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健身房
共找到
599
筆 文章
-
-
2020-12-12 新聞.元氣新聞
大型幼兒園、健身房室內空品將納管 最快明年上路
環保署今預告「應符合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之公告場所」修正草案 ,新增5類場所,包括200人以上幼兒園、20床以上產後護理機構、收托35人以上托嬰中心、地區型醫院、總樓地板面積達1千平方公尺以上、未滿2千平方公尺的運動健身中心,新納入約2200家場所。若法制作業程序順利,最快在明年初上路。為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環保署滾動式檢討管制場所及規模,優先依敏感族群活動場所、大量公眾聚集及頻繁進出者、公立及大型場所,循序漸進管制,2014年、2017年已公告過第一批及第二批場所,總共納管16類、1500多家場所,其中8成以上為大型場所,今再公告擴大新增5類。環保署空保處科長謝仁碩表示,環保署去年就針對這5類場所持續輔導、宣導,程序上差不多完備,才提出預告內容,預告60天期間也將召開研商會議,聽取相關單位意見。謝仁碩說,依照室內管制場所特性,管制的空氣污染物項目略有不同,但二氧化碳(CO2)、甲醛(HCHO)是通風換氣指標,是各場所的基本管制項目,以這次新增面積1千平方公尺以上的運動健身中心為例,除二氧化碳、甲醛,也管制細菌、粒徑小於等於10微米的懸浮微粒(PM10)。謝仁碩指出,原則上希望列管場所能自主管理,若室內空氣品質標準超標,會給予限期改善,並要求場所在限期改善期間在出入口張貼海報,揭露室內空品超標,藉此方式監督盡速改善,若屆期未改,才會處以5萬以上、25萬以下罰鍰。環保署說,公告發布後,新增受列管公告場所應辦理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工作,並給予公告場所義務人1年緩衝期限,設置室內空氣品質專責人員、訂定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計畫,以及實施第一次室內空氣品質定期檢驗測定,以減緩法規發布造成衝擊。
-
2020-12-09 焦點.健康知識+
寢具一週沒洗有多髒?該多久洗一次?醫師分析給你知
我們一生都在床上度過很多時光,因此讓床變得舒適而誘人是很自然的。但是在所有的枕頭和床被、床墊下面都有一大堆細菌。 專家們好奇的進行了一項研究,檢查了枕頭套、床單和床墊的細菌培養研究。從四個星期內不洗床單、還有1年到7年完全不洗床墊上,通通採集了細菌樣本,分析了所有細菌的數據,以更好了解床單、枕頭套、床墊的清潔程度以及應該多久更換一次。 寢具一週不洗有多髒? 枕頭: 你的枕頭平均有350,000隻细菌與你共枕眠。 枕頭的豐滿,那是許多細菌滋長的天堂,英國政府NHS研究人員研究幾百顆的枕頭,在枕頭上發現了超級抗藥性的金黃葡萄球菌等等不同的病菌。 我們睡覺時的口水、汗水、淚水,這些水就是會滲透進入枕頭內,研究人員發現腸胃細菌,呼吸道感染的病菌,什至有糞屎的細菌。如果你約兩年左右,不曾洗過你的枕頭,那麼你的枕頭有三分之一的重量是由病菌、污漬、死細胞、麈蹣、灰塵、糞屎、衛生物排泄物...等等組成的。 我們日常都會只有換洗枕頭套,以為睡在清香的枕頭套,我們的枕頭就清潔了。 枕套: 1週不洗: 300萬隻細菌 = 比馬桶座墊多出1萬7千倍的細菌 2週不洗: 598萬隻細菌 = 比馬水龍頭多出3百倍的細菌 3週不洗: 851萬隻細菌 = 比廚房水槽多出4百倍的細菌 4週不洗: 1千萬隻細菌 = 比竉物的碗多出39倍的細菌 床單: 1週不洗: 500萬隻細菌 = 比浴室門把多出2萬4千倍的細菌 2週不洗: 573萬隻細菌 = 比竉物玩具多出302倍的細菌 3週不洗: 924萬隻細菌 = 比竉物的碗多出39倍的細菌 床墊: 床墊,很少人會定期清洗,才會出現有超過5年完全不洗床墊,還有些甚至超過7年不洗的呢! 1年內不洗: 300萬隻細菌 2年不洗: 900萬隻細菌 5年不洗: 1千3百萬隻細菌 7年不洗: 1千6百萬隻細菌 看來,每一個晚上,壓在我們身體下的細菌🦠,真的很不少,動不動就是好幾百萬隻!床墊其實會隨著多少年不清洗,而會培養出不同種類的細菌。 寢具如何清洗? 枕頭: 枕頭應每1 -3 個月清潔一次。有關床枕頭的特定說明和警告,請始終閱讀警告標籤! 1.檢查說明: 檢查枕頭上的標籤以獲取洗滌說明,如果您再也沒有該標籤,請放心使用,因為大多數合成枕頭和羽絨枕頭都可以使用洗衣機。 2.加入熱水: 要提高清潔能力,請在洗衣機桶中加入一些熱水/沸水,一些洗衣精和少量漂白劑,然後靜置30分鐘。 3.二次沖洗: 由於枕頭被塞滿,它們會易滯留洗衣精成分,如何可以,請執行第二次沖洗,以清除內部的所有肥皂。 4.風乾枕頭: 考慮將枕頭風乾幾天,以確保清新,並確保去除所有水分,從而防止枕頭內部發霉。也可使用乾球的枕頭,放在烘乾機中,使其乾燥!這樣可以使您的枕頭清爽,去除污漬並消除可能會發現的殘留氣味。 枕套: 枕頭套至少應每周清洗一次。 1.取下枕套: 將其與枕頭分開清潔。 2.加醋清洗: 對於困難的污漬,少量醋可以幫助,1/4杯洗衣粉(液體或粉狀)和1/4杯蘇打水。 3.高速洗滌: 將枕頭套一起放入洗衣機中,並以最高旋轉週期洗滌。一旦去除了大部分殘留物,就可以在熱循環中將枕頭套在洗衣機內,消除其他殘留物。 床單: 1.可用熱水: 使用洗衣機的溫水設置定期洗滌。如果床單很髒,可以使用熱水設置殺死更多細菌。 2.可加檸檬汁: 在洗衣機的洗滌週期中,也許使用四分之一杯(2盎司)檸檬汁來使床單變亮。使用檸檬汁代替漂白劑或增白劑。也許這樣也可以使您的床單持續更長的時間。 如果可能的話,每週或至少每兩週洗一次床單。你在決定多久洗一次床單時,應考慮到您的生活方式 1.如果您在睡前有洗澡,並穿著乾淨的睡衣,你可能不需要經常洗床單。 2.如果您過著非常活躍的性生活,則可能需要定期洗床單。 3.如果晚上出汗很多,最好比一般人,多洗一次床單。 4.如果要清洗常規的床單,請按照床單的保養標籤上的洗滌說明進行操作。 5.避免一起洗太多床單。 6.避免用其他顏色的物品清洗床單。 床墊: 無論是否要清潔床墊都應定期進行翻轉。傳統的看法是,人們應該每三個月翻轉一次床墊。 1.準備材料: 您需要先準備一些材料。概括吸塵器、清潔劑、洗衣粉、小蘇打、清潔布、冷水。 2.脫掉床墊套: 拆下床墊套,在清洗床墊時讓它們在洗衣機中旋轉。用熱水洗滌所有被褥將有助於去除塵蟎。根據您標籤的類型,您也可以清洗它們。 4.吸塵工作: 吸塵器遍吸床墊的整個表面,包括了側面。請特別注意接縫處的縫隙,以除去任何隱藏的污垢或灰塵。 5.用去污劑: 清除床墊上的污漬切勿浸泡床墊,或直接在床墊上加水或清潔劑。 ※您選擇的去污劑將取決於污漬的類型和床墊的類型。對於生物污漬血液,汗液,嘔吐物和尿液,最好使用【酵素清潔劑】。將清潔劑噴到乾淨的白色布上,然後用布將弄髒的區域吸乾。之後,您可以在另一塊乾淨的布上沾冷水,然後繼續吸乾,直至污漬消失。 6.撒小蘇打粉: 如果您不能將床墊放在陽光下,那麼可以考慮蘇打粉。在床墊上撒一層蘇打粉,靜置幾個小時(或更好的是過夜)。小蘇打會分解酸,並吸收任何殘留的水分或異味。您可以將蘇打粉留在床墊上的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當床墊與小蘇打一起放置時,打開房間的所有窗戶以讓光線和陽光進入。太陽的紫外線實際上將幫助殺死床墊上的任何黴菌或細菌。 7.再次吸塵: 小蘇打發揮作用後,將其徹底吸乾。 8.翻轉床墊 現在第一面已經一塵不染了,翻轉床墊另一面,並重複步驟,使兩面都同樣新鮮乾淨。 寢具多久洗一次?最後總整理 每晚睡在數百萬種細菌上, 可能會讓您感到有些恐惧。但隨著每天我們進入房屋的細菌數量的增加,我們似乎注定要與更多的細菌共享床鋪。您可以採取幾項措施來確保自己在晚上不被細菌困擾。 首先,至少每周清潔一次床單和枕套;如果您容易化妝或在健身房出汗後容易入睡,請考慮更頻繁地進行清潔。接下來,當床墊和枕頭開始磨損並引起問題時,需要更換。如果您一天的工作,都充滿了細菌,請考慮回來在睡覺前洗個澡,才能安眠入睡。在洗滌之前請檢查標籤。可依以下清潔時間表,也可參考進一步的安排: 《延伸閱讀》 .房間整潔間接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發霉有致癌風險,塵螨影響呼吸道 .是收藏、節儉還是囤物症?醫指3大指標。改善從設定時間做起!
-
2020-12-05 新聞.健康知識+
天氣轉涼5件事千萬別做 醫曝恐怖風險!
