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退休力.健康準備
搜尋
吃藥
共找到
1038
筆 文章
-
-
2023-11-29 焦點.健康知識+
落枕吃止痛藥、失眠吃安眠藥...營養師點出9種身體狀況先別吃藥,吃對食物對症改善
你是身體出點狀況就吃藥的人嗎?什麼落枕吃止痛藥、皮膚濕疹吃類固醇、睡不好還吃安眠藥...,營養師高敏敏提醒,不要身體一有不適就吃各種藥當藥罐子,先跟著營養師對症補營養,或許就能有效解決身體小病不斷。9種身體狀況先別吃藥 對症補充營養改善1.皮膚紅點、易瘀青補充維生素C,維持正常睡眠不熬夜。當你的身體缺乏維生素C時,會讓血管壁脆弱,因此有碰撞時比較容易顯現在皮膚上。→建議食物:芭樂、草莓、百香果2.易失眠、淺眠補充鈣、鎂、色胺酸,可以幫助放鬆肌肉、降低皮質醇、提升褪黑激素。除了補充幫助睡眠的營養素之外,也少喝咖啡、濃茶等 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並且盡量保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建議食物:牛奶、黑芝麻、蔬菜3.牙齦易出血維生素C長期攝取不足,可能會導致膠原蛋白不足,使得原本具有膠原蛋白的組織崩散 因此會出現牙齦微縮、流血的症狀。而缺乏微生素K會導致凝血功能降低,導致牙齦出血症狀更不易痊癒。→建議食物:芭樂、奇異果、納豆、深綠色蔬菜4.容易嘴破維生素B群、鐵質、鋅都有助於修復口腔黏膜,尤其鐵質、鋅都可加快傷口癒合,配合充足的睡眠可以恢復得更快。嘴破時也要避免吃刺激性的酸、辣、酒精等食物。→建議食物:牡蠣、瘦肉、豬血5.指甲容易斷裂指甲的主要是蛋白質,因此缺乏蛋白質時會容易斷裂,缺乏鈣質有可能會導致指甲有白色橫條紋,補充生物素可以維持指甲健康生長。→建議食物:鮭魚、牛奶、雞蛋6.易落枕、肩頸痠痛補充鈣、鎂有助於肌肉和神經正常運作,鈣也能預防骨質流失;魚油的omega-3脂肪酸有抗發炎效果,可以舒緩肌肉,減少肌肉痠痛感。→建議食物:魚油、小魚乾、堅果7.夜盲症、乾眼症維生素A可讓眼睛的感光細胞正常運作,預防夜盲症、眼睛乾澀;Omega-3可預防乾澀 降低罹患眼睛疾病的機率;花青素可保護眼睛不受自由基損傷,維持夜間視力。→建議食物:菠菜、橘紅蔬菜、深海魚、莓果8.易感冒製造免疫細胞需要蛋白質參與,可選擇優質蛋白質(如:豆類、魚肉);而鋅有助於生長發育、維持免疫系統。不同顏色的蔬果,有不同的植化素功效,都能有效抗發炎、抗老化。→建議食物:各色蔬果、瘦肉、蛤蜊9.頭暈、疲倦、貧血「鐵」為紅血球的重要物質,如果紅血球缺鐵導致功能受影響。就無法將氧氣送到全身細胞 因此會有頭暈、虛累累的情況。→建議食物:鴨血、豬肝、文蛤、紅莧菜若你的身體出以上9種症狀,皮膚易瘀青、易失眠、牙齦易出血、容易嘴破、指甲容易斷裂、易落枕或肩頸痠痛、夜盲症或乾眼症、易感冒、頭暈疲倦或貧血,可以先靠飲食對症補充營養改善。但高敏敏提醒,如果長期出現症狀,建議還是要盡快就醫 以免錯過治療時間。健康的飲食+良好作息,才是讓身體健康的王道,跟著營養師一起吃出健康,不當藥罐子。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1-28 養生.運動健身
躺著睡覺也能狂瘦 揭密後燃效應:運動後的神奇瘦身法
不用吃藥、不用節食,甚至躺著也能瘦?這看似不切實際的瘦身法,其實就是所謂的「後燃效應」。即便我們停止運動,身體依然能夠持續消耗熱量,而這一項神奇的效果到底有多少可行性呢?讓我們來聽聽「好邱醫師」的解說,了解後燃效應的正確觀念。編輯推薦2024熱門台劇開拍!《我們與惡的距離2》5大看點,周渝民、薛仕凌雙視帝比拚演技!Netflix《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值得追嗎?5大亮點一次看,揭露超殘酷人性黑暗面!隨著高強度間歇運動的流行,不僅能夠減脂,還有增基的效果,還具有運動後一整天提升代謝的優點。然而並非所有運動都能產生後燃效應。研究發現,要達到有意義的後燃效應,運動強度至少需達一定的水準,並伴隨一定的時間,強度越高,所需時間越短,還能在運動後持續數小時至24小時間產生後燃效應。「好邱醫師」結合了研究結果並提出三大總結,也讓大家省思:我們真的需要這個效應嗎?雖然後燃效應看似是一種在不運動時增加脂肪燃燒的奇妙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似乎有些不切實際。他也建議,尋找適合自己且喜歡的運動,持之以恆地進行,才是真正有效的瘦身之道。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關注訂閱女子漾吧!編輯推薦夢幻腿型不再遙不可及!小紅書爆紅瘦腿操 3分鐘5個動作輕鬆擁有纖細美腿2024熱門台劇開拍!《我們與惡的距離2》5大看點,周渝民、薛仕凌雙視帝比拚演技!「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28 焦點.杏林.診間
蜂窩性組織炎突襲 整形外科醫師黃仁詮快手切除「燒賣」
多年前我經歷一場從地獄到天堂的診治,心理和身體都留下永恆的印記。一開始症狀是左臀部莫名其妙出現紅腫發癢,以為是蚊蟲叮咬,因此不在意,卻逐漸發展成約50元硬幣大小,感覺有點奇怪,便前往附近診所治療。「這是疔,吃藥、化膿、擠出來就OK。」醫師診斷後一派輕鬆地告訴我。未料,三天後紅腫情況惡化,發炎部位變大、變硬、變得更痛,外觀看起來像似拜拜的壽桃。老婆看了嚇一跳,立刻載我去中港路澄清醫院掛急診。醫師判定是罹患蜂窩性組織炎,但原因不明。先注射抗生素,然後吊點滴、合併口服藥,每日早晚觀察,七天後通知要直接開刀清創,手術很順利,切除約一個燒賣大小的「立體病灶」,術後僅用紗布罩著傷口,再持續觀察一周,確認無感染、無復發跡象,才進行縫合。完畢後又讓我待在醫院三天,確定百分百無恙後始准出院。大家可以想像,手術後十天內,我只能靠著右側臥休息,坐起用餐和上廁所之間的不便,對於從未住院開刀、坐五望六的我來說,簡直是苦不堪言,身心煎熬。除了24小時照顧我十多天的輪班護理師,我還要特別感謝每日臨床檢視病情與親自操刀的黃仁詮醫師,他細心的關懷與解說,讓我降低憂慮,產生信心,恢復了健康。
-
2023-11-24 醫療.中醫
中藥粉結塊還能吃嗎?中醫師教你分辨中藥粉有無變質,這樣保存不怕受潮
最近天氣變得濕冷,有民眾發現,家中的科學中藥粉結塊變硬,不知中藥是否已經變質?這樣還能吃嗎?為什麼中藥粉會結塊?到底要如何保存才不易讓中藥粉受潮?針對上述這些問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吳柏鋒特別為民眾解答疑惑如下:Q:科學中藥粉為何會結塊?A:科學中藥粉結塊的主要原因是吸濕。中藥粉中可能含有一定的水分,且易受潮濕的環境影響,導致粉末顆粒之間凝聚成堆,形成結塊。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潮濕的氣候中或是儲存條件不當的情況下。常見中藥粉結塊的原因包括:▸潮濕環境:中藥粉暴露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導致結塊。▸開封後未密封保存:一旦開封,中藥粉就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如果未妥善密封保存,也容易結塊。▸存放不當:放置在陽光直射或潮濕的地方,或者未適當封閉的容器中,都可能導致中藥粉結塊。Q:一旦中藥粉結塊還能吃嗎?A:一般來說,中藥粉結塊並不完全代表其已經變質或不安全食用。結塊通常是由於中藥粉受潮或吸濕導致的物理現象,而不是因為品質劣化。例如像奶粉,尤其罐裝奶粉偶爾會看到出現一些小塊或小角,但是湯匙輕輕一碰,就又散回原本的奶粉狀,中藥粉也是如此,這樣的狀況只能算是暫時的物理性塑形,可以說是大風一吹就會垮掉的沙雕的概念。但若是在處理結塊時發現結塊無法散開,或出現異味、異色或其他異常,或者有懷疑中藥粉可能已經變質的情況,建議不要食用,以確保安全。在儲存和使用中藥粉時,適當的保存和注意環境條件有助於減少結塊的發生。Q:如何分辨中藥粉有無變質?A:在懷疑中藥粉是否變質時,最好的辦法是依靠感官觀察。如果有任何不尋常的跡象,或者存在異味、異色等情況,或對保存期限有疑慮時,建議不要使用,以確保安全。此外,如果對中藥粉的品質有疑慮,建議向專業的中醫師諮詢。▸異味:當中藥粉發生變質時,可能會產生異常的惡臭或不尋常的味道。如果中藥粉散發出不尋常的氣味,可能是變質的警訊。▸異色:正常的中藥粉應該保持其原有的顏色。如果發現中藥粉變得異常暗淡、變色或有斑點,這可能是變質的跡象。▸異常的質地:如果中藥粉變得濕潤、黏稠或者有結塊的情況,這也可能是變質的表現。正常的中藥粉應該是細緻且流動的粉末。▸檢查保存條件:如果中藥粉未儲存在適當的環境中,如陽光直射、潮濕或高溫的地方,可能會促使其變質。▸過期日期:如果中藥粉有過期日期,請檢查是否過期。過期的中藥粉可能失去其有效性,甚至變質。Q:科學中藥粉如何正確保存?A:為了確保科學中藥粉的藥效不被破壞,以下提供正確的保存方式:▸密封保存:將中藥粉放入密封罐、袋或保鮮盒中,以防空氣中的潮氣進入。尤其是已開封的藥粉,應將包裝袋或包裝紙完全封閉,避免受潮。▸冷藏保存:可以將中藥粉放入密封容器、密封袋再放入冰箱保存,因為冷藏環境通常相對乾燥。▸防潮劑:也可以於保存容器中加入一些乾燥劑,以吸收潮氣,有助於保持中藥粉的乾燥狀態。▸避免陽光直射:中藥粉應避免陽光直射,因此最好放在陰涼處。最後,吳柏鋒醫師提醒民眾,除了要記得按時吃藥,也不要自行減量延長藥品放置時間,這樣才不會影響治療的成效。同時也強調,科學中藥粉的保存期限通常為6個月至1年,但如果保存不當,可能會提早變質。服用之中藥粉若有疑慮時,可諮詢醫師,以確保安全。延伸閱讀:.冰箱內的陳年藥材能吃嗎?中醫:出現「3狀況」不可再食用.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3 養生.聰明飲食
有在控制飲食及運動,為什麼膽固醇仍降不下來?中醫師建議重新檢視飲食選擇,推薦3食物
高血脂及膽固醇,大概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健康問題。但有些人透過飲食及運動,二項數據卻仍降不下來。對此,中醫師建議重新檢視飲食,應著重減糖、高纖跟高蛋白,推薦吃酪梨、喝無糖豆漿跟攝取高纖蔬菜。身體環境沒改善 靠吃藥控膽固醇只是短暫根據《馬光醫療網》衛教資料,彰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李姿宜撰文指出,診間常遇到的患者提問,為什麼血脂及膽固醇的數據就是無法降下來,明明已經嚴格控制飲食及積極運動,但西藥吃了就降、停了又再升上來。李姿宜指出,如果身體環境沒有改善,靠吃西藥強制降血脂及膽固醇數值當然是短期的。吃中藥其實也會有同樣問題,如果是吃緩解症狀型的中藥,效果也短暫。想治本還是得吃「扶正類型」的中藥,逐步恢復身體代謝的強度。重新檢視飲食選擇 以減糖、高纖、高蛋白為原則除了吃藥,她更建議仍需從身體的根本改善,也就是改善身體的控糖能力,血糖穩定,膽固醇也能跟著降下來。也要重新檢視你的日常飲食選擇,以減糖、高纖、高蛋白為原則,例如水果就要挑低GI值的吃。根據《健康2.0》報導,李姿宜推薦三種食物,包括含糖量不高的酪梨、無糖豆漿及高纖蔬菜。2類運動有助降低膽固醇此外,運動習慣也同樣重要。醫學研究顯示,2類運動有助降低高膽固醇(高血脂)。一是包括快走、跑步、游泳等的有氧運動;另一項則是像啞鈴、舉動等阻力訓練。降血脂降膽固醇3保健原則1.減糖飲食,避免攝取精緻甜食、飲品,尤其台灣水果甜度特別高,飲食盡量多蔬菜,少水果,一周水果攝取量可以不用到每日,隔日攝取或三天吃一次水果就好,可挑選如牛番茄、酪梨、番石榴等甜度較低的水果。2.戒酒、戒菸,控制油脂的攝取量,少吃內臟類食物、油炸食品,並於炒菜時選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性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葡萄籽油。3.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不僅可以協助身體順利降低膽固醇,也能大大預防之後高膽固醇血症復發的重要因素之一。資料來源/馬光醫療網 【延伸閱讀】.降低膽固醇怎麼吃?4類地雷食物要注意!飲食5原則幫你遠離高膽固醇風險.做哪種運動有助降膽固醇?提高HDL和降低LDL是改善的關鍵
-
2023-11-19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失志還是憂鬱?罹癌後的心理調適該怎麼做?
