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3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健保
共找到
4131
筆 文章
-
-
2020-01-30 武漢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發燒是這場戰役決勝點!張鴻仁引進第一台體溫監測系統
【編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界各國都紛傳確診病例。2003年SARS帶給台灣劇痛,但台灣也在防疫面有了經驗與進步。元氣網摘錄2009年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出版的《回首SARS》、《走過SARS》二書部份摘文,讓大家借鏡,避免讓過去SARS的慘痛經驗再次上演。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說,SARS發病初期跟感冒很像,防疫體系要從上萬個感冒病患中,撈出幾個SARS病人,談何容易。等到確定SARS病患發燒後才有傳染力,台灣終於扭轉劣勢!SARS期間,不斷傳出醫院淪陷。 許多病患到收治SARS病患的醫院看病,卻被傳染SARS。民眾視上醫院為畏途,平日掛不到號的醫院變得門可羅雀。其他醫院因此更不想要收治SARS病患,以免惹煞上身。為了拒絕SARS病患,部分醫院開始「藏病床」,以沒病床為由,拒收SARS病患。時任健保局總經理的張鴻仁曾擔任過衛生署防疫處處長,他回想,SARS排山倒海而來,「整個防疫體系已經overwhelmed(超載) ,發生的危機已經超過防疫層級能承受的。防疫體系已經癱了!整個癱瘓了!」當時,人人都怕SARS,許多醫生甚至抱著視死如歸的心情在看病,而醫院更擔心如果有SARS病患入住,其他的病患就不敢上門看病。因此利用其他傳染病患,塞進隔離病房,謊稱隔離病床己滿。5月中旬,醫院拒收發燒病人,甚至有病人成為人球,被救護車載著求救,救護車一間一間跑,一間一間被反覆拒絕,SARS病患與救護車孤立無援,成為嚴重問題。加入防疫陣線 幫忙找病床張鴻仁說,戰後出生的防疫人員,只有與公共衛生體系合作的經驗,例如登革熱疫情就噴藥消毒、遇小兒麻痺就打疫苗;防疫體系從來沒有動員過醫療體系。因此健保局加入防疫陣線時,第一個工作就是幫忙找病床。張鴻仁指出,找病床不能用官兵抓強盜的方式,必須知道大家在怕什麼,如果醫院刻意要騙,健保局根本也無法在第一時間發現。他認為,癥結在於醫院擔心沒有病人就沒有收入。還好當時已施行總額制度,健保局與醫院約定好,總額一樣會支援醫院的收入,不用怕沒有人來看病。如此絕大多數的醫院願意配合收治SARS病患。利用網路 讓病床資訊透明化健保局以五天的時間,就開發出一套網路資訊系統,病床以網路登錄,將隔離病床的資訊透明化。而原本住在隔離病床的疑似病患,只要被排除後,必須在24小時內,移出隔離病床。如何從醫院拿到病患的病歷,交由專業醫師審查,也有一番故事。健保局各分局裡,由具有護理背景的員工,成立義勇軍,每天穿著防護衣到各大醫院取病歷和X光,再以數位相機翻拍,才能將病歷交給專業醫師審查。病床利用情形透明加上快速審查,不到一周,隔離病床從一床難求,變成佔床率只有三成,再也沒發生SARS病患找不到床的情況。一開始會「沒病床」是因醫院抗拒。但是隨著疫情四處延燒,發燒病患與SARS病患難辨,發燒病患擠爆醫院,真的出現病床不足,松山醫院因此成立,成為SARS專責醫院。對抗SARS的這一場戰役,一開始,連敵人是什麼樣子都還來不及弄清楚。張鴻仁說,SARS發病初期跟感冒很像,防疫體系要從上萬個感冒病患中,撈出幾個SARS病人,談何容易。等到確定SARS病患發燒後才有傳染力,台灣終於扭轉劣勢!張鴻仁說,「發燒」就是這場戰役的決勝點。為了即時篩檢發燒病患,張鴻仁引進了第一台體溫監測系統。他向台灣電力公司借來一把,原本拿來監測高壓電是否過熱的手提式紅外線溫度偵測器,外接一台電視機。陽春體溫監測儀 中正機場把關這台陽春的體溫監測器就放在中正機場,如果經過的旅客,在監測儀上顯示為紅色,就代表體溫過高。如果再加上有接觸史,就必須居家隔離,即時掌握疑似SARS的病患,就可以避免疫情不斷擴大。後來傳出醫護人員缺N95口罩、防護衣的消息後,國內外民眾、僑胞、友邦愛心捐贈,蜂擁而至的物資,五花八門的口罩和防護衣,需要統一處理。健保局也變身總務處,幫忙收口罩、送口罩。不僅台灣人關心SARS疫情,駐台各地使館也急於探查台灣疫情,如果情況失控,隨時可能需要撤僑。若是一旦撤僑,對於台灣的國際形象,更是嚴重打擊。張鴻仁每天早上取得最新疫報,在二小時內彙整成英文簡報,送到外交部,以便下午向駐台使節報告。張鴻仁是美國哈佛碩士,也具有公共衛生的背景,流暢的英文加上專業知識,當場回答所有疑問,安定了駐台使節的心。錄製電視節目 與民眾對話SARS期間消息紛亂,抗煞總指揮官李明亮、專家委員會召集人陳建仁、張鴻仁等人直接跳上第一線,每日錄製「防疫最前線」電視節目,提供最新的資料與數據,直接與民眾對話。SARS期間有沒有值得檢討改進之處? 目前已轉任一家生技顧問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張鴻仁大笑,「當時做的錯事數不清吧!」他說,那樣大的災難,確實不是當年的防疫體系可承受。但是也因為經過SARS,國內的防疫體系脫胎換骨,已經不是昔日吳下阿蒙,現在就算與世界先進的歐美國家相比,台灣的防疫體系也毫不遜色。(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0-01-23 橘世代.健康橘
突破長照困境 石頭湯模式啟動新未來!
長期照護,應該是當作類似「醫養結合」中「安養」的部分,包括病人的一些生活起居方面的照顧,家庭經濟問題提報……是屬於照顧的範圍。施至遠主任解釋:「長期照護,根據國外學者的定義,其實裡面本來就包含了醫療、社會支持與個人照顧,以人為中心來考量,本來就應該是一起協作的,因為照護一個人不可能切割來、切割去。可是現在國內的長照,較偏向照顧的意味,需要長期照顧的民眾,絕大多數應該都需要醫療的介入,而且剛好醫療與長期照顧在錢的來源上,又分別屬於全民健保跟長照保險,就需要有個模式,把這兩個不同的給付機制給圈在一起,所以才會衍生出『石頭湯』的模式。」石頭湯臺北市社會局在社區整體照護模式的據點,之所以取名「石頭湯」,意在「集合資源、大家共享」。《石頭湯》是歐洲很有名的民間故事,話說三個疲憊不堪的士兵,進入一個殘破的村莊,但因戰亂大家都民不聊生,沒人願意資助三個又餓又累的士兵,分他們一點食物或讓他們借宿一夜。百般無奈下的士兵,請村民借口大空鍋子給他們煮石頭湯,用石頭煮湯來止飢?這讓村民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當石頭湯煮沸了,士兵喃喃自語:「煮湯,若能加點鹽和胡椒,多美味啊!」其他兩位士兵猛點頭;想想有道理的村民,跑回家拿來鹽巴和胡椒給士兵。士兵們相視一眼:「如果能再有點蔬菜放進湯裡,就是人間美味了。」一個小孩拉著媽媽說:「給他們一條紅蘿蔔吧,我們家應該可以的。」一位老奶奶說:「若加點洋蔥,味道會更好。」村民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著讓湯變更好喝的食材,開始有人拔腿回家去拿各種食物放入湯中,香氣四溢的石頭湯煮好了,三個士兵招呼村民們一起分享。「原來用石頭也可以煮出這麼好喝的湯啊!」「是啊,活到這把年紀,從來沒喝過這麼美味的湯。」「謝謝你們,教我們做大家都能一起吃、一起分享的好吃食物,我們好久都沒吃得這樣滿足、這樣快樂過了。」醫療在長照中的定位長期照顧體系人員多為居家服務單位,對於連結醫療資源不熟悉,或者不會主動評估其需求,形成很多長期照顧個案僅接受生活照顧而沒有醫療照顧。本文摘自《希望你用不到,但一定要知道的長照》,大塊文化 2018/10/27 出版 填問卷抽好禮 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我們希望透過這份問卷了解照護者的真實需求,在照顧這條路上你我不孤單!《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2RXJpyv
-
2020-01-22 癌症.胃癌
胃癌晚期福音 HER2標靶藥下月起給付
許多人知道部分乳癌患者HER2陽性,可以透過標靶藥物來治療。極少數胃癌患者也屬HER2陽性,以往治療只剩化療,現在透過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等個人化治療策略,也能延長這群晚期胃癌患者的存活期。一名50多歲女性因腹痛、體重無故減輕就醫,以為只是嚴重胃潰瘍,檢驗報告結果竟是胃癌肝轉移,肝臟腫瘤密密麻麻,多達十到二十顆,當場傻住,抱著丈夫痛哭。根據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位居國人第七大癌症死因,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大多是腹痛、腹脹,常被當作一般腸胃疾病,六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部長趙毅表示,大部分晚期胃癌患者無法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以化療為主,療效不佳。最近幾年,眾多大型研究報告發現,如果HER2基因過度表現,可嘗試HER2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期。趙毅說,這名女性患者基因檢測結果為HER2陽性,有機會參加該標靶藥物在台灣的臨床試驗,以自費方式使用後,腫瘤消失,持續追蹤半年未復發。患者原以為人生就這麼沒了,沒想到還有機會重生。趙毅指出,台灣每年約新增3000名胃癌患者,其中HER2陽性類型者,如能接受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能有效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健保署最近已核准2月起給付標靶藥物。胃癌的危險因子為男性、遺傳、50歲以上、飲食習慣偏重鹹、嗜吃香腸等含亞硝酸鹽食品,以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趙毅說,為了健康,民眾應該少吃醃漬品、避免菸酒,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若腸胃不適症狀持續兩周、腹痛,甚至體重無故減輕,就應盡速就醫。
-
2020-01-22 癌症.胃癌
婦腹痛以為胃潰瘍 檢查竟是HER2胃癌肝轉移
