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人工智慧
共找到
246
筆 文章
-
-
2024-07-30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 今年是幾分?/退休教閩南語 學AI融入社群
第三次退休力檢測,分數61分,屬於「好奇海豚」,五大核心能力中,「健康」、「財務」、「活躍好學」差強人意,「社會連結」及「自在獨立」則準備不足。我很注重身體保養,期能遠離病痛,不拖累家人。年初體檢發現血糖飆高,醫師建議三餐改吃糙米飯,減少攝取精緻澱粉,在家也每天血糖檢測,如今獲得控制,終於鬆了一口氣。年歲增多,更應留意健康狀況,防範慢性病找上門。些許的財務儲蓄與月退俸,只要量入為出,日子還過得去。近期股市捷報頻傳卻抵不過通膨帶來的失落感,令人懷念昔日100元有找菜色豐盛的便當。然而「有健康才有一切」,保有健康的身心才最重要。下學年回學校支援閩南語教學,讓我退而不休、生活充實。閩南語溯本清源稱作「河洛語」,傳授閩南語是人文教育一環,將來運用人工智慧(AI),更能維護台灣多元文化價值。因此,學習人工智慧是我的重要課題,課餘應積極融入社群,彌補社會連結的不足。退休力檢測,讓我知曉退休準備不足之處加以改善,建議鄉親朋友多多參與。
-
2024-07-27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求知求新又求變 盼未來健康更好
我今年第一次填答聯合報推出的「你的退休力,今年有幾分?」測驗,在台灣的工作競爭壓力與日俱增下,退休年齡已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不一定要等到適退年齡,盡早規畫才是良策。在金融業工作的我,生理及心理都處於抗壓狀態,早已對「退休」二字了然於胸,因此測驗結果是「王者獅子」,分數是差強人意的67分。這歸功於我的職業的敏銳度,自己不斷求知、求新、求變,也能降低未來人工智慧(AI)所取代的程度。我每天固定讀5份報紙、每周3份雜誌,常將所見所聞之心得寫在社群軟體上,也經常投稿於各媒體。因為職業的關係,對於財經議題、理財項目都有著手規畫;對於歷史、政治、經濟、體育都有濃厚的興趣,也在臉書上成立粉絲專頁,讓更多人加入。由於我是基督徒,做禮拜、去教會,為人禱告、與人互動,更是我將來退休後人際關係的基石。在健康的部分,我只拿到45分不及格的分數。平常極少運動的我,也因工作時間的緣故,比較不注重飲食,當然對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還好每年的體檢都是正常的,雖然總體檢測出的動物是「獅子」,但總感覺自己是「弱雞」。「退休」是一門學問,現在更成了「必修」的顯學,這次是我第一次填答,以後會年年作答,希望我明年「健康」會更好。
-
2024-07-23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你的退休力,2024年得幾分?」登入會員檢測退休力,有機會獲得咖啡劵及精選好禮
長壽是所有人的現在進行式,自己的老後自己負責。歡迎填寫聯合報「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為自己的退休準備建立基準值,每年評估,及早部署與準備。登入會員檢測退休力,有機會喝咖啡「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以「王者獅子」、「翩翩蝴蝶」、「暖男水豚」、「好奇海豚」、「做自己貓熊」及「慢慢樹懶」作為退休代表動物,幫助大家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即日起八月底之前登入檢測,還有機會抽百杯咖啡及禮物。退休準備是持續的過程,「退休準備指標」新增紀錄功能。想要記錄自己的退休力檢測分數,只要進入元氣網,登入會員並完成檢測之後,即可進入網「用戶中心」,在「退休力專區」,記錄最近六次的退休力成績與雷達圖,還有圖表自動顯示分數曲線,可以看出自己有沒有進步,退休準備五核心能力聯合報於2020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退休準備指標」,2021年起推出 「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退休準備指標以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為五大核心能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於問卷設計,在近三萬筆資料中得到六群退休力準備樣貌,再找出代表動物。期待大家透過檢測得知代表動物,思考自己的老後準備有哪些優勢,哪些面向需要加油。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活動網頁:https://pse.is/3uraub●抽獎辦法:即日起至8月31日(六)完成填寫指標,並留下會員聯絡資料,即可參加抽獎,總金額超過一萬元!本活動將隨機抽出100名市價45元電子咖啡禮券及膠原蛋白粉隨身包(市價1300元)1名、地中海薄片鹽(市價350元)3名。●獎項:.7-11之45元電子咖啡禮券,100名.膠原蛋白粉隨身包(https://bit.ly/3I4vwJi),1名.地中海薄片鹽(https://www.taiyen.tw/products/112),3名●注意事項:.主辦單位將於9月24日(二)抽出並公告得獎名單,9月27日(五)前寄贈中獎通知。電子咖啡禮券以簡訊發送,膠原蛋白粉隨身包及地中海薄片鹽以電子郵件發送通知得獎者。膠原蛋白粉隨身包及地中海薄片鹽得獎者須於10/11(五)前回信告知收件資訊,逾期將不再補寄。.參加者進行本活動時,即視同接受本活動相關注意事項與活動辦法,元氣網得取消其得獎資格並對於任何破壞本活動之行為保留相關權利,參加者不得提出任何異議。.元氣網保有活動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網站公告為準。.為確保中獎者權益,活動參加者務必於加入會員時留存正確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地址),並確認聯繫電話皆為真實且處於可正常接收訊息狀態,主辦單位將依中獎者所提供電話、電郵通知領獎相關事宜。若手機於傳輸過程中因非可歸責於主辦單位之因素(如手機號碼非正常使用中、手機無法接收訊號、手機因系統過濾無法寄達等)致未收到中獎通知,恕不負責。.依據個人資料保護法,加入會員參與本活動者,一切權利依聯合報會員規定:https://www.udngroup.com/members/udn_privacy看更多退休相關文章》元氣網「退休力頻道」
-
2024-07-16 焦點.元氣新聞
每月平均加班13.4小時 ! AI世代資訊爆量「腦過勞、心好累」? 你需要腦補「肌肽」關鍵營養
全民瘋AI!生活在人工智慧、步調快速的時代,年輕人必須多學兩把刷子,將來才能和AI爭天下,中壯世代也必須時時更新數位技能,才能追上時代!根據勞動部最新調查顯示,近一年有延長工時的勞工占41.2%,平均每月延長工時為13.4小時,每日使用網路超過7小時,體力透支、眼睛和腦袋高速運轉,忙到無法好好吃飯和睡覺,感覺力不從心,當心身體已經在抗議了!當你每天早上起床感到疲累,經常頭痛,容易忘東忘西、無法集中注意力,情緒憂鬱、敏感易怒……等且持續6個月以上,這表示你可能太疲累,瀕臨超載當機了。如何從根本調理體質、抗疲勞,讓自己在AI時代思慮清晰、維持專注力和舒適的生活節奏?就讓倪曼婷營養師教你用簡單、有效率的方式,為自己補充關鍵營養-肌肽!疲勞程度中等以上者,超過9成都有身體不舒服的現象倪曼婷表示,診間很多民眾大量使用3C,加上長期久坐、活動量低,導致體力下滑,產生疲累感,若再搭配高壓力、長時數的工作環境,或家有小孩需要照顧,更容易感到身心俱疲,不只影響工作表現,也會導致生活品質變差。根據2022年勞動環境安全衛生認知調查報告顯示,疲勞程度與身體不舒服情況呈現正相關,疲勞程度中等以上的受訪者,過去一年身體曾發生不舒服情況的占比超過93.7%。若短期內無法改變這樣的生活型態,又該補充什麼營養來提振精神、減輕疲勞感?倪曼婷認為除了常聽聞的「支鏈胺基酸」以外,「肌肽」(Carnosine)也是近期被認為具有降低疲勞、提升體力,進而維持思緒清晰、是補充專注力和續航力的重要營養。什麼是肌肽?好處有哪些?肌肽(Carnosine)的學名是β-丙氨醯-L-組氨酸(β-alanyl-L-histidine),由兩種胺基酸組成。人類和動物體內都有肌肽,有科學家研究候鳥遷徙行為,發現候鳥之所以能維持長時間的專注力和體力飛越半個地球,其關鍵物質就在於體內的肌肽,當肌肽含量增加,具有降低疲勞效果。肌肽存在於肌肉組織當中,也存在於大腦中,隨著年齡增長,肌肽會逐漸流失,需要額外補充,目前已證實肌肽具有消除疲勞、維持體力和思緒清晰等功效。也有研究顯示,肌肽對於動物和細胞可以活化腦神經元,有助於維持認知、防止神經性退化疾病。[註1]如何補充肌肽?掌握三大關鍵!【肌肽補充關鍵1】肌肽可以從日常飲食中補充嗎?倪曼婷說,食物中多數肉類皆含有肌肽,只是含量多寡不同,其中「雞肉」的肌肽含量相對較高,但光吃雞肉、喝雞湯,可能會因肌肽濃度不夠、吸收效率不佳,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建議透過專業科學製成的雞精,嚴選雞隻並歷經高溫高壓烹煮,從中萃取出身體易吸收、高濃度的小分子,提升肌肽吸收效率。【肌肽補充關鍵2】哪些族群需要補充肌肽?肌肽適合各式族群補充,在無特殊疾病的前提下,學生、上班族、勞碌的媽媽、年長者等皆可透過肌肽幫助維持好體力,帶動腦力和專注力,應對繁忙的工作和高壓環境,也有助改善忘東忘西、緩解焦慮程度。【肌肽補充關鍵3】什麼時候補充肌肽效果較好?倪曼婷建議可於早上或精神不濟時飲用雞精效果最佳,很多前來諮詢的民眾表示在規律喝雞精後,精神及活力有感增加,操勞一整天也不容易累。比起市售提神飲料,雞精沒有額外添加化學物質,更適合長期飲用,天天補充。AI族必學!補充黃金關鍵營養-肌肽AI世代每天面對海量資訊待解讀,精力消耗得特別快,對於營養的需求也更加提升!倪曼婷建議,挑選通過衛福部核准具有「抗疲勞功效健康食品認證」的雞精,一次補充支鏈胺基酸、肌肽等關鍵營養,並搭配正確的飲食習慣,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多攝取富含Omega-3的堅果、鮭魚,或抗氧化食物如:藍莓、番茄,同時維持充足睡眠與規律運動等良好生活習慣,從根本調理體質,讓大腦及身心保持健康狀態,才能重拾工作動力與生活熱情![註1] The Potential of Carnosine in Brain-Related Disorder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
-
2024-07-16 失智.名人專家
靈性是資產 多位專家都說:多鍛鍊可存健康 提升幸福感
一位年輕學生不久前送走罹癌阿嬤,悲慟萬分,這位學生告訴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嚴如玉,對阿嬤生前拒絕侵入性治療始終無法諒解,變成心結,直到認識「靈性」,才終於理解或許阿嬤認知自己此生圓滿,而學生正值年少,還有很長的生命,因此希望盡力延長阿嬤壽命,雙方對靈性價值的需求不同。嚴如玉對有類似情境的廣大照顧者說,照護是一種歷程,會變動,充滿不確定性,照顧者無法控制,但求無愧。她相當認同失智症權威、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徐文俊推廣「靈性照顧」,因為在照護現場中,有不同的價值觀交疊,很多時候被照顧的人相對弱勢,應該多站在被照顧者的視角思考,不要只被醫療的量化數據宰制。瑞智基金會去年提出「靈性照顧」觀念,今年致力將靈性照顧科普化,7月13日於北師美術館以「幸福路上 靈性照顧的探索與實踐」系列講座,首場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嚴如玉、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兼任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汪漢澄、策展人兼藝評家徐文瑞從腦科學、文藝跨域談靈性照顧。元氣網為媒體夥伴。蘇天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蘇昭蓉致詞時提到父親八年前罹患失智症,家人在照顧歷程中學習失智症,更認識到失智者有靈性的層面,這段失智之旅的教導相當有價值。她說,靈性是一種資產,就像肌肉可以不斷鍛練,增加健康,高齡者都知道要保命防跌,她希望今後走在幸福路上,要保命防跌,讓靈性保持健康。鍛鍊靈性可保健康徐文俊開場時說明什麼是靈性?靈是源自拉丁語「呼吸」。根據2014國際共識:●靈性是人類動態和內在的一個面向●人們藉由尋求生命最終的意義、目的和超越,並體驗與自我、家庭、他人、社區、社會、自然以及重要的或神聖的連結。●靈性通過信仰、價值觀、傳統和實踐來表達。徐文俊說,當人們在面對重大疾病、生命終結時,會想到靈性層面,開始檢視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家人甚至信仰的關係連結。研究也證實,靈性對健康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憂鬱症、提高生活品質、韌性;除了被照顧的人,生命走到終結階段還要考慮到照顧者的靈性平安,讓逝去的人無憾,生者平安。改變說故事方式 給生命新意義嚴如玉說,靈性的解釋在不同時代也有變化,以當代來看靈性的定義,是「宗教宗教與非宗教活動,連結到某種超越性、偉大性、神秘性或不可知性的性質,人生意義、精神成長、與自然或宇宙連結、與神聖存在的連結」。也就是常常聽到修行、心靈或精神成長、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庸之道、一體同觀、梵我一如、生態保護、自然崇拜、哲學、美學、科學、社會運動等都是在談靈性。「我是誰?」「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嚴如玉說,回到自己身上來看靈性,就會自問這幾個問題。她舉自己在美國工作時為例,哲學是男性為主的學術圈,她若想融入主流,得改用男性作風,但格格不入,因此她改變說故事的方式,找到自我認同,而不是把自己變成了男性。她鼓勵高齡者用「說故事」來幫自己開創生命意義,「在你的人際圈,你可以想出自己的樣子,改變生命結構,自我不是命定,主控權在你的手上。誰說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兩種快樂提升幸福感醫師汪漢澄則講述「科學理性的人生意義與幸福觀」。他用科學數據表述人類在宇宙中,個人生命的客觀意義「無限趨近於零」,因此主觀意義必須自己認定。他說人類和動物不同的分別有,人有預測能力,天性會創造人生的意義;對於幸福感,從腦科學的角度,人類追求快樂、幸福也是因有「大腦的獎賞系統」。舉例來說,人吃了甜食,便會快樂,而糖分是生物能量的來源,因此人會一直持續追求快樂的感覺。快樂有兩種,除了基本的快樂,如追求色、聲、香、味之外,還有藝術、音樂、追求進步等高層快樂。因此人可以更透過了解腦科學,來提升幸福感。另外,汪漢澄提到,從很多研究證實,動物做出「利他」常是為了「利己」,不管從靈長類的動物到小白鼠的實驗都可看出,動物消除別人的恐懼是為了消除自己的恐懼。連小白老鼠都能為了避免別的白鼠被電擊,而情願餓肚子,只為了避免觸動電擊開關。