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BMI
共找到
486
筆 文章
-
-
2020-07-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減肥藥沛麗婷恐致癌 今起廢證
含lorcaserin成分的減肥藥「沛麗婷」,年初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布可能罹癌的警訊時,我國便隨之要求停售、回收。但停售訊息一出,國內也接獲兩件疑似罹癌的不良反應通報案例,因此今天衛福部食藥署更進一步公告,即日起廢止該藥藥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發布一項安全性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含lorcaserin成分藥品可能具有增加罹患癌症之風險,例如大腸癌以及膀胱癌等癌症。台灣目前核准含該成分藥品許可證僅一張,也就是「沛麗婷膜衣錠10毫克」,衛福部食藥署也於二月要求停止銷售,三月時要求全面回收。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該藥品過去接獲不良反應的通報多為皮膚癢、頭昏等症狀,但在二月發布停止銷售的訊息後,便接獲兩件民眾通報罹癌的案例,分別為膀胱癌和乳癌。因此經過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後,認為該藥品風險大於臨床效益,因此決定廢止其藥品許可證。「沛麗婷」主要用於對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者於飲食和運動控制後的長期體重輔助管理,由於此藥非健保藥物,無精確用量,估算一年約銷售500萬顆,約影響1萬至2萬人。洪國登表示,雖然日前已全面回收,該藥品應已沒有在市面上流通,但依規定即日起藥商、藥局及醫療機構應立即停止輸入、製造、批發、陳列、調劑、零售;藥品許可證持有商也應於一個月內收回市售品。食藥署也提醒民眾,正確減肥之道應配合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如有必要使用藥品協助減重時,應經由醫師診斷,選擇我國核准且合法製藥廠所製造的藥品,切勿隨意購買市面上的減肥藥。
-
2020-07-15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開心吃!!營養師推薦6大減重HAPPY FOOD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仍有多位專家認為,疫情將有很大機會於秋冬再起。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的下一波現在就開始了。他提醒,預防新冠肺炎的關鍵在於,防護要夠完整,不能有所鬆懈,必須力行防疫新生活。除此之外,提升自己身體防禦力也是非常重要。上一波疫情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就以從確診個案觀察發現,「肥胖」恐是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和導致重症的高風險因素之一,雖然目前仍未有確切的研究論文佐證兩者的相關性,但肥胖的確診者,其病程發展快速、重症機率高。根據英國媒體《Food Navigator》報導,英國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的統計顯示,截至3/19的196名確診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中,有56例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為25~39.9、58例BMI指數為30~39.9、13例BMI指數為40以上,佔所有重症患者的64%。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解釋,世界衛生組織用BMI數值定義肥胖程度,超過24就已是過重。再對照英國確診統計數據,共有127例重症確診個案BMI指數皆超過24,顯示「肥胖」是染疫且導致重症的危險因素。而在經過大半年的防疫生活,迫使民眾無法外出活動,使許多人面臨肥胖危機。潘富子建議,再這個疫情趨緩的時間點,就應該好好為下一波疫情做好準備!不妨多攝取以下6大類食物,幫助舒緩焦慮心情,還可減少熱量攝取,避免肥胖問題發生,別成為疫情候選人。毛豆最常被來當下酒菜的冷凍毛豆仁,100g熱量僅135大卡。