許多人知道部分乳癌患者HER2陽性,可以透過標靶藥物來治療,事實上,極少數胃癌患者也屬HER2陽性,以往治療只剩化療,現在透過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等個人化治療策略,也能延長這群晚期胃癌患者的存活期。一名50多歲女性因腹痛、體重無故減輕而就醫,以為只是嚴重胃潰瘍,但檢驗報告結果竟是胃癌肝轉移,肝臟腫瘤密密麻麻,多達十、20顆,當場傻住,抱著丈夫痛哭。根據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位居國人第七大癌症死因,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大多是腹痛、腹脹,常被當作一般腸胃疾病,因此,六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部長趙毅表示,大部分晚期胃癌患者無法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以化療為主,但療效不佳。最近幾年,眾多大型研究報告發現,如果HER2基因過度表現,則可嘗試HER2標靶藥物,來延長存活期。趙毅說,該名女性患者基因檢測結果為HER2陽性,有機會參加該標靶藥物在台灣的臨床試驗,以自費方式使用後,最後腫瘤消失,持續追蹤半年未復發。該患者原以為人生就這麼沒了,沒想到還有機會重生。趙毅指出,台灣每年約新增3000名胃癌患者,其中HER2陽性類型者,如能接受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能有效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而健保署最近已核准2月起給付標靶藥物。胃癌的危險因子為男性、遺傳、50歲以上、飲食習慣偏重鹹、嗜吃香腸等含亞硝酸鹽食品,以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趙毅說,為了健康,民眾應該少吃醃漬品、避免菸酒,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若腸胃不適症狀持續兩周、腹痛,甚至體重無故減輕,就應盡速就醫。
-
2020-01-22 科別.感染科
流感上周增93例9死 都未接種疫苗
今年流感疫情首見反轉,就診人數正在下降,但整體疫情仍處高峰,疾管署昨公布,上周新增9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還有9例流感死亡病例,都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現處流感及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加上寒假年節為旅遊旺季,請民眾切勿輕忽流感威脅,盡快接種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清表示,上周確定流感相關死亡個案皆是在去年12月發病、死亡,年齡介於40至79歲,9名死亡病例都沒有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其中6例有慢性病史,都是感染A型H1N1併發肺炎重症,經治療仍不幸喪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11萬5527人次,較前一周下降7.9%;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12.8%。本季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710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為主,其次50至64歲,99%病例未接種流感疫苗且近8成有慢性病史。2019年10月起迄2020年1月20日流感重症死亡病例累計43例,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截至1月20日止,我國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39.3萬劑,尚餘約64.7萬劑。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春節期間如有呼吸道症狀或類流感症狀,可運用健保署全球資訊網及健保App,查詢開立公費流感藥物診所及全國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所急診即時訊息等資訊,並請配戴口罩盡速就醫,並按醫師指示服藥,以減少併發重症及死亡的風險。疾管署提醒,近期氣溫變化大,民眾仍須盡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落實肥皂勤洗手、有呼吸道症狀配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個人防疫措施,以減少病毒傳播機會。
-
2020-01-19 科別.皮膚
帶狀疱疹住院人次10大醫院
107年帶狀疱疹患者因其他疾病就醫次數,以糖尿病排名第一,其次是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免疫機能較差,不只是帶狀疱疹好發族群,若同時有其他的疾病或是傷口,也容易出現重症,甚至可能不斷復發。備註: 資料來源:健保署三代倉儲系統門診、交付、住診明細檔。資料範圍:本項統計係採任一診斷為帶狀疱疹(診斷碼前三碼為B02)之案件,並排除代辦案件。◎人數:以身分證號及生日歸戶◎ 門診次數排除「接受其他院所委託代(轉)檢案件且未申報費用」、「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調劑」、「病理中心」、「交付機構」、「補報部分醫令或醫令差額」及「其他依規定於該次就醫拆併報且未申報診察費者」及「同一療程及排檢」案件。◎ 住院件數排除「補報部分醫令或醫令差額」及「其他依規定於該次就醫拆併報且未申報診察費者」案件,並依照身分證號、生日、院所代號及入院日期歸次計算。數據解讀107年帶狀疱疹患者因其他疾病就醫次數,以糖尿病排名第一,其次是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免疫機能較差,不只是帶狀疱疹好發族群,若同時有其他的疾病或是傷口,也容易出現重症,甚至可能不斷復發。107年帶狀疱疹患者就醫科別皮膚科最多,民眾多因皮膚出現症狀而就醫。帶狀疱疹住院科別最多的是感染科,住院者多是瀰漫性帶狀疱疹或是傷口面積較大,需住院施打抗病毒藥物,加速痊癒。
-
2020-01-19 科別.皮膚
北市聯醫/求診帶狀疱疹病患接連 多無季節之分
帶狀疱疹沿著神經節分布,使神經發炎、受損,除了長水泡以外,還會造成令人難耐的疼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帶狀疱疹的治療主要有三個目標,抑制病毒、緩解疼痛以及避免傷口感染。潘企岳表示,帶狀疱疹就診患者不少,且沒有季節性的分別,以中興院區為例,一天大約都有三至四位病人求診,甚至一個接一個。但是帶狀疱疹的治療相對單純,以開立抗病毒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由於現在健保開放給付條件,只要病患的水泡繼續增加,表示病毒還在增生,便會給予抗病毒藥物。疼痛緩解主要依據病患的疼痛程度給藥,輕微時主要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或退燒止痛藥,若是發生神經痛或是中度疼痛,則使用Neurontin、Pregabalin等緩解神經痛藥物。嚴重疼痛的病人,則會視情況給予嗎啡類藥物。針對神經痛,潘企岳也會建議病患服用維生素B12,有助神經修復、緩解疼痛。至於皮膚水泡,潘企岳表示,通常病人痛到不太會去碰觸水泡,因此不容易破。但為了使水泡較快收乾癒合,若病人不排斥擦起來糊糊的感覺,有時也會開立外用痱子膏。水泡要是不小心破掉,則會開立外用抗生素,避免造成續發性感染。
-
2020-01-19 科別.皮膚
中國附醫/跨科合作治療 避免帶狀疱疹嚴重後遺症
健保署統計國內帶狀疱疹門診與住診使用情形,107年資料顯示,中國附醫為中台灣之冠、全國第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吳伯元表示,帶狀疱疹的治療有一定標準作業程序,各層級醫療院所大同小異。不過部分罹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全,例如器官移植的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的患者等,可能因免疫力相對低下使得併發症的發生風險較高,像是病毒侵犯內在神經而釀成腦炎、腦膜炎等,必要時需給予針劑治療。因此,一般建議這類型的患者可到較高層級醫院接受治療。吳伯元表示,帶狀疹可能長在鼻節神經,由於鼻節神經與眼內神經相通,因此嚴重時可能侵犯靈魂之窗、造成失明;帶狀疹也可能長在耳朵附近,使病人發生臉部麻痺問題。這類情況的治療需要非常謹慎,因此中醫附醫會跨科合作,像是疱疹長在眼睛附近的患者,會請眼科醫師協助;疱疹長在耳周的患者,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共同評估合適的給藥模式,以降低嚴重後遺症發生的風險。吳伯元表示,帶狀疱疹患者經治療後,仍可能發生疱疹後神經痛,這個階段可就病人意願選擇較信任的醫師、較近的基層診所或請中醫評估調整體質。
-
2020-01-19 科別.皮膚
林口長庚/面對帶狀疱疹高危險群 醫師警覺性高
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不論是神經系統帶狀疱疹、眼部帶狀疱疹、其他帶狀疱疹,門診量第一名都是林口長庚醫院,一年內的門診帶狀疱疹病人總數高達4214人,看診人次高達1萬7千675次。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許仲瑤分析,帶狀疱疹門診人數多,可能有三個原因。首先,林口長庚醫院科別多,長期在此就醫的癌症病人及自體免疫病人都很多,這些人都是免疫能力較差,特別容易得到帶狀疱疹的族群。再者,早期帶狀疱疹的出疹症狀不明顯,常被誤解為不明原因的疼痛,林口長庚各科醫師對於疑似個案相當警覺,皮膚科常接到他科轉診來的疑似個案,可以盡快確診、治療。另外,林口長庚為醫學中心,接收從外院轉診而來的多重慢性病、多重用藥的複雜病人也不少,這些病人若發生帶狀疱疹,治療上需要通盤考量病人各系統的功能、用藥交互作用,也會被轉診到長庚。要不要打疫苗?許仲瑤說,這是許多病人在帶狀疱疹痊癒後關心的問題。不過其實得過帶狀疹,身體的免疫力可以持續大約三到五年,暫時不需要打疫苗,建議病人三、五年之後再打疫苗即可。帶狀疱疹的發生,代表免疫力下降。許仲瑤觀察,很多病人都是因為家人發生變故,生活壓力驟增導致睡眠不足,而忽然發病。
