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5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三高
共找到
1456
筆 文章
-
-
2020-06-13 橘世代.好學橘
退休更好玩 咖啡職人也是人生導師
2013年,17位長者騎上歐兜邁環台,突破年齡極限,圓夢紀錄片感動無數人,接著不老棒球、老仙角們登上小巨蛋表演等相繼接棒,長者圓夢行動遍地開花,而這幕後的靈魂人物之一呂協翰(阿翰)卻坦言曾經感到困惑,因為當時才20幾歲的他明知八旬老人家身體受限,如何能翻轉生命?直到不老騎士一位一位接續凋零,阿翰說當看見告別式上的遺照,幾乎張張都是當年老人家們完成夢想剎那的紀錄,他懂了,「那是眼睛看不見的價值,是老人家對比自己生命的改變,不是拿來和誰比較的。」邊學手沖咖啡 邊傳承職場心法翻轉生命永遠不遲,但「還能再提早一點嗎?」因為這樣的起心動念,職人淬咖啡館在2018年萌芽,阿翰依然為人圓夢,但是這次的對象是才剛退下職場舞台的「高年級實習生」,透過咖啡館的平台,他們栽進咖啡的世界,並且提供真人諮詢服務。受訪這天,第二批高年級實習生正接受手沖咖啡課的最後測驗,一次四人上陣,秤量咖啡粉、研磨、將咖啡粉倒入濾杯中、晃動…,關鍵動作馬虎不得。其實他們各有來頭,有來自台灣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歌林家電、精碟科技、媒體集團等資深主管。有別於上一代,阿翰觀察這群戰後嬰兒潮的退休人士,他們多數在50多歲便揮別職場,退休金也預為準備,再成為「高年級實習生」,為的並非金錢,而是對年輕世代傳承職場心法,繼續施展渾身功夫。投入咖啡特訓 媒體老兵從頭學聯合報前駐日特派員陳世昌,也是咖啡職人之一,精通日語以及解讀日本政經、社會文化,已退休四年的他樂於接受「高年級實習生」的新身分,他還笑說,剛退休時,他也學人申請失業給付,承辦人員見履歷表上駐日十多年的豐富資歷,還稱讚他「就像電影中的勞勃狄尼洛」。陳世昌說,媒體的工作節奏既快又急,獲得的代價除了獨家新聞,其實還附贈胃潰瘍、三高等慢性疾病,一從媒體業離開,陳世昌先為自己擬定健康計畫,每天打乒乓球訓練手腦靈活防失智,成功瘦身,還到附近的社區大學報名吉他、廚藝課程,跟著其他人唱日語歌卡拉OK。直到一天他路過林口「銀光復能咖啡館」招聘咖啡職人,才開始投入為期三、四個月的咖啡特訓。陳世昌說,學生時期,最紅的咖啡店都開在中山北路上,當年喝咖啡得舀點奶精,再加顆方糖,壓過苦味,才代表著醫師、有錢人般的時髦享受。年過65重新接觸咖啡,才知博大精深,即便自己是文字工作者,也苦於難形容舌尖上的各種風味,對比青春往事都覺好笑。接下來他很是期待透過咖啡職人的新工作,與不同人相識,跟彼此分享在日本所見所聞。82歲銀髮職人 也加入諮詢行列像陳世昌這樣願意提供真人諮詢服務的職人,阿翰一年多來已收到不下百封的履歷,他們除了必須上手沖咖啡課程,還得接受口語溝通等培訓,最後產生12名職人,從50、60歲,最高齡來到82歲。最初一批結業的職人有兩位自台電退休,來到咖啡館後才相認,還有歷經二度退休的公車司機等,最近一批則多了金融會計、品牌重整、有IPO公司上市經驗、媒體等行業別的職人。「剛開始招募職人時,有些人以為我們是詐騙集團」,阿翰笑說,因為職人淬不但提供咖啡培訓課,爾後獲得聘雇的職人還可以領時薪,工作之餘他們就在咖啡館內提供真人諮詢服務。青銀對話人生 愛情生活都能聊「用一杯咖啡或茶的時間,分享自身經驗」,阿翰舉例有一位資深保險經理人,為客人提供第三方意見,有趣的是,職人們講著講著,後來竟也成為年輕人的愛情和生活導師,有些不敢向父母吐露的話題,就在這家咖啡店裡打開話匣子,從該不該跳槽、轉職,到什麼時候該向對方告白,談到店要打烊了還停不了,阿翰形容,「有時候就是需要前輩給你臨門一腳,簡直是人生相談所。」【延伸閱讀↘↘↘】。退休日子很無聊?2個方法教你找到生活重心。音樂人開咖啡館 啟動熟齡續航力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3 新聞.健康知識+
「冷底」最容易有5健康問題! 醫師解析發寒真相
體溫是評斷身體健康最重要的依據,當體溫一升高,可能代表體內已經出現發炎反應,但是如果體溫過低,一樣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屬於虛寒體質的人,本身因為陽氣不足,長期處於寒涼的狀態,進而容易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外科主任陳建宏及中醫師廖千慧兩位醫師的說法,屬於虛寒體質的人,很容易感冒、經常鼻子過敏、頭痛,而且容易發胖,至於女性經常有內分泌的問題、男性則會影響性功能,甚至可能因為體溫低、代謝變差而出現三高疾病、中風,或者是讓免疫力下降,嚴重時,還有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 1、血循變慢,體重飆升 人體體溫每下降1℃,基礎代謝率就會減少約12%,身體的基礎代謝變差之後,就容易導致肥胖。另一方面,身體一旦感覺寒冷,體內的血管為了不讓體溫持續下降,便會呈現收縮變細的狀態,但卻會造成身體的血液循環狀態變得更差。 當血液循環持續不良後,血液將無法將體內的糖分與脂肪等能量來源,順利運送到全身各個細胞,身體所需的酵素、養分、白血球、抗體等物質,就無法經由血液運送到全身,自然也無法順利排出體外,當這些物質儲存囤積在體內,就會造成肥胖。 2、代謝變差,三高上身 如果新陳代謝好、生活習慣佳,吃下肚的脂肪以及糖分等物質,就容易被分解代謝掉,但是虛寒體質的人體溫偏低,這些物質無法被燃燒殆盡,只能留存在體內,時間久了,累積多了,就會導致三高狀態的發生;當三高症狀無法緩解,長時間下來,還有可能引發中風、猝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3、免疫力降,腫瘤細胞旺盛 有研究指出,當體溫上升1℃,身體的免疫力會增加5~6倍,相反地,當體溫下降1℃,免疫力則會降低約30%。 我們都知道免疫力是指白血球的活動力,當人體因為病毒或是細菌感染時,不僅會發燒,身體也會呈現高燒的實熱狀態。這也就是說,當發燒時,就表示白血球正在努力對抗病毒或是細菌的感染。 但是,如果身體溫度降低了,血液循環變差,體內隨著血液運行的白血球數量就會相對減少,對抗細菌或病毒的防禦力也會跟著降低;不但容易感冒,也可能因為無力抵禦體內的壞細胞分子,而讓腫瘤細胞活動變得更旺盛。 4、內臟功能效率低,泌尿、皮膚出問題 體寒造成全身的血液循環變差,連帶的會讓身體細胞與內臟的活動力下降;不但無法將身體所需的物資完整運送到各個部位,就連體內的老舊物質、毒素也無法排出體外,就會使得細胞與內臟功能的運作效率大大降低。 如果是腹部以下的體溫過低,大腸的運作就會變弱,因而造成便秘;女性則是卵巢、子宮的血流變差,運作效率不彰,進而影響體內雌激素、黃體激素的分泌狀況,最終導致月經不順、不孕症等,甚至還會有流產的情形發生。再者,從男性的角度來看,一旦影響腎臟、膀胱的功能,就會出現性功能障礙,影響泌尿以及生育功能。 另一方面,因為體內的老舊廢物無法排出體外,這些毒物就會轉而釋放在血液中,表現在皮膚上,就會以長痘痘、黑斑、雀斑、乾燥、凍瘡、裂傷等皮膚問題,或者讓原本就有的皮膚問題更加惡化。 5、情緒不穩定 如果下半身的溫度過低,則會造成血管收縮,血液就會容易蓄積在上半身,如果遇到氣的運行紊亂時,容易出現臉部潮紅、心悸、呼吸困難、情緒失控等症狀。 尤其,秋冬季節原本就是好發季節性憂鬱的時候,體寒的人容易有心慌的感覺,一些與「氣」相關的疾病,例如倦怠、食慾不振、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精神性疾病,相對的,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延伸閱讀: 天熱懶洋洋是體內濕氣太重! 3行為最好不要繼續做 黴菌會跑進身體發芽! 家中4處最易暗藏致命危機
-
2020-06-12 科別.骨科.復健
5招宅運動 隨時隨地積骨本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周身體活動量至少做到中度有氧運動150分鐘,但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高達47.3%國人每周身體活動量未達標準,沒時間做運動是最常見的藉口。為鼓勵民眾隨時隨地找時間運動,國健署邀請韻律體操國手「體操精靈」宋語涵及籃球國手林正示範5招「宅運動」。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院院長湯文慈指出,每天運動30分鐘,其實可以利用零碎時間,每次10分鐘,分階段執行積少成多,運動效果一樣好。研究指出,適度運動可以增強防護力,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或毛巾,就能在家達到運動效果。很多為了事業打拚而忘記運動重要性的30至40歲上班族,誤以為退休後再運動還來得及,湯文慈則強調,40歲以前是存骨本及保留肌力抗老化的黃金時期。運動可提升肺活量、避免肥胖,增加氧氣消耗及血液循環,降低心血管疾病及三高風險,但賈淑麗說,國人運動不足是排行第四名致命隱形殺手。「體育妖精」宋語涵及籃球國手林正昨日示範5招「宅運動」,無需特殊裝備,不受場地的限制,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運用隨手可得的毛巾、彈力帶等物品,就能隨時隨地健身,「運動程度不輸健身房。」居家協調訓練-推推球運動:爸爸和小朋友一起推著彈力球走,訓練小朋友的大肌肉群及手部肌肉與身體協調。居家爆發力與協調訓練-反向跳運動:親子一起玩雙人反向跳,可以訓練雙腳爆發力和身體協調性,還可以互相挑戰,看誰的耐力比較好,提升運動的樂趣。居家肌力訓練-深蹲運動:手握彈力帶兩側末端,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踩住彈力帶往下蹲,可以強化下肢肌力,也可以親子面對面一起做,增加默契。居家心肺及肌耐力訓練-跑步機:手扶穩桌子或家具,穿運動鞋各踩一條抹布來回移動,以訓練下肢肌群為主,核心為輔,過程中手部不能離開扶手,以保持安全。居家下肢肌耐力訓練-坐式健身車:左右手維持不動,雙膝輪流輕頂礦泉水,可以訓練上肢、核心及下肢肌力,只要2瓶礦泉水,運動6分鐘,消耗約32卡熱量。
-
2020-06-11 養生.運動天地
影/久坐1小時=抽兩根菸 顧打拚不運動一個月少活2天
