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 科別.感染科
搜尋
加護病房
共找到
1128
筆 文章
-
-
2021-01-12 科別.心臟血管
他停止呼吸心跳近1小時 大千醫護救回彷如重生
一名羅姓男子去年11月因急性心肌梗塞,停止呼吸、心跳近一個小時,過程中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醫護團隊不斷搶救,住院2周健康出院,恢復正常上班,病例相當少見,他彷彿重生,大千醫院今天為他辦理「慶生會」,縣府秘書長陳斌山等人,肯定羅男是苗栗急重症救護能力的最好見證人。苗栗縣鄉親殷殷期盼縣內醫療急重症救護品質,大千醫院前年底獲衛生福利部核定重度急救責任醫院,今天這場重生「慶生會」別具意義,縣府秘書長陳斌山、衛生局長張蕊仙等人都到場,羅男因上班,由太太蔣春花及親友代表參加,並感謝醫療團隊搶救,讓羅男重獲新生。羅男去年11月間在家中突感不適昏倒,緊急送到大千急救,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檢查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歷經近1小時的心肺復甦術(CPR)及電擊,成功恢復心跳及血壓後,立即進行心導管治療,打通阻塞的血管,並接受48小時的低溫療法,住院2周後康復出院。大千心臟內科醫師江佳鴻指出,羅男有高血壓、糖尿病及膽固醇過高的病史,且有抽菸的習慣,3個多月前曾因反復上腹痛到診所就醫毫無改善,急性心肌梗塞當天早上他覺得胸悶痛、冒冷汗,且突然暈倒,家人第一時間緊急CPR,並送醫持續搶救,成功恢復生命跡象。大千加護病房主任鄭恩宗表示,低溫療法可以減少大腦的電氣活動,同時下降全身代謝速率和氧氣消耗量,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可以有效改善心跳停止病人的存活率及神經學預後,羅男接受48小時的低溫療法後,第3天順利清醒,身體恢復如同正常人,臨床病例少之又少。
-
2021-01-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研究:安挺樂等關節炎藥可降新冠肺炎死亡率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等團隊研究發現,對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包括日本製的安挺樂以及sarilumab,將可降低死亡率約7個百分點。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等研究團隊在網站上發表此一研究成果。研究團隊以罹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須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的重症患者約800人為研究對象,對其使用日本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安挺樂靜脈點滴注射劑(Actemra,學名Tocilizumab),以及類似藥物sarilumab。結果發現,沒有使用安挺樂等藥物的約400名重症患者中,死亡率為35.8%;另外約350名使用安挺樂等藥物的重症患者,死亡率為28%,死亡率降低了約7個百分點。sarilumab也被發現類似的效果。此外,使用這類藥物,可讓患者在加護病房的治療期間縮短約10天。安挺樂是大阪大學特任教授岸本忠三的研究團隊與中外製藥公司共同開發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具有抑制免疫細胞失控攻擊自身細胞的「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作用。報導指出,英國政府採納這項研究結果,在網站上標註推薦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使用安挺樂等藥物。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7日曾公開表示,目前發現兩種藥劑安挺樂與sarilumab,在臨床上能夠降低病患死亡率達1/4。這兩種藥的效力差不多,但要價並不低廉,每名病人約需要花費750至1000英鎊(約新台幣2萬8000元至3萬8000元)。不過比起加護病房每天2000英鎊花費仍相對便宜。
-
2021-01-09 新聞.生命智慧
人類的生命力比你想像的還要堅強 台大醫施景中分享7個生命的奇蹟故事
人類很脆弱嗎?不,人類的生命力比你想像的還要堅強!台大婦產科主治醫師施景中時常在臉書上分享他的行醫經歷及所見所聞,其中不乏許多暖心的故事。他與他的孕婦病患說:「人類沒那麼脆弱」,並且分享至今諸多行醫的奇蹟經歷,但礙於以前沒有臉書、也沒寫日記的習慣,導致自己並沒有把所的案例都記錄下來,只能簡單憑回憶分享一些還有印象的(包括聽來的)故事。這些例子讓施景中讚嘆造物者的神異大能,感動人類生命的奇蹟。 1.擋不掉的緣分:大約20年前,一個孕婦吃了RU486,結果也出血了,她以為已經流掉了。結果一直到20週有胎動了,才發覺糟了。但胎動的強烈心理聯結,讓她也不想把小孩拿掉,於是到我這裡來檢查。到足月時,我幫她生下這個寶寶,起碼產後回診時她告訴我小孩都健健康康的。現在小孩可能已經上大學了吧。2.產婦的奇蹟:台中一位前輩,曾處理過一個非常棘手的廣泛侵襲性植入性胎盤。開了很一整天,血根本無法止住,最後跟家屬解釋生還機會渺茫,送入加護病房做輸血及其它支持性治療,準備在ICU宣告。第二天先生請了禮儀公司社和道士來了,準備和太太道別。這位前輩陪同去看了產婦一眼,產婦握著他的手,前輩從產婦手中的熱力,覺得不能就這樣放棄她,於是又進刀房,一奮戰又是開到當天的傍晚。孕婦終於救回來了,前後輸血大約7萬西西。但圓滿了三個家庭。3.胎兒胼胝體缺損長大變天才:我有許多孕婦因為胎兒胼胝體缺損轉來,但也有許多家庭選擇將這類胎兒中止妊娠。但美國有一個人名叫Kim Peek,他不但是完全型胼胝體缺損,還合併很多腦部異常。但他的頭腦比我們大家都好的多。根據維基百科,「他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讀書時每頁只需要約10秒鐘,然後將看到的東西全記下來,其內容從歷史、文學、地理、數字到體育、音樂和年代。在他的記憶中存儲著約1.2萬本書。他對125年內的文獻資料瞭如指掌。他還有非常高的心算能力。」因他的故事啟發,美國導演拍出的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雨人 rain man」,就是以他為藍本寫的劇本。4.透明中隔缺失兒健康成長:透明中隔缺失的胎兒也常被轉來,也有許多因此被中止妊娠。我碰過的一個透明中隔缺失的胎兒,解釋了各種可能性之後,媽媽留下了他。一直到他唸幼稚園,我和母親聯絡,知道他是一個健康聰明的小孩。5.天性心臟病者平安長大:一個先天心臟病、極端法洛四重症的孕婦,小時在中部,無法開全矯正,醫師當時只做了血管分流的治標手術。從此孕婦一路平安順利成長到結婚懷孕才出狀況。當來我們這裡檢查時,當時的分流血管(B-T shunt)差不多已經完全阻塞了。當然現在也讓我們的醫龍黃書健醫師做了全矯正。6.重度水腦者也能跟正常人一樣:大約20年前看的國外新聞,一個數學和物理的雙料博士,擁有高超的智力,結果接受CT檢查意外發現,他是個嚴重水腦,腦部皮質根本所剩無幾。無獨有偶,根據外電報導,一個法國的政府公務員,結了婚生了三個小孩,生活功能全部正常,有一次生病,做了腦部CT,發現也是重度水腦,腦部空空的,只剩下薄薄一層皮質。7.羊水栓塞孕婦搶救成功:一個孕婦羊水栓塞轉來,沒有自發心跳,前後加起來總共歷經一個小時20分鐘CPR,經我們團隊奮力救回,最後孕婦順利出院。還常常會回來探望我。而網友也紛紛在施景中臉書貼文下留言,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感謝醫師激勵人心的分享、讚嘆生命的奇蹟。貼文也釣出當時接受醫師治療的案例3(胎兒胼胝體缺損)母親親自回覆:「我是3!(舉手)當時被轉診至台大,凌晨4點半站在常德街門口,當時您看一下超音波照片說:這依我看,沒事啦!為了安心起見還在下診後幫忙再確認一次,隔一個月也再次約診追蹤。之後的產檢您一直鼓勵我,寶寶以後會很聰明,在孩子出生後也是一直鼓勵安慰我。哥哥如您說的很聰明,兩歲認國字單字,現在三歲已可閱讀短篇文章。謝謝您那堅定溫和的語氣,給我無比的勇氣去相信。」施景中說道,至於自己的行醫記錄,還有太多太多的事,當年碰到只是驚訝,覺得人的生命力怎麼這麼強,可惜沒有全部記下來。只能讚嘆造物者的神異大能,或人類演化臻萬物之靈的巧妙結果。
-
2021-0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發燒感冒腹瀉,到底何時會好?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介紹「急診處」的功能與實況。一位急診專科醫師介紹急診處如何分辨病情的緩急輕重,以幫忙一般大眾了解「什麼情況到急診處尋求醫療是合宜的」;一位對急診處頗有經驗的社會人士由病人的立場,分享他對急診處運作的了解,說明怎樣決定自己或家人是否需要緊急送到「急診處」才能得到即時的醫療照顧;最後由另一位急診專科醫師說明一些讓病人自以為「急症」的可能原因以及處理辦法,以避免到了急診處,非但得不到自己以為應該得到的緊急治療,反而在急診處空等、焦慮、受氣。我們期待不久可以收到更多社會大眾分享急診處的經驗,促成醫病之間更理想的互相了解。「醫生,我發燒合併全身痠痛…… 」 「我覺得頭重腳輕,全身沒有力氣。」 「我喉嚨痛,鼻塞流鼻水……很不舒服。」這些症狀主訴,是一般診所或急診室常見的情景之一,在醫生診視過後,通常會診斷為感冒、流感、若是合併腸胃道症狀,如輕微腹瀉,腸胃型感冒也是常用的俗稱之一。要知道,傷風感冒其實是各種病毒所導致的症狀組合之一,而不同種類的病毒會導致不同的症狀組合。舉例來說,感冒最常見的鼻病毒,會導致喉嚨痛、咳嗽、鼻塞、流鼻水等,而每年均有疫苗的流感病毒,則是以高燒,乾咳及全身肌肉痠痛為表現。除此之外,上吐下瀉、合併輕微發燒可能是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導致的病毒性腸胃炎,若是就診時只有發燒,沒有任何附屬症狀,即便在詳細的診治之下,也很難斷定造成發燒的病毒是哪一隻。不過,這些常見的病毒感染所導致的病症,在醫學上多屬於自癒性,也就是隨著自然病程發展,大多數人都能順利痊癒。因此常常會有民眾感冒發燒換了三四家診所,最後到大醫院的急診室掛號才痊癒,其實,並不是因為大醫院的醫術比較高明,而是因為在往返奔波的期間,感冒病毒已經走完自然的病程,正好在第五天的時候痊癒。換句話說,對抗病毒真正的武器,是靠前端的預防,以及自身的免疫力。若不幸中標,醫療上的藥物多是以症狀控制,減少不適感為主。當然,有通則就會有例外,病毒感染也有較嚴重的時候,例如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在初期的發燒症狀以後,可能會進入肺部廣泛發炎及呼吸衰竭,而即便是流感病毒,少數的病人也會合併重症,產生心肌炎或肺炎,甚至有插管入住加護病房的需要。除此之外,病毒感染後也有一定的機會導致續發性的細菌感染,因此症狀持續加重時,還是需要特別留意並主動就醫。那究竟對一般民眾而言,感冒需不需要看醫生?在日常生活可以維持,食衣住行不受影響的前提下,感冒症狀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就醫,不需立刻到急診室。反之,如果吃不下飯、下不了床、沒力氣上廁所,代表疾病已達一定的嚴重程度,就算是小感冒也可能產生大問題,還是需要到醫療院所就診評估才行。總而言之,傷風感冒泛稱各種病毒造成的發燒及上呼吸道症狀,最好的對策是透過戴口罩勤洗手來預防。行有餘力之餘,則可以閱讀各種保健知識及常見疾病的衛教須知,妥善做好健康管理及自我保養,也能有效地減少罹患感冒或輕症感染的機會。而若不幸染病,也記得要做好個人衛生,避免散播病毒,並且依自身症狀決定是否在家觀察或及早就醫,以保健康平安。
