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1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吃素
共找到
248
筆 文章
-
-
2024-05-10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劉德華62歲仍不愧男神稱號 不顯老態的養生秘訣你也做得到
今(2024)年已經62歲的港星劉德華縱橫演藝圈40多年,外貌依舊凍齡、帥氣,如何才能跟他一樣保持活力又有強壯體態呢?劉德華曾曝光私底下用餐菜色,自律的吃法讓不少人驚呼「難怪不會老」。他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段用餐影片,是他當天的晚餐,影片可見他把食物一一取出、擺放整齊,細嚼慢嚥進食。雖然他的餐點全是素食,但仍可看出全都經過仔細調配,符合一天要有的營養均衡,就連米飯也不馬虎,是摻雜了糙米的健康米飯,可說是相當健康。而桌上的菜量已不多,他也沒有全部吃完,只吃一半就結束用餐,讓不少人直呼「吃得好少喔」。其實劉德華自2013年開始,因為妻子和女兒都是素食主義者,才跟著改變飲食習慣,「基本上是一連吃3頓穀類食品,原味乳酪和少量白煮雞肉」,並表示全年這樣吃。他對飲食相當堅持,30年來也沒喝過任何冷飲,他認為「熱飲有助血液循環,不容易老」。劉德華保養得宜,還曾在演唱會秀出超狂8塊腹肌,他不只身材維持得好,黑髮依然茂密,完全不輸現在的新生代男星,稱他為「不老男神」當之無愧。劉德華的養生秘訣:飲食+運動 營養師高敏敏曾指出劉德華不老凍齡的養生方式有6項秘訣:1.不喝冷飲劉德華30年以來堅持以熱飲取代冷飲,因爲熱飲能幫助血液循環。2.晚上7點後不進食除了不進食之外,早餐前應有至少10小時空腹 讓食物完全消化完畢,以便減少腸胃負擔。3.每餐7分飽維持每餐7分飽,遵守不把胃撐大、不暴飲暴食的原則,並在固定的時間內吃完晚餐,也放慢吃飯速度。4.堅持盡量茹素劉德華從2013年開始茹素,只有在拍戲時會吃少量的雞肉及乳酪。5.執行有氧運動平日勤做30至40分鐘的有氧運動,以及胸肌、腹肌訓練,維持體能的彈性與平衡。6.吃優酪乳麥片將優酪乳麥片當做早餐享用,補充膳食纖維之外,也能攝取優酪乳的益生菌。高敏敏提醒,找出適合自己的飲食法並養成習慣,才是長久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如何跟劉德華一樣吃素吃得健康?許多人在吃素,有人為信仰吃素,有人為身體健康吃素,有高血脂、脂肪肝的人也吃素,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吃純素,因體質而異,究竟如何吃素才健康?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曾受訪指出,素食使用植物性油脂,沒有膽固醇困擾,又是高纖食物多,能幫助血糖穩定、膽固醇排泄、血脂降低,由於含有植化素例如花青素、茄紅素等,還能幫助預防癌症的發生。國外研究顯示,吃素可以減少罹患癌症,因富含植化素,減少大腸直腸癌罹患率最明顯,也可減少肺癌、肝病的罹患率。劉怡里表示,吃素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但長期吃全素的人,易缺乏維生素B12,可至醫院抽血檢查,如果可以選擇,吃蛋奶素較有益於身體健康。為何飲食七分飽有助凍齡?日本抗加齡醫學會理事長吉川敏曾來台分享「抗老醫學」概念。他建議,吃東西時,最好少吃一兩口,節制一點,讓熱量獲得限制,即可減少自由基所造成的氧化傷害及發炎反應,降低血脂肪,阻止老化及疾病發生。竹山秀傳醫院家醫科醫師汪利璆也曾受訪建議,別吃太飽,七分就好。她提到,飽食感傳達到腦需要15分鐘,因此剛開動時常因不自知就吃過量,不妨「吃飯配話」慢食多咀嚼,讓飽食感有時間傳遞。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也曾受訪指出,每天只吃7分飽,人體在未全飽,處於一點飢餓感時,體內會產生自噬作用,重新組裝及長出新的細胞,有助維持大腦健康。2017年研究:規律運動讓身體年輕9歲除了飲食之外,運動也是劉德華維持體態的關鍵。國際知名的預防醫學期刊(Preventive Medicine)2017年一項研究便證實,運動能讓細胞年齡更年輕。美國楊百翰大學研究細胞內染色體端粒(Telomeres)長度與運動習慣的關係,端粒位於染色體末端,為一連串重複的DNA序列,端粒的長度被科學家認為是評估生物年齡(Biological Age)的重要指標。研究調查5823位受試者發現,女性一周五天、每天跑步30分鐘,以及男性一周五天、每天跑步40分鐘,與經常久坐不動的受試族群相比,有運動習慣者的端粒長度較長,相當於身體年齡年輕9歲。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曾受訪指出,運動確實能讓身體更年輕。他建議,平常若無運動習慣的長者,可從走路、伸展等輕度運動開始,累積體能與肌力,或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慢慢培養運動習慣。
-
2024-05-10 醫療.消化系統
脂肪肝竟有分胖、瘦!消除脂肪肝3方法,「這種飲食方式」最重要
脂肪肝(Fatty Liver)是台灣最常見的肝病之一。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資料,台灣脂肪肝的盛行率高達3成。許多人以為肥胖或愛喝酒的人才會有脂肪肝,但其實很多外表看起來很瘦、體重正常、不喝酒的人也有脂肪肝。如果放任不管,脂肪肝長期下來可能引起肝臟發炎,導致肝硬化、增加肝癌風險。所幸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接下來就從西醫、中醫的角度,教你如何改善和預防脂肪肝!西醫如何改善脂肪肝?中山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吳文傑指出,脂肪肝的成因可分為「胖的脂肪肝」和「瘦的脂肪肝」,「胖的脂肪肝」是因為攝取過多糖分和脂肪,過多三酸甘油脂累積在肝臟細胞。「瘦的脂肪肝」則是因為飲食缺乏膽鹼,使脂肪堆積在肝臟甚至發炎,這容易發生在體型較瘦的人身上。有些人雖然是標準體重,平常也沒有大魚大肉、甚至吃素,但因爲吃的魚、蛋、肉類不足,攝取的膽鹼不夠,也可能會有脂肪肝。要消除脂肪肝,目前還是以飲食與運動為主。吳文傑指出,改善脂肪肝的第一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控制飲食、多運動,讓每日消耗的熱量比攝取的熱量還多。有些脂肪肝患者可在醫師建議下補充維生素E。如果脂肪肝已經造成肝臟發炎,則可能需要透過藥物或減重手術來治療。如果體重減少5%,可解除10%的脂肪肝炎、減輕45%的肝纖維化。能達到此目標的患者高達7成!想要消除輕度脂肪肝,我們從生活習慣著手就可以達成。以下是我們可透過日常生活消除脂肪肝的3大方法:消除脂肪肝3大方法一、飲食熱量至少要減少30%,或每日減少500到1000大卡,來讓體重減少3到5%。這相當於每天少喝一杯700c.c的珍珠奶茶,或少吃一包洋芋片。但如果脂肪肝已經發展成較嚴重的「脂性肝炎」或「肝纖維化」,體重至少要降低7到10%。二、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或每週增加60分鐘的運動量:可進行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等減重到一定的程度時須配合一定的重量訓練,增加肌力來讓體脂率下降。三、補充維生素E:每天吃800國際標準單位的維生素E,可以改善非糖尿病、無肝硬化的脂肪肝。但因為維他命E的過量攝取可能增加死亡率,有些研究也懷疑維他命E跟攝護腺癌的關係,所以必須慎重使用。中醫如何治療脂肪肝?根據台北長庚中醫內兒科主任江昆壕在《長庚醫訊》發表的衛教資訊,中醫認為脂肪肝的成因,是由於飲食失調、勞逸過度、先天不足等因素,致使肝氣鬱滯、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氣滯血瘀,鬱積於肝而發為脂肪肝。治療方面,中醫建議從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著手,避免會傷害身體臟腑與氣血的飲食內容與生活作息,再輔以中藥治療,補養臟腑、調理氣血,使臟腑氣血功能恢復正常,才有機會逐漸改善脂肪堆積在肝臟的情況。江昆壕提醒,脂肪肝的患者務必要減肥、適當運動,盡量避免飲酒,同時控制好慢性病,定期做健檢來追蹤肝臟的健康狀況。又如果有長期服用的藥物,請記得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預防脂肪肝的飲食習慣綜合中、西醫2種觀點,要預防脂肪肝,我們在飲食習慣上可從以下3點來做調整:一、選擇地中海飲食:以全穀雜糧取代精緻澱粉,攝取多樣且充足的蔬菜類、多樣且適量的水果類,適量乳製品、黃豆類、堅果類,選擇芥花籽油、橄欖油、苦茶油等好油,補充魚肉、雞肉、雞蛋等蛋白質,減少吃紅肉、肥肉頻率,以及少吃甜點。二、避免飲酒:男性每天飲酒量不應超過20公克酒精,女性每天飲酒量不應超過10公克酒精。三、補充膽鹼:雞蛋、乳製品、肉類都含有大量膽鹼。素食者可以吃堅果類、大豆蘑菇、藜麥,或是花椰菜、甘藍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事實上,要預防脂肪肝並不難,只要持之以恆地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同時均衡飲食,少吃高油脂、高糖份的食物,就不用擔心脂肪肝找上門了!參考資料:長庚醫訊〈告別脂肪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地中海飲食原則〉延伸閱讀: 胰臟癌若會痛就晚了!五類人快去做檢查
-
2024-05-07 養生.聰明飲食
控血糖、降體重…偶爾把白飯換成五穀雜糧有這些好處
一日之計在於晨,許多人從早餐的三明治、水煎包、飯糰開始,就攝取了高升糖指數的醣類,午餐訂便當、晚餐繼續在外聚餐,一整天吃下來,熱量和澱粉大爆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呼籲,如果經常外食,建議將主食改為全穀雜糧,一方面增加膳食纖維、一方面預防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病上身。精製澱粉屬高GI食物 吃了血糖快速上升營養師楊哲雄在「健康九九+」網站提到,主食族大多受限於白飯、麵條等精製澱粉等選擇,較少機會吃到全穀及未精製雜糧。所謂「精製」,是指經過去除麩皮、胚芽等多道工序製成的食品,例如白米、白麵條、白吐司等,容易在吃下肚後使血糖快速上升,屬於高GI食物。而糙米、地瓜、南瓜、山藥等未經過加工的原型態食物,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咀嚼過程中可增加飽足感,減少吃進過多熱量,有助於體重控制、降三高。未精製澱粉加工程度低,保留了維生B、E及各種礦物質,豐富的營養素可幫助穩定血糖。食用未精製澱粉3好處1.增加飽足感: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只要吃少量就有飽足感,幫助減重。2.穩定血糖:大多屬於低GI食物,可延緩飯後血糖上升速度。3.保留營養素:營養成分多存在於麩皮與胚芽中,未被破壞。偶爾換吃未精製雜糧補充膳食纖維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資料,19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需攝取20-38克的膳食纖維,但統計顯示,平均攝取僅達需求量的43-79%。以一碗糙米的營養素來說,約可提供3.2克膳食纖維,比白米高出5.5倍。國健署建議,外食族可選擇地瓜、馬鈴薯等未精製雜糧替代部分白飯;有些餐廳提供糙米、黑米、紫米主食菜單,可偶爾置換。另外,購買麵包時,可用全麥吐司取代白吐司,早餐的白饅頭也可用全麥饅頭取代。未精製雜糧除了澱粉和其他營養素,也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包含豌豆仁、綠豆、鷹嘴豆等,若是吃素或平常豆魚蛋肉類攝取較少的民眾,可利用全穀雜糧食材增加飲食豐富性。外食4招吃的更健康1.早餐食用一顆地瓜、水煮蛋,或是把飯糰換成紫米、吐司或饅頭選全麥。2.午餐便當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例如南瓜、根莖類食物,並將白飯的量減半。3.用紅豆湯、綠豆湯取代零食和手搖飲,減少糖分攝取。4.選擇便利商店食物時,參考包裝營養標示,「碳水化合物」的數值越低越好。(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28 名人.好食課
只吃毛豆、豆腐、豆干夠嗎?一圖看懂吃素要如何補足一天所需蛋白質