美如是一位國小老師,長期有睡眠困擾。退休前曾問我,不工作是不是就沒有壓力,焦慮症也會跟著好起來,再也不用吃藥?「有機會減藥,但要有配套措施。」正當我開始在有限的門診時間,逐次跟她討論退休計畫,某次回診,她驚魂甫定地告訴我:先生罹患大腸癌,已火速完成外科治療,同時決定提早退休。「開完刀無法回到職場?」「倒也不是,只是先生一直很健康,像牛一樣地辛勤工作,健檢意外發現早期大腸癌,被嚇壞了。幸好開刀一切順利,醫師也說將來定期追蹤就好。」聽美如這麼說,我反而更擔心,罹癌後的心理調適,現在才開始……果不其然,美如之後門診談話的主題,變成如何照顧罹癌後的先生。當她從老師無縫接軌成全職看護,天天跟先生「楚囚相對」,更加絕望,「明明每次回診,醫師都說一切正常,他卻成天疑神疑鬼,擔心癌症復發,連出門買個菜,都會接到他的電話,催我趕快回家。」我建議美如帶先生來看我,如果他不肯,讓他以家屬的身分陪同就醫也好,「我才有機會跟他談談,給出更具體的建議。」雖不意外,美如回報先生拒絕妻子任何提議,只肯回到開刀醫院追蹤癌症。太太出門時奪命連環扣還有擔心復發的言行雖有收斂,卻成天宅在家,變成一個過一天算一天,對生活沒有盼望的人,「看他這樣,我好難過,要怎樣讓他振作起來啊?」「看來,他可能『失志』了」「癡呆了?」美如大驚失色。我連忙解釋,不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的「失智」,是失去生命目標,比較接近葉啟田《愛拚才會贏》歌詞裡的「失志」,是近年腫瘤心理學關注的焦點。「要怎麼幫先生找回生命的目標?可以帶他去教會嗎?」美如是虔誠的基督徒。「信仰要看機緣,可以鼓勵,但不要勉強。記得你曾提過,因為先生始終不願意跟你去做禮拜,覺得不完滿。」我提醒美如。最近一次門診,美如帶來一本書,問我可不可以給先生看。我瞄一下書封,正好我也讀過,是全球知名的日本音樂人坂本龍一的第二部口述自傳《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我是從電影《末代皇帝》知道有坂本這麼了不起的人,我還看過他的第一本自傳《音樂使人自由》,前陣子得知他因大腸癌病逝,覺得好可惜。後來看到這本書,更覺得他很了不起,我把『在治療的同時盡可能持續工作下去』這句話用螢光筆框起來,希望先生看了受啟發。癌細胞多處轉移的人都不放棄自己……」「等一下、等一下」,我連忙打斷美如,提醒她幾件事。首先,先生是否已能坦然面對復發?如果只是放在心裡,看到這本書有可能重燃復發的恐懼。其次是全書讀來,坂本從頭到尾毫無失志的跡象,他反而在確認自己來日無多,將有限的生命能量,毫不吝惜用在其他的事物---繼續做音樂,享受生活的美好。「我不確定妳先生現在這樣,到底是失志還是憂鬱比較多,而憂鬱症病人不只忌諱比較,也不喜歡別人要他感恩、知足……」「對!上周末我大姑來看他,跟他說要感恩我全心全意的照顧,先生當場回敬一個臭臉,把他姊姊氣壞了……」【推薦閱讀】《坂本龍一: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 麥田出版社╱202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7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家庭經驗分享 給巴友的最實用心法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超過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病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巴友的困擾讓巴友以自身經驗,分享實用建議給同樣與巴共處的巴友家庭。 1.整理環境避免跌倒: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雜物 不抗拒輔具羅阿姨有10幾年照服員經驗,同時是確診1年多的巴金森病友,她提醒巴友家裡保持明亮,千萬不要摸黑以免不小心被家具、物品給絆倒。走路如果不穩,在家裡也要拿拐杖,3腳或4腳拐杖都好。一般人用腳尖走都很容易跌倒了,何況巴金森病友容易踮腳走路呈現小碎步,一定要慢慢走,走愈慢愈好,「電話來了也不用急,就讓它響,對方如果有急事就會再打來」。📌小叮嚀: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過黑而被物品、家具等絆倒摔傷。2.固定作息保持運動:持之以恆不要急 配合穩定用藥與良好作息目前擔任太極拳老師的吳大哥,在確診巴金森病後一邊進行治療,一邊參加職能治療、太極課程,明顯感受到打太極讓身體機能漸漸起色,重拾了以往運動習慣。吳大哥細數太極拳種種優點:拳法鬆柔能改善肌肉僵硬,重心放於腿部練就平衡,緩吸慢吐調整呼吸,身體跟上腦中思路去展演每一套路以訓練認知,最後則是運動自然會產生多巴胺,也有益於延緩病程進展。📌小叮嚀:持之以恆規律運動,不需急著看見成效,可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量身打造一套適當的運動。3.主動出擊接受新知:有助病情控制的課程、科技 開放心態勇敢嘗試8 年前確診的金山大哥,力行「不封閉自己」原則,積極報名相關課程與計畫,舉凡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台大物理治療系的研究計畫、慈濟醫院的主題活動等都有他的身影,金山大哥認為只要維持好的身體,現在有很多新科技,總會等到新的治療方式。他也特別對同為獨居的病友們喊話,「不要怕別人笑,踏出門就不會悶著。」📌小叮嚀:視體力多參加病友社團活動,善用手機鬧鐘、APP,避免忘記吃藥。 4.建立良好醫病關係:認識藥物角色 詳實記錄藥效及副作用淑敏阿姨每日陪著媽媽服藥,悉心觀察記錄媽媽每次服藥後的微小變化,並將所有問題於回診時抓著醫師討論。巴金森病的各種挑戰,淑敏阿姨都陪著媽媽經歷,此外,雖然複雜,但淑敏阿姨認真詳讀每種藥物的資料與仿單,主動與醫師討論,過程像是作實驗,但在與醫師討論上幫助很大。多虧淑敏阿姨的用心積極,主治醫師也能更全面掌握媽媽的狀況。📌小叮嚀:協助病友遵醫囑服藥,並把藥物問題帶回去請醫師調整及建議。5.病程後期手術評估:藥物效果有限時 與醫師討論其他治療方式顏大哥已經與巴金森病共處17年,持續治療及運動控制病情,但在治療將近10年時,藥物吃得愈來愈重,醫師建議顏大哥考慮進行DBS 手術,也就是在大腦中植入電極導線,透過電流來控制與調節腦內活動,達到運動症狀控制;顏大哥回憶當時心情沒有害怕,「交給醫師、交給老天,我心情只有這個念頭。」手術過後最直接的改變是藥物減量,雖然仍要吃藥,但是手術之後,確實醫師開藥就少了很多。📌小叮嚀:若出現藥物效果不佳狀況,可以與醫師充分溝通,請醫師評估考慮其它治療方式。以上內容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巴金森病88問》,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免費閱讀更多巴友故事與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
2023-11-17 養生.聰明飲食
吃豬皮降三高?恐吃進更多油脂!中醫師透露降三高秘訣
三高患者的飲食控制相當重要,許多高油、高鹽食物都要忌口,但網路卻流傳「豬皮可以降三高」,更宣稱是中醫的「藥食同源」食材。對此,衛福部國健署闢謠指出,若大量食用豬皮,反而會攝取過多的油脂與熱量;中醫師則說,現代豬皮已鮮少入藥,頂多是提煉膠質做成其他藥材,若要降三高,可採用參苓白朮散、血府逐瘀湯等方劑。根據2017年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台灣「三高」盛行率,高血壓26%、高血糖11%、高血脂26%,未來得到心臟疾病的風險,分別是一般人的2.5倍、2倍以上及3倍。要控制好三高,除了要按照醫囑服藥,生活習慣方面也得改變,遠離高油、高鹽食物,但日前網路流傳「豬皮可降三高」,聲稱「中醫有個說法叫做藥食同源,既是美味的食材,也是功效強大的藥材。如生活中常見的豬皮,民眾常丟棄了一味能夠降三高,還帶有肉味的良藥。」豬皮有豐富膠原蛋白,但也有較高量油脂國健署出面闢謠說,依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分析,豬皮含有較豐富的膠原蛋白,但也「含有較高量的油脂」,若大量食用恐怕適得其反,會攝取到過多的油脂與熱量,增加三高及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中醫:已鮮少將豬皮作為藥用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陳博淵表示,有一些醫療器材是使用豬皮來協助癒合傷口,但中醫領域已鮮少將豬皮作為藥用,主要還是使用其「膠質」,經提煉後添加其他成分,製成龜鹿二仙膠等藥材,豬皮本身並非藥方。若民眾想透過中藥調理控制三高,應經由中醫師診斷後使用。陳博淵指出,若要降血脂,針對脾虛型民眾,中醫有參苓白朮散,適合虛胖型體質的人使用;若要降血壓,針對血瘀型民眾有血府逐瘀湯,能夠改善血管通透性,適合肌肉結實或緊繃型的人服用。控制三高 還是要吃藥及從源頭預防陳博淵說,健保有針對需要控制血脂的民眾,給付科學中藥,例如壽美降脂,成分為丹參、紅麴,製成膠囊後,能協助控制膽固醇。國健署提醒,民眾切勿聽信網路謠言,預防「三高」應從源頭做起,定期健康檢查及自我血壓量測、天天量腰圍及定期測體重、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才能遠離疾病。
-
2023-11-16 醫療.皮膚
「這些病」真的要命!8個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 專家帶你一次看
皮膚病能有多嚴重?曾有一位患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女生,因為屬於罕見的乾癬類型,惡化時會出現化膿紅腫加上膿疱,同時合併高燒等全身性症狀。也因誘發因子包括壓力、疲累,從小到大她每逢考試前就會惡化,小考小惡化,大考大惡化,尤其在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前,更是嚴重大爆發,全身佈滿傷口,劇痛難忍且有感染風險,需要立刻住院,不僅影響考試準備,甚至還可能為生涯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多數人都有過皮膚紅腫癢痛的經驗,但往往覺得皮膚問題只是小事,但有些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非常嚴重,或是不痛不癢的沉默殺手,若未及時適當治療,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出現敗血症、心肺器官衰竭等併發症,有致命風險。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表示,皮膚重症疾病具有兩個特徵:1.致命:發病時可能危及生命。2.難纏:長期為病人的生活品質帶來嚴重影響。【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目錄】📕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1.天疱瘡2.類天疱瘡 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4.蕁麻疹 5.化膿性汗腺炎📘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6.黑色素瘤 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8.皮膚血管肉瘤 👨⚕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 📕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首先從重大疾病分類來說,常見的皮膚重症包括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患者會全身破皮長水泡,或因疾病或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出現免疫缺陷,甚至因感染而死亡。➢皮膚重症殺手1【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天皰瘡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水皰疾病,主要是由於體內淋巴細胞失調,不正常的過度活躍,產生出不正常的自體免疫抗體,破壞皮膚粘膜的正常結構,造成皮膚、粘膜發炎破損,使得患者皮膚輕輕一碰就破皮、起水泡,甚至潰瘍,嚴重的全身性天疱瘡不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達75%,而天皰瘡也可能合併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癬。常見症狀:反覆性的口腔潰瘍、鼻粘膜潰瘍、皮膚水泡、潰瘍,大部分病人以粘膜、皮膚症狀為主,少數可影響全身皮膚影響,產生類似嚴重燙傷的情況。當心族群:好發於 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更多病友的心路歷程故事,點這裡看更多➢皮膚重症殺手2【類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類天疱瘡」也是「水疱病」的一種,發生率比天皰瘡更高,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常合併有中樞神經疾病或中風、服用特定藥物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風險高2倍,病人會因出疹、搔癢、水疱、大面積破皮痛苦不堪,可能引發嚴重感染而致死,需住院和門診長期追蹤。常見症狀:水泡是類天皰瘡的主要症狀,大多出現在身體經常彎曲的地方。早期症狀是紅疹和搔癢,無論是胯下、腋下、關節等皮膚皺褶部位或其他部位,都有可能出現。有些患者也會以手腳的出血性水泡來表現當心族群:・失智、中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等年長者・精神疾病:躁狂抑鬱症・多重慢性病臥床長者・40至50歲的神經性腫瘤(如腦癌)者・部分藥物 (如糖尿病藥物;利尿劑)除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水疱病外,蔡呈芳醫師說,如上述考生個案,乾癬患者會有20%屬於嚴重型乾癬,需要接受照光、吃藥或光線治療,另外如上述考生罹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在臨床上也是非常嚴重的乾癬類型,它與常見的乾癬不同,會為病人帶來生命危險。➢皮膚重症殺手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小檔案:疾病簡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會使病人全身皮膚反覆出現化膿、潰爛並長出無菌膿疱,只要輕碰一下就痛如刀割,有如被燙傷般的燒灼感,還會導致全身發炎,忽然發冷或高燒等其他併發症,有的病人可能幾天後逐漸恢復,但也有人須忍耐劇烈疼痛長達兩個月。過去醫界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治療大多只能讓化膿的皮膚乾掉,整體症狀往往容易持續一陣子,直到近年醫藥界發現了IL-36為全身型膿疱性的關鍵致病機轉,隨著藥物的進展,目前已有相對應的生物製劑問市,用藥後兩天左右皮膚會變乾,全身發炎也可有機會一周內獲得大幅改善,幫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常見症狀:患者的症狀可能會合併局部斑塊型乾癬或只有單純膿疱皮疹,進展到全身長滿膿疱、發燒、發炎、脫水等,嚴重恐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到休克。有些重症更會傷害體內器官,引發肺部與肝膽的發炎和水腫,導致心肺衰竭,病人也會因為免疫力下降而增加感染風險,有時發炎加上未及時治療,便引發細菌感染甚至造成敗血症。當心族群:・40-59歲的成人或孩童・精神壓力・不當用藥・感染・懷孕・地圖舌・反覆性皮膚膿疱藥物過敏疹🔗延伸閱讀看更多>>>GPP到底是什麼?🔔專家小叮嚀: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比較罕見,一般人認識較有限,容易與藥物引起的藥疹「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疱症(AGEP)」混淆。蔡呈芳提醒,民眾如果常常因為用藥而出現皮膚過敏,或是皮膚症狀持續超過15天,或是不管用任何藥物都會過敏化膿時,就要懷疑自己不是單純的藥物過敏,而可能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他解釋,因為用藥或施打疫苗,可能引起免疫活化而導致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發作,之前全民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期間,就曾有民眾施打後疑似發生嚴重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身體發炎,全身膿疱脫皮上了新聞。📗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分享,還有些雖不一定會致命,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重症皮膚病,例如慢性蕁麻疹與化膿性汗腺炎等,癢到影響作息,像是不定時炸彈,或是身體流湯流膿,有可能導致感染,加上長期下來留在皮膚外觀的疤痕也常使病人無法正常作息,造成非常大的困擾。➢皮膚重症殺手4【蕁麻疹】小檔案:疾病簡介:蕁麻疹是皮膚過敏的一種,特徵為皮膚上出現一塊塊紅腫的膨疹,大小形狀不規則;疹塊出現後,伴隨明顯劇烈的發癢感,但之後完全不留痕跡。如果發作時間短於六星期,稱為急性蕁麻疹,若長於六星期則為慢性。常見症狀:皮膚充血、皮膚發紅、局部水腫、皮疹、團塊、皮膚發炎、皮膚搔癢、膨疹、組織液滲透、紅斑、紅腫、全身不適、腹痛、腹瀉、頭痛、高燒、畏寒、乏力、血壓下降、關節痛好發族群:・過敏體質者。・基因中或家族裡有蕁麻疹病史的人。・感染特殊病毒或細菌,例如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蛔蟲等的人。・壓力過大的人。・風溼病患者。➢皮膚重症殺手5【化膿性汗腺炎】小檔案:疾病簡介: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擾人的疾病,皮膚中的頂漿腺(汗腺中的一種,產生體味的主要腺體)存在位置的反覆發炎所引起,初期症狀與青春痘十分類似,最大的差別只在於化膿性汗腺炎不會形成真正粉刺,且往往會融合成瘻管。化膿性汗腺炎初期只是冒出豆子大小般、具有疼痛感的皮膚腫塊,之後影響的皮膚區域逐漸擴大,病灶中也會排出惡臭的膿液,皮膚上甚至會出現疤痕與各種底下相連小管,嚴重的病人甚至會流膿流血、沾染衣物,需要隨時墊著厚重棉片,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品質。常見症狀:病灶通常出現在腋下、乳房下方的皮膚皺褶、臀部、肛門、會陰與鼠蹊等等難以啟齒的位置,會降低病人的就醫意願。一旦病灶面積擴大,沒有好好照護就可能引發蜂窩組織炎,甚至是敗血症。好發族群:・體重過重・有抽菸習慣・飲食習慣攝取過多油脂與糖分・貼身衣物穿得過緊,導致皮膚一直摩擦。・國外好發於年輕女性,尤其在18~29歲間,50歲以後罹病機率明顯下降,但國內嚴重患者男性較多📘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補充,不易診斷也是皮膚重症疾病具有的特徵之一。有些惡性腫瘤,初期像是良性疾病,發現症狀時往往太晚。也因為感覺起來不大會痛癢,病人便以為「好像」不嚴重,但在醫生眼中,卻可能已是皮膚的重症疾病,如惡性黑色素瘤、皮膚T細胞淋巴瘤、血管肉瘤等。