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9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創業
共找到
187
筆 文章
-
-
2021-09-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易怒、緊張、失眠是焦慮症上身?醫曝3項診斷標準
●新冠肺炎影響下,20至40歲族群求助精神科暴增●多為憂慮、焦躁不安、睡眠障礙等症狀●焦慮症上身,影響生活,盡早就醫改善新冠肺炎疫情燒不停,不少青壯年的工作、經濟受衝擊,收入銳減影響生活。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近來求診的20至40歲族群增加3成,多是因職場相關問題困擾而焦慮失眠。他們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不知如何規畫未來,家人長時間待在家,容易放大相處問題,爭執衝突頻率增加,也擔心染疫,以上種種都造成壓力而引起焦慮。公司放無薪假 壓力增加一名24歲男性去年畢業後,待業3個月後找到工作,但薪資低也並非自己興趣專項,想換工作遇到疫情爆發,公司放無薪假,頓時經濟壓力大增,導致焦慮失眠,疫情趨緩後求助門診,診斷為焦慮症,持續於門診治療。一名22歲剛大學畢業女學生,有找工作的壓力,求職觀念與父母衝突,讓她十分焦慮憂慮、易怒、失眠、精神不濟、注意力無法集中,就醫診斷有焦慮症及睡眠障礙,給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改善,現在準備公務人員考試並規律治療中。開餐飲遇疫情 擔心倒店一名33歲男性原為一般上班族,一直懷抱創業夢,今年農曆年後離職與友人共創餐飲業,沒想到5月時疫情嚴峻,收入大減,擔憂店要面臨轉型或倒閉,常做噩夢,也害怕自己染疫,情緒緊繃,與合夥友人經常爭執,白天易怒、焦躁不安,夜間失眠,經就醫診斷為焦慮症,持續治療。我有沒有焦慮症?3項診斷標準施姸安說,焦慮症有3項診斷標準:1. 對於很多事件、活動過度焦慮和擔憂且難以控制此種情緒,持續超過六個月,其中有症狀天數比無症狀天數多。2. 焦慮跟擔憂伴隨著下列症狀中的至少三項: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或心情不定、容易疲倦、無法集中注意力、易怒、肌肉緊繃、睡眠障礙。3. 焦慮、擔憂的情緒或相關症狀,已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職業功能。當出現上述情況時,當心焦慮症已經上身。施姸安指出,當發現對於求職轉職有焦慮不安時,可嘗試用6方法自救,倘已影響日常生活,最好盡早就醫,除了藥物幫助緩解症狀,藉由專業的心理治療協談,可增加對自我的掌握,了解自己專項,提升適應能力,積極找尋到自我方向。焦慮自救6方法1. 放下擔憂,轉移注意力:養成運動習慣,維持生活作規律。2. 找朋友聊聊:尋求親友支援管道,了解其他人的工作情況,其產業狀況,增加機會。3. 提升自己競爭力:進修、證照、政府補助項目,或是因應疫情興起的各類線上課程,都是增強自己能力的方式。4. 善用網路資源,了解就業管道:各種徵才網站及政府徵才資訊:線上的職業性向評估。5. 多給自己耐心:允許錯誤或失敗的機會,多方嘗試,幫助了解自己想要的工作,允許自己有時間摸索找尋自我定位。6. 培養正向思考:對自己有信心,建立方向感。資料來源/施妍安醫師 製表/許政榆 聯合報
-
2021-09-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郭台銘隔離期滿出關 隔窗寫字條向大家問好
日前赴歐洲催貨BNT疫苗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結束隔離,上午從防疫飯店離開。他穿著粉紅色POLO杉,隔著玻璃舉手版向媒體問好,上面寫著,「謝謝媒體朋友大家的澈(徹)夜等候,但礙於防疫規定,不能從正門進出,只能隔窗向大家問候」。郭台銘上月23日在臉書分享防疫生活,他說,從創業至今,這是他第一次在同一旅館、同一房間住14天,「人生70初體驗」。郭台銘表示,40多年的創業生涯,行遍世界數十個國家,每年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世界各地的旅途中,這是生平第一次,他在同一個旅館,同一個房間要住上14個晚上。看看他的視訊會議設備和划船機,會議和運動就是不能缺的二件事啊。郭台銘還分享了一張房間外裝有監視器的照片,他笑說:「多了一個眼睛看著我,不能亂跑」。他表示,這段時間將用會議和世界保持聯繫,用運動和健康維持關係,感謝歐洲行達成階段性成果。
-
2021-09-06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孝順其實是表達對父母的愛
親愛的孩子:上個月我去醫院作核磁共震檢查,你們知道後兩個人一起來找我,煞有其事告誡我,任何事都要讓你們參與,不希望被冠上不孝的名義。你們的語氣太嚴肅,我當場有點難堪,但你們離開之後,我心中滿滿的溫暖。我最近在思考「孝順」是什麼。我有兩個朋友,其中一個女孩年紀比你們小,她很努力,已經有許多成就。但是她不快樂,原因是父母給的壓力。父親習慣對她冷潮熱諷,母親是典型的台灣人,女兒不管多好,在母親眼中總是不夠好。女兒朝著父母的期望奮鬥,心中卻滿是委屈。去年她的父親發現癌症,短時間內就離世了。她整理父親的遺物,發現照片中的父親很少有笑容,總是一臉正經嚴肅。這時她才明白,原來父親在她面前的幽默開朗,被她誤以為是嘲諷;父親對她不滿意,全源於她自己的想法,一切只因為父親不善表達,父女間太多誤會跟距離,造成女兒心中芥蒂。結果到父親去世之後,才明白父親心裏的愛。如今面對沒有爸爸的父親節,她期許為人父母者應向孩子表達愛意,讓大家都能被愛環繞。另一位有煩惱的朋友75歲,丈夫逝世後一人獨居,常感寂寞。她常寄望兒女可以來陪她睡一晚、吃一頓飯、聊聊天、去公園散步。可是兒子女兒都忙,只能偶而見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兒女吩咐她宅在家,卻沒有來探視。最近她生日,兒子送餐,女兒送蛋糕,兩人只用大樓對講機祝母親生日快樂,東西放在管理室,人就閃了。我的朋友非常生氣,大罵兒女不孝,為此哭了好幾天。我替她探詢,才了解朋友的兒子是醫師,女兒在量販店工作,工作同屬新冠肺炎高風險職業,為了保護母親,才不敢見面。子女刻意來到母親住處以對講機慶祝媽媽生日,哪知心意沒好好溝通,反而造成母親誤會。朋友的案例,一個愛女心切,一個愛母心切,可惜都沒有好好表達。現代人的觀念,孝順是封建文化,甚至被醜化,是為控制人民,順服帝王統治搞出來的教條。我的同學蔡茂堂牧師卻說孝順是親子關係。孝順的孝是尊重,順是順從,我們常混在一起。其實子女長大到能夠獨立思考與有判斷能力時,二者可能分離。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發生變化,從階級式親子變成平等式朋友,若轉型不成功會陷入緊張,甚至敵對。很多父母強調孝順卻不面對與調適關係的轉變,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名導演李安說:「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確有其道理。父母的觀念要改,兒女也須重新學習,所謂正在創業沒有時間孝順或是父母有錢不須孝順,都不是理由。我的父親過世時,朋友給了我一張慰問卡,上面寫著「祈願曾經真實的記憶為您留住美麗的回憶,帶給您力量如斯前行。」我很幸運,父母公婆給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讓我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所依靠。沒有什麼東西能留給你們的我,也希望能為你們留下豐富的回憶。未來的日子裏,但願我們互相能好好表達心中的愛,創造回憶。這樣縱使別離的時候到來,我們也能沒有遺憾的說再見。
-
2021-09-04 新聞.長期照護
為兒打拚且歷經婚變和癌症! 70歲的彭玉燕花了20年努力不懈 ,為肯納兒打造終老的家
那些我們聽過的自閉兒、腦麻兒、唐氏兒…也都老了,身體機能的快速老化,加上醫療帶來的高齡,台灣愈來愈多「老父母照顧將老身心障礙者」的雙老家庭,他們該何去何從?70歲的人生應該是什麼模樣?今年年底前,70歲的彭玉燕和30幾戶家長,將帶著已屆中年、心智障礙(多數是自閉症)的孩子搬進剛蓋好、位於桃園龍潭的「肯納親子住宅」。這個盼了好久的「雙老家園」,是花了20幾年才蓋起來的。為兒打拚 歷經婚變和癌症30多年前,彭玉燕5歲的兒子吉爾被診斷出自閉症,那時舉家到巴西創業的她開始巴西台灣兩地跑,她把巴西特教老師帶到台灣學早期療育、在巴西找最好的精神科醫師,她告訴自己:「我一定教得好!」吉爾感受強、體能好,騎車、游泳、騎馬都無師自通,但卻因溝通及情緒障礙,總用吼叫及激烈身體語言表達恐懼與慌張,讓彭玉燕生活是一場又一場的混戰。吉爾7歲那年,彭玉燕決定帶他回台定居,過著很多自閉症孩子的母親都曾經歷的生活——家人指責:「吉爾都是被妳寵壞的!」在發展事業與照顧孩子間奔波,常須做出兩難抉擇;她和先生後來也因為對孩子的照顧想法不同而離異。屋漏偏逢連夜雨,沒多久她發現自己罹患乳癌第三期。安置未來 四個家庭創立肯納園蠟燭兩頭燒,加上疾病帶來生命的迫切感,她憂心已成年的吉爾未來的安置。於是,彭玉燕和其他三個自閉症家庭決定,為孩子建造一座融合機構和居家照顧的居所,讓自閉症孩子及其家庭可彼此照顧。花蓮「肯納園」於2001年啟用。為了讓家園永續,他們成立「肯納自閉症基金會」,把關心擴及所有成人自閉症者。但花蓮肯納的莊園之夢終究沒有持續,家長組成的肯納園開始面對現實與專業的問題,例如農地使用限制,或是花蓮不易援引充足的資源等等。後來這些家庭離開了花蓮,基金會把基地轉移到台北,這幾年來在雙北拓展成為6間服務自閉症(極少數其他心智障礙)青年的小型作業所,多數孩子在作業所有穩定的學習,卻無法習得完全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大家都老了——擔負照顧責任的父母老了,孩子也老了。時間的急迫性再度攏上心頭,身體衰老、癌症的家長焦慮著孩子的老後。肯納同儕 孩子相處更自在這些年,彭玉燕思考過各種吉爾的安老模式。她參訪國內外機構,那些當患者情緒不穩定就餵藥,或者乾脆綁起來的教養院總是傷透她的心,即便是養護做得不差的機構,吉爾只要察覺媽媽可能要將他送走就會開始焦慮,彭玉燕也充滿不安,「我徹底看清楚,我完全沒有可能把孩子單獨放在機構裡。」前幾年,彭玉燕嘗試整修楊梅老家蓋起大樓,讓吉爾熟悉的親戚住在同一棟。經過了兩個熱鬧開心的農曆年,彭玉燕感受到,吉爾身處愛他的、友善的親人中仍像個局外人。有個家長跟彭玉燕說:「我做過同樣的事!」她再度領悟到,吉爾不可能在正常人的世界裡過正常生活。反而這群孩子和「肯納族同儕」在一起時卻很自在、有安全感,他們可以一起唱KTV形成獨有的秩序和盡情的歡樂,即便沒有人能完整唱完一首歌。目前身心障礙者教育的主流是「回歸社會」,「我們一直教他們『社會化』,過跟我們一樣的生活,但若真的學不會,難道要將不會游泳的孩子丟進大海裡?為什麼我們不能讓他在小池子裡享受玩水的快樂?」彭玉燕沒有時間坐等政府福利政策完善,決定再度主動出擊。家長孩子 共居共老更完善彭玉燕又回到20幾年前開始找地蓋園區的階段,不一樣的是,落腳桃園龍潭的「肯納社福園區」,記取花蓮無法永續的經驗,融合了在雙北社區服務的學習,除了親子住宅外,還規畫了「社福大樓」,延續孩子自學校畢業後隨即中止的學習。除此之外,社福大樓還有咖啡店、餐廳、社會企業進駐,功能好的孩子還能在此工作。社福大樓也規畫了高齡養護中心,當父母已老到無法行動需要人照顧便住進來,孩子仍可天天陪伴探望。這是一個更靠近理想的雙老家園,這群家長與孩子在此共居共老,直至彼此善終。這個舉世第一個為心智障礙者建造的雙老家園,充滿永不放棄的實驗精神,它或許並不完美,卻一直在尋找最好的可能。這群人用了20幾年的時光,從花蓮到龍潭,走了120多公里的路,終於覓得得以和孩子終老的住所。
-
2021-09-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將親迎首批BNT疫苗抵台
由台積電、鴻海及慈濟捐購的首批BNT疫,預定明(2)日上午抵台,台積電和鴻海集團旗下的永齡基金都證實,將由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代為接機。張淑芬是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的表姊,由於郭台銘正處於隔離期間,今日也透過郭台銘辦公室發文指出,委張淑芬女土代為接機,感謝大家的關心、祝福大家健康平安。郭台銘日前結束歐洲行程,返台後便直接住進防疫旅館進行14天的隔離,日前還在臉書發文,分享隔離的體驗感想,他指出,自己40多年的創業生涯,行遍世界數十個國家,每年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世界各地的旅途中,這是生平第一次,在同一個旅館、房間要住上這麼多個晚上,並大談「防疫不放鬆」。張淑芬是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長期推動公益,這次疫情升高時,除了捐購一線醫護各項防疫物資,並號召台積電員工捐款及串連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零接觸採檢站至全國各地醫院,張淑芬甚至都帶頭衝到第一線為醫護人員加油打氣,這次代表台積電三個單位到機場接機,也是直接衝到第一線。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證實,載送BNT疫苗的班機已起飛,預計明天清晨抵達機場,他也會親自接機。他說,由於檢驗試劑已提早送抵台灣,加上檢驗封緘時間,9月中應可開放施打。
-
2021-08-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嚴管淪夾心餅乾 異國戀夭折、辭去工作來台仍遭擋
指揮中心8月21日宣布重啟境外生入境,然而來台工作者及跨國伴侶仍被阻擋在外。一位香港朱小姐表示,遇疫情因素已一年半未跟在台灣的男友見面,且多次致電至政府機關,卻表示僅限奔喪跟病危才能申請來台,另一位朱姓小姐也表示,她的男友為保加利亞籍人,現已辭去原有工作,打算台灣建立公司,卻連尋職簽證也無法取得,進退兩難。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國內目前因應邊境嚴管,皆採個案方式申請,去年疫情至今持續有個案因人道需求而允准入境,例如先生來台陪產,家人病危急需回家照顧、奔喪等個案,若對於情侶則較無緊急人道考量,若有來台創業投資需求,一樣可以提出入境申請個案,指揮中心願意給予協助。香港朱小姐表示,她每天都會一直關注台灣的新聞,關注台灣的防疫措施跟安排。去年原說在10月能解封,結果卻暫停非中華民國國籍入境,直到今年4月,台灣疫情控制得良好,原預計4月能入境,結果還沒等到又是國內5月新一輪的大爆發。她表示,她跟男友最後一次見面是2019年1月26日,當時入境的條件只限商務旅客、有台灣親屬者,有許多維持跨國伴侶還沒結婚,少了一張中華民國身分證,被攔截在外,加上異地戀維持不易,加上邊境管制條件不夠透明,多次詢問仍碰壁。除跨國伴侶受阻,另有李姓小姐表示,男友是保加利亞人,去年起就一直規畫要定居台灣計畫,並把工作辭去打算在台灣投資、建立公司,甚至進一步但除無法取得簽證外,連「尋職簽證」也尚未開放,這個狀況不知道要如何是好。陳宗彥表示,現在各國都會遇到工作簽證問題,如日本在取得工作取可後也無法入境,依舊要進行相關管制,而澳洲工作也有入境及航班配合。目前隨邊境管理措施加嚴,目前仍採個案申請,若變成通案就沒辦法嚴管邊境,「只要從個案上來提出,我們就給予協助。」李小姐表示,指揮中心因「邊境嚴管」措施,僅開放緊急人道及專案事由入境,形成外國配偶、外籍伴侶、外籍工作者、華語生等來台受阻,而外籍伴侶入境的議題也未曾被政府正視討論。在歐洲開放邊境之前,也曾推動「伴侶簽證」讓未婚伴侶有機會探視見面。指揮中心陳時中於今日記者會表示,對於有各種不同伴侶,會透過外館來以事實認定來台必要,進來一定要嚴守防疫規定。李小姐指出,另外還有僑外資將資金投入台灣新建公司,縱有勞動部發放的工作證,也無法申請工作簽證入境台灣,資金卡在台灣進退兩難,也有人從2020年3月時就開始等候,等著和自己論及婚嫁的伴侶再次聚首,共組家庭,但始終看不到等待的終點。「我們願意遵守規定,接種疫苗、隔離、PCR檢測都可以,只希望給予一個入境的機會。」她表示,身邊有入境需求者並不少,很多人在台灣5月封鎖邊境前,他們已在台灣找好新工作、辭去原來工作、退掉現有公寓,即將前往台灣開啟新生活時,卻被臨時喊卡,盼中央能重視。
-
2021-08-16 養生.人生智慧
忙著健康美,沒空理會老!楊秀慧54歲從王品華麗轉身:如果不下山,怎麼看得到另一座山的美景?