今天(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除了隨手關燈、減少塑膠袋使用外,不少人也會選擇吃素來愛地球!今天就讓好食課Christina楊婷貽營養師教你吃素要如何補足一天的蛋白質!一天要吃多少蛋白質?一般的上班族(低活動量)每天每公斤體重建議吃1.1克蛋白質,如:50公斤成人要吃55克蛋白質。一份蛋白質有多少 = ?許多人都知道,一顆雞蛋大約即是一份蛋白質(7克),或是1/3掌心的肉塊大小,而蔬食則大約是…….黑豆:一湯匙(25克)。.毛豆:3湯匙(50克)。.傳統豆腐:2格(80克),或是市售盒裝約1/4-1/5盒。.嫩豆腐:市售半盒嫩豆腐(140克)。.三角油豆腐:2小塊(55克)。.生豆包:市售生豆包一片大約55克,一份蛋白質約是半片生豆包(30克)。.干絲:半碗干絲(40克)。.黑豆干:1/3片(35克)。.五香豆乾:4/5塊(35克)。.小方豆干:1又1/4片(40克)。.豆漿:4/5杯(190毫升)。.麵腸:1/3條(35克)。.烤麩:1.5塊(35克)。.素雞:市售素雞一根大約100克,接近半根(40克)大約是一份蛋白質。.素香鬆:4湯匙(25克)。【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愛地球吃蔬食!一圖教你吃素怎麼補蛋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6 醫療.皮膚
頭皮長痘痘是毛囊炎嗎?會自己好嗎?毛囊炎原因及改善方法一次看
泡溫泉、刮鬍子...害你毛囊發炎的7種原因!毛囊炎與青春痘有何不同?一表看差異,教你7招預防毛囊炎(Folliculitis)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由毛髮生長處的毛囊發炎和感染所引起,細菌/黴菌感染、刮鬍子、除毛、保養品使用不當等等都有可能是引發毛囊炎原因之一。頭皮長痘痘是毛囊炎嗎?毛囊炎會自己好嗎?多久會好?毛囊炎原因與症狀、治療毛囊炎藥膏及預防毛囊炎方法,一次整理。毛囊炎是什麼?7大毛囊炎原因毛囊炎顧名思義就是毛囊發炎,頭皮長痘痘大多是頭皮出油導致毛囊堵塞,所造成的發炎反應,而糖尿病、肥胖、長期使用口服抗生素、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或經常刮鬍子者皆有可能增加毛囊炎之機率。依毛囊發炎原因,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細菌性毛囊炎:為毛囊炎最常見的類型,依張英睿皮膚專科診所衛教說明,細菌性毛囊炎會發生在任何有毛髮的部位,以臉部、頸部、腋窩和臀部等易出油出汗、受摩擦及阻塞的皮膚區域較為常見,多是因流汗造成細菌滋生、摩擦或搔抓、油脂類保養品阻塞毛囊,或是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而引起。·黴菌性毛囊炎:好發於前胸、後背、上臂、頸部及臉部等皮脂腺豐富之部位,因皮膚悶熱導致皮屑芽孢菌過度繁殖有關。·溫泉性毛囊炎:遭綠膿桿菌感染而引起,多發生於皮膚長時間潮濕環境時,如泡溫泉泡太久、游泳後。皮膚科醫師林政賢指出,綠膿桿菌毛囊炎主要是患者先前接觸過遭病菌污染的水、沐浴用品,使病菌經由毛囊開口或是微小傷口進入皮膚造成感染,常見於洗很熱的水、酸鹼值偏鹼性的水及未加氯氣殺菌的水,或是浴池不常清洗、泡湯的人較多時。·假性鬚部毛囊炎:好發臉部及頸部,與剃除毛髮、刮鬍子有關,因除毛時造成斷裂的毛髮刺入真皮層所引起的發炎反應。·革蘭氏陰性菌毛囊炎: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說明,革蘭氏陰性菌毛囊炎多發生在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療青春痘之患者。·嗜酸性毛囊炎:通常發生於免疫系統異常反應的患者以及嬰兒,嗜酸性毛囊炎不具傳染性,發癢的膿皰及好發肩膀、上臂、頸部和前額為其特徵。·其他原因:如施打雷射,皮膚受到雷射的光熱刺激,也有可能誘發毛囊炎。毛囊炎症狀有哪些?毛囊炎症狀表現為帶有癢感的紅疹,周圍皮膚會有點敏感刺激。據皮膚科醫師陳昱璁指出,毛囊炎為單一個毛囊受感染,初期病灶表現為沒有膿皰的紅色突起狀;若好幾個相鄰毛囊一起受感染,就會形成「癤」,也就是俗稱的「疔子」;而數個癤聚集便會形成「癰」,指的是多個毛囊同時發炎結成一大顆,並可能有紅腫、膿液及疼痛,容易因輕微外傷或摩擦而破裂,若不加以治療,就有可能併發蜂窩性組織炎等嚴重皮膚感染。毛囊炎與青春痘如何分辨?毛囊炎外觀有點類似青春痘,有些人會稱臉部的痘痘就是毛囊炎的一種型態。不過,兩者的成因、好發位置還是有些不同: 毛囊炎 青春痘 成因 肌膚潮濕悶熱導致細菌滋生或是摩擦而引起 油脂分泌旺盛造成角質堆積,導致痤瘡桿菌過度繁殖所致 好發位置 多發生於易摩擦、悶熱之皮膚區域,如頭皮、頸部。 臉部、後背及前胸等部位 毛囊炎多久會好?基本上,免疫功能正常,毛囊炎問題通常會自己痊癒,以細菌性毛囊炎為例,若細菌性毛囊炎不治療大多會在7~10天內消退,不過若相鄰的毛囊同時受感染而形成癤、癰,使皮膚出現含膿的病灶表現,就需要進一步治療,甚至有可能需要切開引流讓膿液排出。依恩主公醫院藥劑科藥師郭美淨表示,細菌性毛囊炎治療方式以fusidic acid、clindamycin等抗生素藥膏,並搭配使用抑制厭氧菌生長的藥膏,以及A酸或水楊酸製劑;黴菌性毛囊炎則可用fluconazole或 itraconazole等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以外用的ketoconazole洗劑作為起始治療。7招預防毛囊炎多數情況下,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來預防或控制毛囊炎。提供以下幾要點預防及緩解毛囊炎: 除毛或刮鬍子時,沿著毛髮生長方向剔除。 避免穿著緊身衣服,尤其是緊身牛仔褲或粗糙材質的衣物。 避免使用過度滋潤或過量使用油脂類保養品,以免堵塞毛孔,導致毛囊發炎及青春痘生成。 避免與他人共用刮鬍刀和毛巾等物品。 運動及大量出汗後,應以淋浴清洗身體,尤其是頭皮。 毛囊炎出現發癢或疼痛時,可適當使用熱敷方式增加血液循環,緩解不適。 定期清洗毛巾,以免細菌滋生,感染毛囊。【延伸閱讀】「毛囊炎」可能讓你掉髮、禿頭!頭皮、前胸、屁股都會出現...「這3種衣物材質」竟讓你皮膚發炎頭皮長痘痘該怎麼辦?消除頭皮毛囊炎6關鍵大公開!醫師教你看懂洗髮精成分,小心選錯,油頭又過敏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Healthline、張英睿皮膚專科診所、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陳昱璁皮膚科醫師、恩主公醫訊責任編輯:林勻熙核稿編輯:曾耀儀延伸閱讀: 男人勃起不夠硬怎麼辦?勃起硬度分5級,泌尿科醫師教你靠「3種食物、2類運動」來改善 不吃肉=清淡?吃素=健康?營養師揭「吃素5地雷」:你以為的蛋白質,其實都是「澱粉」
-
2024-04-12 焦點.健康你我他
擔心掉髮你用哪招?/老公愛心芝麻粉 讓我掉髮有改善
一個人健康與否大多可從頭髮窺見一二。我一向睡眠品質欠佳,氣血循環不順,體弱瘦小,髮質粗糙易掉髮,老來更白髮蒼蒼,外表看來比實際年齡大。根據研究,適量吃些芝麻有助髮質健康,芝麻富含蛋白質、鈣質等營養素,將它磨成粉狀更易被人體吸收。幾年前,老公常看到垃圾桶內有很多我掉落的頭髮,建議不妨吃些黑芝麻粉,改善掉髮情形。他還實際採取行動,買了一包芝麻粒、一台研磨機,磨成一罐芝麻粉,存放冰箱,請我每天喝牛奶加入芝麻粉當早餐。我遵囑吃了一段時日後,漸漸發現掉髮比之前少很多,且對向來偏吃素食的我,亦不失為補充蛋白質最佳來源,一舉數得。他不時問:「妳芝麻粉吃完了嗎?吃完了我再幫妳添補。」我回:「你自己也要吃啊。」常言道:「食補優於藥療」,吃最原始的食物比坊間廣告販售的藥品放心,一方面食安,又省荷包,更重要的是家人溫馨的關懷。隨年紀增長,如今我雖然滿頭白髮,但至少掉髮情況改善許多,感恩老公親手製作的愛心芝麻粉。
-
2024-04-06 養生.抗老養生
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大健康習慣,「其中1點」你一定很難做到
布特納(Dan Buettner)跑遍世界,研究長壽之道20年,發明「藍區」(blue zones) 一詞,說明為何住在這些地區的人,比其他人長壽又健康,他自己也據以培養出5大健康習慣。63歲的布特納告訴CNBC頻道,「我的醫生說,我的健康排名在同齡人當中的前1%。」哪五大習慣,讓布特納健康、快樂,有助長壽?一、住到可以走路的城市,善用四周環境他說,有些人很長壽,並不是因為每天從事的職業,而是因為很會創造環境,要不然就是因為天生的環境不好,迫使他們搬家,搬到最好的地方。此一發現,鼓舞布特納搬到邁阿密海灘的最南端,「很方便走路的地方」,離海又近,他可常去游泳,要去哪裡,騎腳踏車也容易到。這樣,「我不用特別計畫,就可多多活動過日子。」二、基本上吃素布特納不吃肉,飲食98%是植物,盡量在10到12小時內完成進食。「我通常一天只吃兩餐,一餐在近午時分,另一餐在晚上」,差不多早上11點和晚上7點。他吃很多豆類,因為每天吃一杯豆子的人,比不吃豆子的人多活4歲。他也很喜歡波菜、烤馬鈴薯、豆腐和鷹嘴豆。三、多社交研究指出,社交比什麼藥都補,人際關係良好比吃藥更有助長壽。布特納很感謝住處附近隨時碰得到人,雖然白天都在寫作,但夜晚是他的社交時間,「社交互動多在夜間達成。」他也很喜歡在家作東,「我刻意多花點錢買了可以請客作東的房子。目前我家就有三個客人。」四、下午五點後絕不工作布特納有一大避諱:下午五點後,絕不再工作,因為「諸多快樂研究告訴我,下午五點後繼續工作即使可以賺更多錢,也不會讓我更快樂。」因此,要他傍晚五點後還上班,「除非上帝下令。」過時絕不上工,也是他舒壓的辦法,「五點到囉,該運動、社交去了。」五、每天必運動布特納每天都會運動,但他不喜歡太激烈的有氧運動,他的運動包括立式槳板運動(stand-up paddle surfing)、騎單車、匹克球(pickleball)、「社交瑜伽」、和朋友一起上健身房。運動又社交了一晚,他每天睡眠八小時,「晚上睡得好,白天壓力小、精神也棒。」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多運動一定多健康?芬蘭研究提醒:運動過多小心會加速老化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05 養生.營養食譜
顧腸道、抗衰老...專家解析「植物性飲食」8大好處!想補充蛋白質必看「3大菜單」
近年來,隨著健康均衡飲食的重視,越來越多民眾除了希望「吃得健康」外,也逐漸希望能有更「多樣化」的飲食攝取,結合國際不斷提倡「環境永續」的議題,使兼具環境友善及營養健康和多樣化的「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逐漸成為現代人飲食的新趨勢。植物性飲食的好處董氏基金會指出,植物性飲食是一種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的飲食方式,選擇更多樣性植物性食材,如水果、蔬菜、穀物(尤其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類等,並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取,植物性食材對健康具有以下好處: 零膽固醇 較好的脂肪 豐富的膳食纖維 攝取植化素及各種維生素 攝取礦物質 改善血脂和膽固醇 有益腸道健康 抗衰老根據研究顯示,多攝取植物性食物的人相較於食用較少的族群,可降低16%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罹患風險、32%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從環境保護的角度,植物性飲食可減少約20-30%溫室氣體排放、土地用量和用水量,亦可改善生態多樣性。若多樣化種植則可避免因耗盡土壤養分、受病蟲害影響,造成化肥、殺蟲劑使用不當,損害野生動物和滲入水系統,汙染水資源。植物性飲食的菜單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莫雅淳營養師建議,可選用當令、在地、新鮮和簡單未過度加工的植物性飲食,參考菜單如下:一、主餐可選擇未精製的糙米飯、五穀飯,並至少占主食類的 1/3,避免精製穀物。二、配菜 為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攝取,主菜優先選擇搭配多種蔬菜的半葷素料理(青椒炒肉絲),避免大塊肉類(豬排、雞排、魚排等),並可適度選擇豆類及其製品取代肉類,每天建議攝取2份。 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建議三餐可攝取多種不同顏色蔬菜,廣泛攝取各種營養素及植化素。三、點心 點心可選擇新鮮水果、無調味堅果種子類。 