我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國人每日平均久坐5.9小時,若根據澳大利亞2011年研究所述,久坐1小時等於抽兩根菸,會減少約22分鐘的平均餘命,換句話說,如每天上班8小時久坐不動,上班族只顧打拚、不運動,一個月恐少活2天,久坐者需靠每天運動30分鐘延長壽命。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周需身體活動量至少做到中度有氧運動150分鐘,但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及108年教育部體育署「運動現況調查」 發現,高達47.3%國人每周身體活動量未達WHO建議標準,沒時間做運動是最常見的藉口。運動可提升肺活量、避免肥胖,增加氧氣消耗及血液循環,降低心血管疾病及三高風險,賈淑麗說,運動不足是排行第四名致命隱形殺手;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院院長湯文慈說,每天運動30分鐘,其實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分階段執行積少成多,運動效果一樣好。湯文慈表示,很多為了打拚而忘記運動重要性的30至40歲上班族,誤以為退休後在運動還來得及,事實上,40歲以前是存股本及保留肌肉抗老化的黃金時期,研究指出,適度運動可以增強防護力,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或毛巾,就能在家達到運動效果。為鼓勵民眾隨時隨地找時間運動,國健署邀請韻律體操國手「體操精靈」宋語涵及籃球國手林正現場示範5招式「宅運動」,無需特殊裝備,不受場地的限制,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運用隨手可得的毛巾、彈力帶等物品,就能隨時隨地健身,連林正都認證「運動程度不輸健身房。」●居家協調訓練-推推球運動:爸爸和小朋友一起推著彈力球走,訓練小朋友的大肌肉群及手部肌肉與身體協調。●居家爆發力與協調訓練-反向跳運動:親子一起玩雙人反向跳,可以訓練雙腳爆發力和身體協調性,還可以互相挑戰,看誰的耐力比較好,提升運動的樂趣。●居家肌力訓練-深蹲運動:手握彈力帶兩側末端,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踩住彈力帶往下蹲,可以強化下肢肌力,也可以親子面對面一起做,增加默契。●居家心肺及肌耐力訓練-跑步機:手扶穩桌子或家具,穿運動鞋各踩一條抹布來回移動,以訓練下肢肌群為主,核心為輔,過程中手部不能離開扶手,以保持安全。●居家下肢肌耐力訓練-坐式健身車:左右手維持不動,雙膝輪流輕頂礦泉水,可以訓練上肢、核心及下肢肌力,只要2瓶礦泉水,運動6分鐘,消耗約32卡熱量。
-
2020-06-11 科別.腦部.神經
夏天也會中風 三高族群別輕忽
「三金影帝」吳朋奉上月因腦中風辭世,震驚不少人,大家多認為腦中風易在冬季天冷時誘發,南投醫院神經內科提醒,「三高」才是重點,夏天也別輕忽,要多預防。南投醫院指出,南投日前有名50歲張姓男子突癱軟、口齒不清,緊急送醫,確診是腦中風,幸好及時動刀救回,經了解張男有高血壓,入夏疏於控制血壓險送命。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說,不少人對腦中風刻板印象是「冬天或天氣冷才會發生」,其他季節疏於防範;但夏季炎熱愛喝冰涼飲料,甚至酒品消暑,對「三高族群」相當危險。張嘉為說,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臟病、抽菸、喝酒和肥胖等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患者及有家族史者都是高危險群,不能因季節或氣候鬆懈,平時就該控制好慢性病,定期追蹤回診,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他指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前者多因長期血壓控制不良所致,後者主要是動脈硬化造成血管逐漸阻塞;腦中風往往無聲無息,不容易察覺出異常,發生後得把握黃金治療時機,否則恐失能甚至喪命。張嘉為提醒,若出現突發性的單側肢體無力偏癱、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頭暈或步態不穩、不明原因頭痛、單眼或雙眼看不見等徵兆,應立即送醫、越快越好,最好把握黃金3小時的搶救時機,降低失能與神經功能障礙等後遺症。
-
2020-06-09 養生.運動天地
上班久坐不利健康 草療開課健身推「辦公室運動」
上班辦公難免久坐,但長時間坐著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易造成肩頸酸痛及肌力不足,腰圍臀圍也會變大、體脂過高,對健康不利;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以「辦公室也可以做運動」為主題找專家開課,教導在室內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草屯療養院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並減少與人接觸,民眾減少去健身房,甚至戶外運動的頻率,待在家中或辦公室的時間變多,但防疫壓力加上久坐,對健康並非好事,因此請專業健身團隊開課推「辦公室運動」。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科,辦公室工作久坐恐致腰圍臀圍變大、體脂過高,同一姿勢太久則易造成腰部及肩頸痠痛、僵硬,而坐姿不良更是導致腰椎、頸椎壓迫神經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避免久坐,就算在室內也該定時起身動一動。「CROSSFIT UltiLife」健身團隊因此指導醫院員工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透過「斜方肌伸展」、「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等運動,伸展肩頸、胸椎、腰椎肌群,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上下背疼痛感。而「斜方肌伸展」就是,一手勾著辦公椅的一端,一手放耳朵上方,將頭部往側或前方輕拉。雙手置於頭部後側,將頭部下壓,手肘互相靠近。「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則是將雙手輕拉椅子後側,讓身體抬頭挺胸,後雙手逐漸向地面伸展,撐地後停留數秒。單手扶住椅背後側,側轉45度。「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透過站立後往前伸展雙手觸地,維持數秒,或雙手扶椅背,慢慢向後伸展。立姿雙手併攏向上伸展。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民眾可依個別狀況在辦公之餘,利用短短10分鐘空檔活動,每天固定幾分鐘練習辦公室運動,能有效率達到一定的運動效果,還可降低三高風險、增強體力、預防身體老化、改善情緒,並增加工作效率。草療院長藍祚鴻則表示,「防疫新生活」期間更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並維持適度運動及身心健康,讓體內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能預防疾病,因此鼓勵民眾多運動強身防疫,促進身體循環,增加自我免疫力。
-
2020-06-08 養生.聰明飲食
再提肥胖問題 高嘉瑜:手搖飲應標示糖、熱量
民進黨立委高嘉瑜今舉行記者會,建議衛福部除了大力宣傳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危害,應要求手搖飲料業者,須在每杯飲料上標示含糖量及熱量。高嘉瑜今舉行「手搖飲應強制表示糖量、熱量 提醒國人每日糖攝取量」記者會,她指出,大多數含糖飲料及甜點都含有大量的糖分及熱量,過量食用容易導致肥胖,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三高等發生的風險。她指出,依據健保署的統計資料,近5年糖尿病的就醫人數逐年增加,到2019年已有近165萬人,強調攝取過多的糖分,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隱形殺手,呼籲衛福部除了要大力宣導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危害之外,也必須要求每杯飲料都能標示出糖量及熱量,讓消費者能了解自己攝取的糖分及熱量是否已超過標準。高嘉瑜指出,在衛福部公布的國民飲食指標中,就有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若每日攝取2000大卡,添加糖攝取應低於200大卡,以1公克糖熱量4大卡計算,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依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近62公克,相當於248大卡,1天1杯就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高嘉瑜進一步指出,依國健署的資料,2013至2016年,在每週平均至少喝1次含糖飲量者中,13至15歲完全不喝含糖飲料的,只有6.1%,13至15歲有喝含糖飲料者中,平均每週喝6.7次,其中每週喝超過7次的,高達52%。16至18歲完全不喝含糖飲料的,只有11.1%,16至18歲有喝含糖飲料者,平均每週喝6.6次,其中每週喝超過7次的,有52.8%。13至15歲每週喝糖飲的平均次數,近年還有升高的趨勢。若從糖尿病的就醫人數來看,2015年有近140萬人,到了2019年,成長到近165萬人,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了5萬人。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系主任謝榮鴻表示,目前在校內有含糖飲料禁止入校的相關規定或宣導,離開校園後則需業者的高度配合,才能從源頭減糖。高嘉瑜接著指出,以台北市為例,雖然飲料的成分熱量和產地都有註明在食材登錄平台,但都沒有註明糖量,而之前調查了台北市共40間的連鎖飲冰品業者,也只有6間有在每杯飲料上標示熱量的資訊,糖量則是沒有一間有標示。
-
2020-06-08 科別.新陳代謝
年紀輕輕高血壓…腎上腺瘤惹禍
