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中研院
共找到
450
筆 文章
-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球「疫」條心 科技防疫 整合國家隊
歐美國家雖因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也傾力展開疫苗和檢驗試劑、藥物的開發腳步,全球防疫即將進入第二個階段,科技防疫成為重點。專家指出,如果台灣不希望在下一個防疫階段失利,除了靠政府力量整合國家隊,更需要具決斷力及有遠見的決策。行政院日前宣布推動「科技防疫公共民間參與平台」,推動藥物、疫苗、檢驗試劑等自給自足。目前疫苗已有初步進度,除中研院和國衛院自主研發,國光生技和高端生技也有符合國際標準的疫苗廠,高端生技基於過去基礎與美國國衛院(NIH)合作,加上新廠完工,可全力製造新冠肺炎疫苗,有機會將疫苗留在國內。高端疫苗生物製劑公司執行副總李思賢表示,二月時已從美國國衛院引進合適抗原,並尋求佐劑公司合作,目前已開始動物實驗,預計下半年人體臨床試驗。擔任行政院「COVID-19科技防疫推動會議」疫苗組召集人的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指出,歐美各國皆預先提供資金與疫苗廠共同開發疫苗,政府應與疫苗廠簽訂預購資助合約,分段付費,才能加速疫苗開發速度。近年全球疫苗需求增加,而我國因預算等因素,在國際疫苗市場常居於劣勢,國內疫苗自給率又僅百分之八,排名亞洲倒數第一。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指出,這次我們能夠拿到疫苗,國家應該趁此時將疫苗產業補上來,提升我國的疫苗自給率。至於檢驗試劑,目前業界最困擾的應是台灣確診者少,檢體取得相對困難,國衛院成立「病毒技術分析平台」後,可媒合業界與醫院,盼能協助開發試劑。食藥署醫粧組研究員王兆儀表示,已針對檢驗試劑研發量產設置綠色通道,已積極輔導五十件左右的案件,目前八件提出申請,昨天也通過我國首件國產核酸檢驗試劑可專案製造;針對專案輸入的案件,目前已經核准九件。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百日/戰疫延長 盤點後新冠生活最重要的事
台灣熬過新冠肺炎第一波武漢、第二波歐美疫情攻擊,防疫百日守住疫情不擴散。對於下一個防疫一百天,專家認為可以樂觀,但不忘謹慎,預估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防疫措施可陸續解禁,但應爭取時間,秋冬疫情極可能重來,因應歐美解封,也應盡早展開後新冠肺炎生活的超前部署。防疫一百天非常鞎辛,但預估歐美等國家最快七月就會解封,台灣不可能自外國際,尤其商務人士不太可能來台隔離十四天再行動,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認為,要在防疫與經貿發展間取得平衡,有必要針對新冠肺炎高風險群進行血清抗體篩檢,擬定更精準的防疫策略。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雖然各國努力研發疫苗,但兼具效果與安全的疫苗問世,最快也要明年,此時準確的快篩試劑非常重要,國內必須加緊直追;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時序入冬之後,極可能再度面臨流感和新冠病毒雙重威脅的挑戰,屆時國內的疫苗政策及管制措施,指揮中心應及早因應。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認為,各國疫情趨勢下降,未來一個月為關鍵期,台灣若能堅守至五月底,進入炎熱的六月、七月,台灣發生大型社區傳播的機率相對更小。「人類對抗新冠肺炎的這場戰役至少還需死撐一年。」葉金川說,六月後,其他國家疫情趨於穩定,指揮中心應將「關愛的眼神」移至國際交流,逐步鬆綁。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更為樂觀,民眾如能持續遵守社交距離,五一連假後兩周若本土個案未明顯增加,就算是「又過了一關」,預測台灣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建議指揮中心逐步開放飯店等旅宿業住房率管制,景區、夜市等熱點人流放寬等,兼顧民生與經濟。葉金川強調,防疫與經濟並不互斥,建議逐步開放疫情穩定的國家民眾來台,如韓國、德國、紐西蘭等。陳秀熙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未來兩個月,我應嚴密監測國際疫情,並參照國內檢驗量能,針對不同風險程度的國家訂定不同的邊境管理措施,甚至若能提供自身血清抗體證明,或許可考慮不須居家檢疫兩周。何美鄉提醒,國內到目前為止的防疫成果難能可貴,對抗疫情有攻有守,我們「守」得不錯,但希望在「攻」的部分也有加分,例如展開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研究,對病毒有進一步了解,更分享病毒資訊有助研發試劑及疫苗等,並確保我即使面對大量病例,也有處理能力。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金堅:鑑古知今- 從SARS到COVID-19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6期早在1937年,Beaudette與Hudson首次證實在雞身上找到冠狀病毒,而以Beaudette為名,之後在老鼠與豬身上的冠狀病毒相繼被發現,直到1950~1960年代,科學家才在人類身上發現冠狀病毒;這些冠狀病毒的特性就是狡滑善變,當環境改變時,病毒基因複製過程易發生錯誤,導致RNA變異而演變出新的病毒株,藉此適應新的環境。 在1950~1960年時,只有兩種人類冠狀病毒,分別是OC43、229E,但症狀很輕微,只有打噴嚏、咳嗽等症狀,不致於因感染而死亡,所以不受重視。到了2002年11月,出現了第一個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冠狀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生在蝙輻身上,但靠著果子狸(或麝香貓)當跳板成功侵入人體;當SARS病毒進入人體後,進駐健康的細胞,並利用它開始複製,以最快的速度在人體內擴散。 台灣在2003年3月受SARS肆虐台灣在2003年3月中旬,出現第一個SARS病例,一位在大陸經商的台胞返台後發生發燒、肌肉酸痛及頭痛等類似流行感冒症狀,後來相繼發生肺炎及呼吸衰竭,他的太太及兒子也陸續得病。同年4月中旬,香港淘大花園的一位居民來台探親,掀起台灣社區感染的浪潮,也將台灣幾所醫院的感染管制成破口。兩個月內出現將近700名的病例,並造成84人死亡,其中包括6位醫護人員。 當時本人剛由台大醫院借調署桃醫院擔任院長才半年,又同時兼任桃園療養院院長,加上桃園機場也是當時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篩檢的工作,身負堅守國門的重責大任。當時以醫院為家,緊繃神經,加上口罩及負壓病房不夠,全國陷於緊張狀況,但醫護人員雖處於危險職場,仍然收起情緒、堅守崗位,沒有絲毫怨言。此外,急診處之室外發燒篩檢站的工作同仁,更要長時間穿隔離衣、配戴N95口罩,儘管悶熱難受,仍有許多護理人員奮不顧身志願前往;而麻醉科兩位醫師主動加入非常危險的氣管內管插管工作,展現為SARS戰役搏命付出之勇氣與毅力,著實令人動容。當時桃園縣長朱立倫先生及衛生署長陳建仁先生也不辭辛勞,前來訪視與關心,並為同仁們加油打氣,當時本人與各科室主管每天舉行抗疫會議討論疫情,並做出即時之因應措施,使我們免於造成院內感染。而且將收集的國內外文獻及院內的處置流程,編撰國內第一本《抗SARS戰役醫院總動員》一書,回想起來,真要感謝的是院內同仁團結一心、無懼疫情,並積極抗疫,才能完成此次艱鉅的任務。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在SARS過後,由於來去匆匆,全世界根本沒有研發疫苗及抗SARS病毒的藥物,而至2012年出現中東呼吸症侯(MERS),則是第二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冠狀病毒,由於症狀十分猛烈,SARS的死亡率是10%,MERS卻高達30%,因為宿主死亡得太快,傳播力不如SARS強,就這樣的消失。 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非同小可,從2019年12月湖北武漢市發現病例,引起全球關注而後相繼擴展傳播,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15日宣布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23日,全球確診已增至260萬人以上,死亡人數超過18萬人,死亡率約6.9%;而且歐美國家到目前為止,仍持續延燒。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西班牙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國家,義大利次之,所以,疫情仍然非常嚴竣,世界各國均卯足全力,積極因應抗疫。 