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搜尋
呼吸衰竭
共找到
300
筆 文章
-
-
2022-02-1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偶咳出血絲未重視 婦人突大量咳血險送命
台南1名50多歲婦女因慢性咳嗽,偶爾發現咳出血絲卻不以為意,某日在家休息時突然大量咳血送急診,一度命危,經開刀切除部分肺葉才控制出血,醫師呼籲不要輕忽少量咳血警示。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照坤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這名婦人在急診時因呼吸衰竭緊急接受呼吸道插管處置,診斷為支氣管擴張症併肺炎感染,住院後一度穩定,但後來再度大咳血,情況危急,經開刀清除氣管內血堆並切除右上肺葉控制出血,狀況逐漸好轉,出院後於門診追蹤。陳照坤指出,造成支氣管擴張症的原因包括支氣管長期反覆發炎、空氣污染、或經常處於煙霧粉塵較多的環境等,建議體質較敏感者可適時戴口罩保護。陳照坤表示,大多數人對於偶爾咳出一點血絲會不以為意,咳血的原因很多,臨床上以呼吸道肺部疾病為主,支氣管擴張症、肺結核、肺癌、麴菌感染都有可能,一旦惡化為大量咳血影響呼吸,就算是良性病灶也可能帶來致命風險。他說,民眾如果發現咳血情形切勿輕忽,提早就醫診斷治療可避免病情或咳血加重,帶來更多風險及併發症。
-
2022-01-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亞洲首例 台大將主動脈移植再生氣管
亞洲首例!台大醫院昨宣布完成亞洲首例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台大醫院胸腔外科教授陳晉興團隊於去年4月,將捐贈的主動脈移植至患有結核病病史的男性,植入的主動脈也順利長出氣管黏膜和軟骨,成為真正的氣管,患者出院後呼吸順暢,還可以跑步。陳晉興說,切除長段氣管病變或狹窄,須進行氣管移植或重建手術,至今是全球胸腔醫學最困難挑戰之一。過去世界各國團隊利用幹細胞組織工程技術研發的仿生氣管,植入病患體內後發生許多併發症,鮮少成功,直到2018年法國馬丁那醫師團隊利用大體捐贈的主動脈,冷凍於零下80°C,解凍後植入病患體內,同時用訂製的氣管支架維持形狀,避免主動脈塌陷。陳晉興說,此方法捐贈者及受贈者的血型不必相符,且不需使用抗排斥藥物,而植入主動脈可成功再生出氣管黏膜及軟骨,成為真正的氣管,此一方法堪稱是組織工程氣管移植史上的重大突破。44歲范先生患有肺結核病史已有10多年,導致結核性氣管病變,氣管出現5公分嚴重狹窄,隨著肺部功能每下愈況。他說,病情嚴重時,「連走路都會一直喘、一直咳,上氣不接下氣。」甚至吸不到空氣,連喉嚨有痰都咳不出來,先前嘗試過植入氣管支架,改善呼吸,但沒想到,氣管支架位移,引發呼吸衰竭,緊急插管急救。范先生說,自己兩側鎖骨中間還留下清晰的氣切疤痕,為避免再有緊急事件,醫師建議進行氣管移植手術,徹底治療。陳晉興說,范先生幸運於去年4月19日獲得主動脈捐贈,在葉克膜支持下進行病變切除及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術後恢復順利,於6月24日出院。陳晉興表示,往後也可以利用此技術治療新冠肺炎造成的氣管狹窄後遺症患者,讓氣管病變患者可以有更多存活的機會。
-
2022-01-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鼎新冠肺炎新藥解盲成功?教授:非新藥,是源自牛樟芝
讀者Vicky今天(2022-1-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看到新聞說台灣生技公司國鼎「新冠肺炎藥」解盲成功!用藥第28天康復率100% 將在美申請EUA,請問教授這篇新聞可信度,因為常參考您的文章,發現新聞容易斷章取義,麻煩能否幫忙確認一下可信度,謝謝!】這位讀者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今天發表在《健康雲》的文章國鼎「新冠肺炎藥」解盲成功!用藥第28天康復率100% 將在美申請EUA。類似的報導也出現在台灣各大媒體,但是美國則還沒看到有任何相關報導。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國鼎生技(4132)於今(5)日由董事長劉勝勇在櫃買中心召開記者會宣布,公司旗下口服新冠肺炎新藥Antroquinonol ,在美國、秘魯及阿根廷進行治療新冠肺炎二期臨床試驗解盲成功,第14天用藥組患者的康復率是97.9%,且第28天都沒有死亡,也沒有呼吸衰竭,康復率100%。後續公司將依計畫將二期臨床試驗分析數據以及研發相關文件送交美國FDA,申請緊急授權(EUA)審查。」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查Antroquinonol,共搜到62篇論文,而最早的一篇是2007年發表的A new cytotoxic agent from solid-state fermented mycelium of Antrodia camphorata(一種來自牛樟芝固態發酵菌絲體的新型細胞毒劑)。這篇論文是出自台北醫學大學,而第一作者是Tzong-Huei Lee(李宗徽)。這篇論文發表的時候李博士是台北醫學大學的教授,但是在2014年他轉任台灣大學教授。這篇論文的摘要是:「Antroquinonol是一種泛醌衍生物,是從樟樹(Polyporaceae,Aphyllophorales)的固態發酵菌絲體中分離出來的,這是一種台灣本土的寄生真菌。 通過光譜數據分析闡明了化合物1的結構。 評估了其對 MCF-7、MDA-MB-231(人乳腺癌)、Hep3B、HepG2(人肝癌)和 DU-145、LNCaP(人攝護腺癌)細胞系的細胞毒活性,以及 IC (50) 值 範圍從 0.13 +/- 0.02 到 6.09 +/- 0.07 microM。」從這段摘要就可看出,Antroquinonol被研究的治療的對象是乳癌、肝癌、和攝護腺癌,而事實上直到現在2022年,Antroquinonol被研究的主要治療對象還是癌症。請看2021年發表的論文An efficient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method for preparative isolation of highly potent anti-cancer compound antroquinonol from Antrodia camphorata after experimental design optimized extraction(一種高效的高速逆流色譜方法通過實驗設計優化提取從牛樟芝中製備高效抗癌化合物蒽醌醇)。(註1:這篇論文是出自浙江科技大學)(註2:Antroquinonol的意譯是蒽醌醇,音譯是安卓奎諾爾)台灣大學藥學系教授顧記華也有在2010年發表Antroquinonol displays anticancer potential against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a crucial role of AMPK and mTOR pathways(Antroquinonol 對人肝細胞癌細胞顯示出抗癌潛力:AMPK 和 mTOR 通路的關鍵作用)。(註3:這篇論文是源自博士研究生江柏政的博士論文,請看牛樟芝成分Antroquinonol的抗癌作用研究)根據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屬下的Clinical Trials(臨床試驗)網站,國鼎的確是有註冊一個評估Antroquinonol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2期臨床試驗,請看Double-blind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ntroquinonol in Mild-Moderate COVID-19 Hospitalized Patients(評估 Antroquinonol 在輕中度 COVID-19 住院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雙盲研究)。但是,這個網頁所顯示的是「尚無結果」,而這可能是因為網頁還未更新。不管如何,國鼎今天所宣布的「新藥」其實是已經有14年的歷史。至於這個老藥對新冠肺炎的療效,我們就予以樂觀的期待它3期試驗的結果。原文:國鼎新冠肺炎新藥,不是新藥,是源自牛樟芝
-
2022-01-08 新聞.杏林.診間
「神不會擲骰子」 多數疾病有跡可循!30歲男幾次昏倒、貧血嚴重,被發現有鼻咽癌
