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中毒
共找到
818
筆 文章
-
-
2021-05-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究竟是不是中風?台大醫教你「一條皺紋辨別法」
Q:居住在山裡的阿公,平常愛喝酒又患有高血壓,有天晚上突然頭痛,休息十分鐘後竟開始嘔吐,意識變得不清,這時候我該怎麼辦?腦中風是造成國人失能原因的第一位,長年位居十大死因前四名。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宋奇穎說,新竹縣山地鄉的尖石及五峰鄉,曾有病患中風發作卻被誤以為是喝醉酒,或以為是喝酒過量引發手、腳暫時性麻痺,因被發現的時間晚,當地又與市區醫院距離較遠,錯過黃金搶救時間,釀終身遺憾。提高救護員的判斷能力,爭取搶救時間。後送急性腦中風病患是消防救護員任務之一,新竹縣三面環山,部分山區病患需與後送時間拔河,救護員到達現場時迅速辨識,特別重要。宋奇穎長年觀察,分析腦中風後送問題,在前端辨識症狀時,若能提高緊急救護員現場的辨識能力與準確度,可爭取搶救時間,縮短黃金時間的流失。宋奇穎表示,許多緊急救護員衝抵現場,最常以「FAST辛辛那提」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替病患進行測試,但若出現不典型的中風症狀時,例如嘔吐、頭痛、視野偏盲、失語等漏網的症狀,資深的救護員會透過其他量表輔助辨識,但新手救護員可能較不熟悉;或當病患意識不清時,辛辛那提根本派不上用場。區分大小血管中風,送往正確醫院。為提升辨識中風的準確度,縮短送醫時間,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急性腦中風消防教育課程,由醫師分享腦中風的處理原則、評估方式與治療等,並提供第一線緊急救護技術員快速辨識中風的祕訣。由於治療大血管中風有特定醫院,宋奇穎說,以往在現場只能分辨病患正常或不正常(中風),現在更增進了區分大小血管型中風的能力,提高送往正確醫院的機會。不過,除了設法解決消防救護端的痛點,宋奇穎表示,民間的痛點則是獨居或長輩白天單獨在家時,衛生單位應發展出求救機制,並提高民眾對於腦中風的病識感,加速全民搶救腦中風的行動。教官小叮嚀宋奇穎/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當病患意識不清時,家屬應回憶病患上一次清醒的時間點,蒐集過往病史並記錄,提供緊急救護員快速辨識的參考。醫師開講觀察眼球偏移+步態平衡 準確辨識中風類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癲癇科主任周秉箴於課程中說明,腦中風不僅症狀多樣,且易與顏面神經失調、酒精中毒等混淆。不過,掌握辨識訣竅,中風與顏面神經失調僅有「一線之隔」,且在民眾熟知的FAST(微笑、舉手、說你好)之外,再觀察病患的眼球偏移,3+1的辨識方式更能抓漏。周秉箴說,中風與顏面神經失調的一線之隔,就是「一條皺紋辨別法」,如病患額頭能動、可看見「抬頭紋」、眼睛能閉但臉下半部不能動,就能區分出是中風,而非顏面神經失調。而腦中風症狀包含講話大舌頭、嘴角歪斜、失語症、視野缺損、吞嚥困難、步態不穩、暈眩等皆為突然發生,症狀愈多樣代表中風範圍愈大,情況愈危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坤璋則說,第一線的症狀辨別除FAST中風評估外,更精緻的到院前評量會再加上G(Gaze),建議多看「兩眼」病患的眼位偏移,就能分辨是否為大血管中風;周秉箴也提出近年更常被使用的辨識方法BEFAST,除眼球偏移之外,再多看病患的步態平衡(Balance),緊急救護技術員辨識中風的抓漏將能更準確。國外研究也顯示,在針對緊急救護技術員進行腦中風教育後,能提升其中風辨識的準確度,約可從六成提升至八成六到九成七,而病患的預後,也常取決於前端能否快速辨識出中風,並啟動及執行後續的處置流程,盼縮短送醫的時間,讓患者能及時搶救,減少失能機率。
-
2021-04-2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腦袋進水可能危及生命 引起腦壓上升即需考慮治療
大腦是人體的指揮中樞,有堅固的頭殼保護,腦袋的容積是固定的,一旦腦袋內的病變產生質塊效應,則勢必造成空間壓縮而引起腦壓增高。「腦袋進水」即是造成腦壓上升常見的原因之一。「腦袋進水」有幾種狀態,若過多的水積在腦室系統內稱為「水腦症」;若過多水分子積聚在腦實質,即為「腦水腫」。腦袋進水症狀,可從輕微頭痛、意識障礙到危及生命。「水腦症」俗稱腦積水,是神經外科常見的問題,指的是腦脊髓液不正常的堆積在腦室系統內,正常人每分每秒都在製造腦脊髓液,腦脊髓液經過腦室循環後圍繞在大腦和脊髓的表面,當腦脊髓液分泌過多或脊髓液流動與吸收受阻,會造成腦室擴大引起症狀。水腦症常見症狀,包括失智症、步態不穩與小便失禁。大腦導水管阻塞,可考慮內視鏡第三腦室開孔治療;其他水腦症治療,以外科引流為主,如腦室腹膜分流手術或腰椎腹膜分流管手術。「腦水腫」是過多水分子積聚在腦實質細胞內外的空間,可分為二種,與腦部直接相關常見的,包括中風、腦腫瘤與腦部感染、發炎;和腦部無直接相關的,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惡性高血壓、肝性腦病或低血鈉症與高山症。有時腦細胞受到損傷後,釋放的發炎物質影響了細胞內電解質平衡,導致過多水分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腫大,此為「細胞毒性水腫」。另外,發炎物質也可能造成腦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水分從血管進入細胞間隙,此為「間質性水腫」。腦水腫本身未必會有症狀,但如果腦水腫造成腦壓上升引起症狀,則必須考慮治療。最常用的是滲透療法治療腦水腫,亦即利用藥物製造滲透梯度,把多餘水分帶走;也可因應病情,使用類固醇來改善血管通透性,改善間質性水腦。其他治療方式,包括使用呼吸器,降低血中二氧化碳引起血管收縮,降低腦壓;適當的麻醉或低溫療法減低腦部代謝,並減少發炎反應。有時可能要考慮手術將顱骨切除,提供腦部腫脹空間,可有效降低腦內壓力。
-
2021-04-21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不到一個月再出包 永豐生理食鹽水不符規定回收200餘批
「永豐生理食鹽水注射液」再度出包!繼3月底35批100ml軟袋裝生理食鹽水因酸鹼值不符規定下架,衛福部食藥署發布藥品回收訊息,又查出250mL軟袋裝和500mL軟袋裝的產品也發生問題,因而下架。衛福部食藥署表示,確切數量尚未掌握,須等廠商回報。食藥署品質監督管理組長遲蘭慧表示,依據中華藥典規範生理食鹽水的酸鹼值範圍在pH4.5至pH7,三月底時永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永豐生理食鹽水注射液」,因案內部分批號產品第11個月安定性試驗的pH值低於4.5以下,未能符合規格,廠商啟動回收共35批。遲蘭慧說,當時食藥署要求廠商回溯檢查其他包裝的產品,因而發現250mL軟袋裝35批(批號:124E19E至124E53E)以及500mL軟袋裝184批(批號:239L08E至239L99E及239M00E至239M91E),兩次回收共254批。但確切數量,遲蘭慧卻表示,牽涉到流到市面上的數量還需要等廠商回報,因此食藥署尚未掌握。已要求廠商於5月19日完成回收並交付調查報告,說明為何pH不符的原因。由於已連續發現多批產品出包,食藥署也會將該廠商列為高風險對象,對其優先稽查或提高不定期抽查頻率。若屆時未回收完全或不確實,將依藥事法處以新台幣20萬至500萬元。該生理食鹽水適應症包括大手術或創傷時的急性出血、心臟衰弱、虛脫、解毒、腹膜炎、炎傷、傳染病、大腸炎、尿毒症、中毒及其他病症所引起的失水狀況。
-
2021-04-20 癌症.抗癌新知
為什麼化療會讓身體變虛弱?從戰爭中獲得啟發的治癌「毒藥」
化學療法與地獄之門為了治療癌症,我們受了種種煎熬,埋在那些煎熬深處的種種,訴說我們為求了解癌症費盡多大的心力,以努力了解癌症自相矛盾的個性,學習它的強勢、無理性的變化、特殊依賴、模式、手術方法,以及弱點。儘管癌症生物學和癌症治療是分開的主題,但也彼此交織在一起,只是聯繫兩邊的道路並不一定呈直線前進。隨著基礎科學的發展,癌症療法有了突破,行進方向就反了過來,變成從癌症治療方式揭露癌症各方面的基本知識。當科學家對癌症性質還不太了解的時候,一開始是用有毒藥劑來治療癌症的。這些藥物出現的故事,一方面令人震驚,卻也讓人深思。這些後果難計的毒物有不少到現在還在用,而且毫無疑問地形塑了我們對癌症的看法。而故事的起源完全出人意料,與人們想像的實驗室相去甚遠。是機緣巧合,也可以說有點諷刺,化學療法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暴行。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三日,美軍中校史都華.法蘭西斯.亞歷山大(Stewart Francis Alexander)接到電話,要他趕快收拾行裝,一架飛機在等他。有人給他做了簡短簡報,三天前德軍轟炸了位於義大利南部的巴里港,這是盟軍武力的重要樞紐。盟軍驚呆了,因為當時他們認為納粹空軍已焦頭爛額,根本無力攻擊此處,因此沒有防備,甚至全港燈火通明,替德國人照亮前路。炸彈從天而降,揭開恐怖場景。一千名盟軍士兵在第一輪攻擊中喪命,數百名水手在沉船時跳水逃難。他們浮上水面後,全身覆蓋著從擊毀船隻漏出來的油狀化合物,許多人注意到這油有大蒜味。然後他們開始出現奇怪的症狀,許多人都說自己有燒灼的痛感,但沒有把這些症狀和油聯想在一起,因為那些油看來只是透過制服沾上皮膚的機油。從黃昏到晚上,他們不斷喊著皮膚被燒得好痛,醫務人員注意到他們長出水泡了。過了晚上甚至出現更嚴重的症狀,除了皮膚灼痛外,數百名士兵失明了。盟軍高級司令部知道這些症狀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這就是他們打電話給亞歷山大的原因,但他們接到高層命令,不准透漏內情。亞歷山大隔天就抵達巴里港。他檢查病人,詳細詢問病情,發現以下徵狀:皮膚灼傷、失明、大蒜味—這一定是芥子氣中毒。亞歷山大受過化學戰的訓練,他毫不猶豫地告訴醫務人員該如何救治這些痛苦的士兵;但是當他帶著調查結果回去向指揮官報告時,迎接他的回應卻如石沉大海,只是叫他繼續工作,治療病患,對知道的事情不要聲張。他非常清楚,盟軍正試圖遮掩事實,闖禍的是他們自己一艘載滿芥子毒氣彈的船。幾週後,八十三名士兵死於有毒的「友誼之火」,一場豬隊友誤傷自家人的毒氣侵襲,附近城鎮受到空飄毒氣擴散波及,死亡平民無法精確計算,粗估多達一千人。一段時間後,人們才知道,在被炸毀的二十八艘軍艦中,有一艘名叫「約翰哈維號」(SS John Harvey)的船要負責,它載的毒氣炸彈被德國炸毀致使毒氣外洩。超過十二萬磅的黃色氣體溢入海灣或隨海風飄散,無差別地傷害毫無戒心的平民。盟軍下令掩蓋真相,因為戰爭雙方都簽下不使用化學武器的合議,但約束力薄弱,彼此都不信任對方,都在儲備芥子毒氣準備還擊。無法切確說出亞歷山大到底救了多少生命,也無法量化他的治療手段到底為病患減輕多少痛苦。只等有一天揭開這起意外的機密面紗,他會獲得表揚。但當他回到家鄉之所以被人記得,卻是因為他帶回去的東西—他的手提箱裡裝滿毒氣受害者的組織樣本。醫生很快開始分析樣本,發現一個共同特點:受害者在淋巴結及骨髓中的白血球全都呈現大量耗損,而這些系統恰好是淋巴瘤患者細胞發狂分裂的地方。當時,耶魯大學有兩位藥理學家路易斯.古德曼(Louis Goodman)和亞佛烈.吉爾曼(Alfred Gilman)受到委託研究「氮芥」(nitrogen mustard)的治療作用,因此兩邊就有了連結。他們突然想到,用在戰爭的毒氣具有雙重性,這種奇怪的化合物就像結合善意與邪惡的「化身博士」,既可用在戰場上,也能存在醫生診間。這個想法像是遠距離長射,但他們說服自己值得一試。他們設計一個實驗測試自己奇怪的想法,他們認為毒氣可能是人們期待已久的化學藥物。以小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證明了古德曼和吉爾曼的假設:很明顯,氮芥化合物可顯著縮小小鼠淋巴瘤。