更別說,幫助別人後,能帶給我們的快樂有多大、多持久。最近還有利用人工智慧(AI)做的社群研究更支持,一個人如果想變快樂,或許應該試著把眼光從自己身上移開。研究以AI分析FB社群上的貼文,發現那些貼文中,充滿第一人稱單數的人,也就是常談論自己的人,憂鬱的傾向比較明顯。反之,如果貼文多用複數人稱如「我們」,比較不會憂鬱。使人快樂 藝術策展人最重要任務策展人徐文瑞說,策展(curate)在拉丁文最初的原意是負責照顧 (cure或是care) 或指牧區牧師,慢慢才變成如今常見的「藝術策展」。而策展人很重要的任務是透過策展活動讓人快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策展人如願意把主題和展品,面向公眾,就要考慮明白、易懂,且和生活脈絡有相當相關性。一般來說,和日常生活較有連結較易引起共鳴。但由俄羅斯移民美國的兩個藝術家Vitaly Komar 和 Alex Melamid,1995年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聘請民調公司調查,美國人最喜歡的美學和品味要素為何?並據以創作出「美國最想要的」(America’s most wanted)畫作。有趣的是,後來在其他國家做的調查及據以畫出的畫作,竟然看起來都非常類似。例如「美國最想要」一圖中,有平靜湖水宜住居,雖然圖中森林狀似黑暗神祕,但人處在安全處,有樹可眺望遠處,一旁有動物但小鹿是安全的。這幅看起來水準平平、主題平凡無奇的畫作,卻是民調顯示最討喜的畫作。藝術創造者卻群起反對,認為這樣依民調作畫,藝術家還有何創意可言。事實上,藝術的策展不可能只考慮觀眾的口味和品味,否則就失去藝術的價值。而作為觀看藝術的人也得學會理解,作品的意義不會有固定的答案,但可以去追溯創作過程或創作者本人的想法。他特別強調了藝術在靈性照護中的作用。他認為,藝術能夠觸發人們對意義的追求,藝術的力量在於它能培養人們不斷提問和思考的能力。藝術治療的目標是讓每個人都成為藝術家,都有能力以喜樂之心去探索生命的意義。藝術不僅是審美的對象,更是靈性的實踐。藝術能夠觸發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並在這個過程中帶來快樂和滿足感。「幸福路上 靈性照顧的探索與實踐」系列講座將繼續舉辦,詳情可查詢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
-
2024-07-05 焦點.元氣新聞
台大遠距照護 下肢動脈患者保住腳
下肢動脈血管疾病因血管阻塞,恐導致患者截肢,亦可能合併冠狀動脈硬化、腦中風等疾病,5年存活率僅20%。台大醫院研究發現,若患者接受即時同步遠距照護,可使心血管疾病得到較好控制,病人發生腦中風的機率顯著下降,已被寫入美國心臟學會5月甫公布的下肢動脈血管疾病照護指引。該照護指引中,引用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任光2021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的論文,將遠距照護列於此類病人標準治療。指引中提到,鑑於下肢動脈血管疾病患者的複雜性與多重共病,常導致重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此類患者特別需要長期追蹤與治療,而遠距照護可提供患者完整且即時的全人照顧,彌補目前居家照護不足。李任光表示,除避免患者截肢之外,下肢動脈血管疾病,容易併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重症情況,遠距醫療患者可藉由院方提供的心電圖系統等在家監測生理數值,並結合人工智慧,病人拍攝傷口上傳,即可判讀病情。李任光曾收治一位83歲男性,發生周邊血管疾病,導致腳趾壞死,原本必須由膝蓋以下截肢,患者加入遠距照護後,由團隊提供完整、即時照護資訊,最終僅腳趾遭截肢,患者心存感激說,「感謝醫療團隊幫我留著一隻腳。」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以累積14年、近7000患者數據研究發現,接受遠距照護的下肢動脈疾病患者,截肢率自18%降至10%、死亡率從29%降至14%,平均住院天數減少一半,病患照護滿意度則由95.7%提升至97.5%。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遠距醫療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提供醫療照護服務,在新冠疫情期間大出風頭,而台大醫院早在14年前即成立遠距醫療照護中心,藉由穿戴裝置、即時傳輸等科技設備,優化醫療照護流程,提升病人健康,而對於病人來說,這更是形同虛擬病房的良方。
-
2024-06-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請多看看我
【編者按】:本週有不同主題的三篇文章。一位長年關懷病人,對醫療工作熟悉的牧師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醫生在1995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110週年時,告誡台灣醫師的一句話「醫生,請多看我一眼!」來抒發他對醫師的建議:醫師的關懷眼神對不安的病人是無可取代的。一位中生代內科醫師以自己與病人、家屬的互動遭遇到挫折的兩個案例,體驗到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對病人、家屬、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都是一大考驗,而深深領會到醫病關係需要多一點時間、耐心來經營,醫療行為才能在醫病互信下順利進行。一位長年關心社會大眾心理健康的精神科大師分享他以多年的臨床經驗,幫忙病人應對人生大小考驗,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發揮頭腦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並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創造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在我支援服務醫院看過病的人都有個共同經驗,就是約定看診的時間如果說是上午九點四十分,可能等到你的時候,已經是十點半。甚至更久也說不定。會等這麼久,通常都有個共同問題出現,就是中間有初診的病人。這種病人醫生會看得非常仔細,除了先前已有護理師在初診報到處就有詳細問過一些必要的資料了,但醫生還是會根據護理師所寫的報告,很仔細地加以診治和判斷,然後會給病人許多重要的建議。這樣等到護士出來候診室叫你進入看診室時,超過一個小時是一點也不意外的事。有些病人是等得很不耐煩,會在醫師診間外的候診室大聲飆咆哮者大有人在。但有趣的是,等到咆哮的病人進入醫師的診間看完診後出來,包括陪伴病人的親友,幾乎都會帶著滿足的表情出來,並對不久前在候診室大聲抱怨、咆哮的事會感到「不好意思」,甚是會到櫃台去對工作人員表示歉意的大有人在。這些病人都很清楚一件事,不但護理人員親切,醫生更是「頂真」(當然也會有幾個醫生並不如此),表示這個醫院的醫生並不是隨便診治病人,因為每個醫生至少都有兩個診間,這樣,這個被看診的病人,和下一個等待看診的病人是不會在同一診間相遇的,更不用說會聽到醫生在對前一個病人講話的聲音,這點恐怕是一般醫院所沒有的。當你在診間等候的時候,醫生在別間的診間看完病人的診後,就會過來看你。醫生一進診間,就會將你的健保卡插入卡機,打開電腦看你的資料瞄一下,之後,就開始跟你對談。他不會繼續看螢幕,而會仔細地聽你述說病況,他聽清楚了之後,就開始將你所描述的打進電腦,然後會再提出問題繼續詢問,接著又繼續將你所描述和他檢查您身體後的反應都陸續打進電腦。這樣,通常一個回診的病人,可能就會看上20分鐘,甚至會更久。而對一個初診的病人必定會用更長時間,至少都會有30至40分鐘之久,有的甚至會更長,超過一個小時也是常有的事。也因為這樣,初次看診的病人往往會從開始等候太久的埋怨,到看完診時時,會轉為滿足或是感恩的表情從診間走出來,有的病人是一面走出診間,一面頻頻回頭跟醫生道謝。「醫生,請多看我一眼!」這是1995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110週年時,特地邀請「細漢蘭醫生」(該院創辦人蘭大衛醫生,我們通稱為「老蘭醫生」,而「細漢蘭醫生」就是他的兒子蘭大弼醫生),在1996年受邀回來彰基參加110週年慶典時,看到醫生的診間都有電腦,且發現每個醫生都很專注地盯著電腦看,然後他發現當時院長黃昭聲的辦公室擺上了好幾台電腦。他一看,就知道院長最關心的是什麼。於是他演講時,就說出了這樣的話:「當醫生的,應該要多看病人的臉,而不是電腦。」當他這話一出,幾乎全場聽他演講的人都發出了笑聲。確實,細漢蘭醫生已經說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這樣的醫生確實是已經越來越少,而病人這樣的呼聲和盼望是越來越多。我遇到這樣的醫生,他是從美國回來,特地到台灣最南端的一間區域醫院服務的張姓小兒科醫師,他回來後不久,就曾經很感慨的呼籲說:「醫生不要老是盯著電腦螢幕,看診時多看病人的臉上表情吧!」這位張醫師說了這則親身經歷到的故事:有一天,有位阿公帶了一個四歲的孫女來看診;因為小女孩無法述說身體的不適,因此問診時,都是跟這位阿公對話。經過張醫師仔細檢查後,確定只是一般感冒引起的發燒,應無大礙,於是張醫師對這位阿公說:「不用擔心,我開藥給你,藥局的藥劑師會告訴你怎樣給孫女服用,應該三日就會康復了。」張醫師說,通常當父母的聽到醫生這樣說了之後,就會牽著小孩的手且帶著微笑對醫生說聲「謝謝」,也有的父母會教小孩向醫生敬禮表示禮貌和謝意地說:「醫生,多謝啦!」之後,離開診間。但張醫師卻發現這位阿公臉上的表情是帶愁容、焦慮的樣子,有點欲言又止的表情出現,張醫師用自己在美國行醫三十多年的經驗,感覺不太對勁,心想莫非是這位阿公身體有病?不舒服?於是他請這位阿公坐下來,開始關心地詢問。起先這位阿公只有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然後又說:「我也不知道該不該說?」張醫師跟他說:「沒有關係,你有什麼困難讓我知道,看看我能否幫得上忙。你說說看,沒有關係。」張醫師對護理師使個眼色,護理師就退出診間。這時,張醫師又對這位阿公說:「現在這裡只有我們兩個人在,其他人都聽不到,你儘管說說看。」這位阿公終於道出他內心所憂慮的,不是小孫女的發燒,而是媳婦準備要將這孫女用40萬元賣掉!因為媳婦吸毒欠錢,而阿公的兒子正在台中的工地做工,收入有限。張醫師聽了之後,知道事態嚴重,隨即向醫院的社工師說明此事,醫院社工很快聯絡縣政府社會局緊急來處理。相對於這位阿公的經歷,那是在北部有間教學醫院有位名醫,每天掛號都超爆。有位年老的阿公去看這位姪兒名醫的診,這位年老的阿公受過嚴謹的日式教育,認為一切都要按照秩序來。因此他沒有讓姪兒知道,也不要家人通知姪兒醫生。就這樣,他到醫院後在候診室等候,很擔心稍有疏忽會過號。因此靜靜地看著手上的日文書,也會注意每當診間的門開,護士來叫病號,也注意著診間門口電腦排上顯示出來的看診號數。就這樣足足等了兩個半小時,護士終於出來叫他進入診間。當他坐下,這位名醫都是盯著電腦螢幕問診,而他是一直盯著姪兒看。這名醫問什麼,他就答覆什麼,只見名醫不停地在鍵盤上敲敲打打。很快,不到一分鐘就結束了,然後名醫說:「好了,藥按過去的方式吃就可以。」護士叫他先到外面等候,繼續叫新的病人進入,他出來,看見還有很多人在等候這位醫生看診。一會兒,護士拿列印出來的慢性處方籤給他,要他去批價、領藥。藥局也是要抽號碼牌,也等候一些時間才輪到。這位老人家領到了藥之後回家,女兒問父親說:「表兄知不知道你去看他的診?」老人家說:「他連看我一眼也沒有,都一直看電腦、打電腦。」他的女兒很不高興,馬上打手機電話給這位表哥,問他說知不知道阿叔今天去看他的診?這位名醫說:「有嗎?」然後翻翻資料,回覆說:「啊!有,他怎麼沒有說?而妳為什麼不告訴他會來看診?啊!真失禮。」 現代科技對醫療確實幫助非常大,有AI電腦,可以存檔病人所有的資料,醫生也可以上雲端去查看病人所有病例和服用過的藥物。但請不要忘記,人跟機器不一樣,無論科技多麼地新,就是看不出人的心思意念。我想起這位張醫師說的:「醫生要多看病人的表情。因為身體的不舒服,會反映在人臉部的表情上。」因此,多些時間和病人面對面說話,比下藥治療更有效!這也是有常會聽到一些病人因為醫生的親切且仔細問診,而會說出這一句調侃的話說:「醫生,我一看見你,病就好一半了。」早在醫界開始使用電腦螢幕之前,當時擔任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細漢蘭醫生」就說過這樣的話:「台灣人生病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裡不平安。而這點是任何機器檢查不出來的。」他在提醒醫生們要注意,不要只注意看各項檢查報告,因為心裡不平安是機器檢查不出來的。不過卻從人臉上的表情看得出來。AI可能會造出人工智慧的人,而這種人和真實的人的差別就是在這裡:它可以辨識你的臉,甚至可以判讀出你這樣的表情所代表的意義,但卻讀不出你內心所想要說的話。因為人內心所想的,通常不會顯露出來,除非是遇到信任可靠的人。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23 退休力.活躍好學
「信GPT的人有福了,信AI得永生!」許銀雄想要台東longstay,ChatGPT提供秘訣