近日氣溫驟降,厚外套、厚被子紛紛被拿出來保暖禦寒,但也有許多人沒特別注意氣溫的轉變,導致感冒、生病;天氣轉涼,有哪些事情千萬別做?否則可能導致身體不適。氣溫驟降,這些事千萬別做!1.起床過猛:發生意外2018年健康時報刊文指出,早晨醒後不要馬上起床。因為老年人的椎間盤較鬆弛,突然由臥位變為立位,不僅容易扭傷腰背部,還可能影響神經系統。患有高血壓、心髒病的老人如果突然改變體位,可能發生意外。醒後,可在床上伸伸懶腰,舒展一下四肢關節再下床。2.怕冷憋尿:易得膀胱炎“冬天千萬別因為怕冷而憋尿!” 正常人膀胱有一定容量,常憋尿會使膀胱內壓力增加,膀胱壁變薄,毛細血管受損。含有細菌的尿液未能及時排出,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統疾病。到了冬季,長時間處在溫暖環境中,攝入同樣多的水,排汗量減少,尿液量增加,泌尿道缺少尿液沖刷,加之憋尿就更易患上泌尿疾病。3.趕早鍛煉:血壓增高冬季運動有一個最佳時間,宜遲不宜早,最好不要很早就出來運動。這是因為冬季的早晨,天氣比較寒冷,這很容易使得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增高。如果選擇在七八點鐘太陽出來,氣溫相對回升,溫度沒有那麼低的時候再進行鍛煉的話,對保持血管暢通有一定的意義。4.洗澡過久:增加猝死風險盆浴在20分鐘以上,沐浴5分鐘以上,這種長時間泡澡、洗澡很容易引起心臟缺血、缺氧,對老人來說,甚至誘發嚴重的心律失常而猝死。而且澡時過高的溫度雖然會帶來短暫的溫暖的爽感,但持續用過高的水溫洗澡會增加心臟負擔,帶來心臟缺血缺氧,引發危險。5.濕頭睡覺:易誘發面癱老人洗完澡之後很少能想著用吹風機吹乾再睡,通常就用毛巾擦擦。其實,這種做法不對。冬天濕頭睡覺可能會引發面癱。一般晚上睡覺時面部神經處於最鬆弛、抵抗力最低的時候,如受到濕髮冷刺激,很易影響耳後的面神經,導致局部痙攣,從而誘發面癱現象。而且冬天天氣寒冷,造成面癱的概率就很大。防寒做好四件事天氣越來越冷。做好四件事情,可以為冬季禦寒打下基礎!1.吃點熱的——薑棗茶助陽排寒民間有句諺語說道:“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以後,人們同樣也傾向於進食“驅寒”的食物。陳燕清醫生表示,一到冬天,手腳冰涼,容易生凍瘡的人,也可以時常飲用薑棗茶。冬季受涼引發腹痛、腹瀉的人,喝薑棗茶也可明顯改善症狀。製作方法也不復雜,將大棗、生薑洗淨,分別去核、去皮,切碎放進鍋內。加冷水,沒過食材即可,小火慢慢煮。煮開後,把紅糖放進去。繼續煮20分鐘即可。等到薑棗茶溫的時候可加點蜂蜜。冷卻後裝瓶,放入冰箱。每次喝水時,舀兩勺倒入沸水沖調即可。2.泡個暖腳——加點艾葉可驅寒陳燕清指出,睡覺之前,泡泡腳,可以將一天都在外、在上運行的陽氣,引至體內、身體的下半身來。這樣做既能幫助我們盡快入睡,也有助於“藏”陽氣。臨床上體質偏寒者,比如,痛經痛得冒冷汗、手腳冰冷等,我也會建議她們平時用艾葉泡腳。取艾葉30克,生薑100克,白酒100毫升。將艾葉冼淨,生薑切成厚片,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煎煮30分鐘後,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加白酒,先熏蒸後泡足。3.多做運動——選擇可以互動的項目運動也有升發陽氣、令身暖的作用。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冬季早晨的氣溫很低,如果運動時不注意保暖,寒氣就有機會趁虛而入,很容易傷風受寒。此外,最好進行可以跟別人互動、能讓自己快樂起來的運動,比如打打羽毛球、乒乓球等這種一邊打一邊歡笑的運動。別一個人在有空調的健身房的走步機上運動,這樣的運動生髮陽氣的效果有限。另外,運動以微微出汗為度。4.曬曬太陽——可以給身體補充陽氣有些女性怕曬黑,總躲避陽光。實際上《黃帝內經》講要“無厭於日”,即你別躲避日光,它是我們生命的源泉。多曬太陽可以給我們的身體補充陽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怕臉曬黑,可以曬曬後背,後背督脈主一身之陽氣,後背暖起來,一身陽氣就會旺盛。(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挑戰新冠疫苗/國內防疫做太好「易感宿主多」 春節是嚴峻挑戰
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台灣確診人數六七九例、死亡七例,超過兩百天無本土個案。台灣如常生活,有賴官民一起防疫,在疫苗還沒有施打前,大家都是易感宿主,面對秋冬疫倩,仍要繃緊神經,把口罩戴回來,勤洗手,而搭大眾運輸時,手扶梯和把手是高危險區域,要少接觸。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同時也是食藥署新冠肺炎疫苗臨床試驗專家討論會議主席鍾飲文,在專家會議中指出,今年三、四月疫情緩和,隨著六、七月解封,之後面臨第二波或第三波高峰,台灣經邊境檢疫及社區防疫,新冠肺炎死亡率百分之一點○四,遠低於全球的百分之二點三三,但面對新年假期及境外移入個案增加,仍不能輕忽。鍾飲文強調,秋冬防疫挑戰,來自於病毒會在攝氏四度及廿度演化,但有研究認為,新冠肺炎可能在攝氏十到廿度間活躍,年底假期加上春節,大批台商回台,秋冬氣溫低於室溫而減少開窗,都有利病毒傳播。秋冬防疫專案從十二月一日起跑,包括八大類場所應佩戴口罩,未佩戴經勸告不聽者,可由地方政府裁罰。本身也是胸腔科名醫的鍾飲文強調,防疫需要群策群力,疫情是否會有變數,除了疫苗研發與臨床試驗進度外,民眾心防鬆懈也可能是原因。有人抱怨為何電影院、三溫暖及健身房需要戴口罩,但學校及補習班卻不用,鍾飲文解釋,前者會接觸不特定的人,在學校上課則接觸的都是特定的人,只要有機會接觸不特定人,都有必要戴上口罩。
-
2020-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秋冬專案游泳、健身房也戴口罩? 業者:運動時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秋冬防疫專案」,即日起民眾出入醫療照護、公共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等8大類場所應戴口罩,其中也包括游泳池、健身房等空間,不過運動如何戴口罩?彰化市彰北國民運動中心指出,主要是非運動時間必須戴上口罩,還是會落實進出人員量體溫來控管。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上健身房意願,彰北運動中心因設備、課程多,原有穩定運動客源也受疫情波及,彰北運動中心指出,直到暑假前來運動人數回溫,尤其散客增加,也因為疫情趨緩,發現民眾戴口罩減少,但這段時間工作人員維持每小時擦拭消毒運動器材,人多的話會縮短到半小時,現場也提供酒精讓民眾自行使用。彰北運動中心說,依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規定,運動過程中可以不用戴,使用後再戴上口罩即可,比方進到運動中心需要戴,若要游泳上岸後也須戴口罩,雖然實際認定上有些困難,但大方向仍會以這樣的方式控管,目前加強現場廣播、文宣宣導。
-
2020-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秋冬防疫...八大類場所須戴口罩 捷運跳舞區也要
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北市府秋冬防疫專案,台北捷運公司提醒民眾,今日起進入捷運及出入八大類場所應配戴口罩,除了進入捷運車站台需配戴外,在捷運售票處、車站大廳、中山及東區地下街、捷運跳舞區、貓空纜車等,都需全程戴口罩,若經勸導不聽者將處以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北捷指出,配合秋冬防疫轉,再次提醒車站服務人員及旅客,進入車站站,包含售票處、車站大廳、車站月台等務必全程戴口罩,民眾在捷運車站非付費區有飲食需求,可在與其他民眾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隔離設備下,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後仍須立即配戴。另外,民眾在中山及東區地下街、捷運跳舞區(捷運爵士廣場、板橋站及西門地下街跳舞區)均須戴口罩;前往小巨蛋欣賞表演、冰上樂園、北投會館健身房等室內場館,須出示台北隨行碼myCode或身分證,完成實名制登記後才可入場。北捷表示,捷運自疫情初期就已實施防疫作業,包含服務人員全面戴口罩、各項消毒措施,包含捷運電聯車廂出車前及營運每8小時加強消毒作業。各捷運車站、地下街、貓纜、小巨蛋、兒樂及北投會館等場館,民眾頻繁接觸設備,如自動售票機、加值機、ATM螢幕及按鈕、廁所馬桶座墊及門把、詢問處窗口桌面、電扶梯扶手帶及電梯按鈕等,每4小時消毒1次。運量大的車站如台北車站、西門站、市政府站、中山站、板橋站、忠孝復興站及龍山寺站等,共設置17台紅外線熱顯像儀偵測旅客體溫。
-
2020-11-30 養生.抗老養生
為什麼當你超過五十歲後 該將運動視為一項「工作」?
【文、圖/摘自高寶《高年級逆齡先修班:逆轉生理時鐘,越活越年輕!》,作者克里斯‧克洛利, 亨利‧洛奇, 艾倫‧漢彌頓】讓這一切實現運動是你可以騙過大自然的友善方法。你的身體期望你每天走十六公里,花一兩個小時進行狩獵,並且做一些衝刺奔跑和繁重的勞動,但幸運的是,你的身體並不那麼聰明。你可以用一天不到一小時的運動,來說服身體,大草原的春天已到。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每天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就可以保持苗條、健美、機警、充滿活力、健康與樂觀。大自然不像是健身房的跑步機,大自然是一個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因此,各種不同的運動與強度變化,比起單一不變的某項運動,前者對你的身體更好,這也應該在你的預料之中。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會隨著時間而對任何固定的運動計畫感到疲倦,因此,我們建議你在未來的三十年,在你的運動計畫中加入多項的運動。大自然的規則很簡單:每天做些真正的事情。請忽略所有關於每週運動三至四天的說法,請忽略它!就像美國的國家膽固醇指南一樣,這種說法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是醫學專家對成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孤注一擲的請求。記住,你的身體渴望每天運動。無論是時間長、緩慢且穩定的運動,例如一或兩小時舒適且辛苦的步行,或是短時間且劇烈的運動,例如跑步、游泳或在健身房使用健身器材,都比不過「日常」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每週要運動六天。因此,你可以在健身房嘗試各種有氧運動,並試著找到一些自己喜歡的戶外運動,例如騎自行車、划橡皮艇、下坡滑雪或越野滑雪,或者去進行艱難的健行。在戶外運動時,請讓你的心率保持在低強度有氧運動區間;在健身房運動時,則讓你的心率保持在高強度有氧運動的區間,你將會有很好的運動成效。請記住,關鍵是要給你的身體和大腦持續不斷的訊號,告訴它們變得年輕。你是很快或是慢慢變年輕並不重要,你有很多時間。最重要的,是繼續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持續做人不會因為他們在健身房做錯了運動就偏離軌道。他們偏離軌道,是因為他們停止做運動,一開始只是一或兩天,然後就再也回不去了。我已經協助成千上萬的病人,而他們邁向成功的關鍵,是他們運動的習慣與規律性。而這不是那麼容易。我們的本能,是只要可以的話就會選擇吃、做愛與坐下來休息,因為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我們不清楚何時,或者是否會再次出現機會,讓我們做這些事情。現在,在富裕且輕鬆的時代,這些本能是災難性的,但它們永遠不會消失。幸運的是,你可以透過建立日常運動的結構和規律來重新設定你的大腦,就像是人從幼兒園上學的第一天,就開始學習驚人的生活技能並將其轉變為新的目標。請你務必去健身房,並將自己出現在健身房視為一項偉大的工作。它會緩慢而確實地改變你的生活,因為一旦你去到健身房,你幾乎一定會做一些認真的運動。即使你沒有做太認真的運動,明天你也還會來。這就是關鍵,在你接下來的人生中,每個明天都要再來。將運動視為一項工作是有道理的,因為當你超過五十歲後,運動就不再是可選擇的項目。你必須運動,不然你就會變老。克里斯並不會在每天起床後,考慮是否去健身房,就如同他不會起床後,考慮是否要去上班一樣。無論他感覺如何,他都會起床,然後去做。這樣比較容易,而結果是他變得很年輕。你開始得越早,收穫就越大。讓我們看看你退休之前,大約十年左右的生活,這時你仍然全速工作,將運動納入你瘋狂的工作時程中會是個挑戰,這可能看起來讓人精疲力竭,但這是倒著思考。我們在一天結束時會覺得疲累,不是因為我們做了太多的運動。我們累了,是因為我們沒有做足夠的運動。久坐不動使我們在精神、情緒和身體上都枯竭。每天晚上疲憊地走進房門不能代表生活,這只代表過度耗損所擁有的唯一人生後,存活了下來。此外,一項又一項的研究顯示,我們將工作時的產出看得比運動所花的時間更重要,而當我們的身體在健康狀態下,我們在家中的生活狀態也更好,我們對生活更滿意,所需的睡眠更少。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有所重視,那麼,你花在運動上的時間就變得很划算。(如果公司願意用科學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情,那麼保持身體的良好狀態應當是一項工作要求!)現實情況是,這些年來你的生活如此忙碌,以至於你無法承受不運動的後果。唯一真正的問題是,當生活中充滿義務和壓力時,你很難保持運動的動力。因此,你應該更依賴運動的規律,而不是想做運動的動力。騰出時間運動,並為了運動而「保留時間」,並嚴格維護,不讓這段時間受到打擾。
-
2020-11-30 科別.骨科.復健
苦練大肌肌莫忘平衡 小心夾擠症候群找上你
高雄一名25歲男子為練出健美肌肉線條,積極上健身房運動,有天要抬高右手拿物品時,肩膀竟痛到抬不起手,就醫檢查發現原來是因為未注意平衡肌肉的訓練,而引起「夾擠症候群」。物理治療師提醒,如果長期輕忽此症狀,易讓肌肉、肌腱鈣化,引起肩膀痛且容易復發,建議平時可多做三招運動,藉由訓練及放鬆特定肌群來緩解。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詹承偉表示,這名男子為了要練出身體前側好看的胸肌與腹肌,卻忽略身體後側肌肉也應平衡訓練,當右手臂往側上抬60至120度時,肱骨會往上抬,應連動的肩胛骨卻未有動作,在空間變小情況下,肩胛骨突壓到關節內組織,因而肩膀突然疼痛,也就是夾擠症候群。詹承偉表示,除了因訓練肌肉不平衡會引起夾擠症候群外,還有長期重複相同動作、一直使用特定肌群者,像是工地工人、扛瓦斯工;長期姿勢不良者,像是駝背、低頭族等,都是好發及易復發族群。若輕忽不處理,在長期發炎情況下,肌肉肌腱易鈣化,失去彈性,不僅動作不順暢,只要肌肉收縮,極易引起疼痛。在夾擠症候群的治療上,一般會建議患者接受止痛及放鬆治療,治療新趨勢則是建議接受體外震波治療,震波會作用在軟組織,可加速組織再生,消退發炎,止腫,避免復發。詹承偉示範三招規律運動來緩解夾擠症候群,第一招「旋轉肌袖訓練運動」,取一條彈力帶或有彈性的帶子,手臂自然垂兩側,手肘彎曲90度,腋下夾緊,雙手抓緊彈力帶,雙手肘往外旋轉,20至30下為一組,一天做兩組。可達訓練旋轉肌袖,讓肱骨與肩胛骨配合協調,使手臂往上抬更順暢。第二招「夾背訓練運動」,面牆,雙手平貼牆上,做挺胸運動,手掌離開牆面,若有疼痛可降低手臂高度,20至30下為一組,一天做兩組。可達訓練肩胛骨周邊肌群目的,避免肩胛骨被過緊肌肉帶離原位。第三招「胸小肌牽拉運動」,找個柱子,右手往側抬90度,扶於柱子上,腳弓箭步,往左旋轉,以放鬆右胸小肌,15至30秒為一下,三下為一組,一天2至3組。可避免胸小肌過緊,將肩胛骨帶離原位。
-
2020-11-3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8大類場所須戴口罩 把握2原則不違規
秋冬防疫專案明天上路,民眾記住2原則就能輕鬆掌握戴口罩時機。首先「室內必須戴、室外盡量戴」,室內飲食可暫時不戴;其次是「接觸者是誰」,若會接觸到不特定人士就須戴。因應全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1月18日公布秋冬防疫專案3大方向,要求自12月1日起,民眾進出8大類場所須強制戴口罩、加強醫療院所通報採檢,入境及轉機者登機前須附核酸檢驗報告。在戴口罩方面,指揮中心列出的8大類場所包括「醫療照護、大眾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不過,餐廳、各級學校和幼兒園不在必戴口罩場所名單內。不少民眾擔心忘記隨身攜帶口罩,不清楚究竟哪些場所務必戴口罩、哪些又不用戴,造成不必要的困擾。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明,戴口罩首要原則就是「室內空間必須戴、室外場所盡量戴」,但在室內如果有飲食需求,只要能保持距離、設有隔板,同樣能暫時取下口罩。另一大原則就是看「接觸者是誰」,只要會接觸到不特定人士,就必須戴口罩。舉例來說,民眾在捷運、健身房、美術館碰到的都是不特定的人,這時就必須戴口罩;但如果在學校、補習班,接觸到的都是特定人士,就不需強制戴口罩。陳時中表示,未依規定須佩戴口罩的民眾,有拒絕、規避或妨礙情形者,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規定,可由地方政府依同法第70條罰則,裁罰新台幣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說,營業場所業者一旦發現民眾沒依規定戴口罩,可以先勸導,對於屢勸不聽者可錄影或報警舉發。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近1年,不少民眾搭乘捷運、公車早已養成戴口罩習慣,但在逛夜市時戴口罩比例仍偏低。陳時中提醒,夜市雖然是室外、通風良好的場所,但人潮畢竟比較擁擠,呼籲逛夜市還是要戴口罩,盡量不要邊走邊吃,或由夜市管理單位進行人流管制。
-
2020-11-29 養生.抗老養生
吃得健康、每週運動6天是「成功的老化」祕訣嗎?