一名三十餘歲的男子,幾年前曾經因為短暫意識不清,被診所懷疑是癲癇症而轉到我門診就醫。神經科疾病很重要的線索是患者的主訴與病史。簡單來說,「患者是為了甚麼問題或症狀來就醫的?」從病史詢問中得推敲很多疾病,再一一去排除或印證。然而,儘管我安排抽血及檢查,他卻沒再回診,也沒去做檢查。「先生緣,主人福」。在醫學中心裡,這種就醫型態的患者屢見不鮮。也許是台灣就醫太便宜且方便,隨時有空才來即可;又或者是他們自覺目前症狀還不夠嚴重吧!我也只能隨緣,無法強求。 兩年之後,某天他突然又出現在我門診。陪同前來的是他母親,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皮膚蠟黃 建議驗血我瞄一眼舊病歷,好奇的問他說,最近怎麼又跑回來?有甚麼新狀況嗎?他說,他平時是開車在高速公路南來北往的快遞貨運司機。某天他在整理貨物時忽然昏倒,沒目擊者,不確定是否有抽搐;幸虧那時不是在開車。真的,幸虧出現症狀時不是在開車!尤其聽他描述工作性質,每星期有三天需載貨南下,當天即需北返;有時還輪夜班。我初步估算,一個月得開上兩三千公里的路途啊!不禁聯想到三天兩頭的高速公路車禍案件。他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無論是駕車自撞或撞到他人,都不是開玩笑的。陣發性的意識不清,在神經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者並不算少。在嘗試請患者回想發生前幾秒是否出現哪些狀況後,最常見且需要考慮的兩個原因是昏厥與癲癇。前者可能是慢性疾病、突發的心律不整(心臟出現擾流)、或血管狹窄導致暫時缺血等等;而癲癇就是腦部不正常漏電,不見得一定要出現肢體抽搐。但臨床上較困難的一點是,有時做了許多檢查,卻都無具體結論。這時就得決定是否再等一陣子?或是當患者症狀反覆發生時,針對最可能的診斷先嘗試治療看看。如果發生次數從此減少了,搞不好就是那個原因。他有抽菸及飲酒,睡眠也不正常。我重新幫他做了神經學評估,與兩年前一樣毫無異狀。不過我注意到他的皮膚呈現奇怪的蠟黃色,這是舊病歷上沒描述的。那種膚色我說不上來,應該懷疑有黃疸或貧血?這些徵象雖然不一定跟陣發性意識喪失有關,但綜合他的可能病因,仍建議驗血、安排長時間腦波與長時間心律檢查;但患者以工作太忙而推辭了。為了養家 拚死工作這時坐在後面,靦腆的母親突然開口了。她說前兩天曾經目睹患者在吃飯時失去意識,但很快就醒過來;上個月也有一次發現患者在住家附近昏倒。此外她覺得患者變瘦了,似乎營養不好。她加入幫腔:「好啦,你就照醫師吩咐,做檢查看看吧!」患者與母親同住,哥哥嫂嫂另住他處;兄嫂不負責照顧母親。他每天拚死拚活,就是為了養家活口。雖然清官難斷家務事,我也沒時間在看診時完全搞懂家人之間的互動,但是感覺上經濟重擔就在患者身上。或許「以工作為重」是他的心思,這應該也是他都抽不出時間、直到現在才勉強被母親押來看病的主因。眼見患者拒絕,母親急著向我說:「醫生,請你幫助我兒子。」語氣竟是哽咽。即使沒有母親的請託,我這回也得再嘗試勸說他一次的。不僅是於心不忍、更是醫者本份。人無論在甚麼環境下失去意識,都是一件危險的事。再說如果他暈倒了,甚至開車發生意外,後續的醫療、法律問題是誰要承擔?這位患者或許覺得,他有自己選擇喜歡過的生活方式的權利,這是他的身體,只要不犯法,沒人有權力強制他就範。就跟許多四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痛風)患者飲食毫不忌口一樣,那是他的自由;我也同意這論點。只是當他與其他人的生活有所連結,一旦發生狀況時就不再僅僅他一個人的事了。我說:「我了解工作對你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你倒下了,母親要怎麼辦?把自己身體顧好,不要讓長輩操心才是真正的孝順。」血紅素5.6 門診少見在母親與我的親情與道德雙重攻勢之下,他勉為其難的同意來做檢查。下次回診,他的腦波顯示正常、心跳雖偏快卻沒有心律不整;最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血紅素居然只有5.6!其他血球也不正常。我嚇一跳!內科醫師當久,有時候光靠「看相」就可以看出一點眉目:比方說病床上的患者呼吸費力到頸部肌肉緊繃,大概沒多久就呼吸衰竭了;走進診間求醫的人步態僵硬,面無表情,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候群之類的疾病等等。這位患者我雖然覺得他必定有些問題,卻沒料到貧血嚴重至此,而且居然還毫無不適的正常生活。我試著用淡定、白話的口吻向患者與母親解釋,這樣嚴重的貧血狀態我在門診極少見到。保險起見,我再度釐清了病史,沒有任何腸胃道發炎或出血跡象;那麼最可能原因是罹患了某種嚴重疾病,導致造血功能異常。我強烈建議他先去找血液科。他感到錯愕,但仍不願意接受事實;母親則是憂心忡忡。不到一個月後,他又再一次昏倒而被送進醫院,這次在住院期間完整檢查後,赫然發現有鼻咽癌,而且鼻腔與顱底部分區域已經受到侵蝕。他出院後再度來我門診。但他講話、吞嚥仍是正常,沒有任何線索會讓我聯想到鼻咽癌。他告訴我,要辭去工作了。他住基隆,據說老家附近山明水秀,適合休養;他要在基隆長庚專心治療,並且多陪伴母親了。我想他終於覺悟了!母親一定很欣慰。被診斷出癌症雖是個打擊,卻終於找出一個大禍害。母親從頭到尾緊握他的手,不停向我道謝;但我其實沒幫上甚麼忙。我補充說,台灣治療鼻咽癌的水準是世界一流的。前馬來西亞羽球名將「李宗偉」,就是經人介紹而特地到長庚醫院來就醫的,而治療效果也不錯。雖說每個人的病情不同,但新科技總是能夠帶來新希望,不用太悲觀。預防疾病 多關心健康「神不會擲骰子!」是愛因斯坦的名言。這句話後來被各自解讀,有人認為宇宙運行自有定律,按著軌跡走;卻也有人覺得許多事件是隨機而不可預測,神對人是公平的。當今醫療上確實可見許多基因相關、或仍找不到線索的罕見疾病,無藥可治,讓人感嘆天意難測;也許可預見的未來,會發現所有疾病都是「命運」(出生即註定),再努力也沒用也說不定。但我仍然相信,絕大部分的疾病都是有跡可循的。每個人從小到大的個性、習慣、工作,各個環節都可能對未來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許多疾病的出現甚至惡化,往往就是不適當的飲食方式、生活型態、環境衛生或就醫態度等綜合因素造成的。根植於遺傳或基因突變的病症固然難以預防,但吾人要打破既定的疾病輪迴,提升自己生命品質,還是得多關心自己健康,並且參酌醫療經驗才行。
-
2021-12-22 新聞.杏林.診間
68歲阿嬤插管治療,喉嚨發不出聲!醫護引導阿嬤一字字慢慢對兒子說出「我愛你」
花蓮一名68歲阿嬤患有神經肌肉病變而插管治療,除了吞嚥困難外,喉嚨也發不出聲音講話,感到非常無助。門諾醫院醫護討論後,利用抽痰裝置接上氣流以震動聲帶,讓阿嬤終於能開口說話,看著阿嬤緩緩地對兒子說「我愛你」,令在場的醫護動容,直呼「這一幕就是最好的回饋與肯定」。門諾醫院指出,阿嬤在9月因呼吸喘、下肢水腫等症狀就醫,經檢查後確診為神經肌肉病變,有呼吸衰竭的情形,經氣切插管後,轉到呼吸治療中心住院。不過因插管阿嬤無法正常講話,看著她渴望說話的表情,語言治療師嘗試用傳統發聲閥,讓阿嬤練習說話,但氣切管氣囊上有較多分泌物,容易因為氣囊的抽空,讓分泌物掉入氣道引發咳嗽,無法順利發聲。不忍看著阿嬤無奈又無助的表情,經語言治療師與呼吸治療師討論,並參閱國外的案例,呼吸治療師利用可抽痰式氣切上的抽痰裝置,外接氧氣氣流,再藉此氣流往上震動聲帶,達到練習發聲的目的,過程中阿嬤不僅可以開口說話,呼吸器的使用也不受影響。隨著語言治療師的引導,阿嬤看著身旁的兒子一個一個字慢慢說出「我愛你」,這一刻阿嬤眼角流下了淚水,陪在身旁的兒子則是牽起媽媽的手說「我們都愛你,全家人都等你回家」。語言治療師許原豪表示,看到阿嬤終於可以開口說話,對治療照護團隊是無比的鼓舞,尤其呼吸治療師黃梅芬善用巧思加以改裝,讓抽痰管和氧氣管成為實現阿嬤說話願望的利器。阿嬤的兒子非常感謝團隊的用心,讓愛說話的媽媽終於不再因為無法說話生悶氣。
-
2021-12-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陳松勇病逝/血糖控制不佳致多重病變!糖尿病四大初期症狀是警訊
金馬影帝陳松勇今下午3時許,病逝桃園長庚安寧病房,享壽80歲。陳松勇長年飽受糖尿病之苦,疑血糖控制不佳,導致中風、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病逝前曾發生急性腎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台灣約有23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桃園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表示,近年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若出現「吃多」、「尿多」、「喝多」且「體重不明原因減輕」,三多一少症狀,就必須要注意是糖尿病警訊。林嘉鴻表示,糖尿病分為第一型與第二型,台灣的糖尿病患者約有九成都屬於第二型。造成糖尿病的主因為胰島素分泌功能異常,導致血糖增加,血管長期泡在糖水中,將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以及器官的負擔,如肝腎等。常見導致胰島素功能異常的原因,如肥胖、飲食時間不正常等,家族遺傳也屬於高風險之一。林嘉鴻表示,台灣人飲食西化,喜歡吃高糖、高脂肪食物,過去糖尿病多發生在40歲以上,近年明顯已經降至40歲以下,20幾歲或是10幾歲的患者都有。糖尿病的發生,通常都是「後知後覺」,血糖的變化並不會立即產生反應,即使出現症狀也難以被察覺。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吃多、尿多、喝多、體重不明原因減輕,當這四大症狀出現時,建議盡速就醫,避免糖尿病引發的共病出現後,才開始就診。林嘉鴻表示,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最常見的共病,如視網膜病變引發失明、腎臟病變需要洗腎、心臟病變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嚴重者也可能導致器官衰竭,不時胃出血、胃潰瘍等。林嘉鴻表示,糖尿病是必須要長期抗戰的慢性病,若能及早發現,可以透過運動控制體重,或是藥物、胰島素的幫助,讓血糖維持穩定,避免血管病變或是其餘併發症的出現。如果血糖看心情控制,對身體將會是極大的負擔,病發症隨時都可能影響生命。林嘉鴻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民眾,要特別注意飲食、生活習慣,以及定期檢查,別等到症狀出現再調整。其餘一般民眾也建議減少吃高脂肪、高糖的食物,維持運動,避免疾病上身。
-
2021-12-18 新聞.元氣新聞
如洗腎仍可維持生命,卻「決定讓自己好好走」!金馬影帝陳松勇病逝安寧病房 享壽80歲