冠狀病毒英文原名C o r o n a v i r u s ( 簡CoV),其球狀結構外層是一群棘狀突起的蛋白質(S-Protein),外觀似皇冠因而得名;這種棘突蛋白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開啟人體內特殊細胞的鎖,進而造成感染。從2020年1月,就知道此新型冠狀病毒是單鏈RNA,約3萬個基因密碼,其棘突蛋白質與已知的蝙蝠冠狀病毒以及SARS冠狀病毒有高達88%與79%的相似度,因此推斷此病毒來自蝙蝠;此病毒的這把鑰匙,剛好可以控制人類呼吸道細胞的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這副鎖,且比SARS病毒更能使鑰匙與鎖吻合,因而造成病毒複製進而導致肺炎,危及生命 。其實,從2019年12月中國疫情爆發不久,相關科學家便對COVID-19基因組進行測序,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學者,根據這些測序數據探索COVID-19的起源與演化方式,發現COVID-19的受體結合區域(簡稱RBD)及獨特骨架,與蝙輻突刺蛋白、穿山甲發現的相關病毒極為相似。 研究團隊認為COVID-19最可能的起源有二種:第一種情況,病毒在非人類宿主自然演化成目前的狀態,接著跳向人類;第二種情況則是病毒的非致病版本,先從動物宿主跳向人類,才在人群中變為目前的致病狀態。團隊預測,不管上述何種情況,待此次疫情結束後,將來還是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 有對抗病毒藥物嗎?什麼時侯有疫苗呢?到目前為止,針對各種冠狀病毒並沒有治療藥物,研究抗病毒的藥物可分二類,第一類是抑制病毒複製,第二類是針對宿主的細胞機制選擇性增強或抑制。第一類需要克服病毒的快速突變;而第二類則需要考慮是否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之藥物,各國相關學者如火如荼地進行臨床試驗,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幾種藥物可能有效,例如Remdesivir(瑞德西韋)或Favipiravir(法維拉韋),它們是一種腺苷類似物,原本是為了對抗伊波拉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能夠抑制病毒核酸的聚合。 根據4月10日美國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論文證實,對新冠狀肺炎重症者使用瑞德西韋,可降低一半的死亡率,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證實,台灣有9位重症患者亦有療效,另外,像干擾素及奎寧亦有某種程度的療效。 疫苗的研發無疑是人類對抗病毒的最佳武器,此次由於COVID-19爆發全球大流行,各國均投入極大的研發能量,紛紛宣布其疫苗的研發時程,其研發過程包括: 1.選擇與生產免疫性強、安全性佳的抗原。2.動物試驗,臨床前試驗,測試抗原在動物體內有良好的免疫,且無不良副作用。3.與合格廠商們合作大量製造候選疫苗。4.進入第一、二、三期臨床試驗,其實台灣中研院與國衛院在篩檢與疫苗方面有跨國合作與研究,期待疫苗研發早日成功。 面對的挑戰及如何與病毒共生?從S A R S 、M E R S , 乃至2 0 1 9 年之COVID-19,每次都經過突變,再經跨物種傳播,造成嚴重感染,引發致命危機,在在顯示冠狀病毒的多變陰狠、詭譎莫測,這次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不得不令人省思人類與病毒之互動,重新檢討病毒與人類的共生關係,以下是一些感想與建言: 1.我們要謙卑地體認,在大自然環境中,人與其他千萬種動物,都是地球的一份子,這些千萬種動物中必然帶有億萬種病毒,是不可能全數殲滅,彼此要互相尊重,敬病毒而遠之,不要輕易獵殺、捕食野生動物,更不要對大自然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助長病毒孳生,引起人類的浩劫。2.國內此次疫情,醫療體系完整、中央指揮系統健全,中央地方充分合作,第一線醫護人員及疫調工作同仁克盡職守,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防疫戰,此刻更應珍惜得來不易成果,給予站在第一線的醫護疫調同仁掌聲與鼓勵,讓他們更有動力為全民把關。3.此次對抗COVID-19疫情,短期內無法迅速復甦,大家要有持續抗疫作戰的準備,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戰役,要緩慢使力,維持一定的醫療能量,不能超過臨界值,以免影響其他醫療行為的正常運作,尤其對於其他重症、急症、慢性病、癌症病人的照護也不能打折。4.經過此次的歷練與挑戰,更應把台灣人民對衛生的良好習慣(衛生文明、戴口罩、勤洗手),及健康智能(healthliteracy),讓全世界看得見。5.此次民間對義大利的捐助義舉與政府對世界其他有疫情國家口罩的援助行動,更見證政府與人民的同理心與關懷情。6.藉此機會,政府應該整合公衛專家、臨床專家(感控、胸腔、重症)、病毒專家,甚至相關學者,共同研發更普遍、更快速且更精準的篩檢,也可跨國、跨領域的合作,進行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的研發,這點我們的整合仍不甚完整,有待加強。7.對於種族的差異,遺傳易感性(genesusceptibility)的不同(如味覺、嗅覺喪失東西方有別),應該設法解決,我深信國內的專家有此能力,並不遜色於國外。8.在疫情嚴重、強調社交距離的同時,相關單位應思考如何落實人工智慧(A.I.)、V.R.、I.O.T.等遠距醫療,以及各種相關資訊科技的應用,使醫療的照顧更升級。9.對居家檢疫、隔離或確診個案或相關人士,應給予心理支持與關懷,對於隔離在家的民眾、確診個案,還有因這次疫情失去健康、財富、工作的人,甚至受到歧視或排斥的人們,我們應該施予更多人性關懷與支持。 此外,要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安心防疫五部曲(PEACE)來自我提醒與執行。P(be patient):耐心因應外在事物,慎選重要訊息,避免心理負擔。E(enhance your safety):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A(accept your emotion):學會收起情緒,遠離焦慮。C(change your behavior):舒緩壓力,適時走出戶外或室內進行聆聽音樂、閱讀、書寫或繪畫等,改變自已的行為。E(engage in your life)):儘量維持常態,過好規律的日常生活。延伸閱讀: 肥胖是武漢肺炎重症高危險因子! 3個瘦子習慣趕快學起來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
2020-05-01 養生.抗老養生
88歲每週仍看三次診!台灣癌症之母彭汪嘉康:保持忙碌,反而會更健康
一個人的高峰可持續幾歲?答案可能是:無限。有「台灣癌症之母」之稱的中研院院士、癌症研究專家彭汪嘉康,拯救過無數癌症病人,迄今已高齡88歲,每週仍在3家醫院看門診,還穿插許多會議和研討會行程,仍活得像個青壯年。如此行程,對已很接近90歲的她來說,不累嗎?她倒是調適得宜,挑戰既有高齡印象:「你要量力,看能做多少。」由於治療棘手的癌症,勢必得了解國內外最新的治療進展。「開會並不耗勞力,很多外面來的演講,可能的話我也要去聽。」她對醫師工作有強烈的使命感,「如果外面有新藥可以治好他,你還要在這裡慢慢找,那就是不對,所以一定要update(更新)。」她強調「keep busy」是身心健康的核心。「我一直覺得還是要動,一定要keep busy,到這年齡凡事不能計畫太久,有事做就不會東想西想。」明年回美國 :老了,真的會想和家人在一起身為國內第一名女性外科醫師,彭汪嘉康很清楚箇中甘苦。她一直保留在美國衛生研究院工作時期的一張大合照——周遭都是男性,獨獨她一名女性身在其中。她有意識地努力:「要有本事站起來,這樣以後才會有女性的位置。」然而,如此也犧牲了不少私人與家庭時光。彭汪嘉康有2個兒子、2個女兒,「小孩很少看到我,如果看到我在,會說奇怪,今天媽媽怎麼在家?」她說。小孩成長過程的母姊會,也大多由先生代表出席,許多小朋友看到了都充滿好奇,不停問他先生,「你是不是也會洗衣服?也會洗碗?」她很感謝先生的理解,才能免除許多紛爭,「要是另一半不跟你合作,一定會離婚!」工作之外心中最柔軟的一塊,倒是隨著年齡有了新的體會。「老了,真的會想和家人在一起。」彭汪嘉康透露了一個重大的決定:2020年滿88歲,打算搬回美國久居,把握和兒女相處的時光。台灣的人情味與醫療資源 每個人都該珍惜捨不得的,是台灣的人情味。例如,她前2個月去榮總開刀,醫生有點放心不下問她:「妳一個人過來?」彭汪嘉康氣定神閒:「不要緊,開刀那天,自然有人來陪我」原來,以前的秘書來陪她一個晚上,以前的護士在她生病時也會來幫忙。不只廣受學生愛戴,也常有病人說她像自己的母親,有幾個老病人已長期追蹤幾十年,幾乎就像朋友。