➢皮膚重症殺手6【惡性黑色素瘤】小檔案:疾病簡介:黑色素瘤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細胞腫瘤,是皮膚癌中罕見的一種,但惡性程度高,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是凸起潰瘍的腫塊。常見症狀:黑色素細胞癌可產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大多產生在女性的下肢,男性的身上,東方人好發在指甲或掌蹠。好發族群:・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日曬➢皮膚重症殺手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是先侵犯皮膚,之後經過多年散佈至淋巴結及其它器官的淋巴瘤。小孩、長者都有可能發生,分為不同亞型,不同類型表現不相同,大多屬低惡性度,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濕疹或是乾癬或圓秃來治療,經過多年才診斷出來。僅10%淋巴瘤患者病情才進展惡化。但嚴重時也可能轉移到其他淋巴結、器官、血液等。好發族群很廣泛。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大多表現於大腿、臀部、手掌、腳掌等部位,出現乾燥脫皮、不太癢的疹子。有些患者則被蚊蟲叮咬會發現久久不癒,或是皮膚出現一片片白白的病灶,也常常被當作濕疹。皮膚T細胞淋巴瘤分為四期:・第一期:以皮膚病灶為主,根據表皮侵犯面積程度區分・第二期:皮膚病灶腫瘤成凸起狀,或淋巴結腫大・第三期:全身皮膚都被侵犯,進展到紅皮症的狀態或出現血球異常・第四期:連臟器都受侵犯。好發族群:男性中比女性常見,在老年患者中更常見,平均診斷年齡為 55 歲,可能與遺傳或環境汙染因素有關➢皮膚重症殺手8【皮膚血管肉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皮膚血管肉瘤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頭頸部的惡性腫瘤,初期往往不痛不癢,之後經過幾個月後等到皮膚浮腫後才被診斷,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瘀血或是過敏水腫來治療,之後才快速進展惡化,可轉移到淋巴結、內臟器官。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可以是呈現瘀青、單一或是多發紅色丘疹或突起,或是反覆眼皮浮腫。四肢及軀幹脂或病灶也可能出現,表面皮膚初期都是完整,不痛不癢,但以可以因為搔抓破皮出血。好發族群:・老年族群・局部淋巴水腫・局部放射線治療・基因異常👨⚕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皮膚重症疾病除為病人帶來身體症狀與生活品質衝擊外,也會影響人生重要規畫,蔡呈芳表示,以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舉例,因成因與基因有關,有經驗的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七成病人會檢出基因異常。醫界推測台灣2%的人口帶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遺傳基因,但真正發病者遠比帶有突變基因者少得多,台灣的病例不到500人。他認為,這代表很多人帶有突變的染色體,若壓力、感冒、疫苗等外界刺激夠強,便有可能發病 。蔡呈芳分享,部分患者擔心可能會遺傳,或是因為用藥不敢結婚和生產。多年前他曾收治一位新婚的女性患者,雖然非常喜歡小孩,但因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反覆發作和治療,不敢懷孕,後來只能選擇領養小孩。他表示,可以在母體受孕時經由絨毛穿刺做染色體檢查,了解胎兒是不是真的遺傳到此疾病。蔡呈芳呼籲,有任何皮膚疾病一直存在,不論有無症狀,都要尋求專業的診斷、找對醫師、正確用藥,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以免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拖得更久,甚至導致感染造成生命危險。📢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1-15 醫療.消化系統
右上腹痛怎麼辦?如何改善?醫:皮膚、眼白變黃等即刻就醫,3種情況早檢查
右上腹屬於腹痛常見的位置之一,膽囊和胰臟是其中常發生的問題。不過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此處也有其他器官,包含「沉默的器官:肝臟」,雖沉默但也還是會痛,且還得考量肝癌,因此相關症狀還是得留意。右上腹痛常見原因?除了膽結石也要「小心肝」! 右上腹痛可能原因:王威傑醫師指出,右上腹所含有的器官就包含了肝、膽、胰臟、十二指腸、肺的下方,出現疼痛常見和膽囊有關,例如急性膽囊炎、膽阻塞等形成的膽絞痛,以及鄰近的急性胰臟炎,其他臟器也包含肝腫大、十二指腸潰瘍、肺炎等。另外,包覆肺臟的肋膜也可能出現肋膜炎或是積水。上述這些都有可能引起右上腹疼痛。 較常見的膽囊、胰臟問題:右上腹疼痛較為常見的膽囊和胰臟,多和飲食有關,吃東西的時候會分泌膽汁、胰液,太油等不佳的飲食就較容易形成膽道結石、造成阻塞、引起膽囊炎或是胰臟炎,這在現代社會飲食習慣而言並不罕見,常在進食之後發生。 小心肝臟問題:肝炎、肝腫大、肝癌。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較少出現腹痛症狀,但少數問題也還是可能出現疼痛,例如前述提到的肝腫大,背後原因與各類肝炎息息相關,其他也可能合併皮膚或眼白泛黃的黃疸症狀。不過肝癌也會出現腹痛、黃疸,且出現腹痛時往往已經偏向晚期,因此若發現腹痛就應留意,若合併出現黃疸就該提高警覺。 右上腹痛怎麼辦?如何改善?醫:可試禁食緩解膽、胰絞痛。 較輕微的膽、胰絞痛:由於右上腹痛較常見、民眾也可以嘗試自行處理的問題,大多就是飲食相關引起膽囊、胰臟絞痛,因此王威傑醫師建議,若出現右上腹疼痛時可先禁食約4-5小時,看是否能有所改善。不過若是已進入急性發炎階段,禁食效果有限,若是其他問題引起則無效果。 家庭常備用藥:其他緩解方式,也可以嘗試看看貼布型的消炎止痛藥、薄荷油等家庭常備用藥。腹痛原因繁多,確切原因尚未可知,貼布型的藥效範圍相較口服型小、侷限在特定部位,較不會增加其他器官負擔、增添其他風險。而薄荷油等涼感藥物則有助鎮痛。不過若是上述方法都無助止痛,甚至時間拖久等情況,還是應就醫檢查。 右上腹痛3種情況早檢查,皮膚、眼白變黃等即刻就醫! 症狀變得較嚴重,早檢查:王威傑醫師提醒,右上腹疼痛較能自行解決的問題如膽囊絞痛等,但若是經過上述方法都沒辦法改善,甚至是出現噁心、嘔吐、發燒等較嚴重的症狀,就應盡早就醫檢查,此情況可能代表使腹痛出現的問題正漸漸惡化或較為嚴重。 高風險病史等族群,盡速就醫:如果腹痛持續了7天,表示已經形成了「慢性腹痛」。而若是疼痛無法忍耐或無法判斷原因,以及發燒超過3天,或是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80歲以上年長者、酒癮者、久咳不癒者等高風險病史,又或是近期有經歷過車禍、手術者等,以上族群都應盡速就醫,以排除重大疾病可能,或予以確切治療,改善根本原因。 危險徵兆,即刻就醫!若腹痛合併出現相關危險徵兆,例如腹壁僵硬、按壓肚子會更痛的腹部反彈痛、意識不清、血壓降低、喘、解黑便,以及皮膚或眼白泛黃的黃疸症狀、劇烈嘔吐或吐膽汁,應立即就醫尋求緊急治療,以確保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 .胃痛吃藥沒用,原來是膽結石?醫教4點觀察,別搞混延誤就醫。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9 養生.人生智慧
74歲劉墉不只昏倒送醫、山難、心臟問題都遇過,感恩幸運活到現在,分享豁達人生觀: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
74歲作家劉墉移居美國紐約多年,近日到兒子劉軒的網路節目「劉軒的How to人生學」分享自己人生觀,並透露10月在家中院子修剪花木時,撞到頭後昏倒送醫,現在已無大礙。面對生命,劉墉始終抱持著「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的豁達。劉墉在家中院子撞到頭昏倒送醫2023年10月劉墉突然在家中昏倒送醫,他回憶起當天在院子修剪樹木時,不慎被花盆絆倒,瞬間反應靠右手撐住,雖沒撞傷頭部,卻因重心不穩而摔了下來,在摔下來的瞬間突然覺得天旋地轉失去意識。之後被太太叫醒發現滿身滿地都是嘔吐,接著被救護車送往醫院,急診室醫生讓他做一系列檢查,隔天下午下午3點多被醫院『無病釋放』。劉墉表示自己當時很走運,如果不是摔倒時手肘先撐著,而是頭先著地導致頭撞到,後果可能不堪設想。他感恩的表示,自己這輩子好像上帝都很眷顧,這一生當中已經遭過很多次危險,像是爬山遇山難、在浴室裡頭撞到...,20歲兵役檢查時被測出心跳一分鐘跳130幾下可能活不久,自己還是健康快樂的活到現在。他表示,轉念思考可以幫助你更感恩於後來的後果,並且想一想怎麼樣可以去避免下一次同樣的事情發生。長者一定要做體檢 晚輩請做好2件事劉墉提醒,跌倒對於老人家來說是非常大的一件事,也許年輕的時候跌倒不算什麼,但是當你年紀越大,跌倒的風險就越大。而很多長輩都不喜歡做身體健康檢查,擔心「做出了問題怎麼辦」,想逃避面對可能會有的不好消息,但劉墉呼籲年長者要定期做健康檢查,且做完體檢後不是「我做過體檢了」就好,而是要根據保告上的指數及醫師給的建議做進一步改善。家中有長輩一同生活,晚輩可以:1.家中有長者要隨時注意,不要把會滑、會絆倒的東西放在動線上請處處都要想到老人家會不方便,常常有人會把東西放在樓梯上,就算不放在中間而放在邊上,若老人扶著欄杆往下走,那個腳步很可能會踩到比較靠樓梯的偏邊上,可能會因此跌倒。或是家中有小孩者,小孩常會放學回家把書包亂丟在地上,若長者踩到也很容易滑倒。2.晚輩要幫長輩紀錄吃藥狀況對於吃藥這些事情,老人家常常會不記得,需要晚輩要幫忙留意,像是用特別的藥盒子分裝,吃下去時也要幫忙記錄,不然很容易有重複吃藥的情況發生。死亡的冥想 認知什麼東西對你比較重要在華人社會裡面,常常大家可能連數字四都會忌諱,很多人會去迴避談論死這個議題,覺得討論這件事會不吉利。但在日本及印度的正念有個一叫做death meditation的觀念,就是「死亡的冥想」。當你去想像自己或家人死亡的時候,或者去想像即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前一刻,它會提醒你,到底什麼東西是比較重要,它會讓你去面對這個可能性。而對於我們的每一天,只要我們是健康平安的度過,都應該懷著感恩。請感恩活著的每一天,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有一點餘力也可以幫助人、多做善事。劉墉人生觀: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劉墉面對生命,始終抱持著「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的豁達。他分享自己的人生觀,人不可以沒有一天不想到,我們隨時可能離開這個世界。他提醒老人家跟年輕人,請把你有哪些帳戶帳號、有哪些很重要的東西,都要寫下來交代下來,不一定交給孩子,但請存在一個檔案裡面,告訴孩子我有這個檔案。才不會哪一天突然離世,你小孩通通不知道。人從年輕的時候就應該隨時有個交代,這是你對生命負責的態度,是你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也是對家人負責的態度。「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當你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你會珍視你的每一天、努力把握你的每一天、感恩你的每一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態度積極有助長壽?外國研究:「這特質」與長壽的關係最大.盤點臨終病患「人生最後悔的5件事」 醫:做好4事活出無憾人生
-
2023-11-04 焦點.健康知識+
了解疾病預防的「三段五級」,從癌症和三高了解疾病預防的基本概念!
我們一般認為,所謂的疾病預防,就是在沒有生病前做好預防,如果一旦罹患疾病,那就不需要有預防的概念。但這樣想法對嗎? 答案是:錯的!吃藥也是預防?什麼是公共衛生的「三段五級」概念?公共衛生學者為預防疾病的進展,將預防的概念分成「三段五級」,作為推行疾病預防的準則。希望能夠在進入疾病之前,就能做好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降低日後醫療成本,除了減輕健康保險重擔,還能達到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三段五級將疾病分成三段,第一段是疾病前的預防,第二段是疾病發生時的早期預防,第三段則是疾病進入臨床期,探討的就是如何在疾病中預防疾病惡化。詳細的工作項目則分成5級,包括:促進健康、特殊保護、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限制失能或殘障與復健。接下來用癌症預防,來說明三段五級的概念小明是一個健康的男性,目前並沒有罹患癌症,那他要如何進行三段五級的預防呢? 第一段第一級:建議小明在身體健康時,要進行第一段疾病前的預防,做好健康促進活動,包括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飲食均衡、補充足夠的營養來增強免疫力等。第一段第二級:如果小明發現自己家族有癌症病史,此時小明就需要進行加強預防,包括多攝取含抗癌成分的蔬果、注射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或鼻癌癌、積極治療胃部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問題。 第二段第三級:這個階段預防主要是「疾病篩檢」,不讓疾病持續發展。以小明來說,他可以透過早期癌症篩檢,找出身體可能出現的腫瘤。例如:●使用低劑量斷層掃描(LDCT)進行肺部檢查,提早找出可能惡性的肺結節。 ●使用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是否有大腸瘜肉的發生。 ●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濃度,早期偵測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 透過早期篩檢,提早篩出可能的腫瘤或癌細胞,這是三段五級中的第二段、第三級。因為此時癌症屬於早期,大多可以使用外科手術移除不大的惡性腫瘤。第三段第四級:此時疾病的預防主要是「疾病照護」,其中第四級主要是限制失能與殘障:癌症早期手術後需要定期追蹤,減少日後復發可能造成引起的身體失能危機。使用輔具維持日常的活動,例如善用拐杖與輪椅維持病人的活動力。第三段第五級:主要透過復健,維持病人的生活與工作,例如肺癌切除肺葉的病人,進行肺部復健後,可養成正確的呼氣和吸氣技巧,可維持病人日常工作與處理生活事務。許多中後期癌症治療的病人,在治療初期多半都還有體力維持日常的工作,維持日常的生活。如果小明年紀已高,可能就需要轉送到適合的照護機構進行安置,設法讓小明保有基本生活的能力,減輕家庭的負擔。三段五級預防常用於慢性病,特別是三高病患!經常聽到一些三高病患,他們已經有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但是卻總是拒絕承認,想要用運動、飲食控制來讓三高下降。但經常發生的狀況是:三高指數沒有下降,也有可能是微幅下降,但是相關疾病的風險卻激增,最後導致中風或發生心臟病等狀況。其實,很多人沒想過:吃藥也是一種預防。在《宇平診所》網站中有一篇文章《您想要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呢?》中提到:有許多人慢性藥吃的瀝瀝拉拉,三個月的藥,吃了五個月還沒吃完。很多患者被問起來,也是理直氣壯地回答說:「藥還沒吃完呀,就沒有回診囉」這個時候劉醫師常常會回一句話說:「您是想是讓疾病不要發生呢,還是想等生病之後再來治療呢?」其實,這位醫師提到的情形就是:沒有做好第二段預防的狀況,這也是很多醫師呼籲的事情。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醫師曾經撰文指出:當我們控制了LDL,就控制了動脈硬化的速度,也就減緩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這說明了,如果可以使用藥物順利控制膽固醇,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有效地預防更嚴重的疾病。所以,當你無法只靠運動與飲食讓三高下降時,就需要考慮服用藥物來進行預防,千萬不要等到疾病惡化到無法拯救時才來後悔。三段五級來說明三高的預防:第一段 健康促進:希望讓民眾能夠健康的生活、並且針對三高的危險族群完成特殊保護的措施第一級促進健康:目的在於讓國人身心健全,維持健康面對三高,減少三高的發生。具體的作法:●良好的衛生教育和注重健康的營養觀念●良好的婚前規劃與性教育,並進行遺傳優生,減少因遺傳導致三高的可能性。●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定期體檢了解身體健康狀態●注意個性發展,維持心理健康第二級特殊保護:針對的三高的高危險族群進行保護,預期減低疾病的發生。具體的作法:●腰圍過粗的族群,應定時體檢與透過飲食與運動設法改善腰圍過粗的問題。 ●體重過重的族群,避免吃下過多的糖分,不喝含糖飲料,養成定時運動的習慣,維持良好的作息 第二段 疾病篩檢:疾病剛開始發生的早期,甚至是「無症狀」期,就能透過篩檢而得到早期診斷,而能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第三級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篩出早期的三高病人,避免三高併發更嚴重的併發症,減少失能的機會。具體的作法:●透過定時體檢進行篩檢,在三高數值異常時就提醒民眾早點進行各種治療。●早期服藥治療三高,病人避免日後因三高併發腎病變,最終導致洗腎一途,病人會發生失能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三高如果不控制好,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例如發生中風,有可能會導致病人發生失能或殘障的問題。第三段 慢性病照護:透過臨床指導來避免現在病人的殘障或失能程度,並透過復健讓病人能夠有自立自主可能。第四級限制失能或殘障:避免三高進一步惡化或併發嚴重的疾病,所需要採取的措施與相關照護設備。具體的作法:●三高病人應該定時追蹤三高數據,同時也要檢查腎功能、心電圖等檢驗數據,早期篩檢出併發症加以治療,避免病人惡化成更嚴重的疾病。●三高病人可使用特定的照顧輔具,避免未來併發更嚴重的後遺症。第五級復健:提高三高病人的生活能力與獨立性具體做法:●透過良好的復健讓三高病人維持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品質。例如腎病變的病人透過定期洗腎,維持部份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設置良好的照護機構或措施,來照護年齡較大、病情較為嚴重的三高病人或家庭,減輕負擔。參考資料:您想要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呢?洪惠風/23世紀的醫療
-
2023-10-29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讓智慧科技化解社交孤立與寂寞
