就抵達終點。事實上,就這個例子而言,肝細胞會吸收外來物質的特性絕對是個優點。如果科學家能製造出正確的藥物傳輸包裝,正常發揮功能的肝細胞其實有助於解開包裝,方便基因編輯試劑釋出。這麼一來,試劑很有可能直接進入肝細胞的細胞核,開始進行DNA編輯。如果一切順利,肝臟本身就能產生病人缺乏的蛋白質,把蛋白質釋放到血液裡,蛋白質就能隨著血液前往目標組織,然後開始工作。針對鐮型血球貧血症和地中海貧血症進行的試驗,也解決了藥物傳輸的問題,不過所用方法不同。基因編輯試劑被直接送進病人的細胞裡,但這細胞所在地點是實驗室,而不是病人體內。一旦編輯成功,再像輸血一樣把編輯過的細胞送回病人體內。儘管我們認為人體所有組織都是相連並且整合在一起的,尤其又有血液系統居中聯繫,但事情總有例外。這些稱為豁免部位的人體區域,就像是獨立於偉大聯邦實體之外的地方。其實,許多人對這種現象很熟悉,只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知道這件事而已。我們都曉得,進行腎、肝、心、肺,以及其他大部分器官移植時,最重要的就是希望捐贈者和受贈者的配對相符程度愈高愈好。其實,所謂的「配對程度高」,意思就是試著找到免疫系統辨識標籤盡可能相似的捐贈者和受贈者,這麼做可以降低風險,盡量讓時時處於警戒狀態的免疫防禦系統不要排斥移植器官。即使配對程度很高,通常,受贈者餘生中都得服用藥物來抑制想要發揮保護作用的免疫系統。但說到角膜移植,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角膜是我們眼球前面透明的部分,角膜移植時,不用進行捐贈者和受贈者的配對程序,受贈者也無須服用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這是因為我們的眼晴其實躲開了免疫系統,是所謂的豁免部位。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演化過程中,這種方法可以預防眼睛產生危險的發炎反應,因為眼睛要是發炎,那是有可能失明的。因為不必擔心免疫系統攻擊進入眼睛的外來物質,所以眼睛成為基因編輯可利用的首選器官。我們可以把試劑直接注入眼睛的適當部位,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在眼睛裡的試劑不會被過度免疫反應清除掉。我們還知道,基因編輯的試劑不會離開眼睛,因此,不用擔心試劑進入錯誤組織,或者在別的地方展開編輯程序。以人體細胞和動物模型進行的實驗,早已說明基因編輯在眼睛細胞裡是可以發揮作用的。理論上來說,我們應該有可能利用這項技術來穩定,甚至逆轉各種形式的失明狀態,包括基因突變引起的色素沉著性視網膜炎,甚或是跟年齡有關,會影響一般大眾的眼疾,如黃斑部病變。※ 本文摘自《竄改基因:改寫人類未來的CRISPR和基因編輯》。《竄改基因:改寫人類未來的CRISPR和基因編輯》作者:奈莎‧卡雷 譯者:陸維濃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2/01/24
-
2022-03-14 新聞.健康知識+
或許有一天,人類最好的朋友不再是狗而是豬?當使用動物器官做器官移植會發生什麼事
▍從三明治到器官有時候,病人的臨床需求太過極端,以至於使用藥物或其他現有技術,都無法有效地治療或治癒病人。有時候,一個全新的器官才能解決問題,也許是肝臟,也許是腎臟,也許是心臟或肺臟。不接受移植手術,病人的健康狀況勢必衰退,終將死亡。移植手術所需的技術已經存在,臨床做法也很完備,對病人的健康益處十分明確,而且是可以量化的。但每年還是有大量病患在接受移植手術前便已死亡。在美國,約有十一萬五千人需要這項救命的醫療干預措施,等待器官移植的名單上,平均每天有二十人死亡。這樣的情況在世界各地重複發生,即使一位器官捐贈者平均可以拯救八條性命,但就是沒有足夠的人願意在死後捐出器官。公眾意識活動特別強調這個議題,希望能提高器官捐贈率。有些國家,如比利時和奧地利,對器官捐贈採取推定同意制,也就是預設民眾對器官捐贈是默許同意的態度,除非對方明言反對。但全世界可用的移植器官仍大幅短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下降的影響尤其重大,因為交通事故罹難者是器官捐贈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們亟需一種能夠供應相容器官的不同方式。如果不用依靠捐贈者,而是使用動物器官呢?這就是所謂的「異種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希臘文「xeno」意指「外源」),是移植專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豬的器官通常是最有可能的選項,因為豬的器官無論大小和結構都很接近人類器官,而且豬心的生理結構也和人的心臟非常相似。就功能而言,豬心也許能在人類的胸腔有不錯的表現。可惜的是,除了供應培根和豬肉,在豬成為人體替代器官的供應來源之前,我們還要克服許多障礙。然而,再一次地,基因編輯可能有助於我們小心翼翼地跨越障礙。幾乎所有哺乳類動物的基因體裡都有潛伏的病毒特工。很久以前,這些原本四處猖獗的病毒,轉而透過染病寄主來達到傳播目的。它們會將自己的遺傳材料插入寄主的基因體裡,然後在寄主的基因體裡沉睡,每當寄主細胞開始複製DNA,進行將細胞一分為二的細胞分裂時,病毒的DNA也會跟著複製。我們繁衍後代時,也順便用自己的遺傳緞帶包裝這些偷渡客,送給我們的子孫。哺乳類動物已經演化出許多分子防禦方式,讓這些入侵者保持靜定。然而,這些機制一旦瓦解,沉睡的病毒就會醒來,進入更活躍的狀態,再次橫行肆虐。豬也不例外。研究人員已經鑑定出潛伏在豬基因體裡的病毒,並指出它們確實在寄主的基因體裡靜待時機。這些病毒沒有死亡,也沒有分解,它們就是靜靜地待著,只要給予正確的刺激,它們就會醒過來。異體移植特別令人擔心的地方在於,這些感染豬的病毒,也能感染人類細胞。且讓我們想像一下,有個人接受了豬心移植,他幾乎非得服用藥物來抑制自己的免疫系統,把人體排斥豬心的風險降到最低。如果豬的病毒重新活躍起來,他的免疫系統可能無法以足夠的強度和速度產生回應,病毒可能就此抓住機會,導致接受移植的患者生病。更糟糕的是,接受移植的患者有可能把病毒傳播給其他人。人類這個物種不擅長應付未曾遭遇過的傳染病,當初歐洲人踏上現在我們所知的拉丁美洲時,一併帶著病毒登陸,消滅了七成五至九成的美洲原住民族群。這種程度的死亡率,應該不至於發生在上述人豬器官異體移植事件上,不過受到免疫抑制的人,包括年幼者、年長者和病人,若跟感染病毒的器官受贈者接觸,肯定是有風險的。在醫院出沒的人士,普遍而言多是病人,可以預期的是,器官受贈者會是醫院的定期訪客。喬治.