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搜尋
兒科
共找到
872
筆 文章
-
-
2020-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病例再現,跨年活動還能參加嗎?黃瑽寧依這圖表給出建議
台灣連續253天無本土病例破功,昨(22日)新增1例案765紐西蘭籍男性機師友人(30多歲女性)確診新冠肺炎,但疫情指揮中心最後決議不禁止各地舉辦跨年等活動。不過兒科醫師黃瑽寧醫在臉書PO出一張統計圖提醒大家,餐廳吃飯,健身房,酒吧KTV,大型集會,是現階段比較危險的活動。希望大家小心撐過這兩週,好再恢復正常生活。台灣再現本土病例,眼看著耶誕聚會及跨年活動即將到來,但疫情指揮中心最後決議不禁止各地舉辦跨年等活動,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醫昨(22日)在其臉書專業《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指出,防疫期間相信多數人都明白防疫重點,他一向認為不需要所謂「恐嚇式訴求」,不過現在「該是需要大家稍微緊繃一下的時候了。」黃瑽寧引述美國疾管署統計出的危險活動:餐廳吃飯,健身房,酒吧KTV,大型集會。其他像是辦公室上班,在家吃飯,非人擠人的戶外活動,都是相對安全的。黃瑽寧建議,「讓我們一起稍微嚴格的自主管理14天:除了原本就該做的戴口罩、勤洗手之外,不去大型集會,不參加人擠人的活動。」疫情指揮中心昨晚公布「跨年等大型集會活動防疫五大原則」:「全程戴口罩、禁食及現場不得販售飲食」、「提高公廁清消頻率」、「室內場域採實聯制無站票」、「民眾須隨身帶手機」、「正執行自主健康管理及身體不適者不得參與戶外活動」,指揮官陳時中強調,不得參與者千萬別以身試法,違者最高可罰百萬。
-
2020-12-20 新聞.元氣新聞
流感疫苗不良事件通報達485件 創歷年新高
日前一名28歲女性產後施打流感疫苗,數日後竟罹患猛爆性心肌炎去世,雖然尚未確認與流感疫苗有關,但今年流感疫苗不良事件通報數量卻為歷年最高,其中死亡通報已達16件。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統計至12月9日的「季節性流感疫苗不良事件通報摘要報告」的最新統計,共有485件疫苗不良事件通報 ,較去年整個流感季僅有115件通報案件,高出3.21倍。今年通報案件中有347 件屬於「非嚴重不良事件」,主要通報症狀為發燒、畏寒、頭暈、嘔吐、皮膚紅疹、接種部位腫 /疼痛等。另有138件為「嚴重不良事件」,相較去年僅有22件「嚴重不良事件」,增加5.27倍。其中有16件為死亡通報案件,1件危及生命通報案件,為歷年最高。嚴重不良事件包含疑似急性心肌炎3件、疑似過敏性反應(anaphylaxis)7件、疑似史蒂文生症候群(Stevens-Jonson syndrome)1件、疑似顏面神經麻痺11件、疑似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5 件、疑似癲癇及抽搐9件、疑似熱痙攣3件、疑似脊髓炎4件、疑似腦炎1件、疑似神經炎1件、疑似原發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4件、疑似橫紋肌溶解症2件。但衛福部認為這些皆為接種疫苗後曾被零星報告過的不良事件,未觀察到須採取相關措施的安全疑慮,因此將持續進行監測。小兒科醫師詹前俊表示,以自己臨床打十幾年流感疫苗的經驗,今年不良反應的情形並沒有特別多,有些病人是合併其他病症,如腸病毒、帶狀皰疹,因此打完疫苗後出現發燒或是皮膚紅疹的的現象,但都不是疫苗造成的。但因受疫苗事件影響,只要病人有注射部位局部種痛、發燒等現象,都會來詢問,因此諮詢的民眾確實較往年多兩、三成。而今年受到韓國疫苗事件影響,臨床上在施打前評估也會比較謹慎,只要有急性病症的病人都會要求先過一陣子再打,避免出現不舒服的狀況。
-
2020-12-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感冒可自行買藥緩解症狀嗎? 藥師:可以,但有5大族群不宜!
感冒了怎麼辦?可自行買藥緩解症狀嗎?微笑藥師藥局廖偉呈藥師表示,一般健康狀況良好者,若只是單純的小感冒的確可以諮詢藥師建議購買成藥來緩解症狀,但若為高齡者、嬰幼童、過度肥胖、具慢性疾病或免疫低下者則不建議自行購買成藥,最好請醫師診斷後再給予用藥建議較為妥當。 小感冒時,雖然不用藥也可靠身體免疫力而康復,但適當用藥的確有助於緩解症狀、減緩感冒期間的不適感受。然而,廖偉呈藥師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自行購買成藥,尤其以下5大族群若有用藥需求時,最好先向醫師諮詢再用藥,以確保個人健康!1.高齡者:年長者通常會伴隨著身體機能退化的狀況,因此用藥時更應小心留意藥物成分與劑量,以免藥量過重而影響健康。2.嬰幼童:由於嬰幼童的腸胃、代謝系統都仍在生長發育階段,兒童適用的藥物種類與用藥劑量皆與成人不同,故不宜自行購買成藥服用,以免損害健康。 3.慢性疾病者:慢性疾病通常需要長期用藥控制,因此若有使用感冒藥需求時,最好至醫療院所就診並主動告知自己的慢性病史,以利醫師評估用藥建議,以避免出現藥物交互作用的問題。 4.免疫低下者:此類患者正因身體免疫狀況較差,因此用藥時更需小心留意,以免藥物傷身而加重不適症狀,故不建議自行買藥、用藥。 5.過度肥胖者:由於肥胖者較容易合併有三高問題,且可能因為體脂肪較高而削弱身體的代謝與免疫反應、容易出現慢性發炎的狀況,故感冒時症狀可能會較一般人更為嚴重。因此,若有用藥需求時最好就診向醫師諮詢合宜的用藥建議,以達到較佳的改善效果。 感冒用藥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小兒科、耳鼻喉科、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光靠觸診就診斷出白血病!「抓病的柯南」黃富源: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是醫師的老師
一派瀟灑的黃富源醫師坐在辦公室的小沙發椅上,牆上是以前的學生以其「富、源」之名的藏頭詩題字,乾淨整齊的桌上放著一杯溫熱的高山茶、老花眼鏡。他是兒科界的「黃頭」,是連續七年獲得醫院最佳教師獎的「黃老師」,對於醫界的後生晚輩而言,他堪稱是祖師爺的等級。陪同台大醫學系學生對他的專訪,我在旁聽席中,也觀察到他對學子的殷切期盼與依然熱衷投入的教學熱情。拚命唸書才能分擔家計從小家境不好,黃富源在求學的過程中,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留級」,但擔心的並不是丟不丟臉這檔事,而是若是要再繳一年的學費,那可不得了,年紀輕輕能幫家裡的唯一方法就是「拚命唸書」,殊不知這份單純的孝心,奠定了黃富源日後凡事「拚命」的性格。高中畢業後,果真拚命唸書的結果可以獲得保送入大學化工系,但問題來了。父親說:「你唸完書,一來沒有錢可以供你出國深造,再來也沒有錢可以讓你開工廠……。」父親的話言猶在耳,黃富源心一驚,若是一般大學畢業後無法賺錢還得再當家裡的賠錢貨,那豈不更慘?早年,醫學系仍是大家心中的第一,於是黃富源再度「拚命唸書」,最後,第一成了唯一,考上了台大醫學院醫科。立志成為很會看病的醫師高雄鄉下小孩考上台北的台大醫學院醫科,家人與街坊鄰居無不歡慶祝賀。但窮小子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靠著一位有錢人家的同學支援,找到台北的棲身之處,黃富源說:「我以為不知道台大在哪裡已經很離譜了,但我竟然連他家裡的馬桶都不知道怎麼用!」真是糗了。台大醫科果真名不虛傳,各方武林高手齊聚,黃富源看到同學臥虎藏龍,教授更是一派威風凜凜,只有繼續拚命的努力。求知若渴的他,只要有任何學習的機會都不放過,並為自己立下「我要成為一個很會看病的醫師」的心願。自己立下的約定,成為自己持續拚命的目標!更難得的是得過一次「書卷獎」,讓黃富源欣喜若狂。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但要怎麼樣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怎麼樣才能變成一位很會看病的醫師?黃富源一句「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為這個問題做了最好的詮譯。黃富源努力到連同學都看不下去了,偶爾會問起:「緊張大師,你到底有沒有出去玩啊?」在實習階段,黃富源的「拚命」還多了一個項目,就是「值班」。每天都去偷偷瞄一下病房有沒有新住院的病人,然後跟在那位主治醫師身邊,偷聽就是多學,只要多爭取到值班的機會,就是加深自己的功力。黃富源回憶:「有個功課很好也很會彈琴的同學,他只要去俱樂部彈琴打工,就請我替他值班,而且,他回來還會給我50塊錢,比起我一個月才拿到70元的月薪來說,根本是天價。你瞧,他開心彈琴打工,我開心值班練功,我還可以多掙點錢,豈不皆大歡喜!」語畢,哈哈大笑起來。觸診是最基本的診斷工具眾所周知,黃富源醫師十分強調不要依賴醫療儀器。他主張,看病是看病人,不是只看電腦螢幕上的數據,而他強調的「身體診察」基本功就是在台大醫院當醫師時學到的功夫。一位血液科的教授劉禎輝摸到病人肚皮上的一塊圓圓的腫塊,語出驚人的說,裡頭是水!當時在一旁的另一位實習醫師一開始還不相信,等到教授用針頭抽出水後,才啞口無言。在第一年住院醫師時,有一位6歲高燒不退好多天的孩子住院,李慶雲教授來查房,摸一下腹部,就診斷為傷寒。我們問他何以摸肚子可以診斷為傷寒?他說摸的感覺是doughy,有這種doughy的感覺是傷寒的特徵。我永遠記得那一幕。黃富源說:「時代再進步,都有儀器無法取代的事。」看病不是只看數字,身體診察(觸診、聽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檢查。但他也不諱言,在健保的體制下,醫師診察費太低了,導致愈來愈少醫師願意多花時間多看病人一眼、多聽診、多觸診病人一下,猶記得5年前,有一位護理師的姊姊住國外,她的2歲兒子右眼眼皮深紫色浮腫,看過眼科、家醫科,仍然無法治癒。這位護理師碰到我問我可以看看嗎?當然可以。」第二天黃富源的門診果然看到這位小病人。黃富源對這個個案印象深刻,憶道:「當時第一個看他眼睛,覺得很奇怪。當我看不懂時,會把病人從頭摸到腳,結果發現小孩肝脾非常腫大,斷定是白血病(Leukemia),就安排馬上住院由血液科專家治療。」 這個診斷方式是從年輕時就養成的,可見身體診察是無法用儀器取代的。期待健保署能看到身體診察的重要性,提高醫師診察費,讓醫師能好好的「看病人」,而不是看電腦螢幕。黃富源說:「醫院是為了病人而存在!身為臨床醫師,要加強自己的專業、減輕病人的痛苦、提供病人最有效益的醫療,才是醫師的最終目標。」在醫界,黃富源以其身教帶領了一群徒子徒孫,開枝散葉在各處為醫療致力奉獻,不但對症下藥,並且不過度用藥,減少病人痛苦;特別在兒科,面對的是「不會說痛與不會道謝」的小病人,一本初衷與良心,更是醫師本質最好的體現。影響最深的二位前輩談到黃富源這輩子最感謝的二位醫師,背後也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不諱言早年紅包時代下,就連自己住院開刀,老婆都還是不免禮俗將「禮數」給準備好,深怕不周到會被拿來「開刀」,還是送上比較心安;黃富源當時還笑說:「我請我的老師杜詩綿教授幫我開刀(扁桃腺割除),怎麼可能會收?」沒想到,老師還真的收下紅包。術後,黃富源恢復得很好,住院7天左右已可出院,臨出院前,老師把紅包退了回來,黃富源用右手手掌拍打了額頭,我怎麼可以誤會我的老師,整整7天,真的是學生的不是!這件事,給了黃富源很深的影響,行醫50年,儘管時代改變但收到的紅包還是不少,能退的就退,不能退的就捐給社服室基金,做為急難救助之用。影響黃富源的還有鄭仁澤醫師。鄭醫師是一位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師,絕不以研究病人為樂,不把病人當成研究的白老鼠,不會只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讓病人受痛苦。黃富源在衛生署副署長任內,也看到了器官捐贈的亂象,陸續設立了器官捐贈登錄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醫師懲戒委員會,要求徹底扭轉醫匠現象,致力推動台灣醫界,需要的是真正良心為善的醫師。病人是醫師的老師在黃富源眼中,「在困難的病人身上,診斷出疾病,並且將病人醫治好,是一件十分美好的感受。」把孩子醫好、把學生教好,並且得到來自於病人家長及學生真心的感謝,這種成就感支持著他持續至今。而他也語重心長的說道,以台灣目前的情況,真的不必再設醫學系,而應將醫學教育深耕並著重於醫學倫理的養成,將行醫這條路,當作是上帝賜下的恩典,可以在一生中幫助人,並在助人中獲得安慰與滿足。「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病人永遠是醫師的老師。」在「富及杏林滿門桃李、源盈寰宇遍地福音」的字畫前,黃富源醫師為醫病關係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在馬偕兒童醫院裡,明年將滿80歲的黃富源,還在臨床工作上繼續扮演「抓病的柯南」角色,也是所有醫學生最崇敬,混身是寶的老師。
-
2020-12-16 科別.骨科.復健
小孩W型坐姿免驚 不影響髖關節發育
