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WHO
共找到
1239
筆 文章
-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亞太新冠肺炎疫情何時結束 WHO官員:還早得很
世衛官員今天表示,亞太地區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離結束還很遙遠」,目前遏止病毒散播的防疫措施,不過是為各國爭取時間,為大規模社區傳播做準備。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區域主任葛西健(Takeshi Kasai)表示,即便採取所有的措施,只要大流行持續下去,亞太地區的傳播風險就不會消散。葛西健在線上媒體簡報會中表示,針對大規模傳播的準備工作,必須要觸及每一個人。葛西健警告說,病例數逐漸減少的國家,不應該放鬆防備,否則病毒可能再次席捲而來。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康復者血漿真能治療新冠肺炎嗎?美國醫學會期刊解答
昨天(2020-3-29)晚上看到電視新聞說,美國職業籃球選手要捐血漿來治療新冠,所以今天早上就上網查個究竟。果然看到一些相關報導,例如NBA Together asks players who have recovered from COVID-19 to consider donating plasma(NBA Together要求從COVID-19康復的球員考慮捐贈血漿)。這些報導大致上是說The Athletic的記者Shams Charania在推特發文說,美職籃為新冠疫情而創設的NBA Together活動要求已從新冠病情痊癒的NBA人員考慮提供他們的血漿,來做為治療新冠之用途。這些痊癒的人員是包括球星Rudy Gobert, Donovan Mitichell, Kevin Durant, Marcus Smart, 和Christian Wood。他們都是有被確診,但卻是完全沒有,或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由此可見,強健的身體應是對抗新冠的利器。這些報導是否屬實,或是這幾位球星是否真會捐血,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康復血漿真的能治療新冠嗎?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0-3-27發表一篇研究論文和一篇編輯評論。它們的標題分別是Treatment of 5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OVID-19 With Convalescent Plasma(康復血漿治療5例COVID-19重症患者),和Convalescent Plasma to Treat COVID-19: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康復血漿治療COVID-19的可能性和挑戰)。研究論文是出自中國,而治療的對象是5位已接受藥物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的患者。這五位病患在接受了分別來自五位康復者的血漿(400 cc,現採現用)治療之後,3位已經出院,而另兩位則處於穩定狀態。所以,這篇論文的結論是:病患接受康復血漿治療後,臨床狀況得到改善。 有限的樣本量和研究設計無法就該療法的潛在療效做出明確的陳述,並且這些觀察結果需要在臨床試驗中進行評估。編輯評論裡最重要的是第二段:儘管研究報告中的案例有說服力,但這項調查仍存在其他“軼事”案例係列所具有的重要局限性。這項治療方案並不是隨機臨床試驗,而且也沒有對照組(即沒有接受康復血漿治療的病患)。因此,無法確定該干預措施的真正臨床效果,也無法確定患者是否可以通過這種療法康復。此外,由於患者還接受了許多其他療法(包括抗病毒藥和類固醇),因此無法弄清楚康復血漿對臨床進程或結果的特定貢獻。此外,康復血漿是在病患入院後3週施予,所以目前尚不清楚此時機是否最佳,或早期施予是否可能與不同的臨床結果有關。儘管存在這些局限性,此研究確實提供了一些證據來支持在涉及COVID-19和嚴重疾病的患者進行更嚴格的研究中評估這種知名療法的可能性。編輯評論在最後也有提到,由於康復血漿的來源有限,所以可能只適用於高風險的族群。總之,康復血漿看來似乎有效,但由於是一對一,又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和淘汰,所以它的應用性將會是非常有限。原文:美職籃捐血漿抗新冠?康復血漿有效嗎?
-
2020-03-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WHO打壓忽視?陳時中:以後歷史軌跡會很清楚
美中日前就新冠肺炎課責問題隔空交火、世界衛生組織(WHO)高級顧問艾爾伍德接受香港電台訪問,也在聽到台灣參與就閉口不談。這些舉動引起外媒關切台灣與WHO的關係,並詢問指揮中心是否早就提供WHO「人傳人證據」,但遭中國打壓而被忽視、甚至把資料丟掉?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歷史軌跡會很清楚」,不用在意當下的爭議,現在「一起抗疫」是最重要的。美中日前就新冠肺炎課責問題隔空交火,美方更以台灣早已示警WHO為例,批評中國掩蓋疫情。另外,WHO高級顧問艾爾伍德日前接受香港電台視訊訪問,當被問到世衛是否考慮讓台灣參加時,一度語塞甚至疑似切斷電話。重新接通後,主持人繼續就此議題追問,艾爾伍德稱讚中國各地防疫,顯然不願正面回答問題。對此,外媒美國之音便詢問台灣是否早就提供人傳人證據給WHO,遭中國打壓而被忽視。陳時中回應表示,當時針對27個病例有一例重症的情況,有特別向中國大陸詢問並向WHO報告,中國則是僅將新聞稿給我方,此後就沒有相關的訊息。但陳時中表示,未來以歷史的軌跡會很清楚,不用在當下有爭議,已經都來不及了。以後都會真相大白,現在大家一起抗疫,是更重要的事情。另外針對外媒表示,使用「武漢肺炎」的稱呼是否有歧視意味?陳時中則表示,病毒都有學名、俗名、俗稱,只是使用比較順的講法,沒有特別歧視。
-
2020-03-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灣防疫受國際矚目 薛瑞元:以自信姿態申請加入WHO
台灣申請加入WHO有望?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罕見分別以「台灣」及「台灣的」(Taiwanese)名稱發表正式聲明,且對台灣參與資格基調避談兩岸諒解,稱取決於世衛會員國。衛福部常務次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組長薛瑞元,今在立法院表示,台灣會持續以自信姿態,來爭取申請加入WHO。薛瑞元今早出席立法院社福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因新冠肺炎台灣未來整體的防治策略,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立委蘇巧慧今上午質詢時問薛瑞元,最近WHO的狀況是「百年難得一見」,因WHO罕見且正式對台灣會籍問題發出聲明,雖然是指應由會員國認定。她認為,台灣難得在WHO上成為題目,因此是要用「委屈的」口氣向國際訴說,或是「正向的」提供防疫經驗與申請加入?蘇巧慧並呼籲,衛福部應利用此次新冠肺炎防疫經驗,且和外交部聯手出擊,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醫療實力。對此,薛瑞元說,「我們會持續以自信的姿態,來申請爭取加入WHO。」同時也會持續在防疫方面做好,讓世界看見台灣。
-
2020-03-28 新聞.科普好健康
新冠恐礙嗅、味覺 醫師病患別輕忽
新冠肺炎全球大爆發,出現許多「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日前發表最新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症狀,除了最常見的發燒、乾咳、倦怠、痰等典型呼吸道症狀外,還會發生無嗅覺、嗅覺低下及味覺障礙等非典型症狀。因此,不只是一般民眾,甚至醫師也有可能輕忽這些非典型症狀。嗅覺消失 大咖球星確診美國NBA首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的球員─爵士隊的球員魯迪.戈貝爾(Rudy Gobert),在推特(Twitter)上表示,「我認為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一定是新冠肺炎的症狀之一,我已經連續四天聞不到任何味道了,請問有人也有相同的經驗嗎?」由此可見新冠肺炎患者會有嗅覺和味覺變差等症狀。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即建議,如果突然發生無嗅覺、嗅覺低下、味覺障礙等三種症狀,沒有其他常見的典型呼吸道症狀,且經由耳鼻喉專科醫師確診沒有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竇炎或是慢性鼻竇炎的人,應該考慮主動自我隔離,同時接受實驗室檢測是否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新冠肺炎 四大指標症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2月前往中國大陸考察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前四名典型症狀,分別是發燒(87.9%)、乾咳(67.7%)、倦怠(38.1%)、痰(33.4%);約有一成的病人症狀,則是呼吸急促、肌肉或是關節痛、喉嚨痛、頭痛、發冷等;少數低於一成的病人,則會有惡心、嘔吐、鼻塞、腹瀉、咳血、結膜充血等相關症狀。美國知名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醫學研究文章指出,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見的病症為「發燒」,在剛入院時約有43.8%的病人發燒,而在整個住院的過程中約有88.7%的病人會有發燒症狀;另外,約有67.8%的病人有咳嗽症狀。衛福部疾管署也公告說明,依據中國大陸衞生部門公布的新冠肺炎病患資料,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時,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有些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或其他肺炎症狀。病症更嚴重時,可能進展到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在耳鼻喉科門診中,常會有病患因為嗅覺變差而就診,成人的嗅覺喪失或是嗅覺變差的最常見原因,大多是因為先前的病毒感染所導致,其機轉可能是病毒破壞了嗅覺的黏膜,或是影響了嗅覺相關神經,因此可以合理的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可能會造成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但這仍需要更多的醫學研究和證據來證實此理論。非典型症狀 更應該重視若民眾突然發生無嗅覺、嗅覺低下、味覺障礙等症狀,而不是典型的呼吸道症狀時,就容易被病患及醫師忽視可能是遭到新冠病毒的感染。在無症狀及輕症患者愈來愈多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重視這些非典型症狀,以避免無症狀及輕症患者造成的傳播感染。
