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
乳腺炎常見於產後哺乳時的女性身上,指的是發生於乳腺周圍因乳腺阻塞導致細菌感染,而引發的蜂窩性組織炎,通常發生於生產後2-3週;乳腺炎可再分為急性、慢性乳腺炎,其中以急性乳腺炎較為常見。非哺乳期的女性也可能出現乳腺炎,然而比例較少,多是乳頭皮膚外傷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炎的症狀與其他哺乳期的不適不同,多出現於單側乳房,而非雙側皆有症狀。
- 症狀: 乳房硬塊 乳房局部紅腫/熱痛 結節 腋下淋巴腫大 發燒 畏寒 肌肉酸痛 肌肉無力
- 併發症: 乳腺膿瘍 乳汁淤積 敗血症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乳腺炎常見於產後哺乳時的女性身上,指的是發生於乳腺周圍因乳腺阻塞導致細菌感染,而引發的蜂窩性組織炎,通常發生於生產後2-3週;乳腺炎可再分為急性、慢性乳腺炎,其中以急性乳腺炎較為常見。非哺乳期的女性也可能出現乳腺炎,然而比例較少,多是乳頭皮膚外傷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炎的症狀與其他哺乳期的不適不同,多出現於單側乳房,而非雙側皆有症狀。
疥瘡是一種由疥蟎蟲(Sarcoptes Scabiei)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其主要症狀是嚴重搔癢,因而常被誤認為過敏症狀,初期不易發現、就診。疥蟎蟲的大小僅約0.3mm,肉眼無法看見,不會飛行,主要的移動方式是爬行,且在離開人體約兩週後才會死亡。因此除了接觸到來自疥瘡患者的皮膚外,更可能藉由衣服、棉被等方式感染。皮膚有皺摺處,如:陰部、腋下、手指間、下腹、屁股、乳房下方、腳趾縫等處,最容易感染疥瘡。此外,人多群聚的地方,如照護中心、軍營、監獄,是疥瘡最常被發現的地點。
狂犬病又稱「瘋狗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神經性疾病,通常在哺乳動物間傳播,人類因為接觸染病動物唾液或抓咬傷口而感染。 初期症狀會有發熱、頭痛、或抓咬傷部位的異樣感。持續數天後會出現異常亢奮或恐懼現象。潛伏期長短會視傷口嚴重程度與病毒量等因素而定,人的潛伏期一般為3到8週。 一旦發病後,致死率高達 100%,但如果能在動物咬傷後及時就醫,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便可以有效降低發病的風險。
恙蟲病是由一種帶有立克次體之恙蟲(恙蟎)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發熱性疾病。此病是屬於國內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醫師若診斷疑似恙蟲病,應於一週內完成通報。其潛伏期通常為9~12天,在亞太地區,如:台灣、日本、韓國等地十分盛行。恙蟎蟲是一種肉眼不可見的小型寄生蟲,蛛形綱恙蟎科,以齧齒動物,如:老鼠,及哺乳類,如:貓、狗,以及鳥類等為宿主,其中又以齧齒類為主。恙蟎蟲一旦感染到恙蟲病病原體,其幼蟲也會成為帶原生物。在臺灣,恙蟲病的病媒主要是地里恙蟎(Leptotrombidium deliense)。人類在野外、草叢中,若遭具傳染性的恙蟎幼蟲叮咬,經由其唾液使宿主感染立克次體。此病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在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病患中,死亡率可高達60%。
卵巢是女性的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排卵,並且產生女性荷爾蒙,包括動情激素及黃體激素,卵巢癌是指女性卵巢內的正常細胞出現異常分裂的情形,並形成腫瘤。
腹膜癌是一種極少見的癌症,又可分為病灶位於腹膜的「原發性腹膜癌(間皮瘤)」,以及由其他器官癌症轉移而來之「腹膜轉移癌」。大腸直腸癌、胃癌、卵巢癌、闌尾癌、腹膜假性黏液瘤、胰臟癌、膽道癌及子宮癌都是腹膜癌可能的轉移來源。 腹膜顧名思義,是位於腹部內的薄膜組織,由上皮細胞組成,功能是分泌液體以保護腹腔內的器官。被腹膜覆蓋的器官包括子宮、膀胱及直腸…等。腹膜癌與卵巢癌因為疾病特徵類似,患者容易產生誤會。臨床上,常會發生腹膜癌轉移至卵巢的情形;腹膜癌與卵巢癌,在症狀與疾病進程上極為相似,醫師也常會以相同的治療方式應對這兩種癌症,其原因是腹膜與卵巢都是由上皮細胞組成,且已切除卵巢的患者仍有可能罹患腹膜癌(但機率較低)。
