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1 失智.非藥物治療
搜尋
三高
共找到
1456
筆 文章
-
-
2020-09-21 養生.聰明飲食
空心菜有利降血糖、血壓 營養師:且利血管暢通防心血管疾病!
不論是在家中的餐桌上或是自助餐、便當店等,空心菜是相當常見的平民蔬菜。不過可別因為它相當常見就小瞧了它對身體的正面影響,空心菜營養價值豐富,其不只有利於降血糖、降血壓,且還有利於防範心血管疾病。不過也並非人人都適合吃空心菜,究竟它有哪些營養?又該如何挑選和保存?哪些人不適合吃空心菜?來看吳映蓉營養師、翁德志營養師、李芷薇營養師怎麼說。空心菜有利降血糖、降血壓、暢血管三高一直是不少民眾所需正視的問題,包括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而空心菜就含有有利降下其中兩項的營養,也就是高血糖和高血壓。營養師表示,空心菜中含有相當豐富的鉀離子,有利於排出人體多餘的水份以降低血壓,一般也相當常見將空心菜的老莖頭連根煎湯一起飲用,其對於降血壓、治暑熱、改善牙齦浮腫、眼睛浮腫等都相當有幫助。而空心菜中含有類似胰島素的物質,對於降血糖、穩定血糖相當有幫助,在印度或中國也常見以空心菜作為食療偏方,因此若有想要降血糖的民眾不妨可以適量的多加攝取。除了高血糖和高血壓之外,血管、心血管的保養及防護也受很多人重視的,而空心菜也對此非常有幫助。營養師指出,據研究顯示,空心菜葉萃取物當中就含有如檞皮素這樣相當高量的類黃酮素,其抗氧化能力遠遠超過了維生素C及維生素E,有利於清除血管中的自由基、保持血管暢通、維持彈性,對於想要保養心血管、防範心血管疾病的人非常有幫助。空心菜高鉀、性寒,虛寒者等不宜多吃不過即便空心菜營養豐富,營養師也提醒,正如前述所說空心菜是鉀含量相當高的蔬菜,也因此若是有腎臟功能不佳的情況應盡量避免;且空心菜是寒性的蔬菜,因此若是體質虛寒、時常手腳冰冷者、常有腹瀉情況者,或是正在做月子的產婦皆不宜多食。選購葉青嫩,柄莖硬挺佳;存放勿超過一週在選購及保存方面,營養師建議在選購時可選擇整株完整的空心菜,並且以葉片青嫩、葉柄及莖硬挺者為佳;若有枯黃、腐爛、長出鬚根者則不宜選購。而空心菜本身容易腐壞,因此建議購買後立即食用,若要保存則以紙張包裹後放入冰箱,時間最長不宜超過一週。資訊來源:吳映蓉營養師、翁德志營養師、李芷薇營養師《天然植物營養素 啟動健康正循環,打造人體最強防護力》(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解剖死因為「心血管問題」 營養師:預防心血管疾病,小心這些地雷食物!
編按:小鬼在16日上午11時許被父親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身上僅穿著白色短t、下身赤裸,他臉朝下趴地,口鼻流血、嘴唇撞腫,研判是慌張走出浴室,突然因不明原因摔倒,臉部撞到流血,屋內無發現藥物、也沒有喝酒情事。今日下午法醫在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程序,初步解剖發現死因疑是心血管的問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大家都知道,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避免或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但還有一項地雷食物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飲食中的「鈉」攝取量也須留意。她進一步說明,許多人喜愛重口味、無辣不歡,但吃得太鹹時會攝取過多的鈉,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使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連帶影響高血壓的發生,甚至動脈硬化、中風等。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則是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潘富子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與餐之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可能攝取「鈉」超標!以常見零食舉例,罐裝的原味洋芋片(約163克)鈉含量約816毫克,佔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鱈魚香絲(114克)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去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潘富子師建議,利用幾個小撇步,為飲食減鹽「鈉」。1. 少吃或避吃加工食品:罐頭食品、香腸、火腿、培根、泡麵、餅乾、肉乾、魚乾、醬菜、醃漬物等。加工食品具有四特性:高脂、高鹽、高糖、低纖,才能得以長效保存並維持美味,因此,才會被說是不健康食物。2. 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例如,日式拉麵的湯頭、關東煮湯汁、豬骨湯、火鍋湯等,能不喝湯就儘量不要喝,尤其是過鹹或過於鮮甜的湯,而火鍋湯底可用白開水取代。3. 減少使用調味料:少用鹽巴、醬油等調味,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如檸檬、蔥薑蒜等取代。湯品是鈉含量隱藏地雷食物,建議儘量使用新鮮食材熬湯,比較能掌控用鹽量,並運用食材的原味,如牛蒡、柴魚、大蒜、番茄等提鮮。4. 維持低鹽飲食:尤其是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不是完全不吃鹽,而是要採取低鹽飲食。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參照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
-
2020-09-18 醫療.一般外科
一張圖看懂蜂窩組織炎與破傷風,傷口消毒照護4步驟
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受傷的情況,例如跌倒被石頭磨傷、碰到尖銳的物品刮傷、甚至有的時候被紙割傷等。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民眾會自認倒楣,有些民眾特別是男性常會認為是小傷,後續便未好好照顧傷口,這樣的行為容易讓自己陷入破傷風或蜂窩性組織炎的威脅之中,嚴重可能面臨截肢、甚至死亡的風險。塑膠也可能引起破傷風?醫:關鍵不在金屬家醫科何松穎醫師表示,破傷風主要是因為破傷風桿菌所致,較常出現在踩到釘子、被刀劃傷等情況,因此也讓大多數民眾認為主要關鍵在於金屬,不過對此何松穎醫師則表示,破傷風桿菌主要是常見於土壤之中,金屬等物品之所以會有風險,是因為或多或少有相關接觸,因此防範破傷風不應只有金屬器具,若傷口是因接觸過土壤的塑膠物品等器物形成也要小心。破傷風桿菌會從患者傷口進入,潛伏期約為數日至數週不等,通常約經過一週從神經系統到中樞神經,患者便會出現癲癇、頭痛、牙齒緊咬、肌肉僵直、呼吸抑制等症狀,嚴重甚至死亡。慢性病等免疫力低下者,留意蜂窩性組織炎症狀蜂窩性組織炎則如其名,患者傷口外表會有如蜂窩一般,是一種因為使傷口形成的器物不淨或後續傷口後續照顧不佳所造成的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常見出現於開放性傷口上,如日前就曾有新聞報導婦人因鈔票刮傷手為做好妥善處理,後續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另外像是香港腳、跌倒所形成的外傷等也都有可能形成。蜂窩性組織炎因個人免疫力不同,進展速度、程度也會有些許不同,患者傷口通常會在三日左右出現紅、腫、熱、痛相關症狀,換句話說這也意味著若有癌症、糖尿病、三高、慢性病等免疫力不足的民眾更應提高警覺。海上、海邊等形成的傷口,更要留意蜂窩性組織炎何松穎醫師也特別提醒衝浪、浮潛、釣魚、捕魚等在海邊、海上活動的民眾,更要小心在相關環境中所形成的傷口。形成蜂窩性組織炎的細菌當中最具威脅性的其中一種就是海洋弧菌,這種細菌顧名思義常見於海洋等相關環境之中,其形成蜂窩性組織炎進展速度相當快、致死率高,在治療案利當中少數讓醫師別無他法,進而需要截肢、甚至死亡的,常見就是因海洋弧菌所感染的蜂窩性組織炎。因此在海域一帶所受的傷口,不論大小都應特別注意。蜂窩性組織炎、破傷風,留意兩者可能同時感染值得注意的是,蜂窩性組織炎和破傷風雖為兩種不同的情況,但患者也有可能同時受到這兩種感染。何松穎醫師提醒,因醫療進步的關係,蜂窩性組織炎截肢或死亡的案例並不常見,但若置之不理就有可能進展到此地步;破傷風因有疫苗、預防注射的關係,近年來死亡機率也非常低,民眾不必恐慌但也不能輕忽。醫師提醒民眾,不論是多小的傷口,在傷口形成最初階段就應做好妥善處理,若有發現症狀就應盡速前往就醫治療。傷口消毒處理 醫師建議4步驟在傷口處理方面,民眾在處理傷口時除了會以清水沖洗,也常見會用雙氧水、碘酒、酒精、小護士、萬金油等消毒傷口。對此何松穎醫師表示,小護士、萬精油等對於傷口消毒等較無益處,不過這類型主要含有薄荷等成分,若想減緩不適可適當的塗抹在周圍;而雙氧水、碘酒、酒精等雖有利於消毒,但同時也會阻礙細胞生長及復原,優碘和碘酒兩者相似,差異在於碘酒還含有酒精成分,對於傷口復原稍較為不利。何松穎醫師建議,一般在手邊醫療資源較為充足的情況下,民眾在處理傷口時,建議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其後以優碘進行初步消毒,以棉花棒由內向外擦抹,再擦上對於殺菌更為有利的抗生素藥物,最後再貼上紗布。包裹紗布時可適當塗抹一些凡士林等潤滑,可避免傷口黏著紗布。若資源較為有限,則建議在初步處理好傷口後應盡快前往醫院處理。而不論是何種情況,都應隨時觀察傷口復原進展及相關症狀,藥物也應和醫師、藥師等專業人士先進行討論、確認後再使用為佳。(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17 科別.新陳代謝
