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7 該看哪科.兒科
搜尋
嗜睡
共找到
377
筆 文章
-
-
2022-04-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A」補眼睛兼抗氧化!醫師、營養師教你三餐食物這樣吃,不會再缺維生素A
「吃胡蘿蔔顧眼睛」的觀念我們在餐桌上從小聽到大,這確實是其來有自,因為胡蘿蔔當中的beta-胡蘿蔔素能轉換成維生素A,是維持正常視力的必要營養素。不過維生素A除了護眼,對身體的重要性還有哪些?為什麼我們在市面上比較少看到主打維生素A的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這篇文章會解釋維生素A對健康的影響,同時也會說明日常飲食裡有哪些攝取維生素A的選擇,以及比起缺乏維生素A,我們反而得更注意「過量」的風險。維生素A是什麼?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也稱維生素A、Vitamin A,以多種型態存在,如視網醇、視網醛、視網酸、視網酯等。維生素A在腸道中被吸收,且90%以上會被轉化成視黃酯的形式儲存在肝臟中。維生素A的好處1. 維持在暗處視覺,幫助視網膜的修復2. 維持上皮細胞的完整性,維持皮膚、毛髮與黏膜健康3. 幫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與生長4. 維持正常生殖功能5. 抗氧化,能中和有害的自由基,增強身體抵抗力所以如果缺乏維生素A,會造成夜盲症、掉髮、皮膚乾燥、毛囊角化症、乾眼症、結膜或角膜軟化潰瘍、骨骼無法正常生長、牙齒及牙齦受損、免疫力下降等等症狀。不過就目前台灣的生活水準,一般人不太容易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問題發生。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有哪些?1. 動物肝臟(豬肝、雞肝、牛肝、鵝肝、鴨肝等等)2. 魚肝油(魚肝油與魚油是不同的,「魚油」負責補充 EPA 和 DHA)3. 蛋黃4. 乳製品5. 深綠色及深黃色蔬菜。維生素A主要來自當中的「β-胡蘿蔔素」,包括:- 地瓜(甘藷):營養師高敏敏指出,與其他種類的地瓜相比,「紅肉地瓜」每100公克熱量最低,還含有最大量的維生素A與維生素C。- 胡蘿蔔- 黑豆- 菠菜- 空心菜- 油菜- 南瓜- 櫛瓜6. 水果。雖然維生素A在蔬菜中的含量通常比水果豐富,但有幾種水果也含些許維生素A:- 芒果- 葡萄柚- 瓜類水果(哈密瓜、西瓜、木瓜)維生素A的每日攝取量要多少才夠?根據衛福部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不同年齡的每日維他命A攝取各有上限:- 3歲以下:600微克- 4-9歲:900微克- 10-12歲:1700微克- 13-15歲:2800微克- 一般成年人與孕婦:3000微克每天吃五份蔬果,即可提供成年人約50%至65%的維生素A建議攝取量,所以通常只要均衡飲食,就不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情形;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建議,每日吃一小條或大的胡蘿蔔半條,就能補充最適量的維生素A。基本上一般人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A的營養品,尤其是內臟類,像鵝肝、豬肝等等,一天吃一小口就超標了。維生素A攝取過量也會「中毒」因為脂溶性的維生素A無法隨著多喝水排出體外,維生素A攝取過量超過六個月容易產生中毒症狀,可能對肝臟、骨骼及腦部造成損害。衛福部食藥署強調,長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魚肝油或服用高劑量補充劑才是造成維生素A中毒的主要原因,所以也提醒看到維生素A、D對成長有益的家長就希望為孩子補充營養,但不代表維生素A攝取愈多愈好,相關食品應擺放在小朋友不易取得的地方以免誤食過量而中毒。維生素A攝取過量出現的症狀包括:1. 噁心、嘔吐2. 頭痛3. 暈眩、視力模糊4. 肌肉不協調5. 毛髮脫落6. 皮膚乾燥7. 中樞神經效應8. 腦脊髓液壓力增大9. 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10. 肌肉無力11. 骨骼疼痛或骨質流失12. 嗜睡或易怒13. 新生兒出生缺陷那到底要怎麼吃維生素A 呢?大原則就是不偏食,避免大吃內臟類,就能滿足身體對維生素A的需求了。資料來源:吃維生素A 也會中毒?聽說胡蘿蔔(紅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是真的嗎?維生素A、D多吃比較好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
-
2022-04-07 該看哪科.中醫
春天老是感覺睡不飽?中醫教改善及預防春困5良方
春寒料峭,天氣多變、多雨,許多人老是感覺睡不飽、身體很重、頭暈、疲累、想睡,恐是「春困」上身。中醫師吳明珠表示,春天常下雨、濕氣重,人體易遭濕氣侵犯,脾胃不好、肝火旺,容易出現「濕困」亦即「春困」現象,建議多吃綠色蔬果、多運動、睡眠充足,按壓穴位調理,可去濕健脾又養肝。在春暖花開的春天,不少人會有「春困」現象,甚至發生便祕、軟便等腸胃問題。吳明珠指出,值此季節變換之際,常下雨、飲食重口味,人的脾胃及血液循環易受影響,濕氣很重,若脾經的陽氣不足,就無法代謝體內蓄積的濕氣,尤其老年人的脾胃較虛弱、循環差、大腦供氧量不足,就容易出現怕冷、易累、頭昏、嗜睡等春困症狀。中醫講究時令養生,吳明珠說,春天對應臟腑是「肝」,肝在五行中對應「木」,木是所謂的肝經,肝藏血、主疏泄,與情緒、內分泌、緊張、焦慮有關,因此,春天宜養肝,可以改善春困的不適症狀。預防改善春困五良方一、多吃綠色蔬食春天易肝火上升,常有血壓高、暈眩、口乾舌燥、口苦等狀況發生,此時必須清肝、疏肝理氣,補肝血肝氣。飲食宜清淡,多吃綠色蔬菜如地瓜葉、芹菜等,更推薦吃蔥、薑、蒜等辛香料,可去濕除穢氣,幫助血液循環;少吃太油膩及辛辣食物如麻辣鍋,因飲食太燥熱,肝臟代謝就會不好。二、晚上11點前就寢養肝,睡眠充足最重要,應養成早睡早起習慣,有好的睡眠品質,每天晚上最好11點前入睡,睡足六至八小時,中醫理論,晚上11點到翌日凌晨1點血液走膽經、1點至3點是走肝經,此時要讓肝好好休息,才能讓肝臟代謝修復力好,就不會因缺氧而嗜睡。尤其肝「開竅於目」,如果隔天起床眼睛痠澀,代表肝血不足,就需要多睡一會。三、戶外踏青賞花春天要「養陽」,宜盡量到郊外踏青、爬山或賞花,活動筋骨,幫助肝經運行、血液循環,有利精神放鬆,消除視覺疲勞,呼吸新鮮空氣,也能產生愉快的心情。四、多運動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的注意力、專注力最集中,可以做伸展操或快走運動,疏經活血,幫助排掉體內的廢氣、吸收氧氣,讓大腦興奮起來而不昏沉。五、按壓三穴位,保肝安神太衝穴:肝經的起始穴,位於腳背大拇指和第二拇指骨中凹陷處,可以在泡腳時順便按壓。具疏理肝氣、清熱明目、舒緩情緒、助眠等功效。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及兩耳連線的交會處,具安神、助眠、緩解頭痛等效果。印堂穴:位於額頭兩眉頭之間,具安神、助眠、緩解頭痛等作用。
-
2022-04-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真的能消除疲勞嗎?哪些人特別需要服用B群?
小張最近幾天覺得非常疲倦,上班一點都提不起勁來,同事好意遞給他一顆維他 命B群,並告訴小張:「吞一顆維他命B群可以消除疲勞。」小張看著手中的維他命B群,心裏想著:「維他命B群真的可以消除疲勞嗎?」B群複方好,還是單品好?B群中各種維他命如果各自分開服用可以嗎?營養師林孟瑜指出,若本身沒有特殊疾病或是特殊飲食的族群,不建議分開服用,生化代謝是個複雜的過程,維他命B群一起服用,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而在維他命B群中,維他命B12最多被單獨製成一定劑量的藥品,其次是維他命B6,至於維他命B1 及維他命B2則很少被單獨使用。不過,若是單品的維他命B,則必須依醫師指示服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石光中表示,一般來說,單品維他命B的劑量會比較高,若長期過量補充,仍會對肝、腎造成負擔,屆時會出現全身乏力、嗜睡及體力不濟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不過,這在臨床上非常少見。(推薦閱讀:一張表看出你缺乏哪種維生素! 9身體警訊你中了幾項?)石光中指出,對有疾病的人來說,缺什麼就服用什麼是最有效的,但對一般人來說,均勻攝取還是不變的原則。事實上,維他命B群主要透過食物的攝取,包括瘦肉、海鮮、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等,尤其是瘦肉類,含有維他命B群最多,平時只要飲食均衡,就可以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 群。B群 確實可解疲勞現在維他命B群也有單顆錠劑,當感到疲倦時,吞一顆維他命B群是可以的。因為人體在疲倦時,免疫及血液循環會變差,且由於胺基酸的代謝不良,神經可能發生腫脹,就像是人體在運動後,會流失一些微量元素,此時維他命B群就扮演著補充者的角色,可以提供身體一些適 時的補充。此外,維他命B群為水溶性,服用後,大約4-6小時即會自動排泄掉,尿液也會因此特別的黃,不像其他的脂溶性維他命A、D、E、K,維他命B群較不會在體內累積。(推薦閱讀:尿液出現「這3色」危險了! 專家揭「尿液顏色」代表健康狀況:尿透明別再喝水)哪些人特別需要維他命B群?1、孕婦:要特別補充葉酸。2、吃素者:要補充維他命B12。3、糖尿病患合併神經病變:維他命B群中以維他命B12最具有治療的功效,其可以促進神經滋養及血液循環,有助於手麻、腳麻及血液循環的改善,經常用於糖尿病患合併神經病變的治療。(推薦閱讀:天天喝自打果汁…竟變胖還罹糖尿病! 營養師曝「1關鍵」害的:跟甜度無關)4、大血球性貧血:大血球性貧血常因缺乏維他命B12或葉酸所致,進而影響造血功能。(推薦閱讀: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 營養師告訴你「補鐵該吃什麼」)5、想解酒:維他命B1可以促進胺基酸的代謝, 喝酒的人常會把維他命B1當成解酒劑,有助於意識的恢復。6、肝病患者:肝功能不好及肝硬化的病人,胺基酸的代謝會變差,此時若補充維他命B1,可改善胺基酸的代謝。7、神經發炎:維他命B6可以抑制神經發炎,有些人會因為骨鬆引起神經疼痛或是不明原因的神經疼痛,可以補充維他命B6達到減輕神經疼痛的效果。8、眼睛不好:維他命B2則對眼睛的感光細胞有影響作用,可以改善視力。9、口乾、口腔發炎:維他命B2對於口乾及口腔發炎的治療也很有效。(推薦閱讀:一直覺得口渴?水愈喝愈渴? 一篇看懂「哪些疾病」在搞鬼)餐後服用 效果最好維他命B群的服用並沒有太大的禁忌,林孟瑜表示,維他命B群隨時補充都可以,但餐後服用比較好,因為維他命B群本來就可以幫助營養素的代謝,也有助於吸收,不過,有些體質敏感的人,若太晚服用,晚上精神會很好,反而睡不著覺。需要提醒的是,若服用高油、高脂的食物後,最好多補充維他命B群,因為高油及高脂的食物,在代謝過程耗費較多的維他命B。另外,特別喜歡甜食的人,由於甜食多為碳水化合物,在代謝的過程中,需要較多的維他命B1輔助,因此,若有此類飲食喜好者,需留意B群是否攝取足夠。延伸閱讀: ·壓力大小心是維生素B群害的! 「NG飲食吃法」恐狂耗體內B群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
2022-04-06 失智.像極了失智
最新期刊研究:午睡超過一小時 失智風險可能高4成
