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3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亞東醫院
共找到
302
筆 文章
-
-
2024-01-1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張達人用靈性安寧照顧!助病患坦然面對死亡,了無遺憾地離開
新竹縣湖口鄉人口8萬2千人,是全國第二大鄉,天主教仁慈醫院是當地唯一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長者。仁慈醫院院長張達人認為,行醫的核心價值在於「如何超越個人徇私心」,因此擔任院長20多年,不僅盡力引進先進醫療設備,在臨終病人照顧上,更注重靈性照顧,用安寧的方式讓患者了解生命的真諦和死亡的必然性。養生秘訣/保持身體活力 養生追求內在的平靜在養生上,張達人追求內在的平靜,平日閒暇喜歡接近大自然,參與慢跑、打球、登山和健走等運動,保持身體活力。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時,會靜坐或參與教會彌撒及靈修反省等活動,盡可能記錄內心動態變化過程。「人生有很多挑戰、有很多抉擇。」張達人說,人習慣從外面找安慰,很少從內在找答案,像現在年輕人的憂鬱和焦慮,就是不知如何調節活力,以及過於重視外在評價,無形中讓自己陷於框架中。他認為,人生難免經歷挫折、創傷,要學習傾聽內在聲音,跌倒時別忘記內在有個光,會去撫摸你、安慰你,鼓勵你不要放棄,「光會帶你走出痛苦、黑暗」。教會活動經驗 成當身心科醫師主因張達人13歲時,父親因為心臟病、中風早逝,當時的台灣醫療便利性和就醫流程並不完善,讓他感到許多無奈。他的大姨媽是小兒科醫師,母親受到姊姊的啟發,鼓勵他和弟妹習醫,也激發了他對醫療事業的興趣,後來他與弟妹3人都各自在醫界闖出一片天。身為天主教徒的張達人,除了關注身體健康,也尋求身心靈的平衡,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參加了教會基督生活團(CLC)活動,豐富了靈性成長機會,這成了他選擇當身心科醫師的主要原因。2006年,張達人擔任嘉南療養院院長期間,與台南地檢署及台南縣政府合作,首創使用地檢署緩起訴金提供海洛因成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因為這項計畫,大幅降低全國的愛滋病感染人數。張達人在精神科療養院工作時,致力確保病人照護的連續性及完整性,由於他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因此能夠結合理論與實踐,推動精神病患在門診、住院以及延伸到社區復健領域的完整性醫療服務。高齡患者居多 臨終照顧注重3面向仁慈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的長者照顧,其中7至8成都是高齡患者,張達人表示,在臨終病人照顧上,醫院更注重靈性照顧、生命回顧以及死亡識能三面向,從簽署DNR(Do Not Resuscitation)拒絕臨終急救開始切入,讓患者與家屬從避談身後事進而溝通、互相理解需求,從畏懼死亡到坦然面對。張達人說,老年人60%會有輕度精神上困擾,如睡不著、焦慮、不快樂等,造成身體衰弱,其中最重要是親子關係,家庭溫馨與否,對老年人快不快樂、願不願意活下去有很大的關係,透過團體小組治療,讓長者一起聊天,共同寫下生命歷程,最後再由醫師給予啟發,用安寧的方式回顧生命,進而了解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必然性,讓患者了無遺憾地離開。對未來的展望,張達人說,仁慈醫院定位為照顧亞急性、臨終患者,年長的亞急性患者最需要的是發燒、肚子痛、跌倒時,能有醫院可以緊急處理、就近治療,老年人在意的是「照顧大於治癒」,為此院方也和長照機構配合,並且和亞東醫院合作,聘請眼科、心臟血管外科、骨科等醫師團隊到院服務,減去民眾舟車勞頓之苦。張達人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焦慮症、憂鬱症、重大精神病診療、個別及團體心理治療、社區精神醫療、精神醫療政策與醫院管理.現職:天主教仁慈醫院院長、天主教主教團牧靈中心主任.學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心理治療研究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衛福部草屯、嘉南療養院及玉里醫院院長、桃園療養院副院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除了注重飲食均衡、定期健康檢查和運動外,並學習聆聽內心及身體的聲音,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照顧好別人。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3 醫療.心臟血管
選舉前後太激動「心碎」恐致命!醫師曝4種人易有心碎症候群,嚴重會心臟衰竭死亡
2024總統大選就在明天(13日)!許多選民的情緒,會隨著開票時總統候選人的得票數而上下波動!元氣網建議選民們以平常心面對選票結果,因為心情太激動恐導致「心碎症候群」,嚴重會引起休克、心臟衰竭、死亡的風險。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一名67歲女性胸悶、喘不過氣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送醫,醫師檢查後發現,她冠狀動脈並無阻塞,但左心室心尖處幾乎不收縮,是典型的「壓力性心肌病變」,又稱「心碎症候群」。>>>延伸閱讀:元氣網疾病百科-心碎症候群什麼是心碎症候群?心碎症候群是一種由生理或情緒壓力引起之短暫性心肌病變,其發作時的症狀及心電圖表現都與急性心肌梗塞極為相似,但做心導管檢查就會發現「沒有血管阻塞」的問題。左心室顯影則會發現病人的心尖部分收縮力變差,心臟收縮起來形狀類似日本傳統用來捕章魚的章魚壺,因而又稱為「章魚壺心肌症」。發作時會有急性胸痛、呼吸困難、胸悶、胸部有壓迫感等症狀,在某些病人身上,心臟打出的血液不足以提供全身所需,會造成暫時的低血壓或休克,只要及時治療,大多數有機會恢復;但也有少數誘發肺水腫、低血壓、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嚴重也可能致命。哪些人是心碎症候群的高危險群?以下4種人容易有心碎症候群,盡量不要讓情緒有太的壓力或刺激:1.停經後的60歲以上女性2.有焦慮、憂鬱者3.頭部外傷4.有癲癇病史導致心碎症候群的原因,多為壓力事件,如情緒極度失落、驚嚇、疼痛或處在巨大壓力等生活重大變化。患者中有近6成在發病近期曾遭逢人生劇變,又以喪失至親至愛者佔多數。研究認為,心碎症候群是由於腦內邊緣系統的異常,讓交感神經過度活化,釋放太多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突然讓人心跳與呼吸速率過快,升高血壓,導致心臟負荷瞬間變大。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詹仕戎表示,臨床上多數患者是至親好友發生變故,或進行重大手術、罹患肺炎、呼吸衰竭等引起,也有人是因為分手、壓力大、過勞引起,60歲以上女性是好發族群。心碎症候群如何治療?治療心碎症候群,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保守治療經常可以快速解決問題,然而少數患者仍可能合併休克或心衰竭等較嚴重的情況,需要加護病房的積極治療。醫師表示「心碎症候群」是一個相對預後良好的疾病,死亡率不到5%,患者通常會自己慢慢恢復左心室的收縮功能。但若患者同時併發心因性休克或心律不整,則預後會較差。選戰進入最後倒數,選情越來越緊繃,民眾情緒也跟著起伏不定,當情緒太過激動,若出現胸悶、胸痛、疑似心肌梗塞症狀,可能引發「心碎症候群」,應該立刻就醫,不要以為休息一下沒事就輕忽,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否則嚴重會引起休克、心臟衰竭,甚至致命。平時應多培養個人調適壓力的方式,維持正常作息與飲食,一周至少30分鐘的有氧運動,都可降低各種壓力相關疾病的風險。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元氣網疾病百科、亞東醫院延伸閱讀:.焦慮、易怒...選舉前後當心「選舉症候群」!7大心法遠離選舉症候群.上班族超過4成曾罹患「選前焦慮症」!醫師建議應遵循3步驟處理.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2-03 醫療.心臟血管
手麻腳麻怎麼辦?是中風嗎?醫師詳解導致麻痺原因,出現8症狀請速送醫
你有手麻的問題嗎?大多數人認為手麻是中風的前兆,擔心自己是不是急性腦中風!究竟出現手麻症狀是不是腦中風?突然手麻怎麼辦?該如何與中風做分辨?元氣網整理了關於「手麻」的3個問題,一起來看看你的手麻是什麼原因造成。手麻是中風嗎?導致手麻腳麻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心臟血液循環不良、神經壓迫、腦幹中風後遺症都有可能。亞東醫院神經外科岑昇信醫師表示,手麻的成因有很多種,這其中有的是因為生病,身體給我們帶來的警訊。.糖尿病:糖尿病的患者常常會有手部及腳部感覺遲鈍的問題。病患會覺得手掌、腳掌好像穿了手套和襪子一樣,接觸東西時感覺不如以往敏銳。糖尿病病患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因為長期的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周邊神經病變。.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造成的手麻,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手部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或重複同樣動作的工作者,為高風險群。家庭主婦、廚師、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之民眾,常會因手腕的過度使用而面臨這樣的問題。手腕的橫腕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在手腕過度使用的情況之下會慢慢增厚,造成正中神經的壓迫、引起手麻的問題。.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也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長時間需要低頭、固定同一姿勢、缺少適當頸部休息的民眾,其頸椎退化的速度會比一般人來得快,這類型的民眾,也更早面臨頸椎狹窄所造成的神經病變。頸椎退化、狹窄的患者,除了會有上肢感覺遲鈍的問題,也常常伴有頸部痠痛的情況。.心肌梗塞:冬天日夜溫差大,會讓血管容易收縮,因此特別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原本就有心血管病史、慢性病史的患者更要特別留意,如有胸悶、胸痛、易喘等狀況,都要立即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腦中風:血管收縮也會讓血壓高低起伏,進而讓硬化的血管斑塊剝落,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有發生過腦中風,或是有高血壓病史的朋友,都要記得定時測量血壓並且注意保暖。民眾遇到手麻的問題,可以通過醫師的看診,診斷出是否為病理性的原因。這些原因中,有些只要通過簡單的藥物治療、復健,即可得到改善。若出現以上問題,可以及早就醫,才不至於延誤治療。為什麼會突然手麻?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炯瑜醫師表示,天氣冷會讓人不想動,加上熱漲冷縮的反應,導致代謝變慢、血液循環不佳,造成手腳冰冷易麻,而血液循環不良也不只會出現在身體四肢末端,也會出現在重大器官內的微血管中,因此千萬不能輕忽手腳冰冷、容易手麻腳抽筋的現象。日常可以透過適度的伸展按摩、補充B群以及熱敷、泡熱水澡的方式來幫助減緩手麻和抽筋問題,但也別忘了尋求專業檢測,來檢視自身狀況,才能真正由內而外守護身體健康。如何與中風做分辨?但若民眾若突然發生單側手麻腳麻,且伴隨著身體異常,如身體半邊無力、單眼突然看不見、將1個東西看成2個、不自主流口水、無法控制表情、走路不穩、語無倫次,有可能是急性腦中風引起的肢體麻痺,請盡速就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就近將患者送往有腦中風急救醫院掛急診。參考資料:.亞東醫院-我的手會麻 是『頸椎退化』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手腳發麻可以靠放血治病?醫:道聽塗說.元氣網-寒流來襲!當心手腳冰冷、手麻、腳抽筋 醫教3步驟舒緩不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30 醫療.心臟血管
連心臟科醫師都深受震撼 心房顫動停藥數日須慎防中風風險
「沒想到這名病人不過停藥數天,竟然就中風!」一位心房顫動病人因打算健檢、大腸鏡檢查而停止服用抗凝血藥物,沒想到才停藥數日,病人就中風了。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惠君表示,聽到這消息,她深受「震撼教育」。「停用抗凝血藥物時間,愈短愈好。」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邱昱偉指出,當心房顫動病人一停止使用抗凝血藥物,隨時可能中風。過去接受手術或需進行大腸鏡等侵入性檢查的病人,必須在手術或檢查前停止用藥至少5天,以免產生出血危機,但中風風險上升,隨新型抗凝血藥物問世,停藥時間已縮短為兩天,即使如此,停藥相關風險仍值得關注。黃惠君強調,對心房顫動病人來說,服用抗凝血藥物防止中風,是非常重要的防護措施,一旦沒有持續用藥,便可能發生嚴重後果,但如果因為健檢、手術等因素而暫時停藥,就要隨時留意中風警訊。心房顫動有哪些症狀、危險性?為什麼容易引發中風?在聯合報主辦的「揪出破『顫』‧放心生活」講座中,黃惠君表示,心房顫動症狀包括心悸、無力、容易疲憊、心律不整等,可透過在家自摸脈搏或使用穿戴式裝置等進行量測,若發現心跳異常,應就醫檢查,以釐清是否為心房顫動所引發的心律不整,不過心房顫動病人可能毫無症狀,導致輕忽其嚴重性。「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機率是一般人5倍,年長者更要特別留意。」邱昱偉說,心房顫動會造成心臟血液流動不佳,易形成血栓,血液易凝結成塊,當血塊隨血液流動阻塞血管,便形成中風,若是腦部血管阻塞,就是腦中風,或是引起腸中風、腎臟中風與肢體中風等嚴重併發症。黃惠君分析,治療心房顫動,除了用藥或電燒、置放節律器控制心律、心跳,使用抗凝血劑也能預防血栓、中風,但要留意使用抗凝血藥物恐增加出血風險。邱昱偉提醒,新型抗凝血劑的出血風險較低,但病人需定期檢查腎功能。若有心房顫動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尋求心臟專科醫師診治,以減少發生中風與其他嚴重併發症機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照顧病人的快樂和成就感,真的很美妙
