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NGS
共找到
576
筆 文章
-
-
2024-05-16 醫聲.癌症防治
國衛院打造本土癌症基因庫促NGS納保 每年估2萬癌友受惠
國家衛生研究院日前宣布,透過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建立台灣首個本土臨床基因組數據庫(CGDB),至今已收錄近2千筆資料,加上健保5月1日起給付19種癌症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透過檢測生物標記尋找基因突變,進而精準投藥,不僅預計每年約2萬名癌患受惠,也能加速未來藥物開發和法規核准流程。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示範計畫是由衛福部、國衛院、5家國際藥廠及17家醫院合作進行,成功建立的CGDB收案近2千例,包含食道癌291例、胰臟癌445例、胃癌349例、膽管癌204例、膽囊癌41例,以及肺癌604例;而自2019年成立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目前整合了31個醫院、3個研究機構及台南市政府、台大醫學院台灣腦庫,並累計96萬筆資料,學術界、產業界也已透過單一窗口,分別申請148、32件。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此為首次公私部門協力(PPP)成功的模式;初步診斷患者癌別,檢測癌症基因後,癌症精準醫療臨床小組(MTB)將據此提供個人化治療建議,必要時也將媒合藥廠贈藥或臨床試驗;檢測結果與治療藥物的療效等真實世界資料,也可作為品質檢測、未來給付項目評估、新藥研發或檢測方式開發的重要參考。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長楊志新表示,單一癌別通常有多組關鍵突變基因,像是肺腺癌就有十幾種,若一個一個藥物嘗試,加上檢體稀少,每試一個基因型將耗時一星期;但NGS藉由電腦快速大量定序後,便能依據腫瘤變異位置分類基因型,全程僅需三星期。健保本月起給付的NGS將涵蓋14種實體腫瘤和5種血液腫瘤,給付區分為BRCA、小套組、大套組等3種,依檢測基因數支付不同點數,最高支付定額3萬點;另依專家建議各癌別之檢測時機不同,每人每癌別可終生給付一次,預估每年約2萬多名癌症病人受惠。合作藥廠之一的台灣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總經理池田秀子(Hideko Ikeda)表示,全球皆關注台灣精準醫療的發展,因此樂見試辦計畫推行成功,進一步促成NGS納保,少去醫師猜測癌患變異基因的時間,節省不必要的醫療浪費,藥廠也有機會贈藥給患者,收集的檢測與療效成果更有助後續藥品研發,幫助更多潛在癌患,實現健康台灣的願景。
-
2024-05-14 寵物.寵物疾病
3行為恐讓狗狗不快樂又短命!醫提養狗必知注意事項,讓毛孩活得更健康
想讓狗狗長壽健康,這是每個飼主的心願,日本寵物網站《わんちゃんホンポ》專欄作家提出讓狗短命、不快樂的3種NG行為,包括懶得遛狗、飲食不均衡、與主人互動少、生活無聊等。國內獸醫師則建議,定期帶毛小孩接受健康檢查、打疫苗、投以預防驅蟲用藥,加上用心陪伴、天天運動、正確飲食,才能讓狗狗活得長久。懶得遛狗恐致毛小孩肌肉萎縮 飼主應避開3大行為日本寵物網站《わんちゃんホンポ》專欄作家指出,主人必須為狗狗健康負責,以下3大行為將影響毛小孩情緒與身體健康:1.懶得遛狗:遛狗時,狗狗可以曬太陽、緩解壓力、促進血液循環、維持肌肉。如果狗狗長時間待在家裡,可能會因肌肉萎縮而行動遲緩,再者,缺乏刺激也將增加狗狗罹患失智症風險。因此,建議各位飼主每天應多多遛狗,老狗也需適度出門散步,防止肌肉流失。2.飲食不均衡:狗食應該具備充足的營養,包括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鈣,以維持狗狗基本的身體運作,並保護毛髮與關節等。此外,強烈不建議飼主,餵狗狗吃人類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往往過於油膩,狗狗使容易變胖,甚至提高罹病風險。3.互動變少、生活無聊:狗狗年紀變大後,不像小時候愛玩、撒嬌,但主人仍須維持狗狗的互動時間、給予擁抱,才不會上狗狗感到孤獨,延緩衰老速度。如何讓狗狗活得更健康? 獸醫師提醒飼主注意事項獸醫師蔡志鴻表示,首重健康且正確飲食,避免吃油炸等高熱量食物,維持正常體態,就跟人一樣,如果狗狗太胖,也容易罹患慢性疾病,傷及膝關節。蔡志鴻指出,想知道狗狗是否過胖,最簡單的方式為以手觸摸肋骨,如果摸不到,就一定是小胖子,但如果肋骨模樣清晰可見,就表示牠太瘦了,可能影響其健康狀況。此外,蔡志鴻提醒,洋蔥、夏威夷豆、巧克力、葡萄都是狗狗絕對不能吃的食物,飼主必須謹記在心。至於養貓時,家裡千萬不能種植聖誕紅、萬年青、百合花,因為貓咪喜歡嚼食花草,一旦吃到植物鹼,可能中毒身亡。對於日本專家「互動變少、生活無聊」論點,蔡志鴻相當認同,他表示,狗狗是群體動物,非常怕孤單,如果覺得被主人冷落,就可能心情不好,日子久了,就可能憂鬱成疾。蔡志鴻建議,飼主務必定期當狗狗投藥,以預防心絲蟲與跳蚤上身,並且每年1次至動物醫院做健康檢查,包括基本血液檢驗、觸診,由獸醫評估是否太胖、需要減重,或是增加體重。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4 醫療.心臟血管
午餐吃飽立刻睡或趴著睡?午睡真的有益健康但要避免4NG行為
你有睡午覺的習慣嗎?研究顯示,午休小憩好處多,包括恢復體能、提高學習能力等,對健康有正面影響。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強調,適度的休息很重要,但午休不要超過1小時,以30分鐘為佳,只需「閉目養神」即可。許多人午餐後會昏昏欲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這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一部分是因為白天消耗體能,導致午餐時段會特別想睡;另一原因是攝取的食物讓血糖升高,人體分泌大量胰島素來平衡,因此產生睡意。不過,林舜穀提醒,午睡不要超過60分鐘,否則會讓大腦進入深層睡眠階段,醒來後易有昏睡感,且影響夜晚的睡眠品質。林舜穀說,尤其午後有重要活動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應避免過長的午睡。此外,有嚴重失眠問題的人,過度依賴午睡會打亂夜間的睡眠模式。午睡有5大好處1.修復大腦系統白天小睡可促進大腦的海馬體,讓腦部清出儲存空間,加強工作及學習效率。林舜穀說,若是前一天晚睡、熬夜,午睡片刻能提振精神,對保持記憶功能有正面影響。2.降低心血管疾病睡眠不足容易引發高血壓,林謂文指出,因為身體原本要運作副交感神經,進入心跳變慢、體溫和血壓下降的休息狀態,但如果睡眠不足會刺激交感神經再度反應,因此適度休息很重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機會。3.眼睛徹底休息午睡是讓眼睛徹底休息的好機會。尤其是一上午緊盯電腦,應闔上眼睛休息,讓睫狀肌得到充分放鬆,同時分泌淚腺滋潤眼球,減少眼睛疲勞及乾眼症發生。4.改善腦供血國際刊物「Heart」雜誌發布一項研究指出,偶爾午休每周1至2次的人,與完全沒有午睡習慣的人相比,中風或心衰竭發生的風險降低48%。5.提升免疫力在睡覺的過程中,可刺激身體裡的淋巴細胞,增強免疫細胞活性。「睡飽、吃好、多運動」是提升免疫力的基礎,透過午睡可以舒緩壓力、提高免疫力。4種午睡NG行為睡錯了也會造成身體傷害,包括胃食道逆流、增加失智風險、視網膜血管缺氧、晚上睡不著等問題,林舜穀提醒,應避免以下4大錯誤的午睡行為。1.吃飽睡吃飽立刻躺著,會讓胃腸的蠕動變慢、減少消化酵素分泌,易增加胃酸逆流的機會;最好餐後散步10幾分鐘再休息片刻。2.睡太久午睡可幫助睡眠不足的人維持記憶功能,但是睡太多反而會增加失智風險。國外研究顯示,午睡的時間愈長,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愈高;過度午睡與認知功能的下降可能有雙向影響,應調整老年人的日間睡眠休息習慣。3.趴著睡有人午睡後,會覺得眼冒金星或視線模糊,原來是趴睡姿勢,手肘直接壓著眼球,導致血流量不足有關,嚴重可能造成青光眼、黃斑部病變。建議靠在椅子上午睡,或使用午睡枕支撐頭部重量,避免眼疾上身。4.太晚睡午睡會影響夜間睡眠,不要超過下午4點才睡;已經晚睡了,瞇一下就好,否則2、3小時後就要吃晚餐,會打亂生活作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0 養生.運動健身
這種騎車NG行為恐引髖骨退化!物理治療師教2招甩筋骨痠痛
台灣的機車密度世界第一,或許你曾觀察過每個人騎車姿勢不盡相同,但是有一種常見姿勢卻可能對鼠蹊部造成影響,那就是兩腿張很開騎車。擁悅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潘宣任觀察到,有些人騎車時兩腿會開得很開,好奇之下查閱文獻,雖然之前沒有人做過相關研究,但是,當大腿打開時表示髖骨也往外,這時呈現的是外旋腳姿勢,偶一為之沒有大礙,但如果習慣性兩腿開開騎車,就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潘宣任解釋,日常生活中,身體不會刻意擺出某些姿勢,通常都是自然而然呈現最輕鬆自在的樣子,例如起床時的姿勢通常都跟入睡前不同,例如睡前平躺,起床時發現自己是側臥,這是因為身體在睡眠中會自己找出最舒適的姿勢。因此,騎機車時兩腿張很開的人,是因為這樣的動作讓身體感到比較舒服,但這有很高機率是本身有骨盆前傾的狀況,「髖骨太開和骨盆前傾是互相影響的,不一定是哪一個先產生,有可能是髖骨太開導致骨盆前傾,也可能是骨盆前傾才使得髖骨太開。」騎車腿太開 髖骨退化機率高無論先後順序,經常兩腿太開容易導致股骨頭(大腿骨)磨損,之後會產生髖夾擠症候群(註1),屆時會很容易產生鼠蹊部疼痛,久坐或久站要起身時,腿部外側會有明顯的不適,會覺得肌肉拉開的刺痛感,經年累月下來,就會發現髖骨活動度有問題,髖骨退化機率也會提高。其實不只是騎車腿很開,有些男性平時坐姿也是如此,例如搭捷運時兩腿張得很開,在人潮較多時,腿很開就比較占位置,可能造成其他乘客或自己的困擾。此外,許多人覺得舒服的翹腳動作,外觀看起來動作不大,其實髖骨也是向外打開,也屬於外旋腳,也會造成同樣的不良影響。騎車NG動作:屁股斜一邊潘宣任表示,騎車的NG動作不少,除了兩腿開很開以外,還有不少人會不自覺的屁股斜一邊,通常這種情況,如果不是脊椎側彎,可能就是騎士「本體覺」缺失,「簡單來說,如果把大腦比喻為GPS,本體覺有問題就是GPS位置不對,騎士會以為自己坐姿沒問題,完全沒有察覺屁股歪斜。」在壓力不均的情況下久坐,身體會有一側被撐開,另一側被壓迫,撐開的一側容易肌肉拉傷,壓迫的一側容易椎間盤突出,容易會有腰痛困擾。因此若發生身邊親友騎車時習慣性屁股會斜一邊,記得提醒對方。常換姿勢 就是好姿勢原來生活中不經意的小動作,長久下來會導致身體疼痛。潘宣任舉例食指和拇指拎起一支筆,短短幾秒覺得很輕鬆,但同樣姿勢半小時以上就會感到吃力,潘宣任表示,以前常聽到要抬頭挺胸的說法,現在已經改變,無論站姿或坐姿,其實沒有所謂的正確姿勢,目前比較新的觀念是「只要是常換的姿勢,都是好的姿勢。」日常生活中的身體保健,他提供以下三項建議:1.提醒休息:盡可能一小時變換一次姿勢,站起來喝水或上廁所都可以。2.脊椎上挺拉長:長期間投入工作,至少一小時可以挺胸三十秒。3.增加動態活動:例如久坐族可以做脊椎上挺、胸椎旋轉兩種活動筋骨操(如下圖),可達到緩解效果。潘宣任提醒,筋骨疼痛問題應循正規治療,物理治療師會依照個案情況提供專業建議。註1:髖夾擠症候群:骨盆與大腿骨間組織被壓到,大腿平時張太開太久或是有骨盆前傾的人都容易發生。
-
2024-05-03 養生.健康瘦身
增肌、減重...每天吃很多蛋白質卻不見效? 醫揭3大攝取陷阱, 早餐吃鮪魚蛋餅也NG
