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中山醫學大學
共找到
211
筆 文章
-
-
2021-03-08 科別.血液.淋巴
月經來每天得用12片夜用衛生棉 類血友病作祟
女性經血過量得當心,高一彭同學因經期長達3週,每天用超過12片夜用加長衛生棉,更排出50元硬幣大小血塊,確診類血友病。醫師說,全台多達98%患者未確診,籲女性提高警覺。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台中榮總罕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今天表示,據國際統計,生育年齡的女性約3成有經血過量問題,可能原因除了子宮內部病變、荷爾蒙失調外,也可能是凝血功能異常引發的疾病,例如類血友病就是其中之一。王建得說,國內研究證實,月經過量且有貧血問題女性約有16%是類血友病患者,就全球類血友病盛行率千分之1推估,全台約有2萬3000名類血友病患者,但至今全台有註記領有重大傷病卡的病例僅約300人,恐怕有約98%的患者未被診斷出來。他說,血友病是性聯遺傳的疾病,超過95%病友都是男性,因此許多人常認為這是男性的疾病,但類血友病是非性聯遺傳,因此患者男女比例相近,女性又因月經量大、產後容易出血等症狀,確診個案比男性稍多。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翁德甫進一步解釋,類血友病是一種凝血因子缺乏導致的疾病,但因多數病人症狀輕微,常見症狀像是經血過多、無故流鼻血、瘀青、牙齦滲血等,容易被忽略,想確診得靠運氣,否則一旦做手術或遇上意外出現大型開放傷口時,恐危及生命。為提高確診率,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推動「經血過量123」自評,女性月經若持續超過1週、每2小時內需更換衛生棉、排出血塊大於3公分,即為經血過量,有可能是類血友病作怪,提醒女性重視經期健康。翁德甫也提醒,除經血過量123口訣,若民眾一年內流鼻血逾10分鐘超過5次,每月出現1到4次不明瘀青或刷牙、使用牙線時牙齦容易血流不止,都應提高警覺,諮詢血液科醫師。
-
2021-03-02 新聞.元氣新聞
醫師分享急診與鳳梨故事 玩笑稱「吃鳳梨一舉兩得」
鳳梨最近是台灣熱門話題,有醫師也在臉書上分享「急診與鳳梨」的故事,只要有醫護在急診吃鳳梨,病人就會爆量,不能不信邪。醫師並開玩笑表示,台灣因為防疫成功,急診就診人數減少,醫師乾脆來吃鳳梨,既可以幫助農民,又可以拉抬急診業績。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上發文表示,雖然已經有人發表論文證明鳳梨跟醫院工作忙碌程度無關,但自己的親身經歷卻和論文結果不同。他分享兩個故事,表示幾年前在兒科病房實習的時候,某天值夜班的晚餐時刻,當時病房十分平靜,住院病人沒有抱怨、門急診沒有新病人,他和一群護理師在護理站用餐間悠閒地享受晚餐和聊天打屁。飯後,其中一位護理師突然發現桌上有一盒病人家長贈送的鳳梨酥,她說想當飯後甜點,其他的醫護人員紛紛阻止,拜託她忍耐一下,下班後再帶回家吃,但她堅持想吃,隨即伸手撕開鳳梨酥的外包裝。「當鳳梨酥接觸到空氣的那一剎那,護理站的電話突然響起」,急診室有新病人要住院,掛上電話後,電話如連珠炮彈般再度響起,門診、急診接二連三出現大量需要住院的病童,他和病房護理師開始瘋狂地接新病人。當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再次踏入護理站用餐間時,已經是隔天凌晨2點,外包裝被撕開的鳳梨酥仍孤獨、靜靜地躺在餐桌上,再也無人理會。另一個故事發生在他剛升主治醫師的時候。當時兒童急診人力缺乏,需要病房資深主治醫師幫忙值白班,其中一位大老級主治醫師每次值班時病人都超少,看到專任兒童急診醫師時不時訓斥,念大家為什麼總是抱怨急診室工作多忙多累?「明明病人很少、很悠閒,到底再抱怨什麼?」有一天這位大老級主治醫師值急診班時病人突然爆多,不但一般急症病童多,重症需要急救的病童亦不斷出現在急救室,原本病人數較少的白班兒急整個被擠爆。他夜班接班時,大老級主治醫師疲憊地說「原來你們常常過這樣的生活」,眼中充滿尊敬之意。幾天後上班時,急診室學長神秘地把他拉到角落,小聲問「你知道那天大老級主治醫師上班時為什麼來診量突然暴增?」他回答不知道。學長才跟我說,那天他特意把三包鳳梨酥事先藏在診間,想說賭賭看能不能讓大老級主治醫師經歷我們平常過的生活,體會他們的辛勞,沒想到效果出乎意外驚人,「鳳梨果然可怕!」
-
2021-02-22 新聞.元氣新聞
吃減肥藥不再腹瀉油便 國衛院新奈米技術最快下周技轉
肥胖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市面上的減肥藥物有75%皆含有奧利司他Orlistat的脂肪酶抑制劑成分的藥物;然該成分會抑制油脂吸收,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恐會有腹瀉、油便等問題;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最近利用多年研究的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能成功搭配該款藥物解決其副作用;該技術預計下周能完成技轉,將來可直接應用,作為添加在食物的健康食品、或搭配Orlistat的處方新藥。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根據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長時間肥胖恐引發許多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些肥胖者不易控制外食的油脂攝取,會經由醫師建議開立含有Orlistat成分的減肥藥,來抑制油脂吸收。對此,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羅履維指出,因為此類藥物以脂肪酶抑制劑Orlistat為主要有效成分,降低進入腸胃道脂肪的降解作用以及體內吸收,促使被抑制無法降解的油脂只得從大腸排出體外,因此導致腹瀉與油便等擾人之副作用。為解決上述副作用,羅履維與研究團隊利用多年研究的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他說,中孔洞奈米矽球是一個150奈米大小的6角形結構,裡面的結構就像隧道入口,可以形成很大的表面積,讓原本在腸胃中不被吸收的液態油脂,進入中孔奈米的「座位」,受到固定後,以固態的形式排出體外。羅履維還說,口服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後,能高比率從體內與糞便一起排出,顯示此材料具有相當的安全應用性,若搭配抗肥胖藥物,將可減緩目前藥物的副作用。羅履維表示,透過8隻使用過Orlistat減肥藥物的小鼠的動物實驗發現,透過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可百分百解決腹瀉等副作用問題;另透過同位素電子儀器追蹤奈米矽球於食入後在體內的分布,進而證實這項材料在食入後也不會有殘留在人體其他區域的疑慮。羅履維表示,由於矽已經是合格的食品添加物,因此將來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僅是改變結構,因此仍可直接添加於食物,將來若單獨使用,將有潛力申請成為健康食品;另外,也可搭配市售含有Orlistat成分的減肥藥物,成為新的減肥藥物處方用藥,他認為,這類藥物具有許多相對的市場優勢,預期可擴大原市場占有率、規模及領先優勢。羅履維表示,有興趣的廠商可於3月2日前提交計畫書至國衛院,經審核後洽談技轉,預計最快於明年第3、4季能展開人體臨床試驗。然Orlistat減肥藥物不是人人能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提醒,Orlistat是處方用藥,目前醫師僅會針對有符合醫學上過重或肥胖定義者開立此處方藥,建議一般民眾不要使用。
-
2021-02-09 養生.聰明飲食
少鹽少油 專家建議四大類健康零食
春節將至,你辦好年貨了嗎?小心家裡必備的年節零食,暗藏著高熱量、高糖、高油、高鹽的危機。零食挑選的原則,首要包裝完整無破損,並有清楚的食品成分與營養標示,口味應以原味、無添加人工調味的小包裝產品為主,且須留意食品的色澤與氣味,避免採買顏色鮮豔、太白,或油膩、調味較重的零食。此外,看懂食品成分與營養標示也很重要,才懂得挑選健康少負擔的零食。哪些零食較健康?建議多吃四大類零食:一是原味堅果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纖維質、維生素與礦物質;二是蔬果乾類,富含纖維質、維生素與礦物質;三是海苔類不僅熱量低,且富含可溶性纖維及礦物質;四是蒟蒻乾,富含纖維質,可增加飽足感。除了海苔外,仍須注意份量,小心熱量過多,會有肥胖風險。慢性病患者須謹慎食用零食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中須留意血糖控制與體重,每到年節總讓患者血糖失控,建議除了富含高糖高油高熱量的牛軋糖、核桃糕、芝麻糖、牛奶糖等零食應避免外,也應控制三餐主食的份量,零食則挑選低熱量的海苔、紫菜等為主。腎臟病腎臟病患者平時應注意鹽分攝取,避免吃太多的加工食品或含磷酸鹽類的食物,過年常見的肉乾、魷魚絲等零食就不適合食用,吃多容易導致體內磷離子無法代謝而升高,導致身體搔癢,疾病進程惡化,宜選擇吃無調味的零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平常避免攝取高油、高糖與高鹽的食物,建議可適量攝取原味、無添加的海苔、堅果,或高纖的蔬果乾、蒟蒻乾等零食。避免食用油炸類零食,像是麻粩、洋芋片,或加工食品魷魚絲、肉乾等高鹽零食。無論如何,農曆年節不該只是在家吃零食,更要到戶外走春踏青來增加身體活動,千萬別讓空有熱量的年節零食,吃壞了大家的健康。
