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PCR
共找到
1796
筆 文章
-
-
2020-07-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今起終於能回家 莊人祥:截至中午無「小小明」返台
指揮中心昨公布,自今天起二歲以下持我國居留證陸籍子女可入境,約100名「小小明」與爸媽長達半年分隔異地的思念終於畫上句號,如今可以全家團圓了,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據統計,截至今天中午12時為止,還沒有「小小明」入境台灣,與家人團聚。今年2月11日起多達2000多名無我國國籍的陸配子女「小明」們被取消返台資格、滯留中國大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經考量國內疫情防控情形及量能、人道衡平性及各方意見後,決定開放國人二歲(含)以下持居留證的陸籍子女申請入境。據指揮中心規定,「小小明」返台得由父母親陪同,登機前無須提供三日內PCR檢測陰性報告,入境後不集中檢疫,但陸籍子女及陪同者都須依規定完成14天居家檢疫,二歲以下陸籍子女需要照顧,照顧者可同住一室,執行細節將由移民署與相關單位處理。
-
2020-07-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小小明可以回家了 小明仍卡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宣布,今日起二歲以下持我國居留證陸籍子女可入境,預估一百名「小小明」可返台與家人團圓。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表示,這類人是國人在大陸地區生的小孩中最年幼者,之後會陸續放寬。今年二月,陳時中一句,「(小明)自己選擇的國籍,現在小孩的父母就要承擔」,讓約兩千名無我國籍的「小明」們被迫滯留中國大陸至今。「因為他們(小小明)到台灣後,未來有可能是我們的國人。」陳時中昨天說,二歲以下陸籍子女尚未選擇國籍,是決定開放作為第一批開放入境對象原因之一,此外,中國疫情不明,但「小小明」年紀較小,有優先入境必要。不過,二歲以上的小明仍達一千八百多人,還是有家歸不得,台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的郭云曼說,今年國三的女兒好不容易取得台灣高中錄取資格,若無法如期回台,將喪失就學機會,「求求政府理解一位媽媽的焦急,快點讓孩子返台。」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會長鍾錦明表示,陸配團體對政府宣布的決策仍感到遺憾,他們最關心的是小明的受教權。在國小、國、高中、甚至大學就讀的小明已經一個學期沒辦法回台念書,希望政府趕緊讓他們返台,不要中斷他們的學業。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質疑,只開放兩歲以下的子女回來蔡政府是政治凌駕專業,難道兩歲到十八歲孩子的人權就不是人權嗎?蔡總統提名陳菊未來掌國家人權委員會,但她有替「小明的人權」講話嗎?據指揮中心規定,「小小明」返台得由父母親陪同,登機前無須提供三日內PCR檢測陰性報告,入境後不集中檢疫,但陸籍子女及陪同者都須依規定完成十四天居家檢疫,二歲以下陸籍子女需要照顧,照顧者可同住一室,執行細節將由移民署與相關單位處理。陳時中說,後續將觀察實施情形及中國大陸疫情發展等,再進一步評估是否有調整空間,他說,「我們會先看首批小小明入境後,是否遵守我國居家檢疫規範」。陸委會指出,防疫與人倫兼顧很難做到兩全其美,這是政策鬆綁的第一步,後續會觀察實施情形,再進一步評估調整放寬。
-
2020-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成功?何美鄉曾被說服 直到日本女學生案例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延燒,我國則於6月7日大規模解禁。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我也差點被我國的防疫成功說服,直到日本女學生案例出現。」她表示,這顯示應有很多無症狀感染者在社區。她提醒,目前沒看到什麼病例,「但一定有很多無症狀感染者」,須慎防秋冬疫情大爆發。國衛院今天下午舉辦「新冠疫苗研發及緊急使用授權研習會」,談新冠肺炎國內外開發現況,以及全球未來三年疫苗的供應展望。會中,何美鄉就新冠病毒的疫情進行趨勢分析和說明。何美鄉說,根據國外研究,盡管盡可能防堵病毒,但在某一個小兒洗腎中心,有43%的醫護人員、23%的小朋友遭受感染,但只有兩人有症狀。因此無症狀感染者,使新冠肺炎防堵很困難,且「感染不是問題、重症才是問題」。我國透過「防堵」策略,雖成功度過疫情第一關,但何美鄉表示,她也差一點就認為台灣防疫非常成功,直到最近日本女學生的案例,才發現應有很多無症狀的感染者持續在台灣社區。她表示,依據過去針對四種人類冠狀病毒研究發現,上呼吸道對抗病毒能力較強,夏天感染病情輕微或無症狀較多、冬日感染病情較嚴重,因此受到季節影響,夏天只是看不到「有症狀」的病人,但仍在隱形傳播。何美鄉認為,第二波疫情「冬天一定會來」,台灣沒有歷經嚴重的社區感染,因此沒有大量篩檢,因此無從得知無症狀感染者在社區的狀況,也不知道無症狀感染者的角色。而從磐石艦感染事件可知,二月時社區也有無症狀者未被抓出,且扮演疫情傳播的重要角色。她建議,應該提升PCR檢驗量能,在城市、人多的地方,針對高風險者、所有具上呼吸道症狀的人進行篩檢,並且一定要打肺炎和流感兩種疫苗,避免重症。另外,針對新冠肺炎疫苗開發,國內開發瓶頸之一為臨床試驗個案不足,外界擔憂將嚴重拖累國內疫苗研發期程。何美鄉則表示,只要疫苗的副作用沒有疾病來的嚴重,屆時即使有疫苗也都緊急疫苗,還有全球有防疫機制,因此不用緊張,到時候只要決定「用或不用」就好。
-
2020-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流感化? 台大公衛學者:還沒有
新冠肺炎全球確診已達1112萬多例,而其傳播力強、輕症及無症狀者多,讓大部分專家認為新冠疫情將流感化;而隨著各地解封後又出現疫情,是否代表已經流感化?對此,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則表示,現在各地都還是的疫情都還是第一波疫情,「沒有第二波就不知道會不會流感化」,但普遍上認為現在尚未流感化。詹長權今早於台大公衛學院第22周抗新冠肺炎說明會時提及,新冠肺炎因尚未進入第二波,還無法看出是否流感化變成季節性來襲,且年底一定會碰到新冠肺炎和流感一起來的狀況,不但是國內的挑戰,也顯現檢測的必要性。屆時若不經過檢測,只是純粹依靠檢疫,對疫調人員也是很大的困難。而隨著各國陸續解封,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也表示,許多控制好的國家都有小群聚感染,但是否變成大流行,則要看各國的防疫措施。陳秀熙也提到,在各國討論邊境開放名單時,我國應以總人口數和境外與本土個案比例作為爭取加入的優勢。他說,台灣、冰島和紐西蘭雖然都是控制很好的國家,但細部來看,紐西蘭和冰島的人口分別為500萬和34萬,確診個案分別為1500多人和1800多人;台灣則總人口數則為2300萬人,確診人數僅為400多人。另外,我國境外移入個案遠大於本土個案,表示社區感染不高。陳秀熙也以台灣的數據分析,以我國入境有症狀者篩檢,無症狀實施居家檢疫14天來看,居家檢疫第5天可抓出74%的人從症狀前期變成症狀個案,到第14天可抓出98%。但隨著商務來台、邊境開放振興經濟的需求,勢必需縮短居家檢疫時間,以減少居家檢疫旅館以及居檢者不能工作等成本,陳秀熙建議除了以檢測來彌補居家檢疫第5天到第14天可能漏掉的個案。詹長權則表示,由於可能漏掉無症狀和症狀前期的確診者,主動採檢才能逼近零確診,因此建議入境便採檢第一次PCR、檢疫後五天再進行第二次PCR;縮短檢疫並解除檢疫者,在台採定點、定時、實名制的活動,在防疫和經濟復甦間取得平衡。
-
2020-07-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男南非採陰回國竟確診 莊人祥說可能兩原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病例(案449),為50多歲我國籍男性赴南非探親,6月24日在當地採驗新型冠狀病毒陰性,但7月1日回台卻採檢確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可能該名患者採檢時處潛伏期,但也不排除該男是完成採檢後才遭感染。目前新冠肺炎檢驗上最準確仍是PCR檢測,莊人祥說,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發病到痊癒,並非所有時段時間都能驗出病毒,大概從發病前兩天可驗到,再來是有症狀後七到十天,才能驗得出病毒。莊人祥表示,該男除了用餐曾經拿下來口罩,自述全程戴口罩,入境時並沒有出現疑似症狀,因主動告知14天內曾有不適症狀,由機場檢疫人員安排採檢後送至集中檢疫所隔離,才於今日確診。莊人祥說,他在飛機上是坐在商務艙、乘客較少,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共27人,其中同班機前後二排乘客13人列為居家隔離對象,同班機機組員14人因有適當防護,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
2020-07-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有居留證外籍人士入境 明起免附登機前3日PCR陰性報告
新冠肺炎疫情在台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外籍人士來台須檢附登機前三天內採檢陰性報告,不過實務上發現有困難。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經指揮中心討論決議,自台灣時間7月4日零時起,有居留證外籍人士入境無須再檢附登機前三個工作日內陰性報告。據指揮中心原本的規定,除外交公務、移工、學生等外籍人士,其他外國人於啟航地機場報到(check in)時應檢附「登機前三日內新冠肺炎核酸檢驗陰性報告」供檢視,但考量各國提供檢驗量能不一致,並避免檢測至登機間遇到假日,指揮中心昨放寬認定標準為「三個工作日」。但仍有些國家的檢測報告無法在三個工作日內做出,如美國部分州無法提供三日內報告,商務人士無法來台。莊人祥表示,自台灣時間7月4日零時起,有居留證外籍人士入境無須再檢附登機前三個工作日內陰性報告。港澳人士商務經貿交流,因其具居留證,也不需檢驗陰性證明。「莊人祥表示,據統計符合不用檢附登機前三個工作日內陰性報告、有居留證外籍人士約1萬9千多人,另外,以商務交流入境台灣、具居留證港澳人士人數更少,約1100人。」
-
