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呼吸
共找到
5207
筆 文章
-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某婦產科6新生兒和3員工確診爆「延誤通報」 診所醫師說話了
基隆市1家婦產科診所發生群聚感染,已有3名成人、6名嬰兒確診。有診所人員對外指控診所延誤通報,造成疫情擴散,讓更多嬰兒染疫。診所回應,「凡走過就有留下足跡」,所有人員採檢等處置流程都有時間記錄,絕無隱匿疫情。診所嬰兒室內還有4名嬰兒,已請市府協助安置,以利後續照顧。基隆市長林右昌今說明說婦產科診所群聚感染狀況,指全案共有6名嬰兒和3名工作人員確診,合計9人。指標個案為嬰兒室工作人員,整間婦產科診所共有77人做PCR採檢,又有8人確診。基隆市民眾黨市議員參選人林毓峯曾接到婦產科診所護理師的親人求助,指21日就知道有護理人員確診,但診所延誤處置,22日又有3名嬰兒確診,疫情才一發不可收拾。代表診所出面的醫師今晚說,通報、採檢等程序都有記錄,希望外界不要以訛傳訛。診所目前還有很多產檢的孕婦,距離生產的日子已很近,現在必須儘快清空診所,完成消毒等作業,在安全的情況下重新開業,保障產婦的權益。這名醫師說,診所也是受害者,並非隱匿疫情的加害人。診所嬰兒室還有4名染疫的嬰兒, 嬰兒室是一個照顧的單位,並不是醫療單位,希望政府協助安置到更合適的地點照顧。據了解,這家婦產科診所員工如有疑似症狀就會篩檢,22日凌晨有人出現呼吸道症狀,快篩陽性。診所當天上午通報衛生局,23日完成全院員工、產婦、嬰兒及家屬PCR採檢後,非感染者的產婦、嬰兒及家屬23日安排出院,2名剛出生嬰兒轉送林口長庚醫院照顧,另4名確診嬰兒留在嬰兒室照顧。
-
2022-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感染Omicron與感冒咳嗽咳法不同!專科醫一句話秒懂關鍵差異
近期本土確診個案屢創新高,COVID-19的疫情進入以Omicron為主的流行樣態。不過大家都知道,Omicron以輕症為主,目前的輕症率仍維持99%的高點,僅少數人出現肺炎症狀;但可能讓很多人誤以為只是小感冒。如果我有症狀,我應該以為是Omicron還是當一般感冒呢?醫師表示,Omicron常見症狀有喉嚨痛、咳嗽與流鼻水;但「咳嗽」與一般的小感冒略有差異。Omicron極少味覺喪失 仍有跡可循新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邱昱勳表示,COVID-19大流行初期,以及早期流行過的Alpha、Delta等「老病毒」,多數以下呼吸道症狀為主,其中「嗅味覺喪失」、「發燒」就是主要判斷準則。但Omicron的確診者極少聽到嗅味覺失調的症狀,診斷的確稍加困難。不過仍有跡可循。流感常見肌肉痠痛 Omicron與感冒的咳嗽不一樣現在醫師會視症狀,協助病人用家用快篩,確認是不是感染Omicron;不過一般人還是可以從症狀判斷,不須驚慌。邱昱勳醫師表示,一般的感冒多是咳嗽,而Omicron也大多是上呼吸道症狀,常見的症狀是喉嚨痛、咳嗽,其次是流鼻水;兒童常見的症狀為發燒。不過咳嗽的狀況略有不同:Omicron的咳嗽多為乾咳,屬於長時間且劇烈的咳嗽;感冒的症狀多為帶有痰的溼咳,且通常是短促、間歇性咳嗽,「就像我們偶而會覺得喉嚨有點癢,清喉嚨的感覺」。一般的感冒較常見的症狀為咳嗽,較少發燒與腹瀉;另方面,流感的症狀常見有發燒、肌肉痠痛。疫情前,醫師聽到主訴有肌肉痠痛與發燒這類常見症狀,會進行篩檢來做最後確認。「如果篩檢是陰性,會先投以一般感冒的藥;但症狀持續又篩檢陰性的話,還是會投以流感藥物,畢竟偽陰性也是有可能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重症醫示警「Omicron5大類流感症狀」! 「正確快篩、PCR篩檢時機」曝 ·兒童染疫有哪些症狀? 專家曝「這病徵」佔多數:成人喉嚨痛最常見、咳嗽次之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花蓮黃昏市場增35人染疫 還有10多名確診者失聯
花蓮今天新增182人,累積病例已達1304人,其中黃昏市場增35人染疫,已累計87人確診,還有國軍花蓮總醫院3名醫護染疫。縣長徐榛蔚表示,疫調需要時間,今天71名疫調中個案,若完成疫調後,會再列入各傳播鏈中,目前還有10多位確診者失聯,請盡快向衛生局聯繫。徐榛蔚表示,在今天新增確診個案中,國軍花蓮醫院3名醫護確診,慈濟醫院有1人、花蓮醫院7人、外籍老師2人、外縣婚宴群聚11人、萬榮婚宴2人、黃昏市場35人、軍營延伸4人、外縣市14人、社區群聚延伸1人。其中社區感染31人及疫調中的71人,還需要時間疫調,確認是哪個傳播鏈後再列入。朱家祥指出,國軍花蓮總醫院是2名護理師及1名小兒科醫師確診,醫護在快篩過程中,身處染疫高風險環境中,先前花蓮醫院承接快篩服務,就發生院內感染,上周換門諾醫院接手時,檢驗科也有人確診,而國軍花蓮總醫院這次新增個案的源頭也是同樣情況,近日可能陸續新增確診個案。衛生局今天更改圖卡內容,將傳播鏈標示出來。截至今天,黃昏市場已有87人確診,從攤商延伸到顧客及家人,也感染攤商的親友;花蓮醫院共有270人確診,親友及生日宴都有染疫情形。第一波感染從慈濟醫院到餐酒館、補習班,再到婚宴,最後回到慈濟醫院病房,此傳播鏈共有279人。而軍營區有4人感染,共有30人染疫;玉里春日社區增加1名居民感染,共有25人染疫;外縣婚宴群聚今天有11人,都是確診者的親友,共116人確診。徐榛蔚說,疫調中的71例,有10多位確診者因聯絡電話不正確或不通,聯繫不上,呼籲這些個案若有到醫院快篩、PCR確診,請主動撥打03-8230089向衛生局聯繫。朱家祥表示,目前只有10位患者服用瑞德西韋藥物,其中有2位出院,沒有人使用呼吸器或住進加護病房,沒有中重症患者。在花蓮醫院第一批長輩住民感染,到今天已滿10天,目前狀況十分穩定,主要原因除了醫護的照顧,最重要的就是打滿3劑疫苗,顯示即使是長期臥床、患有慢性病的長者,也能戰勝病毒,請大家一定要疫苗打好打滿。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嘉市+17無足跡公布 9人將採居家照護
嘉義市今天新增17例,首度單日超過雙位數的確診,市府指出,其中7例是嘉義縣職場群聚的工作人員,其餘確診者,則有外縣市活動史,或接觸外縣市確診個案遭匡列等,目前依循中央的重點疫調方式,僅須公布2天內足跡,能確實掌握接觸者的足跡也不公開,今天並沒有相關足跡要公布。市府表示,嘉縣職場群聚的7例,為案53044、案54465至54470,住在嘉市,都是4月22日匡列居家隔離,經採檢為陽性;縣府指出,此7人分別外場3人、內場5人。市府也說明其餘確診的個案,2例的案53109、55710,分別與外縣市確診親友共餐,陸續出現喉嚨痛、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後續安排就醫採檢PCR陽性;2例的案53042、53052有外縣市活動史,回嘉義開始出現呼吸道症狀,故至醫院採檢PCR為陽性;2例的案53045、53046為外縣市確診者案35469接觸者,於居隔期間陰轉陽性;2例的案53043參加北港媽祖繞境確診,匡列接觸親友案54464,也於居隔採檢陽性;2例的案53041、54471,因案53041出現症狀採檢陽性,匡列接觸者案54471安排採檢呈陽性,其中54471為未滿12歲。衛生局指出,今新增17例,包含未滿12歲1人、12到64歲14人、65歲以上2人,都沒有未戴口罩在公共場所,或戴口罩在公共場所超過15分鐘的狀況,市府已啟動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居家照護計畫,17例中有9人屬無症狀或輕症,通過評估,分流採居家照護,由專責醫院進行每日關懷。據了解,嘉市歌神KTV染疫事件,1個包廂1名確診、另1個包廂4人及1家屬確診,今沒新增確診,衛生局嚴密監控居隔情形中。
-
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嚴峻新增1重症10中症 50多歲男住加護病房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迅速升溫,中重症個案也持續增加。國內今天新增一例重症、10例中症個案。其中,重症個案為50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本身有糖尿病史,因上消化道出血、腸阻塞併呼吸衰竭,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輕症個案為26278例,占99.64%、中症88人,占0.33%、重症8人,占0.03%;其中重症已24人解隔離。陳時中表示,今天新增10例中症病患介於50至80多歲,皆為男性,僅有一位50多歲個案無慢性病史。個案都出現血氧低於94%和肺炎症狀,皆使用瑞德西韋。其中四名個案為未接種疫苗、一名打一劑、兩名打兩劑、三名接種三劑疫苗。
-
2022-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多數輕症不用怕?研究:住院1年後完全康復者不到3成,「新冠長期症狀」恐成常態
