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搜尋
中研院
共找到
450
筆 文章
-
-
2021-11-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血管性失智症治療新契機 台灣團隊成果登上國際期刊
目前失智症難以有效治療,台大、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功利用微能量超音波,找到刺激神經再生的機轉,有望開啟血管性失智症新的治療方式,研究成果領先全球,登上國際期刊eLife。台大醫學工程所教授王兆麟表示,全球失智症治療市場規模高於100億美元,並以複合成長率10%成長中。市場目前還沒有把超音波用在治療失智症的產品,團隊研發領先業界3到5年,預計在3年內完成專利布局、動物實驗以及人體臨床試驗驗證療效等。科技部今天舉行研究成果記者會,在科技部「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支持下,王兆麟、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陳志成、台大醫院復健科主任陳文翔、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賴達明組成跨校、跨領域團隊,探索微能量超音波在治療腦中風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陳文翔指出,失智可以分成阿茲海默症跟血管性失智症2大類。血管性失智症可能由小中風引起,有手腳局部失能或影響情緒與記憶力等狀況,目前治療方式可能是針對受影響功能來做復健,藥物主要是增加活性或做預防,臨床效果有限,另外也有幹細胞臨床試驗,但尚未有明顯成果。王兆麟指出,過去學術界對於超音波對神經細胞的機轉運作方式並不清楚,團隊這次開發出微針式超音波刺激儀,透過比細胞小百倍的玻璃針尖發射超音波,針對神經細胞的特定部位進行刺激,進而調控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影響細胞內的生物訊號傳遞。也就是說,團隊一大突破在於找到超音波刺激對神經細胞進行調控的機轉。王兆麟表示,團隊進行多項實驗,發現可以透過超音波刺激產生神經再生現象,有機會應用在未來治療血管性失智症所需要的神經修復。陳文翔指出,未來臨床上會希望達到非侵入式的治療方式,未來也許可以讓病人戴上類似耳機的設備,「但不是聽音樂,而是聽特殊頻率的微能量超音波」,來刺激局部神經再生,極具發展潛力。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兩性接種HPV疫苗 根除子宮頸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誓二○三○年消除子宮頸癌,台灣做得到嗎?國內HPV專家與公衛學者齊呼,「性別中性施打」及「多年齡世代接種」是HPV疫苗接種國際趨勢。中研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也呼籲,HPV疫苗政策應參考本土流行病學,根據經濟效益評估,讓台灣繼B、C肝政策後,再一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二○二一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由中研院士彭汪嘉康、中研院士陳建仁、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副組長葛梁安、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台灣婦癌研究團體理事長賴瓊慧、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婁培人、台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吳宗儒、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副執行長蔡麗娟及澳洲墨爾本大學皇家女性醫院女性感染症中心主任Garland Suzanne(蘇珊・格蘭)共同參與。WHO建議,HPV疫苗應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全球已有逾一一一個國家納入。林莉茹指出,二○一八年台灣實施全國性HPV疫苗接種計畫及監測,國一女生可接受公費HPV疫苗接種,估計每年約九萬名女孩受益,期盼二○三○年疫苗接種率達九成二。疫苗涵蓋 年齡、型別、性別擴大賴瓊慧指出,HPV疫苗的型別和接種年齡都應擴大,根據她進行的研究,國內子宮頸癌前病變患者的HPV陽性率達百分之九十一點六,而HPV病毒型別上百種,國內最常見型別依序為HPV52、18、58,HPV16致癌率最高,以目前公費接種的二價疫苗,病毒涵蓋型別並不足夠。接種年齡層也應該擴大,賴瓊慧建議對十六至十八歲女性以公費補打HPV疫苗;未接種HPV疫苗的孕婦生產時,公費補助HPV疫苗接種;十九至廿五歲女性,則鼓勵自費接種。婁培人指出,「男性面對HPV比女性更為弱勢。」男性性活躍程度較高,且感染後不易產生抗體。女性感染HPV兩年後,近七成可於體內測得抗體,但男性容易持續感染,最終導致癌症。在美國,因HPV引起的口咽癌新增案例已超越子宮頸癌,他呼籲,不要再稱HPV疫苗為子宮頸癌疫苗,以免男性認為HPV與他們無關,更應鼓勵男性接種。本土資料與效益評估 形成政策陳建仁也指出,台灣子宮頸癌盛行率約每十萬人七人,距離WHO的「每十萬人四人」還有努力空間,但不管男、女,口腔癌盛行率愈來愈高,與HPV有關的口腔癌、口咽癌等頭頸癌盛行率,每年以百分之六點九的速度上升中。陳建仁指出,應以本土流行病學為基礎,計算HPV疫苗成本效益,形成國家政策,以接種疫苗預防HPV所引發的多種癌症,大幅降低健保醫療支出,台灣將再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成為眾多國家學習的對象。吳宗儒也呼應,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為國際趨勢,將可更有效率減少HPV傳染,更早達到降低子宮頸 癌的目標。政府、公衛、國際共推動陳建仁指出,應比照C肝抗病毒藥物在國內成功經驗,由政府議價,藥廠也善盡社會責任,以合理疫苗價格提供。陳秀熙提及,卅多年前,他與陳建仁等多名公衛學者多次在台大公衛學院研究室開會,討論肝炎防治,形成共識,推動B肝疫苗全面接種,為台灣奠定流行病學研究基礎。此次再度與陳建仁等專家齊聚一堂,相信結合公衛、醫界、政府等力量,透過「男女皆打」、「換打九價」,可早日達到防癌目標。美國男女接種HPV疫苗葛梁安說,男女性皆可能互相感染HPV,「凡生而為人,都應在消除HPV相關癌症上貢獻心力。」過去HPV防治僅關注女性,是極大迷思。如今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在美國已是常態。葛梁安指出,台灣公衛成就為全球、美國的模範,「台美攜手努力,將可在台灣終結許多HPV相關癌症。」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頭頸癌變多 男性也應接種HPV疫苗
身為家醫科醫師的立委邱泰源,曾在偏鄕遇到子宮頸癌婦女求診,嚴重程度「讓人看了很不忍心」,子宮頸抹片的推動,使子宮頸癌案例變少並及早治療,如今HPV疫苗經費不足,需要重新思考經費分配,創造更大價值。但是,HPV感染不是女性專利,近年來,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頭頸癌新增人數卻愈來愈高。調查顯示,口腔癌及口咽癌有三成是HPV引起,且發生率持續上升,專家呼籲,男性也應該接種HPV疫苗。中研院士陳建仁在「二○二一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以「台灣HPV研究回顧與現況」為題指出,國內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有信心達到世衛組織二○三○年九十、七十、九十目標,但頭頸癌新增人數愈來愈高,HPV對國人健康危害,不容小覷。陳建仁強調,HPV病毒感染途徑以性行為為主,大部分感染後會清除病毒,但若持續存在甚至反覆感染,將增加子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陰莖癌、菜花、呼吸道感染等風險。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婁培人指出,分析台大個案,台灣口咽癌HPV型別以HPV16最多,超過七成,其次為HPV58,也是導致子宮頸癌主要型別。國外研究發現,菸酒引起的口咽癌比率下降,HPV導致的口咽癌逐年上升。婁培人說,「不要再稱子宮頸癌疫苗,應正名HPV疫苗,否則將降低男性施打意願。」建議推動兩性共同接種疫苗。婁培人比喻,男性感染HPV有如帶病毒USB,「『連接』一台電腦,就感染一台。」針對男性安裝「防毒軟體」——施打HPV疫苗,將有效降低感染率。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疫苗普及 加強篩檢 子宮頸癌發生率 30%降至6%