丘奇是哈佛醫學院的教授,目前發表了約五百篇學術論文,並且用十九世紀探險家及傳教士(滿腮鬍子使他看起來像極了這些人)的滿懷熱情,採納了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對於拓展基因編輯技術的極限,丘奇一直是重要推手,他對豬基因體的病毒研究就是絕佳的例子。豬的基因體裡有六十二個沉睡的病毒,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他和團隊成員讓所有病毒同時失去活性——就早期的基因改造技術來說,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對後勤工作人員簡直是場噩夢——病毒從豬細胞至人細胞的傳播率因此下降了一千倍。兩年後,相關領域又有一個研究團隊向前躍進,其中一位領導者就是丘奇。他們原本的研究是在實驗室裡,以細胞培養的方式進行。二○一七年,他們結合基因編輯和動物複製技術,創造出經過基因編輯的豬隻,使牠們基因體中的病毒大盜無法再活化。曾有人引用丘奇的話,表示到了二○一九年底,我們有可能看到豬至人的異體移植發生。這話似乎過度樂觀了,至少在西方國家,如此激進的做法不太可能這麼快在道德倫理層面獲得認同。目前仍有許多其他障礙有待跨越,尤其是要預防外源心臟引發的快速排斥反應。不過,若能將針對各別技術問題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我們的信心會逐漸增加,相信有朝一日能夠靠著基因編輯技術,用各種方式破解豬的基因體,讓藉此打造出來的豬隻具備異體移植成功所需要的確切特徵。最起碼,我們可以把期待先放在心臟、肺臟和腎臟上。或許有一天,人類最好的朋友不再是狗,而是豬。※ 本文摘自《竄改基因:改寫人類未來的CRISPR和基因編輯》。《竄改基因:改寫人類未來的CRISPR和基因編輯》作者:奈莎‧卡雷 譯者:陸維濃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2/01/24
-
2022-02-06 新聞.杏林.診間
外科醫師的浪漫與瘋狂
外科,其實是很浪漫的。需要抱著無可救藥的浪漫情懷,才能毫不在意現在是清晨還是深夜,也不在乎在刀檯上站了十多個小時,只關心能不能將躺在眼前——也許是病入膏肓,抑或是瀕臨死亡——的病人,從流向黃泉的三途川裡給搶救上岸。這一刻,對病患來說,外科醫師的雙手,是將他們繫留於人間唯一的繩索,也是還能看見翌日朝陽的唯一理由。在無影燈聚焦的戰場上,將深陷死亡流沙的病人,一點一滴拉回陽間。病人們出於各種不同病因或急症而被送到醫院動刀:顱內動脈瘤爆裂導致蜘蛛膜下腔出血、車禍造成大範圍硬腦膜下出血、撞擊創傷造成脾臟肝臟破裂而大量內出血、腸胃道穿孔破裂合併糞膿外溢、急性闌尾炎伴隨廣泛性腹膜炎、侵門踏戶恣意生長的惡性腫瘤、大範圍急性腸壞死……唯一相同的是,病人躺在刀檯上的這數小時內,外科醫師將是生命唯一的守護者,奮力對抗來自另一個世界、伸展雙臂緊勒住病患不放的死神。在無影燈聚焦的戰場上,靠著以血汗磨練出的手指,揮舞著各式各樣的器械裝置,藉著每一刀組織切割、每一次電燒止血、每一條針線縫合,將深陷死亡流沙的病人,一點一滴拉回陽間。外科,也是很瘋狂的。若沒有足夠瘋狂的熱血執著,誰會願意一接到其他醫院有遺愛的器官捐贈通知,不論是否在外縣市,都得在當天晚上十點前抵達該院,還要馬上進行器官摘除手術,直到夜半?並在短短數小時後,再回到院內進行長達十幾個小時的器官移植作業,完成橫跨夜晚與白天的馬拉松手術?縱使損傷嚴重,仍努力從血肉模糊的殘肢斷面中,盡力將斷肢縫合起來。若是沒有幾近瘋狂的完美偏執,誰會願意在深夜,為了一名斷指的七歲孩童,抱著「現在只有我能救他」的決心,徹夜未眠地睜大極度疲倦的雙眼、倚著高倍率手術顯微鏡、操作尖端比針尖還小的超顯微手術鑷子,只為了讓他的未來仍能擁有一隻完整且功能健全的手?縱使損傷嚴重,成功機率微乎其微,仍努力從血肉模糊的殘肢斷面中,分離出極其微小的神經、韌帶、血管,再用比頭髮還細的縫線,從午夜到清晨,盡力將斷肢縫合起來。然後,隔天清晨,隨便灌了杯濃縮咖啡後,也不管自己已經在刀房泡了將近二十四個小時都沒闔眼,仍繼續打起精神,面對全新一天的臨床工作。若是沒有充滿瘋狂的捨我其誰,誰會願意犧牲晚上在家中陪伴家人的時間,以及被窩裡舒服的睡眠,為了搶救升主動脈血管剝離的垂死病人,火速衝到醫院開急刀?在十萬火急的狀態下鋸開胸骨、打開胸腔、直到看見生命的源頭,接著花上好幾個小時,以上萬個小時鍛鍊出的熟練手指,切下損壞的大動脈、置換人工血管,精準地沿著血管壁運針,將新舊血管完美地吻合並縫起,讓病人的生命得以隨著再次灌流於身體各處的血液,繼續延展。外科,是既浪漫又瘋狂的存在,而能乘載這些既強烈又溫柔情懷的人,就是站在鬼門關最前線、靠自己雙手來貫徹救人信念的外科醫師。小腦解剖學小腦(cerebellum)是位於大腦後下方的獨立腦區,雖然它的個頭小,約只有一顆網球大,但功能卻一點也不微小,對人體動作訊號的整合,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小腦蒐集從脊髓和其他腦區發出的訊號,透過兩億根神經纖維纜線,如電信公司的中央集線庫房般,接收來自每一寸軀體的生理電訊號;接著,再依照訊號種類,分接至四百億個小腦顆粒細胞(cerebellum granule cell),好針對四肢軀幹的運動及移動進行微調和整合,讓人類得以擁有平衡能力、能做出精細動作,並透過姿勢動作學習,讓動作能力產生持久的改變。也因此,在臨床上,小腦受損的病人,往往會產生動作失調的症狀,比如步伐會像醉漢般不協調、難以維持肢體的平衡,或是因距離判斷失常(dysmetria),導致難以拿取放在面前的杯子或餐具。過去的我,曾在感情路上發生嚴重事故,以致受損的腦區至今仍未恢復活性,這讓身處迷茫愛戀中的我,常對眼前的感情產生嚴重的辨距不良,拿捏不好適當的距離。而妳,就像我的小腦,在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失眠夜裡,整合我對妳每秒四百億次盤根錯節的思念,讓踏著略顯不協調步伐的我,得以被妳那不著痕跡,卻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叮嚀,以及那不動聲色,卻又溫暖至極的安慰和鼓勵,微調仍顯生澀的愛情平衡感,在朦朧的迷霧中,得以跌跌撞撞地,朝著妳的方向前進。
-
2021-12-24 癌症.淋巴癌
會「跑」的腫瘤,淋巴癌愛侵犯6個器官組織!淋巴結摸起來不會痛,留意早期6大症狀
