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搜尋
BMI
共找到
499
筆 文章
-
-
2021-10-02 該看哪科.感染科
南投醫院提醒民眾及早接種流感疫苗 減少重症機率
衛福部南投醫院流感疫苗10月1日起開始接種,符合流感接種計畫施打對象者可免費接種,院長洪弘昌說建議,民眾如欲獲得嚴密保護力,應依序接種流感疫苗、新冠肺炎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防併發重症的風險,提高防疫效果。傳統流感季節為12月至隔年3月,流感疫苗注射後需1至2周才會發揮保護力,洪弘昌提醒民眾應盡早接種產生免疫力。目前仍有新冠肺炎疫情,洪弘昌院長鼓勵民眾主動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三大疫苗,並提醒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之後,間隔一周之後再接種流感疫苗,來院接種疫苗前,也應主動告知疫苗接種史。流感優先接種對象為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6個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及6個內嬰兒之父母;潛在疾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人、BMI大於等於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1至3年級學生;禽畜相關及動物防疫人員。11月15日後安排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之成人施打流感疫苗。75歲以上長輩可以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保障健康安全。南投醫院表示,接種流感疫苗後,可有效降低流感感染率,但仍可能罹患其他病毒所引起的感冒,因此民眾仍應注意衛生保健及各種預防措施,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民眾持健保IC卡、相關身分證在流感高峰期前完成疫苗的施打,及早獲得足夠保護力。
-
2021-10-01 該看哪科.感染科
國外研究:打流感疫苗可降低24%確診新冠肺炎機率
近期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外,今也開打流感疫苗,衛福部建議,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施打間隔7天。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流感疫苗可降低24%感染新冠肺炎風險,亦可降低其他疾病及重症風險,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呼籲,民眾10月初可先預約施打流感疫苗,一周後銜接施打第二劑新冠疫苗,補足疫苗空窗期,並提高自我防護力,減少感染重症風險。流感疫苗今年共632萬8250劑,公費採二階段接種,10月1日起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第二階段為11月15日起開放50歲至64歲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副院長黃信彰表示,施打疫苗可刺激免疫反應,抗原細胞產生免疫力,新冠肺炎讓民眾更加重視施打疫苗,施打流感疫苗亦可防重症、死亡及家庭社會負擔。國外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可降低新冠肺炎感染率,也可降低新冠肺炎重症及住院率,國外醫療院所也證實這項論點。黃信彰表示,根據密西根健康照護體系分析450萬筆資料,其中2萬7千人在新冠疫情前半年至一年曾施打流感疫苗,經新冠PCR採檢後,發現降低24%感染新冠機率、呼吸衰竭減少48%、住院天數少4天。英國利用基層照護資料庫分析6921個確診新冠病人,發現有打流感疫苗者,確實可以減少15%住院率、減少22%死亡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因應新冠疫情做一份問卷調查,發現民眾願意施打疫苗,保護力是第一考量(87.1%),其次是安全性(76.6%),病毒變異性(32.3%),但考量疫苗培養方式的人數卻不到2成(16.1%)。黃信彰說,疫苗製程培養方式的不同是影響疫苗保護力與效力的關鍵因素,問卷結果顯示,只有46%民眾知道流感疫苗製程培養方式,有分雞蛋培養和哺乳類細胞培養,細胞培養疫苗較雞蛋培養疫苗增高10%保護力。近期施打多種疫苗,包括新冠肺炎疫苗AZ、莫德納、BNT及高端4種廠牌,還有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黃信彰說,國外為了避免民眾頻繁到醫療機構,多採取一次性施打,施打部位僅間隔一個銅幣,相較台灣較重視疫苗副作用,擔心同時施打產生交互作用,無法釐清副作用,因此台灣疾管署公告,不同疫苗施打須間隔一周。他建議,民眾若尚未輪到新冠疫苗,可先施打流感疫苗。根據問卷調查,去年流感疫苗施打率僅2成,年齡在35至45歲之間不屬於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且家中有12歲以下子女的家長,自費施打流感疫苗比例僅20.3%,這群家長年現在尚未施打新冠疫苗。黃信彰表示,台灣目前新冠疫苗第二劑覆蓋率偏低狀況下,流感疫苗的施打更為防疫關鍵,流感疫苗公費自費都應該施打,以提高自我防護力,減少家庭群聚感染和長者感染重症的風險。
-
2021-10-01 該看哪科.感染科
自費、公費、不同年齡怎麼選?價格多少?2021流感疫苗施打QA
2021年流感疫苗今(1日)正式開打,11類公費對象分二階段優先施打至疫苗用罄止。今年提供之公費疫苗全面採用四價疫苗,共有3家廠牌,採「先到貨、先鋪貨、先使用」原則,無法指定廠牌。若自費施打才得以選擇。《元氣網》以下節錄整理疾管署流感疫苗施打的常見問題:Q1:今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畫之實施對象及開打時程為何?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各類實施對象需具中華民國國民身分〔如為外籍人士,需持有居留證(包含外交官員證、國際機構官員證及外國機構官員證)〕,實施對象及其開打時程如下:A:第一階段:10/1開打◆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第二階段:11/15開打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Q2:今年流感疫苗病毒株是如何選用的呢?A:我國使用之疫苗係依世界衛生組織每年對北半球建議更新之病毒株組成,其保護效力與國際各國狀況相同。我國使用之四價疫苗包含4種不活化病毒,即2種A型(H1N1及H3N2)、2種B型。今年使用之疫苗係適用於2021-2022年流行季,每劑疫苗含下列符於規定之抗原成分:雞胚胎蛋培養疫苗A/Victoria/2570/2019 (H1N1)pdm09-like virus;A/Cambodia/e0826360/2020 (H3N2)-like virus;B/Washington/02/2019 (B/Victoria lineage)-like virus;B/Phuket/3073/2013 (B/Yamagata lineage)-like virus。細胞培養疫苗A/Wisconsin/588/2019 (H1N1)pdm09-like virus;A/Cambodia/e0826360/2020 (H3N2)-like virus;B/Washington/02/2019 (B/Victoria lineage)-like virus;B/Phuket/3073/2013 (B/Yamagata lineage)-like virus。Q3:為何雞胚胎蛋培養疫苗與細胞培養疫苗選用不同疫苗病毒株?A:依世界衛生組織說明,在某些情況下,選定之病毒株不一定同時適用兩種不同疫苗製程,此時分別選擇在個別製程內最能有效複製,但具有相同抗原性的病毒株作為疫苗株,更有利於疫苗的即時生產。Q4:國內核有上市許可證之流感疫苗產品有哪些可選擇?A:依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國內具有上市許可證之流感疫苗依內含疫苗株成分不同,分為含3種疫苗株(2種A型、1種B型)成分之三價流感疫苗,及4種疫苗株(2種A型、2種B型)成分之四價流感疫苗產品,均屬不活化疫苗;兩者差異在於四價疫苗內除含有原來三價所有疫苗株成分外,尚多含1種B型疫苗株。Q5:今年政府採購的流感疫苗有哪些廠牌?適用年齡為何?可否指定廠牌?A:今年提供之公費疫苗共有3家廠牌,疫苗配送採「先到貨、先鋪貨、先使用」原則,民眾接種疫苗之廠牌將依對象採「隨機」安排方式,無法指定廠牌,各廠牌適用年齡如下:公費/自費原廠名稱製造地轉播方式適用年齡自費價格公費+自費賽諾菲巴斯德法國雞蛋6個月以上約1,000元公費+自費國光安定伏台灣雞蛋3歲以上約1,000元公費+自費東洋輔流威適德國細胞培養3歲以上約1,500元自費葛蘭素伏適流德國雞蛋6個月以上約1,000元 資料來源:疾管署 Q6:流感疫苗施打前,是不是一定要先經過醫師諮詢?A:是的,流感疫苗雖然是一種安全有效之疫苗,但接種前必須先經醫師的詳細評估診察,以確認民眾身體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疫苗使用禁忌症等,再決定可否接種。Q7:流感疫苗可否和其他疫苗或COVID-19疫苗同時接種?A:流感疫苗是不活化疫苗,可以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經110年8月28日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建議,為避免一旦發生不良事件時無法釐清歸因,接種流感疫苗應與COVID-19疫苗間隔至少7天。Q8:各類對象之流感疫苗接種劑量及劑次為何?今年有3家不同廠牌,若要打2劑者疫苗廠牌要一樣嗎?A:6個月以上接種劑量為0.5 mL(各家廠牌適用年齡不同,詳見仿單「產品說明書」)。未滿9歲兒童,若是初次接種,應接種2劑,2劑間隔4週以上每次接種0.5mL;若過去曾接種過季節性流感疫苗(不論1劑或2劑),今年接種1劑即可。9歲以上則不論過去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史,都只須接種1劑。今年賽諾菲股份有限公司、國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廠牌的疫苗雖然製程略有不同,但所含病毒之抗原性相似,其效果一樣,亦無安全之慮,經提109年7月6日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會議討論決議,需接種2劑之兒童,2劑可接種不同廠牌疫苗。Q9:今(110)年6月底前完成109年度流感疫苗接種的民眾,是否需要於同年10月接種新的流感疫苗?間隔時間多久?A:仍需接種,與前一劑間隔1個月以上。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之保護效果於6個月後會逐漸下降,且每年流感疫苗組成病毒株有所差異,為能於新來臨之流感流行期可獲得足夠保護力,建議仍需接種當季流感疫苗。Q10:倘誤接種非適用年齡之流感疫苗,其因應處置方式為何?A:不必再補接種其他流感疫苗,惟接種單位應通知/告知當事人,追蹤個案狀況並向衛生局通報接種異常事件。更多問答內容請見>>疾管署
-
2021-10-01 新聞.元氣新聞
公費流感疫苗今起開打 需與新冠疫苗間隔7天以上
公費流感疫苗明今天起分兩階段開打,高雄市衛生局呼籲符合資格者儘速接種,但需注意與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間隔7天以上。高雄市有600家以上合約醫療院所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服務,今年共採購74萬5300劑四價公費流感疫苗,預估全市涵蓋率可達27%。【延伸閱讀:十月流感疫苗加入!一表掌握五疫苗施打時程與對象】高雄市衛生局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接種流感疫苗可預防呼吸道感染,防範併發重症和死亡,增強防護力並降低新冠肺炎感染率, 65歲以上長者、6歲以下幼兒、重大傷病及慢性病患都是流感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開打第一周,請民眾禮讓這些高風險族群優先接種。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分為2階段開打,第一階段從今天開始,第2階段於11月15日開始;第一階段施打對象以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的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大於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第二階段開打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衛生局表示,民眾可先透過衛生局流感疫苗專區、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和疾管家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預約,配合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將可達到雙重保護效果,但要注意與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需間隔7天以上。