回美國後,這些老病人會找誰呢?彭汪嘉康篤定地說:「我會幫他們轉給我喜歡的醫師。」她說,其實真正喜歡的還是台灣,很安定,醫療資源又齊全,「希望在這裡每個人都珍惜這麼好的環境」。養生法則:蔬果579,洗米至少10次,多睡忘煩惱說起養生法則,彭汪嘉康格外強調飲食的重要:「現在好多人罹患三高,都是吃來的,昂貴的鵝肝吃下去,就變成脂肪肝。」她則曾在1997年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時,就推動重要飲食觀念「天天5蔬果」──建議每天吃3份蔬菜與2份水果,藉此預防慢性病。家常生活中,她常自己下廚,90多歲的先生,也喜歡吃她煮的菜。她對於洗米則十分講究,至少洗10次。她曾說明許多米為了防止蟲蛀,會加入化學粉末,如果沒有洗乾淨,長期攝取恐怕傷身。只是,沒想到,自己的健康也曾栽在食物上。她回憶2年多前,發現膽囊裡有小石頭,因工作忙碌,始終拖著沒去處理,有次開完醫學會議,吃了一塊比較油膩的肉,當下就感到相當不舒服,吐也吐不出來,沒想到從廁所出來,就昏倒在地。治療後馬上解決了,她因而奉勸所有的50+讀者:「不管大病小病,有不舒服還是趕快治療!」另外,她也分享最簡單的一個養身方法:睡!工作不管再如何耗神,回家睡了一覺都忘了。她透露,週末可以一口氣睡到中午,養足精神,自然心情好,免疫力也能提升。挫折常會給人另一條路,比原本的更好彭汪嘉康長期投入醫學研究,其實也曾遭受被「拒絕」的經歷,當時她曾被美國一家天主教醫院錄取,對方要求7月1日來上班,但她7月4日要結婚,就請求延後一個禮拜上班。想不到,對方當場拒絕任用她。這讓懷有外科醫師夢的彭汪嘉康非常沮喪,不過,因緣際會之下,先生的朋友介紹她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面試一拍即合。短短幾天的轉折,開啟她人生章節的重大變化,後來從臨床轉入基礎醫學研究,成為中研院院士,起點都由此開始。她回頭想,即使和原來設想的方向不一樣,「挫折不一定不好,常常會給你另外一條路,比你本來走得更好。」彭汪嘉康說起處理煩惱的方法,「一步不能走,就想下一步怎麼走。」如她當初如果隔年再來考外科醫師,也許又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而她未曾後悔過自己的選擇。退休年齡該延後,成為一個能幫上忙的人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她認為將來退休年齡一定要延後,50後的資深工作者應著重將經驗傳承給下一輩。她感嘆,「好多人明明可以做到75歲,公司或機構就叫他們退休了。」對於老,她沒有太多憂愁,但也感受到天命不可逆,很灑脫的說:「沒辦法老就是老了啊。」她現在反倒常開玩笑,照相不要照那麼清楚啦。彭汪嘉康門生無數,推動台灣癌症的醫療發展史,也改變許多癌症患者的命運,成就輝煌,她仍是謙和地說:「老是不可避免的,但老後還能做多少事,幫人家多少忙,就代表還是會有用的。」原文:88歲每週仍看三次診!台灣癌症之母彭汪嘉康:保持忙碌,反而會更健康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最新發現:新冠病毒已演化6大病毒株 致死率恐越高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後,新冠病毒(SARS-CoV-2)持續演化,中國大陸、英國、德國陸續指出病毒演化型態,中研院團隊近來則領先全球,初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已演化出6大類型,且病毒變異程度越大,致死率可能越高。中研院補充,目前資料量正快速累積,且病毒突變持續產生中,顯示新冠病毒演化仍在進行,中研院研究團隊將持續監測。中研院指出,各國團隊陸續著手研究新冠病毒株的型別,有些團隊僅針對1個突變判斷病毒株分型,缺點是低估了後續病毒株演化的複雜性與異質性,有些團隊則利用演化樹來推測病毒株分型與發生先後,但這些病毒株的分型目前都已不足以描述病毒不同的變異。中研院說,包括中研院長廖俊智、中研院統計所長陳君厚、統計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國際研究生生物資訊學程召集人楊欣洲在內的統計科學與生物資訊研究團隊,自「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取得資料,並突破研究方法窠臼,以病毒突變與演化樹分析雙管齊下,清楚呈現病毒株分型與突變印記的關聯。中研院表示,該研究發現,目前世界上主要的6大病毒株分型,竟可由13個主要的突變印記區分,此項發現的生物意義仍須研究,但這13個突變印記的興衰,有助預測各病毒株消長及其生物學上的意義。此外,該觀察性研究也呈現出病毒突變量與致死率正相關與隨著時間有增強的趨勢。但中研院強調,由於樣本數仍偏低及樣本代表性的差異,未來仍須持續追蹤與分析,並考量可能干擾因子及突變對臨床治療的影響。中研院說,目前資料量正快速累積發現有全新的病毒突變持續產生中,顯示新冠病毒的演化仍在進行,中研院研究團隊持續進行監測。
-
2020-04-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建仁與母校分享抗疫 施景中:開心這樣的人當副總統
副總統陳建仁昨日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之邀,在總統府與該院院長馬侃希(Ellen J. MacKenzie)及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進行視訊會議。陳建仁以「台灣典範: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題,表示台灣願意、也正積極與各國合作共同對抗疫情,創造三贏。台大婦產科名醫施景中昨深夜在臉書對此事發表感想。他說開心台灣有這樣的人當副總統外,並提起在台大醫學系求學時,曾上過陳副總統開的課,課講的很棒,且永遠笑容滿面。施景中說,昨與家人一起吃批薩、炒麵,看新聞。新聞播出美國排名第一的醫學院Johns Hopkins的教授,和我們聖殿騎士大仁哥連線對談,談台灣的防疫經驗。Johns Hopkins也是陳副總統的母校。施景中憶起,他在大三時上過陳副總統開的課,當年沒有用Power Point,他都是用白板筆寫在白版上,手寫字體很恭整很漂亮,看了很舒服。他會盡量坐到前排去,除了看清楚白板的字,更是督促自己不要打瞌睡。施景中說,那時陳已在中研院身兼要職,但還是幫我們這些什麼都不懂的大學生上課;並回想起偶爾在男二舍附近碰到老師,跟他點頭示意,大仁哥永遠都會回報以最溫暖最甜美的笑容。當年這樣的老師不多,大都是點頭快快走過。話題一轉,電視新聞又播出,美國總統川普說要把消毒水打入患COVID病患的肺部,幫助病人解毒。施景中說,他看到坐前排的美國防疫專家,嘴巴張大大地,坐立難安。而正當全球對中國檢查試劑、或醫療用品不符品質需求,紛紛掀起退貨潮的同時,紐約州長古莫宣佈將使用台灣製的COVID檢驗試劑,除了檢驗準確外,也大幅減少操作步驟,更將檢驗時間縮短到一個小時內就有結果。 施景中說,在這最亂的時代裡,他以台灣這塊土地為榮。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借鏡台灣防疫 波蘭科學院與中研院視訊交流
台灣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成績備受國際重視,波蘭科學院日前與中研院進行視訊會議,借鏡台灣的防疫經驗。波蘭科學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長杜欽斯基(Jerzy Duszyński)率領具病毒學、微生物和傳染病模型研究背景、在波蘭政府負責防疫工作的3名教授,23日與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2名研究員進行視訊會議,針對台灣的防疫措施、快篩試劑和疫苗研究現況交換意見。負責牽線的駐捷克代表處科技組官員表示,會議一開始,杜欽斯基首先肯定台灣的防疫經驗,對台灣的措施感到好奇,廖俊智則詳細說明台灣如何從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學到教訓,成立中央指揮中心統整資訊。隨後雙方針對檢測技術、傳染模式和公共場所防疫等問題交換意見,中研院同意將提供波蘭快篩蛋白質樣品。杜欽斯基表示,目前採取的強制居家隔離並無法真正堵絕疫情,他想知道台灣學校照常上課和上班的科學根據。此外,潛伏在社區的無症狀患者也是雙方討論的重點。波蘭科學院是波蘭學術地位最崇高的研究機構,與科技部訂有雙邊人員互訪計畫,方便兩國學者短期交流,杜欽斯基去年曾訪台參加全球科技領袖高峰論壇。波蘭科學院正計畫與中研院簽訂合作備忘錄,擴大波蘭與台灣的學術交流。
-
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衛院帶領生技國家隊 藥品疫苗試劑支援平台成立
