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傳染病
共找到
1396
筆 文章
-
-
2022-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基層疲於奔命快崩潰 專家:鬆綁通報政策
新冠病例持續增加,避免開立隔離通知書等工作癱瘓基層衛生單位人力,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請指揮中心思考,將新冠肺炎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到四類法定傳染病,減少行政作業。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也說,指揮中心應降低新冠肺炎的傳染病等級,盡速達到群體免疫,才能終止疫情。病例數直線上升,雖然居隔相關規定一路放寬,密切接觸者從十天改為「三加四」,輕症確診者也可在家中照護,但通知居隔、送防疫包等工作已讓衛生局人員疲於奔命。有輕症確診者抱怨確診四天還是等不到任何電話,「這樣放生我對嗎?」有確診者半夜接到通知,對方頻說抱歉,實在是因為電話太多打不完。蘇益仁指出,目前染疫患者高達百分之九十九點六均為輕症,重症及死亡率降至萬分之三,與流感相當接近。可以預期,未來兩周染疫人數將愈來愈多,目前新冠肺炎屬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醫師及醫療院所須於廿四小時內通報確診患者,隨後再匡列接觸者、發出居隔通知單,衛生單位人員因此累到人仰馬翻。蘇益仁表示,即使指揮中心實施「三加四」居隔政策,縮短居隔天數、降低人數,還是無法減輕衛生單位第一線人員的工作壓力,指揮中心應擬定配套措施,降低新冠肺炎傳染病等級,放鬆通報政策,避免基層防疫體系崩潰。王任賢說,觀察英國、南韓等已解封國家,疫情皆未明顯上升,國內防疫措施愈緊,可預見疫情會拉得更長,對整體經濟、民眾生活並無幫助,「這是魚死網破,最笨到作法」,建議指揮中心盡快降低新冠肺炎的傳染病等級,並教育民眾,必須達到群體免疫,疫情才可能終止。至於就新冠肺炎疫情估計,蘇益仁說,若以日本、韓國約二至三成自然感染率計算,台灣至少會有六百萬至七百萬人染疫,這可能也是最後總感染人數。他說,染疫確診病例數還會逐漸增加,但防疫重點是減少重症,這取決年長者疫苗覆蓋率及口服抗病毒藥物準備,應於基層診所配發口服抗病毒藥物,讓患者及早治療。蘇益仁說,現在染疫患者多為輕症,若接觸者非六十五歲以上等高危險族群,建議採取「以篩代隔」策略,只要第一次快篩陰性,即採取「零加七」政策。
-
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三天單日確診破萬 專家籲降傳染病等級
陳時中:考慮降級 要看時機指揮中心公布,昨天新增本土病例一五○三三例,死亡三例。連續三天單日確診數破萬,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病例數較前一天成長百分之廿五,但疫情尚未到達巔峰,未來確診數將持續增加,目前最重要的四件事,分別是簡化疫調、輕症分流、即時藥物分配、接種疫苗,以建立群體防護力。新冠輕症患者達百分之九十九點六,為避免政府機器及醫療的正常運作被大量行政作業癱瘓,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呼籲,將新冠肺炎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四類,比照流感併發重症。陳時中表示,的確有這樣考慮,「這日子一定會到。」但實施的時間點還要觀察。唾液篩劑 遭質疑和高端有關食藥署日前核准國內首款唾液快篩試劑,該廠商創辦人同時是高端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陳燦堅,多位藍營民代質疑圖利高端;陳時中昨反駁,「跟高端有關,有什麼關係?」正常公司按正常程序,依照科學證據,「廠商產品不分藍綠」。確診個案自主疫調回報系統今天上路,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民眾PCR陽性時,會根據採檢時或健保投保時留下的手機號碼,由簡訊門號「○九一一五一四五八八」傳送疫調系統連結通知,請確診個案主動回報密切接觸者資料,民眾切勿誤認是詐騙網址。莊人祥說明,系統內蒐集資料共四大類,包括基本資料、最早出現症狀或篩檢陽性日期、是否為孕婦或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密切接觸者等,也可透過系統了解是否須立即就醫。陳時中提醒,若填寫資料錯誤,會增加很多行政程序,收到疫調居隔單、安排後續診療的速度會變慢。明年脫罩?部分地區擬鬆綁國內專家認為,國人若要脫掉口罩,必須觀察到明年。陳時中表示,未來會隨疫情變化,朝部分地區不強制戴口罩來規畫。台北市長柯文哲希望市民快篩陽性再到醫院做PCR,陳時中說,目前並沒有這樣的規定,但已規畫未來除醫療專業判斷情形外,快篩陽性的人才能進行PCR採檢。昨公布三例死亡個案,包括先前基隆確診於家中死亡的六十多歲女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患者有癌症病史,上月廿一日快篩陽性到醫院採檢確診,隔日高燒到急診,經評估治療後狀況穩定返家,兩天後在家無呼吸,死因為新冠感染合併呼吸衰竭。另兩名死亡個案,八十多歲女性有糖尿病史,打一劑疫苗,另一名八十多歲男性為先前重症個案,沒打疫苗,有多重慢性病史。其他新增十六名中重症,中症年紀最小為十多歲國小男童,有神經系統疾病,瑞德西韋治療。
-
2022-04-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別急抽單 陳時中曝BNT兒童疫苗還沒收到出貨通知
國內6至11歲兒童最快於5月2日施打莫德納疫苗,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輝瑞BNT兒童疫苗有望5月中旬到貨,許多家長憂心副作用,近期紛紛將莫德納同意書收回,引發「抽單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還沒有完整統計,但相信會有一些(抽單),呼籲家長平心靜氣,替孩子做最好選擇。先前稱已和輝瑞BNT完成簽約,採購數量包括兒童疫苗220萬劑,成人疫苗180萬劑,預計5月中到貨,但陳時中針對5月中旬到貨說法,今天說,「我目前沒收到出貨通知」。有醫師指出,有長輩沒有施打疫苗,確診1天就出現呼吸衰竭,未來2個月會有很多類似案例出現。陳時中說,不認為比例會增加,但一定有這樣的案例,任何疾病都有可能急速惡化,不只是新冠疾病,整體機能或疾病複雜度都有,因此需要有專業醫師把關,因為變化很多,需要專業支持。有民眾反映,同住的孩子確診,但自己因為作息和孩子不同,衛生單位告訴他「不必隔離」,讓他很疑惑。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依照最新居家照護指引,要照顧確診小孩的同住家人,因為2人1室一起隔離,要等小朋友解除隔離後,才開始算「3+4」;若是在家中1人1室隔離,就以確診日、最後接觸日起算「3+4」,兩者狀況不同,但後面都要接著4天自主防疫。若針對同住家人但動線不同,作息也不同,羅一鈞說,要看實際家庭互動情境,過去也曾遇到類似情況,同住家人上班時間,剛好小朋友不在家,返家時小朋友已入睡等,若經過衛生單位判定,沒有密切接觸情況,不用列在匡列對象。桃園一名大學生反映,已租屋1年3個月,4月21日接觸確診者,4月27日被匡列,但採檢皆為陰性,房東卻因避免確診為由,要求大學生房客5月解約。陳時中說,租約要看合約條文,屬於消費行為,也呼籲民眾,依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不能因為確診者或任何疾病有歧視行為。
-
2022-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送員送餐禁入醫院 外送國家隊擬成軍
指揮中心昨天邀請全國外送產業工會等開會,達成六大共識,包含考慮成立外送國家隊、邀集金管會討論擴張電子支付、外送員快篩是否公費配給等。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證實,考量防疫,要求外送員「不能送到醫院內」,若醫院叫外送,需在指定地點、通風良好之處取外送物品。陳時中日前宣布,被匡列民眾如在家隔離,相關生活必需品或藥品「可叫外送」,由於目前全國約有十二萬名外送員,外送團體數度疾呼,必須研擬細節。全國外送產業工會表示,昨會中定案的包括確診者、居隔者開門與外送員接觸,外送員可檢舉相關案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開罰;此外,醫療院所屬高風險地點,全面禁止外送員送餐入內。有關外送的支付方式,陳時中表示,外送產業工會希望有充分選擇權,對於現金或電子支付等,不要過度限制。多數外送員希望電子支付,但部分民眾沒有數位支付工具,將與金管會討論如何協助,或由民政、外送單位成立新平台等多元方式進行。
-
2022-04-29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等好久!南韓宣布:下周一解除戶外口罩令