金馬影帝陳松勇17日下午15時07分病逝於桃園長庚醫院安寧病房,享壽80歲。陳松勇在一個多月前身體就有狀況,緊急住院治療。醫生評估洗腎仍可維持生命,但據他好友表示,陳松勇決定讓自己好好地走,臨走前神智仍相當清楚。陳松勇2000年後退出演藝圈,之後身體就每況愈下就,先後因摔倒、肺積水、腎病而3度急診、2度住院,一度「差點死掉」。沒有妻兒的他由外佣看護照料,他把對方當女兒,讓她叫他「阿爸」。他感謝她細心照顧,還曾應允過世後要給對方兩百萬。陳松勇的好友陳先生也提到,陳松勇就像是他的父親,他當上影帝後,也從不為惡屈服,默默行善,他表示,陳松勇好幾次生命垂危之際,都是外勞通知他第一時間送往醫院,「第一次是急性腎衰竭,第二次急性呼吸衰竭」,因此陳松勇把外勞當做女兒看待。陳松勇1970年出道,演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戲劇、電影,其中1989年憑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獲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代表作還包括「魯冰花」、「流氓世家」等。陳松勇摯友陳先生先前接受訪問時曾說到,陳松勇是一個博學多聞的人,家裡也有非常多的書,且李登輝最常跟他聊天。他回憶到,陳松勇在中風後曾向他表示,「我要學你,人人都好,與人為善」。
-
2021-11-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台大醫團隊聯手微軟揭祕:基因解釋6成新冠死亡
台大醫院提案探討「新冠肺炎宿主易感性基因」獲得微軟「AI for Health 」專案贊助,接軌全球運算資源與技術專家,分析全世界最大的英國國家生物資料庫。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表示,初步結果顯示基因可解釋六成新冠肺炎死亡率,顯著基因主要在第三、第九對染色體;若基因再加上年紀、性別更可解釋八成死亡率。剩下兩成則與治療方式、抽菸、BMI高度相關,可從醫療及公衛觀點去預防死亡。李建璋表示,基因與疾病密切相關,但基因定序需要運算龐大資料的設備和技術,這次提案獲得微軟贊助,得以分析世界最大的英國國家生物資料庫,大約50萬人、每人9600萬個基因型的資料。研究團隊發展出「多基因風險計分」,目的並非為了尋找單一特殊基因,而是希望基因位點去預測新冠肺炎的整體死亡率。初步結果顯示,基因能解釋大約60%新冠肺炎死亡率,再加上年紀及性別則可解釋80%死亡率。細看其中顯著與死亡相關的基因,主要分布在第三、第九對染色體。李建璋表示,第九對染色體與ABO血型有關,基因分析顯示血型A型的病患,呼吸衰竭機率較高,O型則有保護力。不過民眾暫時不需太過煩惱,因為新冠肺炎的嚴重度與年齡大、生理性別男性、體重、慢性病、治療都有相關,美國十萬人研究綜合上述因素分析,結果就顯示血型與嚴重度沒有相關。至於第三對染色體,則有一連串位點與重症有關。李建璋表示,這串位點主要與六個基因有關,包括SLC6A20、LZTFL1、CCR9、FYCO1、CXCR6、XCR1。這六個基因分別和新冠肺炎病毒進入人體的受體蛋白質有關,也與免疫功能相關,但也有些是功能未知的基因。李建璋表示,隨著基因晶片的檢驗技術越來越快速精準,加上這些資訊科學的研究成果,未來可望詳細針對不同年齡性別條件發展出計算公式,及早預測病人的疾病風險,可回頭貢獻於臨床,發展最適當的預防策略及治療處置。資訊科學成果貢獻於臨床,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英國的「新冠肺炎死亡風險預測系統(4C mortality score)」。李建璋表示,4C mortality score是串連多家醫院電子病例、國家健保資料、生物資料庫所發展而來,是現在世界公認最好的預測系統。臨床醫師只要輸入患者年齡、性別、共病個數、呼吸速率、血氧濃度、昏迷指數、一至兩個易取得生物指標,例如尿素氮或C反應蛋白,就可以快速判別病人的嚴重度並積極安排適當的醫療,例如及早安排住院、給予預防重症的藥物。
-
2021-11-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肺阻塞、新冠肺炎「雙重打擊」 50歲男肺結疤、戴鼻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男性,危險因子包括菸害、空汙、粉塵、廢氣等。而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若本身肺阻塞又確診新冠肺炎,對肺部即是「雙重打擊」,肺部幾乎纖維化,醫師提醒,若民眾出現三周以上咳、痰、喘問題,應儘速就醫,且應儘早完整接種新冠疫苗,降低重症死亡機率。11月17日為世界肺阻塞日,國民健康署攜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舉辦「每年近5000人慢性肺阻塞疾病死亡 立即戒菸 遠離咳、痰、喘」記者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副院長王鶴健表示,根據統計,國人40歲以上肺阻塞盛行率約6.1%至9.5%,但就診率僅2.1%,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2021年「後疫情時代咳痰喘」調查,針對1112名40歲以上且有暴露於危險因子的民眾,調查結果顯示,有4成高風險族群不認識肺阻塞。而有6成高風險族群曾連續3周出現咳痰喘症狀,當中近5成的人沒有尋求醫療資源,認為症狀沒有影響日常生活、年紀大很正常。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症狀不會持續出現。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較差,戴口罩更容易頭暈、頭痛,更容易「罩」不住。肺阻塞依照風險、症狀及惡化病史,分為四種族群,GroupA為症狀少、風險低,GroupB症狀多、風險低,GroupC症狀少、風險高,GroupD症狀多、風險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且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時,兩個月內死亡率高達20%。古世基表示,一名66歲退休病患,過去為了應酬每天2包菸,菸齡超過20年,退休後出現咳、痰、喘症狀,尤其天氣變化呼吸更急促,運動、生活日常嚴重影響,就醫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透過藥物、肺復原運動及戒菸,肺功能獲得改善,運動耐力也提升。古世基說,若肺阻塞又確診新冠肺炎,等於是「雙重打擊」。他分享,一名50多歲男性個案,本土疫情爆發時確診,他本身肺阻塞輕微,但確診新冠一周後呼吸衰竭,送急診插管進加護病房,經2周治療後拔管,肺部仍結疤、纖維化,即便出院,一活動仍容易掉血氧到85%,低於最低正常值90%,這類患者需門診、肺復原協助復健,也建議家中準備血氧偵測儀,若血氧過低需戴氧氣鼻管,絕不可能恢復到過往狀態。王鶴健指出,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鼓勵民眾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三周以上咳、痰、喘症狀,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林慶雄說,依照患者風險程度給予整合性照護,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如戒菸、營養補充、運動、肺復原運動)雙廣齊下,維持患者肺功能。古世基表示,以國際統計來說,確診新冠肺炎的危險因子,除了高齡外,排序第一為心血管疾病,第二名則是糖尿病,第三則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肥胖等,呼籲民眾「疫苗一定要打」,可減低重症機率。一分鐘登階指標:1.「30階以下」: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爬不下去,可能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適當科別檢查。2.「30至50階」:可能是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3.「50至80階」:是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
2021-10-01 該看哪科.感染科
流感疫苗不只防流感 COVID-19染疫重症風險雙降
流感季報到,醫師指出,流感和COVID-19雖是不同疾病,但美國研究發現,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24%染COVID-19風險,住院率、重症率也減少40%以上,呼籲民眾踴躍接種流感疫苗。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日前進行「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認知調查」,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調查顯示,民眾選擇疫苗時,有多達87.1%在意疫苗保護力,其次是安全性、約76.6%,第三是病毒變異性、約32.3%。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黃信彰表示,流感病毒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毒雖然是不同的疾病,但根據多項國際研究,接種流感疫苗也有助於降低COVID-19染疫、重症及死亡風險。黃信彰指出,美國密西根去年一項研究分析450萬筆健康資料,發現過去半年到一年曾接種流感疫苗者,感染COVID-19風險降低24%,住院率減少42%、重度呼吸衰竭減少48%,就連住院率都減少4天。黃信彰說,台大醫院也利用全球藥學資料庫分析全球5000多萬筆資料,同樣發現接種流感疫苗後,可減少感染COVID-19及重症風險;另外,英國利用基層照護資料庫分析6900多名染疫個案,發現接種流感疫苗者即便染疫,仍可減少15%住院率、22%死亡率。黃信彰解釋,接種疫苗後可刺激人體免疫反應,喚醒免疫細胞的免疫能力,即便面對流感病毒以外的病毒,仍具備一定保護力;反之,接種COVID-19疫苗後,或許也能降低感染流感風險。每年秋冬是流感流行的季節,黃信彰說,今天是全台公費流感疫苗開打的日子,呼籲公費對象踴躍接種;另外,也建議非公費對象、但家中有12歲以下兒童的家長,可考慮自費接種,以提高自我防護力,減少家庭群聚感染和長者感染重症的風險。