現年29歲的小偉,今年博士班畢業後,順利錄取了科學園區內薪水不錯的工作。不過,就職前的員工體檢卻發現,他有高血壓,收縮壓高達160mHg,回家量測偶爾會超過180mmHg,在吃了一陣子血壓藥後,他的血壓仍然居高不下。經就醫檢查發現,他的腎上腺分泌醛固酮(aldosterone)過高,電腦斷層也顯現,左側腎上腺有一顆1.2公分的腺瘤,於是到新陳代謝科門診進行治療。在門診中常有這類案例,年紀輕輕就被診斷為高血壓,未做進一步檢查卻服用了多年的高血壓藥物,血壓也一直控制不好。雖然90%以上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即多重因素造成,包含遺傳、體重過重、鹽分攝取、壓力、酒精、缺乏運動引起,主要治療都還是以降壓藥為主。但若是高血壓的情形比較特殊,例如年紀低於30歲即被診斷、使用三種以上藥物仍難以控制、原本血壓正常突然在短期內升高、惡性高血壓(極高血壓引起器官受損)等,這類情形就要特別注意,是否是其他因素造成的「續發型高血壓」。常見續發性高血壓發生原因,包含內分泌異常、腎動脈狹窄等問題,若有懷疑應到大醫院做更進一步的檢查,而非不斷地吃降血壓藥物。小偉經評估後,腫瘤暫時不需手術切除,也不須使用高血壓藥物,而是服用針對內分泌治療的藥物,血壓因此回到正常值,可以正常的上班。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外食、缺乏時間運動等因素,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問題愈來愈年輕化。因此要預防三高,就必須從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一旦發現問題,要趕快配合醫師指示處理,才能確保健康的身體。
-
2020-06-08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如何健康吃粽?營養師:把握三低一高原則
端午佳節粽飄香,粽子熱量高,慢性病友患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問題也能開心吃粽子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營養師今天指出,民眾只要謹記適量攝取,且把握三低一高(低糖、低鹽、低油;高纖)與均衡飲食的五大原則,仍可和家人健康吃粽。營養師黃琳惠說,依照粽子大小、做法、餡料等不同,熱量會有所差異。傳統肉粽常使用五花肉,避免口感乾柴,糯米也經過大量油脂的拌炒,1顆熱量約500至600大卡,若需消耗熱量,60公斤者須慢跑73分鐘;而甜粽內餡也加入大量油脂及砂糖拌炒,1顆豆沙粽的熱量380大卡,若需消耗,60公斤者須慢跑46分鐘。因此,營養師吳婉瑜提出健康吃粽五大原則,包括減少熱量、 慎選食材、 替代正餐、 搭配蔬果、少用沾醬。若是購買連鎖通路販售的粽子,可先檢視包裝上營養標示,挑選熱量較低或體積較小的粽子。食材上,建議挑選添加全穀雜糧的粽子,如薏仁、燕麥、糙米等,可增加維生素及礦物質的攝取,餡料可選擇菇類、竹筍等富含纖維素的天然食材。而高血壓、高膽固醇或心血管疾病的病友應減少食用飽和脂肪及膽固醇較高的鹹蛋黃、五花肉,可用禽肉或瘦肉取代五花肉、以栗子取代鹹蛋黃,減少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吳婉瑜建議,一天最多以一個粽子作為正餐,不當點心食用。糯米是主食類,餡料中的油脂和沾料用糖也是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的來源,避免食用過量引起肥胖,購買時也應適量,避免浪費。吃粽子的時候,可搭配1至2盤青菜,水果約棒球大,奇異果、鳳梨、木瓜都可助消化,達到天天五蔬果的建議量,除了補充營養素、纖維素及維生素,還可以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另外,民眾吃粽子常搭配甜辣醬、醬油膏、番茄醬等,醬料因鈉含量高,過量可能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吃鹼(甜)粽時喜歡沾的砂糖或果糖,雖然可以增添風味,卻容易吃進過多的熱量,增加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等風險,建議吃粽子時以原味為主,或是以代糖取代砂糖。
-
2020-06-07 科別.心臟血管
夏天也要小心中風 專家籲三高才是重點
「三金影帝」吳朋奉上月26日因腦中風辭世,演藝圈痛失人才,影迷心碎難過,同時震驚也不少人,認為腦中風多在冬季因天冷誘發,其實「腦中風不是冬天的專利」;南投醫院神經內科表示,「三高」才是重點,因此夏天也別輕忽且應預防。南投醫院指出,近日媒體報導吳朋奉因腦中風猝逝,南投縣日前也有一名50歲張姓男子因突癱軟、口齒不清,緊急送醫診出也是腦中風,還好及時送醫動刀救回,恢復狀況良好;經了解,張有高血壓因入夏後無不適,疏於控制血壓而險些送命。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說,不少人對腦中風的刻板印象就是「冬天或天氣冷才會發生」,其他季節就疏於防範,夏季炎熱更是愛喝冰涼飲料,甚至酒品消暑,這樣的想法其實不正確,因為「中風不是冬天的專利」,尤其是「三高族群」。張嘉為說,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臟病、抽菸、喝酒和肥胖等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患者及有家族史的人也成高危險群,因此不能因季節或氣候鬆懈,平時就該控制好慢性病,定期返診追蹤,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兩種,前者多因長期血壓控制不良所致,後者主要則是動脈硬化造成血管逐漸阻塞;而腦中風發生往往無聲無息,不容易察覺出異常,發生後得把握黃金治療時機,否則恐失能,甚至喪命。張嘉為說,要是出現突發性的單側肢體無力偏癱、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頭暈或步態不穩、不明原因頭痛、單眼或雙眼看不見等中風徵兆時,應立即送醫且越快越好,最好把握黃金3小時的搶救時機,降低失能與神經功能障礙等後遺症。南投醫院也表示,急性中風搶救的黃金治療時機相當重要,在治療黃金救援時效內送醫,尤其是送至腦中風緊急醫療處置醫院,腦中風小組成員就會依據患者的病情,給予最即時的醫療處置,也才能將腦中風有可能造成的後遺症降至最低。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6-06 橘世代.健康橘
減醣關鍵密碼 菜和肉要這樣吃
一名65歲的退休婦人,每天運動、買菜、照顧孫子,生活過得充實,但85公斤的她,因體重過重導致膝關節不好,難以出遠門,直到請營養師設計減重菜單,實行「減醣飲食法」,開始早餐喝豆漿配地瓜,午餐吃各種顏色的蔬菜沙拉,晚餐吃魚湯配兩道青菜,搭配固定運動,一年下來成功減重17公斤,不僅身體變輕盈,改善三高問題,還跟家人出國旅行,享受天倫之樂。究竟減醣飲食是減什麼?「醣」跟「糖」有何不同?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說,醣就是碳水化合物,在米飯、麵條等澱粉類都有,這些食物入口時不會感受明顯甜味,經唾液分解成葡萄糖才被腸道吸收;糖指的是精緻糖,像是蜂蜜、果糖,一嚐感覺到甜味,食用後血糖迅速升高,分泌胰島素,造成脂肪堆積。其實攝取過多醣類,跟食用糖類一樣,當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血糖一高刺激胰島素分泌,使多餘的醣類轉化成脂肪堆積體內,逐漸形成肥胖,因此減醣飲食便是瘦身關鍵。全榖雜糧吃多也不行根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不管是蔬菜、堅果油脂和乳製品,約有八成國人攝取不足,反倒是全榖雜糧(醣類),五成民眾吃太多,處於「營養失衡」狀態,導致肥胖、三高等各種文明病出現。趙函穎觀察,診間熟齡族三高問題多,加上年紀大罹患肌少症機率增加,更需要補充蛋白質增肌,一旦蛋白質和脂肪需求增加,醣類勢必要減少。該如何實行減醣?趙函穎說,依照個人狀態減醣就好,例如原本每日中午吃一碗飯,改吃半碗飯或替換成地瓜,一日吃到六份拳頭大的蔬菜,不見得要仔細計算熱量,只要每天比前一天有改變,且不用挨餓即可。把握菜:肉=2:1比例她建議多攝取魚類富含Omega-3,可護心降血壓;豆製品如大豆、豆干等含大豆異黃酮和纖維,可舒緩更年期不適感及降膽固醇。另特別推薦三種膳食纖維高的蔬菜:黑木耳、綠花椰菜、玉米筍,歐美人常將菜變成米飯,例如花椰菜飯富含纖維;或國人愛吃小火鍋,可將加工火鍋料換成青菜,記得減醣關鍵「菜和肉的比例為2:1」。執行減醣後,她說因攝取足夠纖維量,不僅排便順暢、身體變輕盈、心情變佳、工作效率也提高,還可改善過敏症狀。不碰甜食 精緻澱粉要先戒在執行減醣飲食過程,有人難以忍受不吃飯類,感覺好像沒吃飽,有人外面逛了一圈發現沒有食物可以吃,很沮喪,她建議民眾先覺察目前飲食習慣,調整心態,從無糖飲食、不碰甜食、減少精緻澱粉等方式開始,前五天是黃金觀察期,撐過後多數人飯類的渴求度下降。不過,「減醣並非斷醣」,因為人體需要碳水化合物協助大腦正常運作,且糖尿病患等慢性病族群若要採取減醣飲食,請由主治醫師評估,避免產生不良反應。趙函穎也說,改變飲食習慣,採取減醣飲食,讓民眾不用挨餓,增加瘦身動力,而熟齡族常面臨情緒問題,壓力荷爾蒙會影響健康,建議放下心中壓力,找到情緒出口,才能創造幸福生活。鮮蝦時蔬花椰菜飯材料(1人份)紅蘿蔔.........100g黃椒.............50g蛋................1顆橄欖油...............1小匙大蒜切碎............2小瓣洋蔥切碎...........30g青豆仁...............80g白花椰菜米........100g蝦子約5尾..........150g海鹽....................適量芝麻油................1小匙黑胡椒................適量蔥末綠色部分......少許作法1.紅蘿蔔和黃椒切丁、蛋打散備用,平底鍋熱鍋後倒入橄欖油,先放蒜末跟洋蔥爆香。2.加入紅蘿蔔丁跟青豆仁,等炒軟後加入白花椰菜米跟蛋液,均勻拌炒至蛋凝固,撒上海鹽跟芝麻油調味。3.放入蝦子跟黃椒,加上黑胡椒粉,等蝦子熟了後撒上蔥末,即可起鍋盛盤。香煎鱸魚材料(1人份)雞蛋..........1顆地瓜(小的1/2條) ......60g牛番茄(約1顆)..........110g娃娃菜(約2株)..........65g木耳(1片)............20g玉米筍(5支).........50g甜豆............................50g橄欖油.......................1小匙鱸魚............................200g鹽................................1小匙醬油.............................1小匙黑麻油.........................少許香蒜粉........................少許作法1.將雞蛋做成水煮蛋,剝殼後備用;地瓜煮熟去皮備用;玉米筍和甜豆洗淨,番茄和木耳切成適口大小,娃娃菜切成適口大小,將所有蔬菜類燙熟後備用。2.熱鍋後倒入橄欖油,將魚片下鍋煎熟後盛盤。3.將1擺入盤中,蔬菜類淋上醬油、黑麻油及香蒜粉調味,即可完成。更多減醣知識可參考:FB粉絲團 趙函穎的美麗方程式 【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6 科別.消化系統