-
2021-01-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要進入「大規模社區感染」? 專家列十點:關鍵看這
指揮中心昨(1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為我國20多歲女性(案852),是案838同醫院工作的護理師。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今天清晨也整理本土個案事件的發生時序10大點,指出與案852同住的4名家人中,有2人已出現症狀,若隔離採檢結果確定4人染病,接下來就是決定是否擴大成大規模社區感染的關鍵。謝宗學凌晨在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列出新冠肺炎本土個案事件的時序整理,共有10大點。其中前7點是到目前已確認的事件整理;第8點後是尚未確認但可能發生的事件。1. 冬天氣溫下降病毒活性大增2. 世界其他國家疫情大爆炸3. 台灣境外移入病例大增4. 醫院、醫事人員照護治療負擔增加5. 本土單一院內感染事件 (案838:照顧確診病例醫師)6. 院內感染相關單一本土社區感染事件 (案839:案838同住護理師)7. 院內感染第二個案 (案852:案838 院內接觸護理師),院內感染群聚事件確立8. 案852同住4位家人確定染病 (目前2位家人出現症狀,在醫院隔離採檢中)9. 染病醫事人員和其接觸感染者造成侷限社區疫情10. 侷限社區疫情進展成大規模社區疫情謝宗學指出,關於第8點時序是否成真,將在今明兩天有初步的結果;目前的關鍵是第9點,他表示,去年某醫學中心爆發院內感染群聚事件時,也造成同住家人染病事件,幸好隨即將疫情圍堵,沒有演變成真正侷限型社區疫情,停留在第8個時序。謝宗學說,這次院內感染群聚事件亦是相同,即使走到第8個時序,亦是感染源明確的新增確定病例,但是不用太驚慌,只要和去年一樣做好個人防護,確實執行勤洗手、戴口罩、少去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的地點,相信一樣可以撐過這段艱難的時間。謝宗學也暖心鼓勵,冬天很漫長,現在只是開始,夏天到來前勢必還有許多考驗,「過去一年我們在顛簸中度過,未來幾個月的路更是崎嶇,只要團結一心,再難走的路也能克服,繼續在風暴中挺住、持續前進,等待晴天的到來」。
-
2021-01-09 養生.聰明飲食
營養學博士照吃垃圾食物!營養學教授:這4種飲食習慣比吃泡麵、薯條還傷身
「老師,你怎麼看起來很累,頭髮都白了,又很稀疏?」天天見面的學生偶然的一段話,讓擁有30年營養學背景的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驚覺:保養身體不能光靠理論,身體正在求救中! 為了重拾健康,王進崑重新調整飲食,現在50幾歲的他總被學生和朋友調侃,還保持著30幾歲的外貌與活力...三餐吃多少?我用21比例來分配我的太極飲食遵守每天三餐依照七分飽原則,三餐總量不高於21的比例。舉例來說,早餐如果吃7分飽、午餐10分飽,則晚餐不要吃超過4分飽。也就是在早餐一定要吃的原則下,調整午晚餐的進食量,我通常會建議大家午餐可以多吃,而晚餐可以少吃。不過,如果早餐只吃3分、午餐吃7分,按照7分飽食的大原則,那晚餐最多還是吃7分就好,因為晚餐最靠近睡眠時間,吃太飽很難消化,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早餐、午餐吃得少,晚餐就毫無顧忌的吃到撐。通常我的三餐分配比例:早餐7分、午餐7分、晚餐3分。我是營養學博士,但照吃垃圾食物吃東西看起來簡單,但其實是一門學問。我們常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許多有關「垃圾食物」(例如漢堡、薯條、可樂、泡麵等)的報導,這些所謂的垃圾食物真的不能碰嗎?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許多人還是那麼愛?其實,垃圾食物吸引人的地方在方便與美味,當然它也提供熱量、飽食感與營養,最大的問題出在營養失衡。但是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平時吃的食物,營養夠均衡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吃下肚的豈不也是垃圾食物?我每天都在談「營養與健康」,很多人誤以為我完全不會碰垃圾食物。事實上,我並不是完全不吃,因為它們真的非常方便,說實在的,有些吃起來還滿美味的。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只吃這類食物,因為我懂得如何平衡,了解運用正確的太極飲食之道,垃圾食物當然可以吃。這類營養失衡的食物,我不會連續兩餐食用,若是這餐吃了泡麵或是漢堡,下一餐會立即補充大量蔬果。如果因為外食或所處環境,食物選擇沒那麼自由,也會盡量選擇蔬果與全穀雜糧較多的餐點,並且避免碳酸的含糖飲料,例如汽水。我認為所有食物都可以食用,只要不跟宗教與個人喜惡衡突(如因宗教信仰不吃豬肉),大可多方面嘗試。以我個人為例,平日會選擇多樣化的植物性食物,但遇到出國時,受限於環境或時間,我還是會入境隨俗,比如北非或西藏高原的主要食物為肉類,我也會隨緣食用,但是回到臺灣,會立即恢復蔬果與全穀雜糧為主要攝取來源。而參加聚會或在餐廳用餐時,我也會控制食用量。常常聽到很多人吃大餐時,會說:「這餐吃太多了,明天操場要多跑幾圈。」、「這餐吃大餐,下一餐就不吃了。」也有人為了吃大餐,特地幾餐空腹;或吃了一頓大餐後,就連續幾餐都不吃。其實,這都是錯的。平時就不應該暴飲暴食,也不要以絕食、斷食或餓肚子的方式,進行餐與餐之間的互補。這種過於劇烈的做法,非但毫無太極相生的精神,更容易造成身體機能無形的傷害。一小匙薑黃粉,防失智又抗癌薑黃素是從薑黃根中萃取所得的黃色天然物,自古就被人類發現具有保健功效,近年科學更證實了薑黃素有抗發炎、清除自由基、穩定血糖、預防失智、抗癌等效果。煮菜時加一小匙薑黃粉,便能攝取到薑黃素來維持健康。薑黃素雖然具有許多保健功效,其化學結構卻不利於人體吸收。近年來研究顯示,奈米化能有效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率,因此,奈米化的薑黃素產品在市面上隨處可見。其實,把薑黃與其他食材一起煲湯,就能獲得奈米化的薑黃素,但時間至少要10小時;另一個方法是將薑黃與胡椒一起烹調,因為胡椒中的胡椒素能大大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率;另外,還可以從咖哩獲得薑黃素。薑與薑黃是不同的植物,從外型上就能區別。生薑的表皮顏色為淡黃色,形狀呈不規則形狀;薑黃的外觀顏色偏黃,形狀為長條狀。市面上有許多薑黃粉產品,顏色有深有淺。消費者或許會感到疑惑:「深色薑黃粉就含有較多的薑黃素嗎?」原則上薑黃顏色越深,薑黃素含量越多,然而有些廠商為了使薑黃顏色一致,會將多種薑黃粉混合後再販售,甚至也有薑黃粉產品的深黃色可能是染色而來。因此,以顏色判斷薑黃素含量並不可靠。我在此提供3個小祕訣,教你輕鬆分辨出哪一種薑黃粉所含的薑黃素較多。•用嘴巴嘗試:選購薑黃粉時,可取少量放進嘴巴裡品嘗。薑黃素帶有微微的苦辣味,濃度越高,苦辣味越明顯。•水中分布法:因為薑黃素有很好的分散性,所以將薑黃粉放入水中攪拌後,薑黃素含量高的產品會呈現「均勻混濁」的情況;若出現成團結塊的現象,代表油脂含量高,而薑黃素的含量相對較低。•酒精溶解測試法:把薑黃粉放入酒精或酒類中(如高粱酒),攪拌後,如果薑黃粉能完全溶解於酒精中,表示薑黃素含量高。書籍介紹書名:王進崑營養學,白髮變黑髮,年輕15歲:薑黃、蜂蜜、辣木、木鱉果、青梅……營養學博士的太極飲食法,用天然食材強化自癒力。作者:王進崑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20/12/30作者簡介/王進崑從小立定志向學「食品營養」、土生土長的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從求學階段到現今的教學、研究與服務,30年來沒有一天離開過食品營養,因為他堅信,只有靠「吃」才能把健康吃回來。於2016年獲頒國際食品科技聯盟院士。曾任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主任、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健康管理學院院長、副校長與校長、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以及亞洲營養聯盟執委。現任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並擔任全球最大的保健食品學會──國際保健營養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utraceuticals and Functional Foods,簡稱ISNFF)執行長,在國內外營養學界均享有崇高的聲望與地位。延伸閱讀: 成為明星之前,當英文老師的日子》一位侏儒症女孩給吳姍儒的體悟:比霸凌還嚴重的,其實是「錯待」!