身體出現黑色素沉澱代表你該減肥了! 2地方黑黑的,小心是糖尿病前兆
小杰是1名國小6年級的學生,過去是個健康的孩子,但爸媽最近注意到小杰愈來愈胖了,而且脖子和腋下總有洗不乾淨的深咖啡色紋路。於是帶他到兒童腸胃科減重門診就醫,沒想到卻被醫師診斷為「黑色棘皮症」,成因就是過重造成的胰島素阻抗。同時,也檢測出小杰糖化血色素高達7.3%,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經治療3個月後,小杰的糖化血色素目前已降到6.7%,恢復良好。 糖尿病不是大人專利 兒童也會罹病 「我的孩子才小學,怎麼可能得糖尿病?」這句話是許多父母第一時間的反應。然而,根據美國近年的大型研究指出,兒童和青少年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主要原因就是兒童過重和肥胖的比例不斷增加。以台灣2015年的數據顯示,國小和國中生的過重及肥胖的比例約3成,承受不少三高與糖尿病風險。 亞東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醫師李如浩表示,許多孩子從小就罹患第2型糖尿病,原因就是肥胖造成的胰島素阻抗,使得胰島素幫助降低血糖的作用受到影響。第2型糖尿病的前期,胰臟會試圖大量分泌胰島素以降低血糖,但隨病程進展,胰島素分泌也會「精疲力竭」而不足以降下血糖,進而產生糖尿病。 李如浩提到,一旦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血中的糖分便會從尿液中漏出,因此稱作糖尿病。排尿流失的糖分,除了帶走營養,也會帶走水分,因此人體會感到飢餓和口渴,進而導致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的惡性循環。所幸,第2型糖尿病的藥物日新月異,許多在成人間療效斐然的新藥,也已在兒童身上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 第1型、第2型糖尿病 診斷需審慎評估 兒童常見的糖尿病除了肥胖導致的第2型糖尿病之外,還有因自體免疫引發的第1型糖尿病。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會受到自身免疫系統的攻擊或是其他因素被破壞殆盡,只能分泌極少量的胰島素,無法順利降低血糖,進而引發第1型糖尿病。事實上,第1型糖尿病也是青春期前的孩童最常見的糖尿病。 李如浩特別表示,並非所有過重和肥胖的兒童糖尿病患者,都一定是第2型糖尿病。需要經過醫師仔細評估和通盤考量,才能確實診斷並擬定最適當的治療策略。李如浩呼籲,孩子即使確診糖尿病也不必灰心,配合當今的醫療及藥物,未來還是充滿希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糖尿病也會低血糖! 出現強烈饑餓感、全身發抖快補充「這些」食物 新一代國病近半數都是糖尿病引起! 怕吃藥下場最慘,腎臟內科醫師揭5大症狀
-
2020-09-17 醫療.心臟血管
抽菸可能引起動脈栓塞 有三高者應提高警覺
一名75歲男姓長年抽菸,四肢周邊動脈狀態不佳,今年三月因腿部出現傷口赴醫治療後,因仍有殘餘血管狹窄問題,特別叮囑應再次回診,但他因自覺症狀緩解,便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後腿部發黑才嚇得趕緊就醫,確診為慢性周邊動脈栓塞,緊急透過緊急血管溶栓術打通血管,加上塗藥氣球使用,才免於截肢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指出,患者為老菸槍,本身就是周邊動脈栓塞高風險族群,年初第一次因腿部有傷口就醫,當時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但因血管上游處仍有狹窄,需要再次治療,才能長期維持血流通暢,因此提醒務必回診追蹤,但患者自認有配合醫囑服藥,且通完血管後傷口順利癒合,便置之不理,直到日前因腿部發黑冰冷,才再度赴醫治療。他說,周邊動脈栓塞好發於老年人、體重過重、有心臟血管病史、腦血管疾病、三高、抽菸者,初期可能出現下肢間歇性跛行的現象,到了中晚期,即便短距離走路也會腳痛,必須休息才能緩解;平時也有痠麻和疼痛感,皮膚則會變紫或變黑,一旦出現下肢冰冷、患肢水腫、皮膚傷口久不癒合等情形,若無正確診斷治療,恐走上截肢一途。張育晟說,針對患者第二次腿部發黑的情形,藉由「經皮動脈整形術」(俗稱氣球擴張術)治療,在血栓溶解後,用塗藥氣球將藥物塗抹於患部,藥物會抑制血管內膜增生,防止血管再度狹窄。此術式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治療後平躺休息數小時,就可以下床活動,通常住院1天即可出院。他建議,患有周邊動脈栓塞的患者,術後應穿包覆整隻腳的鞋子避免受傷,並選擇棉質襪有助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因阻塞的腳感覺較遲鈍,不適合使用電熱毯、暖爐或熱水袋;平時應勤擦乳液,加強腿部保濕,預防乾裂產生傷口。張育晟提醒,因周邊動脈栓塞於疾病初期容易被忽略,建議具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的民眾應定期檢查,並配合醫囑服藥,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9-16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猝死!為何中壯年猝死愈來愈多?這些事都讓你身陷危機
去年藝人高以翔年紀輕輕猝死,今(16日)再傳出36歲藝人小鬼黃鴻升於北投家中猝死,消防局今上午11時27分接獲報案,立刻趕抵小鬼住處時,發現他已出現屍斑、身體僵硬,剛初步調查是於浴室撞倒意外猝死,令人深感震驚。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王宗道曾受訪指出,台灣約有七成心臟猝死患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其中又以心肌梗塞為主要原因。現今很多中壯年族群不知自身有三高問題,而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正是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加上吸菸,更增加猝死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蕭成儀曾受訪指出,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有二大類,一為心血管疾病、多重慢性疾病的患者,又以心血管疾病為最大宗;二為先天心律不整患者,這類患者常發病後才被察覺。而年輕型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多數都不曉得自己有心臟疾病,特別是先天性心律不整患者,幾乎都是曾經發病過才知道自己有心律不整情況。此外,身體過勞也是一大危險。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及內科部主治醫師方震中曾受訪指出,身體壓力過大的時候,可能造成心室頻脈,也可能會使血管收縮,這些情形都會造成猝死,應盡量避免熬夜或是過勞狀態。許多人都認為猝死無徵兆,其實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猝逝,常會有氣促、胸悶、昏厥、心悸的徵兆,如果沒及時就醫,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
2020-09-15 科別.心臟血管
手好痠…竟是急性心肌梗塞
50歲金曲歌手嚴詠能日前因心肌梗塞離世,55歲影帝吳朋奉5月底因腦中風去世,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強調,心血管疾病已年輕化,因此當身體出現疲累、會喘、胃痛、手痠等症狀,千萬不可輕忽,有可能血管早已阻塞,易發生心肌梗塞,必須立即就醫診斷治療。陳裕峰指出,一般人如果持續幾天出現胸悶,或走路會喘、冒冷汗,相當不舒服,最好就醫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有些心肌梗塞病患的症狀,甚至是以手痛、牙齦痛等方式呈現,病患容易忽視。曾有一名病患原本因為手非常痠而就醫檢查,以為是搬東西扭到,醫師覺得不對勁,一檢查發現,病患的血管已完全阻塞,屬於急性心肌梗塞,緊急接受治療。陳裕峰說,一開始病人還不相信,以為自己不是只有手痛嗎?其實是因為心臟缺氧,因而導致手會痠。陳裕峰指出,還有病患因胃不舒服、悶痛而就醫檢查,一檢查也發現是心肌梗塞引發的症狀,因為連接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因靠近胃部,缺血缺氧,連帶造成胃也不舒服。心血管疾病除了和遺傳有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病人都是高危險群。由於現代飲食西化,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炸雞、含糖飲料等,加上熬夜、抽菸、壓力問題、空氣品質不良等,也都讓心血管疾病年輕化。另一名25歲廚師因胸悶來看診,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陳裕峰認為,廚師因為長期勞累,一天二包菸抽菸提神,年紀輕輕就心肌梗塞。有些年輕人經常熬夜,加上運動不足,血液循環又不好,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衍生心血管疾病。陳裕峰說,只要有莫明的胸悶、心悸、容易喘,甚至精神不好,都可能是因為心血管問題缺氧;或是手腳沒力、視力模糊、嘴角抽動,也可能是血管阻塞引起腦中風,都應及早就醫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