【編者按】:本週是三位醫學生有機會較長時間追蹤病人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長期與癌症奮鬥的女病人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病人做決定時,並不只是醫療團隊的意見為主,病人需要考量個人生活環境以及獨居者要照顧腸造口的困難,而使學生學習到「每個病人都有它特殊的困難,只有當讓醫療團隊能夠使病人說出他們的困難,我們才有辦法做出有可能做到的最好的治療」。→想看本文一位照顧了病人三星期之後,病人出院後又有機會再見到病人與家人的學生,感受到自己第一次那麼長時間地照顧一個病人,能夠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寫出「當你從心底自發地、細心地照顧病人,就掌握了行醫的關鍵,也能夠得到最真誠的回應。這將成為我行醫生涯中的一次寶貴經歷」。一位學生敘述一位發現癌症時已是末期的病人,從他們最初無法接受現實而驚慌拒斥,出院後病人回來門診接受化療時,都會找他談話,使他感到「雖然我能提供的幫助不多,但可以感覺到他們多了一個人可以訴說那些不好跟別人提及的疾病看法,似乎也安心了許多。」這些心得也使我們深信鼓勵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更能幫忙醫學生助長將心比心的「同理心」。今年5月份時,我在教學內科照顧了一位68歲的老先生將近三週。他是一位30年的老煙槍,已經戒菸10年,有COPD、糖尿病、高血壓、心房顫動的病史。他在2年前因為平時活動時會喘和持續咳嗽,在亞東醫院診斷COPD和發現心房顫動。病人之後持續在亞東門診追踪,4月時發現右下肺葉有一顆結節,懷疑是肺部腫瘤,故這次來到我實習的醫院做切片檢查,後來診斷是肺腺癌。我到病房去準備詢問病史,見到了病人和他太太。我向病人做了詳細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病人也非常配合。病人混合式地用中文和台語和我溝通。由於我聽不太懂和不會說台語,導致我有時不太能聽懂病人的病史,但是在我仔細地詢問下和他太太的從旁協助下,最後還是順利地問完病史和做完檢查。之後也向他們說明了切片檢查的目的、進行方式、可能的併發症和檢查前禁食等注意事項。太太非常緊張而且不太熟悉住院的各種流程,一直問我許多問題,我也不斷安撫她,確保他們沒有問題後便離開。結果到了第二天的切片檢查後,病人發生了雙側氣胸和胸壁皮下氣腫,一直延伸到腋下、頸部和前臂,因此放了兩條引流管和開始使用鼻導管給氧。我去看病人時,只見他躺在床上,呼吸有些急促,人看起來也虛弱疲憊,太太感到很焦慮。我嘗試向她解釋病人發生的狀況、可能原因,目前的處置和目的,以及之後的治療計劃。接下來的每一天,我都會去看病人好幾次,有時候索性坐在病房前的護理站做事,一旦病人有什麼事或他的太太有什麼問題便能迅速了解。過去幾天,病人的症狀都有明顯的改善,皮下氣腫也逐漸消退。在這段時間的互動中,才了解到他們育有兩女一男,兩位女兒都已成家,目前和夫妻倆住在一起。兩位女兒都很孝順,常常會帶他們夫妻倆到處旅遊,還常常給我看她外孫女的照片。後來得知兒子從小因病長期住在康復之家。太太是一位清潔工,目前都由她賺錢養家,她也提到靠她一人不多的收入需支付生活上的各種支出、房租、醫療費用、兒子的療養費,真的很辛苦。太太也很擔心這次長期住院的費用而感到壓力。住院期間,我們也聯絡了社工來幫助他們解決經濟上的困難。從他們的談話中,我也能深切感受到有經濟和生活壓力的家庭,在面對疾病時的無力感,但太太也沒有任何抱怨,每天都陪在先生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在一次的查房時,病人興致勃勃地拿出手機給我們看他在家陽台上種的花草。我聽不太懂台語,但還是能夠感受到病人的興致勃勃和希望早日回家的渴望。看著他的病況逐漸改善,不再需要氧氣、拔掉引流管,能夠正常下床走路時,我真的感到很高興。我也能感受到病人和太太對我的信任,每次去看他時先生都笑著對我說早安,太太有問題時甚至會跑到工作室找我。雖然很多時候我沒辦法幫上什麼大忙,或給她什麼有用的建議,但這也促使我去努力搞懂一些疾病相關的知識、做檢查的流程,申請各類證明和診斷書的程序,甚至還向社工請教了基金會補助和本院社會福利的申請流程,只為了能夠幫病人做更好的病情解釋,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這也是我第一次開始要求自己,在面對病人和家屬做病情解釋時,不能含糊馬虎,必須詳細正確地告知和盡可能回答病人的問題。這是為病人負責,也是為自己負責。大約兩週的時間,病人最後順利出院了。一個多月後,當時我已經離開了內科,一次在病房的走廊上意外地遇見了病人的太太。她興奮地和我打招呼,剛剛還特地跑到工作室想找我,說是想問我重大傷病證明要怎麼申請。經詢問得知病人這次是回來打化療,太太還請我一起去看看先生。到病房裡,病人還記得我,和我熱情地打招呼、握手,也得知他的狀況非常穩定,他和太太都很高興我在他住院期間細心地照顧他,也很感謝我那麼關心他們。我頓時感受到了照顧病人的快樂和成就感。後來詢問得知之前申請的社會福利補助也已經批准了。看到病人和太太一步步地克服重重困難,回歸正常生活,我也真心為他們感到高興。這是我第一次那麼長時間地照顧一個病人,能夠在這段時間和病人及家屬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在出院後還能繼續保持連結的感覺真的很美妙。當你從心底自發地、細心地照顧病人,就掌握了行醫的關鍵,也能夠得到最真誠的回應。這將成為我行醫生涯中的一次寶貴經歷。延伸閱讀:11/13 醫病平台/病人讓我看見生命的韌性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15 醫聲.醫聲要聞
韓劇「機智醫生生活」非血緣器捐可行嗎?李伯璋:當心出現「有錢人朋友特別多」奇特狀況
韓劇「機智醫生生活」提及「非血緣」關係的器官捐贈,引發熱議,而自稱結識多年的好朋友最後因拿不出合拍照片,而被識破。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前董事長、北醫公衛學院教授李伯璋表示,朋友間捐腎捐肝,在許多國家行之多年,提高器捐風氣,但卻也出現「有錢人的朋友特別多」奇特狀況,國內應研擬嚴格的配套措施,降低民眾疑慮。器捐中心副執行長劉嘉琪表示,隨著時代推進,器捐來源逐步開放,例如,直系血親、配偶關係,以及器官捐贈者配偶或三親等內血親,日後若需器官移植,則有優先權。同婚合法多年,但同婚案例並不多,因此,尚無同志間器官移植的案例。擴大非親屬器捐 醫師:朋友法律界定、對價關係亟需討論由於器捐人數停滯不前,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有意擴大器捐範圍,增加朋友(非血親)捐贈,對此,專家均樂觀其成,但為避免器官買賣,應擬定規範及配套措施。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表示,目前活體器捐仍以親人、配偶為主,我國於四年前開放非親屬間腎臟交換捐贈,未來推動朋友間捐贈,不無可能,但須在法律上界定清楚「朋友定義」,例如有同居事實,或其他規範等,並規畫預防器官買賣等配套措施。江仰仁也說,器捐與器官買賣的風險自古就存在,不論是朋友間還是親屬間都有可能,例如捐器捐贈常會給營養費、包紅包等其實很難預防,但要思考如何避免形成對價關係。江仰仁表示,以非親屬間的腎臟交換為例,通過4年多來成功配對率仍是0;而腎臟交換2組人的話牽涉至少4個人,不成功的原因包含兩組互不認識、沒有信任感,受限於法律到手術台上才會知悉配對對象。若是法律放寬朋友間捐贈的話,非親屬的腎臟交換也有望帶動,提升成功率,或許有機會讓雙方事先認識增加信任。非血親器捐擬開放 藏買賣隱憂李伯璋表示,開放器捐,就一定會出現器官買賣風險,不論是朋友,還是親屬間都有可能,例如,為了鼓勵孩子捐肝,肝癌患者提出一兩百萬元營養費,而這都是檯面下的事情,很難預防,但還是應該想辦法避免形成對價關係。李伯璋說,台灣器捐朝此方向修法,他樂觀其成,但各醫院倫理委員會務必嚴格把關,而政府應該研擬出嚴格的配套措施,避免器官買賣疑慮。【記者鄒尚謙/台北報導】擬開放「非血親」器官捐贈 以腎臟可能性最高健保署長、器捐中心董事長石崇良指出,開放「非血親」器官捐贈的前提是不傷害捐贈者,因此將考慮開放腎臟、肝臟及肺臟等器官,其中又以腎臟可能性最高,因為分析活體器官捐贈臨床個案,捐腎對捐贈者生活品質影響最小,且國內腎臟透析(洗腎)病患逼近十萬,需求量相當高。近十年來,台灣活體捐腎人數每年均在一百多例,截至昨天,多達八六八四名腎臟病變患者排隊等待換腎;器捐中心四年前推動「一腎換一腎」政策,允許非親屬捐贈,兩個正等待腎臟移植的家庭透過媒合、配對可「一腎換一腎」,但迄今仍無案例。器捐中心統計,目前等候器官捐贈人數一萬多人,累積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者二萬五一四七人,實際順利受贈器官者人數偏低,近三年都在千人以下。為了拓展器官來源,政府積極推動簽署器官捐贈同意、預立醫囑,但成效有限。來源有限 台灣腎臟移植率極低石崇良表示,台灣腎臟移植率極低,主因在於來源有限,大都仰賴「屍腎」,而「一腎換一腎」因配對困難,成效不彰;日前專家提出放寬捐贈者對象,開放「非血親捐贈」,只要確保為無償捐贈,朋友之間可捐腎、捐肝,但也憂心背後有器官買賣等疑慮。「若要放寬捐贈者對象,必須修法。」石崇良表示,先前開放配偶間捐贈器官就有人擔心「假結婚、真買賣器官」,為此嚴格規定須結婚兩年以上或生育一個孩子的伴侶才能器官捐贈;開放「非血親」捐贈的疑慮更多,擔心「器官買賣」,因此必須研擬配套措施,凝聚社會共識,透過修法才能提高器捐風氣。推動器官捐贈廿餘年的亞東醫院外科暨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表示,非血親「器官指定捐贈」,必須確保「公平、合法、倫理」等三面向,許多國家實施非血親指定捐贈,因無法杜絕捐贈背後的利益交換,衍生許多倫理問題,預估國內未來修法有相當難度。
-
2023-11-15 醫聲.醫聲要聞
非血親器捐2/醫師:朋友法律界定、對價關係亟需討論
台灣等候器官捐贈人數在疫後持續上升,但目前限定血親捐贈,器官來源不足,仍有11萬位患者症在等待器官,其中等腎臟的人數最多。健保署長、器捐中心董事長石崇良表示,最近討論朋友(非血親)的捐贈放寬,但仍有器官買賣的疑慮在。醫師則表示,若要開放非血親捐贈,「朋友」的法律界定就相當重要,器官買賣與捐贈的風險自古皆有,營養費、紅包等形式難以避免,重點應在於如何不促成「對價關係」。在第一線推動器官捐贈20餘年的亞東醫院外科暨加護病房主任醫師洪芳明表示,非血親的「器官指定捐贈」,得確保「公平、合法、倫理」三面向問題,血親、一腎換一腎都有依據,而國外指定捐贈相當模糊,同時延伸許多倫理問題。活體器捐來源仍屬親屬及配偶,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表示,通常以親人較多(占比約六至七成),配偶較少。而朋友間的器官捐贈國外已經行之有年,而我國已開放腎臟在非親屬間的交換捐贈,朋友之間的捐贈要推行不無可能。惟「朋友」要如何在法律上應該要界定清楚,例如有同居事實等或是其他規範等,並規劃預防器官買賣的配套措施。江仰仁也說,器捐與器官買賣的風險自古就存在,不論是朋友間還是親屬間都有可能,例如捐器捐贈常會給營養費、包紅包等其實很難預防,但要思考如何避免形成對價關係。江仰仁表示,以非親屬間的腎臟交換為例,通過4年多來成功配對率仍是0;而腎臟交換2組人的話牽涉至少4個人,不成功的原因包含兩組互不認識、沒有信任感,受限於法律到手術台上才會知悉配對對象。若是法律放寬朋友間捐贈的話,非親屬的腎臟交換也有望帶動,提升成功率,或許有機會讓雙方事先認識增加信任。洪芳明表示,目前專家會議尚未討論到非血親捐贈,但衛福部內可能已有討論的聲音,而此事在修法上有相當難度;一腎換一腎雖然沒有成功配對案例,但在亞東醫院已有家屬因曾捐出大愛器官,所以等候器官移植排序往前,並成功讓其他家人完成器官移植的2例個案。至於台灣是否可以推動全民器捐「假設同意」,若不同意捐贈則另外注記。石崇良表示,曾經民調是否可以推行,但絕大部分民眾希望自主決定是否要捐贈器官,同時更擔心醫師是否會因為假設同意,為了取得器官而不積極搶救;因此目前台灣也持續採行「知情同意」的方式,讓想捐的民眾自主來簽署同意書。
-
2023-10-21 醫療.心臟血管
中風後該怎麼吃?有吞嚥困難怎麼辦?8大飲食原則避免營養不良及二次中風
在台灣,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是長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每年平均奪走1萬多條人命。它不像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徵兆明顯,腦中風是一種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的疾病,輕微者可引起肢體障礙,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通常男性超過五十歲、女性停經後、家族中有相關病史、有三高慢性病的民眾,都是高危險群。多數患者在中風後,會因為口咽部的肌肉無力導致食物無法往下送,有吞嚥困難的問題,無法順利進食造成,進食量不足、營養不良的情況發生,導致身體日漸消瘦,此時必須改變飲食方式及習慣,協助進食。腦中風病患的飲食原則 中風時的飲食分為「急性期飲食」及「恢復期飲食」,急性期飲食是中風病患有昏迷或意識障礙,不能正常由口進食,此時必須以鼻胃管管灌食供應營養。恢復期飲食是中風病患經醫師吞嚥評估,可以自行可以咀嚼及吞嚥,此時飲食以半流質飲食或軟質為主,再逐步協助訓練腦中風患者的吞嚥功能,改善吞嚥問題以避免嗆到,直至恢復為正常的飲食習慣。中風恢復期飲食8建議 1.均衡飲食,攝取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五穀類、魚肉蛋豆類、奶類、蔬菜類、油脂類、水果類。適量而不過量的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有助維持中風患者的良好營養狀態。2.控制熱量,避免過胖過瘦中風病患常因行動不便,以致活動量降低,每天消耗的熱量減少,應限制熱量的攝取,維持體重避免肥胖,體重若增加過度,也會影響復健成效。但若因沒有胃口而導致體重異常降低,會影響復健治療的成效。3.多吃高纖維食物,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各種蔬菜、水果、糙米、燕麥、全穀類及豆類,可幫助排便、預防便秘、穩定血糖及降低血膽固醇。4.限制飽和油脂及膽固醇的攝取多食用脂肪含量較少的魚肉、雞肉、瘦肉、豆類製品。烹調用油宜選擇植物油避免使用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避免高膽固醇食物如:內臟類(腦、肝、腰)、卵黃類(蛋黃、蟹黃、鮭魚卵…)、動物性的頭部(雞頭、魚頭、蝦頭…),容易被忽略的油脂陷阱,如花生、瓜子、腰果…,滷汁、菜湯、濃湯,調味料,沙拉醬、芝麻醬等,也應避免。5.避免吃鹽份高食物,食物調味宜清淡人體若攝取過量的鹽份會使體內水份滯留,容易造成血壓升高,也因而增加腦中風的機率。因此食物調味宜清淡、限制飲食中食鹽的量、不吃高鹽食品,避免吃罐頭及加工醃漬食品,如:醬油、醬瓜、醬菜、等。6.適量水份攝取適時的補充水分可避免中風患者脫水,造成血液濃縮而使腦循環變差。7.適量飲酒,不酗酒適量飲酒能幫助血液循環,但酗酒會影響正常飲食,導致營養不均衡及併發疾病發生。且飲酒過量者其血壓比少喝酒者高,故應限制飲酒量以降低導致腦中風機率。8.不抽煙、不吸二手煙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導致微血管收縮、阻礙血液循環,吸菸會增加再度中風發生的風險。腦中風發生時的7個緊急處理1.不要搬動患者,移動時要固定其頸部2.患者臉轉向側面,保持呼吸道暢通,注意清除痰及嘔吐物3.解開束緊的衣物如領帶、皮帶、胸罩等4.維持環境安靜,光線不要太亮,保持通風5.不要餵食任何東西,以免嗆入氣管6.儘快聯絡119,送醫治療7.送醫途中,未經醫師指示,不可服用降血壓藥物療腦中風病患通常有吞嚥困難,一次無法吃太大量食物,建議少量多餐。食物以均衡六大類食物,食物種類多樣化為主,讓全身能營養支援,保護腦功能,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功能的恢復。看完以上介紹的腦中風病患飲食原則,知道飲食該如何調整了吧,若您或身邊的家人是中風病患,務必替他的飲食做把關。再逐步協助訓練腦中風患者的吞嚥功能,直至恢復為正常的飲食習慣。延伸閱讀:.中風會好嗎?有哪些前兆?「法令紋」是關鍵!把握黃金復健期3關鍵.一個人腦中風可能讓整個家庭破碎 專家教腦中風辨識口訣FAST.二次中風如何察覺?眼神、血壓是重要觀察指標參考資料:.腦中風飲食之 護 理指導-台安醫院.竹山秀傳醫院-腦中風飲食.亞東醫院-認識腦中風