在門診中,關於小孩「W型坐姿」是否會影響發育,是常被詢問的問題。其實,對於這樣的坐姿,並不需要視為洪水猛獸的極力反對,偶爾的W型坐姿是沒問題的,這是成長中自然的過程,也不會造成骨骼及關節的發育傷害。「W型坐姿」是指小孩屈膝坐在地上,雙膝及雙足位於大腿外側,旁人從前方看來,會看到雙腿呈現W型。在網路上搜尋「W型坐姿」,可以查詢到許多反對的意見,比如會造成髖關節發育不良、走路內八、核心肌群變弱、肌肉緊繃等不好的影響,讓家長要阻止小孩這樣的姿勢。常見三個原因會讓小孩呈現這樣的坐姿:一、小孩的股骨前傾角較大(4至6歲約35度,成人約15度),所以會有內八的傾向,以W型坐姿也會比較舒服。在發育過程中,股骨前傾角會逐漸變小,步態和姿勢也會逐漸轉回來。二、核心肌群可以不怎麼費力就能穩定身體。三、W型坐能提供小孩面前有最大的遊玩空間,輕易的接近眼前的玩具。國際髖關節發育不全組織(IHDI)曾於去年發表文章指出,W型坐姿並不會傷害髖關節,也不會造成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者對內八走路造成影響。今年刊登於《Clinical Pediatrics》(屬於小兒科的美國國際期刊)對104位孩童的前瞻性研究,也表明了W型坐姿與髖關節發育不良無關。大部分的孩子不用擔心W型坐姿,隨著成長和發育,股骨前傾角會自然轉回,姿勢也會改變,只有很少數的情況,病童會頻繁的呈現W型坐姿,例如,過大的股骨前傾角、腦性麻痺兒童等,但同時也會伴隨其他明顯症狀,例如:走路不穩、易跌倒、雙下肢不對稱、全身性張力不正常等,必須尋求醫療的評估與協助。
-
2020-12-16 新聞.健康知識+
噴嚏打不停好痛苦! 「過敏性鼻炎」除了藥物治療,醫師告訴你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根治
三十一歲的A先生,從小學開始就飽受過敏性鼻炎的困擾,每天早上一起床噴嚏就打個不停,要知道他是否已經起床很簡單,只要聽聽看房間有沒有傳出「哈啾.哈啾.」的聲音就可以了。噴嚏打完之後,他接著會衝到廁所抽衛生紙,一張又一張,因為鼻水就像沒關緊的水龍頭一樣,滴滴答答。為了這擾人的問題,A先生從小到大定期至醫院診所報到,只是無論是耳鼻喉科、兒科還是內科,醫生開立的藥物、噴劑總是一開始有效,然後漸漸失效,並且還會出現嗜睡的副作用。獨門分析處置:從防止身體的發炎反應下手A先生來我的門診時,就和許多鼻子過敏的患者一樣,提到自己的鼻子既無力又無奈並帶著一點憤怒。事實上,每天和鼻子癢、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癢奮戰,光是用想的就讓人覺得累,更何況是親身經歷呢!而且吃藥看醫生也只能緩解不適,暫時解決困擾,過敏症狀還是任性地想來就來,這一點真是讓人感到非常挫敗!針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過去多是以抗組織胺和鼻噴劑型態的類固醇為主,不過近幾年來,陸續有研究發表顯示:營養品對於過敏性鼻炎有頗為顯著的改善和防治。例如:具有極強抗氧化和抗發炎功能的薑黃,可幫助減少鼻氣流阻力進入而緩解打噴嚏、鼻塞等症狀;有「超級食物」美譽的藍藻可提升免疫力,能改善鼻炎,對於鼻炎所引起的鼻塞、鼻癢、流鼻水、打噴嚏,有一定的改善效果.。過敏就是一種身體的發炎現象,我始終認為從營養的補充、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以及環境的改善多方面著手,才是調理此疾病的根本。因此,A先生到我這裡就診,我一開始就禁止他去室內溫水游泳池,更使用了高劑量的藍藻和薑黃,幫助對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在不適症狀改善之後,接著我再請他補充鵪鶉蛋,它對過敏性鼻炎的療效也在二○一九年的研究中獲得了證實.。實際效果見證:五個月後跟過敏性鼻炎說掰掰A先生在認真配合治療之下,從來到我的門診的那天開始算起兩個半月,所有之前會出現的過敏性鼻炎反應全都消失了!更棒的是,至今五個月他從來沒有一天因過敏性鼻炎的不適而感到困擾,現在每天早上起床再也不會狂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了!不過他算是比較好處理的病人,另一類的病人還動用到高劑量益生菌。就連黑眼圈都是過敏性鼻炎造成的!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將過敏原吸入鼻腔,不斷刺激鼻黏膜和腺體,進而引起鼻腔內一連串的發炎反應,這就是典型過敏性鼻炎發作的來龍去脈。過敏原來自哪裡呢?過敏原就來自於我們生活的周遭,可能是動物皮毛屑、花粉、棉絮、空氣污染、溫度變化、異常的氣味等。每個人的過敏原不一定相同,每個人也不見得只對一種物質過敏。一般提到過敏性鼻炎,我們會想到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癢、說話有鼻音等症狀,但過敏性鼻炎對生活造成的困擾豈止這些!過敏性鼻炎經常發作,還會出現黑眼圈、頭痛、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長此以往更有可能誘發氣喘、造成記憶力減退、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等令人擔心的狀況。飲食西化也是過敏的引爆點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的統計資料,現今台灣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大概是三十%,也就是說三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飽受經常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等不適所苦。因為患病人數實在眾多,關於過敏性鼻炎的探討和研究也不少,其中有個觀點我想特別提出來與大家分享。二○一三年,一份針對五十一個國家的三十一‧九萬位青少年和十八萬一千位的六歲孩童進行的飲食研究調查. 顯示:速食可能導致鼻炎、氣喘和濕疹,或使之惡化,尤其每週食用三次以上影響更為明顯且嚴重。在飲食越來越西化的現今,希望大家能正視速食對身體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面對這個難纏的疾病,除了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之外,我強烈建議大家從根本的調理做起,多留心什麼東西會造成自己鼻炎發作,注意營養的補充、飲食的調整,並認真改變生活型態。如此一來,相信一定可以減少鼻炎發作的頻率,一步步達成不藥而癒的目標。(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 書籍簡介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
2020-12-15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腹瀉、腸胃炎吃益生菌會好嗎?研究懶人包解答
益生菌吃進腸道,在腸道增殖,由腸道排出,想當然地和腸胃道疾病最有關係。先談談便祕與腹瀉,然後較詳細地談困難梭狀桿菌、幽門螺旋桿菌,以及急性腸胃炎、腸躁症。這裡將暫且跳過功能性腸胃疾病、發炎性腸道等疾病。 便祕與腹瀉:益生菌可預防腹瀉 便祕,最多人關心,卻最不容易得出定論。副乾酪乳桿菌NTU101015和植物乳桿菌PS128,都在便祕大鼠模式中表現出改善便祕的效果。人體臨床試驗效果很不一致,澳洲伍倫貢大學的菲芮拉(Ferreira)教授,2019年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論文,下了個批判性的標題「低水準的統合分析誤導民眾」,他們的結論是:沒辦法判斷益生菌對便祕有沒有效。澳洲墨爾本大學索斯威爾(Southwell)教授2020年論文的建議比較中肯:「益生菌可以增加孩童排便次數,但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不足」。其實我也一再強調,便祕改善靠的是基本功夫,不能只靠益生菌,要同時注意飲食、運動及紓壓。 益生菌對腹瀉的預防效果就很清楚了,請注意是「預防」!不是治療!特別是急性腹瀉,如果有發燒嘔吐,請立刻找醫生!2020年在荷蘭養護之家做的研究,就顯示益生菌可降低抗生素誘發的腹瀉,建議應該推廣,該研究做的益生菌是荷蘭Winclove公司含九株菌株的EcologicRAAD產品。益生菌預防腹瀉的機制,不只是間接維護腸道菌相平衡,有些特定菌株還會影響腸道電解質的平衡,直接改善腹瀉。 旅行者腹瀉原因較複雜,多半還是病菌、病毒感染,益生菌預防效果就不如抗生素腹瀉清楚。國際旅行醫藥學會2017年發布的指南,認為目前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益生菌的效果;2019年華盛頓大學麥可法蘭(McFarland)教授做的統合分析,也認為難以確定;但2018年韓國濟州大學裴(Bae)教授的統合分析結論,卻是有顯著效果。 亞洲乳酸菌聯盟每年在亞洲不同國家召開大會,2013年在印度,台灣照例派出數十位產學專家參加,聲勢浩大,葡萄王公司和生合公司都派員參加,帶了很多益生菌產品給大家無限暢飲,大家大量吃,一路平安。我跟好友渡邊博士、學生秀慧博士,在會後去印度北邊的錫金拜訪,益生菌吃完了,沒兩天就開始腹瀉!由經驗論事,我真心覺得益生菌可以預防旅行者腹瀉。 急性腸胃炎:又痛又拉,照四季輪番攻擊 急性腸胃炎在許多國家是五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例如印度,幾乎每十名兒童就有一名死於感染性腸炎所引發的嚴重腹瀉。在夏天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之細菌性感染為主;冬天則以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之病毒性感染為主。至於在3~6月流行的腸病毒,確實是住在腸道,可是卻會將毒素釋放出去,引起和流感相似的呼吸道症狀,以及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 加拿大兒科急診研究組織的腸胃炎研究小組,於2014年啟動一項美加跨國合作的四年臨床試驗,探討益生菌對門診腸胃炎的輔助治療效果。2018年底在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將美國及加拿大的結果分別發表論文,美國團隊在十個兒科急診收了因急性腸胃炎來急診的943位病童,加拿大則是在6個兒科急診收了886位病童,將病童隨機分為兩組,分別吃5天的安慰劑,或鼠李醣乳桿菌LGG(美國研究)、鼠李醣乳桿菌R0011及瑞士乳桿菌R0052(加拿大研究),然後觀察1個月的病情進展。 結果兩邊的結論都是:吃5天的益生菌,對急性腸胃炎病情並無明顯效果。雖然論文中有討論各種可能性,但無效就是無效。大規模的跨國研究案,發表在超一流的醫學期刊,當然受到注目,所以我說明得較詳細。 同一期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請了哈佛大學的拉蒙特(LaMont)教授寫了一篇評論,他說已經有數以千計的益生菌研究結果,證明益生菌對各種形式的急性、慢性腹瀉治療或預防確實有效,但是這項無效的研究,還是有其參考價值;而且LGG或R0011/R0052無效,不能斷言別的菌株就無效。休士頓衛理公會醫院的奎格利(Quigley)教授就指出:美加這項研究,在腹瀉發生50小時以後,才開始益生菌介入,太慢了,應該越早越好。 2017年,美國與印度的團隊合作,在印度收了4556位新生兒,做了60天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服用植物乳桿菌ATCC202195的新生兒,敗血症及呼吸道感染都顯著降低。這個研究發表在《自然》期刊,學術地位完全不輸給《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收案人數更是美加案的3倍。所以我認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這兩篇論文很有參考價值,但離蓋棺論定還差太遠。有許多高水準期刊論文討論益生菌,非常能夠帶動益生菌的深度研究。不過老實說,在台灣幾個月大的新生兒得了急性腸胃炎,還真沒有醫生敢於建議輔助使用益生菌,甚至我也只敢建議6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再開始逐漸補充益生菌。不過,如果是在印度這種嬰兒腹瀉死亡率超高的地區,益生菌絕對是救命的選擇。 腸躁症:益生菌功效因人而異 在《腸命百歲2》中,我說益生菌對腸躁症的功效早就被證實了。好友兼研究夥伴台北榮總的盧俊良醫師,在最近的論文就整理出19項益生菌對腸躁症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盧醫師和我們最近發表一篇植物乳桿菌PS128對腸躁症老鼠的研究論文,動物試驗的價值雖然遠遠比不上臨床試驗,但可以深入探討一些人體試驗無法探討的生理機制,例如我們就發現PS128可以調控大腦內部與痛覺相關的基因表現等。 最近德國漢堡大學的萊爾(Layer)教授,在《刺胳針》系列期刊發表一項大型隨機雙盲臨床案,募集443位腸躁症患者,服用8週經加熱殺菌的「失活」(註3)雙叉雙歧桿菌MIMBb75或安慰劑,結果顯示:失活菌組有34%受測者達到症狀改善30%,安慰劑組是19%的受試者達到30%改善,統計上是顯著有效,而且沒有任何較顯著的副作用。這項研究能發表在《刺胳針》系列期刊,是因為人數夠多,而且用的是雙歧桿菌的死菌,還有就是統計上結果夠顯著。 但是,容我提醒大家,即使如此,也只有34%的人達到症狀改善30%。那麼著名的期刊論文說有效,為什麼我吃了卻沒效?我只能說個體差異太大了,效果不同也許是因為腸道菌相不同,或腸躁症病因不同,或精神壓力狀況不同,太多可能性,臨床試驗太難做了,尤其是腸躁症的試驗更是難做。 雙叉雙歧桿菌MIMBb75早在2011年,米蘭大學團隊就完成了一項122人、吃4週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效果相當好,不過當時做的是活菌型。 另一株針對腸躁症更有名的菌是嬰兒雙歧桿菌35624,愛爾蘭科克大學的貴格立(Quigley)教授在2005年就發表隨機雙盲臨床試驗,效果非常好,稱得上一炮而紅。2006年又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合作,讓362位腸躁症女性吃嬰兒雙歧桿菌35624或安慰劑4週,腸躁症狀也是顯著改善。 最近,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林格.庫卡(Ringel-Kulka)教授募集275位有腹脹腹痛問題、但還不到腸躁症的亞健康受測者,吃一個月嬰兒雙歧桿菌35624後,結果卻是沒顯著效果。「健康人」或「亞健康人」的臨床試驗真的不好表現出效益,只可惜益生菌產品若要以食品上市,就被要求要在健康人身上看到某些效果。 無論如何,嬰兒雙歧桿菌35624目前以AlignR品名在美加販售,以AlflorexR品名在歐洲販售,已經是有臨床數據支持的知名益生菌。(本文出處/摘錄自方舟文化出版《益生菌2.0大未來:人體微生物逆轉疾病的全球新趨勢》)