妄想症是一種慢性進行、有系統、有組織的思維障礙精神疾病,排除腦外傷、生理疾病或藥物侵害等引發大腦病變所產生的精神病,其妄想內容也不像精神分裂症脫離現實,而會與日常生活的情境相關,例如被背叛、被跟蹤、被人愛慕、被感染或懷疑配偶外遇等,少數可能伴隨短暫的幻覺,嚴重者可能出現破壞、自傷、傷人、自殺、他殺的行為。當一個人堅持這種「曲解事實」的偏見與思維長達三個月以上,就診斷為妄想症,但多數患者通常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不會主動求醫。妄想症的發病年齡不限,但大多好發於中年或老年,依病人的妄想內容,大致可歸納出七種類型: ●情愛妄想型,病人深信某個人正深愛著自己,對方通常是知名人士甚至遙不可及之人,有時病人會被惱羞成怒,進一步做出騷擾、跟蹤、襲擊、綁架等觸法行徑。 ●嫉妒妄想型,堅信伴侶對自己不忠,因而跟蹤和監視對方的一舉一動,通常是子虛烏有的事。 ●自大妄想型,妄想自己具有特殊的身分、地位、權力、甚至與神或名人有特殊關係,有時嚴重者還會認為真實的那位名人才是冒充他的,當面臨過大壓力時,可能做出反社會行為。 ●被害妄想型,是妄想症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病人深信自己遭受各種惡意對待如被跟蹤、被迫害、受騙、被監視、被下毒等,因此變得疑神疑鬼、處處防備,甚至尋求警察的介入或採取法律行動。 ●身體妄想型,懷疑自己身體有毛病進而四處求醫,實際上那些疾病或問題根本不存在。 ●混合型,上述的妄想內容混合好幾種,沒有哪一主題比較突出,就歸為混合型。 ●其他,主要的妄想內容無法明確指出,或無法用上述特定的類型來界定。
鵝口瘡是一種口腔內黏膜急性發炎症,由黴菌念珠菌屬所引起,好發於六個月內的嬰幼兒,尤其是剛發生那幾天,患童會容易啼哭、胃口差,有時伴隨輕微發燒,如果細查口腔內可發現乳白色斑膜,疑似餵奶後遺留的汙漬,但一般奶垢輕拭可脫落,鵝口瘡卻無法抹除,用力擦還會造成出血,這就是黴菌型潰瘍。較大的孩子或成人,通常兩週內可自癒,不過也有少數因治療不及時,病情蔓延扁桃腺、食道、氣管,造成拒食、吞嚥與呼吸困難,甚至感染肺、胃、腸等,引發嚴重併發症。而嬰幼兒因抵抗力較差,通常需經治療才會好,且如果經常復發,應注意是否有先天性免疫失調或免疫功能缺陷。 與其他口腔黏膜疾病不同在於,鵝口瘡一開始便出現大範圍且不規則形狀的白色薄膜;而無論是免疫力低弱造成的嘴破、或病毒引起的疱疹性齒齦炎、腸病毒引發的潰瘍,開始時都是先以紅疹形態出現,接著才起白色點狀膿疱。 鵝口瘡也會發生在成人身上,特別是愛滋病、癌症、糖尿病等患者,及長期使用類固醇如慢性氣喘及過敏,或中耳炎使用抗生素治療,因藥物副作用造成口腔黏膜功能失調,容易受黴菌侵入而發病。
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由與天花病毒同屬的猴痘病毒引起,主要在靈長類和齧齒動物類間傳播;於1958年首次被發現,用於研究目的的猴群中爆發兩波疫情,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在1970年通報首例人類感染,為一名9個月大男孩。 此後陸續於中非和西非地區傳出個案,除了非洲是主要流行國家,近期也開始出現於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美國等國。台灣於2022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24日首次出現境外移入病例,是繼新加坡和南韓後,亞洲第三個出現病例的國家。 猴痘與天花病毒一樣都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皆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分為「中非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其中中非分支嚴重度及傳播力皆高於西非分支。近年猴痘致死率為3%到6%。 通常先出現皮疹,由口腔或從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出現於四肢的機率大於軀幹。通常透過與受感染的人或動物密切接觸,或接觸被病毒汙染的物體而感染,感染猴痘後,身體會出現皮疹且有發燒、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症狀,與天花症狀類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一般會持續14至21天,以症狀治療為主,病人通常會逐漸康復。
缺鐵性貧血是貧血常見的原因之一,主要由於鐵質不足,導致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因而產生一種小球性、低血色素貧血。此病發生在各年齡,台灣地區19~44歲的育齡期婦女中,患有缺鐵性貧血者的比例高達60%,是所有貧血症中最常見的一種。 可透過補充鐵劑(分為口服與靜脈注射),輸血(血色素過低時),治療過程中,須經常接受血液檢查,來確定貧血情況是否改善。飲食方面則可多攝取富含鐵質和可促進鐵質吸收的維生素 C的食物,預防缺鐵。 缺鐵性貧血的診斷只是一種症候群,並非最終的病因,接受輸血或補血劑只是減輕症狀,因此當一個人得到缺鐵性貧血時,一定要仔細尋找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可能原因,並針對造成缺鐵的原因一併處置,才能對症治療。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好發的第一位。乳房是由乳腺小管、乳腺小葉及腺泡上皮構造所組成的,主要功能是製造乳汁。乳癌是由於惡性腫瘤侵略並破壞乳房正常組織而形成的癌病腫瘤,是比較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分為0-4期,第0期原位癌的5年存活率約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