-
2023-10-13 醫聲.罕見疾病
搶救TTP之9/老先生出現貧血、昏昏沉沉、血尿,住院80幾天終脫險,但另一人「進加護病房沒再出來過⋯」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一名69歲的老先生某天突然出現貧血、意識改變、血尿等症狀,被送入亞東紀念醫院急診時,又因出現抽筋而轉往加護病房,醫師初步懷疑他罹患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等不及診斷結果,便先予以血漿置換術(俗稱換血)及類固醇治療,期間經歷咽喉出血、肺部感染等危機,最終幸運地在80餘天後出院。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回憶,老先生從其他醫院轉送來時,已出現抽筋和溶血導致的昏昏沉沉、意識改變、黃疸、血尿等症狀,高度懷疑是罹患TTP,但抽血檢驗須等幾天,因此先轉往加護病房,每天施予類固醇、一次4小時的血漿置換術,也加上共4劑的利妥昔單抗(Rituximab),中間一度發生血小板低造成的咽喉出血,以及抵抗力差感染黴菌、病毒引發的肺炎,所幸經過80餘天治療後,終於順利出院,「前陣子還自己走進診間,現在一個月回診一次。」TTP診斷不易 病情發展快又兇猛 醫曾見患者「進加護病房沒出來」讓老先生數次處於生死關頭的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種可能多次復發的罕見血液疾病,當血液中的ADAMTS13酵素缺乏或受抗體影響而活性低落,將使血小板過度活化,於全身各處小血管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狹隘,紅血球通過時被擠壓破裂,發生血管內溶血,導致貧血;而血小板也因過度活化而大量消耗、數量急劇減少,出現出血、皮膚紫斑。由於TTP發生率僅百萬分之一,且病情來得快又兇猛,有時會來不及確認是否罹患TTP,醫師就需要緊急治療,而治療經驗也往往成了病人活命的根基。「此時絕不能輸血,否則是火上加油。」林世強表示,若覺得血小板數量減少而輸血,反而會造成更多血栓,因此正確的處置方式,是進行血漿置換術合併類固醇,讓血小板恢復正常,再施以免疫抑制劑利妥昔單抗抑制抗體。然而,還是有些患者不敵TTP過世,林世強分享,2010年他剛進入亞東醫院服務時,尚無ADAMTS13酵素檢驗技術,就遇過一位患者出現血管內溶血、血小板低下、發燒、神經學症狀如意識模糊、腎功能異常等5大TTP主要症狀,緊急處置後病情改善有限,「他進加護病房後,就再也沒看到他出來。」今年過年前,也有位TTP患者來不及治療離世。救命藥需自費 國外治療建議新藥尚未入台除了TTP造成的生命威脅,林世強也觀察到患者面臨的經濟壓力。他說,TTP未被列入重大傷病,不能免繳健保部分負擔費,且雖國際已將利妥昔單抗列入TTP治療指引,但在台灣為適應症外使用,患者須自行負擔數萬元費用。目前國外已有減緩TTP症狀的新型抗體藥物被納入治療指引,但還沒被引進國內,「期待新型抗體藥物未來能引進台灣,有適應症內的藥物治療。」林世強指出,「TTP患者最好是能接受類固醇、利妥昔單抗和新型抗體藥物三種治療,尤其容易復發、症狀嚴重的高風險族群更應該要使用新藥。」目前TTP患者及家屬成立相關的病友團體「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 -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林世強表示,TTP發病人數少、存活下來的人更少,組織起來的確不容易,也許可請教有類似經驗的罕病基金會,並讓更多患者或疑似的民眾方便找到資訊,彼此也可互相陪伴、交流,走過這段辛苦的時光。林世強提醒, 如果民眾出現血管內溶血、血小板低下,或發燒、腎功能異常、神經學症狀如意識模糊、昏迷、癲癇等全身多處微小血管阻塞所引發的症狀,就須盡快至大醫院的血液科進行檢查,能有較具經驗的篩檢流程與照護團隊幫助診治。
-
2023-10-06 焦點.元氣新聞
知名作家劉墉跌倒,失去意識、嘔吐,為什麼會有這些症狀?
旅美作家劉墉在臉書上提到,昨天下午在院子裡修剪樹木,不小心被花盆絆倒,雖然反應過來,靠右手撐住,沒撞傷頭,但回到房間後,突然覺得天旋地轉,四周亮得張不開眼,太太剛扶他坐下,就失去意識,醒來之後發現滿地嘔吐物。劉墉在臉書上寫道:我一路嘔吐,到急診室還吐,吐光突然覺得好多了,喊著要回家。但是醫生不放,先驗血驗尿照X光,再給我掛滿電線,整夜機器滴滴叫,四周病房的機器也在叫,護士則跑來跑去,我一夜沒能睡,早上六點又被叫起來去做超音波跟打顯影劑斷層掃描。終於下午三點多宣布「無病釋放」,還給我厚厚一本判決書(檢查報告)。劉墉在文章中也提到,再次謝謝大家的祝福,並且恭敬報告:老頑童一切OK,除了百病纏身,還是一尾活龍。奉上老頑童鬥雞眼武士照片,博大家一笑!跌倒為什麼會失去意識?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根據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的衛教文章指出,之所以會失去意識、昏厥,通常是因為短暫的腦部血液供應不足所造成。所以不管有沒有撞到頭,都有可能因為姿勢改變,造成腦部血液供血量下降,而讓病患失去意識。但為什麼腦部會血流不足呢?常見有以下幾種原因:●血管迷走性昏厥:這種神經性的昏厥是昏厥症裡最常見的原因。迷走神經從大腦分布到頭胸腹部的各個重要器官,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就會讓心跳變慢,而交感神經的抑制會讓全身的血管擴張。心跳慢會導致血液輸出量減少,雙腳血管擴張也會讓血液不容易回流,如此情形都會造成腦部得不到足夠血液,因此暈倒。這種神經性昏厥的情形常見於某些特定情境,比如升旗久站、拉肚子、身體疼痛、被驚悚畫面嚇到(比如有人看到打針或是手術畫面會很害怕)、心裡處於恐慌的狀態(比如在人潮眾多處或是在密閉空間的情況),或是頸部受到異常刺激,常發生於刮鬍子或按摩時壓到頸部的血壓控制中心,上述情形都可能影響迷走神經導致心跳變慢。●心因性疾病:一種是心律不整引起,不管是心跳太慢或心跳太快,都可能讓腦部血流不足。另一種是瓣膜性心臟病及心肌缺氧性病變等結構性心臟疾病,例如發生主動脈瓣狹窄時,血液也無法順利流出心臟到達腦部。●血管狹窄:例如頸動脈狹窄,也會影響血流進入腦部。●姿勢性低血壓:人體躺平時全身的血流通常流動較為順暢,一站起來,血液因為重力會集中在兩腳,此時於正常狀態,兩腳的血管會收縮以使腿部血流較容易回流心臟,但自主神經失常的人因缺乏這個機制,導致一站起來的時候腦部血流量不足,所以容易暈倒。長者該如何防跌倒?把握居家5要點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曾跌倒比率為16.5%,且將近6成在住家跌倒。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長輩防止跌倒呢?其實把握5個重點就可以了!●重點1:照明一定要充足。很多長輩因為看不清楚而跌倒,因此打造防跌住宅,最基本的是要有足夠的照明。●重點2:行走動線保持淨空。長輩行走動線要保持淨空,尤其很多長者會不小心被地板上的電線絆倒,因此務必注意電線收納。●重點3:浴室加裝扶手、止滑。容易發生跌倒意外的浴室,也建議在牆面、馬桶、浴缸旁邊裝設扶手,最好要設置止滑墊,尤其是門檻前要設置止滑腳踏墊,並盡量降低地面與門檻落差。●重點4:換張支撐力好的椅子。很多老人家因為肌力、骨骼較差,常常會發生坐在沙發上就站不起來,解決方案是在周邊加裝扶手,或換一張支撐力較好的椅子。●重點5:東西不要放在高處。長者常使用的物品,應該要收納、放置在伸手可及的地方,避免放太高或是太低,尤其注意避免讓長輩需要墊椅子、爬梯子才能取得物品,也能降低跌倒機率。參考資料: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衛教文章突然暈倒原因有哪些?暈倒會有前兆嗎?該看哪一科?燈光、扶手、防滑 掌握6大居家防跌改造重點(責任編輯:林又旻)
-
2023-09-3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 微創瓣膜手術讓世界看到台灣 養身之道在於早晨做「這件事」
亞東醫院是新北市第一間醫學中心,2021年疫情期間,邱冠明接任院長,遭逢三級警戒,一上任考驗就接踵而至。他帶領亞東醫院挺過新冠肺炎院內感染危機,收治新冠重症病人數全國第一,充分顯露外科醫師冷靜性格。邱冠明說,外科醫師訓練就是「改變你能改變的事」,他膽大心細,一心想擦亮亞東醫院這塊金字招牌。念外科的料 天沒亮就去巡房邱冠明來自警察家庭,因父親職務調動,童年經常搬家,國小就念了5間,南到屏東、北到苗栗的學校都讀過,直到國中才定居於高雄就讀。由於他在國中、高中的成績不錯,大學就順利考上台大醫學系。一人隻身從南部到台北念書,邱冠明笑說,大一、大二常蹺課、跑社團,心思不在課業上,直到大三上到解剖課,才真正知道自己在學什麼,整學期的解剖課9成以上由他完成,還自嘲是「手賤」,連當時助教都說他一定是走外科的料。1992年,他公費申請到哈佛醫學院見習2個月,分別選了心臟科及血管外科課程,跟著哈佛心血外科總醫師磨練,早上6點天還沒亮就去巡房,那時養成的習慣也一路保持至今。除見習經驗外,希望立竿見影的性格,也進一步推著他往外科走。朱樹勳關門弟子 隨師到亞東邱冠明進入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後,遇到當時的外科主任朱樹勳,從此走上心臟外科這條路。他因此被視為是朱樹勳的得意門生,他笑說「關門弟子比較符合」。朱樹勳和邱冠明的父親同年,兩人互動亦師亦父,邱冠明用日語稱呼朱樹勳「先生」。在這段期間,他跟著朱P一起動許多手術,經驗快速累積,後來朱P為他背書,讓病人都去找他開刀,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肯定。1999年,朱樹勳出任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也跟隨來到亞東,一路從科主任、部主任、醫療副院長到院長,一晃也20幾年。邱冠明認為,兩世代追求的事物不同,上個年代寫歷史,這個世代則要求品質,包括住院時間短、投入資源回報高等,「既然老師開大,我們就開小的」,朝向微創心臟手術發展。設微創瓣膜中心 各國紛取經邱冠明帶領團隊以「內視鏡微創心臟手術」,獲得第15屆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獎,並成立全台唯一結合心臟內外科的「微創瓣膜中心」,持續且大量做微創瓣膜手術,連日本、韓國、中國到印度的醫師都來取經。過去亞東醫院名聲不如現在,曾有計程車司機向他吐露對亞東醫院的不信任,他也堅定地告訴對方「我們來就是要讓醫院改變」,6年後亞東醫院就成為醫學中心,董事會加碼蓋新大樓、醫院擴張4倍、醫護人數增5倍,如今規模約4千人。邱冠明認為,亞東醫院營運單純,目標有兩個,一是增加無形資產,如名聲,二是有形資產,增加設備、人員等。希望員工不僅有專業尊嚴,也有幸福感,去年爭取為全院員工每月加薪1千元,等於一年人事成本多支出5千萬元,雖然只是小確幸,但他認為應該為員工爭取。愛跑步爬山 到世界各城晨跑談起養生,邱冠明坦言,沒有太多獨到之處,而是善用父母給的良好基因,近年迷上跑步、爬百岳,也會利用出國開會機會,到各城市晨跑,藉此欣賞異國風光。回顧前半生的求學、職涯經歷,邱冠明認為,醫師是很有意義的角色,當醫師看到病患生活品質變好,很有成就感。邱冠明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內視鏡微創開心手術、達文西開心手術、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先天性心臟病現職:亞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台大管理學院會計與管理決策組碩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外科兼任醫師、亞東醫院心血管加護病房主任、重症醫學部主任、心臟血管醫學中心部主任、心臟血管外科科主任、亞東醫院醫療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選擇你相信的醫師,相信你的醫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29 醫療.心臟血管
大馬演員張詠華爬山暈倒猝逝!有3徵兆時最好別去爬山或運動
馬來西亞籍的資深演員張詠華,驚傳在昨(27日)天爬山時突然暈倒,送醫不治,享年51歲,大馬演員李銘忠也在臉書哀悼他一路走好。張詠華去年發現有血管阻塞,但至於是否因心臟病發猝逝,仍待死因報告出爐才能確定。張詠華疑似心臟病發爬山暈倒猝逝根據「中國報」報導,演過「興福茶室」、「餓鬼食堂」等劇的藝人張詠華,昨天在吉隆坡爬山時,疑因突然心臟病發,雖同行友人馬上幫他做心肺復甦(CPR),但送下山到醫院急救後仍回天乏術,於27日傍晚逝世。他的兒子受訪透露,張詠華去年發現有血管阻塞、也有動手術,但至於爬山是否因心臟病發猝逝,則需待死因報告出爐才能確定。心臟病患要運動,但不能選高強度運動入秋天氣漸涼,許多人喜歡在這時節爬山感覺比較涼爽。不過對於有心臟疾病的人,爬山及運動可要特別留意。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麻痺、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出血性心臟衰竭、高血壓、中風、先天性心臟缺損及風溼性心臟病等等,其中又以心臟麻痺、中風與高血壓最為普遍。這類患者大都被醫師叮嚀要有運動習慣,但卻有不少人是在登山或跑步時心臟病發。就是因為運動時強度過高,反而可能又引發心肌缺血、明顯心律不整或頭暈、呼吸不順等不適症狀。有心血管毛病不自知更危險 出現胸痛胸悶快休息不過有些人可能有心血管毛病而不自知,或不嚴重而沒理會,在運動時也特別容易出現問題。尤其登山運動、情緒壓力或是天氣劇烈變化時,血管容易供應氧氣不足,特別是原本血管已經有狹窄或阻塞,運動時供氧會更不足,氧氣無法輸送到全身,因此患者會出現胸悶、胸痛現象。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曾受訪指出,通常民眾只要一發生胸痛、胸悶症狀,只要立刻停下來,稍微休息一陣子就會改善。建議有這種情況最好立刻就醫檢查,若確認是冠心症、或者血管有某一部分已經阻塞狹窄,可盡快就醫治療,否則一旦急性心肌梗塞,恐怕連生命都有危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曾受訪指出,臨床上也經常有病患平時並無任何症狀,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病患反而更加危險,輕忽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等到運動或爬山時,以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表現,往往急救不及,憑添憾事。民眾若有運動胸悶或呼吸困難等心臟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至心臟科門診就診,請醫師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有3徵兆時最好別去爬山或運動1.如果身體本來就不舒服,心跳次數每分鐘超過100下,或是血壓飆高到180/110mmHg,就不適合運動。2.運動時出現不適症狀,10到15分鐘還沒有改善,要趕快就醫。3.冬天寒流來襲及清晨時段,因血壓升高,患者最好也不要選在此時運動。高山症與慢性病互為因果要爬山,尤其如果要爬的是高山更要注意。聯恩診所、醫者診所高山旅遊特別門診專家醫師王士豪曾受訪提醒,建議六類人要提早兩周到一個月預約「高山旅遊特別門診」,接受個人化的評估和處方。上高山最常發生的是高山症,又因年長者比較多慢性病,有些慢性病到了高山上,會增加高山症的風險,或是因高山症而增加了慢性病的風險,這些更需要醫師來進行身體檢查、規畫山上的醫囑和用藥。6類人爬高山前先就醫評估1.年長者2.兒童3.初學者4.高山工作者5.長天數登山6.出國爬高山【延伸閱讀】.金馬獎導演疑高原肺氣腫驚傳去世!平常健康的人,登高山也會有高海拔疾病?【資料來源】.資深男星張詠華「爬山昏倒猝逝 」享年51歲 兒悲痛證實噩耗.衛福部疾管署-高山症.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21 養生.抗老養生