-
2020-12-09 養生.聰明飲食
嬤讓2歲孫吃生魚片狂吐?醫生喊母湯「這兩種人別碰生食」
生魚片是經典的日本美食,冰涼滑嫩的特殊口感,沾著芥末醬油,饕客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但你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生魚片嗎?,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在臉書粉專「柚子醫師的育兒診療室」分享一個案例,全家四口一起吃生魚片,三個大人沒事,兩歲小孩卻不適就醫,還在門診現場吐得一塌糊塗。他說,日前有一家爸媽、阿嬤帶著將滿兩歲的小孩來看病,小孩在診間狂吐,陳木榮詢問:「昨天或今天有吃什麼比較奇特的食物嗎?」,只見媽媽雙手抱胸翻白眼怒問:「這個年紀可以吃生魚片嗎?」。醫生一問之下,才知道一家人中午去知名海鮮餐廳參加喜宴,小孩想吃生魚片,媽媽覺得不妥,但阿嬤護孫:「只要不沾芥末醬,他喜歡盡量吃沒關係」,但吃了太多生魚片的後果,小孩回家狂吐,只好抱來看醫生。陳木榮醫師提醒,「請不要讓五歲以前的孩子吃生魚片」,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資料,孕婦跟小孩免疫系統比較弱,比較容易被食物中的微生物感染,請務必讓孕婦跟小孩吃煮熟的食物。PO文一出,回響熱烈,「感受媽媽的無奈,無知的長輩都說吃一口沒有關係啊」、「我連生菜沙拉都還不給我女兒吃呢!即將滿四歲了」、「為什麼敢讓這麼小的孩子吃生魚片?我連半熟蛋都不敢給孩子吃了」、「阿嬤大絕招:我以前也是把你們這樣帶大的啊」、「我懷孕38周時來兩片生魚片,結果當晚肚子痛的以為我要生了」、「2歲吃生魚片...只要號稱媽媽的應該都會翻白眼」、「這個時候爸爸不是應該先要出來擋嗎?」
-
2020-12-0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40歲後,小心身上開始有「老人味」!女中醫傳授:從體內除臭,你該知道的4件事
體味重自己卻聞不到,這是老人味嗎?重點提示1. 體味重、體臭的男女,都是濕熱體質的濕熱人。2. 濕熱人自己聞不到自己的體味,身旁的人卻會哇哇叫。3. 排汗、大小便通暢、還有調整飲食,體臭才會消。小夏的男友身高183公分,打起籃球來虎虎生風,帥得讓圍觀女生們看著他就歡聲尖叫。但是打完球的汗臭味,卻讓小夏感到受不了,因為汗味加上體味,實在有夠臭。體味是一件奇妙的事,自己聞不到,別人卻哇哇叫。50 +以後要注意,老人味漸漸明顯年輕人有體味,但老人家更有「老人味」,老人味來自於一種成分「2-壬烯醛(2-Nonenal)」。從40 歲開始,我們的皮膚因為開始老化,會分泌較多的2- 壬烯醛,而且與年紀成正比。而且隨著更年期以後荷爾蒙的改變,更會加速這種化學作用,所以50+老人味就會更加明顯。由於人年老後新陳代謝也逐漸變得緩慢,老人味就愈來愈重了。體味重通常是因「濕熱體質」中醫稱為「濕熱體質」的人們,身上的味道就是比別人重三分,原因何在?因為「濕」,所以多汗;因為「熱」,所以散發出來。濕熱的人,走到哪裡都會留下體味,房間、廁所、辦公室,連同搭一台電梯的人都可以嗅出來。「濕熱人」不分男女,頭皮容易出油,所以頭髮油耗味重,脖子腋下出汗多,嘴裡也可能會有口氣或口臭,連大小便也比較有味道。喜歡冷飲、喜歡冷氣,但是不愛清淡的食物和湯湯水水熱食。濕熱人也不是沒有意識到,帶給別人的氣味困擾,但是洗澡和噴香水也無法改善,這要怎麼辦才好呢?醫女跟你說,單單常洗澡和勤洗衣服是不夠的,濕熱體質的人會有體臭,就需要從內調理,從體內去除濕排熱,體味才會減。不管是老人味或是體味,都可以經由適當地排汗、排便、調整飲食,帶來改善的契機。一、加強排汗皮膚的汗腺是很強大的排泄器官,可以將體內的廢物經由毛孔排除,更能發散異味。但是濕熱人也說了,我明明就每天流汗流不停,還需要加強排汗?消極的自體流汗不夠,更要積極地去進行排汗,像是中藥泡澡、泡腳,定期讓自己身體的汗腺加大力道,毛孔開合而排出惱人的味道。二、大小便通暢濕熱人要注意,儘量讓自己不便祕,也不可以憋尿。喜歡喝冷水的濕熱人,其實很容易便祕,常常要兩三天後才願意一次排出,又多又臭。冷水對腸胃蠕動沒幫助,反而是多喝溫水,可以讓你的大腸和膀胱都開心,對便便、尿尿順暢,都有幫助。三、飲食調整徹底能讓你改變體質脫離體臭的,就是調整飲食內容,這一點最重要。溼熱人常常是自己飲食不當所造成的體質偏差,食量大、口味重、喜炸物、嗜冰冷,或者愛吃人工添加物的零嘴、精緻的甜點汽水等,會讓身體負擔變大,廢物變多,於是身體忙著排廢和出臭汗。所以飲食上自制,慎選乾淨、健康、原始食材的食物,濕熱體質也是會變好的。含鎂的食物如無花果、冬瓜、玉米、紅薯、杏仁、海藻、海帶、豆類等,能讓惱人的體味改善。還有綠豆清熱,紅豆、黑豆皆利水消腫,都是隨手可得的消除體味食材。酵素豐富的水果也可以改善體味,像是木瓜、蘋果、鳳梨、檸檬等皆有改善體味的奇效,怕鳳梨刮胃?那麼飲用鳳梨汁也很讚。古代宮廷裡的妃子服用杏仁茶、杏仁露、喝茉莉花茶來香體。醫女也建議了兩個中藥內用方,祝你早日脫離體味的煩惱。四、使用香水或是花露水平常可以適量噴點香水來改善體味。泡澡或沐浴後,可以使用下面這個天然花露水來潔淨皮膚和頭皮,讓身體清香。延伸保養:香草花露水藿香3g,荊芥穗3g,迷迭香3g,蒼朮3g,薰衣草3g,以上藥材一起用熱水500c.c.浸泡30分鐘以上,再過濾藥草取汁使用,這是身體的化妝水。沐浴後,用花露水潑在全身皮膚和頭皮上,之後直接擦拭乾不需再沖洗。醫女的食療藥膳香體茶材料:石斛12g,梔子花6g,茉莉6g,500c.c.熱水作法:1.中藥材稍微沖洗,加入500c.c.熱水沖泡。2.溫涼後即可當做茶飲。3.喝完後還可回沖熱水繼續喝,第二泡的浸泡時間越久,味道越濃。※一天一服即可延伸保養:香豆水【材料】紅豆、綠豆、黑豆各30g,1,000c.c.熱水【作法】1.三種豆類均洗淨,加入1,000c.c.熱水煮滾。 2.豆皮不要煮至破,溫涼後即可飲用。醫女的保健穴位有體味困擾的人,記得要促進身體新陳代謝,讓汗腺通暢、毛孔開合正常,異味自然容易散去。可以多運動加強自主排汗,以及按摩以下穴位。勞宮穴【取穴】位於手掌心,中指尖點按掌心處即是。【點按】用拇指重按穴位,或是用拇指食指隔手掌對按。曲池穴【取穴】肘橫紋外側與肱骨(最接近肘橫紋的骨節)連線中點。【按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極泉穴【取穴】位於腋窩頂點,有脈搏跳動處。【撥筋】用四個手指從腋下撥到乳房處。膻中穴【取穴】身體前正中線,兩乳頭連線中點。【按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書籍介紹逆齡食養:讓妳減齡15歲的全中醫調養祕密作者:杜丞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11/11作者簡介現代醫女 杜丞蕓來自台灣,現居於美國,專精內婦兒科,提倡自然醫學養生,食療藥膳、中藥外用、美容美體等,都可以用全天然的草藥和瑜伽滋潤身心靈。是美國執照中醫師、經絡瑜伽師及藥膳專家。台灣大學法學士、城鄉所碩士,美國中西大學東方醫學碩士,曾赴中國上海中醫大博士班進修。在美國創辦了「藥上堂中醫診所」、「杜仲月子養生餐」、和「藥上堂養生中藥」專賣鋪、以及「琉璃瑜伽學苑」和「杜草藥鋪」網站商店。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杜醫師:Facebook-現代醫女杜丞蕓Youtube-現代醫女杜丞蕓Instagram-iamdrduh著作:《 女人專屬-最溫柔的節氣養生:藥膳、香氛、身體療癒》2016《全時美人-12經絡舒活養生帖》2018延伸閱讀: 那夜,重症醫師狂奔急診室...看到太太血一直冒出來,一個丈夫鼻酸的請求
-
2020-11-28 新聞.健康知識+
如何聰明就醫選擇「手術後止痛藥物」 麻醉科醫師告訴你
急性手術後疼痛病人在手術後常會面臨的不適,若沒有給予適當的處置,可能會延長復原時間、增加併發症或演變為慢性疼痛的機會,也會影響生活品質。相反地,若適當地止痛,則可以改善病人滿意度、縮短住院時間及減少相關費用。成功的術後止痛首先由正確的評估開始,包括術前的病史詢問、過去的用藥史(正在使用的止痛藥種類及劑量、過敏史、曾經歷的止痛藥副作用)、器官功能評估(有無肝、腎功能異常)、預計的手術範圍及傷口大小等,以制定術後止痛計畫。同時在術後,持續地詢問病人的疼痛程度(以口述或於圖表上指出疼痛程度,0到10分,0分代表完全不痛,10分為能想像最劇烈的疼痛),以評估並調整止痛的效果。常用於急性止痛的方法可分為止痛藥或介入性止痛。藥物則可分為鴉片類及非鴉片類止痛藥,其中後者主要包含普拿疼(acetaminophen)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普拿疼相當常用的止痛藥,好處是副作用少、較沒有使用禁忌,可單獨用於較輕微的疼痛,或合併用於較強烈的疼痛。除了常見的口服劑型之外,目前也有注射劑型,方便暫時無法進食的病患使用。◎NSAIDsNSAIDs相比於普拿疼,多了減少發炎的效果,因此止痛效果更佳,但同時可能有腸胃刺激的副作用,也不適用於於腎功能不佳的病患;如果選用第二代的NSAIDs,則能減少對腸胃及腎臟的影響。◎鴉片類止痛藥的止痛效果比上述兩者強,且能隨著劑量增加而不斷提升止痛效果,因此在處理較劇烈的術後疼痛,尤其在術後前幾天,通常少不了它。在專業醫療人員監測及指示下使用,一般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但仍可能有噁心、嘔吐、便祕等令病患困擾的副作用。為了減少這些副作用,在聰明就醫網站(Choosing Wisely),關於手術後止痛藥物有以下兩點建議:1.美國兒科醫學會:兒童手術後的止痛藥物,儘量減少鴉片類藥物,應先使用 Acetaminophen (普拿疼)或是 NSAID(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2.美國胃腸內視鏡外科醫師學會:避免單獨使用鴉片類藥物來控制手術後疼痛。聰明就醫的建議的目的在於,透過合併使用不同機制的止痛藥物,來發揮更佳的止痛效果;或是在達到相同的止痛效果的前提下,減少藥物的劑量,及其可能伴隨的副作用,尤其是鴉片類藥物的副作用。因此,即使評估術後疼痛的程度必需用到鴉片類藥物才能有效控制,在沒有使用禁忌下,仍應合併使用普拿疼或NSAIDs,而非一律單獨使用鴉片類藥物來止痛。◎介入性止痛除了合併不同止痛藥外,介入性止痛也是另一種可同時改善疼痛、減少鴉片類藥物副作用的選擇。介入性術後止痛是將低濃度的局部麻醉藥,注射於神經旁,以減少神經傳導疼痛的程度。只要是神經有經過的地方,都是可注射的部位,如傷口周圍、軀幹的側邊或背面(胸、腹部手術)、頸部或腋下(上肢手術)、腹股溝或大腿前後側(下肢手術)、脊椎旁(胸、腹部手術)。因較具侵入性,施作前會先與病患溝通,經說明同意後才會使用。成功的術後止痛,有賴於病患與醫療團隊在手術前後的充份溝通及計畫。透過團隊間的合作,可最大程度地減少疼痛及改善術後恢復品質。
-
2020-11-28 科別.兒科
大雞慢啼嗎? 專家警告可能是兒童發展遲緩