-
2021-01-0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壓力大到全身起癢疹、頭痛!她中醫輔助治療開心迎新年
台中市一名54歲婦人三年前因壓力太大胸悶心悸退休,沒想到去年9月雙手臂、身體長大量癢疹,確診罹患乾癬,服用西藥不但沒改善,還出現高血壓、頭暈、頭痛,改用類固醇藥膏等治療仍癢到夜不成眠,轉而接受中醫輔助治療,透過用藥調整體質、補氣血,並配合醫囑放鬆心情,保持心情愉快,並做好保濕、保油,如今揮別惱人的乾癬、頭痛問題,開心迎接新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西整合醫療科醫師陳柏谷說,台灣每年因乾癬就診患者有8萬人,乾癬的原因目前仍在研究中,牽涉多種免疫系統及皮膚系統的交互關係。大多以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等西藥治療,有些人有副作用。陳柏谷說,乾癬患者以中醫分型來說,有血熱虛、血瘀、濕熱及陰虛、血虛、氣陰孟虛,中醫辨證論治,透過中藥補血、袪熱,輔助西醫治療,可達到良好效果。陳柏谷說明,這名患者身體及四肢嚴重癢疹、皮屑,雙臂有50%上都長癢疹,常養到抓破皮、夜不成眠。以中藥粉清溫飲來補氣血、袪濕熱來調整體質,並以龍膽瀉肝湯袪濕熱、止癢,加上黃耆、苦蔘、刺蒺藜、東阿阿膠、四物湯,補氣、補血、促進血液循環、清熱解毒,加上紫雲膏外用,幫助止癢、傷口癒合。另外也為患者進行針灸,在手部的合谷、曲尺、神門下針,可驅風、安神、補氣,及耳朵的神門、皮質點做耳針治療,加乘效果。陳柏谷說,由於皮膚病與壓力有關,因此女患者在治療期間,配合醫囑放鬆心情,保持心情愉快,並做好保濕、保油,不但乾癬緩解,也解除了高血壓、頭暈、頭痛的問題,開心跨年。陳柏谷也提醒,乾癬患者在冬天過度食用刺激免疫或調節免疫力的食補藥膳及保健食品等,平日除了正確治療,也要注意攝取健康及均衡的飲食。
-
2020-12-04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消除子宮頸癌 婦癌專家:讓小男生也接種公費HPV疫
台灣每年新增1500多名子宮頸癌患者,造成不少家庭悲劇,如何在十年後大幅減少罹癌人數,甚至只剩40人?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男女均納入公費HPV疫苗施打對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婦產部主任曾志仁說,「這是一條該走的路。」曾志仁指出,以前對於子宮頸癌疫苗施打成效,大都只能強調,可減少八成HPV感染機率,預防四成七癌前病變,並無數據可證實疫苗在實際預防癌症上的成效。然而,新英格蘭期刊於今年10月刊登全球第一篇預防子宮頸癌成效的研究報告,結果令人振奮!曾志仁表示,該研究團隊長期追蹤瑞典十年來全國普打後的罹癌人數變化,在接種疫苗的女性中,僅19人罹患子宮頸癌,無人因此死亡,反觀未打疫苗女性,罹癌人數多達586人,造成160人死亡。曾志仁表示,這是全球第一份有關疫苗預防癌症、減少死亡率的研究報告,有無施打HPV疫苗,差距明顯。瑞典人口為一千萬人,如將此模式套用在台灣,男女皆接種疫苗,十年後,每年新增子宮頸癌人數僅約40人,而目前一年則是新增1500多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我國自2018年起,提供國一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校內接種率超過八成,與歐美國家相較,起步較晚,想要達到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目標,確實要有更積極的策略。世界衛生組織最近首度發布《加速清除子宮頸癌的全球戰略》,呼籲中低收入國家落實疫苗接種、篩檢和治療等三大策略,以實現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目前全球已有40個國家在防治子宮頸癌策略上,採取「男女皆打」方式,其中以澳洲動作最快,早在2013年分階段讓男生、女生接種公費疫苗,預計在2028年就能達標。為何預防子宮頸癌,男女均需施打疫苗?蔡麗娟提出兩大原因,首先,不分男女都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而主要感染途徑為性行為,這是男女共同應負的責任,施打疫苗,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另一半。此外,除了造成子宮頸癌,HPV還與多種癌症與疾病相關。研究證實,HPV易造成「六癌一病」,包括子宮頸癌、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以及菜花,因此,男性也有施打疫苗的急迫性。蔡麗娟表示,受限於經費預算,我國公費接種對象仍只限於國一女生,建議未來小男生也能列入公費接種範圍。再者,家長對於人類乳突病毒應有更正確的認知,為了讓孩子未來免於「六癌一病」威脅,建議可自費接種疫苗。曾志仁強調,台灣想要國際化,進入國際社會,只喊政治口號,無濟於事,應在重大疾病癌症預防上,有所表現,累積聲量及本錢。只要抹片與疫苗雙管齊下,提高抹片篩檢率,並讓小男生納入公費接種對象,台灣一定能在2030年達到世衛組織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
-
2020-11-23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3種姿勢 易椎間盤突出
60歲林姓男子長年需搬重物,突然出現下背痛,左臀感到麻痛,連腳也酸麻,就醫確診是椎間盤突出造成。醫師提醒常彎腰搬重物,或長時間彎腰與低頭工作者,易造成椎間盤突出,要注意防範,患者應接受醫師診治,不要亂整骨、整脊,以免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宗熹指出,林姓病患檢查發現腰椎第5節薦椎第1節滑脫,第3、4、5節左側椎間盤甚至已破裂突出,壓迫到神經根,導致下肢疼痛,經手術才緩解。楊宗熹表示,椎間盤是指連結每一節脊椎的軟骨,當纖維環因磨損、退化與水分流失,或有外力撞擊,易出現鬆弛或裂縫,導致裡面的髓核向外突出,即形成「椎間盤突出」,原因包括彎腰搬重物、長時間彎腰、低頭工作等姿勢不良。椎間盤突出壓到脊髓或神經根,會造成脖子痛、腰痛、手麻腿麻、上肢疼痛、坐骨神經痛,若在頸椎壓迫嚴重,會四肢無力,腰椎嚴重則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下肢無力等。楊宗熹表示,治療時先以平躺休息為主,避免彎腰或劇烈運動,平時需養成正確姿勢,並自我訓練核心肌群增加腰椎穩定性、減輕椎間盤壓力,嚴重時就需經由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治療。楊宗熹提醒椎間盤突出拖延治療,會使突出部分鈣化或更突出,增加治療困難度,甚至出現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神經功能障礙。
-
2020-11-21 科別.骨科.復健
「低頭」也是一種傷害!醫師:這3種姿勢易椎間盤突出
60歲林姓男子因長年搬重物,一個月前出現下背痛,伴隨從左臀麻痛到腳,就醫確診是椎間盤突出,經由手術治療,緩解疼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宗熹臨床觀察,常彎腰搬重物、長時間彎腰、低頭工作等,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提醒民眾注意防範,建議患者應接受醫師診治,別亂整骨、整脊,以免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楊宗熹說,林姓病患經檢查發現,腰椎第5節薦椎第1節滑脫,腰椎第3、4、5節左側椎間盤破裂突出,壓迫到神經根,才會導致下肢疼痛。接受醫師建議施行腰椎第3、4、5節左側椎間盤部分切除手術,以及腰椎第5節薦椎第1節椎間融合固定手術,術後疼痛獲緩解,住院5天後順利出院。楊宗熹說明,椎間盤是指連結每一節脊椎的軟骨,當椎間盤的纖維環因為磨損、退化及水分流失、外力的撞擊,出現鬆弛或裂縫,導致裡面的髓核向外突出,即形成所謂的椎間盤突出。他臨床觀察發現,常見的椎間盤突出原因,包括彎腰搬重物、長時間彎腰、低頭工作等姿勢不良,或是因瞬間突發的受力過重,如激烈運動或車禍外傷等。楊宗熹說明,椎間盤突出壓到脊髓或神經根,造成脖子痛、腰痛、手麻腿麻、上肢疼痛、坐骨神經痛,頸椎壓迫嚴重還會四肢無力,腰椎壓迫嚴重會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下肢無力等。楊宗熹表示,椎間盤突出疼痛期先以平躺休息為主,避免彎腰或劇烈運動,平時需養成正確的姿勢,以及訓練核心肌群,增加腰椎穩定性、減輕椎間盤壓力。嚴重椎間盤突出,或經復健仍無法緩解,就需經由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治療。楊宗熹提醒,椎間盤突出拖延治療,可能使突出部分鈣化或更突出,不但增加治療困難度,甚至出現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神經功能障礙,達到完全恢復的機會越小。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抗癌最關鍵/變瘦、好累、沒胃口 EPA改善慢性發炎