-
2021-10-01 該看哪科.感染科
國外研究:打流感疫苗可降低24%確診新冠肺炎機率
近期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外,今也開打流感疫苗,衛福部建議,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施打間隔7天。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流感疫苗可降低24%感染新冠肺炎風險,亦可降低其他疾病及重症風險,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呼籲,民眾10月初可先預約施打流感疫苗,一周後銜接施打第二劑新冠疫苗,補足疫苗空窗期,並提高自我防護力,減少感染重症風險。流感疫苗今年共632萬8250劑,公費採二階段接種,10月1日起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第二階段為11月15日起開放50歲至64歲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副院長黃信彰表示,施打疫苗可刺激免疫反應,抗原細胞產生免疫力,新冠肺炎讓民眾更加重視施打疫苗,施打流感疫苗亦可防重症、死亡及家庭社會負擔。國外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可降低新冠肺炎感染率,也可降低新冠肺炎重症及住院率,國外醫療院所也證實這項論點。黃信彰表示,根據密西根健康照護體系分析450萬筆資料,其中2萬7千人在新冠疫情前半年至一年曾施打流感疫苗,經新冠PCR採檢後,發現降低24%感染新冠機率、呼吸衰竭減少48%、住院天數少4天。英國利用基層照護資料庫分析6921個確診新冠病人,發現有打流感疫苗者,確實可以減少15%住院率、減少22%死亡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因應新冠疫情做一份問卷調查,發現民眾願意施打疫苗,保護力是第一考量(87.1%),其次是安全性(76.6%),病毒變異性(32.3%),但考量疫苗培養方式的人數卻不到2成(16.1%)。黃信彰說,疫苗製程培養方式的不同是影響疫苗保護力與效力的關鍵因素,問卷結果顯示,只有46%民眾知道流感疫苗製程培養方式,有分雞蛋培養和哺乳類細胞培養,細胞培養疫苗較雞蛋培養疫苗增高10%保護力。近期施打多種疫苗,包括新冠肺炎疫苗AZ、莫德納、BNT及高端4種廠牌,還有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黃信彰說,國外為了避免民眾頻繁到醫療機構,多採取一次性施打,施打部位僅間隔一個銅幣,相較台灣較重視疫苗副作用,擔心同時施打產生交互作用,無法釐清副作用,因此台灣疾管署公告,不同疫苗施打須間隔一周。他建議,民眾若尚未輪到新冠疫苗,可先施打流感疫苗。根據問卷調查,去年流感疫苗施打率僅2成,年齡在35至45歲之間不屬於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且家中有12歲以下子女的家長,自費施打流感疫苗比例僅20.3%,這群家長年現在尚未施打新冠疫苗。黃信彰表示,台灣目前新冠疫苗第二劑覆蓋率偏低狀況下,流感疫苗的施打更為防疫關鍵,流感疫苗公費自費都應該施打,以提高自我防護力,減少家庭群聚感染和長者感染重症的風險。
-
2021-09-2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76歲洗腎嬤術後解放狂吃 1年後手臂長出「乒乓球」嚇暈
77歲的張奶奶(化名)長期洗腎,3年前因長期副甲狀腺素亢進,且合併高血鈣,經過全副甲狀腺手術切除,以及部分副甲狀腺體自體移植至手前臂肌肉,但術後張奶奶飲食毫無節制,導致鈣磷嚴重失衡,1年後手前臂竟腫大如「乒乓球」,而張奶奶一年四季都著長袖,家人也未察覺異狀,是醫護團隊定期抽血檢查,才發現自體移植增生,若未即時手術處理,恐造成骨質變差、心血管易鈣化、免疫功能失調、肌肉流失等。醫師呼籲,副甲狀腺術後的病患,除了定期回診,最重要是規律飲食,避免腺體再增生。收治該名個案的部立桃園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曹祐慈表示,洗腎患者容易誘發副甲狀腺亢進,考量張奶奶身體狀況良好,可進行副甲狀腺全切除,但仍希望保留部分副甲狀腺體維持生理功能,但又避免未來復發增生,因此透過自體移植手術,將一小塊腺體「種」在手臂上,未來復發時,可以找先前植入的部位進行手術,不需冒險傷害頸部及喉返神經的風險再開頸部手術。曹祐慈說,自體移植手術為健保給付,過去許多洗腎患者以為切除副甲狀腺得全數切除,認知不全下導致拒絕或延誤治療。他表示,副甲狀腺亢進病患一般會先以藥物治療,但若增生過度且超過1公分大小,難以持續藥物控制,通常建議手術切除,若持續放任組織增生,恐會導致容易骨折、貧血、心血管鈣化、免疫功能失調等。他提醒患者,「別以為手術完就沒事,此案例要提醒,飲食調控很重要」。專科護理師游承諺表示,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有骨頭痛、關節炎、皮膚癢、肌肉無力、轉移性軟組織鈣化、血管鈣化、心臟病變、免疫功能不全易感染等,也有部分腎友是無症狀,根據統計,有三分之一腎友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復發。他提醒,長期透析的患者經常忽略飲食鈣磷平衡及副甲狀腺疾患的重要性,故仍須做好鈣磷控制,千萬別大意。專科護理師張紫翎說,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透析患者,除了每月抽血報告查看鈣磷平衡,高血磷者須飲食控制,避免攝取含磷食物,包括全穀類、內臟類、堅果類、奶類與乳製品,以及巧克力、即溶咖啡、碳酸飲料等,可與醫師討論評估使用維他命D或擬鈣劑及降磷劑等藥物控制。曹祐慈提醒,腎友若確診新冠肺炎,重症機率遠高於一般人,目前根據各國文獻,並無顯示確診新冠肺炎會直接造成腎臟衰竭,但會有間接影響,因新冠肺炎通常導致呼吸道系統,若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亦可能多重器官衰竭導致休克,最後影響腎臟功能等,建議腎友仍要完整接種疫苗。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不一定輕症 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恐奪命
國內129萬名國、高中生,今起陸續在校園施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公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苗栗縣等今率先開打,多數縣市則於明天施打。指揮中心昨表示,雙北家長同意書已達94%,各縣市規畫2周內施打完畢。小兒科醫師提醒,青少年若感染新冠肺炎,雖大多為輕症,但仍有機率引發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可能致命,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大多輕症、無症狀,少數人可能有「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併發症,症狀為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發紅等「類川崎氏症」症狀,尤其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萬分之3.16,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張佳寧指出,即便是輕症或無症狀,仍可能有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像是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兒童及青少年發生率為2至13%,並持續數周至數月,可能影響生活品質。歐美各國也注意到青少年感染風險,5月份美國開始為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新冠疫苗,法國、德國、新加坡、義大利等國家,也陸續在今年6、7月為青少年施打。學生接種BNT疫苗,張佳寧提醒,若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反應,大多在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接種部位。也可能會有發燒或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症狀,通常在48小時左右可以緩解。許多家長憂心施打BNT疫苗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張佳寧表示,心肌炎顧名思義是心臟肌肉發炎、心包膜炎是包在心臟外面的結締組織發炎,兩者可單獨或同時發生,但發生機率小於萬分之一,相當罕見。