嬰幼兒若到3歲還不能張嘴講話,有可能是發育遲緩,竹山秀傳醫院表示,家長其實不用太擔心,只要及早篩檢發現與矯治,把握3歲以前的治療黃金期,仍可享有正常成長的生活,經過1個月安排與女童玩遊戲,如堆積木或丟球等,增加女童與外界互動的機會,已有明顯改善。一位年輕媽媽抱著3歲小女孩前來竹山衛生所,辦理嬰幼兒預防注射,並進行兒童發展篩檢時,竹山秀傳醫院從篩檢表上發現小女孩有疑似語言遲緩問題,即主動安排小女孩接受篩檢,進而經了解發現小女孩平時在家裡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玩居多,與家人之間較少互動,發現媽媽顯露出無奈跟不知所措。竹山秀傳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表示,除當場給予媽媽一些建議及提供改善方法,兒科醫師高萬清建議女童媽媽,可電詢早療中心詢問假日婦幼館所舉辦的活動並參與,經過1個月後電話追蹤女童的語言改善情形,女童媽媽配合醫師的矯治作法,發現女童不僅變得比較會說話,也開始能用口語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竹山秀傳醫院指出,發展遲緩如果沒有把握3歲以前的治療黃金期,晚啼大雞恐怕會變成令人擔心的弱雞!建議民眾也可以善用發展遲緩評估自我檢核表 http://www.csshow.org.tw/new_convenient/convenient_03_08.asp ,將有助於即時發現子女有無發展遲緩的現象。
-
2020-11-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大公衛博士賴美淑醫師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再度以「醫界典範」的主題,介紹另外三位傑出的台灣醫師:台灣小兒外科的老前輩陳秋江教授、小兒科大老黃富源教授、公共衛生賴美淑教授。巧合的是,介紹陳秋江教授的文章是黃富源教授追憶當年馬偕醫院還沒有小兒外科的時代如何受到陳教授的幫忙,而接受醫學生採訪的黃富源教授與賴美淑教授都曾做過衛生署副署長,替台灣醫療環境樹立許多重要的制度。這「醫界典範」的主題又讓我們有機會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能有更多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醫學的領域。當年,如果不是保送制度取消,她不會斷了保送的念想,匆匆忙忙把高二早已全數借出的筆記一一收回;當年,如果不是母親日夜聲淚俱下,她不會妥協把台大醫學系擺上第一志願的格子裡,自然也不會出現在台大醫學系第二屆的入學榜單上,更不會成為後來的台大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那是民國五十七年,原本對農學院興致勃勃的北一女中高三學生賴美淑,從此改變一生的一年。大學時期,賴教授開始接受知識繁雜、強調大量背誦的醫學教育,少了細品來龍去脈的學習趣味,多了共同筆記的記憶灌食。「老師會告訴你,結果是這樣,怎麼來的不知道,不會去追蹤過程,沒有故事,只有告訴你——就是這樣。」聯考曾以拿手的數學脫穎而出的賴美淑教授,因此一時難以適應,反而在學習微積分的過程中遇到瓶頸。直到當了幾年的醫學生,才領悟到,醫學不過是一門師徒制的應用科學,學生跟隨老師的步伐,盡量把結果記起來,就成了自己的醫學專業。也許是掌握了習醫的精髓,於台大內科擔任住院醫師時,身手伶俐的賴教授更顯勤奮,在輔助工具未如今日完備的年代,幾乎包辦所有病人照護、檢查的工作,十八般武藝全攬一身,因而累積豐沛的臨床經驗。結束住院醫師訓練,賴教授決定實現出國留學的夢想,適逢賴教授的先生確定要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進修,賴美淑教授直接撥了一通給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主任的越洋電話,簡單介紹自己的身份和背景後,便開門見山表明想申請流行病學科,嚇了對方一跳。「我現在沒那個勇氣。」賴美淑教授笑得靦腆,時間可以充實人的智慧,卻不一定可以增長人面對未知的膽識,談起那股不知從何而來的追夢傻勁,還是得敬年輕的自己三分。教授順勢鼓勵年輕人:「我認為,人的一生還是要抓東西,我稱呼那個叫『抓抓』。」正是因為抓住了到匹茲堡公衛學院鑽研流行病學的機會,才能學到大數據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回台擔任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負責規劃三芝衛生所群體醫療職業中心時,用於增進群體醫療的品質;正是因為抓住了到衛生署服務的機會,才能參與全民均健和基層醫療的政策推動,有效運用旅美所學,將全台三百六十五間衛生所的醫療、保健資料等全面電子化,成為政府內第一個百分之百電腦化的機關,並結合透明化(transparency)及共享化(sharing)兩大方針,充分改善衛生所病歷診斷與進藥狀況,甚至還開創糖尿病共同照護系統,達成全台對糖尿病治療的共識。賴教授的經歷活生生是一本「抓抓教科書」,成功的原因乍看是排山倒海的機會幸運地朝著賴教授迎面而來,實則每一步的學習息息相關,每一段的歷程環環相扣,長期扎實且踏實的努力,才讓出手抓住機會的那一刻,更加自然、穩妥。更關鍵的是,抓抓的過程並非囫圇吞棗,賴教授補充道:「抓抓之前,我都會先問我自己,我如果做了這個選擇,我的目標是什麼?要怎麼做,才能符合我的價值體系,並達成我的目標?」首先,必須沉澱心性、慎重選擇,以興趣喜好、每個選項的優缺點、個人的處事原則、長程目標等多方考量為本,找到靈魂深處真正嚮往且合適的道路,再者,要跟著時代潮流的變化、人生的歷練與成長,有策略(strategy)地往前走,同時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民國八十七年年初,賴美淑教授接任同班同學葉金川教授,成為健保局第二任總經理,帶著過往累積的數據資料,繼續貫徹提升醫療品質的工作。這段時間,賴教授學到:建立人與人之間合宜的界線(boundary)以確立有限度的責任(accountability)是極為重要的。說明醫療的極限,建立醫病關係的界線,這是醫師對病人負責的方式;平均家務的分配,建立婚姻關係的界線,這是夫妻對家庭負責的方式;釐清評鑑的規則,建立上下機關的界線,這是院所對品質負責的方式。沒有天馬行空,就沒有期望落空,人與人之間保持剛剛好的距離,在剛剛好的界線裡,負起剛剛好的責任,是最實際而舒適的狀態。「責任就是把界線先弄好,有了界線,我們就會彼此尊重。」賴教授作結道。所以賴美淑教授向來在管理各級醫療單位時,總巧妙地只公布數據、不發表意見,在個人劃定的界線中盡責,卻不在他人醫療行為的界線中置喙,看似無為卻有為,看似有為卻無為,中庸的精髓大概就來自對責任的透徹理解吧!說來也有幾分玄妙,多年前,衛生所電子化為健保資料連線奠定完備基礎,在近期COVID-19疫情中派上用場;宋瑞樓教授託付的癌症登記,多年後在衛生署內運作,賴美淑教授再轉託陳建仁教授按國際譯碼簿編輯,殊不知,陳建仁教授出任國科會主委後,癌症登記又回到手上,賴教授繼而擔任癌症登記中心理事長,大規模比對健保及死亡率等數據,齊全了缺漏的資料,讓癌登日臻完善。不知是際遇迂迴,抑或是緣分難得,生命裡頑皮的安排就是這麼耐人尋味。「我也是現在回頭看才知道耶!我當時怎麼會知道?人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可是你上一步的經驗會告訴你下一步要怎麼做。」如同賴美淑教授熱愛的文史故事,所有的劇情都有始末,所有的結局都有來由,驀然回首,得了過人的收穫,是因為早已那麼栽。隨年歲漸長,賴教授和許多老同學一樣,滿懷對過往經歷的感恩,肩負對世代傳承使命感,於是花更多心力培養後輩,期許自己可以從接受者轉為給予者,提攜新生代。現在,除了有更多的時間閱讀、旅遊,享受退休後的生活,對生命有深刻領略的賴教授,也更貼近過去自己曾關注的老年醫學、緩和醫療、善終照顧。面對還不知道如何處理生死議題的醫學生,賴教授再度拿出界線理論:「病人在我照顧的界線裡面,病人離開了,我難過是一定的,年齡再長的時候呢,我會把這個時間縮短,可是不能變成沒有感情的人。」醫學是科學加上藝術,有感情的醫師才會是好醫師,有人文的醫療才會是好醫療,摻了幾滴眼淚的醫病關係,無傷大雅,或許還添了幾分人性的溫度。然而,白色巨塔天天都有新難題,醫學生同時必須不斷累積的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和整合的能力,尤其情感細膩的女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處理問題應優先於處理情緒;至於整合,就是領域要寬;領域要寬,除了經驗,就是要不斷唸書。賴教授歷經臨床醫師、公職與教職,作為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在醫界叱吒風雲、闖蕩數十年的成功女性,賴美淑教授既是人師、亦為人母,既是從醫、亦曾從政,在她身上,可以找到為師的諄諄教誨,為母的循循善誘,行醫的孜孜不倦,行政的鑿鑿有據,是賴教授特有的溫柔與堅毅,智慧與勇氣,完美地在理性與感性的兩端平衡著的每個角色,在每個領域留下影響深遠、令人敬佩的卓越貢獻。
-
2020-11-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獻身兒童醫療的黃富源教授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再度以「醫界典範」的主題,介紹另外三位傑出的台灣醫師:台灣小兒外科的老前輩陳秋江教授、小兒科大老黃富源教授、公共衛生賴美淑教授。巧合的是,介紹陳秋江教授的文章是黃富源教授追憶當年馬偕醫院還沒有小兒外科的時代如何受到陳教授的幫忙,而接受醫學生採訪的黃富源教授與賴美淑教授都曾做過衛生署副署長,替台灣醫療環境樹立許多重要的制度。這「醫界典範」的主題又讓我們有機會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能有更多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醫學的領域。那是個溫暖的早晨,年近八十的黃富源教授親切地招呼我們進入他的辦公室。明亮的陽光從窗戶灑落,一旁的書櫃擺滿了醫學教科書與醫院書籍。我們和黃富源教授相向而坐,談話從黃教授的學生時期展開。黃教授是個「庄腳囝仔」,就讀於當時的高雄縣大樹鄉九曲國小,每天無憂無慮,並未真正專注於書本。黃教授在小學當時排名全校第十一名,在考初中時,從未料想到會考上高雄中學初中部。當時校長指派第1、2、3名和第11、12名去考高雄中學初中部。然而誰也沒想到,作為第11名的黃教授在省中考試竟能一舉考上雄中初中部,完全在意料之外,黃教授至今仍感到相當驚奇。黃教授出身平凡,個性樸實憨厚,甚至沒有穿鞋就前往第一次報到,看到其他都市小孩穿著布鞋,真實感受到城鄉差距。也是從這時開始,因為怕被留級而造成家中經濟負擔,所以黃教授發憤讀書。這樣的習慣持續到高中,但即使模擬考試曾經得到全校第一,黃教授卻不敢去考大學聯考,選擇保送到東海大學化工系。暑假回到家時,父親說私立學校學費貴,將來家裡也無法供應他出國深造,鼓勵他去考較實際的醫科。黃教授天天到樹蔭下讀書,持續一個月後,沒想到竟考上當時甲組第一志願——台大醫科。醫學生時期,黃教授仍相當用功,天天在宿舍及圖書館念書,無暇參加社團,勉強擠出時間做家教貼補生活費。進入臨床後,黃教授更是努力抓緊每個學習的機會,學習身體診察和病史詢問。當黃教授沒聽清楚教授查房時的教學時,甚至會在晚上回去找病人請求再學習。因為一心想成為很會看病的醫生,黃教授還幫許多同學值班,藉此精進。其中一個請求幫忙的同學晚上在酒吧彈琴,每晚數百元的薪資也分紅50元(在當時已經是相當大的數字)給黃教授,成為日後趣事。幾年下來,由於黃教授的認真及經驗磨練出百般武藝,在住院醫師時就受到多位指導教授們的欣賞。黃教授的同儕除了臨床工作和學習,也會做研究,但由於當時論文寫作「me too文章」較多,黃教授並不喜歡,因此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臨床技能上。黃教授在馬偕小兒科的四十八年中,著重於訓練後輩醫生確實的做好身體診察和病史詢問。黃教授勉勵年輕的住院醫師及醫學生,應該將這些基本功夫學好,對於志不在研究、為看病而存在的醫師,若願意下苦功學習,將會是病人偌大的福音。縱使現代科技發達,基本的診察功夫仍有不可取代性。行醫過程中,黃教授看過許多病人因為之前未做好身體診察,而被誤診。黃教授也感嘆,因為健保的診察費偏低,導致醫師寧願只盯著電腦螢幕,很少做身體診察,也讓病人多了許多不必要的儀器檢查,而這樣的趨勢逐漸上升中。在健保制度下,黃教授認為私立財團醫院的管理模式大都以利益為導向,醫生已逐漸淪為醫院的勞工,這種現象逐漸在擴大中。醫院應該是為了看病而存在,而非為了賺錢或論文寫作而存在。黃教授曾在某家藥廠門口看到一副對聯,很受感動:「我們的藥廠是為了病人的福祉而存在,如果為了病人的福祉而努力,利潤將會隨之而來。」雖然在健保制度下,要成為真正的「良醫」具有挑戰性,黃教授仍對後輩有很深的期待。對於全民健保,黃教授很認同《2030健保大限》一書中,張鴻仁前總經理的觀點。健保實行貶低醫師的專業,壓低醫師的診察費,使醫師淪為財團醫院的勞工。在制度底下,好醫師很難生存,而會取巧的醫生仍然會利用各種方法去攫取自身的利益,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台灣醫療品質越來越差,最後的受害者是病人和那些辛苦奉獻的醫師。訪談中,黃教授特別提及兩位影響他至深的良醫:鄭仁澤教授與杜詩綿教授。1971年黃教授還在台大急診處住院醫師值班時,被病人傳染扁桃腺炎,引發急性腎絲球腎炎( 是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併發症),當時有其他老師建議應該要做腎臟切片以確定真正的病因。然而切片有風險,黃教授在猶豫之際,鄭仁澤教授來查房,告訴黃教授,依照他的臨床經驗,他認為是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腎絲球腎炎,不必做切片檢查去確定診斷。