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中研院
共找到
450
筆 文章
-
-
2021-1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染疫事件 陳培哲:總統府應給社會交代
中研院P3實驗室研究人員感染新冠病毒事件,暴露中研院重大疏失。但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說,中研院必須檢討,但只究責中研院有欠公允。中研院是基礎科學的研究單位,P3實驗室過去長期閒置,卻因新冠病毒重新活化、並匆忙增設第二間P3實驗室,過程未經合適評估、人才培養也出現斷層,最終導致此事件。陳培哲還說,中研院直屬總統府,「總統府是不是也應該盡到監督管理中研院的職責?」他認為,總統府有責任說清楚如何管理中研院?中研院為何會出現這些疏漏?總統府必須「給社會一個交代」。記者就此詢問總統府,但至截稿前總統府未回應。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告新制,要求P2至P4實驗室,要在一個月內設置生物安全主管。陳培哲說,P3實驗室研究臨床病毒學的「重中之重」,要進入P3實驗室做實驗,必須經過P2實驗室等訓練、擁有豐富歷練才能進入。台灣最好的P3實驗室是在台大醫學院和國防部,兩者都是長期培養人才。此次中研院染疫的研究助理才廿多歲,資歷和經驗都不足、卻能進入「重中之重」的P3實驗室,他認為,中研院用人顯然出問題。他還說,台大P3實驗室位在台大醫學院而非台大校總區、國防部P3實驗室也是獨立於三峽,中研院P3實驗室卻是位在中研院本部,以新冠病毒的感染危險性來說,「沒有分離、風險控管的概念」。照理來說,設立P3需經嚴格的環境評估,「難道可以隨意在市區裡做P3?」他認為中研院治理出問題。陳培哲認為,中研院「人才不夠、管理也有問題。」他還質疑,中研院如此積極地去做不是其所專長的P3,「是不是為了要執行總統府交付COVID-19種種研發的任務呢?總統府是不是在很短的時間給他們太多的任務,以致忙亂中出錯?」這些可從中研院P3的計畫量看出端倪,可將中研院P3實驗室被交付的計畫跟其他單位的P3計畫比一比。
-
2021-12-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 春節專案上路 王必勝:十分擔心疫情不可測的未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因應明年春節返國人潮,規畫「7+7」或「10+4」春節專案於今天正式上路,返國民眾已於深夜入住集中檢疫所隔離。但近日接連出現中研院前研究助理染疫事件、確診Omicron境外移入個案等,造成集中檢疫所調度吃緊。至於要如何調度,負責調度的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今天表示,「現在最擔心的是,疫情不可測的未來」,在在考驗集中檢疫所的調度。「這真的是一個頭兩個大,很麻煩、真的很麻煩。」王必勝說,集中檢疫所開放訂房約已預約5000多間,近日又加上中研院事件、Omicron疫情,目前檢疫所幾乎是全滿狀況,甚至還有移工專案等,於集中檢疫所調度上需要隨時保持警戒,一旦有風吹草動就必須立即反應,壓力真的非常大。王必勝說,不管是任何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如這次中研院出現前研究助理染疫事件,事件中心是在中研院,但其實大家最擔心的事,就是病毒有沒有進入社區;他的職責就是出現疫情時,立刻調度集中檢疫所,將有接觸史、可能把病毒傳播出去的人隔離開來,不要讓社區出現疫情,若有疫情也不要持續擴大,這是一定要做的。王必勝於12月10日凌晨12點多也陪同指揮官陳時中,前往集中檢疫所視察中研院相關人員隔離情形。王必勝說,凌晨去集中檢疫所是了解接觸者是否已快速隔離且採檢,並要求現場人員必須於當天上午就要知道採檢結果,並將結果傳給他,他再傳達給陳時中,一旦第一圈出現確診個案,第二圈就要加緊再擴大匡列,以利第一時間研擬後續因應作為。「現在最擔心的是,疫情不可測的未來。」王必勝指出,如果隨著時間進展,中研院事件、Omicron疫情的危機已逐漸解除,同時也可減輕集中檢疫所使用的壓力。至於,若有返國民眾未訂好集中檢疫所直接抵達機場。王必勝說,指揮中心已研擬方案,除直接開罰外,會將其送往特定的集中檢疫所,不會讓違規者滯留在機場,如果依今年農曆年節經驗,違規者也只有10多位,而其集中檢疫所的環境就是比較普通的。對於私領域的事,王必勝不願再提,現在就是好好做事,為民眾守住疫情。
-
2021-12-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術重鎮犯低級錯誤 只想切割
中研院實驗室新進女研究助理染疫,引發關注,中研院檢討報告內容讓人瞠目結舌,身為全台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卻發生在大學實驗室都不能接受的低級錯誤,而且事後未誠心檢討,還極力想要切割,這已經不是螺絲鬆了,而是螺絲不見,應審慎究責,絕不能重重提起、輕輕放下。P3實驗室執行生物危險群第三等級的致病原微生物,研究標的為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高危險傳染病微生物。看似危險,但只要遵循SOP,「實驗室比大流行的社區還安全」。中研院為國家學術重鎮,不論是人文或科學研究,理應最為嚴謹,但檢討報告中,許多違反實驗室作業準則的行徑,可說是荒腔走板,只能兩人同時進入操作的實驗室,卻同時擠了三個人。實驗結束後,資料登載也不確實。原本以為只有訓練不足的新人出錯,防護裝備穿脫順序錯誤,沒想到老鳥也出包,在卸除個人防護裝備時,三人中僅一人正確,三人在實驗室中都未穿著鞋套,且直接在中控室中更換鞋子。這些實驗室進出與操作的基本步驟,都有一定程序,想不到中研院卻犯下一連串的錯誤,可見積弊已久。但面對創院以來最難堪的感染疏失事件,中研院高層並未虛心檢討,只是忙著切割。原本實驗室負責人詹家琮已於十二月一日退休,中研院要求媒體修改新聞報導內容,理由是詹家琮已非該院人員。難道詹家琮在事件發生時不是該實驗室負責人?整起事件會因為詹家琮退休而與中研院無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離譜事件絕非現在式,而是早已存在的現象,若不是這次事件,也不會浮上檯面,外界也不會得知中研院的實驗室操作竟然只有這種等級。民進黨政府和指揮中心應徹查中研院疏失,不能因為中研院就查不下去,否則這可能只是一連串錯誤的開端、未來還會爆發更多難以想像的事。
-
2021-12-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染疫/同行吃驚:匪夷所思
對於中研院自揭P3實驗室染疫事件六大疏失,林口長庚檢驗醫學部副主任黃瓊瑰說,防護不全、順序不對、操作地點也不對,匪夷所思。該個案遭老鼠咬傷時未依規定戴雙層手套,未在生物安全櫃中操作小鼠。黃瓊瑰表示,在P3實驗室一定要全程戴兩層手套,如接觸過生物安全櫃裡面的東西,就要換掉外層手套,才能接觸安全櫃以外的東西。此外,脫掉防護衣時,要先脫去外層手套,卸除其他防護,最後再丟棄內層手套。如果個案只戴一層手套,就會提高生物安全櫃以外區域汙染風險。至於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疑似未穿鞋套,還在中控室換鞋,黃瓊瑰表示,防護衣可分為包住腳、未包腳等兩種,如果是後者,一定要穿鞋套,否則會把病毒踩到乾淨區,甚至帶到實驗室外。理論上,中控室是乾淨區,不可踩著髒鞋進去。該名助理從其他單位調過來,先在P2實驗室待三個月,接著到P3實驗室實戰,期間曾與主管發生不愉快事件,兩個月後離職。黃瓊瑰分析,從上述資訊研判,這名助理能力應還不足以在P3實驗室工作,個性可能也不適合。黃瓊瑰以林口長庚P3實驗室為例,新進人員需經半年以上的觀察,先在P2操作一年以上,確定能力後,才能進P3實驗室;再者,在P3實驗室工作者需有較高的服從性,遵守規範及標準流程,如過度自信或不依SOP做事,有經驗的主管就會知道評估適任性。
-