國外研究顯示,心肌炎、心包膜炎主要在接種疫苗後14天內發生,對象多為年輕男性,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暈厥,或是運動耐受不良,像是走幾步路就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僅極少數在接種疫苗後2至4周發生。張佳寧提醒,接種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經過充分治療與休息,大多可以完全恢復健康。張佳寧表示,施打疫苗後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包括呼吸困難,臉部或喉嚨、眼唇腫脹,心跳加速、頭暈無力、皮膚紅疹等,建議接種後在接種區休息觀察15至30分鐘,確定沒有任何不舒服在離開現場。學生集體接種疫苗,也常出現「暈針」情況,張佳寧表示,暈針是恐懼的心理作用轉化為身體反應,通常發生在打針當下或接種後5分鐘內發生,包括頭暈、噁心等症狀,休息過後即可緩解,暈針與疫苗安全性並無關係。她提醒,接種疫苗前不要預防性使用退燒或止痛藥,接種後避免食用過於刺激、辛辣食物,要多喝水、正常飲食。張佳寧指出,根據美國CDC統計,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率為接種者的10倍。與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如呼吸衰竭、心臟衰竭相比,接種疫苗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相對輕微,若12歲以上學生無疫苗接種禁忌症,皆鼓勵接種。若要施打流感疫苗應間隔至少7天,其他疫苗至少間隔14天。
-
2021-09-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血管患者顧忌疫情不回診 醫提醒恐心肌梗塞
疫情期間,許多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而未回診,出現服藥空窗期,甚至因此引發心肌梗塞送醫急救,比以往夏天時多了許多。醫師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擅自停藥,尤其已經放置心臟冠狀動脈支架的患者更須小心,避免心肌梗塞突然報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說,受新冠疫情影響,原本追蹤治療良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風險而不敢至醫院回診,連帶也中斷服用藥物,造成心臟冠狀動脈支架內急性血栓,所幸經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後,才撿回一命。他指出,心臟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確診後除了必須配合調整不健康之生活型態,更應該接受長期藥物治療。若自行停藥,很有可能產生高死亡風險的心血管急症,就算救回一命也會留下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擅自停抗血小板藥物,可能併發急性心肌梗塞,停心臟衰竭藥物,有肺積水呼吸衰竭的風險,停降血壓藥,嚴重的患者甚至有腦出血或主動脈剝離的可能。此外,一般民眾如果有心臟疾病常見症狀,如胸悶、氣喘、心悸、下肢水腫等,很有可能因為疾病初期症狀不嚴重,不願意至醫院診治。拖了幾個月後,直到症狀無法再忍受才來就醫,但這種狀況往往一到醫院就十分嚴重危險,錯失治療黃金期。潘泓智說,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擅自停藥往往會造成不可忽視的生命風險,所以要減藥甚至停藥,都一定要先跟醫師討論。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現心血管疾病常見症狀,也千萬不能輕忽,早期診斷才能早期治療控制,預防憾事發生。他提醒,在疫情嚴峻的狀況下,善用醫院的視訊門診或電話門診,也不失為一個兼顧防疫及心血管健康的好方法。
-
2021-09-01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不愛刷牙竟患肺炎!語言治療師吐口腔保健要點
秋冬是肺炎好發時節,長者尤需注意。70多歲的陳爺爺使用鼻胃管進食,以為就此不需清潔口腔,導致口內滋生細菌,某次吞嚥導致嗆咳,罹患吸入性肺炎,久咳、高燒不退、意識不清、身體無力等症狀接踵而至,令家人心疼不已。肺炎為老人常見的疾病,且為老人住院或死亡的常見原因,其發生率隨年龄而增加;致病原有細菌、病毒等,當長輩口腔衛生習慣不佳,滋生細菌,免疫力低下時,不小心嗆咳,口內的細菌侵入下呼吸道時,就會引起肺急性感染。此外,老人肺炎死亡率高,與患者身體功能狀況有關,死因多為急性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多器官衰竭,因此,提升長輩免疫力,預防細菌、病毒感染相當重要。「許多細菌常由口入,平時做好口腔清潔,是預防肺炎發生的關鍵之一」,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語言治療師王心宜表示,有些長輩行為能力較弱,可請家屬協助,每日早晚各刷牙1次,三餐飯後使用漱口水,清潔口腔死角。使用假牙的長輩,每天務必要將假牙拿下來清潔,如假牙不合,食物容易掉到牙齦隙縫,難以清潔,容易滋生細菌,增加罹患肺炎的危險因子,應及早至牙科醫療院所調整。除了自身做好口腔衛生,王心宜建議,長輩每半年至少要至牙科醫療院所洗牙1次,其中,有使用抗凝血劑、服用心血管疾病相關藥物、中風藥物等規則服藥者或是有吞嚥功能障礙的長者,建議預約牙科特殊需求門診,或於就診時攜帶藥單,並告知醫師自身身體狀況,以做完善的治療規劃。
-
2021-08-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男子車禍重傷休克 亞大醫院5次手術救回他
一名48歲男性日前車禍全身多根肋骨斷裂、下肢開放性骨折,且送醫後因張力性氣血胸併出血性休克,一度「心跳呼吸停止」,所幸院方啟動創傷小組緊急搶救,陸續完成止血、引流、骨折固定等多達5次的手術治療,才終於讓他復原出院。醫療過程全程陪伴丈夫的妻子感動表示:「當時先生送到急診室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幸好醫療團隊仍不放棄一絲絲希望,堅持搶救到底,這條命是醫院幫我們搶回來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鍾侑庭指出,患者到院時意識不清、瀕臨呼吸衰竭,立即啟動外傷小組,雖經緊急插管,血壓仍不穩定,身體檢查亦發現顴骨疑似骨折,且左下肢有明顯開放性傷口及變形,X光檢查也顯示左側第3至9肋骨葛折,懷疑出血性休克合併張力性氣胸。正準備胸管引流減壓時,發現患者突然心肺功能停止。當下緊急實施心肺復甦術,並立即針式減壓,歷經關鍵8分鐘後總算恢復心跳。骨科醫師賴禹呈說,因患者左側骨盆、股骨及脛骨嚴重骨折,使得下肢出血量大,外傷當天先以時間短且微創的骨骼外固定手術達成初步骨折復位,術後送往加護病房觀察與支持性治療,等6天後生命跡象恢復穩定,便立即與胸腔外科合併手術,先治療下肢五處骨折及肋骨固定手術,4天後再進行失血量較大的骨盆手術,並採取「創傷控制骨科治療」的階段性手術,降低併發症與器官衰竭的發生率。胸腔外科醫師劉柏毅說,患者左側肋骨第3至9根骨折,且有連枷胸、氣血胸,亦出現張力性氣胸,狀況相當危急,經過輸血、輸液、生命徵象監測、抗生素使用避免感染,待全身性發炎期過後,執行肋骨固定手術,術後第2天順利拔管,為避免肺部功能退化及關節僵硬,在加護病房期間也安排肺部與肢體復健,21天後順利轉往普通病房。
-
2021-08-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9旬翁肋骨骨折飽受折磨 醫師這一招固定助復原
94歲廖姓老翁浴室滑倒,緊急送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師發現老翁左側背後肋骨有4處斷裂,如果採用保守療法,病人會因為持續疼痛,生活品質低落。家屬討論後決定施行肋骨骨板手術固定,順利解除老翁疼痛,住院一周後出院,恢復正常生活。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吳政元表示,高齡長輩常見因跌倒造成肋骨骨折,由於肋骨會自行癒合,多半採用保守療法,以止痛方式等待肋骨癒合。不過,因為肋骨旁伴有神經,肋骨骨折相當疼痛,有時服用止痛藥未必緩解疼痛。吳政元臨床常見長輩因移動、咳嗽等,造成骨折處移動,刺激神經而劇烈疼痛,因而不敢動、不敢咳,導致痰液累積肺部,造成肺炎,甚至呼吸衰竭必須住院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他指出,也有好不容易肋骨癒合,卻因癒合位置不佳導致慢性疼痛,生活品質不佳,長輩肋骨骨折,幾乎是「漫長的折磨」。廖姓老翁狀況特別嚴重,肋骨已經斷裂、錯位及碎片存留,且位置在背部,即使住院躺床都很不舒服,止痛藥亦無法改善。麻醉科評估後,認為老先生身體狀況可接受麻醉與手術,家屬討論後採用肋骨專用鈦合金骨板固定手術,固定肋骨骨折部位。手術後,老先生肋骨骨折症狀減輕許多,也不會因疼痛不敢咳嗽或下床。住院一周,影像檢查確認老先生肋骨恢復不錯,即出院返家。吳政元表示,肋骨骨折常令人疼痛難忍,若骨折部位碎裂、移位,也常會合併氣胸、血胸等問題;而多根肋骨骨折造成「連枷胸」的病人常因胸廓不穩定,會出現呼吸困難、缺氧、呼吸衰竭等症狀,需要置入氣管內管,即俗稱的插管,並在加護病房長期使用呼吸器治療;若採用肋骨骨折固定手術,也可以同步用胸腔內視鏡處理氣、血胸問題,不但可大幅降低病人疼痛及相關肺炎、呼吸衰竭等併發症,也可及早脫離呼吸器提早下床活動,縮短住院天數,早日恢復健康。吳政元提醒,老人在浴室滑倒很常見,且很容易造成肋骨骨折,甚至因嚴重併發症導致死亡,建議有長輩的家庭可以尋求長照專門機構協助改裝浴室,維護長輩安全,避免意外發生。