「上個月來台東流浪幾天後,就喜歡上台東的山與海。」許銀雄在「東遊雜記」寫下自己的衝浪之旅,記錄他來到台東學衝浪,在小屋裡與六個打工換宿的小幫手,還有年輕有活力的瑜珈老師兼小管家,以及專業又帥氣的衝浪高手的相遇。這是許銀雄的日記,開始寫日記是ChatGPT給他的建議。經營人生下半場 探尋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許銀雄是國內人工智慧、智慧醫療、大數據分析的專家,去年自宏碁智醫總經理一職退休,目前是陽明交大客座教授、華安醫學首席顧問,雖然身上仍「掛」著許多職務,且因為專長是現在當紅的AI,經常不得閒,但他認真想要開始經營人生下半場,在離開高強度的職場之後,探尋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身為在高科技業工作的學者,如何準備人生下半場的開始,許銀雄也充滿了研究精神,他先拜訪已經退休的「前輩」,看看他們現在怎麼過日子。運動保健和旅遊是退休後常見的日常,他也跟著健身房、斷食等活動,但還不到六十歲的他,有個想法持續在他內心深處迴旋,那就是到陌生的地方流浪longstay,台東就是他期待的第一站。裝了三根支架才撿回一命 決定提早退休像許銀雄這樣早就離開職場的,在科技業高層並不多見。為何決定退休? 許銀雄看似一身輕鬆,但指著胸口,「這裡頭有三根支架喔。」原來他五年前曾因突然的嚴重心絞痛住進加護病房,裝了三根支架才撿回一命,這個經驗讓他領悟許多。許銀雄有跑馬拉松的習慣,十年前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停跑,後來再跑,總覺得跑步不像之前順暢,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拖住腳步。一個假日午後,跑完覺得胸口悶不舒服,過去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但這次怪怪的感覺揮之不去。結果半夜他就痛到不對勁,馬上掛急診,做心導管檢查,三條冠狀動脈阻塞了百分之九十,緊急裝了心臟血管支架。這次經驗或多或少改變許銀雄對人生的想法,住在天母的他,開車去汐止宏碁辦公室時,某一天途中,看到指標有另一條路通往基隆,但多年來他從未想過轉個彎去基隆看看。他和基隆的距離很近,卻又如此遙遠,人生會不會有許多事情就如此錯過?工作之外會不會有更值得投注的事?心之所想,開始嚮往,於是決定離開每天固定的工作。許銀雄想要台東longstay,ChatGPT提供秘訣身為AI專家,除了把「信GPT的人有福了,信AI得永生!」掛在嘴邊外,許銀雄雖退休但還是每天和ChatGPT對話。愛上台東的他,雖然覺得一切都好,但卻也擔心沒有獨居過,在心理上是否可以活得好,於是發問:「如果想要移居偏避鄉下,對於面對孤獨有什麼建議?」ChatGPT建議他正常作息、規律生活,提醒他可以學習正念或冥想,還可以寫日記,紀錄心情。這次一回來就開始寫「東遊雜記」,正是ChatGPT給的建議。但ChatGPT也提醒許銀雄,就算是一個人生活,還是可以適度與人連結。在真正longstay之前,他這次去台東,發現這完全不成問題,那裏有來自各地愛山愛水愛衝浪,想要感受自然及不一樣生活的一群人,只要也愛山愛海樂生活,絕對可以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夥伴。成長於山林的許銀雄,只靠一個鋼杯和簡單器具就能野營生活,很想試試看「一個人」。孩子大了,太太願意一起,就兩人同行,太太想做自己的事情,留在台北也行。好爸爸和好先生在家人需要時出現,平時能各自安好。人生有許多可能,最近讀「跟沙特一起衝浪」的許銀雄,邀請大家跟著一起提倡「work-life balance」 ,大家一起來休閒救地球。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發展醫療AI:不傷為上
【編者按】:本週再度以目前最夯的「人工智慧(AI)」為主題,討論對於醫療的影響。去年三月我們首次由幾位資深醫師討論Chat-GPT對醫病關係與醫學教育可能產生的問題。兩個月後三位年輕世代對這方面有心得的醫師,介紹這對病歷的書寫效率、醫病雙方攝取正確醫學常識都會有長足的幫忙,可以改善醫療工作的效率,甚至達到更理想的醫病關係。本週一位年輕的實習醫師自問「醫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寫出他對此有所保留的想法。→想看本文一位腫瘤內科醫師以ChatGPT如何幫助我們將非結構化的文字轉換為結構化的JSON格式的實例,闡述這可以成為對臨床研究非常有用的利器。→想看本文一位醫療人工智慧核心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介紹了最近國際注目的醫學倫理、政策及人工智慧專家討論如何確保醫療人工智慧的應用符合醫學倫理及社會利益,而「不要造成病人傷害」仍是醫學倫理的最高準則。每位醫師在開始訓練之時都會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詞(Hippocrates oath),其中最重要一句為Primum non nocere(First, do no harm),指導著醫者最高行事準則即是不要對病人造成傷害。隨著人工智慧(AI)的飛速發展,醫療相關之AI應用(AI in Healthcare, AIH)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同時在醫學倫理及法規政策面也產生巨大的挑戰:我們要如何確保強大的AI演算法在做臨床決策時符合醫學倫理?政府與社群要如何控管比所有人類都還聰明的AI?2024年二月初於醫界最著名之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之AI子刊1及Nature Medicine2同步發表了標題為”To do no harm – and the most good – with AI in health care”之文章,我們可以透過此評論一窺當代醫界思想領導者對於醫療AI的思考。此篇評論源自於2023年底舉辦之RAISE (Responsible AI for Social and Ethical Healthcare)會議,該會議由哈佛大學醫學院主辦,聚集了各國醫學倫理、政策及人工智慧專家討論如何確保醫療AI的應用符合醫學倫理及社會利益。如同該文標題所揭櫫,醫療AI的運用仍要遵守醫學倫理的最高準則:不要造成病人傷害,並在此範疇中達成最大福祉。會議中亦對幾個醫療AI的重要問題進行討論,筆者分述如下:誰能受益?醫療AI的使用應聚焦四個主要目標:改善病人健康、提升醫療服務體驗、降低醫療成本並提高生產力、及在醫療勞動力短缺和職業倦怠的情況下支持醫療工作者。會議成員建議醫療工作者及醫療社群審視並嘗試將醫療AI用於加強臨床業務。醫療AI馬上能發揮的功能包括協助病歷紀錄、排序並分析影像及實驗數據、協助鑑別診斷、提供治療計畫討論、病人衛教及約診。這些AI醫療服務必須搭配相稱的支付系統,確保收費的透明及公平性,同時醫療機構需要提供醫療人員完整的訓練及病人充分的教育。對於AI醫療服務所達到的成效,須有公開且清楚定義的衡量指標,而非只為達成私人醫療系統的營利或是公共醫療系統預算上的消化。獨立之聲或最佳幫手?是否應將AI醫療工具視為傳統醫病二元關係中獨立的另一個實體?這個問題會議上大多數參與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對於醫療提供者而言,目前詳細的法律仍在訂定中,但多數意見認為即使有AI工具協助決策,臨床醫師須為臨床決策負起法律責任。然而如果AI醫療工具被大規模的運用,開發該產品之科技公司終須負起部分責任。目前,醫療AI應被視為支持臨床醫生的工具或是病人自我管理的輔助,而不是新的實體。醫療AI是補充性的,而非替代性的,儘管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一情況可能會在適當的保護措施下發生變化。下一個世代的醫師必須學習如何使用AI醫療工具協助進行醫療行為,及其中可能涉及到的責任歸屬。病人資料如何運用?AI模型相當仰賴大量臨床照護過程中生成的數據,利用廣泛且多樣的數據來訓練醫療AI模型相當重要。會議參與者支持「選擇退出」而非「選擇加入」,這樣能減少資料產生偏見或代表性不足的問題,但必須非常明確告知病人有不讓自己的資料被用於訓練模型之選項。醫療AI的開發機構必須確保在運用病人資料過程中遵守現行之資料保護準則,且致力於確保訓練資料囊括不同群體,尤其是確保弱勢族群有足夠之代表性。使用者參與:監管機構應要求醫療AI公司揭露訓練之資料集(如同營養成分標籤)及相關指引,讓病人跟監管機構能清楚了解模型的運作方式。在開發醫療AI的每個步驟中都應該將病人、病人倡議團體、醫護人員之意見納入設計,確保醫療AI模型能受到各方使用者之信任。醫師應開始預期病人會拿著醫療AI提供的資訊前來諮詢,也應鼓勵病人於看診過後上網閱讀診斷之總結及治療計畫。病人可以直接使用的醫療AI系統一旦普及,也會造成許多看病行為的變化,病人可能會因為健康問題得到解答而開始減少看醫生,健康照護系統需對此轉變做出準備。財務問題:對於醫療AI軟體服務,會議成員較傾向訂閱或一次付清制而非按件計酬。支付應該與被解決的問題及照護的改善相對應。第三方機構(如學界、非營利機構)應建立起良好的評估系統(如學術期刊或報告),去評估醫療AI是否真的達成了減少成本、改善病人預後等效果,這個系統也應包括監管者的上市後評估及跨國交流。醫療的發展日益複雜,醫療AI似乎成為此龐雜系統持續進步的一大希望。這項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步,鑒於未來幾年它將如何發展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各界專業人士及病人需不間斷的討論相關的議題,以「不傷為上」為價值的核心,共同商討如何有效、公平地運用此強大的工具,真正地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參考資料1.Goldberg CB, Adams L, Blumenthal D, et al. To do no harm — and the most good — with AI in health care. Nejm AI, 2024;1(3). https://doi.org/10.1056/aip24000362.Goldberg CB, Adams L, Blumenthal D, et al. To do no harm - and the most good - with AI in health care. Nat Med. 2024;30(3):623-627. doi:10.1038/s41591-024-02853-7延伸閱讀:2024/6/17 醫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一個實習醫學生的反思2024/6/19 語言模型與臨床結構化資料
-
2024-06-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語言模型與臨床結構化資料
【編者按】:本週再度以目前最夯的「人工智慧(AI)」為主題,討論對於醫療的影響。去年三月我們首次由幾位資深醫師討論Chat-GPT對醫病關係與醫學教育可能產生的問題。兩個月後三位年輕世代對這方面有心得的醫師,介紹這對病歷的書寫效率、醫病雙方攝取正確醫學常識都會有長足的幫忙,可以改善醫療工作的效率,甚至達到更理想的醫病關係。本週一位年輕的實習醫師自問「醫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寫出他對此有所保留的想法。→想看本文一位腫瘤內科醫師以ChatGPT如何幫助我們將非結構化的文字轉換為結構化的JSON格式的實例,闡述這可以成為對臨床研究非常有用的利器。一位醫療人工智慧核心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介紹了最近國際注目的醫學倫理、政策及人工智慧專家討論如何確保醫療人工智慧的應用符合醫學倫理及社會利益,而「不要造成病人傷害」仍是醫學倫理的最高準則。大型語言模型是利用機器學習的原理,搭配上自然語言處理的演算法,將只有人類可以理解的語言轉化為文字。頓號字詞與字詞相接的關係網是透過這個關係網,我們可以用預測的方式,用機率的模式去截出下一個字。這大概就是語言模型的原理。自從語言模型,例如ChatGPT問世之後,人們便不斷的在探索可能的用途。而在醫療領域,相關的討論著重在將非結構化的資料轉化為結構化資料的實驗。所謂的非結構化資料細質,一位醫師在電腦前,根據他的所思所想,寫出的長篇短落。然而,這樣的資料最大的問題在於許多珍貴的臨床觀察要轉化成研究中的一筆數據,需要仰賴人工的騰寫跟標記,才能將其轉化為有用的資訊。這個過程造成了人力的浪費。另外,像是症狀的表示或者是病人的健康狀況,有的時候很難要求臨床工作人員去填寫表格,因為表格往往是大家覺得最討厭的東西。在過去,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有許多醫療機構設計出結構化病歷。然而,結構化病歷在不到一兩年內就被主流討論所遺棄,因為許多情況下,醫療人員並不想要去面對一個長長的表格。對於表格的恐懼會讓我們只想要快速的跳過跟完成病歷。因此,在語言模型出現之前,想要客觀地記錄病人的各種狀況還是需要靠人類的記載跟幫忙填表格,跟臨床人員幫忙填表格。在這樣的背景下,語言模型的出現正好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根據NEJM前幾個月最新的研究,我們在腫瘤科的癌症診斷中,常常會包含很多關鍵的訊息,包含癌症的病理診斷、期別、基因突變等。而要把不同醫師寫的不同格式整合進大型的臨床研究,這個時候ChatGPT就可以發揮它的長處。例如,我們有以下這一篇骨髓的病理報告,這段文字是透過免疫組織化學研究,對樣本進行染色並觀察染色結果。樣本為一種非生殖中心B細胞擴散性大B細胞淋巴瘤(non germinal center B-cel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沒有雙表現型表現(double expressor phenotype),且CD5有微弱的共表現。染色結果顯示BCL2和CD20呈陽性,CD3、CD10和Cyclin D1呈陰性,Ki-67的表現率為84%,c-Myc呈陰性,但有20~30%的染色表現。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The section S23-13060 is stained by applying 10 antibodies against BCL2 (124), BCL6 (PG-B6p), CD3 (polyclonal), CD5 (4C7), CD10 (56C6), CD20 (L26), Cyclin D1, Ki-67 (30-9), c-Myc (Y69) and MUM-1 (EAU32) respectively.STAINING RESULT(S):‧BCL2: positive‧BCL6: negative‧CD3: negative‧CD5: positive‧CD10: negative‧CD20: positive‧Cyclin D1: negative‧Ki-67: 84%‧c-Myc: negative, 20~30% staining noted‧MUM-1: positiveINTERPRETATION:The results are supportive for a non germinal center B-cel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out double expressor phenotype. Weak co-expression of CD5 is noted.像這樣的資料,往往是一個大段落的純文字檔 (free text form),對於研究來說,想要從中提取出可供分析的資料,就需要人為的填寫。一般來說,數據往往會以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來表示。JSON是一種輕量級的數據交換格式,結構簡單清晰,易於理解和編寫。它比XML更簡潔,佔用更少的存儲空間和網絡帶寬。JSON廣泛支援多種編程語言和平台,便於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和整合。其靈活性允許記錄各種形式的數據,包括數字、字串、數組和對象,非常適合用於臨床數據記錄。此外,JSON既方便機器處理,也易於人類檢查和調試,且作為標準化的數據交換格式之一,具有廣泛的應用和兼容性,使其在臨床數據記錄中表現出色。所以我們只需要告訴ChatGPT:「將以下的段落格式改寫為JSON」,即可得到下面的結果。{ "diagnosis": ["DLBCL s/p auto-HCT r/o r/r"], "tissue_origin": "Right pelvic lymph node", "pathologic_diagnosi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staining_results": { "BCL2": true, "BCL6": false, "CD3": false, "CD5": true, "CD10": false, "CD20": true, "Cyclin D1": false, "Ki-67": 0.84, "c-Myc": false, "MUM-1": true }}由上述例子,ChatGPT可以幫助我們將非結構化的文字轉換為結構化的JSON格式,這對臨床研究非常有利。通過使用ChatGPT,我們可以自動化地提取和組織臨床數據,將繁雜的文本資訊轉換為易於處理和分析的結構化數據。這不僅提高了數據管理的效率,還減少了人工處理的錯誤風險,從而促進更準確和高效的臨床研究。延伸閱讀2024/6/17 醫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一個實習醫學生的反思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一個實習醫學生的反思