-
2020-03-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研究:各國嚴格抗疫 全球恐仍破180萬人病死
根據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今天公布的一份研究,即使採取快速、嚴格的措施來阻止席捲全球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逾180萬人今年內仍可能染疫死亡。但研究人員同時預估,若政府迅速行動,採行嚴格公衛措施,例如篩檢、隔離和廣泛要求保持人際距離等,數千萬條人命可因此得救。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先前的研究曾促使英國政府加強抗疫措施。該學院公布這份最新研究的同時,法新社基於各國資料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所作的統計顯示,全球已有50多萬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超過2萬4000人不幸喪命。倫敦帝國學院的模擬計算結果,是根據傳染力和預估死亡率等病毒嚴重性,配合人口與社會因素等當前資料所作成。據研究估計,假設完全沒有干涉作為,放任新冠肺炎四處傳播,今年內幾乎所有地球人都會中鏢,4000萬人將失去性命。這份報告接著關注不同程度的防疫行動,包括自發性保持人際距離,以及某些疫情嚴重國家現正實施的封城措施,並且對全球202個國家的潛在公衛衝擊進行預測。模型估算結果顯示,若能及早實施嚴格防疫限制措施,使死亡率維持在每週每十萬人口0.2人,總計今年將有186萬人染病死亡,將近4億7000萬人感染。但如果較晚才採取相同措施,使死亡率來到每週每十萬人口1.6人,預估死亡人數將大幅增至1045萬人,感染人數也將遽增至24億人。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4張圖表解析 台灣235名確診病例樣貌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26日)公布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分析報告,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就台灣235名確診病人解析,男女分布為女略多於男,年齡分布介於4至88歲間,中位數為32歲,高危險群約占12%。性別女133,男102。年齡分布年齡4至88歲,中位數為32歲,高危險群(65歲)約占12%。病例來源232例中,38例本土個案(16%)及194例境外移入,美國境外移入最多41人,占21%、英國32人,占16%,其次是法國19人,占10%、土耳其16人,占8%,和西班牙14人,占7%。嚴重程度依照WHO嚴重度分類,無併發症輕症個案最多有173例(73.6%),其中11人無症狀,輕度肺炎有48例(20.4%),嚴重肺炎則有14例(6%),其中七位使用呼吸器。病例現況28位出院,205人住院中,2位死亡。發病到第一套檢體轉陰為3到49天,中位數19.5天,到第二套或第三套檢體轉陰則是8到53天。但等候期中大部分病人狀況良好,有些人也完全沒有症狀。
-
2020-03-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激起全球民怨!逾50萬人連署要WHO總幹事譚德塞下台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的反應引起許多民眾不滿,甚至多次低估疫情嚴重性,一名加拿大網友在網路上發起連署,要求譚德塞下台,目前已有逾50萬人參與連署,其中許多是華人,甚至台灣人。加拿大網友Osuka Yip在Change.org發起連署,要求譚德塞辭職,連署書內容提到,譚德塞1月23日時拒絕將新冠肺炎列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但短短五天內,感染和死亡人數就飆增十倍以上,認為這與譚德塞低估肺炎疫情有關,強烈認為譚德塞不適任WHO總幹事,呼籲譚德塞立即請辭。
-
2020-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美借鏡亞洲要學對!專家曝防疫重點:不要只懂得封城
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歐美疫情升溫,紛紛借鏡亞洲的防疫措施,但專家呼籲別搞錯重點,光是封城絕對不夠,還須配合系統性篩檢與落實隔離,才能有效控制疫情。「華爾街日報」報導,專家指出中國湖北省的武漢與鄰近城市於1月23日圍城封閉後,雖有助減緩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擴散至其他省分,但武漢本身疫情並未趨緩;由於當地醫院超載,無力收治所有病患,部分感染者只好返家,病毒持續在家庭內部傳染。武漢疫情的真正轉捩點是在2月2日之後,當局採取更積極而有系統地隔離措施,把疑似患者、輕症患者、甚至健康但與確診病患密切接觸過的人送至臨時醫院與暫時隔離所,情勢才整個扭轉。中國的策略是把數百間旅館、學校與其他場所改造為隔離處所,並興建雷神山、火神山兩座有負壓隔離病房的醫院,還在公共建築增闢14處收治輕症的方艙醫院。此外,中國也意識到病毒篩檢能力的重要性,地方當局的每日篩檢量在1月底僅有200例,到2月中旬之前就提升到7000例。在許多遭疫情重創的西方城市,這些措施超乎設想之外。因此,許多醫師與專家認為美國及歐洲近期的封城或居家令,若真落實,或許能減緩病例增加趨勢,但仍不足以遏止疫情,或預防許多醫院被爆量病患湧入壓垮的情況,一如疫情初期的武漢。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全球公衛教授斯芮達(Devi Sridhar)說:「諸多教訓都沒學到。封城有助於爭取時間,但要奏效,唯有實際去追蹤回溯並找出感染病毒的人。」斯芮達表示,若想控制疫情,英、美與歐洲各國終究得像武漢一樣建立大量的臨時醫院與隔離處所,「我不覺得還有其他辦法,我們的方向對了,但動作太慢」。武漢的協和醫院是收治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的指定醫院之一,急診科主任張勁農表示,最重要的是把感染者與健康者隔離,並建議利用旅館當作隔離處所,每個人都能單獨待在個別房間,「只須關掉中央空調即可」。張勁農還說,近日看到部分患者在不知道自己被感染的情況下生出抗體,這顯示武漢可能已進入「群體免疫」階段。許多專家表示,武漢在2月2日以後採取系統性隔離與篩檢的做法,韓國與新加坡也有類似措施,且都顯現出效果。世界衛生組織(WHO)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警告,封城不足以控制住大流行,各國政府應聚焦於篩檢出感染者,並隔離感染者及接觸者。他說:「這不光是保持人際距離與封城。在中國、新加坡、韓國,他們真的很努力落實整體防疫策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傳染病專家李普金(Ian Lipkin)曾於1月前往中國,給予當地官員一些防疫建議。他表示,美國應即刻採取全國性的居家令,然後實施分組隔離,直到疫苗完成。李普金說:「我們必須把染病急需就醫者、確診但無症狀或輕症者、有接觸史的疑似感染者及健康者都加以分隔。」武漢的同濟醫院也是重症收治指定醫院之一,院內醫師近期一份研究顯示,武漢在1月23日封城前,平均每名感染者可傳染給3.68人,到了2月2日到2月18日這段期間,已降至0.32人。在流行病學上,這個數字壓在1以下,疾病傳播就可獲得控制。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德國新冠肺炎死亡率低 可能原因分析