-
2021-08-1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 緊急腹膜透析救他一命
一名76歲男性因脊椎感染造成膿瘍,整天食慾不振,後因敗血性休克被送往急診,當時血中氧氣不足、血壓下降,且尿不出來,抽血檢查發現血液中尿素氮、肌酐酸飆高,研判為急性腎衰竭,經醫師為他緊急腹膜透析治療4天後,身體各項數值才大幅改善,並在一周後拔除腹膜透析導管,救回一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患者因脊椎旁膿瘍感染造成敗血性休克,到院時收縮壓僅90毫米汞柱、尿素氮70、肌酐酸9.97,且血中動脈氣體分析7.07,研判為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出現危害生命的代謝性酸中毒,因此立即透過緊急腹膜透析矯正治療,搶救治療黃金時間。他說,引發急性腎衰竭的原因,按照結構可以分為腎前性、腎性,及腎後性。腎前性包括敗血症造成的低血壓、腹瀉,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脫水、心臟衰竭等;腎性包含腎毒性藥物、腎絲球腎炎等;腎後性大多由於泌尿道阻塞引起,例如急性尿滯留、結石、腫瘤造成阻塞,或攝護腺肥大等原因。家屬乍聽「腎衰竭」相當害怕,擔心父親是否因此喪失腎臟功能,需要終身透析。他說,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衰竭有些不同,急性腎衰竭只要於早期診斷出病因,並快速解決,腎臟功能有機會回復或脫離透析。例如患者是由於敗血症引起,敗血症控制後,腎臟功能就會好轉。再者,並非所有急性腎衰竭都需要緊急透析,若急性腎衰竭沒有危害生命或造成其他器官衰竭,可以先治療原始病因;但若急性腎衰竭影響生命,甚至引發呼吸衰竭、肺水腫,或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就要考慮短期透析,避免其他器官進一步惡化。緊急透析治療以往都以血液透析為主,這是由於短期血液透析的導管為雙腔靜脈導管,置放快速且能立即使用,但若患者進入長期透析,需要放希克氏管及動靜脈廔管,必須再進行透析導管置放手術。透過床邊腹膜透析植管方式,能夠局部麻醉且快速置放腹膜透析導管,日後若患者需要長期透析,也毋需另外置放導管,原有導管即可終身使用,如患者腎臟功能回復而脫離洗腎,也可直接拔除。此外,相較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保存較多殘餘腎功能,也較不會影響急重症患者的血壓,急性腎衰竭的患者往往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緊急腹膜透析治療能在不影響患者血壓之下,幫助患者清除毒素。林軒任提醒,當發生急性腎衰竭時,務必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千萬病急亂投醫,只要配合醫師接受治療,都能免於留下終身遺憾。
-
2021-08-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奇美醫發表冠心症跨科別照護成果、三次通過醫策會認證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發表冠心症跨科別團隊照護成果、第三次通過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強調提高疾病照護品質及藥物療效,更多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接受冠心症藥物衛教及完成心肺復健測驗、戒菸成功率從106年的32%到109年61、大幅提高近一倍。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舉出案例,82歲退休老人肝臟有大顆腫瘤,入院安排手術時急性心肌梗塞併呼吸衰竭,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阻塞非常嚴重、手術風險極高,經心臟內外科團隊合作,使用小型葉克膜協助、順利完成高風險心導管支架放置,也安全切除肝腫瘤,最後順利出院。洪俊聲表示,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2014年首次參與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成為南部首家通過認證醫學中心,即便今年爆發疫情,團隊仍堅守崗位,順利三度通過認證,提升冠狀動脈疾病全面整合照護品質,提供國內外民眾就醫參考。洪俊聲說,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最常見冠心症臨床症狀,更是猝死主要原因。在臺灣心臟病是國人第二殺手,衛福部統計,去年心臟病死亡20457人,不管男女死亡率均第二位,與2019年冠心症死亡人數相較、年增率高達3%,且有逐年增加趨勢。他說,過去冠心症照護由急診、心血管內科、護理團隊治療,奇美團隊提供以病人為中心完整照護,由心血管內、外科、復健、急診、加護、護理、藥劑、營養、戒菸衛教師等專業人力組成,並制定複雜疾病診治、評估及分享決策流程,藉橫向整合、強化延續照護,讓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真正成為民眾信任的「心臟血管重症中心」。
-
2021-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注射新冠肺炎疫苗 兩大疾病族群千萬不能多喝水
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之後,醫護都會提醒多喝開水,但75歲張姓男子卻喝到「肺積水」住院,經檢查他罹患慢性心臟病,短時間內大量喝水造成肺積水;醫師指出,心臟和腎臟功能不良的病患都不可在短時間內喝水過量,以免導致肺積水。張姓男子注射新冠肺炎疫苗第一劑的幾天後,開始咳嗽、氣喘、胸痛,起初以為是接種的副作用,又以為剛好感冒,忍耐坐著睡覺幾天,小腿竟水腫,他趕快就醫檢查,居然是注射疫苗後喝太多水造成肺積水,產生各種胸部不適症狀及下肢水腫。他告訴醫護,接種後最多一次喝1000cc白開水,「多喝水有益健康,哪知喝太多也有事。」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科主任何東錦今天表示,心臟像身體的幫浦,不斷收縮把肺部含氧血打到全身,心臟病患因心臟較無力,短時間喝太多水,心臟來不及把水分送到腎臟排除,就容易發生肺積水,張姓患者有慢性心臟衰竭病史,應該是短時間猛喝水釀禍,不太可能是注射疫苗發生副作用,病人服用利尿劑快速排水體內多餘水分,已逐漸恢復健康。何東錦又說,接種完疫苗最好定時量測體溫及多喝水,心臟病患者最好維持平常飲用量,若要多喝水,每次喝水都要間隔一段時間,讓心臟有足夠時間送出水分,才不會發生肺積水,否則發生肺積水,最嚴重可能呼吸衰竭致死。不只心臟病人不能短時間內暴飲,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說,洗腎等嚴重腎臟病變患者無法像健康的人可隨時自我調節多餘水分,必須等到洗腎時,才能移除體內過多的水,因此嚴重腎臟病患者打完疫苗如果短時間內喝太多水,可能全身性水腫和肺積水。何東錦和蔡旻叡都表示,肺積水有上述的「心因性」及「腎因性」,為了避免發生肺積水,心、腎兩大疾病的病人要控制日常飲水量,分時段補充水份,千萬不能像一般人打完疫苗多喝水。
-
2021-08-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後死亡事件新增七例 皆為六旬以上長者
國內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129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7例死亡、41例為嚴重不良事件。莊人祥表示,接種AZ後發生死亡事件共六例,為四女二男,年齡為78歲至98歲,接種疫苗後一日至44日間發生。另外,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生死亡新增一例,為67歲男性,接種疫苗後14日發生。目前累計556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其中377人為75歲以上長者。另外,疑似接種AZ疫苗後發生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則新增33例,為22女11男。年齡為23歲至89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8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心肌梗塞、肺栓塞、冠狀動脈狹窄合併心臟衰竭、心肌炎、敗血症與急性呼吸衰竭、顏面神經麻痺、多發神經病變、重症肌無力與心肌炎等。同期間疑似接種莫德納疫苗發生嚴重不良事件有八例,為二女六男,年齡為27歲至72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6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心肌梗塞、急性肝衰竭與流產、顏面神經麻痺,及診斷未明之胸痛、頭暈嘔吐與四肢麻木、左肢腫脹與疼痛等。
-
2021-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96例 解剖後死因出爐