● 午睡太久,罹患失智症風險增高● 白天打盹並不等於得失智症● 發生失智症,初期症狀難以察覺白天打瞌睡或午睡超過一小時,恐是失智前兆?台北醫學大學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人進入老年後,活動量減少或是少了社交刺激等,都可能增加失智症的發生機率。「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國際期刊最新刊登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人邁向老年後,如果白天在正常時間外,出現至少一次打盹,或每天午睡超過一小時,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四成。葉篤學指出,人類退化過程中,活動力會愈來愈差,若罹患失智症,失去活動力會更為明顯,才會導致白天打盹的現象,但並非白天打盹就等於罹患失智症,兩者還有一大段差距。該研究蒐集1401位長輩的行動數據,受試者平均年齡為81歲,數據蒐集時間長達14年,受試者多達四分之三為女性。受試者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七點,配戴類似手表的追蹤裝置,蒐集他們的活動狀態,若長時間不活動,就會被解釋為打盹。失智患者 打盹年增68分鐘研究開始前,75.7%的受試者沒有認知障礙,19.5%的受試者有輕度認知障礙,4.1%罹患阿茲海默症。經過14年的追蹤,原本沒有認知障礙的受試者,每天在白天的打盹時間,每年平均增加11分鐘;輕度認知障礙受試者則是每年平均增加24分鐘;患有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每年平均增加68分鐘。白天減少活動 恐增認知障礙研究發現,人進入老年後,夜間睡眠品質下降,導致白天打盹時間增加,影響生活作息,白天減少活動,增加認知障礙的風險。葉篤學表示,此研究帶來重要的結論,當活動量減少或少了社交刺激等,可能增加失智症的發生機率。失智症可以分為三類,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以及其他,最常見的失智症為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多與遺傳有關,其他的失智症類別較容易因為腦部或社交刺激變少而提前出現。不過,在正常老化的過程中,本來就會使活動量減少,因此維持良好的運動、睡眠、飲食及腦力訓練的習慣,能避免失智症的發生。葉篤學解釋,造成白天打盹有一部分是晚上睡眠品質不佳,當晚上睡不好,白天就可能產生嗜睡現象,紊亂的生理作息,就會讓腦部代謝出現異常。許多研究顯示,深層睡眠能協助代謝腦中多餘的類澱粉蛋白,而類澱粉蛋白是造成退化性失智症的原因之一。有失智疑慮 可依量表檢測當失智症發生時,初期的症狀幾乎是「難以察覺」,葉篤學表示,失智症從明顯的症狀出現後,再到實際就診,根據統計,平均近一年的時間。建議若懷疑親友有失智問題,可自行從網路上下載「AD-8量表(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檢測,八題中有二題以上符合現況時,建議就醫診斷,開始介入治療,延緩惡化時間。防失智 生活落實四大招無論是已經被診斷為失智症或現在身體狀況健康穩定,葉篤學說,預防失智,應該要把飲食、運動、睡眠、腦力訓練四大項目落實在日常生活中。1.飲食:三高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注意健康飲食,避免高油、高鈉食物,避免三高上身。2.運動:運動可幫助血液循環,刺激腦部細胞生長,每周至少運動二到三次,有助預防失智症。3.睡眠:睡滿八小時,起床時若身體依舊疲憊表示睡眠品質不佳,需調整睡眠狀態。4.腦力訓練:如打牌、益智遊戲、社交、畫畫、唱歌等,都有助於腦部刺激。身為照顧者的你,對於失智症的認識、資源的使用,是否依然存在許多未知?立即填寫問卷,幫助自己與失智症家庭!還有機會抽中iNO|太空人律動機、7-ELEVEN電子咖啡券:https://pse.is/443h5w
-
2022-04-01 新聞.用藥停看聽
成人退燒藥減半 孩子服用仍中毒
少子化時代每個孩子都珍貴,但當孩子發燒、身體不適時,若沒有醫師指示,隨意將成人用藥減半給孩子使用,恐造成不可挽回後果。日前一名五歲男童發燒,長輩誤拿高劑量普拿疼(成分為乙醯胺酚)給男孩吃,造成中毒,引發肝功能失調,送急診搶救才救回一命。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該名男童體重僅19公斤,長輩誤拿二顆500mg普拿疼給他吃,其實男童只要吃二顆80mmg劑量即可,男孩吃了高劑量因此出現嘔吐、無精打采、嗜睡等狀況。乙醯胺酚中毒嚴重恐會引發肝衰竭死亡,因孩童肝指數飆高,後續醫師用解毒劑緩解才救回孩子。台灣兒科醫學會表示,報載有356項年用量低於5000人的指示用藥即將研擬不給付,包括兒童常用化痰藥、鼻塞藥、腸胃用藥等,恐影響兒童用藥安全,呼籲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完整評估、適當用藥、精準劑量」才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重要關鍵。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孩子許多症狀需要分辨原因,像腹瀉,有可能是感染性腸胃炎、也可能是腸道吸收異常引起、腸道敏感等,腹痛、嘔吐背後原因更是五花八門,需要專業醫師鑑別對症下藥。誤用止瀉藥案例連醫療人員都可能發生。李宏昌舉例,一名其他科別醫師的孩子剛滿月,因為拉肚子而給半顆止瀉藥,結果孩子嚴重腹脹,緊急送急診處理。他提醒,若健保屆時不給付用藥,讓民眾到藥局輕易購得,恐增加用藥風險,應由醫師診斷、給予處方。吳昌騰說,兒童腹瀉有時是為了排除壞菌,兒科醫師治療上多採用溫和方式,像補充水分、少量多餐,或用益生菌、溫和腸道吸附劑等,將水分或致病物吸附隨大便排除,若孩子誤用成人止瀉藥,反讓病情惡化,過去曾有孩童誤吃成人止瀉藥造成腸破裂,十分嚴重。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一般感冒藥含有多種成分,某些不適合孩子使用,因孩童代謝系統尚未發育完成,代謝速度緩慢恐在體內蓄積,增加副作用產生。基層兒科醫師洪佑承認為,八成的小朋友看診需用藥指示用藥,且現代許多父母雙薪、孩子托育,孩子用藥必須有醫師把關,若取消給付不合適。
-
2022-03-31 該看哪科.兒科
孩子發燒長輩急找藥餵 慘釀嘔吐、嗜睡「普拿疼中毒」
少子化時代每個孩子都珍貴,但當孩子發燒、身體不適時,若在沒有醫師指示下,隨意將成人用藥減半給孩子使用,恐造成不可挽回後果。日前一名5歲男童發燒,長輩誤拿高劑量普拿疼給男孩吃,造成普拿疼中毒,引發肝功能失調,送急診搶救才救回一命。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該名男孩體重僅19公斤,長輩誤拿2顆500mg普拿疼給男孩吃,但男童只要吃2顆80mmg劑量即可,男孩因此嘔吐、無精打采、嗜睡等,普拿疼中毒嚴重恐引發肝衰竭死亡。因孩童肝指數飆高,後續醫師用解毒劑緩解才救回孩子。臺灣兒科醫學會今舉辦記者會,表示報載有356項年用量低於5000人的指示用藥即將研擬不給付,包括兒童常用化痰藥、鼻塞藥、腸胃用藥等,恐影響兒童用藥安全,呼籲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完整評估、適當用藥、精準劑量」才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重要關鍵。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孩子許多症狀需要分辨原因,像是腹瀉,有可能是感染性腸胃炎、也可能是腸道吸收異常引起、腸道敏感等,腹痛、嘔吐背後原因更是五花八門,需要專業醫師鑑別對症下藥。誤用止瀉藥案例連醫療人員都可能發生。李宏昌舉例,一名其他科別醫師的孩子剛滿月,因為拉肚子而給半顆止瀉藥,結果孩子嚴重腹脹,緊急送急診處理。他提醒,若健保屆時不給付用藥,讓民眾到藥局輕易購得,恐增加用藥風險,應由醫師診斷、給予處方。碰上嬰幼兒腹瀉,不少照顧者憂心孩子脫水,直接拿大人用的止瀉藥洛普拉膠囊,給9個月大、體重9公斤的小孫子吃,還自行調整用藥,一次吃半顆、吃4次,導致小孩肚子脹,麻痺性腸梗阻、嗜睡和噁心嘔吐等症狀,急診後續找出腹瀉原因,原來是沙門氏菌腸胃炎併發腸阻塞。吳昌騰說,兒童腹瀉有時是為了排除壞菌,兒科醫師治療上多採用溫和方式,像補充水分、少量多餐,或用益生菌、溫和腸道吸附劑等,將水分或致病物吸附隨大便排除,若孩子誤用成人止瀉藥,反讓病情惡化,過去曾有孩童誤吃成人止瀉藥造成腸破裂,十分嚴重。基層診所兒科醫師麥建方表示,「指示藥」是指不需醫師開立,自行到藥房可購得的藥物,在美國地廣就醫不便、且費用昂貴下,指示藥有其需求及必要,但台灣就醫方便,尤其兒童、青少年病症一定要經過醫師診斷再決定治療方針,且看診時也能把關其他安全議題。曾有一對父母帶孩子來看燙傷,但燙傷部位不合理,兒科醫師察覺有異,將此案轉至長庚兒少保護中心立案,該對爸媽本想換另一間診所拿燙傷藥,因已立案限制,必須前往兒少保護中心看診,經醫師評估才驚覺是兒虐事件,照X光檢查發現,6個月大的孩子竟有2處受虐痕跡。麥建方表示,兒科醫師看診時間,是接觸孩子的珍貴時間,像這名孩子2個月大時臉上有燙傷、6個月大出現網狀性燙傷,這些都不能不重視,若家長只是簡單去藥局買燙傷藥,「國家安全網就破了!」呼籲兒童指示用藥仍需醫師開立。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一般感冒藥含有多種成分,某些不適合孩子使用,因孩童代謝系統尚未發育完成,代謝速度緩慢恐在體內蓄積,增加副作用產生。基層兒科醫師洪佑承認為,8成的小朋友看診需用藥指示用藥,且現代許多父母雙薪、孩子托育,孩子用藥必須有醫師把關,若取消給付不合適。
-
2022-03-27 醫療.巴金森病
調節大腦多巴胺 巴金森需長期用藥、隨時調整
國內老年人口增加,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逐步上升,目前全台有七萬多人,除了2025年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患病人數會不斷上升,由於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診,人數恐比預估更多。也因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無法根治,不僅病友日常生活受影響,後續照護與失能衍生的長照經濟壓力也需被重視。使用左旋多巴藥物或多巴胺促進劑,減緩動作障礙。醫師表示,緩解及控制巴金森氏症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因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藥物能讓多巴胺細胞分泌多巴胺,或減緩多巴胺代謝速度,但病人須長期用藥,難免出現藥效波動等情形,此時就要隨時調整用藥,家人也要關注及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的時間。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是種神經退化疾病,可能先天帶有相關基因,合併後天環境汙染、大腦感染病毒,以及有機磷、重金屬、殺蟲劑、化學藥品等,使存在於間腦的多巴胺細胞快速老化、凋亡,以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延伸閱讀>>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藥物搭配因人而異,若出現藥效波動需重新調整。治療方面,「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林祖功說,治療時常依巴金森氏症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並因人而異,如年輕患者常用長效型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年長者則使用左旋多巴藥物,但藥物仍會交互調整,因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指出,首先可以給予左旋多巴藥物,左旋多巴為多巴胺的前驅物質,經腸道吸收後,穿過大腦血腦障壁,進入多巴胺細胞,再轉為多巴胺釋放到大腦。其次,或可以給予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大腦接受到類似多巴胺的刺激,緩解不適症狀。最後是利用抑制酵素等藥物,減緩大腦中多巴胺的代謝速度。巴金森氏症病友在出現手抖、身體僵硬等動作障礙前,常出現睡眠困難、憂鬱等非動作障礙,如何緩解?陳柔賢說,早期巴金森氏症易出現的前期症狀包括便祕、睡眠困難、憂鬱、嗅覺異常等,此時將依不同症狀給予相對應的治療藥物。不斷更換醫師、轉換用藥,病患恐更受苦。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病友出現手抖症狀,多巴胺細胞已有六至七成退化,若合併憂鬱,將選擇同時能緩解動作症狀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降低用藥負擔。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長達17到20年,若規律用藥治療、運動,可以延緩身體退化、失能速度,「巴金森氏症不是完全悲觀的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它可以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部分巴金森氏症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氏症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陳柔賢說,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藥物都有副作用,但吃藥是為緩解不適症狀、延緩失能時間,尤其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需透過漸進式用藥,由醫師評估病友是身體僵硬、手抖影響日常生活較多,還是頭暈、嗜睡、皮膚緊繃及異動症(身體不自主動作)等藥物副作用影響較多。病人不應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拒絕用藥,以免病情惡化,且不應尋求幹細胞、基因治療等期望治癒,「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是無法被治癒的。」儘管如此,也鼓勵病人在罹病初期就和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蜜月時間。照護提醒讓病友按時服藥 照顧者的重要任務「讓巴金森氏症病友按時服藥,這是家屬的責任。」陳柔賢說,家屬應想盡所有方法,例如,可以輪流打電話叫病友吃藥,或是幫病友買四個鬧鐘,設定好服藥時間,讓病友按時吃藥,就如同小朋友不吃飯,爸媽就要拿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這是一樣的道理。林祖功也說,若病友生活功能出現問題,不吃藥身體就僵硬不能外出、無法爬樓梯等,因此吃藥是要取得平衡,且患者每半年到一年也會抽血檢查肝、腎功能,其實不用太過擔心、因噎廢食。為提醒病友規律用藥,家屬可用藥盒分裝藥物,或使用手機APP等方式,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27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友年增2千人 左旋多巴藥物使用量最多