即使一開始這個假設看來可能性很低,現在看來已經不那麼瘋狂了。一股興奮感彌漫在兩人之間,他們可能已經發現一種抗癌藥物。然後,這兩位藥理學家去找同校的胸腔外科醫生古斯塔福.林斯科格(Gustaf Lindskog)請他幫忙進行下一步驟。他們向林斯科格提出一個聽起來很瘋狂的要求,希望他在淋巴瘤患者身上使用氮芥。他們給林斯科格看了很多讓人驚訝的老鼠臨床數據,最後取得同意。林斯科格開始用化學藥劑治療病人,第一例病人患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in’s lymphoma)已經發展到嚴重的呼吸道阻塞。這是一個重症案例,在他身上已用盡所有的醫療選項。但令所有人驚訝的是,用藥之後,患者的腫瘤變小了。然後林斯科格又把化學藥物注射到其他患者身上,結果相同。研究三人組興奮不已,把他們戲劇化的醫療成果透露給軍方,但興奮只有一下子。由於美國毒氣戰計畫仍屬保密階段,他們被要求保持沉默,以致這麼驚人的成果要等三年後才獲准發表。這項研究終於在一九四六年發表,引起一波興奮熱潮。幾世紀以來,癌症治療法一直以手術和放射線治療為主,成功與否要看癌細胞是否擴散。如果擴散了,放射和手術的效果當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能有一個可在體內遊走、無論癌細胞藏在哪裡都找得到、能打仗的藥,這是由來已久的夢。當然,對於那些無法切除或放射處理的「液體」(liquid)癌症,例如白血病和淋巴瘤,化療是唯一想得到的解決方案。氮芥的成功引發了誘人的可能性:說不定可以一舉開發出治療癌症、甚或治癒癌症的新藥。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醫師都被這種可能性吸引。從第一劑化療藥物成功幫助了全國各地的淋巴瘤患者,便迎來了腫瘤學的新紀元。這劑藥的誕生背景充滿隱喻,它的靈感來自某種毒物,是一種為了殘害並擊潰敵人意志所設計,在死亡之雲中緩慢移動的物質;它的治療潛力則是人類在最黑暗的數年間因為一起恐怖意外而發現的。著名的腫瘤學家文森.戴維塔(Vincent DeVita Jr.)曾寫下氮芥作為化療藥物廣泛使用初期的氛圍:「如果人們讀過當時的文獻,就會知道大家真的萬分雀躍,認為這些藥物也許可以治癒癌症病患。」可悲的是,當藥物被大量吸收,藥效過了一段時間後,證明一切都高興得太早。氮芥引起的緩解狀況非常短暫且不完全,雖然藥物在幾週內就能「軟化」典型的腫瘤硬塊,但癌細胞隨後又蹦出重生,再次盤據淋巴結,長出滿滿的惡性腫瘤。這無疑是一記重拳打在脆弱但誘人的化療希望上。狂喜之後是悲觀,化療藥物能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改善癌症患者嗎?此療法的前景再次被不確定性籠罩。氮芥之所以會有用是因為它攻擊DNA本身,DNA的核苷酸或鹼基對透過氫鍵的相互作用而連結。在所有原子結構的連接關係中,氫鍵是最弱的,它們是分子鍵的「輕輕一握」。這對DNA的功能很重要:當細胞分裂時,DNA的螺旋結構必須能夠輕鬆展開,把每條鏈暴露出來才能進行複製。二十三對染色體全部必須在細胞分裂先複製自身,每個新細胞都要一個拷貝。氫鍵的柔韌性使DNA具備動態—當特定基因被點名時,先像拉鍊一樣拉開,轉錄成RNA,然後變成蛋白質,或準備進行細胞分裂,然後再快速地拉回去。氮芥的作用是找出核苷酸鳥嘌呤,然後把它與配對的核苷酸胞嘧啶之間的輕輕一握改為「緊握不放」。這樣DNA的拉鍊就無法拉開,也就可以有效防止細胞分裂。當然,氮芥無法辨別哪個是正常細胞,哪個是癌細胞,因此氮芥流過身體時會一視同仁地將每個遇到的細胞DNA鎖住,原地凍結,就像泊車小弟把防盜鎖卡在汽車輪子上一樣。這種「攻擊」後的狀況是可想見的,那就和直接把毒氣注入患者靜脈是一樣的結果。注射數小時後,一陣噁心襲來,然後是不停嘔吐,因為身體正努力把毒藥吐出來。接下來數週,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的數量急劇下降,產血所需的細胞分裂被氮芥中斷。患者身體出現瘀青,因為凝血功能被抑制;感覺嚴重倦怠,因為貧血。如此大量耗損,讓患者連最基本的照顧自己都做不到。免疫系統也大幅衰弱,感染機會增加。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多的細胞DNA被鎖住,頭髮停止生長,開始脫落。本來會迅速分裂的腸壁細胞被殺死,以致無法控制地不停腹瀉;腸道出血,拉出的全是黑便和焦油塊狀物。病患變得不育,因為毒藥也會攻擊生殖器官的細胞;出現口瘡,輸送藥物到全身各部位的靜脈開始發黑。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了終點,世界開始踏上恢復正常的緩慢過程,圍繞化學療法的悲觀情緒和對氮芥的失望已升高到令人重新思考。但也許化療興起的原因是必須出現新療法呢!令人不安的事實是,癌症治療已經停滯了幾個世紀,療法僅由兩個手段構成:先以手術盡可能地切除,剩下的就用放射線處理。當傳染病越來越不是問題,癌症治療卻仍無進展。癌症在一九二六年已成為美國第二大死亡原因,但是人們不需等太久。一九四七年,哈佛大學的病理學家席尼.法伯(Sidney Farber)發現了「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學名氨基甲基葉酸),能讓白血症病童得到緩解,再次燃起化療藥物做為癌症第三線藥物的希望。※ 本文摘自《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作者: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譯者:潘昱均出版社:奇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1/04/08《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書封。圖/奇光出版提供
-
2021-04-20 養生.聰明飲食
日本流行的米麴、麴水、米糀在紅什麼?專家告訴你
麴是東方飲食文化裡的隱形魔術師,沒有麴菌的存在,醬油、豆腐乳、味噌、紅麴、清酒、高粱酒都不再成立。使用麴菌進行食品加工是東方老祖宗的智慧,在中國有記載以來就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一方面讓飲食、調味變得豐富,一方面又幫助了食品保存的壽命。而西方製酒使用麥芽產生的酵素進行穀物的分解,與東方使用麴菌是大大的不同的,這也造成西方的威士忌、啤酒與東方的清酒、米酒在風味上有極大的分野。現代因為生物科技的發現,對於麴菌的機能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近年來日本以米麴為核心產生出的麴水、麴茶、鹽麴等等產品正大大的流行,因為米麴具保健的機能又不含酒精,所以被視為很健康的食品及飲品。到底什麼是麴?麴菌是特定的一些品種的黴菌,所以麴就是讓食物感染黴菌造成發黴,當然這些黴菌必需證明是安全不會產生毒素的。而這個發黴的過程中,麴菌會分泌出許多酵素,酵素對食物進行分解,進而讓食物進行一些發酵的化學作用。而適合於不同食物的條件,又有不同的麴菌,因此有米麴、豆麴、河內白麴、黑麴等等之分。麴菌對食物進行分解麴菌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許多酵素,如澱粉分解酵素、果膠分解酵素、核醣核酸分解酵素等,可以將食材中的大分子分解為小分子,如澱粉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這些可能是食物裡原本不存在或含量很低的成分,因此會改變食物的風味,也因為分解的過程讓食物的質地變得柔軟。麴菌增添風味如同前面所提,麴菌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許多酵素,將食物本身分解出許多小分子,因此會改變食物的風味。另一方便,麴在發酵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發酵代謝物,如有機酸、醇等複雜的成分,因此更會增添了許多食材原本不存在的風味,讓食物的風味更豐富、更有深度。如日本的吟釀清酒,在製麴時就是影響其具有特殊果香、花香的決定性步驟。麴菌有助食物進一步進行後續發酵麴菌的另一個重要腳色,是擔任食物發酵的第一棒。比如說在製酒的過程中,因為麴菌具有豐富的酵素,把澱粉分解成小分子的葡萄糖,接下去酵母菌才能接下去利用葡萄糖進行酒精發酵,因為酵母菌不具備分解澱粉的能力,只能吃葡萄糖,所以如果沒有麴菌的第一步分解,酵母菌是一籌莫展的。因此麴菌在食物發酵中擔任拓荒的開路先鋒,後續其他菌如製酒的酵母菌、味噌的乳酸菌才能接棒進行發酵,也讓食物可以熟成,產生更多更豐富的發酵食品,這就是醬油的來源。麴菌幫助食物保存食物的保存一直是古代的重要課題,發酵或稱為醃漬一直是重要的手段。因此麴菌發酵後的酒精發酵、乳酸發酵就是讓食物得以保存的秘訣。酒精有助於抑制其他腐敗菌的生長;乳酸菌發酵產生乳酸等有機酸,可以降低pH值;而像紅麴發酵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特殊的成分,具有抑制其他菌的生長,因此延長保存的功能,所以古人就應用在紅糟肉、紅糟雞、紅糟魚或紅糟蛋等料理上。現代更注重麴菌、米麴、麴水的機能性古代利用麴菌可能著眼於幫助食物的保存,或是讓麴菌進行食物的改造。但是經過現代的食品生技研究,麴菌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具有機能性的發酵代謝物,這些機能性成分對人體的內外都有許多好處。因此,近來營養學家非常推崇發酵食物的好處,而日本還很流行麴水「Kouji Mizu」或是米糀(Kouji)、麴茶的米麴食品。米麴如麴水這樣的產品,對人體有多面向的好處。顧名思義,米麴是以米為基底進行麴菌發酵後的產物,其實就是製酒等等的第一步產品,只是沒有再接續後段的酵母菌發酵,與日本的甘酒、鹽麴非常接近。因為製作方便,日本現在也很流行自己DIY。綜合來說,麴菌、米麴或是衍生出的麴水、鹽麴、甘酒等等有以下的機能性,所以在現代的養生營養上,正受到更加的重視。米麴提供消化酵素因為米麴在發酵過程中,會分泌出許多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等消化酵素,因此對於健胃整腸、幫助消化具有相當的幫助,現在人普遍因為大魚大肉造成飲食不均衡、消化不良是常見的狀況,所以米麴或是米麴酵素在日本相當受到歡迎。米麴提供機能性成分米麴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發酵代謝物,比如說會產生麴酸,麴酸對皮膚產生許多好處,也因此日本又把麴水稱為「喝的青春露」。而發酵過程中產生的寡糖以及一些益生質,是腸道菌的良好食物,對幫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祕很有幫助,所以麴水在日本又被當成保持苗條、代替含糖飲料的新一代健康飲料。或是像甘酒,日本又因為它的營養價值高,又稱之為「喝的點滴」。又或是像紅麴,已經被科學證實紅麴可以產生有效成分Monacolin K,具有有助於降低血中膽固醇的功效,因此也有許多紅麴產品得到健康食品的認證。自己製麴可要注意雖然日本很流行製麴DIY,但是還是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如有不慎,還是有可能造成如產生黴菌毒素或是雜菌汙染的食安問題,輕則造成拉肚子,重則造成食物中毒。所以在自己DIY之前,還是要確保: 菌種的取得是否正確,以及製作過程是否衛生避免雜菌汙染,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還是購買合格食品廠生產的米麴、麴水或其他麴菌製品最為安全。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1-04-19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飯前吃還飯後吃較健康?不同族群有別,一張表秒懂!