頭暈半年、吐血 診出胃腸道基質瘤作祟
宜蘭一名79歲老翁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會吐血,嚇壞家人,但奔波多家醫院找不出原因,最後才確診,竟是「胃腸道基質瘤」作祟,及時手術摘除。羅東博愛醫院指出,這名老先生有三高病史,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會吐血,家屬帶他北上求診至少4次,奔波各專科之間仍找不出病因,上月再次因吐血,到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掛號,透過胃鏡檢查,發現原來是「胃腸道基質瘤」。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峰年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平均發生率約百萬分之10至20,因症狀不太明顯,不容易發現。老先生就診當天,在診間外嘔吐不止,緊急胃鏡檢查,發現腫瘤正在出血,經住院、暫時止血與定位後,再手術切除腫瘤。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胃腸道基質瘤並不是胃癌,胃癌病灶通常從黏膜開始生長,並呈現潰瘍,而基質瘤生長於黏膜下層,表面黏膜完整,因此沒有明顯症狀。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是根據腫瘤大小與顯微鏡下的細胞特性來判斷惡性度,早期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療法,如晚期腫瘤已轉移,則需以標靶藥物控制。外科醫師呂長運表示,老先生的腫瘤位於胃底,大小約4公分,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保留大部分胃容量,日後進食量不受影響。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胃腸道基質瘤初期症狀不明顯,若有任何腸胃道症狀,如解黑便、血便、腹痛腹脹等,一定要就醫檢查,以便早期治療。
-
2020-06-05 科別.心臟血管
怎麼定義高血壓、低血壓? 家醫提醒你,血壓太低也不能輕忽的危險!
一般民眾對於血壓的印象,大多是三高中的「高血壓」會造成心血管問題,不過家醫科陳柏臣醫師表示,其實高血壓或低血壓都會產生腦中風問題的。先來檢查自己血壓是否過高或過低●標準血壓:120/80●高血壓:超過140/90●低血壓:低於90/60(血壓單位:mmHG)高血壓跟低血壓我們都怕的是什麼呢?我們怕的就是會出現心血管的問題,心血管的問題包含心肌梗塞跟腦中風。我們要特別去注意腦中風這一塊因為腦部位於心臟之上,所以血裡面的壓力能不能把血打上去,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中風的話就是,腦部沒有收到血的一個狀況。所以如果是血管塞住沒有辦法讓血送到腦部,這個叫「阻塞性腦中風」;血管如果破掉叫做「出血性腦中風」,因為血管破掉之後,血液溢出來不會跑到它該去的地方。低血壓會造成腦中風?因為壓力不夠,血液無法打到它要去的地方,造成腦部缺血一樣還是會出現中風,所以不要以為高血壓才會出現中風,低血壓也會。造成血壓不平衡的原因因為我們治療的用藥有分非常多種,所以我們必須要先去理解高血壓它的成因,之後才能夠去進行治療。●心血管問題●腎因性問題●賀爾蒙(腎上腺素、甲狀腺)睡不好也可能影響血壓?很多人會告訴你昨天睡不好,所以隔天的血壓很高。的確,睡眠、休息跟情緒會影響到我們的血壓,所以要非常地注意一下你的睡眠跟情緒。然而當你的睡眠出現嚴重的問題,比如像「睡眠中止症」的時候,請你務必要找到專業醫師幫你去做治療,因為睡眠中止症的人血壓不穩,並不是用血壓藥來治療,它的治療方式完全截然不同。血壓只是一個症狀,不是疾病!」陳柏臣醫師提醒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一個症狀,你就要把後面的疾病原因找出來,你才有辦法從根本把血壓問題給處理掉。如果你覺得你每天量血壓真的很不穩定,超過我們剛剛所說的可接受的範圍內,請洽你的專業醫師,請跟他一起好好地討論、好好地治療。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06-05 科別.消化系統
老翁吐血嚇壞家人 就醫診斷出這種罕見疾病
宜蘭一名79歲老翁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會吐血,嚇壞家人,羅東博愛醫院診查,發現竟是罕見疾病「「胃腸道基質瘤」作祟,及時手術摘除。羅東博愛醫院今天指出,這名老先生有三高病史,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有吐血狀況,家屬帶他北上求診至少4次,奔波各專科之間仍找不出病因,上月(5月)再次因吐血,到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掛號,透過胃鏡檢查,發現竟是罕見疾病「胃腸道基質瘤」。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峰年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平均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0至百萬分之20,因為不太有明顯症狀,因此不容易發現,老先生就診當天,在診間外不停嘔吐,緊急胃鏡檢查發現,患者腫瘤正在出血,經住院、暫時止血與定位後,轉由羅東博愛醫院一般外科呂長運醫師腫瘤切除手術。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胃腸道基質瘤並不是胃癌,胃癌病灶通常從黏膜開始生長,並呈現潰瘍,而基質瘤生長於黏膜下層,表面黏膜完整,因此沒有明顯症狀,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是根據腫瘤大小與顯微鏡下的細胞特性來判斷惡性度,早期進行手術切除為最有效的療法,如晚期腫瘤已轉移,則需以標靶藥物控制。外科醫師呂長運表示,老先生的腫瘤位於胃底,大小約4公分,此次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傷口小且出血少,也保留了大部分胃容量,日後進食量不受影響,經由微創手術,可減少老先生具三高病史與年事已高所帶來的手術風險,傷口比較不疼,術後恢復也快,手術後第二天即可進食,年長者身體負擔相對較少。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老先生的胃腸道基質瘤還好早期就發現,手術切除後只需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也不用搭配標靶藥物治療,而胃腸道基質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跟惡性胃癌與良性潰瘍疾病的區分,還是需要以胃鏡診斷,提醒民眾,有任何腸胃道症狀如解黑便、血便、腹痛腹脹等,一定要就醫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06-05 科別.耳鼻喉
喉嚨沙啞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出現5大症狀快盡速就醫
66歲朱先生,因喉嚨沙啞就診,用藥後仍遲遲未癒,改至大醫院檢查。透過內視鏡發現,朱先生聲帶完全不會動,再安排X光檢查發現影像異常,立刻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嚴重胸主動脈瘤剝離。緊急安排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治療,才幸運躲過死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朱先生長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卻未能好好控制,才會種下病因。經檢查,胸部有約6公分大的胸主動脈瘤,且已有破裂現象,緊急採取「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將支架經鼠蹊部在X光攝影導引下,送到病灶處後,開展支架以加強主動脈壁脆弱的部份,防止主動脈瘤破裂,讓血液能順利於主動脈內流動。 他強調,主動脈瘤是指主動脈壁異常膨大,並不是癌症。由於人的血管由內膜、中膜和外膜所構成,而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當血管內膜異常變大,導致管壁變薄,就如同吹氣球一般,當膨脹到一定程度便會破掉,若不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之虞。 劉殷佐解釋,主動脈由心臟延伸出發,一路向下經過胸腔、腹部,再進入下肢。其中,腹主動脈瘤發生機率約7成以上,胸主動脈瘤較為少見。因胸主動脈瘤位於胸腔之間,平時無症狀,並不易察覺,但是當胸主動脈瘤壓迫返喉神經時,就可能產生聲音沙啞、喉嚨不舒服的症狀。 提醒50歲以上民眾,若有抽菸、高血壓、主動脈曾受過外傷、細菌感染等問題,當出現胸痛、聲音沙啞、咳嗽、吞嚥困難、咳血等情形,應立即赴醫檢查。平時也應多攝取穀類、蔬果,培養良好運動習慣,控制三高,並戒除抽菸習慣,才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慢性咳嗽別瞎治! 看看是不是這11個禍源引起的? 
