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3 醫療.感染科
搜尋
HIV
共找到
131
筆 文章
-
-
2024-08-26 醫療.感染科
年輕學者突破HIV防治困境:C肝、性病、糖尿病研究成果豐碩
國內愛滋防治有成,愛滋病毒(HIV)本土感染通報人數連續6年下降,2023年低於千例,創下2004年以來最低紀錄,不過,感染者罹患性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盛行率偏高,值得關注。吉立亞醫藥「HIV領域研究學者計畫」獲獎名單出爐,近年來台灣多名年輕感染科醫師分別投入於C肝防治、性病治療、糖尿病預防等臨床研究,獲得肯定。桃園敏盛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冠州以「降低與男性發生性行為之HIV感染者的C型肝炎與其他性傳染病風險」等相關研究獲獎,他表示,感染者的C肝每年發生率約1%,明顯高於一般民眾,主要原因有二,一為部分HIV感染者以及肝炎患者均屬共用針具的高風險族群,容易透過靜脈注射,而傳染C肝病毒。再者,從血液、體液等傳染途徑來看,C肝也是一種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的疾病,且不像目前愛滋病毒可透過事前投藥來降低感染風險,無套的性行為已經成為感染C肝的重要風險。為了讓感染者對C肝傳染有著正確認知,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具有衛教功能的遊戲,寓教於樂,從遊戲過程中瞭解肝炎感染的途徑,以及各種不同的風險行為。陳冠州說,該遊戲歷經兩階段測試,累積五百多名感染者實際參與,初步結果顯示,受試者更加重視肝炎防治,進而減少危險行為。新竹臺大分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陳楷翔則以「對於HIV感染者的早期梅毒治療,比較給予單次benzathine penicillin G 併用 doxycycline 與否的差異」為主題,獲得該項研究計畫的肯定。陳楷翔指出,「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在台灣行之多年,許多風險族群透過事前藥物來降低感染風險,這也是近年來愛滋感染人數大幅下降的主因之一。但因為不安全性行為比例仍高,以致梅毒、淋病等性病人數人居高不下。疾管署監測顯示,去年通報梅毒感染個案9941人、淋病8257人,和前年相較,均呈上升趨勢,增幅最多是15至24歲的年輕族群,而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傳統治療梅毒的主要藥物為benzathine penicillin G,如能早期用藥,治療效果超過八成,但台大一項臨床研究發現,如果合併doxycycline(四環素類抗生素),則能明顯提高療效。陳楷翔表示,近期國外研究證實,doxycycline也可當成「事後丸」,在發生危險性行為的72小時內一次服用兩顆,就可有效降低梅毒及淋病感染機率,這或許可以成為疾管署擬定性病防治的參考。如能在抗生素抗藥性、減少性病感染之間取得平衡,相信可有助於減少性病感染率。以「對HIV感染者糖尿病前期的影響」而獲獎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郭柏賢表示,感染者因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部分研究發現糖尿病發生機率可能增加。除了運動、飲食均衡、健康生活形態等,如何透過藥物做好前期預防、避免變成糖尿病,為其研究重點之一。SGLT2抑制劑可以抑制腎臟再吸收尿糖的功能,從尿液排出多餘的糖。實證研究指出除了有效降低血糖,還能改善心臟衰竭以及延緩腎功能惡化,此外亦有降低體重及血壓之作用。郭柏賢以已經進入糖尿病前期的感染者為研究對象,探討SGLT2抑制劑是否能逆轉糖尿病前期感染者回復至正常血糖狀態。目前仍在持續收案,約4分之1個案已持續用藥超過6個月,將持續累積追蹤,期望能收集重要資料提供愛滋照護者臨床實證依據。吉立亞醫藥自2020年在亞洲推出「HIV領域研究學者計畫」(Research Scholars Program),提供為期兩年、高達美金13萬元研究經費,鼓勵年輕學者積極投入臨床創新研究。吉立亞醫藥亞洲區醫學資深總監Caroline Choi表示,台灣HIV防治成績有目共睹,期待這些研究成果可以降低其他病毒性疾病在HIV感染者間的傳染風險、協助感染者有更好的慢性病控制,並早日達成終結愛滋的目標。台灣在愛滋防治上表現優異,不過,三名獲獎醫師一致認為,在篩檢方面,仍有加強空間,許多仍有過危險性行為的民眾因擔心被貼上標籤,遭到汙名化,而不願接受篩檢。愛滋篩檢就像其他健檢項目一樣,是為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疾管署目前也推出許多匿名篩檢管道,呼籲若發生危險性行為,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篩檢,掌握自己的性健康。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盧勝男:台灣消除C肝做法,連韓國都羨慕、學習
台灣消除C肝做法、成績,連韓國也深感興趣、很羨慕,特別將政府作法翻成韓文,做為學習參考。⾼雄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盧勝男表示,台灣消除C桿的做法深獲國際肯定,像韓國將2018年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所出版的「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2018-2025」一書翻成韓文,作為消除C肝病毒參考,代表這些政策、做法的確對消除C肝是有正面效果。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按部就班,朝計畫性目標前進「BC肝消除,是指讓BC肝不再是公共衛生問題。」曾擔任國家根除C型肝炎辦公室流行病學研究組組長的盧勝男分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消除C肝所訂立的認證標準,包括「計畫性目標」與「影響性目標」。其中,計畫性目標是指「大家認真做,從預防、篩檢到治療,看可以做到甚麼程度,這是計畫性目標」,在計畫性目標中,血液有C肝病毒的族群當中,需要有90%以上受診斷,且確診病患中有超過80%都接受治療,才符合認證標準,而根據各項針對不同族群的調查顯示,國內確診身上帶有C肝病毒的病患中,接受治療比率都有超過90%。談到如何把C肝病患找出來,並協助病患接受治療,盧勝男解釋,目前主要是以取代性指標計算哪些地方、族群有較多病患,因此只要篩檢8%的人口,就可以找出約25%的C肝病患,不需要篩檢90%的人口,就可以找到90%以上的病患。繪製C肝地圖,更能掌握精準數據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根據多項「高盛行率地區界定指標」繪製「臺灣C肝風險潛勢地圖」,之後在「C手前行,全民協力,完篩也完治—2022 C型肝炎專家會議」中公布「1946-1980年出生世代C型肝炎抗體盛行率地圖」。在2023年,國民健康署與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等合作建立線上數位生態系統「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網站,讓所有數據更加精準、明確、透明。盧勝男表示,從2000年9月開始做C肝篩檢,以1941年到1980年出生人口來看,也就是45歲到84歲族群,已篩檢58.2%人口,近六百萬人,其中C肝抗體陽性率在調整年齡後為2.86%,這群人雖然有C肝抗體,但不見得就是血液帶有C肝病毒, 因此進一步診斷可發現,若年輕人有C肝抗體,血液帶C肝病毒比率約50%,年長族群大約40%,代表近一半的人需接受治療,估算出來約為14萬7千人,其中接受治療比率達92.8%。協助特殊族群篩檢、治療,需多方努力上述為一般人口數據,若是透析病患、HIV族群、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族群、矯正機關收容人、糖尿病患者、早期腎臟病病患等C肝高危險族群,經許多單位自發性篩檢協助,接受治療比率都有達90%以上,不過像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丁基原啡因治療的族群,篩檢率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至於WHO所訂立的影響性目標,則是指「當大家認真做,會產生甚麼樣的結果,這是指C肝的發生率、死亡率」。盧勝男表示,由於這目標是B肝、C肝一起計算,若要有精確數據就會有一定難度。在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針對消除C肝訂立新版「絕對性指標」,也就是C肝發生率要小於10萬分之5,若是靜脈毒癮族群,C肝發生率則要小於2%,而要讓C肝相關死亡率下降,難度可能最高,若B、C肝一起計算,死亡率須不超過10萬分之6,台灣目前的B、C肝死亡率為10萬分之20以上,兩者有段差距,其中C肝死亡率更要控制在10萬分之2以下,除了需要時間,也需要多方一起努力。C肝相關肝癌發生率下降,繼續朝目標努力對於C肝相關肝癌的發生率趨勢,盧勝男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若以2015年為比較標準,在2021年,C肝相關肝癌發生率為10萬分之8.24,下降33.5%,預計2025年,會下降到10萬分之6,到了2030年,可能降到10萬分之2.65,不過發生率不代表死亡率,台灣肝癌死亡率超過70%,而肝硬化死亡率部份,近期將補齊數據。盧勝男直言,若要通過2025消除C肝認證,還需要準備許多的資料,才可能壓線、達標,這部分需要各單位一起分工合作,才能攜手朝「2025 年消除C肝、超越世衛」目標前進。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專家:研發C肝疫苗、預防投藥才能除根疾病
C肝消除、防治議題,在世界肝炎日引起重視。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指出,若想徹底「根除C肝」,沒有疫苗,很難達成這樣的目標,因此希望未來可以研發C肝疫苗,或者也可進行研究,以了解是否可採行類似「HIV預防性投藥」策略,如果有C肝疫苗,或有預防性投藥策略,才可能真正邁向C肝根除之路。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對於台灣是否能在2025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消除C肝目標,陳培哲深感樂觀,不過他也發現,對於C肝治療預估人數,不同統計,數據都不太一樣,根據兩年前估算數據,還需治療人數約六萬八千人,而國健署也有詳細估計,每一項數據都略有差異,因此建議估算要有上限、下限,算出人數範圍,若需要治療的病患越來越少,也需有相關科學佐證,整體數據就會比較客觀。找出低危險群、矯正機關病患,才是真挑戰陳培哲指出,目前在消除C肝上,比較困難的地方在於低危險群的篩檢,像台北市、新北市等,C肝盛行率可能只有百分之零點五或百分之一,但因為族群數量很大,要進行篩檢並不容易,這也是未來重要挑戰,現在正和教育部有些合作,希望可以開始展開行動。輔仁大學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認為,想成功消除C肝威脅,必須要有六項「驅動力」,分別為「醫學界實力要雄厚」、「領導者具有遠見」、「要規劃周密、執行到位」,也要「公私協力」、「運用數字管理」,並努力進行「各種微消除策略」,才會事半功倍。在消除C肝的過程中,矯正機關收容人的C肝篩檢、治療,常帶來許多挑戰,蒲若芳表示,在矯正機關,收容人的停留時間長短不一,且有管理需求,診治上需矯正機關、醫療單位合作、溝通,醫療流程也需細心設計,才能提升篩檢率、治療率。C肝檢查納慢病888計畫,需修診治指引此外,醫界基層近來發現,在進行糖尿病等共病治療時,若加入C肝檢測,常遭健保核刪,因此進行糖尿病等共病治療時,便不太敢執行C肝檢測工作。對此,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這問題並非C肝檢查核刪或不核刪,重點在於,糖尿病防治是賴清德總統「三高防治888計畫」重要一環,若要納入C肝檢測,讓C肝檢測成為常規檢查一環,就要考慮修改相關診治指引,並把C肝列為個案管理中的必要檢查項目,而這樣的做法,除了需要經過各方討論、凝聚共識,也要評估成本效益。若是有效益、有共識,健保署一定予以支援、努力執行相關計畫、政策。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性愛不戴保險套,竟成C肝再感染漏洞!
