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 醫療.耳鼻喉
搜尋
OHCA
共找到
52
筆 文章
-
-
2024-03-29 焦點.食安拉警報
米酵菌酸有多毒?全面性細胞死亡,最快一天內發病致死!衛福部關鍵4大QA教你自保
寶林茶室中毒案,衛福部證實,經法醫解剖,2位死者血液驗出「米酵菌酸」,此為國內首見。米酵菌酸毒性強烈,致死率高,也因中毒的食物來源是大家經常會吃到的米食類,引起國人恐慌。不過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呼籲民眾不用過度恐慌,「不是那麼常見的事情,即使在國外也不常見」。米酵菌酸為唐菖浦伯克氏菌感染產生所致衛福部提出米酵菌酸這種毒素的特性,這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產生的一種強烈呼吸毒素,患者會有嘔吐、腹瀉、盜汗等症狀,嚴重會造成肝、腎等重要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它另一個特色是「加熱殺不死」,不會因為洗滌或烹飪而破壞毒性,預防方式只有一個: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澱粉發酵食品。馬偕醫院急診毒物科主任蘇昱彰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一種喜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一種植物病原菌,可以與植物和真菌共生,也可存在於土壤、水、植物根莖及多種動物體內。蘇昱彰說,此類細菌在食品發酵過程中產生,但中毒案例罕見。中國大陸廣東有發生過類似事情,全世界相關研究顯少。中毒的最初症狀包括疲勞、頭暈無力、胃痛、嘔吐、嚴重腹瀉和出汗,意識改變,可能有低血糖,嚴重者可能導致肝衰竭、腎損傷和昏迷;出現最初徵兆和症狀後一天內可能就會因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指出,米酵菌酸是在pH值中性的溫暖環境(攝氏廿二至卅度)中產生,台灣曾經在腐敗的杏鮑菇和具鳳梨果腐病的鳳梨中鑑識到此病菌。米酵菌酸關鍵4大QA姜至剛:米酵菌酸可在一天內造成發病死亡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米酵菌酸造成最嚴重後果就是所有的「身體細胞瞬間失去能量」,細胞無法運作下,每個病患都出現嚴重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等,導致全身癱瘓。姜至剛指出,細胞運作要有適當能量,身體內粒線體就像是「發電廠」,本身相當複雜,酸化過程產生必要能量三磷酸腺苷(ATP),簡單來說就是能量交換的硬幣,身體需要靠這個能量運作。一旦「米酵菌酸」出現,ATP受損,將造成嚴重後果,讓所有身體細胞瞬間失去能量,耗氧強大的細胞受到損傷,細胞無法運作下,出現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全身腦部及心臟肌肉癱瘓。姜至剛說,患者的腸胃道無法運作時,會讓黏膜受損導致血便、血壓下降、衰竭等,可以看到病患送到急診時出現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狀態。基本上全身能量ATP受損,因此可以在數小時、一天內造成發病死亡。過去相關文獻的死亡率介於30%至100%,相當嚴重。米酵菌酸的半衰期為102小時,解剖患者的檢體,代表每經過4天左右會減少一半,所以在病患身上還可以測得到。米酵菌酸有多毒?王介立:全面性的細胞死亡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表示,米酵菌酸是粒線體毒素,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人體、國家比喻成細胞,粒線體就是國家的發電廠。米酵菌酸的作用,就是對全地球的所有發電廠發起無差別攻擊,等於就是讓全球直接陷入停電狀態。王介立表示,換到人體,就是細胞無法進行呼吸作用,無法產生能量,因此就是全面性的細胞死亡。最耳熟能詳的粒線體毒素,就是氰化物。他表示,目前已知這種毒素只由一種細菌產生,細菌名稱叫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B. cocovenenans),不是一個常見的人類致病菌,「意思是,這隻細菌不會入侵人體造成疾病」,但細菌是廣泛存在於環境之中。關於米酵菌酸在過去造成的案例,王介立表示,最早是在印尼,來自一種叫Tempe bongkrek的食品,使用椰肉副產品製成,發酵過程中使用Rhizopus oligosporum黴菌。首次報告於1895年,特別是在爪哇島。而主要事件在1951年至1975年間有7216人受影響,850人死亡。1988年後,雖然印尼官方禁止生產tempe bongkrek,但偶爾仍有中毒事件發生。整體的死亡率平均為60%。而隨後的報告在中國,王介立表示,主要來自於發酵玉米製品,用於製作麵包、麵條和餃子。南方地區的掛糖糕和半數可能受土壤汙染的白木耳也與中毒事件有關。從1953年至1974年在黑龍江省報告665人受影響,288人死亡。1990年至2006年在廣西報告121人受影響,76人死亡。王介立表示,而在2015年,非洲莫三比克報告了首次非亞洲地區的中毒事件,影響了飲用自製發酵玉米粉飲料的人群,造成75人死亡。王介立表示,具體讓細菌產生毒素的有利條件,包括溫度,溫暖的環境下較為活躍,理想溫度範圍為攝氏22至30度,與天貝的製作條件相似。第二是pH值,較為中性至微鹼性的pH值(6.5至8.0)有利於毒素產生。第三是NaCl濃度,低於1.5至2%的鹽濃度更適合BA的產生。第四是脂肪酸類型,當脂肪酸濃度在20至50%時,尤其是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棕櫚酸,有利於毒素產生。只要條件適當,2天的培養就可產生2至4 mg/g的毒素量。目前關於此毒素的毒物動力學性質仍然報告不多,但王介立表示,因為它是高度脂溶性,因此推測其在人體內的分布體積很大,「而這通常也代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移除毒素的效果是很差的」。楊振昌籲不用過度恐慌「不是那麼常見的事情,即使在國外也不常見」【中央社/ 台北28日電】國內首例驗出米酵菌酸,過往則在中國、印尼、莫三比克等地有過中毒案例。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推測,應是因台灣一向注意食品製程,過去發生中毒案例,多是在生活水準較低、環境較差的地方,且多與自製或發酵食品有關,若是正規生產、經過適當滅菌,應較不會發生。但楊振昌也指出,這次事件發生在百貨公司內,不是環境那麼髒亂的地方,且還影響後續責任歸屬,因此一定要搞清楚到底什麼過程遭到污染。楊振昌也提醒,若確定為米酵菌酸造成中毒,代表要警惕「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過往國內因沒有發生過,不會進行常規檢驗,後續可能要參考其他曾發生案例國家的規範,考慮是否要像黃麴毒素一樣,對玉米、穀類等高風險食品做常規檢驗,並訂定檢驗標準,且對於相關食材製程到餐桌等環節,都應有規範。這次事件引起不少民眾擔心、不敢食用米製品。楊振昌呼籲民眾不用過度恐慌,雖然米酵菌酸致死率高達3成以上,但就算在中國這麼大的國家,以2010年到2020年統計共19起事件、140人受影響來看,「不是那麼常見的事情,即使在國外也不常見」。楊振昌說明,就算有唐蒼蒲伯克氏菌存在於環境中,也要符合合適氣溫、鹽較少、中性環境等適合生長的條件,且產生大量毒素也需要時間;只要食物製程各環節有注意、適當滅菌、妥當存放,生產後盡快食用,不認為會頻繁發生,民眾不用過度擔心。【參考資料】.王介立醫師臉書.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中央社新聞資料
-
2024-03-22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裝葉克膜!老外來台兩度中風,他做對「1件事」幸運逃死劫
一名40歲左右外籍人士,去年底突然在街頭倒下,失去呼吸心跳,送至北醫附醫,院方判定心肌梗塞並立即裝葉克膜搶救,一個月後康復出院。沒有想到,出院後二周,患者再次發生急性腦中風,同樣被送至北醫附醫,北醫附醫腦中風團隊這次在20分鐘內,為他完成血栓溶解劑治療及動脈取栓術,再度救他一命 。中風沒做好預防 恐有機會二度中風醫師指出,中風患者若沒有做好預防,有高度機會二度中風,幸而這位外籍人士快速就醫,醫療團隊也在短時間內完成取栓,幫助他渡過兩次生死關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暨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許傳智表示,每年約有近1.8萬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其中有3到4成病人到院前死亡,接受治療的時間是左右病人生死的關鍵。以此位外籍病人為例,到院前已經OHCA,經緊急搶救並裝上葉克膜,順利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黎書亮表示,嚴重心肺衰竭病人使用葉克膜是標準且常見的治療之一,可替病人爭取更多的時間,但也可能引發血栓、感染、嚴重敗血病等併發症,重症照護團隊時時刻刻面臨挑戰。此次病人在葉克膜的支持下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入院後20天移除葉克膜,翌日成功脫離呼吸器,並在住院25天後轉出加護病房,1個月後康復出院。醫師做對「1件事」幸運逃死劫不料,病人出院兩周後突然出現左側無力現象,20分鐘內緊急送至北醫附醫急診,醫療團隊評估為重度中風,啟動急性缺血性中風療程,先施以血栓溶解劑治療,並透過電腦斷層確認病人為顱內大血管阻塞,同時召集動脈取栓團隊,將導管從鼠蹊部穿刺置入,成功吸出血栓並打通血管,手術在20分鐘內完成。病人術後恢復良好,生活功能可自理,目前已返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李薰華表示,缺血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均為血管疾病,心肌梗塞是心臟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風是腦血管阻塞。根據研究,病人若有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疾病,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到5倍;若病人年紀輕輕就出現缺血性中風的症狀,也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心臟相關的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鄭碩仁表示,與心肌梗塞相比,缺血性腦中風雖然立即性死亡風險較低,但治療速度會直接影響病人預後。以腦部取栓來說,應盡量在2小時內完成,手術時間越長,風險越高,病人預後也越差。國內外平均腦部取栓大約為30到60分鐘內完成,北醫附醫團隊此次在20分鐘內就完成取栓手術,病人預後十分良好。鄭碩仁表示,北醫附醫腦中風治療團隊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醫學科、影像醫學部等科別聯手組成,每年啟動約100次,其中根據病人狀況,約有2到3成的中風病人可以接受動脈取栓治療。據統計,血管打通率達80%以上,108到111年間接受動脈取栓的急性中風病患,3個月後能生活自理比率約4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9 醫聲.Podcast
🎧|霸王級寒流曾致60人猝死!血壓飆高是前兆?超低溫將來襲 名醫教你預防猝死