隨年齡增長,巴金森氏症罹病比率也跟著上升。據健保近五年資料統計,從106年的6萬9千多人,上升至110年的7萬7千多人,每年以兩千多人速度成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巴金森氏症盛行年齡以60至80歲為大宗,案例增加速度與台灣人口老化有正相關,台灣正值高齡社會,需特別關注其發生率。國內罹病率女性高於男性,可能與年齡較長有關。根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共77,428人,以總人口來看,約每一萬人中,有三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從年齡層來看,排名第一為71至80歲、其次為81至90歲、61至70歲。若以當年度61歲以上人口來看,在527萬老年人口中,就有7萬740名被診斷為巴金森氏症,約每一萬名老人中,有134人罹病。國外研究顯示,男女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比例為1.3:1,但以國內數據來看,女性罹病機率較男性高一些,可能與女性平均年齡較長有關。但葉篤學表示,巴金森氏症罹病原因複雜,如頭部外傷、病毒感染、環境毒素如農藥的使用等等,都可能是危險因子,「曾遇過因為得了流感重症,演變成巴金森氏症的案例。」巴病友因其他疾病就醫,憂鬱症高居第一,其次為睡眠障礙。此外,巴金森氏症也與憂鬱、便祕、睡眠障礙等非動作症狀有關。110年健保數據顯示,巴金森氏症患者十年內因其他病症就醫件數,排名第一為憂鬱症,高達37萬3千件;排名第二為睡眠障礙,達23萬7千件。甚至當病程發展到中後期,腦部發生退化後,有近二成五患者出現失智等認知功能障礙。若要盡早診斷巴金森氏症,或觀察用藥治療後的調整,最常以巴金森氏症量表(UPDRS)進行評估。但依照現行健保給付規定,每年每人上限為一次,葉篤學認為相當不合理,有時個案病情改變,會需要進行量表評估,給付次數建議調升為每年上限四次,否則難以靠患者主觀問答掌握病情或調整用藥狀況。以巴金森氏症常見發病年齡50歲至60歲來說,若能盡早發現治療,其進展快慢因人而異,多數個案平均年齡仍可達80歲。左旋多巴用量最多達五成,多用於較年長患者。在用藥治療上,治療巴金森氏症藥物中,以「左旋多巴」被認為最有效,占健保署相關用藥申報量五成一,這類藥物多使用於長者;另外排行第二的用藥為「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占一成六,多使用於較早發病的年輕族群。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政霖表示,年長的患者,因擔心其動作症狀影響生活,如跌倒、身體無法自主,多使用治療較果較佳的左旋多巴,但服用五到十年後,藥效會出現起伏或有效時間縮短。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占一成六,多用於年輕患者。一般來說,越早使用左旋多巴,意味著失效時間越早,因此對於發病較早的年輕族群,較易在左旋多巴治療一段時間後,產生藥物引起的異動症,因此建議一開始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而部分長者使用左旋多巴劑量提升到一定程度時,也需要加上一些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或長效型藥物,對於改善藥效起伏有所助益。醫師提醒,有些藥物會出現噁心、想吐或嘔吐、食欲不振、輕度幻覺、精神混亂、嗜睡、血壓低、疲倦等副作用,不要因此任意調動藥物的搭配或停藥,可以定期回診與醫師諮詢,進行藥物調整。若能在早期控制好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可以減緩多巴胺細胞的退化,避免症狀惡化速度加快。
-
2022-03-21 該看哪科.兒科
忽略控糖的重要 13歲國中女意識不清送醫救回一命
台中一名13歲國中羅姓女學生去年學校健康檢查時發現血糖過高,學校轉介到衛福部豐原醫院檢查,確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醫師開立口服及注射用降血糖藥物控制,但女學生因為無法接受患病事實不願意配合藥物治療,自行停藥,日前呼吸喘,意識不清,被急送醫才救回一命。女學生在家意識不清、呼吸喘,被家人發現緊急送急診就醫,經測量血糖值高達609(mg/dl),比正常值多了近6倍,且症狀符合糖尿病酮酸血症,為糖尿病的急症之一,經醫師緊急處理後,轉送小兒加護病房治療,後意識狀況漸趨清醒,血糖值也逐漸穩定,但檢驗糖化血色素竟高達15.7%,顯示出病人過去血糖控制情形很差。經詢問發現病人母親本身就有家族遺傳性的糖尿病,三姊也患有糖尿病沒積極治療,只有飲食控制跟大量飲水,種種因素影響病人對於疾病的認識度不足,也直接讓病人確診後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而引發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命懸一線。豐原醫院兒科資深劉護理師表示,近年來發現兒科病人罹患糖尿病的情形大增,主要也因飲食型態改變、遺傳、母親孕期有妊娠糖尿病、肥胖等因素;尤其個案正處於青少年時期,會因為擔心同儕目光而影響後續的治療情形,若血糖控制差則會影響傷口及皮膚狀況,從照護過程發現個案的個人基本衛生也是處於比較弱勢的情形,身上也有一些不明的膿皰,甚至私密部位的異味、發炎情況確實也嚴重許多,但慶幸個案經過溝通與治療後,能積極配合控制血糖,趨於穩定。豐原醫院兒科林聖哲醫師說,糖尿病治療除了醫療端的處置,更需要患者的自我調適跟飲食控制,針對返家之後的飲食選擇跟血糖的控制仍需注意及調整;兒科馬志豪主任表示,兒童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通常是三多一少的表現,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下降,如果有明顯腹痛、嗜睡、呼吸深快等情況就必須注意,這類型的患者通常是胰島素缺乏,需要長期使用胰島素注射,只要控制得當,生活也可以跟一般人一樣無異。小兒加護病房護理長吳嘉玲表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個案,家庭支持度是很重要的,因為罹病年齡層不均,而且依照生長發育的情形,每個年齡層的孩子應該注意的都不同,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個管師,甚至心理師的介入,這個個案比較特別的是家中也有糖尿病患者,卻沒有做好罹病後的控制。
-
2022-03-1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睡眠專家睡到窒息驚醒 「不能再胖了」!「零食減重法」狂減30公斤
擔任醫師之後,我的體重以一年一公斤的速度上升,雖然有零星維持運動,還是一路胖到90幾公斤。看著自己圓滾滾的臉龐,總是以「中年就是會發福」當作藉口,直到2011年,我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愈來愈明顯,當時是人生最忙的時刻,後來少吃,體重開始降低,加上「零食減肥法」,幫助我減重至60幾公斤,也擺脫睡眠呼吸中止帶來的困擾。胃食道逆流 就吃口香糖身為睡眠專家,其實很早就發現自己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所有的症狀統統都有,每天晚上夜尿至少二次、嚴重打鼾、起床時口乾舌燥、胃食道逆流、鬼壓床、睡到窒息等。心裡都知道,但我從來沒檢查過,直到幾年前的某一天,突然睡到窒息驚醒,才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肥胖」是造成我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大的關鍵。雖然減重這件事一直放在心上,卻遲遲沒有行動,直到2011年才開始出現變化。那一年工作非常忙碌,除了要做研究還得到成大攻讀博士班,又因為胃食道逆流導致的咳嗽現象特別嚴重,因此會嚼個口香糖,讓口水多一點,喉嚨比較舒服,因此養成車上會放一包口香糖,身上也會隨身攜帶。體重漸減輕 身體變舒服後來忙到沒時間買午餐,就用口香糖充飢,沒想到餓過頭就不餓了,記得當時只有周二、周三的午餐都沒吃,接著一整個禮拜的午餐都沒吃,開始覺得身體好舒服,體重慢慢減輕,早餐慢慢吃得少,身體竟然也不餓。那時體重並沒有非常快速的下降,但因為身體變好,晚上睡覺也變得舒服些,便開始了我的減重人生。只吃早晚餐 日走12公里 平時因為太忙,除了飲食的調整外,我還加上了運動時間,增加「走路」的機會,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走12公里,把車停在目的地的遠處,再走一小段路,沒有走足的路段,就靠家中的跑步機補足。每天也不再吃三餐,只吃早餐與晚餐,早餐一杯咖啡、一顆滷蛋、二片餅乾,晚餐因為有社交需求或希望與家人聚餐,通常都是正常吃。很多患者都會問我,「怎麼可能像劉醫師一樣,吃這麼少、運動量這麼大,漸漸地一定會沒有體力?」其實食欲、食量與體力是兩件事。體力源自於肌力,肌力愈足夠體力愈佳。引發食欲或沒有食欲,通常會有三種狀況,一是吃太飽;二是吃太快,血糖還沒上升,食物就吃完,結果胃已經滿了,腦還沒意識到吃飽,結果吃更多;三是食物停留在嘴中咀嚼的時間愈久,飽足感愈高,吃一份食物,腦中會認為有吃二到三份。運用血糖原理 控制熱量我從口香糖開始減重,現在有運動的習慣,不再「三餐定時吃」,採取「零食減重法」,運用的是引發食欲的血糖原理。既然血糖上升能夠告訴大腦吃飽與否,就讓自己的血糖穩定維持,一塊麵包分段吃,每小時只吃一口,實驗了幾周發現,真的不會餓。而我最愛吃的是餅乾,餓了就吃一點,所以很多人都跟我說,「劉醫師,你這麼常吃甜食,怎麼還這麼瘦?」我都笑說自己在騙大腦,事實上是運用血糖的原理,控制攝取的熱量。從2011年開始減重後,不到幾年的時間,我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如打鼾、鬼壓床等就完全消失,意外的減重也讓自己重拾健康。醫學辭典/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上呼吸道塌陷堵住呼吸道,使呼吸變淺且費力,嚴重恐造成患者吸不到空氣或窒息。多數患者因為肥胖引起呼吸道狹窄,其餘因素如下巴後縮、扁桃線缺陷、顱顏缺陷等,導致氣管狹小。睡眠呼吸中止症容易造成白天嗜睡,睡覺時缺氧,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記憶力衰退、夜尿、夢遊、性功能障礙、焦慮等。劉文德小檔案現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副主任●台北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副教授年齡:53歲出生地:彰化縣員林市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咳嗽、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胸腔復健治療、一般胸腔疾病興趣:打桌球、彈鋼琴經歷:●林口長庚醫學中心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醫學中心胸腔內科總醫師●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兼任研究員
-
2022-03-18 寵物.照顧指南
