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偏鄉醫療
共找到
130
筆 文章
-
-
2021-11-11 新聞.元氣新聞
東基放射腫瘤科添生力軍 師徒聯手照顧台東病人
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鄭鴻鈞醫師曾疾呼「要降低台東縣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需要一群人一起做」,醫師任崇文深知東基需要第二位放射腫瘤科醫師後,毅然決定從台北到東基,和老師鄭鴻鈞醫師一起醫治台東癌症病人,他也期許自己成為讓台東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持續下降的團隊成員之一。2019年11月東基首位放射腫瘤科醫師、癌症中心副院長鄭鴻鈞開設門診,並在隔年2月啟用直線加速器,讓需要放射治療的台東癌症病人得以在地治療。鄭鴻鈞以降低台東癌症標準化死亡率為主要目標,但要達到這個目標,非個人之力所能及,需要一群人,需要有熱忱的年輕新血加入。北部成長、求學的任崇文醫師,對台東不陌生,任崇文說,當年醫療替代役抽到台東,分派到台東的醫院服務,生平第一次長住台東,台東環境不錯,生活機能佳,台東的醫療資源確實不足,各醫院雖有醫療設備,醫師人力嚴重不足,台東的病人時常奔波外縣市就醫。任崇文曾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接受4年放射腫瘤科專科醫師訓練,擔任主治醫師後,他認為「應該找個地方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東基需要再多一名放腫科醫師,他把握機會,再回到台東服務,他坦言降低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非一蹴可及,需要更多醫師人力的長期努力,才能往好的方向前進。任崇文醫師治療病人細心、耐心兼具之外,也不斷加強醫療專業知識,忙碌的工作之餘,善用工作空檔,攻讀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班。「治療無縫接軌」,任崇文到任三個月來幾乎沒有適應期,他說,東基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合作,開啟兩院癌症照護「無縫接軌」計畫以來,東基癌症治療的相關醫護人力都到和信受訓,他也在和信接受專科醫師訓練,加上在和信的老師之一鄭鴻鈞醫師親自到台東「打基礎」,東基放射腫瘤科治療團隊在治療病人的方式與想法都與和信相當,有志一同。任崇文觀察,台北、台東的病患大不同,病人的疾病相似,但不少台東病人是忍了很久才來,即使來了,也是隻身前來看診與治療。病人家庭支持力薄弱,憂心治療期間因副作用無法工作養家,家裡沒有足夠的人力及時間照顧病人,病人討論病情時,需顧及病人的經濟、身體狀況、家庭支持力等各層面,才能決定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任崇文說,台東的醫病關係融洽,病人尊重醫師的專業與建議,許多醫師不願意前來,是對台東太陌生,若能在台東長住一陣子,或許願意投入台東醫療的人會增加,一起為降低台東縣癌症標準化死亡率努力。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助偏鄉失明病患重見光明 鄭立智醫師獲醫療奉獻獎
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鄭立智,今年獲得第31屆醫療奉獻獎個人奉獻獎,過去他深感恆春眼科醫師的缺乏,民國89年決定獨身自紐西蘭回台至恆基服務,初來時為這個被稱為瞎子村的許多失明病患,因受到醫治而重見光明。醫療貧瘠之地恆春,一度有「瞎子村」的稱呼。居民迫切需要眼科醫師,偏偏早期整個恆春半島找不到一位。直到1995年陳雲址醫師來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恆春才終於有了眼科醫師。但一人之力撐不住所有病人,2000年同為眼科醫師的鄭立智,因陳雲址一句「留下來和我一起努力」,決心全力投入偏鄉醫療。「願意來的人很少,因為很孤獨」鄭立智表示,偏鄉醫師人力少,眼科醫師更是稀少,我們曾有美國來的醫師,支援兩個月後,就趕緊返國了,因為受不了這裡的孤獨,還有人常說,恆春是鳥不生蛋的地方,他幽默說「那邊鳥多得不得了」。鄭立智回憶,鄉下人知識較貧乏,有些人不知道白內障可以開刀,有個病人失明15年,長年摸黑生活不便,結果開完刀後大放光明,高興得要死,興奮地想要立刻開刀第二隻眼睛,經過他提醒,等第一隻眼睛復原後再來,該名病人也在一個月後返院開刀,讓另外一隻眼睛也重現光明。不過另外一個病人就沒那麼遵從醫囑。鄭立智說,那位青光眼病人開完刀後,千叮嚀萬叮嚀一定要回診,結果病人就消失了,一年後才回來門診,但此時眼睛已瞎掉,讓醫師很疼惜,「為何不早點來看,應可免於失明危險」。第31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由立法院厚生會與本報合辦,總統府資政張博雅透露,自己是立法院厚生會創會會員,前幾屆獲獎醫療人員,多是外國的傳教士、修女,時至今日有許多台灣醫療人員,願意於偏遠地區、山地、離島等,包括兒童心臟病、罕見疾病等領域奉獻,給予本屆及歷屆受獎人恭喜及感謝。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從台大赴台東行醫 陳玉祥獲醫奉獎「做到不會動為止」
台東基督教醫院顧問、耳鼻喉科醫師陳玉祥,於偏鄉行醫40年,培育東部醫師人才,解決醫師荒,帶領東基成為花東唯一地區教學醫院,到109年醫師人數成長60%。今獲得第31屆醫療奉獻獎個人奉獻獎,他回想,當年看到宣教士為台灣付出,毅然決然離開台大到台東,因為「我們有能力時,應該自己照顧自己人」。曾為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的陳玉祥,自小被父親叮囑「家裡就是因為沒錢,弟弟妹妹才死掉,你以後要當醫師救人,且不要收窮人的錢」,一路認真踏實成為台大醫師後,12年前決定提前退休到醫療資源不足的台東偏鄉落腳。盡管已70歲,身上還裝有7根支架,陳玉祥仍滿懷豪情壯志:「我要在後山一直行醫,到不會動才停止。」陳玉祥今表示,求學時代常看報章雜誌報導,外國宣教士遠渡重洋,不管是隻身來台、或悉家帶眷,來到台灣照顧後山、偏鄉的民眾,心中對他們由衷欽佩,因此萌生「當我們有能力時,應該自己照顧自己人」。陳玉祥說,自己當兵時,曾辦了四次義診,但後來發現兩天一夜的義診效果不彰,一次只能看30、40人,要向宣教士那樣,才算是投身奉獻,尤其台大醫院少他一個醫師無所謂,馬上就能補人,因此毅然決然決定到台東行醫。偏鄉醫療人力不足,徵醫師也是困難重重。陳玉祥說,起初會先與應徵醫師約在台北面談,面試六、七個人中,可能只有一個願意來,大多考量小孩、經濟或爸媽照顧等因素,「很難找啦,但也難怪他們,各有各的困難」。他透露,現在努力應徵下,從30幾個增加到50幾個醫師,「有進步了」。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苦難的人走不出去,幸福的人就走進去! 林俊龍推動全人照顧
立法院厚生會與本報合辦的第三十一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天於圓山大飯店舉行。參與頒獎典禮的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在這裡要向全台的醫療人員致最高的敬意與感謝,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台灣非常辛苦,卻能成為幸福之地,第一線醫護人員非常了不起。蘇貞昌說,醫療奉獻獎一代又一代,從醫護人員選出典範,今年醫奉獎個人獎得主,現年78歲的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52歲時就從美國放下工作回到台灣,並到偏鄉及偏遠的花蓮慈濟服務,甚至是只要是國外有需要醫療協助時,就帶著醫療人員到國外服務,讓世界看到台灣。林俊龍於今年四月二日花蓮太魯閣號火車出軌事發現場搶救傷者。林俊龍說,他在慈濟工作,一切以病人為中心,致力於「苦難的人走不出去,幸福的人就走進去」,並在花蓮推動兩件事,包括健康柑仔店深入社區進行衛教,以及培養健康守門人到行動不便長者家中量血糖、量血壓,完成全人、全時、全家、全隊照顧好。林俊龍指出,現在透過遠距醫療、雲端病歷、無線傳輸等科技,可以在偏鄉醫療日以繼夜的服務患者,照顧民眾健康。
-
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韓國乾:一張機票生根澎湖 全年無休的救火隊
來自國境之南屏東縣的天主教修士韓國乾,原在恆春核電廠工作,因為神父寄給他的一張單程機票,讓他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在澎湖惠民醫院。36年來一路從復健人員到醫院董事,總是包辦醫院大小雜務,連洗刷浴廁也隨時幫補,是醫院內最不可缺的老士官長。跟隨神父腳步 投身醫療惠民醫院坐落在澎湖馬公市區,以復健科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為主要科別,因應澎湖縣人口老化,設有90床的護理之家及白沙、澎南兩處復健中心。韓國乾住在醫院樓上的員工宿舍,平日協助撫慰病患與護理之家住民的心靈,早年也在醫院及復健中心兩地跑,替行動不便的長者復健,幾乎24小時待命,任勞任怨。韓國乾老家在屏東縣恆春鎮山海里偏僻漁村,他是家中第四代天主教徒,從小對神職人員工作懷抱崇敬。民國73年參加澎湖一場關懷活動,遇見在當地服務的神父呂若瑟與修士何義士,數天短暫相處,這群傳教士的大愛身影深烙在他的心底。他暗自發願,有朝一日將跟隨神父們的腳步,投身醫療幫助他人。投入復健領域 醫院為家後來他鼓起勇氣寫信給呂若瑟神父,表達想到惠民醫院服務的心願。呂神父回信時,附上一張到澎湖的單程機票給他,韓國乾就此與澎湖結下不解之緣。37歲那年,韓國乾到了澎湖惠民醫院,開始挑戰全新的人生。澎湖老人多,老人上了年紀膝關節多有問題,醫院成立復健科服務長者。早期偏鄉離島人力缺乏,未強制替病人復健需有職能物理治療師證照,韓國乾跟著醫護人員投入復健領域,以醫院為家,協助病患復健,沒想到一待就超過36個年頭。兒子服務救人 韓母欣慰有次韓國乾的母親前來澎湖探視,正巧碰上一位後送台灣治療後返回惠民醫院復健的年輕人,他原本須由兩個人攙扶行走,經過一年多復健,恢復良好。青年看見韓母感激地說:「謝謝你的兒子救了我,讓我能夠走路。」韓國乾母親很欣慰,也終於對兒子選擇當修士的決定釋懷。韓國乾協助復健的對象很多是中風患者,四肢已萎縮須費力拉伸。韓國乾說,中風病人的復健過程非常痛苦,情緒一來有時口出惡言甚至拳腳相向,他雖偶爾感到挫折,但轉念一想,若病人用此方式能夠發洩,就算自己被打得鼻青臉腫,也不算什麼。協助困苦病患 自掏腰包長年在醫院服務,也常外訪不便出門的病患,更主動清理居家環境,還自掏腰包幫忙生活所需,捐款協助生活困苦病患,也幫忙醫院添購修繕工具。他的善舉,在民國79年獲澎湖縣政府頒發「志工獎」與「敬老楷模獎」。在惠民醫院服務期間,只要醫院缺執照,他就去學,因而考取乙級廢水處理專責人員證照,負責醫院廢汙水處理;待法令要求復健需要證照時,他又考取照服員資格;甚至陸續考取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專責人員、第一種壓力容器操作人員及防火安全管理人員培訓等執照,讓醫院不會因缺人而困擾。儘管工作愈攬愈多,他謙遜一如往常,哪裡有需要,就出現在哪裡,即使有患者半夜病歿,也是韓國乾第一個幫忙張羅太平間,讓逝者得以安息。他是全年無休的救火隊,包辦大小雜務,24小時隨叩隨到:清潔人員臨時請假,他馬上穿上圍裙,清診間、掃廁所、倒垃圾;支援護理之家替長者洗澡、餵飯;從修繕房屋到修剪花木,樣樣難不倒。目前最大任務是幫忙惠民醫院募款重建。他笑說自己的身分「上至董事,下至清潔員」,而支撐他的力量就是信仰,助人為樂,生活也變得多姿多采。像軍中士官長 不可或缺 在惠民醫院創辦人呂若瑟神父的眼中,韓國乾不因神職人員的身分而有架子,只要幫得上忙,總是事必躬親,大家不喜歡做的也主動扛下,對待病人更是體貼細心,退休的同事罹癌,韓就自掏腰包協助度過難關。宜蘭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認為,韓修士就像軍中的士官長,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平淡而偉大。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韓國乾小檔案年齡:64歲出生地:屏東縣現職: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澎湖惠民醫院董事學歷:屏東縣天主教私立新基高中經歷:●天主教靈醫會財團法人董事●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聖嘉民啟智中心駐校董事●天主教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宜蘭縣聖母復健關懷協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澎湖縣「敬老楷模」●澎湖縣「志工楷模獎」●推行身心障礙「勁勇獎」●澎湖縣第三屆「詠善獎」
