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7 科別.耳鼻喉
搜尋
中山醫學大學
共找到
210
筆 文章
-
-
2020-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警中國第二波病毒攻來了 指揮中心暫無規畫停航北京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昨在臉書「Dr. E小兒急診室日誌」粉絲專頁上表示,現在離開北京的各班機班班客滿,中國第二波病毒攻擊來了。指揮中心表示,我國邊境管制模式森嚴,暫無規畫停航北京,北京飛台灣航班乘客無顯著增加。謝宗學提及,北京爆發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以中國隱匿疫情的慣性,官方確診人數可能需要再後面加一個零甚至兩個零或三個零。台灣應該開始拉緊神經提高警戒,中國其他省份也陸續傳出疫情,大家不要再鬆懈。兩岸航線目前僅留北京、上海浦東、廈門及成都機場,其餘全數暫停飛航,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目前台灣仍全面禁止非我國籍人士入境,國人自其他國家返台只要有落實居家檢疫14天,入境者不會進入社區,研判對於我國境內影響不大。陳宗彥評估,即使疫情發燒,對航點影響有限。針對北京飛往台北各班機是否有出現客滿現象,他說,目前航班以中港澳航班乘客數合計,本周及上周自中港澳來台人數暫無顯著增加趨勢。
-
2020-06-17 科別.感染科
疫情尚未緩解民眾卻不再堅持洗手 急診醫:危險的警訊
台灣因為防疫得當,民眾防疫警覺逐漸下降,醫師謝宗學觀察,戴口罩的人明顯減少,勤洗手的人更是不多,頂多是用乾式酒精洗手清潔手部;但許多「無套膜」病毒無法被酒精殺死,只能藉由洗手將病毒沖離手部,越來越少人堅持洗手習慣,他認為「對於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緩解的時刻,絕對是危險的警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昨天在「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臉書粉絲專頁指出最近小兒急診室來診人次回溫,剛開始時是腸胃炎和腺病毒感染增加,這幾天開始出現零星腸病毒病例,流感幾乎看不到。然而,有許多呼吸道感染發燒病人,流感、腺病毒快篩呈現陰性反應,病程、症狀較輕微,抽血報告顯示傾向病毒感染,判斷是一般感冒病毒,鼻病毒是可能的原因 (鼻病毒因為症狀輕微,不是急診常規檢驗項目)。謝宗學指出,高雄 15 學生群聚感染證實是鼻病毒惹得禍,再配合他在兒童急診的觀察,赫然發現這些感染的共通點:腸胃炎病毒、腺病毒、腸病毒、鼻病毒都是屬於「無套膜病毒」,75% 乾式酒精洗手液無法有效消毒!雖然武漢肺炎國際疫情仍然嚴重,台灣因為防疫得當,暫時成為世外桃園淨土,人民防疫警覺逐漸下降。根據他的觀察,戴口罩的人明顯減少,勤洗手的人更是不多,頂多是用乾式酒精洗手清潔手部,越來越少人願意走到洗手台,仔細用水和肥皂清潔手部,但許多「無套膜」病毒無法被酒精殺死,只能藉由洗手將病毒沖離手部。謝宗學強調,從腸胃炎病毒、腺病毒、腸病毒、鼻病毒等無套膜病毒感染增加,可以大略推估,許多人對於洗手習慣不再堅持,對於世界武漢疫情尚未緩解的時刻,絕對是危險的警訊!他提醒,乾式酒精洗手液雖然可以殺死武漢肺炎病毒,但它不是萬能,只是簡易消毒的替代方案,仔細洗手才是最正確的消毒方式,威脅兒童又無法藉由乾式洗手液消毒的病毒還有很多,勤洗手的習慣還是要維持,不然將容易爆發其他病毒疫情,特別是腸病毒。
-
2020-05-28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 中重度治療有選擇
台灣異位性皮膚炎患病率逐漸上升,為了幫助病人有效控制疾病,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昨天發表「2020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共識」,加入了新型生物製劑療法的建議,完整治療版圖,可視患者嚴重程度,依不同階段安排合適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病,分為輕、中、重度。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臨床是以「病灶占體表面積 (BSA)」及「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區分嚴重等級,對病人進行專業評估,病人無法衡量自身嚴重程度。皮膚發癢、脫屑 流組織液值此季節變換之際,很多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皮膚會出現發癢、脫屑、流組織液、皮膚角質化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終其一生都需要與疾病對抗,有些病人甚至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病灶卻不見緩減還反覆發作。新型生物製劑療法加入後,健保也給付,讓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更為完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賴柏如指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成人病人使用新型生物製劑療法,於去年12月通過健保給付;今年5月更擴大其適應症範圍,12歲至17歲且體重60公斤以上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青少年病人。依嚴重程度有不同治療根據最新治療共識,異位性皮膚炎依嚴重程度分別有不同的治療方針。建議初期病人以保濕劑為主,針對局部病灶可塗抹類固醇藥膏,如有癢感會加上口服抗組織胺來改善;針對中度至重度病人,則會加上局部免疫抑制藥膏、紫外線照光療法、短暫口服類固醇等治療方式;也會視病人嚴重程度,處方口服免疫抑制劑,但可能會對肝腎造成較大負擔,必須定期追蹤肝腎功能以及血球數量。朱家瑜說明,根據研究顯示,有近半數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後,紅腫面積跟嚴重程度可改善75%以上;合併生物製劑與類固醇藥膏治療後,病人的搔癢問題最快能於2周時獲得明顯改善,8成病人生活品質也有顯著提升。新型療法 通過健保給付朱家瑜鼓勵病友,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慢性疾病的一種,現今醫藥科技發達,治療版圖日趨成熟,新型生物製劑療法已通過健保給付,且適應症也正在擴大範圍,建議病人與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選用合適的治療方式,並與醫師積極配合,就像接力賽跑者一般,保持衝力突破困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皮膚特別癢而不斷搔抓。臉上先出現紅腫、劇癢,再逐漸分布在手腕及腳後彎處,會反覆發作。久未癒會皮膚苔癬化。
-
2020-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自費檢驗新冠肺炎適用對象 開放需出境的外籍人士
因應部分國家要求入境者檢附健康證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基於人道考量,開放因緊急情況需入境東南亞國家、中國與澳門民眾自費採檢新冠肺炎。昨起擴大適用對象,計畫出境的外國人如有需求,也可自費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際疫情持續變化,許多國家於邊境採取管制措施,為保障民眾相關權益與外交事務推動,因此指揮中心修訂公布第五版「開放部分民眾自費檢驗COVID-19申請規定」,開放預計出境的外國籍人士、有拜訪他國公務機關需求的外交從業人員等也可採檢新冠肺炎。其餘可自費採檢的對象包括因旅外親屬事故或重病等緊急特殊因素,而須至印尼、越南、緬甸、柬埔寨、孟加拉、中國大陸或澳門者,因工赴越南者以及其他經指揮中心同意的對象。居家隔離或檢疫者如有緊急探親或奔喪需求,於隔離或檢疫滿五天且無症狀,可向地方衛生單位提出申請。民眾赴可提供自費檢驗新冠肺炎的醫院採檢後,醫院會於採檢後48小時內提供中文版或英文版檢驗報告。檢驗費用由醫院報請地方衛生局核定後公告於醫院內,收費標準約介於5000元至7000元之間。目前國內可提供民眾自費檢驗新冠肺炎的醫院有18家,包括台大醫院、亞東醫院、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萬芳醫院、淡水馬偕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林口長庚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奇美醫院、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有疑似個案的接觸者也想自費進行篩檢,但指揮中心表示,疑似個案並非確診個案,其接觸者的感染風險有待評估;即使遭受感染,在沒有症狀的階段也可能因病毒量低而不易檢出。因此為確保國家疫情防治與醫療資源精準用於刀口,一般民眾仍須符合相關通報採檢條件,才能接受篩檢。
-
2020-05-16 科別.精神.身心
醫院責任僅限醫療行為 要包山包海 「只會累了家屬」