-
2021-10-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市近8.4萬學生接種BNT 明70歲長者第二劑莫德納開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北市新增1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該個案自美國入境,9月28日居隔期滿前採檢確診;疫苗施打部分,北市學校已有8.3萬多人完成BNT疫苗接種,明日起進行70歲長者第二劑莫德納接種,同時也進行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北市總計有316家合約院所提供流感疫苗接種服務。北市衛生局說明,北市今新增1例境外移入病例案16328,為一名40多歲女性,9月16日自美國入境,直接入住檢疫所,沒有其他接觸者,9月28日居隔期滿前採檢,9月29日確診,目前已送醫治療。校園BNT接種部分,衛生局表示,統計自9月22日至29日止,北市有74所學校、8萬3970人完成接種,6天內共累積952人因疫苗接種感到身體不適,多數休息後已無大礙,但仍有5人因胸悶、呼吸不順及腸胃不適等狀況住院觀察中。莫德納接種部分,9月28日及29日北市70歲以上長者第二劑莫德納疫苗預約人數已近8萬人,將安排於10月1日至7日進行接種,未完成網路預約或不熟悉操作電腦長者,可在10月7日、8日致電12區區公所登記,市府將安排於10月13日至15日接種。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也同步進行,並分為2階段開打,衛生局表示,除了50至64歲且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安排於11月15日第二階段施打外,其他公費對象均在10月1日開打。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包含醫事人員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的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者(高風險慢性病、BMI≥30、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等及6個月內嬰兒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含社區公共托育家園)、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衛生局表示,流感通常在11月至隔年春節前達到流行高峰,接種後至少2周才能產生保護力,提醒民眾盡早規畫接種,尤其長者、幼兒及醫事人員等高風險對象;新冠疫苗與其他疫苗接種「需間隔至少7天」,符合接種條件者,可透過新冠疫苗接種記錄卡確認間隔。另外,設籍北市65歲以上長者或不限居住地75歲以上長者,可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可跟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接種」。
-
2021-10-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0月1日流感疫苗開打分兩階段!新冠疫苗撞期「務必隔7日」再接種
明日起為今年首度流感疫苗開打,其中公費疫苗流感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於十月一日開打,對象包含醫護、孕婦幼兒、六十五歲長者等,第二階段則於十一月十五日開打,對象為五十至六十四歲對象,此外今年遇新冠疫苗撞期,提醒兩款疫苗需要間隔至少七天後才能接種,至特約診所施打前可先行電話預約。Q: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對象?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實施對象與去(109)年相同,第1階段開打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第2階段開打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Q:該如何預約流感疫苗?可以上網(https://antiflu.cdc.gov.tw/)查詢流感疫苗接種醫療院所,打電話至診所預約,並且出示健保卡、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相關證明文件。Q:接種注意事項?依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專家建議,COVID-19及流感2種疫苗接種間隔應至少7天,避免發生疫苗接種不良事件無法釐清,並在前往合約院所預約或接種前,主動告知疫苗接種史。醫師於接種前可先查詢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請民眾出示全民健保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或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確認民眾是否7天內曾接種COVID-19疫苗,並於完成接種流感疫苗後,於健保卡黏貼流感疫苗接種貼紙。Q:打過新冠疫苗,可以不需要打流感嗎?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再感染流感或合併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不但是引起重症或死亡的主因,也會增加臨床治療困難度,高風險患者務必與醫師討論接種必要性。感染科專家黃立民也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未歇、流感和肺炎鏈球菌仍在社區潛伏,「只要輪到,三種疫苗都要打」且可採打新冠肺炎前後一周,同時接種流感和肺炎鏈球菌疫苗。Q:哪些人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已知對疫苗的成分有過敏者、過去注射曾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經醫師評估後不予接種。另外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出生未滿6個月,因無使用效益及安全性等臨床資料,故不予接種。先前接種本疫苗6週內曾發生Guillain-Barré 症候群(GBS)者,宜請醫師評估。此外,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有嚴重過敏者,可在門/住診由熟悉處理過敏症狀之醫事人員提供接種,並於接種後觀察30分鐘,無不適症狀再離開。Q:接種完流感疫苗後需要注意的事項?接種疫苗後有相當小的機率會發生立即型過敏反應,並導致過敏性休克。為了能在事件發生後立即進行醫療處置,接種疫苗後稍做休息,並觀察至少30分鐘以上,待無不適後再離開。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接種後應注意有無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意識或行為改變等異常狀況,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並通報當地衛生局。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有效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的機率,但仍可能罹患其他呼吸道感染,故仍請注意個人衛生保健及各種預防措施,維護身體健康。疾管署也已於「季節性流感疫苗Q&A」中整理多項注意事項供接種民眾參考。
-
2021-09-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十月流感疫苗加入!一表掌握五疫苗施打時程與對象
近期有多種疫苗施打同時進行。新冠疫苗除BNT才剛在打第一劑外,各類第二劑陸續施打中。10月1日開始,流感疫苗也要開打了,11類公費對象可以優先施打。指揮中心特別提醒,今年需注意的是,COVID-19及流感2種疫苗接種間隔應至少7天,避免發生疫苗接種不良事件無法釐清。《元氣網》以下整理10月分進行中的疫苗施打時程與對象,該打疫苗的族群務必在指定時間內預約施打。10月疫苗施打時程與對象疫苗方式預約與施打時間對象莫德納(第2劑)造冊施打:9/28~7/16前已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且間隔滿10週以上之◆70歲(含)以上長者(即1951/12/31(含)前出生)。◆有原住民身分者為60歲以上(即1961/12/31(含)以前出生)。>>【延伸資訊】莫德納第二劑注意事項AZ(第2劑)第10輪.意願登記截止:即日起至9/29中午12時止.預約:10/3上午10時~10/4下午4時.施打:10/6-10/12「9/30(含)前符合已接種AZ疫苗第一劑且間隔滿10週以上之64歲至50歲民眾[即1957/1/1(含)-1971/12/31(含)前出生]」>>【延伸資訊】莫德納、AZ該怎麼選?副作用有哪些?我有這些症狀可以打疫苗嗎?BNT(第1劑)第9輪施打:9/25~10/8◆12-17歲在籍學生◆18至22歲◆65歲以上◆40歲以上第九類第10輪.預約:10/4上午10時至10/5下午4時止.施打:10/6-10/14◆22-18歲(即1999/1/1-2003/10/13(含)間出生)◆63-18歲第9類對象◆64歲以上(即1957/12/31(含)前出生)>>【延伸資訊】BNT疫苗主要副作用是什麼?如何因應?施打注意事項一次看高端(第2劑)第10輪.意願登記截止:即日起至9/29中午12時止.預約:10/3上午10時~10/4下午4時.施打:10/6-10/1210/6(含)前符合已接種高端疫苗第一劑且間隔滿4週以上者>>【延伸資訊】高端接種前後注意事項一次蒐集流感疫苗公費(自費不受限)第一階段:10/1開打◆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第二階段:11/15開打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延伸資訊】流感疫苗接種注意事項
-
2021-09-26 新聞.元氣新聞
流感疫苗10/1起分兩階段開打 和新冠記得間隔7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公費流感疫苗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一階段於10月1日起開打,第二階段自11月15日開始,除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時間在第二階段,其餘對象均於第一階段。由於現在也正值新冠肺炎疫苗開打,陳時中也提醒,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資格民眾開打後儘速預約接種,且需注意「與COVID-19疫苗接種時間間隔7天以上」,並在前往合約院所預約或接種前,主動告知疫苗接種史。陳時中說,公費流感疫苗開打期間,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作業持續進行,依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建議,新冠肺炎及流感兩種疫苗接種間隔應至少7天,避免發生疫苗接種不良事件無法釐清。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實施對象與去年相同,第一階段開打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第2階段開打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指揮中心提醒,開打後,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再電洽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並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指揮中心表示,合約院所請配合妥善安排接種動線,讓預約民眾優先接種,適時增加人力疏導人流等接種規劃;此外,請醫師於接種前可先查詢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以及進行接種評估時,請民眾出示全民健保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或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紀錄卡,確認民眾是否7天內曾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並於完成接種流感疫苗後,於健保卡黏貼流感疫苗接種貼紙。
-
2021-09-18 養生.抗老養生
中秋團圓不想成為月半臉 按摩「這幾個穴位」加速體內代謝