-
2020-09-14 科別.心臟血管
影帝、歌手因心血管疾病去世...牙痛、手酸是警訊
今年一連發生55歲影帝吳朋奉因腦中風去世,50歲金曲歌手嚴詠能也因心肌梗塞離世,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表示,因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有的病患僅是覺得累、會喘、胃痛、手酸,但一檢查竟是血管早已阻塞,連帶心肌梗塞,所以千萬不要忽視小症狀而延誤就醫。陳裕峰說,病患若持續幾天的胸悶,或走路會喘、冒冷汗很不舒服,最好就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有些心肌梗塞病患甚至是以手痛、牙齦痛等方式呈現,更容易讓病患忽視。曾有一名病患原本到醫院是要檢查手,說手非常酸,還以為是搬東西去扭到,醫師後來覺得不對勁,一檢查血管已完全阻塞,屬於急性心肌梗塞,陳裕峰說,一開始病人還不相信,以為自己不是只有手痛嗎?其實因為心臟缺氧,缺氧連帶手都會酸。陳裕峰說,還有病患是胃不舒服、悶痛,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因為連接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因靠近胃部,缺血缺氧,連帶胃也不舒服。心血管疾病除了和遺傳有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病人都是高危險群,由於現代飲食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炸雞、含糖飲料等飲食,加上熬夜、抽菸與壓力問題、空氣品質不良等,也都讓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曾有一名25歲廚師因胸悶來看診,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陳裕峰說,廚師因為長期勞累,一天二包菸抽菸提神,卻年紀輕輕就心肌梗塞,有些年輕人以為自己還年輕不怕熬夜,加上若運動不足,血液循環不好,這些不良習慣都可能衍生心血管疾病。所以只要有莫明的胸悶、心悸、容易喘,甚至精神不好都可能是因為心血管問題缺氧,或是手腳沒力、視力模糊、嘴角抽動,也可能是血管阻塞的腦中風都應即早就醫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
-
2020-09-09 科別.腦部.神經
顱內動脈瘤破裂開刀搶時間 醫師形容猶如「拆炸彈」
一名41歲婦人日前因突然的爆炸性頭痛、腦壓增加、意識開始嗜睡昏迷,被家人緊急送往急診,經診斷是「顱內動脈瘤破裂」,馬上為她進行「開顱夾除手術」,術後復原狀況良好。因顱內動脈瘤破裂95%事前無症狀,醫師呼籲超過30歲民眾,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發現腦部血管異常,以免不幸憾事發生。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出血性腦中風的主因之一,因腦血管結構異常,長期受到血流不平均的壓力,造成動脈血管鼓出囊泡,形成血管瘤。通常一旦破裂,往往造成20%以上死亡率、50%以上的重殘,能走出醫院的患者,10位裡面不到3人。他強調,動脈瘤破裂初期,下視丘會分泌血管收縮素,讓破裂處隨血管收縮,醫師此時才得以利用時間進行血管攝影並進行搶救。搶時間對這樣的患者非常重要,也必須馬上執行高難度的開顱夾除手術預防再次破裂出血。李漢忠形容,手術過程有如拆炸彈般,因有7~10%會在手術中再爆掉,若放任不處理24小時內5%、14天內20~25%會再次破裂,每次破裂都是一次大出血,會有20%的死亡率,可說分秒必爭。長安醫院9月起成立神經醫學中心,由李漢忠帶領的神經外科團隊進駐下,腦瘤、腦中風、腦外傷等急重症都可以在本院獲得最佳治療,幫助有需要的社區民眾,把握黃金救援時間,就近救命治療。此外更結合骨科,引進新儀器,有關脊椎骨刺、椎間盤突出及脊柱滑脫等難治病症,也都可以透過脊椎微創手術治療。李漢忠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發生率萬分之一,台灣每年有2000人發生,但95%事前無症狀。呼籲女性超過30歲、男性超過35歲,尤其是有家族病史及三高患者,每年定期到醫院做健檢,一旦發現動脈瘤,建議住院接受腦部血管攝影檢查,以後更需每年追蹤一次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早期發現及治療。
-
2020-09-06 新聞.食安拉警報
新聞眼/政治凌駕專業與食安 最壞示範
總統蔡英文宣布開放萊劑美豬、全齡美牛,原以為政府早已做好規畫與配套,實質政策內容卻是「擠牙膏」,每天釋出一些訊息,挑戰人民心臟。從開放美豬部分部位,到全豬開放,昨宣布各部位最大殘留容許值時,又「加碼」,原來限量標準適用所有國家進口的豬隻,再次挑戰國人容忍底線。蔡總統第一個任期甫上任時,曾碰觸敏感的美豬美牛進口議題,遭豬農嚴重反彈後撤回。如今,疫情之下,蔡政府採取「核彈級」的方式宣布開放萊劑美豬、全齡美牛,讓國人連表達意見的機會都沒有,如此不顧民意,只喊出要帶國人走向國際的空白口號,實質上換到何種國際地位,至今未明。政策本應建立在造福國人,讓國民安居樂業,但此次丟下核彈後,相關政策執行細節和標準,近來每一次公布都讓人有新驚奇,先是國內禁用萊劑,卻同意可從國外進口;原本以為只開放萊劑美豬,昨天確定是對全球萊豬開放,政治凌駕專業與食安,這次是最佳示範。政府開放萊豬的同時,又對內喊話「學童、國軍不會吃到」,衛福部長陳時中一方面說萊劑美豬吃一輩子都沒問題,但被問及自己是否要帶頭吃的時候,先說「沒問題,但我有三高」,後來又說「我沒有要帶頭吃,我是不得已的」。如同專家質疑,公告是最容易的,難的是後續稽查與管理,不論標示和查驗都是大工程,如果食品本身夠安全,何苦耗費後面大量人力物力?政府開放全球多數國家拒絕的萊劑美豬入境,或許真有來自美方的巨大壓力,但守護民眾食安是政府最基本責任,至少該把科學風險評估說清楚、講明白,而不是光宣導對健康無虞。民進黨對待美豬美牛議題的態度令人錯亂,到底該想台灣往哪個方向走,政府恐怕也還在錯亂中。
-
2020-09-04 性愛.性福教戰
性愛要不老,照九九乘法做就對了
活得久、活得健康,這是每個中老年人追求的養生目標,在性生活方面,中醫及西醫看法相同,中醫師建議,不房勞過度,不耗腎傷精,才能延年益壽。泌尿科醫師則認為,中年之後,性愛不要勉強硬撐,建議定期檢測男性荷爾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邱淑娟指出,變老是生命必經的歷程,關鍵有三,分別為「脾胃虛衰」、「腎氣虛衰」及「陰陽失調」。人體生長發育,以及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成分,都倚賴脾胃供給,如果脾胃虛衰、功能異常、供給減少,人當然容易變老。至於陰陽失調,也就是體內陰陽不平衡,這也容易變老。在腎氣虛衰方面,生長發育衰老與腎氣關係密切,腎氣如能保持強盛,就不易變老,連變老的速度也較緩慢,壽命較長;如果腎氣衰弱,就會提前老化,連帶影響壽命。如何保有充沛的腎氣?邱淑娟認為,過了65歲以後,應該「戒房勞」,以免房勞傷腎、耗腎傷精,建議每個月性行為頂多三至五次,千萬不要超過上限。高雄義大醫院大昌分院男性健康中心主任王起杰則提出男性「九九」乘法口訣,50多歲時,9乘5等於45,也就是每4個星期做愛5次。到了60歲,則是9乘於6等於54,每5周做4次。70歲以後,9乘7為63,也就是6周做愛3次。王起杰說,男性荷爾蒙的高低,與性生活息息相關,雖然年紀大了,應該減少性行為,但如果少做,甚至不做,除了影響兩人感情,還可能造成攝護腺結石,造成排尿障礙。王起杰列舉造成男性荷爾蒙下降的五大因素,包括三高疾病、缺乏運動、經常熬夜、壓力沉重、飲食過於清淡等。建議老年男性不要因為擔心膽固醇而不吃魚貝、蝦蟹、牡蠣等帶殼海鮮。養生延壽六大祕訣1.勤運動:養生需適度運動,安逸少動,將降低身體機能,容易罹病。2.暢情志:保持神智安寧、性情舒暢,則能少生疾病、身體健康。3.慎起居:起居有常,不要過度勞倦,應盡可能做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4.重視睡眠:睡得少乃老年人大患,建議睡飽七小時。5.戒房勞:避免房勞過度,才能延年益壽。6.節飲食:吃飯時間有規律,定時定量,不過飽或過餓、不過冷或過熱。邱淑娟強調,生命雖有規律定數,但要想活得好、活得久,就應該勵行上述六點,做到養能合道,就能成功養生。
-
2020-09-03 科別.心臟血管