秋天補肺、防秋燥多吃3種白色食物 按這些穴位提升免疫力
時序進入初秋,日夜溫差大,許多人出現「秋燥」現象。秋天燥氣易傷肺,免疫力下降,進而引起皮膚乾癢、喉嚨癢、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誘發鼻過敏、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因此順應節氣變化以食療、穴位按壓適時調理,可以「潤肺補氣」,防秋燥上身。2種「秋燥」都會有「乾」的症狀秋季氣候乾燥,燥氣當令,人體容易感受到燥氣,也易陰虛。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林巧梅表示,「秋燥」是燥邪,又分「溫燥」與「涼燥」,在初秋時,人體常會感受到燥熱邪氣,即為溫燥;到了深秋,人體易感受到寒涼邪氣,則為涼燥。不論是溫燥或涼燥,都會有「乾」的症狀。林巧梅指出,人體感受到燥邪主要是從口鼻進來,容易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像鼻腔乾、咽喉乾、口乾舌燥、皮膚乾癢等。若乾燥嚴重的話,鼻子乾會揉鼻子、甚至流鼻血,或是肺部弱者可能會咳嗽、乾咳。溫燥會多一些熱象,例如舌頭偏紅、身體煩熱感很重、睡不好、體溫偏高或發燒、喉嚨乾、乾黏的燥痰等症狀,尤其可能是黃痰很容易卡在呼吸道或喉嚨出不來;若是涼燥,會有怕風、怕冷、惡寒的症狀,常見頭痛、鼻塞、流鼻水等症狀出現。秋天氣候日夜溫差很大,不小心就會感受到涼燥,林巧梅提醒,老人家的人體機能會衰退,體溫調節、免疫力逐漸下降,因此務必要做好防護,尤其老人家的氣管很敏感,睡覺時可以圍絲巾或圍脖保護一下,深秋早起出門運動容易著涼,建議應在太陽出來後再出門運動。秋天的氣候燥邪偏乾,林巧梅強調,飲食起居都要注意,避免增加火氣、不要更乾燥,作息要規律,建議要早睡,熬夜只會更乾更燥更易上火,因此情緒要平穩,更要有適當的運動,讓全身氣血循環好一點。「白色食物」有助潤肺潤燥入秋之後,飲食要防秋燥、養肺,適合吃「潤肺潤燥」食物,林巧梅表示,「肺主皮毛」,潤肺對於皮膚滋潤也有幫助。常見「冰糖燉雪梨」食療,因水梨偏涼有「潤」的效果,適合剛入秋有溫燥現象燥咳、發熱、心煩、不好睡的人食用,但涼燥者、痰多咳嗽者並不適合吃。秋補肺,林巧梅指出,白色食物可入肺,川貝、杏仁、百合、白木耳等白色食物,具潤肺補氣作用。秋天要潤燥,除了要多喝水,可多吃含膠質的愛玉、秋葵、黑木耳、白木耳等食物,可以補陰潤燥。桑葉也可多食用,適合溫燥者清熱。秋天日夜溫差大,容易感冒著涼,林巧梅建議,體虛的人可以吃點西洋參,增強免疫力、護陰生津補氣,對抗氣候的變化。也推薦溫燥的人,適合飲用杏仁茶、桑葉菊花茶、百合麥門冬枸杞茶飲。秋補肺,多吃3種白色食物● 川貝:屬性溫和,性味微涼,具潤肺止咳化痰效果,溫燥、涼燥都適合食用,也適合民眾保養用。● 杏仁:分南杏北杏,一般杏仁粉是南杏有潤肺潤腸效果,屬性溫和,性味平和,氣管保養可食用。北杏有點毒性只做藥用,止咳平喘的力道較強,需醫師處方。● 百合:有潤肺、安神作用,睡不好的人可食用。秋天穴位保養 合谷穴、足三里穴提升免疫力秋天也適合穴位按壓調理保養,林巧梅說,穴位以肺經為主,包括手大拇指外側的少商穴、魚際穴,手腕的太淵穴、列缺穴、尺澤穴等,具溫補肺臟效果,可以增強呼吸道的功能,預防減少過敏、感冒的發生。合谷穴、足三里穴則是常用提升免疫力的穴位,而風邪常從後頸部進來可按壓風池穴,感冒了都可以按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31 養生.聰明飲食
有三高該怎麼吃?水果可以多吃嗎?「飲食11大原則」遠離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
你有三高問題嗎?台灣40歲以上的人,竟有半數以上飽受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三大慢性病所苦。改善三高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遵守「防三高飲食11原則」,健康不再亮紅燈!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影響身體健康當別人問你有「三高」嗎?別太快會錯意,並不是指薪水高、學歷高、身材高,而是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跟你我的健康息息相關,且互有加乘作用。根據衛福部統計指出,三高是國人十大死因的主要危險因子,高血糖容易造成糖尿病、高血壓會引起心血管疾病、高血脂易造成動脈硬化。而另有調查指出,國內逾六成中老年人罹患「三高」,也就是說,台灣40歲以上的成年人,竟有半數以上飽受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所苦,三高問題儼然已成為現代多數人的健康隱憂。想改善或避免三高問題,可以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元氣網》整理了「防三高飲食11大原則」,餐餐照著吃,讓你不再被三高問題追著跑。改善三高飲食11原則現代人飲食西化,常常吃高糖、高油及重鹹的飲食,再加上久坐不運動的習慣,導致三高「富貴病」問題日益嚴重。想要避免病從口入,飲食要依照「三少一多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及多纖維的飲食。1.烹煮方式盡量以「清蒸、水煮、烘烤、涼拌」,取代紅燒、糖醋、油煎與油炸等方式,以減少飲食中脂肪及糖類。2.限制鹽分攝取。減少高鈉調味品的使用,避免食用加工罐頭及醃製食品,如味精、沙茶醬、豆瓣醬等調味料。並且減少調味料及醬料的使用,可多利用天然辛香料來增加食物風味,像是蔥、薑、蒜、洋蔥、九層塔、白醋、胡椒等。3.三餐飲食以清淡自然為宜,多吃原形食物。選擇新鮮、盛產期的食品,且自行製作烹調。4.避免吃含反式脂肪酸油脂的食物,會提高血液中的壞膽固醇的濃度,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像是人造奶油、乳瑪琳、酥油,及以這些油脂做出的食物,應少吃為妙。如:糕餅類、酥皮類、炸雞、甜甜圈、奶精、洋芋片等。5.飲食少吃飽和脂肪酸高類食物,如:豬油、奶油、椰子油、全脂奶類等。6.少吃含高膽固醇的食物。內臟、魚卵、蟹黃、蛋黃等,都是富含膽固醇高的食物,要減少食用,每週蛋黃以不超過攝取2~3個為原則。7.多選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及堅果類是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來源,有助於降低血中的壞膽固醇,對心血管具有保護的作用。適量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例如:植物性油脂如沙拉油、黃豆油、葵花油等。8.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物,像是深海魚、堅果種子和海藻等食物,也是降低血脂保護血管的食物來源。9.少吃精緻糖類,避免食用各式添加糖的甜點及飲料,這些食物容易囤積在體內轉成三酸甘油酯,導致高血糖、高血脂症上身。10.控制每日水果的份量。水果雖有益健康,但水果中含有「果糖」多吃一樣會轉為三酸甘油酯,造成血脂過高的現象。因此每日水果適量攝取為宜,建議成人每日水果份量為2-4份,每份相當於1個女生拳頭的份量;糖尿病患者建議水果減量至2-3份。11.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除了可增加飽足感、促進腸道代謝,還有助於降低血脂肪。食物中的纖維的來源包括全穀類、豆類、蔬菜和水果。建議每天的主食至少有一半以上為全榖類,每餐要有半碗至1碗的蔬菜量,每日搭配新鮮水果2-3份,可獲得充足的膳食纖維。想降低/避免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最根本的方法是從日常飲食做起!看完以上介紹的「改善三高飲食11大原則」知道平日三餐的飲食要怎麼吃了嗎。別忘了,除了飲食控制、多吃天然食物、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也要搭配規律運動(每天30分鐘、每週達150分鐘),才能有效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紅茶、綠茶、烏龍茶,哪些茶助降血壓?研究曝只有3種茶有效.降低膽固醇怎麼吃?注意4地雷食物!飲食5原則遠離高膽固醇.燕麥、魚油...「10種清血管食物」一次看!有助降膽固醇參考資料.臺大醫院-三高預防飲食.亞東醫院-預防三高 飲食有撇步.如果膽固醇數值過高需控制該怎麼吃?一次看懂可吃哪些食物
-
2023-08-22 醫聲.醫聲要聞
你常去的醫院幾顆星?Google評價台大醫院僅3.8 「這家醫學中心」4.5奪冠
就醫之前,你會先看Google評價嗎?Google評分已成為民眾從事任何行為的重要參考依據,就醫也不例外。各醫療院所不僅正在面臨醫院評鑑廝殺,還得想方設法拉高Google評價,不僅在施打新冠疫苗時,請民眾上網按下五星好評,連醫護人員都成為「刷評價大軍」,就是擔心評價過低、影響聲譽。聯合報本報整理國內19家醫學中心Google評價,亞東醫院以4.5分拿到第一名,醫界龍頭台大、北榮不到4分,至於低於3分的醫學中心則有奇美醫院(2.8)、高雄榮總(2.9)、萬芳醫院(2.9)。據悉,為拉高評分,醫療院所各出奇招,在疫情期間施打新冠疫苗時,護理師懇請民眾上網惠賜五星評價;北部某家醫學中心則更用心,院內召開會議時,司儀總提醒所有同事,拿出手機,在Google評價欄位點擊五顆星,希望刷出一波好成績,先前還發起比賽,各科發表宣傳文章,看哪一篇按讚人數最多。亞東醫院4.5顆星居冠亞東醫院4.5顆星,網友評論2644則,屬於超高分;觀察發現,該院幾乎對於每一筆留言均做出回應,顯示細心的一面。亞東指出,感謝民眾提出問題,讓院方有檢討改善的空間外,也會將反映回饋相關單位主管,列入未來流程改善參考。國泰4顆星、馬偕徘徊3顆星國泰醫院回應,Google評論不論正面或負面都會上線回應,負面留言會提供信箱或提供後續處理方式說明。馬偕醫院表示,醫院有多元意見回饋管道且予以尊重並重視,將持續以馬偕博士醫療傳道之精神,為民眾提供身心靈的全人醫治。北榮3.9顆星 院長陳威明:不會所有人都滿意台北榮總則為3.9顆星,院長陳威明表示,如果院內操作讓評論變成5顆星,一點都不難,但北榮不會要求同仁上網狂刷五星,值得關注的是合理的批評,北榮每天門診就醫人數為一萬人,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有人候診等了久一點,就在網路謾罵、給一顆星負評。陳威明指出,北榮致力於精進醫療品質,醫院也有臉書、院長信箱等多元管道,方便民眾、病患表達意見,而網路評分的評論則數很少,很多是不理性的病人,只要有幾個人給予一星負評,分數就會下降,但北榮不會號召同仁上網狂刷五星。陳威明表示,北榮院長信箱每個月可以收到上百封感謝信,感謝與抱怨的比例約為三比一,表示大多數的患者肯定北榮醫護人員的表現,同仁工作十分辛苦,不應用不合理的投訴打擊他們的士氣。陳威明舉例,有病房病人按了呼叫鈴,護理人員沒有馬上來,就被投訴;還有櫃檯同仁生病,嘴巴剛開完開刀,臉腫了起來,說話比較沒表情,也被投訴,被指責態度不好。對於這些,陳威明說,「真的於心不忍,心裡很痛。」陳威明說,依靠團隊合作、榮辱與共、讓各職類同仁共享榮耀和病人的肯定,才會讓所有同仁有成就感、有價值感,願意留在醫院服務病患,提供有溫度的感動服務。他表示,提高薪資只能暫時解決部分護理師及醫事人力不足,提供好的職場氛圍及工作環境,讓員工有學習成長的機會,才能留下優秀員工。陳威明指出,優質的醫療照顧、完美成功的手術是仰賴團隊合作,並非單靠「名醫」的個人功勞,有部分病人或家屬對醫師很客氣,但對護理師及其他同仁則有不同的態度,這也會讓同仁內心造成壓力和不舒服。合理的投訴是機構進步的助力,但是無理的投訴可能是導致護理師離職的最後一根稻草。台大褒貶不一僅3.8顆星 院方這麼說至於台大醫院,Google評論1900餘則,3.8顆星,並未突破4顆星,仔細觀察民眾對台大醫院留下的評論,民眾留言以稱讚或批評個別醫師為主,常指名道姓,評分也多是極端的一顆星、五顆星;也有人評論停車場排隊時間、疫情期間警衛阻攔進入,或分享開刀房、健檢中心菜色。台大醫院發言人陳慧玲表示,台大醫院重視民眾意見,也有正式管道讓病友能提供建言;針對Google評分,並未特別採取動作,如請醫師、病患「刷評論」或要求病人將負面評論下架。醫院會參考Google評論內容,但因收治病患多是「急、重、難、罕」,有些病人多重器官衰竭、有些則年事已高,都不屬於會使用Google評論的族群,取樣不夠平均。至於評論者指名道姓褒貶醫師態度或醫術,陳慧玲表示,被罵已是醫護人員家常便飯,病患因身體不適,心情也很焦急,身心都受影響,若能在就診過程中表達,一定會了解背後原因;態度好壞相當主觀,有些醫師認真執行業務,但臉色、表情未必符合病人期待,或因要處理病況危急的病人,而增加其他患者等待時間,讓患者認為等待過久。評論中常有針對醫院美食街、建築、病房環境的評論,有網友認為台大醫院病舍老舊,也有人表示位於常德街的台大舊大樓古色古香、非常優美。對此,陳慧玲表示,醫院已醫療為主軸,病人住院的重點應是醫療服務,而非美食街好壞,或病房新舊、裝潢美醜。醫療成本中,有極高比例投入病房、診間、醫療設施,每項儀器都經過驗證,也要定期維護,醫療人員更是須要專業訓練,這都是檯面下不易看見的地方。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自己不曾查詢醫院的Google評論,但網路上發言不必具名,若遇到醫療糾紛,或較為情緒化、主觀認定醫師態度不佳的病友,在評論中用激動語氣、甚至涉及人身攻擊,是否與真實就醫經驗相符也難以求證,恐會造成查看評論的民眾誤會,「醫療攸關性命,評論應該客觀呈現。」陳晉興說,醫師救人性命,感謝醫師的病人大有人在。但以外科醫師來說,執業生涯中開了一萬台刀,總有一兩次手術不盡如人意,Google評論畢竟不是公允的統計數據,能夠全面性呈現個別醫師的醫療專業程度;要是遇到同事、同業間的恩怨,而遭人惡意攻擊,或有人為了造神,大量留下好評,也會影響評論的真實性。陳晉興表示,接任外科部長後,常要處理民眾投訴。以台大醫院的做法,病人不論是要對醫師表達感謝,或要投訴醫師表達不滿,都要留下真實姓名,可透過院長信箱表達意見,如遇民眾不滿,醫院也會盡力處理,「網路上發言自由,萬一有人造謠、毀人清白,讓人擔心。」以美國為例,有具公信力的機構對醫院進行排名,也細分至各科別的排名。台灣雖無類似做法,但民眾可參考具公信力的媒體報導。陳晉興說,醫藥新聞不像政治新聞有意識型態問題,記者依據事實報導,也會署名,且醫師須有臨床成就才會召開記者會。民眾就醫前搜尋醫師報導,其經歷、成就一目了然。醫師的媒體聲量、評價須長期累積,他常鼓勵生涯剛起步的年輕醫師,有空多寫文章、接受記者採訪,若有好的成就,也要對外表達或召開記者會。高雄榮總2.9顆星 院方:每月感謝書函近100封僅拿到2.9分的高雄榮總表示,醫院與餐飲業不同,不太適合用Google評價評分,但院方一直都重視病患反饋的意見,盡量做好服務,讓病患獲得滿意的經驗,以往沒有Google評論,設立院長信箱,很多病患藉此提出反映,院方視狀況處理,也有人會寫感謝函,目前每月感謝書函近100封。高雄榮總表示,醫院每個月派人整理網路評價,供高層參考,經調查後確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會內部檢討、改進,但為情緒性發言、亂打分數,也只能冷處理。高雄榮總人員私底下透露,該院出現1分評價,原因是「醫院還在用手搖式的病床」,病人嫌醫院沒有提升硬體,就給了1分。但其實手搖式病床還是有用到的地方,醫院要更新設備,也有逐年的計畫與步調,病人不懂醫院的做法,就到GOOGLE評分,院方感到相當無奈。奇美醫院2.8顆星 院方:評價自有公評至於低分的奇美醫院,也有話要說,公共事務室主任黃文良表示,院方關心網路評分,但醫療沒辦法讓每一個前往看診的病人或家屬滿意,且醫院也非產品的銷售端,有時候診時間太久,或看病結果不如預期,評價分數就變低,也有過病患不了解健保部分負擔與醫院的掛號費的區別,抱怨看診費用昂貴,而給了一顆星的評價,這對醫院也不盡公平。 黃文良說,院方將網友所留的內容意見,轉給權責單位進行檢討改善,如果候診時間過久,院方做出分流改善,一來讓民眾快速看診,一方面也不會讓同診間的醫療人員有過多的看診負擔。曾試著請看診民眾協助,希望拉高整體分數,但後來認為並不需要,並未執行。但院方仍相當重視Google評價,經常瀏覽內容,如發現需要改進之處,一定檢討改善,「醫療還是以醫療品質為首要,評價方面自有公評。」(責任編輯:周佩怡)延伸閱讀:找醫院看Google評價?專家:「這評鑑」較具公信力