「我喜歡爬山,如果不下山,怎麼看得到另一座山的美景?」王品集團前執行長楊秀慧如此形容人生與職場。2年前,她從職場高峰華麗轉身,退休時才54歲,外界詫異、惋惜,她卻認為是時候交棒,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她為自己設定目標:學畫、運動、登山…,「每年都要做一些自己覺得可以紀念或挑戰的事。」去年完成百岳挑戰,今年將22年王品經驗寫成新書《我這樣管理,解決90%問題!》,並計畫國境解封後攀登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我忙著健康與美麗,就沒有時間去理會『老』這件事情。」 聊起這次的採訪主題,楊秀慧笑了,「以前約訪都是談管理,最近談的卻是樂活、熟齡,啊~原來我已經50好幾!」 退休後,把多數時間留給自己 不知老之將至,是因為她心態、體態皆維持年輕,不但月跑100公里、年攀2座百岳高山,即使近來疫情升級無法出門,她仍在家裡做瑜珈、跳有氧舞蹈。 2019年退休後,楊秀慧就把多數時間留給自己,一周至多花2天演講、擔任顧問,將多年管理經驗傳承。 「現在人越來越長壽,每10年平均壽命在拉長,後面還有更多的日子可以走,說實在那些職位、抬頭都是一時,最終要回歸到自我。」她笑道:「有一天位置總是要給年輕人,那到時我要做什麼?應該趁著現在去學一些、做一些我想做的事。」 學習素描,目標5年後開畫展 會計師出身的她,32歲進入王品,先是擔任財務長,一路歷練稽核、人資、營運長等職務,也曾參與內部創業,創辦夏慕尼鐵板燒。2015年王品因食安風暴重創形象與業績,她臨危受命接任執行長,帶領集團走出低潮,卻在2019年選擇功成身退。 「我喜歡嘗試很多東西,現在也不算退休,只是放慢腳步、做傳承的工作,又有時間可以多愛自己。」像她小時候嚮往畫畫,退休後便為自己報名素描班,更設定5年後要開畫展。 極其自律的她笑說,自己還是會排目標與計畫:1年爬2座百岳、跑3場馬拉松、參加2次單車活動,「目標不是挑戰體能極限或個人成績,我就是在玩,但還是習慣有紀錄,因為我覺得人要動,動才會有活力。」 陪女兒追劇,不將職場抬頭帶回家 疫情爆發前,她每年安排旅行,「老了有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到了某個年齡一定要走出去、有不同群的朋友。」她透過登山、瑜伽課認識新朋友,「每年跟姊妹淘出國旅遊,姊妹淘又會形成姊妹淘,就會多一些朋友圈。」 但這些活動,並不強要家人參與,「我最幸運是老公體諒我很多,女兒也理解我很多。」楊秀慧回憶,女兒曾寫過一篇作文:「我的媽媽不像媽媽,百年難得一見地煮菜,半夜常偷抓我的零食吃光,還有在家常常講電話。」 所以她從不將職場抬頭帶回家,「只要可以跟她們在一起,我就會努力以她們為中心。」像是周末盡量排除行程,陪女兒追劇,看一些好笑、無厘頭的網紅影片,「把這些可以做好的事做好,互動的量也許不多,但質可以更好。」 和先生彼此給空間、尊重雙方興趣 與先生的相處,則是維持舒服的相處距離。過去公司辦旅遊聚餐,常要求另一半出席,但先生參加幾次就討饒:「主管都男的,帶的都是女生,我跟那些太太沒話聊,可以不要配合嗎?」 她反思,自己也很少陪老公參加活動,不該強加壓力在對方身上,兩人溝通後以1年參加1~2次為限,但每年安排家庭旅遊,一家人仍有共遊時間。「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需要陪伴時就在一起,我尊重他的生活,他尊重我的興趣,彼此有空間。」 生活有所羈絆又各自獨立,她的日常過得有滋有味,「我也會聽Podcast、音樂,去一些網紅推薦的民宿、美食,讓自己接收新資訊。」楊秀慧調侃自己愛玩,卻也藉此不與時代脫節,笑稱:「年輕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她認為,進入熟齡一定要有目標與興趣,無論是學做菜、彈琴、畫畫或爬山,「認真地跟自己對話,想想做些什麼,可以讓自己全神貫注或覺得快樂。」 自律自主、自修自省,都靠自己 另一個必修學分,則是養成運動習慣。楊秀慧建議,可以從一些小動作養成自律的習慣,像她每天起床梳洗完便套上運動服,自然有了想動的情緒,晴天出去跑步,下雨在家裡做瑜伽,「那就是一個『開關』,你就會去做這件事情。」 又如她常在公園遇到一位打扮入時的92歲阿嬤,人喚「美美阿姨」,「她看起來只有70多歲,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公園拍一張照片,再搭公車到處跑,她的開關就是每天照相。」 「自律、自主、自修、自省,都是靠自己。」說到底,這些追求美好和快樂的慾念都是隨心所欲,楊秀慧說:「多一點時間與心靈對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開關。●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13年不想性愛、夫提分居才配合!他被當「提款機」當然不公平,妳用心才能真挽回.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8-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優人物/抗疫不當女神 賈永婕做自己的「人生努力組」
採訪約在近午時刻,賈永婕前一天就告知,早上還要跑一趟三總送醫療器材,結束後趕回經營的婚紗公司化妝、換衣,訪談超過2個小時,因為解封,中間還有兩組客人進來,她是最近大家尊崇的國民女神,也是能幹的老闆娘,精力在她身上,似不曾枯竭。年輕時是成功的藝人,嫁入豪門後家庭幸福美滿,一方面又擁有讓人稱羨的事業,在二分法的社會,她被歸類在人生勝利組,外人只愛在表象錦上添花,而她背後的拚博努力從不被深究。她認為,自己從不屬於勝利、失敗兩組,而是人生努力組,在每一個過關斬將中,從不輕言放棄。什麼樣的環境 教育出鋼鐵娘子8年來,她一直做著同一個夢,夢裡是父親從世界各國不同地方神神秘秘打電話來,開頭熟悉又親切的「丫頭」兩個字總讓她一震,然後告訴她自己並沒離開,而是去出一個機密任務,夢裡她回答,「可是我知道你死了,親眼看到你躺在那裡」,父親問她,妳有來摸過嗎?確認過是真的嗎?妳看到的只是模型,「我是假死」。每年總會反覆這個夢,父親告訴她,「妳放心,我很好,只是不能告訴別人我還活著」,醒來後她深深思索,以為爸爸的話是真的,一次又一次同樣的夢境,電話中父親的聲音清晰宏亮,而且不停換國家出任務,他不知道的是,女兒很想說,「爸,我想念你,年紀大了,可以回台灣別再出任務了嗎?」賈永婕長成在一般的軍人家庭,父親是海軍上校,給她的教育小到吃飯要有坐相,講話時要正眼直視對方,鞋子脫了要怎擺,筷子該怎麼夾,大到凡事要對得起自己,絕不能占別人便宜。規矩內化了,成了她為人處事的方圓,他身教給她的,還有莫名的正義感。有一回,賈父帶著賈永婕的女兒去看兒童舞台劇,台上演到種檳榔樹,他竟氣到不顧正在演出起身大罵,「在小孩面前為什麼要演這個」,然後拎著孫女走人。賈永婕事後聽到他教訓不認識的人,覺得尷尬也不好意思,但這種莫名的正義感其實也在她血裡流淌。賈永婕國中時追星張雨生,在夏日炎熱的二二八公園裡大排長龍等著投販賣機買飲料,一個大媽帶著小孩直接插隊,沒人敢站出來說話,賈永婕走過去面對大媽,「妳好像插隊了」,大媽見笑轉生氣,開始狂飆大罵,她不理大媽,只對小孩幽幽說,「你以後長大,不要像她那樣哦。」然後離開。這樣的例子多到不勝枚舉。有一年她和老公王兆杰去雲南看表演,台上80歲老者表演的段子無聊,身邊一堆外國大學生看不下去竊笑、大聲聊天,她受不了這群人不尊重演出,不斷轉頭用英文示意他們安靜,後來更喊他們丟自己國家的臉,散場後,那群人走出來,算一算超過20個,老公見苗頭不對,以尿尿要她陪為由直接尿遁。去西班牙旅行,錢包被扒走了,她眼尖發現扒手就在路邊,要老公衝上去追,老公看著她一陣猶豫不決,她氣到要自己上去,但低頭一看自己挺著7個月身孕,跑不贏對方才作罷,錢包、信用卡都是損失。幾次下來,老公王兆杰常跟她說,「走在妳身邊,真的會有生命危險」。而這些從爸爸傳來下的家庭教育或是身教,她也不時拿來教育自己的小孩。父親過世時她趕不回來,一切已成定局,也有了夢中他問她「妳摸過我嗎?那是我的模型,我是假死」的對話,8年了,她慢慢看淡,認為人生其實沒什麼不能面對的,只是心中仍留有遺憾。她說,「父親走後,我在他書房的角落發現了一分醫院診斷書,他每年都健康檢查,報告上有說明心血管阻塞狀況,該做手術處理,但他怕家人知道,選擇避談,沒想到一切來得太突然。」女強人的人生沒有放棄賈永婕的個性不能沒有事做,她有事業心,要有生產力,王兆杰深知老婆個性,全力支持她創業開婚紗店,這波疫情重擊各行各業,但天公疼好人,兩年前一個轉念,讓她意外避開了危機。她和設計師搭檔黃淑琦合夥創業,開了C.H Wedding婚紗,那年,黃淑琦猝逝,加上父親離開,她人生受到嚴重打擊,無心工作,暫將事業全交給同事,把心思轉移到運動,不停跑步、游泳,化解心中的情緒,沒想到一回神,公司已從婚紗業領導品牌逐漸褪色。賈永婕說,「人生就是這麼現實,你不花心思、不想用心,它就會讓你知道。今天不是我退步了,而是在我原地踏步時,別人都在進步,婚紗業已悄悄進入網路世代,而我一下被打醒了」。她想過放棄,公司前幾年都賺錢,放棄是最容易的事,止血就好,還能保有之前賺到的利潤,但她也有猶豫。那段時間,她經常愁眉不展,天人交戰,有一天兒子發現媽媽不對,竟走過來跟她說,「放棄?妳在說什麼,妳是好棒棒賈永婕耶,Fighting就好啦」。她精神一振,這也成了她繼續下去的主要動力,「我不想讓小孩覺得媽媽碰到挫折就不幹了。」於是她著手改造公司,過去公司租下大坪數有挑高攝影棚、華麗氣派店面,但東區房租16年來漲太多,她認為網路世代後,門面已不重要,著手搬家,換到二樓現址,把省下來的錢投入網路行銷。以前公司養一批設計師,後來改用接案的方式和設計師合作,雙方再談分潤,而設計師接案的作品不比當員工差,甚至更好,幾個改變大大縮減固定成本。過程中她歷經許多掙扎,不知道抉擇是否正確,事實證明,一年多疫情下來,公司受到衝擊的損失,都在她可控的範圍之內,「永遠不要怕的事,就是改變,有人會說我以前的場地、攝影棚多大、多華麗,但面子的事是最不重要的。至少我生存下來了,如果不能在這個行業裡當老大,做老二、老三也行,重點是努力跟上潮流,如果可以,就引領潮流,如果不能,就跟著潮流走,最怕沉溺在過去的光環中。」人生巔峰在哪裡從一個柔弱的女明星,婚後跟著老公去運動,一開始跑三鐵,記者莫不驚呼;接著,賈永婕在東京馬拉松跑完全馬42公里,媒體認為她已到人生極限了,沒想到那年她跟老公組團赴英國比賽,甚至泳度英吉利海峽,這時沒人再敢猜測她的界限了,但人生有限,要如何兼顧家庭、事業,還去做這麼多刺激冒險的事,記者開玩笑,「不會有一天,妳要去爬喜馬拉雅山吧」。2018年,她真的跟老公花了7天時間,登上5364公尺的聖母峰基地營(Everest Base Camp,簡稱E.B.C.),那晚她又哭又笑摟著老公拍接吻恩愛照。3年後的今天,她說,以非登山專業人士來說,要爬上8848公尺的聖母峰是不可能的,當時確實熱中討論要再上攀6千多公尺高的另一個基地營,雖然只相差1千多公尺,但要過一段冰橋,下面是萬丈懸崖,極有難度,後來疫情大爆發,登山計劃於是被打斷。今年台灣發生重大疫情,她忙著送呼吸神器,接到蔡英文總統加油打氣電話,對她來說,這又是人生另一個高潮巔峰,她永遠在做你料想不到的事,而重點是,她沒有一項是刻意而為,完全順著自己的感覺,順著自己的心在走,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她不是嬌滴滴的貴婦,不想成為撐著洋傘看小孩在游泳池畔玩的柔弱女子,小孩下水時她都在,甚至是她努力讓小孩參與運動,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並從中培養獨立不放棄的個性。有一晚,狗仔跟拍她跑了一整天的醫院,夜裡還換上運動服出門跑步,她笑說,「運動和勞動不同,跑醫院送東西是勞動,回到家,我終於有自己的時間出去跑一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流汗、開心。」雖嫁入豪門 卻勇敢活出自己演藝圈總愛形容女星嫁給富二代是晉升豪門擠入上流社會,王兆杰是德杰建設小開,她婚後不解,為何自己明明是賈永婕,在新聞報導中卻變成附屬別人名字的老婆。而這兩個月下來,她老公跟著她跑醫院,送器材,走到哪,都被叫「賈永婕的老公」、「賈先生」,她大笑終於反轉,不過她仍十足感謝這人生夥伴一路走來的包容與給她的自主空間。她個性天生叛逆,如果嫁進一個家庭成天守著舊習俗,早上請安、下午奉茶,肯定受不了繁瑣規矩離婚,「生活是演不來的,妳要演1年、2年,還是演10年?然後呢」。她的幸福,來自於王兆杰對她全然尊重,知道老婆要什麼才會快樂,所以無論家庭、事業,都在背後默默支持,她說,「因為他知道我萬一沒事做,會有多焦慮,而他會有多慘」。夫妻倆的個性極度互補,她直率想衝敢衝,而他則溫和思慮細密。這波疫情剛開始爆發,她意外得知醫院急需呼吸器,想做就立刻做,因為平時好交朋友,王兆杰建設公司那邊也人脈充沛,兩人登高一呼,原本目標是20台,最後竟募到387台,解決了許多醫院急需,也間接救了不少可能陷入重症的病人。她說,「那些醫療器材我一輩子也沒聽過,在偶然間得知醫院缺器材的訊息,我沒辦法將訊息跳過,然後淡淡說一句不關我的事,說真的,從一開始,就有超過8百個朋友、長輩告訴我,這些都不關我的事,我可以不必那樣,但那我很想問,疫情這麼嚴重,這到底關誰的事?」過去,發生921地震、南亞海嘯、四川大地震,演藝圈在張小燕、張菲、胡瓜、吳宗憲集結各方力量辦大型募款活動,群星聚集、電視直播、數百部電話接受捐款,一個晚上下來,募到的善款差不多就是1至2億元,而賈永婕第一批募到的金額就已近億,拋磚引玉之後,兩個月來金額粗估已超過2億台幣。她一個人奔波、忙穿針引線,精神讓許多人肅然起敬,還為她贏得「國民女神」的封號。網路上開始流行兩句話「政府在做藝人的事(作秀),而藝人在做政府的事(募醫療器材救人)」,賈永婕認為,她只是盡力在做能幫得上忙的事,「疫情嚴重,我身為經營者,婚紗店這麼多同事,每一個都要生活,各行各業都在受苦,如果有方法疫情能盡早結束,一切盡快回到常軌,大家都有飯吃,我最初的想法單純只是這樣。」一切透明公開,為子女留下最好典範兩個多月來,她從送愛心便當,到醫療儀器,跑遍台北各大醫院,曾有媒體去計算她跑了多少里路、送出多少盒便當,數字令人咋舌,而這些,她每一項都仔細記錄,堅持一切公開透明,等疫情結束,明細將全部公布,原因是她要對得起相信自己,一通電話就把錢拿出來的人,而且家庭教育給她最高指導原則,是人品,「我跟朋友出去,寧願多出,也不能占別人便宜,我不會也不能花一毛不屬於自己的錢。」純真率直的賈永婕,在疫情期間成了許多人的典範,其中也有雜音批評她作秀,但她沒想過選舉,當藝人也非她的主業,做這麼多事都出自本心,內在強大的素質不曾讓她有過挫折、打擊,甚至有玻璃心,她其實很清楚所謂的女神光環,短暫如火花,絢爛過後,她仍會堅定地繼續走自己的路。
-
2021-08-06 養生.運動天地
全職媽媽靠運動擺脫產後憂鬱 開展職涯第二春 黃玉慈:我們都值得更好!