-
2020-01-19 科別.皮膚
錯過服藥黃金期吃了也沒用 皮蛇最佳就醫時機在這時候
帶狀疱疹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和水痘一樣都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台北榮總皮膚診斷科主任陳志強表示,帶狀疱疹的治療單純,主要是給予抗病毒藥物,過去因為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僅能用於重大傷病或疱疹長在頭頸部、生殖器等特殊部位者,因此過去治療以支持性療法優先,主要是止痛。放寬給付後 仍有特殊限制常見的抗病毒藥物有Acyclovir、Famciclovir和Valaciclovir,陳志強表示,Acyclovir為第一代抗病毒藥物,分為針劑和口服,針劑針對嚴重的住院病人使用,口服藥物則因吸收利用率,一天須服用五次,一次兩顆,用藥量大。Famciclovir和Valaciclovir則為第二代藥物,吸收利用率較好,藥量可減少。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這三種藥物過去必須符合特殊條件,例如長在頭頸部可能影響視神經、長在生殖器周圍恐造成尿失禁,以及重大傷病者易出現合併症,才能得到健保給付。健保署於民國107年放寬給付範圍,不限年齡、不限發生部位及病患族群,皆可使用口服的Acyclovir,目前已給付200、400、800毫克劑型;另外兩種抗病毒藥物仍須符合特殊條件,才能給付,若不符合條件,必須自費,用藥一周約需3000元。錯過服藥黃金期 吃了也沒用新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唐豪悅表示,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Acyclovir後,帶狀疱疹患病程可從三至四周縮短成二至三周,也較少出現嚴重到須住院的病人。但唐豪悅也坦言,由於第二代藥物可能被健保核刪,臨床上以開立Acyclovir為主。抗病毒藥物常見副作用,主要針對腎臟,可能在腎小管出現結晶,因此服用時需多喝水,若腎臟功能不佳者,需減量使用。至於用藥時機,建議發病後三至五天內就診,立即給藥。陳志強表示,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增生,若患者已經起疹子,病發後兩到三周才就醫,病毒已增生,此時開抗病毒藥物於事無補。緩解疼痛 配合開立止痛藥神經痛是帶狀疱疹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嚴重影響生活。健保統計顯示,帶狀疱疹患者中,同時使用普拿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的人數,占五分之一,107年就醫總人數26萬多人,同時使用止痛藥者有6萬9200多人。廖怡華解釋,有些人疱疹結痂痊癒後,疼痛仍持續不去,甚至長達數月、數年,或特定部位神經抽痛,這時需要開立神經傳導止痛藥物,常見的有Lyrica和Tofranil,這些改善神經痛的藥物可能有頭暈、惡心、嗜睡等副作用。陳志強說,除了口服藥物,針對神經痛也可使用神經痛貼布減緩疼痛,另外,考慮使用低能量雷射和服用維生素B群,增加神經修復的可能性。
-
2020-01-19 科別.皮膚
「沒有感覺自己特別累」 健保署長自揭罹患皮蛇經驗
早年鄉野傳說,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若纏繞身體一圈,表示距離死亡近了。這樣的說法其實沒有根據,但也凸顯帶狀疱疹的嚴重性、以及民眾對它的恐懼。帶狀疱疹到底怎麼發生的?該怎麼預防?本周元氣周報「聰明就醫X健保大數據」系列,將帶你認識帶狀疱疹,做好防範措施、做對醫療選擇。患者集中60-69歲 年輕人占比約兩成健保大數據顯示,近三年帶狀疱疹就醫人數逐年成長,民國105年就醫總人數為24萬2657人、106年25萬4793人、107年26萬8903人。門診患者以60歲到69歲最多,因帶狀疱疹而住院者,則集中在80歲以上,整體就醫人數來看,女性多於男性。帶狀疱疹一直被認為是長輩常見疾病,但從健保大數據中發現,105年39歲以下就醫人數5萬2605人,占總就醫人數21.6%、106年為5萬2613人,占總就醫人數20.6%、107年5萬3328人,占總就醫人數19.8%,比率雖每年略為遞減,但平均皆占總就醫人數的二成,顯示年輕人對帶狀疱疹也不能輕忽。統計顯示,105年到107年帶狀疱疹患者平均就診約3.21到3.31次,患者大部分在皮膚科就醫,人數接近16萬人,其次是家醫科,人數逾5萬,神經科及內科相加也超過4萬多人,其次是免疫風濕科、血液腫瘤科、眼科、小兒科等,另有近8千人選擇中醫就診。疹後椎心之痛 署長也曾經歷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年輕時就曾得過帶狀疱疹,他回憶當時30多歲,在桃園醫院如火如荼地學習腎臟移植,每天除了上刀還是上刀,忙得天昏地暗。但因同袍個個都是超人,比自己忙的大有人在,大家都不喊累。「我也沒有感覺自己特別累。」李伯璋說,只是某天覺得頭很痛,摸一摸頭以為是長痘痘,頭皮屑也掉得很多,不以為意,當成小事一件,直到痛到受不了請同學看,才知道得了帶狀疱疹。李伯璋確診後馬上停下手術,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連續治療好幾天,帶狀疱疹的症狀才被壓下來,漸漸痊癒。他也因此切身感受皮蛇上身之後,帶狀疱疹帶來的疼痛,真是「椎心的痛楚」。放寬用藥給付 減少神經痛機率接任健保署長後,李伯璋最常接到的反映便是,得了帶狀疱疹,用藥竟無法獲得健保給付。檢視當時給付條件,若病灶並非發生在頭頸部、生殖器周圍等部位,也非免疫功能不全、癌症、器官移植患者,必須自費使用抗病毒藥物。考量不少年輕人感染帶狀疱疹,希望用藥縮短病程、減輕疼痛,卻必須自費。經過健保共擬會討論決定,自107年12月起,帶狀疱疹患者使用抗病毒用藥「acyclovir」400毫克,不限定病灶部位,全面給付,當時估計約50萬人受惠。健保署統計,107年1到10月,給付acyclovir口服藥品人數3萬8600多人,108年同期已提升至18萬1200多人,人數提升近5倍。李伯璋說,帶狀疱疹最擔心的是出現神經痛的合併症,及早用藥也能有助避免神經痛等問題。出現紅疹、神經痛 提高警覺皮蛇好發於季節轉換時節,此時人體免疫力本來就會下降,一般流感可以透過戴口罩做基本的預防,但是帶狀疱疹病毒長期潛伏體內,待免疫力低落時,伺機復發。建議60歲以上民眾,在秋冬季節交替時,一定要注意身體健康,不要太勞累、定時運動、注意營養,增強免疫力,避免皮蛇纏身。若不幸碰上帶狀疱疹上門,要提高警覺,當皮膚出現紅疹以及神經痛,就得懷疑是帶狀疱疹,應盡速就醫,避免皮膚潰爛以及神經疼痛更加劇烈。致病原因水痘病毒未消失 潛藏神經節帶狀疱疹與水痘都是Varicella-Zoster Virus感染,小時候感染水痘,即使已痊癒,病毒潛伏體內神經,只要免疫力下降,病毒隨時都可能被活化,沿著神經生長,在皮膚上出現水痘疹,即為帶狀疱疹。患者在出現紅疹前五天到病灶結痂前,都具傳染力,因此尚未長過水痘的孩子,此時盡可能不要接觸患者。若已經長過水痘,則不會因此被傳染。
-
2020-01-19 科別.皮膚
罹患帶狀疱疹該上大醫院嗎?皮膚科醫師教你判斷依據
民眾發現自己有帶狀疱疹後,如何選擇就醫院所?健保大數據發現,選擇基層診所就醫的民眾最多,其次為區域醫院、醫學中心,最後是地區醫院。不過,如果帶狀疱疹同時出現神經症狀,或病灶在眼部等較較棘手部位,就醫選擇改變,依序是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與基層診所。超過六成 選擇診所就醫107年因帶狀疱疹在基層診所就醫人次為55萬4477,占總就醫人次89萬2266的62.14%,顯示民眾有帶狀疱疹,多選擇基層診所就醫。全台收治患者最多的十家診所,有六家全年患者人數逾千,超過所有地區醫院及部分區域醫院,甚至與部分醫學中心收治人數相當。醫學中心以林口長庚排名第一,107年看診人數約4214人,接下來依序為中國附醫的3364人、台大醫院3019人、台中榮總2345人,以及台北榮總2940人。但區域醫院看診人數也不少,例如排行第一的市立聯醫,看診人數3423人,接下來的振興醫院、雙和醫院也各有一千多人。病灶複雜 大醫院經驗較多少數基層診所也同時處理帶狀疱疹神經痛,只是案例較少,處理病灶生長於眼部等其他特殊狀況,經驗明顯更少。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這樣的就醫趨勢符合分級醫療,多數帶狀疱疹能在基層診所得到很好照顧,除非病灶位置複雜,例如長在眼睛恐傷及眼角膜,有失明風險等,需倚靠醫院的專科照顧。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也表示,一般皮膚科診所能解決九成以上的皮膚疾病,帶狀疱疹正是其中之一。但若患者本身病況比較複雜,例如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帶狀疱疹病灶同時長在兩個部位以上,應至規模較大的醫院就醫。傷口糜爛 住院打抗病毒藥全年因帶狀疱疹住院人數約9095人,收治人數以台北榮總最多,因帶狀疱疹住院者多為80歲以上,住院科別最多的是感染科,其次是神經科與皮膚科。由於80歲以上長者除了可能有慢性病,免疫力、體力也相對差,可能演變成為重症而需要住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教授紀景琪說,需住院者多是瀰漫性帶狀疱疹或是傷口面積較大。如長在眼睛周邊的帶狀疱疹,疹子已經占據額頭的一半以上;有些水泡流湯,身體傷口濕濕爛爛,不利於照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感染醫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景泰表示,除了皮膚照護問題,也可能是患者無法吞嚥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透過針劑施打,必須住院才能執行。住院通常不會超過五天,若沒有病房,會建議患者每兩天回診一次。糖尿病患者 容易出現重症107年帶狀疱疹患者因其他疾病就醫次數,以糖尿病排名第一,總人數約一萬人,其次依序是高血壓性疾病、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缺血性心臟病、急性腎衰竭、急慢性腎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糖尿病屬於免疫機能較差的族群,不只是帶狀疱疹好發族群,若同時有其他的疾病或是傷口,也容易出現重症,甚至可能不斷復發。通常這類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血糖控制不佳」,建議血糖仍需透過藥物以及飲食控制,才能避免其他疾病出現。分析帶狀疱疹就醫人數最多的月分,105年就診人數最高在8月,最低在2月;106年最高為10月,最低為1月;107年最高為12月,最低為2月。醫界過去常宣導,帶狀疱疹常見於秋冬,天氣變化會影響免疫功能,但近三年健保統計,患者人數最多是八至十二月,一改過去既定印象。黃毓惠指出,現代人生活受到溫度劇烈變化影響較少,可能因為上班場所多在室內,而公共場所多空調,加上民眾非常關注天氣,據此決定穿著與行動,因此影響變小。
