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免疫療法
共找到
232
筆 文章
-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免疫療法 鞏固三期肺癌治療成效
在肺癌分期治療中,第三期肺癌病患的困境,在於擔憂治療後復發,病程可能進入第四期,尤其部分不適合進行手術的病患。在肺癌治療方式愈趨多元的發展下,以免疫療法「鞏固」抗癌戰績,維持治療戰果,有機會延長病患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甚至挑戰治癒。挑戰治癒、讓癌症不再復發。新光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徐培菘表示,「治癒」的狀態,是指後續毋須治療,腫瘤也不再復發,是第三期肺癌治療的主力目標,也是與已有遠端轉移、無法治癒的第四期肺癌,在治療上最大的不同。三期肺癌的特殊性,以非小細胞肺癌來說,癌細胞雖未轉移至其他部位,但腫瘤的侵犯位置較大,或癌細胞侵襲超出原有腫瘤部位的淋巴結,某些癌細胞正蠢蠢欲動,企圖往外擴張範圍,因此造成三期肺癌治療的複雜性。但是三期肺癌病患仍有治癒可能,目前根治性療法則以「手術」或「同步化學治療加放射治療」為主。免疫療法提升存活期與病患生活品質。徐培菘表示,約有三分之二的三期肺癌病患,無法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原因包括年紀考量、肺功能差或有其他併發症、腫瘤接近大血管等,手術風險較高,治療雖較棘手,但最新研究顯示,先以根治性同步化學治療加放射線治療,後續以「免疫療法鞏固治療」,比起傳統治療的病患,疾病無惡化期從約5個月的時間延長近3倍,近5成的病患整體存活時間將近48個月,大幅提升病患存活率。徐培菘說,免疫療法的作用機制,是解除癌細胞的偽裝,活化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近年來免疫療法蓬勃發展,在提升整體存活期與病患生活品質上有正面影響與突破。●小辭典● 免疫療法癌細胞能藉著偽裝,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正是幫忙免疫系統解除癌細胞偽裝,增強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能力。給癌友的一句話:身心靈全方位積極抗癌,有我們陪你走過陰霾,邁向天晴。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選藥 贏在第一線
為追求更好的抗癌成績,晚期肺腺癌的治療,從第一線開始就贏在起跑點,是近年歐美國家的治療觀念。在精準醫療的大傘下,繼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臨床研究證實,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往前推進至第一線用藥,可延緩疾病惡化時間,亦能抑制腦轉移,有望成為未來治療趨勢。第一線用藥選擇,關乎病患預後。晚期肺腺癌病患透過基因檢測找出EGFR基因突變,治療上已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國外臨床研究證實,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疾病無惡化存活時間約10至12個月,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達18個月。國內健保已於去年局部開放具EGFR基因突變且無腦轉移的病患於第一線用藥給付。不過,第一線治療藥物如何選擇,是初罹癌病患常提出的疑問。成大醫院胸腔內科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第一線用藥的選擇關乎病患的預後,朝向個人化醫療,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後,晚期肺癌的第一線用藥,會針對治療反應率、疾病控制率及藥物副作用等考量,來進行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推進第一線治療新選項。臨床研究證實,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患,率先於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疾病無惡化存活時間平均約18個月;如採用的是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平均僅10個月,就有五到六成的病患會產生T790M基因突變,亦即抗藥性,此時會再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控制復發。不過,仍有三分之一病患可能因檢測不具T790M基因突變,或切片取樣困難等,在第一、二代標靶治療後無法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選擇化療或其他治療。因此,第三代標靶藥物往前推進至第一線用藥,能提供這一群無法銜接第二線標靶治療的病患另一項治療選擇。此外,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患,約有三至四成會發生腦轉移,病患會出現頭痛、手腳不協調,昏迷等症狀,經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治療後,因作用於腦部的濃度較高,第一線治療時亦能預防後續腦轉移的發生,並針對已發生腦轉移的病患控制其病灶。給癌友的一句話:醫療日新月異,抗癌路上,每一步都有機會,不要輕易放棄。
-
2021-03-18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2+3代標靶接力用藥 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
● 透過LDCT檢測,及早發現治療,提高治癒率● 晚期肺癌確診,精準醫療前先分析基因型態● 接力用藥,可望延長整體存活期近4年台灣西部進入空氣品質黑暗期,回溯國內一份四大空汙疾病死亡研究發現,死於PM2.5的6千餘人中,肺癌就占1200多人,顯示肺癌與空汙關係密切。然而,隨著晚期肺癌的治療方式日趨多元,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就擬定最佳治療組合,善用標靶接力用藥,可大幅延長存活期。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60歲的陳太太因頭痛就醫,檢查後發現,疼痛竟來自轉移至腦部的晚期肺腺癌,亦併發骨轉移,在透過基因檢測,確認陳太太帶有EGFR基因突變後,醫師建議採取「接力治療」,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再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極大化治療效益,延緩進入化療的時間,也爭取較長的存活期,已治療7年,腫瘤獲得控制。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晚期肺癌治療的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治療策略也愈趨多元。高雄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表示,在標靶藥物出現前,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以化療為主,治療前須了解肺癌分期及細胞型態,以利選擇化療藥物。先進行基因型態分析不過,標靶藥物出現後,類似陳太太的案例鼓勵了許多病患,當前晚期肺癌的治療會先進行基因型態分析,在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後,於第一線選用標靶藥物治療,整體存活期比起使用化療高出2到3倍。尤其在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陸續納入健保給付後,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增添了更多選項與治療組合。臨床證實,在亞洲肺腺癌病患身上,具EGFR基因突變者,於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再次進行基因型態分析,有6成以上的病患檢測出帶有T790M基因突變,可順利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延緩進入化療,病患能擁有較好、較長時間的生活品質,整體存活期近4年。接力治療因應基因突變目前相關研究指出,若在第一線治療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後續在第二線治療上的不確定性較高,僅能使用化療或其他方式治療,亞洲人整體存活期為37.1個月。王金洲說,接力治療是近五年才出現的治療概念,之所以要接力,是因部分的腫瘤細胞在經過標靶藥物攻擊後,會根據藥物特性改變型態,造成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因此,透過第二代與第三代標靶藥物的接力治療,極大化治療成效,可爭取較長的存活時間。空汙、吸菸都是致癌因子王金洲提醒,空汙問題雖不容小觑,但現階段研究證實,長期吸菸、具肺癌家族史為導致肺癌的主要因子,建議每一至兩年進行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及早發現並治療。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5 醫聲.數位健康
健保給付/楊志良:想要「好好說再見」 不能只靠健保
