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5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搜尋
9
共找到
7007
筆 文章
-
-
2022-09-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塑膠包裝到底能裝熱食嗎?一文看懂塑膠種類及是否含有塑化劑
台灣是塑膠的生產大國,也是外食天堂,所以用塑膠袋、塑膠盒裝食物早已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自從疫情以來,各種外送平台非常興盛,外送取代很多內用的市場,也讓一次性的塑膠包裝使用量增加很多。但是之前塑化劑事件發生之後,大家對塑膠包裝心裡都感到有點陰影,就怕不小心又吃進了塑化劑這種環境荷爾蒙,產生對內分泌、致癌等等方面健康負面的影響。就因為食品用塑膠包裝實在是在方便性上難以取代,但是與其擔心用多了到底安不安全,不如我們來多了解一下各種食品塑膠包裝的特性,選擇適合的塑膠包裝,享受方便,又可以避免食安風險。基本上韋恩建議,大部分的塑膠包裝都不要裝熱食,這樣比較安全。雖然理論上是有一些塑膠相當耐熱,但是在品質良莠不齊下,以目前一些研究數據來看,難免仍有塑化劑污染的風險。而且目前大部分的塑膠包裝的設計是以一次性使用為出發點,重複加熱下更可能增加塑化劑或塑膠單體溶出的機會,或是製造包裝磨損而導致後續食安風險的機會。如何判斷塑膠的種類?為了更進一步保護消費者,衛服部已經訂定法規要求,在「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應標示之事項」裡,全面要求食品接觸面含有塑膠材質的食品容器具或包裝,將應標示其材質名稱、耐熱溫度及重複性或一次使用等資訊,以利消費者正確使用。所以消費者在購買蘇嬌容器時可以注意各塑膠包裝的外帶標示,才知道正確的用法。此外,在許多塑膠包裝的食品底部,可以看到一個三角標誌,裡面的數字就代表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也就可以更進一步知道該包裝使用的是什麼塑膠材質了。不過因為現在法規並沒有強制複合材質要分開標明,所以為了要保護自己,我們還是要多懂一些有關塑膠的分類常識。微波食品的塑膠盒現在便利商店有琳琅滿目的盒裝微波食品,包含咖哩飯、義大利麵等等,這些盒裝食物都是以冷藏型態放在冰箱裡保存,要食用前才拿來微波食用。這類包裝又分為蓋子與盒身,兩者材質與使用並不一樣。盒蓋材質:LDPE (聚丙烯)性質:不透明、堅硬耐熱性:耐90-110度,耐熱微波: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耐水塑化劑:不含(理論上)回收:可回收第4類塑膠盒身材質:PP (低密度聚乙烯)性質:透明、堅硬耐熱性:耐70-90度,不算很耐熱微波: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耐水塑化劑:不含(理論上)回收:可回收第5類塑膠微波食品的軟袋現在便利商店裡也有很多微波食品如雞胸肉、滷味、炸雞塊等等,不用盒裝而改用塑膠袋裝。這類塑膠袋其實不是單一材料,而是所謂的積層袋,也就是其實是從外到內是由很多層不同材質的塑膠融合而成。通常對外的外層使用具可印刷性、又要有足夠的強度與保護性的材料,如聚醯胺(PA/尼龍)等。而與食物直接接觸的內層,特別要要求無味、耐油、耐化學性好,常用的如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或是PET等,有時候中間還會強化加上幾層不同材質的塑膠,以阻絕濕氣或氧氣等等。材質 1:LLDPE (線性低密度聚乙烯)性質:柔軟耐熱性:耐90-100度,耐熱微波:可其他耐性:耐鹼、耐油、抗撕裂、抗穿刺塑化劑:不含回收:可回收第7類塑膠或是材質 2:PET(線性低密度聚乙烯)性質:韌性佳耐熱性:耐60-85度,不算很耐熱微波: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油、耐水、隔氣性佳塑化劑:不含(理論上)回收:可回收第1類塑膠塑膠袋塑膠袋是台灣人裝熱食用得最多的包裝,從裝熱湯、肉羹、麵線、煎包、小火鍋等等幾乎無所不包。就算是內用其實也會有以塑膠袋接 處熱食的機會,因為有的小攤販因為不想洗盤子,所以就直接用塑膠袋套在盤子外,吃完就把塑膠袋丟掉就再換一個。所以到底用塑膠袋裝熱食到底會不會吃進塑化劑而慢性中毒?這是很多人心裡一直有的疑問。這時侯,就要先從塑膠袋的材質了解起,塑膠袋材質不同,耐熱程度也有所不同。塑膠袋材質不同,耐熱溫度也不同認真來說,台灣市面上的塑膠袋共可分成3種材質的,HDPE與PP的才可以裝熱食;而LDPE的不耐熱,會融化變形。但是這些材質一般人很難用外觀分得清楚,而且即使是HDPE與PP可以耐熱,還是不宜裝超過90度以上的熱食,像火鍋或炸物、臭豆腐這種滾燙的東西,還有有可能超過其耐熱溫度,還是要特別注意。HDPEHDPE耐熱溫度約90~110°C,具有耐酸、耐鹼、耐油、阻水、阻氣等特性,外觀多半呈現半透明到不透明,HDPE做成的塑膠袋揉搓時會有沙沙的聲音。HDPE塑膠袋耐熱又耐冰,用途最廣。HDPE可回收,分類屬於第2類塑膠LDPELDPE耐熱溫度約70~90°C,具有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耐水等特性,外觀為半透明。LDPE做成的塑膠袋較柔軟,揉搓時較不會發出沙沙聲。LDPE塑膠袋耐熱溫度低,不適合裝熱食。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裝熱食時如果袋子會溶化變形,那很可能就是LDPE的,不適合再食用。LDPE可回收,分類屬於第4類塑膠PPPP耐熱溫度約90~140°C,具有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可煮沸等特性。外觀較有光澤。不耐冰比較脆硬。PP塑膠袋可以裝熱食。(據說南部較常用)PP可回收,分類屬於第5類塑膠塑膠袋溶化後會產生有毒物嗎?塑化劑與塑膠單體塑膠袋被溶解後要注意兩大部分,分為單體與塑化劑,因為塑膠是由很多單體形成的聚合物,所以溶化後會釋放出小分子的單體。而塑化劑是塑膠在成形時添加的微量助劑,幫助增加塑膠的可塑性,也可能在塑膠溶解時一併溶出。而塑化劑就是之前讓台灣人聞之色變的一種環境荷爾蒙,也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物。塑膠單體所幸,HDPE一般無毒性,即使在極高濃度下,也僅對動物產生可逆性的肝臟傷害(如肝脂肪增加),而LDPE之毒性與HDPE相同,一般而言並不會產生毒性。