-
2021-10-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立智:守護偏鄉眼科醫療 點亮恆春靈魂之窗
醫療貧瘠之地恆春,一度有「瞎子村」的稱呼。居民迫切需要眼科醫師,偏偏早期整個恆春半島找不到一位。直到1995年陳雲址醫師來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恆春才終於有了眼科醫師。但一人之力撐不住所有病人,2000年同為眼科醫師的鄭立智,因陳雲址一句「留下來和我一起努力」,決心全力投入偏鄉醫療。與陳雲址並肩 填補缺口2000年,陳雲址獲得第10屆醫療奉獻獎;2021年的現在,鄭立智亦榮獲醫奉獎。他們並肩填補恆春眼科醫師的缺口,為黑暗中的恆春人帶來重見光明的希望。忘我的行醫路上,鄭立智去年巴金森氏症發病,仍拖著病體看診。他說:「棒子我緊握在手中,直到接棒者到來。」鄭立智就讀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時,即立志朝眼科發展。由於眼科手術精細,特別需要耐心和穩定,鄭立智大五開始刻意訓練自己,用左手、右手勤練毛筆,藉此強化專注力和穩定度,藉運筆的困難磨練雙手的穩定。寫毛筆字的習慣一直維持到現在。分發馬祖任醫官兩年期間,因離島缺醫護,鄭立智幾乎包辦所有科別,從外傷手術、傷風感冒、腹痛、割盲腸到接生、衛教宣導。艱困的克難環境,培養他成為十八般武藝樣樣通的小島醫師。他說,那段時間深刻體會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的缺乏和就醫的不便,內心深處已埋下日後到恆春半島服務的種子。後來鄭立智在高雄國軍802總醫院任眼科主任,再到屏東基督教醫院任眼科主任。虔誠基督徒的他對宣教有使命感,1996年偕妻子移民紐西蘭,開拓華人教會。但陳雲址希望他去恆春幫忙,於是次年起每年撥出兩個月,從紐西蘭飛回恆基,協助眼科。義不容辭回台 一待20多年2000年,66歲的陳雲址接任恆基院長,繁雜的行政工作使得龐大的眼科門診量更加捉襟見肘,遑論還有巡迴醫療需要照顧。陳雲址一句「這裡很缺眼科醫師」,鄭立智義不容辭,決定從支援的候鳥落地,從此做棲居恆春的留鳥。2012年,也一頭栽入恆基接下吃力的院長職務。鄭立智在恆春看診20多年,恆春半島的眼科歷史幾乎都在他的眼睛裡。剛到恆基時,鄭立智驚訝發現,不少居民一隻眼晴瞎掉。後來才知道,原住民老人務農時不小心被樹枝劃傷眼角而感染,潰爛化膿,最後失明;洋蔥農採收時被強風吹來的洋蔥皮屑或細砂刮傷眼角膜,角膜受真菌感染發炎、潰瘍,不舒服時又用力揉搓,造成更嚴重甚至難以挽回的永久性傷害。面對原民 會用排灣語問診老人常見的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恆春非常多。鄭立智說,他們或者認命,或者沒人照顧,或有病痛也不知道;還有砂眼、睫毛倒長的後遺症,之後角膜損傷、視力受損。弱勢家庭則是忽略孩子的眼晴健康,沒有及時帶孩子矯正斜視和近視。林林總總,都凸顯恆春需要眼科醫師,深入山區巡迴醫療和衛教宣導也顯得特別重要。在恆基醫護人員眼中,鄭立智是位集謙和、親切、專業、愛心優點於一身的醫師長輩「鄭爸爸」、「鄭老爹」。恆基時有排灣族人來看診,鄭立智會用排灣語詢問狀況。眼科資深助理林貴花說,鄭醫師看診之餘還順道話家常,遇到病患付不起醫藥費,他私底下會自掏腰包。農民病患帶著雞鴨或蔬果到診間答謝,都請他們帶回去,溫暖的說:「你們更需要補一補,我心領了。」有前輩同行 這條路不孤單 鄭立智接任院長的2012年,8月時天秤颱風重創醫療大樓,那時恆基屬於虧錢狀態,院長得帶隊「下海」募款。但「捐錢反而容易,獻身才是困難」。回顧在恆春半島的23年歲月,鄭立智說:「我只是跟著前人的步伐走,做著他們曾經做過的事。」87歲的陳雲址醫師仍在看診,71歲的自己「有他們為榜樣,有恆基的夥伴同行,這條路不孤單」。鄭立智一直住在恆基的宿舍裡,目前吃藥控制巴金森氏症,恆基院方已找到兩位眼科醫師年底前到任。他笑說是上帝要他休息了。醫師誓詞中「奉獻生命為人類服務」,鄭立智自認無愧於天且無憾於己,滿心喜樂。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立智小檔案年齡:71歲出生地:高雄現職: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高雄國軍802總醫院眼科主任●屏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2012-2016年)●屏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主要事蹟:●成立恆春半島原鄉兒童課輔班、新移民關懷、老人日托站等
-
2021-10-27 新聞.元氣新聞
台東馬偕醫院 獲准擴增40床
台東縣醫療資源不足,民眾住院常一床難求,經縣府向衛福部請求修改法規,馬偕醫院擴床計畫昨獲中央核准,急性一般病床將擴增40床,從原有337床增至377床,提高住院量能,改善待床困境。縣長饒慶鈴說,受限於醫療法規次醫療區域急性一般病床不得超過每萬人設置50床規定,衛生局去年多次函文向中央爭取擴床,終獲核准。馬偕醫院是台東縣內唯一區域醫院及重度急救責任醫院,肩負醫療重責,住院民眾面臨一床難求困境,有縣民躺急診多日待床,甚至要轉到其他縣市住院就診。昨天傳來好消息,馬偕醫院急性病床擴床計畫獲中央回應,同意急性一般病床擴增40床。馬偕醫院表示,除床位增加,心臟外科團隊再添一名醫師,盼讓心臟外科急症達零轉出目標。
-
2021-10-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陳玉祥:偏鄉醫病也醫人 希望教室助貧童
行醫40年的陳玉祥,自小被父親叮囑「家裡就是因為沒錢,弟弟妹妹才死掉,你以後要當醫師救人,且不要收窮人的錢」,一路認真踏實成為台大醫師後,12年前決定提前退休到醫療資源不足的台東偏鄉落腳。盡管已70歲,身上還裝有7根支架,陳玉祥仍滿懷豪情壯志:「我要在後山一直行醫,到不會動才停止。」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擔任院長期間,陳玉祥與團隊合作帶領東基通過評鑑,成為花東地區唯一的地區教學醫院。因為期許自己「哪裏有需要就往哪裡去」,他在醫療本業之外,成立「希望教室」,讓偏鄉窮孩子也能夠安心讀書。手足無錢就醫病死 矢志行醫陳玉祥對貧困深有體會。他六歲時,妹妹因腦膜炎無錢就醫去世;八歲時,弟弟生病也因為無力醫治而去世。父母深受打擊,陳玉祥立志認真讀書、行醫救人,順利考上台大醫學系。陳玉祥認為父親囑咐他「幫助窮人」,是指醫療資源不足的偏鄉地區。在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任主治醫師時,曾組織服務隊去偏鄉義診,但覺得不能真正解決偏鄉醫療的問題。「只有真正定居在偏鄉,才有可能從根本上緩解匱乏的醫療資源。」他說。父囑幫助窮人 轉進台東服務2009年,陳玉祥與同為台大醫師的太太曾芬郁討論,獲得同意後,他提早從台大醫院退休,隻身前往偏鄉中最破舊的台東基督教醫院,一待就到現在。「台東民情純樸,病人不會質疑醫師,並且常抱持感恩之心,非常尊重醫師的判斷,和都市醫院很不同。」陳玉祥說,在這樣的環境下,醫師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他因此更「樂在台東」。剛接任東基院長的2016年,陳玉祥碰上尼伯特颱風強襲台東,東基受創嚴重。陳玉祥跑上跑下,勘查各樓層受損情形,決定優先搶救血液透析室,讓病人可以正常洗腎;再整理一間手術室處理緊急病患,2樓則開闢另個區域處理輕傷病患。東基一邊院內救災一邊救人,醫院人手不足,醫護紛紛主動歸隊,讓他十分感動,確信來到東基是正確的選擇。不讓病患奔波 壯大東基陣容陳玉祥有很多癌症病人,台東的醫療設施無法滿足完整的癌症治療,必須轉診到外縣市的大醫院,陳玉祥不忍心病人舟車勞頓又多花錢,心裡知道唯有改善醫療環境,才能改善病患的治療。接任東基院長一職帶來改善的契機。陳玉祥和團隊想方設法,增添先進醫療設備,四處尋訪人才、說服他們下鄉行醫。去年東基已有25個科別、58位醫師,台大醫院也與東基簽訂醫療合作;還有他專長內分泌的太座,去年加入東基;專長小兒重症的兒子今年也到了台東。心臟裝7支架 不忘攬醫師下鄉2015年陳玉祥回台北住家附近打網球,卻突發心肌梗塞全身發黑倒下,引發敗血性休克,緊急送往三軍總醫院搶救,再轉往台大,在加護病房昏迷一周後,從鬼門關前奇蹟般醒來,後續在心臟裝了7根支架。即使在台大醫院復健時,陳玉祥還不忘問醫師有沒有興趣到東基服務,見一個問一個。「我甦醒時的第一個念頭是,上帝不讓我走,表示我要更拚命地做。」陳玉祥說。返回東基後他堅持不減診,依舊每周門診五次,還把手機號碼告訴病人,「不能讓病人找不到我。」「不只是醫病人,而是醫人。」陳玉祥說,自己和朋友在延平鄉桃源村成立「希望教室」,自掏腰包租教室、買桌椅、買教材、支付老師微薄的津貼,讓想念書的孩子可以晚餐後過來,在安靜的環境裡免費學習英數國文。九年多來花費200萬元,很多孩子因而課業進步,考上理想學校。他強調,如果要脫離貧困,孩子必須成長,跳出階級複製,期盼以「希望教室」陪伴孩子尋找人生方向。求盡一己力,為謀眾人事。陳玉祥說:「我能撿回這條命,就當作資源回收能用就用,在這裡可以幫到這麼多人就是我的使命。」東基大家庭支撐他堅持到現在,而自己責任未了,「每天早上睜開眼睛都會感謝上帝讓我有新的一天。我要照顧鄉親、守護後山,不能浪費時間。」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陳玉祥小檔案年齡:70歲出生地:基隆現職:台東基督教醫院顧問、耳鼻喉科醫師學歷:台大醫學系、日本四國愛媛大學博士經歷與事蹟:●台大醫院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兼任講師、副教授●台東基督教醫院擔任主任醫師、副院長、院長●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成立希望教室●尼伯特颱風坐鎮醫院,領導團隊緊急應變得宜●帶領東基團隊成為花東地區唯一地區教學醫院
-
2021-10-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聿淩:守在衛教最前線 翻轉衛生所極限