今年第一波冷空氣週末即將來襲,氣象署預估部分地區有可能只剩6到8度。這讓人擔心2016年霸王級寒流造成60人猝死的情形再現,輔大醫院院長黃瑞仁指出,有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要勤量血壓,九成腦出血造成的猝死,都是血壓過高引起,長輩要注意保暖肢體勿大面積暴露接觸低溫,晚出早歸是重點,在下午4點前就回家避冬。🎧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21日將迎來今年第一波寒流,讓人想到2016年的霸王級寒流造成的傷害。近年極端氣候頻仍,常是一日夏一日冬,冷熱溫度交替出現,對心血管患者及高齡長輩影響甚大。去年底至今猝死案例不斷發生,日前台北馬拉松有跑者發生OHCA,雲林29歲男性在戶外喝咖啡突然倒下不起,去年11月中旬至今,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賴向華及前職棒選手張誌家在深圳都陸續猝死離世。全台每年至少2萬人猝死 起因於心血管、腦血管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於「猝死」的定義,為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都統稱為猝死;根據統計,心因性猝死盛行率約0.1至0.2%,推估全台每年有約2萬至4萬人因此喪命。黃瑞仁指出,發生猝死有兩大原因,包括是心血管及腦血管;腦血管部份,最常見的仍是高血壓引起,在發生問題前可能有劇烈頭痛或噁心嘔吐等徵兆,但更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動脈瘤或動靜脈異常造成的猝死,這種突然性的腦血管破裂,通常都是送到醫院後才確認問題所在。藝人阿本日前也透露自己有動脈瘤,像是腦部裝著不定時炸彈,黃瑞仁建議,民眾要想知道是否有腦血管動靜脈異常,在健康檢查可以進行磁振造影,若發現異常可以事先處理,避免意外發生。而心血管造成的猝死,以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致命性心律不整為主,這類的病人通常是冠狀動脈嚴重阻塞造成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病前的24小時內有五分之一的機會產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這種情形是無法控制,也是心臟疾病造成猝死的主因。至於前職棒選手張誌家在中國猝死,黃瑞仁指出,這原因偏複雜,若是運動員在做劇烈運動時突然猝死,可能是肥厚性心肌病變造成;但若不從事劇烈運動,也進入中年階段,還是要了解是否有慢性病等問題。猝死當下怎麼辦?把握黃金4分鐘 維持心臟血流或做CPR倒下那一刻有沒有可能被救回來,必須視現場有沒有人幫忙急救有關,黃瑞仁提醒,心臟停止沒有血流大約4分鐘就有能救不回來,這要命的4分鐘就是黃金急救期,只要心臟血流維持就能保護腦血流,救回來後是否有併發症,也必須視現場有沒有人幫忙急救,腦血管或心血管引發昏迷所致。若是腦出血造成的中風倒下昏迷,未來進行復健的機會很大;若是心肌梗塞,倒下當時有人在旁邊立刻CPR,減少血流中斷時間,救回來可以安好如初。黃瑞仁提及一位患者吃晚飯後突然倒下,當時唸國二的兒子立刻幫忙CPR直到救護車來,送醫治療後這名父親完全清醒的進出醫院大門,這也讓黃瑞仁覺得CPR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要,也跟這名患者說,「救你的是你兒子,不是我。」黃瑞仁指出,由於急救照護的概念普及,現今到院前心臟停止的病人,可以救回來的比例高達10%-12%,若救回來後意識狀況有異,就表示心臟缺血的時間可能超過4分鐘,因此,大家需要謹記黃金急救期4分鐘是關鍵,進行CPR到救護人員抵達。血壓增加是猝死前兆 勤量血壓、早回家可保命天氣變化大對慢性病人的健康威脅最大,由於天冷會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可能就會增加,若冠狀動脈有狹窄,天冷更易造成阻塞,增加發生猝死機會。因此,慢性病人得養成量血壓的好習慣,即使平常有使用血壓藥,仍得每天量血壓,進行數字化的健康管理。目前國際高血壓的標準,若在醫院量測為140/90 mmHg;在家裡量測為130/80 mmHg,這起因於民眾會有白袍症候群,在醫院時會因緊張造成血壓偏高。至於血壓怎麼量,黃瑞仁建議,家中可以準備手臂式血壓計,休息3到5分鐘後,手臂放置略高於心臟處,早上空腹前晚上飯後各量一次,紀錄下來後觀察血壓變化,回診時與醫師討論。由於有些民眾也有使用暖氣的習慣,會造成室內外溫度落差大,因此,長輩出門時間可以改為早上10點到下午4點,太陽下山前就回家避冬,而保暖也很重要,不要有大面積的體表外露在低溫下,都會造成血壓起伏過大。黃瑞仁小檔案現職:輔大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輔大醫院
-
2023-12-18 醫療.心臟血管
低溫跑台北馬3人OHCA幸救回 醫籲馬拉松跑者及慢性病患留意天氣變化
強烈大陸冷氣團來襲,參加「2023台北馬拉松」的3名選手跑到一半倒地,送醫時一度OHCA(喪失生命跡象),不過送醫後已恢復心跳。急診科醫師指出,跑馬拉松的猝死率,較一般活動高20倍,低溫更有「加乘效應」。他提醒,有家族史,曾有不明原因昏倒或胸燜、頭暈等經驗,賽前要先到心臟科檢查,也要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和食物,食物建議選擇能量飲等,高糖、低纖維的品項。台北市政府統計至上午11點,「台北馬」共有3名跑者發生OHCA,緊急救護恢復心跳與血液循環後送醫院,其中1人心導管手術後,已轉加護病房治療中;餘2名於急診室留觀中;另有1名民眾中風,急診室留觀中。馬拉松猝死風險高20倍中華民國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創會理事長、急診科醫師高偉峰說,統計上,跑馬拉松的猝死風險比平常狀態高20倍,最主要的原因是,血流跑到肢體的肌肉,心臟血流相對不足,突然心臟停止的患者,20歲以上族群,大多是心臟冠狀動脈相關原因導致;20歲以下則是肥厚型心臟病變。國外統計,20%民眾不知道自己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具「父親在60歲以前、母親在50歲以前猝死」的家族史,也要特別警覺。高偉峰表示,如曾有不明原因昏倒、不明原因胸悶或胸痛、不明原因頭暈或呼吸困難,都建議在賽前到心臟科就醫,加上天氣冷時,穿著短袖、短褲或者背心跑步,低溫會帶來加乘效應,因為從高溫到低溫環境,心臟血流阻力會更大,因在劇烈運動時,血液會跑到肌肉肢體,心臟的血就會相對不夠。半馬以上距離補充水分更重要高偉峰也說,途中或者賽前,水分跟食物攝取都要足夠,因為脫水會提高發生風險,建議賽前1.5到2小時開始的每小時,以每公斤體重10毫升的量,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但也不能光喝白開水,否則可能造成低血鈉症,不過也不能單喝運動飲料,如果是半馬以上的距離,就建議要額外補充水分;食物則建議選擇高糖、低纖維的食物,能量飲就是不錯的選擇。高偉峰也提醒民眾避免「越級打怪」,之前有一個只參加過3公里馬拉松的民眾,後來直接挑戰50公里,就發生OHCA的情形,建議還是要漸進式增加運動量,美國運動學會統計,可以每周增加10%的距離來調整。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也說,在天氣冷的狀態下跑馬拉松,風險相對會提高,過去有研究發現,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或從來沒受過訓練者,臨時運動的風險最高,因為天氣冷的狀況下,血管容易收縮、血壓容易高。高血壓患者最怕天氣驟變除了馬拉松跑者要注意低溫之外,高血壓患者也最怕天氣突然轉變,恐導致疾病控制不佳,引發心肌梗塞等危險。台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建議,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近期出門時,應多加件衣物減少冷空氣刺激,尤其頭頸部、手部2部位更需注意。林謂文表示,高血壓患者即使規律服藥,天氣忽然變冷、溫差變化過大時,仍會因交感神經系統受到刺激,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跳變化等情況,溫差劇烈時,血壓波動、升高的情況也較容易發生;尤其民眾外出時,冷空氣直接刺激皮膚,血管收縮恐致血壓上升,嚴重時恐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意外。「除依循醫囑、定時服藥,建議患者定時紀錄血壓變化。」林謂文表示,若高血壓患者在血壓監測時,發現血壓劇烈波動,且比以往升高、難以平復時,應及早返診就醫,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配置;出門時則建議「頭頸部」、「手部」格外注意保暖,如使用圍巾、帽子、口罩等,能減少皮膚與冷空氣接觸的機會,避免交感神經受刺激使血壓升高。民眾常在天冷時吃鍋、飲酒保暖。林謂文說,慢性病患無論氣溫高低,生活型態需維持調控,即使是天冷,也不得輕忽,食物應選擇高纖蔬果類,少吃加工食品、高鹽、高鈉食物、避免飲酒、抽菸等。禦寒之餘,也得隨時監控身體狀況,落實飲食控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6 焦點.元氣新聞
「心音交響」影片重現急救現場救回性命的感動,一窺急診護理師的日常
台大急診護理團隊剪輯「心音交響」影片,再現聽見「心音」的感動護理工作高壓、低薪,近期台灣傳出護理人員離職潮,為讓社會大眾一窺急診護理師工作日常,傳遞「護病共好」的正能量,台大醫院急診護理團隊近期親自拍攝並剪輯「心音交響」影片。台大醫院護理督導長暨急診醫學部副主任楊蓓菁表示,片名發想自護理團隊為失去呼吸心跳的患者急救後,再次聽見「心音」的感動瞬間。台大醫院急診室,有一處直通重症搶救室的側門。楊蓓菁表示,每天都有無數患者從該扇門中被推進醫院搶救,聽著心音「從無到有」對護理師而言再尋常不過,但每次聽到心音恢復時,仍會感受到救回病人性命的喜悅。「心音交響」讓民眾了解急診護理師的工作情境該影片分為上下二篇章。第一篇為情境劇,由護理師擔任演員,呈現醫院急診室日常搶救過程,故事描述一位OHCA(到院前心跳停止)的病人被救護車送到急診部搶救,女兒呼喊著父親,在重症急救區內,專業的急診護理師,分秒必爭進行壓胸,檢查心率、電擊等處置,成功搶救了病人生命。第二部分則是訪談內容,從病人、家屬、護理師等不同視角,讓觀眾了解護理人員與家屬、病人之間的互動。楊蓓菁笑稱,自己印象最深的段落,是拍攝者詢問病人,護理師在他們心中是什麼形象,有位病人提到,護理師就像武俠劇「射鵰英雄傳」中的角色「黃蓉」,個性有些古靈精怪,卻能流暢處理來自四面八方,有各式不同需求的患者。透過影片讓前線護理師以工作為榮,傳遞「護病共好」正能量在各大醫院護師缺工頻傳的環境下,台大醫院急診護理師目前並無缺額。楊蓓菁說,除了呈現病人與護理師共同對抗疾病的溫馨過程,以及與病人家屬間相互支持、感恩的精神,也希望透過本影片傳遞急診護理師的工作價值與使命,藉此凝聚團隊力量,讓留在前線的護理師,以自身工作為榮。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1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孩子一句「爸爸加油」,讓他多搶救幾分鐘現奇蹟!周志中推廣人手一技CPR急救術
被喻為台灣「心肺復甦術」(CPR)教育先驅,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周志中曾任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40多年來,深入偏遠地區、廟宇、學校,致力推廣CPR急救技術,培訓眾多種子教官,迄今累積近50萬名學員,因而得救的人更是無數。周志中也是全國第一位急診專科及專責醫師,在他推動之下,衛福部於1991年核准彰基成立急診醫學科,為全台首創,各大醫院跟進效法,此後急診傷病患均由急診專科醫師處置救治,獲得最妥善的照護。周志中就讀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後1978年至彰化基督教醫院實習。那時尚無急診醫學專科,在來自美國的恩師陳瑞堂醫師鼓勵下,他投入急救醫學領域,1983年遠赴美國聖地牙哥凱撒醫院(San Diego Kaiser permanente hospital)和美國加州大學(UCLA)研習急診醫學, 取得美國心臟醫學會(AHA)所頒發的心肺復甦術(CPR)講師、高級外傷救命術(ATLS)等認證資格,被喻為我國急救教育的先驅。不願看生命點滴流逝,推廣人人學會心肺復甦術。返台後周志中編撰相關教材,積極推廣急救教育。他認為,愈多人學會救命方法,就會挽救愈多人的寶貴生命。人手一技,學會心肺復甦術,如同滅火器在身,在緊急之際,救人一命,功德無量。三、四十年前,「到院死亡」個案(Dead on Arrival, DOA)被送至急診時,能被救回的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當時擔任彰基急診醫師的周志中常聽到家屬們肝腸寸斷的哭泣聲,內心相當不捨,總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做些什麼,提高病人或傷者的存活率。周志中深刻記得,年輕時搶救一名因意外而受重傷的男性個案,儘管急診團隊做了最大努力,男子仍宣告不治。事後得知,意外發生時,個案兒子就在旁邊,但不會心肺復甦術等急救措施,只能眼睜睜看著父親生命一點一點地流逝,相當自責。這件慘事令周志中省思: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基礎急救技術,就可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如此一來,便能減少許多家庭悲劇。這讓他決心著手推動急救教育,將執醫救人的觸角向外擴展,不再侷限於醫院。培訓種子教官深入校園,「陪安妮的時間,比陪老婆還要長」。周志中於1986年創立CPR急救訓練中心,除了培訓種子教官,並首開風氣深入校園,起初針對學校教職員工施予急救訓練,而後教導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正確急救方式,先打119求救,再施行心肺復甦術,以求從小紮根。多年來,周志中始終致力於推廣心肺復甦術教育、急救醫療,除了學校,還與基層醫護人員至各地社區、寺廟、職場、消防局,提供衛教,實地按壓著「安妮」(心肺復甦術訓練時使用的人體模型)胸膛、吹氣,示範教學。他認為,只要多一個人學會急救技術,就可能避免一場悲劇發生。在推廣急救教育上,周志中將重點放在消防分隊成員,因為他們是與死神拔河的戰士,身處救人的最前線,如果能夠擁有最正確的急救技術,勢必提升戰力。自1991年起,結合消防局、衛生局,著手規畫彰化縣區域緊急醫療網並積極推廣「緊急救護技術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EMT)救護訓練,每年至彰化縣31個分隊舉辦研討活動,實地操演,一年60場,20多年從未間斷。周志中至各地授課教學、宣導急救概念時,均抱著安妮,因此,常被虧「陪安妮的時間,比陪老婆還要長」。撰寫研究論文,開啟台灣急診醫學研究之門。在急診醫學領域上,周志中也有著傑出貢獻。1980年代,彰基急診每月平均收治30多名DOA病人,周志中仔細整理病人病情、搶救過程及結果,撰寫研究論文「602例到院死亡個案分析」,開啟了台灣急診醫學研究之門。