-
2020-01-19 科別.皮膚
50歲以上免疫力降恐皮蛇上身 積極預防主動諮詢
台灣50歲以上的人口,將近95%都曾罹患過水痘,一生中有1/3的機會病毒會被活化,而且研究已證實帶狀疱疹會增加1.2倍的骨鬆及骨折機率 ,也會增加中風機率,對長輩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專家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依醫囑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對健康有多重保護力。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指出,目前醫界認為罹患帶狀疱疹代表免疫系統開始虛弱,是身體的警訊。台灣學者曾研究健保大數據,在2000年至2012年間分析帶狀疱疹與未罹患者發生骨鬆及骨折的風險比例,平均追蹤了6年,發現帶狀疱疹患者發生的風險是沒有罹病者的1.2倍。實際上,帶狀疱疹的發生,通常都是年幼時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人體感染水痘痊癒後,該病毒並未消失而藏在背根神經節,等到免疫力下降時,仍有10%到20%會被活化,像是老化、壓力、感染、罹患癌症時就很容易被誘發。尤其老化,會使得T淋巴細胞的數量、活化及增生能力都下降,而這也是帶狀疱疹發病的重要機轉,因此長輩就成了高風險者 。由於水痘與帶狀疱疹都是同一種病毒,而為了避免幼兒因水痘產生的嚴重併發症,國內早在民國93年開始推動滿一歲嬰幼兒接種一劑公費水痘疫苗,也建議滿四到六歲自費接種第二劑;13歲(含)以上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也可自費接種兩劑,兩劑間隔四至八週。若小朋友打過水痘疫苗,未來是否會降低罹患帶狀疱疹的機會,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說,打完水痘疫苗身上就具保護力,未來感染的機會就降低許多。但應該還有不少二、三十歲年輕人沒打過水痘疫苗,加上50歲以上長輩高達95%都曾罹患過水痘,因此,這些族群終生仍承擔著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風險。另外,研究顯示,大於45歲的族群,帶狀疱疹患者也比沒有罹病者增加31%中風機會。其中病灶部位在眼睛周圍的人,發生機會達4.28倍最驚人。無獨有偶,也有研究發現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在帶狀疱疹感染後一到三個月發生的風險,高於發病一年以上的患者,吳至行醫師說,這顯示急性期感染,病毒兇猛又危險。另外,也有報告指出,帶狀疱疹患者失智風險會增加11%,不過,若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則會減少45%的發生機率。罹患帶狀疱疹的長輩不只要擔心中風、失智的風險,擺在眼前最痛苦的則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帶來的折磨,且隨著年紀增加、發生率愈高,60歲以上有50%的機會,75歲以上發生率則高達75%。曾德朋醫師就接獲一名70歲的男患者,自訴得過皮蛇,10年來腰際間不定時抽痛,吃止痛藥、喝降火氣草藥、連民間的斬蛇都試了,都沒有效果,進出醫院多次,治療上非常棘手,曾德朋醫師說,最後只能多管齊下協助病人改善疼痛狀況。● 帶狀疱疹疫苗小檔案長過皮蛇 也建議積極預防帶狀疱疹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可提高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特異性免疫力,預防成人之帶狀疱疹及其併發症。建議施打的對象,為50歲(含)以上未曾接種過帶狀疱疹疫苗者,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建議接種一劑。因為有研究認為帶狀疱疹即使感染過,再次感染的機會仍大。不過,提醒女性朋友,在接種後四週內應避免懷孕。和任何疫苗一樣,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並不一定能對所有的接種者產生保護作用。而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皮疹、發燒、過敏反應等,如有問題可以詢問專業醫護人員。
-
2020-01-17 科別.皮膚
出現這種「斑」竟提高癌症風險!醫師揭白斑可能帶來的5種可怕疾病
白斑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自體免疫、神經性影響等。目前學界盛行的理論,主要認為是自體免疫失調,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身黑色素細胞所造成的。這是因為早期的白斑病灶病理切片檢查,會發現有很多發炎細胞聚集及黑色素細胞減少的現象。近10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白斑的形成和免疫細胞CD8 T細胞、還有自體免疫抗體有關,因為自體免疫失調,造成免疫系統的發炎細胞攻擊自身的黑色素細胞,導致黑色素細胞的破壞消失。而部分局部白斑,只是因為調節型免疫細胞,把這群具有自體攻擊力的細胞困在局部,當這些調節型免疫細胞無法控制時,就會隨者血液擴散到身體各處;除了造成身體各處的白斑以外,也會造成其他器官像是甲狀腺的破壞。24歲的林小姐是上班族,19歲時在左手臂發現一塊白斑,隨著時間白斑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林小姐四處求醫但是白斑仍然持續擴散,而最近1年以來,林小姐開始出現關節疼痛、疲累的症狀,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白血球都是偏低的狀況,同時也有落髮的情形。 到我門診後,幫她檢測ANA自體免疫指數,發現除了白斑之外,她也同時罹患了紅斑性狼瘡。大規模的研究統計發現,白癜風合併紅斑性狼瘡的發生率大約5%。全身型和成人才發病的白斑症,容易伴有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疾病,其他包括紅斑性狼瘡、圓禿、愛迪生症、惡性貧血、胰島素依存性糖尿病等。由於白斑發生與甲狀腺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較高,病人最好同時接受甲狀腺方面的檢查。對於全身型白斑病患,一般皮膚科醫師會建議抽血檢查,看是否有甲狀腺功能、自體免疫指數、血液異常,以排除與這些疾病同時存在的可能。白斑的「寇博納」現象患有白斑的人,小心不要受傷或是摩擦皮膚。這是因為皮膚在受傷的時候,會吸引免疫細胞來對抗外來細菌和修復傷口,如果是有白斑體質的人,也會吸引到攻擊黑色素的自體免疫細胞,造成受傷/摩擦部位白斑的形成;這種名為「寇博納」現象(Koebner phenomenon)。這種受傷部位發生原本皮膚疾病的情形並不少見,像是乾癬和一些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皮膚炎也會看到。白癜風的臨床表現白癜風的病徵是在皮膚出現界線清楚、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如果是全身型的白斑,常常會呈現對稱性分佈。每個人影響的範圍不一定。有些病人在白斑出現前,皮膚先經歷了紅腫發炎,如濕疹一樣;或是先有皮膚曬傷或受傷,病灶癒合之後才出現白斑。但更多時候,白斑是靜悄悄的出現在身體的某處,漸漸的變大,甚至東一塊西一塊擴散到身體各處才被發現。白癜風可以分成擴散期和穩定期,擴散期的時候,黑色素細胞受到攻擊,臨床會發現白斑迅速的變大,在短時間1-2周內擴散出去。白癜風的病程無法預測,有時候發病之後會穩定一段時間,再次受到刺激就會擴散出去,因此規則的追蹤是必要的。目前所有的治療都無法「根除」白癜風,只能夠穩定它。就好比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我們使用治療來穩定它,不讓它持續破壞身體,否則破壞到最後,就只能夠用移植的方式去修復組織。白癜風常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40歲的黃小姐,斷斷續續出現感冒和暈眩,後來開始出現視力模糊,伴隨著臉部白斑的出現,同時還感到耳鳴。她四處求醫卻查不出個所以然,甚至因為這些不典型的症狀而到身心科治療,懷疑自己是否因為白斑造成情緒不穩和焦慮症。到門診檢查時,發現黃小姐是罹患罕見的「原田氏症 Vogt- Koyonagi-Harada」; 她所出現的頭痛,眼睛、 聽力以及皮膚的白斑,都與這疾病相關。這主要是因為黑色素細胞都存在於這些器官,當免疫系統混亂的時候,會連帶攻擊到這些器官。大約20-30%白癜風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我們稱之為「共病」。這些年越來越多研究證實,皮膚疾病和內科疾病有關。因此在診斷白斑的時候,必須做全身性的問診、抽血評估。根據一項臺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白斑病人比較容易罹患甲狀腺癌、淋巴癌和膀胱癌。但是最常見的還是甲狀腺異常,圓禿和紅斑性狼瘡。此外,很多白斑病人也合併焦慮症、憂鬱症和失眠,這些心理因素會影響到病程,在治療的時候不容忽視。延伸閱讀: 連醫院都在用!失智症專科醫師教你:每天「素描」15分鐘,預防失智、有效活化左右腦●書籍介紹黑斑白斑有話要說作者:黃昭瑜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19/10/01作者簡介/黃昭瑜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