飲品選擇無糖豆漿、燕麥飲品、牛奶加麥片等;避免選擇含糖飲料或果汁。植物性飲食推薦料理綠色和平組織提供「鷹嘴豆沙拉」、「藜麥鮮蔬蛋炒飯」、「味噌豆腐湯」三道料理,除了透過蔬菜水果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外,還可補充足夠的植物性蛋白質。一、鷹嘴豆沙拉鷹嘴豆含有人體的8種必需胺基酸,是素食者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鷹嘴豆的熱量低,富含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延長飽足感,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C、K、B群和礦物質,能夠幫助維持血壓,降低罹患心血管風險。食材:鷹嘴豆400克、洋蔥半顆、花椰菜150克、巴西里 1 小束、小番茄適量、菲達起司 100 克、橄欖油適量、紅酒醋適量。做法: 煮一鍋滾水,下鷹嘴豆煮熟。 將小番茄切半、洋蔥切片;花椰菜洗淨後,剝成適合入口的大小;巴西里切碎;菲達起司也剝成適合入口的大小。 鷹嘴豆煮熟後瀝乾,準備一個大碗,放入備好的所有食材,淋上橄欖油、紅酒醋,最後稍微拌一下即完成。二、藜麥鮮蔬蛋炒飯藜麥的蛋白質是所有全穀物中含量最高的,高達 22%,而且含有鈣、鎂、鉀、磷…等礦物質,加上不含麩質、低 GI 的特性,對於正在進行增肌減脂的人,很適合做為米飯的替代品。食材:藜麥 1 杯、彩椒半顆、玉米粒 1 杯、蔥 1 根、蛋 1 顆、醬油 2 湯匙、鹽適量。做法: 藜麥和水以 1:1 的比例用電鍋煮 15 分鐘,煮熟後放室溫降溫。 以中小火熱鍋,放入少許油,倒入打散的蛋液,翻炒蛋汁成碎蛋、再倒入彩椒、玉米粒和藜麥拌炒。 用醬油和少許鹽巴調味,起鍋灑上蔥花就完成了。三、味噌豆腐湯味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大豆異黃酮,可以促使女性荷爾蒙作用,還能強健骨骼密度。而豆腐也是素食者補充蛋白質很好的來源。食材:味噌 3 大匙、昆布 15 克、豆腐半盒 、海帶芽 1 大匙、蔥花適量、鹽麴 1 匙、白芝麻醬 2 匙。做法: 將白芝麻醬、味噌、鹽麴攪拌均勻。 鍋中加入600c.c.的水,放入昆布以小火熬煮約 5 至 8 分鐘。 水滾後依序加入味噌、豆腐、海帶芽,並攪拌均勻後即可盛盤。以上三道料理可以從一日三餐中補充植物性蛋白質與豐富的營養素,在維持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能守護地球的健康!參考資料:綠色和平組織 - 【蔬食料理】吃素沒營養?一日三餐這樣吃,補足植物性蛋白質!延伸閱讀:「素食者」補充蛋白質必看》白飯、花椰菜、鮮奶,哪個蛋白質含量高?營養師解析:從「6大類食物」聰明補充
-
2024-03-08 養生.健康瘦身
吃素減重常見3迷思!營養師劉怡里4原則教你健康吃素減重
許多人減重都會改吃素,但很多人常問說:「我已經吃素了,為什麼還瘦不下來?」營養師劉怡里破解「吃素減重3大迷思」,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吃純素或全素,因個人體質而異,建議最好是吃蛋奶素,較有益身體健康。常見的吃素迷思迷思1:吃到素食加工品這些素食加工品都是高鹽分、高油脂的食品,包括素雞、素鴨、豆皮、豆包、油豆腐、香菇、蔬菜等,會愈吃愈好吃,長期將這些加工品全部都吃掉,當然就會發胖。迷思2:吃素想吃得很健康,就吃下大量的蔬果很多人吃素想吃得很健康,就沒有吃蛋白質和澱粉,而會吃下大量的蔬菜水果,殊不知蔬果也富含糖分,導致攝取蔬果糖分過量,也會讓人愈吃愈胖。迷思3:吃素過程覺得好痛苦又不好吃不少人對吃素過程覺得痛苦且不好吃,結果就會吃一些小糕點類食物,不知不覺糖分攝取過多,就會讓人變胖。如何健康吃素減重?1.素食烹調宜水煮、滷、烤等方式劉怡里認為,現在很多素食,經油脂烹調得很香,包括豆皮、豆包、油豆腐、香菇、蔬菜等經油煎炸,油脂攝取很高,建議以水煮、滷、烤等烹調方式最好。2.多吃原形食物吃全素的人,要懂得全榖類、豆類、堅果類間的搭配,多吃新鮮食物的「原貌」,才會營養均衡。3.吃天然豆類或非基改黃豆製品吃天然的豆類或非基改的黃豆製品,例如毛豆、黑豆、豆漿、豆腐、黃豆芽等。吃素會缺乏維生素D,要多曬太陽來補充,以幫助鈣質的吸收。4.吃素搭配辛香料進入更年期的人減重,還要避免出現三高問題,建議吃素可以搭配吃洋蔥、大蒜、薑等辛香料,幫助血液更清,有效降低血脂與膽固醇。蔬食正風行 點餐有撇步時下流行吃「蔬食餐」減重,以吃全穀類、蔬菜水果及豆類食物為主,劉怡里指出,蔬食不等於是素食,蔬食是以健康為取向的飲食,可歸類於吃「蛋奶素」,對健康比較好。很多人點餐方式不對,劉怡里建議,蔬食餐的前菜可以吃生菜沙拉,要少吃糖分高的水果沙拉;主食可以吃全穀飯或胚芽飯,搭配橄欖油或堅果油烹調的蔬菜,少吃熱量高的燉飯、麵食、假牛排等;點心則以水果為主,勿吃素糕點。(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05 焦點.健康知識+
「綠陪伴」助挺過癌症! 53歲園藝治療師張淑菱:大自然給無條件的愛與療癒
「誰能給無條件的愛?只有自己還有大自然能給。」園藝治療師張淑菱沒特定宗教信仰,但她相信宇宙豐沛的能量支持她,大自然裡花草,總是默默無聲給出愛與療癒。四年前,四十九歲的張淑菱面對生命重大陷落。父親離世,不久後她被檢查出大腸癌第三期。過去護理的專業訓練讓她深信,哪裡生病就醫哪裡、身體的痛苦都有對應的藥物,頭痛時吃頭痛藥、恐慌症有恐慌症的藥。直至這場大病她才明瞭,身心靈很難切割,病痛深受情緒及環境影響,來自累積與壓抑的情緒、各種生命角色帶來的壓力。四十九歲前,張淑菱每個角色都要完美演繹,背上了許多「應該」。大病迫使她在生死邊緣放下責任與應該,審視生活壓力、拆解各種關係角色。她認為自己最大改變是「做想要做的事而非應該做的事」。罹癌初期,她喝了各種聽說能抗癌卻難下嚥的蔬果汁,不殺生改吃素;後來回到內心,不勉強自己,改吃那些喜歡也健康、能讓自己快樂的食物。過去她總將原生家庭所有事情攬上身,現在懂得「站對位置」,不去承擔其他角色的責任。張淑菱有三張園藝治療執照,過去兩年在社區為長輩上廿幾堂課,都是走進大自然,從中達到療癒的課程。她自謙不是園藝治療師,「園藝治療師」要懂園藝又要能治療,她沒那麼厲害,她只是喜歡花草,從大自然中感受療癒與能量,生病期間更從中獲益,希望能透過大自然為長輩做「綠陪伴」。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1 醫療.耳鼻喉
枕邊人打鼾快崩潰!改善打鼾6方法 研究建議「這種」飲食法
根據一項新研究指出,吃健康的植物性食物可能是停止打鼾的有效方法,但如果吃下不健康的植物性飲食,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的風險反而增加。健康植物性飲食有助減少打鼾打鼾真是很令人困擾的問題。晚上如果想睡個好覺,但身邊有人一直打鼾你一定覺得很崩潰!根據近期發表在ERJ Open Research一項新研究指出,採用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有助減少打鼾的情況,多吃抗發炎的蔬菜、水果、全穀物和堅果類食物,較不會出現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OSA),吃素食的人風險也較低。不過研究尚未對健康的肉類飲食是否有同效提出建議。但食物品質是關鍵,食用不健康的植物性飲食、精製碳水化合物、含糖飲料、高糖和高鹽食物的人,反而罹患OSA的風險更高。為什麼吃健康植物性飲食可以減少打鼾?根據《healthline》訪問睡眠科學家、SleepSpace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Dan Gartenberg博士分析,精製碳水化合物、含糖飲料以及高糖和高鹽食物的不健康植物性飲食易使喉嚨發炎,高糖和高鹽飲食也會破壞體內的體液平衡,可能導致身體許多部位腫脹,包括頭部和頸部,這可能會增加睡眠期間氣道阻塞、打鼾惡化和呼吸困難的可能性。此外,吃健康食物比較有機會消除肥胖,肥胖也是睡眠呼吸中止的最大風險因素之一。改善打鼾6方法1.食用抗發炎食物,包括大量的水果、蔬菜、全穀物、堅果、種子和豆類等,多吃富含 omega-3 脂肪酸、鎂和瘦肉蛋白的食物。2.多補充水分。3.不要太晚進食。盡量不要在睡前兩小時內吃大餐。4.側睡,也可考慮使用鼻貼。5.解決環境中的過敏原。6.避免吸菸。打鼾又睡眠呼吸中止症 心血管疾病風險飆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周昆達曾受訪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常有打鼾、白天昏昏欲睡、短暫噎住或睡眠中倒吸一口氣而清醒過來等症狀。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主因為睡覺時上呼吸道反覆塌陷,導致呼吸道阻塞無法呼吸。如果長時間沒有治療,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加快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生速度,打鼾又患睡止症者,高血壓風險為2.4倍、心血管疾病風險為3.7倍。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年長、男性、肥胖、呼吸道狹小、慢性鼻塞、氣喘、吸菸者,患者猝死風險是一般人2.5倍,如果打鼾聲音極不規律、音量忽高忽低,建議到醫院進行睡眠檢查。疾病百科/睡眠呼吸中止症指在睡眠當中,上呼吸道重複地發生阻塞,使口鼻的呼吸氣流減少或停止10秒鐘以上,有時會缺氧或在睡夢中驚醒。若一個小時中止5至10次為輕度、15至30次為中度,30次以上則為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看完整疾病百科【資料來源】.《healthline》Eating a Plant-Based Diet May Help Reduce Snoring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學習、欣賞、分享、不同宗教的信仰之美好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以「寬闊的胸襟」討論宗教與照顧病人的看法。一位進入大學時才在某種機緣下,接觸到佛教經典,而後了解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並不是宿命論,而是存在無限多的可能性,重點是要勇於與自己的習慣挑戰,只要堅持下去,未來是可以自己抉擇的。→想看本文一位內科主治醫師分享個人從小受到一貫道的宗教熏陶,尊重各種儀式,而在行醫路上學會用更開闊的心胸去看待各種醫療方法,無論是民俗療法、中醫,還是那些在宗教儀式中禱告、祛病除魔、收驚制煞的儀式。→想看本文由他所分享與病人的互動展現出醫師難得的胸襟。一位國立大學醫學院資深教授、護理界資深學者與台灣安寧緩和療護的推手,以本身出自佛教家庭,後來轉為天主教教徒的心路歷程,分享自己與各不同宗教領袖討論宗教信仰的經驗,得到喜悅,而能體會尊重不同宗教的信仰之美好。讀了盧俊義牧師大作「用寬廣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感佩萬分!這才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如果不同宗教彼此忌恨殘殺,如同現在的以哈戰爭,那絕不是上帝的子民。我從小在佛教的家庭中長大,小時候母親常帶我去廟裡拜拜,初一、十五會吃素。十五歲時母親去世,骨灰放在一間很大的廟宇之靈骨塔中。廟中有一位90多歲、慈眉善目的老和尚,當我去廟中祭拜母親時,常常去向老和尚請教人生的道理,還記得老和尚有次當著我父親的面摸摸我的頭說,這孩子有慧根,以後可以出家!從此父親就不許我踏足這間廟宇了。但是我在高中時代迷上了禪宗,讀了許多禪宗的書,解答了我對人生諸般的困惑。後來因緣際會認識了天主教,並且在天主教內受洗。拜師學習聖經,在輔大教存在主義哲學的耶穌會鄭聖冲神父,不但有問必答,滿足了我對生命的好奇及天主教信仰,更是被他無微不至的愛心撫慰了我喪母後的孤兒心靈。從此鄭神父的教會就變成了我的家,使天涯孤女心找到了生命的安頓。雖然天主教的信仰變成了我生命的中流砥柱,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許多不同宗教的師長及好朋友。比如說我曾經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對談生死6個小時,驚羨且五體投地拜服他的智慧。就讀天主教輔大神學院時,常常與基督教各宗派的牧師一起討論神學問題。精彩的互動與激烈的辯論,使彼此的信仰更深,非常難忘的深刻體驗。從事安寧緩和療護,照顧末期的病人時,我更是在臨床上見到不同宗教的同仁,對病人的悲憫心憐恤情。