2021-12-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為何要兩層手套?專家解析P3實驗室眉角、連個性都要挑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前助理染疫,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初步報告調查結果,發現不只這名確診助理,還有其他實驗室人員穿脫防護裝備過程不符合規定,三人在實驗室疑似未穿鞋套,還在中控室換鞋;個案遭咬傷時也沒依規定戴雙層手套,未在生物安全櫃中操作小鼠。林口長庚檢驗醫學部副主任黃瓊瑰表示,防護不全、順序不對、操作地點也不對,實在匪夷所思。以兩層手套的規定來說,黃瓊瑰表示,在P3實驗室一定要全程戴兩層手套,如果接觸過生物安全櫃裡面的東西,就要換掉外層手套,才能去拿安全櫃以外的東西。脫掉防護衣的時候也是,要先脫跳外層手套,卸除其他防護,最後再把內層手套丟掉。如果個案只戴一層手套,生物安全櫃以外區域污染的風險就會提高。至於鞋套,黃瓊瑰表示,防護衣有包住腳、未包腳兩種,如果是後者,一定要穿鞋套,否則就會把病毒踩到乾淨區、甚至是實驗室外面。從中研院的報告來看,不確定他們在中控室換鞋子是何情境,但理論上中控室是乾淨區,不可以有髒鞋子踩進去。這名助理從其他單位調動過來,在P2實驗室待了三個月,就到P3實驗室實戰,期間曾經與主管發生不愉快事件,兩個月後離職。黃瓊瑰分析,上述資訊顯示,這名助理的能力應還不足以在P3實驗室工作,個性可能也不適合。「做高風險的實驗,最怕過度自信的人格,」黃瓊瑰表示,林口長庚P3實驗室的新進人員,都要經過半年以上的觀察,先在P2操作一年以上,確定可以恰當操作流感等一般病毒。另外,進P3的人需要對於規範及標準流程有較高的服從性,如果觀察到過度自信或有不照SOP做事的性格,有經驗的主管就會知道要避免安排在P3的職務。黃瓊瑰表示,P3實驗室的設備、動線、流程,都要通過中央主管機關的審核,才能啟用,但光有這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流程要落實、動作要精熟、心態要時時刻刻保持小心謹慎,還要每年接受再教育以及嚴格考核。黃瓊瑰以林口長庚P3實驗室工作人員為例,除了每年都必須滿足一定上課時數,還必須通過實戰考試,從十幾種情境中隨機抽考,沒有人能事先知道會抽到哪一題。例如標準穿脫流程、會在防護衣上噴灑螢光標記,如果卸除裝備後,發現不該污染的地方例如手上,竟然有螢光反應,就算失敗、不通過。意外事件處理也會考。例如,不小心在安全櫃裡面打翻病毒,該如何動作;離心管破裂導致病毒在離心機裡散開怎麼辦。如果考不過就要補考到過為止,否則就不能進實驗室。
-
2021-12-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女SOP現漏洞還被老鼠咬兩次 專家:沒做好兩步驟
中研院前女研究助理確診染疫,經過4天調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該名研究助理的感染源確定在實驗室,且自述在防護衣的穿脫過程,當天疑似被老鼠咬到後「先脫手套再脫衣」,與SOP「先脫衣再脫手套」不同,是否因此染疫仍待進一步確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分析,該名研究員會被老鼠咬傷,應是處理老鼠時未注意兩大步驟,第一沒有戴防咬手套、第二抓老鼠時沒有注意手式。黃高彬說,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時,常要替老鼠打針、餵藥,此時研究人員的手必須要壓在老鼠後頸部,如此才能固定老鼠打針,若加重手的力道,老鼠就會打開嘴巴方便餵藥,因此研判此名研究人員沒有做好應有的步驟。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實驗室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實驗時,有一定的危險性,確實有可能被實驗老鼠咬到,雖然不知到這次中研院P3實驗室研究使用的是小白鼠、大鼠,若是進行疫苗研究常使用的倉鼠,但研究人員一定會做好防護,基本上是戴著防咬手套再抓老鼠,這都是必須注意的,只要戴著防咬手套即使被老鼠咬,不一定會咬到肉。邱政洵說,該院設有P3實驗室,研究操作規範一定遵守標準作業流程,且不定時演練各種突發狀況及因應措施,對進出人員管制、環境消毒等都是十分小心、戰戰兢兢,每周可能僅允許一至兩組人員進入研究,相關研究人員須是很有經驗,不是隨隨便便操作。「這是不好的經驗,相信中研院內部一定會進行檢討。」邱政洵說,往後中研院公布調查結果後,再加以改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落實相關規範,實驗室生物安全絕對不能打任何折扣。
-
2021-12-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P3實驗室有病毒 太奇怪」 專家質疑未遵守SOP
中研院前研究助理案一六八一六確診Delta病毒,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證實,實驗室病毒跟確診者病毒株定序相符,判定來源為實驗室,且桌面、門把都採撿到病毒。專家直言,P3實驗室的環境中不應有病毒,且操作人員有穿防護衣,離開時如何把病毒帶出且染疫,這些疑點都需釐清。十一月時案一六八一六在實驗室內操作Alpha病毒株,不過感染的卻是Delta。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出,據調查,實驗室不只有一種病毒株,當時有三人同時操作三種不同的變異株,包括武漢原始株、Alpha變異株及Delta變異株,不排除交互感染,仍需更多客觀數據佐證。「P3實驗室怎麼會有病毒,太奇怪了!」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人員戴手套在P3實驗室中操作病毒,必須在安全操作櫃內進行,手離開安全操作櫃時都要清洗,理論上實驗室內環境是乾淨的,因為病毒被鎖在安全操作櫃中,且人員離開實驗室都要打開紫外線消毒,若環境驗出病毒,代表沒有嚴格遵守操作守則。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操作病毒人員都帶雙層手套,並在操作箱內的培養皿進行,若沾到病毒,手套都會放在廢棄桶處理掉,且實驗室為負壓環境,病毒不可能自己飛出去。施信如指出,如果實驗中病毒不小心潑灑出來,需通報另一組人員來清理,按程序脫除防護衣並沖洗,不可能讓病毒留在環境中。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國際研究報告指出,確診者房間內的廁所握把、水龍頭等都可能存在病毒,因此調查確診個案所處的環境汙染狀況,將是一個重點。至於實驗室中同時進行三種病毒株實驗,黃立民說,實驗室規定,兩種不同病毒株不能在同一實驗室進行,中研院三種病毒株都是新冠病毒,只是亞型不同,並未違反規定。施信如說,同一實驗室有可能同時做三種病毒實驗,只是若將病毒放一起,有交叉感染風險,病毒也可能重新產生排列組合,過程要非常小心。
-
2021-12-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鼠咬染疫 多數專家:不可能
中研院前研究助理確診,曾被兩隻實驗老鼠咬到,感染源是否為老鼠?專家表示,被實驗老鼠咬而染疫的機會非常低,可說是「不可能」。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動物傳人是比較罕見的情況,「但不是都沒有這樣的報告」,過去兩年就有丹麥水貂染疫而傳染給人的事件。「國際已有少數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將病毒傳染給人的報告。」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依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資料,去年十一月丹麥境內發現水貂大規模感染新冠病毒變異株,且傳給水貂場人員,當時丹麥政府為避免變異株擴散,全面撲殺境內水貂,後續荷蘭、波蘭也出現類似病例,至少三國有相關報告。「新冠病毒由動物傳人不是沒有報告,但也絕對不是快速嚴重的傳染途徑」,陳時中說,這次中研院前研究助理染疫事件,指揮中心會將動物傳人也列入可能的感染源,並進行環境採檢與調查。羅一鈞表示,包括倉鼠、兔子、雪貂、豬等哺乳類,均有報告會感染新冠病毒,動物傳人可能性一直都有。國內防疫專家有不同看法。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被實驗老鼠咬而染疫的機會,真的是微乎其微,可說是「不可能」,感染源仍是確診個案在實驗室操作新冠病毒時,不知是哪個環節沾染到病毒,「不排除整個實驗室都已經被病毒汙染。」「被實驗老鼠咬感染新冠病毒的機會,真的很小。」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在實驗室進行新冠病毒研究時,可能會把病毒打進實驗老鼠體內,讓老鼠感染病毒,即使會經動物傳染,也不是用咬的方式,還是以在實驗時接觸病毒被感染機會最大。台大醫院前感染科醫師孔祥琪分析,動物感染對於新冠病毒並非有效傳播方式,老鼠咬傷感染可能性低,不排除是社區感染,若患者是在十一月下旬感染,仍要有更多調查,未來十四天是關鍵期。
-
2021-12-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若這兩、三天有不明病例 柯文哲:燈節、跨年要關掉