癌症病人常會覺得疲憊、沒胃口,還有人因此消瘦,其實這都是身體因癌細胞「搶食」營養而慢性發炎的警訊,若不及早改善,恐影響原訂的治療計畫。國內外研究證實,癌症病人每日攝取2克魚油(EPA)可有效降低發炎反應,讓治療計畫更順暢,是醫師的超級好助手。癌細胞愛吃糖,會掠奪身體糖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腫瘤外科主治醫師葉名焮指出,癌細胞愛吃糖,會從人體來掠奪糖分,甚至把體內的蛋白質及脂肪溶解並轉換為糖,而「搶糖」與「換糖」過程會引起組織的免疫反應,惡性循環下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症狀就是胃口變得不好、疲憊,有的人還因此變瘦。許多民眾有一個迷思,就是以為「不吃可以餓死癌細胞」,葉名焮強調:「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癌細胞完全不必靠人所吃的食物『進食』。」然而,如果持續不理癌細胞造成的慢性發炎,很有可能因免疫力問題延遲了原訂的癌症治療計畫。魚油富含EPA,研究可阻斷細胞發炎反應。能不能降低癌症造成的發炎反應呢?答案是可以的。葉名焮說,日本人很早就推廣食用深海魚油,因為他們發現可以減少身體「這裡痛、那裡痛」的問題,而細胞學研究上證實,魚油富含的脂肪酸EPA可有效阻斷細胞的發炎反應。不只是日本,歐洲曾發表一項針對胰臟癌病人化療期間攝食魚油的臨床觀察性研究,他們發現,胰臟癌病人每天補充2克魚油之後能維持治療期間的體重,提升治療後的生活品質。歐洲也曾發表另一份臨床實驗性研究,將大腸癌病人分兩組,一組人治療期間每天吃魚油,另一組不吃。實驗發現,攝食魚油的大腸癌病人,總存活率比另一組病人高。想補充魚油,光靠吃深海魚不夠。台灣也有相關的本土研究進行,不過目前尚未發表。葉名焮透露,這份研究透過癌因性疲憊量表,了解乳癌病人化前及化療後各補充1克魚油後的改變。乳癌患者經過魚油的補充後,化療後的疲憊度明顯較輕。如果癌症病人想補充魚油,靠吃深海魚就夠嗎?葉名焮認為不夠。他說,目前普遍認為癌症病人要吃到2克的魚油,才能有效緩解發炎反應,但吃1公斤的鮭魚或1.9公斤的海蝦,才可能吃到2克的魚油,「實際上很難辦到。」況且,深海魚還有重金屬問題,葉名焮說,除了吃魚,使用癌症營養補充品是他認為比較好的選擇,建議挑選大廠牌的產品較為可靠,而且市面上也方便取得。癌友每天走路運動,能維持白血球和T細胞量。除了魚油以外,葉名焮提醒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一定要多補充高蛋白及好的脂肪,因為蛋白質和脂肪是癌症病人的能量來源,其他飲食維持均衡就好。此外,葉名焮甚至會要求自己手上治療的乳癌病人,一定要每天走路30分鐘、而且至少走2公里。原因是他曾進行小型的實驗性研究,發現每天走路運動的病人比起沒運動的病人,其白血球和T細胞量都能維持得更好。葉名焮說,病人當然可以選擇其他的運動方式,不過許多癌症病人本身運動能量較差,「行走」反而是最方便且有可能培養成習慣的運動選項。抗癌是長期抗戰,治療後不應間斷。多數癌友及家屬認為,營養補充品只需要在治療期間食用就好,但葉名焮不這麼認為,他指出,癌細胞不會只有在治療期間才從人體「搶糖」與「換糖」,加上抗癌是長期作戰,有癌細胞在治療後躲起來,藏了十幾二十年又復發。「營養補充品應成為一個預防性的手段,治療後也不應間斷,不過劑量就可不必像治療期間攝取這麼『斤斤計較』。」葉名焮說,抗癌的新觀念就是維持營養、睡眠及運動,提升生活品質之餘也有助治療計畫順利完成,達成雙贏。
-
2020-10-13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猝逝主動脈剝離引注意! 45歲運動健將以為感冒險死
36歲藝人小鬼黃鴻升猝逝,讓人注意到平時無症狀、猝死率高的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許姓建築事務所高階經理是運動健將,一周跑步3天,不熬夜,自認沒有三高,2017年底寒流來襲,當時45歲的他出現全身無力、畏寒、咳嗽,以為感冒,直到呼吸困難、喘就醫,查出為主動脈剝離,經手術救回一命。許男術後戒菸、服藥、控制血壓,並定期回診追蹤,病況穩定,今天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慶生,並現身說法,提醒有潛在風險的民眾要多注意。中山附醫心導管室主任蘇峻弘說,主動脈剝離大多好發在45歲到79歲男性,男多於女,最主要風險因子為高血壓,許姓男子發病時只有45歲,又有定期運動,看似並非高風險族群,但有長期抽菸、可能有高血壓不自知,加上天氣驟冷等危險因子導致主動脈剝離。蘇峻弘提醒民眾,主動脈剝離非常急促且危險,急性期以出現「強烈撕裂性胸痛」為主,延伸到背部或脖子、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嚴重者會引發腦中風、急性心衰竭等,猝死率高。許姓男子說,他讀大學開始抽菸,菸齡超過25年,當兵後愛上跑步,養成一周運動3次習慣,尤其假日都清晨五時起床練跑,35歲後當主管就不熬夜,飲食正常,健檢也正常,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病史。2017年12月寒流來襲,許姓男子突然感覺無力、畏寒、咳嗽到診所求診,起初被診斷感冒而接受藥物症狀治療,因工作因素還搭機赴澎湖,但三天後症狀惡化為虛弱、胸悶合併呼吸困難,提早返台就醫。蘇峻弘說,許男在心臟內科門診時,經判讀心電圖後懷疑心肌梗塞,建議直接轉至急診,但因無嚴重胸痛,也沒有轉移至背部的疼痛典型症狀,立刻安排緊急心導管檢查排除後,經主動脈攝影發現是主動脈剝離,醫療團隊立刻緊急照會心臟外科主任吳怡良,經許男同意緊急手術治療。許男術後病情逐漸穩定,經過18天住院調養及休息,傷口癒合良好才出院,這次住院也讓他驚覺其實早就有高血壓的問題,抽血報告也顯示有輕微的高血脂、高血糖及高尿酸血症而開始積極服藥控制,並且戒菸,至今已穩定的門診追蹤將近三年,血壓、血脂、血糖及尿酸控制相當穩定,也不曾在有明顯胸悶痛症狀。
-
2020-10-12 癌症.其他癌症
膽管癌傳統手術效果有效 醫:次世代基因定序有新契機
膽管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而且無論是傳統的切除或是化學治療都有其局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呂學儒說,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的發展,已為這些病患帶來新的治療契機。曾有膽管癌合併肝臟轉移的病患,經由傳統化學治療無法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經基因定序顯示該患者有特殊基因型態表現,在給予免疫治療後,影像上顯示腫瘤有縮小,病情也大幅改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外科主任李祥麟上午和呂學儒一起開記者會,他說,罹患膽管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一般只會出現右上腹痛、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非特定症狀;進展到晚期,才會出現如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膽管組塞的症狀。大多數膽管癌病患無法早期診斷,容易錯失治療黃金時期。他說,若臨床上懷疑是膽管癌,一般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但手術對於長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因附近的主要供應肝臟的大血管相當多,難度相對很高;另外若是長在肝臟內部的膽管癌,雖較有機會切除,但常因症狀不明顯,常常等到病程晚期才被診斷出來,而使得預後不佳。呂學儒也指出,依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的治療指引,針對手術無法切除或轉移性的膽管癌,須採用化學治療,但這類病患診斷時多半年紀偏大、期別較晚,治療上也相當困難。以往免疫療法中的傳統定序方法,一次只能針對某一特定目標基因進行檢測,無法同時判讀多個不同的目標基因,相當耗工且費時。但現在的次世代基因定序在改良定序過程後,已大幅提升基因定序的效率。除了可以同時定序上百個特定基因之外,其結果也可提供臨床醫師作為治療上參考的指引。他說,過去針對膽管癌,無論是切除或是化學治療的效果都相當有限,但有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的輔助之下,可抽取腫瘤組織的DNA進行基因檢測,若檢測出有特殊基因型態,配合免疫治療,的確可以提供病患不錯的治療效果。
-