2020-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境全篩取代居家檢疫? 陳時中:只找出65%確診者
後疫情時代,國內專家建議以入境全篩取代居家檢疫,吸引更多外籍商務人士來台,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以我國340名境外移入個案(不含5名無狀感染者)分析,機場入境全篩可找出65%確診者,仍有119名個案入境兩天後被發現,需透過居家檢疫,降低感染風險。目前新冠肺炎檢驗上最準確仍是PCR檢測,陳時中說明,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發病到痊癒,並非所有時段時間都能驗出病毒,大概從發病前兩天可驗到,再來是有症狀後七到十天,才能驗得出病毒。「不是得病就會驗出來,沒有驗出來不代表以後不發病。」被號稱「最毒班機」的CI011,當時採全機採檢結果,共採驗340人,有症狀85人中,共12名確診個案;無症狀225人中,沒有確診個案。陳時中說,若當時入境當日全採僅能驗出五個人,換句話說,會漏掉七個人,讓這些確診者在社區趴趴走,「所以我們不可以驗完就放手。」陳時中又舉出我國各項包機專案全面篩檢1635人,包含武漢、鑽石公主號、上海、印度包機等等,結果僅檢出1名陽性個案,未發現無症狀感染者。我國新冠肺炎確診這中,境外案例有356位,本土55位、敦睦36位,陳時中說,機場入境全篩可以找出65%確診者,但仍有119名(35%)個案在入境兩天後才發病,無法在入境篩檢時被找出來,所以透過居家檢疫,來讓感染風險降更低。因發病前兩日能篩檢出病例,入境後第五天篩檢可找出93%個案。而往前越縮,就會放掉更多的人,入境後第七天篩檢,則可找出96%的個案。14名(4%)個案在入境九天後才發病冰島6月15日起,採全面入境檢測,檢測陰性後,陰性者不須居家檢疫,但開始實施入境全篩不居家檢疫期間6月15日至6月28日共確診30例,其中5名為本土感染個案,3名感染源不明,冰島實施入境普篩措施仍造成2個月來的首起社區群聚感染。陳時中提到,因應群聚事件發生,冰島原先預計7月鬆綁國內大型聚會和夜生活及預計7月對國際旅客開放邊界可能要重新討論。「我們認為邊境管理還是要嚴謹,若入境採檢陰性入境者的自主健康管理沒做好,對社區風險就會很大。」
-
2020-06-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估台無症狀新冠肺炎少 社區流行可能性低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今天推估,台灣自3月19日至6月20日可能約有22名隱藏的無症狀個案,但無症狀個案只要未達150人,爆發社區流行的可能性就很低。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舉行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說明會,說明最新疫情狀況。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截至6月26日,全球有69%國家解封指數小於1(相對安全、適合解封),但仍有31%國家解封指數大於1,因此出入這些國家時,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陳秀熙提到,現在各國開始復工,建議應該建立職業風險防範指引,訂出「低、中、高」的風險職業場所,如食品加工廠、八大行業、航空業等較難維持社交距離或不斷進出高風險地區的行業,除了落實戴口罩等措施,也應定期篩檢。先前一名日本女學生從台灣返回日本後,被驗出確診,陳秀熙認為,該名學生從2月就到台灣, 6月返日,以流行病學觀點來看,假如從2月就被感染,4個多月來都維持無症狀的機率很低。陳秀熙提到,「科學」期刊發表不同傳播模式個案的比率,46%是症狀前期個案、38%是症狀個案、10%是無症狀個案,6%是環境暴露傳染個案;台灣對症狀前期個案與無症狀個案所採取的防疫措施,都是採居家檢疫,但若未能落實,可能出現部分家戶或非家戶接觸者。由於3月19日起全面入境管制加上症狀檢疫,陳秀熙根據疫情數據模型統計推估,自3月19日至6月20日,台灣可能約有22名潛在無症狀個案,而無症狀個案只要未達150人,爆發社區流行的可能性就很低,因此評估台灣的風險仍低。陳秀熙提到,台灣應該慢慢調整思維,從追求「零確診」變成「零重症和死亡個案」,因為國外疫情嚴峻,境外移入個案難免會增加,本土個案也不是不可能,甚至造成小群聚感染,但大家可以靠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來阻斷,避免社區流行感染。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冰島已開始邊境解封,並以入境檢測代替14天隔離檢疫,只要PCR(聚合酶連鎖反應)核酸檢測陰性就可放行;台灣面對下一階段邊境開放,入境普篩已是不可避免的,可根據檢測結果來調整適當的檢疫時間,並搭配智慧式足跡追蹤和接觸者掌握。詹長權也建議增加檢測數量,例如可針對無症狀比率可能較高的年輕縣市進行代表性抽樣,透過社區血清學調查,瞭解實際感染和抗體狀況。
-
2020-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有成 日專家讚台灣準備妥當是優等生
日本在武漢病毒的防疫上,備受民眾信賴的是「專家會議」。專家會議副召集人尾身茂24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比較台日防疫時表示,台灣防疫的準備做得很好,是優等生。日本政府在2月14日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對策專門家會議」(專家會議),會議召集人是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長脇田隆字、副召集人尾身茂、成員川崎岡部等3人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召開記者會,提出預防第2波疫情來襲的建言。17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時,尾身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事務局長(秘書長),目前他是日本地區醫療機能推進機構理事長。尾身在這場記者會上表示,當年日本很幸運未受到SARS侵襲,相較於台灣,日本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沒做好準備,台灣是優等生。尾身表示,鑽石公主號郵輪陸續傳出疫情時,專家們就知道日本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篩檢量能有問題,2月10日的會議記錄曾記載,他告知政府篩檢量能的問題。2月下旬,他再度強力要求政府要正視這問題,到了3月28日提議官民合作,擴充病毒篩檢的量能。3月至4月初,各地保健所的量能呈現吃緊狀態,因此4月7日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尾身在記者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這次台日防疫的比較。尾身答說,日本在這次疫情中死亡人數較歐美國家少,但他之前曾在專家委員會上肯定台灣防疫有成。他說,因為台灣有防治SARS經驗,台灣距離中國近,有警覺性,加上來自歐洲的境外移入台灣的確診病例少。他說:「總歸一句,台灣準備得很好。」他認為,相較於台灣,日本沒經歷SARS疫情,沒培養防疫文化,所以這次沒能做好準備。但目前日本疫情穩定,真的要歸功於人民與醫療相關人員的努力,像是在防止群聚感染方面,醫療相關人勤做疫調,一般市民也很配合,整體而言,大家清楚行動上一定要有所改變,才能做好防疫。尾身曾對日媒表示,日本沒經歷過SARS的教訓,最明顯的就是未建立PCR檢查體制。這次他也察覺到,患者感染的歷程、篩檢出陽性率等資訊的收集速度太慢,這些課題有待解決。此外,行政區分、個人資訊的處理等,有時難度高,無法順利做到疫情資訊共享。觀察日本的防疫一開始是「佛系防疫」,步調慢半拍,有些台灣人從電視畫面看到日本人缺乏防疫意識的模樣,替日本備感憂心。3月20至22日的3天連假,賞櫻景點湧進大批賞櫻客,直到3月30日傳出前一晚喜劇泰斗志村健因染疫死亡的消息傳出後,許多日本民眾才真正提高警覺。美國「外交事務」期刊(電子版)5月14日從東京發出的一篇評論指出,日本這次的防疫看起來荒腔走板,但結果卻是全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奇妙地控制得很好。這份期刊指出,日本來自中國的觀光客多、民眾未能充分保持社交距離,相較於國際社會病毒篩檢率低,但「死亡人數卻奇蹟式的很少」。此文還表示,日本防疫的結果值得令人佩服,但純粹是幸運,還是因為政策好,實在令人看不清。這樣的評語不知是褒是貶,如果單靠幸運,那就無法記取教訓,如果是政策好,似乎也不盡然。原本一般民眾以為政府仰賴這個專家會議,未料本月24日日本放送協會(NHK)電子版報導說,專家會議3月2日發出「無症狀者也會感染給他人」的見解,政府認為這樣的說法會引起恐慌,要求專家將書面的文字刪除。日本電視台新聞網也報導,專家指出,這場抗疫可能是長達一年以上的長期戰,政府需提出長期策略,結果也被政府要求刪除這樣的文字。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這場記者會,脇田、尾身等人代表專家會議對政府提出建議,需預防第2波疫情的到來。專家們認為,疫情擴大之際,專家們備感危機,但一般民眾卻還沒有危機感,所以2月24日,專家會議提出「見解」,呼籲民眾要直接改變行動,過「新生活」。有些人認為專家登高一呼,讓民眾提高了防疫意識,但也有人認為專家會議管太多。加上專家常開記者會,讓一般民眾誤以為國家政策或防疫對策是由這個專家會議做決定。也有人認為,政府與專家會議之間的責任難以釐清。脇田在記者會上釐清,專家建言組織(類似專家會議)只是分析現況、做評估,然後向政府提出建言,如果政府否決專家的建言,政策的實施由政府負責,有關風險溝通,應由政府主導,專家建言組織只是從旁協助。脇田指出,專家建言組織的角色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有必要釐清。今後若要兼顧拼經濟與防疫,有必要成立一個集結各領域智慧的組織。相較於日本的防疫狀況,台灣這次防疫有成,是世界上的模範,許多日本民眾從媒體得知這點,就連記者搭計程車,表明是台灣人後,司機高度讚揚:「台灣做得太棒了」。很多日本人都知道台灣有天才IT大臣,政務委員唐鳳解決口罩荒的問題,也知道總統蔡英文民調支持率創新高,以及台灣有個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是「鐵人大臣(部長)」等。日媒記者也好奇詢問中央社記者有關日本防疫做得如何?」只能答說:「和台灣大不同,台灣很清楚誰是疫情指揮官,但日本的疫情指揮官不知是誰,一開始以為是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但不知從何時起,電視上出來說明疫情的人換成經濟再生大臣西村康稔。」相較於台灣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有日本醫師建議政府成立類似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組織,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也提出要成立「東京版CDC」,但日本政府目前沒考慮成立。脇田說:「有緊急狀況時召集專家發揮功能即可。平時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最重要,這可能是日本式的作法。」台灣記取17年前SARS慘痛教訓,在疾管署成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NHCC),這次防疫超前布署,有人認為台灣是準備了17年才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的成果。