【編者按】:本週再度以目前最夯的「人工智慧(AI)」為主題,討論對於醫療的影響。去年三月我們首次由幾位資深醫師討論Chat-GPT對醫病關係與醫學教育可能產生的問題。兩個月後三位年輕世代對這方面有心得的醫師,介紹這對病歷的書寫效率、醫病雙方攝取正確醫學常識都會有長足的幫忙,可以改善醫療工作的效率,甚至達到更理想的醫病關係。本週一位年輕的實習醫師自問「醫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寫出他對此有所保留的想法。一位腫瘤內科醫師以ChatGPT如何幫助我們將非結構化的文字轉換為結構化的JSON格式的實例,闡述這可以成為對臨床研究非常有用的利器。一位醫療人工智慧核心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介紹了最近國際注目的醫學倫理、政策及人工智慧專家討論如何確保醫療人工智慧的應用符合醫學倫理及社會利益,而「不要造成病人傷害」仍是醫學倫理的最高準則。人工智能自千禧年以來蓬勃發展,從最初單純的拼字檢查到主動學習的人工智能,相關技術飛速邁進。過去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有可能實現,人工智能挾精準、高效的優勢,逐漸取代人類的工作,讓某些職業銷聲匿跡。在人工智能發展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之際,反而激起新的問題—究竟誰能夠在機器人取代人類的浪潮下倖免於難?醫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從師長先進的分析,到同儕間的論辯,再到自己閒暇時的閱讀,甚至於網路上的相關討論,在在顯示此議題深受重視。確實,醫學未來的走向與大眾健康關係密切,任誰都難以置身事外。各方意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儘管社會各界同樣關注,卻難有共識。過去的我認為:人工智能擁有無「人」匹敵的速度及縝密的程式運算,能夠更精確地診斷疾病,甚至是後續的治療也能絲毫不差地設計並執行。人工智能取代醫師的角色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為人類健康帶來莫大的福祉。然而,隨著年級漸長,有越多機會在醫療現場學習,我越加意識到人工智能雖有人類難以企及之優勢,血肉之軀的醫師終究有其重要性與獨特性,使得醫師無可取代。疾病的表現方式有百百種,同個疾病有不同症狀,或是不同疾病卻有類似表現。症狀的疊加、檢查數據的變化都暗示著各式各樣的潛在原因。拜現代醫學之賜,現在有各種量表、標準可以協助診斷疾病,而人工智能利用既有資訊可以每秒掃過上千份診斷標準,得到最接近的診斷。由此來看,人工智能似乎凌駕於醫師之上。倘若出現一個四不像的情況呢?這就是醫師展現真正價值的時刻了。在某些情況下,疾病會有非典型的表現,就像變裝一般,難以辨認。適時地跳脫框架,尋找看似無關的蛛絲馬跡,思考更多的可能性,甚至預測未來走向,才有機會找到正確答案。跳脫框架的能力——想像力、創造力,是連人工智能頂尖學者都難以突破的一堵高牆,也正是醫師何以獨特。疾病的魔爪一視同仁,伸向凡間每個脆弱的存在,也因此來到醫院求醫的病人從學富五車的學者,到目不識丁的粗工,從白髮蒼蒼的耆老,到初生的嬰孩。醫師站在知識的高點,在向病人解釋病情時,有義務將艱深晦澀的專業詞語轉換成解釋對象聽得懂的形式。語言轉換並不是單純在機器上輸入教育程度、職業等背景資料就可以精準轉換的,必須要透過與病人的對話揣摩病人的理解程度,再觀察病人細微的表情變化,反覆琢磨遣詞用句。閱人無數的資深醫師,在執業生涯裡與形形色色的人們交流,每回的經驗都在腦海中名為「說話的藝術」的資料夾中歸類建檔。龐大的資料庫在醫師需要時快速調閱檔案,讓醫師得以隨情境、對象的不同調整用語。 想像自己不幸生病時,拖著孱弱的身軀求診,醫師只是問了症狀,執行身體檢查;住進病房,每日查房只是確認病情變化。其餘時間從不和自己討論情況,不關心自己的感受,就算身體狀況獲得改善,治療過程中焦慮的心情的煎熬不下於病痛本身。醫療若缺乏關懷,充其量只能說是在治「病」,而不是治「人」。古有云:「下醫醫病,中醫醫人。」自古便知行醫要注重整體,而不能以狹隘的眼光看待疾病。當醫師面對病人時,處理生理的疾病之際,也要應對病人及家屬在治療過程中的心情起伏。所謂「全人照護」即是指除了疾病本身,還要顧及到病人乃至於家屬的主觀感受,讓病人能夠了解並親自參與疾病治療的重大抉擇,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都能夠被照顧到。醫師相較於人工智能,能夠理解並表現更豐富的情感,具有人工智能所難以比擬的同理心。情感支持對於病人的整體健康有正面的影響,因此情感支持在醫療現場越顯重要,我們希望未來情感支持是完整醫療服務的必要元素之一。醫師不只是診治的執行者,更是陪伴病人走過這段路程的角色。話雖如此,人工智能與醫師也不必然是相斥的立場。若能結合人工智能精準高效的特色,作為醫療團隊的輔助者,應用於如圖像判讀、慢性病追蹤等面向;或是使用於遠距醫療、精準醫療等新興醫療模式。人類與電腦間截長補短,相輔相成促進醫療發展,必能為大眾健康帶來更優質全面的照護。站在疾病的不可預測性及全人照護的情感面而論:人腦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是醫療突破的關鍵,讓醫學得以不斷向前邁進。再加上醫師的角色不僅止於診治疾病,還有關懷、照顧到病人的情感的需求。故醫師的角色在醫療專業上又多了一層情感的意義與重要性。因此我認為醫師不會被人工智能淘汰,未來將會繼續在診間、在病房,照護你我的健康。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05 焦點.元氣新聞
NVIDIA攜手長庚 合作AI智慧醫療
個人化精準醫療是未來大趨勢,NVIDIA(輝達)將AI導入醫療照護領域、開發診斷方式,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台造成旋風,並於6月2日公布攜手長庚醫院合作,NVIDIA全球醫療業務部門副總裁Kimberly Powell昨天再率團至林口長庚拜訪。長庚表示,未來將共同推動台灣智慧醫療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Kimberly Powel昨天一早抵台後,即前往林口長庚,由院長陳建宗、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主任郭昶甫等人接待。陳建宗表示,這次合作將透過NVIDIA的加速器計畫,滿足臨床實務應用,共同推動與引領台灣智慧醫療發展,這次訪問象徵雙方強強聯手深化合作的開始。郭昶甫表示,林口長庚自2018年5月成立AI核心實驗室後,積極開發並推動AI在臨床醫療應用,包含影像、訊號及數據分析等模型,已取得三項食藥署醫療器材許可證,例如腕部舟狀骨骨折偵測軟體、心房顫動偵測軟體、心室收縮功能篩檢。長庚更致力於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領域,將醫療結合AI智慧,目前推出超過40個臨床模型、完成5項生成式AI專案,包含病房輔助機器人協助護理師發放物品及病程紀錄等臨床業務;「AI學姊系統」運用語音智慧化護理會診系統,可快速回答問題、協助醫療決策並回應病人需求,強化專業支援、病人照護並簡化臨床工作流程。Kimberly Powell表示,林口長庚很早就布局AI,加上NVIDIA在的發展經驗,可結合雙方的專長嘗試許多應用。她指出,NVIDIA在其它領域的成功經驗,例如無人駕駛技術等,可在醫療AI上進一步取得進展。雙方昨天進行深入座談,分享對台灣未來兩年醫療發展趨勢,以及技術創新及市場戰略,包括數位轉型、生成式AI、人工智慧在醫療診斷和治療應用趨勢,以及跨國醫療環境的變化等議題。長庚也介紹院內最新各項AI技術開發進展,進一步探討與NVIDIA如何合作,雙方共同創新。
-
2024-05-27 活動.活動
元氣網照護百科AI討論區 24小時即時解惑照護大小事
「家人患有失智症,每到傍晚我就開始擔心日落症候群,不知如何是好?」、「失智家人晚上睡不著、躁動不安,怕引來鄰居側目怎麼辦?」、「巴金森病會遺傳嗎?」、「家人患有巴金森病可以做什麼樣的運動?」對於上述的提問,你是否也心有所感?這些都是照顧者最真實的心聲。 你是正在尋求照護解方的照顧者嗎?現在,你的提問除了可以得到專家和其他有經驗的照顧者的建議和方向,還可以即時獲得元氣網AI討論區的指引。元氣網照護百科AI討論區與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合作,透過AI技術串連健康與疾病相關資訊,讓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詳細解答。相關疾病與照護問題,就讓元氣網AI討論區回答你: 「請問應該如何預防失智?」要預防失智症,有一些方法和建議可以幫助減少風險。1. 保持身體健康:保持均衡飲食、適量運動、維持正常體重是重要的。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會增加失智風險,所以要避免高血壓、高膽固醇等。2. 保持活腦:保持社交互動、學習新技能、挑戰思考是有助於保持大腦活躍的。3. 睡眠:充足的睡眠對大腦健康非常重要,要注意規律作息、遠離失眠。4. 心理健康:要保持心態積極、減少壓力,學習適當的應對方式。 「請問巴金森病可以做什麼運動?」對於患有巴金森病的家人,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一些適合的運動包括:1. 步行或慢跑:這項運動可以幫助提升心臟健康、增加肌肉力量以及改善身體協調能力。2. 游泳:水中的運動能夠減輕關節和肌肉的負擔,同時有助於增強全身肌肉。3. 瑜珈:能夠幫助提高身體靈活性、平衡感、以及減輕焦慮和壓力。4. 壁球或桌球:這些運動可以幫助提高眼部協調能力,從而提高視覺表現。 除了以上運動外,定期接受物理治療以及運動治療也是幫助管理巴金森病症狀的有效方法。 回覆人 GPT-3.5 人工智慧機器人[請留意,AI回覆內容不能取代任何專業醫療諮詢或診斷] 「登入」、「提問」、「看解答」簡單3步驟,跟著元氣網一起尋求疾病照護解方,詳細操作手冊請點我
-
2024-05-16 醫聲.醫聲要聞
永續健康論壇3/AI消弭偏鄉差距 提升照護品質
人工智慧(AI)已成為醫療領域的核心,也是促進醫療平權的重要工具。數位科技不僅能進行偏鄉遠距醫療、預測疾病風險及急重症照護,還能讓手術更精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還以生成式智能護理與交班紀錄,加速醫院的營運管理,並節省醫護人力成本。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提到,利用高科技可以讓手術更精確,減少併發症且縮短病人的康復時間,比如在胸腔外科及整型外科的合作下,進行的胸椎交感神經顯微重建手術,顯著改善了手術後的代償性出汗問題。而長庚名揚國際的顱顏重建,早已應用3D列印及電腦導航輔助系統,去年更成立「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精進外科醫師的手術技能,利用擴增實境(AR)進行醫師的培訓並吸引國際人才前來觀摩。至於急重症的應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指出,智慧醫療應用於急重症照護、加護病房、手術麻醉智能管理、生成式智能護理與醫護交班紀錄協作,不僅協助醫師快速準確地判讀氣管內管的位置,更引入AI演算模型,每十分鐘自動評估急診病患的狀態,預判準確率高達九成六,並預測三個月內病人的存活率及急重症病人死亡風險,提升照護品質。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陳相國指出,成大醫院影像緊急通報系統的運作,可讓病患影像資訊經智慧醫療精密演算、比對,及時發出腦出血、氣胸與主動脈剝離等緊急病灶警示,醫療團隊在三分鐘內就能採取行動,爭取黃金救命時機;對於銀髮族心血管疾病患者,AI技術也能進行心血管影像判讀、疾病預測。「智慧醫療的發展,是促進醫療平權的關鍵。」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指出,天成醫療體系已整合患者資訊,實現即時數據共享和精確的診斷支持,例如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測(LDCT)配合AI判讀技術,不僅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也減輕了醫療人員的工作負擔。長年投身偏鄉醫療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該院副院長戴嘉言指出,山地原鄉民眾的平均壽命比全體國民減少十歲之多,近年雖然差距較過去有所縮減,但還是象徵「健康權」的不平等。戴嘉言表示,高醫長期配合健保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除派專科醫師定期駐診偏鄉,也結合虛擬健保卡,與衛生所合作設立醫療遠距門診會診,傳輸資料給專科醫師判別,開立處方箋並在地取藥,衛生所與醫院亦能共享病歷;增加醫療可近性,更提升平均餘命,如台東縣民近五年增加0.97歲,增幅居全國第二。
-
2024-05-06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生長擴散速度快 可能3個月內急遽惡化!AI輔助揪出早期腫瘤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於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首次擠進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前十大,而致死率也是目前癌症中最高;在美國,胰臟癌是排名第二大死亡的癌症,僅次於肺癌。胰臟癌無早期症狀 生長及擴散速度快台大內視鏡光學診斷暨治療中心主任廖偉智表示,胰臟癌無早期症狀,且生長及擴散速度快,發現時多已經是晚期,不能積極治療,5年存活率僅10%。廖偉智於台中榮總所舉辦的「2024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成果發表會」分享,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包含初期症狀不明顯、CT影像難以肉眼辨識,因為有些檢查顯示跟良性病變相似。而且胰臟位在人體臟器正中間,導致診斷不易,若沒有及早揪出病灶,常錯過寶貴的治療時間。廖偉智強調,胰臟癌來勢洶洶,可能在3個月內就急遽惡化,從早期演變為晚期無法治療的棘手狀況,癌細胞快速轉移到周圍組織、遠端器官。近年台大醫院開發世界首創「胰臟癌人工智慧偵測模型」,可偵測到小於2公分的早期胰臟癌,偵測率高達9成,人工智慧輔助讓篩檢工具大躍進。胰臟癌人工智慧偵測模型 可偵測小於2公分腫瘤胰臟癌需要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一旦腫瘤超過2公分,要先化療或放療縮小腫瘤,再進行切除,可藉由手術得到根治的機會。廖偉智提醒,抽菸、喝酒、家族遺傳、肥胖、少運動、糖尿病、慢性胰臟炎等,都是誘發癌症的危險因子。尤其菸酒會增加胰臟發炎機率,若經常發炎,則容易產生癌病變。糖尿病患者得到胰臟癌的風險也比較高,廖偉智呼籲,日常要做好體重控制、血糖管理,避免胰臟快速或大量分泌胰島素,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飲食增加胰臟負擔。疾病百科/胰臟癌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看完整百科