台灣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新診斷約3500人罹患淋巴癌,為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九名。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後期是因為引起免疫反應而出現症狀。早期淋巴癌常見「燒、腫、癢、汗、咳、瘦」六大症狀,若出現其中一個症狀,表示疾病侵襲性較高、變化快,要盡速就醫,淋巴癌治癒率很高。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分類複雜居全癌之冠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淋巴癌(惡性淋巴瘤)確診人數逐年攀升,十年內人數增長已達四成,尤其淋巴癌分類高達80種以上,複雜程度居全癌之冠。淋巴瘤往往會對臨近的正常組織產生壓迫或造成阻塞,進而使該處器官功能受損,包括影響呼吸系統、腸胃道系統、肝膽系統、鼻腔及鼻咽腔、骨髓、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六大不同器官組織。台中榮總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一般人身上大約有600個淋巴結,比較容易摸到的淋巴結常是在頸部、腋下與腹股溝。根據研究,每年約莫有0.6%的人會有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其中只有約1%的淋巴結腫大是因為惡性腫瘤所引起,而病史與理學檢查往往是最容易也最迅速能區別良性或是惡性的方法。分兩大類,九成都屬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淋巴癌為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依照病理診斷,可分成「何杰金氏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個大類。大多數的淋巴癌病人都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約占9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好發族群,分布於40到50歲之後的中老年人;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約占10%,以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或是60至70歲的老年人居多。 好發族群1.免疫低下的患者,例如接受器官移植、愛滋病患者、自體免疫疾病病患等,皆是好發淋巴癌的高危險群。2.暴露於有機溶劑、染料或輻射物質環境者,也較一般人容易得到淋巴癌。3.乾燥症患者發病機率,較一般人多七倍。人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淋巴系統的存在,在體內淋巴系統可以製造淋巴球、抗體,負責對抗疾病與感染,其在人體的免疫系統上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淋巴系統遍布在身體各個部位,通常在頸部、腋下、鼠蹊等地方比較容易摸的到。當淋巴組織內的淋巴球變成癌細胞時,則形成惡性淋巴瘤,也就是淋巴癌。淋巴癌分四期第一期 : 有一處淋巴區域有淋巴瘤細胞侵犯。第二期 : 橫膈之同一側有兩處以上的淋巴區域或一處淋巴結和一處淋巴結外器官有淋巴癌細胞的侵犯。第三期 : 橫膈兩側皆有淋巴癌細胞侵犯時。第四期: 淋巴瘤瀰漫性地侵犯各器官或淋巴結時,尤其是一旦侵犯到骨髓時,即屬第四期。淋巴癌治癒率高,積極治療存活率達七成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台大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表示,淋巴癌治療後有很高的機會痊癒,呼籲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全身癢等症狀時,務必就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台大檢驗醫學部主任周文堅表示,淋巴癌治癒率很高,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成。年輕人發現一、二期淋巴癌高達八成可治癒,晚期或年紀較大者也有四成可以治癒。以侵襲性較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為例,平均治癒率也有五成以上。淋巴瘤治療淋巴瘤的治療,必須依照其細胞型態與臨床分期而訂出治療計劃。治療方式,包括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免疫療法、復發使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或異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淋巴結摸起來不平整、不會動、不會痛,恐惡性腫瘤「燒、腫、癢、汗、咳、瘦」是早期淋巴癌的六大症狀,腫塊最常見,觸感像硬網球,有些還會移動,但不會痛;僅少部分病人摸不到腫塊,需其他檢查輔助。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建議,六個早期症狀出現其中一項,查不出原因又持續三周以上,就要到血液腫瘤科進一步檢查。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說,淋巴癌目前無特殊篩檢工具,應注意淋巴癌6大症狀,若半年內體重驟減10%以上、出現無原因淋巴結腫大或莫名發燒、盜汗、皮膚癢及咳嗽,就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淋巴癌六大症狀 「燒」:突發性但不明原因的發燒,常是38℃左右,且多在下午及晚上出現。「腫」:脖子、腋下、鼠蹊等地方,突然出現無痛卻大於兩公分的腫塊。「癢」:持續性全身發癢的症狀。「汗」:夜間異常出現大量盜汗的情形。「咳」:喘不過氣或是出現不明原因咳嗽的症狀。「瘦」:六個月內體重異常下降超過10%,同時還會感覺到精神疲倦。正常淋巴結一般不超過1公分,呈橢圓形,質軟、活動、無壓痛,在頜下和腹股溝可以摸到。滕傑林表示,如果淋巴結腫大摸起來平整的、會動的、會痛的、不會繼續長大的,良性的機會比較高,通常是感染所造成。如果淋巴結持續腫大,就要考慮做切片檢查,若摸起來不平整、不會動、不會痛,則應直接切片檢查,進一步判別是否為惡性淋巴瘤。淋巴癌愛侵犯6個器官組織淋巴癌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通常以實體瘤形式生長,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都可能被侵犯,常伴隨發熱、盜汗、消瘦、癢等全身症狀。