【文、圖/選自左岸文化《老到可以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保持健康苗條並管理自己身體的壓力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事實上,壓力只會越來越大。朋友、家人和醫生開始叨念變老的人加入健身房、「吃得健康」,最起碼也要每天散步。在承受壓力數十年之後(體力勞動者的話,則是身體竭盡全力之後),本來想像有張躺椅或吊床在等著你,但事實不然,最起碼只要你有錢使用健身設備的話,未來比較可能出現的是跑步機和滑輪下拉機。在針對長者寫的眾多自助書中,有一本跋扈地下了命令:每週運動六天直到生命盡頭。抱歉,不過就是這樣。沒得商量。沒有彈性。別找藉口。六天,認真地運動,至死方休。這種嚴厲養生之道背後的理由是「一旦年過五十,運動不再是隨人喜好。你必須運動,否則就等著變老」。你或許已從賺錢養家的工作退休,但你的新工作來了,上健身房。「把它想成一份好差事,因為它真的是。」五十五歲以上的人是健身房會員增長最快的客層。少數健身房刻意鎖定老年客層,譬如「銀球鞋」連鎖健身房(Silver Sneakers),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刻意阻止比較年輕的人加入,其理論依據是老年人不想被大肌肉男或穿彈性緊身衣的苗條女威脅。若白髮健身客的存在不足以驅退年輕人,有些健身房選擇不提供自由重量訓練,一部分是因為重物墜落的聲音據說會讓老年人不舒服,一部分則是因為老年人比較愛使用健身機器,而可能把自由重訓視為對他們的一種責備。我去的混齡健身房五十歲以上的會員比較多,也就是「運動不再是隨人喜好」。更熱血的人可能把上健身房當作健康養生之道的一部分而已;為保持健康,他們早上跑步或騎幾英里的自行車。馬克是五十八歲的白領勞工,早上六點做完運動才上班,下班後再運動一次。他的目標?「繼續前進。」生存的代價是無止盡辛勞。談到健康老化的典範,我們經常提到珍妮.露易絲.卡爾芒(Jeanne Louise Calment),她是一名法國女性,一九九七年去世,享年一百二十二歲,是史上經認證最長壽的人。卡爾芒一生從未工作,但可以說她「有在練身體」。丈夫還在世的時候,她和她富有的丈夫喜歡網球、游泳、擊劍、打獵和登山。她八十五歲那年才開始擊劍,一百一十一歲在療養院時甚至每天一早就在輪椅上做體操。任何尋求長壽飲食祕訣的人都會失望;她喜歡牛肉、油炸食物、巧克力和磅蛋糕。她抽菸,有時還抽雪茄,以今天的標準而言實在難以想像。不過,反吸菸倡導者若知道她人生最後幾年持續咳嗽,應該會感到寬慰。這是「成功的老化」,除了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之外,和根本沒老化幾乎是難以區分。人類學家莎拉.蘭本(Sarah Lamb)與人合著了一本有關該主題的書,將成功老化的概念溯源到一九八○年代,而且在整個西方世界都可找到其蹤跡,它也被稱為「主動的老化」、「健康的老化」、「有用的老化」、「生氣勃勃的老化」,還有「抗老化」和「優雅老化」。蘭本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將二○一二年世界衛生日獻給健康老化,歐盟將二○一二年訂定為歐洲主動老化年。在北美和西歐,健康老化、主動老化和成功老化的中心比比皆是。有關該主題的通俗文化和自助書籍市場蓬勃發展。亞馬遜網站上現在提供的書籍有:《成功健康的老化:一○一種感覺更年輕、活得更長壽的最佳方法》(Successful and Healthy Aging: 101 Best Ways to Feel Younger and Live Longer);《生長死短:通往真正健康與健康老化的指南》(Live Long, Die Short: A Guide to Authentic Health and Successful Aging);《不要溫順地走:嬰兒潮和所有世代的成功老化》(Do Not Go Gentle: Successful Aging for Baby Boomers and All Generations);《顛倒勇:逆轉老化,每天花三十分鐘讓你看起來年輕十歲》(Aging Backwards: Reverse the Aging Process and Look 10 Years Younger in 30 Minutes a Day);當然還有《給傻瓜的健康老化入門書》(Healthy Aging for Dummies)。這些書都有個共同的重要主題:老化本身是異常且不可接受的。誠如《越活越年輕》(Younger Next Year)的醫師合著者在小標「『正常衰老』不正常」底下所寫:我對科學了解得越深,就越清楚這樣的病痛和惡化(心臟病發作、中風、常見的癌症、糖尿病、多數跌倒、骨折)不是變老的正常現象。它們是一種侮辱。誰該對這侮辱負責?答案是,每個人都負有個人的責任。成功老化的書籍都堅稱,只要服從必要的紀律,任何人都能獲得健康長壽的人生。健康完全操之在己,無論你在此之前曾有怎樣的傷疤──過勞、遺傳缺陷或貧窮。那些書籍也不怎麼關注影響老年人健康的物質因素,譬如個人財富,或獲得交通和社會支持的管道之類的。除了靠你的健身教練或成功老化大師,其他你得靠自己了。不幸的是,大師們的指示非常不一致,也不容易遵循。在飲食方面,再沒有像成年人一般飲食建議般簡單明瞭的指示了。你應該採用原始人飲食法,還是著重複合式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你是否應該排除所有不是來自酪梨或橄欖的脂肪?我們被大量建議遵循「地中海飲食」,但不包括希臘旋轉烤肉和義大利熟食冷肉盤?也許我們根本不該吃任何東西。許多研究表明,限制熱量或間歇性禁食可延長老鼠和其他動物的壽命,但用在人類身上的有效性仍有爭論,儘管其實多數人會覺得半處於飢餓狀態的人生不值得活。我若有辨識出任何通則,我認為最重要的通則是剝奪:你想要吃的任何東西,因為它很肥、很鹹或很甜,如今都該為了成功老化擱到一旁。至於運動,我們也找不到明確的指示。誠如前文引用的書籍,有些文獻特別指定做運動的約略數量,譬如每週六天,每次約四十五分鐘,而且運動要分成心血管功能的加強和肌肉的訓練。但總的來說,處處都是讓人有疑慮的不確定性。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敦促要「活躍積極」或「動起來」,理由是再小的動作也可以延年益壽。「即使你不能四分鐘跑完一英里,也要繼續跑。如果你不能跑,那就走,但絕對不要停下來。」對久坐的人而言,在辦公桌前起立坐下會有幫助,還可以試著把車停在目的地以外約一個街區。一名中年婦女表示「我瘋狂地保持活動狀態,因為若有任何休息時間,我就會邊坐邊對自己的無所事事感到內疚」。無所事事等於老化;不斷活動才能獲得健康與長壽。就連帕金森氏症的顫抖都可以被樂觀地看作一種有益健康的運動,畢竟那會燃燒卡路里。你唯一不該做的事就是整天坐著,然後讀一本談健康老化的書。
-
2020-11-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趕在秋冬防疫專案12月1日啟動前 回國潮再度湧現
秋冬防疫專案12月1日起啟動,來台旅客登機前必須配合出示3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國內8大類場所強制戴口罩。由於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加上12月1日起來台旅客登機前必須出示3日內新冠肺炎核酸檢驗報告的影響,這幾天從美國回國在桃園國際機場入境的人數明顯增加,不少旅客穿著全套防護裝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說,指揮中心並非強制要求有陰性報告者才能登機。持陰性報告者可走一般登機及入境程序;持陽性報告者,應遵循所在地國家確診者隔離政策及航空公司乘客規範,不一定能夠登機,如有急迫需求,必要時申請專案返台。莊人祥說,雖檢附採檢報告和登機資格無關,但若未取得採檢證明就入境,依然會視情況予以裁罰。若旅客自可採檢國出境,卻不願檢附證明,即使航空公司同意登機,安排指定位置,顯然該旅客可取得採檢證明卻拒絕配合,雖可入境,最高可能遭裁罰15萬元。國內部分,根據指揮中心18日所宣布內容,12月1日起,民眾進入「醫療照護、大眾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等8大類場所,強制要求佩戴口罩。若未依規定佩戴口罩,經勸導不聽者,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規定,由地方政府裁罰3000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台灣高鐵、台鐵12月1日起旅客進入台鐵車廂及場站(含車站大廳)時,須佩戴口罩。如有飲食的需求,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的前提下,可在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仍須配戴口罩。此外,由於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等流感高危險族群接種率,已逐步提升至目標接種率八至九成,為持續推動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對象於流感高峰期前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日前宣布,自12月1日起恢復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的成人接種公費流感疫苗。指揮中心也呼籲,除接種流感疫苗外,民眾平時應落實勤洗手與咳嗽禮節等良好衛生習慣,外出活動時,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應佩戴口罩,生病不適者盡量在家休息,以降低呼吸道病毒傳播的風險,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指揮中心提醒民眾接種前,先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病管制署流感防治一網通查詢,並電洽有提供接種服務的院所預約,確認有疫苗後再前往接種。●秋冬防疫專案QAQ1:目前國內COVID-19疫情和緩,為什麼要實施秋冬防疫專案?A:國內自4月13日迄今無新增COVID-19本土病例,惟隨著時序進入秋冬,全球疫情持續上升,多國單日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我國境外移入個案亦隨之增加,加上民眾於防疫新生活之持續落實度未盡理想,為能妥善因應國內在秋冬時期面臨流感流行和COVID-19疫情之雙重負擔,指揮中心規劃數項因應措施,合併為秋冬防疫專案,以強化邊境檢疫與社區管理,並提升對COVID-19疑似個案之偵測,以利及早應處。Q2:秋冬防疫專案什麼時候開始實施?包括哪些措施?A:自今(109)年12月1日起實施,至明年2月28日為止,共3個月。重點措施有以下三項:(一)入境及轉機旅客登機前出示3日(工作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陰性報告。(二)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強制佩戴口罩。(三)強化醫療院所感染管制及通報採檢。Q3:國內目前沒有COVID-19本土疫情,為什麼要實施強制佩戴口罩?A:國內自今年6月7日起放寬生活防疫管制措施,鼓勵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由於落實情形不甚理想,於8月5日再列舉八大類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或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之人潮擁擠及密閉之場所,請民眾務必佩戴口罩。考量秋冬時期除了COVID-19疫情以外,也有多種呼吸道傳染病盛行,都會加重醫療體系的負荷與調度壓力,為了有效提高民眾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佩戴口罩之遵循度,以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進而避免過度耗用醫療資源,故強制要求民眾進入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可能傳播COVID-19之室內場所應佩戴口罩。Q4:有哪些場所需要強制佩戴口罩?A:包含「醫療照護、大眾運輸、民生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機關(構)」等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指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可能傳播COVID-19之室內場所),要求進入該類場所活動的民眾佩戴口罩,除了有助於防範COVID-19之外,對於其他各類經由飛沫、空氣傳播之疾病也能發揮防護效果。Q4-1:教育學習場所包括學校嗎?A:考量學校教室、幼兒園、安親班、補習班等場所多為特定人,故不列入須強制佩戴口罩之場所。由教育部依據指揮中心公告相關指引,督導落實執行各項防疫措施。Q4-2:進入觀展觀賽場所要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包括表演者、運動員嗎?A:要求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進入該場所觀展觀賽的民眾。表演、競賽活動之主辦單位應做好表演者、運動員及觀眾之動線分流,並確保舞台、比賽場地能與觀眾保持足夠之社交距離,至於表演者、運動員,於演出、比賽前後應佩戴口罩。