-
2020-06-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時鐘不斷快轉 營養師提醒多吃蔬果少吃加工品
癌症威脅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與前一年相較,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罹癌,且新發癌症人數達11萬1684人,較2016年增加5852人,雙雙創下紀錄。面對癌症時鐘不斷快轉,想要防癌、抗癌,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民眾應從平常養成飲食好習慣,建議可多吃蔬果、少吃加工品,提早做好防癌準備。 據國健署公布2017年國內前十大癌症罹患人數排名,第一名仍是大腸癌,已蟬聯12年榜首,後九名依序為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及食道癌。 葉嘉豐說,十大癌症發生率經年齡標準化後,整體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305.4人罹癌,和前一年相比增加8.7人;其中,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兩大癌症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但據國健署分析資料顯示,新增罹癌人數多為早期(0期或1期),可見民眾近年健康意識抬頭,願接受癌症篩檢意願提高。 葉嘉豐說,對於適齡民眾,國健署有補助大腸癌等四癌篩檢外,他也提醒,想預防癌症或是正在對抗癌症的人,良好的飲食習慣絕不可少。建議攝取豐富蔬果、增加全穀類攝取,提高纖維量、並少吃加工肉品與避免精緻糖食物。蔬果部分,他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攝取5至7種顏色蔬果,補充各式各樣的植化素,如葡萄皮有花青素,有助於增強抵抗力、抗發炎能力,降低罹癌風險。而在米飯選擇上,可以高纖維的全穀類取代精緻澱粉,如糙米、紫米等,不僅纖維夠,還能補充其他維生素及礦物質,維持身體所需營養。而在少吃加工食品上,葉嘉豐說培根、香腸、火腿、熱狗等加工肉品,在製作過程中會添加亞硝酸鹽,會增加罹癌風險,且加工肉品的飽和脂肪含量也較高。另外,糖果、麵包、手搖飲都添加不少精緻糖,長期攝取會導致肥胖、身體發炎反應,增加三高、癌症等疾病風險。故應減少攝取外,平時應多補充水分,或以自打蔬果汁等方式來取代飲料,兼顧營養攝取。
-
2020-06-0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不僅會胸悶 2非典型症狀更要注意
入夏後,天氣經常陰晴不定,氣溫變化較大,以致許多商界名人、知名演員皆死於心血管疾病,令人惋惜。心臟學會理事長暨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提醒,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位居國人死亡排行榜第2名,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就有5.4萬人死亡,人數多於癌症。 黃瑞仁指出,老化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從門診觀察發現,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共同生活形態多為壓力沉重、抽菸、少運動、多外食、過重或肥胖及過量飲酒。 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急性心血管疾病屬於急重症,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生命,黃瑞仁指出,如果平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就應盡速就醫,可減少死亡以及病後失能的嚴重度;另外,更年期女性若罹患心肌梗塞,症狀較不典型,可能為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民眾應該提高警覺。 在腦中風急救上,必須把握治療黃金期,黃瑞仁提出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出現任一症狀時,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 黃瑞仁認為,8成的心臟病與腦中風致死案例是可以預防的,只要能夠養成運動習慣、健康飲食,落實健康生活,慢性病患者也規律用藥,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則呼籲,國人應該保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規律服藥,並遠離菸酒,避免熬夜,都是保命之道。運動方面,建議從事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並配合阻力負重運動,避免肌肉量流失。此外,控制體重(BMI)、擁有良好的睡眠,也能避免慢性病纏身。 如有三高慢性病史更應積極養生,定期量測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王英偉說明,國健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國人應多加利用。(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因應人口老化 食藥署擬將關節保健納入健康食品項目 【影】蔬食者專屬鰻魚飯! 清爽夏日茄子料理大變身 
-
2020-06-04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只重控糖? 新觀念你還不知道就太落伍了
一名60歲的陳姓婦人,一年前經醫師診斷罹患糖尿病,但因無明顯症狀及不適,因此並沒有規則服藥,最近幾星期發現尿量減少、雙腳輕微水腫,且發現有呼吸急促的現象,送醫詳查,發現婦人心臟擴大、血清之肌酸酐也有1.2 mg/dl,在醫師評估後建議改用合適的降血糖藥物治療,並按醫囑用藥,糖化血色素(HbA1c)已控制在7%、體重也下降了2公斤。根據2019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糖尿病患十年間死亡率已下降,顯示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已有相關成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說明,隨著糖友生命延長,相關共病惡化儼然成為新照護議題,2000年至2014年間,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尤其,心腎交互影響,慢性腎臟病患比起正常腎功能者,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危險性較高;因此,應做好血糖控制,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加乘。血糖控制的根本為避免發生併發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特別提出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三二一」: 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HbA1c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eGFR(腎絲球過濾率)心衰預防1(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 糖尿病患的觀念應與時俱進,不再停留在控糖達標、治療合併症,應超前佈署、做好器官保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張恬君秘書長進一步說明,若糖尿病患單一治療未達控制目標時,宜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並加上不同機轉的抗糖尿病藥治療。目前糖尿病藥物種類眾多,糖友就診時可與醫師依據目前心腎功能及風險狀況討論合適用藥,唯有按時服藥、控制好血糖,注意心腎併發症徵兆,才能做好長期防疫的準備。 延伸閱讀: 少吃血糖還是很高? 2種錯糖尿病友最常犯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6-02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茭白筍適合三高患者吃 但切記要這樣煮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茭白筍水分多、熱量低,還含有維生素A跟C,每100公克的鉀含量約有180毫克,頗為豐富,除了高血壓跟心血管疾病患者吃茭白筍,有助於控制血壓外,糖尿病這類慢性病患,也很適合食用,但切記烹煮時要清淡。【記者陳惠惠、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7-07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美人腿 其實是病態莖茭白筍來自中國,是大陸特有水生蔬菜,個頭小,外觀猶如小腿,加上肉質白嫩,又有「美人腿」的封號。在台灣,5月到10月都是茭白筍產季。茭白筍吃起來鮮嫩爽口,但從植物學的觀點來看,茭白筍卻是染病植株的「病態莖」。「正常」的茭白植株毫無經濟價值可言,要靠黑穗菌的寄生跟刺激,茭白植株的莖部才會膨大,形成白皙脆嫩的筍狀嫩莖,是自然界裡非常有趣的一種現象。