現代醫學突飛猛進,新科技及藥物不斷的創新研發,例如抗排斥藥物及基因配對,使得器官移植成功率大為增加;達文西手臂的微創手術、遠距醫療及AI技術,甚至可達到越洋開刀,精準到完整的切除病灶而不傷及正常組織。基因檢測 客製化精準醫療醫師不再只是檢視整個系統、器官、組織,而是可審視細胞內某個染色體的某段基因,甚至基因內某幾個分子。基因檢測甚至修補,可用以客製精準醫療,同樣是乳癌患者,依型態決定是全切除或局部摘除,或給予不同的藥物。免疫療法可透過各種方式,增強、活化患者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在影像醫學上,X光是百年前的老科技了,CT、 MRI、PET直把人體層層穿透,呈現在醫師面前。新藥物有效治癒以往的絕症,一如C肝的新藥,幾乎可以把患者100%治癒。健康平均餘命 台灣後段班台灣對於新藥、新科技引進不遺餘力,醫療科技水準被認為是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然而以最重要的健康指標「平均餘命」,在40個先進國家中,台灣只落在26位;如果進一步比較「健康的平均餘命」,台灣名次更在後段班。國衛院研究顯示,台灣平均餘命延長,但失能的平均餘命擴張了,原因是只著重微觀的疾病醫學,忽略宏觀的健康照護。病友們一再強調及爭取,能夠獲得先進醫療延長壽命,社會整體卻忽略了如何讓大家不進入罹患疾病及衰弱的狀態。影響健康 逾7成社會因素多項研究顯示,影響人類健康因素,醫藥占10到15% ,遺傳也僅是如此,7成以上是「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哈佛大學一項對哈佛學生及同年齡波士頓青年的追蹤研究,延續70年,歷經4位主持人,發現影響健康及幸福的因素,是家庭及社會人際互動。另有多項研究顯示,相互扶持多的社區,和有機會就要占你便宜的社區,居民健康有很大差距。進一步探討,因兩地居民腎上腺素分泌程度不同,不安全社區的民眾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三高、癌症、精神疾病及暴力死亡明顯較高,至於社區飲水、排水、空氣、噪音,均影響民眾健康。世衛組織一再倡議,政治人物需負責建立健康都市。自覺可活多久 影響生活型態更有趣的是一項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在控制其他生理因素後,預測存活年數的最佳預測因子,居然是「自己覺得還可以活多久」,因為這會影響他的生活型態,如運動、均衡飲食、解除不良生活習慣、經常研究如何健康長壽等。健康固然是個人責任,更是社會責任。如果你生在美國,在川普治理下,罹患新冠肺炎及死亡的機率,遠大於參加一次大戰、二次大戰及越戰。生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人,或在抗日戰爭、國共戰爭,一直到文革年代的人們,罹患疾病及死亡機率,就比1950後生活在台灣的人不知高出多少。更高的層次如地球暖化、海洋汙染、物種的加速滅絕,更廣泛的影響全人類的健康,健康長壽,絕不僅是醫學的發展,或某一項治療的突破而已。有醫保沒健保 應整體興革台灣有亞洲最先進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讓病人有權選擇不再延長無意義的痛苦生命,此有待健康照護體系的強力推動。台灣只有「醫保」而沒有「健保」,應從事整體的興革,讓國人健康快樂直到好好說再見。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全癌解碼 精準治療的癌症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為了達到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國家級的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即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兩天的直播論壇,國內重磅的二十二位癌症領域權威,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的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資料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國內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同邁進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國首場癌症論壇直播 絕對不能錯過 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從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揭櫫國家級計畫「從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健保署長李伯璋「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民健康署的「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的「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用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癌症治療里程碑 最新治癌趨勢權威告訴你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的「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的「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的「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治癌趨勢新希望 一次了解精準治癌工具癌症治療工具的大躍進,由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通盤解析癌友新希望的「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 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國內具有CAR-T治療經驗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佈署」。防癌策略計畫書 你不可不知的預防資訊專家們呼籲,癌症真的可以預防,在論壇的第二天,HPV疫苗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的「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結合影像人工智慧與消融手術的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 早期診斷 微創治療」、提倡防癌不遺餘力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到最貼近民眾防毒生活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與癌共存好生活 重拾彩色人生一點都不難對於正在進行抗癌工作的病患,不要擔心,專家們告訴你,要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的「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癌症心理治療先驅者的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真真切切陪伴癌友營養照顧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直播論壇集結國內12大病友團體此次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包括十個病友團體及聯合報系二個粉絲團加入,並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將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眼前。論壇彩蛋 朱俐靜 邰肇玫 分享最動人的罹癌故事知名歌手朱俐靜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傳奇邰肇玫,罹癌後,積極投入病友服務,在論壇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看元氣網直播 還有機會獲得電子禮券 論壇中,特別開放民眾網路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並於播出時留言提問,不僅有機會得到權威講者的親自回答,還有機會參與總金額高達2萬元電子禮券抽獎。 更多訊息請點活動專區3/27(六)、3/28(日)當天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11 新聞.元氣新聞
高醫研究 這銅板價藥物若適量能治痛風也可抗肝癌
肝癌晚期的治療向來棘手,即使花費昂貴的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也只能延緩惡化且副作用高。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花6年時間研究發現,過去用來治療痛風的秋水仙素,適度的劑量其實可應用在末期肝癌的治療上,每錠0.5毫克只要台幣3元的「銅板價」,一年花3000多元的成效不比動輒數十萬到數百萬的新藥差,其中一名使用秋水仙素的癌末病人,已存活4年。高醫副院長黃尚志表示,秋水仙素或稱為秋水仙鹼已問世數十年,通常用來治療痛風;院內肝膽胰內科林子堯教授及其團隊發現,這個老藥其實也可用來處理肝癌。肝膽胰內科林子堯教授說,癌細胞的有絲分裂速度比正常細胞更快,秋水仙素能抑制細胞有絲分裂,因此他以常規肝腫瘤細針抽吸檢查剩餘檢體,針對初期培養的肝癌細胞進行一系列體外與動物實驗,證實秋水仙素能抑制肝癌及這種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的增殖;這種抑制作用等同於肝癌化療常用注射劑「小紅莓 (epirubicin)」最高血漿濃度的作用。林說,秋水仙素過去未被用來治療癌症,是因為劑量太高會發生副作用甚至死亡,劑量低又無法抑制肝癌細胞增殖,為此,高醫獨創出一套量秋水仙素長期給藥模式,也就是,每天服用1至2次,每次1到2顆秋水仙素,一天劑量在1.5毫克到3毫克,吃4天停3天,這個給藥模式經早期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經6年的長期追蹤,發現整體存活期和對照組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並無差別,唯一的副作用就是腹瀉。高醫收治的一名62歲蘇先生,他罹患C肝但疏於追蹤,10年前突然食不下嚥、疲倦,就醫檢出肝臟有顆5-6公分的腫瘤,經轉診高醫後,4年前腫瘤轉移到肺部,使用標靶藥物已無效,後來接受肝膽胰內科人體實驗計畫服用秋水仙素至今。蘇先生使用1年的秋水仙素,藥費約僅標靶藥物1至2天的費用,他表示,肝癌細胞很頑固,他只能學習和癌細胞和平相處。林子堯表示,經研究,秋水仙素不只可應用在肝癌,包括膽管癌及肺癌亦可,且藥費便宜,不過最終仍需經衛福部許可,才可正式應用在臨床療。他也說,秋水仙素抑制肝癌進展的機轉和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並不相同,病人接受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時,也可考慮合併使用秋水仙素長期給藥模式,提高整體治療成效。