淋巴腫瘤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誤診,它分佈在人體各個部位,有人甚至稱之為會「跑」的腫瘤,常會侵犯六大器官組織。1. 呼吸系統如直接侵犯肺臟、肋膜、心包膜,則會造成咳嗽、呼吸困難、肋膜腔或心包膜腔之積水。2. 腸胃道系統腸胃道受到侵犯或發生腹膜腔後腫大淋巴結壓迫,將可能造成腹脹、腹痛、胃腸潰瘍、穿孔、出血、吸收不良等症狀。3. 肝膽系統腹腔內淋巴結腫大後會引起膽管阻塞造成膽汁無法排除,或因直接侵犯肝臟而引起黃疸。4. 鼻腔及鼻咽腔可能會引起鼻塞、流鼻血等一些類似慢性鼻竇炎的症狀。5.骨髓造血功能變差,紅血球減少出現貧血而臉色蒼白;血小板減少會造成不正常出血,血液中含有不正常的淋巴球細胞。5. 神經系統如淋巴瘤侵入脊椎管,壓迫脊髓或脊髓神經,會造成疼痛、感覺異常等神經系統症狀。6. 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如侵入腦膜或腦實質內,會造成顱內壓增高,引起頭痛、視力模糊或運動失調。掌握4方法,預防淋巴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淋巴癌,都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建議掌握4方法,做好疾病預防:1.保持規律生活:不熬夜、不抽菸喝酒、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2.學會緩解壓力:壓力過大,會導致精神緊張,進而引起身心疲憊,還容易造成代謝紊亂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此,學會緩解和釋放壓力,避免過度疲勞,是預防淋巴瘤最重要的一個方法。3.盡量避免接觸農藥、染劑、殺蟲劑等化學物質。 4.當身體出現「燒、腫、癢、汗、咳、瘦」的異狀時,應盡快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8類免疫不全、低下對象 應打第3劑全劑量加強劑
指揮中心今天表示,癌症、器官移植、洗腎以及免疫力不全或低下等8類對象,應於第2劑COVID-19疫苗間隔28天後,施打全劑量的基礎加強劑,以獲得較佳保護效果。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專員邱南昌今天出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記者會,建議12歲以上、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的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對象,應接種第3劑基礎加強劑。這8類人包括目前正進行或1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癌症患者、器官移植或幹細胞移植患者、中度或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血液透析患者、HIV陽性患者、目前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過去6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以及其他經醫師評估因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者。邱南昌說,上述族群免疫功能較差,接種疫苗後可能無法產生好的保護力或無法持續較久,專家會議有討論決議應予以基礎加強劑。邱南昌說,免疫不全與低下者接種第3劑加強劑,與一般人間隔5個月後接種第3劑追加劑,2者意義不同,一般人追加第3劑是打半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而免疫不全與低下者的加強劑則是須打全劑量,才有較好效果。至於第3劑加強劑要接種何種疫苗,邱南昌表示,目前來看,各種疫苗都能讓免疫力大為提升,建議接種莫德納、輝瑞BNT(Pfizer-BioNTech)與高端疫苗,但若之前接種其他廠牌有嚴重不良反應,醫師評估也可接種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
-
2021-12-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器官移植救命 有好也有壞
夫妻兩人信仰不同,整天吵架。老公:「妳白天整天念佛,晚上一直擦蜜絲佛陀!」老婆:「你手裡整天拿著可蘭經,滿嘴三字經!」夫妻兩人基因不同,信仰也不同,整天生活在一起,衝突在所難免。這種情形很像器官移植,本來是別人的器官移到我們的體內來為我所用,但造物者在設計上就放了一些辨識敵我的密碼,當外來的病原體或細菌進入人體,人體的免疫細胞會發動攻勢加以消滅。同樣的,如果是別人的器官移到我們體內為我所用,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會發動攻擊加以破壞。器官移植是最不得已的救命手段,但怎麼讓人體天然的滅敵系統不要去之而後快,保存外來救命的器官,一直是幾十年來醫界急於突破的課題。1970年代,抗排斥藥物發明後,克服了這個難題,從此開啟了醫學的另一新頁,心臟、肝臟、腎臟、眼角膜、肺臟、皮膚等各器官的移植,救了許許多多人的生命。但有一好必有一壞,因為要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所以體內攻擊細菌及病毒的能力也變弱了。因此,生魚片、未煮熟的東西不能吃,以免感染危及生命,這個也是不少老饕心中的痛。此外,由於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發生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多了好幾倍,因為人體內天生殺死癌細胞的功能也變弱了。近來發展對抗癌症的新招免疫療法,在這些器官移植的病人也不適用,這是醫學界必須再努力突破之處。總之,人類要對抗疾病,要靠醫學界的進步,研究人員的努力,但信仰不同的夫妻湊成一體,需要雙方有智慧了解和平相處之道,互相包容,相忍為家。家中如此,移植如此,治國平天下又何嘗不是如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07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署長遭傳緋聞 李伯璋:對方吃素十年、孝順優秀