提升我國新冠病毒疫苗、試劑、藥物研發速度,國衛院透過支援平台,領航國內業界、學界一起組織國家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平台小組組長司徒惠康表示,該平台已成立一個月,已有多家業者申請支援,盼能扶植我國的在藥物、檢驗試劑、疫苗研發等發展。司徒惠康表示,該平台包括生物檢體資料庫平台,外界需要生物檢體,需要全面收集機制,2月6日收到指揮官的指令,2月7日立即邀集各醫療驗所、專家、學者討論且訂定SOP,決議生物檢體採集以血液檢體為主。司徒惠康表示,不管是鼻腔與咽喉槍試體,採及運送等過程都有生物安全疑慮,因此這個平台蒐集血液檢體為主,目前收集74個血液檢體,有7個機構來申請,其中為4個業界、3個學界,目前2個案子會提供檢體進行後續研發。司徒惠康表示,平台的另一部分是整合全國可操作活體病毒的P3實驗室,包括中研院國衛院長庚成大等多個機構,過去有CDC核准的P3實驗室會一起進行整合平台。截至目前為止,已收集20件案例,主要來自業界,不管是試劑開發、藥物與疫苗研發,也包括駐外單位國際合作的案子,後者會經過評估後分給藥物組、檢驗組或疫苗組,有各自的審查委員,非常快速審查後提供媒合,把需要活體檢驗產品媒合醫療院所,盼能把研發與上市時程作最好的推動與支援。此外,指揮中心協同經濟部於4月10日舉辦「新冠病毒檢驗醫療器材研發產品驗證徵案說明會」,向各企業與研發機構介紹本平台,當天會議有100多位業界人士透過蒞臨現場或視訊會議方式參與討論,說明會各項資料已公布於平台網站上(網址: https://covid19platform.nhri.edu.tw/ ),供各界自行下載參閱;如有相關疑問,也可以電子郵件洽詢:COVID19platform@nhri.edu.tw。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新型冠狀病毒檢驗試劑研發,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疫情初期已成立專案團隊,積極研訂新型冠狀病毒檢驗試劑參考文件,並公開文件與諮詢專線,主動輔導國內指標性研發團隊。在指揮中心一級開設後,也將該專案團隊納入,協助相關申請案審查。另我國訂有藥事法第48-2條第1項第2款及特定藥物專案核准製造及輸入辦法第4條相關規定,可供廠商依循提出緊急公共衛生需求之醫療器材專案製造申請,此機制類似於美國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機制,以科學、合理、防疫需求為原則,加速國內研發且具有一定品質效能的新型冠狀病毒檢驗試劑上市。
-
2020-04-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中研院新冠肺炎試劑技轉 陳時中:需視適用我疫情與否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安綏研究團隊成功研發的新冠肺炎快篩裝置,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已轉交7到9家廠商,廠商開始量產,但後續必須經衛福部食藥署申請授權。指揮中心表示,相關快篩仍須視與台灣情形是否適用,「還是要看靈敏度跟特異性。」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相關合作廠商,中研院若覺得可以公布,將交由中研院自行公布。快篩做出來不代表能夠用,或符合社會情況來使用,要看靈敏度與特異性是否夠、與台灣背景資料是否相符,需要相對適合且是有效率方式國內才會選擇使用。
-
2020-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研院快篩已交廠商量產 擬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中心
台灣防疫表現頗受肯定,但要能快速針對病毒、藥物及疫苗做出突破性的研究,需仰賴專業的科研人才與設備。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今與於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增加P3研究室相關研究人員之編制,並訂定長期性實驗人才養成方案」進行專題報告。他指出,中研院目前有3間研究高危險病毒的P3研究室,並規劃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統整防疫資源與技術、人才培育,預估每年經費約需2.2億元。針對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安綏研究團隊成功研發的新冠肺炎快篩裝置,廖俊智表示,已轉交7到9家廠商,廠商開始量產,但後續必須經衛福部食藥署申請授權。廖俊智指出,P3實驗室主要為執行生物危險群第三等級致病原微生物之研究服務,研究嚴重影響人類健康之高危險性傳染病微生物,包括新興之高危險性致病原,例如冠狀病毒、禽流感病毒、漢他病毒等。中研院現有2間P3實驗室,分別位於生醫所與基因體中心,均已成立10餘年。此外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也將設立中研院第三間P3實驗室,去年7月底完成驗收程序,預計於今年底完成認證,面積約為240坪。廖俊智表示,為整合已養成之傳染疾病研究人才、技術及能量,並使專供感染症研究用之P2 及P3 實驗室發揮最大效益,中研院規劃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其目標包括研發快篩工具之開發與治療性抗體之研發、研發抗病毒藥物研發等。此一中心規劃聘任執行長1名,並延攬病毒研發重要領域的合聘研究員及新聘研究技術人員計8名,其餘研究人員原則上採合聘自中研院現職研究人員。廖俊智表示,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成立後,所需經費除部分逐年編列於公務預算,同時已另向行政院申請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新興傳染病防治研發及重大疾病研發細部計畫」,預計每年經費約1億7000萬元。他指出,此一中心也可以與衛福部疾管署、食藥署、國衛院等單位密切合作、並與各學研單位及醫學中心建立新興傳染病資源共享平台,共同分享研究材料及資訊,為下一波隨時可能爆發的疫情作好準備。立委范雲質詢時,恭喜廖俊智「連任院長」。據了解,中研院院長一屆任期五年,院長多半至少連任一次。廖俊智明年任期才到,四月已召開評議會,同意廖俊智連任。評議會程序已完成,目前陳報總統核定中。
-
2020-04-18 橘世代.好野橘
家庭主婦理財 先鎖緊漏財水龍頭
在男女平等的社會氛圍下,男女間的財務也平等了嗎?《經濟學人》3月發布的「玻璃天花板(女性職場平等)」指數顯示,亞洲國家女性職場位階仍大幅落後男性,也潛藏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針對男女的財務問題,《與家人的財務界線》作者李雅雯認為,每位女性都應該學習理財,尤其是家庭主婦,才不會讓自己在家庭中淪為弱勢角色。擺脫弱勢角色 理財自己來《經濟學人》針對29個國家調查女性職場平等狀況,總分為100分,當中冰島分數最高,拿到80分,為兩性職場最平等的國家;前3名分別為冰島、瑞典、芬蘭,顯示北歐國家的男女最為平等。值得注意的是,29國中僅有2個是亞洲國家,包含南韓和日本,且都敬陪末座,分別是倒數第1、2名,分數都不到40分。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在亞洲國家深耕,包括台灣也有相同狀況。根據中研院的「女性工作時數與家庭滿意度」研究指出,台灣25到59歲已婚女性的幸福感,有全職工作的人高於兼職或沒有工作的人。這樣說起來,難道家庭主婦就一定會比較不快樂嗎?李雅雯認為,家庭主婦的幸福感一部分來自於對金錢的掌控,她發現身邊許多家庭主婦的朋友,沒有任何兼職,都是仰賴丈夫提供經濟支援,長久下來容易形成家庭地位不平等,甚至常常因為金錢問題產生爭吵。因此,沒有經濟來源的家庭主婦,應該試著學習投資理財,才能創造自我對金錢的安全感。掌握家庭財務 從記帳開始對於不熟悉理財的家庭主婦,多半很排斥談投資,因為不在行,所以索性都交給丈夫處理。李雅雯建議,對於理財新手來說,可以先從「記帳」開始,知道家庭的開銷和金錢流向,找出財務的破洞加以改善。以李雅雯的例子來看,開始記帳後,針對不必要的開銷做節約,1年為家庭省下10多萬元的支出。「記帳的重點在於,可以知道家庭1年共花了多少錢,然後可以回推到60歲時退休階段,大概會花多少錢,需要多少現金存量。下一步就可以規畫出,每個月要存多少錢、投資目標的殖利率需要多少。」李雅雯補充。家庭主婦也可以利用在家的碎片時間學習理財,建議可以從看書、看財經網站或手機App等入手。李雅雯觀察,身邊的家庭主婦朋友,主要投資都偏保守,大部分都以保險、房地產和儲蓄險為主。「很多家庭主婦很愛買儲蓄險,6年到期後就再買1張,從利率7到8%買到現在剩2%多,主要還是因為她們不太會投資,所以覺得買儲蓄險最安全。」李雅雯認為,過度保守可能難敵未來的通膨,建議可以先累積投資知識,再開始逐步增加風險性資產的比率。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熟齡理財指南↘↘↘】。保險理賠僅值「一台國產車」壽險保障必知5大攻略。現金流夠用就好!真正的存股高手這樣做。退休太依賴政府 日本「下流老人」湧現。別再只買儲蓄險!2020理財新計畫 一步驟放大退休金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台灣快篩研發超前部署 為何錯失搶攻國際盃良機?