-
2024-05-06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智慧醫療聯盟 組AI國家隊
AI蓬勃發展,後疫情時代更加速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掀起新一波數位革命。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吳政忠主委於110年提出「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Taiwan Smart Healthcare Alliance, TSHA)」,歷經三年研究發展,台中榮民總醫院、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推動辦公室於5月5日舉辦「2024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成果發表會」,聚焦產品實際落地,以及未來醫療AI商品化模式。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暨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總主持人陳適安表示,人工智慧可以為醫療服務帶來創新,完善精準健康生態體系。TSHA聯盟成立自今,陸續與多家科技大廠、學術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備忘錄。目前正進行23項合作開發案,另與國內各醫學中心合作,組成AI國家隊,實際落地進入臨床場域,把研究產學化,並進入國際市場。陳適安說,TSHA團隊建構跨機構的人工智慧應用落地驗證合作模式,目前,第一年執行5個專案皆已獲得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部分智慧軟體醫材產品也正在進行國際FDA認證,以及產品的跨國輸出應用。另外,第二年與第三年所進行的18個專案持續進行AI模型跨院驗證及申請TFDA認證中。陳適安期待,將智慧醫療打造成台灣的第二座護國神山,建立醫療領域創新研發應用典範。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台灣發展智慧醫療成果豐碩,可說是遍地開花,吸引許多科技大廠搶進,與各家醫療機構共同研發創新的智慧醫療,以影像辨識判讀的應用為例,現在技術發展已可匯入所有資料、數據,從眼睛疾病就可以看到全身疾病,甚至分析中風機率,突破「分科限制的想像」,從數據掌握病情發展。吳明賢強調,智慧醫療要邁至產業模式,除了運用在國內醫院,更需將研究成果跨域落地驗證,例如,打團體戰創造可以輸出國外的產業模式,推進智慧醫療產業發展。
-
2024-05-02 焦點.元氣新聞
關渡學vs.皇后鎮 健康長壽社區台星高峰論壇相互交流
全球人口結構變化,各國關注高齡健康長壽,國內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領導「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將研究落實在台北市關渡社區,讓居民在健康長壽獲得成效,這是「台灣之光」,更吸引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重視,特別派代表團來台參訪,並參加台北榮總一連兩天舉辦的「台灣新加坡健康長壽高峰論壇」,希望台灣與新加坡經驗充分交流。高齡照護 打造宜居關渡台灣整合高齡照護研究(TIGER,Taiwan Integrated Geriatric Care Study),以整合疾病管理與失能、失智預防為服務基礎,證明可以改善生活品質、預防失能、失智、提升慢病管理品質及健康服務價值成效,並逐步形成「關渡學人」的生活型態,逐步邁向健康長壽的宜居關渡。率領新加坡國立大學代表團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前任副校長、現任人口健康中心執行主任John WONG教授說,新加坡與台灣都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健康是多項綜合的結果,包括心理、生理、社會,新加坡正推動「皇后鎮」健康社區計畫,期盼民眾健康老化,這必須由政府及全社會共同參與。新加坡因應未來人口老化結構,規畫居民有10萬人的「皇后鎮」社區,以介入醫療、科技、社會參與等,從中設計、了解未來的需要。這個計畫與台灣正進行的「關渡學」十分相似,因此來台交流,其中「關渡學」的兩大特色令新加坡代表團驚豔。實證基礎 連結醫療服務陳亮恭指出,特色一是在關渡社區實行的「關渡學」,全面導入過去10年的相關研究,有實證基礎,並連結醫療服務;特色二則是「關渡學」與科技結合,導入學校、醫院、產業等資源,並進入實用端,企業可以依照需求,重新設計服務體系及產品,目前也選出五家企業合作,希望能發展出好的科技方案,也期盼國內廠商可以與新加坡團隊合作。成功經驗 吸引國際注意「關渡學」在人口約5.5萬人的關渡社區推動,初步改變社區的氛圍,也升級了社區醫院的角色。北榮體系在台北 榮總院長陳威明的支持下,將在新竹、桃園、宜蘭、花蓮、台東等分院逐步開展,讓北榮的分院都成為當地社區的「塔台醫院」。昨天論壇中John WONG也指出,新加坡、台灣、日本都是東亞地區重要的意見領袖,應該要彼此合作。「關渡學」計畫架構與成果也吸引了台北市衛生局的注意,期望能藉由人工智慧(AI)提供台北市民完善的數位服務。陳亮恭說,感激北市衛生局看見關渡醫院的努力,也感激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國家計畫的眼光與台灣合作,希望透過國內外各單位合作,從社區去逐步推展,讓健康長壽成為全民共享的未來,「關渡學」最新成果將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對外公布。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陳亮恭院長所帶領的台北榮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團隊,專注於最前瞻的高齡醫學領域,現在新加坡人口也面臨快速高齡化,期盼透過兩國的互相交流、學習,學習到更多的政策及經驗。
-
2024-04-28 醫療.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前10大中國附醫/到醫院睡不著 可帶機器回家檢測「到睡眠中心就醫的病人,以睡眠呼吸中止症為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杭良文表示,患者多主訴「打呼聲干擾同住者」或「同住者看到呼吸停止」覺得很可怕。杭良文指出,患者以40至50歲為最高峰,因為這個階段會碰到年紀漸長、大肌肉變得無力、體重增加等相關因子。但近年也觀察到國人因體重增加等因素,睡眠呼吸中止症出現年輕化趨勢,10幾到20歲患者變多,「這是更麻煩的族群,這群人即使做完檢查都不覺得自己生病。」睡眠中心針對肥胖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不只偵測睡眠的氧氣變化,還偵測二氧化碳變化,這些病人往往是發生「開車開到睡著」等狀況才到醫院報到。雖然醫療成本增加,但卻能找出這類呼吸中止症狀不嚴重,但二氧化碳堆積嚴重的患者。杭良文表示,有些病人在家睡不好,到醫院更睡不好,隨人工智慧發展,現在已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睡眠品質檢測系統,患者把儀器帶回家、貼在胸前測一晚,隔天回醫院由醫師判讀;如果沒有打呼等症狀,卻又強烈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則可透過健康檢查,用超音波檢視相關風險。區域醫院前10大台北附醫/到醫院睡一晚 需要多科別協助診斷推估台灣約有40多萬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實際就醫的人數恐僅有五分之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判斷是否有「打呼、肥胖、睡不飽」三大典型症狀以外,還得到醫院睡一晚,經多頻道睡眠診斷才能確診。李信謙表示,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背後有多重因素,因此治療得結合多科別的醫療團隊協助。北醫附醫於2005年成立睡眠呼吸門診,結合多科別提供對應的治療方式。像舌頭沒有擺對位置的阻塞型,就得透過職能治療逐步復健,調整舌頭擺放位置,如果找錯科別就無法對症下藥。台灣睡眠醫學會曾計算,如果把全台醫院提供可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床位加總,診斷全數可能罹病的患者,大約需要10年才能做完,如果碰上類似新冠疫情,診斷的效益也會跟著下降。李信謙表示,過去5到10年全球都在推動「居家睡眠診斷」,透過居家睡眠數據與醫院多頻道睡眠診斷的「金標準」做比對,達到輔助診斷的效果。目前北醫附醫也導入非侵入式居家睡眠檢測,幫助不適應在醫院睡一晚,或移動困難的民眾,達到同樣診斷效果。地區醫院前10大土城醫院/藥物引導支氣管鏡 適用特定族群病況評估土城醫院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人數多,胸腔內科科主任鍾福財表示,該院有藥物引導支氣管鏡等特色治療,加上跨科治療有助及早發現病人、設備較新且等候時間較短,受病人青睞。鍾福財說,除胸腔科主要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外,新陳代謝科也會合併減重治療因過重導致呼吸悶喘的肺動脈高壓患者,耳鼻喉科則治療鼻息肉引起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整形外科治療氣道受影響的患者。跨科合作利用睡眠中心等資源檢查,幫助患者及早發現病情。鍾福財表示,有一群病人適用內視鏡進行診斷,在以手術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之前,先確認開刀效果,若經醫師評估治療效果不佳,則可以使用近年陸續開發上市的生物製劑,對於嚴重氣喘、鼻息肉患者,不論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均有療效。土城醫院的呼吸中止症治療特色之一,是藥物引導的支氣管鏡。醫院由長庚醫療體系經營,近10年來,以鎮靜藥物誘導進行內視鏡、胸腔鏡檢查,讓病人在睡著情況下,同時監測血壓、血氧等數值,進行生理結構呼吸中止症評估的輔助工具,用以尋求最佳診斷及治療方式。基層診所前10大樂田耳鼻喉科診所/內視鏡、睡眠檢測 協助患者做初步診斷新北市樂田耳鼻喉科診所收治不少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院長陳佳弘說,因過去在台大醫院4年、亞東醫院16年,一直投入呼吸道領域,近5年開設診所,口耳相傳下,很多病患會先到診所初步診斷,若患者決定開刀,他也能在亞東醫院幫忙做手術。陳佳弘說,睡眠時呼吸,從鼻子吸氣進來,經喉嚨進到肺部再吐出來,排出過程遇到阻塞,致咽喉部震動就會發出打呼聲。而阻塞原因很多,包括睡覺時咽喉較鬆弛、下巴構造較短或過敏、扁桃腺發炎等,都會使呼氣不順。一小時5次呼吸中斷,便可判定為呼吸中止症。樂田跟其他耳鼻喉科診所不同之處,在於專注睡眠呼吸中止症領域,診所透過內視鏡檢查、居家睡眠檢測,了解患者一小時呼吸中斷幾次、血氧量數據等,判斷屬輕、中、重度,從而建議不同治療方式。陳佳弘說,呼吸中止症治療方式百百種,輕症患者可透過小手術,如開鼻子、喉嚨、懸壅垂改善問題,他在亞東醫院還有診,可以為患者開刀;部分中重度患者開刀也無法根治,則可搭配正壓呼吸器改善睡眠氧氣不足,避免睡了一整晚、白天還是精神不濟。睡眠呼吸中止症門診及住院人數10大院所
-