2019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頒發給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她是全國第一位獲績優奉獻獎的公衛護理師。鄭聿淩當場將獎金20萬元全數捐獻線西鄉三所國中小學。受她感動的薛伯輝基金會加碼20萬元,鄭聿淩轉手同樣捐出。同年,鄭聿淩獲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獎金20萬元再次捐出。醫療及教育 不能不平等「人很難生而平等,但醫療及教育不能不平等。」鄭聿淩說。這位在偏遠鄉鎮服務的小小基層公務員,胸懷一點都不小,她希望盡己之力,在偏鄉衛生所的位置上改善偏鄉醫療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44歲的鄭聿淩護理生涯已24年,前12年是台中榮民總醫院的護士。為了有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她轉職回到出生地彰化縣,去了偏遠的線西鄉,進入最基層的衛生所,到現在也12年。線西鄉醫療資源有限,全鄉只有兩家診所與兩間藥局,居民相當依賴衛生所。鄭聿淩說,線西鄉人口老化,65歲以上占15.31%,老人家和其他行動不便者無法自行前來,由醫師與護理師到居民家裡看診。健檢到疫調 什麼事都管衛生所的核心任務在預防,要主動關心居民,男女老少都是衛生所照顧對象。從嬰幼兒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到成年人癌症篩檢、C肝根除、肺結核防治,甚至國民營養、食品檢測等,衛生所都有份。新冠疫情期間,也協助疫調、居隔、快篩、打疫苗。衛生所曾被形容為「從禮堂管到天堂」,工作繁雜。鄭聿淩是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帶領四位護理人員。「幸虧有熱情的志工,幫了大忙。」鄭聿淩說。線西鄉志工隊將近50人,多數來自社區裡熱心的阿嬤。有一年,衛生所只剩下鄭聿淩和一位新進同事,還好有志工隊拔刀相助,成功辦了一場盛大的癌症篩檢。今年衛生所設立新冠疫苗快打站,也是志工阿嬤們冒著染疫風險幫忙。預防做得好 就不用治療為了照顧鄉親,鄭聿淩常扮演雞婆角色,譬如加班打電話給鄉民,提醒他們到衛生所健康檢查,並利用機會向民眾衛教。某次一位做大腸癌篩檢的鄉親,竟抓出原位癌,趕緊處理,他從此廣傳癌篩的好處,特別有說服力。「這就是公衛的價值。」鄭聿淩說,公衛在最前線,預防做得好,就不用走到後端的治療;只要能及早「找到」陽性個案,就是在救命,投資報酬率最高。鄭聿淩認為,衛生所工作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雞婆」。她的雞婆表現在各方面,有時甚至產生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推動衛教,她會動腦筋想方法,譬如說服鄉內的診所、藥局一起推廣菸害防制,到校園辦戒菸班從根救起。個別化照護 醫病共決策她也以創新手法,推動糖尿病照護。線西鄉的糖友可能不知道要測血糖或買不起血糖機,鄭聿淩接洽廠商,提供免費的血糖機給糖友;再接洽App廠商下鄉,教會糖友們使用App記錄血糖,上傳網路雲端,衛生所在線上直接溝通,糖尿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有益血糖控制。治療糖尿病是要打胰島素還是口服用藥?鄭聿淩嘗試從病人需求出發,由醫師和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採用哪個方法醫治,利用「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享有個別化照護,也促進醫病關係。這套糖尿病照護計畫執行成果,獲得多個競賽優勝。提升了偏鄉父老的健康識能,實質且專業的照護也克服了偏鄉資源缺乏的傷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善用App遠距照護,降低接觸風險。線西鄉衛生所和鄭聿淩可謂「超前部署」了。從鄉親回饋 看見工作意義榮獲醫奉獎,鄭聿淩說,「自己並不突出,只是努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衛生所的發揮空間很大,她喜歡其中的樂趣,也從鄉親的回饋裡看見自己工作的意義,「不枉此生」。線西鄉衛生所主任李佳勳讚美鄭聿淩有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他們都有翻轉偏鄉的心願,近兩年衛生所還做「份外」之事,推行「親子共讀」。正在重建的衛生所,還有更多規畫等待實現。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聿淩小檔案年齡:44歲出生地:彰化現職: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學歷:私立弘光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經歷:台中榮總護士主要事蹟:●109年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108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108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銀獎●107年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第一線績優服務人員
-
2021-09-26 新聞.元氣新聞
神外科醫江明哲:東部偏鄉可當國際醫療援助培訓出發點
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今在台東辦醫療巡迴展,有多次國際醫療經驗的醫師江明哲建議,外科同業醫師可將東部偏鄉做為國際醫療援助培訓出發點,在疫情影響不能出國的情況下,國際醫療關懷也可趁機會關注台灣偏鄉醫療需求。去年11月,國際外科學會由醫師關暟麗號召全國30多名主任級醫師,攜帶高科技診療儀器,在長濱衞生所義診,當場診斷、立即看報告,免除民眾一般看診還要排檢查、等報告的歷程,至少可省下往返台東市2次、約240公里的舟車勞頓,鄉民反應良好,今年11月將在長濱鄉進行第2次醫療服務。國際外科學會今在台東美術館艾蘭哥爾藝文咖啡館辦醫療巡迴展,回顧過去國際外科在偏遠國家的醫療貢獻,也將選擇台東偏鄉長濱為服務邁入台灣服務第一站。立委劉櫂豪、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洪宗楷、國策顧問張甲長、台東前縣長陳建年與會,討論來台東偏鄉醫療發展方向。國際外科學會30多名醫師參與國際醫療巡迴展,也安排在地參訪,實地走訪台東偏鄉了解現況,好對東部醫療資源發展提供更多援助。劉櫂豪說,他曾與蔡英文總統出訪諾魯共和國,在當地看到台灣醫療團的服務,對醫師在當地簡陋環境、設備不足情況行醫感到相當佩服。洪宗楷說,他曾住過院,深切感受偏鄉民眾就醫的重要性,希望國際醫療的人道關懷行動也能照顧東部弱勢地區
-
2021-09-26 新聞.元氣新聞
到宅牙醫人次5年增10倍 善心企業再贊助22縣市裝備
台灣有將近120萬名身心障礙者,當中有許多人無法自行潔牙,口腔健康照護需求高,又因為行動不便而難以出門看牙醫,得靠牙醫到機構或到家提供服務,還有46個偏鄉沒有牙醫進駐,需要靠巡迴醫療。上述服務的一大共通點就是需要攜帶式牙醫設備,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全額贊助22縣市攜帶式牙醫設備,牙醫出身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特別出席捐贈儀式。陳時中表示,行動不便者為了看兩三顆牙齒而出門,需要歷經千辛萬苦,真正出得了門的人也不多,很多人還是出不來,這就要靠牙醫發揮「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的精神,把40多公斤的行動設備帶上山、扛上樓。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全國已有1223家院所、2699名牙醫師可提供身障牙醫,其中815名牙醫師可直接到身障機構服務,每年也透過巡迴醫療,服務偏鄉約17萬多人次。到宅服務除了考驗體力,也必須順應環境,用行軍床、沙發充當診療椅,牙醫師時常需要跪在地上,也考驗耐心和溝通技巧,才能與個案的家屬或外籍看護溝通照護事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陳建志表示,目前牙醫在居家醫療、身障機構醫療、偏鄉執行學校巡迴醫療,設立社區巡迴點或醫療站,相關設備維護及新增大多來源均為牙醫師自費,或向各單位募款募物資而成立,這次有企業捐贈,可望促進更多牙醫參與服務。全民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計畫召集人簡志成表示,台灣共有73家院所、109位牙醫師有到宅服務,2016年到2020年間,每年服務人次從142人次成長到1361人次。人次逐年正長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不需透過西醫照會,家屬可直接向全聯會申請,再者是為體恤弱勢民眾經濟負擔,部分負擔金額從健保給付之5%(大約285元)減為50元。陳時中表示,「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是他擔任牙醫時念茲在茲的理念,牙醫師公會也一直秉持對於相對弱勢的尊重,持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這40公斤是你們要扛的,把這個偉大的業務扛起來吧!」
-
2021-09-25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別人不想做,我們就去做!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我們不是以營利為導向的醫院」
自天主教耕莘醫院院長屆齡退休後,馬漢光接受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邀請,在2019年元月出任院長。「來到羅東聖母醫院,就像回到家一樣。」他積極在羅東地區深耕長照,並推動偏鄉醫療服務。香港出生的馬漢光,19歲來台求學,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後,選擇繼續留在台灣從醫,是一名胸腔內科醫師,一待近半世紀,台灣是他第二個家鄉。醫師變管理者 幫助更多人行醫以來,馬漢光有不同的生命體悟。年輕時的他,一心想當醫師救人,爾後的宗教洗禮使其自覺,「生命控制不是在我們手上而是上帝,是上帝藉由我們的手去照顧病人。」當思維慢慢有了改變,他開始思索,如果從醫師轉換成管理者,是不是能幫助更多人。天主教徒的馬漢光說,羅東聖母醫院歷史悠久,迄今超過一甲子,為了讓醫院注入新氣象,他在未上任的前半年,每周都到宜蘭「診斷病情」,得知醫院財務虧損嚴重,先了解問題,才能在就任院長後「對症下藥」。別人不想做 我們就去做「醫院的本是醫療,長照是新加入的服務。」馬漢光說,教會醫院秉持著「如果別人不想做,我們就去做」的理念照顧需要之人,但「急性醫療一定先做好,才能把長照做好。」為響應長照2.0政策,羅東聖母醫院2年多前成立聖母樂活日照中心、聖母樂智日照中心及聖母居家長照機構,提供羅東地區失智、失能長輩更完善的照護服務。提供服務 不以營利為導向「我們不是以營利為導向的醫院」,馬漢光在推行長照之餘,持續推動大同鄉、南澳鄉等地偏鄉醫療服務。去年更在醫療缺乏的大溪無醫村成立大溪聖母診所,由於當地人口數少,收支從沒打平過,神父知道會虧損,仍說:「哪裡有需要的地方,我們便去提供服務,能不能賺錢是另外一回事。」出任院長近2年,馬漢光認為,每隔6年換新院長比較好,因為每個人觀點不同、各有教學或管理專長,對醫院發展就不一樣。他自我期許,「好好做6年,院長一職之後要讓出給別人當。」馬漢光養生祕訣:愛聽老歌 出國旅遊當調劑「我很無聊的!」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笑說,在宜蘭生活簡單,晚上會到運動公園散步1小時,邊走邊聽音樂,每周至少3天以上。年輕時,他經常打球、爬山,但來羅東後,同行夥伴就少了,自己多了不少獨處機會,曾有人說:「能享受孤獨,才能享受成功。」著迷於管理的他,就連漫步放鬆的獨處時光,也在想著醫院公事,如何讓醫院變得更好。聊到喜好的音樂類型,「我聽的都是老歌」,馬漢光靦腆地說,像是經典的《上海灘》、第一首學會的國語歌《綠島小夜曲》;香港出生的他,也愛聽粵語歌,《舊夢不須記》隨時能跟著旋律哼唱兩句。馬漢光晚餐也不假他人之手,幾乎天天下廚。雖然宜蘭美食到處有,但個性低調的他,就怕遇到熟人不好意思,常到超市採購食材,簡單水煮吃得清淡。常受邀參與國外醫學會、教會活動的馬漢光,曾赴大陸分享台灣醫療經驗,也到過菲律賓義診,他不把出差當成是開會,而是交朋友、看風景、吃當地美食。儘管如此,馬漢光有時候仍覺得「開會旅行不是旅行,時間是很寶貴的。」因此常與家人一起自助出國旅遊,作為工作之餘的調劑。他喜歡旅遊歷史古蹟豐富的歐洲,像義大利羅馬,迷路到哪都還是有著名景點可以朝聖。旅行足跡迄今,遍及美國、英國、捷克、日本、巴西等逾10個國家。馬漢光說,現在因疫情關係無法出國,自己也沒在島內旅遊,坦言「塞車讓他覺得好難過,寧可在家裡好好休息。」馬漢光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氣管炎、肺炎、肺結核、氣喘、肺氣腫、慢性氣管炎、肺腫瘤、呼吸治療、重症加護等疾病現職:羅東聖母醫院院長、輔仁大學醫學院講師、健保署北區審查分組審查醫師兼副召集人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經歷:永和耕莘醫院院長、耕莘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希望以不安的心情來看醫師,快樂平和的相信離開醫院。