性愛不戴保險套,竟成為C型肝炎再感染漏洞!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在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共同主辦的「為台灣喝采!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中表示,根據疾管署C型肝炎通報系統,在2016年,C肝合併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病患的比率有上升趨勢,不過近年來已下降到4成以下,而C肝主要危險因子之一為性愛過程「未全程完整使用保險套」,導致易同時感染C肝、HIV,C肝再感染率也較高,其中九成為高危險性行為族群。「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二○一六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二○二五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HIV族群多了解C肝威脅,再感染率可降至1%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也發現,不少藥癮者因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感染已有預防性投藥策略,導致性愛沒有全程使用保險套,而這樣的做法卻可能造成C肝傳播、再感染,成為消除C肝破口,因此醫療、社區、非營利機構(NGO)必須合作,針對這些族群進行衛教宣導、推動C肝快篩,才能產生防治成效,根據過去經驗,如果做好衛教工作、追蹤,幫助這些族群有疾病防治意識,C肝再感染率可下降至1%。莊人祥分析,自2016年,HIV合併C肝感染病患人數,到2021年,比率達49%,從2022年到2023年,降到40%以下,在國外,HIV感染者的C肝再感染率為每百人年5.27,北美為每百人年3.92,在台灣,根據研究統計,2019年的HIV感染者C肝再感染率為每百人年8.2,到了2023年,已降到每百人年3.73,數據明顯下降。疾管署積極衛教,將加強追蹤病患用藥近年來,疾管署已補助各地衛生局辦理急性病毒性肝炎防治計畫,並分眾辦理病毒性肝炎衛生教育、活動。2021至2023年,針對醫事防疫人員、高風險族群及一般民眾辦理肝炎教育訓練或衛生教育活動共計6079場次,累計235708人次參與,對於急性C肝確診病患,各地衛生局也有進行衛教,在2023年,衛教完成率達97%以上,自2025年,也將加強掌握C肝確診病例至醫療院所接受追蹤檢查,並評估病患接受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情形。此外,為了配合2025消除C肝計畫,疾管署也運用現行HIV匿篩管道,推動C肝抗體快篩檢測,及早發現潛在個案,並協助轉介、就醫治療。不僅如此,統計也顯示,接受血液透析者也是C肝再感染高危險群,針對這部分,莊人祥建議,可提升醫療機構感染管制查核,疾管署已訂立診所感染管制督導考核項目,建議各地衛生局可參考、採納。C肝病患若再三感染,治療藥物健保給付議題也引關注,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認為,對於多次感染病患用藥是否納健保給付,須有更多共識,若藥物進一步降價,或許更有機會。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余明隆:台灣C肝治療率高達九成五 美國擬借鏡台灣經驗
台灣在C肝消除的成就引起國際關注,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表示,美國計畫借鑒台灣的成功經驗,推動C肝根除預算排進眾議院。「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網站在2023年推出,顯示由過去的潛勢地圖進化為精準推估平台,提供全面透明且精確的數據和資訊,截至2024年3月為止,C型肝炎抗體篩檢率接近六成,RNA檢驗率達八成,治療率更高達九成五。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由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攜手國民健康署、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共同建立的「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計畫主持人余明隆指出,目前網站以45至79歲的人口為基底,根據2016年的操作型定義,提供詳細的篩檢率數據,針對特殊族群,如:洗腎病人、HIV及美沙冬藥物成癮者等,進行相關消除進度,未來更計畫加入糖尿病患者及受刑人數據,並分享各地消除C肝的實務與策略,精準顯示出台灣在C型肝炎篩檢、診斷和治療上的成就。透過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的數位生態系統,顯示台灣在C肝防治的重大進展,余明隆提到,截至2024年3月為止,C型肝炎抗體篩檢率接近六成,RNA檢驗率達八成,治療率更高達九成五。其中新北市的抗體篩檢率為五成,RNA檢驗率七成,治療率九成五;台南市的抗體篩檢率為六成三,RNA檢驗率達八成五,顯示出不同縣市在消除C肝上的進展,尤其網站從去年12月19日成立至今,已有12,000人次造訪網站,顯現大眾對C肝消除的關心。余明隆表示,未來透過C型肝炎消除地圖,不僅能提供最精確的C肝消除數據,還能將寶貴的經驗分享給國際社會。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陳潤秋:新北市推「一管到底」,篩檢涵蓋率脫離後段班
原本消除C肝計畫稍微落後的新北市,已急起直追,脫離後段班了。本身也是肝膽腸胃科醫師的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新北市是低風險區域,唯有烏來屬中風險,但在去年也達到微根除,新北也推出一管到底快速通關政策,聚焦在透析族群、毒藥癮者等高風群,和矯正機關合作也篩檢近千人,治療率100%,在HIV族群則由個管師轉介醫療,C肝根除優於全國。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依據國健署的資料顯示,全國各縣市消除C肝篩檢情形,平均涵蓋率約58%,其中第一名是苗栗縣最高七成,其次是彰化縣六成八,第三名為屏東縣六成七四,而全國幅員最大的新北市,在這一兩年積極努力下,已突破五成的篩檢涵蓋率,已脫離後段班。陳潤秋表示,新北市唯一列為中風險是烏來去年就達到微根除,C肝抗體篩檢率九成九,RNA檢驗率及治療率都達100%,而在篩檢的政策上,包含多元管道宣傳、醫療院所社區整合式篩檢,目前已有400場篩檢活動,另外也聚焦重高風險族群,預防再度感染等四大策略,而為了找出潛在病人,新北市推出的一管到底、快速通關的照護策略在一般民眾及特殊族群都發揮效果。舉例來說,民眾到新北市醫就診,全面針對住院及門診病人進行B、C肝查詢,經由健保卡的資料若發現民眾沒有檢驗過B、C肝,就會抽血檢測,陽性者轉介綠色通道,再進行RNA檢測,陽性者就直接進入治療體系,這都有專案管理追蹤;至於慢性病患者的篩檢則由個管師定期追蹤。在特殊族群上,新北市政府也會要求市透析機構定期回報指標數據,C肝抗體篩檢率,RNA檢測率及治療率與112年比較都有增加,其中RNA檢測率增加3.1%最多;在矯正機關方面,篩檢人數已近千人,抗體陽性率約兩成,陽性者再進行RNA檢測率及治療率都達100%。陳潤秋指出,由於藥毒癮者的C肝陽性率高達96%,新北市輔導市內7家美沙冬替代療院對篩檢的認知,也強化一管到底的策略,並全額補助RNA檢驗費、診療掛號費等,在HIV+C肝共照服務每半年得定期篩檢,讓消除指標優於全國。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吳昭軍:今年推5大補助,提升院所篩檢意願
「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自2016年12月1日成立後,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於2023年3月回歸國健署底下,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截至今年3月篩檢涵蓋率平均約58%,有13個縣市已超過六成,而為了擴大篩檢政策,今年起推出五大補助方案,提升院所篩檢意願及民眾篩檢的可近性,目前也正匯整80萬筆資料,將提供達標前須要治療的人數,以確保可壓線完成。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2025消除C肝將成為新政府最重要的政績,各部會卯足全力希望可以火力全開,但到底目前執行的如何?依據國健署資料顯示,目前消除C肝全國篩檢率平均達57.9%,但六都中有四都包括台中市、桃園市、新北市、台北市只有四到五成,其中台北市是最後一名只有46.3%,倒數三名,還有新竹市及新竹縣。為了擴大篩檢,國健署今年元旦推出的五大補助方案,包括成人健檢補助費用從200元調升至370元,矯正機關也同時加入補助計畫,另外,也提供陽性個案轉介補助費每案200元、C肝抗體檢驗結果及RNA檢測結果補上傳資料費每案30及50元、特定族群快篩試劑補助及行政協作費每案100元等政策。 「為了達標,不擇手段!」吳昭軍指出,尤其藥毒癮者是C肝高危險群,必須跨部門與矯正署合作,只要收容人進入矯正機構,滿18歲以上就會檢測BC肝,而國健署已採購8萬1100劑快篩試劑,至6月底前已透過心健司、疾管署及健保署配發3萬劑,到山地偏鄉離島地區,也提供靜脈藥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病人,及HIV匿名者,希望找出更多該治療的C肝病人。台灣明年是否可以消除C肝須靠科學性的資料數據佐證,因此,國健署必須克服資訊介接的挑戰,吳昭軍表示,資訊介接已於5月底完成,但仍有80萬筆的資料須要統整,屆時分析後就能知道達標前還有多少人須要篩檢治療,後續每季會提供須要核付名冊,由健保署撥付治療費用。為了宣誓明年達標的企圖心,國健署也預計在8月份與勞動部、工商團體及400家企業舉辦誓師大會,「我們有信心明年可以壓線達標!」吳昭軍樂觀的說。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簡榮南:有望提前世衛達標,下5年邁入根除
台灣有望提前世界衛生組織,於2025達成消除C肝目標,B、C型肝炎防治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目前再篩檢、治療8千至1萬人,確認靜脈藥癮者的感染發生率、清潔針具數即可達標,後續也應避免再感染,並健保給付治療至病患痊癒,邁向根除C肝。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世界衛生組織曾宣示2030年消除包含C肝在內的病毒性肝炎,其所訂立的計畫性目標中,須抽血診斷九成潛在C肝病毒感染者,其中八成患者接受治療,並確保醫療性注射及輸血血品100%安全,每年提供每位靜脈藥癮者(PWID)3百個清潔針具;影響性目標則是一般族群、PWID感染發生率分別降至十萬分之五、2%以下,B、C肝相關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率降至十萬分之六以下。肝病是台灣國病,衛福部決心提前於2025年達標,目前還差診斷率86.9%、清潔針具每年每位至少200針、PWID感染發生率待評估,肝癌死亡率因列計B肝而難達成,其餘皆已達標。簡榮南表示,依近三年成人健檢近6百萬人資料推估,C肝抗體(anti-HCV)陽性率為2.86%,C肝病毒量(HCV RNA)陽性率約47-60%,若要達標,須再篩檢並治療8千至1萬名潛在C肝病毒感染者,因此建議對高危險群,如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病患及藥毒癮者、監所收容人,加強篩檢診斷、治療,以事半功倍。同時,也須確認PWID的再感染率及清潔針具數,並應委託大型醫療院所精算B、C肝相關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作為影響性目標的替代指標。此外,簡榮南表示,今年台灣醫學中心評鑑試辦C肝篩檢防治,預計明年正式納入條文,除了關照醫院員工,鼓勵支援洗腎中心、監所等高危險群所在之處,並建議地方衛生局積極輔導管理,區域及地區醫院也納入相關條文更好。簡榮南說,達標最困難的是政府的決心與預算,已故中央研究院士陳定信欲給予政府三年籌備辦公室,但當年底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時任衛福部部長,自健保總額撥款成立跨部會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也與財政部研商,減輕基層診所醫師因治療C肝病人的稅額負擔。簡榮南表示,另外三大幕後功臣也包含前副總統陳建仁、投入研究的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所有學者,以及共同舉辦專家會議多年的聯合報;達標後,應朝根除努力,根據報告,HIV合併C肝感染者得知有免費藥可治,再感染C肝率提升至4.2%,故應思考如何防止再感染;另「治療就是預防」,若健保給付治療至病患痊癒,可避免將C肝病毒傳染給他人。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高危險群 防再感染C肝