因患思覺失調症產生情色幻想的女子,住院時和男病友多次發生性交,台灣高等法院判男病友和台大竹東分院應賠償女子。判決一出,醫界譁然,認為醫院責任僅限醫療行為,若責任包山包海,醫院為求不惹官司,可能規定監護人需全天陪同患者,最後疲於奔命恐是家屬。中山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賴德仁及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都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退化現象,會出現命令式幻聽、被害妄想,但臨床上也有患者會有情色妄想。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王俸鋼認為,醫院的責任僅限醫療,「確保治療方法萬無一失才是醫院該做的事。」加上女子與異性有肢體接觸時,醫護人員也依規定將她隔離、約束四肢,院方已盡義務。王俸鋼認為,民事法庭對於醫療契約解讀是希望保障患者利益,法庭判決卻使醫院必須對患者的基本照顧、人際互動都要負責,和醫院現實並不符合。「醫療機構不可能將精神科患者綁起來或全天候監視。」賴德仁說,他擔心醫院未來恐更不願收治類似患者。他也建議,思覺失調症患者判斷力差,若需住進醫療機構,可選住男女不同房的機構,或請監護人在旁陪伴,避免有心人士有機可乘。
-
2020-05-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有需求我就送!」台灣時尚眼墨鏡品牌捐助護目鏡 協助醫護防疫不遺餘力
隨著全球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上修不止,足量的防疫相關配備能讓醫護人員執行防疫時更安全與安心。而近年火速竄紅,擅長與演藝名人、時尚服飾、知名品牌合作聯名,而受到極高關注的台灣本土眼墨鏡品牌KlassiC.,亦善盡社會責任,在非常時期捐贈出各200支護目鏡給臺安醫院。院方皆感謝KlassiC. 的善心義舉,並表示所有護目鏡將提供給防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未來更將捐助護目鏡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林新醫院,為台灣社會貢獻一份心力,共同面對難關。KlassiC. 也發起了「你有需求我就送」的活動,至KC三間指定門市(中山/敦南/台中秀泰)各有100隻護目鏡,提供 「醫療」、「防疫檢疫」、「救護」、「藥局」相關工作者與以上人員的二等親家人自由領取(送完為止),願所有防疫人員齊心協力,壞事終會過去,完整優惠內容請見KlassiC.官網。KlassiC. - 您最佳的鏡框搭配顧問鏡框,早已不再是矯正視力及遮陽的工具,而是你時髦的穿搭配件,風格的精華所在,動輒數千至數萬元設計品牌,讓人無法輕鬆享受鏡框搭配的自由。以此為出發點,來自台灣的KlassiC.針對不同的生活風格,打造出各式具有當代氣息的框型,實惠的價格重啟鏡框與服裝搭配之間的對話,讓配戴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服裝」時,換上那只最合適的鏡框。我們是KlassIC.,您最佳的鏡框搭配顧問。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連日+0很快能回歸正常生活? 急診醫曝關鍵:幾年內回不去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連四天+0,使不少民眾放鬆警戒,甚至開始期待能回到以前的生活。然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FB上的po文直言「幾年內是回不去了」。謝宗學在臉書粉絲專頁「Dr.E小兒急診室日誌」上po文表示,台灣已經連續四天沒有新增病例,一定有人會問,若零確診的天數增加,是不是有機會可以恢復到以前的生活?對此,他直言「我必須殘忍地跟大家說,不管台灣零確診的天數有多少,以前那種出門不用戴口罩、可以自由出國旅行的日子,幾年內是回不去了!」他指出,不管是疫苗還是解藥,最快都需要一到兩年時間研發,且有一定機率失敗。要等到安全、有效的疫苗或藥物出現,勢必需要大量時間研究。雖然台灣疫情趨緩,但他也提民眾不要忘記,「我們在為『+0』開心的同時,許多人正在為逝去的家人朋友哭泣。全球的疫情依舊延燒,沒有大幅度趨緩的現象。」謝宗學還指出,台灣民眾必須將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個人防護「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慢慢演變成像吃飯、喝水般的生活必須行為,「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守住台灣不爆發大規模社區疫情,也才有機會維持『幾近正常的生活』。」文末謝宗學引述陳時中的話,「只有嚴守個人生活規範,才有可能幾乎正常化的生活。」陳時中在29日疫情記者會上被問及何時才會放寬防疫規定時回答,「若把個人這條線做好,沒有大規模傳播,生活就正常了,所以要看大家能否謹守個人生活習慣,『這樣我們就愈敢開放』」。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糖尿病患染新冠死亡率恐高8倍 醫:「控糖321」防疫新觀念
新冠肺炎恐使糖尿病患者死亡率變高,也要當心共病發生。根據2019年糖尿病年鑑顯示,14年間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人數增加近2倍、慢性腎臟疾病人數暴增4倍;近日國外研究也發現,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恐高出8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建寧表示,2019年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糖尿病患10年間死亡率下降,顯示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提升。但糖友生命延長,相關共病惡化成為新照護議題,如2000年至2014年間,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近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否有影響?黃建寧認為,日前中國對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中同時有糖尿病者,死亡率的確比較高,為一般患者的8.11倍。此外,糖尿病患的相關共病風險高,尤其心腎交互影響,慢性腎臟病患比起正常腎功能者,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危險性較高,建議糖尿病患應做好血糖控制,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才能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糖尿病學會常務監事許惠恒表示,今年是糖尿病學會成立40周年,學會特別提出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321」,包含:血糖監控三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腎臟功能二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心衰預防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來預防心衰竭合併症。黃建寧說,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相當重要,為避免併發症,疫情期間也應降低肺炎等相關感染風險。呼籲糖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治療不能中斷,醫院已採分流管理;血糖狀況穩定、有慢性處方箋者,可就近於鄰近糖尿病共照網診所或社區藥局拿藥,按時服藥、注意心腎併發症徵兆,做好長期防疫的準備。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沒有大意的本錢!醫警告「台灣面臨三危機」:國人開始鬆懈
新冠肺炎 (COVID-19)仍蔓延全球,目前台灣確診數來到382人、6人喪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9日指揮中心宣布確診增加一例,但官員各個面色凝重,陳時中指揮官更講了一句「台灣沒有大意的本錢!」謝宗學點出了目前台灣面臨的「三個嚴峻危機」。謝宗學在「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提到,指揮中心9日在記者會上宣布台灣只新增一例確診,但每個官員的臉色凝重,好像是暴增了30幾個的態度,甚至指揮官陳時中語重心長地說出「台灣沒有大意的本錢!」謝宗學表示,因為資訊透明的民主國家紛紛爆發疫情,才能讓肺炎病毒的真實威力顯示在世人面前「傳染力大於SARS,若超量病人壓垮醫療容額,致死率甚至比SARS高!」謝宗學指出,台灣現在面臨「三個嚴峻危機」一、世界各國疫情沒有趨緩的現象,中國繼續掩飾疫情拚復工。二、清明連假人潮群聚的危機,至少還要10天才能解除。三、國人開始鬆懈,街上看到不少人沒戴口罩。「我知道要每天維持高強度防疫的生活很痛苦,但要保有現在如常的生活模式真的只能這樣!」謝宗學表示最近遇到很多矛盾家長,清明連假帶孩子到人潮擁擠的景點玩,回來後孩子發燒生病,開始擔心孩子是不是感染了新冠肺炎,匆忙到急診室看診、檢驗,只能眼睜睜看的孩子被採檢棉棒深入鼻腔或口腔深處用力刮,每個小孩都哭得唏哩哇啦,家長不捨得又難過,他很想當場問家長「明明疫情嚴峻,為什麼還要帶孩子出門遊玩,最後苦的還是孩子!」。最後謝宗學也想繼續呼籲民眾,繼續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不要參加群聚活動,不要到人潮擁擠的地方,出門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更是保護國家,因為台灣真的沒有大意的本錢!