國內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96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96例中有65例屬於非嚴重事件,其中3例死亡,其中有1例為疑似嚴重過敏,27例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病例,另新增兩件解剖案例為心血管疾病,「今日起,會把針對不良事件詳細分析的資料,呈現在網站上。」指揮中心公布,累計已解剖110例,其中78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3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1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4例待釐清。另外死亡部分接種AZ疫苗出現1死,為87歲民眾於接種17日發生,莫德納疫苗有2例死亡,年齡介於69歲至86歲民眾,於接種2天至12天發生,其中2例AZ原通報非死亡不良事件通報後轉死亡。針對國內確診案例中,今日新增1例確診者死亡案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該案為居住在雙北地區的70多歲男性,曾於5月28日呼吸困難,本身有糖尿病、心血管、腎臟病、高血壓史,於發病隔日去急診,隔日確診陽性,後來肺炎呼吸衰竭,氧氣濃度無改善併發心律不整,最後因狀況惡化,不幸往生。國內對於確診者的治療用量是否短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瑞德西韋量很大,單株抗體也訂了一定的量。羅一鈞指出,目前國內住院人數剩下420位,另外單株抗體儲備了5000人份只用了數百劑左右。
-
2021-07-27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老菸槍咳喘發燒以為染疫 檢查才知慢性阻塞性肺炎
一名67歲男性菸齡超過30年呼吸喘赴他院拿藥,疫情期間發現爬樓梯呼吸喘、久咳不癒,還出現發燒情形,家人擔心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所幸緊急送醫,才查出是慢性阻塞性肺炎發作,住院治療後已順利康復。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指出,患者到院時因呼吸困難、痰黏稠咳不出來,發燒達39度,安排胸部X光檢查,確診為肺炎,同時引發原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便建議盡速住院治療以免引發重症呼吸衰竭。經過藥物治療10多天,患者症狀趨於穩定,逐漸恢復往日活動也不再氣喘吁吁,說話中氣十足,家屬才放下心中一顆大石。陳鈴宜說,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形成是因外來刺激性物質,例如抽菸、空汙或環境有害物質吸入,導致氣道反覆發炎,產生如呼吸道狹窄、呼吸道阻塞,和會喘等症狀,一旦產生就無法恢復正常,嚴重時甚至影響氣體交換功能,進而造成血氧不足、二氧化碳累積。主要都與抽菸有關,而抽菸不僅造成呼吸道問題,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甚至肺癌的發生。她說,由於慢性肺阻塞肺病的初期症狀以咳嗽有痰為主,缺乏特異性,抽菸者常視咳痰為理所當然而輕忽,導致許多患者無法意識早期戒菸的重要性,甚至沒有於早期接受藥物治療,直到發現喘且日常活動受到限制才來就醫,此時呼吸道大多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陳鈴宜說,對於已經形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不用灰心,只要確實戒菸及遠離二手菸,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結構上雖無法再恢復完全正常,但用藥能改善症狀且延緩肺功能快速惡化,進而避免經常因呼吸道感染而掛急診,甚至住院。她提醒,活動性喘改善後,患者仍能視自己可以負荷的運動量適度活動,以提升生活品質。此外,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陸續開打,也建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施打疫苗,才能降低因感染而引發重症的機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疑接種AZ後死亡最年輕案例 26歲罕病男死因呼吸衰竭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23至25日疑接種疫苗後死亡通報一共23例,其中1例疑接種AZ疫苗後死亡個案是年僅26歲的男性,成為目前國內最年輕案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該案本身患有罕病,在接種5天後,在家中被家人發現無生命跡象,當地衛生所相驗死因為呼吸衰竭。指揮中心公布,死亡通報一共23例,其中AZ有15例,分別為6男9女,年齡為26歲至95歲間,為接種疫苗後1日至45日間發生;疑接種莫德納死亡部分,同期間新增8例,分別為4女4男,年齡為 64 歲至 89 歲,為接種疫苗後3日至21日間發生。另新增1例疑似嚴重過敏性反應通報,已通報為死亡不良事件。另我國疫苗打氣漸增,指揮中心表示,24、25日兩日疫苗接種共約有28萬人次,其中AZ接種 27萬人次,包含第1劑接種26萬4306 人次、第2劑接種5808人次,另莫德納接種1萬2991人次,其中第1劑接種9827人次,第2劑接種3164人次。截至目前為止,累計接種667萬4129人次,AZ接種 378萬5人次,莫德納接種289萬4124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27.39%,劑次人口比 28.42(劑/每百人)。
-
2021-07-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第一線抗疫卻常被病人遺忘 「新冠戰神」張厚台:重症病房醫護的宿命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日前在臉書跪謝「台姐」團隊,台姐何許人也,正是亞東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亞東醫院在本土新冠疫情爆發期間,收治全國11%重症病患,張厚台被譽為「新冠戰神」。張厚台挽救許多患者生命,但許多患者都不記得她,被患者「遺忘」,她說是重症加護病房醫護的宿命。重視團隊作戰,亞東超前部署,成功迎戰新冠病毒。醫事人員合力才能完成一項醫療處置,張厚台格外重視「團隊」,接受訪問時,她把亞東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王惠琳、護理部督導劉彩文都拉來。王惠琳是團隊裡年輕的「肝」,常協助新冠病人執行氣切手術;劉彩文是張厚台「老搭檔」,兩人從SARS到新冠,中間還經歷H1N1新流感,三度並肩作戰,回想SARS時,一個關在ICU,一個在病房,四個月時間足不出「院」,培養出革命情感。面對新冠病毒,亞東沒有出現離職潮,張厚台點出關鍵,因為真的有「超前部署」。她表示,SARS時缺物資最痛苦,去年疫情初期,醫院指揮官、副院長邱冠明認真追物資、做教育訓練,以木作隔板做隔間改建專責病房,區分乾淨區、汙染區、緩衝區等,規畫動線流程,讓院內同仁反覆練習,所有人已有「等著被徵召」的心理準備。亞東醫院將加護病房改建成微負壓隔離病房,劉彩文說,病房隔成三區塊後,內外溝通成難題,起初是隔著玻璃用手寫板溝通,後來醫院提供無線對講機、小型對講機,近期邱冠明募到攝像頭,能夠看到彼此影像聲音,溝通才更順暢。透過視訊、拍照記錄,幫忙彌補家屬不在病人身旁的遺憾。張厚台說,起初對這病毒不熟悉,尤其「隱形缺氧」難預測,患者上一秒還好,下一秒病況立刻有變,專責病房與加護病房需密切聯繫,會格外注意年紀大、懷孕、肥胖等高風險族群,若發覺哪個病人「不太妙」,不等病人呼吸衰竭才轉送加護病房,及早通知、及早搶救。有些病患用「超人姿勢」的俯臥式擺位治療,需要定時翻身,光靠護理師不夠,還要醫師加入,四、五人上陣才能完成。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葉秀雯說,許多確診病人都是隻身被送到醫院,若不幸身故,下次家人看到可能只剩一個骨灰罈。家人無法陪在身旁,多半相當憂心,病房護理師盡可能協助透過視訊、拍照記錄病人實況,彌補家人不能在病人身旁的遺憾。行過死蔭幽谷,病患多半「失憶」,不記得誰曾陪在他身旁。醫護在加護病房陪著病患走過死蔭幽谷,度過人生最黑暗的時刻,但患者多半「失憶」。張厚台說,重症患者半數以上插管,接上呼吸器,通常會給鎮定劑使治療平順,所以他多半不記得這段艱苦過程,更不記得為他拍痰、翻身、還可能挨過他拳頭的醫護人員,「所有重症醫師都要習慣,病人根本不記得你。」張厚台回憶,在H1N1流行時,第一個月協助重症病人練習呼吸、拔管,陪患者度過重重難關。患者轉到病房後,歷經辛苦的過程終於要出院了,病房醫師把當初救回患者的張厚台找來,但患者一臉狐疑,完全不認得這位費盡心力把他從鬼門關拉回來的醫師。一開始張厚台也覺得難過,看到學弟照顧癌症病人,患者頻頻道謝;但她的病人痊癒了,卻把重症醫護團隊拋在腦後。有時候在醫院碰到家屬,家屬高興得像是看到親人般熱絡,還要求合照,但旁邊的病人沒有反應,因為根本不認得她。曾有團隊成員問張厚台,好不容易把重症病人顧好了,為什麼要轉到一般病房,我們接下來照顧到好不行嗎?張厚台說,病人狀況好轉,不需要在加護病房,資源要留給更需要的人。隔離病房實況兔寶寶裝悶到中暑 穿脫還要互相監視為了避免病毒透過空調傳到乾淨區,病房內改加強送風、但不循環,護理師穿隔離衣不透風,時常上班上到中暑,於是兩個小時就必須換人,還準備刮痧大隊提供服務。葉秀雯表示,護理師穿著兔寶寶裝相當悶熱,尤其生理期來更困擾。擔心長時間下來護理師中暑,除了定時換人出病房,也特別準備冰條、冰鎮背心,讓護理同仁工作時能降溫。護理師進病房前,兩兩一組穿防護衣,互相檢查無誤才放行,出病房脫除防護衣也要對著鏡子,確保順序沒漏掉。張厚台有一次「路過」,在門外看到護理師脫外層防護衣有個步驟反了,她隔著門往內大喊「等一下,不要動!」同仁回過神看見門外的她,笑說「一開始還以為鬼來了。」