英國研究今天指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住院患者中,一整年過後完全康復的人不到30%。研究警告,「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恐成為一種常見病況。法新社報導,這項涉及逾2300人的研究中,女性完全復原的可能性比男性低33%。研究同時發現,肥胖染疫者完全康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被裝上呼吸器的患者完全康復的可能性少了58%。這份研究一窺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間,英國39間醫院出院民眾的健康情形,並於5個月和1年後再評估當中807人的復原情形。根據這份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的研究報告,5個月後通報完全康復的受訪者僅26%,1年後僅略增至28.9%。共同率領這項研究的國家健康醫學研究院的伊凡斯(Rachel Evans)說:「出院後5個月至1年這段期間,患者各個症狀、精神健康狀態、運動能力、器官損害和生活品質的恢復狀況有限得令人訝異。」最常見的新冠長期症狀為疲倦、肌肉疼痛、睡眠不佳、行動力變慢和呼吸急促。同樣率領這項研究的列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Leicester)卜萊特林(Christopher Brightling)說:「若欠缺有效治療,新冠長期症狀恐變成高度盛行的長期病況。」這項研究將歐洲臨床微生物學和傳染病大會(European Congres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且會持續研究、追蹤患者的健康情況。
-
2022-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服用輝瑞抗新冠口服藥 出現令人費解的新冠「症狀反彈」現象
波士頓環球報今天(2022-4-21)發表A puzzling phenomenon: Patients report a rebound of COVID-19 symptoms after taking the antiviral Paxlovid(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患者在服用抗病毒藥物 Paxlovid 後報告 COVID-19 症狀反彈)。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一些患者在社交媒體上報告了一個不尋常且令人不安的現象:服用Paxlovid後他們的 COVID 症狀似乎反彈。不僅是他們的症狀再次出現,許多人報告說,在完成五天的療程後,感覺好多了,在家中快速檢測結果呈陰性,但是幾天後又檢測出陽性。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波士頓地區至少兩個科學家團隊的注意,他們正試圖了解是什麼導致這個問題。是對藥物產生抗性嗎?還是患者很快再被感染?或者是有些人只是需要更長時間服用藥物來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反應。一些傳染病專家擔心他們看到和聽到的反彈可能表明患者在完成治療後——檢測結果呈陰性,然後再次呈陽性——可能仍然具有傳染性,並將病毒傳播給他人。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傳染科醫生Kathryn Stephenson說:「如果你在 12 天後出現反彈,回到工作崗位,不戴口罩,你還有傳染性嗎?如果你的快速抗原檢測呈陽性,那麼你就有相當數量的病毒,而且很可能感染了一定數量的病毒。」輝瑞公司在去年秋天提交給聯邦監管機構的緊急使用授權文件中指出,一些受試者似乎在第 10 天或第 14 天左右出現了 SARS-CoV-2 RNA 水平的反彈,但目前沒有明確的信號表明該病毒已經對 Paxlovid 的主要成分之一產生了抗藥性。文件稱輝瑞將繼續分析數據。該公司在給本報的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將繼續監測來自我們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和現實世界證據的數據。我們沒有看到對 Paxlovid 的任何耐藥性,並且對其臨床有效性仍然非常有信心。」波士頓退伍軍人醫療保健系統的首長 Michael Charness 醫生最近完成了對一名服用 Paxlovid 後出現反彈的患者的深入研究。他對該患者的三個鼻腔樣品進行了基因測序,並對該患者進行了一系列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檢測。他得出的結論是,該病毒對 Paxlovid 沒有耐藥性,並且該患者沒有感染任何其他呼吸道病毒或其他 COVID 變種。他認為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療程來增強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Michael Charness 醫生說:「Paxlovid 就是貓,它會抑制病毒,然後當貓走後,老鼠就會出來玩耍。Paxlovid 存在時效果非常好。對許多人來說,他們可以在感染的一個階段消除病毒。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因為提高免疫力需要更長的時間,他們無法擺脫所有病毒,而 Paxlovid 不再可以提供幫助。」Michael Charness 醫生說,他的研究正在接受醫學期刊的審查,尚未發表。布萊根婦女醫院傳染科臨床主任Paul Sax說,他從患者那裡聽到了反彈這個問題。他表示,服用 Paxlovid 並在臨床上康復的人,如果發現症狀回來了,就不應該忽視他們的症狀。他們應該認為這是 COVID 的複發,然後再次測試自己。目前關於 Paxlovid 反彈現象的科學數據很少,這促使Paul Sax 和其他傳染病專家表示,他們不確定處理此類病例的最佳方法。他指出,Paxlovid 的任何臨床試驗或其治療指南都沒有對這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他表示,如果患者在第一個療程後出現反彈,則用第二個療程的 Paxlovid 重新治療患者是「直覺的」。他說:「這就是我給出現症狀反彈的人的建議。」原文:輝瑞新冠口服藥:症狀反彈
-
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學姊」確診喝不到豆漿味 羅一鈞:Omicron罕見嗅味覺異常
民眾黨北市議員擬參選人「學姊」黃瀞瑩昨於臉書自爆確診,透露早餐「喝不到豆漿的味道」,疑出現味覺異常症狀。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確診Omicron症狀中嗅味覺異常僅占百分之一。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嗅味覺異常在Omicron的案例中並沒有很常見,整體來說,成人仍以喉嚨症狀最多,兒童則是以發燒最多。羅一鈞表示,今年一到二月Omicron疫情,累計六五七名成人及青少年確診,成人及青少年確診Omicron症狀,有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症狀、頭痛、嘔吐、腹瀉、肌肉痠痛、發冷等。成人出現喉嚨症狀、咳嗽比率皆超過一半,兒童發燒占六成、咳嗽占四成。成人案例中僅四人出現嗅味覺異常,占比約百分之一,「並沒有很常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嗅味覺異常主要是感染Delta的症狀,英國發表報告中,已清楚將Delta和Omicron症狀異同區分,Omicron不容易發生嗅味覺異常,但也不敢說完全沒有,「她可能是極端案例」。截至廿二日共有二萬二二五六例本土個案,其中輕症或無症狀有二萬二一七一例、中症七十八例、重症七例。昨新增的重症患者,為六十多歲女性,曾打過三劑疫苗,發生抽搐、低血鈉症狀。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兒童確診若重症,呼吸道症狀較少,恐出現腦炎、敗血症或多重器官發炎等。成年人或老年人確診,多為呼吸道症狀,但也可能發生嚴重肺炎、抽搐、腦炎或神經系統併發症、全身性血栓等,施打疫苗雖說較不會重症,但不代表不會發生,整體數據顯示仍可降低重症死亡的機率。刑事局三名外勤人員昨天確診,其中一人出席前天的破案記者會,記者會上還有刑事局局長、副局長、主秘、及健保署長李伯璋,李前天下午原本要到行政院開會緊急取消。李昨快篩檢測為陰性,目前自我健康監測中。
-