-
2020-04-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熱湯、熱茶就是要趁熱喝? 溫度高於65℃等於讓食道癌從口入
許多民眾為求方便,常飲用薑母茶、桂圓紅棗茶或黑糖塊等可用熱水沖泡之粉劑或濃縮塊,用來禦寒,不過這些即溶飲品往往含糖量爆表,一不注意就可能發福!以市售黑糖老薑茶粉為例,一包20克含糖16.6克,含糖量相當於83%,桂圓紅棗茶粉含糖量更高達91%,遠高出熱可可的64%含糖量,若是每天泡一杯桂圓紅棗茶,相較每天泡等量一包28克的熱可可粉,一個月就多吃下45顆的方糖,相當驚人。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特聘教授邱弘毅建議,部分補氣養身的食材可試著自己煮,不僅保有食材的甜味,也可避開經加工後需要加更多糖保持口感的疑慮。然而,透過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與提升健康危險因子的認知,是預防慢性病的共通法則,不但能降低慢性病發生及死亡率,也減輕社會與個人的醫療負擔。健康熱飲不妨自己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林杏純建議,每天可泡一杯熱茶或熱咖啡、煮兩杯豆漿、榨一杯果汁來解饞,每杯飲品盡量不額外添加糖,除了果汁需在室溫狀態下飲用之外,其他最好溫熱地喝。不過,也要注意熱飲的溫度不可太高,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研究顯示,飲品溫度在65℃以上,即可能引發食道癌,過熱的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長期造成黏膜反覆性損傷,可能引發慢性炎症,進而增加癌變的可能,不可不慎。天冷健康熱飲像是常見的桂圓紅棗茶、菊花枸杞茶都很適合,白菊花富含胺基酸,可抗病毒、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作用,對於眼睛疲勞、視力模糊、頭昏頭痛都有幫助。適合混合在各種花草茶的薄荷茶,則是具鎮靜、提神、增強抵抗力、緩解感冒頭痛、開胃助消化、可消除胃脹氣或消化不良的養生好飲。此外,熱桔茶也是個好選擇,其含豐富胡蘿蔔素、蛋白質和微量元素,金桔皮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對消化有緩和的刺激作用,有助於消化、止咳化痰、心血管及免疫系統之保健皆有助益。 延伸閱讀: 食物趁熱吃才好吃 但超過「這溫度」恐燙出癌! 天冷喝熱飲保暖? 當心身體還沒熱反長胖 怎麼穿都還是好冷? 常吃8樣食物讓你從胃暖到心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同一個電鍋蒸口罩和飯菜?毒物專家:怪怪的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讓口罩成為珍貴物資,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上,指揮官陳時中特地親自示範電鍋蒸口罩,傳授延長口罩壽命的正確做法。對此,食安與毒物專家、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提醒,不是所有口罩都適合這樣處理。陳時中表示,經過科學驗證,口罩利用電鍋消毒後仍可維持效能,因此與疫情指揮中心研究組副組長、食藥署長吳秀梅在5日公開示範蒸口罩的步驟。記者會上,中山醫學大學副教授賴全裕也說明,電鍋內鍋加熱後高達165度,可殺死病毒和細菌,因此蒸過口罩的電鍋拿來蒸食物沒問題,若有疑慮也可以清洗後再使用。根據《三立新聞》報導,顏宗海醫師指出,口罩確實能以這種「克難」方法重複利用,不過他強調,僅出入一般公共場合、通勤時的口罩可如此「復活」,若是進出過醫院,由於可能接觸到各種病毒,一定要直接丟掉,切勿再度使用。至於蒸完口罩的電鍋能否再蒸食物,他則有不同見解。顏宗海醫師說,口罩上可能沾有污染物,利用同一個電鍋蒸食物,他覺得「怪怪的」,所以他建議分開使用,一個消毒口罩、一個蒸煮飯菜,比較安心。吳秀梅也在記者會上提醒,用電鍋乾蒸的消毒法,可讓口罩重複使用3到5次,但若口罩本身已髒污或破損,就應丟棄。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大數據預測:保持社交距離 六月就是疫情盡頭
全球正壟罩於新冠肺炎疫情,各國政府祭出不同強度的防疫政策,最新預測數據顯示,人與人之間保持充分的社交距離,對於疫情趨緩高度有效,就看民眾的配合程度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數據評估中心(IHME)於當地時間5日發布最新的預測資料指,如果美國社會維持充分的社交距離,新冠肺炎的總死亡人數有望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到達頂點,不再升高。IHME 自今年三月下旬陸續藉由中國武漢以及西班牙、義大利境內的七個地點的大數據推估疫情變化,這幾個地點都在政府祭出封城等禁令後不久,境內疫情似乎就達到高峰。IHME 最新預測資料顯示,如果美國社會維持充分的社交距離,包括學校停課、待在家、避免非必要的商務往來等,全美新冠肺炎疫情將快速趨緩,每日死亡人數以及臨床需要的病床與呼吸器數量有望於4月中旬達到高峰,總死亡人數則有望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到達頂點,不再升高。如果各州實施的防疫措施更嚴格,疫情高峰有可能再往前拉。不過,疫情走向涉及的變數太多,像這樣的預測資料可能有侷限。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廖勇柏解釋,觀看大數據資料時,應考量取樣的數據來源國家是否都擁有類似的條件(例如,應考慮這些國家祭出的措施與民眾配合情形是否雷同),以及資料本身的正確性(例如,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提供的資料涉有隱瞞,其提供的大數據所作的推測就有偏誤),因此預測結果僅能作為參考與提醒。一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經預測台灣疫情可能是全球第二慘,但至今綜覽全球防疫成績,顯然預測失準了。廖勇柏舉例,這是因為,美國學者提出這項預測之初,未料到台灣會持續拉高邊境圍堵強度、投入大量人力進行疫調與匡列採檢高風險群,他們也沒想到台灣民眾高度警覺、在疫情之初政府就緊急成立口罩國家隊,民眾排隊買口罩作足自我防護,這些變數均是影響疫情走向的關鍵。「不過,IHME 這份預測資料仍給了台灣很重要的提醒,那就是,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對於疫情趨緩高度有效。」當前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多數為境外移入,且美國是主要來源國之一,如果美國疫情能像IHME 所預測那樣,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後趨緩,台灣的疫情會在何時開始走低?對此,廖勇柏也不敢斷言。他說,美國疫情趨緩後,包含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疫情肯定連帶受益,但疫情發展牽扯的因素多,像是部分國家採相對放任的「佛系防疫」策略,如此疫病傳播範圍可能持續向外擴大。「因此,無論學界以何種模型預測出什麼樣的結果,最終均應回歸我們自身能做的事,那就是政府端持續提前部署、民眾端配合防疫。」我國於去年12月嗅得中國武漢爆發不明肺炎,隨即於當月底針對武漢直航班機登機檢疫,今年起陸續拉高邊境防線,同時要求高風險個案進行居家檢疫與自主健康管理、針對確診病例進行疫情調查等。廖勇柏對此相當肯定,他說,強化疫調與確實隔離,就能夠抓出高風險族群、降低社區傳播風險,也避免一夕間暴增大量患者造成醫療體系崩潰,因此強化疫調、有效隔離是一種有效的「減災」行動。且盡力圍堵病毒的同時,也能用時間換取空間研發疫苗。廖勇柏說,疫苗是經過減毒程序,注射於廣大民眾可產生群體免疫力。部分國家施行的「佛系防疫」策略,則是直接讓人民感染原本的病毒,讓群體廣泛感染新冠肺炎、藉此得到免疫抗體,然而,此舉將造成大量人口在短時間感染,重症及死亡人數也隨之暴增,這個現象將會衝擊醫療體系,也有道德上的爭議。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明連假去過人潮熱點怎麼辦?急診醫師提亡羊補牢5建議