-
2021-08-29 新聞.元氣新聞
斜槓醫師捐版稅 挺遠距醫療
年輕醫師「斜槓」的例子不少,甫獲金曲獎最佳新人獎的神秘女聲「?te壞特」,是通過國考的外科醫師;今年東京奧運羽球「麟洋配」奪金,最先畫出球在界內得分決定性畫面,被稱為「新時代國旗」的原創者「黃豆泥」,也是醫師。他長期關注偏鄉醫療,把作品拍賣所得版稅捐給數位人道協會,支持偏鄉遠距醫療。「黃豆泥」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曾在榮總體系擔任實習醫師,目前就讀研究所,同時也是圖像創作者,與夥伴合創「病態美學」,曾與台中科博館合作「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以肺癌病理切片凸顯中部空汙問題。他說「看病理切片很痛苦,但圖像卻是美麗的,體現疾病痛苦跟美麗相互矛盾之處」。日前東奧羽球男雙金牌戰,最後一顆壓線球得分,為台灣奪下一面金牌,令不少民眾津津樂道。黃豆泥表示,很喜歡乾淨、具象徵性的符號,看到壓線球畫面後,腦中立刻浮現靈感,比賽結束十五分鐘內便完成繪製,沒想到後續反應熱烈,甚至出現版權爭議,讓他始料未及。版稅雖非大額捐款,黃豆泥決定捐給長期做遠距醫療的數位人道協會。黃豆泥說,就讀台中一中時曾參與偏鄉課輔近三年,發現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而台灣一年僅有一千三百個醫師名額,稀缺性高,但大多數想在大都市服務,希望藉捐款,提高社會對偏鄉醫療資源的關注。
-
2021-07-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連手機都沒有!數位落差沒得預約疫苗 長者求助社區、里長
中央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彰化縣第四輪因中央撥發疫苗太少,多縣市喊出暫停施打, 彰化縣因數位落差登記數量也難拉升,有里長指出,有的長輩連手機都沒有,網址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如何預約?也有高齡者第一劑是村里幹事造冊通知施打,以為第二劑同樣會有人連絡施打,並不知道需要自己上網。有里長說,預約平台第四輪收到預約簡訊的年齡來到38歲,許多長輩使用電腦預約本來就有難度,加上中央撥給地方的疫苗又這麼少,就連有簡訊通知,也要上網搶疫苗,讓更多高風險長輩根本打不到疫苗,實在讓人擔心。芬園鄉竹林社區總幹事王碧玉說,彰化起初造冊從長者開始打疫苗,社區提供作為接種站,當時是寄通知單方便他們就近施打,依中央規定要打第二劑須自己上網登記,這些長輩大都以為依照黃卡上標註的第二季日期一樣到社區就能施打,更別說有些人根本沒上過網,怎麼可能自己預約。王碧玉也說,不要說8、90歲長輩數位能力不佳,現在1922系統開開關關,有的想改疫苗,就連5、60歲的人對於何時可上網也搞不清楚,對於資訊接受的程度落差很大。彰化市光南里是市區中的蛋黃區,這段期間仍有許多里民求助里長蔡耀叁,蔡耀叁表示,有些長者因小孩不在身邊,無法協助上網預約疫苗,有的連手機都沒有,很難想像對年輕人習以為常的網路操作,卻讓部分民眾頭大。「縣民沒上網預約,我就沒疫苗可打。」彰化縣長王惠美說,包括彰化等疫苗分配比例較低的縣市都屬於高齡化、高風險以及數位落差嚴重縣市,城鄉差異和數位落差導致疫苗分配不均,群體保護力不足,會造成疫情潛藏的風險;因看到許多長者有無法上網的問題,請包括戶政、地政事務所、農漁會、社區關懷據點等200多個據點幫忙預約。
-
2021-07-15 新聞.元氣新聞
澎湖人跨海求醫 怨需切結並持「特殊規格診斷書」
澎湖三級警戒期間航班銳減,民眾跨海就醫難上加難,有民眾5月中預約到高雄就醫,因訂不到機位遲至今天還無法成行,有人抱怨不僅機位訂不到,訂到還要附切結書及寫有「病患適合搭民航機」字樣的診斷書,為了就醫他們四處請託,感覺次人一等!澎湖縣政府表示,有就醫需求的民眾可洽1999,縣府會盡力協助優先搭機。澎湖縣醫療資源不豐,重大傷病多數後送或到台灣就診,疫情期間班機一位難求,跨海求醫更艱難。現年70歲家住鎖港附近的石先生表示,他罹患肝癌,想到高雄長庚做微創手術,澎湖在地醫師5月12日替他開轉診單,預訂7月12日進行手術,結果爆發疫情一直買不到機票,想排候補但每班次僅3個名額,也搶不到,就算如願去高雄看病,也不知道能否返回澎湖。43歲的陳小姐罹甲狀腺癌,今年6月時肋骨抽筋痛到後背,因正值疫情,部立澎湖醫院及三總澎湖醫院很多科停診,台灣的醫師也無法過來支援,她到醫院求診但無法順利住院,在各家醫院間奔波,活像「人球」。後來因病情惡化成雙側肺積水,靠打止痛針支撐。親友鼓勵她到台灣求診,她好不容易請託在地議員歐中慨協助安排到高雄榮總住院,結果不只飛機班班客滿,候補也搶不到,更讓她氣結的是,航空公司要求一定要簽切結,並持寫有「本患者可搭民航機」字樣的診所書才能登機,日前她趕搭飛機前為了一張要標註可搭民航機的診斷書又奔回海軍醫索取,後來衝到機場卻因幾分鐘之差搭不上機,整個過程感覺是被無情刁難,氣得找航空公司理論。澎湖縣政府發言人陳其育表示,疫情期間航班銳減,但民眾如有有醫需求,仍可打1999專先,優先安排搭機,尤其7月13日微解封後,就診病人增多,有搭機的需求,縣府會盡力協助。不過他說,「航班增減涉及整體防疫策,運能可能無法一次開那麼大,會逐步進行動態調整」。
-
2021-07-09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挺過中風、罹癌 超人醫師:我回來了
39歲時因過勞而中風,左手左腳癱瘓,需持續復健;50多歲意外罹患鼻咽後壁惡性腫瘤,接受化療、電療。連著兩次致命的打擊,這對從小在山林部落裡長大,自認體格健壯、有著「超人醫師」之稱的我來說,有如生命旅程的兩次大轉彎,幸好沒翻車,仍可重返正軌。原民罹鼻咽癌 無法置信 先談癌症,從小為過敏體質,經常鼻塞、鼻過敏,長大後也是如此,但聽力明顯下降,這就不尋常,前年夏天開始耳鳴和聽力下降,自己判斷是耳咽管阻塞,年底至台東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檢查。當學弟告知罹患鼻咽癌,鼻咽冒出一顆三公分大的腫瘤,且已擴及淋巴組織,簡直無法置信,腦海頓時一片空白,因為這屬於「漢人癌症」,幾乎很少看到原住民病友,且本身並無家族史。得知罹癌時,確實受到重大衝擊,但轉念只在一瞬間,生性樂觀的我直接跳過「憤怒」、「否認」等階段,接受罹癌事實,保持樂觀,心想「失去了一部分,但還擁有很多東西。」況且連當年嚴重的半身癱瘓急重症都能安然度過,怎可輸給鼻咽癌。責任未了 須好好活下去在台東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放射腫瘤科及血液腫瘤科等醫師聯合會診下,接受化學與放射同步治療,過程中吃盡苦頭,我熱愛美食,但放療副作用為喪失味覺,唾液分泌減少,進食時,吃不出味道,不管是甜、鹹、辣,都差不多,第一次感受到「味如嚼蠟」。化療則造成惡心想吐,導致食欲不振,體重急遽下降12公斤。身為醫師,當然知道抗癌過程中,必須保住體重,因此,逼自己一定要吃東西,即使沒有味道,覺得難吃,也要吃,必須好好活下去,這輩子還有許多事情還沒做,無法割捨對於南迴偏鄉醫療的責任,也擔心南迴醫院是否能繼續推動下去。當年缺人力 常超時工作連續三個月化學和放射治療,以為病情獲得控制,去年5月銷假上班,回到衛福部台東醫院的第一天,我在臉書貼文「親愛的朋友啊!請大家別為我擔心,雖然經過了一番折騰與病魔搏鬥,但昔日那個大家熟悉的超人醫師在此宣告:我回來了!」由於確診時,鼻咽癌已到了第四期,所以去年底復發,並不意外,所幸手術順利,短時間恢復體力,重返醫療崗位。時間回到18年前,當時返回達仁鄉衛生所服務,因為人力短缺,醫務繁忙,每個月超時工作,算算一個月得工作400多小時,如此苦命,才被稱為「超人醫師」。但真的是累壞了,再壯的身體也撐不下去,中風時,左半身癱瘓,一一感受到醫學教科書裡的各種中風症狀,那時第一次體會到恐懼,「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怎麼辦?」盼在大武鄉 建南迴醫院小時候,二妹因延誤就醫而斷送性命,讓我深刻感受到偏鄉醫療匱乏必須解決,雖然承受兩次重大衝擊,但個人仍努力逐步改善東海岸南迴偏鄉的醫療環境,希望在台東大武鄉籌建「南迴醫院」,完成全台灣醫療照護最失落的一環,實現醫療服務的公平與正義。徐超斌小檔案現職:●部立台東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籌設南迴醫院發起人●南迴基金會執行長年齡:1967年部落:台東土坂部落排灣族學歷:台北醫學大學經歷:●台南奇美醫院●台東縣達仁鄉衛生所主任
-
2021-06-26 醫聲.院長講堂
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黃健榮/醫療延伸到社福 提供全方位服務
屏東恆春基督教醫院位於「台灣尾」,1956年一批芬蘭醫療宣教士來台設立。院長黃健榮說,台灣醫師傳承了他們愛與付出的DNA,不僅提升醫院的醫療服務品質,且延伸到社區衛教、獨老送餐、偏鄉學童課輔等,「就像佇立恆春半島終年無休的燈塔,持續守護偏鄉居民的身心靈健康。」來自香港的黃健榮,在就讀台北醫學院六年級的暑假,首次參訪恆基,那時的診療室是簡陋平房,下雨還會漏水,但是醫護人員臉上充滿知足喜樂笑容,「我被他們懇切與無私的奉獻感動。」當時發誓,畢業後一定要回來恆基。參與原鄉部落巡迴醫療1996年黃健榮兌現承諾,當時妻子帶著一對兒女移民加拿大,他選擇奉獻偏鄉醫療,隻身來到恆基服務,成為身兼數職的專業醫師,除了門診和急診,並參與「業外」的原鄉部落巡迴醫療、學童健檢、社區訪視等。恆春半島老年人口多,需要醫療服務外,還包括山區義診、衛生教育、兒童課後輔導、弱勢關懷、獨居老人送餐、新移民關懷等,前年恆基成為婦兒科專責醫院,提供了全方位社區服務。強化老人照護 導入中醫恆基是7層樓建物,新醫療大樓預計8月完工,未來會持續強化老人照護服務,並導入中醫門診。黃健榮說,每次擴建都隨著需求而來,發展出課輔班、新移民關懷、老人日托站等服務,「都是不務正業」,這些工作的績效是關懷和愛心。社福支出大 募款求生存恆基聚集一群不計名利的醫師,堪稱是全台獲醫療奉獻獎比例最高的醫院,社福支出占全院支出四成上下,虧錢比盈餘日子還多。因此恆基特別成立企畫發展室,大力對外宣傳,黃健榮也親自「下海」募款,各界愛心支援,是生存的強力後盾。黃健榮堅信,真正的醫療是身心靈三方面結合,恆基將朝向「形象、向心、品質、創新」服務目標邁進,未來仍需靠不計較名利的醫師、護理師與志工接棒,讓恆基持續守護居民的身心靈健康。黃健榮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內科、重症醫學、醫務管理現職: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碩士經歷:馬偕醫院內科醫師、西園醫院內科主任,獲第19屆醫療奉獻獎、2009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給病人的一句話人生無常,生老病死是必經歷程,拋開負面情緒,用正面樂觀的喜樂心情面對病痛,是最佳良藥。
-
2021-05-15 醫聲.院長講堂
萬芳醫院院長陳作孝/多站在病患角度思考 提供有溫度醫療