《CTWANT周刊王》跟拍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並於今天上午報導他與年輕女性共進晚餐、散步牽手。李伯璋今上午出席記者會後表示,對於造成這位女性困擾,深感抱歉,同時他也對這名女性讚賞有加,也提到太太看到報導一定會難過,他會向太太解釋,公私領域的各項挑戰,他都會勇於面對,並且把事情做好。李伯璋表示,是最近在一個學術研討會認識這名女性,對方為了奶奶發願吃素十年,專業上也相當優現,個性也很好,他「對於一個很孝順的人感覺是很不一樣的」但「不會有內疚或覺得自己怎樣。」對於沒有告知太太,是否感到抱歉?李伯璋表示,每個人都有公、私領域的挑戰要面對,媒體報導之後,太太一定會難過,他會向太太解釋。這當中並沒有任何違法的事情,看到報導之後,他也不會去懷疑誰。「或許下禮拜我就不是健保署署長了」,李伯璋如此自嘲並表示,事情不一定要他來做,但是他已經做了五年半,對於整體狀況最清楚,現在是健保改革的「最後一哩路」,希望媒體「不要把我趕下來,該下來我自己會下來。」健保署今召開記者會,宣布與台大醫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建立心血管疾病診斷與預後之人工智慧預測模式,科技部司長陳國樑、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名醫王宗道都親自出席。李伯璋致力於推動器官捐贈,曾擔任器官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也是國內腎臟移植權威;他獲獎無數,包括2013年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醫療典範獎、2017年醫療奉獻獎的特殊貢獻獎等,同時也是第1任衛福部台南醫院院長、第2任健保署署長。
-
2021-12-07 新聞.元氣新聞
衛福部內首長再傳緋聞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問心無愧
《CTWANT周刊王》跟拍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並於今天上午報導他與年輕女性共進晚餐、散步牽手。李伯璋今上午出席記者會前表示,兩人間互動正常,沒有特別意涵。雖然媒體報導後,外界各有解讀,但他問心無愧,也會勇敢面對挑戰,繼續推動健保改革,讓台灣醫療環境更好。面對媒體詢問,是否會跟太太牽手、太太有看到報導?李伯璋表示,當然會跟太太牽手,今天還來不及跟太太確認,但兒子已有看到報導。至於為何與這位女性十指緊扣?李伯璋說,走路的情況沒有特別意涵,這位女性無論學問、做人做事都很好,是工作上認識,平常都是一群熟人一起出去。這次相約吃飯也都是正常的互動,吃完飯送對方回去,就這樣而已。「這是我個人行為的問題,本來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狀況,」李伯璋表示,自己要勇敢面對一些挑戰,雖然媒體報導大家各有解讀,但坦白講「我是問心無愧。」李伯璋強調,他從南部到台北工作,就是以讓台灣醫療環境更好為目標,很多事情一步一步進行中,這就是他在此服務最大的意義。希望外界關注健保署的工作,例如今天與台大醫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就是一個創舉。健保署今召開記者會,宣布與台大醫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建立心血管疾病診斷與預後之人工智慧預測模式,科技部司長陳國樑、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名醫王宗道都親自出席。李伯璋致力於推動器官捐贈,曾擔任器官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也是國內腎臟移植權威;他獲獎無數,包括2013年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醫療典範獎、2017年醫療奉獻獎的特殊貢獻獎等,同時也是第1任衛福部台南醫院院長、第2任健保署署長。
-
2021-12-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我的家人洗腎了 我可以「捐腎」給他嗎?
由於人口的老化與慢性疾病的盛行,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逐年增加。在慢性腎臟病照護團隊的努力之下,仍有相當多的病人,進入到第五期的腎臟病,而被主治醫師告知,需要有接受透析洗腎治療的心理準備。在這時候如果能接受腎臟移植,就有機會不用進入洗腎的階段。我想能夠不用洗腎,會是很多腎友的願望!事實上,不論是台灣或是世界各國的治療建議,都將腎臟移植列為最理想的腎臟替代療法,能夠帶給腎友最好的生活品質與治療效果。台灣的腎臟移植有兩種來源在台灣,腎臟移植包括親屬移植與大愛捐贈兩個來源。目前在法規的限定下,需要開始接受透析治療的腎友,才能登記進入大愛移植的等候名單。但是親屬移植則沒有這樣的限制,無論是透析多年的腎友、或者是還沒進入透析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都能夠接受醫療團隊的評估,有機會不用洗腎而直接換腎。縱觀世界各國,對於活體捐贈的來源,具有不同的限制。有些歐美國家民情開放,同意進行親朋好友之間的腎臟移植,而不限制需要實際的血緣關係。甚至有利他大愛的腎臟捐贈者,並不在意自己捐出的腎臟是給誰,只前能夠改變他人的一生,以成就自身靈性的完整。在台灣考量風俗民情之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對捐贈者加以設限,受移植者必須為捐贈者五親等以內之血親或配偶。對於捐贈者的資格法界學界仍持續滾動檢討是否放寬,但目前在腎臟移植仍未進一步開放。縱有關係密切的姻親(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目前在台灣仍無法進行活體移植。除此之外,配偶之間的器官移植,目前要求需結婚滿兩年或是生有子女。除非是結婚滿一年後才被診斷腎衰竭需要移植,則不受到結婚滿兩年的限制。如果有意願捐腎給腎臟病的家人,為了保護捐贈者的健康福祇,需要經過醫療團隊一連串的詳細評估,才會經由醫院的臨床倫理委員會審核,以確保捐贈者不會因為移植而受到傷害。在台灣,捐贈者需要年滿二十歲,並且出具書面同意書同意捐贈,同時包括最近親屬二人以上的書面證明。在醫院由社工師與捐贈者會談,充份了解釐清捐贈者的意願,謹慎思考後再進行知情同意。台灣的腎臟移植,基本上都是無償、沒有對價關係的,因此需要仔細確認,不能有一絲勉強。捐贈者需長期進行腎功能的追蹤在保護捐贈者的前提下,對於捐贈者的健康,有著特別高的要求。兩個腎臟的功能原則上都需要正常,以確保移植後能夠獨立擔負捐贈者、受贈者的正常腎臟生理功能。尿液檢查也需要都正常,不能有血尿、糖尿、蛋白尿,也不宜有反覆泌尿道結石的病史。實務上會請捐贈者收集二十四小時小便,以計算肌酸酐廓清率與尿蛋白量。同時不能有困難控制的高血壓、不能有糖尿病,或影響健康的其他慢性疾病,心肺功能正常,因此需要由醫師詳細評估。一旦病人順利通過評估,在手術的進行上,通常使用腹腔鏡手術進行取腎,傷口小、復原快。大部份的捐贈者,長期在身體健康上並無明險影響,單側的腎臟會逐漸代償增加功能,大約在術後兩週,就可恢復到原先的70%左右,長期經過三到六個月,進一步上升到75-85%的功能。為確保捐贈者的健康,術後需長期進行腎功能的追蹤,並配合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過度鹽份、蛋白質攝取,減輕腎臟工作負擔。不論是大愛腎臟移植或是親屬腎臟移植,都能夠給慢性腎臟病腎友,帶來全新的生活。其中親屬移植的長期預後,又比大愛移植來的更為出色。因此在慢性腎臟病的照顧歷程上,醫師與病人、病家的共享決策,一齊討論腎臟移植的可能性,相信能為腎友帶來更多的治療選擇。
