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免疫力
共找到
2297
筆 文章
-
-
2020-04-07 科別.腦部.神經
多運動不怕肺炎病毒上身 醫師:這四項是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傳播力遠遠高於當年的SARS,且在無症狀時期也具有傳染力,其中重症或死亡者,通常為中高齡或有多重慢性病、共病症者,因此除了勤洗手是基本保護外,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復健科主任吳政哲提醒,可透過運動強化體適能,增進自身抵抗力與免疫力,其中身體組成(體脂率)、柔軟度、肌肉適能(肌力與肌耐力)、以及心肺耐力為體適能重要關鍵。吳政哲指出,透過做伸展運動,可增進柔軟度並提高身體協調性、幫助身體放鬆、紓解壓力,如可做坐姿體前彎,針對背部及大腿作靜態的伸展運動,吳政哲也提醒,伸展的程度大約是略為緊繃、稍微不適,但又不會引起疼痛為原則,每個動作維持10至20秒,重複3至5回合為1次,每周至少3次。另外,可以用啞鈴或槓鈴作為訓練肌力之工具,增進肌肉適能,從輕的重量做起。以訓練肱二頭肌為例,可從1磅開始,每個動作做10至15下,重複3回合,若做完後不會覺得肌肉疲憊,可以慢慢增加重量,每周至少兩次、最多兩天一次,注意施力時不要閉氣,以避免產生暈眩不適。吳政哲表示,心肺耐力則為體適能最重要的指標,也是整體健康狀況最佳指標之一,指的是身體肺部吸入氧氣後,心臟血管循環系統攜帶氧氣與肌肉利用氧氣產生能量的綜合能力,可採行有氧運動訓練,前提是時間夠長,但強度不能太強,較可以維持。吳政哲建議,有氧運動可採節奏性、全身性、使用大肌肉群的運動模式,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或有氧舞蹈等,強度則是「有點累又不太累」,以跑步為例,大約是可以跟同伴聊天,但又不會喘不過氣的程度,運動的時間需維持20到30分鐘以上,運動前後要各有至少5分鐘的熱身或緩和,每周以至少運動3次為原則。
-
2020-04-07 新聞.健康知識+
即將爭霸海洋?近40年「海獸胃線蟲」已暴增283倍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美國華盛頓大學水產與漁業科學學院研究人員發現,從1978年到2015年間,海洋中的寄生蟲「海獸胃線蟲」的數量竟暴增了283倍!推估可能是因為海洋哺乳動物數量的增加、氣候的變化所導致。大家最常提及的寄生蟲「海獸胃線蟲」,是寄生在海洋生物中的寄生蟲,而在導致人畜共通疾病的這些寄生蟲的生命週期中,通常都會有一個以上的宿主,雖然這種線蟲對於人類的健康風險其實並不高,但仍會對海洋哺乳動物以及人類的健康有影響。但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水產與漁業科學學院研究人員發現,從1978年到2015年間,海獸胃線蟲的數量竟暴增了283倍!海獸胃線蟲37年暴增283倍,可能增加海洋動物以及人類感染寄生蟲的風險!近年來,流行性動物傳染病以及人畜共通傳染病有增多的趨勢,究竟是針對疾病觀察和取樣的數量增加了?還是由於寄生蟲與病原體數量真的增加了?作為少數可以從海洋生物傳播給人類的少數傳染病之一「海獸胃線蟲症」,是透過食用生食、未煮熟、未正確冷凍且受寄生蟲污染之海鮮所引起的。該病就是由海獸胃線蟲科的線蟲所引起的,最常見的即為Anisakis屬與Pseudoterranova屬的寄生蟲。研究人員為此查閱了1967年至2019年間123篇文獻,追蹤Anisakis屬以及Pseudoterranova屬的寄生蟲長期以來的數量變化。在整合分析下發現,Anisakis屬的海獸胃線蟲在1978年~2015年間,數量暴增了283倍!而Pseudoterranova屬則沒有明顯變化。鯨豚類等海洋哺乳類動物為Anisakis屬的海獸胃線蟲的最終宿主,這個發現意味著鯨豚類以及人類感染海獸胃線蟲症的風險可能會不斷增加!鯨群數量增加、氣候變遷,都可能是造成寄生蟲數量增加的原因為什麼寄生蟲會在這37年間增加這麼多?雖然目前尚無明確的解釋,但研究人員推估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於1982年通過《禁止商業捕鯨公約》,以維護鯨群的數量,而造成以鯨豚類為宿主的Anisakis屬海獸胃線蟲增生。此外,氣候的變化也可能導致海獸胃線蟲的溫度增加,因為較高溫度下,會造成魚類宿主的免疫力降低,而使得牠們更易感染寄生蟲。同樣地,溫度升高也會促進寄生蟲有更快地生長。而以鰭足類(海象、海豹等)為最終宿主的Pseudoterranova屬的海獸胃線蟲在這幾年間沒有明顯的變化,不受海洋生態系統變動的影響。研究人員也推測,可能是因為這兩種寄生蟲對於宿主的依賴程度不同、寄生蟲幼蟲於不同宿主間的轉移時需要感染特定的宿主才能完成發育至成蟲等等的原因。雖然海獸胃線蟲的增加可能表明海洋哺乳動物的生態系統運轉良好,但更也會使得免疫力較差的魚種處於危險之中。同時隨著地球人口的快速增長、氣候變遷,也讓整個海洋生態系統面臨巨大的衝擊。不過或許你會擔心,生吃海鮮時會不會感染寄生蟲?雖然生食或食用未煮熟之海鮮為人類感染海獸胃線蟲症的主要途徑,但海獸胃線蟲症是能夠自體痊癒的疾病,急性腹痛腹瀉的症狀大多可在2至3週後可自行消失,少部分人才會持續數月或數年。且因急速冷凍處理即可殺死蟲體,故只要遠洋漁業業者在捕撈後有落實冷凍程序,就能有效殺死寄生蟲、降低人類因食用而感染的風險。延伸閱讀▶鮭魚生魚片暗藏寄生蟲危機?研究證實養殖鮭魚靠「技術」就能斷絕感染風險!▶生吃鮭魚原來是因為冷凍冷藏、人工養殖技術的大進步!▶愛吃生魚片又怕寄生蟲?專家教你這樣消毒最安全!參考資料▶It’s a wormy world: Meta-analysis reveals several decades of change in the global abundance of the parasitic nematodes Anisakis spp. and Pseudoterranova spp. in marine fishes and invertebrates▶Scientists find evidence of huge increase in parasitic worms found in raw seafood dishes▶海獸胃線蟲症(Anisakiasis)▶‘Sushi parasites’ have increased 283-fold in past 40 year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06 養生.抗老養生
春天常睡不飽頭暈腦漲 就醫才知春困上身
擔任業務的許先生最近常感睡不飽,活力和往常變差,一直覺得懶洋洋提不起精神,還一度在重要會議中恍神而遭到主管責罵,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主任陳暐棣診治後指出,許先生因氣候轉變,大氣濕度增加,「春困」上身了。陳暐棣指出,節氣從過年後進到春分,季風開始轉變,氣溫也逐步開始上升,這時候人體從冬天抵抗風寒、周邊毛細血管收縮,減少血流到末梢以降低熱量喪失的狀態,到了春天逐漸轉變成毛孔、汗腺、血管舒張,血液循環向身體周邊增加,導致相對性的大腦的供血降低,容易讓人產生頭暈腦脹、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形。此時節氣已往清明、穀雨的高濕度方向前進,天氣忽冷忽熱,大氣濕度增加,容易使人感到沉重、痠痛、疲倦、乏力、嗜睡,生理因素加上外在環境便形成「寒濕」的體質表現,導致「春困」發生,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身體更容易覺得不舒服。自己的身體體質是否有「寒濕」?陳暐棣建議可透過日常生活來觀察,例如每天刷牙的時候觀察舌苔,是否白白一層很厚,早晨起床的時候經常腰痠背痛,但活動後、曬太陽或熱敷可以改善,或者糞便稀爛、不成形,味道不重;四肢時常感到腫脹,觸碰皮膚常感覺冰涼等情形,就要小心留意。陳暐棣說明,透過脈診給個案體質所需之科學中藥處方治療體質寒濕外,針對特別造成困擾的疲倦、乏力及嗜睡狀況,加強給患者服用生脈飲中藥液包,因生脈飲主要成分人參、麥門冬可益氣生津清熱,五味子可斂陰止汗,對身體益氣潤肺、養陰生津、斂肺止咳之功效;經實驗證實,可促進淋巴細胞之轉化,增強免疫力達到扶正固本,讓許先生能更快改善症狀、恢復精神。她也建議民眾要預防春困來襲,可多至戶外踏青郊遊活動,讓五官多接受外界刺激,振奮精神;同時增加會流汗的有氧運動,適量的運動能夠增加血液循環,讓心跳適當加速,提高腦部含氧量,也讓汗能順暢從身體排出,是最好去除體內濕氣的方式,但要提醒,有效訓練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強度,必須有微微的喘及出汗的程度,慢走散步不算是有氧運動。飲食方面要避免生冷、低溫食物,因為春天氣候回暖,身體血液已從身體深層逐漸往周邊流動,腸胃道功能也會相對減弱,若又接觸生冷、低溫的食物會增加腸胃功能負擔,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導致腸胃腹脹、腹痛、腹瀉。
-
2020-04-0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增強免疫力 B、C肝病友別亂吃
老夫少妻二對。「結婚前,老公一直叫我吃藥(避孕)!」「結婚後,我一直叫老公吃藥(壯陽)!」「結婚前,老公載我去賓館!」「結婚後,老公常載我去殯儀館!」車子開久了,會磨損,需要保養;人老了,各器官用久了,也需要保養。車子保養,可能碰到不專門的,亂保養一番,有一天可能就在高速公路拋錨。人的保養,如果保養方法不當,不僅無益,有可能貽害健康。因此,有正確的保養知識很重要。例如想要保肝,吃一些有的沒有的保肝丸,不僅可能無效,也可能延誤了治療的契機。肝有兩種,一種是傳統中醫的肝,一種是現代醫學的肝。傳統醫學的肝例如「肝火旺」、口臭、長痘痘、睡不著等,用現代醫學眼光來看,是指自律神經失調,肝火旺不會死,但現代醫學中的猛爆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造成國人每年一萬多人死亡。因此,正確的保肝知識很重要,肝要好,第一不要傷肝,不要亂吃有的沒的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或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尤其有B、C肝的病友更不能隨便吃增強免疫的食品、藥品。此外,定期抽血做B、C肝檢查,並找專科醫師定期做超音波檢查,才是正確的保肝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4-05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今天在家做防疫食譜