-
2021-01-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CDC:輝瑞疫苗嚴重過敏比率是流感疫苗10倍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官員今天表示,近190萬人接種輝瑞&BNTCOVID-19疫苗後僅21人出現嚴重過敏,雖是流感疫苗的10倍,但接種仍利遠大於弊。法新社報導,CDC資料顯示,去年12月14日到23日共為189萬3360人施打輝瑞(Pfizer)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聯合研製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通報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僅21例。CDC官員梅森尼爾(Nancy Messonnier)告訴記者們:「這相當於每施打100萬劑平均會出現11.1例嚴重過敏。」相較於流感疫苗平均每施打100萬劑僅約1.3例嚴重過敏反應,目前輝瑞&BNT疫苗引發嚴重過敏的比率約為流感疫苗的10倍。即便如此,梅森尼爾補充說,其實輝瑞&BNT疫苗引發的嚴重過敏「仍屬極為罕見」,人們最好還是接種疫苗,特別是在疫情大流行對健康危害更大的情況下。她說:「幸運的是,我們知道如何治療嚴重過敏反應,也都有在接種現場做好相關準備,隨時能為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治療。」根據CDC資料,21例嚴重過敏反應出現的年齡層從27歲到60歲,中位數為40歲,有19例接受腎上腺素治療。19例(約占90%)發生在女性接種者,接種後會出現過敏症狀的時間從2分鐘到150分鐘都有,中位數為13分鐘。21例中僅4例需住院,當中3例進加護病房,17例是在急診室接受治療,截至這份研究發表時,20例已出院回家或已復原,沒有致死案例。嚴重過敏反應症狀包括起疹子、吞嚥困難、舌頭或嘴唇腫脹、蕁麻疹、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噁心以及持續乾咳。有關單位建議有過敏史的人避免接種目前獲准的輝瑞&BNT、莫德納(Moderna)疫苗,也要求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別接種第2劑。「華盛頓郵報」指出據他們彙整的資料,目前美國平均每天約2670人染疫病故,在CDC這份研究完成後,後來又發生數例嚴重過敏通報,讓總數來到28例。
-
2021-01-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警告:疫苗扭轉疫情前 恐有半年最艱困期
世界衛生組織(WHO )專家今天警告,在疫苗扭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前,2021年可能會有6個月「最艱辛的道路」要走。法新社報導,WHO主管COVID-19的流行病學家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表示,有許多國家的疫情極度令人擔憂,而且可能惡化。她說:「有幾個國家的傳染情況真的很嚴重,尤其是在歐洲與北美洲,就病例、住院與入住加護病房病例而言,有些國家的統計數字真的很驚人。」科霍芙在WHO社群媒體頻道的線上活動指出,在耶誕與新年期間串門子,將導致1月確診病例再度攀升。她說:「我們將開始觀察到這種狀況,接下來幾週將看到病例攀升。在許多國家,疫情會先惡化,之後才會好轉。」WHO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Ryan)說,疫苗上月陸續上市,各界對疫情改善開始有了期待,但大家還是不能對防疫鬆懈。他說:「我們經歷了一整年的疫情,這真的是場很漫長的戰鬥。我們前方還有一段3到6個月艱辛道路要走,但我們可以辦到。」萊恩說:「裝甲部隊(指疫苗)正趕來,但對全球大多數的民眾來說,援兵現在還沒抵達。」
-
2021-01-05 新聞.元氣新聞
史上最晚 本流感季首例重症 北部7旬婦沒打流感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威脅,人人自危乖乖戴口罩,過去季節性的傳染病如腸病毒、流感都幾乎消失,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國內出現今年流感季首例流感重症,為一名北部77歲女性長者,據悉,其未接種本流感季流感疫苗。疾管署籲,公費流感疫苗還有存貨,符合資格者應儘速接種。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該婦人感染A型H3N2病毒,12月底發病,目前是否仍在加護病房及其症狀暫無資料,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補充說明,今年是歷年來比較晚出現的重症,而且才一例,過去流感重症部分通常不會有更多資料,死亡個案才有疫調。本流感季出現第一個重症,是否意味國內民眾衛生習慣鬆懈,莊人祥說,今年到前為止都沒有進入流感流行期,但國內一直都有流感,但都在社區散發,沒有造成大流行,每個禮拜醫院都可以驗到個位數的病毒株。莊人祥提醒,因為社區中還是流感病毒,高危險群民眾感染了當然有可能變重症,目前各地醫療院所還有一些流感疫苗,符合公費接種對象可以接種,流感個案也可能從國外進來,但入境都要十四天居家檢疫,所以不會造成傳染,進入室內戴口罩,都是此次流感沒流行原因。莊人祥說明,A型流感分別為H3N2和H1N1兩種,H1N1感染者比較偏年輕族群,H3N2染感年紀比較大,嚴重度也比較大;郭宏偉補充,上周新增一起流感H3N2群聚,為南部某托嬰中心,共五個人有症狀.
-
2021-01-02 名人.黃軒
沒有AND 難有DNR...一位好醫師的願望「願你,願望成真」
我們一生心中,究竟有多少願望呢?我們從小就被希望成為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好員工,好主管..醫生,這個職務也是一樣,尢其是重症醫學專科醫師的我,我每天走入加護病房,我在心中會如此不禁響起那首歌:「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呀,多少祈禱在心中...」是啊!每一個躺在床上的,都是我的病人,在他們未進入病重,病末時刻 : 我和他們只是陌生人一直到了,他們的身體狀況變差,什至病危狀態,他們和我的關係,才由陌生人,變成醫病關係,而這當中,這些無助的生命,那些恐慌的家人,都對我這個素未謀面的重症専科醫師,燃起了非常大的希望,無非就是期待,我把快死掉的生命,可以我的專業,再度搶救回來呀!身為專業醫師,我跟病人和家人都一樣,每次也都帶了許多希望在生活。我真的期盼日常生活都一切順利、我也期盼,我的每位病危病人,都能順利渡過這生死關頭啊!有可能嗎?當我的醫生前輩一個一個又老、又病、又往生去了,我還每天都常被患者問:「為什麼是我得了這個病?」我內心期盼自己無憂無慮、無病無老到終,但事實的殘酷,有時候會譲這些 :期盼,被割上了好幾刀,還留下很多傷口當我的病患,在恐懼下,面對逐漸而來的衰老、面臨一來再來的疾病、更無奈的,要去接受不確定的死亡來臨時,他們的最期盼見到的人,就是我這個重症專科醫師!我常常會私底下心疼,我們的生活教育,都在教如何出人頭地、都在教畢業後要如何突破最低薪;有誰在教我們面對又老、又病、又死呢?有呀 ? 我的護理師如此告訴我,那只是醫學院𥚃教的一堂課。什麼?【一堂課?就可一生受用?】我如此困惑看她問,她也困惑的不知如何回答?我們醫護人員每天面對死亡和重病,都已經如此困惑了,那一般民眾呢?人人一生出來,就已註定要生老病死,人人卻無視生老病死於日常生活,當家人老了、得病了、有人往生了,又如此愴慌失措,只好從家人或自己身上學習面對生死了,而這些的學習往往只有在匆忙情境下充滿了許多無奈,忽然病人往生了,陪伴的人又開後悔了。我的病人女兒說:「後悔就是看自己媽媽一路上凋零、來不及愛到底、無奈自己身體也一直再往下凋零...」沒錯,當她媽媽病危時刻,她自己同時也是晩期乳癌,更何況她的先生,也是晚期肺癌,你們說:對於這家庭,人生還有什麼期盼?她竟回答:「盼,只要睡醒看到早上太陽,就滿足了!」那先生和自己生命呢?她馬上流淚說:「盼: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先生在旁卻跟她說:「不需再盼有什麼,我們已在擁有了。幸福的一生 :有開始、也有了結束,不就是天長地久了嗎?」啊!原來即使夫妻、愛人相處那麼久,對於老病死盼望的觀點也都不一樣的,但彼此都很珍惜,又很悲憂於病重病床的邊緣徘徊。也許中國人在造字時,就已很清楚了。我們說希望,也就是說盼望了!我最喜歡解釋中國字「盼」:「盼」,就是在「目」送下,我們生命始終「分」離,我們卻又如此不捨,才硬又把「目」「分」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大家所「盼」的一切。在【向生往死】的生命路程,如此的不是很完美、卻又如此淒美,至少在這老病死旅程上,一路上我可以目送一人一人的分離,心情會如此不捨和悲苦,若人沒有走完病死,只有生老,這人生似乎又不完美了、但人生若走到老了,就得面對病死,又得如此淒泣,才知原來所謂天長地久,也不過是,生命有了開始,也有了結束,只是人啊,只會開始,不知道如何處理生命的結束呢!我們醫療上的教育,卻往往扣上了好大帽子:「不允許生命結束!要搶救到底!」病人起初也帶了很多期盼來求診,殘酷的:當我不允許生命結束、堅持搶救到底,生命卻往往選擇了它應走的自然法則--生老病死。我的病人呀,在面對重病處理後,人人也一逐漸凋零了。我終於學到了、也知道自然死亡就是美。從此我也盼大家能一路上順心順意。以前我們說的生命終點要好好善終,必須先有【DNR】 ( Do Not Resuscitate ) , 身為重症醫師的我,也越來越熟悉,原來生命要善終,更要在DNR 之前,得先有【AND】(接受自然死亡,Accept Nature Death) ; 這是多年在加護病房病人和家屬教育我的:《沒有AND , 難有DNR》 問我,這重症専科醫師,一生還有啥期盼?只希望身為積極搶救生命的醫師,人人都有AND (允接受自然死亡,Allow Nature Death),允接受自然死亡的希望,這應也是所有人類,共同的最大希望吧!一位好醫師的願望 ( The hope of a good doctor ),不也是人間人人的好願望嗎?是故,我醫者一生悲願請求:願你,願望成真※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1-01 名人.黃軒