萬芳醫院重視社區醫療及服務,創立24年謹守「品質是萬芳的尊嚴」為最高的管理原則,院長陳作孝期盼,「萬芳醫院能提供有溫度的醫療」,病患、醫院、醫療人員均為一體,滿足病人需求、培養院內人才,共創醫院價值。今年2月接任萬芳醫院院長的陳作孝,於萬芳醫院服務長達20多年,是國內腎臟醫學專家,曾任萬芳醫院內科部主任、事業發展部主任、醫品副院長、醫務副院長等職務,在醫療專業及醫院管理領域,經驗豐富。接任院長後,除了秉持「維持品質、共創價值」理念,院內重視人才培育及教研強化的提升,院外則加強跨領域、跨科別連續性照護,結合社區資源,落實長照2.0政策。此外,國際及偏鄉醫療也是醫院發展重點項目之一。重視病患及家屬感受「多站在病患角度思考,同一件事情才能看到不同面向。」陳作孝做事一板一眼、循規蹈矩,看似冷酷無情,實際上非常重視病患及家屬的心情。他的弟弟曾因車禍送到醫院急診,在急診室陪弟弟時,認知到「做家屬的一分一秒都覺得長久、煎熬」,深刻體驗家屬感受後,看到角度不同,可以做的事情就愈多。陳作孝指出,醫護人員或許覺得這是醫療日常,但「若要提供有溫度的醫療,自己本身也要有溫度」,台灣醫療雖然很好,但若無法體會病人的心情,講出來的話冷冰冰,恐對於病患的需求無法有效提供服務,若能多做一點,病人會更感激。承接國際及偏鄉醫療醫學中心要承接5大任務,包含國際及偏鄉醫療,陳作孝曾到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緬甸撣邦省提供醫療服務。其中聖多美普林西比整體衛生環境落後,水力、電力等資源及基礎建設不穩定,需要透析等侵入性治療人口不多,主要以一般疾病及急診為大宗。緬甸撣邦省衛生情況也不好,當地依靠雨水作為生活用水,飲用水及汙水混合在一起,因此,肝炎、消化道出血等消問題為主要看診病況。雖礙於當地法規,無法行醫,但每季仍會去當地5、6次進行協助,其餘時間則透過視訊診斷如皮膚病等病況,並告知醫護人員該使用什麼藥。回鄉服務「有窩心感覺」國內方面,也協助澎湖、馬祖、屏東、南投等地進行偏鄉醫療。作為澎湖人,談到回鄉服務,陳作孝「有種窩心的感覺」,面對中風、腦創傷、急性心臟病等急重症,偏鄉醫療資源較不足,僅能靠大型醫院來支援,「一路走來也許辛苦,但就是靠熱忱來支撐。」陳作孝小檔案專長:透析治療(洗腎)、慢性腎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水腫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院長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萬芳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門診部主任、醫務部副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簡單生活、健康飲食
-
2021-03-10 新聞.長期照護
澎湖惠民醫院重建資金缺 陳建仁拍片籲各界伸援手
天主教靈醫會澎湖惠民醫預計今年7月動土重建,5.5億重建資金現僅募得1億元,經費缺口大,除骨科名醫、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出面協助勸募,卸任前副總陳建仁也拍片呈現澎湖縣長照需求,幫忙募款,盼助惠民醫院順利重建。澎湖惠民醫院院長陳仁勇表示,澎湖人口老化指數在國內離島中最高,扶老比逐年增加, 80歲以上獨居長者超過半數以上,比例也居全台之冠,隨之面臨的將是失智問題,澎湖目前有3800位失智失能者,估計不到6年,將多達4700人,激增近25%!但澎湖目前5個住宿式長照機構,總計只能提供272床,相對不足。院方表示,像89歲雙眼失明的清泉阿公、獨居臥床,醫院居家護理師艾玫定前往換藥照護、暖心寒暄,是他最大的撫慰;住大城北的林先生,自醫院退休後罹病氣切無法言語,先前還照顧病妻,惠民醫院居家醫療及居家護理,也是這對夫妻最大的照護支持,後來林妻過世,獨居老宅的他處境更艱辛。92歲的金瓜阿嬤與罹患腦性麻痺的孫子一同住在惠民二村中,阿嬤年邁行動不便,又須照顧孫子,就醫更加困難,仰賴惠民醫療團隊定期前往提供居家醫療。這些老病長者的真實處境,更凸顯澎湖的長照需求。篤信天主教的前副總統陳建仁看到澎湖老化嚴重,長照資源嚴重不足,經惠民醫院重建計畫發起人呂若神父邀約,不畏寒風前往澎湖拍攝宣傳片,以溫暖的嗓音代言澎湖長照的困境,影片近日上線。他呼籲大眾申出援手支持惠民醫院重建,一同陪伴澎湖走過老化之路。創建63年的澎湖惠民醫院,建築主體因長年風沙吹蝕剝落,正待重建。鑑此,天主教靈醫會希望打造一座可以服務近160名長輩,並結合門診、住院、透析、復健和居家護理醫療的長照家園,擴增醫療照護層面。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自己的老人自己顧 社區醫療資源哪裡找?
台灣2020年人口首度負成長,65歲人口占比將在2025年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一般來說,長者進入長照階段前會先住院,出院後逐漸轉成慢性病才衍生出長照需求。為了讓長照2.0在地老化,近幾年政府陸續推動社區醫療照護相關方案提高資源可近性,民眾只要聰明利用,將可加速實現「自己的老人自己顧」目標。居家醫療服務介入,減少長者失能臥床機率。開業耳鼻喉科醫師、也是推動北投社區醫療群的洪德仁表示,台灣社區醫療群收案人數從2019年的545.8萬人增加到隔年的574.8萬人,今年推估605.3萬人,長照2.0一啟動,健保署也同步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利用社區診所、地區醫院、後送醫學中心共建系統,提供患者「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療護」三階段照護,讓出院前後的長者無縫接軌,在家安老。洪德仁表示,台灣高齡化速度非常快,國人失能後需要照顧的人數以及照顧時間的長度,遠超過歐洲美國與日本,台灣平均臥床七年多才往生,北歐只有兩年甚至更低,「這代表一個人生命末期是沒有生活品質可言,要仰賴別人照顧。」而這樣的照顧若放在家庭獨自承擔,壓力太大。以台灣目前外籍看護工多達25萬人,顯示有25萬個失能長輩或家庭有長照,然而,外看通常只會讓失能者更依賴。洪德仁認為,居家醫療服務的介入,可更積極擔任復能角色,肩負老人健康管理,「才有機會老得好。」居家失能照護+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提升照護品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常務監事黎家銘則表示,長照2.0推廣至今第五年,還是有不少人不瞭解怎麼用,或是不信任,或者有外勞乾脆不用,但這是可以透過居家醫療的介入作出搭配。衛福部長照司兩年前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顧」方案,民眾一提出申請,就可透過醫師評估個案後填寫「醫師意見書」,讓沒有醫療背景的照服員、長照A單位個案師或一線家人申請適當的長照2.0服務,包括居家環境障礙改善、輔具申請,喘息服務、職能治療師協助復能。黎家銘分享,一名萬華80多歲的老伯從加護病房出院後,女兒從門診才知道有居家失能照護方案,經過評估,協助串聯當地照管中心安排相關長照服務。由於醫師意見書具專業公信力,家屬配合度高,減輕老老照顧負擔,也讓不同專業之間的資源做出最佳整合,最後連女兒都來掛號成為他的家醫病人。倘若失能者住到機構呢?2020年長照司又新增「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讓社區醫療團隊也能服務住民,降低前往醫院的就醫機會,卻能大大提升照護品質。洪德仁分享北投社區醫療群61位醫師中,已有23位醫師加入居家醫療服務,成立了「仁和居家醫療照護團隊」,連同附近的失能家庭、住宿機構長者都會定期訪視。偏鄉資源仍不足,應提供誘因讓基層醫師下鄉。從早期的社區醫療群模式到長照2.0下的整合醫療照護,黎家銘說,台灣雖有一定收案量,還是有許多地方可以發展更加細緻。例如偏鄉地區的社區醫療資源仍不足,政府應提供更大誘因讓基層醫師下鄉推廣,許多宜蘭、台東、花蓮、金山的社區醫師只憑著熱忱,無法做長做久。此外,「居家醫療照顧」、「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基本上都是架設在家庭醫師制度下所形成。洪德仁說,自己的醫療群有三分之一願意加入居家醫療「比例已經算高」,一個社區醫療群能成功推動,一定要靠團隊。此外,強有力的後送醫院建立綠色通道,也能讓民眾對基層服務更有信心。
-
2021-02-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為何日本媽媽總是優雅、台灣媽媽卻蓬頭垢面?六月從15坪飯店房間體悟出的人生整理術
過去我看到很多長輩都為了生活而屈就,但我真的不想要一個將就的人生,所以我很早就開始努力規劃我的人生。當然,很多事情並不可能立竿見影,還好有當時的一路堅持,現在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之前在《商業周刊》上看過一段文字:「我們要有財務上的自由,才有選擇上的自由,甚至才有人格上的自由。」這段話對身為藝人的我更加有感,因為藝人一直以來都是被選擇的,所以當你存款不夠但為了求溫飽、你可能不得不接些讓你無法產生熱情的工作;再加上藝人是有時效性,除了不停的充實自己,讓自己一直在狀態上。我在21歲的時候就買了第一台車,但當時我並沒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更遑論存款了,而且我陷入了過度消費但自己卻渾然不覺~那時每個月要繳房租、車貸、卡費,再加上我那時很愛請客,一次幾千塊都是不可少的,隨著花費越來越多,我終於把自己逼到從房租遲繳到遲交卡費變成卡債!後來,是一個副導改變了我的人生,那時候的我在拍戲,每天就只有一百塊的生活費,但副導每一天都買一杯星巴克最大杯的咖啡,遠遠超過我一天的生活費。我覺得不可置信的是我收入比他高,但我卻買不起一天一杯咖啡,這些都是因為我之前太不把錢當錢、欲望太多,卻沒有發現這些花消都不是自己需要的。這些都是我不珍惜自己辛苦工作換來的成果。現在有多少錢過多少生活,量入為出,但要怎樣花錢才是恰當的?這一切又得回到你必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並且丟棄不必要的欲望!我到現在每天都在玩一個遊戲,我每天都在想如果我一天只能花五百塊,我該如何運用讓它可以產生最大的價值。某次跟李先生(編按:六月對老公李易的暱稱)去日本旅遊時,真的開了我的眼界,之前從來沒有以媽媽的身分造訪著東京,每次去都只是觀察有什麼最新流行資訊。那次去由於自己也有了小孩,所以特別觀察了街上帶小孩的媽媽們,才發現日本的媽媽們不只帶小孩很優雅,甚至都還帶著全妝,婚前我總是期許自己35歲後,就要當個優雅的女人,就像我的偶像日本名模「梨花」一樣,可以過著優雅又清爽的人生,那次才發現原來很多日本媽媽都可以做到這件事(心裡想:這怎麼可能~怎麼我每天都蓬頭垢面啊!)。我開始坐在路邊觀察日本媽媽們,並把逛彩妝衣服的時間全部換成逛書局,那時參考了很多做家事以及如何收納的書籍,結果~讓我挖到一件寶!那就是《斷、捨、離》這本書是把我推向減法生活的第一步!之後又看到一部紀錄片叫《極簡生活》以及後來變成我生活上最重要的心靈書籍《我決定簡單的生活》。我才發現自己是一個有選擇性障礙的人,當你給我的選擇越少,我的事情就會處理得越好。我覺得在生活當中更是如此。例如:我很喜歡住飯店,直到後來我才了解為什麼我喜歡住飯店?因為飯店的物品很精簡,所以空間很寬敞,明明多數客房的坪數可能只有我們一般住家的三分之一,但住起來卻從來不會讓人感受到壓迫,反而很舒服,原因就是東西很少!所以我開始學會了如何處理掉過多的物品。不想將就人生的話,第一步從你住的房子開始,我真心覺得房子不需要大,夠用比較實在!不論是租房還是買房,我覺得生活最適當的坪數大概十五坪(這時你可能會說:這太小了吧?)。再繼續以去住飯店為例子,如果飯店房間有十五坪,就覺得超大!那為什麼我們變成住家就會覺得小呢?因為,我們實在囤積太多的物品,很多的空間在無形之中閒置浪費了,那這樣不管多大的空間都是不夠用的,空間越大就開始塞進越多東西,而越多東西就需要越大空間!房子的機能勝過於大小。更不要只是為了大坪數、大空間,背負太多負債!選擇小房子居住,這樣一來、房貸壓力小、是不是同時也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了?