具有豐富植物性蛋白質及膳食纖維,並含有可輔助生成安定神經的GABA神經傳導物-色胺酸,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對腦部有安定作用,進而促進心情放鬆及消除緊張感。建議攝取量:若把毛豆仁當零食的話,建議50公克為1日的份量,取代部分蛋白質來源。深綠色蔬菜菠菜、芥菜、韭菜等深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具有降低飯後血糖及控制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其熱量極低,適合用來控制體重,對想減重的人來說,是最佳的食材選擇。此外,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B群,可安定神經、幫助入眠、減緩壓力、撫平情緒。建議攝取量:每天應攝取3~5份,每一份約1/2~2/3碗飯的量。香蕉香蕉富含膳食纖維、果寡糖、色胺酸、維生素B6、鉀、磷、鐵等多種營養素,可促進腸道蠕動,使排便順暢;也可幫助放鬆情緒、舒緩神經;穩定血壓,降低高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等。但必須提醒,香蕉屬於「中升糖指數」的水果,隨著熟度越高(表皮出現大片黑色斑點),升糖指數也會跟著上升。而高升糖指數食物含有會大量快速釋放型的碳水化合物,造成血糖急速上升,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接著血糖又突然下降,容易感覺到飢餓。建議攝取量:若想減重,建議不要選擇熟透的香蕉,且須注意水果分量的控制,即一天的份量建議吃2根小香蕉即可,當點心分餐次食用。奇異果100g的奇異果熱量約56大卡,還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奇異果蛋白酶(酵素)、多酚類、維生素A、B、C、E、鈣、鎂、鐵、鋅等營養素,除了可幫助腸胃蠕動、安定神經,其絕佳的抗氧化效果,還可幫助肌膚修復,解決減重時因缺乏部分營養所導致的肌膚問題。建議攝取量:適量且適當的食用。但兩種人須要少吃:脾胃虛寒者應慎食,消化不良者少時,且奇異果不宜空腹食用,建議飯後再吃。黑巧克力建議可挑選70~90%的「無糖」黑巧克力,富含多酚類抗氧化物質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及活化腦部細胞。另含豐富的鎂、鉀、維生素及C及可可鹼,都有不錯安定神經的效果,其中可可鹼可使人情緒興奮、抗抑鬱的作用。建議攝取量:適量攝取。燕麥含有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β-葡聚糖,是白米的膳食纖維12~15倍,可以幫助腸道蠕動。燕麥的麩醯胺酸可合成GABA使腦部放鬆。燕麥吃下去後燕麥纖維會吸收水分在腸胃裡膨漲,增加飽足感及延長排空的時間。但需提醒燕麥熱量並不低,100g的即食燕麥片熱量為406大卡。建議攝取量:若想吃燕麥減肥記得要挑選無糖及注意攝取的份量,可用燕麥粥兩碗來取代一碗白米飯。
-
2020-07-15 癌症.乳癌
醫師教你算你罹乳癌的風險有多高!想遠離乳癌,首先改掉這個習慣
6月國健署剛公布「二○一七年癌症發生資料」,多數癌症發生率上升,其中女性乳癌在發生人數及發生率上均位居第一,比前一年新增一千二百多人。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分析,人口老化、國人生活習慣改變、肥胖率增加,都會提高乳癌風險。而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表示,臨床上最常看見的女性肥胖原因,其實不是不愛運動、或是嘴饞,反而是「吃剩菜」。尤其是家庭主婦,喜歡為家人準備豐盛的三餐,也因為看家裡飯菜常常剩一兩口,丟掉太浪費,所以都會自己將剩菜吃掉,吃久了都吃到身上去了。而張金堅也教大家用衡量肥胖程度的BMI值(身體質量指數),來推測自己罹患乳癌的風險有多高:乳癌罹患風險檢測.BMI數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17%;.BMI>30,罹患乳癌風險增加37%;.BMI>35,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近60%女性應維持健康體態在18.5≦BMI<24有乳癌家族史、肥胖、高糖高油飲食、飲酒、長期接觸荷爾蒙產品、未曾懷孕哺乳、初經早或停經晚等,都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乳癌防治基金會提醒,善用乳房篩檢的三大利器有利降低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應安排一次乳房影像檢查,特別是高危險族群都該為自己與家人安排定期乳房檢查(乳房檢查包含: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動態磁振造影等),只要及早發現,第一期或第二期的五年存活率都可達90%以上,但若直到第四期才被發現,五年的存活率僅約28%。
