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醫療.呼吸胸腔
搜尋
呼吸道
共找到
2115
筆 文章
-
-
2024-11-1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看遍各科看不好,「心理性咳嗽」做一件事後才緩解!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二十:心理性咳嗽【建議就診科別】身心科 (精神科)美魔女上班族陳姊,去年得過新冠肺炎後,一直反覆咳嗽。一開始有痰,新冠康復後轉成乾咳,並合併腦霧和失眠的症狀。陳姊描述這種乾咳,比較像是喉嚨癢引起咳嗽、常常因為覺得癢癢的清喉嚨,導致不容易入睡,干擾生活與睡眠。看遍各科看不好咳嗽 放長假後終緩解陳姊看過很多醫生,做了很多檢查,胸腔科醫師和耳鼻喉科醫師都覺得肺和喉嚨沒有問題,氣喘的檢查均陰性,嘗試給過氣喘藥物,症狀也不見改善。腸胃科也去看過了,懷疑是鼻涕倒流或胃食道逆流,但吃胃食道逆流和鼻涕倒流的藥物也沒有明顯改善。陳姊看遍了各科的醫師,咳嗽問題還是不見緩解。因嚴重影響睡眠,而轉至身心科治療。身心科諮詢後發現,陳姊在職場上是女強人,在外力求完美,一定要化妝打扮才會出門,身為主管,工作壓力也大,尤其是月底結算業績前,咳嗽症狀較明顯,反而在休假出遊改善,曾經去放長假去東部度假一周,完全沒有咳嗽。生理性、心理性病因常彼此影響 醫人醫病要醫心在進入醫學鑑別診斷殿堂時,前輩們很常會提醒我們,當排除所有具體生理可能導致疾病原因還是找不到病因時,要考慮心理性因素。這句話的前提就是,要先努力的把生理性的病因都檢查過,才能說是心理性的病因。踏入臨床十幾年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更轉變為,其實有很多生理性病因也是來自心理性病因,他們彼此會交互作用,因此,很多時候,生理與心理無法切割的十分清楚。陳姊的狀況,其實可能仍合併了焦慮相關的胃食道逆流咳嗽,甚至也有可能具有過敏性呼吸道的體質,然而,為什麼前面的醫師治療都沒有效果呢?有句話說,醫人醫病要醫心。心病沒醫,身病難好。舉例來說,在腸胃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治療建議中,除了腸胃科的治療藥物外,已經很明確地把身心科用藥放在最後一線。身心症常因自律神經功能已異常在精神科的領域,這些無法歸類的心理導致生理疾病,稱為身心症(somatic disorder),以咳嗽來說,過去簡稱心理性咳嗽,目前正名為身體化咳嗽症候群 (Somatic Cough Syndrome),身心症的診斷前提如前所述,要先排除生理性疾病,後續再經由精神科醫師的診斷。這些個案的身體化症狀,雖然是心理性因素引起,並不代表他們是「故意」演出症狀,身體化症狀的表現,是因為個案的自律神經功能已經有異常,因此可能出現異常的調控,導致咳嗽的症狀。陳姊在王醫師診斷身體化咳嗽症候群,給予身心科藥物治療後,咳嗽痊癒,睡眠品質也明顯改善。因此,臨床上對於咳嗽治療反應不佳,諸多檢查已排除了實質器官造成疾病,個案仍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應轉介身心科做身心、自律神經狀況的檢查,評估有沒有身心症的可能性,做到同時醫人醫病又醫心。【參考資料】1.Vertigan, Anne E., et al. "Somatic cough syndrome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psychogenic cough) and tic cough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habit cough) in adults and children." Chest 148.1 (2015): 24-31.2.Vertigan, Anne E. "Somatic cough syndrome or psychogenic cough—what is the difference?."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9.3 (2017): 831.3.Dockry, Rachel J., et al. "Chronic cough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porting of autonomic symptoms." ERJ Open Research 7.3 (2021).(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1-13 醫療.感染科
肺炎鏈球菌感染創5年新高 醫籲3高風險族群快打疫苗
秋、冬來臨,病毒侵襲,肺炎病例增加,若合併細菌感染,死亡風險增加近3.4倍,「肺炎鏈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疾管署統計,截至10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診病例近200例,達5年來新高,65歲民眾感染個案逾六成。醫師提醒,19到64歲高風險族群未在公費肺炎鏈球菌接種對象之列,建議自費接種降低風險。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是第四類法定傳染疾病,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指出,肺炎造成每年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長年高居台灣人10大死因第三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無所不在,可能導致括鼻竇炎、中耳炎、支氣管炎、侵襲性肺炎、腦膜炎、骨髓炎、菌血症,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張嘉興指出,未在政府公費補助施打範圍中的19至64歲風險慢性族群,包括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心臟病、高飲酒量、吸菸、慢性肝病、慢性肺病、氣喘、感染HIV或其他免疫功能不全病症,及65歲含以上健康成人,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最高可達17倍,若有多重共病,感染風險增9倍,更應保持警覺。張嘉興指出,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尿病患,由於免疫系統較弱,加上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肺功能損傷風險是健康成人1.6倍,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風險增加將近4倍,可能加重氣喘症狀,並引發多種嚴重併發症,如敗血症、腦膜炎等,甚至可能引發急性氣喘發作併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另外,張嘉興說,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病患,致死案例達700例,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症狀,也會引發多重嚴重併發症,包括敗血症、腦膜炎等,引發急性氣喘病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至於每年造成約超過5000人死亡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盛行率約為6.1%,張嘉興提到,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肺功能衰退、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指出,台灣超過200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約17.5%,其中40%末期腎病患者出院後約1個月內死亡,死因包括心因性死亡、終止透析、感染。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19歲以上至未滿65歲的成人慢性疾病族群,建議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遠離肺炎威脅。肺炎鏈球菌抗藥性高 對常見治療藥物高達六成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指出,新冠疫情時,民眾遵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呼吸道感染病例減少,但在2023年解封後再度回升,其中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大幅增加,重回30年前,甚至更高。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抗藥性高達六成,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接種疫苗,盡量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邱政洵表示,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據外層莢膜上多醣體差異可分為92種以上,約30種會造成人類感染,常見的侵襲性感染血清型超過10種,最具威脅的是「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因其堅硬的外殼讓免疫系統難以察覺並抵禦,多年來持續位居台灣成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前5大血清型。 慢性病患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之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表示,成人糖尿病患者感染後,出現併發症機率56.5%、接受插管與手術43.5%、住進加護病房39.1%、死亡率26.1%;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20歲以下糖尿病發生率7年內快速成長40%,這群年輕人若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也易使病況加重。張嘉興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感染血清型3,除了加速肺功能衰退和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至於慢性腎病,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說,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85.7%出現併發症、71.4%住進加護病房、42.9%插管或手術、14.3%死亡,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所謂價數指的就是疫苗能預防多少種血清型,如15價可以預防15種血清型。邱政洵表示,台灣2013年提供部分兒童公費接種PCV13、2015年將其納入國家預防接種計畫,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比率仍維持10%,目前對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感染的臨床特徵、共病與預後仍未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肺炎鏈球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是為當前最需要被關注的15種超級細菌之一 ,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顯示,超過10%肺炎鏈球菌對第一線抗生素(如盤尼西林)具高度抗藥性,而60%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如克林黴素、紅黴素)具高度抗藥性,導致臨床上肺炎治療困難,預防勝於治療,鼓勵民眾打疫苗建立保護效果。張峰義也說,抗生素引發抗藥性也出現在社區,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全台有超過400萬名65歲以上老人,長照機構也有潛在風險。接種疫苗可預防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及相關併發症,「預防一定是上策,治療就要靠運氣,即使最後順利出院,也不代表恢復健康,而是疾病受到控制,但身體變差,恢復不到以往狀態,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加劇老化與失能,死亡率因此上升。」
-
2024-11-0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咳不停、呼吸不順…甲狀腺良性結節阻塞呼吸道,該不該動刀?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九:甲狀腺結節【建議就診科別】新陳代謝科、一般外科(甲狀腺專門)60歲左右的林太太,這二十幾年來常為乾咳和頸部壓迫感所苦,林太太的症狀還包括異物感和吞嚥困難,更困擾的是,只要躺平睡覺就很快被一陣連續乾咳和呼吸困難的窒息感弄醒,因此只能側睡。這麼困擾的問題,怎麼會持續二十幾年都沒有解決呢?咳不停、呼吸不順…甲狀腺問題導致原來,林太太三十幾歲時時曾經有甲狀腺亢進和頸部腫大的病史,這次來新陳代謝門診是來詢問第二意見。林太太早年的甲狀腺亢進,服藥治療痊癒後,便由醫師指示停藥。停藥後追蹤一陣子後沒有異狀,林太太想說好了,就沒有規律追蹤。然而,十年過去後,頸部腫大的感覺又開始慢慢出現,更伴隨著乾咳與頸部壓迫感呼吸不順的症狀。林太太再回新陳代謝科門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發現兩側甲狀腺和中間的峽部都有數顆大小不等的結節。這二十幾年來林太太也接受過好幾次細針抽吸,結果都是良性。也因此,一直沒有決定去做手術切除。然而,這些症狀嚴重影響睡眠和生活,因此,林太太來到莊醫師門診,尋求建議。莊醫師詢問完病史後,仔細用超音波評估患者的結節。原來林太太數顆甲狀腺結節中,有一顆乒乓球大小的結節,剛好「騎」在患者的氣管軟骨上,造成她乾咳與呼吸敏感不順的症狀。莊醫師執行了甲狀腺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結果也是良性。「醫師,有沒有不用開刀的辦法?」林太太對於一樣的良性結果,還是無法決定去手術,擔心切除甲狀腺會有永久甲狀腺功能低下和可能的低血鈣風險,想了解有沒有不用開刀的治療。臨床上,胸腔科醫師有時候也會遇到咳個不停加上嚴重呼吸困難,一眼就可以看到脖子很大的病人,這些患者有可能是甲狀腺異常增生、甲狀腺良性結節、甚是是甲狀腺癌。因為甲狀腺的解剖位置,剛好包覆著我們的氣管,倘若異常增生或長出腫瘤,常常會刺激呼吸道造成咳嗽,甚至呼吸道壓扁導致呼吸困難。有些癌症患者,嚴重時甚至要做氣切才能維持呼吸。因此,要處理這群患者的咳嗽和呼吸困難的症狀,原則上是需要處理根本的甲狀腺問題。甲狀腺良性結節需不需要動刀?