到院死亡「DOA」原文為「Dead on Arrival」。近一、二十年來,愈來愈多民眾熟悉CPR技 巧,且許多公共場所設置「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不少瀕臨死亡的病人在被送至急診時恢復生命跡象,因此,「到院死亡」已改為「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周志中1983年赴美深造,除了取得CPR講師資格,又至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附設醫院(UCLA),學習檢傷制度、緊急創傷病患急救處置,以及緊急醫療救護系統(EMSS)運作模式。1990年受邀擔任彰化縣政府「緊急醫療救護諮詢委員會」委員,協助建立「緊急醫療救護網計畫」,貢獻所學。1994年,胡勝川、周志中、張珩等急診權威專家攜手籌設「中華民國急診醫學會」,周志中擔任過第四屆急診醫學會理事長,也成為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甄審委員會委員,迄今已培育兩千多位急診醫學專科醫師。1997年經由衛生署認可,急診專科成為署定專科醫師,為我國急診醫學奠定深厚基石。出任彰化副縣長,降低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身為急診醫學先驅,周志中在醫學研究、臨床急救,以及急救教育等領域累積了充沛能量,2015年,當時的彰化縣長魏明谷邀他擔任副縣長,當務之急正是降低彰化縣內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彰化縣連續多年每年車禍死亡個案均超過150人,加上眾多必須長期臥床的嚴重創傷案例,一年約上千個家庭受苦。周志中上任後組成專案團隊,分析車禍事件的車種、地點、肇事原因、發生時間、相關人員年齡等資料,並在車禍附近的活動中心、廟宇廣場舉辦多場大規模宣導活動,他親自上場宣導,透過血淋淋的例子,讓民眾正視交通事故所帶來的人身威脅。40多年來,周志中規畫無數場急救教育訓練,累積訓練人次已經接近50萬。尤其近年,平均每年約有3萬人次接受急救訓練,成果斐然,消防署於2020年頒發「醫療指導醫師資深獎章」給周志中。周志中出生於彰化大家族,阿公阿嬤養育5男5女,雖然家庭負擔沉重,仍重視孩子們的教育,只要孩子或孫子考上彰化高中、彰化女中,就給一個精工手錶。在這種激勵下,家族成員們莫不戰戰兢兢,用功唸書。數十年開枝散葉,周氏家族已有50多名子孫考上醫學系, 行醫救人。回顧執醫的初衷,周志中說是「讓病人傷者能夠活下去,家庭保持圓滿」,而最大回饋及動力是病人及家屬感謝的眼神。孩子一句「爸爸加油」,讓他多搶救幾分鐘出現奇蹟。30幾年前,周志中還是年輕急診醫師時,有個晚上收治了一位因車禍腿部受傷的原住民。在完成止血、縫合等手術後,飢腸轆轆的周志中拿著一瓶牛奶跟一塊麵包當晚餐,一邊與傷者的妻子解釋治療狀況,這時,旁邊卻有個兩三歲小男孩緊盯著周志中手上的牛奶。周志中發現了,直接蹲下身,將晚餐遞給小男孩,傷者的妻子惶恐萬分,急忙說著「不用」。那原住民夫妻兩人感激的眼神,以及小朋友吃麵包時的滿足表情,深深烙印在周志中的記憶深處,每當遇到挫折時,腦中總會閃過這一幕場景,有如心靈掛上點滴瓶,頓時全身充滿能量,又能奮起迎接挑戰。周志中還難忘另一個病例。那是一位到院前死亡的中年男性,病因為心肌梗塞,經多次施予心肺復甦術和電擊,持續急救30分鐘仍無心跳,理應放棄,宣布死訊;但耳裡聽見家屬悲戚的哭聲,其間夾雜著幼兒稚嫩聲音喊著「爸爸加油!」周志中心想「再多搶救幾分鐘吧」,豈料真的出現奇蹟,病人突然恢復心跳,瞬間急診室響起掌聲。在彰基服務44年,周志中急救過近4000名OHCA病人,約二至三成急救回來,其中一成病人在鬼門關前走一遭,順利出院。執醫迄今,累積救活300多人,病人及家屬視他為救命恩人。他位於彰化市中華路的住家大門因此常有人送來時令蔬果,報答恩情。有時周志中在小吃攤,享受肉圓、切仔麵等平民美食,結帳時,卻已有「無名氏」代為買單。【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2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雲林縣】全力推動健康城市 曾春美籲中央:職場健康檢查應與時俱進
雲林縣2023年上半年人口出現十年來首度正成長,除了因為招商成功,部分關鍵也來自縣府全力推動多元化的健康政策,從高齡者安心養老、婦癌篩檢、酒癮戒治、肺功能檢查到職場健康,同時更朝著推動「與疾病共存」心理健康方向努力,要教育民眾正向看待疾病,才能享有優質的預後人生。呼籲中央職場健康應與時俱進 以保障勞工安全健康肺癌防治是雲林縣的公衛施政重點。雲林縣衛生局局長曾春美表示,衛生局民國 105 年與肺病防治基金會及企業合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檢測的專案計畫,對象包括雲林縣環保局稽查員、各鄉鎮市公所清潔隊員及警察局各分局員警,一共做了244人,107年再針對中小學教師檢測了500人。她說,一開始國健署並不支持LDCT,因為一來擔心有輻射問題,二來認為檢測會出現偽陽性,易造成民眾恐慌,雲林縣這兩年的檢測分別檢出16%及20%的「有異常」及「明顯異常或疑似惡性腫瘤」,109至110年衛生局與扶輪社合作,繼續推動LDCT檢測,而國健署也動了起來,111年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雲林縣有五家醫院配合辦理,分別是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安生醫院、彰基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及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為高風險族群提供檢測。另外,針對職場的肺部健康,現有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對勞工的健康檢測內容已不足,曾春美表示,雲林縣將向中央反映,建議勞動部把肺功能檢查列入勞工一般體格檢查項目,以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曾春美更強調,提供安全健康的職場是企業主的責任,雲林縣衛生局希望能擴大與企業合作,鼓勵企業主增加勞工檢查項目,例如X光等,讓企業主了解員工健康是企業的資產,一旦員工生病, 反而是企業的損失。健康城市一:前進社區 一站式篩檢曾春美表示,雲林縣老化程度居全國前四名,偏鄉多,多數老人集中在偏鄉地區,但縣府在推動各種疾病篩檢時,最大難題是有一些老人「永遠邀不到他們出來」。 她說,會出來參與篩檢的老人占比約百分之五十幾,「但其他的不出來就是不出來」,衛生單位用盡所有方法也沒用,進一步探究原因發現,第一是這些老人沒有健康識能,自覺認為「現在又沒怎樣,何必檢查」;第二是怕自己一旦檢出陽性後,在地沒有醫療院所,要赴其他鄉鎮市就醫又無人接送,交通困難,最後延誤就醫。因此,衛生局近年積極發展外展醫療,以衛生所為根據地,主動前進社區。曾春美說,民國111年起,雲林縣縣長張麗善要求各地衛生所做到一站式篩檢,在各地衛生所每月提供一次各種癌症的篩檢,民眾可到站進行癌症癌檢。衛生局也積極邀請符合資格的醫療院所參與社區外展篩檢服務。針對婦癌篩檢,雲林縣也發展出在地特色,結合美容美髮業,從民國109年起招募有意願的業者擔任素人說客,在社區婦女美容美髮的閒聊之間宣導婦癌篩檢,提高民眾的健康認知,迄今已邀約 234 位女性完成婦癌篩檢。健康城市二:建立個案管理系統由於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曾春美強調, 雲林縣對公共衛生的推動,以前端的預防保健為主,衛生局近年與長庚集團合作「銀躍雲林‧健康 e 把罩」個案管理系統,針對中高齡以上民眾,提供完整性的健康照護服務,健檢異常者的資訊會進入系統資料庫,系統針對疾病異常進行前期追蹤,也會對這些民眾展開疾病衛教及營養、運動宣導介入,減少慢病惡化及共病的發生。曾春美說,這套系統由各地衛生所負責,因為這群健檢異常者都是社區裡的慢性病高風險族群,為免以後失智失能,衛生單位要提早接觸這些可能的個案,提早防治。健康城市三:醫消聯手 搶救腦中風為打造健康城市,雲林縣致力降低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意指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救護車緊急載送的患者到院存活率已從之前的7%,提升到21.74%,超過三倍。曾春美指出,為了增強到院前的救護能力,雲林加強醫消聯手。以腦中風來說,消防單位一線隊員第一時間會做腦中風辨識,將高度疑似的腦中風病人送往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斗六分院、若瑟醫院、彰基雲林醫院、中國醫大北港分院),消防局配置的護理人員會在勤務指揮中心做線上指導,衛生局輔導急救責任醫院參與衛福部的「提升急重症及加護病房轉診品質計畫」,都已建立急救快速通道。曾春美也說, 雲林縣每季舉行縣內各大醫院的院長會議,協調各醫院之間的轉診等合作分工事項,這樣的定期會議建立起了良性的互動和機制,讓各醫院溝通無礙,資源分享,相互合作而非競爭。另一方面,為強化急救量能,雲林縣消防局也與台大醫院合作。曾春美說,雲林的A1死亡(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人數多,縣長張麗善日前指示要擬訂政策為消防隊員增能,目前全縣TP(高級救護技術員)有29位,仍屬不夠,未來每個消防分隊要再增加一位。健康城市四:遠距醫療 山海大計畫COVID疫情也帶動了雲林醫界的合作與遠距醫療的發展。疫情期間,衛生局啟動「六星共照」計畫, 針對小兒急診重症病例,輔導設有24小時急診兒科看(會)診的台大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建立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分流兒科診急診病人,並由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分院提供急診兒科遠距會診服務,讓雲林各醫院與台大雲林分院連線,就由遠距專科會診先在原醫院急診處置兒科病人,減少輕症轉診、強化重症轉診,以免造成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塞車。曾春美說,今年「六星共照 」將從小兒急診推展到全面的各科急診,衛生局要請台大提出計畫,爭取中央補助擴大辦理。她表示, 遠距醫療可彌補雲林各鄉鎮醫療資源的不均衡,衛生局正規劃推出遠距醫療的「山海大計畫」,先在山區的古坑鄉、林內鄉衛生所,海邊的水林鄉、四湖鄉衛生所開辦遠距醫療,未來會再加入崙背衛生所,第一步先推出眼科和皮膚科, 目前已開始布署。健康城市五:酒癮戒治 解決健康和社會問題雲林縣的肝癌死亡率偏高,是縣府公衛政策的重點。 曾春美表示,目前雲林的癌症死亡率中,肝癌排名二,近年衛生局積極推動BC肝篩檢,同時考量喝酒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又易引發家暴等社會問題,因此把酒癮治療做為重點目標。她說,雲林縣創先例,將酒癮治療化被動為主動,採取策略,廣佈據點,位在北港的諸元內科醫院為雲林縣酒癮治療機構之一,一方面針對患者提供肝臟疾病治療,同時媒合其他院所精神科醫師進駐諸元醫院執行酒癮治療,讓患者治標也治本。衛生局也從各管道推動跨科別轉介,訂定飲酒問題個案轉介與醫療服務流程,例如肝膽腸胃科發現酗酒者,可轉介到酒癮治療機構接受諮詢或治療酒癮。【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8-1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張文瀚以身為「急診人」為榮!與死神拔河搶救每一條寶貴的生命