清明連假墾丁被塞爆,讓許多大企業在昨(5日)晚緊急宣布,若有旅遊史的員工應居家辦公,指揮中心也在今(6日)一早也加開疫情記者會,呼籲連假期間曾至人潮擁擠的地方活動的民眾,應自主健康管理14天。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昨晚也在臉書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寫道,不少網友私訊問他,連假後該怎麼辦?謝宗學從個人防疫角度提出5建議:1. 加強個人衛生習慣的執行,出門緊戴口罩,手儘量不接觸周遭環境器物,不觸碰眼、鼻、口,確實清潔手部。2. 連假出遊的人,麻煩確實執行上述個人衛生習慣,14 天內儘量不要到人潮擁擠或通風不良之處,儘量不要和親朋好友見面;若身體出現不適,務必誠實告知醫師旅遊史,精準描述症狀,特別是出現嗅覺味覺異常,提供醫師判斷的依據。3. 連假沒出門的人,14 天內不要接近連假出遊的人,教導孩子在學校和補習班注意個人衛生防護。4. 孩子放學回家先洗澡再開始家庭活動5. 注意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政策和建議並配合執行(資料來源/臉書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台灣民眾連假對疫情似乎鬆懈的態度,不止謝宗學,許多醫師這一二天也都在臉書發文表達憂心。童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吳肇鑫昨(5日)也自比是「非常心灰意冷的急診室醫師」,深怕看到「昨天的台灣!一個月前的義大利!」。
-
2020-03-30 科別.新陳代謝
防疫如何兼顧病情?糖友看病攻略看這裡
中國大陸一份最新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比一般患者高出8倍。但隨國內疫情持續延燒,糖友對進醫療院所回診開始卻步,有院所都少了不少的老病人。醫師提醒,這段期間更應控好血糖,落實分級醫療,建議篩檢可選社區診所;若有併發症,仍需到醫院監控才有保障。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年紀較大,免疫力較差,常併發心血管疾病,如果糖友自身有血糖控制不佳情形,染疫後更容易出現狀況,因此,疫期加緊監控血糖,就顯得格外重要。然而,許多民眾因疫情不敢至醫療院所回診,如有疑似糖尿病民眾不敢求醫接受診斷,或糖友因為病情變化而耽誤治療,則相當得不償失。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表示,可能罹患糖尿病的民眾,血糖篩檢除了有必須喝糖水等待2小時的精細版抽血篩檢,也可暫時選擇在社區診所檢測不必喝糖水的空腹血糖值或糖化血色素。除了疑似糖尿病民眾,專家提醒還有三大族群恐受到疫情嚴峻,耽擱就醫或回診,例如必須長期監控血糖指數的糖友、正接受居家檢疫或隔離的糖友、疑似出現新冠肺炎症狀的糖友,建議需遵守醫師的不同指引,避免成為疫情下的另類受害者。針對須長期監控的糖友,黃建寧表示,「確實出現未按時回診的現象」,有人真的因為害怕進醫院而中斷持續回診,然而,國內多家醫院已設「藥來速」,由藥師送藥到醫院門口,病人或家屬已可免入院拿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也說,該院約少一成老病人,調查發現他們多居住於外縣市,過去為了看病遠道而來,現在則盼醫師開連續慢性處方箋,他們在社區藥局領藥就好,以免在長程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暴露於未知的感染風險之中。宜蘭糖尿病診所院長游能俊近日就收治有地緣關係的幾名新病人,游能俊認為,糖友只要與原本的主治醫師討論後,再選具糖尿病照護網認證的診所,一樣能得到很好的照護。杜思德與游能俊認為,最好找熟悉且長期照護的醫師回診,「因為他最懂你,醫病之間的信任度也最高。」特別是當糖尿病控制不良且有嚴重併發症,還是到大醫院治療尤佳。深入了解糖友中斷回診的原因,也有人是被政府通知必須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依規定不可外出。黃建寧說明,只要撥1922防疫專線,衛生局即會安排「通訊診療」,由醫療團隊利用視訊了解患者狀況,再請家屬到醫院領藥,病人不用自己來。游能俊還提醒,糖友若出現倦怠、呼吸道症狀及發燒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狀,第一選擇一定要去政府指定的醫院篩檢,這些醫院可上網查詢。因糖友免疫力差,建議體溫達37.5度就要有警覺。黃建寧也呼籲,凡逾40歲且具糖尿病家族史者,應每三年定期接受一次篩檢,逾65歲者為每年一次。BMI值逾24、及曾罹患心血管疾病者也是高風險群,切莫因疫情而輕忽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另外,因西化飲食影響,糖友有年輕化趨勢,他們多是家庭經濟支柱,因此也需留意控糖,避免容易被新冠肺炎找上門。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確診破百例」醫提7大點提醒 接下來28天成防疫關鍵
全球疫情嚴峻,昨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增23例,全台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來到100例,其中輿論紛紛指向出國遊玩回台的民眾,表示疫情如此嚴重不該出國、回台增加國人感染風險。對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粉專表示接下來的28天是防疫關鍵,這期間包括1萬多位入境者居家檢疫時間和接觸者居家檢疫時間,而他也表示這關鍵28天全民應遵守7大點防疫措施,度過防疫關鍵期,避免全境擴散。謝宗學昨日在臉書專頁「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表示對於台灣昨日新增確診病例23例感到遺憾,因絕大多數為境外移入,多數人是因出國玩而中標,謝宗學說「因為想要玩樂造成防疫破口,國家社會必須付出巨大的成本,許多國民健康面臨恐怖的威脅」,而他也指出雖然今日(19日)開始入境者需居家檢疫14天,未來比較不需擔心漏網之魚,但4日到15日回台的民眾卻有1萬多人,這些人和接觸者將是未來28天的重點監測對象。謝宗學說「往後 28 天將是台灣防疫成敗重要的關鍵時期,前 14 天是觀察返台者是否染病,後 14 天是觀察其接觸者是否染病,因為牽涉的人數量過於龐大,非常容易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考驗台灣所有防疫人員和醫事人員的承受能力」,而他也指責這些因貪玩或貪小便宜的染病者使沒有出去的其他國民面臨巨大風險,他指出「不到 400 床的負壓病房容額,還禁得起幾波暴增染病者的攻勢?」而他也提醒民眾接下來的28天將是台灣的防疫關鍵期,全民需注意以下7大點:1. 3月5日到14日自歐洲、埃及、土耳其與杜拜入境民眾(皆含轉機) 配合居家檢疫,請儘速向居住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通報(電話可至各縣市政府網站查詢),或撥打各縣市1999 專線通報,由公所民政人員進行居家檢疫健康關懷。2. 出國返台者的親朋好友,14 天內絕對不要接近這些可能染病者。3. 請需要居家隔離的人乖乖待在家中不要出門亂跑。4. 若發現應居家隔離者在外亂跑,請勇於舉報。5. 每個人做好個人衛生,戴口罩、勤洗手,不到人潮擁擠的地方。6. 身體不舒服,戴上口罩,儘量不上班、不上課。7. 所有大型集會活動都應該停止舉辦。最後謝宗學也呼籲民眾盡最大力量防疫,因為接下來將是很危險、關鍵的時期,為台灣危急存亡的時刻,距離疫情全境擴散只有短短一線之隔。
-
2020-03-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首例院內感染/降低被感染風險 蘇益仁:沒事最好別去醫院