韓聯社報導,南韓總理金富謙29日表示,下周一(5月2日)起戶外可不用戴口罩,但民眾在參加50人及以上聚會等時仍須戴口罩。南韓4月18日取消大多數社交距離規範,包括聚會人數上限和餐廳營業時間等,25日起將新冠疫情的傳染病等級從1級降至2級,並開放電影院、大眾交通工具內飲食。如今再宣布解除戶外口罩令,力求讓人民恢復正常生活。
-
2022-04-29 該看哪科.感染科
省兩千!6500劑黃熱病疫苗將屆效5月開放免費施打
因COVID-19國際疫情出國旅客減少,黃熱病疫苗使用量低,五月將有6500劑黃熱病疫苗屆效,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5月1日起至5月31日期間開放出國民眾免費施打。為使國內儲備疫苗能充分發揮效益,民眾可至國內32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等旅遊醫學門診,接種黃熱病疫苗,免收疫苗藥品費。自5月1日起至5月31日期間,如有接種該項疫苗需求者,請攜帶健保卡、護照(或影本)前往掛號,由醫師評估後接種,並開立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黃皮書。若屆效疫苗如提早接種完畢,將啟用新批號疫苗並恢復收費,每劑新臺幣2152元。疾管署說明,黃熱病是透過病媒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約為3至6天,典型症狀包括猝發性冷顫、頭痛、全身肌肉痛、噁心、嘔吐;部分患者在數小時至1天後進入中毒期,會有發燒、黃疸、蛋白尿及出血徵候,甚至出現肝臟或腎臟衰竭而導致無尿等情形。進入中毒期的病人7至10天內死亡率約20~50%。黃熱病目前並無特效藥物可治療,接種疫苗及落實防蚊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黃熱病疫苗保護力自接種日10日後生效,且終身有效,故不需例行追加接種。疾管署提醒,規劃前往非洲及拉丁美洲等黃熱病高風險地區的旅客,建議赴旅醫門診經醫師評估後接種黃熱病疫苗,並於黃皮書登載,以備入境國政府查驗。
-
2022-04-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蝦皮購物:全站禁售快篩試劑 若查獲立即停權送辦
實名制快篩今天開賣,蝦皮購物發聲明表示,為配合政府防疫規定,蝦皮購物全站禁止販售COVID-19快篩試劑、小黃卡及疫苗接種貼紙等相關防疫物品或證明,一經查獲違法販售將立即予以停權,並將相關資料提供警方偵辦。蝦皮購物提醒用戶,販售或使用虛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證明等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蝦皮購物將嚴格配合政府防疫規定,共同守護台灣防疫。蝦皮購物指出,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及其相關政策規定,違法販賣、供應醫療器材的業務行為,最高將處以新台幣100萬元罰鍰。另外,蝦皮購物將持續取締相關違規商品,並擴大監測相關關鍵字、強化稽查力度,每天也將進行數次全站清查,以積極協助政府防疫工作。
-
2022-04-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4首批解隔亂 發快篩劑卡關
居隔三加四新制上路,昨天第一批解隔,基層人仰馬翻。有人因先前疫調塞車,解隔了仍未被通知居隔;也有人因快篩劑來不及送達,最快今天才能出關,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近兩萬名居隔者解隔,根本沒人力把快篩劑送到每一人手上,連各大物流都排不出人手,「天下大亂,累死三軍。」依規定,民眾四天自主防疫期間若沒快篩就出門,可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罰三千到六萬元,因此許多民眾繼續被「關起來」,怨聲連連;但據了解,雖有處罰規定,各地衛生局或警力恐無法顧及。台北市昨有一萬七千多人解隔,但不少人因疫調塞車,仍沒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黃珊珊說,基層每天承擔上千確診個案、五千個居家隔離個案,疫調已累到不行,三加四政策卻在短短兩天內公布實施,事先沒有任何細節配套,「請問,誰幫基層公務員著想過?」基層同仁已經忙了好幾個月,滿臉菜色、黑眼圈,累翻了。北市衛生局發言人紀玉秋表示,居隔改三加四,程序還是要完成,作業時間卻遭壓縮。有解隔到期卻未收到居隔書,中央有解釋,民眾可撥防疫專線、提供資料,查詢確認後就會盡快補發。新北昨解隔二萬八三六一人,基層人力準備不及,只能臨時調人「上陣」,但中央跟地方沒協調、跨局處機關也沒整合,政策變化太快也讓第一線人員難以迅速回答民眾問題,每天接電話承受責罵,很痛苦。另外,居隔通知書要透過人力製作,民眾個資又有四成錯誤率,事倍功半。快篩劑如何送達解隔者也是大問題,新北市府動用區公所、衛生所、警察及志工協助,也讓家屬提供居隔居姓名與身分證即可代領。不過衛生局坦言,一天一萬人快篩難以準時發出,加上作業流程,恐怕民眾拿到已過了三天。台中市長盧秀燕指出,台中昨解隔離者六五七九人,基層防疫人員「很想哭」,還是要依新制重算居隔、重開六千多張居隔書;來不及改的,先發簡訊通知,中央規定居隔期滿不用通知,但台中會逐一通知。盧秀燕因接觸確診訪客,昨起主動居家隔離,陪同見訪客的市府顧問黃國瑋、新聞局長鄭照新也居隔。盧秀燕昨晚透過視訊表示,政府剛宣布「三加四」新制,她以身作則居家隔離,可檢視有沒有什麼問題,她也自填電子疫調單,加速居隔速度。宜蘭近二百人解隔,縣政府動員基層人力,希望盡量把快篩劑發送到各個居隔者手上,忙到人仰馬翻,縣府預計今天就可全部送到。基隆市崁仔頂十七日有多名工作人員確診,當時被送往集中檢疫所的確診者,前天解隔的蕭姓女子直到昨還沒有收到隔離通知書,也沒收到解隔簡訊。蕭女的丈夫陳情說,夫妻都是工人,想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出門討生活。
-
2022-04-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被親友通知確診「手邊沒快篩」 可請鄰里長協助取得
國內採「3+4」居家隔離新制,但地方人力吃緊,有民眾表示沒有收到居隔通知,也沒有快篩試劑可以使用,根本無法開始居隔及自主防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若還沒有收到居家隔離單及快篩,可以請親朋好友協助購買,或連繫鄰里長及關懷中心協助。根據指揮中心今日公布規定,民眾在收到確診者、衛生單位或任職單位防疫長等通知為密切接觸者時,就可以開始執行居家隔離並快篩,以與確診者最後一次接觸起算三天居家隔離,第四天起快篩陰性可以出門。但如果沒有收到居隔單、防疫關懷包,家中也沒有快篩試劑可以使用者,仍有困難。陳時中表示,民眾及早收到單子最好,但如果沒有,請計算接觸日後「3+4」居家隔離及自主防疫,若陰性可出門,但不要聚會、接觸擁擠處所。但有人接獲確診者親友的電話通知,早於衛生局通知,這期間的「空窗期」根本沒有試劑可以使用。陳時中表示,沒有居家隔離單或快篩物資的人,若已經符合自主防疫時,可請親友幫忙取得買一個快篩即時使用,都沒有親戚朋友的話,就請鄰里長或關懷中心協助。至於沒有收到居家隔離單或電子證明,根本無法進行請假證明。陳時中說,請假需要證明可以事後補假單,或跟公司說確診,但沒有居隔單,「公司也不會強迫你去上班」,過去在職場也有假單後補的狀況都行之有年,居隔單證明文件也都應可後補。針對3+4規定指出,後四天自主防疫不可以去餐廳用餐,如果民眾違規該如何查核?陳時中說,現階段自主管理很重要,若違規被查到一樣按照「傳染病防治法」開罰,希望全民一起一段時間可度過,根據指引去做事,而不是棄守防疫,養成自主防疫讓大家度過難關。
-
2022-04-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輝瑞預計本周簽約 兒童疫苗EUA食藥署還在審
莫德納疫苗於最快將於5月2日針對6至11歲兒童接種至於輝瑞兒童疫苗,衛福部次長薛瑞元今在立法院表示,輝瑞BNT疫苗預計本周簽約,但兒童專用劑型數量目前暫不確定。不過針對輝瑞兒童疫苗的EUA審查,食藥署長吳秀梅則表示,資料陸續送來,在審查中。至於這周能否審查通過,吳則表示「會盡快」。防範12歲以下兒童染疫,食藥署於4月17日通過莫德納疫苗適用於6至11歲兒童的緊急使用授權(EUA),緊接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20日決議開放6至11歲兒童可以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劑疫苗間隔12周。目前教育部正在著手調查接種意願,並預計於5月2日開打。然而,除了莫德納疫苗,國外用於兒童接種最多的輝瑞疫苗,我方則卡在輝瑞、BNT、上海復星四方的談判。另一方面,食藥署日前表示因輝瑞兒童疫苗還有許多技術性資料需要審查,因此也遲遲未通過EUA。針對輝瑞兒童疫苗的採購、接種,薛瑞元今天表示,BNT疫苗因涉及四方合約談判較為複雜,但預計這周可以簽約,之後就會有運送疫苗的排程;不過兒童劑型數量則無法報告。至於輝瑞兒童疫苗的EUA審查進度,吳秀梅則表示,食藥署都在加速審查作業,但資料還在陸續送來,包括檢驗標準品等,以利未來疫苗進貨後,需要封緘檢驗。
-