「C肝治癒後,避免再感染」是專家認為的重要課題,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分析,從C肝通報系統數據來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又稱愛滋病毒)合併C肝病患為高危險群,主因在於進行性行為「未全程使用保險套」,進而再感染,這現象值得關注。莊人祥表示,在各地衛生局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下,透過肝炎預防衛教活動與推動C肝抗體快篩檢測,可及早發現潛在個案:此外,接受血液透析者也是C肝再感染高危險群,針對這部分,可提升醫療機構感染管制查核。C肝病患若再感染,治療藥物健保給付議題也引關注,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認為,健保給付治療次數須有更多共識,尤其須與付費者代表協商,若藥物進一步降價,或許更有機會。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建議,對於重複感染,政府雖給付二次費用,但未來或可針對第二次健保治療微增加部份負擔費用,讓民眾對自己健康負責、接受倫理教育,避免再感染風險。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C肝篩檢率苗栗奪冠 新北已破5成
台灣消除C肝成就引起國際關注,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表示,美國計畫借鑒台灣成功經驗,將推動C肝消除預算排進眾議院。「台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去年推出,由過去潛勢地圖進化為精準地圖,提供全面透明且精確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止,C肝抗體篩檢率接近六成,C肝病毒量(HCV RNA)檢驗率達八成,治療率更高達九成五。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與國健署、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共同建立「台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余明隆擔任計畫主持人,提供詳細各縣市篩檢率數據及消除進度,包括特殊族群,如洗腎病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又稱愛滋病毒)及藥物成癮美沙冬替代療法者,未來將加入糖尿病患及受刑人的數據。目前全國消除C肝篩檢涵蓋率平均近六成,最高的是苗栗縣達到七成,其次是彰化縣、屏東縣;全國幅員最大、人口數最多的新北市,這一、兩年積極努力下,已突破五成篩檢涵蓋率,成功脫離後段班。本身也是肝膽腸胃科醫師的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新北市只有烏來屬於中風險,去年已微根除,為擴大篩檢,推出「一管到底快速通關」,民眾到新北市立醫院,無論住院或門診都全面查詢,若沒有篩檢過B、C肝即開單抽血,陽性者轉綠色通道進行後續HCV RNA檢查及治療,專案管理追蹤;慢性病患則由個管師定期追蹤。另外,新北市也聚焦C肝高風險族群,與矯正機關合作,篩檢近千名收容人,治療率100%;HIV族群由個管師轉介醫療,C肝消除優於全國;也要求透析機構定期回報指標數據,C肝抗體篩檢率、HCV RNA檢測率及治療率都較2023年增加,其中HCV RNA檢測率增加3%最多。
-
2024-07-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女性比男性更難戒毒!中市2024毒品防制論壇首創擴大關懷女性藥癮者
「男性藥癮者出監時,接他們的是媽媽、姐姐或配偶,但女性藥癮者出監時,接她們的卻是車手。」2024毒品防制論壇邀請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鳴敏,以藥癮過來人分享親身故事,道出女性藥癮者的困境,「年輕的女性藥癮者為了免費毒品而攀附男性藥頭,甚至多次懷孕生子只為了留住男人,回歸社會之路艱難。」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舉辦的2024毒品防制論壇於七月十二日登場,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張介欽等人出席,並邀請全國毒防中心、矯正機關、社政、警政及民間單位等從事毒品防制業務相關人員共同與會。其中,女性藥癮者的輔導計畫為本次論壇一大重點,曾梓展致詞時提到,為健全女性藥癮者之自我照護知能,台中市提出「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更擴大收案對象至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伴侶未婚懷孕者,並首創服務至幼兒就讀幼兒園或年滿6歲,補強3-6歲未就學間之空窗期。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致詞時表示,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即將上路,未來四年將挹注150億元,下一步反毒政策將更精緻化,婦女及兒少是關注重點,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數據,藥癮者子女的非自然死亡率高出三至六倍,其中女性藥癮者對下一代的影響遠高於男性,因此將針對女性藥癮者及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以及毒品施用者子女提供協助。台中市首創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過去毒品防制以男性為主要討論對象,但據2023年聯合國的世界毒品報告,女性藥癮者雖然占比較低,但成癮速度更快、劑量更高。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科長黃敏慧表示,台中市的女性藥癮者從109年占比14%到112年微幅上升至16%,然而介於21到40歲育齡的女性約是六成,目前約有三百多人,單以人數來看或許感受不到嚴重性,但台灣在高齡少子化趨勢下,已經持續四十二個月出生人口低於死亡人口,因此每一個孩子都非常重要,尤其女性藥癮者的自我照護能力不足,其子女在先天上處於弱勢,更需要予以輔導協助。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四大策略「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在作法上,以社會復歸、經濟資源、親職角色、支持系統等四項策略因應。首先是社會復歸,安排出監銜接輔導,幫助女性藥癮者重返家庭,以家庭為單位,協助多元議題個案,像是藥癮合併自殺、家暴、性侵、精神方面及HIV等,達到一項以上合併問題的個案加強關懷輔導。經濟資源方面,許多女性藥癮者無一技之長或是原本工作環境複雜,導致成為經濟弱勢難以獨立生活,因此提供婦女就業服務,協助她們重返職場。親職角色方面,女性藥癮者缺乏孕產期照護知能,將提供心理支持與就醫等協助,提升她們的親職角色;對於正處在懷孕階段或產後六個月內的對象,將轉介保健科提供相關協助,降低孕產期間風險及新生兒死亡率。以0到3歲幼兒為中心建立健康照護制度,並將追蹤至幼兒進入幼兒園就讀或是年滿6歲為止。 除此之外,支持系統也會提供心理健康、改善家庭關係等協助,案家若有特殊需求,例如經評估無法提供新生兒完善照顧,將轉介至社會局;另家中無經濟收入或經濟狀況不佳,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將轉介社會局提供經濟協助,或請勞工局協助就業媒合。截至目前為止,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已協助81戶藥癮家庭及幼兒,未來更將擴大服務,營造支持環境,強化女性自我照護,有效輔導協助女性藥癮者及其子女。過來人的戒毒復原之路在女性藥癮者相關研究方面,邀請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鄭婉汝分享「女性藥癮者(含孕產婦)復原歷程及社會復歸之路」,女性物質成癮盛行率雖然較低,可是一旦使用就較容易成癮,健康後果較嚴重也較不容易戒除。為讓社會大眾了解女性藥癮者的困境,本次論壇邀請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鳴敏,以藥癮過來人的身分,分享戒毒十八年的心路歷程。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藥癮者的心智年齡會停留在開始吸毒的那一年,在成癮及復原歷程上都處於弱勢,尤其年紀愈小受到藥癮圈的壓榨愈嚴重,例如十六七歲剛接觸毒品,但藥頭都是男性,為了獲得免費藥物,在心態上就想要去攀附男性,甚至不斷為不同男性懷孕生子,想用孩子綁住男人。陳鳴敏說,當女性想回歸社會,首先面對的就是獨立問題,不但要幫助她們經濟獨立,更要幫她們學會跟自己相處。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理事長李貞遉表示,女性藥癮者需要培養獨立的經濟、思考能力以及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她們比男性需要更多時間陪伴,要幫她們把從小到大遺失的時光找回來,甚至生活起居習慣都要重新建立。協會為幫助女性藥癮者特別規畫各類專題講座與活動,包含音樂療癒等多元照顧。「2024年毒品防制論壇」藉由跨領域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經驗分享與創新交流,激盪出創新思維,提升跨網絡、跨專業學習,以增進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整體服務品質,打造更堅固的社會安全網。
-
2024-06-08 醫療.呼吸胸腔
張學友得RSV,演唱會確定停辦!什麼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警示症狀別忽略
張學友原定7日晚上在台北小巨蛋舉辦第4場「60+」世界巡演,稍早主辦單位宣布7-9號3場演唱會確定停辦。張學友透過所屬環球音樂發文,表示自己罹患RSV(呼吸道融合病毒)「在此跟大家說一聲『對不起』」!以下是環球音樂臉書聲明全文:台灣的歌迷朋友,大家好!我是學友。非常抱歉,上星期表演回港後開始不適,見過醫生,確認感染RSV(呼吸道合胞病毒),一般來說是小孩子會感染的病毒,大概因為我60+了吧,都說年紀慢慢大就會慢慢變回小孩,所以我感染了。我現在人在台灣,總希望可以有奇蹟出現,一覺醒來就可以如常前往場館綵排,晚上照常表演,只是⋯奇蹟並沒有出現。喉嚨依然痛,也無法正常發聲,除此之外,就是流鼻水,鼻塞等,一般感冒症狀,大家不必替我的健康擔心。今晚確定是無法演出了,讓買了票入場的觀眾失望,為主辦單位帶來的麻煩,深表歉意,也在此跟大家説一聲「對不起!」,希望能盡快恢復狀態,重返舞台為大家表演。謹祝大家身體健康!什麼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一種呼吸道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尤其危險之處在於它可能引發肺部感染,對嬰兒和幼兒構成重大風險。呼吸道融合病毒能引起各年齡層的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及 65 歲以上老人等高危險群易發生嚴重下呼吸道感染。人類為 RSV 的唯一宿主,所有年齡層皆有可能感染,除了常見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外,同時也是老年人常見感染病毒中,僅次於流感病毒之病原體。幾乎所有人於2歲前都曾感染過RSV,且於之後亦能重複感染,感染後症狀通常不嚴重,容易產生嚴重症狀的高危險群為:早產兒、小於2歲併有先天性心臟病或慢性肺病的孩童、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例如:器官移植者、進行化療者、HIV 患者等)及心肺疾病患者等。RSV 於溫帶地區常見於冬季至早春,呈季節性流行,而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病例則全年可見。但國外媒體Health Matters採訪身兼 Columbia University Vagelos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小兒科副教授的 Sadeghi 醫生,提到:COVID-19疫情期間,人們都戴著口罩,實行良好手部衛生,並進行自我隔離以控制 COVID-19 的傳播。此舉也降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比率,例如:RSV ; 隨著COVID-19疫苗接種和疫情趨緩,讓人們摘下了口罩,加上放寬旅行限制,反而增加病毒傳播,也導致美國在夏季RSV的病人數較過去顯著的增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會有哪些症狀?RSV 可藉由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散布之飛沫,接觸到其他人的眼結膜、鼻黏膜或口腔等而傳染。也可藉由直接接觸到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例如:親吻臉部等),或是間接接觸到環境中受 RSV 汙染之表面或物體(例如:門把、玩具等),再觸摸眼口鼻等處而傳染。以下這些症狀可能是RSV感染的警示信號:●嚴重的咳嗽和呼吸急促:RSV感染可能導致呼吸道狹窄,使呼吸變得困難。如果孩子呼吸急促,呼吸速度明顯增加,出現嗚噎聲,或是伴隨咳嗽,應立即就醫。●高燒:RSV感染通常伴隨高燒,高燒可能達38度以上。家長應隨時測量孩子的體溫,並盡早採取相應的措施。●飲食困難:如果孩子因呼吸不暢而難以進食或飲水,這可能是RSV感染的表現。確保孩子保持充分的水分和營養非常重要。●疲倦和不適:RSV感染可能使孩子感到極度疲倦,並出現其他一般不適症狀,如失去食慾、腹痛和焦慮。●症狀加劇:如果孩子的症狀在幾天內變得更嚴重,而不是緩解,應該盡早就醫。RSV感染可能在幾天內迅速惡化。如何預防家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成人感染RSV病毒的症狀輕微,難以察覺,提前警覺家中孩童早期症狀和採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為了降低RSV感染的傳播風險,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保持手部衛生:經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觸嬰兒之前。●避免密切接觸:避免與有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人密切接觸。●保持室內清潔:定期清潔和消毒家中的表面,特別是嬰兒經常接觸的地方。●避免公共場所:如果RSV在社區傳播,盡量減少嬰兒和幼兒到擁擠的公共場所的機會。●戴好口罩: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讓嬰兒和幼兒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公共場所。●接種單株抗體或疫苗:鑑於全球RSV預防的未滿足醫療需求,WHO呼籲各國採用嬰兒接種單株抗體,或母體接種RSV疫苗,傳輸抗體給胎兒以預防出生後感染或重症。剛出生的嬰兒,可考慮施打長效型單株抗體來避免感染。【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healthmatter的報導