除了新北市長侯友宜建議政府對入境者全面普篩外,也有多位防疫學者疾呼應擴大採檢,包括歐美及中國大陸皆已研發並使用快篩試劑,攔下可能的感染者,但是台灣盡管生技能量充沛,但直到現在都沒有國產快篩試劑,國衛院、中研院、工研院等近日雖都宣布已投入開發或啟動技轉,只是距離上市總是差了最後一哩路,令不少國人感到納悶。疫情不斷蔓延,研發快篩試劑是跟時間賽跑的事,為何台灣本土快篩試劑從研發要走到量產、上市的最後一哩路卻走得這麼久,除了台灣的篩檢法主要屬於「慢篩」,樣本須回實驗室檢測核酸((RT-qPCR),從採樣、萃取核酸樣本至少要等4小時之外,更和藥事法使用緊急授權法規、公部門積極程度有關,專家認為台灣前後浪費掉了近3個月時間,錯失了台灣生技業可以快速搶攻試劑國際盃的良機。更多內容請看【聯合報專區】 快篩試劑研發 台灣為何最後一哩路卡這麼久?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4/4488024
-
2020-04-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中研院長與女兒聯手/廖俊智親製防疫影片「連猴子也看得懂」
人人都知戴口罩、洗手可以防疫,卻對新冠病毒如何入侵霧煞煞。談到解說病毒,有甚麼人可以比中研院院長親自解說更「權威」?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日前與女兒聯手完成一部解說新冠肺炎的影片,放上YouTube網站不到一天,瀏覽量便破七萬。廖俊智的女兒Clara目前是耶魯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生,擔心新冠肺炎疫情,製作一部全英文的新冠病毒(COVID-19)簡介影片,再請父親幫忙中文配音。英文版也放上耶魯大學醫學院網站。這部影片長達九分十秒,內容包括新冠病毒如何感染你的細胞、如何傳播、為什麼要洗手、為什麼要保持社交距離等。這一對科學界父女檔聯手製作的防疫影片,內容深入淺出,有網友看了表示,影片把複雜的防疫知識轉成輕鬆實用的科普,「連猴子也看得懂」。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跨國合擊抗疫第5發! 中研院昨與土耳其學研單位視訊
中研院與國際合擊抗疫第5發!中研院今在臉書指出,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與研究人員等昨天與土耳其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主席等舉辦視訊會議,洽談新冠肺炎的防疫研究。這也是繼美國、歐盟、捷克、加拿大後,中研院第五度與國際攜手抗疫。中研院指出,廖俊智昨與土耳其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主(TÜBİTAK)主席曼達爾(Hasan Mandal)、副主席Feza KORKUSUZ及10多名土耳其學研單位代表,透過視訊會議洽談新冠肺炎的防疫研究。廖俊智表示,此次會議是一場科學性的討論,雙方就疫苗研發、快篩試劑、藥物開發、動物模式等面向,廣泛交換意見。中研院研究人員陳建璋、楊安綏、陶秘華、林宜玲、陳榮傑等人,也與土耳其學研單位代表分享中研院目前針對COVID-19的研究內容,雙方不僅互動熱絡,也樂見未來有進一步合作。 除中研院與會人員,外交部亞非司、駐土耳其代表處代表鄭泰祥也以視訊參與昨天的會議。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研院找到新冠肺炎抑制劑 指揮中心:證實有效就量產
COVID-19(新冠病毒)新藥研發出現曙光,中研院今天宣布,找到抑制病毒的蛋白酶抑制劑,可在體外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其中最好的抑制劑對比已知的抑制劑強10倍。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學術機構有突破研究非常好,但是不是完成相關人體試驗等,需要進一步了解。「我們也很希望相關試驗儘速完成,證實有效時很快量產。」中研院也指出,全世界對抗COVID-19新藥開發競爭激烈上,此項結果後續開發的藥物,將發展成抗新冠肺炎新藥。台灣在當年抗SARS所投入的研發,在國際具競爭力,在全世界目前治療上,依賴瑞德西韋與奎寧等非針對性藥物,更期待近期成為針對性新藥的選項之一。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新藥研發曙光 中研院找到抑制病毒的蛋白酶抑制劑
COVID-19(新冠病毒)新藥研發出現曙光!中研院今(10)日宣布,找到抑制病毒的蛋白酶抑制劑,可在體外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其中最好的抑制劑對比已知的抑制劑強10倍。中研院表示,中研院生化所研究員梁博煌在研發抗病毒新藥的任務再上層樓,在科技部與中研院長期經費支援下,從上百種化合物中,篩選出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main protease, 又稱3C-likeprotease)抑制劑,並由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宜玲、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技師詹家琮及台大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張淑媛(台灣第一位將新冠病毒分離出來的團隊)等團隊證實,此強效的蛋白酶抑制劑,可在體外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其中最好的抑制劑對比已知的抑制劑強10倍。中研院表示,在成為真正抗COVID-19新藥前,雖尚需經過動物及人體實驗,但可在短時間內找到候選藥物,這也顯示台灣在面對病毒短期緊急應變能力上的量能;有關新冠肺炎新藥的研發,奠基於17年前SARS專案的研究,集合了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台大化學系教授方俊民團隊的藥物合成、研究員梁博煌團隊建立的表現純化與快速篩選抑制劑方法、及王惠鈞前副院長解析SARS蛋白酶與抑制劑的共結晶結構。中研院也指出,全世界對抗COVID-19新藥開發競爭激烈上,此項結果後續開發的藥物,將發展成抗新冠肺炎新藥。台灣在當年抗SARS所投入的研發,在國際具競爭力,在全世界目前治療上,依賴瑞德西韋與奎寧等非針對性藥物,更期待近期成為針對性新藥的選項之一。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研院合成新冠病毒抑制劑 效果再提升10倍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各界積極研發新藥。中研院生化所研究員梁博煌從上百種化合物中,篩選出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的抑制劑,並由台大等其他學研團隊證實,此蛋白酶抑制劑可在體外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當中最好的抑制劑對比已知的抑制劑強十倍。中研院表示,這項成果經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宜玲、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技師詹家琮、台灣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張淑媛等團隊證實,其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的能力,比既有的抑制劑強十倍。中研院說,國際目前依賴瑞德西韋、奎寧等非針對性藥物,這能成為近期針對性新藥選項之一。這項成果在成為抗新冠肺炎病毒新藥前,尚需經動物及人體實驗。不過但可在短時間內找到候選藥物,已說明我國在面對病毒短期緊急應變能力上的量能。中研院說,新冠肺炎新藥研發奠基於17年前SARS專案研究,集合了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台大化學系教授方俊民合成藥物、梁博煌團隊建立表現純化與快速篩選抑制劑方法,以及前副院長王惠鈞解析SARS蛋白酶與抑制劑的共結晶結構。院方也說,當年培育的博士生也投入抗新冠病毒的研發,如中興大學獸醫系副教授郭致榮、中研院生化所任資深科學家李政忠、中研院化學所助研究員謝俊結,皆快速投入表現純化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也就是12個胺基酸異於SARS主要蛋白酶,並篩選出具強效的蛋白酶抑制劑,取得共結晶結構。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氣炸鍋蒸口罩 葉毓蘭:秉持實驗精神以身試法