而其實只要做一件事就是減低自己不必要的欲望、丟棄掉生活不需要的物品、只留必須品,那麼十五坪絕對綽綽有餘!減法理財我的理財觀念也跟我崇尚的減法觀念很像,不需要複雜!而是選擇對你最有幫助的方式就好。想要理財,就必須建立基本的觀念:「先存下要存的錢,剩下的才是你可以花的錢。」像我是一個藝人,收入不算固定,但我會請公司每個月只要發固定月薪給我,剩下的錢全都存下來。所以我不會去細看我每個月多賺了多少錢,而是只專注在自己能花的那筆錢。你存下來的錢才是賺錢!剩下的錢才能花錢!減法理財的第二步,就是當你接收五花八門的理財資訊時,你要選擇對的、最適合自己的,而不是盲目每一個都要每一個都嘗試。開啟了我理財的第一道門是我年輕時買了第一張儲蓄險,當年我沒想太多,只是按照我能力所及乖乖按時繳錢,然後強迫自己存款。如今我保險期滿,現在每一段時間我都可以拿回一筆可運用的資金,隨著時間累積還可以領回更多。再運用領到的資金,繼續買下一張保險!再加上當了媽媽後,我覺得「買保險」也可以避免日後老了成為孩子的負擔,所以買保險對我而言是為自己負責的表現,越早開始你會越快獲得財富自由,盡早開始享受人生。理財永遠都不嫌晚,找到適合你的理財方式,一個月1,000元、3,000元慢慢存或是選擇定存也可以,對你都會有保障的,最重要還是記得「把錢花在刀口上」。書籍介紹書名:讓生活只留下最喜歡的:六月的減法生活,加分人生作者: 六月(蔡君茹)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2/29作者簡介/六月本名蔡君茹,臺灣女演員、女藝人。2001年以《逆女》獲得第36屆金鐘獎單元劇最佳女主角獎。2012年憑電視劇《愛回來》入圍第47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獎。2011年與台灣知名演員李易結婚,婚後育有一對可愛的子女:Star、Shinny,一家四口幸福、美滿。著有《養胎不養肉,蔡君茹教你越吃越瘦,吃出完美女王肌!》。延伸閱讀: 「我只能開轉診單、開藥膏,就連小小闌尾炎手術也不能做」醫師下鄉10年的第一手告白:你無法想像的偏鄉醫療困境
-
2021-02-03 養生.抗老養生
要防肌少症,只吃蛋白質根本沒效!日研究證實:加上這3種營養素才能長肌肉
營養不足有失智症風險在失智症檢查中,會測試病患的判斷力、短期記憶、計算、手做、圖形摹寫等。判斷力是有關時間地點的認知機能,例如「今年是哪一年」、「這裡是哪個縣」等。 短期記憶是請對方記住「櫻花」、「貓」、「電車」等物品的名字,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請他重述一次,看他記不記得。 像這種認知機能低下、在平日生活上出現障礙的狀態就是失智症。 若從與營養指標的關係來看,紅血球太少、總膽固醇和白蛋白數值低的人容易得到失智症。另外走路步伐小和很少出門的人,也是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圖表18、19)。 也就是說,營養不足的人,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比較高。營養不足會降低腦部功能,身體機能變差後足不出戶也是很大的問題。一直待在家,接收不到外界刺激,更會提升得到失智症的機率。若得到失智症後,對飲食的關心程度下降,就會陷入更加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狀態。 一般說法認為如果營養過剩,會加速腦動脈硬化,容易得失智症。但是從日本人的實態調查中可以得知,比起營養過剩的人,營養不足的人更容易得失智症。 營養過剩造成的動脈硬化,屬於阻塞血管的動脈硬化,而營養不足造成的動脈硬化,屬於血管壁變脆弱的動脈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是歐美人很常見的腦梗塞疾病。膽固醇蓄積在血管內,成為動脈粥樣硬化這種粥狀的物質,阻塞血管。當覆蓋在腦部表面較粗的血管(皮質支)變窄之後,就會影響血液流通,造成腦梗塞。 相較於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的是小洞性腦梗塞。是腦內較細的血管(穿透支)被阻塞。血管壁脆弱壞死後,小動脈瘤在該處產生,造成血管阻塞,引起腦梗塞。小洞性腦梗塞是日本人(尤其是高齡者)常見的腦梗塞。 2003年時,我研究了在研究中心看診的兩百名腦中風患者。雖然想要嚴謹的分類成因是很困難的事,但是我發現血管脆弱造成的小洞性腦梗塞占了腦梗塞者約一半左右。腦溢血指的是腦部的細小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壁脆弱的話,也很容易造成腦溢血。 小洞性腦梗塞和腦溢血是血管壁脆弱造成的,跟營養不良有很大的關係。一般的健康教育只會強調膽固醇阻塞血管,很少人會注意到營養不足也會讓血管壁變脆弱。中年人雖然要留意膽固醇阻塞血管的問題,但老年人更要注意營養不足會使血管壁變脆弱一事。想讓蛋白質更有效? 須結合維生素與礦物質研究顯示,微量營養素也許可以改善合成阻抗。所謂的微量營養素就是指維生素和礦物質。研究學者的觀點是攝取蛋白質時,若同時攝取微量營養素,胺基酸就能更有效率地附著在肌肉上。 我們為了確認這一點,跟廠商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我們的假設是同時攝取微量營養素跟蛋白質時,肌肉量會比較高,因此我們將維生素和礦物質搭配在一起做了實驗。 我們請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65到80歲東京都板橋區居民協力進行這個研究。我們讓這些人去運動教室上課,等十二週之後再看結果。 這個研究分成「運動+營養」及「只有運動」兩組。在營養補充上,實驗對象要喝廠商販賣的富含蛋白質的牛奶,以及含微量營養素的飲料。牛奶一次需喝兩百毫升(ml),約含蛋白質十公克。微量營養素則是一百二十五毫升,含有維生素D、E、B12、葉酸和鋅。實驗對象每天早上喝微量營養素飲料,中午喝高蛋白質的牛奶。 另外還會請他們每週來研究所二次,每次做一小時運動。內容有柔軟操、拿毛巾高舉兩手的上肢運動、以俯躺狀態進行的健身訓練等。此外還搭配計步器請他們多走路。 在開始運動的前三天,我們先對他們做了飲食調查,確認大家的營養狀態。在營養素的攝取上,除了飲料之外,兩組並沒有顯著差異。 三個月之後,無論是「運動+營養」組或「只有運動」組,在肌肉的表現上都增加了。最大步行速度上升,從椅子上站起來的速度減少了三十秒,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次數增加到五次。 兩組相比,「運動+營養」組結果稍微優異一點,但並沒有太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在肌肉的表現上,「運動+營養」及「只有運動」都差不多,兩者都是上升的。 但是在肌肉量上,兩組就有很明顯的差別了。在無脂肪軟組織質量(肌肉量)上,「運動+營養」組增加了,但是「只有運動」的組卻減少了。尤其是全身的無脂肪軟組織質量減少非常多。也就是說光運動的話,全身的肌肉很有可能會減少(圖表23)。 此研究調查了肌肉量的增加與血液中各種成分的關係,我們發現在血液中若維生素B12、葉酸和維生素D濃度愈高的人,肌肉量增加得愈多。 在合成阻抗的學說中,老年人若攝取十克的蛋白質仍然不會增加肌肉量,但在我們的研究中,就算只攝取了十公克的蛋白質,老年人的肌肉量仍然會增加。這個結果被認為是因為同時攝取了微量營養素的關係。 從研究結果來說,想要防止肌少症跟老年衰弱期或癱瘓,在運動的同時也要攝取蛋白質。另外也要攝取能讓蛋白質在體內良好運作的微量營養素。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需要採取什麼特別措施,只要每天都吃富含多種食材的料理,就可以攝取到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了。 在飲食無法補足的部分,也可以選擇健康食品或營養輔助品。現在食品廠商紛紛瞄準了商機大餅,開發出各種健康產品,另外市面也有販售強化蛋白質的湯品或餅乾,建議自己找適合的產品靈活使用。書籍介紹書名:日本醫學博士教你飲食新革命:提早打擊肌少症、骨質疏鬆、腦力流失作者:新開省二出版社:出色文化 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新開省二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副所長。醫師及醫學博士。1984年愛媛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曾任愛媛大學醫學部助理教授(公眾衛生學),1998年起任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現為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並於2015年起擔任現職。1990~1991年以舊文部省在外研究員身分留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部。歷任日本老年醫學會、日本老年社會科學會、日本應用老年學會、日本體力醫學會等的理事、評議員及厚生勞動省「健康日本21(第二次)策定專門委員會」委員、JST-RISTEX研究開發事業主任研究者。曾獲日本公眾衛生學會獎勵賞(2006年)、都知事賞(2007年研究、發明暨發現部門)等獎項。延伸閱讀: 「我只能開轉診單、開藥膏,就連小小闌尾炎手術也不能做」醫師下鄉10年的第一手告白:你無法想像的偏鄉醫療困境
-
2021-01-30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感染科醫師少一個對台北醫院並沒差,但宜蘭卻是一個都沒有。」 盧進德打造有溫度醫院
「感染科醫師多一個、少一個,對台北醫院並沒差,但宜蘭卻是一個都沒有。」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盧進德在醫學系畢業後,選擇到宜蘭從醫,30年都在博愛醫院服務,他形容自己是土生土長「博愛人」,期許將博愛醫院打造成一間「有溫度的醫院」。羅東博愛醫院於67年創院,盧進德說,目前博愛是擁有千張病床的區域醫院,延攬有醫學中心等級的醫師群,並購置先進醫療設備,成為蘭陽平原最重要的急重症醫療院所。照顧弱勢率隊前進偏鄉去年博愛砸下億元引進正子斷層造影設備,盧進德說,投資是希望未來宜蘭人99%的疾病,都能在博愛獲得妥善的照顧與預防。愛閱讀的他,很鼓勵醫師從人文精神角度為病人著想,「醫療的本質不變,我們看的並不是疾病,而是病人本身。」博愛醫院負責南澳的偏鄉醫療,一直以來都是由盧進德率領醫療團隊每個月一次深入南澳的深山、淺山,當上院長後仍持續率隊前進偏鄉,整個過程當成「志工」奉獻,找回「照顧弱勢」的醫療本心。與七成診所建立聯繫網這幾年,博愛醫院將服務觸角伸向基層診所,全縣七成開業診所與博愛建立了醫療聯繫網,在小診所就醫的患者,碰到疑問可以在診所掛進博愛,不用排隊等候,若在醫院獲得妥善治療,也可轉診至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就近照護。盧進德說,診所、醫院「承上啟下」,對於節省醫療資源相當有幫助。借調資深醫師宜蘭駐診近年博愛與林口長庚、基隆長庚以及北醫合作,借調資深的醫師來宜蘭駐診,「病人不動醫師動」,駐診醫師也能將經驗交棒給博愛的年輕醫師。「宜蘭需要一座醫學中心」,是近年地方政壇頻呼的一句口號,但盧進德認為,醫學中心醫師群要負責研究、教學,甚至評鑑,醫師工作量增加不少,病人的負擔也會加重,與其如此,不如關注本身資源,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服務,這也是博愛的目標。規畫新院區引入新儀器醫療資源與時俱進,博愛醫院刻正規畫新的院區,有更多空間引入新銳醫療儀器,因鄰近國道,也能應付宜蘭急重症需求;舊院區則轉型為看診、慢性病為主,繼續守護宜蘭人健康。盧進德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各種感染症治療、抗生素使用、旅遊感染及各種流行性疫情諮詢、院內感染控制●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現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感染科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講師給病人的一句話●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嚴峻,到人潮聚集處,尤其是進出醫療院所,務必戴口罩勤洗手,並依政府規定施打疫苗。