老人孤單問題可能比你想像的嚴重。少子化加上高齡化,老人可能要面對長達30年的空巢期;數位落差更加劇長者社交孤立;身體的退化則導致長者對外活動減少,獨居在家時間大幅延長;鄰里間的互動減少,感情淡薄,社會的安全網有很多漏洞,愈來愈多「孤獨死」的案例……。最近有很多新聞節目報導高齡社會議題,共同場景常是客廳裡獨坐的長者,有些一天只有公益團體來送餐時才有機會說上幾句話,有些則是一個禮拜只有照服員來家裡服務時才能踏出家門。孤獨是21世紀老人的黑死病,長期孤獨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深遠影響。一整天沒有跟人講話,腦子沒有活動,記憶及認知功能當然會下降;一整天坐在椅子上沒有運動,身體機能當然會退化,讓長者提早步入失能。因為孤獨問題,英國及日本分別於2018及2021年在內閣新設了「孤獨事務大臣」,希望針對人民感到孤獨、與社會隔離等問題提出一套全面性的對策。這兩國在設置孤獨大臣後是否有具體改善未知,不過我倒是發現一些科技公司設計出幾個貼心的產品,以下跟大家分享。日本有一家Ory實驗室,創辦人小時候曾因病在家休養一段時間,他因此感受到離群索居的孤單。長大後,他就以解決孤獨為出發點,希望設計機器人解決此問題。他的發想不在設計一款機器人來陪伴人,而是希望透過機器人讓人與外界互動,讓身障者或高齡者找到自我存在價值。他所設計的第一款機器人叫OriHime,可算是遠端操控者的「數位分身」,透過人形機器人的眼睛,讓身障者即使不方便出門,也可看到外界的景象,並且即時透過通訊功能與人交談。這家公司還因此開設了一家數位分身咖啡館,在裡面服務的機器人會到客人桌邊點餐及服務,而操控者是在遠端工作的身障者,他們透過OriHime可以立即回應客人需求、介紹餐點,即使他們是長期臥床者。事實上這家咖啡館訓練了60幾位他們稱為機師(Pilot)的身障員工,這些身障者有些是重度身障臥床者,過去他們的世界就是房間與床。現在他們透過OriHime重新參與社會、認識朋友,並且依靠自己的服務獲取薪資。這樣的機器人不是在取代人的功能,而是在創造人的價值。當超高齡社會來臨,人力資源短缺,若能透過此機器人讓長者重回社會與人產生連結,是不是一舉數得的創意設計。另外,也有廠商為孤單在家的長者設計了可以辨識語音與人互動的電子孫子。它是以6歲小朋友為原形而設計,可以識別28種常用語,用6歲孩童的口吻與人對話,若20秒內沒有和它對話,它會進入自言自語模式,講一些可愛的童言童語,但是每隔10到30分鐘,它會說一次「你在做什麼?」和「我餓了」之類的話來與你互動,也會提醒起床和吃藥或其他行程,也可以請它唱幾首老歌給你聽。這樣的機器人算是療癒系玩具,不僅陪伴長者,同時也激發長者生存的意志。隨著AI科技的發達,相信未來的對話會更精彩,也更擬真。國內有很多科技廠想踏入銀髮產業,不過設計的功能多是從照護著眼,較少從被照護者的角度來設計。若能換個角度思維,也許能擄獲高齡者的心,也能減少寂寞孤單所帶來的傷害。
-
2023-10-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共病糖友的一天,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
露露姐60歲女性,患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三種慢性病。18年前因易喘胸悶而檢查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隔年檢查出高血壓,再過二年確診糖尿病。目前皆由同一位醫師診斷開藥、定期回診檢查,各科的慢病藥物加在一起,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目前慢性共病控制穩定,在飲食、運動、服藥都有配合醫師建議,與疾病和平共處中。【飲食篇】8:00 吃早餐不同疾病吃藥的時間都不同,一下飯前、一下飯後,我可以怎麼做?成大醫院糖尿病衛教護理師鄭巧雯指出,依據疾病不同,需要在不同時間點服藥,對病人常帶來困擾,對患有不同慢性疾病的人來說,吃藥時間和方式可能帶來挑戰。專科醫師會盡量根據病人的生活習慣開立藥物,幫助病人簡化用藥方式,讓慢性共病病人在飲食和用藥上達到一定的平衡。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鄭巧雯強調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包括定時定量、少油少鹽,及減少加糖食物的攝取。她提到,每天應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油脂和堅果類。這個飲食原則對患有多重慢病的人同樣適用,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合併患有慢性腎病的糖友。鄭巧雯說,有些人認為麥片和五穀粉是健康選擇,因為它們不含糖,但事實上,未經精製的全穀雜糧含有高磷,對於腎臟疾病病人不利。她建議這些病人應該避免攝取高磷食物,可以選擇低氮澱粉(冬粉、米粉和米苔目)、白飯等全穀類,吃得更安心。鄭巧雯也提醒糖友,過多的水果攝取可能導致血糖急劇升高,進而對血管和器官造成損害,甚至引發併發症。她建議每次只吃一份水果,約棒球大小。對於糖尿病監控,空腹、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是重要指標。如果病人發現自己儘管飲食控制得當,但血糖仍難以控制,建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或每周測量一次配對血糖,以找出控制不佳的原因。延伸閱讀:慢病好日子-享學糖->破解迷思!「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治療篇】10:30回診 得了糖尿病後,腎臟也出現問題,好擔心其他方也壞掉,可以怎麼預防?「唉…我有三種慢性病,每天吃的藥一大把,聽鄰居說有慢病整合門診,但是到醫院網站查資料卻遍尋不著,也找不到地方掛號,到底整合門診是什麼?我可以去看嗎?」「隔壁盧太太說她最近在看慢病整合門診,醫師會一次看完所有疾病,我也想試試,但打開Google搜尋發現有專科中心的整合門診,也有成人慢病的整合門診,看半天也看不懂,我可以問誰呢?」台大醫院副院長、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國晉教授說,台灣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慢性病的盛行率也逐漸上升,而且罹患「共病」也愈來愈多,尤其糖尿病盛行率越來越高,若沒有控制好,患者容易有併發症產生,例如大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足部病變。但在確診糖尿病前,可能就已經存在的疾病,進一步造成腎臟功能惡化,稱為「多病共患」。黃國晉強調,併發症與多病共患的因果關係不同,再加上老化會造成身體功能的退化,需要經過整合診斷找出原因、控制疾病。黃國晉說,為因應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照護,健保署陸續制訂整合性照護計畫,從基層到各層級醫療院所,目的是希望避免重複領藥及藥物交互作用。再者,以病人為中心的門診整合,提供多重慢性病人有效率的醫療服務,以「守門人」制度整合的看診需求,一次就診完成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追蹤管理,包括疾病治療、篩檢項目及提高健康識能等,建立全人照護醫療模式,保障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權益。但黃國晉表示,即便整合門診有其好處,也不盡然適合每一位多重慢病患者,還是有許多患者個人化、家人照顧者等時空背景因素須考量。以「高齡醫學整合門診」為例,患者收案前,醫師會先進行周全性的老年評估,先了解長者身體狀況及疾病脈絡,甚至探索心理層面,才會確認收案。黃國晉建議民眾多了解多重慢病資訊,提前做好健康管理,了解共病的關聯及危險性,與醫師配合討論共享決策。雙向配合才有機會改變現況、打破專科界線,將患者的需求視為一個整體,設定照護目標降低死亡率、改善疾病、提升生活品質,達到慢性病防治及延緩。【檢查篇】15:00 看報告檢查報告上數字這麼多,到底哪幾個是重要的?我要注意哪些?「除了糖尿病,我還有心臟疾病和高血壓,每次回診報告都密密麻麻一大張,擔心慢病惡化,到底要怎麼看這些數字啊?」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說,糖尿病管理要看的數值很多,雖然控制血糖是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不二法門,但不僅是血糖數值而已。廣大慢性病友都應該要注意,長期治療追蹤慢性病的過程中,都應該要認識和重視各項數據,及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尤其心、腎、糖慢性病的患者,更要注意其間的交互作用。以糖友為例,其可能引發的各種急、慢性併發症具不可逆性,可能演變成洗腎、失明、截肢、心臟衰竭,病友不能掉以輕心。歐弘毅說,三個月的定期回診檢查中,更應該要好好的認識檢查項目和數據,例如和大血管病變相關的ABC數值:A糖化血色素、B血壓、C血脂;以及小血管病變如腎臟功能(尿液白蛋白、腎絲球過濾率)、視網膜檢查等,當發現身體功能有異常衰退時,需要即時和主治醫師討論、調整治療用藥。歐弘毅說明,因為慢性疾病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為強化防治工作,全台積極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以及不同慢性科別的共同照護,跨科、跨領域追蹤管理病況。看診前,先由護理師、營養師提供衛教,了解日常生活型態及過去病史,先揪出潛在問題,協助醫師看診時快速找出共病因子,或可能產生併發症的高風險群。另外,「血糖降下來,是不是可以停藥或減量?」歐弘毅說,國人擔心傷腎而不敢吃太多藥,或認為血糖狀況穩定是就可以停藥,其實都是不正確的迷思,務必配合醫囑定期用藥,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以及避免共病發生。目前的糖尿病藥物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保護腎臟,聽信偏方才是讓病情雪上加霜的原因。若想要減少藥量,或擔心糖心腎共病的藥物過多,可轉介至整合門診進行看診及多項檢查,透過跨科別醫師的共同照護,提升疾病控制效果。【睡眠篇】21:30 休息衛教師鄭巧雯指出,衛教門診常有病人抱怨睡眠問題,可能因為睡眠品質不佳或疾病症狀干擾夜晚安眠。她建議,應著手檢視日常作息和飲食習慣,因很多睡眠問題起源於生活方式。例如,糖尿病友可能因睡眠不足或質量不佳而導致血糖波動。露露姐分享,剛得糖尿病時,血糖控制不穩容易夜尿影響睡眠。鄭巧雯建議,除了按時服藥外,可以在白天安排活動,以避免長時間午睡,時間不超過30分鐘;晚上保持固定入睡時間,同時避免下午3點後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果這些方法無法改善,病人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共同探討包括藥物服用時機等其他治療方式,或透過定期運動來提高睡眠品質。延伸閱讀:【慢性共病防治】生活習慣病 個人、家庭應負責,分享健康資訊 實踐建康永續個人SDGs【慢病94愛你慣】壞習慣總改不掉?專家手把手教你走向健康之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5 醫療.消化系統
1/4台灣人有胃食道逆流,常有火燒心、睡眠不佳等問題,營養師教你3撇步從根本改善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作息不正常,根據統計,約25%台灣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平時不止飽受火燒心困擾,還可能影響睡眠品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李佩芬提出3招心法,從飲食、生活習慣著手,預防胃食道逆流纏身。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可分2類,其中「心理壓力」、「飲食習慣不良」較常見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可分為病理與非病理因素●病理因素:下食道括約肌關閉不緊、食道蠕動功能不良、橫膈膜疝氣等。●非病理因素:心理壓力、喜歡吃油膩食物、抽菸、喝酒等。李佩芬表示,現代人因生活壓力大,心理壓力所引起的胃食道逆流,是最常見的因素之一。壓力荷爾蒙會使胃酸分泌過多,引起胃酸逆流;如果懷孕或過胖,以物理的因素壓迫到胃,也會引起胃食道逆流。飲食習慣不良因素,如吃太快、吃太油、吃消夜、吸菸喝酒等也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如果有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且常出現胸悶、灼熱感、口有酸味、口臭、吞嚥困難、乾咳、喉嚨嘶啞、疼痛或卡卡的感覺,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的候選人,需就醫評估病情。3撇步可從根本改善胃食道逆流1.撇步1:遵守「3不1高」飲食原則嚴重胃食道逆流,對日常生活會造成一定影響。避免胃食道逆流上身,李佩芬表示,除了心理「減壓」以外,最快的方式就是改變飲食習慣,飲食原則為「3不1高」:不油、不辣、不咖啡因、高纖維。油膩的食物會需要較多的胃酸來消化,辣跟過熱的食物則會惡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咖啡濃茶中所含的咖啡因,則會刺激胃酸分泌。李佩芬建議,應避開會導致胃酸的食物,增加攝取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五穀飯、豆類等,可幫助改善胃酸逆流。2.撇步2:三餐吃飯採「333法則」食物的種類調整後,吃飯方式、生活習慣也要跟著改變。三餐吃飯應採「333法則」,規律吃三餐、乾濕分離30分鐘、睡前空腹3小時。李佩芬指出,規律吃三餐,可讓胃固定分泌胃酸,不會過度分泌,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食物乾濕分離是指,別邊吃飯邊配湯或喝水,此舉容易讓人愈吃愈快,瞬間吃下大量食物與液體,會胃來不及消化,也就容易導致胃酸逆流;睡前3到4小時也避免進食或大量喝水,避免平躺時腹部壓力過大,增加食物逆流機會。3.撇步3:晚上10點入睡如果想更堵絕胃食道逆流,李佩芬建議,每天晚上10點入睡。根據研究,晚上10點人體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不只是幫助睡眠,還可以優化下食道括約肌壓力、增加血清胃泌素、減少胃酸分泌。早睡也能幫助改善身心壓力,逐步遠離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別仰賴胃藥改善,長期恐弱化腸胃功能不少民眾認為「胃食道逆流沒什麼,吃藥就好」,李佩芬指出:不應依賴胃藥來緩解胃酸逆流,因為胃酸在人體中是有負責正常的生理作用。胃酸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殺菌●幫助消化酵素作用,協助消化食物●協助轉化吸收鐵、鈣、B12等營養素。如果胃酸逆流的患者,不從根本杜絕胃食道逆流,長期仰賴胃藥,恐將影響胃殺菌、消化食物能力,以及營養素吸收,易導致骨鬆、貧血等問題;也有研究發現,長期使用胃酸逆流藥物,可能增加失智風險。她呼籲民眾應從飲食、生活等方面著手,避免胃食道逆流上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1 醫療.婦產科
30歲後女性都該做凱格爾運動,男生做了也會很性福!盤點凱格爾運動12大好處,這兩款運動超簡單
凱格爾運動對女性的益處廣為人知,除了30歲後女性骨盆肌底會開始衰退外,特別是對於產後婦女,能夠加速私密處鬆弛的復原,以提升性生活品質。但其實凱格爾運動不只適合女性喔 !對男性同樣有著重要的好處,包括改善膀胱無力、提高性能力...等。以下帶您瞭解凱格爾運動對於男女性的健康益處,同時分享2款簡單的凱格爾運動,無論站著、坐著都可以隨時做!凱格爾運動是什麼?凱格爾運動是什麼?根據林新醫院衛教資訊指出,凱格爾運動是絕佳的復原和保養骨盆底肌肉群的運動。凱格爾提肛運動最早是由Dr. Arnold Kegel在1948年所提倡,這項運動仍是用來訓練骨盆腔底的肌肉群,以達到強化此肌肉群之功效,為了紀念他,便稱此運動為凱格爾運動。由於膀胱、陰道、子宮等骨盆腔器官就是由這群骨盆底肌肉群(又稱提肛肌肉群)所支撐,所以訓練此肌肉群可以用來預防及治療,因為提肛肌肉群鬆弛所引起的疾病,包括應力性尿失禁、陰道鬆弛、子宮脫垂、大便失禁、甚至性生活障礙。凱格爾運動對女性、產後婦女的好處是?女性邁入中年後,卵巢攻能減退、雌激素減少、膠原蛋白的流失使得陰道肌肉張力下降缺乏彈性;或是平日沒有習慣運動的女性,肌力不足讓陰道鬆弛提早發生。凱格爾運動的習慣養成,能為女性健康帶來益處,樂生婦幼醫院列出以下5點:.讓陰道緊縮,在提升性生活品質。.促進血液循環.骨盆充血加強骨盆肌肉.解決尿失禁的困擾.直腸膀胱脫垂不僅如此,凱格爾運動對產後婦女也相當有益,令和產後護理之家列出4點好處:.有助避免漏尿、尿失禁.預防子宮、膀胱下垂.促進產後陰道收縮、生殖器官更快復原.預防產後骨盆及陰道鬆弛、加速產後更快恢復凱格爾運動對男性的好處是?過去凱格爾運動大多被視為適合女性鍛鍊項目,但事實上,凱格爾運動對於男性也是益處多多。能夠幫助男性:.強化骨盆底肌肉,支撐膀胱、腸道等。.改善因膀胱無力導致的頻尿問題。.提高男性性能力。川岳中醫衛教資訊指出,當男性年紀漸長,出現膀胱無力等症狀時,透過凱格爾運動訓練盆底肌群,便能夠幫助男性改善頻尿問題以及提高性能力。骨盆底肌是由多層肌肉、組織所形成,位於骨盆底部,自人體背部尾骨延伸至前端恥骨。男性的骨盆底肌支撐著腸道、膀胱、尿道以及肛門。 骨盆底肌能夠幫助男性控制尿道、膀胱,一旦骨盆底肌無力,鍛鍊出強壯的盆底肌,則有助增進性能力。骨盆底肌無力和勃起功能障礙有高度相關,而健康且有力的骨盆底肌,不僅能提高男性勃起後的陰莖硬度也能延緩射精時間,並增強射精高潮。凱格爾運動好處◎女性:.讓陰道緊縮,在提升性生活品質.促進血液循環.骨盆充血加強骨盆肌肉.解決尿失禁的困擾.直腸膀胱脫垂◎產後婦女:.有助避免漏尿、尿失禁.預防子宮、膀胱下垂.促進產後陰道收縮、生殖器官更快復原.預防產後骨盆及陰道鬆弛、加速產後更快恢復◎男性:.強化骨盆底肌肉,支撐膀胱、腸道等.改善因膀胱無力導致的頻尿問題.提高男性性能力凱格爾運動怎麼做?2款超簡單凱格爾運動,4個步驟就學會凱格爾運動怎麼做?國外醫療網站《Mayo Clinic》介紹以下4個簡易的凱格爾運動步驟,無論坐著、站立或行走時都可以進行鍛鍊:.憋尿、忍住排氣首先要找到「骨盆底肌肉」的位置,請在中途停止排尿或收緊防止排氣的肌肉。此時就會感覺到睾丸或肛門周圍的肌肉收縮、上提,被收緊的肌肉就是骨盆底肌。.夾緊、放鬆收緊骨盆底肌肉,保持收縮三秒鐘,然後放鬆三秒鐘。連續嘗試幾次。無論坐著、站立或行走時都可以進行鍛鍊。.保持呼吸自然、身體放鬆練習時保持自然的呼吸,放鬆腹部、大腿或臀部的肌肉,不要彎曲。.每天重複三次每天至少重複 3 組,每組 10 次。《Mayo Clinic》指出,一般固定練習幾個星期至數月,尿失禁問題就會得到改善,專家建議男生們,不妨將「凱格爾運動」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達到長期的效果。此外,寶健醫院也提供「屈膝提臀」凱格爾運動指導,運動3步驟如下:.平躺,雙手平放身體兩側,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腳彎曲,臀部抬高,避免用力縮小腹,不要憋氣,脊椎維持一直線,收縮會陰部至肛門周圍肌肉由一數到五秒,或可逐漸增加至 10 秒。(如下圖).臀部放下並且緩慢放鬆至少休息 20 秒,每天做四到五次。 凱格爾運動-屈膝提臀。(圖/shutterstock)做凱格爾運動時注意8件事,出現4症狀快停止此外,寶健醫院凱格爾運動衛教資訊提醒,建議在進行凱格爾運動前應先排尿,並且在飯後或空腹時進行此運動,相關注意事項如下:1.先排空膀胱,避免練習過程出現急尿或漏尿的情形。2.建議在飯前或空腹時進行此運動。3.避免雙腿、腹部與臀部的肌肉一起收縮,運動後若輔助肌肉有酸痛情形,可能方式錯誤。4.泌尿道感染時,請暫停練習。5.執行運動訓練時,如有頭暈、心悸、胸悶或呼吸急促等症狀,應立即停止練習。6.訓練步驟前兩週基礎訓練,3-6 週進階訓練,約在 8-10 週後即能感覺症狀改善。7.若為產婦,產後第一天即可開始執行運動。8.每天可重複多次,坐著、站著或平躺時都可以執行運動。資料來源:林新醫院、樂生婦幼醫院、川岳中醫、寶健醫院、《Mayo Clinic》延伸閱讀:.不用靠吃藥提升持久度 研究建議做2事可改善早洩又沒副作用.咳嗽、打噴嚏漏尿怎麼辦?尿失禁分3階段,6招提高骨盆肌強度.性愛太過頻繁會變鬆? 醫師盤點私密處鬆弛的5大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0 醫療.呼吸胸腔