毛孩爸媽注意!這9種食物絕對不能給毛孩吃,嚴重恐喪命
現代人真的很多家庭都有養寵物,毛小孩就跟自己小孩般,需要細心呵護。你知道嗎?毛小孩的營養攝取跟人類一樣,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呢,特別邀請營養師莊昕悅來談談,關於寵物不能吃的食物。莊昕悅表示,剛成為營養師時,對好多東西都覺得很新鮮,於是去了學校上了寵物營養課程,只可惜台灣目前並沒有寵物營養師執照,所有寵物飲食與健康相關的議題,都是由獸醫負責,印象中,韓國真的有寵物營養師這個職業!許多家有毛小孩的人時常討論,狗狗什麼不能吃、貓咪什麼不能吃…,誤食了又會出什麼大事。因此,莊昕悅就特別分享,關於寵物不能吃的食物,供給毛小孩新手家長們參考。No Eat 1 洋蔥、大蒜、韭菜對人類很健康的辛香料:洋蔥、大蒜、韭菜,竟然會造成毛小孩血尿!莊昕悅解釋,洋蔥、大蒜、韭菜含有機硫化合物,食用過量時,會破壞紅血球,導致紅血球極速氧化,引發氧化溶血作用,產生血尿,嚴重時更會造成死亡。她進一步說明,各種形式的洋蔥都可能造成寵物的健康問題,包括脫水、生的或煮熟的洋蔥,甚至洋蔥粉等,而許多寶寶副食品都有加入洋蔥粉、大蒜粉等,建議毛家長別讓毛小孩吃。No Eat 2 葡萄、葡萄乾莊昕悅指出,葡萄和葡萄乾因為含有「酚類物質」,狗兒如果誤食,在6~12小時內會出現腹瀉、腹痛、厭食、嗜睡、無力等,還會導致急性腎衰竭,造成腎臟無法產生尿液,這時多數狗兒就會死亡或被安樂死,死亡率高達50~75%。 No Eat 3 酪梨過去曾有愛吃酪梨的狗狗死於急性心肌病變的病例報導,莊昕悅說,因為酪梨含有一種殺真菌毒素叫Persin,症狀包括胃腸道刺激、嘔吐、腹瀉、呼吸窘迫;還會造成肺部、胸部、心臟組織周圍的積液,因缺氧而導致呼吸困難、死亡;其高脂肪含量,也可能會導致胰腺炎。 No Eat 4 巧克力、可可許多人都知道狗狗吃下巧克力會生病,其實,巧克力也會嚴重危害貓咪的健康,甚至可能致命。莊昕悅表示,巧克力跟可可含有甲基黃嘌呤,內有如咖啡因、可可鹼、茶鹼等興奮劑物質,會影響毛小孩的中樞神經、肌肉等。 No Eat 5 啤酒花釀製啤酒時,為增加啤酒風味及泡沫穩定性而加入的啤酒花,不管是新鮮的還是用過的,對狗狗都是劇毒。莊昕悅說,狗狗誤食後會產生惡性高熱的現象,出現發高燒、焦慮、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氣喘、嘔吐、腹痛、痙攣等症狀。 No Eat 6 夏威夷豆很多餅乾、蛋糕等都會添加夏威夷豆,但如果你把點心分享給毛小孩,可就糟糕了!莊昕悅提到,狗狗誤食夏威夷豆的12小時內,會發生無力、虛弱、嘔吐、抑鬱、發燒、僵直、仰臥等中毒症狀。因為夏威夷豆含有未知的毒素,會影響寵物的肌肉,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並可能導致運動困難、虛弱、呼吸困難、震顫和四肢腫脹,還可能引發胰腺炎和致命的過敏反應。 No Eat 7 未烘烤的麵包莊昕悅指出,麵包是靠酵母發酵,但是活酵母吃進狗狗體內會產氣造成胃脹氣;麵包發酵食會產生乙醇(酒精),更可能導致狗狗中毒。所以製作麵包時,一定要小心讓狗狗與生麵糰保持距離。 No Eat 8 木糖醇糖果、口香糖、牙膏、減重食品等都會添加木糖醇。木糖醇是種人工甜味劑,會導致寵物體內胰島素增加使血糖快速降低,當血糖突然下降後,會導致嘔吐、嗜睡、失去協調控制,最後可能產生癲癇,而肝衰竭往往發生短時間內。 No Eat 9 酒精酒精對人的健康影響深遠,對寵物也是一樣。只要攝取一點點就可能導致嘔吐、腹瀉等,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昏迷、死亡。除了生麵團、腐爛水果等會產生酒精,生活中包括油漆、藥物、香水、漱口水、消毒劑等含乙醇的產品。莊昕悅提醒,盡量避免讓寵物吃到上述食物,請將這些食物放在他們接觸不到的地方,特別是愛偷吃東西的毛孩子。而造成毛小孩中毒跟攝取的劑量有關,每種動物的耐受劑量不同,若不小心食用到且有症狀產生須儘速就醫治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營養師 莊昕悅、文章出處/莊昕悅營養師) 延伸閱讀: ·「貓抓病」秋冬最盛行,嚴重會造成全身性疾病! 6大族群小心被貓抓咬 ·多年來都錯了!毛小孩中暑非毛太長 獸醫師曝真相 
-
2022-03-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你的打呼是正常或具有危險性?專家教你自我檢測
近來印度知名歌手、作曲家Bappi Lahiri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不幸逝世,享壽69歲,也讓該疾病的危險性再度被廣為討論。根據2018年以前的數據統計,台灣OSA盛行率於中年男性約為4%;女性則為2%,其中還不包含未被診斷出的潛在患者。呼吸無預警中止 打呼出現「這些現象」需加倍注意OSA是由於人進入睡眠狀態後,鼻咽、口咽及喉部的軟組織過度放鬆或過於厚重而出現塌陷現象,導致呼吸道堵塞所造成的一種嚴重睡眠障礙,患者可能在睡覺時面臨呼吸中止10秒或以上的險境。一般來說,打呼為OSA最關鍵的警訊,然而,打呼在生活中是相當普遍的一件事,何時為正常現象、何時又該當作警訊,實在讓人感到困惑。為提升民眾的警覺性,哈佛醫學院睡眠專家Rebecca Robbins指出,打呼如果非常大聲、刺耳或出現因呼吸中止而被中斷的情形,即需相當注意。OSA最叫人擔心的無非是患者常不知自己遇上了險境,或以為自己僅是單純打呼叫大聲而忽略。美國睡眠醫學學會表示,OSA若未及時治療,可能伴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憂鬱等併發症,甚至在不知不覺中面臨生死關頭。「STOP BANG」 8字訣檢測OSA風險如何辨認你的打呼是正常或具有高度危險性?睡眠專家提出「STOP BANG」8字訣,讓民眾檢查自己是否為OSA高風險族群,快來檢查自己中了幾個:(1)Snoring/打呼打呼是最關鍵但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警訊,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睡眠專家Dasgupta博士說:「最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如果有人反應,自己打呼的聲音已可打斷別人的正常談話,或是即使將門掩上仍可被聽到,提醒你,是時候該至睡眠中心進一步檢查了!」(2)Tired /疲勞民眾可多加注意自己是否在日間也有嗜睡情形,例如去電影院一坐下或午休一坐下就睡著。Robbins提醒,過度疲勞是造成睡眠品質下降的原因之一,也是發展成睡眠障礙的高度危險因子。然而,有些人常習慣忍耐或因忙碌而忽略自己已過度疲勞的事實。(3)Observed/觀察有些人直到老都不知道自己睡覺時會打呼,更別提要警覺呼吸中止的現象。若呼吸道嚴重堵塞後因噎到或喘不過氣而驚醒,還可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因此不論是自己發現或枕邊人、家人反應有打呼中斷、打呼大聲等問題,一定要積極尋求醫療協助,如未及時發現並處理,恐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4)Pressure/高血壓每次呼吸短暫中止,人體交感神輕會被活化並讓血壓升高,同時釋放一種叫做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的激素,逐漸提升血壓平均值,因此,OSA也可能會導致高血壓。即使罹患高血壓並不代表就有睡眠障礙,但其仍可與其他現象共同作為醫師評估時的參考。而通常OSA的治療方式如持續正壓呼吸器,不僅可以協助減少睡眠呼吸中止的狀況同時也對降低血壓有所幫助。(5)BMI/身體質量指數身體質量指數介於18.5-24.9之間為正常;25-29.9為過重;超過30即為肥胖,而肥胖者因口腔內如舌頭、軟顎等軟組織也有高機率較一般人為重,正躺時這些軟組織容易因承受重量而塌陷,並擋住呼吸道,因此,多半會建議OSA患者減重以減輕症狀。(6)Age/年齡肌肉張力與彈性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流失,包含我們的軟顎及頸部肌肉,故「年齡」也是可能導致打呼程度加重的元兇之一,甚至演變成OSA。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有一些研究指出,年長的OSA患者通常發作嚴重程度較緩和,反而是年輕患者嚴重案例較多。(7)Neck/頸部頸部較粗大或基因性的肥胖都可能成為OSA的潛在風險,如何判斷自己頸部較粗大,一般可以衣領尺寸來評估,衣領尺寸大於43公分的男性及大於40.6公分的女性都可算是頸部較粗大的族群。(8)Gender/性別你是男性嗎?如果是的話,很不幸地,你可能有較高風險罹患OSA。研究指出,男性一般舌頭較為肥厚,頸部肌肉量也較多,因此正躺時較容易塌陷而引發OSA,除此之外,Dasgupta表示,臨床上也常見OSA發生在停經的女性身上。以上現象如符合其中任0-2種,睡眠風險相對低,因此打呼可能並不完全會危害到健康;3-4項則屬中度風險;而如上述現象中你中了5-8項,代表你有高機率為OSA患者,需進一步尋求專家評估與協助。Dasgupta強調,現今睡眠檢測與過去相比,方便性提高不少,以前檢查儀器昂貴又笨重,故僅能至睡眠實驗室進行相關檢測,而如今甚至待在家即可進行,可觸及性變高,因此,千萬不要覺得麻煩就忽略已出現之症狀,如此才能有效降低好夢正酣卻反喪命的風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睡覺會打呼的人注意! 耳鼻喉科醫曝「1警惕狀況」:累整晚還可能要命 ·小孩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當心睡不好不僅變笨還會變醜
-
2022-02-26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過頭 當心低血糖陷昏迷
淡水一名60歲的獨居老翁,平常都會到鄰居家串門子,某日過了午餐時間還沒見到人影,鄰居主動登門查看,發現老翁在房內昏迷不醒,送醫發現是低血糖,緊急注射升糖素才慢慢恢復意識。原來老翁患有糖尿病,為了避免血糖過高,飲食簡單清淡,卻忽略了低血糖帶來的危機,可能比高血糖更立即、危險。「厝邊健康最愛問」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紀念醫院的醫師,解答街坊鄰居最常見的疑問。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指出,在第一線宣導衛教時,發現年長的糖友對高血糖較為警惕,有部分降血糖藥物降糖速度快,容易造成血糖波動幅度大,再加上害怕血糖過高,常減醣或飲食清淡過頭,這時,就容易掉進低血糖危機。他提醒,民眾如有出現飢餓、頭暈、心跳加速、臉色蒼白、冒冷汗,全身無力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避免發生意識不清、抽筋甚至昏迷的情況。萬一低血糖 趕快這樣救治…簡銘男呼籲,若真的發生低血糖症狀,且糖友意識還清楚時,可以立即進食15公克含糖食物,例如:葡萄糖錠、方糖、果汁等。若患者意識不清或昏迷,不可強行灌入食物,可先在嘴邊塗蜂蜜、果糖,並立刻送醫治療。糖友沒有規律用藥 增加風險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長期照護淡水、三芝、石門等郊區的病友,該區平均年齡偏高,糖友因身體器官退化、代謝速率變慢,甚至合併肝臟、腎臟功能問題,使藥物作用在體內的時間變長,恐增加罹患低血糖風險。進一步觀察,發現低血糖發生原因多半是沒有規律用藥、自行調整劑量所造成;不過也有一部分的人儘管有依醫囑服藥仍發生低血糖,因此要與醫師討論是否是目前使用的血糖藥降糖速度過快而引起的,若會影響正常生活,則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其他不易造成低血糖的藥物可選擇。若未及時補充糖分 恐會致命低血糖就像人類的防衛裝置,會透過冒冷汗或心悸等症狀發出危機警告,提醒病人注意或趕緊進食。當血糖降得太低,無法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大腦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初期會出現心悸、手抖、冒冷汗、視力模糊、疲倦嗜睡、說話困難等症狀,若不及時補充糖分讓血糖調整回正常數值,血糖值若低到40以下,腦神經功能持續受損,則可能會瞬間陷入昏迷、甚至死亡。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用藥狀況 血糖控制是一場長期抗戰,簡銘男提醒,想要穩定控制血糖,除了透過飲食、運動外,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用藥狀況,找到最適合的藥物選擇,對於穩定血糖也相當重要。目前有新一代的藥物,不經腎臟代謝,以更安全、緩和的方式協降血糖,同時能避免因治療導致的低血糖問題。
-
2022-02-23 醫療.耳鼻喉
過敏鼻塞怎麼辦,自行購買鼻噴劑可緩解?「3類鼻噴劑」當心用錯恐愈用愈惡化!