台灣急診醫學科的發展短短30年,是一個很「年輕」的科,投入急診醫學領域者,得具備高度熱誠與追求高效率的救援行動,在沉著冷靜中做出立即且正確的判斷,馬偕紀念醫院新任院長張文瀚就是很標準的「急診人」。從小看著家裡親友從事醫療相關產業,讓張文瀚自小就認為,人的一生除了自救外,更多時候救人才會更顯珍貴。立定志向且順利踏上行醫之路後,張文瀚在接受完整的外科專科訓練與外傷訓練後,選了當時十分新興的科別「急診醫學科」。從住院醫師開始,每天在急診室追趕跑跳碰,每個病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急性病症、衰老或複雜性外傷,甚至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病人,每天都在急診室出現。急診室就像是人生走馬燈般,看盡人生百態,當然也與死神拔河,搶救每一條寶貴的生命。儘管急診起步晚,但發展非常快,近年台灣急診銜接到院前緊急救護的品質與成效都在世界前驅之列。重視協調 急診是團體戰張文瀚說,「專業、冷靜、經驗、快速」,是急診醫學科醫師具備的必要條件,專業是基本能力,冷靜是性格使然,經驗是時間累積,快速則是急診的日常。高居全台前三大急診量的馬偕紀念醫院,一直是同業的指標,要能在高張力與高壓力的情況下工作,還要能夠表現出色,搶救生命,光憑一己之力是不可能辦到的。張文瀚表示,急診醫學重視的是打團體戰,如何掌握急診室的人流,並進行分流,若有人流溢流現象時如何做到暢流,在在考驗著掌舵者的能力與協調力,團隊的合作默契更是關鍵,才能發揮良好的緊急救護品質。在急診拚搏多年的張文瀚,帶領急診團隊拯救的生命不計其數,而每一位病人背後都是一個家庭,這些因緊急救護奏效而從鬼門關成功搶救回來的病人,全都是社會上展現生命力的種子。然而在健保制度下,全台急診近年飽受壅塞、輕症病人充斥等問題,不僅嚴重影響急診醫療品質,也凸顯民眾就醫習慣仍需再教育,儘管急診與其他科別不同,醫師較難有長期照顧且可以培養情感的「老病人」,但張文瀚至今深深以做為急診醫師為榮。10多年前 投入智能醫療有著醫務管理背景的張文瀚,對醫療趨勢有著獨特的見解與眼光,很早就嗅出智能化醫療的趨勢與必要性,醫療與科技的跨領域合作,勢必可以改變急診甚至醫療業的整體發展,成為劃時代醫院管理的新里程,因此,張文瀚10多年前就投入智能醫療的研究,未來也將帶領馬偕團隊在數位發展與科技整合上,展現傲人成果。面對台灣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張文瀚也率先投入老人急重症醫療,在老人的急症、難症及重症上鑽研與努力,同時也針對到院前緊急醫療投入甚深,都是他在急診醫療上矢志的目標。比鬧鐘先醒 小跑或做操張文瀚每天早上在鬧鐘還未響起就會自然醒,多年來養成晨間運動的習慣,以小跑步或做體操來活絡筋骨。在思緒清楚脈絡分明的情況下,想到的事情直接寫下來,以便到了醫院直接與單位進行討論,在他的時間表裡分秒必爭,會議不拖延,快速且有效率將議案形成共識與有具體結論,都是讓團隊執行更顯效率的好方法。節奏感十足、擅於走動式管理的張文瀚,上班時間每日步數7000步絕非難事,而且同仁還得跟上他「快走」的腳步。張文瀚說,健康是一切的根基,未來還要在醫院內推動健康促進,在各類會議之前先起身做健康操,再從會議推動到單位,讓醫院的職場氛圍在健康的運動中更加和諧。張文瀚小檔案.年齡:60歲.專長:急診醫學科、外科、外傷科、長照醫學科、重症醫學科、老人急重症醫學科.現職:馬偕醫院總院院長、健康智能醫療科技發展學會理事長、國際安全醫院學會理事長、台灣精準健康聯盟主席.學歷:美國聖路易大學公共衛生暨醫院行政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工程科技暨應用醫學學會理事長、大型活動救護協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願主賜您喜樂,讓您的心靈平安,並且您的身體健康得以保守。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7 醫聲.Podcast
🎧|老漁工慢病多 遠洋船靠岸一次燒百萬!這醫院開發儀器助判斷回港與否【慢病放大鏡Podcast-心腎糖系列2】
偏鄉醫療難解,除了山區、離島等交通困難之地,遠洋船工也身處醫療資源稀缺的「水上偏鄉」。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表示,遠洋漁業船工每次出海時間數月至一年不等,且位處廣袤海洋,醫療資源取得更困難,船工高齡化,不只罹患慢性病比例高,急性病症也須重視,曾有船工到院已失去生命跡象(OHCA);小港醫院周邊地區人口高齡化,多重慢病患者多,已落實整合醫療、與社區之間也進行垂直整合。🎧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郭昭宏表示,小港醫院鄰近有小港漁港、前鎮漁港、旗津漁港,服務相當多遠洋船工,執行的健康檢查中,很高比例是遠洋漁業公司船員健檢,過去照顧遠洋船工的經驗,發現船工普遍年齡偏高,容易出現慢性病問題。原因是船上糧食儲存不易,長期食用高糖、高鹽的食物下來,船工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腎臟病的比例偏高,船工也常因疾病控制不佳,輕微糖尿病變成嚴重糖尿病;早期腎臟疾病演變成可能需要洗腎。郭昭宏指出,過去罹患慢性病的遠洋漁業船工,因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限制,每次回港時只能領取一個月用藥份量,無法支應在海面上作業動輒半年以上的時間,家屬領了藥寄到漁船靠岸補給的國家,船工用藥才不致斷炊;後來中央健康保險署放寬遠洋漁業船工的慢箋領藥時間,才讓船工能夠穩定用藥控制慢性疾病。此外,郭昭宏說,除了慢性病的問題,職業傷害和急性發作的疾病,亦是遠洋船工面臨的另一大醫療痛點。職業傷害如長期拉漁網等粗重工作,造成的骨關節退化;漁船輪機室噪音極大而影響聽力;作息日夜顛倒,更讓船員長期承受心理壓力,返港時容易與家人起爭執。郭昭宏說,過去疫情期間,曾有2、3位遠洋漁業船工因為腹痛,送到小港醫院時已失去生命跡象,「我們很遺憾,也好奇為什麼船工只是腹痛,就會因闌尾炎、腹膜炎而過世。」後經了解才知道,遠洋漁船若在航行期間靠岸,每次花費需要一百萬,在無法確認船工腹痛是因為便秘還是真有緊急狀況的情況下,多數船東會選擇先繼續觀察。郭昭宏分享,為解決船工在慢性和急性疾病的問題,小港醫院與民間科技公司合作開發「掌上型質譜儀」,透過扎指尖將血滴在試紙上,再放入儀器,從急性的發炎、心肌梗塞,到慢性的糖尿病、腎臟病的控制情況,都能藉由判讀數值精準掌握。他表示,目前因法規限制,雖無法作為診斷依據,但能夠協助船東更精準的判斷回港與否,盡力避免延後就醫造成的憾事再度發生。慢性病整合擴及院內、養護機構、診所 延長高齡長者健康餘命銀髮族越來越多,台灣估計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郭昭宏說,除了服務遠洋船工,小港醫院對於周邊社區民眾醫療責無旁貸,他觀察到人口老化情況明顯,老年人口佔比超過16.7%。「高齡化社會來臨,平均餘命越來越長,多重慢性病將是未來重要議題。」郭昭宏說,民眾壽命延長,慢性病自然變多,面對高齡且罹患慢性病的個案,醫院應該從流程改變做起。過去不同慢性病疾病別有各自的個管系統,但要打破科別藩籬,強化科別之間整合與管理,就須要朝向整合式門診推動。郭昭宏表示,針對整合門診的模式,許多醫院透過家醫科、高齡科醫師協助長者進行多重慢病管理,小港醫院也是如此,但考量患者就診習慣,也鼓勵長者最常看的科別如腎臟科、神經科醫師,投入慢性病的整合照護。「醫院內做了整合,醫院與社區之間,也要進行『醫養整合』。」郭昭宏說,小港醫院成立「醫養整合中心」,高齡長者到醫院就診後回歸社區,或進入安養中心、護理之家,醫院會協助安排適合的機構,並與機構合作,由個管師持續追蹤長者健康狀況,若身體良好才會除案、停止追蹤;小港醫院也與附近80多家診所結成聯盟,進行垂直整合,長者小病到診所就診,大病可再到醫院。從醫院內部整合、醫養整合到醫院與診所間的垂直整合,郭昭宏說,一切的目的是為了落實「延緩老化、活躍老化」的目標,希望在國人平均餘命延長的同時,透過多重慢性病的整合照護,讓高齡長者活得更好、更健康,創造更好的健康餘命。郭昭宏小檔案現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 副院長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博士經歷:高雄巿立旗津醫院院長高雄市健康城市推動中心執行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王柏云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馮樹妍特別感謝: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
2023-03-28 焦點.生死議題
切割情緒不是冷漠!急診醫師道出放棄急救當下更重要的任務
「大緯醫師,外科OHCA!」----------中年男性,機車車禍,到院前心跳停止,直入急救室,119弟兄協助過床後,暫停壓胸10秒鐘,檢查心律,無心律,繼續壓胸。分工合作,夥伴們打上點滴給腎上腺素,我負責插管建立呼吸道。----------急救超過30分鐘以後,病人仍然沒有恢復生命跡象。----------受傷的不只這位中年男性,還有他的孩子,分流給另一位醫師處理,初步看來生命徵象穩定,但腿可能摔斷了,躺在床上。太太趕到醫院以後,先陪在孩子旁邊,我走上前去,跟她解釋,她的先生恐怕救不回來了。----------「我可以去看看他嗎?」太太邊哭邊發抖地說。「好,我帶妳進去看他。」----------一片狼藉的急救場地,對家屬來說是極其震撼的。先生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正被一台機器壓著胸,嘴巴插著管子、接著呼吸機,身上插著各種管路,壓胸幫浦氣壓聲、監測儀器警示聲,嘈雜地充斥著整個空間,不絕於耳,讓人難以專注。----------我將整個過程,從119弟兄現場所見直到當下,解釋給太太聽,然後暫時關掉壓胸幫浦10秒鐘,引導太太看向心電圖監視器,一直線,波型沒有任何起伏,然後再度打開壓胸幫浦、繼續壓胸。----------「我先生真的沒有機會了嗎?」太太哭著問。「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盡全力,但如果我的經驗告訴我,已經沒有機會了,為了減少病人不必要的折磨,我會跟您說實話,沒有機會。」「我該怎麼辦?我沒辦法自己做決定。」「公公婆婆都還在嗎?」「都還在,正在趕來路上,但現在上班時間車很多,他們塞在路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到。」「我知道了,沒關係,我們繼續急救,您先到外面陪孩子,他們一到,請您立刻通知我,我來跟他們說明。」----------我這樣的說詞,顯然給夥伴們帶來不小壓力,因為急診已經夠忙,急救室空間也有限,萬一這時候再推入一個需要急救的病人,運作上肯定會全面癱瘓。夥伴們面有難色,但我告訴他們,很抱歉,再給家屬一點時間。----------又30分鐘過去,病人已經急救超過1個小時,一如預期,仍然沒有恢復生命跡象,這時公公婆婆趕到了,太太立刻來通知我,我帶著他們一起進去看病人,將我剛剛的解釋,從頭到尾再講一次。----------婆婆當下崩潰,全身癱軟,跪在床邊,聲嘶力竭地哭吼著叫病人醒來,不願放棄急救,太太也不知所措,只能邊哭邊抱著婆婆。公公則是表現出令人敬佩的冷靜與理性,在聽完我的解釋之後,他問:----------「醫生,我兒子真的沒救了嗎?」「是,我們盡力了,很遺憾。」「好。」----------公公走到病人頭側,輕撫著病人的臉,湊過身去在病人耳邊說:----------「兒子,沒想到這一天居然先發生在你身上,你出了意外,傷得太重了,醫生他們已經盡力了,但實在沒辦法把你救回來,你辛苦了,安心地走,不要掛念。」----------「醫生,可以停止急救了。」公公安靜地跟我說。「好,能否請您幫忙把婆婆帶到外面休息,剩下的我們來處理。」「好。」----------公公彎下身去跟媳婦一起把婆婆攙扶起來,儘管婆婆仍不願意離開,但公公堅定地摟著婆婆的肩膀,將她帶離現場。----------我關掉壓胸幫浦,宣告死亡時間,夥伴們隨即接手開始為病人整理、清理現場,不久後,往生室人員前來接走亡者,急救室清空,安靜地等待下一個需要急救的病人。----------在臨床工作超過10年了,我回想以前剛開始執業的自己,常常會卡在情緒崩潰、不願放棄急救的家屬身上,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要還有家屬沒有點頭放棄急救,我就會很焦慮地,每隔幾分鐘就去反覆確認意願,期間急救室會持續混亂,往往必須折騰很久才能告一段落。----------隨著經驗累積,我慢慢體會到,當下同意放棄急救與否這件事情,只是在悲傷五階段裡的一個點,往後家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是在當下,做為醫療人員的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好?----------對現在的我來說,答案是:----------「除了盡量為家屬爭取時間外,你必須將處理情緒這件事情先切割開來,盡快找到相對冷靜理性且能做決定的那一位家屬,告訴他,根據你的專業判斷,你認為怎麼做最好,引導他做出決定,然後將其他家屬暫時交給他,由他將所有人帶離現場做一個轉換,讓亡者先去他該去的地方,若你行有餘力,接下來仍然可以把握時間繼續給家屬心理支持。」----------醫生不能改變生老病死,這幾年我慢慢學會:「真正的道別,並不容易;」「需要時間,就交給時間。」----------感謝每一位冷靜理性、勇敢做下決定、帶領其他人走上困難道別之路的家屬,必須向您們致敬。(本文獲楊大緯醫師臉書《楊大緯 面對問題的急診醫師》授權刊登,非經允許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2-19 醫療.心臟血管
50歲壯男打羽球突倒地OHCA 球友這1招讓他康復出院
一名50歲壯男今年9月在台中市南屯區打羽球時,突然倒地無呼吸、心跳(OHCA),還好球友見狀立即以心肺復甦術(CPR)按壓胸口,並打119求救,揀回一命,並康復出院。其子今天出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緊急救護案例感恩會,感謝球友、消防救護員及醫院聯手救命。台中市消防局說,今年至11月有108名非創傷性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經消防救護員搶救後送醫治療康復出院,其中高比例由旁人協助CPR並打119求助。呼籲民眾如遭遇身邊的人倒地,請立即撥打119,並同步尋找附近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依119電話指示急救,並等待消防救護員到場接手急救送醫。台中市消防局說,消防局在9月18日獲報,有一名男子打羽球時突然倒地,與他打球的球友第一時間評估後,立即實施CPR,並撥打119求救,救災救護指揮中心辨識為OHCA案件,立即派遣救第六救災救護大隊南屯分隊救護車,並線上告知救護員現場狀況。台中市消防局說明,救護員到場時,球友正持續為仰躺在地上的患者CPR,經再次評估後確定為OHCA,救護員陸群、駱品儒、魏君宇立即接手,繼續為患者CPR、AED心律監測、給氧處置及架設自動心肺復甦機,並送醫急救。中山附醫急診部主任潘志祥說,患者到院後,診斷為腦出血,經血管攝影術後發現為血管瘤破裂所致,以血管栓塞術搶救後,轉加護病房後續治療,最後成功讓患者步行康復出院。他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而OHCA的患者成功救回的難度極高,因腦出血會不停壓迫腦組織而缺氧,患者需持續CPR,到達醫院後,醫院需立即判斷患者是缺血性或出血性腦中風,緊急開顱或血管栓塞手術,手術過程中還要維持住患者心肺功能,急救成功實屬不易。