大家都知道蛋白質很重要,每天吃好多蛋、肉,但是為什麼效果卻不如預期? 蛋白質攝取3大NG 難怪效果不如預期減重醫師蕭捷健指出,可能是犯了蛋白質攝取的三大NG,分別是吃錯食物、吃錯順序、吃錯時間。NG1:吃錯食物很多人的早餐選擇是鮪魚蛋餅,認為這樣可以補充蛋白質。但實際上,根據2018衛福部資料,鮪魚蛋餅除了蛋白質(14g)以外,也帶來了高量的澱粉(45g)和油脂(17g),攝取蛋白質的同時,也額外增加了超過300卡的熱量攝入! NG2:吃錯順序補充蛋白質時,許多人專注於肉類,忽略了其他更健康的蛋白質來源。植物性蛋白質不僅有纖維,還有植化素、維生素等抗氧化物質。研究指出,過量攝取紅肉,對身體較不友善,也有過多飽和脂肪,按照「豆類→魚類→蛋→肉類」的優先順序攝取蛋白質,才是更佳選擇。 NG3:吃錯時間許多人忽視了早餐補充蛋白質的重要性,經常等到午餐或晚餐時才開始攝取。早上吃足夠蛋白質,可以用於肌肉生長,好處多多。2021年早稻田大學研究,把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早上攝取較多蛋白質,一組晚上攝取較多蛋白質,兩組份量相同。結果發現,早上多攝取蛋白質的受試者,有更好的肌肉功能指數SMI和握力。這是因為,蛋白質的吸收和代謝會受到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 (Bmal1)基因調節。 1杯豆漿+2顆蛋 攝取足夠蛋白質 蕭捷健表示,就算你是忙碌的上班族,其實早餐只要一杯豆漿,加上兩顆蛋,就可以輕鬆攝取30g以上的蛋白質。豆漿不僅有完整的氨基酸,還有大豆異黃酮和大豆卵磷脂,構成了所謂的「黃金三角營養」。大豆異黃酮能夠養顏美容、讓氣色更好;大豆卵磷脂則有助於提升精神、讓思緒敏銳,對上班族或樂齡族都是很好的營養來源。 延伸閱讀: ·蛋白質助減重!醫警告「4大症狀」=吃太多了 不僅愈吃愈胖,還傷肝腦 ·吃蛋白質增肌減脂,營養師點名「這3種」恐害內臟脂肪囤積! 1圖看要常吃的20種優質蛋白質 
-
2024-05-01 性愛.性福教戰
8成女性愛愛好被動?研究曝最無效也最NG的避孕行為「就是它」
長期關注性平議題的愛康衛生棉近期發布「臺灣男女身體自主權」調查報告 ,藉此了解大眾性觀念與避孕常識。從性需求表達頻率發現,超過4成男性「大部分主動」表達性需求,女性則超過8成為「他人主動」,可看出女性仍較被動表達自身性需求。避孕習慣中,超過4成男女不是每次愛愛都採取避孕措施。男性渴望被伴侶求愛這項報告針對已有性行為的受訪者深入調查,結果顯示曾經主動表達性需求高達95%;而男女性主動表達頻率大不相同,「總是自己主動」男性占 19%、女性則為 0%。「大部分自己主動」男性占 44%、女性為 9%。可看出目前男性多為性需求表達主動方,女性較為被動方。根據曾主動表達性需求的填答者表示,高達七成最常採取「暗示或暗號表達」,採取「主動開口詢問」占 27%。調查中還意外發現,有高達八成的人認為「表達性需求是正常的行為」,而有兩成的人覺得「表達性需求很害羞、尷尬,或不知所措」。半數男性追求樂趣,而不避孕至於避孕方式,過去在性教育中總會教導大家要選擇有效、成功率較高的避孕方法。愛康調查發現,在未備孕狀態的性行為,有超過四成的人不會每次都採取完善避孕措施,在未採取避孕措施的原因,高達 51% 男性認為避孕會「減少樂趣」。最常使用的避孕方式就是使用保險套,其次為約占10%體外射精,而女性事前避孕藥約佔4%。以保險套來說,是隨手可得且無侵入性的暫時性避孕工具,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全程配戴能達到有效的避孕效果,但仍具有3至5%的失敗率;體外射精則是最無效的避孕方式,失敗率高達15%至25%,卻仍有不少人貪圖方便而選用錯誤的避孕措施。延伸閱讀:.性學專家傳授「2招性愛秘技」,餵飽伴侶不再讓她欲求不滿.如何挑逗伴侶?專家傳授「陰道敏感帶愛撫密技」, 圖解實用手指技巧.愛愛如何更持久?專家授「1分鐘速解法」延長時間,1類人不建議嘗試※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5-01 性愛.性福教戰
吃壯陽藥沒效? 泌尿名醫提醒:口服壯陽藥須避免五NG行為
「我花很多錢買藍色小藥丸,也試過其他壯陽藥,為什麼都沒有效呢?是不是買到假的?」泌尿科醫師莊豐賓在臉書粉專「幸福醫師莊豐賓」分享口服壯陽藥的常見問題,常有人抱怨效果不如預期。根據統計,有7成男性使用口服壯陽藥後,都能達到滿意的性行為,但仍有部分民眾覺得藥效不如預期。莊豐賓提到,口服壯陽藥最主要的功能是延緩一氧化氮在體內代謝的時間,一氧化氮會讓海綿體及血管擴張,維持勃起狀態。目前台灣核可的口服壯陽藥,可分為二大類:短效型、長效型。所謂短效型,即進行性生活前,15分鐘至1小時要服用;長效型可維持時間比較長,大約一天左右,過去又有「周末快樂丸」之稱。短性型和長效型的藥物作用原理差不多,都是促進血流量來改善勃起功能,莊豐賓分析常見的五大NG行為,提醒民眾吃了壯陽藥不代表「一定行」,如果少了以下步驟,吃了藥也無法助性。1.過於緊張:沒有吃過且聽信藥物副作用,擔心出現鼻塞、臉潮紅、血壓升高等,心理影響生理,造成初期效果不顯著。莊豐賓鼓勵多試幾次,大約4至6次後就能了解藥性,較能得心應手。2.使用錯誤:原本預期吃完晚餐有個浪漫的夜晚,結果吃到長效型壯陽藥,等了許久都還沒發揮藥效,空等待一場。劑量錯誤也可能無效,應依身體狀況調整需要的劑量,多吃幾顆只是增加副作用,且會因副作用影響到表現。3.沒有性刺激:莊豐賓說,性刺激是開啟一氧化氮作用的重要機轉,服藥後仍要有前戲,讓大腦釋放神經物質,才能啟動後續勃起反應。4.食物影響:吃完飯後馬上吃壯陽藥,高油脂食物會影響藥效的吸收,血中濃度變得比較低,應空腹或飯後2小時服用。5.購買來源:國內已核可的口服壯陽藥需要醫師處方箋,如果購買來源不對,可能買到偽藥,應確保安全性。每一種藥物的使用,都要由醫師評估個人身體狀態,包括病情、生活習慣,尤其是口服壯陽藥可能與原本的慢性病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恐引發致命風險。
-
2024-04-26 養生.營養食譜
杏鮑菇高纖約一般蔬菜3倍!營養師指養生好處,但這樣吃太NG
夜市小吃、鹹水雞、許多料理當中常見的杏鮑菇,口感扎實、別具風味,是台灣常見的食材之一。不過雖然常見,但其營養價值不容小覷。嫚嫚營養師指出其營養、好處,也提醒養生的關鍵之道! 杏鮑菇營養豐富,養生好處多!營養師:纖維約一般蔬菜3倍。 低熱量、蛋白質:嫚嫚營養師表示,杏鮑菇熱量低,100公克僅有40大卡。含有蛋白質2.7-3克,有助維持肌肉量,有利增肌減脂對於素食者而言是相當不錯的植物性蛋白質選擇。也因為口感有嚼勁的關係,杏鮑菇常被做為素肉,也被封上「素食界的牛肉」之稱。當然,若要補足還是以黃豆等豆類攝取最佳。 膳食纖維、β-葡聚醣:100公克的杏鮑菇膳食纖維可達3克,約為一般蔬菜類2-3倍,有助促進排便、維持腸道健康、幫助調控血糖。而且當中還有「β-葡聚醣」的多醣體,雖然同樣腸道無法被吸收,但有利活化免疫系統,對於調節免疫相當有幫助。 鉀離子、減重好處:杏鮑菇也含有非常豐富的鉀離子,100公克可達272毫克,有助鈉鉀平衡、消水腫、防範高血壓。也因為能降水腫、熱量低、膳食纖維高、又有嚼勁,對減重相當有幫助。多咀嚼可延長進食時間,已有相當多研究指出有助減重。 杏鮑菇部分族群酌量或避免,提醒:菇類過敏者也要留意! 杏鮑菇雖然有利身體健康,不過還是有少部分的人要酌量或避免。嫚嫚營養師表示,杏鮑菇畢竟是膳食纖維和鉀離子都非常豐富的食材,腸道狀態較不佳、容易脹氣、腹瀉等等的人,或是限鉀的腎友等族群自然得少吃,尤其限鉀者在吃之前還是應詢問醫師或營養師。也有一些人本身就會對菇類過敏,若有發現過敏症狀也得停下。 網傳杏鮑菇禁忌營養師解說,這種吃法才是真的要注意的! 不能配「鵪鶉」?生吃會中毒?至於網路上有些討論杏鮑菇的禁忌,例如不能與「鵪鶉」的蛋或肉一起吃,會容易長痔瘡、長黑痣;不能生吃,以免中毒等。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杏鮑菇以一般食用而言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禁忌,並不用擔心。不過營養師提醒,日常少見的禽肉類本就不建議食用,可能會有許多未知的病菌。而杏鮑菇不具有毒性,但本就鮮少生吃,生吃對人的影響還是在於食材不潔,各種食材多是如此。 這樣吃可以,但要注意一件事:杏鮑菇的料理也常見炸物,對此嫚嫚營養師提醒,雖講究身心平衡下偶爾吃炸物是沒問題的,不過若是認為吃炸物多點一些蔬菜就可以較常吃,這般想法恐怕得失望。營養師解釋,不論是杏鮑菇或任何蔬菜,在經過油炸之後營養多會大幅流失,幾乎可以說是「純炸物」,像是炸薯條其實前身也是相當具營養價值的馬鈴薯。因此偶爾吃個心靈健康是不錯,但可別因為多點蔬菜就覺得多吃沒問題。 了解杏鮑菇的特性,部分族群酌量,一般日常可嘗試看看不同的吃法,並注意良好的飲食模式,營養多元且均衡的狀態下更有助養生! 《延伸閱讀》 .香菇助補維生素D利養骨!醫教4招補好補滿。 .養骨如蓋房,別只補鈣!維生素D等7大營養也很重要。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4-21 醫療.牙科
假牙怎麼正確清潔保養?「假牙清潔錠」NG使用下場曝光!出現7大過敏反應快就醫
不少銀髮族常以為假牙既然是假的,就不會壞、也不須保養!其實,對於健康和抵抗力逐漸走下坡的銀髮族而言,更應該強化口腔的清潔工作。食藥署提醒,如果輕忽假牙的清潔與保養,不僅容易產生牙菌斑及其他細菌,甚至可能引起其他疾病。「假牙清潔錠」出現7大過敏反應快就醫假牙清潔錠屬於醫療器材,是藉由發泡作用除去齒垢及牙菌斑,並能消除異味。建議每週至少使用一次,亦可每天使用,並依產品說明書建議浸泡5分鐘,使用完之浸泡液應棄置,並將假牙沖洗乾淨再進行配戴。使用時,勿將假牙清潔錠放入口中咀嚼、漱口或吞食,因為它含過硫酸鹽(persulfate)成分,使用後可能造成過敏反應,如刺激感、組織傷害、疹子、蕁麻疹、牙齦變軟、呼吸問題、低血壓等,當發生前述反應時,應將假牙移除,並儘快向醫師諮詢。食藥署提醒,選購此類產品時,應依照「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認識假牙清潔錠是醫療器材;「二看」購買時要看外盒有無標示許可證字號;「三會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如需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產品相關資料,可至食藥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產品之相關資訊(http://www.fda.gov.tw>醫療器材>資訊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粧品許可證查詢作業)。若發現不良品或使用時發生不良反應,請至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http://qms.fda.gov.tw/),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通報。延伸閱讀:.牙齒越少會影響認知功能!裝假牙或植牙對維持認知有幫助嗎?.保護口腔健康的重點是以不拔牙為優先嗎?牙科醫師這麼說.用熱水泡假牙可消毒殺菌?牙醫師授「洗假牙4口訣」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9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揪癌變關鍵 精準治療更能延命