對抗病毒侵襲,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強自身抵抗力。除了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多樣化更不可或缺。盡量減少在擁擠、密閉空間用餐,家裡是安心的場所。但近日大家搶購的多是微波食品、罐頭、泡麵等,與均衡飲食多樣化相去甚遠。自製餐點看似繁瑣,卻充滿樂趣。建議利用假日,全家一起動手製作,不但吃進足夠營養、增強免疫,也能增進感情。香烤(煎)鮭魚彩椒佐南瓜優格汁(3人份)這道菜的祕密武器是優格,含有益生菌可改善腸道健康,提升免疫力。使用高蛋白、低糖的希臘優格讓營養加倍。南瓜含有大量β胡蘿蔔素,會轉換成有助提升免疫力的維生素A。而身為優質動物性蛋白質代表的鮭魚,因富含Omega-3脂肪酸,能夠減少發炎,保護肺部免於感冒或呼吸道感染。食材:鮭魚310克、紅紫甜椒各1粒、黃櫛瓜1條、花椰菜200克、蘑菇6個、南瓜500克、洋蔥1/4個、無加糖希臘優格125克、蒜頭5瓣、無調味堅果25克、橄欖油少許、鹽巴和黑胡椒適量作法:1.鮭魚用紙巾擦乾表面,撒上鹽及黑胡椒;紅甜椒切長條狀;紫甜椒切塊;黃櫛瓜切薄片、花椰菜切小朵氽燙;南瓜切塊蒸熟;洋蔥切丁;堅果壓碎。2.南瓜優格汁作法:開中小火,鍋中先放入蒜片,接著加入切丁的洋蔥並翻炒到透明。將以上食材、蒸熟的南瓜、鹽、黑胡椒及橄欖油一併放入果汁機內打成泥。3.使用有條紋的鑄鐵鍋(平底鍋亦可),開小火等到溫度稍高後將鮭魚放入,幾分鐘後當表面有魚油出現時,可用鍋鏟拿起來轉90度在同一面再煎(另一面以同樣方法煎)。同時鍋中放入其他配菜,利用鮭魚的油脂煎熟。4.將以上食材擺放於餐盤中,再撒上磨碎的堅果。水煮鮪魚&涼拌柑橘風味義大利麵(2人份)鮪魚富含抗發炎作用的Omega-3脂肪酸,豐富的蛋白質及維生素E也有益維護免疫功能運作。但提醒挑選罐頭要詳讀內容物標示,避免添加物傷身。巧妙加入葡萄柚及柳丁,維他命C可作為抗氧化劑,避免自由基傷害,增強身體自然防禦能力。由於維他命C不耐熱,本料理以涼拌方式完整保留其營養素。食材:水煮鮪魚罐頭170克、蘆筍14支、舞菇80克、酪梨1/2顆、葡萄柚1顆、柳丁2顆、義大利麵150克、香菜4支、醬油1/2大匙、白酒醋1大匙、檸檬汁1茶匙、橄欖油1/2大匙作法:1.蘆筍去粗皮,氽燙後切段;舞菇汆燙;酪梨切小塊;切出葡萄柚、柳丁果肉。2.將香菜、醬油、白酒醋、檸檬汁混合。3.天使麵煮熟後冷卻,倒入橄欖油避免沾黏。放入葡萄柚、柳丁、舞菇、酪梨 、蘆筍及水鮪魚並稍微調拌。4.將作法2調好的醬汁,倒入天使麵裡再均勻混合。TIP 每份85克水煮鮪魚,含有500多毫克的鈉,所以本料理除了加少許的醬油,無須再多添加鹽或其他含鈉的調味醬,以避免過多的鈉攝取。綠茶風可麗餅&紅綠紫蔬薑黃雞塊(4人份)法式甜點可撫慰人心,但單醣類(如葡萄糖、果糖)和甜食會影響人體製造白血球,也影響其活動力,降低抵抗疾病的能力。何妨將可麗餅改以鹹口味,並在製作過程中捨棄有健康疑慮的泡打粉及奶油。綠茶粉與薑黃兩大增強免疫力食物連袂出場,防疫動能滿滿。食材:綠茶風可麗餅╱全麥麵粉90克、綠茶粉3小匙、雞蛋2粒、牛奶500cc、鹽和黑胡椒適量紅綠紫蘇薑黃雞塊╱去骨雞腿2支、洋蔥1粒、茄子1根、秋葵12支、小番茄10顆、薑30克、蒜頭5瓣、薑黃粉1大匙、白酒2大匙、牛奶100cc、橄欖油1/2大匙、鹽和黑胡椒適量作法:1.去骨雞腿小火香煎並切塊;洋蔥切丁;茄子切段後泡水;秋葵氽燙後切段;小番茄對半切;薑、蒜切末。2.麵粉過篩,加入鹽、黑胡椒、雞蛋及綠茶粉(過篩),混勻後慢慢倒入牛奶一邊攪拌,混合均勻後放入冰箱冷藏約1小時。3.平底鍋開小火,放少許橄欖油,加入適量麵糊並均勻地散開。加蓋悶1分鐘後,確認表面乾後便可將可麗餅取出(不需翻面),並用紙巾吸收多餘的油份。4.鍋中加橄欖、蒜頭、薑炒出香味,放入洋蔥炒至透明。接著加入茄子、番茄稍微翻炒。再撒以薑黃粉、白酒,最後倒入牛奶煮約3分鐘,起鍋前再加入煎過的雞塊。擺盤後即可上桌。
-
2020-04-04 養生.聰明飲食
「吃醋」排毒又可降膽固醇!中醫師教喝對3時間、3種類,效果更加倍
人的一日三餐會攝取各種不同的食物,在補充身體必需營養的同時,也會吃進或產生許多莫名其妙的毒素,為了維持健康,防止疑難雜症搶著出籠,排毒便成了生活中刻不容緩的功課。1.食醋排毒法的原理《本草綱目》記載:「醋能消腫、散水氣、殺邪毒、理諸藥。」醋中含有多種胺基酸和有機酸,對人體非常有益,同時也是每個家庭的廚房中,必不可少的調味料。夏季時,食物容易遭到微生物汙染而酸敗,甚至發生食物中毒的現象,這時候,就可以在料理時加點醋來殺菌,延長保存時間;它的味道雖然是酸的,卻是不折不扣的鹼性食物,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達到排毒養顏的效果。醋也能刺激胃酸分泌,健脾開胃,使人食慾大增;同時,醋中的醋酸可以加快胃排空的速度,或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這在老鼠實驗和人體實驗都已經獲得證實。醫學研究發現,醋亦可降低膽固醇、調節血壓來促進心血管的健康。❶食醋有助於清腸排毒。食醋中豐富的醋酸,不僅能夠抑制細菌的快速繁殖還能夠將其殺死,迅速清除腸胃有毒物質;食醋與大蒜配合使用(醋泡大蒜),能強身健體、預防感冒、增強抵抗力。❷食醋有助於治療便祕。醋裡含有二氧化碳,在消化過程中會變成氣體,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暢。❸食醋有助於提高肝臟的排毒功能。肝臟是人體最主要的排毒器官,飲用食醋能夠有效排出血液裡的老舊廢物,淨化血液,消除脂肪肝(從脂肪肝惡化至重症,一定會經歷血液變黏稠的過程),保護肝臟。2.食醋排毒的飲用時間根據個人體質以及生活、飲食習慣的不同,喝醋的時間可以有所調整,而且不同時間喝,效果也各異。❶早餐後飲用食醋。對於感冒的患者來說,早餐後飲用食醋,有助於抵抗身體的寒冷,尤其是在冬天,可以選擇溫醋飲,減少對胃部的刺激,提高醋的殺菌效果。❷下午飲用食醋。在長時間的學習和工作,或者經歷了劇烈運動後,人會感覺特別疲憊,這時候喝上一小杯食醋,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消除疲勞。❸臨睡前飲用食醋。夜晚通常是人體油脂分泌最旺盛的時刻,這也是皮膚細胞容易衰老的主要因素。因為在夜間,人的皮膚處於一個pH值失衡的狀態,導致血液的循環不順暢,往往出現緊繃的情況。臨睡前喝一些食醋有助於緩解這種情況,因其含有的有機酸、甘油和醛類等,有助於平衡皮膚的pH值,並控制油脂的分泌,加快血液循環,有利清除體內沉積已久的廢物。3.適合排毒的食醋種類❶食醋分為化學合成醋、混和醋和釀造醋三類。合成醋亦稱醋精,是以冰醋酸為原料,再添加香料、色素進行人工合成,酸味大,刺激性強烈,沒有營養價值;而混合醋,就是把釀造醋和化學合成醋依適當比例混合而成;釀造醋則是以穀類、麥、水果、草本植物等,透過微生物發酵釀製而成,工序繁瑣多重,味道香醇。其營養成分包含胺基酸、有機酸、無機鹽及醇類等,具有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去除累積毒素的功效。前2種的品質當然也比不上釀造醋。❷果醋─食醋的完美替代品。當你有渾身乏力、食慾不振、免疫力下降等等問題時,「吃醋」都能搞定,由於食醋一般都用於做菜,因此果醋就成為一種健康飲品應運而生。果醋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胺基酸,可有效提高免疫力;其酸性物質能溶解食物中的鈣,加強人體對鈣、磷等營養物質的吸收;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它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具有防止細胞癌變和延緩細胞衰老的功效;另外,果醋中的醋酸,還能夠增加胃腸蠕動的速度,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喝醋之後,要記得喝點開水漱漱口,因為醋酸會傷害牙齒琺瑯質,所以不要讓它停留在口腔過久的時間。有些果醋含糖分較多,容易讓血糖上升,糖尿病患者要自己衡量。正在服用西藥的患者不適合飲用果醋,因為部分藥物會與醋產生酸鹼中和的現象,從而導致藥效無法發揮。❸老醋花生。老醋又稱為陳醋,以山西釀造出產者最為有名,所以這道菜也是山西人愛吃的涼拌小菜。雖然花生含有人體所需要的不飽和脂肪酸,但熱量高、有油膩感,而食醋中所含的有機酸恰好是解膩又生香的。老醋花生有清熱、活血的功效,可保護血管壁、阻止血栓形成。做法是把花生(生熟皆可)放到密封的罐子裡,再倒入陳醋,醋要沒過花生,上蓋密封放置陰涼處7至10天就可以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可多吃,一天最多十幾粒,吃完一定要及時漱口,否則不利於牙齒健康。4.食醋排毒法的注意事項現今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將「醋」當做保健飲品。但醋並非人人都適合,要有科學合理的方法飲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❶食醋的用量。成年人每天可以飲食醋20∼40毫升,即便是米醋,最多也不可超過150毫升。老年人或者兒童以及各種疾病的患者,可依據自己的體質情況減少分量。剛開始飲用的人應該少量試服,如果依然感到不適,則要立即停服。食醋飲用要適量,不要急於求成。食醋的飲用方式。喜歡並且習慣的人可直接飲用,喝完記得用溫開水漱口;怕酸的人可用2∼3倍的溫開水稀釋後再喝,也可選擇加入適量的蜂蜜。同樣的,也要及時漱口,以免損害牙齒。❷不適宜飲用食醋的人群。患有胃潰瘍,且胃酸分泌過多的病人,要避免飲用。因過量的食醋,會刺激胃部,使潰瘍情形加重。正在服用「解表發汗」中藥的患者不適宜飲用食醋,因為醋有收斂之性,會促進人體汗孔收縮,還會破壞中藥的有效成分,干擾其發汗解表作用。對醋過敏者及低血壓者不適宜飲用食醋。食醋過敏則會導致皮疹、瘙癢、水腫、哮喘等症狀;低血壓者飲用食醋,則會出現頭痛、全身無力等現象。❸食醋的保存方法。如果發現食醋發酵,出現泡沫、腐敗變味等情況時,應立即停止飲用。最好的保存方法,即是將食醋放入冰箱內冷藏,以免變質。延伸閱讀: 腰痛、肩頸痠痛,原來可能是你的胃不好!日本名醫教你2動作,改善「胃弱姿勢」●書籍介紹一天一排毒,身體才會好:中醫師的全身天然排毒法,清淨五臟,防生病作者:張霆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19/12/04作者簡介張霆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習各科醫術,師從多位名家,其中包括著名兒科專家方鶴松教授、知名中醫專家王鳳岐主任、皮膚科中醫專家許銑主任、民間名老中醫,有“神針王”之稱的王修身大夫等知名專家,同時研讀各家經典古籍,中西醫結合針藥並用,對中醫保健養生有豐富的經驗。出版了《解決小病痛,不用看醫生》《醫生秘而不傳的養生秘笈》《氣血調養好,疾病不來找》《腎好人不老,胃好命就長》等作品。
-
2020-04-04 性愛.性病防治