2022-04-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若無法正確辨認病毒反而可能帶來危險 曾困擾新冠疫苗開發者的兩條路徑
要讓疫苗發揮功效,理想情況下應該把疫苗設計為棘蛋白的高腳杯形狀。受過訓練的免疫系統會在棘蛋白變形成可以刺穿細胞的彈簧刀形狀前發動攻擊。運氣好的話,就能破壞病毒強大的對接機制。對於在實驗室將活體新冠病毒去活化,藉以製造疫苗的公司而言,用來剝奪病毒攻擊力的方法,如使用甲醛或極端高溫,有可能阻止疫苗完美地複製棘蛋白的高腳杯形狀。但是對BioNTech,以及那些希望透過提供遺傳指令讓人體自行複製棘蛋白的人來說,困難之處在於蛋白質的結構天生就不穩定。當mRNA傳遞棘蛋白的序列(也就是棘蛋白的製造藍圖)時,人體最後可能產生結構稍有不同的蛋白質,而不是讓疫苗發揮作用所需的蛋白質。如果人體的武力部隊無法正確辨認冠狀病毒,那麼可能造成疫苗無效。這也可能帶來危險,1960年代的RSV災難,以及MERS和SARS原型疫苗的不幸故事,正是因此而起。幸好,埋首苦讀研究資料的那個週末,吳沙忻發現距離梅因茲六千四百公里之外有位仁兄,他的職業生涯致力於穩定病毒抗原的結構,希望研究人員最後能藉此開發出對抗RSV、HIV和其他病原體的有效藥物。他就是葛拉漢(Barney Graham)。▌盟友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資深免疫學家和病毒學家的葛拉漢,來自堪薩斯州,家裡開設養豬場。他原本念的是數學,最後把注意力轉向了生物學。1980年代,在目睹愛滋病大流行肆虐之後,葛拉漢便著迷於瞭解HIV和其他惱人的病毒,如RSV。當他意識到是蛋白質變形阻礙了疫苗的效力,讓免疫系統狙擊手難以分離出攻擊目標時,他開始嘗試穩定蛋白質的形狀。2012年,利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葛拉漢設計出一種可以保持「融合前」形狀的抗原,終於為開發安全的RSV疫苗帶來了希望。隨後,葛拉漢試著對MERS病毒做同樣的事,他所利用的檢體來自一位產生類流感症狀的博士生。當時這位博士生剛從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朝聖歸來,而沙烏地阿拉伯就是MERS病毒最先被人發現的地方。透過策略性地僅置換棘蛋白序列中的兩個胺基酸,葛拉漢得以穩定棘蛋白的結構,並誘發出更為強烈的抗體反應。在1月的那個週末,吳沙忻正是讀到了這一項突破性的進展,並立刻認定這對成功開發出新冠病毒疫苗來說有潛在的重要性。吳沙忻並不清楚葛拉漢是否已經開始研究新冠肺炎,但上海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跟MERS病毒約有54%的相似度,這樣的相似度已足夠吳沙忻做出一些有根據的猜測。進一步檢視這兩種病毒的基因組,吳沙忻意識到葛拉漢的方法或許也能穩定武漢冠狀病毒的蛋白質結構。利用這項設計,BioNTech的疫苗不僅更有機會發揮效用,還能避免可怕的抗體依賴性增強現象。身為腫瘤免疫學家的吳沙忻,從來沒有和專長領域在傳染病的葛拉漢碰過面。經過一番研究,吳沙忻發現葛拉漢和莫德納這間mRNA公司有合作關係,而莫德納也已經大張旗鼓地宣布他們正在研發冠狀病毒疫苗。但吳沙忻說自己並未因此感到困擾,他說:「我相信我可以依靠科學家同僚的責任感。」吳沙忻毫不猶豫地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葛拉漢,自介之外,也懇求對方提供學術上的幫助。令人開心的是,葛拉漢很快就回信了,後續雙方也透過電話和電子郵件進行了友善的交流,討論手邊和新冠病毒棘蛋白構形有關的證據。碰巧,自從1月11日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上傳之後,這位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科學家確實一直對此進行鑽研(事實上,葛拉漢就是推動公布序列的重要研究人員之一)。兩人的對話中,葛拉漢直爽地提供吳沙忻所需要的資訊,也就是分子版的保險箱密碼。「我感覺得出來吳沙忻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留著灰色山羊鬍的葛拉漢如此說道,他的辦公室裡擺著病毒蛋白質的立體模型。葛拉漢說:「我只是告訴他,如果要製造疫苗我會怎麼做,編號九百八十六和九百八十七的位置應該可以穩定棘蛋白。」葛拉漢把跟莫德納產生專利衝突的問題擺在一旁,「我是公務員,」這位此時已退休的資深研究人員如此說道:「這麼做的原因全是為了讓事情進展得更快、更好。」至少,葛拉漢說自己和美國生技公司的關係比較偏向概念性的合作,而他也跟美國國家衛生院轄下傳染病機構的領導人佛奇討論過,如果能幫助全球擊敗這個新型冠狀病毒,他們應該把美國政府機構的專業知識公諸於世。葛拉漢回憶道:「這場疫情感覺是個危機,我們內部做了決定,不會過度擔心智慧財產或機密的問題。」隨後,BioNTech的業務開發團隊和美國國家衛生院互相交換資訊,同意彼此的合作關係。然而,對於棘蛋白的偵查,此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之後,吳沙忻發現研究人員之間意見分歧。▌兩種方式大PK許多人主張在疫苗中複製完整的棘蛋白,有些人認為僅複製其中一小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會是更好的方式。受體結合區域是棘蛋白最尖端的部分,就是這個區域讓棘蛋白能夠發揮功能,緊扣住肺細胞上的特定受器。理論上,對許多疫苗開發者來說,製造僅複製受體結合區域的疫苗會讓事情變得簡單許多。他們只需要在疫苗提供的「通緝犯海報」上重新畫出敵人一小部分的面容,而不需要畫出一模一樣的棘蛋白。這種方法的擁護者認為,如此一來,除了疫苗的製程變得更容易,產生較少的基因「垃圾」(這樣的疫苗僅含兩百個胺基酸,也就是蛋白質的建構單位,而非完整棘蛋白的一千兩百個胺基酸),還可以縮小目標範圍,大幅降低產生抗體依賴性增強現象的風險。棘蛋白的其餘部分不會受到抗體反應的影響,進而把抗體上Y型突起(也就是恆定區)幫助病毒入侵細胞的機會降到最低。此外,免疫反應愈集中,抗體中和個別棘蛋白(一個病毒顆粒上有二十五到四十個棘蛋白)的機會就愈大。鎖定受體結合區域,可以防止病毒上較不重要的部分造成免疫系統軍隊分心,迫使它們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把敵軍入侵健康細胞所用的武器尖端給弄鈍。這種做法的支持者不乏一些科學界的重量級人物,特別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主任高福,是一位曾就讀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免疫學家。高福和葛拉漢是舊識,這幾個禮拜以來,他們一直在討論各自支持的不同方法。葛拉漢相信他的設計,那就是「利用結構穩定的完整棘蛋白」,還是比較好,但他試圖委婉地說服吳沙忻改用針對受體結合區域的方式製造疫苗,他說:「我想幫助高福。」莫德納要以完整的棘蛋白來製造疫苗,葛拉漢認為如果有其他人去嘗試另一種選項,對這個世界是件好事,畢竟誰也說不準這或許是更好的方法。他根本不知道BioNTech要製造一種面面俱到的疫苗。葛拉漢的論點吸引了吳沙忻。他知道受體結合區域是所謂的「突變熱點」,假設病毒如常地開始出現變種,以完整棘蛋白製造的疫苗,效力可能會維持得較好,效用時間較長。※ 本文摘自《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作者:喬.米勒, 吳沙忻, 厄茲勒姆.圖雷西譯者:陸維濃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與疫共存 專家:疫苗打好打滿
國內的新冠確診人數急增,新冠疫苗接種年齡也再往下延伸至六歲,專家們呼籲,把疫苗打好打滿,新冠疫苗、例行的常規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都要打。而小兒的疫苗措施,應以「輕打」刺激免疫反應即可。每年四月的最後一周是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的「世界免疫周」,目的是為了促進疫苗的使用,使所有年齡層的人群得到保護,防範疾病。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已通過六到十一歲兒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成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沈靜芬表示,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原則上只要減少劑量「輕輕打」、稍微刺激免疫反應就好。感染科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暨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面對即將與新冠共存的時代,呼籲民眾除了新冠疫苗之外,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百日咳疫苗等,都要打!因呼吸道感染是多種病菌重複感染,高危險族群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或是流感疫苗,有研究證實,可減少二到三成因感染新冠肺炎而重症住院的機會。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ACIP委員邱政洵指出,我們現在疫情的風暴中心,已經開放六到十一歲接種新冠疫苗,呼籲大家「真的要趕快去打」,國內七十歲以上長者接種率也偏低,又是高風險族群,應踴躍接種。此外,邱政洵指出,今年自三月四日起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疾管署已擴大公費接種對象至七十一歲以上長者,由於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具有免疫記憶性,若先施打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後續再接種二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PV23),可產生更佳的保護效果。 因此疾管署也擬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採取定額補助制度推行依序接種十三價及二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