冬天最常聽「他健康得很,怎麼會猝死?」5大隱藏式猝死族群
台灣寒流來襲才24小時,全台灣,已有28人猝死。相當於每一個小時,都會有人猝死。我們在急診、加護病房裡,尤其在冬季期間,常常有猝死病人送過來。如果是之前沒有任何病史,沒有三高、無肥胖、沒有抽煙、或喝酒,如果是在壯年時期(<60歲),家人通常會問:「怎麼會這樣?」、「剛剛或昨晚才明明好好的?」、「醫生,他健康得很,你有沒有判斷錯誤,他哪有可能會心肌梗塞?」你看到家人健康,不代表他身體健康,我們知道,典型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包括了年長者、三高者、愛抽烟、愛喝酒、肥胖者。典型5大危險族群1.長者2.三高者3.愛抽烟4.愛喝酒5.肥胖但是,那些看起來好好的,看起來很健康的,也是有「5大非典型」高危險族群的。你自己問問,你身邊一定有這些人:非典型(隱藏式)5大危險族群1.暴飲暴食者對於本來就有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都應該避免暴飲暴食,大魚大肉。在冬季,一般好好的人吃太多,吃太撐,又吃更多油的食物,血流會大量增加到消化系統,心臟負荷量忽劇增、忽大忽小的用力幫蒲收縮,容易使心臟感到不舒服,一旦這些心血管液循環不流暢,容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2.缺乏運動者一般而言,成人只要每週運動累積達150分鐘、兒童每日運動累積60分鐘,就能有足夠的運動量。上班族若低於這些每週運動時間 ( < 150分鐘/週 ) ,其實你已經是「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了。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指出身體運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缺乏運動有關,這只是僅次於高血壓(13%)、抽煙使用(9%)和高血糖(6%)之後而已!別忘了,這些「缺乏運動者」族群,佔了我們的上班族很大的部分呢!※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3.酒/飯後泡澡、酒醉者當人們剛吃完飯時,大量血液聚集在腸胃部位,身體的其他器官處於相對的缺少循環狀態。如果在這時候又去泡澡,又是冬季,洗澡水溫度相對較高,因此會導致除了腸胃部位血流量增加,更全身血管擴張,皮膚和肌肉血流增加,心血管液循環負苛量更有巨大的壓力,也容易負苛過量猝死。4.情緒起伏大者情緒起伏大者,主要會嚴重影響睡眠。當你的生活一直感到「有壓力,不睡覺」,你的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度的反應中,你的免疫系統受到抑制,然後也惡性循環,這些壓力會更大,而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睡眠不足者,易引發心血管猝死相關疾病。5.感冒未癒者千萬不要把感冒當成一件小事,普通的感冒也會同樣在冬天引起猝死,什至病毒會侵犯心肌,引起了心肌炎,或誘發嚴重的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如果感冒當下或在1-3周後,有心悸,胸悶胸痛、手脚浮腫或暈厥的狀況,一定要馬上去看醫師。你是不是高危險族群呢?我指的不是,你們大家一般民眾,叫出來的典型高危險族群:年長者、三高者、愛抽烟、愛喝酒、肥胖者。而是,那些「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暴飲暴食者、缺乏運動者、酒/飯後泡澡、酒醉者、情緒起伏大者、感冒未癒者。日常不良習慣其實這些「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才是真正的最令人,不能接受他們會猝死⋯⋯你的朋友,你的家人,有沒有人,長期處於這些「隱藏式」的風險?或具體説:不良日常生活,決定了這好好的人,會不會容易猝死呢⋯⋯※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1-01 養生.聰明飲食
因為一顆花生,3歲孩童成了植物人!這些食物最好不要給孩子吃
編按:只是吃了幾顆花生,一名三歲幼童竟然變成植物人!高雄長庚兒科加護病房收治三名「花生卡在呼吸道」嬰幼兒案例,其中三歲小朋友因為花生卡在氣管,無法呼吸,臉色發黑,到院前心肺停止,雖經緊急救治仍成植物人。醫師警告,小朋友最好不要吃花生、瓜子或堅果類食等食物。高雄長庚兒科加護病房主任郭玄章說,這名三歲幼童在吃東西時,花生不慎掉入氣管內,當場呼吸困難,嘴唇發紫,臉色變黑,緊急送醫救治,但到院前心肺功能已停止,經插管搶救,目前仍呈植物人狀態,持續昏迷。他進一步指出,該幼童到院時,已沒有呼吸、心跳,急診醫師緊急插管,就醫之前,卡在氣管的花生被擠碎成兩片,掉到右支氣管造成右肺塌陷。急救時,另一片花生又跳到左支氣管,造成左肺塌陷。經過異物夾除手術取出兩片的花生,仍因長時間腦缺氧,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高雄長庚兒科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徐美欣說,臨床發現,造成幼兒呼吸道阻塞的異物,以瓜子、瓜子殼或堅果類食物居多,其中花生位居第一名,提醒家長不要讓幼兒吃花生。事實上,國內外均有幼兒吃花生致命的慘痛報告,徐美欣醫師解釋,因為花生大小與幼兒氣管直徑粗細差不多,容易卡在氣管內,加上花生容易變成兩半,一旦掉入肺部,就會造成呼吸困難。高雄長庚另兩名「花生卡在呼吸道」嬰幼兒案例,一例為家長餵一歲大的小朋友吃花生,花生卡在支氣管,立即出現類似氣喘症狀,緊急就醫,醫師以支氣管夾出碎掉的花生,但部分花生碎屑已經掉入肺部,引發支氣管發炎,住進加護病房觀察,所幸順利出院。另一案例則是五歲幼童偷吃花生,出現呼吸急促、困難,家長以為氣喘發作,送至急診,使用氣喘急救藥物治療,但沒有效果。病童臉部發黑,經過插管,檢查發現,花生卡在支氣管。郭玄章醫師提醒,嬰幼兒因為咀嚼、吞嚥組織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在吃小顆硬物時,很容易嗆到,卡在呼吸道,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吃花生、堅果等食物,也應該避免讓幼兒拿到這類食物。※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因為一顆花生,3歲孩童成了植物人!這些食物最好不要給孩子吃
-
2020-12-31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來襲醫師提醒保暖 出現心肌梗塞症狀要立即就醫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這兩天寒流來襲,氣溫驟降,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心臟科醫師鄧欣一提醒高齡長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作好保暖措施。如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畏寒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或撥打119求助,以免耽誤治療黃金時機。衛福部基隆醫院表示,國人死因統計去年共有近2萬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占所有死亡人數11.3%,高居第2名。基隆60歲王先生在家中出現胸痛、畏寒症狀,還好及時送醫,在黃金時間施作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心導管手術,順利康復。鄧欣一說,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病情持續進展就會發生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分為左前降枝、左迴旋枝及右冠狀動脈3條血管,當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會減少或無法供應心臟血液,造成心肌缺氧,引起心臟不適,出現心絞痛等症狀。王先生的3條血管就分別有80%至99%的堵塞,未及時治療才會導致心肌梗塞急性發作。心血管疾病5大危險因子分別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及家人有心臟病家族史。當天氣變冷、溫度降低,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鄧欣一提醒患有心血管疾病者,除了按時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外,也要做好血壓監測。鄧欣一建議長者注意頭、手、腳保暖,如須外出可配戴帽子、圍巾和手套。如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畏寒等心臟病症狀發生,請立即就醫或撥打119求助,以免耽誤治療的黃金時機。基隆醫院表示,醫院心臟科團隊操作急診─心導管室─加護病房標準作業流程,能在不到90分鐘內打通病人心臟血管,降低病人死亡率,改善病人預後。有些病人發作前症狀並不典型,不易早期發現,提醒平時避免對身體健康產生危害的因子,生活起居正常,才是健康管理良方。