-
2022-12-17 焦點.元氣新聞
寒流襲台!醫師籲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落實保暖
入冬首波寒流將報到,氣溫驟降對長輩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是一大考驗,花蓮縣消防局近日接獲3件OHCA案件,醫師提醒,三高、心血管疾病等患者,要做好血壓監測,落實保暖。花蓮縣消防局統計14日至15日上午10時,共接獲3件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案件,年齡落在50歲至92歲,3人皆未送醫,確切病因仍有待釐清。三高、肥胖或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落實保暖門諾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翰興提醒,氣溫驟降,增加急性腦血管中風及心肌梗塞風險,有三高、肥胖或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做好血壓監測、飲食控制,務必要按時服藥及落實保暖。陳翰興表示,睡醒後別急著下床,可先在棉被裡活動身體關節、暖和身體後再下床,若有開暖氣、暖爐設備,建議室內及戶外溫度溫差維持5至7度,避免溫差過大血管急遽收縮。溫度低、血管容易收縮,陳翰興指出,若突然覺得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噁心頭暈等症況,很可能是急性心臟病;若發現家人臉部表情不對稱、雙手無法平舉及口齒不清,就要提高警覺,可能是中風徵兆,要及早就醫。吃鍋進補 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忌口另外,民眾喜歡趁天冷吃薑母鴨、羊肉爐或火鍋進補。陳翰興提醒,這些鍋物往往都是高鹽、高鈉,過量攝取會造成高尿酸、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脂,也不利心血管,甚至還有引發腦溢血風險;建議患有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多加留意與忌口。欲追雪者 注意2件事對有計劃上山追雪的民眾,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凱迪提醒,海拔超過2500公尺以上,容易因低壓、低氧的環境,出現疲累、喘、頭暈、頭痛、想吐等症狀,建議除了備足保暖衣物,剛到高海拔地區時,應先休息,待身體適應氣溫環境後再開始活動。
-
2022-12-12 焦點.生死議題
影/「善終,由自己決定」 別讓家族成員在病房爭吵打架
九旬婦人到院前已無心肺功能(OHCA),陪同就醫的女兒決定急救,插管、電擊、壓胸,婦人吃盡苦頭,最後送到加護病房。其他家屬至醫院時表示,老母親曾提「年紀大了,不要急救」,但缺乏書面證明,也無任何記錄或資料,家族成員吵成一團,相互指責。淡水馬偕醫院安寧病房主任、放射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嚴從毓表示,臨床上看到許多家庭成員在家人離世之前爆發紛爭、衝突,甚至大打出手,這絕非躺在床上的患者所願意見到的場面。淡水馬偕醫院腫瘤內科病房護理長吳秀春表示,不少家庭成員在面對家人臨終時,常亂了手腳,在不知病人意願,以致家屬惡言相向,相互咒罵,大打出手。這讓醫療團隊相當為難,必須勸架、安撫家屬情緒。最怕的是,到了病人危急之際,家屬尚未取得共識,此時,醫師只能為病人插管,裝上維生儀器,但往往病人經歷一番折騰,仍回天乏術,家人間的隔閡也難以修復。嚴從毓強調,「逝者安心、生者平靜,才能算是修畢人生最後一堂課。」,提醒每個人都應預立醫療決定,以書面方式,選擇善終。這不只是癌症末期病人才需面對的課題,在病人自主權利法保障下,任何人都有權決定自己臨終狀況。大多數病人到了疾病末期時才討論是否「不施行急救」(心肺復甦術),據統計,僅約一成八是由病人親自簽署「不急救意願書」。淡水馬偕醫院31病房護理師長期照顧癌症病人,常目睹病家成員對病人是否善終,因缺乏共識,以致衍生許多爭端與悲劇,為此,特別製作「急救實境說明」影片及手冊,讓病人及家屬清楚急救的措施與過程,希望做出最佳決策,減少非預期性急救。該影片名為「平靜安詳如我願」,由吳秀春、郭品君、劉冠妤三位護理師自製完成,已經上網,藉此,宣導病人自主權利法,讓每個人都能瞭解預立醫療意願,進而擁有平靜安詳的善終。
-
2022-11-27 醫療.腦部.神經
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 花蓮消防啟動「接駁救護」南病北送搶救生命
Q.一對退休夫妻在花蓮南端的玉里旅遊期間,先生突然出現疑似中風症狀,頭暈、半側手腳完全無力,說話也說不清楚,花蓮地域狹長廣闊,大醫院多在北部市區,離玉里很遠,這時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黃翊豪說,因花蓮地形狹長,南北距離高達200公里,因此花蓮縣消防局在心肌梗塞通報已啟動「南病北送」的接駁救護機制,讓南端瑞穗、玉里的患者送至鳳林地區後,再由壽豐分隊將病人送往花蓮慈濟醫院,解決長距離救護後送對中南區消防同仁的壓力,這一套流程未來也會應用到急性腦中風的通報上。黃翊豪呼籲民眾警覺中風症狀,記得「FAST」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記下最後正常時間,不論位在何處,盡速撥打119是求救的重要第一步。而在救護車到達前,可以先讓病人躺臥並鬆開衣物等待,記得詳細告知平日用藥情況、是否有慢性病,以利救護人員順利銜接後續。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亦是我國十大死因的第四位,其失能衍生的長照費用,一年恐超過百萬,是壓垮家庭經濟的重擔。根據統計,花蓮一年約有1000位急性腦中風病患,包括缺血型和出血型腦中風,但大部分未能在第一時間正確辨識,錯過了黃金急救期,留下不可逆的永久傷害。花慈推行改良的院前急性中風嚴重程度量表,串聯消防救護員守護花蓮。因此,花蓮慈濟醫院腦中風中心特別設計改良的院前急性中風嚴重程度量表(Modified Prehospital Acute Stroke Severity scale:PASS),提供急性中風另一項評估工具,盼此量表能協助救護員評估判斷,及時送至能夠處置的醫院。11月花慈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至花蓮縣消防局「救護員教育訓練」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實務經驗,透過課程分享與消防局建立互助合作機制、互相串聯,共同守護花蓮鄉親。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彥宇說,當腦血管發生阻塞或出血破裂時,腦細胞也會慢慢壞死,導致神經功能缺損。急性腦中風救治分秒必爭,若為出血型中風需以手術治療,而缺血型中風在症狀發生3~4.5小時內送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癒率較高、預後也較佳,有助於提升重拾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羅彥宇分析,靜脈血栓溶解劑的全國施打率為5.25%,花蓮低於平均值,主要是全縣南北狹長,交通時間和民眾對中風觀念仍有待加強。若發病超過4.5小時,或是阻塞的位置在大血管,還可以施行動脈血栓移除術打通塞住的血管,大幅改善患者的預後。羅彥宇表示,花蓮慈濟醫院全年皆有神經內科醫師值班,可24小時治療急性中風,而且是東部率先引入動脈血栓移除術的醫學中心,再加上全天候的神經重症加護病房照顧,提升急救成功率。花蓮縣消防局「鳳凰計劃」建立送醫流程SOP,跟急重症賽跑。花蓮縣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劉冠英回饋,急性中風雖為三大急重症,救護分秒必爭,目前消防端已與醫院端建立通訊交流群組,但因中風的疾病特性,救護員透過辛辛那提(FAST)評估疑似中風患者送至醫院後,無法像心肌梗塞或重大創傷等,有實際數據(OHCA急救成功率等)能夠了解病患送醫後的治療狀況。期以透過課程交流,有機會和花蓮地區的醫院近一步合作,建立交流系統或數據回饋機制,讓救護員有機會了解,透過緊急醫療服務(EMS)送至醫院的疑似中風病患是否確診為急性中風,有助於消防端建立獎勵機制,或檢視中風辨識敏銳度,設身為傷病患思考,讓救護熱情能永續傳承。羅彥宇說,除了民眾警覺腦中風的徵兆、緊急送醫,還要「送對醫院」,最好的方式是通知119救護系統,送往最近且具備合格緊急醫療能力的醫院。醫院收到通知,立即啟動SOP流程,安排電腦斷層掃描、腦中風治療小組成員待命,評估符合缺血型腦中風症狀則給予治療,治療後整合個案照護、衛教、追蹤。花蓮縣消防局也於今年進行「鳳凰計劃」,在急重症救護上建立送醫流程SOP,大量訓練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能在現場利用專業儀器,給予病患第一時間的急救處置,在救護心肌梗塞等重症上有明顯突破,雖然急性中風現行無法在救護車上施予治療,但建立起救護SOP、強化辨識敏感度,對急性中風這樣跟時間賽跑的急重症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增益偏遠地區的腦中風病患。改良的院前急性中風嚴重程度量表Infogram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血管支架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高雄長庚醫院/心導管技術起步早 多項醫療首創 經驗豐富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高雄長庚醫院血管支架申報數量達2,867支,位居全國第一。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主任、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永隆表示,該院36年前創立心導管室,並與急診和心臟外科組成全國首創24小時待命介入性醫療小組,可及時治療並照護病患。除多項醫療創舉,現有28名主治醫師,心臟內科方面,更是南部醫學中心的權威。陳永隆說,高雄長庚相關醫療技術起步早,1981年台灣首例經皮心導管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及1995年首例心臟血管支架植入,都由洪瑞松教授完成。1986年,洪瑞松由林口長庚到高雄長庚主持內科部及心臟科業務,同時也把心導管的技術帶到高長。此外,高長也是亞洲首個執行經橈動脈心導管技術醫療中心,讓患者術後行動較方便,且減少血管相關併發症。陳永隆指出,高長心臟血管介入性醫療有純熟的技術,也持續創新,一般心導管患者只需2到3天即可出院,心肌梗塞病患則需5天左右。陳永隆提醒,三高患者容易有血管阻塞問題,抽菸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也是高危險群,現代人飲食習慣不佳、壓力大又不愛運動,讓心肌梗塞問題年輕化,若有胸悶、喘、心悸、冒冷汗等病症,應隨時注意並及早就醫治療。醫學中心No.2高雄榮總/搶救心血管如救火 專攻複雜冠狀動脈病變據健保署110年血管支架申報資料統計,高雄榮總共申報2,492支血管支架,數量居全台第二。高雄榮總心臟內科主任郭風裕說,院內每年約做1500例至1600例介入性心導管治療,其中2%是慕名求治或外院轉介的複雜性冠狀動脈病例。醫療團隊也善用高技術門檻的鑽石刀打通鈣化嚴重的血管。因長年處理這類高難度病例,不時在院際間扮「救火隊」。郭風裕說,高榮一年執行上千例汽球擴張術、血管支架置放等心導管介入性治療,當中複雜性冠狀動脈病變案例多,支架用量相對也多。複雜性冠狀動脈病變指的是血管硬化、堵塞、血流過不去,通常也合併糖尿病、腎臟病及高血脂等,病人多數不願接受全身麻醉、切開胸骨做繞道手術。而高榮對複雜病變病例著墨較多,常在國際會議或期刊發表手術案例,也曾轉播示範全閉塞手術,因此接獲不少高難度轉介個案,這些病例血管堵塞很長,有病人最高裝到7支血管支架。他說,心血管疾病可能突然休克甚至猝死。高榮除率先推動緊急心導管,要求90分鐘內把病人的命搶下來,成功降減3%死亡率,心臟內科醫療團隊更鑽研鑽石刀,克服技術門檻,處理血管鈣化問題,讓打入的支架能完整撐開,暢通血流,減少血管再狹窄機率。區域醫院No.1振興醫院/心臟內外科同時待命 患者治療更有安全感健保署110年統計,振興醫院在區域醫院中使用血管支架數量第一,共1,743支。振興醫院副院長殷偉賢說,依健保署統計,去年許多中南部醫院申報血管支架數量上升,原因是受新冠疫情影響,病患多就近治療,雖然北上尋求治療者減少,但以自付差額血管支架數量統計,振興醫院1,603支與台北榮總1,667支、林口長庚1,617支並沒有相差太多。殷偉賢說,該院血管支架申報量高,原因有二,第一、該院是區域醫院中唯一以心血管疾病治療為主的特色醫院;第二、許多病情嚴重患者到院後,原本要採外科手術治療,但經評估後,可能年齡太大,或合併糖尿病、胸腔疾病、洗腎等慢性疾病,為不適合插管、麻醉的手術高風險病人,改採植入血管支架治療。振興醫院為救治心臟病患,在複雜心臟疾病著墨很深,並採取心臟內外科的整合醫療方式。當患者屬於不適合外科手術治療的高危險病人,醫師會採用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的血管腔內影像系統,讓血管結構更為清楚,再用電鑽等先進方式植入支架,患者術後中長期預後更好。即使患者採心導管等方式治療,心臟外科醫療團隊仍同時待命,一旦手術需要外科治療,醫療團隊就會介入,讓病人更有安全感。地區醫院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總院醫師設備支援 可達醫學中心治療效果據健保統計,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110年血管支架申報數量701支,是全國地區醫院第一名。員基副院長、心臟科醫師張永明說,裝支架有年輕化趨勢,跟現代人的飲食和壓力等造成心血管疾病有關,不過只要控制好危險因子,裝上支架後,不少病人都能維持很好的生活品質二、三十年。張永明說,員基有兩間心導管室,且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總院醫師與設備支援下,能做到醫學中心的治療效果,所以在南彰化地區病患多,109年心肌梗塞門診數也是全台地區醫院第一。最近就有一名40幾歲男病患送到醫院時已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後來裝上葉克膜,張永明用心導管裝上兩支支架搶救回來,現在已恢復良好出院。張永明說,裝上支架並非一勞永逸,仍得服用抗血小板藥並配合生活飲食習慣改善,危險因子要控制好。有的病患支架放了二、三十年,一直到80歲還能保持很穩定狀況,正常生活;有些病患繼續抽菸,血管加速老化,可能幾年後,其他血管也需放支架;也有病患裝上支架後就不吃藥了,三個月內又有狀況。他特別提醒糖尿病、腎臟病患更需好好控制,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惡化。