-
2020-06-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籍女學生新冠陽性事件 醫師認為對台有3大重要意義
日籍女學生自台返日被測得新冠肺炎陽性,到底從何傳染目前仍無法確定,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此事件蘊含3大意義,包括將加深其他國家認為台灣篩檢量不足的印象,對台灣未來解封開放不是好事,但此時仍不建議採大規模的普篩,不過針對定點持續進行小規模的抗體監測絕對是有必要的。許秉毅表示,3大意義包括:一、加重其他國家認為台灣篩檢量不足的印象: 目前台灣僅針對具症狀的感染者及與確診案例有密切接觸者和入境者做新冠病毒的篩檢,但近來發表的醫學研究發現 : 有相當比率 (文獻報告從5%至50%不等)之新冠病毒感染是無症狀的 (由一篇來自北京急救醫學中心的報告顯示:有5%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一篇來自冰島的報告顯示:有50% 的新冠病毒社區感染者沒有症狀),因此國內的現行作法較難偵測到這些「無症狀之新冠病毒感染者」。所以當有來自台灣的「無症狀之新冠病毒感染者」在他國被偵測到「新冠病毒」時,其他國家會更加認為新冠病毒未在台灣本土消失,只是台灣篩檢量不足,未發現這些無症狀的感染者而已。二、民眾仍須注意「保持良好的社交距離」及「適時配戴口罩」:雖然此次「女學生返日確診」的事件有可能是「偽陽性的烏龍事件」或「飛機上感染」,但不排除在台灣發生了「無症狀感染」,這意味著新冠病毒可能在台灣已「流感化」,潛伏在台灣的某些社區之內,默默地作無症狀的傳播。因為無症狀的感染者仍具有傳染性;一篇來自山東大學的報告顯示,有一位至武漢旅遊返回北京的新冠病毒受感染者,雖然從頭到尾未有任何症狀,卻把身上新冠病毒病毒傳染給4位家人。因此民眾目前仍須注意「保持良好的社交距離」及「適時配戴口罩」,以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三、今年冬天新冠病毒極可能「捲土重來」:新冠病毒可能像流感病毒一樣,在夏季不好繁殖,傳染性下降,也較易產生無症狀的傳染;但是到了冬天,可能又會活躍起來,造成流行。因此民眾、各企業及政府皆須對今年冬天新冠病毒捲土重來的可能性「超前佈局」,作好規劃。許秉毅表示,台灣目前並沒有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作大規模的「全民普篩」並不符合成本效益,但需定期作「防疫點抗體篩檢」,以了解都會區「新冠病毒流行趨勢」。若偵測到流行趨勢上升,馬上作因應,才不致像義大利或美國因醫療公衛體系感知過慢,造成「新冠病毒」的「全境擴散」,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建議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個較頻繁與國外接觸的都會區,使用敏感度與特異性佳的試劑(如羅氏藥廠的 Elecsys Anti-SARS-CoV-2)作小規模 (如二所大學及二所高中,各500人)的血清新冠病毒定期檢測,這樣應會對了解台灣是否存在有某些無症狀感染者有所助益,另外也可隨時了解新冠病毒在台灣社會是否有死灰復燃的情形,同時因為「血清抗體之檢測」比起「PCR檢測法」具有方便、花費少、了解是否曾感染過的優點,同時檢測時只需抽一點點血,不必作很不舒服的鼻咽採檢,應是可行之道。
-
2020-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籍女疑在台染疫 呂秋遠:可以確定兩件事
一名曾短期停留台灣南部就學的20多歲日本籍女性,不排除是在台期間感染新冠肺炎,引起討論。律師呂秋遠在臉書表示,他不敢說台灣到底是不是病毒淨土,但是可以確定兩件事。他說,如果有新冠肺炎無症狀帶原者到處跑,或是許多感染者早就出現,只是被醫療院所掩蓋,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發現任何疑似症狀,護理人員都「一定」要通報與檢驗,更別說如果真的已經到處隱藏了許多危機,台灣早就已經風聲鶴唳,哪裡還有端午連假四天報復性旅遊的可能?對於有人提出全民做普篩,呂秋遠說,就像全民驗孕一樣,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台灣現在應該可能還有潛在的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還有社區感染的風險。只是,全民普篩,如果要做準確性比較高的PCR,全國民眾一起做的預算大概是690億。可是,到底要怎麼要求全國民眾要在特定日期內一起去普篩?如果今天已經篩檢是陰性,但是明天卻又被感染者傳染成為陽性,這樣的普篩究竟意義何在?呂秋遠表示,有人又開始質疑衛福部長陳時中的指揮能力、專業能力,以及台灣目前的歌舞升平其實是假象,不知道有多少人罹患新冠肺炎而不自知。嚴重一點甚至還會指責政府隱匿疫情,也有人繼續主張要進行全民普篩,認為這才是讓其他國家可以開放台灣人入境的主要依據。他說,以陳時中是牙醫,認為陳時中沒有專業能力擔此重任,甚至用「跌落神壇」來貶低,是一件非常沒有意義的事情。陳時中的好評是來自於整合資源的能力與安撫人心的善良。公共衛生的專業,許多人都有,但是能夠綜合這些專業資訊,並且做出正確判斷,已經是合格的指揮官。呂秋遠表示,陳時中原本就不是神,沒有推落神壇的問題。確實現在還不能出國,但是現在不用徹夜排隊買口罩,不用聽到隔壁有誰咳嗽就心驚膽跳,不用到任何地方都得戴口罩,「在這種每八天就增加100萬人感染的世界裡,我已心滿意足。我謝謝這群團隊,而且確定,從來就沒有神化他」。
-
2020-06-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會比較早解隔離 我國證實羥氯奎寧治療新冠肺炎無效
國內研究證實,羥氯奎寧治療治療新冠肺炎無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出,國內臨床試驗中發現,在對照組中,發現服用羥氯奎寧患者,PCR檢驗呈陰性時程未比無使用者短,該結果與國外研究報告一樣,國內治療指引6月初已移除羥氯奎寧。張上淳說,我國羥氯奎寧治療完整的報告內容,在昨天指揮中心會議已報告說明。該報告分兩部分,一是前瞻性隨機分組試驗,有二分之三患者受羥氯奎寧治療,其他對照,結果並沒有縮短PCR變成陰性時間,研究對照組共30多人,治療組與對照組沒有太過差異。張上淳說,基本上PCR檢測陰性時間沒有縮短,我國內臨床試驗判斷,也認為沒有特別有效,而國外幾個報告也是這樣認為,因此我國臨床指引第七版已把羥氯奎寧取消,改為瑞德西偉。
-
2020-06-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後新冠時期 抗體檢驗搭配PCR助完善邊境政策
新冠肺炎進入後疫情時代,各國都在拚藥物、疫苗和檢驗試劑,希望能有更多工具可以精準判斷群體感染情形。台灣與丹麥技術合作,發展可攜式抗體檢測平台,只要一滴血,12分鐘可取得IgG和IgM的抗體結果。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抗體檢測可作為PCR檢測的輔助,可更了解病程,做出精準檢疫隔離政策。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IgM為感染初期出現的抗體,IgG則於感染中後期出現,因此檢驗兩種抗體可了解患者處於何種感染階段。我國目前針對新冠肺炎以PCR核酸檢測作為檢驗標準,黃立民表示,此種方法為檢驗抗原,若驗到代表被感染到,但鼻腔核酸檢測,敏感性約八成,仍有兩成患者可能被放掉。因此若搭配抗體檢驗,可提升至九成,且更能了解感染的階段,做出更妥善的邊境管制措施。黃立民舉例,當核酸和抗體檢測都為陰性時,代表此個案沒有被感染,很安全可以放行;核酸鹼檢測為陽、抗體為陰則代表剛被感染,必須「隔好隔滿」;核酸為陰、抗體為陽時,代表此個案被感染過但已痊癒,安全可放行。至於核酸和抗體都為陽性時,代表此個案已感染超過一周,隔離天數可以減少到四、五天就好,對邊境開放、商務旅遊等都有助益。黃立民表示,陸續已有文獻證明,感染者在大約11天時儘管再次驗到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病毒都已無傳播能力。此檢測平台的敏感性超過九成,並於上周取得歐盟認證,現也正向我國食藥署申請許可證中,盼透過緊急使用授權(EUA)方式盡速取證。
-
2020-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状