我國出現首起院內感染,新冠肺炎疫情威脅來勢洶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坦言,這是社區傳播警訊。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也警告,防疫期間最好不要「探病」,現在視訊發達,親自看望和透過視訊差異不大,希望民眾「沒必要別到急診室來」,減輕醫院沒必要壓力。陳時中還拜託說,醫院秩序很重要,人越少越好,平時急診、門診暴力事件頻傳,他用台語喊話「母湯來醫院亂啦!」防疫期間醫院壓力很大,若有任何人跑來醫院無理取鬧,請警政單位馬上查辦。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也表示,首例院內感染必須採高規格處理,建議國人沒事最好別去醫院,降低被感染風險。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解釋,根據專家小組討論,現在國內疫情雖有零星社區傳染個案,並有院內感染,但仍非屬大宗感染;未來若經疫調排除更多個案後,確定國內進入社區感染,會再凝聚專家意見,向指揮中心建議改變政策。蘇益仁認為,無症狀者案例逐漸增加,民眾應該要調整戴口罩原則,只有在非常空曠處,才建議不需戴口罩。陳時中強調,長時間在擁擠場所,建議佩戴口罩。林口長庚 美食區一人一桌新冠肺炎疫情昨爆出院內感染,北中南各地醫院都繃緊神經,部分醫院「超超前部署」,林口長庚昨起一般病房全面禁止探病,為降低院內感染風險,林口長庚發言人黃璟隆表示,已經調整美食街座位,原本一張桌子可坐四人,現在拿掉三張椅子,只能坐一人,過去美食外送業者可直接進病房,現只能在大門口交貨。因應「醫療機構陪病及訪客探病規定」,各醫院除配合中央政策限制探病時段、訪客限兩人、陪病者一人,需配戴證件、實名登記外,不少醫院更嚴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謝絕所有訪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探病僅十五分鐘,各醫院也替外籍看護造冊,清查健康狀況及接觸史。中山醫 探病十五分鐘快閃北市聯醫一月廿五日原本謝絕所有探病訪客,昨晚放寬,僅剩和平院區因專責防疫醫院不開放探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公告,每名住院病患陪病跟訪客都限一人,探病限十五分鐘。台中部分診所連陪病家屬都要詢問旅遊史、登記健保卡。衛福部立桃園醫院要求醫事同仁不出國、固定崗位不混班,原本七個出入口縮減為三個,管制分流。高雄榮總明起要求至醫院陪診及探病,需提供健保卡查詢高風險地區旅遊史,十四日內自新加坡、泰國、日本、義大利、伊朗返國者不能陪病、探病。台北聯合醫院可檢查外籍看護沒有居留證,其他北市大型醫院也有清查機制。衛福部桃園醫院由六樓外包中心負責造冊,詳列姓名、居留證、護照與住址,若無合法證件就通報移民署,護理站每天每人發一片口罩及量體溫。高醫高榮 清查外籍看護造冊高醫附設醫院與高雄榮總也清查院內外籍看護並造冊,由衛生單位和移民署資料勾稽。高雄長庚針對看護工、清潔工及外包人員全面健康清查,避免醫院交叉感染。阮綜合醫院與看護仲介公司訂約,管控外籍看護並要求不能到其他醫院服務。台南市成大醫院今年元月間盤點看護、陪病者,登錄陪病紀錄,了解出入境、旅遊史。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明起進入醫院前須先刷健保卡、填寫新冠肺炎風險評估表,院方設置「藥來速、便利抽」窗口,慢性處方箋領藥及單純抽血免進醫院。台北市萬芳醫院二月中旬也增設「藥必達」慢箋領藥窗口,民眾提前預約即可在院外領藥。
-
2020-02-1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電鍋乾蒸3分鐘殺菌 學者實測最多重複用5次
武漢肺炎疫情升溫,國內口罩供不應求,中山醫學大學職安系副教授賴全裕今天表示,經過檢測證實,「電鍋乾蒸法」可使口罩復活,但重複乾蒸使用5次後,過濾效力減損就需丟棄。口罩成為防疫重要物資,每天都有民眾到健保特約藥局排隊買口罩,有人利用電鍋乾蒸法讓口罩起死回生,賴全裕實測檢驗,證實電鍋乾蒸法可以讓使用過的口罩復活。賴全裕表示,電鍋乾蒸法可以利用一般家用電鍋、電鍋架及內鍋,在電鍋內依序置入內鍋架、內鍋,並放入沒沾上體液、血液或鼻涕的口罩,避免口罩直接碰觸電鍋底部,不用加水,直接按下煮飯按鍵,乾蒸約2到3分鐘,等到煮飯鍵跳起後,再繼續保溫約5分鐘,即可拿出來繼續使用。賴全裕指出,一般經認證合格的外科口罩,過濾效力約為80%,乾蒸5次後,過濾效力減損到70%以下,這時就必須丟棄,不能再使用了,而且重複乾蒸,也會讓口罩掛耳的鬆緊帶逐漸彈性疲乏。雖然口罩電鍋乾蒸法經證實可以重複使用,但賴全裕仍提醒,這是口罩短缺時的應急措施,不建議長期使用,最好還是定期更換口罩,且正確防疫方式是勤洗手,避免以手觸摸口鼻眼等部位。
-
2020-02-10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復活! 中山醫大實驗電鍋乾蒸4分鐘有效
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台各地口罩大缺貨,中山醫學大學一名教授實驗發現「電鍋乾蒸4分鐘後,口罩表面溫度可達65度C」可利用「電鍋乾蒸」抑制病毒活性。臉書粉團最後附上圖解教學,但提醒「最重要的是要勤洗手,減少用手觸摸口鼻眼。」臉書粉絲專頁「中山醫學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5日貼文,指出外科口罩缺貨感慌張,到底口罩能不能經過消毒方式重複使用?教授實驗發現用75%酒精或高溫高壓法會大大降低口罩過濾力。職安系教授賴全裕發現,利用電鍋乾蒸,不加水、直接按煮飯開關(非保溫)乾蒸3至4分鐘不影響口罩的過濾力,反而75%酒精或高溫高壓法會大大降低口罩過濾力。醫化系教授朱智謙實測「電鍋乾蒸4分鐘後,口罩表面溫度可達65度C,過去研究則已經發現,65度C處理4分鐘,可以幾乎完全抑制SARS病毒的活性。」貼文圖解教學,加註記得口罩不織布不耐熱,乾蒸時務必不能直接讓口罩接觸電鍋底部加熱板。最後也提醒民眾,「希望對於大家在口罩缺貨時,可以透過適當消毒口罩應急使用,但最重要的是要勤洗手,減少用手觸摸口鼻眼,才是更重要的防疫措施。」小編補充,這是口罩缺貨時的應急措施,本來就不建議長期使用。電鍋乾蒸方式經實驗室測試乾蒸後對口罩過濾力的影響,操作方式簡便且不需要專業人士即可進行。
-
2020-01-19 科別.感染科
流感肺炎形影不離 年節防重症
再一週就要過年了,依照以往的經驗,預估流感疫情會在農曆年節進入高峰期。實際上,國內流感疫情去年12月中旬就進入流行期,且單月流感併發重症人數,創下五年來同期的新高。由於鄰近日韓及美加也都處於流行期,加上肺炎死亡人數近年不斷增加,還未施打疫苗的民眾建議依醫囑接種,有類流感症狀提早治療,減少重症發生。在流感疫苗擴大開放施打對象後,台北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特別提醒,家有6個月以下嬰幼兒的父母及孕婦要接種疫苗。日前紀鑫才接獲一個家族9人感染A型H1N1流感群聚感染個案,其中一名未滿週歲的嬰幼兒還因此住院。紀鑫說,這個家族是三個家庭住在一起,剛開始是阿嬤感染上A流,之後傳給未滿一歲的小孫子,但群聚感染的家族裡,還有其他感染源,是一名從幼稚園帶回流感的小小孩傳回家中,造成一人感染流感病毒傳給2至4人。因此,建議家中的照顧者要打流感疫苗,保護還不能打疫苗的嬰幼兒。孕婦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族群,有研究指出,懷孕時因為體內荷爾蒙變化及懷孕時的營養、情緒與壓力等因素,影響心肺功能,導致免疫力下降,使得孕婦感染流感後,成為易引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也增加流產、早產及死產機率,尤其在懷孕後期以及產後2週內最危險。民眾也不用擔心孕婦接種疫苗風險,疾病管制署曾針對2009至2010年,接種流感疫苗的14,474名孕婦進行調查,發現接種流感疫苗的自然流產率為2.3%,相較於一般的流產率12.8%低很多,且未增加胎兒風險。目前台灣流行的流感病毒株以A型H1N1為主,與疫苗病毒株相符,不過,這與國外流行的A型H3N2,及B型維多利亞株不同,必須要密切觀察,防止重症出現。流感併發症每年約14%的人會因肺炎或流感住院,在重症個案中,死亡率約兩成。尤其肺炎一年約有100多萬人就醫,總醫療費用約133億元,平均一人約13萬醫療費用,進一步分析,有67%的費用支付在65歲以上的肺炎病人,佔所有肺炎人口的25%。隨著人口老化,肺炎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從105年開始,肺炎就列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107年死亡人數與106年相比,還多了7.5%,增加的幅度比第一名的惡性腫瘤及第二名的心臟病來得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顏啟華指出,肺炎仍以肺炎鏈球菌感染為主,且又有高抗藥性問題,治療上較棘手,老病人經常反覆感染,從小病拖成大病,嚴重者還得住進加護病房,耗費的醫療成本相當驚人。顏啟華指出,預防流感或肺炎最好的方法就是依醫囑打疫苗,但依疾病管制署的統計,今年新增13萬名75歲長輩,他們都可以依醫囑施打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但直至去年下旬,接種率仍偏低,還未接種的長輩,最好趁過年前快去施打,打完疫苗後要一段時間才有抗體,才能降低春節感染風險。而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施打,已有研究證實,能有效降低因流感或肺炎住院率,還能減少44%侵襲性肺炎的住院率。即使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對整體降低肺炎感染也有幫助。