國民黨立委葉毓蘭今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質詢時,透露她昨在辦公室嘗試蒸口罩,因為沒有電鍋,使用氣炸鍋「氣炸一下」,結果差點在立法院青島二館引發火警。葉毓蘭事後趕緊澄清,「差點引發火警」說法的確是有點誇大其辭,當時她人守在氣炸鍋旁觀察,但是擔心沒有口罩,想延長口罩壽命以身試法,這樣的心情倒是百分百真實。葉毓蘭在臉書表示,「OK, OK,我承認我對不起我的中學以及高中理化老師,也證明了我真的沒有學好,不然我現在可能在中研院工作而不是立法院了。」現在進出各地都要戴口罩,數量上的確是有些吃緊,她也盡量想方設法要撙節使用。葉毓蘭說,前兩天政委唐鳳說6片口罩撐2個月,看了之後她當然想要效法,但辦公室沒有大同電鍋,有個氣炸鍋,研究半天發現氣炸鍋有恆溫設定,再加上泰國也有一篇教人用氣炸鍋烤口罩的新聞。葉毓蘭說,自己秉持實驗精神,昨天設定100度,把已經用了兩天「很有味道」的口罩放進去,本來聽食藥署長的話設定8分鐘,沒想到3分鐘不到,口罩就「羽化登仙」了,留下難聞的的味道和裊裊煙霧。因此她提醒大家,氣炸鍋即使是恆溫設定,可能也不適合來幫口罩復甦。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庚分離22株新冠病毒株 助快篩試劑、藥物研發
長庚大學、長庚醫院與中研院、國防部預防醫學研究所、牛津大學組成的合作團隊,經過兩個半月的努力,成功分離出22種新冠肺炎的病毒株,涵蓋我國所有境外移入確診患者,並取得病毒全基因序列,將有助於快篩試劑,以及新冠肺炎疫苗或藥物研發。找出愈多新冠肺炎病毒株、抗體,在快篩試劑或是藥物的研發就會有更多的選擇。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教授施信如表示,團隊從我國確診案例中分離出22種新冠病毒株,包含從中港澳、歐洲、美國、土耳其等返台的確診患者。施信如表示,以病毒的變化來說,不同的基因序列,會讓病毒的核苷酸出現變化,有些則是病毒外的蛋白質會出現變化,連帶可能會影響疾病的表現。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冠穎表示,團隊除了分離出確診患者體內的22種不同的新冠病毒株以外,也在3位確診患者體內,取得B細胞,並分離出25株抗體。黃冠穎解釋,B細胞是人類製造抗體的唯一免疫細胞,抗體為人體抵禦外敵,產生的一種蛋白質。確診患者體內發現這25株抗體,其中有13株確定可以與新冠病毒的S蛋白結合,12株可以與新冠病毒的N蛋白結合,且在這13株中有1株與S蛋白結合的單株抗體,可與新冠病毒抗原與ACE2受體競爭。施信如表示,這株結合S蛋白的單株抗體可阻撓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因此可以用來阻斷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避免病毒在人體內複製繁殖,故如未來在人體試驗驗證有效時,可做為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感染。因為是來自人體的抗病毒抗體,所以將來用於治療時,安全性相對於動物抗體較高。黃冠穎表示,新冠病毒會感染人體,主要是新冠病毒的S蛋白會與人體的一種蛋白質ACE2結合,若是能找到可以阻撓兩者結合的物質,等同宣布有機會可治療新冠病毒;因此,當發現這13株抗體時,團隊非常興奮。施信如表示,發現病毒株與抗體後,將優先著手研發快篩試劑,其標的將會採「病毒株排列組合」的方式著手,並非僅針對單一的蛋白質,她表示,至於快篩試劑要著重於敏感度還是專一性,將透過實驗後才會決定,也將與台塑生醫洽談,盼能儘速研發。也會將此病毒株以及抗體的發現,結合國內藥界,評估是否有開發藥品的可能性。
-
2020-04-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影/中研院防疫宣導影片出爐 院長女兒製作、院長親配旁白
中央研究院今天發布新冠肺炎科普影片,原英文版是由院長廖俊智女兒製作,中文旁白則是由廖俊智親自改寫、配音,希望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遞防疫相關知識。中研院發布影片,深入淺出分享關於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相關科普、防疫知識,特別由廖俊智配音旁白,文字並以「詩」的形式發表於中研院官方臉書。影片中的圖像是由廖俊智女兒以麥克筆創作,片長9分10秒,影片的第一部分為「COVID-19如何感染你的細胞?」其他還包括COVID-19傳染力如何;如何感染你的細胞、如何傳播、為什麼要洗手;為什麼要保持社交距離等。中研院透露,最初是廖俊智女兒製作一部全英文COVID-19簡介影片後,再由院長親自改為中文詞,並配旁白,而且「錄一次就ok」;此影片英文版也刊登於耶魯大學醫學院網站。
-
2020-03-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三總新冠快篩試劑拼上市 加速檢驗時間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快速攀升,目前的檢驗方式以「RT-PCR」為主,但檢驗時間需4小時,三總院長蔡建松昨日表示,該院將開發新冠肺炎的快篩試劑,以及抗體新藥。而快篩試劑標的敏感度高,15到20分鐘就能初篩體內是否有病毒,後續再搭配RT-PCR使用,將力拚在此次疫情內上市。蔡建松表示,現行快篩試劑大多是針對病毒最外層的蛋白質分子逐一測試,不過,外層的蛋白質分子很容易因為病毒突變而有所變化,以新冠病毒為例,外層的蛋白質分子,有S蛋白、M蛋白、E蛋白等,可能在病毒突變後,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可能顛覆過去的認知。如何確定新冠病毒的變化,以及抗體有多少種類,將成為研發快篩試劑的決勝點。目前已知新冠病毒外層的S蛋白,會與人體內的ACE2蛋白結合,以達到入侵人體的效果,因此設定的快篩標的為S蛋白,與中研院的標的核酸N蛋白不同。預估快篩的速度可以達到15到20分鐘內顯示結果,若再能找出阻斷S蛋白與ACE2蛋白結合的方式,就能研發出新冠肺炎的新藥。蔡建松表示,現階段能夠執行RT-PCR檢驗的醫療院所有限,主要是RT-PCR需搭配高階實驗室,若快篩試劑能夠力拚在近期上市,就能將快篩下放到診所或是其他沒有高階實驗室的醫院,做初步篩檢後,如有異樣,再轉診至大醫院,做RT-PCR檢驗,不但能減少大醫院檢驗的量能,也能舒緩第一線防疫工作的壓力。目前三總實驗室積極執行快篩試劑以及新冠肺炎新藥的臨床檢測與動物試驗,一旦確認效果,希望能夠力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內上市。
-
2020-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新冠肺炎快篩試劑 有望3個月內量產
中研院開發出可15分鐘驗出結果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但尚未量產,副總統陳建仁說,快篩工具3個月內有望量產,抗病毒藥物目前在臨床實驗階段,估計最快半年內可問世。中央研究院日前公布新冠肺炎快篩試劑研發成果,國家衛生研究院預估4月下旬也有試測雛型,都是從鼻腔咽喉採驗15至20分鐘便知結果,但量產上市的時間還無法確認。陳建仁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如果新冠肺炎未來沒辦法消失,慢慢流感化,病毒將會持續存在,快篩工具、抗病毒藥物跟疫苗就很重要。總統蔡英文指示他和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政務委員吳政忠組成團隊,整合經濟部、中研院、國衛院等相關研究團隊,協助加速研發。他說,非常感謝中研院和國衛院不斷進行相關研發,沒有向政府多要一毛錢,以現有預算推動快篩、抗病毒藥物跟疫苗研發;目前最需要整合的部分,就是當研發有好的成果,像是中研院研發出的快篩工具,需要由政府平台協助快速商業化量產。陳建仁指出,商業化有兩個重要步驟,第一是衛福部食藥署要給許可證,第二是由廠商大量生產,除了與國內廠商結合之外,也需要與國外廠商結合,因為快篩試劑和疫苗未來可能需要臨床實驗,但台灣病例不多,較無法驗證快篩工具,需要更多國際合作。他說,台美已簽訂合作協議,內容包括診斷試劑、抗病毒藥物、疫苗、防疫科技、學者交流等;除了美國,歐盟也對中研院的快篩工具很感興趣,駐台官員也有跟中研院接觸。期程方面,陳建仁說,快篩工具在3個月內有量產的可能性。雖然台灣已可快速診斷,但希望能超前部署,萬一武漢肺炎進入社區傳播階段,在醫師開業的診所端就需要快篩工具。臨床藥物上,陳建仁表示,他期待的抗病毒藥物,是快篩結果出來後,就可以馬上使用的藥,像是流感快篩出爐後,醫師就會開出克流感藥物;目前武漢肺炎抗病毒藥物進入臨床實驗階段,他個人估計半年內可以問世。至於疫苗,陳建仁指出,現在還在動物實驗階段,可能要一年或一年半才會完成。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何大一:美國對疫情「盲目」是不可原諒的事