2020年5月7日美國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知名記者克萊爾·賈維斯(Claire Jarvis)報導了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愈來愈多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在病人身上被發現,於是醫學界不得不對這個新出現的疾病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首先,在疾病的初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把發燒(fever)、咳嗽(cough)、和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列為新冠肺炎的標準症狀。但該機構隨後發現到,反復寒顫(repeated shaking with chills)、肌肉疼痛(muscle pain)、頭痛(headache)、咽喉痛(sore throat)、以及嗅味覺喪失(loss of taste or smell)【註1】,也都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隨著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感染人數的同時,醫學界也觀察到更多不尋常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該疾病的症狀表現和患者的年齡、種族、體質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雖然有的症狀相當少見,甚至有些症狀還不確定是否直接就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小心謹慎總是上策。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1.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2020年5月4日,紐約市衛生局發出警告,有15名年齡在2到15歲之間的兒童,因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住院治療,懷疑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衛生局描述的症狀類似於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和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的混和型。全部15位兒童都有發燒,其餘症狀尚有皮膚紅疹(skin rashes)、腹部疼痛(abdominal pain)、紅眼睛(red eyes)、和嘴唇破裂(cracked lips)等等。這些小孩的PCR核酸測試有些呈現陽性(4人),大部分卻呈現陰性(11人)。另外,在抗體檢測部分,有6位兒童呈現陽性,表示確實感染過新冠病毒。根據義大利的統計,兒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的比例很低(約千分之一),因此在疫情初期除了沒有注意到這種出現在兒童身上的罕見症狀外,也不確定是否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因為出現這個症狀的有些兒童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特別注意。最近在英國就有一位14歲男孩因為多系統發炎而死在伊芙莉娜倫敦兒童醫院(Evelina London Children,s Hospital),全英國目前約有75~100位的兒童因為此症狀而接受治療中。2020年5月13日義大利貝加莫省(Bergamo)帕帕喬瓦尼第23醫院的兒科主任丹蒂加教授(Lorenzo D,Antiga)發表在柳葉刀的文章證明多系統發炎症狀和新冠病毒高度相關,因為該城市過去5年來,每三個月僅有一名兒童出現此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症狀,而自從新冠病毒爆發後,每個月飆升至10位兒童出現此症狀,足足暴增了30倍。川崎症主要影響五歲以下幼童(infants),會導致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雖然急性死亡率不高(0.03%),但會導致後天性心臟病(原本20~25%),適當的治療可以預防潛在的致命性冠狀動脈瘤(降低到5%),目前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應該是被外來物感染後的免疫系統過度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這次新冠病毒所導致類似川崎症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卻是大部分來自學齡兒童(schoolchildren),而非來自嬰兒。自從第一個病例在英國報導以來,在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瑞士相繼又出現了相當多的病例。2.中風和血栓(Strokes and blood clots)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新冠肺炎和血管栓塞之間的關聯性【註2】,即使在醫學界認為是血管栓塞低危險的患者中也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之後造成血管栓塞,特別是白種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報告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紐約市5名年齡在33歲至49歲之間的患者,他們因新冠肺炎入院時有嚴重的中風症狀。其中只有一個病人有中風病史,其他都沒有。另外,4月份在《血栓研究》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荷蘭加護病房中有高達31%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血栓併發症”。另外,除腦部血管會阻塞外,肺部血管也不例外,愛爾蘭醫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可以導致肺部「數百個小阻塞」。這些血塊阻塞當然會損害肺臟功能,發生呼吸困難,導致血液中氧氣飽和度降低,許多器官承受低氧壓力,最終導致器官衰竭並死亡。2020年5月7日,美國西奈山醫院的心臟科主任法斯特醫生(Valentin Fuster)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新冠患者體內的血栓形成(clotting),增加患者的存活率。這項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可能在新冠肺炎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讓患者免於發生新冠肺炎的致命症狀,包括心臟病(heart attack)、中風(stroke)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目前歐美醫界已經開始給予新冠病患預防性的抗凝血劑。3.新冠腳趾(COVID toes)新冠肺炎感染竟然會在腳趾頭出現類似凍傷的紅色或紫色的發炎性局部水腫,而且是好幾個指頭在一隻腳上或兩隻腳都有,尤其是好發在健康的年輕人(young adults)和十幾歲青少年(children teen)身上,病患主述相當疼痛,而且會有灼燒感和癢的感覺,皮膚科醫生建議,如果發現有新冠腳趾症狀的人,就算沒有其他新冠肺炎症狀,也應該進行新冠病毒篩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皮膚科的福克斯醫生(Lindy Fox)說,每年到了寒冬,她通常會遇到4~5位的病人因為手指或腳趾頭凍傷來看診,可是這陣子新冠肺炎爆發,明明在春天接近夏天,熱得要命,卻有幾打的人跑來看凍傷,而且全都說這輩子從來沒有凍傷過。不光是福克斯醫生,在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負責遠程醫療診所(Telemedicine clinic)的全球健康皮膚科主任弗里曼醫生(Esther Freeman)說,她的門診幾乎都是來看腳趾頭的,因為腫起來,會痛,又不知道為什麼,病人多到她認為應該專門開一個腳趾頭門診,一點也不誇張。過去已知病毒感染就可能會引起小血管發炎,導致類似的凍傷的紅紫色水腫,專家認為這就可以用來解釋新冠腳趾的發生原因。所幸這樣的症狀會在1~2周後消失,病人並沒有出現生命危險。目前正在邀集有這樣症狀的病人,進行持續性的PCR篩檢,以便了解症狀與病毒存在之間的關係。由於新冠病患有時也會服用多種藥物,所以當出現新冠腳趾的症狀時,也要能鑑別診斷出到底是藥物引起的,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4.沉默的缺氧(Silent hypoxia)呼吸困難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但也有許多輕症患者完全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可是等到第一次就醫時,醫生才發現病人已經嚴重缺氧。新罕布夏州里托鎮地區醫院急診室列維坦醫生(Richard Levitan)說,有些病人第一次到達醫院時,他的血氧含量就低於50%,遠低於正常人的95~100%之間,而只要低於90%就屬異常。照理說患者應該已經神智不清,甚至昏迷不醒才對,但病患自己卻完全察覺不到,還能繼續跟門診護理師聊天,等到醫生看到X光片發現病患已有嚴重肺炎,甚至某些病患需要人工呼吸器維生,這種狀況醫學界稱之為「沉默的缺氧」。因此,醫生建議在家隔離的輕症新冠患者,應該使用小型的血氧檢測儀(留在美國定居的潘老師同學說,美國的網站上都有在賣),監測血氧濃度,避免憾事發生。科學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腳步,研究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導致這種異常的沉默缺氧。另外,急診室醫生建議,所有已經診斷出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不論病人有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在入院後的前14天內,每天都要使用脈搏血氧儀,以定期檢查他們的氧氣水平。他們還建議所有咳嗽,疲倦和發燒的疑似病人都應進行脈搏血氧儀監測,即使他們尚未進行病毒檢測,或者是他們的拭子檢測呈現陰性,因為這些檢測的準確率並非100%。通過這樣做,就可以在肺部損傷嚴重之前就識別出並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美國目前的死亡率。 5.腸胃道問題(Gastrointestinal issues)2020年4月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胃腸病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針對116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總共有32%的人出現胃腸道的症狀,其中包括食欲不振(22%)、噁心嘔吐(22%)、和腹瀉(12%)。