吃水果飯前、飯後哪個健康?水果時程表一張圖秒懂! 台灣譽有水果王國之稱,多數台灣人多有飯後吃水果的習慣。近年健康意識抬頭,坊間也有不少人建議水果改為餐與餐之間之間吃為佳,避免飯後吃引起血糖過高的問題。對此營養師指出,其實各族群吃水果的選項、時機都會有所不同。 水果要飯前吃?飯後吃?專家:視個人情況及需求。 哪些族群適合飯後吃?吃什麼? 劉怡里營養師指出,根據衛福部建議,一般人在沒有其他需求或疾病的情況下,吃水果時間可選在飯後,主要目的在吸收水果內的B群和維生素C。B群有助於幫助營養素的吸收和代謝,維生素C則有助於餐食中鈣和鐵的吸收,像是芭樂、柳橙、奇異果都是很好的選擇。若當餐大魚大肉,則建議可攝取酵素豐富的水果,如木瓜、鳳梨、奇異果,有助提升消化能力,促進食物分解、吸收。 哪些族群適合飯前吃?吃什麼? 若是有糖尿病等血糖問題需要控制血糖,建議可在餐與餐之間食用水果。而想要減肥、控制體重的族群,則可在餐前或餐與餐之間食用。兩種族群皆以高纖、低GI的水果為佳,如芭樂、聖女番茄、蘋果等。 劉怡里營養師說明,對需要控制血糖者而言,正餐中的澱粉和水果皆有碳水化合物,水果選在餐與餐之間食用,有助於血糖平穩,選擇低GI水果,也不易使血糖急速上升。 高纖的水果具有增加飽足感的特性,對於想減重的人而言先吃自然有利,在餐與餐之間以高纖水果作為下午茶、點心,也有助避免吃下其他不必要的高熱量食物。不過營養師也提醒,餐前包括早餐雖然可以吃水果,但應避免只有吃水果。 運動後可以吃什麼水果? 運動後不少人也會吃水果補充能量,除了常見首選香蕉以外,劉怡里營養師也建議可以吃其他高GI、較甜的水果,如葡萄、西瓜、芒果等。因為運動時人體會消耗肝糖,高GI的水果可補充糖份,快速吸收後轉換成能量作補充,建議可在30~60分鐘內食用。 留意吃法、份量、禁忌,水果吃得更健康! 水果想要吃得健康,除了挑選時機和種類,吃法、份量、禁忌也很重要。劉怡里營養師指出,吃水果自然是以當季為佳,並且建議多色攝取,避免單一,以利攝取各種不同的營養素。例如早上若是吃芭樂,晚上就可以改吃番茄。 即便水果再健康,份量還是得控制,不宜過多。不論何時吃水果,每人每日水果的攝取量建議為一天兩份,一份約為100克,以碗計算約為高度5公分、直徑10公分為一碗,避免過量,以免三酸甘油脂過高,想多吃多健康反對身體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水果中也有幾個需更特別注意份量的,包括了香蕉、榴槤等,以超商賣的香蕉大小為例,半根約70克的份量,就約同於一份水果。而榴槤則約2~3瓣約45克,就可算為一份,提醒民眾應留意份量。 水果上的禁忌,除了前述提到需注意的事項外,劉怡里營養師也指出,葡萄柚等柚類水果應和藥物錯開時間,以避免出現交互作用,出現藥效過強等不良情況,特別是降血壓藥物。另外,太酸太甜的水果應特別留意避免空腹食用,包括了小番茄、橘子、檸檬、柿子等,柿子則需另外再留意有腸絞痛者應避免。而腎臟不佳、有腎臟相關疾病者,則應避免食用楊桃,因為楊桃具有神經毒素,雖然一般人可以代謝,但對腎不佳者而言就相當吃力,恐會引起神經中毒,出現打嗝、嘔吐等情況。 《延伸閱讀》 .吃水果不飆血糖!芭樂等水果升糖係數低,懂吃水果血糖才不會亂飆! .減肥吃水果不能吃正餐、水果愈甜愈胖?吃對時間、份量才是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助減重?胃食道逆流?一張圖看懂咖啡常見迷思!
現代人幾乎每天早上都要來一杯咖啡,咖啡對人體的影響也越來越受重視。有人說喝咖啡會骨質疏鬆、胃食道逆流、心血管疾病,甚至有人說喝咖啡會致癌,這些是真的嗎?喝咖啡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就讓我們一次弄懂咖啡的迷思。 根據美國標準,咖啡因每日建議攝取量成人不超過400毫克(台灣為300毫克)、孕婦為200毫克、12歲以上青少年為100毫克,未滿12歲孩童則不宜攝取。 人體吸收咖啡因的速度很快,喝咖啡後15分鐘到2小時是體內咖啡因濃度的高峰,也是提神效果最好的時候。除了提神之外,咖啡因還有輔助止痛的效果,這也是有些止痛藥會添加咖啡因的原因。 咖啡因過量會對人體造成一些壞處,成人每日攝取超過400毫克,可能會焦慮、失眠。短時間內攝取超過1200毫克會出現亢奮、思緒跳躍等更嚴重的精神異常,超過10000毫克可能致死。喝咖啡要喝到咖啡因中毒致死其實非常困難,換算起來需要在短時間內喝75杯以上的咖啡,事實上致死個案大多是服用過量的濃縮咖啡因藥丸或藥粉所致。另外,如果孕婦每日攝取超過200毫克,可能會引發子宮胎盤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胎兒低體重或流產。 有長期喝咖啡習慣的人,突然停止不喝可能會出現「咖啡因戒斷」。患者會頭痛、疲倦、心情鬱悶、精神無法集中,這些不舒服會在停止喝咖啡後一至二天後達到高峰,之後持續二至九天。對於想戒咖啡的人,建議透過逐漸減量的方式來降低戒斷的不適。 很多人擔心喝咖啡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但研究顯示並非如此。剛開始喝咖啡的人血壓會輕微上升,但是長期喝咖啡後血壓會逐漸降回原本的水平,也就是說喝咖啡並不會導致高血壓。另外,研究顯示長期喝無濾渣咖啡(法式濾壓壺、土耳其咖啡)會導致低密度膽固醇上升,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不過台灣民眾常喝的咖啡大多會濾渣,因此不會有這個問題。甚至每天適量攝取3到5個咖啡杯的咖啡,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 另外,很多人也擔心喝咖啡會造成胃食道逆流和骨質疏鬆。針對胃食道逆流,近期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喝咖啡並不會提高胃食道逆流的風險。早期認為咖啡豆富含草酸會抑制鈣質吸收,進而引發骨質疏鬆。不過咖啡豆泡成咖啡後,草酸含量並不高,大約只有紅茶的1/5、高麗菜的1/100、菠菜的1/1000,因此喝咖啡導致的鈣質流失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 前陣子,咖啡致癌的議題也被廣泛討論。事實上,咖啡不僅不會增加癌症的風險,甚至常喝咖啡的人罹患皮膚癌、乳癌、前列腺癌的風險會輕微下降,而罹患子宮內膜癌和肝癌的風險更會明顯下降。咖啡對人體其他器官也有很多好處,咖啡可以保護肝臟降低肝指數、減少肝硬化、降低膽結石與腎結石的風險,更可以有效減少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 近來研究還發現咖啡因具有控制體重的潛力,因為咖啡因會抑制食慾、提高基礎代謝率,長期攝取咖啡因的人較不易增加體重。不過很多市售的咖啡或能量飲料會添加糖分、奶油等高熱量的成分,所以建議想要控制體重的人慎選咖啡因來源,而黑咖啡就是很好的選項。 過去很多民眾擔心喝咖啡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適度喝咖啡(每日3到5個咖啡杯)不但不會引發心血管疾病、胃食道逆流等疾病,甚至還可以帶來一些好處。如果本來就有喝咖啡的習慣,不需為了健康因素特地改掉。民眾反而需要注意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光一杯特大杯美式咖啡的咖啡因就超過200毫克,如果再喝可樂、提神飲料就很容易超標。總歸一句老話,所有的食物都應該適量攝取,過與不及對人體都不好。 《延伸閱讀》 .喝咖啡配B群更提神?專家:加速B群代謝 .喝咖啡有助對抗自由基?營養師教這樣咖啡更健康
-
2021-04-0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鉛中毒解毒劑「螯樂淨注射液」 食藥署下架5000支
鉛中毒使用的解毒劑「螯樂淨注射液」因效期內酸鹼值(pH值)趨近核准規格上限,怕影響藥效,因此廠商向衛福部食藥署通知,下架三批號,共5000支。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食藥署限期廠商應於4月26日前完成回收。鑫暉藥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螯樂淨注射液200毫克/毫升 」,主成分為EDETATE CALCIUM DISODIUM,主要用於鉛中毒。洪國登說,該產品效期為兩年,每半年需做一次安定性試驗。但因在第18個月時,廠商發現其pH值已接近合格上限8,推測到第24個月時,可能會超過上限,屆時恐影響藥效。因此提前回收共三批號,「UH1502、UH1503、UH1504」。由於「螯樂淨注射液200毫克/毫升 」主要用於鉛中毒的解毒,各醫療院所主要都是作為備用,因此使用量不定,無法估算年使用量。但洪國登說,還有其他廠牌的替代用藥,現下架5000支,對患者影響不大。食藥署已要求廠商應於110年4月26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及後續預防矯正措施;病請各醫療院所、藥商、藥局配合辦理回收作業,立即停止調劑、供應。業者若是未能在期限內完成回收,將可依藥事法開罰2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罰鍰。
-
2021-04-02 養生.聰明飲食
即使加熱也難以去除!2NG行為讓吃魚過敏風險增
鮪魚、鮭魚、旗魚、鰹魚等「青皮紅肉」的深海魚含有豐富的營養,成為許多家庭餐桌上的海鮮佳餚,不過,毒物科醫師提醒,天氣逐漸炎熱,購買後,務必妥善分包冰存,分次取出,解凍後食用,以免引發組織胺中毒。組織胺 中毒機率最高根據食藥署108年食品中毒資料,在所有天然毒素中,以「組織胺」所引發的中毒機率最高,主要在於四面環海,漁產豐富,只要氣溫一高,又未冰存,就會提高中毒風險。台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組織胺是在新鮮度差或腐敗水產魚肉中常見的1種天然化合物,當魚體保存不當遭受細菌汙染時,細菌就會將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食藥署表示,由於組織胺對熱非常安定,即使加熱,也不易破壞,一旦生成,就不容易去除,臨床顯示,只要食入超過500mg/kg的組織胺後會引起中毒症狀。組織胺中毒 以過敏症狀為主楊振昌說,組織胺中毒以過敏症狀為主,像是,臉部與口腔泛紅,皮膚發癢、長出蕁麻疹,或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有時合併神經中毒症狀,如臉麻。楊振昌指出,組織胺中毒,不太會有致命危機,如至急診,通常打點滴,補充水分,並給予抗組織胺藥物,並進行症狀治療,但過程身體相當不適,如外出旅遊遇食物中毒,勢必遊興大減。除了魚類組織胺中毒,河豚毒素中毒也經常發生,食藥署分析國內河豚毒素中毒案件,大多數患者並不知自己食用河豚,或是吃了未有完整包裝標示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預防水產品中毒 購買時這樣做如何預防這類水產品中毒?食藥署建議,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知名的水產品。楊振昌則提醒,民眾購買海鮮等水產品後,應該分包冰存,例如,鮪魚、鮭魚體積較大,必須切片,建議分開包裝,妥善保存,想吃多少,再拿多少,避免細菌感染。(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吃魚怕重金屬下肚? 營養師揪「2部位」能不吃就不吃
-
2021-03-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67歲中風男長期未回診 疏於照顧瀕死邊緣送醫救回
67歲的陳姓男子曾二次中風,沒定期回診,今年初送至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時,已陷入昏迷,經檢查發現血糖高達1063 mg/dL(標準值應低於100 mg/dL),呈現高滲透壓昏迷,且有血液嚴重代謝性酸中毒、銅酸中毒,也出現嚴重感染指標PCT4.69/(標準值
-
2021-03-22 養生.健康瘦身