2020-01-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B肝停藥需追蹤 3~9個月最易復發
B肝停藥,留心復發風險!台灣約有200多萬慢性B型肝炎者,若無妥善監測或用藥控制,可能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台大醫院16日建議,B肝復發幾乎都在停藥1年內,需要密集追蹤,尤其停藥後第1個月的病毒量檢測也很重要。肝硬化患者長期使用抗病毒藥物仍可能罹患肝癌,也要定期追蹤。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團隊近期進行前瞻性追蹤研究,針對平均用藥3年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發現停藥1年約有6成患者的病毒復發高於2,000IU/ml,約有3成患者產生病毒復發及臨床肝炎發作。針對VR病毒復發及CR臨床肝炎復發,發現停用TDF藥物在停藥1~3個月復發,顯著較早,ETV藥物則主要在6~9個月復發。抗原量及基因預測醫療團隊發現,停用抗病毒藥物的種類顯著影響復發的速度及型態,最早1個月即復發,最易復發的時間點在停藥後3~9個月,1年後就較少有復發情形。停藥時的B肝表面抗原量可以作為預測復發的指標,且可預測停藥後是否能持續控制。停藥第1個月的病毒量則可以做為預測復發的早期指標。台大內科部蘇東弘醫師報告,HBeAg陽性患者可接受治療至「e抗原轉陰」,並再給付最多12個月治療,但未達到e抗原血清轉換(產生e抗體)。HBeAg陰性患者治療至少2年,治療期間須檢驗血清HBV DNA連續3次,每次間隔6個月,均檢驗不出HBV DNA時才能停藥,每次療程最多給付36個月,但後續鞏固治療時程仍嫌不足。用藥安全、經濟考量目前有數種口服抗B肝病毒藥物及長效型干擾素問世,可以抑制病毒在肝臟中複製。健保自2003年開始給付這些藥物,目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已降至10大死因第10位。需要長期用藥才能達到讓血清B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且產生保護性抗體之功能性治癒。但長期服藥有安全性、抗藥性的疑慮,也增加個人及健保經濟負擔。台大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高嘉宏醫師表示,在健保給付期限到期後,患者可選擇自費負擔,原廠藥有1天100元的,也有比較便宜的學名藥,但要去外面購買。【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1-1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飲食忌口痛風仍發作? 這2點沒改只是治標不治本
痛風發作不只痛得椎心刺骨,甚至還有可能降低男性雄風、影響夫妻間的「性」福!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指出,若痛風患者長期不接受治療,使過多的尿酸沉積在體內,不僅會導致急性關節炎,晚期更會因過多尿酸結晶堆積形成痛風石造成關節變形、侵蝕骨頭,或併發其他腎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大幅提升死亡率風險,甚至影響到夫妻間的性生活。 根據近期數篇研究台灣本土及國外健康資料庫之結果顯示,痛風男性族群合併有勃起性功能障礙的比例約上升兩成(20%),高尿酸血症有可能引起勃起功能惡化因子,因此痛風患者確實相較一般人,有較高的風險會合併勃起功能障礙進而影響性生活,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醫師也建議,這些人更應即早接受降尿酸治療。 痛風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但有許多患者對於痛風的疾病意識薄弱,以為只要靠平時調整飲食即可改善,或用強烈有效但傷身的止痛法自行舒緩疼痛,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余光輝說,飲食控制僅能影響20%尿酸值,只能作為輔助治療;利用冰敷、止痛藥只能短暫減緩急性疼痛但並非為長久之計,還是應長期接受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治療,痛風患者應積極將血尿酸值維持於6mg/dL以下,而有痛風石患者則應將血尿酸值降於5mg/dL以下。 然而,痛風石不再像過去傳統需開刀才能根除。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醫師分享,目前健保已有通過一線給付的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只要按時服藥即可降低血尿酸值,且一年可減少83%痛風石體積,建議痛風患者應積極接受控制尿酸值治療,才能有效減少痛風與痛風石所引起的不適症、改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年紀輕輕就痛風 這項因素讓風險增3倍! 痛風關鍵不在高嘌呤! 你每天喝的這2種飲品才是元兇 
-
2020-01-15 癌症.肺癌
台大肺癌手術 免插管、傷口小
患者接受傳統肺癌手術,需要插管、全身麻醉、切開胸廓或開多孔,才能切除肺葉,術後也要放置胸管引流血水,副作用和後遺症風險較高。現針對腫瘤較小之早期肺癌,台大醫院肺癌團隊結合影像精準定位,發展出「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以靜脈注射做全身麻醉,胸廓只有一個小傷口,術後不用插胸管或尿管。台大「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受到國際矚目,二度受邀到歐洲示範手術,國際專家認為,這種手術方式有潛力提高肺癌門診手術的可行性。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這項技術在台大每年執行超過1100例,其中100例是海外華人慕名而來,相較於傳統手術,新術式只要一小時,切得少但切得準,所以傷口恢復迅速,心肺功能恢復較好,術後發作氣喘比率也較低。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陳晉興表示,此手術適合腫瘤在兩公分以下、初次手術的早期肺癌,特別適合氣管小、身材瘦小的東方女性。較不適合用於體型肥胖者、晚期或腫瘤較大的肺癌患者、再次手術的肺癌患者,也不適合。費用方面,目前除了影像定位技術尚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兩萬兩千元,其他相關技術都已有健保給付。陳晉興提醒,肺癌是台灣新國病,每年發生人數高達13000多人,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是男女性共同的頭號癌症殺手。改善國家整體肺癌預後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根據美國、歐洲追蹤上萬人長達十年的臨床研究,相較於只做X光或什麼都不做,吸菸者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多活五年。陳晉興建議,50到79歲成年人,如果家族一親等到三親等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曾經吸菸,屬於中度肺癌風險,最好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無特殊病史的低風險者,建議45歲以上可每三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已確診肺癌者,確診五年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五年後則應每年追蹤一次。
-
2020-01-15 科別.腦部.神經
健康殺手腦中風 醫師:血管內治療新技術爭取救治時間
腦中風影響中老年人健康,嚴重的會造成病患死亡與失能,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張哲肇今天說,「機械式取栓」血管內治療技術,在國外臨床試驗中進展到了部分病人可接受治療時間延長到16至24小時,也延長發作時間超過6小時,如睡眠中發生中風病人,可以接受治療,這部份雖未有健保給付,但符合治療條件的病人,仍有改善預後和減低病情惡化的機會。張哲肇表示,2015年起,陸續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的幾個大型臨床試驗,顯示以「機械式取栓」進行血管內治療技術,來打通大腦的大血管阻塞,可增加治療成功的機率,改善病人的預後,也因為使用取栓支架打通後,可降低嚴重腦水腫發生機率,降低嚴重中風病人的死亡率。張哲肇說,此一治療技術將可接受治療時間,延長到中風發作後6小時內,健保署也順應國外最新治療建議,自2017年2月1日起將「機械式取栓」用的支架與抽吸導管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不過,血管內治療技術需要有具相關技術認證執行醫師,醫院必須有可進行特殊檢查的儀器設備,台南市僅有安南醫院、永康奇美醫院、成大醫院能進行血管內治療。安南醫院說,該院位處台南市兩大交通樞紐,即國道1號中山高速公路與國道8號間,病人可由國道快速轉送,過去安南醫即已具備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中風緊急處置能力,為幫助在地與可經由國道快速送達的病人,去年底爭取成大醫院醫師張哲肇加入安南醫院團隊,已經啟動血管內治療技術團隊的運作,完成數例病例的治療技術,爭取中風病患就醫的時效性。
-
2020-01-15 癌症.肺癌
早期肺癌切除免插管 台大讓肺癌門診手術可行性增加