另外PE不會增加罹癌的機會,因此在使用上具有相當的安全性。PP並無口服毒性,也不會增加人類罹癌的機會,因此在塑膠容器中為較理想的食品容器材質。資料來源: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科兼任主治醫師楊振昌醫師,台灣癌症基金會。塑化劑理論上,塑化劑大多使用在PVC塑膠成形上,LDPE、HDPE、PP都屬於很好成形的塑膠,不需要添加塑化劑,這也是許多專家在過往衛教上強調的,但是現實世界中並不完全是理想狀態,這也讓專家們目前無法解釋。就在不久前,曾經發生過知名品牌宜家家居(IKEA)從印度進口的2款「TROLIGTVIS隨行杯」,在衛生福利部的邊境查驗中,被發現檢出塑化劑濃度超標6到9倍的案例,雖然在邊境查驗就發現,所以該批產品並未進入台灣市場,已經直接退運或銷毀,但是理論上PP不應出現的塑化劑,結果還是檢驗出來了。另外,在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陳美蓮教授,歷年來針對食品容器及包裝用塑膠材質之塑化劑溶出研究、食品塑膠容器包裝管制政策對塑化劑溶出量改變之影響研究,都可以發現即使是PE材質的塑膠袋或塑膠盒,都可以驗到塑化劑的殘留(即使並未超過法規限量)。即使是最不應該添加塑化劑的寶特瓶PET,都可以驗出少量塑化劑溶出。而國際上也有大量研究發現,理應不該有塑化劑的PET瓶裝水,裡面也都驗得到塑化劑殘留,而經過長期保存實驗推論如這篇 Phthalate Esters and Their Potential Risk in PET Bottled Water Stored under Common Conditions,這些塑化劑來自PET瓶身緩慢釋放出來。此外,在食藥署99年度食品器具塑化劑溶出試驗結果也看到,理應沒有塑化劑的PE、PP材質食品包裝中,也都檢出若干DEHP的塑化劑,其中PE材質12件樣品中檢出5件,最高達0.69ppm (雖然低於溶出試驗標準1.5ppm),而PP 材質32件樣品檢出5件,最高達0.82ppm (低於溶出試驗標準1.5ppm)。所以這些本不應出現塑化劑的塑膠包裝都出現若干塑化劑,目前專家們都還找不出合理的解釋,最有可能的推論是這些塑膠或多或少都有混入回收來的塑膠原料,這些塑膠原料在回收過程中如果沒有經過嚴謹的分類、純化、分離,就會摻入本不應該添加的少量塑化劑。所以現實世界與理論並不完全相等,要保護自己的健康,還是做最保守的打算,盡量避免塑膠容器裝熱食。透明塑膠盒、透明保鮮膜-PVCPVC被大量用在食品包裝或生活中其他塑膠製品,如電線、水管、雨衣、建材、及各類醫療器材(軟管、軟袋)等,因為具有易加工及可塑性等特質,使用上非常普遍。食品中主要作為一些透明盒子(如蛋糕、水果),或是泡殼(藥品膠囊的透明殼)。因為製造上一定需要添加塑化劑,所以如果加熱是很容易釋出塑化劑的,而且加熱之後,PVC單體也會溶出釋放到食品中,PVC的成分氯乙烯單體為已知的人類確定(第一級)致癌物,所以要盡量避免。而且PVC因為含氯,所以回收時也可能會產生有害的戴奧辛等空氣汙染物,對環境也是不利的。所以為減少聚氯乙烯(PVC)危害環境及健康,環保署已經公告,2023年7月起禁止含PVC的食品包裝製造、輸入及販賣,違反販售每件次罰1200到6000元,製造、輸入罰6萬到30萬元。因此大家現在就可以注意盡量避免使用PVC的食品包裝,尤其是不要加熱或盛裝高油脂的食物。不過現在其實PVC相關製品已經不多,透明盒子可能都以PET代替,保鮮膜可能都以PE代替,大家可以注意包裝上的標示再挑選購買。材質:PVC (聚氯乙烯)性質:透明度高耐熱性:耐60至85度,不耐熱微波:不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不耐油塑化劑:含回收:可回收第3類塑膠寶特瓶-PETPET寶特瓶是現在廣泛使用的飲料瓶包裝,其實寶特瓶依照性狀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結晶型的PET瓶,耐熱性較好,也比較厚重,用於承裝需要較高熱處理(熱充填)的飲料;另外一種是非結晶型的PET瓶,這類瓶子不需要高溫加工,可以拿來裝瓶裝水,或是使用於較高等級無菌冷充填的茶飲、咖啡等等,所以重量比較輕薄;再有一種裝汽水的,因為需要耐壓、但是不需要耐高溫,所以也是不需要結晶,但是要比較厚重。以現在環保減碳的趨勢來說,所有飲料瓶都努力於減輕瓶身重量,這樣節省材料本身的碳排放,也可以減少運費。所以PET單位強度足,大量取代了厚重的PP飲料瓶,同樣是茶飲瓶,PET飲料瓶大概只有PP瓶所需的一半重量,絕對不是某些PP瓶牌子所做的錯誤話術,說PP瓶後才是對產品比較好的保護。綜合來說,PET都不要重複使用,也不要拿去加熱或自己裝熱飲進去比較好,因為過熱會造成PET瓶軟化溶化,就連未開封寶特瓶長期放在汽車內,都會有殘留物從PET瓶身溶出的問題,最引人關注的是寶特瓶裡常使用的催化劑-銻的問題。而由前面的資料也看出,許多國際研究都有發現瓶裝水裡還是有塑化劑殘留,本來理論上PET的製造是不需要添加塑化劑的,所以這也是理論敵不過現實的例子。材質:PET (聚對苯二甲酸二乙酯)性質:透明度高、易成形、硬度佳耐熱性:耐60至85度,不耐熱微波:不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酒精塑化劑:不含回收:可回收第1類塑膠養樂多、保麗龍碗盤-PSPS又叫聚苯乙烯,發泡過的PS就是大家不陌生的保麗龍,算是常見的食品包裝,目前熟知的是養樂多這種小塑膠瓶(未發泡PS)或是裝生鮮肉、魚的托盤。以往還比較常見的還有茶飲杯(發泡PS),只是已經越來越少見。曾經許多外帶咖啡杯蓋也是使用PS材質,但是現在也都漸漸更換為PP的。環保署目前公告的限用保麗龍飲料杯規定,本來要2022年7月1日起禁止所有飲料店使用保麗龍杯的,但是現在將其刪除而併入各縣市自行管制範圍,實施日期不能晚於2024年。材質:PS (聚苯乙烯)性質:透明度高耐熱性:耐60至85度,不耐熱微波:不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酒精塑化劑:不含回收:可回收第6類塑膠PS.魚油或是柑橘類精油因為極性與苯乙烯相近,所以滴上去會有互溶的情形,所以也要避免用PS裝魚油或是柑橘類產品。紙盒、紙碗、紙杯等紙餐具因為外送、外食大流行,所以紙碗、紙杯、紙盒、紙盤等等使用量很大,大家往往誤以為這些紙餐具只是紙漿所做成的,其實不然。紙本身是做不到耐油、耐水的,所以為了承裝各式食物,紙餐具的表面一定要再做加工處理,也就是淋膜,就是將薄薄的塑膠(LDPE、HDPE、PP)覆蓋在紙餐具的表面上。因此這紙餐具多耐熱就要看噴上去的塑膠到底是哪一種。