-
2022-04-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居隔天數「3+4」拍板足跡不公布 4天自主防疫不可上學
本土疫情直線上升,確診人數連2日突破5千大關,且截至今天已有8.7萬人執行居家隔離。指揮中心今與縣市、專家開會討論後拍板,將執行「3+4」隔離新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會再依據專家意見修正,但改制內容主要仍為前3天需在家隔離,1人1室為原則,3天居隔期滿快篩陰性後,進行4天自主防疫。另外也不再公布確診者足跡。陳時中表示,若未來疫情規模愈來愈大,也會適時簡化疫調,但專家認為目前階段若一下子放太鬆,疫情成長將過速,對於社會壓力增大,不過仍同意「3+4」的方向。陳時中表示,「前3天」需待在家中以1人1室為原則,不得外出。有症狀或居隔期滿當日進行快篩,陰性後可轉為4天自主防疫。至於居家檢疫天數則仍維持「10+7」。自主防疫期間須每日快篩,快篩陰性者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並且外出全程佩戴口罩。自主防疫期間禁止餐廳內用餐、聚餐、聚會、前往人潮擁擠場所與不特定對象接觸,也不可上學。若違反相關規定者,依傳染病防治法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裁罰,最高可處最高新臺幣100萬元罰鍰。快篩陽性者禁止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應自行開車、騎車、或家人親友載送前往,倘若就醫地點較近也可步行前往,無須透過衛生單位安排。對於疫調簡化,陳時中表示,過去接觸史要回溯4天,現在只要回溯兩天,時間減少一半。另外原先還要追溯旅遊史等,但現在只需要匡列同住親友、同班同學、以及依9宮格匡列同辦公室或同工作場域密切接觸同事即可,對第一線人員來說工作壓力減輕很多。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市確診通報系統上路 疫調資料由個案填寫
疫情升溫,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宣布,為避免公衛系統崩潰,由醫院端通報PCR陽性個案的系統今天上線,確診者收到簡訊後再自行上網填寫疫調資料、隔離地點、接觸者等。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赴議會專案報告並備質詢,新黨籍議員潘懷宗表示,接獲民眾陳情,收到醫院通知PCR陽性後,過了1天才接到衛生單位電話關心,但這過程中他的病情急速惡化,已經呼吸困難。黃珊珊回應,市府已經了解這個問題,因此研擬新的系統,醫院驗出PCR陽性後,除了簡訊通知個案外,還會與衛生局系統串聯,衛生單位就會知道個案的身分,避免上傳法定傳染病系統的時間差,這個作法今天就會上路。黃珊珊隨後在臉書發文指出,台北市每天新增上千例確診個案,居家隔離的密切接觸者更高達4千人,接下來確診數繼續暴增已是必然,在共存的前提下,疫調與匡列意義已經不大,確診者自主回報、自主管理才能保存地方政府的公衛與醫療量能。黃珊珊說,台北市已經做好醫院端通報PCR陽性個案的簡訊通報系統,由醫院發簡訊給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者,提供衛教資訊與居家照護的服務內容,再由確診者上網填寫疫調資料、居家隔離地點、密切接觸者等,今天就會上路。
-
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宜蘭確診+122飆新高 移民署收容所驚傳逾四分之三染疫
宜蘭今天新增122名確診首度破百,個案數再創新高。由於移民署宜蘭收容所確診人數不斷增加,縣府請醫療團隊進駐設站篩檢,篩檢276人中發現208人陽性,平均每4人中就有3人確診,陽性率逾75%,相當驚人,目前這些人尚無確診案號。連同日前的確診個案,統計該收容所傳播鏈累計已有244人確診,其中205位是收容人、35位工作人員、4位親屬,陽性率超過八成。縣長林姿妙表示,收容所確診者除了本國籍工作人員外,收容人皆為外籍移工,此次病毒傳染力太強,收容所雖全力防疫,仍不斷有確診個案,皆屬輕症;縣府請醫院給予專案醫療照護,防疫醫療服務不分國籍,協助確診者早日恢復健康。今天新增122名確診者中,還有晶園會館喜宴案新增9人。魚販群聚案再新增4人,由於該案持續有新增人員確診,衛生局明天下午將在大溪漁港提供篩檢服務,請有需求的民眾前往篩檢。南澳鄉部分今天新增17人確診,其中4人跟晶園喜宴案相關、1人與金岳喜宴相關、另外12人感染源尚待釐清。衛生局正持續透過篩檢找出社區確診者,再次提醒民眾,即日起5月15日前每周三、五、日上午10點到下午1點,在金岳籃球場設置戶外篩檢站,請有症狀或疑慮者儘快接受篩檢。另外,今天新增確診學生數共9人、教職員1人,新增全校停課為金洋國小1校、新增部分班級停課為馬賽國小1校,受影響學校共49校,116位學生、8位教職員確診。連日來的確診個案中,很多屬於不明感染源,可見生活四周有許多傳染病毒的可能,縣府呼籲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務必做好防疫措施,保護自己與他人。
-
2022-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多數輕症不用怕?研究:住院1年後完全康復者不到3成,「新冠長期症狀」恐成常態
英國研究今天指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住院患者中,一整年過後完全康復的人不到30%。研究警告,「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恐成為一種常見病況。法新社報導,這項涉及逾2300人的研究中,女性完全復原的可能性比男性低33%。研究同時發現,肥胖染疫者完全康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被裝上呼吸器的患者完全康復的可能性少了58%。這份研究一窺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間,英國39間醫院出院民眾的健康情形,並於5個月和1年後再評估當中807人的復原情形。根據這份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的研究報告,5個月後通報完全康復的受訪者僅26%,1年後僅略增至28.9%。共同率領這項研究的國家健康醫學研究院的伊凡斯(Rachel Evans)說:「出院後5個月至1年這段期間,患者各個症狀、精神健康狀態、運動能力、器官損害和生活品質的恢復狀況有限得令人訝異。」最常見的新冠長期症狀為疲倦、肌肉疼痛、睡眠不佳、行動力變慢和呼吸急促。同樣率領這項研究的列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Leicester)卜萊特林(Christopher Brightling)說:「若欠缺有效治療,新冠長期症狀恐變成高度盛行的長期病況。」這項研究將歐洲臨床微生物學和傳染病大會(European Congres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且會持續研究、追蹤患者的健康情況。
-
2022-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服用輝瑞抗新冠口服藥 出現令人費解的新冠「症狀反彈」現象