特派員看世界(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25日專電)2019冠狀病毒疾病全球迅速蔓延,如今歐洲成了大流行的中心,德國確診數最近突破3萬人,疫情相當嚴峻,到目前為止卻只有100餘人死亡,引起各國專家的好奇。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截至24日為止的統計,德國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病例達3萬2723人,152人死亡。德國的死亡率僅0.5%,比鄰國法國4.3%、英國5%都低,更遠低於疫情嚴重的義大利9.5%。德國的死亡率為何這麼低?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沒有標準答案,負責歐洲地區的世衛專家皮伯迪(Richard Pebody)說,各國條件不同很難比較,「德國的死亡率這麼低,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謎」。不過,專家認為,以下幾點可能是原因。首先是檢驗能力。德國最重要的病毒專家、柏林夏里特醫院(Charité)病毒研究所所長德羅斯登(Christian Drosten)早在1月就開發出試劑,讓遍布全國的47家實驗室很早就建立檢測的能力。衛生部長史巴恩(Jens Spahn)近日透露,德國每週最多可採驗20萬人,而且檢測的能量還持續在擴充。及早確診與治療是對抗疫情的關鍵因素。在德國,只要病人有乾咳、發燒、呼吸困難等症狀,而且最近曾待過義大利等高風險地區或與受感染者接觸過,由醫生判斷有必要即可接受檢測,費用由健保公司負擔。德羅斯登因此推測,德國可能是接受檢測人數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確診數相對也多,好處是與實際被感染人數的差距不大,有利政府規劃相應的防疫措施。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醫療資源。根據2017年的最新統計,德國有2萬8000張重症床位,平均每10萬人有34張,數量是歐洲鄰國的3到5倍。為因應疫情擴大後可能出現的需求,德國正計劃將數量增加1倍。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多數是輕症,只需隔離與治療,將資源集中起來照顧重病患,可能是德國死亡率低的原因。德羅斯登說,德國的重症醫學比多數國家先進,醫生用呼吸器治療重症患者的經驗特別豐富。最後,德國的死亡率低可能也與被感染者年紀輕、健康狀況相對佳有關。根據公共衛生主管機關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23日公布的數據,德國武漢肺炎確診者平均年齡45歲,死亡者平均年齡82歲。反觀義大利,許多人等到病情嚴重送到醫院才接受檢驗,一般來說是高齡族群,病死率也高,德羅斯登因此推斷,義大利有許多年輕人被感染但沒有被發現。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沉默帶原者」恐成防疫破口 南韓如何成功阻絕
雖然大部份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會在5天內開始出現症狀。但在某些情況下,潛伏期可能長達3周。而不同國家的衛生機構對於處理無症狀感染的的方式也各異。根據《南華早報》引用中國政府數據,中國「沉默帶原者」的數量可能高達30%。雖然他們的病毒檢測為陽性,但是他們沒有任何症狀,或是症狀很晚才出現。北海道大學流行病學家西浦博史(Hiroshi Nishiura)領導的一組日本專家也證實這樣的數據為真。他們發現,從武漢撤回日本的患者中,無症狀者佔30.8%。他們在《國際傳染病雜志》發表一篇文章表示,中國報告的確診人數與中國以外診斷出的病例估計值存有差距,顯示「大量的病例未被充分診斷」。日本專家的說法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析相左。世衛認為無症狀患者不容易傳播病毒,並說歐盟的無症狀感染率也只有1%至3%之間。目前大多數歐盟國家和美國僅對有症狀的人進行新冠病毒檢測。這種做法下,感染數量繼續迅速增加。像是德國聯邦衛生部就表示,只有以下幾種人可以接受病毒檢測:1.出現流感症狀,並在過去14天內到過疫區。2.過去14天中曾接觸確診病患。但如果曾接觸確診者但沒有出現任何症狀的人只需要自我隔離。但是德國對於自我隔離者並沒有明確的監測方式。以最早爆發疫情的中國和南韓來說,無論是否有症狀,接觸過確診者的人都要接受檢測。只要呈現陽性,即使沒有症狀也要被隔離,並受到持續監控。南韓成功的防疫政策南韓2月份的感染人數迅速上升,但是在那以後就開始下降。在韓國5千萬人口中,約有9千人受到感染,120名患者病亡。新確診人數也都控制在1百以下。在南韓,違反檢疫規定的人將面臨最高300萬韓元(約2500美元)的罰款。新的立法草案更將其提高到最多1千萬韓元的罰款,並可能判處一年徒刑。南韓官員設立許多檢查站。所有人都可以免費進行病毒檢測。目前為止至少已有30萬人接受過檢測。現在每天還有超過2萬人正在這麼做。南韓甚至發明了檢測「得來速」,也吸引其他國家模仿這個做法。這讓南韓檢測過的人數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即每1千名居民中就有5.6人接受測試。相比之下,根據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數據,德國每周最多只能進行16萬次檢測,每1千人中的測試率為1.9。而美國目前為止僅檢測了30萬人。南韓在沒有任何全面封鎖或嚴格的旅行限制下就成功控制住疫情。南韓民眾也謹守規定,大量減少公眾活動並與人保持距離。南韓政府希望至少不要全面封鎖。高麗大學傳染病學專家金佑珠(Kim Woo-Joo)說:「韓國是一個民主共和國,我們認為封鎖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作家諾米爾(Dennis Normile)在日記中寫道,南韓並未實行全國封鎖,而是執行「世界上最廣泛、組織最嚴密的檢測計劃,並努力隔離感染者和追蹤和隔離與他們有聯系的人」。也因為如此,南韓可能早一步就掌握了這些「沉默帶原者」。南韓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KCDC)主任鄭恩京(Jeong Eun-kyeong)在3月16日的記者會上說:「目前,韓國的無症狀病例比率明顯高於其他國家,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進行了廣泛的檢測。」不僅如此,南韓也在過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的各項權利。為了盡量減少感染,當地居民會收到有關鄰近地區新冠病毒風險的個人化信息。地方當局也可以依法獲取有關新冠病毒患者的詳細信息,包括他們的年齡、生理性別和移動情況。一場疫情下來可以發現各國政府的反應時間和對策都不同。到底哪一個有效,真實數字就是最好的證明。【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市若封城「200萬人將限縮自由」 他曝1動作只有台人做得到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表示,台灣目前病例數很少,且大多可以溯源,因此不需要實施封城措施,無名英雄是5萬人到6萬人的居家隔離檢疫者;他研判疫情要緩和至少還需兩個月,但可能流感化,今年秋冬會不會捲土重來,要看各國防疫努力。面對國際間近期疫情不止,不少國家都採取封城或強烈的手段,試圖抑制疫情。談及台灣現階段的防疫措施,陳建仁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台灣目前病例數很少,且大多可以溯源,因此不需要實施封城措施。目前約有5萬人到6萬人居家檢疫,被限縮自由;若萬一需要封城,光是台北市就要限縮約200萬人的自由,現在限縮5萬多人的自由就能讓200萬人正常、平安生活,這就是台灣的努力。陳建仁表示,目前已實施從國外入境者都要進行14天居家檢疫的措施,「真的要謝謝你們,你們都是防疫無名英雄,沒有你們,台灣防疫工作沒辦法做得很好」。陳建仁說,一般民眾也要感恩,謝謝這些被隔離的人,因為他們願意被居家檢疫、隔離,犧牲小我,讓大我也就是多數人過正常生活。他說,台灣有很好的警政、戶政制度,很好的地方自治、村里長、村里幹事,可以幫忙追蹤隔離檢疫者;他感謝絕大多數台灣人民都是愛己愛人,願意犧牲自由讓疫情得到控制,台灣人民對公共衛生參與的主動、積極、自願,全世界也很少見。陳建仁指出,例如SARS時期政府說要全民量體溫,因為發燒就會傳染,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認為「這是個笑話」,不可能辦到。但後來民調結果發現,當時有75%的民眾每天量一次體溫、60%每天量兩次。專家得知後說只有台灣辦得到,他則說,「是只有台灣人民可以」,因為台灣人民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達到好的健康環境;現在也是這樣做,自主健康管理、居家檢疫就是犧牲小我,忍受行動不便,成全大我過正常日子。陳建仁說,新冠肺炎在台灣的確診病例數目前在全世界從多到少排60名,如果將確診病例除以人口數,以發生率來看,台灣的名次還會更後面,是發生率比較低的國家,而且多數病例都可以追蹤到感染源。而確診病患接觸的人,也都進行14天居家檢疫隔離,不會在生活中混雜在一起,讓大家不用擔心。不過,他也提醒,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傷害比SARS大,主因是新冠肺炎來得太猛,以前SARS是密切人傳人,大部分的感染在醫院發生或是在家裡密切長時間接觸才會感染,新冠肺炎只要1公尺到1.5公尺之內且接觸15分鐘以上就會得到感染,傳染力遠大於SARS。陳建仁說,要預測未來的狀況,必須看各國防疫的努力能否來得及阻擋病毒的擴散。陳建仁昨天在臉書上預測,目前各國疫情仍處在上升的階段,新冠肺炎要緩和,至少還要兩個月的時間。他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有些人認為疫情4月底結束,他覺得這樣的預測過度樂觀,預計大概在5月底時,各國疫情才會達到高峰,慢慢減緩下來。陳建仁表示,新冠肺炎以輕症、無症狀居多,這些人會繼續在社區內散播病毒。新冠肺炎的病毒和SARS病毒不一樣,會慢慢流感化,如流行性感冒感染到的人很多是輕症、無症狀,會繼續在社區散播病毒,會不會在今年夏天小規模的傳遞,到秋天或冬天繼續流行,要看各國防疫努力的程度。具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的陳建仁,長期致力於流行病學研究,在這次台灣防治新冠肺炎的工作上,不僅扮演幕後總顧問的角色,更與歐盟、美國等各國的衛生決策人員進行防疫交流,隨時掌握國際間最新疫情,為總統蔡英文提供專業意見,參與決策。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大流行 陳建仁感嘆:不知WHO現在能做什麼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再度指責世界衛生組織這次防疫決策「too late(太遲)」,防疫要劍及履及、超前部署,「現在也不曉得WHO能為世界各國做什麼,因為火燒起來了,這是蠻悲哀的事情。」