過去,婦科病房中滿是子宮頸癌病患,在推動子宮頸抹片後,病患明顯減少。澳洲也正積極推動消除子宮頸癌,從疫苗接種、篩檢,使子宮頸癌發生率從百分之卅下降至百分之六。澳洲國家健康暨醫藥委員會「二○二一年子宮頸癌消除進度報告書」的共同作者蘇珊・格蘭指出,HPV疫苗對防治子宮頸癌意義重大。澳洲皇家女性醫院女性感染症中心主任蘇珊・格蘭在中研院士暨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邀請下,連線參與「二○二一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彭汪嘉康回想六十年前,在台大擔任實習醫師時,婦產科病房內許多子宮頸癌患者,現在回想仍覺可怕,台灣近年子宮頸癌防治做的不錯,二○○六年首支HPV疫苗經核淮在台使用,目前子宮頸癌患者已經減少,但清除子宮頸癌的工程仍需繼續推動。蘇珊・格蘭指出,在疫苗覆蓋率部分,澳洲二○一三年起對十二至十三歲中學生,不分性別實施公費疫苗接種;並根據WHO「多年齡世代接種」方針,擴大女性四價HPV疫苗補接種年齡至廿六歲;九價HPV疫苗則補種至十九歲且不分男女。格蘭指出,根據澳洲流行病學調查,HPV疫苗普及前,子宮頸癌發生率高達百分之卅,「相較於目前約百分之六,足見HPV疫苗對防治子宮頸癌意義重大。」篩檢也是子宮頸癌防治重要環節,據WHO「全球癌症觀察(GLOBOCAN)」調查,八成四的子宮頸癌個案發生於中低收入國家及區域。格蘭分析,因篩檢普及,高收入國家子宮頸癌發生率低。她指出,澳洲已將HPV病毒基因檢測篩檢年齡擴大至廿七歲,同時持續推行子宮頸抹片篩檢。格蘭說,澳洲人口數與台灣相當,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卻較低,分別為每十萬人六點三及一點三。澳洲本土子宮頸癌死亡率分析則可見,原住民、偏遠地區死亡率較高,醫療可近性為影響子宮頸癌發生率及致死率重要因素。期待更多國家實施HPV疫苗接種計畫,「更廣泛接種HPV疫苗,將顯著降低HPV相關癌症發生率。」
-
2021-10-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新冠病毒是人造或自然?冠狀病毒之父:有一段特殊基因
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昨天受邀到成大演講時,對於新冠肺炎病毒到底是人造的還是自然產生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段基因是科學家用來增強病毒毒性的」,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公布7種合格的疫苗,其中包括兩種中國大陸研發的疫苗,美國下個月就要提出疫苗護照,是否會接受中國疫苗,「這是一個政治問題」。賴明詔昨天與前副總統陳建仁一起受邀到成大參與大師講座,賴在演講中提到目前WHO即將第三次組團到中國調查COVID-19的起源,對於新冠肺炎病毒到底是從實驗室流出來,或是自然界產生,目前全世界科學界仍在討論中。他表示,像是SARS、MERS等冠狀病毒,都是經由蝙蝠傳染給其他動物,再傳染給人類,因此可以解釋COVID-19也很可能是自然界產生,但是COVID-19卻多了一段特殊的基因,這段基因過去科學家是用來增強病毒毒性的,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放進病毒裡,所以新冠肺炎病毒到底是人為或自然產生的,至今仍是羅生門,沒有答案。他表示,目前經過WHO核可的新冠肺炎疫苗共有7種,除了台灣熟知的AZ、莫德納、BNT之外,還有美國的嬌生疫苗、印度的Covishield疫苗,與中國的國藥疫苗及科興疫苗,美國下個月就要實施疫苗護照措施,是否會認同WHO的認定,目前還不知道,他開玩笑說「這是政治問題,可能要由陳副總統才能解決」。
-
2021-10-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克服COVID19之後 冠狀病毒之父:還有更多等待人類
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昨天受邀到成大演講時,透露許多未來新興病毒的的狀況,他表示,由於蝙蝠與病毒的特性,未來會有更多的新興病毒出現,等待人類去克服,絕對不會只有COVID-19,而COVID-19患者中大約有8%無法痊癒、成為一種長期的疾病,詳細的情況目前學界仍不清楚,等待更多的研究。前成大校長賴明詔昨天受邀回成大進行「醫學領域大師講座」時,以「克服新冠病毒的希望為挑戰」為題演講,表示過去新冠病毒只會造成感冒等,學界對它的興趣不大,但自己卻發現其獨特,放棄從醫投入研究,實驗室因此有許多獨創的成果。他表示,目前已知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已有8株,除了SARS、MERS(中東呼吸系統症候群)、COVID-19等之外,當全球仍在對抗新冠肺炎病毒時,寮國與中國大陸又分析出新的冠狀病毒。有這麼多新興病毒帶來新的傳染病,賴明詔表示,研究顯示SARS等病毒的傳染來源都是蝙蝠,主要是蝙蝠是一種奇特的生物,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擁有獨特的免疫系統與很強的DNA修補功能,造成牠身上有很多病毒卻能和平共存,全球有1300多種的蝙蝠,大部分都帶有各種病毒、尤其是冠狀病毒。「蝙蝠在東方是吉祥福氣的象徵,但對人類來說其實並不吉祥」他開玩笑說,加上冠狀病毒有3萬多個基因體,比起其他病毒多很多,其RNA的特性就是會不斷變化,像是COVID-19在兩年的流行期間就已發生許多突變,未來人類會面臨更多新興毒病引發傳染病的挑戰,蝙蝠的相關研究是研究新興疾病的重要課題之一。對於全球有2億3000多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有些人在治療後仍無法痊癒,賴明詔表示,目前顯示有8%的人會成為長期疾病,過去在老鼠的研究中,有部分的病毒會留在神經細胞造成後續的問題,但在人身上是否有同樣的情況還不清楚,至於病毒長期會對人類健康有何影響,研究也還不夠多。
-
2021-10-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台灣疫苗要打到何程度才能全面開放 陳建仁給答案
台灣目前正在積極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到底何時才能全面開放?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給了答案,他表示,Delta病毒傳染力驚人,如果依照實驗室的數據計算,至少兩劑的覆蓋率要達到近9成,但是依照國外的實際經驗,應該兩劑的覆蓋率約70%到75%就可以了,而且大家應該不須要再打第三劑。陳建仁昨天受邀南下成大參加「醫學領域大師講座」時,做了上述的表示,成大昨天並邀請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的前成大校長賴明詔也到場。根據衛福部的資料,統計到10月19日,國內疫苗覆蓋率第一劑為63.5%,第二劑為22.74%,距離第二劑70%到75%,還有一大段距離。陳建仁昨天在演講中提到,台灣的防疫成果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根據到10月的最新全球統計,台灣的發生率是全世界各國中最低的,累積死亡率則是全球第三低,僅次於紐西蘭與新加坡,疫苗改變了很多事,但對台灣來說「更自信的台灣正在堀起」。不少聽眾關心台灣到底何時可以完全解封,陳建仁表示,北歐各國第二劑的覆蓋率已達到8成,其中芬蘭在5到7月的新冠肺炎死亡率已降到比流感還低。他表示,目前全球流行的是Delta變種病毒,依照之前實驗室R0值的計算,第二劑覆蓋率大約是80%到88%,才能恢復正常生活,但以目前包括北歐、以色列、英國及新加坡等國家約7到8成,「當致死率從2%降到萬分之5,疫情就已經不嚴重了」,這些國家也紛紛開放國界,與病毒共存,因此大約打到70%到75%就差不多了,加上目前有口服藥的上市,使得第三劑的必要性也降低。他表示,多數的專家認為第三劑應該保留給目前覆蓋率仍低的國家,或是高風險族群;賴明詔也表示,目前美國的政府也是65歲以上、及50到65歲的高風險族群才要打第三劑。