-
2021-03-06 癌症.抗癌新知
腳麻、背痛竟是腎癌轉移!專家建議打擊癌細胞有效方法
60歲的許先生,因右下背痛、右腿痠麻至骨科就診。經核磁共振影像檢查發現,右側薦骨有一顆超過6公分的腫瘤,本以為是骨癌,切片證實為腎細胞癌晚期合併遠端轉移,腎臟也有一顆約2公分腫瘤,確診為腎細胞癌第四期。面對晴天霹靂的消息,許先生仍相信醫師會幫忙治癒。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表示,因患者使用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經溝通調整用藥,合併使用免疫療法控制癌細胞擴散。 經過1年半治療,腎臟的惡性腫瘤縮小許多,再配合手術切除萎縮的薦骨腫瘤,目前順利康復出院,病情控制良好。但他仍提醒患者,需定期回診追蹤,以避免癌症復發。腎臟常見的惡性腫瘤 初期無症狀蕭子玄表示,腎細胞癌為腎臟實質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年齡為40至70歲。腎細胞癌初期通常無任何症狀,大多是因為其他疾病,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腎細胞癌臨床症狀相當多變,當出現血尿、腹部腫塊、腰痠背痛、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代表腫瘤期別較晚。他特別提醒民眾,若有上述症狀千萬不可大意。晚期腎細胞癌治療 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目前,腎細胞癌發生原因尚未確定,通常與吸菸、肥胖、藥物濫用、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或接受過腎臟移植者、染色體異常,和環境及職業因素有關。腎細胞癌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為晚期且合併遠端轉移,則建議以標靶藥物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則表示,免疫療法可搭配標靶療法治療癌症,藉由可辨識癌細胞並活化自體免疫細胞的特性,幫助病患徹底消滅癌細胞。為預防癌症發生或降低癌症傷害,兩位醫師提醒,除了實踐健康生活型態外,也應定期接受癌症篩檢,以便在癌症早期,就能揪出病灶,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諮詢專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蕭子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葉士芃
-
2021-02-28 癌症.肝癌
港星吳孟達肝癌過世 醫:晚期發現大多撐不過一年
港星吳孟達今因肝癌病逝,享壽70歲。據報導,吳孟達二個月前切除腫瘤,後續等待接受化療,近日病情急轉直下今病逝。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肝臟是無聲的器官,肝臟病變患者不會有感,早期能夠發現的患者大多是長期控制B、C肝或定期健檢發現,等到不適才就醫大多是晚期,而晚期肝癌的治療效果有限,從診斷到死亡平均半年到一年,嚴重者三個月內就可能辭世。楊培銘表示,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但是若是已經出現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又或是肝衰竭、肝昏迷,恐怕都已經是晚期肝癌,而晚期肝癌治療工具有限,導致死亡率極高,近年雖有免疫療法,但僅對20%的晚期肝癌患者有效,延長約39個月的壽命,但仍遠低於早期治療的效果。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表示,台灣肝癌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為最大宗,大多是B、C肝的帶原者,其次為酒精性肝炎,第三位為脂肪性肝炎。台灣近年來積極找尋B、C肝帶原者,但推估仍有一半的B、C肝帶原不知道自身有病毒性肝炎,若能在早期發現,腫瘤小於3公分以下,透過手術治療幾乎可以完全根除肝癌。簡榮南表示,自知是B、C肝帶原的患者,約有六成會定期於門診追蹤,能幫助肝癌及早發現,但仍有四成的患者,雖然自知帶原卻未定時追蹤,成了肝癌未爆彈。簡榮南表示,若以B、C肝來看肝癌的發生率,台灣仍以B肝引起的肝癌較多,依照統計台灣36歲以上的成年人B肝帶原的盛行率約12%到15%之間,36歲以下大約僅有1%,與台灣推動B肝疫苗接種有關。而香港成年人的B肝感染率雖比台灣低,但約落在10%到12%左右,若是加上有飲酒、藥癮的習慣,都會加速肝損傷的速度。楊培銘表示,預防肝癌第一步得先瞭解自己是否有B、C肝帶原,國健署自去年9月開放45歲以上、79歲以下民眾,一生能有一次免費肝臟篩檢,呼籲民眾盡可能利用。被檢查出並非B、C肝帶原者,若年齡在40歲以上,仍建議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他表示,抽血檢查肝功能或是檢驗胎兒蛋白,也不一定能及早發現肝癌,得透過超音波才能及早發現腫瘤。他提醒造成肝癌,也可能是因為飲酒過量或是肥胖造成,避免過度飲酒,飲食正常,規律運動才有辦法趨吉避凶。
-
2021-02-24 癌症.肝癌
北榮研究;免疫療法+口服抗病毒藥 治B肝肝癌更有效
癌症免疫治療應用於B肝肝癌有新法了,北榮肝癌團隊最新研究,60名病患在接受免疫治療的同時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體內B肝病毒不但不會活化,還能降低肝衰竭、肝損傷風險,降低死亡率,此發現也於去年八月刊登於國際期刊「癌症免疫治療」中。據衛福部最新統計,2019年肝癌死亡人數7881人,平均每天約21人因肝癌死亡,為國人癌症死因第二,其中七成有B肝帶原,隨著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崛起,部分肝癌患者陸續出現不錯成效。以北榮內科部肝膽腸胃科主任黃怡翔為首的團隊,至今收治逾150名肝癌免疫治療病患,其中六成有B肝,最新研究指出,60名患者即使病毒量大於每毫升血漿100個國際單位,治療期間同步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無人再有B肝病毒活化情形;反之,體內B肝病毒量偏高卻未同時口服抗病毒藥物,有六分之一比例出現病毒再活化。黃怡翔表示,接受免疫治療的肝癌患者多為晚期,過去會先要求吃完抗病毒藥物等病毒量下降才展開治療,如今可同步服用且更有效,有助死亡機率下降。
-
2021-02-21 癌症.肝癌
六旬翁追蹤慢性C肝 及早發現肝癌腹腔鏡手術切除
一名60多歲男子因多發性肝臟血管瘤及慢性C型肝炎於他院內科定期追蹤,C肝經藥物治療在血中已測不到病毒,卻在追蹤過程發現血中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逐漸上升,除血管瘤外,肝臟第7區域(Couinaud segment 7)還發現新腫瘤,台大分院新竹醫院確診為肝癌,由於男子肝硬化且肝功能不佳,不適合進行大區域切除,因此採取腹腔鏡手術,利用超音波定位將肝腫瘤完全切除。術後四天肝功能恢復順利出院,後續僅需定期追蹤。台大分院新竹醫院肝膽腸胃外科醫師黃俊傑說,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及其它慢性肝炎等,而其它肝臟疾病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具肝癌家族史也是肝癌發生的危險因子。黃俊傑說明,肝癌的主要治癒性治療為手術切除,小型肝癌且位置適合者亦可採取燒灼治療,包括射頻燒灼、微波燒灼、酒精注射等,緩解性治療則包括經肝動脈栓塞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及研究中的免疫療法。其中,手術切除依舊是治癒率最高的治療方式,但病患是否可接受手術切除主要取決於腫瘤數量、位置及預計切除後所剩餘的肝功能,若肝功能太差或需要切除的範圍太大導致剩餘肝功能明顯不足時,便無法進行手術,只能考慮肝臟移植或其他緩解性治療。傳統肝臟切除手術需在腹部切開一個長約15至35公分的倒L型傷口且必須切斷腹部肌肉,傷口較大較疼痛。腹腔鏡手術只需在腹部開3至4個0.5到1.2公分的小傷口及一個取出切除檢體的傷口,因此切除的範圍較小,傷口也較小。但是否適合以腹腔鏡切除肝臟,仍需遵循肝癌的切除原則及視腫瘤大小、位置、與大血管的距離和切除範圍而定。因此,目前國際上一般認為腫瘤較小且位於肝臟第2、3、4b、5、6區域者可以當作腹腔鏡肝臟切除的標準,其它部位或是較為複雜的狀況則需依手術醫師的技術和經驗來決定。黃俊傑提醒,肝癌的復發率及死亡率高,更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建議所有的B、C型肝炎、慢性肝病、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一定要定期追蹤。目前健保已有給付C型肝炎的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因此有C型肝炎但尚未治療的民眾請盡速洽肝臟內科醫師接受治療。若是經檢查發現有肝臟腫瘤,建議找肝臟外科醫師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02-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過去對於癌症的研究,都著重在癌細胞本身,然而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腫瘤細胞旁邊的細胞外基質及間質細胞等,與癌細胞之間有密切關係。