「醫師,到底甚麼是精準醫療?」、「請問我這個癌症,驗出有BRCA基因變異,是不是有藥可用?」當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看診時,常有攝護腺癌患及家人提出上述疑惑。此時,查岱龍總是耐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他解釋,許多基因變異與癌症生成、惡化有關,其中,有些基因變異為「Driver Mutation」(驅動性突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若針對這些驅動性基因變異使用適合標靶藥物,就有機會阻止癌細胞作亂,延續性命的機率就大為增加。🎧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篩選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可提升精準醫療效益「把細胞的癌變過程想像成一列火車,這些Driver Mutation就好像火車司機,主導火車前進。」查岱龍指出,在癌細胞上,有時可找到許多基因變異,部分基因變異可驅動細胞癌變,成了火車司機;有些就只是火車上的乘客,對於癌變過程影響不大,而要能真正揪出這些驅動性基因,就必須透過基因檢測,「篩選病人,找出帶有這些驅動性突變基因的族群,使用對的藥物」,癌症治療就可對症下藥、事半功倍,這也正是精準醫療的精髓所在。帶基因變異的晚期攝護腺癌病患,有機會延長生命舉例來說,像一般人常聽到的乳癌基因變異BRCA1、BRCA2,也與攝護腺癌、卵巢癌、胰臟癌等癌症的啟動、發生與預後高度相關。以攝護腺癌病患來說,約10%-15%帶有BRCA1、BRCA2,如果是比較晚期、已對荷爾蒙療法產生抗藥性的病患,更有高達25%帶有上述基因變異,一旦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病患的死亡率就會比一般人多2.5倍。若是卵巢癌,BRCA1、BRCA2的突變比率大約為25%,乳癌、胰臟癌等其他癌別,所占比率為6%-10%。事實上,BRCA1、BRCA2都屬於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當透過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檢測方式找到這些基因突變相關現象,便可運用PARP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標靶治療,治療成效也會明顯提升。研究顯示,像晚期、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的攝護腺癌病患,若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可以有望延長存活期,使用化療的時間也有機會延後,如果能控制好副作用,病患的生活品質會更加穩定、優質。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案件申請,出現塞車窘境雖然基因檢測對於精準治療的運用、癌症病患的用藥如此重要,健保也即將把NGS檢測納入給付範圍,但「特管辦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實驗室若要進行NGS等基因檢測,就必須針對「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部分,取得醫事司的認證資格,並有3年的落日條款。今年2月9日特管辦法正式上路後,造成兩千多件審查案件大塞車,很多NGS檢驗項目無法執行,恐影響病人用藥權益,目前健保署、醫事司已想辦法在實驗室檢驗品質把關與加速審核中取得平衡,查岱龍指出,為了紓解塞車的大量申請案子,目前給予六個月的緩衝期。不過,也有人憂心,9月緩衝期過後,申請塞車問題仍可能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或許可以採取一些彈性、變通做法,例如對於過去通過認證,或已符合國際認證、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可考慮有條件開放、就地合法、納管,如此,更多癌症病患才能盡快在短時間取得基因檢測結果,並盡快使用適合標靶藥物、療程,病情也才不會一再拖延、惡化。許多檢驗方法可做配套,病患可安心接受治療然而,查岱龍也提醒,在基因檢測領域,並非只有NGS檢測,以健保所給付的一些標靶藥物來說,還是有其他檢驗方法可以搭配,像PCR(核酸檢驗),或者可以進行檢體染色,然後用相關抗體進行偵測等,運用這些方法取得結果,癌症病患可及時獲得適合藥物的治療,治療權益同樣受保障,因此癌症病患、病患家人不用擔心,可安心接受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查岱龍也提醒,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是重要一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病患可以了解更多資訊,醫療團隊也必須與病患好好溝通,用病患了解的語言進行說明,這樣才能選擇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模式,病患的治療,也才會得到最好成果,且較不會多受痛苦。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我們需要透過更多、更精準的檢測方式,找出適當的病患,才能讓更多病患受惠。查岱龍小檔案現職: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細胞腫瘤學系博士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經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醫學院外科部主任教授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國防醫學院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全基因檢測」老人小孩都能做 榮總醫:精準預防癌症高風險
精準醫療已成全球趨勢,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全基因檢測(NGS)沒有年齡限制,精準預防醫學能透過解開人體的基因密碼,辨認出高風險潛在疾病,並量身訂製個人化的預防策略。張家銘在台北榮總開設基因諮詢門診,兩年來已有700位民眾進行全基因檢測,受檢民眾最多的是正常人及有家族癌症史的高風險族群,共占35%。曾有位企業家檢查出大腸瘜肉,全基因檢測發現帶有KRAS基因,為防止變異為大腸癌,張家銘建議他減少紅肉攝取,之後追蹤,瘜肉就未再增長。全基因檢測希望可以先了解先天的基因風險,有效規避高風險的致癌因子。張家銘分享,一位64歲的陳女士因肺腺癌過世,去世前基因檢測顯示NQO1基因異常;因NQO1異常應避開致癌性化學物質,特別是苯化合物,後來發現陳女士在化工廠就職,如她能提早基因檢測,就可進行個人化健康管理。張家銘表示,全基因檢測沒有年齡限制,現在只需靠抽血就能進行檢測。精準預防即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因素」,有效分析基因體質,調整後天環境因素和做好身體檢查,即可達到精準預防疾病。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NGS納健保嘉惠癌友 查岱龍:精準治療適用跨癌別
近年來,精準治療的出現,為許多病患帶來新的希望。不過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查岱龍提醒,針對基因突變所進行的癌症精準治療,其療效必須經過大型臨床試驗的驗證,才能真正對癌友產生幫助,如果治療沒有經過大型臨床試驗驗證,不但可能沒有效果,病患還可能承受副作用傷害。查岱龍說,精準醫療主要是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等基因檢測,有效區別帶有特殊基因變異的病患,並適時使用適合的藥物,像BRCA基因突變,不僅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病患也可能有這類基因突變,已有大型臨床試驗顯示,使用標靶藥物針對這類基因突變治療,存活機會就會比較提升。健保署今年5月,預計將NGS納入健保給付,而根據「特管辦法」規定,實驗室須經新的認證程序、審核,才能進行NGS檢測,台灣2024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則建議,應「優化醫療機構申請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之申請程序與管理」,以提升審核效率。對此,查岱龍表示,目前特管辦法審核延宕,可能影響NGS健保給付,期待NGS納入健保給付後,更多病患可獲適合治療。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精準醫療生態圈 從治療到預防
全台最大的「2024癌症高峰論壇」日前登場,會議中的專家揭示,抗癌已進入精準醫療生態系時代,為減少治療上的差距,健保即將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讓治療精準化,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抗癌也從治療端走向預防篩檢,除五癌篩檢外,包括胃癌高危因子幽門螺旋桿菌及病毒性的B、C肝病毒的篩檢都在推行,專家也建議大腸癌篩檢下修年紀至45歲,減少大腸癌對年輕人的威脅。聯合報已連續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資訊,現場600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癌症連續逾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去年美國癌症醫學會進行統計發現,在2020年,癌症死亡率超過54%,預估到2040年,可能還是有成千上萬的癌症病友面臨死亡命運,這代表從治療到預防,需要找尋更精準、更全方位的照護模式。健保給付NGS 5月將上路司徒惠康指出,癌症治療已發展至基因、細胞治療等,癌友有機會選擇更精準更專一的治療方式;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則表示,癌症藥費成長幅度超過健保總額成長率,健保署將在5月給付NGS,打造精準醫療生態系讓病友盡早用藥。精準醫療已成為未來抗癌的方式之一,甚至將打造個人化mRNA癌症疫苗,預防癌症復發;台灣目前執行五癌篩檢,台大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指出,台灣年輕大腸癌患者人數已成亞太區第一名,大腸癌篩檢下修至45歲是國際趨勢。癌症防治政策 須創新思維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在防癌政策的擬定上,可考慮運用賦稅獎勵機制或「外溢保單」保費折減等方式鼓勵民眾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或多進行健康促進行動,並鼓勵民眾多留意自身健康、對自己健康負責。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則點出台灣醫療體系潛在危機,他說,醫療支出成本愈來愈高,不只電費上漲,目前政府解決護理人力不足,補貼夜班薪資,院內更多基層醫療人員的薪資也須討論,醫學中心又負責重症患者的照顧及國家政策研究,單靠醫院各自支撐是不夠,都須要國家財政來支持,希望大家可以共同面對財源不足的問題。「每一個人,只要願意,都有能力降低癌症對健康的威脅,只要你願意!」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癌症為十大死因之首,病例數增加,死亡率也高居五成以上,期待透過論壇,民眾對癌症治療、防治有更多的理解。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胰臟癌新療法續命 國衛院:TCOG跨院臨床試驗
治療複方「化療藥物組合療法-SLOG」有效延長胰臟癌病人存活期達11.4個月。國衛院長期關注消化道癌症,透過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開發晚期胰臟癌與膽道癌新治療法,更針對「癌王」胰臟癌,研發更具療效的治療複方,並持續多種癌別的精準醫療計畫,去年有24件臨床試驗進行中。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蔡慧珍表示,TCOG主要工作在於推動跨院際癌症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開發新抗癌藥物及各種合併新療法,並建立台灣常見癌症之診斷、篩檢預防及治療臨床指引、提升癌症治療照護品質。一名50歲罹患甲狀腺乳突癌男性,切除甲狀腺後合併肺部轉移,進行碘131治療,未見成效;使用標靶藥物後產生嚴重副作用。在參與精準醫療計畫,發現患者有CCDC6-RET的融合基因,改用RET抑制劑接受治療,才漸有起色,顯見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對「基因」下藥,能成功提升療效。另外,晚期胰臟癌以化療藥物gemcitabine加oxaliplatin、口服S-1的藥物組合,總體反應率可達40.7%,療效明顯提升、副作用降低。目前晚期膽道癌最新療法也有近46%反應率,都比傳統療法好很多。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6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健保給付NGS、加速作業流程 盼精準醫療助癌友