冬季氣溫變化大,不少過敏性鼻炎患者會產生鼻塞等不適感,甚至會自行至藥局購買鼻噴劑。市售鼻噴劑成分多為血管收縮劑,能有效緩解症狀,可是一旦使用過量,可能會造成鼻塞更嚴重。食藥署提醒,使用鼻噴劑前務必詳閱使用說明書,確保安全用藥。 三類鼻噴劑,作用效果各不同一、類固醇鼻噴劑:能有效改善鼻黏膜發炎,緩解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癢等症狀,因作用比較緩慢,需連續使用一週以上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使用時應遵醫囑,規律並長期控制,才會有顯現療效。此外,類固醇鼻噴劑為局部作用且劑量低,副作用少。二、抗組織胺鼻噴劑:可減緩流鼻水、打噴嚏及鼻部搔癢等症狀,作用比類固醇鼻噴劑快,但緩解鼻塞效果略遜一籌。抗組織胺鼻噴劑為局部作用,有時藥品倒流到口腔會產生苦味感,但相較於口服抗組織胺所造成的口乾、嗜睡等副作用較小。三、鼻黏膜血管收縮劑:能快速收縮鼻腔黏膜血管,消除鼻黏膜腫脹及鼻充血,改善鼻塞、流鼻水狀況,適用於救急或短期使用,不建議使用超過7天,過度使用恐導致鼻腔血管疲乏彈性,無法順利收縮,反而使鼻塞更嚴重,造成「反彈性鼻炎」。使用鼻噴劑的五大注意事項1. 開封前須充分搖動藥瓶,並先對空噴壓數次,直到有藥劑噴出為止,確保噴出藥劑量均一。2. 使用鼻噴劑前先清潔鼻腔,讓噴霧能順利進入鼻腔,發揮最好效果。3. 使用時頭部保持直立,並稍微前傾,可避免藥品流入口腔。4. 完整按壓鼻噴劑一次,輕輕吸氣後閉氣數秒,以增加藥品在鼻腔滯留時間。5. 過程中若不慎流入口腔中,請立即漱口。使用完畢後,以乾淨紙巾清潔噴嘴,並確實蓋回蓋子。鼻塞成因多元,不一定都適用鼻噴劑!食藥署建議,民眾第一時間應先就醫,由醫師評估原因、對症下藥,切勿自行隨意購買或盲從使用。此外,使用鼻噴劑治療時,應依醫師處方指示的劑量及頻次使用,不可自行增減劑量,以免影響療效。如有任何使用問題,可隨時向醫師或社區藥局的藥師進行諮詢。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2-02-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天氣越冷肌肉痛、關節痛越劇烈?醫師曝原因
每到冬天,很多平常治療控制很好的患者,都在此時不約而同跟醫師反應,許久未見的疼痛又開始作怪,甚至多年以前的舊傷,也湊熱鬧似的一起出來搗亂。很多患者都會問:為什麼疼痛會發作,最近也沒有受傷或過度操勞。溫度降低,降低了疼痛忍受承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明憲說,根據研究顯示,溫度降低時,身體對於疼痛忍受承受程度會有所變化,尤其是對於關節的冷痛及壓痛感覺會變得更加敏感。另外,低溫對於身體周邊循環會導致血管收縮、循環變差,進而降低局部組織的修復能力,而容易產生發炎疼痛。低溫刺激也會讓肌肉緊繃,讓活動更加地受到限制,身體更加僵硬,在活動時也更加地容易造成疼痛發生。疼痛多發生在舊傷處但為何疼痛的發作大多會出現在舊傷或平常不舒服位置?謝明憲說明臨床觀察,肌肉、肌腱、韌帶、皮膚等軟組織,常會因為身體的使用不當或受傷等因素,導致過度的攣縮、纖維化或鈣化,而在活動過程中,因為拉扯力量過大,所以容易在力量聚集的受力點導致組織受傷及發炎而疼痛。如今,因溫度降低而造成肌肉、皮膚等組織更加的收縮,當然會更進一步的造成身體疼痛,限制身體活動。注意保暖是治療的第一步所以在預防及治療上,可以採取各種讓肌肉放鬆、血液循環改善方式來改善及減少疼痛。臨床上最常建議患者可以做的就是注意保暖,除了穿著保暖衣物、多曬太陽,也可以在不舒服的位置使用暖暖包或熱水袋熱敷,每天1-3次,每次10-15分鐘。但感覺異常(如糖尿病或中風)及循環異常(如雷諾氏症候群)的患者必須小心燙傷。適度運動也是很好的建議,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放鬆筋骨而改善疼痛。對於關節未過度退化,且活動正常的患者,可以適度的跑步或健走,每天持續30-60分鐘。適度拉筋伸展及熱身運動也很重要,可以讓肌肉放鬆,減少運動時對於身體傷害。太極拳等導引動作,也可改善疼痛比較少被提到的,如太極拳等導引動作,在改善及預防疼痛也有很大的作用。謝明憲指出,過去對於肌肉骨骼系統導致的疼痛,大多著重在單一的肌肉拉扯損傷上面。但越來越多的醫師注意到,身體活動及力量的使用,常常是由身體很多部位的肌肉共同協調完成,而身體力量及張力的傳導也是由整個系統來分擔。而很多曾經受傷或過度使用的患者會因為這個協調作用受到干擾,導致張力無法平均分布,最後分散不出去的力量長期對某部位拉扯,因而造成疼痛產生。而導引動作可以訓練及改善這種協調的狀態,並且進一步的改善及預防疼痛發生。延伸閱讀: 。全身痠痛找不到原因? 醫揭「細微警訊」:恐是心理引起 。全身痠痛、嗜睡卻睡不飽小心纖維肌痛症! 醫揭「12個跡象」:女性患者多
-
2022-02-15 該看哪科.耳鼻喉
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他靠懸壅垂顎咽二次整形手術獲改善
47歲陳姓男子是新竹一間公司的高階主管,十年前曾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接受雷射懸壅垂軟顎成形術,術後鼾聲些許改善,但睡覺時反而感到窒息而不時驚醒,致白天上班精神不濟,到新竹馬偕醫院就診,發現是軟顎側緣沾黏,最後接受「懸壅垂顎咽二次整形與重建術」,終於改善睡眠品質。新竹馬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楊少槐指出,陳男有嚴重打鼾問題,到院檢查並與醫師討論,決定接受「懸壅垂顎咽二次整形與重建術」(包括沾黏解離、移除軟顎部分脂肪、側咽肌肉懸吊)。手術前陳男的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pnea Hypopnea Index, AHI)為每小時66次,最低血氧濃度75%;手術後睡眠呼吸中止指數改善至每小時18次,最低血氧濃度提升為90%。術後睡眠中斷次數明顯減少,且呼吸變得順暢,白天工作更加有活力,妻子也不再抱怨有打鼾聲。楊少槐說明,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起因是人體在睡眠時呼吸道軟組織塌陷導致氣流阻塞,使上呼吸道變得較狹窄,進而引發鼾聲與呼吸中止,盛行率在中年男性約4%、女性約2%,臨床症狀包括打鼾、白天嗜睡、夜間頻尿、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記憶力衰退、易怒等。長期缺氧會導致心血管慢性發炎,併發高血壓、糖尿病、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因此,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引發慢性病,比如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相反地,有高血壓的患者,同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率也很高。楊少槐醫示,中止症患者依照不同的呼吸道結構和個人意願,可採用輔具治療(如配戴止鼾牙套、正壓或負壓呼吸器)或是手術治療。常見的治療術式有傳統懸壅垂顎咽成形術(UPPP)和雷射懸壅軟顎成形術(LAUP),傳統懸壅垂顎咽成形術是將扁桃腺切除和口咽黏膜的縫合,缺少對軟顎和側咽肌肉的懸吊;而雷射懸壅軟顎成形術更僅將軟顎組織用二氧化碳雷射方式做部分切除,容易造成術後沾黏,呼吸道反而更為狹小。據統計,有高達84%病人在接受此類傳統手術,仍存在軟顎後空間的阻塞情形。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術失敗的可能原因包括手術技術不純熟、病患本身呼吸道結構不適合手術、手術後傷口保養不佳等。手術失敗的案例經專科醫師評估後,可針對懸壅垂軟顎咽再整形和重建,改善睡眠呼吸中止指數和臨床症狀。
-
2022-02-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都會鼻塞、打噴嚏…過敏性鼻炎跟感冒怎麼區別?關鍵在鼻子以外的症狀
過敏性鼻炎是一個全球性的疾病,影響 10-15% 的人口,而且盛行率持續增加中。當鼻黏膜接觸過敏原像是花粉、二手菸、空氣污染、化學物質後,或每逢季節轉換由 IgE 媒介產生的發炎反應所引起的一系列鼻部症狀即是過敏性鼻炎。根據接觸過敏原的時間,可分為季節性(樹、草、花粉)及全年性(塵螨、動物毛屑、黴菌)。其症狀包括:流鼻涕、鼻塞、鼻子癢、打噴嚏,也可能影響鼻子以外的部位,像是眼睛、喉嚨或耳朵,造成眼睛紅、眼睛癢、眼睛異物感、黑眼圈、喉嚨癢、喉嚨痛、聲音沙啞、耳朵癢以及耳朵塞塞脹脹的感覺。根據病程與病情嚴重度可分為:間歇性持續性症狀為少於 4 週或每週少於 4 天症狀持續超過 4 週或每週大於 4 天輕度中重度患者正常的生活,在運動、休閒、睡眠、上學及工作等都沒有受到影響,也沒有嚴重的症狀。患者的症狀嚴重,可引起咳嗽、呼吸不順暢等狀況,在睡眠、運動、休閒、上學及工作上造成影響。過敏性鼻炎和感冒怎麼分 過敏性鼻炎 感冒連續性打噴嚏一般不會連續打噴嚏一接觸過敏原就會誘發症狀出現,症狀反覆發作,持續幾週到幾個月才會好轉幾天的潛伏期,然後會慢慢出現症狀,病程較短,往往最長在3 到 10 天就會痊癒少出現喉嚨痛、肌肉痠痛、活動力下降喉嚨痛、肌肉痠痛、活動力下降鼻子癢與眼睛癢少見眼睛癢過敏性鼻炎要一直吃藥才能控制嗎?(1) 找出過敏原,控制環境因子將塵螨、蟑螂、黴菌、寵物毛髮等常見的過敏原除去,可使用空氣清淨機、溫溼度機、經常清洗床單被套、戒菸,進到冷氣房或容易引起過敏的地方時,立刻戴上口罩,便能夠降低過敏發作的機會與嚴重度。(2) 使用藥物治療◤ 口服抗組織胺:組織胺是引起鼻過敏主要的細胞激素,抗組織胺藥物可以阻斷細胞激素引起的過度反應。對鼻癢、打噴嚏、流鼻水有效。傳統第一代抗組織胺由於藥效持續較短且易有嗜睡的副作用,目前大多使用第二代抗組織胺藥效持續較長,較無嗜睡的副作用。◤ 局部類固醇鼻噴劑:局部使用可以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認為是目前最有效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物。◤ 去鼻充血劑:促進鼻腔內血管收縮,緩解鼻塞症狀,常與抗組織胺藥物合併使用,但長期使用,可能會有鼻黏膜萎縮的副作用,患有高血壓、青光眼或心臟病的患者應慎用。◤ 肥大細胞穩定劑:減少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白三烯素等過敏介質的釋放,主要用來預防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發作。◤ 抗白三烯調節劑:阻斷半胱氨酸白三烯接受體,耐受性好,對過敏性鼻炎所有症狀與結膜炎症狀有效。(3) 減敏療法通常在病患對一般標準治療反應不佳的時候會考慮進行減敏治療。經由長期皮下注射或口服舌下黏膜吸收給予少量的特定過敏原給病患,來達到減輕過敏症狀的一種治療。減敏治療對於只對少數過敏原有強烈過敏反應的病患幫助最大,不過完整的療程需要三到五年,而且一開始需要每週給藥,病患必須很有耐心的配合治療。(4) 手術治療如果經藥物治療無法緩解症狀,或鼻塞非常嚴重,醫師可能會建議手術治療,切除部分肥厚鼻黏膜。(5) 洗鼻子對於鼻腔的保護,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一天兩次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鼻腔,將鼻腔過多的分泌物與粉塵物質清出。建議患者應對過敏性鼻炎有正確觀念,配合居家環境改善,並尋求專業醫師診治,雖較費心力且費時較久,但耐心配合治療,才能有效緩解惱人的過敏性鼻炎。
-
2022-02-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過年遇急性腸胃炎怎麼辦?醫:出現7症狀必須儘速就醫
每逢農曆過年時節,寒冷的天氣、熱鬧的氣氛、團圓的喜慶,一大桌的滿漢全席是台灣在地人秉持的圍爐傳統,然而許多人因為過年休假期間大吃大喝、通宵達旦打牌、玩樂菸酒不離手,使人體的腸胃不但沒休息,反而更努力工作;再加上零食、三餐不定時等不規律作息,熬夜不僅使得生理時鐘改變,使血壓升高,胃酸的分泌也易過多,因而引發腸胃不適,胃酸24小時都在分泌,造成消化道壓力及刺激,更容易導致消化性潰瘍。急性腸胃炎在兒童比較容易發生,但在大人也不少見,可以發生於一年的任何季節及時間,但如果發生於重要假期例如春節年假,那就大大的掃興了。引起急性腸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或是受到毒素汙染的食物。腸胃炎又可分成非感染性腸胃炎及感染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主要是由非傳染性的食物毒素或藥物毒性所引發。而感染性腸胃炎,一般最常見是由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病程大約是7天,如果腸胃道症狀大於7天或是更久就有可能是寄生蟲或其他病因。腸胃炎是怎麼傳染發生?腸胃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傳染,經由受到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或水源傳播以及食入受早就存在的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致病菌及毒素進入我們的消化道,影響腸胃道的機能,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蠕動及消化功能,因此產生腸胃道的症狀。最常見的有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症狀。◎細菌性腸胃炎可引發細菌性腸胃炎的常見病菌有: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及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等。其它傳播力較強且症狀較嚴重,但在臺灣已較少見的桿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副傷寒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等疾病已列為法定傳染病。其中沙門氏菌好發於夏天,也需特別當心。一般而言,細菌性腸胃炎症狀較為嚴重,除了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之外,比較容易有血便及膿便產生。