一種病毒正在肆虐!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大流行,而我們現在還只看到巨大冰山的一角。中國湖北最初處理失誤、缺乏透明度,導致疫情擴散全國,逼使北京領導人須隔離湖北省逾五千萬人,其他地區也實施嚴峻隔離措施,使疫情流行曲線呈顯著「扁平化」。目前各省新增案例穩定下降,日前甚至出現全天零確診。這是中國二○○三年消滅SARS疫情後,另一個明顯成就。但嚴苛的隔離措施不可能長久,一旦人們生活恢復正常,病毒將重返並傳播。美對策 兩個不可原諒美國疫情的流行指數目前呈上升階段,由於目前使用PCR的方法無法檢測出病毒的RNA,檢測不足,確診數仍被嚴重低估。美國號稱有世界最好的衛生保健系統,卻沒有適切應對疫情,因缺乏檢測而對疫情「盲目」,是不可原諒、難以辯解的事。一個富裕強大而自豪的國家,剛接受一位中國公民(編按,指馬雲)捐贈五十萬套PCR試劑盒。同樣不可原諒的是,美國缺乏能快速檢驗免疫抗體/抗原的試劑,這種測試不但可靠,且卅分鐘內能知結果,從而達成對病人管理、追蹤接觸史、對人群作疫情監測等作用。美國對策讓人失望沮喪,上層準備不足、領導失敗;中國在掙扎中抗疫,美國卻在旁觀望,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會成下一個感染的國家。韓、台 拉平流行曲線為防制疫情,讓受感染者隔離,避免公共聚會、與他人保持距離,並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對「拉平」流行曲線,使衛生保健系統能應對吸收疫情大有幫助。南韓和台灣確實做到這一點,不須像湖北、義大利和西班牙那樣須採封鎖措施。隨著北半球氣溫升高和更強陽光,應可讓病毒存活期縮短,從而降低傳播機會,減緩疫情。但病毒已在南半球澳洲、南非和阿根廷等地立足,隨著南半球轉涼,病毒傳播可能加速。新冠病毒不會像SARS一樣消失,反而可能在南北半球反覆出現,像流感防疫一樣,每年都必須做。發展疫苗 需買到時間如果新冠病毒在可預見的未來滯留,嚴厲隔離措施又無法長期持續,將嚴重打擊我們的心理和經濟。總有一天,企業須重新開放、學校須恢復授課,旅遊、運動比賽、各種娛樂活動都須恢復常態;中國將如何從遏制轉回正常化?我們將如何從嚴厲的抗疫,過渡到真正能持續生活?我們需要「買到時間」發展出疫苗,用科學研究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現在全球科學家爭相開發藥物、抗體和疫苗,但要優化成真正治療藥物,將需幾個月,此後進行複雜的產品製造、動物安全性測試和法規批准過程;任何有用的藥物或抗體,都不太可能在一兩年內派上用場。數十家製藥或生化科技公司正競相開發疫苗,應對策略是刺激人類免疫系統,以產生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抗體。但針對SARS冠狀病毒製備的類似疫苗大量研究表明,針對刺突蛋白的抗體在被病毒感染後,對動物造成更大的肺損傷。這些可能影響當前研究進度,也可能獲突破而全速前進。世界現在面臨一個真正的可能,新冠病毒將變成我們生活中的現實,直到科學研究能成功克服它,像過去的天花、脊髓灰質炎病毒、伊波拉病毒和愛滋病病毒一樣。但這需要時間。這次大流行提醒我們,忽略或輕視科學將帶來危險。科學帶給我們一個更好、更安全的、更乾淨、更健康的世界。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它!(作者為中研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者)
-
2020-03-24 科別.精神.身心
20歲少女罹病後打亂人生規劃 朋友陪伴度過難關
她是Shane,今年20歲,曾就讀北一女數理資優班,目前在商務公司擔任行銷。同時也是一名情感型思覺失調症患者。高二以前,她的人生規劃是一條清晰的道路,以生科為志業,目標是成為中研院的研究員或大學教授——17歲時,生病卻攪動了這一切。我還以為我有陰陽眼Shane從5歲時開始就有幻聽、10歲出現幻覺。「我大概知道,自己會感受到一些別人聽不到或看不到的事物,但我一直以為,是我有陰陽眼。」Shane笑著說。從小Shane就自認是個努力又認真的人,幻聽和幻覺,不至於影響她的日常生活——於課業上、滑板社、科展競賽及課外活動,Shane一直都有出色的表現。但是到高二時,她突然就覺得沒辦法了。情感型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為大腦在處理思考與記憶的功能損毀,導致患者容易出現幻覺、幻聽,及認知功能的下降。從「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齣戲,就能窺見一二。但Shane的狀況,卻又有些不同,她是「情感型思覺失調」。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情感型還會綜合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症狀,而Shane的狀況,比較偏向憂鬱症。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滿衰小的「當時最讓我困擾的是我躺在床上沒有辦法唸書。」「因為我對自我要求很高,不能忍受自己在床上耍廢。我明明手腳沒有斷掉,但就是站不起來、也睡不著。」「我覺得自己很爛、很廢,怎麼可以這麼頹喪?但當意識到自己真的沒有辦法時,我很生氣、很絕望。」生病打亂她的人生規劃,後來她休學了一年,復學後考進了志願生科系,一個星期就又休學了。我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半年後的我會幹嘛這些改變,不過是Shane三年間的冰山一隅。她說從前的自己,是一個有明確人生規劃的人。但17歲以後,她便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半年後的自己會幹嘛。連自己的髮型都無法預測。「基本上我的朋友對於我的打扮,已經不會再受到驚嚇了。他們已經習慣我的生活、正在做的事情、或是穿著髮型,都是一直在變動的人。」變動中的不變 友情無價 講到朋友時,Shane臉上的烏雲瞬間散開。她說高中休學那年,是朋友們經常找她耍廢、騎車載她出去玩,她才能找到維持繼續活下去的念頭。去年7月,Shane覺察自己的精神狀況惡化,到精神病院住了一個禮拜,朋友們為了能夠輪流陪伴她,還開了一個共用行事曆,將探病時間排得滿滿的,所有時段都有不同人陪伴她。「我都有點不好意思,大家給我很多愛。」「一路上從狀況很糟到現在,支撐我到現在還沒有死掉的,是我的朋友們。」Shane這麼說著時,眼神裡看起來,也充滿著愛。(本文摘錄自布克文化出版《我們都有病》) 關於新書/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我們是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 淋巴癌、骨肉癌、胰臟癌、血癌、恐慌症、思覺失調症、愛滋病、紅斑性狼瘡⋯⋯48個病友故事集 本書獻給:所有病友、照顧者、及關注醫病議題的朋友。生病後的人生,過程或許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讓你看過從沒預料到的風景。 本書一共收錄48篇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癌症、精神疾患、罕病、照顧者、一線醫病人員的真實分享。 「最討厭別人叫我正向樂觀,我選擇用憤怒面對疾病。」有病友這麼分享。「身為醫生,我是不是少關心病友一點,會比較好?」有醫生曾經迷惘。「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有照顧者這樣自白。 這本書,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堅強樂觀面對疾病的心靈雞湯。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找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靈感、或是態度。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帶來勇氣和力量 : .購書請至>>https://is.gd/8Qi3Lq
-