中秋時節前後,生活往往離不開柚子、月餅及聚餐烤肉,如何快樂團圓享受佳節氣氛,安然度過一片美食誘惑又不會付出月圓臉更圓的代價,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提出以下應景的飲食活動供大家參考。柚子1日食用量 2個拳頭大小柚子維他命C的含量雖高,但是熱量也不少。如果整日只食用柚子1種水果,約可食用半顆柚子的量(以女性拳頭大小評估,1日可食用量為兩個拳頭大小),熱量攝取可以控制在180大卡。柚子食用過量除了熱量超標以外,還有可能因為攝取較多膳食纖維及過多維他命C,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月餅熱量高 建議多人分食攤熱量月餅是1種高糖的精緻食品,主要成分有油脂、雞蛋、麵粉及糖。雖然現在有一些標榜低糖、健康的月餅可供選擇,但和天然的食物相比,高醣高脂的月餅還是會讓熱量攝取量比較高。在食用時可以考慮減少每次的食用量,像是多人分食,淺嚐輒止,可以吃到不同口味,又不會增加身體太多負擔;或是在食用月餅當天,減少正餐的澱粉攝取量都是不錯的方法。烤肉多選天然食材 避免烤太多熱量超標烤肉時有更多需要注意的部分,首先儘量使用天然的調味料,例如:鹽、胡椒、香草類香料、檸檬等,都可以為烤肉增添風味又不讓身體增加負擔。如果想要先行醃製肉品,可以多利用蔥、薑、蒜、鳳梨、蘋果等天然食材,減少糖、油膏、醬料等材料的使用。再者,燒烤時可以增加海鮮及蔬菜類食物的比例,如魚、蝦、蛤蜊、青椒、菇類、絲瓜、洋蔥等,並減少澱粉類食材及加工食品的比例,如米血、吐司、麻糬、甜不辣、香腸等。更重要的是,吃多少烤多少,避免大量食材一次性烤完,導致進食速度太快容易過飽,為了清盤又繼續強迫進食。最後,在飲料選擇上,避開含糖飲料或酒精性飲料,可以考慮水、氣泡水、檸檬水或無糖茶類等解膩又不增加身體負擔的選項。看BMI和腰圍標準值 小心過胖代謝疾病上身張馨予表示,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有密切關係,體重控制不只限於佳節時分,融入日常生活才能保有最好的效果。常見的體重標準可以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評估,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根據國民健康署,BMI應維持在18.5(kg/m2)到24(kg/m2)之間,若BMI介於24(kg/m2)到27(kg/m2)屬於過重,而BMI超過27(kg/m2)則歸類於肥胖。另外,腹部肥胖的標準是女性腰圍達80公分或男性腰圍達90公分,若合併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過高或高密度膽固醇不足更是落入代謝症候群的範疇。從中醫觀點看肥胖 穴位按摩調理體質代謝張馨予說明,中醫觀點來看,肥胖主要成因可能和飲食不節、脾胃失調、痰溼壅滯、先天體質、生活壓力等因素相關,可以分成胃腸溼熱型、脾腎陽虛型、脾虛溼阻型、肝腎兩虛型、肝鬱氣滯型等類型。最後,張馨予提醒,生活上可以從養成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建立運動習慣、三餐均衡飲食、避免宵夜或睡前進食並且攝取充足水量。另外透過腹部的穴位按摩,如臍周的水分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等,可以幫助提升體內的代謝。同時透過中藥及針灸調理體質的作用,幫助體質回歸平和,讓體重控制的過程事半功倍。★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11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免疫低下較容易生病?營養師簡單3招助健康增胖
現代人注重健康,了解體重過重對身體不利,不過其不只是胖子健康容易出問題,瘦子也是一樣。黃君聖SUNNY營養師提醒民眾減重應適度,若體重太輕不僅容易使得免疫力不足,也一樣容易使得其他健康問題陸續出現。 瘦子健康也容易出問題,BMI低於18.5要注意! SUNNY營養師表示,了解自己的體重是否在正常值,最快也較為標準的就是從BMI來看,也就是身體的質量指數,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平方(公尺),如體重60公斤,身高為160公分,BMI值約為23。正常的標準值介於18.5~24之間,低於18.5需留意過瘦,高於24則要注意過胖,不論何者都不利於健康。有不少研究發現,介於此標準值內綜合評估之下死亡率最低,因此各界專家普遍建議維持在此標準值之內。 近年來也有不少透過儀器測量體質肪率進行評估的方式,數據比BMI更為精準,建議男性在15~25%上下,女性因有胸部等其他因素,則建議控制在在20~30%上下。不過因日常不易有測量的機會,建議可在部分醫療院所、健康檢查時測量。 體態不是瘦就好,過瘦健康問題樣樣來! SUNNY營養師指出,人體不只體重過重容易影響健康,過瘦也容易造成各種影響。例如脂肪也是荷爾蒙的重要來源之一,過瘦可能使得荷爾蒙大亂,身體各項機能包括情緒等,就有可能受到影響,包括了易怒、焦慮、失眠等,女性也容易會有月經失調的情況出現。而過瘦除了荷爾蒙缺乏,也容易有體內養分不足的情況,兩者皆容易使得免疫系統低下,也就容易遭受感染、感冒、生病等。除此之外,過瘦的問題也不單僅限於脂肪,也包括了肌肉,肌肉較少、缺乏肌肉保護的情況下,除了行動易受到影響,也容易有骨折的情況發生。 良好體態更有助健康,營養師3招助健康增重! SUNNY營養師表示,民眾若想要增重,重點應放在增加對健康有利的肌肉量,而非體脂肪。換句話說,增重的方法就相當重要。 像是許多民眾為達增重,會透過不正常的大量飲食、多吃油炸或含糖飲料、睡前大吃宵夜等方式進行,諸如此類,這些飲食方式只會徒增脂肪,長期下來恐怕也會增加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風險。 SUNNY營養師建議,食物的挑選上多以原型食物為主,並且營養均衡,以健康為前提補充足夠的營養及每日所需的總熱量。當中可適度多補充優質的蛋白質,搭配阻力訓練,例如常聽到的舉重、伏地挺身等重量訓練,兩者為增加肌肉量的關鍵,缺一不可,同步進行便有助養成肌肉。而全脂牛奶因為是流質食物容易吸收,且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適量的補充,特別對於當前體重較輕、胃口較小的人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除此之外,民眾常聽到的「少量多餐」有別於普遍認知,其實並不利於減肥,反而有助增重,關鍵在於多餐,多餐的情況下即便量少,胰島素也會不斷被啟動,甚至一直處於高點,此方法也是許多訓練者養成肌肉的方式之一,因為更有助於肌肉合成。 《延伸閱讀》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維生素C助增強抵抗力 前10名排行第一名是芭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8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中醫師:能做到這3點,再也不怕中秋團圓後身材變形!
再過一陣子,中秋節就要來了,中秋佳節往往離不開柚子、月餅及聚餐烤肉,如何快樂團圓享受佳節氣氛,安然度過一片美食誘惑又不會付出月圓臉更圓的代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提出以下應景的飲食活動供大家參考。 1.柚子維他命C的含量雖高,但是熱量也不少如果整日只食用柚子一種水果,約可食用半顆柚子的量(以女性拳頭大小評估,一日可食用量為兩個拳頭大小),熱量攝取可以控制在180大卡。柚子食用過量除了熱量超標以外,還有可能因為攝取較多膳食纖維及過多維他命C,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 2.月餅是一種高糖的精緻食品,主要成分有油脂、雞蛋、麵粉及糖雖然現在有一些標榜低糖、健康的月餅可供選擇,但和天然的食物相比,高醣高脂的月餅還是會讓熱量攝取量比較高。在食用時可以考慮減少每次的食用量,像是多人分食,淺嚐輒止,可以吃到不同口味,又不會增加身體太多負擔;或是在食用月餅當天,減少正餐的澱粉攝取量都是不錯的方法。 3.烤肉時有更多需要注意的部分,首先儘量使用天然的調味料,例如:鹽、胡椒、香草類香料、檸檬等,都可以為烤肉增添風味又不讓身體增加負擔如果想要先行醃製肉品,可以多利用蔥、薑、蒜、鳳梨、蘋果等天然食材,減少糖、油膏、醬料等材料的使用。再者,燒烤時可以增加海鮮及蔬菜類食物的比例,如魚、蝦、蛤蜊、青椒、菇類、絲瓜、洋蔥等,並減少澱粉類食材及加工食品的比例,如米血、吐司、麻糬、甜不辣、香腸等。更重要的是,吃多少烤多少,避免大量食材一次性烤完,導致進食速度太快容易過飽,為了清盤又繼續強迫進食。最後,在飲料選擇上,避開含糖飲料或酒精性飲料,可以考慮水、氣泡水、檸檬水或無糖茶類等解膩又不增加身體負擔的選項。 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有密切關係張馨予表示,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有密切關係,體重控制不只限於佳節時分,融入日常生活才能保有最好的效果。常見的體重標準可以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評估,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根據國民健康署,BMI應維持在18.5(kg/m2)到24(kg/m2)之間,若BMI介於24(kg/m2)到27(kg/m2)屬於過重,而BMI超過27(kg/m2)則歸類於肥胖。 另外,腹部肥胖的標準是女性腰圍達80公分或男性腰圍達90公分,若合併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過高或高密度膽固醇不足更是落入代謝症候群的範疇。張馨予說明,中醫觀點來看,肥胖主要成因可能和飲食不節、脾胃失調、痰濕壅滯、先天體質、生活壓力等因素相關,可以分成胃腸濕熱型、脾腎陽虛型、脾虛濕阻型、肝腎兩虛型、肝鬱氣滯型等類型。 腹部的穴位按摩,幫助提升體內的代謝最後,張馨予提醒,生活上可以從養成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建立運動習慣、三餐均衡飲食、避免宵夜或睡前進食並且攝取充足水量。另外透過腹部的穴位按摩,如臍周的水分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等,可以幫助提升體內的代謝。同時透過中藥及針灸調理體質的作用,幫助體質回歸平和,讓體重控制的過程事半功倍。延伸閱讀: 。烤肉醬刷2下就50大卡! 營養師公開中秋NG食物懶人包 。吃1顆月餅要運動多久才能消耗? 一張圖剖析9款常見月餅需要時間
-
2021-09-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到40歲罹大腸癌第三期 全因熱愛做3件事中標
一名年僅40歲的藍先生,近一年來發現排便時偶爾帶有血絲,除此之外,身體上並無任何不適症狀,他以為是痔瘡出血,因此不以為意。直到血便的情形越來越頻繁,近日趁工作空檔到醫院做健康檢查,發現大腸內有數顆大小不一的瘜肉,瘜肉類型大多雖為增生型瘜肉(癌化風險低),但有一處已明顯發展成腫瘤,並伴隨出血現象,且磁振造影影像發現疑似轉移至淋巴結,經病理切片確認罹患大腸癌,並已發展至大腸癌第三期。家族史+不良習慣 導致大腸癌風險增進一步瞭解,藍先生的體型高胖,BMI指數32已達到肥胖狀態(BMI指數18.5-24為健康體態,大於27就屬於肥胖)。飲食偏好愛吃高熱量油炸物及紅肉(牛、鴨、豬)、有抽菸習慣、平日也會喝酒,甚至已有酗酒的傾向(酗酒是指過度飲酒無節制,一次喝下4-5瓶以上罐裝啤酒,或一次喝600cc酒精含量較高的水果酒),並且他的父親有大腸癌病史,其他親友也有癌症相關病史。大腸癌年輕化 瘜肉變成癌需5-10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大腸癌年輕化早已不是罕事,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年輕肥胖比例增高,缺乏運動,都是增加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除此之外,抽菸、喝酒、家族病史也會使得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提高。而大腸癌的發生,高達95%都是由瘜肉(主要為腺瘤性瘜肉)發展而來,這個過程一般需5~10年。有這些習慣 罹患大腸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國家衛生研究院就曾指出,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提早兩年;每天喝超過一瓶瓶裝啤酒,男性得大腸癌的風險比不喝酒的人高1.4倍、女性高1.6倍;罹患結直腸癌患者的一等親家屬,會比無家族史的人高出2~4倍的機率。定期篩檢 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梁程超提醒,「大腸癌」是國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並且已連續13年蟬聯冠軍,「大腸癌篩檢」已經可以說是國人一生必做的檢查項目之一。建議國人年滿50歲務必接受由國健署所提供的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研究證實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務必安排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高危險族群則是建議可提早至35~40歲,就可為自己安排大腸癌篩檢,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延伸閱讀: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男性常貧血小心是大腸癌徵兆! 專家曝「罹癌危險因素」:飲食佔多數
-
2021-09-06 該看哪科.兒科
醫病天地/女童愛吃消夜 9歲就凸肚