◎病毒性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由輪狀病毒 (Rotavirus)、諾羅病毒 (Norovirus)、腺病毒 (Adenovirus)、沙波病毒(Sapovirus)及星狀病毒 (Astrovirus)引起。在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的爆發流行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但也常發生在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所有急性腹瀉中,由諾羅病毒所引起的可高達50%。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有大量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發燒、腹痛、胃痛、噁心、類似流感肌肉酸痛等。大部分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靠自身免疫力完全恢復,一般少有後遺症發生。腸胃炎的處置原則及治療腸胃炎患者最常見症狀為上吐下瀉,所以水分電解質的攝取補充非常重要。對於病情較輕的病毒型腸胃炎,多數不需要抗生素治療,通常採支持性療法,建議前一到兩天需禁食僅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以喝一比一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是電解水,讓腸胃道先得到充分休息,如果嘔吐及腹瀉有比較改善,也可以開始試喝米湯,然後循序漸進再慢慢吃白粥等清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食物,如果支持性療法兩天都完全沒有改善,那就考慮要就醫。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胃炎的高危險群,通常可先禁食約四到六小時即可逐步恢復正常進食,嬰兒可以繼續哺餵母乳或配方奶,較大幼兒可以先給予米湯、稀飯、蘋果、白吐司等,若腹瀉改善則可正常用餐,並避免油膩食物及含糖飲料。雖然大部分的腸胃炎都可以在這處置下恢復,但當出現腸胃炎相關症狀就必須儘速就醫且可能需要住院治療。腸胃炎的出現以下症狀就必須儘速就醫1.持續嘔吐無法進食2.無法控制的腹瀉(一天大於六次) 3.高燒持續二到三天以上4.強烈的腹痛5.出現血便或膿便6.出現意識不清的及嗜睡的情形7.出現嚴重脫水情形(呼吸心跳加快、血壓降低、口腔黏膜乾燥、尿量減少)腸胃炎的預防腸胃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接觸傳染,經由受到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或水源傳播,以及食入受早就存在的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所以勤洗手是最重要的。進食前、出入公眾場合、處理生鮮食物及如廁後都是需要洗手的時機。出門返家後第一步先確實洗手,可避免將外來的病菌帶回家。在外更儘量少用手接觸口鼻黏膜,以減少染病的機會。家中如有生病的人,更須注意個人衛生,需使用公筷,更確實洗手以減少家中群聚感染。飲食方面,特別是幼兒、老人抵抗力較弱,海鮮肉類雞蛋等食物應避免生食,最好要完全煮熟後食用。總之,在歡慶年節之餘,注意食物保鮮,過期不新鮮食物儘量不要食用。在流行的季節,最重要的還是重視個人、環境及飲食的衛生。請切記掌握「少糖、少鹽、少油、高纖、控制份量」的飲食概念,您也可以健康享瘦過個好年。
-
2022-01-2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有害物質40歲就開始累積 台大醫教777保健法延緩腦齡退化防失智
●三高未妥善控制,將增失智風險●透過運動、飲食、睡眠,預防失智症●地中海飲食有助大腦健康,多吃蔬果及魚、蛋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國內失智症人口約30萬人,初期症狀不明顯,一般難以察覺。如何預防失智?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提出「777腦力保健法」,每天走7000步、吃飯7分飽、睡足7小時。健忘+妄想 睡眠日夜顛倒一名70多歲伯伯相當健忘,記性變差,還常懷疑妻子與隔壁鄰居有染,而大吵大鬧,就醫確診為失智症。近日病情惡化,深夜不睡覺、白天嗜睡,日夜顛倒,加上患有慢性病,雙腳無力,下床活動時常跌倒,讓另一半妻子心力交瘁。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蔡秉晃說,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居多,致病原因為三高、憂鬱症、外傷等,因大腦長期發炎,類澱粉沉積在海馬迴,無法形成短期記憶;罹病初期,病人幾無症狀,很難察覺,一旦惡化,就會忘東忘西,言語功能遲鈍,對人、事、時、地、物分辨不清楚而出現混亂,忘記回診,或容易受騙。在治療上,可透過藥物緩解病人心智功能退化速度,另合併使用抗憂鬱症藥物等,改善患者憂鬱症狀,但即便採用藥物治療,症狀仍可能會持續惡化,只能減緩病情進展。大腦有害物質 40歲就累積「罹患失智症,往往大腦有害物質已經累積20年以上,如65歲罹患失智症,有害物質應於40歲就開始累積。」長年致力於失智症研究的曾文毅說,最新科技可以利用磁振造影檢測腦神經髓鞘完整性,了解大腦是否提早退化,如果發現大腦功能退化,可以及早開始進行大腦保健。「為避免罹患失智症,應從事777保健法,包括每天走7000步、吃飯7分飽、睡眠7小時。」曾文毅說,運動有助全身血管健康,確保供應大腦到氧氣及營養充足,但若沒時間運動或到健身房訓練,建議每天走7000步。「運動是目前實證醫學上,最有效避免失智的活動。」力行「健腦飲食」 少吃精緻澱粉 在飲食上,力行「健腦飲食」(地中海飲食法),攝取大量及多樣蔬果,多吃魚、蛋,獲取優質蛋白質,油脂則選擇堅果、橄欖油等,此外,多食用非精緻澱粉(如五穀雜糧)等。每天只吃7分飽,人體在未全飽,處於一點飢餓感時,體內會產生自噬作用,重新組裝及長出新的細胞,有助維持大腦健康。每天睡眠時間應為7小時,清除及洗刷大腦運行一天的雜質、廢物及毒性蛋白,且需進入深層睡眠,大腦才會愈來愈健康。蔡秉晃提醒,三高患者應按時服藥、控制病情,多運動,遠離空汙、酗酒,避免腦部外傷,可大幅降低4成失智症好發風險。
-
2022-01-21 焦點.元氣新聞
腸胃炎拉肚子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腸胃炎飲食原則醫師這樣說
季節轉換是腸胃炎好發高峰期,進入容易感冒的季節,常見腸胃炎症狀如嘔吐、腹瀉都有可能造成脫水。如何正確搭配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家醫科醫師洪暐傑提供腸胃炎飲食正確原則,供民眾遵循。腸胃炎飲食原則:均衡飲食、補充水份和電解質腸胃炎大多是飲食習慣不良,或吃下不乾淨食物所引起,主要症狀是腹瀉和嘔吐、發燒、腹痛等,其中腹瀉和嘔吐易導致水份及電解質流失,甚至嚴重脫水,身體缺乏營養。不少人擔心腹瀉變嚴重,腸胃炎期間完全禁食、或只補充水份讓腸胃充分休息,但其實腸胃炎並不需要完全禁食,目前醫界更推廣腸胃炎期間維持基本的均衡飲食,讓身體吸收營養,只要避開油煎油炸、辛辣刺激,選擇清淡、好消化食物,以少量多餐方式進食,就可減少腸胃負擔。至於腸胃炎究竟能不能喝運動飲料?除了讓身體獲得營養外,腸胃炎引發的腹瀉、嘔吐症狀會造成電解質的不平衡。因此更需要補充水份與電解質,這也是為何許多人腸胃炎期間會喝運動飲料的原因。電解質維持血漿滲透壓、能量代謝,腸胃炎期間維持生理機能不可或缺電解質在人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維持血漿滲透壓、能量代謝、肌肉細胞功能等。洪暐傑醫師表示,若體內持續缺乏電解質,可能會產生嗜睡、沒有力氣、覺得疲憊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他舉例,如果腸胃炎期間只有不斷喝水,雖然補充水份,但就像煮壽喜燒只是不斷加水都不加醬油,味道就會越來越淡,身體的電解質濃度會越來越低。除了適量的補充水份,腸胃炎期間透過像是運動飲料等補充電解質,對於維持生理機能來說非常重要。運動飲料可以補充水份和電解質,但真正的運動飲料必須有足夠的電解質濃度,若無足夠的電解質濃度,僅能稱作是補給飲料或有味道的水飲,當作補充水分而已,不能算是運動飲料。民眾挑選時,務必多留心飲料包裝和商品標示,電解質濃度符合國家標準的運動飲料,成分標示應該包括:(1)成分:補充人體所需的五大電解質,如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鎂離子、氯離子(2)標示:符合CNS國家標準腸胃炎引發的脫水、嘔吐,電解質和營養大量流失,已經讓身體非常虛弱,如果只補充了水份、沒補充到電解質,可能會讓不舒服的情況加劇。想舒緩因腸胃炎拉肚子所帶來的不適,除了仔細檢視產品上要有運動飲料的電解質濃度標示,並避開含有菊糖纖維會加劇腹瀉症狀的成分,才是較好的選擇。洪暐傑醫師總結:腸胃炎期間因嘔吐、腹瀉流失許多電解質,因此正確補充水份與電解質很重要,若希望透過運動飲料補充時,記得要選符合國家標準,並注意運動飲料的電解質含量;另外也要維持基本營養補充;如果有嚴重脫水及腹痛需盡快就醫。#div-gpt-ad-1503996040247-0,.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2-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劑高端+莫德納副作用曝光! 專家推:工作狂打這疫苗
桃園西提群聚疫情延燒,我國正實施第三劑疫苗策略,毒理學專家招名威在臉書發文分享,自己前兩劑接種高端疫苗,第三劑選擇打莫德納,一整天下來都沒什麼不適,推薦工作狂的人可考慮打莫德納。另對於第3劑追加劑,招名威強調「無論如何第3劑是一定要打」,並指出混打才能對抗Omicron變異株。「高高莫24小時大致上OK」,招名威表示,自己前兩劑接種高端,第三劑打莫德納。第三劑打完後沒有發燒、沒有狂吃、沒有嗜睡,也沒有其他異常不適感,只有左手著腎部位腫脹疼痛,手臂抬起來只能與肩同高、右腿也有點酸。招名威紀錄接種第三劑後24小時行程,完全沒有休息時間,「從10點一路工作到凌晨1點,沒特別累」,期間有正常吃午餐及晚餐,沒有吃其他點心,一天喝了至少3000cc的水,還有500cc的可樂,沒特別吃保健品,一切正常,但還是要多休息,「唯一感想,有工作狂的人推薦第三劑考慮打莫德納」。另針對是否要打第三劑及該如何打,招名威先前也不斷強調,「第三劑一定要打」,因為病毒本來就很容易因環境變化而適者生存,所以「若只打單一廠牌的疫苗,作用方式相同,就比較有機會讓病毒找到縫隙,進而找到破口存活下來」。招名威表示,唯獨讓自己施打的疫苗有多樣性,才能對抗更適合生存的Omicron變異株,因此,第三劑混打勢在必行,前兩劑接種AZ者,第三劑可混打莫德納、BNT或高端;前兩劑接種莫德納貨BNT等mRNA疫苗者,第三劑可選擇高端或AZ;前兩劑打高端者,第三劑可打莫德納、BNT;前兩劑打科星或國藥者,任一廠牌都可當作第3劑。
-
2022-01-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彭文正曝「全家都感染Omicron」 詳細描述發病期程
媒體人彭文正因案滯留美國遭通緝,彭文正今天在臉書發出「我所有的家人都得到了Omicron」,因不想被彭母看到此訊息,以英文向大眾告知。彭文正指出,他家人僅有9歲女兒沒打疫苗,其他兩個大人和兩個青少年都已打過2劑BNT,不過學校裡有10%的學童及3個籃球校隊員都感染了。16歲的兒子在1月1日到1月3日都感到非常疲倦,沒有其他症狀,但1月4日到1月9日家裡每個人都感到不舒服。彭文正表示,1月10日,9歲女兒發燒到39.8度,有鼻塞、肌肉痠痛、嗜睡,但篩檢結果是陰性,發燒持續兩天,到了1月12日,妻子跟他出現的症狀和女兒相同,但沒發高燒,不過此時他的抗原測試結果呈現「陽性」;當晚,17歲女兒也發燒38.5度,也出現類似症狀。彭文正表示,雖然一家人都確診,但經過3天奮戰,大家感覺好多了,目前只剩輕微咳嗽和疲倦。現在已覺得自己完全康復,希望朋友們快樂健康。
-
2022-01-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安眠藥不能跟「這4種食物」一起吃!咖啡、鹹酥雞都上榜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之際,改變許多人原有的生活方式;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的疫情及社會疏離,有些人感到情緒低落與焦慮,甚至有長期睡眠困擾的人,也因此無法安心入睡,加劇身心健康問題。若因為吃了安眠藥沒效再吃一顆抑或用藥期間在睡前喝點小酒助眠,可要當心這些錯誤的用藥行為,不但無助於睡眠且有害健康。服用安眠藥 4大飲食地雷若經醫囑服用安眠藥後,仍無法入睡或是早上起床後,仍然昏昏沉沉,可能是吃了會影響藥品療效的食物,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服藥期間避開4大飲食地雷:1、不能搭配酒和添加酒精的飲料及食品睡前來杯酒配上安眠藥是相當危險的行為,酒精會加乘中樞神經抑制作用,若與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簡稱BZD)藥品,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等、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簡稱non-BZD)藥品,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等)、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如ramelteon及orexin受體拮抗劑,如suvorexant等安眠藥同時服用,可能會導致暈眩、嗜睡、減弱警覺性、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情況嚴重者甚至會抑制呼吸,危及生命。(推薦閱讀:常失眠、睡不好恐致高血壓! 醫曝「自殺式睡眠」:小心也有你的份)2、勿過量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及食品如果是咖啡愛好者或是習慣每日好幾杯咖啡的人,千萬不要再忙也來杯咖啡,這樣的習慣容易造成夜晚失眠。