去年癌症醫療花費1399億元,藥費支出達394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總額成長率不足4%,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達超過9%,可見癌藥負擔非常重,尤其近年精準醫療發展快速,新藥多在第二期臨床試驗時就取得藥證,但療效證據仍有待釐清,健保署為此成立專責單位「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進行醫療科技評估,並透過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盼形成精準醫療生態系。石崇良在聯合報日前舉辦的2024癌症高峰論壇中,以「癌症健保政策對新藥新科技的觀點」為題表示,健保已給付162項癌症藥物,其中包括63項標靶治療,與每劑要價819萬的細胞治療,標靶治療費用占率最高,其療效評估、找到病人精準用藥,將是關鍵。為加速癌友取得最新、最好的藥物,健保署增加新藥預算,由去年的30億增加至70億,並籌劃癌藥基因、建立平行審查機制,盼加速作業流程。健保署將在5月1日開始給付NGS,擬給付19種癌別,依基因片段大小分為BRCA、小套組、大套組三種模式,分別給付一萬、二萬、三萬點。石崇良表示,目前健保已有對應用藥的基因位點僅30多種,健保給付的大套組可給付檢測超過100個基因,是希望病人未來若有新藥研發時,可及早用藥或參與臨床試驗。另,NGS檢測結果將上傳健保資料庫,有利癌友跨院治療,或轉介臨床試驗中新藥,並讓藥界加速研發,多管齊下加速病人早期用藥。另,石崇良表示,疾病篩檢是杜絕癌前病變的重要方式,衛福部透過B、C肝炎篩檢及幽門桿菌篩檢、治療方案等,希望降低肝癌、胃癌患者,健保署將於今年下半年擴大幽門桿菌藥物給付資格,民眾不必經過胃鏡檢查,自費以呼氣碳十三、糞便抗原檢測發現幽門桿菌陽性者,將納入給付資格。
-
2024-04-14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提升存活率 整合治療多管齊下
癌症治療朝向精準醫療發展,藉由檢測癌友突變的基因型態,制定個人化治療對策,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中西醫整合治療等,不僅提高多種癌別的存活率,也能避免傷及正常細胞,降低副作用,帶來好的生活品質。但專家提醒,針對基因突變的癌症精準治療須經大型臨床試驗,才可保證療效,也期待盡快解決「特管辦法」審核延滯問題,讓今年5月納保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充分發揮作用,幫助更多癌患獲得合適治療。聯合報已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在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查岱龍指出,所謂的精準醫療,主要是透過基因檢測,有效區別適合病人,並在適當時間使用適合藥物,像BRCA基因突變不僅發生於乳癌、卵巢癌病患,攝護腺癌也可能有這類基因突變,死亡風險會比一般人多2.5倍,目前已有標靶藥物針對這類基因突變進行治療,病患接受標靶藥物的治療,存活機會就會比較提升。至於甲狀腺癌的治療,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諶鴻遠指出,如果是早期分化的甲狀腺癌,相對較溫和,治療效果多半也都很不錯;不過大約有10%-30%的病患可能沒那麼幸運,特別是分化不良、未分化型,惡性度較高,以復發病患來說,常帶有特殊基因變異,像BRAF V600E、RET、RAS、NTRK等,此時經過異常腫瘤DNA檢測、分析,選擇精準標靶治療,可減少傳統標靶藥物血管抑制劑相關副作用,但費用較為昂貴。諶鴻遠表示,目前不少研究顯示,若針對基因變異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腫瘤再分化的機會就會升高,這樣的變化有利於結合碘-131治療,進而殺死癌細胞,更讓人振奮的是,病患用藥一、兩年內,或許可以停藥,現在的研究成果十分樂觀,期待未來可以為病患帶來更多治療希望。近年治癌趨勢除了標靶、免疫治療,放射治療也有新進展。林口長庚質子中心已成立9年,治療個案已超過5千人,肝癌患者最多已超過1000例,佔4分之1,其次為頭頸癌,腦癌及乳癌。肝癌是台灣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常因為沒有症狀發現時為時已晚,甚至患者的肝功能已變差,傳統放射線治療會穿透腫瘤照射,周遭組織會受影響,甚至治療完會導致肝衰竭。林口長庚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承恩表示,質子治療因為劑量集中不傷及周遭組織,像是不見血的手術,對於肝癌的控制率可以達成九成,尤其是大於5公分腫瘤效果最好,相較於傳統的控制率三到四成好很多,也可降低八成副作用;目前也進行質子與免疫藥物質子合併療法,合併療法可以提升全身免疫力,存活率比單用免疫藥物大幅提升。另依據長庚與德州大學研究,只要肝臟保留五成,就比較不會導致肝臟受損的併發症。台北榮總醫院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任劉裕明表示,放射治療原理是破壞癌細胞DNA,治療過程就像射擊遊戲,不論是質子、光子或重力子放射治療,都要先把患者固定好,在電腦斷層協助向劃定照射範圍,以影像導引精準摧毀癌細胞,而質子、重力子治療因心肺暴露輻射劑量較少,安全性較高。劉裕明說,北榮經衛福部核可,去年5月啟用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至今已治療約200位患者,這是全球第14座重粒子治中心,北榮把重點放在光子、中子放射治療難以處理的困難癌別,包括脊索瘤、攝護腺癌、胰臟癌及頭頸部腫瘤等。一位罹患薦脊索瘤合併骨骼侵犯的患者,初至診間時疼痛至無法坐下,經16次重粒子治療後,恢復情況良好,已能重拾駕駛計程車的工作。針對難治型癌症,也可考慮加入中醫藥進行整合治療,花蓮慈濟醫院顧問張建國表示,中草藥使用幾千年,基本上安全無虞,目前正逐步分析每項中草藥的作用機制與位置,依據美國癌基因體圖譜資料,可知蟲草素或由黃芩、大黃、黃連組成的三黃瀉心湯對腎臟癌效果特別好,多種中草藥能延緩TP53基因突變產生腦癌。未來如果中草藥資料庫建構完成,可預見中醫藥未來將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合適的中西醫整合治療將達到精準治療、精準防止復發的效果。」但張建國提醒,細胞可能受多項因素影響而癌化,若只做單一基因檢測、採用單一治療,恐怕只對部分敏感癌細胞有效,不敏感的癌細胞可藉機產生抗藥性,影響治療預後,因此建議癌友接受全基因定序,讓醫療團隊掌握癌細胞整體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治療策略。查岱龍也表示,針對基因突變所進行的癌症精準治療,其療效必須經過大型臨床試驗的驗證,才能真正對癌友產生幫助,如果治療沒有經過大型臨床試驗驗證,不但可能沒有效果,病患還可能承受副作用傷害。另外,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即將在今年五月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不過因「特管辦法」審核延滯,可能影響NGS健保給付,期待更多病患可以因NGS納入健保給付而受惠,並獲得適合治療。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症治療多元化 健保署:給付NGS加速用藥
癌症連續逾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新興癌症治療快速發展,在「2024癌症高峰論壇」中,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癌症治療從手術、放療到化療、標靶腫瘤治療,發展至基因、細胞治療等,癌友有機會選擇專一性治療方式;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則表示,癌症藥費成長幅度超過健保總額成長率,健保署將在5月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打造精準醫療生態系讓病友盡早用藥。聯合報已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司徒惠康說,去年美國癌症醫學會進行統計發現,在2020年,癌症死亡率超過54%,預估到2040年,可能還是有成千上萬的癌症病友面臨死亡命運,代表癌症的治療,除了醫療工具、提早預防,還需要找尋更精準、更全方位的照護模式,才能真正幫助提升生活品質、延長病友壽命。「去年癌症醫療花費1399億元,藥費支出達394億元。」石崇良表示,健保總額成長率不足4%,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達超過9%,可見癌藥負擔非常重。近年精準醫療發展快速,新藥多在第二期臨床試驗時取得藥證,但療效證據仍待釐清,健保署為此成立專責單位,由「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進行醫療科技評估,並透過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盼形成精準醫療生態系。健保署將在5月1日開始給付NGS,擬給付19種癌別,依基因片段大小分為BRCA、小套組、大套組三種模式,分別給付1萬、3萬點。石崇良表示,目前健保已有對應用藥的基因位點僅30多種,健保給付的大套組可給付檢測超過100個基因,是希望病人未來若有新藥研發時,可及早用藥或參與臨床試驗。另NGS檢測結果將上傳健保資料庫,有利癌友跨院治療,或轉介臨床試驗新藥,並讓藥界加速研發,多管齊下加速病人早期用藥。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在友善抗癌行動中,「建立無縫接軌的癌症照護網路」是重要關鍵,政府、醫療機構到民間組織的整合,透過完整的癌症照護系統,才能真正降低死亡率、提高癌友、癌友家人生活品質。從2003年癌症防治法的施行,台灣癌症防治就有很大的進展。王正旭表示,他於1990年擔任腫瘤專科醫師,對於癌症對家庭、個人的影響,有很深刻的了解、體會,後來進入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觀察到國衛院團隊努力提升較佳完整診療選項、實質落實癌症防治計畫,更是深深感覺到癌症防治、群策群力的重要性。當整合政府、醫療機構、民間組織資源,王正旭說,就可以建立系統性的合作與轉介網絡,並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系統。也希望透過媒體,可以推廣更多癌症相關教育、知識,並帶來更多正向抗癌力量。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則點出台灣醫療體系潛在危機,醫療支出成本愈來愈高,不只電費上漲,目前政府解決護理人力不足,補貼夜班薪資,院內更多基層醫療人員的薪資也須討論,醫學中心又負責重症患者的照顧及國家政策研究,單靠醫院各自支撐是不夠,都須要國家財政來支持。陳建宗也提醒,台灣醫療支出占比不到GDP7%,鄰近的韓國是9%,日本及歐美更高,這都顯示台灣花在醫療上的費用是不夠的,政府提到癌症百億基金協助解決癌症治療困境,但實際上,財務來源如何籌措?是否獨立於健保,需要更明確的政策,希望大家可以共同面對財源不足的問題。「每一個人,只要願意,都有能力降低癌症對健康的威脅,只要你願意!」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談到癌症,癌症目前為十大死因之首,病例數增加,死亡率也高居五成以上,聯合報已第六年與國衛院舉辦癌症論壇,期待透過論壇,民眾對癌症治療、防治有更多的理解。游美月也期待透過癌症論壇平台,將各方意見納入,從精準醫療、新科技運用,到身心靈解方、加速癌症新藥核准、第二層健保的施行可能性等,都可以納入討論,希望根據各方的探索、討論,找到解方、方向,並透過聯合報、元氣網帶給癌友、民眾更多協助,讓正向影響力持續擴展、壯大。
-
2024-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申請塞車 查岱龍:政府已放寬緩衝期