-
2021-10-05 新聞.元氣新聞
解開感覺受體之謎 兩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都有台灣淵源
諾貝爾醫學獎今揭曉,由發現辣椒素溫痛受體的美國學者朱利葉斯(David Julius),以及發現觸覺受體的美國學者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獲獎。兩位得獎者與台灣都有淵源,帕塔普蒂安幾年前曾出訪台灣,太太也是台裔美籍。朱利葉斯的得意門生是去年過世的中研院分生所副研究員莊懷祜,學術上較勁的對手也包括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陳志成、高醫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譚俊祥。陳志成表示,大家都知道吃辣椒會有熱和痛的感覺,但是朱利葉斯1997年才首度將感覺連結到真正的分子層次,他發現辣椒素的受體,而且知道在攝氏42度以上就會被活化,帶來熱和痛的感覺。這是痛覺研究的重大里程碑,此後慢性疼痛治療及發炎反應的研究,都有了很清楚的重要分子標的,在止痛藥研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陳志成表示,朱利葉斯的發現奠定其後一系列感覺受體研究的發展,後來科學家發現很多感覺刺激物都有對應的分子,例如薄荷受體、哇沙比受體、芥末受體,肉桂受體等。陳志成和譚俊祥在英國念博士時,所在的研究團隊都曾想找到辣椒素受體,雖然最後都被朱利葉斯搶先,陳和譚現在已分別成為國際上研究酸感、溫熱感受體的重要科學家。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赫表示,朱利葉斯發現針對刺激物或溫度的受體,帕塔普蒂安則是在2010年發現機械性感受的受體,包括排尿感覺、肺部感覺、本體感覺、血壓感覺,骨骼生長重塑的壓力感覺,都是透過這個受體的機制來感受,當外界力量超過一定強度,就會讓離子通道產生形變,讓訊息可已從細胞傳到神經、大腦,人們才會有感覺,或認知,以及自我保護的功能。陳志成表示,台灣研究離子通道的學術能量很旺盛,知名學者很多。台大生理所教授郭鐘金是研究鈉鉀離子通道的國際權威,陽明交大生科院院長暨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連正章發現與焦慮行為有關的離子通道。高醫學者譚俊祥找到一個重要離子通道,負責溫和熱的感覺,與朱利葉斯發現的辣椒受體有所區別。陳志成研究酸感受體,2018年提出酸覺理論,即酸感其實有止痛的效果,顛覆了「酸會造成痛」的傳統觀念。
-
2021-10-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莫德納可否混打AZ、高端 廖俊智:須臨床證明
外界關注莫德納第二劑間隔太久,是否開放混打AZ或高端。中研院長廖俊智今天表示,疫苗問題牽涉複雜,學理上的說法是一回事,實際上還是要靠臨床證明。疫苗施打是公共衛生程序,時間間隔要遵照主管機關的決定。外界關心不少民眾打莫德納疫苗間隔已滿10週,卻仍未獲第2劑接種通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2日表示,莫德納疫苗第2劑大家等得有點心急,但很快會有好消息。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邀請中研院長廖俊智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國民黨立委萬美玲在質詢時指出,台灣很多人施打第一劑莫德納疫苗至今已滿10週、12週,遠超過國外的時間範圍,保護力是否衰退。廖俊智表示,疫苗施打是公共衛生程序,時間間隔要遵照主管機關的決定。但在科學立場上,確實有論文陸續發表,有些論文認為施打第一劑後拖很久,仍然有效,像是AZ疫苗超過12週之後反而更有效,後來也陸續看到莫德納等疫苗的數據,但這只是引用國外的學術數據。對於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指「混打BNT疫苗也是一條路」?廖俊智表示,這是何美鄉個人的意見。萬美玲詢問,莫德納混打AZ或高端是否可行?廖俊智說,疫苗問題牽涉複雜,從學理上的說法是一回事,實際上還是要靠臨床證明,學理上現在也無法說出可以或不可以的理由,但最終仍然還是要靠臨床實驗,這確實是目前棘手的問題。
-
2021-09-29 新聞.長期照護
老化特殊指標!身智衰退症PCDS及早預測「不健康老化」
國人「不健康生存年數」達8.47年,再創新高,逆轉「晚年不健康」成重要課題。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榮陽團隊及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合作,歷時六年,透過十餘篇論文,發現「身智衰退症(PCDS)」可及早預測「不健康老化」。陳亮恭發表老化特殊表徵 這是首度由台灣本土研究啟動,結合日本國家資料所定義的創新疾病表徵,已引領日本、新加坡與英國等地開啟全球研究。「PCDS(Physio-Cognitive Decline Syndrome)」稱為「身智衰退症」,研究發現,社區中有一至二成的老年人具有這個現象,早期適時介入,有助於避免後續失智與失能。陳亮恭日前在英國三一學院發表線上演說,這一系列與「PCDS」有關的老化過程特殊表徵研究,引起全球腦健康研究中心(Global Brain Health Institute)關注,也獲國際老年醫學會(IAGG)官方期刊「營養健康與老化(JNHA)」主編邀請,彙整團隊系列研究回顧,以專文形式對全球介紹。一至二成的人 腦部漸萎縮 陳亮恭說,健康老化與長壽,追求老年不要失能和失智是普世價值,醫療以疾病防治為主要目標,失智、失能的定義卻以功能為考量,兩者高度相關,但疾病導向的策略使醫療體系較難早期介入。榮陽團隊以世衛組織「全球老化與健康報告」架構切入,若能及早發現不健康老化的指標,就有機會及早逆轉。台北榮總、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與日本合作,分析台日四個大型資料庫,發現一至二成的人有PCDS,且PCDS顯著增加失能、失智與死亡風險,再進一步分析個案腦部磁振造影,發現其小腦、海馬迴和杏仁核在失能或失智前就出現萎縮現象,雖然在中年期尚不明顯,適當介入或可預防65歲後的萎縮現象。小腦、海馬迴和杏仁核分別掌管動作與認知的協調、記憶和情緒,結構上看似沒有相連,但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林慶波、副研究員周坤賢分析,這三個部位具有一條神經迴路如同隱形電路串起,相互牽動。個性、情緒改變 失智前兆陳亮恭指出,這也說明為何個性和情緒改變是失智症早期症狀之一,因為情緒調節等,的確與記憶連動相關,這些表現也與行動能力衰退有關。同系列研究發現,人類肌肉細胞萎縮後將製造「miR-29b-3p」微小RNA,透過血液循環到腦部,中研院院士龔行健與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蔡亭芬發現,腦細胞接收此訊號後,會造成凋亡。這改變了過去腦與肌肉系統運作的認識。陳亮恭說,過去認為肌肉動作由腦部調控,腦部下指令使肌肉運動,但如今證實腦部與肌肉雙向相互影響,肌肉釋出的調控訊息也影響腦部健康。四肢發達 頭腦才能不簡單我們常說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根據榮陽團隊發現上述生物機轉,證實四肢必須發達,頭腦才能夠不簡單。這可能可以說明透過運動訓練肌力的重要,強健的肌力有助維持腦細胞健康,同時避免失能和失智。這系列研究透過跨國流行病學比較、本土老化世代調查、配合腦影像及基礎生物學證據建立,並透過隨機分配試驗證明PCDS的可回復性,提早介入,能真實達成世衛組織提倡的健康長壽。PCDS已建完整知識體系陳亮恭說明,PCDS已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少見地由台灣主導定義的亞洲經驗,且逐步獲得全球認同,期待更多國家依此模式展開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也讓陳亮恭團隊接獲世衛組織邀請,將參與歐盟啟動的社區活躍老化研究,結合資通訊科技發展,推動全球健康長壽。
