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這幾年在網路上被稱「繪本教父」,封號從何而來?「表示我有點年紀了。」他笑著說:「但我覺得還不如叫『繪本大王』,聽起來市場比較大。」
「人只能射中你瞄準的東西!」郝廣才出版超過2000本繪本,至今每年仍有5、6本書籍創作,雖然做過作家、編輯、行銷、出版社發行人、主持節目,看似斜槓,但是這些事始終圍繞著他此生瞄準的——童書出版。
繪本推手 要做市場區隔
郝廣才大學念的是法律,畢業後因緣巧合到漢聲出版社,看見先進國家的繪本,大感驚豔:「原來其他國家的孩子讀那麼好的書!」於是和童書結下不解之緣。
在漢聲時,郝廣才提議用台灣畫家創作台灣題材的圖畫書,當時沒被接受,郝廣才轉職遠流出版社兒童館,陸續用本土創作者產出台灣童話故事、中國童話故事。
而後離開遠流源於郝廣才的另一個不滿足。他認為台灣市場小,童書出版必須國際化,「用國際的人才、做國際的題材、取得國際的市場」,於是在32歲那年創辦了格林文化。
郝廣才觀察,台灣閱讀人口集中在12歲以下和45歲以上,中間最需要培養思辨能力、社會最有力量的年齡層卻不太閱讀,他認為,一來是沒有從小培養閱讀習慣;二來因為手機、數位的興起搶了有限的注意力;問題是,我們的文化將閱讀視為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而非必需品,認為只有衣食無缺的人才需要。
經營格林文化20幾年,現在有愈來愈多出版社出版繪本,郝廣才的策略是反其道而行——不做學校會教的英文數學,做深不做淺,做卡夫卡、托爾斯泰。他觀察,小孩需要的故事並不如成人想的淺,在多數繪本出版投入淺顯的、可愛的書籍的同時,他也必須做市場的區隔。
面對同業的追趕,他期許自己不但要做第一,而且要拉出和第二的距離。格林這兩年做了一套傳統文化繪本,談宴席、茶、豆腐,瞄準的不只是台灣市場,還有中國大陸、日韓,甚至整個國際市場。
目前格林的書籍銷售國際、台灣、中國大陸市場各占三分之一,的確落實了創業時「不只做台灣市場、要面向國際」的理念。
數位浪潮 視為創新助力
面對數位浪潮,郝廣才認為數位不是敵人,反而是創新的老師。
在還沒平板的年代,格林推出「大熊故事機」,設計錄音功能,讓父母錄故事,孩子聽了就仿若爸媽在身邊講故事。有個客人車禍過世後,他的姊姊拿著故事機到格林請求備份聲音,他說:「因為這台閱讀器,我弟弟現在還是可以每天給女兒講故事。」郝廣才相信,善用新科技會產生新力量,創造讓人感動的產品!但故事機還來不及進國際市場,iPad就出來了,科技迅速更新迫使創新也必須比以前更快。
現在,格林為讀者推客製化的生日繪本、用AI為不同閱讀偏好的孩子選書。「你無法打敗一條河,但我能不能順流而下,在河邊種滿花長滿樹。」郝廣才知道,格林的挑戰是如何用數位的技術創造新的內容、推廣舊的產品、找到對的讀者,讓科技成為助力而非阻力。
看似一直在做出版的郝廣才,人生中也做過其他的事,但都遠不及做出版給他的滿足與快樂,於是他瞄準的事是把書及內容做好,花多數時間在創作、創意發想與出版實務上。「做跟不做的事情一樣重要。」他這樣相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