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報導,牛津大學實驗室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的進展領先全球。他們排定下個月底前進行逾6000人參與的人體實驗。
大部分研究團隊都必須從僅數百名參與者的小型臨床實驗開始,證明其疫苗安全無虞;但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The Jenner Institute)的科學家因先前研發瘧疾疫苗的基礎,在新冠病毒疫苗研發上取得起步優勢。
他們的技術專注於改變一種類似病毒的基因碼,使其佯裝為新冠病毒,注射到人體後啟動免疫反應。這與一般疫苗採用弱化過的病毒不同。
牛津科學家說,若證明有效,經主管當局緊急批核後,第一批數百萬劑的疫苗可在九月底前備妥。這比其他公布進度的研發團隊至少早了好幾個月。
美國國家衛生院洛磯山實驗室上月給六隻獼猴注射單劑牛津疫苗,然後讓牠們曝露於新冠病毒之下—病毒數量過去一直能令實驗室裡的其他猴子生病。但28天過去,這六隻彌猴全都健健康康的。
彌猴產生免疫力,並不保證疫苗能為人類提供同等程度的保護。但目前有數十個疫苗研究專案正在進行,猴子實驗顯示牛津大學的新創事業正成為領頭羊。
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疫苗部門總監艾米尼說,要等實驗數據公布後才會曉得哪種潛在疫苗最成功。該基金會同時提供財務支援給互相競爭的疫苗研發計畫。
艾米尼說,疫苗的需求不止一種。在某些群體裡,例如小孩和老人,有些疫苗的效果勝過其他,或有不同的成本和劑量,而且,多於一種疫苗投產也有助避開製程瓶頸。
牛津是第一個做到大規模實驗的團隊,就算失敗,也將為政府、資金捐助者、製藥公司和其他科學家,提供有關新冠病毒性質和免疫系統反應的相關經驗。
矛盾的是,各國防疫努力漸獲成效,疫情減緩恐怕會給疫苗研發創造障礙。
詹納研究所主任及參與疫苗開發五位研究人員之一的希爾(Adrian Hill)說:「我們是國內唯一希望新增確診數升高能再維持幾周,以便測試疫苗的人。」
如果保持社交距離或其他防疫措施,讓英國的新增感染人數持續減少,牛津的實驗也許無法展現出疫苗能起作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