黃玉慈跟許多媽媽一樣,懷孕前擁有自己亮麗的事業,產後為了專心照顧孩子,決定離職當全職媽媽。然而,當媽媽後生活帶來的許多變化,包含照顧孩子的挫折、身材走樣,讓她陷入了情緒低潮。五年前,黃玉慈開始接觸運動,不僅帶給她健康,也為她帶來事業的第二春!充滿辛酸淚的全職媽媽黃玉慈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的採訪,分享她從完全不運動的人,到現在成為體態管理教練,不僅改變自己,也影響到更多人開始運動的故事。懷孕前,任職於速食業龍頭的餐廳襄理,黃玉慈每天的生活過得充滿朝氣又有成就感。25歲那年,她發現自己懷孕後,決定卸下工作的,當個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的全職媽媽。她說:一直以為懷孕、生產是最痛苦的,沒想到生完之後帶小孩才是真正痛苦的開始⋯⋯產後憂鬱陷情緒谷底黃玉慈從小是個沒自信的女生,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總是隱藏自己的想法,也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想要被喜歡的心情,因此努力迎合別人,想要成為別人喜歡的樣子,最終失去自我,甚至曾經出現自殘的傾向。長大後,這種委曲求全的個性仍扎根在骨子裡,因此面對產後育兒的挫敗,她不好意思向辛苦工作的另一半傾訴,全部概括承受。黃玉慈回想那段日子,經常是孩子哭她也跟著哭,無力感讓她每一天都提不起勁。初遇健身連一分鐘都做不了同時間讓黃玉慈煩惱的,還有產後回不去的身材,連鏡子都沒有勇氣去照,體重到來到了人生巔峰。此時,作為亞洲核心訓練師的另一半,鼓勵黃玉慈開始運動,每天十分鐘都好。在先生的幫助下,黃玉慈決定從簡單的徒手核心訓練開始,一開始設定每天只要運動十分鐘就好,然而沒在運動的她,連一分鐘都撐不了,運動一天要休息七天。但是她還是決定堅持下去,慢慢地也看到了成效,她笑著說,如今一天不運動,全身都會覺得不對勁!影響別人一起動起來愛上運動的黃玉慈,和原本在學校任教的先生,決定一同創業,開設體態管理工作室,幫助更多的人學會正確的運動和飲食觀念。黃玉慈說,運動讓她最有成就感的,不是看到數字的改變,而是因為她的故事,去激勵到更多人想要去嘗試改變。她提到有一個學員,剛生完雙胞胎後找上他們,自述減重經驗已經有十年,加上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遲遲無法達到理想體重。最後在他們的幫助下,這位學員不僅變回少女身材,婦產科醫師檢查後也宣告她的婦科有明顯改善,這一切都讓黃玉慈感到無比有成就感。人生最重要是為自己精彩的活透過「有肌勵」,黃玉慈想鼓勵更多人:真正感動人心的,除了看到自己的改變,還看到人們因為你的改變,而開始變得很不一樣。以前覺得女人漂亮很重要,後來覺得品味和氣質很重要,再來覺得有個男人疼很重要,直到最後才明白:一個女人,擁有獨立的思想、人格和經濟,精彩的活著最重要。女孩們,我們都值得更好、更精彩的生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7-31 新聞.元氣新聞
讓老人不再走失!金大研究團隊開發失智長者定位系統
金門是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縣市,截至去年底,全縣老年人人口數2萬039人,佔全縣總人口數的百分之14點27,失智老人走失的案件時有所聞,金門大學研究團隊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成功開發「失智長者定位系統」,有效協助失智長者安全回家,不少民眾聽聞都表示,在該系統的協助下,希望此後阿公、阿嬤就可以安心出門、快樂回家。金大表示,這套系統由資訊工程學系趙于翔教授團隊和長期照護學系、社會工作學系師生共同參與研發,整合物聯網與GPS定位技術,將失智長者GPS座標傳回雲端資料庫,並透過雲端監控管理平台來呈現與管理這些資訊。主要開發者趙于翔指出,該系統採用LoRa的物聯網傳輸技術,可以藉由輔助裝置將相關定位資訊上傳至雲端管理平台,管理者可以在平台上設定失智長者的安全區域範圍,當長者超出安全區域時會提出相對應警示。萬一不小心走失,社工單位或家屬可以第一時間透過雲端管理平台網站找到長者的即時位置。此外,平日也可以透過平台看到長者的活動紀錄,了解其活動範圍。趙于翔說明,該系統在研發過程中,也獲得2020年戰國策全國創新創業競賽的優選銀獎,以及2020金門創新創業競賽季軍。有興趣者可至Youtube平台搜詢「以 LoRa 為基礎之失智老人定位系統」,觀看金大師生製作的介紹影片。金大校長陳建民表示,隨著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老年人口比例也將明顯提升,社會照顧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而失智症是年長者常見的一種狀況,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希望此研究成果的提出,可以即時偵測年長者是否忘記回家的路,並透過GPS座標位置快速找出其位置,減少意外的發生。校方指出,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各類年長者的輔具需求急增,希望本校學生能學以致用,將所學融入日常生活中,幫助社會上更多的人。未來該校將繼續結合護理、長照及社工等專業領域,打造出跨領域整合應用之成果,以促進社福能量之發展。
-
2021-07-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募救命神器、送愛心便當!賈永婕不吹冷氣當公主、烈日下數便當:有家人挺才能「瘋」
她如何用短短一個周末,募得近億資金,買下三百多台救命神器? 賈永婕是德杰集團少東王兆杰的太太、是明星御用婚紗店C.H WEDDING的老闆娘,也是近期因捐出三百多台「救命呼吸神器」,而接到蔡英文致謝電話的媒體焦點。但現在站在醫院前,穿著樸素,一次次向醫護人員鞠躬道謝、反覆大喊「加油!」的她,更像是想盡辦法為社會出一份力、誠心盼疫情早日結束的鄰家姐姐。 賈永婕因募資買救命神器的表現,網路聲量暴漲,網友對她的義行與超高行動力讚譽有加。但外來的掌聲固然開心,事實上,來自老公、一對女兒的全力支持,連公公王明德、婆婆王邱美華都十分高興媳婦做了好事,二老更不辭辛勞地,熱血地跑了一趟慈濟醫院的行程,一起送愛心便當、呼吸器。 賈永婕說,自己能這麼「瘋」,是因為背後有家人作為後盾。像這次募資捐HFNC,跟王兆杰分享計畫時,雖馬上遭白眼回敬,「他叫我不要跟愚婦一樣,這又不是在菜市場買蔥薑蒜。」嘴上這樣說,王兆杰卻在聽到老婆的瘋主意後,馬上向認識的醫師友人確認機器的用途和需求,後來更是毫不保留地動用自己的建商圈人脈,全力支持賈永婕。 王兆杰形容賈永婕是俠女,「她想做貢獻,就會義務反顧地去衝,我反倒比較謹慎,所以我們常扮演互補的角色。包括這次捐贈,我稱她莽夫、愚婦,其實只是希望她想清楚,不能有誤差,因為這是一個醫療級的東西。」 他們已經結婚十八年了,王兆杰談起賈永婕,仍滿是寵愛,很難想像,他們當初只認識兩個月就閃婚。他回想,跟她交往時,是建築業最不景氣的時候,但賈永婕「沒把身家背景當一回事,是個願意同舟共濟的人。」王兆杰因此認定了她。 這一天,夕陽西下,餘暉映上北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門口排排放著的透明塑膠袋,裡頭近百個餐盒和飲料被照得發亮,袋子上「醫護辛苦了」的字條,也被夕陽曬得顯眼。這是由藝人徐若瑄出資、賈永婕訂購,準備送給醫護人員的晚餐。 站在一旁的賈永婕正忙著,一下彎身盤點餐盒數量、一下打電話聯絡餐點還沒到齊的宵夜店。送餐給醫護已經變成她每天的固定行程,自疫情爆發以來,她跑遍雙北各大醫院,從午餐到晚餐,一家一家地送,沒有一天缺席。 「疫情升溫,事業停擺,生活步調全亂了。」連續兩周馬不停蹄的送餐、送機器行程,讓賈永婕嗓子有點啞了,卻依然精神,笑了笑說,「一直抱怨沒幫助,不如想實質上可以做什麼,所以我來幫前線人員送餐打氣。」賈永婕閒不下來,疫情後,她開的婚紗店沒了生意、演藝工作被迫暫停,她只好找其他事做,「送餐不會占用太多時間,但每天都有一個重點的事情做,這樣很好。」 但原本單純的送餐活兒,因為編劇好友謝小蜜的一則臉書訊息,全面升級成捐贈三百餘台「救命神器」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下稱其英文縮寫HFNC)的任務。 謝小蜜的姊姊是醫護人員,說「前線醫院最需要的醫療資源其實是HFNC。」消息傳到賈永婕耳裡,她笑說自己「很有俠義心腸,聽到機器這麼缺,就想幫忙。」她很快找到這家獨家進口、賣醫療器材的紐西蘭供應商費雪派克。 供應商有著落了,接著是錢的問題。HFNC價值不斐,全配一套要二十七萬台幣,賈永婕一開始的目標是二十台,達到拋磚引玉效果即可。她和王兆杰共捐十五台,在朋友群組裡問誰願意贊助剩下的五台。沒想到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大手筆響應,「蔡董很阿沙力,一捐就是一百一十台,我嚇死了。」賈永婕回想。 不少商界、藝能界的熟悉名字都在這次的捐贈名單上,看得出她和王兆杰的好人緣。而賈永婕見誰都能聊上幾句、開朗又熱心的大嬸性格,或許正是這次能快速動員,一個周末就募到九千多萬、買下約三百五十台救命神器的主因。 她想起老公打給星宇航空創辦人張國煒時,雖她從沒和張國煒說過話,但電話一拿起來,心裡想著HFNC對患者有多重要,她便打開話閘子向他介紹機器,一下就成功說服他捐出二十台。「我不講官話,但我們就是有這麼多愛台灣的企業,現在每個產業都重創,沒有一家企業不停擺,大家卻還願意站出來。」賈永婕把功推給她口中的神隊友,強調這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賈永婕閒不下來,不是一、兩天的事而已。雖然嫁得好,但她不想只當王兆杰的太太,生完第一胎,她就去開婚紗店,連念高中的小女兒王昀羽都讚嘆,「有一個這麼有錢的老公,明明可以過舒適生活,但她還願意去做這些事,很厲害。」 她創業,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以為藝人開店只是玩票性質,不會太認真。賈永婕卻在知名設計師好友黃淑琦的幫助下,兩年內就由虧轉盈,「黃淑琦很信任我,願意跟我一起做。有了她的專業背景加入,在業界很快獲得回響。」婚紗店能快速起飛,賈永婕再次把功勞推給夥伴。不過,就在一切看似順利進行時,一個墜樓意外,帶走了她的合夥人黃淑琦。 「黃淑琦走了,我爸爸也在那陣子過世。」雙重打擊讓賈永婕陷入低潮,講話很有朝氣的她,放慢語速,「他們的離開,對我是很大的衝擊,也是因為這樣才開始接觸運動、試著療傷。」 她形容運動是一件「很變態的事。不過,當你的身體很累,心好像就沒有這麼累了,你會把痛苦轉移到肉體上,就不憂鬱了。」賈永婕說得很淡,但看著她臉書上去各國參加三鐵、馬拉松的照片,不難感受出來,她有多熱衷這項曾帶她走出陰霾的運動。 賈永婕跑馬拉松,不追求破紀錄,唯一的堅持是不能放棄。她最近一場馬拉松,是在紐約跑的,不幸在出賽前一天扭傷腳踝,原以為跑到一半才會開始痛,卻在踏出第一步時,就痛得她誇張地說「每跑一步都覺得要死了。」不過,她依然撐完全程。原本四個多小時能跑完的路程,她花了六小時才完成,連在一旁的王兆杰都勸她休息,她卻任性地說,「我就是不想放棄,我沒辦法接受在賽道中間,就直接離開。」 這樣的堅持在經營婚紗店上同樣看得到,黃淑琦走了,她也沒放棄,把一個人當兩個人用。「以前不用管這麼多事,現在要全方面都做。」她證明婚紗店對她來說不只是可有可無的副業,C.H WEDDING經營到現在已經十七年,郭台銘太太曾馨瑩、福原愛都曾穿上她們家的婚紗。 她說,這三年婚紗業面臨轉型,因為「對年輕人而言,隨時都在拍照,婚紗照沒這麼重要了,公司型態上要靈活改變。」於是,她把原本開在安和路一樓的店鋪,搬到敦化南路的二樓店面,降低房租成本,把預算挪到網路經營上,打算讓品牌年輕化發展。聊起婚紗,她還留有少女的夢幻,「婚紗是我做得很開心的事業,從頭到尾都漂漂亮亮,要什麼風格,永遠都找得到。」 賈永婕很怕人家叫她大嬸,連蔡英文打給她致謝時,她都要總統對外稱她是「美少女」。四十六歲的賈永婕,外表仍亮麗得很,和兩個念高中的女兒出去時,還會被誤會成是她們的姐姐,但一顆雞婆、看到有難就搶著去幫忙的心,和那股明明能在家吹冷氣當公主、卻甘願跑到烈日下數便當的氣魄,確實讓人折服。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一件S號T恤讓她鬧到離婚!婚姻毀滅都從縫隙開始,修補關係「5原則」,把摩擦變愛的養分.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想當「上流老人」,現在就讓自己過得好!中年後打造「優老計畫」,從這一步開始做起
-
2021-07-05 養生.人生智慧
22歲嫁豪門被家暴逃走獨養兒女,蕭瑤:黑夜走黎明來、我的人生倒著過
蕭瑤19歲進入演藝圈,22歲嫁入豪門。她原以為自此過著幸福生活,沒想到,先生控制欲強,還會家暴,她和一對兒女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20多年前,她和小孩先後逃到國外,女兒王宇婕成為演員,長子William多年前也返台定居。她以樂觀教導孩子,一家3口逐漸淡忘那段悲慘生活,在台灣享天倫之樂! 蕭瑤出生時就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長得極為古典、美麗,「那時林黛很有名,大家就叫我『徐黛』(蕭瑤本姓「徐」)。」家境清寒的她,年幼願望是以後要當明星,「我想拍戲、賺錢,讓父母過好的日子。」 休學赴港拍戲,一炮而紅 從小她學民族舞蹈,專科進入文化學院戲劇系,在校演花旦,她的美貌和演技受矚目,名聲遠播。專4那年,邵氏電影台北分公司主動登門拜訪,邀她赴香港拍電影,「我想反正早晚都要當演員,就休學了。」 拍攝一組古裝定妝照,導演李翰祥連她的面都沒見,就拍板讓她演出電影《傾國傾城》,「我演珍妃,狄龍演光緒皇帝。」上映後,果真一炮而紅。3年拍了5部戲,包括《瀛台泣血》等,這時遇見她的先生—大她14歲的印尼富商。 「母親給我的觀念是,女人要結婚、要嫁個會疼妳的好老公。」戀愛時,先生將她捧在手心,「那時約會,只要我看某樣東西一眼,隔天就送到我的面前。」在他無微不至的呵護下,她自認遇到全世界最棒的男人。 回憶一次耶誕節接到先生的電話,「他只說聲:『耶誕節快樂!』,我的耳畔真的響起音樂。」電影浪漫情節在人生真實上演,她沉浸、陶醉在愛情的世界裡。22歲,毅然捨棄如日中天的演藝事業,遠嫁印尼。 先生控制欲強,全家痛苦萬分 婚後很快就懷孕,生下長子William,3年後女兒王宇婕出生。只是,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並沒有太長久。先生控制欲太強、心態扭曲,她和一對兒女都被家暴,經常處於被打的恐怖氛圍中。 「只要他在家,就鴉雀無聲。」蕭瑤很想離婚,卻也知道不可能,期間幾度帶著小孩逃跑,又被抓回去。直到1998年印尼排華暴動,眼見機不可失,拜託一位華人牧師,先後將兒女送到美國,她則假裝只是要返台一周,帶著輕便行李,逃了回來。 回到台灣,她的身上沒太多錢,就在小妹經營的旅行社當票務,「我當家庭主婦的生活太安逸了,上班時,連接電話都不知如何應對。」在印尼,她有6個傭人,包括保母、司機、園丁等,卻需要從頭學習如何面對社會。 旅行社10點上班,兒女不在身邊她很空虛,「我想填滿早上時間,就去麥當勞當櫃台,做清晨5點到10點的班。」此時的她,不是富太太、不是大明星,而是二度就業婦女。 女兒王宇婕接棒,盼媽媽過好日子 王宇婕不忍媽媽如此辛苦,要她辭職。長相漂亮的她,後來被發掘為明星,儘管仍在美國大學求學,她捨棄學業,返台當演員,賺錢養媽媽和哥哥。 蕭瑤檢討:「我在婚姻中做錯了幾件事,尤其是金錢,以前我覺得那些都是他給我的,我都不要,這是不對的,我沒有為小孩著想,沒有錢、土地…,無法讓他們好好念書。」 逃回台灣,她不敢和先生聯絡,連電話也不敢接,更遑論提出離婚。8~9年後,在朋友的建議下,赴法院申請被另一半棄養,「花3000多元寫訴狀,再花了1年,法院就判決我們離婚。」她強調:「我一定要離婚,這是精神上的解脫,被束縛的感覺不好。」 幸好她的一對兒女,沒有因父親的家暴而走偏,兩人都很善良、正直。蕭瑤說,在印尼水深火熱的那些年,她盡量不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苦,「我會告訴他們一天24小時,有白天、有黑夜,黑夜過去,黎明就會到來。」 不憂煩未來,只盼現在過得好 先生不在家時,她會帶著兒女偷偷出去逛街,「在苦難時,我要給孩子們希望、快樂。」但是,那段不幸的日子實在是太長了,逃出印尼的那幾年,3人依然無法走出夢魘,「兒子每天晚上做夢都是逃亡…。」不過也正因為這段苦難,蕭瑤說孩子們長大後,抗壓性更強。 王宇婕在演藝圈打滾10多年,闖出一條路,她陪著女兒晉升為星媽,偶爾接些母親的角色,像2019年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扮演丁美媚的母親。她笑道:「年紀大,記性不好,只能接台詞少的戲,不然會有壓力。」 「曾有算命的說,我在60歲會有事業,我說不可能。」多年前朋友找她合夥,她當起「蕭董」。會跳舞、學導演的William,3年前回台定居。1年半前,一家3口合資成立「瘋狂家族影像製作有限公司」,接廣告和舞蹈片。她笑道:「我的人生是倒著過,朋友都已經退休,遊山玩水,我在創業。」 「對我來說,以前吃的那些苦都不算什麼,因為現在會很知足,正因為曲折愈多,抗壓力就更高;與其去擔憂未來,不如放輕鬆,把現在的自己過好。」●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夫妻關係,不是「放軟態度」就會改變!陳安儀:打開內心所有抽屜,才能擁抱真幸福.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想當「上流老人」,現在就讓自己過得好!中年後打造「優老計畫」,從這一步開始做起
-