一名讀小二的9歲女童,睡前愛喝牛奶配麵包,家長不以為意,半年後,腰圍明顯增加,肚子圓鼓鼓的,BMI超出同齡標準,經常過敏、感冒,醫師建議戒吃消夜,減少澱粉、糖分攝取,1年後,長高變瘦,精神體力都變好。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主任陳敏恭說,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在發育,多吃點沒關係,甚至在睡前吃消夜,但兒童吃消夜易肥胖,隔天早餐胃口不佳,影響白天學習與課業表現,應戒吃消夜,睡前2、3小時就別再進食。醫師表示,兒童吃消夜後睡覺,體內過多的卡路里會轉換成脂肪,導致體重過重或肥胖,易產生糖尿病、高血壓,誘發氣喘、過敏等;吃完消夜馬上躺平睡覺,食道與胃交接處賁門壓力大,易鬆弛導致胃酸逆流。陳敏恭說,醫師建議這名女童戒除消夜,減少澱粉、糖分攝取,搭配飲食衛教與專業協助,努力1年後,長高3公分、減重1公斤,圓滾滾的肚子變平坦,精神、體力也變好了。醫師說,孩子不是不能吃零食,但零食普遍高糖、高熱量,糖與熱量都是兒童肥胖的主因,爸媽要慎選食物,可從食品的營養標示下手,每100公克熱量超過400大卡,就屬高熱量零食,建議避免,含糖量每100公克不超過25公克較適宜。
-
2021-09-0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年薪百萬不可及, 腰圍破百卻大有人在!醫師告訴你代謝症候群的5大危險因子,4個自我健康管理絕招
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中,約有一半與代謝症候群有關最近威力彩開出大獎1人獨得27億,讓全台灣人都羨慕這位幸運兒,許多上班族只能努力提高自己的年薪比較實在。不過,年過半百的老謝在職場打滾多年,期待年薪百萬尚未如願達成,看看自己的腰圍、體重竟雙雙破百,身材肥胖,儘管太太一直提醒他減重、控制飲食,但他總說「還好、不急」,直到健診報告滿江紅,血壓、血糖及血脂均超標,且有心血管疾病跡象,這才驚覺事態嚴重,必須有所作為。202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中,約有一半與代謝症候群有關,肥胖者容易罹患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代謝症候群5大危險因子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秘書長、糖尿病治療權威陳宏麟表示,代謝症候群5大危險因子包括:(1)腰圍過粗、(22)血壓、(3)飯前血糖偏高、(4)血脂異常、(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腰圍是判定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指標,也是最容易超標的項目,成年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就代表腰圍過粗、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多。陳宏麟說,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因此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重症危機。前述老謝就是典型代謝症候個案,因工作繁忙,三餐不固定,常暴飲暴食,又缺乏運動,越來越胖,BMI≧27,腰圍達100公分,血液報告幾乎都是紅字。自我健康管理4絕招,遠離代謝症候群如何遠離代謝症候群?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應從自我健康管理做起,尤其是三高、腰圍過粗、體重過重的族群務必提高警覺,透過運動、均衡飲食、良好生活作息等方式,降低罹病風險。同時也提出以下自我健康管理4絕招,遠離代謝症候群:1.晨起10分鐘量血壓、腰圍及體重,掌握健康狀況。2.力求健康飲食,適量攝取6大類食物,盡量自炊及外食均應掌握每天早晚1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1掌心、堅果種子1茶匙的原則,以達各項營養素需求。3.少坐多動30分,每周至少運動5次,每次達30分鐘。4.拒絕菸酒不熬夜,維持正常作息等良好生活型態,以遠離代謝症候群。步入中壯年後,身體開始走下坡,吳昭軍提醒,4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注意健康檢查報告紅字,並了解自我血壓、體重、腰圍數值,及早進行健康管理,避免慢性疾病上身。★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30 養生.聰明飲食
王光輝肝癌病逝/一天1杯黑咖啡大降肝癌風險!肝臟最喜歡的10種食物
【2021/08/30編按】兄弟象隊一代名將、人稱「萬人迷」的王光輝,今天上午因肝癌病逝,年僅56歲離世令球迷震驚。促進肝臟健康的十大養分儘管肝臟的健康和整體的飲食型態或三大營養素攝取量息息相關,但其實飲食中的許多微量營養素也是守護或促進肝臟健康的重要養分,所以不論是奉行地中海飲食、低 GI 飲食或是其他飲食法,都必須多留意這方面。每一份健康飲食都應該涵蓋這些滋養肝臟的營養素或成分,因為它們不只能保護肝臟不受傷害,讓你擁有健康的肝臟,也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狀況。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促進肝臟健康的養分有哪些。(一)植化素這些出現在水果、蔬菜、堅果和種子類食物中的植化素,對身體有不少健康功效,還有機會預防癌症和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就增進肝臟健康方面來看,則屬吲哚類(indoles)、茄紅素(lycopene)、木酚素(lignans)、白藜蘆醇(resveratrol)、花青素(anthocyanin)和槲皮素(quercetin)的效果特別顯著。2013年一篇探討花青素對肝臟影響的研究發現,花青素(存在於黑莓、接骨木莓、覆盆莓、黑葡萄和茄子的表皮)不只能預防肝臟出現脂肪堆積和發炎的狀況,還能幫助肝臟對抗氧化壓力。槲皮素這種屬於黃酮類(flavonoids)的植化素,則被發現具有抑制 C 型肝炎感染的功效;柑橘類、蘋果、洋蔥、巴西里、橄欖油、葡萄和深色莓果裡都含有豐富的槲皮素。另外,2015年中國的研究還發現,槲皮素能改善因高脂飲食所造成的肝損傷(尤其是脂肪堆積的部分)。不過,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劑是不用經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檢測和認證的,因此我不建議用營養補充劑來取得這些植化素,直接從新鮮的蔬果中攝取比較健康。(二)咖啡喜歡喝咖啡的人,如果聽到我接下來要說的事實,肯定會覺得通體舒暢。研究發現,喝咖啡能降低得到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中風、膽結石和巴金森氏症等疾病的風險,而且還可以全面降低早亡的機會。不僅如此,現在研究還發現咖啡可以降低丙胺酸轉胺脢(ALT)、天門冬胺酸轉胺酶(AST)和 γ-丙醯基轉肽酶(GGT)的數值;而且就算這些人有慢性肝病或是過量飲酒、肥胖、抽菸等陋習,咖啡也能發揮一定的功效。另外,連續執行了四個週期的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報告顯示,咖啡因的攝取量多寡,確實和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有相關性(該報告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CHS〕以問卷的方式進行飲食攝取量的調查。2005年,日本的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兩場前瞻性世代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成果後發現,咖啡的攝取量和肝癌的得病率呈反比: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一到兩杯咖啡者,其得到肝癌的風險降低了42%。由於咖啡中含有成千上萬種物質,所以我們不可能直接點名是當中的哪些成分貢獻了這些護肝功效,因為很可能必須要有多種物質相輔相成(例如當中的強效抗氧化劑和抗癌物質相互搭配),方能產生這股守護肝臟的力量;不過最近有研究發現,或許是咖啡中的綠原酸成分所致。不論是飲用黑咖啡或是拿鐵都可以獲得這方面的好處,唯一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沖泡咖啡時最好要有過濾這道手續,因為這個動作可以濾除咖啡中大部分的咖啡固醇(cafestol)和咖啡白脂(kahweol);這是兩種會讓血中膽固醇含量上升的油性物質。(三)ω-3 脂肪酸鮭魚、鮪魚、核桃、亞麻籽和奇亞籽等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維持心臟、腦部健康和其他身體機能的運作。ω-3 脂肪酸可改善血脂狀態,並降低造成體內發炎的因素,這些優點都對肝臟健康有正面影響。事實上,奧勒岡州立大學新發表的研究發現,屬於ω-3 脂肪酸一員的 DHA(docosahex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能預防脂肪肝,且成效顯著。此外,研究還顯示血液中缺乏 ω-3 脂肪酸是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惡化的直接因素之一。(四)纖維素纖維素有兩大類,分別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對身體健康來說,它們各有各有的好處。水溶性纖維有助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和整體心臟病的風險,同時它也是維持腸道健康的一項重要因素;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泡在水裡體積會膨大,例如燕麥、豆類和奇亞籽等。反之,非水溶性纖維雖不會遇水膨大,但它卻能增加食物在腸道內的體積,促進腸胃的蠕動、代謝;富含非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有:堅果、麩皮、糙米、水果的表皮等;這兩種纖維素都有益肝臟健康。2007年巴西的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連續3個月,每天食用10公克的水溶性纖維(以營養補充劑的形式攝取)後,他們上升的肝指數下降了,BMI、腰圍、胰島素阻抗和膽固醇也有顯著改善。研究也發現,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包括胰島素阻抗)的風險、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含量,並讓體重獲得比較好的控制—這所有的改變都有助於降低得到肝臟疾病的風險。(五)益生菌好菌是讓我們擁有一副健康腸道的關鍵角色,健康的腸道可以為肝臟的健康帶來保障,因為腸道和肝臟之間的互動密切,就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部分學者甚至創了一個「腸肝軸系」的名詞,來描述腸道菌相可能透過怎樣的機制來保護肝臟不受慢性損傷的迫害。其實不少研究都已經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或酒精性肝病的病人,其體內的腸道菌相都出現了轉變。好消息是,有研究認為,只要透過食用益生菌(促進腸道健康的好菌)和益生質(人體不能消化的纖維素,但卻可以做為益生菌生長的養分)重新打造出擁有健康菌相的腸道,便能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肝病產生正面幫助,因為益生菌能降低體內發生輕微發炎反應和細菌位移的程度。為了讓我們的腸道好菌多多,可多食用優格、優酪乳、味噌、泡菜、天貝(一種印尼的發酵豆製品)和酸菜等發酵食品,或直接服用益生菌營養補充劑,保持腸道菌相的健康。幾年前,已婚的珍妮絲因為長期的腸胃不適來向我求診,當時她大概35歲,已經反覆腹瀉、便祕、腹痛和脹氣好幾年,甚至有時還會為胃痛和頭痛所苦。另外,珍妮絲的體重有點過重,這也是她找上我的另一個原因,她希望我能協助她瘦下來。我為珍妮絲做了一些檢測,發現她對麩質和酪蛋白有過敏的狀況,由於她每天都會食用麵包和乳品,所以我請她先全面戒斷這些可能造成她腸胃不舒服的食物。幾週後,她的症狀獲得改善,但還未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於是我們又在她的飲食中加入了多種益生菌和消化酵素的營養補充劑,幫助她減輕脹氣,並提升營養素的吸收率。服用了一個月的益生菌後,珍妮絲不但腸胃的症狀大幅改善,就連頭痛也不藥而癒。經過了這一連串的努力,珍妮絲無疑是提升了自己腸胃的功能,而且增進了肝臟的機能。順帶一提,珍妮絲重獲健康腸道的同時,體重也自然而然地掉了2公斤之多。(六)大豆蛋白大豆常常因為它含有雌激素的特性身負惡名,但其實富含天然大豆蛋白(非大豆加工製品)的飲食,對健康有諸多幫助,肝臟也是受惠者之一。研究發現大豆裡的異黃酮能透過調節肝臟的脂肪代謝和改變肝臟的基因表現,來提升肝臟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進而減少脂肪囤積在肝臟的機會,達到預防或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另外,大豆異黃酮亦具有降低發炎因素和改善葡萄糖耐受度的能力。獲取大豆蛋白的最佳來源是由完整大豆製成的食品,例如豆腐、毛豆、天貝和味噌都是很好的選擇,而非成分中徒有大豆分離蛋白的脆餅或能量棒。(七)辛香料在料理中添加辛香料,除了可以增加味蕾的豐富性,薑黃、咖哩粉、辣椒、薑和葫蘆巴籽裡的活性成分也能促進肝臟的健康。