-
2020-01-15 科別.消化系統
高中生為500元 挑戰無敵麻辣麵奪冠腹痛整夜送醫
台中市一名高中生為了500元獎金挑戰吃麻辣麵,但順利奪冠後卻因肚子劇痛送急診,中山醫學大學今天表示,患者到院時痛到在床上打滾,經一整夜治療後才緩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指出,這名高中生與朋友參加店家舉辦的無敵麻辣麵比賽,只要當場吃完這碗麵,就可以得到500元的獎金,這名高中生堅持到最後,吃掉整碗麻辣麵得到冠軍,之後還喝2瓶牛奶解辣。謝宗學表示,高中生事後因為上腹劇烈疼痛掛急診,到院時痛到在床上打滾,雖然為患者施打止痛藥及進行抑制胃酸處理,但一開始效果仍不明顯,患者幾乎痛了一整夜。另外,由於患者反映尿不出來,謝宗學說,醫師評估是否進行導尿,解決膀胱腫脹,但後來發現患者用力後還可尿出來,即未進行侵入性動作,患者情況經一夜後已改善,但仍感到胃脹及肚子持續疼痛。謝宗學表示,經電腦斷層掃描,未發現患者有胃穿孔或腸穿孔情形,只發現胃裡有很多內容物,並以甘油等助排泄藥物排空胃,明顯改善患者疼痛,患者事後還在急診病床睡了半天才回家。至於吃辣為何會痛,謝宗學解釋,因為辣本身就有刺激性,會引發胃酸分泌,若胃酸過多又沒適當排空,就會積在胃裡造成胃壁損傷。他強調,能否吃辣要看每人承受程度,適量吃辣會幫助腸胃蠕動,但吃過辣、超過身體負擔程度,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
2020-01-15 科別.精神.身心
選舉症候群 求診增2成 醫師:3步驟調適
台中市62歲陳姓上班族大選結束後,因支持者敗選心情失落,情緒失控、失眠,甚至血壓飆高。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俊德說,選後因選舉症候群患者求診患者約增2成,建議透過「離」、「空」、「轉」原則來調適心情。李俊德說,陳姓患者因支持的候選人落選,出現明顯的選舉壓力症候群,建議3步驟調適心情,先要遠「離」壓力源,不要談政治、看政論節目;其次放「空」,找健康、適合方法轉移注意力,例如運動、旅遊、跳舞或做5到10分鐘腹式呼吸等;第三要正向「轉」念,用同理心、尊重觀點看待。李俊德指出,若出現睡眠障礙,白天應維持適當的活動、運動,睡前避免思考難題及談論不愉快話題,睡前有放鬆的行為,例如關掉大燈等,待有睡意才上床,若上床20分鐘仍無睡意,建議下床等待有睡意再上床。精神科醫師林本堂建議,選舉有輸有贏,贏的一方要安慰輸的一方、扮演傾聽角色;其次是正向思考,畢竟選舉是為台灣好;第三是要回歸正常生活,該工作的工作,該念書的念書,避免談論政治。若查覺親友持續焦慮、失眠、情緒失控、過度憤怒或憂鬱等困擾,甚至嚴重影響生活,應適時求助精神科醫師。中醫師蔡惠君建議,午後避免飲用咖啡因飲料,睡前蛋、奶助眠,也可泡安神茶,成分有茯神、浮小麥、百合、生甘草跟酸棗仁,和緩情緒及助眠。
-
2020-01-14 科別.精神.身心
大選落幕激動哥姊增2成 除了冷靜醫師教3步驟
台中市62歲陳先生大選落幕後,因支持候選人敗選,心情從選前亢奮到選後失落、難過,情緒失控、失眠,甚至血壓飆高掛病號。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俊德說,選後因心情低落、失眠等困擾等選舉症候群患者求診患者約增2成,建議先要遠「離」,不要接觸選後新聞、政論節目等,其次是放「空」,找健康、適合方法抒發情緒放空,轉移注意力,例如運動、旅遊、跳舞或做5到10分鐘腹式呼吸、靜坐、閱讀等,第三要「轉」正向轉念,用理性、同理心、尊重觀點看待。台中市中醫師蔡惠君說,選後民眾回歸正常生活,盡量少看政論節目、談政治,要多到戶外走走或運動紓壓,出現失眠的民眾不妨睡前聽聽輕音樂、泡澡舒壓,午後避免飲用咖啡因飲料,睡前飢餓可以吃些蛋、牛奶等富含鈣質跟蛋白質食物以助眠。也可以泡安神茶,成分有茯神,浮小麥、百合、生甘草跟酸棗仁,可以寧心安神,幫助情緒和緩及助眠。李俊德說,陳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選舉每天花很多時間看政論節目,造成晚上睡眠困擾,心情緊繃。選舉結果揭曉後,他支持的對象沒有選上,難過與失落,無法入睡,情緒失控,常發脾氣。陳先生因選舉過程造成明顯的選舉壓力症候群,建議陳先生要做到遠「離」、放「空」、「轉」正向轉念,回歸正常生活作息,多增加散步、運動、到郊外散心、活動等,讓自己放鬆。李俊德指出,選舉後造成的睡眠障礙,以維持就寢與起床規律的時間,是經營良好睡眠的第一準則,白天維持有適當的活動量與運動量,避免睡前思考難題、及談論不愉快話題,睡前有放鬆的行為,等待有睡意才上床,若上床超過20分鐘仍然無睡意,建議下床等待有睡意再上床。
-
2020-01-14 癌症.卵巢.子宮
生長速度最快!防子宮頸腺癌 抹檢至少三年一次
子宮頸抹片普及,子宮頸癌已退居十大癌症第十名,但衛福部國健署統計,雖有82%女性都曾經做過一次抹片檢查,每三年做一次抹片檢查者卻只有50.5%。醫師提醒,子宮頸癌中以腺癌生長速度最快,如果三年內一次篩檢都不做,恐錯過早期治癒的機會,不但存活率從九成掉到三成,子宮也可能無法保留,建議30歲以上女性最少每三年做一次抹片檢查。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自1995年提供30歲以上婦女免費子宮頸抹片以來,至今高達82%女性曾篩檢一次,每年約218萬婦女接受篩檢,但遵照建議,每三年至少篩檢一次者,只有50.5%,常見原因包括自覺很健康、太忙、已停經或少有性行為。林莉茹提醒,子宮頸癌大多是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就算停經、很少或很久未有性行為,仍有可能罹癌,不能輕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子宮頸癌有80%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主要與HPV16型病毒相關,另有15%屬於腺癌,與HPV18型病毒相關。腺癌是子宮頸癌中生長速度最快的,如果婦女一次輕忽,未於三年內篩檢,腺癌就可能從癌前病變迅速生長到子宮頸癌第二、第三期,存活率掉到三、四成,腫瘤若大於兩公分,也無法保留子宮。國健署分析2016年子宮頸抹片檢查及癌症登記資料,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發現97.3%子宮頸癌前病變、0至1期子宮頸癌,曾志仁表示,此時介入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94%,腫瘤若小於兩公分也不需切除子宮。曾志仁呼籲,女性務必每兩三年就要做一次抹片檢查,把握治療先機。
-
2020-01-13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頸腺癌長超快 抹片逾三年未做恐錯失治癒良機