2020-03-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各國疫情持續上升 陳建仁圖解:新冠肺炎至少還要兩個月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副總統陳建仁在臉書分析新冠肺炎發生率、致死率與病毒檢驗陽性率的相關分析,他說,目前各國疫情仍處在上升的階段,新冠肺炎肆虐的緩和,至少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他表示,目前各國都努力利用病毒檢驗,來加強發現確診病例,予以適切的隔離治療。只是各國病毒檢驗的對象並不相同,有的進行普遍檢驗,有的加強檢驗密切接觸者和高風險族群。陳建仁說,在3月19日,我們分析官方公布病毒檢驗數超過1萬5000人的國家的受檢陽性率。陽性率越低,代表受檢者涵蓋越多未感染者。台灣的每千受檢者陽性率排名最低的第三名(5.0),僅次於阿聯酋(0.8)和俄羅斯(1.2)。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楊懷壹,和他進一步分析這13個國家的新冠肺炎發生率 (incidence rate)和疾病致死率(case-fatality rate)。台灣每十萬人口發生率是0.45,排名最低的第二名,僅次於俄羅斯的0.14。進一步分析病毒檢驗陽性率和疾病發生率的相關性,他說,病毒檢驗陽性率越高,新冠肺炎發生率也越高,相關係數高達0.71,呈現很顯著的相關性(P=0.007)。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比利時與南韓的發生率,都在每10萬人口16上下,但是每千受檢者陽性率卻有很大的差異,以南韓27.9最低、比利時80.9居中、法國167.4最高。「這顯示南韓和比利時可能檢驗了較多未感染者;而法國可能檢驗了較少未感染者」。至於新冠肺炎的發生率與致死率的相關性分析,「兩者之間並沒有顯著相關」,他說,雖然義大利的發生率和致死率都是第一名;但是英國的發生率低而致死率高,可能受檢陽性者以重症感染者居多;而挪威的發生率高而致死率低,可能受檢陽性者較多是無症狀和輕症感染者。法國、比利時與南韓的發生率相近,但是每百名病例致死率卻是南韓(1.1%)與比利時(1.2%)低於法國(3.4%),顯示法國檢驗陽性者的重症占比,高於南韓與比利時。陳建仁說,在每10萬人發生率接近1的台灣,只有零星無法追溯感染源的確診病例,不做普檢,而是加強密切接觸者及高風險族群的病毒檢驗是合宜的、有效的、而且符合成本效益的。他表示,在發生率偏高,絕大多數病例無法追溯感染源的國家,才有必要採取普檢。但是採行普檢的國家,必需很慎重地告知檢驗陰性者:「即使今天檢驗結果是陰性,明天仍有可能轉陽,必需作好自主健康管理!」
-
2020-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院長:戰勝恐懼 解方是獲取知識
中研院昨天爆出四名研究人員確診新冠肺炎,成為國內確診數最高的學術機關。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在中研院臉書發文,希望大家切勿以文字語言傷害確診案例所屬單位的同仁或家屬,「也許我們對不可預測的疫情發展不免恐懼,但我認為,戰勝恐懼的解方是獲取知識」。廖俊智表示,相信大家相當憂心中研院出現境外移入的群聚感染,希望外界毋需過度焦慮,已經掌握相關接觸者,並提高防疫措施的強度。他表示,明白隨著案例增加,大家心情難免忐忑。窺探的慾望也讓我們急於掀開確診者隱私的面紗。但是避而不談、隱入人群,也使我們容易傳散謠言、互相猜疑。二者皆有盲點。如何求取平衡,是社會在這場疫情中進步與否的關鍵課題。希望大眾勿以文字語言傷害到確診案例所屬單位的同仁或其家屬。廖俊智說,病毒帶來全新的考驗,人們必須在有限的資訊與時間內做出困難的抉擇,不僅激勵我們需要進一步以研究追求知識,也同時測驗我們的智慧,更提醒我們如何超越自我,把無私與人道的精神帶給社會。
-
2020-03-19 新聞.健康知識+
亨丁頓氏舞蹈症 中研院找到抑制策略
亨丁頓氏舞蹈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目前還無法完全痊癒,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特殊分子,能讓變異的亨丁頓壞蛋白「被分手」,減少毒性及損傷,研究已登上國際期刊。亨丁頓氏舞蹈症患者發病後手腳會不聽使喚,像在跳舞一樣,末期急速退化,平均存活約15至20年,疾病主因突變基因讓亨丁頓蛋白(mHtt)異常聚集、造成腦部神經退化。中研院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院內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人則與前生醫所助研究員杜邦憲組成的研究團隊,設計出「雙極性胜肽分子」,能夠將一團團聚集的亨丁頓蛋白分散開來,將此分子透過鼻腔給藥至罹病小鼠後,小鼠的運動與認知功能失調明顯得到改善。黃人則指出,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病人,變異的亨丁頓蛋白帶有過長的聚麩醯胺酸鏈(polyglutamine),隨著聚麩醯胺酸鏈的增加,亨丁頓蛋白容易堆積在腦部、破壞神經元,研究團隊設計出雙極性胜肽分子,分子的其中一端可以辨識變異的亨丁頓蛋白並附著上去,分子的另一端帶正電,可以利用電荷排斥力,把聚集的變異蛋白分散開來,讓變異的亨丁頓壞蛋白「被分手」,減少對神經細胞的毒性及損傷。研究團隊也發現,將雙極性胜肽分子透過鼻腔給藥至罹病小鼠,可以使小鼠在滾筒跑步機上維持平衡,運動功能獲得顯著改善,且在T型迷宮實驗中,能展現較好的認知功能。另外,過去有關亨丁頓氏舞蹈症的研究,不易從生物體內觀察變異蛋白聚集化的過程,黃人則表示,此研究突破建立生物光電影像平台,透過螢光影像顯微系統,觀測亨丁頓蛋白在活細胞中聚集與分散的過程。中研院指出,研究團隊在小鼠神經細胞實驗中,把變異的亨丁頓蛋白標示上兩種不同的螢光蛋白,此時,若變異的亨丁頓蛋白互相靠近,將改變螢光蛋白的放光特性,藉此觀察變異蛋白是否聚集,以及雙極性胜肽分子的抑制效果,目前已獲得和此研究相關的台灣專利,其他國家專利則正申請中。中研院表示,此研究已經於1月刊登在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
-
2020-03-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美攜手面對新冠肺炎 我國與AIT發布聯合聲明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需要跨國合作面對。我國外交部與美國在台協會(AIT)上午發布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未來將針對疫苗、快篩與藥品研發等共同舉行科學會議,防疫物資相互提供。外交部部長吳釗燮表示,台灣與美國在經濟、安全、政治與外交上有密切關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我國與美國在台協會聯繫頻繁。美國在台協會看見我國防疫作為優異、受國際讚賞,因此陸續談論未來合作,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與我國中研院已開始討論合作。我國將與美國在台協會共同發布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聲明合作內容包括快篩檢驗試劑的研發、疫苗的研究與生產、藥品的研究與生產、追蹤接觸者相關技術機制與科技、舉行科學家與專家的聯合會議、防疫醫療用品及設備的合作與交流等。跨國合作也包括互相提供防疫物資,吳釗燮表示,美國在全球搶物料的情況下,仍為台灣保留30萬件防護衣原料,讓台灣第一線醫護安心,因此台灣未來將在口罩產能提升後,提供美方每周10萬片口罩。
-
2020-03-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面對疫情 何美鄉:美國人視同流感、歐洲人輕忽、台灣人謹慎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義大利疫情瀕臨失控,與中國大陸前後搭上「封城列車」,歐美疫情如此脫軌延燒,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分析,美國防疫政策將新冠肺炎視為流感,歐洲則是人民輕忽防疫,即使疫情爆發,人與人近距離互動依舊頻繁,戴口罩比率仍偏低。何美鄉說,新冠肺炎疫情風險持續,至今未見削弱,未來只怕「有增無減」,台灣現在還守得住,在於提早因應,無論政府或是人民,均謹慎面對,沒有一方輕忽,才得以守下來。因此,防疫的功勞不能只讚揚政府,更要稱許民眾配合度高,兩者攜手合作,才是守住疫情的關鍵。進到冬天 當心疫情爆炸發生何美鄉說,疫情現在還沒能看得見終點,但北半球疫情應該到七、八月時,可望因氣候炎熱而逐漸趨緩,不過,正值寒冷的南半球疫情恐大爆發。何美鄉再三強調,「到七、八月疫情趨緩時,防疫團隊及台灣人千萬別鬆了一口氣」,忘了近距離接觸要戴口罩,平時要勤洗手,只要忘了這些,當台灣進到冬天,將會爆炸性地發生疫情,一旦輕忽疫情,仍舊會瓦解台灣。高風險族群 要做好防範機制她說,新冠肺炎患者有幾個特性,一旦生病就會病很久,病毒主要攻擊長者、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不佳等民眾;許多專家皆已提出這項觀察,但未見台灣防疫團隊針對高風險族群做出防範機制。如何讓這群高風險民眾在這一場漫長疫情戰役中趨吉避凶?她建議,可透過健保資料庫篩出高風險族群,透過遠端或是其他的機制,穩定原本病情;針對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直接配送藥物到府,降低外出或到醫院機率;過去台灣持續發展藥局藥師送藥到府的機制,政府可以趁此波疫情,健全配送藥物的機制。醫療、安養、長照機構 要守住另外,台灣一定要守住醫療機構、守住安養機構、長照機構等,特別是長輩聚集的機構,防疫措施一定要做得徹底。何美鄉說,台灣現在有著漂亮的防疫數字,但數字卻建立在非常不穩定的狀態,只要任何小地方鬆懈,防疫網就會被攻破,一家醫院垮了,很快整個醫療體系就會崩壞。何美鄉呼籲政府以及台灣人民「千萬別沉醉在台灣是防疫優等生」等讚美說詞裡,政府現階段要與人民保持互信狀態,台灣防疫能在第一波守住,政府要好好感謝人民攜手合作,感謝人民的信任,從上到下一心團結,維持警覺,面對後續防疫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