只是目前紙餐具並沒有將其所淋膜的塑膠材質明顯標示於產品外觀上,所以我們從外觀並不知道淋膜到底是最耐熱的PP,普通的HDPE,還是最不耐熱的LDPE,所以還是假設食物溫度不要超過70度比較安全,也不要盛裝食物微波爐、電鍋進行再加熱。不要以為是紙製包材比較安全、環保,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塑化劑等污染物。材質:討論參考塑膠袋的PP、HDPE、LDPE耐熱性:保守估計不耐熱微波:不可塑化劑:不含(理論上)回收:注意,要清理後做為「廢紙容器類」不要放到「紙類」去。因為淋膜的關係, 回收後必須送到專業的廢紙容器處理廠,要先將塑膠膜與紙材分離,分離後之回收塑膠膜與紙材才能分開再利用,如果沒做好分類,就只能當作一般垃圾處理,所以前端的分類就很重要。運動水壺-PCPC又叫聚碳酸酯,是相對耐高溫的塑膠,而且強度高、耐撞擊,所以是相當適合重複使用的塑膠。唯一要注意的是,PC生產時要使用雙酚 A作為原料,但是瓶子如果因使用不當導致刮痕、磨損,於後續高溫加熱、酸鹼、酒精、微波處理或強力清潔劑等作用下,即可能導致雙酚A釋出,而間接隨著食物或飲料進入人體。而雙酚A也是已知的一種環境荷爾蒙,所以台灣已經全面禁止製造及販售含雙酚A之嬰幼兒奶瓶。而成人使用PC的水壺或水杯,也要避免進行加熱或長時間之陽光直接曝曬,也不要用強力清潔劑過度清洗,而使用後發現有刮傷、霧面或變形時,應立即更換。材質:PC (聚碳酸酯)性質:質輕、透明、機械、強度高、耐高溫耐熱性:耐120至130度,耐熱 (審慎裝熱食)微波:避免其他耐性:耐酸、耐油、耐酒精塑化劑:不含 (理論上,參考以上Ikea案例)回收:可回收其他類塑膠透明冰沙杯-PLA目前在一些透明的的冷飲杯、冰沙杯、沙拉盒等會使用一種生質塑膠PLA(聚乳酸),PLA的原料因為來自生質的澱粉發酵成為乳酸再經過聚合,而不是使用石油材料,同時業界又宣稱它可以自然分解,所以曾經受到重視環保消費者的喜愛。一時之間,許多碗、叉子或是號稱甘蔗渣做的杯子都打著環保的旗幟冒出於市場上,但其實都是以PLA為材質。但是這股熱潮突然又退燒了,像2020年麥當勞率先停用PLA,將沙拉盒和透明冷飲杯改回為紙容器,民眾才發現PLA並沒有業界訴說的那麼美好,因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PLA實際上的分解與大家想像中的在大自然界自然分解,有很大的一段距離。而且如果在回收時,誤把PLA與其它塑膠混和的話,反倒會造成回收上的災難,所以台灣麥當勞指出,做這個決定是有許多消費者要回收餐盒容器時,常常PLA和塑膠傻傻分不清,也質疑PLA用後的流向,促使公司淘汰PLA材質容器。材質:PLA (聚乳酸)性質:質輕、透明耐熱性:耐50度,不耐熱微波:不可塑化劑:不含回收:可回收其他類塑膠所以PLA的回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與其他塑膠類混和在一起,以免其他塑膠的回收也失敗。但是在台灣其實還沒見過什麼單獨回收PLA的地方,所以多半是拿去焚燒了,這是最被人詬病的地方。而且即使是PLA想要在土壤裡分解,也必須在特定條件環境下才可以緩慢分解,參考之前快樂小藥師的PLA吸管測試報告,半年還是完整好好的;或是綠色和平的測試,33天後幾乎沒有變化。結論現代文明可以說是塑膠文明,不僅食品包裝離不開塑膠,身邊幾乎所以物品如電腦、手機都離不開塑膠。當然,如果能夠減少塑膠的使用,對地球環保、降低碳排放一定是件好事,如果能在使用塑膠包裝時,多注意到各類塑膠包裝不同的優缺點,更可以保護我們自身的安全與健康,免於受到塑化劑或潛在致癌物的影響。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09-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病毒變種千百樣!專家揭漂白水消毒三大重點,全面加強防疫
中秋連假過後,台灣防疫全面鬆綁,加上秋意漸濃、天氣趨涼,病毒又持續變種、傳染力愈來愈強;在種種因素影響之下,疫情恐將再起,專家提醒,個人防護切莫大意,居家消毒更需掌握漂白水稀釋、不重複擦拭、靜待後再以清水擦拭,以三大重點步驟全面加強。9月12日開始,各級學校開始採用防疫新制,即便同班同學有人確診,快篩陰性仍可上課,連校園都採用「以篩代隔」,意味著台灣社會全面進入了與病毒共存的新階段;且秋冬將至,不僅持續變種中的新冠病毒會危害眾人健康,每年都捲土重來的腸病毒跟流感病毒等等,也都會對人們造成威脅,特別是老人跟小孩這兩大族群,抵抗力較弱,個人防護更顯關鍵。信義居家提醒,新冠疫情已延燒近三年,許多人都出現「防疫疲乏」的現象,但為了家人的健康,還是得努力落實居家消毒,建議可以掌握三大步驟,快速將病菌趕出家中。第一步:漂白水稀釋以1比100的比例,稀釋含氯漂白水,用以消毒廁所以外的區域,廁所部分則以1比10的比例進行消毒;專家提醒,酒精只能阻擋有限的病毒種類,像腸病毒就無法用酒精消滅,建議還是勤勞一點,使用漂白水徹底消毒。第二步:不重複擦拭將抹布或拖把完全浸濕稀釋後的漂白水,擦拭及清潔所有經常接觸的區域,包含玄關、地板、桌椅等等,而且要朝同一個方向擦拭,千萬不可以來回擦拭,以避免病毒來回感染;消毒廁所時,也應該更換另一條乾淨的抹布,不混用消毒其他區域的抹布。第三步:靜待後再以清水擦拭靜待5至10分鐘,確保達到殺菌效果之後,再用清水擦拭乾淨,就大功告成。除了平日做好居家消毒之外,若行有餘力,也可以請專門的業者來家中清消,在挑選業者時,記得確認其採用的藥劑是否合格、對人體無害,是否針對客戶環境來提供客製化施作服務;通常用水霧式滅菌能較有效覆蓋空間和物品表面,殺菌力也更好、更長效,專業消毒不僅能對抗細菌、病毒,也能減少過敏原,一舉數得。
-
2022-09-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引發腦炎 三總找到釀免疫風暴「關鍵成因」