大部分辛香料的護肝功效都是源自於它們所含的抗氧化物質,不過也有少部分的辛香料是因為擁有抗發炎、改變基因表現或是增進解毒酵素活性的成分。以2014年7月發表在期刊《消化學》(Gut)的一篇研究為例,他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薑黃裡的薑黃素(curcumin)能阻擋 C型肝炎的病毒進入肝臟細胞;2013年,中國也同樣在實驗時發現薑黃素能阻止肝癌細胞生長。2013年來自台灣的研究團隊則發現,萃取自薑的精油有助於對抗酒精性肝病,因為他們每天餵食患有酒精性肝病的小老鼠薑精油後,小老鼠的肝臟便不再受到損傷。在葫蘆巴籽方面,2011年日本研究發現,當大老鼠採取高油、高糖飲食時,若攝取葫蘆巴籽將能抑制脂肪在肝臟堆積。(八)綠茶儘管常被用來當成減肥聖品的濃縮綠茶萃取錠劑有礙健康(因為大量服用很可能會導致急性肝衰竭),但適度飲用綠茶卻有益肝臟健康。在2008年刊登在《國際肝臟》(Liver International)期刊上的一篇回顧性醫學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佐證。該篇文獻指出,適量攝取綠茶,或許能降低肝病的風險,尤其是肝癌。這項優點很可能是綠茶多酚的功勞,因為研究已經證實綠茶多酚能降低 DNA 受損機率和血脂濃度。同時,綠茶裡的兒茶素也能在治療病毒型肝炎。不過想要安全無虞的獲得綠茶的好處,我的建議是不要攝取任何營養補充劑形式的綠茶萃取物,要飲用天然的綠茶飲品,不論是冷泡或熱水沖泡的綠茶。(九)維生素 E抗氧化劑能保護身體不受自由基傷害,維生素 E 就是一種抗氧化劑,所以如果在飲食中適量攝取這種脂溶性維生素,就能守護肝臟健康。研究認為,維生素 E 有助降低升高的肝指數、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惡化,並減少疤痕組織在肝臟生成的機會。就跟前面介紹的幾項護肝養分相同,最好的維生素 E 也是來自食物,而非營養補充劑;富含維生素 E 的食物有:植物油、堅果、種子、全穀類和蛋等食物。維生素 E 並非多多益善,過量攝取維生素 E 反而會對健康造成反效果,尤其是有心臟疾病或服用抗血栓藥物的人,更需要仔細拿捏維生素 E 的攝取量。更重要的是,部分的醫學文獻指出,高劑量的維生素 E 會增加總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但也有研究並未發現這項關聯性。2011年,克里夫蘭診所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四百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 E,會顯著增加健康男性得到攝護腺癌的風險。這些因素也是為什麼我們最好不要透過營養補充劑攝取維生素E,多從食物中攝取的原因,因為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 E 比較不會有過量的疑慮。(十)膽鹼膽鹼屬於維生素 B 的一員,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作用不可或缺的元素,許多與肝臟有關的代謝作用都需要它的參與才可以進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三酸甘油酯從肝臟被分泌出的形式)的代謝就是一例。萬一體內膽鹼的濃度過低,就會造成脂肪堆積在肝臟,進一步導致粒線體的功能損傷、脂肪酸氧化能力下降和腸道菌相變差等不利健康的生理變化,這簡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骨牌效應。另外,不少研究發現,膽鹼缺乏可能會促進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癌的生成,然而體內膽鹼含量較高時,卻可能具有預防這兩類肝臟疾病的能力。富含膽鹼的食物有:蛋品、貝類、禽肉、花生、小麥胚芽和全大豆製品。以上這十大養分除了能支持整體的健康,讓肝臟正常運作,它們還有助反轉或中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程。不過飲食所帶來的好處還不僅如此,好的飲食習慣能為身體帶來更多的正面幫助,因為它們同時還能讓身體恢復輕盈、預防或反轉第二型糖尿病、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的風險。簡而言之,只要你的飲食主要以全穀類、蔬菜、水果、豆類、堅果和健康的油脂(例如橄欖油)組成,並搭配小分量的乳製品、魚類和海鮮,紅肉則偶爾少量食用,便可充分掌握獲取最佳健康和護肝飲食的重點。這樣的飲食方式會讓你得到大量增進健康的植化素、抗發炎的 ω-3 脂肪酸和保護腸道的益生菌等有益健康的養分,使你活力充沛。延伸閱讀: 消防員考你:發生火災,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滅火、不是逃生,也不是報案書籍簡介書名:28天消除脂肪肝:4週養肝計畫x 80道保肝降脂食譜,step by step讓「肝」速瘦,搶救健康Skinny Liver: A Proven Program to Prevent and Reverse the New Silent Epidemic-Fatty Liver Disease作者:克里斯汀‧柯爾派翠克, 易普欣‧漢諾納原文作者:Kristin Kirkpatrick,Ibrahim Hanouneh譯者:王念慈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17/07/27作者簡介克里斯汀‧柯爾派翠克(Kristin Kirkpatrick)擔任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診所健康研究院(Cleveland Clinic Wellness Institute)的營養諮詢部主任,負責處理生活型態醫學中心(Center for Lifestyle Medicine)的營養相關事務。身為一位擁有合格證照的專業營養師,她經常到全美各大保健電視節目中擔任來賓。易普欣‧漢諾納(Ibrahim Hanouneh)在克里夫蘭診所完成內科住院醫師實習和胃腸肝膽科的在職培訓。曾在克里夫蘭診所的肝臟專科和肝臟移植團隊服務兩年,累積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任職於明尼蘇達大學附設醫院的胃腸專科(Minnesota Gastroenterology);該醫院的胃腸專科規模是全美之冠。
-
2021-08-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保護膝關節該做哪些運動?醫:不同關節狀態有別
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都會面臨關節退化的問題,從年輕時就提早做好關節的保健與照護,才能避免日後關節疼痛造成行動不便,影響正常生活及運動。運動就是很好的保健方式,可使關節周圍的肌腱強壯,避免僵硬,並維持活動度。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關節狀態有各自適合的運動種類及方式,過度運動反而讓關節受傷,適得其反。● 一般健康關節游泳、單車等低負重運動,優於爬山、跑步、打球。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醫師陳威仁表示,每個年齡族群運動強度本來就不一樣,很難一體適用。但如果運動的當下感到關節疼痛,那就很有可能是運動強度過強,過度使用導致關節發炎,這時就應該先停止運動,並自行觀察2到3天,若症狀並未緩解甚至疼痛感更嚴重,就必須就醫治療了。陳威仁說,一般健康的關節,運動時不會疼痛,這種情況下只要按照平常運動的習慣就好。在選擇運動種類上,可減少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運動,多選擇游泳、踩腳踏車等低負重運動,不把全身重量都交由膝蓋關節負荷。若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肌肉通常較弱,則應以循序漸進方式進行,如一開始先慢走,過幾天再改為快走以及慢跑等,避免運動傷害。● 發炎中的關節急性期可走路、伸展,慢性期加強訓練大腿股四頭肌。對於關節正在發炎中的人,陳威仁說,發炎可分為急性發炎及慢性發炎,急性發炎的情況下,建議完整休息、不特別運動,但一般日常活動如走路、簡單的關節伸展活動還是可以持續。等到發炎狀況緩解後,再依醫囑恢復運動,並視疼痛的狀況來調整運動量及強度,期間也可使用護膝包覆關節提供支撐力,減輕關節疼痛。而慢性發炎指的就是關節退化、老化,通常發生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加強訓練大腿股四頭肌,可提供膝蓋好的穩定性,並且減少步行時膝蓋所承受的壓力,改善膝關節疼痛感。● 關節發炎痊癒者肌肉可能萎縮,應從低強度運動慢慢開始。至於關節曾發炎但已經痊癒的人,陳威仁說,沒有退化問題的話,只要慢慢恢復運動強度就可以了。但因為一陣子沒有運動,肌肉會有一定程度的萎縮,不像之前一樣強健,因此運動強度一定要降低,再慢慢視情況逐漸增加強度。慢性關節炎最適合的坐姿抬腿運動陳威仁說,一般人想要強化大腿肌肉,可以使用健身房的器材,或是抬腿運動加上彈力帶、深蹲等。但對於老年人可能較困難,這時可以最簡單的居家訓練方式「坐姿抬腿運動」來代替。「坐姿抬腿運動」是坐在椅子上,讓雙腳落地呈現90度,先將其中一隻腳往前慢慢抬起,膝蓋伸直,維持5至10秒後放下,再換另一隻腳進行相同動作,重複多次。比起深蹲、蹲馬步等,對膝蓋負擔較小,更適合有慢性關節炎的人。均衡飲食、維持體重 就是保護關節利器對於加強關節健康的飲食,陳威仁表示,「只要均衡飲食就好。」他指出,更重要的是好好控制體重,因體重越重對膝蓋負擔也就越大,更會加速膝關節的磨損和退化。根據研究顯示,體重減輕1公斤,可以降低膝蓋負擔約2公斤。均衡飲食可參考據衛福部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有建議五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等6大類食物應攝取的量,再搭配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更好的控制體重。至於要怎判斷是否過重,陳威仁則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若是BMI大於30,就要特別注意。
-
2021-08-2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中壯年5成粗腰 小心代謝症候群
防疫宅在家,長時間久坐不動,加上飲食失衡,小心「粗腰」引發代謝症候群。衛福部國健署分析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發現,台灣近5成中壯年腰圍過粗,40歲以上每10人就有3.6人有代謝症候群。55歲陳先生工作繁忙,三餐不固定外,經常暴飲暴食,BMI≧27,腰圍高達100公分,直到健檢才發現,血壓、血糖及血脂均超標,確診代謝症候群,甚至罹患多種心血管疾病。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包含腰圍過粗、血壓偏高、飯前血糖偏高、血脂異常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只要有三項以上超標,就確診代謝症候群。其中,腰圍是判定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指標,也是最容易超標的項目。成年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腰圍就是過粗。魏璽倫說,「粗腰」代表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多,而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09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十大死因過半是慢性疾病,特別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共同危險因子都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建議,40歲以上民眾應注意健康檢查報告紅字,並了解自我血壓、體重、腰圍數值,及早進行健康管理,避免慢性疾病上身。改善粗腰與代謝症候群,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陳宏麟說,養成早晚量一次體重和血壓、一周一次量腰圍的習慣,可督促自己遠離肥胖;要有規律運動,可從健走開始,設定每天走5000步以上的目標;均衡飲食不可少,盡量吃原型食物,多喝水最好。
-
2021-08-1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中壯年5成「粗腰」 小心代謝症候群上身