專長為流行病學的副總統陳建仁,在這次台灣防治新冠肺炎的工作上,不僅扮演幕後總顧問的角色,更與歐盟、美國等各國的衛生決策人員、流行病專家進行防疫交流,為總統蔡英文提供專業意見。台灣這次防疫獲得國際一致讚賞,反觀世界衛生組織(WHO)則成為眾矢之的。被暱稱為「大仁哥」的陳建仁一改暖男形象,不僅曾批評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也公開點名中國隱匿疫情。陳建仁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中華民國當年也是鼓吹成立世衛的國家之一,歷任秘書長基本上都做得相當不錯,特別是SARS期間的女性秘書長布倫特蘭夫人(Gro Harlen Brundtland,曾任挪威總理),儘管當時遇到有些國家阻撓,仍毅然決然派遣WHO專業組織團到台灣,與台灣合作。「SARS期間,WHO扮演很重要的協調角色,很快發布訊息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們不能抹煞WHO以往的貢獻」,他舉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是SARS以後才開始,到目前為止,發布過6次。他說,以2009年流行性感冒H1N1來看,第一個病例發生以後1個月就發布PHEIC,當時只有3個國家出現病例;但新冠肺炎是2019年底發生後直到1月30日才發布PHEIC,當時全世界已經有8000多人感染。「3個被感染的同學都不隔離,傳到第10次,將導致近6萬人感染。」陳建仁曾在臉書貼文,用簡單的數學解釋傳染病動力學,如果沒隔離,將導致恐怖的結果。他強調,防疫是需要劍及履及、超前部署、提高警覺,絕對不能拖。看到WHO這次防疫牛步化,陳建仁忍不住多次開砲,也引起各界對疫情更加重視。他說,「對WHO也是愛之深責之切,對於這樣重要的傳染病,怎麼不早一點發布,讓全世界的人提高警覺」、「有點恨鐵不成鋼」。「我做防疫性子比較急,我是急驚風,碰到慢郎中的反應,個人會覺得實在有點慢」。他感嘆,「不曉得WHO現在能為世界各國做什麼,因為火燒起來了,too late(已經太遲)」,他認為,那是蠻悲哀的事情,如果可以讓大家早一點提高警覺就沒事了,「為什麼到那麼晚了才說是大流行?」儘管世衛被外界指責無法防止疫情在全球擴散,但陳建仁仍強調台灣必須爭取參與WHO。他指出,WHO的工作不是只有傳染病,還包括環境衛生、慢性病如癌症、心臟血管疾病、空氣汙染引起的肺病、醫療照顧體系、健康保險等等,WHO以前做了很多事,包括禁菸活動、女性健康的促進、普及基層醫師的照顧等等,都做得很棒,台灣雖然不在WHO,還是從WHO學到很多。陳建仁說,台灣早期公共衛生人才都是WHO訓練出來的,WHO在人才訓練上,有很大的貢獻,台灣當時也為東南亞訓練很多公共衛生的人,「為什麼不讓專業回歸專業,讓台灣的專業對全世界特別是週邊國家做出貢獻?」他強調,不會因WHO這次新冠肺炎防疫做得不好,就完全抹煞WHO的貢獻,反而因為這一次新冠肺炎的經驗,讓全世界對WHO有更多的期待、盼望,讓WHO再造是很重要的。陳建仁表示,當全世界跨國組織愈來愈大,應強化WHO的專業性、多國的參與,更重要的是減少政治干預,才能做得更好。除了WHO外,陳建仁回憶,過去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衛生部長會議,與理念相同國家推動相關倡議,這也是一個國際衛生合作的管道。他表示,台灣必須與各國做好防疫工作,台灣與美國建立的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也是一個很好的平台,透過GCTF可以做全球衛生、登革熱、茲卡病毒、病媒蚊等管控,台灣有能力且願意協助週邊友好的國家做好防疫工作。
-
2020-03-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全球逾30萬例 譚德塞:大流行正在加快
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今天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全球報告已逾30萬病例,這個數字令人心碎,由於大流行正在加快,他呼籲各國不能僅靠防守,也必須加強測試。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今天下午在世衛組織(WHO)日內瓦舉行記者會時對目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提出看法。根據WHO截至今天上午資訊,目前共有189國報告確診病例,累計達33萬例。針對這個數字,他說這令人心碎,說明自第一個報告病例至10萬病例經歷67天、接下來增加至20萬病例花了11天,而至30萬病例卻只花了4天,強調疫情全球大流行正在加速中。他說,不能僅靠防守就贏得比賽,也必須進攻。各國要求人們待在家和其他遠離措施可以減緩病毒傳播,但這只是防禦,為贏得勝利,各國需要攻擊,也就是積極測試每個可疑病例、追蹤和隔離每個密切的聯繫者,還可以改變大流行的軌跡。譚德塞說,解決疫情需要全球政治承諾和協調,他本週將要求20國集團(G20)領袖共同努力,以提高個人防護裝備及醫療設備產量,除取消出口禁令還要確保公平分配。他提到一些小型、觀察性和非隨機的研究不是目前所需藥物的答案,當參與大型研究的國家越多,就可以更快地獲得關於藥物有效性的結果,並進而挽救更多的生命。此外,今天記者會一開始,國際足球總會(FIFA)主席英凡提諾(Gianni Infantino)到現場,表達足球界同心支持對抗病毒。先前FIFA已向WHO捐贈1000萬美金。英凡提諾表示,此時全球需要團隊合作來對抗冠狀病毒,FIFA與WHO合作發起「傳遞訊息,消滅病毒」運動,呼籲每人採取5項重要措施,維護個人健康,包括洗手,注意咳嗽禮儀,不觸摸臉部,與他人保持距離,感覺不適居家休息。
-
2020-03-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COVID-19可在空氣存活 世衛擬制定醫護防護措施
由於最新研究顯示,引發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病毒在某些環境下可在空氣中存活,世界衛生組織已在思考醫護人員的「空氣傳染防護措施」。世界衛生組織(WHO)新興疾病部門主管官員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16日在一場視訊記者會告訴記者,2019冠狀病毒可透過打噴嚏或咳嗽產生的飛沫傳播。范科霍芙同時表示,醫護機構內的霧化程序(aerosol-generating procedure)可能導致這些病毒顆粒氣溶膠化,讓它們能留在空氣中更久。她說:「醫護人員在處置病患跟進行那些程序時,應採取額外防護措施,這非常重要。」世界各國衛生官員已表示,新冠肺炎這種呼吸道疾病的傳播途徑包括人際接觸、打噴嚏與咳嗽產生的飛沫,以及接觸到附著在無生命物體上的病毒。他們也說,這種冠狀病毒可藉空氣傳播,視溫度和濕度條件在空中懸浮。范科霍芙說,衛生官員注意到多個國家進行的幾項研究顯示,2019冠狀病毒能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存活。她表示,科學家特別關注濕度、溫度與紫外線如何影響病毒,以及病毒能在鋼鐵等不同物體表面上存活多久。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主任芮斐德(Robert Redfield)上月在聯邦眾議院聽證會曾說,2019冠狀病毒在銅和鋼鐵等表面上,大約可存活2小時,在紙板或塑膠等其他表面上則可存活更久。
-
2020-03-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異丙醇不能作人體消毒用?專家:有問題的不是異丙醇
日前自由時報報導說「武漢肺炎的疫情愈來愈嚴重,防疫產品熱銷,有不肖商人卻用異丙醇來假冒酒精,魚目混珠蒙騙消費者,由於異丙醇的毒性較強,專家都不建議噴灑在手上,最好用在環境的清潔。」我認為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有問題的不是異丙醇本身,而是該生産者不合法是個地下工廠,而且用了工業級的異丙醇。這個例子就很像韋恩前幾天說明的,低亞硫酸鈉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依法可以使用,但是如果用了工業級的低亞硫酸鈉在豆芽菜上,那就會被判刑。https://www.agrifood.life/archives/2006。異丙醇是合法的化妝品原料,WHO丶美國CDC丶台灣衞福部都有建議70%以上的異丙醇可以代替乙醇酒精用在乾洗手裡。所以異丙醇一直都有用在人體消毒上,台灣CDC都有對醫療人員建議也可以使用異丙醇的消毒指示。國內外也有非常多使用異丙醇的合格乾洗手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只是異丙醇揮發性與對呼吸道刺激性比乙醇稍強一點,調配或使用上得注意一下通風。現在疫情正是艱難關頭,大家對個人清潔消毒需求孔急,希望大家有正確觀念,媒體要多作查證,以免好好的物資被浪費,避免錯誤訊息傳播。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3-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SARS到新冠肺炎的聯想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從今年初開始沸沸揚揚的武漢肺炎、疫情在1月23號武漢封城開始,益發顯得不可收拾。雖然每年秋天開始都會有流行性感冒,而身為醫務人員,為了照顧病人的需求,我們也都會習於接受疫苗的預防注射。從一開始叫做「不明、嚴重呼吸道疾病」,我們就心裡有譜;等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公告冠上了「新型冠狀病毒」,就表示這是全新的,和十七年前的SARS一樣,是大家過去從來沒有經驗的新型病毒感染。這次,不但我們還摸不清它的路數,所以沒有疫苗、不清楚什麼藥可用。中國的掩蓋疫情、「資訊不透明」始終一致;而WHO成了中國的附隨組織,完全無法讓人信賴,都得靠各國自己判斷!強烈的不信任、讓台灣提高警覺,做了正確的準備跟決擇!2003年4月24日,我們正在研究SARS究竟是何種疫症?晴天霹靂,傳來和平醫院封院的訊息!