沒有性行為竟然也會感染菜花?這些地方也藏病毒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沒有性行為竟然也會感染菜花?日前一名男子總覺得肛門有異物感,且摸到不明突起物,就醫檢查發現竟是感染菜花,但男子向醫師表示,已許久都沒有過性行為,經詳細詢問之下,研判可能是使用公廁時受到感染。中醫師黃慶雲解釋,公廁馬桶座如果被菜花患者使用過而未經清潔,或肛門處有小傷口時被馬桶水花濺到等,都可能是菜花傳染途徑。一旦開始長出菜花,務必儘快就醫,越早治療,越快復原。黃慶雲表示,俗稱菜花的「尖銳溼疣」(HPV),是一種由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性病。由於菜花病毒潛伏期長,加上感染初期無明顯症狀,不痛又不癢,只有皮膚外觀顆粒突起,患者很難在早期發現。因此,菜花的傳染率成為凌駕梅毒、淋病之上的性病。雖然菜花主要是透過性行為傳染,但進出三溫暖、游泳池、泡溫泉等潮溼環境,或接觸到菜花患者的分泌物、傷口,也可能受到間接傳染。醫師提醒,使用公共場所浴巾、或坐在菜花患者曾坐過的椅子、水池邊,也會提高感染風險。通常感染菜花後不會立即有症狀,一般約在半年內發作,也可能潛伏2年之久,等人體免疫力下降才發作。黃慶雲強調,確定感染菜花後,如延誤治療,男性容易引發陰莖癌,女性則會提高子宮頸癌風險,後果不堪設想。西醫以雷射、電燒或二氧化氮冷凍等方式治療菜花,目的在去除表皮突出肉芽,但肉眼看不到的肉芽無法清除,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病原沒有從根本去除,只要患者抵抗力下降,病毒又會伺機復發。此外,電燒、冷凍治療後的傷口復原不易,菜花若又在傷口周圍復發,將成為許多患者的惡夢。中醫治療菜花,主要透過內服五寶解毒散,以產生排毒、解毒、消疣等功能,提昇細胞免疫力,再加上外抹蒲公英、冇骨消的萃取液,加速菜花病源體自然脫落,同時兼顧解毒及提昇抵抗力,將復發機率大幅降低,達到完整去除病源的目標。隨民眾防疫觀念提升,黃慶雲呼籲,民眾使用公廁時最好先以酒精棉片擦拭馬桶蓋,或衛生紙沾水擦拭並擦乾,盡可能保持物品乾燥可降低感染;到三溫暖、游泳池、溫泉等地,也建議使用自己的毛巾,避免與他人共用而染病。若民眾摸到皮膚或肛門黏膜等有異物,就應立即就醫,否則菜花愈長愈大,治療愈困難。確診感染菜花後,務必帶伴侶一同治療,以免一人治癒後又接觸染病的另一半,一再重複感染。(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感染HPV病毒非女性專利! 男性3種癌多由「性」引起 泡溫泉、做SPA怕染菜花! 這2個地方最容易藏病毒  
-
2020-04-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師:出遊防感染 帶乾洗手、泡個人湯
今天起是清明4天連假,針對民眾出遊、用餐、住宿或泡溫泉,要如何避免感染,感染科醫師指出,勤洗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是基本功,外出可帶乾洗手,而大眾共用溫泉則因有熱水霧氣,可能有吸入式感染風險,建議泡房間個人湯就好,住宿也可攜帶小瓶濃度75%酒精罐來自主加強環境消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主任、感染科醫師顏慕庸表示,勤洗手、戴口罩已是外出防疫基本功,但人常會不知不覺就用手碰觸眼口鼻,別太相信自己的意志力,在外不容易找到廁所,可攜帶乾洗手,在接觸公共物體後隨時消毒,包含兒童遊樂場遊具扶手等。顏慕庸說,餐廳用餐一定會拿下口罩,得確保餐廳在前後組客人間,有消毒桌面,另也可盡量選擇戶外用餐區,或是有隔板阻絕他人的用餐環境;搭乘公共運輸、用餐,除要保持距離,親友間可能會在搭乘或用餐過程交談聊天,其實都有飛沫疑慮,因此能免則免。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文生表示,國民現在要避免出國,但可外出踏青曬曬太陽增加免疫力,至於住宿,雖然旅宿業者目前會加強房間等場域消毒,但民眾住宿時可自備酒精消毒門把、櫥櫃手把、遙控器、按鈕等處,用餐也可改在房內享用。至於想泡溫泉的民眾,李文生建議,溫泉熱水會起霧氣,某種程度有飛沫傳染風險,他認為應盡量避免到大眾浴池,可選擇房內有個人浴池的溫泉旅館泡個人湯就好。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亮恭/為何義大利的疫情衝擊大於中國?看兩面夾擊的超高齡挑戰
新冠肺炎的高傳染力為全世界帶來連環重擊,當疫情肆虐到歐美而造成全球股災的同時,義大利的疫情發展則令人震驚,除了每日飆升的確診病例數外,義大利的死亡個案已突破一萬人且持續增加,超過百分之十的高死亡率,也令人感到訝異。義大利與日本都是全球知名的長壽國家,本次的疫情除了第一時間輕忽防疫之外,近八十四歲的平均餘命及百分之廿三老年人口比例的人口結構,加重義大利面對新冠肺炎的挑戰,衝擊勢必高於中國大陸。一九四六年台灣出現霍亂大流行,在醫藥衛生不發達的當時,死亡率接近六成,最嚴重的嘉義也採取大規模封城。當時流行的傳染病不止霍亂,一九五○年代台灣的十大死因之首便是霍亂、痢疾等感染性腹瀉,當時的平均餘命約五十歲;一九六○年之後,台灣的十大死因便轉為以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為主的模式,這是已開發國家所共同走過的公共衛生軌跡。不過,傳染病防治雖然有成,但其威脅從未消失,特別是各種新興傳染病。由於高齡者健康特質上的差異,往往受到雙重夾擊的健康挑戰,也就是所謂的「雙重負荷」(Double burden)模式。高齡者由於身心功能、營養狀況、生理儲備功能等等較差,處於穩定環境時較少出現問題,一旦發生傳染病、氣候劇變或是天災時,往往都是最容易受害的群體。福島地震發生時,高齡者死亡率明顯為高,震災後一年,福島縣孤獨死的長者增加四成,顯見高齡者其身心功能與面對各種壓力的能量較為不足,需要更為周全的計畫。綜觀我國十大死因排行,與先進國家狀況類似,均以癌症及慢性病為主要疾病,但肺炎的排名卻悄悄逐年上升,特別是年長者,肺炎已成高齡者十大死因第三名。高齡肺炎死亡人數高升,成為已開發國家主要死因中唯一的傳染病。高齡者具有多重慢性病,更合併身心功能衰退與生理儲備能力下降,免疫力的衰退造成罹病嚴重度上升,而治療時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也增加,例如高齡者肺結核易隨著免疫力下降而復發,治療除了結核菌的抗藥性之外,衰落長者接受治療的副作用更為棘手。二○○三年法國熱浪造成近一萬五千人喪生,其中多數是年長者;二○一九年法國熱浪又奪走上千條生命,且三分之二是七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但死亡人數降為二○○三年的十分之一。二○○三年之後,法國發展出各種因應對策,在醫療體系強化高齡醫學以及醫療體系對高齡病患的能力,並且開展出許多社區為基礎的身心強化與防衰弱課程,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老化與健康全球報告」所提出的政策主軸一致,從強化高齡者個人的健康與體能為優先,再從環境改善出發,也要同時發展出以高齡者需求為主的健康照護體系,再透過整體社區營造與社會改造工程,讓超高齡社會具有因應多重挑戰的應變能力。超高齡社會的挑戰相當多元,各種新舊雜陳的問題紛至沓來,人口快速高齡化的現在是歷史上從未出現的景象,僅靠老把戲解決不了新問題。由新冠肺炎的防疫經驗可以得知,結合多元思考、善用科技創新並透過群體合作,以宏觀的整體視野面對挑戰,方能形塑超高齡社會的未來。(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X光有異狀就通報 治療勿用類固醇
「我們希望將篩檢範圍擴大到所有肺炎,以免有確診病例的漏網之魚!」疫情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31日分析,國內確診案例307與322都經過至少2次就醫才通報,因此經由專家討論後決定,未來只要肺部X光有肺炎症狀都可以通報。另外,如果有類似症狀,也不要輕易用類固醇治療,怕類固醇會加劇肺炎病情。張上淳表示,雖然國內還沒有針對確診族群的職業類別進行分析,不過目前看來是以學生、旅遊團與退休族群居多。另外,他們也發現從歐洲回來的確診病例轉重症的機率會比較高,有媒體問這是否代表歐洲可能有病毒變異的可能?張上淳回應說,還不確定原因,會持續研究。另外他也說,國內至30日為止有306例確診案件,其中有24個出現味覺、嗅覺喪失的狀況,因此專家會議已決定將這些病徵加入治療指引中。而31日的案307跟案322則是因為肺部X光發現肺炎症狀而進行通報,因此它們也修訂治療指引,只要X光有出現任何肺炎症狀就可以通報,希望減少漏網之魚。張上淳還說,目前有確診病例因服用類固醇,使身體降低免疫反應而延遲就醫。因為類固醇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反應(如發燒、流鼻水),因此如果醫生在看診時認為有需要通報,就不要用類固醇治療,如果確診還用類固醇治療,反而會降低身體免疫力,重症風險可能會更高。【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慢性病患得肺炎、流感多重症且致死率高?這點是自保關鍵
文/吳依桑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目前全球各國仍處於武漢肺炎(COVID-19)流行期的進行式,雖然台灣當前疫情控制得宜,也逐漸挺過流感高峰期,但依舊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有慢性病史的民眾要特別當心!慢性病患得到武漢肺炎或流感,比起一般人多重症且致死風險更高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就目前已經觀察到的數據顯示,感染武漢肺炎、流感的重症或死亡個案,的確多數是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共病症的患者。抗體產生能力是關鍵主要是因為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比較差嗎?他解釋,簡單來說,針對武漢肺炎的藥物治療,目前都還在臨床實驗階段,在尚未有明確治療藥物之際,若是感染武肺病毒,就得靠病患本身產生抗體去對抗病毒。因此,病患自身產生抗體能力的好壞,就大致決定了該病患之後會不會變成重症的關鍵。一般而言,年老或是本身有慢性共病症的人,原本就屬於免疫力相對比較不好的族群,也就是身體產生抗體的能力有問題,或是產生抗體的速度太慢,一旦遭受到病毒的侵襲,就容易引發重症。主要的原因在於無法在對的時間,產生足量且強度剛好的抗體來有效對抗病毒。免疫反應過強也不行若以流感為例,在前幾年尚未普遍施打疫苗之前的大流行期間,當時因流感死亡的人,有一部分卻是免疫力都不錯的年輕族群,為什麼會這樣?張為碩解釋,這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反應必須要適當才行,簡言之,就是得在適合的時間點產生免疫反應,還要產生適合的強度才行。目前推測年輕族群死亡率反而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強的免疫反應在中和病毒之餘,連帶的破壞了大量正常的身體組織。由此可見,人體的免疫力並不是越強越好,而是必須在適當的時間點,產生適量的免疫強度。「當身體在刺激免疫反應時,剛開始可能刺激得比較微弱,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免疫反應變大的速度就會急遽增加,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打個比方來說,免疫反應就像滾雪球一樣,初期的雪球既小且慢,但是越滾越大之後,就再也擋不住了。」張為碩接著解釋,雖然類固醇被認為可以抑制過量的免疫反應,但是,使用的時間點非常難抓。在明顯產生細胞激素風暴之後才使用類固醇,基本上是沒有用的。而在疾病初期,類固醇確實可以抑制過度免疫反應,無奈的是,在這個階段是看不出誰的免疫系統會過度反應;甚至讓免疫功能抑制過頭的話,病人反而會死於病毒感染,所以,目前仍然是沒有常規建議使用類固醇。