-
2024-06-07 醫聲.Podcast
🎧|人生最後一哩路 安寧緩和醫療讓「好死」不會那麼難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要「安然」離世,愈來愈難。第8屆財團法人器官捐贈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執行長蔡宏斌感性談起,投身重症醫療20年來,常遇到在病房內,不願放手的重症病患家屬,就算至親全身插滿續命管線,僅為了吊著那最後一口氣,讓人感嘆「好死」真的很難。尤其在面臨生死關卡,沒有人願意鬆口,讓親人就此離開,這也影響他推動器官捐贈和安寧緩和照護的決心。🎧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SARS癱瘓醫療體系,生命的逝去讓他體悟人生無常21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襲捲全世界,蔡宏斌回憶那段期間,全台灣籠罩在病毒肆掠的恐怖氛圍中。當時和平醫院的醫護人員,陸續送往台大醫院治療,資歷最菜的他,輪守在加護病房內,看著與他年紀相仿的生命漸漸消逝,對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蔡宏斌提到,當時不僅要照顧病人,還要關心病患家屬的情緒,「從那時開始,我才真的理解到,照顧病人不僅是治療疾病,還要在冰冷的加護病房內,好好安撫家屬。」將以前老師教導,對於癌症末期病患的臨終關懷,慢慢運用到重症生命末期關懷,他回想起自己的「初心」,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先有人,再有神」,醫師要懂得關懷病人與家屬感受後來,蔡宏斌先後去了嘉義的聖馬爾定醫院,和大林慈濟醫院服務,原本是腎臟科醫師的他,在經歷過SARS那段難熬時刻後,再取得重症專科醫師,就為了能救更多病患。當時聖馬爾定醫院已有癌症安寧照護的經驗,他和神職人員學到與病人和家屬溝通關懷;而大林慈濟是南台灣安寧照護的重要基地,他在那累積三年半照顧各式複雜病人的歷練。「你來到我們慈濟醫院,把病交給醫生;你的心交給菩薩,來這邊就安!」大林慈濟的師兄師姐,安撫病人的一席話,讓他再度領悟,醫療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術,更需要溫暖的關懷,特別是面對病人及家屬時,這些信仰的關懷,顯得更有力量。「整合醫學科」照顧多重病症患者,培養一顆更柔軟的心2011年底,蔡宏斌回到台大醫院,成為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整合醫學科」團隊中的一員。他提到,由於整合醫學科照顧的多是病情複雜的病人,「我們經常面對潛在的醫療糾紛,但透過與病人和家屬的溝通,順利建立起信任關係後,才能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這讓他學會了更多關懷和耐心,提升了與病人和家屬溝通的能力。他強調,陪伴病人和家屬,無論是握著手還是默默陪伴,都是醫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的醫療生涯中,曾遇到敬佩的同僚意外去世,這件事也讓他日後對待病患家屬,能更感同身受。蔡宏斌提起,同團隊感染科的曾御慈醫師,她照顧著一百多位HIV患者,在診療過程中,特別關心病人的隱私和情感需求。然而,不幸的是,曾御慈在2013年因車禍而嚴重腦損傷,這對她的同事及被照顧的病人們都是嚴重打擊。當時,柯文哲也因無法挽救曾御慈的生命而落淚。而曾御慈感染醫學的直屬教授,也是台灣大學的張上淳副校長力排眾議,強調在黃金器捐期,好好送曾御慈一程,將她的大愛傳承下去。最終,曾御慈的媽媽,決定延續她的大愛,捐贈出她的器官。談到此,蔡宏斌眼眶泛紅,他感念生命的無常,和醫師們的無私付出。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臨終關懷需要更貼近病患與家屬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將面臨更多挑戰,「活著」恐怕會成為象徵而已。他感慨談起,一百零五歲阿嬤的故事,子孫滿堂,阿嬤在家中因消化道出血而開始吐黑血,家屬們希望她能得到最好的治療。當時阿嬤全身插滿救命神器,插上點滴後,因無法排尿,全身開始水腫,僅為了續命而吊著那口氣,家屬仍不願放手。蔡宏斌與家屬耐心溝通,最終在大家的共識下,讓阿嬤安然離世。他強調,醫療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關懷和溝通,特別是在面對生命末期的病人時。最後,蔡宏斌提到,器官捐贈和安寧緩和照護需要更多的對話和理解,過去兩種不同情境的醫療方式需要更多的融合,讓醫護人員能更好地,為病人提供全面的關懷,以做到更完善的「全人善終」。蔡宏斌小檔案現職:第8屆財團法人器官捐贈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執行長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經歷: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碩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黃琬淑、許凱婷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
-
2024-05-26 焦點.元氣新聞
111年國人健康餘命72.43歲「少活10.4個月」 醫揭原因籲做好3件事
衛福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為72.43歲,較110年73.30歲,國人少活約10.4個月,此創下自90年統計至今,減少最多歲數的年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111年正值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流行,並爆發社區疫情,造成許多罹患慢性病等共病患者合併染疫死亡,為避免流行病來襲時的生命流失,應做好到早期發現、盡速治療、接種疫苗三件事。健康平均餘命 男少活11.8個月、女少活8.64個月衛福部「健康平均餘命」定義,為身體健康不需依賴他人的平均期望存活年數,由疾病、功能障礙及死亡的存活曲線,分別計算各年齡別健康生命的存活率,與未罹患慢性疾病狀況下的平均餘命。衛福部最新統計,111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為72.43歲,相較前一年、110年少活約10.4個月,其中男性健康平均餘命為69.92歲,較前一年70.90歲,少活約11.8個月;女性為75.07歲,較前一年75.79歲,少活約8.64個月。疾病來臨前做好3件事黃高彬說,111年正值變異株Omicron流行,造成許多罹患共病患者染疫死亡,若要避免流行病來襲時,減少生命的流失,必須做好三件事。首先,應隨時監控慢性疾病共病者的健康狀況,一旦發現染疫應盡速送醫治療;其次,治療時,應盡速使用抗病毒藥物,降低患者體內病毒量;第三,高風險族群應接種新冠疫苗,降低感染後引發重症及死亡風險。國內新冠疫情平緩 僅15%需使用抗病毒藥物至於國內目前新冠疫情情況?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國內感染新冠病毒確診者,每周約新增1至2萬名個案,疫情平緩,確診者未出現明顯增加趨勢,而其中約15%、3000多人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但目前抗病毒藥物庫存約還有一年,民眾不需擔心。曾淑慧指出,依「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定義,染疫重症風險因子包括年齡≧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或是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吸菸(或已戒菸者)、BMI≧30(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 BMI 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懷孕(或產後6周內)、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吸菸(或已戒菸者)若同時具有任一其他風險因子,當民眾染疫後,就符合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條件,醫師應開立藥物救治病患。
-
2023-12-13 焦點.元氣新聞
讓社群引領終結愛滋之路! 2023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資助結果公布
2023年世界愛滋病日主題為Let communities lead,呼籲由社群組織引領終結愛滋之路,吉立亞醫藥也於此時宣布其亞太彩虹基金資助名單。吉立亞醫藥將資助亞太地區共40項計劃,而其中有10項計劃來自台灣;這些計劃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以解決與HIV病毒有關的挑戰、消弭各種不平等與阻礙,最終希望達到終結愛滋的公衛目標。自2018年創立亞太彩虹基金以來,吉立亞醫藥已投入了超過600萬美金,資助共144項社群主導之專案計劃,解決23個地區當前所面臨的HIV防治挑戰。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首次成為獲資助的單位之一,他們有感於現有性教育資源的缺乏與偏頗,將推動從小學階段落實全面性教育。秘書長韓宜臻表示,「在台灣,HIV感染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而一般大眾對於HIV的知識仍有偏誤。我們將透過培力講師、發展教材,讓小學生了解接受完整的性教育,也相信及早的教育紮根能夠為台灣的HIV防治帶來貢獻。」台灣HIV防治領頭羊 去除疾病污名與歧視是下個挑戰適逢亞太彩虹基金成立五週年,吉立亞醫藥也在發布了一份影響力報告,展現受資助計劃在響應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95-95-95目標」上的貢獻。結果發現不同地區、收入水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的社群組織在HIV防治上的投入重點有所不同● 新興國家地區的社群夥伴以補足資源落差為優先,以確保即使在較艱難的外展環境中,HIV照護仍不缺席。● 中高收入地區的社群夥伴(包含台灣)則聚焦在提升感染者和主要族群的生活品質,將絕大部分的資源投入在HIV衛教上,以解決HIV污名和歧視問題。● 高收入地區的社群夥伴則著重改變外在環境的行動以擴大HIV照護,消除難以觸及的族群所面臨的系統性障礙。台灣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PRAATW)行銷企劃主任邱奕頎表示,「感染HIV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但污名和歧視仍讓感染者難以獲得真正的健康平權,或是享受有品質的健康生活。透過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的支持,我們得以在2019年進行系統化回顧,了解台灣對HIV入罪化、感染者身分強制揭露等相關規定,和終結愛滋的目標是相互牴觸的。這對於我們在推翻第21條的努力至關重要,也有助於我們在2023年訂定了台灣U=U日(7月2日),讓我們進一步為感染者的人權倡議。」 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Cathy Su表示,「社群夥伴在普及HIV衛教和打擊污名和歧視上扮演著關鍵角色。五年來,我們透過亞太彩虹基金投入將近三千萬台幣支持台灣14個社群組織、37個計劃,一起為終結愛滋而努力。台灣是愛滋防治的領頭羊,今年達到90-95-95的好成績,社群組織也是功不可沒。我們會持續支持社群夥伴、協助他們發揮影響力,帶領台灣往健康平等的社會邁進。」點擊看更多👉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相關資訊
-
2023-12-10 養生.聰明飲食
羊奶還能喝嗎?乳羊場爆人畜共通布氏桿菌病,7大QA解惑