首要考量呼吸道阻塞情況相較於惡性腫瘤,甲狀腺良性結節治療方式的考量需要評估是否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所謂呼吸道阻塞的症狀包含呼吸困難、吞嚥困難以及咳嗽。案例中的林太太,已經具備了三種症狀。除了症狀以外,氣道阻塞的徵象可以藉由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鋇劑食道攝影來協助診斷。因阻塞可能會因為結節生長日益嚴重,而呼吸道的通暢於否是攸關生命危險的重要的考量,因此,無論是有阻塞的症狀或是徵象,都要和患者討論手術的可能性。替代療法興起 甲狀腺問題不一定要手術倘若患者願意接受手術,常規的流程是安排手術。然而醫療的發展日新月異,手術的替代療法發展也越來越被重視。如果患者的結節是功能性結節,會攝取碘製造甲狀腺素,可考慮放射碘的療法,因為具有功能性的結節攝取放射碘後,可以被破壞,達到治療的效果。而對於在鎖骨以上的甲狀腺良性結節,另外一個微創的治療方式是超音波導引的甲狀腺射頻消融術(Thyroi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也是近期越來越熱門的門診治療方式。射頻消融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其原理是在超音波導引下將電極針放置在結節內,利用交流電誘導電極針週邊組織分子互相摩擦產生熱量,造成局部組織凝固性壞死使甲狀腺結節縮小。目前根據韓國2017年甲狀腺射頻消融治療指引建議: 射頻消融術可以應用在以下狀況: (1)良性甲狀腺結節,並且造成患者有吞嚥困難、壓迫感、或是影響到外表美觀 (2)毒性甲狀腺腺瘤(或做自主高功能性甲狀腺腺瘤)(3)復發甲狀腺癌或者是轉移淋巴結,且患者不願意或是不適合開刀。至於確切大小來說,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是多以2~3公分為主,2公分以下或3公分以上則要根據患者需求和醫師的臨床判斷來決定。RFA跟傳統手術有什麼不同?目前射頻消融手術在台灣是自費的手術,若患者有不能開刀或是不想開刀的考量,又擔心術後要長期補充甲狀腺素。射頻消融手術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替代選擇。為解決林太太的長期咳嗽和呼吸不順與頸部壓迫感,林太太同意進行甲狀腺消融術,術後一個月,結節縮小了三成,回診表示終於可以躺平睡覺了。半年後她又回診,結節縮到一半以下(減少六成),並表示已經不再咳嗽,生活品質也比以前好很多。【參考資料】1.Over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benign goiter, UpTodate, https://sjr.uptodate.com/contents/overview-of-the-management-of-benign-goiter2.2017 Thyroi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Guideline: Korean Society of Thyroid Radiology, Korean J Radiol 2018;19(4):632-655, https://doi.org/10.3348/kjr.2018.19.4.632(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1-01 焦點.健康知識+
仰睡比側睡好、左睡增心臟負擔?醫師說明各種睡姿優缺點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仰睡優於側睡」,但專家表示,醫學上比較鼓勵「側睡」大於「仰睡」,因為仰睡易因舌根塌陷阻塞呼吸道、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傳言說法錯誤。 (2)傳言說老人不要在太安靜的地方睡、以免容易被吵醒。但專家表示,有些人甚至覺得有白噪音比較好睡,睡眠時環境中的「背景音」要多少才剛好,端視個人喜好,傳言說法錯誤。網傳「再這麼睡覺,你的心臟就廢了」影片,片中提到「仰睡」優於「側睡」、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老人往往比較敏感,不要在太安靜的地方睡、以免容易被微小聲音吵醒。傳言說「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但專家表示,對於有心臟病的人,左睡可能造成壓迫不適,但對於有胃食道逆流的病人來說,左睡有助於防止胃酸逆流,所以「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的敘述雖然沒錯,但也還要視每個人身體狀況、疾病需求去調整,睡眠是非常個人化的,傳言說法不夠完整、傳言說法易誤導。 網傳睡覺姿勢影響身體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再這麼睡覺,你的心臟就廢了!提醒:老年人睡覺要牢記「3不做」 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宜側睡 避免仰睡阻塞呼吸道 傳言提到「仰睡的比那些側臥、俯臥的人,顯示心臟更健康」。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醫學界比較鼓勵的其實是「側睡」,但是也沒有說「仰睡」一定不好,主要還是視個人習慣而定,但有些例外情況要特別注意,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患, 仰睡的時候舌根塌陷、壓迫或堵塞上呼吸道,而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甚至癌症有關聯性,所以醫學界會鼓勵這類的病人「側睡」,基本上就是希望能夠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傳言說法卻說「仰睡比側睡好」、傳言說法錯誤。 胃食道逆流宜左睡 胃袋低於賁門位置 傳言還提到「左邊側臥,雖然有助防止打鼾、緩解胃食道逆流,但會增加心臟負擔」。柳朋馳指出,過去曾有包括荷蘭在內的幾個研究,認為左側側躺時,胃的水平位置會低於位於胃和食道的「賁門」的位置,可以降低胃酸逆流,但柳朋馳指出,改善胃食道逆流不能只靠左睡,主要預防之道是不吃宵夜、不要吃太飽、不要吃太刺激性的食物等等,吃完東西不要馬上躺下、枕頭稍微墊高一點、左睡等,都只是間接改善、而不是針對疾病的本身去作為。傳言說法符合學理。 心臟科較建議右睡 左睡易使心尖有壓迫感 傳言說「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柳朋馳也表示,心臟科醫師通常比較會建議「右睡』,因為人體心臟是中間偏左、左心室的心尖(cardiac apex)部位還會往前翹一點,有些比較敏感的病人,會覺得左睡時心尖會有頂到心壁的感覺,甚至有心悸感、胸悶感,這種情況就比較適合「右睡」。傳言說法符合學理。 但是柳朋馳強調,就像上述仰睡、側睡一樣,左睡、右睡的問題也是一樣,假如民眾本身左睡沒有任何不舒服,左、右隨便都很好睡,就根本毋需刻意計較哪一側。 不建議趴睡 高齡、幼齡易悶口鼻猝死 柳朋馳呼籲民眾,「趴睡』是醫學界最不建議的睡覺姿勢, 除非特定的疾病,像是腰椎有椎間盤問題的病人,在急性期的時候為了減緩椎間盤壓迫才會趴睡,但其實趴睡並不符合人體工學,趴睡時胸口、心臟都會有壓迫感,甚至腸胃也會被壓迫,反而容易睡不好,而事實上各國相關的研究也顯示習慣趴睡的人是最少的,大約只有 5% 到 10% 左右而已,此外年紀太大、年紀太小的人,趴睡還有悶住口鼻、增加猝死的風險。不建議趴睡 高齡、幼齡易悶口鼻猝死 柳朋馳呼籲民眾,「趴睡』是醫學界最不建議的睡覺姿勢, 除非特定的疾病,像是腰椎有椎間盤問題的病人,在急性期的時候為了減緩椎間盤壓迫才會趴睡,但其實趴睡並不符合人體工學,趴睡時胸口、心臟都會有壓迫感,甚至腸胃也會被壓迫,反而容易睡不好,而事實上各國相關的研究也顯示習慣趴睡的人是最少的,大約只有 5% 到 10% 左右而已,此外年紀太大、年紀太小的人,趴睡還有悶住口鼻、增加猝死的風險。 傳言說的研究未提出處 統合分析難證因果 傳言提到「40 萬人、5 年研究」、多國多機構等,未提供明確出處,MyGoPen查詢 PubMed 資料庫並無相關資料,醫師也表示查無符合的研究。柳朋馳指出,如果真的有相關研究,也必須客觀討論研究本身的嚴謹度,從傳言所說的 40 萬人、多國家等敘述,應可推論是一項統合分析的研究,包括收案的範圍、納入樣本的條件等等,條件訂得太緊會沒有相符的樣本可供統計、比較,放得太寬會變得沒有意義、干擾因素太多,且統合性分析只是觀察性的研究、往往難以證明因果關係,所以這些研究在結論的欄位都會說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等,這也是很多坊間傳言引用統合分析型的論文時,往往忽略掉的重點。睡眠習慣極度個人化 背景音多小難以定論 傳言提到「老人敏感,不要在完全的靜默中入睡」、「以免因微小聲音而醒來」。柳朋馳表示,世界上沒有一個零分貝的地方,錄音間、聽力檢測室都還有極低音量的空調送風的聲音,空間中都還是會有背景音、基本的分貝數,太安靜反而睡不著的人通常是患有耳鳴的人,太安靜的會使耳鳴放大而干擾睡眠,醫學上對於睡眠環境到底要多安靜、或是什麼程度的背景分貝數最好,並沒有特別的定論,例如有些人睡覺反而需要「白噪音」輔助入睡,但有人會覺得白噪音很吵;有人睡覺要香氛、有人覺得有香味反而噁心;有人睡覺喜歡硬床,覺得軟床沒支撐、睡起來腰痠背痛,但習慣軟床的人反而覺得硬床太硬、才真的是讓人腰痠背痛,由上述各種例子可知,睡眠是極度個人化的喜好,各種研究的統計通常很難有定論,而且就算統計有意義、對個人也不一定有意義,因為個人的情況就不是統計的那樣,所以民眾面對這樣的研究或傳言時,其實只要確定自己哪樣睡、睡得最好即可,別人的情況僅供參考、不必強求。傳言說法錯誤。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並未提供該研究的出處,傳言提到「仰睡比側睡好」,而「左睡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等說法,專家表示,醫學上通常比較會建議「側睡」、尤其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說「老人不要在完全靜默中入睡」、「以免被微小聲音吵醒」,但環境中本來就會有背景音,背景音分貝多大、多小最適合睡眠,其實難有定論,每個人差異極大,傳言說法錯誤。衛教資源: 衛福部 - 夜夜好眠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 (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sleep.html)
-
2024-10-31 醫療.感染科
颱風在家吃飯得注意「這事」 少女吐到休克全因這病毒
強颱康芮來襲,全台22縣市停班停課,多數人避免外出,選擇在家中度過。醫師提醒,近期社區內不只流行呼吸道病毒,腸胃道病毒也在流行,幾天前一位10多歲少女,不明原因從晚上吐到隔天早上,原想吐完就沒事,隔天卻因為神智不清緊急送醫,當時血壓已低於90mmHg,瀕臨休克,診斷判定是感染諾羅病毒。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颱風天後,呼吸道或是腸胃道病毒感染的患者就會增加,颱風並非導致兩種病毒傳播的原因,而是颱風假間接導致人與人的接觸增加感染率。諾羅病毒是典型「一人感染全家中鏢」的病毒,籲颱風天全家聚首,食物需充分加熱。一位10多歲少女,日前在家中從晚上吐到隔天早上,一開始不曉得嘔吐原因,家人認為休息一下,症狀就會改善,沒想到少女整晚都在吐,一路吐到早上,到了早上不只沒東西可以吐,還神智不清症狀,家人緊急送醫,少女一量血壓竟低於90mmHg,已到休克標準。吳昌騰說,當下立即給予她藥物,同時補充輸液恢復體力,直到可以進食不再嘔吐,才讓她返家,由於少女的嘔吐症狀是因「諾羅病毒」而起,諾羅病毒的傳播方式是吃下被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接觸被諾羅病毒汙染的物體表面,再碰觸到自身的嘴、鼻、眼睛等粘膜傳播。所以即使少女停止嘔吐,諾羅病毒仍可能傳播。諾羅病毒被稱為是「一人感染全家中鏢」的病毒,吳昌騰說,今天全台放颱風假,而社區內諾羅病毒仍處於流行期,家人或朋友間一起飲食,一定要注意食物是否有煮熟,吃飯前一定要將手徹底洗乾淨,避免颱風天後染疫。吳昌騰說,今天是颱風天,如果在家中已經出現嘔吐、拉肚子且無法進食的症狀,建議次數一旦超過5次就要擔心有脫水的風險,需適度補水,超過8次就建議立即到醫院就醫,脫水之後,血壓就會下降,進而導致休克等,恐危急生命。吳昌騰提醒,社區目前仍處於多種病毒感染的階段,呼籲民眾做好自身的防疫措施,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
-
2024-10-31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一直乾咳查不出原因 竟是吃血壓藥引發呼吸道敏感!這些藥物也可能引咳嗽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八:藥物副作用【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五十幾歲的黃小姐,最近一兩個月一直乾咳,不一定什麼時候咳嗽,也沒什麼麼痰。她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狀況,就算是之前得新冠肺炎,也是咳個一兩個禮拜就好了。黃小姐本身也沒有氣喘和抽菸的狀況,最近也沒有流鼻涕,吃止咳藥好像會好一點,但沒吃藥又開始咳,讓她困擾不已,因此來到胸腔科門診就醫。血壓偏高換藥吃 引發咳嗽、呼吸道敏感門診回顧黃小姐這兩個月的健保雲端紀錄,最近的胸部X光並沒有異常,病史問起來也不像過敏性鼻炎、胃食道逆流或氣喘等常見慢性咳嗽的原因。雲端上只有看到高血壓的長期用藥。仔細看了一下黃小姐的資料,上次慢性處方簽有調整過藥物,增加了一個血壓藥。對了一下時間,剛好快要到下一次回診的時間,也就是黃小姐血壓藥物調整約莫是三個月前的事。詢問起來,原來是黃小姐血壓控制原來只服用單線藥物,但血壓偏高,因此高血壓的醫師上次回診時加了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這是一種常見的血壓藥物,降壓效果良好,對心臟和腎臟功能都有保護作用。然而,這個藥有個小小的缺點,有少數個案在服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咳嗽或呼吸道敏感的副作用。通常症狀再加上藥物一個月內就會發生,有些人要吃到六個月才出現,有些人才吃一次就有感覺。症狀以乾咳為主,通常停藥一段時間後症狀就會消失。若出現這樣的副作用,可以更改成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咳嗽的機會大幅下降,藥效一樣可以達到相同降壓和器官的保護效果。我請個案回高血壓的門診調整血壓藥物,個案停止使用ACEI後,咳嗽很快就改善痊癒。對於慢性咳嗽檢查正常的患者,應該要檢視其常規使用藥物,評估近半年有沒有更改藥物,更改藥物的時間是否跟咳嗽發生時間有時序性,比如說改藥後一個月出現咳嗽。倘若更改的藥物是屬於常見和咳嗽副作用相關的藥物,就要考慮調整藥物,觀察個案是否會因此改善。這些藥物也可能引咳嗽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導致咳嗽副作用的藥物,其他和咳嗽相關降血壓藥物還包含:乙型阻斷劑可能引起氣管敏感的咳嗽;鈣離子阻斷劑可能會放鬆食道括約肌導致胃食道逆流相關咳嗽,須視個案的症狀去釐清可能原因。其他藥物如降血糖藥物:Sitagliptin、降血脂藥物:Statins類、止痛嗎啡藥物;Fentanyl、青光眼眼藥水:Latanoprost均有部分報告提其跟咳嗽有關。臨床上也找不到其他原因時,也要列入考慮。當然,如果有的個案慢性病用藥已經好幾年都沒更動了,最近一兩個月的咳嗽,跟他的藥物有關係的可能性就不大,就要朝其他可能去去判斷了。參考資料:1.Shim JS, Song WJ, Morice AH. Drug-Induced Cough. Physiol Res. 2020 Mar 27;69(Suppl 1):S81-S92. doi: 10.33549/physiolres.934406. PMID: 32228014; PMCID: PMC8604055.2.Ding, H., Shi, C., Xu, X., & Yu, L. (2020). Drug-induced chronic cough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action. 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9(5), 3562570-3563570.3.9 Medications That Cause Coughing: Here’s What to Know About a Drug-Induced Coughhttps://www.goodrx.com/drugs/side-effects/medications-that-cause-coughing(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30 養生.聰明飲食