本土Omicron新冠疫情造成國內200多位孩童染疫重症,甚至死亡,三軍總醫院日前進行研究分析,發現今年4到6月所收治的兒童腦炎患者,多屬感染BA.2.3.7,變異株中皆有「K97E」病毒突變位點,恐是造成染疫後併發腦炎、免疫風暴的關鍵因素,研究已躍上國際期刊。小兒神經學科專家、三總小兒科部主任陳錫洲表示,今年4到6月有許多兒童重症,「不幸犧牲對大家衝擊都很大」,尤其三總出現第一例兒童腦炎患者時,當時屬於猛爆性腦炎、來勢洶洶,醫界皆認為「不太對勁」,也有盡力急救,後續讓全台兒科醫師保持高度警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9月10日,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206例,最多為MIS-C有129例,腦炎31例,兒童死亡共31例,腦炎死亡就有12例。三總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2021年時歐美地區如英國、美國等,已有發表兒童腦炎病例報告,亞洲地區則是今年才流行,今年4到6月時間,除了台灣以外,包括日本也發現兒童腦炎案例。張佳寧說,為了解兒童腦炎致病機轉,三總分析院內收治的6名兒童腦炎患者,年齡介於4到17歲,6人皆無施打疫苗、也無其他疾病史,屬於健康的孩童,並發現,6人皆感染BA.2.3.7病毒株,且從病毒外觀棘蛋白觀察,同樣帶有「K97E」特殊突變位點,此位點是病毒複製的關鍵角色,與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風暴有高度相關性,其他變異株皆無此位點,因而推論可能是造成腦炎的主要成因,但仍須進一步研究。過去有學者認為亞洲孩童感染新冠病毒較容易引發腦炎,三總臨床病理科主任商弘昇表示,BA.2.3.7此病毒株在美國也有病例報告,但不多,出現時間點約為今年4月起,與台灣流行屬於同一時期,無法直接推定該病毒株是亞洲特殊病毒株,但的確對台灣兒童造成腦炎傷害。針對近期BA.5疫情升溫,商弘昇表示,目前尚未看到BA.4、BA.5變異株中有「K97E」變異位點,難以確保未來是否有其他致病關鍵。陳錫洲認為,過去染疫腦炎的兒童,較多無潛在疾病,但近期7到9月的染疫重症兒童,較多是本身有生理系統疾病,因此機轉看來有些許不同。三總院長王智弘表示,依據上述研究,此K97E突變位點,可能讓病毒更容易干擾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統,進而誘發免疫風暴,而演變成急性腦炎或全身系統性的發炎疾病。雖日本、香港也有小兒感染後併發疾病腦炎、熱痙攣,但直到三總此次研究結果,才為急性腦炎重症找到致病的解答。陳錫洲指出,三總收治的兒童重症患者中,可見到多樣發炎指數的異常升高,這些異常指數代表,病童全身性的免疫系統正被高度地激發與活化,雖這類腦症、猛爆型腦炎病毒的中樞神經系統,暫時無法找到病毒感染的證據,但三總此次發現,包括病毒突變位點及對被感染者免疫系統影響的推論,均與臨床觀察符合。三總此次研究成果近日被國際感染症領域高影響力的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接受刊登,未來擬與國衛院及國防醫學院預醫所,進行此突變位點(K97E)更多致病相關機轉的試驗分析。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三總研究6名兒童個案,發現腦脊髓液沒有檢出病毒核酸,但免疫風暴激素卻上升,可能病毒不是直接進入腦部,而是誘發免疫風暴機制後,引起腦炎,後續有待進一步研究試驗,去證實此突變點對免疫系統調節或神經系統入侵是否有關聯下,仍感謝研究團隊仔細研究病例。
-
2022-09-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逼近5萬大關!本土增4萬9540例 周志浩:和預估一致
逼近5萬大關!本土增4萬9540例 周志浩:和預估一致受BA.5變異株加上連假效應,今日疫情逼近5萬大關再創新高,來到4萬9540例本土個案、境外168例、死亡37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如同預估趨勢,病例數增加,比起前一周上升2成左右,目前疫情上升狀態,接種疫苗等防治措施提醒民眾加緊且落實進行。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9,540例本土病例,為22,387例男性、27,141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0,635例),台中市(6,452例),台北市(5,853例),桃園市(5,453例),高雄市(4,061例),台南市(2,865例),彰化縣(2,137例),新竹縣(1,520例),新竹市(1,350例),屏東縣(1,316例),宜蘭縣(1,212例),苗栗縣(1,125例),雲林縣(1,062例),基隆市(982例),南投縣(872例),花蓮縣(761例),嘉義縣(681例),嘉義市(448例),台東縣(375例),金門縣(186例),澎湖縣(164例),連江縣(30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4例具慢性病史、32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17日至9月11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3日至9月11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6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97例男性、7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4例),印尼(6例),菲律賓(4例),新加坡及泰國(各2例),韓國、柬埔寨、香港、印度及中國 (各1例)移入。另 12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31日至9月1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931,51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19,820例排除),其中5,804,343例確診,分別為31,292例境外移入、5,772,99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36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35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88例、台北市1,161例、台中市1,046例、高雄市970例、台南市796例、桃園市786例、彰化縣608例、屏東縣418例、雲林縣324例、南投縣304例、苗栗縣261例、嘉義縣244例、基隆市225例、宜蘭縣213例、花蓮縣174例、嘉義市及新竹縣各166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29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重症率0.2%降至0.19% 20歲男確診隔日歿本土疫情逼近5萬大關,今日新增4萬9540例本土個案,中重症有145例,包含中症103例、重症42例,重症率從前日的0.2%降至今日0.19%;死亡個案則有37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子,本身有心律不整病史,確診隔日不幸病情惡化過世。