肺炎是如何造成的?高危險群是哪2種人?肺炎照護居家保健4原則
我們常聽到身邊某人因肺炎感染產生各種嚴重併發症狀。肺炎到底是什麼造成的,誰容易感染?又該怎麼照護及防範?元氣網整理關於肺炎的種種問題。肺炎是什麼造成的?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曾受訪指出,肺炎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依照病原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三類。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則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肺炎1.細菌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指的是肺臟受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臨床上根據病患染病的地點,可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醫院型肺炎」。社區型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黴漿菌等,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且最易感染65歲以上的民眾,年輕的病患較常見黴漿菌感染。醫院型肺炎指的是在住院48小時後所引發的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甚至醫院內特有「抗藥性細菌」引起感染。常有抗藥性,嚴重度較高,致死率也較高。2.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稱為「病毒性肺炎」,主要由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多年前爆發的SARS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病毒,都會引起病毒性的肺炎。一般成人若發生病毒性肺炎,通常可自行痊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不只容易感染,且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全球高達50萬以上的患者死亡,需要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3.吸入性肺炎指的是因食物嗆到、吸入胃部逆流的食物或分泌物及嘔吐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或是曾經中風過,導致意識狀態不佳以及吞嚥功能不良,因此成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族群。酒醉者也常因酒醉後嘔吐且意識不清,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會導致很嚴重的肺炎問題,感染的菌種常常不只一種,治療上相對困難。哪些人容易感染肺炎?1.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等問題的年長者。2.幼童。3.常期吸菸者。4.酒精中毒者。5.吞嚥有問題或使用藥物致咳嗽反射受抑制。6.長期臥床者。7.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下就感染肺炎最多的前2名族群說明。老人肺炎肺炎有「老人隱形殺手」之稱,因老人家免疫力較年輕人差,秋冬容易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時甚至引發肺炎。不過也並非年長者都容易得肺炎,若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抵抗力較差的長者,一旦遭病毒感染,才比較容易發病導致肺炎。長者罹肺炎就算痊癒,仍可能留下後遺症,造成不可逆傷害。包括臥床、插管限制病人活動,會造成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受損,體力大不如從前,除需他人照顧,還要長期心肺功能復健。若未妥善治療,會導致活動力變差,若需長期臥床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而為預防肺炎感染,原本71歲以上民眾才可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疾管署宣布今年10月2日起分3階段擴大至65歲以上民眾,除了原先PPV23疫苗外,更新增施打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以提供更完整的預防效果及保護力。【延伸閱讀】2023肺炎鏈球菌疫苗懶人包/65歲以上都可打,PCV13與PPV23怎麼選?需跟流感疫苗錯開打嗎?兒童肺炎除了年長者炎,幼童也是容易感染肺的另一高風險族群,依不同年齡好發的細菌也不相同,尤其5歲以前的幼兒有多種病原威脅。接種疫苗可減少感染機率。兒童肺炎常見病原.新生兒時期:肺炎鏈球菌、B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兒童時期: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五歲以上孩童:肺炎黴漿菌值得注意的是,幼童感染肺炎,一開始症狀可能與一般感冒、流感一樣,咳嗽、發燒等,但如病況持續進展症狀加劇,又因幼童表達力可能還不好,照顧者需多加留意。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如病況進展至呼吸困難、需要氧氣、脫水或吐到不能進食或吃藥、精神食慾大幅下降時,就應盡快送急診。肺炎有什麼症狀?根據衛福部臺東醫院衛教資料,小兒科醫師黃詠嵐撰文指出,不論是病毒或細菌性肺炎,發生的好幾天前,會先有感冒的症狀,像是打噴嚏、咳嗽和流鼻水。由感冒再進展到肺炎,通常會表現出發燒、呼吸喘及呼吸費力(呼吸肌凹陷及鼻翼扇動)。嚴重感染時,甚至可能嘴唇發紫或呼吸衰竭,尤其可能發生在小嬰兒身上。細菌性肺炎在大孩子身上,會以突然的寒顫開始表現,之後伴隨著高燒、咳嗽和胸痛。肺炎醫院及居家照護如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其他則依病況不同以祛痰劑、支氣管擴張劑、止痛劑、解熱劑等治療或緩解症狀。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另由於肺炎患者許多有痰液排出的問題,這也是治療期間重點排除的部份,若病況轉好返家後,也要遵循護理人員指示進行,並多休息及補充營養。居家自我保健4原則1.臥床休息,依照狀況大量飲水,注意水份補充。2.藥物方面請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按時服藥以完成抗生素療程,並注意觀察有無出現以下藥物副作用,一經發現請立即告知醫師:嘔吐、腹部不適、過速、顫抖、失眠、抽搐、休克、皮膚發疹、胃腸不適等症狀。3.要有良好的營養狀況、充足的睡眠及適度的運動,以增加抵抗力。4.痰液排出:可應用咳嗽、深呼吸、背部拍痰、姿勢引流、抽吸痰液等,以利痰液排出 維持呼吸道通暢、促進有效換氣。(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衛福部臺東醫院.三軍總醫院.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1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人生有幾歷?學歷、經歷、病歷…
幾位老友相聚,交換人生經驗。醫師:「人生有三歷!」律師:「我才兩粒,你怎麼會有三粒?難不成,醫師三粒才正常?」醫師:「年輕拚學歷,中年拚經歷!」律師:「這也才兩粒,我們律師也是一樣兩粒啊,而且律師跟你們醫師一樣愈老愈有經驗愈值錢!」醫師:「我們醫師要常看病人的病歷,年紀愈大,病歷愈厚,通常…」風水師說話了:「對啊,病歷愈厚的,就要早點看黃曆啊!生不逢時,死也要看看個吉時吉日啊!」其實也對,人生應該有四歷。古人說:「未知生,焉知死?」一般人只想到年輕時好好讀書拚個好學歷,好找工作,找工作也要能找到好公司,拚到好職位,「經歷」有了,從此豐衣足食,家庭幸福美滿,從此王子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上面是童話故事,事實上只描述了人生前半段,人生最困苦的日子,事實上是在後半段的老病死。隨著歲月的成長,人變老,人體老化,中年以後各種毛病相繼出現,例如年輕時大魚大肉,生活習慣不正常,中年以後很容易罹患三高症—即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此時有人開始看醫師吃藥,病歷慢慢變厚,藥愈吃愈多,40歲開始吃4粒、50歲吃5粒、70歲吃7粒…。及至老了,各種腦血管、心血管毛病及癌症相繼出現,如果得了這些病,病歷一下子就厚起來了,此時診間相見就是比誰的病歷厚了。如果平常有定期看醫師、定期服藥,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可以及早治療控制,癌症也可以早期發現,雖然病歷厚,但是慢慢堆積而厚的,通常都可以及時救回來,又如有了B、C肝,不定期抽血檢驗肝功能,也不定期做超音波,等到肚子大了起來,人瘦了下去,趕快求醫,此時通常醫治困難,病歷也是突然變很厚,通常是不祥之兆。此時鼻胃管、中心靜脈導管、氧氣管、導尿管,人體有洞的地方插滿管,病人辛苦、家屬也心酸。如果醫治困難,回天乏術或為了避免痛苦,採安寧療法,這時只能找人看「黃曆」,找良辰吉日,歸天去了!這就是人生,但如果知道人生不只有兩歷,而是有四歷,「『歷歷』皆辛苦」,尤其最後兩歷,在拚學歷與經歷後,好好注意健康,四歷兼顧,人生即使不是彩色的也很完美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10-09 醫療.新陳代謝
罹患糖尿病生活就不一樣了嗎?醫曝與糖尿病共存的7個歷程
林先生40歲時是一位工程師,43歲時已經雙眼全盲。他回想起4年前,最初是發現自己容易口渴、一直想吃東西,體重也有些下降。就醫檢查後,確定是罹患了糖尿病。當時他發覺,好像只要稍微注意飲食狀況,即便沒有很認真吃藥,空腹血糖就能控制在150左右、糖化血色素7-8點多。直到1年多前,他開始發現眼睛好像愈來愈模糊,原本以為是用眼過度或是老花,結果眼科醫師說,他的眼睛有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幾年內可能會失明。與糖尿病共存的7個歷程在我的門診中,糖尿病患者從30幾歲到80幾歲都有,病友們與疾病共存的過程中,不同階段各會有不同的挑戰要面對。美國糖尿病學會 (ADA) 的治療指引也提到,這像是一個「永無止盡的心理挑戰」。線性來看大致會有7個歷程:1.得糖尿病前:病患在罹患糖尿病前,不論是個人特質,或在精神情緒狀態、生活背景等方面,都各有差異。2.確定糖尿病診斷:當病患被醫師告知罹患糖尿病後,原先的個人特質及狀態,會促使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接受糖尿病的診斷,接著開始因應疾病做調整。3.習得自我照護的能力:此階段病患開始要自主、獨立去控制自己的身體狀況,會需要在許多面向上做改變,包括飲食的調整、生活型態的改變等,有可能跟他以前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而此階段最大的衝擊是,病患要開始接受吃藥或打針的治療。因此,如果能順利度過此階段,那第4階段就有可能維持久一點。4.維持:在良好的衛教與支持下,病患通常可以維持穩定、配合治療一段時間,有些人可能前半年、一年的狀況都還不錯,也有人可以維持很久。5.生活出現變動:與糖尿病共存的過程中,如果突然出現生活變動,有可能會打亂原先控制的狀況,例如工作要被外派、出差,或是要開始輪班。此時,病患就必須再次自我調整,才能確保控制的狀況。6.糖尿病惡化或出現併發症:糖尿病本身也會變化。因此,即便病患感覺自己有在努力控制,但若無法達到很好的目標值,仍有可能出現併發症。剛確定糖尿病診斷的時候,通常會是病人第一次要面臨並接受的挑戰,而此階段經常就是第二次。7.老化: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身體功能或認知功能都會逐漸老化、退化。由上述的歷程中可知,要一直與糖尿病共存真的是很辛苦、不容易的事。因此,不論是自己患有糖尿病或身為陪伴者,都需要去關心與疾病共存時的心理感受。建議轉介心理健康服務的時機若是我們在陪伴或照顧糖尿病患者時,發現以下狀況,都可能要建議患者接受心理健康的服務。1.察覺自我照顧很困難:發現病患不管怎麼學習,自我照顧的能力都還是很差,或是自我照顧的能力、認知功能等明顯有退化。2.因糖尿病感到痛苦、焦慮或憂鬱:任何的疾病或慢性病,當病程久了、影響到個人的生活功能、社交生活等,都有可能引發憂鬱。目前也可利用相關問卷,進行心理壓力或狀況的評估,像是糖尿病問題量表 (Problem Areas in Diabetes, PAID)、糖尿病困擾量表 (Diabetes Distress Scale, DDS) 等。3.飲食或使用藥物的狀況嚴重脫序:發現病患在有糖尿病的情況下,還是一直亂吃亂喝,或有厭食、暴食的狀況;或者是怎麼溝通,病患都不願意好好服藥或打針。還記得去訪視林先生時,他說:「最初得到糖尿病時,覺得自己好像只要和它稍微拉扯,就可以回到過去熟悉的生活模式。但是,直到看完眼科那一刻,好像才第一次發現自己得到糖尿病了。」這是糖尿病患者很常見的現象,對於疾病真正有認知,是在出現併發症的時候,而非初次診斷糖尿病時。與糖尿病共存的每個階段,需要心理調適的面向都不同,每個患者實際經歷的歷程也都很不一樣。因此,病友們除了要認知、參與自己的疾病照護,傾聽自己的需求並適時尋求協助也是很重要的!【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罹患糖尿病生活就不一樣了嗎?與糖尿病共存的7個歷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9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喝起來有苦味?專家告訴你首要辨別濃還是苦:一招可改善
咖啡感官的苦至於咖啡感官上的苦,由於咖啡因本身即帶有苦味,咖啡裡的奎寧酸與綠原酸等有機酸也會帶來感官上的苦。而在烘豆過程中,隨著烘焙度加深,也會替豆子帶來越來越多的苦味感受。但咖啡中有一種苦,不能完全歸因至感官上的苦味:當咖啡的濃度過高,超過品飲者所能接受的程度時,不少人會覺得這杯咖啡「好苦」。但這樣的苦並非實際味覺感官上感受到的苦,故應把此處的「好苦」, 正名為「好濃」 比較恰當。濃常被誤解為苦,但濃並不等同苦。在此提供一個區分「苦味」和「濃苦」的技巧。若你嘗到的是苦味,就會和吃藥一樣,即便在短時間內灌下大量的水,能降低的苦味強度也相當有限。相較於此,若是濃度過高所帶來的苦感,只要於咖啡中多加些水,就能大幅降低苦味強度,甚至消失。懂得辨析苦味與濃苦的不同,對於咖啡品質的判斷亦很有幫助。我對精品咖啡的看法精品咖啡的概念大約是在 1974 年,由努森女士( Erna Knutsen)在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提出,後由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轄下的技術標準委員會,於2004 年發布了以下對精品咖啡的評定標準:• 分別判定咖啡生豆等級(不得有主要瑕疵,可接受少量次級瑕疵)。• 經杯測評分達 80 分者,才能稱得上是精品咖啡。關於咖啡生豆等級的品質標準,可參考 CQI 的國際咖啡品質鑑定師認證系統。當咖啡烘焙業者或自家烘焙咖啡館拿到優質的生豆後,經過適當的烘焙、研磨和沖泡,就可以產出一杯咖啡了。然而,當我進一步詢問什麼才是「適當的」研磨與沖泡時,很少有人能給我明確的標準。可能有人會說:「通過金杯萃取認證的人,就能沖泡出精品咖啡。」但這樣的答案仍無法滿足我。如同前文提過的,我也通過了金杯認證,但當時測試的那杯咖啡並不好喝。我甚至覺得若將之端到一般的杯測現場,應該連 80 分都得不到。換句話說,能通過金杯認證的咖啡,和一般人覺得「好喝」的咖啡之間存在著落差。如果各位持有國際咖啡品質鑑定師證照,不妨和我一樣,以杯測表評估按金杯標準萃取的咖啡,與一般手沖咖啡有何差別,就能體會我的疑問了。另一方面,我也常被並未持有咖啡感官證照的人詢問,說自家烘焙並通過精品咖啡認證的豆子,明明手沖時好喝,但套用至杯測萃取的方式時卻變得不好喝了,該怎麼調整?由此看來,無論是使用精品豆或通過金杯萃取認證者,都不見得能沖泡出精品咖啡。 若要縮短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必須設法找出差異所在,以下分享我個人經反覆實驗之後得出的心得。首先我們討論萃取方式,按杯測標準萃取的咖啡會和金杯標準相符,意即萃取率達 18%∼ 22%;濃度則為 SCA 認可的 1.15%∼ 1.45%。再加上杯測時的萃取主要是浸泡,可得到相當好的萃取均勻度。 反觀手沖萃取靠的是重力過濾,相對容易因個人手沖技巧的差異造成萃取不均勻,最終導致咖啡風味因不平衡而不好喝。再者,有一部分人會以調粗研磨刻度來改善局部過萃帶來的苦澀感,可能正是因為這層緣故,造成現行的手沖咖啡的顆粒有越磨越粗的趨勢。雖然好喝與否相當主觀,但若回到咖啡品質上來看,仍繞不開萃取率這一關。正如咖啡教父史考特.拉奧所言,萃取率必須達到 19%,使咖啡粉釋放出足夠的物質風味,才有檢視品質的意義。兩者在沖泡時間上也有差異。根據杯測規範,評估咖啡的時間,得從咖啡粉接觸到水開始計算,以 35 分鐘為限;換句話說,在杯測的場合,咖啡粉將被萃取超過 30 分鐘。儘管沖泡用水一接觸到咖啡粉,水溫便會逐漸降低,萃取的效果也越來越低,但手沖咖啡的水粉總接觸時間通常低於 5 分鐘,甚至不到 150 秒,與杯測的 30 分鐘相比,差距非常巨大。此外,即便是有經驗的杯測師,通常也是在咖啡粉與水接觸超過 10 ∼ 15 分後,才進入試喝的階段(且不會只喝一次就完成);咖啡粉會被浸泡這麼久,研磨刻度自然不可能太細。然而,手沖咖啡的沖泡時間要比杯測浸泡短很多,為成功達到 18%以上的萃取率,就必須使用比杯測更細小的研磨度。綜合以上所述,以杯測方式沖泡的咖啡和研磨度比杯測還粗的手沖咖啡差異甚巨,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最後,我想分享關於咖啡過度萃取和萃取不足的感官體驗。一杯萃取不足的咖啡,其風味不佳的表現會是整體性的。萃取略不足展現的大多是偏酸的味道;如果萃取得更不足(可從沖泡參數判斷),咖啡更會呈現出平淡無味的狀態,連酸的感受都虛弱貧乏。另一方面,若在一杯咖啡中感受到苦澀,大多會判定為過度萃取,但這樣的表現通常是局部性的,也就是只有少部分的咖啡細粉萃取過度,其他大部分的咖啡粉則是萃取適當或不足。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觀察大部分咖啡粉(明顯比細粉顆粒大的)的萃取狀態。當大部分咖啡粉萃取適當,咖啡的風味將相對明顯飽滿,過度萃取的苦澀則會被擠壓得不明顯;若是大部分咖啡粉萃取略不足,呈現的是偏酸加上過度萃取的苦澀;若咖啡粉萃取更不足,感官上可能就只能感受到苦澀為主軸、風味薄弱且口感輕薄。※ 本文摘自《咖啡師的咖啡師.超哥的咖啡教室:手沖、塞風、義式濃縮獨家技法,重新連結咖啡萃取與感官體驗》。《咖啡師的咖啡師.超哥的咖啡教室:手沖、塞風、義式濃縮獨家技法,重新連結咖啡萃取與感官體驗》作者:陳秉超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3/09/08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8 醫療.心臟血管
降膽固醇藥服用需終生?怕副作用怎辦?健保給付原則為何?