患者接受傳統肺癌手術,需要插管、全身麻醉、切開胸廓或開多孔,才能切除肺葉,術後也要放置胸管引流血水,副作用和後遺症風險較高。現針對腫瘤較小之早期肺癌,台大醫院肺癌團隊結合影像精準定位,發展出「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以靜脈注射做全身麻醉,胸廓只有一個小傷口,術後不用插胸管或尿管。台大「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受到國際矚目,二度受邀到歐洲示範手術,國際專家認為,這種手術方式有潛力提高肺癌門診手術的可行性。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這項技術在台大每年執行超過1100例,其中100例是海外華人慕名而來,相較於傳統手術,新術式只要一小時,切的少但切得準,所以傷口恢復迅速,心肺功能恢復較好,術後發作氣喘比率也較低。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陳晉興表示,此手術適合腫瘤在兩公分以下、初次手術的早期肺癌,特別適合氣管小、身材瘦小的東方女性。較不適合用於體型肥胖者、晚期或腫瘤較大的肺癌患者、再次手術的肺癌患者,也不適合。費用方面,目前除了影像定位技術尚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兩萬兩千元,其他相關技術都已有健保給付。陳晉興提醒,肺癌是台灣新國病,每年發生人數高達13000多人,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是男女性共同的頭號癌症殺手。改善國家整體肺癌預後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根據美國、歐洲追蹤上萬人長達十年的臨床研究,相較於只做X光或什麼都不做,吸煙者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多活五年。陳晉興建議,50到79歲成年人,如果家族一等親到三等親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曾經吸菸,屬於中度肺癌風險,最好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無特殊病史的低風險者,建議45歲以上可每三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已確診肺癌者,確診五年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五年後則應每年追蹤一次。
-
2020-01-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過年別斷藥 慢性病即起可先領
下周就是春節了,年假長達七天。藥師提醒,慢箋領藥日落在春節期間的慢性病患,避免用藥中斷,即日起已開始可以提前至健保特約藥局領藥。針對慢性病病患,醫療院所會開立慢性連續處方箋,通常分三次領藥,每個月一次,讓民眾未來三個月不需掛號就可領藥。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過年期間許多醫療院所休息,或民眾有出遊計畫,但慢性病患用藥最好不要中斷,因此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前次給藥天數的最後一天,若落在七天年假中,都可提前自春節前十天,也就是從一月十三日開始領藥,憑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即到各健保特約藥局預領下個月用藥,避免春節斷藥。使用慢箋領藥者主要為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的三高病患,黃彥儒也提醒,過年期間常有親友送健康食品禮盒,服用三高藥物的民眾最好先諮詢醫師和藥師。黃彥儒表示,例如對於降膽固醇藥物使用者,若再食用紅麴類健康食品,可能使藥效增加,反而過量;另外,常用來作為保護心臟的輔酶Q10,則會和抗凝血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增加出血機率,民眾不可不慎。
-
2020-01-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慢性病用藥過年別中斷 今天開始可提早領藥
下周就開始農曆春節,且由長達七天的連假。藥師提醒,若是慢箋領藥最後日落在春節期間的慢性病患,這段期間要避免用藥中斷,從今天開始就可以提前各健保特約藥局領藥。針對慢性病病患,醫療院所會開立慢性連續處方箋,通常分三次領藥,每個月一次,讓民眾未來三個月不需掛號就可領藥。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過年期間許多醫療院所沒開或是民眾有出遊計畫,但慢性病患的用藥最好不要中斷,因此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前次(上個月)給藥天數的最後一天(藥吃完的日期)若是落在七天的假期當中,民眾都可提前自春節前十天,也就是今天(1月13日)開始,憑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到各處健保特約的社區藥局預領下個月的用藥,以免春節期間突然斷藥。由於領慢箋主要為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三高病患,因此黃彥儒也提醒,過年期間常有親友送健康食品禮盒,服用三高藥物的民眾最好事先諮詢醫師和藥師,不要亂吃。他舉例,紅麴類的健康食品對使用降膽固醇藥物者,可能會加強藥效;另外,常用來作為保護心臟的輔酶Q10,則會和抗凝血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
2020-01-13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重大傷病 應與部分負擔脫鉤
隨著今年度健保總額由健保會經冗長協商後,正式出爐,與健保制度相關的議題有如雨後春筍般地相繼出現。今年健保總額將高達7526億元,比去年成長5.237%,均比只有2%左右的經濟成長率高出一倍以上,以往也多是如此。然而健保連三年虧損達百億元以上,今年虧損預估高達400億元,且不斷增加。健保安全準備金 已不足2000億如今健保安全準備金早已不足2000億元,約莫僅及三個多月的安全準備,距離依法須調高健保費率已不遠矣,健保制度的檢討與改革勢在必行。自民國84年實施全民健康保險以來,過去因病而貧、因貧而不能就醫情況大幅減少,不再輕易發生因貧窮而無法就醫的情況,國人平均餘命大幅延長,民國84年國人平均壽命74.53歲,107年為80.67歲,就健保實施前後23年比較,國人平均餘命增加6.14歲,顯見健保制度對國民健康的貢獻。台灣健保覆蓋率更高達99.9%以上,堪稱世界之最,然而正是因為我國健保提供醫療範圍廣泛,造就了龐大的財政負擔與壓力,隨著人口持續老化、國民平均餘命延長,負擔只會日漸增漲。重大傷病醫療 年耗2000億縱觀前年健保支出,僅重大傷病醫療就耗用健保超過2000億元,占健保總額近三成,其中以癌症、洗腎與呼吸器使用為最大宗,三者總和達1500億元,約占重大傷病醫療支出七成五;截至去年10月,重大傷病領證人數約95萬6千件,平均25人就有1人領有重大傷病卡,每月新增人數高達1萬3千人以上,成長驚人。近兩年重大傷病支出更以每年逾百億元速度持續增加,人數愈來愈多、費用愈來愈高,重大傷病已成為健保制度中沉重的負擔。重大傷病 與貧富不必然相關健保法第48條規定,重大傷病、分娩以及山地離島地區就醫者,免負擔門、急診與住院部分負擔費用,本意是為了幫助重大傷病患者,降低醫療負擔與經濟困難,然而在重大傷病人數持續攀升且健保財政困難的現況,我們是不是應該回過頭來,審慎思考這個制度應如何檢討改進。並非所有重大傷病者都屬經濟弱勢的一群,重大傷病與貧富不必然相關,但如今制度卻僅就重大傷病資格與否進行判定,而非依實際情形判斷是否需經濟上的幫助,免部分負擔應考慮的是經濟能力,而非疾病類別與資格,免部分負擔應與重大傷病資格脫鉤,針對有需要的弱勢族群提供補助,如酌情提高低收入戶補助等。大選己過,為了健保永續經營、保障國民享有醫療權利,我們的健保制度應隨時檢討,讓資源可以用在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1-12 科別.皮膚
治療乾癬重在穩定控制 勿求偏方傷身
冬天來臨,又到了乾癬好發季節。乾癬又稱為銀屑病,許多患者會有迷思,認為西藥久用對身體不好,反而尋偏方「求斷根」。但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疾病,因無法根治而會反覆發作。目前並無特效藥,醫師表示最好的方式是對症下藥,穩定控制疾病,千萬不可誤信偏方,花錢又傷身。免疫失調致發炎 易生併發症日前舉辦的「癬中求勝」講座,邀請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與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與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現場200位病友及家屬參加,不少是與乾癬抗戰超過十年的病友帶著問題前來,醫師現場分享乾癬常見的治療迷思以及如何從發炎上游對症下藥。鐘文宏表示,乾癬又稱作銀屑病,典型皮膚表現為紅斑、脫屑,盡早治療才能避免惡化。但因為這個疾病有個「癬」字,常被民眾誤以為會傳染,因而遭到汙名化,以致病情拖延。事實上,亁癬一詞來自日本,劉懿珊表示,乾癬是因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的「慢性發炎」疾病,由於皮膚受到免疫細胞攻擊而出現發紅現象,甚至刺激皮膚角質增生而脫屑。乾癬不只是皮膚病,而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除皮膚紅疹,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合併關節炎造成關節腫脹、疼痛、變形。另外,乾癬合併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機率也較高。誘發因子不同 輕重程度有別劉懿珊表示,乾癬成因不明,推測與遺傳有關,外傷、感染、壓力、內分泌和藥物也可能是誘發乾癬或使其惡化的因子。另外,不同地區亁癬患者的誘發因子也可能不同,臨床上看到北部患者多因天氣乾冷誘發,南部則多與肥胖相關。乾癬依據嚴重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嚴重程度則依病灶面積而定。通常以一個手掌為單位,病灶面積大約三個手掌以下,為輕度乾癬,十個手掌以上則是重度乾癬。通常輕中度乾癬可使用外用藥膏、局部照光來治療;中重度乾癬則必須搭配口服藥物。亂食偏方 反覆發作當排毒黃毓惠表示,診間常發現,病人怎麼開藥都治不好,一問之下才發現病人誤信偏方食用含靈芝、牛樟芝成分的保健食品,反而過度激化免疫系統去攻擊自己的皮膚,使得症狀更為惡化。甚至還有病人認為乾癬反覆發作是「排毒」現象,而不願意到皮膚科就醫。