2022-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孩童輕重症如何辨別?小兒科醫師來解惑 重症早期恐有這些症狀
隨著孩童染疫人數增加,不少居家照護的家長憂心,不知該如何辨別孩童症狀的輕重,及是否有緊急就醫必要,市府今天防疫記者會上,找來高雄醫學大學小兒感染科醫師李杰明說明,孩童症狀觀察辦法,替家長釋疑。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今年1至4月本土病例分析兒童0至19歲占確診個案20%,大部分都輕症,99.8%都輕症無症狀,僅0.2是中重度個案,比照美國兒童感染,同占19%和台灣差不多。本土疫情小朋友與成人症狀不同,小於12歲大部分是發燒咳嗽,成人青少年是喉嚨痛、咳嗽,症狀不典型難從症狀判斷,因此,任何發燒呼吸道症狀,則需透過就醫或快篩,來查出是否確診。至於該如何及早發現孩童重症,李杰明說,若小於1歲、神經相關疾病、代謝相關疾病、先天心臟病、肺部疾病、肥胖及早產兒等都是進展成重症的危險因子,重症的早期症狀則有高燒39度,意識出現變化、呼吸淺快、腹瀉嘔吐等,有這些早期症狀者,爾後變重症的可能性較高。李杰明建議,在家照護孩童,每天可算2到3次,每分鐘呼吸次數,11個月以下嬰兒大約每分鐘大於50次,1到4歲大於40,就是呼吸急促,可觀察呼吸時是否有胸凹及呼吸費力等現象,或透過膚色、唇色觀察是否缺氧,檢查四肢是否冰冷,或多換幾次尿布來觀察尿量,從中了解症狀與情況。因在家照護是現在政策方向,中央也訂出5大警訊表徵,6大緊急送醫條件,5大警訊出現任何1項就應該聯繫居家照護單位,或視訊診療或就醫;若出現6大緊急送醫的其中1項,就需撥打119或緊急送醫。李杰明還說,輕症兒童通常1周就康復,極少數染疫後,2至6周會出現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但美國發生率10萬分之2,黃種人更少,若真出現罕病症狀,就需要就醫尋求協助。另家長可透過「兒童評估三角」,從A外觀,B呼吸及C循環來評估,兒童的狀況是否良好。
-
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527最新確診足跡曝光 小吃店居多、中壢知名酒店再入列
桃園市政府今天下午公布新冠肺炎確診者18至21日最新足跡,多數是小吃店、餐廳,好樂迪、錢櫃KTV和中壢知名酒店也上榜。新聞處提醒,曾出入相關場所的民眾請自我健康監測,有發燒、上呼吸道、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症狀,應戴醫療用口罩儘速到就近的社區採檢和院所就醫,也可以撥1922或0800033355專線通報,不得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就醫時主動告知接觸史、旅遊史、職業暴露及身邊是否有其他人有類似症狀等。
-
2022-04-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姊黃瀞瑩確診「疑味覺異常」 專家納悶:可能是極端案例
台灣民眾黨台北市議員擬參選人「學姊」黃瀞瑩確診,更透露她早餐「喝不到豆漿的味道」。然而Omicron主要症狀多以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Omicron主要症狀不會有嗅味覺異常,「她可能是極端案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曾表示,感染Omicron的患者主要症狀為喉嚨痛、咳嗽2大症狀最常見,大約占個案一半以上,其次則是發燒、流鼻水。黃瀞瑩於臉書表示,昨晚她出現流鼻水、輕微咳嗽等症狀,和北市正副市長柯文哲、黃珊珊直播後,又出現喘的感覺,當下意識到不太對勁,快篩後得到兩條線。黃高彬表示,感染Omicron基本上不會有嗅味覺異常的症狀,嗅味覺異常主要是感染Delta病毒株,Omicron的幾個主要症狀包括流鼻水、喉嚨痛、頭痛及咳嗽,在英國報告中,已清楚將Delta和Omicron症狀異同區分。至於黃瀞瑩出現的味覺異常症狀,黃高彬說,依照國內現在Omicron為主流病毒株,她應屬於Omicron案例,但嗅味覺異常不容易發生,也不敢說完全沒有,可能她是極端案例。他呼籲民眾仍要維持防護措施及施打疫苗,避免感染。針對近日確診數飆增,黃高彬表示,目前醫療量能收治狀況尚可,且已有一半以上的縣市採輕症者居家照護,分擔掉許多確診案例。但對於長照機構、矯正機構、移工族群或校園學生等單位發生群聚,屆時如何收治、照護,仍然是近期專家開會討論重點之一。
-
2022-04-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久坐中風、心臟病風險增147%!醫教6習慣有助逆轉
文/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 郭志東醫師 當今社會大部分人的生活時間都被困在辦公室的桌子下或家裡的沙發上,由於科技的便利和現代生活方式,大部份人越來越喜歡久坐而變得不愛運動。 美國研究:每天久坐13小時,死亡風險高出200%! 據美國心臟協會的研究指出,自1950年以來,久坐不動的工作增加了83%。現在,靠體力活動的工作佔美國勞動力的比例不到20%,而台灣也存在相類似的趨勢。很多人認為,每週規律運動就可以長保心臟健康,但2017年底美國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久坐是早逝的一個風險因子。根據研究,坐的時間越長,早逝的風險就越大。以下是該研究的一些數據: 每天坐著超過13個小時的參與者的死亡風險比每天坐著少於11個小時的參與者高出200%。每次坐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比超過30分鐘的人患病風險低55%。而超過90分鐘者患病風險更是高出兩倍。 英國研究:久坐與少坐相比,心臟病、中風、死亡率增高! 英國拉夫堡大學和萊斯特大學2011共同開展的研究也表明,與坐得最少的人相比,坐得最多的人患病和死亡的機率有所增加,具體如下: .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12%。.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機率增加147%。.死於心血管事件機率增加90%。.死亡率增加49%。 當你長時間坐著時,身體便會產生以下變化。首先是血液流動會減慢,這會導致脂肪酸在血管中堆積而導致心臟病。第二是身體處理脂肪的能力減少了,脂蛋白脂肪酶是身體一種十分重要的酵素,它能分解血液中的脂肪。但當久坐時,身體產生的脂蛋白脂肪酶會下降約90%,這使得身體很難利用脂肪,當身體不再使用脂肪時,脂肪就會被儲存起來,造成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第三是久坐會導致胰島素抗性,進而導致第2型糖尿病和肥胖,這是心臟病的兩個極為主要風險因子。即使你每天規律完成30分鐘的運動,一天當中其他23個小時做什麼也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可能每天早上都會去健身房慢跑30分鐘,但現在某些智慧型手機都會隨身記錄每天的步行數,而一天過去除了慢跑之外,剩下的時間其實都沒怎麼動。以通勤上班族來說,上下班的路程有時候很長,坐在車裏可能接近1小時,回到辦公室就在電腦前坐上8個小時。雖然經常運動的人,對心血管疾病的保護力仍然比沒有規律運動的人低很多,但研究顯示,久坐10個小時以上似乎也是一個門檻,超過10個小時的久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 要改變久坐帶來的壞處,建議每隔一小時就站起來走動走動。可利用手機或電腦上的應用程式來提醒你走動是一個不錯的做法,它能提醒你應該適時活動一下,舒展筋骨。在工作的習慣中,創造一些起身活動的機會,例如,使用站立式辦公桌或可以調整高度的辦公桌,會讓你更有意願四處走動。利用通訊軟體交待事項或傳遞訊息固然很方便,但如果每天有一兩次直接走去辦公室與對方面對面交流,不僅能引起對方的重視,更讓自己遠離久坐的風險中。除此之外,天氣好的時候,利用午休時間,到附近的公園綠地走走,呼吸新鮮空氣可以提高創造力。若你必須一整天坐在電腦前,在辦公室做一些輕微的運動是有好處的,例如每坐20分鐘,試著站8分鐘,伸伸懶腰,走動2分鐘,去喝杯水或去個洗手間也是不錯的選擇。 最後,利用智慧型手機或簡單的計步器記錄自己的步數,通常建議目標是每天走一萬步。但如果你久坐不動,任何「一小步」的改善都是有益的。當你一天只走2000步時,那就爭取達到4000步,慢慢達到預設的目標。如果對工作習慣引起的不良影響有許多疑問,建議向家庭醫學或一般內科醫師諮詢,他們可提供許多慢性病預防的意見。而心臟科醫師也可讓你了解更多預防心臟病和其相關的醫療處置。營養師、復健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則可以提供你飲食及運動方面最正確的資訊。 《延伸閱讀》 .久坐屁股痛是哪裡出問題?物理治療師指3大可能,4招助改善! .上班常頭痛、肩頸痠痛?醫指常見關鍵,簡單3伸展有助改善!