如為指揮中心核准之特殊檢疫專案,應依核定之防疫計畫辦理。Q4-3:醫院照護機構的住院病人、住民或托嬰中心受托的嬰幼兒是不是也要強制佩戴口罩?A:要求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進入該類場域就醫、陪探病、探視、接送嬰幼兒或辦理事務之民眾。但如果該類場域已律定住院病人、住民或受托的嬰幼兒等對象,需要全程佩戴口罩或配合其他防疫措施,以符合感染管制要求,則應依規定辦理。Q4-4:八大類高風險場域的工作人員是不是也要強制佩戴口罩?A:要求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進入高風險場域活動的民眾。而該等場域內的工作人員,若其工作性質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如市場或商店之銷售人員、展演場所引導人員、接待洽公民眾之人員等,建議工作期間應佩戴口罩,若是擔任內勤人員,則落實防疫新生活之措施即可。但如果該場域已律定工作人員需要全程佩戴口罩以符合感染管制要求,如醫療照護機構,則應依規定辦理。Q5-1:在強制佩戴口罩的場所內,如果要飲食怎麼辦?A:如果該場所允許飲食,可以在與不特定人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或有適當阻隔設備(如隔板)之情形下,於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就立即戴上口罩。如果該場所本來就禁止飲食,請遵守規定並全程佩戴口罩。此外,餐廳雖非屬強制佩戴口罩之場域,業者及民眾仍應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以降低傳染風險。業者應確保民眾與不特定人之社交距離(拉大桌距、提供隔板/隔屏/隔簾),降低一桌用餐人數,並落實實聯制、體溫量測、手部消毒等防疫措施;民眾在用餐的時候,請盡量不要交談,如要交談、離開座位取餐/上廁所等非用餐狀態下,請戴上口罩。Q5-2:如果是在航班、高鐵及台鐵車廂等不易保持社交距離、亦無法提供阻隔設備之場所,但仍有飲食需求的話,應該怎麼辦?A:在可飲食之大眾運輸車廂或海空運航班中,在與不特定人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或有適當阻隔設備(如隔板)或社交距離內不特定對象均有佩戴口罩之情形下,可暫時取下口罩飲食,飲食期間不交談,並於飲食完畢須立即戴上口罩。Q6:戶外場所較空曠且空氣流通,也需要佩戴口罩嗎?A:即使不是前往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的場域,為了自身的健康,仍應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在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自主佩戴口罩,並配合業者、管理單位或是活動主辦單位的防疫措施。此外,人潮聚集之戶外場所(如風景區、夜市、傳統市場…等),建議業者或場所管理單位採用「人數總量管制」方式進行管控,以利在場所內活動民眾能持續、有效地保持社交距離;民眾在不能保持社交距離時應自主戴上口罩,並配合場所之防疫措施,另如需飲食,應盡量保持社交距離。如為戶外進行之公眾集會活動(如遊行、遶境、跨年晚會…等),主辦單位應參考「COVID-19(武漢肺炎)因應指引:公眾集會」,評估風險及制定相關防疫應變計畫,並盡可能落實實聯制,也請民眾全程佩戴口罩,避免飲食。Q7:嬰兒或學齡前幼兒若沒辦法戴好口罩,怎麼辦?A:對於持續佩戴口罩較為困難之嬰兒或學齡前幼兒,家長宜自主避開尖峰時刻之人潮,注意社交距離,並避免帶至人潮擁擠的室內外公共場所等。不得已必須前往公共場所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請家長為學齡前幼兒戴好幼幼口罩或小童口罩,且注意佩戴情形;對於不適合佩戴口罩之嬰兒,應以具遮簾之嬰兒車或嬰兒提籃防護飛沫。因病就醫時建議亦須留意上述原則。Q8:國外曾有健身房發生COVID-19群聚感染事件,對於前往健身休閒場所活動的民眾,有甚麼防護措施?A:民眾常前往的健身房、游泳池、三溫暖、溫泉……等健身休閒場所,其活動性質無法全程佩戴口罩。建議業者或場所管理單位可採用「人數總量管制」、「加大設施間距」等方式進行管控,有助於在場所內活動民眾能持續、有效地保持社交距離,並請民眾配合實聯制、體溫量測、手部消毒等防疫措施。也請民眾在活動前後(如使用健身器材前後、游泳前熱身及上岸後、進出浴池或蒸氣室前後……等)應戴上口罩,活動時再取下,並盡量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Q9:在公告的八大場域沒有配合戴口罩會被處罰嗎?會有怎麼樣的處罰?A:強制佩戴口罩措施的法源依據是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違規者將由地方政府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執行裁罰,可處新台幣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Q10:民眾在公告的八大場域不配合戴口罩時,場所的負責人也會被處罰嗎?A:民眾在公告的八大場所沒有配合戴口罩時,該場所所屬之各機關(構)、團體、事業(即場所之管理人、業者、負責人)等暫不納入裁罰對象,指揮中心將視執行狀況,滾動調整相關措施。場所之管理人、業者、負責人應善盡管理責任並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加強落實民眾宣導、實聯制、體溫量測、手部及環境消毒、人數管制等防疫措施。
-
2020-11-24 養生.抗老養生
賈伯斯對食物相當挑剔!為什麼健康狂熱者還是死了?
【文、圖/選自左岸文化《老到可以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很多染上二十世紀晚期健康「狂熱」的人,即便他們運動、注意飲食、不抽菸而且飲酒有節制,還是死了。引領我接受健身文化的女性連鎖健身房老闆露西兒.羅伯茲(Lucille Roberts),五十九歲時,很沒道理地死於肺癌,儘管她「自稱是個運動狂」,而且《紐約時報雜誌》報導說她「連一根炸薯條都不碰,更別說抽一根菸了」。魯賓晚年致力於嘗試所有據稱有益健康的飲食風尚、治療和冥想系統,五十六歲違規穿越洛杉磯的威爾希爾大道(Wilshire Boulevard),兩個禮拜後傷重不治。要是這趨勢繼續下去,每個參與健身文化的人──還有每個不那麼做的人──總有一天都會死。這些死亡案例有的著實令人震驚。《預防》(Prevention)雜誌創辦人,也是有機食品的早期提倡者傑羅姆.羅德爾(Jerome Rodale),在錄《迪克.卡維特脫口秀》(The Dick Cavett Show)時,因心臟病發作享年七十二──羅德爾的死令人更加難忘,因為他曾在鏡頭之外宣稱「決定要活到一百歲」。暢銷書《路跑全集》作者費克斯相信他可以靠著每天跑步十英里,以及克制自己基本上只吃義大利麵、沙拉和水果構成的飲食,智勝當初讓他父親英年早逝的心臟問題。但他在一九八四年被發現死在佛蒙特州的路旁,死時年僅五十二。暢銷書《抗衰老,更年輕》(Younger Next Year: Live Strong, Fit, and Sexy──Until You’re 80 and Beyond)作者之一亨利.S.洛奇(Henry S. Lodge)二○一七年以仍算年輕的五十八歲死於胰臟癌。他的共同作者克里斯.克羅利(Chris Crowley)在一篇訃聞中寫道:我想人們會質疑:他的早逝難道不會削弱書中的假設?不會,一點也不會。我們總是說,我們提倡的生活方式──也是亨利嚴格遵守的生活方式──在種種好處之外,還會降低死於癌症和心臟疾病的五成風險,但並非徹底消滅。你可能運氣不佳,「滑雪撞上樹」或「腦袋瓜裡長了顆橘子」,誠如(我們的)書所說的。讓知情者更惶恐的是洛克斐勒基金會主席諾爾斯的英年早逝,他就是後來被稱為健康「個人責任說」宣言的頒布者。多數疾病都是自找的,他主張疾病是「貪吃、酗酒、疏忽駕駛、濫交和吸菸」,以及其他不良選擇的後果。「健康是一種『權利』的觀念,」他寫道,「應該被個人有道德義務維持自身健康的觀念取代。」但他在五十二歲死於胰臟癌,導致一名醫師評論家說「顯然健康出問題,不總是我們的錯」。即便如此,我們認定任何早逝者都該接受某種生物道德解剖:她抽菸嗎?酗酒嗎?吃太多脂肪、太少纖維嗎?換句話說,她的死是不是自己造成的?當兩位英國藝人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艾倫.瑞克曼(Alan Rickman)雙雙在二○一六年年初因美國主要報紙報導的「癌症」而過世,部分讀者抱怨訃聞有責任透露他們死於何種癌症。表面上,這些資訊有助於促進對相關癌症的「疾病意識」,就像福特夫人坦承確診罹患乳癌,幫助乳癌去汙名化。這麼做毫無疑問也會引發對死者「生活方式」的指指點點。大衛.鮑伊在世時若沒抽菸,還會死嗎?──但我們也該指出,六十九歲已經算是還不錯的壽命了。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二○一一年死於胰臟癌一事持續引發熱議。他對食物相當挑剔,只吃裸食純素的食物,特別是水果,即便醫生建議他吃高蛋白和脂肪的飲食幫助補償胰臟功能衰竭,他也拒絕偏離裸食純素的路線。他的辦公室冰箱擺滿了Odwalla即飲果昔;他試圖對非純素的同事傳教還因此惹惱他們,傳記作家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指出:有一次和蓮花軟體(Lotus Software)的董事長米奇.卡普爾(Mitch Kapor)用餐時,賈伯斯震驚地看著卡普爾在他的麵包上塗奶油,然後問說,「你難道沒聽過血清膽固醇嗎?」卡普爾回覆,「我和你做個交易。你不要來評論我的飲食習慣,我也不談論你的個性。」純素主義的捍衛者辯稱,他的癌症可能源自偶爾會吃蛋白質(有人說他吃過一次鰻魚壽司),或年輕時修電腦接觸到了有毒金屬。然而,我們可以說,殺死他的是果食主義的飲食:從新陳代謝的角度來說,水果組成的飲食等同糖果組成的飲食,只不過他吃下肚的是果糖而不是葡萄糖,導致胰腺被迫持續產生更多胰島素。至於個性問題──近乎躁狂抑鬱的情緒波動──若說是頻繁的低血糖導致也不過分。附帶一提,六十七歲的卡普爾在我寫作此書時仍舊健在。同樣地,只要發揮點創意(或不良意圖),幾乎任何死亡都可以怪罪於逝者的某些失敗或過錯。費克斯跑步首次感到胸痛和緊繃的時候,肯定沒有「聽他身體的話」;要是魯賓不那麼自顧自的,他也許會在過馬路前看看左右來車。人類的腦袋大概就是會這樣運作,總之每當有壞事發生或有人去世,我們就想尋求解釋,而且偏好一個包含有意識行動者的解釋,譬如神明或精靈、惡人或忌妒的泛泛之交,甚至是死者本人。我們看偵探小說不是想看清宇宙毫無意義,而是想知道,只要有充分資訊,一切都有它的道理。
-
2020-11-21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走路、騎車加游泳 太累就泡澡
邱仲慶的養生之道相當簡單,就是規律作息與運動。20年前因太太林秀娟在衛生署國健局服務時推廣「每日一萬步」,他更是奉行至今,與騎單車成為運動主力。平常上班日在院區走來走去,常超過5、6千步,下班則到健身房運動、游泳補足,如果太疲累不適合運動,就會以「泡澡」取代,能很快消除疲勞。他的體力不輸年輕人,每次游泳都能游500公尺,奇美的運動會、公益路跑也都難不倒他,愛騎車的他也參加奇美醫院自行車社團,假日騎自行車同遊放鬆身心。「運動不求快速、不做高強度的肌肉訓練。」邱仲慶建議,年輕時就要找有興趣的運動,越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越有益健康,並可延緩老化。神經外科手術搶救病患,常與死神拔河,需要高度專注、眼手協調及情緒穩定,邱仲慶靠運動培養體力與抗壓性,近年手術量減少、體力負擔降低,但醫院經營、醫護管理與教學用腦壓力大增,因此規律運動還是最好的減壓良方。邱仲慶平常上午7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雖然工作忙碌,但作息盡量規律。他幾乎不外食,飲食以清淡簡單為主,不挑食、不過量,在醫院餐廳吃飯時常會看到他的身影。
-
2020-11-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學校免戴口罩、游泳池卻要戴?陳時中揭關鍵
12月1日起,8類場所將強制戴口罩,外界好奇,為何進學校免戴口罩、到游泳池卻要戴?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解釋,關鍵在於接觸者是誰,若接觸到非特定人士就要戴。因應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防疫整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記者會宣布,12月1日起啟動秋冬防疫專案,「醫療照護、大眾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等8大類場所將強制戴口罩,違者勸導不聽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由地方政府開罰新台幣3000元至1萬5000元罰鍰。陳時中表示,原則就是室內空間必須戴、室外場所盡量戴,但室內若有飲食需求,只要能保持距離、設有隔板等防護措施,可以暫時取下口罩。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指揮中心規定,同樣是室內空間,學校、補習班及餐廳不須戴口罩,游泳池、健身中心卻要戴,引發討論。陳時中解釋,這次主要強化會切觸到不特定人士場所的戴口罩規定,但學校、補習班接觸到的都是特定人士,因此並未強制要求戴口罩;他笑說,當然不可能要求民眾在游泳、健身的時候戴口罩,但在下水前後、使用健身器材前後,就應把口罩戴起來,盼強化戴口罩的遵從度。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三溫暖、健身房等場所因性質特殊,無法全程戴口罩,業者可以透過人數管制、加大器材間距降低風險。然而,沒依法戴口罩究竟該怎麼查、由誰開罰,令業者傷透腦筋。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說,由於8類場所分屬不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管轄,執行上可由營業場所業者先勸導民眾戴口罩,若屢勸不聽,可錄影或報警舉發,由主管機關開罰。陳時中說,台灣防疫一直以來都是關懷、管制並重,不是單純靠嚴刑峻罰,而是團結一致抗疫,但仍須針對少數屢勸不聽者清楚訂出罰則,目前多數大眾運輸工具對於戴口罩都做得很好,但在夜市戴口罩的人明顯就特別少。陳時中指出,夜市雖然是室外、通風良好的場所,但人潮畢竟比較擁擠,呼籲逛夜市還是要戴口罩,盡量不要邊走邊吃,或須進行人流管制。【相關閱讀】‧ 12月起強制戴口罩場所名單出爐 餐廳不用、室內泳池記得戴