飲食控制只能降2成!血脂異常是腦中風危險因子 改變7件事可預防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被封為影帝的男星吳朋奉於5月25日凌晨驟逝,經法醫相驗證實死因為腦中風。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過去總認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數增多,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肥胖等高危險族群,平時更應該做好自我控管的工作。血脂異常要注意 「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且切勿隨意停藥鄭建興醫師提到,在台灣,缺血型腦中風約占80%,出血型腦中風約20%。心房顫動、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增加中風發生率。其中,血脂異常是導致腦中風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高膽固醇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醫師強調,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以下簡稱LDL-C)控制在100 mg/dL以下,更高危險病人(如冠心症、缺血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建議控制在70 mg/dL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飲食控制其實只能改變約10~20%的低密度膽固醇。鄭醫師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和規律運動,若血脂仍無法妥善控制, 就需搭配服用藥物,如常使用的Statin史他汀類藥物;一旦隨意停藥,根據研究顯示,失去藥物保護效果,恐增加心肌梗塞、中風再度發生,因此定期且規律服藥,顯得極為重要。另外,也須同時注意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如肌肉痠痛)。FAST判別中風症狀 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該如何判斷急性腦中風症狀?鄭建興醫師指出,熟悉國際中風口訣FAST,掌握「Face」發現突然臉部或嘴角歪斜,「Arms」感到單側手腳無力,「Speech」講話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Time」 趕快記下時間,趕緊送醫。目前急性缺血中風的積極治療包括「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由醫師評估過後進行治療,坊間偏方是在發作當下針扎手指,其效用不大也無根據,若出現上述症狀,打119緊急送醫,才是正確做法。預防中風心血管疾病 力行「簡單生活七件事」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預防中風或腦部退化,鄭建興醫師呼籲,可以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簡單生活七件事」做起,改變生活型態來達成。1.管理血壓:高血壓是中風及心臟病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只要將血壓維持在130/80 mmHg正常的範圍,就能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 2.控制膽固醇:保持體內動脈通暢,避免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建議控制低密度膽固醇100 mg/dL以下,若冠心症、缺血中風病患標準為70 mg/dL以下。 3.降低血糖:血糖目標值是空腹血糖100 mg/dL,有糖尿病的病人,須在家自我管控血糖,若沒有糖尿病的人,但40歲以上民眾建議規律進行檢測。 4.管理體重:建議BMI控制在25以下,建議成年男性腰圍以90公分,女性80公分為標準,超過則屬於腹部肥胖。5.保持運動 :每週達150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量,每週運動3次、每次30~50分鐘以上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等。6.良好飲食習慣: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的攝取量。 7.戒菸。(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 專科醫師解析背後原因 就算反式脂肪標示「0」也不能大吃特吃! 有這條件照樣會傷心血管 
-
2020-09-02 科別.一般內科
零食天天吃 13歲男童體胖出脂肪肝
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了。13歲的阿德(化名)原本體重就偏重,過去1年多來因升學壓力又遇上疫情,大多待在室內,加上三不五時靠吃零食放鬆,身高168公分的他,體重在短時間內增加13公斤到達89公斤、BMI值為31.5,且即使每天睡8到10小時還是經常喊累,家長擔心有異,就醫超音波檢查竟已呈現嚴重脂肪肝。收治阿德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表示,看到阿德時,就發現頸部及腋下皆有明顯的黑色棘皮症,腹部有肥胖紋;進一步抽血顯示肝臟指數ALT(GPT)上升至81U/L(正常為40以下),超音波更呈現嚴重脂肪肝。經飲食衛教、運動及規律的門診追蹤,肝指數於半年後逐漸恢復正常,不過因仍有脂肪肝,目前採持續回診追蹤觀察。戴季珊說,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又是最常見的兒童肝病成因,盛行率約佔整體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7%。有研究指出,單純脂肪肝之預期壽命與一般正常人無異,但是脂肪肝合併肝細胞發炎損傷者,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可能會進展為纖維化或肝硬化,後續也有可能引起肝癌的發生。因此當孩童體重過重且有脂肪肝時,應儘早就醫治療。 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她說只能從體重控制著手,如持續運動、注意營養均衡,攝取適當的食物份量,並減少食用高糖、高熱量、油炸食物。研究顯示,生活型態介入與飲食控制持續3至12個月,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脂肪肝嚴重程度。戴季珊提醒,孩童體重過重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相關併發症如脂肪肝、三高、動脈硬化等,也可能出現在孩童身上;若有肥胖問題,甚至已引起脂肪肝或相關代謝疾病時,應儘早就醫尋求改善,以降低未來肝癌、換肝的風險。
-
2020-09-02 新聞.科普好健康
洗腎人生不黑白!新一代血液透析 改善「不寧腿症狀 」
「啊~你洗腰子,一世人就沒去啊。」這是傳統對洗腎病人的印象,覺得一旦洗腎,人生就此黑白。50歲的黃先生已經洗腎3年,現在使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不只能出國自助旅行,還改善了洗腎常出現的不寧腿症狀,睡眠不再被干擾,黃先生說:「洗腎病人心理調適很重要,我們還是可以工作,也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三高腎友 安排國內外旅遊黃先生有三高問題,六、七年前被檢查出腎絲球硬化,「當時心情很糟,但也覺得總有一天會洗腎,就開始把工作時間調整成更彈性的狀況,因此,三年前開始洗腎時,僅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就讓自己恢復正常生活。」現在他洗腎的時間可以排在白天,去年還安排去捷克自助旅行16天,今年下半年計畫要環島。腿不斷抖動 影響睡眠雖然生活已經盡量不受洗腎影響,但洗腎的副作用還是困擾著黃先生,「可能我在國外洗得不夠徹底,毒素無法清除,開始出現不寧腿症狀,腳會不斷抖動,我搭高鐵南北出差,幾乎坐不住,晚上睡覺時也躺不住,頻繁起床;臉上更是出現了粉刺、毛囊炎。」經由汐止田安診所院長陳孟浩幫黃先生改使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大中分子的毒素清除率變高,治療約兩周後,臉部毛囊炎、皮膚搔癢,還有不寧腿的症狀改善很多。黃先生說,洗完後身體變得很輕鬆,尤其不會因為腿部不斷地抖動而影響睡眠品質。洗腎病人發生不寧腿症狀的比率約兩成左右,它是一種運動感覺神經症狀的慢性疾病,可能是因體內大中分子的毒物累積造成。這些毒素長期沉積體內,包括皮膚、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及心臟血管系統等都會受影響。天天跳舞 看不出她洗腎康寧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馬紹銘指出,台灣洗腎品質已經不錯,但傳統洗腎技術的極限大約可以過濾掉大中分子的比率約70%,現在有了新一代的人工腎臟,透過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大約可以再提高15%,而大中分子的毒素清除率變高後,期能減少慢性腎衰竭的併發症如心血管併發症。馬紹銘指出,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使用一般HD機器就行,腎友無需等待特定床位進行治療,較為方便。陳孟浩也提及,目前除了可以使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的方式之外,透析的水質也是愈乾淨愈好,才能維持洗腎患者的品質,有位女性患者天天去跳舞,也沒人知道她是洗腎病人。台灣存活率約60% 世界第二馬紹銘強調,台灣洗腎病人平均5年存活率約60%,在全世界排名第二,第一名是日本,美國則不到50%。隨著糖尿病人口增加產生併發症,需要洗腎的病人年齡愈來愈大,但醫療發展不只讓患者活著就好,而是看不出「我是洗腎病人」,減少併發症,提升腎友的生活品質,不只增加自我肯定,甚至能回饋社會,貢獻生產力。