-
2022-10-30 焦點.元氣新聞
驚悚影片曝光!南韓梨泰院萬聖節踩踏意外釀149死 醫護揭致命主因
사고 당시 영상(다행히 저 유튜버 분은 살았다고 함)#압사사고 #이태원 pic.twitter.com/u1caqO741V— 우우 (@rabbitcartoons) October 29, 2022 南韓首爾著名鬧區梨泰院於29日晚間舉辦萬聖節派對,未料發生大規模踩踏事件,目前已知至少146人死亡、150人受傷,確切的傷亡數字仍在統計中。這本來是南韓在疫情封鎖之後迎來的第一場萬聖節周末狂歡派對,卻演變成百人傷亡慘劇,如今事發當下影片也曝光。有台灣醫護人員以自身工作經驗分析,現場民眾不一定全部都是踩踏OHCA的,「而是有可能站著因為密度過大活活被擠死的」。有民眾將現場慘況上傳到推特,只見一大群人被擠得水洩不通,完全動彈不得,受難者尖叫聲此起彼落,從他們面目猙獰的表情可以看出被擠到痛苦,畫面怵目驚心。有醫護人員在PTT上發文指出,踩踏事件的OHCA機轉是以壓力造成的窒息為主。因為教科書上有提到,「在每平方公尺九個人以上的場地,有更大的機率造成壓力窒息,意思就是你也不用去被踩了,光是人群擠壓的壓力就會像巨人的大手一樣把你擠到無法呼吸」。原PO補充,在事發當下,通常前後排不一定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有可能後排以為前排在嗨,但前排已經在逃生了(卻)被擋下來,最後造成群體混亂、水泄不通」。此外,只要有一個人跌倒就會引起「骨牌效應」,讓後方更多的人相繼跌在地上,造成踩踏傷害或是因人體疊加所導致的爬不起來的窒息、骨折以及內出血等等,且「這種等級的救援難度非常高」。同時,原PO坦承窒息一般預後並不會太好,因為人從窒息開始的五到十分鍾後,腦部就會開始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案發現場光是從救難資源出勤到場,還要配合警方到現場指揮動亂人群秩序,醫護人員真正接觸到患者的時間應該已經超過十分鐘了,「這種窒息通常也不太可能實施電擊復甦」。原PO再以2015年的八仙樂園塵爆案為例,分析說八仙樂園至少地大,而且這起意外是發生在救災能量發達的北市和新北。原PO再舉例,「以(高雄)八一氣爆來說,現場雖然也是大傷,但是路人基本上都避開了,現場檢傷發牌相對簡單」、「普悠瑪事件雖然受困地點狹窄,但是列車都有車窗,車門可以破壞,不致於到營救困難的地步」。原PO提醒,目前踩踏事件沒有什麼避難方法,不同於火災的房間生存、地震的掩體生存,踩踏事件就是擠壓事件,不管是站立平行造成的擠壓,抑或是跌倒造成的擠壓跟挫傷,都會造成壓力性窒息,所以說不一定全部罹難者都是踩踏OHCA的,而有可能是站著卻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密度過大,最終活活被擠死的。原PO建議,這種人多的場合盡量少去,如果去了要記得查清楚場地的逃生地點,活動進行時儘量靠近逃生處,日常生活中行有餘力學一下CPR,倘若有一天不幸遇上意外,在救援小組到來之前的十分鐘內,「能多壓一個人就會少一個植物人或是腦死的悲劇」。사고 당시 영상 2#압사사고 #이태원 pic.twitter.com/RCHQZon511— 우우 (@rabbitcartoons) October 29, 2022 韓国ソウルの梨泰院でハロウィンで多くの人が集まり、圧迫されて50人以上が心肺停止との事ですが、映像を見る限り、この人混みは危険すぎますね。pic.twitter.com/2YjsQtSze8— フィフィ (@FIFI_Egypt) October 29, 2022
-
2022-07-09 焦點.元氣新聞
安倍晉三遭槍擊亡/台灣疫苗不足日本率先伸出援手 安倍即是重要推手
去年台灣出現新冠社區疫情,政府採購疫苗到貨量不足,日本率先伸出援手,多次提供AZ疫苗,今天遭槍擊過世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即是重要推手。去年六月四日,日本贈送台灣一百廿四萬劑AZ疫苗,下午一點五十八分由日本航空JL八〇九航班運抵桃園機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頻表感謝。這批疫苗台灣來說是及時雨,陳時中宣布疫苗接種醫護人員等前三順位及長照機構住民、七十五歲以上民眾優先接種,為台灣防疫建及時的保護力。 在疫苗抵台前一天,去年六月三日,產經新聞等多家日本媒體報導,日本政府拍板提供台灣一百廿四萬劑AZ疫苗,這是日本首度直接供疫苗給海外,經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與自民黨國會議員居間行動而實現。日本政府將援助疫苗定位為過去台灣對日本天災援助的「回報」。據產經新聞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這次援助疫苗是台方私下向日方提出請求,提供疫苗的數量和時間經雙方協調後敲定;原本曾研議透過COVAX提供,但認為太耗時間,經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與自民黨國會議員協調動,火速實現。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答詢時提到,台灣七月後可能已做好疫苗生產準備,「我的理解是,目前有緊急需求」,強調應盡速將疫苗送達台灣。日本政府去年採購一億兩千萬劑AZ疫苗,但因國際屢傳接種後出現血栓等副作用,日本政府目前並未將其列為公費疫苗使用。此外,日本政府採購一億九千四百萬劑輝瑞疫苗、五千萬劑莫德納疫苗,足夠供應日本國內需求,決定將超出全體國民施打所需分量的疫苗,原則上將提供給其他國家或地區。【延伸閱讀】.安倍晉三遭槍擊亡/反覆腹瀉血便影響工作 安倍曾為「潰瘍性大腸炎」所苦請辭首相.安倍晉三遭近距離槍擊 醫師曝危及2部位恐有生命危險.日本贈台AZ疫苗!讀賣新聞爆「蔡英文親致電安倍晉三」
-
2022-05-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從快篩陽性確診到太平間」影片網路熱議 奇美醫駁斥
台南市一名楊姓婦人上傳網路「從快篩陽性確診到太平間」影片,陳述家人在奇美醫院就醫「在奇美急診走廊等待二個多小時因而死亡、且醫師拒開死亡證明書」的過程,引發連日熱議;奇美醫院下午發出聲明駁斥「內容背離事實」。台南市政府則表示,市長黃偉哲及警察局長方仰寧已澄清該網路流傳影片不實,呼籲民眾勿轉傳假訊息,以免被裁罰,警方已介入調查。奇美醫院指出,9日接獲台南市政府衛生局查證影片控訴內容:指「政府防疫及親人因確診新冠肺炎在奇美急診走廊等待二個多小時因而死亡,且醫師拒開死亡證明書」,因茲事體大,立即依影片中病人死亡通知單登載時間111年05月04日15點47分查證。院方表示,死亡個案由119救護車於05月04日15點16分送抵急診,「到院前已心跳停止呈現OHCA狀態」,醫療團隊立即搶救,30分鐘後仍無效身亡,「期間陪同就醫友人聲稱不知病人資料後即不告而別」,經警衛詢問119救護人員報案者電話,輾轉通知家屬到院辦理個案身後事宜。奇美醫院強調,「死亡個案並非確診新冠肺炎」,搶救團隊醫師也已在死亡通知單清楚註明;且因病人到院前已無生命跡象,也向家屬說明,個案死亡證明書需依法報請司法相驗後由法醫開立,開立司法相驗通報單院方主動會傳真永康警分局勤務指揮中心及乙種診斷書供家屬向轄區派出所申請司法相驗。奇美醫學中心說,影片控訴內容背離事實,嚴重打擊第一線醫療團隊人員士氣;奇美醫「所有同仁在這次嚴峻疫情中堅守崗位,齊心抗疫並奮力守護全民健康,此事件無中生有的指控,對辛苦付出打拼的防疫同仁實在不公」。呼籲民眾接獲來源不明或未經證實的疫情或防治措施資訊時,應先查證內容是否屬實,切勿隨意散播、轉傳,以免觸法。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醫療崩壞禁公開?醫師聲援一線遭檢舉:到底有多怕知道
新冠疫情導致醫療量能緊繃,北市聯醫急診室仍頻傳湧入大量快篩陽及輕症患者,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時常鼓勵、聲援疲於奔命的醫護人員,公開第一線實際情況,卻慘遭檢舉、投訴,讓蘇一峰不解,到底多怕民眾知道第一線狀況?北市聯醫和平院區急診室護理師昨表示,大量快篩陽及輕症患者塞爆急診室,導致一名OHCA病患無人急救而死亡,而蘇一峰先是透露,昨日半夜11時仍有許多民眾在淒風苦雨中等待一份讓自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的報告,醫護早已累透了。晚間再表示,難怪昨天半夜凌晨和平急診請求協助,想要轉2個重症病人過來ICU,直言大家辛苦了,戰場上的士兵哪有不挨子彈,越是英勇的士兵越是傷痕累累。蘇一峰今在臉書上傳一張台北市政府單一陳情系統陳情案件紀錄表,內容指出,蘇一峰身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近期常接受媒體訪問,甚至將院區民眾就醫、篩檢動態公諸於社群網站及媒體,質疑公務機關所屬員工接受媒體採訪的規範、將民眾就醫、篩檢動態公諸於社群網站及媒體有侵犯及違反醫師對病患動態或個資保護行為。「現在到底是多怕民眾知道第一線狀況」,對於自己遭到投訴檢舉,蘇一峰表示,居然膽小到匿名去投訴,要求不能再分享第一線醫療崩壞的情況、不要分享民眾大排長龍辛苦的樣子、不要分享醫護人員的辛勞、不要發表第一線醫護的個人意見。蘇一峰不解表示,到底在害怕什麼,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辛苦讓你不舒服嗎?同時也好奇自己會不會被罰;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則留言表示,公文回覆直接寫「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就可以了。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快篩陽忙翻 急診室病患無人救
疫情導致醫療量能緊繃,連限制「快篩陽性才能PCR」也無法解決問題。北市一名OHCA病患被送抵醫院,因醫護全投入在大量快篩陽性及確診輕症病患上,導致無人急救而死亡;新北一名一歲幼童等了一小時才輪到看診,但已轉為重症。雙北護理師反映急診室現況,呼籲政府正視醫護人力並調整防疫政策。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也透露,半夜十一點仍有許多民眾在淒風苦雨中等待一份讓自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的報告,醫護早已累透了;忠孝院區消化內科醫師陳昶宇也說,開放與病毒共存是全球趨勢,但台灣恐怕還沒準備好,民眾一窩蜂擠爆急診心態、壓榨醫療人員缺乏緩衝備載的健保制度,都讓台灣永遠無法真正做好準備。北市聯醫工會也指出,真的不希望再發生因民眾恐慌性及政府政策錯誤所造成的各種遺憾,第一線醫護看盡太多因政策錯誤而死的病患、太多被到處踢的人球事件,醫護身心俱疲,但對民眾、體制、政府卻無能為力。台大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表示,染疫人數暴增,可預期重症個案變多,目前許多醫院爆發院內感染,急重症醫護人力明顯不足,建議加強前端篩檢及分流,指揮中心適時調整輕症隔離規定,讓想回到醫院共赴戰役的確診同仁早點回到戰場。「身為護理師,有必要將這血淋淋急診現場告訴大家…」北市聯醫一名急診護理師指出,五月一日快篩陽性病患塞爆急診,急診僅檢傷及一名護理師處理一般病患,此時通報OHCA病患,只有一名護理師可急救,醫生也淹沒在快篩陽性病人中,沒有醫師即時診治,病人過世了。這名護理師說,每天八小時單位時間要採檢看診一百多人,醫護人力不斷因確診、隔離而縮減,除增加自身染疫風險,也癱瘓整個緊急醫療網;緊急醫療系統崩盤的結果,就是重症病人包含OHCA、腦中風、心肌梗塞、嚴重創傷等病患無人可救、無人可醫,「急診現狀就是如此」。護理師呼籲民眾不要因恐慌、輕症占用緊急醫療資源,把急診留給真正需要的人,也希望政府重視醫護人力不足問題,調整防疫政策,不要拿重症病患的醫療品質及醫護人員的安全當籌碼。亞東醫院一名急診護理師也說,一名一歲幼童因父母皆是陽性個案,被引導到陽性個案等候掛號區,前面還有五十多名快篩陽性病人,等了一個多小時才看到診,此時呼叫幼童已沒反應,給予疼痛刺激後才有輕微哭聲,緊急送進重症區。護理師說,急診醫護只有六人,掛號、問診、看診、開藥、治療、採檢都需時間,並非有症狀不能就醫,只是希望輕症患者能把急診資源留給重症病人,若自行快篩陽性,症狀只是輕微流鼻水、咳嗽、喉嚨搔癢、輕微發燒疲倦感,請先在家自行隔離,待早上再至疫病門診掛號看診;快篩陽性想做PCR,可利用社區篩檢站或掛號。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五死個案有共通點 一表看長者疫苗接種後段班縣市有哪些