算是腫瘤細胞周邊的鄰居與環境,統稱腫瘤的微環境,這些鄰居與腫瘤細胞互動頻繁,互相支援,反而使癌細胞更加惡行惡狀,大肆擴展,甚或造成轉移,至於細胞外基質及間質細胞到底是什麼?包括哪些?對癌細胞的作用如何,分述如下:(1)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是一群多樣性細胞,主要來自腫瘤周邊組織或骨髓,分二種型態:M1及M2,在腫瘤早期大部分為M1,可以抑制腫瘤生長,但M2反而促進腫瘤生長,一般認為腫瘤在組織缺氧情況下,可以誘發M2之增加,其腫瘤惡性度反而增高,預後不佳。(2)腫瘤相關纖維母細胞:此等長在腫瘤附近的纖維母細胞,與一般纖維母細胞不同,他會受一些生長因子的活化,而會分泌血管上皮生長因子,促使血管新生,使腫瘤變大。至於為什麼變成作惡性多端的纖維母細胞,其原因尚不明,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3)腫瘤附近新生血管:在1971年,Folkman醫師提出一個嶄新的概念,認為所有腫瘤的生長都需要有新生血管的產生,而後新生血管成了一門顯學。一般認為正在長大的腫瘤需要氧氣與養分,而這需要有新生血管來運送。這些新生血管的結構與一般血管不同,其血管外被細胞與血管周邊細胞是有缺口的,且通透性較大,也就是有漏洞、不緊密的血管系統。所以如何抑制血管新生使腫瘤不致坐大變成非常重要。(4)細胞外基質:細胞外基質並非細胞成分,其組成很複雜,包括有膠原蛋白、彈性蛋白、蛋白多醣、生長因子、蛋白酶,以及位在細胞表面,負責黏附細胞到細胞外基質的黏附分子,如integrin(整合素)、其在腫瘤生成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其生理作用參與了細胞生長、分化、附著、移動、血管新生,而在腫瘤微環境中,它可以加強腫瘤細胞的存活、遷移、侵入,因而促進腫瘤的轉移。(5)腫瘤附近的免疫細胞:在腫瘤生成時,從骨髓移動出來並浸潤在腫瘤的中間及附近;其功能包含,促進腫瘤血管生成、破壞樹突細胞的抗原呈現、抑制T細胞活化、促進M2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增生、抑制NK細胞的細胞毒殺作用等。另外在腫瘤附近有很多這些浸潤淋巴球,與腫瘤免疫息息相關,隨著醫學進步,才開始發現「免疫查核點」的重要性。免疫查核點的分子有點像是免疫系統的煞車,負責抑制免疫的過度反應,而癌細胞非常狡猾地利用這些免疫查核點的分子來抑制免疫系統,逃脫免疫細胞的攻擊,使腫瘤越長越大。目前有許多的免疫查核點分子被發現,包括:CTLA-4 會降低T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攻擊;PD-1/PD-L1 則會讓在腫瘤周圍的免疫T細胞處於沉默(不活化)的狀態,不去攻擊癌細胞。因此,科學家發現如果能設計針對癌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便可喚醒原本沉睡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經過大型臨床試驗證明:免疫查核點抑制劑的抗癌療效比先前的刺激免疫反應的藥劑來得有效。如三陰性乳癌,在2018年第一次證明了使用免疫查核點抑制劑(Atezolizumab)搭配化學療法進行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的第一線治療,相較於標準對照(傳統化療)組別,能明顯增加存活期,且這樣的免疫療法的效益在有表現PD-L1的患者中效益更為顯著(大約有40%三陰性乳癌病患有PD-L1的表現)。這也是對三陰性乳癌提供另一項有效藥物的選擇。結語腫瘤微環境在腫瘤的生成、進展、侵犯、轉移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組成也是相當複雜,包括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腫瘤相關纖維母細胞、細胞外基質、血管新生、腫瘤浸潤淋巴球等,還有許多的細胞激素或生長因子構成一個極其複雜的網絡。目前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藥物是以腫瘤微環境當做標靶,希望可以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甚至是殺死腫瘤細胞,將來可以掌握腫瘤附近的邪惡鄰居,對癌症治療想必會有很大的幫助,以嘉惠更多癌症病人。
-
2020-12-30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晚期患者藥物二擇一 醫病陷兩難
頭頸癌被認為是最複雜又治療困難的癌症,轉移性及復發性患者,藥物選擇更少,自從標靶藥物問世後,過了十年,今年免疫藥物可用於第一線治療,因此改變治療指引,獲得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但實際上,健保對於免疫藥物給付於二線治療,患者必須從標靶及免疫藥物二擇一,由於不少患者經濟相對弱勢,醫界希望放寬給付標準,讓患者治療後重返職場賺錢養家。目前針對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癌治療,陽明大學副校長、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指出,目前健保給付標靶藥物加化學治療;免疫藥物則是二線使用,且標靶藥物及免疫藥物只能二擇一,讓醫師感到為難,沒有臨床治療指引是這麼規定的。目前使用免疫藥物,需視PD-L1生物標記表現量而定,不同的腫瘤細胞有不同的表現,也有不同的評分方式。以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癌為例,健保規定TPS要大於等於百分之五十或TC大於等於百分之十,楊慕華無奈地說,「符合的患者大概兩成,但他們得先用化療藥物,無效之後才能使用,此時病人狀況可能更不好了,治療效果就不如預期。」楊慕華認為,去年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已將免疫藥物列為頭頸癌第一線治療,若單用免疫藥物,只要CPS生物標記大於等於一,合併化療使用則不須生物標記檢驗。台灣頭頸癌治療晚國際治療指引好幾年了,由於免疫藥物不像標靶藥物,需有對應的突變基因才有效果,它是漸進式效果,只要有PD-L1表現量都可能有效,這就是國際治療指引的原則。依國際臨床試驗,復發或轉移頭頸癌患者,一線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相比過往常見標靶合併化療的治療方式,可延長近四個月的存活期。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指出,很多治療都必須合併使用才能帶來最好效果,患者新診斷時就需要完整治療,減少復發,若不幸轉移或復發,要用最好的治療方式把癌細胞「壓」下來,之後才有辦法繼續維持穩定。林進清表示,近年藥物不斷進步,晚期病人存活期大大提升,但新藥給付多數患者還是用不到,且頭頸癌患者多為勞工,自費能力有限,臨床上還是會依病人經濟狀況,選擇不同藥物組合提高治癒率。經濟狀況確實影響用藥情形,楊慕華指出,停藥有兩種狀況,一種是病況穩定,曾經有位女患者,花費數十萬接受免疫藥物治療,半年後腫瘤消失,就先停藥觀察;另一種就真的沒錢而停藥,也有人因此病情惡化,因此希望健保放寬給付條件,讓他們有機會重返職場,也等於拯救了一個家庭。(企畫專題)
-
2020-12-20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為自己的老後負責
有一個笑話,大意是說一群長者去醫院看病後,聚在醫院的中庭聊天,大家聊得很愉快,突然有人問:「今天怎麼沒看到老王?」有一位長者聽到後小聲回答:「喔,老王今天生病在家。」雖然有一點諷刺,不過跟現實狀況可能也有類似之處。台灣因為實施全民健保制度,一般民眾就醫的負擔大幅減輕,年長者看病拿藥更幾近免費,大家逛醫院好像逛百貨一樣,平常沒事也來看看醫師拿拿藥或找老朋友聊聊天,真正生病反而是在家休養。不過大家過度使用健保的結果,也造成國內醫療及藥品資源的浪費,醫護人員成為過勞一族,而健保的財務虧損也愈來愈大,導致最近健保費率漲聲再起。不可諱言,健保的實施的確造福平民老百姓,過去因繳不出醫藥費而無法就醫的憾事現在在台灣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因為就醫的成本低廉,再加上大病小病都保,也養成了民眾依賴醫護的習慣,一個小感冒可能跑好幾家診所拿藥,走路跌倒的皮肉傷也去掛急診,甚至打架受傷的醫藥費也要全民分擔,若我們無法對使用健保資源的案件做節制把關,再怎麼增加保費恐都不夠用。健保是寶貴資產,我們希望能永續存在,而為了永續經營,除了增加保費收入,也必須要對健保的制度做一規範改革。如:小病是否可以不保?或者提高小病的看診自負額,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用在一些需要大額支出又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的重症或特殊疾病上,如:一些癌症的免疫療法。健保費率的計算及制度改革有其專業之處,需要更深入的探討分析,不過,有一個可以立即做的,就是強化民眾自我保健意識,減少對醫護的依賴,尤其是對高齡族群的宣導。根據健保署107年的統計資料,65歲以上高齡者健保醫療費用占所有醫療費用近四成,若能減少10%的健保支出,將大幅減輕健保的財務負擔。不過,大家可能以為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的人數快速增加,怎麼可能健保支出會減少?事實上這是有可能的,最近有一本書「沒有醫院之後」(太雅出版社),分析高齡化率47%、為全日本第一的北海道夕張市,在經歷市府財政破產而關閉綜合醫院後,居民仍可以安心幸福又快樂生活的原因。大家可能很難想像,當一個地區沒有醫院,沒有CT和MRI,連專科醫師都走光了,老人家生病怎麼辦?讓患者自生自滅嗎?死亡率會不會大幅提高?一連串的疑問,夕張市給了一個很不一樣的答案。在沒有醫院之後,癌症、心血管疾病及肺炎的死亡率反而降低,總死亡率也沒有升高。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可能很多,居家醫療/照護的推行,社區鄰里的互相關照,都是可能的原因,但是可能最重要的是「盡人事聽天命」的生死觀。當沒有了醫院,少了醫護可以依賴,大家反而更重視健康,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因為沒有醫院,因此無謂的延命醫療減少了,大多數人都是選擇在家臨終,沒有臨終前插滿管子的痛苦,而是順應自然的「老衰死」,帶著尊嚴離世。面對台灣健保難題,夕張市可以是學習的典範。而一般民眾也應有認知,你的生命不是醫師的責任,也不要依賴子女照顧一輩子,更不要期待國家社會給你什麼福利。如果有,那你賺到,如果沒有,請為自己的老後負責。