黃教授從中體會到了鄭教授的同理心,至今仍感謝鄭教授。黃教授病癒後,為防復發而接受新引進的扁桃腺冷凍手術,結果手術失敗,還須找杜詩棉教授開刀。黃教授住進病房時,師母因為怕失禮而事先隨俗送了紅包,而杜教授也收了,讓黃教授大感訝異,當下甚至對於杜教授收受紅包一事感到失望。沒想到,手術後杜教授將紅包原封不動歸還,原來他是怕黃教授與師母不安心才暫時收了紅包。受到杜教授的啟發,黃教授日後行醫從不收紅包,如果病人堅持,就將錢送至社會服務部作為醫院急難救濟金,有一年馬偕社會服務部的基金中,最高的就是黃教授的存款。在臨床工作之外,黃教授還曾擔任衛生署副署長。民國89年,李明亮教授在總統大選後被發布為新任衛生署長,就任前,他四處打聽,最後致電給黃教授,期盼黃教授能成為他的副手。由於接任在即,黃教授和夫人談妥後,相信這是上天的安排,便同意了與李明亮教授一同任職於衛生署。在擔任副署長的兩年中,黃教授因知曉有醫師違反醫學倫理的事件,而成立國家級醫學倫理委員會,帶動醫界對醫學倫理議題的重視。此外,黃教授也參與全國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成立,讓器官捐贈制度化,讓民眾公平地得到器官的捐贈。雖然黃教授後來未接任署長,但是他在職期間所為,卻為國家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曾有衛生署內部的人員說,衛生署最受懷念的長官就是李明亮和黃富源,黃教授認為是由於李署長與他當時用心帶人,凡事溝通,不用權力指使下屬行事。如今回首當時的經歷,黃教授仍然感到上帝安排的驚奇與可貴,並且以自身的經驗鼓勵我們後輩不要排斥擔任政府公職的機會,反而應勇於承擔,貢獻一己之力於國家社會。因為住院醫師時期的那場大病,黃教授與師母一同信仰基督教。聊談過程中,黃教授常謙虛地將自己求學時期的幸運、一路走來的成就歸功於上帝的恩典;也因為曾經罹患重病,黃教授對於病人深具同理心,言談中盡是真誠與謙卑。對於還是學生身分的我們而言,黃教授面對疾病、面對病人、面對晚輩時,舉手投足間所展現恫瘝在抱的氣度,是我們後輩在醫學領域上的極佳典範。
-
2020-11-24 科別.精神.身心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精神病?專家破解3大迷思
Q1:自律神經失調又稱精神官能症,是一種精神病嗎? 有病人說他一聽到醫生談到「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詞彙,回家上網查,發現不得了,竟然又稱為「精神官能症」,問說這和電視劇中的「思覺失調症」是不是相同的疾病? 醫學上的「精神科」,現在常稱為「心理科」或「身心科」,常見的重大精神疾病包括: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妄想症、憂鬱症、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舊稱躁鬱症)等。在電視劇或報導中所見的患有幻覺、幻聽或被害妄想的思覺失調患者,是大腦裡的功能運作、神經傳導和結構出現極大的障礙,在治療上會比較複雜;而包括思覺失調症在內的精神疾病,常常會有「缺乏病識感」、「分不清現實和想像」的狀況。 尤其在沒有病識感的情況下,病情不穩定時,面對照護自己的人,卻不存在有被照顧的感受,如果不積極就醫治療,病情持續惡化, 可能造成自我、週遭的人或社會的傷害。經過正確的醫療處置,病情則能有效控制,病人也可以回到社會,正常社交、工作。 「精神官能症」雖然也跟上述病症被歸屬在精神科、身心科或心理科的看診範疇裡,但行為和正常人並不會有太大不同,對生活有自理能力,也多具有病識感和現實感。病患會有緊張、焦慮、鬱悶、煩躁、不安等心理症狀,主要是因為壓力而導致心理失衡,包括焦慮症、輕度恐慌症等。 而「自律神經失調」在這類心理疾病中是最輕微的一種,因此, 我們不妨把它當作一個探索精神狀態的初期生理指標,最不需要的就是擔憂、害怕或抗拒,而是要認真找出潛在病因並積極改善。 Q2:這種病會不會跟著我一輩子?有可能治好嗎?治療期需要多久? 自律神經失調雖然不是嚴重致命的疾病,但確實讓許多人感到困擾,甚至痛苦。 「我到底是什麼病?」 「我是神經病,還是精神病嗎?」 「我是該看神經科,還是精神科,或是家醫科?」 「我的病會好嗎?」 「我的病要多久才會好?」 「我的病要吃藥嗎?」 「藥要吃多久?」 「藥有什麼副作用?」 「藥吃久了,會不會老年癡呆?」…… 以「我的病」、「我的藥」、「為什麼」的一連串的提問,常讓醫師招架不住。也因為了解大家希望解除「自律神經失調」的渴望, 才有這本書的誕生。 但也請各位想想,從一個健康正常的狀況,到身體有點不舒服, 再到有明顯不適,最後終於來到醫療院所,找醫師問診,這中間經歷過多少漫長的時間?身體的神經系統從原有穩定狀況一點一滴地逐漸轉變為失調,到底已經被破壞多久了? 所以,請放慢腳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來聽醫生的建議吧 ! 請放慢腳步,給自己的身體多一點時間,來恢復吧 ! 談到治療成效,很重要的關鍵是病患配合的意願。 每次說到這,病人都會回答:「有哦 !王醫生,我都有照三餐吃藥耶。」但是這還不夠呀,遵循醫囑服用藥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搭配「調整自我」的行動,包括你的生活作息和心情調適。 如果病人只是準時就診、準時吃藥,自身卻不努力自我改善,最多只能達到勉強六十分的成績,這種效果也不是大家能接受的,病人總以為吃了藥就應該有百分百效果,結果不如預期,又開始找下一個名醫。 身體是可以好轉,這些病也有根除的可能,重點在於你願意回頭檢視造成不舒服的根本原因嗎?願意針對病因去修正自己的生活型態嗎? Q3: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既然是全身性的,從內到外,從頭到腳,都有可能發生,因此建議病人先到家醫科、一般內科、或內兒科就診, 把可能的相關疾病先做排除,最好是你最常、最習慣去看的醫生,並且是有檢查儀器與設備的基層診所。 舉例來說,病人若有胸悶或胸痛現象,雖然病因多元,通常會先擔心有心臟、肺部方面的問題,當做完相關檢查,並排除可能性之後, 醫師認為病患有需要再到心理科或身心科做諮詢時,便會開立轉診單至醫療院所轉診就醫;若是做完檢查發現指數都正常,如果醫生沒有針對病因做特別說明時,病人也可以主動詢問接下來可以去哪個科別求診。 在臨床上看到太多病人發生不適之後,一開始都選擇先到大醫院的各大內科巡迴一次,找不到病因的情況下,又到醫學中心再巡迴一次,重覆折騰一遍後,答案依舊不知,心情更鬱悶,對病情的改善完全毫無幫助。另一方面,若是在基層診所做心電圖或X光檢查,有些最快二十至三十分鐘便可知道結果;一般在大型醫院進行檢查,需要等一、兩週,才能回診看報告。 試問,這段時間內能忍受等待答案的煎熬嗎?也許有的人本來病情不嚴重的,可是當心情因為擔憂、不安而起起伏伏時,病情是不是會加重? 在門診就看過這些現象,病人因為最近一、兩個月胸悶、胸痛來就診,訴說著自己如何不舒服、全身無力,可是一等檢查做完得知身體沒有大礙後,走出診間時,卻明顯地元氣恢復一半以上;還有病人述說胸口悶悶的,先請病人伸出右手讓我量脈搏,一檢查心跳發現每分鐘已超過九十,他本來無感,還問我說「王醫師,你會把脈喔?」 當聽完我說心跳過快後,須安排心電圖檢查。檢查當下,則心跳次數上升到一百,接著再做一次,心跳又升到一百二十以上。 這說明什麼?代表這個病人對緊張、害怕等負面事物的承受度是比較低的,也就是他並不屬於神經大條、遲鈍的性格,而是「太太…… 太敏感」了,也太負面了。 基本上建議,不需要一有不適症狀,就往大醫院甚至醫學中心跑,自覺有必要到醫院做檢查的話,先向熟悉的基層醫師,也就是家庭醫師來詢問。如果症狀比較多樣化,在健保制度下,進行一系列檢查,可能橫跨不同科別,耗時又傷神,這時不如自力救濟,尋求自費的健檢中心,將基本的檢查一次做完,盡快獲得初步答案,無論病情或心情才能及時得到舒緩。 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簡單的說,尋找有設備的診所,尋找你能溝通的醫生,先排除身體問題,再進行下一步。 (文章&圖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
-
2020-11-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界典範之我懷念的陳秋江教授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再度以「醫界典範」的主題,介紹另外三位傑出的台灣醫師:台灣小兒外科的老前輩陳秋江教授、小兒科大老黃富源教授、公共衛生賴美淑教授。巧合的是,介紹陳秋江教授的文章是黃富源教授追憶當年馬偕醫院還沒有小兒外科的時代如何受到陳教授的幫忙,而接受醫學生採訪的黃富源教授與賴美淑教授都曾做過衛生署副署長,替台灣醫療環境樹立許多重要的制度。這「醫界典範」的主題又讓我們有機會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能有更多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醫學的領域。提到小兒外科界,就不得不談德高望重的陳秋江教授。(一)陳教授與我的初次淵源陳秋江教授是台大醫院小兒外科醫師,當年與洪啟仁、魏達成三人被喻為「台大外科三大公子」,不僅手術刀法神乎其技、個性謙和有禮、風度翩翩,儼然是台大外科的活招牌。我在台大擔任住院醫師第二年時,印象中,有一個病人,開刀前診斷為肝膿瘍,陳秋江教授在上刀前,先把膿瘍積液抽出,要求我跟實習醫師去染色後向他報告情況,沒想到,我們發現竟然是蛔蟲卵!在腸道內的蛔蟲卵怎會在肝臟內發現?帶著半信半疑摸不著頭緒的結果,還是向陳教授報告。怎知陳教授刀一開下去,對了!還真的是蛔蟲從膽管鑽到肝臟去了。因為這件事,陳教授對我印象很深。(二)不居功的陳教授1972年,我從台大轉職到馬偕任主治醫師,當時的兒科主任蔡炳照醫師十分有份量,權威式的帶領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當年馬偕兒科醫師若想把病人轉到別家醫院,必須經過蔡主任這一關,因為他堅持一個信念:「我們不能醫治的病人才可轉出!」才能提升醫師診治能力。我剛到馬偕時,病人不多,也因為是「空降部隊」,所以遇到困難的疾病,還是習慣打電話向老東家請益,特別是需要接受外科手術的病例,我總是習慣打電話給陳秋江教授,陳教授也不吝提點。有一次,我老家高雄縣的布袋戲班子團長的小孫子,罹患先天性小腸閉鎖症,在高雄求醫得不到醫治。團長聽聞我在馬偕當小兒科醫生,於是大老遠把小嬰兒轉到台北來,小嬰兒痊癒後,團長在家鄉替我四處宣揚。其實幫他孫子開刀的人是陳秋江教授,但功勞卻歸到我頭上,真正該感謝的應該是陳秋江教授。(三)醫術過人又有愛心的陳教授另一回,一般外科主任級醫師王永輝在晚間正在為一位小嬰兒開刀,但下刀後才發現問題,於是馬上打電話問我,一開頭便說:「這孩子小腸不對勁!」我接到電話,馬上跟王主任說,陳秋江教授就在旁邊,我請他聽。熱心的陳教授接起電話,問了幾個關鍵問題後,立刻診斷這個嬰兒罹患「壞死性腸炎」。「壞死性腸炎」這個疾病本來就是新生兒常見的疾病,很少發生在成人身上,以致於一般外科醫師一下子束手無策、急尋救兵。可見陳教授醫術超人。有一天,陳教授為一位膀胱輸尿管迴流的小病人開刀,術後整個晚上都沒有排尿,直到我隔天上午查房。我急忙致電陳教授,陳教授一聽,就馬上回到馬偕,為小病人再進行一次手術。陳教授雖然在台大,但病人一有狀況就馬上到馬偕幫忙,這種敬業精神及愛心值得學習。(四)幫助馬偕安排小兒外科醫師當年,在馬偕遇到小兒外科的病人,例如小腸閉鎖、膽道閉鎖、幽門狹窄等,都是由一般外科醫師來執刀;先天生巨結腸症的嬰兒則交給直腸外科醫師來處理。但我一直覺得兒科這類病人應該要有一位專門為這些孩子解決困難的小兒外科醫師。在蔡炳照主任之後,馬偕兒科由施政雄主任接棒,但施主任僅接了不到二年,便離開去外頭開業;我隨即被任命為代理主任。當時我才32歲,實在有點惶恐。我觀察到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特別是長期以來心裡頭牽掛第一個要處理的,就是小兒外科的問題。當時科內有一位國外回來的何文佑醫師,跟我反應為什麼兒科小病人需要手術時,都給成人外科醫師開刀,導致失敗率過高,他要求我去向院長反應。當時吳再成院長召開外科與兒科協調會議,與會者有我、何文佑及外科主任。最後,吳院長下了結論,請外科主任從科內選派一位醫師接受小兒外科專科醫師訓練。(五)雖是台大教授卻不吝幫助馬偕兒科二週後,外科主任表示派不出合適人選,於是院長命令兒科自己去找。於是,我又再度請陳秋江教授協助。剛好有位台大小兒外科CR葉明倫醫師,本要出國深造,經協調後,同意以特例方式讓葉醫師在台大繼續接受陳秋江教授的指導,完程紮實的訓練,其薪水由馬偕醫院支付。自從葉明倫醫師到馬偕後,馬偕終於有了自己的小兒外科醫師,記得1969年到1972年期間,我擔任台大住院醫師時,早產兒的食道閉鎖及食道氣管瘻管,沒有手術成功過,沒有想到葉明倫醫師到馬偕後,成功手術了一位食道閉鎖及食道氣管瘻管的早產兒,真是讓人欣慰。繼葉明倫醫師之後,陳教授又培養了張北葉、許錦城及王念陸等優秀的小兒外科醫師,對馬偕的貢獻良多。小兒外科一直被認為是冷門的領域,但馬偕小兒外科反而因為陳教授的貢獻,建立了堅強的小兒外科團隊。馬偕小兒外科從零開始奠定腳步,全都要感謝陳秋江教授不藏私的付出,在陳教授到馬偕任顧問醫師時,每週有一次門診,跟過陳教授的許錦城醫師也提到,陳教授刀法一流、心思細膩,不論學生會不會,都是很嚴謹的在旁邊一步步的教刀法與手勢,並且常常把書本上的術式靈活變化,讓學生們學到「書上沒教的事」。(六)馬偕兒科有今天的規模,真要感謝陳秋江教授啊陳秋江教授曾經告訴我:「黃富源,馬偕的醫生數、病人數、規模都足以成立一個兒童醫院了!」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多年後,終於有了馬偕兒童醫院。2000年5月20日我被任命為衛生署副署長,在到任前一個禮拜,我拜託葉明倫醫師帶我去陳教授家中拜訪,謝謝他多年來對馬偕及我的栽培。雖然他已中風多年,坐在輪椅上,看到葉明倫及我來訪,陳教授露出笑容。當我們要離開時,他用手緊緊握住我,我感到一股暖流,心中充滿感謝。當我年紀越來越大,往往會回憶過往,想起過去曾幫忙我的人。雖然陳秋江教授已去世多年,到現在我仍然永遠懷念他過去對馬偕醫院的協助及對我的教導。