-
2022-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降低染疫風險 6縣市醫院、住宿長照機構暫停探視
COVID-19疫情延燒,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台北、新北、基隆、桃園、高雄、花蓮等6縣市醫療院所及住宿式長照機構即日起暫停探病及探視,但訂有例外規定。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全台多縣市,今天新增3766例本土病例,再創台灣疫情以來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為降低醫療機構、住宿式長照機構染疫風險,即日起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高雄市及花蓮縣等6縣市將暫停探視及探病,但訂有例外規定。陳時中表示,醫院探病例外情形包括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須由家屬陪同,或依法規須家屬親自簽署同意書或文件;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因應病人病情說明需要或其他因病情惡化、醫療處置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等情形,經評估有必要探病且經醫療機構同意,可例外探病。陳時中說,至於其餘縣市醫院則維持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者,得開放探病;探病時段為每天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住宿式長照機構探視例外方面,陳時中指出,包括住民出現嚴重身心不適症狀,如失眠、血壓不穩、情緒暴躁等,機構無法安撫住民或其他經機構評估有必要探視者,才可例外開放探病。陳時中說,其餘縣市住宿式長照機構探視將優先安排在公共區域會面;不具備活動能力無法自行下床行動或單人房室之住民,才可進入住民住房探視。陳時中強調,儘管有部分縣市可以探病或探視,訪客都應打滿3劑疫苗滿14天,不符規定者須出具當天COVID-19抗原快篩(含家用抗原快篩)陰性證明;曾確診COVID-19,解除隔離且距發病日未滿3個月者,可免除篩檢。指揮中心也呼籲相關機構落實預約制、實聯制、詢問TOCC及限制有感染症狀者進入,並鼓勵探病者打滿3劑COVID-19疫苗並下載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
-
2022-04-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放射線對頭頸癌病人吞嚥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鼻咽癌」。今年二月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時,我們曾邀請病人與家屬與我們分享使用這種胃管的心得。有位病人寫出一篇非常詳盡的罹患鼻咽癌的親身體驗,經得他的同意,當時只節錄部分,而這次終於有機會登出他的全文。這次還邀請一位資深血液腫瘤科醫師解釋鼻咽癌的臨床症狀表現,以及介紹目前常用的化學藥物療法與其副作用。另一位資深放射腫瘤科醫師,則由正常的吞嚥步驟,談到放射治療對頭頸部癌症病人的影響以及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希望這種由病人的現身說法,加上該病專科醫師的解釋,可以使國人對這台灣常見的疾病更加了解。民以食為天,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很多人認為吃美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但是對於一些因為治療使得吞嚥功能受損的病人,是一個很大的痛苦。我們要先了解吞嚥困難有哪些症狀?如吃東西常常嗆到、進食的時間拉得很長,有的人慢慢地會發現他無法吃硬的東西,或吃東西很容易嗆到咳嗽,或食物、殘渣留在咽喉部甚至進入鼻腔,需要咳嗽才能把它咳出來,有了這些前兆,就要特別注意。正常的吞嚥步驟吞嚥有五個重要步驟,良好配合才能把食物經食道送入胃。一、食物進入口中後要緊閉雙唇好好咀嚼,臉部的肌肉和舌頭配合將咀嚼中的食物回推到牙齒上,使食物不至於殘存在牙齦和臉頰間,並與唾液混合形成小食團。二、吞嚥前,要縮小口腔的空間,形成一個管道,以利食團順利地往後送,舌根部要頂住軟顎,舌頭中央部下沉,部分的軟顎下壓,讓食團能夠順利向後送。所以管道的形成很重要,這需要舌頭的肌肉及軟顎的配合,如果是中間有些不協調吞嚥,動作就沒有辦法完成,不容易把食團後送。三、當食團向後移動,碰到軟顎及咽喉壁的時候,便會啟動吞嚥動作,這時,部份的軟顎會關閉鼻咽口,以避免食物嗆進鼻腔。四、在吞嚥啟動以後,舌骨因為舌頭的動作及咽喉收縮肌的作用向上、向前移動且喉管變窄。五、會厭下降把呼吸道口蓋住,避免食團被推進氣管,而順利進入食道。以上五個動作的完美配合,才能完成吞嚥的動作,任何一部分有缺失,吞嚥的動作就不順利,容易嗆到。頭頸癌的放射線治療,通常在治療後五至十年,就會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因為照射部位的口腔及頸部都是吞嚥動作所需的重要器官,放射線後期的纖維化反應會逐漸明顯及惡化,讓這些器官的動作不協調而引起吞嚥困難,舌根部軟顎及會厭軟骨尤其明顯。如同三個人互相把腳綁住再往前行,一定會不好配合而跌倒。放射線治療會造成的影響一、照射到唾液線影響吞嚥功能,所以很多人會唾液減少或枯乾。沒有喝水,許多乾硬的食物就沒辦法吃,所以需改變食物的選擇,以利食團的形成。近年來我們已經可以用強度調控的放射治療方法幫忙保留唾液腺的功能,但是很多病人還是會不習慣口乾或食團形成不良、不利吞嚥。二、舌頭照射後纖維化使舌頭動作不靈光,尤其舌根部往後推送的力量會減少,不利食團的後送。三、軟顎受損萎縮使鼻咽口關閉不良,食物很容易跑到鼻腔去。四、會厭軟骨照射後靈活度不好,沒有辦法把氣管蓋住,保護食物不進去氣管內。放射線治療後的注意事項要一、要做轉脖子復健,讓整個喉頭的肌肉強壯,能在吞嚥時把喉結向上拉。二、有東西在口腔內時不要講話,因為說話運用的肌肉與吞嚥使用的肌肉部份重疊,照射以後,協調性不佳,有時食物容易進到鼻腔或是卡在喉嚨,甚至進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三、要做舌頭運動,如盡量把舌頭向前延伸,舌頭吐出向左右移動;或用牙齒輕咬住舌尖,做吞嚥的動作。四、放射治療後要好好保養牙齒,因唾液減少容易蛀牙或牙齒崩壞、不利咀嚼,食物的準備與選擇很重要,要依個人的喜好製作較有黏性或糊狀的食物,以利吞食。以前錯誤的觀念是有吞嚥困難前兆時,才開始復健;現在的觀念是放射治療後二至三個月就要做舌頭、咽部及頸部運作,因放射治療後的組織纖維化在二至三個月進行並逐漸明顯,提早做是預防吞嚥困難最好的方法。吞嚥困難時,有些人會利用鼻胃管灌食,剛插一、兩天會很不舒服,之後就慢慢適應了,但每個月要換一次鼻胃管很麻煩,近年利用胃造口(G-tube),在三十分鐘內,可在透視下把灌食管插入胃內,每六個月換一次管子。換管子時,因已形成胃及腹壁廔管,可簡單換口徑較大的管子。我有一位第四期鼻咽癌病人,治療後存活迄今二十八年,在六年前因鼻胃管適應不良而改換胃造口,目前進食都正常。最後,胃造口灌食的病人,我建議要不定時「吃」一些比較貴又好吃的食物,在口內咀嚼後,把食物殘渣吐出,只吞小量的液體,感受食物的美味,又可維持吞嚥的功能,一定能更幸福。
-
2022-04-2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一張畢業照開啟減重人生 瘦到父母差點認不出
從事減重外科這麼多年,協助了7千名患者從肥胖邁向健康,很多人都好奇問我:「你看起來就是天生瘦的那種,為什麼會想當減重外科醫師?」說來有趣,我在青少年時期,也有肥胖困擾。身材看起來比同學「寬」高中時專注課業,都沒有運動,壓根沒有發現自己過重。直到看到高三畢業照,才發現「自己看起來比其他人『寬』很多。」過去年代,減重醫學並不風行,一般人沒有體態管理的概念。特別是男性,普遍認為看起來「壯壯的」好像比較健康,但如果不是透過適當的運動與肌力訓練,大多數看起來的「壯」,都只是體重過重與體脂肪過高的假象,若合併肌肉量不足,就等於是「泡芙人」。高中時的我就是這樣,體重過重、肌肉量不足,看起來就不是一般高中生瘦瘦的身材。成功嶺受訓 改變體態契機考完大學那年暑假,成功嶺的大專兵訓練成為我改變體態的契機。六周的出操訓練加上刻意的飲食控制,讓我著實瘦掉了12公斤。結訓時變得黝黑結實,回家連父母都差點認不得了。進入大學後,我開始打羽球,更因為加入童軍社團,大量的野外運動與登山,讓我至今維持良好的肌肉量與適當的體態。現在工作再忙,仍會每周與好友同事打球、與家人爬山健行,在家則做居家健身訓練。我也刻意培養孩子們從小有運動習慣,讓他們未來能免於肥胖困擾。來台灣訓練減重手術的外國醫師,我也會帶著他們一起打羽毛球。做好三件事 減肥不難我後來選擇從事減重外科,多少與我曾受肥胖困擾有關,因此我常勸告想減重的親友及患者,從生活中做點改變,能讓減重事半功倍。建議做好三件事,減肥不再是難事。一、培養良好飲食及規律運動習慣「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但「選對食物」及「維持運動習慣」很重要。減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來培養及維持,若快速改變原本的生活習慣,反而會讓身體感到壓力及排斥,不但持續的時間不長,短時間激進節食易造成肌肉量流失,基礎代謝率下降。當回到原本的飲食習慣後,體重更易上升而復胖。選擇高蛋白質、高纖、少精緻澱粉、少加工的食材,就是生活中較容易改變飲食的方法,能讓體脂保持在標準的範圍。像我即實行低碳飲食,碳水食物低於總卡路里攝取量的20%。