-
2020-12-07 新聞.生命智慧
照顧中風母親20年,吳若權體諒缺席的手足:他們不是不愛父母,只是沒辦法處理心中巨大的悲傷
台灣作家吳若權有著多重身分,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作家、心理諮商師、企管顧問、咖啡烘焙師之外,還是「好友臨終助念團成員」,單看這個名詞,似乎是很新奇的概念,這團體所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呢?吳若權曾撰文解釋:「我們以開玩笑的語氣,但很誠懇的心情,成立『好友臨終助念團』,答應不只送對方人生最後一程,還要守在大體旁邊助念8小時,護送對方的靈魂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可不是開玩笑說說而已,成員必須有虔誠的信仰,念誦經文的能力、以及可以委託重任的品格。」父親驟逝 母親中風又罹癌 吳若權一照顧就是20年會如此重視死後安排,或許跟吳若權的際遇有關,在吳若權34歲的時候,他在自己所創立的廣告公司中,每天從早上5點埋頭苦幹到凌晨2點,幾乎將所有心力的放在工作上的他,有天接到一通電話,卻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你媽媽昏倒了!」電話另一頭的同學緊張地告訴吳若權,原來母親因為腦幹出血,導致平衡中樞被破壞,下半身因而癱瘓。吳若權暫時將事業擱置,全心和家人一起照顧母親,殊不知一照顧就是20年。在這期間,一向健康的爸爸竟然也突然倒下,「他的病程進行地非常快,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說他不舒服、呼吸困難,進了醫院第2天就無法吞嚥,第3天便心臟衰竭,之後陸續引發肺積水、肺衰竭、腎衰竭、肝衰竭等,不到幾個禮拜就進入昏迷狀況,4個月後就過世了。」吳若權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歷經媽媽中風、爸爸驟逝,2017年,媽媽又被檢查出罹患口腔頭頸癌,且已經轉移到肺部,當時醫師認為病情已經到了末期。所幸經過免疫療法的治療,媽媽的癌症病情已獲得改善。長照的永恆難題:手足間付出不平等 吳若權這樣看「我照顧比較多,你照顧比較少!」許多長照家庭的子女都會面臨「付出平衡」的問題,照顧久了總是會有計較誰付出多、誰付出少的問題。面對家中一連串的生老病死,身為家中主要照顧者的吳若權,該如何調適「手足缺席」的狀況?但吳若權卻不選擇以付出心力的多寡,來看待這個問題,「那些缺席的人其實不是不愛父母,只是他們沒辦法處理心中巨大的悲傷,所以會選擇逃避。只要逃避,心中的百般糾結就不用掏出來面對。」比起爭論誰付出多,吳若權寧願從心態上去體諒手足,選擇給予他們更多的彈性。照顧母親20多年,在日常相處上必定會有摩擦,對此,吳若權在多次琢磨後,終於體認到面對中年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光學習或應用「EQ情緒管理」,絕對是不夠的。「不是排斥抗爭地反問:『為什麼是我?』而是懺悔與感恩地自省:『我能夠為利他而多做點什麼?』彼此的關係,就會因為自己的改變,而變得大大地不同。」吳若權在著作中寫道。「關鍵或許在於,我們總是把重點擺在『歡』字上,忘了照顧父母,陪伴家中長輩病老,所有的起心動念,應該是來自我們心甘情願的自主選擇,不是非要他完全康復,更不是要他對你表示感激。」只要改變一個心態,看待事情的角度就會完全不一樣。吳若權面對漫漫長照路,更了解對父母的愛的核心價值,並非華人社會中所謂的孝順,「我的字典中沒『孝順』這詞,而是『愛』。」吳若權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孝順」二字,吳若權認為有時反而對子女來說成負擔,而其實子女對父母,都應該回到最簡單的原點,也就是「愛」。延伸閱讀: 凸肚子該慢跑、胖小腹要爬樓梯...健身教練教你:一天一個動作,7天腰瘦6公分
-
2020-12-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癌症早發現早治療 免花冤枉錢
病人:「請問標靶療法或免疫療法要一直用到什麼時候?」醫生:「要用到財盡人亡!」雖然聽起來很辛酸,但也是說出了事實真相。近年來在癌症的治療上有很大的突破,其一就是標靶藥物的發明,其二就是免疫治療藥物的發明。前者是正常細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基因發生突變,這種突變導致細胞無限制的生長而形成癌症,因此,針對突變所產生的不正常蛋白質加以抑制,這些藥物稱為標靶藥物。有些癌症突變點清楚,因此標靶藥物治療效果很好,例如肺癌、慢性骨髓癌等一些癌症,但有些癌症突變點多,不一而足,標靶藥物的效果不彰,例如肝癌。而免疫療法則是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了生物的奧祕,原來造物者對生物配置了免疫系統,可以殺死外來的細菌及其他微生物甚至癌細胞。但大多時候癌細胞巧妙地把免疫細胞的手牽制了,使免疫細胞產生不了作用,而免疫治療藥物就是把被抑制的免疫細胞從被壓制中解放出來,從而發揮殺死癌細胞的功能。不管標靶或免疫治療也好,有些人有效,有些人沒有效;有些人可以預測有效與否,有些人不太能預測;有些本來有效,後來癌細胞發生突變又失效;有些健保有給付,有些沒給付。因此,病患為求一線生機,只能一直花錢奮戰下去,可能有一天錢花光了,或錢還有,但命沒了。因此,對付癌症的重點不是用什麼特效藥,而是在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只要發現得早,不僅可以根治,也不必花許多冤枉錢又與死神搏鬥,吃盡辛苦。●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2-04 新聞.元氣新聞
芹菜萃取物去脂瘦身 花蓮慈濟、長春藤生物創新突破
花蓮慈濟在預防肥胖、體重控制等研究上出現重大突破,院長林欣榮在台灣醫療展上發表「天然物小分子促進類棕色脂肪生成」研究成果,動物實驗發現,被養肥的小鼠連續八周餵食芹菜萃取物MTF-5,平均體重降低三成五。俗話說,「小孩子屁股三把火」,不怕冷,林欣榮解釋,原因在於幼兒體內多是棕色脂肪,存在於皮下的白色脂肪明顯較少,隨著年紀增長,棕色脂肪越來越少。歐美科學家於2009年首度透過高階電腦影像儀器在成年人肩部、頸部發現棕色脂肪,但數量相當稀少。研究發現,只要持續運動,就能增加體內棕色脂肪,提高基礎代謝率。但能持續運動的人畢竟不多,為此,花蓮慈濟與長春藤生物科技攜手合作,在多種小分子結構成分中,找到MTF-5,並進行動物實驗,結果證實,能有效增加老鼠體內棕色脂肪。研究團隊先將正常受試小鼠餵食大量高熱量食物,體重從原本的25公克增至50公克,足足增加一倍。經過連續八周餵食MTF-5,且維持原先飲食,體重卻能逐漸下降,平均降至30至35公克。這項研究證實,透過MTF-5小分子特殊成分可提升小鼠體內棕色脂肪,促進新陳代謝,燃燒更多熱量,進而減少油膩的白色脂肪,也就是皮下脂肪,進而抑制胰島素分泌,減少體內發炎狀況。林欣榮指出,許多天然食物都含有MTF-5,研究發現,以芹菜的含量最高,如想透過食用芹菜來達到減重效果,一天得吃上20、30公斤,千萬不要自行嘗試。此外,台大醫院小兒部權威醫師暨長春藤生物科技GTP實驗室主持人林凱信教授,也在台灣醫療展公布最新研究成果,在研發iNKT細胞放大培養技術也有突破性發展,未來可用於治療血癌等特定癌症,以及免疫系統疾病。林凱信指出,iNKT細胞結合T細胞和NK殺手細胞優點,兼具免疫調節和毒殺性,且有抗癌免疫力與抑癌效果。研究發現,此免疫細胞可用來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關節炎,以及動脈粥狀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甚至治療癌症,為現今最受矚目的免疫療法。林凱信說明,為了提升幹細胞儲存品質,長春藤生物科技率先研發幹細胞專屬培養液,使用無血清的培養基,可提升周邊血幹細胞儲存之安全穩定性,解決常規培養液的風險。另外,長春藤突破周邊血幹細胞儲存限制,透過iNKT細胞放大培養技術,預計可放大iNKT細胞數量,減少患者反覆回院施打、多次採集等週車勞頓,只需單次採集,就能應用於多種治療。
-
2020-12-03 癌症.肺癌
增肺癌存活率/結合跨部會資源 空汙費、碳費、菸捐等挹注肺癌防治
提高肺癌存活率,LDCT篩檢揪出早期患者與精準治療將是關鍵。但公費篩檢經費短絀,肺癌新藥又被限縮給付。專家認為從多元管道納入空汙費、碳費、健保費、菸捐等跨部會資源,以國家高度規畫肺癌防治政策,可避免資源分散。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LDCT篩檢早期肺癌,每篩一次約花五千元,礙於經費有限,初期僅能小規模補助,其他高危險族群建議先自費篩檢。如從多元管道統籌經費下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表示,健保署可考慮將篩檢視為治療末期肺癌省下的錢,有條件提供給付。此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也表示,可考慮比照菸捐模式,將空汙費挹注於推動肺癌早期篩檢與早期治療。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高尚志指出,減碳、空汙、健康的整合思考是國際趨勢,即將開徵的上百億碳費也能是經費運用的選項之一。至於治療方面,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羅永鴻皆指出,和國際治療指引相比,新一代肺癌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在健保給付尚有缺口。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邱昭華皆提出癌友「共同負擔」的概念。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回應,依現行健保法,癌症屬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涉及修法仍需廣納意見。近期會與財政部金融保險局商討,如何讓商業保險實支實付,補位健保尚未支付的領域。(專題企畫)