-
2020-11-14 科別.兒科
11歲童聞不到味道、嗅覺異常?竟是鼻瘜肉作祟
台中11歲陳小弟鼻塞、流鼻水持續多年,上月因聞不到味道、嗅覺異常,家長驚覺有異,帶到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就診,小兒科醫師洪千惠經安排過敏原檢測,發現陳小弟對塵蟎過敏,檢查出陳小弟有嚴重鼻瘜肉,經接受手術切除後持續使用鼻噴劑和抗組織胺治療,才改善多年困擾的症狀。洪千惠提醒家長,鼻瘜肉是過敏性鼻炎常見的併發症,常見是雙側性,從篩竇長出,延伸到鼻腔,長在中鼻夾和下鼻夾之間,可透過內視鏡或電腦斷層確診。鼻瘜肉的症狀是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臉部壓痛,若症狀持續超過12周就要特別注意。家長如遇到相關的症狀,應尋求醫師詳細的檢查及治療,即早改善生活品質。洪千惠說,過敏性疾病發生率在台灣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以2000到2007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異位性皮膚炎約6.7%、過敏性鼻炎26.3%、食物過敏約6.95%、氣喘11.9%,其中以過敏性鼻炎發生率最高。洪千惠指出,過敏性鼻炎是孩童時期最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常出現流鼻水、打噴嚏、鼻子癢、鼻塞等一系列症狀,且發炎反應不只是侷限在鼻腔,常會伴隨眼睛癢等結膜炎表現。若不加以治療更會伴隨合併症,如鼻竇炎、鼻瘜肉、牙齒咬合不正、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睡眠障礙等。洪千惠醫師表示,依症狀的嚴重度,分類為輕、中度到重度。治療方面若是輕度間歇性的過敏性鼻炎有症狀再用藥;中重度且持續性的鼻炎,則建議持續使用藥物控制。間歇性治療藥物可考慮有症狀時短期使用口服或鼻內抗組織胺、鼻內類固醇等,若是持續性的鼻炎,則建議長期使用鼻內類固醇或鼻內類固醇合併抗組織胺使用。
-
2020-11-13 科別.兒科
爸媽別等了! 柚子醫師示警:九成流感死亡童都沒打疫苗
109年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至今已施打522.9萬劑,但幼兒施打率卻始終不如意僅43%,甚至幼兒首打族只接種18.2%,被稱為柚子醫師的小兒科醫師陳木榮直呼「比例真的非常低」,據統計,我國九成流感死亡童都沒打疫苗,提醒爸爸媽媽盡快帶小朋友打流感疫苗,獲得保護力。陳木榮說,秋冬季節本來就是呼吸道症狀好發時期,希望孩子不要得到嚴重疾病,就要快點帶出來打流感疫苗。流感和一般感冒不同,流感肌肉痠痛、高燒非常不舒服,門診中常遇到很多幼兒家長,在家中寶貝得過一次流感後,就每年都來打疫苗。陳木榮表示,流感本身就會造成很大、很嚴重的不舒服,甚至是嚴重併發症,如心肌炎、腦炎、肺炎等,都很容易讓孩子住進加護病房,甚至過去的研究發現,孩子得到流感後死亡者,有九成是沒打過疫苗。很多家長會問「打流感疫苗只能預防流感?」陳木榮說,這句話是實話,但是因為打了流感疫苗,減少得到流感的嚴重度,就能少去醫療院所,也能減少得到期他疾病的機會,就有預防效果。另外也會有人好奇為何流感疫苗沒效,孩子還是感冒兩三次?陳木榮解釋,流感和普通感冒是不同的,流感疫苗打了是預防會出人命的流感,不是不會得到普通感冒。所以小朋友還是有可能得到普通感冒,即使得到流感也會比較輕微。許多長輩會跟新手爸媽說「千萬不要去打,一打就感冒,沒打就沒事。」陳木榮說,這只是一種謬誤,是時間上的巧合,家長容易以容易記住的時間,回想孩子何時生病。打流感疫苗的副作用酸痛等正常,但不會因打疫苗感冒。
-
2020-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新冠疫苗效力9成!國內醫師提疑問:有算到無症狀感染者嗎?
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和德國BioNTech昨天(9日)宣布聯手研發的2019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預防新冠病毒的保護效力高達90%。不過國內有醫師提出諸多疑問,例如,這是指7天後的保護率有9成,那3個月後、半年後保護率剩多少?另外,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沒被算到,如果算進去,還是9成嗎?目前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數累計超過5000萬人、120萬人喪生,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的顧問、流行病學專家奧斯特霍姆(Michael Osterholm)甚至指出,未來3到4個月美將進入「新冠地獄」。不過昨天隨即有好消息傳出,美國製藥大廠輝瑞(Pfizer)和德國BioNTech(BNT)宣布兩家公司聯手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進行中的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抵禦新冠病毒的保護效力高達90%。兒科醫師楊為傑在其臉書《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提出一些疑問,他指出流感疫苗的有效性大約是50%上下,大部份的疫苗大致都在50-60%左右,因此輝瑞的這個新冠肺炎疫苗竟有高達90%的保護效力,難怪「舉世歡騰」!他引用輝瑞官網的數據,做出以下6點分析:1. 輝瑞宣布:實驗中的Covid 19 疫苗,有90%的有效性2. 目前實驗有 43538 位參與者,38955位有完成第二劑,目前沒有嚴重副作用(很好!)3. 這是「期中分析」的報告,非最終報告。分析的時間點,是在接種第二劑疫苗的七天後,去比較�接種疫苗與接種安慰劑兩組人員,得到Covid 19的比率4. 疫苗有效性 90%的意思是,接種疫苗的人,比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其感染下降 90%。5.在第二劑疫苗的七天後,疫苗使得感染機率下降 90%官網報告也明確的說,這個數字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譬如:接種三個月後?半年後?一年後?因為時間還沒到,因此無法分析。簡單來說,根據目前的分析。打完兩劑疫苗後七天後,保護率有 90%。也許一年後的保護率更高?也許更低?這個要神仙才知道了6. 雖然疫苗的長期有效性,仍尚未明朗,但是好歹他也還能撐一個月XD。在疫情肆虐的現在,至少這是個好消息。至少對美國來說。此外,楊為傑還提出了之前新冠肺炎遇到的很棘手的一個問題,即「無症狀感染者」。楊為傑指出,要計算疫苗有效性,就必須知道哪些人「被感染」,但 Covid 19有一部分是「無症狀感染」。在大規模臨床實驗中,去分析確診者是很重要的,但是會不會有一群「無症狀感染者」被遺漏掉了?再思考的深入一點。90% 的疫苗有效性,會不會是針對「有症狀的確診者」,如果把無症狀感染者加進去考慮,有效性會再上升?或是下降?都有可能。此外,如果疫苗的效果是減少發病,但還是會感染。那算出來的疫苗有效性就是「偏高」的。或者疫苗它不僅可以降低發病率,也可以降低傳播率,那疫苗有效性又是?
-
2020-11-10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10歲男童染肺炎鏈球菌兩度心跳停止命危 疾管署這麼說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臉書描述一名10歲男童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在基層診所治療三天不見起色,到兒科急診後病情急轉直下,甚至兩度心跳停止而命危,引發社會大眾關切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2015年起,出生滿兩個月到未滿五歲之兒童都可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其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大幅下降,今年又因全民落實防疫措施,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都顯著低於往年。肺炎鏈球菌疫苗已是台灣幼兒的常規接種項目,疾病管制署也全年提供全國75歲以上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之長者,接種一劑公費疫苗。羅一鈞指出,去年及前年第一周到第四十四周則分別累計有360例及389例確診IPD,各有74例死亡,今年同期則計是193例確診IPD,其中13例死亡,明顯較低,這是與新冠肺炎的防疫措施有關。另外,2015年全面接種以來,IPD發生率也從每十萬人6.96人降到3.71人,死亡率則從每十萬人0.41人下降到0人。疾管署指出,肺炎鏈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鏈球菌,細菌表面的莢膜多醣與致病力有關,到目前為止一共發現了90種血清型。這種病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並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快速複製的肺炎鏈球菌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而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統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肺炎鏈球菌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最常見的病原。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老人為IPD的兩大高罹病率族群,其他不論年齡均亦列為高危險群的包括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病、酒癮或菸癮者等、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
-
2020-11-09 科別.泌尿腎臟
她憋到感染 全因婆婆站廁門外盯「全家尿一輪才能連大便沖」
許多女性朋友們結婚後最擔憂的事情之一就是與公婆同住,除了彼此生活習慣有差異需要適應磨合,也可能衍生更多問題。小兒科醫師陳木榮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人妻和公婆同住因為壓力過大,產生反覆的泌尿道感染。陳木榮說看診時有提醒對方要記得喝水、不要憋尿、要多上廁所,但她卻表示自己上廁所都只能在外面上,「我回家不敢上廁所」,醫師聽了也覺得納悶,因為跟一般人狀況不太一樣,通常大家都是在外頭不敢上廁所,回家才敢。醫師進一步詢問,她便透露說自己的老公其實人很好,各方面也都還不錯,但公公和婆婆真的非常節儉,她可以忍受家裡的燈不要開太多盞,冰箱裡有一些食物過期不丟,唯一受不了的就是「廁所不能太常沖水。」她表示,公婆規定尿尿完之後家裡的馬桶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能沖水,一是大家剛好都尿尿完,有人要洗澡了,用洗澡水來沖,所以婆婆也會在洗澡之前問大家是否要尿尿,先把大家叫進去尿一尿。另一種可沖水的狀況是,大家都尿尿了但還不能沖,一旦有人要上大號了,上完大號就可以全部一起沖了。有時候她會在大號前,尿尿時先沖一點點,這時婆婆就會站在門外說,「大號才可以沖,其他時間不能沖。」之後,為了減少尿尿次數,這名人妻回到家就盡量不喝水,只有去上班才喝,久了就產生反覆泌尿道感染。陳木榮說,後來有一次她先生陪著來看診,他順便提醒,「家裡面馬桶清潔也要注意哦,有時候尿尿滴下去,下面的水濺起來,泌尿道有很大的感染機會」,希望能改善他們家的習慣。
-
2020-11-07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是什麼?對健康威脅有哪些? 醫:這4種高危險群宜及早接種疫苗,降低感染風險!