農業部防檢署今公布在例行性乳羊場監測中發現,屏東縣乳羊場檢出「布氏桿菌病」,有3頭羊隻確診陽性。疾管署已經轉知屏東縣衛生局針對該陽性場進行相關工作人員造冊、健康關懷及布氏桿菌感染相關衛教。該疾病是否會傳染給人類?羊奶是否可以安心喝?聯合報根據疾管署資料以及醫師說法,整理相關七大QA,幫助民眾一次解惑。Q1:布氏桿菌病會感染人類嗎? A1:布氏桿菌病為我國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會因為接觸到感染動物的組織或食入乳製品而感染,部分防檢較差的地區的私人製造乳酪,是旅遊者得病的常見病源。人對人的感染極少見,但可經母乳傳給嬰兒,性交、器官移植也都有可能傳染。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一般民眾前往畜牧場不用特別擔心,畜牧場工作者會接觸動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因此風險比較高。Q2:感染會出現什麼症狀?A2:主要為持續性、間歇性或不規則發熱,也會造成類似流感的症狀,如發燒、冒汗、頭疼、背痛及四肢無力,嚴重者甚至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若是動物感染布氏桿菌病,主要的特徵是流產和睪丸炎,較少引起發熱或全身性疾病。Q3:感染者如何治療? A3:黃高彬說,感染後致死率不高,臨床上因為症狀診斷困難,雖然沒有呼吸道症狀,但全身痠痛、頭痛等症狀難跟其他感染區別,通常會靠細菌培養確認;一般而言會跟具敏感性試驗的結果,挑選適當抗生素治療。 Q4:民眾可以如何預防?A4:前往高風險地區旅遊時應避免生食(生飲)牛、羊肉、動物奶以及起司、冰淇淋等乳製品,或與動物過度親密接觸。若為動物工作者,應該戴手套及其他防護具工作。此外,有接受化學療法的癌症病患、HIV 感染者、接受器官移植者,或接受免疫抑制劑者,都不宜接觸有感染的寵物。 Q5:布氏桿菌病在哪些地方風險較高? A5:在動物防疫檢疫較差的國家比較常見,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南部、義大利、希臘、土耳其、非洲、中東、東歐、亞洲、南美、中美、加勒比海國家等地。Q6:我國近期是否有出現過人類感染布氏桿菌病?A6:台灣並非布氏桿菌病疫區,但是曾於近年發現數名在非洲與東南亞感染的境外移入病例,自2015年有1例境外移入病例後,並沒有任何本土或境外確診病例。Q7:羊奶是否能安心喝?A7:防檢署表示,國內市售羊奶皆經巴氏德滅菌法處理,可有效殺滅布氏桿菌,因此市售羊乳安全無虞,民眾皆可安心購買。黃高彬也說,羊奶還是可以正常飲用,但是臨床上較不建議喝羊奶,因為羊奶脂肪成份較牛奶高,並且缺乏B12、菸鹼酸,可能會造成貧血。
-
2023-12-02 醫聲.醫聲要聞
撕去汙名標籤 消除愛滋最後一哩路/消除愛滋3
台灣努力消除HIV疫情,耕耘多年,終於有望成為亞洲領頭羊。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林錫勳指出,台灣要完成消除愛滋最後一哩路,需帶頭修法將HIV感染、愛滋除罪化,才能擴大篩檢,並提升民眾「以平常心主動篩檢」意願,如此才有機會達到聯合國目標。去年「HIV持續關懷」指導委員會公布亞洲六國「HIVCCB白皮書」,未來面對公衛挑戰有四大項,其中最需要解決的是汙名化及歧視。林錫勳認為,對於HIV感染者、愛滋病病患來說,台灣主要疾病汙名化來源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明列:「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遂犯罰之。」如今,由於疾病已可治癒,這項法條已明顯不合時宜,違反人權,且影響公衛防治。林錫勳指出,「愛滋病的防治是公衛問題,必須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為何要病患因病入罪呢?」另外,林錫勳及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都認為,去汙名化須從教育著手,現今國小教科書仍以世紀黑死病形容愛滋病,卻沒說明此疾病已經可控制、可預防。應打破學生、教育人員迷思,民眾觀念才可能徹底翻轉。
-
2023-12-02 醫聲.醫聲要聞
衝高HIV快篩比率 法規要鬆綁/消除愛滋2
長年照顧HIV感染者、愛滋病患的台灣露德協會,近年特別關心HIV感染者、愛滋病中的脆弱族群,該協會祕書長徐森杰指出,「HIVCCB白皮書」中提到,要特別關心沒有資源的脆弱族群,包括跨性別、老人及合併精障者,為了因應長照,已開始「自己人照顧自己人」的培力計畫,讓感染者成為助人者。此外,徐森杰認為,對於HIV、愛滋篩檢,目前醫事法規定,只有醫事人員或必須上過疾管署篩檢培訓課程,才能為民眾進行HIV篩檢,這代表民眾雖可以自己運用指尖血採檢方式提供檢體,或使用唾液自我篩檢試劑,但有些高風險族群不敢自己採檢,或中高齡者有些障礙,此時社工人員或協會人員若沒有經過培訓,便會因法規限制而愛莫能助,也會阻礙HIV快篩普及率。徐森杰認為,如果HIV快篩試劑可像新冠快篩試劑一樣方便取得,民眾想驗就可輕易取得快篩試劑,相信對達成「95-95-95」目標會有很大幫助。徐森杰期待,無論是HIV感染者照護,或快篩、防治策略的運用,都需創新思維,如設置更多HIV友善門診、建立快速評估、治療綠色通道,且整體過程可更尊重、保護民眾隱私,便能鼓勵更多民眾篩檢,跨出勇敢第一步。
-
2023-12-02 醫聲.醫聲要聞
擴大HIV篩檢、提升用藥可近性及多元性 我國可望成消除愛滋亞洲領頭羊/消除愛滋1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World AIDS Day)。根據一項跨國性「HIVCCB白皮書」研究,在韓國、中國、日本、台灣、新加坡與香港等六個亞太區域中,台灣提前達成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所設定的「90-90-90」目標,距離2030年要達成的「95-95-95」,也已率先達成「90-95-95」,今年感染人數更首次低於1千人,成績斐然。多位台灣專家、學者對此表示,從政府部門、NGO民間團體到社會大眾,只要願意一起努力,針對「擴大HIV篩檢、宣導對象」、「減少用藥門檻、增加用藥多元性、可近性」與「推動觀念翻轉、去汙名化」三關鍵發展創新、接地氣策略,相信消除愛滋指日可待。2030消除愛滋需達成「95-95-95」目標,就是95%的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愛滋病毒、95%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我國目前已經達到「90-95-95」,優於全球平均的「86-89-93」。在篩檢部分,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指出,目前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篩檢多針對成年同志族群,事實上,只要有性行為、性活動者,都應定期接受HIV篩檢,像青少年、青少女若有性行為,也應列為篩檢宣導對象,才能避免HIV傷害青少年、青少女健康。「現在感染HIV已不是絕症,持續用藥3到6個月,身體就測不到病毒,已不具傳染力!」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柯乃熒與參與白皮書撰寫的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林錫勳皆認為,上述「U=U」概念,也是目前國際對治療HIV感染、愛滋病所形成的共識。希望更多人瞭解這樣的觀念,才能盡早徹底去除HIV、愛滋威脅。目前在治療、預防HIV感染方面,還有「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PEP)與「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等多元化防治策略,其中,多數專家皆認同,一個國家、區域能否達到「95-95-95」目標,與PrEP推廣規模息息相關,林錫勳指出,PrEP可有效預防,不過,國內PrEP的覆蓋率不到一成,成效最好的泰國也僅一成八,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截至今年11月,台灣加入PrEP公費計畫累積人數達5575人,曾淑慧說,規畫在2030年前達成1萬5千人服用目標,不符合公費資格者也可在全國百家院所自費取得藥物。PrEP目前以口服藥物為主,專家們均認為,未來應採取更多元化PrEP策略,並增加用藥可近性,讓有需求民眾更易取得用藥,或納入其他創新藥物,提供有需求民眾彈性運用。
-
2023-12-02 焦點.元氣新聞
U=U 躍上小巨蛋 終結愛滋從認識做起
HIV病毒量測不到,就沒有傳染力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U=U衛教宣導影片也於12月1日至12月8日登上小巨蛋外牆,吸引民眾關注。「U=U」這個看似是文字表情符號的口號,是2018年由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公布國際愛滋治療共識。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行銷企劃主任邱奕頎說,U=U的第一個U是指Undetectable(測不到病毒),第二個U是指Untransmittable(無法傳播出去),是受到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科學資訊,當U=U的觀念持續傳遞,台灣將能達成「終結愛滋」的目標。在藥物進步、且穩定服藥治療之下,HIV感染已成為與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疾病,但過去國人對於HIV病毒的「未知」產生各種恐懼,也讓謬論、謠言任意傳播。如被感染者碰到或聊天就會得病、咬過感染者的蚊子會傳播HIV病毒等。而且,HIV感染並不等於愛滋病(病毒量控制不佳產生併發症後才會變為愛滋病),這樣的觀念也還是有許多人不了解。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這些謠言都是對HIV的不了解或錯誤認知。HIV是透過血液或是體液直接傳染,且HIV非常脆弱,只要離開人體就會快速死亡,並不會透過食物、飲水或是手碰到就感染。近年,全球都在提升民眾對HIV與愛滋病的認識,但深根蒂固的觀念,仍需要持續說明,才有辦法反轉。邱奕頎說,正確認識HIV與愛滋病是「所有人」的責任,對於疾病的認知錯誤將會影響HIV的防治工作,造成民眾害怕篩檢,感染者不敢就醫。而了解U=U就是重要的一步。邱奕頎說,U=U的概念是當愛滋感染者穩定治療、透過藥物壓制病毒量後,只要病毒量低到驗不到,就等於HIV根本沒辦法傳播出去。如果民眾都有這樣的觀念,就可以降低對HIV不必要的恐懼。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喊出2030年達到愛滋防治95-95-95的目標:95%的HIV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愛滋、95%的HIV感染者已開始服用藥物、95%的服藥感染者體內已測不到病毒。2022年台灣已經達到90-95-95的成績,全球去年的平均成績是86-89-93,距離三個95目標台灣僅剩下最後一哩路。曾淑慧說,第一個目標台灣現在僅達到90%,換言之,有10%的感染者不知道自己罹病。台灣現在的策略是採取增加「多元篩檢」的方式,鼓勵有性行為的民眾都要篩檢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感染HIV初期並沒有任何明顯症狀,但卻已具有傳染力。曾淑慧說,感染HIV的風險行為包含:不安全性行為(未戴保險套等)、藥癮共用針頭。若有不安全性行為,可至醫療院所、衛生所、匿名篩檢服務點,或購買愛滋自我篩檢自行篩檢。邱奕頎說,響應世界愛滋病日,愛滋權促會在12月1日至12月8日於小巨蛋外牆宣傳「U=U就是傳不出去」的短影片,將今年首創的7月2號台灣U=U日的影片再次搬上大螢幕,希望藉由有趣、易懂的方式引起民眾的好奇、進而去了解U=U。愛滋權促會也有專屬網站,民眾可以瀏覽網站進一步認識HIV、愛滋病、U=U,共同消滅謠言、破除恐懼。愛滋權促會U=U倡議計畫也受到吉立亞醫藥的支持。吉立亞醫藥亞太區公共事務資深總監曾翠華說,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自2019年起支持愛滋權促會的倡議工作,看到愛滋權促會進一步發想U=U Day及用創意素材宣導U=U,佩服其堅持與突破,也很高興成為彼此在終結愛滋道路上的夥伴。
-
2023-12-01 焦點.元氣新聞
HIV感染者3困境 老後無家可歸