2020-10-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急診病床占床100% 張上淳:國人防疫確實鬆懈了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各國籠罩在第二波疫情的陰霾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於臉書上提出警訊,兒科病房要滿床了,是疫情爆發以來「前所未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臨床上,患者以及住院病患已經恢復到過往,顯示民眾比過往鬆懈,呼籲民眾一定要維持防疫新生活的建議。謝宗學於臉書粉絲團「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PO文,今天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兒科病床占床率史上最高,達到100%,兒科住院患者多是急性感染症,與成人科多是慢性病不一樣,兒科病房的「超高佔床率」代表著民眾的個人衛生防護習慣開始鬆懈,且鬆懈到疫情之前的水準。謝宗學提醒,冠狀病毒、流感、腺病毒和諾羅病毒等,都喜愛低溫的環境,而冬天也快要到了,兒科病房的高佔床率是一個值得警戒的信號。張上淳表示,台大近幾日就診人數已經回到「過往的盛況」,人潮擠滿大廳,看診及住院人數也與過去同期相當,完全是回到過去的模樣,疫情初期,許多民眾都戴上口罩、勤洗手,讓腸病毒等疫情幾乎消失,從近期就診或住院率來看,確實看見國人對於防疫鬆懈,呼籲國人一定要好好戴口罩、勤洗手,才能防堵疫情。
-
2020-10-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後首見兒科病房滿床 醫師:看到防疫警訊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上表示,今天首次看到新冠肺炎以來,兒科病房占床率達到100%,認為這不是一件好事,代表大家的防疫都已經鬆懈,但是秋冬新一波的新冠肺炎疫情即將來臨,如果這麼鬆懈,恐怕很難像之前一樣,安然度過疫情。謝宗學的發文,也引發意見討論,台中榮總的醫師表示,「我們兩周前就爆掉了」,也有人表示,診所裡面的兒科患者早就人滿為患。今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引起民眾一陣緊張,大家請洗手、戴口罩,也使得一些感染疾病相對的降低許多,像是腸病毒、諾羅病毒、感冒等,但是隨著國內疫情的緩解,大家的警覺性也跟著降低,加上目前正值氣候變化、季節交替時間,各家醫療院所的病人又多了起來。謝宗學今天在臉書上表示,因為自己負責急診兒科,上班後都會例行的看一下兒科病房的情況,如果急診有兒科病人進來,狀況需要的,就要進入病房。但是今天看到病房的情況,讓他嚇了一跳,醫院出現新冠肺炎以來,首度的兒科病房100%滿床。他表示,兒科住院病人大多是急性感染症,跟成人科多是慢性病不同。兒科病房超高佔床率,代表許多人的個人衛生防護習慣開始鬆懈,鬆懈程度幾近回到疫情前的水準。因為冠狀病毒、流感、腺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喜愛低溫的環境,對於即將到來的冬季,兒科病房的高佔床率是一個值得警戒的信號。他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緩解,雖然台灣度過一個相對安全的夏天,不表示冬天也能用這樣的防疫態度安然度過。大家應重拾年初的防疫精神,下一階段的挑戰正要開始。
-
2020-10-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川普染疫 醫師預估:有一個國家要倒大楣
美國總統川普感染新冠肺炎,震驚全球,也在網路上引發許多討論,有醫師認為目前雖然競選對手拜登檢查是陰性,但之後仍有轉陽的機會,一旦兩人都感疫,影響更大;也有醫師認為,川普染疫之後「有一個國家要倒大楣」,從英相強生痊癒後對中國的態度就可以預想川普對中國的態度將更強硬。台大感染科前醫師孔祥琪在臉書上分析,認為川普目前看起來情況雖然不錯,而且接受瑞德西韋5天的療程,但是新冠病毒發病後的7到10天左右會進入發炎期,也就是病情有變化的時候,目前還很難說川普的病況到底會如何。而且川普74歲、男性、過重,這三項都是重症的因子,但好在從目前資料看起來,川普並沒有高血壓或是高血脂症等慢性疾病,而網友則很羨慕,認為川普之前還公開說自己沒有禿頭,都是因為常吃麥當勞的薯條,「74歲又一直吃垃圾食物,竟然沒有高血壓高血酯我好驚訝(羨慕),祝他早日康復」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則在臉書上表示,拜登雖然是陰性,但後續很難說,如果兩人都被感染,拜登比川普還要大3歲,重症風險更高,一旦兩人都得病,11月的大選是否還能如期舉行,憑添變數。他並表示,對於美國總統大選,川普染疫是加分還是扣分目前還看不出來,但不管川普康復還是病歿,有一個國家一定倒大楣,看看英國首相強生康復後的態度就可以知道,暗指日後對中國一定更強硬。
-
2020-09-28 科別.兒科
致命「吸引力」 誤吞巴克球 童險腸穿孔
一名一歲多男童因惡心嘔吐就醫,家人懷疑腦震盪,但X光顯示肚子裡有五個相連小白點,原來是哥哥姊姊遊戲的巴克球,男童因誤吞造成腸壁受損,幸發現得早,否則可能嚴重腸穿孔,甚至喪命。這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最近在臉書上分享的病例。謝宗學說,家長完全沒有發現孩子誤吞巴克球,因為孩子前一天跌倒還以為是頭撞到腦震盪,就醫時男童的腸壁已多處壞死,經開刀截除部分腸段,住院一周後才康復出院。中華民國兒科醫學會最近也公布另起巴克球案例,北部一名四歲男童吞下多顆巴克球,家人雖然發現,但沒有馬上就醫。數小時後,孩子在飯後出現上腹痛、嘔吐等症狀,就醫檢視其胃及小腸都有巴克球。因為這些帶有磁性的小球彼此相吸,連帶把胃壁、腸子等都吸住,造成孩子胃多處潰瘍,腸子並有瘻管,還有多處胃黏膜壞死,最後開刀取出,以抗生素治療多時,孩子飽受折磨。有超強磁力的「巴克球」被認為是一種益智玩具,卻不斷傳出兒童誤食,已有多起兒童因此動手術取出巴克球以保住小命,醫師提醒家長,絕不能讓幼小兒童有機會接觸巴克球。「這跟吞下彈珠、小球絕對不同。」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胃腸科醫師許秉毅指出,吞下彈珠當然也會造成問題,但情況不如巴克球危急,因巴克球有超強磁吸力,吞下一顆或許問題小一點,但兩顆以上、又散落在不同段的胃腸道裡,兩球相吸會把胃腸肌肉一併夾住,造成缺血。他說,學理上來說,這樣緊密的壓迫,只要短短幾個小時就會造成壞死,形成嚴重後果,甚至穿孔、腹膜炎,死亡率高。
-
2020-09-16 科別.兒科
超強磁力巴克球誤食意外多 兒科學會:全球已近3000件
國內因為強烈磁性巴克球而發生的幼兒意外愈來愈多,兒科醫學會發出聲明表示,因為強烈磁力,幼兒誤食將造成腸胃被吸附,甚至造成嚴重的穿孔與腹膜炎,已有多國禁止販售,要求政府應該加強管理,家長則不能讓孩童單獨玩巴克球,一旦發現誤食要馬上就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昨天在臉書分享一起遇到的病例,1歲男童因嘔吐就醫,用X光照肚子,才發現有5顆亮晃晃的小球排列在肚子裡,家人竟然都沒有發現孩子誤吞巴克球。兒科醫學會之後也火速發出聲明,提到另一起病例,北部某醫院一名4歲男童,吞下多顆巴克球,家人雖然發現,但沒有馬上就醫,飯後孩子出現上腹痛、嘔吐等症狀,就醫後才發現胃、小腸都有巴克球。因為這些帶有磁性的小球彼此相吸,連帶把胃壁、腸子等都吸住,造成孩子胃多處潰瘍,腸子並有瘻管(腸內不正常的相通),還有多處胃黏膜壞死,已腹膜炎的狀況,經開刀取出持續治療。學會在聲明中指出,巴克球的超強吸力的原理基於內含稀有金屬釹(neodymium),市面上已有多種形狀的巴克球被用作益智性玩具訓練想像力和創造力,或當成裝置藝術用。2009年美國開始發行巴克球且行銷各國,但2009-2013年間,估計有2900位孩童因誤吞巴克球被送至急診就醫,全球有不少國家因此禁止販售巴克球。2019年10月起經濟部已將巴克球列入應施檢驗玩具商品,要求業者需經檢驗合格才可在市場販售。行政院消保處亦發文提醒消費者:購買此商品應避免14歲以下兒童將此商品放入口鼻以免造成傷害。但現今網路購物盛行,可在不少網站購買到巴克球,有些包裝上可能未明示警示語或家長購買此商品未詳看警示語,就可能造成孩童誤吞巴克球造成憾事發生。學會籲請政府加強商品管理,尤其是提醒標語是否明顯清楚。此外,呼籲社會大眾提升對巴克球之瞭解,並請家長及老師注意,避免孩童不當接觸。台灣兒科醫學會特別提醒家長及老師們如下:1. 老師發現學童持有巴克球,應立即代為保管再轉交家長。2. 家中巴克球是否存放在安全位置,若孩童使用巴克球時,家長應陪伴在側以防孩童誤吞。3. 家中若有發展遲緩、過動、自閉或其他精神障礙的小孩應避免讓他們接觸巴克球與其他磁鐵玩具。4. 家長發現孩童誤吞磁鐵玩具應盡速就醫。
-
2020-09-14 科別.消化系統