已知新冠病毒會利用人類的ACE2受體來感染人類細胞,因為ACE2在胃腸道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廣泛分布,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當有腸胃道症狀時,用PCR測糞便的樣本時,就應該會呈現陽性,與沒有腸胃道症狀的人相比,體內清除病毒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由於營養吸收較差、食慾不好,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研究人員表示,在他們目前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出現胃腸道症狀之前,先出現呼吸道症狀,而目前尚未發現患者在出現呼吸道症狀之前就出現胃腸道症狀。因此,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緊接著又出現了腸胃道的症狀,就大大提高了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但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腸胃道症狀,就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是新冠病毒,窮擔心。6.譫妄症(Delirium)譫妄症是一種急性專注力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病症,在老年人中,有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伴隨著“迷失方向”和“感到困惑”的症狀。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傑斯醫生(Jonathan Rogers)表示因冠狀病毒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出院後約1/3的人出現譫妄症、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的精神疾病,他在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針對SARS和MERS兩種冠狀病毒的病人進行了回顧型研究,發現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但目前針對3550名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尚未出現精神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洛桑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瑞士醫學雜誌》中發佈了用於診斷老年新冠肺炎的臨床指南。他們強調老年人得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胃腸道疾病、跌倒、以及譫妄症。另外,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和譫妄症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加以注意。【註1】嗅味覺喪失是新冠肺炎患者大腦被感染的警訊。【註2】大量血管阻塞是白人新冠肺炎死亡原因之一。
-
2020-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後疫情時代醫籲醫護、感染源不明接觸者 應做抗體檢測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爆發,在還沒有疫苗研發出來前,各國除PCR核酸檢測外,也極力研發速度更快、更方便的篩檢方式;而台灣雖疫情趨緩,個案數僅443例,但其中有11例為不明感染源的本土個案,雖未擴大感染並已結案,但民眾仍有疑慮。台大醫師表示,疫情進入後防疫時期,台灣未來在邊境上也會有一定程度的開放,就公衛角度來看,台灣或許下一步可比照國外,透過血清抗體檢測如IgG,向曾接觸確診個案的醫護人員、感染源不明個案接觸者,以及曾進行核酸檢測者進行血清抗體檢測,來釐清無症狀患者、推估國內感染規模狀況。並掌握新冠肺炎的感染率,來協助流行病學的進行、加速疫苗研發。台大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血清抗體檢測,是以合成的病毒抗原檢測血液中是否具有抗體,患者在染病後,體內才會出現抗體,此為感染中、後期才能進行的檢測方式,可判斷患者是否曾感染,及依產生抗體的種類判斷已感染多久,如日前磐石艦案曾用此法。李建璋說,血清抗體檢測主要包括IgM、IgG。前者屬急性期,約在患者染疫後5到7天產生,後者則是染疫後10到14天內產生,一般為痊癒後出現;因現行的核酸檢測有其限制,感染後期不一定能測得到,必須藉由抗體檢測來瞭解實際的感染情況。在血清抗體檢測的意義上,李建璋以美國亞利桑那州為例,他表示,美國疫情仍嚴峻,該州就有醫院針對全院進行抗體檢測的廣篩,因個案接觸者對象不只有醫師、護理師,也包括傳送人員、檢驗人員等,整個過程都有可能暴露到病毒,採取抗體檢測後,就可安排產生抗體、相對安全的人,繼續投入醫護的第一線工作。除此之外,李建璋說,南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也針對感染源不明個案的接觸者進行抗體檢測;而隨著醫療進步,現已有靈敏度、特異度更高的檢驗試劑可使用。台灣食藥署5月時也以緊急使用授權(EUA)規定,核准藥廠IgG抗體檢驗試劑的進口,首批進口20組,每組100劑,分配給台大、高醫、新光等5家醫院,進行小規模臨床研究。李建璋說,目前台灣有11例感染源不明的個案,若政府能回溯檢測接觸者,就可能找出可能的感染源及遺漏的個案。此外,台大公衛學院目前也與彰化衛生局合作,推動血清抗體研究,雖不能代表全台面貌,但也可當參考依據,若研究結果與實際的確診數有相當大的落差,政府就應檢討現有的防疫政策;若與目前的確診狀況吻合,則多了一項可向國際證明台灣防疫水準的科學證據。
-
2020-06-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抗疫總回顧 影響決策8事件
新冠肺炎延燒全球,從1月21日台灣出現首起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次次面臨突襲,關關難過、關關過,到今天放心解封,民眾能接近正常生活,歷經8個重大事件影響決策。1、登機檢疫 防疫視同作戰去年12月,中國武漢傳出疑似冠狀病毒感染的不明肺炎案例,那時還沒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這個名詞,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跨年夜獲得中方證實疫情,啟動登機檢疫,防範境外移入病例。隨後派人赴武漢實地探查疫情後,以電郵向世衛示警。隨著疫情發展,開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團隊從加嚴邊境檢疫,防堵於境外,繼而拉起醫院防線,切斷院內感染,再擴大疫調追查零星案例源頭,撲滅星星之火,築起社區防火牆,防疫措施一層包著一層。2、武漢封城 台胞身分註記包機返台時間拉回到1月23日小年夜,凌晨2時天還沒亮,整座城市的人們還在睡夢中,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宣布上午10時起正式封城,公共運輸全面暫停、無特殊原因不得離開武漢,恐慌情緒一觸即發。各國紛紛派出專機撤僑,台灣頻頻向陸方提出包機要求,卻未獲回應,數百名台灣民眾受困當地,甚至出現藥品短缺,幾經協調,總算在2月初傳來好消息,2月3日深夜出動首班包機,載回200多名台商返台。考量疫區風險,指揮中心對湖北武漢台人進行身分註記,要求只能以包機形式返台,避免個別擅自回台成為防疫破口;建立下機後的消毒、發燒篩檢等作業流程,有症狀者通通由救護車送醫治療,其他由專車送往集中檢疫所,原則一人一室,專人提供三餐、垃圾按照感染性廢棄物高標準處理,建立起包機、集中檢疫模式。3、口罩實名制 國家隊成軍預購再升級在疫情期間,口罩、酒精、額溫槍等防疫物資十分搶手,行政院長蘇貞昌1月24日宣布管制醫療口罩輸出時,雖然指揮中心釋出防疫庫存,仍見民眾在超商排隊搶購,為解決口罩短缺,政府以公權力徵用口罩,並由經濟部協調廠商擴建口罩生產線,口罩國家隊成軍。2月6日購買口罩實名制上路,民眾可在健保特約藥局及部分衛生所限量購買,之後進化為口罩實名制2.0及3.0,增加了網路通路、超商預購,口罩漸漸供應無虞,在6月1日開放內外銷自由買賣。4、郵輪災難 三採陰解隔離防復陽曾停泊基隆港的「鑽石公主號遊輪」傳出有20多名乘客確診,郵輪可能淪為病毒溫床,載著病毒散布世界各地,指揮中心於是在2月6日宣布禁止國際郵輪靠泊台灣港口。但此時以基隆為母港的「寶瓶星號」正準備從日本外海返港基隆,船上1700多名台灣人,指揮中心強調一定會讓台灣人回來,但只要有1人確診新冠肺炎,必須全員留船隔離14天。寶瓶星號返抵基隆港那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親自登船信心喊話,防疫團隊共對128名有發燒、中國旅遊史、旅遊史不明及外國人進行採檢,全船旅客歷經9小時等待,檢驗結果全數陰性,陳時中開心公布「這一仗我們打贏了」,全民信心大振。郵輪事件看似落幕,卻傳出日本鑽石公主號乘客二次篩檢陰性出院後,又轉為陽性,國際間也頻頻出現「復陽」個案。由於病毒捉摸不定,為了避免復陽個案具傳染性,指揮中心依專家決議將解除隔離標準從二採陰性,升級為更嚴謹的三採陰性,將風險降到最低。5、媽祖不遶境 大型活動停辦或延期農曆3月媽祖遶境是宗教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其中又以3月19日的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規模最大,9天8夜將橫跨4縣市,每年吸引200萬人次參與,但當時國內出現零星社區感染,加上韓國教會爆發群聚感染的前車之鑑,醫師、專家、甚至陳時中都表態籲延期。原本堅決要辦的大甲鎮瀾宮態度逐漸軟化,2月底宣布暫停媽祖遶境,指揮中心隨後也公布公眾集會指引,呼籲人潮密集活動應考慮延期,此後各種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動、馬拉松相繼自主停辦,讓台灣至今不曾因集會活動出現群聚感染。6、歐美返台病例釀危機 入境一律檢疫大型活動取消雖然降低群聚感染風險,但3月中旬疫情迅速延燒至歐美各國,在海外旅遊民眾、留學生返台避難潮雙重夾擊之下,台灣在短短7天內暴增79例境外移入病例。為防漏網之魚成防疫破口,指揮中心3月18日宣布提高國境封關管制措施,限制外籍人士入境、所有入境民眾一律居家檢疫14天,此後境外移入病例總算逐漸獲得控制。