-
2020-11-15 性愛.性福教戰
重訓練肌肌會變小GG?專家:做一件事可能造成萎縮
「怎麼每個健美先生的GG都那麼小?」轉台時,剛好看到運動頻道節目,小雲轉頭看著最近至健身房勤練重訓、正在客廳角落舉啞鈴的老公褲襠,突然有種不妙的感覺,心想「原本就不大的,再這樣練下去,那還得了!」體型肌肉變壯碩,視覺上陰莖會變小。許多重訓有成的男性常習慣穿著背心或打赤膊,展示傲人肌肉,或常以手機自拍胸大肌、肱二頭肌、腹肌、人魚線或是粗壯的大腿,甚至對著鏡子來一張背部斜方肌。不過,脫光衣服後,小老弟就顯得有些不長進。健身真會影響男人的生殖器大小嗎?義大大昌醫院男性健康中心主任王起杰表示,最近幾年,國內掀起重訓風氣,許多男性投入健身、重訓,配合高蛋白飲食,希望肌肉能夠一瞑大一吋,但練大了肌肉,陰莖睪丸卻維持現況,從視覺角度來看,確實縮水了。 補充過量男性荷爾蒙,生殖器萎縮、提高不孕率。王起杰強調,如果只是練練重訓,補充高蛋白,身材變壯碩,小老弟有些不稱頭,沒跟著長大,這還沒關係。就怕為了在短時間內增肌,補充過量男性荷爾蒙,這就可能讓陰莖及蛋蛋萎縮。王起杰說,曾收治過好幾個健美選手,一進診間,直言想使用男性荷爾蒙,口服或貼片劑型都可以,希望讓肌肉變大,消除脂肪,但這種取巧方式卻有許多後遺症,恐造成生殖器萎縮,甚至提高不孕機率。一般來說,男性荷爾蒙是用來治療男性更年期,或是男性荷爾蒙低下等症狀,在治療前,必須先抽血檢驗荷爾蒙濃度,如低於一定標準,才會在醫師評估下使用。愛運動的男人,愛愛頻率比較高。如果男性荷爾蒙正常甚至偏高,還使用男性荷爾蒙製劑,蛋蛋就會開始偷懶,產生依賴性,減少分泌男性荷爾蒙,以致逐漸萎縮,最後製精能力也變差,提高不孕比率。王起杰說,這說明了為何許多健美先生比賽時,全身僅著一條小小三角褲,體型是黝黑的「大巨巨」,但褲檔裡的內容物卻嚴重縮水,與滿身肌肉相較,確實不成比例。不過,小雲先別緊張,如果另一半只是勤練重訓,多吃高蛋白飲食,GG是不會變小的,而小雲還可能因此受惠。男性如果養成運動習慣,持續有效運動,睪丸分泌較多男性荷爾蒙,提高性欲,研究顯示,男性荷爾蒙與性衝動成正比,所以愛運動的男人愛愛頻率比較高。達到333有效運動,能提高性愛品質。做哪些運動,才能提高性欲?答案是「有效運動」,王起杰表示,只要達到「333」原則,就能增加荷爾蒙分泌,一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且心跳要超過每分鐘130下,所以重訓、打球、跑步、有氧運動,除了維持體能,還能提高性愛品質。至於瑜伽,因無法提高心跳,而難以促進荷爾蒙分泌,增加性欲。不過,練習瑜伽,能夠讓身體更柔軟,在性愛過程中,嘗試許多高難度動作,也有助於增加性愛愉悅度。如何維持男性荷爾蒙?1. 持續有效運動,達到一定的心跳。2. 避免熬夜,生活作息正常。3. 適時紓壓。4. 適量攝取牡蠣、蝦子、蛤蜊等貝殼類海鮮。5. 減少高熱量的飲食。6. 規律用藥,控制三高疾病。
-
2020-1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運動/爸媽不運動怎麼辦?「樂齡健身房」運動融入遊戲、邊玩邊健腦
「爸媽懶得運動怎麼辦?」職能治療師陳宜男引用美國波士頓大學2019年發表在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指出,走路、輕度的身體活動,可以刺激神經生長因子,保護大腦,而50歲以上,不運動的人比有運動習慣的人要多出50%的失智風險,顯見運動對預防失智、大腦健康有正面的幫助。專屬設計 檢視運動習慣但氣溫變化、運動乏味總讓人有懶得動的藉口,他與科技團隊樂齡智造合作,提出「樂齡健身房」概念,以SODA樂活認知訓練機+SPOZ運動健康養成系統+TAKA憶萬富翁益智健腦機,為中高齡族群設計合適的運動,在家還能進行PK賽,兼具趣味,相關紀錄上傳雲端做成曲線紀錄,可按期檢視運動習慣,並由AI系統與治療師團隊給予調整。投入樂齡健身房研發的來由說來有趣,陳宜男說,他原本長期專注在兒童族群的職能治療,但一次偶然機緣結識樂齡智造主管Janet,萌生將改善兒童視覺專注力的遊戲轉為高齡長者設計,爾後邀得勤益科技大學團隊的支援,參與4C創意競賽,以第一款為長者設計的益智健腦軟體「憶萬富翁」,引起評審群關注,成功摘走當年度銀牌獎項。自此他與團隊長期投注研發,結合科學實證,為樂齡健身房擴增各項具備物聯網、虛擬科技的新設備,例如現在風行日照中心、社區據點的SODA樂活認知訓練機,就是融入打地鼠遊戲,訓練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適合想預防失智症,或有輕度認知障礙(MCI)者。長者跟著燈號顯示拍打、按壓,但隱藏在按鍵下順暢的反饋感,其實來自腳踏車的一項零件。科技助力 運動更有效率陳宜男在父母身上便發現,自從有科技設備的協助,運動變得更吸引人,原本晚上八點檔的追劇,逐漸變成父母親運動PK時段,有時夫妻倆還會分享提高分數的密技,累積到一定的分數換禮物,儘管兒女不在身旁「監看」,至今維持一年以上,運動習慣已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他笑說,長者對於運動表現相當在意,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據點運動的一位阿伯,長期跟隨SODA遊戲運動,因擔心有外人來體驗他常用的訓練機,「破壞」長期維持的分數,急得提醒他人別隨意玩玩。陳宜男說,中高齡族群常見肌少症、心肺功能變差、骨鬆危機,因此適度、有效的運動有其必要性。即每周運動三次、每次達30分鐘,運動強度則依據每個人的年齡、心跳率等條件而有不同。他建議可套用以下公式自我計算:(220-年齡-安靜心跳率)X65~75%,得出數值之後,再加回安靜心跳率就是符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如此持之以恆維持運動四至六個月,可以察覺得到運動帶來的改變。陳宜男提醒,任何運動都可能因身體狀況不同而有其風險,建議如患有慢性疾病者,可以事先尋求醫師、專業治療師的評估與建議。>>了解更多樂齡智造:https://bit.ly/38qKCYw
-
2020-11-12 養生.運動天地
為什麼你不想運動?科學家解密隱藏的「不公平」因素
【文、圖/選自臉譜《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比爾.蘇利文】為什麼你不想運動?雖然對於許多疾病而言,運動是最好的療法,但是我們不願意運動流汗的藉口林林總總,幾乎可以寫滿偵探小說家蘇.葛拉夫頓(Sue Grafton)作品全集那麼多的書本中。雖然我們的藉口可能非常荒謬可笑(我今天上班時帶了一大盒甜甜圈爬上樓梯)或是合情合理(我昨天跑步時有條狗咬傷了我的大拇趾),不過我們從事的運動量只有我們需要的一小部分,這點幾乎無庸置疑。原因很明顯,運動會造成痠痛,讓人不舒服,渾身發臭。既然有時間,為什麼要把自己搞得那麼慘,而不是端著巧克力馬丁尼,看一集《杯子蛋糕戰爭》(Cupcake Wars)?的確,運動不如家務那般一定得去做,但是問題在於我們目前驕縱自己的程度已經到了連按遙控器都覺得太辛苦,所以還可以用聲控的方式讓串流播放下一集的《樂享美妙旅程》(Diners,Drive-Ins and Dives)。在現代社會中,由於我們把所有的工作都變得能夠輕鬆進行,因此就算是輕度運動也會讓人覺得要費盡千辛萬苦。科學已經詳盡列出運動的種種好處:讓力量增強、使人精力充沛、降低血壓、減輕壓力、減少憂鬱、減輕體重,以及降低許多和過重相關疾病的發生機率。研究也指出運動甚至能夠延長壽命,增進學習與記憶能力,減緩心智老化。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起身去運動呢?基因或許能夠成為部分解答。對於雙胞胎的研究顯示,遺傳組成會影響我們想去運動或是寧願休息。有些人天生的基因所打造出來的身體,便不適合從事某些類型的運動。澳洲雪梨大學的凱薩琳.諾斯(Kathryn North)所領導的研究指出,運動員的表現和ACTN3這個基因有關。ACTN3蛋白質位於能夠快速收縮以產生高速度運動的肌肉纖維中。短跑選手和健力選手含有許多這種蛋白質。而有些人含有一種突變,會停止製造這種蛋白質,這些人比較適合耐力運動。所以你喜歡短跑或是長跑,舉重或是有氧運動,原因可能在於構成肌肉的基因有所不同。專業運動員無疑接受了嚴格的訓練,但是有些人的確具備了由基因帶來的天賦。有些遺傳造成的好處非常明顯,例如籃球選手往往高到需要注意飛得太低的飛機。不過有的時候遺傳優勢比較隱晦。奧林匹克運動會巨星艾羅.曼泰羅塔(Eero Mantyranta)越野滑雪時顯得輕鬆自在,而我們現在知道這種高強度賽事對他而言比較容易的理由了。他的紅血球生成素受體(erythropoietinreceptor)發生了突變,讓他體內製造出來的紅血球數量要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比起同場較量的選手,能夠把更多的氧氣運送到極需氧氣的肌肉。這個例子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你和這類的人比賽,你認為公平嗎?如果你認為這是公平的,那麼你應該允許服用紅血球生成素好讓自己的紅血球讀數提高,自行車選手蘭斯.阿姆斯壯(LanceArmstrong)便承認自己用過這種激素。有些人更喜歡運動的原因在於,耗費體力之後,腦部感覺到的報酬比較多。牽涉到腦中多巴胺報酬系統的基因變異,可能和某些人的身體活動多寡有關。如果在運動後能夠得到報酬,那麼就會更傾向去運動。如果你上健身房沒有感覺到報酬,就可能要找其他的方法從事運動。任何加菲貓的粉絲都知道,人類不是唯一會懶得動的動物。密蘇里大學的法蘭克.鮑斯(Frank Booth)注意到他實驗室有些大鼠更勤於在籠子裡的轉輪中運動,而有些就如同荷馬.辛普森(Homer Simpson)避開自行車那樣避開轉輪。他的團隊篩選了對於運動喜惡不同的大鼠,進而培育出喜歡運動的大鼠和厭惡運動的大鼠,比較兩者之間腦部基因表現的差異。有些差異支持兩者多巴胺報償其系統不同的說法,也就是說,有些人在運動之後感受到報償,而有些人沒有。吃垃圾食物會大幅減少從事運動的動力,這是垃圾食物對於健康的另一項致命打擊。研究指出,西方飲食和懶惰與憂鬱之間有密切的關係,頂尖的研究人員所做出的結論是,肥胖的人不一定是因為懶惰或是缺乏自律,而是因為垃圾食物改變了他們的情緒和行為。以大鼠進行的實驗證實了這個理論。餵大鼠不健康的食物不只會讓牠們發胖,也會降低牠們進行有報償任務的動力。科學家也調查了運動員和非運動員之間微生物相的差異,另外許多差異模式也出現在健康飲食者和不健康飲食者之間。二○一七年,愛爾蘭科克郡的農業與食品發展部(TeagascFood Research Centre)的電腦生物學家歐拉.歐蘇利文(Orla O’Sullivan)比較了英式橄欖球男性運動員和四體不動男性的腸道微生物相。在男性運動員中,微生物相不僅更多樣化,而且有許多有益健康的艾克曼菌。除此之外,運動員的肌肉雖然飽受折磨,但是發炎的情況卻比較少,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微生物相更有助於健康。規律從事運動的人所具備的微生物種類會製造丁酸,這種化合物有很強的抗發炎功效。西班牙馬德里歐洲大學(European University)的瑪麗亞.德.馬.拉羅薩.培瑞茲(Mariadel Mar Larrosa Perez)也在二○一七年發現到,從事中量運動(每週三到五小時)的女性,身上的微生物相比不運動的女性活躍許多。就算是輕度運動也會讓艾克曼菌之類的益菌數量增加。
-
2020-11-08 科別.婦科
怎麼知道自己是停經了?營養師教你該如何判斷及保養