-
2020-07-10 新聞.健康知識+
老年人就該飲食清淡? 無關年齡,均衡營養其實更重要
上了年紀,飲食就應清淡一點?這觀念正確嗎?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詹鼎正指出,老年人味覺、嗅覺逐漸退化,味道清淡,恐將影響食慾,減少營養及熱量的攝取,研究發現,老人家胖一點點比較好,罹病死亡率較低。醫師表示,邁入高齡化社會之後,民眾更需了解老年人飲食的需求,飲食第1個原則就是如果長輩牙齒健康良好,年輕人吃甚麼,老人家就可以吃甚麼,不需要特別限制。其次,老人家如牙口不好,務必先顧好牙齒,做好口腔保健。老年人牙齒健康的80/20原則,希望80歲時,還有20顆自己的牙齒,咀嚼也是維持身心健康的一環。如果缺牙,無法食用較硬食物,就要調整食物軟硬,但仍應兼顧色香味,有人將青菜剁碎,變成一坨一坨,看來就不好吃,老年人原本胃口食慾就不好,更是吃不下去。「老人家一定清淡飲食嗎?」詹鼎正說,依照目前醫學臨床研究,並沒有限制老人家的飲食一定要清淡,除非是為了疾病而去調整飲食,而不是眾人所以為的「只要年紀大了就得吃清淡」。如果一味地要求清淡,老人家又吃不習慣,導致熱量攝取不足就可能變瘦,從醫學角度來說,老人家胖一點點是好的,根據研究顯示,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在27至30之間的死亡率最低。醫師強調,老年人飲食應力求多樣、均衡,但現實生活中很難達到這2大目的,因為人口簡單,常1次煮1鍋菜,分餐食用,很難達到均衡的目標。詹鼎正建議,老年人可以多多參與社區老人共餐共食,讓飲食多樣化,有機會多攝取與平常不同食物。另外,增加老人交誼活動,跟鄰居聊天,相互關懷,這也能促進銀髮族身心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0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產後愈早下床愈好 避免肺栓塞
孕產婦要小心肺栓塞,且產後愈早下床愈好。生第二胎的39歲李小姐,一個半月前就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為給寶寶最好養分,她懷孕期間沒有節食,體重高達112.5公斤,由於是剖腹產,因疼痛而第一天沒有下床,第二天下床由老公協助如廁解尿後,竟一陣暈眩、兩分鐘後癱軟在地,更在半小時內心跳停止,還好醫師及時處理置撿回一命。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昨天提出警訊,據台灣生產事故救濟年報分析,孕產婦肺部靜脈栓塞僅次於羊水栓塞及產後大出血外之重要死亡原因。不少人都是長時間臥床後,才一起身想上廁所就休克倒地,因此建議自然產產婦在6到8小時內、剖腹產24小時內就要盡早下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從2016年6月以來,已有14名產婦因肺部靜脈栓塞喪命,上述李小姐的例子是典型的肺栓塞,當孕產婦長時間臥床時,血液循環會比較差,當一起來活動,末端血液往肺部、腦部跑,而肺部循環沒辦法獲得氧氣時,就會出現栓塞,導致產婦在床邊或如廁時倒地,甚至逾五成到院前死亡,急救都來不及。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林芯伃說,孕婦懷孕期間血流較慢,加上生產會有傷口,癒合時凝血功能被活化,產生血栓風險為非懷孕期間的8至10倍。所有準媽媽應認知此風險,只要有家族史、體重較重(孕後BMI值大於30)、超過35歲以上高齡產婦、做過試管嬰兒、多胞胎、抽菸及長期臥床者,皆是高危險族群。建議生產前就可以穿彈性襪,產後愈早下床愈好,不要因為怕痛而一直臥床。黃閔照說,肺栓塞跟羊水栓塞一樣危險,死亡率高達三成。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正推動ROPE(Reduce Obstetric Pulmonary Embolism)救命繩計畫,發送「安產御守」小卡,提醒孕婦產後不要一直臥床,建議自然產6到8小時內、剖腹產24小時內就要盡早下床,若因傷口疼痛不便下床者,也要勤翻身;高風險者要穿著彈性襪,避免血栓形成。
共
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