鐘文宏說,上網搜尋「乾癬」二字,常常跳出許多中醫批評西藥「傷肝傷腎」的廣告,甚至公路上也常見大型看板,號稱「接受中醫調理三個月後,乾癬消退近九成」。但他強調,乾癬沒有特效藥、無法「斷根」,接受治療穩定控制病情是最好的方式,並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當中醫無效 還是得找皮膚科黃毓惠則表示,約20%至30%的病患同時接受中西醫乾癬治療,無論中、西醫,都要先確診並對症下藥,而非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偏方或保健營養品。若是中醫治療沒有起色或病情更嚴重,還是要回頭找皮膚科醫師,不可任由發炎反應不斷地進行。劉懿珊表示,醫療技術發展,若使用外用藥膏、局部照光和口服藥物仍無法改善症狀,可與醫師討論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直接作用於乾癬的發炎因子,像是TNF-α、介白素17(IL-17)或介白素-23(IL-23)等,目前新一代藥物甚至可達到病灶接近消失的程度。但健保對生物製劑採取有條件給付,須為乾癬重度患者。也就是診斷超過半年、接受兩種口服藥各三個月及照光治療仍未改善,才可申請,同時有B型、C型肝炎及腫瘤的乾癬患者,也需適當評估後再使用,以免增加感染風險。劉懿珊和黃毓惠皆表示,乾癬不只是皮膚的疾病,對全身器官都有影響,包括併發心血管疾病、乾癬性關節炎等,若出現相關症狀,最好盡快就醫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切勿聽信偏方,延誤治療,影響學業、工作及生活品質。預防復發小叮嚀勿碰刺激食物 少吃甜食加強皮膚保濕 避免搔癢劉懿珊說,避免乾癬復發,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也要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誘發發炎因子。飲食上避免飲用酒精、食用發霉或不新鮮食物、油炸食物。另外,甜食會導致身體發炎指數升高,也要減少食用。黃毓惠則表示,加強保濕可避免皮膚搔癢,洗澡後塗抹乳液,軟化角質後再擦藥,使藥物更容易滲透,可達到保濕和藥物治療的雙重效果。
-
2020-01-12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不推保險制活得下去? 學者:長遠應參考健保經驗
台灣人口急速老化。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3月底台灣老年人口比率超過14%,正式成為「高齡社會」,預計2026年會與日韓及歐洲部分國家同列為「超高齡社會」。有鑑於此,「長期照顧服務法」在2015年5月5日於立法院三讀通過,長照十年計畫(長照2.0)更自2017年起實施,由原規劃的保險制改為稅收制,長照基金來源包含遺贈稅、菸稅、房地合一稅、菸捐、政府預算撥充等。但依照衛福部最新「長照服務發展基金收支報告」顯示,我國失能人口在2026年超過百萬,2027年時,現有的長照基金難以支應長照制度,恐面臨破產。也引發外界議論,長照不推保險制活得下去嗎?有學者表示,長照目前的服務量仍不高,經費短期內看似夠用,但未來照護需求一定上升,為求長遠發展,仍建議保險制並可參考健保經驗;但也有學者認為,長照目前稅收仍算穩定,真要討論制度,應留待選後討論。前照護司長、台大護理系兼任副教授鄧素文表示,台灣已是高齡社會,每個家庭中都有長輩,疾病、失能、失智免不了。她認為現在的服務量並不高、執行率低,預算看似充裕,是因為有些長輩不符補助條件、或仍是由家人照顧, 但未來長照相關需求只會越來越大,且照服員等專業人員的不足就會顯現。鄧素文說,目前長照基金來源是靠菸稅或政府預算等,但政府各類補貼大,仍會用在刀口上,如果稅源沒有增加,經費早晚用罄。相較之下,台灣目前的健保經驗相對可靠,長照若採保險制,雖增加民眾負擔,但可確保基金穩定,政府、雇主、民眾負擔比例可再討論、需尋求社會共識外,也落實使用者付費概念。此外,補助時應設訂出更好的排富機制,中低收入者則由政府支付,讓照顧真正落實。家總常務理事、文大社福系教授陳正芬表示,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在立院報告時曾表示,目前長照稅收穩定,應至少五年無虞,而這也是蔡英文總統的政見之一。陳正芬說,保險可分擔風險,長照保險制一直以來都是討論的選項之一,保費由於是透過人民納保機制,便可保證財源穩定,亦落實保費收支連動機制,可使國家財政預算不因此過度排擠。但檢視世界各國,長照的財源來源不一,並非全都採保險制度,因此仍建議經費運用應量入為出外,制度上真有疑義,可留待選後再討論。
-
2020-01-10 科別.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症者手足易罹糖尿病高血壓
精神疾病康復路上,對患者與家屬來說都不容易。台北榮總去年發表一篇針對思覺失調症患者手足的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兄弟姊妹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四到五成。醫師表示因果關係仍待探究,但提醒患者與家屬要更注意生活作息、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台北榮總精神科與家醫科研究團隊運用全民健保資料庫資料,找出3135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兄弟姊妹,另找出1萬2540名年齡與性別比例相當的對照組,後續長期觀察這兩群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情形。經分析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兄弟姊妹罹病風險較高。比起對照組,思覺失調症患者手足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高出三成九,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姊姊或妹妹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高出四成七。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精神學科教授蘇東平是研究成員之一。他表示,研究團隊推測,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思覺失調症與代謝症候群有基因上的連結。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受疾病影響出現失眠或作息失調,而患者與家屬住在同一屋簷下,可能發展出類似的生活習慣,導致家屬作息失調、代謝紊亂等情形增加,提升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蘇東平表示,精神疾病康復路上,對患者與家屬來說都不容易。除了提醒患者遵循醫囑穩定治療,也要提醒患者的家人更注意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規律運動,定期量測血糖、血壓、血脂的數值,以有健康的身心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
2020-01-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抗血癌經驗談美國醫療現況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筆者在美國照顧患血癌的太太超過五年,前兩年因幹細胞移植成功,狀況比較少,第三年因血癌復發,狀況比較多。面對兩個醫生團隊,血癌醫生負責實施化療、控制血癌達成緩解 (remission),幹細胞醫生負責幹細胞移植及移植後恢復的追蹤,醫生團隊的一言一行對病人和其家屬動見觀瞻,尤其是癌症等重病病人。血癌醫生的團隊,醫生是系主任,非常忙,門診他一定會到,面對病人常是給病人感覺他有信心對付癌症。但他的高級護理師是病人主要聯絡對象,病人有狀況,第一個連絡的是高級護理師,他常常很慢才回電話或電郵,讓病人多受等待的折磨。診所裡的護士對病人也沒那麼親切,和我們碰到的幹細胞移植醫生的團隊差很多。我們不知道是否是醫生的要求的不夠還是其他原因。幹細胞移植醫生的團隊,醫生也是系主任,也非常忙,門診他也一定會到,他的高級護理師對病人的問題或請求,回應多非常迅速,不會讓病人面對未知,一顆心吊在半空中,診所的護士態度也很親切。有時候,醫生也會親自打電話給病人,告訴病人最新的檢驗報告,當然這通常是不好的結果,醫生非常慎重親自告知病人,不假他人,病人雖知情況不好,但至少是面對醫生,可以直接詢問病情,減少一層焦慮。我們對這團隊非常感謝。第一次移植成功後,沒有GVHD「移植物宿主排斥疾病 」(graft-versus-hostdisease),很順利。但兩年後,不幸血癌復發,兩個團隊合作,使用一個副作用且劑量都很低的新藥,加上注射原幹細胞捐贈者再度捐贈的淋巴球 (Lymphocyte infusion,mini-stem-cell-transplant)一同對付癌細胞,取得很好的成效,有效地壓制癌細胞的成長,太太的生活品質也很好,我們慶幸醫生團隊找到一個低劑量低副作用的新藥,即使終生需如此,就當成是慢性病,長期注射藥即可,我們的生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可惜好景不常,她盲腸炎發作,因在化療中,所以不能開刀,還好現在盲腸炎可以用抗生素治療,醫生成功的控制了盲腸炎,不用開刀,我們鬆了一口氣。不過過了七、八個月,盲腸炎再度發作,醫生判斷必須動刀,所以化療必須停止三個月,三個月後,盲腸開刀摘除後再繼續化療。這時第一次發生GVHD,是攻擊皮膚,她的全身皮膚到處脫皮,不過醫生成功治療。原來輕度的化療可以抑制GVHD,當化療被停止,GVHD乘勢而發。當皮膚性的GVHD被成功的控制,我們深感慶幸,因為控制後的皮膚脫色,只是美觀的問題,不是我們須煩惱的事。她的化療繼續,一切似乎順利,哪知肺部的GVHD悄悄在進行中,這種GVHD很難提前早期診斷出。她有一兩次在洗完溫水澡後,碰到冷空氣後,上氣不接下氣,呼吸困難,不知是何原因,我們察覺事情不妙,趕快去就診,被轉診到肺專門部醫生,終於診斷出是肺部的GVHD。她的肺部細胞只剩下正常時的40%左右,幸好醫生用藥成功控制,沒有讓肺部GVHD繼續惡化,保持住那僅存的40%肺活量,他的日常生活除了上二樓走樓梯時稍微會喘,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我們甚至在化療的空檔做了一次回台之旅,距上次回台已五年了。 