2021-06-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7-ELEVEN、康是美將開賣「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
響應防疫政策,統一超商與旗下關係企業積極配合打造無差別防護網,包含整合上萬個據點推動簡訊實聯制、ibon領先架構「防疫列印專區」、OPEN POINT App每日下午兩點同步直播最新中央疫調記者會、7-ELEVEN推出居家應援備糧箱與蔬菜箱等。為打造更完備的防疫商品結構,統一超商宣布旗下7-ELEVEN、康是美將開賣「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並推出酒精噴霧筆、防飛沫眼鏡及保健商品優惠,打造最便利的防疫補給站。 自食藥署公布開放便利商店販售「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7-ELEVEN積極與廠商接洽,6月23日下午2點30分後陸續於桃園以北有藥商許可的門市上架販售「泰博福爾威創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快速檢驗套組」,單入包裝售價350元,方便民眾就近購買、在家中自行檢測,避免前往快篩站感染的風險,預計7月1日起可在全台7-ELEVEN有藥商許可的門市購買到家用快篩試劑。防疫必備的防護面罩、防飛沫眼鏡早在6月初已於7-ELEVEN北部門市限定開賣,首周即創下銷量破萬佳績,現已擴大至全店販售,另有全新商品「酒精噴霧筆」方便隨身攜帶消毒,將於6月24日起陸續到貨。康是美也為藥妝店首波販售居家快篩試劑,主要引進「福爾威創」、「羅氏」兩款快篩試劑,預計於6月24日起「福爾威創」在北北基桃地區的康是美開賣,6月26日起「羅氏」在全台康是美陸續開賣,皆為5入一盒。7-ELEVEN以數位模式滾動式響應政府政策,像是自5月下旬領先啟動6,100台ibon便利生活站架構「防疫列印專區」,陸續推出簡訊實聯制客製化海報、防疫紓困申請表單等6款列印服務,至今吸引超過9萬人次使用、帶動相關業績成長超過50%。此外,OPEN POINT App領先業界攜手疾管家LINE官方帳號登入實聯制、每日下午兩點同步直播中央指揮中心疫情記者會,並首創業界整合「App慈善勸募」、「App數位捐點」、「i預購認捐」3大數位勸募模式,在疫情之下助12大公益團體一臂之力,一個月內便吸引超過8萬人次響應捐助弱勢家庭。
-
2021-06-18 名人.陳光超
陳光超/飛舞的火鍋蝴蝶
「上次的死亡病例討論會,有一位食道癌症末期,合併多處轉移的年輕女性,我查了一下病歷,」院長放下手中的公文,抬頭看著我。「在她過世的兩個禮拜兩個月前,怎麼會有你耳鼻喉科開刀的紀錄?」「而且主刀者是你?」院長的臉上滿滿的???這下子嚴重了,院長是在指控我開不必要的刀,違反醫學倫理?==========火鍋,我們大家都這樣叫她。 34歲的她,留著很短的頭髮,配上略為消瘦的臉龐。她不是我們科的病人,但我不得不注意她。因為她老是穿著寬鬆的病人服,罩在她可以當作衣架子的身上。自己推著點滴架, 搭配爽朗的笑聲,在病房走廊飛奔,像蝴蝶似的到處飛舞,看到人就熱情的打招呼。 我就是在病房經過幾個照面,迎來幾個燦爛的招呼之後,知道她叫做火鍋,就這樣跟著叫了。是不是她老是帶來歡樂,所以大家叫她火鍋,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是很好奇,是哪個人給她取了這麼不相稱的綽號? 因為她長得非常像一個混血兒,尤其是鼻子跟眼睛,跟西方人沒什麼兩樣。除了她為什麼叫火鍋,讓我覺得好奇之外, 還有另外一個讓我好奇之處,那就是她看起來明明就是一個OL上班族,怎麼有那麼長的時間,可以一直住在醫院呢?因為從第一次她從我身邊飛奔而過,到現在至少超過兩個月了。「主任,過來! 過來!」病房的護理師琳琳,看到我路過,趕緊叫我。「這裡有好康的!你真會選時間來查房。」「主任,這是我們米總叫我特別去買的排隊吐司,你也有一份。」一位我從來沒有見過的O L,把一包白吐司送到我手上。「這個可是要排隊很久才買得到的喔。」「蛤?米總?」這個吐司我吃過,不是很好奇,但「誰是米總?」「哎呀! 主任,米總就是火鍋呀!」琳琳很驚訝的說。「你到現在還不知道喔!」「什麼!你們叫我們米總...火鍋?」這位OL比護理師更驚訝的說! 她那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表明你們好大膽,怎麼可以這樣叫我老闆!「你們公司是做什麼的?」「我們是專門做重機維護服務的。」「米總愛騎重機?」我一邊問,一邊心裡想,就像「火鍋」跟「米總」不搭一樣,她的嗜好還真跟她的外型差很遠。「不是啦,重機是指重機械,像怪手‚吊車‚起重機等等。」OL 回答。「我看過病歷的記載,妳們總經理是出生於公務員家庭。她是繼承夫家的事業嗎?」原來好奇心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有,這次換琳琳護理師在問。「怎麼會去做這個像是黑手的事情呢?」「不是喔,我們老闆是先創業,成功之後才結婚的。」「我在公司這麼久了,從來沒有看過她的先生,今天可是我第一次見到,好帥呀。」OL有一點小興奮!「他現在就在病房裡,探視我們老闆。」「我照顧火鍋兩個月來,從來沒有看過他的老公。」琳琳也被撩地有一點小興奮,「主任,我們一起去跟火鍋說謝謝,順便看一下她老公嘛。」顯然說謝謝是假,看帥哥才是真。火鍋看到我們進來,坐在病床上雙手在空中,向著我們奮力地揮舞著,手臂上打著針的點滴線,不時撞擊著點滴架,發出叮叮叮的聲音。「主任,你們來啦。」露出紅唇下整齊又潔白的牙齒,很興奮的招呼我們。「我們主任是特別來謝謝你的。」護理師說,我注意到她的眼神,是瞄向了火鍋的老公。「小東西,我覺得很好吃,想跟大家分享,不要見笑了。」雖然外面天氣不好,但是火鍋的表情卻是充滿了陽光。「來來來,我跟你們介紹一下,這是我老公。」火鍋講的有一點得意的樣子。「主任你好,我是Douglas,叫我Doug就好。」道格從沙發站起來,伸出右手跟我握手,但是並沒有要跟我交換名片的意思。「好高呀!」兩個小女生在旁邊驚呼。道格一頭梳理整齊的頭髮,濃密的眉毛,擁有象徵有錢的鼻頭,穿著質地上等的白襯衫,袖子捲到靠近手肘,配上燙的線條分明的西裝褲,看起來氣場十足,不用問也知道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還有還有,這位是我的小妹妹。」火鍋拉著妹妹的手,向我們熱情地介紹。「我叫Casey!」凱西側坐在火鍋的床沿,長髮披肩,穿著黑色窄裙,蹬著長筒馬靴。「你們好!」語氣超冷超敷衍,不僅頭沒抬起來,還把手從火鍋的手中縮回去,擺明不想握手,超跩的!場面有一點尷尬,琳琳趕快說「沒想到米總還有一個這麼漂亮的妹妹啊!」「是呀,我們這個妹妹是最漂亮的。」火鍋用讚美的眼神,看著Casey說。「那我們還有其他的病人要忙,你們慢慢聊,我們先走。」我帶頭走出病房。「好羨慕火鍋呀,老公高富帥,他們是這麼的登對。」琳琳有一點嫉妒的下結論。根據琳琳的說法,火鍋是因為食道癌,手術切除了腫瘤,並用大腸做過重建。由於不是早期發現,又加做了電療及化療。不幸的是,手術不到半年,就因為局部復發,住到醫院來,這就是為什麼她這兩個月,一直在病房出現的關係。「這樣看起來不太樂觀喔,怎麼她還這麼陽光?」我問琳琳,「火鍋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情形很嚴重嗎?」「她一定知道,但她應該是一個生命鬥士吧。」琳琳的語氣有一點點的不敢肯定。「我看她電療化療兩個月來,這麼痛苦的過程,從來也沒有吭過一聲。」這時,我腦海裡浮現出的是,她那短髮俏麗陽光笑容的模樣。唯一可以跟她的狀況連結的是,她那漸漸消瘦的臉龐。==========「主任,你出國的時候,有一個指定會診,已經超過時間了,要趕快去看。」一回國,總醫師馬上給我一個溫馨的提醒。我看了一下會診單,病人姓名「米 xx,...」。「這個不是火鍋嗎?」看到姓,我就開始起疑問。「怎麼還沒有出院?」會診單上殘酷的寫著,這兩三個月來的電療化療,完全沒有效果,腫瘤不僅在胸腔內繼續蔓延,而且頸部的淋巴結也已經轉移。火鍋的生命已經沒有希望了,開刀化療等等都是枉然的。「關於米小姐,你為什麼要會診我?」我問火鍋的主治醫師。「她要求要開刀,」主治醫師很無奈地回答,「是強烈的要求喔!」又補充了一句。「開什麼刀?」我不了解,「要開刀也是胸腔外科的事啊,難道你沒有跟她說開刀沒有意義了嗎?」「當然說了啊,但是她怎麼也不放棄。」「那為什麼要會診我?」「因為她說她要把頸部的淋巴結拿掉。」「什麼?她要開脖子?」我更震驚了!她的問題是食道,不是我們耳鼻喉科的問題。「我全部解釋過了,我沒辦法,你自己去問她。」電話被掛斷了,我直接去火鍋的病房,一樣的夕陽,直接透入窗戶,照在火鍋笑盈盈的臉上。「嗨嗨,主任,你回國啦!」火鍋什麼都沒變,只是臉形更清瘦些。態度是一樣的熱情,一樣的陽光,但從她的笑容中,可以看到一股硬硬地倔強。「火鍋,我們開門見山,有話直說可以嗎?」我當著她的面,把手機關機,代表我是以很嚴肅的態度,要跟她溝通。「嗯嗯,OK 呀!」她還是笑笑地。「脖子的淋巴結是標,食道的問題才是本。」「你要切除脖子的淋巴結,是一個所謂鋸劍法的治療方式。」「這是白白受苦的,沒有意義。」「我懂,但是女孩子們總是愛漂亮愛乾淨,這一點你們男生不懂啦。」她竟然一點都不恐懼,還有一點撒嬌的跟我說。「主任,你看,」火鍋掀開她的衣領,「這些壞壞的淋巴結,若是爛出來了,多麼難看,味道也多麼的難聞。」火鍋是說的沒錯,這個的確會發生。「但.....」我還沒有講完,火鍋立刻插嘴,態度突然強硬起來。「沒有什麼但是,主任,我跟你保證,我的求生意志比誰都堅強,只要有那麼一點點的機會,我都會把握。」「要期待奇蹟的方式也有好幾種,不一定非得手術不可。」我覺得我還蠻殘酷的,「可以試試中藥,氣功,或是其他偏方。」「手術反而是最痛苦的一種方式!」「就算是我的最後請求,請主任幫我這個忙,把脖子的淋巴結清掉,」米總放軟音調,「要爛就讓它爛在我身體裡面,不要爛在外頭,讓外人看的到,聞的到。」她還是很重視形象的。對她這個要求,我一時無法反駁。於是我想換一個方式,「這麼重大的事情,我希望妳先跟妳的家人商量一下,取得共識之後,我再來跟你討論。」使出一招緩兵之計,希望時間可以讓她改變心意。「我自己可以決定一切,不需要跟家人商量。」火鍋真的是個女強人。「至少你可以先跟你老公商量一下呀。」我的回答,多麼的合情合理。「老公?」火鍋突然青筋暴露,「老公?」尖聲對著我高吼起來,「陳醫師,你在說誰?你在說什麼?你再說一遍?」我嚇一大跳,突然結巴起來,「我我我...說先跟你老..」「那個吃軟飯的傢伙,從結婚之後,就沒有做過一天的事情,沒上過一天的班,」她氣瘋了,就像其他的正宮夫人一樣。「只會用我的錢,在外面拈花惹草,他能幫我什麼事情?」「我第一次住院的時候,他就把外面的女人帶回家住了。」火鍋崩潰了,「我出院回家,那個女人竟然毫不避諱地,繼續住著。」- 她- - 用盡力氣的哭訴著,說那女人的態度就是「反正你快走了,我只是提早來接收而已。」「我不想死,我不能死,我不願死啊,主任。」她的雙手不斷地槌著病床, 「我要參加我女兒的畢業典禮,」「我要參加,主任我一定要參加....」絕望的哭聲,碰碰碰的捶床聲,夾著點滴線不時撞擊著點滴架的叮叮聲。這一幕我從來沒看過,因此吐不出什麼話來,全部梗在喉嚨,唯一能做的就是靜靜的等她平靜下來。看到火蝸這隻蝴蝶不再飛舞之前,我真還以為我已經看盡人間悲喜劇。風暴過去了,看到火鍋哭花了臉,不免同仇敵愾起來。想到這個女生這麼可惡,「哼, 這女的....」糟糕,哪壺不提提哪壺,我怎麼可以脫口而出,可是已經吞不回去了,會不會火上加油?「那個女的,你看過啊,主任。」火鍋情緒恢復不少,並沒有想像中再崩潰一次。「我看過???」「就是那個坐在我床沿的Casey 啊!」「坐在床沿的人通常是最親密的人呀,怎麼會是她在坐?」我想起來了,是Casey坐在床沿沒錯,火鍋的老公是坐在沙發上。「因為在你們進來之前,她要我把銀行的帳號印鑑全部交出來,我們起了爭執,怕你們聽到,所以Casey她就坐到我床沿。」火鍋已經沒有什麼火氣了,「造成你們誤會,抱歉抱歉。」「奇怪,妳道甚麼歉?」我心裡面想,「我還以為她是妳妹妹呢,」我說,「看你們兩個當天的相處,還蠻熱絡的。」「我這樣做,是希望將來Casey能夠善待我的女兒。」理智的米總又出現了,「超前部署嘛,超前部署!」虧她還輕鬆地說的出來。「要爛就讓它爛在我身體裡面,不要爛在外頭,讓外人看的到,聞的到。這樣我才能美美香香的去參加我女兒的畢業典禮。主任,要幫我開刀齁!」她認真地瞪著我,重申了一次她的訴求。==========「所以,院長,我也不知道這個刀開的對或不對。」
-
2021-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是否復出抗疫成話題 曾喻自己是天主手中小鉛筆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昨天在政論節目表示,前副總統陳建仁將接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謂「召集人」。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駁斥,這完全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的謠言;因陳建仁過去抗SARS有功,又擔任副總統輔佐總統蔡英文,這波新冠肺炎疫情本土感染大爆發,陳建仁是否復出主持抗疫救援,成為熱門話題。陳建仁去年11月20日下午,應嘉義縣中正大學邀請,參加COVID-19(新冠肺炎)危機中的傳播創新與創業研討會專題演講,結束有學生提問,「大仁哥是防疫功臣,是否有機會重返行政公職服務?」他說,真正權利是服務,「我是天主手中的小鉛筆!現在沒有天主的召叫!」虔誠天主教徒的陳建仁說,過去SARS爆發,「跳火坑」出任衛生署長,後來與蔡總統搭檔參選,參選前他問總主教洪山川意見,總主教告訴他,「真正權利是服務,好的政治人物就像好牧羊人,為羊群驅逐惡人,羊受傷包紮,帶羊群到青草地、綠水旁。」他打開聖經,看到耶穌最後晚餐為門徒洗腳說的話:「你們當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成為眾人的奴僕!我來是服侍人,不是受人服侍」,過去答覆天主召叫出任公職,扮公僕的公僕服務,他說,「我是天主手上的小鉛筆,有時需要天主修一修,現在沒有天主召叫我重返公職」。陳建仁說,「疫情帶動ICT、AI及健康照護產業發展,COVID-19是這個時代最大挑戰之一,讓我們見到民主體制蘊含資訊開放、公眾信任、有效治理正當性,這不僅具有重要價值,也是國家面對各種挑戰最有效武器。台灣證明民主、自由、法治可以為世界帶來善治、安定與公義發展,台灣人民證明善良、慈悲、團結可以為人類帶來永續、平安、共好福祉。」
-
2021-04-29 養生.家庭婚姻
父母強迫兄金援敗家弟...心理諮商師:東方人眼中的家庭和諧,往往是悲劇的開始
關於心理界限的例子,我想再多談一點跟我們近一點的關係。當我們對親近的人失去了心理的界限,又會發生什麼狀況?在我的實務工作中,經常會聽到類似的故事。提款機大哥品冠出生在一個大家庭中,爺爺奶奶生了五個小孩,其中只有品冠的爸爸(是長子也是長孫)和叔叔兩個男生,其他姑姑長大後便陸續出嫁。品冠的爸爸遺傳到爺爺的勤儉、認真,很早就離鄉到臺北打拚,成家立業之後,有了自己的一個小家庭。但是品冠的叔叔,從小就好大喜功,一心想賺大錢、做頭家,創業數次,最後都賠錢收場。即便如此,依舊沒有澆熄叔叔的發財夢。大約在品冠青春期,叔叔又從朋友那打聽到一個賺錢的好機會,但是叔叔身上沒錢,只好轉頭向品冠的爸媽尋求資金。品冠的爺爺奶奶年邁、身上也沒有積蓄,都是靠大兒子奉養,才能有安穩的老年生活。儘管知道小兒子有許多不良紀錄,他們也希望小兒子能儘快像哥哥一樣結婚生子。因此,他們代為開口向大兒子借錢,希望他這個做哥哥的可以幫弟弟一把。其實,品冠爸爸已經不只一次借錢給弟弟做生意,每一次都慘賠,先前的錢也拿不回來。品冠爸爸不甘心,為何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一再地送給別人揮霍,自己卻得節儉度日,也沒辦法給孩子優渥的生活環境。因此,這一次他下定決心,不管爸媽怎麼哀求,他不再幫這個不成材的弟弟。而那些拒絕的話,聽在爸媽耳裡非常刺耳,覺得做大哥的怎麼可以棄自己的家人不顧,兩老斥責、辱罵他沒有擔當、沒有做弟弟的榜樣,甚至賭氣離家,到出嫁的女兒家借住。這件事情傳開之後,品冠爸爸背負莫大的壓力,說他不孝、愛計較的話語,不絕於耳。到最後,品冠爸爸罹患憂鬱症,幾年後,一人離家出走,至今生死未卜。品冠曾告訴朋友:「每次在路上遇見流浪漢,我都會多看兩眼。不知道是不是還有機會見到他(爸爸)。」為了家族的和諧共榮,父母不分是非的要大兒子無條件地支持自己的弟弟,結果造成兄弟間巨大的裂痕,也讓大兒子的下一代還沒成年就失去父親。這件事成了品冠心中很大的陰影,讓他難以對人產生信任感,對很多事情都抱持著負面想法,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慢慢地找回自我。對他來說,家族這個概念,太沉重,也太沉痛。透過這兩個故事,我想和大家談一談文化這個部分。人是活在團體中的,談心理界限就不可能忽略文化的因素。特別是東方社會,以農業經濟為主,而家族又是整個農業活動的核心單位。因此,家族的團結、和諧、興盛就變得至關重要,這些約定成俗的信念與習慣,便漸漸地形成以「家」為重的「家族主義」。像是多子多孫,多福氣、家和萬事興、家醜不外揚等,一套獨特的思考模式與生活準則,規定著家庭成員彼此的權利義務,彼此都熟悉哪些行為是合適的、被鼓勵的,哪些則是被禁止的。目的是讓整個社會,可以用最穩定且有效率的方式運行著,以維繫家族的延續。這些想法和做法並非一定是落後的,放在當時的環境是必然的手段和策略。只是比較麻煩的是,現代人的生活早已脫離了農業型態、進入網路世代,早已不需要這麼多人力、居住空間的安排,也不若農村生活緊密,許多事情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運作。但是幾千年累積下來的傳統和習俗,並不是說改就能馬上調整。因而,造就了許多家庭紛爭以及個人痛苦。特別是以下這兩個觀念,常常讓人在面臨家族問題時,感到非常的棘手、難解。1.