-
2023-08-22 失智.失智資源
新北提前達標「失智友善777」 侯友宜喊話中央納入長照
失智症人口成長快速,新北市現約有4.7萬失智人口,衛生局在平溪、板橋區推動失智友善示範社區。新北市長侯友宜說,新北已提前達標失智友善777,但他喊話中央應讓失智重症者進到長照體系、照顧者有更多元支持,讓失智長者有更好的照顧,「有一天自己也會這樣,今天幫助到別人,未來也能幫助到自己。」全球每3秒新增1位失智症患者,我國推估國內失智人口逾31萬,其中新北市失智人口4.7萬占最多。侯友宜說,2020年才說失智友善555達標,原預計2025達成失智友善777,意即7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7成以上患者被診斷、7%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沒想到2023就達成。侯友宜說,「我們都會變老」,但失智的過程需要照顧者從旁關注才會發現,需仰賴里長、民間團體、企業的協助,讓超商、圖書館甚至獅子會都變成友善關懷據點。侯提及,政府應該投下更多的資源給失智者,並呼籲中央將失智者納進長照體系,尤其是重症者,同時給予照顧者多元支持,「有一天自己也會這樣,今天幫助到別人,未來也能幫助到自己。」衛生局去年選定人口最多的板橋區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局長陳潤秋說,由華東、中山里來做這件事,除舉辦專家會議、工作坊,凝聚社區共識、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而板橋與平溪不老長智村最大的差別,是需要突破人際互不相識的情況「旁邊住得是誰,都不知道」,因此透過里長志工、遠東商銀、4大超商等訓練,讓患者在社區安心生活。板橋中山里長林爽說,里內有些失智長者一出門就會忘記回家的路,包括亂按別人家門鈴、以為攀爬水管就能到家等,現在里內民眾、志工經過訓練後,有時看到認識的失智長輩會協助他們返家,遇到不認識的長者會聯絡警局、衛生局等尋求協助,同時也跟亞東醫院密切合作,讓失智長者到醫院追蹤關懷。此外,衛生局與13家醫院設立失智共照中心,提供整合門診、配置單一窗口的個案管理師,提供失智症患者追蹤關懷、長照資源連結及轉介;另為了發掘社區潛在個案,由里辦公處、中西醫診所、藥局、牙科診所、企業組織等成立「失智友善守護站」,轉介疑似個案給衛生所。
-
2023-08-11 醫聲.Podcast
🎧|看不清標價?竟是血糖惹禍!聽台大權威教護眼小妙招
「楊醫師,我買菜看不清楚菜價,菜到底新鮮、不新鮮,也看不出來,怎麼辦?」在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長豪的診間,常有無助病患向他求助因視力受損造成生活大亂,楊長豪醫師指出,在各式各樣的求助病患中,不少是「糖尿病黃斑部水腫」造成,這也是糖尿病病患失明主要原因之一,上述病患所面臨的生活考驗,只是冰山一角,若不盡快揪出原因、展開治療,隨病情加重,病患的世界隨時可能陷入黑暗。🎧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血糖連續失控 視網膜血管就會遭殃眼球構造像一顆兵乓球,最前面是角膜,再來是水晶體,視網膜位於水晶體後方,而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心,動物界中,只有靈長類才有黃斑部,其中遍布感光細胞,操控九成視力功能,這就好像傳統照相機底片的概念,當感光細胞接收到影像、光線資訊,就會透過視神經,將資訊傳到大腦,一般人就可順利「看到」東西。當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很容易引發「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異常作用,此時,視網膜血管就好像壞掉的水管,開始滲漏、不正常增生,血液中的液體、紅血球、蛋白質、脂肪等滲出血管,聚積在黃斑部,便形成黃斑部水腫。感光細胞一凋亡 再也無法起死回生「感光細胞一旦凋亡,就再也無法恢復!」楊長豪醫師解釋,當黃斑部中的感光細胞浸泡於上述物質,加上血糖傷害,長時間下來,感光細胞開始凋亡、失去功能,病患就會常常視力模糊、扭曲,或看東西出現黑影,除了買東西看不清楚價格、重要訊息、行車安全受影響,有時看到熟人也無法快速辨識,在人際關係上,也常引起許多困擾。目前治療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第一線用藥,以眼科新生血管抑制劑(也稱為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為主,治療方式為眼內注射,醫師會在病患眼睛先上麻藥,再以迅雷不急掩耳的速度將藥物注射至眼內,治療過程中,多數病患不會感覺疼痛。此外,像類固醇屬於第二線藥物,雖然可以消炎、消腫,但可能增加白內障、眼壓升高風險,如果情況嚴重,則會建議用雷射燒灼進行治療,而進行雷射燒灼治療時,有時可能傷及正常感光細胞,造成視力受損,若選擇專業、有經驗醫師,有機會將治療副作用風險大幅降低,對於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治療,醫師會根據病患不同狀況、臨床經驗給予個別化建議,希望盡可能減緩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傷害。健保放寬給付針劑數 血糖還是要好好控制衛生福利部健保署自2023年2月起,放寬眼科新生血管抑制劑給付針數,最多給付14針,不過給付有些門檻,像糖化血色素( HbA1c)也需要達到一定標準,注射藥物後,黃斑部水腫、視力也都必須有改善,才符合後續申請資格。楊長豪醫師表示,透過藥物持續治療,病患的視力得以改善或是穩定視力,生活品質也可維持正常。楊長豪醫師也提醒,感光細胞的主要成分為葉黃素,因此病患可從天然食物攝取葉黃素,也可藉由保健食品吸收葉黃素,不過對病患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好好控制血糖,且要定期接受眼底攝影、干涉光視網膜斷層掃描等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病灶、減少失明遺憾。延伸閱讀:🎧|罹這癌症機率激增239%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糖尿病是疾病之母,器官保護最重要!🎧|手搖飲喝太多真的會得糖尿病?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解答7提問楊長豪小檔案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理事長經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眼科住院醫師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眼科總醫師台灣大學醫學院眼科助理教授美國杜克大學視網膜科研究員亞東醫院眼科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滾宬瑋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黃琬淑特別感謝:臺大醫院眼科部
-
2023-08-07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70幾歲看起來像4、50歲 楊麗花健康關鍵竟和權威期刊研究相符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歌仔戲國寶楊麗花今年(2023)已經79歲了,近幾年較少在媒體上公開亮相的她,去年(2022年)因獲頒第33屆傳藝金曲獎戲劇表演類特別獎現身,而今年則在公視、台視與國家影視聽中心三方聯合製作歌仔戲國寶楊麗花紀錄片「世紀初戀 楊麗花」的記者會上出席,已年過70歲卻仍保持年輕和有活力的狀態,到底她是怎麼做到的?前年(2022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前董事長藍祖蔚曾在臉書曬和楊麗花的合照,她被大家稱讚「70幾歲了看起還是很年輕」,當時陳亞蘭就透露楊麗花近期都很認真過生活,「身心靈都在進化」。陳亞蘭表示「她很easy,呈現在大家面前都是很好的狀態,每天早上起床就是聽音樂,過世外桃源的生活,沉澱心靈」。陳亞蘭更提到楊麗花除了心情放輕鬆過生活,身體都以食補居多,「她不挑,沒有要吃很貴的食材,菜脯也吃」。根據健康2.0報導,台安醫院內分泌科醫師林毅欣表示,維持體態是最好的保養方式,即便楊麗花看起來福相,但是在70歲長者一代,體態算是維持得很好,所以看起來年輕。想要和楊麗花一樣年輕,林毅欣建議最好要保持運動習慣。另外,楊麗花也以食補養生並且不挑食,林毅欣表示均衡飲食對外表的維持也很加分,加上生活優渥沒什麼需要操心的事,身心靈都健康是最好的保養品。事實上,2023年6月一項刊載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發現,壓力會加速免疫系統老化。即便如此,該研究也指出減緩免疫系統衰老是有潛在方法的。研究人員表示,在控制飲食和運動習慣等生活方式因素後,壓力與加速免疫系統衰老之間的聯繫顯得不那麼強烈。這些發現表明,改善長者的飲食和鍛煉行為可能有助於抵消與壓力相關的免疫老化。如何維持體態又吃得健康?一般人都知道運動的重要,卻沒有在生活中落實。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便建議,每天分次運動集滿30分鐘就有效。大家都知道運動原則「333」,每周運動三到五天、每次30分鐘,每次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很多人抽不出30分鐘,就覺得乾脆不要做,但其實美國運動醫學會早就更改建議,這個30分鐘可以分段完成。「有動」的定義是什麼呢?如果用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每個人感受到的吃力程度差異很大,對於心肺能力不佳的人來說,可能已經太吃力。其實不需要硬性要求心跳幾下,只要能達到「有點喘但還可以講話、不能唱歌」的程度就可以了。至於如何靠飲食吃出健康,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欒家菁建議可採用「高齡飲食9妙招」改善營養問題:1.質量並重均衡飲食型態2.維持適當體位3.少量多餐4.適時調整食物質地5.多粗食、少精緻6.適時補充水分7.營養補鈣、活力日曬8.口味清淡、樂活得舒9.多蔬食、少紅肉參考資料:77歲楊麗花霸氣美顏看起來竟比5、60歲的人有精神!原來是靠這樣保養將運動融入生活較容易成功 專家:健康與體態是在比誰走得長遠如何吃得健康又長壽?營養師教9妙招Stress accelerates immune aging, study findsSocial stress contributes to accelerated aging of the immune system, study finds
-
2023-07-19 醫療.腦部.神經
日職棒球員28歲腦瘤逝!媽媽含淚說:「我想微笑著送他去天堂」
2023年5月中,醫師對家人說:「慎太郎應該只剩下1~2周的生命。」即使接到這個殘酷的宣告,家人們仍盡可能地支持他,一家人每天如常一起睡覺、吃飯。媽媽真奈美含淚說著:「我想微笑著送他去天堂。」、「我認為慎太郎已經做得很好了!他想活下去,他幾度好轉並康復,他真的很努力。」6月9日還慶祝了自己的28歲生日。…引述自日本維基百科及《Sponichianex》曾代表日職西軍參加台灣冬季聯盟的阪神虎隊外野手橫田慎太郎,18日凌晨因腦瘤逝世,得年28歲。他在22歲就就被檢查出患有腦瘤,樂觀力克病魔的故事為日本球迷所感念。橫田慎太郎22歲即檢查出腦瘤說起橫田慎太郎,台灣球迷可能不熟悉。他因病在日職打球的時間也不算太長,但樂觀力克病魔的故事卻為日本球迷所感念。根據日本媒體及維基百科介紹,橫田慎太郎的棒球生涯發展及病史重點如下:.2016年20歲時加入阪神虎隊.2017年因常出現頭痛等症狀,2月就被檢查出患有腦瘤並開始治療。.一度病情穩定,2018年再度回到球場上。.由於會把一顆球看成兩顆的後遺症,2019年宣布退役。從球員生活退休後回到家鄉鹿兒島,他嘗試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獨自生活,開展講學、撰寫專欄等活動。.2020年7月左右以來,橫田的腿部和腰部一直感到劇烈疼痛,後續檢查發現他的脊髓也長出了腫瘤。.2022年3月發現腫瘤復發。12月,他因腦瘤失去了右眼。.2023年5月中旬被醫師判定存活期一周至兩週。6月9日度過28歲生日。7月18日5點42分因腦瘤去世,24號球衣從此高掛。腦瘤成因不明確 可能發生各年齡層腦瘤是腦組織細胞發生不正常分裂而產生之腫瘤,不論良性或惡性,只要長到一定大小,便會壓迫到腦部重要區域,造成神經功能的異常。腦瘤有10到20種類型,依來源可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續發性」兩種。原發性亦即腫瘤於腦中自然生成,最常見的類型為膠質細胞瘤。依發生的位置以及細胞特性,可再細分為「髓母細胞瘤」、「腦膜瘤」、「腦下垂體腫瘤」、「神經鞘瘤」…等。轉移性則是由其他部位之癌症細胞轉移而來。腫瘤形成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與遺傳、環境、物理、化學或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腦瘤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但好發生於3-12歲小朋友及40-70歲之成人。以橫田22歲罹患腦瘤,屬少見病例。》看完整疾病百科/腦瘤腦瘤6大警訊症狀腦瘤的症狀多元,視腫瘤生長部位不同而異。亞東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詩浩曾在《亞東醫訊》撰文指出,初期腫塊效應不明顯時,可能僅偶有頭痛,或依影響區塊造成偶發性的神經症狀如:1.視力聽力受損2.肢體無力3.痲痹4.行動笨拙5.步態不穩6.臉部肌肉無力或口齒不清但隨著腫瘤的體積增加或對其周圍組織的侵犯,前述症狀可能會從偶發轉而持續出現。腫瘤亦會造成腦水腫或腦組織傳電異常引發癲癇。有時也會因為阻斷腦脊髓液的循環產生水腦。中晚期更會因顱內壓升高引發劇烈頭痛,嘔吐、吞嚥困難,甚至意識障礙等神經急症。有些長在額葉的腫瘤會造成人格,行為異常,性格改變等症狀有時會被誤以為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偶爾頭痛會是腦瘤嗎?而許多人最關心的是,平常偶爾都會有頭痛的症狀,該如何辨別是否為嚴重的腦瘤?現任台北榮總神經內科特約醫師蔡清標曾受訪表示,腦瘤的症狀確實容易跟其他疾病混淆,如果經常在早晨起床時就感到頭痛、日常生活中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突然改變(模糊、視野改變),或是與平日有異的精神症狀,如嗜睡、反應遲鈍、突然暴怒等,都應該儘速就醫檢查。延伸閱讀/罹患腦瘤之名人.陳立宏罹患腦癌病逝 醫:腦瘤病程兇存活期短.李敖良性腦瘤為何只剩3年命? 腦瘤良性、惡性比一比.「殯葬天王」龍巖集團李世聰神經膠質細胞瘤逝!醫:幾乎是惡性,8症狀要懷疑腦瘤可能【資料來源】.《Sponichianex》前阪神橫田慎太郎去世,年僅28歲 去年3月腦腫瘤復發.日本維基百科-橫田慎太郎.亞東醫院院訊.聯合報系新聞資料
-
2023-07-11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是血糖控制不好的常見原因?咖啡會造成血糖上升還下降?