羅一鈞表示,今日死亡個案為20多歲年輕男性,施打過3劑疫苗,在9月9日時因為喉嚨疼痛、卡卡的,因此進行快篩,經視訊看診後確診,開立了症狀治療藥物。羅一鈞說明,個案當晚被家人發現昏迷於家中,緊急送至急診時已無呼吸脈搏,但心電圖上顯示為心律不整,插管急救後仍性病況惡化,於9月10日過世;在急診時PCR結果陽性,Ct值10,死因為新冠肺炎、心律不整。今日無特殊重症,以及兒童、青少年中重症、死亡個案。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6例,31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29例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1人死亡。羅一鈞提醒,死亡個案多偏在疫苗沒打滿的族群中,特別是長者未打滿三劑的,若要出遊盡量接種至少一劑。
-
2022-09-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不打疫苗每日死亡將破百!王必勝:脆弱族群盡速打疫苗,BA.1次世代疫苗最快下周開放施打
次世代疫苗就要來了,先打完基礎劑的人,才能打次世代疫苗。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分析最新疫苗接種數據,台灣還有320萬人未完成基礎劑,主要是三大族群:65歲以上長者(62萬人),50到64歲(60萬人),未滿12歲兒童(163.6萬人)。另外260萬人則只打完基礎劑,50到64歲有49萬人、65歲以上有近35萬人。陳秀熙提醒,沒有完整接種者若感染BA.5,較容易發生重症、死亡、長新冠、MIS-C(兒童),如果再不加強接種基礎劑和追加劑,預估未來疫情高峰每天4.1萬人確診下,每周死亡人數可能達到176人;若能加強施打,則可降低到每周19人至53人之間。接種疫苗是減少重症死亡最重要的策略,陳秀熙分析,台灣目前還有320萬人沒完成基礎劑,260萬人沒接種追加劑,預估接下來疫情高峰每天4.1萬人確診,這些疫苗沒打滿的族群可能衍生出每周51至125人死亡,但若符合資格的人都能夠接種基礎劑、第三劑或追加劑,則可將每周死亡人數分別降低到19至53人之間。曾經感染過的人,繼續打疫苗還有好處嗎?答案是肯定的。陳秀熙指出,不論什麼年齡層,感染過都還可以再打疫苗,如此即便之後再次感染BA.5,絕大多數都是輕症,發生長新冠、MISC的機會也很低。接種追加劑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的機會也低於基礎劑,可以放心接種。對此,王必勝表示,目前的確診個案死亡率,從Omicron一月疫情起,死亡率為0.17%,也一直減少中,陳秀熙所說的高峰到4.1萬,每周176萬人,可能是有他自己的計算基礎,但陳副院長是要告訴大家,「脆弱族群不要等,快去打疫苗」。被問到疫苗如何催打?王必勝則說,疫苗催打似乎到了瓶頸,第一,民眾習性是疫情嚴重時施打意願較高,現在就是上升高峰中,希望可以趕快施打。第二,次世代疫苗相當有效,也要到貨了,希望能藉此提高長者施打意願。BA.1次世代疫苗周五到貨80萬 最快下周開放施打【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指揮中心今公布,莫德納BA.1雙價次世代疫苗9月16日將抵台,數量為80萬劑。指揮官王必勝也針對「BA.5次世代疫苗採購」進行說明,提出6大重點,強調全球僅美國通過EUA,且為創新做法,我國進度與日本、歐盟同步。王必勝今表示,莫德納BA.1雙價次世代疫苗,9月16日會有第一批抵台,數量約80萬,後續也會再到貨,強調此款疫苗是全新的,並非舊疫苗,日本這周一才通過EUA,且對於現在流行BA.2、BA.5都有很好效果,比單純打原始株疫苗效果要好,周五到貨後進行封緘檢驗,希望下周開放民眾施打。王必勝針對「BA.5次世代疫苗採購」再提出6項說明:1. 目前仍只有美國通過EUA2. 美國採認動物試驗數據即通過EUA是創新做法3. 目前提供我國審查的資料是動物試驗數據4. 9月下旬將提供何種資料給我國審查尚無法確定5. 如果能通過我國EUA,則會進行採購,推估最快要11月以後才會交貨6. 目前我國審查採購進度與日本、歐盟同步王必勝日前說,BA.5雙價次世代疫苗到貨時程則難預估,主要在於提供的文件有無完整,需待整體更加明朗時,才能向各界報告。他也說,莫德納廠商表示並未提供資料給美國以外的國家審查,九月下旬才會提供,「可說我們是和日本同步」。衛福部長薛瑞元也說,日本目前只有取得部分資料,這部分台灣進度一樣,審查條件還不夠。台灣也持續跟莫德納公司保持密切溝通,先前也已說明,他們的疫苗資料只提供給美國,等到可以釋出的時候,會第一時間提供給台灣。
-
2022-09-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沒有遇到不會有感覺,遇到時有時會措手不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長期照護」。一位脊髓受傷導致四肢癱瘓的病人女兒寫出對長照醫療團隊「視病如親」的感恩,同時也由衷感激外籍看護「侍病如親」,並呼籲台灣社會對後者給予他們應得的感激與對待。一位負責國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長照學者呼籲社會對長照資源的重視以及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的重要性。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顧問提出同理心、全人全程關懷照護、團隊到家好照顧、醫病關係有愛相隨的美麗新世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視病如親讀完「視病如親、侍病如親」這篇文章後,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於家人照顧的愛與對身旁的「新家人」所表達的濃厚情感。