重視家族團體家族的團結對我們來說,一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家族內有人「胳臂向外彎」,必定會遭致極大的撻伐與排擠。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是一家人,就必須「榮辱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絕對不能置身於事外。只要是有關家族的事情,無論結果好壞,所有人都要一起承擔。因此,清楚的「心理界限」在東方文化是不存在的。甚至是被壓抑、禁止的,如果家族成員太過強調個人需要,將會破壞團體的凝聚力。為了控制每位成員對家族的忠誠度,家族會把同一個姓氏的所有男性子孫和其配偶,以及他們一起共同養育的孩子,全部集結起來,一起過著「同居共財」的團體生活。這種單一經濟體,有三個特色:所有的勞力收入皆歸公庫、每個人的必要開銷也從公庫支出、累積起來的財富是大家共同享有,成為家產。就像我們故事中提到的品冠爸爸,賺的錢不能自己花用,必須奉養父母還要提攜兄弟;而明倫則是賣了房子,錢卻不能放到自己的口袋。當一個人失去經濟自主權,他在人格與自我意識必定得依附團體,依據團體的喜好來決定個人的行為,大家念茲在茲的都是如何讓家族更強大,不能考慮個人的喜好。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很難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能唯唯諾諾、聽命行事。加上我們長久以來重視家族團結的習慣,會讓許多人不敢有太清楚的自我界限,害怕承擔不孝、自私的罪名。可是放到現代人的生活,這樣的思維模式卻會扼殺一個人的創意與自主性。當小孩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先考慮爸媽會不會答應,他就把一部分的生活掌控權交託出去。因此東方社會中,媽寶的比率特別高。2.強調家族和諧再者,要一群人從早到晚緊密生活,彼此之間一定會有摩擦。對家族來說,關係間的紛爭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會破壞家族的和諧,造成不必要的分裂。因此,我們非常推崇「忍讓」這個美德。特別是女性常常扮演家族溝通的橋梁,她能不能把這個角色扮演好,就看她符不符合「溫、良、恭、儉、讓」五大特質。只要她能恪守這些原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並非難事,也能一起成就整個家族的名譽。也就是說,和諧,是家族運作不可違抗的天條,任何人只要有過激的行為,就有可能導致親屬間的不合,而長久、嚴重的紛爭會讓分家的問題提前來臨。站在長輩的角度,分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大家族」的運作就會分崩離析,並讓他們喪失了家族中的權威地位。所以老人家會努力去除任何會造成分家的危險因素,堅守著能不分家、就不分家的理念。於是,「忍讓」和「犧牲」成為人人必要的修煉,衝突變成可怕的詛咒,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不分家,看似團結一致、同甘共苦,在這樣的體制下,情緒壓抑久了,往往只會造成更大的悲劇,就像品冠的父親便是家族主義的犧牲品。對照我個人的教學經驗,亦是如此。許多學員之所以無法堅持個人的界限,來自於他太害怕與人有衝突。對他來說,從小家裡就被教導著不能吵架,大家應該相互友愛,不應該太過算計、自我,以至於他遲遲無法學會什麼是有建設的爭執,該如何透過衝突達成共識。書籍簡介書名: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作者:楊嘉玲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17/11/30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楊嘉玲諮商心理師。熱愛寫作,喜歡透過文字讓人感覺溫暖、獲得療癒。啟點文化負責人。柔順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冒險的心。政大經濟系畢業,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冰冷的數字世界,憑藉一顆敏銳的心思,以及對人文哲理充滿好奇心,毅然踏上心理輔導之路。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畢業,曾榮獲全國優秀碩博士論文獎,本欲往學術界發展,但繁雜的行政和升等壓力,漸漸失去與人好好連結、互動的機會。決定在30歲生日,送自己一份禮物,離開專任教職工作,追求夢想。創立啟點文化,透過經營公司更理解一般人,在真實生活中須面臨的考驗。因此,總能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語,幫助個案突破盲點。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帶給世界最好的禮物,是將枯燥艱澀的專業知識,轉化成簡單、有溫度的話語啟發人們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反思生命的處境,找到前進的動力。
-
2021-04-12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失智父親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將零食緊抱懷裡留給家人...
2011年,上海男人孫曉雄46歲,他70歲的父親患上阿茲海默症,逐漸出現失憶、失智、失禁等症狀。正值創業關鍵時期的孫曉雄,最終選擇放棄部分生意,和家人共同照護父親。接下來的9年中,他們和父親一起,展開了一場對抗遺忘、衰老和久病的苦旅。接到家裡打來的電話時,孫曉雄正在昆山出差。母親帶著哭腔:「你爸不見了。」孫曉雄心中慌亂,但還是強裝鎮定地安慰說:「不要緊,他走不遠的。」母親告訴孫曉雄,她已經沿著家所在的揚州路,找遍了父親可能去的所有地方,但都沒找到。幾乎沒怎麼猶豫,孫曉雄決定駕車走高速返回上海。一個多小時後,他抵達父母位於楊浦區弄堂裡的家,大姐、妹妹都在。商議後,他們決定去街道派出所碰碰運氣。趕到派出所,父親孫志雄果然在那兒,衣服髒了,面色驚惶。民警問他的名字,他答「李中玲」,問他家住哪兒,他答「浙江中路」。民警照著他給的答案在浙江中路尋找李中玲,無果。他們便讓孫志雄先吃飯,繼續打電話給附近幾個居委會排查。實際上,黃浦區浙江中路是1941年父親出生的地方。20世紀60年代末,因家庭成分問題,孫志雄和父母妻兒一起被下放至安徽農村,浙江中路的家也被收為公用。90年代,一家人相繼重返上海,在楊浦區揚州路新康里的弄堂中安家落戶,住了20多年。家人們都落了淚。他們謝過民警,把受到驚嚇、已經無法開口說話的父親帶回家。這一年是2014年,父親73歲,患阿茲海默症的第3年,他的大部分記憶已經被疾病抹去。此前,為防止他走失,家人給他買了GPS定位器,戴在他手上,並仿照工牌製作了寫有他姓名和住址的「身分卡」,掛在他脖子上。還列印了厚厚一沓卡片─寫有家中的電話號碼、母親及三個子女的手機號碼,塞在他口袋裡。但父親覺得難為情,總會將定位器、身分卡偷偷扯掉,小卡片有時也隨手丟掉。那時,父親雖然記憶受損,但身體還不錯,走路時腳底生風,動作又輕,常常貓一樣溜出家,無聲無息。這就苦了主要照護他的母親李中玲。這次走失後,母親看護父親時更加小心,後來只能選擇限制他的行動。白天,母親用兩張躺椅堵住家門前的走廊,躺椅沿上放置一排手搖鈴。父親一開門,她就能循聲跟上。夜晚,父親也會夢遊般地走出家門,母親就在睡覺前找一條寬布袋,把兩個人的手綁在一起。父親一起夜,她就跟著醒來。生病前,父親堅持每天去公園跑步,200米的跑道能跑上五六十圈。父親精通文史地理,父親給少年時代的孫曉雄講俄羅斯文學時,問他:「伏爾加河在哪裡?」他答「不知道」。父親就告訴他伏爾加河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曾經,父親能準確無誤地記住一條遙遠河流的相關知識,現在卻連近在咫尺的家門都無法記住。更讓孫曉雄難過的事在後頭。好幾次,孫曉雄回到父母家,父親看到他,不僅問他「你是誰」,還拒絕他進家門。母親在一旁提醒:「這是你兒子啊。」儘管知道父親的反應是生病所致,孫曉雄轉過身,還是哭了。被自己的父親遺忘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和至親之人情感連接中斷,安全感喪失,讓他不得不重新打量父子關係。他經常做噩夢。夢裡,他置身公車、地鐵站,場景不一,但一直在找尋,找物件,找妻子,找兒子,找母親,最後遍尋不得,他流著淚從噩夢中驚醒。白天,他煩躁易怒,常和妻子吵架,工廠裡的工人也遭了殃,沒少挨罵。他流淚也是為自己。父親患病時,正值他創業的關鍵時期,經營的床品公司在全國開了22家連鎖店。可是父親需要照顧,他自己的身體也出現了危機,精力不濟,他不得不將店一家一家收回來。讓孫曉雄更感遺憾的是,他曾主動疏遠父親近十年。少年時代,父親是孫曉雄的精神偶像。父親高中學歷,年輕時是個文學愛好者。全家下放至安徽農村時,母親在學校做老師,父親做了一段時間的老師後,開始負責家中的農活。他鼓勵孩子們看書,用俄語朗讀普希金的詩歌。一天的農活結束,他給村裡人繪聲繪色地講《三俠五義》,很受當地人的喜愛和尊敬。90年代,孫家人相繼返回上海,房子、戶口都得重新爭取。回到上海後,母親在幼稚園做老師,兼做家庭教師貼補家用,做了十幾年農民的父親只能在工程隊、飯店做臨時工,往昔的同窗已經成為醫生、老師、工程師…他受到打擊,主動和老友斷絕聯繫。父親清高,一家人的戶口、住房問題全靠母親奔走才得以解決。身為男人,孫曉雄一度瞧不起封閉自我、無力承擔家庭責任的父親。有段時間,看到父親,他連招呼都不打。父子關係破冰發生在孫曉雄的兒子讀五年級時。那天,父親帶孫子出門,孩子牽著爺爺的手蹦蹦跳跳,有說有笑。孫曉雄站在後面─想起小時候,父親教他閱讀、游泳。孫曉雄想:養大一個孩子並不容易。他也漸漸明白,父親是一個被時代捉弄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父親只是不擅長社交和賺錢而已。他在心裡與父親和解了。瞭解到阿茲海默症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孫曉雄陷入憂慮。法國作家迪迪埃‧埃里蓬曾描述過作為子女,他在父親患上阿茲海默症後的恐懼。埃里蓬會反覆背誦他爛熟於心的詩詞,以證明自己的記憶力完好無損。只要忘記了一句詩、一個日期、一串電話號碼,他就會陷入焦慮。孫曉雄也一樣。只要忘記什麼事,他就止不住胡思亂想,問兒子:「爸以後會不會也得這個病?」他自己的健康也不容樂觀。父親確診這一年,孫曉雄48歲,糖尿病病史10年,還患有高血壓和嚴重的胃病。母親李中玲的抑鬱症發生在丈夫患病兩年後。兒女要工作,她需要寸步不離地陪伴丈夫,起初,她最憂慮的是他走失─她長期患有關節病的雙腿無法快步行走,每次尋找丈夫都異常艱難。2013年後,丈夫逐漸生活無法自理,她得照看他吃飯、穿衣、吃藥、洗澡、大小便。丈夫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愈發嚴重。李中玲有輕微潔癖,只要丈夫一失禁,她就一遍遍為他洗衣、換衣,有時,她一天得給他換洗3次。李中玲原本擁有充實幸福的晚年生活。退休後的10年,她是在社區老年大學度過的:學做中國結和麥秸畫,教其他老人剪紙,她的剪紙作品還被拿去展覽過。丈夫也會陪她一起買材料,看她做這些小玩意兒。他們本是志同道合的愛侶,中學時相識。結婚後,相濡以沫50年,「兩個人好得就像一個人」。她從未想過推脫照顧丈夫的責任,也拒絕將這種承擔浪漫化、崇高化。但她也是女人,需要丈夫的呵護。然而大多數時候,生病的丈夫和外界隔著一堵牆,無法溝通,不見回應。最讓她心灰意冷的時刻,發生在搬到浦東後的一個夏天。她起床後覺得頭暈,渾身癱軟倒在地上。她努力呼喚丈夫,想讓他幫自己將床頭上的手機拿過來。他在屋子裡來來回回走了半天,只遞給她一個空調遙控器…她只能等到自己有了力氣,慢慢爬到手機旁,撥通小女兒的電話,小女兒撥打了120*,她才被送往醫院。李中玲被這種不見盡頭的生活擊潰了。後來,她在家中總是無端流淚,會把家裡好好的東西剪壞,還說想從20樓跳下去。兒女帶她去看精神科醫生,她在醫生面前流著淚長長地傾吐一番,之後又做了3年心理諮詢。因為焦慮,她常常失眠,提出讓兒子給她開一些安眠藥。孫曉雄留了個心眼,他開了許多維C片,替換進安眠藥的藥盒裡,再拿給母親。他至今仍然瞞著她。這是無奈之下的選擇。李中玲唯一的慰藉,是丈夫一直不曾忘記她。一次,他說他第二天要結婚,別人問他和誰,他說「李中玲」。雖然記憶出現錯亂,他不記得他們結了婚,有三個兒女,也有孫子和重孫,但他始終記得,李中玲是他的戀人。2013年前後,隨著父親病情加重,孫家三個兒女商量,分工輪流照看父親,盡量保證有人在父母身邊。2015年後,大家又進一步明確分工:長期在上海的大姐、妹妹常來家中幫助母親,需要經常出差的孫曉雄有空就過來,主要負責父母的生活費和醫療費。兒女分擔了一些工作,李中玲的壓力沒那麼大了。每天早上,她帶著丈夫進行刷牙、洗臉、刮鬍子「三部曲」,晚上睡覺前,將丈夫第二天要吃的藥,按劑量和時間提前準備好。白天,丈夫大小便過後,她在日曆上做好記錄。掌握了時間和規律,到點了,她就會問他是否想去衛生間。家中的男人主動承擔了帶孫志雄洗澡的工作。冬天洗澡要去公共澡堂,孫曉雄和姐夫開車載父親去澡堂。一次,去澡堂的路上,父親在車裡失禁,孫曉雄坐在副駕駛座上,還沒來得及起身,姐夫自然地拿著塑膠袋包好穢物以及父親弄髒的衣物,扔掉了,這一幕讓孫曉雄至今都很感動。家人盡力保持孫志雄外表的清潔和體面,照顧他的尊嚴。妻子李中玲常常溫柔地摸摸丈夫的臉。他動作還算靈敏時,李中玲讓他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摘豆芽、包餛飩…她相信生病的丈夫依舊需要獲得一種價值感。他們也努力營造出讓孫志雄感受到自己被愛、被需要的氛圍。孫輩們一見爺爺就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想著法兒哄兩位老人開心。情人節,孩子們會商量好,分別給爺爺、奶奶買巧克力。有一年情人節,外孫帶爺爺、奶奶去一家網紅餐廳吃飯,餐廳裡坐的都是衣著時尚的年輕人。有人問:「爺爺、奶奶,你們也過情人節?」李中玲就告訴他們:「是啊!我們結婚50年啦。」家中變化最大的是孫志雄本人。從安徽返回上海後,孫志雄感受到某種落差,一度變得封閉沉默。生病後,他的記憶多停留在成年之前,失意的青年和中年時期被遺忘,他反而鬆弛快樂了不少。別人同他搭話,他多報以微笑,用他語言庫中僅存的結構簡單的句子─「我很愛你」「我很喜歡你」「你真漂亮」來回應。一次,他在社區裡遇上一個老太太,開口就說:「你真漂亮,我愛你啊!」李中玲忙不迭地向對方解釋和道歉。對方卻笑了:「我這一輩子,也沒聽過幾句這樣的話。」2018年,他們在松江區分到了幾套回遷房。李中玲和丈夫先搬過去,為更方便地看護父親,住在市區的孫曉雄一家也搬了過去。2019年,經鑒定,父親的阿茲海默症為五級,處在重度認知功能減退階段。醫生建議家人多陪伴父親,鍛鍊他的認知、語言和行動能力。家人買來算術認知卡片和玩具,空閒時陪他練習,住在隔壁的孫曉雄則常去找父親聊天,陪他散步。父親的智商和語言能力逐漸退化成孩童狀態,言行舉止憨直可愛,觀察父親成了孫曉雄的快樂源泉。既然還要同阿茲海默症共處下去,不如換一種心情面對。孫曉雄把父親的搞笑時刻拍下來,先是發到微信朋友圈,後來又發到抖音上,也是留存一份記憶。在孫曉雄的鏡頭下,近80歲的父親自稱「寶寶」,一天中最令他開心的事是吃,蔥油餅、霜淇淋是他的最愛,得不到想要的零食會哭。他同5歲的重孫女嬉鬧,在重孫女手背上咬了個月牙印,最後還是重孫女原諒了她。他常對家人耍小孩子脾氣,但對妻子李中玲言聽計從…這些質樸溫暖的家庭生活片段,慢慢為孫曉雄的抖音帳號吸引了近30萬粉絲。這個團圓和睦的上海家庭,在不斷曝出的關於家庭和養老的負面新聞中,給人們提供了一些啟示。一位不能長久陪伴在爺爺身邊的粉絲給孫曉雄留言:「看見孫爺爺,就好像看到自己的爺爺。」被孫家人對久病父親的耐心與陪伴打動的一位粉絲,發私信告訴孫曉雄,他決定對自己的爸媽耐心一點。2020年10月,孫曉雄開車載父親外出。父親嚷著要吃霜淇淋,孫曉雄心軟了,買了一支給他,又擔心他吃壞肚子,搶過霜淇淋,吃了一半再塞回父親手裡。因血糖高,孫曉雄十幾年不敢吃霜淇淋了,但父親無法理解這種好意,委屈地「哭」起來。這則影片在抖音獲得了34.5萬次按讚。孫曉雄的粉絲中,有不少人也是阿茲海默症病人家屬。他特別能理解這些焦灼無助的親屬。現在,他一有時間就會回復私信向他取經的人:看病要去三甲醫院,不要盲目服藥,最重要的照護是家人的陪伴關愛、不嫌棄。有一次,孫曉雄帶母親去看病,像是知道妻子不舒服,父親一整天悶悶不樂,早飯也沒吃。妻子從醫院看病回來,他委屈地把頭埋進她懷裡,發出啜泣的聲音。孫曉雄逗他:「又假哭了。」等父親抬起頭,家人看見,他眼角真的有淚。孫曉雄堅信,雖然還是常常遺忘家人的名字,但父親一定知道他們是他的家人,那些最珍貴的東西一直留在他內心深處。10月的一個夜晚,孫曉雄睡前不放心,就去隔壁看看父母。推開門,父親正一個人坐在黑暗的客廳,孫曉雄嚇了一跳,打開燈,看見他正在哭。當時已經午夜12點了,他問父親:「你怎麼不去睡覺?」父親告訴他:「我做夢,夢見你死掉了。」孫曉雄心緒複雜,他向父親解釋了好幾遍,自己沒有死,「我們都長命百歲」。父親這才放心去睡了。生病的父親對家人有著自己表達愛意的方式。一次,孫曉雄載父親外出,一位客戶打電話找他,他便帶上父親一起前往。客戶也知道老爺子生病,買來一大包零食給他。離開時,父親坐在車後排,緊緊地把零食抱在懷裡。孫曉雄以為他擔心別人搶,對他說:「你不要抱著,放好嘛!這些都是給你的。」父親不願放,很鄭重地說:「帶回去給中玲吃。」(田龍華/摘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畫」,本刊節選)
-
2021-03-05 性愛.愛情診療室
江宏傑福原愛傳離婚/加拿大心理學家把愛情分成 6 種型態,以「婚姻長久」為前提的是哪一種?