-
2021-01-04 新聞.元氣新聞
3分院整併 新竹台大分院今揭牌
台大醫院新竹地區的3家分院,今年元旦起整合成為「新竹台大分院」,今天舉行經營理念說明暨揭牌儀式,整合後分別是新竹醫院與生醫醫院,生醫醫院再下設竹北院區與竹東院區,3家醫院扮演分工角色,各具特色,期望再提升大新竹地區醫療服務的廣度及深度。立委邱泰源、鄭正鈐、賴香伶、新竹縣長楊文科、竹科管理局長王永壯、台大副校長張上淳等人皆出席,共同見證歷史性的一刻。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台大醫療體系基於新竹地區三家分院地緣相近,醫療資源可共享,且較有利於爭取到醫學中心,滿足民眾就醫需求的理由,自2017年起即著手進行新竹分院、生醫園區分院、竹東分院三院整併作業,期許台大醫療體系能成為守護新竹人健康的「護國神山」。整併後的新竹台大分院組織架構共有24個醫療單位、8個特色醫療中心、2個教學研究單位、11個醫療支援單位、7個行政單位,各院區均提供內、外、婦、兒、急等醫療服務。其中「新竹醫院」以提供重度級急重症醫療服務為主;「生醫醫院竹北院區」以轉譯醫學研究、創新醫材及藥品研發為主,並提供急重症、癌症、優質健檢及國際級特色醫療服務;「生醫醫院竹東院區」則提供亞急性、慢性長期,老年及精神照護等社區醫療及偏鄉醫療為主的醫療服務。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目前,新竹醫院為一區域教學醫院,生醫醫院和竹東院區仍是地區教學醫院,整合後逐步開發醫療量能,病床數全開可至1969床,醫療人員達4000人以上,未來也將積極爭取成為醫學中心,讓民眾享有最優質的醫療服務,造福新竹地區的鄉親。
-
2020-1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獎30年 綻放300多道星光
第卅屆醫療奉獻獎昨天頒獎,今年眾多得獎者將一生奉獻偏鄉、弱勢族群。副總統賴清德致詞時表示,這個獎項不是頒給醫術最高明、病人最多,或是錢賺最多的醫師,而是要表彰醫師無私奉獻的精神。立法院厚生會、聯合報主辦「醫療奉獻獎」已走過卅個年頭,曾任厚生會會長的賴清德表示,早期醫奉獎多頒給外籍醫療人員,但今年得主大都是本土醫療人員,在疫情期間做好防疫工作,還能向國際社會伸出援手,傳達「Taiwan Can Help,Taiwan is Helping」精神。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誠如醫奉獎創辦人、前監察院長張博雅所言,沒想到如此快就過了三十年;聯合報很榮幸能陪伴醫奉獎選出三百多位得主,未來我們會繼續陪走這條溫暖的路。衛福部長陳時中說,每個得獎者對台灣醫療貢獻良多,醫奉獎彰顯了醫療可貴、感人的一面。不是所有醫師都願意去偏鄉、願意照顧特殊需求族群,但醫奉獎得主卻將一生行醫路奉獻在此。第卅屆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分別為朱樹勳醫師、余文儀醫師、蔡輔仁醫師、呂若瑟神父、許瓊心醫師、林永哲教授、周玉英護理師、黃明裕醫師,團體醫療奉獻獎得獎者為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及身心障礙醫療服務團。從行政院長蘇貞昌手中獲頒醫療奉獻獎的朱樹勳是首位受獎者,他是國內開心權威。神父呂若瑟昨天沒有出席,由馬漢光院長代表領獎。馬漢光說,神父說要謝謝台灣人,大家捐這樣多錢。牙醫師黃明裕專收唐氏症、自閉症等被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需求族群。他獲獎時,看著患有唐氏症的獨生子黃于軒說:「我的初心就是因為他」,沒有兒子不能成就這一切。長期投注台灣罕見疾病研究與醫療照護的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說,罕病這條路上若沒有團隊,甚至國家立法,沒有辦法成就,感謝所有革命戰友。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的林永哲高齡八十六歲,仍堅持飛往澎湖服務;尖石鄉衛生所護理師周玉英自畢業後分發尖石鄉,四十年未曾離開,她說,獲得醫奉獎肯定覺得像是「台灣偏遠地區的星光被發現」。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成員則是背著看診器械、診療椅,在幅員遼闊、資源缺乏的屏東偏鄉奔走,堅毅的身影交織出台灣成最美麗的風景。令人感動的是,每位得獎者仍掛念著台灣仍有醫療不足之處,還需繼續努力。如馬偕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領獎時表示,與鄰近國家相比,台灣新生兒死亡率仍偏高;台東執業卅五年的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余文儀則掛心台東許多村落仍無自來水,讓患者飽受血蛭之苦。「我領不到獎,但與有榮焉!」同樣是醫師的賴清德最後頒感謝狀給前監察院長張博雅、秀傳醫院創辦人黃明和等兩位醫療奉獻獎創辦人,感謝兩人多年來表揚全國默默付出的醫療工作者。
-
2020-1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呂若瑟神父掛心醫院設備舊 無法繼續長照服務
醫療奉獻獎走過30個年頭,見證台灣醫療成長的足跡。55年前即從義大利來台的呂若瑟神父是本次醫奉獎得獎者中唯一的外國人,他先後在澎湖、宜蘭建立照顧身障兒童機構,改善長照環境。可惜呂若瑟神父今天前往聖地參加祈禱會而無法出席,由馬漢光院長代表受獎。而他最掛心的澎湖惠民醫院設備舊了將無法繼續長照服務,團隊也向神父喊話:「交到我們手裡吧!」馬漢光說,之前新冠肺炎疫情時大家捐了很多錢幫助義大利,神父說一定要謝謝台灣人,但因為今天的祈禱會早就安排,所以不能來領獎,也會在聖地替全台灣人以及新冠疫情祈福。神父很喜歡澎湖,60年前剛到時澎湖時曾說那裡風很多,沙也很多,但醫療缺乏,所以教會同意他在澎湖,建立了惠民醫院。馬漢光也和大家分享呂若瑟拿到身分證的喜悅,他說:「我是正港台灣人,我是羅東人,也是澎湖人。」這幾年,神父傷心惠民醫院設備舊了、鄉親也老了,希望重建惠民醫院,否則未來長照無人繼續服務,希望團隊幫他實踐的個心願。馬漢光當場承諾團隊負責重建惠民醫院。從蘇貞昌手中獲頒醫療奉獻獎的朱樹勳是第一位授獎者。今年83歲的前亞東醫院院長朱樹勳,從醫已56年,在當年台灣心臟手術技術尚未純熟時,毅然投入心臟外科領域,在31歲那年,救回一個病人,病人的血噴到天花板,那時他沒有刷手,帶上手套就上了手術台,後來成功救回病人。他曾說,「孤身一人也要往前走」。朱樹勳完成台灣首例換心、世界首例雙心、三心人手術。他說,一切都照SOP,無法創新。團體醫療奉獻獎則由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及身心障礙醫療服務團獲得。有沒有想到會得醫奉獎?屏東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江紘宇說:「從來沒有想到會得醫奉獎,想都不敢想。」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常務理事莊世豪受獎時則說,有一次為不表達的學童看診,看完卻大聲哭,把他嚇了一跳,想說是不是自己太粗魯。但老師說,是因為他幫助小朋友解決問題,所以小朋友太高興了,所以喜極而泣。這讓他很感動,原來自己可以幫小朋友的忙。屏東縣地形狹長、幅員遼闊,33個鄉鎮市包括離島琉球鄉,資源缺乏。許多鄉鎮沒有牙醫師,偏鄉居民有的「忍痛」放棄就醫。還好有一群熱血、肩負社會使命的醫師,22年前成立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團,14年前成立身障醫療團,這群牙醫師的身影,上山下海,背著看診器械、診療椅,穿梭在山林水澗之間,交織成最美麗的風景。
-
2020-11-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屏東牙醫公會熱血醫療團 穿梭山林20多年為原住民、植物人護牙
屏東縣幅員遼闊,33個鄉鎮市包括離島琉球鄉,資源缺乏。許多鄉鎮沒有牙醫師,偏鄉居民有的「忍痛」放棄就醫。還好有一群熱血、肩負社會使命的牙醫師,22年前成立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團,14年前成立身障醫療團,這群牙醫師的身影,上山下海,背著看診器械、診療椅,穿梭在山林水澗之間,交織成最美麗的風景。屏東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江紘宇說:「這是我們的天命,有使命要完成!」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有220名會員,民國87年至今投入山地偏遠巡迴醫療與身障醫療服務團共有69人,平均每個月有近50名牙醫師到巡迴定點看診。除了周日 每天有牙醫巡診20多年來,近一萬個日子,百萬公里串連,這群牙醫師的身影來來回回。山地偏遠巡迴醫療,走入屏東縣國中小學68所學校、六個衛生所、成立四個醫療站;身障醫療團到縣內八家機構。江紘宇說,每周牙醫師開車的路程,可以繞行台灣四周半,除了周日,每天都有牙醫師在路上巡迴看診。江紘宇是第一批上山的熱血牙醫師之一。他說,原鄉看診方式克難,戶外、走廊就地看診,沒有診療椅,常將學校課桌椅合併,或現場組裝仰臥起坐運動器材充當診療椅,檯燈就是光源。醫療團隊從三地門鄉開始逐漸拓點,霧台鄉、瑪家鄉、滿州鄉,偏鄉民眾不再舟車勞頓。夫妻檔到校 幫童護牙齒恆春鎮第一家牙醫診所由李瓊英、魏丕勇夫妻檔開業,至今30年,負責牡丹鄉、滿州鄉巡迴據點。李瓊英說,偏鄉大多是隔代教養,長輩沒有交通工具,大眾運輸少,出來一趟不方便,交通費是很大負擔,於是「我們主動走進去」。常須自備行動診療椅,帶著笨重行動式牙科器械前往看診,光是馬達就重達10幾公斤。李瓊英與丈夫分工,一周有三到四天巡迴醫療,從恆春出發到牡丹國小,早已習以為常,風雨無阻。排灣族牙醫 用母語溝通徐志宏牙醫師是排灣族人,回到家鄉來義鄉開業13年,也加入偏鄉醫療巡迴團,負責泰武鄉、來義鄉與春日鄉。回到原鄉,是他身為原住民的使命,遇到部落長者,他也耐心用母語跟長輩說明,增加親近性。公會為了讓愛延續擴大,在90年以義診方式,為腦性麻痺、智能障礙與多重障礙者提供口腔檢查,95年成立身障醫療團,在伯大尼之家、勝利之家、屏安醫院、國立屏東特殊教育學校、南區老人之家、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椰子園老人養護之家、創世基金會屏東分院設置巡迴點,彌補身心障礙者就醫資源的缺乏。牙醫父子檔 幫植物人清牙麟洛牙醫診所的牙醫師「大邱」邱廷上帶著大兒子「小邱」邱筠太,父子倆加入偏鄉巡迴、身心障礙醫療,固定在創世基金會屏東分院,每個月兩次幫植物人清潔口腔。邱廷上指出,植物人的牙齒整理乾淨後,照護員比較好照顧。設社區醫療站 「春天」來了98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公會投入災區短中長期的重建工作,災後成立佳冬醫療站,解決災民牙痛之苦。後來陸續在崁頂鄉、鹽埔鄉設立社區醫療站,今年二月在春日鄉掛牌成立「春天牙科醫療站」,對春日鄉民來說是「春天來了」。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常務監事莊世豪說,未來會繼續在無牙醫鄉推動現代化設備醫療站,希望不再有人因為就醫困難而放棄照護牙齒。第30屆醫療奉獻獎團體獎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及身心障礙醫療服務團成立:民國40年1月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成立;87年成立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團;95年成立身障醫療團。 服務事項:山地醫療服務團號召熱血牙醫師下鄉,深入無牙醫的偏遠山區看診;推展身障者口腔衛生計畫,在全縣8個身障巡迴醫療點服務;提供身障居家到宅醫療服務;推動兒童口腔衛生;挹注偏鄉醫療資源,全縣設置四個醫療站。得獎紀錄:94年5月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殊貢獻獎-山地巡迴醫療團隊獎;95年5月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殊貢獻獎-銅質獎章;102年12月佳冬醫療站-全民健康保險牙醫門診總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醫療站評比優等。