作者敘說年少時父親車禍後脊椎損傷,成為需要被照顧的經歷,反思所有在這漫長40年的過程所見証台灣的長期照顧政策以及照顧人力的付出,特別是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替許多家庭分攤照顧任務的外籍看護們。1992年開放外籍移工到台灣擔任長期照顧的工作,至今剛好30年。依據國家發展基金會統計,到110年為止台灣大約有22萬的外籍看護工(正式名稱是社福移工)。1另外台灣的長期照顧政策,從2007開始十年長照計畫2.0,至今也走了15年。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長照司的統計,長照需求人口大約在82萬左右。2在疫情之下,全球的統計數字,台灣的照顧者比例增加了31%,而原先就有在照顧的家庭照顧者,平均每週照顧增加16小時。3長期照顧的需求遠比一般人想得來要大還要來得快!上面看起來似乎都是一些數字,但從「視病如親、侍病如親」的這篇文章給我的啟發,同樣是照顧的歷程但未來的圖像組合可能會跟作者有非常不一樣的發展。依據2017年老人狀況調查,大約有13%的65歲以上的長者認為平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困難。長者由家庭照顧者照顧的達67.1%;但另外也有非家庭照顧者的照顧關係達27.2%以及無人幫忙照顧達5.7%。其中家庭照顧者超過65歲的達34.47%,照顧的順序分別為兒子、配偶、女兒、媳婦、孫子等排序。因此,家庭結構使得每一份子無論年齡都會因照顧而對生活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舉例:平時的工作與照顧平衡、家庭人力安排與照顧、照顧項目的統籌與決策等等。從作者柔性的筆下其實看似簡單,但父親長達40年之久的照顧,若沒有一些穩定的力量,其實所有家人都會受到影響。因此,照顧像跑馬拉松一樣,需要準備也需要策略,不能走一步算一步。即使不會跑馬拉松的人也都清楚,這一路程有高有低,需要水與食物的補給,可能也需要毛巾擦汗或不同程度的緊急救護協助。同時,這一路可能會孤單,所以需要在旁路人的鼓勵以及一起跑步同伴的互相支撐。最後,可能也需要有個策略,依照自己的體力與耐力,規劃一條可以讓自己完成此任務的計畫。照顧這一條路,不能只靠自己。台灣的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長達9.9年,一路走來可能在無預警之下進入了照顧者的角色,然後面對照顧家人初期的手忙腳亂(新手照顧者),稍稍喘口氣後需要學習照顧知識與技術,然後開始面對長期照顧的決策與照顧安排(資深照顧者),最後完成照顧的歷程尋找新的人生定位(畢業照顧者)。4作者在這篇文章提到他們運用了長照1.0到2.0甚至後來聘用外籍移工來完成父親的照顧,長照資源的佈建在這15年期間多了好多類別也多了好多選擇。作者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照顧:居服員、長照個管、醫事的專業人員、外籍看護等。在這歷程中每一位協助作者家庭的人,大家是否願意以一個「新家人關係」來互相支持與學習呢?在讀完這篇文章時,我頓時有個畫面,是作者與他的父親走著時光隧道,一起往前的畫面。因為善用資源所以可以安心、有愛的完成這段照顧的回憶。因此,選擇如何照顧與由誰照顧?每個社會一份子可能都必須超前部署,一起來思考未來如何成為一位「聰明照顧者」。最後,隨著老化所帶需要的照顧面向也會增加,如何選擇適切剛好到位同時也留給被照顧者自立尊嚴的平衡,這也是未來面對嬰兒潮老化開始要思考的課題。參考資訊:1.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3106B2F0AA6142292.衛生福利部長照司,2022。3.https://internationalcarers.org/caring-during-covid/4.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
2022-09-13 醫療.兒科
過動症面向廣 醫師:安靜孩子也可能是患者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常被簡稱為「過動症」,高雄阮綜合醫院醫師今天說,這不只是過動而已,有時看起來很安靜、愛發呆的孩子也可能是患者,應找專業醫師鑑別診斷,及早治療。阮綜合醫院發布新聞稿表示,獲通知孩子在校闖禍、受傷,聯絡簿寫滿導師警惕的紅字,是許多爸媽的夢靨,對孩子坐不住、無法專心念書,卻能專心連打數小時電玩,也分不清究竟是好動、還是過動。阮綜合醫院兒童神經科醫師蔡金燕說,有一名國小生個案在低年級時坐不住、愛搗蛋,升上高年級後蠻橫暴躁,容易和師長頂嘴、跟同儕起衝突,但對感興趣的事,又表現不錯。還有9歲婷婷愛塗鴉、發呆、心不在焉,大人怎麼說都沒用。蔡金燕說,不正視這些行為的家長,總認為長大就會好,或期待換老師、換學校就會改善,甚至更糟的是,認為孩子是「故意的」,而不諒解,在長期的責罵、羞辱或體罰下,將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我肯定,導致自卑、憂鬱。阮綜合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門診專責醫師林奕萱也以收治個案為例指出,有個案進診間後不停爬上爬下,很難安坐下來;但也有個案安靜坐在候診椅上,卻對指令彷彿沒聽見;也有國中生覺得表現不符自己期待,會情緒低落、傷害自己。林奕萱強調,很多個案乍看是完全不同的表現,但卻有著相同的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這個診斷名稱常被簡稱為「過動症」,但需要與「好動」區別開,不能簡稱久了反而忽略其他的面向。林奕萱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主要有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等3大層面困擾,所以不僅是「過動」而已,看起來「很安靜」的孩子也可能需要協助。不過幼兒園時期的不專心或過動,也不見得是生病,畢竟大腦才剛開始發展。林奕萱說,若擔心孩子有類似困擾,除了就醫確定診斷及討論後續治療處理外,日常生活的調整也很重要,包括規律作息、培養至少一種運動習慣,及親子共讀時間,都是讓孩子大腦健康發展的重要元素。
-
2022-09-13 焦點.元氣新聞
中醫師籲清冠一號全面公費 王必勝:不會讓中醫師委屈