「精準醫療」是目前治癌新趨勢,可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與各項基因檢測方式找出相對應的藥物,讓治療更精準,衛福部健保署預計5月將NGS納入健保給付,讓10餘萬名癌友受惠。為了把關檢測品質,3年前衛福部將基因檢測納入特管辦法,實驗室須取得認證後才能執行,今年2月9日生效後,造成數千件申請案塞車,恐影響病人「無法即時用藥」的權利。對此,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指出,健保署與醫事司已盡力協調,放寬六個月的緩衝期,以紓解申請案件大塞車的狀況。不過,也有人擔心9月緩衝到期後,仍可能讓申請塞車問題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是否可以採取一些變通方式,例如針對過去已通過認證、符合國際認證或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或許可以就地合法,讓更多癌症病患盡早取得基因檢測結果,盡快使用適合藥物,以挽救更多人命。查岱龍表示,精準醫療不是只靠NGS,目前尚有核酸檢驗(PCR),或先用檢體染色,再用相關抗體偵測等其他檢測當配套,病患可依據檢驗結果選擇適合療程,治療權益不受損,希望病患及其家人安心。基因檢測 幫癌症病人選對用藥對於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查岱龍指出,現在精準醫療的重點,是透過基因檢測篩選適合的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像有的基因變異為「驅動性突變」(Driver Mutation),這類基因變異,在細胞癌變的過程裡,擔任火車司機、火車頭角色,如果針對這些基因變異「擒賊先擒王」,就能有效抑制癌細胞,讓病患有機會擁有一線生機。過去因為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的關係,許多人聽到BRCA基因變異,就會想到與乳癌有關,但許多研究顯示,在部分攝護腺癌、卵巢癌與胰臟癌病患身上,也有這類基因變異,這是一種驅動性突變,如果男性帶有BRCA基因變異,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9倍,一旦罹患攝護腺癌,死亡率也比一般人多2.5倍,對荷爾蒙療法有抗藥性的晚期病患中,更有高達四分之一帶BRCA基因變異,威脅性不容小覷。醫界發現,BRCA為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之一,若運用NGS等檢測方式揪出相關基因突變現象,便可使用PARP抑制劑,讓癌細胞受抑制。研究顯示,晚期攝護腺癌病患一檢驗出帶有BRCA基因變異,經PARP抑制劑治療,有望延長存活期,延緩疾病惡化。如能控制好副作用,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醫病溝通 別因偏方失治療契機查岱龍認為,當發現罹患癌症,病患及其家人一定要好好和醫師溝通、討論,醫師也可運用醫病共享決策(SDM)模式向病患及其家人分析各項治療方式利弊得失,期待病患選擇最適合的療程,千萬不要因拖延或誤信偏方而失去治療契機。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4-08 焦點.元氣新聞
阿伯你一夜幾次?街訪民眾半夜尿尿經驗笑翻網友 醫曝夜尿與夜間多尿真正原因 差別竟在「這裡」
網路上近期瘋傳一部街訪影片,片中知名主持人「車界女神」廖盈婷到萬華詢問路上民眾「半夜起床尿尿的經驗」,想不到竟有不少中年民眾都曾有頻繁起床上廁所的痛苦經驗!有人表示「每天晚上都會起來好幾次」;也有人提到自己因太常起床尿尿吵到枕邊人,太太一怒之下「把我趕去跟狗睡!」,意料之外的發展笑翻網友。訪問中年阿伯「半夜尿尿經驗」 竟有人一晚起來5次?夜尿錯誤迷思多 網友:以為都是下面的問題有鑑於民眾針對「夜尿症」有諸多錯誤迷思,主持人廖盈婷化身衛教小天使,實際到路上蒐集民眾常見的3大NG迷思,並邀請臺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洪健華親自登場解析,提供正確觀念。迷思1:半夜起床尿尿幾次才有問題?2次算多嗎?主持人廖盈婷實際到萬華區街上訪問路人是否有半夜尿尿的困擾,竟然發現大多數阿伯都中標!不只有民眾分享「很正常啦,這裡的朋友都有這個問題!」,談到半夜起床尿尿對生活造成的困擾時,也有人無奈表示自己也有相關問題,「人家睡覺是補充體力,我這個是越睡越累!」進一步詢問民眾覺得「半夜起床幾次才算夜尿症」時,許多人則認為「至少3次才算多」、「5次才有比較嚴重的感覺」。事實上,洪健華醫師說明,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半夜起床如廁一次就算是「夜尿症」,不過臨床上若尿2次(含)以上,較可能對患者造成困擾,這時就建議要看泌尿專科醫師。而若夜間尿量大於整天尿量的1/3,即屬於「夜間多尿」。臨床中觀察,近9[1]成的夜尿症患者都是晚上尿量很多的夜間多尿。迷思2:夜間多尿一定是下面的問題?人體下面退化很正常?此外,主持人也請民眾猜猜半夜常起床如廁最可能是身體哪裡出現問題?絕大多數民眾都聯想到與下半身有關的「攝護腺」及「膀胱」。對此,洪健華醫師則解釋,如果是以夜間多尿來看,其成因相當多元,與膀胱、攝護腺、慢性病等都可能有關,但最大宗的狀況其實是熟睡的時候腦下垂體的賀爾蒙「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所造成,因此提醒民眾「別再只以為是下面出問題了」。這也讓不少網友驚訝表示:「原來我一直錯怪下半身!」迷思3:夜間多尿是正常老化現象?睡前少喝水就好了,不需要看醫生?當問及民眾有夜間多尿的問題是否會去就診時,更有超過半數的民眾表示不會特別去看醫生。不少人表示「老了都會這樣,正常啦!」,也有民眾認為睡前盡量少喝水、少吃利尿食物就可以緩解。然而洪健華醫師提醒民眾一定要意識到「夜間多尿症是疾病」,勿以為只是正常老化現象便忽視問題,且夜間多尿目前臨床已有口服賀爾蒙藥物可改善。如果發現自己有症狀且對生活造成困擾,務必及早至泌尿科就診,才能避免長期睡眠品質不佳而影響日常,或是淪落到「被趕去跟狗睡」的窘境!夜間多尿睡不好恐增死亡風險醫師呼籲切勿隱忍 務必盡快到泌尿科就診根據統計,台灣夜尿症的盛行率40歲以上將近四成[2],而且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夜間經常起床如廁不僅可能造成跌倒、骨折的發生,也有國外研究指出恐提升死亡風險[3]。因此醫師呼籲有夜尿問題切勿隱忍,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避免各種健康危機找上身。民眾在家也可透過LINE「夜問AI智能聊天室」,初步評估自我排尿狀況,並透過智能聊天室彙整的全台超過300家泌尿專科醫療院所資訊,找到離自己最近的就醫管道,盡快還自己一夜好眠與健康的後半生!※參考資料[1] Friedman, F. M., & Weiss, J. P. (2013). Desmopressin in the treatment of nocturia: clinical evidence and experience.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urology, 5(6), 310-317.[2] Huang, Mei-Huang,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nocturia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from public health center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braz jurol 38 (2012) , pp.818-824.[3] Yohannes W.Endeshaw, MD, MPH,1 Ann V. Schwartz, PhD, MPH,2 Katie Stone, PhD,3 Paolo Caserotti, PhD,4 Tamara Harris, MD, MS,5 Stephen Smagula, PhD,6 Suzanne Satterfield, MD, DrPH,7 and for the Health ABC Study.(2016)
-
2024-04-07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揪癌變惡司機 精準治療更能延命
「醫師,到底甚麼是精準醫療?」、「請問我這個癌症,驗出有BRCA基因變異,是不是有藥可用?」當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看診時,常有攝護腺癌患及家人提出上述疑惑。此時,查岱龍總是耐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他解釋,許多基因變異與癌症生成、惡化有關,其中,有些基因變異為「Driver Mutation」(驅動性突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若針對這些驅動性基因變異使用適合標靶藥物,就有機會阻止癌細胞作亂,延續性命的機率就大為增加。篩選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可提升精準醫療效益。「把細胞的癌變過程想像成一列火車,這些Driver Mutation就好像火車司機,主導火車前進。」查岱龍指出,在癌細胞上,有時可找到許多基因變異,部分基因變異可驅動細胞癌變,成了火車司機;有些就只是火車上的乘客,對於癌變過程影響不大,而要能真正揪出這些驅動性基因,就必須透過基因檢測,「篩選病人,找出帶有這些驅動性突變基因的族群,使用對的藥物」,癌症治療就可對症下藥、事半功倍,這也正是精準醫療的精髓所在。帶基因變異的晚期攝護腺癌病患,有機會延長生命。舉例來說,像一般人常聽到的乳癌基因變異BRCA1、BRCA2,也與攝護腺癌、卵巢癌、胰臟癌等癌症的啟動、發生與預後高度相關。以攝護腺癌病患來說,約10%-15%帶有BRCA1、BRCA2,如果是比較晚期、已對荷爾蒙療法產生抗藥性的病患,更有高達25%帶有上述基因變異,一旦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病患的死亡率就會比一般人多2.5倍。若是卵巢癌,BRCA1、BRCA2的突變比率大約為25%,乳癌、胰臟癌等其他癌別,所占比率為6%-10%。事實上,BRCA1、BRCA2都屬於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當透過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檢測方式找到這些基因突變相關現象,便可運用PARP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標靶治療,治療成效也會明顯提升。研究顯示,像晚期、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的攝護腺癌病患,若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可以有望延長存活期,使用化療的時間也有機會延後,如果能控制好副作用,病患的生活品質會更加穩定、優質。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案件申請,出現塞車窘境。雖然基因檢測對於精準治療的運用、癌症病患的用藥如此重要,健保也即將把NGS檢測納入給付範圍,但「特管辦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實驗室若要進行NGS等基因檢測,就必須針對「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部分,取得醫事司的認證資格,並有3年的落日條款。今年2月9日特管辦法正式上路後,造成兩千多件審查案件大塞車,很多NGS檢驗項目無法執行,恐影響病人用藥權益,目前健保署、醫事司已想辦法在實驗室檢驗品質把關與加速審核中取得平衡,查岱龍指出,為了紓解塞車的大量申請案子,目前給予六個月的緩衝期。不過,也有人憂心,9月緩衝期過後,申請塞車問題仍可能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或許可以採取一些彈性、變通做法,例如對於過去通過認證,或已符合國際認證、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可考慮有條件開放、就地合法、納管,如此,更多癌症病患才能盡快在短時間取得基因檢測結果,並盡快使用適合標靶藥物、療程,病情也才不會一再拖延、惡化。許多檢驗方法可做配套,病患可安心接受治療。然而,查岱龍也提醒,在基因檢測領域,並非只有NGS檢測,以健保所給付的一些標靶藥物來說,還是有其他檢驗方法可以搭配,像PCR(核酸檢驗),或者可以進行檢體染色,然後用相關抗體進行偵測等,運用這些方法取得結果,癌症病患可及時獲得適合藥物的治療,治療權益同樣受保障,因此癌症病患、病患家人不用擔心,可安心接受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查岱龍也提醒,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是重要一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病患可以了解更多資訊,醫療團隊也必須與病患好好溝通,用病患了解的語言進行說明,這樣才能選擇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模式,病患的治療,也才會得到最好成果,且較不會多受痛苦。查岱龍小檔案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我們需要透過更多、更精準的檢測方式,找出適當的病患,才能讓更多病患受惠。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4-01 焦點.健康知識+