-
2021-07-23 養生.家庭婚姻
6歲童站機車踏板遭撞亡 急診醫:孩子不是你的安全氣囊
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室醫師韓振宇說,今年2月,一名6歲男童站在機車踏板由父親載出門遇貨車追撞,男童前胸撞上機車龍頭導致嚴重創傷,經送醫搶救仍不治;他呼籲,疫情趨緩,家長騎車載孩子出門,不管前揹,站車前腳踏墊都相當危險,宛如人肉安全氣囊,首當其衝。「孩子不是你的安全氣囊」,謹記「三不原則」,「不」能站踏板、「不」能加座椅及「不」能用揹巾,避免憾事發生。韓振宇說,這名6歲男童送到急診室時,整片前胸瘀青,兩側大腿變形,呈現休克與呼吸衰竭,經插管並安排緊急輸血、做一系列檢查等3小時緊急搶救後仍因傷重宣告不治。經了解,男童由父親騎車載遭貨車追撞,由於男童站在機車踏板上,產生巨大撞擊,前胸碰撞機車龍頭,才導致嚴重創傷。韓振宇指出,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生理,發育或生長上跟大人有相當大的差異,小兒頭部外傷是所有家中大人最擔心的事情,常見輕微腦震盪,頭皮血腫與頭皮撕裂傷,如果發生傷口持續流血、持續嘔吐、甚至有頭痛、嗜睡,喚不醒時應立即就醫。韓振宇說明,兒童的肋骨柔軟且有彈性,胸部重大外傷易造成氣血胸或橫膈破裂。兒童腹壁肌肉薄弱、脂肪少,無法有效保護內臟,在加上肝臟、胰臟等器官相對體積較大,因此腹部受鈍傷易造成大出血,常常還沒送到醫院就休克死亡。他提醒,若兒童車禍受傷,先注意現場安全,放置警告標示。若能自行移動就盡快移到安全地方,以免受到二次傷害;如果無法自行移動,意識清楚者,表示可能有骨折或其他內傷,先不要移動傷者,讓傷者自行採取舒服的姿勢等待救援;如果意識不清且沒有呼吸心跳,可以開始執行心肺復甦;如果有明顯出血點,可協助加壓止血,把握黃金時間搶救。
-
2021-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莫德納最年輕死亡案例 指揮中心:本身有免疫疾病
我國疫苗昨天接種20萬2449人次,累計接種 589萬4500 人次,AZ疫苗接種 306萬8120 人 次,莫德納疫苗接種 282萬6380 人次。而7月21日新增8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包括五例AZ疫苗、三例莫德納,另有四例原本AZ不良通報住院後死亡。莫德納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中,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一名為36歲男性,本身有心臟衰竭、乾癬等免疫疾病,接種疫苗後兩天後身體發熱、13天後於家中發現死亡,死亡原因還需要研判,應為最年輕接種莫德疫苗納後死亡個案。莊人祥表示,3 例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生死亡個案,為1女2男,年齡為 36 歲至 84 歲間,為接種疫苗後 4日至 13日間發生。五例接種AZ疫苗後死亡個案為3 女 2男,年齡則介於67至91歲,接種3至33天後發生。目前已有478 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其中 340 人為 75 歲以上長者。針對死亡個案已累計解剖108例,其中76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3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1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4例待釐清。另外,屏東Delta病毒感染事件,今天傳出不幸死亡的第一起確診個案,為案14816,也就是陪確診果農到枋寮醫院開刀的太太。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該名70多歲女性個案為國內首例Delta死亡個案,本身有慢性糖尿病、高血壓病史,6月27日開始有腹瀉症狀,因家中有其他確診者而安排採檢,採檢陽性,後續併發肺炎、呼吸衰竭住院。最後因嚴重肺炎而於昨天過世。不過羅一鈞表示,非變種病毒株的肺炎和Delta病毒,病程、死亡率沒有不一樣。
-
2021-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衛福部購550台HFNC全數到貨 配發97家醫院
衛福部緊急採購500台HFNC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廠商也無償提供50台,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證實,550台HFNC已全數配發到全台97家醫院,以部立醫院占大宗。藝人賈永婕向企業界募得數百台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捐贈給醫院救治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獲得外界一致讚揚,HFNC也被冠上「救命神器」之稱。因應疫情,衛福部斥資新台幣1億元緊急採購500台HFNC,協助醫院救治患者,廠商也無償提供50台,共550台HFNC,可供1.1萬人次使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550台HFNC皆已交貨,且配送至全台97家醫院。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工作小組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告訴中央社記者,衛福部採購的HFNC分2階段配送,第1階段到貨200台,優先配發給先前疫情嚴峻的雙北地區,如亞東、雙和等收治眾多重症患者的醫院。後續第2階段配發,古世基表示,醫學會建議以開設醫院專責加護病房的病床數為基準,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疫情與收治量能,類似超前部署的概念,而部立醫院肩負收治確診患者重任,可能因此分配較多。依照衛福部規畫的HFNC配送計畫,550台HFNC以部立桃園醫院(含新屋分院)配得48台最多,其次為部立台北醫院42台、部立台南醫院30台;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3離島也都有配發HFNC。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配給部立醫院的HFNC,可方便醫院間調度使用。主管部立醫院的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說,HFNC可有效提升染疫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有助降低演變為重症,這次採購案主要由衛福部進行,部立醫院分配量之所以比較多,一方面是部立醫院收治大量染疫患者、需求較多,另一方面也協助代管,未來若該地區有其他醫院申請該機器時,可就近快速配發。古世基進一步解釋,新冠肺炎患者會發生缺氧性呼吸衰竭,簡易型高流量氧氣治療僅提供乾燥空氣,患者吸入後喉嚨乾,痰液更不易咳出;而HFNC則是優化的供氧設備,可提供加溫加濕、且含氧比例精準的氣體,患者臨床治療反應較佳。「但不能過度神化HFNC。」古世基強調,並非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都須使用HFNC,部分患者送到急診就很嚴重,必須立即插管;而即便用了HFNC,固然有一定比例降低插管風險,但也非百分百,若病況快速惡化仍要快速插管治療。
-
2021-07-07 焦點.元氣新聞
年輕人電子煙使用率升高近2倍 醫師憂「成分不知啥更恐怖」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上升,小心嘗試就成癮,後患無窮。國健署今公布最新調查吸菸行為調查結果,發現18歲以上國人的電子煙使用率由2018年的0.6%增加至2020年的1.7%,升高近2倍;且主力使用族群集中在年輕男女身上。國健署去年針對全國25306名18歲以上的國人進行吸菸行為調查,男性10867人,女性14439人。結果顯示,40歲以下為電子煙的主要使用族群,其中以26歲到30歲男性(6.3%)、21歲到25歲女性(4.6%)占比最高。此外,併用電子煙與紙菸比率,也從2018年的0.5%,上升至2020年的0.9%。電子煙含許多致癌物質,成分絕對不比菸草單純,配壞肺的速度可能比傳統紙煙還要快。高雄榮總家醫科主治醫師薛光傑說,2019年爆發新冠肺炎前,開始出現使用電子菸的死亡案例,加拿大有青少年僅使用5個月就需要換肺,更有美國青少女吸食4個月就要插管。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電子菸添加物眾多,「放的成分不知是什麼更恐怖」,之前有收治過年輕患者,因為突然喘、呼吸衰竭,入住到加護病房,經醫師詢問才知有電子菸史。針對國人使用電子煙的原因,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年輕族群還是以「好奇」為主,其次是有吸紙菸者誤信網路傳言以為可以戒菸。對於年輕人因為好奇嘗試,而不知行爲的嚴重程度,薛光傑強調,「沒什麼好嘗試的,有可能一試就成癮」,從小教導青少年「責任感」與「保護自己」的認知是重要根本,「讓他們了解如果發生事情,會影響自己的未來與周遭關心他的人,要好好珍惜自己」。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