中研院南港P3實驗室女研究員確診,足跡在雙北市,35天本土加零破功,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午舉行防疫記者會指出,如果這兩、三天有不明病例,台北燈節、跨年和一些促銷活動,都要關掉。柯文哲說,現在全台灣有處理新冠肺炎的P3實驗室,有在做新冠肺炎病毒的,都要檢查一遍,人員疫苗要全打滿,甚至要測抗體。這種處理危險病毒的單位,人員要檢查一遍,這案例如果在11月26日有症狀馬上做PCR,現在就不需要在這開記者會,過去14天的足跡不得了,整個台北市掃到一半,所以有在做新冠肺炎的實驗室,人員的訓練、 SOP都要做到。柯文哲指出,該案例這14天,在台北市趴趴走,民眾凡是這期間有頭痛、發燒、流鼻水、嗅覺喪失的症狀,就去醫院急診室看病,有必要時做PCR,北市已經公布一大堆足跡。至於北市七個篩檢站,原本是早上作業,從今天開始整天早上下午都作業,沒有名額限制,有需要就做,篩檢量擴大。柯文哲說,快進入年底,活動相當多,有台北燈節、跨年,還有西門町的促銷活動,很多在辦,他覺得新常態的精神,是有多少證據、做多少事,把SOP定好,如果這兩、三天有出現不明病例,這些活動要關掉。 柯文哲說,現在是假設要舉辦,但出現新的證據,要減量就減量,廠商損失再用保險機制來處理。
-
2021-12-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耶誕城、跨年恐因疫情喊卡? 陳時中語帶保留
國內今出現一名本土確診個案,為任職中研院P3實驗室的20多歲女研究人員,由於兩次採檢Ct值分別是15及23,病毒量相當高,指揮中心今晚緊急匡列85名接觸者,並漏夜進行檢驗。而12月有不少耶誕節、跨年活動,是否因此喊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個時間點還不能說受到影響,需要看第一圈接觸者,檢驗結果出來後才能判斷,當然不希望第一圈有感染。至於是否會重新評估整體社區感染風險?陳時中則說,目前不做任何的臆測,要等第一波檢驗出來才能判斷,而且那樣的判斷「才有意義」。陳時中強調,民眾可提高警覺,但不用過度恐慌,再度呼籲病毒無所不在,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不要因為疫情低而忽略基本動作。陳時中說,疫苗一定要打好打滿,可減低重症死亡可能性、比例相對大,保持社交距離,做好防疫可讓自己安心,社會也更安全,明天有結果就會跟大家報告。
-
2021-12-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翁啟惠:Omicron需密切關注 初估疫苗有一定壓制效果
COVID-19變種病毒Omicron在全球確診案例數竄升,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現在確診者大部份為輕症,目前看來還沒那麼嚴重,但仍需密切關注,初步評估疫苗施打應該仍有一定的壓制效果。翁啟惠帶領的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團隊,在疫情爆發後積極投入廣效疫苗開發,近來廣效mRNA疫苗傳出最新研究成果,由於該疫苗是以特定位置去醣化的棘突蛋白mRNA為抗原,初步動物實驗對多種偽變異株有保護力,預期對最新的變種病毒也具保護力。目前擔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的翁啟惠對中央社記者表示,新冠疫情爆發至今,2年來已有超過570萬種的變種病毒,其中5種最被關注,包括Alpha、Beta、Gamma、Delta及最新的Omicron,目前超過9成以上確診病例都是Delta病毒,Omicron的傳播速度及涵蓋率是否會超越前面的病毒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至於廣效疫苗的最新進度,翁啟惠指出,目前已研成功發出去醣化廣效mRNA疫苗,正申請專利中,已進入技轉洽談階段。翁啟惠表示,病毒要完全消滅很困難,Omicron出來確實讓人擔心。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認可至少6種疫苗,全球約有300個新疫苗在研究發展中,全球約50%人口至少打1劑疫苗。不過,非洲卻只有不到5%人口打1劑疫苗,如果這些地區疫苗施打率持續很低,確實蠻危險。翁啟惠指出,現在打過2劑疫苗都還是可能發生突破性感染,疫苗雖然可以預防重症,但也可能讓人得到輕症、帶病毒而不自知,疫苗還是控制大流行傳染病最佳工具,除了倚賴疫苗發展外,同時還需要口服的抗病毒藥物。至於目前重症數量較少,是否是因為施打疫苗的原因,翁啟惠認為,現在還不是很清楚整體情形,Omicron傳播力比較快,但還沒看到像之前Alpha跟Delta的快速傳播情形,評估疫苗應該有一定壓制效果,也或許是症狀輕微沒被檢測出來。等過一段時間數據出來後會更清楚,目前看來還沒那麼嚴重。
-
2021-12-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翁啟惠廣效疫苗研發新突破 推去醣化mRNA新冠疫苗
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在廣效疫苗研發上,今(3)日傳出重大進展,他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團隊成功研發廣效新冠肺炎mRNA疫苗,為過去研發廣效流感疫苗、廣效單醣化棘蛋白疫苗之後,再度將他的醣分子技術應用在mRNA疫苗開發上。翁啟惠發現廣效mRNA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雖較廣效單醣化蛋白疫苗略低,但CD8+ T細胞免疫反應特別高,對英國Alpha變異株、南非Beta變異株、巴西Gamma變異株及印度的Delta變異株都產生保護力。翁啟惠、馬徹團隊研發的廣效mRNA疫苗,已申請美國專利,除有潛力可達廣效、對抗變異株外,也容易快速、大規模生產,保存條件也如同莫德納疫苗,保存在零下20℃,且價格將可望更低廉。翁啟惠日前在經濟日報生技論壇演講中指出,新冠病毒至今已出現超過500萬個變異株,數量之多過去少見。他指出,自人類發現病毒傳播以來,除了天花,沒有任何一種病毒徹底被消滅過。而目前現有的新冠疫苗,無法完全抵擋病毒傳播,僅可以預防重症,如何研發廣效疫苗以因應病毒持續的突變,是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翁啟惠在演講中指出,人類病毒有突變及醣化兩個特性,RNA病毒容易變異,發展廣效疫苗要知道突變的趨勢,不會突變的地方大部份是包在醣分子裡,因此廣泛保護性疫苗設計,醣化將是關鍵。翁啟惠近日自美國返台,結束了14+7隔離期後,在公開場合幾次談到他和馬徹團隊在廣效疫苗的新進展。針對之前已發展的單醣棘蛋白廣效疫苗,翁啟惠認為,這已成了因應變種病毒最佳工具,現在全世界流行最多的就是Delta病毒,超過90%都是Delta變異株,現在單醣棘蛋白廣效疫苗的設計,引發的免疫反應都會加強,實驗上也證明是這樣,可以抑制各種病毒變異。翁啟惠指出,目前單醣棘蛋白廣效疫苗已取得美國臨時專利,面對剛爆發的變異株Omicron,翁啟惠研究其構造後,對廣效疫苗的效果有信心,這個病毒醣化跟Delta都一樣,24醣化位子都一樣,這代表疫苗設計,考慮醣分子的話,可以控制得住。
-
2021-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原本明年三月可解封?蘇益仁:Omicron增加變數 大家不要太樂觀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2年,服務業等經濟活動出現重大改變,而網路、遠距、外送等產業則有新的契機。疫情爆發後,國人關注疫苗、藥物研發。專家表示,這次「百年大疫」在疫苗、藥物研發已突破傳統概念,但依過往傳染病流行經驗,新疫情須持續3年以上,預估台灣明年3月解封最合適。可是最近Omicron變異株出現,疫情仍不知如何發展,大家不要太樂觀,應戴好口罩、嚴守邊境。中研院經濟研究所今天舉辦總體經濟計量模型研討會,國衛院名譽研究員蘇益仁針對「新冠肺炎的疫苗(藥物)政策—由疫情的演變及國家治理談生醫產業發展」進行演講。蘇益仁說,依1918年流感大流行觀察,新疫情須持續3年以上,當自然感染或疫苗施打涵蓋率達到兩劑8成,或接種第3劑疫苗後,且輕症患者有治療藥物,疫情才能獲得控制。Omicron變異株出現後,傳染力雖快,可是重症患者沒有增加,疫苗效果會減弱一些,但即使疫苗保護力從9成降至5至6成 ,還是有保護力,如流感疫苗保護力須降低至5成以下才要更換病毒株。 蘇益仁說,疫情變化須持續觀察明年1至2月,如新冠疫情是否與流感重疊而不容易防範,以及春節邊境管制及人流、檢疫隔離及醫療能量,為避免防疫功虧一匱,如經濟及民眾可以忍受的話,明年3月解封最合適,但解封前民眾應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並嚴守邊境,對於疫情發展不要太樂觀。就藥物及疫苗研發分析,蘇益仁表示,他過去40年從事公衛領域,從來沒有想到會遇到「百年大疫」。疫情初期,歐美國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如2003年SARS,應僅侷限在亞洲地區,因此當病毒入侵歐洲時,各國防疫反應太慢,造成醫療崩潰、死傷慘重,並進行鎖國讓經濟重創。蘇益仁說,美國總統川普因應疫情,去年2月投入180億美金研發疫苗及藥物,莫德納、輝瑞等藥廠去年4、5月間,完成疫苗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許多國家開始搶購,但去年國內疫情平緩,政府採購疫苗較不積極,直到去年8月才開始採購,與其他國家差了4個月,幾乎等於在各國開打初期,台灣是買不到疫苗的。蘇益仁說,台灣採購疫苗是先向世界衛生組織(WHO)COVAX平台採購,但這平台主要是提供弱勢國家,因此台灣遲遲拿不到疫苗,直到今年2月政府才發現,疫苗採購不是有錢就好,才於3至7月靠國際捐贈疫苗,但8至11月採購的疫苗又全部進來,因有期限壓力須大規模施打。蘇益仁指出,當許多國家的群體疫苗施打率達6至8成,經濟就已經解封,台灣卻因疫苗施打率不高,仍無法開放邊境。不過,政府學到慘痛經驗,今年11月已著手購買明年的疫苗及藥物,但他認為,從明年開始往後兩年,藥物研發更為重要,讓輕症患者不要演變為重症,政府還可以再大量購買疫苗或藥物。蘇益仁說,美國採神速行動研發疫苗及藥物,由學術、法規、產業鏈、資金及人才一條龍的主導及獎勵機制,台灣在疫苗、小分子藥物等研發上,一定針對不足的地方加以補強,因產業鏈不完整難一條龍開發,未來應涵蓋疫苗新技術及製劑的開發;雖然台灣無疫情,無法執行疫苗三期臨床試驗,因此政府、WHO或民間應共同參與,而台灣人口只夠扶植1至2家廠國安疫苗,這些都是往後於研發疫苗或藥物,政府應要思考的方向。