男童嘔吐意外在肚子裡發現5白點 醫師:快停售巴克球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今天在臉書上分享一個特殊的病例,一歲的小男童因為嘔吐、懷疑腦震盪而就醫,卻意外發現誤吞有磁性的巴克球,造成腸壁受損,但是家人之前根本就沒有發現孩子吞了巴克球,還好發現的早,否則可能腸穿孔。你家也有巴克球嗎?謝宗學表示,如果家裡有小的孩子,趕快把巴克球丟掉,國外已經有不少誤食的案例,造成嚴重的後果。他並建議政府禁止巴克球在台灣販售。巴克球是一種有磁性的小球,可以隨著個人的想像,排列出各種不同的變化,是一種最近流行的益智玩具,但是原本是設計給成人使用,卻讓許多兒童也感興趣,因而發生誤食意外。謝宗學在臉書上分享這個案例,1歲多的男童因為前一天滑倒撞到頭部後開始噁心嘔吐,到急診室後經過醫師診視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掃描,並沒有發現異常。因為持續嘔吐,考慮腸胃道疾病,安排了腹部X光,意外發現有5顆相連在一起的「白亮球形異物」在腸道中。仔細詢問病史,家長表示沒有看到孩子誤食異物的經過,但家中的確是有巴克球玩具,哥哥姊姊有時候會拿出來玩。會診小兒外科,經過仔細評估,決定手術將巴克球取出,理由是巴克球是強力磁鐵,散落在腸道不同部位時,容易連同腸壁吸附在一起,可能造成腸壁缺血、壞死,甚至穿孔,最後演變成腹膜炎危及生命。幸好,手術中發現雖然腸壁有多處缺損,但沒有穿孔,經過小兒外科醫師巧手修補,再住院治療一個多星期,最後孩子平安出院。如果上網搜尋,可以發現已經有許多位兒科醫師分享過兒童巴克球誤食經驗,表示類似的意外不斷發生。雖然在台灣販賣的巴克球有警語禁止給 14 歲以下的兒童使用,但只要巴克球進入家庭,難保完全不會讓幼童接觸,最常出現的橋段是哥哥姊姊玩完後沒有將巴克球收好,年紀小的弟弟妹妹好奇趁機接觸,一不小心發生誤食意外。許多國家為了兒童安全直接禁止巴克球販售,建議政府立法禁止巴克球在台灣販售,因為只要巴克球進入家庭,誤食意外就可能發生。在政府明令禁止巴克球販售前,可以做的是絕對不要購買巴克球相關玩具給孩子玩;若家中已經購買,建議將它丟入資源回收桶;公開場合的兒童遊戲區若有巴克球玩具,懇請業者將之移除。因為只要兒童發生誤食意外,有很大的機率需要全身麻醉、接受開腹手術移除巴克球,萬一造成腸胃道穿孔甚至有生命危險。能讓孩子訓練協調、發揮創意的玩具有很多,少了巴克球一項不會有任何影響,何必讓孩子「冒險」玩?即使有家長在一旁監督,發生誤食的過程通常只有短短幾秒,跟本來不及阻止,不要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巴克球才是規避風險的根本方法!
-
2020-09-03 醫療.自體免疫
你絕對沒想到 運動對僵直性脊椎炎超重要
「不動就痛,動了不痛。」是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特色之ㄧ。美國風濕病學會指南建議,運動應該是髖部和膝部骨關節炎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患者應該把運動視為重要的治療之一。嘉義長庚風濕科主任林科名指出,游泳、有氧運動、太極、瑜伽都是很適合的運動,透過各種運動可以改善疼痛情況,關節活動度增加,改善生活品質與睡眠,建議一周三天,一天一小時。國內曾有研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運動不足的原因,主要是難以持續運動習慣、沒有時間運動、受到疾病症狀的限制,像是感到疲倦和關節疼痛、不知從事何種運動對於病情有助益,以及擔心運動使症狀惡化。林科名指出,根據2019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指南建議,運動是髖部和膝部骨關節炎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患者應該把運動視為重要的治療之一,而不僅僅是緩解或輔助。運動的項目包括,游泳、有氧運動、太極、瑜伽等,目的在於增加柔軟度、訓練肌力的肌耐力運動,以及強化心肺功能的運動。運動的頻率大約是每週三天,一天一小時為佳。林科名強調,每個病患的情況不一樣,建議緩和而持續的運動。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因為疼痛導致生活品質不佳,晨起酸痛到無法起床,甚至半夜被痛醒,久坐後挺不直腰桿,疼痛的感覺不僅在下背,還可能放射到臀部、大腿、頸椎。林科名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體內的發炎物質,會一直累積在患處,腰椎、頸椎是最容易被侵犯的地方,造成肌肉緊繃,因此不動的時候造成惡性循環,越是不動作,就越感到疼痛,活動後,則幫助代謝發炎物質。除了減少疾病活性以及減少僵硬、疼痛感。慢性的肌腱韌帶和關節沾黏,也多半難以恢復,脊柱沾黏會造成外觀上的彎腰駝背,活動範圍受限,變成更多的疼痛問題。胸廓受限會影響心肺功能、平衡能力下降會導致跌倒,運動可以改善平衡與呼吸功能。此外,僵直性脊椎炎也易併發骨質疏鬆。運動可以刺激骨質,減少骨質疏鬆。林科名小檔案現職:嘉義長庚風濕科科主任專長:關節炎、一般內科疾病 、骨質疏鬆、骨刺、腰酸背痛、氣喘、過敏性鼻炎、皮膚炎、蕁麻疹、乾癬、過敏症、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皮肌炎、血管炎、自體免疫疾病學歷: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高雄長庚風濕科住院醫師高雄長庚風濕科主治醫師嘉義長庚風濕科主治醫師
-
2020-09-01 科別.心臟血管
影/驚!小一學童心臟破3個洞 心導管成功封堵開心上學
台中市廖姓男童上國小後,出現會喘、胸悶現象,家長以為好動又吃冰導致不以為意,直到接受台中市小學一年級學童心電圖篩檢後,發現心房中膈有三個破洞,在今年四月接受心導管手術,置入二顆已通過健保給付的心房中膈缺損關閉器後獲改善,如今可以開心開學,從事他最愛的踢足球、打籃球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郭業文說,廖姓學童經小一學童心電圖篩檢因訊號異常,進一步就診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心房中膈缺損合併三個破損,開始有肺高壓,明顯三尖辦逆流及右心擴大,並有肺靜脈回流異常。郭業文指出,學童家長從一開始難以置信到接受,讓學童接受心導管手術,從鼠蹊部股靜脈,先後各放置了一小一大關閉器,左盘面最大總直徑達6.9公分,成功封住3個破洞,隔天出院,經追蹤易喘、胸悶獲緩解,三尖辦逆流、右心擴大也獲改善。郭業文說,先天性心臟房的發生率為千分之8,約10%為心房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中,約10%為多孔型房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較好發於女性病患,女與男比例約3:1,目前心房中膈缺損可用心導管放置關閉器進行封堵,免除病患接受傳統手術等許多不必要的痛苦。郭業文指出,這次為廖姓學童使用的兩個較新式的關閉器,根據廠商提供資料顯示,是7歲國小病患中所使用最大的關閉器,而且還裝置了兩個關閉器,大小總和也是在同年齡病患中最大的。
-
2020-09-01 醫療.自體免疫
僵直性脊椎炎不是男人專屬 女性腳跟痛要小心
「男性」、「下背痛」、「家族史」就像是僵直性脊椎炎的hashtag(主題標籤),卻也因此易使女性輕忽,五十歲的阿美(化名)十年飽受阿基里斯腱痛之苦,期間好好壞壞,始終無法釐清腳痛主因,直到走入風濕免疫科,才確診僵直性脊椎炎,也才發現自己的旁系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家族史。9成至9成5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攜帶一種稱為人類白細胞抗原B27(HLA-B27)的特定基因,風濕科醫師王宏斌與陳瑋昇等人的研究發現,免疫T細胞受器Vß14的表現在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和第一等親HLA-B27陽性者比第一等親HLA-B27陰性者更明顯,顯示其很可能是與HLA-B27分子相接觸的位置有關。北榮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瑋昇說,家族中帶有該基因一等親,後代得病機率約10至20%;基因幾乎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其中一個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另一人高達6至7成可能發病。僵直性脊椎炎常發生在20到40歲成年人,適婚適孕的病患常面臨想懷孕,但又怕遺傳給孩子。陳瑋昇表示,雖僵直性脊椎炎具遺傳性質,但不是帶有基因就一定發病,即使發病也非不治之症,所以不會反對病患懷孕生子。但他提醒,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若有生孕計畫,必須先將發炎情況控制好,避免中後期肚子變大,對骨盆脊椎壓迫增加,懷孕又不太能吃藥,孕期若一直腰背發炎,患者會很辛苦。僵直性脊椎炎通常以男性居多,女性機率較低,男女比例約為4:1,通常女性有罹患僵直性脊椎炎者病情也較男性來的輕微,陳瑋昇指出,在臨床上,有些女性即使知道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史,因症狀表現比較輕微或不典型,有時連醫師都可能忽略。臨床上,醫師都會先問問否有家族史,有家族史的患者罹病機會較高「但真的不見得都有家族史」行醫多年的陳瑋昇說,不曾見過整個家族都罹病的案例,但常見家族某人被診斷,才驚覺腰痠背痛是僵直性脊椎炎,或太怕自己也是,檢查後虛驚一場的故事。近年來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比以前進步很多,除物理治療外,醫師依情況開立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藥物,陳瑋昇說,若上述的治療都沒有好的療效,就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雖價格較昂貴,但健保也有條件給付, 能有效幫助患者控制發炎與增進生活品質。陳瑋昇小檔案專長:軟組織超音波、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痛風、退化性關節炎、多肌炎/皮肌炎、硬皮病、蕁麻疹及其他過敏症等經歷: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研究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助理教授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主治醫師學歷:中山醫學大學 醫學士