我服務於癌症醫院,病人的免疫力比較需要被保護,因此防疫團隊立即啟動,成員每天聚會一次、商討疫情與對策,直到8月31日疫情宣佈結束為止。我身為放診科的主管,發燒篩檢站的設立,人員的調派與組訓自然責無旁貸。在醫學院的時代我們對於細菌跟抗生素耳熟能詳,但是對濾過性病毒的疾病跟防治則是相對陌生;SARS讓我們吃盡苦頭!除了飛沫之外,接觸傳染是全新的概念。如何防護、避免污染變得十分重要!為了未雨綢繆,所有人員必須演練,光是穿著防護裝就得十五分鐘,進入負壓隔離室、發燒篩檢站的動線熟悉又要十五分鐘;只要錯了一步,就有可能讓防疫破功,後果就是讓自己跟伙伴被隔離,甚至罹病!因此每一位同事都是戒慎恐懼、戰戰兢兢!SARS的鑑別症候是發燒、肺炎,因此發燒篩檢站成為進入醫院的重要關口,診斷確立必需靠X-ray。所幸半自動、數位化X-ray機剛開始普及,但是更換片匣還是必不可免的步驟;為了片匣的進出、更換,還是傷了不少腦筋!因此每個輪班得有兩位放射師搭配,同時為了減少人員消耗,每一位放射師得不吃不喝待在篩檢站工作半天。一向被認為是二線單位的放診科,此時成了防疫急先鋒。身為全部四十多位成員的主管,朝夕掛在心頭的事,除了隨時接收疫情最新的訊息外、還要牽掛著同事的安危,並且定期把感染控制的新知跟新規定,傳達給所有同仁;後者是相當重要且能穩定人心的必要功課!四個多月的期間,所有人員同心協力、共渡難關;最難得的是全部團隊安然而退;對同事宣佈任務結束後,我心中的一塊石頭才放下來,其中的激盪、只有自己知道……如今回想、心中依舊澎湃不已!退休不到一年,又遇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這次疫情似乎更為嚴峻。醫院,除了原先的病人,還要兼顧防疫,這是全面的戰役,所謂的前線與後方,界線再次模糊!將心比心,我完全可以體會醫務人員的壓力,看到所有行政團隊及疫情管制中心的努力,我再次以身為醫業為傲!這期間,聽聞有被隔離者到處趴趴走、有醫護同業的孩子在校被排擠、有人拒送便當給醫療院所的同業;這些都是少數、一時的現象,我覺得原因是:大家忽略了「同理心」。如果社會大眾肯定這些「被隔離者」是為了疫情及早被控制而做的「自由限縮」,他們能「乖乖地待在檢疫所或家裡」是值得敬佩的,或許趴趴走的人會比較少!「主動自律」勝過「被動他律」,也讓人覺得情操提升,是應該被鼓勵的!醫務人員長期以來都忙於工作,極少主動提及這份工作的辛勞面,SARS發生時曾有學生家長到教育部、衛生署抗議:「我們送孩子學醫,不是為了冒險犯難的!」當時,也有很多醫學生主動到醫院繼續工作、學習;後來教育部醫學教育室還為此舉辦了一個研討會、出了專書。這份工作,其實不是只有社會大眾所簡化認為的「只有好的」,其實「也有很高的風險得承擔的」,只有疫情發生時,才會突顯這些事實!事實上,我們是訓練來承擔風險、保護社會安全的一支專業團隊;過去,由醫師、護理師概括承受,如今擴及藥師、放射師、醫檢師、心理師、社工師,甚至還有正在研議中的「公衛師」……這次CDC要求的一線醫事人員在六月底前,若無重大必要暫時停止出國,也是一個很值得敬重的犧牲,目的是為了保全醫護照顧能量,與個人權益無涉,它也是一種「博愛」!醫業真的很特別,平時要求倫理、道德,危難時必須自我限縮「自由、平等」,不說,還真的很多人不知道!您說,這些人能不好好珍惜嗎?他們的家人能不尊重、愛惜嗎?防疫,是全民運動!也是公民素質的體現。我已退休,如今能做的是:做為傳譯者的角色、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及早讓社會回復安定、健全。
-
2020-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失控川普怪中國 美媒揭政府把預警當耳邊風
美國總統川普與官員近日接連批評中國隱匿新冠肺炎疫情,連累美國。但美國媒體揭露,美國情報圈早在1、2月就提出警告,甚至去年做過模擬演習,只是全都進不到川普耳裡。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大流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全美這波疫情死亡已達260例,確診者直逼2萬例。華盛頓郵報引述知情官員披露,美國情報圈1、2月就接連提出全球疫情危機的機密預警,但川普與國會議員不當回事,未能及時採取有助遏止疫情蔓延的行動。● 情報圈1月即示警 川普與國會全當耳邊風情報單位的報告雖未預估疫情入侵美國的時間,也未建議衛生官員採取哪些步驟,但有追蹤中國與之後其他國家的疫情擴散情況,並警告說,中方似有淡化疫情嚴重性之嫌。報告勾勒出全球大流行特點的初步樣貌,恐須各國政府迅速採取防疫行動,但川普照樣在公開與私下淡化美國人可能面臨的威脅,國會議員們在3月前也毫無警覺。接觸過這份情報圈早就呈送行政部門及國會報告的不具名官員說,情報單位「自1月起就提出警告,川普也許沒想到會變成這樣,政府裡一堆人卻早有所料,但他們就是沒法讓川普拿出行動。整個體系已亮紅燈」。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今天在白宮的記者簡報會表示,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官員今年1月3日與中方對口接觸時,就曾被提醒關於病毒的初步報告。看過報告的官員說,情報圈在1月底到2月初不斷拉高提醒分貝,當時,包括國家情報總監(DNI)辦公室與中央情報局(CIA)的每日簡報等多數情報匯報,都與COVID-19有關。但在白宮內部,幕僚們苦於沒法讓川普認真看待。知情人士說,艾薩到1月18日前都未能與川普討論新型冠狀病毒,等他終於有機會與川普通電話,川普還打斷他,詢問有關電子菸何時能重新上市等問題。到了2月25日,當CDC高階官員梅森尼爾(NancyMessonnier)告訴媒體,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已在美國社區之間傳播、民眾日常生活恐被嚴重打亂後,結束出訪印度行程、在返國路上的川普還打電話給艾薩,抱怨梅森尼爾嚇壞股市。● 演習揭露防疫缺失 美國仍無動作紐約時報也披露,疫情爆炸前,美國政府就做過多次演習,結果均顯示美國沒準備好因應像新型冠狀病毒這類大流行,但政府依然少有動作。紐時指出,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去年1到8月,執行代號「紅色疫災」(Crimson Contagion)的系列演習,模擬因應流感大流行。演習劇本是中國爆發呼吸道病毒疫情,因發燒旅客搭機而快速在全球擴散,美國首先在芝加哥發現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在47天後宣告大流行,但為時已晚,美國估計會有1.1億人染病、770萬人住院、58.6萬人病死。演習結果寫在一份去年10月的報告初稿裡,先前並未公開,內容徹底顯出聯邦政府面對一場攸關生死的疫情時,缺乏資金、準備不足與部門間難以協作的弱點。報告還點出部門間互踢皮球、各州官員與醫院搞不清楚手上有哪些設備,各州與各大城在學校停課措施上也各行其是。演習還揭露比官僚體制更嚴重的問題,像是美國無法快速生產更多必要醫療設備、應援物資與藥品,包括抗病毒藥物、針頭、注射器、N95口罩與呼吸機等。川普18日才在記者會中喊冤,「沒人料到(疫情)數字會嚴重至此」。然而紐時打臉川普說,事實上,政府早就想到了。
-
2020-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境內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 外媒:中國自己人也不信
中國官方宣稱全境包括重災區湖北連續多日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不僅美國總統川普存疑,自由亞洲電台近日也援引武漢民眾質疑「現在彷彿又回到了疫情初期,官方似乎在刻意隱瞞」。中國抗疫達成的「歸零」成就,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高度讚揚,但可信度卻備受質疑,包括他們自己人。自由亞洲電台20日引述武漢居民王女士表示,有個住在三眼橋社區的同學,發燒送醫院治療,即使不確診,也屬於疑似病例,「現在彷彿又回到了疫情初期,官方似乎在刻意隱瞞」。報導說,武漢韓家墩街道辦20日才發布通知,麗水康城社區又新增病例。不過,隸屬中共湖北省委的荊楚網則稱,麗水社區的個案只是「無症狀感染者」,不是確診病例。對於無症狀感染者是否算是確診病例,中國官方曾經討論。據財新網2月26日報導,某位參與修訂中國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的專家指出,方案修訂過程中曾對無症狀患者能不能診斷為確診病例有過討論,但最後遭到否決。報導援引哈佛大學醫學院流行病學家米納(Michael J. Mina)表示,無症狀感染者不計入確診病例,會不利於建立病毒模型並瞭解其傳播範圍,他和其他研究人員推測,被感染者比現在已對外公佈的病例多,其中很多人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自由亞洲電台報導稱,中國官方統計數據是否可信,母親已病逝的武漢居民丁先生有切身體驗。報導引述丁先生指出,他母親1月底剛發病時,醫院說沒床位,拒做核酸測試,「沒有床位,住不了醫院,剛剛開始他也不給你確診,新華、同濟及協和醫院都去過,他不給你確診,連核酸(確診)都是假的」。報導指出,丁先生說,醫院因床位不足,於是以欺騙拒絕收治患者,「然後他們搞一個準確率只有30%的核酸檢測,每天要入院的人就是這樣被他們控制了。但是很多病人等不及,沒有等的機會就已經去世了」。報導說,另個武漢居民譚志剛則稱,他們愈來愈不相信官方公布的數字,「就好比(溫州)動車事故的時候,鐵道部的發言人回答記者提問一樣,問死了多少人,鐵道部的官員說,反正我報出來的數字,不管你們信不信,我是信。只要他們信就行」。
-
2020-03-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土其其疫情爆開 在當地20多年的台灣媳婦「不寒而慄」