-
2020-08-27 橘世代.健康橘
洗腎患者更要動!盤點3種運動項目
現代社會的運動風氣逐漸攀升,運動也已經成為許多醫學疾病的搭配處方之一。換句話說,吃藥並不是唯一解決病痛的方式,持續的運動,來增強身體的基礎基能,也是一種改善身體狀況的處方之一。然而,對於已經重症到必須天天到醫療中心報到的病人 — 洗腎病患來說,運動真的有用嗎?很多洗腎患者會認為自己的身體已經夠脆弱了,為何還要再去運動,心理上也會覺得,運動是否加重了自己身體的負擔。但事實上,在許多現今的醫學臨床研究指出,洗腎者其實更加需要運動,那麼為何這些患者,明知益處多多,卻都還是不願意去運動呢?因為除了患者之外,他們的照護人,甚至是護理人員,都會認為腎臟病患不該運動,患者自己也缺乏動機,長期下來,將造成肌肉的退化,進一步影響到關節,產生疼痛感。不過一些臨床研究已經證實,運動對於慢性腎臟病患來說,有著非常正面的影響。包括提升病患的免疫力、減少體內發炎的機率和減緩細胞的死亡等。同時也可以避免因為久坐而造成肌肉萎縮的症狀產生。但請注意,此處指的運動,並不是那種非常劇烈的運動,而是透過規劃,安排一些適合的運動項目,來喚醒沉睡已久的肌肉和關節,讓洗腎者的肌肉,重新擁有啟動身體的力量。慢性腎臟病的病患,大部分都還有能夠自理的能力,於此同時,若能夠先徵求醫師的意見,再尋求專業的運動教練作協助,將會較能夠幫助慢性腎臟病的病患,加強身體的機能,也可及早提升患者的心理素質,提升其發洩管道。另一方面,對於中、末期的腎臟病患者來說,運動不只可以減緩心血管疾病、貧血問題,還能夠增強腎臟病患的心理素質。在中、末期時的腎臟病患,其心理是十分脆弱的,對於生命未知的恐懼,和日復一日必須洗腎的厭煩感,都可能使病患產生憂鬱,或對生命感到絕望,在這個時刻,無論對病患和家屬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一些臨床研究中,發現中、末期腎臟病患對於身體的鍛鍊,和運動的選擇,並不是非常清楚,也因為沒有全盤了解,減少了許多持之以恆的動力。在一些醫學研究中指出,可能適合中、末期腎臟病患進行的運動項目有:◎低強度的肌耐力訓練◎床上腳踏車測功器運動(在床上裝上器具,讓病患的雙腳模擬踩腳踏車的方式,躺在床上在空中踩腳踏車。)◎肢體伸展訓練以上運動都可以在有相關專業知識,並受過專門訓練的物理治療師的監督下執行。從1995年以來,德國約有200個洗腎中心,執行了所謂的運動計畫,結果發現,有些腎臟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能夠自理,且不再需要他人協助。這對於不論是患者,或是他的家屬、照護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參考資料: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334146/、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881101/、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025450/本文摘自《SuperFIT極 度 塑 身》更多精選延伸閱讀↘↘↘。打破吃藥傷腎的迷思! 醫師表示:三高控制不好,才是腎臟最大殺手。保險QA/關於「洗腎」理賠的5大保單!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26 養生.抗老養生
預防初老 控制飲食+運動
國人平均壽命愈來愈高,伴隨而來的失智症問題讓人憂心,如何從初老時期就開始預防呢?高雄市岡山秀傳醫院神經內科醫師何珮琳建議,一日三餐可比照「地中海式」與「日式」飲食,當然多動腦與平日養成運動習慣還是不二法門,運動時釋放腦內啡,大腦才能真正獲得休息。內政部近日公布國人平均壽命為80.9歲,男性77.7歲、女性84.2歲,男女皆創歷年新高。岡山秀傳醫院神經內科醫師何珮琳表示,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人口節節升高,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位居一、二位,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可從食、住、行三方面培養生活習慣。何珮琳說,有三高疾病患者要配合醫囑控制飲食,遠離「血管型失智症」,可參考地中海式、日式飲食習慣,比如強調高纖、高鈣與抗氧化的地中海式飲食,蛋白質主要來自海鮮與魚類;崇尚食物原味,少用調料,追求清淡口味的日本食物烹調方式也不錯。多動腦也是重要一環,鼓勵家中長輩多參與社區活動。何珮琳建議趁年輕即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半數以上長者受肌少症困擾,運動有助維持肌肉力量、增進身體協調性,有益於慢性病預防與控制,也維持正常體重。運動時大腦能獲得真正休息、釋放腦內啡,遠離憂鬱獲得正能量。
-
2020-08-26 養生.健康瘦身
中年大發福、胖了回不去…竟是面臨「代謝懸崖」惹禍!專家提醒3關鍵,輕鬆擺脫「中年危機」!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8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超過五成的40~64歲中年人口,三高中有一項異常且腰圍過粗(男≧90公分,女≧80公分);三成以上患有代謝症候群;其中三高皆偏高且腰圍過粗,加上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則近二成。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表示,中年之後,男女代謝力會隨著荷爾蒙(雌激素、睪固酮)變化而逐漸降低,使內臟脂肪堆積並增加胰島素阻抗性,最終導致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相較於男性因應酬聚餐而較早開始有鮪魚肚、啤酒肚的發生,女性則是中年後逐漸明顯,不但臀部、腿部的皮下脂肪仍在,腰腹部的內臟脂肪也開始快速堆積,有明顯的「脂肪大遷徙」之感。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45歲後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從21.8%增長至39.7%,漲幅為1.8倍;女性的盛行率則從9%飆升至32.7%,漲幅為3.6倍中看出,增長率足足是男性的2倍。許惠恒指出,無論男性、女性,中年後都面臨「代謝懸崖」的威脅,因隱藏在代謝症候群背後的潛在危機,就是環環相扣的三高慢性病,若不及時回頭,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便高出正常人2倍、高血壓4倍、糖尿病6倍。他進一步指出,根據健保支出統計,代謝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腎病加總後逾千億,不僅造成國家財政負擔,若不幸惡化,演變至失能需要長照,更會增加個人及家庭支出,可說傷身又耗財。此外,英美官方皆已將「肥胖」列入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子。英格蘭公共衛生署引用的ICNARC統計,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中,加總輕度到重度肥胖者可達38.5%,而美國紐約市區醫院也分析出37%的確診者為肥胖者。面對「代謝懸崖」,如何懸崖勒馬?許惠恒提醒,牢記生活習慣3關鍵,讓你不再飽受「中年危機」所苦。關鍵一 固定量腰減肥的人常常一天量兩次體重,但腰圍呢?腰圍就是醫學上內臟脂肪堆積的指標,建議中年後每個月都量一次,且謹記國健署的標準: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關鍵二 健康飲食我國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者高達99.8%,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為86%、堅果種子不足1份為91% ,建議應增加攝取。主食類中全穀雜糧也建議至少達三分之一,代謝症候群患者更建議提高到二分之一以上,才能營養均衡。關鍵三 轉肌運動維持動態生活習慣,除了有氧運動外,更不能忽略以阻抗型運動搭配優質蛋白質來進行「轉肌」,因提升肌肉量也可提升身體代謝率 ,是瘦腰與管理身材的不二良方。諮詢專家/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暨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 許惠恒
-
2020-08-26 養生.聰明飲食
酪梨也有「三高」! 減肥餐中的常見食材,真的能夠減肥嗎?