9個傷肝NG壞習慣!吃太好營養過剩、愛生氣都很傷
有句話說:「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可見肝臟之於人體的重要性。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臟器,有「體內化工廠」之稱,擁有人體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3大功能:代謝、解毒、形成膽汁。 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1萬3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擔負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舉凡排毒、製造消化酵素、幫助膽固醇的製造與排出、製造荷爾蒙等,都需要肝臟的幫忙;不過,肝臟卻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只有病到無法再負荷,才可能出現症狀,也因此,許多人發現肝臟疾病時,都已經為時已晚了。 哪些習慣容易傷肝?常聽到長輩告誡,經常熬夜很傷肝,的確,熬夜的話,肝臟無法在需要修復的時間點,得到完整的修復;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其實除了睡眠不足之外,喝酒、吃太多藥、飲食不拘、暴飲暴食、吸到二手菸、吃不新鮮的食物等,都是常見的傷肝行為。 1、飲酒過量過去經常聽到小酌有益健康一說,不過,陳詩婷說明,2023年刊登在《美國醫學會網路開放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指出,少量飲酒並不能防止各種原因的死亡,只有將飲酒量降到零,才能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危害。 陳詩婷更說,過量飲酒會導致肝細胞損傷,長期喝酒,輕者會引發脂肪肝,重者則演變成酒精性肝硬化,最終發展成肝癌。尤其是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的民眾,無法將有毒的乙醛代謝成乙酸,導致臉紅、心跳加速、頭痛、宿醉等狀況,造成的傷害還是全身性的。 2、有抽菸習慣或常接觸二手菸香菸含尼古丁、焦油等致癌物,會影響紅血球的帶氧能力,導致人體的新陳代謝受到很大的干擾,進而影響肝臟的健康;陳詩婷說,菸還含有N-亞硝基降菸鹼、甲醛、乙醛等有毒及致癌物質,會對身體的免疫反應產生改變。國內外許多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若有抽菸習慣,未來變化成肝癌的機會,比不抽菸的人高出1.2至2倍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接觸到二手菸、三手菸的人,同樣也可能會造成肝細胞的癌化;也會對B型肝炎、C型肝炎的治療有很大的影響,原因就是香菸減緩體內鐵離子的運輸,以及紅血球的帶氧能力,進而影響肝炎的治療成效。 3、常吃加工食品加工品通常添加許多防腐劑、人工色素、人工甜味劑等食品添加物,這些物質通通都需要肝臟代謝,譬如一種名為蔗糖素的人工甜味劑,就被證實會傷肝;常見的防腐劑如苯甲酸和己二烯酸,也被證實,會導致肝臟和腎臟損傷;而去水醋酸則可能增加致癌風險。 4、常吃油炸物愛吃油炸物也是非常傷肝的行為。陳詩婷解釋,油炸物一來油脂含量高,很容易讓身體吃進過多熱量,導致脂肪肝;二來,因為食物與高溫油炸的交互作用,很容易產生致癌物質,肝臟就得花好一番功夫來解毒;假使一周內有吃到四到五次的油炸物,通常肝臟就已經開始無法負擔,長期下來,則會進展成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5、營養過剩現代人飲食太過豐富,三餐經常大魚大肉,經常會在不知不覺間,吃進很多高熱量、高糖的食物,反而缺乏膳食纖維及微量元素的補充,而這些過剩且精緻化的熱量,經常會在肝臟堆積成脂肪肝,嚴重的脂肪肝,更會損害到肝臟的功能。 6、藥物吃太多尤其是脂溶性的藥物,譬如人工荷爾蒙、類固醇、止痛藥、避孕藥、雌激素、抗生素、降血壓藥、降尿酸藥、安眠藥等藥物,通常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毒性;長期吃西藥的民眾,最好每隔3個月做一次肝功能檢查,尤其本身有B型或C型肝炎帶原、長期飲酒等族群,更建議每個月做一次檢查。 7、長期睡眠不足中醫認為,肝系統有兩個作用,一是收藏血液,二是幫助調暢全身氣血運行;《黃帝內經》記載:「人臥則血歸於肝」,晚上的11點到3點間,正是肝膽兩臟腑氣血最旺盛的時間。 換言之,人在睡眠時,人體有較多的血液回流肝臟,促進肝臟的新陳代謝與排毒;熬夜時,肝臟的血液滋養相對不足,長時間下來,就有可能造成肝過勞,引起虛火上炎症狀,例如牙齦腫痛、易生口瘡、心慌、口苦、眼睛乾澀、眼白發黃、失眠等狀況。所以,建議晚睡族應盡量調整作息時間,最好每晚11點前入睡,以便讓肝臟有效排毒。 8、常吃不新鮮或發霉食物台灣氣候比較潮濕,如果乾料沒有保存好,很容易造成黴菌感染,尤其黃麴毒素的孳生,是目前所知最強的生物致癌劑,僅僅只需1毫克的黃麴黴素就具致癌效果,特別是肝癌的發生。陳詩婷說,黃麴毒素最容易來自變質的穀類、玉米、豆類、堅果類、咖啡豆等食物,甚至是竹筷沒有清洗乾淨,都被發現有黃麴毒素的感染;所以,如果發現豆穀類、堅果類味道聞起來不太對或是味道發苦,也最好別碰,因為這個苦味的來源,就是來自發霉的黃麴毒素。 很多人以為煮熟,黃麴毒素就會被消滅,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因為黃麴毒素有極高的熱安定性,儘管高溫200℃,還是無法被消滅;所以,選購食品時,特別是穀類、堅果類,務必確認味道新鮮,包裝完整,一旦發現味道不太對勁,甚至有肉眼可見的發霉,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整包丟掉,因為黃麴菌的黴菌孢子可能早已汙染整包食物了。 9、愛生氣、發怒或心情不好情緒的穩定和身體的狀態息息相關。中醫認為,人體每個臟器都有自己的特色,透過升降來維持身體的平衡,而生氣、發怒等壞情緒,會讓身體運行的氣往上衝,導致腦部血管壓力增加、刺激交感神經,並使腸胃的血流量減少,而影響全身的健康。 正所謂「怒傷肝」,經常發怒、愛生氣對肝臟的傷害最大。因為肝臟的血除了幫忙調和血液外,也會幫助各臟腑的氣疏通,要是經常生氣,肝氣長期積壓阻滯的狀態下,除了傷肝,更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免疫系統下降,以及罹患各種腸胃疾病。(本文摘自493期) 延伸閱讀: ·春天吃「4種食物」對關節好!復健科醫激推 這1款菜還有助鈣補在對的地方 ·不只打噴嚏!「春季過敏12跡象」曝:流鼻血、胸悶中了 醫推每天起床喝1飲品
-
2024-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NGS建資料庫 精準醫療邁新紀元
隨著科技的發展,精準醫療成為提高治療效果與病人生活品質的關鍵,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應用和全國資料庫的建立,對於提升台灣精準醫療的實力具有重大意義。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這將使台灣在精準醫療的治療上與全球同步,幫助病人精準治療、減少不必要副作用,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推動的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現階段針對台灣的11種癌別,收集4千名患者的數據進行NGS檢測及研究,正是全國性NGS資料庫的前哨站,透過對癌症患者的基因突變進行深入分析,這些研究能更有效地對癌症進行治療。立法須完善 規範數據應用以膽道癌為例,傳統上以化學治療為主,但NGS檢測後發現28.5%的患者存在特定的基因變異,這使他們有機會接受更為精確的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治療,從而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然而,NGS即將納入健保給付和全國性資料庫的建立,也引發了國人對個人隱私權的疑慮。司徒惠康表示,政府對此高度重視,並已實施嚴格的隱私保護措施。所有的基因檢測和數據收集都必須基於患者的明確同意,並且在使用前進行去識別化處理,以確保個人隱私得到嚴格保護。此外,這些數據的使用將嚴格限定於學術研究和臨床應用,不會被濫用於其他目的。司徒惠康強調,建立全國性NGS資料庫最大的挑戰,即是如何整合醫院之間的電子病歷系統。這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也涉及到跨機構的合作和資料共享的規範。為了克服這些挑戰,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來規範數據的收集、使用和共享,同時確保所有的操作都在病人明確同意和去識別化的基礎上進行。基因數據庫 促進新藥開發建立全國性的NGS資料庫,不僅只是一個基因數據庫,裡頭包含了治療反應、治療預後和存活率等數據,這些資訊將促進新藥的開發,並為臨床決策提供實證支持,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進而提升國內癌症預防及診療照護品質。司徒惠康提到,台灣做為全球華人的縮影,具備多元族群的特色,健保NGS基因數據庫將是十分寶貴的華人本土數據。因為全球基因醫療數據庫多為西方人數據,建立本土數據,才可能做更好的精準醫療,彌足珍貴。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甲狀腺癌很溫和?醫:甲狀腺癌一輕忽,嚴重半年內致命
「很多人以為得甲狀腺癌沒甚麼,事實上,甲狀腺癌病患中,有10%-30%會是非常嚴重!」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台灣甲狀腺醫護衛教暨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諶鴻遠指出,甲狀腺癌有許多不同類型,其中八、九成是乳突型、濾泡型,屬於分化型,腫瘤生長速度較緩慢,病患存活期很長,達20、30年以上,但少數為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癌細胞非常具有侵略性,病患可能在確診半年內失去生命,須謹慎以對。諶鴻遠分析,治療甲狀腺癌初步有三大選項:「開刀」、「放射碘治療」與「服用較高劑量甲狀腺素」,經過治療後,約七、八成病患可獲緩解,不過20%-30%面臨復發命運,復發後,癌細胞易轉移,也容易突變,放射碘就會逐漸失效,此時就要考慮進行標靶治療、精準治療。談到標靶治療,諶鴻遠指出,傳統標靶藥物的作用主要在抑制腫瘤血管,經過兩、三年後,癌細胞常產生抗藥性,這類藥物的副作用以高血壓、蛋白尿、腎臟受損、毛髮脫落、皮膚症狀為主。近年來,不少研究顯示,甲狀腺癌也與BRAF、RAS、RET與NTRK等基因變異有關,像BRAF基因變異便佔了60%-70%,約20%為RAS,RET則佔10%左右,另有1%-3%為NTRK,多數有對應的精準治療藥物可運用,由於針對變異基因作用,效果更專一,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副作用也比傳統標靶藥物輕微,不過目前多數自費。病患若要接受精準治療,必須先進行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以了解特癌細胞基因特性。對於基因檢測時機,諶鴻遠建議,當癌細胞對傳統治療產生抗藥性,或病情轉趨惡化、即將進入第二線治療,便可考慮做基因檢測。諶鴻遠提醒,甲狀腺結節常是惡性腫瘤前身,所以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不可輕忽。「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甲狀腺的惡性腫瘤,平常看似溫和,但如果拖延、輕忽,就會可怕得像惡魔。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7 癌症.肺癌