愛滋防治達標3個90% 3.5萬名感染者卻面臨老後求助無門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時代,如何健康、幸福老去,成為人生必修學分,對於HIV感染者來說,這更是困難的課題,確診後即喪失購買保單權力,一旦失能,缺乏生活自足能力時,恐面臨照服員拒絕提供服務、且找不到願意收置的安養機構等困境。愛滋相關團體呼籲,政府應重視此議題,提早因應,別讓老邁感染者陷入悽慘惡夢。疾管署今年11月統計,全台現有3萬5508名HIV感染者,50歲以上中高齡者超過3,000人,而年逾65歲銀髮感染者則有511人。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預估,到了2036年,50歲以上感染者超過2萬7000多人,在面對老後準備時,恐四處碰壁,不知該何去何從。台灣愛滋防治表現優異,名列全球前段班,早在2020年就達成「愛滋防治90-93-95」目標,也就是90%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93%已知感染者接受服藥治療、95%服藥的感染者測不到體內病毒量,為亞洲第一個超越聯合國愛滋病規畫署(UNAIDS)設定「90-90-90」目標的國家。近年來,聯合國提出第四個90,那就是90%病毒獲得抑制的感染者是可擁有良好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且延長生命,這也凸顯出HIV感染者老後安養的急迫性。洪健清強調,隨著醫藥進步,只要規律用藥,死亡風險大幅下降,絕大部分感染者都可以做到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會傳染)。此外,國外大規模研究顯示,只要早期診斷、病情控制良好,HIV感染者平均餘命僅與一般民眾相差5歲。「隨著年齡老去,感染者也面臨慢性病照護、長照、機構安養等需求。」洪健清表示,感染者身體處於長期發炎狀態,因此,更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骨鬆、心肌梗塞等風險也較高。研究發現,感染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平均年齡,較一般民眾提早10至15年,而50歲愛滋患者身體素質,約等同於65歲正常人。再過10年,台灣約有一半感染者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人數眾多,背後所潛藏的社會議題不容小覷,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關愛之家)主任陳佳備表示,大部分感染者與家人關係不好,獨居比率遠高於其他人,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普遍較差,一旦失能臥床,對於長照服務、機構安養等需求,明顯高於一般民眾,屆時眾多感染者勢必面臨求助無門的困境。事實上,不用10年後,愈來愈多感染者現已成為安養機構的拒絕往來戶,陳佳備指出,只要告知感染者身分,幾乎都被機構婉轉地拒絕,理由不外乎是「滿床」、「等候入住的人眾多」。洪健清點出問題癥結,長照機構中的照服人員擔心自身被感染,而拒絕照顧。機構負責人則擔心感染者入住後,現有住民決定搬離,占床率變低,收入大受影響。台灣9成5服藥感染者達到U=U,但調查發現,近4成5國人沒聽過U=U,連以感染者為主的社群調查中,不到6成真正了解U=U。因不瞭解,而有所誤解,當HIV感染者需長照服務時,相關人員仍對HIV存有迷思,導致感染者求助無門。對此,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依「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感染者就醫、安養及居住等權益,均受到保障,因此,長照機構不得拒絕收置感染者,而個案在入住之前,也不必主動告知病情。醫事人員拒照護 宣導提升疾病認知由於近年愛滋病藥物效果良好,若穩定服藥,可達到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會傳染)理想目標,盡管如此,仍有一定比率的醫事人員不願照護HIV感染者,護理人員愛滋病防治基金會於2019年調查1100位醫護人員照護感染者的意願,結果發現,僅約4成護理師、藥師樂於照顧愛滋患者,而這些醫事人員大都服務於愛滋指定醫院。2021年基金會再次調查,對象則鎖定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結果顯示,45.7%受訪者不願照顧愛滋個案。台大醫院個管師、台灣愛加一協會理事長施鐘卿表示,長照專業人員之所以不願照顧愛滋病患,關鍵在於對於疾病認知不足。事實上,另一項醫療人員愛滋認知調查發現,只有2成受訪者聽過U=U,以致擔心照護HIV感染者時被傳染。台中榮總愛滋病個管師謝佳吟表示,愛滋病患至牙醫、耳鼻喉科等需器械治療的科別,容易遭受拒絕,理由為病毒量高,希望等患者病毒量下降、免疫力提升,再回來就診。安養機構應該也是如此建議,感染者規律用藥,達到U=U,入住之前,出示健保快易通,秀出病毒量數字,讓服務團隊安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照服員受訓、教育訓練時,都上過性平課程,瞭解愛滋病友的醫療權益。此外,熟知感染途徑,只要不執行侵入性醫療行為,就不會擔心被感染。盡管如此,權益促進會仍常接到感染者的抱怨電話,指稱原本預約照服員有關擦澡、洗頭等服務,但對方得知感染者身分,就拒絕前來住處。新北市私立衡安護理之家主任陳吟倩坦承,一般安養機構是不收置HIV感染者,她之前服務的機構則較例外,7年前即有中風、偏癱的感染者入住,集中在一個房間,床頭不會特別註記病名,只要做好在職訓練,做好管控,照服員戴上手套,仍可協助患者洗澡、餵食。「台灣過去近四十年來,並未發生因照護愛滋感染者,而遭傳染的事件。」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強調,感染者與一般長照住民一樣,長照機構無須特別擬定另一套感染管制措施,如無親密行為,是不會傳染給同住者,就算共用衛浴、共食,也相當安全。「愛滋病去汙名化相當重要,且長照機構應保護感染者隱私。」國內愛滋治療權威、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表示,愛滋病與B肝病毒一樣,屬於慢性病毒性感染,只要規律服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給旁人。政府應該更積極宣導及衛教,提高民眾對於愛滋的正確認知。長照機構不肯收 關愛之家推共生宅因中風、肢體偏癱,五十多歲的陳先生(化名)需長期臥床,盡管社工多方接洽,打了數十通電話,仍找不到願意收置的安養機構,只能由八十多歲、行動不便的老母親照顧其生活起居,狀況令人不捨 ,而他之所以屢吃閉門羹的原因為HIV感染者身份。與愛滋指定治療醫院簽約的安養機構家數達二三十家,但記者實際致電幾家機構,過程相似,一開始院方熱情地介紹機構環境及特色,但一聽到「愛滋」二字,態度冷淡許多,頓時宛如機械音,最後答案均為「現已滿床」、「請等候通知」。類似遭遇個案愈來愈多,關愛之家預計明年成立全國第一家專門收置感染者的養護機構,以解決感染者安養困境,主任陳佳備表示,該愛滋長照機構將以「共生宅」為概念,保存現有中途功能,另設二十幾床安養床位。陳佳備表示,對於愛滋感染者來說,老後失能失智,如需機構安養,將面臨極大的挑戰,絕大部分安養機構一聽到「愛滋」兩字,幾乎用盡理由婉拒,不願收置。以陳先生為例,因偏癱而臥床,只能由80多歲母親照顧,其胞妹擔心母親倒下,希望盡快找到安養機構。社會局志工提供兩三張A4紙張,上面印有數十家號稱友善的安養機構,但打了一輪,均遭拒絕,最後由關愛之家提供床位,迄今安置四五年。據推估,全國近千名愛滋個案有長照需求,而目前與醫院簽訂合約,願收置愛滋個案的長照機構共二、三十家,但2021年一整年真正入住的個案數卻只有50人。陳佳備表示,長照據點可分為ABC等三種等級,但不管是那種類型,都會讓感染者吃閉門羹。為此,不少感染者於入住前隱瞞感染身分,就有照服員意外發現個案服用抗病毒藥丸,進一步查證藥物適應症為愛滋病毒,竟拒絕提供照護。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感染者在入住機構前,無須主動告知病情,但大部分人都會主動告知自身慢性病史,但大環境對於HIV認知不足,以致感染者擔心被機構婉拒,而隱瞞罹病。南部地區一家安養機構對外聲稱願意收置「特殊個案」,但每月收費四萬起跳,另一家大型醫院附設護理之家收費更高,每月費用近六萬元,絕大部分感染者無法負擔昂貴費用。陳佳備指出,為了籌備安養機構,最近安排自家工作人員至某受訓單位接受照服員訓練課程,不料,具有專業醫療背景的主講者在聽到「關愛之家」四字,直覺前來受訓的人可能也是感染者,頓時面有難色。「如果幸運住進機構,也可能悲慘收場。」陳佳備指出,就有感染者在腦中風後,身體偏癱,無法生活自理,好不容易找到安養機構,入住後身體退化速度極快,狀況愈來愈差,家屬認為,原因在於照服員面對感染者時,心生畏懼,難以提供相同品質的照護。確診HIV後買不到醫療保險 誰來幫一把依照現行保險制度,只要被確診感染HIV,即被商業保險拒之門外,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為數萬感染者請命,保險公司早已為慢性疾病患者設計「弱體保單」,希望比照辦理,也能為感染者設計出專屬保單。不過,保險業者表示,可能性極低。林宜慧指出,U=U已成國際共識,只要HIV感染者規律用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染給其他人,如同一般慢性疾病一樣。國內愛滋感染者仍以年輕族群為主,一旦確診,就無法購買醫療險,不得帶病投保。希望衛福部提供健保大數據,讓保險業者精算後設計專屬保單。對於感染者安老議題,保險金融業者表示,目前可透過安養信託等工具,協助安排退休生活,但購買商保,有一定難度,可行性不高,且一般長照險的給付在認定上嚴格,不見得可以幫得上忙。HIV感染者成保險絕緣體 盼健保大數據幫忙美國一家人壽公司於2015年推出專屬愛滋感染者的十年、十五年定期壽險,但台灣壽險商品部門主管指出,歐美HIV感染者人數眾多,台灣相較較少,且受限於民情,感染者不見得願意出面投保,光是交付個人的隱私病歷,就得突破很大的心理障礙。該壽險主管指出,台灣感染者人數不多,從保險業者來看,並無商業規模,即使真的開發出專屬保單,「光是母體就不夠大」,無法透過最起碼的規模經濟支撐一張保單的運作。此外,感染者人數有限,缺乏足夠的樣本資料,包括,存活時間、治療費用、死亡率等,以精算出適合的費率;即使推出這類保單,因人數過少,保費勢必昂貴,不見得買得起。另一家壽險公司理賠部門主管表示,近年來推出不少專屬疾病的保單,但除了癌症之外,其他保單買氣薄弱,以糖尿病專屬保單為例,盡管全台糖友多達250萬人,但推出後買氣不如預期,未來即使真有愛滋病專屬保單,其市場性更不用說,恐乏人問津。
-
2023-12-01 醫聲.醫聲要聞
HIV感染者老後困境/確診後買不到醫療保險 誰來幫一把
依照現行保險制度,只要被確診感染HIV,即被商業保險拒之門外,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為數萬感染者請命,保險公司早已為慢性疾病患者設計「弱體保單」,希望比照辦理,也能為感染者設計出專屬保單。不過,保險業者表示,可能性極低。林宜慧指出,U=U已成國際共識,只要HIV感染者規律用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染給其他人,如同一般慢性疾病一樣。國內愛滋感染者仍以年輕族群為主,一旦確診,就無法購買醫療險,不得帶病投保。希望衛福部提供健保大數據,讓保險業者精算後設計專屬保單。對於感染者安老議題,保險金融業者表示,目前可透過安養信託等工具,協助安排退休生活,但購買商保,有一定難度,可行性不高,且一般長照險的給付在認定上嚴格,不見得可以幫得上忙。美國一家人壽公司於2015年推出專屬愛滋感染者的10年、15年定期壽險,但台灣壽險商品部門主管指出,歐美HIV感染者人數眾多,台灣相較較少,且受限於民情,感染者不見得願意出面投保,光是交付個人的隱私病歷,就得突破很大的心理障礙。該壽險主管指出,台灣感染者人數不多,從保險業者來看,並無商業規模,即使真的開發出專屬保單,「光是母體就不夠大」,無法透過最起碼的規模經濟支撐一張保單的運作。此外,感染者人數有限,缺乏足夠的樣本資料,包括,存活時間、治療費用、死亡率等,以精算出適合的費率;即使推出這類保單,因人數過少,保費勢必昂貴,不見得買得起。另一家壽險公司理賠部門主管表示,近年來推出不少專屬疾病的保單,但除了癌症之外,其他保單買氣薄弱,以糖尿病專屬保單為例,盡管全台糖友多達250萬人,但推出後買氣不如預期,未來即使真有愛滋病專屬保單,其市場性更不用說,恐乏人問津。
-
2023-11-30 醫聲.慢病防治
台灣與國際接軌,倡議、推展HIV防治創新策略
長年照顧HIV感染者、愛滋病患的台灣露德協會近年特別關心HIV感染者、愛滋病等脆弱族群,祕書長徐森杰指出,「HIV持續關懷白皮書」中提到,要特別關心沒有資源的脆弱族群,包括跨性別、老人及合併精障者,為了因應長照已開始「自己人照顧自己人」的培力計畫,讓感染者成為助人者。除了照護策略的創新,目前台灣民眾可透過超商、自動販賣機自我篩檢,也是一種創新策略,透過疾管署所推行「一站式匿名快速篩檢測服務」,縮短診斷治療時時間,有效遏制HIV傳播。衛福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認為,透過網路訂購快篩試劑到超商取貨,這種作法更吸引許多年輕人願意接受篩檢,是一項很聰明的做法。醫事法限制,讓許多跨領域專業人員愛莫能助此外,徐森杰認為,對於HIV、愛滋篩檢,目前醫事法規定,只有醫事人員或必須上過疾管署篩檢培訓課程,才能為民眾進行HIV篩檢,這代表民眾雖可以自己運用指尖血採檢方式提供檢體,或使用唾液自我篩檢試劑,但有些高風險族群不敢自己採檢,或中、高齡者有些障礙,此時社工人員或協會人員若沒有經過培訓,又想提供協助,便會因法規限制而愛莫能助,而這也是導致HIV快篩普及率出現阻礙的原因之一。徐森杰認為,如果HIV快篩試劑可像Covid-19快篩試劑一樣可方便取得,民眾想驗就可輕易取得快篩試劑、自行進行檢驗,相信這對達成「95-95-95」目標會有很大幫助。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則建議國內藥廠、生技廠商多投入新型HIV快篩試劑的研發、製造,她說,如果可以研發出一種快篩試劑,可一次檢測HIV與其他性病,「一定非常有商機,尤其是海外市場,更是『錢景無限』。」疾管署、民間團體,鼓勵民眾踏出勇敢第一步針對HIV防治策略上,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HIV感染與一般疾病無異,就像C肝一樣,民眾不會因為日常生活接觸就傳染,更不像新冠、流感等會透過飛沫傳播。目前,已可採取多元篩檢、匿名採檢等方式,減少民眾疑慮,也會透過預防性投藥(PrEP)讓高風險族群及早展開防護措施,以減少後續相關風險。疾管署自從2018年推出預防性投藥計畫後,逐步擴大補助對象現在放寬到35歲以下年輕族群以及感染者伴侶、性交易服務者等,並協助高風險族群回歸正常生活。目前加入PrEP公費計畫累積人數達5575人,曾淑慧說,規畫在2030年前達成1萬5000人服用PrEP目標,增加服用人數,可使更多人體內有足夠藥物濃度,免於感染風險。曾淑慧表示,接下來會持續朝兩個方向推動,一個是針對已經感染HIV的病患,期待透過定期追縱、定期服藥,並讓病情穩定,以減少傳播機會;另一方面會持續透過衛教讓民眾有正確認知、減少誤解:期待未來可進一步減少外界對HIV感染的誤解。徐森杰期待,無論是HIV感染者照護,或HIV快篩、防治策略的運用,都需創新思維,若可設置更多HIV友善門診、建立快速評估、治療綠色通道,且整體過程可更尊重、保護民眾性隱私資訊,便能鼓勵更多民眾篩檢,跨出勇敢第一步。延伸閱讀:2030消除愛滋?專家呼籲:台應採創新多元化策略、提升用藥可近性
-
2023-11-30 醫聲.慢病防治