醫病天地/均衡減重 營養師推3方法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農曆春節過後,國人體重平均增加0.4到1.5公斤,不少人想「瘦身」,加上健身風氣盛行,衛福部基隆醫院營養師介紹3種健康且均衡減重的方法,並建議想減重民眾與營養師討論飲食及運動計畫,才能事半功倍。基隆醫院營養師楊智凱說,坊間瘦身方式無奇不有,用錯方法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他介紹低GI飲食、減醣飲食和168間歇斷食3種減重方式供民眾參考。GI是指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代表食物在人體消化後影響血糖的程度。楊智凱說,攝取高膳食纖維、原態食物等低GI食物,血糖可維持較穩定狀態,國人每日飲食指南便建議多選全穀雜糧為主食,至少1/3為未精製全穀雜糧,如燕麥、大麥、糙米、地瓜。減醣飲食包含生酮飲食、極低醣飲食、低醣飲食、中度低醣飲食4類,楊智凱分析醣類占總熱量26%至45%的中度低醣飲食安全性較高,適量碳水化合物可避免葡萄糖不足造成的酮酸中毒、噁心等副作用。168間歇斷食指每天在8小時內進食,另16小時禁食,楊智凱說,好處是可依個人作息安排進食時間,但仍須保持均衡飲食。癌症、三高、慢性腎臟病患、長期服用藥物、營養不良、成長發育期和孕婦不建議採用。楊智凱說,想減重民眾可與營養師討論飲食及運動計畫,基隆醫院營養門診在減重療程期初、期末,都會量測體脂肪確認成效,期間視需要搭配代餐營養品與低GI餐盒,讓大家瘦得安心。
-
2021-03-22 名人.黃軒
即便有洗手!你的手機仍可能被前面人的糞便污染
前天,和人說手機電話,從話筒中傳來大便掉落馬桶聲音,記得我也常常和某些女生說話,但聽到馬桶拉下的聲音,害我都不好意思打電話了!美國🇺🇸做過調查,有75%的人上廁所使用手機,其實亞洲人也是有70%以上的人在上廁所使用手機而你,是不是,其中一個呢?廁所內的環境我們廁所內的環境,是很適合細菌生存的,這包括了你拉下馬桶時,反反覆覆噴出的無數的糞屎和細菌,這些糞屎和細菌,只要有人進入廁所使用,就是牠們就可以飛掦在廁所的週邊環境。我們的糞便細菌,一次可以在,你的手、廁所的物體表面上存活數小時,尤其是在遠離太陽光的較熱有溫度的環境下(你大便時,肯定不會對着太陽光直射下,才能大便?)。再通過你不知覺的亂觸摸,可以輕鬆地將這些還活著的糞便細菌,轉移到門把手,你的手機,還有你的手指頭上,你相信嗎?手機的環境大部份細菌,都是嗜中溫的 ( mesophilic),就是最大的菌落生存溫度,範圍約20°C至45°C。手機的研究發現,我們使用智慧手機的溫度,其表面的正常條件下約有25°C和32°C。而在充電時,通話時,在廁所打手遊時,在無聊滑Facebook 或Instagram 時,這些使用手機情況下,你的手機溫度可能會達到37°C–43°C,而這正是細菌在手機繁殖的最有利的條件。 一些女生,會攜帶手機在他們的手提包中,科學另一項研究報告說,手機,如果包裝在手提包內部區域(暗暗的,溫温的,你的皮屑,你的汗水或手濕濕的指頭......),提供了細菌繁殖的,更好的地方呢。手機在廁所的研究英國🇬🇧研究倫敦熱帶醫學和衞生學院在英國12個城市,做了390個手機和手指的細菌研究發現:95%的人在上廁所都宣稱自己有用肥皂洗手。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手機上,92%滋長出細菌即使他們自己認為有已經洗過的手,82%也長滿了細菌他們更發現每6支手機,就有1支手機(16%)表面上沾滿了糞便。美國🇺🇸研究亞利桑那大學研究指出,發現你家𥚃,未清洗的「手機螢幕上細菌比馬桶細菌多出400倍」呢!。約90%手機上有致病的細菌,我們吃飯滑手機、上厠所滑手機,我們離不開手機,也離不開細菌了。那些細菌們你知道嗎?我們的手機表面,都很髒的比馬桶還髒高達5-10倍左右當你冲馬桶時,糞便的細菌到處四散噴出,最遠的距離可以擴散到1.8公尺。這些懸浮微粒糞屎兼細箘,隨著每次不同人的冀便使用後,到處增加。落在馬桶週邊的物品包括了微生紙,牆壁、手把⋯⋯這些當然也包括了你一直不離身的手機,即使把手機拿出來一下子,就可能被前面人的糞便細菌和便便污染了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受試者的手機、手指頭和臉部,都會沾滿了同樣的細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 」( 18% 的機率是導致敗血症、壞死性筋膜炎 ) 、「大腸桿菌」( 16% 的機率是導致食物中毒 ) 和其他的潛伏致病的細菌。想像一下,你上廁所,當你滑手機,打電話時,這些糞便細菌和便便就會黏在你的手上了,你説你有洗手嗎?別忘了,英國研發現:即使他們自己認為有已經洗過的手,82%的手指也長滿了細菌所以當你手指頭乾淨的,回辦公室繼續滑手機,你的手黏黏細箘污染了一切,當然也包括了你的同事,你的上司......如何避免便便細箘沾滿手機?1.禁帶手機入厠所不管大便、小便,還是真的只是去洗手而已,禁帶手機,尤其是你拉馬桶沖水時刻,千萬個懸浮冀屎微粒,馬上飄撒下來......這是,降低廁所手機避免污染最有效的方法2.如廁後,勤擦手機擦拭用酒精(Rubbing alcohol)、超細纖維布 ( Microfiber cloth ) 、棉籤 ( Cotton swabs)這些都是手機可以用來,你上完廁所後除了洗手之外,也得洗手機,你知道嗎?你不擦手機,你空洗手,你又去滑手機,其實依舊便便和細菌一大堆。我們要勤洗手,戴口罩,還要勤擦手機我們現代人,去哪裡手機都會滑到那裡!除了告知大家要「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摸自己的鼻臉,更需要「勤擦手機」,以免自己「滿手滿臉」都是便便的。參考資料:Prevalence of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on Mobile Phone SurfaceAre we aware how contaminated our mobile phones with nosocomial pathogens?※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3-20 養生.聰明飲食
鮭魚護眼、護心又護腦 營養師:掌握一周份量更健康
鮭魚是相當受歡迎的食材,不論是煎鮭魚、壽司、生魚片等都相當美味,且營養價值豐富,還是一種非常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對身體有非常多的正面影響。不過想要吃得健康,份量還是得注意,以免為身體帶來負面的影響。 鮭魚營養價值豐富 護眼、護腦又護心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鮭魚的營養相當豐富,對人體各處都有不少的益處。像是最知名的Omega-3就有不少研究發現,其對抗發炎、防失智有利。當中的DHA也有助於兒童腦部發展,且對兒童、成人的腦部保養、視網膜保養很有幫助。EPA也有助於清除人體的三酸甘油脂,降低動脈硬化、高血壓的風險。 鮭魚也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A、D、E,維生素A是負責保護、修繕身體各處細胞的保護膜,使其正常運作。維生素D有利鈣吸收、降低發炎反應,一般而言主要仰賴日曬,鮭魚是少部分可從食物中攝取的來源之一。維生素E則是相當優越的抗氧化劑,有助清除自由基,降低對人體的傷害,也保護心血管、有利預防心血管疾病。 除此之外,鮭魚也富含優質蛋白質。蛋白質攝取來源繁多,如豆、魚、蛋、肉類等,在營養學上會依「蛋白質品質評估」衡量人體有效吸收率及利用狀況做評分,鮭魚的蛋白質就從中脫穎而出相當優越,對於像是維持免疫力等其他營養運作而言,是個很好的原料。 鮭魚營養也不宜過多 次數、份量都要注意 再營養的食物也得適量,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鮭魚雖然營養價值豐富,但由於是深海魚類,還是有重金屬的疑慮,且優質蛋白質吃多超標一樣不利身體健康。建議民眾一周吃2~3次即可,並注意份量。 份量上若單純只攝取鮭魚作為蛋白質來源,可攝取的份量約為手指到手掌的大小、女性手指厚度。若當餐有攝取其他蛋白質,則需要做總量的控管,在食物代換上,一份約為三根手指大小、女性手指厚度。 生魚片一般人不宜過多,免疫力不足者應避免。 鮭魚在日本料理不論是生魚片、壽司等,都是相當受歡迎的選項。不過簡鈺樺營養師也還是提醒,如前述所提到的,即便鮭魚營養豐富,也不宜食用過量,除此之外,生魚片、壽司也不宜食用過多,部份免疫力不足的民眾更要盡量避免。 先以壽司來說,壽司雖為冷飯,許多人可能聽說過冷飯為「抗性澱粉」,較不易吃胖,但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其和一般冷飯相比,製作過程中多會以糖、醋等調味料輔助,攝取過多也是會引起肥胖,且也會有血糖失控的健康風險,有血糖問題的民眾要更加留意。 另一方面,生魚片屬於生食,即便店家有做好食品把關、冰過,上頭也還是可能有細菌存在的風險,依每個人體質不同,免疫力狀況不同,對身體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免疫力維持正常者較雖一般而言影響較小,但吃到一定的細菌量,也可能出現細菌感染、食物中毒的風險。而像是年紀較小的幼兒、年紀較大的長者、正在進行癌症化療的癌友等免疫力不足的族群,細菌感染、食物中毒的風險就會相對較高,更不宜生食。提醒免疫力較不足的民眾應避免生魚片,一般民眾也得多加留意,避免過量。 《延伸閱讀》 .魚油顧眼、護心、降血脂,6食材一週兩份剛剛好! .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9 癌症.皮膚癌
摳不掉以為濕疹差點癌變 北榮光動力療法抗皮膚癌利器
一名68歲白人男性,頭頂上原有數十個微癢紅色皮疹, 起初以為是濕疹,自行買藥擦不見好轉,隨著皮疹逐漸擴大,呈現粗糙鱗屑不規則的灰色斑塊,「摳都摳不掉」,才來皮膚科求診,切片確診為「日光性角化症」,因病灶數量多、範圍大、邊緣界線也不清楚,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光動力療法,經過兩次治療後,病灶明顯改善,皮膚也恢復以往的健康。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何翊芯表示,日光性角化症好發中老年人,在台灣65歲以上罹患皮膚癌的族群中,日光角化症約占20%至30%,盛行率約0.1%,是皮膚科相當常見的癌前病變,主要跟慢性陽光照射有關,由於男性不愛防曬,盛行率多於女性,大部分沒症狀僅略有稍癢感,常被誤以為濕疹。傳統上,治療日光角化症多透過冷凍、電燒、汽化雷射或是手術切除,但何翊芯說,若患處範圍大、邊界不清楚或長在耳朵、眼睛、私密處等不易治療的部位,就可考慮光動力療法,已獲美國食藥署核可,歐盟也視為皮膚原位癌及多種表淺皮膚癌的第一線治療準則。光動力療法主要包含三大元素:感光劑、光、氧,何翊芯示範,先在患處塗上感光藥物,在遮蔽光的前提下先等藥物累積2-3小時,再利用伍氏燈確認病灶有無確實吸收後進入照光階段,以特定波長激發感光藥物讓氧分子引發反應,將可殺死對細胞有毒性的單態氧、自由基,因為對正常細胞傷害小,副作用輕,療程只要15-30分鐘,不需麻醉、住院,當天即可回復正常作息。光動力療法自去年導入北榮臨床約一年多,目前有八名病患接受此療法,何翊芯表示,除了兩名日光角化症,也有砷中毒引發皮膚癌病患,包括一名70多歲的嘉義阿嬤,長期食用深井水導致慢性砷中毒,在手腳、四肢甚至肛門出現皮膚病兆後確診,還有長期服用來路不名中藥導致砷中毒引發鱗狀上皮細胞癌。除了皮膚癌,光動力療法也適用難治的青春痘或病毒疣,何翊芯表示,此療法雖然沒有健保給付,但藥費約兩萬多,療程一次約八千元,兩週後通常會進行第二次治療,接下來就是三個月的追蹤,整體花費平均3萬左右,病患不用承受傳統侵入療法帶來的痛苦,也可搭配手術、放療化療合併使用,除了光敏感、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建議外,不失是相關皮膚病患者一個安全、舒適、有效選擇。
-
2021-03-18 養生.聰明飲食
毒性是氰化物的1250倍!河豚的毒素在哪裡?