避免被感染就是自保張為碩提醒,本身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是有糖尿病史、腎臟病、肝病、癌症等免疫功能障礙的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武漢肺炎或流感,病況的確有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引發重症。因為這類慢性病患者的抵抗力本來就比較差,也就是身體產生免疫力的強度不夠,或是刺激免疫力的速度太慢,相對重症的機率就會提高。針對目前正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武漢肺炎,患有慢性病的民眾該如何自保?張為碩認為,最重要也最簡單的自保關鍵,其實就是「避免被感染」。畢竟提升身體的抵抗力並非短時間內一蹴可幾,尤其是免疫力較差的糖尿病患、需要常常進出醫療院所的洗腎患者,都會比只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的高血壓患者,受到感染的風險相對提高許多。另外,像是癌症病患接受化療對免疫力的傷害也很大,還有有抽菸習慣、慢性肺病者等肺功能較差、呼吸系統較弱的族群,都是感染武漢肺炎後,容易變重症的高危險族群。自我保護防疫5件事「就目前已知的數據來看,武漢肺炎死亡案例年齡層偏高,重症的比率大約是一至兩成,而流感重症比例則是一成以下。因此,非必要還是建議避免前往感染風險較高的醫療院所或地區,並隨時做好自我防疫措施,就是最佳的自保之道。」張為碩表示,有別於武漢肺炎,感染流感容易重症的高危險族群,還包括了65歲以上的長者、學齡前幼童、孕婦、BMI值大於30的肥胖者、有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以及有重大傷病者,這些都是需要特別留意避免得流感的對象。面對仍處於現在進行式的武漢肺炎疫情,張為碩強調,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在未來面對可能的中大型社區感染時,慢性病患該如何自我保護避免感染。他建議平常就要隨時自我提醒防疫最基本的5件事,才能真正遠離武肺和流感重症可能致死的威脅。1.多洗手,尤其是要接觸臉、口、鼻之前,想一想是不是該洗一下手。2.非必要不出入醫療場所。3.確實參考疾管署公布之「公眾集會指引」,避免參加人數過多的大型集會、不前往人多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避免群聚感染。4.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除確實帶好口罩外,觸摸眼口鼻前,一定要確定手部乾不乾淨,濕洗手會比酒精消毒或乾洗手來得好,以降低沾染環境中潛藏病毒的機率。5.外食族最好與陌生他人保持兩公尺距離,以降低感染的可能,也就是不要同桌或近距離一起用餐。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疫情期間怕就醫? 因病非就診不可必做5重點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引排擠歧視 衛福部台東醫院心理師提「四安療心」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確診人數不斷升高,對疫情放心不下成為全民心理負擔;衛福部台東醫院諮商心理師周牛莒光提出「四安療心」,包括安頓、安心、安在、安全對策,一舉打破不安情緒。周牛莒光表示,日前一位民眾求診,指出他只是在早餐店卡痰咳了兩聲清理喉嚨,結果坐在桌子吃早餐的人立即離開,讓他感到不好意思,心想「我到底做錯什麼」,現在外出都不敢咳嗽,很怕別人異樣眼光看他。「這些行為都是恐懼和焦慮造成。」周牛莒光分析表示,面對未知病毒的不確定感、SARS期間遺留的共同創傷、流行疫情造成的集體焦慮,都是造成不安的因素,他提出「四安療心」的自我心理療程安定民眾情緒。穩定的情緒才是免疫力源源不斷的強大製造機,「四安療心」包括:一、安頓:既然減少外出,不如利用這個時間安頓生活,比如好好整理居家環境,家裡住處不再骯髒雜亂,不但心情愉快更可以避塵蟎等等日常過敏原,同時藉著勞動讓自己維持專心,療效頗佳。二、安心:如果因為在家自我防疫,獨處的時間自然增加,相對減少紛爭,比如人際誤會等等;一旦想起疫情狀況開始焦慮,可以深度緩慢的呼吸,體會胸腔慢慢擴大的生理感覺,讓內心安靜下來。三、安在:其實可以趁著這個時機好好陪伴家人,以往或許因為工作壓力焦頭爛額,或是交際應酬無暇顧及家人,即便是在家好好吃一頓飯,都能凝聚穩定整個家庭。四、安全:需要外出或是參加活動,一樣要戴好口罩常常洗手,不要碰觸眼口鼻等等黏膜部位,保護自己的安全。周牛莒光強調,一直在家不出門也難免心情鬱悶,到空曠的戶外走走,或是保持運動的習慣,都是調劑身心的好方法。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吳弘毅:抗體、病毒能並存人體
新冠肺炎確診案例近期快速增加,面對全新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分析我國確診患者狀況,發現部分患者即使體內已有抗體,但在呼吸道仍可偵測到病毒。新興媒體科技中心專家、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吳弘毅表示,許多病毒都具有類似特性,民眾無須因此過度恐慌。吳弘毅解釋,病毒感染人體後,人體免疫系統約在七到十四天內產生抗體,並對抗病毒,如流感;至於新冠病毒為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人體從未接觸過,感染後,體內產生抗體時間將會拉長。因此在對抗過程中,抗體與病毒就有可能同時被偵測到,形成抗體與病毒同時存在的現象。欲完全消滅 需時端視病毒量不過,人體免疫系統如欲完全消滅病毒,需耗時一段時間,如果體內某些組織或臟器的病毒量較低,免疫系統消滅病毒的速度就會較快,反之組織或臟器的病毒量較高,消滅時間就較長。吳弘毅強調,在病毒與免疫系統的戰爭中,會出現多種可能的結果,關鍵在於該病毒的特性、病毒的數目多寡以及當時身體的免疫狀況,所以人體內同時出現抗體與冠狀病毒,並不奇怪。新冠病毒的生命力是否比其他病毒強?吳弘毅表示,病毒實際上並非生物,必須仰賴細胞生存,用生命力來形容並不恰當;病毒在沒有感染細胞之前,因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存活時間,如環境乾燥高溫,恐幾個小時就會消失,若處於潮濕低溫,存活時間有可能會更長。免疫力下降 病毒就出來作怪至於新冠病毒常被形容是「狡猾的病毒」,感染者時陰時陽,吳弘毅解釋,有些病毒趁人體免疫力較強時躲起來,此時病毒量極低。一旦宿主免疫力下降時,就出來作怪,病毒量又再度增加。而正是新冠病毒採檢陰性,再次採檢卻又變成陽性的可能原因之一。以B、C肝病毒為例,當人體被感染後會引起免疫反應,此時病毒以極低的病毒量躲藏在體內,當免疫系統能力下降,病毒就會跑出來複製,病毒量再度增加。吳弘毅認為,根據已知資訊,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致病型態有其類似之處,但流感已有疫苗可預防,而新冠病毒疫苗或藥物仍在研發中,但民眾對於新冠病毒也無須過度恐慌,只要遵從專業的意見,做好防疫措施即可。
-
2020-03-30 科別.消化系統
莫名血便、腹瀉 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上身
「醫師,我害怕免疫力變差,可以減少用藥嗎?」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人重視自身免疫力,近來醫院門診遇到不少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擔憂用藥可能造成免疫力降低,導致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提高,諮詢是否可以減藥或停藥。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助理教授李柏賢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維持及鞏固自身免疫力也是防病上身的重點。然而,在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卻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錯誤辨識腸胃道組織,所以攻擊腸胃道,造成肚子痛、血便及拉肚子等症狀。需要長期使用抑制免疫的藥物治療,讓患者在治療同時又要兼顧維持免疫力感到擔憂。發炎性腸道疾病兩大類: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兩種。克隆氏症會侵犯從口腔到肛門整段腸胃道,包含大腸及小腸,病灶呈瀰漫性、跳躍性的發炎及潰瘍,由於侵犯部位較深,影響到整層腸壁,因此較容易造成穿孔、狹窄以及瘻管等併發症;潰瘍性結腸炎僅侵犯大腸,不會侵犯小腸,病灶多在較淺的黏膜層,且呈連續性分布,造成大腸癌的風險較克隆氏症高。一般而言,治療輕中度發炎性腸道疾病時,通常會先以腸道局部消炎用藥(5-ASA)緩解症狀,急性發作期則會使用類固醇以期快速有效的壓制發炎反應,減少白血球對腸道的攻擊,但是若長期使用類固醇則會導致免疫力大幅下降,感染風險大增。病患貿然停藥 恐造成嚴重腸道發炎甚至腸癌李柏賢指出,臨床上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的治療用藥,必須慢慢調整,即使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不能驟然停藥。若突然停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反而可能造成自體免疫反應過強,對腸道攻擊更猛烈,導致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加劇,若病情長期控制不佳,更會造成大腸癌、瘻管、狹窄、甚至是腸穿孔,進而需要手術切除腸子。生物製劑是用來治療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絕佳幫手。目前台灣用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的生物製劑主要包括「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和「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兩大類。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是抑制發炎反應的關鍵-腫瘤壞死因子,就像兩軍交戰時,拿下敵方主帥,進而有效抑制發炎、治療瘻管,並預防復發,但因為作用在全身器官,使全身免疫反應下降、因而稍微增加感染風險。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則為針對腸道的專一性新型生物製劑,可如同標靶藥物一般,專門作用於腸道,抑制白血球跑到腸子造成發炎,阻斷敵軍進攻道路,同樣可以減少腸道發炎,但不會降低身體其他部位的免疫力,有較低的感染風險,安全性高。李柏賢表示,早期只有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和免疫製劑的傳統藥物時,克隆氏症及潰瘍性腸癌患者終身需手術切腸的比例高達50%和25%。然而,在生物製劑的年代,腸道發炎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控制,進而讓發炎性腸病患者手術率分別下降到20%和10%。早期確診、持續治療和定期追蹤 發炎性腸道疾病3對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確診必須仔細排除其他表現相似的疾病,如腸道結核、腸道淋巴癌等等。在確診用藥後,病情追蹤必須結合抽血檢驗白血球、發炎指數,驗糞便中的鈣衛蛋白(Fecal Calprotectin),同時加上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腸攝影,以及包括大腸鏡、小腸鏡和膠囊內視鏡等內視鏡檢查,確定腸胃道的發炎和潰瘍狀況,以利調整用藥,達到終極的治療目標-無類固醇的深層緩解(臨床無症狀加上內視鏡無發炎),才能真正改善預後,還給患者一個彩色的人生。因應疫情期間,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除應做好自身防護,避免生食增加腸胃道感染風險之外,更應持續治療、定期追蹤。在專業醫師的指示下,盡早停用類固醇,持續使用安全且有效的治療,不但可以避免手術切腸子,也才能讓疫情期間感染風險降至最低。