由於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失眠者飲用咖啡或含咖啡因的茶類後,常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入睡,建議有睡眠障礙的民眾每日不要喝太多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並避免在下午過後飲用。而正在服用安眠藥者,也不宜在睡前攝取過多含咖啡因的飲品,以免到了睡覺時間還精神飽滿,而自行增加安眠藥劑量,結果導致服用過量,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推薦閱讀:喝咖啡會成癮?不喝就頭痛? 「7症狀中3」小心是得了咖啡因戒斷症)3、服藥期間避免飲用葡萄柚汁果汁雖然健康,但有服用安眠藥習慣者,最好避免飲用葡萄柚汁。因葡萄柚汁會透過抑制體內CYP3A4酵素的代謝作用影響多種藥品的代謝,使得藥物的血中濃度升高,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此外,葡萄柚汁與BZD類藥品,如diazepam和alprazolam等、non-BZD類藥品,如eszopiclone和orexin受體拮抗劑,如suvorexant併用時,容易增加頭暈、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4、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喜愛油膩食物、嗜吃大餐或宵夜的人可要當心,這些飲食習慣可能會偷走你的睡眠。因為高脂肪食物、太豐盛的餐點會延長腸胃的消化時間,不僅會影響睡眠,還可能會影響藥效。例如餐後立即服用BZD類藥品 (如diazepam),吃進去的脂肪反而會增加藥品的再吸收,導致藥效增強;non-BZD類藥品(如zaleplon、eszopiclone等),則會減低藥品作用,因而無法及時緩解失眠問題。(推薦閱讀:愛吃宵夜不只會發胖! 專家曝「3大風險」:還是去睡吧)有睡眠困擾 應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有睡眠困擾建議先透過改善生活習慣開始,若仍無法解決,應尋求睡眠或精神專科醫師診治,勿自行購買安眠藥及混用多種藥品;服用醫師開立之安眠藥品,應遵醫囑使用。(推薦閱讀:全球安眠藥用量台灣位居第10! 台大醫授「5助眠法」:不要想著要睡著)透過正確用藥及良好飲食習慣,可降低藥品與食品交互作用的發生機率。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養成固定生活作息,減少睡前滑手機或使用3C產品,睡前盡量保持身心平靜、放鬆,才有助一覺好眠到天明。延伸閱讀: ·台灣10個人就有1人失眠! 醫曝「睡不著惡習」:早醒又繼續躺床也NG ·失眠、睡不著...安眠藥何時吃效果最好? 藥師解答「正確時機&常見副作用」 
-
2022-01-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袁惟仁近況呈植物人狀態 腦溢血有9徵兆應急速就醫
編按:「小胖老師」袁惟仁2018年在上海因腦溢血昏倒,返台進行手術切除腫瘤,之後就回到台東老家休養,原本復原狀況還不錯的他,2020年10月傳出他在家中跌倒陷入昏迷,如今最新近況則是已無法認人,呈現植物人狀態。腦溢血是腦科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即使是用最先進的醫療技術,5成以上的倖存病患無法自理生活。若有以下9種徵兆,很可能罹患腦血管疾病,建議即時就醫。1.劇烈頭痛這種頭痛沒有明顯誘因,很多人開始都是斷斷續續頭痛,但後來轉化為持續性頭痛。2.暈眩難受暈眩程度有不同,大致為突然感到天旋地轉,站立不穩,抬腳費力,甚至摔倒在地上。3.一側麻木很多腦溢血發生前都會出現面部、手臂、手指的麻木,特別是無名指,如果同時出現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況就更加危急。4.眼前一片黑突然眼前一片漆黑,或者一隻眼睛出現識物不清,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重影,這些都是疾病前兆。5.舌根發硬突然感覺舌頭根部僵硬,舌頭膨大,說話說不清楚,甚至舌頭痛、吞嚥困難。6.經常嗆咳在喝水或者進食的過程中莫名出現嗆咳,這也是很多人腦溢血的先兆。7.哈欠連天有些腦血管疾病的病人會不分時間、地點而情不禁自地打哈欠,這正是大腦缺氧的徵兆。8.握力下降手臂突然失去握力,比如拿一個東西明顯感覺拿穩卻掉在地上,有時還伴隨話說不清楚。9.白天嗜睡一些人在腦溢血發病前都會出現嗜睡的症狀,即便是在精神很好的白天也睡意明顯,有非常疲憊、睡不夠的感覺。如何預防腦血管疾病?1.控制血壓,提防隱形鹽根據作息調控好血壓,能把腦溢血的風險降低30%左右。人體血壓有兩個高峰。第一個血壓高峰是在上午10點左右,另外一個高峰在下午4點左右。下午高血壓的高峰更容易造成腦溢血。所以中午吃完飯小憩15~30分鐘,可以降低腦溢血發生的風險。這些年由於隱形鹽的存在,雖然大家吃鹽少了,但是食鹽裡的罪魁禍首「鈉」的攝入反而有所上升,比如味精、番茄醬、醬油、甜麵醬、甜品、冰淇淋、香腸、燻肉、泡麵等都含有大量的鈉。2. 50歲後避免這些危險行為下面這些危險行為最易誘發腦血管病,年齡超過50歲的人千萬要注意。●猛然回頭●仰臥起坐●彎腰搆地面●爬樓梯或爬山●倒著走路●站著穿褲子●猛起床●排便太用力●情緒激烈 ●過早晨練●吃太飽3.不亂服藥阿司匹林被當做救命藥物,很多人都拿它來預防心肌梗塞和腦中風,但它真的沒那麼神奇。阿司匹林在健康人群中不能顯著降低腦血管病的風險,反而會增加出血的危險性,若有相關疾病,要在醫生指導下小劑量長期服用。4.定期體檢除了高血壓引起的腦溢血,還有一種叫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這是大腦內的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研究表明,35~75歲的人中大概有3.5%~7%的人大腦內有動脈瘤,但是腦動脈瘤破裂前多數不會有任何症狀,大家可以選擇到醫院體檢來預測是否可能存在腦溢血風險。
-
2021-12-25 新聞.用藥停看聽
趕走冬日憂鬱,抗憂鬱藥怎麼吃才安全?醫:出現9種症狀應儘速就醫
冬天近了,日照減少,濕冷、灰濛濛的天空讓人愁。而這波疫情恐怕會讓今年冬天愁上加愁。最新研究發現,疫情對全球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2020年憂鬰和焦慮人數悄悄上升1,導致全球5千3百萬人罹患憂鬱症,7千6百萬人焦慮不安。憂鬰症成因與治療「憂鬱症」是一種會影響情緒、思考、行為及活動力等的疾病,低落的情緒會持續表現,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2。症狀包括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失望,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體重顯著減輕或增加、疲倦等。現階段仍未確切了解憂鬱症的成因,普遍認為與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太低有關。一般而言,輕微憂鬱症,可以採用非藥物治療,如心理治療,幫助病人用正向眼光看待事物,即便諮商結束,效益還會持續。若影響到工作、生活、課業表現,心理諮商合併藥物治療,被認為是最佳的組合2。在藥物治療選擇,第一代抗憂鬱藥主要是非專一性抑制神經傳導物質代謝,補充失衡不足的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像是:‧三環抗憂鬱藥,如imipramine, doxepin。‧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如Moclobemide。而新一代抗憂鬱藥,就提升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來說,比較有專一性,療效佳,副作用較小,是目前治療首選。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如citalopram, escitalopram, fluoxetine, paroxetine。‧選擇性血清素-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s),如duloxetine, venlafaxine。如果對於SSRI類藥物療效不佳或難以耐受,除了採用第一代抗憂鬱藥外,也可以使用:‧非典型抗憂鬰藥:無法歸類於其他任何一類,如bupropion, mirtazapine,通常用於重度憂鬱症。‧血清素調節劑:作用在突觸後血清素受器,抑制血清素回收,如trazodone。3抗憂鬱藥要吃多久服用抗憂鬱藥,通常需要一到兩周才開始見效。服藥6到12周,藥效才能完全發揮出來。如果2到4周仍未見改善,建議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調整治療計劃。許多病人擔心服用抗憂鬰藥會上癮、戒不掉,所以抗拒服藥。其實,抗憂鬱藥並不會成癮。藥害基金會提醒民眾,切莫自行貿然停藥。尤其是已經服用超過四周以上,猝然停用,一到兩天內有可能會發生停藥症候群3,例如:焦慮不安、失眠、頭痛、疲倦、易怒、類流感症狀、噁心或憂鬱症復發。常見的副作用有腹瀉、噁心嘔吐、性功能障礙、嗜睡和體重增加。如果無法忍受副作用想換藥或停藥,應先與醫生討論,通常需要數周的時間逐步減量,讓身體慢慢適應。服用抗憂鬰藥應注意與食物的交互作用如果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尤其是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建議避開富含酪胺酸的食物,例如:經過醱酵、醃漬的加工品,包括起士乳酪、醃漬肉品(臘肉、香腸、培根)、優格、酒類、味增等4。酪胺酸是一種幫助人體調節血壓的胺基酸,會受單胺氧化酶調節與分解。服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則會抑制單胺氧化酶作用,若又攝取高酪胺酸的飲食,體內酪胺酸會快速累積,引起嚴重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因此,如果正在服用抗憂鬱藥,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1)應與醫師或藥師確認,服用的藥物是否為單胺氧化抑制劑?如果是的話,用藥期間應避免富含酪胺酸食物、節制飲酒。(2)如果同時出現以下數種症狀,有可能是高血壓危象,應儘速就醫:◎嚴重頭痛◎噁心與嘔吐◎胸痛◎身體出汗◎視力發生變化◎心悸◎呼吸急促◎流鼻血◎意識混亂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應遵醫囑按時服藥,千萬不要自覺症狀好轉,擅自減藥或停藥,容易使憂鬱症復發,甚至惡化。如果服藥後出現不適或副作用,應盡速回診就醫,唯有正確使用藥物,康復之路才會走得更順暢。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1-12-0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年輕女子住新居在家暈倒4次 竟是CO中毒惹的禍
苗栗縣37歲的張姓女子今年搬入新居後,入住不到1個月突然在家中暈倒,送醫檢查未發現異常,不料女子返家後幾天又陸續暈倒3次,前晚,她再感到頭暈、耳鳴、全身冒汗,家人發現她意識不清且叫不醒急送醫,急診室醫師懷疑是一氧化碳中毒,查出陽台熱水器惹的禍。張姓女子前三次暈倒被家人送到附近醫院就醫,但各醫院做心臟及腦部相關檢查,都沒查出任何異狀,前晚她同樣不舒服,但心想可能是太累就到床上休息,家人叫不醒她,緊急由救護車送往大千綜合醫院急診室,才查出體內一氧化碳濃度高達36%,立即安排高壓氧治療,才順利讓女子恢復健康。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及高壓氧中心主任蔡建宗表示,臨床上常見的暈倒原因多與心血管及腦部疾病相關,但往往會忽略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性,這次案例經詢問後,發現是女子家中熱水器裝置於陽台的半開放空間,家屬也表示病人4次暈倒都是在使用熱水器之後,且有2次暈倒時還伴隨著大小便失禁情形,這就是因為一氧化碳中毒已影響病人神經症狀的反應。他指出,冬天常因天冷而習慣緊閉門窗抵禦寒風,但是家中如果不通風、熱水器燃燒不完全,便會產生一氧化碳中毒。中毒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只會感到輕微頭痛和頭暈,但隨著中毒程度提升,就會感到惡心、嗜睡,嚴重時甚至陷入昏迷;如能及時就醫並接受高壓氧治療,可改善組織缺氧問題、緩解急性症狀、減少神經後遺症的產生,但仍要留意遲發性神經症狀的反應,因此後續定期回診追蹤相當重要。蔡建宗建議,想要預防一氧化碳中毒,可從下列方式著手,包括熱水器必須由合格人員安裝,且不可安裝於浴室內或通風不良的室內(包括加裝玻璃窗的陽台),且要確實定期檢驗,室內也應保持良好通風,此外可安裝偵測一氧化碳的警報器,以早期預警防止中毒。
-
2021-11-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失智症與家庭暴力的壯烈:那些對醫療單位的過度理想期待