【文、圖/摘自高寶《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作者崔西‧洛克伍德‧貝克曼】我怎麼知道我停經了?可惜在這方面並沒有專門的檢測,朋友們。這裡所使用的是「排除診斷法」,意思是醫生會排除其他可能干擾生理週期的病症。進行體檢,並且和妳的醫生討論妳的醫療、月經、體重以及家族史是非常重要的。妳也可能會接受賀爾蒙檢測、骨盆檢查以及超音波。藉由緩解並治療可能的潛在原因,或許就能揭露影響妳生理週期的真正異常因素。請注意:在釐清停經原因時,請記得,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停經並非互相排斥的。擁有健康的身體質量指數依然有可能出現停經,而身體質量指數過低或體重過輕並不一定會引起停經,身體質量指數過低或過高的人士依然有可能會月經來潮。減去4.5 公斤體重可能會讓月經停止,所以不要太糾結於身體質量指數的數字,因為它並不是顯示健康狀態的最佳指標。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有些人需要較多能量,有些人的需求則較低),所以我要善意提醒一下,請不要拿自己和他人比較,把焦點重新放在妳個人體重的歷史和增減變化上。我現在該怎麼辦?雖然沒有神奇的萬能療方,但養成新習慣例如降低壓力、減少運動量以及增加食量來平衡飲食中的營養(或者如果妳最近體重減輕的話,請增重),都能有助於讓妳的生理週期恢復。這不是精確的科學,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的身體是百分之百相同的,但我們知道這些行為上的調整能夠帶來巨大的轉變!小提醒:我是個健康醫療服務提供者,但我不是妳專屬的健康醫療服務提供者。妳不應該因為我的建議而不去找妳自己的健康醫療服務提供者,獲得適切的診斷,並且遵循他們所推薦的治療方案。停經的管理提高過低的瘦體素脂肪在策畫妳的生理週期中是不可或缺的。瘦體素,一種來自脂肪組織的賀爾蒙,基本上能夠刺激生殖賀爾蒙(促濾泡激素和黃體激素)為妳的生理週期提供動力,使其發揮作用。然而,患有下視丘性停經的女性體內的瘦體素值通常過低,特別是如果她們刻意在飲食中戒除脂肪的話。瘦體素不足可能會讓妳失去月經,因為妳的身體不再能夠分泌必需的生殖賀爾蒙。事實上,生食飲食(定義為只食用水果和蔬菜)造成70% 的女性出現月經失調的狀況。這顯示了人體需要的不只是水果和蔬菜,才能夠讓月經來潮。在研究中,當女性逆轉過低的瘦體素值時,就能讓她們恢復生理週期,並且增加排卵超過50% 以上。在六個月後,每天多攝取360 卡導致體重增加1.6 公斤,能恢復因運動造成停經女性的月經和排卵。這證實了脂肪對於組成賀爾蒙、促進排卵,以及為生理週期充電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請增加妳的食物和熱量攝取來促進瘦體素分泌。在每一餐多吃一些健康脂肪,並且將妳一般的食量增加兩倍或三倍,以便在體內建構更多瘦體素。多吃整顆的酪梨、在餐點上淋更多橄欖油、添加草飼澄清奶油(ghee)或奶油在妳的炒蛋中、吃健康的堅果和種籽當零嘴,並養成少量多餐的習慣。增加體重多吃和增加體重(尤其如果妳最近曾經體重減輕)是治療下視丘性停經強而有效的策略。從下視丘性停經康復的女性在體重方面出現增加的趨勢,而未康復的女性體重則出現下降或維持不變。請記住,雖然下視丘性停經在身體質量指數20 或更低的女性身上很常見,但大幅度的減重(4.5 公斤或以上)也可能會誘發下視丘性停經,即使最終的體重依然被認為是「正常」或「過重」的身體質量指數。我必須重申,每個人都不同,所以在下視丘性停經方面,請務必將妳個人的體重歷史作為參考因素。少吃高纖下視丘性停經的女性患者有一個常見的特徵,就是食用低熱量和高纖的飲食。研究發現,遵守高纖飲食的女性較容易罹患下視丘性停經,雌激素值也較低。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下視丘性停經患者的身體非常努力地想要提高雌激素。身體想要找到一個雌激素的折衷數值,不太高也不太低。纖維就像掃把,會將雌激素掃出體外,因此可能會讓雌激素值變得過低。所以,如果妳攝取過多纖維,雌激素就會無法恢復到適當的數值。這是很不好的!除了雌激素外,纖維也經證實能夠降低黃體激素(LH)和促濾泡激素(FSH),而這可能會阻礙月經來潮。研究顯示,每增加五公克的纖維攝取,就和經期無排卵(也就是女性不會釋放卵子)之間有強烈的關係,進而可能導致下一次週期大量出血,並妨礙生育能力。低賀爾蒙濃度也和纖維攝取量較多有關,會導致更多無排卵的週期,而這也是不孕的一大風險因素。纖維(可溶性和非可溶性)會讓妳產生飽足感,一般來說是好事,但對於下視丘性停經的患者而言,它可能會壓抑妳的食慾太久,進而對妳的生理週期造成負面影響。直到妳的月經恢復之前,請多選擇非可溶性纖維而不是可溶性纖維,並且讓妳的纖維攝取維持在每天20 公克以下。避免食用大豆在一項系統性回顧和整合分析中,異黃酮和大豆蛋白質(例如豆腐、天貝、毛豆)都沒有影響雌激素值,但卻降低了停經前期女性的促濾泡激素(FSH)和黃體激素(LH),這表示食用異黃酮和大豆可能會讓這些重要賀爾蒙變得更少。為了避免讓促濾泡激素(FSH)和黃體激素(LH)降得更低,最好不要食用過多富含異黃酮的大豆類食品,像是黃豆、豆腐以及毛豆。存骨本維生素D 能讓生殖賀爾蒙維持在良好狀態,對於骨骼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維持良好的骨骼健康,對於停經和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是關鍵。女性運動員當中骨骼礦物質密度過低佔了22% 至50%,相較之下平均人口才佔2% 至12%。如果運動員又不吃某些食物類(例如乳製品或脂肪)或是一般而言食量過少,她們的飲食中就可能會出現龐大的營養缺口,例如維生素D 和鈣質過低。骨量減少和骨質疏鬆症兩種病症都和骨質變少有關,也是停經和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的長期併發症。此外,患有下視丘性停經的人士也更容易出現骨骼脆弱的問題,而骨骼健康受到損害可能會提高壓力性骨折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保護妳的心臟研究證實冠心病(CAD)和次發性停經之間有顯著的關聯。運動性停經的女性患者比健康女性更容易出現壞膽固醇(LDL)、三酸甘油酯、糖尿病以及膽固醇過高。想要透過食物來保護妳的心臟,請攝取有益心臟健康的食物,像是全穀類、酪梨、扁豆、地瓜、蘑菇、橄欖油,以及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像是核桃和葵花籽。在每一餐中攝取蛋白質、健康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均衡飲食,來預防血糖飆高以及驟降的問題。緩和妳的健身計畫女士們,暫時別上健身房了。劇烈運動可能會造成月經期更長、停經以及無排卵的月經,而適度運動則會為健康帶來更有效益的成果。積極鍛鍊在心理上可能帶來更大的焦慮和壓力。妳的目標是減少目前所從事的任何體能活動,無論是完全停止或是稍減,進而恢復妳的生理週期。運動員們,請和妳們的教練一同找出切實際的行動方案,來幫助妳減少體能活動但又不至於危及妳的職業生涯。壓力不再壓力是下視丘性停經發展的一大主因。在研究中,壓力賀爾蒙皮質醇在瘦體素過低的女性身上較高,這是下視丘性停經和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患者身上常見的特徵。事實上,停經運動者比正常月經來潮運動者的皮質醇更高。降低壓力是關鍵,因為在評量下視丘性停經患者的康復時發現,那些不再患有下視丘性停經的人士身上出現的一個普遍因素就是皮質醇值較低。除了學習降低壓力技巧像是靜思冥想和深呼吸,富含Omega-3 的食物例如魚類、堅果,以及亞麻籽也經證實能減輕憂鬱、焦慮和壓力。研究顯示,運動員或許最能從這類食物中獲益。
-
2020-11-05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受傷無力擰毛巾 醫師建議這手術讓他重新有力
一名47歲男性愛健身,日前因車禍右手撐地,返家後竟連擰毛巾、開門手腕都會劇痛無力,吃藥復健均不見效,經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外觀也無明顯疤痕,預計經過復健治療半年後重返健身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賴禹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約有兩成急診患者因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周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以致擰毛巾、轉開瓶蓋、打球都感覺受限,才會赴醫接受進一步檢查。他說,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但因韌帶與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透過核磁共振檢查,故容易發生延遲診斷與治療的情形。賴禹呈說,過去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因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的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經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護具保護固定4至6周,並搭配復健治療。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賴禹呈提醒,手腕外傷無論骨折與否,常合併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當手腕靠近小指頭處感到疼痛,就需提高警覺,以免錯過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可能造成手腕活動角度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0-11-01 養生.運動天地
選對時間運動好處更多!不僅有利降血壓 更有機會減重
早上運動好,還是晚上運動好?一直是備受討論的問題。結論通常是,不管什麼時間運動,都是好事。不過有一些科學證據顯示,一早起床揮灑汗水,的確會對身體帶來許多益處,而且早起運動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以下是幾個科學根據,促使你把鬧鐘調得早一點。一整天都會保持健康狀態紐約運動教練說,一早起床就為自己的健康努力時,會促使你一整天保持健康狀態。你可能會選擇穀物當早餐,取代糕點甜食,也可能會走樓梯到辦公室而不是搭電梯。這些小動作都會讓你更健康。你會睡得更香甜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SF)的數據,早上7點在跑步機上運動的人,睡覺時間更長、更能深睡。選擇在晚上運動的人,則比較不容易入睡,因為鍛鍊會提高體溫,引起睡眠障礙。同時,腎上腺素飆升也會影響睡眠。能使血壓降低2014年發表在《血管健康與風險管理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分成三個時段運動:早上7點、上午11點、下午7點。結果在早上7點運動的人,在運動後血壓降低10%,且持續一整天,甚至在晚上下降更多。且這些人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能保持心情樂觀積極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啡含量,對人體是天然止痛劑。如果大腦在一早就獲得腦內啡獎勵,那你的一天就會變得更樂觀積極,壓力和焦慮也會減少,能更有效率地工作。更有機會減重根據《國際肥胖雜誌》2019年的一項研究,在一天中早點運動的人(至少在午前),比晚點運動的人更能減輕體重。儘管這項研究的規模不大,但研究人員發現,早點運動的人一整天更有活力,熱量消耗得更多。更容易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當你一整天的時程排得滿滿時,排在最後才進行的運動,就可能會被捨棄。尤其突來的朋友邀約,會讓你很難在運動和歡樂時光間做取捨。因此安排在早上運動,更能養成固定的習慣。4個身體跡象 你可能運動過度1.肌肉總是在痠痛狀態劇烈運動後感到肌肉痠痛是正常的,尤其是運動新手或剛開始嘗試新的運動方式。但如果規律運動的人,一直感到疼痛就不太對勁。經過24~48小時的休息後仍感痠痛,就可能是運動過度。持續疼痛、常常受傷,都可能是運動過度的警訊,應該休息幾天讓身體恢復。2.經常感到疲倦或情緒低落正常來說,運動會增加腦內啡分泌,使人感覺快樂。當持續運動,卻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疲勞,可能代表運動過度了。帶來快樂的腦內啡伴隨著皮質醇(壓力激素)存在,運動過度可能導致皮質醇升高,不利心理狀態。3.靜止心率異常判斷否運動過度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早晨醒來時,量測靜止心率(resting heart rate),靜止心率會隨著長時間的運動訓練而逐漸下降,表示運動見成效。但如果發現靜止心率突然回升,很可能是訓練過度、疲勞的緣故。另外,心率低於正常也可能是訓練過度,此時應停止運動幾天。4.尿尿是深黃色雖然多數人知道運動要保持充足水分,卻有很多人在身體脫水時運動。最常見的狀況是,晚上喝了酒後,去健身房運動;或早上起床喝杯咖啡,就開始進行鍛鍊。專家提醒,身體從輕度脫水到恢復至少需45分鐘,以為邊運動邊補水就能補足水分是行不通的。而尿液呈深色代表身體處於脫水狀態。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10-29 名人.毛琪瑛
【直播回顧】慢病好日子-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
【慢病好日子系列直播 第一集】主題: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時間:11/12(四)晚上8點直播邀請:毛琪瑛醫師/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理事Jimmy/洗腎人生的健身. Jimmy粉絲團👉看影片回顧直播慢病好日子 看腎友怎麼運動慢性腎臟病是台灣國病,不僅列名健保十大燒錢疾病,腎友也必須長期透析治療,部落客jimmy的洗腎歷程近10年,但他熱愛健身,翻轉腎友形象,復健科醫學會理事、醫師毛琪瑛也鼓勵腎友積極動起來,打造慢病好日子不難。毛琪瑛指出,腎友因長期洗腎導致體能不佳,肌肉流失,身心受挫。台灣約九成的腎友需長時間至醫療院所進行血液透析,每次花三到四小時,一周三次,常見體力下降,下肢的穩定度較差,有不少年長的腎友還有肌少症,或合併糖尿病,因此更排斥運動,惡性循環。她說,無論是腎臟病或合併糖尿病,病患都必須長期與疾病搏鬥,因此適度用復健運動輔助,可以幫助病友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延緩疾病退化,逐步回復穩定的生活品質。毛琪瑛說,腎友復健運動原則是依照自己的洗腎時間和體能做調配。舉一周需洗腎三次的血液透析病患為例,洗腎那幾天身體可能較虛弱,可以採用躺著做的運動;不洗腎的日子則可視體能狀態,加強運動強度,採用扶椅子或站立的動作招式。她笑笑說,若像jimmy這種體態極佳的腎友,運動的困難度自然可以更進階。想知道jimmy如何征服健身房,以運動平衡生活嗎?有哪些適度的復健運動可以幫助腎友克服併發症,讓自己容光煥發享受慢病好日子?28日晚間8點,毛琪瑛醫師與jimmy將同框在慢病好日子直播活動傳授撇步,一起創造好日子。慢病好日子電子報有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歡迎免費訂閱●本站保留調整各電子報出刊頻率之權利。●訂戶除收到您所訂閱之電子報外,系統將定期或不定期額外寄送「聯合電子報訂戶專刊」至您的電子信箱。●其它事項請參閱聯合報的「隱私權聲明」👉隱私權聲明連結