波士頓環球報今天(2022-4-21)發表A puzzling phenomenon: Patients report a rebound of COVID-19 symptoms after taking the antiviral Paxlovid(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患者在服用抗病毒藥物 Paxlovid 後報告 COVID-19 症狀反彈)。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一些患者在社交媒體上報告了一個不尋常且令人不安的現象:服用Paxlovid後他們的 COVID 症狀似乎反彈。不僅是他們的症狀再次出現,許多人報告說,在完成五天的療程後,感覺好多了,在家中快速檢測結果呈陰性,但是幾天後又檢測出陽性。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波士頓地區至少兩個科學家團隊的注意,他們正試圖了解是什麼導致這個問題。是對藥物產生抗性嗎?還是患者很快再被感染?或者是有些人只是需要更長時間服用藥物來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反應。一些傳染病專家擔心他們看到和聽到的反彈可能表明患者在完成治療後——檢測結果呈陰性,然後再次呈陽性——可能仍然具有傳染性,並將病毒傳播給他人。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傳染科醫生Kathryn Stephenson說:「如果你在 12 天後出現反彈,回到工作崗位,不戴口罩,你還有傳染性嗎?如果你的快速抗原檢測呈陽性,那麼你就有相當數量的病毒,而且很可能感染了一定數量的病毒。」輝瑞公司在去年秋天提交給聯邦監管機構的緊急使用授權文件中指出,一些受試者似乎在第 10 天或第 14 天左右出現了 SARS-CoV-2 RNA 水平的反彈,但目前沒有明確的信號表明該病毒已經對 Paxlovid 的主要成分之一產生了抗藥性。文件稱輝瑞將繼續分析數據。該公司在給本報的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將繼續監測來自我們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和現實世界證據的數據。我們沒有看到對 Paxlovid 的任何耐藥性,並且對其臨床有效性仍然非常有信心。」波士頓退伍軍人醫療保健系統的首長 Michael Charness 醫生最近完成了對一名服用 Paxlovid 後出現反彈的患者的深入研究。他對該患者的三個鼻腔樣品進行了基因測序,並對該患者進行了一系列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檢測。他得出的結論是,該病毒對 Paxlovid 沒有耐藥性,並且該患者沒有感染任何其他呼吸道病毒或其他 COVID 變種。他認為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療程來增強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Michael Charness 醫生說:「Paxlovid 就是貓,它會抑制病毒,然後當貓走後,老鼠就會出來玩耍。Paxlovid 存在時效果非常好。對許多人來說,他們可以在感染的一個階段消除病毒。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因為提高免疫力需要更長的時間,他們無法擺脫所有病毒,而 Paxlovid 不再可以提供幫助。」Michael Charness 醫生說,他的研究正在接受醫學期刊的審查,尚未發表。布萊根婦女醫院傳染科臨床主任Paul Sax說,他從患者那裡聽到了反彈這個問題。他表示,服用 Paxlovid 並在臨床上康復的人,如果發現症狀回來了,就不應該忽視他們的症狀。他們應該認為這是 COVID 的複發,然後再次測試自己。目前關於 Paxlovid 反彈現象的科學數據很少,這促使Paul Sax 和其他傳染病專家表示,他們不確定處理此類病例的最佳方法。他指出,Paxlovid 的任何臨床試驗或其治療指南都沒有對這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他表示,如果患者在第一個療程後出現反彈,則用第二個療程的 Paxlovid 重新治療患者是「直覺的」。他說:「這就是我給出現症狀反彈的人的建議。」原文:輝瑞新冠口服藥:症狀反彈
-
2022-04-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公司董事會真心話:當初若是新冠疫苗不成功 很有可能就是BNT的末日
▌ 光速計畫通常,藥物開發的過程有點像是穿越花園迷宮,在走過幾次死路以後,終究會重見光明。面對迫在眉睫的全球大流行病,吳沙忻說道,BioNTech要加快速度。他們會把好幾項設計同時送進臨床前試驗研究這座迷宮裡,然後帶著第一個走出迷宮的設計繼續前進。這一系列的候選疫苗將在實驗室、受試動物,最終在人類身上接受嚴格的試驗。在任何一個階段,安全性或效力不足的參賽疫苗將被捨棄,由最後的贏家勝出。BioNTech沒有時間改善那些令人失望的候選疫苗,或者等待進度落後但有前途的候選疫苗迎頭趕上。第一個闖出迷宮的就會是最終的疫苗。此時距離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冠狀病毒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還有六週,距離川普的白宮啟動名為「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的疫苗開發計畫還有四個月。截至此時,還沒有任何報導指出有中國以外的死亡病例。但就在這個星期一即將結束前,BioNTech已然展開一項為期十一個月,打破現代所有製藥紀錄的行動。在吳沙忻的驅策之下,這間公司將會在「符合物理定律的條件下盡快前進」。憑藉超級英雄電影影迷所具備的戲劇感,吳沙忻早已為這次歷史級的任務想好名稱。「我們就稱之為⋯⋯」他站在白板前,一邊說一邊寫下——「光速計畫」。以前,每週一早上的會議,吳沙忻不需要花太多心力說服這些科學夥伴。但接下來這天,當吳沙忻把這項大膽的計畫告訴董事會成員後,他感覺到自己尚未贏得辦公室裡的民心。雖然公司的醫療長圖雷西認真看待吳沙忻的預測,但在2012年時以首位外人身分加入BioNTech的英國籍商務長馬雷特(Sean Marett),對於擔心遠在八千公里外的病原體一事感到質疑。「我的回應是:『這發生在中國,為什麼你會認為這是個問題?』」馬雷特如此說道:「這病毒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只是曇花一現罷了。」BioNTech財務長、一頭蓬髮的波伊廷(Sierk Poetting),以及幾週前晉升策略長的美國投資銀行家李察森(Ryan Richardson),也對這件事有所保留。顯然,吳沙忻得做點說服的工作。他不願被迫秀出屍體堆疊如山的照片來說服其他董事會成員接受他的論點。但吳沙忻需要他們瞭解,在最好的狀況下,這樣的末日場景也會在幾週後到來。如果要像波普爾那樣等著現實來驗證他的說法,那就為時已晚了。▌ 致命曲線考慮到這一點,吳沙忻走向白板,開始概略的畫了一張圖,這張圖很快就成為世界各地政府簡報中熟悉的畫面,圖中顯示感染人數沿著一條陡峭的曲線呈指數型增長。「我記得他說:『到處都會是這樣』,」李察森回憶道:「他說:『這將會成為歐洲、美國以及我們公司的問題。』意思就是公司員工要面對的問題。我心想,天啊!這真是具體。」吳沙忻繼續給大家上了有關全球大流行病傳播速度和傳播軌跡的歷史課。他強調,即使此時事態看起來還不算太糟,但情況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急轉直下。他說,1918年4月,第一波西班牙流感的致命程度,不會比季節性流感來得高。儘管它確實以令人擔心的速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的軍隊裡流傳,但大部分死亡的個體都是年長、體虛或非常年幼的人。接著,在同年的10月到12月,掀起了一波更致命的浪潮,起因是那些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重症患者,把疾病傳染給醫生和其他病人。據估計,這三個月內的死亡人數為兩千萬人,其中包括大量二十五至三十五歲的青年。幸運的是,截至此時還沒有明顯的跡象指出武漢病毒對健康的年輕人有威脅。在中國的少數幾十例死亡病例,絕大部分都是超過六十五歲的年長者,其中有許多本來就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症狀。但就在幾天前,湖北當局透露,一名原本身強體健的三十六歲男性,在入院兩週後死亡,在醫院時接受過抗病毒藥物和抗生素的治療。吳沙忻警告這可能就是大難來臨的前兆。在病毒和人類宿主之間的演化軍備賽,病原體持續改變軍隊配置的方式,想要閃躲人體既有的抗病毒防禦機制。此時,這個冠狀病毒的破壞力並不算特別大,但它有可能突然發生突變,感染年輕人和身體強壯的人。另一種可怕的劇情發展是,病毒的感染率可能提升,用更快的時間感染更多人。「一切會在短短三個月內結束,」吳沙忻說道,停屍間大爆滿,全球人口早在實驗室製造出疫苗前就已大量減少,更別提疫苗的生產和分配了。每一天都很重要。如果這次冠狀病毒爆發的疫情發生在兩年前,BioNTech的董事不會考慮接受製造疫苗的想法。但多虧近年來公司的技術平台有所提升,吳沙忻深信公司具備可以回應這場大流行病的工具。現在看來,透過他們專有的平台製造mRNA疫苗是相對單純的做法,如果能夠及時交付,mRNA冠狀病毒疫苗提供救援的時間點,會比傳統疫苗早上許多。「我認為,」吳沙忻說道:「我們應該全力以赴。」