臺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國人飲食中常見水產品,而新聞報導也偶有食用水產品中毒的事件。根據食藥署108年食品中毒資料,「組織胺」發生中毒機率為天然毒素中最高;另每年11月到3月的河豚產季,也會有偶發河豚毒素事件,屬於神經毒素類中毒,如果未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的風險。新鮮水產儘快吃,有效防止組織胺河豚是一種毒性極強的魚種,是大家熟知氰化物的1250倍,稍微接觸到一點就可以在數分鐘之內奪去一個人的性命!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是一種結構穩定的毒素,主要存在於河豚的內臟,而肝臟與卵巢則是其中毒性濃度最高的地方,高溫也無法讓這種毒性變性。組織胺是在新鮮度差或腐敗水產魚肉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成因是當魚體保存不當遭受細菌污染時,細菌會把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由於組織胺對熱非常安定,不容易以加熱方式破壞,因此一旦生成就不容易除去,當消費者食入超過 500 mg/kg的組織胺後會引起中毒症狀,症狀包含:臉部與口腔泛紅、出現蕁麻疹、發癢、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目前國內發生的河豚毒素中毒案件中,多數是不知道自己食用的是河豚或未有完整包裝標示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為預防中毒,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知名的水產品。食藥署已公開組織胺及河豚毒素等海洋毒素的檢驗方法,同時也提醒民眾避免購買不新鮮、不常見或來路不明的水產品,才能吃得安心,避免海洋毒素中毒。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3-14 新聞.元氣新聞
防中藥中毒案再發生 中醫藥司推中藥材分級管理
台中市前議長張宏年一家四口向盛唐中醫診所負責人呂世明求診,長期服用其開立的處方導致鉛中毒案,但衛福部中醫藥司針對中醫診所的中藥製劑抽檢和行政稽查雖都合格,但消基會所做的中藥檢測卻發現民眾送驗來自藥商的中藥,仍有重金屬超標情形,恐使民眾不放心。中醫藥司科長蔡素玲表示,已在規畫、溝通中醫藥材分級管理,盼明年試辦計畫可上路。去年中醫藥司針對中藥鉛中毒案啟動中醫診所中藥製劑抽驗和中醫診所行政稽查,兩專案稽查結果均合格。但根據消基會的中藥檢測,民眾送驗來自藥商藥局的中藥檢體,34件中有兩件不合格,並非全數過關。對於結果不一,蔡素玲說,衛福部和消基會的抽查不同,因為衛福部是針對中醫診所進行抽查,主要是因為之前鉛中毒案件是發生在中醫診所,擔心開立禁藥等是否為中醫診所普遍的行為。而消基會則是民眾自行拿中藥申請檢驗,來源不只來自中醫醫療院所,還包括藥商藥局或其他管道。而這次中醫藥司只針對七大類高風險中醫診所,包括盛唐相關連鎖診所、涉案中醫診所負責人曾支援報備的診所、涉案中醫診所內中醫師曾支援報備的診所、中藥不良反應通報重金屬中毒病人就診診所等進行抽查,民眾恐仍難以安心。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則表示,根據中醫藥司和消基會的結果都發現,來自中醫醫療院所的中藥都合格,且無違規事宜。但雖然安全,看到的卻是民眾的不放心,因此第一步先做高風險中醫診所,接下來第二步則是中醫、中藥相關的都要全面徹查。另外,他說,因中藥材遍佈在很多地方,不只是在中醫醫療院所,還包括農產品,做為食材等,但在農產品管理又是另一套辦法。因此除了抽查,應針對中藥材建立醫療用和非醫療用的分級制度,才是中藥長期管理的辦法。蔡素玲對此表示,目前朝認證方向進行,已在和供需端的團體溝通,但仍需要視是否有共識而定,期盼明年能先行試辦計畫。
-
2021-03-14 新聞.元氣新聞
中醫鉛中毒案衛福部定調個案 中醫師公會喊「還清白」
台中市前議長張宏年一家四口向盛唐中醫診所負責人呂世明求診,長期服用其開立的處方導致鉛中毒案,衛福部中醫藥斯啟動專案計畫,包括中醫診所中藥製劑抽驗和中醫診所行政稽查。中醫藥司科長蔡素玲表示,兩專案稽查結果均合格,定調該起事件為「個案而非通案」。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冨揚則說,從稽查結果顯示個案,「還了中醫清白」。蔡素玲表示,自去年8月發生台中盛唐和九福等中醫診所違法開立硃砂、鉛丹,導致鉛中毒的事件後。中醫藥司啟動「中醫診所中藥製劑抽驗」和「中醫診所行政稽查」兩項專案,執行時間皆為去年9月1日至10月15日。專案針對盛唐相關連鎖診所、涉案中醫診所負責人曾支援報備的診所、涉案中醫診所內中醫師曾支援報備的診所、中藥不良反應通報重金屬中毒病人就診之診所、鉛汞中毒個案首次診斷前兩年就診件/人數、硃砂適應症診斷者後續有鉛汞中毒之中醫院所、中央或地方主管機關篩選之特定診所等七大類中醫診所,進行抽查。「中醫診所中藥製劑抽驗專案計畫」主要針對調劑是調劑完畢的患者藥品、調劑處所架上「僅有代碼標示」、「無藥品名稱標示」或「無中藥藥品許可證字號」等中藥製劑僅行抽驗,並檢驗其重金屬砷、鉛、汞。共稽查145家中醫診所,都沒有使用硃砂做為處方的情事,且214件檢體重金屬檢驗也都合格。「中醫診所行政稽查」則針對診所內有無使用禁藥、有無不當的市招和網路廣告、藥袋標示是否完整以及病歷記載是否如實等進行稽查。共稽查134家中醫診所,但都沒有查獲中醫診所有陳列或調劑禁藥,包括硃砂、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和天仙藤,也沒有調劑「鉛丹」做為口服之用。除了中醫藥司啟動稽查專案外,消基會也與中醫師全聯會合作,進行中藥檢測。消基會「消費者報導」雜誌社長胡峰賓表示,本次中藥檢測由民眾主動送驗,藥品來源包括國內醫療院所、國內藥商藥局和如國術館、託人購買或親友贈送等其他或不明來源管道。檢測項目包括是否含西藥成分,以及有無重金屬。其中,有無西藥的檢測,不論來源為國內醫療院所或國內藥商藥局共25件,檢驗皆合格,但其他管道獲得的中藥,12件送檢中有4件驗出不合格。重金屬檢測,藥品來源為國內醫療院所的140件中藥檢體中,全數合格;來自藥商藥局的中藥檢體,34件中兩件不合格;來自其他管道的中藥檢體,30件也都合格。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冨揚則表示,這次的檢測結果,也顯示去年的中醫鉛中毒案只是個案,終於還了中醫一個清白。
-
2021-03-12 新聞.元氣新聞
國二女水壺被同學注硼砂水下毒 醫師:嚴重會昏迷休克
嘉義市國二何姓女學生去年9月被同班葉姓女同學在水壺注入硼砂水,何在不知情狀況下飲用,家長控訴女兒因此瘦8公斤,醫師直言成人攝取1至3公克硼酸便會硼酸中毒,造成食慾減退、抑制營養吸收,進而體重減輕,甚至昏迷休克;心理師則認為,這種校園霸凌案將讓孩子人際關係受很大影響。嘉義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董淳武說,硼砂在過往會添加到像年糕、貢丸、魚板跟蝦仁等食物,來增加彈性跟口感或是保持色澤。硼砂對人體危害主要是因食入後在胃液酸性環境下,會轉化成硼酸。硼酸在體內具有累積性,單次大量或連續攝取後,會引起代謝性酸血症,影響消化酵素作用而破壞中樞與消化系統,引起食慾減退、抑制營養吸收,進而導致體重減輕,嚴重者會有嘔吐、腹瀉甚至昏迷休克等症狀。董淳武說,根據文獻,成人攝取1至3公克硼酸便會產生硼酸中毒症狀;口服致死劑量則分別是成人15至20公克,幼兒5公克,嬰兒2至3公克;鑑於硼砂與硼酸對人體健康具潛在危害,台灣已明令禁止硼砂添加於食品中。臨床心理師林姿吟表示,這種校園霸凌案可能讓孩子人際關係受影響,小孩可能因此對他人懷疑、缺乏信任感,會懷疑別人對他好都有不良意圖,家長和老師應持續關懷孩子,並做心理諮商,如果小孩真的受到很大驚嚇,必要時或許可考慮換個環境。林姿吟說,加害學生的家長也不宜用開玩笑理由來面對,因為這種玩笑開不得,對於雙方孩子未來發展影響很大,校方更要持續關心,注意學生關係是否受影響,並留意學生小圈圈間互動。
-
2021-03-10 新聞.元氣新聞
鉛中毒案中醫師遭廢證提覆審 衛福部:依重大事件速辦
台中市前議長張宏年一家四口向盛唐中醫診所負責人呂世明求診,長期服用其開立的處方導致鉛中毒,此案如滾雪球般爆發,其中受害年齡最小的患者年僅五歲。目前呂世明等涉案醫師、藥商已遭起訴,台中市衛生局建議衛福部撤銷呂世明等人醫師證書。衛福部醫事司科長洪國豐表示,今已收到台中市政府提起覆審的公文,但何時有決議,則視覆審委員會召開時間,盡快處理。台中地檢署去年底以台中盛唐、九褔中醫診所及欣隆藥業公司因不當醫療致患者鉛中毒,依偽造文書、違反藥事法起訴涉案醫師呂世明等人,衛生局統計,鉛中毒案共40名受害者,有28人為呂的患者,醫懲會決議廢除呂世明、洪彰宏的醫師證書,目前在全案送衛福部核定。洪國豐表示,全案原先由台中市政府醫師懲戒委員會做出決議,將涉案醫師撤照,上個月相關決議都已送到醫師手上。原先如醫師對懲戒決議無異議,則於20天內送到部裡執行。但因呂世明等醫師要求覆審,因此台中市蒐集衛生局和醫懲會相關資料,送到衛福部進行覆審。洪國豐說,由於覆審須先請兩位委員做初審後,才會邀集其他7至11個委員召開覆審委員會,因此何時能有決議,無法給出時程表。但他表示,因為這是重大社會事件,醫事司將盡快辦理。而對此案件,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則表示,由於醫師懲戒事宜為醫事司主責,中醫藥司僅會在會議召開時,給予中醫藥管理相關的建議,供委員參考。
-
2021-03-08 科別.新陳代謝
過年血糖飆糖尿病惡化 原來是過量含糖飲料惹禍
過個年和連假後,有糖尿病患跟著家人喝含糖飲料,血糖飆高,導致頭暈和電解質失衡而住院,彰化醫院家醫科主任廖曜磐說,糖尿病患者容易渴,「口乾舌燥」就是病症,如果用含糖飲料來止渴,簡直是拿命開玩笑,愈喝愈渴,血糖飆高,可能導致併發症,甚至不到40歲就惡化到洗腎。彰化醫院衛教室個管師邱小佳說,經過農曆過年的含糖飲料催化,不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 )飆升,甚至有患者指數都破表了,還不願就醫,他們發現近期幾起個案都是喝含糖飲料所引起。71歲的施老先生從原本穩定的HbA1c在7以下,飆到14.6,引發頭暈及電解質失衡,住院才緩解,施先生說,他看媳婦買了好多飲料放進冰箱,就想說解渴,連續10多天也才1天喝1瓶,沒想到那麼嚴重,出院後也從原本的口服藥需改為注射胰島素。另一名71歲黃先生的HbA1c從穩定的7左右,升高到11.1,他也是過年期間常和孫子一起喝飲料、可樂,他覺得喝飲料能解渴,就越喝越多,雖有一點頭暈無力,但也不願馬上回診。邱小佳說,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至少3個月應抽血檢驗一次,若突然升高,他們也會向患者追蹤諮詢,再如49歲賴先生的糖化血色素從7暴升到16.5,電話中已告訴他這是會有生命危險,要趕快住院治療,他卻說沒有不舒服,不想回診住院。邱小佳說,很多比較年輕的患者,對糖尿病漠視,沒有定時測血糖,飲食不節制,常造成血糖失控,有不少人還因此不到40歲就惡化到洗腎。廖曜磐說,高血糖有多樣化的表現,每個患者情況不一,只要血糖飆高就要治療,不能以「沒空」、「沒不舒服」來逃避,糖尿病患者必須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數值一旦暴衝,恐造成電解質失衡、代謝性酸中毒或併發其他感染症,甚至神智不清、意識障礙、昏迷。彰化醫院營養室組長施璐筠說,市售含糖飲料加入糖和香料,讓人不知不覺就容易喝過量,世衛組織建議成人1天攝入糖量最多25克,建議還是喝白開水最好。