大家應該都對「色彩三原色」不陌生,紅色、藍色、黃色屬最主要的三個顏色,根據這原色兩兩的顏色搭配,又可生出綠色(黃加藍)、橘色(紅加黃)和紫色(紅加籃)三個次要顏色。你知道嗎?這個原理其實也可以延伸至「愛情」!加拿大心理學家 John Lee 在 1973 年出版了著作《The Colors of Love》(暫譯:愛情的顏色),提出了「愛情色輪論」(The Color Wheel Model of Love )他將愛情的風格比擬作上述的顏色理論,將愛情分成以下三個主要型態。1. 熱情愛(Eros)包含身體上的還心理上的熱情,原始的慾望和對愛情的美好想像。浪漫電影中的一見鐘情大多是這個類型。2. 遊戲愛(Ludos)談戀愛以當下的樂趣為主,不會給予承諾,也不特別重視穩定的關係,有可能在失去樂趣後會更換伴侶。3. 友伴愛(Storge)是一種如家人般的情感。重視和另一半的成長勝過羅曼蒂克,比起愛人,他們更將對方視為在生活中互相扶持的重要夥伴。根據這三個主要型態的搭配,還能搭出三種次要型態,分別是:4. 佔有愛(Mania):熱情愛 + 遊戲愛就是所謂的轟轟烈烈的愛,如同言情小說、電視劇中霸道總裁般的愛,這樣的愛不成熟、傷人卻也浪漫,很多人難以忘懷的初戀就屬於這個類型。5. 現實愛(Pragma):遊戲愛 + 友伴愛是最實用的愛情類型,在愛情中會考慮到家庭背景、個性適不適合、經濟收入等問題,就好像在找一起創業的工作夥伴一樣。在尋找交往對象是,一定是以婚姻或長久關係為前提,傾向找熟悉的對象交往。6. 無私愛(Agape):熱情愛 + 友伴愛Lee 將無私愛視為愛情最純潔的形式,全新全意地愛著一個人卻不佔有他,重視對方的需求勝過自己的,就像王菲《我願意》這首歌所述:我願意為你忘記我姓名。參考資料:1.《verywellmind》:5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Love2.《Glamour》:The Color Wheel Theory Of Love Can Illuminate Your Love Story!※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熱情愛、現實愛⋯⋯】加拿大心理學家把愛情分成 6 種型態,以「婚姻長久」為前提的是哪一種?
-
2021-02-21 新聞.活動快訊
【線下沙龍】跨越半世紀 女力真的崛起了嗎?
「為什麼當女生那麼不自由?」「我創業,大家卻只關心我要不要結婚」「在棒球場上,常有人對我說,妳查某的,妳懂什麼?」身為女性,這些話語都曾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人已感到習以為常、甚至麻痺,有些人覺得不太對勁,卻不太敢說什麼。但這次,我們決定把這些不對勁的事情說出來。二○二○年,《聯合報》找來五位年齡橫跨各階段的女性,以動畫專題「她們的故事」紀錄這五位女性在糾結的母女關係中掙扎、在充滿性別歧視的場域奮鬥、彷彿義務似回應旁人對於婚姻、生小孩、把家庭擺第一順位的期待。 二○二一年,《聯合報》邀請到五位動畫主角中出生於一九五○世代的資深作家廖輝英、一九七○世代的台灣第一位棒球女主審劉柏君,以及一九九○世代的大學生兼小說家許瞳出席線下沙龍對談「跨越半世紀 女力真的崛起了嗎?」,討論不同世代台灣女性曾面臨的性別框架,她們如何撕下性別標籤、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而對於未來的女性,她們又想些說什麼?邀請妳參與三月六日的線下沙龍對談「跨越半世紀 女力真的崛起了嗎?」,一起紀錄各個年齡的女性曾走過的路,她們的故事,也可能是妳的故事。>>報名連結:https://a.udn.com/forums/forum/56/index.html
-
2021-02-17 新聞.長期照護
「我好喜歡住安養院」堅持送婆婆去,媳婦忍兩年不孝罵名,終於證明一件事
勇敢割捨不合時宜的觀念與做法,在心裡保持一段距離、保留一點空間,反而保障了彼此的幸福。電影《神隱少女》有一段台詞:「人生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這段話淺顯易懂,卻具體呈現關係的流動是怎麼一回事,而割捨與分離,更是人生必修的課題。有些人的出現只是為了教會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許是背叛、正直、付出、勇敢等,當事件落幕後,他們也就會離開或淡出我們的生命。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關係的汰換與切割是必然的,那麼我們就會在心裡頭住進太多人,造成我們的負擔。就像一間房子,東西只進不出,堆積如山的雜物將會癱瘓主人的生活。當我們背負太多期待,承擔太多責任,就很容易卡在關係裡,無法動彈。那些會傷害你的關係,其實都是在你心裡生了根的人,他們製造出來的關係腫瘤也會特別的大。割捨,並不是決裂,而是了解到如果不適度的切割,生命的養分就無法得到最適當的發揮,整個人會越活越虛弱、衰敗。孝與不孝的兩難如果小皖沒有學會割捨他人的期待,現在的她早已被陌生人的一句話給擊落了。那天,小皖和先生帶婆婆一同到餐廳吃飯,結帳時,老闆娘突然問到:「你們全家人一起來高雄玩嗎?」小皖有些訝異,原來剛剛點菜中不經意的對話,全被老闆娘給記住了。「不是,我們是特地從北部下來帶婆婆出來吃飯的。」小皖客氣地回應。「你們沒住在一起?婆婆在高雄跟其他兒子、女兒住?」「不,我婆婆住在安養院。」話一說完,老闆娘眼中出現一閃而逝的訝異。「她看起來很健康,不像是需要住安養院的人……」老闆娘似乎意識到自己失言,馬上住嘴。以往一聽到這句話,小皖總得為自己辯護,可那天面對老闆娘的疑惑,小皖只是不疾不徐說:「我們都覺得住安養院是一個很棒的決定。」那是小皖第一次發現,自己已經可以從容地說出這個事實,不再害怕別人質疑的眼光。更重要的是,她回答的語氣帶有一種堅定,讓對方沒理由再往下探問。但其實要這麼坦然的接受現況,不理會社會觀感,不承擔扛不起的未來,不為了圓滿別人口中的孝,而犧牲彼此的生活,並非一蹴可幾。小皖和先生都經過一段掙扎與拉扯。小皖的公公很早就過世,婆婆一個人拉拔三個兒女長大,兩個姐姐陸續出嫁後,還是女朋友的小皖,已經可以感受到先生的焦慮,認定自己是家裡唯一的兒子,有義務負擔照顧母親的餘生。所幸當時婆婆還年輕,一個人生活也還能自理,不覺得兒子需要放棄好不容易打下的事業,回家鄉照顧自己。但先生為了減少內心的愧疚,仍舊每個星期搭車南下回家探望母親。這樣的情況維持好多年,即使是婚後也沒有改變。舟車勞頓當然有,但想一想,一星期也才回家一趟,平常不需要天天住在一起,對需要獨處的小皖來說,已經是很大的自由了,所以即使每次回婆家都睡得不安穩,她仍努力扮演好媳婦的角色,儘量減輕先生的內疚。不幸的是,某天婆婆跌倒昏迷了,恰巧先生出差回家探望,才及時發現送醫治療。幸好,醫生說只是血糖不穩,造成的暈眩,而且只有輕微瘀青不用住院,但要小心不能再跌第二次了。從那天開始,他們才正式意識到媽媽老了,已經無法再一個人獨居了。婆婆已高齡八十多,雖然保養得宜,活動自如,也沒有失智的狀況,但一些慢性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再加上三不五時的健忘,忘記關火、關門等,仍舊有可能威脅生命安全。先生返家後,和小皖商量該怎麼安排媽媽接下來的生活。但因為他們都無法放棄事業,眼下只剩下把婆婆接上來同住一條路。為此,先生還考慮換屋,多準備一間孝親房給媽媽住,就盼望能取得小皖的首肯。可小皖遲遲沒點頭。小皖能體諒先生想善盡人子的責任,和母親同住,是最合情合理的安排。但先生卻沒想到讓母親住進生活裡,並不是多一張床、一雙碗筷這麼簡單,這裡頭隱藏著許多情緒的勞動、生活習慣的適應。小皖還顧慮到婆婆需要專業的醫療協助,以控制日漸升高的血糖和血壓,和大量的社交刺激延緩智能退化。這些都不是她和先生每天工作將近十二小時的上班族,可以照料得來的。他們雖然可以提供一個舒適的居住空間,但裡頭卻沒有靈魂,婆婆只能天天獨守電視,面對空蕩蕩的家,沒有朋友、無人交談。就算請外勞,情況不會改善到哪裡去,而且經濟壓力更大。思考數週後,小皖告訴先生:「真要考量媽媽的福祉,我們必須為她找合適的安養院。」不出所料,先生一時間無法接受,覺得這麼做太無情,等於是遺棄媽媽,不論小皖怎麼解釋他都不聽,夫妻關係降到冰點。但小皖堅定的告訴先生:「如果媽媽還沒來住,我們就已經無法心平氣和的討論事情。那麼媽媽進入我們的生活後,壓力只會更大,到時候,你要處理的不只是媽媽的健康、婆媳相處,還有夫妻衝突。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都會有情緒,想要扮演好孝子和孝媳的信念,很可能成為壓垮我們感情的包袱,讓關係變調。你覺得媽媽會希望這樣嗎?當你一心期許自己成為孝順的孩子時,你有想過這樣的想法,是以你自己的需求為中心?還是真的以媽媽的角度思考,怎樣的安排才會讓她的後半輩子過得有尊嚴?你該成全的是自己、媽媽,還是我們這整個家?」那晚,先生在書房待上一夜沒有回房。隔日,便親自向母親表達這個安排,母親聽完後沒多說什麼,只說年輕人高興就好。小皖很感謝婆婆的包容與開明,和先生決定在老家附近找一間設備完善的安養院,希望母親別離開家鄉太遠,老友和親戚還能定期去探望,提高她的安全感。送婆婆入住那天,小皖和先生一同處理了許多手續,臨走前,小皖看到先生眼眶含淚,總是背對母親,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很殘忍,好像是劊子手拆散他們母子,很怕自己一時心軟,就撤銷了入住申請。但她忍了下來,背負著親戚們的耳語與批評,堅持讓婆婆搬入安養院至少一年,真不行再來想辦法。為此,他們仍舊一如往常的每週探視,直到婆婆適應新環境,先生完全放心為止。至今已過了兩年,某天小皖陪先生到安養院探望婆婆,剛好聽見婆婆跟來訪的親友說:「我好喜歡住安養院,我在這裡有很多朋友,每天也有很多活動,有卡拉OK比賽、志工表演,一點都不無聊。醫生說我的血糖血壓控制得很好,很健康呢!」聽到這些話,小皖紅了眼眶,慶幸自己當初的堅持是對的,那些被誤解的委屈,一點也不重要了。小皖回想,假使那時選擇走另一條路,和婆婆距離是近了,但心卻會越來越遠。彼此無法有好的心理狀態,面帶微笑的話家常,而是難以克制的嫌棄與不耐。婆婆的身體會衰敗得更快,而她和先生的婚姻也會受到嚴重的考驗。透過這個過程,她更明白愛不一定是緊緊相依、噓寒問暖、侍醫奉茶,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限制,勇敢割捨不合時宜的觀念與做法,在心裡保持一段距離、保留一點空間,反而保障了彼此的幸福。割捨掉別人的期待現代女性的生活充滿著為難與矛盾,要巧妙平衡家庭與工作、自我與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皖因為婆婆年紀越來越大,必須和先生重新檢視老人家的照護問題。此時,她所面臨的「他人期待」有兩個,表面上是先生希望把母親接來同住,但底層隱含的是她要不要接受社會對一個好媳婦的要求,犧牲事業,承擔侍奉公婆,代替先生盡孝道的責任?可她的「自我認同」,卻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擁有自己的專業、一段融洽的婚姻關係。更重要的事情是,她對於老年生活的觀念,是有尊嚴的活著,而不是被動的消耗生命。很顯然,時間所帶來的立場差異,造成她和先生的劇烈爭執。但她沒有選擇忍耐,屈服於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因為她很清楚照護工作絕非一兩天,而是一場持久戰,如果要參與這場戰爭,她和先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準備與資源,才可能打贏?審慎評估後,她知道自己和先生並沒有能力因應這個重大的變動,與其勉強彼此,埋下日後爭執的種子,倒不如坦誠以對,接受自己的有限。因此,她選擇割捨,割捨掉了別人的期待,好好的與先生溝通,獲得先生的支持與認同。切割必然會帶來許多疼痛。小皖必定會遭遇許多奚落和質疑,但她明白這是邁向完整,必須付出的代價。忍耐看似是一條比較簡單的路,但後頭等待她的卻是無盡的黑洞,到最後不僅夫妻的感情被消磨殆盡,婆婆的身心也不一定比較健康快樂。兩相權衡之後,她選擇積極面對,不為了一時的和諧,放棄自己的認同。過程中,小皖花最多力氣的,不是說服旁人接受她的觀點,而是讓先生明白成全不是放棄,別人的快樂,不一定都需要自己給,陪著伴侶處理心中的恐懼,於是先生才能真正切斷不合理的信念(送家人去安養院就是遺棄),成為一個成熟、能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著社會的框架而活。最後整個家庭變得更幸福相愛,避免分崩離析。集體主義下長大的孩子,心裡塞滿著別人的要求和看法媳婦該不該以夫家為重?兒子需不需要完全承擔年邁父母的照顧責任,犧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品質?這些問題反映出集體主義的典型思想。在東方社會裡,做為一個人,我們必須總是把他人的期待擺在自己之前,努力保持關係的和諧與緊密,不能夠太過主張個人的需要,否則就是一個自私、不懂禮數和感恩的人。因此,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心理空間一直是擁擠雜亂的,裡頭充斥著道德、禮教、習俗等,許許多多束縛與框架。我們必須很努力撐大心理的家,塞進許多角色,努力和每一個人都維持好關係,壓抑個人的狀態和特質,無法坦然的面對拒絕。當「讓一讓」、「退一下」、「忍一忍」,變成一整個社會處理衝突的潛規則時,你就會習慣性的壓縮自我認同,好裝進他人的期待,忘記要留一點餘地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疼惜自己的委屈、爭取應有的權益。書籍介紹書名: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動手處理消耗你的人,擺脫煩雜忙的互動,過你想要的理想人生作者: 楊嘉玲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8/11/07作者簡介/楊嘉玲國家考試及格之諮商心理師、啟點文化有限公司執行長、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身分多元,喜歡遊走在感性的諮商師、作家、故事創作,和理性的創業者、講師、溝通教練之間,尋找生命不同面向的平衡點。擅長透過文字,爬梳人心中複雜的情感;同時,不忘具體的行動與策略,帶領個案走出生命的困境與僵局。專長:自我成長、溝通表達、親密關係、心理界限、生涯規劃等議題。著作:《早點這樣想,該多好》(大田出版)、《心理界限》(采實文化)、《身體語言,懂這些就夠了》、《為什麼我們的關係總是卡卡的》、《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大雁文化)……等。延伸閱讀: 為何日本媽媽總是優雅、台灣媽媽卻是蓬頭垢面?六月從15坪飯店房間體悟出的「人生整理術」
-
2021-01-29 養生.抗老養生
10年偏頭痛,靠運動不藥而癒!70歲的他透露:這樣才能越活越青春