2030消除愛滋?專家呼籲:台應採創新多元化策略、提升用藥可近性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World AIDS Day)。根據一項跨國性「HIVCCB白皮書研究」,在韓國、中國、日本、台灣、新加玻與香港等六個亞太區域中,只有台灣提前達成聯合國UNAIDS(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所設定的「90-90-90」目標,但目前數據為「90-95-95」,距離2030年「95-95-95」目標,還有一小段距離。多位台灣專家、學者對此表示,從政府部門、NGO民間團體到社會大眾,只要願意一起努力,針對「擴大HIV篩檢、宣導對象」、「減少用藥門檻、增加用藥多元性、可近性」與「推動觀念翻轉、去汙名化」三關鍵發展創新、接地氣策略,相信消除愛滋指日可待。2030消除愛滋需達成「95-95-95」目標,就是95%的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愛滋病毒、95%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我國目前已經達到「90-95-95」,優於全球平均「86-89-93」。越多人知道U=U,越有助提升篩檢普及率在篩檢部分,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指出,目前HIV篩檢宣導政策多針對成年同志族群,事實上,只要有性行為、性活動者,都應定期接受HIV篩檢,像青少年、青少女若有性行為,也應列為篩檢宣導對象,才能避免HIV傷害青少年、青少女健康。「現在感染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得愛滋已不是絕症,只要持續用藥三到六個月,身體就測不到病毒,測不到病毒,代表完全不具傳染力!」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柯乃熒與參與白皮書撰寫的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林錫勳皆認為,上述「U=U」概念,也是目前國際對治療HIV感染、愛滋病所形成的共識。希望更多人瞭解這樣的觀念,才能盡早徹底去除HIV、愛滋威脅。在白皮書裡,泰國專家提及,在某個城市的HIV篩檢統計中,一般民眾裡,有45%表示曾接受篩檢,48%表示有計畫進行篩檢,篩檢管道則包括常規體檢、產前篩檢。林錫勳指出,相較於其他區域,台灣最大污名化來自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的21條,部分條文為「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五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遂犯罰之。」林錫勳直言,這條文制定背景是在HIV感染、愛滋病仍然無法治療的年代,如今,無論是HIV感染或愛滋病,都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感染者如果定期接受治療,壽命與一般人並無太大差異。因此這項條文已不合時宜,且不符合法律比例原則。「再則,這條文也有侵害人權之虞!」林錫勳說,目前在WHO的網站,對疾病入罪方面,台灣仍未除名。最重要的就是這項條文加重疾病汙名化,且容易阻礙疾病防治、公共衛生政策的推動。如同許多傳染病,歧視與汙名化都使得疾病散播更加隱晦,如冰山下一角,更深不可測。林錫勳分析,現今治療已可達到U=U,兩年前雖然修法,將法條納入此觀念,但至今仍有愛滋病患、HIV感染者被以這個條例起訴。新加坡去年也將同志除罪化,而台灣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婚法,以往同志與愛滋病畫上等號,但實際上以非洲為例,感染者是男女各半,並非只有同志才會感染HIV,而同婚法通過後,台灣的新增感染者並沒有增加反而下降,這都代表「愛滋病的防治是公衛問題,必須要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為何還要病患因病入罪呢?」「當歧視減少,才有機會擴大篩檢!」林錫勳指出,持續讓新病人下降是對的路,再來就是要公平對待每一位愛滋病、HIV感染者,對愛滋病、HIV感染沒有歧視,民眾才願意把HIV檢測當成像B、C肝篩檢那般平常,篩檢情況才會比較普及,如此也才有可能加速達成第一個95。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也觀察到,目前不只一般民眾不清楚U=U,連醫療人員恐怕也不甚了解,白皮書中指出,醫師會主動跟病人提及U=U的比例,台灣只有51%,雖在六國中不算差,但相較於國際的67%仍低許多,仍亟需讓社會大眾理解。治療、防治策略須更積極、創新,消除愛滋指日可待目前在治療、預防HIV感染方面,還有「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PEP)與「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等多元化防治策略,其中,多數專家皆認同,一個國家、區域能否達到「95-95-95」目標,與PrEP推廣規模息息相關,但林錫勳指出,PrEP可有效預防,不過,台灣覆蓋率不到一成,泰國最好約一成八,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我們的PrEP策略,還是太過保守!」柯乃熒直言,如果PrEP用藥像避孕藥一樣容易取得,民眾想買就能在藥局直接購買,在HIV防治上,民眾就會更有自主權,隨著用藥門檻降低、用藥可近性提高,HIV防治效果也可明顯提升。談到PrEP用藥趨勢,柯乃熒、鄭舒倖皆表示,現在除了口服藥物,也有其他創新藥物可供運用,這讓常忘記用藥,或擔心用藥會招來外界異樣眼光的族群有了另一種選擇。不過上述策略目前還未納入健保,也未納入PrEP公費選項,柯乃熒認為,這樣的腳步有點太慢,期待高風險族群未來有更多防治選項,執行HIV防治策略時,也可以更有彈性、自主性。截至今年11月,台灣加入PrEP公費計畫累積人數達5575人,曾淑慧說,規畫在2030年前達成1萬5千人服用目標,不符合公費資格者也可在全國百家院所自費取得藥物。觀念要翻轉,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此外,林錫勳、柯乃熒也都認為,目前在國小、國中、高中的教育上,對HIV感染、愛滋病的描述,還是停留在這是「21世紀黑死病」這樣的錯誤觀念並非事實,且這種錯誤觀念很容易導致疾病汙名化現象,這也讓HIV高風險族群承受很大心理壓力,所以必須從教育著手,徹底打破學生、教育人員對HIV感染所產生的迷思,民眾觀念才可能翻轉,達到消除愛滋的目標,也才不會遙不可及。延伸閱讀:台灣與國際接軌,倡議、推展HIV防治創新策略
-
2023-10-04 醫療.泌尿腎臟
為何男性得淋病比較痛苦?容易跟淋病一起入侵人體的還有這病
自2011年有近2000人得到淋病,到2021年時人數已攀升到近7400人,加上淋病是一種令人難以開口、不敢就醫治療的性傳染病,沒有通報的黑數相信也是不少。為什麼現在醫療資訊這麼發達,淋病患者不減反升?是不是很難預防?現在就一次告訴你完整介紹~淋病是什麼?為什麼會得到?淋病 (Gonorrhea) 是由淋病雙球菌 (Neisseria gonorrhea) 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和梅毒、愛滋、菜花都是民眾耳熟能詳的性傳染病。淋病雙球菌喜歡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以感染男女性的生殖系統為主,像是女性的子宮頸、子宮、輸卵管,和男女性的尿道,也有可能傳播至肛門、眼睛和其他黏膜部位。淋病大多透過與淋病帶原者有生殖器官、肛門、口腔的性行為互相傳染,假使手上有淋病患者的液體再去摸其他器官,那個器官也容易被感染,帶有淋病的孕婦經由生產,細菌會跟著傳給下一代。複雜的是,除了單向傳染,淋病更容易以乒乓球式造成兩個人之間不斷重複感染,A治好前傳給B,等治好了B又傳回來給A,陷入循環。你以為只會單獨得了淋病嗎?不,有10%的機率你得了淋病之後再感染到愛滋 (HIV) 或披衣菌 (Chlamydia)!不同的性傳染病之間可以並存的,置你於更痛苦的窘境,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淋病在台灣嚴重嗎?淋病在男性族群中蠻活躍,病例男女比為9:1,25歲~34歲的年輕人為主要風險年齡層 (39%) 緊追在後的是15歲~24歲 (34%)。而同時有多個性伴侶、長期一夜情、頻繁換性伴侶、不使用保險套、有淋病病史的人最要謹慎注意。以上特點為淋病高風險族群其實不難理解,畢竟淋病大宗是以性行為傳播,這個年紀的人性生活比較豐富,如果常去親密接觸各式各樣的人,搞不好別人自己是帶原者都不曉得,當然得淋病的機率就高出旁人許多。另外,即使現在看官方數據男性患者的比例比較高,但女性有可能因為「得了卻無明顯症狀」而繼續散播給別人,所以女性的潛在危機不容忽視。 得淋病會有什麼症狀?淋病的潛伏期大約2~5天,有些個案會長達30天左右才出現症狀。男女的淋病症狀大不相同,男性會比較明顯 (痛苦),怎麼說呢?男性最典型的淋病臨床表現是泌尿道症狀——尿道化膿流出白色 (初期) 或黃綠色 (後期) 的分泌物、尿尿時覺得又熱又刺痛、肛門搔癢 (肛交)。極其少見的有喉嚨痛和血輪眼 (結膜炎,conjunctivitis) 因為口交或是碰到患者液體傳染而導致的。沒有即時就醫,症狀惡化有可能併發副睪炎 (epididymitis) 或是反覆發炎後生成厚厚的疤痕塞住輸精管,變成不孕。大多數的女性得到淋病症狀會輕微到偏向無症狀,或是太像普通的陰道炎、尿道炎而誤診。例如:多尿、血尿、排尿疼痛燒灼感、陰部肛門搔癢、不正常出血、下腹部疼痛,這些症狀如果比較輕微會讓患者自行買藥緩解不適或乾脆不看醫生,沒有斬草除根的情況下就生成一條隱形的傳播鏈。嚴重一點時,從尿道上行感染到膀胱或子宮、輸卵管,轉為慢性發炎。沒有被治療而失控的淋病,骨盆腔感染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 是常見的後果,長期骨盆腔痛、輸卵管塞住、子宮外孕甚至不孕都是需要承受之苦。罕見情況下,細菌入侵血流中竄遍全身,攻擊關節和皮膚組織。摸到眼睛的話細菌會吃掉角膜,會失明的!不要以為淋病只會痛在下半身!與淋病同行的好麻吉-披衣菌主要由砂眼披衣菌 (Chlamydia trichomatis) 引起的感染,但70%的男性和90%的女性感染後是無症狀,即使出現症狀,其臨床表現和淋病非常像,都是陰莖、陰道出現不適 (出血、搔癢) 和排尿時灼熱痛,只差在披衣菌感染的分泌物呈透明色。為什麼跟淋病是好麻吉?症狀相似之外,披衣菌還常常跟淋病一起入侵患者的體內,所謂「多重性病」。通常當你得到淋病,醫生也會希望你一起做披衣菌檢查,以免錯過治療時機。放著披衣菌不管,對女性來說很吃虧,約30%的女性會轉成上面提到的骨盆腔感染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最糟糕的情況則是不孕;男性的話,攝護腺炎和副睪炎有機會找上門,也有不孕的風險。淋病的治療與預防淋病的治療早期是以口服quinolone類抗生素為主,但台灣各種研究發現大量濫用抗生素讓淋病已經產生抗藥性,甚至在國外出現難對付的「超級淋病」。因此近年來推廣肌肉注射 (IM) 第三代抗生素的針劑,對於非複雜性的淋病有99%的治癒效果,若無法排除披衣菌的感染可能性,打一針後會建議一併口服治療披衣菌的抗生素。療程後3個月會希望患者回來再做一次取樣檢查或尿液檢驗,以確認康復狀況。更重要的是!!除了你來看醫生,拜託帶著你的性伴侶一起來!!你若治好了,性伴侶沒治,一樣會再感染,陷入互相傳染的死循環中。治療期間內,也請不要有性行為。相信再過幾十年,現在的抗生素也將漸漸失去治療的作用,預防才是最關鍵的一環。國內醫院和某些科別的診所都有性病篩檢的服務,單種性病到七合一甚至八合一都有,建議將與伴侶步入下一個人生階段前或是高風險、性活躍的族群,或你已經出現不太對勁的徵兆了,請至各大醫療院所安排性病檢查。若你不想讓別人知道,有匿名性病檢查的方式,保護自己的隱私。定期檢查之外,性行為時請戴保險套,雖然不能100%杜絕危險性,卻可以使得淋病的機會大幅下降;性行為前後用大量的清水沖洗乾淨,上廁所藉由尿液沖洗掉細菌,避免細菌滋長;性關係維持單純,盡量不要多重性關係或勤換性伴侶;最後,若懷疑自己得到淋病,請盡速就醫尋求治療,才不會錯失良機,釀成更大的悲劇。資料來源:1.Number of confirmed cases of gonorrhea in Taiwan from 2011 to 2021. Published by Wenyi Zhang, Sep 27, 20222.Chlamydia and Gonorrhea Responsible for 10% of New HIV Infections Among MSM, According to New Study. Martha Kempner. Feb. 6, 20193.台灣CDC. Gonorrhea4.Bjekić M, Vlajinac H, Sipetić S, Marinković J. Risk factors for gonorrhoea: case-control study. Genitourin Med. 1997 Dec;73(6):518-21. doi: 10.1136/sti.73.6.518. PMID: 9582473; PMCID: PMC1195937.5.Stanford Medicine. Gonorrhea6.CDC. Gonorrhea – CDC Basic Fact Sheet.7.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Chlamydia (Beyond the Basics)8.UPTODATE. Treatment of uncomplicated Neisseria gonorrhoeae infections【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施冠偉醫師】得淋病男生比較痛苦?淋病還有好麻吉?淋病介紹一次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仍大 專家建議新型疫苗和單株抗體延續保護!