建立身體防禦機制 專家建議秋冬備好8種食物暖身、降感染機率
秋意正濃,病毒數量也隨之增加。據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資料,十月是流感盛行季節,許多人在此之前就開始出現喉嚨痛或鼻塞症狀,現在正是開始建立身體防禦機制的時候;而健康的免疫系統取決於優質睡眠、良好衛生習慣、壓力管理以及均衡飲食。網路媒體哈芬登郵報(Huffpost)報導,人體高達80%的免疫細胞存在於腸道,而專家也逐漸了解,吃的食物會影響腸道中獨特的微生物群,進而影響免疫系統。芝加哥醫師贊柏諾(Carlos Zambrano)表示,臨床證明缺乏某些關鍵營養素會削弱免疫力,增加感染機率。營養師雅米多(Toby Amidor)說,雖然沒有「神奇」食物或飲品可將免疫系統提升至極限,但即使加強一點也有幫助。以下是營養與傳染病專家在家中常備的食物:大蒜具抗發炎與增強免疫力特性,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家艾略特(Tania Elliott)表示,它能提升免疫系統中對抗病毒與細菌的某些化學物質,同時抑制發炎細胞。她說,雖然加熱會破壞大蒜部分功效,但壓碎或切碎可啟動其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如果不想吃生蒜,可將它切碎,並在烹煮前放置10-15分鐘。辣椒食療專家拉普瑪(John La Puma)表示,柑橘是維生素C主要來源,但綠辣椒或紅辣椒同樣富含這強力抗氧化劑,在感冒時有助於抵抗細菌感染。他說,每天應吃兩次含維生素C 食物,身體才能充分吸收。另外,艾略特指出,辛辣食物含有辣椒素,這種化合物可以稀釋黏液,讓引起發炎的病毒與細菌不易孳生。薑與大蒜同樣具抗病毒、抗菌特性,對於預防或舒緩喉嚨痛特別有效。雅米多說,薑含具有消炎作用的化合物薑酚,研究顯示用量越多越好;可將新鮮的薑磨碎或切片,放入湯、菜餚、飲料或茶中,均可獲益。葵瓜籽雅米多說,她喜歡隨身攜帶當零食,它們是維生素E與多種與免疫力有關礦物質的來源。贊柏諾稱,缺乏足夠維生素E,會導致對抗病毒的白血球活性降低。葵花籽也富含鎂,研究顯示,缺乏這種礦物質與免疫細胞活性降低、氧化壓力與發炎增加有關。魚類罐頭拉普瑪表示,多數人都未攝取足夠維生素D,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D攝取不足者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機率高約40%。魚類罐頭是這類營養素的最佳來源之一,根據農業部資料,一份3.5盎司的罐頭魚可提供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的三分之二。麥盧卡(Manuka)蜂蜜贊柏諾選擇的甜味劑是紐西蘭蜜蜂所生產的一種特殊蜂蜜。研究顯示,麥盧卡蜂蜜具抗菌功能,並含有一種有助止咳的天然化合物,比非處方感冒藥更有效。海鹽飲食中不宜攝取太多鹽分,但艾略特喜歡隨身攜帶粗海鹽來舒緩喉嚨痛。她說,感冒時用溫鹽水漱口,特別是海鹽,具消炎效果,有助洗去喉嚨中的病毒、細菌、過敏原和黏液,「越粗的鹽越好」。茶水份是支持免疫系統的重要部分,營養學家格拉斯曼(Glassman)說,但多數人往往不像夏天時喝那麼多水;她特別喜歡薑黃茶,含有可消炎的化合物薑黃素。拉普瑪喜歡綠茶,他說,研究顯示綠茶可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細胞所產生的病毒蛋白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喉癌常見致癌3因素 聲音異常持續2週以上要警惕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七:喉癌【建議就診科別】耳鼻喉科五十歲的陳先生,平常沒有什麼慢性病,上班常需要喝酒應酬,平常也有吸菸的習慣,最近因為喉嚨不太舒服,常常覺得有異物感,需要清喉嚨,同時聲音沙啞和咳嗽,症狀已經超過兩個禮拜。一開始陳先生還以為是感冒,可能是工作太累,每天要講很多話造成,加上抽菸的人不免有些咳嗽,覺得應該休息一陣子就好了,所以並沒有就醫。然而,休息一陣子後,症狀還是沒有改善。陳先生自己服用了一些感冒藥物,也沒什效果,因此來到耳鼻喉科門診就醫。尹醫師詢問病史後,理學檢查看鼻腔口腔沒有異樣,頸部也沒有摸到腫塊。但陳先生聲音沙啞已超過兩個禮拜,因此進行了鼻咽喉內視鏡進一步檢查。內視鏡發現兩側聲帶紅腫及邊緣不規則,高度懷疑是惡性病灶。陳先生在醫師建議下,全身麻醉進行喉直達鏡檢查及切片手術,切片結果是喉部鱗狀上皮癌。喉癌男女發病比例約17:1 常見致癌3因素喉癌是男性常見的癌症,根據癌症登記公開資料,民國110年,喉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0.65%,男女發病比例約17:1。九成以上的喉癌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喉癌常見的致癌因素有三個,即抽菸、飲酒和慢性刺激。其中抽菸被認為是主要的危險因子。香菸本身的刺激以及其所含的焦油與致癌物質,都會引起喉部細胞的變化,逐漸發展成癌症,尤其鱗狀上皮細胞癌跟香菸更是相關,不只可能發生在喉癌,其他諸如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宮頸癌等等,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飲酒也會增加喉癌風險,但傷害不如抽菸那麼大。然而,同時飲酒和抽菸的個案,會加重對喉部的影響,因此菸酒成癮過量的人,喉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在慢性刺激方面,諸如會刺激咽喉的事件,如都市空氣污染,長期需要講大聲講話造成聲帶過度使用,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其他增加喉癌的風險因素包含:暴露於化學物質:如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甲醛、殺蟲劑、紡織及皮革纖維、鎳、鉻、石綿;疱疹病毒感染;乳突病毒感染;放射線治療後;胃食道逆流等。諸如此類可能會刺激喉部的因子,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喉癌好發在中高齡男性,在小孩或青少年極為罕見,一旦發生於小孩或青少年,則需另外考慮遺傳因素。聲音沙啞持續兩週以上要警惕聲音沙啞是喉癌最常見的症狀。沙啞在個案還在疾病初期,黏膜化生,還沒進展成癌症前可能就存在。病人亦可能同時具有喉異物感、咳嗽、痰帶血絲、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咽喉疼痛和耳朵疼痛等症狀。臨床上,許多良性疾病也會有聲音沙啞的症狀,使得大家容易忽略聲音沙啞的危險性。對於持續兩週以上的聲音異常,就要考慮到耳鼻喉科進行詳細的喉部檢查。尤其是年齡介於50至70歲,合併抽菸喝酒的男性,更不可輕忽喉癌的危險性,應盡早至耳鼻喉科檢查。喉癌檢查除原發部位 鄰近呼吸道和食道也要注意耳鼻喉科醫師可利用喉反射鏡檢查喉部及下咽部,若需要進一步檢查,會使用內視鏡協助。內視鏡若於喉部發現有懷疑病變之時,則可安排全身麻醉下進行直接喉頭內視鏡,在直接喉頭內視鏡下配合手術可進行病變處切片檢查以確立診斷。此外,除檢查喉癌的原發部位、大小以及周圍組織侵犯的範圍外,耳鼻喉科在評估喉癌個案時,會考慮有無鄰近的呼吸道和食道侵犯,因此會同時建議支氣管鏡、硬式食道鏡評估有無腫瘤侵犯。搭配如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掃描等,幫助評估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狀可能、其侵犯範圍的判讀。喉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手術與放射線合併治療為主流。早期喉癌的個案,放射線治療也會有不錯的療效。相較於手術治療需要大範圍的切除,放射線治療有時候可以給個案保留吞嚥等功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而對於需要大範圍切除的個案,手術也有使用其他部位皮瓣進行重建咽喉的可能,此部分就需要整形外科的協助。化學治療也是一個選擇,但通常都會搭配手術或放射治療一起執行,或是使用在無法手術的個案。另外,近幾年十分熱門的免疫治療,在無法完全切除腫瘤的個案,也有一定的角色,有待未來更多研究提供更多的證據支持。參考文獻:1.中華民國 110 年 癌症登記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屬2.喉癌,張燕良主任、陳明勗醫師、劉致顯醫師、劉致和主任,國泰綜合醫院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category.asp?category_id=9283.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Head and Neck Cancers, Version 4.2024 — May 1, 2024(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21 焦點.健康知識+
保溫瓶裝水看起來清澈代表沒發霉?醫:不用等看到斑點 4徵兆恐已生黴菌
很多人講求環保或衛生,出門會自備水瓶或保溫杯裝水,但重複使用若沒好好清潔,可能會引發健康問題反而適得其反。如果你以為水瓶只是拿來裝白開水,不會有衛生或污染風險,那就錯了,小心吸入或吃入黴菌和細菌。美國內科醫師蘇美戈(Marianne Sumego)教你如何避免自備水瓶成為病菌溫床。蘇美戈指出,有些種類的細菌和黴菌依水而活,像是湖泊或池塘裡充滿著細菌,在某些情況下,喝下水後就會被這些細菌感染。不光是水瓶,很多細菌也潛伏在廁所和淋浴間這種潮濕的地方。醫師要大家想想,你上一次將水瓶的水倒光是什麼時候?這個瓶子裡大多時間都有液體存在,它很少有完全乾燥的時候,在這黑暗、潮濕和溫暖的空間一開始會生成肉眼幾乎看不到的小黑點,長期下來就會讓水被污染。黴菌對健康的影響有哪些?蘇美戈提醒當你發現自己有一些小病,像是呼吸道症狀遲遲沒有改善,那可能跟你沒有清潔生活用品有關。持續攝入黴菌的症狀如下:‧腸胃問題:黴菌會刺激胃和消化系統,喝下含黴菌的水可能會感到胃部不適、痙攣或腹瀉。‧過敏:有些人對黴菌過敏,即使是少量的黴菌都會引發過敏反應,包括打噴嚏、咳嗽、搔癢和流鼻涕。‧呼吸系統問題:吸入黴菌孢子可能會引起呼吸症狀,如果本身患有氣喘或其他肺部疾病,會導致喘氣和呼吸困難。‧感染:當免疫系統較弱時,黴菌會導致感染。怎知水瓶裡有沒有長黴菌?黴菌其實不如大家想的這麼顯而易見,蘇美戈指出,不是只有出現黑綠點才是黴菌,一開始的型態其實是附著在瓶上的薄膜,被稱為生物膜,那正是細菌和黴菌堆積的徵兆。判斷水瓶是否發霉有以下情況:‧肉眼可見的斑點: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瓶子內看到黴菌斑點,通常為白色、黑色或綠色。‧難聞的氣味或味道:如果水瓶發出黴味,可能還略帶泥土味,即使洗過還是有異味,那就代表潛伏著黴菌。‧水呈現混濁:黴菌會讓水看起來污濁,如果瓶子裡的水看來不清澈,那可能就是長黴。‧薄膜或殘留物:黴菌會在水瓶上留下殘留物或薄膜,如果發現內部有任何奇怪的紋理或塗層,可能與黴菌有關。發現水瓶長黴怎麼辦?可以先用熱水和肥皂進行清洗,有研究顯示,若要殺死黴菌,可以用醋和水1:1的比例調和,讓溶液在水瓶內靜置幾分鐘,然後徹底沖乾淨,之後讓瓶子完全晾乾。平常若想防止黴菌生成,不光是倒一點水進去涮一涮就算了,最好使用洗碗機或倒入溫熱水和清潔劑進行手洗。多久清理一次水瓶?蘇美戈表示建議一週就要對水瓶進行一次上述的深度清潔,若是保溫瓶有內蓋、吸管等可拆卸零件,也得一一拆開,因為細菌會藏身在這些不易觸及的小縫隙之間,能幫助防止水瓶發霉,以及其他種類的細菌進入飲用水中。蘇美戈提醒人們忘記嘴巴和手上都有細菌,每天觸摸、注滿水瓶、打開蓋子等都會導入細菌,因此必須定時清潔。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
2024-10-18 醫聲.Podcast
🎧|潛水風潮夯!4族群風險高,醫師提醒6大注意事項