4月初,一架3月底剛從美國紐約飛往台灣的中華航空班機CI011傳出機上9名乘客確診,指揮中心發現大事不妙,隨即對全機旅客、機組員進行採檢,該班機共有12人確診,均為出現疑似症狀者,所幸空服員、機組員均無人確診。外界注意到,在機上密閉空間工作的空服員恐成染疫高風險族群,國籍航空為了保護空服組員,不僅備有組員專用洗手間,也增添隔離衣、口罩、手套等防護裝備,指揮中心也宣布4月起,空服員執勤時須配戴外科口罩、護目裝備、防水隔離衣及防水手套。7、女公關染疫 酒店舞廳難復業此後國內疫情漸趨穩定,僅有零星本土病例,未料4月8日確診的30多歲家庭主婦,一夜間竟成了台北市酒店女公關,指揮中心考量娛樂場所無法落實社交距離,隔天火速宣布全台酒店、舞廳即日起無限期暫停營業。疫調人員抽絲剝繭、層層追查相關接觸者,截至4月22日監測期滿,這名女公關的接觸者無人染疫,陳時中這才鬆了一口氣,宣布此案結案。但是各縣市卻為了酒店舞廳何時能恢復營業、如何落實社交距離與實名制或實聯制的防疫配套,爭議許久。8、敦睦艦隊群聚 國軍亡羊補牢4月18日正當疫情快速降溫,國內連續2天沒有新增確診個案時,竟傳出剛完成任務從友邦帛琉返台的海軍敦睦艦隊有3人染疫,全艦人員立即召回採檢並集中檢疫,當時全艦隊700多人的假期已邁入第2天,而且散布在全台各縣市,全台民眾頓時陷入恐慌情緒,也讓軍艦未落實通報、無檢驗能力等問題浮出檯面。經艦上與陸上集中隔離檢疫、反覆檢驗抗體,指揮中心釐清個案全都集中在磐石艦上,專家研判病毒來自台灣,且艦上已出現4波感染。除36名病毒核酸檢驗陽性的確定病例,還有8名血清抗體陽性的極可能病例,耗時1個多月調查後,確定查無感染源,宣布結案。為防磐石艦群聚事件重演,國防部已採購17套小型PCR檢測儀,優先部署在執行長期偵巡任務的船艦、外離島,以及6所作戰區醫院,實施早期採檢及初步診斷,以利及時通報應處。
-
2020-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67大解封之後 指揮中心仍需迎戰「內憂」 與「外患」
六七大解封,民眾過正常生活的同時,防疫警覺心勢必下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例行記者會從每天一次改為每周一次,但指揮中心依舊面臨挑戰,除了邊境陸續解封將迎接「外患」,民眾是否能堅持防疫新生活的「內憂」,也不容忽視。六七解封後,防守關鍵在於社區疫情監測及掌握民眾健康行為。前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鬆綁需連結「積極監測」。解禁不代表不再有感染,可預期一定還是會有小規模疫情出現,也應針對個人防疫行為建立調查和評估的機制,才知道不同區域的「個人防線」落實程度。另外,為避免症狀前或無症狀感染造成傳播,施文儀建議「回國未滿一個月」者即便解除隔離,都要加強自主健康管理、避免參加人群聚集的活動;如果有必要參加,也要主動告知主辦單位並且安排與人群區隔的空間,實名(聯)制也有必要再實施一段時間。施文儀表示,「勤洗手」非常重要,但如果是每天固定相處的家人和同事,如果都沒有出國這些特定風險、都是能掌握的特定人,其實沒有維持社交距離或戴口罩的必要。施文儀提醒,如果是一年內發生大小感冒五次以上的人,體質上算是易感冒,建議繼續戴口罩、加強衛生習慣。對於未來邊境管制開放,目前指揮中心依據他國疫情近況為標準。施文儀建議,重點在於國與國建立互相認可機制,透過第三方公正單位,確認各國檢疫措施具備有效可信的標準作業流程,減少兩國人民往來的阻礙、加速復甦。前衛生署疾管局長蘇益仁則表示,疫苗是否研發成功,在邊境管制開放的思維上將截然不同。若有疫苗,就可以像我國民眾去非洲國家施打黃熱病疫苗,可以要求入境我國的外籍人士,提出施打疫苗的證明即可放行。若是疫苗一直研發困難,雖然可以要求他國人民提出檢驗證明,可以是PCR檢驗陰性或是抗體陽性報告,視各國做法不同。但蘇益仁認為,最好還是在機場有快篩檢驗,一旦檢驗陰性,即可放行,但須做好自主健康管理,讓短期商務客不受檢疫十四天的限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未來持續現行社區監測模式,個人防疫行為監測機制近日已委託公衛團隊,以研究模式監測、掌握民眾健康行為。
-
2020-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磐石艦案重演 國軍於艦艇外島優先配備檢測儀
國防部今天表示,為避免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影響國軍戰力,已採購17套小型PCR檢測儀將優先部署於執行長期偵巡任務的船艦、外離島,以及6所作戰區醫院,後續並將滾動檢討調整設備部署。海軍敦睦遠航訓練支隊磐石艦4月18日爆發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群聚感染,共計36名官兵確診。敦睦艦隊3艘軍艦5月18日已恢復正常戰備,但軍方防疫作為持續引發關注。軍醫局藥政處處長謝政智上校上午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表示,軍醫局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建議,5月12日已採購17套小型PCR(polymerase chainreaction,聚合酶鏈鎖反應)分析檢測設備。經評估,這些設備將優先部署於執行長期偵巡任務的艦艇單位、外離島偏遠單位,以及各作戰區共6所國軍醫院,實施早期採檢及初步診斷,以利及時通報應處。謝政智指出,國防部所採購台灣製PCR分析儀具檢驗靈敏度及專一性大於95%、電腦全自動結果判讀、不需反覆加熱及冷卻、反應條件單純、設備體積小、反應時間短(85分鐘)等優點,可同時檢測8個檢體,並具備自動除汙消毒功能,有助避免人員感染及後續檢測汙染,也適合部署於空間狹窄的艦艇單位。謝政智進一步說明,承辦廠商依契約及產能陸續於5月22、27日交貨配發海軍8台、外離島3台,以及各作戰區國軍醫院6台。國防醫學院及廠商也共同為海軍艦艇及外離島專責操作人員實施相關教育訓練,5月13、21日共完成3個場次,有141人次參與。媒體關切,由於分析儀數量有限,具體分配使用情況為何,謝政智回覆表示,依據海軍目前的規劃,儀器部署主要針對執行「長期偵巡任務」的艦艇,即蘇澳、左營及馬公基地;此外,艦隊指揮部及磐石艦也已部署儀器。海軍後續將滾動式檢討、調整部署,例如基隆營區正進行相關規劃。
-
2020-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磐石艦抗體陽性者遭疑不只八人 張上淳:肯定與有把握
前立委沈富雄昨在臉書發文推斷敦睦艦隊的感染模式,直言僅有8人抗體呈陽性反應算是「出奇的少」,媒體也報導台灣感染症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認為抗體陽性者恐怕不只8名。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實驗室小組「非常肯定與有把握」認定這八個人確定有抗體。張上淳表示,確診個案的病毒核酸(PCR)檢測是陽性,包括3月10日最早發病者,也是發病時間點清楚、症狀典型,當時艦隊都還沒靠泊帛琉,因此研判上應是在台灣境內先受到感染,上船才發病。至於抗體陽性部分,三個實驗室用很多方法檢測,因為有不一致的狀況,後續再進一步排除偽陽、偽陰個案,並針對有疑義者再次採血檢驗比對,因此,「實驗室小組非常肯定與有把握,認定這八個人確定有抗體。張上淳表示,這八人當中,其中三人是強烈陽性抗體表現,包括綜合抗體都表現出來;其餘五位沒有綜合抗體,但是我們認定他們都曾經接觸病毒,只是可能接觸病毒量偏低,所以五人當中三人沒有出現症狀。張上淳強調,除了這八個人以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已經確認排除了。
-
2020-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韓國證實二採陰復陽也不傳染 台灣三採陰出院有討論空間
台灣目前累計44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扣除7例不幸死亡,414人解除隔離,目前只剩下20人住院。採取二採陰出院的韓國在5月19日根據實證研究,不再要求三採復陽者隔離,對照台灣目前仍以連續三次採檢陰性作為解除隔離條件,住院天數特別長。對此,學者建議,如果台灣病例增多,或國際間有更多報告證實復陽感染力極低,或許台灣也可改為二採陰出院。以二採陰作為出院標準的韓國,5月19日公布285個出院後復陽個案以及790個復陽期間的接觸者的研究結果,確認這些接觸者當中沒有人感染。韓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因此修正名詞,19日起以後不再稱之「復陽」,改稱「解隔離後PCR再測得」,並且取消了出院後再自我隔離14天、期間有症狀就要再做PCR的建議,也不再以等同於確診者的處置去隔離復陽者或要求接觸者接受檢疫,僅維持發現復陽個案要通報並需調查接觸者的規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現只剩下20位住院,之前病況較緊急的病人都漸漸穩定了。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歸納,以4月1日起解除隔離的個案為例,住院到出院的天數中位數是26天,是因為台灣採取三採陰才能解除隔離的政策。根據韓國研究,張上淳日前也說,根據韓國實證,專家會議認為我國三採陰出院者應不再有傳染力可安心,即便復陽,若無特殊狀況無需住院,接觸者也不用隔離採檢,僅需自主健康管理。韓國實證新冠二採陰復陽感染力極低,台灣還要繼續維持三採陰才能出院,而且把三採陰出院的復陽個案再次隔離嗎?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新冠肺炎復陽個案如果還有傳染力,那防疫會很難做。韓國這篇研究回答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新冠肺炎復陽個案的傳染力可能很低,甚至是沒有,這是一個好消息。考量到台灣本身的情況,如果台灣的流行規模很大,有很多人需要隔離,那或許可以根據這個實證,將標準放鬆;如果台灣個案還很少,或許可以先謹慎一點,等到出現第二篇報告再次證實,再決定要不要放鬆。
-
2020-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山大學新冠快篩易測瓶 15分鐘篩出無明顯症狀感染者