因子宮頸抹片篩檢普及,子宮頸癌已退居十大癌症第十名,快掉出榜外。但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有82%女性曾經做過一次抹片檢查,卻只有50.5%女性有定期檢查。醫師提醒,子宮頸癌中以腺癌生長速度最快,如果三年內一次篩檢都不做,恐錯過早期治癒的機會,不但存活率從九成掉到三成,子宮也可能無法保留,建議30歲以上女性務必最少每三年做一次抹片檢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1995年提供30歲以上婦女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以來,至今有高達82%女性曾經篩檢一次,每年約有218萬婦女接受篩檢。然而,有遵照建議,每三年至少篩檢一次者,只有50.5%,常見的原因包括自覺健康、太忙、已停經或少有性行為。林莉茹提醒,子宮頸癌大多是因為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就算是已經停經、很少或很久未有性行為的女性,仍然有可能罹癌,不能輕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醫師表示,子宮頸癌有80%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主要與HPV16型病毒相關,另有15%屬於腺癌,與HPV18型病毒相關。腺癌是子宮頸癌中生長速度最快的,如果婦女一次輕忽,未於三年內篩檢,腺癌就可能從癌前病變迅速生長到子宮頸癌第二、第三期,存活率掉到三、四成,腫瘤若大於兩公分,手術切除也無法保留子宮。國健署分析2016年子宮頸抹片檢查及癌症登記資料發現,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發現97.3%子宮頸癌前病變、0至1期子宮頸癌,曾志仁表示,此時介入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94%,腫瘤若小於兩公分也不需切除子宮。曾志仁呼籲女性務必每兩三年就要做一次抹片檢查,把握治療先機。
-
2019-12-17 科別.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症秋冬較易復發 醫:規律服藥重要
秋冬後日照時間縮短、氣溫變化大,精神疾病似乎更容易復發。一名40歲的女性患有思覺失調症,在家人陪伴下每月規律回診拿藥,病情控制還算穩定。不過最近她多次忘記服藥,且出現關係妄想,妄想工作職場男同事對她有好感,甚至幻聽他告白想結婚,嚴重影響工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朱柏全表示,這不是單一個案,每年10月、11月臨床上觀察到不少精神疾病患者症狀復發,原因不明。一說是日照縮短,因為光線刺激會影響褪黑激素與血清素分泌,進而影響睡眠與情緒;另種說法是秋冬氣溫變化大,體質敏感者可能因此出現症狀。思覺失調症症狀可概分為三大類,一是妄想、幻覺等正性症狀,二是情感冷漠、社交退縮、缺乏動機等負性症狀,三是難專注、理解力降低等認知障礙。臨床上較常見患者在秋冬季出現負性症狀。朱柏全表示,規律服藥是控制疾病的重要關鍵。臨床上使用的長效針劑與口服藥成分相同,差別在於前者將藥品注射於肌肉、緩慢釋放,使藥物的血中濃度與療效較穩定,有兩周、每月、每三個月注射一次等三種劑型。上述個案近日經常忘記用藥,在注射長效針劑後,病情便漸漸獲得控制。在思覺失調症患者中,約三分之一的患者經治療能順利回歸社會,行為與一般人幾乎無異;約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在穩定治療中保持60分的行為功能水準;另三分之一的療效較差一些。朱柏全表示,治療成效除了與穩定用藥有關,患者積極樂觀、家庭支持、善用社會資源等都是關鍵。病友與家屬可嘗試參加相關社團活動,如台中市歐啦身心健康關懷協會就提供病友與家屬不同課程,透過活動能獲得對疾病知識、營養照顧、社會資源等訊息,病友間與家屬間也能在康復路上為彼此打氣。
-
2019-12-08 科別.骨科.復健
防骨鬆殺手 除了補鈣還要負重運動
骨質疏鬆是每個人到老都必須面對的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任吳志隆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全球有兩大健康殺手,骨質疏鬆緊追在心血管疾病之後,而且萬一因為骨質疏鬆骨折,手術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二成,民眾不可不慎。骨頭質量不均 就容易骨折吳志隆說,骨骼的功能在於形成骨架、進行肢體動作、保護器官以及維持體內像是鈣離子等的礦物質平衡,如果發生問題,這四大功能就做不到了。為什麼會產生骨折?他說,這得從骨頭的強度講起,例如骨頭的質,是膠原蛋白,就好像蓋房子的鋼筋般,具有抗張力,老人家的膠原蛋白質不佳,就容易引起髖骨骨折;而骨骼的量,是水泥,必須平均,具有抗壓力,多半在脊椎,量不夠就易引起壓迫性骨折。事實上,骨頭是活的器官,每天走這麼多路,碰來碰去,對它就是一種傷害。但是,它不斷在受傷害,也不斷在修復,要是傷害多,修復少,骨頭就很危險,哪天就可能發生骨折。破骨細胞活躍 骨頭愈來愈鬆但一塊骨骼的翻新大概要四個月,全身的骨頭五至十年會換一次,這是它的新陳代謝。當骨頭有些地方受傷以後,有所謂「破骨細胞」把不好的細胞清除掉,接著就有「造骨細胞」把清除掉的地方補滿,再形成正常的骨頭。骨頭是活的東西,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佔比最大。簡單來講,可以想像成一條馬路,用久了會坑坑洞洞,需要翻新。把舊的柏油去除,再舖上新的柏油,就像骨頭的翻新。而破骨細胞和造骨細胞,必須平衡,當有一方傾斜時就不好。破骨細胞較多時,就是破壞多、修補少,骨頭就會愈來愈疏鬆,當骨質疏鬆已到某一程度,就會經常發生骨折。台灣50歲以上的人,每五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問題。女性發生率高 男性不能輕忽民國84年世界衛生組織用儀器測量骨質的密度來定義骨質疏鬆,初期因為發現女性荷爾蒙會影響破骨或造骨細胞功能,一度以為骨鬆是女性的專利。後來發現男性年紀大了之後,因為男性荷爾蒙下降,也有骨質疏鬆問題,但女性因雌激素下降,發生率是男性四倍。台灣骨質疏鬆症人口裡,有90萬人因骨折問題反覆就醫,50歲以後的婦女約三分之一經歷過。手術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兩成,且八成骨質疏鬆骨折患者,術後一年處於無法自理生活的狀況。高危險群留意 預防重於治療常見因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部位有手腕、髖部、脊椎。甚至常因輕微碰撞如咳嗽、搬東西、移機車、抱孫子等日常行為演變成骨折。所以一旦有骨質疏鬆症要特別小心。超過50歲、停經婦女、體重過輕、缺少運動、有飲酒或抽菸習慣、父母有人罹此症者,都屬於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群。全身痠痛、莫名閃到腰、下背痛、駝背等都是徵兆。但是,它又常因毫無預警,大多因突發性骨折引致劇痛求醫才發現,所以又稱為「沉默的殺手」。臨床上,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骨質密度的黃金標準,所謂的T-score值大於1,骨質正常;-1到-2.5骨質不足;小於-2.5就屬於骨質疏鬆。吳志隆以多年臨床經驗指出,因為骨質疏鬆的治療,成功率僅一半,年紀大時,受得了嗎?所以,與其亡羊補牢,不如預防重於治療。他舉例,有位86歲女性,先是一邊骨折進行手術,但因家人未替她治療骨質疏鬆,幾年後另一邊又斷掉。飲食多點鈣 適當負重運動他指出,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成分,年輕時就要開始存骨本,年老時要注意保骨。可以由天然食品補充,不過,仍有97.6%的民眾鈣不足,此時應該用鈣片補充。如何補充才有效?吳志隆舉例市面上有一種「非晶鈣」,能全腸道吸收,不須維生素D。臨床研究發現,補充非晶鈣能有效降低五成骨質流失、並縮短骨骼創傷期,曾被美國NASA用於改善太空人的骨質疏鬆。民眾若有補鈣需求,建議先向醫師或專業人員諮詢。除了補鈣,還需要適當的負重運動,最好每周3次,每次30分鐘以上。生活上做到不抽菸、不喝酒,不喝大量的茶和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多攝取含鈣量高的芝麻、綠色植物、豆類,喝牛奶、味噌湯等。骨質疏鬆症「預防勝於治療」,應及早儲存骨本,減少骨質流失,才是應該正視的目標。
-
2019-12-05 科別.呼吸胸腔
6種人感冒病程快! 你需要做「這件事」增強保護力