100公克裡 九成都是水振興醫院營養師周育如:茭白筍的水分很多,100公克裡93.5公克都是水分,纖維含量也很豐富,由於每100公克熱量只有22大卡,熱量相當低,對於想減肥的人,是很不錯的食材,吃了也會有飽足感。除了熱量低,茭白筍還含有維生素A跟C,每100公克的鉀含量約有180毫克,頗為豐富,除了高血壓跟心血管疾病患者吃茭白筍,有助於控制血壓外,糖尿病這類慢性病患,也很適合食用,但切記烹煮時要清淡,千萬不要煮得又油又膩。腎病患者 先燙過再吃唯一要留意的是,慢性腎衰竭患者食用前最好先燙過,降低茭白筍的鉀含量。不單是茭白筍,基本上,蔬菜的鉀含量都較高,都要先燙過。台灣茭白筍的產季為5到10月,5月是南投埔里的茭白筍,8到10月則輪到宜蘭礁溪登場,最後則是台北縣三芝的美人腿季。水煮冰鎮 口感更清脆茭白筍的口感跟竹筍有些許相似,價格卻來得便宜,怕胖的人,可以水煮後蘸素蠔油食用,不擔心體重的人可以酌量使用沙拉醬。水煮後冰鎮一下,可以讓口感更脆,有些人偏好茭白筍清甜口感,甚至什麼醬料都不加。雞肉、豆腐、茭白筍湯也是不錯的組合,除了清淡,還可以同時吃到蔬菜跟蛋白質,排骨、茭白筍湯也不錯。清熱利濕 夏季最適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廖麗蘭:茭白筍屬性甘、寒,有清熱利濕、利尿的效果,很適合炎炎夏日食用。尤其是體質較為燥熱的人,容易覺得心煩、口乾舌燥,以及小便較黃、味重,這時候吃一些茭白筍會有幫助。但要留意的是,體質虛寒容易腹瀉、肚子脹、頭暈,還會覺得手腳冰冷的人,最好減少吃茭白筍的頻率。有人建議濕疹患者吃茭白筍可以清熱利濕,這要看患者體質究竟是屬於濕熱或是脾胃虛寒型而定,前者適合食用,但很多濕疹患者都屬於脾胃虛寒型,吃太多可能症狀更嚴重,最好先搞清楚自己的體質。飲食調配 體寒者可食體質虛寒的人不是不能碰茭白筍,只要經過飲食上的調配即可。像是烹煮時加入乾薑,吃起來雖然不見得美味,卻有緩和胃寒的效果。另外,脾胃虛寒型濕疹患者也可以四神或四君子湯煮茭白筍。先將四神或四君子湯跟排骨燉煮40分鐘,再放進茭白筍,可以補脾胃兼利濕,不想吃排骨的人也可以只放茭白筍。氣血虛弱的人則可用當歸、黃耆跟紅棗,緩解茭白筍的寒性,先把藥汁煮30分鐘,熬出味來,再加入茭白筍後勾芡即可。
-
2020-06-02 科別.心臟血管
8成心臟病與中風的早亡可以預防!專家教你做這4件事
名人因心血管疾病驟逝的消息層出不窮,而日常生活中,在你我身邊的案例更不在少數。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然而,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另外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強調,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若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最重要的一點,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延伸閱讀: 膽固醇超標塞爆血管! 改變3飲食習慣趕走血管廢物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
2020-05-30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
您曾因媒體報導得知又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驟逝而感到惋惜嗎?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從「規律新生活運動」做起,規律運動、規律健康飲食、規律服藥、遠離菸酒,這些一再宣導的健康常識,其實是最好的保命之道!愛護自己 關心家人! 從「心」開始維護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民眾如有任何戒菸方面的問題,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另外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的民眾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辨識心血管疾病急性徵兆,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 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表示,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5-29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失智患者怎麼吃才安心? 3準則提升飲食品質
如何提升失智患者的飲食品質,以及協助餵食,一直都是銀髮照護上的大問題。在失智初期,會忘記是不是吃過飯、吃了不確定有沒有飽,導致過食或吃太少而虛弱。在中後期,則會出現忘記進食方法,含著食物不吞下去(忘記吞嚥),或進食速度極為緩慢。高齡者也經常合併牙齒咀嚼力不佳、或消化能力較弱。要如何正常進食將變得更加困難。整體來說,飲食基本準則是:食物必須質地偏軟、溫和、溫度適中不燙口。1.失智症狀初期:在失智症狀初期時,可以請長輩在飯後、點心後簽名,提醒記得有沒有吃過飯。2.失智症狀中期:在中期,當失智長輩對使用刀叉筷子使用變得不便,容易掉米粒、打翻碗,並不建議為了便利直接改成由他人餵食。自行需要負擔的事情越少,長輩反而容易退化更快。因此,在維持生活品質上,還是應該盡量由長輩自行進食。我們需要做的是調整,使進食變得更容易。這時候有個很棒的選擇,也就是「手指食品」(finger food)。這種食物的特色,就是不一定要利用餐具,利用手就可以輕鬆拿取。例如飯糰、水果切片、水煮蛋、薯條、麵包等等。對長輩來說會更加方便。由於長輩確實可能胃口較小,需要少量多餐。因此可以把手指食品放置在長輩容易取得的地方,若暫時不想吃、會嗆到不舒服等則不勉強。也能依照長輩自己的步調更輕鬆地進食。雖然均衡清淡飲食很重要,例如大家都知道:若有三高則應避免太鹹太甜的食物。但是,失智長輩吃得太少,熱量及蛋白質缺乏,會是導致虛弱的更嚴重問題。因此,食物的種類就變得不需要每次都斤斤計較。如果少許辛香料及稍重的調味能增加食慾,應該多加鼓勵,只要不至於重口味到過油過辣影響消化即可。在各種食物中,最必須注意的就是為了避免嗆咳,要注意長輩的咀嚼吞嚥狀況,選擇軟質、均質化的食物(食物中不要有忽大忽小的顆粒),但不宜軟到難以用手抓住。食品製作成容易拿取大小適中的塊狀或條狀,並且避免溫度過高燙手/燙口。有時候,水中也必須添加增稠劑。有些提供給長輩的手指食品可參考給幾個月大寶寶訓練抓握能力的副食品食譜:軟餐包、土司、肉丸(可添加碎豆腐使口感更軟嫩)、酪梨、香蕉、水餃、漢堡排(將絞肉與蛋混合,並加入每次不一樣的變化食材例如胡蘿蔔、馬鈴薯、洋蔥、打碎的花椰菜等,煎成扁圓形好拿取的塊狀)、歐姆蛋捲。但與嬰兒食品相比,成人的調味可以更豐富多樣化,食物種類也可以混雜一起提供,不用單一食材逐一適應。在此同時需有心理準備,食物有可能會掉得到處都是,可以幫長輩披上圍兜。此外,應保持安靜的用餐環境,避免分心。 3.失智症狀後期:在失智後期,若是失智長輩出現忘記食物是什麼、如何進食,甚至餵食時也不肯張開嘴巴時,可以利用另一種技巧:「手口反射」。在嬰兒時期,若是嬰兒的手掌受到輕壓,嘴巴會自動的張開。或是給嬰兒吸吮奶嘴,手也會緊緊抓住媽媽的衣服、周遭的東西。這是一種原始反射反應,在四個月大以後就會被抑制。但是在進入失智情形以後,原始反射又會重新出現。因此,可以嘗試扶著長輩的手讓他抓握食物(手指食品),再引導把食物放到口中。若是還是無法順利進食,由人看護,則是讓長輩手握湯匙或其他小物,等嘴巴張開,再進行餵食。為避免嗆咳,每口份量不應超過一小湯匙。 瞭解失智長輩,增進生活的品質與舒適,是我們需要持續深思的問題。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29 科別.心臟血管
不是感冒!喉嚨沙啞竟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66歲朱先生,因喉嚨沙啞就診,用藥後仍遲遲未癒,改至大醫院檢查。透過內視鏡發現,朱先生聲帶完全不會動,再安排X光檢查發現影像異常,立刻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嚴重胸主動脈瘤剝離。緊急安排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治療,才幸運躲過死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朱先生長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卻未能好好控制,才會種下病因。經檢查,胸部有約6公分大的胸主動脈瘤,且已有破裂現象,緊急採取「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將支架經鼠蹊部在X光攝影導引下,送到病灶處後,開展支架以加強主動脈壁脆弱的部份,防止主動脈瘤破裂,讓血液能順利於主動脈內流動。他強調,主動脈瘤是指主動脈壁異常膨大,並不是癌症。由於人的血管由內膜、中膜和外膜所構成,而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當血管內膜異常變大,導致管壁變薄,就如同吹氣球一般,當膨脹到一定程度便會破掉,若不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之虞。劉殷佐解釋,主動脈由心臟延伸出發,一路向下經過胸腔、腹部,再進入下肢。其中,腹主動脈瘤發生機率約7成以上,胸主動脈瘤較為少見。因胸主動脈瘤位於胸腔之間,平時無症狀,並不易察覺,但是當胸主動脈瘤壓迫返喉神經時,就可能產生聲音沙啞、喉嚨不舒服的症狀。提醒50歲以上民眾,若有抽菸、高血壓、主動脈曾受過外傷、細菌感染等問題,當出現胸痛、聲音沙啞、咳嗽、吞嚥困難、咳血等情形,應立即赴醫檢查。平時也應多攝取穀類、蔬果,培養良好運動習慣,控制三高,並戒除抽菸習慣,才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