只需一滴血,15分鐘內即可篩出新冠肺炎「無明顯症狀感染者」!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副教授楊閎蔚研究團隊研發出有別於目前市面上「驗孕棒」式的快篩檢測法,藉由自主開發的高催化力奈米材料與生物分子塗佈技術,獨創「超靈敏易測瓶」(EasyVial),大幅縮短原本傳統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所需數小時的檢測時間,且無須任何專業人員儀器採檢,只需滴入一滴全血,即可在15鐘內,及早篩出血液中僅含微量 IgM 抗體的「早期無明顯症狀感染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檢測準確性備受關注,不僅中國出現偽陰性與偽陽性病例,南韓也有一名17歲確診少年,先前連續12次檢測都呈現陰性,引發病毒檢測準確性爭議。中山大學醫科所、毒藥物暨生醫快篩科技研究中心成員楊閎蔚副教授指出,目前臨床快篩檢測病毒、初步確診患者的方式多採用「驗孕棒」式的快篩試紙,其靈敏度為65 ng/mL,「在感染最初期篩不出,結果呈現偽陰性的機率高」,團隊研發的「超靈敏易測瓶」靈敏度可達 0.01 ng/mL,大幅提升檢測靈敏度6千倍,且「無需到醫院,在家就能快篩」,方便省時。中山大學醫科所副教授楊閎蔚率領材光系許盈培、生醫所李南熺、龎浩翰3名博士生組成研究團隊,憑藉過去開發早期癌症快篩檢測器的經驗,獨創超靈敏快篩技術,並與高雄醫學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副教授王聖帆團隊合作,進行臨床檢體盲測試驗驗證。研究團隊盲測一名自國外返台,由 RT-PCR 核酸檢測為陽性但無症狀的負壓隔離病患檢體,在此確診無症狀患者住院第一天的血液樣品中,可精確檢驗出感染初期「微量」對抗新冠病毒的IgM抗體(即時將檢體再稀釋1萬倍仍可檢測到IgM抗體),但無檢驗出 IgG 抗體,證實為陽性且是感染初期,與臨床檢驗結果符合;同時利用傳統ELISA 檢測此血點,結果無法檢驗出任何抗體濃度(陰性),在第三天血點即可同時測到IgM與IgG抗體,證實「超靈敏易測瓶」極高的靈敏度,且可快篩出早期無明顯症狀感染者。「快篩出早期無明顯症狀感染者,可及早隔離與治療,避免急速傳染擴散。」楊閎蔚副教授強調,目前新冠肺炎在初期快篩之後,還需經過RT-PCR核酸檢測確診,需專業人員操作且4小時以上才能取得結果,除了有時需重複檢驗,專業人員在採集上呼吸道檢體的過程中,更承受感染風險。「超靈敏易測瓶」(EasyVial)可廣用於其他傳染性疾病快篩,例如茲卡病毒、登革熱病毒、伊波拉病毒等,在特定病毒流行季節與無預警疫情爆發時,可馬上派上用場,大幅減低醫檢人員的壓力,防止疫情急速擴散。
-
2020-05-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口罩出口不用等到六月底! 陳時中:現在就可接單
經濟部政務次長王美花今上午出席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備詢時指出,國內口罩單日產能已達到2000萬片,未來上看每天2500萬片,經濟部已著手規畫口罩出口解禁事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首度鬆口透露,「現在就可以接訂單了!」而口罩開放出口的時間點,將原先預定的六月底早很多。隨著口罩產能日漸提升,之前曾傳出六月底才能夠出口,廠商因不確定開放外銷的時間,因此不敢先接訂單,有些廠商擔心,要是等疫情都快結束才能接單,會影響利潤。今天陳時中首度鬆口說,不用等到六月底就能出口,而且廠商「現在就能接訂單」。台灣對於聲援世界各國防疫物資不遺餘力,過去都是援贈。截至目前為止,臺灣總共援贈80多個國家2750萬片口罩,131臺熱像儀、3萬5000支額溫槍以及250組體溫自動量測系統。接下來繼續規劃第四波援外物資,總共會有約2350萬片外科口罩、116萬片N95口罩、17萬件防護衣、60萬件隔離衣、80臺呼吸器、34臺PCR快篩檢測儀,以及50萬片奎寧等,協助全球共同防疫。
-
2020-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未來解禁 台大公衛建議借鏡冰島、澳洲經驗
台灣已連續十天零確診、35天無本土個案,台大公衛學院建議,台灣未來疫情解禁、要使經濟走向活絡,可借鏡冰島、澳洲等國經驗。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未來應對於邊境入境者,旅行往返之商務人士、其他難達到社交距離控制職業族群等進行抗體、抗原檢測;同時可參考如澳洲等國家,推行社交距離手機程式來協助防疫。而台灣如果要解封,一定要做數位接觸者調查,才可能降低新冠肺炎的接觸率,他認為台灣在後疫情解封時期能做得很好。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今早在台大公衛學院每周疫情說明會中指出,隨著新冠肺炎大流行疫情趨緩,如何使用精準防疫原則來防止人群免於受病毒的攻擊,是重要關鍵;其中,檢測、足跡追蹤與放寬現行社交距離的限制等措施,得非常小心。詹長權說,新冠肺炎疫情目前除了中國外,美國紐約州的紐約市也是一大疫情重災區。依照紐約州長古莫之前所說的,他們當日檢測能量數可達4萬,若加上鄰近州可達單日8萬例檢測,他近日常說檢測是簡單的,為的就是要告訴州民:要恢復正常生活,檢測是必須的,想回去上工的員工,就必須接受核酸檢測。另外,台灣未來欲解禁,也可考量冰島方式。他說,冰島是全世界每單位人口做最多檢測的國家,個案數跟死亡數都非常少。冰島目前是對入境者檢疫14天,因應夏天觀光季到來,對邊境管制做了規畫,預計6月15日前,提供旅客PCR免費檢測,只要是陰性就可入境旅遊。若旅客能提供病毒檢驗陰性報告,也可入境遊玩,但同時另需下載一個App供足跡追蹤。上述此舉是為了開放外來旅客、並檢疫而使用。陳秀熙則提到,本周全球疫情確診數比前幾周趨緩,如英、德國疫情趨緩,英國6月1日後將有三階段的解封,包含重新開放小學、商店與餐廳等作為。不過像俄羅斯、巴西等國疫情則尚未控制。亞洲來說,中國大陸、南韓、香港的疫情雖趨緩,但都有小爆發流行,爆發流行多的國家中間往往存在「黑數」,如南韓上周就有一波小群聚。陳秀熙說,對於疫情控制情形,可參考七天內致死發生率外,也提到新冠肺炎感染與疾病間的時間軸。他說,新冠肺炎是在症狀發生之前,就具有感染能力,在暴露感染後的潛伏期前三天,極具感染力,後三天則開始出現臨床症狀;此與SARS在症狀發生後的一段時間,才開始具有傳染力是不同的。
-
2020-05-09 新聞.科普好健康
血液有抗體 可避免再得新冠肺炎?
口述/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各國積極研發藥物與疫苗,也開發新冠病毒抗體檢測,但究竟血液中有抗體的人,是否具有免疫力、保護力,可避免再次感染?有「中和性抗體」才會有保護力,台灣第一個病人女台商有戴口罩沒傳給別人,經抽血結果顯示,她體內中和性抗體濃度高,保護力高,目前她恢復得很好。免疫力差 就可能二次感染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質疑血清抗體檢測的效用,認為雖然血液中存在著抗體,但並不表示這個人不再有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其實,檢測確診病人體內是否有了中和性抗體,就知道這個人有沒有保護力,目前我的研究團隊做了20個康復出院病人的血清抗體檢測,幾乎都有中和性抗體。如果抗體檢測顯示,人體內有保護性抗體出現,就不會再被感染了;反之,如果原本免疫力很差的人,即使治療後出院了,保護性抗體沒有出現,就可能會被二次感染。「每一個人的免疫反應強弱本來就不一樣,『復陽』在醫學上是有的。」也可能一開始沒有偵測到病毒,或測出偽陰性或偽陽性後,再檢測才又復陽。抗體出現 病毒量就會下降如果有病毒入侵血液,身體因為受到刺激產生免疫反應,就會產生抗體,當抗體出現時,病毒量就會下降。在血液中病毒存在的時間不會很久,大概只有一周左右,因此,若遭病毒感染後,通常一周後會測不到血液中的病毒,但喉嚨還是會有病毒存在,必須從鼻咽和痰中採集檢體,再進行核酸(PCR)檢測,如果偵測不到病毒了,病人才可以出院。「抗體出現時間和病毒不一樣;當抗體出現,病毒量就會慢慢的減少。」身體的抗體早期會先出現免疫球蛋白M(IgM),之後免疫球蛋白G(IgG)才會跟著出現,因此,早期前二周感染了新冠病毒,會偵測出IgM的濃度比較高,但是二、三周後IgM會消失而測不到,因此,可經由IgM與IgG的變化,推測是初期感染還是晚期感染。若是無症狀感染者,一定是感染很久了,就會測出IgG高。病毒有又沒有 就是弱陽性身體產生抗體後,一開始抗體量很高,如果在復原期間,病毒量愈來愈低時,其抗體量就會變高,尤其免疫反應好的人,抗體量會愈來愈高。因此,如果病毒量很低或第一波被感染的人已慢慢康復,往往偵測病毒量就會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這就是「弱陽性」,常卡在那裡又再偵測,但如果測出體內抗體很高,也就表示保護性高,就可以出院了。細胞偵測法 檢出3種抗體社區內到底有沒有病毒在流傳?檢測體內有沒有抗體,就會知道。如果發現無症狀感染者體內的病毒量低,其體內就會有抗體,因此,可以從檢測一個族群有沒有抗體,找出無症狀感染者。至於我研發中的「細胞偵測法」,檢測中和性抗體,可同時偵測IgG、IgM、IgA三種抗體,其中IgA很特別,不只血液中有,喉嚨也可能測到IgA,當測出血液中IgA很高,就表示有保護力,有助於未來疫苗及治療藥物的研發。
-
2020-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分享大陸防疫4措施 保持距離與戴口罩是關鍵
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今日表示,防控新冠疫情傳播的關鍵是保持距離與戴口罩;在重啟經濟和封鎖之間,尋求平衡是每個國家都將面臨的挑戰。據大陸澎湃新聞報導,鍾南山在全球抗擊新冠病毒肺炎聯盟(GACC)舉辦的首場研討會上作如上表示,並分享大陸防疫的四項措施。鍾南山指出,大陸在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上採取強力抑制措施。1.首先是決定武漢封城,即不要去武漢,不要離開武漢。2.再來是公開透明,大陸每天即時播報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數量。3.鍾南山接著表示,第三是最重要的措施,為聯防聯控機制,包括落實至基層的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例如戴口罩與待在家裡等。早期診斷非常重要,在一些國家,新冠肺炎一開始需要到疾控中心確診,不過在大陸,政府較早就決定大型醫院可以診斷新冠肺炎,這讓診斷變得更加快速。4.最後一點是即時定量PCR檢測,對所有密切接觸者,包括無症狀接觸者進行檢測。鐘南山指出,在四項措施下,兩周內大陸的新冠肺炎病例數達到了峰值(1月23日至2月4日),四周內基本控制。
-
2020-05-07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為何新冠肺炎輕症多、重症少?看細胞激素風暴、免疫系統、病毒的三角關係