冬天是病菌好發的季節,政府單位也呼籲民眾可評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身體保護力。但肺炎鏈球菌是什麼?對健康又有什麼威脅?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肺炎鏈球菌是一種具有致病性的細菌,若不慎感染可能造成發高燒、氣喘、咳嗽、胸頭痛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出現肺炎、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後果。因此,呼籲民眾可主動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補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降低染病風險。 肺炎鏈球菌是一種會造成人類染病的細菌,雖然全年都有病例發生,但以冬季至隔年春天是疾病好發的高峰期。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指出,肺炎鏈球菌的主要的傳染途徑有二,其一為人與人直接接觸到帶菌者的口鼻分泌物,其二為吸入含有此病菌之飛沫,但通常需長時間或密切切處才可能受到感染;雖然一般人均可能受到感染,但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力低落者、慢性病患等更容易受到感染。目前所知肺炎鏈球菌可分成92種以上的血清型,其中大約30中血清型會造成人類感染,其中10多種血清型則可能造成較嚴重的侵襲性感染,其中又以血清型4、6B、9V、14、18G、19A、19F及23等類型最常引起嬰幼兒侵襲性感染。台灣自2000年推動新生兒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目前已將肺炎鏈球菌疫苗 (PCV13) 列入新生兒常規接種項目之一,同時年滿75歲以上(部分縣市下修為65歲以上)符合資格的長者亦可公費接種一劑PPV23;因此提醒民眾可在病毒活躍季來臨前及早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身體保護力。吳書毅醫師補充,肺炎鏈球菌會依照感染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症狀,常見的病症包括發高燒、咳嗽、氣喘、胸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意識不清等,若是較嚴重的侵襲性感染患者通常會合併出現肺炎、菌血症、敗血症及腦膜炎等嚴重病症;若兒童不慎染病可能會出現痙攣、癲癇、智力及聽力受損等嚴重後果,因此依時程接種疫苗有其必要性,提醒家長應留意疫苗接種時間,以保護孩童的健康。 肺炎鏈球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家醫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05 科別.兒科
秋冬季孩童要增加抵抗力 醫師:可用藥浴並按摩穴位
進入秋冬也是各種病毒為患的時機,林口長庚醫院今天特別結合中西醫,舉辦「打造免疫力,健康FOLLOW ME」活動,提醒家長要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及規律運動,另外,也教家長如何用中藥藥浴幫助孩童增強抵抗力。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婦兒科醫師郭順利表示,小兒外感疾病的治療上,孩童往往容易抗拒服藥,即便醫師已經矯味,讓藥物口感較佳,父母也不一定餵的了藥,而且小兒感冒往往因咳嗽、嘔吐劇烈,導致服藥困難。郭順利說,若遇到這類病患,藥浴依然能發揮作用,這時可利用藥物發汗幫助小兒散熱及恢復,以減輕父母餵藥的辛勞,並提升小兒免疫力與治療疾病。郭順利解釋,中藥藥浴應由醫師視病童狀況進行調整,若為風寒感冒(西醫病毒性感染),建議使用溫性藥物,例如荊芥、防風、藿香等;如為風熱感冒(西醫病毒感冒後併發細菌感染),這類偏熱性症狀,建議使用涼性藥物,例如黃芩、薄荷、魚腥草等。至於中藥藥浴的適用年齡?郭順利建議,5至6歲以下兒童因身體不大,可選擇用藥浴,6歲以上較大兒童則可改以泡腳或局部濕敷。藥浴溫度一般建議37至40度,頻率一天大概1至2次,若為預防性,約一周1次,由於藥浴後皮膚表面微血管擴張,家長要注意室溫應維持26度左右,以免藥浴完受寒,體溫散失過快。另外,在藥浴或洗澡時可配合經絡穴位按摩輔助,如小兒發燒時按摩瀉天河水、推三關,咳嗽時按摩天突、膻中或上背的風門、肺俞穴,對於治療與恢復都有助益,平常也可用荊芥、防風、佩蘭藥浴,預防孩子過敏或感冒,或是透過捏脊法,疏通背後膀胱經,都可增強孩童的免疫力。郭順利也提醒,小兒感染症狀往往變化迅速,孩童生病時應注意其活動力與意識狀況,若有發燒嚴重、熱痙孿、意識不清,應盡速就醫,配合西醫檢查以釐清病因,並早期接受治療。
-
2020-11-04 新聞.健康知識+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流感疫苗開打以來,出現部分頭暈案例,有家長反應孩子在學校打完針後頭暈暈的,被質疑是否因流感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主任林明志對此表示,目前尚未接收到有相關不良反應案例,門診中施打也沒出現問題,推測應該是暈針。「建議打針後頭暈者,可以平躺避免跌倒,或休息30分鐘後再移動。」同儕間互相影響 情緒傳染造成暈針兒科門診中施打多為學齡前兒童,因小學會安排集體施打,林明志主任說,同儕間容易互相影響,原本不緊張的同學,看到前面同學哇哇大哭,心情可能因此焦慮、害怕。暈針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恐懼感刺激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先心跳上升、血壓升高,再因為迷走神經過度矯正,瞬間心跳變慢、血壓降低,進而昏倒。頭暈休息30分鐘 多喝溫開水「情緒起伏過大都會刺激神經,就像突然中樂透,也會因為過度興奮昏倒,但通常一下下就會恢復了。」林明志主任解釋,通常發生在打針或看到針頭的瞬間,如果頭暈,最好立刻平躺休息,避免碰撞跌倒,或是多喝溫開水、休息30分鐘,基本上都會恢復。而近幾年來都沒收到流感疫苗造成的過敏性休克、類過敏性休克的通報,不用太過緊張。疫苗保護力降低重症機率 醫仍建議施打疾管署說明,疫苗有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包括接種後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的人則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如: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2天內自然恢復。嚴重的副作用,如立即性過敏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等不適情況,發生機率非常低,若不幸發生,通常於接種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即出現症狀。林明志主任表示,在兒醫中心看過太多因流感造成的兒童重症,如心肌炎、肺炎,危險性都很高,而且他本身有一年疏忽未打疫苗,即被傳染A型流感,一週病程苦不堪言,建議兒童還是要施打流感疫苗,避免嚴重併發症。
-
2020-11-04 科別.兒科
台灣早產兒達10% 中醫大學:安胎、追蹤是存活關鍵
在出生率年年降低的台灣,10%的早產兒如何照顧是一大課題,而許多家庭也正面臨需要長期安胎,擔心早產兒出生後是否有能力照顧的現實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上午公布兩個案例,指出台灣的早產兒醫療照護團隊已經能夠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率,並且協助父母照護孩子健康長大。6個月前,只有28周1000公克的林家三兄妹因媽媽子宮頸過短進行環紮手術而住院,在產科醫師何銘的照護下,安胎了近兩個月才讓胎兒在稍微成熟的周數出生。林太太說:「安胎的日子很長,但每天都很喜樂,雖然最後因為身體無法負荷,只好決定在28周剖腹生產,感謝醫護人員貼心的照顧,讓3個寶貝可以平安健康的成長」。去年1月陳姓婦人因為羊膜膨出且有感染以及宮縮的現象,轉診進入中國附醫安胎病房,產科醫師陳怡燕在安胎過程中給予其產前類固醇以及保護胎兒神經的藥物,同時照會新生兒科做可能早產的準備,因此出生才23周僅660公克的嬰兒,能在出生後的兩個小時黃金時間內快速穩定生命徵象,如今已是1歲6個月的活潑男童。陳婦感謝:「你們讓我覺得自己還有希望能當媽媽,積極地為我用藥,幫我保住了兒子,才有機會為他的調皮搗蛋生氣。」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說,雖然早產兒比例越來越高,但台灣的醫療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讓早產的寶寶有機會存活,而預後的狀況,除了周數,也取決於產前安胎、產後新生兒科團隊以及出院後的積極追蹤。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林湘瑜也指出,他們從高危險妊娠的產婦醫療照護開始仔細產檢,在有早產先兆時積極安胎,極力避免孩子早產,並在安胎期就與產科合作訂出對母子最適合的醫療策略,並提供早產相關諮詢。
-
2020-11-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住月子中心女寶滿臉痘化膿引熱議 醫:出現4異狀請就醫
有網友爆出生才20天的女兒住月子中心滿臉疹子還化膿破掉非常痛心,擔憂女兒會留下後遺症,質疑月子中心有疏忽,引起熱議。台中還有一名廖媽媽看到二寶全身起紅疹還拚命往身上抓,簡直嚇壞了,連忙就醫,發現是過敏引起的蕁麻疹。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醫師李春銘說,新生兒常見疹子大致四種,第一種是新生兒毒性紅斑,又稱胎毒斑,通常在一個月內消失;第二種是熱疹,也就是長痱子,通常是悶熱造成,第三種是皮脂腺分泌旺盛造成脂漏性皮膚炎,甚至會出現結痂或皮屑,第四種是過敏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等。另新生兒出生一、二個月內會有脫屑、脫皮現象。他建議家長可觀察疹子變化,若發現疹子一直沒好,長膿惡化、範圍擴大,或孩子不舒服拚命抓等4種異狀,請就醫診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部部長林鴻志教授認為,新生兒臉上長俗稱「嬰兒青春痘」痤瘡,出現丘疹或粉刺,通常是暫時性的,寶寶出生後2至4周是好發高峰期。正常狀況下並不需要治療,只要做好日常清潔工作,透過清水搭配溫和的嬰兒沐浴用品清潔孩子肌膚,數周後至4個月內症狀就會慢慢消退;但若孩子臉部狀況仍未見改善,或範圍有擴大,需要赴醫檢查,以找出其他可能的病因。林鴻志解釋,目前新生兒痤瘡成因不明,可能是受到母體或自身荷爾蒙暫時影響,亦可能受到皮屑芽孢菌感染,提醒當新生兒出現痤瘡,應避免孩子抓破皮膚,清潔臉部後,更不可替寶寶塗抹乳液,否則油脂阻塞寶寶皮膚表面,可能使症狀惡化,只要保持皮膚乾燥、定期清潔衣服,寶寶臉部紅腫就會自動消退。
-
2020-10-31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成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蔡輔仁投身基因研究 為罕病尋生機
從醫34年,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長期投注台灣罕見疾病的研究與醫療照護,不但與遺傳科醫界夥伴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催生「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且創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以及「台灣罕見疾病組織資料庫」,與國內醫界資源共享,嘉惠國內罕見疾病患者,希望能盡力為罕見疾病患者尋找更多生路。台灣早期醫療不發達,罕見疾病患者不僅診斷不易,即使費盡苦心診斷出來,結果也是難以治療。因為許多醫療用藥需仰賴國外進口,藥價昂貴,一個月甚至要上百萬元,患者根本吃不起這樣的救命藥,醫師也無計可施。「一旦被確診為罕見疾病,只能接受無藥可醫的命運。」1986年,蔡輔仁擔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醫師時,看到罕見疾病患者與家屬的心酸與無奈,他毅然投身遺傳科罕見疾病基因診斷與治療領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1990年一月成立小兒醫學遺傳科,1992年四月成立兒科遺傳實驗室,而蔡輔仁也在同年11月獲得小兒科醫學遺傳委員會認可,成為全國第九位、中部地區第一位醫學遺傳專科醫師,開啟他在罕見疾病研究治療與照護的拓荒之路。遺傳科需重裝備 更需團隊當後盾「我看診時可以看到一家三代喔!」蔡輔仁說,因為遺傳科醫師為了追查疾病脈絡,加上遺傳類疾病需要溯源基因問題,就像人類學者在歷史洪流追蹤家族譜系,疾病也有它的家族譜,所以即使病友人數相較於其他科少了很多,但遺傳發展跟很多疾病問題如神經、肌肉、心臟等都有密切關聯,因此研究治療的範圍十分廣泛。而且遺傳科是「重裝備」的科別,打的是背後資源戰,需要有實驗室、團隊做後盾,早期當他孤軍奮戰時,蒐集到的檢體有時送到台大給老師王作仁教授或陽明大學魏耀揮教授的實驗室,協助進行粒線體分析;也會趁出國開會時帶出去,情商當地實驗室幫忙,出境時行囊裡裝著病患的檢體,回國時換成幫病患帶回藥物。經過他不斷寫論文、寫計畫申請購買診斷儀器,再為病患診斷,然後透過病患資料分析寫成論文,整合臨床與研究工作,終於在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的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不用到處請人幫忙。讓基因檢測 發揮預警功能隨著基因醫學進步,他發現罕病在診斷上有種族差異的問題,應有本土專屬的基因診斷資料庫,因此致力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來分析台灣人的各種遺傳疾病,幫助國人疾病診斷、提供病友跟家屬遺傳諮詢服務、更可透過產前診斷培育健康的下一代。蔡輔仁指出,目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基因醫學部團隊已成功建立逾60種單基因遺傳疾病,發現破百的新突變點及種族特有突變點,例如高雪氏症亞洲患者L444P的常見突變點。建立台灣罕見疾病組織資料庫,透過資源共享讓罕病研究在台灣發展日趨成熟。此外,他認為除了診斷之外,更希望基因的檢測能更進一步發揮預警功能,於是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合作並偕同台大醫院等新生兒中心,推動二代新生兒篩檢,疾病種類從原本的5項擴展到21項。這個政策推動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先在原住民、低收入戶等少數族群做試驗,再寫成論文、倡議,歷時多年才成為一種政策。如今台灣成為領先全世界,將二代新生兒篩檢納入衛生政策的國家,從拯救生命的層次提升到注重患者生活品質的優質醫療。台灣定義罕見疾病為「發生率在萬分之一以下的疾病」,罕病法自2000年實施至今,政府公告的罕見疾病種類共有225種。