隨著新變種新冠病毒株的出現,公衛專家憂心未來可能會有新一波疫情。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亞變異株仍不斷變種,導致病毒傳播力、免疫逃脫漸強,高齡、免疫低下、具慢性病史等脆弱族群仍在犧牲,而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為增強該族群的保護力三大支柱。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盛望徽也認為,面對新冠疫情可能捲土重來,免疫低下族群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將比一般人更容易面臨重症、死亡威脅,其嚴重性不容小覷。Q:面對新冠病毒,哪些「脆弱族群」需要額外保護力?新冠病毒的威脅下,仍有三個族群免疫力差,面臨著較高風險:1) 高齡族群2) 免疫低下族群(惡性腫瘤、血液疾病患者,或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HIV等免疫不全者)3) 有慢性病史族群陳秀熙提醒,外界多認為新冠疫情已經結束,但事實是「超額死亡」截至八月國內超額死亡率仍達百分之十五。呼籲針對脆弱族群,防疫措施至少應維持至年底。Q:如何增加「脆弱族群」對抗新冠病毒的保護力?脆弱族群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進行以下措施,並參照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保護方式:1) 接種新冠疫苗 👉9/26疾管署開放疫苗接種2) 接種單株抗體3) 使用抗病毒藥物陳秀熙表示, XBB次世代疫苗將引進台灣,各國也有新型單株抗體、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發,但引進這些新工具台灣還需一段時間,且因財務有限,政府應評估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三者效益,找尋科學實證據來做出決策。盛望徽指出,隨著雙價次世代疫苗或新型疫苗的問世,免疫低下族群或符合注射標準的民眾應盡早施打疫苗。此外,對免疫低下族群來說,注射單株抗體,也是個人防護重要一環。研究指出,對於部分免疫低下族群,疫苗的保護效果不見得可以完全發揮,有些免疫低下族群注射疫苗後,甚至只有三成產生抗體保護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單株抗體確實可針對免疫低下族群提供更多保護,且效果達六個月。儘管新變種病毒株的出現,單株抗體的預防效果可能下降,但單株抗體還是可以產生交叉保護力,對免疫低下族群,還是具有一些保護效果。兩位專家皆認為,對於脆弱族群的防護,應該要以科學實證證據做依據,從疫苗、單株抗體到抗病毒藥物等,依國家財務考量,進行整體性、永續性規劃,這樣才能真正對民眾、脆弱族群帶來保護。Q:免疫低下族群面對新冠病毒的威脅,需要那些延續保護??隨著疫情解封,大眾對新冠病毒的威脅越來越輕忽,癌症病友、曾接受骨髓移植等免疫低下族群,正擔心疫苗沒效,防護力不足。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免疫低下族群同樣也希望和其他人一樣回歸正常生活、擁有正常社交的機會!」對多數人來說,疫情已解封,但不少免疫低下病友仍不敢脫下口罩,盡量減少去公共場所活動,去醫院更是繃緊神經。他認為,政府應思考如何幫助這群病患恢復正常生活,無論是疫苗或單株抗體的提供,都應該要足夠,給予免疫低下病友延續性的保護。Q:為什麼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如此巨大?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新冠病毒很容易突變。儘管多數人已建立免疫防護力,但對於免疫低下族群來說,這意味著「更容易受感染」、「感染後易演變成重症」,且潛伏期可能更長,因此更有可能傳染給其他人。賴基銘指出,正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可能惡化,癌症治療還可能被迫中斷。如果醫師評估有必要,建議病患事先施打疫苗再加上單株抗體保護,避免兩難局面。儘管新冠疫苗對免疫低下族群有幫助,不過許多臨床研究顯示,這群病患需要額外追加單株抗體提升防護力。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認為,未來,不管疫苗或單株抗體,只要是醫學證據證明對病患有保護效果,都應該盡力納入常規政策讓病患有選擇權。保護免疫低下族群免受新冠病毒威脅:XBB.1.5變異株疫苗和單株抗體的延續保護新冠疫情的變異和威脅令免疫低下族群倍感不安。他們擔心現有的防護措施可能無法抵禦新冠病毒的超強突變和感染力。針對這個族群,疾管署給予回應:1.接種XBB.1.5變異株疫苗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今年冬天鼓勵民眾接種一劑XBB.1.5變異株疫苗,建議免疫低下、高危險族群都要接種疫苗。2.單株抗體的準備據疾管署統計,至今年九月九日為止,總共採購一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已用六五三三劑,庫存三四六七劑。目前正在整理及盤整所有臨床使用的效果,評估效益。只要在Evusheld仍有庫存、未屆效且有效等前提下,均由政府公費支應,供患者使用。政府確保民眾獲得妥善治療曾淑慧表示,為確保民眾獲得妥善的治療,政府將在有限財源下,持續參依疾病流行趨勢、藥物最新臨床實證、公共衛生及社會成本效益、專家建議及國際作法等因素,評估用藥的可能性。若未來有新的單株抗體問世,將參考疫情變化、國際情形,並確認其效力,並召開專家會議,才會採購,若有必要,報請行政院使用相關經費支應。
-
2023-08-14 醫療.感染科
持續頭痛、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不是眼睛出狀況 原來是這種菌作怪
持續頭痛、面對一個物品卻看到兩個影像!不是眼睛出狀況,原來是「隱球菌腦膜炎」、控制眼部肌肉神經功能受損所致。 動眼神經受影響。眼球水平轉動出問題。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 一名48歲男性室內設計師,因為兩側頭痛超過兩週、到診所就醫,經醫師給予止痛藥後、自覺症狀好轉。沒想到,再過一週後,他開始覺得左眼視力模糊、疼痛,並有「複視」現象,明明是一個東西卻看到兩個影像,甚至出現頭暈症狀,暈到無法工作、影響日常生活,趕忙再赴急診就醫。 急診會診眼科等專科醫師,發現患者眼球水平移動時有異常,緊接著透過電腦斷層、血液以及腦脊髓液等檢查,最終發現,原來他是遭隱球菌感染引發腦膜炎,經使用適當的抗生素組合(liposomal amphotericin B、flucytosine、fluconazole),治療四週後頭痛等症狀患者、順利出院。 出院後持續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到第八週回診時,已經完全恢復正常。 不只HIV感染者,糖尿病等也屬免疫力缺陷。隱球菌的高風險族群 高雄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周稚偵醫師指出,隱球菌感染一般好發於免疫不全或低下的病人,包括愛滋病患者、器官移植病人、肝硬化、血液腫瘤患者或是糖尿病……都屬於高危險群。 不過,正常免疫力族群也非全無感染風險。周稚偵醫師指出,除了這名患者之外,近年陸續接獲正常免疫族群的隱球菌感染個案,像是先前另一名六十多歲女性、也是持續頭痛了三個月,合併有發燒症狀,最後發現是隱球菌腦膜炎! 周稚偵醫師指出,隱球菌主要傳染途徑為吸入含有病原的微粒,病原進入肺部後、一路順著血行到其他器官,包括中樞神經、造成腦膜炎。 傳統上認為隱球菌感染與吸入鴿子等鳥類排泄物灰塵有關,不過,該名患者不管是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等資訊,都找不到相關的暴露史。周稚偵醫師指出,其實臨床上大部分病例找不著這樣的暴露史。由於從吸入病原、到發病有一段時間,患者可能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吸入帶有病原的灰塵。 頭痛合併發燒、視力模糊、行為改變,可能是腦炎警訊 現代人幾乎都經歷過頭痛,多數只要稍作休息或使用消炎止痛藥就能緩解。提醒民眾,如果頭痛持續一段時間,合併有發燒,腦神經功能異常症狀例如視力模糊、複視、頭暈……,甚至腦功能受損像是記憶力缺失、認知行為改變、意識混亂、意識障礙等,應儘速就醫。若有相關職業或環境接觸史也可主動告知醫師相關資訊。 《延伸閱讀》 .頭痛遲遲好不了?醫解常見6類型,改善先找出原因! .突然劇烈頭痛趕快檢查腦!顱內動脈瘤破裂1/3會當場死亡。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7-27 醫聲.疫苗世代
共病長者感染「這款肺炎鏈球菌」致死率增 李秉穎:最快秋天擬免費打疫苗
新冠疫情後,長者感染肺炎的比例增加,過去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多人因肺炎死亡,社區型肺炎中有23%的致病菌都是肺炎鏈球菌,長庚醫院串連四大院區調查,發現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患者中以「血清型3」最難纏,且65歲以上有共病者,感染血清型3致死率大增。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疾管署今年將會調整肺炎鏈球菌施打建議,所有65歲以上長者都建議打一劑13價或15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年後再打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建立起免疫系統後續採加強劑的方式補足。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肺炎鏈球菌對於長者的致命性高,主要是長者免疫力差,且共病多,尤其是有腎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病、感染HIV的患者,其中感染HIV的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7倍,是所有共病族群中感染風險最高。台灣家庭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防堵感染肺炎鏈球菌,最好的方法仍是接種疫苗,但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有92種以上,其中有10多種引發侵襲性感染,肺炎鏈球菌疫苗雖然能協助防堵,唯獨「血清型3」肺炎鏈球菌最容易造成免疫逃脫,也成了醫界最頭痛的一種類型。根據2016年到2020年,65歲以上肺炎鏈球菌感染患者排名感染的血清型,2018年位居第一位,2019年與2020年都還是位居第三位。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過去的調查顯示,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約有10%的患者,仍會感染血清型3肺炎鏈球菌。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王俊傑表示,目前已有新的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問世,有助於降低感染肺炎鏈球菌引起的侵襲性感染。李秉穎表示,ACIP委員會日前已經調整今年長者疫苗接種建議,65歲以上長者都建議公費施打一劑13價或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年後再施打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目的是先建立免疫系統,一年後加強免疫反應。李秉穎說,除了65歲以上長者以外,6歲到64歲免疫力功能差的民眾,也建議自費施打一劑13價或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年後再施打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五年後再補強一劑23價多醣體疫苗;據悉,目前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價格與13價一致,自費價約為3800元。李秉穎表示,疾管署最快秋天以前會公布建議,而疫苗施打的建議也可能加上新冠肺炎XBB疫苗,提供給長者公費接種,非福利對象,如果是免疫力差的族群,也建議採自費施打。
-
2023-05-07 醫療.泌尿腎臟
「那話兒」反覆感染發炎怎麼辦? 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是元兇!
HIV感染者,不只要控制病毒量、慢病監控也不能少!一名不到四十歲的HIV感染者,穩定服藥治療下,病毒量降低至測不到、CD4免疫細胞球數量也回升至正常,卻仍然反覆出現龜頭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甚至合併勃起功能障礙。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高達12.2%,幾乎是正常值的兩倍,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是造成他反覆感染的元兇。 感染者長期存活時代:不只控制病毒量 三高警訊別輕忽 高效能抗病毒藥物廣泛使用後,HIV愛滋病毒感染者平均餘命幾乎與常人無異,伴隨著感染者老化而衍生的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成為感染者例行追蹤門診的另一項重點。 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暨感染科主治醫師杜漢祥日前分享一名個案,患者不到三十歲時因為反覆龜頭發炎輾轉就醫、兩年後發現感染HIV。患者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病毒控制非常理想,三十四歲那年於門診例行追蹤時發現罹患糖尿病。 杜漢祥醫師指出,患者前一次例行回診時血糖值已處於糖尿病前期、且三酸甘油脂超過一千(正常值應在一百五十以下),經用藥後血脂大幅下降,體重掉了兩公斤、但血糖卻變得更差。也因此,後來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也開始糖尿病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在門診追蹤治療的十年間,患者病毒量持續保持「測不到」、CD4免疫細胞球數量處於正常值,但血糖控制卻不盡理想,糖化血色素甚至曾經高達12.4%,當時還反覆出現龜頭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甚至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杜漢祥醫師指出,多項研究顯示,HIV感染者的糖尿病盛行率比一般族群更高,臺大先前研究甚至發現,在50歲以上感染者族群其糖尿病的盛行率高達18.4%!推測其原因除了老化、體重、代謝等因素之外,感染者長期處於發炎、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也因此,有必要透過定期監控、即時診斷、適時介入,管控感染者血糖等心血管風險因子。除了可能每3個月監控血糖、血壓等風險因子,甚至要注意有沒有糖尿病相關併發症,並且在糖尿病前期,就透過生活飲食型態調整等方式,開始積極管理血糖。 杜漢翔醫師指出,從個案的病情控制也發現,近年單錠多成分STR藥物問世後,感染者一天吃一顆藥控制病毒很方便。相較之下,他們面對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用藥順從性反而比較不理想。也因此,若要達成「第4個90」、也就是提升感染者生活品質,提升患者順從性,也需考慮借助跨科會診或是營養師等跨領域專家共同介入。 《延伸閱讀》 .抗病毒用藥隨意停? 不只病毒失控、小心抗藥性風險! .行逕詭異非中邪!原來是愛滋病發 感染隱球菌腦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