身體內的白血球大致粗分為吞噬細胞(一般部隊)和淋巴細胞(特種部隊)兩種。一般部隊見了壞人就會把它吞掉,這種打出娘胎就具備有吃壞人能力的白血球(先天免疫),武功相對也平平,遇上太多或太強的敵人,就會打不贏,需要求救。而放出去的求救訊號就是細胞激素,請記住:細胞激素是訊號,不是作戰部隊。特種部隊方面,可以區分為將軍部隊(T細胞)和武器研發部隊(B細胞)兩種,整個特種部隊都必須要遭遇過敵人後(後天免疫),才能按照敵人的特點產生打擊力,通常是施打過疫苗或得過病活過來的人,才會擁有擊殺特定敵人的能力(產生抗體and/or產生精準快速打擊部隊)。抗體是武器,不是部隊,黏住敵人後,可以大幅度降低敵人的攻擊力,讓原本武功平平的一般部隊,可以迅速認出被標記的敵人並且輕易將其消滅,這稱之為體液免疫。另外,精準快速打擊部隊(毒殺型T細胞)的武功超級厲害,是由將軍細胞演變而來的(稱之為細胞免疫),一槍一個敵人,如同神兵降臨。往後只要是同一種敵人(病毒不變異),敢再來,一定剷除殆盡,一個不留(部隊有記憶力)。正常人身體內如果有100個白血球的話,淋巴球大約佔20出頭,平常大部分待在淋巴結和脾臟(兵營)。不像另外80個吞噬部隊在血液中和臟器中巡邏。特種部隊(淋巴細胞)中,T細胞約佔80%,B細胞約佔20%。【註1】細胞激素是身體內的求救訊號,求救訊號可以來自受感染的體細胞(無辜平民百姓),也可以來自戰鬥中或陣亡的白血球(軍隊求援)。細胞激素總共分成六大類。這六大類求救訊號共同調控了軍隊(白血球)的增兵、調動、武器研發等等的平衡。例如:細胞激素可以燃起狼煙,向部隊示警,同時標示被感染部位,放訊號吸引軍隊向目的地靠攏。也可以傳訊息給兵工廠,要求趕快製造武器(抗體),傳令迅速訓練快速打擊部隊(細胞免疫),下令要求微血管擴張,使道路變寬,讓大量部隊能夠迅速向病毒攻擊地點集結等等(紅腫熱痛)。這些現象全部加在一起,就叫做發炎反應。而皮膚、黏膜、白血球、和細胞激素全部合起來就叫免疫系統。發炎反應則是免疫系統為了對抗敵人,全體動員起來的表現。劇情是這樣演的,新冠病毒攻破鼻腔或口腔黏膜防線(鼻塞、流鼻水、喉嚨痛、發燒、嗅味覺喪失等等,甚至無症狀),PCR篩檢陽性,病毒攻入肺臟(毛玻璃狀肺部X光片),病毒殘殺肺部善良百姓,附近巡邏的吞噬細胞(一般部隊)會先過去戰鬥,但顯然不是對手,於是,百姓和部隊都會相繼發出求救訊號(釋放出細胞激素),於是大量部隊就會趕過來(發炎反應),若病人免疫系統極佳,幾天內,新武器迅速製造出來(抗體;B細胞負責),快速打擊部隊及時出現(細胞免疫;毒殺型T細胞),病毒就會被清除乾淨,於是PCR篩檢轉成陰性,發炎反應消失,病人康復,最後完全無症狀,劇情是Happy ending,大約80%新冠肺炎病人是這樣好的結局。但不幸的是,有大約5%的病人,在求救訊號大量放出後,趕過來的部隊不禁打(老弱殘兵)、不夠多(無法持續增援)、或是新武器遲遲不研發(武器研發部隊渙散)、甚至快速打擊部隊根本沒錢沒人訓練(沒有年輕的將軍部隊)。這時候病毒壓制不住(如果有特效藥,另當別論),愈生愈多,肺臟百姓幾乎傷亡殆盡,氧氣開始吸不進來(氧氣飽和度低),就會產生要用機械呼吸器的情況(急重症),必須住進加護病房。假使援兵還是遲遲不到,求救訊號就會持續增強,如同肺臟百姓集體下跪求援,仰天哭泣,驚天地泣鬼神,這時候就叫做細胞激素風暴,也就是求救訊號極限放大,細胞激素濃度很高的意思。如果還是無兵增援,肺臟全部淪陷,其他臟器跟著衰竭(休克),病人將走向死亡。想一想,如果細胞激素風暴是因為援兵不來,才會加大求救訊號,那麼這叫做免疫系統過強嗎?應該只是求救訊號過強。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病毒已經變少了,援軍也到了,但求救訊號依然加大(The battle cry continues even after the invading pathogen begins to retreat),這種與事實不符,也就是產生假訊號的細胞激素風暴,你認為可以叫做免疫系統過強嗎?所以,細胞求救訊號和部隊增兵打勝仗,是免疫系統中的一個翹翹板,打贏了,求救訊號應該減弱,打輸了,求救訊號就應該增強。這是一個極其精密的調控平衡狀態,任何的失控,都是免疫力差勁的表現,或叫做不平衡的表現,或稱之為過激的表現,但絕對不應該是免疫力太強,不是嗎?當病人發生細胞激素風暴時。科學家嘗試找出那些過度表現的細胞激素會害死病人,那些細胞激素不能隨便壓制,否則影響痊癒。目前認為介白素1號(IL-1)和腫瘤壞死因子(TNF)過度放大訊號,會造成組織破壞,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引起休克、敗血、和死亡。嘗試阻斷IL-1或TNF的過度訊號,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中已獲得高度成功,但在敗血症患者中顯然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抗細胞激素療法用在10,000多名患者身上後,雖然28天生存率有高度一致的小幅增長(2%至3%),但在統計學上沒有差別,由於難以確定哪些患者可以從敗血性休克的抗細胞激素治療中受益,因此目前還是只能使用支持性療法,期待病人自行康復。【註1】為求簡化,白血球中許多更細分的細胞,如自然殺手細胞、樹突細胞等等,不在文章中提及,合先敘明。
-
2020-05-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避免群聚感染 陳時中:艦隊可放小型檢測機器
敦睦艦隊爆發群聚事件導致多人確診,為避免類似狀況再發生,指揮中心今天說,已組成小組與國軍針對SOP檢視,也建議可放置小型檢測機器協助醫療人員判斷,對檢疫有幫助。敦睦艦隊從帛琉返台後,出現多名新冠肺炎確診個案,達31例,已成台灣目前最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群聚案,敦睦艦隊集中檢疫的官兵,檢疫期也將於3日凌晨屆滿,也須再採檢,採檢全陰才能解隔離。為避免類似敦睦艦隊群聚事件再度發生,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已經組成小組與國軍不斷針對SOP進行檢視,重點還是怎麼確實去做。陳時中也提到,像是磐石艦這樣需要長期在海外的,若僅靠醫官針對症狀有無、發燒與否來判斷確實是很困難,但近來已經也通過PCR檢測機器、屬於小型機器,不須在大規模實驗室進行,也建議可以使用。陳時中表示,其精準度經過食藥署、部立醫院平行試驗,效果非常好,像諸如此類新的儀器也可以幫助遠端醫療人員迅速做判斷,對艦隊檢疫一定有幫助。
-
2020-05-02 新聞.科普好健康
隔離80天採檢時陰時陽 新冠病毒也在進化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雖然國際和病毒的爭戰尚未看到曙光,但國內近三百例案例解除隔離,讓人為之一振。但其中仍有未知謎題,如解除隔離的金芭黎舞廳台商個案,在80天的隔離期,病毒檢測結果始終在弱陽性和弱陰性間變化,如此詭譎多變的新冠病毒表現,著實令人訝異。由於新冠病毒主要是透過飛沬傳染,病毒會存在於上呼吸道,如鼻腔或口腔,所以是新冠病毒主要採檢的位置。取得檢體後,透過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檢驗,以病毒特徵序列可以確認是否為新冠病毒感染。驗病毒驗抗體 揪出新冠臨床上,會設定在幾次複製之內出現足夠的病毒特徵序列表現,才能代表陽性,如果需要複製多次才能出現陽性,可能代表病毒量太低或是其他原因;也可以透過偵測新冠病毒的特殊表面蛋白,或是血清中產生病毒專一性抗體進行診斷。這兩種方式的研發與應用,可望在快速檢驗及偵測成本的控制上,擴大病毒的偵測能力。透過病毒的PCR偵測,再搭配血清抗體的判斷,可以區分病患為「正在感染期」、「曾經感染過」,或是「正在感染但是沒有抗體產生」的幾種類型,作為後續的治療參考。臨床檢測 須注意三問題為了減少社區傳播的風險,所有的臨床檢測必須注意以下三個問題:1、檢測時病患的病毒量是否足夠?2、臨床採樣時步驟是否標準?3、檢測方式是否敏感度及專一度均足夠?所以,台灣陽性確診案例都會經過三次採樣,確定均為陰性,才會解除隔離。病毒檢驗都有其檢測病毒最低量的限制,以及採檢時無法涵蓋身體其他可能受感染的部位,所以即使檢測陰性,仍可能無法完全排除病毒存在的可能。也由於症狀變化度大,部分確診者缺乏明確臨床症狀或無症狀,且多是針對接觸史分析後採檢確診,或是胸部X光片發現浸潤,採檢才確定為陽性。因為是病患主觀描述,同時每個人病毒量與免疫反應不盡相同,導致臨床判斷困難,他們成為潛在的病毒帶原者,因此不可輕忽社區傳播的可能性。時陰時陽 病毒也在進化「最初受感染時病毒量的多寡,是病毒在體內是否會被清除的關鍵因素。」病毒量越少,後續清除速度就會較快。還有2大因素必須考慮:局部微環境:表皮細胞表面的纖毛擺動、免疫相關黏液組成、表皮細胞健康度、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的溫濕度變化。當微環境存在缺陷,如抽菸造成的破壞,就會造成病毒的影響增加。先天免疫與後天免疫:如自然殺手細胞、樹突細胞、淋巴球、白血球,以及有效抗體的產生等,都會影響到病毒的清除效率。老年族群、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患者,會因為免疫功能的失調,而造成病毒存活時間延長,影響到疾病預後。不可否認,新冠病毒在不斷突變的可能性下,會慢慢地適應人類的氣道環境,造成許多病患持續病毒陽性或是陰性轉陽性的案例。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透過針對個體免疫細胞的分析,是否出現抗體,搭配對抗病毒的療法,以及常戴口罩維持氣管溫濕度,科學論證針對缺陷處進行治療,相信可以加速病毒的清除速度。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速篩檢來了 食藥署今通過85分鐘核酸試劑可專案製造
因應疫情,輔導我國檢驗試劑研發設置綠色通道,幫助業者能快速研發上市,食藥署宣布核准第一件國產研發的核酸檢驗試劑,且檢測時間僅需要85分鐘。食藥署醫粧組研究員王兆儀表示,設置綠色通道後,食藥署成立專案輔導團隊,提供即時的諮詢服務,截至昨天為止,我國已積極輔導50件左右的案件,目前8件提出申請,而今天也通過我國首件國產核酸檢驗試劑可專案製造。王兆儀表示,該款核酸檢驗試劑,是目前檢測時間最短,從採檢到結果出爐為85分鐘,該業者日前已完成臨床試驗,檢驗試劑的敏感度與特異性都超過95%,今通過後,即起可以專案製造;另外針對專案輸入的案件,目前已經核准9件。王兆儀表示,85分鐘的檢驗試劑雖可以專案製造,但仍限制在疾管署指定實驗室使用,並不是一般民眾可使用的商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款試劑仍須搭配機器使用,指揮中心目前使用的檢測方式RT-PCR敏感度以及特異性都比此款檢測試劑高,且一次可以檢驗三種基因,該款試劑一次僅能檢驗一種基因,敏感度比RT-PCR差一些,不過特異性還不錯。莊人祥解釋,特異性不錯係指檢驗的陽性率準確度高,不過檢驗結果呈現陰性的話,恐會有一定的誤差,不過該產品的優點仍是「相對快速」,因此對於偏遠離島地區,檢驗檢體難度相對高的地區,可以考慮購置相關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