篩陽及輕症吃掉醫護人力 醫療量能拉警報國內昨日新增二萬三一○二例本土個案,其中廿五例為中重症個案,另新增五例死亡,均未接種過疫苗。單日新增染疫及死亡人數創下新高,確診數比前天多三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速度不算特別快,疫情仍在緩步上升階段,並未看到高峰期提前抵達跡象。五死亡個案均未接種疫苗新增廿五例中重症個案包含十八例中症、七例重症,本波疫情累計十二點四萬人確診,其中中重症個案已達三百例。另增五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疫苗,且各自合併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死因分別為合併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癲癇等,累計廿三例死亡個案中十二人未曾接種疫苗,四人打過一劑、五人打過二劑,打過三劑者僅兩人。入境檢疫將縮短為七加七昨新增卅七例境外移入個案,由於本土個案已遠多於境外移入,陳時中宣布自五月九日零時起,放寬入境檢疫措施,檢疫規定從「十加七」縮短為「七加七」,屆時入境旅客只需七天居家檢疫、七天自主健康管理即可,檢疫地點維持以自宅或親友住所,以「一人一戶」為原則。如不符合檢疫條件,須入住防疫旅館完成七天檢疫。打三劑及快篩擬取代居隔外傳指揮中心將於六月起以「打滿三劑及快篩」取代居家隔離。陳時中說,確實有這類相關規畫,未來將視疫苗接種率、自然感染率及第二劑有效保護力,加上NPI(非藥物介入措施)防護,適當開放,不過,放寬口罩措施將比其他生活限制來得慢一些。大量快篩陽性及確診輕症病患導致醫療量能緊繃,排隊人潮不斷,引發民怨。台北市一名OHCA病患送抵醫院時,因為醫師淹沒在快篩病人中,只有一名護理師可急救,不幸往生。幼童等到看診已轉為重症新北市一名一歲幼童到院,但因前面還有五十多名快篩陽性病人,等了一小時才輪到看診,已轉為重症。醫護呼籲政府正視醫護人力,並調整防疫政策。陳時中表示,將讓基層診所加入PCR採檢行業,目前至少三百家耳鼻喉科診所響應此措施。指揮中心近日也兩度要求五百床以上的急救責任醫院加開專責床位,收治中度及重症感染者。未到高峰專責病床幾全滿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疫情還沒到高峰,但專責病床幾乎全滿,除了加開專責病床,雙北各大醫院均要降載醫療量能,暫停非緊急醫療。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護理師沈痛:快篩陽民眾擠爆急診 重症沒人救死亡
國內本土疫情嚴峻,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宣布將北市7大社區篩檢站改為快篩陽性處理站,但如今醫療量能緊繃,到了連限制「快篩陽性才能篩檢」也無法解決人力短缺問題,北市聯醫一名急診護理師指出,民眾因快篩陽性湧入急診,造成大量人力投入在大量快篩陽性及確診輕症病患上,導致1名重症病患無人急救逝世。該護理師表示,每天8小時的單位時間要採檢看診的100多人,人力配置不斷因醫療人員確診、隔離而縮減,除增加自身染疫風險,也恐單換整個緊急醫療網,線上人力負擔沉痾難解,真正需要急重症醫療支援的患者不會因疫情爆發而減少,讓第一線醫護同仁雪上加霜,加速緊急醫療系統的崩盤。緊急醫療系統崩盤的結果,就是重症病人包含OHCA、腦中風、心肌梗塞、嚴重創傷等病患無人可救、無人可醫,「目前急診的現狀就是如此」。隨著確診人數飆升,民眾恐慌感也呼之欲出,紛紛因快篩陽就湧入急診,造成大量醫護人力投入在快篩陽及確診輕症病患上,導致重症病人醫療照護品質大打折扣。該護理師沈痛表示,前天蜂擁而至的快篩陽病患塞爆急診,在內部處理一般病患的僅檢傷及1位護理師,此時通報OHCA,「只有1名護理師可以急救,甚至醫生也淹沒在快篩陽性的病人中,沒有醫師可以即時診治,最後病人當然還是過世了」。該護理師表示,身為護理師,認為有必要將這血淋淋的急診現場告訴大家,再次呼籲民眾,「不要因為恐慌、輕症而占用緊急醫療資源,把急診留給真正需要的人們」,同時呼籲政府重視醫護人力不足問題,以及防疫政策的調整,更不要拿重症病患的醫療品質及醫護人員的安全當籌碼。北市聯醫工會指出,真的不希望再發生因民眾恐慌性及政府政策錯誤所造成的各種遺憾,第一線的醫護,看盡太多因政策錯誤而死的病患、太多被到處踢的人球事件,每個醫護人員都對撼是有所遺憾,也身心俱疲,但對民眾、對體制、對政府卻無能為力。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昨也透露,半夜11點仍有許多民眾在淒風苦雨中等待一份讓自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的報告,醫護早已累透,但面對苦等民眾仍繼續打拚,更酸說「在家休閒滑手機一邊搞團購,一邊打擊別人的側翼,也好意思說自己是第一線?」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消化內科醫師陳昶宇質疑,開放與病毒共存雖是全球趨勢,但懷疑台灣是否還沒準備好,不管是民眾一窩蜂擠爆急診的心態,還是壓榨醫療人員缺乏緩衝備載的健保制度,可能都讓台灣永遠無法真正做好準備。
-
2022-04-13 新聞.生命智慧
對於急救無效病患... 身為醫師我能做的只有給祂一個房間,讓父母陪伴走完最後圓滿平靜的路
醫生這個行業當越久,尤其是在急重症領域,越容易感覺到自己的無能為力。到底該不該繼續CPR那天,我跟藍寶醫師值班,我不過是想去倒杯水而已,就聽到無線電裡傳來「Trauma OHCA!送高醫、送高醫!」顧不得自己還口乾舌燥,我立刻把水杯放下,轉身開始著裝,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一場大戰。才跟藍寶醫師把現場準備好,就看到兩名EMT一個從床尾推著擔架床,一個站在床側邊跑邊壓胸地把病人送進來。那是一個很年輕的孩子,大概才高中左右吧,沾滿鮮血的臉龐上還留著屬於青少年的稚嫩,但和其他孩子們不同的是,她的雙眼瞳孔已經放大,她的兩側耳朵正汩汩流出鮮血,而我知道那是個不祥的徵兆,因為那通常代表著嚴重的顱內出血和顱骨骨折。我們跟護理師們快速地接手急救,或許是上天聽到了我們齊心的心願,那孩子的心跳居然奇蹟式的回來了,短暫的。趁著這短暫有生命跡象的時刻,我們快速把他推去做電腦斷層檢查,腦部電腦斷層才做一半,跟去檢查室的我就看到她的血壓開始掉。腦部電腦斷層一結束,我跟護理師小美就衝進去幫她打強心針,可是我們打進去的藥就像是石沈大海一樣,完全沒有功能,搭配上我在檢查室初步看到的腦部影像,我知道那是她的腦如我們所預期的,真的傷得太重了,讓她的生命中樞已經失去功能。顧不得還沒做完的檢查,我當下決定先回急診室繼續急救再說。於是就像送她來的EMT一樣,小美和我們的助理員推著床,而我在床側一邊跑一邊壓著胸,那個時候,我覺得這短短十幾公尺的路,竟是如此遙遠,也一直到下班後,我才發現我的腳扭到了。急救一直進行著,都已經超過三十分鐘了,她的爸媽還沒來,我們該繼續到她爸媽來嗎?還是該就此放手?畢竟急救超過三十分鐘的神經學預後本來就不好,加上她腦部受損的情況,要恢復幾乎不可能,這樣我們還要繼續壓胸增加她的痛苦和傷害嗎?可是如果她爸媽來了,發現我們已經結束急救,會不會責怪我們沒有盡全力救她?即使我們已經真的盡力了。和藍寶醫師討論過後,在萬般掙扎下,我們還是決定停止急救了。我以後不會再罵妳了護理師們幫她把染滿血的臉龐、頭髮稍微清理,把兩邊一直出血的耳朵用紗布塞住,身體底下滿是血跡的床單也換掉,身上也換上了一條新的棉被,除了她嘴巴咬著的氣管內管還連接著呼吸器,她就像是睡著了一樣,美麗而安靜。彷彿是掐好時間的一樣,護理師們才剛幫她整理好,警察就帶著她爸媽出現了。進外傷區,大聲喊著她的名字「韶涵、韶涵!」藍寶醫師問:「請問是韶涵的爸媽嗎?」韶涵的媽媽急著回答:「是,我們是,醫師她怎麼了?」藍寶醫師才開口說:「很抱歉,韶涵她送到我們醫院的時候就已經沒有呼吸心跳了!這是她的電腦斷層⋯⋯。」韶涵媽媽就往後癱倒哭喊:「我不要聽,我不要聽,你不要再說了,你告訴我她在哪裡就好,她在哪裡?嗚嗚嗚嗚~」藍寶醫師還試圖要安撫韶涵媽媽,跟她解釋病情,但她完全聽不進去,只是不停地打斷藍寶醫師說:「我不要聽你說的這些,你告訴我她在哪裡就好,在哪裡啊?」說著,她就掙脫了小美攙扶著她的手,開始在急診室裡東張西望,想要搜尋她心愛的女兒。還從來沒有遇過這種完全不聽解釋的崩潰家屬的我,有些不知所措,倒是藍寶醫師嘆了口氣後,跟韶涵爸媽說:「她在這裡,我帶你們去。」當韶涵爸媽走進韶涵所在的圍簾內時,我聽見了尖銳的女聲撕心裂肺的哭吼喊著:「韶涵,妳醒醒啊!是我啊!是媽麻啊!妳醒醒好不好,不要再嚇我了!妳快醒醒啊!」「妳不要再睡了好不好?趕快醒來,我保證以後不會再罵妳了!妳是媽媽的心肝寶貝啊!,媽麻以後真的不會再罵妳了,妳醒來好不好?」而低沈的男聲啜泣則成了這聲聲呼喚的背景音,在急診室縈繞不去。急診室裡的其他病人和家屬,忍不住總往圍簾的方向多看個幾眼。我最後能做的事就是給祂一個房間一波新病人又來了,擔架床的推床聲、住院醫師的問診聲、護理師的衛教聲音,整個急診室鬧哄哄地嗡嗡作響。然後我就看見了,藍寶醫師一個人默默地推著韶涵的推床,將祂送進去目前沒人的縫合室,又拿了兩張椅子,帶了韶涵爸媽進去,接著再把縫合室圍簾拉起來,隔絕了外界的目光,等到縫合室鐵門關起時,我就再也聽不見摧心的哭喊了!過了一會兒,他才出來,我沒有問他,他說了什麼,因為曾經在住院醫師時期,跟著他一起在加護病房照顧過重症病人的我知道,他一定是像以前一樣,用溫柔的聲音輕聲說著:「爸爸媽媽,如果韶涵真的要離開了,那我們在她離開前跟她說說話,好嗎?有研究說,聽覺是人最後消失的感官,我們趁這個時間把想跟她說的話都說一說,她會聽得到的,您們好好陪她ㄧ起走完最後圓滿平靜的這段路⋯⋯」後來,當我們一起把病人處理到了一段落後,我問藍寶醫師為什麼會想到要把韶涵推進去縫合室裡,他只是淡淡地說著:「因為身為醫師,最後我能做的,也就只有給祂一個房間,讓他們好好說再見而已⋯⋯」而我看著吵雜紛亂的急診室,望著被鐵門阻隔一切的縫合室,突然懂得藍寶醫師推床背後的溫柔,那是對死者最後的疼惜,對生者最後的救贖。
-
2022-04-12 新聞.健康知識+
救護車搶救生命 常用10種設備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救護車在路上飛馳的身影,但你們知道救護車上裝有什麼設備嗎?如何運用這些設備進行救護任務呢?本文將解開救護車神祕面紗。1.擔架及椅式擔架:擔架通常用於病人臥床休息使用,有些擔架可摺成椅子,在設有電梯的公寓可直接將擔架移至病人家中以利搬運,如果是無裝設電梯的公寓,則會改採椅式擔架來搬運。2.長背板:用於搬運外傷病人,如:疑似頸椎、脊椎受損者。3.頸圈、頭部固定器:用於固定病人,在受到外力影響(如車禍、墜樓等)可能導致頸部受損時,就會使用頸圈,避免因頸椎移動而造成二次傷害,在搬運上會與頭部固定器及長背板合併使用。4.氧氣及相關導管:用於低血氧病人,經測量血氧濃度後若其數值偏低,會搭配適當氧氣導管及相對應氧氣流量使用,常見導管如:鼻導管、一般面罩、非再呼吸型面罩、甦醒球等。5.插管設備:在台灣通常用於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以消防局救護車較常使用,其設備包含各口徑氣管內管、喉頭鏡、通條、宜拉膠、空針等。6.自動呼吸機(Ventilator):用於需接呼吸機的病人,以民間、醫院救護車較常使用,在急重症院際間轉診,有許多病人插有氣管內管或氣切管,這時就需連接呼吸機幫助其呼吸。7.抽吸設備:用於異物阻塞,通常使用於痰液或口腔分泌物多時,藉由抽吸可將異物排除,避免嗆咳或氣管阻塞。8.生理監視器、血糖機:測量病人基本生命徵象,如:血壓、脈搏、血氧濃度、血糖等,用來評估病人身體狀況。9.救護包:裝有各式紗布、棉枝、生理食鹽水、靜脈留置針、點滴、急救藥物等眾多急救用品,能初步處理大多內、外科問題。10.自動心肺復甦機:用於心肺功能停止病人。與傳統使用人工實施CPR相比,使用自動心肺復甦機可避免因行車時晃動而影響CPR品質。
-
2022-02-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彰基本月收21例OHCA患者 醫師提供天冷自保之道
連日寒流急凍,氣溫驟降,彰化基督教醫學中心統計自2月1日至今天(22日)上午為止,緊急救護211位疑因氣溫下降誘發中風、心血管和腸胃道等急重症患者,共21例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彰基副院長周志中提醒,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務必要做好頭頸和手腳保暖措施,按時服藥,早上起床動作要放慢,周志中表示,收治的211位患者中,21例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其中,14名為男性(29到42歲)、7名女性(66歲到84歲)。周志中表示,寒流來時,最重要的是保暖,也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家中有長者或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族群,盡量要小心、不要出外,萬一必須出外的時候,一定要再次強調保暖,建議圍比較長的圍巾保護頸部,也可以當口罩,頭部可以戴帽子、雙手戴手套保暖,這個保暖措施,可以減少喪失體溫,增加到50到70百分比的禦寒功能。周志中說,如果家中有人或長者發生呼吸困難、胸悶、胸痛,甚至左肩覺得不舒服,甚至覺得整個人意識比較昏迷、叫不大醒,一定要趕快叫119送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治療,如果沒有呼吸、心跳,脈搏意識不清,就要開始做CPR(心肺復甦術),按壓與人工吹氣的比例為30比2,壓胸30下、吹兩口氣繼續急救,然後叫119前來急救。周志中表示,當凌晨醒過來要起床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非常緩慢,可以的話就是能夠側身,慢慢把身體移動再坐起來等一段時間,旁邊一定要準備比較厚的衣服,趕快穿上保暖,因為冷的空氣有時候會讓血管一次就收縮,引起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然後慢慢下床後、再慢慢站起來。如果年紀大了,旁邊有四腳椅子或拐杖,一定要給予慢慢使用,如果旁邊有電熱器,電熱器是很好,但是有時候年紀大的人,半夜起床,感覺周邊很暖和,因為節儉而把插頭拿掉或關掉電源,家裡年輕人這個時候要去檢查看看,電源不要半夜被關掉,有失智長輩的話就要很小心;電暖器的安全使用方面,插頭、甚至插頭附近有很多的灰塵都要清理掉,不要電線走火。此外,不當的起床方式,非常危險且會產生姿勢性的低血壓,尤其在寒流的這種冷空氣最容易發生,就是一醒過來,棉被一掀開,然後馬上坐起來,因為怕遲到、趕時間,又趕快站起來,馬上頭暈就會再倒下去,要很小心,起床的速度太快了,又沒有保暖措施,有時候會心臟病發作,甚至中風又倒下去,要很小心。