例如一位虔信佛教的護理同事幫病人做美足護理,病人是一位整個腳長滿了老繭,並且十只腳趾甲都佈滿灰指甲,看到護理師認真的一盆水、一盆水的換洗病人的腳,泡軟了以後幫他剪腳趾甲,那種認真虔敬的態度,使我想到聖經的教訓:耶穌勸告祂的門徒們要彼此洗腳。所以這位佛教徒的護理師其實是真正落實了耶穌基督的教誨。天主教的大家長單國璽樞機主教最好的朋友,是法鼓山的聖嚴法師與佛光山的星雲大師。他們談經論法,互相交換信仰的生死觀,真是精彩絕倫。三位大師濟濟一堂其樂融融,好似天堂或極樂世界的臨現!其實天主教與佛教也常常一起合辦各種活動,例如「夫婦懇談會」是幫助結婚多年的夫妻再度學習深入溝通與彼此瞭解。通常是3至5天的活動時間,學員們需住宿,見面彼此打招呼時,佛教徒會說:「早安!天主保佑。」而天主教徒則會說:「阿彌陀佛,早安!」充分顯示了彼此的尊重與欣賞。好像看到了世界大同般的美好。我在照顧臨終病人時,看到病人們形形色色不同的信仰,有一種深沉的體會,人們如果相信一種正信的宗教,就要信到骨髓,信到血液裡去,變成是自己的生命核心,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觀,價值觀,意義觀。如果只是膚淺的皮膚信仰,那麼碰到人生的困境及挑戰時,信仰就不見了。可是真正的深度信仰可以給人內在的力量,尤其是遇到困難,痛苦,死亡時,信仰會比生命更重要。而且我也發現,愈是具有深入血液骨髓信仰者,愈能以開放的心胸接待不同宗教者,視之為兄弟姊妹。最好的實例是印度德肋撒修女,她雖然是天主教的修女,但所照護的絕大多數都是印度教的病人與窮人,她懷著大愛做小事,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小兄弟小姐妹。任何一種宗教,如果狹窄到排他、唯我獨尊,那可能就不是正信的信仰了。因為如果認真去瞭解每一種正信宗教的教義與歷史,就會產生尊敬。如果產生排他性,那是因為不瞭解、沒有學習。神愛世人,佛渡眾生,所以只有人在分彼此,我相信真正信仰是不會互相排斥的!我住在南投四年多,養病期間多次參訪附近的中台禪寺,驚羨於他們眾多法師的特質:喜樂、愛心、智慧、勤奮、虔誠,真是人中龍鳳!怪不得能吸引那麼多高知識份子出家,加入他們的修道團體!他們像一塊強力磁石,深深吸引著追尋信仰的人們。如果不同宗教者,都能互相尊敬、欣賞、學習、分享,世界會更美好!延伸閱讀:1/15 我們沒有那麼不同——「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1/17 信仰與醫學的交織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5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中的消炎良藥,百香果功效與禁忌整理!酸甜看外皮就知,想吃甜一點的選這種
「果汁之王」百香果,滋味酸甜、香氣十足,又有豐富的營養,不管是直接食用或是做成果汁、加工產品都好吃,用途非常廣泛。但有些太酸,有人不太敢吃。其實百香果從外表果皮就可以判斷酸甜,挑選外皮有皺褶的,就沒那麼酸了。百香果從裡到外都營養 小黑籽富含膳食纖維整體來說,百香果的維生素A效力(類胡蘿蔔素)相當高,大約是木瓜四倍。而百香果口感微酸,讓人以為維生素C高,但其維生素C含量僅排中等,不敵橘子、柳丁、檸檬、葡萄柚等柑橘類。百香果還富含鉀、鋅等礦物質,不只算是高鉀水果,鋅含量在水果中的表現也相當不錯,排名中上。百香果的食用,最多人是吸取它的果汁,其實它從裡到外都營養,只喝果汁可惜了。果汁中主要色素種類為類胡蘿蔔素,富含蛋白質、類黃酮素、礦物質及維生素A、B、C 等營養成分。大家最常吃的黃色部位稱為「假種皮」,富含維生素A、C、鎂、磷、鐵、鋅等;較少人會吃的白色中果皮含抗氧化物質。裡面的小黑籽則富含膳食纖維,是香蕉3倍多,也是泰國芭樂的2倍。吃百香果有什麼功效?什麼人不能吃?依食藥署食品成分分析,100公克百香果果肉,熱量約66大卡,在水果裡的熱量排名為中等。百香果是維生素A、B2、C很好的來源,有抗氧化作用,可抑制人體的發炎反應,是水果中的消炎良藥。它還可幫助皮膚修復,增加代謝作用,有美肌效果,也具有保護視力、強健骨骼的功效。適合食用族群1.含鉀離子高,具利水利尿作用,很適合高血壓的人食用。2.膳食纖維豐富,幫助排便順暢又助消化,對肥胖的人來說,有飽足感,可以幫助減重。3.含鐵量充足,吃素的人可食用補充鐵質。慎食族群1.百香果因鉀含量較高,腎臟病患要避免食用。2.對酸較敏感的胃腸不佳者,也要適量食用。3.糖尿病患:建議攝取量與腎臟病患相同。百香果微酸的口感,易讓人誤以為糖分不高;但食用過量,可是會影響血糖穩定。如何挑選百香果?外皮皺皺的比較甜選購百香果時,以果皮著色完整呈深紅或紫紅色,果粒飽滿豐圓,果皮平整無皺縮、無腐爛發霉且清潔乾淨,果實輕搖時果肉無晃動、無水聲,有重量感者為佳!《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教大家挑選百香果注意2重點:1.挑重的:愈沉重飽滿,果汁含量愈多2.買回家後先別冰,室溫放置:.放2日內,口感較為酸甜.放2~4天,果皮便會逐漸出現皺褶,酸度稍微下降,風味也較香濃.放4日以上,建議改採冷藏保存但是百香果可不是「愈陳愈香」!由於百香果採收後果實仍會進行呼吸、蒸散等生理作用,果實也會隨著採收時間和環境逐漸改變。市場購買的百香果,果皮光滑、蒂頭新鮮,建議先放置於室溫陰涼通風處保存。放置2日內,口感較為酸甜;室溫放置2~4天,果皮便會逐漸出現皺褶,酸度稍微下降,風味也較為香濃;放置4日以上,則建議改採冷藏保存,並盡速食用完畢。吃百香果小訣竅 果汁不流失許多人吃百香果時,可能都有一個困擾,就是一剖開後,珍貴的湯汁就流掉一大半了。有一個小訣竅,就是從上方1/4處下刀切下,再以湯匙挖取,可避免果汁四溢。【資料來源】.《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農業部》臉書粉絲專頁
-
2023-12-30 焦點.元氣新聞
19年才一次的天赦日「就在元旦」!把握4個轉運時機,新年祈福好運連連就靠它
即將邁入2024,除了跟親友狂歡跨年,命理師特別提醒,2024年第一次天赦日就在元旦,當天正是迎接大好格局的最好時機!迎接2024新年,除了跟親朋好友溫馨跨年,最重要的是祈求來年好運連連,好事連連,民俗專家柯柏成就在粉專分享,2024年第一次的「天赦日」即將在元旦登場,這種巧合大概要19年才有一次的機會,想要為自己贏得元旦好彩頭的人,就要趁這天啊。把握新年4個轉運時機第一招:適合女性求貴人元旦當天清晨5到7點,是奇門遁甲裡天地盤的丁壬合,除了求貴人,也相當適合夫妻、情侶結伴參加,可以讓感情更加緊密;若是單身,則有可能在參加的途中結識好的對象。特別適合女性的朋友求貴人,不管是事業,或是學業上來年都能得到有力貴人的幫忙。元旦的清晨5-7點如果站在凱達格蘭大道面對總統府參加升旗,就正好面對西方佔到這個格局的大好時機,柯柏成建議,可以好好把握好時機。第二招:面對西方求好運這一天參加任何一場升旗典禮都可以,參加升旗典禮主要是為了聚集人氣,這是利用這個時間格局的最好方法。如果哪裡都沒有去,就面對西方至少15分鐘就可以,或坐或站都沒有關係。第三招:求職簽約超順利如果新的年度有求職,或是業務上需要簽約的人,也可以在這一天隨身帶上三個自己的印章,最好是材質要好一點的,避免價格低廉的木頭章去參加升旗,可以讓妳來年不論求職、面試或簽約,都可以為自己增加好運。第四招:以煮錢水捐出去除了參加升旗為自己贏得元旦好彩頭外,柯柏成也建議可以煮錢水,或者是去寺廟拜拜許願,願望都容易實現,加上這一天是玉皇大帝大赦天下的日子,最好也要吃素一天,為自己懺悔去除過去的罪障。尤其上次天赦日所煮錢水留下的硬幣,這一天就可以捐出去,可以多選擇名氣不大,但確實需要幫助的社福團體,讓自己的福分擴散出去。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2-11 養生.運動健身
吃素可以吃什麼 還是傻傻分不清 一次搞懂五大素食分類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許多吃素的朋友,而卻總是搞不清楚他們吃素的規則,尤其在聚餐時難以選擇適合的餐廳?今天「找蔬食Traveggo」就要和大家介紹五大素食分類,同時分享一些素食者的相關知識。編輯推薦冬天也想有人可以取暖!5個最適合女孩的交友軟體APP,「不露臉只談心」保證遠離「渣男+怪人」!2024香氛控一定要擁有!3間必收韓國香氛品牌提案,Jennie最愛就是它!台灣是一個素食人口比例相當高的國家,擁有超過6000家素食餐廳,儘管有這麼多吃素的人,卻仍有不少人對素食的種類感到困惑。實際上,吃素的種類取決於個人的動機和原因,因此延伸出許多不同種類的素食。為了讓素食者能夠更安心地選擇食物,衛福部早在2008年就公告了素食標示的規定,將素食分為全素(純素)、蛋素、奶素、奶蛋素和植物五辛素。以上這五大類的素食都有被明確規範,影片中提供了清楚的表格,以幫助大家更了解各種素食的特點。現在就趕緊點開影片,跟著「找蔬食Traveggo」一起深入了解更多素食知識吧!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關注訂閱女子漾吧!編輯推薦不只Aesop、歐舒丹! 「這3款」隱藏版護手霜根本女孩心頭寶,香氣滿點好吸收不黏膩!毛孔粗大上妝很煩惱?掌握4個步驟,輕鬆擁有完美無瑕底妝「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25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也能進補嗎?「補冬掌握3大要訣」選對食材也可進補,為來年健康打基礎
進補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立冬補冬,補嘴空」,如何根據自己的體質,以正確補法適當的補冬,是大家需要注意的課題,尤其本身有三高、腎臟病、癌症等慢性病患,在進補上更不能馬虎。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林源泉強調,民眾只要把握「適當飲食」、「忠於原味」、「減少油脂」3個原則,就可健康補冬了,也呼籲民眾,對於進補有任何疑問,最好先諮詢合格專業的中醫師後,再選擇針對自己體質合適的藥材及方式進補,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各族群補方都不同 茹素者選對食材也可進補民眾在補冬時常會選擇麻油雞、羊肉爐、薑母鴨等料理,但從中醫角度來看,民眾體質有分寒、熱、虛、實;中藥藥性則分辛、涼、甘、溫,因此每個人所適合進補的方式也不一樣,且對三高、腎臟病、癌症患者來說,有些進補料理含有高普林、高膽固醇,因過於燥熱關係,對特殊飲食及體質者並不適合。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說明,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仍在發育中,所以不應過度食用補品;青少年位於成長階段,適合使用白芍、熟地、當歸、川芎、黃耆、茯苓、黨參等藥材,並與雞腿、排骨等富含蛋白質的肉類一起烹煮的料理;孕婦可選擇白朮、杜仲、桑寄生、菟絲子、枸杞子等藥材,是能保胎、安胎、健脾補腎的藥物;容易手腳冰冷、疲倦的銀髮族則適合採用熟地、當歸、何首烏、菟絲子、枸杞子、山藥等藥材的補品,能補氣血、腎氣。針對茹素者適合的進補方式,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補充,蔬菜多寒涼,長期茹素者體質也偏冷,因此料理可添加姜、花椒、八角、咖哩等辛熱藥材,改變蔬菜的性味。烹飪方式調整為煲湯、燉煮、紅燒,同時注意補充鈣質及蛋白質,可以選擇紅莧菜、菠菜、芥藍菜、豆腐、豆乾等食材,搭配出營養滿分的料理。林源泉強調,民眾只要把握3個健康飲食原則,就可以健康補冬:▸1.適當飲食:選擇適合體質的進補方式,美食當前避免暴飲暴食。▸2.忠於原味:避免加工肉品及高鹽份調料,享受藥膳及新鮮食材原味。▸3.減少油脂:避開高油脂帶皮肉品,享受藥膳湯頭時先撈去浮油。選擇適合的食材 慢性病患進補不困難關於本身有慢性病的民眾,該如何進補呢?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患有心血管疾病者,食用麻油雞等溫補藥膳反而不利身體健康,料理中的酒精與肥肉油脂,會導致血脂的上升,若要進補應以平補或涼補為主。料理上選擇牛蒡、木耳、冬瓜、山藥、蓮藕、番茄、參鬚、決明子茶、西洋芹等材料,並搭配當歸、黃耆、枸杞子與紅棗等中藥材,以少油、少鹽、少糖原則做補湯,才能達到健康又養生效果。以中醫角度,慢性腎病是「腎虛、氣虛、血虛」,藥膳調理重點在於補腎、補氣、補血,同時以中醫療法可降低腹膜透析病患,在治療中遇到搔癢、倦怠感、水腫等副作用症狀。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醒,藥膳藥膳湯液內含有高濃度的普林、鉀離子及磷離子等物質,容易造成水份的堆積,建議腎臟病患不要喝湯;食用肉類尤其是內臟時,份量以1塊肉為限,避免使血中肌酸酐、尿 素氮上升。同時提供2款適合的藥膳食譜,讓腎友也能補冬:▸赤小豆粥:食材包括赤小豆100克,、大米100克,將上述食材用水適量熬成粥,每日1餐。具有清熱利水消腫功效,用於急性腎炎、慢性腎炎等水腫為濕熱者。▸西瓜翠衣茶:西瓜青皮10克、綠茶適量,新開水適量沏茶飲用,可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用於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水腫的人。對於正在接受化學標靶治療的癌症患者,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到,化療藥物傷陰液,病患的口腔粘膜脆弱,進補忌食大辛大熱的食材,像是花椒、八角、高麗參、麻辣等物。進補要點以養陰修復細胞,提升胃氣為主,適合補充牛蒡、蓮藕、銀耳、山藥等食材。除了飲食外,中醫獨有的三九天(貼),「夏養三伏,冬補三九」也是很好的補冬方式,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表示,從冬至的次日算起,每9天一數,共推算出的3個9天,分別在112年12月31日、113年01月09日、113年01月18日這3天的時間,使用辛溫散寒、祛痰逐飲的藥物,在特定的穴位進行敷貼,可改善過敏性疾病和易感冒的體質。延伸閱讀:.素食者注意!營養師告訴你素食食物的3大好處,及需要補充的2種營養素.吃素不喝牛奶怎麼補鈣?可選加鈣植物奶 配麵包、燕麥一起吃.不吃肉怎麼補充蛋白質?可透過互補原則:糙米飯加黃豆增營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8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注意!營養師告訴你素食食物的3大好處,及需要補充的2種營養素