偏愛紅肉、油炸美食,又缺乏運動,50多歲許先生在幾年前健檢報告血液檢查項目幾乎滿江紅,隨後就醫,確診為高血脂肪,低密度膽固醇超過200mg/dl,比許多人的總膽固醇數值還高,經醫師評估後,建議服用降血脂藥物,膽固醇數值逐漸降至正常值。新冠疫情結束後,許先生至大陸旅遊三個星期,期間放寬心情,大吃大喝,常忘了服用藥物。返台後回診,抽血報告顯示,低密度膽固醇竟從之前80mg/dl,驟升至178mg/dl,他自己嚇了一跳,而醫師也皺起眉頭,問他「是否自行停藥」。三至六個月非藥物治療無效後,健保給付降血脂藥物。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欣寧表示,膽固醇紅字、數值異常,已經成為常態,相關調查發現,國人高血脂盛行率逼近五成,主要原因為飲食西化、嗜吃油炸速食、缺乏運動,加上體質所致。在檢查出高血脂後,務必規律用藥,否則數據一定反撲、驟升。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表示,依照健保給付規定,一般民眾如低密度膽固醇偏高,還未突破190mg/dl警戒線,需先經過三至六個月非藥物治療(飲食控制、運動、戒菸、戒酒等),回診後數值仍降不下來,才開始給付降血脂藥物。裝過支架、有病史者必須直接用藥,將數值壓至最低。至於裝過心血管支架、罹患心肌梗塞,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即使接受非藥物治療,也無法有效壓抑低密度膽固醇數值,因此,必須直接用藥,只要規律用藥,幾乎都能把數值壓到理想值。從初級預防觀點來看,低密度膽固醇如果超過190mg/dl,接受藥物治療,數值恢復正常,甚至更低,就可降低日後心血管風險。至於次級預防,例如,曾放過心血管支架、中風、心肌梗塞的患者,治療目標就必須壓至100mg/dl,甚至70mg/dl以下,將血管阻塞的風險降至最低。黃欣寧舉例,56歲陳先生為三高病友,合併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且曾腦中風,在治療高血脂時,就必須更為謹慎,採用更高強度的降血脂藥物,藉此預防二次中風。怕副作用、怕一輩子吃藥,患者拒吃藥的兩大原因。「許多高血脂患者抗拒用藥,令人遺憾。」李浩維說,降血脂藥物效果良好,但臨床發現,排斥用藥的病友大有人在,原因有二,一為副作用所致,二為不想終身用藥。常見降血脂用藥可分為Statin類、Fibrates纖維酸鹽類、總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膽酸結合樹脂、菸鹼酸類等五大類,各有其優缺點,以Statin類藥物為例,它是醫師最常開立的降血脂藥(如冠脂妥、立普妥),可抑制肝細胞中的膽固醇合成相關酵素,藉此降血脂。但副作用為頭痛、噁心、疲倦,以及肌肉痠痛、肝功能指數上升。因此,患者在初次服用前,必須先確認肝腎功能。每三個月回診,觀察治療效果、評估副作用。此外,服用降血脂藥的病友必須每三個月回診抽血,檢查相關數值,除了觀察治療效果,也由醫師評估副作用高低,如果副作用讓病友感到不適,影響用藥意願,就會更換其他類別藥物。李浩維表示,上述五類藥物均獲健保給付,新一代降血脂藥PCSK9抑制劑屬於第三線藥物,目前仍須自費,兩周注射一次,用藥相對簡易方便,但每次費用約八千多元。醫師最怕:患者數值降、自行停藥,又未回診追蹤。「我必須吃一輩子的降膽固醇藥物嗎?」黃欣寧表示,這是門診高血脂患者最常詢問的一句話,依照臨床經驗,如用藥效果良好,順利達標,且數值相當漂亮,許多病友就會自行停藥,但這也是醫師擔心的事情,因為停藥之後,數值可能又往上竄升。黃欣寧指出,許先生就是最典型個案,規律用藥期間,低密度膽固數值相當低,顯示治療效果良好,但只是稍微放縱三周,就從80mg/dl升至178mg/dl。幸好他定期回診,才察覺異狀,如果懶得回診,又中斷治療,勢必成為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一旦發病,可能就是一齣人生悲劇。藥物治療搭配飲食5祕訣降低膽固醇數值事半功倍:1.減少攝取精緻澱粉,多吃原形食物。2.多吃好油,少碰壞油:選擇油品時以Omega-3、9不飽和脂肪酸為佳,如堅果類、鯖魚、鮭魚、秋刀魚等。3.避免攝取反式脂肪。4.多攝取富含抗氧化植化素的蔬果。5.多攝取富含高纖維質的食物。資料來源╱施奕仲責任編輯:辜子桓、吳依凡
-
2023-10-08 醫療.心臟血管
專家教你看懂健檢數據中總膽固醇、各種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正常值
民眾健康檢查中,常見到膽固醇出現紅字,有人不以為意,有人緊張兮兮。到底膽固醇數值代表什麼?超標多少該積極處理?要不要吃藥控制也常讓患者糾結。膽固醇數值是心血管健康的指標之一,多數高膽固醇患者沒有症狀,日積月累之下,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心絞痛等症狀,此時血管已阻塞大半。大部分成年人拿到健康檢查報告時,最常出現紅字的項目就是血脂肪,血脂肪項目又細分為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C)、低密度膽固醇(LDL-C)、三酸甘油脂(TG),相較於只有兩種數值的血壓,血脂的組成相對複雜。如何一眼看懂血脂報告?專家表示,低密度膽固醇數值高低,與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為最重要的血脂數據。總膽固醇怎麼算出來的?公式: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5)例如:高密度膽固醇60mg/dl、低密度膽固醇100mg/dl,三酸甘油脂為150mg/dl,換算下來,就等於190mg/dl,在正常值之內。膽固醇是製造荷爾蒙原料,三酸甘油脂是身體必要燃料。聯安診所心臟科主任施奕仲表示,早期談及血脂肪,可分為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兩大數值,看似危害健康,但卻是身體所需的必要成分。膽固醇由肝臟製造,為製造荷爾蒙的原料,而組織細胞也需要適量的膽固醇;至於三酸甘油脂,為身體所需的必要燃料,當血糖不足時,就派上用場。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各有其功能,一旦數值超標,就可能危害健康。施奕仲表示,以一般成年人來說,總膽固醇應該在200mg/dl以下,三酸甘油脂則在150mg/dl以下。聯安診所統計近五來年兩萬三千多人健診資料,總膽固醇偏高、超過200mg/dl者,占比超過五成,等於每兩人就有一人血脂異常,值得警惕。發生過心血管疾病者,壞膽固醇須控制在100mg/dl,甚至70mg/dl以下。近15年來,醫界將總膽固醇再細分為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施奕仲指出,前者被喻為「血管內的清道夫」,屬於好的膽固醇,數值高一點,超過60mg/dl,就屬於理想值,可有效清除血中垃圾,有助於降低血管阻塞風險。低密度膽固醇就是壞的膽固醇,被稱為「血液中的垃圾」,一般建議,應該低於130mg/dl,適量存在,數值不要太高,可讓清道夫(高密度膽固醇)有事情可做,維持體內正常運作。反之,如果偏高,超過190mg/dl,就必須接受藥物治療,藉此降低數值。對於曾放過心血管支架、中風、心肌梗塞等患者來說,標準更為嚴格,必須壓至100mg/dl,甚至70mg/dl以下。動脈粥狀硬化無症狀,45歲以上每年一次血液檢查。馬偕健康檢查中心主任胡光濬表示,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將加速動脈粥狀硬化速度,狀況嚴重時,就會造成血管阻塞,最後導致許多器官因缺血性變化而壞死。最可怕的是,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栓,進而提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急重症風險。由於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過程緩慢,幾無症狀,一旦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重大疾病時,常令人措手不及,通常預後較差,這正是高血脂被稱為健康「隱形殺手」的原因。聯安診所分析兩萬多人健診資料,34%受試者低密度膽固醇異常,是否必須立即用藥,則需進一步接受醫師評估。施奕仲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都需接受一次血液檢查,掌握自身四大血脂指標。健檢報告發現血脂肪過高,先從調整飲食和運動下手。如何避免血脂肪偏高?胡光濬建議,應從改善生活型態及規律用藥等方面著手,在生活型態方面,包含飲食、運動、戒菸、戒酒。在飲食方面,攝取均衡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麥、豆類、魚類,避免食用過多油炸食物、紅肉與人造奶油、糖類。此外,養成運動習慣,可以加速脂肪代謝,讓低密度膽固醇不致偏高。運動本身也可改善高血壓、血糖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由於高血脂不痛不癢,沒有症狀,胡光濬提醒,成年人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如血脂肪過高,就需提高警覺,改善生活型態與飲食,如果醫師評估後,認為必須用藥治療,患者務必規律用藥。責任編輯:辜子桓、吳依凡
-
2023-10-04 癌症.癌友故事
閨密幫20歲癌末女辦「生前同樂會」!最後親自跟每個人說說話,與親友不留遺憾的告別
進入安寧場域工作後,我常思考: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裡,除了打針、吃藥、好好休息以外,有沒有可能再創造一些可能性,讓末期病人的生活不只是過一天、算一天,而是仍能對每一天、對所重視的人事物,保有期待與動力。尾聲之前,能不能再創造一些可能性?我在安寧病房工作即將滿週年時,轉入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女孩,疾病發現得很晚,一診斷就是末期,癌細胞已經轉移到不同的器官。她做了幾次抗癌治療,反應都不太好,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在腫瘤科團隊的建議下,她和家人決定轉入安寧病房,接受比較舒適、緩和的照護。她剛轉入病房時,精神十分倦怠,大部分的時間都閉著眼睛,臥床休息。家人用心地替她在病室中營造舒適、寧靜的環境,為的是讓她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不受干擾地好好休養。也因為如此,我沒有什麼機會和女孩互動,無法探問與了解:.年紀輕輕的她,對於疾病、對於安寧療護、對於生命,抱持著什麼樣的想法和感受?我只能間接地透過夜班護理師的交班紀錄拼湊對她的想像──護理師眼中的她堅強、樂觀、貼心而客氣,少數醒著的時候,對家人和照顧自己的醫護人員們,她總是帶著微笑又有禮貌。這讓我對女孩的一切更加感到好奇。太在乎彼此,不忍心看對方難過大約一週後,聽護理師說這幾天女孩稍微清醒了些,我趁著她父母暫離醫院的空檔,悄悄溜進病室。即便外頭豔陽高照,病室仍被緊拉上的窗簾遮蔽得絲毫不透光,她在黑暗的靜謐房間裡熟睡著。另有一個女孩安靜地趴在床邊,陪伴著她。看見這情景,我正思考是否應該轉身離開,讓她好好休息。沒想到此時她突然睜開眼睛,恰巧與我四目相交。我立刻把握這個機會向她自我介紹,並小心翼翼地問:「你願意和我談一談嗎?」原以為她可能會以疲倦為由婉拒,沒想到她爽朗地答應:「我現在精神還不錯,也希望趁這個時候多跟人聊聊天。」趴在床邊的女生是她的閨密。不消幾分鐘,年紀相仿的我們三人就找到共同點,打成一片。女孩回憶起發病時,那段煎熬的就醫等待過程。「靠!超痛苦的好嗎?!拜託,我都這麼痛了,到底還要等多久?」她用誇張的表情和語調強調那忍無可忍的疼痛。我好奇地問:「你在爸媽面前,也會這樣把真實心情表現出來嗎?」她笑著搖搖頭。這時在我眼前的她,不再只是醫療團隊口中那個總是客氣地微笑道謝、永遠展現樂觀和勇敢的女孩,而是更真實、更立體、更符合她實際年紀的樣貌。與父母之間的情感羈絆父親不曾告訴她餘命期,只有母親曾經偷偷跟她說「時間不多了」。聽起來,她和父母親之間是互相在乎的,卻又害怕彼此無法承受這個話題的沉重。聊到這裡,我問她:「你是怎麼看待疾病與生死?」女孩表示他們全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在我們的信仰裡,一切都是神安排好的。這輩子,我去過很多地方、體驗過很多事情,我覺得我的人生已經夠了,很有意義了。」她平靜而堅定地說。看她如此自在、從容地談生論死,我鼓起勇氣問:「那麼,在生命最後的這段時間,你還有沒有什麼想做的事?」聽了我的提問,思考了幾秒鐘後,她說:「我想要親自見朋友們,跟他們每一個人說話告別。」她的閨密便一口答應了這件任務,自告奮勇要找人一起籌劃。我們決定為女孩舉辦一場「生前同樂會」。為末期病人完成心願,分秒必爭。分秒必爭,辦一場「生前同樂會」閨密徵得家人同意,短短五天內,召集了女孩在各個生命階段的同學、朋友、同事與教友們,大家分工合作,排除萬難地籌劃這場「生前同樂會」。然而愈接近這天,女孩的病況出現愈多變化。到了當天,為了把握她仍有精神時能說說話,決定提前開始。父母推著女孩的病床進入大家花了三個小時布置好的會場。現場有四、五十個人,都是她想要見到的人,她拿著麥克風興奮地說:「看到大家真的好開心。」雖然因意識混亂而有些語無倫次,但她還是堅持著把想對大家說的話講完。接著在家人的伴奏下,全場一起實現她想和大家一同唱詩歌的願望,合唱了她最愛的詩歌〈單純的信託〉:為這一天,我獻感謝,全人再次交託與主連結;祂是生命活水,使我滿足歡暢,從我靈裡向外流淌,將我溢漫且從我顯彰。無須憂慮,無須懷疑,惟尋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每天都有需要,凡事向祂述說,祂賜平安深且廣闊,時時保守使我永穩妥。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無何比這更美好;主是永活源頭,作我一切供應,凡我交託在祂手中,祂能保全一直到路終。在場的人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都被詩歌及齊聲合唱的氛圍所感動。我想,女孩透過這首詩歌讓愛她的大家明白,即便身體虛弱、病情嚴重,但她的信仰與心靈仍是如此平靜而堅定。投影幕還播放出各地朋友們錄製的祝福影片,這讓我認識了親朋好友們心目中的女孩──那個陽光、活潑、有著稚嫩臉龐的她。最後,大家獻上提前來醫院製作的壓克力合照簽名板,圍繞著女孩的病床,和她聊著每張照片的故事,一一與她擁抱。同樂會結束後,閨密對我說:「謝謝你,我們都不知道她還有這個心願。我一直很想為她做些什麼,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敢問她這些。」其實要感謝的是女孩對生命的熱愛和勇氣,是她給了家人、朋友們替她盡一份心力的機會。當然,如果當初不是他們果決地接下這項任務,也不會有這場深刻又動人的同樂會。不留遺憾的告別兩天後,我將同樂會的照片洗出來送給女孩的父母,同時分享當初我們決定要辦同樂會的經過。他們驚訝又認真地聽著,完全不曉得女兒有這個心願。「沒想到她的朋友真的那麼多,我們都以為她是隨便說說。」母親笑著說。一直以來,女兒在母親的心中是個粗神經的傻大姊,以前聽同學形容她「很會照顧人」,總是心存懷疑。直到當天看了同學們錄給女兒的影片,才認識了她的另一面。父親有感而發地說:「能在生前舉辦這樣的活動,真的很重要……」當天下午,病房傳來生理監測器「嗶──嗶──嗶──」的聲音。她回到主的身邊了。在電梯口,我鞠躬送她最後一程,在心裡默默地對她說:謝謝你教會我對生命的勇敢和熱情。謝謝你讓我認識你、你的家人和朋友們,見識到人與人之間這麼堅定的情誼與互相付出。謝謝你讓我擁有這麼一個美好且難忘的經驗,足以讓我懷念一輩子。【療心錦囊】愛讓我們相聚雖然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同樂會上唱的那首詩歌,在我工作遭遇挫折或生活混沌的時候,常常浮現腦海,帶給我很大的安定和力量。女孩透過自己的生命,送給我這樣一份珍貴的禮物。每當回想起大家為了達成她的心願而做的努力:閨密二話不說就接下任務,父母給予支持與尊重,好友們不畏風雨、多次赴醫院討論細節,經驗豐富的教友們熱心協助,還有許多同學當天一早就抵達幫忙布置場地……這些人無論原本是否認識,都同心協力地集結在一起,真是令我感動不已。我不禁想:人的一生中,能有這麼愛自己的家人與朋友們,夫復何求?延伸閱讀:.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怎麼好好說再見」,祝福彼此將有新旅途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不認為我的孩子是過動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過動兒」。