-
2021-09-28 新聞.私房新聞
好醫師未必是好病人!換肝權威陳肇隆不聽勸、抱病示範開刀
醫師常規勸病人要聽醫師的話,但名醫生病時,甚至嚴重到被另位名醫警告應立即住院時,他們是聽話的病人嗎?在一場簽書會中,兩位名醫不小心透露,「好醫師不一定是好病人」。行醫37年 陳肇隆出微傳記人稱「亞洲換肝之父」的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近日整理行醫37年換肝救人與他終生種樹的人生心得,發表了「LIVE & FOREVER」個人微傳記。日前舉辦簽書會,包括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及長庚醫院體系決策主委程文俊、台大前校長楊泮池及北醫前董事長李祖德及資深媒體人陳文茜等都出席。陳肇隆行醫自長庚醫療體系發跡,任職過台北、林口、基隆長庚,最終留在高雄長庚扎根發展。在1984年開拓亞洲首例肝臟移植後,陸續完成台灣首例活體肝移植,37年共累積2千例換肝手術,以「5年存活率93%」創下全球最高紀錄,更成為日本漫畫、小說等故事藍本,足見精湛醫術深受海內外欽佩。換肝2千例 培育醫師遍全球程文俊說,陳肇隆為2000例病人成功完成肝移植手術,培育的肝移植醫師遍布全球超過370人,單在高雄長庚醫院由他親自育苗種植的喬木就超過五千株。正因醫援國際的貢獻,陳肇隆獲召、見過的世界各國元首數目之多,恐怕全台灣也難有出其右者。「2千個家庭因陳肇隆免於哭泣,影響數以萬計的人。」陳文茜說,這幾天全世界都在討論德國總理梅克爾即將卸任,但她觀察陳肇隆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他和梅克爾的人生態度是一樣的,在做事前會很務實科學地計算風險後面對挑戰。所以才能在手術前和病人坦言危險機率,卻又能完成別的名醫口中不可能的不同血型肝移植手術。肝指數1千 仍先幫病人開刀中研院士、國內肺癌權威楊泮池透露,幾年前他在一場晚宴聽到身為肝病權威的陳肇隆提起,自己的肝指數高達一千,所以當晚無法喝酒了,他聽了心驚馬上跟陳肇隆說,「他應該立即去住院休息,否則會有危險。」結果沒想到,陳肇隆告訴他,隔天早上還要替病人開刀,要等開完刀才有時間去管自己的肝。「正是這種永遠把病人放在最前面的精神,才讓陳肇隆不但是良醫也是名醫。」陳肇隆回應楊泮池的「爆料」,證實確有其事。他說,2015年底,剛卸任院長職務,就應邀到各國演講。回國後就發現尿液呈茶色,抽血檢驗,肝功能指數超過一千(正常值應在四十以下),連他自己也嚇到了。醫院內科部主任也力勸住院休息,但因美國德州Baylor大學移植外科主任Giuliano Testa教授飛來高雄觀摩活肝臟移植手術,一位大教授大老遠從美國專程到台灣觀摩,如果開刀的人去住院,美國客人一定會很失望,所以仍堅持抱病演示。自知過勞傷肝 治療3周復元但陳肇隆強調,他因為沒有B或C型肝炎等,且自知應該是過於勞累導致肝功能飆升,加上肝臟具有強大的儲備能量,所以才敢於等到完成病人手術後,才住院治療。事實證明,經過三周的休養及治療,他的肝功能就完全恢復了。事實上,陳肇隆好幾次受邀「跨界」,有機會投入政壇,但他堅持留在醫界,造福患者。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說,韓國瑜被罷免後,國民黨曾勸進陳肇隆參與高雄市長補選,但被陳拒絕了,否則現在高雄市可能仍是「陳市長」,只是是另一位。教育部前次長周燦德說,陳肇隆還被徵詢過出任衛福部長及搭檔參選副總統,但陳均婉拒。
-
2021-09-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長輩因病「延後接種」苦等三周 痛批補打政策不近人情
國內力拼疫苗覆蓋率,疫苗接種不良反應讓長輩卻步,指揮中心更呼籲病況不穩者,經醫師評估應延後接種。但對於接種第一劑者,若已預約卻錯過,必須接連等兩輪後才能再打。民眾表示,家中九十多歲長輩接種當日因病況不穩而延後施打,原訂第七輪也將延後,可能得等到第九輪、第十輪才打的到,不解為何不能在後續直接在門診預約接種。他指出,家中長輩因病情錯過施打,最近希望住進日照中心,對方要求至少要施打過一劑疫苗才能進住。如今一周拖過一周,而實際追問1922、當地衛生所,甚至醫院。對方都告知「只能跟民眾一起排隊」,連里長也愛莫能助。他不解,政府都在各媒體平台一再宣導,長者如有身體不適或慢病狀況,要等情況穩定再施打。 但是情況穩定了要申請,卻只能夠跟大家排隊等候。民眾表示,長輩並非不願意配合接種,而是礙於病情因素延後施打,「這群長者不就是在防疫政策當中,最需要被儘速保護的一群嗎?但補打程序上卻是如此的僵化且不近人情。」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過去AZ疫苗、莫德納疫苗已開放長輩第一劑接種,錯過的話,可以在這次第九輪、第十輪改接種第一劑BNT疫苗。因病況而錯失該輪施打機會的長輩,未來是否可由地方造冊安排施打,不需要上網登記排隊?莊人祥指出,目前地方造冊施打長輩皆以接種「第二劑」疫苗者為主,從未打過疫苗的長輩,仍要按照意願平台或該輪資格者預約「補打」。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曾經呼籲,面對Delta變異株,要盡快提升長者施打率,尤其是國內仍有二至三成65歲以上長者從未打過任一劑疫苗,他們都是高風險族群,指揮中心應該檢視,為什麼仍有長者不願施打疫苗,並協助長者盡快完成疫苗施打。若民眾錯過預約需要「補打」,可否另闢平台等其他管道?莊人祥說有難度,國內先前開放第一劑接種AZ和莫德納疫苗,也保留給第二劑造冊施打。若地方政府願意安排「因病況錯過施打」的長者,可至門診或設定特定接種站補打,對提升施打率有幫助,他也樂觀其成。但涉及疫苗數量分配,無法掌握確切需要補打的人數,現階段仍需上網登記,依開放序位施打。目前未打到第一劑疫苗的長輩也無須擔心,BNT疫苗未來到貨數量若較為穩定,會於將來至少九至十一輪平台開放未打過疫苗者接種,且錯過一輪就能馬上在下一輪接續施打,不用再等二至三周才接種。
-
2021-09-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Alpha株傳染力強 中研院發現關鍵開關
Alpha突變株傳播能力強,中研院研究發現,Alpha株特有A570D突變扮演重要分子開關,能讓N501Y突變序列直接跟棘蛋白結合、增強病毒與宿主結合能力,這項研究登上國際期刊。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席捲全球,其中最早在英國發現的Alpha突變株在今年初迅速蔓延全球,被列為高關注變異株。Alpha突變株傳染力為什麼較武漢株以及D614G變異株強,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尚德研究團隊近日透過冷凍電子顯微鏡,建立高解析度Alpha突變株棘蛋白分子結構,研究發現關鍵機制,發表在全球頂尖期刊「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徐尚德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指出,研究團隊研究發現,Alpha突變株上特有A570D突變扮演重要角色,就像垃圾桶的腳踏板調節蓋子開闔方式一樣,A570D突變可調控受體結合功能區塊上下開闔的結構變化,進而調控宿主受體ACE2的結合,影響病毒感染的活性。徐尚德研究團隊也透過病毒實驗,證明如果把A570D突變改掉,病毒感染能力就會跟著受影響。另外,Alpha突變株棘蛋白受體結合功能區塊上帶有另一個突變序列N501Y,可顯著增強與宿主ACE2受體的結合能力;實驗證明,N501Y突變能夠讓棘蛋白與宿主受體ACE2結合能力增強2至3倍,進而提供解釋Alpha突變株感染能力較強的分子機制。目前所有COVID-19疫苗都是以新冠病毒表面棘蛋白為基礎進行開發,徐尚德提到,當病毒與宿主結合時,人體會產生抗體,但N501Y突變會導致部分抗體失效,「抗體跟抗原就像鑰匙鎖頭,只要稍有變動,抗體辨識能力就會失效」。徐尚德指出,Alpha突變株的N501Y突變在南非Beta突變株及巴西Gamma變種株上也有,另外許多不同地方產生的突變株似乎在快速演化過程中都會產生相同的突變序列,降低疫苗及中和抗體的療效。徐尚德說,目前研究團隊針對Beta株、Gamma株、Delta株及Kappa株的最新研究工作也顯示,許多突變會改變棘狀蛋白其他區塊的分子結構,這些結構變異也可以用來解釋其他文獻報導發現中和抗體失效的原因,因此這次研究確實可提供相關資訊,以利開發更有效的疫苗。
-
2021-09-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秋冬3傳染病臨門 教授金傳春籲行政院:速開全國專家會議