-
2021-1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BNT拚百日研發新款疫苗 陳時中:若有會爭取
新變異株Omicron使大家對疫情緊張,輝瑞與BNT指出,可在一百天內研發針對此變異株的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新款疫苗研發出來,不同於上市,因為緊急使用授權(EUA)規定很嚴格,一百天研發出對抗的新變異病毒的疫苗株,可能在實驗室階段,但若研發出有效疫苗,會積極爭取。另外,陳時中日前證實,已與研發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的默沙東完成簽約。衛福部食藥署昨天指出,默沙東已送交「莫納皮拉韋」相關資料,最快十二月中旬有機會通過緊急授權使用(EUA)。輝瑞大藥廠也提交抗病毒口服新藥部分資料,食藥署目前一併評估中。因應Omicron,施打高端疫苗有效嗎?陳時中表示,這是現在大家都想探討的問題,Omicron變異株的變異點高達卅二個,相對疫苗保護力可能降低,但目前尚未有實證。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無論施打國產疫苗或國際疫苗,其產生的抗體效果是一樣的,但若變異株後續研究結果出爐,顯示對疫苗效果差,代表研發次世代疫苗有其必要,現已知聯亞握有南非株疫苗的次世代疫苗,最好盡快釐清Omicron是否為南非株疫苗的後代,若兩者接近,應加速疫苗臨床試驗。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默沙東已於十一月中旬將資料送交食藥署,只是資料尚未齊全,因此採取滾動式審查,默沙東隨時補件,隨時審查。依默沙東提出的中期試驗結果,新冠患者出現症狀五天之內投藥,降低重症及死亡率的防護力約達百分之五十。但外電報導,默沙東最新公布的臨床試驗報告顯示,一千四百名測試對象,總住院及死亡率降低了百分之卅,低於過去宣稱的百分之五十。染疫五天內服藥者,百分之七須住院,一人死亡。
-
2021-11-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兇猛「Omicron」恐成大魔王? 專家籲盡快做這件事
新變異株「Omicron」取代Delta成為非洲南部主流變異株取代,該變異株疑有高傳染力且具免疫逃脫特質,各界憂心現有疫苗不足以因應。對此,專家表示,南非當地感染人數仍以疫苗施打率低的年輕人為主,現有疫苗仍具一定效果,但也盡快發展次世代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開會將其命名為「Omicron」,且取代Delta成為當地主流株,各國也繃緊神經。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該變異株變異點有32個,其中有利病毒與細胞結合的變異位置中,就占了9處,與現行變異株更多,代表傳染力可能較高。但她指出,無論是Alpha、Beta等變異株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變異, 但繼Beta後,許多兇猛的變異株多從南非發跡,可能跟其人口數多,疫苗接種率低,加上HIV病毒感染比例高,在免疫低下族群中,病毒容易存活久,不斷與體內抗體打架,最終產生出容易逃避抗體的病毒。據何美鄉觀察,當地主要感染者為25歲以下年輕人,該族群的接種呂僅26%,認為著疫苗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保護效果,但效力可能會差一點,不過她認為,預測T細胞免疫會改變的機率不大,仍應鼓勵民眾鼓勵施打疫苗,預防重症與死亡率。然而國內除了AZ、BNT及莫德納疫苗外,已紛紛投入發展次世代疫苗,但台灣高端疫苗目前採免疫橋接方式取得EUA,仍持續在進行三期臨床試驗,也尚未取得國際認證,在面對變異株接二連三崛起下,高端疫苗效果也被備受質疑。何美鄉表示,無論施打國產疫苗或是國際疫苗,其產生的抗體效果是一樣的,但若變異株後續研究結果出爐,顯示對疫苗效果差,代表研發次世代疫苗有其必要,現已知聯亞握有南非株疫苗的次世代疫苗,最好盡快釐清「Omicron」是否為南非株疫苗的後代,若兩者接近,應加速疫苗臨床試驗。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則表示,變異株突變點多,「這並不代表就會成為大魔王。」後續仍需要進行數周的觀察,確認病毒對於傳染力、重症及死亡率及對疫苗的效果為何,最關鍵是在於秋冬季節,感染呼吸道病症狀者變多,病毒容易複製,各國已經繃緊神經。包含英國宣布停飛與南非直飛的班機,美國紐約州也率先發布行政命令,紐約州自12月3日起將進入「緊急狀態」且持續至明年1月15日,台灣也對非洲六國下令一率檢疫14天規定。施信如說,若民眾能提高對「Omicron」的警覺,也有機會事前預防變異株壯大。
-
2021-11-21 養生.人生智慧
因喪弟之痛決定踏上從醫路!88歲彭汪嘉康行醫一甲子從未停下腳步,想為病人多做點
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現年88歲,自1956年台大醫學院畢業起,行醫超過一甲子,仍堅持每日若非進診間看診,就是在辦公室閱讀研究資料或者是參與會議,日復一日,始終如一。工作大半輩子,她將於明年退休,赴美與家人團聚。坐在萬芳醫院辦公室那張特大號皮質辦公椅中,彭汪嘉康的身影顯得嬌小,一如牆面上1962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黑白合照,一群白袍研究員、醫師,人高馬大,清一色都是男性,坐在第一排的她,頂著招牌短髮,個頭硬是矮了一截。彭汪嘉康透露,當年為了不讓人輕視,還養成了穿高跟鞋的習慣。身形矮小的彭汪嘉康,卻是醫學界的「巨人」、癌症醫療的先驅。1960年代,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擔任研究員時,她發現癌症腫瘤與染色體異常的關係,成為首位獲得「亞瑟佛萊明獎」的外籍女性。她對台灣癌症醫療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將國內腫瘤醫學體系從無到有完整建立,被譽為「台灣癌症之母」;此外,彭汪嘉康為弭平國內醫界門戶之見不遺餘力,推動成立「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 (TCOG)」,團結醫師,惠及無數病患。因喪弟之痛 決定踏上從醫路至今仍往返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看診,彭汪嘉康溫柔問診、視病如親的形象,深植病患心中。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她之所以走上行醫這條路,竟是因為兒少時的一次「生氣」。彭汪嘉康弟弟患有氣喘,她初中時,弟弟病情惡化,演變為肺炎,父親請來醫師好友為他看診。彭汪嘉康說,當時已經有盤尼西林可用於治療,即便價格高昂,但並非不可得,那位老醫師卻沒有幫忙找到這個藥物,最終弟弟不幸病逝,「我很生氣,他身為醫師,卻沒有想到怎麼盡力救治病人。」時間已過數十載,憶起遺憾往事,彭汪嘉康語氣中仍有不平。於是,彭汪嘉康毅然決然踏上從醫之路,為了「盡力」,也為了不讓悲劇在任何一位患者身上重演。正因如此,她一生行醫,「退休」二字,從來不存在彭汪嘉康的字典裡。強烈使命感 想為病人多做點1992年,彭汪嘉康年過60,這個一般人早已開始規畫退休生活,準備安養天年的歲數,外科醫師出身的她,再度從住院醫師做起,白天看診、晚上做研究,假日還得值班,只為了取得癌症專科醫師執照返台。