▌ 突破的風險然而,BioNTech已經不再是新興公司。在10月上市之後,BioNTech就必須考慮外界如何看待它在業界的樞紐位置。優先處理冠狀病毒疫苗無疑會推遲它們正在進行的癌症計畫。「那間辦公室裡有些人抱持著懷疑態度,」李察森談到吳沙忻的提議時這麼說:「他們認為那會分散公司的注意力。」在這位美國基金經理人的眼裡,BioNTech不是一間跟傳染病有關的企業。「我們的股價動能非常好,」李察森擔心宣布一項昂貴的新計畫來對付一個沒有人太認真看待的威脅,會嚇壞公司股東。他表示:「投資者認為我們是一間致力於腫瘤的公司。」BioNTech在十一年內累積了超過四億歐元的債務,他們需要盡快籌措資金。未能實現既定的目標將會讓一切變得更加困難。如果公司倉卒魯莽地投入冠狀病毒疫苗的開發計畫,而且最後沒有成功。「那有可能就是BioNTech的末日,」同為董事會成員的馬雷特這麼說。自從公司10月在紐約那斯達克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以來,董事會有義務製作會議紀錄,以便在公司治理遭遇挑戰時,可以回顧會議紀錄。在德國的法律制度下,如果公司做出代價高昂的錯誤決策,所有董事會成員都要負起相同責任。另外,還有聲譽受損的風險。BioNTech是靠著自身的技術潛力走到這一步。對這間幾乎可說沒沒無名的公司而言,開發冠狀病毒疫苗的計畫固然會引起一陣轟動,但失敗以終或開發時間過長的機會也很大。許多橫陳在眼前的關鍵任務,例如從進行大型臨床試驗,到製造大量藥物,都是這間公司從未嘗試過的任務,更別說要以擊敗大流行病的速度和規模來進行。如果光速計畫效果不彰,「很有可能會讓公司陷入困境,」圖雷西在董事會議上如此承認。「另一方面,」但她補充道:「一場火力全開的大流行病無論如何都會對公司和我們的員工構成威脅。」如果BioNTech有能力自己製造疫苗,為什麼要等待其他人來引導世界擺脫這個迫在眉睫的危機?圖雷西問道:「我們難道不應該至少做點努力嗎?」辦公室裡沉默了幾秒。雖然需要信心的提升才有辦法做決定,但面對圖雷西提問,三人最終都同意了,因為他們都相信圖雷西和吳沙忻的直覺。他們不是為了拒絕宏大的想法而加入BioNTech的。※ 本文摘自《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作者:喬.米勒, 吳沙忻, 厄茲勒姆.圖雷西譯者:陸維濃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送不能送到家 居隔者困擾
全國啟動輕症居家照護,居隔者可「叫外送」,但北市有社區規定只能送餐到門口,又以缺人手,拒絕送餐上樓,造成居隔者困擾;外送員更罵聲連連,接訂單才知是居隔者,缺乏防護配套的政策,逼他們暴露在染疫風險中。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昨晚已公告管委會拒外人送物資,最高罰15萬。「希望政府恢復三級時的防疫做法」,許多外送員願意配合政策,也理解居隔者的生活需求,但也要考慮他們的處境,就曾有人送餐到門口,看住戶用現金噴酒精消毒,才知道對方是居隔者;外送員需要工作,但也很怕被感染,希望中央在實施與病毒共存下,也能提供保障,例如要求公寓大樓皆設置外送區,避免直接接觸。黃珊珊說,今天會公告,管委會若拒絕外送員或北市府送相關物資及快篩劑,管委會本身要派人送到居隔者家門口,若管委會拒絕,就依傳染病防治法第12條及第69條規定辦理,違者處1萬以上、15萬以下罰鍰。高雄目前有91人居家照護,但中央宣布得送至家門口,引發外送員反彈,主張未受過專業訓練,近距離接觸居隔者是高風險。鳳山區某大樓管委會主委說,過去疫情時,不讓外送員上樓,降低傳播風險,現在全台確診數飆升,卻要開放外送員上樓?「社區民眾會怕,管理員也會怕,不會違反規定是騙人的」。高雄市長陳其邁說,從國外經驗來看,盛行率如以3成估算,台灣可能有700萬人感染,但大家不用緊張且要互相協助,已請建管處行文各大樓管委會,不得拒絕防疫工作,否則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3千至1萬5千元。新竹市平台外送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文萬華則說,最近居隔外送叫餐需求大增,有的是小朋友出來給錢拿餐,也有居隔離堅持用現金付帳,讓外送員為難。由於外送員沒勞基法保障,很多是家中經濟支柱,也有很多單親家長,不小心染疫就會失去經濟來源,造成另一社會問題。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全國累計1.8萬例本土確診 多達5縣市逾千例
國內新增305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969例本土個案及89例境外移入,包括新北市1000例、台北市663例、桃園市414例、基隆市216例、台中市139例、花蓮縣92例、高雄市82例、宜蘭縣80例、雲林縣42例、新竹縣38例、彰化縣37例、新竹市及台南市各34例、屏東縣32例、台東縣22例、苗栗縣19例、南投縣10例、嘉義市6例、嘉義縣5例、澎湖縣及連江縣各2例。根據「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的2022年全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本土病例地理分布,今年本土確診病例數截至今天已1萬8068例。本土病例超過千例的縣市依序為新北市6078例、台北市3081例、桃園市2707例、基隆市1506例、高雄市1011例。本土病例超過百例的有花蓮縣881例、宜蘭縣528例、台中市523例、新竹縣363例、台南市303例、屏東縣247例、新竹市210例、彰化縣129例、台東縣127例、苗栗縣107例、雲林縣103例。本土病例兩位數的縣市有嘉義縣63例、南投縣51例、嘉義市34例,個位數有連江縣8例、金門縣5例、澎湖縣3例。●2022年全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本土病例地理分布縣市別/病例數 新北市:6078例台北市:3081例桃園市:2707例基隆市:1506例高雄市:1011例花蓮縣:881例宜蘭縣:528例台中市:523例新竹縣:363例台南市:303例屏東縣:247例新竹市:210例彰化縣:129例台東縣:127例苗栗縣:107例雲林縣:103例嘉義縣:63例南投縣:51例嘉義市:34例連江縣:8例金門縣:5例澎湖縣:3例總計:18068例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周玉蔻驚傳染疫 過去3天上節目政治人物一「拖拉庫」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昨天上午至醫院進行PCR檢測,接獲簡訊通知為「陽性」,周手上有民視「辣新聞」、寶島聯播網等節目,過去三天藍綠政治人物一「拖拉庫」上他節目,雖然電視節目有隔板、廣播節目有戴口罩,因政治人物接觸者甚多,也引發外界憂心。周玉蔻指出,最近三天的其他密切接觸者,她一早已經分別以電話,line及簡訊告知,並對造成友人表示歉意。廣播節目則有林延鳳、民進黨前黨主席卓榮泰和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盤整周玉蔻「辣新聞節目」,4月18日分別有民進黨台北市議員擬參選人林延鳳、律師黃帝穎、資深媒體人汪潔民、溫朗東和社民黨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及前國民黨青年部副主任詹為元等人。4月19日則有前台中市新聞局長卓冠廷、民進黨新北市議員何博文,資深媒體人余莓莓、邱明玉和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張斯綱,20日則有民進黨台中市議員周永鴻、民進黨台北市議員簡舒培、資深媒體人陳敏鳳和國民黨立委李德維辦公室主任林冠勳等人。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周玉蔻驚傳確診 「無任何不適謝謝大家關心」
媒體人周玉蔻臉書表示,周玉蔻昨天上午至醫院進行PCR檢測,今天凌晨接獲簡訊通知為「陽性」。她已向《寶島聯播網》及《民視》即日起電台、電視節目請假十天,在家自我監測隔離。電台、電視與她有密切接觸同仁,都將依防疫SOP規定因應。周玉蔻透過臉書表示,她所主持的網路媒體《放言》辦公室安排清消;住宅大樓公共區域也已展開全面消毒。《放言》所有同仁今天起在家上班,健康自主隔離管理十天。她說,最近三天的其他密切接觸者,一早,她已經分別以電話,line及簡訊告知,並對造成友人表示歉意。「我目前身體狀況如常,並無任何不適。接續等待衛生局通知。謝謝大家關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昨天接受周玉蔻的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節目上兩人都有戴口罩。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國內首例醫院院長確診 前一天才到北市議會開會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日前包括台大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榮總等均傳出護理師染疫事件,但昨晚傳出國內首例醫院院長確診。據了解,這名院長疑因病人確診後匡列採檢,昨天傍晚確診,Ct值30多,評估是感染初期,目前沒有症狀,正在醫院隔離中。該醫院為衛福部指定的北部某家傳染病防治醫療網醫院之一。該院昨晚得知院長確診後,緊急匡6名密切接觸者,進行PCR快篩檢測,6人目前都是陰性。該院長確診前一天,才到北市議會開會,議會已緊急清消。據了解,轄區衛生局擬高規格處理這次院長染疫事件,除匡列醫院相關人員,不排除擴大匡列當天同時與會人員,如此一來匡列規模恐相當大。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BNT與莫德納 兒童副作用差不多