台灣四面環海,越來越多國人熱愛潛水,但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感冒等患者不適合潛水,潛水者也要小心發生潛水夫病,一旦出現關節痛、皮膚癢等症狀,就要立刻送醫,進行高壓氧治療,切記不可再次下潛,出國潛水回台更要注意一件事,避免加重病情。🎧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有位年輕人第一次到東北角龍洞潛水,被教練發現氣喘發作,導致浮出水面的姿勢詭異、意識模糊,送醫過程中雖恢復清醒,但雙眼失明且出現氣胸,隨後被診斷出罹患潛水夫病,氣泡阻塞支配眼球的血管,經引流與高壓氧治療後,病情轉為穩定,視力恢復。醫師坦言,若救治時間再晚點,恐留下永久後遺症。哪些人不適合潛水?台灣潛水風氣旺盛,以自由潛水為例,據統計,台灣目前約有8至10萬名自由潛水人口,人數持續成長中,預估產值上看每年20億元,但中華民國高壓暨海底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行政副院長彭忠衎表示,自由潛水及水肺潛水牽涉壓力變化,會對人體造成影響,尤其自由潛水單憑正常呼吸和屏息,十分考驗技術,屬於一種極限運動,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潛水。他建議,民眾潛水前,可先至潛水或高壓氧等相關門診評估身體狀況,如有以下疾病或狀況就不適合潛水:1.耳鼻喉(呼吸道)相關疾病:氣喘、鼻竇炎、感冒、中耳炎、耳膜破損、慢性組塞性肺病等。2.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心律不整等。3.心理疾病:精神官能症、幽閉恐懼症、憂鬱症等。4.其他:補牙、癲癇、手術恢復期等。潛水應保持心情平穩 上升慢可避免潛水夫病健康人下水後也不容大意,彭忠衎說,心情保持平穩很重要,若情緒過於高昂激動,將加快心跳,提高攝氧量及氣瓶消耗速度,反而讓潛水者緊張、產生心理壓力,造成惡性循環;此外,俗稱潛水夫病的減壓病是最常見的潛水意外事故,嚴重者可能死亡。當外界壓力增加,會增加氣體在身體組織的溶解率,若快速減壓上升,氣體短時間內快速解離出來,來不及排出體內,將堆積於組織間隙,直接傷害細胞,或阻礙血液循環造成缺血和缺氧,出現關節酸痛、皮膚搔癢及紅疹、頭痛頭暈、倦怠等症狀,甚至視力模糊、肢體癱瘓、呼吸困難、胸悶、胸痛、休克、死亡。彭忠衎分享,曾有位花蓮民眾潛水抓魚時,未注意減壓上升速度,結果罹患潛水夫病,轉送三軍總醫院過程中,陸續發生呼吸困難、呼吸衰竭、血壓下降、昏迷、無法小便、皮膚有斑點,幸好經插管、洗腎及5小時高壓氧治療後,民眾第二天清醒,「治療再拖一點就保不住命。」有些潛水病患欲透過再次下潛、上升,自行調整體內氣泡排出,或打止痛針或類固醇,減緩關節疼痛,但彭忠衎表示,這些方法治標不治本,且後者可能造成關節永久傷害,加重病情,呼籲患者一有相關症狀,應立刻循正確減壓流程就醫,進行高壓氧治療。高壓氧也可治療糖尿病足、嚴重貧血?源自醫治海軍潛水夫病的高壓氧治療,除了透過給予1.4至3.0個大氣壓的純氧,壓縮身體溢出的氣泡,使其重新溶回於組織內,再逐漸減壓,減輕患者症狀,也能提供組織足夠的氧氣,解決缺氧及水腫,改善血液循環,並有助於消炎、殺菌、消腫、傷口復原,因此適應症包含糖尿病足、創傷、眼中風、嚴重貧血等,「但僅是輔助治療,還是要接受前面該做的治療。」潛水6大注意事項若民眾要避免發生潛水夫病在內的意外,彭忠衎提醒:1.潛水前應由醫師評估身體狀況,確認疾病與病史。2.選擇合格且專業的教練、設備與訓練。3.選擇安全的水域。4.應有潛伴隨行,不可單獨一人潛水。5.不可長時間潛水,或短時間內潛水數次,須有足夠的休息時間。6.出國潛水者24小時後才能搭機,避免升空減壓,增加潛水夫病罹患風險。彭忠衎小檔案現職:中華民國高壓暨海底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行政副院長三軍總醫院高壓氧治療中心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睡眠中心主治醫師經歷:三軍總醫院內科部主任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軍醫局醫計處副處長學歷:美國杜克大學博士後研究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國防醫學院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中華民國高壓暨海底醫學會
-
2024-10-18 焦點.健康知識+
八個生活習慣讓人多活23年!哈佛研究:60歲開始養成都不嫌晚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延緩衰老,哈佛大學近期在《NUTRITION》期刊發表研究,根據一項關於美國老兵的調查,發現有八種能讓人延長壽命20年的逆齡抗衰老行為。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與退伍軍人事務部研究人員分析了719,147名40歲至99歲美國老兵的數據(研究期間有3337人離世),結果發現在中年養成8個生活方式,就能幫助延長壽命21~24歲。研究報告通訊作者、健康專家Xuan-Mai Nguyen表示,研究顯示在40歲時開始遵循這八種習慣的人群,與不遵循以上任何一種習慣的人群相比,男性平均壽命長24年,女性平均壽命長21年。即使是60歲才開始養成八種健康習慣,仍能多活將近18歲。八個生活方式讓你年輕23歲1.運動這項研究指出,與不運動的人相比,運動可使全因死亡的風險降低46%。Nguyen表示,發現壽命較長的人每周都會進行7.5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s)的運動。代謝當量是一個衡量運動強度的單位,可以粗略理解為每小時運動所消耗的大卡數。每周運動7.5代謝當量是什麽概念?相當於跑步47分鐘、騎自行車48分鐘、游泳55分鐘、打籃球1小時、划船1.5小時的運動量。2.不濫用止痛片避免止痛片成癮是延長壽命的第二大關鍵因素,可將早逝風險降低38%。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已將止痛片成癮列為全國性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雖能緩解疼痛,但止痛片服用過量可導致木僵、昏迷和抑制呼吸。3.不吸煙這項研究指出,從不吸煙可將早逝風險降低29%,並且「什麽時候戒煙都不晚」。目前世衛組織已將「煙草依賴」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任何年齡段開始戒煙都有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道感染、中風等心血管疾患風險的好處,還能提升免疫系統功能。4.緩解壓力隨著社會競爭愈加激烈,承受壓力也逐漸增大,有效控制壓力可將早逝風險減少22%。緩解壓力對於心理健康、提升夫妻生活精力、增強抵抗力、減少心血管負擔、緩解肌肉緊張與疼痛都有益。如果只靠自己無法有效解壓,也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人士支持等。5.植物性飲食植物性飲食可使長壽概率提高21%,而且我們只要遵循健康的植物性飲食計劃就可以,不必成為嚴格的純素食主義者。在所有植物性飲食中,Nguyen本人最為認可的是富含全穀物和綠葉蔬菜的地中海飲食。6.避免酗酒每天喝四杯以上酒或含酒精飲料就可稱為酗酒,避免酗酒可以將早逝風險降低19%。7.睡眠充足睡個好覺(每晚7至9小時且不失眠)可將全因過早死亡減少18%。數十項研究已證實,睡眠不佳是各種健康問題(包括早逝)原發和惡化的關鍵推手。8.良好社會關係這項研究發現,被積極的社交關係包圍可以延壽5%。與擁有融洽社會關係的人相比,曾被社會孤立過的人全因死亡率要高出32%,感到孤獨的人比沒有感到孤獨的參與者早亡的可能性高出14%。
-
2024-10-17 醫療.感染科
還沒打疫苗就得流感,還需再打流感疫苗嗎?羅一鈞提供建議
預防流感,十月一日起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最近天氣變冷,氣溫不穩定,是否導致流感疫情提前升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最近秋老虎發威,目前預估流感疫情高峰仍在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民眾可先接種疫苗,等待疫苗產生保護力。他也提醒,民眾若已感染新冠或流感,應在無發燒或相關症狀的前提下,再接種疫苗。流感流行期 預估在11月底至12月東北季風來襲,氣溫也開始逐步下降,羅一鈞之前曾經提醒,流感與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可能提前升溫,他今天進一步指出,秋老虎造成的「暖冬」威力發作,因此目前預估流行期仍維持在11月底至12月左右。已感染新冠或流感還可打流感疫若嗎?適逢流和新冠疫苗接種季節,若最近感染新冠肺炎或流感,建議間隔多久才能施打疫苗?羅一鈞建議,感染新冠後,發病或確診日起84天、3個月以上,再接種新冠疫苗。相較之下,他指出,流感痊癒後則無硬性的接種時間間隔限制,民眾盡量要在無發燒或相關症狀的前提下接種,目前採取分階段開放個別對象施打,請大家把握機會。
-
2024-10-14 醫療.感染科
頭痛、走路不穩不是中風…隱球菌感染引發腦膜炎!公園、機車看到牠別亂碰
一位72歲的男性清潔人員,平常會在公園打掃,從去年年底開始,斷續出現右前額頭部鈍痛,還伴隨頭暈及走路不穩的現象,吃了3個月止痛藥後症狀雖然緩解,但始終沒斷根,今年初他的頭痛突然加劇,更發生複視、意識不清、全身無力等症狀,從椅子上滑下,緊急送醫懷疑中風安排住院,進一步檢查發現是感染隱球菌造成的腦膜炎。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珮昀表示,中樞神經感染是指腦部或脊髓受到病原體的入侵,而導致的發炎現象。正常來說,腦和脊髓受到外層顱骨、脊柱以及其下三層腦膜(硬腦膜、蜘蛛網膜、軟腦膜)的保護,病原體不易入侵,但若因外傷或手術植入物、周邊組織(鼻竇炎、中耳炎、骨髓炎等)的感染,或病原體直接血行性入侵,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感染。隱球菌腦膜炎誤認中風陳珮昀說明,腦炎或腦膜炎在臨床上可能會表現出頭痛、頸部僵硬、意識改變甚至發燒現象,導致部分患者可能誤認為腦中風初期症狀;但也有一部分的病人並不會出現以上特徵,導致早期診斷有所困難。以上述清潔工為例,神經學檢查發現病人步態不穩、意識不清,左眼球視野局部受限,肌腱反射減弱,肢體協調性差等症狀。腦部核磁共振並無發現急性腦梗塞,生理檢查排除重症肌無力,最後在他的腦脊髓液和血液的黴菌培養長出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立即給予抗黴菌藥物,並置放暫時性的腰椎引流管降低腦壓,病人意識逐漸恢復清醒。醫師為病人安排住院經引流管、定期做腰椎穿刺釋放腦脊髓液,以控制其腦壓過高的情形。經過數周治療,病人的頭痛、頭暈、複視和體力也逐漸改善,目前病人持續服用口服抗黴菌藥物,預計要服用至少半年,並出院返家回到神經內科門診追蹤。隱球菌腦膜炎好發這類人陳珮昀指出,隱球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伺機性感染病原體,常存在於鴿子或鳥類的糞便中,主要感染途徑為經由呼吸道吸入帶有菌體的塵埃,或經由皮膚傷口接觸或食入病原體,再經由血行性感染其他器官(肺、中樞神經、骨骼、泌尿系統、眼睛⋯⋯等)。隱球菌腦膜炎好發於免疫力低下者,如愛滋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器官移植後的患者等。臨床上表現出亞急性或慢性的病程,起初症狀並不典型,容易被以為是感冒而輕忽,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發燒等症狀,嚴重甚至會意識不清、癲癇、黴菌血症且有生命危險。避免接觸戶外公園禽鳥糞尿陳珮昀建議,預防隱球菌感染的方法為注意環境衛生,定期清理並消毒鴿舍,妥善處理鴿糞,注意傷口清潔,避免食入不潔食物;本身若為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則要盡量避免接觸戶外公園禽鳥類及受鳥糞汙染的土壤、植物或腐爛的有機物、食物等環境。陳珮昀提醒,頭痛和頭暈為神經內科常見症狀,但若症狀反覆或持續未癒,甚至出現複視、肢體無力、平衡感失調、意識改變、口齒不清等神經功能異常,一定要立刻就醫,並告知過去病史及職業、接觸、旅遊、群聚史,由醫師進一步鑑別可能的病因並盡早對症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758.html】
-
2024-10-13 醫療.呼吸胸腔
天氣變化鼻子先知道!醫曝害你感冒的NG習慣:挖鼻孔也上榜
天氣變化,最先感受到的,通常是我們的鼻子。雖然我們不會光因為天氣就感冒,但溫度的變化,則是會直接影響我們對疾病的易感性。因為寒冷且乾燥的空氣,會增加我們感染疾病的可能性,而我們的鼻腔,就是我們的第一道防線。認證肺科專科醫師、紐約醫學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 School of Medicine,)兒科助教兼健康科學與實踐學院公共衛生兼任副教授布朗(Amy Brown)告訴「哈芬登郵報」(HuffPost):「鼻腔設計的目的,是作為對抗感染和過濾環境中的刺激物的第一步。」當外界空氣過於乾燥時,我們的鼻子就必須得加班,把我們吸入的空氣加濕。布朗解釋:「當鼻腔過濾和免疫防禦的功能,因為空氣過於乾燥而無法發揮最佳功能時,那些像是會引起呼吸道感染和感冒的病毒,就能更輕易地進入我們的身體。」嘴唇、鼻子和皮膚的乾燥意味著整體室內環境也很乾燥;民眾可使用加濕器來幫助改善乾燥情況,但布朗警告表示,家中濕度過高的話,反會導致呼吸困難並促進黴菌生長,並建議最佳室內濕度,最好保持在35%到45%之間。但其實,專家表示預防的關鍵,在於保持好你的黏液層。我們的鼻竇內壁有一層鼻涕,也就是黏液層,是可阻擋細菌;該層因為可以在空氣中的顆粒抵達下呼吸道之前,就將之清除,因此至關重重要。鼻腔也含有抗病的纖毛細胞;鼻科醫生菲利普(Peter Filip)告訴「哈芬登郵報」,這些看似「微小的手指狀突起,會一致地跳動,清除黏液、細菌和病毒。」但這些鼻內防禦系統都會受到冷空氣和乾燥的鼻道所影響。如「哈芬登郵報」先前所報導的,研究人員發現,僅是將鼻內的溫度降低華氏9度,就能殺死鼻孔內數十億個抗病毒和細菌細胞中的近50%。濕度會隨著氣溫的降低而減少,導致黏液層難以發揮作用;這種波動與寒冷季節的開始,同時發生;寒冷季節通常從八月下旬或九月初持續到三月或四月;同時,流感季節則通常落在十月到隔年五月之間。雖然涼爽的氣候是鼻乾燥的主要原因,但其他生活習慣也可能造成鼻腔內乾燥;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於脫水、頻繁挖鼻孔、過敏、某些藥物、自體免疫疾病、吸菸以及經常將紙巾和棉花棒等異物引入鼻子,以及蠟燭和空氣清新劑的香味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1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異物嗆食可大可小,若跑進「這裡」最麻煩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五:異物嗆食【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六十幾歲的周大哥,為人開朗健談,最喜歡跟朋友一起吃飯聊天。這半年來不知道為什麼咳嗽不止,時常還會咳出黃綠色的膿痰。去診所看一看,吃幾天抗生素會好些,但過一陣子又故態復萌。診所醫師覺得奇怪,便把周大哥轉診到醫院來進一步檢查。周大哥人看起來很健康,沒什麼異狀,聽診呼吸音右下肺有濕囉音,胸部X光看到右下肺野有部分塌陷,抽血卻又沒有看到明顯感染證據。因為胸部X光異常進一步安排了電腦斷層,電腦斷層發現右中葉局部塌陷的中心,有高亮度影像,疑似有異物梗塞在支氣管間,造成肺葉的塌陷。雞骨碎卡跑進肺 造成反覆咳嗽當下安排支氣管鏡進一步檢查,支氣管鏡看到右中葉黏膜浮腫,清除了痰液後,一包肉芽般的東西擋住出入口,撥開發炎的肉芽,赫然發現一小塊灰白色的硬物嵌在支氣管的肉內,費了好一番力氣,才將灰白色硬物取出,打開燈光細看,原來是一塊雞骨碎片。麻醉藥退了後,仔細詢問周大哥,依稀記得半年前吃飯確實曾經不小心吞到雞骨頭,當時咳很大力,後來就沒事了,想說骨頭那麼小片,應該吞下去應該會跟著大便出來,沒想到竟然嗆到肺去了,還形成慢性發炎造成反覆咳嗽。雞骨頭取出後,周大哥的肺部X光塌陷便打開了,咳嗽和濃痰的症狀也隨之改善,現在他吃東西,會更留意不要一邊講話,避免嗆到了。異物嗆食,也是咳嗽常見的原因。咳嗽其實是身體保護的機制,希望將誤入肺部的異物咳出,避免阻塞呼吸道的危險。大型異物進入時,馬上就會有窒息生命危險;而小型異物嗆入,有時候可以依靠咳嗽保護機制咳出,有時候掉入氣管深處,就容易造成支氣管出入口被塞住,肺部局部塌陷,濃痰發炎的現象。嗆食若進入支氣管 支氣管鏡檢查比胃鏡難過異物嗆到不受限於食物,牙齒也是不少見的異物嗆食的物品,尤其是臥床老人家牙齒狀況不好,容易鬆脫時。若不小心掉入氣管,也會有類似的狀況發生,但大部分都是掉入食道,若是在食道,可以靠胃鏡取出,若是在支氣管,就一樣要依靠支氣管鏡了。支氣管鏡檢查與胃鏡類似,只是支氣管是伸到肺部支氣管,胃鏡是伸到胃食道。胃食道只有一條路進出,支氣管有像森林一樣有很多分支。因此,接受檢查的病患分享,是覺得支氣管鏡比胃鏡不舒服,感覺很像一直溺水一樣無法呼吸,會一直很想咳嗽把它咳出來。所幸,現在很多醫療院所都有無痛支氣管鏡,搭配麻醉執行支氣管鏡,減少檢查的不適感,尤其像異物嗆食這樣需要花時間將異物取出的術式,時間較長,如果沒有麻醉,個案通常難以忍受。唯在執行無痛麻醉支氣管鏡前,須審慎評估個案心血管呼吸功能其麻醉風險。(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11 養生.聰明飲食
中醫師:秋天保養關鍵 海鮮助攻秋季養生,膠原蛋白讓肌膚水潤透亮!