作為醫者、研究者,彭汪嘉康坦言,過程中時常遇到瓶頸,支持她走下去的,是她口中那些「好高興的時候」,看著患者接受治療、病情復元後走出診間,是彭汪嘉康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她一直記得,曾有一位還不到50歲的子宮頸癌患者,四處就醫,病痛仍無法改善,最後踏入彭汪嘉康的診間。她開了一種「比較新、副作用比較少」的藥物,讓患者回家服用。再次會診,患者一見彭汪嘉康,就屈膝下跪,感謝她的救命之恩。6個月後,這位患者癌症復發過世。「有時候,真的很emotional(感慨)」,彭汪嘉康深刻體認,在疾病、生死面前,即使生命只能延續數月,對患者而言,依然珍貴無比,單看研究報告中冰冷的數字,絕對無法體會。「看報告覺得平均存活時間幾個月有什麼了不起,但對於一個人來說,這幾個月有多重要。」彭汪嘉康感歎。罕為人知的「堅持」 再忙也要下廚讓更多疾病「有藥可醫」,是彭汪嘉康堅持站在第一線看診數十年的原因之一,「之所以要看門診,是要看看現在什麼毛病最bother people(使人痛苦),從患者身上我就知道,該往什麼方向做研究。」她結合醫學與研究,帶著研究團隊,找出更多疾病的原因及解方,幫助患者。彭汪嘉康沒想過要停下腳步,「如果大家覺得我還有點貢獻,那就繼續做。」她謙虛地說。為獲取更多醫學新知,疫情中,彭汪嘉康忙著參加視訊會議及研討會;而她回家後的「休閒」,是坐在電腦前,閱讀各大醫學期刊、媒體的最新資訊。除了行醫,彭汪嘉康還有一個數十年不曾改變,卻罕為人知的堅持:做菜。公務再繁忙,只要撥得出時間,她就會回家煮飯,與先生共進晚餐。在上海成長的彭汪嘉康,燒得一手道地上海菜,江浙菜也有所涉獵。比起「湯湯水水」的台灣菜,她更習慣自己下廚,做幾道早已吃慣的上海家常菜;彭汪嘉康不忘提起先生的飲食喜好,「他是四川人,放幾根辣椒就可以了。」她笑說。彭汪嘉康夫妻倆飄洋過海,在台行醫、從事研究超過30年,彭汪嘉康終於鬆口,將在明年中研院院士會議結束後返美,與太平洋另一端的兒孫團聚。起心動念要回家,除了因為身體狀況不如從前,更是為了交棒給年輕後進,「我覺得能夠做的,在我活著的時候都做了;我不能做的,就交給年輕人,讓他們找出到底怎麼回事。」她說。培育新血 畢生守護台灣癌症醫學交棒這條路,彭汪嘉康鋪了34年,1987年推動「內科腫瘤專科醫師訓練計畫」,兩年後再成立「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她培育的學生,不少都已獨當一面,成為國內癌症醫學權威。脫下昔日踏響台美各大醫學研究機構的高跟鞋,換上平底皮鞋,忙碌到退休最後一刻,彭汪嘉康沒有一絲疲態。行醫救人對她而言,不是消磨人生的工作,而是為了彌補缺憾,畢生致力完成的任務,她踏出無數的「一小步」,成就台灣癌症醫學的「一大步」:今天,癌症不再是國人口中的不治之症。即將卸下重擔返美,彭汪嘉康言談間,透露著「任務完成」的坦然心境。彭汪嘉康小檔案現職: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院長兼講座教授經歷:中央研究院評議委員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內科主治醫師暨癌症遺傳組主任獎項:亞瑟佛萊明獎、第一屆台灣萊雅傑出女科學家獎、十大傑出女青年獎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
HIV陽性靜脈毒癮者罹患C肝的盛行率高達九成七,但靜脈毒癮者因對人不信任,篩檢意願低落,衛福部桃園醫院引進C肝快篩試劑,診斷率從一成提高到六成以上。而矯正機構也認為,減免受刑人掛號費一○○元,可提升篩檢意願。專家建議,於接種新冠疫苗時,一併C肝篩檢,可大幅提升篩檢人數。衛福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指出,桃園療養院開設的美沙冬門診,靜脈毒癮者合併C肝感染者有六七一人,但患者血管多數都硬化,不易抽血,加上對他人信任度不高,只有一成願意篩檢C肝,治癒率更低至七%。為協助藥癮者診斷C肝,桃療提出C肝高風險族群研究計畫,去年底從國外引進C肝快篩試劑,只要指尖扎針採血後滴至快篩盤,十五分鐘就能知道結果,快篩計畫到二○二一年十月有四一六人接受C肝快篩,有四○四人呈現陽性。便利的篩檢方式,讓靜脈毒癮者合併C肝感染診斷率從一成增加到六成,預計到年底,全部的患者都可以快篩完成。矯正機關也是C肝微根除的重要場合,法務部矯正署宣布,目前全國已有三十九家矯正機關加入C肝篩檢及治療計畫,預計明年五月完成計畫。法務部矯正署專門委員劉昕蓉指出,矯正機關推動治療相對容易。但收容人須繳五十到八十元門診費用,希望可以減免。針對洗腎、慢性腎病以及美沙冬門診患者,C肝篩檢須另付掛號費,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說,實為一大阻礙。他在山地鄉服務近二十五年,該區域民眾看診,掛號費、部分負擔全免,期望比照山地鄉,減免患者費用。中研院士陳培哲提及,美國已核准利用唾液快篩,希望相關單位可以編列預算引進使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簡榮南指出,美冬替代療法的藥癮者不耐久候,透過快篩試劑可提高受檢率,建議透過NGO團體介入,甚至推廣至一般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時,邊打疫苗,邊進行C肝快篩。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
「C肝工程正在改變醫療體質,由大型醫院走向基層診所,由民間提出要求讓政府跟進」。新冠疫情衝擊台灣達成二○二五年C肝消除的目標,每個月治療人數下降至一千人左右。專家們積極建言,將C肝篩檢納入國家的第五癌篩檢,並優化就醫流程,醫院內批次篩檢、使用快篩試劑、減輕特殊族群負擔、廣納基層診所投入,使民眾就醫通暢無阻,以掌握疫情後回流的C肝族群。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的「當我們同在疫C|疫情之下的C肝篩檢策略」,由中研院士陳培哲、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國健署長吳昭軍、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法務部矯正署專門委員劉昕蓉、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台灣腎臟學會理事長黃尚志、高醫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林口長庚肝臟科主任許朝偉、衛福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以及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參與。拚4年後除C肝 疫情打亂節奏簡榮南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宣示於二○三○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但台灣超前部署,目標在二○二五年消除C型肝炎,但是今年原本預計治療五萬人,卻因去年新冠疫情緊繃打亂節奏。蒲若芳分析,一年來,總計約有一百三十多萬名民眾接受篩檢。不過,在確診與治療方面,則明顯下滑,二○一九到二○二一年的健保口服C肝新藥治療人數,從四萬五千多人一路下滑至一萬五千多人。蒲若芳說,目前接受C肝新藥治療人數,每個月僅約一、二千人,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超過一年。為了掌握疫情後回流的就醫人潮,臨床醫師許朝偉指出,過去的C肝篩檢程序,患者共須回診四次,依序進行HCV抗體篩檢、HCV RNA檢查、C肝基因型檢驗,集合所有報告資料後,最後一次回診時才評估患者是否符合治療標準。他直言,不但篩檢過程冗長,且患者來回的掛號費、交通費,都是阻力。簡榮南與盧勝男建議,C型肝炎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應將B、C肝納入癌篩,也就是在現行的四癌篩檢中,加入C肝篩檢,成為第五癌篩檢,簡化篩檢程序,用國家的力量推動C肝篩檢。高風險族群 C肝納常規檢查此外,針對特殊機構,簡榮南說,C肝高危險族群如慢性腎病變、洗腎者、靜脈注射毒品藥癮者、愛滋感染者和矯正機關中收容人,C肝盛行率分別為七點六%、十七點三%、九十點八%、四十二點一%以及廿九到九十一點三%,這當中以靜脈注射毒品藥癮者的C肝盛行率最高,因此將C肝防治納入特殊族群的現有常規檢查,並建立轉介及治療模式,才能防治一條龍並且在地化。國健署與健保署也積極動起來,吳昭軍強調,擴大篩檢實施後,B、C肝可免搭配成人健檢,同時放寬篩檢年齡為四十五到七十九歲,在提升醫療院所篩檢效能方面,也新增醫療院所批次查詢功能,院方可以在民眾就醫前一天,批次下載民眾篩檢資格,提前整合到院內門診系統,民眾就醫將更為便利快速。在治療部分,健保署已於今年十月,公告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執行計畫,取消藥品開立醫師資格限制,只要是執業登記的醫師,無論專兼任皆可執行。戴雪詠表示,台灣有一百二十一個C肝中、高風險地區,大多分布在雲嘉南和偏鄉,其中有八十七個地區沒有專科醫師,為了讓病患就近醫療,降低因轉診而失聯的情況,C肝治療將不再限制專科別。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