2024-04-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預防失智之我見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資深醫師的人生智慧」。一位旅居美國多年的大學醫院退休教授以個人長期對氣功的興趣,加上這幾年來與一群亞裔銀髮族結緣,透過互動與學習,開始構思在高齡化社會,應該有的養生法則,尤其應該重視如何預防失能、失智。→想看本文他也在同週的另一篇文章,以 ChatGPT 輸入關鍵字「如何預防失智」,瞬間得到十項重要的預防方法以及該注意事項,而將之整理出「預防失智症需要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一篇是一位資深腫瘤科醫師分享她在參觀一座非常精緻的私人博物館,巧遇一位已退休多年的同事,不覺想起過去受到她的影響,而深思自己在退休之後的生涯規劃。在今日人工智慧盛行,知識的獲得已經變成輕而易舉,如果用 ChatGPT 輸入關鍵字:如何預防失智,它在五秒鐘內,洋洋灑灑的列出十項重要的預防方法以及該注意事項,為了節省篇幅,今只把 ChatGPT 給的答案重點,整理如下:「預防失智症需要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並實施如下的各種策略,來維持大腦和身體的良好狀態。 雖然無法完全保證癡呆的預防,但下述建議可以幫助降低風險,並促進大腦的健康:規律運動、保持健康飲食、管理心血管危險因子、刺激你的思考、保持社交活躍、獲得優質睡眠、管理壓力、限制飲酒、戒菸、照顧你的心理健康。(只列出標題)這些建議並非萬無一失,但它們可以幫助您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可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最後,建議您諮詢醫療保健專業人士,以獲得個人化的建議,並討論您對癡呆症或大腦健康的任何擔憂。」這幾乎是滿分的回答,顯示人工智慧的驚人表現,尤其是開宗明義的說明:「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採取不同的策略,來促進大腦的健康,降低失智的風險。」非常正確的點出非單一方法能奏效。若仔細看其內容,其第一項全文如下:「 規律運動:參與體育活動,如散步、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同時進行肌力訓練;完全掌握了運動的重點:規律,有氧,外加重力訓練。」這一點,我完全同意。為了測試 ChatGPT 的功力,我問了一個新的問題:失智症發生的可能機轉為何?同樣的,不出五秒鐘,答案有好幾種假說。在這諸多假設的可能機轉中,竟然沒有包含「大腦血流不足的假說」在內,因此,我想提出我個人的非神經學專家的看法:長期的,間歇性的 micro-stroke 超微小中風,導致神經元逐漸減少及其傳導功能喪失,喪失功能的區塊愈來愈大,終至嚴重失智,所以年紀愈大、失智比例愈高、愈嚴重。如果這假設成立,則我們的規律運動,要加入更多的刺激元素。今用下述兩個例子來佐證筆者的想法:Dual-task Gait Performance 雙任務步態表現去年(2023) 在英國柳葉刀醫學雜誌(Lancet)有一篇來自西班牙的研究,大約一千位40至64歲的成員,完成安靜走路(對照組)、走路的同時做減法演算(測試組),以及受試者接受大腦五種認知功能的測試。結果發現:這個族群的「雙任務步態表現」分佈,在 54歲產生分界點,54歲以後逐漸變差,而且是和認知功能中的處理訊息的速度 (Processing speed) 不夠快、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 變弱有關。這就有趣了,當額外的任務交給大腦,如果血流的分配不足,當然執行起來略遜一籌,所以組織的血流不足和認知功能變差是相關的。90+老人的長期追蹤研究現今的社會,愈來愈多人活超過90歲。加州爾灣大學在1981年開始,追蹤社區內將近一萬四千人的年長者,作長期觀察與失智的研究,比較特殊的是許多年長者,願意於過世後捐出大腦作研究之用。由兩位神經病理專家,在不知臨床病史的情況下,檢查分析大腦的病變,於六個不同的區塊取樣,依八種不同的病理病變來分類,在解剖分析兩百多個 90+的超高齡長者大腦後,發現除了Tau蛋白和失智有明顯的相關聯性之外,有52%的大腦有微梗塞(microinfarct)或明顯的肉眼可見的梗塞,其中58%失智,若以微梗塞數目超過三個以上來統計,81%的案例失智,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表示說大腦血流與失智相關,而且其關連性已經達到:血流的變化是Tau蛋白之外,一個很重要的獨立相關因子。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上醫醫未病,如果預防的方向正確,失智的風險應該會大幅度的降低,也因此,所有與微梗塞相關的發生因子,如三高、糖尿病、肥胖、吸菸等要盡量去除,飲食要盡量清淡多蔬果,運動一定要規律,而且盡量做有氧運動,同時用分區灌溉的理論,全方位的刺激不同部位的打腦,使血流均勻分佈至整個大腦。延伸閱讀:4/8 氣功養生——預防失能與失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8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
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包含口罩禁令、社交距離、邊境封閉等,對人們帶來諸多不變。其中,對於醫療體系,除了考驗醫療量能的韌性之外,有超過七成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被迫延遲,主要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足夠的受試者。面對嚴峻考驗,國際上興起運用分散式臨床試驗(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 DCT)數位科技,包含數位化諮詢、穿戴式裝置、電子資料收集系統等設備,有助於招募和維持受試者持續參與。「分散式臨床試驗」(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s,DCT)可減少受試者舟車勞頓的負擔,尤其在幅員遼闊的國家或是交通不便的地區,能提高患者參加試驗的意願,也讓臨床試驗更有效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20年公布的指引,內容包括放寬電話訪談、虛擬訪視、遠距監控設備應用、遠距臨床結果評估等,改善了臨床試驗的設計和管理;歐洲藥品局(EMA)在同期間陸續公布的指引,內容涵蓋將現場訪視改為遠距訪視、放寬遠距查驗評估模式,以及針對治療COVID-19的大型跨國臨床試驗建議,從前述各項指引內容皆可看出,DCT相關技術的應用已被納入歐美臨床試驗法規中。今年參與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的「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的友元國際醫材,為滿足DCT臨床試驗需求,開發帶有模組化架構設計的ATOM系統平台,打造一條龍服務,內建人工智慧分析,遠距回診、藥物運送物流安排、穿戴式器材以及第三方設備的服務整合,經過評選後,從89件優秀新創計畫中脫穎而出。友元國際醫材總經理高子翔表示:「縱使大家的生活已回歸日常,但許多國家仍認為DCT還是需要持續修改法規、持續發展,而在此領域中,台灣算是走在世界前端的國家,期待這次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的交流,能加速平台商品化的進展,及早提供臨床研究單位應用,加速新藥研發進程。」見微知著 察覺臨床試驗系統需求友元的業務項目,主要分為醫材進口販售及數位醫療研發兩面向。具生物醫學工程博士背景的高子翔表示,之所以切進DCT領域,是因為他在瑞士藥廠的工作經驗中,發覺到藥廠對臨床試驗系統有所需要,但市面上大多系統,並非從藥廠角度來做設計,也未能有效符合分散式臨床試驗的流程,因此動了自行研發的念頭。高子翔解釋,許多藥廠常用的臨床試驗系統,是開發於2000年代由紙本轉為數位化的時期,不過因為投入臨床試驗系統研發的廠商不多,並未大力開發新產品,藥廠也多半沿用舊系統,「二十年後更進步的技術,可針對藥廠所需的新功能來開發,帶來更佳的使用者體驗。」模組化設計 可應用於各類臨床試驗關於ATOM系統的運作模式,高子翔說明,分別為受試者端,可經由連結至系統的穿戴式設備紀錄生理資訊,與使用電腦或手機App填寫問卷、進行遠距回診等,減少通勤負擔;在試驗中心端,則能透過系統收集數據,並可於平台安排受試者回診和護理人員到府的排程,以及運用內建的人工智慧分析功能,分析試驗數據等。高子翔指出,ATOM系統的特色為模組化設計,能依需要設定功能,滿足各類型的臨床試驗、各試驗團隊的需求。目前,ATOM系統第一版已經上線,一些臨床試驗受託機構(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在進行系統的測試,友元國際也正與一些醫材公司、生技公司洽談,後續將持續完善系統功能、客服與技術支援機制。善用資通訊優勢 深耕數位醫療在系統研發過程中最大的挑戰,高子翔認為,是將臨床試驗使用者端的需求,轉化為軟體開發的規格,因為這需要深刻了解跨領域知識,尤其醫藥領域擁有大量專業名詞及流程,必須讓軟體開發人員理解並加以設計為產品。不過,台灣在數位醫療及分散式臨床試驗領域,實際上甚有潛力。高子翔指出,台灣雖沒有國際上名列前茅的本土大藥廠,不過法規對分散式臨床實驗態度較為開放,並有許多優秀的資通訊技術人才。他建議,國內業者可放眼全球,開發相應解決方案,並與國際合作,將有機會與歐美並駕齊驅,甚至做的更好。(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團隊介紹友元國際醫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子翔為計畫主持人, 團隊成員包括軟體研發總監Sebastian Sedlak、試驗運作總監Carolyn Chen、人工智慧架構設計師Hendrik Schöneberg,曾獲西班牙巴塞隆納臨床創新挑戰第二名、瑞士Innosuisse新創教練獎。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 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
2024-04-01 焦點.元氣新聞
名醫加持AI 超音波即時辨識肝腫瘤
防治肝病,醫界積極宣導成人應每半年到一年作一次上腹部超音波檢查。但是檢查後疑似有腫瘤等病變,常需轉介等待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很是折磨人。台大與好心肝基金會、聰泰科技開發公司合作研發AI輔助裝置,可以在作超音波時,就彷彿有經驗豐富的名醫陪同,馬上能協助找出九成病變。這個輔助裝置命名為「深度學習在超音波檢查肝腫瘤自動偵測與辨識之應用」軟體,近日在日本舉行的亞太肝臟研究醫學會中,獲「研究者獎」大獎。即時超音波影像AI裝置 猶如身旁有「許P」好心肝基金會執行長暨台大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粘曉菁指出,這是國內第一個由社會愛心挹注完成的即時超音波影像AI裝置,由聰泰科技公司大力支持公益協助開發。台大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吳宏醫學博士代表報告與受獎,吸引全球數千位肝臟醫師專家學者與會見證。這項人工智慧應用於肝腫瘤超音波影像可即時自動偵測及辨識裝置的研發,由粘曉菁主導,希望將台灣首位以超音波檢查診斷肝腫瘤權威、台大醫院名譽教授暨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的數十年超音波判讀肝腫瘤的經驗,得以雲端化,讓醫療人員幫病人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的同時,猶如身旁有「許P」,輔助即時判定肝腫瘤的良惡性。1576名患者診斷資料 訓練AI辨識能力粘曉菁說,此研發搜集2002年至2020年,台大醫院1576名患者,共6001個肝臟腫瘤超音波影像,且透過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影像或病理結果確定肝腫瘤診斷,再由超音波專科醫師標記出每一個腫瘤的部位,進一步訓練AI軟體自動偵測及辨識肝腫瘤影像。此AI裝置協助醫療人員以無輻射且快速的超音波檢查,即時輔助醫師診斷肝腫瘤,緩解病人焦慮感,並減少高階影像(CT或MRI)檢查的等候時間與國家醫療資源支出。目前研發團隊已向衛福食藥署申請證照,粘曉菁說,相信不久後,此套AI輔助系統就可應用於臨床。
-
2024-03-27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
全球人工智慧(AI)浪潮下,各國企業大舉投資;民眾日常生活中,受到AI的影響也比過往更加顯著。然而,AI在醫療領域的運用,實際能達到的程度仍與民眾期待有所差距。根據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勤業(Deloitte)的報告指出,AI於藥物開發領域的應用類型,大多在篩選化合物(43%),僅不到一成(9%)運用於新藥設計。AI用於新藥設計有四大瓶頸需突破,包括在實際生產的時候,藥物化學結構上「可合成性」,在運用於動物實驗上的「有效性」,利用AI進行運算時,實驗方法策略能夠被合理認同的「可解釋性」,以及需要規避既有專利的「新穎性」。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潘秀玲率領團隊,透過結合醫學、資訊、化學等專業領域人才,因應新藥設計的困難性,打造AI驅動的臨床前藥物研發創新平台。北醫團隊所開發的臨床前藥物研發創新平台,能在1至4個月內完成藥物開發的服務,大幅改變既往臨床前藥物開發需要平均超過5年的過程,不但省下9成合成費用,設計出的化學結構8成可被合成、6成在細胞體外表現出有效性。包含美國知名藥廠在內,在國內外已經有超過17個成功合作開發案,在AI藥物設計服務中表現卓越。此計畫透過應用AI新創平台推進藥物研發,在本年度百靈佳殷格翰藥廠舉辦之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中,從89件創新計畫脫穎而出。未來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德國總部新創研發相關團隊,將協助提供量身訂製的輔導資源,減少新創團隊後續技術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新藥開發費時費力 號召五大專業領域聯手突破談起展開AI藥物設計平台開發的契機,潘秀玲說,2020年她自北醫團隊成立衍生新創公司兆益生醫,在新藥研發過程中,團隊有感於要耗費長時間進行新藥設計,失敗率也高,因此著眼於如何加快新藥開發流程、提升效率。潘秀玲表示,此系統用來訓練AI模型的大數據,則源自國際間的公開化合物資料集,搭配團隊內部的資料集、3D蛋白質結構資料等,達到上百萬資料點的規模,資料並經過妥善清理及持續更新,以確保所設計化合物的可合成性、新穎性及有效性。為此潘秀玲召集了橫跨藥理、毒理、醫學、化學、資訊五大領域的專業團隊,在藥理方面包括北醫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皇甫維君主任、北醫藥學院李學耘教授,並有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謝興邦擔任化學合成顧問,AI平台則由新藥研發產業博士學位學程許凱程合聘教授負責架設研發等。台灣AI領域起步快 翻轉研發型態指日可待潘秀玲坦言,新藥研發及AI技術各自是兩個專業領域,當兩者相互結合,確實可加快研發進程,但究竟能變快多少,並不易讓外界理解,「如果(研發時間)從10年變7年,其實對投資人來講還是久!」她指出,即使有了AI協助藥物設計,還是需要經過重重努力才得以順利完成,並且哪些類型的專案適合運用AI,亦需經過多加驗證。近年來,人們也對協助創造新內容的生成式AI有許多應用的想像,不過生成式AI在藥物研發領域的落地,尚有發展空間。團隊成員宋亭儀博士亦指出,不時會被詢問平台是否有生成式AI功能,事實上以AI生成設計出藥物結構並非難事,但現階段的生成結果,可合成性及有效性尚低,未來仍有努力空間。潘秀玲表示,台灣具有充足的IT人才,在AI領域相比國外起步快且實力堅強,生醫與資訊人才的強強聯手,並能開創更多新機會。隨著技術的不斷地進步優化,相信將來生成式AI賦能藥物設計,能從想像化為現實。(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團隊介紹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潘秀玲院長為計畫主持人,成員有北醫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皇甫維君主任、藥學院李學耘教授,新藥研發產業博士學位學程許凱程合聘教授等。團隊曾獲選Berkeley SkyDeck、SmartLabs、RESI Innovation Challenge,並曾獲2020年國家新創獎,2021、2022年國家新創獎精進續獎,以及2021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 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