-
2021-03-07 科別.新陳代謝
愛吃甜食、油炸物易得糖尿病? 醫揭「關鍵原因」:小心還會傳給下一代
人只要一肥胖,就會產生胰島素阻抗,胰島素分泌的品質會變差,但為了維持血糖平衡,胰臟就得不斷加倍做工分泌胰島素,最後日漸衰退,再也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血液中的血糖會因此 上升,糖尿病就來報到了。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年齡層有下降趨勢近10年來, 因飲食引起的糖尿病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新陳代謝科醫師石光中表示,現在門診中偶爾可看到11、12歲的糖尿病患,主要因為青少年偏好高熱量飲食,愛吃炸雞、薯條等油炸食物,也愛吃蛋糕、喝含糖飲料等甜食或糖化食物,還有在電腦前久坐、少運動,造成過度肥胖,因而年輕小胖子得到第2型糖尿病的人數是第1型的6倍之多。 糖尿病典型症狀 多喝、多吃、多尿、體重減輕糖尿病的血糖通常都是慢慢高起來的,如果血糖只是超過到126mg/dl,身體多半不會有不舒服的情形,也因此大多數糖尿病初期病人是沒有症狀的,不少人還是經由健檢才發現自己已經罹患了糖尿病。若血糖沒有好好控制,當血糖值超過 200~300mg/dl時,由於血糖逐漸上升又 無法充分利用,腎臟於是會忙著將無法利 用的糖分排到尿液中,連帶體內的大量水 分也被排出,就會出現多喝、多吃、多尿及體重減輕「三多一少」的嚴重糖尿病典型症狀。 遺傳+飲食失控 易得第2型糖尿病多數民眾認為,糖尿病與遺傳有關,這必須要看是哪一型的糖尿病。石光中說明,第1型的糖尿病不會遺傳,因為其主要為病毒及自體免疫疾病短時間內攻擊所致;第2型糖尿病則會遺傳,若父母都有糖尿病,子女很難躲得過,對糖尿病來說,基因是可怕的因子,罹病只是遲早的問題,只要活得夠久,都會有這個問題出現,但飲食控制及運動可以延緩糖尿病的發生。雖然第1型糖尿病並非因飲食所引起,但仍需要飲食控制,有些病患發病時年齡還小,若正值青春期發育需要營養,這時多不會在飲食上限制太多,可以靠打多一點劑量的胰島素來平衡。 第1型糖尿病控制不佳 恐出現急性併發症第1型糖尿病如果控制得不好,較會出現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的症狀,最怕酮酸中毒,這是一種代謝性的酸中毒,當人體無法使用血糖時,脂肪會大量的分解作為能量,導致副產物酮體的大量製造,同時體內因脫水無法有效將這些酮體排出,導致濃度變得過高因而中毒,嚴重時會有致命的危險。相較之下,第2型糖尿病比較不易有急性症狀出現,不致於突然出現酮酸中毒的情形,而是易有慢性症狀,例如剛開始會口乾舌燥、體重減輕、多喝、多吃及多尿等,但若處理不當,嚴重時仍會引起高血糖高滲透壓症候群,進而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心律不整、意識喪失,甚至會休克。 低血糖發生原因多 隨時留意血糖狀況為上策「低血糖」是血糖低於60mg/dl,無法供應身體細胞在正常生理活動所需的能 量,患者會出現發抖、顫動、冒冷汗、心悸、脈搏加速、皮膚濕冷、臉色蒼白、有飢餓感、頭暈、全身無力等症狀,甚至昏迷,嚴重的低血糖會產生永久性腦損傷及後遺症,例如記憶力喪失、學習能力差等,還會致命,所以,不可輕忽低血糖帶來的危險。要預防低血糖,首要找出原因,探究是否口服降血糖藥、胰島素使用過量、延誤用餐時間、運動過度未補充食物、罹患腎臟及肝臟等疾病,或是為了減重而減少攝取熱量,而沒有同時減少口服降血糖藥及胰島素。石光中建議,糖尿病患最好隨身帶著血糖機,隨時注意自己的血糖狀況,有助於找出低血糖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加以預防。 預防低血糖發生 日常飲食時間要注意糖尿病平時也要注意不可空腹運動,若大量或長時間運動前,需要進食點心,吃東西也要定時定量,不要間隔太久,熱量也吃得差不多最好,吃完東西後量血糖,看吃進東西是高GI值 (升糖指數)還是低GI值,並記錄下來,做為飲食參考。另服,用降血糖藥後不可相隔太久時間進食,生病時,如果食慾不好,飲食攝取量不足,需以補充水分及碳水化合物為主,記得隨身攜帶方糖或糖果,以備冒冷汗、全身無力,低血糖時服用,床頭也要放些糖,以備夜間低血糖時使用。 延伸閱讀: ·糖尿病服用降血糖藥會變胖? 醫師曝生活「1元凶」小心血糖狂掉 ·糖尿病打胰島素表示變嚴重了?長期使用傷肝腎? 沒這回事!醫師列3個需使用情況
-
2021-03-03 養生.聰明飲食
擔心吃鳳梨會刮舌?了解科學原理讓你放心大口吃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3月到7月是鳳梨的產季,鳳梨不僅是相當受到歡迎的水果之外,還能夠打成果汁、入菜等等,用途可說是相當多元,但在吃鳳梨的時候常會遇到的「刮舌感」,其實與「蛋白酶」分解酵素有關,也就是舌頭上的蛋白質被分解啦!天氣漸暖,台灣向來以豐富的水果資產聞名國際,想到台灣水果絕對少不了這一位,黃棕色的外皮上規則的稜角狀、腰桿挺直衝天綠色葉子,除了討喜的外表,甚至隔著果皮就能聞到陣陣果香,這就是代表好運、福氣旺來的「鳳梨」。雖然鳳梨很好吃,但一想到吃鳳梨,生理反應就是舌頭一縮,「刮舌感」的印象隨即出現在腦海之中,難道鳳梨果肉真的帶刺,刮破舌頭了嗎?無形的倒刺,來自「蛋白酶」除了象徵好運以及討喜的外表,鳳梨的營養價值也同樣深受大眾喜愛,但只要吃過鳳梨的人一定都有體驗過這樣的感受,想大口吃鳳梨,放進嘴巴後迎來的卻是明顯的刮舌感。但其實所謂的「刮舌」並不是真的有東西刮破舌頭,造成這樣的感受,與鳳梨的酵素成分「蛋白酶」有關。痛感來自舌頭蛋白質被分解蛋白酶是一種鳳梨天然的酵素,之所以會取名為「『蛋白』酶」,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分解蛋白質的酵素。簡單來說,可以把蛋白質想像成一條有規則排列的鎖鏈,而鎖鏈則是由胺基酸所組成,胺基酸就像是一環環的鎖鏈零件,而蛋白酶分解的過程就是把大分子蛋白質之間的鏈結斷開,變成小分子胺基酸。蛋白酶酵素這樣的作用過程,雖然會造成舌頭的不適感,但這類酵素的分解作用,能夠讓蛋白質能夠更好的被吸收,而舌頭之所以會疼痛,是因為從入口之後,所經之處基本上都是由蛋白質所組成,也因此食藥署也提醒,若是本身有胃潰瘍症狀的患者,不要空腹吃鳳梨,蛋白酶對於胃部的內壁也可能會造成無形的傷害。雖然腸胃敏感的人在食用時要注意,但若是若是在食用完大量的蛋白質後,如炸雞等,感到胃部不舒服,鳳梨的蛋白酶就能在此時派上用場,在吃完炸雞之後吃鳳梨,反而可以幫助消化!鳳梨品種,決定痛感程度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吃鳳梨從來沒有這麼強烈的感受,其實會造成感官上有如此大的差異,不外乎與每個人的舌頭結構不同、鳳梨的品種有關。以鳳梨品種來說,鳳梨主要的種植目的有兩個,一是加工用途,二是鮮食用途。加工用途的鳳梨酵素濃度較高,後者酵素濃度較低,普遍以台灣現在的鳳梨品種來說,鮮食用品種,如:市占率達8~9成的台農17號金鑽鳳梨、台農16號甜蜜蜜鳳梨、台農20號牛奶鳳梨等,都已經是酵素含量低的品種了,民眾一般在選購的時候都不用擔心會有過度的「刮舌」狀況產生,而這些改良品種的鳳梨全都來自台灣強大的育種團隊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歷經30~40年不斷的改良,才有今天市面上豐富的鳳梨品種。「除了蛋白酶分解酵素的緣故以外,民眾自己在家處理鳳梨的時候有可能在花腔(芽眼)的部位並沒有處理乾淨,花腔裡面有一個很小的刺,刮舌的原因也可能來自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黃士晃說,除此之外偶爾鳳梨的纖維質含量較高,加上蛋白酶的交互作用之下,會加成刮舌的感受。酵素最大的敵人:高溫、鹽巴有些人舌頭感官比較敏感,若是真的是敏感舌,怎麼吃都覺得會咬舌又該怎麼辦?這就來介紹酵素最大的兩位敵人,分別是高溫與鹽巴。酵素的活性程度決定了刮舌的疼痛程度,要抑制活性,就必須針對酵素的特性下手,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透過高溫處理,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加工用的鳳梨酵素含量高,也不會有刮舌的情形產生,加工過程中的熱處理,就會把酵素的活性大幅降低。另外鹽巴對於抑制酵素的貢獻也不小,這也是為什麼老一輩在碰到鳳梨刮舌的時候,總是會說「泡一泡鹽水、撒一點鹽巴吃就不會了!」台灣鳳梨的盛產季節是每年的3月到7月,雖然現在許多品種改良已經大幅的降低了刮舌的感覺,但了解刮舌感其實是來自於天然酵素,且利用後續的處理都能減低刮舌的感受,下次吃鳳梨的時候不用再「心驚驚」,放心大口吃吧!延伸閱讀▶切開蕃茄,果肉竟是綠色的?不會中毒別驚慌▶切開後的柳丁竟然變成紫色!這到底還能不能吃?▶不愛吃苦與舌頭構造有關!基因種族決定你對苦的耐受程度參考資料▶媽!我咬鳳梨時鳳梨咬我,現在到底誰咬誰?(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2-28 科別.消化系統
愛吃5食物恐讓胃食道逆流加劇!餐後1動作助緩解
雖然只有短短 3天假期,但不少人已經規劃好出遊好好放鬆,然而,季節交替時節,食物中毒事件層出不窮,值得大家警惕!要怎麼樣才能夠享受大吃大喝的歡樂,還可避免各種急慢性疾病找上門呢?食物中毒和腸胃炎 多與嗜吃生食有關安南醫院許秉毅副院長表示,發生食物中毒和腸胃炎大多跟吃「生食」有關,像生蠔、生魚片、生菜等食物,未經烈火殺菌,一旦有了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汙染,吃下肚子,不生病也難;此外,吃烤肉時,記得食物一定要烤熟,千萬不要吃到半生不熟的蛤蠣和肉品,讓腸胃遭殃;同時要避免腸胃炎,一定要勤洗手,避免吃加熱好幾次的隔夜菜。預防胃食道逆流 這些東西淺嚐即可然而,大魚大肉、飲食無度,常讓「胃食道逆流」變本加厲。有胃食道逆流問題者,雖仍可以品嘗各式美食,但要注意「量」的問題,許秉毅強調,吃「七分飽」就好,一些胃食道逆流的地雷食品 — CAPSF:Coffee(咖啡)、Alcohol(紅酒、白酒)、Pepper(麻辣鍋、水煮魚等辣味)、Sweet(年糕、湯圓等甜點)、Fat(東坡肉、雞湯等油膩食物)只能淺嚐,千萬不可過量。另外,切記要跟地心引力做朋友,餐後一定要散步5到10分鐘,讓食物和胃酸可以藉著地心引力往下流。防止消化不良炎 幫助消化這樣做而常有胃腸脹氣、消化不良者,最好吃到不餓就好,千萬不可吃太多;而像是豆類、花生、地瓜等「產氣性食物」要少吃;同時還可以補充一些益生菌或酵素,幫助消化。延伸閱讀: ·「剩菜剩飯」加熱吃小心細菌暴增! 專家急勸「這2種」最好別放過夜 ·腹瀉除了多喝運動飲料,還能吃什麼? 醫師告訴你拉肚子4大飲食調養重點