台灣媳婦涂小姐二十多年前與土耳其先生結婚後,定居在安哥拉目前在大學任教,她表示,土耳其疫情變化很快,讓她不寒而慄,看到意大利和歐洲的慘狀,更讓她對土其其疫情不樂觀。她說:「全球疫情進展太快,太平盛世居然被我們遇到瘟疫,從過年到現在才兩個月不到,天翻地覆,不知道世界會怎麼樣?」涂小姐說,她看新聞台灣有15個遊客到土耳其旅行後爆出13個確診,也嚇了一大跳。比例來看還很可怕,但覺得他們集體感染的可能性很高,裡面只要有一個人得到,因為多天同遊通吃同住同車同飛機,感染機會太大了。土耳其11日衛生部才宣布第一個病例, 可是疫情之快速,令人擔憂。涂小姐說並不看好土耳其的疫情,因為很多回教徒對不能星期五去清真寺禮拜很不能接受,總統前兩天發表談話,說心裡虔誠更重要,希望民眾理解避免人眾聚集,而且已經發布禁止很多公眾場所的活動,學生從小學到大學Home school三周,上班的盡量改成Home office。大家盡量不出門,交通正常,人際交往盡量避免。因為在土耳其老人大多和年輕人同住,很多人都有意識老人是高風險群,所以比如她家,就幾乎不出門了。而且土耳其還有快400萬難民的問題,他們很多人在希臘、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的邊界。前一陣子看到這裡一直沒有病例,很擔心是否隱匿。直到破蛋才覺得正常。可現在數字飆升,如果病人過多,疫情爆發,不知道會怎麼樣,兒子獨自在伊斯坦堡工作,想把他叫回來,開始擔心如果疫情擴大,可能會封鎖交通,到時候他一個人在那裡,很不放心。涂小姐提到一月23日大陸封城武漢,一開始也不以為意,過幾天有點擔心就去附近的藥房賣了10個口罩,老闆娘還問幹嘛買那麼多口罩;再過幾天看到新聞裡武漢很多人穿隔離衣,她更擔心了,就買了一盒50個的口罩,還被先生嘲笑了一個禮拜。後來台灣缺口罩,她打算再去問問想多買一些寄去給鄰居,結果老闆娘說已經沒有口罩了,口罩工廠與中國簽約,現在市面上買不到,或者很貴很貴。那時候歐洲美國還只是零星幾個,50個口罩就要2千多塊台幣。她問「那如果疫情來土耳其怎麼辦?」老闆娘聳聳肩。她來土國20多年幾乎沒看過外面有人戴口罩,加上中國大陸在去年底今年初在全世界掃貨口罩,歐美平時沒人戴口罩,幾乎很多都是從國外進口,土耳其也是很多輸出德國。以至於疫情爆發以後,到處都醫療物資短缺,涂小姐不乏護士醫生朋友,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致死率比較大的流感,開始並不當一回事,直到歐美伊朗大爆發,事到臨頭才知道緊張。她認為中國政府早已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卻沒有提早去做對的行動,對全世界造成不可彌補的危害,看到意大利的慘狀,或者會變成土耳其一個月後的樣子,心裡很痛。現在很多國家根本買不到口罩,他們是生產大國,現在反而要伸出援手,支助歐洲各國,她無言。涂小姐說,先生相信WHO的數字,覺得她很奇怪。為什麼一直和中國作對,在病毒開始在意大利爆發時,她看到有歧視華人的行為時,先生還開玩笑說小心被揍。這裡不像歐美有種族歧視,鄰居朋友都對她沒有差別,可是她自己心裡一有點擔心,女兒剛開學的時候,被同學取笑,並不是惡意的,可是就是有。她坐地鐵的時候,旁邊的大媽還把圍巾拉高一點,讓她心裡不舒服。這還是三個星期前土耳其還沒有病例的時候。朋友才來土耳其沒多久還是台灣文化,住在伊斯坦堡,那天有點咳嗽,為了不傳染給別人,她戴上口罩搭捷運,很多人很擠,結果她旁邊的人起來下車以後,都沒人再坐下去,站著的人也都離他遠遠的。她到現在出門買麵包也都沒有戴口罩,一則從沒戴過不習慣,二則也有心理因素,怕別人的異樣眼光。現在在超市看到的大概10個人有一個戴口罩的。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還很驚奇。
-
2020-03-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警告病毒不僅威脅長者 年輕人也無法倖免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今天嚴肅警告,2019冠狀病毒疾病雖然對高齡者是最大打擊,但年輕人也無法倖免,注意這種病毒能讓人住院數週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今晚在日內瓦世衛總部記者會上發出嚴肅警告,面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威脅,年輕人並非不會被感染。他說要給年輕人訊息是「你並非無敵」,這種病毒可能讓你住院數週,甚至危及生命。由於武漢肺炎至今死亡案例,多為慢性疾病高齡患者,但今天譚德塞示警儘管高齡者受到最大打擊,但年輕人卻無法倖免;此外許多國家數據顯示,50歲以下的病患也有很大比例需要住院治療。此外,譚德塞繼3月18日在向各國駐日內瓦代表團簡報時稱,中國沒有本土新增病例,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外,今天他進一步表示,武漢為世界其他地區帶來希望,顯示即使是最嚴峻的形勢也可以扭轉。由於愈來愈多國家要求民眾待在家中,並關閉酒吧、咖啡廳、餐廳等公共場合,他說此時許多人生活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建議民眾要多注意飲食、避免飲酒、不要吸菸、在家做一些瑜伽或運動、並提到如果感到焦慮,每天一至兩次從可靠來源獲取訊息,不要看太多新聞。
-
2020-03-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延燒全球 陳時中:國內旅遊算安全
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頻頻呼籲民眾不要出國,他今天表示,目前國內旅遊還算安全,但要注意社交距離、共餐禮節、環境及個人衛生。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宣布新冠肺炎進入全球大流行階段,國內近日也暴增數十例境外移入病例,累積病例數衝破百人。不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祭出外籍人士入境限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頻頻對民眾喊話,呼籲全民忍一忍,避免非必要國外旅遊,不論機艙內、國外感染風險都很高。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世衛警告布洛芬惡化新冠肺炎 張上淳:替代藥物很多
法國當局警告吃消炎藥恐惡化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症狀後,世界衛生組織17日建議,出現類新冠肺炎症狀的民眾切勿自行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ibuprofen)。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說,關於WHO說布洛芬(ibuprofen)會讓新冠肺炎的人症狀比較嚴重,有些專家認為應該依據遵從WHO不要使用,也有專家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但他強調WHO也是好意提出提醒,認為新冠肺炎支持性治療有很多替代藥物,研判對臨床影響不大。指揮中心再次提醒,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並做好咳嗽禮節。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14天內如出現疑似症狀,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戴口罩儘速就醫,並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及時診斷通報。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消炎止痛藥恐加重新冠肺炎 張上淳:專家看法兩極
常見消炎止痛藥成分布洛芬(ibuprofen)可能影響患者免疫,增加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目前專家對此說法看法兩極,未來可能建議醫界改用其他藥物,降低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今天表示,該消息一出,有專家某種程度認為應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用藥,但也有專家認為這項資訊有侷限,他個人相信WHO是基於好意,認為有很多消炎止痛藥可用,應避免使用此藥。張上淳說,根據目前專家小組評估,後續也許會適度提醒國內醫療體系,若要退燒應避免使用此藥,改用其他較低風險藥物。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陳建仁再批WHO附和中國
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批評WHO秘書長譚德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他昨天再發臉書抨擊世衛組織一再附和中國疫情「可防可控」,未能及時撲滅武漢一地的燎原星火,以致釀成全球大流行,實在令人遺憾與哀傷。陳副總統昨天深夜在臉書以「從群體免疫閾(ㄩˋ)值(herd immunity threshold) 談武漢肺炎防疫策略」為題談英國的佛系防疫政策,文末,他再批評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蔓延全球的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大流行,最初爆發地在中國武漢,根據「維基百科」的資訊,早在去年12月,武漢就有為數可觀的嚴重傳染性肺炎病例,也有不少第一線醫護人員發出警訊。陳副總統表示,可惜當時沒有做好確診病例的感染源回溯調查、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檢疫、高風險群的減輕暴露;反而一再隱匿疫情以及人傳人的事證,再加上WHO一再附和中國疫情「可防可控」,未能及時撲滅武漢一地的燎原星火,以致釀成全球大流行,實在令人遺憾與哀傷。針對日前英國政府宣布武漢肺炎防疫進入第二階段的「延緩階段」,主要措施包括:所有出現咳嗽和發燒等症狀的人必須在家隔離7天,7天之後症狀持續或惡化,再叫救護車送醫治療等3策略。副總統表示,這種鼓勵人民盡可能維持日常生活的「低度防疫」作為,預期可以建立「群體免疫力(herdimmunity)」,讓多數人得病產生免疫力,來遏止病毒的繼續傳播,而讓有限的醫療資源,專用於救治重症患者。英國總理說:「武漢肺炎和流行性感冒完全不同,沒有任何人對它具有免疫力!」