秋燥來襲,應及早保養 每年秋分一過,隨著秋風的來臨,空氣中的水分會逐漸減少,導致秋燥現象。許多人在這個季節會感覺喉嚨乾澀卡卡、皮膚乾燥,甚至出現輕微咳嗽。在中醫理論中,秋季屬於燥的季節,容易損傷肺部和津液,為了避免「秋燥」,台北漢補世家中醫診所中醫師侯俊成建議,日常生活中應以滋陰潤燥為主,調養肺部和補充體內津液,多吃潤肺食補,防呼吸道易變乾;皮膚則適量搽保濕乳液,減少過度使用肥皂,以保留皮膚的天然油脂。中醫食療:梨子與柿餅潤肺防燥 在飲食方面,侯俊成特別推薦秋天食用水梨,像是冰糖燉水梨,有助於潤肺解燥。此外,柿餅也具有滋潤效果,對肺部保養大有益處。秋天吃這些食物,不但好吃,還能讓身體更舒適。滋陰養生:海鮮與潤肺食材的選擇 侯俊成提到,秋季乾燥容易導致體內水分流失,這就是所謂的「傷陰」現象。為了對抗乾燥,他建議攝取海鮮,如蛤蜊和九孔,這些食材能滋陰,保持水分平衡。尤其海鮮中的膠原蛋白對皮膚保濕效果佳,有助於提高抗燥能力,保持水潤。秋天的補養小秘訣:食補與運動兩手抓 秋天的氣候從熱轉涼,是開始養生進補的好時機。侯俊成說,秋天吃些溫補的食材,如生薑或雞湯,這些食物能在寒冬到來之前為身體儲存能量。此外,秋天也是出門登山、呼吸新鮮空氣的好時節,能增強肺活量,讓肺部更健康,遠離秋天常見的過敏、氣喘等問題。白色食物潤肺,杏仁茶與白木耳都是良選 白色食物如杏仁茶和白木耳,對潤肺大有幫助。侯俊成特別推薦,杏仁粉與牛奶或麥片一起食用,能滋潤肺部,還能有益免疫力。此外,白木耳燉蓮子或枸杞,是便宜又實惠的「平民版膠原蛋白」,對於滋潤肺部和清除痰液也有很好的效果。秋天養陰的食物:蜂蜜、山藥與南瓜 「蜂蜜是天然且有效的潤腸選擇。」如果有便秘的問題,侯俊成說,喝蜂蜜水,不但能潤腸通便,還能幫助養陰保健;山藥和南瓜也非常適合秋天食用,這些食材富含膳食纖維,能幫助消化,對腎臟和腸胃的保養效果佳。秋季轉換期,注重保養以應對季節變化 侯俊成最後提醒,秋天是從熱到冷,許多慢性疾病容易在這個時候發作,尤其是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問題。因此,秋天的保養尤為重要,除了飲食調理,還要保持適量運動、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才能順利迎接冬季的來臨。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肺腺癌56歲病逝 胸腔醫:以為是感冒咳嗽 當心已為肺癌早期症狀
藝人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昨晚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發文昭告親友。肺腺癌成為台灣新癌王依據國健署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十五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二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癌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肺癌2020年發生人數已位居第二名,且死亡人數已連續十年排名第一,直到2022才開始推動篩檢,相信下一年度的肺癌發生人數會更多。肺癌早期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不抽菸者應留意空污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之前受訪談汪建民狀況曾指出,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但現在不少患者不抽菸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預防肺癌從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做起‧戒菸:肺癌的預防首先從戒菸開始,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空污: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飲食:建議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定期健檢:定期檢查中除了X光外,還可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檢查。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有健檢計畫時,有需求可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
-
2024-10-04 醫療.中醫
「秋燥」成減重大敵?中醫破除飲食「5迷思」不復胖有3招
秋天想要瘦身,可別讓「秋燥」壞了你的減重大計!中醫師提醒,秋天氣候乾燥,容易耗傷人體津液,容易引發「秋燥」,導致呼吸道不適、皮膚乾燥及便秘等問題。減重過程中,體內水分流失較快,需注意「滋陰潤燥」,以「養陰」為主。飲食上可多攝取潤肺生津的食材,不僅能幫助身體燃燒脂肪,還能保持內外平衡。減肥飲食迷思大破解! 少量多餐、生酮飲食恐讓你越減越肥秋燥傷肺易便秘,中醫認為白色入肺,包括皮膚、毛髮、鼻子、咽喉、氣管都要顧到。麗馨中醫診所院長沈瑞斌醫師表示,秋天常見白色養生食材包括水梨、白木耳、百合、山藥和白蘿蔔等,水梨又稱為「百果之宗」,有助生津潤肺止咳,能入菜;白木耳潤肺止咳;山藥能補肺益腎、潤滑滋養;百合則養陰潤肺,也具清心安神之效;白蘿蔔清熱富高纖。利用桑葉、杏仁、梨皮、蜂蜜等泡茶,也能滋陰養肺。另外,肺與大腸互為表裡,秋燥傷肺恐引起大便燥結,產生便秘,秋天應避免飲食過於辛辣,肥甘厚腻的食物過量也容易囤積體內。尤其秋天要當心節日帶來的聚餐和應景活動,例如月餅、烤肉,恐一不小心就熱量超標,應有所節制。沈瑞斌醫師歸納分析出,民眾減重時常見有5大飲食迷思:▸迷思1:少量多餐,往往控制不當就變成多量多餐。▸迷思2:很多人減重過程只關心數字的變化,常忽略其他引起體重或脂肪量上升的原因,像是近日飲食過鹹、熬夜晚睡,可能導致短時間內體重增加。▸迷思3:近期吃了過多油膩或含糖食物,也會反應在體脂肪上,必須要多花幾天才能燃燒完這些脂肪。▸迷思4:錯誤的生酮飲食可能導致食入過多肉類。▸迷思5:完全不碰全穀類等澱粉食物,可能導致血糖不穩定、膳食纖維含量不足,以上皆不利成功減重。沈瑞斌醫師強調,即便減重仍應飲食均衡,包括全穀類食物、蔬菜、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且要「定時定量」,每天2到3餐,原則上帶有飢餓感再進食較好,建議進餐時用1個碗盛裝固定的分量,確實作好飲食記錄,並設定適當目標,藉由中醫藥物或針灸療法幫助提升內臟器官功能,增加血液循環,促進代謝作用,達到減重效果。通常1週能減去半公斤至1公斤,是合理的減重範圍,1個月就能減去3至5公斤,不要一開始就想快速減肥,只要方法正確,其實減肥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減重速度因人而異 中醫減重善用針灸、埋線與中藥調理中醫減重方式包括:中藥調理、穴位埋線減重及傳統針灸減重,由於每個人肥胖體質並不相同,因此在減重速度上,也存在個別的差異,但能維持不復胖才是重點。門診中常看到長期反覆減重失敗的案例,沈瑞斌醫師提到,有1名60多歲婦人,身高158公分、體重64公斤,自訴反覆減重失敗,身體會呈現溜溜球效應,近幾年自己嘗試各式減肥法更是連1公斤都沒減,這次終於透過調整飲食習慣,輔以中醫藥物和穴位埋線多管齊下,在半年內成功減了10公斤。像這類減肥難度高的患者,只要稍微調整一下觀念,都還是很有機會把體重減下來。沈瑞斌醫師進一步說明,常見肥胖體質為氣虛、血虛、陰虛和痰濕,有些人合併有氣血虛、濕熱或陰虛化火、肝鬱化火合併痰濕體質,體內濕與熱不易消退,必須透過中藥對症調理,通常氣虛族群如熬夜工作,代謝能力較差,需先補氣,並朝滋陰、矯正生活習慣改善。沈瑞斌醫師指出,埋線減重屬於長效的穴道刺激,蛋白質揉成的羊腸線約7到10天就會被身體吸收,埋入後必須按揉穴位,或是散步走路活動,有助埋線發揮瘦身功效,千萬別在埋線後成天當沙發馬鈴薯,那就沒效了。至於針灸減重則希望每次施針後留針時間要夠長,對於時間緊湊的上班族來說,建議埋線減重。沈瑞斌醫師提醒,減重應建立正確心態,吃大餐前後仍應正常進食,選擇挨餓反而會吃進更多熱量,適當運動有助增加血液循環、提高基礎代謝率,晚上11點到半夜3點必須入睡,以免代謝力下降。減重是場長期抗戰,應先設定3個月到半年的減肥計畫表,養成良好習慣,減重後也不易復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8 寵物.寵物疾病
讓毛孩好走!「貓狗臨終前7大徵兆」飼主及時道別不留遺憾,3情況建議安樂死
寵物跟人一樣,都會面臨生老病死,許多飼主想知貓狗等動物能否感受到自己即將死亡呢?這應該是無解的問題,飼主能做的事情,就是讓毛小孩盡量活得開心、活得健康,並了解寵物臨終前的各種徵兆,讓牠好走,也讓自己做好心理準備。毛小孩臨終前會有的7大徵兆1.食慾不振,好幾天不吃東西,也不喝水,這代表身體狀況急劇惡化,而缺乏足夠的營養將降低寵物身體機能。2.行動能力下降,無法行走、上廁所,站立時易失去平衡,躺下時身體搖晃抽搐。3.行為改變,變得孤僻、不願與人互動,或失去對喜愛活動的興趣。4.長期嗜睡,躺在安靜的地方,持續1天以上。5.大小便失禁6.呼吸困難且吃力7.即使身體無力,但還是想討摸摸「3情況」建議飼主考慮讓其安樂死獸醫師蔡志鴻表示,如果貓狗因為年紀大、衰老,出現上述症狀,大部分飼主還能冷靜陪著毛小孩,走完最後一程。但如果貓狗罹患無法治癒的急重症,甚至痛苦難受,或許就必須考慮安樂死,讓毛小孩有尊嚴地離開。一般來說,毛小孩如果出現下列3種情況,就會建議飼主考慮讓其安樂死:1.惡性腫瘤:到了癌症末期,不少毛小孩因劇烈疼痛,而吠叫、呻吟,此時,只能夠過嗎啡等止痛藥物來減輕疼痛,飼主應選擇放手。2.身體器官退化:小型犬年老之後,呼吸道組織軟化,結構異常,以致呼吸困難,導致心臟衰竭,無法行走,仰賴呼吸器,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3.不可逆的末期腎衰竭:以貓咪居多,到了末期腎臟疾病,尿毒指數偏高,神經系統異常,飼主天天餵藥打針,幫忙延續生命,但寵物承受極大的痛苦。延伸閱讀:.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洗腎肋膜積液,輕則咳嗽、重則心臟衰竭!飲食務必嚴控鹽分水分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三:肋膜積液【建議就診科別】腎臟內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保全劉大哥過去有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病史,初期沒甚麼症狀,不以為意,並未規則就醫服藥。加上工作勞累,常常覺得精神不濟,全身痠痛。上班無聊時會聽電台,如果聽到有好用的提神止痛秘方,常常買來使用。然而,沒有規則控制慢性病和濫用不明成分成藥的習慣,讓劉大哥腎臟功能快速下降,還沒50歲就開始洗腎。劉大哥因為工作需要,常常要輪值夜班,飲食時間不正常,外食鹽分又高,很難控制飲食和水分,且因血壓偏低身體不適,洗腎也常常無法洗完,脫水到原來的體重。這陣子劉大哥頻繁的咳嗽,有時還會喘。這天晚上,劉大哥咳個不停,一躺下來就覺得喘到受不了,家人趕快送他到急診就醫。急診醫師發現劉大哥胸部X光有雙側肋膜積水的現象,立即安排胸水引流,引流的胸水是漏出性(Transudate)胸水,心臟超音波顯示心臟衰竭徵象,診斷是體液過多合併心臟衰竭與肋膜積水,安排住院和緊急洗腎。劉大哥住院後還接受了心導管檢查,發現動脈均有80%的血管阻塞,因此置放了支架改善血流。經過這次驚嚇,劉大哥飲食開始嚴格控制水分,並規律服用慢性病藥物,洗腎時也比較不會有脫不乾水的問題,咳嗽和喘也跟著改善了。洗腎水分沒脫乾 輕則引發咳嗽、重則心臟衰竭洗腎腎友慢性咳嗽,是洗腎室常常要處理的問題。洗腎個案有時候累積的水分沒脫乾,這些水分積在肺部和肋膜腔中,就會刺激咳嗽受器,引起咳嗽。倘若累積的量更多,壓縮到肺部擴張的空間,還有增加心臟的工作量,就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和呼吸困難的徵狀。這些個案可能躺著時就會咳嗽,或者姿勢改變時也會咳嗽。長期的避免方式是控制水分,把水脫乾,然而,有不少個案常常因為洗腎期間血壓下降,無法洗完全程,也因此無法脫乾水分。此時就得搭配嚴格控制飲食鹽分和水分的方式,來改善腎友的狀況。此外,因為腎友常常合併糖尿病與心血管問題,因此,咳嗽合併喘的個案,除了安排胸部X光和到胸腔科檢查外,也需要到心臟科排除心臟衰竭和心肌梗塞。有些年輕的糖尿病洗腎腎友,反而常常因為這種狀況,意外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得以及時治療。腎友也容易感染肺結核造成肋膜積液高雄長庚2021年在臺灣醫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的腎友潛伏性肺結核相關研究中,整理過去文獻,發現臺灣腎友潛伏結核測試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Tuberculosis Test [IGRA])陽性率高達二到四成,高雄長庚自己收案的資料是19.3%的腎友IGRA陽性,近兩成的陽性率。換句話說,代表腎友間潛伏性結核的風險偏高,五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有潛伏性結核,這些人未來有發展成結核病的風險。潛伏性結核代表的是個案接觸過結核菌,結核菌潛伏在人體裡,但尚未發病,因此不具有傳染性,不會傳染給其他人。然而,這些個案有5%到10%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結核病,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個案,像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老年人、洗腎個案風險更高。因此,對於有接觸過肺結核個案的腎友,IGRA如果陽性,建議要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可以減少九成的結核病風險,也可保護同住家人不會因為自己發病而被傳染。目前台灣潛伏性結核的防治是鼓勵性質,而非強制治療。因此未接受治療或因為副作用無法完成治療的腎友,建議密集監測自己的狀況。若發現咳嗽持續超過2週、不明原因持續發燒、體重減輕、食慾變差等疑似結核病症狀,建議到胸腔科或感染科就醫,釐清罹患結核可能性。此外,慢性咳嗽合併肋膜積液的腎友,除了腎衰竭和心臟衰竭相關的體液過多需要考慮外,感染肺結核的造成肋膜積液也是一個要留意的原因,少數的狀況下,還需要考慮其他感染和癌症的可能。末期腎病變的個案常常有很多共病,腎臟科的照護除了每年例行的胸部X光追蹤外,也會注意個案是否有合併胃食道逆流、氣喘、呼吸道疾病……等,可能增加咳嗽症狀的共病,轉介給相關的科別治療。參考資料1.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20 (2021) 1350e13602.衛生福利部:接觸者檢查及潛伏結核感染評估與治療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uw1IOseqbnBZMT7JcNufqQ(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5 醫療.呼吸胸腔