-
2021-02-28 寵物.寵物長照
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
「請安樂死處理掉。」聽到突然其來的這句話,我忍不住全身僵硬,無法動彈。由於飼主孤獨死,不得不由死者家屬決定被遺留在屋內的寵物去留。然而,在類似的案件中,委託人既不願為留下的動物們找尋新飼主,更不可能接手飼養,多半一開始就選擇安樂死。有些死者家屬居住在不可飼養寵物的住宅,或是討厭動物,或是患有哮喘等疾病,或是不喜歡貓喜歡狗等諸如此類的種種理由,因而無法接手認養。就我的經驗來說,人們多半喜歡狗,若遺留下來的是狗,通常就會接手,但比較不喜歡貓。如果是小貓倒還好,一旦成貓,就乏人問津。被遺留下來的寵物並不僅限於哺乳動物,也有魚、兩爬類或稀有的生物。我甚至見過「龍魚」。龍魚,原是棲地在南美或東南亞等地的大型魚類,被眾多愛好者作為觀賞魚飼養,價格從數萬日圓到數千萬日圓都有,算是高級的飼養魚種。像這類稀有生物或身價昂貴的生物,很快就能找到接手的認養人,最快甚至當場就會被帶走。另外,大致上來說,既養狗或貓而且最後還孤獨死的人,總有飼養多隻的傾向。一旦孤獨死,大多數的屋子也淪為垃圾屋。模型屋所重現的這類孤獨死現場,通常一邊的地板堆滿了寵物的尿糞,惡臭難聞,另一邊的地板則散亂地遍布殘餘的貓食等。飼主死後,留下的食物飼料或飲水逐漸減少,若幸運的話,寵物還可以苟活,直到被人發現,但多數的寵物已虛弱而死。在孤獨死後數月仍沒有被發現的現場,有時會看到床鋪上除了飼主的遺體,還有氣絕蜷曲的狗兒,所以等到輪我進去房子裡清理時,儘管人的遺體已被警察等人移走,不見蹤影,動物的屍體卻還留在現場。那段期間,狗兒想必對著不再有動靜的主人不斷吠叫,表示口渴。最後狗兒躺在不再有回應的主人身旁,在離世的最後一刻,又想著什麼呢?至少,牠們現在得以與最愛的主人在天國相見了。在位於千葉的某個案件,現場是亮白色的優雅獨棟二層樓。五、六十歲的屋主離婚後,一人獨居,並養了八隻貓,結果孤獨死離世。在死者家屬的委託下,我們進入屋子裡,裡面到處是垃圾或貓的尿糞,也許一個人照顧八隻貓並不容易吧。當時是七月的盛夏,屋內極度悶熱,距離屋主死亡已經過了兩、三個月了。飼主死後,遺留下來的貓咪們被迫待在門窗完全緊閉的屋內,既沒有食物也沒有水,就那樣生活了兩、三個月。由於飢餓,牠們終究啃食了躺臥在二樓的飼主的遺體,然而,到我進入現場時,仍然發現有幾隻貓咪已經死了。存活下來的貓咪待在二樓的陽台,也許是比我們先進入屋裡搬運遺體的警察順手打開了陽台的窗戶。不過他們並沒有為貓留下飲水或食物,以為只要讓牠們自由,牠們就一定會自行去覓食。但那些貓已經沒有跳躍或逃生的力氣,看來隨時都快要餓死的模樣。委託人是死者的女兒與前妻,由於她們無法養貓,我只得先在屋內放置充足的飼料與飲水,然後代替家屬尋找新飼主。可是下次等我再度去到現場、準備把貓帶走時,貓竟全部不見了。我慌張地詢問委託人,對方回答:「後來,我拿了網子,把牠們抓去安樂死了。」在那般殘酷的環境下,好不容易活下來的貓兒們,最終,我還是無法為牠們做任何事。那次的經驗,是我第一次處理遺留了寵物的孤獨死現場。之後,我經手的一個孤獨死現場,是位在東京都內的公寓大廈。當時夏季的酷熱已過,屋子是給單身者居住的一房一衛浴套房。當我進到屋內,發現共有五隻貓。貓爸爸、三花的貓媽媽,以及三隻牠們的孩子。說是小貓,其實體型已大,看來已有兩、三歲左右。飼主是二十多歲的男性,據說是急性酒精中毒死亡。由於沒去上班,公司聯絡了家人,死後三天左右才被發現。據家屬說,死者起初在收容所認養了一隻三花貓,不過因為覺得牠會寂寞,所以又再收養了另一隻。但是沒有絕育,結果生下了三隻小貓,最後共養了五隻。為了避免繼續生,之後五隻全做了絕育手術。觀察屋子裡面時,隨處都可見到屋主是多麼在乎貓咪們。裝飼料的器皿不是普通碗盤,而是帶有高腳座,以便貓咪進食。也有自動餵食飼料機。生活的空間幾乎大多挪用給貓咪,而不是以飼主為主。那些貓咪們久不見人,有幾隻顯得膽怯,也有幾隻太過寂寞而靠過來撒嬌。不過,一起在場清理的死者父母提議把五隻貓帶去安樂死。他們已經養了狗,無法再養這些貓,甚至一隻也沒有辦法。我得到了家屬的許可,決心這次一定要幫這些留下來的貓咪找到新飼主。※ 本文摘自《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作者:小島美羽 譯者:陳柏瑤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1/01/05《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書封。圖/麥田提供
-
2021-02-23 新聞.元氣新聞
看完中醫後重金屬中毒 衛福部將稽查
去年有不肖中醫診所將硃砂、鉛丹入藥,導致多人中毒。衛福部今天表示,未來除了要到中醫院所抽查處方藥品,也將勾稽健保資料,全面稽查重金屬中毒患者曾看診的中醫院所。台中市去年7、8月間陸續發生多名民眾服用中醫診所處方的中藥後身體不適,經調查是因醫師以硃砂、鉛丹入藥,使中藥藥包的汞、鉛過量,更有民眾發生重金屬中毒。監察委員認為,衛生福利部早在民國94年起陸續禁止將硃砂、鉛丹用於口服中藥,但卻未清查相關許可證,也未清點當時硃砂庫存數量、回收銷毀或進行流向管制,只仰賴業者自律及中藥查驗,就連少數中醫診所可買到硃砂都不知情,管理顯有失當,今天糾正衛福部。衛福部中醫藥司科長賴世珍晚間告訴中央社記者,衛福部雖於94年禁用硃砂、鉛丹,但由於硃砂不是單純的中藥,也經常被用於廟宇宗教活動、製作顏料等,且早年使用需求較大,無法比照一般禁藥全面禁止輸入,因此並未針對硃砂進口量進行監控和管制。賴世珍說,中醫藥司直到106年才進一步修正規定,將硃砂區分為藥用、非藥用兩種貨品號列,其中若為藥用硃砂,都必須經過衛福部同意才可進口,但此後無論藥用或非藥用硃砂,都不再有進口紀錄。她指出,去年硃砂違法入藥事件爆發後,衛福部被要求調查硃砂來源,調閱94年至106年間的進口資料,才發現有多達10至20家業者進口硃砂,其中也包括中藥販賣藥商。衛福部雖一一追查這些進口藥商,但業者都宣稱進口硃砂是提供給廟宇宗教開光,不僅沒留下相關單據,也早已沒有硃砂存貨,賴世珍說,衛福部根本無從得知這些硃砂的流向,也無法開罰。賴世珍指出,地方衛生局雖逐年稽查中藥販售業者,但因沒有檢警的強制力,只能查看庫房、架上的藥材,若業者刻意將違規禁藥藏起來,也查無可查。因應鉛丹、硃砂遭違法入藥,賴世珍說,今年除了將針對全台藥商查緝禁藥,也會到中醫院所的調劑處所抽查開給病人的處方,同時計劃和健保就醫資料勾稽,一旦有患者因重金屬中毒就醫且先前曾到中醫院所就醫者,這些院所都將列入稽查重點,盼讓稽查不再大海撈針。除了查市售中藥,源頭管理怎麼做也是各界關注焦點。賴世珍指出,目前正研議建立追蹤追溯系統,但因涉及中藥商、藥廠、中醫院所等,還需進一步溝通。
-
2021-02-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醫病天地/甲狀腺異常 針灸有助改善
許多人患有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疾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除甲狀腺惡性腫瘤須立即切除,其餘甲狀腺異常就像不聽話小孩,包括甲狀腺亢進、低下,或單純結節、囊腫,都為內分泌與免疫調節出問題,可透過針灸或中藥調教、扶正甲狀腺功能,減低手術摘除機率,避免術後持續補充甲狀腺素。周宗翰表示,甲狀腺疾病患者要配合遠離地雷食物,才能發揮治療加乘效果。當本身不怕冷、情緒易激動、易亢奮的甲狀腺亢進病患,飲食要避免攝取大量海鮮,原因在於避免攝取過量碘,特別是鮭魚、鮪魚等大型海水魚,建議每2天吃一份就好。此外,易上火食物,包含高溫油炸、燒烤、薑母鴨、麻油雞等也要適量,曾有患者一吃十全大補湯就開始心悸手抖、不斷冒汗,以為是食物中毒,原來是甲狀腺亢進作怪。至於甲狀腺低下患者,由於身體水分調節代謝差易水腫,中醫稱為三焦水道不通調,加上身體缺乏動能,常常手足腫脹、身體發胖,醃製食物、高鈉火鍋湯頭等,也容易引起水鈉滯留加重水腫。另外,過度加工的澱粉類食物,如蛋糕、蔥油餅、油條等,也會干擾甲狀腺功能,應減少精製糖、油、鹽、及麵粉等攝取。周宗翰說,甲狀腺低下患者也不建議吃補,越溫補食材反而讓免疫更失調。建議可多走動、曬太陽,血液循環加速,有助改善甲狀腺低下。
-
2021-02-21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掉地上3秒內撿起來仍可吃嗎?科學家幫你解惑
▏五秒原則五秒原則是:當某樣食物掉到地上,你在五秒內把它撿起來,那麼將它吃下肚是沒關係的。你偶爾會看到更嚴格的版本:三秒原則。但這些有如至理名言般的民間智慧,真的有科學根據嗎?顯然不會有人想吃下任何黏在食物上的沙粒或幾根頭髮,但假設你已經把任何來自地上的可見髒物都撥掉或吹掉,這樣把食物吃下去安全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不,食物只要掉落地面,就不宜食用了。但想要細究這個答案,就得先思考所謂的「安全」是什麼。如果涉及的是「安全與否」,就是在談風險,假如重點在於有無風險,就來做一點風險評估。如果從衛生安全的角度出發,風險評估的首要之務便是找出潛在危害,換句話說,就是可能會出差錯的地方。就食物掉到地上而言,假設食物上沒有不宜食用的沙粒,那麼風險可能是接下來會吃到有害病菌,導致出現腹瀉的腸胃不適、胃抽筋,也可能發燒。最有可能造成上述情形的細菌是空腸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 jejuni),多數人可能都沒聽過,因為這種細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狀通常相當輕微,大約有四分之三的腸胃不適都是由這種細菌所引起的。要為剩下四分之一病例負責的,則是人人都必須留意的細菌;由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引起的食物中毒,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英國每年約有2,500人因沙門桿菌而住院。但一般人不想感染到的是大腸桿菌。平常,這是一種在人體腸道內生活的無害細菌。但是,這種菌類的某些菌株演化出格外麻煩的能力,會製造出「志賀毒素」;這個命名來自於二十世紀初首次描述此毒素的日本微生物學家。志賀毒素會對人體產生極為討厭的影響,我不會詳加描述那些可怕的細節,但最終結果通常是住院治療,也可能導致腎衰竭,最嚴重的情況甚至會致死。在這類細菌中,可能引起上述病症的最知名菌株是「O157:H7型大腸桿菌」,它是造成全球各地爆發多起備受矚目疫情的罪魁禍首。有點可怕的是,這種細菌只要一點點就足以引發食物中毒。當食物掉到地上時,可能的危害就是你會吃下O157:H7型大腸桿菌之類的細菌,然後因此死亡。任何風險評估的第二步,就是研究危害實際發生的機率有多高,這時候就輪到科學登場了。