-
2020-03-30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診所配合藥局 最近賣最好的不是口罩 而是「秤」
農曆春節期間爆發新冠肺炎,至今已有2個月,期間有些年紀較長的糖友因大魚大肉且少出門活動,因而出現血糖失控,得趕回醫院「救糖」,也因此出現對飲食份量斤斤計較的新現象。例如宜蘭羅東一家糖尿病診所的配合藥局,近日賣最好的非口罩或酒精,而是量重工具——秤。糖尿病診所院長游能俊表示,糖友的控糖力就是免疫力,過去請糖友買秤控制食物分量,嘴巴說破了病人也無感,反倒因疫情而「變乖了」,認真控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表示,新冠肺炎對免疫力差的糖友而言更難控制,很容易發生多重器官衰竭。想安然度過疫情,除了勤洗手及戴口罩,控糖好壞更是相當關鍵。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蔡世澤強調,面對每天瞬息萬變的疫情,不只是政府及醫療院所,糖友也要「超前部屬」,例如盤點藥品、考慮使用穿戴式裝置連續監測血糖等,一旦疫情嚴峻不能到醫院,仍能讓醫師掌握住你的狀況。因應疫情,不少集會紛紛停辦,不過杜思德和蔡世澤說,糖尿病衛教學會與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對糖友的衛教工作並未停歇,只是從實體活動改為線上活動。糖友只要下載「講糖」手機App,即可看到糖尿病衛教學會拍攝的「新冠肺炎百寶囊」系列影音,另可透過社群軟體LINE接收最新資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也開拍「關愛糖友、在疫情流行時」系列影音,最快本周於官網上線。
-
2020-03-30 科別.新陳代謝
防疫如何兼顧病情?糖友看病攻略看這裡
中國大陸一份最新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比一般患者高出8倍。但隨國內疫情持續延燒,糖友對進醫療院所回診開始卻步,有院所都少了不少的老病人。醫師提醒,這段期間更應控好血糖,落實分級醫療,建議篩檢可選社區診所;若有併發症,仍需到醫院監控才有保障。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年紀較大,免疫力較差,常併發心血管疾病,如果糖友自身有血糖控制不佳情形,染疫後更容易出現狀況,因此,疫期加緊監控血糖,就顯得格外重要。然而,許多民眾因疫情不敢至醫療院所回診,如有疑似糖尿病民眾不敢求醫接受診斷,或糖友因為病情變化而耽誤治療,則相當得不償失。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表示,可能罹患糖尿病的民眾,血糖篩檢除了有必須喝糖水等待2小時的精細版抽血篩檢,也可暫時選擇在社區診所檢測不必喝糖水的空腹血糖值或糖化血色素。除了疑似糖尿病民眾,專家提醒還有三大族群恐受到疫情嚴峻,耽擱就醫或回診,例如必須長期監控血糖指數的糖友、正接受居家檢疫或隔離的糖友、疑似出現新冠肺炎症狀的糖友,建議需遵守醫師的不同指引,避免成為疫情下的另類受害者。針對須長期監控的糖友,黃建寧表示,「確實出現未按時回診的現象」,有人真的因為害怕進醫院而中斷持續回診,然而,國內多家醫院已設「藥來速」,由藥師送藥到醫院門口,病人或家屬已可免入院拿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也說,該院約少一成老病人,調查發現他們多居住於外縣市,過去為了看病遠道而來,現在則盼醫師開連續慢性處方箋,他們在社區藥局領藥就好,以免在長程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暴露於未知的感染風險之中。宜蘭糖尿病診所院長游能俊近日就收治有地緣關係的幾名新病人,游能俊認為,糖友只要與原本的主治醫師討論後,再選具糖尿病照護網認證的診所,一樣能得到很好的照護。杜思德與游能俊認為,最好找熟悉且長期照護的醫師回診,「因為他最懂你,醫病之間的信任度也最高。」特別是當糖尿病控制不良且有嚴重併發症,還是到大醫院治療尤佳。深入了解糖友中斷回診的原因,也有人是被政府通知必須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依規定不可外出。黃建寧說明,只要撥1922防疫專線,衛生局即會安排「通訊診療」,由醫療團隊利用視訊了解患者狀況,再請家屬到醫院領藥,病人不用自己來。游能俊還提醒,糖友若出現倦怠、呼吸道症狀及發燒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狀,第一選擇一定要去政府指定的醫院篩檢,這些醫院可上網查詢。因糖友免疫力差,建議體溫達37.5度就要有警覺。黃建寧也呼籲,凡逾40歲且具糖尿病家族史者,應每三年定期接受一次篩檢,逾65歲者為每年一次。BMI值逾24、及曾罹患心血管疾病者也是高風險群,切莫因疫情而輕忽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另外,因西化飲食影響,糖友有年輕化趨勢,他們多是家庭經濟支柱,因此也需留意控糖,避免容易被新冠肺炎找上門。
-
2020-03-30 科別.消化系統
發炎性腸道疾病別自行減藥 恐釀禍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人重視自身免疫力,近來醫院門診遇到不少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擔憂用藥恐造成免疫力降低,導致感染風險提高,諮詢可否減藥或停藥。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助理教授李柏賢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因自體免疫系統錯誤辨識腸道組織,專門攻擊腸胃道的疾病,患者常見血便、腹瀉和腹痛等症狀。臨床用藥須慢慢調整,即使疫情期間,也不能驟然停藥。若突然停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反而可能造成自體免疫反應過強,對腸道猛烈攻擊,導致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加劇,若病情長期控制不佳,更會造成大腸癌、瘻管、狹窄、甚至是腸穿孔,進而需要手術切除腸子。李柏賢指出,傳統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藥物,大致有5-ASA類消炎藥、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其中,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都會讓免疫力下降,特別是類固醇,對免疫力抑制明顯,臨床處方通常不連續超過三個月。至於可以幫助患者控制發炎,降低需要手術機率的生物製劑,台灣目前有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和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兩大類。前者作用於全身器官,使全身免疫反應下降,稍微增加感染風險。後者如同標靶治療,專門針對腸道進行免疫抑制,減少自體免疫對腸道的攻擊。怎麼選建議先諮詢醫師,擬定較佳的個人治療策略。李柏賢說,疫情期間,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應做好自身防護,避免生食增加腸胃道感染風險,應持續治療。在專業醫師的指示下,盡早停用類固醇,持續使用安全且有效治療,不但可避免手術切腸子,才能讓疫情期間感染風險降至最低。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免疫力誰最強?醫師最新研究指出5大特點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每天相關的訊息相當多,讓不少人出現恐慌、焦慮、甚至憂鬱的「新冠肺炎壓力症候群」,精神科醫師蘇冠賓表示,這些都是不健康的態度,很多的研究顯示,想要有良好的免疫力對抗病毒,必須要有5大特點。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最近在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發表論文,提到新冠肺炎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減少病源的暴露,提高個人的免疫力成為個人防疫最重要的基礎。很多的研究都發現,正常的生活型態和心理調適會影響免疫反應,對病毒抵抗力最強的人,都具備下列共同特徵:他們都有固定的運動休閒習慣、正常的作息、充分的睡眠、均衡的營養、他們都有良好而人際關係和社交活動。蘇冠賓並接受青島大學邀請錄製簡短的衛教短片https://youtu.be/m2-UvHEgVBc提供給民眾、臨床工作者、以及學術研究人員做為身心調適的參考。蘇冠賓表示,免疫力和人體身、心、靈的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疫情致死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對於無知的恐懼和無助的癱瘓,所以我們要學會進一步調適不良思緒,解除續發的情緒危機。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減少過多的訊息,減輕心理負擔」,控制每天接收新冠肺炎相關訊息不要超過半個小時,而且只接觸最正確的訊息。再來要「設定讓生活有趣又有益的計畫和目標」,尤其處在日常生活受限時,不妨先從放鬆自己緊繃的思緒開始,嘗試去轉念感謝日子不必再像之前的忙碌,可以修身養性,學習健康的生活習慣。最後要「刻意練習積極而正確的思考」:不要整天用放大鏡來看負面事件,而要提醒自己常常像是打開手電筒去照亮比較積極的訊息。把負面壓力的威脅轉為正面進步的挑戰。他表示,「我們戴口罩阻隔病毒,但不要讓口罩阻隔了人與人的友善和信任」,疫情或許會帶來短暫的痛苦,但保持更自在的心情和堅定的信念,可以增強身體和心理更好的免疫力,等疫情過去之後,我們也會具備更好的衛生素質和更健康的生活習慣。