-
2021-11-11 癌症.肝癌
190萬B肝帶原者要救 陳建仁籲放寬B肝抗病毒藥物使用
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其中7成與B肝有關。針對WHO預定在2030年達成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台灣自今年3月1日起雖擴大B肝抗病毒藥物的給付,但若能進一步放寬給高危險族群使用,並提高篩檢及治療比率,將可大幅下降肝硬化、肝癌和死亡風險。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懷壹表示,B型肝炎的自然病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病毒量相當高的免疫耐受期、病毒量仍高但持續下降的免疫清除期、病毒量低但可能發生肝纖維化的不活動帶原期,以及病毒量偏高並使肝臟再度中、重度發炎的病毒再活化期。他指出,B肝病毒是一種DNA病毒,當進入人體肝臟細胞且長時間停留,進而導致慢性B型肝炎,甚至會在免疫耐受其時嵌入宿主細胞,直接致癌。因此B肝帶原者若未適當治療追蹤,25%至40%的B肝患者終生會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陳建仁表示,我國自1985年起推動所有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已大幅降低B肝帶原盛行率,從15%至20%到現在盛行率約5%至10%。他笑稱,「等到這批35歲以上未接種疫苗者老去之後,確實減少死亡率甚至消滅B肝,但不切實際」。他說,35歲以上B肝帶原者推估有190萬人,仍會進一步導致肝硬化、肝癌進而死亡;尤其若進入中重度發炎,和後期肝硬化、肝癌時的治療,往往耗費需多醫療資源。陳建仁表示,今年三月起健保有擴大給付B肝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納入非肝臟器官移植者的預防B肝投藥、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預防性B肝用藥、肝纖維化程度達F3等級以上。但根據美國、歐洲治療指引以及台灣的研究指出,若擴大使用B肝抗病毒藥物,將「肝指數檢驗超標一次」、「肝纖維化程度F2」、「肝指數異常一倍」者納入,有助降低許多B肝相關的肝硬化、肝癌、死亡風險。陳建仁指出,根據他和楊懷壹、台大醫學院教授高嘉宏等人共同建立的模組推算,若根據三種條件放寬抗病毒藥物使用,並達到WHO訂定的90%感染診斷率以及80%的治療率,未來15年、平均每年可降低220至967名患者。但陳建仁也坦言,未來如何擴大篩檢以及如何只篩檢一次就連動B肝抗體、病毒量的檢測,提高民眾篩檢意願還需要努力。尤其篩檢和藥物擴大納入哪些對象、以公務預算或健保給付,也都有待討論。
-
2021-10-27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灰指甲不一定是灰色 醫曝最常見顏色:8種人易罹患
提到與指甲相關的疾病,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灰指甲!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指甲的疾病並不容易診斷,很多狀況都易與甲癬混淆,如乾癬指甲、指甲失養症、運動摩擦造成變厚變色、外傷、指甲下方腫瘤、指甲逆生等,一定要諮詢皮膚科專科醫師,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指甲變色不一定是灰指甲 高風險群需注意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說明,灰指甲的醫學名稱是甲癬,是指甲受到黴菌感染而導致變色、變形、質地改變,最常見的致病菌是皮黴菌,但顏色不一定是灰色,反而常見黃、黑、白色等,但要注意的是,並非指甲出現變形、變色就是甲癬喔。邱足滿補充,血糖控制不好者,會增加黴菌感染風險,而且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感覺神經變遲鈍,很容易因為甲癬的存在形成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發生蜂窩性組織炎;而需要長時間穿鞋,如不透氣防水鞋之類的工作也是高風險族群;具有某些特定基因的人容易得到黴菌感染,主因是體質比較無法清除黴菌感染。(推薦閱讀:一下雨香港腳就發作? 皮膚科醫列「日常5大黴菌感染源」:這種腳型也易得)另外,免疫抑制的患者,如愛滋病患者、洗腎病患、器官移植的患者、肥胖、抽菸、年老、穿不合腳的鞋子、指甲美容不當都較容易得到甲癬。(推薦閱讀:拇指外翻跟你穿的鞋有關! 醫教「自測法」:關節凸出、腳長繭要小心了)治療灰指甲 4 種方式可參考萬一感染了灰指甲該如何根治呢?邱足滿指出,目前治療灰指甲的用藥,包括口服、外用、雷射和拔掉指甲等方式:1、口服藥:藥物經由肝臟代謝,須檢測肝功能指數變化;有些藥物會和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要小心,而有些藥物則不建議充血性心臟衰竭的患者使用。在肝功能檢查方面,必須在服藥前和服藥數週後各檢測一次;口服藥物的治療期為一天1次,手指甲感染需連續服用42天,腳趾甲則是84天。2、外用藥物:因為指甲板結構較難穿透,所以治療甲癬的藥劑有比較特別的指甲油劑,透過溶劑快速揮發的作用提升藥劑濃度、穿透指甲板殺黴菌,每週一次,腳趾甲需要持續9-12個月,怕吃藥或有禁忌症的人可選用此法;但每次擦新的藥劑前,必須先磨掉上週的藥膜。3、雷射:許多外國研究利用雷射的光熱效應殺黴菌、促進指甲生長速度,但療效不如上述兩類治療,若想自費嘗試請尋求合格的醫療機構治療。