疫情宅在家,長時間久坐不動,小心「粗腰」引發代謝症候群。55歲陳先生工作繁忙,除了三餐不固定外,還常常暴飲暴食,不僅BMI≧27,且腰圍高達100公分,直到例行健檢才發現,血壓、血糖及血脂均超標,確診代謝症候群,甚至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然而,陳先生並不孤單,國健署107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分析,近5成中壯年腰圍過粗,40歲以上每10人就有3.6人有代謝症候群。什麼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天列舉五項,包含腰圍過粗、血壓或飯前血糖偏高、血脂異常,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上述只要「五中三」,有三項以上超標,就是確診代謝症候群,任何一項失控,即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其中,腰圍是判定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指標,也是大眾最容易超標的項目。成年男性腰圍只要>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腰圍就已經過粗。魏璽倫說,「粗腰」代表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多,而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因此,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國人十大死因過半是慢性疾病,特別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共同危險因子都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建議,40歲以上民眾應注意健康檢查報告紅字,並了解自我血壓、體重、腰圍數值,及早進行健康管理,避免慢性疾病上身。健檢報告上的「紅字」常常讓人無病識感,改善粗腰與代謝症候群,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陳宏麟說,養成早晚量一次體重和血壓、一周一次量腰圍的習慣,可督促自己遠離肥胖;規律運動部分,可從好上手的健走開始,每天設立5000步以上的目標;均衡飲食不可少,盡量吃原型食物,多喝水最好,若夏日想來杯飲料解渴,可選擇無糖茶飲,避免攝取過多糖分。此外,疫情期間他也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定期回診追蹤者少了一大半,更有人三個月後回院,已成為心血管疾病,呼籲追蹤不間斷。
-
2021-08-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減腰圍減緩三高和代謝症候群,醫師曝:還會讓這種疫苗效果更好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紛擾,台灣拚疫苗覆蓋率目前已超過三成,施打年齡層也積極向下展開,其中第二輪施打的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仍是被討論最多的族群。當中除了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生殖泌尿及肺部呼吸等疾病之外,很大一個族群就是三高慢性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而這也從三級警戒以來,新冠肺炎的死亡個案多數具三高慢性病史可得到證明。 內臟脂肪竟成染疫關鍵 控制不佳恐變重症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指出,自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的2020至2021年國際醫學期刊文獻索引摘要資料庫PubMed搜尋結果來看,三高慢性病前期的代謝症候群5項指標--腰圍過大之內臟脂肪、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新冠肺炎的關聯性研究即高達6千多篇,其中又以血糖、肥胖指數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最高度相關。根據國外統計,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高,其重症和不良預後的機率也大幅提升,這也表現在肥胖人口較多的國家,疫情的嚴重性和死亡率比起其他國家高,顯示肥胖確為疫情傳染的關鍵。而相較BMI身體質量指數(計算體重kg/身高 比例而得),內臟脂肪囤積之腰圍大小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更具相關性,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內臟脂肪囤積過多的人其新冠肺炎疾病預後更不佳。內臟脂肪過高,也會影響疫苗效果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醫師表示,因代謝症候群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導致巨噬細胞活性降低、B細胞和T細胞的反應受損,種種因素會讓疫苗接種後反應不佳。 國外研究也顯示,腰圍過大者接種疫苗後抗體濃度較低,這是因為疫苗的作用必須要透過免疫細胞做出一系列的反應,但內臟和皮下脂肪組織所產生的促炎因子,會使免疫反應失調或免疫細胞反應降低,導致疫苗接種結果不如預期。 因此杜思德提醒,腰圍過大又有三高不佳紀錄的民眾,也就是代謝症候群患者或候選人,接種疫苗前後都要落實減腰圍消除內臟脂肪,才能在疫情中自我保護。 防疫新生活,別忘瘦腰圍遠離重症蔡克嵩表示,台灣45歲以上高達一半人口有腰圍過大、過重及肥胖問題[6](BMI在24-27 kg/m²為過重,BMI ≥27kg/m²為肥胖),建議疫情解封後,代謝症候群及肥胖族群可透過中度的有氧運動,如健走、騎自行車、游泳、慢跑抵抗發炎作用[6],飲食則以「三低一高」原則--透過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飲食,控制好三高指數;同時定期量測腰圍,以遠離代謝症候群。延伸閱讀: 。更年期專胖肚子? 腰圍超過「這尺寸」,小心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腰圍不能憑感覺 要拿尺來量才準!
-
2021-08-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前後宜減腰圍!研究:肥胖恐讓疫苗效果打折
● 肥胖、腰圍超標者新冠重症率高● 代謝症候群體內長期慢性發炎,疫苗效果打折● 有氧運動、三低一高飲食,遠離病毒你也是游泳圈肥胖一族嗎?根據統計,台灣45歲以上民眾,高達一半人口有腰圍過大、過重及肥胖問題。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高,重症和不良預後的機率也大幅提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肥胖者、內臟脂肪過高的人,打疫苗效果恐打折,提醒接種疫苗前後,都要落實減腰圍,消除內臟脂肪。染疫恐成重症 預後較不佳三高慢性病前期的代謝症候群有5項指標,包含腰圍過大的內臟脂肪、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脂,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指出,其中以血糖、肥胖指數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最高度相關。根據國外統計,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高,其重症和不良預後的機率,也大幅提升。蔡克嵩說,肥胖人口較多的國家,疫情的嚴重性和死亡率比起其他國家高。尤其肥胖所引起的內臟脂肪囤積、腰圍大小,與新冠肺炎確診重症率有關,臨床發現,腰圍超標者的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一般人,顯示內臟脂肪囤積,確診預後更不佳。代謝症候群患者 接種反應差為什麼內臟脂肪過高,甚至是肥胖者接種疫苗效果打折扣?杜思德表示,代謝症候群患者因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導致體內「清道夫」巨噬細胞活性降低,體內B細胞抗體下降,和殺手T細胞的反應受損,進而讓疫苗接種後反應不佳。杜思德指出,國外研究顯示,腰圍過大者接種疫苗後抗體濃度較低,這是因為疫苗作用必須透過免疫細胞做出一系列的反應,但是內臟和皮下脂肪組織所產生的促炎因子,會使免疫反應失調,或免疫細胞反應降低,導致疫苗接種結果不如預期。減重多運動 飲食三低一高以成年男性來說,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則是小於80公分為佳。至於肥胖的標準,杜思德提醒,BMI值在24至27為過重,BMI值大於27則為肥胖,上述皆可能為代謝症候群患者或高風險者,因此在接種疫苗前後,都要落實減腰圍、消除內臟脂肪,才能在疫情中自我保護。疫情警戒降為二級,民眾可戴口罩多到戶外動一動,蔡克嵩建議,代謝症候群及肥胖族群,可以多做中度的有氧運動,如健走、騎自行車、游泳、慢跑,以抵抗體內的發炎作用;飲食部分則掌握「三低一高」原則,透過低油、低糖、低鹽與高纖的飲食,控制好三高指數,定期量測腰圍減重,才能真正遠離新冠肺炎重症的威脅。
-
2021-08-09 養生.抗老養生
丹麥老年研究中心:臉看起來年輕,真的較長壽!怎麼做才能逆轉老化?
編譯:長壽與否,看臉就知道!一項由丹麥老年研究中心發起的研究顯示,雙胞胎中看起來年紀較長的那人,7年後死亡率較高。視覺年齡的確是預測剩餘壽命的指標之一。原因在於,人體染色體末端的端粒長短,影響了人老化的速度、罹患特定疾病的機率,也決定了一個人的外貌看起來年輕與否。怎麼做,才能逆轉老化?醫師之間流傳著一種說法:經驗豐富的醫師,一看患者的臉,就知道他大概還能活多久!人的外貌,是否真的和壽命長短相關?為了驗證這項經驗法則的可信度,一項由丹麥老年研究中心和美國、荷蘭等跨國學術團隊所進行的研究〈視覺年齡作為臨床有效之老化生物標記:世代研究〉(Perceived age as clinically useful biomarker of ageing: cohort study),請41位受試者看913對70歲以上的丹麥雙胞胎照片,判斷他們的年紀。研究的追蹤時間長達7年,結果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經過長時間的追蹤,研究團隊的結論是:人的視覺年齡,確實可以預測其剩餘壽命。健康好壞寫在臉上!視覺年齡較高,認知、體能狀況較差在這項研究中,除了請受試者根據照片判斷影中人的年齡以外,研究團隊也為這1826位雙胞胎做了體能測試、握力測試、認知測試,並且透過抽血做了端粒(telomere)檢測。什麼是端粒?由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伊莉莎白.布雷克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科學系教授伊麗莎.艾波的共同著作《端粒效應》中提到,位於染色體末端的端粒,就像是染色體的保護套。它的作用在於保持染色體完整、讓細胞複製、生長。然而,老化會使端粒愈來愈短,最終失去保護染色體的作用,細胞也就停止生長、開始凋亡。可以說,端粒的長短,決定了人類的壽命。理論上,雙胞胎有著高度相似的基因以及成長環境。但研究團隊發現,排除了性別、生理年齡、社經地位等因素後,在受試者眼中視覺年齡較老的組別,其體能測試、握力測試、認知測試的分數都較低,甚至平均端粒長度更短。在經過了7年的追蹤後,這些人的死亡率也更高。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對70歲以上的人而言,視覺年齡的確是預測剩餘壽命的有效指標。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認為,可能的原因在於端粒長短不只影響了人老化的速度、罹患特定疾病的機率,也決定了一個人的外貌看起來年輕與否。視覺年齡老不老,並非只是受試者主觀的判斷。一個人是否抽菸、曝曬在紫外線下的時間、BMI高低、憂鬱與否,甚至是生活環境的好壞,都會影響我們的長相。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加速端粒縮短、細胞凋亡。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Kaare Christensen指出,生活較為艱困的人,較有可能先一步離開人世。一個人的臉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他的生活與健康狀態。端粒可以延長!怎麼吃與動,才能逆轉老化?所幸,我們無需悲觀。布雷克與艾波的研究團隊發現,端粒可以延長,老化是可以逆轉的。一篇刊登於《營養學》期刊的文章〈運動和營養:兩項保護端粒的有效措施?〉(Physical Activity and Nutrition: Two Promising Strategies for Telomere Maintenance?),回顧了多篇近年和端粒相關的研究。文中對於保護端粒的建議可分為兩大方向:1. 飲食:高纖低糖,油類選擇不飽和脂肪酸飲食中攝取高纖維食物、脂肪選擇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抗氧化、抗發炎,進而保護端粒。研究發現,豆類、堅果、海藻、水果、100%純鮮果汁、奶類、咖啡等食物的攝取量,都和端粒長度正相關。相反的,高糖分、高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型態,則可能加速端粒耗損。酒精、紅肉、精緻肉品,皆會導致端粒縮短。此外,多份研究都建議人們減少飲用含糖飲料,才能保護端粒。2. 運動:中度、規律運動能降低氧化壓力不少研究都指出,中強度的規律運動習慣,可降低人體的氧化壓力,進而達到保護端粒的效果。但要說哪種運動最有利於延長端粒,學界則尚未有定論。例如,有研究顯示跑步等有氧運動和白血球端粒長度呈正相關,也有研究指出肌耐力訓練對延長骨骼肌細胞端粒有正面影響。《端粒效應》一書則提到身心技巧如冥想、氣功、太極和瑜珈等身心技巧的練習,可增加免疫細胞的端粒酶或使端粒增長。大方向來看,攝取均衡營養以及規律運動等老生常談,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認真照顧自己,外表與身體都會凍齡!資料來源/Nutrients、The bmj、BBC原文:丹麥老年研究中心:臉看起來年輕,真的較長壽!怎麼做才能逆轉老化?