-
2020-08-31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失智難治癒醫師提7點檢測 照護漫長吃六大紓壓食物
為紓解照護者的壓力,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與財團法人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8月30日舉辦「過暮不忘照護紓壓講座」失智難治癒,醫師提出幾點檢測,另照護漫長,吃六大食物、精油按摩紓壓。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醫師陳安芝強調,失智症目前仍無法治癒,建議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延緩惡化。陳醫師提醒,當家人有下列情形出現,就可能有失智的跡象,應到醫院診斷,例如:經歷過的事情全忘掉、慢慢不能依照口頭或文字的指示進行反應、不會使用筆記或其他方法協助記憶、對事情的判斷力降低、不知道或否認自己有健忘等情形。失智症照護是漫長的歷程,台中科大教授黃宜純的媽媽是失智症患者,13年的照護經驗,她了解,照護者的壓力可能來自於其他家人關心卻不用心的詢問、實際照護壓力、長期時間壓力、求好和求強的無形壓力,照顧者一定要學習用好心情面對,先把自己照護好,才能有餘力去照護家人。黃宜純強調,照護要用玩的心情,讓照護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照護就是好好生活,照護者可以安排各種有趣的生活體驗和製作話題與長輩互動,多跟他說話,也讓患者有機會跟別人說話,例如:照片懷舊、畫圖、全家聚餐、看展覽、遊玩、帶他去超市買東西、教他嘗試新的事物,照護重要的是多與長輩互動。除了按摩和精油之外,正確的飲食和運動也十分有效,他建議,大家可以多多食用六大紓解壓力食物為蓮子、紅豆、柑橘、核桃、黃豆、香蕉。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盈汝營養師分享,營養均衡有助延緩腦部功能退化,但失智症者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飲食問題,包括攝取的食物種類減少,導致維生素B缺乏;可能有吃過卻忘記;飲食喜好逐漸改變;拒食或過食等現象,所以,照護者準備飲食除了要注重營養均衡和多樣性之外,務必監測被照護者的水量攝取及體重,根據歐洲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對老年人之飲水建議,女性為1.6公升/日,男性為2公升/日,有腎臟或心臟疾病者則需另外評估飲水量。R基金會提醒大家,失智和巴金森氏症照護是漫長的旅程與挑戰,在這段旅程家屬需要牽起病患的手,一同學習與疾病共處,旅程中如何自在陪伴、溫柔對待,需要花時間探詢,病由、病程、因應之道。R基金會與臺中市政府年度活動「過暮不忘照護紓壓」除了兩場專家有約講座之外,還有6場免費失智照護紓壓工作坊,要用音樂和芳香帶領失智照護家庭探尋適合的照護方法,各場次活動雖然已額滿,但R基金會將在粉絲專業透過分享講座重點和花絮,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密切關注基金會FB。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黃敏慧科長表示,理解就可以好好面對,心理健康科網站有量表可以協助大家作檢測,以瞭解認知功能及心理情緒的健康狀況,有需要可以撥打1925安心專線。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21 醫療.自體免疫
預防發病 避免惡化 名醫魏正宗如何與僵直性脊椎炎和平共存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積極接種各種公費、自費疫苗,包括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本身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過敏免疫風濕科魏正宗教授提醒,接種疫苗是為了減少感染,因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一但發炎就可能演變為終身的慢性疾病,此外,為避免病情惡化,應戒菸、溫和運動、減少受傷、遵循醫囑服藥。既是僵直性脊椎炎醫師,也是病患的魏正宗說,他在大學期間,半年間持續腰痠背痛,雙側大腿與髖關節痠痛,連機車都無法跨上,直到服兵役的哥哥因僵直性脊椎炎而被驗退,他也前往接受檢查,確認為僵直性脊椎炎,家族親戚都去檢查,將近一半確定有陽性基因。魏正宗在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當實習醫師兩年,恩師正是台灣最早出國學風濕免疫疾病的藍忠亮醫師。他從此遵照醫囑,吃了2年的傳統免疫調節劑和消炎止痛藥。因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也調整作息,多吃蔬果及益生菌。病況控制佳就逐步減藥、做柔軟操、游泳,近年還學氣功和太極拳。從22歲發病至今,保養得宜,常以自身經驗與病友分享。魏正宗說,「預防發病」、「避免惡化」是僵直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兩大保養原則。在預防方面,他建議,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該積極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以減少感染,預防發病。公費疫苗別忘了,另外自費疫苗像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子宮頸癌疫苗等,都應接種。另外,避免外傷,適當的運動及戒菸也很重要。魏正宗特別強調,健康的生活型態是預防保養的最重要一步。在避免惡化部分,雖然已經發病,但是還是可以透過生活的調整來減少惡化。例如避免身體過度勞動、避免受傷、努力戒菸,因為受傷之後,會誘發嚴重度變高,應該維持和緩的運動習慣,游泳、柔軟體操、氣功、瑜伽都很好,戒菸更是首要的工作。國內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盛行率約0.4%,推估全台大約有8萬名病患,依據健保資料庫顯示,接受僵直性脊椎炎治療的病患約為5萬人,也就是說,還有3萬名病患沒有接受治療,可能與沒有找對就醫科別有關。此外,即使接受治療的5萬名病患中,也只有一半規律就醫。魏正宗特別提醒,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都應該找免疫風濕科醫師定期追蹤。魏正宗同理地指出,他明白,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身心都很煎熬,疼痛讓生活品質不好,甚至萌生不想結婚生子的念頭,事實上,生活型態的調整就可以大幅改善病情,不要放棄。此外,遵從醫囑規律服藥,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免疫調節劑,可以控制發炎情況,效果很好。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若是未能積極控制發炎,不僅會出現骨頭沾黏的嚴重後遺症,也可能產生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眼部虹彩炎、皮膚乾癬等共病。魏正宗說,門診中,一名延遲就醫三十多年的男子,不僅骨頭沾黏、皮膚乾癬、疼痛纏身。在就醫用藥之後,便感嘆的說「從來沒有那麼輕鬆過。」魏正宗小檔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教授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美國加州大學(UCLA)免疫風濕實驗室研究員英國皇家國立風濕病醫院(RNHRD)研究進修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副院長台中榮總家庭醫學科醫師 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嘉義榮民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第二屆理事長專長:(1)僵直性脊椎炎(2)風濕病(3)過敏、免疫疾病(4)痛風(5)中西整合醫學