【編者按】醫病平台本週的主題是「失智症」,有別於一般談到失智症的報導大多著重於「病」與「病人」,這三篇來自國內某頗負盛名的「失智治療與研究中心」的個案管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共同寫出他們所關心,但少為社會所知的照顧這種病人的家人、長照人員所負荷的壓力,並發出誠懇的呼籲,希望「失智症照顧者的身心壓力被看到」,也勉勵照顧者,「照顧好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對於照顧者,我們應該注意「關係重於指導,肯定大於建議」的態度,並幫忙照顧者了解失智病人偶發的暴力行為。非常遺憾「醫病平台」一向秉持避免寫出團隊、醫院的名字,以免落入「置入性行銷」之嫌,尤其是這團隊的靈魂人物王醫師百忙中鼎力協助,在此誠摯致謝。因疫失智家庭照顧負荷炸裂,照顧者與長照夥伴四處尋求資源因著疫情高漲,隨著居家照顧時間累積,家庭張力在邊緣搖擺,來電本中心討論家庭暴力的狀況愈來愈頻繁,照顧者、家防中心與據點承辦人等等,他們問著:「您能不能因為疫情期間,居家照顧時間過長,案家照顧負荷超級大,個案也有暴力的風險,先安排個案強制就醫住院治療?」夥伴細數著失智案家的家暴困境,或許是失智病人情緒與行為失控;或是疑似失智症遲遲不願就醫,造成家庭嚴重衝突;有時是照顧者承擔過大的照顧壓力,忍不住動手;有些更是個案與照顧者走向互為家暴相對人的狀態。每每我接到長照夥伴的來電,總是如親自到案家家訪一趟,跟著夥伴所描述的家暴場景驚心動魄著,我們都擔心著這起家暴會不會突發演變成更嚴重的社會案件,甚至新聞頭條報導的長期照顧悲歌。這些長照夥伴來電討論時,言語中聽到社區工作者、家屬或照顧者對於醫療的美好想像與巨大期待,他們明確希望醫院能將失智症病人「緊急安置」、「強制住院」、「住院徹底檢查」或「住院治療好才出院」,各式各樣對醫院的龐大期待。失智個案管理師的實務工作反思經驗我剛做失智個管師時,我接到這類型家暴的電話後,我焦急著四處詢問相關單位能否緊急安置,詢問再詢問,一通又一通電話請教著相關院內單位能否協助把失智病人收入院,當時我是多麽希望能夠幫忙安置病人到醫院治療,以此減緩那些家庭衝突與暴力的可能性。隨著一次又一次失智症與家庭暴力的實務磨練,往返跟不同單位討論交流中,我看到並非「曾」有過暴力的病人,就符合強制住院的條件,甚至有時只能等待家暴下一次發生,在有自傷或傷人之虞,第一時間聯繫警消單位,啟動強制就醫才能處理。記不清多少次,我是深深吸一口氣,向來電的長照夥伴道歉,醫院端真的無法單憑過往的暴力行為或照顧負荷太大,就強制收住院,我能感覺到電話那一頭的夥伴,用失望與無力的語氣說著:「好吧。」或許夥伴或照顧者會就此放棄強制就醫,也可能轉往下一間醫院繼續求助,要求強制住院。我與夥伴們時常焦頭爛耳後,換得一種深深的無力與感嘆,對於家庭暴力,能做得如此有限。而醫療院所端又該如何處遇因家庭暴力,被收入院的失智症病人呢?畢竟沒有藥劑可以治療暴力行為。我慢慢看見,即便是家暴,也不該亂了個案管理的初心,評估個案、案家與轉介單位的需求與期待,或許緊急安置與收住院後,可以換得照顧者稍稍歇息與喘息的空間,以尋覓與轉介更完整的資源;也可能轉介這次入院,造成病人有被警消帶走,對家人之間有更多的憤怒,埋下返家後增強家庭暴力行為的種子。我開始反覆叮嚀自己要耐著性子,不隨著那些驚心動魄或瞠目結舌的家暴事件亂了陣腳,我自問著:「強制住院、緊急安置、住院能好好治療等等,這些是誰的期待?是誰的目標?」 「收住院後,醫療端能真實解決個案或案家所遇到的困境嗎?」當我看到有許多案家甚至長照工作人員,希望強制收失智病人住院,是期待治癒病人所有照顧問題,或希望住院後醫療端能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困境,如拒食、走失、拒絕服藥、日夜顛倒、隨處大小便、毫無病識感、公然暴露生殖器官與家庭暴力行為等等各種照顧困境。家暴牽扯面向之廣與久遠,失智症狀讓這些家庭議題直接浮上檯面,這些往往不是失智症個案管理師一個「外人」,安排住院與服藥就能簡單處理,醫院無法包山包海的進行生理、心理與社會資源全部處遇,更不可能像魔法般,出院後轉變成一個很好照顧的失智症病人。我永遠忘不了,電話那頭婆婆哭著跟我說,因失智後,爺爺暴力行為愈演愈嚴重,她想乞求醫院安排病床,讓爺爺住院希望能「治癒失智」。醫療團隊該如何處遇才能讓這位從年輕就會動手打妻小的爺爺,出院後不再動手打妻子?這些照顧困擾如此真實,期許如此誠摯,我真的感覺到家屬與照顧者對這些失智症相關問題非常困擾,很希望能夠解決。這群四處碰壁的照顧者們,像受困的山友已經大聲吶喊想尋求協助,卻沒有任何的回聲,在山腳下的專業人員乾著急著。1.大部分的失智者是温和的,但因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情緒失控,但真的出現暴力行為者只是少數。2.和失智相關的暴力事件,是雙向的,不單是失智者對照顧者,也有可能是照顧者在壓力下失控的行為。3.其實無論是失智者的失控,或是照顧者的失控,都有可能經由照護技巧的改善來減少或避免。4.藥物能幫忙的部分不多,更多的可能是因藥物而產生遲鈍、嗜睡、步態不穩等副作用。藥物可能可以短期減緩照護壓力,但照護環境和技巧的改善,適時的尋求協助,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王培寧(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
2021-11-14 醫療.巴金森病
警訊自我檢測/及早發現巴金森病 每月8號手指操自我檢測
你知道什麼是巴金森病嗎?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自己是得到巴金森病的高風險族群嗎?聯合報於110年10月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舉辦「巴金森病疾病問題大募集」問卷調查活動,以下彙整關於巴金森病,民眾最想知道的8個問題,邀請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政霖解惑!Q:巴金森病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預防嗎?若得到巴金森病有機會治癒嗎?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政霖表示,多數巴金森氏症(巴金森病)病友發病原因不明,老化是最常見風險因子,約10%至30%的病人與基因遺傳有關;其他環境因素,例如,務農長期接觸農藥或工廠暴露重金屬、糖尿病和飲食習慣,也是可能的風險因子。對於有效預防巴金森氏症,目前醫界並無共識,但臨床建議,盡量減少相關環境風險因子暴露、控制好三高疾病,可降低罹病風險;另有研究指出,適量攝取咖啡因、養成運動習慣,對於減少巴金森氏症發生率可能有若干保護效果。人體四肢要正確、平順地做出動作,需要許多腦部神經細胞正常合作,如果中腦黑質負責分泌「多巴胺」這種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的神經細胞死亡,就會出現動作障礙,隨細胞愈死愈多、多巴胺分泌愈來愈少,症狀逐漸明顯。神經細胞一旦死亡,即是不可逆的變化,雖然目前沒有治癒巴金森氏症的方法,但及早發現警訊,積極介入,仍可望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延緩步入失能。Q:如何提早發現自己是否得到巴金森病?李政霖表示,巴金森氏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容易察覺,臨床顯示,巴金森氏症病友者在手抖、動作慢、肢體僵硬之前,就出現便祕、嗅覺喪失,以及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REM behavior disorder ,RBD)等前期症狀。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的特色為常作惡夢、熟睡時腦部無法抑制肌肉張力,無意識地拳打腳踢,同眠的伴侶應提高警覺,提醒及早就醫。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個月8號都做一次自我檢測,動作很簡單,右手伸直,手指打開,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再換左手,一樣輕按25下。如果發現速度不同、變慢、停頓,或手指打不開、開合大小改變,建議到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網站,回答「巴金森病自我檢測表」等問題,做進一步檢測。Q: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會發生腦萎縮、失智嗎?李政霖表示,巴金森氏症典型三大症狀為「動作慢、手抖、肢體僵硬」,在日常生活表現,則包含表情減少、字體愈寫愈小、持筷用餐等精細操作變得不靈活、走路小碎步或腳無法抬高,以及身體僵硬,影響平衡反應能力。除了手抖、動作慢等常見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病友也常出現憂鬱、情緒障礙、睡眠問題、嚴重便祕等非動作症狀。臨床觀察,在巴金森氏症前期若合併情緒不穩、焦慮等症狀,病友服藥後,若出現抗藥性和副作用,建議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或劑量。依照巴金森氏症的嚴重程度可分為五期,第一期症狀僅發生在單側,第二期症狀出現於雙側,第三期症狀發生在雙側,軀幹平衡反射能力變差,行走時容易重心不穩。第四期行動困難,到了第五期,患者無法行走需仰賴輪椅或終日臥床。巴金森氏症發病10年以上,藥效維持時間遞減,藥物副作用也變明顯,容易合併認知退化,應與「路易氏體」(Lewy body)沉積相關,也可能是阿茲海默症共病所造成;前者常有視幻覺,後者則以記憶變差為主,臨床上仰賴醫師仔細區分,給予適當藥物治療,家屬耐心與愛心地照護。Q:懷疑自己可能得到巴金森病,該掛哪一科?李政霖表示,如果懷疑罹患巴金森氏症,建議到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診。確診病友回診時,建議由了解其生活狀況的家人陪同,因為大部分病友缺乏病識感,且容易出現衝動控制的問題,例如瘋狂消費購物、嗜睡等,或是合併其他認知功能退化而出現固執、不理性等行為,此時,家屬告知醫師相關細節,才能夠及時調整藥物劑量,降低副作用。巴金森病40秒手指操【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1-11-1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治療/藥物、運動雙管齊下 延緩巴金森病效果明顯
你知道什麼是巴金森病嗎?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以及治療方法?自己是得到巴金森病的高風險族群嗎?聯合報於110年10月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舉辦「巴金森病疾病問題大募集」問卷調查活動,以下彙整關於巴金森病,民眾最想知道的問題,邀請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解惑!Q:哪些治療方法可以延緩巴金森病病程?巴金森病患者需「藥物治療」、「規律運動」雙管齊下,才能獲得改善。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指出,若肢體抖動及僵硬程度,未造成日常生活困擾,就不用提高用藥量。此時,規律運動、積極復健,有助於延緩神經流失及退化,效果比只用藥的患者還要好。運動時,必須達到一定強度,一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感覺到流汗、小累、有喘等程度,簡崇曜建議,「最好可以做自己愛的運動,如果不愛打太極,就改打球,重點是要願意長期作自己喜愛的運動,且項目愈多元愈好。」Q:藥物治療巴金森病,可改善手抖、動作慢等動作障礙,但部分患者出現憂鬱、便秘、睡眠障礙,這是藥物的副作用嗎?除手抖、動作遲緩外,巴金森病患者也常有憂鬱、焦慮、便祕、嗅覺遲鈍等問題,或出現姿勢性低血壓,如突然坐起身,就覺得頭暈,有時合併睡眠障礙,但這些症狀並不全然與藥物副作用有關。臨床透過通用量表,進行手指開合點、重複踏腳,搭配個案主述等方式來評估病情程度,至於如何判讀為藥物副作用,簡崇曜指出,患者服藥完後,若感覺腹部脹氣、噁心感,或者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白天嗜睡等原有症狀更為明顯時,務必再回診時,主動告知醫師,作為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Q:照顧者平常應如何照顧和幫助病友?可以申請長照資源嗎?剛診斷為巴金森病的病友常因想不開而憂鬱加深,此時家屬陪伴非常重要。簡崇曜指出,曾遇過一名熱愛出國旅遊的患者,確診後鬱鬱寡歡,整天宅在家裡,在好友的邀請下,每周外出釣魚,即便拿釣魚竿時,手抖無力,但同伴不以為意,時常結伴出遊,他情緒逐漸穩定,恢復原本開朗個性。簡崇曜提醒,巴金森憂鬱跟一般憂鬱症不一樣,對吃藥的反應也不同,建議民眾與神經科或身心科醫師充分討論病情,規律用藥,也能舒緩照顧者身心壓力。照護壓力沉重,家屬容易與病友起爭執,心力交瘁,簡崇曜表示,政府提供長照申請、聘僱看護申請、輔具等社會福利資源,有需要者可至衛福部網站及各縣市社會局查詢。對於疾病認識與照護資源,也可以上「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網站搜尋。根據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提供長照資源申請資格:申請身心障礙手冊:經藥物適當治療,並且須追蹤至少六個月後,仍遺存足以影響生活機能之障礙者,並符合相對應之巴金森病等級、量表。申請聘僱看護:1.受看護人持有經社政機構核發之身心障礙手冊,且屬「特定身心障礙項目」重度級以上者,不需再經醫師診斷,可經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推介媒合聘請外籍看護。詳情請洽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2.經醫療機構以團隊方式(至少一位醫師及一位醫事人員、臨床心理師或社工人員),所作的專業評估,並開具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認定被看護人需全日二十四小時照護者。)Q:對於罹患巴金森病的病友,建議用什麼態度面對巴金森病?病人有機會重返正常生活嗎?簡崇曜表示,病人應認知「這是不會痊癒,不會完全好的病」,可以視為糖尿病慢性疾病,一開始症狀還不明顯,透過藥物就可控制病情,但須持之以恆,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就能延緩疾病惡化速度,讓嚴重併發症較晚再顯現。簡崇曜說,沒人說罹患糖尿病,就不能出國旅遊,四處遊玩,頂多飲食習慣要注意,巴金森病也是如此,只要藥物控制得當,沒有什麼是不能做,就連打新冠疫苗也是可以的。每個患者病程不一,有人過了十年,仍保有良好智力與認知功能,仍可以繼續學術研究,但也有病友罹病五年就走路困難、平衡出現問題。每個病人狀況不一樣,調藥速度也不同,簡崇曜提醒,病友不要過於焦慮,擔心病情,不可自我設限,認為自己生病了,就只能關在家,應該盡情享受人生,活得更精彩。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個月8號都做一次「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