衛福部決定開放六至十一歲兒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國內部分家長對於讓孩子打疫苗,心存猶豫,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兒童染疫死亡率雖然比成人低,但疫情大規模流行恐造成國內數十名兒童染疫死亡,呼籲有兒童疫苗還是要先打,降低重症、死亡風險。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以及長庚兒童感染科醫師謝育嘉則表示,支持孩童接種疫苗,未接種疫苗的染疫住院率是有打疫苗的兩倍,且接種疫苗可以防止多種併發症,減少隔離與學校停課,避免父母因此缺勤。多項研究指出,學校活動中斷恐影響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差距擴大。邱政洵和謝育嘉分析,BNT疫苗用於五至十一歲兒童,劑量單劑十微克,是成人三分之一,兩劑間隔三周。兒童接種兩劑BNT疫苗,對有症狀新冠肺炎保護力達九成。莫德納疫苗則提供六到十一歲接種,單劑五十微克,是成人劑量一半,初步證明莫德納疫苗引發很高的抗體反應。針對家長關心的安全性不良反應,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指出,分析BNT疫苗及莫德納疫苗的實證資料,顯示兩者對於急診、住院或感染的預防效果皆達七成,安全性也高。但現有安全性資料規模落差大,而BNT在美國有約八百萬筆資料,但莫德納提報到歐洲藥品管理局僅五千名接種者資料。陳秀熙表示,短期資料顯示,BNT及莫德納於兒童接種之不良反應差距不大,差別在於BNT資料規模較大,莫德納還需要持續累積;至於接種對兒童的長期影響,兩個疫苗都還需要持續監視。有家長反映,十二歲的國小孩童想打兒童疫苗,若兒童疫苗開放時,是否可以跟著接種?陳時中表示,十二歲可接種現有提供給十二歲到十七歲的既有疫苗。至於五歲以下無疫苗可接種的兒童,不接觸不特定人士,出入場合注意社交距離。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第3劑、兒童疫苗下月開打 高風險、長者打第4劑
昨天國內新增本土病例二三八六例,首度突破兩千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病例比前天增加將近四成,預計疫情會大規模展開,月底病例數即可能破萬。因應疫情延燒,指揮中心通過六到十一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青少年第三劑及六十五歲以上等成人第四劑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預計兒童疫苗接種最快五月初開打,十二至十七歲開放接種第三劑,預估最快五月下旬開打;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接種第四劑,預計六月上旬開打。連六天單日新增個案數逾千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昨舉行專家會議,針對六至十一歲疫苗接種建議,莫德納接種劑數為兩劑,間隔十二周,接種劑量為成人劑量一半(五十微克),接種作業視家長與幼童接種意願,由地方衛生局指定合約醫療院所及安排校園接種。居家照護已有十縣市開辦莊人祥表示,針對成人第四劑疫苗接種,建議接種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包括目前或一年內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癌症、器官移植或幹細胞移植、中度或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洗腎、HIV陽性、目前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過去六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等。本土病例暴增,指揮中心日前宣布一周內啟動居家照護計畫,陳時中昨天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已有十縣市開辦,分別為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彰化縣、嘉義縣、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與連江縣,另有四縣市研議中。收治兒童醫療量能受考驗國內出現兩歲男童染疫驟逝後,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現在最擔心是收治兒童醫療量能夠不夠?去年五月社區爆發時,兒童病房用來收治成人患者,但往後兒童、長者確診患者可能增加,一旦安養中心、長照機構爆發群聚,醫療量能將受考驗。國內至今已累計一點三萬例本土確診,昨新增八位中症及一位重症個案,累計五十六例中重症個案。陳時中表示,重症個案為七十多歲女性,曾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其餘中症患者為血氧濃度低、感覺較喘、使用氧氣鼻管及適用瑞德西韋治療者,已知九十九點五七%為輕症、無症狀患者。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疫苗五月上旬開打 高風險族群第四劑接種時機曝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日下午召開會議,針對十二歲以下兒童接種、青少年第三劑及成人第四劑等施打政策拍板通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晚間宣布最快兒童疫苗可於五月初上路。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針對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會先對校園家長的同意書及調查,至少需要一周作業時間,還需要教育局跟衛生局安排到校接種,最快五月上旬可以開放接種。目前對象為6-11歲兒童族群,可接種莫德納疫苗,接種劑數為2劑,間隔12週,接種劑量為成人劑量之一半(50微克),接種作業可視家長與幼童接種意願,由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COVID-19疫苗合約醫療院所及安排校園接種。至於12-17歲的青少年族群建議於第二劑接種後5個月,接種追加劑,莊人祥表示,距離青少年第二劑接種時間點為十二月至一月,第三劑預計最快五月下旬施打,多數則集中在六月開打。最後會議中也有針對成人第四劑進行討論,現已依各國接種政策及科學數據,建議接種「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完成三劑施打後,可於五個月後進行第四劑接種,最快可於六月上旬開放施打。而針對過去18歲以上免疫不全、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等,曾經有宣布可以進行「基礎加強劑(第三劑)」接種,其中八大族群,除了可追加劑(第四劑)外,也同樣可以在五個月後進行「第二次追加」視同「第五劑」。對象包含正進行或1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癌症患者、 器官移植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中度/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洗腎患者、HIV陽性患者、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過去6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其他經醫師評估因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專家建議,成人等高風險長者及免疫低下族群,不論前面劑次接種廠牌,可接種Moderna COVID-19 疫苗半劑量(50 微毫克)、BioNTech COVID-19 疫苗全劑量或蛋白質次單元(如高端、Novavax) COVID-19 疫苗全劑量。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ACIP通過6至11歲兒童打疫苗 專家曝唯一考量就是這點