運動建議多方嘗試,先找到自己的興趣,再培養固定的時間來實行,搭配居家或重量訓練,讓身體的線條感更明顯,同時提升基礎代謝率。二、定時量測體重所謂的「定時」,並不是要天天量體重,而是在相同時間、至少一周量一次,建議可固定在一早起床空腹時量測,若一周內體重增加一公斤以上,就要多留意近期的飲食及生活模式,盡快調整。三、尋求醫師建議、盡早治療當肥胖已帶來生活困擾時,務必尋求專業減重治療。若體重稍微過重,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飲食、運動),再搭配減重藥物治療。但到了病態性肥胖,可考慮接受減重代謝手術等治療,有助順利減去多餘體重且長期保持在標準範圍內。醫學辭典/肥胖當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4以上時,即為過重族群,須注意體重及生活型態調整;BMI超過27,就進入肥胖範圍,應積極進行減重治療;BMI若達35以上,為病態性肥胖,應考慮接受減重代謝手術。30歲以後,男性體脂率應維持小於25%,女性應小於30%。常見肥胖相關的疾病,包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痛風、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黃致錕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國際代謝手術卓越聯盟(IEF)主席●台灣外科醫學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台灣肥胖醫學會會員代表●台灣減重支持教育協會理事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專長:腹腔鏡減重手術、腹腔鏡代謝手術及肝膽胰手術經歷:●嘉義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義大醫院國際微創手術訓練中心主任●義大醫院國際減重暨糖尿病手術中心主任興趣:羽球、健行、登山、閱讀、品嘗咖啡
-
2022-04-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視訊診療、電子圍籬都是多餘 兒科醫籲:相信家長的直覺
指揮中心今公布兒童染疫五大警訊表徵,發燒超過48小時、高燒39度又冒冷汗、退燒後喘或胸悶或活動力不佳、持續嘔吐腹痛頭痛、超過12小時沒有進食或解尿,建議「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嘴唇發白或發紫、肢體冰冷膚色斑駁等六大症狀,才建議撥打119或自行警急就醫,記得要打電話跟衛生局說一聲,以解除電子圍籬。對於上述「就醫指引」,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直言「對於有確診兒童的家庭,視訊診療和電子圍籬都是多餘的。」兒科醫師都知道兩件事,首先,用視訊看小孩是最不準的,沒有親自觸診、聽診,根本不敢說孩子發生什麼事情。再者,黃立民表示,兒科醫師也都知道,小孩是否不對勁,有非常高的機率「媽媽是對的」。臨床上連醫生都不敢擋媽媽,現在居家照護卻要人先視訊診療,還要先打電話解除電子圍籬再出門,實在是「累死衛生局和警察」,徒增行政工作而已。黃立民建議,有確診兒童的家庭,或許根本不需要設定什麼電子圍籬。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要達到警訊所列條件並不容易,很多孩子都不會符合,但通常在真的符合條件前,狀況早就不對了,而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會最早知道,尤其是學齡前不會講話的幼兒,很多事情無法用言語形容,唯有照顧者看得到那些蛛絲馬跡。所以,臨床上如果母親覺得孩子不對勁,兒科醫師都會很慎重,就算100個裡面有97個最後都不用住院,也不能不當一回事。李建璋表示,視訊診療應該只是一個諮詢的功能,沒有辦法真的判斷小孩的病情嚴重危急程度,因為最重要的檢視膚色、觸碰、聽診,醫師光是看螢幕是做不到的。更何況目前兒童新冠肺炎的實證研究不多,結論也都不太一致,面對面判斷兒童新冠肺炎的症狀都比大人難多,視訊又更難了。李建璋表示,因為已經發生過就醫不及的不幸,或許日後就算觸動電子圍籬,也沒有衛生局或任何單位敢阻擋病童就醫,至少已經要了開一扇可自行就醫的門,可以讓制度去相信母親的直覺。李建璋表示,他希望告訴家長,不要太擔心,Omicron的重症率大約是3%,死亡率是千分之一,孩子的病況基本上還是會比大人好很多,家長應該要相信自己的直覺,但也不要太過擔心。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到11歲兒童接種二劑莫德納 需間隔12周劑量減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明確表示,新冠肺炎兒童疫苗可接種莫德納2劑,間隔12周,劑量是成人的一半。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最快進來的是莫德納,BNT輝瑞的兒童疫苗還沒簽約,所以還沒進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若兒童出現六大症狀,包括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嘴唇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及冒冷汗,可撥119或緊急送醫。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確診新冠肺炎若出現6大症狀 可打119或自行送醫
國內疫情迅速升溫,更出現一例為新北兩歲兒童重症死亡,家長也淚訴延誤送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公布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如兒童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冒冷汗等六大症狀,可打119或自行送醫;另就算無症狀、輕症但嬰兒年齡未滿參個月且有發燒,或嬰兒年齡為3至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者,均收治於醫院。陳時中表示,因國內出現首例確診新冠肺炎兒童死亡個案,昨邀集台灣兒科醫學會、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召開會議,訂定COVID-19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說明如下:一、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一)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二)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三)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四)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五)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二、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請撥119或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一)抽搐;(二)意識不佳;(三)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四)唇色發白或發紫;(五)血氧飽和度低於94%;(六)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另因應各縣市啟動居家照護,即日起取消居家照護同住者健康條件限制,並依確診者病症程度,調整分流收治原則,說明如下:一、中/重症之確診者,均收治於醫院。二、無症狀、輕症之成人及青少年確診者:如具75歲以上、須血液透析或懷孕36週以上任一條件,收治於醫院;為70-74歲且生活可自理或有陪同照顧者、65-69歲且獨居者,或懷孕35週以內者,安排入住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為69歲以下無血液透析或無懷孕,且符合居家照護條件、非65-69歲獨居者,採居家照護。三、無症狀、輕症之兒童:嬰兒年齡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或嬰兒年齡為3至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或須進行血液透析者,均收治於醫院。前開條件以外之兒童,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採居家照護;不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則由照顧者陪同收治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四、例外情形:不符居家照護健康條件的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如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希望採居家照護,經醫療人員評估後,得採取居家照護。五、下轉條件:收治於醫院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已達3至5天,經醫療人員評估除隔離外無繼續照護需求,且能符合居家環境條件者,得返家採取居家照護,並由醫院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通知衛生局納入居家照護管理。六、調整居家照護同住者快篩頻率:同住之未確診者,隔離至同戶最後確診個案之確診日後10天,於有症狀時及隔離期滿日進行家用快篩,符合解隔條件後進行7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有症狀時進行家用快篩。指揮中心籲請地方政府及醫療機構配合落實執行確診病例輕重症分流,以確保確診者健康權益。指揮中心將持續視疫情變化滾動式調整確診病例照護措施,以兼顧病人安全及醫療量能。