根據最新數據統計,全台灣約有14%的人口吃素,換算下來超過三百萬人!正因為如此,你更該了解素食能帶給人體什麼營養?又該注意哪些事項?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以營養學的角度,告訴大家素食食物所含的營養,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喔!素食的種類素食其實分為好幾種,依台灣法規規定,素食類別有純素、蛋奶素及植物五辛素等。純素者意即只吃植物性來源,且不含植物五辛(蔥、蒜、韭、蕎、興渠)的食品,也不會使用任何動物性來源的製品,包括動物產出的蛋、奶等;蛋奶素者一樣是吃素,但是他們可以接受食物中含有蛋、奶(蛋素、奶素則為接受其中一種)。最後一個是在台灣比較常聽到的植物五辛素,意思是除了吃植物性來源的食物外,也可接受上述提到的植物五辛與奶或蛋製品。素食食物的營養好處素食能帶給人體的營養可不少,素食的蔬果中有許多營養素是肉類食物中吃不到的喔!一起來看看吧!一、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多存在於全榖雜糧、蔬菜及水果中,是肉類食物所沒有的重要營養素。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每人每天都應該攝取約25-35克的膳食纖維來維持健康。膳食纖維具有幫助調節餐後血糖、降低血中膽固醇以維護心血管健康、增加飽足感、幫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祕與大腸癌等諸多功能。二、植化素你有聽過彩虹飲食法嗎?彩虹飲食法就是主張攝取各種顏色不同的蔬果食材,就像彩虹一樣多彩。這是因為不同顏色的蔬果中含有各式各樣的植化素,例如茄紅素、花青素、兒茶素、β-胡蘿蔔素…等,這些蔬果中特有的植化素具有對抗發炎、降低膽固醇、預防癌症、消除自由基、維護眼睛健康…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效果。三、維他命C根據國健署建議,我國成年人維他命C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00毫克,而蔬果中所含的維他命C遠比肉類豐富!維他命C在維持人體的健康方面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它具備消除自由基對抗氧化、活化免疫系統、抗發炎、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維持緊緻肌膚、傷口癒合、促進鐵質吸收改善貧血、荷爾蒙生成…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素食者需要注意補充的營養素雖然吃素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但有些營養素也是素食者比較容易缺乏的喔!.維他命B12維他命B12多存在於動物性來源,所以素食者的攝取量可能會出現不足!維他命B12可以幫助紅血球順利成長與分化,維持氣色紅潤外,還能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使思緒更加清晰。如果想要攝取到足夠的維他命B12,Sean建議素食者可以選擇以天然來源酵母製成的維他命B群保健食品來補充。.鈣鈣是人體需求量最大的礦物質,是構建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也是調節心律及肌肉收縮、幫助血液凝固的關鍵營養素。雖然有些蔬菜或豆製品如板豆腐、芥藍菜、紫菜中也含有鈣質,但食用量通常要很多才能達到身體的每日所需,且蔬菜中的草酸與植酸也容易影響鈣質吸收,因此素食者比一般人更容易落入缺鈣危機中。Sean則建議素食族群也可以考慮以天然植物性來源如海藻鈣等相關保健食品作為每日的鈣質補充。透過今天的文章,你是否對素食有了更多的了解呢?若你還沒嘗試過素食,不妨試著在一周當中吃一天素,體驗一下素食帶給你的神奇魅力吧!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2 養生.聰明飲食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B12!缺乏者易出現9症狀 素食者該怎麼吃?
台灣吃素人口眾多,推估國內約有14%人口吃素。素食文化也讓台灣素食餐廳林立,台灣曾被美國CNN電視台評為「全球十大素食友善城市」。不過,茹素者若未均衡攝取,恐陷入營養素缺乏風險。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賴思吟說,全素者最容易缺乏維生素B12,會影響造血功能,也可能危害神經系統,若出現九大症狀,應就醫釐清是否缺乏B12,透過調整飲食或吃補充劑改善。人體無法自行合成B12,只能透過食物攝取。B12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被稱為「造血鈷胺素」,也是人體必要的13種維生素之一,B12可協助紅血球發展成熟,同時也具備修復受損神經的功能。B12也是孕婦與胎兒健康的必需營養素,如果女性懷孕期間缺乏B12,胎兒會有較高的風險出現神經管缺陷、出生體重較輕、孕產婦也較容易流產或是早產。賴思吟說,人體沒辦法自行合成B12,需透過食物攝取。缺乏B12者,容易出現九大症狀,如容易疲勞、情緒起伏大、食欲不振、心跳加快、手腳麻痺、口腔潰爛、呼吸急促、皮膚變黃、認知障礙等。維生素B12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4微克。食物中,肉類與植物中都含有B12,但肉類提供的B12較容易被人體吸收,也使茹素者較難攝取到足量的B12。據國健署建議,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維生素B12的攝取量應為2.4微克。依照營養素調查,100公克的板腱牛肉,維生素B12的含量有3.8微克、100公克豬肝有30.5微克、100公克牛里肌肉片有4.2微克、100公克魚片有2.5到3.5微克、100公克蛤蠣肉約有85微克、100公克小魚乾有54微克。肉類與海鮮富含的B12量較多。水溶性B12加工過程易流失,素食者難仰賴藻類攝取。非肉類的食物中,紫菜的B12含量最高,每10公克就有6.5微克、3片海苔也有約3.1微克。但賴思吟說,雖然紫菜跟海苔的B12含量高,但在加工過程中,水溶性B12容易流失;加上B12需經由胃酸刺激吸收,如果腸道功能不佳,或是胃酸分泌不足者,如老年人,吸收B12的效率會更差。另外,曾有研究指出,藻類中的B12並非真正的B12結構,因此建議全素者,不能單純仰賴從藻類中攝取B12。建議改採蛋奶素,或選擇添加B12的植物奶。賴思吟說,吃全素的民眾,如果出現缺乏B12的症狀,建議可以至醫院,透過抽血釐清是否真的缺乏B12;如果被判定缺乏,建議可以嘗試調整飲食方式,改採蛋奶素,每份蛋類約含有0.8微克B12、一杯牛奶約含有0.6微克,從牛奶中攝取B12,每天約喝2杯,搭配其他飲食就可以達標。目前的植物奶中,也有部分會添加B12,協助補充。可吃添加B12的營養強化穀物,或經醫師建議吃補充劑。若無法接受蛋奶素者,則建議可以吃營養酵母粉,不過,每個人的吸收效率不一,效果因人而異。另外,也可以多吃添加B12的營養強化穀物,從美國、加拿大進口的穀片或是麥片,多會標示添加B12,大約30公克的營養強化穀物,約有0.3微克B12,每天如果要吃到2.4微克的B12,大約要吃到240公克的穀片,得吃到三碗白飯的量,因此,最好再搭配其他含B12的食物。如果擔心目前的飲食狀況難以補充到足量的B12,賴思吟表示,如果經醫師建議允許,可單獨吃B12補充劑,或綜合維他命B群,達到人體每天攝取足量B12的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2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不喝牛奶怎麼補鈣?可選加鈣植物奶 配麵包、燕麥一起吃
台灣素食營養學會指出,國外研究顯示,純素者髖關節骨折風險高出非素食者2.31倍。蛋奶素、五辛素、全素,不管你吃的是哪一種素,都可能因為食物選擇有限、營養識能不足,而造成身體營養素缺乏。蛋奶素者較不缺鈣,全素更年期女性須特別留意。鈣質是合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更年期的素食者,更應注意鈣質流失的情況。衛福部調查顯示,大部分婦女更年期約發生在45至52歲之間,由於女性在停經後鈣質會快速流失,更會因為雌激素分泌下降,造成每年骨質流失率高達3%至5%,長久下來就會影響骨骼強度,使女性骨質疏鬆發生率比男性高出6至8倍。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沈琍蕓表示,蛋奶素者因可食用奶製品,比較不容易缺鈣,但全素者的鈣質攝取食物來源受限,相較之下更容易缺乏鈣質。建議可食用傳統製豆腐(板豆腐),因其在製造過程中有加入石膏做凝固劑,添加的硫酸鈣就含有鈣成分,除此之外,豆花、豆干、黑芝麻、杏仁果、海藻類等含鈣食物都可以多攝取。選擇加鈣植物奶,搭配麵包、燕麥等一起食用。另外,民眾還可以選購標註「加鈣」的植物奶,購買前要看食品成分標示,是否含有碳酸鈣或磷酸鈣,搭配麵包、燕麥等食物一起食用,能讓植物奶在胃裡停留的時間更久,吸收率更好,也是多一種補鈣的選擇。更年期素食者如何補充足夠鈣質?沈琍蕓指出,奶蛋素者還有牛奶可以攝取,因此較沒有問題,但是純素的族群就要特別注意多吃上述含鈣的食物。根據衛福部建議,每人每日需攝取1000毫克鈣質,多選擇草酸含量較低、鈣質吸收率好的十字花科,例如,青江菜、花椰菜、抱子甘藍、芥菜、芥藍菜、羽衣甘藍及白菜等,搭配其他含鈣的加工食品或堅果類,並走出戶外,維持每天日曬20分鐘、每周運動150分鐘,行有餘力可以嘗試負重運動,就能讓身體保持足夠鈣含量。全素者建議做骨密度檢測、檢驗體內維生素D含量。沈琍蕓補充,缺鈣的素食者或乳糖不耐症患者、急性骨折、被診斷出骨質疏鬆、腸道對鈣質吸收不佳者,甚至是不愛曬太陽或缺乏運動等民眾,都需要適時補充鈣片、維生素D,讓身體獲得足夠的鈣含量,避免骨鬆。沈琍蕓提醒,風險較高的全素者,建議到醫院做骨密度檢測,或抽血驗維生素D含量。另外,在料理蔬菜時應避免高溫或長時間烹煮,避免造成大量維生素、營養素流失。也需注意不要同時間補鈣跟鐵,因兩者會結合變成化合物,反而抑制吸收,導致兩種營養素都攝取不到。而適當地在食品當中添加鈣粉,也是補充鈣質的方法,例如,在粥、飲品內加入鈣粉,如此可以更加精確且有效率補充鈣質。早晚一杯奶,就可獲得近一半的鈣質建議攝取量。沈琍蕓說,國人普遍缺鈣,依照衛福部資料顯示,女性鈣質的每日平均攝取量為563毫克,只達營養素參考攝取量1000毫克的56%,其中31至50歲女性鈣攝取不足占比高達96%,51至70歲則是88%。可能原因之一是大多數民眾沒有喝奶類習慣,或許是導因於傳言指奶類與過敏有關,或是會造成發炎體質,造成民眾對於攝取奶類愈來愈排斥,提高骨鬆機率。她說,平日飲食多少會攝取到鈣質,建議再額外攝取約600毫克左右,以達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藉由鈣片或牛奶都可以達成。奶類是最容易攝取鈣質的管道,早晚各喝下1杯240毫升的牛奶,就能至少攝取近500毫克的鈣,「可獲得近一半的建議量,所以有喝奶類的人,比較不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2 養生.聰明飲食