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近期自美返台,隔離中受訪表示,台灣應思考二劑疫苗覆蓋率達到幾成可開始鬆綁防疫、與病毒共存,但恐得長期與口罩相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對此並不樂觀,因為完整接種率超過八成的以色列和新加坡,每日病例還是很多。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同不能鎖國,但至今看不到指揮中心提出長遠防疫規劃,秋冬又面臨人流感、禽流感、新冠肺炎這三大傳染病,呼籲行政院儘速針對Delta變異株召開全國防疫專家會議、虛心學習各國優秀防疫策略。金傳春表示,台灣不能一直鎖國,但也還沒有條件期待與病毒共存,因為現在接種率還太低,而且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最大的不同,是只要發生群聚,就能很快就篩選出新的優勢病毒,就算完整接種疫苗還是有突破感染,只能預防重症死亡。金傳春憂心忡忡,眼看Delta已經登陸,必須為本土疫情做好最壞的打算的指揮中心,雖然每天開記者會,卻至今都沒提出任何有系統的、長遠的科學防疫計畫。「現在已經九月了,今年冬天得同時考慮人流感、禽流感、新冠肺炎三大傳染病,」金傳春呼籲,十月以前必須在行政院層級,針對Delta病毒召開「全國防疫專家會議」,廣納專精於病毒、免疫、防疫的專家意見,謙虛互相學習,「學法律的手要放開來。」支持科學研究趕快進行,學者各就各位支援政府,提供防疫規劃所需的基礎。金傳春舉例說,2015年登革熱大流行的時候,當時的衛福部部長蔣丙煌就開了這樣的會議,後來疫情就控制得很好;2003年SARS疫情時,當時研究量能比現在好很多,大家合作推動冠狀病毒研究,金傳春當時也被派去萬華做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反觀現今,金傳春說,這次雖然大家還是分頭努力,但是整合效果很差,相對於病毒和疫情的變化,指揮中心的專家諮詢委員會只是一直在追趕,不夠及時,也沒有超前。雙北五月疫情高該趕快做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卻沒做,許多未知的事情現在更難再找答案。金傳春表示,台灣防疫確實有自己的優點,最要感謝民眾對於戴口罩、勤洗手的接受度很高,公共場所設置酒精洗手設備的比例很高,這些公共衛生防疫措施還是很有用的。但別忘了,世界各國的資料也都出來了,有些國家防疫策略比台灣好太多,我們也要虛心去學習。
-
2021-09-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冠狀病毒之父:台灣應檢討下一步該怎麼走
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中研院院士賴明詔最近從美國返台,目前與妻子在防疫旅館一起居家檢疫中,首度被隔離讓他感觸很多,覺得台灣面對疫情付出了很多成本,在目前疫苗覆蓋率逐漸增加之際,他認為台灣下一步應該思考何時與如何解封,不可能完全沒有病例,應考慮與病毒共存。Delta變種病毒在全球造成新一波的疫情高峰,台灣更是談Delta色變、嚴陣以待,賴明詔在受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病毒目前仍在變異中,但依照自然演化的方向,大約再1到2年,其毒性就會減弱,不會愈來愈強,加上全球在疫苗與新藥不斷上市,至少再1年應該就可以控制疫情,恢復正常的生活,但未來口罩應該會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很難回到過去不戴口罩的日子。賴明詔是全球最早研究冠狀病毒的學者之一,台灣在2003年面對SARS疫情時,他選擇自美返台,對當時疫情的控制貢獻良多,之後曾擔任成大校長。他表示,在疫情之後就沒有出國,最近因事前往美國1個月,返台後與妻子一起在防疫旅館中隔離,預計還要再隔離一周。他也在臉書上透露自己被隔離的心情,「沒有被隔離過很難想像這種失去自由的感覺」,加上旅館裡設備不足,讓他很多事都不能做,還好有妻子相伴,要不然日子更難過,只能當成是生命中一段難得休息的日子。隔離也讓他思考許多,他表示,贊同謹慎的隔離政策,但最終社會還是會付出太高的成本,應在疫情趨緩後,逐漸檢討對病毒的態度及思維。他表示,丹麥兩劑的疫苗覆蓋率達到8成,宣布不再有任何的防疫政策,台灣可以大家一起討論到底覆蓋率要達到多少才能解封,他個人是抱著比較悲觀的態度,認為疫情很難控制到完全沒有病例,不過可以考慮如何與病毒和平共存,「不可能永遠國境封鎖」。像是流感疫情每年都有許多人死亡,但各國並沒有因為流感而封鎖。他並表示,大家認為病毒帶給人類浩劫,但換個角度想,也是有貢獻的,SARS與新冠肺炎病毒給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口罩,連帶著許多因為病毒而散播的疾病也都因此獲得控制,像是流感、腸病毒等,讓民眾養成一種好的衛生習慣,雖然歐美仍有不少人不能接受戴口罩,但其實是一種不錯的防疫措施,未來台灣人可能要長期與口罩相伴生活。
-
2021-09-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籲:全台應重返三級警戒、開放長者混打
新北幼兒園群聚個案基因定序結果為Delta病毒,引發國人恐慌,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建議,台灣應全面重返三級警戒,回到五月本土疫情爆發之際防疫規定,停止大量人流的群聚及移動,並讓五十歲以上民眾盡快接種第二劑疫苗,開放第一劑接種AZ的長者第二劑混打BNT。何美鄉說,「不能寄望年輕人打疫苗,就可全面預防Delta流行。」Delta變異株防不勝防,應把火力集中預防重症及高風險族群,盡速完成第二劑接種。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不會調整疫苗接種策略,仍以提升第一劑覆蓋率為優先,但會加快施打速度,第八輪就安排長者施打第二劑AZ,關於混打,「日後各種可能性都有。」至於幼兒園內傳播鏈,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可能是老師傳給學生,也可能學生傳給老師;長榮機師高職兒子兩千六百多名接觸者採檢均為陰性,可見幼兒園陽性率之高,也凸顯出幼兒園很難做好戴口罩、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建議幼兒園教師應積極使用居家快篩試劑,以利例行監測。新北幼兒園群聚事件中,六人住在新北市某社區大樓,其中,八月四日自埃及入境的埃及籍男子,十四天檢疫期間採檢三次皆陰性,孩子確診後被匡列再採,Ct值三十八。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此案如在檢疫期滿還傳染給他人,代表十四天檢疫不一定能夠阻止Delta病毒入侵社區,事實上,部分國家已將入境者隔離檢疫期拉長至三周。目前仍無法排除社區裡面還有其他感染源,該社區居民均應抽血檢驗抗體,才能釐清社區傳播鏈的源頭。
-
2021-09-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治療新契機? 國衛院發現老藥新組合
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仍在國際間流行,因此個研究團隊都在尋找有效藥物治療重症,以避免醫療資源崩潰。國衛院從現有健保藥物尋找,發現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和組織移植常用的抗排斥藥物「環孢素」合併使用,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病毒量,並降低細胞風暴發生,可望用在中、重度患者的治療。依據指揮中心發給各醫療院所的醫界通函,針對確診病患的治療,抗病毒藥劑建議於病程早期,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則於病程晚期併發重症時使用。其中,瑞德西韋用於嚴重肺炎病患無法降低死亡率,但可加速臨床改善兩天。國衛院則透過大數據分析,從230種健保處方藥中篩選出「環孢素」,與瑞德西韋合併使用,在動物實驗平台上發現,比單用瑞德西韋或單用環孢素,抑制病毒量和抑制細胞風暴的發生,都有很好的效果。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秀珠表示,治療新冠肺炎首要是先抑制病毒複製,再來是治療後續產生的發炎反應。而在新冠肺炎中看到,新冠肺炎病毒會引發很強的人體免疫反應,造成細胞風暴,因此除殼盎病毒藥物再加上免疫抑制劑,應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而環孢素主要是針對器官移植造成免疫過度反應的藥物,為健保使用藥物;瑞德西韋也已核准使用於治療新冠肺炎。因此研究團隊將兩種藥物進行不同劑量組合的實驗,並以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與人流感冠狀病毒OC-43平台作為新冠肺炎病毒替代試驗平台。研究結果發現,兩種藥物結合使用,有「1+1>2」結果,中研院和台大醫學院的實驗室也驗證這樣的組合有很好的協同效果。但李秀珠也表示,目前尚未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但兩種藥物皆為健保藥物,醫師可「想用就用」,因此期盼此藥物組合可作為臨床失一在臨床治療上的選擇,未來或可成為中重症患者的治療契機。