-
2022-04-21 該看哪科.兒科
幼童被蚊子叮腫大包 若有過敏體質需當心
2歲幼童在寶母家一覺醒來眼睛下方皮膚腫得像被打、快睜不開了。保母表示晚上聽到蚊子在耳邊嗡嗡聲,早上起床看到小孩就變這樣,因為越來越腫,家長擔心會不會變成蜂窩性組織炎?衛福部桃園醫院醫師王淳峻表示,孩子免疫系統還沒發育完全,碰到蚊蟲叮咬,對有過敏體質的小孩而言,可能會誘發大量的過敏激素,造成嚴重的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有時還有可能起水泡,這些嚴重的反應,隨著成長長免疫系統會成熟,慢慢改善。王淳峻說明,萬一過敏已經發作了,可以口服抗組織胺或類固醇藥物,經過兩天就會緩解了;但如果過敏太嚴重導致喉部水腫甚至呼吸急促,就需要掛急診注射藥物處理。桃園醫院護理師鄒瑞瑩說,預防方法是在蚊子叮咬初期,可使用強效類固醇藥膏擦拭覆蓋被叮咬之處,不用太擔心藥物過量,與其擦半天一班藥膏無效還被抓破,不如乾脆擦含有類固醇藥膏迅速止癢。該如何確定是血管性水腫不是蜂窩性組織炎?王淳峻說,細菌入侵後要造成蜂窩性組織炎,通常皮膚要先被抓破,並且感染48小時後才會腫那麼明顯,若真是細菌感染小朋友早就痛到哇哇叫。若是因為搔癢而抓破皮膚,隔天開始紅腫熱痛,也不要輕忽,建議這就時候需要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
2022-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防疫準備好了嗎?藥師提醒必須有的6藥品醫材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破2千例,輕症居家照護措施陸續推出。藥師公會提醒家中可常備解熱止痛藥、止鼻水藥、止咳化痰藥、體溫計、血氧計等6種藥品醫材,做好身體監測和症狀緩解。消息一出,引起民眾搶購這些藥品醫材,許多藥品大熱銷,像乙醯胺酚解熱止痛藥、小兒退燒糖漿等都已售罄。藥師公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疫情期間社區藥局除提供送藥到府的服務外,疫情期間,包括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藥、電解質補充劑、體溫計、血氧計和維生素B、C等都是家中常備藥品品項。黃彥儒指出,Omicron常見的輕症症狀像一般感冒,如喉嚨痛、發燒、流鼻水。其中,乙醯胺酚成分解熱止痛藥如常見的普拿疼等,可用於喉嚨痛、發燒、頭痛時,緩解陣痛;若出現流鼻水症狀,則可使用抗組織胺緩解;如果有咳嗽以及出現有顏色的痰液,建議先服用化痰藥水或是錠劑。黃彥儒說,許多綜合感冒藥便是將上述三種藥品結合成複方販售,因此若有需要也可直接購買此類藥品。不過,應諮詢藥局藥師,避免重複服用、劑量過多,反造成肝臟負擔。除上呼吸道症狀外,有些新冠肺炎患者會伴隨腹瀉等症狀,因此可常備止瀉功能的腸胃藥,減緩症狀;而為避免腹瀉到脫水,也可適時補充電解質。黃彥儒表示,「監控體溫和血氧」是輕症轉換成中、重症的重要指標,因此可常備體溫計、血氧計來監測生理數值和身體狀況;若無這些器材,也可觀察自身是否出現呼吸困難、喘,或是指甲、嘴唇發青的狀況,盡快送醫。至於維生素B、C主要是增加抵抗力,好讓患者可透過免疫力戰勝病毒,且這兩種維生素為水溶性,較易代謝,比較不傷身,因此也可作為疫情期間常備保健藥物品項。黃彥儒表示,購買常備藥品時可向藥師諮詢,了解藥品的服用劑量以及避免購買重複成分的藥品,也應針對不同的適用對象,如小朋友,選擇購買適合的劑量藥品。另外,可以每個人可以購買3到5天份的數量,不要囤貨,避免藥物放到過期。●更多防疫資訊請看「居家隔離大補帖」: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1019/6232326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醫預警:10.11月疫情更猖獗 一般人可能都要打滿4劑
指揮中心昨天宣布,新增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新冠病毒不會消失已成全球專家的共識,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指出,一般民眾打第四劑也只是時間問題,如慢慢進入十至十一月,新冠病毒因低溫更猖獗,一般人可能都要打滿四劑疫苗。兒童易為傳播破口 接種疫苗利大於弊 可補足群體免疫力缺角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王任賢昨指出,輕症數量需控管在公衛量能容許範圍內,兒童易為傳播破口,應提升幼童疫苗;輕症院外照顧則應有良好醫療監控及轉診系統,減少院外猝死。除了長者、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指揮中心也將推動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接種追加劑,即第三劑疫苗;黃立民指出,因應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疫苗研發也已針對不同的病毒株,年底可能會有針對Omicron的疫苗問世,目前臨床試驗已進行中。莫德納疫苗仿單建議兩劑疫苗間隔四周,但昨天ACIP會議建議間隔十二周。對此,ACIP委員、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說,全球卅多國實際使用,間隔多為八周或十二周,與會委員考量間隔較久,副作用應較小而做此決議。會中也有些專家認為,兒童應接種次蛋白疫苗,可等待高端或NOVAVAX疫苗。張鑾英表示,等待其他疫苗「緩不濟急」,現在疫情風險高,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黃立民也說,「疫情已傳播到如此地步,一定會傳染給兒童。」至於兒童兩劑疫苗間隔十二周,黃立民說,主要擔心接種疫苗後引發心肌炎,但間隔十二周,將延後完整接種時間,恐增感染風險。張鑾英說,依疫苗資料顯示,兒童接種第一劑後十四天,預防感染保護力八成以上,預防重症保護力則七成多,主要副作用為局部紅腫痛,發燒症狀第一劑約百分之三、第二劑百分之廿四,心肌炎發生比率比青少年低很多,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並以校園施打為主,自行到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為輔。ACIP委員、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說,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疫苗可提升保護力,同時補足群體免疫力的缺角,就流感經驗來看,學童染疫後是很重要的傳染源,上課返家後有機會傳染給阿公、阿嬤,且學童染疫後,若要視訊上課恐影響學習效果,家長也需請假照顧,因此應及早接種。ACIP會議也討論成人接種第四劑疫苗,建議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脆弱族群完成三劑施打後,五個月後接種第四劑。避免確診重症兒童延誤送醫,指揮中心邀集兒科專家,討論幼兒輕症居家照顧警示徵狀及建議及相關事項,期訂出兒童確診送醫指引。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台灣兒童醫學會已提出十二項兒童就醫參考指標。其中,需立刻送醫或聯絡廿四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的六狀況: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百分之九十四、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第3劑、兒童疫苗下月開打 高風險、長者打第4劑