時序已入冬,氣溫急速下降,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經常伴隨而來,不過也要當心這些小感冒可能會釀成呼吸道重症感染,併發肺炎住院。台灣肺炎已成為第三大死因,根據疾管署最新通報,今(108)年肺炎及流感死亡人數每週約400人,最高峰在年初竟破500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黃建寧總院長表示,從11月開始至隔年2月將進入肺炎高峰期,特別是幼童跟65歲以上有慢性疾病族群的長者,更是肺炎重症的高危險群,然而透過施打一劑13價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其免疫反應較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強,保護效期也較長,可讓老小無後顧之憂。中山附醫依資料分析,50歲以上診斷肺炎住院患者中,每5人就有1人因為相關疾病或合併症造成死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李原地主任彙整自107年1月至12月數據結果發現,肺炎住院的人數將近3,000人,其中因為相關疾病或合併症引起的死亡率高達12%,平均住院天數約36天。此外,透過數據也可看到,將近6成肺炎患者為50歲以上的民眾,這些50歲以上的患者,因為肺炎或是併發其他合併症造成死亡的比率相當高,這數據非常令人震驚。李原地補充,肺炎高風險慢性疾病族群,如糖尿病患、心血管疾病、免疫低下如HIV感染者、慢性肺病、腎臟疾病或慢性肝病的患者,一旦因感冒或流感感染肺炎,病程往往會快速進展,發病可能不到一週就會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健署統計,糖友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 。從健保資料庫2005年到2014年分析國內糖友五大死因,相對於糖友較熟知的共病,如心血管及腎病變有下降外,反而是「肺炎」導致死亡率成長翻倍 。由此可見施打疫苗的重要性,李原地主任說明,民眾可優先施打13價疫苗,剩下沒有涵蓋的部分菌株,可以在一年後再打23價,即可讓免疫力的範圍含蓋更廣;至於之前已經打過23價疫苗者,間隔一年後可再接種一劑新型13價疫苗。延伸閱讀: 流感併發肺炎會要命! 感染科醫師:要做到這件事才能自保 得流感卻用上葉克膜 「這項併發症」沒注意短短2天就可能沒命 
-
2019-11-29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醫師罹僵直性脊椎炎痛到無法走路 家醫科改學免疫風濕科
我專長治僵直性脊椎炎,同時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但我從不避諱告訴病人我也是病友,反而可利用我與病共處的經驗來幫患者和家屬克服恐懼,甚至「因禍得福」,保持規律作息和運動習慣,得到更健康的人生。我22歲發病,那是醫學系大四課業最重的時候。加上住校,發病時雙側大腿與髖關節痠痛,難以從宿舍上鋪下床,幾乎無法上課。另因學校位於山坡,上體育課得騎車下山,我卻連跨上機車都做不到,嚴重影響生活。嚴重時甚至無法走路我不知道症狀來自疾病,因愛打球,把它當運動傷害。只是走路一拐一拐,常被同學虧是不是「生芒果(台語)」。忍痛幾個月,當兵的哥哥來學校找我,我才知道他在軍中被醫師診斷僵直性脊椎炎,被驗退不用再服役。心中警鈴大作,教科書說僵直性脊椎炎是遺傳性很高的疾病,若哥哥有,我是否也有?於是去台北榮總掛風濕免疫科門診,沒錯,正是僵直性脊椎炎,我趕緊通知家人檢查,最後家族親戚將近一半確定有陽性基因。幸好家族屬於輕型,多數人只會腰痠背痛、或彎腰彎不下去,外觀看不太出來。但嚴重型若未好好治療,可能造成脊椎與韌帶關節沾黏和變形,甚至無法走路。脊椎沾黏變「竹竿腰」因此,起初沒認真治療,僅疼痛發作才吃藥。直到進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當實習醫師兩年,親眼見到患者因脊椎沾黏變「竹竿腰」,駝背或脖子無法動,或是雙腳無法行走得換髖關節,我才覺悟疾病嚴重性,決定面對。那時找藍忠亮主任看病,他是台灣最早出國學風濕免疫疾病的醫生。我遵照醫囑,認真吃了2年的傳統免疫調節劑和消炎止痛藥。因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也調整作息不再熬夜,避吃動物性食物,多吃蔬果及益生菌。積極治療、調整生活、認真學免疫風濕疾病,病況控制就逐步減藥。健康生活30年來不間斷,每天打球、伸展拉筋、做柔軟操,近年還學氣功和太極拳,也跑步、做地板運動練核心肌群,每周游泳一次。家醫科改學免疫風濕科我一開始走家醫科,夢想進偏鄉照顧社區民眾。疾病引導我投入免疫風濕專科。民國82年到嘉義榮民醫院,發現院內無風濕免疫科,卻有許多患者,身為家醫科主任的我也兼看風濕免疫科,逐日增強轉科動力。下鄉服務結束,我去高雄榮總轉科補受訓,真正投入免疫風濕科。我完成專科訓練後,再回嘉榮服務,共約11年,協助創立「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因能體會病友憂慮,容易把疾病怪罪家人,或不敢結婚生育,所以特別需要身心關懷,而非只用藥治療。十多年前民眾不了解僵直性脊椎炎,診間常見病人帶著全家大小及男女朋友前來,希望提供能不能結婚、能不能生小孩等建議,變成家庭會談。我常舉自己為例,太太懷孕前我倆也憂慮過遺傳問題,但統計上,即使有陽性基因,若生女兒有二成、男孩則是六成機率發病,並非百分百。且有陽性基因,預防可避免症狀;若有病就好好治療、控制。對病恐懼多來自「無知」如今我已婚也有三個兒子。由此可見,患者對疾病的恐懼通常來自「無知」,所以最好提供充分衛教,才能克服恐懼。這也是我為何努力培養衛教團隊,也常寫部落格文章,致力病人衛教與關懷。此外,我認為讓病人走出心靈幽谷的好方法是「自助助人」,等病人調適好後,鼓勵病人加入協會當志工。雖然我被僵直性脊椎炎纏上,但我知道,好好追蹤控制、和平共存,它就不是敵人,反而是引導我維持健康生活的好朋友,即便忙於看診、教學、研究或出國開會,一樣活蹦亂跳、趴趴走,人生更健康。醫學辭典/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簡稱AS,是基因遺傳造成的慢性發炎性疾病,常見症狀為脊椎及關節發炎,進而引發下背僵硬疼痛,其疼痛特異性為:「愈動愈不痛、愈不動愈痛。」所以多數患者睡久了會半夜或晨間痛醒,但起床活動後就會好一些。另有少數人合併有周邊關節腫痛、虹彩炎、皮膚乾癬、或泌尿道症狀。僵直性脊椎炎發病於45歲以下的年輕人,男女比例3:1,診斷上要經過抽血與影像學檢查才能確定診斷。治療方面,生物製劑的療效不錯,健保也有給付,另外還有傳統藥物、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等可使用。若沒及早就醫好好治療,後遺症是脊椎沾黏和關節受損,或引發心血管等合併症。除了藥物治療,重要的是調整生活型態,不熬夜、維持運動習慣、飲食均衡、保持腸胃道好菌、戒菸避免發炎物質增加等,基本上都能維持得不錯。需注意的是,劇烈運動恐有撞擊,外傷發炎會惡化疾病,建議選非劇烈的運動為佳。魏正宗小檔案現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年齡:55歲(53年次)出生地:高雄市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加州大學UCLA免疫風濕科研究員專長:●僵直性脊椎炎●自體免疫相關疾病興趣:旅遊、運動經歷:●台中榮總家庭醫學科醫師●嘉義榮民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理事長口述/魏正宗醫師
-
2019-11-27 科別.耳鼻喉
聽力受損女童手術後第一次聽到聲音 當場激動大哭
台中林姓婦人因2歲女兒在出生3個月確診為聽力受損,戴了助聽器也起不了作用,直到今年9月接受微創手術,裝戴電子耳才改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人工電子耳中心醫師溫惟昇說,女童術後第一次啟動電子耳,突然聽到外界聲音,先是一愣,後來激動的大哭,2個月過去,女童已經會開口喊媽媽,讓女童的父母感動不已。林姓婦人表示,女兒三個月大確診為左右耳分別是中度、極重度聽損,當她聽到醫生宣布女兒失聰時,她十分愧疚,但為了寶貝女兒,她調整心態,為女兒聽力找解方。女兒原本不會發出任何有意義的聲音,戴上電子耳後,兩個月不到已經會叫爸爸,媽媽,抱抱等簡單字詞。溫惟昇表示,國內每年20萬名新生兒,約有600名嬰幼兒患有雙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甚至更嚴重,這名女童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就算使用助聽器仍然聽不到,為了避免錯失聽覺與語言發展的黃金期,因此建議女童的父母等孩子滿一歲後,即可準備接受手術。溫惟昇指出,今年9月,紫妤接受微創手術方式雙耳植入電子耳,較傳統10到20公分大傷口,縮小到3公分以內,住院時間由一周縮短到一半,電子耳啟用時間也從過去的一個月提前為術後1到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