醫:肺麟癌患可用健保免疫合併治療,肺腺癌患也需救命!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在十大癌症中,肺癌無論是發生率、死亡率或死亡人數,都名列「三冠王」,其中肺麟癌病患過去20年只有化學治療藥物可用,多數晚期病患一年內便面臨死亡威脅,為了讓肺麟癌病患族群有更多活命機會,健保署去年12月起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不過這項藥物健保給付政策並不含括肺腺癌病患,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26)日與立委、醫療專家呼籲,期待這項政策也將肺腺癌病患納入,讓肺腺癌病患也可多一線生機。提升肺癌存活率,需雙管齊下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與其他癌症相比,肺癌的相對存活率較差,像第四期肺癌存活率大約只有13.3%,若想改善肺癌預後,必須靠「早期篩檢、早期治療」與「精進晚期治療」,才能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去年12月健保開始給付肺鱗癌免疫、化療合併療法,每年為病友減輕170萬負擔,約兩百多位病患受惠,期待透過NGS等政策提高癌症精準醫療效果,搭配LDCT、陽追機制,讓更多病患可以及早治療,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多位立委呼籲,肺腺癌病友也需守護立法院厚生會榮譽會長劉建國委員表示,要達成改善晚期肺癌存活率目標,在肺鱗癌治療這塊拼圖拼上後,剩下最後一塊拼圖就是肺腺癌治療,呼籲健保署加速擴增給付,將第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納入肺腺癌治療給付,以守護晚期肺癌病友健康。立法委員廖偉翔認為,肺癌在近幾年已經超過肝癌成為癌症死亡人數第一名,有些癌症用藥雖然健保有給付,但是卻限縮給付條件,未完全接軌國際指引 ,更重要的是,當因台灣欠缺本土數據,必須要等藥物上市後再做真實世界數據研究,這些都是沒有接軌國際標準治療的後遺症。前立法委員吳玉琴指出,希望肺腺癌的治療可照顧全部族群,才能邁向賴清德總統所推動的「健康台灣」目標。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對提升整體肺癌存活率有幫助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何肇基表示,根據國外研究發現,肺鱗癌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的五年存活率達18.4%,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9.6%,癌症免疫藥物有助提升晚期肺鱗癌存活率近2倍,不過目前肺腺癌病患還是無法使用這類藥物,希望加速給付,增加肺癌晚期存活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且對肺癌治療有豐富經驗的余忠仁指出,台灣臨床上免疫治療給付的比率很低仍落後國際,醫師用藥仍受限於健保尚未給付,期望如果要實現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的目標,須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解決醫療現場的醫病困境才有機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也呼籲,肺腺癌治療應盡速跟進肺鱗癌,提供一線免疫合併化療給這群弱勢的肺腺癌患者。
-
2024-03-24 醫療.皮膚
每天洗幾次臉對臉部肌膚最好?皮膚科醫師絕不會做的3大傷皮膚NG行為
皮膚乾淨透亮、無細紋,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專門解決皮膚疑難雜症的皮膚科醫師,如何保養自身的皮膚?長庚診所副院長胡倩婷說,她的保養守則為保濕、防曬,自詡為「皮膚界的神農氏」,有任何新的保養品或是新的醫美項目都會親自嘗試,試驗後好用才敢推薦給患者,而皮膚保養的最高守則為「保濕」。長期曝曬肌膚老化,過度洗臉破壞角質。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皮膚狀態不佳的狀況。胡倩婷說,台灣的皮膚科診所林立,但很多民眾出現皮膚問題,多是先上網爬資料,找保養品改善皮膚問題,而不是先就醫。她提醒,特別是皮膚過敏患者,如果沒先找出導致皮膚過敏的原因,自行嘗試反而讓皮膚過敏愈來愈嚴重,就醫時,往往得使用口服藥物才能改善。身為皮膚科醫師,絕對不會做的三大傷皮膚NG行為是:「不防曬、過度洗臉、使用含酒精的保養品。」胡倩婷說,防曬應該是所有皮膚科醫師一定會做的事情,紫外線傷害皮膚證據確鑿,長期曝曬也可能會導致皮膚疾病發生,她只要外出,一定擦三層防曬。胡倩婷現在每天只洗一次臉,她強調臉部清潔千萬不要過度,特別是年紀愈長,保護皮膚的油脂會逐漸變少,應該更避免過度清洗。另外,肌膚保養最重保濕,如果使用含有酒精的保養品,會帶走皮膚的水分,讓皮膚變得乾燥,也因為酒精的滲透力強,容易傷害皮膚角質層,讓整體肌膚失去平衡。出門前的保養、防曬步驟胡倩婷分享每天外出的防曬上妝與保養步驟:步驟1:先使用化妝水,用手輕拍,讓化妝水吸收且乾燥後,進入第2個步驟。步驟2:上一層功能性的保養品,如抗皺、美白,等待吸收後,再上一層滋潤的保濕保養品,完成妝前的保濕肌底。步驟3:先上一層防曬係數50+的防曬乳,等待乾燥後,再上第二道防曬霜,這兩道防曬都是使用「無顏色」的防曬產品,最後再上防曬係數同為50+的隔離霜。步驟4:撲上具有定妝效果的蜜粉,蜜粉也選擇有防曬效果的產品。幾道手續完成後,一整天都不需要擔心脫妝,她平時都在室內上班,也無需再補防曬。回家後的卸妝保養步驟返家後,胡倩婷會立刻清洗臉部,再進行保養:步驟1:卸妝洗臉→先用油性卸妝油清理眼妝,再用溫和的手工肥皂洗臉。胡倩婷說,坊間的手工肥皂品質不一,建議要選用洗完後臉部感覺舒服,不會脫屑或乾澀的產品,目前使用的手工肥皂含牛奶,是她現階段使用後,認為對臉部最為清爽的產品。步驟2:敷面膜→洗完臉後,會在洗澡時,使用火山泥面膜,趁著洗澡的熱氣,增加臉部吸收面膜礦物質的機率。敷面膜的次數為每二到三天一次。步驟3:保養→敷完面膜後,使用噴的化妝水,讓臉部的皮膚安定。而睡覺時,因為會開冷氣或是暖氣,空氣相對乾燥,會先擦拭功能性保養品,如抗皺、美白的產品,等待乾燥後,再採取「厚敷」的方式敷上乳霜。胡倩婷說,因為在暖氣房皮膚偏乾,她才採取厚敷乳霜,一般民眾建議使用清爽的乳液即可。乳霜對她來說並不會有太大的負擔,隔天不會特別用洗面乳清洗,頂多用清水擦拭。她強調,臉不要用洗面乳等洗潔劑一直洗,會增加肌膚的負擔。醫美不能當保養,皮膚狀況差才需補強。胡倩婷表示,每一個人保養的方式都不同,除了塗抹保養品,讓肌膚維持保濕狀態,她每天早上把5顆柳丁榨成汁,攝取足量的維生素C,讓肌膚狀態保持健康。同時也會攝取維生素B7,有利於頭髮及指甲的生長;另外,皮膚很需要微量元素「鋅」,同樣能讓皮膚狀態變得更健康。因熬夜、加班、壓力等,每個人偶爾會出現肌膚狀態不穩的情況,胡倩婷表示,此時醫美就是很好的工具。她認為,醫美不該像「做臉」一樣有固定療程,而是皮膚狀態出現問題時再去做,不建議用「保養」的概念,每二到三個月就做一次,反而有過度治療的疑慮。她也是採取同樣的方式在做醫美,比較常做的項目為脈衝光,皮膚狀態變差時,會請同事幫她打。至於其他項目,則是因為要幫患者施打,她把自己當白老鼠嘗試,使用過後若有效果,才會推薦給患者。胡倩婷醫師小檔案.現職:長庚診所副院長長庚醫院皮膚科系副教授.經歷: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科技大學部定副教授、SNQ國家品質標章化妝品類評審委員.給患者的一句話::皮膚出狀況別病急亂投醫,應先找皮膚專科醫師診斷,別誤信高價保養品或民間療法.粉專: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7 醫療.新陳代謝
台灣1/6孕婦有「妊娠糖尿病」,營養師籲少吃「這兩種小吃」,5招助控糖!
懷孕期間,孕婦如果高血糖會通過胎盤而影響到胎兒,可能會造成胎兒過大、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黃疸等風險;對孕婦而言,則增加剖腹產率,提高產後發生典型糖尿病的風險。營養師提醒,許多澱粉其實含有太多「油脂」,而外食相當容易就會吃下過多加工食品,造成血糖飆升,建議參考控糖5招,遠離妊娠糖尿病。每6位孕婦就有1位有妊娠糖尿病,未來會有哪些風險?國健署統計,110年7月1日至112年6月30日之孕婦產檢資料統計,孕婦在懷孕第24至28周接受產檢妊娠糖尿病篩檢服務超過23萬人次,初步發現異常率約17.2%,大約每6位孕媽咪,就有1位有妊娠糖尿病。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根據國外文獻,在懷孕過程中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未患妊娠糖尿病婦女,增加了10倍;而且產後10年第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達20%,之後每10年再增加10%;且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其母嬰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為降低妊娠風險。營養師教孕媽咪的飲食攝取原則,避免血糖過高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委員、營養師吳芃彧表示,孕媽咪營養攝取相當重要,不僅六大類食物都要均衡攝取,且「優質澱粉」不可少,許多人愛吃的蔥抓餅、炒米粉其實不僅僅是澱粉,還含有大量的油脂,可以的話,選擇地瓜、五穀飯其實都相當好。吃飯的順序也影響血糖上升。吳芃彧說,建議孕媽咪可以「先吃纖維」,例如蔬菜、水果,或是含有五穀雜糧的澱粉,接著吃肉類、蛋白質,最後再吃澱粉、飯類;一餐吃太多也會讓血糖上升更多,因此「少量多餐」也相當重要;最後則是外食族常常碰到「加工食品」,一不小心就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因此要審慎閱讀營養標籤,減少加工食品。國健署也提供準爸媽控糖5招:1.六大類均衡攝取: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和豆魚蛋肉類,並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糙米、燕麥等,避免加工或醃製食物;烹調食物宜採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養成孕期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2.優質澱粉不可少:孕期需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以供胎兒發育所需。建議選擇富含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可避免血糖急速上升,減少攝取含精緻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麵條。3.高纖飲食可控糖:足夠的纖維素能幫助準媽咪維持腸道健康、促進蠕動、預防便秘及幫助血糖穩定,又可以提供飽足感,建議每餐至少攝取一個拳頭大的蔬菜份量,且含2種以上的蔬菜,以深綠色蔬菜尤佳,如:銀魚莧菜、蒜炒菠菜、清炒芥藍等,另外水果份量要控制,一餐約一個拳頭大。4.少量多餐更穩糖:一次大量進食易造成孕媽咪血糖快速上升,建議以3正餐搭配1至3次小點心,少量多餐、定食定量的方式進食。點心建議以奶製品為主可增加鈣質的攝取量,如:鮮奶240 ml、無糖優格250ml。或綜合堅果一茶匙(5公克)、茶葉蛋一顆等,較不影響血糖起伏。5.NG食物停看聽:注意食物中隱形的加工碳水化合物會影響血糖變化,且較沒有飽足感,宜減量攝取,如:甜不辣、丸子、肉羹、炸雞(外裹的粉)等,並避免或減少油炸、糖醋、燴(勾芡)等烹調方式的食物。提醒糖尿病患者的飲食5重點● 紅豆、綠豆、花豆、薏仁、豌豆含澱粉,屬全榖雜糧類。● 玉米、南瓜是全榖雜糧類,屬於主食,會影響血糖。● 口感綿密的番薯、芋頭、馬鈴薯等是根莖植物,但富含澱粉,也屬全榖雜糧主食;胡蘿蔔、白蘿蔔、洋蔥等雖是根莖,但屬蔬菜類。● 稀爛、切碎或重複烹煮的食物,因糊化後吸收佳,GI值相對高,如稀飯的GI值較白飯高。● 建議先吃不含醣類型,如蔬菜 蛋白質,再吃含醣類,如全榖雜糧類,減緩腸胃吸收速度。延伸閱讀:對糖尿病最好與最糟的食物一覽!糖尿病飲食5重點,有效控血糖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什麼水果不能吃?一天能吃多少?糖尿病吃水果5大注意事項,一表看GI值選對水果!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04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走過人生低谷 作家H告訴大眾「攝護腺癌並不可怕!」