-
2020-03-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5口訣防治新冠肺炎 養成好習慣一同抗疫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領導全國抗疫團隊的衛生福利部同仁,在這緊要關頭特別為我們撰寫他們對台灣社會大眾的呼籲;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兒童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防堵病毒勤洗手疫情防杜口罩外做好檢疫家中留得道多助資源足好整以暇全民勝面對COVID-19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3月24日引用孫子兵法所說的「毋恃敵之不來,侍吾有以待之」,遵從蔡英文總統責成以全國人民健康為首要,帶著全國各部會一起分秒必爭面對防疫工作各種難關,一次突來的COVID-19疫情讓台灣全國人民動起來,各行各業也投入智慧及心力,讓我國的防疫工作完善且超前部屬,獲得全球各國關注。從去(108)年底,自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隨著全球的病例數增多,也多了相當多了解COVID-19臨床症狀及傳染途徑的參考資訊,加上台灣之前SARS防疫經驗,我國早在今(109)年1月20日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籌各部會資源與人力,在很快的時間採取邊境防疫及口罩管控等防疫相關措施,每項決策的背後都需動用相當大的心力將相關人事時地物準備好,也透過每日至少一次的全國直播記者會布達最新決策及疫情情況,增加部屬效率及減少民眾恐慌,才能全民上下同心有效防止COVID-19疫情在國內蔓延,全力守護國內防疫安全,確保國人健康。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喉嚨不適,少數病人呼吸困難、胸部X光片呈雙肺浸潤性病灶。目前對COVID-19完整傳播途徑尚未完全瞭解,亦未有疫苗可用來預防COVID-19感染。從發病個案的流行病學角度觀察,高度懷疑可藉由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個案的口鼻分泌物或體液而增加人傳人的感染風險,所以提倡民眾進餐前後、出入公眾場所前後、接觸非個人物品後都要用肥皂洗手30秒以上,未洗手前不觸摸臉部五官,出入公眾場所需戴口罩,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規律生活作息,維持正常免疫力。為了讓口罩資源有效分配,從超商配送、健保卡配額購買、健保藥房販售、口罩地圖、到網路預訂、超商領取,線上統計線下購買,善用網路效能,讓口罩資源普及,加上管控防疫物資(如:非接觸式體溫測量儀、防疫酒精、防護衣等)生產及配送,使防疫工作不因物資短缺而形成防疫破口,同時避免物價哄抬,更感謝國人多數都有養成防疫好習慣,才能有效延緩疫情進入社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面對境外移入病例增多及考量COVID-19潛伏期長、無症狀者亦可能有傳染力,為防止演變為社區感染,每日觀測各國疫情發展,對於國外旅遊分級警示,要求返國民眾不同等級防疫措施——自主管理、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確診病人的詳細疫調,後續因應不同情況設立醫院人力分層分流措施、成立專責隔離病房、全國設立隔離檢疫所、防疫旅館、建立手機電子柵欄監控、志工關懷專線等,並增加COVID-19篩檢量能及效率,以縮短民眾等待檢驗結果出來的時間。鑽石公主號郵輪加強隔離檢疫措施、二次專機接回中國武漢的台商等,都大大降低疫情擴大的可能性。每項作為及決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直播記者會上也許只是短短一句話說明我們做到了什麼事,背後卻是指揮中心內外部龐大的討論及準備,感謝每一位為這次防疫工作付出心力的人!危機的背後就是轉機,面對這次疫情,台灣各產業因此精進,全國民眾也更加感恩、更珍惜台灣。一飯之恩當記終身,滴水之恩湧泉以報,讓我們用感恩的心攜手守護國人健康!台灣真好,歡迎回家!
-
2020-03-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茶特有的茶黃素能抑制新冠病毒?專家告訴你真相
最近有一篇新聞講到嘉義長庚中醫團隊,運用電腦運算方式推論台灣茶葉中找出的茶黃素可以抑制新冠肺炎病毒的複製酵素,因此茶葉界的朋友們與一般消費者朋友們一片精神大振,新聞一時之間在line上傳來傳去的。韋恩這邊要提醒大家要冷靜一下,這是典型的聽一個影,生一個子的渲染式新聞報導,這個研究是個很好的起頭,但是學者沒說可以立即可以預防甚至治療新冠肺炎,是記者腦補摻水成分居多。而且茶黃素(theaflavins)雖然也是個好的茶多酚,但是並非台灣茶所獨有,普遍存在各種紅茶中,台灣人常喝的烏龍茶或綠茶裡只有很低或甚至沒有茶黃素的存在。聽一個影,生一個子為什麼我這樣說? 因為學者的研究能登上國際期刊,自然是很嚴謹的。原論文的標題其實是說The potential chemical structure of anti‐SARS‐CoV‐2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抗SARS‐CoV‐2 RNA依賴性RNA聚合酶的可能化學結構),文中探討以電腦運算方式計算茶黃素可能可以抑制新冠病毒複製所需要的關鍵RNA聚合酶,所以目標是有阻止病毒增生的效果。但是作者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吳清源教授也說「此項研究發現目前僅為電腦運算結果,需要更進一步實驗來驗證其效果。」這是因為,要證明一個物質對人體有功(藥)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最重要的是生體活性的證明,也就是經過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人體實驗收集資料,確定吃進去的劑量可以發揮想要的效果,包含要吃多少量、要吃多久、吃進去是否不受胃的破壞、吃下去能否吸收、吸收後能否傳送到需要的組織部位,都是需要探討的,也是後面很大的挑戰。但是此時記者下標就一個比一個渲染、一個比一個辛辣:「嘉義長庚中醫從「台灣茶葉」發現新冠肺炎潛力藥物」-中時。我覺得這標題也相當忠實,沒有灌水。「台灣本土茶葉可抑制新冠病毒增生」-早安健康。這個可抑制新冠病毒增生的說法還好,但是其實只是可能,所以灌水程度我給一顆星。「台灣茶葉可抗新冠肺炎!」-工商時報。你看,是不是就講成抗新冠肺炎了,新冠肺炎是一個病,學者只是研究抗新冠病毒,所以灌水程度我給二顆星。「喝茶能治肺炎?」-TVBS大家看看,馬上就變成治肺炎了,這灌水程度當然要給三顆星。當然,有這樣的機會,相關商業界人士就會有人見機來蹭,這就考驗廠商對自己廣告宣傳負責任的精神了。最令人唏噓的是,農委會還領著一干電商馬上借機推銷一番,本來依照食品安全管理法、以及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當然不能宣稱療效,那茶葉宣稱可以抗武漢肺炎不知道算不算? 我只知道如果是一般的食品廠商即使是用了同樣的期刊發表宣稱某食物的功效,絕對會被重重處罰10萬以上。食藥署闢謠早就有說其實類似的茶黃素抑制冠狀病毒增生的實驗成果,自從SARS之後,就有許多成果出來。但是食藥署早在這波疫情出現的二月時,就於食藥闢謠專區出來說明: 『聽說「紅茶與普洱茶,可抗冠狀病毒!」是真的嗎?』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id=258861.有關網路媒體流傳紅茶或普洱茶中所含成分「茶黃素」,可對抗新型冠狀病毒,食藥署提醒民眾,目前醫學研究針對新型冠狀病毒之特性仍未完全瞭解,在沒有確切的科學實質證據論述基礎下,對於「紅茶或普洱茶,可以抵抗新型冠狀病毒、增加免疫力之偏方」傳聞,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也避免再轉傳親朋好友。2.「茶」類本質仍屬食品,並無治療疾病的效果,若有身體不適情形(例如:發燒、咳嗽及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狀),應依循正規醫療管道醫治,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韋恩認為這是中肯的說明。只是農委會與衛福部同為行政單位,一個出來放消息,一個出來說不要輕易相信,叫我們老百姓聽誰的?食藥署要不要處辦一下農委會?政府可以橫向溝通一下,不要搞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譏呢?台灣特有茶黃素?其實茶黃素是茶葉裡很重要的好成分,屬於茶多酚大家族的一員。學界對它的人體功效相關研究很多,以往做了有關抗氧化、降血脂、調節血糖、調節血壓、甚至生髮等等研究。茶黃素其實並不是台灣茶業所獨有,而是所有發酵茶都會有的成分,而且發酵程度越高,茶黃素的比例會越高。所以國外以往的茶黃素研究都是以紅茶為主體,事實上,茶黃素就是紅茶裡橙黃色的來源,也是風味、口感重要的元素,它與紅茶裡另一個茶多酚-茶紅素(thearubigins)像兄弟一樣互相輝映,構成紅茶與眾不同從蜂蜜色到橘色、寶石紅、以致深褐色等精彩的光譜。以往提到茶葉的好處,大家都會聯想到兒茶素,不過兒茶素只在綠茶裡比較豐富,隨著茶葉的發酵程度增加,就會慢慢消失,聚合轉化成不同的成分。而茶黃素是在茶葉發酵過程中,由茶多酚逐漸聚合而成,所以根據研究在紅茶裡面比較豐富,如果以台灣茶來說,當然要挑選100%發酵度的紅茶如日月潭阿薩姆、紅玉、花蓮蜜香紅茶等等的紅茶系列,會有比較多的茶黃素,此外,發酵度相對在70%左右的東方美人茶、貴妃紅烏龍等等也會有茶黃素的存在,那發酵度很低的綠茶或烏龍茶的話,幾乎就不會有茶黃素的存在了。所以可以說,茶是個好東西,不管哪一種茶都有很好的抗氧化成分,綠茶靠的是兒茶素,紅茶靠的是茶黃素、茶紅素,都可以抗氧化。所以各種茶可以常常喝、換著喝,對人體的健康一定有幫助,至於能不能預防或是治療肺炎病毒,那就不要太在意,要留待更多的研究來證明了。說不定就算有效,也可能要喝到一個天量的茶才可能達成。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3-29 橘世代.健康橘
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