這位肺部專科醫生 (pulmonary specialist) 是我們在這醫院碰到最好的一位醫師,每次都很詳細的解釋病情病因,非常有耐心,不厭其煩地畫肺部構造以 解釋肺部細胞功能,讓病人能夠了解來龍去脈。後來再兩年多的化療,最終仍無法控制來勢洶洶的血癌復發,雖再以高劑量化療成功暫時控制血癌,讓第二次幹細胞移植得以順利進行。移植後的九十天,一切似乎正常,我們想又幸運會成功, 但血液檢查結果似乎透露不祥的預兆。在接下來的骨髓檢驗結果出來後,確定血癌細胞已經充滿骨髓,而且情況比以前嚴重,接下來的重劑量化療已無法控制。由於免疫力幾乎已全喪失,此時併發的黴菌性肺炎無法僅靠藥物治癒,病情不樂觀。 此時兩個在外地大學就學的女兒正好春假回來看望媽媽 ,醫生首次對我們夫妻宣布他已無能為力,要我們趁女兒在時,考慮回家裡做安寧治療。但求生意志強的太太,決定繼續和病魔奮鬥,我必須做決定把女兒留下或叫他們回校園,我只好告訴他們回校園但要有心理準備,隨時得回來。五年多來,我首次心裡覺得太太命在旦夕,她又不願認輸,要堅強戰勝血癌。不過她變得比以前沉默寡言,不願交代身後事,我又得面對這將到來無法避免的問題,我告訴她,我會遵守她的心願為她治療到最後。但我可能必須在她無法做決定時,為她做最後的決定。在她走前十三天,她的遺囑才在兩位朋友見證下簽名完成。那時她的情況已是每天有幾小時的清醒時光,那天朋友來時她非常清醒,還跟我們很愉快地聊天,朋友看不出她可能即將走的病況。隔天醫生來巡房時,她的呼吸已困難,再度問她是否還要繼續治療,她的語氣非常堅定,決定繼續奮戰,醫生宣布她必須進入加護病房插管,靠呼吸輔助器維生。最後幾天,醫生認為他們已無法治癒她的肺炎,要求我們出院轉到別的重症醫院維生,我稍微上網看了一下他們院方提供的醫療單位,決定不讓她受轉院的折磨,和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討論,要求他讓我太太留在醫院,他也同意。在召回兩個女兒見太太最後一面後,她終於在最後一戰後,我為決定停止所有治療,停掉呼吸輔助器,在這期間曾面對親人的反對,讓她多受兩小時的痛苦。終於我說服親人,讓她安詳離我們而去。在她與血癌奮鬥的五年多,我是她的全職看護。無論住普通病房 (總住院天數超過九個月)、 急診病房或加護病房,我幾乎每天24小時陪她,但不必做任何護理工作,一位醫院皆由護士完成照顧病人。出院在家,我才是她的護士,出院前接受訓練,在家為她換紗布,為她清洗管路,幫她注射藥物。她狀況好的時候,調整我該做的護理工作時間,我則正常去公司上班,女兒偶而幫我代班,我們配合得很好。能夠在兼顧工作的情況下,全職照顧我太太,要感謝我有個好老闆,容許我長期不在辦公室,當然我在之前已取得他的信任,不用擔心我的工作沒法完成。現在的科技也容許我可以在病房內及任何地方將工作做好。五年多來,見證在美國沒有保險,千萬不能生病,否則會破產。健康保險絕對要保,不能僥倖。買保險就是希望永遠不需要用到保險,但當發生急難時,保險的給付可以避免財務上的危機。總計五年多來,接到的醫療和藥物費用超過四百萬美元(折合超過新台幣一億兩千萬)。幸好購買的保險給付大部分的費用。否則以一個靠薪水維生的家庭,怎麼可能負擔得起這麼昂貴的醫療費。保險公司因為有打折,實際付的差不多六到七成。如果病人和家屬在面對重症時還須為醫藥費煩惱,壓力之大很難想像。在醫院裡,醫生決定的醫療措施及用什麼藥,護士進進出出,注射藥物,提供口服藥,病人或照顧病人的家屬實在無法詳細記下到底接受哪些醫療服務,醫療費用清單都是一兩個月後才接到,怎麼可能記得那些醫療服務。每一項醫療項目又得保險公司同意,不然可能會發生保險公司不給付的情況,還好這些細節都不必病人煩惱。美國的醫療費用實在高得嚇人,需要改革,但如何改革還是爭論不休。台灣的健保便宜又好用,實在值得國人珍惜,好好經營以保永續經營,造福全民。醫生和病人也要為對方設想,保持良好的溝通,保持良好的醫病關係也維護醫療品質。(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8/18)
-
2020-01-09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國人器捐人數創新高 赴境外移植人數隨之下降
大愛器捐人數去年創下捐贈新高紀錄為375人,由本人或是家屬「主動」提出器捐的比例,更從過去的64%,提升至71%;捐贈者生前有填具捐贈意願的比率也從9%提升到24%。國內器捐人數增加,連帶影響我國民眾境外移植的意願。根據統計,2013年境外移植人數為137人,去年僅有87人,有逐年下降趨勢。器捐登錄中心董事長李伯璋表示,我國近年陸續通過「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參考指引」及「活體腎臟交換捐贈移植手術管理辦法」,加上「捨得」的口號、電視劇等傳播大愛器捐的概念,去年捐贈的人數突破歷史新高。從2011年的229人到去年以達到375人,其中第一類器官心臟、肝臟、腎臟、肺臟、胰臟、小腸等去年的捐贈人數139人、第二類器官為眼角膜、皮膚等組織捐贈人數為236人。去年捐贈人數前五名的醫院,第一類器官勸募人數最高的醫院為林口長庚,其次依序為北榮、中國附醫、彰化基督教醫院、高雄長庚;第二類器官勸募人數最高的醫院為台大,後續依序為林口長庚、北榮、三總、亞東。國內的器官勸募成果也影響國人冒險境外移植的人數,根據器捐中心統計,2013年境外移植的案例為137人,去年僅剩87人。器捐中心執行長江仰仁表示,近年境外移植的人數有逐步下降,根據掌握的資料顯示,我國境外移植的地點仍以中國大陸為最大宗,其次為美國。境外移植的器官以腎臟、肝臟為最多,以去年的資料顯示,赴中國大陸進行腎臟移植的人數為67人、肝臟為8人,與前年相比,赴中國大陸移植腎臟有72人、肝臟17人相比,明顯下降。江仰仁表示,器捐中心每三個月會與健保署與衛福部勾稽境外移植的人數,除非境外移植的民眾,返國後,完全採自費購買抗排斥藥,否則只要有使用到健保資源,統統都能抓到得境外移植的人數。李伯璋說,台灣器官移植患者的存活率已經可與歐美國家並駕齊驅,特別是大愛腎臟的五年存活率高達88%,高於美國的器官摘取與移植網絡存活率(OPTN)的83%,親屬腎臟移植五年存活率也達93%,高於OPTN92%。也呼籲民眾能發揮捨得的想法,持續支持器官捐贈。
-
2020-01-09 科別.精神.身心
康復路不易 思覺失調症患者手足也易罹糖尿病、高血壓
精神疾病康復路上,對患者與家屬來說都不容易。台北榮總去年發表一篇針對思覺失調症患者手足的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兄弟姊妹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四到五成。醫師表示因果關係仍待探究,但提醒患者與家屬要更注意生活作息、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台北榮總精神科與家醫科研究團隊運用全民健保資料庫資料,找出3135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兄弟姊妹,另找出1萬2540名年齡與性別比例相當的對照組,後續長期觀察這兩群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情形。經分析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兄弟姊妹罹病風險較高。比起對照組,思覺失調症患者手足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高出三成九,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姊姊或妹妹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高出四成七。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精神學科教授蘇東平是研究成員之一。他表示,研究團隊推測,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思覺失調症與代謝症候群有基因上的連結。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受疾病影響出現失眠或作息失調,而患者與家屬住在同一屋簷下,可能發展出類似的生活習慣,導致家屬作息失調、代謝紊亂等情形增加,提升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蘇東平表示,精神疾病康復路上,對患者與家屬來說都不容易。除了提醒患者遵循醫囑穩定治療,也要提醒患者的家人更注意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規律運動,定期量測血糖、血壓、血脂的數值,以有健康的身心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
2020-01-08 科別.感染科
流感疫苗打台製還是外廠?台大醫有解
流感疫苗打台製還是外廠?流感季節已經來臨,許多人會打流感疫苗,不過有人卻對台製疫苗充滿迷思,甚至許多家長不讓孩童接種公費台製疫苗,選擇去診所自費施打外廠疫苗。對此,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認為,自費打國外疫苗是個人選擇,他的態度是流感疫苗都好,表示「防疫人員給什麼,我就打什麼!」台灣從2009年開始自產流感疫苗,雖然不良反應率很低,卻仍有4起疑似嚴重不良反應,打擊民眾信心,甚至延續至今。李秉穎表示,台灣疫苗品質非常好,畢竟2009年第一次生產疫苗,是全球較新的疫苗廠,但是2009年新聞媒體太誇大,把所有打疫苗出現的問題都歸類於台製疫苗。但根據專家事後分析,比對疫苗接種資料庫與健保料庫,發現不良反應幾乎都不是疫苗引起,只是打疫苗與本身疾病發作的時間剛好重疊,「但新聞媒體每天都在報導,造成民眾有錯誤印象,覺得不安全,一直延續到現在。」「台製疫苗純度高、安全性佳,不輸外廠。」李秉穎感嘆,台灣建立自己的疫苗,因以鼓勵的態度,而非過度質疑,而且真的有問題,以食藥署、疾管署專家嚴格標準,不會讓疫苗繼續生產。至於有必要只打外廠疫苗嗎?李秉穎說,自費打外廠疫苗看各人選擇,他的態度是「都好」,他每年都有打流感疫苗,「醫護人員給我什麼就打什麼,有時候連打哪一種廠牌都不知道。」他強調,對於不同廠牌疫苗都有安全性監測,一定會確定沒有問題,才會開放施打,呼籲民眾放心。(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還在猶豫打不打流感疫苗? 3個Q&A解決你的不安 2019年TOP10熱搜疫苗新聞出爐! 你關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