-
2021-07-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懶人包/正確減重怎麼做?醫詳解非藥物治療方式
受到疫情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很多人的體重也默默增加了。台中康澄診所肝膽腸胃科許柏格醫師提醒,千萬別放任體重飆升,因為肥胖可能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胃食道逆流、心血管疾病等。體重過重會增加膝關節、髖關節的負擔,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也比較高。肥胖患者的上呼吸道可能在睡眠時塌陷,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大腦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白天的工作效能勢必受到影響,倘若呼吸中止的時間過長,嚴重缺氧甚至可能危及性命。許柏格醫師指出,陸續也有研究指出,肥胖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之後的併發症較多,死亡率也較高。愈來愈多證據告訴我們,肥胖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疾病,需要積極介入治療。在台灣,身體質量指數BMI〔1〕介於18.5-24之間為健康體位,BMI在24以上屬於過重,BMI在27以上屬於肥胖,許柏格醫師表示,一般來說BMI超過30時建議接受治療,若是BMI超過27且具有肥胖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便需要積極介入,除了治療各項併發症,也要利用各種方式來控制體重。多管齊下,擺脫肉肉肥胖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成功減重亦非一蹴可及,許柏格醫師分析,想要成功減重且避免復胖,必須從飲食、運動著手,並與醫師詳細討論,搭配使用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目前可用於減重的藥物,主要是利用「減少熱量吸收」或「抑制食慾」等機轉來發揮效用。減少熱量吸收的藥物可讓食物中的脂肪無法被酵素分解、吸收,而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所以在使用後可能有脹氣、油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狀況。抑制食慾的藥物能延緩胃排空,並讓大腦有飽足感,達到減少攝食量的目的。部分人會感到噁心、嘔吐、腹瀉、腸胃不適等副作用。非藥物治療可透過胃鏡或手術來進行,許柏格醫師解釋,胃鏡減重的方式包括胃內水球、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等,大多是由腸胃科醫師來執行;手術減重的方式有胃繞道手術、胃縮小手術等,主要由外科醫師來執行。胃內水球是將一顆水球放入胃裡,以佔據胃容積、增加飽足感。醫師會透過胃鏡將一個水袋送入胃裡,然後根據每個人的體型,注入400-700毫升的水。由於胃內水球在六個月後破裂的風險會提高,所以需要再做一次胃鏡將水球移除。胃內肉毒桿菌注射是在胃部注射肉毒桿菌素,以延緩胃排空、減少食慾、增加飽足感。許柏格醫師解釋,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的作法是利用胃鏡將肉毒桿菌素注入胃黏膜下,大部分是注射在胃的幽門部。肉毒桿菌素可以減少胃部平滑肌的收縮,而達到延緩胃排空的效果,注射後肉毒桿菌素可維持3-6個月。接受胃內肉毒注射後可能有脹氣、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腹痛較為少見,不過有問題仍需回院觀察〔2〕。相較於胃內水球,腸胃穿孔的機會較低〔3〕。許柏格醫師說,胃內肉毒注射可用於BMI介於30-40間的族群或是BMI在27以上且具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肥胖併發症的族群〔4〕。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目前屬於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Off Label Use),事前必須與醫師詳細討論。胃內肉毒注射與胃內水球的副作用大多在一個禮拜內比較明顯,然後身體會慢慢適應。若在三天內出現急性腹痛,就要馬上回診檢查。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對減重非常重要,許柏格醫師強調,營養師會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日常活動量,然後根據每天需要的熱量,擬出兼顧均衡營養的飲食計畫。遵循營養師的建議執行,漸漸改變飲食習慣,有助維持減重效果、減少復胖的機會。減少攝入熱量時,也要增加熱量消耗。許柏格醫師說,請務必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包括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每週5到7天,可依照每個人的體能狀況,循序漸進。規律運動有助減重,也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控制有幫助。「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再與醫師討論藥物或非藥物治療,」許柏格醫師叮嚀,「千萬不要誤信偏方,使用正確的方式,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參考資料:1. BMI(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2. Kaya B, Esen Bulut N, Fersahoglu M. Is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 Effective in Obesity Treatment? Surge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2020.3.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30:3472-9.4.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30:3472-9.原文:
-
2021-07-25 養生.抗老養生
除了基因,有2/3壽命是由自己掌控!醫師認證人瑞健康長壽祕訣
醫療科技進步、養生觀念盛行,全球愈來愈多人成為百歲人瑞。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示,到2050年,100歲以上的人數預計將成長八倍。不管你想不想成為百歲人瑞,至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健康的老年生活,比歲數更重要的,是正向的心靈與生活品質。全球各地的健康人瑞有一些共同特點,除了與生俱來的基因,「事實上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壽命,是掌控在自己手上。」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醫學博士、老年病學家Susan Friedman說。「那就是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延長壽命,還能讓你在老年生活裡優遊。」以下是全球人瑞經醫師認證、值得學習的長壽祕辛。時時伸展防跌倒101歲的Tao Porchon-Lynch是世界上最年長的瑜伽教練(已於2020年離世),在世界各地教授瑜伽超過45年,並且已練習長達70年。她長壽的祕訣之一,可能就是不停的伸展。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的Tanya Gure醫學博士說:「我所治療的活躍老年人,都有規律的運動,而伸展是其中的關鍵。」伸展有助於提供他們活動的能力,且預防跌倒。每天都要出門走走隨著年齡增長,高齡者待在家的時間愈長,但《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保持社交和身體活躍可以延長壽命。研究人員觀察70至90歲之間的人,離開房子的頻率和壽命的關係,發現每天出門的人比不出門的人活得更久。定期走出家門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多參與社交、文化和體育活動的機會,從而促進健康和長壽。有信仰的支持住在紐約的Duranord Veillard活到111歲,他在 108歲生日時告訴記者,他對上帝的信仰使他能過著健康長壽的生活。2018年1月發表在《國際老年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針對90至101歲的義大利人進行調查,發現多數人與他們信仰的天主教有密切的聯繫,顯示信仰可能在長壽中發揮作用。Friedman博士說,靈性和歸屬感會對老年人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保持正向樂觀《衰老(Aging)》期刊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95至107歲德系猶太人的人格特質,發現他們多數擁有積極的態度和幽默感,顯示這些特質有助健康長壽。義大利農村90至101歲的居民也是如此。研究人員發現,最年長的村民表現出韌性、堅毅和樂觀特性,使他們能達觀面對生活中的起落。多吃蔬菜準沒錯114歲的俄亥俄州婦女Lesie Brown,每天吃一個番薯,她的家人認為這是她長壽的原因。賓州101歲的Christina Kislak Wahala,則將她的長壽歸功於富含新鮮蔬菜和漿果的飲食。Friedman博士指出,生活在以長壽健康知名的「藍色區域(Blue Zones)」的人們,至少80%的飲食來源是植物,以植物為基礎的天然飲食,膽固醇低,且能提供大量纖維、抗氧化劑與豐富營養素,保持身體免疫系統正常運轉,維持健康。● 藍色區域(簡稱藍區)指的是全世界人民最長壽的五個地區,包含義大利的薩丁尼亞(Sardinia)、希臘的伊卡利亞(Icaria)、日本的沖繩、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Nicoya)、美國加州的洛瑪琳達(Loma Linda)。積極主動維護自己的健康Gure博士注意到,長壽患者的共同點是,他們多半積極主動維護自己的健康。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疫苗接種並注重慢性病管理。這意味他們會及早發現健康問題,與醫師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因此更能周延制定個人的健康管理,保持更好的生活質量。多吃豆類食物如果要在你的飲食中加入一種主食,那就是豆類。它富含纖維、蛋白質和複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分解的速度較慢,不會使血糖上升太快)。「豆類是神奇的食物。」Friedman博士認為,它們可能是長壽的祕訣之一。世界上長壽的藍區居民,都將蠶豆、扁豆、黑豆和大豆等豆類作為他們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動個不停當111歲的Downing Kay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會和兄弟姊妹在家裡跳舞,而現在作為一個超級百歲人瑞,她依然每周參加一次Zumba舞蹈課程。Friedman博士說,身體保持最佳狀況者,通常是終身都有運動習慣的人。「身體很多疾病的出現,都與久坐有關,這使我們面臨各種慢性病風險。」運動有助抵銷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素,且被證實可改善情緒。2017年,《刺胳針(Lancet)》雜誌上一項針對13萬人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30分鐘或每周150分鐘,可使死亡風險降低28%。不一定非得上健身房運動,將步行、健行和園藝種植等融入生活中,都對健康有相當助益。多與朋友哈啦社交研究指出,與社交網絡規模較小且多樣化程度較低的人相較,擁有大型且多樣化社交網絡的人,死亡風險較低。Friedman博士說,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非常需要與人互動,離群寡居會是個大問題。」朋友除了提供情感支持,家人和朋友還能從旁發現你是否生病、需要就醫。與他人親密接觸的人,生活也會更活躍。不要吸菸很重要提高長壽機會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抽菸。儘管偶爾會出現一些又菸又酒的人瑞,但Gure博士說,這樣的案例畢竟不多。相關數據顯示,與不吸菸者相較,吸菸者平均早死10年,並且也會遇到更多的健康問題和殘疾。要乖乖吃早餐即將迎來110歲、來自明尼蘇達州的Erna Zahn說,她每天都吃早餐。早餐不僅為一天的開始提供能量,還可以維持健康的體重。研究人員發現,不吃早餐可能與較高的BMI和腰圍有關,而這些都是代謝症候群、心臟病、糖尿病和其他可能縮短壽命疾病的危險因子。當志工回饋社會志願服務有助老人茁壯成長。「他們有累積一生的經驗、技能和智慧。」Friedman博士說,找到能讓他們提供經驗與智慧的場域,對整個社幫助很大。志願服務對維繫社會人際的連結非常重要,尤其是老一輩和年輕人之間。代間關係(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對於保持活力至關重要。Gure博士舉例,讓老年人成為學校志工,有助於透過保持老年人的精神活躍與社交聯繫,為健康老齡化奠定基礎。吃堅果美國加州的洛瑪琳達(Loma Linda)是全球的長壽熱點之一,這裡的居民比其他北美人平均多活10年,他們不僅吃很多「全食物(whole foods)」,還吃大量堅果。2001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日常飲食中加入堅果。