一位長年關心這種孩童的醫師寫出她的呼籲:「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想看本文一位父親說出他的心願:「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一位醫學院醫學人文的資深老師受邀為這位醫師的新書《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寫序,感動之餘道出她的想法:「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避免盲點的關鍵。」我的孩子讀了兩間幼兒園、三間小學、兩所國中,兩所高中。從小,這是一個很好養的小孩,不吵不鬧,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玩玩具:汽車、小玩偶,排了滿地都是。我們有感覺他學習一些生活自我照顧的能力,和姊姊比較起來,有慢一點,但是只要有耐心,他終究還是學得會的。直到上小學,正式進入要安靜坐在座位上,看老師寫板書,聽老師上課,要閱讀課本文字,要書寫作業的學科學習課程時,才出現問題。他好像聽不懂老師所教導的內容。小學低年級,我們還可以自己慢慢教。先從手指頭、腳趾頭數數,超過20了,我們還把銅板拿出來,數給他看,因此教會了他加法和減法,可是開始出現乘法和除法時,我們真的不知如何讓他理解。不只不理解學科,也無法理解學校的規範,上課下課是什麼?考試是什麼?我還記得他小學一年級時,考試卷只要有空格,他便填上一些他認識的符號,例如麥登勞的M,停車場的P等等,琳瑯滿目。他對符號的認識倒是很敏感。 當然更不用提深奧的方程式、開平方。我如何教他懂得「(A+B)2=A2+2AB+B2」?他問我:「打開平方是要怎麼打開?」接著化學,一個最簡單的H2O是水,就把他擊垮了!為什麼「H、2、O」便等於水?他看不到、摸不到的東西,便很難理解。物理自然也是他無法理解的科目。有時候他問的問題,我們也不知如何回答:「為什麼太陽升起的方向叫東方?為什麼不能叫西方?」這樣上起課來,等於如鴨子聽雷,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想想看,上課要從上午八點,屁股一直黏在椅子上,黏到下午四點、五點,從星期一坐到星期五,黏在那裡聽老師說一堆完全聽不懂的話,怎麼可能呢?於是,我的孩子開始上課從動來動去、走來走去,任意離開座位、玩鉛筆盒、帶玩具去玩,到逃離教室、在操場晃來晃去,到籃球場打籃球。上課坐不住,下課衝最快,下課對他非常重要,這應該是他還願意去上學的主因。直到小學四年級時,老師便建議我們帶孩子到兒童心智科做評估。我們帶他到某醫學中心的兒童心智科,看了醫生,填了量表,給臨床心理師做測驗,幾次門診之後,診斷便出來了:注意力不足型的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處理方法就是服藥,那時他是吃「利他能」。孩子大約看診看了半年,確實上課情形有改善,比較少站起來四處走動,減少老師上課的困擾,但是,數學和一些抽象的學習,依舊聽不懂,毫無進展,只是上課不會搗蛋惹麻煩而已。我們看到孩子服藥後,變成一個和原來不一樣的孩子,彷彿呈現呆滯的狀態。全身懶洋洋,缺乏活力,胃口也變差。他告訴我們他不喜歡這種感覺,他想動卻動不了,吃藥之後,腦袋好像變空了,四周的東西都不見了,只剩下眼前那個站在台上的老師。我們聽他這樣的抱怨,實在於心不忍,再加上服藥對他的課業學習真的幫助很有限,決定不再帶他去看診,讓他停藥了。他總是說:「我並沒有逃學啊!我還是在學校裡啊!我只是不想坐在教室裡而已,我在籃球場打籃球,我又沒有學壞!」不吃藥之後,我們放手讓他去運動,每天打籃球,至少打三個小時,他好像永遠不會累一樣。而我自己也透過大量閱讀有關親子教養、特殊教育的書籍,開始調整改變。這對我幫忙很大,也改善了我們過去幾乎要降到冰點的親子關係。閱讀必須還要思考,然後內化,才能產生行為的改變。如果做父母的不改變,只要孩子去吃藥,是沒有用的。我終於了解他不是真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他是學習方式不同而已。他是因為上課聽不懂,所以覺得無聊,才會坐不住。其背後的因素是:聽不懂。我們大人只看到他「坐不住」的外在表現,便認為他是過動兒,我慢慢理解,我的孩子是無法透過主流學校傳統的教學方式來學習,他必須自己實際操作,從影像圖畫中學習,要能看得到、摸得到。所以,我們讓他去學習樂高機器人,他表現非常優異,因為那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台灣的教育無法因材施教,只能家長自己來。我的孩子是來教育我的,他讓我見識到台灣的現行教育,仍然停滯在士大夫的觀念。我的孩子雖然學科學習成績不良,但是他勤奮、善良,這不是應該被讚賞的嗎?什麼不要輸在起跑點,根本是提早死在終點。大家拼命擠進資優班,有多少是父母製造出來的偽造資優生?說現在是多元教育,根本是自欺欺人。本來就是念書有念書的料,動手操作的有動手操作的料,沒有哪一種比較厲害,只是不一樣而已。現在的世界變化很快,誰能料想得到從前打電動、打撞球,是會被大人處罰的,現在卻是可以出國參加競賽的出色能力。人生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吃藥,我會讓他自學、發掘他的長處。我的孩子目前主動學習,因為有實際的需要,他會到書店買書來仔細研讀。這樣的學習才是真的,完全是出於他自己的意願。我也期許老師們能瞭解學生有個別不同的學習方式。傳統的文字學習不是唯一的方式,我希望老師的教育專業,也要學習透過影像、圖片的教學方式,那也是一種學習的模式。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醫學是一門不科學的科學,教科書是入門的基礎,臨床應用於人身上時,請把所看見的孩子、所聽到的孩子的心聲,融入你的診斷與處置之中,而不是把看孩子行為與心理的醫療行為當作看皮毛一樣膚淺表面。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26 焦點.健康知識+
我有服用慢性病用藥,麻醉前禁食是否也不能吃藥?麻醉必知關鍵問題,5狀況不適合
Q1:為什麼在檢查麻醉前都必須要禁食空腹? A:從結構上來說,我們的口腔到咽喉之後,分成兩條路:一是讓食物走,經過食道通往胃;另一邊讓空氣走,從氣管通到肺。進食和呼吸的通路在咽喉以上是相同的,咽喉以下才分開。當進食的時候,口腔和咽喉會有一系列的吞嚥動作,讓食物正確地進入咽喉下方的食道,而不是跑去氣管;若食物不小心走錯方向跑到氣管去,便會引發身體保護性的咳嗽反射,這個反射相當強烈,能迫使我們將東西排出。相信你我都有這種嗆到、咳嗽的經驗。 在接受麻醉的時候,不僅意識改變逐漸睡去,保護性的反射也一樣會被抑制而消失,此時若有異物跑到氣管,我們無法把它咳出,將使呼吸道暴露在很大的危險之中。這時候若胃裡又有食物,很可能會因嘔吐或逆流跑到咽喉,再進入氣管之中,跑到肺部,造成致命性的併發症「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 吸入性肺炎的嚴重程度與吸入異物的量及其酸鹼程度息息相關。吸入異物的量愈多、愈酸,造成的發炎愈嚴重。胃液就是種極酸的物質,因吸入胃液而造成的肺炎是相當嚴重且危險的狀況,據統計,吸入性肺炎的死亡率將近30%,不容輕忽。 禁食空腹的目的就在於,讓我們在麻醉前有充分的時間讓胃把食物都消化、排空,避免嘔吐,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一般而言,成人胃排空需要8小時,也因此病患會被告知在手術前一晚12點後要禁食,隔天早上才能順利進行麻醉。 事實上,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的狀況不只麻醉,有許多會改變意識的病況,如中風、癲癇痙攣、腦部病變等等情況,都存在著相同的危險。此外,如孕婦、肥胖者、有腹水的病患等,因其腹部壓力大,更容易擠壓胃部造成嘔吐,這些族群的風險更高,必須要更加注意禁食的狀況。 在麻醉前如果不小心吃了東西,一定要誠實告知醫護人員,千萬不要冒著吸入性肺炎的危險,此舉得不償失! Q2:我有服用慢性疾病用藥,麻醉前禁食空腹時,是否也不能吃藥?A:台灣的就醫環境相當便利,民眾的疾病和不適都能獲得適切的診治。對於常見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都需要與醫師配合,規律服用藥物並回診,才能穩定控制病況,這除了醫護人員的照護以外,病人的配合度以及服藥的順從性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 配合醫囑規則服用藥物,能讓藥物治療濃度穩定有效,對於疾病的控制才有幫助。若您有慢性疾病用藥,請您手術前繼續服用不要中斷。空腹的時段裡雖然水也不能喝,但配藥吞食的水一般不會特別限制。配藥服用的水請小口就好,不可以喝一大杯喔! 如上所述,雖說藥要繼續吃,但凡事總有例外,有兩類的藥物是必須要停用的:降血糖藥以及抗凝血劑。由於空腹已經一段時間沒有進食,若又服用降血糖藥(或施打胰島素),有可能把血糖降得太低,人會疲累,思緒無法集中,冒冷汗,視力模糊,甚至失去意識昏迷,造成腦神經傷害,相當危險。而抗凝血劑會讓血液凝集功能受阻,容易造成手術傷口處出血量的增加、止血困難,若是半身麻醉則可能導致壓迫神經的血腫出現,所以一般在手術麻醉前會建議停用。不過,抗凝血劑的停用與否還牽涉許多醫療專業考量,要斟酌服用這些藥物的病因,權衡出血的風險,調整麻醉的方式,有些人甚至還服用多種抗凝血劑(如阿斯匹靈合併保栓通),每個人的狀況無法一概而論,需要通盤考量綜合判斷。 Q3:麻醉前禁食空腹期間可以抽菸嗎?A:不說您可能沒注意到,抽菸對於麻醉的影響真的很大! 抽菸對於身體造成的危害,是持續累積的結果。抽菸會增加呼吸道分泌物,卻同時降低呼吸道的排痰能力,呼吸道阻力的增加以及肺泡的塌陷,這些狀況都將造成後續慢性的咳嗽以及肺部感染的問題。抽菸也會讓呼吸道變得更加敏感、反應劇烈,當受到刺激的時候,無論是分泌物或者全身麻醉必須要進行的插管處置,都可能導致喉頭痙攣、支氣管痙攣的風險增加。此外,抽菸會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的濃度,影響血紅素攜氧的能力,干擾體內氧氣供應,進而容易造成缺氧。這在一般狀況下或許不痛不癢,但若是在有缺血性心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的病人身上,影響可能就很嚴重,會促成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等的問題出現。 除了上述提到的呼吸道以及心血管方面的狀況,其實抽菸對於全身許多系統都有影響,也增加了罹癌的風險。抽菸也會影響微血管循環,讓手術之後的傷口癒合不易,造成感染。 因此,手術麻醉前空腹的時段,是不可以抽菸的。 其實,不論是否要接受手術麻醉,為了您的健康著想,都該儘早戒菸! Q4:請問有呼吸道感染的狀況,譬如得過新冠肺炎,適合做無痛腸胃鏡嗎?A: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至今已經三年,最大的影響就是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就現在流行的病毒株而言,除了少數高風險族群仍可能演變成重症以外,大多數人感染後症狀都相對輕微,一般會以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聲音沙啞,鼻塞,流鼻涕)、全身性症狀(發燒,疲倦,全身無力,味嗅覺異常)以及腸胃道症狀(腹痛,腹瀉)為主。若非得力於家用快篩試劑的幫忙,光從症狀來看,有時很難區分究竟是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或者是新冠肺炎。 若要接受無痛腸胃鏡檢查,將進行全身麻醉,而身體在麻醉的狀態下,呼吸功能會受到顯著的影響:在藥物的作用之下,呼吸潮氣量變小,氣體交換的效率逐漸變低;肌肉放鬆,橫膈往頭側位移,造成功能性殘氣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減少,呼吸道肌肉張力下降也易造成肺擴張不全,肺泡塌陷,進一步影響血液氧氣的交換。麻醉使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道容易阻塞,排痰功能也下降,痰液的蓄積較容易造成後續出現發炎及感染。 整體來說,麻醉對呼吸功能的影響很大,可能造成的缺氧以及肺炎等問題都是麻醉醫師高度重視的狀況。也因此有呼吸道感染狀況的民眾,進行麻醉的風險相對升高;若非有緊急的醫療需求,都建議必須等到病況穩定後再進行麻醉處置。 其實比起新冠肺炎,臨床上更常遇到一般感冒的狀況。相同的,若非有緊急醫療需求,必須將麻醉檢查時間延後,一般而言有下列狀況就不適合麻醉:5狀況不適合麻醉1. 發燒超過38°C2. 明顯咳嗽3. 分泌物量多且濃稠:如鼻涕量多,咳嗽有濃黃痰4. 呼吸音異常5. 疲勞倦怠沒有胃口等全身性症狀 一般會建議在症狀緩減之後的1〜2週再安排麻醉檢查或手術,以避免呼吸道併發症的出現。【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103期(2023-07-18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5 醫療.皮膚
換藥像被剝皮 血淌滿地…連曬太陽都是奢望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每次換藥的時候我像活活被剝了皮,低頭看到滿地都是自己的血,卻痛得只能無聲地尖叫。」「我是來自部落的孩子,可是卻再也不能穿漂亮的衣服快樂地在太陽下奔跑。」「這個病會遺傳,未來甚至不敢生下女孩,我不要她經歷一樣的痛苦。」26歲的宸誼出身花蓮原住民部落,擁有亮麗外型,從小由阿嬤帶大,自國小、國中到讀五專,身上不時有紅疹、濕疹症狀,對皮膚症狀早已習以為常,而近年的一次嚴重急性發作,一度高燒病危,住院後才確診罹患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全身膿疱且多處傷口,沾黏衣服拉扯產生的劇痛,彷彿「用刀把皮活生生剝下」,用過無數治療方法,終於在生物製劑協助下,穩定控制病情,除感謝男友不離不棄照顧,更期許有一天能不再復發,穿起漂亮衣服,享受正常人的生活。GPP偷走的生存權|輕微皮膚症狀 竟差點變成致命的重症宸誼回想,因出社會後工作日夜顛倒,皮膚開始出現皮屑,由於父親家族曾有乾癬病史,因此對於症狀並不陌生,起初皆到診所就醫,針對乾癬治療,並沒有特別積極處理。直到某天突然身上的傷口不斷流膿、流血,且反覆發高燒,在朋友協助下送至急診,發現白血球指數過高,不慎感染可能有生命危險,直接安排住院。住院期間,除了臉以外,脖子以下全身都是傷口,醫護協助換藥時,須使用治療燒燙傷患者的濕紗布擦拭,而在換藥前即使吃了止痛藥、打嗎啡,仍然止不住痛,「我痛到只能無聲地叫,是在有意識情況下,彷彿被人用刀活生生剝下一層皮,血滴滿整個地板。」「這病可以根治嗎?我不想一直反覆發作。」宸誼分享醫師診斷她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後當下的第一個念頭。她說,確診初期,吃藥、擦藥2至3個月,仍無法控制病情,後續改嘗試免疫抑制劑,但卻使得她免疫力低下,每當天氣轉換更容易感冒,感冒時就會誘發GPP,甚至每月經期也會引起復發,產生「不得已要吃藥,但吃藥又無法避免復發,且還有副作用」等惡性循環;所幸2011年國際威期刊NEJM找到GPP的發病因子,加速專門針對GPP急性發作的生物製劑問世,宸誼改施打這樣的生物製劑1至2天後,全身膿疱明顯改善,且無其他症狀,「生物製劑好像上帝給我了一條生路,是我的救命稻草,否則真的像是被判了死刑…」GPP偷走的形象權|擔心再發作 失去穿衣與戶外活動自由新冠疫情爆發期間,醫院加強住院管制,宸誼回想去年夏季再度急性發作,因為全身長滿膿疱,只能穿著布料較薄的睡衣,避免傷口黏到衣服、拉扯再度流血,沒想到從早上9點到院,晚間7點PCR檢驗確定新冠陽性,一度被拒絕收治住院,但宸誼正在高燒,醫院評估後,仍讓她在晚間11點入住醫院。也因為新冠肺炎拉長她住院時間,第一週先治療新冠,好轉後,第二週才能治療GPP症狀。宸誼分享,愛美是女生的天性,因為GPP讓全身都有傷口、色素沉澱,漂亮衣服、太過貼身或比基尼都不敢穿,只能著寬鬆的長袖、長褲。從小在部落長大的她,其實最喜歡曬太陽、打籃球、跑步及游泳,卻因為GPP讓她不能曬太陽,也不敢輕易玩水,就怕一不小心讓疾病再復發,愛到處遊玩的她也再不敢出遠門或出國,擔心突然發作時,可能沒有藥物能立即治療。GPP偷走的生育權|恐懼會遺傳的風險 未來不敢生育女兒GPP較難為大眾所知,連宸誼花蓮的家人也無法理解為何無法治癒,時常復發又得要長期住院,對她來說,這2至3年最感謝的人莫屬男友,當她不舒服時,立即帶她就醫並給予照顧,即使知道她罹患難纏疾病,仍然願意跟她交往,從沒有出現任何眼神、語氣、態度不耐的狀況,盡可能讓她多休息,少做家事,「他讓我知道世界上真的有人不在乎我的外表,身體的傷疤,更不覺得是負擔。」