-
2020-12-31 新聞.杏林.診間
醫師其實不是神 那些殘酷醫療照護現場下受傷的醫者
提供從醫者所需的韌性訓練與心理支持《受傷的醫者:心理學家帶你看見白袍底下的情感掙扎與人性脆弱》推薦序這是一本慎重看待與省思醫學界中各種現實面的著作。我們常常說,醫師也是人,意思是醫師不可能像神一樣無所不能,醫師也會無助,也有失敗,更常常自我質疑,或是有許多無法面對的時刻。醫師不是神,但是醫師的日常所承擔的悲傷、挫折以及挑戰,卻是一般人的數倍,原因在於,醫學訓練是嚴苛的,醫學服務過程看到的多數現實是殘酷的,提供醫學照護的自己也時常面對衝突、掙扎甚至反覆質疑,而且,通常不知如何紓解或不敢求助。我是大學聯考之後填志願分發的年代,那時候進醫學系的條件就是書讀得好,考試考夠高分,且當時還未實施健保,醫師收入與社會聲望都明顯優勢,社會的職業價值也尚未多元,所謂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就是當醫師,有不少學校有醫科專班,或以每年醫學系上榜人數為招生強項;因此,除非非常洞察自己的特質,並得到家庭的支持,或許有機會不依著各校系志願排名填志願;不然,「考得上就去唸」,是最多數醫學系學生入學的原因。我一直記得大學一年級體檢時,有同學在被抽血的時候暈倒了。那個同學後來在學校時如何面對把活青蛙的心臟剖出來;如何克服實習時的注射工作;如何在睡眼惺忪的值班清晨,趕在晨會前抽完數十管血液檢體,沒有人知道。我們倒是都知道,每年,會輾轉聽到,某一個學校的醫學生,本來是數理天才,但在家庭期望下念了醫學系,然後,罹患精神疾病,退學了;或者,某個剛進入臨床的實習醫師,跳樓自殺。而我們只有提醒自己,要更強一點,要撐住。我的實習同學在主治醫師跟家屬講解末期肝癌病情的時候忍住淚水,回到值班室才感同身受地掉眼淚;我們都想幫助那個爛了一條腿的癱瘓病人,但又怕他的環境困難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本來是來看陰道炎的病人因為她加護病房中昏迷不醒的兒子,在我診間嚎啕大哭,為了不想影響「專業形象」,我強忍眼淚,顧左右而言他;一直到多年後我自己接受了心理諮詢課程,才學習如何平衡同理心與專業。醫院是一個很少有好消息的地方,即使診斷出疾病,治好了病人,病人終其一生也可能很難擺脫復發的陰影,或是留下住院過程的痛苦回憶。而這些充滿負面能量的場域,就是醫師的工作日常。面對那些難以治癒的病痛、已經缺乏求生意志的患者、難以忍受治療痛苦的病人、掙扎著呼吸的早產兒、先天疾病早夭的嬰兒,醫師怎麼可能不沮喪,不難過,不懷疑自己?但是,如果醫師自己被情緒擊垮,又要怎麼保持最專注且不受情緒干擾的診療程序?本書作者在她執業與研究的觀察中,發現了醫師的逃避,也發現醫師透過專注在情境的枯燥、事實和理性的細節,而忽略或壓抑它對一個人的感覺造成衝擊的可能性,對此作者稱之為理智化(intellectualisation)的過程。作者也留意到,醫師會有潛抑(suppression)和壓抑(repression)的雙防衛策略,藉由專注於提供安全照顧,潛抑他們想停止在病人身上施加痛苦(診斷與治療)的欲望,以及把難以承受的情感從意識裡完全排除;甚至當醫生情緒變得難以負荷時,他們會完全停止感受(第八十一頁)。而這,不是與我們一再認為醫師應該「同理」病人感受、應該溫柔且敏感地陪伴病人疾病之外的其他情緒,是矛盾的嗎?這也是我自己從實習開始,一直到現在執業近二十年,認為對於臨床醫療人員甚至其他助人工作者最嚴苛的試煉:如何能夠永遠保有同理和最溫柔諒解的那一面,以維持說來其實殘酷的醫療照護現場。作者也討論到了醫師在職涯上可能會面臨的困境。不少醫師因為自己身心罹病,或是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臨床執業之後,無法面對「失敗感」,或不願與家人同事坦承自己希望轉換選擇;尤其是,若抱持著自身或家庭對於某些疾病治療的「使命」而進入醫學領域,卻在受訓之後體認到醫療專業的現實面,或自己擅長的並非原先所預期的專科時,必須痛苦地承認自己選科錯誤、甚至考慮是否停止臨床執業,這都是漫長而矛盾的掙扎。這部分,在台灣幾乎還未有討論;然而每年對於新科醫學生的報導,總有「因為親人罹病所以想當醫生」這樣的年輕孩子,醫學生也總是承擔了家裡最高的期盼與肯定,那些最後發現自己對這個職業與期待不同的準醫師們,我們都還未產出支持或諮商的系統。另外,因為種族、性別,或先天疾病,在受訓與職業過程可能遭受的不平等對待,也在此書的討論之中。近幾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入學方式改變,在擔任醫學系的甄試口試委員過程中,我與其他老師們,往往一邊帶著十分矛盾的情緒,既有對健保制度的各種抱怨,又有咬牙讀完醫學系,撐過專業醫師訓練之後的職業榮耀感,一邊聆聽著面前的高中畢業生試圖說服我們,他們「有哪些特質適合就讀醫學系,未來適合擔任醫師」。其實,我們多數能分辨,哪些年輕孩子是真心期待進入這個行業,哪些是因為家庭期待而來;也多少能發現,有些孩子對於挫折的耐受度,其實不太適合這個行業。透過這樣的面試,篩選適合從醫的學生或是排除極端不適合的孩子,比以前僅靠成績分發,是稍微好了一些。本書中詳述了其他國家在醫學生訓練或投入專科醫師之前,有適性或心理諮商評估協助,也有對情緒衝擊或倫理挑戰的「多站迷你面試」評估,這些措施都有助於協助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在受訓過程中,了解自己或得到協助。這是一本誠實窺見醫師內心矛盾衝突的書,書中關於眾多醫師無助沮喪、甚至孤立無援的真實紀錄,值得所有醫師閱讀,發現自己壓抑或不敢直視的困境;這更是一本所有醫學教育者應該閱讀與思考的書―我們有責任支持與協助年輕從醫者。《受傷的醫者:心理學家帶你看見白袍底下的情感掙扎與人性脆弱》作者:卡洛琳‧艾爾頓 譯者:林麗雪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30《受傷的醫者:心理學家帶你看見白袍底下的情感掙扎與人性脆弱》書封。圖/木馬文化提供
-
2020-12-28 新聞.長期照護
做照顧工作會被看不起?碩士居服員:越少人願意投入,你就知道它非做不可
「我記得那一天,姐姐過來跟我說,奶奶現在病危在加護病房急救,可能撐不過了。我跟姐姐都哭了,在學校長長的走廊上,我們以為要永遠失去奶奶了。那一天淚水流得很多,模糊了我的視線,但等到奶奶真的離開的那一天,我才知道什麼叫悲傷沒有盡期......」 蔡宗棋,臺北醫學大學長期照護碩士,自大學開始便投入居家照護、親力親為,他從青少年時期,念茲在茲的,都是如何給年邁的奶奶、長輩們較好的照顧品質。 ▍讀到碩士的目的?照顧不是很辛苦嗎?讀到碩士還繼續投入第一線的照顧工作,蔡宗棋並不為意,但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薪資太低、職涯發展有限、勞力太辛苦、不被尊重.....這些爭議,難道蔡宗棋的家人不會反對嗎?「這一點我很謝謝我家人,他們現在是很支持我的,我老爸會看我臉書,知道我在做的事,還有我的心路歷程,他是很鼓勵我的;當我退役回來,我老爸還問我:『準備好要去做照顧了嗎?』」宗棋進入長輩家服務時,對於輔具的知識要轉化成使用方法,對於轉移位的了解要實際執行,其實很多都不是學校有教的事。「我就讀的學校教理論,但更大的學校在社會,專業知識也要兼顧專業能力,要決心做居服,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因此,學習到的更廣闊。」「其實光是要走進去一個陌生的家裡,真的就是一個挑戰了!雖然很緊張,我還是會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我是北醫學生,請多多指教』。遇到不會的,我就發問,我知道不會的一定很多,所以我更用謙卑的態度來面對。」有別於時下對年輕人害怕吃苦的刻板印象,宗棋希望社會用更宏觀的角度看待「照顧」這件事。▍越少人願意投入,你就知道它非做不可「當我們對『照顧』感到沮喪、無力時,可以反過來想:『我們又願意做些什麼』?」照顧人力不只年輕人不願意投入吧!我現在傾心傾力去做,是希望能有一點點改變,但只有我一個人也是不夠的,老實說,我也希望更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願意加入。」就像一顆小石頭丟入水池,很快就下沉,但如果更多小石頭願意投入,那一層又一層的漣漪,讓人不想看見也難。 「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還是非做不可!」宗棋說到,許多人說照顧工作會被看不起,他回應:「我們都希望在自己最軟弱無助的時候,能有人能在身旁照顧並給予協助,而看不起照顧工作的那群人,無形之中也貶低他人的專業和社會價值。」他接者說,現在許多大專院校增設了許多高齡相關科系,學生們應該是更有專業能力,如果能投入照顧領域,無疑是大大的加分。 「限制在那裡,可是我們能改變看待限制的方式,讓阻力變成助力,我想表達的是,任何領域都有成功與失敗,最怕的是什麼都不做,如果覺得沒有機會,是不是我們該改變自己看事情的角度,然後付諸行動。」▍心中那個永遠的奶奶 總在默默地支持可是一提到奶奶,宗棋還是一陣感傷:「我當初是因為想親自照顧奶奶,才讀相關科系的,奶奶過世了,頓時我的生活也失去了目標......」低潮許久的宗棋,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奶奶過世所帶來的「禮物」。「這個世界好像一面鏡子,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我們現在做的,都是一點一滴累積成未來,我可不可以為自己未來努力些什麼。奶奶雖然過世了,我沒有機會對她表現孝道;但我的照顧專業,可以照顧其他爺爺奶奶啊!」 有了這番醒悟的宗棋,如他所說,心境成熟了很多。每一次到長輩家服務,他都當成一次成長、學習的經驗,也因為這樣思考,他所讀的理論能與照顧實務結合,照顧的專業技術能被看見,且被提升;再加上他體貼、細膩的心,每一次照顧,都不會只是照顧而已。他每一次敲起案家的門,也再敲起一次心門,像是在說:「嗨,別擔心,我是蔡宗棋,我會用我的專業和關懷來照顧你。」仔細看,你以為投入水池的是小石頭,其實是顆鑽石。(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12-24 名人.黃軒