4、拔掉指甲:如果拔除指甲後,指甲生長環境仍充滿黴菌的話,結局仍是再復發,而且傷口照護是個問題。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血液循環較差、凝血功能差的人不適用。保持腳的涼爽和乾燥 修剪長度要適當另外,治療甲癬時也要治療足癬,口服藥可兩者兼具,有些患者身上可能有不同部位受到黴菌感染,如:臀部、胯下、身體、四肢,若採用口服藥物治療可一網打盡。此外,日常生活要盡量保持患部乾爽,才能避免有利於黴菌生長的環境,進而幫助治療成功率。邱足滿進一步補充,甲癬嚴重程度、以前是否有過甲癬感染、家人是否也有類似感染症而沒有接受治療、病人合併其他疾病的狀況,例如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形、病人當下其他用藥的狀況、病人是否服藥規則及正確擦藥、是否提供皮膚、指甲(趾甲)乾爽、乾燥的環境等因素會影響甲癬治癒率。(推薦閱讀: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邱足滿提醒,在公眾場合要穿著適合的鞋子,不要打赤腳,並保持腳的涼爽和乾燥,而指甲也要修剪成適當長度,不宜過長或太短,平時要穿充分吸汗的襪子,清洗時可用60℃以上的水溫洗45分鐘,鞋子則可用臭氧來殺菌。延伸閱讀: ·灰指甲會傳染!到底該如何治療? 日常生活中這些壞習慣都會引黴菌上身 ·治療香港腳、灰指甲,擦藥4關鍵沒做到當然不會好! 第一點常常被忘記
-
2021-10-2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B肝治療不能中斷 李伯璋:力促病友接受完整治療
同鍋共食會傳染B肝?B肝沒有症狀就不用治療?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其中7成與B肝有關,推估每天約15人死於B肝所引發的肝癌,醫師表示,國人對B肝的認知不足,調查顯示,7成5病友不知道B肝病友在停藥後容易復發,為此錯失及早治療的契機。台大醫院肝炎中心主治醫師蘇東弘表示,B肝病毒傳染途徑為血液或體液接觸,例如,母子垂直傳染,或其他血液、性行為的體液接觸等,至於被蚊子叮咬、同鍋共食、共同使用馬桶、擁抱親吻等,幾無傳染風險,民眾無須擔心。一旦確診B肝,即使無症狀、肝功能指數和胎兒蛋白數值正常,病友仍需積極用藥,定期監測病毒量與肝臟纖維化程度,才能將病毒量壓至最低,降低病況惡化,減少肝癌風險。「B肝病毒只要存在人體內,就會損及肝臟健康。」義大醫院肝病中心主治醫師許耀峻說,國際醫學共識或指引均建議,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且肝纖維化達中級(F2),即應積極治療,如同三高患者一樣,必須規律用藥。但現行健保給付條件嚴格,B肝病友需連續接受兩次檢查,每次檢查間隔3個月,病毒量皆超過20000 IU/mL且嚴重肝纖維化(F3),才能獲得給付,影響病友治療意願。41歲B肝病友「阿發」就是典型個案,B肝病毒量忽高忽低,有時飆升,數值破千,但因無法達到連續二次超標的健保規定,而無法獲得給付,又擔心肝癌、肝硬化,因此,經常提心吊膽,只要有人說他皮膚變黃,氣色不佳,就覺得自己沒救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近年台灣積極推動C肝照護政策成效豐碩,可望超前WHO目標,於2025年消除C肝,希望B肝病友也能獲得相同照護,可持續用藥。另提醒,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抽血以及腹部超音波,如確診B肝,應積極治療。對於醫界及病友的請求,健保署給予正面回應,署長李伯璋表示,去年爭取2.47億元預算,110年3月1日起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給付範圍,主要受惠對象為「非肝臟之器官移植者」(預防性使用B肝藥)、「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預防性使用或發作時使用B肝藥)及「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ALT大於正常值且病毒量大於2萬IU/mL)等,估計受惠人數為3880人。李伯璋說,以往B肝用藥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需肝功能指數較嚴重異常(超過正常值2~5倍)且病毒量大於2萬IU/mL者。為了造福更多B肝病友,健保署邀請權威專家開會討論,經藥物共同擬訂會議同意於今年初放寬肝纖維化較嚴重(F3以上)病人,只要肝功能指數超過正常值且病毒量超過2萬IU/mL,即可獲得健保給付的B肝藥品。李伯璋說,近兩三年來,C肝治療成效卓越,治癒眾多肝病患者,大幅減少因C肝所引發的肝癌、肝硬化,也節省日後龐大的醫療支出。未來將力求讓更多B肝患者能夠完整接受治療,視健保財務,在專家建議下,逐步擴大給付範圍,避免因為經濟困境,而中斷治療。
-
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影響器捐比例銳減 77歲榮總志工贈眼角膜完成遺願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五月至七月醫院降載並禁止跨院摘取器官,使器捐手術減少六至七成。近一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完成42例器捐個案,77歲陳伯伯於醫院做志工22年,在臨終前17天確認捐贈眼角膜遺愛人間;還有41歲的徐浩誠,等了五年終於在今年完成腎臟移植手術,喜獲新生的他,感謝不已。41歲的徐浩誠表示,過去長期在大陸工作,沒有妥善照顧健康,直到36歲時,新婚不久卻因腎衰竭送到急診,發現腎臟萎縮急需洗腎、換腎,等了五年後,去年終於接到器官配對成功的通知,讓他恢復對生命的熱誠與希望。「感謝這一位無名的天使,奉獻他的愛給我,我接受移植後,身體慢慢復原且氣色比過去更豐潤。」他說,以前因為腎衰竭導致的貧血和囤積在體內無法代謝的廢物逐漸消失,這些感受在心中無法用言語表達,但他在住院期間也與太太一同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未來自己也能將這份愛無限的傳遞下去。陳伯伯的兒子陳盛章說,他的父親是在疫情期間突破萬難,無私奉獻捐贈大愛的捐贈者。他說,陳伯伯是個平凡但樂觀助人的榮民,退休後在台北榮總當志工22年,感謝北榮團隊在父親生前最後17天,為他插管.更衣、餵食,最後實現器捐的願望。陳盛章說,父親在去年12月1日下午6時離開人世,母親直到現在都無法接受,總說「夫妻倆生活20多年,怎麼可能不想他。」