工信董事長陳煌銘40多歲起就深受偏頭痛所苦,直到運動才解決困擾,自此養成健身習慣。喜愛旅遊和攝影的他,每年都會給自己旅行清單,去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他轉而去爬台灣最高峰——玉山。70多歲的他,還在風雨中挑戰雪山攻頂。 陳煌銘是在美國深造時養成跑步的習慣,回台投入職場,卻因沒時間運動,身體出了狀況。最苦惱的是「偏頭痛」,「每個月痛一次,到醫院打針、吃藥就好了。」為了解病因,他去做電腦斷層、照腦波都沒問題,「醫生說是微血管問題。」 他曾去練外丹功、氣功,都沒得到改善。大約26年前,開始慢跑、到健身房做重訓、騎飛輪,徹底解決了偏頭痛,尤其是「騎飛輪」,透過大量流汗,全身的毛細孔打開,打通了氣血。他笑道:「可能是阻塞,氣血通了,就好了。」 10年偏頭痛,運動後不藥而癒 長達10年的偏頭痛因運動痊癒,他開始養成健身習慣。「只要中午有空,我就會到健身房報到。」他強調,運動前必須做好暖身,如拉筋、鬆馳等,才不會有運動傷害。 「上完課後,去沖個澡、進烤箱,這樣全身的循環就會很好。」騎飛輪10多年,他坦言自己「上癮了」,「不去,身體就覺得怪怪的。」 另外,他也發現,運動能讓人留住青春,「青春雖然沒有辦法追回,但可以維持。」他笑道:「有運動的人,年紀都看不出來。」 「人都會有想懶散的時候,讓你有活力就在一念之間。」他強調,運動對每個人都有必要,只有多動,才能保持健康、遠離疾病。 旅行,是他一輩子的志業 旅行,向來是陳煌銘的興趣,「我的夢想是環遊世界!」這個興趣在他年輕時就展現。留學時他選擇就讀紐約州立大學,原因竟是看到一篇英國報導,「我看到這所學校很美,隔壁就是多倫多,有全世界第3大的尼加拉瓜大瀑布。」 近幾年,他開始全球走透透,「每一年我都會安排旅行計劃。」2013年起走訪了西藏、蒙古國、尼泊爾、馬爾地夫、瑞士、印度、斯里蘭卡、加拿大、美國等,他說:「到處走一走,心胸都會比較寬闊。」 ▲2019年赴瑞士10多天,還去挑戰冰川健行。 ▲旅遊的沿途美景,讓他一輩子難忘。 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行是2019年赴瑞士,選擇健行10多天。行前,為訓練自己在短時間內適應高山,走樓梯健身。這趟旅行,徒步瑞士山區,沿途看見許多美景,「那裡的山,綾線很美,行走到一段路,還有掛著鈴噹的牛,在山谷裡吃草,景色相當優美。」 2013年他騎單車環島,2019年去爬雪山。回憶攻頂那一天,遇到刮大風、下大雨,「大家都說山還在,下回再上去,我覺得自己已經這麼辛苦上來,再怎樣都要攻頂。」一行有28人,僅有4人攻頂,他是其中一位。 ▲2019年爬雪山,遇到刮大風下大雨,一行28人僅4人攻頂,陳煌銘是其中一位。 疫情無法出國,揪友登玉山 去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他也沒停下腳步,7月和朋友去登玉山。當他登上海拔3952公尺,俯視群山,「那一刻覺得整個台灣在我腳下,真的有居高臨下的感覺。」 留在台灣,他發現家鄉的山非常壯闊美麗,「台灣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有268座,我深深感覺,我們不會輸給瑞士,應該好好運用這個難得的觀光資源。」他有感而發的說。 陳煌銘能動能靜,且興趣廣泛。年輕時學習攝影,添購許多厲害的攝影器材,在自家洗手間做了一間暗房、沖洗照片。因對構圖相當有研究,出國旅行時,沿途用手機及攝影機拍攝不少美景。 一圓兒時夢想,從頭學樂器 4年多前,他決定去學習樂器。他坦言,是為了補足童年的不足,「小時候家裡很窮,哪裡有可能學樂器?」因此,他對會樂器的人,抱以無限羨慕的神情。多年前,台灣流行學習薩克斯風,他也拜師學藝。 「薩克斯風很好學,但它很重,搬運麻煩,每一次安裝就要測試。加上,它的聲音很大,一吹鄰居、老婆就不高興。」為了敦親睦鄰、和老婆和平相處,最近轉而學習洞蕭。 「小時候聽到隔壁鄰居在吹洞蕭,它的樂聲真的讓人很感動,而且可以隨時隨地吹。」他說,學習吹奏樂器有個優點,「可以練習腹部和胸部,對身體很好。」 今年70多歲的陳煌銘,對生命有很多感悟,他說:「人生給你90歲,一個人只有3萬多天,讀書、生小孩就去掉1/3,創業再去掉1/3;人真的不要去想過去、未來,要想現在,忘齡樂活。」現在的他,開心自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越活越青春。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別人看不見的成長,都在獨處時!傾聽自己,釐清什麼該放下、什麼該繼續提起前進.50歲後累積感恩時光!15個值得收藏的金句,讓人生過得更輕鬆、被幸福感填滿.嫁個好老公就能得到一切?精神科醫師9句話告訴你,依附男人等於慢性自殺!
-
2021-01-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接種進度慢?美經濟學家建議:每人發一千美元鼓勵施打
打敗疫情不難:讓夠多的人接種疫苗。美國權威傳染病專家佛西(Anthony Fauci)說,要群體免疫,疫苗施打覆蓋率須達70%-90%,但超過30%的美國人表示,不願意或很可能不會打疫苗,他們包括反疫苗運動人士、基於宗教理由而不願接種者,也有對注射心生遲疑的醫療照護工作人員。由於疫苗接種速度緩慢,部分經濟學家和政壇人士開始提倡「打疫苗、領現金」的構想,希望年底前控制住疫情。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經濟學家Robert Litan說,光靠名人、政客和科學家的苦苦呼籲,不足以克服民眾對疫苗的質疑,不如發放現金鼓勵接種:所有打疫苗的人都能領到聯邦政府發放的1,000美元,接種時先領200美元,一旦美國達成群體免疫,額外再領800美元。根據經濟學教科書,祭出誘因可以收效,例如安全駕駛可享保費折扣。印度鄉村地區也已經有提供誘因鼓勵幼兒接種疫苗的作法,那裡只要用一袋扁豆就能大幅拉高接種率。Litan的構想獲得曾參與美總統大選民主黨初選的華裔創業家楊安澤,以及前馬里蘭州聯邦眾議員迪蘭尼(John Delaney)的支持。Litan說,雖然還未成為主流,但贊成的人逐漸增多。Litan的計畫大概須花政府2,500億到3,000億美元。但Litan說,相較於疫情持續所造成的經濟損害,這筆錢微不足道。彭博資訊報導,即將上任的美參院多數黨領袖舒默,敦促總統當選人拜登提出規模1.3兆美元的首輪抗疫紓困計畫。而去年3月和12月,美國分別通過的2.3兆美元和9,000億美元的紓困方案。
-
2021-01-09 養生.聰明飲食
愛喝美式你比較衝動,喝拿鐵的個性是? 心理師從「10種咖啡」看出你的性格
由於我自己是個每天都需要喝杯咖啡的人,因此,常常有機會觀察別人喝咖啡的口味和生活哲學之間的連帶關係。我發現,成長背景、工作性格、生活風格不一樣的人,對咖啡的喜好亦完全不同,有人講究咖啡豆的品質和風味,有人愛喝黑咖啡,有人只喝低咖啡因的咖啡,有人堅持喝虹吸式酒精燈煮的咖啡。有趣的是,他們的生活哲學幾乎和他們所選擇的咖啡口味不謀而合。【喝黑咖啡的人】個性較為直來直往、做事重視效率愛喝黑咖啡的人喜歡簡單的口感,特別是苦澀回甘的口感,個性上相對獨斷一點。如果偏愛曼特寧等重烘培咖啡口感的人,個性較為激烈、衝動一點。偏愛酸味、果酸味口感的人年齡多半比較年輕。而不少年長者較偏愛厚實、可以在嘴巴裡回味很久的咖啡。【喝調和式咖啡的人】個性上比較享受安逸,不愛勉強自己吃苦喜歡嘗試不同品種咖啡豆混合成調和式咖啡的人,由於調和式咖啡喝不出每種咖啡豆獨特的口感,個性上喜愛嘗試新鮮事物、想像力較豐富,也相當熱衷於交朋友,但有時會有點孩子氣。會點調和式咖啡的人,多半不喜歡太苦、太酸的口感,個性上比較享受安逸,不愛勉強自己吃苦。【喝即溶咖啡的人】隨遇而安,較不善於事前做好規劃一般來說,喝三合一即溶咖啡的人很少是為了品嚐咖啡的香醇,多半是為了提神的目的。所以,喝三合一即溶咖啡者的生活態度,就像他選擇的咖啡一樣,屬於實用派。他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能夠立刻看到結果,至於結果完不完美,則不會那麼在乎,有時甚至會為了爭取速度而犧牲品質。【喝虹吸式酒精燈咖啡的人】堅持自己一貫的做事方式,非常注重做事的過程喜歡喝這種咖啡的人,多半也很堅持自己一貫的做事方式,非常注重做事的過程,倘若過程讓他覺得有瑕疵,那就算結果圓滿完成,他們依然覺得不完美。不過,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如果太堅持自己一貫的做事方式,而不知隨著時代的變遷適時調整,就很容易成為別人眼中固執沒有彈性的人。【喝濃縮咖啡的人】個性比較果斷,追求味道強烈的人生喜歡喝濃縮咖啡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轟轟烈烈的,他們的感官需求似乎比較強烈,咖啡要喝最濃的、酒要喝最烈的、菜要吃最辣的,不然就不過癮。為了追求味道強烈的人生,喝濃縮咖啡的人常常會從最少的資源中爆發出最大的力量,也因此,他們的腳步總是走得比別人快,生活亦過得比別人濃烈。對他們來說,人生就像濃縮咖啡的味道一樣,又濃又苦。【喝拿鐵咖啡的人】個性通常比較溫暖,樂於助人喝咖啡喜歡加奶加糖的人,個性大多偏向溫和、隨和,尤其是喜歡欣賞美麗咖啡拉花的人,不少是屬於浪漫主義者,注重美感及氣氛。愛喝拿鐵咖啡的人,樂於花自己的時間幫助別人,不過,如果花太多時間在別人身上,有時反而會疏於照顧自己。【喝卡布奇諾咖啡的人】較講究生活品味,希望人生能過得多彩多姿在咖啡和牛奶的比例上,拿鐵咖啡的牛奶比例比較多,而卡布奇諾(Cappuccino)的咖啡比例較多,濃濃的咖啡上打上綿綿的奶泡,再撒上肉桂粉,口感層次多元。所以,喜歡喝卡布奇諾咖啡的人,較講究生活品味。可別小看一杯小小的卡布奇諾,裡面的滋味可多了,有肉桂、乾檸檬片、以及鮮奶泡混合咖啡的香味,就像卡布奇諾富含多種滋味一般,喜歡喝這種口味咖啡的人也希望人生能過得多彩多姿,讓人回味無窮。【喝用電咖啡壺咖啡的人】在別人需要幫助適時伸出援手,不會見死不救在許多大辦公室裡,經常可以看到咖啡上癮族用電咖啡壺煮一大壺咖啡,不但自己想喝的時候隨時可以享用,還能分享給其他跟自己一起同甘共苦的夥伴們。通常會將好東西跟好朋友分享的人,在別人需要他們的時候多半也會適時伸出援手,不會見死不救。回想多年前在美國遊學時,就經常受到電咖啡壺族的熱情照顧,每當我唸書唸到精神不濟,就會有同學適時遞上一杯咖啡,當時真的覺得對方是日行一善的童子軍,心中充滿無限的溫暖與感激。【自己磨咖啡豆的獨立派】個性都很獨立,事必躬親不喜歡假手他人喜歡自己磨咖啡豆的人,一般個性都很獨立,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們幾乎每件事都喜歡享受DIY自己動手做的樂趣,從粉刷牆壁、整理花園到修理汽車,他們都要事必躬親,不喜歡假手他人。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努力幹活,除了享受DIY的樂趣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覺得「只有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他們,可說是天生的勞碌命,好在他們也任勞任怨,不會邊做邊罵。【喝低咖啡因咖啡的人】在意細節的完美主義者,較容易感到憂慮喜歡喝低咖啡因咖啡的人,大都非常注重身體健康,他們雖然喜愛咖啡的味道,卻不願冒任何一點生命風險,只好選擇有味道而無本質的低咖啡因咖啡。類推到他們的行事風格也是屬於會避開風險,不喜歡生活中發生任何不好的後果,在意細節的完美主義者,有時可能過於拘泥細節,加上試圖控制事情的發展,因此較容易感到憂慮。心境轉變咖啡選擇跟著改變心理學家德瓦斯拉強調,個性與咖啡類型並非完全畫上等號,習慣喝黑咖啡的人,有時候也可能會嘗試簡單的即溶咖啡,更有不少人習慣數種咖啡交替著喝。以前我是卡布奇諾的愛好者,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都會點杯香香濃濃的卡布奇諾,邊喝邊瀏覽周遭景物,抱持的生活哲學是:既不想為工作犧牲一切,更不愛嚴肅度日,人生以快樂為目的。但慢慢的,我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改變,現在我比較偏愛單一咖啡豆煮的咖啡,喜歡簡單純淨的口感。再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已經不能像以前一樣愛什麼時間喝咖啡都可以,晚上以後就要克制想喝咖啡的欲望,以免干擾睡眠。除了需要考慮生理狀況外,我也覺察到,自己會依據現實需要、心情轉換來點杯咖啡,以滿足身心的需求。沒想到咖啡的影響力這麼大,能為我們的人生製造酸、甜、苦、澀各種不同的滋味。書籍介紹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作者:林萃芬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4/14作者簡介林萃芬: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除了「洞察人心」系列書籍獲得數十萬讀者的熱烈迴響外,更為企業界量身設計「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師」的課程,協助企業界提振員工的自我效能。為什麼她可以橫跨企業界與心理諮商界?事實上她曾經擔任文化及服務業顧問近十年,她表示,這是個心理學時代,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短暫,如果缺乏辨別他人意圖的讀心技巧,不僅人際溝通常會面臨尷尬挫折,更會導致生涯發展錯失良機。有鑒於此,她致力於融合各個心理諮商學派的精華,活用於生活、人際、工作,輕鬆掌握人際優勢。現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著作:鍛鍊心理肌力:15項心理鍛鍊,擺脫那些職場與人際間的控制、害怕、停滯、危機與焦慮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的生活EQ樂園:www.fannyeq.com.tw延伸閱讀: 「老爸在世時幫你出資創業,你當然要把媽接過去住...」一場中風,改變了一個家
-
2020-12-20 科別.精神.身心
姊弟戀無法成雙 專家:美滿姻緣不能只注重表相條件
一個大齡女子希望找小鮮肉結婚;一個宅男工程師想找大姊憐愛的愛情,兩人相遇卻相處不到兩個月就鬧分手。中壢區美滿服務中心主任徐乃義認為,就如同虐待狂與被虐待狂,不一定能和平相處,婚姻還是要雙方個性成熟,價值觀相近不能只注重「表相」外在條件。今年41歲,擁有高學歷的鄭姓女負責人告訴徐乃義,她在全省各大百貨公司設有女裝專櫃,每月收入扣除員工薪水、租金、成本等,淨利超過兩百萬,可惜因創業初期忙於事業,忘記終身大事,如今想要終結單身,希望找年約30的小鮮肉為對象,希望中壢美滿服務中心幫她圓夢。在竹科上班、今年33歲的陳姓工程師,身高181,收入高,外表溫文儒雅,他告訴徐乃義,他是獨生子,加上功課好,一家上下把他當寶,照顧的無微不至,到了成家年紀,希望找個能疼他、讓他、愛他、照顧他如媽媽般的女生。徐乃義雖然內心不甚認同,抱著「不妨一試」且詢問雙方意願後,今年10月安排陳、鄭兩人「個別一對一」,剛開始兩人反應很好,並且還頻頻約會,10月底甚至表示兩人可能在明年元旦結婚。不料,11月中旬,女方向徐乃義抱怨男方不成熟、依賴性高、個性小氣、被動、不懂體貼,男方也抱怨女方是大女人,不會照料人,不體貼,愛說教,甚至說卸妝後很嚇人,這也成了兩人分手的導火線。徐乃義指出,有人探討虐待狂與被虐待狂是否會是絕配,事實上,被虐狂利用從對方施與的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滿足本身不正常快感的一種病態心理。虐待狂與受虐狂在一個人身上經常互相轉化,比如在老闆、上級面前卑躬屈膝,可以承受無端的呵斥、侮辱;可轉臉面對下級或員工,卻又粗暴的責罵、命令。如今,女方期待小鮮肉青春活力,青春無敵卻少了社會歷練;大姊懂事體貼,卻也有某個程度的控制慾,徐乃義認為,認知的出發點錯誤,也是促成雙方不歡而散的必然。
-
2020-12-15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不期待孩子養我...「共老好友」共同心聲:照顧好自己、不拖累後輩