我急救的手,正製造一個活死人?那年聖誕節…我也曾心碎
我也曾在聖誕節,心碎於醫院中...我也曾在平安夜,淚水不平安一整夜中 ...記得有一年耶誕夜的臺灣,氣溫只有10度C,我一大早在加護病房外頭遇到一個家屬,貼著冰冷窗戶不停啜泣,孤單身影依靠著落地窗,外頭的寒意或許也難比她內心傷痛更冰、更冷!淚水潰堤的她,孤寒如一片落葉在冰雨中,我忍不住佇立幾秒,也不知她叫什麼名字,只好以輕微的咳嗽聲示意有人來了。她轉身過來,滿臉淚水、淚痕蔓延到頸部,凌亂髮絲和淚水交織在臉上,一臉憔悴的面容。她以疑惑眼神看我,我遞名片介紹自己,她看著名片睜大眼:「你是黃軒,就是網路常常看到的黃軒?」我點頭並又遞上紙巾,只見她依舊落淚:「我男朋友昨晚車禍腦出血,他在裡頭急救了一個晚上,剛剛護理人員告訴我又急救!又急救了!他又⋯⋯又沒有心跳血壓了⋯⋯你快點去救他⋯⋯」「永不放棄」四字帶來的,是滿身傷痕的急救加護病房大門打開,我的護理人員告知那名神經外科病患正在急救中。隨即進去看看,年輕的神經外科醫師正在急救,他滿頭大汗向我說:「家人不願放棄,所以我們急救了3次,每次只能維持2到3小時⋯⋯」眼前這具年輕的身體,由於車禍,早已撞到全身瘀青,再加上不停地急救,導致凝血功能喪失,讓他七孔流血、由頭到腳都呈現紫青色。我終於了解這又是一場無常,從昨晚到今晨,「永不放棄」四字帶來的,是讓病患滿身傷痕的急救、是傷心欲絕至入院的家屬,而且尚未停止⋯⋯我拍拍學弟肩膀:「有需要協助一起開家庭會議嗎?」學弟愣住了,我直接問他:「已經急救三次,若這次急救成功後,此病患會下床走路?會恢復原狀?還是躺在床上當植物人?」學弟以他的專業評估,毫不猶豫地說:「植物人!他活下來就是植物人!」學弟像是想通什麼,又搖搖頭:「這就對了,一定要開家庭會議。學長,可以一起出席嗎?」我點頭!因為我知道學弟還年輕,還在學習如何跟病患及家屬溝通生死病重的議題,而醫學教育往往缺乏這類訓練。在會議上,我並沒有發言,把主持權交給學弟,學弟則誠懇表示:經過醫療搶救,目前仍急救無效。聖誕夜,家屬不願聽、醫者也不願宣布如此惡訊,其實不只家屬不願聽、醫者也不願宣布⋯⋯但是站在尊重生命的角度,醫者和家屬都要學會放手,不然那名眼角、耳內、嘴裡不住噴血的病患,又有多少血量可供急救動作擠出呢?更何況看到病患的臉被自己的血淹沒,任何人都會不忍心的。家人也在我們沈重宣布下,選擇了在聖誕節裡,讓這名年輕人平安回家。我本來以為一切已經告一段落,但那天會後,我走入值班室想用廁所,就遇到了坐在椅子上的學弟,面著牆壁發呆、淚紅眼眶。此時輪到我愣住了:「發生什麼事了?」只聞學弟說:「學長,這病患太年輕了,太年輕了,和我一樣年輕⋯⋯我⋯⋯很捨不得,所以才一直反覆摧壓他的身體,還好學長及時出現,點醒了我!」我就坐下來,和學弟分享,那時我也是年輕醫師的故事:那已是10幾年前的某個聖誕夜,下班時天空正下著濛濛細雨,很濕很冷。我趕緊躲進速食店,點了飲料,想要找位子坐著等雨停,才發現一位離職的急診護理人員,也獨自坐在那裡,望著窗外的雨景。見她發現我,我也就在她前面坐下,她隨即道:「唉!今晚又下雨,很掃興。」我靜靜觀察她,她手上握著乾枯的玫瑰花,葉片已枯得發脆。「每年這時,我什麼地方都不想去,只想來這。」她像是知道我要問什麼,繼續說,「這裡是我和男友第一次約會的地方,我每年只會來這裡一次,因為在我和他相識的第三年的聖誕夜,他和我約了,卻沒來赴約⋯⋯」聖誕夜,我急救的手,正製造一個活死人?我知道她的男友,是位警察,那天在執勤時,和歹徒扭打時自己中了槍,送來已無心跳血壓,那天我值班,急救他男友的是我,當時的我也和學弟一樣不想放棄,仍記得她男朋友到處插滿管子,反覆急救,胸廓經我重力壓迫,早已凹陷、肋骨也斷了好幾根,直到她趕來急診室,衝入急救室,握住我的手,馬上跪著:「黃醫師,不要不要對他這樣⋯⋯」我愣住了,甚至反射性想把她推開,因為她阻止了我的急救工作,直到她大喊大叫:「我不要、不要你製造一個植物人給我!」 我才驚醒:原來我急救的手,正在製造一個活死人?學弟點頭:「醫學教育,向來是搶救生命到底,這一直是我們的天職。」我常常反省著,倘若這天職,製造出更多植物人,我們是在延長軀殼腐敗的時間?還是真的還給患者生命?倘若這天職,忽略了病患本身感受,當摧毀肉體殆盡,我們還是在解除病人的病苦病痛嗎?學弟手機響起,開刀房找他了,他起身馬上就要離開:「謝謝學長的分享,讓我更清楚自己做了什麼!祝學長聖誕快樂!」我也站起來,拍拍他肩膀:「聖誕節快樂!」聖誕節,我也曾心碎中...學弟把門打開,正要出門之際,突然回頭看我:「對了,我忘了告訴學長,我剛急救一整個平安夜的那個患者,其實他是⋯⋯我高中同班同學⋯⋯」隨著他把門關上,坐在值班室椅子上,輪到我錯愕中...原來這才是促使我學弟急救一整晚,直到我出現提醒方肯罷手的力量。對於生命不捨的情感,不只是病患家屬獨有,身為醫師的我們也會有的!那一般民眾又怎麼會了解呢?一般民眾以為平安夜,一定是平安的,我願如此祝福!現實上,我已忘了自己,陪了多少不安的生命、不安的家屬心情,自己又渡過了多少次不平安的平安夜呢 !想著、想著、我不禁探省這些人間悲苦生命,悲憫之淚,再次注入了深深滿滿的心扉 : 祝福大家,聖誕快樂。※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罕病法20年】林炫沛:難道他不重要嗎?生命要怎麼衡量價值?
「我賭上我的專業」馬偕紀念醫院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炫沛說。那一天,突然接獲一名昏迷的二歲病童,孩子從清醒到命在旦夕才短短幾小時,媽媽腿軟跪在加護病房外,林炫沛高度懷疑孩子是罕見疾病高血氨症,立即調動所有資源,宛如醫療版的搶救雷恩大兵,並且甘犯違規,開立被管控的昂貴罕藥高血氨症藥物,拯救一條小小的生命。二十年前,罹患嚴重先天代謝疾病高血氨症生命垂危的蕭仁豪,他的故事轟動全國,成為全台灣第一個正式注射酵素補充藥劑的罕病孩子。而在背後不斷為醫療努力的便是林炫沛,他目前是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也在2019年獲得第29屆醫療奉獻獎。不知是巧合嗎?正值罕病法二十年,林炫沛又接獲了一名危急的高血氨症的病童。這名二歲的病童,如同感冒般出現對周圍沒有興趣、疲累、沒有精神、意識欠清、奇怪的動作與行為表現,一下子便陷入了昏迷,馬偕資深小兒神經醫師排除神經系統病變後,當機立斷,安排孩子住進加護病房,並緊急聯繫林炫沛,「可能是罕病病童。」林炫沛一聽描述,拉著小兒腎臟科醫師跑向加護病房,林炫沛邊走邊交代啟動藥物、急救照護系統,才半天,孩子已經是完全完全昏迷、無尿、脫水、血管塌陷,阿摩尼亞刺激呼吸中樞,導致孩子呼吸異常,還好血液還沒有變酸,但是正在快速惡化中,必需立即洗腎(血液透析),並進行特殊治療。為了取得尿液進行檢驗,林炫沛教護理人員使用土法煉鋼的方法,將20CC的無菌蒸餾水打到孩子膀胱中,蒐集可能殘存在膀胱壁上的一點點尿液。罕病法實施後,罕病病患取得罕藥有了正規管道,健保也予以給付,點亮了罕病家庭生存下去的希望之火。然而,罕藥昂貴是不爭的事實,確實需要制度把關,因此在沒有確診之前,醫師無法開立罕藥,林炫沛為了取得藥物,他即時以專業判斷說服藥師,為這位重症小病患,解鎖罕藥專用管制,順利取得高血氨症藥物,同時給予注射與鼻胃管給予的口服用藥。林炫沛說,罕病法讓病患有機會使用藥物治療,也不再因為藥物昂貴而傾家蕩產,或是放棄治療。林炫沛為罕病兒衝鋒陷陣,回頭一看,卻發現背後很寂寞,這一條路太艱辛、太多難關要克服,新一代的醫師很少人願意投入。林炫沛說,罕病幾乎不太可能絕跡,這是人類生命傳承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自然樣貌。然而,他說,「你有注意到嗎?台灣很少看見唇顎裂兒童了,他們消失了,這背後代表著什麼意義?」他呼籲,異常不代表劣勢或是沒用,罕病帶給我們的是對生命的同理、接納與尊重,雖然這個不幸只降臨在少數人身上,卻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對的風險。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20年】龐貝氏症孩子九歲了 我只想跟其他小朋友一樣
一不小心,你會誤以為這是天使小孩,出生時只像貓咪般的嗚咽了一聲,總是不哭也不鬧,醫師卻要媽媽趕快把孩子送往大醫院。出生第五天,姍郁被診斷出龐貝氏症,心臟已經肥大,從出生後五天,開始每週一次,每次四小時的藥物注射,僅僅是藥費早已數百萬元,幸好有健保給付藥費,姍郁已經度過九次生日。從媽媽趴在加護病房外每天大哭,到如今「我謝謝罕病基金會與健保署的幫助,不然陳姍郁就完蛋了,我們很幸運,因為姍郁還可以走路。」臺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說,龐貝氏症是因為第十七染色體上的酵素基因發生致病性的突變,導致體內負責轉化肝醣為葡萄糖的酵素活性降低,肝醣堆積使肌肉肥大,並影響功能,造成肌肉張力降低、無力等情形。每四萬到五萬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龐貝氏症嬰兒。嬰兒型患者從出生幾個月內就會出現心臟肥大、肝臟腫大、嚴重肌肉無力、舌頭肥大、呼吸困難等,如果沒有酵素補充治療,患者通常在一歲前,就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簡穎秀說,在2000年前,每一個龐貝氏症的嬰兒都是悲傷的故事,經過臨床實驗、恩慈療法,一直到2005年,龐貝氏症的藥物Myozyme納入健保給付,龐貝氏症的孩子終於有機會活過一歲。目前國內罕藥認定有八十四種,但是收載在健保給付,一共只有五十六種,還有二十八種罕藥在等待健保的給付。病患確診後,可以向國外專案進口,但是落日條款壓著病家的心,專案進口的大限是三年,三年內要設法取得國內的查驗登記和藥價標準,才有機會持續獲得健保給付,否則罕病患就可能陷入藥物斷炊的危機。然而在查驗登記過程中,國內同意的適應症也未必與國外一致,若是不能列入適應症,就更遑論向健保申請給付了。罕藥又被稱為孤兒藥,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罕藥的取得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路,不僅門檻高而且嚴格,一劑可以輸入病患體內的罕藥,要經過罕藥認定、適應症認定、用藥規範、健保給付、新藥合理藥價的層層關卡。一瓶清澈透明的Myozyme,透過細細長長的點滴管,一點一滴地將生命力注入姍郁的身體。有藥物可治療的罕病兒是何其幸運,藥物注射後,姍郁就像是充了電,可以說、可以笑、可以走路、可以上學。現在國小四年級,每週固定回診,她喜歡去上學,雖然動作慢、寫不了太多字、爬不動樓梯、說話不甚清楚,喜歡當下最紅的「鬼滅之刃」和史萊姆,最近還加入了身障棒球隊,而她的心願是如此微小,她想要跟其他的小朋友一樣,可以唱歌、跳舞,可以活下去。正值罕病法立法20年,姍郁媽媽心懷感激,她說,我們真的很幸運,陳姍郁可以說話,可以走路,可以活下去,有藥物可以治療,是罕病法的照顧,這一把大傘為他們擋去了風和雨。