今天中午吃什麼好呢?(摸摸肚子)中午一起吃健康減肥餐吧。哦~ 健康減肥餐裡都有什麼食材?有牛肉、酪梨等等,有時候為了加快減肥速度我就吃酪梨當午飯。小美,你給了我科普酪梨的靈感……酪梨,又稱牛油果、油梨、樟梨、鱷梨,它的營養成分到底怎麼樣?只講數字太枯燥,我們拿來一碗白米飯作對比。對比米飯,發現酪梨有「三高」1.高脂肪100g酪梨中含有脂肪15.3g,甚至可以說,酪梨的脂肪含量已經超過了一些肉類食物(100g羊肉含脂肪14g、 100g豬肉含脂肪13.92g)。然而,與肉類脂肪中飽和脂肪佔大多數不同,酪梨以不飽和脂肪為主,100g酪梨的飽和脂肪僅為2.3g。飽和脂肪會引起血栓、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與之相反,不飽和脂肪對人體有著積極的正向作用,如調節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參照我國的居民膳食指南要求,日常飽和脂肪攝入量應低於膳食總能量的10%(以2000kcal總熱量計,10%的飽和脂肪攝入量為22.2g)。總的脂肪攝入量應為膳食總能量的20-30%。高脂肪使酪梨有著強飽腹感,這是使其能進入「減肥食譜」的重要原因。2.高熱量所以天天吃,或者一頓吃三顆酪梨的朋友們,是否感覺到越減越肥?那是因為酪梨高脂肪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高熱量:因此在熱量普遍比較低的水果中,酪梨可以說是鶴立雞群了。酪梨的熱量是一般水果熱量的3倍左右。所以減肥人群應適量食用(每週吃2次,1次一個小酪梨150g左右即可)。3.高膳食纖維根據我國膳食指南,每日應攝入膳食纖維25-30g,膳食纖維對人體有著延緩葡萄糖的吸收、清理腸道通便、降低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等功效。雖然酪梨與米飯、其他水果相比顯示「高膳食纖維」,但跟蔬菜比,弱爆了!因此攝入膳食纖維最好的食物仍然是蔬菜,每日吃足500g新鮮蔬菜,那也就離健康曼妙的身材不遠了。減肥的人,酪梨要怎麼吃?酪梨並不符合減肥食譜中所需的“低熱量”,更不能代替主食,所以我們無需“神化”其作用。從營養成分來看,酪梨是典型的高脂肪、高熱量、高膳食纖維的水果,並具有強飽腹感的特點。在減肥時,可將酪梨作為高熱量食物的替代品食用,如將麵包果醬替代為新鮮酪梨、將含糖酸奶代替為酪梨奶昔等。(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22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其實心臟不會痛! 胸痛、冒冷汗超過15分鐘要提高警覺
心臟病在國內十大死因排行第二位,其中以急性心肌梗塞為主要原因之一,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依據健保公開資料庫分析,全台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又為花蓮縣以每十萬人口就有15.4人居第一名。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郁志指出,主要因許多病患出現症狀時,並無馬上就醫,即使就醫了卻發現未有心導管室可做手術又得轉院,導致錯過心肌梗塞急救黃金時間。 心肌梗塞不會疼痛 促使患者警覺性低根據花蓮慈院統計,每年平均有60至70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來治療,許多病患認為心肌梗塞是心臟痛,但其實不會疼痛,卻會持續出現胸悶、吸不到氣,且合併冒冷汗、噁心等症狀。陳郁志主任表示,包括手臂、脖子、上腹部、下巴等部位都可能是悶痛位置,一旦症狀持續超過15分鐘,就可能是心肌梗塞,應盡快就醫治療。 發作時應避免自行開車就醫 高危險族群須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陳郁志主任進一步指出,這時病友應避免自行開車或騎車就醫,最好的方式就是撥打119請求救護車送醫。花蓮慈院除了成立心導管室,也有24小時任務編組的救心團隊,一旦有急性發病病患,一通電話,從患者抵達急診到進導管室打通心血管平均約60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把握急救黃金時間。陳郁志主任提醒,尤其正值天氣炎熱,若為三高、有抽菸習慣等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隨時補充水分,避免應水分不足造成血液黏形成血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不只會胸悶! 男女病發前兆這些地方不一樣 心肌梗塞不只最愛這5種人! 腎不好也要注意
-
2020-08-20 橘世代.好野橘
把錢花在刀口上!專家給4、5、6年級生的建議:如何做好醫療保險規畫?
不管是保險、理財或資產規畫,都是一個動態的,而不是一勞永逸的靜態需求,必須隨著年齡、家庭結構、經濟能力、甚至是政府的醫療、老人福利等社會政策不斷檢視,並做最適當的因應,調整不同的規畫方向與商品組合,這樣才有辦法在風險來臨時降低衝擊造成的損害。《一生平安的保險規畫》精彩書摘:健康老化如何做好醫療保險規畫?事先做好可支配保費的預算分配未來要過怎樣的退休生活及品質,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例如每天花多少錢在三餐飲食上、一年花多少錢在旅遊休閒上,但唯獨疾病或意外事故的發生時間和醫療費用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常聽到有人提倡「自己準備好醫療費用,不需要買醫療險」的想法,這其實是相當危險的觀念。因為,本來準備好各項用途的錢,可能因為未預期發生的事件,而必須挪為他用,等到將來真正要用到醫療或照顧時,恐怕就會捉襟見肘而陷入無錢就醫的困境。但過於擔心未來的不確定風險,而犧牲各項退休生活計畫,「過猶不及」地把錢全部用在健康保險的保費支出上,也不是明智之舉。如果要建構完整的醫療保障防護網,保費支出也非一般民眾負擔得起,必須作取捨的抉擇。因此,如何判斷風險的高低來分配預算做為保費支出也是一門學問,當然,這也會與個人投保時間的早晚而有所差別。四、五、六年級生如何安排合理的保費支出?我的建議如下:◎四年級生(60〜70歲):此年齡層被保險人已接近退休或已退休年齡,主要保費來源是現有的存款或退休金,我們常聽到的合理保費支出「1/10原則」已不適用,投保商品的順序也須改變,因為此年齡的醫療險費率高,因此對於保障計畫便必須有所取捨,如果可支配的保險預算有限,要掌握「保大(病)不保小(病)」、「保定期、不保終身」兩大原則,並把一次性給付的重大傷病險、癌症險、意外險、失能扶助險的保費預算列為優先支付項目。其次再規畫實支實付及日額型醫療險,最後再考慮退休養老相關的儲蓄險、年金險;除非尚有房屋貸款債務、子女教育或孝養父母責任者,否則終身壽險或定期壽險的保費支出應做為最後的考慮,因為,如果規畫死亡壽險計畫,此時因保險年齡大、危險保費高,可能會吃掉大部分的保費預算,而影響未來醫療保障防護計畫。◎五年級生(50〜60歲):此年齡層離退休大概還有10年左右的時間,可以利用還有固定薪水收入時,規畫10〜15年期繳費終身醫療險,但也是要掌握「保大不保小」,可以優先購買終身保障型的失能扶助險、重大傷病險及癌症健康險。實支實付醫療險、日額險醫療險、定期險規畫,則以定期型或一年期附約方式規畫。如果還有貸款或家庭養育、教育責任需負擔者,再加保意外死殘、定期壽險做為身故保障,但所有年繳保費合計仍以不超過年收入的10%為原則。這樣的規畫內容,並非一勞永逸,一旦五年級生從職場退休,不再有固定工作收入時,就必須重新再檢視整體的保障內容,與可用資金預算後,看是否需要重新調整。◎六年級生(40〜50歲):此年齡層離退休還有20年時間,但家庭經濟負擔也是比較重的階段,例如子女教育、房屋貸款、父母奉養等固定開銷,因此,保費預算應優先把萬一突發疾病或意外死亡的保障先規畫充足,如果可用預算夠當然可以購買終身壽險,但如果預算不夠,則建議購買有保證續保的短年期或一年期定期壽險。如果有閒置資金作投資、理財,則可考慮搭配高危險保額的變額萬能投資型壽險,達到同時滿足保險與投資的需求,也是不錯的選擇。至於健康醫療險的保費則一樣先掌握「保大不保小」的原則,再利用終身醫療與定期醫療搭配組合出最適合的保障計畫。如果因為保費預算有限,保障還有不足的部分,可利用產險公司的健康醫療險補足,但產險商品是一年期保單,並沒有保證續保功能,有些商品則是有最高續保年齡限制。因此,除了意外傷害險以外,絕不能因為保費相對便宜,而只購買產險公司的健康險。本文摘自《一生平安的保險規畫:教你分齡買對保險,兼顧理財和保障》,商業周刊 2019/04/18出版|更多保險理財大小事。防癌不可少! 三高纏身也有保障,你不可不知的「三高心安保險」。最敢說真話的保經:保險理賠分成「三種」,你都知道嗎?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8 科別.心臟血管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心臟科醫師告訴你原因