-
2020-12-03 癌症.肺癌
肺癌新國病/早篩+精準治療 提高存活率
提高肺癌存活率,LDCT篩檢揪出早期患者與精準治療將是關鍵。但公費篩檢經費短絀,肺癌新藥又被限縮給付。專家認為從多元管道納入空汙費、碳費、健保費、菸捐等跨部會資源,以國家高度規畫肺癌防治政策,可避免資源分散。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LDCT篩檢早期肺癌,每篩一次約花5000元,礙於經費有限,初期僅能小規模補助,其他高危險族群建議先自費篩檢。如從多元管道統籌經費下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表示,健保署可考慮將篩檢視為治療末期肺癌省下的錢,有條件提供給付。此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也表示,可考慮比照菸捐模式,將空汙費挹注於推動肺癌早期篩檢與早期治療。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高尚志指出,減碳、空汙、健康的整合思考是國際趨勢,即將開徵的上百億碳費也能是經費運用的選項之一。至於治療方面,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羅永鴻皆指出,和國際治療指引相比,新一代肺癌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在健保給付尚有缺口。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邱昭華皆提出癌友「共同負擔」的概念。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回應,依現行健保法,癌症屬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涉及修法仍需廣納意見。近期會與財政部金融保險局商討,如何讓商業保險實支實付,補位健保尚未支付的領域。
-
2020-11-25 癌症.抗癌新知
「化學治療藥物」常見副作用有哪6種? 藥師告訴你該如何處理
今年衛生福利部公佈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及肺炎,與2018年相比分別上升1.8%、1.1%、6.9%,排名順位與 2018年相同。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口腔癌(6)前列腺(攝護腺)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前六大主要癌症之順位與2018年相同。多年來癌症一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嚴重危害國人身體健康。隨著科技進步,手機會進化,藥物也會進化!癌症的治療選擇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藥物、標靶治療、免疫療法、荷爾蒙藥物治療等。其中「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物達到治療效果,藥物隨著血液循環到達癌細胞,進入癌細胞後抑制它們的生長,使其萎縮,甚至消失,而達到治療目的。癌細胞是生長分裂速度較快的細胞,而化學治療藥物就是針對這個特性專門設計的,除了會消滅生長快速的癌細胞外,也會影響一些生長速度較快的正常細胞,例如骨髓造血細胞、毛囊、口腔、消化道和生殖系統等(如圖一)。1.骨髓抑制化學治療藥物可能會造成血球數目下降。白血球太低時對感染的抵抗力會變弱;紅血球過少,身體各處即出現缺氧狀態,而產生虛弱、疲倦、怕冷、頭暈、呼吸急促等貧血現象,必要時會考慮輸血;血小板量不足易導致出血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容易流血、瘀血、齒齦出血、月經不止或黑便等情形。血球低下時,應補充足夠的營養及避免生食(如:生魚片)及未煮熟的食物,選擇帶皮的水果,削皮後食用,並避免出入公共場合,儘量在家休息,以促進血球恢復及降低感染的風險。下次的療程則可由醫師評估降低化學治療劑量或是使用血球生長因子的適當性。2.掉髮的困擾 化學治療藥物可破壞毛囊,在首次治療後,頭髮通常會在2-3週後掉落。頭皮方面可能會發癢或敏感,梳理和洗頭時要輕柔,使用寬齒梳子會有幫助,如假髮發燙或發癢,可改用頭巾或圍巾。晚上戴網套或睡在緞面枕套上,以防止頭髮結成束。接受化療期間,使用冰敷(冷卻帽)可能會減少掉髮風險,但需要考慮冰敷的一些副作用,例如頭痛,頭皮疼痛以及頸肩不適。化療結束後大約六個月,頭髮通常會重新長出來,新頭髮可能更捲曲、更直、更粗或更細,甚至換了新顏色,這些變化是短期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您的頭髮很可能會回到治療前的狀態。3.口腔併發症 化學治療後1至2週可能出現口腔潰瘍(也稱為黏膜炎或口腔炎),當唾液不足或唾液變得非常稠密時,就會發生口乾,會增加蛀牙和口腔感染的風險。良好的口腔保健和經常喝水是解決口乾或唾液濃稠問題的方法。避免攝入酒精和煙草,避免食用酸性水果和果汁、有硬皮的食物、太鹹或辛辣的食物,並儘量減少咖啡因和過多的糖攝入。良好的口腔護理是幫助減少口腔潰瘍的風險或嚴重程度的關鍵,漱口水可以保持口腔清潔,並且可以緩解不適。化療結束後,大約需2至4週的時間才能癒合。4.噁心嘔吐 由發生時序可區分為急性期(給藥後二十四小時內)、延遲性(給藥後二十四小時以後)以及預期性(下個療程前接受到視覺、聽覺或是嗅覺的刺激產生的一種情境式反應);依據療程藥物可分為低-中-高致吐性。化學治療藥物前會先給與止吐藥物或類固醇等來加以預防。可運用飲食調整及生活型態改變,如少量多餐,治療前不要吃太多東西等方式來減少不適。5.腹瀉/便秘 便秘較少發生,但容易造成腸道黏膜細胞不同程度的損傷,引起消化功能障礙、脹氣、腸痙攣等,最後造成腹瀉,每天數次有或沒有不適的稀疏或水樣便,給予止瀉藥治療能緩解症狀;同時應少量多餐、避免油炸、油膩、辛辣的食物,以免刺激腸胃蠕動造成腹瀉及絞痛。食用清淡流質飲食可以讓腸道獲得休息,另外也要注意肛門周圍皮膚黏膜的照顧,定時溫水坐浴,以減輕肛門不適及感染發生。6.週邊神經病變 化學治療藥物引起的週邊神經毒性,主要是以感覺神經病變來表現,最常見的不舒服症狀是麻痺感、針刺感以及燒灼疼痛,而且這種針刺的感覺以及痛覺異常的表現,常常分佈在四肢末端,會讓病人覺得好像戴手套與穿襪子的感覺。通常短期內給予類固醇、抗抑鬱藥、抗癲癇藥、鴉片類藥物或麻醉藥治療可以緩解週邊神經病變可能帶來的疼痛。治療期間要注意保持手和腳溫暖,並在寒冷的天氣中遮蓋好,儘量避免極端溫度。 以上所列出的是較常見的副作用,醫師會根據藥品特性給予預防用藥或建議,以減少副作用發生;如果治療期間有其他不適,應儘早與主治醫師討論。
-
2020-11-23 癌症.肝癌
免疫+標靶 第一線肝癌晚期治療
● 肝癌8年下降,但仍在十大癌症名列前茅● 肝癌存活率低,因為發現時期別太晚● 即使C肝病毒清除,仍應繼續追蹤有無肝癌晚期肝癌病患出現治療新選擇,衛福部食藥署核准使用免疫加標靶藥物的組合療法,用於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美國也通過雙免疫藥物療法,成為晚期肝癌第二線治療的選擇。被稱為國病的「肝癌」,在B型肝炎、C型肝炎控制良好的情況下,發生率已經連續8年下降。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暨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余明隆指出,從2004年開始,肝癌死亡率逐步降低,但是仍在十大癌症中名列前茅,主要的原因在於肝癌被發現的期別太晚。長庚醫院肝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錫銘指出,肝癌早期可以使用手術根除,但當病患察覺到疲勞、體重減輕、食欲不振、黃疸、腹部腫大等症狀,大多已進展至晚期,若是發生轉移,5年存活率也將降至約3成以下。最近核准的免疫加標靶藥物組合,抗PD-L1免疫抑制劑加上抗腫瘤血管生成的標靶藥物,相較於傳統的標靶藥物,存活期延長,腫瘤縮小率、疾病控制率也顯著提升。第一線晚期肝癌治療已有重大突破,但病患終究會疾病惡化,第一線治療惡化後病患仍應積極尋求第二線治療。目前二線治療中也有新的治療選擇,特別針對高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400ng/ml的患者,可選擇新一代抗血管新生藥物。此外,第二線治療也有合併療法,雙免疫療法對於曾經接受第一線標靶藥物效果不佳,或是無法耐受副作用的晚期肝癌患者,有三成的病患獲得緩解,為晚期肝癌病患帶來新希望。馬偕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明志指出,肝癌的警戒期很短,只要短短三個月,就會從小小的腫瘤侵犯到血管。林錫銘指出,早期診斷肝癌,仍是對抗肝癌最好的策略,針對男性、B肝帶原者、肝硬化、酒精性肝炎、曾治療痊癒的肝炎病患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應該每三到六個月,進行超音波與胎兒蛋白檢查。民眾若對肝癌防治有更多疑問需要解答,可打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免費諮詢電話:0800-520-523。
-
2020-11-18 癌症.肺癌
下背痛臥床不起,竟是晚期肺癌轉移!肺癌7大警訊勿輕忽