讀者Mr. Chang在2023-7-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請問林教授,很多資料顯示喝黑咖啡可以穩定血糖(但又有人說已經糖尿病者除外),今天看到亞東醫院某位醫生說,咖啡豆有澱粉,喝多了血糖會上升。對血糖偏高者真不知道是否能喝咖啡?敬請林教授若有空能撥冗指教,謝謝!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18年6月發表在《亞東院訊第223期》,作者是一位新陳代謝科醫師,標題是血糖控制不好常見的原因。它的第一和第三段是:「誤以為自己的飲食認知正確(不知甜不是重點,碳水化合物或澱粉才是)不少人會以為糖尿病是吃過甜而引起的,故以為糖尿病患者的建議飲食就是要『吃清淡/不吃甜的』,忽略了『不甜的澱粉造成的血糖上升,不輸甜食』。黑咖啡既使不加糖,但由於豆類(咖啡豆)亦是澱粉類,故仍能造成血糖上升(不信?那您可在喝咖啡前和喝咖啡後1小時測血糖,比較看看會不會上升)。」這篇文章的立意是良好的,但可惜卻出了一個小問題,犯了兩個大錯誤。小問題是「碳水化合物或澱粉」會讓人誤以為澱粉不是碳水化合物。兩個大錯誤是(1)把咖啡豆說成是豆類,(2)把喝咖啡當成是吃咖啡豆(把咖啡豆的成分當成是黑咖啡的成分)。咖啡樹是茜草科(Rubiaceae)植物,請看台灣農委會發表的咖啡栽培。它的果實有一層薄薄的果肉(可食)。把果皮和果肉去除後,剩下的種子就是生咖啡豆。再把生咖啡豆乾燥/烘培之後就成為俗稱的咖啡豆。咖啡果的英文俗稱是coffee berry(咖啡漿果)或coffee cherry(咖啡櫻桃),意味著咖啡果是類似漿果。但可惜它的種子卻被說成coffee beans(咖啡豆)。(註:建議參考好文你知道咖啡豆是什麼嗎?長怎樣?果實可以吃嗎?)豆類是豆科(Fabaceae)植物,在分類學上是和咖啡樹相去甚遠。所以,把咖啡豆說成是豆類,就好比是錯把王菲當張飛。不管是王菲還是張飛,咖啡豆的確是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請看2021年發表的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Coffee(咖啡化學成分與生物功能的關係)。它說:「咖啡豆的化學成分相當複雜,其中碳水化合物佔大部分成分。咖啡豆含有多種碳水化合物,占生咖啡豆總重量的60%。」所以,如果你把咖啡豆咀嚼吃進肚子的話,肯定是會造成血糖上升。但問題是,有什麽人會把咖啡豆吃進肚子呢?一般來說,黑咖啡是用咖啡機沖泡出來的,而過程不外乎是先把烘培過的咖啡豆磨成粉,再把咖啡粉用熱水浸泡(滴漏式),然後通過濾紙所得到的液體就是黑咖啡。那,這樣的液體會含有碳水化合物嗎?美國農業部有發表Beverages, coffee, brewed, prepared with tap water(用自來水沖泡的咖啡飲料),而它說黑咖啡含有0碳水化合物。星巴克也說他們的黑咖啡(Dark Roast Sumatra)含有0碳水化合物。那,既然是0碳水化合物,黑咖啡怎麼可能會造成血糖上升?(註:有些黑咖啡是含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黑咖啡的確是有可能會造成血糖上升,但原因是咖啡因,而非碳水化合物(更不是澱粉)。事實上,的確有不少研究探討過咖啡或咖啡因對血糖的影響。但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請大家看梅約診所發表的文章以及兩篇論文。咖啡因:它會影響血糖嗎?:美國成年人平均每天喝兩杯 8 盎司(240 毫升)咖啡,其中含有約 280 毫克咖啡因。 對於大多數年輕、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咖啡因似乎不會明顯影響血糖水平,每天攝入 400 毫克咖啡因似乎是安全的。一些研究表明,喝咖啡——無論是含咖啡因還是不含咖啡因——實際上可能會降低患 2 型糖尿病的風險。然而,如果您已經患有糖尿病,咖啡因對胰島素作用的影響可能與血糖水平升高或降低有關。對於一些糖尿病患者來說,大約 200 毫克咖啡因,或相當於一到兩杯 8 盎司(240 毫升)的黑咖啡,可能會導致這種效果。咖啡因對每個人的影響不同。如果您患有糖尿病或正在努力控制血糖水平,限制飲食中咖啡因的含量可能會有所幫助。2004年:Effects of Coffee Consumption on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Insulin Concentration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healthy volunteers(飲用咖啡對空腹血糖和胰島素濃度的影響:健康志願者的隨機對照試驗)。結論:與不喝咖啡相比,連續 4 周大量攝入咖啡會增加空腹胰島素濃度。飲用較淡的咖啡和攝入咖啡因與較高的空腹胰島素濃度沒有顯著相關。沒有觀察到咖啡或咖啡因對空腹血糖濃度的實質性影響。2019年:Effects of coffee consumption on glucose metabolis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咖啡攝入對葡萄糖代謝的影響:臨床試驗的系統評價)。結論:飲用含咖啡因的咖啡可能會導致不利的急性影響;然而,長期隨訪發現葡萄糖代謝有所改善。總之,黑咖啡的確是會對少數人造成急性的血糖上升,但這是由於咖啡因的作用,而不是由於碳水化合物,更不是由於澱粉。更重要的是,請一定要牢牢記住,此豆非彼豆 – 咖啡豆絕非豆類。原文:咖啡豆是豆類★黑咖啡含澱粉/會升血糖★醫生說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7 醫療.心臟血管
他規律運動卻險心因性猝死 竟是因輕忽健檢的LDL膽固醇紅字
北部一名壯年男子日前在健身時,突然心因性猝死而無呼吸心跳,所幸經急救撿回一命,但發現他的血管嚴重堵塞,令人不解的是依他的年紀怎麼會發生?結果醫師在患者健檢報告中找出原因。什麼是心因性猝死?在沒有其它潛在致死病因下,因心血管問題所導致的突然非預期性死亡,稱為「心因性猝死」。》看更多心因性猝死成因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任21日在臉書粉專「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分享一則鬼門關前走一回的病例,一名41歲男子在公司健身房運動時突發心因性猝死,雖經急救幸運撿回一命並恢復意識,不過發現他心臟血管嚴重堵塞,最好的一條堵塞了80%,次好的塞了90%,最重要的一條幹道則100%阻塞。患者清醒後訝異詢問,他不菸不酒,沒有不良嗜好.沒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定期有運動的他,為什麼年紀輕輕就嚴重的血管栓塞?陳冠任指出,原因可能出在被患者無視的健檢報告紅字上,因為他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過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又異常高,兩者差距甚遠,導致血管經年累月慢慢退化狹窄,終至三條血路都坑坑疤疤藕斷絲連,最後才發生這樣的憾事。膽固醇過高會發生什麼事?心臟科醫師林立人曾受訪指出,人體血液中原本就有脂肪,包括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又稱中性脂肪),膽固醇是人體製造荷爾蒙、細胞膜的原料;三酸甘油脂則是儲存能量供心臟跳動所需的物質,原本都是好東西,但現代人因為飲食與生活習慣等,讓血脂含量過高,才造成問題。膽固醇高會堆積在血管壁上、並形成發炎反應,造成血管壁增厚、血管堵塞。如果塞在心臟就會發生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塞在腦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腎、四肢與腸道等都可能發生血管堵塞,形成病變。總膽固醇中包含高密度脂蛋白( HDL )與低密度脂蛋白( LDL )。高密度脂蛋白(又稱好的膽固醇):膽固醇不會溶解在血液中,但會附著在脂蛋白上到處跑,高密度脂蛋白可以載著膽固醇到肝臟,經由肝代謝掉。低密度脂蛋白(又稱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不會到肝,反而附著在血管壁上。發生心因性猝死前有哪些警訊?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曾炳憲曾在《亞東醫訊》撰文提醒,平常一些心臟疾病的潛在徵象,包括氣促、胸悶、暈厥、心悸等心臟的「四大核心症狀」,須隨時加以留意這些猝死發生前的警告徵象。這些徵兆正在提醒我們,要儘早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也曾受訪提醒,有些人可能有慢性心血管阻塞狀況,平常可能稍微會喘、胸悶,但因為血管長出側枝循環,活動個三、五分鐘,便感到舒服,而不以為意。另外,有些人可能真的從來沒有症狀,但從未驗過血糖、血壓和血脂,不知自己有三高問題,但可能在突然劇烈運動後,造成血管阻塞猝死。王宗道說,長期運動雖然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運動當下,若感覺到胸悶就應該馬上停止。一般來說,運動時的心跳極限為[(220-年齡)乘以85%],現在智慧裝置普遍,民眾也可利用智慧手環等監測自己的心跳。不可超過極限。
-
2023-06-24 醫聲.醫聲要聞
醫師被離職再添一樁!民團曝院方「無成本」解僱手法
醫師被離職再添一樁。於亞東醫院服務逾10年的皮膚科主治醫師王姿予,去年6月30日聘僱契約到期時未收到醫院聘書被迫離職。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吳欣岱表示,住院醫師已納「勞基法」,臨床研究醫師也受衛福部保障,但主治醫師仍是「勞權孤兒」,沒有任何法規保障,籲衛福部、立法院盡速推動「醫療法」修法,保障主治醫師勞動權益。「面對主治醫師在勞權保障不充分、不平等下,醫院惡意無成本解僱事件又一樁,內心非常難過。」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說,醫師勞動權益缺乏法規保障,其實十分弱勢,如果院方不願意續聘醫師,只要在契約到期日前,不要和醫師有任何溝通,當契約到期時,院方不需付出任何資遣費,就可讓醫師失去工作權,日前已發生彰化基督教醫院等醫院惡意不續聘醫師事件。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今出面說明「醫師勞權無法可管,醫師被離職再添一樁」事件,王姿予表示,去年6月底,她被迫從亞東醫院「狼狽離職」,個人去留事小,但是最不捨的是病人和學生們,去年5月有兩位主治醫師跟著王姿予提離職,但他們一走,亞東醫院的皮膚科將會喪失訓練住院醫師資格,她急著求見高層,希望能拿點補助留人,但高層卻說「妳是主任,還是我是主任?」要她自己想辦法。最後王姿予於去年6月30日聘僱契約到期,都未接到醫院任何聘書只能離職。王姿予指出,亞東醫院在未續聘她的情形下,為維持皮膚科專科醫師訓練醫院的資格,聘用兼任主治醫師,但仍遭衛福部發現而取消訓練醫院的資格,但住院醫師何其無辜,亞東醫院不當不續聘行為,除造成醫師權利受損,更罔顧病患就醫權益。「若勞基法或醫療法明文規定,醫院和主治醫師的定型化勞動契約條款,我就能受到保障。」王姿予說,醫院就不能未經預告且毫無理由的不續聘,迫使離職,目前將對亞東醫院違法、管理不善行為,將向衛福部及監察院提出檢舉。陳亮甫說,醫師常被認為是自主性高、收入高,和醫院的關係接近合夥、拆帳制,不需要法律來保障工作權益,但現在醫療體系人力問題惡化,且大型醫院採取盈利導向,醫師往往無法和院方平等協商,導致不平等待遇,如今法規有問題、有漏洞,衛福部無動於衷,呼籲應加以重視,讓醫師受到「勞基法」、「醫療法」保障,不要讓蔡英文總統的競選承諾跳票。吳欣岱說,疫情期間接獲多起主治醫師遭醫院惡意不續聘案件,如此踐踏主治醫師的勞動權益,也犧牲了病患的健康權及住院醫師的學習權,呼籲衛福部、立法院應盡速推動「醫療法」修法,以保障主治醫師勞動權益。
-
2023-06-01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腸衰竭治療最後一塊拼圖!亞東醫院完成台灣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小腸移植生存率有多高?