室內外溫差逾7度容易氣喘 醫建議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過敏原
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為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推估全台約200萬人有氣喘問題,但平均每5名氣喘患者中就有一人控制不佳。醫師指出,近期季節交替之際,如果室內外溫差超過7℃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建議患者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空氣中的致敏因素,以減少氣喘發作。北醫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郭漢彬說,氣喘主要以外因性氣喘為多,因外來過敏原如塵蟎、動物、菌、花粉等誘發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氣道收縮、分泌物增加等,進而出現如「喘、悶、咳」等三大氣喘現象,但卻容易被當作一般感冒處理。氣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響全台200萬人,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信閔指出,許多患者不曉得自己是否有氣喘症狀,久咳不癒輾轉就醫才確診。若氣喘放任不處理,恐造成氣道反覆腫脹與重塑,影響呼吸及生命安全。郭漢彬說,許多氣喘患者治療態度消極,服藥時間不穩定、類固醇吸入不足量等,都是常見的錯誤行為,不少患者認為「發作時再就醫即可」,或擔心類固醇的心悸、惡心暈眩,或是喉嚨痛、月亮臉與水牛肩等副作用,而未積極治療。郭漢彬提醒,如氣道未受到良好控制,時常發炎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使氣道變小,恐演變成嚴重氣喘,不僅發作頻率提高,肺功能更可能因此衰退、出現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嚴重者甚至有死亡風險。時序即將進入秋冬換季,台灣氣喘暨過敏疾病衛教學會指出,當室內外溫差超過7℃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加上秋冬盛行東北季風,會使得空氣中PM2.5的含量升高,增加氣喘患者對汙染源的過敏反應,適逢開學季,校園中的灰塵髒汙等過敏原與流感病毒,也會增加發病機率,家長也應多留意家中孩童是否有氣喘症狀。郭漢彬建議,若民眾有類似症狀,應及早進行相關血液檢測,確認急性過敏免疫球蛋白E(IgE)對各別過敏原的濃度是否過高,找出真正造成氣喘的主因,現行治療除口服藥、吸入型類固醇等,也有更精準的生物製劑,從源頭阻斷發炎反應,若出現久咳不癒、胸悶與喘鳴聲等類似氣喘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4-09-25 醫療.感染科
RSV疫苗有必要打嗎?醫分析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風險,建議「這些人」最好施打
今年歌神張學友在臺灣的演唱會因為呼吸道融合病毒確定停辦,各大媒體報導了這個意外的消息,瞬間讓本來大家不太常聽到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變成家喻戶曉的疾病。呼吸道融合病毒在小兒科的患者並不陌生,兩歲以下的小朋友,九成以上都得過這個疾病,大部分是輕症。然而,呼吸道融合病毒造成下呼吸道感染的幼兒或兒童,肺功能會受到損傷,造成肺功能下降,可能導致氣喘、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發作和影響。也因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建議給於嬰幼兒被動免疫的呼吸道融合疫苗單株抗體,或是鼓勵孕婦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保護小孩。呼吸道融合病毒高齡者盛行率不如流感,但重症率高於流感對於成年人方面,因為呼吸道融合病毒並沒有特效藥物,所以除了重症患者,臨床上很少做這個篩檢。因此,過往大家對這個疾病的認識並不多。國外研究呼吸道融合病毒在65歲長者盛行率約3-7%,國內成大醫院的研究,60歲以上門診病患,呼吸道感染篩檢的盛行率約3.6%,和流感18.2%相比,大概是六分之一。而同樣成大的研究,加護病房的盛行率,呼吸道融合病毒5.7%,流感是12.7%,呼吸道融合病毒與流感的差距拉小,也間接證實了呼吸道融合病毒雖然盛行率不如流感常見,但重症率高於流感。美國疾管局的橫跨了美國25間醫院的調查報告也指出,對於60歲以上的長者,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後住院患者需要使用呼吸器的比例快四分之一(23%),流感重症和新冠重症插管的比例都大概只有呼吸道融合病毒的一半。RSV住院的重症死亡率(13.5%)高於新冠病毒,且是流感死亡率的兩倍。基於呼吸道融合病毒對高齡者感染的嚴重後果,讓美國疾管署去年建議60歲以上著長者接種呼吸道融合病毒,避免RSV造成的重症。然而,這項政策在今年六月重新限縮,改成建議75歲以上長輩施打,60到74歲患者,則建議評估有重症風險再施打,這些風險包含有慢性肺病、糖尿病、肥胖、免疫不全、住在機構的長者等。施打疫苗益處仍大於潛在風險在宣布這項政策的同時,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同時舉辦了會議,更新了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在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長輩風險的簡報。對於市面上葛蘭素(GSK)與輝瑞兩種RSV疫苗的風險做了探討。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身體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神經的嚴重疾病,可能造成全身癱瘓或呼吸衰竭死亡。約莫八成的個案可以恢復到自行行走,而有5%到10%的個案可能受到無法恢復的神經損傷。發生的原因不明,一般的發生率每十萬人有1到2人。經過嚴格統計分析後,葛蘭素的RSV疫苗接種族群的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約每十萬人有2.8人發生,輝瑞的疫苗約每十萬人有13.69人發生。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對這個會議的結論是:這些資料並沒有明確的指出疫苗增加格林-巴利症候群的風險,但是也無法排除相關。最後,美國食藥署認為RSV疫苗對於預防重症住院的益處仍大於疫苗潛在的風險。60歲以上慢性心肺疾病與糖尿病都建議施打疫苗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在長輩在呼吸道感染的盛行率,雖然比流感和新冠肺炎少,但如果嚴重到需要住院,需要使用呼吸器和死亡的比例就大增。此外,呼吸道融合病毒傳染力是流感的三倍,加上兩歲以下的小朋友幾乎都得過,所以家裡如果同時有幼兒和合併慢性病的長輩,就會建議長輩接種,減少感染重症的風險。目前,國際上包含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指引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議,以及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引都建議60歲以上、有慢性心肺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因為這些高齡合併慢性病的長輩,比起其他病患有更高的RSV重症和死亡風險。欣剋融同欣剋疹佐劑 保護力持久安全性高目前,台灣已引進自費的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葛蘭素GSK的欣剋融疫苗使用的佐劑與其知名的新帶狀皰疹疫苗欣剋疹相同。可以加強免疫反應,延長疫苗保護力,對於這種不停突變的RNA病毒,這算是跨時代的發展。對於60歲以上的慢性病患者,預防下呼吸道感染的保護力超過九成。換句話說,就是得到RSV的話,可能還是會輕微感冒,但九成以上患者不會發展出支氣管炎或肺炎。而持續接近一年半,兩個感染季節的追蹤,RSV疫苗的保護力仍可維持七成左右,也就是目前證據保護力支持兩年打一次疫苗,至於第三年要怎麼做,還需要後續研究資料支持。而因為他的佐劑使用和帶狀皰疹欣剋疹一樣,所以副作用也大同小異。主要以局部注射部位疼痛、頭痛、發燒、關節痛、肌肉痛以及疲勞為主。須留意的是,葛蘭素的疫苗並不適用於懷孕與授乳的婦女。目前臨床上還是建議60歲以上有合併慢性病長輩優先施打,對於75歲以上沒有慢性病的長輩,考量到年紀也是風險因子,可依循美國疾管局建議施打。參考資料1.Zar, Heather J et al. Early-lif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disease and long-term respiratory health,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Volume 0, Issue 02.Falsey A, Hennessey P, Formica M, 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elderly and high-risk adults. N Engl J Med 2005;352:1749-59.3.吳宗祐、盤松青、呂俊毅、陳宜君,呼吸道融合病毒與副流感病毒之介紹,感控雜誌 2023:33:107-1144.Shih HI, Wang HC, Su IJ, Hsu HC, Wang JR, Sun HFS, Chou CH, Ko WC, Hsieh MI, Wu CJ. Viral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Adult Patients Attending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 Taiwan, 2012-2013: A PCR/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Study. Medicine (Baltimore). 2015 Sep;94(38):e1545.5.Cia, CT., Lin, IT., Lee, JC. et al.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in pragmatically selected adul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Sci Rep 11, 20058 (2021). 6.Disease Severity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Compared with COVID-19 and Influenza Among Hospitalized Adults Aged ≥60 Years — IVY Network, 20 U.S. States, February 2022–May 2023, CDC, Weekly / October 6, 2023 / 72(40);1083–1088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2/wr/mm7240a2.htm7.Dr. Patricia Lloyd, Evaluation of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 following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Vaccination Among Adults 65 Years and Older, MEETING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Vaccine, Adults, June 26 – 28, 2024 https://stacks.cdc.gov/view/cdc/157862/cdc_157862_DS1.pdf8.黃俐文醫師,神經的急性發炎 認識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亞東院訊第145期 2011年12月9.GLOBAL STRATEGY FOR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PD: 2024 Report, GOLD10.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202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11.RSV in Older Adults, CDC, https://www.cdc.gov/rsv/older-adults/index.html12.Michael G Ison, Alberto Papi, Eugene Athan, Robert G Feldman, Joanne M Langley, Dong-Gun Lee, Isabel Leroux-Roels, Federico Martinon-Torres, Tino F Schwarz, Richard N van Zyl-Smit, Céline Verheust, Nancy Dezutter, Olivier Gruselle, Laurence Fissette, Marie-Pierre David, Lusine Kostanyan, Veronica Hulstrøm, Aurélie Olivier, Marie Van der Wielen, Dominique Descamps, for the AReSVi-006 Study Group ,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Prefusion F Protein Vaccine (RSVPreF3 OA) in Older Adults Over 2 RSV Season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78, Issue 6, 15 June 2024, Pages 1732–1744