● 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八成確診時已是晚期● 2+3代標靶治療接力賽,晚期肺癌存活期延長達45個月● 治療以「安全、有效」為首要考量70歲薛爺爺因下背劇痛臥床不起,送醫檢查發現,疼痛竟來自轉移至腰椎的晚期肺癌,讓他大受打擊。醫師建議先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後,再接力以第三代口服標靶治療,兩年來,薛爺爺的腫瘤明顯萎縮,追蹤無復發。肺癌晚期錯過手術痊癒機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兼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表示,我國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肺癌位居第一位,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而易被忽略,約八成患者確診時與薛爺爺一樣已是晚期,錯過可手術痊癒的機會。夏德椿說,在1960年代,晚期肺癌第一線治療以化療為主,後來抗血管新生藥物問世加入輔助治療,但效果還是不佳,無惡化存活期最多6個月。標靶縮小腫瘤比化療多3成隨新藥發展,依據肺癌不同的基因突變,包括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ROS1基因等,可以標靶藥物攻擊癌細胞,使腫瘤縮小機會比化療多三、四成,延長無病存活期8到13個月。在標靶藥物陸續納入健保給付後,個人化治療時代來臨。夏德椿舉例,我國病人以非小細胞肺癌占八成五居多,且五、六成為EGFR基因突變,目前第一線治療可選針對EGFR突變的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標靶藥。夏德椿說,第三代標靶藥除了作為患者第一線治療,也可作為第一代、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治療一段時間產生抗藥性後,作為且產生T790M突變後的第二線接力治療用藥。第三代標靶藥若作為第一線治療的缺點,是出現抗藥性後,除非患者的腫瘤細胞具逾五成的PD-L1高表現,才可選健保給付的免疫療法,否則只剩進入化療的選擇。口服標靶存活期長達45個月夏德椿指出,病人最關心的治療方法,以「安全、有效」為首要考量,在有健保給付的前提下,幫病人延緩進入化療階段就顯得相當重要。今年在《Future Oncology》期刊最新發表一項多國研究數據顯示,亞洲國家的患者若在第一線治療先選第二代抗腫瘤光譜最廣的標靶藥,待產生抗藥性再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當抗藥性再次發生時才進入化療,因此口服標靶使用期可長達3年,中位存活期延長達45個月。標靶治療保有一定生活品質夏德椿表示,這樣的「2+3代標靶治療接力賽」成功拉長整體存活時間,比直接第一線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的中位存活期37.1個月來得更久,為癌友帶來新曙光。「標靶治療的反應效果好,副作用低,可幫晚期肺癌病人起死回生,治療時也可以保有一定生活品質。」夏德椿說,他收治一名病人也是第二代接力第三代標靶治療,至今存活逾10年。呼籲晚期患者別灰心,充分與醫師討論最佳治療組合,就有機會找到一線生機。
-
2020-11-16 癌症.其他癌症
單側鼻塞半年當感冒 五旬婦遭黑色素瘤吃穿顱骨
南投縣吳姓婦人去年鼻塞達半年,原以為是感冒或過敏,後因伴隨流鼻血和臉部麻痛,同年底赴南投醫院求診發現罹患「鼻腔黑色素瘤」,且已破壞顏面骨頭與顱骨,無法手術而危及生命,幸經化療及醫護團隊照料才保住一命,持續治療中。南投醫院指出,該名吳姓患者年約五旬,去年中旬就出現單側鼻塞症狀,但她以為是一般過敏或感冒,起初沒放在心上,未料半年多來,不僅病況沒改善,還流鼻血、臉部麻痛,去年底在家人陪同下就醫,才發現罹患罕見的「鼻腔黑色素瘤」。更糟糕的是,吳婦的左側鼻腔不僅已被6公分大的黑色素腫瘤佔據,腫瘤甚至已蔓延到左眼窩、左鼻腔左上頜竇都是,造成顏面骨頭與顱骨破壞,病徵已到癌症第四期,不僅已經到了無法手術的地步,還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緊急評估治療。院方表示,因已無法透過手術清除腫瘤,放射腫瘤科醫師團隊評估後建議,先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改以免疫療法搭配放射線繼續治療,透過電腦斷層追蹤,發現腫瘤逐漸縮小,最後甚至完全消失,但仍須固定回診追蹤病情持續治療。該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陳韻之說,鼻腔黑色素瘤為惡性腫瘤,因最初症狀常有單側鼻塞、流鼻血或頭痛等表現,病患常誤以為是感冒,不以為意,等到察覺不對勁就醫時,腫瘤通常已經很大,甚至侵蝕頭顱骨,影響到腦部,也增加治療困難性。陳也提到,鼻腔黑色素瘤病程快速,相當危險,當它長至一定大小就無法手術治療,就算經妥適治療,5年存活率也恐小於25%,因此建議民眾別輕忽單側鼻塞、流鼻血症狀,若上述病況長期未改善,甚至有頭痛狀況,應盡快就醫接受診察。
-
2020-11-14 癌症.乳癌
那怕只有1%機會 她患三陰性乳癌因免疫治療獲好轉
40多歲王小姐因有家族癌症病史,2年前,乳房篩檢確診為第二期的三陰性乳癌,今年3月,生活和家庭的多重壓力下,癌細胞已轉移到頸部淋巴,被醫師宣判最多只剩2年,原本萬念俱灰,最後在朋友一句玩笑話「你已經慘到谷底了,不會再更慘」,激勵了她,「哪怕只有1%的機會,也不放棄」,最後經彰基使用免疫治療半年多,恢復狀況良好。彰化基督教醫院全方位乳房腫瘤中心主任陳達人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之首,每年新增約1萬4千名個案,相當於每37分鐘就有一名女性新確診乳癌1。其中,荷爾蒙受體ER、PR和HER2基因都呈現陰性的三陰性乳癌,因過往的治療武器匱乏,造成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的「3高現象」,成為治療最棘手的乳癌類型。陳達人表示,文獻顯示,三陰性乳癌患者首次手術後5年內,復發機率是其他類型乳癌的1.5倍4;台灣本土研究也顯示,9成以上三陰性乳癌患者出現癌細胞轉移現象,且以肺部和骨頭轉移尤為常見5。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有對應的荷爾蒙療法、標靶治療可使用,三陰性乳癌過去20年來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6,化療藥物雖一代換過一代,但藥物的快速失效也導致預後較差。然而,拜醫療技術快速進步之賜,近年三陰性乳癌的藥物研發出現重大突破,免疫療法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並且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複製,進而達到疾病治療和控制的效果,為這群病友帶來一線曙光。陳達人醫師表示,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存活期通常不到1年半,但是,在免疫療法併用化療之下,研究發現PD-L1陽性之三陰性乳癌病友,半數的整體存活時間可超過2年,且降低約4成疾病惡化和死亡風險7.8,大幅扭轉三陰性乳癌的治療困境。不過,目前因健保尚未給付,有些患者無法負擔、錯失治療良機,其實三陰性乳癌患者人數相對其他乳癌患者少,適度納入給付應不至於造成健保太大負擔,期盼政府多給三陰性乳癌病友多一點關懷和照顧。
-
2020-11-13 癌症.抗癌新知
誤把黑色素細胞癌當黑痣 醫師籲:雷射除掉恐更嚴重!
看似無害的痣,竟是黑色素細胞癌的徵兆?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指出,黑色素細胞癌是常見皮膚癌中最致命的一種,容易與良性的痣混淆,臨床上有病患接受雷射治療,反而延誤病情造成癌細胞擴散,等到可疑的痣擴大,病灶已產生傷口變嚴重時,往往已是癌症晚期。以黑色素細胞癌3C期為例,癌細胞因為已經擴散到淋巴結,病患五年存活率不到七成,術後復發率高達九成。廖怡華醫師表示,有熟齡病患到醫美診所求助雷射或冷凍治療除痣,但沒想到治療後,痣仍復發並持續擴大,經皮膚科專科醫師檢查才發現是黑色素細胞癌,治療因病情延誤而更加棘手。醫師提醒,無論雷射或電燒等除痣方式,都無法根除黑色素癌,更可能因延誤治療,造成癌細胞的轉移。然而類似案例常在門診中真實發生,該如何避免民眾誤診,錯過黃金治療期?廖醫師建議,如果身上有痣,可以從5個部分觀察是否有黑色素癌的風險:痣的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有異色、直徑大於0.6公分、外觀突起變大。廖怡華醫師提醒,只要有其中一個特徵就應該找皮膚專科醫師就醫,透過醫師肉眼和皮膚鏡檢查,必要時配合皮膚切片病理化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惡化。指甲、腳底出現異常痣 當心癌細胞上身!黑色素細胞癌是皮膚表皮基底層產生黑色素的黑色素細胞,惡性分化時產生的癌變。目前台灣黑色素細胞癌以肢端型的發生率最高,病灶多長在手腳指掌或指甲。由於一般人很少注意腳底,加上黑色素細胞癌初期沒有症狀,不痛不癢,導致部分病患是被家人無意間發現或因不以為意,拖到很晚才就醫。至於為何會罹患黑色素細胞癌?廖怡華醫師說,長在背部或腿部的案例主要來自於過度紫外線曝曬引起病變,肢端型案例則可能與皮膚和外部環境摩擦接觸或外傷有關。黑色素細胞癌好發於50歲以上患者,男女比例差不多。黑色素細胞癌治療 手術切除為主當病患確診是黑色素細胞癌後,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在切除病灶時通常會檢測「前哨淋巴結」,以病理切片檢查判斷癌細胞是否有淋巴轉移,如果有淋巴轉移現象,癌症分期則為第三期;廖怡華醫師說,第三期以後的黑色素癌細胞全身擴散及局部復發的機率很高,因此針對第三期(淋巴轉移)及可切除的第四期(遠端轉移)病患,目前除了手術,還會搭配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輔助療法,降低復發機率。廖怡華醫師進一步解釋,在黑色素癌細胞中,訊息傳遞因子BRAF基因的活化對腫瘤的生長非常重要,而其中最常見的突變是發生在V600這個胺基酸位置,針對這個突變的藥物治療目前已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有一位50歲的病患,正值事業巔峰時被確診罹患黑色素細胞癌3C期,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復發的機率很高,他的黑色素癌細胞經過基因檢測,具有BRAF基因突變,於是術後搭配BRAF基因對應的輔助藥物治療,至今仍在定期追蹤,沒有復發。目前國內黑色素細胞癌病患中,約有近兩成病患有BRAF基因突變,廖怡華醫師說手術後搭配術後輔助治療藥物,可以阻斷癌細胞增生的傳遞路徑,延長病患的存活期,但使用該藥前,需要使用病患的外科檢體確認基因突變。另外近年也有免疫療法,靠提升自體免疫機能來對抗黑色素細胞癌,這些都被視為治療新契機,也讓人類面對致命的癌症,可以超前部署,預防惡化。判別好痣壞痣的ABCDE原則:A:對稱性(Asymmetry)指痣的外觀上下左右對不對稱。B:痣的邊緣(Border)若是皮膚病變,會有邊緣呈鋸齒狀,或是缺角、突起,或是沒有明顯邊界等外觀。C:顏色均勻(Color)正常的痣通常顏色均勻,如果痣看起來有不均勻的多種顏色,或是顏色深淺不一,都要留意。D:直徑大小(Diameter)若直徑大於6公釐以上,或是持續變大要注意。E:快速隆起或起變化(Elevation或Evolvement)如果痣快速隆起或是快速擴大,可能有問題。