清明節將近,許多人習慣吃春捲應景,「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醫師李宇力指出,往年此時都有糖尿病友因吃春捲方式不當,引起血糖異常,誤踩地雷。正值武漢肺炎疫情期間,糖尿病患因免疫力功能較差,不僅較一般人容易感染,感染後危險性相對更高。因此清明節這關鍵兩周,李宇力提供5招提醒糖友,好好遵守,勿讓血糖波動,讓自己在疫情期間更多一層防護力。李宇力指出,往年此時都有糖友因吃春捲而誤踩地雷,造成血糖突然上升,其原因多半是添加餡料選擇及份量的問題,其實糖友吃春捲若吃得好,反而可達到降血糖的效果,會比吃飯還好。李宇力表示,尤其這段期間恰好是武漢肺炎的疫情期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即曾發布過一起死亡病例,這起病例不僅年紀大,還有高血壓、糖尿病、洗腎等慢性疾病,建議糖友須注意血糖的控制。李宇力提供糖友食用春捲時的5招注意訣竅,讓糖友控制好血糖,避免因吃春捲讓血糖吃出問題。第一招:一餐勿超過兩捲。在使用一張春捲皮,加上無糖(或微糖)、無花生粉的條件下,吃兩捲等於吃下半碗飯的糖分,因此一餐食用不能超過兩捲。若為一捲使用兩張春捲皮的包法,一餐勿超過一捲。第二招:全麥春捲皮優於一般春捲皮。第三招:春捲只能當三餐的正餐吃,不要因為覺得春捲吃起來很清爽就當成正餐間的點心,若將春捲當點心吃,血糖一定升高。第四招:主食食用春捲後,不可再食用米飯第五招:香腸或加工食品、油炸蛋酥、炒油麵、肥肉、糖分及花生粉都不建議當成春捲餡料。瘦肉、滷(水煮)豆皮或豆干可適量加入。【關於更多「飲食」大小事↘↘↘】。破解廚房「油品」迷思 一定要知道正確用油5撇步!。「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6 養生.聰明飲食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有助血管健康
血管性疾病的發生率節節上升,發生的年齡層卻持續下滑,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與飲食有密切的關聯性,為了不讓血管阻塞、保持血管的彈性,平常可藉由飲食保養,以防止血管過早老化,降低血管性疾病的威脅。血管性疾病的發生與食物中含有高油、高糖有密切的關係。一旦攝取過多飽和脂肪,例如肥肉、帶皮的肉品等,很容易讓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此外,攝取精緻糖類,例如砂糖、紅糖、黑糖、蜂蜜等,也會增加血管性疾病的風險。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攝取大量添加的糖,不但會變胖,更會增加罹患血管性疾病的風險,並且也會導致如同毒品一樣地對糖上癮。由於葡萄糖、脂肪、蛋白質會在體內出現糖化作用,攝取過量的糖分會加速體內糖化作用,不但讓人容易老,還會促使脂肪堆積、導致身體發炎,提高血管疾病罹患的機率。除了高油、高糖之外,高鹽也會形成血管疾病發生的隱憂;高血壓是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而鹽分的攝取則與高血壓相關,只要6克的鹽即含有2400毫克的鈉,但是國人攝取的鹽分,往往超過建議的攝取量。此外,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在2012年頂尖的《自然醫學期刊》以及2013年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發表研究發現,肉類中的左旋肉鹼以及魚、蝦、蛋、奶和起司中的動物卵磷脂,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罪魁禍首,而動脈粥狀硬化正是導致心臟病、中風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均衡飲食是健康飲食的最高原則,但的確有部分食材是有助於血管的健康,不妨在平日飲食中,多將這些食材考慮在內:1、豆製品:黃豆、大豆含有大豆異黃酮,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壞膽固醇的生成。此外,豆類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260c.c.的豆漿即含有25~30克的膳食纖維,包括豆漿、豆腐等都是很推薦的豆製食品。豆製品增加高密度膽固醇的含量,曾有研究發現,每天攝取28公克的豆類食品,可降低10的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2、燕麥片:膳食纖維可以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大類,其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降低膽固醇。燕麥片具有破壞膽固醇的β-聚葡萄糖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水溶性纖維有助排便,可在腸道中與膽固醇結合,再經由排便將其帶出體外,降低人體膽固醇的吸收。3、香菇:香菇在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含量最高,其含量較一般綠色蔬菜還要高,100克的香菇即含有高達3.9克的膳食纖維,且菇類含有多醣體,可增加人體的免疫力。4、綠色蔬菜:綠色蔬菜含有花青素。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特性,可減少氧化造成的組織受損,減少血管硬化發生的機率。5、高纖水果:芭樂、小番茄、柳橙等,富含膳食纖維,可排出多餘的脂肪及膽固醇。另外,採用地中海型飲食選用有助血管健康的食材外,多攝取有顏色的蔬果、堅果、多吃魚、少吃紅肉、採用橄欖油、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等,對於調整好壞膽固醇的比例具有正面的效益。延伸閱讀: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2020全球公認最佳飲食法TOP3出爐! 護心、減重、遠離疾病跟著吃
-
2020-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未接觸患者就沒事?一張圖告訴你病毒在物體殘留時間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擴散,從去年底起(2019年12月)爆發至今仍未有緩和趨勢,歐美國家也持續不斷傳出確診人數,我國確診人數也在近日已超過百人。目前已知的傳染方式為飛沫傳染、接觸傳染、糞口傳染。而最普遍的預防方式就是配戴口罩預防飛沫傳染,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指出,還要需注意「清潔」的重要性,不管是環境上或個人的衛生清潔都需落實行動,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用手頻繁接觸口、鼻、眼睛。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曾做過研究,藉由攝影錄下醫學院學生上課時的情況,計算學生摸臉的次數,經統計後發現,這些學生每小時摸臉的次數高達23次,這些不自覺的行為無形之中也為自己增添不少感染的風險。根據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醫院感染雜誌》2020年三月期刊的文章發表,目前已發現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皆可以在無生命狀態的表面上持續生存,依照材質的不同,生存時間也有所不同,病毒可在金屬、玻璃與塑膠等表面停留最短 5 分鐘,甚至可長達到9天,因此,不要以為沒有直接面對新冠肺炎患者就代表沒事。該發表也公布可藉由含62~71%乙醇(ethanol)、0.5%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 或0.1%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即漂白水的消毒劑,可快速在1分鐘內有效清除冠狀病毒。建議可使用濃度75%酒精或1:100(500ppm)的稀釋漂白水加強擦拭周遭環境做好消毒清潔,個人的清潔衛生上也該勤加洗手,以防病毒殘留的接觸感染。然而,「預防勝於治療」這是現代人面對疾病都應該有的觀念,不管是現今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或是位居我國十大不分區癌症名單的第一名癌症「肺癌」,都在提醒注重肺部健康的重要性。蔡聰聰提醒,除注重個人及環境清潔衛生、3C產品(手機、電腦、滑鼠等)的消毒清潔、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地方、非必要避免到醫療場所、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在密閉空間配戴口罩、保持室內通風等以降低病毒的傳染可能;平日也要避免菸害(抽菸或二手菸)、空污問題、油煙、工業化學、留意是否有家族病史及40歲以上民眾可安排每2~3年一次肺部篩檢,來做好肺部的健康管理。延伸閱讀: 別被免疫力拖垮!三餐「主食」你吃對了嗎? 疫情期間怕就醫? 因病非就診不可必做5重點 武漢肺炎疫情釀心理焦慮? 專家教你幾招穩定情緒
-
2020-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復陽會傳染?專家:機率極小
新冠肺炎痊癒後會再復發嗎?中國宣稱疫情康復人數達到7萬多人,然而也有治癒患者「復陽」(轉為陽性)的病例,讓新冠癒後能否終身免疫備受關注。鐘南山認為,即使康復病患再度驗出陽性,重複感染機率也很小。專家建議,康復者應於出院後1個月再返院,進行檢測追蹤。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喻成波指出,之前也遇過一些治癒出院後又「復陽」的「假治癒」病例。他認為,復陽和病情輕重不存在正比關係,喻成波並表示,目前出現的少部分「復陽」病人,可能是患者符合出院標準,但下呼吸道依然存在病毒,核酸檢測取樣時有偏差,才會病情反覆,不必過度驚慌。重複感染機會很小根據《德國之聲》報導,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就能擁有免疫力嗎?中國新冠病毒權威專家鐘南山表示:「從病原學感染的角度來說,這些病人本身已經產生了IgG抗體,該抗體對新冠病毒有很強的中和殺滅作用。」「對大多數『復陽』病人來說,重複感染機率很小。」鐘南山強調,只有極個別沒痊癒患者,因為自體免疫功能極差,而無法排除感染風險。他援引香港大學瑪嘉烈醫院的專家研究稱,復陽患者體內存在的可能是病毒核酸片段殘餘物,「似乎還沒有查出有活病毒,看起來不應該有傳染性。」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最新試驗顯示,感染過新冠病毒的猴子不會再次被感染。研究人員讓恆河猴感染新冠病毒,待牠們恢復健康,就在最初感染的28天後再讓牠們接觸病毒,而且其中一些案例是大劑量植入病毒。結果顯示,這些猴子似乎已經發展出了免疫機制,並沒有受到第二度感染。抗體只是免疫一環根據《德媒》報導,德國權威病毒專家、柏林夏里特醫學院病毒研究所負責人德羅斯登也注意到此一研究。他表示,雖然這僅是受體數量不多的動物試驗,但很具有參考意義。他的推測是,人體在感染新冠病毒後,至少在這一波流行期間─也或許在更長期間內,對病毒是具有免疫力的。【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25 科別.呼吸胸腔