-
2021-1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人體清除新冠病毒快慢 中研院發現與NK細胞有關
病患感染COVID-19後的康復時程有別,中研院團隊分析患者血液檢體,發現人體免疫系統中的特定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與清除新冠病毒速度有關,可供後續探究相關的免疫療法。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世淯領導的跨領域團隊發現,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簡稱NK細胞)與病患體內清除新冠病毒的速度有關,並找出能快速清除病毒的NK細胞特徵,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臨床研究雜誌」。陳世淯告訴中央社記者,免疫系統內除了有為人熟知的抗體及T細胞,其他細胞對抗新冠病毒各有角色,由於自己長期鑽研NK細胞,加上NK細胞與病毒感染及癌症有關,因此便啟動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患的NK細胞研究。陳世淯說,研究團隊利用新型質譜流式細胞儀技術,發現病人體內的某些特定自然殺手細胞越多,就能愈快清除遭新冠病毒感染的細胞。他舉例,當自然殺手細胞中的DNAM1含量較高,愈快清除新冠病毒、如果是TIGIT含量較高,則不易清除新冠病毒。陳世淯表示,免疫系統對抗新冠病毒的入侵是一場團體戰,NK細胞相當於第一線的快打部隊,能快速偵測被病毒感染細胞所發出的求救信號並做出即時反應,此研究發現NK細胞在患者之間有著不同的特性,並對病毒清除快慢、後續的疾病嚴重程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陳世淯研究團隊證明可以針對特定的NK細胞,透過免疫治療的方式加速清除被新冠病毒感染,團隊也正著手後續相關的研究,像是NK細胞在打不同疫苗的人體內會有什麼樣不同反應,盼能釐清NK細胞於疫苗、其他病毒感染及腫瘤中所扮演的角色。中研院表示,此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研院生醫所博士生謝婉貞,研究團隊包含中研院統計所副研究員黃彥棕、資訊所研究員蔡懷寬、生醫所研究員林宜玲、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林國儀、生醫所助研究員李家偉、生醫所研究助技師張耀明、台大醫學院助理教授蔡幸真、台大醫學院教授張淑媛等,此研究由中研院及科技部研究經費支持。
-
2021-11-11 癌症.肝癌
190萬B肝帶原者要救 陳建仁籲放寬B肝抗病毒藥物使用
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其中7成與B肝有關。針對WHO預定在2030年達成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台灣自今年3月1日起雖擴大B肝抗病毒藥物的給付,但若能進一步放寬給高危險族群使用,並提高篩檢及治療比率,將可大幅下降肝硬化、肝癌和死亡風險。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懷壹表示,B型肝炎的自然病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病毒量相當高的免疫耐受期、病毒量仍高但持續下降的免疫清除期、病毒量低但可能發生肝纖維化的不活動帶原期,以及病毒量偏高並使肝臟再度中、重度發炎的病毒再活化期。他指出,B肝病毒是一種DNA病毒,當進入人體肝臟細胞且長時間停留,進而導致慢性B型肝炎,甚至會在免疫耐受其時嵌入宿主細胞,直接致癌。因此B肝帶原者若未適當治療追蹤,25%至40%的B肝患者終生會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陳建仁表示,我國自1985年起推動所有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已大幅降低B肝帶原盛行率,從15%至20%到現在盛行率約5%至10%。他笑稱,「等到這批35歲以上未接種疫苗者老去之後,確實減少死亡率甚至消滅B肝,但不切實際」。他說,35歲以上B肝帶原者推估有190萬人,仍會進一步導致肝硬化、肝癌進而死亡;尤其若進入中重度發炎,和後期肝硬化、肝癌時的治療,往往耗費需多醫療資源。陳建仁表示,今年三月起健保有擴大給付B肝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納入非肝臟器官移植者的預防B肝投藥、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預防性B肝用藥、肝纖維化程度達F3等級以上。但根據美國、歐洲治療指引以及台灣的研究指出,若擴大使用B肝抗病毒藥物,將「肝指數檢驗超標一次」、「肝纖維化程度F2」、「肝指數異常一倍」者納入,有助降低許多B肝相關的肝硬化、肝癌、死亡風險。陳建仁指出,根據他和楊懷壹、台大醫學院教授高嘉宏等人共同建立的模組推算,若根據三種條件放寬抗病毒藥物使用,並達到WHO訂定的90%感染診斷率以及80%的治療率,未來15年、平均每年可降低220至967名患者。但陳建仁也坦言,未來如何擴大篩檢以及如何只篩檢一次就連動B肝抗體、病毒量的檢測,提高民眾篩檢意願還需要努力。尤其篩檢和藥物擴大納入哪些對象、以公務預算或健保給付,也都有待討論。
-
2021-11-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自購AZ即期品到貨、民眾打氣冷 指揮中心憂疫苗過期
自購五十九點四萬劑AZ疫苗昨天抵台,但效期僅到十一月底,且第十三輪疫苗預約狀況不佳,國內面臨手握大量即期品、民眾又無意施打情況。指揮中心擔心疫苗過期,推出多項疫苗接種措施,包含AZ與BNT隨到隨打、縮短AZ疫苗兩劑間隔從十周至八周,卻未見「催打」誘因。專家籲政府祭獎懲並行的催打機制。第13輪預約 不如預期新冠疫苗陸續到貨,讓疫苗人口涵蓋率達七十四點四二%、第二劑涵蓋率達卅六點八九%。隨著疫情趨穩及對疫苗副作用的恐懼,疫苗施打意願陸續降低。第十三輪疫苗預約情形不如預期,AZ第一劑預約率僅二成四、第二劑五成三;BNT疫苗第一劑僅二成三、第二劑六成九。台大醫院前天宣布常設AZ、BNT接種門診,指揮中心鼓勵各醫院跟進,昨天更是宣布所有醫療院所、衛生所,都可開設疫苗接種門診,符合疫苗接種資格者,不必先上疫苗預約平台先預約再施打,只要人到就能接種。高市捷運站 能打疫苗高雄市甚至將疫苗接種站布建在捷運站,民眾只要有空、下班經過都能馬上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公開贊同高雄市的做法,並鼓勵各地方跟進。疫苗接種雖變得更便利,但打疫苗似乎退了熱潮。昨自購的AZ疫苗再到貨五十九點四萬劑,效期只到十一月卅日。據了解,這批疫苗多為即期品,所以罕見地委由荷蘭航空從曼谷運到台灣。該批疫苗將進行至少七天檢驗封緘,最快十五日可提供接種,只是打氣冷;據統計,現行庫存的AZ疫苗還有一百多萬劑,連莊人祥都坦言「擔心疫苗過期」。藍委批為何收即期品國民黨立委溫玉霞昨質疑,國內沒疫苗荒,為何還接受疫苗即期品?官員難道沒有瀆職的問題?莊人祥強調,昨抵台的AZ疫苗,會呼籲地方政府在第十四輪優先施打。逾75歲 近三成未接種疫苗淹腳目,但部分年齡層的施打率仍未提高,七十五歲以上未接種過任何一劑疫苗約有二成八。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高齡長者的覆蓋率還要再提高,否則未來開國門,國內仍會面臨一波染疫重症的危機,籲政府別只坐著等,應盡速推出獎勵以及懲罰的催打措施。昨國內新增二例境外移入案例,前天列為本土確診案例的印尼籍女看護(案一六五四七),一採陽,Ct值四十,二採陰性。匡列五名接觸者採檢陰性、N蛋白抗體也呈陰性,可能是偽陽性個案,因此昨將其移除案號。第14輪 仍未開放混打 國人期待的混打措施,目前規畫不會在第十四輪執行,但十一月前可混打的承諾不變,擬第十五輪推行。
-
2021-11-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找出沒打的人!學者:獎懲並行催打疫苗