-
2020-12-22 癌症.抗癌新知
老菸槍家長請注意 陽台抽菸等三手菸汙染恐致孩子罹癌
郭先生11年前當了爸爸,老菸槍的他怕影響孩子健康,都刻意跑到戶外或陽臺抽菸,但是孩子出生後卻一直有呼吸道問題,不斷因氣喘發作出入急診甚至住到加護病房,直到醫師指出菸品的三手菸有毒物質可能會殘留在衣物上,恐在郭先生接觸孩子時把菸害帶給孩子、影響健康。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表示,自從個案下定決心戒菸後,小朋友急性發作頻率降低,狀況穩定。薛光傑表示,三手菸是指環境中殘留的毒性化合物附著於像是沙發、衣物等物體表面,有毒物質可以直接透過皮膚進入人體。小朋友由於長期待在家,如果家人抽菸,受到三手菸影響也會較為嚴重。國民健康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許多爸爸是老菸槍,為了不讓小朋友在家吸到二手菸,會到陽台或是家用浴廁內吸菸,以為這樣小孩就不會吸到二手菸,但其實忽略了殘留在衣物上的三手菸也會對小孩造成傷害,而二手菸也會逸散到鄰居家,讓鄰居受到二手菸的危害。薛光傑表示,目前三手菸的相關研究較多都是針對小孩,因為小朋友待在家裡時間較長,因為三手菸容易引起孩童的氣喘等呼吸道症狀,甚至誘發中耳炎。薛光傑補充,根據美國針對6歲到15歲小朋友的二手、三手菸暴露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會讓孩童的計算、學習能力等認知行為降低15%到20%。甚至有些研究從三手菸裡面的致癌物去推,認為三手菸會傷害孩童的DNA,罹患肺癌機率至少會增加百分之二十五。薛光傑表示,只要環境曾經有人吸菸,三手菸容易透過衣服、親子背帶、安全座椅或是奶嘴等傳播,讓有毒物質從皮膚甚至是直接從嘴巴被小朋友吃下。「為避免孩子受三手菸毒害,最好的辦法還是戒菸。」呂孟穎表示,多數吸菸者爸爸都誤以為,只有吸菸時旁人所吸入的菸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而採取一些認為可以保護其他人的措施,例如:打開窗戶吸菸、到陽台吸菸、關在浴廁吸菸等,以為這樣就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但這其實是錯誤的。根據三手菸研究指出,尼古丁有很強的表面粘附力,會與空氣中的亞硝酸、臭氧等化合物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更強的新毒物,如亞硝胺等致癌物,黏在衣服、家具、窗簾或地毯上,甚至附著在吸菸者的皮膚、毛髮上,殘留時間長達6個月。以在陽台吸菸來看,三手菸會殘留於衣服、家具、窗簾或地毯上,菸煙也會逸散到鄰居家;另公寓大廈因管道間相通,如在浴廁吸菸,菸煙會透過管道間逸散到全棟建築物,而讓鄰居遭受二手菸的危害。國民健康署指出,不少民眾困擾於鄰居吸菸產生的二手菸害,但因住宅為私領域,不在菸害防制法管轄範圍,建議有此困擾的民眾可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3條第1項規定,有關公寓大廈、基地或附屬設施之管理使用及其他住戶間相互關係,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以規約定之。※若有民眾想戒菸,不想出門或擔心去醫院不方便,可撥打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和諮詢人員共同討論戒菸計畫。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12-21 新聞.元氣新聞
影/女護理師被酒駕撞今拔管 母淚訴愛女再也回不了家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21歲鐘姓女護理師本月1日凌晨從醫院下班,騎車返家途中,遭到20歲溫姓男子酒駕汽車撞上,頭部受到重創,經過半個多月的救治,仍然回天乏術,今天拔管由家屬帶回;媽媽淚訴「拜託政府酒駕一定要罰重一點」、「她只是辛苦工作一整天想下班回家卻都回不了」。女護理師在受傷之後,就近送到安南醫院治療,經過兩次開刀,原本狀況穩定,但是上周敗血症引發腦部急遽惡化,昏迷指數三,靠藥物與機器維持生命現象,等於是腦死。家屬今天到醫院將她接回歸仁的家中,醫院的同事相當不捨,在她治療期間就曾經錄音幫她加油打氣,希望盡快轉醒,今天也一一向她告別,希望她一路好走。鐘女家境不佳,姐姐出嫁,母親身體不適等待開刀,父親打零工,弟弟還在就學,之前家屬擔心沒有辦法負擔醫藥費,市府一度幫她發起捐款救助,上週市長黃偉哲到醫院做最後的探視,也曾將捐款265萬元的支票樣本,提供給家屬。一路陪伴的市議員林燕祝今天與家屬一起到醫院,家屬感謝各方的捐款,媽媽流淚不止表示,原來希望款項能夠讓女兒轉醒,沒想到如今已經用不上。但無論如何感謝都不認識的人捐款幫忙,也希望大家後續不必再捐款,款項除了繳付醫藥費及喪葬費用,剩下將作為弟弟的學費及自己的開刀費用。媽媽表示,政府對於酒駕罰的還是不夠重,還是有這麼多人酒駕上路,造成無數的家庭破碎破碎,肇事的溫性男子,事後兩度到加護病房探望,獲知自己已經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相當後悔與無助,但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弟弟也表示,姐姐一路非常的努力,因為家境不好,就學時候還打多份的工,每次看到她騎著腳踏車到很遠的地方工作,就相當不捨,好不容易熬了多年終於畢業到醫院工作,才一年多,生命就消失,「她還那麼年輕啊」。
-
2020-1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死亡率是流感近3倍
歷經大約一年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已明確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比季節流行性感冒還糟。今天公布的一項研究恰好突顯情況嚴重程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死亡率幾乎是流感近3倍。這項刊登在刺胳針呼吸道醫學(LancetRespiratory Medicine)期刊、使用全法國數據的研究強調,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更為嚴重。研究人員將今年3月與4月8萬9530名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住院病患的資料,與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底間4萬5819名因季節性流感住院病患的數據作比較。根據研究結果,相對於流感死亡率是5.8%,大約有16.9%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病患在研究期間病歿。相關研究是在全歐首波疫情期間進行的,當時醫生們對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重症病患幾乎沒有治療方法。與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INSERM)一起帶領研究的第戎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Dijon)教授昆汀(Catherine Quantin)表示,由於2018年至2019年流感季節是法國過往5年最致命的,因此兩者死亡率差異令人「特別震撼」。作者提到,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住院人數,是流感住院人數的兩倍。這項差異有部分可以解釋成對流感已具有免疫力,可能是因為曾經感染過,或接種過流感疫苗的緣故。研究也發現,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病患,有16.3%需要在加護病房治療,比流感患者的10.8%來得多;而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者待加護病房的平均天數也幾近是兩倍之多,意即平均需要加護治療15天,流感病患則需8天。這項研究也指出,18歲以下的孩童和青少年因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住院者占1.4%,遠比因流感住院的人占19.5%少了許多。
-
2020-12-14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程文俊:智慧化醫療 醫病關係仍靠互動