染結核病沒治療 平均每年讓至少10人感染
根據疾管署統計,結核病是台灣最重要傳染病之一,每年新發8000多人,因結核病死亡也近500人。沒接受治療者平均每年會讓10到15人感染,應予以關注。今年全球3月24日世界結核病日延續2019主題「It's time即刻行動!」,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響應主題,倡議「潛伏結核感染(LTBI)檢驗與治療,即刻行動!」(It's time to test and treat LTBI!)。希望社會大眾在這個深具意義的日子,除了紀念細菌學始祖羅伯柯霍(Robert Koch)在100多年前發現結核分枝桿菌這項重大貢獻,更應關注結核病及潛伏結核感染,把握黃金時機,照顧自己健康,同時也保護身旁的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在台灣,結核病(TB)仍是最重要的傳染疾病之一,每年新發個案數約8000多人,因結核病死亡的個案數也將近500人。透過實施都治策略、成立抗藥性結核病醫療照護團隊,並落實主動發現、個案管理及接觸者調查等,結核病發生率自2005年的每10萬人口73人降到2019年預估每10萬人口36.7人,降幅達50%。提前在潛伏結核感染階段就介入是重要的防治策略。莊人祥說,潛伏結核感染是指感染結核後,結核菌在肺部會被肉芽組織包覆,免疫力夠時不發病的狀態。潛伏結核感染者,一生約有5至10%發病成結核病的風險,但在未發病前,給予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就可以有效減少9成以上發病機會。依研究資料顯示,未接受治療的結核病個案平均每年會使10至15名接觸者受到感染,針對結核病患接觸者,以及本身具有容易造成結核病發病危險因子的族群,強而有力的預防措施可降低未來結核病發病的可能性。2019年約有1.2萬人加入LTBI治療,預期可預防1200人未來發病成為結核病人,同時也避免因發病造成的傳播風險。莊人祥說,結核病是可預防可治癒的疾病,潛伏結核感染者雖不具傳染力,但為維護自身及親友的健康,若民眾被通知為結核病接觸者,請踴躍配合衛生單位進行潛伏結核感染檢驗及治療。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癱瘓呼吸系統 康復醫師現身說法
「得新冠肺炎比我分娩還難受!」曾任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主席、現年60歲的克萊爾·格拉達博士歷經新冠病毒陽性確診,在完全康復後分享親身經歷說,「這是我有史以來最糟糕的體驗。」她表示,新冠病毒複製能力強大,快速取代呼吸系統原本功能,是讓人體迅速惡化的主因。病毒複製接管細胞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格拉達確診後,開始思考病毒如何攻擊她的身體,以及為什麼讓人感到如此難受?為什麼會發燒和咳嗽?為什麼有些人會腹瀉?她說, COVID-19需要宿主,病毒基本上是一種遺傳物質,為了繁殖,它必須入侵生物的身體,沒有宿主的病毒將會自然死亡。「病毒與細菌不同,它不需要吃,喝,排泄廢物或休息。」格拉達強調,病毒只有一項工作,那就是通過複製自身來進行增殖,但必須找到合適的宿主後才行。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吸入後,病毒會迅速散播到喉嚨和鼻子後方的粘膜,此時病毒將接管人們的鼻腔通道細胞,停止執行原本的功能,專注於製造更多的病毒。免疫反應未必有害根據《Up News Info》報導,格拉達指出,「感覺到疼痛,表示細胞處於被破壞的窘境中。」當免疫系統意識到體內有異物,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識別它並開始反應。名為「熱原」的化學物質會通過免疫系統釋放,大腦升高溫度,發燒到攝氏37.8度或更高。發燒有助於機體觸發免疫系統的其他部分開始工作,並為病毒創造不利的環境。值得慶幸的是,發燒、咳嗽和喉嚨痛,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緩解症狀的徵兆,在5到7天內免疫系統就能夠消滅病毒,達到康復。隨著新冠病毒攻擊肺部範圍擴散,肺部會發炎並開始充滿液體和膿液,形成肺炎。如果肺部進一步膨脹並充滿更多的液體,則患者可能需要呼吸器,如果肺部抵抗失敗,恐有死亡的危險。不過,格拉達強調,大多數人會從輕症至中症中漸漸康復,並對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力。【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媒報導 專家指新冠肺炎恐變成季節性傳染病 秋冬再襲
近日有部分出院後檢測又恢復陽性的案例,有觀點認為新冠肺炎可能會成為長期感染的慢性病,疫情可能「長期化」。專家回應,目前還沒有明顯證據,但要警惕新冠肺炎變成季節性傳染病,在秋冬季再度來襲的可能。新華網報導,專家指出,目前還沒有明顯證據支持這種猜測,但對於康復患者應加強長期監測,密切關注可能的變化。更要警惕新冠肺炎變成季節性傳染病,在秋冬季再度來襲的可能。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蔓延,全球確診病例累計已超過30萬、大陸以外超過25萬。專家認為,從新冠病毒結構、動物實驗等尚未發現造成慢性感染的明顯證據,但由於對該病毒的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或許有新發現。此外,動物實驗也證明感染過新冠病毒後可產生抗體,抵御二次感染。日本長崎大學病毒學教授北里海雄說,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已出現6種(不包括新冠病毒),前4種都演變為普通感冒病毒,而非導致慢性感染性疾病,最終會被免疫系統從體內清除。新冠病毒是否能長期攜帶可能與個體免疫力相關。不過,英國利茲大學病毒學教授馬克·哈里斯認為,儘管冠狀病毒通常會導致較短期的自限性感染,但有一些研究文獻記錄動物身上(主要是蝙蝠)發現了持續感染現像,因此對復陽患者應密切進行後續跟蹤研究。
-
2020-03-24 科別.新陳代謝
清明吃春捲 醫授糖友食用五招免踩雷
隨著清明節日近,大家習慣吃春捲應景,「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醫師李宇力指出,往年此時都有糖友因吃春捲方式不當,引起血糖異常,誤踩地雷。當前又正值武漢肺炎疫情期間,糖尿病患因免疫力功能較差,不僅較一般人容易感染,感染後危險性亦相對更高,因此清明節這關鍵兩周他提供五招提醒糖友,好好遵守,勿讓血糖波動,讓自己在疫情期間更多一層防護力。內科醫師李宇力指出,往年此時都有糖友因吃春捲而誤踩地雷,造成血糖突然上升,其原因多半是添加餡料選擇及份量的問題,其實糖友吃春捲若吃得好,反而可達到降血糖的效果,會比吃飯還好。李宇力醫師表示,尤其這段期間恰好是武漢肺炎的疫情期間,之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即曾發布過一起死亡病例,這起病例不僅年紀大,還有高血壓、糖尿病、洗腎等慢性疾病,所以要拜託糖友須更注意血糖的控制。李宇力醫師並提供糖友食用春捲時的五招注意訣竅,讓糖友控制好血糖,避免因吃春捲讓血糖吃出問題。【第一招】:一餐勿超過兩捲。在使用一張春捲皮,加上無糖(或微糖)、無花生粉的條件下,吃兩捲等於吃下半碗飯的糖份,因此一餐食用不能超過兩捲。若為一捲使用兩張春捲皮的包法,則一餐勿超過一捲。【第二招】:全麥春捲皮優於一般春捲皮。【第三招】:春捲只能當三餐的正餐吃,不要因為覺得春捲吃起來很清爽就當成正餐間的點心,若將春捲當點心吃,血糖一定升高。【第四招】:主食食用春捲後,不可再食用米飯【第五招】:香腸或加工食品、油炸蛋酥、炒油麵、肥肉、糖分及花生粉均不建議當成春捲餡料。瘦肉、滷(水煮)豆皮或豆干則可適量加入。【問卷】請分享您的「控糖故事」載入中…
-
2020-03-2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免疫力影響病症輕重! 中醫師教3招提升人體正氣抗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於世界各地傳出確診病例,相較於SARS,新冠肺炎具高傳染力但低致死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確診案例中,3%為重症病患、15%發生喘的徵兆,但高達82%為輕症患者;台灣感染科醫師也指出,從輕症轉重症的關鍵,並非病毒量太多,往往是失調的免疫力。免疫力的高低因人而異,當免疫力過強,則易產生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聽聞的是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等,常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免疫力低,則代表身體較難對抗外來病原,容易感冒且對傳染性疾病較難防禦,高風險族群為5歲以下嬰幼兒、65歲以上老年人與慢性疾病患者。而對於免疫力調控,中醫師陳麒文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即是人體正氣強度足夠,外邪難以進入人體造成感染,所以個人免疫力的平衡即為重要因素。陳麒文指出,人體在抵抗力不足狀況下,可能受外邪所攻而產生較嚴重的病痛,故免疫力不足將提升病毒侵擾身體的可能性。而一般人習慣以蔘類食材作為溫補的首選,包含有西洋蔘、黨蔘、粉光蔘、高麗蔘等,調理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然而,除蔘可調理身體全方位保護力,陳麒文分享,薑味辛性溫,可入肺、胃、脾經,達到溫裡祛寒的效果,常作為暖胃使用,在民間亦有「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溫補說法;另外,生薑還具有促進新陳代謝的效果,可調理人體的發炎症狀,作為日常調理茶飲。面對疫情持續,陳麒文建議,可透過3種方式,做好平時免疫力的調理:第一、生活作息要規律:規律的生活作息與睡眠,有助於維持健康。按照中醫學「肝之餘氣,洩於明膽,聚而成精。」子時(23:00至1:00)膽經旺,正值負責身體代謝的肝臟修護,故建議於此時入睡,能有效調理身體機能。第二、有氧運動須適度:適度有氧運動可維持良好的心肺耐力,而肺氣足,則可確保人體足夠的氧氣供應,做好最外層的第一道防線。第三、營養攝取重均衡:透過日常飲食均衡,可提供自身足夠的營養、熱量與身體細胞組織生長所需的養分,維持身體機能的運作,進而降低生病的機率,也可選用含有補氣與調節免疫力的中藥材泡茶湯飲用。延伸閱讀: 別被免疫力拖垮!三餐「主食」你吃對了嗎? 平衡免疫力比強化更重要! 從8個平時就能做到的習慣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