新冠疫苗供貨穩定,當初瘋搶新冠疫苗,如今疫苗多到可能會放過期。但國內「應接種而未接種」的族群,大有人在。特別是七十五歲以上長輩,第一劑完成接種者約七成二、兩劑完成為六成三。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整體接種率雖高,但不等於安全,政府不能放著,就不找這群高風險者出來打疫苗,不管如何一定要「催打」,否則未來開國門,長者染疫重症死亡的風險仍在。衛福部長次長薛瑞元昨表示,農曆春節還是必須嚴守邊境,但若年後疫情變化不大,將準備開放邊境。何美鄉表示,台灣總有一天會開國門,但台灣也不能一直等下去,指揮中心必須明確訂出「開國門時程」,時間一到,一定重啟國門,在此之前,各年齡層的疫苗覆蓋率必須達到標準。據指揮中心統計至十月廿七日,七十五歲以上第一劑施打率為七十一點七%、兩劑施打率為六十二點九%;五十到六十四歲第一劑施打率為七十六點六%、兩劑施打率為四十二點二%。何美鄉表示,七成的覆蓋率看似很高,但無法瞭解各縣市施打狀況,假設南部打得比較差,未來開國門,染疫重症風險就會增高。特別是人口稠密的縣市。另外,她也強調,政府要把那些沒打過疫苗的人找出來,不管是衛教,還是提出施打誘因,或是仔細瞭解他們不接種的原因,都應該要有動作。何美鄉表示,疫苗施打雖需要尊重意願,但還是要有「胡蘿蔔跟棍棒」,可比照星國沒打疫苗就不能出門、進大樓、去醫院、內用,告訴民眾具體限制,同時也要有強而有力的甜頭,如抽獎、優惠、折價券等,無論如何就是別再只是等下去。
-
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中研院長:BNT疫苗第二劑間隔長短 學理上影響不大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今天在立法院答詢時指出,疫苗施打間隔是根據臨床試驗的設計來定,學理上2劑間隔短一點、長一點,影響不會那麼大,但需要更多研究佐證。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邀請中研院做施政計畫及預算報告。中國國民黨籍立委萬美玲質詢時,問及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日前提出疑慮,指台灣青少年施打首劑BNT疫苗後,心肌炎的粗發生率為美國青少年2倍,如今第2劑接種時程將屆,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出青少年打BNT疫苗的利弊分析。萬美玲表示,何美鄉的說法經由媒體報導,引起家長、學生疑慮,擔心打第2劑發生心肌炎的比率會更高。廖俊智則表示,何美鄉的說法要由本人證實比較好,他手頭上沒有數據。但從何美鄉臉書發表的貼文來看,是用學界已經發表過的數據來判斷。廖俊智表示,相信指揮中心的專家們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會收集資料做交叉分析,瞭解施打疫苗與年齡、族群的關係。中研院目前沒有研究,因為須是醫院端和指揮中心,才會有相關數據。萬美玲隨後問及,也有些家長擔心第2劑施打時間往後延,疫苗的保護力會衰退。廖俊智表示,施打時間的間隔,都是根據疫苗臨床試驗設計而定,學理上短一點、長一點,事實上影響不會那麼大,特別是很多疫苗著重於記憶性的保護力,而不是單純說打疫苗之後,會產生多少中和抗體。不過廖俊智說,從學理講是一回事,但事實上還是需要更多的臨床實驗、更多的數據,才能夠證明。
-
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青少年打第2劑BNT心肌炎增10倍 指揮中心將評估
青少年施打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狀況受關注,美國統計顯示,青少年打第2劑BNT疫苗心肌炎發生機率高出第1劑的10倍。指揮中心表示,青少年是否接種第2劑,將由專家評估。國內持續提供12歲至17歲青少年接種輝瑞BNT(Pfizer-BioNTech)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後心肌炎、心包膜炎不良事件備受矚目。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昨天在臉書發文提出疑慮,她指出,台灣青少年施打首劑BNT疫苗後,心肌炎的粗發生率為美國青少年2倍,如今第2劑接種時程將屆,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出青少年打BNT疫苗的利弊分析。媒體今天在疫情記者會上提問此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目前國內12歲到17歲的青少年都僅接種1劑BNT疫苗,尚無第2劑接種資料。他以美國資料為例,統計每百萬接種人次中,12歲至15歲男性接種第2劑BNT疫苗心肌炎發生率為39.9,第1劑則為4.2;16歲至17歲男性方面,第2劑發生率是69.1,第1劑是5.7,增10倍心肌炎發生機率應指16歲到17歲男性部分。莊人祥另指出,評估先前本土疫情爆發時青少年染疫狀況,當時沒有任何青少年變重症,指揮中心會將相關資料與數據都會提供給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來評估青少年是否接種第2劑BNT疫苗。台大公衛校友群成員任小萱今天防疫科學線上直播指出,美國研究顯示,年齡越小施打疫苗,發生心肌炎風險越高,施打第2劑後的發生率明顯上升。任小萱說,由於許多研究發現青少年施打第2劑疫苗後,發生心肌炎風險增加,部分國家也調整施打疫苗策略,如香港建議12至17歲改打1劑BNT、英國12至18歲僅施打1劑BNT等。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二劑心肌炎為一劑10倍? 指揮中心:由專家評估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昨上電視節目,提出一份資料,顯示青少年男性注射第二劑發生心肌炎的比率,是第一劑的十多倍,她強調並非要大家別打第二劑,而是希望延後注射時間。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以國內青少年感染數來看,男女約為百萬分之292、百萬分之282,會將數據交由專家委員評估,並擬定施打政策。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昨於公視《有話好說》節目中,提出一份資料顯示,顯示美國青少年男性施打BNT疫苗時,第二劑罹患心肌炎的比率,比起第一劑高出很多,12到15歲第一劑罹患心肌炎的比率是百萬分之12,第二劑卻竄升到百萬分之162,16到17歲第一劑是百萬分之8,但第二劑是百萬分之94,都竄升十多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台灣目前施打BNT第二劑,只有18歲以上有數據,然而12至17歲還沒有第二劑數據,只有第一劑。參考其他國家資料來看,美國12至15歲青少年男性發生心肌炎機率,第一劑是百萬分之4.2,第二劑是百萬分之39.9。美國16至17歲施打疫苗發生心肌炎機率,第一劑為百萬分之5.7,第二劑為百萬分之69.1。針對何美鄉所述,莊人祥表示,所謂的十倍應是指後者。至於是否要施打疫苗,以國內本土疫情期間12至17歲感染個案數來看,男性約百萬分之292、女性為百萬分之282,數據會提供給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委員評估,加上其他國家研究,來擬定青少年施打政策。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緩打BNT第二劑?何美鄉:心肌炎是第一劑十多倍
12到17歲的第二劑BNT疫苗到底要不要打?媒體報導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昨天在臉書貼文呼籲家長不要同意孩子打第二劑,引發關注,她昨晚參加政論節目時,再提出一份資料顯示青少年男性注射第二劑發生心肌炎的比率是第一劑的十多倍,但強調她不是要大家別打第二劑,而是希望延後注射的時間,節目中專家認為,英國正進行相關研究,加上台灣在明年春節前都不可能開放國境,可以延到春節後再決定要不要打第二劑。何美鄉昨晚在公視「有話好說」節目中表示,臉書的PO文並不是要大家別打第二劑,雖然今年8月在考量讓青少年打BNT疫苗時,認為有疑慮,曾建議家長不要同意讓孩子打,但那是第一劑時,現在她希望疫情指揮中心能蒐集更多的資料後,再決定青少年是否要冒著心肌炎的風險打第二劑,因為青少年即使染疫,重症比率也相當低,應該有更多的研究資料來確定青少年是否需要打疫苗。她並提出一份資料,顯示美國青少年男性打BNT疫苗時,第二劑罹患心肌炎的比率,比起第一劑高出很多,12到15歲第一劑罹患心肌炎的比率是百萬分之12,第二劑卻竄升到百萬分之162,16到17歲第一劑是百萬分之8,但第二劑是百萬分之94,都竄升十多倍。她之前還曾提出資料指出,依照台灣注射後的情況來看,心肌炎的粗發生率是美國的兩倍,但指揮中心認為台灣與美國的通報敏感度不足,很難確定台灣青少年的心肌炎發生率一定比美國高。國內從9月23日青少年開打BNT以來,到目前為止已有120萬人注射,涵蓋率為百分之88,其中有16人發生心肌炎的情況,桃園女學生最為嚴重,目前仍在加護病房以葉克膜救治中,之前還一度傳出可能要截肢的消息,但未獲證實。英國疫苗專家葉庭瑜醫師昨晚也在節目中表示,英國目前正在進行青少年打第二劑BNT的研究,預計年底前就會有結果,研究的重點包括要怎麼打疫苗不良反應最低,台灣應該可以等到英國的結果出來後再決定要不要打第二劑。他並表示,英國建議12到15歲中的脆弱族群應該打第二劑疫苗,包括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心臟疾病、慢性消化與肝腎疾病、慢性神經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免疫抑制、脾臟切除或失能及嚴重遺傳性疾病患者。現場的專家還包括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都一致認為美國青少年已打第二劑疫苗,但主要原因是美國病例多,權衡染疫與心肌炎的風險後,決定注射第二劑,但台灣的疫情控制得當,青少年染疫風險低,是否要這樣的情況下,讓青少年冒著得到心肌炎的風險打疫苗,應該可以再討論,不必急著打。國內12至17歲青少年9月底接種一劑BNT疫苗,本來滿4周就能打第二劑,但因為有相關風險的資料,疫情指揮中心上周決定暫時先不讓青少年打,第13輪改讓18歲以上成人先打。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青少男打BNT 心肌炎風險比美高