不吃肉怎麼補充蛋白質?可透過互補原則:糙米飯加黃豆增營養
全球蔬食風潮漸盛,有人為了環保少吃或不吃肉,有人因為宗教長年茹素,有人為了動保不碰葷食。蛋奶素、五辛素、全素,不管你吃的是哪一種素,都可能因為食物選擇有限、營養識能不足,而造成身體營養素缺乏。如何在不吃葷食的情況下,靠蔬食補足營養缺口?以下就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4大營養素,請營養師給出最全面的攝取建議。長期吃素容易因偏食造成營養缺乏,尤其可替代動物性蛋白質的素食選項有限。成大醫學中心營養師黃薇表示,素食主要分全素與蛋奶素。全素者可多吃豆腐、豆漿、豌豆、糙米、全麥、黃豆、毛豆、黑豆、豆皮等蛋白質較多的植物;蛋奶素的蛋白質來源除了豆類植物,牛奶、雞蛋都是優質蛋白質來源,可以補充不吃肉缺乏的動物性蛋白。黃豆、毛豆、黑豆、豌豆都屬優質蛋白,搭配穀物攝取,營養更完整。黃薇指出,人體的蛋白質組成中,有9種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要從食物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大部分是所謂的「不完全蛋白質」,穀類的蛋白質含較少離胺酸,豆類蛋白質則是甲硫胺酸含量較少。奇美醫院營養科組長賴春宏表示,植物性與動物性蛋白主要的營養成分差異,在於動物性蛋白質多屬於「完全蛋白質」,只有極少數如魚翅、蹄筋等為不完全蛋白質。而植物性蛋白質中,黃豆、毛豆和黑豆都屬於大豆類,其蛋白質含量其實與一般肉類、魚類和蛋類相當,被視為完全蛋白質。近年來受歡迎的豌豆也被視為優質蛋白質來源。而素食者常吃的穀物如糙米、全麥、紅豆、綠豆等,則屬不完全蛋白質,建議全素食可以利用蛋白質的互補原則,例如在糙米飯加入黃豆,提升營養價值。素食者注意食物攝取多元性,蛋白質合成才能順利進行。賴春宏說,當身體需要進行蛋白質合成,特別是對於重要蛋白質如胰島素的合成時,會遵循所謂的「全或無定律」,意思是蛋白質合成所需的胺基酸種類及含量,必須完整齊全,任何缺乏或不足都會影響正常的合成過程,進而導致身體生化代謝異常。許多素食者多以穀類、豆類為主食,賴春宏提醒,應當注意食物攝取的多元性,並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鐵質、鋅以及維生素B12。建議主食選擇可包括紅豆糙米飯、玉米黃豆飯,而主菜則可以以大豆為基礎食材,例如紅燒豆腐、九層塔炒豆皮等料理。而蛋奶素飲食相對於全素者更具彈性,可以增加蛋類料理,例如番茄炒蛋或蔬菜煎蛋等,以確保蛋白質攝取量充足。此外,每日也應攝取至少1.5-2杯牛奶,增加鈣質補充。吃豆脹氣者、乳糖不耐症,要顧及營養更不容易。有些人吃豆類易脹氣,因豆類寡糖較不易被消化,吃豆類容易脹氣放屁,或有乳糖不耐症的人,這些特殊體質的人吃素食要吃得營養更加不容易。賴春宏建議,在選擇豆類食材時,最好是新鮮豆類,不是經過乾燥加工的,因為乾燥的寡醣含量較高,乾豆隨著保存時間拉長,寡醣含量會增加。豆類烹調前應先浸泡隔夜或12小時以上,如果時間不夠,烹調前可先汆燙一下。催芽也可以將寡醣轉化為糖類,但豆子需要完全煮熟。容易脹氣的人,可在飲食逐漸增加豆類攝取量,讓腸道菌有時間適應。剛開始可以嘗試發酵豆類製品和低纖維豆科植物如天貝和味噌、豆腐乳。不過黃薇提醒,豆腐乳的鈉含量高,不建議大量或長期使用。飲用牛奶若有乳糖不耐症的情況,則建議可從少量開始飲用,再慢慢增加至足量。也可選用發酵乳製品例如優格或是優酪乳、低乳糖或無乳糖的乳製品。這些病患 更適合吃植物性蛋白雖然動物性蛋白質含有較多人體必需胺基酸,但有部分民眾因為身體狀況需求,更適合多吃植物性蛋白。賴春宏表示,罹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的患者以及健身愛好者,可在日常飲食中適量選擇含飽和脂肪較低的植物性蛋白。此外,近年來致力於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選擇植物性蛋白食物,也有助於環境保護的倡議。如何減少豆奶類脹氣?1.選新鮮豆類:經乾燥加工後的豆類寡醣含量較高。2.烹調前浸泡:最好浸泡隔夜或12小時以上,或至少在烹調前先汆燙一下。3.從少量吃起:讓腸道菌逐漸適應,或選發酵豆類製品、低纖豆類食物。4.乳糖不耐症者:少量飲用,或選發酵乳製品如優格、優酪乳、低乳糖或無乳糖的乳製品。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04 養生.聰明飲食
銀髮族注意!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常見慢性病要當心,3種飲食技巧幫你控制
隨著時代的進步,醫療水平的提升,國人的平均壽命也隨之增加,但我們不僅要活得長壽,更要活得健康!所以在今天的文章裡,【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要和你一起解析銀髮族常見的疾病,並如何運用健康飲食來協助控制!銀髮族常見3種慢性病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根據國健署公布的「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40歲以上的國人患有高血壓的比率高達38%!除了先天性遺傳以外,肥胖、長期食用重口味及加工食物、缺乏蔬果攝取、久坐不動、吸菸、飲酒等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都是形成高血壓的危險因子。•糖尿病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糖的盛行率約27.84%。糖尿病可分為兩種類別,而銀髮族所罹患的糖尿病通常是由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第二型糖尿病為主,例如長期肥胖、缺乏運動、攝取過多精緻糖與精緻澱粉等,使體內的胰島素無法發揮功能,導致血糖過高進而形成糖尿病。•骨質疏鬆症根據國健署發布的「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發現,65歲以上的民眾,每7個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我們的骨質約在20-30歲時會達到巔峰,之後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急遽流失,再加上牙口功能退化、食慾降低、飲食中缺乏鈣質等因素,導致銀髮族一直都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3種慢性病的飲食技巧一、高血壓飲食原則目前國內外最推崇的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 diet)便是專門針對改善高血壓情況而設計的,其中的一項重點便是飲食中要有豐富的礦物質鉀來幫助調節血壓。因此對於血壓偏高的銀髮族們,日常飲食中可以多吃一些香蕉、菠菜等高鉀食物。二、糖尿病飲食原則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遠離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最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福部國建署建議,糖尿病患者應該遵守定時定量進食與『三少一高』飲食原則:意即「少油、少鹽、少糖」及「高膳食纖維」。因此烹調方式建議多以清蒸、水煮、涼拌的方式來進行;也可選擇燕麥、地瓜來取代精緻澱粉的白米飯作為主食。三、骨質疏鬆症飲食原則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飲食重點在需補充足夠的鈣質,及對骨骼發育有益的營養素如鎂、維他命C、D、K等。所以在日常飲食上建議可加入一把小魚乾、一掌心的堅果及一碗綠葉蔬菜。但對於吃素、牙口功能不佳的銀髮族群,或是想要一次性補充上述全部營養的人,選擇以素食來源製成的複方鈣保健食品來補充也是很推薦的。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輩們豐富的社會歷練與經驗,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給我們許多指引與建議,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能與長輩學習是很難能可貴的機會。在看完今天的文章後,你一定更加懂得如何照顧家中銀髮族的健康!Sean在文章的最後祝大家有個幸福和樂的家庭生活~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08 醫療.心臟血管
高密度膽固醇(HDL)越高越好?如何增加HDL?6QA破解膽固醇迷思
健康檢查看到「膽固醇」項目出現紅字,你知道自己的數值代表什麼嗎?膽固醇數值是心血管健康的指標之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心臟科醫師林威辰參考文獻和門診經驗,以Q&A問答協助民眾認識膽固醇。Q:高密度膽固醇是好的膽固醇,越高越好?高密度膽固醇(HDL)太高太低都不好,過高的HDL也可能與特定心血管事件相關。根據國健署的建議:男性>40 mg/dL或是女性>50 mg/dL。過去西方的大型流行病學觀察研究發現,血清中如果有較高的HDL的人,他們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比較低。整體來說,研究觀察到每上升1mg/dL高密度膽固醇,會下降大約2%到3%的心血管死亡率。只是後續有些大型觀察研究,仍無法證實高密度膽固醇有預測能力,甚至非常高的高密度膽固醇和死亡率增加有關,特別在高血壓病人身上。過高的高密度膽固醇和特定心血管事件機率增加的關聯,目前機制還不清楚。因此簡單的說,高密度膽固醇太高或太低都不好。Q:如何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地中海飲食能抗氧化,運動被認為最有效果。目前已知可以增加高密度膽固醇的方式,主要有飲食、運動和藥物三種。飲食的原則就是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包含蔬菜、水果、堅果類、橄欖油和魚肉,避免紅肉和香腸、培根等加工製品。地中海飲食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會有幫助,可以改善高密度膽固醇功能和抗氧化。過去也有小規模的觀察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改變血脂肪的組成,血中高密度膽固醇在數個月運動介入後提升,甚至被認為比飲食控制更有效。雖然高密度脂蛋白長期被視為血管清道夫,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然而過去數個大型藥物臨床研究,使用菸鹼酸、纖維酸衍生物或膽固醇酯轉移蛋白,有效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數值,但目前並沒有臨床研究可以證明,使用藥物提升高密度膽固醇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Q:提升好膽固醇,就能降低壞膽固醇?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靠史他汀藥物控制。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如運動、減少卡路里避免肥胖,對於血脂肪的組成會有幫助,並降低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提升高密度膽固醇。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壞膽醇藥物的史他汀藥物,也有增加好膽固醇的效果。Q:吃素可以降低壞膽固醇嗎?研究顯示,吃素會顯著降低膽固醇,但不會改變三酸甘油脂濃度。相較愛吃肉類食物,素食者可能可攝取更多的纖維、鎂、鋅、鐵質、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相關研究統合分析發現,吃素會顯著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但不會改變血清中三酸甘油脂濃度。Q:體型偏瘦的人通常不會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低密度膽固醇與體質相關,瘦子也可能膽固醇過高。肥胖被認為與血脂肪異常相關,會造成三酸甘油脂上升、高密度膽固醇下降、低密度膽固醇上升,但總量不會明顯上升。過去觀察研究發現,BMI值小於27的人,隨著體重減輕,血清的低密度膽固醇就越低。但要小心的是,低密度膽固醇受體質因素影響很大,不代表體型偏瘦的人,就不會有膽固醇過高問題。Q:膽固醇的高低與壓力有沒有關係?壓力會使血脂表現不良,需適度運動緩解。有觀察研究發現,壓力是三酸甘油脂和低密度膽固醇上升的危險因子,並且和高密度膽固醇降低有關。研究者建議若有長期工作壓力或慢性壓力的人,要有適度的運動以緩解慢性壓力造成的健康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吳依凡