-
2020-08-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說出台灣沒有普篩的原因 醫師一聽哭笑不得
國內最近新冠肺炎社區感染風險再現,不少人質疑「台灣為何不做普篩」,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台灣雖然沒有普篩,但是第一線的醫師會協助篩檢,效果非常好,但國外因為看病貴,沒有辦法學台灣這一招。對於陳時中的說法,不少醫師在臉書上反應「哭笑不得」,認為台灣的醫師在健保制度下已淪為「醫奴」,但卻也讓台灣藉此沒有疫情大流行,「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陳時中最近在接受「財訊」專訪時,提到全世界專家都在問台灣防疫做的好,但是為什麼沒有普篩,陳時中回應「台灣其實是透過醫療人員幫大家普篩,因為台灣有症狀的人幾乎都會去看病;而這些病患必定會經過我們第一線的一流人員去診斷,選出有可能性的去篩選。」陳時中並提到「世界各國沒辦法學我們這一套,因為其他國家篩檢比看醫生便宜,台灣則是看醫生比篩檢便宜很多,所以我們國家力量有辦法去做這道防護。台灣人愛看病、健保普及性又高、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又肯負責。我對我們的醫療界非常自豪,我們的第一條防線非常強,世界各國都難以學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看到陳時中的說法,實在哭笑不得,也想起醫界的笑話「台灣的醫師不是一無所有,因為還有生命」,不過豈碼陳時中說出了實話。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則在臉書提到最近與家人一起開車環島,驚覺民眾防疫相當鬆懈,到花蓮東大門夜市,人潮擁擠,但只有極少數的人戴著口罩,在電梯裡很擁擠,一樣大家都沒戴口罩,只是自己一家人堅持從頭到尾戴口罩,走了台灣一圈,竟然成為「異類」。他表示,世界疫情仍然延燒,越南之前防疫有成,為了經濟復甦也是全力推廣國旅,結果因為防疫鬆懈,現在處於疫情不斷擴散的窘境,殷鑑不遠,台灣必須時時刻刻做好個人衛生防護,避免步上越南的後塵。
-
2020-07-30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梁培英:讓運動成為生活必需品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天連增境外移入…醫界憂「疫情海嘯在眼前」
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延燒,也在大陸北京、香港、日本等地復萌,台灣事隔一○六天後出現首起疑似本土個案,更一連兩天出現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國內新增五名境外移入個案,創六月七日解禁後單日最高紀錄,醫界憂心「海嘯在眼前,台灣視而不見」。追移工感染 莊人祥籲提高警覺在桃園工作的泰籍移工返回泰國後確診,指揮中心不排除是台灣本土感染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調後匡列一八九名與移工同公司廠房員工檢測,其中廿九名密切接觸者有廿八人為陰性,剩一人檢驗中,另外一六○人無疑似症狀,但「感染源仍撲朔迷離,應提高警覺」。秋冬大爆發?台灣處隱形傳播期防疫專家憂心,台灣目前只是看不到有症狀病人,仍處於隱形傳播階段,到了秋冬恐會疫情大爆發,應提早因應。此外,疫調發現該移工近期有桃園賣場採買活動史,和未婚妻同返泰國。莊人祥說,目前未接獲移工未婚妻確診訊息,也因未取得移工行動電話而無法完全掌握足跡,會盡快釐清足跡,並據此發布細胞簡訊,建議曾與確診個案有共同活動史民眾自主健康管理十四天。境外移入個案不斷攀升,泰籍移工確診者背後又潛藏社區感染風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網路貼文形容民眾對周邊國家「疫情大海嘯」視而不見、「明明海嘯就在眼前卻視而不見,更是超級警訊」。報復性疫情?來台就醫應緩鬆綁謝宗學認為,多數國人不在乎其他國家疫情多嚴重、病死了多少人,只關心「報復性消費」、「報復性旅遊」,卻沒有想到台灣可能出現報復性疫情爆發。只要還有人入境,台灣絕不可能置身事外。疫情延燒,歐洲各國紛紛收緊邊境管制,甚至實施旅遊限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等人昨天舉行記者會質疑,在泰籍移工確診個案發生後,指揮中心難道要維持八月一日起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台就醫」的政策嗎?呼籲不要貿然開放。新引進移工 加強防疫將再討論勞動部統計,今年截至七月廿六日,移工入境累積七七三七人,其中產業類新引進移工多達五千三百多人,為我國移工人數最多,卻不在採檢行列。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建議移工入境普篩。莊人祥表示,是否針對產業類新引進移工加強防疫措施,未來將再討論。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天9確診!醫生曝台灣「誇張現況」嘆:海嘯在眼前卻視而不見
今(28)日台灣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再加上昨日新增4例新冠肺炎確診境外移入個案,連續2天單日超過3個以上確定案例,且27日新增個案中一名泰籍移工不排除是台灣本土感染案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今就PO文警告台灣的誇張現況,「現在台灣是不是依然最安全?我必須打上一個大問號!」謝宗學在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提及,昨天有4人境外移入、1人疑似本土感染,在防疫上是警訊,但網路上討論熱度卻不高,「明明海嘯就在眼前卻視而不見,更是超級警訊」!謝宗學表示,最近觀察到民眾的行為幾乎回到正常生活,除了在大眾交通工具和醫院裡有比較多人戴口罩外,其餘在室內或人潮擁擠之處戴口罩的比率越來越低,變成只有「少數人戴口罩」的誇張現況。他認為,台灣多數人並不在乎其他國家疫情多嚴重、病死了多少人,那是遠在天邊另外一個世界的事,跟台灣沒關係不是嗎?現在有更重要的事要關心,三倍劵如何花?威力彩頭獎衝到幾億?台積電股價會漲到幾元?他說,我們相對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沒有疫情的基礎上,只要爆發本土疫情,上述一切的美好將瞬間消失,現在都在談「報復性消費」、「報復性旅遊」,似乎沒有人想到可能會出現「報復性疫情爆發」?他建議,民眾應重拾年初對疫情戒慎恐懼的心情,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台灣周邊國家形成的疫情大海嘯,已經將台灣緊緊包圍,只要還有人入境,台灣絕不可能置身事外,仍然必須全民防疫,秉持防疫即救國的想法,確實執行個人衛生防疫。
-
2020-07-28 科別.新陳代謝
85歲糖尿病嬤臥床屁股痛 中山附醫:老人盛行率達29%
81洪姓阿嬤罹糖尿病長期臥床,因尾底骨、右腳踝的傷口痛、發黑,前來探視的二媳婦幫忙量血糖發現,阿嬤血糖飆高超過300,經送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會診院內傷口中心,發現阿嬤血糖控制不好,加上照護上沒有確實做到二小時翻身一次、每次翻身角度達30度,腳部也沒有支撐,經二次清創手術,住院三周後出院,傷口護理師追蹤,並提供LINE諮詢,如今阿嬤傷口逐漸改善,擺脫屁股痛的日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俊嘉說,壓力性損傷簡稱壓傷,是急性住院或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的病人最常遇到的問題,好發於老人,盛行率在居家照護高達29%。陳俊嘉指出,同一部位受壓、缺氧超過二小時,一旦發生壓傷,除會造成疼痛不適、體表變形,也會增加感染的機率,嚴重者延長住院天數,同時護理時數及成本上升,降低病人生活品質,壓傷預防在於避免部位長時間受壓,營養包括熱量、蛋白質要夠。家屬表示,洪姓阿嬤與阿公、外傭同住,阿嬤有口服藥控制血糖,但血糖控制不好,尾底骨、右腳踝有傷口,一年多未好,外傭來7個月,沒有協助量血糖,直到二媳婦探視,發現阿嬤頻頻喊傷口痛,一量發現血糖飆高,協助就醫。院方經評估傷口後發現,阿嬤的照護上沒有確實做到二小時翻身一次、每次翻身角度達30度,腳部也沒有支撐,尾底骨、右腳踝碰觸床面壓傷,去年9月到院時,傷口8公分見方、深1.5公分,已見筋膜,判為最嚴重四級壓傷,經二次清創手術,住院三周後出院,傷口獲改善,到去年底追蹤,傷口縮小到2.5公分見方。家屬感謝阿嬤入院後獲醫護團隊細心的照護,尤其感謝傷口照護護理師,不僅每日探視阿嬤,提供基本傷口照護技巧,並以簡單明瞭的步驟進行衛教家屬,從傷口的評估、減低壓傷的危險因子、翻身技巧、傷口敷料的選擇等,讓家屬很快地獲得正確的照護知識與技巧,同時也由營養師,提供完善的營養照護,以幫助傷口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