衛福部9月8日公告限縮公費「清冠一號」適用對象,引發中醫師反彈,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隔日緊急開會並修正放寬3對象納入公費範圍。國民黨團今再舉行記者會與台北市中醫師公會一同呼籲,全面解除公費清冠一號的限制。王必勝今表示,9月底會進行適用範圍討論,不會讓中醫師委屈。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與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林展弘今舉行記者會聲明表示,清冠一號被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認為有療效,呼籲政府全面解除對公費清冠一號限制。林展弘表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將各種藥物分為A、B、C、D、X等五級,這也是醫師給予孕婦建議的主要參考,配方的中藥沒有細胞毒性作用,且在這三年的文獻記載中沒有任何對姙娠階段(對母體與胎兒)或哺乳階段(對母體與嬰兒)有藥物禁忌之相關記載,實為最安全的用藥之一,希望在放寬標準上亦將其納入使用範圍。」也希望將12歲以下孩童納入使用範圍,避免發生新冠後遺症。林展弘也說,「吸煙認定之標準模稜兩可,是曾經吸菸但已戒菸數年?患者自述?牙齒黃斑?如此模稜兩可的標示,著實增加第一線中醫師判讀之負擔。」王必勝今於指揮中心防疫記者會上回應,他早上已有收到中醫師公會人員提出的建議,「他是不是比較忙沒收到(訊息)?」也與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保持聯繫,在這項議題上給予很多建議,9月底會討論適用範圍,不會讓中醫師委屈。王必勝強調,他對中醫師們相當敬重,也重視清冠一號使用,會滾動式檢討新方案,全面解除需要經過討論,所有防疫措施都應該接受管理。
-
2022-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0歲以下接種次世代要等多久? 王必勝承諾不會到年底
新冠肺炎變異株再掀一波本土疫情,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上周決議將該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並採二階段對象接種。但外界關心50歲以下族群何時可接種,擔心明年才有機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除兩階段對象外會再安排第三階段,就是50歲以下族群,「不會等到年底」。次世代疫苗將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次世代疫苗分配,依照ACIP委員建議兩階段接種,包括任何一劑追加劑。至於非高風險族群,王必勝表示,可以等待BA.5次世代雙價疫苗,指揮中心將盡快採購,目前BNT和莫德納兩家公司都說九月下旬會給資料審核,最快進貨約11月,因此不是高風險可以等。王必勝說,BA.1次世代雙價疫苗將根據ACIP建議的施打方式,以第一、二階段陸續施打,至於兩階段間隔多久,則視到貨量,建議高風險族群時間到、符合資格就盡快接種。BA.5雙價次世代疫苗到貨時程則難預估,主要在於提供的文件有無完整,等更明朗時再跟大家報告。另有民眾接種第四劑疫苗後仍染疫,質疑疫苗保護力。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第四劑主要在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接種三劑後降低的保護力,可藉由第四劑拉回來,但不論第三劑或第四劑,預防感染的保護裡本來就不是百分百,但可以預防中重症住院和死亡情形發生。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六個月到四歲幼兒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33.5%、第二劑為4.9%。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2%、87.1%、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7%、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10%;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5.5%。
-
2022-09-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假後疫情激升 本土+4萬6795例 BA.5疫情新高
中秋連假過後,本土確診數再破四萬。今天新增4萬6795例本土個案,是6月23日後相隔83天再度攀升至4萬6千例,是這波BA.5疫情以來新高;個案分布則以新北市9618例最高。另新增境外移入個案256例、死亡17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增加的個案數和上周二相比增加28%,周二、周三本來就是一周病例數較高的兩天,尤其上周有中秋連假,原本連假個案可能在周二出現。但大致平均每天增加10%,跟前一周上升幅度差不多。今日新增4萬6795例本土病例,為2萬1734例男性、2萬5047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9,618例),台中市(6,081例),台北市(5,619例),桃園市(4,519例),高雄市(3,928例),台南市(3,028例),彰化縣(2,217例),新竹縣(1,329例),屏東縣(1,304例),雲林縣(1,157例),苗栗縣(1,156例),宜蘭縣(1,059例),新竹市(961例),基隆市(926例),南投縣(910例),花蓮縣(833例),嘉義縣(819例),嘉義市(550例),台東縣(374例),澎湖縣(193例),金門縣(187例),連江縣(27例)。今日新增1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12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26日至9月10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1日至9月10日。今日新增25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3例),英國(6例),馬來西亞(5例),印尼、土耳其及美國(各4例),泰國及荷蘭(各3例),柬埔寨、挪威、香港、新加坡及日本(各2例),匈牙利、希臘、北韓、澳大利亞及義大利 (各1例)移入。