今年氣候屢創高溫,台灣已成紅通通的「烤番薯」,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者,若發生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高溫炎熱也傷心臟 別再以為冬天才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其實夏季高溫炎熱也易傷心,千萬別輕忽。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葉宏一指出,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值得一提的是,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戶外至室內應先穿薄外套 避免溫差造成心血管負擔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在室外活動或辛苦的戶外工作者,穿著應儘量以寬鬆、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戴遮陽帽及太陽眼鏡並備足水。當天氣悶熱、空氣濕度大時,建議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可減緩因經常進出冷氣房,冷熱溫差較大所造成的心臟血管負擔,另外如果不開冷氣則保持室內良好通風。生活習慣功不可沒 飲食、運動配合定期檢查是關鍵飲食宜清淡可多選用蔬菜、水果、糙米、全穀雜糧,儘量少吃油膩或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建議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且飯菜不宜過鹹,因食鹽過多會使血壓升高。此外,要及時補充水分,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運動有紓解壓力、增進血液循環等益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等,或將運動融入和家人一起做家事、陪小孩玩的過程中,例如站著比坐著消耗卡路里高達二倍;而若在戶外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切忌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烈日下運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而吸菸或二手菸,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因此戒菸也是當務之急。此外,應善加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已有三高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延伸閱讀: 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 消暑吃冰反更熱! 精選10招超有感降溫解熱秘訣
-
2020-08-1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跳愈快,死亡風險越高!心臟科醫師建議1招救命
多數人擔心三高引發心血管疾病,造成中風或心臟病,然而,卻極少有人知道心跳快慢對於健康也有所影響。曾有醫學期刊報導,哺乳類壽命長短和心跳快慢成反比,因動物一生心跳總數約10億下,如果心跳越快,壽命就越短。心跳對人類的影響雖不像對哺乳類動物明顯,但根據推估,一個平均心跳一分鐘70下的人,比起心跳一分鐘只有60下的,平均壽命會少10年左右;甚至有研究發現心跳和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相關。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發表最新的心跳軌跡研究,分析金山地區3400名居民20年間的心跳軌跡,就發現心跳變化的軌跡和死亡率有密切關係。他說明,心跳越快,死亡率呈線性增加,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者的2倍以上;而原本心跳很快的人,如果能夠把心跳控制下來,發生死亡的風險其實可以下降到和穩定群眾一樣的。根據台灣本土心衰竭調查發現,大多數的病患心跳都偏高,即使規則於門診追蹤的病人也是如此,由此可知,心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綜合健康指標。魏承駿提醒,理想心跳是控制在55~60下,如果超過70下,死亡風險就會增加。此外,無預警的心跳加速,可能要合理懷疑身體出了問題!魏丞駿說,貧血、甲狀腺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都有可能,心跳變快絕對是身體亮紅燈的的警訊,不可輕忽。如果已患有慢性疾病,心跳的變化與軌跡就更重要了,就目前的醫學研究,心跳的快慢對以下三種病人影響最大,分別是高血壓、心臟衰竭,以及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症)。該怎麼控制心跳?魏丞駿建議,適度運動是調節心肺功能不錯的選擇,建議進行維持中度耐力性運動,效果較佳。但提醒,因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運動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若患有三高、心血管等疾病,別做太激烈的運動。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魏承駿
-
2020-08-15 橘世代.好野橘
防癌不可少! 三高纏身也有保障,你不可不知的「三高心安保險」
小時候爸爸是我們的靠山,總是把家人放最前面,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面。隨著國人保障意識提升、市場接納程度愈來愈高,「保險」也成為孝親的選項之一,為爸爸買份保險,守護爸爸的生活,當爸爸的靠山。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男性10大死因,第1名為癌症,另心臟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疾病也分居前10名之列,顯示男性易因三高引發重大疾病致死。若要送爸爸保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建議癌症險及健康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副總經理呂文泉表示,爸爸常為了賺錢而忽略自身健康,也因擔心醫療費用支出增加家庭負擔,延遲黃金治療時間,所以更需要加強爸爸的醫療保障來防患未然。以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真心防癌癌症健康保險專案」為例,針對惡性腫瘤和特定器官原位癌提供癌症住院醫療保險金、癌症出院後療養保險金、癌症身故保險金及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等四大保障,如已給付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隔年度仍得續保其他項目,保單期間內後續若再診出惡性腫瘤仍可獲得理賠,能讓爸爸的健康獲得最全面的呵護。已罹患三高的人不易買到保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推薦「三高心安保健康保險」,適合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人,正常服藥體況良好可免體檢投保,當發生疾病和特定傷病時,不論住院治療,或須住院接受手術、出院後療養,以及特定傷病等,皆在保障範圍裡。許多爸爸在兒女有了經濟能力與家庭後,肩上擔子減輕,會規畫海外旅遊,和泰產險建議可幫爸爸安排針對海外活動期間也能有保障增額給付的「足勇健」傷害保險專案,為爸爸壯遊世界的足跡多添一分保障,安心到老。【延伸閱讀↘↘↘】。分散長照風險-外溢保單:養健康習慣,有機會省保費。保險QA/關於「洗腎」理賠的5大保單!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14 新聞.資訊找查
講座/遠離三高 糖胖不上身
財團法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8月份預防醫學系列講座講座日期:2020年8月22日 (六)講座時間:上午10點 - 中午12點講座主題:【千禧之愛預防醫學系列講座-遠離三高 糖胖不上身】講座講師:臺大醫院內科部 王治元 副主任講座地點: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藝廳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講座贈禮活動:參加講座好禮來就送,再抽最高價值$1,980元等20項超優質好禮講座詳情請見:https://www.1000-love.org.tw/activity/lectures_news_ct?t=lectures&id=852
-
2020-08-14 科別.腦部.神經
診查失智 高市大同醫院導入人工智慧
退化性腦病變「阿茲海默症」奪去許多人的健康與記憶,醫界研究發現,臨床一些不易查覺的症狀及肉眼無法判讀的缺失,借助人工智慧科技有機會及早診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攜手中山大學,整合中醫舌診、動態平衡、無線多頻道腦波及三維空間人臉辨識等研究項目,能及早診查失智症狀。民眾患阿茲海默症後會逐漸破壞心智功能,失去記憶且改變人格,耗費許多健保資源,不只失去健康,也拖累家人。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記憶及老化中心主任楊淵韓表示,大同醫院記憶及老化中心收治約500名阿茲海默症病人,接受舌診、平衡系統偵測、三維空間人臉辨識系統及無線多頻道腦波檢查,彙整相關生理訊號進而評估,發現阿茲海默症病人腦部神經退化,腦波頻率變得較慢,腦部不對稱性及平衡功能也較健康人低,除記憶退化,運動及協調功能退化速度也快。「找出潛在個案更重要!」大同醫院院長黃志富說,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子女罹患失智比例偏高,如果又合併三高慢性病及E型脂蛋白基因特異,日後也可能發展為失智症。高雄大同醫院正推動「失智症成人子女研究計畫 」,希望能找到患者發病前的整合性生物標記,及早介入預防,延緩發病時程,也減少對家庭、社會的衝擊。