歷經近日的情感風波,知名作家H(陳鴻儀)因為「失言」成話題人物。他不僅是重度憂鬱症患者,也是攝護腺癌第三期患者。相較於在網路上的尖銳發言,身體裡藏著癌症這顆不定時炸彈,反而讓他冷靜多了,兩年前他發現癌症後,立即接受治療,至今病況穩定。面對治療後造成的性功能下降,他對自己及病友喊話「只要持續治療,都可以改善的,不要害怕面對它。」卸下網路上尖銳外殼,作家H略顯疲憊卻精神奕奕的談起抗癌之路。 談及如何發現癌症,H指出,一開始只是體力下降、心情低靡,醫生朋友告訴他「這是男性更年期!」,但自己一直覺得不對勁,就跑去泌尿科診所進行檢查,發現體內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指數高達17ng/ml,正常是小於4 ng/ml,上網搜尋資料,還以為是「床上太激動」造成攝護腺腫脹,但X光檢查卻發現有異,醫師確診是攝護腺癌。癌症一夕間找上門,腦中短暫空白後,他竟只想著「終於可以擺脫纏人的女友」。他苦笑道,因為當時的女友小他20幾歲,十分任性又不可理喻,確定罹癌後,女友在一週後就提了分手,意外得到解脫。談到罹癌後是否正視死亡,H眼神微沉,呢喃道「我這輩子都過的很不順遂,常遇到人生中的高低起伏,......死亡本來就離我人生很近。」他經歷「哥哥入獄、母親自殺身亡、父親受不了打擊酗酒過度而去世」,曾親眼目睹母親用延長線上吊自殺,讓背負「自殺遺族」原罪的他,一生都無法擺脫侵蝕全身的強烈罪惡感。重度憂鬱症發作時,更曾想不開的拿起愛犬的狗繩想步上母親後塵,「命運」似乎總是對他開著殘酷的玩笑。不過,H並沒有時間傷心。 荷爾蒙療法造成喪失性慾 鼓勵患者記得「先儲精」 確診後H轉至和信醫院治療,當時醫生一見H就搖頭,因為癌症已邁入第三期,雖然X光照顯示脖子後面有黑影,原以為會是骨轉移,還好並非如此。他先接受標靶藥物及荷爾蒙治療。治療一個月後,PSA指數下降,醫生就說「好!現在就來開刀。」 開刀前,護士提醒「陳先生,你還想生小孩嗎?」建議他儲精後再動手術。當時因先行切片採樣,破壞了攝護腺,導致儲精過程十分痛苦,將精子取出時,發現都是血,難以隔離健康精子,護理師也明講「精子不見得能用,但保存下來,就是唯一的機會。」一做完儲精,就進行攝護腺切除術 。但治療的後遺症,讓男人難以面對。H經歷了治療中常見的性功能障礙、性慾喪失、男性女乳症等。手術後,只要動作稍大,就出現漏尿情形,以至於術後三週H都必須包著尿布,但這也不是沒辧法可解決,「只要持續進行凱格爾運動,就可以有效解決漏尿問題。」H認真的說。對於男性最怕的「不舉」,他承認,一開始無法面對,甚至想著乾脆不要治療算了!但副作用已然發生,患者只要持續接受治療,仍可以繼續做「愛做的事」,H說,性功能可能無法像以前那麼好,但癌友不要害怕面對治療。 談起這段經歷,他建議罹患攝護腺後,一定要先去儲精。因台灣攝護腺癌的平均年齡是73歲,近年來有降低趨勢,這種切身之痛,他希望不要再有人經歷。 坦然分享罹癌窘境 藉由自身經歷帶給癌友更多希望身為公眾人物,遇到酸民已不是新鮮事。公布罹患攝護腺癌,版上更有「我爸80幾歲才得攝護腺癌,你才40幾歲,是不是之前玩太兇?」這種不友善留言。面對外界對攝護腺癌的錯誤認知,他希望自己罹癌的經驗,可以傳遞正向抗癌的能量,讓癌友知道治療及術後照顧的重要性。肯定醫療友善環境 感謝辛苦的醫護人員 提起現代醫療環境相對友善,不再讓人聞癌色變。多數癌友能正常過生活,加上媒體正面助力,醫療友善程度是越來越好,他以正面態度,肯定所有辛苦的專業醫護人員,並感謝在手術前幫他蓋好棉被,在耳邊說出「你一定會好的!」那位溫暖護理師。 「罹癌後,你會有更珍惜生命的感覺,因為時間可能也不多了!」作家H強調,現今每三個月回診一次,PSA指數都正常,但醫生也告誡他,對於疾病絕對不能大意,如果三至五年後癌症復發,力道就會更為兇猛,如同裝了電子炸彈在體內。 作家H不僅積極面對癌症,在公眾面前坦誠自我的病況與脆弱,更提醒大家永遠要保持希望。期望十年後,能對自己說「還好,你都撐過來了!」 作家H(陳鴻儀) 📌小檔案:基隆人。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肄。📌曾任阿貴網站創意總監、Kuro飛行網數位雜誌創辦人、Yume銀飾創辦人暨負責人。改編個人創作小說,並身兼導演在對岸創下人民幣票房破億電影「下一任:前任」。知名網站駐站作家、以作家身分參與國內各大談話性節目。 📌年齡:51歲 📌癌別:攝護腺癌 第三期📌現職:作家 📌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還好,你都撐過來了!」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03 養生.健康瘦身
吃水果減肥當心脂肪肝!營養師盤點NG減重法:只靠運動減肥也無效
減重是許多人一輩子的課題,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師涂秀蓮指出,減肥偏方多,不論網路廣告或口耳相傳減重方法都有迷思,減重者仍應先建立健康減重的觀念,才能減掉肥肉、贏得健康。單一食物減肥法:除了營養不良,可能造成脂肪肝。涂秀蓮表示,許多人減重,以為不吃肉、只吃蔬果就會瘦。雖然蔬菜含豐富纖維素,容易有飽足感,實際上,只吃蔬菜不能供給身體所需營養,可能導致營養不良,身體反而會消耗原本的肌肉及內臟組織,不但減脂不成,反衍生肌少症。網路上流行的水果減重法,包括只吃香蕉、只吃蘋果、只吃葡萄柚等方式,涂秀蓮表示,有些人想藉此達到暫時減肥成功的效果,但除了營養不良,如果不能控制總熱量攝取,水果中豐富的果糖反而容易在體內轉化成三酸甘油酯,造成血中三酸甘油酯過高,甚至脂肪肝。瀉肚子減肥法:瀉肚子排不掉體脂肪有人利用「努力瀉肚子」減重,涂秀蓮指出,不管是中藥減肥茶、市售油切茶、高纖粉,都是利用降低食欲或增加飽足感,甚至加速腸胃蠕動增加糞便排出,但實際上脂肪層是皮下組織,不在腸胃道裡,排出來的頂多是食物的油脂,不會是體脂肪。脂肪是透過能量的轉換,代謝成小單位的游離脂肪酸和甘油,提供身體組織和肌肉運作的能量。身體可以「消耗」體脂肪,卻不可能「拉出」體脂肪。只靠運動減肥法:得加上飲食控制,才能達成減重目標。有些人對食物難忌口,有「靠運動就會瘦」的想法。涂秀蓮表示,任何運動在前30分鐘主要消耗肝糖,超過30分鐘才會開始消耗體內脂肪,所以耐力型的運動才是燃燒脂肪的主要途徑。1周3次、1次30分鐘的中度運動,約可以消耗300大卡,持續1個月後僅減約0.5公斤,中度運動包含快走、騎腳踏車、滑雪、網球、跳舞等。在減重部份,運動屬於輔助工具之一,不能單靠運動就想減重,還是要以飲食控制及生活上習慣的改變為主。但每周規律運動,即使體重沒有降低,也可以降血壓、降血脂和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一般輕度運動建議在飯後1小時,中度運動在飯後2小時,高度運動在飯後3小時。不建議飯後馬上運動,因為飯後胰島素分泌上升,會抑制脂肪分解,且進食後腸胃等消化器官需要大量血液消化吸收,當全身肌肉在運動時,也需要大量血液參與,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亂,這種紊亂既影響運動效果又危害身體。有些人作了運動不瘦反而變重,可能原因為:1. 飲食不忌口:運動會促進食欲,若不忌口,消耗的熱量都比不上吃進去的熱量多。2. 沒有持之以恆:或是沒有達到該有的運動量。3. 做錯運動:舉例來說,無氧運動例如重量訓練等,目的是讓肌肉更結實,減肥效果非常有限。而有氧運動,像是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才可以讓心跳持續性加速,提高新陳代謝率,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這一類運動才是適合減重的運動。而持續運動的祕訣,包括: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運動;把運動列為行事曆中最優先順序,變成生活的一部份;找伴一起運動;生活中多走路少開車,多走樓梯少搭電梯等,增加日常的身體活動。最後就是不要輕易放棄,即使中斷運動,也要要求自己接續下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2 養生.運動健身
就是想一個人運動!6大健身房NG行為別再做,「練到一半跑來搭訕」最令人不快
近年健身風氣盛行,不少人為求身體健康與良好的體態,紛紛前往健身房運動。然而,在健身房中有些行為卻容易招人不悅,從佔用設備、大聲喧嘩,到不停拍照打卡,種種不照顧他人感受的舉動,不僅影響其他健身者的體驗,也破壞了健身房的氛圍。我們本次便針對「健身房顧人怨行為」進行觀測,一起來看看有網友最討厭在健身房遇到哪種人吧!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健身房顧人怨行為」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健身房顧人怨行為排行。 就是想一個人運動,別再搭訕了!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健身房顧人怨行為」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許多民眾認為「練到一半跑來搭訕」最令人不快。就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驗「莫名都有同個重訓區怪人要在你在跑跑步機的時候來硬聊」,表示真的「好煩超煩爆煩」,甚至已抱著「健身房月費結束要換一家健身房了」的心態,感到十分困擾,而不少有過相同經歷的民眾建議,「有些人會因為你的禮貌性回覆,認為你並不排斥」,因此對「這種人真的需要妳冷淡強硬的拒絕」,還有人提出「找個認識的一起運動」、「耳機+假裝沒聽到」、「去跟櫃檯反應」等方式,多管齊下也許就能避免被他人搭訕打擾。 聊天、喊叫音量要拿捏以免惹人厭而「製造噪音」也是被多數網友點名的討厭行為之一。如大聲聊天、喊出聲音幫助自己出力、放出音樂或影片的聲音等,指出這些行為若沒有控制好音量,也容易令人感到厭惡,網友紛紛抱怨「講話聊天超大聲的人!很吵!」、「每舉一下都要『𠵱、哈、呼、唏、呵』的人,還要叫很大聲外加喘氣一下」、「(耳機)線沒插好還開超大聲」;不過針對運動時為出力而喊出的聲音,有網友平反道「在挑戰到一定程度的力竭的時候聲音喊出來的確可以提高訓練強度」,認為「只要不是過分的大聲亂叫,我覺得是可以被允許的」。 另外,還有不少人覺得「霸佔器材」、「顧著拍照發限時」等行為十分擾民。許多民眾上健身房時,常會順便在社群發文打卡,引來其他健身者揭露「現在上健身房的七成都在拍照打卡,沒有心在運動」,甚至有人會「佔器材滑手機拍照,卻不運動」,讓真正需要使用的健身者直呼「到底是去健身還是去擺拍的」。 你去健身房時是否也遇過這些惱人的情況呢?維持良好的健身環境是所有使用者的共同責任,透過互相尊重、遵守健身房的規則,一起打造令人愉悅、舒適的運動空間,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在健身房鍛煉身體的樂趣吧! (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