-
2021-08-25 新聞.元氣新聞
樂活氣象App 可預警防熱傷害
全球氣候異常,台灣夏日連年成為「紅番薯」,因中暑而掛急診的病例增加。中央氣象局、衛福部國健署及中研院合作,推出「樂活氣象App」平台,打造個人化「健康氣象跨域服務」,提供天氣訊息與即時預警、健康叮嚀等資訊,第一步先從預防「熱傷害疾病」開始。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說,熱傷害是身體沒辦法調節高溫,所產生的疾病統稱,包含熱痙攣、熱衰竭與熱中暑。其中,熱中暑最為嚴重,若處理不當,恐引發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超過30%。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龍世俊指出,結合氣象局、健保資料庫數據發現,當每日最高溫達到34度以上,因中暑而掛急診的病例就增加4倍。避免高溫危害,民眾只要下載「樂活氣象App」,點選健康氣象欄目,即可看到個人化的即時健康預警等資訊,App提供未來5天預警訊息,可依照自己訂定的旅程與景點,隨時接收專屬的最新天氣資訊,即便人在異地,也能夠分享給親朋好友相關天氣警訊,提醒長輩預防熱傷害。
-
2021-08-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不到第二劑能擋Delta?疫苗保護力會降到0?前台大醫7個「無劑可施」QA
全台拚疫苗施打覆蓋率,如今卻面臨疫苗供貨緊繃,即便8日有10萬劑的莫德納抵台,仍然十分不足,中央流行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日前表示,能夠完整施打兩劑的人,恐怕不到100萬人。此現象不僅讓一劑都打不到的民眾感到緊張,已經施打第一劑的人也擔憂,接種第二劑的時間被拖長,疫苗保護力下降,屆時無法抵抗病毒侵襲怎麼辦?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整理出7大關於「疫苗『無劑可施』Q&A」,替國人解惑。 第二劑等到超過接種時間 擔心保護力越低? 據《ETtoday》報導,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受訪時,談到台灣面臨的疫苗荒,讓打不到或沒第二劑的國人備感憂心。 他表示,以現有的國外證據顯示,像AZ疫苗兩劑注射時間被拉長,保護力似乎越好、抗體比較高;至於mRNA疫苗,目前相關資料較少。 連第一劑都還沒打 我該怎麼辦? 林氏璧呼籲還沒打到疫苗的國人稍安勿躁,「有機會輪到是你能接受的疫苗,就趕快去打,不要急!」 他也強調,不論有沒有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新生活仍要持續,也是每個人必須該做的。 第一劑打AZ 但沒有第二劑同廠牌了好著急 林氏璧認為,「這種人選擇比較多」,因為第一劑打AZ的人,之後第二劑是可以接種AZ或是mRNA疫苗(莫德納或BNT)。 雖然台灣目前尚未開放所有國人疫苗混打,不過他坦言,第一劑接種AZ的人「疫苗選擇彈性比較大」。 第一劑打莫德納 第二劑就只能打莫德納了嗎? 林氏璧指出,以國際狀況來看,曾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美國和加拿大有開放2種mRNA疫苗混打。 不過在台灣,只能等待9月的BNT疫苗「因為這樣混打爭議比較小」。至於能不能順序倒過來,第一劑接種完莫德納後再打AZ?林氏璧表示,目前研究數據不多較不建議。 AZ疫苗兩劑接種時間 間隔需要多久? 林氏璧說明,以資料顯示,兩劑間隔越久效果越好,有的人隔了16週、有的隔了44~46週都還有效果,目前尚未有定論。原則上只要打了第一劑,人體內的免疫記憶都還在,打第二劑應該都還來得及。 莫德納兩劑接種間隔太長 有保護空窗期? 以加拿大今年3月初,宣布莫德納第二劑施打時間延長至16週來看,初步顯示保護力並沒有因此下滑的跡象。 國產高端疫苗何時開打?哪些人可以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表示,第六輪的民眾會接種國產高端疫苗,預估8月底打得到。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曾說明,有四種人會要打國產疫苗,像是: 個人體質、病史有過敏、血栓等問題。因個人科學背景及科技背景,認為mRNA及腺病毒載體仍需觀察。支持本土科技,非國產疫苗不打。年紀較輕者,只求儘早施打的人。●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沒有在深夜痛哭過不足以談人生!父去世、公司快破產:那些打不倒你的會讓你更強大.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8-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未通過EUA審查 專家:聯亞未來有3條路可走
聯亞疫苗未通過EUA審查,衛福部食藥署首度公開審查標準,參考數值為兩百名國人接種AZ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為一八七點九,依據中研院實驗室測試報告,高端高於此數值,而聯亞則並未達標,但不願透露兩者的確切數據。食藥署六月十日公布國產疫苗審查標準,國產疫苗對於原始武漢病毒株的中和抗體效價必須不劣於AZ疫苗,當時訂定條件為需大於AZ疫苗的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GMTR)下限的〇點六七倍。依據兩家廠商公布第二期期中數據,高端不分年齡的GMT為六六二;聯亞為一○二點三。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兩百名國人接種AZ疫苗的免疫原性結果,廿歲到六十五歲受試者的中和抗體效價為一八七點九,○點六七倍則為一二五點八九。聯亞生技日前發表聲明,將向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及食藥署提出申訴,盼除了中和抗體效價外,尚應納入T細胞免疫、長期免疫等,並希望以Delta病毒株做測試。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認為,聯亞只有三條路可走。首先,可以改疫苗設計,讓抗體高一點,達到與AZ相同效果;其次,若聯亞認為疫苗很好,就續做三期試驗,證明其保護力。「第三條路就是別做了,去做次世代疫苗,預先準備下一個戰場。」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未過EUA將提申訴 陳時中:應提出理由和實驗計畫
國產疫苗聯亞生技未通過EUA審查,昨天發表聲明表示,將向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及食藥署提出申訴,將申請以Delta病毒株做測試,重新判定審查結果。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聯亞是根據技術性審查標準而未通過,廠商若認為有相關理由或對社會防疫有效果,應提出理由和實驗計畫,交給食藥署審查。而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昨天表示,不論是否通過EUA,兩家廠商的資料都應公開。陳時中表示,審查會議記錄都會公開,但技術性資料不會公開聯亞的資料;「但如果他們(聯亞)想公開我們也不反對」。另一家國產疫苗高端則於昨天開放民眾預約,然而有學者指出高端第一期和第二期臨床試驗的中和抗體效價,換了實驗室結果就差很多,應該公開不劣性試驗的試驗方式,包括樣本是由食藥署隨機選擇還是廠商自己選擇。陳時中表示,樣本選擇就是全部試驗組,且實驗都在中研院做,第一期和第二期數據差很多是因為實驗室不同。大家很清楚要用相同實驗室和方法才能夠互相比較,不同實驗室和方法不能互相比較。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EUA沒過專家不意外 籲公布兩國產疫苗資料