2024-03-11 養生.健康瘦身
被大力吹捧但無法長期維持 研究指瘦瘦筆對減肥有效需回歸2事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4-2-29發表一篇觀點評論,標題是GLP-1 Agonists for Obesity—A New Recipe for Success?(GLP-1 激動劑治療肥胖-成功的新秘訣?)。作者是美國Tufts大學的心臟科醫師/教授Dariush Mozaffarian 。目前市面上有兩款用於治療肥胖的GLP-1 Agonists(GLP-1 激動劑):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的Wegovy和美國藥廠禮來的Mounjaro。由於Wegovy和Mounjaro都是形狀像鋼筆的皮下注射針劑,所以在台灣是俗稱為減肥筆或瘦瘦筆。這兩款減肥藥都替公司賺到巨額利潤,因此有幾十款其他品牌的瘦瘦筆或口服減肥藥也即將上市。我曾發表過兩篇關於Wegovy的文章:2021年的減肥新藥和2023年的減肥神藥,自殺風險。JAMA這篇新文章指出,雖然瘦瘦筆被大力吹捧,但實際上並無法達到長期減肥,更由於價格昂貴,終究只是浪費健保資源。作者認為,要達到真正有效的長期減肥,還是要靠飲食和運動。我現在把這篇文章的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從 2021 年到 2023 年,諾和諾德和禮來這兩家製造商的股價漲了三倍多,目前合併市值超過 1 兆美元。然而,對於現實世界的花費、耐受性和取得存在臨床和公眾困惑。瘦瘦筆在美國的售價為每年 12,000 至 16,000 美元;即使有最大的協商折扣,每年的花費也可能超過 6500 美元。如果所有符合資格的美國成年人都以折扣價接受瘦瘦筆治療,那麼每年的費用將達到 6000 億美元,相當於美國所有其他處方藥支出的總和。在建立瘦瘦筆功效的試驗中,體重減輕在 12 至 18 個月內達到平台期。而且,如果停止用藥,患者通常會在一年內恢復減掉的體重。對於給付方來說,這造成了成本高昂的情況。體重減輕早期發生,但隨後趨於平穩,需要多年的持續治療才能維持最初的效果。這解釋了為什麼即使有健康益處和折扣價格,這些藥物也不具有成本效益,每個品質調整生命年的增量成本為 237000 美元至 483000 美元。現實世界的長期耐受性也很低。在一項大型分析中,只有 27% 的瘦瘦筆使用者在 1 年後仍堅持使用。由於減掉的體重通常在停藥後又會恢復,這給給付方帶來了另一個令人煩惱的難題:如果大多數患者最終停止使用瘦瘦筆而體重反彈,那麼最初的投資可能是不恰當的。面對這種困境,可以考慮另一種解決方案:分階段瘦瘦筆治療,加上長期生活方式規劃。這樣的計劃應包括營養、烹飪、運動和睡眠,並利用遠距醫療、應用程式、同伴支持、人工智慧和遊戲化。在這個提議的範例中,所有符合條件的患者都將接受瘦瘦筆治療以及生活方式規劃,然後在12 至 18 個月時停止使用瘦瘦筆,但仍長期維持生活方式規劃。現在是時候來測試這個方案,這可能會開始遏制肥胖帶來的健康和成本負擔。原文:瘦瘦筆,有效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7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報名】2024智慧未來大勢講座:AI引領智慧生活 全面建構幸福城市
聚焦「數位與綠色雙軸轉型」主題的2024智慧城市展,將在台北及高雄盛大展出,今年展示重點為AI人工智慧在智慧城市的各種創新應用,包含攸關國際競爭力的淨零轉型。新光保全成立40幾年來,從傳統產業開拓新的服務模式,善用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並結合5G、AIoT等創新科技,提供多元應用解決方案。因應2050年為聯合國訂定淨零碳排放目標,新光保全積極投入綠色能源計畫、躍升為綠色保全服務企業,公司營運與ESG的策略並進,不僅搶攻智慧城市商機,也實踐企業永續價值。在2024智慧城市展中,新光保全以AI打造智慧城市的營運系統 City Operations Through AI,建構幸福宜居城市。展攤包含城市治理、智慧管理、智慧交通、智慧照護、智慧建築,全面建構智慧城市與智慧生活的美好藍圖。3/19(二)、3/20(三)、3/21(四)特別舉辦「2024智慧未來大勢講座」,邀請各界專家分享如何無縫接軌現代科技與便利生活。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械產業推動組業務總監郭子鑫主講「社區之電動車充電安全推動研議」,隨著電動車市場的擴大,將帶來更高的充電需求,在智慧城市發展中,社區用電安全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被譽為「最年輕教授」的林日璇主講「如何應用AI跟數位雙生優化城鄉營運管理」,數位雙生有助於城市規劃管理,利用虛擬模型呈現實體環境的「真實」情況並利用AI協助解決各種狀況。網聯科技林鼎皓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分享「AIoT智慧物聯網EaaS應用在ESG上的能耗管理與其他案例分享」,永續發展成為全球企業潮流,將講述AIoT智慧製造如何實踐ESG永續目標。在全球淨零碳排的浪潮中,國家發展委員會也推出臺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童慶斌教授主講「建築與營建低碳管理的挑戰與機會」。在智慧照護方面,特別邀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分享「實踐宜居城市:數據驅動的健康長壽智慧社區」,強調透過智慧科技或數位輔助,長者在家也能享有各種服務資源。匯集各界能量推動城市數位轉型,新光保全應用AI解決問題、創造價值,想了解更多智慧城市相關的訊息,歡迎免費報名參加講座,開啟智慧新生活。【2024智慧未來大勢講座:AI引領智慧生活 全面建構幸福城市】📌3/19(二)時間:14:00-15:00主題:社區之電動車充電安全推動研議講者:工研院智慧機械推動組 郭子鑫 業務總監📌3/20(三)時間:11:00-12:00主題:如何應用AI跟數位雙生優化城鄉營運管理講者: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林日璇 教授📌時間:14:00-15:00主題:AIoT智慧物聯網EaaS應用在 ESG 上的能耗管理與其他案例分享講者:網聯科技 林鼎皓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3/21(四)時間:10:30-11:30主題:建築與營建低碳管理的挑戰與機會講者: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童慶斌 教授📌時間:14:00-14:40主題:實踐宜居城市:數據驅動的健康長壽智慧社區講者:關渡醫院 陳亮恭 院長📍講座地點:台北市南港展覽館2館(P201A展攤)台北市 11568 南港區經貿二路 2 號⭐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L23Ra3UiyJwRri4m6
-
2024-02-26 醫療.精神.身心
面對精神病人,第一線警消要如何處置?什麼是司法精神病院?司法精神病院因「1效應」而難設!
警消一來精神病人就裝乖,第一線壓力怎解?衛福部設專線強化就醫機制精神病人若是發生傷人舉動,必須送醫;然而若是沒有立即危險,此時到底應該怎麼處理?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表示:衛福部設有專線,提供警察或是消防單位是否就醫的建議。一派出所長直言,不少精神病患者一看到警消就會裝乖,導致沒有事實可以判斷送醫,多了專業人員諮詢其實減少第一線不少壓力。衛福部從2020年推出「精神醫療緊急處置線上諮詢服務與留觀服務試辦計畫」,提供警消人員或是精神疾病患者親友,如果碰到社區精神病人或疑似精神病人狀況,但不確定是否需要送醫時,撥打24小時專線「049-2551010」,將由精神醫學專業人員提供諮詢。「最怕遇到精神明顯有異狀,卻還沒做出自傷或傷人行為的狀況」,第一線員警說,接獲精神異常案件,若有自傷或傷人之虞,或是行為很瘋者直接送醫沒問題,但如果不符合上述條件,也不屬於警職法管束要件,可是不送醫仍「感覺怪怪的」,就會打電話諮詢,口頭描述民眾的行為舉止,由醫生查看是否有病例,並且提供現場狀況約5到10分鐘,判斷要不要送醫。北市一名派出所長表示,曾有一名男子不明原因尾隨、騷擾路人,同仁獲報到場,對方卻喊「不要過來,我要自殺」,但其實根本沒有自傷行為,都是瞎喊。然而只是致電家屬都沒接,不清楚要不要送醫,最後致電醫師判斷送醫。他也說,曾遇過一名女子在家歇斯底里、全身脫光光,很明顯就是「發病了」,丈夫報案求助,可是當下也沒有自傷或傷人之虞,嘗試詢問當事人同意就醫治療,對方根本無法溝通,還指控警、消亂看她胸部,最後也是打電話詢問醫生指示後送醫。所長坦言,處理精神異常患者是吃力不討好的案件,自己也有向所內警員宣導電話諮詢資源。不少精神病患者雖然會大吵大鬧,但警消一到場就裝乖、很安靜;這種狀況較為尷尬,報案的民眾希望患者離開,但警消當下沒有事實可以判斷送醫,而且精神病患者都會宣稱自己沒有病,有醫生的諮詢背書,減少第一線人員很多壓力。鄭淑心表示,自從專線推出後每年接聽次數約三千多通,不只警消回饋反應不錯,也有精神病親友會撥打專線詢問病人狀況及處置方式。電話由精神醫療機構接聽,並且搭配「高風險減傷評分量表」,搭配現場人員描述狀況,提供諮詢人員處置建議。難敵「鄰避效應」,司法精神病院開幕延期 司法精神病床迄今僅設30床健全國內社安網,蔡政府喊出2025年於全台設置480床司法精神病房,迄今僅在高雄凱旋醫院設置30床;原預計最快2024年3月開幕、全台唯一可設置300張司法精神病床的「司法精神病院」,難敵「鄰避效應」,土地建物證照取得受阻,開幕延期,也讓司法精神病患妥善安置的時間遙遙無期。社區內只要聽聞有收治「精神疾病患者」抗議聲浪隨之而來,更何況是安置高暴力風險、高復發風險精神病患的司法精神病院,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前司長諶立中去年曾對外說明,國內第一家司法精神病院,最快於2024年3月正式揭幕,但據悉受限土地建物取得因素開幕延後,實際延宕的原因仍與鄰避效應有關,衛福部次長李麗芬證實,司法精神病院3月還無法營運。李麗芬指出:480床的目標將在2025年前完成,包含建置司法精神醫院,而司法精神病房預計分布在全台4至6處,其中僅一處已經開始運作,其他則已陸續啟動修繕。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表示,監護處分由法院裁定,裁定後由檢察官決定要讓哪一家醫院收治處理。法務部指出依衛福部規畫負責監護處分的司法精神病房,選定6處醫療機構設置,每處規畫30床,總計180床,已啟用的凱旋醫院司法精神病床也為30床。目前全國執行監護處分共218人,其中172人分別收治在29家醫療機構。司法精神病房跟一般精神病房差異為何?鄭淑心指出,治療本質上差異並不大,重點在於檢察官會定期訪視,評估監護處分的病人狀況,例如狀況改善的話是否要變更處分方式。在維安門禁上,司法精神病房設置較為嚴格,而一般精神病房原則沒有維安,但設有保護室,讓患者可以平復情緒。據立法院報告,衛福部於前年已核定兩家醫療機構設置司法精神病房,將提供91床的床位,其餘89床原預定去年完成設置,但從前年開始進度就不如預期,至今只有凱旋醫院完成30床的司法精神病房;司法精神病房推行設置至今已3年,進度嚴重落後。衛福部心健司簡任技正李炳樟表示,除了司法精神病房,心健司也透過長效針劑、社安網關懷訪視員等多元政策,目前社區精神病人狀況穩定改善,病人住院佔床率也有下修。根據健保署統計,過去5年有慢性精神病病人住院占重大傷病人數比率,從2018年的15%下降到去年的13.2%;住院人數也從近3萬人變成約2萬5000人。全台唯一司法精神病房 凱旋醫院力抗鄰避效應凱旋醫院收治監護處分的司法精神病房已經有20、30年歷史,更是目前全台唯一的司法精神病房設置地。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表示,凱旋醫院在司法精神病房設立前,過往早有收治監護處分的病人。不少人擔心的鄰避效應,專家認為,比起讓高風險精神病人放在社區中,在相關硬體設備準備好的狀況下,反而可將風險降低。司法醫學會理事李俊宏表示,不少民眾對於司法精神病人的收治都會擔心有鄰避效應,但是凱旋醫院運作至今,對鄰近治安跟社安並顯著影響,在人員、設備預備好的狀況下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像是凱旋醫院透過人工智慧方式防範暴力,也兼顧病患照顧,最終仍是期待病人可以回歸社區。凱旋醫院長周煌智曾指出,由於司法精神病房待在空間內的時間比較久,空間會比一般病人大一倍;同時為保障人權及工作人員可能面臨的潛在危險,院內有iSAFE偵測。他說,iSAFE有雷達波,可以探測生理訊息;再者,具有識別影像功能,無法偵測到人臉但是可以偵測是否有暴力、自殺、群聚等風險;第三個是在公共場所會有人臉識別系統,類似點名功能。病人若是沒有「犯規」狀況,精神狀況穩可以逐漸回歸社區,例如沒有出現智能狀況不好、回答原始,或是搶東西等狀況。然而,李俊宏指出,有時候雖然病患穩定,但仍是會留在病房內治療,可能原因如有持續性的醫療照顧需要,或是患者外部資源缺乏、家屬無力照顧,又或是社區接受度不高。通常遇到這種狀況,會從司法精神病房降轉到一般精神病院,再慢慢安排其他資源回歸社區,並不會直接讓病人面對社區世界司法精神病院收治需監護處分的病人,監護處分由法院裁定,並由檢察官決定要讓哪一家醫院收治處理。鄭淑心說,判斷上考量凱旋醫院經驗較多,可能因此傾向找凱旋醫院,但其他醫院也可以處理。★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9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五年存活率僅10%,台大醫院開發AI輔助篩檢初期胰臟癌,成功率可達9成!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是台灣2022年第7大癌症死因。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教授廖偉智表示,胰臟癌擴散快,五年存活率只有10%,在全癌別中吊車尾,素有「癌王」之稱,胰臟癌患者初期無症狀,影像學檢查也難看出異狀,讓診斷雪上加霜。為此,台大醫院研發一項人工智慧技術,有助揪出初期胰臟癌患者,診斷成功率高達9成。胰臟癌治療關鍵:早期發現小腫瘤廖偉智指出胰臟癌治療關鍵是早期發現腫瘤,治癒率會顯著提升:●關鍵在於腫瘤小於2公分時就發現、治療,此時治癒機會高達8成。●腫瘤大於2公分,即使可以進行手術,存活率也不到2成。胰臟癌診斷主要透過電腦斷層,但腫瘤較小時恐難發現,臨床上常見病人出現胰臟癌典型症狀,在電腦斷層上卻看不到腫瘤;不少病人疾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但腫瘤生長速度快,一旦錯過診斷黃金時期,治療時就會大打折扣。CT輔助系統 偵測1.1公分腫瘤為協助臨床醫師及早發現腫瘤的徵兆,台大醫院開發胰臟癌人工智慧電腦斷層(CT)輔助系統。廖偉智解釋此系統能在疾病初期,從CT影像中揪出小於2公分的腫瘤,其技術是觀測腫瘤周邊病變,最小可偵測小至1.1公分的腫瘤,且診斷正確率超過9成,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外頂尖期刊,獲美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定為突破性醫材。此項人工智慧技術於去年取得台灣衛福部食藥署醫材許可證,建議胰臟癌高危險族群:家族史病人、胰臟癌前病變,或具免疫性腫瘤基因型病變者,可優先用於判讀。病人持CT檢測結果,透過系統辨識一分鐘內就能完成。不過在健保給付前,民眾必須自費,目前正向衛生局遞件申請中。台大醫院透過內視鏡技術協助胰臟癌的診斷和併發症處置台大醫院也透過內視鏡檢查與治療,用於胰臟癌診斷及併發症處置。正確辨認胰臟癌腫瘤位置、判斷良性與惡性,才能避免誤診,台大醫院內視鏡超音波導引切片,解析度較高,且能在檢查的同時,完成染色檢查,結合細胞學醫師,進行胰臟癌確診,國際上少有醫院能夠進行。此外,廖偉智說,內視鏡手術還能置入支架,緩解黃疸和腸阻塞等症狀,與傳統體外引流或手術引流相比更為安全,且術後復原時間較短,且手術成果能夠維持較久;內視鏡手術亦可用於十二指腸遭侵襲的胰臟癌患者,建立胃臟與小腸的通道,幫助患者恢復進食元氣百科整理胰臟癌的預防要點:●多食用水果與蔬菜、全麥食物,少吃高脂食品。●不吸菸、不喝酒。●多做運動,維持健康正常的體重。●定時服用維他命B和D的食物。●定期至醫院健康檢查。想了解更的胰臟癌資訊→元氣百科 胰臟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程毅君每天5點半起床!以走樓梯代替電梯,日走8千至1萬步養生