2020-05-29 科別.心臟血管
腦中風年輕化!東方人顱內血管狹窄症西方人3倍
演藝圈影帝因腦中風驟逝,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執行院長陳啟仁提醒,顱內血管狹窄是腦中風的直接風險因子,東方人罹患是西方人的3倍,民眾可透過影像檢查,瞭解腦血管健康情形。陳啟仁醫師表示,腦中風為國人10大死因第4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亞洲人罹患中風死亡的人數,遠高於歐洲美洲,這現象除了生活習慣與飲食等因素,也與東方人體質有關。實證研究指出,東方人罹患顱內血管狹窄的比例,是西方人的3倍,而顱內血管狹窄是直接造成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建議民眾應及早檢查與因應。評估腦部血管是否狹窄或異常,超音波檢查仍無法面面俱到,因此沒有侵入性的「核磁共振造影檢查」最安全有效。以超音波進行頸動脈檢查,只能看到頸部血管,較深頸部是超音波死角。超音波檢查腦部血管雖有穿顱超音波,但是由於華人的顱骨較厚而無法穿透。磁振造影檢查沒有侵入性,沒有輻射不須施打顯影劑,精準度與解析度皆遠優於超音波,而且可同時檢測腦血管狹窄、腦血管動脈瘤,以及小血管疾病,是目前腦部血管檢查最先進的技術。頭頸動脈檢查後如果發現狹窄程度低於50%,則可以服用抗血小板方式來治療;如果狹窄程度大於70%,建議除了吃藥,還需要支架置放治療,以避免大中風的發生。顱內血管狹窄的因素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遺傳家族史以及年紀大。陳啟仁醫師指出,近年來國內腦血管疾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建議45歲以上至少做1次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如無異常,之後每2至3年追蹤,及早發現與預防。
-
2020-05-28 科別.泌尿腎臟
0確診別鬆懈! 醫生教你6招提升免疫力捍衛健康
武漢肺炎來勢洶洶,相信大家應該都跟我一樣,覺得住在臺灣非常幸福。隨著政府、媒體大力地防疫宣導,我觀察到大眾的自覺程度也比以往來得高。多數人積極配合作好自身防範工作,例如戴口罩、勤洗手、居家環境清潔與消毒……在政府邁力守住防疫前線的同時,一起努力。這樣的做法與態度,我絕對給於高度肯定。然而與此同時,我更想提醒大家的是,防疫應該要「內外兼顧」,才能將安全係數提升到最高等級。什麼是「內外兼顧」呢?所謂「外」指的是將病毒阻擋在外,我們每個人現在做的諸多防範工作都是;而「內」指的是提升自我免疫力,鞏固防禦系統。如此,即便病毒來敲門,我們也可以靠著自身防禦力,將病毒檔在門外,讓它無法登堂入室;又或者提供足夠的戰鬥力,讓病毒無法亂入體內各系統、恣意破壞。6招讓你快速調節免疫力、對抗武漢肺炎比起戴口罩,提升免疫力更重要!那麼,面對俗稱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我們該如何提升自我免疫力,避免被病毒擊倒呢?以下提供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這些方法同時適用於一般人以及腎臟病患者。1.補充優質蛋白我們都知道蛋白質是一切身體主要構造的材料,肌肉、血液、毛髮、皮膚、荷爾蒙等都以它為原料。除此之外,身體製造抗體也需要它!抗體也是一種蛋白質,會與各種免疫細胞相互合作,執行體內的免疫功能。因此,想要抵抗外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我們需要補充足夠優質的蛋白質。在蛋白質的攝取方面,腎臟病患者需要更謹慎選擇,一直以來我都鼓勵病友們挑選品質優良的魚肉,當作蛋白質攝取來源。2.睡眠充足長期七小時以下的睡眠會降低免疫力,睡得飽,才能讓身體獲得完整的修復。建議大家一天起碼要睡足七個小時。3.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容易呼吸道感染原因之一,是太陽減弱以致於維生素D不足,後來就有介入型研究顯示,兒童適量補充維生素D能有效預防呼吸道感染。維生素D具有讓黏膜穩定的作用,它所扮演的防疫角色是當病毒經過鼻腔、氣管等侵犯黏膜時,能夠發揮穩定黏膜,提升免疫細胞吞噬能力的作用。當然,除了透過補充劑之外,想要維持體內足夠的維生素D含量,也可以透過曬太陽這個天然的途徑,因為我們身體皮膚在吸收了陽光紫外線照射後,加上脂肪就會轉化成維生素D。4.熱浴勤做熱浴(乾、濕不限)可以預防呼吸道感染。這在臨床上也是有研究支持的。有一份研究用了二十六年半來追蹤一千九百多名白人男性,評估其進行熱浴的習慣及影響,證實熱浴有助於降低呼吸道感染,而且倘若每週熱浴四次以上,可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率達51%。5.漱喉漱喉在日本也是做過一連串研究,證實能有效預防呼吸道感染。其介質包含水、茶、鹽水、優碘水、漱口水,不論何種液體都有效。要特別提的是漱喉和漱口大不同,漱喉是讓液體觸及喉嚨位置,讓液體在喉嚨打轉一陣子,再將液體吐掉。簡單來說漱喉就是透過這一連串動作,清潔喉頭把病毒帶出來。因為建議大家外出回到家後,不妨花三十秒的時間,馬上漱喉。6.避免精緻糖份的攝取精製糖指的是以加工方式精緻過的加工糖,而非食物本身的天然糖分,例如冰糖、砂糖、紅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有研究顯示吃精製糖可以使白血球降低功能五小時。白血球是我們免疫系統的中樞,也是對抗病毒的前鋒部隊。試想要是前鋒部隊經常昏昏欲睡、欲振乏力,當外來敵人病毒來襲時,應該輕輕鬆鬆就能突破封鎖線。若想讓身體防禦封鎖線牢固一點,建議減少精緻糖份的攝取。腎臟病患容易受到肺炎病毒攻擊?錯,這「幾類人」更要特別小心!最後想針對武漢肺炎與腎臟的關係特別說明。最近有一篇中國的論文提及新型冠狀病毒不僅傷肺也傷腎,讓些許腎臟病患者憂心忡忡。實際上,不僅僅是腎臟,包括生殖器官在內,只要人體中有ACE2(血管張力素轉化酶2)的地方,都有可能受到影響。這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是透過和細胞表面的「ACE2 受體」結合,入侵細胞內部。(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喝對水、慎防毒、控三高》) 書籍簡介 腎臟是人體的「超級濾心」,負責過濾血液、調節體內水分、製造尿液排泄廢物與毒素,同時也是維持骨骼健康、調節人體免疫力、保護胰臟免於發炎、強化神經與肌肉機能的重要器官。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超過200萬人,平均每8個人就有1個人罹患。更可怕的是,高達96%的人,不知道自己腎臟出了問題,往往病情發展到「快洗腎」,才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病!本書詳盡介紹不同種類的腎功能檢查方法、台灣5大常見腎病變與3大腎病併發症,如果你已罹患腎病,本書可幫助你了解如何透過飲食控制、正確用藥、生活注意事項,避免腎病進一步惡化,成功逆轉「腎」!
-
2020-05-26 科別.心臟血管
吳朋奉傳心肌梗塞猝逝 心臟科醫籲:這些都是危險因子
55歲「金鐘影帝」吳朋奉今天傳出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據了解,吳朋奉平時獨居,身體健康,偶有抽菸喝酒,而親友至家中找吳時發現他倒地、已無心跳,死於心肌梗塞。對此心臟內科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是心血管血流的堵塞,心臟失去血液就會缺氧,人也就會心律不整、昏倒,而只要心律不整,就有可能會猝死,像是三高、抽菸、肥胖等都是危險因子;而在血管堵塞前,患者會有很明顯「胸悶、胸痛」等身體不適感,如果民眾出現冒汗、胸悶且持續5分鐘以上,表示血管可能正在慢慢堵塞,請馬上就醫檢查。吳朋奉是硬底子演員,無論金馬、金鐘都曾獲獎。上周六時還在臉書寫下:「燈具專門店的老闆斬釘截鐵的告訴我,傳統電火球只剩5w, 10w, 再來就是100w以上了, 中間的25, 40, 60w 都很少生產了。尤其是25w這個奇怪的度數。新型的led電火球最低3wled, 光嘎靠北,太亮了啦~!」而今日吳朋奉驚傳辭世,粉絲相當不捨,截至上午該則近況下方已湧入逾300則留言,粉絲寫下:「 天啊騙人的吧?但太可惜了,一個好的演員就這麼消逝了,敬祝一路好走」「太震驚了!不敢相信」、「朋奉哥謝謝為台灣影視付出,好好休息」,相當不捨。馬偕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宏一表示,誘發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多半與不良的生活形態及飲食習慣有關,特別是患有三高、糖尿病、肥胖、遺傳性家族史、抽菸者等,都被視為高危險群。而據研究,每天抽一根菸者,心血管堵塞的機率比一般人增加50%;另外,有喝酒習慣者,也會增加心律不整的機率。葉宏一說,心肌梗塞的徵兆包括胸口一大片的疼痛,呼吸短促、頭暈、噁心想吐、冒冷汗、臉色蒼白等, 雖不一定會非常痛,但只要出現上述情形時,心臟的血流已經不夠了,千萬不要再做任何活動,應馬上就醫。而如果很快就意識不清甚至昏倒,旁人應馬上打119,並進行CPR(心肺復甦術)跟使用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保持患者心臟的功能,直到救護人員到來,免得因為救援時間太久,而導致心臟心血管功能壞死。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5-26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總是減肥失敗?原來是「胰島素抗阻」惹的禍!