-
2024-09-22 醫療.中醫
秋分到!中醫提醒留意2身體指標 2食譜、3穴位有助益氣潤肺
9月22日是24節氣的「秋分」,中醫師提醒,要留意呼吸道疾病、皮膚及黏膜疾病,或心理憂鬱及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病症,地處海島型地域的台灣,要注意脾胃機能及濕氣是否代謝順暢;如想在下雨天吃鍋暖胃,營養師建議,鍋底挑選要留意上火、高熱量問題,高油高鹽也容易造成消化負擔。秋分象徵夏天的結束與秋天的開始,開業診所中醫師周大翔表示,秋分以後日照時間逐漸縮短,氣溫逐漸降低,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陽氣漸漸收斂、陰氣慢慢增長,萬物生長方向走向收藏,節氣特性會產生相對應的生理病理變化,包含慢性支氣管炎、氣喘、鼻黏膜乾燥鼻過敏等「呼吸道疾病」;皮膚脫屑症狀、皮膚搔癢症、乾眼症、頭皮脫屑落髮等「皮膚及黏膜疾病」;心理憂鬱及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疾病。周大翔說,因陽氣逐漸斂藏,藥物使用除了補肺氣及宣通肺氣外,滋陰潤燥藥物不可少,常見養生保養藥物有西洋參、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烏梅等,常見養生食物有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百合、水梨等,也應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香料過度調理食物,因為這類型食物具有宣通氣機特性,短時間內雖有理氣舒暢的效果,但因躁性較強反而會傷津耗氣。地處海島型地域的台灣,要注意脾胃機能及濕氣是否代謝順暢,周大翔表示,氣血虛弱體質的人可以開始補氣補血,但要以「平補、涼補」為原則,夜間需準備薄外套及帽子避免吹風,白天可曬太陽去除秋分收斂之氣導致的憂鬱情緒,每天快走或慢跑等適度有氧運動,除了有助於肺氣宣發,氣機通暢外,可以加強毛孔打開,因秋分之氣斂藏導致汗孔不開,影響水液代謝能力。最近幾天總是陰雨綿綿,最適合和親友團聚吃火鍋,營養師夏子雯表示,麻辣鍋是許多人秋冬的首選,鍋底的挑選及烹煮方式十分重要,不僅要留意上火、高熱量的問題,高油高鹽也容易造成消化負擔。夏子雯建議,健康吃火鍋可以適量海鮮,或板豆腐、嫩豆腐、雞蛋豆腐、去皮雞肉等,取代油花多的肉片,減少過多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加入青菜、菇類等,有助於消化;若有需要沾醬,可以蘿蔔泥、蔥、薑、蒜等天然的辛香料為基底,抗氧化物含量高,再加入少許醋、醬油、沙茶調味;澱粉則以南瓜、芋頭、山藥取代白飯與麵條;飲料選擇無糖茶飲,零熱量又可以解油膩。另外,周大翔也提供2食療、3穴位,讓民眾益氣潤肺:秋分【穴位】按摩※合谷穴:取穴於手背第1至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每日按壓15至20分鐘,可幫助疏通全身氣機、活化免疫力。※壇中穴:取穴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間,每日熱敷或按壓15至20分鐘,搭配合谷穴配穴,可以助大腸經進入胸腔氣機開通,氣機通暢可以連接脾胃之氣向上布達,以生津潤肺。※太溪穴:取穴於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每日按壓15至20分鐘,可以幫助疏通全身氣機,透過腎經原穴向上輸布氣血可以利用腎氣弦接脾胃之氣來養肺潤肺。秋分【食療】食譜※益氣潤肺茶成分為西洋參3克、麥門冬6克、五味子3克、枸杞3克、陳皮1克、甘草1克,放入300毫升水中,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藥方主要透過生脈飲加減來補肺潤肺,其中西洋參除了補肺氣外,對於生津潤燥效果良好,加上麥門冬養胃陰及五味子斂藏耗散之氣,枸杞養肝血及陳皮理氣消積,簡單養生茶飲可以達到基本宣肺、養肺、潤肺的效果。※木耳蓮子湯成分為新鮮白木耳1至3朵,視個人口味加減量、百合10克、蓮子20顆左右,視個人口味加減、紅棗5至10顆剖開、西洋參3至5片,放入電鍋並加入約500至1000毫升水量,根據個人喜好濃稠度適量加減,燉煮半小時至一小時,最後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食用,具有滋陰補虛、潤肺止咳、美容養顏、助安眠等效果。
-
2024-09-20 焦點.元氣新聞
台東3死中毒案,奪命「阿粨」檢出劇毒農藥托福松!有機磷農藥中毒症狀有這些
台東縣賓茂部落曾姓老婦做的原住民傳統美食「阿粨」,造成疑似集體食物中毒案,除曾婦等三人死亡,仍有六人在加護病房治療,衛福部昨驗出阿粨含有機磷農藥托福松,台東地檢署今將剖驗死者遺體釐清死因。曾婦家人堅稱未用有機磷農藥,也未發現近日有部落農民購買托福松。台東中毒案 「阿粨」驗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八十三歲曾姓婦人,十七日以蝸牛等食材包十條阿粨後,食用後身體不適,送醫途中死亡,親友趕來弔唁治喪,食用阿粨後,十八日也有十一名親友不適送醫,其中兩人不治,六人住進加護病房,另三人治療後已返家休養。台東馬偕醫院加護病房仍有四名患者,除一名女性患者仍昏迷,其餘三人都已恢復意識,男童今天可望移到一般病房;部立台東醫院收治一名女患者雖仍昏迷,但眼睛會眨動,對聲音有反應;台東基督教醫院有一名女患者,前晚開始使用解毒劑治療,昨已無抽搐現象。馬偕急診室醫護曾在病患身上聞到疑似農藥味,懷疑與神經性毒物有關。衛福部昨公布檢驗報告,在同批未食用的粽子等食餘檢體中,檢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以每顆小米粽約三百公克計算,推估有機磷濃度卅毫克,農藥來源,則待檢調進一步釐清。至於「蝸牛」及「克蘭樹葉」等檢體則未檢出農藥成分。「托福松」吃到一點點就可能致死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老鼠試驗發現,「托福松」口服半致死劑量為每公斤一點六五毫克,以此換算,六十公斤成人半致死劑量為九十六毫克,但人體反應要比老鼠更為敏感,無須到九十六毫克,就可能致死。台東馬偕醫院醫務副院長蔡耀中說,有些除草劑是有機磷,神經性毒物會影響呼吸心跳,造成呼吸衰竭,此次收治的病人多少都出現喘、呼吸困難等症狀,使用有機磷解毒劑後情況有改善。食藥署人員及毒物專家昨再度前往賓茂村查訪及採樣,隨後轉往太麻里一家農藥行訪查托福松買賣及使用情形。警方說,昨天二度訪查仍未發現可疑農藥,太麻里小間農藥行未販售此農藥,一家較大的農藥行近日也沒有賓茂部落的農民購買。發生集體中毒案後,賓茂部落瀰漫哀傷氣氛,昨天證實與農藥托福松有關,曾婦家人十分驚訝,堅稱包裹阿粨的克蘭樹葉是在樹上採集,蝸牛也是來自田間撿拾,不解為何阿粨食餘會驗出托福松。警方與衛生局仍持續追查農藥來源。蘇一峰:有機磷農藥中毒 立刻送醫能救回【聯合報/ 記者楊德宜/台北即時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科主治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看到報導小米粽中毒者,在急診的症狀是痰和口水非常多,還有一股特殊的味道,讓人猜想會不會是有機磷農藥。典型的有機磷殺蟲劑中毒症狀,包含瞳孔成針狀、昏迷、口水多、痰多、呼吸或嘔吐物中有濃烈農藥味。他說,這種有機磷農藥中毒,如果到醫院時,趕快插管去維持呼吸道的通暢,大部分是可以救回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2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支氣管擴張症止不住的膿痰!細菌移生問題多,綠膿桿菌最棘手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一:支氣管擴張症【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大量痰合併血絲 支氣管擴張症病灶乾乾瘦瘦的糖尿病個案陳阿姨(化名),前幾個月剛新冠肺炎重症出院,出院後生活一切正常。這幾個月突然開始冒出大量的痰,有時黃有時白,痰很多時會咳嗽,但更多時候是像湧上來一般,直接滿到喉嚨出來,不時要吐痰令她覺得十分困擾。除了痰多外,其實也沒有特別不舒服,不會喘也沒有發燒,但家人看她整天吐痰,還不時有大量黃痰出現,感到擔心,怕像上次肺炎那麼嚴重,連忙帶來胸腔科看診。仔細問起來,陳阿姨其實從出院後就常常有痰,只是最近越來越多,常常覺得滿出喉嚨,而且大部分是黃色的,有時候還會合併血絲,才擔心是不是又感染了,趕快來就診。胸部X光影像,顯示上次嚴重新冠肺炎後的病灶雖然有消散,但卻留下許多線狀的陰影,看起來支氣管壁變厚。電腦斷層檢查顯示支氣管擴張症的病灶。支氣管鏡檢查沒有看到明顯出血,但洗出來的痰液培養細菌卻是陽性。痰液淤積致細菌移生 綠膿桿菌最棘手支氣管擴張症除了遺傳性的囊腫性纖維化疾病外,大部分是其他疾病後期導致支氣管擴張的表現。成因包含呼吸道感染後的破壞、長期異物吸入或胃食道逆流、先天性結構或纖毛異常、結締組織疾病的發炎破壞、免疫低下、惡性腫瘤等原因。因為這些發炎破壞,導致肺部結構改變,支氣管擴張,肺部清除痰液的功能下降,痰液淤積,如同不通的水溝容易滋生細菌一般,支氣管擴張的患者也容易有細菌移生的問題,這些移生的細菌不一定在第一時間導致肺炎,但只要病人的免疫一有機可趁,急性發作的喘咳痰常常就隨之而來,一次一次的發作都會增加破壞,最後導致個案不只有咳嗽有痰,還會合併喘和咳血還有呼吸困難等問題。支氣管擴張症的個案常常合併呼吸道氣流阻塞的狀況,也常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共病,共病的個案更容易急性發作,預後更差。因此肺功能在這一族群也是很重要的檢查,陳阿姨的肺功能已經符合肺阻塞的診斷,雖然她平常活動量不多,不覺得喘,但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減少氣流阻塞,避免支氣管擴張症惡化也是重要的治療。加上她患有糖尿病,細菌培養結果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這種細菌常常造成糖尿病患者嚴重的全身感染,因此同時投予口服抗生素治療。支氣管擴張症的個案,更常見的移生細菌是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合併綠膿桿菌移生的個案有不少報告都顯示有較差的預後。支氣管擴張症首重痰液排除和避免急性發作對於這類患者,最重要的是協助痰液排除和避免急性發作。協助痰液排除方面,化痰藥物和肺部復健裡面的姿位引流、拍痰技巧、咳痰技巧都是非常重要的衛教,通常建議家人和個案一起參與肺部復健,學習擺位,讓個案擺好位置後,家人協助拍痰,達到良好的排痰效果。避免急性發作的部分,則是呼吸道相關疫苗建議打好打滿,減少感染誘發惡化因子,像是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就處理好胃部問題;避免接觸環境髒亂有呼吸道傷害物質的地方;有肺阻塞或其他容易急性發作共病的患者,要控制好共病。陳阿姨經過治療後,痰液狀況大幅改善,姿位引流拍痰後仍會有白痰咳出,但在家人細心照顧下,整體進步很多。支氣管擴張症在肺結構上通常是不可逆的進程,但做好疾病管理和日常照護,就可以疾病獲得控制,功能和症狀都可以明顯改善。(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0 醫療.兒科
8歲頭暈2天突說不出話 竟是腦炎
孩童突然頭暈、嗜睡、活動力變差,小心可能罹患腦炎。一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輕微腦水腫,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續檢查診斷女童是腦部遭到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活蹦亂跳的出院。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說,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是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致;腦炎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該名女童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經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治療後,除在病房安排復健外,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女童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馬偕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女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針對腦炎造成意識不清,施以「開竅醒神」穴位、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合併治療,一周三次,一次15至20分鐘。黃佳雲說,腦炎一開始可能出現非特異性症狀,但家長應注意孩童有無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惡心、嘔吐,以及活力或食欲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等症狀。因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惡心、嘔吐或皮疹。
-
2024-09-07 養生.抗老養生
為何白露是重要時節?白露養生4重點有助增強抵抗力、防疾病