-
2020-08-13 科別.腦部.神經
大同醫院導入人工智慧 有機會及早診斷阿茲海默症
退化性腦病變「阿茲海默症」奪去許多人的健康與記憶,醫界致力研究 ,發現臨床一些不易查覺的症狀及肉眼無法判讀的缺失,借助人工智慧科技有機會及早診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即攜手中山大學共同整合中醫舌診、動態平衡、無線多頻道腦波及三維空間人臉辨識等研究項目,就希望能儘早診查出失智症狀。民眾罹患阿茲海默症後會逐漸破壞心智功能,逐步失去記憶且改變人格,是耗費最多健保資源的疾病之一,不只失去健康,也拖累家人。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記憶及老化中心主任楊淵韓表示,可能是基因緣故,阿茲海默症病人的澱粉蛋白轉譯修飾機制出了問題,進而製造出一堆「β類澱粉蛋白」異常碎片,堆積成有毒斑塊,甚至產生毒性更強的寡果體。這些斑塊負責管理運動、平衡及協調的運動皮質、聯合皮質區或其他大腦皮質累積沉澱,可能因為症狀輕微不容易查覺,因而失去早期治療的契機。大同醫院記憶及老化中心收治約500名阿茲海默症病人,接受舌診、平衡系統偵測、三維空間人臉辨識系統及無線多頻道腦波檢查,彙整相關生理訊號進而評估,發現阿茲海默症病人腦部神經退化,腦波頻率變得較慢,腦部的不對稱性及平衡功能也較健康人低,除記憶退化外,運動及協調功能的退化速度也異於正常人。「失智症病患治療固然重要,找出潛在危險的個案更重要」,大同醫院院長黃志富說,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子女罹患失智症的比例高,如果又合併三高慢生病及E型脂蛋白基因特異,日後也可能發展為失智症。目前高雄大同醫院正推動「失智症成人子女研究計畫 」,針對患者子女展開追蹤,期望能找到患者發病前的整合性生物標記,及早介入預防,延緩他們發病的時程,進而降低後續醫療費支出,減少對家庭社會的衝擊。
-
2020-08-13 養生.抗老養生
20年內罹4種癌,卻能與癌共舞!名醫陳衛華給癌症患者的4個貼心建議
一星期至少有6天,走路、吹蕯克斯風、靜坐1小時以上,幫患者看診6小時。聽起來是位正常、健康的醫師?對!他是心臟內科名醫陳衛華,但讓人不敢置信的是他患有4種癌症,扣除掉必須的治療過程,他作息如常,保養得宜,神態爽朗,甚至主動關懷別人,「飲食忌口是一定要的,有宗教信仰和家人愛的支持,幫助我坦然面對病魔。」 還有其他秘訣嗎?「憂慮只會帶來反效果,我想開了,就是『放下』2字,因為放下,我學會了與癌共存,也可說是與癌共舞」。 32歲起,陳衛華在15年內陸續罹患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因骨癌開刀而切除了左腳大姆指,42歲切除右腎的腎臟癌腫瘤。 47歲再接受甲狀腺癌的腫瘤手術,但他一直沒料到第四個癌症血癌如影隨形,緊跟在第三個後面,潛伏在他的身體裡。 誤以為白血球增生症,竟是血癌悄然上身 不疾不徐,娓娓道來,陳衛華平靜得像在敘述某位患者的病例。 在為腎臟癌做放射治療時,因擔心癌細胞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他一年不得不照3、4次CT電腦斷層檢查,期間還照過1次正子掃瞄,化學幅射進到體內,當甲狀腺癌開刀、抽血時已發現白血球數量高達17,000,卻非發炎引起,後來醫師說是白血球增生症使然,自己會好起來,他就暫時沒放心上。 只不過,白血球數量仍然居高不下,他認為事出有因不單純,9年前,陳衛華委託信得過的學弟檢驗DNA,判斷是慢性淋巴白血病,「我沒把它當成癌症,而是視作慢性病,多活一天『賺』一天,比醫師預想的頂多再活10年,我已經活過了其中9年。」自覺目前身體狀態維持得不錯,「我相信一定能夠再多活幾年!」 家人、信仰、興趣 生活充滿勇氣與正念 也曾怨懟、自憐,覺得生不如死,但妻子悉心照顧三餐飲食,旅外的兩個孩子買營養品並幫他打氣。 佛教的正信、正念、正法、正道是他對應血癌的精神支柱,因而早餐前、晚餐後禪定,幫助安定內心,唸著「唵嘛呢叭咪吽」6字真言如與慈悲的佛對話,智慧的蓮花開了,一切圓滿。 才跟著老師上完8堂課,不懂看譜的陳衛華從此會哼唱的歌就能吹奏得出來,還灌錄包含19首的CD分享親友,最滿意的兩首是日本老歌《戀人》、《你是我的生命》,每天吹奏蕯克斯風,練就中氣十足的肺活量。 穿著輕鬆自然、一頭黑髮、慈眉善目的陳衛華,看來與樂活長者無異,老婆喊他:「該換雙鞋了,我買給你。」他也喊回去:「這雙還沒壞,不想換。」 感激妻子一直陪伴著他,鼓舞勇氣,「如果問我座右銘是什麼,我的答案是:不要老看過去,因為它已經過去了。」 用「心」過生活!生命變彩色,癌症就失色 陳衛華總是對癌症患者說,放寬心,不緊張,別憂鬰,因為癌症可說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會把身心帶進無氧的醣解系統環境裡,助長癌細胞生長迅速,因此,不想未來如何如何,活在當下就好。 「醫生的天職正是教育病人防範疾病上身。」但凡有人打電話到他的宏信診所諮詢癌症或三高,他熱心地免費提供衛教知識與經驗、心得。 每到中午,他喝一杯磨豆咖啡,獎勵自己飲食正確、生活習性適當;看過動物頻道節目,晚上11點,躺在床上,拈花微笑,慢慢地睡著。 陳衛華用「心」過生活,生命是彩色的,癌症就相形黯然失色。 給癌症患者的貼心建議 1. 看病診斷,要找信賴的家醫科或專科醫師,聽取2位的意見也可行2. 攝取優質蛋白質、脂肪,例如Extra Virgin橄欖油,吃雞肉白肉代替牛肉紅肉,攝取糙米、胚芽米混合米飯與氽燙蔬菜3. 不吃高GI(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飲料、甜食、膨鬆麵包、非天然成分的醬油,拒絕反式脂肪酸和油炸食物4. 聽音樂放鬆●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極簡人生,也可以活得高貴!老教授的智慧:重視3件事,人生才是最踏實、穩定.退休後失去工作上的角色,你也產生焦慮了嗎?3個調整心態的方式,喜迎快樂新生活.48歲確診乳癌,讓丈夫抱著她大哭 花漾阿嬤:一個疾病的歷程,讓後半輩子變得更棒了
-
2020-08-12 橘世代.健康橘
太熱缺水、血變稠-夏天也會腦中風!4字訣快速判斷
「腦中風冬天比較常發生嗎?」許多人都認為冬天因為氣溫驟降,容易引發腦中風,但是炎熱的夏天也得注意,尤其年紀大的族群更要注意。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昌明表示,上了年紀的人體溫適應範圍變差,因此如果室內外溫差過大,血管異常收縮便容易導致中風。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則表示,腦中風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作息不正常,如果太晚睡或是睡眠不足,自主神經受腎上腺素的分泌而改變,讓人在休息時血壓卻持續升高,便容易增加心血管病變的風險,導致中風。而上了年紀的人容易腦中風,主要是因為年紀大、血管用久了,管壁容易阻塞或是損壞,沒辦法提供養分至大腦,導致腦細胞缺氧壞死。因此不論是冬天或是夏天,只要作息不正常或是年紀大,都可能有腦中風的風險。賴達昌表示,應維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時鐘,尤其傍晚六點後最好就放鬆休息,早上等太陽出來後再起身。陳昌明則建議,就算夏天也得注意腦中風的發生,室內若是太熱便需要打開空調、出外時則可先套個薄外套先適應溫度。而若是夏天缺乏水分,血液變得黏稠,也可能堵塞血管引發腦中風,因此外出時要記得多補充水分。而救治腦中風是「愈早愈好」,一旦發現半邊癱瘓、突然口齒不清或是對方不斷問同樣的問題、突然眼睛看不見、昏迷等,一定要趕快想到中風的可能性,盡快就醫。衛福部國健署也推廣中風口訣「臨微不亂」,以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盡快送醫:「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 (ARM)。「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FACE)。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SPEECH)。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TIME)。更多精選延伸閱讀↘↘↘。沾醬食物NG!預防三高,實用4大招立刻學起來。「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1 橘世代.健康橘
56歲郭子乾「跑馬養健康」一跑12年,身體減齡10歲
今年56歲的郭子乾維持長年運動的習慣,因為身在演藝圈,不僅三餐不定時,便當又多高油高鹽,睡眠也無法正常,三高容易跟著上身,他又有糖尿病的家族病史,有次看到健檢報告有紅字出現,讓他立刻出現警覺心,他不想這麼早就被藥物控制。於是聽從醫師建議,以運動來延緩疾病的發生,開始了長達12年的慢跑生涯。他是馬拉松常客,即便工作忙碌,仍不忘抽空慢跑,這一跑就是12年。而他的身體年齡也比實際年齡足足年輕了10歲,尤其是他的血脂血糖也跟著下降,健檢從此再也沒出現過紅字,為了健康,他也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早晚都會各量一次,他發現情緒保持穩定,血壓也比較平穩,所以會盡量避免情緒太激動。精選延伸閱讀↘↘↘。人生像長跑—每次離開原地,都讓我累積成不同自己。換下白袍起步跑!64歲院長征戰馬拉松,獎牌掛滿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