還說:「更多更多的家庭,將會失去他們摯愛的人。」陳副總統的小女兒問說:「這樣做有道理嗎?英國的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不就會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嗎?」他回說:「當然!如果要提高群體免疫力來阻斷傳染,根據目前武漢肺炎的基本傳染數 (basicreproduction number,R0)必需有29%-74%的人民得到感染,也就是全英國6600萬人當中,有1900萬至4900萬人感染,才可遏止病毒散播」。他表示,如果只對重症者(20%)檢測病毒,還是會有380萬到980萬名確診病例,數十萬人死亡,死亡人數仍是世界第一。副總統說,有鑑於只是「減緩」而非「阻止」疫情傳播,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疫情,進而拖垮醫療照顧體系,英國又改弦易轍,採取更嚴厲的措施包括避免「非必要」的外出與旅行等。希望能夠藉此降低R0,使這波疫情的死亡人數壓在數千到數萬人左右。他解釋,R0是指在沒有外力介入,而且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general susceptibility,一般易感受性)的情況下,一個感染到某種傳染病原的人,會把病原繼續傳染給多少其他人的平均值。R0愈大代表傳染愈難控制,R0 ﹤1傳染病原將會在該地逐漸消失,R0= 1傳染病原會持續存在該地而成為地方病,R0﹥1傳染病原會在該地呈現指數增加而成為流行病(epidemic)。他並說,但是易感受人口數會慢慢因為感染產生免疫力,而逐漸減少,所以流行疫情也會減緩。當群體內具有免疫力的人數多於一定數目(herd immunitythreshold, HIT,群體免疫閾值),則流行病會轉為地方病或消失。他說,HIT決定於R0,HIT=1-(1/R0),換言之,R0愈高,HIT愈高,武漢肺炎的R0=1.4-3.9,HIT=29-74%,在沒有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當下,英國要藉全民自然感染達到HIT,確實不可行。反而必須透過確診病例的早期發現與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的居家檢疫、高風險群的減少暴露來降低R0、減少疫災,等待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上市。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跟著胸腔科醫師這樣做!只要四招 抗疫提升免疫力
隨著流感與新冠肺炎的流行,許多人開始注重口罩、及酒精洗手的習慣,也很關心要如何提升免疫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周百謙主任指出,免疫力其實是個不容易定義的名詞,很多因素都可能使人體對外界的抵抗力下降。除了維持規律的生活以及運動習慣外,環境品質的改善更是不可或缺!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引起大眾對於群聚感染的恐慌,因此待在室內、家中的時間比平常更多。影響到病毒對身體影響的因素很多,這部分包含內在免疫力,也就是由淋巴球等免疫細胞所構築的防線;此外就是結構性免疫力,氣道結構有問題時會造成病毒的停留時間延長,造成入侵肺部的機率增加;但最常被忽略的是環境免疫力,所指的是由於環境未能有效調節,造成氣道反覆發炎,引起呼吸道面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要有效面對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威脅,以上三大因素,缺一不可。我們常常認為家中的空氣十分潔淨,其實不然,室內空氣中其實充滿各式汙染物,若不注意,忽略了環境免疫力的調控關鍵,室內環境對健康的威脅恐更勝室外。除了病毒和細菌,懸浮微粒、VOCs(化學揮發物)等有害污染物更會在無形中進入我們的氣管、肺部,進而破壞呼吸道黏膜,甚至影響到免疫系統。不僅容易增加病毒及相關病原體侵入的風險,更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風險,甚至癌症都有可能找上門。因此,提升環境免疫力,不僅可以改善體內免疫相關微環境,更能維護健康保護力。 不只病毒威脅,PM2.5、甲醛等才是埋伏在家中的「隱形殺手」廣義的空氣汙染包括戶外空氣污染和室內空氣污染。戶外空氣污染較容易被量測,因此受到重視。不過對大多人來說,一天有近90%的時間其實都待在室內,室內空氣污染對大家的影響,其實比想像中更嚴重。周百謙醫師解釋道,空氣污染包含細懸浮微粒、有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毒氣體、生物性污染物等。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無所不在,但大家往往不知道或輕忽揮發性有機物的危害。就室外來說,VOC的主要來源是燃燒燃料和交通運輸所產生。而室內產生VOC的來源,除了吸菸、烹調等燃燒行為外,已被WHO證實為一級致癌物的甲醛(也屬VOC一類),會從居家使用的裝潢隔板、家具、黏著劑,甚至新買的衣物當中釋放,且可持續釋放3-15年。隨著吸進的甲醛越多,對於呼吸道刺激症狀會愈趨嚴重。其他的揮發性有機物也會透過日常的生活行為產生,從打掃使用的清潔劑、芳香劑,或角落噴灑的殺蟲劑,到香水、香氛蠟燭等都會釋放有害的污染源。這些汙染源刺激皮膚和呼吸道,增加室內空氣污染風險、持續累積的結果更造成環境健康品質下降。而懸浮微粒則涵蓋非常廣,不同的粒子大小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會隨著空氣流動,或者是附著在頭髮、衣物上而帶入室內。不同地區的細懸浮微粒,可能因化學特性不同,而造成不同的身體影響。綜觀而言,PM10因粒子較大,會被鼻腔捕捉,但一般常提到的PM2.5,粒子非常小會進入到肺泡,進而影響呼吸道的健康。其餘像是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以及像是寵物的毛髮、寢具中的塵蟎、牆壁及夾板中的黴菌等生物污染,皆會隨著不同特性,引發人體過敏、呼吸道慢性發炎等健康問題。室內空污不只引發呼吸道疾病,甲醛、黴菌更恐降低人體免疫力周百謙醫師表示,空氣污染已被證明會造成表皮細胞的缺損,降低身體對於病毒第一線的免疫防禦能力,使得病原更容易攻擊受損細胞使身體更難抵禦疾病的攻擊。像是上述提到的甲醛,一般濃度超過0.1ppm時,即會傷害眼睛與黏膜細胞。長期吸入PM2.5、甲醛等污染物,隨著組織累積的濃度愈高愈可能導致失智、細胞損傷、血液凝結功能等異常,甚至多種癌症。而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更是黴菌和塵蟎孳生的最佳環境。除了容易引起過敏、皮膚炎等問題外,台中榮總研究發現,在台灣某些黴菌高盛行率的區域,民眾會有肺部浸潤的狀況。此現象會使人體降低身體對細菌、病毒的防禦力,更容易使呼吸道、肺部受到外在病原體的感染。醫師分享四招 提升環境免疫力: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氣汙染源、維持適當溫度與濕度很多人以為只要緊閉門窗就能避免戶外空氣污染進入室內,其實細懸浮微粒的粒子很小,可以經由縫隙進入室內,而從外面回到家裡,其實身上與隨身衣物常常都會攜帶懸浮微粒的室外。而且剛剛上述也有提及,不只戶外,室內其實也存在各式各樣從生活產生中的污染源。建議家中可以透過空氣清淨機初步過濾室內空氣,維護環境的空氣品質。空氣清淨機簡單分成兩大類,主動式和被動式。被動式淨化是透過風壓將空氣送入空氣清淨機,藉由各式濾心去除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毒氣體等。主動式淨化是將淨化離子釋放到空氣中達到淨化效果。周醫師也分享,因家具、裝潢中的甲醛可持續釋放數月至數年,在購買時可注意是否有分解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功能,將室內空氣污染降到最低。在使用空氣清淨機時,其實也可以注意風向的設定,如果能夠藉由有效的風向與風量調整,在室內營造有效的循環風環境,營造徐徐微風的感覺,相信可以降低細懸浮微粒停駐的問題,更可以改善過敏問題,甚至睡眠效率不佳的問題。要下降室內空氣汙染的問題,在日常生活的習慣上也需特別注意,家中烹飪、燃燒線香,或使用清潔用品時,務必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也盡量在密閉空間避免使用香水、指甲油、髮膠、蠟燭等會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汙染源。減少污染物滯留於室內。除了空氣中的污染物外,周百謙醫師解釋道,室內的溫度、濕度也會使生物性汙染物增加,因為高濕度、高溫度是微生物孳生的關鍵。如果能把室內的溫度、濕度控制好,讓呼吸道黏膜不會因為反覆面對外界過敏原及致病原,造成過度負擔而受損,免疫力維持的結果,將建立有效防線,除了能夠讓病原體生長減緩,更能夠降低表皮細胞缺損問題。溫度的設定也和氣道的健康息息相關。正常的氣管溫度接近中心體溫,約為37度,濕度則為100%。透過鼻腔的加溫加濕,可以降低氣管發炎。為了要降低鼻腔與氣管的負擔,建議室內溫度建議依照室外的氣溫來調整,降低內外溫差。譬如戶外氣溫攝氏30幾度時,室內空調可設在攝氏28度;如果室外冬天戶外攝氏10-15度,建議室內設定在20-22度左右,讓身體去適應環境,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如果室內溫度過低,容易增加鼻腔跟上咽呼吸道的負擔,甚至也有文獻指出,溫度低時會加重腦部失能風險,可能與失智有關。而室內濕度的部分,建議可以維持在50%-60%左右,減少濕度過高時所導致的塵蹣與微生物生長,但也不能設定過低,將讓口鼻變得乾燥,導致黏膜受損,這些也都可能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建議可在每天起床的時候,感受室內的空氣環境是否合適。如果經常鼻塞、口乾舌燥,胸悶胸痛,就需要好好檢視空氣的品質,創造一個空氣流動,適當溫控,有效過濾的循環性環境,提升環境免疫力,也可提升家人對於空氣汙染及病菌的抵抗力。全民戰「疫」時期 維持良好免疫力,請你這樣做!