終於等到!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及其團隊5月30日完成台灣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幫助一位成年腸衰竭女性,有機會重獲新生。該案例是亞東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的首位案例,也是台灣第一例,完成案例後,亞東醫院第一時間向衛福部醫事司通報,術後個案需觀察半年,人體試驗將進行到年底,未來將視人體試驗結果,申請是否列為我國常規器官移植項目。.腸衰竭小檔案:腸衰竭是指腸胃道失去蠕動功能,使腸道無法吸收營養或水分,無法維持正常生活。造成腸衰竭的原因有先天或後天短腸症、腸道神經系統異常無法蠕動(如:先天性全腸無神經節、腸神經發育不良、後天慢性小腸偽阻塞症候群)、腸道粘膜細胞病變(如:先天腸粘膜病變等)、手術或腹部放療等因素導致嚴重腸沾黏。部分腸衰竭患者可透過治療恢復,其餘得透過小腸移植才有機會恢復,否則得終生無法順利進食,仰賴施打靜脈營養維生。首例活體小腸移植的患者,為一名成年女性,去年因腸缺血出現腸衰竭症狀,腸道無法正常蠕動,進食成為她最大的奢求,僅能靠施打靜脈營養維持生命。長期打針需在皮下建置人工血管協助,她的人工血管狀況愈來愈差,腹部20公分的空腸造口(即人工肛門),每天流出3000毫升的腸液,也使點滴數量愈打愈多,每天點滴可以打到5000毫升,一天24小時,幾乎隨時都得靠點滴維生。患者的狀況急迫,加上活體小腸捐贈的親屬配對符合條件,成為活體小腸移植首選對象,該名成年女性的兩位妹妹都願意將小腸捐贈給姐姐,經配對,其中一位妹妹的人體白血球抗原(HLA)相符達80%,最後選擇她與姐姐進行活體移植,取出妹妹體內150公分小腸,移植到姐姐體內,歷時多時的手術,5月30日傍晚完成,也成為台灣第一例活體小腸移植案例。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國內僅有亞東醫院申請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計畫,完成第一例移植後,第一時間即向衛福部通報,不過,活體小腸移植目前仍在人體試驗階段,後續待計畫完成後,由試驗單位申請是否要列入常規的移植項目,申請後,由專家審查委員審核決定。根據器捐登錄中心顯示,台灣目前有15人正在等待小腸大愛移植(死後屍體捐贈)。據了解,5月30日完成的活體小腸移植案例,也在器捐登錄中心的等待名單中。依照現行小腸大愛移植的條件,需在捐贈者過世後的4到6小時內完成移植,因小腸缺乏血液循環超過一定時間,將無法具有蠕動功能,而且小腸的配對需血型相同,捐贈者的年齡須在45歲以下,過世前,腹部都不曾開過刀,腸道沒有沾黏,才有機會可以移植。大愛移植與活體移植相比,前者可以捐贈的小腸長度可以達300公分,後者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兩者成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都在六成左右。台灣每年約有100多位腸衰竭的患者,成年與兒童的占比各占一半,過去台灣等不到大愛移植的腸衰竭患者,都需要去國外試試看機會,如今亞東醫院完成首例小腸活體移植,等於是將腸衰竭治療的最後一哩路補足。大愛小腸捐贈困難,小腸移植手術難度高、如今國內完成首例活體小腸移植,代表完成腸衰竭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什麼是小腸移植?誰需要移植,以下整理相關QA一次解答:.誰需要小腸移植?病人小腸衰竭,包括嬰兒或成人有超短腸情形(嬰兒小於10 cm的空腸,或成人小於50 cm的空腸),並且沒有迴盲瓣。還有先天性腸黏膜發育不良、長期靜脈營養導致併發症,如肝功能障礙、主靜脈管道栓塞、因腫瘤治療造成造成短腸症等。.小腸的功能是什麼?食物從胃送入小腸,小腸是條彎彎曲曲的管道,約有6公尺長。在小腸中,食物會被進一步的分解,養分也在此吸收。小腸和胃在幽門括約肌處相連接,小腸末端則終結於大腸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盲腸處。小腸主要有兩大功能:完成食物之化學分解作用,也是消化產物被吸收進入血液的場所。小腸的內部構造可吸收從食物轉變而來的各種養分。小腸第一部分叫十二指腸,約有30公分長,它可接受胰臟及肝臟所分泌之消化液。小腸的第二部分叫空腸,約有1.8公尺長。空腸黏膜細胞所分泌之酵素,再加上十二指腸之分泌液後便可使養分之分解工作完成。而小腸的第三部分叫迴腸,約有4公尺長,其主要功能為養分之吸收。當小腸長度或吸收能力大量或漸進的減少,可能導致不可回復的腸衰竭。.小腸移植執行難度多高? 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複雜且艱鉅的治療,台北榮總於108年個案發布記者會指出,每年全世界執行個案約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主因在於受贈者嚴格的篩選條件,例如短腸症患者必須能夠長期存活,並且通過移植評估,沒有任何惡性腫瘤;醫療團隊執行的能力與規模也很重要,具有照顧腸道衰竭患者的能力,包括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團隊,還有移植團隊,術後照顧團隊,內視鏡專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等。.小腸移植大愛捐贈條件為何?小腸移植需在捐贈者過世後的4到6小時內完成移植,因小腸缺乏血液循環超過一定時間,將無法具有蠕動功能,而且小腸的配對需血型相同,捐贈者的年齡須在45歲以下,腹部都不曾開過刀,腸道沒有沾黏,才有機會可以移植。.為什麼推動小腸活體移植?亞東醫院官網指出,成年小腸衰竭患者若能排進器官移植等候名單,平均約2到3個月,就有希望等到捐贈;至於兒童患者,因體型差距,兒童小腸衰竭患者無法接受成人大體的小腸捐贈,但幼兒大愛器捐勸募難度高,合適的器捐來源難求,臨床上兒童小腸衰竭患者動輒得拖著病體苦撐2、3年以上,好不容易才能等到移植機會;期間撐不過而抱憾離世者,不勝枚舉。亞東醫院副院長陳芸過去受訪強調,等待小腸大愛捐贈緩不濟急,醫療團隊與時間賽跑的唯一利器,就是盡早推動小腸活體移植醫療技術。亞東醫院於2021年3月得到衛福部許可,可開始進行活體小腸移植的人體試驗。大愛移植與活體移植相比,前者可以捐贈的小腸長度可以達300公分,後者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兩者成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都在六成左右。.小腸移植可能有哪些併發症?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資料,與所有類型的手術一樣,小腸移植也存在風險。以下為可能發生潛在的嚴重併發症:.心臟和呼吸問題.小腸感染——例如巨細胞病毒(CMV)感染.血塊(血栓形成).移植後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 (PTLD),由EB病毒感染白血球,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全身異常生長和多重器官衰竭.捐贈器官的排斥反應.與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相關的問題——例如感染風險增加、腎臟問題和某些類型的癌症.為何小腸移植會出現排斥反應?排斥是身體的正常反應。移植新器官時,你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其視為威脅並產生抗體,從而阻止器官正常工作。器官移植術後排斥反應分三種,分別為超急性、急性與慢性排斥反應,其中小腸移植排斥反應最強烈。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過去曾受訪表示,相較其他器官,小腸淋巴組織多,易引起強烈免疫反應,產生排斥。【延伸閱讀: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小腸最劇烈、眼角膜最小】為了降低捐贈器官排斥反應的風險,醫療人員會在移植期間和移植後給予削弱免疫系統的免疫抑製藥物,並且必須終生服用。除了停止捐贈器官的正常工作外,排斥有時還意味著小腸中的細菌會進入你的血液並導致嚴重的廣泛感染。手術後移植團隊會密切監測,以降低這種風險。還有另一種罕見的排斥反應,即移植新器官的免疫細胞與宿主細胞作鬥爭。這稱為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GvHD可能在移植後的幾週內發生,或者較少見的是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發生。.目前有那些醫院執行小腸移植手術?2012年亞東醫院獲得核准,成為台灣第一家可執行小腸移植醫院,目前可執行小腸移植的醫院有亞東、台北榮總、中國醫藥附設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 .小腸移植手術健保有給付嗎?根據健保署2008至2021年統計,全國共進行14例小腸移植手術,年齡中位數為36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93%,1年為71%、3年為64%、5年為54%,手術費用為健保給付。14位移植患者中,男性8例,年齡中位數53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100%,1年為75%、3年為63%、5年為53%;女性6例,年齡中位數為30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83%,1年為67%、3年為67%、5年為67%。目前14例小腸移植個案,執行醫院分別為亞東醫院12例、台北榮總2例,年齡中位數分別為32.5歲及58.5歲,亞東醫院移植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92%,1年為75%、3年為67%、5年為67%。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4 醫聲.高齡社會
量表廢不廢/廢量表得有配套 不廢也得思考改進措施
三總神經科醫師日前未幫病家開立巴氏量表竟被毆打,引起譁然。臨床醫師面對病家要求開立量表,有時需承擔壓力及造成醫病關係緊張,有醫師呼籲廢除,即使不廢除也應有改進措施,或比照長照評估機制,降低醫師壓力及醫病緊張;也有醫師認為,廢除量表有難度,須有其他客觀評估方法。醫界自嘲,「巴氏量表」一向就是甩「巴」掌給醫「師」的「巴師量表」,動輒得咎。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骨科、神經內科、復健科等醫師多開立巴氏量表,卻常遇到一會兒與誰串通被偵查,一會兒不符合病家期待被客訴、暴力都有,造成醫療人員許多困擾。台北榮總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吳元宏指出,癌末病人常需開巴氏量表,但前幾年他幫癌症病人開立後,沒想到政府來一張公文要求院方徹查是否屬實,明明依法處理,卻被「當成賊一樣對待」。看到三總醫師被打的影片,「看起來滿痛的」。對部分醫師來說,開立量表確實有壓力,病人病情未達標準真的無法開,但對病家來說就是有照顧人力的需求,容易增加醫病衝突。巴氏量表是否應廢除?吳元宏說,贊成廢除,讓聘請外籍看護回歸市場機制,由民眾自行聘用,並取消只能聘請一人規定,因有時一人真的無法全心照顧,若不廢除,政府也要說清楚,那些病人、病情可以開,不要由醫師承擔所有壓力。另外籍幫傭也有家中需有三名6歲以下幼童的限制,這是不合理的。有人指出,此規定是保護本國籍勞工,但這兩者薪資是完全不同的市場,不應相提並論。李俊宏表示,巴氏量表若廢除,可由病患持醫師診斷書跟相關單位申請,再由相關單位派員到府評估實質需要,同樣的疾病或身體限制,在不同環境下,如住家有無電梯等,所需服務不同,這需要到病人家中現場評估,不要再叫醫師隔空診斷。若不廢除也應討論,目前長照時數都可經評估是否需要看護全日照護,以前沒有預算,共體時艱,現在預算都有了,應該銜接,如果嫌麻煩,那就乾脆全部開放,少子化的未來還需要仰仗外籍朋友。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開立巴氏量表前都會和病人家屬說明清楚,醫師無法偽造文書,這是有刑責的,請家屬體諒;國內以巴氏量表作為聘請外籍看護的評估標準,目前其他國家並無相關規定,贊成取消,讓民眾可以自行聘請,對經濟能力不佳無法聘請看護者,加強社會福利照顧。一不具名神經科醫師表示,巴氏量表是唯一評估可否申請外籍看護的方法,不論是否符合規定都會要求,因此要和病家據實以告,「這有一定的規定」;若要廢除茲事體大且有困難度,它是唯一的指標,廢除前須有其他客觀評估方法,否則對申請外籍看護會形成阻礙。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臨床發現,高齡化社會許多病患病情不符合開立巴氏量表,但嚴重程度多在標準邊緣,可是家庭支持減少卻有照顧需求,需討論研擬更好或較為寬鬆的評估方式,讓更多的人取得照顧服務。另專家反應,應可用衛福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取代巴氏量表進行評估。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PAC為針對住院病人急性症狀緩解後,卻無法立即出院的情形,而給予增加復健頻率、強度等照護,讓病人回家或到照顧機構可獨立生活,這與巴氏量表對象及用意可能不同,需要再審視合適的評估工具。對於三總醫師被病人家屬毆打,劉玉菁說,相信這是因人而異,許多病人家屬還是尊重醫師判斷,針對此事件目前已進入司法程序,醫事司會提供必要的關心及服務。
-
2023-05-14 醫聲.高齡社會
量表廢不廢/開巴氏量表醫師兩難 濫開被告、不開被打