-
2022-02-21 新聞.元氣新聞
整理包/寒流發威凍死人!全台急病送醫人數激增
寒流發威,今晨台南以北、宜蘭、花蓮都出現10度以下低溫,高山下雪,馬祖首次下冰霰。由於氣溫急遽下降,全台各地急病救護案件也因此激增,不少人送醫前失去生命跡象,由於入夜氣溫還會下探,請民眾注意保暖。寒流來襲,昨天下午起,氣溫就直線下降,到明天清晨,持續影響台灣,對於老人及有心血管疾病者健康不利,台灣北到南,急病救護案件大增,醫院急診人數也上升。各地社政單位訪視街友,發放禦寒物資,開放室內床位,避免戶外失溫。桃園男子體溫僅32度送醫不治寒流來襲,桃園市氣溫在9度徘徊,疑引發民眾身體不適,八德區一名男子凌晨失去呼吸心跳,體溫僅32.3度送醫不治,但確切死因有待釐清,另清晨也有一名女子心臟不適,報案送醫,目前暫無大礙。社會局社工連日夜間訪視街友,發放禦寒物資,並於外展中心提供熱水盥洗、熱食等服務。苗栗2天57人送醫1婦人死亡寒流來襲,氣溫直直降,今天是入冬以來體感最冷一天,苗栗縣亮起非常寒冷的橙色燈號,縣政府消防局統計2月18日、19日共有57件非創傷救護案件,其中,18日凌晨1名長期臥病在床的54歲婦人救護人員據報到場時,已失去呼吸心跳。彰化64人送醫4人到院前無呼吸連日強烈寒流來襲,氣溫驟降,增加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彰化縣消防局統計,從昨天上午8時到今天上午8時為止,共受理非創傷性送醫急救案件共64件,其中有4人到院沒有呼吸心跳,其中年齡最高的是北斗鎮87歲男性,最年輕才56歲,消防局呼籲民眾做好保暖,以免引發心血管疾病。南投非創傷送醫51人 4人送醫前無心跳寒流發威,全台氣溫驟降,南投縣消防局統計,昨起至今天下午1時止,南投縣共有3男1女共4人非創傷送醫OHCA,年齡最高的是草屯鎮一名84歲老婦人,最年輕才54歲,雖無法判定是否與天冷有關,但仍呼籲民眾做好保暖,降低心血管疾病,並提醒注意電暖爐及熱水器用電安全。嘉縣61歲中風男倒床旁亡 嘉市救護11件嘉義縣昨天入夜後氣溫急速下降,今天上午平均溫度8至9度,嘉義縣消防局統計,昨中午起截至今中午為止,24小時內共受理21件急病案件,其中3件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年齡介58至92歲,其中嘉義縣六腳鄉61歲盧姓男子,中風獨居,昨天晚間照服員發現他倒臥在醫療床旁邊地上;嘉市今觀測最低溫已經降至10.9度,昨中午到今中午共11件疾病救護。雲林下探10度 4人疑天冷OHCA中央氣象局發布低溫特報,雲林地區昨天開始轉為陰雨天、氣溫下滑,今天清晨9時許直逼10度,消防局統計,全縣已有4人疑天冷呈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其中2名男性、2名女性,最年長是87歲、最年輕是53歲,是否與低溫有關仍待釐清。氣象局說,加強保暖,使用瓦斯熱水器及電暖器具應注意室內通風及用電安全;預防低溫導致之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避免長時間逗留在寒冷環境,確保兒童之頭、頸、手和腳部溫暖,關懷老人、遊民及弱勢族群避寒措施;冬季為流感好發季節,請注意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生病在家休息;農作物及水產養殖業注意寒害。
-
2021-12-3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作為急診醫師,認真看待每一次的交會 感謝那群教我人生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首度邀請三位老、中、輕三代的醫師朋友,以他們行醫生涯中對病人的記憶寫出「一位或一群教我人生的病人」,同時在邀稿的信也表示,他們一定早就有這種病人在他們腦海裡,因此兩個週末之內就交稿是有可能的。想不到這三位醫師朋友都在兩三天內回信接受挑戰,並且也都如期交稿。因為這種正向的回應,也鼓勵了我們以「教我人生的醫師」為題,邀請到三位病人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希望不久我們就可以刊登他們的文章。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讓醫病雙方透過這些溫馨互動的真實故事瞭解對方,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急診是一個很特別的場域,幾乎絕大部分的到院前心跳停止(猝死)病患都會送到急診室,除非是已經明顯死亡或家屬拒絕送醫的情況。而這群病人正是每隔幾年心肺復甦術指引大改版要挽救的目標族群,也是急診及重症醫療的主戰場之一,從早期的識別、一般民眾目擊者協助急救跟自動體外去顫器使用,到緊急救護派遣及現場處置,以及到院後的治療,都是成功復甦病患且沒有神經學後遺症的關鍵。這些病人我們稱為歐卡(OHCA,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過去筆者在急診擔任實習醫師的時候,每次有OHCA送來都會跑進急救室幫忙,那時什麼也不懂,只知道把胸部按壓做好,耳邊鬧哄哄的是各種吼叫聲,醫師忙著插管,電擊、護理師忙著打針、給藥,家屬在外面哭泣,你來我往,亂中有序,那時我想也許這就是急診的縮影吧。之後成為急診住院醫師,我們開始第一線面對OHCA患者救治以及對家屬說明。有一次我詢問家屬是否有簽過放棄急救(Do-Not-Resuscitate)同意書,迎來一陣怒吼:「誰說要放棄急救!」此後我便改口詢問:「之前是否有討論過拒絕壓胸插管等侵入性處置?」其實想來想去,家屬的心情是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但也不想增加任何一分痛苦。此後溝通便依照這個原則,誠心的告訴家屬目前病況並不理想,不過我們一定盡力在不造成額外痛苦或傷害的情況下全力救治。又有一次,來的家屬是女兒,很快同意放手讓老奶奶好走,但其他家屬到了以後開始劈頭直罵女兒照顧不佳,明明昨天還好好的,怎麼會突然變這樣,而我在一旁也能感受到這個家庭的矛盾,只好硬著頭皮迎向怒氣沖沖的家屬,好好的說明其實奶奶年紀這麼大,長期臥床沒有褥瘡沒有關節硬化,顯示女兒已經照顧得非常好了,突然的變化其實是年紀真的太大,任何人都沒有辦法避免。也有幾次,送來的OHCA患者是久病臥床的老爺爺老奶奶,我們看了情況後很快地向家屬說明病況,也很快達成共識停止不必要的急救。幫大體進行護理的時候,一旁的外籍看護察覺怎麼安靜了下來,抓著我們問爺爺奶奶是不是走掉了,同時悲從中來大聲哭泣。有人戲稱外籍看護是因為工作沒了而傷心,但看多了的我們知道,這是日日夜夜照顧產生的感情,最真摯也最直接。此外也遇過中年男性OHCA,陪病人一起來的是盡責的按摩店小姐,正是所謂的馬上風。還有小兒未滿一歲的猝死,結果事後趕到的生父不是爸爸,而是媽媽的外遇對象。也有急救後因為腦部缺氧導致患者成為植物人的,往後的照顧跟各種醫療抉擇對於家屬則是更多的挑戰。到後來我成為教學總醫師及主治醫師,慢慢開始關注OHCA急救場域中,醫療人員的團隊合作,以及和病人家屬的互動。到院前心跳停止對於家屬是十分衝擊性的訊息,從緊急救護抵達現場,到病患送抵醫院後的急救過程,醫師除了關注急救流程,也要時時關切病患家屬的狀態並適時告知。很多時候家屬處於未知、擔憂害怕的狀況下,容易情緒崩潰,如果能分段適時告知,也是對家屬的一種溫柔。電影一代宗師提到,習武之人有三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其實我們在醫療場域行醫的成長也是如此,從醫學生開始的知識累積,是對自己負責的學習跟探詢,行醫以後,見到的是各種疾病的樣態,印證教科書上的描述,也認識醫學上的極限與不可能之事,而第三階段則是見眾生,在行醫之際逐步窺見各種家庭的樣態,了解疾病與病人、與家屬的互動,並從而累積經驗,給予病家們更適切的醫學協助與心理支持。作為一個急診醫師,我認真的看待每一次的交會,也深深感謝這群教我人生的病人。
-
2021-12-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氣溫驟降12月OHCA案件數增3成 須注意心血管發病徵兆
12月氣溫驟降,心血管患者發病機率增加,桃園市消防發現不僅救護案件數較11月多2成,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件數更已較11月多出3成,其中許多案例是因未及時發現送醫,錯失黃金救援時間,建議患者親友可多注意發病徵兆,即時報案並施行CPR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桃園市政府消防局三民救護分隊統計,11月救護案件133件,12月至今則已多達161件,其中心肺功能停止(OCHA)案件,11月15件,12月則已出勤20件;其中不少研判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冬季溫差大,起床時身體遇冷空氣,血管突然收縮而感到頭痛、頭暈或胸悶等不適感,容易誘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三民分隊表示,太晚覺察心血管發病症狀,往往導致延誤就醫,例如最近出勤的腦中風案件中,有超過一半患者發作時間超過3小時,送醫後將無法使用血栓溶解劑,錯失黃金救援時間;由於腦細胞一旦受損極無法復原,導致腦中風患者終身的肢體障礙或言語障礙等。三民分隊指出,若留意發病前症狀,可增加救援時間。典型症狀如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並散布到肩膀、手臂、脖子、下巴、及後背,伴隨呼吸困難、冒冷汗、嘔吐以及暈眩等;非典型症狀則是牙痛、胃痛,且休息後仍無法緩解,嚴重時會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三民分隊表示,若遇疑似發病症狀,應立即打119就醫,心肌梗塞發作時應避免過度出力及走動,坐下深呼吸,如發現旁人因胸痛倒下,打119報案後聽從線上指導檢查呼吸,如有需要119也會指導立即施作CPR。三民分隊小隊長陳盈元說,研究指出若施作CPR患者每分鐘僅增加3至5%死亡率,沒施作則是7至10%,可見CPR之重要,有心民眾若想學習,只要揪滿3人即可向各消防分隊報名CPR及AED急救訓練。
-
2021-12-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台北馬拉松五跑者OHCA 醫師:三高未控制好不宜跑
2021台北馬拉松今清晨自北市府前廣場開跑,但有7名跑者,6男1女,因身體不適送醫,其中2位選手為氣喘與胸悶、另5位選手OHCA,所幸已全恢復生命跡象。醫師表示,可能因凌晨氣溫低或是疫情關係練習不夠,而出現不適。除了暖身應做足外,若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未控制好的民眾,則不宜參加如此劇烈的活動。臺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今天馬拉松傳出五個OHCA,確實比過去的賽事多。但究竟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因不了解患者的年齡、狀況,因此無法下定論。但現在天氣寒冷,尤其清晨溫度低,加上運動時為了應付長距離賽事跑者穿得較少,確實容易對心臟、血管的衝擊很大。他表示,運動長期來說雖對身體好,但短期、高強度的運動對心臟卻是很大的壓力,因此熱身、保暖一定要做足。因此,到了賽場不要急著將保暖的外套脫掉,應先做好熱身、身體熱開後,等到真的起跑再將保暖衣物脫除,以免血管突然收縮增加風險。另外,若是跑一跑感到特別容易喘、頭昏眼花、胸口不舒服或呼吸不順,就不要勉強自己完賽,最好停下來慢慢走到補給站,向他人求助。王宗道也說,現在很多民眾瘋路跑,如果曾罹患三高控制好,確實可以慢慢練習;但若曾罹患心肌梗塞做過血管支架手術或做過其他心腦血管手術者,都不建議從事半馬、全馬的活動。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副主任簡定國則表示,今天可能因為天冷或因疫情關係練習不夠,而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但所幸現在大型活動都會設置急救站,也推廣推廣全民急救,趕快做好急救、維持生命之鏈的完整,預後比過去好很多。除此之外,補給站也必須預備充足的飲用水和準備AED,以預防跑者發生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