-
2020-11-12 癌症.肺癌
標靶第一線 用對時機及順序 晚期肺癌藥物接力 延長存活期
●用對藥物,選擇最佳藥物治療順序,有效延長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 基因檢測,讓癌症治療更能精準用藥● 基因突變?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延長癌友存活期如果均有健保給付,每月藥費三、四萬元,跟每月近20萬元的抗癌藥物,該挑哪一個?許多病友選擇藥物時,總以為愈貴藥物療效愈好,其實不然,用對了時機及順序,才可能有效延長存活期。50多歲陳先生是個老菸槍,連續咳了一個多月,就醫接受胸部X光檢查,發現右上肺出現陰影,經確診肺癌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骨、肝及腦等器官。肺癌將成一種慢性病為求精準醫療正確用藥,陳先生接受基因檢測確認為晚期EGFR突變肺腺癌,經醫師評估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穩定治療三年半後出現抗藥性。所幸基因檢測結果符合第三代標靶藥物的適應症,陳先生使用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前後已五年多,病情控制良好。長久以來肺癌被視為絕症,隨著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高雄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樂觀認為,只要用對藥物,選擇最佳藥物治療順序就能有效延長存活期,「肺癌將成為一種慢性病」。「陳先生是個幸運的癌友。」王金洲說,因特定基因變異,先後符合第二代及第三代標靶藥物,以及用藥順序正確,接力治療才能延續生命。肺癌治療選擇多愈來愈多的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對於癌友來說是一大福音,王金洲以肺癌占比最高的非小細胞肺癌為例,有EGFR基因突變就能使用標靶藥物,原本只有第一代及第二代可供選擇,今年第三代標靶藥物也納入健保給付。王金洲說,第三代標靶藥物價格昂貴,約為第二代的四倍多,許多病人及家屬理所當然將昂貴的新藥視為第一選擇,但臨床證實「用對時間及順序,才能得到最佳治療效果。」亞洲癌友存活期一大突破舉例來說,晚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使用最昂貴的第三代標靶藥物,乍看之下像是做出聰明的選擇,以往自費得花上每月近20萬元,現在則有健保給付,不用自費,但實際上卻限縮了未來用藥空間。王金洲解釋,第三代標靶藥用於第一線治療,在病人產生抗藥性後,絕大多數患者只剩化療一途。臨床顯示,晚期EGFR突變肺腺癌患者於第一線選擇第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又出現抗藥性再接受化療,能拉長治療戰線,而又以亞洲肺癌病友反應更佳,整體平均存活期達45.7個月,是一大突破。人生接力賽充滿希望王金洲表示,最近不少新確診晚期EGFR突變癌友主動提及「新的比較好」,想直接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但在得知可能面臨後續無力的治療困境後便打消念頭,寧願一步一步來,「勝算才會高一點。」王金洲強調,抗癌武器愈來愈多,只要遵從醫師指示,依照基因檢測結果,接力正確用藥,一棒接一棒延長存活期,幾年後第四代如順利問世,讓這場人生接力賽充滿無限希望。
-
2020-11-12 癌症.肝癌
肝癌晚期免疫治療 成功長肝如重生
67歲賴先生因咳嗽不止就醫,原以為是小感冒,不料檢查後赫然發現,C肝併肝硬化A級,右肝也長出16公分大腫瘤,確診為肝癌晚期。在家人鼓勵下決定對抗病魔,遵從醫療團隊建議採用免疫治療一年半後,成功將腫瘤縮小至5公分,精神體力也變好,甚至可日行10公里,持續與癌症奮鬥中。賴先生過去感冒從不就醫,更不知早已罹患C肝,當確診C肝併肝硬化A級和肝癌後,立即接受一系列治療,但經過栓塞、標靶、放射治療後,肝臟不堪負荷,根據Child氏分類法(肝硬化程度分級),患者已經進入最嚴重的C級,屬於「失代償性肝硬化」,常陷入肝昏迷,並產生腹水、黃疸指數飆高、意識不清、混亂等情形,若病況遲無改善,恐導致肝衰竭。因治療方式有限,與家屬討論後決定,去年年初單用免疫治療,一年後右肝腫瘤縮小剩5公分,原本萎縮的左肝也長大不少,肝硬化程度進步至A級,雖經評估可透過手術將腫瘤切除,但賴先生決定將肝癌視為慢性疾病和平共處,現正持續使用免疫療法控制病情中,且他自認治療後記憶力變好、頭髮變黑,還可每天健行10公里,與兒子共享衣服,直說「宛如重生」。早期國人常以為罹患肝硬化就是人生最終點,其實初期肝硬化幾乎沒有症狀,肝臟仍能執行原本代謝、解毒、轉化等工作,此狀況稱為「代償性肝硬化」,若能及早介入,肝硬化可大幅減輕甚至消失,但當患者出現腳水腫、腹水、黃疸、肝昏迷等症狀,代表進入肝硬化晚期,肝臟無法執行原有工作,則稱為「失代償性肝硬化」,此時治療相當棘手,存活率也大幅降低。以賴先生病情而言,免疫治療為肝癌治療最後一線,所幸治療反應佳,治療一年多就成功長肝,在臨床上相當罕見。建議民眾如出現腹脹、腹痛、腹水、黃疸,以及慢性咳嗽、腰背痛等症狀,都應及早赴醫檢查,此外,免疫治療所費不貲,且未能確保對每位患者都有效,提醒民眾,治療前仍需與醫師詳細討論,並審慎評估經濟狀況。
-
2020-11-12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晚期頭頸部癌患大利多 免疫療法列一線治療新選擇
今年6月食藥署將免疫療法列為頭頸癌復發或轉移的第一線治療,使頭頸癌又多了一項新的治療選擇,也突破過去當傳統治療面臨復發、轉移時治療效果成效不佳時的困境,不只是患者們的好消息,更讓臨床醫師為之一振。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霖表示,免疫療法是透過活化體內的免疫系統,協助辨識癌細胞,讓免疫系統恢復正常,能夠持續攻擊癌細胞,帶來長期的治療效果;且近年臨床研究發現復發或轉移的頭頸癌患者,生物表現量佳(CPS≥20)的患者,一線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平均生存期為14.7個月,單一使用免疫療法為14.9個月,相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的10.8個月,足足延長了近4個月的存活期,實為醫療科技的一大突破。 高雄長庚頭頸癌團隊發現因南部工業區多,一年新增病人數居全國第三名,且由於頭頸癌深受環境因素影響,癌症特性並不好,復發機會非常大,免疫療法搭配其他治療已成了標準治療之一。該院黃泰霖醫師指出,目前已有十幾名患者在商業保險的補助下自費選擇使用,治療成效佳,也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黃泰霖醫師曾有一位台商病人,因多次治療後復發無法開刀,使用傳統治療也不見成效,在醫師的建議下使用免疫療法,利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搭配放療,腫瘤就消失了50%,放療後殘留癌細胞,繼續使用免疫療法,腫瘤細胞幾乎不見,待復發後再用標靶合併化療,從免疫療法至標靶化療,共持續治療2.5年的時間,治療成效佳,甚至曾經一度腫瘤消失。 高雄長庚放射腫瘤科方富民教授表示,醫師們都希望合併治療的效果是一加一大於二,而現今醫療技術精進,放射治療已能提供腫瘤均勻分佈的劑量,減少正常組織的劑量,降低傷及呼吸道、食道及口腔粘膜的急性副作用,進而產生較小的慢性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高雄長庚頭頸癌團隊召集人、頭頸部外科教授簡志彥醫師則指出,雖然目前手術仍是頭頸癌患者的第一選擇,即使是第四期的患者仍有許多可以開刀,但手術對於顏面缺損的破壞性較大,都得視患者意願與病情而定,並建議在手術結束後續搭配其他輔助性治療,提升治療成效。 面對頭頸癌,過去僅有手術、放療、化療等有限的治療選擇,然而近年來醫療科技進步,新藥物、療法不斷更新,頭頸癌的治療已有嶄新的一步;今年六月免疫療法更是成為頭頸癌患者一線治療的新選擇,有望突破頭頸癌的治療困境,並提升晚期患者的生存機會。而現在醫院都是多專科團隊,醫師們也呼籲病人一定要及早就醫,積極與醫療團隊討論,選擇最適當的治療,不只成效佳,也能提升生活品質。
-
2020-11-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消除大眾新冠疫苗疑慮 輝瑞執行長:願成為第一批施打對象
輝瑞藥廠九日宣布與德國BioNTech生技公司合作開發的新冠疫苗取得積極成效後,執行長博爾拉說,為了消除大眾對於新冠病毒疫苗的疑慮,他願意成為全球第一批接受該疫苗的人。輝瑞和BioNTech是第一批在新冠病毒疫苗大型臨床試驗中取得積極成果的公司;兩公司表示,他們目前未發現嚴重安全疑慮,預期本月稍後申請美國聯邦食藥署的緊急使用許可。「我認為這可能是過去一百年來最重大的醫學進展。」五十多歲的瑞輝藥廠執行長博爾拉接受財經媒體CNBC「財經論壇」節目訪問時說,輝瑞和BioNTech開發的新冠病毒疫苗需求量將「比我們能夠生產出來的數量更多」。輝瑞九日表示,根據一場大型研究的初始資料,該公司研發的實驗性疫苗在預防罹患新冠肺炎方面成效超過百分之九十。博爾拉也說,該公司可望在二○二○年生產多達五千萬劑疫苗,然後在二○二一年生產十三億劑。博爾拉也提到,疫苗開發還有道德考量,「如果我們的劑量有限,我不確定大家會不會建議和我同年齡或工作能力相同的人,成為第一批接受疫苗的人。」德國「周日世界報」報導,BioNTech創辦人兼執行長沙辛現年五十五歲,是在德國科隆福特汽車廠工作之土耳其移民的後代,與五十三歲妻子歐茲勒姆.圖勒奇於二○○八年共同創立BioNTech,如今一起擠進德國前一百名富豪之列。學醫的沙辛在科隆與德國西南部城市洪堡的教學醫院工作,並在洪堡認識圖勒奇;圖勒奇也是移民到德國之土耳其醫師的後代。沙辛一月得知新冠疫情在中國大陸爆發,而BioNTech研究的癌症免疫療法就包括mRNA,且從抗癌mRNA藥物到研發含有mRNA病毒疫苗只需很小一步,於是BioNTech迅速指派約五百人「光速」研究多種可能的化合物,並自三月起與輝瑞和中國大陸的復星醫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