周百謙醫師提醒,想要維持良好免疫力,在飲食上務必營養均衡,不要刻意集中吃某種食物,蛋白質、胺基酸、脂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都必須兼顧,降低系統性發炎,維護代謝平衡,身體各個系統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同時要有規律的作息以及運動習慣,並且全面控制室內空氣品質,才可以從裡到外,有效提升免疫力!原文:全民戰「疫」!提升環境免疫力 捍衛健康防護力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美外交政策雜誌:對中國恐懼 造就台灣抗疫成功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一片哀嚎聲中,台灣的抗疫有成特別引人注目。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雙月刊今天就以專文報導,直指對「中國的恐懼」,造就了台灣抗疫成功。「恐懼中國造就台灣抗疫成功故事」(Fear ofChina Made Taiwan a Coronavirus Success Story)一文開宗明義寫道,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現已擴散世界大半地區,病例突破16萬,但有一個國家卻似乎守了下來,儘管她距離中國僅僅176公里。這個國家就是台灣。文章指出,台灣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拒於門外,又三天兩頭被中國欺負,簡言之就是抗疫全得靠自己;而台灣自力抗疫的諸多作為看來簡單,其實背後下足工夫。文章指出,台灣的抗疫對策包括及早戒備、前瞻作為、資訊分享、以及運用科技分析大數據與線上平台等等,透明且民眾參與程度讓人印象深刻,與中國動用嚴厲強制措施與檢查的作為大相逕庭。文章還指出,台灣有數十萬人在中國工作,往來飛航與旅行頻繁,因此去年12月武漢開始出現一種神祕疾病之後,台灣就以高度緊急事件看待,早早開始採取措施,包括去年12月31日啟動由武漢直航入境班機的登機檢疫、今年1月23日起禁止武漢居民入境、1月25日起旅行團禁止赴中、2月6日全面禁止中國旅客入境等。台灣也很早就注意到確保醫療器材充足的必要性,包括口罩在內。政府1月24日起禁止口罩出口之餘,還要求國內廠商加緊生產,現在口罩單日產量已達1000萬片。此外,為確保協調無礙,台灣成立由衛福部領導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整合資源、每天召開記者會,一有感染病例即迅速追蹤,同時也透過電視廣告與張貼海報等方式加強對民眾宣導。而身為科技大國,台灣抗疫當然少不了科技,像是使用大數據分析與開發口罩地圖、建立感染者足跡地圖;透過健保卡可查居民過去14天的旅遊史,讓醫療院所與藥局面對患者時得即時得知、有所因應;自我隔離者按時報到並安裝手機追蹤系統,確保遵守隔離措施。文章另指出,諷刺的是,中國繼2016年限制中國旅行團來台之後,去年開始限縮來台自由行,這些都對台灣抗疫幫了點小忙。事實上,中國的持續霸凌,也讓台灣在面對疫情時更有警覺心、更堅定自力抗疫決心。文章指出,台灣不時面對中國的假新聞與軍事威脅,2003年SARS期間中國隱匿重要醫療資訊,這些在在讓台灣知道,每當中國有大問題發生,台灣就得全面警戒。文章總結指出,其他國家現在才開始控制疫情已然太遲,但仍可專注在公眾教育和科技運用方面,抗疫有成之國則可伸援他國,而「儘管被中國排擠,或許最適合這麼做的是台灣─如果其他國家同意的話」。
-
2020-03-1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多國封關限制人流 全球新冠肺炎防疫一覽
投資人對新冠肺炎疫情憂慮加深,道瓊指數崩跌創1987年來最大跌幅。為減緩全球疫情衝擊,各國政府採取日趨嚴厲的措施,包括關閉邊界、限制移動等,打亂全球各地的日常生活。全球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超過17萬4100例,死亡病例近6700例。以下是路透社彙整的全球防疫最新發展:- 美洲● 美國各州懇請川普政府協調全國因應措施。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通報,截至美東時間3月15日下午4時,境內病例累計3536例,比13日公布的病例多1858例,並表示死亡病例新增27例至68例。● 加拿大16日禁止所有外籍人士入境,但美國公民與永久居民例外。● 委內瑞拉16日進入集體隔離的第一天,但仍有許多民眾外出,說他們無法待在家裡不工作。● 巴西通過數項紓困措施,以維持經濟中的信貸流動,並擴大銀行的放款能力。● 墨西哥總統羅培茲歐布拉多(Andres ManuelLopez Obrador)16日說,如果醫療單位建議採檢,他將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 秘魯政府在首都利馬部署配戴口罩的軍事人員,封鎖主要道路。● 瓜地馬拉16日表示,將暫停所有班機並禁止外籍人士入境,為期兩週。瓜地馬拉已通報有6人感染武漢肺炎。● 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16日進入近乎鎖國的狀態,以阻疫情蔓延。薩爾瓦多尚未通報病例,宏都拉斯則有6例確診。- 歐洲● 義大利16日通過250億歐元(約新台幣8441億元)的支出方案,在疫情肆虐時協助振興經濟。義大利是歐洲疫情最慘重的國家,死亡病例升破2000例。●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16日下令對人民移動實施嚴格限制,以減緩病毒散播,並表示軍方將會調派人員協助將患者送醫。● 西班牙表示將拉長原定15天的緊急狀態,並考慮關閉邊界。● 捷克16日封鎖數座城鎮,禁止民眾到處移動,除非是為了工作、購物與一些受規管的活動,措施實施到24日。● 愛爾蘭總理瓦拉德卡(Leo Varadkar)16日說,預計到了月底病例數將從目前的169例,增至約1萬5000例。● 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16日說,如果有必要減緩疫情對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衝擊,政府已準備好承擔新債務。● 瑞典16日公布價值超過309.4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438萬元)的危機方案。● 芬蘭政府17日將通過緊急法案,自18日起關閉所有中小學與大學院校。● 烏克蘭首都基輔宣布自17日起關閉酒吧、餐廳、咖啡館與購物中心。- 亞洲● 中國國營中央電視台16日報導,中國已派出班機飛往義大利米蘭,接回中國公民與海外留學生。此外,中國大陸地區15日通報新增病例下降,但北京與上海等大城市仍出現境外移入病例。● 南韓16日通報新增74起病例,境內累計病例達8236例。● 泰國打算關閉學校、酒吧、電影院與鬥雞場,並推延下月的泰國新年活動。● 馬來西亞的新政府16日宣布,推出2億3000萬美元(約新台幣69億4913萬元)的防疫經濟刺激方案。● 菲律賓總統說,菲律賓最大島呂宋島將要求民眾居家隔離至4月12日。● 澳洲已有5人死於武漢肺炎,當局加快行動以遏止疫情蔓延,考慮推出第2波經濟刺激措施。● 紐西蘭中央銀行將利率降至歷史新低,準備因應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嚴重」衝擊。● 亞美尼亞宣布16日到4月16日進入緊急狀態。● 喬治亞16日禁止所有外籍人士入境。● 世界衛生組織(WHO)本週稍晚將在敘利亞西北部的反抗軍掌控區開始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採檢。- 中東與非洲● 沙烏地阿拉伯15日關閉公共場所,並宣布大多數的政府運作暫停;卡達與阿曼實施入境限制。● 巴林有近1000人經採檢呈陽性反應,是波斯灣第一個通報死亡病例的國家。● 埃及通報新增兩起武漢肺炎死亡病例,目前累計4死。● 伊朗16日關閉4個重要什葉派朝聖處,以防疫情蔓延。伊朗確診病例將近1萬5000例,死亡人數破850人。● 儘管中國呼籲在疫情肆虐時放寬對伊朗實施的制裁,美國仍不太可能鬆綁,聲稱德黑蘭持續進行華府認為的邪惡行為。● 突尼西亞總理法赫法(Elyes Fakhfakh)表示,將暫時停止國際航班並關閉陸地邊界。● 肯亞當局16日搜查據稱在販售假病毒檢測工具的店家。世衛證實非洲確診病例累計至少327例。
-
2020-03-17 科別.牙科
世界口腔健康日 愛牙四字訣拒絕蛀牙
本周五是「世界口腔健康日」(World Oral Health Day),為響應今年度主軸「口腔健康全民一起來」,台灣口腔照護協會理事長黃耀慧表示,民眾應養成正確的口腔保健習慣,謹守「檢、刷、線、嚼」愛牙四字訣,也就是定期檢查、刷牙,進食完使用牙線、無糖口香糖或含氟漱口水等,以降低蛀牙發生率。全球牙科領域最高權威組織世界牙醫聯盟(FDI)於八年前發起「世界口腔健康日」,訂為每年3月20日,今年更以「說『啊』!口腔健康大家一起來」為主題,將口腔保健定位為全民運動,呼籲大眾正視並承諾守護口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60屆世衛大會上曾明確指出;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及生活品質,具實質相關性。而美國牙醫師公會研究報告也表示,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疾病與口腔、牙周疾病具相關性,其中,唾液與咀嚼動作更扮演重要角色。黃耀慧說,年長者、長期服藥、鼻咽癌與自己免疫疾病者等,比較會有唾液不足或口乾症問題。人的唾液可協助進食、講話,具清潔殺菌、中和酸鹼與組織修復等保護功能;咀嚼動作能有效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對食物、糖分的清除作用,透過咀嚼所刺激分泌的唾液,富含礦物質,能增加牙齒的再礦物化作用,減低蛀牙的風險。據英國倫敦國王學院2019年研究顯示,嚼食無糖口香糖可降低近三成蛀牙發生率。因此,黃耀慧建議,民眾若在外若進食、不方便立刻清潔口腔時,可當作輔助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