是否開立巴氏量表常引起醫病衝突。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許多中風等肢體殘障或失智症等知能障礙病人,常有開立巴氏量表的需求,但要不要開,醫師與家屬有時會意見不合,他曾遇到家屬帶著家人就醫,第一次看診就要求開立量表,但一聽到需要診斷、評估,家屬破口大罵「你沒有人性,(指著家人)他都坐輪椅不能動了,你還不開?」他因為堅持不清楚病人狀況不能開,雙方不歡而散。「如果沒有經過診斷,就開出巴氏量表或殘障證明,這是不可能的。」甄瑞興說,其實臨床上常有病人欺騙醫師,早年就曾有一名醫師朋友收治一名患者,經評估症狀後開立巴氏量表,但沒想到,沒幾天竟看到病人在醫院趴趴走,了解才發現病人完全正常,是與家人聯手一起騙醫師,甚至還有醫師朋友不開量表,就被病家提告。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許多患者進行巴氏量表評估時,可能在看診狀況與在家不同,且病情隨時變動,醫師有時難以評估,讓病家常認為醫師所陳述的情形,不符合需求,造成彼此很大的困擾。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指出,病家常對開巴氏量表、診斷書等有過高的期待,如果無法取得,就會指責、謾罵,但他就是立場堅定、語氣和緩的向病家解釋,不會隨便開立。1不具名神經科醫師則說,依巴氏量表指標,85歲以上長者僅有一項失能,如無法自行進食、穿衣、行走、尿失禁等就可開立,可是對許多癌症末期病人來說,即便病情變化快速,加上獨居、無人照顧,但只要指標分數未達規定,仍無法取得巴氏量表,這時許多醫師會在量表上多加說明病人情形,以期政府網開一面,讓病人順利取得,以聘請外籍看護照顧。這位醫師表示,曾收治一名60多歲獨居的肺癌末期、腦轉移患者,身邊沒有家人及社工照顧,也無法住進安養機構,「什麼時候死在家裡都沒人知道」,他天天打電話到病人家裡,確認病人「是不是還醒著」,急需外籍看護,但巴氏量表指標不符合,他就在量表說明病人情形,讓病人順利取得量表。「開立巴氏量表,完全是經評估病人病情及醫師良知。」醫師指出,面對第一次看診就要求開立量表的家屬,他都會拒絕,確實有許多家屬會懇求、拜託,但這不符合規定,且開立巴氏量表,病人需要自費,醫師也不願意隨意開立後,病人花錢卻無法通過,當然也有聽說病人家屬為取得量表,私下花錢尋找仲介協助。李俊宏說,現在許多年輕人都離鄉背井到外縣市工作,常希望家中有一個人照顧獨居的父母會比較安心,可以幫忙煮東西、整理家務,看著家人晚上不要亂跑,如果長輩還可以上下樓梯,但偶爾會跌倒,經評估功能可能無法開立巴氏量表,家屬往往會十分沮喪,因此功能評估與有無照護需求,其實是兩件事情,長者需要更好的對待。
-
2023-04-18 養生.聰明飲食
葉菜類最好當餐吃完!放超過8小時衍生3問題:對身體沒好處
網路謠傳隔夜菜會致癌,主要是擔心蔬菜中的硝酸鹽在人體內合成致癌的亞硝胺,但因天然食物中的硝酸鹽濃度低,於人體合成的亞硝胺量並不足以產生癌化現象,何況目前也未有證據證實蔬菜的硝酸鹽與癌症的相關性。不建議常吃隔夜菜不過,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戴珊如還是不建議常吃隔夜菜,尤其葉菜類硝酸鹽含量相對較高,瓜果或根莖類蔬菜較少,且食物中硝酸鹽含量與季節、產地、施肥(用氮肥會使硝酸鹽濃度增加)等因素相關,慶幸的是,硝酸鹽溶於水,蔬菜經烹煮、汆燙過後可除去五成以上的硝酸鹽,但隨著存放時間變長,如隔夜或超過8小時以上,硝酸鹽將再度增加,所以,葉菜類應當餐吃完。此外,有些民眾擔心葉菜與富含「胺」的海鮮共同烹煮會產生亞硝胺,其實不需過度緊張,因為未有證據證實會致癌,且多食用抗氧化食物,例如: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芭樂、奇異果、柑橘類等,就能幫助身體化解亞硝胺。易營養流失、食物安全問題很多人認為隔夜菜是指晚餐吃剩放到第二天,其實只要放置時間久一點,超過8小時或10小時以上,都要小心有食物安全疑慮,並非一定要隔一晚。至於吃隔夜菜最擔心問題包括:■營養流失:雖無致癌疑慮,仍需注意營養流失的問題,食物經烹調後存放一段時間,首當其衝的是,水溶性維生素B、維生素C濃度會逐漸減少,但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及礦物質含量,則不會因隔夜或存放太久而降低。■食物安全問題:前端衛生方面若未好好處理,之後儲存時間越久,細菌就越容易繁衍,萬一食物中出現致病菌,食用後可能引起腹痛、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例如:海鮮、貝類存放不當,擔心會感染腸炎弧菌;蛋可能有沙門氏菌污染風險;肉類、豆類或生菜沙拉,則可能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疑慮。食物被致病菌污染產生食物中毒的關鍵,例如熟食被生食污染,且未立即食用完畢,經過一段時間細菌繁衍越來越多,產生毒素,便出現中毒現象,引發肚子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頭痛、身體虛弱等症狀,厲害時會出現血便,而嚴重食物中毒也可能危害到生命,不可輕忽。■口感變差:隔夜菜再復熱,口感一定會變差,例如肉類會越煮越老,海鮮類復熱後會縮小變硬,葉菜類則會變黃、變爛,都不如現煮的美味。延伸閱讀: 。熱油爆炒青菜恐害營養跑光! 專家讚「4烹調方式」營養保留更多:微波加熱也上榜 。吃生菜沙拉較健康? 專家曝「8種蔬菜煮熟」更營養:紅蘿蔔、番茄上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6 養生.運動健身
靠做仰臥起坐練核心容易傷腰 醫推薦1動作安全又能練出腹肌
擁有6塊肌、小蠻腰,是很多帥帥水水追求的目標之一!但練習腹肌對於初學者來說常常不小心代償,脖子痛、腰痛,就是核心沒感覺!仰臥起坐很傷腰 這樣做安全有效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在《鋼鐵爸爸 陳鈺泓醫師|新北板橋骨科脊椎專業 骨質疏鬆 骨折骨刺 微創手術》指出,傳統的仰臥起坐真的很傷腰,建議可以用捲腹運動來練腹肌比較安全有效!捲腹是一個經典的脊椎屈曲動作,它可以幫助你訓練腹直肌,比起大多練腹動作,對初學者來說更容易感受到腹部的擠壓,這樣才能真正地練出腹肌。捲腹動作4步驟 現在開始就來練1、躺在瑜珈墊或地板上,腳和臀部要全程平放在地上。膝蓋彎曲時是練上腹,膝蓋伸直是練下腹,要用漂亮腹肌兩種都要練。2、手可以輕輕放在耳朵兩側,慢慢將下巴收回,用肚子力量將上半身慢慢抬起。在此過程中,你應該感到腹肌在擠壓。3、如果感到脖子痠痛,代表你正使用脖子的力量把身體往上帶,這樣就是練錯了!這時候請先暫停,把意念集中在肚子上,想像是用肚子出力。4、重複動作,每一組可以從10下開始。每天重複幾組,慢慢提高次數,向更高難度挑戰。延伸閱讀: ·練不出腹肌該「增肌or減脂」? 專家曝「1原因」害肚子肉擠出:2招效果看得見 ·專家破解「10個常見運動迷思」!  跑步不會讓腿變粗、停止繼續訓練肌肉不會變脂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便有血怎麼辦?是大腸直腸癌嗎? 醫師告訴你真相,一圖看4種治療方式
陳先生55歲是一名兢兢業業的上班族,最近老闆交代一項專案需要加班趕工,這幾天連續加班到晚上8點,飲食也不正常。一天早上上廁所時,突然解了大量鮮血便,想到爸爸20多年前診斷大腸癌去世,驚惶失措下,趕緊掛了大腸直腸外科門診就醫。進入門診第一句話:「醫師,我是不是有大腸癌啊?」血便原因大多不是大腸癌根據統計,血便大部分的原因是肛門疾病造成的,包括:痔瘡、廔管、肛裂等,其餘原因有大腸憩室、大腸發炎、大腸瘜肉、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腸)出血等,真正是大腸癌造成血便不到10%。陳先生繼續問到:「聽說現在台灣大腸癌很嚴重啊!我爸爸就是大腸癌過世的。」台灣大腸直腸癌現況大腸直腸癌(簡稱大腸癌)已經連續13年為我國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第三名的癌症,每年新診斷的大腸癌人數約13,000-16,000名,診斷時約有1/4為第四期。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於50歲、有大腸癌家族史、糖尿病、肥胖、抽菸、喝酒、高脂低纖飲食、好食紅肉(豬、牛)、發炎性腸炎等。陳先生再問:「如果血便大部分不是大腸癌造成的,那大腸癌有什麼症狀?」常見大腸癌症狀常見大腸癌的症狀包括:血便、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大不乾淨(裡急後重)、腹脹、腹痛、體重減輕、倦怠、貧血,但近年來發現,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陳先生問到「沒有症狀!那我哪知道我有沒有得到大腸癌?」大腸癌診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有推出大腸癌篩檢,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免費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陽性則建議後續做大腸鏡檢查。可是,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代表一定有癌症,可能只是有息肉,且大部分是痔瘡造成;相反的,檢查陰性也不代表沒有問題,因為這種檢查便宜但敏感度不高,若是有臨床症狀,就算是陰性,還是會建議做大腸鏡檢查。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在美國已經建議將篩檢年齡調降至45歲,而且是每年接受大便潛血檢查。在一旁的陳太太問到:「我上次做大腸鏡切了一顆息肉,那要多久追蹤1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用內視鏡從肛門一路檢查到盲腸,也就是大腸最深處。經內視鏡放大後可以看清楚微小的瘜肉並將之切除。若第一次大腸鏡檢查為正常,則可以回歸每2年做1次大便潛血檢查,若是發現低風險息肉,則建議3-5年要再追蹤檢查大腸鏡,而若診斷是高危險性瘜肉,則建議2年要再追蹤1次大腸鏡,不過考量到每個人清腸乾淨程度不一,一切要以醫師建議為主。陳先生立馬要求要做大腸鏡,但也問到「我爸爸診斷時就說只能做化療,但隔壁老王卻說可以開刀,到底要怎麼治療大腸癌啊?」大腸癌治療大腸癌第一期至第三期主力治療是手術,而第四期大腸癌主力治療是化學治療加標靶治療,第二期、第三期的直腸癌可能會先接受電化療再開刀。現在的手術治療非常先進,除了傳統開腹手術,還有許多微創手術可以選擇,現今超過7成的大腸癌可以採取微創方式進行手術切除。微創手術有分成標準腹腔鏡、3D腹腔鏡、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手術,比較表如下。不過每個病患的病情不同,適合的手術方式也不同,需要病患與醫師充分討論。化學治療也隨著醫學進步效果變好且副作用減少,這10多年來標靶藥物廣泛的使用下讓第四期大腸癌有更好的療效。此外,近年來「精準醫療」的概念逐漸普及,精準評估腫瘤基因型態及精準用藥也成為時下主流。門診尾聲,陳先生問「那我要怎麼預防大腸癌呢?」大腸癌如何預防預防大腸癌最基本就是維持正常健康生活,不菸不酒,天天五蔬果,避免吃過多的紅肉,建議50歲要做第一次大腸鏡,若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則要提早到40歲,幾乎所有大腸癌都是由瘜肉慢慢長大的,若是能在還是瘜肉階段就將其切除,並定期追蹤,就是預防大腸癌最好的辦法。延伸閱讀:.「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種罹癌食物」台灣人幾乎全吃過.健檢正常卻3年後罹大腸癌?醫提醒這種息肉很難發現!3生活惡習快改.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醫:3高危險族群需當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0 焦點.元氣新聞
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腎臟病5症狀,小便有泡沫就是「泡泡尿」嗎?
【本文重點】資深香港影星吳耀漢於4月10日離世,享壽83歲。吳耀漢近年因腎臟病、心臟血管栓塞和聽力衰退等問題而陸續受到限制。腎臟病初期不易發現,需注意疲倦、貧血、高血壓、泡泡尿和水腫等症狀。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患者不一定需要立即進行洗腎治療,需控制慢性疾病,如血壓、血糖,避免高蛋白、磷離子、鉀離子和內臟等食物,以及避免長期使用消炎藥等。在腎功能受損的情況下,需遵循醫生的建議和定期檢查。--by ChatGPT據港媒報導,以「五福星撞鬼」系列電影走紅的香港資深影星吳耀漢今(10日)傳出逝世的消息,他的家人在通訊群組證實吳耀漢離世,享壽83歲。《香港01》報導,吳耀漢家人在昨(9日)接到醫院通知前去見吳耀漢最後一面,他們被告知吳耀漢的心臟停止了,醫生一度嘗試用儀器使它再次運作但仍無效。事實上,吳耀漢近年因年紀大身體陸續出現問題。他曾因心臟血管栓塞要做手術,聽力衰退也讓他兩邊耳朵都戴了助聽器。有嚴重腎衰竭的他腎功能只剩約一成,每日要洗腎4次,吳耀漢2年前受訪時透露自己因每天洗腎使得日常生活受限很多,但醫生不建議他換腎。腎臟病初期5大症狀腎臟病初期其實不易發現,除了靠健檢揪出紅字,平常還要注意若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五大症狀就要小心,避免腎病變。而許多人對「泡泡尿」的症狀最是感到疑惑,因為平常尿尿可能或多或少會有些泡泡,那該如何辨別?建議先觀察5至10分鐘,蛋白尿的泡泡不易消散,若持續數天未改善,應進一步就醫。得了腎臟病就會走到洗腎?而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其實不少,去年洗腎人口即已超過9萬人,很多人也擔心,是不是得了腎臟病最後就一定會走到洗腎?慢性腎臟病分期慢性腎臟病分為5期,分類指標是綜合年齡、性別和血清肌酸酐(CR)算出的腎絲球過濾率值(GFR)來判斷。.第1期的腎臟功能都還正常,但可能出現夜尿、多尿等情形。.第2期則開始出現腎功能異常;這時候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需注意飲食和維持良好作息,建議每半年定期追蹤一次腎功能。.第3期開始進入中重度腎臟病階段。.3到5期腎已明顯受損,應控制好慢性病。.第5期腎臟腎臟無法正常代謝運作,會開始出現尿毒症狀。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曾柏榮曾受訪指出,3到5期的病人並不是馬上就要洗腎,此時應該控制好慢性疾病,包括血壓、血糖,減少高蛋白食物和控制磷離子、鉀離子的攝取,避免內臟、湯汁等食物,也要盡量避免服用不必要的藥品。亞東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潘思宇則指出,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是否需要開始透析治療,需要考慮這兩項重要臨床指標:1.腎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2.是否有藥物無法控制併發症。4族群特別留意腎臟狀況國健署也在上個月的「世界腎臟日」提醒,吸菸、肥胖、三高患者以及年長者,特別應注意腎臟狀況。平常可透過「驗尿」及「抽血」2種檢查方式,確認腎絲球過濾率、尿蛋白狀況,了解自己屬於腎臟病五期中的哪一期。國健署有免費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健檢,幫助民眾及早覺察三高及腎臟狀況。國健署護腎黃金8守則1.多喝水2.健康飲食3.規律運動4.定期檢查腎功能5.三高控制6.體重控制7.不抽菸8.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參考資料】.「五福星」吳耀漢離世!晚年每日洗腎享壽83歲.腎臟病什麼時候該洗腎?醫曝出現3種情況就要有心理準備.我的腎功能如何,是否需要「洗腎」? 腎臟科醫師告訴你臨床判斷指標.慢性腎臟病分五期:小心腎臟病5大徵兆 3分鐘自我檢測.這些壞習慣會害腎提早罷工!「世界腎臟日」公布護腎8招,少吃止痛藥也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