隨著電腦科技進步,AI人工智慧在全球席捲成為風潮,不僅在產業及生活應用上愈來愈夯,在健康照護產業更被廣泛應用,提供智慧化的醫療服務。長庚智慧化 超前部署長庚醫院自1976年創院以來,「管理靠制度,制度靠表單,表單靠電腦」,所以電腦一直是相當重要的角色,意外超前部署成為台灣最早數位化的醫院。2000年開始,長庚醫院即推行電子病歷,積極發展醫療智慧化。2014年獲醫策會頒發台灣首家「智慧醫院」標章,更在2019年成為全台第一家通過國際數位醫療組織最高等級認證(HIMSS7)的醫院。智慧化 擬訂五大目標目前長庚體系醫院全台逾一萬張病床、每年門診量高達九百萬人次,因此必須更早推動醫療智慧化,智慧化分為五大項目:醫療照護、教學研究、品質指標、成本效益及整合型專案;也擬訂五大智慧化目標,包括醫療的品質、病患的安全、創新的服務、平台的整合及流程的簡化,來建構智慧醫院。一條龍作業 減少病患等待智慧化醫院以民眾門診就醫為例,依照「門診及檢查智能報到系統」,從手機掛號到檢查結束,將醫療系統、排程系統及報告系統依照不同屬性安排時間,在最方便的時間一次做完系列檢查並完成報告,一條龍作業減少病患等待時間,並且提升就醫檢查服務品質。智慧化醫院對醫師而言,經由電子病歷、雲端紀錄,看診前可以瞭解病患狀況,以感控及重症照護為例,經由智慧監控面板,可以掌握全院發燒動態及分布區域,加護病房病患生理變化,利用遠距技術跨出醫院場域,對偏鄉、離島病患做遠距診斷,緊急處置。3D智慧膠囊 揪出併發症在人工智慧方面,例如長庚醫院團隊利用人工智慧物聯網通訊技術開發了3D智慧膠囊,靠一顆口服的數位藥丸可即時監測重症患者的腹壓變化,揪出高風險併發症患者及早治療。而在預測疾病上,今年長庚以「人工智慧整合12導程心電圖預測心臟收縮功能與死亡風險」、「人工篩檢X光影像的骨質疏鬆風險」榮獲新創獎。智慧化對醫院而言,首要強調的是「閉環管理」,指的是從步驟開始,掌控整個醫療行為直到結束的流程,萬一出了問題,立即就知道是哪一環節點出錯,馬上可以處理,以提升病患安全。對醫院經營而言,有醫囑的閉環、用藥閉環、病理閉環、檢驗閉環、護理閉環等管理,可以避免差錯,提高效率,提升服務品質。應用智慧 快速整合大數據另一個認證的重點則是BI(business intelligent),指的是應用智慧,也就是快速將醫療資訊大數據整合並應用,其他包括結構化病歷,資訊的連結與交換、資訊安全等;更強調CDSS(臨床決策支援系統),包括資材、醫材、用藥、人力資源的管理等,數據可變成有用的資料,作為醫院管理決策的參考。雖然智慧化醫療方興未艾,人工智慧或智慧醫院仍然只是一個重要的輔助,醫病關係是要靠互動,要有溫度,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
-
2020-12-13 新聞.元氣新聞
台大生醫分院滿周年 3分院元旦將整合「新竹台大分院」
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營運滿周年,今天上午舉行園遊會慶祝,院長余忠仁也宣布好消息,台大醫院新竹地區的3家分院,預計明年元旦整合成為「新竹台大分院」,3家醫院整合後,病床數共1986床,醫療人員4000多人。新竹縣長楊文科、立委林為洲、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長王永壯也一同參與活動,慶賀台大新竹生醫滿周歲,並跳起健康操,呼籲民眾關心自己的健康。楊文科表示,台大醫院生醫分院經過眾人奔走20多年才終於正式到位,主要提供大新竹地區民眾方便就醫服務,恭賀醫院滿一周年,期待未來台大新竹生醫分院第二期工程盡快完成,讓民眾從高鐵前往醫院就醫更方便。余忠仁說,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去年12月開幕,這一年來引進許多重大醫療儀器設備,目前已開放103床一般急性病床、10床加護病房、4間開刀房與1間心導管室,除提供一般內、外婦、兒科、骨科、神經科、復健科、耳鼻喉科與眼科等基本門診與住院醫療服務外,並已開始進行癌症化療門診業務與腫瘤治療服務,期待能滿足地方上的醫療需求。余忠仁也說,台大醫院新竹、竹東、生醫等3家分院,明年元旦正式整合成為「新竹台大分院」,整合後分別是新竹醫院與生醫醫院,生醫醫院再下設竹北院區與竹東院區,3家醫院扮演分工角色,各具特色,期望再提升大新竹地區醫療服務的廣度及深度。
-
2020-12-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5關鍵基因攸關染疫重症 有助尋治療藥物
科學家今天表示,研究發現有5種關鍵基因與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最重症有關,且數款現有藥物有望改以治療可能發展成重病的染疫患者。路透社報導,科學家研究英國208間加護病房2700名染疫患者的去氧核醣核酸(DNA),發現與抗病毒免疫和肺部發炎有關的5種基因,對於許多嚴重病例至關重要。共同率領研究的英國愛丁堡大學遺傳學者白里(Kenneth Baillie)說:「我們的研究結果立即凸顯出哪些藥物應優先進行臨床試驗。」白里表示,名為IFNAR2、TYK2、OAS1、DPP9及CCR2的基因,可部分解釋為何有些人染疫後病情特別嚴重,有些人卻不受影響。這項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應有助科學家透過針對特定抗病毒及抗炎途徑的藥物臨床試驗,加速尋找治療COVID-19的潛在藥物。白里表示,其中最具潛力的藥物應是叫做JAK抑制劑的抗發炎藥物。法新社提到,這種藥物常用於癌症和關節炎等慢性疾病。白里的團隊也發現,促進IFNAR2基因活性,可望產生抵抗COVID-19的保護力,因為這種基因很可能會模擬干擾素的治療效果。
-
2020-12-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加坡18日起開放我旅客入境免隔離 旅遊泡泡仍無進展
新加坡擴大開放邊境之際,今天宣布,18日起解除對來自台灣旅客入境限制。旅客行前需先申請「航空通行證」,抵星後須在機場接受病毒檢測,若結果呈陰性就無須隔離。外界好奇是否意味著旅遊泡泡有譜,交通部觀光局說目前暫無相關規畫。旅遊業者坦言,單邊開放對旅行社沒有助益。外交部稍早也表示,新加坡宣布18日起正式實施,旅客必須在出發前7至30天內向新加坡民航局線上申請單次入境「航空通行證」(Air Travel Pass, ATP),以及抵達星國前14天內沒有前往其他國家旅行的紀錄,抵達新加坡後,必須立刻接受新冠肺炎核酸檢測,若檢測結果為陰性,就可以自由活動,不須居家檢疫。對於我國和新加坡後續有無旅遊泡泡規畫,觀光局說下午3時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就有說暫時不考慮,這部分尊重指揮中心,就市場旅遊來說當然希望可以開啟旅遊泡泡,但還是以旅遊安全防疫為優先。觀光局說,12月初新加坡來信說要開啟旅遊泡泡,觀光局也整理相關資料給指揮中心,指揮中心近日正式表達目前疫情嚴重,暫時不考慮。後續隔離並不是由觀光局決策,得要看防疫單位要求,但在開放旅遊泡泡前,觀光局都會做好相關準備。目前顧及旅遊安全,除非疫苗出來,有打才是有可能開放旅遊,疫苗是被動被通知,所以也沒辦法確定何時可以推旅遊泡泡,本來說第一季又說第二季會有疫苗,到現在沒有具體時程表。觀光局說,我國防疫很好大家都想做旅遊泡泡,但考慮的是對方疫情會不會傳到台灣。除新加坡有表明旅遊泡泡意願,帛琉先前也有,不過當局考量醫療體系喊停;日本雖非官方接洽觀光局,但業者有表達想要開啟;今天韓國航空公司也聯繫觀光局,但邊境開放問題還是要給指揮中心決定;越南則很早就接洽,只是考量疫情狀況所以暫緩討論。觀光局目前都有跟相關業者座談,組團社對旅遊泡泡都會有期盼。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蕭博仁直言,單方面絕對不行,兩個國家一定要互惠,如果到新加坡不用隔離到台灣卻要隔離,是絕對行不通,不會有旅行團去,就算是免費的也一樣,何況還要錢,除非是商務,有幾千萬生意才會願意。蕭博仁說,希望政府還是能給個期程,告訴業者哪個時間帶可能有旅遊泡泡,不然現在就很像是「在加護病房等著拔管」,紓困就是那根管子,也希望自己有釣魚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給政府餵魚。身為受疫情影響下唯一被限制的產業,真的過得很辛苦。
-
2020-12-10 新聞.元氣新聞
調查:印度近半醫護人員 無適當手部衛生習慣
全印度醫學院(AIIMS)8月進行為期1個月的調查發現,印度有47%的醫護人員沒有適當的手部衛生習慣,這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增加病毒擴散及院內感染的機會。全印度醫學院8月針對在印度城市和鄉村地區的公立醫院及私立大型醫院、小型診所、藥房的956名醫護人員進行為期1個月的調查。這項調查也在醫學期刊「糖尿病與代謝綜合症:臨床研究與評論」(Diabetes & Metabolic Syndrome:Clinical Research & Reviews)發表調查報告,研究發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的安全防疫措施並未影響許多醫護人員。這份調查報告發現,印度有47%的受調查醫護人員沒有適當的手部衛生習慣,只有大約一半的受訪醫護人員按照規定於20秒內洗手,約有32%的醫護人員在與病患和周遭環境接觸後,沒有對手部進行消毒。調查顯示,58%受訪者與同事互動及工作時,沒有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53%受訪者用餐時沒有維持社交距離。報告分析,造成醫護人員未保持社交距離,與醫院空間不足、穿著個人防護裝備(PPE)難以與他人交談、難以改變習慣及缺乏知識有關。這些受訪的醫護人員,有超過一半與一個或多個新冠肺炎病患有著高風險的暴露,少數甚至曾經進入隔離區。調查指出,戴口罩在這份調查中的比例最高,有88%受訪醫護人員在醫療機構內總是戴著口罩,但僅有約60%受訪醫護人員穿戴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更令人擔心的是,調查發現,59%受訪醫護人員在上班期間和下班都使用同一手機。刊登這篇調查研究論文的「糖尿病與代謝綜合症:臨床研究與評論」期刊總編米斯特拉(Anoop Mistra)說,受調查的醫生把同一手機帶到重症加護病房及家中使用。調查報告的作者拉詹(Piyush Ranjan)醫生告訴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經驗表明,醫護人員在一段時間後趨於鬆懈。印度醫護人員的鬆懈與疏忽,增加疫情從醫院向外擴散的機率。印度的新冠肺炎累計病例迄今達到976萬多例,死亡人數14萬1810人,儘管單日新增病例已從尖峰期的8、9萬例降到截至9日的連續11天低於4萬例,仍居全球第二大疫情重災國。
-
2020-12-05 養生.家庭婚姻
母親拒讓兒住院逼喝湯藥 稱「瘀血隨大便排出」媳婦氣炸
有女網友近期發文抱怨稱,「婆婆不是普通的迷信」,她表示丈夫因為車禍送醫,發現腦部有大塊瘀血須留院治療,但婆婆卻拿了朋友給的湯藥硬逼丈夫喝,甚至稱「喝下去瘀血就會隨大便排出,不必住院」,還與醫生大吵一架,近期丈夫出院要回去工作,她擔憂婆婆亂把藥給一歲兒子亂吃。原PO在「靠北婆婆2.0」發文表示,當年丈夫車禍送醫,醫生照過腦部斷層掃描,確認有一大塊瘀血,須住進加護病房留院治療,但婆婆卻強烈反對,堅持丈夫喝湯藥就能痊癒,並對醫生說「這沒什麼,有嚴重到住院嗎,我給他喝藥就會痊癒」,要求放人離開。醫生給婆婆看了斷層掃描照片,指出血塊位置,但婆婆仍堅持帶丈夫離開,並與醫生吵了一架,最後醫生只好要求家屬簽切結書,妥協放人,不過原PO事後還是堅持讓丈夫住進加護病房。原PO對丈夫說,「你就這樣子住院一星期才回家的,一星期後你出院回家休養,你媽竟然把醫生開的藥偷偷丟掉,不讓你吃,為什麼我會知道,因為那包藥是我從垃圾桶撿回來的。」如今丈夫近期已出院,準備回去上班,原PO擔心自己的小孩會被婆婆逼吃藥,她說,「我絕對不會答應我的寶貝要去經驗跟你一樣的情況,你媽有病不去看醫生,你大人吃就算了,如果她亂把藥給不到一歲的嬰兒吃,誰賠我一個孩子。」對此,許多網友紛紛留言,「什麼時代還有腦殘的想法,這婆婆還是遠離點,太迷信會害死一個人」、「看來這婆婆才需要看腦科」、「迷信的長輩通常醫療知識都很殘缺」、「太恐怖了吧」、「有這種長輩很可怕」、「你老公是怎麼長大活下來的」、「婆婆是不是幫兒子保了不低的保費」。