昨天國內新增本土病例二三八六例,首度突破兩千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病例比前天增加將近四成,預計疫情會大規模展開,月底病例數即可能破萬。因應疫情延燒,指揮中心通過六到十一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青少年第三劑及六十五歲以上等成人第四劑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預計兒童疫苗接種最快五月初開打,十二至十七歲開放接種第三劑,預估最快五月下旬開打;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接種第四劑,預計六月上旬開打。連六天單日新增個案數逾千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昨舉行專家會議,針對六至十一歲疫苗接種建議,莫德納接種劑數為兩劑,間隔十二周,接種劑量為成人劑量一半(五十微克),接種作業視家長與幼童接種意願,由地方衛生局指定合約醫療院所及安排校園接種。居家照護已有十縣市開辦莊人祥表示,針對成人第四劑疫苗接種,建議接種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包括目前或一年內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癌症、器官移植或幹細胞移植、中度或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洗腎、HIV陽性、目前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過去六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等。本土病例暴增,指揮中心日前宣布一周內啟動居家照護計畫,陳時中昨天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已有十縣市開辦,分別為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彰化縣、嘉義縣、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與連江縣,另有四縣市研議中。收治兒童醫療量能受考驗國內出現兩歲男童染疫驟逝後,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現在最擔心是收治兒童醫療量能夠不夠?去年五月社區爆發時,兒童病房用來收治成人患者,但往後兒童、長者確診患者可能增加,一旦安養中心、長照機構爆發群聚,醫療量能將受考驗。國內至今已累計一點三萬例本土確診,昨新增八位中症及一位重症個案,累計五十六例中重症個案。陳時中表示,重症個案為七十多歲女性,曾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其餘中症患者為血氧濃度低、感覺較喘、使用氧氣鼻管及適用瑞德西韋治療者,已知九十九點五七%為輕症、無症狀患者。
-
2022-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雄版居家照護計畫 以2歲以上、70歲以下為主對象
高雄市4月18日起啟動居家照護機制,衛生局今午再公布相關規範,將以2歲以上、70歲以下輕症確診者為主要對象。高市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符合居家照護的對象要件,在生理條件部分是無症狀或輕症、低風險的確診者或家裡屬於低風險的人士,年紀在2歲以上70歲以下,且無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也沒懷孕者 。居住條件方面,這一戶須在4人以下,此外若家人同時為確診者 ,原先的一人一室可變成不只一人一室。黃志中說,高雄居家照護計畫啟動後,居家照護中心團隊持續增加成員,包括8大醫療團隊24小時提供專線諮詢, 237家合約基層診所,58家專科兒科診所及 192社區藥局 。民眾一旦進入居家醫療照顧體系, 即會針對所有確診者進行評估 ,不符合條件者即安排到專責醫院或加強型防疫旅館,符合居家照護者會指定基層診所專責負責,每天提供相關的生活關懷,確診者身體如無不適,就到解除隔離為止,若有不適,會透過基層專責診所或醫療照護中心(07-7151911)進行視訊、通信診療 居家送藥,若有特殊嚴重症狀則安排到專責醫院。黃志中說,2歲以下小孩原則安排住院, 2歲以上可居家照護,小朋友症狀若一般,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10點有指派的專責兒科醫師視訊診療、協助取藥。病情若變化,會安排後送,病情發生在夜間 ,可連繫居家照護中心醫療諮詢專線07-7151911。若出現呼吸困難、嘴唇發紫,胸痛,神智不清,高燒、抽搐,可立刻撥打119或07-7151911救護車送醫。此外疾管署對送醫、就醫的交通方式,即日起也放寬。緊急就醫以119為主,透過衛生局規畫或指示的方式應用防疫車隊或同住家人接送或自行前往,非緊急就醫採檢及返家隔離,亦需依衛生局規畫指示,搭防疫計程車隊或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確診者最新足跡出爐 這幾家酒店、連鎖店再上榜
桃園今新增387例,桃園市政府今天下午公布Covid-19確診者最新足跡,有4頁涵蓋74家店,包含多家KTV、金沙酒店、大潤發與連鎖速食店、咖啡館、美食餐飲等再上榜,提醒民眾注意,如有足跡重疊者,務必注意自身健康狀況。新聞處提醒,市民朋友如曾出入上述相關場所,請於足跡重疊次日起10天,進行自我健康監測,期間如出現發燒、上呼吸道、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或0800033355專線通報,並佩戴醫用口罩儘速就醫(請勿搭乘大眾運輸),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旅遊史、職業暴露及身邊是否有其他人有類似症狀。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擔心新冠確診幼童重症 醫師建議注意這4現象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高雄今天新增97例,已近百例,也創近日新高。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表示,如兒童確診後發生超過39度高燒、意識模糊、呼吸淺快和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都是可能進入重症的早期症狀,家長要特別留意。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隨確診數日益增加,兒童染疫比例也持續攀升,加上中和2歲童重症逝世後,外界更加關注兒童確診狀況和疫苗該不該打,今天也在記者會上請來專業小兒醫師來解答。李敏生指出,從美國經驗可知,兒童最易感染年紀是5至10歲,占四成;12到15歲則占三成,兒童與成人症狀都是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美國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兒童染疫約2成,而成人是8成,李敏生指出,隨疫情升溫,可預期台灣兒童染疫會愈來愈高。根據美國統計,感染後的兒童、青少年發聲重症,如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狀況為10萬分之2。病童年齡中位數為9歲,也就是說超過一半是5歲至13歲,大多是在確診後2至6周出現症候群症狀,包括發生多天、腸胃道狀況、皮疹、結膜炎、黏膜症狀、頭痛、嗜睡、意識混亂、喉嚨痛、肌肉痛、手腳掌腫、淋巴腺腫大。致死率為0至2%。有些人後續會有影響到心臟,會有長期後遺症。家長也非常擔心確診後孩子的後遺症,李敏生表示,有高達三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會影響生活等表現。兒童如果有發燒、咳嗽兩症狀就會合理懷疑感染新冠,建議就儘速篩檢。大人咳喉、嚨痛就要注意。多數兒童確診重症有一半是年紀小為一歲,如本身有神經疾病,代謝疾病,糖尿氣喘,先天心臟,肥胖,就有重症風險偏高。重症者有一半是有高風險因子,但仍有一半是健康的兒童。李敏生說,家長一定要注意,如果高燒到39度,在安靜狀況下呼吸快,約一分鐘超過30次,另外精神狀況不好、昏昏沉沉的狀況,這些就要趕快就醫,不用等到昏迷。感染後2到6周如果又出現發燒、腸胃道狀況等也要注意,可能會發生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不打疫苗? 長庚醫:不接種染疫住院機率增2倍
新北二歲童染疫後過世,中間雖有行政流程通報等問題,但幼兒的疫苗需求也浮上檯面。目前國際上未有任何一款疫苗,可給5歲以下童施打,而我國目前雖然通過莫德納疫苗的接種年齡層可自6到11歲兒童,但指揮中心尚未開放施打,主要還是考量接種副作用等因素。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以及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謝育嘉聯合撰文,表達支持孩童接種疫苗,且未接種疫苗的染疫住院率是有打疫苗的二倍。二人於文中指出,兒童罹患新冠肺炎的症狀,一般而言,比成人來得輕微。大部分兒童的臨床表現以輕症為主,症狀與一般感冒病毒感染無異,如發燒1到2天、頭痛、喉嚨痛、鼻塞、流鼻水、嘔吐、腹瀉等症狀。但還是有些兒童會病得很重,併發腦炎、腦病變、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少數兒童會死亡。這也是台灣會一直例行性為兒童接種流感、麻疹、水痘疫苗的原因—即使在疫苗問世之前,這些病毒每年造成的兒童死亡率也沒有新冠肺炎那麼多。二人指出,可以理解,有些父母對給兒童接種疫苗較為猶豫。然而,選擇不接種疫苗也是有風險的;可能是承擔不同的、更嚴重的風險。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以防止多種併發症,減少兒童隔離的需要、減少學校停課,減少社區病毒傳播、並減少父母的缺勤。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學校活動中斷對兒童的傷害很大,包括心理健康惡化、教育差距擴大和身體活動減少。兒童接種疫苗也可減少與新冠肺炎相關的住院、重症加護病房的入院率和總人口的死亡人數。二人指出,所有的人都可能染上新冠肺炎,盡管新冠肺對成人來說更加危險,但也有兒童因新冠肺炎導致重病和死亡,美國5到11歲沒打疫苗的小孩,感染Omicron,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二倍以上,大量兒童病患的出現也可能會癱瘓醫療系統。