-
2020-10-26 養生.樂活人生
65歲買最後一棟房!張金鶚:選退休宅5指標,「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是最高境界
編按:2019年,房地產專家張金鶚從任教30多年的政大退休,在木柵半山腰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作為退休宅。他認為,一棟理想的退休宅應具備幾項特質:能讓人在地老化、和家人保有獨立但不失親密的關係。且最好在屋主生前,就能藉由以房養老、捐房養老等方式,換取老後生活的保障。怎麼為自己規劃老後理想的居所?走進清大科管院榮譽講座教授張金鶚位於木柵半山腰的家,陽台擺著畫架,屋裡的背景音樂是古典歌劇。往窗外望去,眼前一片雅緻的綠意,還有松鼠穿梭其中。去(2019)年暑假,他從任教32年的政治大學退休,同年搬入新家。在這個離市中心稍有距離,但生活機能完善的社區,展開新的生活。66歲的張金鶚,曾任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台北市副市長,是台灣知名的房地產專家。他在台北出生、2度赴美留學、在政大任教多年。算下來,60年的人生已換過21個住所,前後買過4棟房子。「換屋跟搬家都很累,這應該是我人生的最後一棟房子。」他笑說。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曾說過,「家,是生活的容器。」隨著生命階段轉換,居住需求自然也有所改變。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怎麼挑?換屋前先看5大指標 退休宅尤重區位與管理鑽研房地產30多年,媒體總稱張金鶚為「空頭總司令」。他反對炒房,認為台灣房地產價格長期處於不正常的高點,房價終將泡沫化。但2019年,張金鶚賣掉2間房子買下退休宅,引起不少討論。有人笑稱,連「空頭總司令」都買了房,想必房地產前景看好,現在就是入場的好時機。但張金鶚澄清,退休宅是人生最後一棟房子,他優先考慮的不是增值空間,而是個人對生活的期待。「我退休在即,馬上就有自住需求,不管時機好壞我都會買。」人生下半場,孩子大了、生活型態改變,房子該怎麼換?張金鶚分析,購買房地產前要考慮5大元素:產品、價格、區位、時機、管理。以他自己為例,退休後工作時間縮短、個人時間變多,因此社區的居住品質、休閒育樂機能顯得特別重要。這次換屋,他最在意區位和管理。區位,指的是房子座落的地點。市場定義的區位有2種,一是距離市中心遠近的「大區位」,一是鄰里生活機能的「小區位」。張金鶚提醒,市場上的好區位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熟齡族買房主要是自住考量,不必執著於「蛋黃區」的房子,小區位比大區位更重要。在政大河堤邊住了20多年,張金鶚也曾想搬到交通更便利的市中心。但台北房價高漲,同樣的預算,市中心的房子總是比近郊更小、生活品質更差。最後,他和太太買下位於木柵的新家,離舊家只有走路10分鐘的路程。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木柵離市中心有段距離,且社區離最近的捷運站走路仍要15分鐘。但他在政大教書多年,木柵是最熟悉的生活環境。哪裡適合散步、哪裡有好吃的餐館,全都一清二楚。加上父親還住在舊家的社區,方便就近照顧。離捷運站有些距離,也讓房價相對便宜。不是蛋黃區,但是他心中的好區位。此外,張金鶚也指出,鄰里關係對老後的居住安全有極大的影響。「遠親不如近鄰是真的。老了跟鄰居關係不好會很慘。」他笑說。但現代人情淡薄,若沒有好鄰里,就要有好管理。例如,平日衣物送洗、叫計程車,都可以請物業管理公司代勞。他所住的社區總共177戶,住戶共用一棟會館,內含交誼廳、圖書室、健身房、電影院,游泳池、三溫暖和酒吧。雖然每坪100元的管理費不便宜,但張金鶚說,他和太太都愛游泳、平時又有健身需求。完善的公設,是他們考慮購屋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若社區管理不善,游泳池也會變成蓄水池。張金鶚指出,他曾研究過都市集合住宅的管理模式,發現:100戶上下、中型規模、住宅坪數相近的社區,因為住戶同質性高,更容易凝聚社區共識。規模大的社區雖管理費較低,但住戶協商、管理不易,反而會產生「規模不經濟」,使生活品質降低。換屋前,不妨多留意。老後理想的家人關係 同鄰不同居、獨立又相繫幾年前,張金鶚的媽媽過世,94歲的爸爸從養生村搬回家和看護同住。他和姊姊輪班,每週日都到爸爸家,陪他吃午餐聊天。他認為,中年人和父母最好住得近,但不用一起住。「端一杯茶、一碗湯過去還是熱的,這樣的距離剛剛好。」他形容。他回憶,32年前買下第一間房子時,曾有一段時間和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有2個家庭,4人都過得有些辛苦。「長輩看到孩子會想問、想管,我們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加上爸媽總會護著自己的兒子,讓媳婦壓力更大。」幾年後,夫妻倆購入第二棟房子,把起家厝留給爸媽居住。後來,考量長輩年紀大了、不方便爬樓梯,他們又買下自家樓上的另一棟房子,讓爸媽住進同一社區。彼此「有點近,又不會太近」,方便照應又不會相互干擾。同樣的哲學,也適用於夫妻關係上。張金鶚指出,退休宅的格局原本是4房,他們改為2房2廳。2間臥室都是含衛浴的套房,中間以更衣室隔開,門也可以上鎖。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在各自的房間冷靜;晚上睡覺,也不會被對方的打呼聲吵醒。分房睡,反而更能維持感情。老夫老妻需要獨立的空間,但關係可不能像室友。退休後,張金鶚開始上油畫、古典音樂課,太太則學小提琴和藝術。2人的興趣重疊,也反映在空間規劃上。陽台正對窗外的好風景,適合放畫架、種花草。同一側,書房窗邊也有個小長椅,讓夫妻倆可以愜意的喝下午茶。「當初規劃是我念書時,太太可以坐旁邊跟我聊天,不過搬家後好像還沒實現過!」張金鶚笑說。此外,家中雖然只有2人,但餐廳、客廳仍保留寬敞的聚會空間。張金鶚教書多年,學生們的感情很好,每年都會不定期聚會、旅遊。因為「鶚」容易被誤讀成「鴨」,張金鶚綽號「鴨子」,他指導過的150多位學生們也組成「鴨子家族」。即使退休,小鴨子們仍不時來家中造訪,讓頂客夫妻的生活不寂寞。房子不要太早給小孩 房產活化換老後保障最理想台灣房價高漲,年輕人普遍買不起房。4、5年級的父母總會希望留房產給孩子,或者至少讓孩子住在家裡,節省生活開支。但張金鶚指出,學術研究已顯示,長期賴家會導致年輕人難以獨立、成長,更可能進一步推遲結婚、生子的年齡。他建議,若一時買不起房,父母可先資助孩子租金,讓他們即早離巢。假使孩子住在家裡,也要讓他們付生活費、幫忙家務,培養責任感,不能「無條件賴家」。至於房產繼承,張金鶚則認為,房子常會成為子女爭產的導火線。且過往的研究亦顯示,父母將房子過繼給孩子的時間愈早,他們日後聯繫、探望父母的次數愈少。「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最好在生前就百分之百消費。」他說。他認為,父母與其將房子留給小孩,不如思考如何利用房產變現為養老金,減輕孩子照顧父母的負擔。例如,他曾大力推動「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即大眾熟知的「以房養老」),鼓勵退休族將名下的房子抵押給銀行,每月換取現金作為生活費,且仍可住在自己的房子。這樣的模式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可惜在台灣開辦5年多來,申辦人數不如預期。如果擔心申請以房養老,銀行鑑價較低、每月獲得的資金不足,也可考慮另一種「捐房養老」模式。張金鶚指出,幾年前有位獨居的長輩,長期接受伊甸基金會的照顧。他希望能將名下的房產捐出,條件是基金會必須持續提供照顧服務,直到他往生為止。在張金鶚的建議下,基金會和老先生簽訂了契約。長輩生前可在最熟悉的環境終老,平時也有人探望。在他身後,基金會將這棟房子當作中、南部癌症病友北上就醫時的臨時住所,達到雙贏的局面。除了伊甸以外,目前國內也有愈來愈多非營利組織接受這種名為「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的合作方案。此外,張金鶚也相當推薦國外盛行的「售後租回」養老模式,屋主將房產賣給保險公司,再以售屋所得向承租原本的房子。合約當中明文規定,保險公司有義務將房子承租給原屋主、並負責維護修繕,直到屋主往生為止。在這個前提下,屋主可拿回較多資金,也不用擔心老後居無定所。「或許有人認為,有房才有安全感。但你過世後房子一樣會被賣掉,差別只是生前能否拿到錢。」張金鶚直言。65歲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張金鶚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地老化、淨現值(NPV)歸零」。很幸運地,他和太太的人生下半場能住在熟悉的環境、享受生活的樂趣。這棟退休宅將來還可捐贈換照護或申請以房養老貸款,即使沒有小孩,也不用擔心老後無人看顧。身為房產專家的他,很清楚房子是身外之物。一棟房子若無法讓人活得更好,價值再高也只是負擔。「這輩子賺的這輩子花光,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原文:65歲買最後一棟房!張金鶚:選退休宅5指標,「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是最高境界
-
2020-10-19 科別.骨科.復健
60歲後肌肉流失加快 物理治療師教你不讓肌少症上身
老人家因身體退化少動或不動,加速肌肉量減少,結果因此更害怕會跌倒降低活動量,產生惡性循環。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吳秉耕說,改善肌肉量和功能首推營養補充與規則運動,高齡者不一定要出門或上健身房才能運動,只要有把穩固的木頭椅加些小器材,在家就能簡單的運動。吳秉耕說,人體30歲以後肌肉量每年減少1到2%,60歲以後減少速度加快。老人若帶有多重慢性疾病、身體功能缺損,少動或不動更會加速肌肉量減少而出現「肌少症」,後續可能衍生失能、跌倒、功能退化等不良影響。肌少症評估以肌肉量、肌力、功能性測量為主,台灣社區老人肌少症以步行速度每秒低於 0.8公尺,手握力男性<26公斤,女性<16 公斤,合併肌肉量及身體功能或肌力低下判定。衛服部基隆醫院引進身體組成分析儀器, 加上握力測試及行走速度測試,評估受測者是否為肌少症個案。「我都沒辦法出門,怎麼做運動?」吳秉耕說,在治療室常常會聽到老人家說這類的話,規律的運動是維持肌力及心肺適能最佳選擇,對高齡長者來說,不一定出門才能運動,家中只要有一把穩固的木椅 ,加上棍子、小球、彈力帶等小器材, 也能在家裡做簡單的運動。居家運動可以坐姿或站姿,阻力運動或重量訓練能增加肌力及肌耐力,可使用肢體的重量、水瓶、彈力帶等進行單一關節肌力訓練。每次20到30分鐘原地踏步、抬膝等中強度有氧運動,可增加心肺適能及肢體敏捷性。瑜珈及伸展操能提高肌肉的柔軟度,核心運動可提高軀幹穩定度。吳秉耕表示,進行各項肌力相關運動前要暖身避免運動傷害,運動強度依體能增減,不要過於勉強,運動結束也不要忘了進行適當緩和運動及伸展。居家運動模式建立並適當訓練後,可再鼓勵長者到戶外走走,增加社交活動。
-
2020-10-19 科別.婦科
不穿內褲身體會出現什麼變化?婦科教授曝一個恐怖風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許多男生喜歡喜歡無拘無束不穿內褲,連偶像周杰倫都曾表示,從小不愛穿內褲,相對來說,不穿內褲的女性則少之又少,最近1名YouTuber「1G」女網紅,親身試驗,想試試不穿內褲1個月,「妹妹」會有什麼變化,不過,最後因為經血外漏,而停止試驗。內褲可阻絕病菌入侵感染 不穿內褲較易引發感染疾病 資深婦科教授李茂盛表示,根據觀察門診的情況,幾乎沒有看過沒穿內褲的患者,即使感染嚴重、或是分泌物較多,也都會穿上內褲,不可能不穿。 李茂盛說,必穿內褲的主要原因在於阻絕病菌入侵陰道引發感染,有些女生容易下泌尿感染,如果又不穿內褲,使病菌長驅而入,更容易引發感染疾病。以往寬大不雅的阿嬤大內褲,幾乎已經絕跡,建議女性挑選穿起來舒適的純棉內褲,且需每天更換,如果沾到經血,就建議換掉。網紅親自實驗 真實感想引熱議 根據YouTuber「1G」的親身試驗,一開始沒穿內褲外出,分泌物直接黏在褲子上,使得下體氣味較重。此外,至健身房時,不穿內褲運動,「妹妹」在運動過程的「形狀」明顯,讓人尷尬。 整體來說,不穿內褲時,1G自覺,身體變得比以往健康,分泌物也比穿內褲時少了許多,但不穿內褲,有時造成私密處摩擦,「妹妹」比較容易會「乾乾皺皺」。 實驗快結束的前幾天,1G碰上了生理期,因為不穿內褲,而改用衛生棉條,偶爾經血外漏,這讓她感到不安,最後還是決定中斷實驗,穿回內褲,改用衛生棉,比較安心。(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貼身內衣褲沒洗乾淨 小心這個東西上身! 私密處飄異味  NG清潔行為你中了嗎?