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施打BNT第一劑已滿四周,指揮中心擬最快下月開打第二劑。不過,不僅英國、挪威和香港等陸續建議青少年只要打一劑BNT,以避免不必要的心肌炎風險,國內也有不少專家呼籲應謹慎評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說,BNT第二劑是否接種,將交由專家小組討論後決定。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說,指揮中心上周公布國內十五例青少年接種後心肌炎個案,其中十三例為十二至十七歲,經估算,台灣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施打第一劑BNT後心肌炎的粗發生率約百萬分之十三,約為美國青少年的二倍。若根據指揮中心昨又公布最新數據,接種BNT後出現心肌炎個案又增加四例,累積至十九例,十二至十七歲男生心肌炎通報率是百萬分廿二點五、女生則為百萬分之五點五,台灣青少男心肌炎風險恐為美國的三倍。何美鄉說,指揮中心應公布相關數據,不能只以一句「利大於弊」模糊帶過,才能讓民眾知道自己必須承擔哪些風險,決定是否接種第二劑。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也提出暫緩青少年施打第二劑的四大原因,首先是BNT第二劑副作用大於第一劑,第二劑開打後,青少年心肌炎通報率可能變成美國的四倍。其次,青少年並非新冠肺炎高風險族群,感染後大多為輕症,疫苗所引發的血管炎風險可能高於染疫。第三原因為目前疫情穩定,打一劑BNT已有六成保護力;再者,BNT和莫德納均積極研究低劑量疫苗,且能維持原先效果,未來應有低劑型疫苗問世。莊人祥說,上述十九例個案年齡介於十二至廿一歲,十六男三女,十二至十七歲群就有十六人,十三男、三女。十九例中十八人都是輕症,只有一人住院中。BNT第二劑是否接種,將交由專家小組討論後決定。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說,依照全球疫情發展,仍有必要接種第二劑,建議指揮中心清楚揭露專家建議意見,按既定時程全面供應第二劑,讓民眾自行評估是否接種。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專家直指4原因應暫緩BNT第二劑 籲公布這些重要數據
國內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BNT第一劑已滿4周,但英國、挪威、香港陸續建議青少年只要打一劑BNT,多位國內專家也提出示警。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提出四個原因,建議暫緩第二劑;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則呼籲,指揮中心應公布所有「利、弊」相關數據,再讓青少年及家長自行決定,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也贊成。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公布截至10月27日最新疫苗接種不良事件數據。接種BNT後出現心肌炎有19例,12至17歲心肌炎通報率,在男生是百萬分之22.5、女生是百萬分之5.5。這19例年齡介於12至21歲,有16男3女,其中12至17歲只有16人,包括13男、3女。19人當中有18例是輕症,其中17人已出院,一人門診追蹤,只有一人住院中。黃高彬建議第二劑應暫緩,原因有四。首先是BNT和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都大於第一劑,現在第一劑12至17歲心肌炎通報率,差不多是美國的兩倍,第二劑打下去,通報率可能會變成美國的四倍。第二個原因是基於流行病學,青少年並非新冠肺炎高風險族群,即便感染,也大多為輕症,疫苗造成的血管炎風險可能還高於染疫本身。黃高彬表示,第三個原因是現在疫情控制穩定,打一劑BNT至少會有六成保護力,這樣的效果已經跟季節流感疫苗相當了。第四個理由則是,現在包括BNT和莫德納都在研究降低劑量並維持效果,未來可能有更適當的第二劑劑量可用。指揮中心解釋說,台灣是因為計算條件較美國寬鬆,所以數值才會高於美國。何美鄉強調,所有的通報系統數字都是低估不會高估,因此重點不是在於和美國的比較,而是指揮中心應告訴民眾和疫情相關的背景值,尤其我國一直缺乏的「年齡層」死亡率和重症率的資料。「不能只是說利大於弊,而是要把利與弊的數據呈現出來」,何美鄉表示,如此民眾才有依據,可以評估自己是否能承擔相關風險,至於要不要接種疫苗,最終還是家長和青少年的決定。黃立民分析,第二劑接種與否可考量兩點,一則是疫情,一則是有沒有替代方案。目前全球疫情來看,還是有必要接種疫苗以獲得保護力,但mRNA疫苗的替代方案相對較缺乏。如果第二劑要混打副作用較少的蛋白質疫苗,例如高端或Novavax,目前研究都還沒有結果。建議指揮中心把專家建議揭露的資料都公布清楚,然後按時程全面供應第二劑,民眾就能自行評估是否要接種。
-
2021-11-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青少年BNT心肌炎為美2倍 指揮中心將討論是否打二劑
國內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BNT第一劑滿4周,指揮中心研究施打第二劑。然而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對比美國及台灣現有數據估算,台青少年施打首劑BNT後心肌炎的粗發生率為美國青少年2倍,呼籲指揮中心應提出青少年施打疫苗「利弊」相關數據。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數據隨時透明公開,我國與美國通報敏感度不同,第二劑是否施打會再與專家討論。何美鄉今於臉書發文表示,美國先前公布青少年施打BNT疫苗後不良反應報告,在國內尚未替青少年施打BNT疫苗前,已有多位台灣學者對此政策表達疑慮,建議家長不要同意施打。何美鄉以日前指揮中心公布國內15例青少年心肌炎數字,其中13例為12至17歲數據來估算,以台灣12至17歲的人口組群約為120萬人,接種率88%,台灣青少年接種第一劑BNT後,罹患心肌炎的機率約為13/百萬劑。何美鄉指出,「在沒有台灣此年齡層預期的心肌炎背景值的情況下,我們至少可以說,台灣青少年施打第一劑疫苗後心肌炎的粗發生率為美國青少年的2倍。」至於第2劑BNT,是否也會相對的提升,非常值得關切。何美鄉認為,歐美及以色列的報告,都說青少年的心肌炎80-90%都是輕症,況且沒有死亡。且歐美各國的疫情持續嚴重蔓延,因此他們決定繼續讓青少年施打疫苗。在他們的國家,青少年施打疫苗確實是利大於弊。但反觀台灣,也說利大於弊,但從來沒有提出台灣利與弊的數據分析,以供家長們參考。莊人祥表示,截至10月27日最新數據,有關國內接種BNT後出現心肌炎有19例,年齡自12至21歲中,有16男、3女,其中12至17歲只有16人,包括13男、3女。這19例心肌炎患者,有17人已經出院,1人住院中,1人門診追蹤。而18例都是輕症,只有1個還在住院。他表示,根據指揮中心數據換算,心肌炎通報率,12至17歲男生22.5/百萬、女生5.5/百萬。莊人祥說,心肌炎個案每周更新、數據透明,隨時都會跟外界報告。而我國與美國做法不同,我國通報心肌炎定義以大數據,而美國是以個案審查,因此分子數較少,心肌炎通報率牽涉到不同國家通報敏感度,都會影響數值。對於青少年是否接種第二劑,莊人祥表示,會將這些數據與ACIP專家討論,包括先前不良事件、接種第一劑BNT的12至17歲青少年發生心肌炎等,交由專家研判是否需要接種第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