新北市中和兩歲男童染疫驟逝,全民關注兒童要不要打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下午舉行會議研議,與會專家一致決定,開放6至11歲兒童可以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劑疫苗間隔12周,且青少年可施打第三劑疫苗,而安養機構長者、免疫力低下等成人可以施打第四劑疫苗。專家表示,現在疫情風險高,兒童應是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疫情如今已傳播到如此地步,一定會傳染給兒童。」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ACIP開放6至11歲兒童打疫苗,最主要的考量還是疫情,因疫情如此緊繃,兒童還是需要疫苗的保護。至於兒童兩劑間隔12周。黃立民說,主要是擔心兒童接種疫苗後,引發心肌炎,但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12周,那接種第三劑的時間就會更晚,如此決定有好、有壞。黃立民說,好處是可以降低兒童心肌炎風險,於學理上好像有這樣的證據,但壞處就是接種完整疫苗的時間將會延後,恐增加兒童感染的風險,因接種完第三劑疫苗後,可能此波疫情都已過去了。「如果指揮中心可以盡速購買到輝瑞的兒童疫苗,對兒童的保護會有幫助。」黃立民說,因輝瑞兒童疫苗使用的資料較多,且安全性也比較清楚,且目前莫德納疫苗不知夠不夠用,而疫苗場研發的5歲以下適用的疫苗,目前也在進行臨床試驗,就看往後研究情形如何。ACIP委員、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說,雖然疫苗仿單為建議2劑疫苗間隔4周,但30多國實際使用也多以8周或12周接種,與會委員也考量間隔較久,副作用應會比較小而做出12周的決議。依疫苗資料顯示,接種第一劑後14天預防感染保護力達8成以上,預防重症保護力則有7成多。主要副作用為局部紅腫痛,發燒症狀第一劑約3%、第二劑24%,心肌炎發生比例比青少年低很多。張鑾英說,從資料來看,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因此ACIP同意讓兒童接種,並以校園施打為主,自行到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為輔。張鑾英強調,現在很多人對疫苗長期副作用有疑慮,但感染新冠肺炎後遺症是明白、清楚的,且有許多研究陸續出現,因此建議兒童「可以打就盡快打」。對於有些專家認為兒童接種次蛋白疫苗較好,可以等待高端或NOVAVAX疫苗,她表示,等待其他疫苗「緩不濟急」,現在疫情風險高,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ACIP委員、董事長林奏延說,6至11歲接種疫苗可以提升保護力,同時補足群體免疫力的缺角,而就流感經驗來看,學童染疫後是很重要的感染源,上課返家後有機會傳染給阿公、阿嬤,且學童染疫後,若要視訊上課恐影響學習效果,家長也需請假照顧,因此應要早點接種。為預防兒童感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若要避免5歲以下幼兒感染,應不要接觸不特定人過於頻繁,出入場合要注意社交距離。但黃立民說,兒童染疫絕大多數都是被熟悉的人傳染,可能是家中的人傳來傳去,而不是陌生人,且疫情本來就很難止住了,已經沒有辦法可以阻止兒童染疫,「基本上一定會染疫」,除非家長不讓小朋友去上學。況且,新冠病毒疫情還不知會流行幾年,家長也不可能讓孩子都不去上學。因此,若要降低兒童染疫。黃立民說,全家都要打滿疫苗,學校管理好,但要避免染疫的難度相當高,並早點把有染疫的孩子挑出來,但都不容易。至於桃園市預計進行所有國小學童進行快篩,黃說,多少有幫助,但跟不上疫情傳播速度,且快篩敏感度不如PCR,有偽陰性問題,一次篩檢一定會漏掉2成,而學校傳染非常快,病毒還是會傳染出去,一旦兒童出現身體不適要盡速就醫。對於老人家、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黃立民說,這對特殊、脆弱族群本來就要做,一般民眾打不打只是時間問題,如慢慢進入10至11月,新冠病毒猖獗起來,一般人可能都要打4劑,而年底可能會換疫苗病毒株,有可能換成Omicron,目前臨床試驗都已在進行中。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威脅籠罩全國 專家曝台灣已慢慢進入緊急狀態
新北市中和一名兩歲男童染疫驟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現在最擔心是,收治兒童的醫療量能夠不夠?指揮中心須隨時檢討兒童醫療量能,而兒童接種疫苗是接下來的課題,另需檢討相關送醫行政流程有無需要改善的地方,因兒童與長者是現在的防疫重點,一旦安養中心、長照機構爆發群聚疫情,國內醫療量能將備受考驗,目前看來已慢慢進入此緊急狀態。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李秉穎說,前一段時間,社區未出現流行時,兒童確診病例很少,如去年5月社區疫情爆發時,兒童病房都用來收治成人患者,但往後兒童、長者確診患者卻可能增加。目前雙北、基隆疫情升溫,是否中南部、花東疫情也很危急。「現在應該是全台灣都有風險。」李秉穎說,雙北地區因居住人口密集,人口數是占全國的大部分人口,因此確診患者多,但就疫情觀察,現在應該是全國各地都有風險。有專家形容,疫情進展有如巴黎鐵塔會一樣的高聳,而台灣目前僅處於鐵塔基座的部分,因此確診人數破10萬是合理的估計。李秉穎說,若確診人數慢慢累積,一定會突破10萬人,甚至是百萬人,如世界上已經解封的國家,確診人數都是達到百萬人以上,如果疫情是慢慢上升,不影響醫療量能,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況。指揮中心昨公布,全台一周內啟動輕症者居家照顧計畫,若同住家人出現發燒等症狀,直接當確診者處理,不用篩檢,同意這樣的說法嗎?李秉穎說,這時還是要進行篩檢,如可採用家用快篩試劑,如果快篩結果為陽性,就可以證實確診。此外,匡列為居家隔離者的隔離天數是不是應該再縮短?李秉穎說,這部分是可以再縮短,但必須視居隔者接種疫苗的情形,從研究數據觀察,如果接種疫苗的人,即使染疫後,病毒的代謝時間會縮短,往後如果針對完全恢復的患者,且經快篩結果為陰性,可以重返職場上班,這在許多國家都已經是採行如此作法。有專家表示,現在壓制疫情的關鍵,在於及時匡列、隔離接觸者,但因現在確診人數多,地方政府疫調速度不夠,恐導致疫情持續延燒。李秉穎說,這是有可能的,如去年疫情爆發時,就無法完整疫調,而接觸者必須自主隔離或檢疫。
-
2022-04-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打疫苗要打哪一款?李秉穎曝可以這樣選
新北市中和一名兩歲男童染疫離世,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今下午將討論兒童接種疫苗事宜。召集人李秉穎今受訪表示,兒童染疫死亡率雖然比成人低,死亡人數不會破百,但會有幾十個,因此社區大規模流行的時候,兒童也必須受到保護,因此若有疫苗應讓兒童接種,但對於要選擇哪一種疫苗,讓兒童接種,這要看與會委員的意見。李秉穎說,接種疫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避免重症與死亡的發生率,但不是說,只要打了疫苗,就不會罹患重症或染疫死亡,「這是一個機率問題」。至於,兩歲男童染疫死亡事件,算不算是延誤就醫,從醫學角度來說,引發嚴重猛爆性腦炎後,快速的引起腦水腫、喪失意識,如果早兩個小時進行降腦壓的治療,不見得就能挽回生命。關於,下午的審查會議是否會依國外的數據,做為選擇兒童疫苗的參考依據?李秉穎說,台灣目前尚未出現兒童確診疫情,僅限於多出現為散發個案,因此一定會參考國外資料,必須檢視如果不打疫苗或打了疫苗,兒童染疫,以及罹患重症、死亡或施打疫苗後的嚴重不良反應等比率及風險各是多少?這都必須考慮利與弊的關係。如果讓兒童打疫苗,哪一種疫苗較佳?李秉穎說,屬於RNA疫苗的莫德納、BNT,因不良反應較大,因此用於兒童時,劑量都是比較低,如莫德納疫苗為成人劑量的一半、50微克,BNT疫苗為10微克,是成人劑量的三分之一,但如此使用,於兒童體內產生的抗體效價也會偏低,雖然如此還是有保護效力。若以目前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的相關文獻,李秉穎說,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為至少28天,但要間隔28天或兩個月,這部分還需討論。「相對RNA疫苗,高端等蛋白疫苗,比較沒有不良反應。」李秉穎認為,如果是12歲以下幼童施打蛋白疫苗,將不須降低劑量,因其出現發燒等副作用的機率很低,而可以保存對體內免疫反應的刺激,這是蛋白疫苗的優勢。至於外界認為,國內對兒童疫苗的審查是否過於嚴格?李秉穎說,疫苗審查須考量疫情的需求及對疫苗品質的要求,因疫苗是打在健康的人身上,不希望出現不良反應,但如過因疫情有緊急的需要,而必須緊急授權,在核可的範圍內使用,如利用免疫橋接驗證疫苗效力,如此彈性作法為因應疫情所需的必要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