因此,父親房間擺設維持原來模樣,從未動過,猶如他生前還在的樣子,曾經家中收到多次樂捐收據,才知道爸爸總是偷偷捐錢給經濟困難的病患家屬。他記得,父親住進加護病房時,護理師告知父親三年前簽下器官捐贈,但家人不知道,「其實當下很猶豫,是不是讓爸爸器捐。」直到有一天,他下班後探望,看到爸爸血氧濃度不斷下降,覺得時間不多了,他靠近耳邊問「爸,你要器捐嗎?」只見父親點了點頭,心想「爸爸最後一刻還是想著要幫助他人。」於是答應完成器捐。陳盛章說,爸爸捐出眼角膜,這是最重要的靈魂之窗,他認為「父親的離開可以讓一個人重見光明,甚至照顧他的家人、貢獻他的所學給親友與國家,這也是器捐大愛的意義。」台北榮總器官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指出,台灣近五年器捐人數趨緩,即使家屬生前有表達意願,但是有想保留全屍的概念,又擔心家人進手術室器捐會留下傷口,且多數家屬都希望可以急救到最後一分鐘,最後器官都會漸漸衰竭無法使用。他估算,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個器捐者,平均每百萬人中有4至5個人捐贈,加上疫情使捐贈數下降,與家屬溝通器捐不容易,也特別感謝這些家屬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勇氣捐贈器官跟組織,也希望可以促進台灣的器捐風氣。台北榮總器官捐贈小組協調師廖麗鳳指出,三級警戒時,衛福部禁止跨院摘取器官,器捐人數降到個位數,一直到今年八月恢復跨院器官摘取、醫護人員完整接種二劑疫苗、入院做PCR篩檢等,才能延續大愛。捐贈對象好比癌友可進行角膜捐贈,很多患者發現人生最後一哩路,還能夠留下東西給他人,覺得很有價值。劉君恕指出,目前台灣腎臟等待者約六、七千位、肝臟約有一千位需做移植手術,其中10至15%是大愛捐贈、85%活體捐贈。等待心臟約一百位,還有患者等待小腸、胰臟、肺臟等。台北榮民總醫院今上午舉辦器官捐贈感恩會,院長許惠恒表示,北榮累計完成866位器官和組織捐贈,感謝家屬愛心才能讓器官延續,在最困難的時刻做下這個重大決定,希望受贈者也能保健自己的健康。
-
2021-10-08 該看哪科.感染科
什麼人該打?副作用如何?醫師詳細解析肺炎鏈球菌疫苗
肺炎鏈球菌是造成肺炎最主要的細菌.根據WHO於民國91年估計, 全球一年約有160萬人因肺炎鏈肺炎鏈球菌感染而死亡。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近十三年間共發生七千餘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尤以 75 歲以上年長者的致死率最高,高達35.5%。此菌能造成一系列的感染,引發肺炎、甚至造成敗血症及腦膜炎等嚴重感染。另外,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最常見的病原。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種類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不活化疫苗,目前國內核准上市之肺炎鏈球菌疫苗有二種,分別為結合型疫苗 (PCV) 及多醣體疫苗 (PPV)。(1)13價PCV結合型疫苗:–含有13種肺炎鏈球菌的抗原,可以活化體內的T細胞淋巴球,保護範圍較少,但已涵蓋最常致病的13類菌種,且T細胞淋巴球有持久的記憶能力,故效果長久。(2)23價PPV多醣體疫苗:–含有23種肺炎鏈球菌的抗原,可快速活化體內的B細胞淋巴球且保護範圍較廣,缺點是保護效果約莫5-10年,超過需重新接種。什麼人該接種及接種建議●18歲(含)以上未滿65歲高風險族群「高風險族群」如下:(1)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者(2)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者(包括愛滋病毒感染者)(3)人工耳植入者(4)慢性疾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包含氣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5)腦脊髓液滲漏者(6)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器官移植患者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國人2010年十大死因中,肺炎乃第三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乃第八位。慢性肺臟病的患者,如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因痰液清除困難,且病毒及細菌易附著於氣道,因而造成肺炎感染機率上升,根據美國2007至2010年的研究顯示,其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機率相較無共病者高達7.7倍之多!肺炎乃是急性發作最常見的因素,且急性發作會造成肺功能進一步惡化,其住院天數、加護病房住院天數以及死亡率相較非肺炎造成急性的發作來的高。施打PCV13或PPV23可降低社區型肺炎的發生率,因此建議施打!●65 歲(含)以上長者,無論有無慢性疾病都建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方式如下表:疫苗保護力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保護效力與個人的免疫功能有關,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與兩歲以上兒童,對於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之保護效力約為70-80%。免疫功能異常病人效果稍弱,但仍值得接種。接種疫苗副作用接種部位可能有短暫發紅、腫、熱、痛,少數人會有低度發燒、食慾不振、感覺疲勞等。持續發燒、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昏、心跳加速等症狀罕見,應儘速就醫.若是先前有接受過其他肺炎鏈球菌疫苗有過敏或是對白喉疫苗過敏,則需告知醫師評估。公費補助適用對象目前衛服部補助75歲以上長者免費接種一劑PPV23價疫苗,台中市衛生局另有補助設籍於台中市60至74歲市民及55至74歲轄內原住民免費接種。【註】此疫苗接種建議為現行疾管署政策,可能會隨時間修改,施打時可洽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