因此,接種疫苗能讓兒童更安全地上課、參與課後活動和運動,以及與朋友互動。兒童得到病毒感染常扮演傳播者的角色,所以讓兒童接種疫苗還有利於保護他人,例如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更高的祖父母和患有基礎疾病的其他家人。二人表示,從疫情非常嚴重的地區如香港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在從疫苗的效果與不良反應之間來思考,所以建議家長應該讓5至17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二人於文中指出,BNT疫苗推薦用於5到11歲兒童,劑量單劑10µg,劑量是成人的三分之一,兩劑間隔3周。兒童接種兩劑BNT疫苗,對有症狀新冠肺炎感染的保護力有90.7%。BNT疫苗副作用通常是輕微的,疫苗接種部位的疼痛、腫脹和發紅是最常見的副作用。而家長最擔心的心肌炎、心包膜炎部分,僅有少數疑似案件,症狀輕微,而且較青少年族群少。因此,整體來說,5至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莫德納疫苗是6到11歲兒童的替代選擇。劑量單劑50μg,是成人劑量的一半,兩劑間隔4到8周。初步數據表明,莫德納疫苗會引發很高的抗體反應,大多數副作用是輕度至中度和短暫的,類似於在接受輝瑞疫苗的兒童中觀察到的副作用。二人強調,具有高風險如肥胖、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或癲癇症的兒童或家中有免疫缺損的兒童更是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目前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香港、韓國等國陸續於去年底、今年初核准5至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確診送醫指引今討論 兒童醫學會提6+6建議
新北市2歲男童確診新冠肺炎後引發重症病逝,家屬質疑因延誤送醫釀憾事。疾病管制署昨晚悄悄更新官網資訊,居家照護確診個案緊急就醫可用「可步行或自駕」或「同住親友」接送就醫。指揮中心今下午也邀集兒科專家舉行會議,討論幼兒輕症居家照顧警示徵狀及建議、送醫指引及相關事項,訂定更明確的兒童確診送醫指引。繼昨日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發出6點聲明,今台灣兒科醫學會也提出「6+6」項指引建議,針對新確診的兒童個案在家等分流收治及居家照護期間,出現哪些症狀時,家長需要立刻撥打119或手機連上24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以及哪些情況需要公衛、居家照護醫療團隊每日關懷時轉介視訊診療,給出具體建議。兒童居家照護期間,適合需轉介視訊診療或建議住院的6種情況,包括:1.一歲以下有症狀者。2.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3.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4.持續嘔吐。5.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6.退燒後仍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兒童出現以下6種症狀,家長需要立刻打119或手機連上24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1.抽搐。2.意識不佳。3.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4.唇色發白或發紫。5.血氧飽和度低於94%。6.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醫學會就兒科專業提出建議,但兒童確診後出現症狀廣泛,因此歸納出上述症狀提供民眾依循。前述6項雖然為輕症,但仍然要留意是否要送醫;後續6項則需要緊急就醫,至於就醫流程如何接洽119,有待行政部門做討論。彭純芝說,新冠病毒先前認為以輕症為主,進展到中重症有一段觀察期,但2歲男童的案例變化太快,幾乎很難掌握,因此專家們也提出不同面向呼籲及提醒,希望政策更明確一些。她表示,雖然訂出指引不代表大家都能準確判斷,但也呼籲家長「謹慎不恐慌」,出現狀況盡快送醫即可。
-
2022-04-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居家隔離無法一人一室時,應該要怎麼辦?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每日都破千例,與確診者密切接觸者,或與居家照護的輕症確診者同住者,需要進行10天的居家隔離,並自第11天起接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居家隔離的條件為1 人 1 室,但若不符合一人一室的條件怎麼辦?【居家隔離無法一人一室時,怎麼辦?】|【檢疫期滿後的7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要注意什麼?】【居家隔離是什麼?無法一人一室時怎麼辦?】居家隔離對象:與確診者密切接觸者,或與居家照護的輕症確診者同住者。居家隔離天數:10天,並自第11天起接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居家隔離規定:一、放寬居家隔離規定,並視疫情發展滾動調整·居家隔離維持以「1 人 1 室」(含單獨房間及衛浴)為原則。·倘能遵守居家隔離相關規定,且每次使用浴廁後均能適當清消,則可於不含獨立衛浴設備之個人專用房間隔離。·倘家戶中所有同住者皆為隔離者,可同戶隔離。·入境者於檢疫期間轉為隔離身分者,以於原檢疫地點隔離至期滿為原則,惟為降低風險,建議不適用前述 1 至 3 項規範。·請各地方政府加強衛教居家隔離者及同家戶之同住者落實相關防疫措施及清消方式,以確保國人健康。但若不符合上述條件者,就需送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醫院。【檢疫期滿後的7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要注意什麼?】1.保持勤洗手習慣、落實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每日早/晚各量體溫一次。2.如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可正常生活,但應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延後非急迫之醫療或檢查,如需外出應嚴格遵守全程佩戴醫用口罩。3.如果出現發燒( ≥38˚C)、嗅/味覺異常、腹瀉或有呼吸道症狀,請立即佩戴醫用口罩,請撥打1922或聯繫衛生局,依指示至衛生局指定之醫療院所就醫,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旅遊史、居住史、職業暴露、以及身邊是否有其他人有類似的症狀。返家後亦應佩戴口罩、避免外出,與他人交談時應佩戴口罩並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4.如就醫後,經醫院安排採檢,自採檢醫院返家後,於接獲通知檢驗結果前,應留在家中,不可外出,如檢驗結果陽性,衛生局將會通知您及安排就醫。另於獲知檢驗結果為陰性後,仍需自主健康管理滿7天。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自行服退燒藥抗新冠?藥師提醒注意一事避免傷肝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確診人數持續增加,各縣市政府陸續推動輕症居家照護,其中不少家長焦急詢問:「兒童感染新冠肺炎輕症的症狀有哪些?」參考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網站列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輕症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寒顫、持續咳嗽、呼吸急促、疲倦感、嗅味覺減弱或喪失、身體痠痛、喉嚨痛、頭痛、鼻塞或流鼻水、食欲減低、拉肚子等,總體來說,症狀與一般感冒或流感類似,不易區別。最近社區藥局明顯感受到民眾積極預防性購買退燒藥,以及詢問增加免疫的保健品。其中乙醯胺酚成分的止痛退燒藥,在人體需要透過肝臟酵素來代謝,如果服用過量,會產生肝臟損傷的毒性,因此特別提醒,如果肝臟功能異常的民眾或小孩族群,因為肝代謝酵素不如正常人,千萬不可依照一般成人的劑量去自行給予服用,務必特別諮詢藥師使用方法。這類止痛退燒藥也是牙科、骨科、復健科等常見的用藥,提醒民眾應主動告知藥師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避免因為重複用藥導致劑量過高的毒性情況。因為藥物間的交互作用繁多,建議民眾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社區藥區,由專業藥師透過雲端藥歷判斷。此外,這類止痛退燒藥還有所謂的加強型,為再額外加入咖啡因成分來提高止痛效果,因此如果對咖啡會過敏、心悸的民眾須留意選擇。因為新冠肺炎輕症的症狀與感冒類似,但不少感冒藥是做成複方的綜合感冒藥(非僅單一藥物成分),同一顆藥劑包含緩解鼻水、鼻塞、咳嗽等症狀的藥物,因此也需要民眾就當下的症狀清楚告訴藥師或醫師,將可以減少服用到不必要的成分,減少身體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