-
2023-10-06 醫療.骨科.復健
肌少症也可能提高失智風險!長輩開罐沒力、易跌倒 當心是肌少症警訊
台灣民眾年齡隨醫療、衛生及飲食的改善,逐漸邁向超高齡化社會,卻有愈來愈多長輩出現肌少症問題,嚴重影響老年生活。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肌少症可分為營養不良及疾病導致,若發現長輩的行動變慢、肌肉無力難以轉開瓶蓋,以及容易跌倒等情況,應盡速就醫檢查評估。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指出,成年人40歲後,平均每10年肌肉量減少8%,70歲後肌肉流失速度加快,每10年肌肉量減少10%。在40歲後,每10年大腿肌肉量最多下降15%,而70歲後最多會下降40%,容易出現肌少症症狀。行動變慢、開罐沒力 可能是肌少症警訊肌少症不只會導致高齡者行動能力下降,增加跌倒風險,也會連帶影響身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因缺乏刺激及動得少,而提高失智風險。詹鼎正指出,長輩有肌少症,可能會莫名其妙變瘦,或體重不變但因肌肉無力而出現握力變小、走路變慢等情況。一般懷疑長輩有肌少問題,詹鼎正說,可從長輩出現行動變慢,身體缺乏力氣,可能連開罐頭或擰毛巾都須協助等狀況判斷。不過,肌少症是「果」,通常是其他問題或疾病造成肌肉減少所致。除了動得少、吃得少造成肌少症,其他如癌症與糖尿病等也可能導致。詹鼎正建議,高齡者若有相關症狀,可至高齡醫學科或復健科進行周全的檢查與評估,搭配營養師建議飲食做調整,努力補充蛋白質及重量訓練。一般肌少症約經過3個月至半年時間訓練及追蹤,有機會恢復肌肉量,但絕對無法一蹴可幾。多爬樓梯、抬腿可訓練肌力國健署建議,想訓練肌力與肌耐力,可以爬樓梯、抬腿及使用彈力帶等方式練習。若有肌少症的長輩為長照2.0協助的患者,亦可評估使用ADLs復能照護,由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協助規畫復健及運動。至於不少長輩吃素是否較容易得肌少症,詹鼎正表示,重點應在於蛋白質總量攝取,即便吃素也可能從豆類、堅果及燕麥等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針對其他像是糖尿病患者怕吃多,則建議患者應有足夠營養,千萬不能太挑食或吃太少,若有疑慮可向醫師或營養師詢問。
-
2023-09-3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太太吃鍋邊素,老公吃鍋邊草!
老公me too,事情爆發,老婆大發雷霆,問原因。老公:「你吃鍋邊素,菜都被你吃光了,我吃鍋邊草有何不對?何況草也是素的啊!」近年來吃素蔚為時尚,有些人是宗教理由,有些人是為了健康理由。話說有一病人失血,需輸血,病人一直問:「請問輸的血是素的嗎?」阿彌陀佛,目前捐血中心的血沒有這樣分啊!古人說:「肉食者鄙,未足與議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在表示自古以來,肉食是人類的天性,因此古人碰到大典要潔身自愛,齋戒三天,表示古人也知要潔身,必須少吃肉,避免殺生,心理坦然一點。吃素的人一定要吃蛋或牛奶,因為植物性蛋白缺乏人體新陳代謝中所需的兩種氨基酸,因此對人體健康而言,飲食均衡是必須的原則,因不同食物有不同的氨基酸,大魚大肉吃太多,一方面營養過多,造成動脈硬化,容易造成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多吃蔬食可避免這個副作用。由此觀之,老婆吃鍋邊素,老公吃鍋邊草,由字面上而言都是有益身心健康,只是如果吃的鍋邊草,不是真的草,而是人這種美麗的動物,就會發生家庭糾紛,甚至付出不少代價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9-29 養生.聰明飲食
疲倦、頭暈...你可能是缺鐵了!補鐵食物有哪些?16種「含鐵食物」排行大公開
國健署表示,缺鐵是世界各國共通的公衛營養議題,幼兒、兒童、青少年、育齡婦女和孕婦都是缺鐵高危險群。而缺鐵會造成頭暈、疲勞等症狀且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鐵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缺鐵不僅會造成頭暈、疲勞,長期缺鐵還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國健署表示,缺鐵是世界各國共通的公衛營養議題,幼兒、兒童、青少年、育齡婦女和孕婦都是缺鐵高危險群。缺鐵症狀有哪些?補鐵食物有哪些?每日鐵的建議攝取量多少?本篇讓您一次看懂含鐵食物排行。鐵質對人體的功能人體無法產生鐵,需從飲食中獲取,若每日鐵攝取量少於每日消耗量就會缺鐵。鐵是組成紅血球的主要元素,可幫助血液將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肌紅蛋白可幫助肌肉儲存氧氣,鐵質為肌紅素的成分之一;鐵質有助於免疫系統維持正常運作,以抵禦外來病菌;鐵也是身體許多酵素不可或缺的分子結構。鐵的每日建議攝取量根據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鐵質每日建議攝取量如下:年齡/鐵每日建議攝取量(mg).0~6個月:7 mg.7個月~9歲:10 mg.10歲~18歲:15 mg.19歲~50歲:男-10 mg;女-15 mg.51歲以上:10 m國健署也提醒,由於飲食中鐵質攝取量不足以彌補懷孕、分娩失血及泌乳時的損失,建議從懷孕第三期至分娩後兩個月內,每日應另以鐵鹽供給30毫克之鐵質。缺鐵症狀缺鐵會導致疲倦,但大多人很少意識到是因為鐵不足引起。根據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之陳炯瑜醫師表示,缺鐵有可能造成以下症狀:.指甲容易斷裂:指甲變薄、容易斷裂或凹陷。.臉色蒼白:缺乏血紅素會影響肌膚顏色,蒼白、沒有紅潤感。.常常疲累:缺鐵會影響細胞能量供應,易有疲累感。.心悸:血中氧氣不足,心臟跳動速度加快,就會出現心悸問題。.掉髮:缺乏鐵質會導致毛囊無法獲得充足氧氣和養分,容易掉頭髮 。.容易喘:如果連走路都會喘就有可能是身體缺鐵造成的。 不寧腿症候群:患者覺得腿部麻麻癢癢,如同有螞蟻在爬,目前研究認為缺乏鐵質也可能會導致不寧腿症候群。 頭暈、頭痛:血液攜氧量變少導致腦部供氧不足,容易讓腦部血管擴張,進而出現頭暈、頭痛。另外,長期缺鐵可能造成缺鐵性貧血,可能出現疲勞、虛弱、頭暈、注意力不集中、怕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皮膚蒼白、脫髮、指甲脆弱,以及異食癖(如:冰塊或其它非食物物品的渴望)。補鐵食物有哪些?含鐵食物排行由於鐵是吸收率最低的必需營養素,建議攝取量是生理需要量的五倍以上,加上女性因生理特質與懷孕需求,需要量通常比男性為高。蘇祺媛營養師發文分享動物性、植物性含鐵食物排行: 影響鐵吸收的7大因素明明有吃含鐵食物,為什麼還會缺鐵呢?以下7點都可能是影響鐵質吸收的原因:.食物形態:動物性食物的鐵大多為血基質鐵,比植物中所含的非血基質鐵的吸收率更高。.維生素C:可增加非血基質鐵的吸收。.酸性物質:胃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等酸性物質,可增加鐵質吸收。.身體對鐵的需求:體內缺鐵時,鐵的吸收率會加倍。.草酸、植酸、單寧酸:蔬菜所含的草酸,全穀類、豆類、核果類所含的植酸,以及茶和咖啡所含的單寧酸,都會與鐵結合而降低鐵的吸收。.過多其它礦物質:過多的銅、鋅、鈣等,也會使鐵的吸收降低。.過多纖維:過多纖維在腸道中與鐵結合,會降低鐵的吸收。補鐵過量當心6大副作用透過天然食物補充鐵質並不會過量而產生毒性,但大量服用鐵劑,則可能造成腸黏膜出血、血氧過少、代謝性酸中毒及腎功能衰竭等,若長期高劑量使用鐵劑則會造成血色素沉著而引起肝硬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期刊也曾指出:攝取含有25毫克或以上的鐵質補充劑會降低鋅的吸收和血漿鋅濃度,且高劑量鐵補充劑會引起胃腸道反應,包括:胃部不適、便秘、噁心、腹痛、嘔吐及腹瀉,建議從飲食中補充鐵,可減少這些副作用發生。參考資料:台中榮民總醫院、Healthdirect、國民健康署延伸閱讀:.貧血有哪些症狀?貧血該怎麼吃?肉食與蔬食補血食材排行榜.吃素、女性易缺鐵?櫻桃能補血?一圖看營養師「素食補鐵清單」.頭暈全身無力怎麼辦?改善貧血不只補鐵,5營養素助恢復好氣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2 養生.聰明飲食
你的飲食決定你的健康!台灣腸癌患者日增,中醫師教你如何選擇一日三餐
當一位精力充沛的體育老師突然失去了平常的體魄,你會想到什麼?阿強,五十多歲,平時體格健壯,卻在短短半年內減重了十二公斤。每當他看到帶血的便便,他都認為那是因為火氣太大引起的痔瘡。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家人的堅持下,阿強終於去了醫學中心進行檢查,結果震驚了所有人:他患有大腸癌二期。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和資深醫藥記者王瑞玲在《讓腸胃動起來》這本書中,不僅談到了這個真實的故事,還深入探討了如何維護腸胃健康。大腸癌全球奪冠,名人如豬哥亮遺憾留世界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多年來在台灣的發生率始終是癌症排行榜的第一名,更是高居全球第一。會發生原因與飲食習慣、運動量少、菸酒、遺傳基因、肥胖有極大的關聯。在演藝界或政商界等名人如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汪笨湖皆因罹患大腸癌而離世,可惜的是,他們都是拖到末期,轉移至腹腔、肺臟或是肝臟,最後不幸併發肝衰竭或者是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多元化飲食,成為罹癌致病殺手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早已和我們過去小時候不同,有著很大的改變,也因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選擇多元,快速的飽餐一頓遠比均衡飲食來得重要,因此像速食、燒烤、油炸類等飲食便相當盛行,相對的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就經常被忽略,這也是為什麼大腸直腸癌的人數是一年比一年多的,甚至已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一名。便便小改變,大腸癌先知道?大腸癌在早期往往不呈現明顯症狀,但透過某些體徵,如排便習慣的改變、便便的形狀或質地的變化、便血、排便時伴隨黏液、不明原因的貧血或體重減少等,可以提早識別。而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包括五十歲以上的男女、曾患有大腸癌或其他特定疾病的人、一等親中有相關疾病歷史者,以及生活習慣如經常攝取不健康飲食或嗜菸酒的人。為了自己的健康,我們必須密切注意上述的警示跡象,並針對高危險群的特質進行自我檢視。預防大腸癌發生,應從飲食著手要預防大腸癌,首先要從飲食開始。雖然補充膳食纖維和吃多蔬果被認為是健康的選擇,因為它們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有抗氧化的作用,但僅依靠這些方法並不能保證免於大腸癌。有些長期吃素的患者,身體狀況反而不佳,如免疫力低、經常感冒,甚至嚴重貧血。這種狀況可能會導致腸道細胞長時間缺氧,影響身體對抑制癌細胞的自我檢測機制,使得大腸癌風險增加。此外,流行的生食習慣,特別在女性中,也帶來風險。生食蔬菜不僅可能帶有感染的風險,還可能藏有生物性的危害,如寄生蟲和蟲卵。對於特定群體,如免疫力弱的病人、老人和小孩,生食更是不建議,熟食更為安全。紅蘿蔔是「小人蔘」,菠菜助面色紅潤,養血養顏對於腸癌患者的飲食,本身以能強健中焦(脾胃)為主,促進腸道的吸收力。蛋白質可以提供能量、紅蘿蔔營養豐富,素有「小人蔘」之稱譽,內β胡蘿蔔素為脂溶性營養素,不怕長時間加熱,營養不流失。菠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鐵,也是維生素B6、葉酸、鐵和鉀的極佳來源。其中豐富的鐵對腸癌貧血有改善作用,能令人面色紅潤、養血養顏。做成粥品,也符合腸癌患者飲食宜好消化吸收之目的。郭大維推薦中藥粥品:肉蛋健中粥材料:雞蛋一個,紅蘿蔔三分之一根,菠菜一份,米飯一碗,雞肉湯二分之一杯,鹽巴少許,做法:①將紅蘿蔔和菠菜煮熟後並切成碎丁狀,雞蛋打散備用。②將米飯、雞肉湯和切丁的胡蘿蔔及菠菜倒入鍋中同煮。③煮沸之後再放入蛋糊並攪拌均勻,酌加適量鹽巴調味,即可食用。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節錄:《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3 醫療.消化系統