-
2020-11-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有三金為什麼沒有表揚醫生的獎項?堅持初心..送愛到天涯海角
30年前,看著金曲、金鐘、金馬頒獎典禮上星光璀璨,「為何苦苦耕耘的醫師沒有專屬的獎項?」一念之間種下一顆小種子。回首醫療奉獻獎30年來,得獎者動人事蹟不計其數,每一屆評選時刻都讓人糾結猶豫,巴不得讓每位的經歷都被看見,激勵更多年輕醫師願意赴偏鄉貢獻所長。轉眼間2020年已近尾聲,如今世界許多地方仍飽受新冠病毒摧殘。在天災面前,人們總是束手無策,台灣有幸迅速控制局勢,最不可或缺的是無數醫護人員、醫學研究者、公共衛生團隊,在關鍵時刻不畏風險站在第一線,以專業守護著人民,使我們的生活維持著一如往常的平靜。除災難當前犧牲奉獻的醫護人員,還有許多長期、一輩子堅守醫療崗位默默奉獻的醫者。醫奉獎迎接第一個30年,領獎最多的醫院就包下12個獎項:由屏東基督教醫院、天主教若瑟醫院並列第一,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也拿了11次,緊追在後。不忘初衷 醫奉獎不為錦上添花其實更多的是自謙而不願報名的仁醫,一直在自己單位盡忠職守、堅持初心。30年以來,醫奉獎也不忘初衷,堅持為「去沒人想去的地方、治沒人想治的病」的「邊緣人」醫師而存在,讓更多人知道台灣默默耕耘的醫師,民眾自發性樂捐又能幫助更多病患,形成善的循環。我總堅持,「醫奉獎不為錦上添花」,研發新興科技的醫者,在當代社會如同往未知天空向陽飛翔的雛鳥,是眾所矚目的焦點,成功振翅高飛,就能得到無數讚許。但事實上,我們的社會更多的是不被人注意的巨石前鑿光者,日復一日努力,在角落長成希望之光,同樣值得掌聲。莎士比亞說:「玫瑰即使換成別的名字,依然甜美芬芳。」所有因著愛而散發出正向光芒的人們,都是造福人群且帶來盼望的偉大存在,不論在照護服務、臨床醫療,還是醫學研究、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偏鄉醫療資源救助等等不同領域。追尋前人腳步 送愛天涯海角如同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薄柔纜醫師所言,「台灣到美國很近,但到花蓮卻很遠。」在醫療、健保資源豐沛的台灣,偏鄉仍長期存在缺乏醫師的困境。南投至今能做心臟支架醫院僅僅一家,偏鄉地區住民彷彿活在醫療視線死角,面對疾病只能赤手空拳應戰,任憑健康一點一點被剝奪。「人生第一桶金」終究是身外物,「人生的第一桶愛心」卻會被留下,讓後人思念。我無法預言醫奉獎在下個30年會走向何處,我只知道下個30年的台灣仍然會有偏鄉、仍然會有無人問津的冷門疾病,醫奉獎會堅持初心,由衷期盼下個30年仍有年輕人追尋前人腳步,送愛到天涯海角。透過醫奉獎得主親身故事,他們所作的每一件善工,都值得感恩,而醫奉獎是一個媒介,由每一位支持者發揮力量,合力共組為放大鏡、傳聲筒,把真、善、美傳揚到更多的角落。醫奉獎的下個30年,期許除了繼續發現台灣更多默默奉獻的醫者故事,更能放眼國際。過去台灣醫療是在傅德蘭傳教士、松喬神父、呂道南神父等異鄉人醫師的幫助下茁壯;如今是台灣反饋地球村最好的時機,希望讓遠赴海外偏鄉送愛的醫師也能得到掌聲。面對銀髮海嘯來襲,願醫奉獎將目光轉向默默耕耘的長照人員,讓世人看見長照奉獻也是醫療功不可沒的一環。☞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病患看到他,心臟病好一半…林永哲86歲退而不休 支援離島19年
民國67年元月28日,學成歸國的高雄醫學院外科學教授林永哲,成功完成中南部首例肺動脈狹窄手術,開啟南台灣開心手術首例。投身醫界逾半世紀,迄今86歲仍退而不休,他追隨高醫創辦人杜聰明「終結無醫村」、「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每月飛澎湖離島支援醫療長達19年不間斷,他說:「只要還能動,就會一直堅持下去。」素有「南台灣開心之父」稱譽的林永哲是台南麻豆人,畢業於高雄醫學院,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也在美國做過短期研究。行醫以來專攻心臟外科,當過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教授、名譽教授等職,是首位擔任母校附設醫院院長的高醫校友。孝順走上行醫路 完成五千例開心手術林永哲自台南一中畢業後,原考取台大醫學院藥學系,但從醫的父親林火因希望他繼承衣缽,直接幫他報考恩師杜聰明博士剛創設的高雄醫學院,孝順的他遵從父命到高雄應考,錄取第一屆醫學系。憶及這段過往,他笑說,父親當年帶他從台南搭火車到高雄,再轉搭三輪車一路顛簸到高醫校區,沿途就經過三民區的「孝順街」,他當下覺得自己順從父親的意志讀高醫,像天注定的「孝順之旅」,而父親果斷的安排,也深刻影響他日後的人生。林永哲是高醫第一批外派台大等醫院的實習生,畢業後應聘為高醫外科住院醫師,隨外科開山祖師郭宗波教授參與心臟外科基礎研究,三年後再赴日本、美國進修。海外學成歸國,眼界開闊,他一回任高醫當外科學教授,便籌備開心手術,同時提振心包膜、開放性動脈導管、下行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節律器裝置等心臟外科技術,67年偕團隊完成南台灣首例開心手術,成為台灣第五家具備開心技術能力的醫院,評等躍前一大步。30多年來,他的團隊含心臟移植共完成超過五千例開心手術、三萬例以上心臟血管手術,奠立高醫心臟外科地位。澎湖病患見到他 「心臟病就好一半」「我自認是高醫創辦人杜聰明及陳啟川的好學生。」林永哲說,他追隨杜聰明院長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自高醫屆退後,參與阮綜合醫院及高醫的IDS計畫,到台東、澎湖署立醫院協助偏鄉醫療,每月定期飛往澎湖縣七美、將軍、望安、吉貝、鳥嶼等離島看診,讓居民不必再渡海求醫,19年來不間斷。長期送愛的義行,獲澎湖縣長賴峰偉頒發「澎湖縣榮譽縣民獎」。他說,杜院長當年常以發揮「切膚之愛」的蘭大衛醫師,及深入非洲行醫的史懷哲等先輩為醫療典範,傳承後學,並致力培育山地醫療人才,關懷社會底層醫療需求。「杜聰明的精神,就是醫療奉獻的精神,也是我一生奉守的圭臬。」因此退休後,他用自己擅長「開心」的雙手及40多年的臨床經驗,希望為偏鄉居民解除病痛。他說,澎湖老人多,很多老輩飽受心血管宿疾所苦,卻因醫療資源不足而延誤就醫,有老人家看到他無懼風浪渡船來看診,用聽筒傾聽心音也和他們談心,常說「看到你,心臟病就好一半。」19年來回澎湖 交通危險置之度外在高雄與澎湖間的天空飛了19年,雖是退休人生的日常,也不免冒險犯難。去年6月13日晚間,林永哲自澎湖搭機返回高雄時,即因機具故障,一夜驚魂。當時飛機改飛台中降落不成,又飛台北嘗試,平安落地時已深夜11點,再搭遊覽車回高雄,抵達家門已是凌晨四點,後來朋友還笑他一張半票飛全台灣。除冒險在空中飛,到澎湖鳥嶼等離島巡迴醫療僅能搭交通船,天候欠佳時浪比船高,行李東倒西歪,若非心臟夠強,恐怕難以適應這種搏命生涯。朋友看他長年往台東、澎湖跑,問他有無泡溫泉、吃海產,以為他去度假享受,他總是笑笑「有喔!」點滴在心頭。不管到台東或澎湖,他除了看診、替民眾衛教外,也協助當地醫護人員精進,馬公一名康姓醫師經他轉介高醫進修白內障手術,讓許多澎湖民眾受惠。受過嚴謹的醫學淬煉,林永哲醫術佳,行政及教學經歷也豐富,蓄養一生的能量,在退休後挹注到偏鄉離島。他傳承經驗,也提供醫療機構許多政策建議,帶動提升。他說,自己原本是心臟專科,但大家什麼疑難雜症都找他諮詢,幾乎成了「全科通」。澎湖三個病例 讓他覺得責無旁貸為什麼到澎湖看診,持續20年不放棄?他舉出三例表白心境。他說,民國55年赴日留學的前兩個月,到澎湖替友人代診,當時有名病人腹痛難耐,他研判是腹膜炎,正興奮將有機會替病人開刀,一展身手,術前卻查不出病患腸胃哪裡破孔。後來詳問追蹤,發現病患收花生時可能被蟲咬傷,他徹夜查考毒物學,懷疑是被黑寡婦蜘蛛咬到,據醫學指引施藥,12小時後病人即恢復元氣。之後澎湖另一家醫院也出現雷同個案,即根據他的經驗治癒。林永哲說,這類個案當時教科書根本沒教過,若沒能追根究柢而誤診動刀,可能他「也不必出國留學啦。」民國79年間,澎湖一名病患跨海到高醫就診,他一看診斷書就建議開刀,對方沒放心上,之後再來求治,心臟已肥大到血流不通,經他手術後,多活上30年。林永哲說,此例也曝露澎湖當年的診斷水準不足,病患心臟已鈣化,診斷書卻寫錯,他要求修改,寫來還是錯,極易誤人生命。這名病患的妻子是民代,見丈夫治癒,在澎湖為他四處宣傳。91年他再到澎湖看診,瞥見另個診間一張少女病患的X光,直覺是罹患先天性心臟病,不救不行,當下建議她父母趕快帶到醫學院檢查,果真查出孩子心臟有破洞,動手術治療。少女父親感激地說,女兒自幼體弱多病,連爬樓梯都沒力氣,因此讓她住一樓,結果心臟開完刀,一溜煙就跑到三樓,驚嘆「怎麼差那麼多。」這三起病例,燃起林永哲的悲憫之心,也加深他投身澎湖離島醫療的使命感。他說,早年澎湖醫療人力不夠,醫療技術也不足,他治癒的這三起病例,獲澎湖鄉親很大的肯定,更覺得責無旁貸。教學傳承經驗 能動一天就做一天在高醫醫療體系,首屆畢業的林永哲是「大師兄」,自認更應克盡全力,以身作則。事實上,這十多年來,林永哲妻子的健康每況愈下,近五年已經臥床,他一方面照顧病妻,仍未放棄對於澎湖的醫療使命。有時候到離島看診,回程飛機沒飛,他擔心妻子乏人照顧,冒險改搭交通船破浪前行,趕著回來,「我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但就是放不下澎湖鄉親。」十多年來,林永哲接連參與阮綜合醫院及高醫在澎湖推動的IDS(全民健康保險澎湖縣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也全力推動與湖醫院建教合作。高齡86歲的他,至今每周二仍在高醫母校教學,向醫學實習生及PGY第一、二年學生傳承經驗,周六在高醫看門診,雙周的周四則前往澎湖,他豪氣地說,只要還能動,就會繼續做。行醫以來對南台灣重症醫療貢獻良多的他,不僅引領中南部開心手術前進,更整合雲林以南17家醫院,定期研討交流。面對開心手術的複雜度和高風險,他願意承擔並設法超越,「開心」人生豐富又精采。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7 姓名 林永哲年齡 86歲出生地 台南麻豆現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心臟外科研究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外科研究員 學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心臟外科研究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外科研究員經歷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第六屆院長 高雄醫學院副校長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高醫外科教授暨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主要事蹟 民國67年1月28日首創台灣中南部開心手術 南區心臟外科暨體外循環研討會創始人 高醫領導者類第十一屆傑出校友 台灣醫療典範獎103年得主☞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