-
2020-12-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警告:疫苗是強大工具 但「不等於零疫情」
世界衛生組織(WHO )今天表示,各國廣推疫苗以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這件事本身並不會讓這個致命的病毒完全消失。世衛組織警告人們不要洋洋得意,不要以為疫苗問世,危機就會解除。WHO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Ryan)在線上記者會說:「疫苗不等於零疫情」。「疫苗本身和接種疫苗讓我們在防疫措施中,增添了主要、重要、強大的工具,但光靠疫苗和接種並不會讓疫情消失。」英國2日成為第一個批准普遍使用疫苗的西方國家,這讓其他國家感到必須迅速跟進的壓力。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疫苗發展的進度「鼓舞了我們所有人,如今我們開始看到隧道盡頭的光。」「但世衛擔心的是,人們認為疫情已經過去了的想法愈來愈強烈。」「許多地方正出現非常高的病毒傳染力,這給醫院、加護病房、醫護人員帶來沈重的壓力。」截至今天,全球已有超過6500萬人染疫。根據法新社蒐集各國官方資料所做的統計,自從疫情去年12月在中國爆發以來,已經帶走至少150萬條人命。世衛組織資料顯示,現有51支候選疫苗在進行人體試驗,其中13支已進入最後一期大規模試驗。另有163支候選疫苗還在實驗室研發中。
-
2020-12-05 新聞.科普好健康
天成導入MR混合實境 居家遠距會診不是夢
「MR混合實境」是AR(擴增實境)和VR(虛擬實境)的綜合體,可將虛擬場景與現實高度結合。天成醫療體系 首家運用HoloLens2天成醫療體系看中MR在後疫情時代的應用前景,與微軟(Microsoft)合作引進結合遠端協助軟體功能的MR眼鏡「HoloLens2」,用於居家醫療的遠距會診。醫院醫師透過居家醫師戴的HoloLens2,能在遠端掌握病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會診建議。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天成醫療體系將今年訂為數位轉型年,結合資通訊、人工智慧(A:Artific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Block Chain)、雲端運算(C:Cloud Computing)及大數據(D:Big Data),朝大健康科技島邁進。微軟9月發表HoloLens2後,天成醫療體系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董事長徐向謙和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翁國益醫師便主動向微軟洽談合作,11月啟用HoloLens2,成為全台首家運用HoloLens2的醫院。醫師戴上MR眼鏡 即時傳送檢驗報告翁國益表示,居家醫師到病人家中後,若發現有會診需求,只要戴上HoloLens2這款MR眼鏡,遠在醫院端的醫師就能看到HoloLens2傳回的影音。因HoloLens2影音性能強大,能使醫院醫師感覺親臨現場,還能把醫院端的檢驗檢查報告送到居家醫師的眼鏡視野當中,完成最即時的同步診療。倫敦用HoloLens2會診 減少新冠接觸翁國益說,由於HoloLens2可不用醫師直接接觸病人,據他了解,英國倫敦已用HoloLens2作為醫師會診住加護病房的新冠肺炎病人,降低接觸感染。可見,HoloLens2是數位防疫好工具,天晟醫院擬定未來可再用於:3D解剖構造模型影像衛教解釋功能、急診和加護病房的遠距會診功能等。打造智慧病房 比畫手勢即可操作此外,天晟醫院近期也將把VIP病房打造為智慧病房,除了設置常見的電子白板、離床偵測與防跌警報,另設有手勢操作的自動化感應功能。只要病人或護理師在偵測鏡頭前比畫手勢,就能自動開關燈、拉窗簾等,減少直接接觸。Kebbi機器人 照護長輩好幫手醫療科技展現正展出天成醫療體系的HoloLens2和智慧病房,最吸睛的還有可與長輩互動的AI機器人「Kebbi」,會跳舞、說故事、玩遊戲、拍照、人臉辨識和紅外線量體溫等,是天成3家護理之家及4家日照中心的陪伴好幫手。具醫療與長照專業的立委張育美表示,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曾記述台灣醫療品質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由台灣生策會聯合衛福部、經濟部、科技部、農委會和生技中心主辦的醫療科技展,是全亞洲最大的醫療科技盛會,值得一看。自即日起至12月6日,台灣醫療科技展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
-
2020-12-05 新聞.元氣新聞
天成醫療體系導入MR混合實境 居家醫療遠距會診不是夢
MR混合實境是AR(擴增實境)和VR(虛擬實境)的綜合體,可將虛擬場景與現實高度結合。天成醫療體系看中MR在後疫情時代的應用前景,與微軟(Microsoft)合作引進結合遠端協助軟體功能的MR眼鏡「HoloLens2」,用於居家醫療的遠距會診。醫院醫師透過居家醫師戴的HoloLens2,能在遠端掌握病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會診建議。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天成醫療體系將今年訂為數位轉型年,結合資通訊、人工智慧(A:Artific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Block Chain)、雲端運算(C:Cloud Computing)及大數據(D:Big Data),朝大健康科技島邁進。微軟9月發表HoloLens2後,天成醫療體系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董事長徐向謙和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翁國益醫師便主動向微軟洽談合作,11月啟用HoloLens2,成為全台首家運用HoloLens2的醫院。翁國益表示,居家醫師到病人家中後,若發現有會診需求,只要戴上HoloLens2這款MR眼鏡,遠在醫院端的醫師就能看到HoloLens2傳回的影音。因HoloLens2影音性能強大,能使醫院醫師感覺親臨現場,還能把醫院端的檢驗檢查報告送到居家醫師的眼鏡視野當中,完成最即時的同步診療。翁國益說,由於HoloLens2可不用醫師直接接觸病人,據他了解,英國倫敦已用HoloLens2作為醫師會診住加護病房的新冠肺炎病人,降低接觸感染。可見,HoloLens2是數位防疫好工具,天晟醫院擬定未來可再用於:3D解剖構造模型影像衛教解釋功能、急診和加護病房的遠距會診功能等。此外,天晟醫院近期也將把VIP病房打造為智慧病房,除了設置常見的電子白板、離床偵測、與防跌警報,另設有手勢操作的自動化感應功能。只要病人或護理師在偵測鏡頭前比劃手勢,就能自動開關燈、拉窗簾等,減少直接接觸。醫療科技展現正展出天成醫療體系的HoloLens2和智慧病房,最吸睛的還有可與長輩互動的AI機器人「Kebbi」,會跳舞、說故事、玩遊戲、拍照、人臉辨識、和紅外線量體溫等,是天成3家護理之家及4家日照中心的陪伴好幫手。具醫療與長照專業的立委張育美表示,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曾記述台灣醫療品質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由台灣生策會聯合衛福部、經濟部、科技部、農委會和生技中心主辦的醫療科技展,是全亞洲最大的醫療科技盛會,值得一看。
-
2020-12-04 科別.心臟血管
下肢靜脈栓塞 血栓抽吸術快速恢復
89歲的蔡爺爺早上去參加失智共照的活動,下午到復健科復健再前往附近的公園散步,下午五點回到家,準備洗澡時,發現左腳整個腫起來,幾乎是原來的兩倍大,家人趕緊載他掛急診。急診安排血液檢查、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整條左下肢深部靜脈嚴重栓塞,緊急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經診斷為急性血管栓塞。於是安排兩天後施行血栓抽吸手術,在加護病房持續觀察兩天順利拔管,轉普通病房後平安出院,整個治療過程不到一周。出院後,蔡爺爺又恢復往常趴趴走的生活。下肢靜脈嚴重栓塞,傳統治療多數使用溶血栓或抗凝血藥物,治療時間較長,至少數周以上才開始改善,但效果有限,並有其他部位出血風險,當血栓形成塊狀更難以治療,若以外科手術清除,傷口較大,風險高,也不見得能清除乾淨。採行「物理性血栓抽吸術」則是利用白努利定律,由抽吸導管局部噴水柱破壞血栓結構,同時血管腔內產生強力負壓,接著血栓碎片順著負壓方向而吸入導管內,藉此,血栓碎片也不易漂至更遠處,使其他器官造成傷害。物理性血栓抽吸術是血管栓塞的新選擇,安全且更有效率,傷口小,尤其對於血栓發生的黃金治療期2至3周內,可快速有效消除腿部腫脹情形,對病患來說,增加了治癒的機會,不僅降低血栓併發症的發生,同時也縮短了病人住院天數,不再錯失第一時間治療的良機。久坐不動、患有糖尿病、惡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女性懷孕時或服用口服避孕藥等,都是靜脈血栓形成相關的危險因子,深部靜脈栓塞雖然不像動脈栓塞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但拖延未治療,容易併發蜂窩性組織炎引起敗血症,血栓若脫落流回心臟,甚至會造成肺動脈栓塞,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