聯亞疫苗未通過EUA審核,疫苗二期計畫總主持人、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雖然疫苗不是只有看中和抗體,但當初規則就是這樣訂定;至於聯亞三期臨床試驗的規畫,黃高彬表示,聯亞將在印度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而且已經簽約,衛福部目前也同意第三期可在台灣做,應會「雙頭進行」。聯亞疫苗未能通過EUA審查,國產疫苗只剩高端,多位專家不感意外,但為聯亞感到可惜,因著重於中和抗體濃度的EUA審查,可能無法彰顯其細胞免疫反應的優越性。聯亞說,免疫橋接標準僅評估對抗新冠病毒原型株的中和抗體力價,並未納入全面免疫力評估及目前流行的Delta等變異株病毒,進行比較性試驗,無法完整呈現聯亞疫苗設計特性,疏忽T細胞免疫反應及能對抗病毒變異株特性,造成聯亞疫苗無法通過EUA審查,實為國人重大損失。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外界質疑高端「政治保護力」優於實際保護力,政府應完整公布高端和聯亞雙方的資料,才能令國人信服,「沒有完整保護力資料下,大量接種高端就是豪賭。」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提醒說,高端EUA審查結果還留有許多疑點,包括是否確認受試者皆未曾感染、受試者的年齡性別組成、不劣性試驗的血清樣本如何選取,以及對Delta病毒的中和能力等,食藥署和高端應如實向國人釋疑。我國新冠肺炎疫苗EUA針對確效的兩項標準,一是與接種AZ疫苗者比較,中和抗體平均效價比值,二是血清陽轉率,兩者都必須達標。黃高彬表示,聯亞在兩項標準比較上都有一些差距,「但沒有說差得太離譜」。疫苗不是只有中和抗體,還要考慮T細胞反應,這對長期保護「才是重中之重」;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束,也可能就直接申請藥證,不一定要申請EUA。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說,目前探討免疫橋接的研究,AZ接種者血清抗體若達康復者血清的兩成,就具有保護力;如將T細胞反應納入考量後,達到康復者血清的百分之三就有保護力,聯亞疫苗在中和抗體上未能達標,第三期試驗仍可能證明有效,「趕快做第三期才是王道。」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開打倒數7天 學者金傳春:請先公開4項資料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聯亞的新冠肺炎疫苗EUA審查未通過,確定國產疫苗只有高端,8月23日就要開打。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提醒,高端EUA審查結果至少還留下許多疑點,包括是否確認受試者皆未曾感染、受試者的年齡性別組成、不劣性試驗的血清樣本如何選取,以及對Delta病毒的中和能力。金傳春指出,台灣過去麻疹、日本腦炎、B型肝炎及流感疫苗的評量研究顯示,接種者的年齡、性別、接種劑數及在接種「前」是否曾感染過此病毒,為四項最重要影響抗體效價高低的因素。首先高端應詳細公布的,就是兩組受試者的年齡及性別組成。金傳春表示,高端給臨床試驗受試者的費用算多,有可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參與,年輕人的抗體反應會比較強,抗體濃度可能很高,也很可能曾經發生過不為人知的無症狀或輕症感染,導致接種後的血清抗體濃度更高得驚人。「高端有沒有公布過受試者試驗前的血清抗體濃度?」金傳春說,若過去曾感染,在接種疫苗後,因免疫記憶會馬上提升抗體量,抗體濃度也會很高,因此唯有完整公開接種前、後的「成對血清」檢體,才能讓人信服。「高端送到中研院實驗室進行不劣性比較的樣本,是高端自選的,還是食藥署隨機挑選的?」金傳春表示,這兩者差別很大,若是廠商自選,「被精選出」與AZ疫苗互比的高端疫苗接種者血清,濃度高也不意外。最後是有關變異株的反應。金傳春擔心,Delta變異株橫行,高端卻遲未公布Delta變種病毒株的中和能力與T細胞免疫反應數據。「連這種數據都沒有,就開打,以後國人甚至總統感染Delta的話,難道可以申請國賠嗎?是高端跟食藥署一起賠嗎?」眼看總統等政要以及許多民眾即將接種,金傳春很失望沒有民意代表在監督上述重要議題,她呼籲高端,應完整如實向國人釋疑。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未過 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EUA也可能讓好疫苗過不了關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聯亞新冠肺炎疫苗EUA審查未通過,確定國產疫苗只剩高端可打。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何美鄉指出,聯亞二期臨床試驗資料顯示中和抗體濃度在「過與不過之間」,但其T細胞免疫反應並非EUA主軸,所以「好的疫苗也可能過不了關。」何美鄉提醒,EUA一年後可能都會失效,所以趕快做第三期才是王道。面對自己挽袖志願當受試者的聯亞疫苗未通過EUA,何美鄉並不意外,但也不感到沮喪,還是相當樂觀。何美鄉表示,聯亞疫苗的特色在於有針對T細胞免疫的作用,是預防重症的關鍵。何美鄉表示,EUA透過中和抗體濃度進行免疫橋接,是不得已的方法,也可能會讓好的疫苗過不了關。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也撰文表示,聯亞是精心設計的小分子疫苗,相較於高端的大分子,聯亞的產能會比較高,理論上T細胞免疫反應會比較好。「聯亞沒通過的遺憾是,國人可用的疫苗又少了一種」,但何美鄉提醒,回歸二期試驗本質,是要按免疫生成性,論細胞免疫、抗體免疫,聯亞應該都有達成二期試驗的目標,可以展開三期試驗,只是沒有滿足現行EUA針對中和抗體濃度所訂的標準。何美鄉強調,不論EUA是否通過,趕快做三期才是王道,因為EUA只是暫時核准,失效後還是要拿三期試驗結果回來申請正式的藥證。何美鄉指出,目前探討免疫橋接的論文,都把「疫苗接種後」的血清抗體濃度和細胞免疫反應,去跟「康復者」血清相比。結果發現,AZ抗體雖然只達到康復者血清的兩成,就有保護力,將T細胞納入考量後,AZ抗體只達到康復者血清的3%就有保護力,中和抗體濃度並不是保護力必要或唯一的因素。孔祥琪亦表示,中和抗體沒有和AZ相當,未必就是沒有保護力的疫苗。新冠疫苗的保護力除了中和抗體外,T細胞可能也有一定角色。聯亞若對自己疫苗有信心,應努力去國外以第三期臨床試驗,驗證自己的保護力。
-
2021-08-12 新聞.元氣新聞
台灣量子科學權威 中研院院士朱時宜78歲辭世
量子科學權威、中研院院士朱時宜8月7日於台北辭世,享壽78歲。中研院表示,朱時宜為量子科學及計算科學領域的權威專家,曾提出許多嶄新理論與精密計算方法,對於原子分子及強場雷射物理、化學物理、星際分子天文學、原子及分子共振態、時間密度泛函理論、量子混沌及分形、以及原子分子碰撞理論等領域,皆有開創性的成果貢獻。其於1974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學位後,先後任教於耶魯大學物理系及堪薩斯大學化學系,並於1990年成為堪薩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朱時宜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員,2012年獲選世界科學院院士,2006年當選中研院第26屆院士。中研院表示,除了卓越的學術成就外,朱時宜也致力提攜後進,其於堪薩斯大學任教期間,成立該校「理論及計算科學研究所」及「先進科學計算中心」,提升該校理論科學及電腦科技的研究水準。並於2007年回台後,致力推動國內量子科學及工程領域之發展。
-
2021-08-11 新聞.元氣新聞