-
2020-10-12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毛巾擰不乾 小心是肌少症
現代人工作型態改變,許多民眾長期坐在辦公桌前,運動量不足,身體肌肉加速萎縮,因此患上「肌少症」,久而久之可能連站立都會變得辛苦、毛巾也擰不乾,復健師建議,只要有這些前兆就應該立刻就醫,以重量訓練來增加維持肌力,減緩肌肉老化問題,否則嚴重時,恐怕連行動能力都會失去。正常人在20至30歲時,身體肌力會達到最高峰,30歲後將以每年1%的速度逐年降低,40歲後會再加速,到了75歲時,每年會減少15%肌肉量。土城醫院復健師劉家豪表示,民眾只要有罐頭轉不開、站立需要靠手支撐桌面、無法在時間內走完紅綠燈等問題,可能就是肌少症前兆,要到醫院做DEXA檢測,即是用X光掃描人體,男生每平方公尺少於7公斤、女生每平方公尺少於5.4公斤就會被認定為肌少症患者。劉家豪指出,治療肌少症有數種方式,最簡單就是徒手肌力訓練,包括在家可做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深蹲,也可至健身房以啞鈴、槓鈴、壺鈴等做張力訓練。若有些長者無法徒手做肌力訓練或使用健身器材時,可到醫院利用等速肌力訓練儀來做重量訓練,儀器會限制每次的速度、重量,還有專業復健師協助,安全性更高。劉家豪提醒,做重量訓練、阻力訓練時時絕對不要憋氣硬撐,否則血壓會瞬間上升,最嚴重恐致中風;他也強調,身體肌肉只要萎縮就無法復原,訓練、治療只能延緩萎縮速度,因此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每周要有3次超過30分鐘的運動,讓肌肉強度維持在良好狀態,減緩老化速度。
-
2020-10-11 養生.健康瘦身
男子情傷爆吃體重破百 瘦身一年甩41公斤從XXL變M
世界肥胖聯盟自2015年開始將10月11日訂為世界肥胖日,希望全球重視肥胖對身體影響。新竹縣政府員工彭柏豪分享自身減重經歷,透過控制飲食、運動,1年多來瘦了41公斤,連去美式賣場結帳,還因外型差異太大被要求出示證件。彭柏豪開心的說,減重後自己變得更加自律、有自信,整個人都「亮」起來。彭柏豪表示,原本自己體重就破百,去年初因為情傷,飲食更加沒有節制,一路胖到118公斤,讓他下定決心要開始減重,是因為之前骨折動手術,結果因太胖傷口裂開、恢復速度慢,且健康檢查也發現多項不合格,睡眠品質也受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容易疲勞,去年4月決心瘦身。一開始減重時,彭柏豪是以節食方式快速瘦了10公斤,一天只吃一餐,但後來發現這種方式不健康,對身體傷害大,便在朋友的鼓勵下,相約到健身房運動,並搭配飲食控制,採取168斷食法一天吃兩餐,並親手準備餐點,如水煮花椰菜、水煮雞胸肉、水煮蛋等,多攝取蔬菜水果及蛋白質,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瘦到現在的77公斤,衣服從原本買XXL號變成M號。彭柏豪分享,減重的過程,最困難的是堅持運動跟忌口,他曾經深夜在健身房大吼大叫發洩情緒,也在受不了的時候,狂買一堆炸物回家,但只吃一口就放下留給家人,而讓他堅持減重最大的動力就是體重機上日漸減少的數字,「看到一點一點變瘦就覺得這些忍耐都值得」他也說,變瘦後除了身體上的改變,心理上也發生變化,過去他會因為太胖不敢獨自到餐廳用餐,擔心點太多被投以異樣眼光,所以都選擇外帶,吃東西也毫無顧忌,當時身體年齡幾乎是真實年齡的2倍,健康問題接踵而至,瘦下來外型改變後,他開始變得有自信,也聽到身邊很多人的讚美及鼓勵,他也為自己設立下一階段的目標,開始做重訓,希望能降低體脂,讓身體線條更加好看。
-
2020-10-0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年過50後退化快到可怕!余忠仁每周重訓一次 練就好腿力
身高近180公分,在白袍族群中,台大生醫分院院長余忠仁「漢草」不錯,高大壯碩,外表看來想是運動高手,但他卻說,「從小就不喜歡運動,到現在也是如此」。但身體是誠實的,年過50後,確實感到機能退化的可怕,「感覺真的不一樣」。余忠仁說,第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容易胖,以前大吃大喝,也不太長肉,但年紀一大,才多吃一點,腹部就囤積脂肪,自覺肌肉量也變少,下肢活動愈來愈不靈活,以前可以快步跑、爬樓梯,但半百之後,氣喘吁吁,連太太也看出他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如何讓從小不愛運動的人開始跑跳,甚至持續做重量訓練?這有賴於院長夫人的堅持,就在兩年多前,半押半哄地要他加入健康房,開始重訓課程,鍛鍊下肢。每周一次90分鐘重訓課程,教練指導如何使用TRX、啞鈴及其他重訓器材,鍛鍊手臂、大腿、小腿,一開始確實吃不消,汗流浹背,累到受不了,幾度想打退堂鼓。但妻子全程陪同,以及教練鼓勵下,余忠仁撐過了過來,現在重訓已成生活的一部分,每逢周日,夫妻兩人一起至健身房,現在他仁肌肉量變多,下肢更穩,身體柔軟度也變好,盡管體重差不多,但體態結實,線條也好看許多。「膝蓋及腿力很重要」余忠仁說,年輕時,根本不會想到這些,但過了40歲後,就感覺身體不一樣,到了50歲,更是明顯走下坡,如果持續惡化,年紀再大一點,走不穩,就容易跌倒,這相當可怕。在飲食方面,余忠仁勵行「七分飽」原則,早餐很簡單,一顆水煮蛋或荷包蛋,配上一杯黑咖啡,年輕時,從早上忙到下午,看診或做研究,習慣不吃午餐,長期影響膽汁分泌,十幾年前一個深夜腹部突然劇痛,緊急就醫,確診為膽結石,從那時開始,再也不敢忽略午餐的重要性。余忠仁笑著說,許多醫師長期不吃午餐,都跟他一樣膽結石,手術後都成為「無膽的人」。一想到發作時的劇烈疼痛,痛倒在地上,他在飲食上更加謹慎。由於太太吃素,余忠仁平常早餐與晚餐也跟著吃素菜,蔬果攝取量足夠,如在外用餐,就會多吃肉類,補充蛋白質,至於米飯、麵食等澱粉,則盡量少吃。
-
2020-10-05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避免種種遺憾,先列個「人生待完成的清單」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9:《練習曲》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練習曲》是一部非常熱血、勵志的電影,透過一位聲障的原住民青年的一趟單車環島行,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描繪出當時台灣社會的眾生相,呈現出一種兼具「紀實」與「虛構」的特殊戲劇性。這部電影在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環境中意外衝出好票房,甚至也開始帶動單車環島的熱潮。片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令人印象最深刻。進入第三人生之後,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多了,但是有生之年卻越來越少了,怎能不好好把握,趕快把未完成的心願實現呢?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說「要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過」,我認為倒也不必如此焦慮,但想做什麼就趕快去做,才能避免留下任何遺憾。我在2018年初,決定報考台藝大電影系碩士在職專班,圓我39年前的未竟之夢,就是基於以上的這種心態。當年沒有任何父母會支持子女去唸可能未來無法賺到溫飽的電影系,我也只好把這個心願永遠埋藏在心裡。本來也不抱任何考上的期望,但最後居然僥倖如願。現在我去念電影系,完全沒有任何經濟上的顧慮,可以真的做到開心學習。由於碩士論文的計畫尚未提出,以及學分仍未修滿,所以只好繼續念三年級,但今年6月,已先行穿上碩士服,參加了畢業典禮,也算是另類的美夢成真。最後是否能順利畢業?已不重要,因為我已享受了原本以為此生無望的電影學習過程,一切都值得了。念書應該沒有任何年齡的限制,但有些事情會受限於體力,尤其是進入第三人生之後,身體狀況絕對是不可逆轉,所以有些事一定要趁自己體力還能負荷的時候趕快去做。例如我2017年去爬了黃山,如果等到我七老八十的時候才想去做,恐怕屆時只能放棄了。為了讓身體老化的情形能夠延緩發生,我建議大家應該要趁早去加強肌力和肌耐力的訓練。我現在已經在健身房開始做重訓,所以或許比黃山更艱鉅的行程,我未來也有可能去完成了。或許你沒有這麼宏大的心願要完成,但很多人都至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到世界各國去旅遊,結果今年因為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打亂了很多人出國旅行的計畫,甚至接下來的兩三年內都不可能成行了。換句話說,縱然你想做就願意去做,但人生有太多的意外,有時根本就不給你機會去完成,所以怎能不好好把握有限的時間呢?或許你真的什麼心願都沒有,但這句經典台詞依然在日常生活上有其意義。舉例來說,你的年邁父母如果仍舊健在,真的該常常找時間去探望他們,因為你跟他們相聚機會只會越來越少,真的不要徒留遺憾地說「子欲養而親不在」。或是別再跟好朋友說「我們改天找機會來聚聚」,因為說不定從此再沒機會,「改天」成了「永遠不會來的一天」。為了避免發生種種遺憾,大家何不來列個「人生待完成的清單」?不過,我不建議列太多項,因為時間有限,太多想完成的事,一定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讓自己一直處於焦慮的狀態中,結果適得起反。我建議應該要把這些待辦事項排出優先順序,然後在清單上只寫最想做的兩三件事,真的都做到了,再把次要想做的兩三件事重新寫下來,然後依此類推。切忌貪多,一切應該以務實為優先。想做就去做,別再說改天了。
-
2020-10-03 橘世代.健康橘
跑步不再累又喘! 馬拉松治療師的「慢慢跑」秘訣
跑步看似門檻很低,只要換上運動鞋、舒服的衣服,就可以起跑了,但如果沒有做好暖身,注意跑步姿勢、速度等,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您想享受一直跑下去的樂趣嗎?擁有物理治療師資格,擅長幫運動員優化跑步的「馬拉松治療師」林世奇與橘世代分享,一種跟走路差不多的跑步方式,俗稱「慢慢跑」,慢到可以用鼻子呼吸、心跳不會感到加速,也不容易累,仍能有效鍛鍊自己的心肺功能與肌耐力,適合初接觸慢跑的人。 「慢慢跑」是強度低、速度慢、步幅小的慢跑,藉由比跑步更小的步幅及能量消耗,讓跑者能跑更長時間,較不容易感到疲累、痠痛,來達到燃燒脂肪、改善心肺功能。林世奇分享起初接觸慢慢跑,是透過親友認識一位章旭輝老師,看他示範慢慢跑,深受吸引,這項運動很適合家庭主婦練習,培養運動習慣,進而擁有健康身體,也是一種預防勝於治療,因此他決定推廣慢慢跑。他觀察常做慢慢跑的族群,比起一般在健身房運動的年齡層還要高,他們隨年紀增長,體力下滑,以前輕鬆跑五公里,現在卻僅能跑五百公尺,倍感挫折,於是跑得更賣力,超出肌力負擔,造成運動傷害。慢慢跑便適合這群有傷在身,想恢復跑步的人,像林世奇86歲的姨婆,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雙腿膝蓋都置換過人工關節,但她喜歡快走,偏偏膝蓋打直,容易傷膝,此時嘗試慢慢跑,動作中膝蓋微彎,讓肌肉支撐關節,保持彈性。由於慢慢跑跟走路一樣不容易累,但運動量更大,也不容易傷膝,非常適合熟齡族嘗試。慢慢跑步驟:1.膝微彎,保持彈性:讓肌肉去支撐保護我們的關節。2.頭頂天,身形正直:不駝背、不後仰,想像拉高時,全身核心自然用力。3.鼻吸吐,兩吸兩吐:初嘗試跑步喘不過氣,往往因為呼吸與腳步沒有搭配。透過鼻子吸吐,引導腳步速度。4.腳平落,輕盈無聲:將腳穩穩抬起、輕輕踩下,像貓咪一樣安靜向前,此時腿部肌肉保持控制力道,讓下肢衝擊變得最小。5.心不爭,不貪自在:原地練習甚至坐著,向前慢慢跑時,甚至能控制得比走路還慢。不在意跟身旁行人比速度,專心在自己身心,跟自己約定22天持續進行。 為何以22天為持續時間?林世奇說,這是培養規律訓練,尤其很多人想從慢跑進階到馬拉松,可以養成每周2次跑步習慣,每隔兩周增加1到5次,時間從20分拉長到70分鐘,若想有效燃燒脂肪,建議超過60分鐘,啟動身體後燃效應,增加基礎代謝率。他特別提醒跑者,注意跑前動態伸展和跑後靜態伸展,很多人跑完身體累了,或太在意跑步強度,忽略跑後伸展放鬆,長期導致肌肉失去彈性,影響關節行動,需要花更多時間修復,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另外,安排間歇式的訓練菜單,例如每趟200至800公尺距離,中間安插1至3分鐘的休息時間,由教練量身打造課程,讓身體適應不同強度。馬拉松賽事上,林世奇建議,首次參加者選15公里以下的賽事,全馬不是一蹴可及,透過運動網站蒐集資料,瞭解過去活動評價,注意衣物保管、活動路線與沿途補給,讓跑步變得有趣又安全。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告別初老感01】核心無力老3歲!在家喚醒三大肌群。【告別初老感02】教練親授實用三動作 維持體態不顯老!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