可能會使預期壽命延長1.5~2.5年。研究還發現,在地中海飲食中加入堅果,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降低28%。堅果含有益心臟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提高好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不要緊張 減少壓力壓力、擔憂和緊張不僅會增加眉頭皺紋,還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長期處在高壓會削弱免疫系統,提高罹患各種疾病的機率。」加州方丹谷地區醫院和醫療中心的老年科醫師Christopher Salem說。壓力還會引發炎症,從而導致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各種慢性疾病。他說,「大多數活到100歲的人,都學會了順其自然。」隨時隨地消除生活中的壓力源。雖然消除壓力沒有神奇祕訣,但醫師和研究人員建議,每個人都要找到一種定期休息、放鬆和充電的方法。人生有目標感對沖繩人來說,它被稱為「Ikigai」;對哥斯大黎加人來說,它被稱為「Plan de Vida」。這兩個字彙可以解釋為「活著的目的、生命的計畫」,可以說是人生的使命感。研究人員表示。對居住在義大利農村的老年人來說,在家鄉的土地工作,就是他們人生的使命感,並且幫助他們延壽。老年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生命周期的理解,並且有一定程度知曉生命對他們而言是什麼。對生活有目標感的人,不僅每天有動力出門,面對各種生活情境也更有韌性。「當你失去伴侶或孩子時,會有一定程度的力量繼續前進。」這些人不會孤立自己,會與家人朋友密切聯繫,以度過悲傷期。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國進口2款單株抗體 其中1款對抗Delta株已宣告無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月11日宣布緊急採購的單株抗體到貨,可使用於輕、中度確診者且有重症風險的新冠病患,降低重症死亡率;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今表示,我國進口的二款單株抗體藥物,其中一款對於Delta變異株、Beta變異株(南非株)、Gamma(巴西株)已經沒有效果,單株抗體的使用能夠降低患者的可傳染期,未來若要解封,藥物是精準防疫的一環,必須將其考量進去。國內進口的兩款複合單株抗體藥物分別為雷傑納榮(Regeneron)的Casirivimab搭配Imdevimab使用,另一款為禮來的Bamlanivimab加上Etesevimab使用。根據疾管署的使用建議,單株抗體建議使用在年齡大於等於65歲、年齡大於等於55歲且有以下任一: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含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等於30,或其他影響免疫功能的疾病;懷孕女性。只要具有上述任一風險因子,且未使用氧氣,且發病於七天內的確診個案建議可投以單株抗體。不過,陳秀熙表示,隨著變種株不斷變化,現在變異株包含Alpha株(英國變異株)、Beta株(南非變異株)、Gamma株(巴西變異株)、Delta株(印度變異株),其中Delta株已經成為主流,禮來雞尾酒療法單株抗體,僅對英國變異株有效果,其餘的效果不佳。我國進口的另一款單株抗體則還是有效。變異株一定是未來的課題,除了單株抗體因應變異株恐出現抗藥性,需要多加注意以外,陳秀熙也提出八大作為,包含持續強化邊境行意、核酸檢測以及抗原快篩的使用、居家快篩的普及、增加疫苗注射的涵蓋率、公衛作為必須持續(如勤洗手、戴口罩)、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或取得、平時的室內環境加強通風、汙水等環境監測必須加強,此舉才有辦法提前做出對抗變異株的計畫因應。
-
2021-07-15 失智.大腦健康
5招預防失智症 麥得飲食一日菜單示範
您或身邊的親友是否會時常忘東忘西,甚至嚴重到記不得曾允諾過的事?您認為這是因為粗心還是失智症的初期症狀?若當您或您的親友因記憶衰退而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該正視這是否為失智的症狀,根據衛生福利部與其他相關失智症團體的流行病學統計結果發現,台灣110年65歲以上老人失智盛行率推估為7.59%,表示約13位老人中,就有1位是失智症的病人,但其實失智症不可怕,若能及早發現,早期開始治療是可延緩衰退的發生,或是當尚未發病前,我們都可透過生活或飲食型態來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不願面對的真相-是老化還是失智?老化是屬於正常的生理機能衰退而非疾病;相反地,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非老化,它屬於多重病徵集結的疾病,失智不單是記憶力衰退,還可能有其他認知能力的退化,同時也可能出現妄想、幻覺或個性改變等情況發生。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如何預防失智症?1.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1)40-64歲時,體位肥胖者(BMI≧30),失智症發生的相對風險提升近3倍。(2)過重者(24≦BMI
-
2021-07-12 該看哪科.婦科
女性停經缺乏雌激素最易罹患2種病!每年例行檢查必做5項目
停經(Menopause):希臘語,men = month,pausis = cessation。卵巢功能的喪失進而造成月經永久停止。更年期(Climateric):指的是從生殖後期進入到停經、停經後期。圍停經期(Perimenopause):是為月經週期開始不規則一直到停經後一年。根據統計,在西元前一千年,人類的壽命只有18年;在西元前一百年,也就是羅馬帝國凱撒大帝統治時期,人類的壽命只有25年。在1900年,根據美國統計,人類壽命也只達49年。但到了2005年,人類平均壽命,男性可達83年,女性則已達85年。目前高齡的普遍定義為65歲以上,根據目前統計,9成的人皆會進入高齡。早在1990年已有學者提出疾病的三個不同階段。在20世紀早期,如何治療急性傳染疾病是醫師和科學家主要努力的目標,也因為成功的控制傳染病,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第二個階段的疾病主要則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目前治療方式也已日新月異。現如今則是慢慢的進入第三個階段,老化而衍生出來的疾病。第三個階段也是最複雜的階段,不再像是第一階段找出病因並治療它,而是需要結合醫療、心理和社會的資源來處理。更年期的處理正是如此。如何讓更年期婦女在未來的高齡日子裡,健康、無病痛的活著,是在處理更年期症狀時最大的目標。停經的定義為連續12個月無月經和抽血顯示高促性腺素功能升高性機能減退。不規則的月經週期是停經過度期唯一一個客觀指標。月經週期在每個女性都不一樣,是根據濾泡成長的速率和品質來決定。平均來說,生殖能力在37-38歲開始下降,更年期則發生在13年後(平均51歲)。不排卵的週期大部分發生在20歲以前和40歲以後。根據澳洲研究的統計,當月經間隔超過42天,可預期在1到2年後停經。約有1成的女性在45歲停經,原因不明,推測或許跟卵巢大小和卵子數量相關。當卵子數量少於一定閥值,大約1000顆,即會進入停經,跟年紀無關。跟以往研究相反,雌激素並不會在快停經時下降,反而是維持在正常範圍甚至稍微上升的狀態。這其實很容易理解,當卵巢內濾泡減少時,抑制素因此減少,失去負回饋抑制到腦下垂體,濾泡刺激素因此而上升,進而刺激剩下的濾泡分泌雌激素。但由於剩下可接受刺激的濾泡顆數每個週期不一,因此分泌出來的雌激素量也不穩定,因此在圍停經期階段雌激素濃度並不穩定。早期的研究顯示,抑制素的濃度在濾泡內是固定的,與年紀並不相關,因此濾泡的顆數是決定抑制素濃度的原因。月經不規則通常是最先注意到的更年期症狀,根據統計,平均發生年紀是46歲。以目前的研究顯示,停經年紀的中位數是在51—52歲。目前只有一個確定會導致提早停經的因素──抽菸。抽菸會導致婦女提早停經約1.5年。更年期並不應該視為一個特定疾病,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更年期的症狀。更年期症狀若是輕微、經由生活作息調整後可改善、不影響生活品質,則無須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然而若症狀影響生活品質和交際,則建議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停經後因卵巢分泌不足所導致的變化包含:‧月經期的改變:不排卵、不孕、月經量減少或增加、月經不規則、停經。‧血管舒縮不穩定:熱潮紅、盜汗。‧萎縮性症狀:生殖泌尿道上皮細胞萎縮造成的性交疼痛。‧長期缺乏雌激素所導致的疾病:骨質疏鬆和心血管疾病。建議停經後女性更愛惜自己,每年做例行性健康檢查,檢查應包含:‧病史詢問。‧血壓、脈搏、體重、BMI、乳房和骨盆腔的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查。‧大腸鏡檢查,在沒有家族史的人當中,大於50歲建議做檢查,之後10年1次,直到75歲。‧慢性疾病的篩檢: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
-
2021-07-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慢性病超過1年未就醫不符第9類 陳時中:無積極需要
疫苗擴大開打,民眾對於第九類對象的認定仍霧煞煞。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再度重申,現在訂定的第九類標準,就是從去年1月1日起到今年5月31日的健保紀錄為準。各地陸續有民眾自覺有高風險慢性病,但資格卻不符第九類。陳時中說,慢性病有很多各類都有,如果一年多裡面,有可能需要就醫而沒有就醫的民眾,中央只能假設這段時間他沒有積極需要,病程是穩定的。既然是穩定的,陳時中說,這類民眾高風險相對可能性為低,強調疫苗大家都有需要,疫苗更多人打是更好的事情。此外,有民眾認為自己BMI值超過30,近期有去醫院就醫證明是第九類對象,但還是無法預約到疫苗,並認為「肥胖不是一天造成的」,這段期間診斷肥胖症但無法健保註記不合理。陳時中重申,還是以去年1月1日至今天5月31日為準,都會有特殊情況無法完全被考慮,肥胖被討論很多,但還是要參考專家意見,現階段依據「主診斷」,是因為肥胖造成其他系統性疾病導致染疫風險增高,以此為判定原則,再將主診斷碼和時間序定下來,無法訂到百分之一百,也可以考慮特別情況如何解決,但目前先把整體的第九類、十類做好。至於微解封全國不一致,目前僅剩澎湖開放內用。陳時中則說,不論是防疫期或非防疫期自然都有中央標準,地方可據此訂定符合地方需要的執行面措施,三級延長警戒適度鬆綁有相關規定,在一定條件、應變能力下可以內用,但是地方政府也可以因時因地訂定相關規定。他指出,現在看起來除了澎湖外都不准內用,大家很謹慎根據地方判斷,與相關團體就經濟面、防疫面、管制嚴謹度等作出審慎判斷我們都尊重。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日113萬劑疫苗到貨 陳時中:將開放第九、十類對象
第二批日捐AZ 疫苗113萬劑已運抵台灣,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於記者會表示,「感謝大使」,會盡快給大家注射。這批疫苗將拚七天完成檢驗封緘,並將開放第九、第十類對象施打。陳時中表示,檢驗封緘會盡量努力,看七天能否完成,於7月16日配送,有可能提早或延後。但他說會跟地方政府溝通後分配,並將網第九、第十類對象開放,並依預約系統展開接種作業。但許多民眾誤以為只要「BMI≧30」即可符合第九類接種資格,而是以健保診斷碼上面的肥胖症為依據。陳時中則再次解釋,以去年1月1日至今年5月31日健保列入肥胖主診斷者為接種對象,有特殊情況可經程序說明,原則不變,不會說完全打不到。另外,也會依據年齡層往下開放,「每一個優先的人就有一個貢獻的人」,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有疏漏指揮中心會滾動式檢討,希望大家體諒。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單純高血壓」打不到疫苗! 莊人祥:第九類高風險疾病者需符合這情況才有用
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上線二日,已有163萬人上網登記,然而民眾抱怨明明有符合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如長期服用高血壓藥,卻因「登記資格不符」,卻被擋在門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者民眾需要符合指揮中心公告中的疾病代碼,須列為「主診斷」才符合資格,若為「次診斷」則資格不符。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最新「110年度新冠疫苗接種計畫」指出,其中條件惹議的第九類施打族群,已明列出疾病代碼。其中19-64 歲若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包含BMI≧30 者、具有糖尿病、含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腎臟疾病及免疫低下、HIV 感染等門、住診紀錄之患者。但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族群中,若僅單純高血壓患者並不在資格內。另外若明列的疾病中,無法取得疾病的門、住診紀錄,經醫師評估符合者也符合資格。發言人莊人祥指出,高風險性病者需要符合公告的疾病代碼,且經醫師列為「主診斷」而非「次診斷」才符合資格。若是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疾病代碼也已公告,需要持健保卡註記及罕病重大傷病卡等文件才符合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