牛放屁也有事 專家示警畜牧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
根據氣候變遷第6次評估報告,甲烷為導致全球暖化的因素之一。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表示,據統計「腸道發酵」占甲烷生成量29%最多,也就是「牛放屁」,畜牧業產量再躍升會是警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9日公布氣候變遷第6次評估報告(IPCC AR6)-第一工作小組報告的最終版草案(final draft of WGIAR6)。針對報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天中午舉辦「全球氣候變遷科學報告線上專家對談」。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今天表示,目前全球增溫在攝氏1.5度內的目標可能完全失守,要考慮在2度內應該怎麼做。彭啟明指出,IPCC報告中提到,甲烷是導致全球暖化的因素之一。根據統計,全球甲烷生產量最大宗是「腸道發酵」占29%,口語的說法就是「牛放屁」;占比第二才是使用油或瓦斯占20%。因此畜牧業產量再躍升,對甲烷上升是很大的警訊。彭啟明認為,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壓力很大,在最劣情境下,因為熱島效應,台灣的升溫會比別人高,可能很快就有攝氏40度高溫出現;另外降雨強度增強,預估降雨量可能會多約30%,如前幾天西南氣流造成累積雨量達2000毫米可能就變成2700毫米,莫拉克風災2、3天累積3000毫米可能就變成4000毫米。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今天表示,台灣過去100多年來夏季愈來愈長、冬季愈來愈短,在極端高碳排的情況下,台灣2060年可能就沒有冬季;但如果理想的情況下,台灣2050年大概還會有50天的冬天。許晃雄進一步說明,台灣的趨勢和全球類似,未來幾十年會持續發生,愈嚴格控制溫室氣體、碳排放等影響會愈小,但若一切如常,未來的影響就會大很多。許晃雄也補充,假設達到淨零碳排,溫度是只會維持不會下降,整體來說應該降低整體空氣中懸浮微粒濃度,才能同時控制升溫和空污。根據中央氣象局測站觀測資料,台灣年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1911至2020年)上升約1.6度,且近50年、近3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台灣的氣溫變遷影響四季分布,21世紀初夏季長度增加到約120至150天,冬季縮短為約70天,近年來,冬季更縮短至約20至40天。
-
2021-08-11 新聞.健康知識+
熱傷害 中暑掛急診女性增7.5倍
台灣一一○年來溫度已上升一點六度,高於全球平均,暖化加劇也引發熱傷害。中研院學者發現,當每日最高溫達卅四度以上,因中暑而掛急診案例就增加四倍,其中女性增七點五倍最高;戶外活動熱傷害則以孩童最明顯,當溫度達到卅三度以上,零至十四歲的急診數量將暴增為六點八倍,顯示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影響甚鉅。中研院永續科學中心副執行秘書龍世俊昨參加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氣候沙龍」,她利用過去十五年資料分析發現,當每日最高溫達到卅四度以上,因中暑而掛急診的例子就增加四倍,其中男性為三點五八倍,但女性卻大增為七點五倍,老人則是五點二倍,家裡的老人及主婦可能捨不得開冷氣而導致中暑。戶外活動者的熱傷害,除了溫度還納入相對濕度、風速、太陽輻射影響,龍世俊指出,若溫度達到卅三度以上,戶外活動者中暑急診人數增為四倍,其中老人五點五倍,值得關注的是,零至十四歲的族群增為六點八倍,上升幅度最高。龍世俊說,至於非意外死亡相對風險,每日溫度卅三度以上時,增加幅度約百分之八,卅二度以上增加百分之五,性別、年齡差異不大,但仍以老人死亡風險較高。如何應對氣候變遷下的熱傷害衝擊,她說,應善加調配工作時間及運動時間,未來建築或空調設備也應朝向節能設計,政府與民間更應提高解決能力,才能減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熱傷害。
-
2021-08-06 新聞.元氣新聞
余英時籲政治人物「別在政治領域談文化」
中研院院士余英時是少數對當代政治有高度興趣的史學家。一九八○年起,他在台灣發表多篇政論文章;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他籌款四萬美元於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支持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被中共官方列入黑名單。然而余英時關心的其實是「民主」與「人權」,他認為孔子時代中國創造出的「道」的觀念,便包含西方思想中的「民主」與「人權」,「一旦中國文化回到『道』的主流,中西文化相對的一系列問題也將隨之終結。」余英時所學橫貫古今,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思想,深入研究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在當今學界十分罕見,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皆扮演開創性角色。但他也是具社會關懷、維護自由民主價值的公眾知識分子,終身捍衛自由民主價值,標舉反共。他自稱對政治僅只「遙遠的興趣」,但過去時常發文評論時政,除早年支持中國民主化運動,也曾聲援台灣黨外人士和太陽花學運,並曾發言支持香港占中、反送中運動。余英時多次來台,他曾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認為台灣是保留中國文化最好的地方之一,卻不必以「維持中國正統文化」自居、也不須因怕失去中國正統文化地位而憂心,「文化是日積月累、一點一滴形成的,不是一個人或政治力量可以維持或消滅。」他更直言:「繁簡字沒有對錯、文化也沒有正統問題。」台灣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出現「去中國化」的口號。余英時受訪時曾對此說,建議政治人物不要在政治領域中談文化,讓它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自由滋長創造。
-
2021-08-06 新聞.元氣新聞
兩岸學界憾/余英時回憶錄續編 惜再等不到續成
一代史學泰斗余英時上周辭世。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說,兩周前他才和余英時通電話,希望重排余英時在聯經出的文集並請他題字,可惜題字已不可能。曾於二○一八年出版「余英時回憶錄」的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說,上月底他才打越洋電話給余英時,請余為允晨四十周年紀念題字,沒想到昨傳噩耗,讓他不敢相信,也很難接受。林載爵說,余英時最後一次來台是二○一四年領唐獎,余英時給台灣的最後一個建言,可說是當時受訪時談到台灣到底要走民主化或台灣化,他認為民主化就應兼容並蓄,不能因過度台灣化而去中國。林載爵感慨說,日前他才和余英時通電話請他題字,也想幫余英時未成書的文章結集,余英時都慨然答應。只可惜題字已不可能,聯經將出版余英時最後一本文集。廖志峰說,余英時除稍微重聽,身體狀況尚可,上月底他去電請余英時題字,余英時也一口答應,還表明需要一點時間琢磨。廖志峰為了「余英時回憶錄」,與余英時書信往返長達十二年,可說是十二年磨一劍,廖志峰憶及回憶錄出版前夕,他還特地飛往美國拜訪。「余英時回憶錄」出版後引發廣大回響,但該冊只寫到一九六○年代在美拿到博士學位,各界期盼再有「余英時回憶錄續編」,廖志峰嘆,他從旁獲知余英時有繼續寫的意願,但這些年,余老師未提起,他也不敢開口問。可惜如今已等不到續成。【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中研院院士余英時辭世的消息,大陸主要媒體昨天都以簡短消息處理,未有評論或相關文章。而大陸文史學界則紛紛在微博微信悼念一代史學家,稱「余先生是當代中國學術第一人」,既懷有強烈的古代士大夫的人格與情懷,但在從事學術研究時又完美地採用並恪守了現代專業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