外表看似淡定,鮮少露出情緒波動的宸誼男友說,過去雖然有照顧外公外婆中風的經驗,但對於GPP是「無法預期」,隨時都有可能發作,但仍然選擇交往。他說,照顧這件事很累,說不累是騙人的,但她已經很不舒服,只能盡力做能做的,「人與人互動就是heart to heart,不用思考太多,在一起前沒想那麼多,現在也不會想太多。」擁有男友與家人的支持,讓宸誼堅強勇敢對抗疾病,不過因GPP不定時反覆復發的特性且可能為遺傳性疾病,不僅影響到她工作表現,也影響她對於結婚生子看法,就怕生了女兒,未來得跟她走一樣的路,她現在對未來沒有明確規劃,只希望身體健康就好。宸誼也呼籲,若有出現膿疱、乾癬的病人,應及早到大醫院皮膚專科就醫檢查,及早正確診斷、及早獲得妥善治療,採能有機會讓疾病有更好的控制。此外,也期許若未來能有病友團體能互相支持,可以藉著分享交流心路歷程,走過每一個無助時刻。「我才二十多歲,如果問我對未來的期待,我希望我沒有生病。但既然得到了無法被治癒的GPP,只希望它永遠不會再復發,讓我能跟一般女孩一樣好好生活。」【疾病小百科】●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縮寫為GPP)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特徵為皮膚出現大範圍的無菌膿疱(甚至匯聚成「膿疱湖」)、脫皮及紅斑。●急性發作時會出現膿疱合併發燒等嚴重全身性反應。包括發燒、發冷、疲勞、嚴重疼痛、灼傷感,但每位病患的症狀都不相同,提醒患者如有任何症狀應儘快前往大醫院皮膚科尋求正確診斷治療。●病程難以掌握,容易反覆發作因而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急性發作時若未即時給予治療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也有可能引發危及生命的併發症,是一個不可輕忽的皮膚重症疾病。建議就診科別:皮膚科延伸閱讀深入了解更多疾病資訊>>>【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疾病百科聽聽專家視角怎麼說>>>不敢結婚 放棄生育…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病人三困境 醫:已找到致病基因📢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09-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各種特質的孩子,開啟另一扇窗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過動兒」。一位長年關心這種孩童的醫師寫出她的呼籲:「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一位父親說出他的心願:「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一位醫學院醫學人文的資深老師受邀為這位醫師的新書《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寫序,感動之餘道出她的想法:「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避免盲點的關鍵。」約十年前,我收到一位朋友寄來的信,主題寫「瘋狂看病記」。信上這樣寫著:「我的兒子因為上課不專心,經常和老師嗆聲,考試成績也差,老師說我兒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要我們帶去看兒心科門診。上週,我帶兒子去看了高雄的名醫某某某醫師,她簡單問了孩子幾個問題,拿了兩份問卷,說一份給老師填,一份給我填。還說下次回診,孩子可以不必帶來。我回來填了問卷,發覺孩子並沒有問卷中提到的大部份的狀況。昨天再回診。醫師看了我填的問卷之後說:『我們還是服藥看看,如果服藥之後,成績有進步,那就是有幫助的了!』可以這樣看診就吃藥嗎?我簡直是快瘋了!」後來,在門診遇到這樣被醫生很快地診斷並開立藥物處方的個案,越來越多:一位我從小嬰兒看診到上小學的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老師以隔離並貼標籤的方式處理,導致孩子更憤怒、行為更暴力,因此老師要求父母帶孩子去看診。第一次就診,即被兒心醫師給予診斷並開藥;一位看過好幾位精神科醫師的高二生來哭訴,沒有一位醫生問過他的成長歷程,就只是一直開藥。我當時天真地思考:這是一個需要被重視的現象。但是,似乎又無法單從某一個方向著手,即可扭轉這個越趨普遍的現象。圍繞著孩子的各個環節,究竟是哪裡出了差錯,使得孩子很容易即被認為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孩子息息相關的各個環節的大人有:家長、老師、醫生,以及整個大人形塑而成的社會。我可以從何處著手?於是,我展開了一系列的行動,包括從教育端,我寫信給教育局局長,親自去找教育局局長談特教生的認定過程;到教師會與老師們面對面座談。從家長端,我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合作,展開一系列對家長的演講。我將朋友的來信,寄給了我熟識的三位精神科醫師,包括一位學長、一位同學和一位學弟,期待他們可以從兒童精神科內部呼籲和檢討。可是,在我試圖做扭轉的這十年,發覺問題實在是太龐雜而糾結。首先,健保給付是數人頭制,計量不計質,若要有收入,就得靠衝看診的病人數,造成醫療現場可以分配給每一個病人的時間非常有限,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醫師卻被託付重任,必須給帶孩子來求診的家屬一個診斷和即刻有效的處置,甚至連特教資源的取得與否,也得依賴醫師的診斷。不像其他的疾病,可以透過抽血驗尿影像檢查而確定診斷,精神科的診斷憑藉的主要是症狀的觀察和臨床心理師的測驗。而孩童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還依賴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行為描述和評估後所填寫的量表。也就是評估者本身是否有個人偏見,是否有能力客觀評估小孩,並未被審慎檢核。而許多孩童做測驗時,也不了解做這些測驗的重要性和目的,經常隨意應付了事。醫師如果又無法與孩子有足夠的互動時間,建立信任感,診斷與藥物的處置,便容易出現誤差。偏偏在醫療場域裡,醫師並未被教導:如何面對自己可能的醫療錯誤,無論是診斷或處置的誤失。甚至,我們是被教導:不可承認自己醫療上的錯誤,以免惹上醫療糾紛。孩童是一群缺乏自立生活能力的群體,必須倚賴周遭的大人來存活。當成長的環境,充滿暴力、壓迫或忽視、侮辱,缺乏關愛與正向教養時,孩子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我們往往只看到孩子外顯的暴戾行為、放空的狀態,便直接給了診斷與藥物,如此很容易忽視也掩蓋了背後真正的原因。很多時候,需要被協助,需要看診的,可能是家長或老師,孩子因為沒有自主行動的能力,只好成了代罪羔羊。在講求兒童人權的新時代,我們得重新檢討:醫療的目標究竟是誰?是什麼?醫療所追求的,自然是為病人謀求健康的幸福感。但是,孩童的幸福感,無法脫離家長的幸福感以及社會各種制度的要求。於是,當面對孩童時,醫療究竟是謀求孩童的幸福感,還是家長的幸福感?或是使孩子符合社會制度的要求下,而不致產生不幸福感?同時,孩童有許多不符合社會規範的特質,造成大人困擾的特質,這些特質專屬於兒童,甚至被兒童教育專家視為孩童所以是孩童的珍寶,卻頗容易被誤以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傾向。如果由小孩的觀點來看許多的規範,包括「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裡所敘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有不少是值得從兒童人權的觀點再重新深思的。時代潮流瞬息萬變,過去要求服從、威權當道的社會思維已經被拋棄,取代而起的自由民主平等尊重守法的思維,卻仍未樹立鞏固,造成教養與教育的不知所措。如今,台灣的家庭功能岌岌可危,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學校的教育內涵與方式,依舊停滯於重文不重武,強調學科學習,輕視實作能力,不喜學生思辨質疑,只要照單全收的傳統觀念,班級的教學與管理並未隨著時代的潮流、學生所處環境的不同,而跟上調整的步伐。孩童身處如此浮動不穩定與時代脫節的成長環境,大人的要求又經常矛盾,再加上3C產品的氾濫,這絕非一個簡單的門診和幾顆藥丸可以處理的問題。不過,現況是資源貧瘠的醫療,正是如此簡化地在處理孩子的困境,也被這樣期待與要求。這已非純粹是一個孩子腦部構造異常的狀況,而是家庭、學校,甚至整個社會的問題,我們卻試圖使用藥物改變小孩,使其能配合環境的要求,快速解決大人的困擾。我們布下天羅地網,設計各種制度與檢核,戮力於「不要漏掉任何一個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可是,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這樣才更符合講求接納包容多元並存的社會所展現的精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16 焦點.元氣新聞
陳亞蘭接金鐘主持,壓力大到心跳忽慢忽快!心跳幾下才正常?5症狀出現要當心
陳亞蘭之前因心臟急速跳動就醫裝上心臟追蹤器,檢查出是「心律不整」。而近日又接下電視金鐘獎主持人,陳亞蘭受訪表示壓力大到開始失眠,且發現心跳變慢,被醫生提醒除了吃藥之外,得再繼續戴追蹤器觀察狀況。工作滿檔累出「心律不整」 陳亞蘭期許放慢腳步57歲的陳亞蘭自拿下史上首位女性金鐘視帝後,舞台劇、演戲、主持工作滿檔,她累到心臟不適,就醫後還裝上心臟追蹤器,檢查結果是「心律不整」。經一段時間服藥控制後病況好轉,當時她還表示會調整工作行程,不能過於勞累,否則身體會吃不消。【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心律不整 接金鐘獎主持壓力大 心跳忽慢忽快又繼續戴上追蹤器不過陳亞蘭最近又接下電視金鐘獎主持棒,她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透露壓力大到開始失眠。並且之前吃了一陣子藥後發現心跳變慢,甚至變得不太敢走路;但有時睡覺又聽到好像有人在敲門,原來是心跳又突然變快,她害怕「如果心肌梗塞或是怎麼樣、停掉了怎麼辦?」近期回診後被醫生提醒除了吃藥之外,得再繼續戴追蹤器觀察狀況。陳亞蘭過去演歌仔戲經常要吊鋼絲、拍武打,都沒有現在來得專業、安全,陳亞蘭因此一身傷:「身上的傷數都數不完。」曾吊鋼絲撞到腦震盪,騎馬摔了好幾次,甚至曾撞到骨盆歪掉,整條腿瘀青。骨盆的傷也影響至今,讓她沒辦法坐太久。陳亞蘭曾感嘆:「要當男主角,首先要付出青春,還有身體殘缺。」心跳幾下才正常?5症狀出現先量脈搏一般人心跳每分鐘60至100跳。心律不整就是心跳不正常,如休息超過100跳;或跳太慢,每分鐘低於50下;或心跳不規則,少一跳、多一跳,甚至停了幾跳等。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馮安寧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般人在面臨緊張狀況、情緒、茶、咖啡的刺激,甚至發燒、疼痛、貧血或肺栓塞、心肌病變、藥物等,都可能使心臟節律改變,嚴重可能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馮安寧提醒,當有頭昏、心悸、甚至會胸痛、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症狀,先量測脈搏是不是異常,若心跳不正常,建議到有心臟專科的醫療院所,請專業醫師診治。【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三立新聞網
-
2023-09-15 焦點.元氣新聞
連勝文一張照片曝光父親現況!連戰去年自行停藥造成小中風,服用抗凝血劑必知6事
87歲的前副總統連戰自從去年小中風後就鮮少露面,今(15日)連戰兒子、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在臉書公布一張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拜訪連戰的照片。連勝文說,這次會面約了很久,直到最近父親身體狀況較穩定,才有辦法見面。連戰近年3場大病 小中風後鮮少露面連戰再上一次的露面是在今年2月舉行「連戰回憶錄」新書發表會,當時除了藍營大咖齊聚一堂,包括前總統馬英九、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高雄市前市長韓國瑜都出席,連家人也全到場力挺。連戰夫人連方瑀去(2022)年接受聯合報訪問時透露,連戰3年來生了3場大病,第一次是心房纖維顫動,因此使用抗凝血劑降低中風的風險;但由於連戰患有腎結石、攝護腺肥大及後來發生的攝護腺癌,因反覆的放射治療,經常發生血尿因而頻繁進出醫院治療,於是自行停止服用抗凝血劑讓血尿暫時消失,結果造成2022年的小中風。連方瑀說,當時幸好他們在髮廊巧遇台大教授陳嫦芬提醒連戰情況很危險,她才馬上請人將連戰送急診撿回一命。服用抗凝血劑注意6件事 自行停藥很危險連戰因自行停止服用抗凝血劑而發生了去年的小中風。不止連戰,之前也有許多病例因為各種原因自行停藥,結果停藥之後沒多久就中風了。高栓塞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需要使用口服抗凝血劑來降低中風及全身性栓塞的發生機率,但服用抗凝血劑有一些需注意的事,尤其千萬不可自行調整劑量及自行停藥,否則將引起中風。1.不可自行停藥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有許多病例因為各種原因自行停藥,結果停藥之後沒多久就中風了。在使用抗凝血劑如果有任何問題,都要與醫師討論,擅自停藥非常危險。2.不可擅自調整藥物這類藥物雖然能抑制血栓形成,但也會降低凝血功能造成嚴重出血,服用藥物應該遵循醫師指示劑量,不可以擅自調整劑量。3.服用抗凝血劑 必先告知醫師接受手術、拔牙等手術治療,以及服用其他藥物之前,應該先讓主治醫師了解自己有在服用抗凝血劑,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交互作用。三軍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維祥曾在聯合報撰文提醒,口服抗凝血劑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出血,若要進行外科手術或拔牙之前,需同時告知手術醫師和開藥醫師,針對您的手術類型、栓塞風險、出血風險、抗凝血藥物種類以及腎功能狀況進行評估,再來決定是否有必要停用抗凝血劑以及需停幾天的藥。4.避免不必要的受傷出血謹慎使用牙刷、刮鬍刀,避免刮傷皮膚、黏膜導致不必要的出血。5.留意服藥後的出血副作用如果有流鼻血時間過長、全身皮膚不明原因淤青、有出血點,血尿或糞便呈現黑色、不明原因疼痛腫脹,都應該適時向醫師反映。6.不能補吃藥如果忘記吃藥,千萬不要以為補吃兩顆藥可以補回來,就算忘記吃藥也不能補吃雙倍劑量。連戰小中風!今日暫時性腦缺血就是明天中風 醫:風險極高勿輕忽【記者李青縈/台北即時報導】連戰發生的「小中風」,就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時會有短暫性單側手腳麻痺、無力、說話不清的現象。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在核磁共振影像上還不到中風,但是是中風前兆,並且症狀不會持續超過24小時,絕大多數民眾症狀會在30分鐘之內緩解恢復。【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缺血性腦中風「今天的暫時性腦缺血就是明天的中風」,傅維仁說,暫時性腦缺血發作雖然很快就緩解,但是可能幾天後就會面對中風,因此不可以以為恢復就掉以輕心,應該要趕快就醫,並且積極控制預防。傅維仁表示,不論是短暫性腦缺血或是中風其危險因子相同,又可分成可改變與不可改變的。不可改變的包含危險因子如年齡55以上(近年逐漸下降)、男性、亞洲族群、家族遺傳等;可改變的則有三高、糖尿病、心房顫動、抽菸、酗酒、壓力大、睡眠呼吸中止症、肥胖、不運動等。【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