不少研究都針對五秒原則加以探討,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16歲的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暑期實習生吉莉恩.克拉克(Jillian Clarke)進行的最初實驗。她選用小塊的方形磁磚,在上面塗一種無害的大腸桿菌,再把小熊軟糖或餅乾丟到那塊磁磚上。五秒後,她便拿走食物,結果發現不管哪種情況,食物都已經被試驗用的細菌污染了。克拉克的努力成果,讓她獲得2004年的諾貝爾公共衛生獎。嗯,那其實是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專門頒給那些會讓大家發笑再深思的研究,而與克拉克一同上台共享殊榮的,還有研究呼拉圈物理的人、一個取得復古梳(comb-over)髮型專利的男人、一群發現鯡魚靠放屁來溝通的團隊。但重點是,克拉克針對一個許多人認為瑣碎或愚蠢的主題,採用了嚴謹的科學方式來研究。自從她那份初始研究之後,其他研究人員接棒,繼續延伸這個研究主題,檢測了不同食物掉在各種物體表面的結果。這不是非主流科學,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經在2016年的年底獲得了微生物學領域最頂尖科學期刊的發表認可。該項研究中,紐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科學家羅蘋.米蘭達(Robyn Miranda)和唐納.沙夫納(Donald Schaffner)檢測了各種食物,包括麵包、塗抹奶油的麵包、西瓜片,以及再次出現的小熊軟糖。這些要丟到地上做實驗的食物,可能看起來是古怪的組合,但確實涵蓋了表面濕、油、乾的各種食物,不過老實說,我有點不懂為什麼會選小熊軟糖。這些科學家把食物丟到仔細塗抹細菌的鋼鐵、磁磚、木頭、地毯上,再檢視一秒、五秒、三十秒、五分鐘後,轉移到食物的細菌有多少。他們發現的結果,證實了吉莉恩.克拉克的研究成果:食物在接觸地表的瞬間,或者至少在一秒內,就受到污染了。這表示五秒原則是胡扯,這兩名科學家也發現,把食物留在原地愈久,轉移的菌數會愈多。出人意料的是,在乾燥和乾燥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物體表面上,菌數居然很少。細菌可以在乾燥環境中存活,但無法存活太久。物體表面如果已經風乾好幾個小時(數天會更好),或許可在該表面上生存的細菌數量就會非常少。但如果物體表面覆著薄薄一層水,可能就會充滿菌類。同樣地,細菌也比較容易附著在表面偏濕的食物上。水具有黏性,不管食物掉到什麼物體上,水都會流進物體表面的每個角落。這麼看來,如果掉落的食物偏乾又不黏,也許是一小塊吐司,食物所掉落的物體表面也一樣偏乾,還乾了好幾個小時,可能是你家廚房的地板,情況似乎對你有利。在這些條件下,很有可能不會有太多細菌附著,也不會有太多細菌轉移到吐司上。如此一來,你可能會決定把吐司吃掉。然而,儘管發生不幸意外的可能性已經降至最低了,卻永遠無法降到零。別忘了,只要有一點點O157:H7型大腸桿菌,就能讓人病得很嚴重。我也應該指出,米蘭達和沙夫納的研究結果發現,為了盡可能不讓食物受到污染,食物最好是掉在地毯上。大概是因為食物落在往上豎立的地毯纖維時,與實際的表面並沒有太多接觸。如果吐司掉在地毯上,情況對你有利。不過,你可能拿的是一面乾、一面濕的吐司,如果掉下去的吐司,是塗奶油的那一面朝下,那麼結果只會一團糟。※ 本文摘自《美味的原理:食物與科學的親密關係》。《美味的原理:食物與科學的親密關係》作者:馬提‧傑佛森 譯者:王婉卉出版社:本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8/26
-
2021-02-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省電燈泡用久會汞中毒?毒物專家揭真相...「1動作」超危險
賣場貨架上陳列一整排省電燈泡,有自然光、黃光、燈泡色、晝白色等,不同形狀的燈泡造型令人目不暇給。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不少家電業者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節能商品,其中每天生活都少不了的照明設備,賣場常祭出的省電燈泡優惠,也成為許多人的首選商品。省電燈泡 為增加照明度含汞臨床毒物科醫師顏宗海表示,省電燈泡雖能節省荷包,但為了增加照明亮度,省電燈泡含汞,主要原理是利用電極發出電子撞擊燈管內的汞,汞氣體激發後、放射出紫外線波長輻射波,再透過管壁上的螢光塗料轉成可見光的波長。不慎打破 吸入汞蒸氣易急性中毒不過,相較於不含汞的傳統鎢絲燈泡,若不慎打破省電燈泡,一旦吸入裡頭的汞蒸氣,可能引發急性汞中毒。顏宗海解釋,汞即是俗稱的水銀,它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包括元素汞、有機 汞、無機汞,其中省電燈泡是用「元素汞」當作製作原料。一般而言,元素汞在室溫下是液體,但省電燈泡的製作過程中則將元素汞變身為蒸氣,進一步製成燈泡。省電燈泡正常使用下,不必擔心汞傷害。顏宗海說,由於元素汞是脂溶性的,若不慎吞食元素汞,一般不會有症狀,除非吞食大量的汞,才可能中毒。省電燈泡其實很安全,唯一需擔心的是在換燈泡過程中,不小心手滑打破,如此一來,燈泡裡頭的蒸氣汞就會揮發,一旦又處於密閉空間、室內空氣不流通時,短時間吸 入大量的有毒氣體,易致急性汞中毒。顏宗海強調,打破含汞用品時,須嚴防有毒汞蒸氣揮發。尤其是水銀溫度計的汞蒸氣含量相當高,若以一顆省電燈泡平均約有4∼5毫克的汞為例,光是一支小小的水銀溫度計的汞含量為500毫克,相當於125顆省電燈泡,其對健康的危害更大。急性汞蒸氣中毒 傷肺及中樞神經若汞元素在室溫即不斷釋放汞蒸氣,很容易經肺吸收到腦部。急性汞蒸氣中毒會在數小時內發生虛弱無力、發冷、流口水、噁心、嘔吐、腹瀉、胸悶、咳嗽等症 狀。如果暴露延長,則會發生間質性肺炎,使肺功能產生傷害;大體而言,急性汞中毒的主要症狀,包括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等,甚至還出現口腔炎、腸炎、發燒及意識混亂等情形。此外,慢性汞中毒的主要影響部位是中樞神經系統,接觸大量神經毒性容易出現的典型症狀,包括發抖、牙齦炎、失眠、記憶衰退、情緒不穩、害羞、神經質、食慾不振、視力障礙水晶體混濁,類似巴金森症狀等神經病變。不過,顏宗海堤及,汞中毒有解藥劑可救命,患者若能及時接受金屬螯合劑 (DMPS、DMSA)治療,就能大幅改善汞中毒的不適症狀。打破省電燈泡 4處理SOP要牢記若不慎打破家中的省電燈泡,美國環保署於2014年4月,官方提出了具體可行的處理建議,包括從清潔前的注意須知,到廢棄物的詳細處理流程等,讓大家能有所依循:1、離開現場,保持室內通風省電燈泡剛打破的第一時間,人及寵物必須離開現場,並保持室內通風至少5到10分鐘,此時需關閉空調,以免有毒氣體隨著空調循環至整間屋子。2、準備清理器具清理破碎燈泡所需的器具,像是厚紙或紙板、有膠帶可黏貼的袋子、濕紙巾、可密封的玻璃罐或容器。3、將清掃玻璃碎片放置密封容器中工具準備好以後,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清理工作,在清潔過程中,切記不要使用 吸塵器,以免有毒汞蒸氣粉末到處蔓延擴散,並用厚紙板仔細清掃玻璃碎片及可見粉末,之後放置到玻璃罐中密封。4、交付特定地點回收打掃完後,廢棄物也不可任意丟棄或丟到垃圾桶,就像乾電池回收一樣,需交給各地縣市政府指定的特定地點回收,才算大功告成。正常使用 不會引起皮膚癌不只汞蒸氣處理會令人提心吊膽,許多人還擔心省電燈泡的強光也是造成皮膚癌的殺手之一。顏宗海表示,省電燈泡雖會產生紫外線UVA(315 ~400 nm)、UVB(280 ~315 nm)及紅外線(> 700 nm),但它相當微量,一般正常使用下,根本毋須擔心會引起皮膚癌病變。省電燈泡雖號稱「省電一哥」,但實際上它的省電效果還比不上隨處可見的日光燈。若比較省電效果排行,顏宗海說,最省電第一名其實是日光燈,其次才是省電燈泡,傳統鎢絲燈泡最耗電。延伸閱讀: ·沒曬太陽卻變黑? 小心這些「感光食物」都會讓黑色素沉澱、長斑 ·身上黑痣也可能變成癌! 5點觀察一次看懂罹癌跡象 
-
2021-02-18 養生.聰明飲食
隔夜菜會流失營養嗎?營養師破解各種隔夜菜疑問
剩菜隔天吃或帶便當是許多家庭的習慣,也是惜食的表現,但如果保存或復熱不當,可能滋生細菌造成食物中毒,在歷年的食品中毒事件中排名前三的有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張瑄筠針對常見的隔夜菜疑問一一解答,讓民眾吃得更安心。1.剩菜要如何保存,放入冰箱就萬無一失?張瑄筠也會在前一晚做好料理,幫家人準備便當。煮好晚飯後,她會先分裝到餐盒內,而不是餐後才把剩菜裝入。她建議煮大份量時,如滷肉、燉雞等,可先行分裝,避免菜肴沾染到口水而增加細菌汙染風險。冰箱的冷藏只能抑菌,並無法滅菌,料理過的食材冷藏最多1至2天,不要超過3天,冷凍期限也頂多一個月,過期就要處理掉。2.熱食不能放冰箱,真的是這樣嗎?細菌滋生風險和溫度、時間控制有關,所謂「危險溫度帶」意指介於7℃~60℃,此區間適合細菌快速生長繁殖。因此,料理好菜肴放於室溫,降溫到不燙手就可放進冰箱,快速降溫到7℃以下才能有效抑制細菌滋長。食物中毒通常夏天是高峰期,建議食物沒吃完一小時內要放進冰箱,以免變質。此外,有些民眾為了方便,把食物放在電鍋中保溫,其實這樣不太好,因電鍋在保溫狀態下溫度低於60℃,如同在培養細菌,建議還是要冷藏,食用前再復熱。3.剩菜復熱到底要多熱?剩菜或隔夜菜再復熱時,中心溫度須達70℃以上,可消滅大部分病菌。如果使用微波爐可分段加熱,中途稍微翻攪,讓受熱程度均勻。無論用何種方式,復熱以一次為宜,不宜反覆加熱,才能兼顧食材美味與食的安全。4.哪些食物不宜帶便當?蔬菜含亞硝酸鹽會致癌?海鮮類最好當餐食用完畢,富含組織胺的魚種(如鮪魚、鯖魚、鰹魚等),隔天吃可能引發食物過敏。而葉菜類含亞硝酸鹽,目前沒有足夠的研究證明會提升致癌率,在蔬菜清洗時就可清洗掉表面上的亞硝酸鹽,且葉菜類富含植化素、維生素C、E等抗氧化物,衡量得失,倒可不必太擔心亞硝酸鹽的問題。但綠色蔬菜復熱後顏色變灰黃色,口感較軟爛,不建議帶便當,可用茭白筍、玉米筍、高麗菜、蘿蔔、菇類或冷凍花椰菜等來替代。5.吃隔夜菜有吃進營養?食物中醣類、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素,都不會因為復熱而過度流失。先前研究指出,維生素C的確會在烹調加熱甚至保存時減少,流失的部分可由新鮮水果補足,毋需太擔心吃隔夜菜會營養不足的風險。張瑄筠提醒,保存剩菜的容器也要注意衛生,不鏽鋼與玻璃材質較安全,塑膠蓋或容器如已有刮痕,可能藏汙納垢,應立即汰換;另外,盒蓋內側矽膠條環記得要清洗,若消潔不當也容易滋生黴菌和細菌,進而汙染食物,對於免疫力差的人、老人或小孩,都可能引起身體不適。延伸閱讀: 食物密封、真空後能延長保鮮? 專家一語突破盲點 不是通通塞冰箱就好! 營養師教你3撇步延長食物保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