過去因病例少,醫院沒有備藥,罕見疾病患者一旦確診後 ,治療藥物需經專案申請進口,從找代理商、取得藥物,再到病人手上,約需一個月到一個半月採購藥品,往往緩不濟急。因此讓蔡輔仁興起了籌設「罕病藥物物流中心」的概念。找不到備藥 催生罕病藥物物流中心 罕見疾病出現機率極少,醫師可能終其一生看不到某一類型的罕見疾病,醫院更不可能為一名還沒出現的病患儲備藥物(也許藥物放到過期病人還沒出現),使得藥商沒有意願進口該藥品,造成確診病患面臨缺藥之苦。若是由國家出資向國外買藥(或透過台灣代理商採購),挑選幾種罕見疾病患者需要用的藥物,採購約兩名罕見疾病患者、四個星期左右的藥物用量儲放在物流中心,一旦醫院診斷出罕見疾病患者,急需用藥時就可以緊急提供,解決病患立即的用藥需求。如患者符合相關申請的規定,則可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支付藥費。在蔡輔仁的努力之下,2001年,政府成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造福許多罕見疾病的患者。從無到有拓荒 感謝夥伴一路支援蔡輔仁說明,「罕病藥物物流中心」設立後,庫存集中在物流中心內,各醫院需要用藥時,由「罕病藥物物流中心」統一供給,提升稀少藥品之管理效能,也促使藥商願意進口用量稀少的罕見疾病藥物。而四個星期左右的藥物用量,足以讓醫院申請專案進口來銜接這段空窗期,而且申請進口的藥物效期較長,正好可以與物流中心交換備藥,藥物不會因過期而浪費。此外,也為台灣健保省下很多錢,更解決了醫師擔心拿不到治療藥物的窘境,至今罕病藥物物流中心還在成功運作中。台灣罕見疾病的診療雖然起步較晚,但在醫界、學會與立委等爭取下,如今做得很周延。蔡輔仁很感謝當初和他在遺傳科共同拓荒的夥伴,以及罕見疾病基金會和黏多醣症協會基金會,這些都是他行醫很大的動力。「我們一起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年代,從早期診斷困難、拿不到藥物的年代,透過建立制度與積極爭取,即使只要爭取到一點點、有任何一絲絲美好的醫療環境改變、藥物和診斷的機會,我們都心存感激。」從兒科進入遺傳 為孩童點亮明燈「罕見疾病多是出自於基因突變,患者背負著人類演化的原罪而受苦,所以社會應當要好好幫助他們。」蔡輔仁說,在臨床互動方面,醫師所需要做的是實際去解決問題,幫病人診斷、治療、開藥。由於罕見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治療,且人數較少,所以整個醫療團隊和患者融合在一起是常態,因為除了臨床上的交流,病患也常常和他分享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醫病之間的關係如同熟識多年的老友。綜觀蔡輔仁的行醫生涯,可說是台灣罕見疾病醫療與照護發展的縮影。一路走來,從篳路藍縷的病患照顧到罕見疾病法的立法、首創罕病物流中心解決缺藥問題、參與罕見疾病的認定與藥物的審查、與病友團體的互動、協助臨床遺傳檢驗機構的評審、教育,遺傳諮詢師的認證,以及下一世代的遺傳專科醫師的培育,他奉獻畢生時間與心血,與台灣遺傳專科醫師共同打拚,創造機會建立制度。他以兒科醫師專業做為底蘊,進入了遺傳的異業領域,再回到兒科醫師對照顧兒童的初衷,更為罕見疾病的患者點上一盞永不熄滅的燈,迎接他們回到人性深層的憐憫,努力提升病友的生活品質,無論在醫療或是社會福利面向,都可以找回生命的尊嚴。他主治的疾病是罕見的,而他的奉獻更是罕見。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4 姓名 蔡輔仁年齡 60歲出生地 台南市現職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暨特聘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學研究部、基因醫學部、遺傳中心主任 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研發長主要事蹟 2002年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罕見疾病的篩檢、診斷與治療」品質金獎、衛福部「第三屆罕見疾病藥物供應製造及研究發展獎勵」傑出貢獻獎、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9台灣醫療典範獎☞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巴掌仙子的另一位媽媽 「許阿姨」許瓊心守護早產兒40年
未足月的早產兒,只有幾百公克,也僅有手掌般大小,被稱為「巴掌仙子」。這些巴掌仙子出生時器官都還沒有成熟,一來到人世就面臨極凶惡的險境。在這千辛萬苦的生命道路上,這些巴掌仙子還好有另一位媽媽,人稱「許阿姨」的馬偕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一路陪伴著他們。馬偕兒童醫院十樓的新生兒加護病房,可說是許瓊心的第二個家,已經70歲的她,在這裡看顧巴掌仙子,超過40個年頭。孩子健康長大 成為乾兒子新生兒加護病房裡八成是早產兒,收治的大多是體重1500公克以下的「極低出生體重兒」。許瓊心說,這些新生兒的腦部、血管、心臟、腸胃道、肺臟等器官都還沒有發育成熟,新陳代謝和抵抗力都不佳,容易感染,愈小愈嚴重,其中更有兩成是重症,一出生便有腦傷或先天性心臟病、腸胃道疾病,需要手術治療。許瓊心說,要讓這些孩子存活下來,孩子一路成長的照顧都非常重要。但只要給予適當的刺激和照顧,細心呵護,早產兒也能發育得和足月孩子一樣好。照顧巴掌仙子40多年,每一個孩子都記在許瓊心的心裡,都是她好不容易搶救下來的心肝寶貝。回憶起這些早產兒從瘦瘦小小、可能隨時撒手人寰,到現在一個個長得高大健壯,許瓊心臉上滿滿成就感。她更秀出一張參加婚禮的照片,指著照片裡一名高大的新郎說,「這是我乾兒子」。新生兒次專科 視為志業「以前沒有呼吸器、沒有表面張力活化素,也沒有產前類固醇的觀念,孩子不能活的,就是走了。」許瓊心說,身為負責急救和送走小孩的實習醫師和住院醫師,她常為此非常難過,總希望自己能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1974年左右,林尊信和何文佑醫師自海外回馬偕任職,帶回許多新生兒醫療的新觀念。擔任住院醫師的許瓊心,發現要讓巴掌仙子留在人間健康長大,原來有許多新的治療方式,當時馬偕醫院正要成立新生兒次專科,她便決定以此為一生志業。擔任主治醫師第四年時,許瓊心前往美國克里夫蘭醫院(Cleveland Clinic)受訓三個月,受到扎實的訓練,還看到照顧早產兒的完整制度,從出生到出院後的追蹤,心智發展評估,甚至營養、復健、社工,需要整個團隊一起努力。因此在國內建立完整的早產兒醫療制度,成了一顆種子,深埋在她的心裡,等待萌芽。單株抗體注射 推動給付許瓊心與早產兒基金會成立「早產兒醫療訓練中心」,將原本僅有醫師和護理師照顧的模式,延伸到跨團隊的全方位醫療服務,整合多科別,包括於新生兒加護病房設置專責主治醫師、早產兒專科護理師、個案管理師,以及後續的追蹤和早期療育團隊。許瓊心也推動健保給付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單株抗體注射劑,這是她一生「最努力做的一件事了」!呼吸道融合病毒會導致細支氣管發炎、水腫、呼吸道受阻,使得寶寶呼吸要更費力,足以讓抵抗力不足的早產兒面臨生命危險。許瓊心說,當時雖有廠商自國外進口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但遲遲申請不到健保給付,因此許多早產兒無法使用。可退休了 仍守加護病房 許瓊心於是說服基金會補助,也說服馬偕醫院藥劑部進藥,讓高風險孩子可以使用。透過馬偕的用藥成果,她舉辦公聽會並與健保署官員對談,讓大家了解施打藥劑的成本效益是值得的,也因此通過健保給付。許瓊心早已過了退休年紀,但仍堅守在馬偕新生兒加護病房裡,當孩子情況危急時,也常住在醫院裡看護著。守護了早產兒40多年,許瓊心說,如果有能力還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且有地方讓你繼續,「就是要感謝,不必計較。」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3 姓名 許瓊心年齡 71歲出生地 台北現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學歷 馬偕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馬偕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早產兒基金會董事經歷 馬偕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主要事蹟 推動早產兒醫療,參與制度建立推動早產兒追蹤檢查及早期療育推動健保給付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預防注射☞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29 科別.兒科
幼兒發燒流鼻水不是感冒?醫:嚴防呼吸道融合病毒上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兒科醫師林鴻志今天說,近來許多幼童出現發燒、流鼻水等症狀,家長以為是秋冬氣溫陡降,罹患感冒或流感,他發現,2歲以下幼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比例較去年同期提高2成,由於該病對早產兒、慢性肺病及先天性心臟病幼童有致命危機,提醒家長切莫輕忽。林鴻志建議,民眾應適度曬太陽,有助人體內固醇類物質轉化成維他命D,可減少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機率。林鴻志說明,臨床上幼兒因感冒就診,除了會驗A型流感和B型流感以外,也會協助檢驗是否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根據統計,近一個月來,2歲以下兒童感染此症的比例大幅上升,許多家長起初以為小朋友罹患流感或感冒,其實卻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致病。林鴻志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小於1歳幼兒,以及老人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將近2/3的幼童於1歳前,曾感染過此病毒;超過90%的幼兒,在2歳以前曾有2次以上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經驗。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就全世界而言,呼吸道融合病毒每年造成約6400萬人感染,甚至約16萬人死亡。林鴻志說,其中,6周至2歲的寶寶,症狀會較明顯,出現脫水、喘鳴、呼吸急促或發燒等症狀,且容易造成嚴重的急性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甚至窒息、昏睡、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等不典型症狀。重症高危險群包括小於六個月的嬰兒(特別是上托嬰中心或家中有其他兄弟姐妹)、小於35周的早產兒、合併有先天性心臟病、免疫不全,和本身有其他慢性疾病或氣喘的孩童。
-
2020-10-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他們是上天派來的天使」 呂若瑟照顧身障兒超過半世紀
「身心障礙院童是上天派來的天使。」榮獲醫療奉獻獎的呂若瑟神父並非醫事人員,更貼切的說,呂神父是廣義的醫事人員,除了創辦聖嘉民啟智中心、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羅東聖母醫院的安寧病房,也是天主教靈醫會台灣區會長、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負責人,經常與醫療團隊下鄉服務,55年的人生精華歲月都奉獻給台灣。今年四月間,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國火速蔓延,也衝擊義大利造成嚴重死亡。當時由呂若瑟神父號召募款、送醫療物資前進義大利的行動,掀起各地捐款不斷湧入,一則則動人的善心善行故事也傳頌開來。返鄉募款 在澎湖開身障機構1940年5月26日,呂若瑟出生於義大利帕多瓦省。十歲進入天主教靈醫會,1964年從神學院畢業,同年晉鐸神父。隔年與兄長呂道南到台灣,呂道南是聖母醫院小兒科醫師,後來擔任聖母醫院院長,呂若瑟則是神職人員,從此開啟與台灣的緣分。1974年呂若瑟被派到澎湖傳教,發現很多家長生下身心障礙的子女,放棄就醫,喪失黃金治療期;甚至把小孩關在家中,任其自生自滅。於是他回到義大利募款,先成立海星園,1983年在澎湖馬公創設惠民啟智中心,擴大服務身障兒童,是澎湖至今唯一的身心障礙日間托育教養機構。宜蘭啟智中心 已照顧上千人後來到宜蘭傳教,呂若瑟仍心繫乏人照顧的智能障礙兒童,利用冬山鄉丸山修道院的舊房舍,在1987年成立聖嘉民啟智中心,專門收容極重度身心障礙及智能不足的孩童。後來愈來愈多家長放心把身障兒童送進來,聖嘉民啟智中心於是遷移擴建到三星鄉,增加收容量一百多人。目前累計已照顧上千名院童或院生。許多身障院童只要看到呂若瑟神父,就會上前討愛的抱抱,在呂若瑟的眼中,這群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為了營造家的氛圍,呂若瑟只要人在宜蘭,下午四點他都會出現在院區門口,護送日間學童搭車回家,與老師們共同揮手與學童說再見,他相信這些一舉一動的關懷,院童們都能感受到,他們都會懂。聯手各宗教行善 收寺廟捐助呂神父對於不同的宗教派別也很有包容力,聖母醫院設立了一間小佛堂提供給有需要的人求心安,中心也接受當地各廟宇的捐助,共同舉辦活動,讓行善之路走得更長更遠。有感於癌症病人逐漸攀升,呂若瑟為了讓病人有尊嚴的離世,他把聖母醫院最寬敞、視野最好的頂樓,做為聖嘉民安寧病房,他常會去那裡陪病人及家屬禱告,給他們安心力量,甚至會陪病人打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忘記病痛。政府推動長照政策,呂若瑟早在2010年就募款籌建老人醫療大樓,七年後完工提供醫療服務,也規畫許多延緩老化的活動,老人家在這裡結交朋友,也分享快樂。醫院當家 微薄零用金也捐出呂若瑟把醫院當成自己的家,居住的地點就在醫院裡,每天探望醫院病人就是他的日常生活。身為神職人員,呂若瑟每個月有幾千元的零用金,但他三餐簡單、衣著樸實、生活花費不多,甚至把這些微薄的零用金省下來,再捐給需要的弱勢族群。宜蘭縣政府有感於呂若瑟神父長年對台灣、對宜蘭的貢獻,於2017年12月26日,頒給呂若瑟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連同他的哥哥呂道南等人也都因「有殊勳於中華民國」,同時拿到身分證。25歲來台迄今 「我的家在台灣」呂若瑟神父早就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畢竟從25歲就到台灣服務的他,超過半世紀的人生奉獻在這裡,難以割捨的人事物,這裡是他第二個家。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1 姓名呂若瑟神父年齡 80歲出生地 義大利現職 天主教靈醫會台灣區會長、聖嘉民啟智中心及長照中心董事長、天主教靈醫會財團法人羅東聖母醫院董事長學歷 義大利MOTTINELLO神學院神學系經歷 澎湖馬公惠民啟智中心創辦人主要事蹟 澎湖縣好人好事代表及榮譽縣民、台灣第5屆金毅獎、台北市第11屆艾馨獎、宜蘭縣社會工作特殊貢獻獎☞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