從醫33年的雙和醫院院長程毅君,在醫院創立時開始任職,雙和醫院成立於97年7月,至今已邁入第16個年頭,經營進入永續期,積極推動ESG,期許未來向台大、成大看齊,也要成為「百年老店」。程毅君是麻醉科專科醫師,「麻醉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跟決策,要非常精準,很喜歡這種感覺。」他認為,麻醉科醫師在手術室是扮演全科角色,需要邏輯判斷且會技術操作,手術房中外科醫師開始手術後,會專注在手術上,病人的狀況都是交給麻醉醫師控制。設備輔助 掌握病人狀態在80、90年代,如何麻醉都要靠經驗法則,程毅君說,麻醉醫師依據工作經驗,判斷選擇的藥物、劑量、麻醉深淺等;近10年講究「精準醫學」,現在麻醉領域有很多精密儀器設備輔助,可以更精準掌握病人狀態。10幾年前開始,程毅君就跟團隊開始建置模型,針對各器官、各種病史分析病人進入手術房後,會因什麼條件產生併發症或是評估死亡機率,對於風險預測很有幫助,也累計超過百篇論文發表。新創發展 產業多元鏈結目前雙和醫院定位是以神經醫學、急重症為主軸,聚焦生醫科技的醫學中心,程毅君表示,短期要發展成智慧醫院,跟產業做多元鏈結,要結合醫學大學、醫院、產業成為三合一醫學中心,醫院投入超過幾十億打造教學研究大樓跟生醫科技大樓,將近3千坪空間。程毅君坦言,現在的醫療是高風險、高人力資源投入,卻是低報酬低利潤,未來要靠新創產業,才能讓醫療機構有更多獲利及發展的機會,透過三方合作,當臨床發現問題或是病人需要產品,讓產業界知道後,有產品生成可以立即驗證,甚至可以申請專利,這是新的發展面向。談及工作哲學,程毅君說,他容許同仁失敗,但要從中成長、學習,雙和醫院很多主管很年輕,應給年輕人機會,在行政事務上用創新思維去做,不要墨守成規,要敢於嘗試。病人效益 行醫核心價值行醫的核心價值要放在病人效益上,程毅君說,即使有再好的研究成果在期刊上見刊,但沒有用在病人身上,就是沒有效益,醫院近期提出一個人工智慧的腎臟病照護系統,只要病人腎功能異常,系統就會提醒該介入處理,可把病人病程往前推進,最多可以阻擋50位病人罹患腎臟病。醫師要「以病人為中心」提供服務,程毅君說,他曾經歷過家人被疾病折磨,感受到無助的心情,希望推廣給醫院的年輕同仁,改善醫病關係,這是醫學教育的本質之一,近年醫療糾紛件數多,最大原因就是溝通不良、認知不一。養生秘訣/走樓梯代替電梯 每天步數累計8千至1萬步在雙和醫院16年,程毅君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每天平均睡4至5小時,也因工時長沒時間運動,上班期間都盡量走樓梯代替電梯,或是到家裡附近堤防走走,每天步數累計8千至1萬步;早上7點半上班,都提早1小時左右就到辦公室,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空間或環境獨處。程毅君沒有特別養生的習慣,飲食不忌口,他喜歡喝紅酒,年輕時跟著認識的老師累積酒類知識,家中也有酒櫃,是他紓壓的管道。愛攝影的他,年輕時買了很多相機,假日有空時會與家人一起去爬山,偶爾打高爾夫球。以前每年都愛出國,退休後想安排多點時間旅遊,去看瑞士雪景或紐西蘭的湖光山色。程毅君小檔案.年齡:61歲.專長:神經外科麻醉、胸腔麻醉、產科麻醉、臨床麻醉、呼吸生理學.現職:衛福部雙和醫院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麻醉學科教授.學歷:政大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雙和醫院醫務副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麻醉學科教授雙和醫院麻醉科科主任台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照顧自己的健康,從年輕就開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4 退休力.健康準備
避免衰弱,預防三高還不夠!醫籲存三力:肌肉、骨骼、神經力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科技協力 讓病患在家接受醫療服務數據導向、驅動的健康長壽服務、策略,已經默默發生在我們人生當中。現在透過生物醫學數據,可仰賴人工智慧跟數位科技演算整合解讀,例如現在糖尿病檢測必須驗血糖,說不定不久的將來,我們可用數位生物指標,透過行動數據預測,「你八成是個糖尿病患」。醫療精神和原則沒有變,但工具大不相同,醫療和照護免不了還是手工業,怎麼樣與科技業協作,得到最好的成果。2017年經濟學人雜誌曾經預測,未來的醫院應該長得像機場塔台,醫院變小,服務外展,病患盡量在家裡跟社區就可以得到醫療服務,不是集中到醫療院所。原因之一是目前人力不是那麼充分,原因之二在疫情時得到最大彰顯,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全部都集中到醫院會造成很大的挑戰跟困難。但要達成這個目的,需仰賴非常多技術。未來醫師就像塔台控制員,在遠端看著病患的相關資料與數據,有各種預測,有些派遣團隊到家裡、極重症必須要立刻到醫院,從病患生病到康復的過程衍生的各項數據,提供服務。醫師基於專業知識,提供治療結果的預測,人工智慧演算法也是如此。未來在醫院健檢,可能會加上日常生活中穿戴裝置上的各項數據,醫院根據演算法告知,你的心肌梗塞風險25%,雖然沒有立即性風險,但要考慮看醫師;可能在另外一個人身上,最近生活作息不好,風險升高,得到的建議是需要立刻就醫。未來很多決策不全然只靠醫師個人經驗,例如全民健保資料庫裡的就醫資料與診斷、各種個人生活的內容跟量測,叫做數位生物指標,不單純記錄走路步數,還包括活動類型,可以預測未來一年失能或失智的風險,透過睡眠狀態預測憂鬱的風險,利用心率預測未來心肌梗塞的風險。以前為了提升照顧品質,醫界建立臨床路徑,透過過去實證基礎,告訴大家病人入院後的SOP,改善治療成果。現在加入數位科技跟大數據演算,未來醫療體系進行健康管理,可以把資料回饋提供生活建議,乃至於疾病的治療跟診斷過程。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預防衰弱病 才能換來生活品質我的職場有三階段,第一階段是2005年成為最年輕的國家代表隊隊醫,第二階段是五年走了100個偏鄉,發現台灣富足生活的背後,還有很多人需要照顧;第三個階段是現在,我的使命是想用運動醫學幫助大家,有一個不痛能動、不要吃止痛藥,不要被過度開刀的生活。我想用照顧運動員的方式,用科技幫助每個人更健康。在舊思維裡,預防生活習慣病,也就是三高,就能阻止老人失能。但新思維認為,我們要預防老年症,像肌肉萎縮、營養不良、骨質疏鬆、憂鬱、失智、大小便失禁、兩腿無力、牙齒跟口腔不健康。簡單的講,就是要聽得到、吃得到、吞得下去、拉得出來,這些最基本的能力,是真正讓我們享受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老年衰弱不是疾病,是一個狀態。我們有了衰弱症,一些意外發生後,就會影響健康,導致跌倒、骨折、住院,因失能入住機構等。老人衰弱症是可以預防的,要預防關節炎、骨質疏鬆或肌少症,從現在開始有三件事情可以做,就是存三力,肌肉力、骨骼力和神經力。怎麼存呢?主要是營養和運動。但走路、散步等有氧運動無法長肌肉,許多老人家每天走一萬步,自認運動量足夠,但一不小心就摔跤,原因就在於肌肉量不足。如果想維持或增加肌肉,必須透過重訓,並達到累喘等狀態。運動要注意,每個人狀態、年齡、體重和共病都不同。所以第一要檢測,再來是要做對的運動,第三是運動一定要有效,第四個是能夠追蹤,追蹤才知道有效可以繼續做,沒效就要做調整,第五個很重要,運動一定要有後援,也就是說當痛、受傷的時候怎麼辦。目前可透過「姿勢分析儀」、「智能重訓」、「穿戴式裝置」等科技,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讓醫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開出最佳運動處方,提升效能,並持續追蹤,減少受傷機率。熟齡人的運動跟年輕人不同,一是不再年輕,二是我們有很多退化疼痛的問題,三是心血管肌肉能力跟年輕人不同。以前說「頭過身就過」,對我們來說,現在是「頭過身不會過」。做對運動很重要,保住我們的肌肉力、骨骼力和神經力。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3-12-2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慢性共病系列1|健保署大家醫計畫 揪共病照護邊緣人
糖尿病被喻為「萬病之源」,能否妥善預防照護,為慢性病管理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聯合報元氣中心分析全國廿二個縣市二○二二年「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初期腎臟病照護網」收案率,宜蘭縣、彰化縣、南投縣表現傑出,至於醫療資源相對充裕的六都,表現卻不盡理想,除了桃園,皆落在中後段,形成「城市中的偏鄉」奇特現象。隨著國人罹患慢性病的人數愈來愈多,民國八十五年,當時的衛生署在宜蘭縣試辦「糖尿病共同照護」計畫,這是台灣第一個推動共同照護網的地區,民國九十年持續推動「糖尿病(DM)品質支付服務方案」,全國廿二個縣市均已建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DKD照護方案 一次就醫追蹤2病 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腎臟功能衰退,病情嚴重者需長期洗腎,臨床統計,糖尿病已成為洗腎的主因,為此,衛福部於民國一百年推動「初期慢性腎臟病(CKD)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一一一年再推「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DKD)照護整合方案」,讓糖腎共病患者只需一次就醫,就可完成兩項疾病追蹤及照護。健保資料顯示,二○二二年符合糖尿病收案人數為一六二萬三四三四人,納入糖尿病(DM)品質支付服務方案人數為九十七萬八一九八人,收案率約六成。符合初期慢性腎臟病收案條件的人數一四三萬二七二七人,納入初期慢性腎臟病(CKD)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者四七萬四六七四人,收案率約三成。兩個照護網皆由各地醫療院所收案,非地方衛生局。收案院所包括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或基層診所,仰賴地方醫護團隊共同努力。健保署統計,二○二二年「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收案率,全國平均收案率為六○%,前三名分別為宜蘭縣(六七%)、桃園市(六六%)、台東縣(六五%)。相較之下,二○二二年「初期腎臟病照護網」收案率略低,全國平均為卅三%,前三名分別為桃園市(四二%)、彰化縣(四一%)、南投縣(四一%)。六都糖腎病患多 共照收案率卻低該項統計發現,六都雖然擁有豐富醫療,但因病患人數眾多,以致不少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並未被「接住」納入共照網,接受完善慢性病預防、照護,而這些病患者雖住在城市中,但在醫療照護上,卻有如都市邊緣人,還不及於宜蘭、南投等縣市。心、腎、代謝三大慢性病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六都看似資源豐富,但患者相對較多,一家醫學中心如照護一、兩萬名糖尿病患者,就需要眾多衛教師、營養師,但基於人事成本考量,各縣市足額專業人員的聘雇,可能反映在收案率數字的高低。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愈來愈多,健保統計,去年慢性病就醫人數達一二八六萬人,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病,且共病比率偏高,逾七百萬人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病,光是慢病健保支出費用就超過兩千多億元。大家醫明年上路 糖尿病患最優先 為此,健保署預定明年推行「大家醫計畫」,整合各項品質績效量測指標系統、落實品質改善試辦計畫(P4P),整合糖尿病(DM)、初期腎臟病(CKD)、糖腎共照(DKD)、氣喘(Ashma)等以病患為中心的共同照護計畫。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大家醫計畫」係以「病人為中心」,整合原先家醫計畫與糖尿病共照網、慢性腎病等論質計酬計畫,讓病人可以接受完整的醫療服務。其中以糖尿病患為第一優先對象,透過健保資訊系統找出正接受治療、但未加入家醫計畫及論質計酬等計畫的糖友,由衛生單位指派與該病人互動最密切的醫師,擔任其家庭醫師。AI建風險模型 提前醫療及衛教此外,將以人工智慧(AI)預測風險,例如透過「綠、黃、橘、紅」等不同燈號,給予不同的風險預測,建立預測模型。例如,風險預測為橘燈的病人,就應嚴格控制血糖,否則就可能走向紅燈。此時,應由家庭醫師進行管理,給予醫療及衛教。未來健康存摺將加入相關資訊,病人可以查閱,得知警訊,逐步學會照顧自己,石崇良表示,如果病人能夠做好自我照顧,規律用藥,並從飲食、運動等著手,就可能在半年、一年後,燈號由橘轉黃,甚至轉綠。延伸閱讀:慢性共病系列-2/千萬人慢病資料 最完整風險建模慢性共病系列-3/專家呼籲 糖腎警示+健康存摺 提早預防慢病慢性共病系列-4/衛生局、診所上心 共創典範城市【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