李芳雯飲食清淡3年長21顆息肉!為何有人特別容易長息肉?醫分享病例曝可能原因
58歲的「內衣皇后」李芳雯2021年腹部長了12顆息肉,隔年(2022年)又發現6顆,兩次都是發現後立即切除。今年她又再度「燒了」3顆小息肉,她表示一切都很順利,唯一就是膽固醇高,強調要更加強注意飲食習慣。李芳雯3年長21顆息肉李芳雯日前在臉書貼出一張豐盛美味的早餐照,並透露:「今年燒了三顆小息肉~就是膽固醇高 (對自己太好了…愛吃鬼),要再更加注意飲食習慣,加強認真運動。」事實上,這是李芳雯連續第三年發現息肉,2021年她說腹部長了12顆息肉,隔年(2022年)又發現6顆,連同今年又3顆,也就是3年長了21顆息肉。去年她還表示覺得內心很不平衡,因為自己平日吃的清淡,內臟類、燒烤、油炸都不碰,也不吃辣,想著有些朋友大魚大肉、菸酒不忌都沒事,自己竟然會長「息肉」!但從今年發文看來,李芳雯已經很淡定,而且息肉的數量也逐年減少,顯然有在「控制」。而為何李芳雯會不斷長息肉?李芳雯之前受訪透露,連醫生也納悶,最後只能判斷或許與家族遺傳病史有關,「爸爸是肝囊癌過世,媽媽糖尿病,都在睡夢中安詳走的,但也無從查起,所以我也無解」。【延伸閱讀】內衣皇后李芳雯大腸長12顆息肉 切除1年復發又冒6顆讓她驚呼為什麼一般我們都以為,嗜吃肉的人才會容易長息肉,其實像李芳雯這樣,飲食清淡卻仍長息肉的例子也所在多有。甚至過去我們也聽過一些常年吃素卻仍得大腸癌的病例。到底要如何預防?醫分享鋸齒狀腺瘤症候群病例 基因變異不斷長息肉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醫師葉秉威也在臉書《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發文分享一個已追蹤4年的病例,每一年都切10-20顆息肉。雖然有越切越小的趨勢,但總是無法停止追蹤。該病患也跟李芳雯一樣,「菜吃很多、肉吃很少、也不抽菸喝酒,更不是胖子…」因此跟醫生抱怨「為什麼我這麼會長息肉?」葉秉威說明,該病患是「鋸齒狀腺瘤症候群 (serrated polyposis syndrome)」,因為基因變異的關係會不斷的長出息肉。根據目前診斷標準,全大腸累積超過20顆以上就可以符合診斷,而他的息肉量早就遠遠的超過。鋸齒狀腺瘤症候群未來發生大腸癌的比率約25%-40%。幾乎每三個病患,就有一個未來會發生大腸癌。而其一等親,也有非常高的機率會罹患相同症候群及曝露在大腸癌風險。偏偏這種息肉,常常蓋了一層黏液,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誤以為殘便,被視而不見。且這種息肉用糞便潛血篩檢效果差,較適合的檢驗方法就是定期做大腸鏡,發現息肉立即切除,才能預防大腸癌發生。葉秉威呼籲,40歲就應該開始定期做大腸鏡篩檢。鋸齒狀息肉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根據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曾受訪指出,大腸息肉根據癌變機制,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無蒂鋸齒狀腺瘤和傳統鋸齒狀腺瘤,後兩者有癌變的可能性。提醒當出現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有可能為腸息肉所致,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並遵守醫囑治療,並定期追蹤,才能降低息肉癌變的可能性。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葉秉威也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多數大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因子都類似,不外乎和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等有關,但鋸齒狀息肉更和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關,也就是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此外,有家族史更要特別留意。總之,若僅吃素或飲食清淡,卻沒有注意養成良好生活型態,沒有定期做大腸癌篩檢,仍有可能罹患大腸癌。【延伸閱讀】腸道老化的頭號公敵 醫師:這些人的腸道更容易長息肉關於息肉你該注意腸道息肉分三種1.發炎性息肉:又稱為偽息肉,因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新生的黏膜過度生長所致。2.增生性息肉:是常見的息肉,無須切除,但需定期追蹤其變化。3.腺瘤性息肉:惡變風險最高的息肉,發現了一定要切除並追蹤。常見症狀: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危險因子:遺傳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40歲以上看完整疾病百科/大腸息肉【資料來源】.李芳雯臉書.臉書粉絲專頁《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08 養生.聰明飲食
長期吃素竟失智!原來是缺乏維生素B12,多吃這類食物可補足
許多人因為健康或各種因素而吃素、吃蔬食,演藝圈大咖藝人如張學友、劉德華等,也都是長期素食者。不過醫師提醒,長期吃素容易造成維生素B12缺乏,你可能沒想到,吃素可能讓你吃出失智症來!失智症的致病因子很多,有醫師曾分享,神經內科門診常見一種因缺乏維生素B12,引發記憶力衰退、出現早期失智症狀的病人。而大部份的失智症類型病況是愈來愈明顯,也不可逆;所幸這種飲食失調造成的失智,藉由飲食及B12的補充可改善及逆轉。可逆性失智症7致病因子(1)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2)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3)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4)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5)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6)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7)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看完整疾病百科/失智症哪些人容易缺乏維生素B12?1.吃素者B12在動物性的蛋白中含量較豐富,例如魚肉蛋奶製品,B12缺乏常見於吃素者,長期吃素較容易造成維生素B12缺乏,導致貧血、手麻腳麻、記憶力衰退、失智。2.飲食過度清淡,幾乎不吃紅肉者有些人上了年紀可能因為牙口不好、食欲較差,也覺得應該要「養生」,飲食變得特別清淡、不吃肉,這也容易缺乏維生素B12。3.長期用藥者:使用胃藥、雙胍類糖尿病藥或多重用藥患者,也會因藥物影響維他命B12吸收,出現缺乏現象。缺乏維生素B12會出現哪些症狀?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只會感到倦怠。如果長期缺乏維生素B12,未及時補充或以藥物治療,就可能導致永久性神經病變,如失智症。●症狀輕者:疲倦無力、貧血、舌頭發炎、胃炎、記憶減退●症狀嚴重者:神經病變,出現腳麻、無力和疼痛,有的病人會出現走路像企鵝的類似小腦病變等步態不穩。另有的甚至會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導致失智症。憂鬱、精神混亂等。素食者缺乏維生素B12,飲食如何調整?吃素者容易缺蛋白質、B12、鐵質、鈣質等營養素。國健署的「素食飲食指南」建議,素食者每日飲食指南需涵蓋之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蛋)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補足各種所需營養素。素食者每日蔬菜類攝取建議至少包含 1 份深色蔬菜、1 份菇類及藻類食物。每日熱量攝取 1200 大卡者,建議至少包含 1.5 份為深色蔬菜。每日至少攝取一份海藻類並使用加碘鹽,以增加碘的來源。在B12方面,藻類中紫菜的維生素 B12 含量多,可藉由攝取 0.3 份乾紫菜(約 3 公克,1張海苔壽司皮大小)獲取足夠的維生素 B12。平常可多吃海苔、紫菜、昆布等,如一天吃1張捲壽司的海苔,量就差不多足夠了。此外,營養師也建議,多喝優酪乳、牛奶也有助補充。【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02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對身體有益無害? 外國研究:素食者「這裡」骨折風險恐增5成
健康飲食和良好生活習慣對於骨骼強度非常重要,但1項新研究發現,雖然素食被認為有助於預防癌症、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多種疾病,但可能會增加男性和女性髖部骨折的風險。吃肉比吃素好? 研究發現吃素導致髖骨骨折風險增研究顯示,食用素食的女性髖部骨折風險增加,但目前尚不清楚具體的原因。由於評估素食對男性骨骼強度影響的研究結果尚無定論且規模較小,所以來自英國利兹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團隊決定進行1項大規模研究。研究人員評估了來自英國生物庫項目的413,914名參與者,並收集了他們的飲食內容細節。參與者被分類為經常食肉者(每週食肉5次以上)、偶爾食肉者(每週食肉少於5次)、魚素者(食用魚但不食肉)和素食者(食用乳製品),結果發現參與者中共有3,503例髖部骨折案例。此外,研究還發現,素食者髖部骨折的風險增加了50%,而魚素者髖部骨折的風險則略高於經常食肉者,共增加了8%。專家分析素食者髖骨骨折原因 與BMI指數較低有關該研究的首席作者詹姆斯·韋伯斯(James Webster)是食品科學與營養學院的博士研究生,他表示,在人口老化的社會中,髖部骨折可說是1個日益嚴重的問題,而且可能會讓身體更加虛弱,並影響生活品質。然而,這項研究並不能否定素食飲食對整體健康益處,詹姆斯·韋伯斯說明,素食對人體的健康益處,包括降低罹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仍然超過髖部骨折風險。這項研究顯示,儘管素食者面臨比食肉者高出50%的髖部骨折風險,但在這10年內,每1000人中僅多出3例髖部骨折。研究人員認為,雖然素食飲食具有益處,但無法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的蛋白質,可能就是骨骼強度下降的原因。詹姆斯.韋伯斯補充說明,經過分析後也發現,較低身體質量指數(BMI)可能是骨折風險較高的關鍵因素。此外,素食者達到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的比例,比食肉者低約17%。因此,這項研究想要傳達的信息是,素食者需要確保攝取均衡的飲食,重點在於飲食中需有足夠的蛋白質,並保持健康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才能有助於素食者維持健康的骨骼和肌肉。延伸閱讀:.素食者也要小心糖尿病! 專家曝「2高1低」食材陷阱恐惹禍.吃素會營養素不夠,需補充保健食品?醫:植物性飲食好處多.都長年吃素了,怎麼還會得大腸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