白露節氣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一般落在公曆9月7日左右,是秋季轉涼的標誌,也是人們注重養生的重要時刻。在這個節氣裡,大自然開始逐漸轉入秋季,氣溫逐漸下降,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也會因此產生變化。因此,白露節氣是一個養生的重要時節,人們可以通過適當的養生方法來調整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白露之後,就開始出現典型的秋天節氣,儘管白天仍覺得熱,入夜後轉涼,中醫師提醒,季節交替之際免疫力下降,燥氣易傷肺,今年又有新冠病毒威脅,防秋燥、潤肺補氣,飲食生活作息適時調理,才能抗秋燥也防病毒。白露時候溫差大,漁業與農業都逐漸豐收在白露之後,因為夜晚涼,水氣遇冷凝結成白露,所以稱為「白露」。白露之時,正值二期水稻孕穗期,早植稻進入抽穗期。「白露南十日九日濕」,表示天氣漸涼了,若刮南風,則降雨多,南風起自海洋,自然帶來濕氣。台灣民間到了八月,處處桂花飄香,麻豆的文旦、新埔的紅柿已經開始上市。傳統的客家風俗,八月初一是秋祭掃墓的日子。在台灣的白露時節,也是豐收時候,在北中南分別有相關蔬菜能夠採收:.北部:鬥菜、花椰菜、胡瓜、菠菜、甘薯、萵苣、番椒.中部:花椰菜、菠菜、蕪菁、萵苣、番椒.南部:荷蘭豆、白菜、芥菜、落花生、大豆白露與諺語.白露水,卡毒鬼:白露雨水性毒。.白露大落大白:白露日下大雨,二期稻大部分會白穗。.八月八落雨,八個月沒乾土:八月初八下雨,占長雨。「白露」養肺多吃白色食物 少吃辛辣燥熱物俗話「白露秋分,一夜冷一夜」,中秋之後,天氣更會明顯變冷、更乾燥,「呼吸系統」最敏感,免疫力較差時,容易遭細菌、病毒的侵襲,上呼吸道疾病、過敏性疾病容易發作,要當心如感冒、鼻過敏、氣喘、慢性肺部疾病復發或惡化,因此必須提升免疫力,做好秋季養生,病毒就不易侵犯。秋天天氣轉為乾燥,中醫師提醒,這時候要特別提防燥邪傷人。所謂「秋養肺」,一定要多喝水,多吃白色食物來補肺養肺、舒緩秋燥,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薏仁、百合等。另要避免吃過於辛辣、燥熱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食物、麻辣鍋等。而秋天萬物凋零,也容易令人觸景傷情,憂鬱症患者要特別留意,憂鬱情緒可能導致免疫力降低,要儘可能培養樂觀心情、調整情緒,維持規律生活。白露養生四要點一、調節飲食,注重養生食品在白露節氣,氣溫開始下降,人體的消化能力相對減弱,因此在飲食上應該注重清淡易消化的食品,避免暴飲暴食和攝入過多的油膩食物。建議飲食應以五穀雜糧為主,增加蔬菜、水果和豆製品的攝入,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和纖維,有助於調節腸道功能,維護消化系統健康。此外,白露節氣也是栗子、柿子、梨等食品豐收的季節,這些食品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於緩解秋季干燥的症狀很有幫助。適量食用這些食品,有助於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調節氣血,增強免疫力。二、適度運動,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白露節氣適合進行一些適度的運動,例如晨間散步、太極拳、瑜珈等,這些運動可以幫助人們順應自然的變化,調整身體的陽氣,保持身心的平衡。同時,適當的運動還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代謝水平,有助於防止一些常見的秋季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等。此外,白露節氣天氣逐漸變涼,人們應該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尤其是腳部要保持溫暖。穿著適合的衣物,避免長時間待在潮濕的環境中,防止受涼。另外,白露節氣的日照時間開始縮短,天氣變化較大,人們容易產生睡眠不足的問題。因此,建議人們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晚上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以免影響睡眠質量。三、注重情緒調節,保持心情開朗白露節氣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節,人體的情緒也容易出現波動。因此,要注重情緒調節,保持心情開朗,遠離壓力和焦慮。可以通過閱讀、旅行、聽音樂等方式來放松心情,也可以與家人朋友交流,分享心情,緩解情緒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四、預防秋季常見疾病在白露節氣,人們應該預防一些常見的秋季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等。除了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外,還可以通過增加維生素攝入、勤洗手、保持室內通風等方式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此外,白露節氣是蚊蟲孳生的時節,人們應該加強蚊蟲防護,避免叮咬,防止傳染一些傳染性疾病。綜上所述,白露節氣是秋季的一個重要時節,人們應該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生活方式,注重飲食衛生,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情緒,預防疾病,以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白露」補氣潤肺料理百合蓮子湯做法:蓮子、百合洗淨,放入鍋內同煮,加入些許冰糖調味即可。也可加入些許銀耳同煮。效用:潤肺清燥、止咳消痰。柚子雞做法:柚子去皮留下果肉,塞入洗淨的雞隻體內,雞隻外皮抹上些許鹽、胡椒及米酒,放入鍋內蒸熟即可。效用:補氣益氣、化痰止咳。藥膳雞腿做法:中藥材黨參、三七、炙甘草、茯苓、補骨脂、玉竹、百合各3錢,以及黃耆5錢、桂枝2錢、紅棗10顆,與雞腿一同燉煮。效用:補氣、健脾、補筋骨。【資料來源】農業部二十四節氣「白露」抗秋燥防病毒 多吃這幾種白色食物養肺備註:部分內容生成自ChatGPT,經專業編輯確認。
-
2024-09-06 焦點.元氣新聞
「秋燥」渾身不對勁?中醫曝入秋進補飲食重點:「1水果」助保養
近期早晚氣溫涼爽,讓人感覺到秋意初萌,常聽老一輩的人說,秋天是一年當中最佳的進補時機,這是真的嗎?面對季節更替、早晚溫差大,秋天飲食該注意些什麼,才能築起免疫力防線,打造不易生病的體質?中醫師陳峙嘉表示,自古以來,中醫就有所謂「順應天時」的觀念:「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到了,植物的葉子會變黃,代表裡面所含的養分下降,而人到了秋天,也會出現「氣往內收」的現象,身體內層需儲存更多營養和能量,才能為冬天的健康打好基礎。許多人都很注重「冬令進補」,其實,秋天才是一天四季中最好的進補時機,吃對食物,可以讓身體更順利地適應天氣的變化。「秋老虎」好熱!秋天「平補、潤燥」是關鍵「現在的天氣和以前不同,9月氣溫還是很高,秋天進補建議掌握兩個原則:平補、潤燥。」陳峙嘉醫師說明,秋天氣候乾燥,常見呼吸道不適、喉嚨卡卡、易流鼻血、皮膚乾癢、過敏不舒服……等狀況,進補的重點在於「潤燥」— 讓身體可以留住更多水分,同時,秋天不適合吃麻油雞等溫補燥熱食物,會讓火氣上來,越補越大洞,建議選擇性味平和,不會過度刺激的水果,營養豐富且任何體質的人都可以吃。「像當季的奇異果就是不錯的選擇,奇異果不僅有高營養密度的特性且富含奇異酵素,同時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把水分保留在體內,幫助身體緩衝和平衡,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陳峙嘉醫師建議容易手腳冰冷、寒性體質的人,可多吃黃金奇異果;燥熱體質者可吃性偏涼的綠奇異果。百香果、芭樂、蘋果也是不錯的選擇,建議以食用方便、容易取得的當季水果為優先。中秋烤肉吃月餅,餐後吃奇異果效果好入秋進補,一方面需要增加身體能量,另一方面也要減少身體負擔。中秋節聚餐烤肉、吃月餅,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會吃進太多高熱量、高油脂、高糖食物,該如何幫助消化?從中醫觀點來看,緩解消化不良、脹氣,可透過飲食補充酵素,像木瓜、奇異果等,都是酵素的良好來源。不只中醫師肯定奇異果有幫助消化的功能,研究也顯示,持續四周,每天吃2顆奇異果可提升排便頻率,並且減少便秘相關症狀。特別是無肉不歡的肉食主義者,奇異果中的奇異酵素可幫助分解蛋白質,減輕腸胃負擔,幫助排便順暢。陳醫師提醒民眾,「吃大餐時記得留一點肚子吃水果,餐後吃奇異果,吃得到營養又可幫助消化。」現代進補超強攻略:聰明選吃適合的水果坊間常見的奇異果,有黃色和綠色之分,該如何選擇?一般而言,黃金奇異果維生素C含量高, 每100公克就大約有160毫克的維生素C,能在入秋季節變化時提升免疫力;綠奇異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奇異酵素,每100公克的綠奇異果就大約有3公克的膳食纖維,比許多蔬菜都還高,且富含的奇異酵素可幫助分解蛋白質,改善便秘及促進腸胃道健康。陳醫師表示,奇異果是現代才有的水果,在古代中醫典籍中並沒有記載,但奇異果滋潤、保水、高營養密度的特質,與中醫「秋天平補」的觀念不謀而合。現代人食材選擇比從前更加豐富多元,進補養生不見得要湯湯水水,聰明選吃適合的水果,每天2份,同樣也能達到進補、保健的效果,讓身體能夠以最好的狀態迎接冬天!
-
2024-09-01 癌症.胃癌
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 醫建議少吃這些食物及留意早期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是種能存活於胃部的細菌,不僅會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嚴重還會導致胃癌。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副科主任朱允義說,除了幽門螺旋桿菌,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食物,及抽菸喝酒都易導致胃癌。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炳任建議,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症狀以及有家族病史者,應盡早做胃鏡檢查。日、韓胃癌比率高,有研究歸因於重鹹、醃製飲食。朱允義表示,胃癌高危險群主要在50歲以上,其中男性罹患胃癌機率較高;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炎、家族性大腸腺瘤及家族病史的人,未來發生胃癌機率比較高;此外,曾做過胃部分切除手術,剩下的胃與空腸結合,手術後10年內也容易罹患胃癌。從環境因子來說,飲食、生活習慣也影響胃癌發生機率。朱允義舉例,日本、韓國的胃癌患者比率比台灣高很多,有研究指出,飲食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的食物是致病因子;另外,抽菸、喝酒也會加深未來發生胃癌的機率。感染幽門桿菌,比家族遺傳影響還大。胡炳任也指出,日本是胃癌盛行率較高的地方,因為他們喜歡吃高鹽食物、醃漬物。他建議民眾飲食少鹽、多吃蔬果,可以減少發生胃癌的機率。此外,雖然胃癌的家族遺傳性沒有大腸癌或其他癌症明顯,但有家族病史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還是比普通人高2至3倍,不過胡炳任也強調,相較家族遺傳,幽門螺旋桿菌對胃癌的影響更大。朱允義回憶,曾有一位女性病患,因胃食道逆流做胃鏡檢查,後來切片化驗發現早期胃癌,做內視鏡黏膜剝離治療後,病患才說她有七個兄弟姊妹,其中五位都罹患胃癌,且三位已經過世,讓他印象深刻,仔細問診後,發現病患家族飲食習慣比較重口味。留意早期症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解黑便。胃癌如何早期發現?朱允義說,早期胃癌症狀通常不明顯,病人常是因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情況,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黏膜有些病變、不平整或是有小小的潰瘍,經過切片才發現有癌細胞,也有些是做健康檢查發現的。不過胃癌到了中後期,會出現明顯胃痛、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及解黑便的情況,甚至病人會因癌細長在不同部位,出現吞嚥困難、嘔吐的情況。胡炳任提醒,有些早期症狀應多加留意,比如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或是有黑便。黑便是因為腸胃道出血,較嚴重的胃潰瘍及胃癌都有可能出現;體重減輕則不僅胃癌會發生,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的現象,因此,若有體重減輕合併黑便的情形,就要特別注意,及時就醫。胃癌高危險群,建議一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胃鏡已是一項技術成熟的檢查,朱允義指出,對於高危險族群來說,胃鏡檢查是第一優先,並建議高危險族群一年做一次檢查。胡炳任說,雖然胃癌盛行率不如大腸癌普及,但若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家族病史者可盡早做胃鏡檢查。現行胃鏡檢查有麻醉及無麻醉方式,病人經過醫師評估沒有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等不適合麻醉的情況,基本上都能選擇麻醉檢查,以減少胃鏡檢查時喉咽部不適。由於麻醉屬於自費項目,依照不同醫療院所,費用落在2千至4千元不等。朱允義透露,台灣20年前幾乎沒有無痛胃鏡檢查,病人都是清醒狀態做檢查,或只是在喉嚨噴一些局部麻醉劑就「吞」胃鏡,因此有些病人,尤其是年輕患者咽喉反應較明顯,或是因胃腸道蠕動收縮,造成檢查困難,病人因此不敢再接受後續檢查。後來有輕、中度減痛或無痛的胃鏡檢查出現,能讓病人較舒服地接受檢查,他提醒有症狀者,及早檢查才能發現病灶。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