「我們很早就覺悟了:我這一輩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子女棄養的第一代』。」六十歲的理財專家施昇輝說,很早就跟三個兒女約法三章:爸媽會支持到大學畢業,要念研究所或出國,都要自己想辦法。當然,創業、買房,都得靠自己;他相對不要求「孝親費」。唯一送給子女的是終身醫療險,「只要我還在世,保費老爸出。」施昇輝說,兩代分別自求多福,這是時代變化使然。青年世代薪水低、物價高,「我從來不期待他們有能力照顧我和我太太。全家聚餐,還是老爹出錢啦。」曾幾何時,報紙上的訃聞主角,百歲人瑞多了起來。訃聞後長串的子孫群,就是長者的「養老」後勤部隊。但是,嬰兒潮世代不這麼想。「照顧好自己,不拖累後輩。」幾乎這輩六十來歲的「新老人」的共同心聲。施昇輝和「共老」好友、牙醫作家李偉文有同樣看法:嬰兒潮人生是開低走高,現在年輕人是開高走低。李偉文說,尤其這兩年社會新鮮人「多倒楣」,碰到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求職環境嚴苛;如果孩子已經很認真,就算暫時「啃老」,也不是他們的錯,有資源的世代要想辦法改變大環境。老一輩的父母為孩子買房買車,無怨無悔,因為房子是要跟孩子一起住的,孩子就是老年生活的安全氣囊;但現在五、六十歲的新一輩父母作法不同,財務規畫得先保全自己還很長的銀髮未來,實施了廿五年的健保讓他們更健康,「一百歲跑不掉」;年金改革,也讓他們危機感加深,深怕一不小心變成「下流老人」。如果子女向退休爸媽借一百萬開咖啡店或創業,施昇輝說當然不行。他看過太多例子,兒女創業的風險,別拿養老金來承擔。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4 新聞.元氣新聞
單親媽媽的苦,誰能分擔!這7項社會補助一定要知道
日前單親媽媽殺子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雖然殺害孩子絕對是不對的行為,但是單親媽媽會面臨的辛苦,是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單親會面臨的困境單親家庭主要會面臨到有六種困境,經濟困難、工作困難、居住問題、子女教養、生活壓力以及不友善的社會。這每一項可能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砂粒,但在未來,它們卻都會相互堆疊成為巨石,重重擊垮一個家庭。目前台灣政府有針對經濟、居住、家長就業、子女教養等問題提供資源,但這些補助看似敞開大門,實則仍擁有高門檻,令需求者感到疏離。例如,許多家庭可能會受長輩的退休金或是不動產影響,而不得申請低收入戶補助,但現實生活中那些錢他們可能一毛都碰不得。共親職父母除了政策,其實許多單親家庭的困難,仍是要靠家庭內部達到友善共識才能解決。在傳統社會中,育兒責任總是被綑綁在婚配關係之下,而所謂的「共親職」就是指,父母雙方即使離婚仍能友善地透過親職分工關心孩子。另外,友善的社會目光也是很重要的,雖然現在社會風氣已經慢慢好轉,但對於「單親」的觀感仍是偏負面的,而有些措施也在無意中傷害單親家庭的孩子、造成歧視,例如身分證中的父親欄位。如果人人都能同理單親家庭的心酸,在必要時給予幫助,相信如此攜子尋短的人倫悲劇會減少。最重要的是,遇到問題時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打生命線1995 ( 要救救我 )可以獲得幫助。「特殊境遇家庭」可申請「單親補助」由於許多夫妻在離異後,需要獨自撐起家中的經濟負擔,因此內政部特別制定了「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正是幫助有迫切需要的「特殊境遇家庭」解決生活經濟困境,給予緊急照顧,並協助他們自立自強及改善生活狀況。「特殊境遇家庭」包括:一、六十五歲以下,其配偶死亡,或失蹤經向警察機關報案協尋未獲達六個月以上。二、因配偶惡意遺棄或受配偶不堪同居之虐待,經判決離婚確定或已完成協議離婚登記。三、家庭暴力受害。四、未婚懷孕婦女,懷胎三個月以上至分娩二個月內。五、因離婚、喪偶、未婚生子獨自扶養18歲以下子女,或祖父母扶養18歲以下父母無力扶養之孫子女,其無工作能力,或雖有工作能力,因遭遇重大傷病或照顧6歲以下子女或孫子女致不能工作。六、配偶處一年以上之徒刑或受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一年以上,且在執行中。七、其他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評估因三個月內生活發生重大變故導致生活、經濟困難者,且其重大變故非因個人責任、債務、非因自願性失業等事由。除了符合上述條件,經濟上還必須達到受扶助的標準:申請人的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每人每月未超過政府當年公布最低生活費2.5倍及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1.5倍,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一定金額。申請「特殊境遇家庭」要準備什麼文件?1. 申請表。2. 三個月內全戶戶籍謄本。3. 全戶最近一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清單、財產歸屬資料、稅籍資料清單。4. 存摺影本。5. 依申請扶助項目不同應檢具的其他相關證明文件。申請「特殊境遇家庭」通過後就可以申請「單親補助」了!「單親補助」的補助內容有哪些?.緊急生活扶助:核發當年度低收入戶每月最低生活費1倍,以補助3個月為原則。.子女生活津貼:15歲以下子女,每名每月補助當年度最低工資1/10。.子女教育補助: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學雜費減免60%。.傷病醫療補助:本人及6-18歲子女醫療費用超過3萬元,最高補助70%。未滿6歲子女醫療費用,最高補助12萬元。.兒童托育津貼:6歲以下子女優先獲准進入公立托教機構,如讀私立幼托機構,每名子女每月補助1500元。.法律訴訟補助:家暴受害無力負擔訴訟費用,最高補助5萬元。.創業貸款補助:包括微型創業鳳凰貸款,及青年得申請青年創業貸款。上述項目可同時申請喔!不需擔心只能擇一申請。申請「單親補助」要準備什麼文件?由於各縣市申請單親補助要準備的文件各有不同,因此建議想申請的人可以到這個網站查詢唷!台灣各大縣市單親補助金額與準備文件-85010參考資料:單親補助如何申請?單親媽媽申請政府補助大解析(上篇):https://reurl.cc/Q3AjG2
-
2020-12-14 養生.無退休時代
中堅世代:實現夢想 別等退休
人均壽命延長、勞保可能倒閉等,面對無法想像的未來,退休的定義正在改寫中。身為台灣中堅世代的林以涵認為,退休不再是實現夢想的代名詞,因為無法確定未來的退休年齡和退休的可行性,青壯年人更懂得及時行樂,嘗試在工作和夢想間取得平衡;有人選擇創業、有人兼職當YouTuber,以備走更長遠的人生路。一九八五年出生的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是被夾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中堅世代,最近更成為新手媽媽。周旋於工作和育兒,林以涵表示,對青壯年人來說,退休不僅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隨著工作價值觀轉變,在同一間公司工作數十年直到退休的現象,日漸少見,有人開始斜槓,甚至從大公司出走,成為自由接案者,工作形態愈趨多元,連帶影響退休的定義。她觀察,老一輩大多信奉「先苦後甘」的人生哲學,會選擇將夢想擱置到退休後才實踐;而像她這樣的中堅世代,有些人會延續上一代的做法,也有人發現未來可能無法退休,與其繼續忍耐當下的工作,不如嘗試創新的道路,更勇於實現夢想,因此退休不再是夢想的寄託。林以涵說,年輕時不斷被恐嚇勞保會倒閉,中堅世代已不對退休抱持不切實際的幻想,反而會更務實看待現況、調適心態。這群人大多較不會煩惱退休後如何充實生活,最缺乏的通常是財務和健康。像她對口譯和寫程式有興趣,未來若從社企流一線崗位退下來,將會學習這些事物開展第二人生。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4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中堅世代未來可能無法退休 林以涵:「與其繼續忍耐當下的工作,不如嘗試創新的道路」
人均壽命延長、勞保即將倒閉等,面對無法想像的未來,退休的定義正在改寫中。身為台灣中堅世代的林以涵表示,退休不再是實現夢想的代名詞,因為無法確定未來的退休年齡和退休的可行性,青壯年人更懂得及時行樂,嘗試在工作和夢想間取得平衡;有人選擇創業、有人兼職當youtuber,以備走更長遠的人生路。1985年出生,現年35歲的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是被夾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中堅世代。她在填寫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退休準備指標」獲得62分,屬於「安老族」,但理財和健康分數遠低於平均,有待加強。林以涵八年來忙於創業,沒時間鑽研理財工具。唯一跟理財及健康相關的是規畫保單。兩年前懷孕準備生產時發現,過去購買的醫療險沒有包含實支實付,導致剖腹產須全數自費,花費至少超過六萬元。記取教訓後,她找來保險經紀人為孩子和家人一同規劃醫療、長照類保單,避免重蹈覆轍。周旋於工作和育兒之間,林以涵表示,對青壯年人來說,退休不僅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隨著工作價值觀的轉變,在同一間公司工作數十年,直到退休的現象越來越少見,有人開始斜槓,甚至從大公司出走,成為自由接案者,市場上的工作形態越趨多元,連帶影響了退休的定義。她觀察,老一輩大多信奉「先苦後甘」的人生哲學,會選擇將夢想擱置到退休後才實踐;而像她這樣的中堅世代,有些人會延續上一代的做法,也有人發現未來可能無法退休,與其繼續忍耐當下的工作,不如嘗試創新的道路,更勇於實現夢想,因此退休不再是夢想的寄託。林以涵說,年輕時不斷被恐嚇勞保會倒閉,中堅世代已經不會對退休抱持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反而會更務實看待現況、調適心態。這群人大多比較不會煩惱退休後如何充實生活,最缺乏的通常就是財務和健康。像她對口譯和寫程式有興趣,未來若從社企流一線崗位退下來,學習這些事物將會是開展她第二人生的選項之一。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1-29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為失智媽媽創業 科技人讓愛延續
人生有些時刻就是命定,因為母親中風倒下導致失智症,成為照顧者之後,東海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潘人豪的創業,反而走出不一樣的路。他所創立的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從醫療數據分析科技公司,擴展出服務,成為以失智照護諮詢為主題的科技平台,連結相關專家,每晚與失智症家屬及專業人士在線,解決七大失智照護的難題。中風失智 女強人好挫折潘人豪是WaCare執行長,也是大學教授創業的案例,科技背景讓他凡事多看數據和機率。潘人豪的母親在生病之前是個活躍職場的女強人,還身兼扶輪社等公益團體要務,三年前,一場中風意外,潘媽媽卻因治療選擇,成了血栓溶解劑產生併發症的少數,腦出血留下半邊偏癱以及失智症的後遺症,潘人豪事後對「機率只是一個數字」感觸特別深,因為當疾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零或是100%的事。他拿出手機中母親健康時馳騁職場的受獎照片,感嘆如今母親即便失智了,也能感受到自己「變得不一樣」,挫折感相當深。而這一年,他正式開設公司,是科技新創界的新星。自創APP 共享看護經驗潘人豪說,母親在健康時投入過多心力在志工、公益等事務,家人擔憂她過勞,因此借助健康手環提醒母親多外出走路,增加肌力,而他也能透過手環的數據來掌握母親的健康情況,持續運動的數據也反映到其穩定的血壓等生理指數,但潘人豪說,科技照顧策略奏效的關鍵其實是,「每天晚上兒子打給母親那一通關心的電話」,這個經驗也讓一個看冰冷數據的科技人開始思考人與人的連結。潘人豪母親中風後,失智症狀多是妄想,最令照顧家屬為難的是母親害怕飲食被下毒,經常抗拒不吃,營養失衡;更曾發生過不慎跌倒受傷,忘記自己發生過什麼事,妄想外籍看護偷打她等情境,潘人豪說,過去失智症照顧的問題只能向醫護人員求診請教,但日常照顧必須面臨不同情況,他直言醫院的看護實戰經驗最豐富,也是指導他們最多照顧技巧的專家。來自照顧資源充沛的家庭,潘人豪的家庭關係連結深厚,他說因為父親早逝,兄弟姊妹的核心就是圍繞著母親,因此當母親倒下後,他們迅速分工,對科技嫻熟的他,善用資訊數據分析專業,在自家的APP產品上增加個案健康追蹤功能,讓兄弟姊妹可以24小時監控母親的生理數據,並且共作筆記,提醒外籍看護應變技巧。3種技巧 減輕照護壓力特別的是,潘人豪不走傳統賣弄大數據的路線,而是回到人與人的連結,他的科技照顧法反而搭配了再平凡不過的影音、電話,搭配APP幫助外籍看護照顧更輕鬆。而這些技巧也相當適合一般人使用。一、隨手拍下提醒影音失智症者會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潘人豪舉例母親有一次跌倒磕破額頭,經急診室醫師處置之後,母親立刻說她額頭很疼,問說是誰打了她?潘人豪擔心母親誤會是外籍看護所為,因此就在醫院門口對著手機鏡頭錄製影音,內容說的是「今天是幾月幾號,妳因為跌倒受傷送到醫院…」,只要母親對自己的傷口有疑問,外籍看護就會拿出影音讓母親看,讓她清楚完整的過程,省去誤會。二、向外求援照護知識許多照顧失智症者的難題在精神行為症狀,例如黃昏症候群,情緒躁動;睡眠時間顛倒,和其他家人就像生活在兩個時區;妄想飲食被毒害,餐桌成為戰場等,潘人豪坦承,即便和兄弟姊妹照顧分工,情感緊密,但仍會遇上因照顧想法不同,導致摩擦。例如潘人豪說,母親吃飯很緩慢,他因不是直接照顧者,只要能有空陪伴母親吃飯,花上2個小時也沒關係,但他大哥認為吃飯耗費母親太多精力,擔心她體力不支,主張該休息就休息,吃不下也無妨。像這樣的照顧歧見,不一定是醫師能解答,潘人豪說即便他是資歷3年的照顧者,也得找人諮詢。他與聯合報系合作,先從社群中了解照顧者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七大照顧主題,包括有精神行為、吞嚥飲食、衛生清潔、居家改造、資源申請、肌力提升以及照顧紓壓。同時,除了邀約失智症領域的各專家解答,同為照顧家屬,他認為資深的照顧者也很有意願分享實戰經驗給其他人,因此他將udn×WaCare線上照護課設計成多人團課的形式,不但同時間可以容納一百多人在線聽專家開課,留有諮詢互動時間,還為照顧者開設課後的專屬討論區,讓熱心的專家負責回覆每一個難解的照顧問題。他自己也是忠實會員,例如母親擔心被毒害等飲食問題,就是在線上團課時和其他會員互動得到幫助技巧。三、打一通問候電話吧科技抵不過來自家人的問候,潘人豪說,udn×WaCare聯手推出失智症遠距健康平台之後,來自超過百位照顧家屬的回饋意見可以看出,有一半的照顧對象是中度失智症者,而且照顧人力平均高達3~4位,顯見照顧是牽動整個家庭的大事。失智照顧資源哪裡找1.想即時學到更多失智照顧的技巧,解決難題,udn×WaCare每周有不同主題線上團隊課程免費上架,12月有營養師開設「牙齒清潔還不夠,讓失智者吃出好口腔」、「失智者牙齒汙垢好嚇人,口腔護理有眉角」等;護理師「失智者送醫好失控,引導合作不慌亂」、「冬季皮膚乾癢,失智者美肌之道」、「末期才談臨終太遲,如何談安寧」以及給照顧家屬的紓壓活動課等。如何加入,請至網站: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2.失智照顧七大系列影音課程請至網站:https://bit.ly/2Kg1zuJ3.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