如果你還記得,前一陣子搶購消毒酒精、甚至連酒精棉片都在目標之列,不過那是糖尿病患者必須醫療用品,他們每天都需要打的胰島素針。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胰島素到底是什麼,在我們身體內到底能夠發揮什麼作用,以及因為這個不管是缺乏或是太多,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相信很多人想知道,但是從來沒有管道可以一次了解的!這次營養師就要特別為了所有朋友,從頭到尾徹底解說這個在身體中不容忽視的東西。首先當然是要了解胰島素吧!其實說白這是一種蛋白質激素,主要是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出來,在肝臟、肌肉、脂肪組織都會發現這激素的蹤影,正確來說這並不是一種能夠由飲食中得到的物質,必須經由身體自行分泌。什麼是胰島素,對於身體的影響是?這個激素的作用是什麼呢?主要負責調節碳水化合物與脂肪代謝的任務,讓血液內醣分得到平衡、儲存,提供身體活動時能量來源與補充體力之用。甚至肝臟、骨骼細胞可以將血液中的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這樣看下來對於身體的作用來說,胰島素絕對是不可缺少的要角。簡單來說有三個作用:●讓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換進入細胞,控制進入肌肉與脂肪組織的數量。●通過胺基酸(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吸收達到DNA複製和蛋白質合成。●透過蛋白質的變構作用,比方說與其他蛋白質結合後,結構產生變化後適應變化,這過程又稱別構作用。營養師肯定有一大群朋友有聽沒有懂,想了想於是用更白話的方式來說明好了!不然大家捧著頭就在痛了!●胰島素可以促進肝臟與肌肉細胞的葡萄糖轉化過程,假使胰島素過低就會導致過多醣原留在血液,控制血糖濃度就是治療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方式!●能夠增強脂肪酸的合成,促進血液中脂肪酸轉換為三酸甘油酯。●能夠降低蛋白、脂肪降解,減低葡萄糖合成速度。由這些就可以知道,胰島素其實是我們身體各部位血糖濃度控制的重要關鍵,沒有或是失衡的話,就會有一連串的身體問題產生。什麼是「胰島素阻抗」,又有哪些症狀?也許有些朋友聽過胰島素阻抗,但是這個醫學專有名詞實在太難理解了?你不認為嗎?營養師找一個最容易理解的說法給你看看:這個起因是由於「不適合與過量的碳水化合物」進入血液,造成體內血糖大幅攀升,逼得為了讓血液平衡胰臟要分泌更多胰島素送往全身,才能保證血糖值穩定,不過這是理想情況,當細胞糖分已經飽和,就會出現這個情況。說起來很複雜對吧!營養師以大家一定搭乘過的大眾交通工具,不管是捷運、公車、火車、高鐵都一樣,當前面說到血液中的數值過高,大家都知道會對身體有所危害,胰臟也知道,所以就會分泌胰島素企圖達成平衡,但是細胞就像是車廂,葡萄糖與胰島素都是乘客,但由於車廂早已被葡萄糖佔滿、不管是座位還是站位,都是滿滿為患,即使胰臟分泌再多,也沒辦法進入細胞車廂,不僅葡萄糖數值降不下來,胰島素也被擋在外面無法進入平衡,我們日常會稱之為車廂過於擁擠無法乘車,在這裡有個專有名詞就是「胰島素阻抗」。過去醫學總認為這個情況是源於胰島素損壞,使得細胞無法張開細胞膜接收,使得糖分滯留在細胞中。不過最近的醫學報告顯示,並非是胰島素受損,而是細胞內早早就充滿葡萄糖,毫無空間容納胰島素進來作平衡,因此在身體檢測報告中通常會出現「高血糖」與「高胰島素」的狀況,這就是胰島素阻抗的前夕。說了這麼多,終於要說到正題「胰島素阻抗」,會有這樣情況醫學界可說是莫衷一是,遺傳、體脂肪、甚至不運動的生活習慣,都被認為是發病原因,沒有一個能夠給出有力而正確的答案。胰島素阻抗判定不是抽血就能搞定通常發生胰島素阻抗會伴隨幾個明顯症狀:●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血脂紊亂等上述狀況。這些情況在醫學上都被統稱為「胰島素阻抗症候群」。舉個例子來說,一個體重過重的人,身體細胞對於胰島素並不敏感,甚至遲鈍,根據研究,相較於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對於胰島素阻抗的抵抗能力更大。根據一項相關醫學報告指出,高血糖只是胰島素抗阻的病徵之一,有九成的病患其實並沒有高血糖病徵,但是在Joseph Kraft的統計數據中,幾乎有這方面疾病的患者,都有著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存在。有項胰島抗阻計算公式可以提供給大家,了解就好,畢竟這是醫學專家的領域:HOMA-IR = 空腹胰島素(μU/mL)r空腹血糖值(mmol/L)/22.5,關於這點,營養師查了許多文獻,發現更多是應用在糖尿病前期發生的監控上。胰島素公式的價值在哪?主要是藉由空腹葡萄糖、空腹胰島素、及C-peptide三種數據的應用,提供醫學上臨床有價值參考數據,能夠有效即時篩檢、預測出胰島素阻抗的受試者,病理上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高危險族群能及早發現,以低醣、低脂飲食方式控制,配合有效減重措施的執行,降低代謝性綜合徵候群及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如何預防或是減輕胰島素阻抗?既然我們知道肥胖是胰島素阻抗的一個明顯症狀,想要逆轉就得從自己做起,以免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上身。這點就要從幾個方面下手,下面就是營養師跟教練給你的好建議喔!1. 要建立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首先就是現代人最容易出現的久坐型態,在生活中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比方說一週三天、每次維持三十分鐘以上的運動量(因為前三十分鐘是無法消耗身體熱量的),藉著運動除了增加肌肉、減少脂肪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身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阻抗問題後才能有效降低血糖過高情況。第二是要有好的生活作息規律,戒除晚睡晚起的惡習,早睡早起並擁有好品質的6-8小時睡眠,避免不正常壓力使胰島素分泌異常情況發生!假使您已經是胰島素阻抗,而且肥胖症狀已經出現在你身上,這時候該做的不是藥物控制,而是先從減輕體重著手,這點SuperFIT的教練都能夠針對不同的學員情況,給予不同的訓練內容,以圖幫助達到目標。2. 丟掉不良飲食習慣,重建健康飲食首先應該是現代人最難以達到的均衡飲食與三餐定時定量。不知道有多少比例的朋友三餐都是在外,想要營養均衡就得自己想辦法,例如額外吃幾份水果、少吃不營養的油炸類食物,避免因為生活習慣不正常導致三餐時間紊亂,這會讓身體不容易建立一個良好的循環。不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你知道碳水化合物分解以後是多醣類,分解到最後就會變成單醣類的葡萄糖,假使攝取過量,想要改變胰島素阻抗也是不太現實的幻想。但是完全禁止也是不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攝取量平均分配在三餐之中,讓身體有餘裕去代謝掉多餘的血糖。盡可能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像是少澱粉的蔬菜、水果,或是沒有經過精製的全榖類食品,都是能夠延緩或是減少血糖上升的情況。這些飲食方式由我們專業的SuperFIT營養師團隊針對你的情況來做建議!本文摘自《SuperFIT 極度塑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3 科別.泌尿腎臟
夜晚頻尿陰莖軟如香蕉 醫師建議有這些行為盡早就醫
老張40歲娶得美嬌娘後體重直直升,自嘲幸福肥,但近來他上班總帶著睡不飽的黑眼圈,原來是夜晚頻尿,上廁所總是解不乾淨,搞得他睡不好,連帶影響枕邊人睡眠。更糟糕的是,老張發現自己晨勃次數越來越少,陰莖硬度變軟像香蕉,性慾一來勃起後3秒軟,老婆氣得想分房睡。為了挽救性福,老張找上中醫師求助,收治該病患的楊永榮醫師表示,頻尿、夜尿、尿解不乾淨,可能是攝護腺或膀胱或尿道發炎導致,這些都會影響到性功能。若以上原因皆非,且年紀偏長或體型肥胖,則要懷疑是否攝護腺肥大造成,建議儘早就醫治療,以免進一步導致勃起功能障礙。勃起功能障礙就是俗稱的不舉或陽痿,是指在有性慾要求時,陰莖無法勃起或勃起不堅,陰莖無法進入女性的陰道。國外研究顯示,72%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患有攝護腺肥大伴隨下泌尿道症狀;62%攝護腺肥大伴隨下泌尿道症狀者同時患有勃起功能障礙。醫界推估,全台灣40歲以上男性中約有113萬人、平均每5人就有1人因攝護腺、泌尿道疾病而無法享受正常性生活。不僅如此,晨勃次數異常減少,陰莖半軟不硬、勃起不全,很可能是陰莖血管阻塞造成。臨床上不少勃起障礙患者,抽血檢查發現有三高或心臟問題。因此,男性千萬不能輕忽,有症狀就要就醫檢查。一般西醫處理勃起功能障礙共病問題,會針對下泌尿道或攝護腺肥大症狀進行治療,而針對勃起障礙方面多以補充荷爾蒙為原則。至於中醫治療陽萎症則首重病因,先了解病因進而辯證論治,以達到對症下藥。中醫治療陽萎,血虛型的病人要補血活血;氣虛、腎陽虛損型的病人要補氣壯陽補腎;溼熱下注型的病人要先清熱除溼,疏通陰莖海綿體內的溼氣;血瘀外傷型的病人要排除瘀血;肝氣鬱結的病人要疏通肝脈,解除肝經鬱滯,使通氣行血。針對不同原因,採用不同藥物治療,才能使陰莖海綿體內的血流暢通,達到藥到病除的功效。楊永榮醫師強調,勃起功能障礙並非不治之症,中醫治療以對症下藥的方式治標治本且安全性高,又能同步調理身體。臨床上勃起障礙常伴隨一些心理壓力等問題,建議接受中醫治療同時接受心理諮商,有助加速見效。前述個案老張在楊永榮醫師治療下,先針對陽虛衰的問題調理,加上調整飲食下,1周的時間就有改善許多,重拾夫妻親密關係。楊永榮醫師依據研究指出,中年男性維持適度的性生活,可做為身體健康的指標之一。維持每周2次以上性生活的人,比起每月不到1次者,整體死亡風險下降了50%。建議當男性感覺力不從心,伴侶應鼓勵積極就醫,若早期發現其他疾病風險,也能早期治療,以維持身體健康,享受美滿性生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