另19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4日至9月1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75萬4683例確診,分別為3萬1144例境外移入、572萬348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329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31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85例、台北市1,152例、台中市1,039例、高雄市967例、台南市792例、桃園市784例、彰化縣607例、屏東縣418例、雲林縣324例、南投縣303例、苗栗縣258例、嘉義縣244例、基隆市225例、宜蘭縣212例、花蓮縣172例、嘉義市166例、新竹縣165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29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
-
2022-09-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卡毛髮」肺結核藥 食藥署預防性追加回收9萬顆
食藥署今公布最新藥物回收訊息,先前在8月30日公布由「培力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肺結核用藥「培力匹井梭安錠500毫克」,因藥錠中卡入毛髮回收批號「022002」20萬顆,經業者調查後,今預防性將連續生產的批號「022003」一併回收,數量同樣20萬顆。8月30日回收「培力匹井梭安錠500毫克」因藥師調劑時發現藥錠嵌入毛髮而通報,因此啟動批號「022002」回收。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藥品生產20萬顆,售出10萬顆,實際回收量為10萬顆,須在9月24日前完成回收。洪國登說明,今日公布回收的批號「022003」「培力匹井梭安錠500毫克(PYRAZINAMIDE TABLETS 500MG “P.L.)」與先前公布的批號「022002」為連續生產的藥錠,是廠商進行調查後,無法排除此批生產時的機具是否已遭受汙染,雖然該生產批號尚未查出有卡毛髮狀況,但仍預防性回收,此批數量預計20萬顆。「培力匹井梭安錠500毫克」的主成分為PYRAZINAMIDE,主要用於肺結核及其他的結核症。根據健保資料統計,該藥品的健保年用量約90萬顆,此批號生產20萬顆,實際售出11萬顆。由於結核病人不多,且有其他藥證,因此雖然這款藥品使用量最大,但不至於影響病人用藥。食藥署已請各醫療院所、藥商、藥局配合辦理回收作業,立即停止調劑、供應,並於10月7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及後續預防矯正措施。另外也提醒病患切勿自行任意停藥,如果對用藥有疑慮者,應儘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
-
2022-09-13 醫療.呼吸胸腔
中秋後…確診+氣喘暴增 醫:防雙病夾擊有撇步
台中市診所協會理事長、過敏氣喘專科醫師曾崇芳今觀察發現,昨天是中秋節過後第一個上班日,門診求診確診人數49人,較上周一35人成長近三成,近期因季節轉換,時序入秋,早晚溫差大,加上空汙季來臨,氣喘急性發作人數有上升的趨勢,提醒民眾注意。曾崇芳建議,為預防新冠肺炎確診及氣喘發作夾擊,民眾除了疫苗要打好打滿外,應做好身體保暖,依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建議,空汙時依等級避免在戶外活動,進出公共場合或人潮聚集處應戴口罩、保持適當社交距離,勤洗手、不摸口鼻揉眼睛,避免病源感染上呼吸道。曾崇芳說明,近期因東北風挾帶境外汙染物移入影響台灣,空汙季來臨,加上入秋後,夜晚較涼、日夜溫差稍大,都是氣喘及發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曾崇芳指出,氣喘是慢性呼吸道發炎,會因為得到上呼吸道感染、空氣汙染、天氣變化大、吃冰冷的食物、運動及吸入刺激性的物質引發氣喘的發作,入秋以後就是氣喘病人開始好發的時間。曾崇芳舉例,一名49歲男本月9日晚上開始胸悶不舒服,雖在家整晚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與急性支氣管擴張劑用藥仍無效,隔天連講話都喘到上氣不接下氣,經就醫緊急打類固醇,並以蒸氣吸入支氣管擴張劑症狀才緩解。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文心森林公園接種站每天上午9時30到11時30分開打,隨到隨打,提供莫德納、兒童BNT、成人BNT(12-17歲優先)、Novavax、幼兒莫德納及幼兒BNT等6種疫苗,另東協廣場(2樓台中跨境體驗示範基地)接種站提供莫德納及成人BNT(12-17歲優先)也是隨到隨打,可上網台中市新冠疫苗接種站資訊查詢,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937954/post
-
2022-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新冠疫苗能否降低住院率?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有答案了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昨天(2022-9-8)發表COVID-19-Associated Hospitalizations Among Vaccinated and Unvaccinated Adults 18 Years or Older in 13 US States, January 2021 to April 2022(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美國 13 個州已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 18 歲或以上成年人中與 COVID-19 相關的住院)。這篇論文共有41位作者,分別隸屬於美國13個州的醫療機構或大學院校。第一作者是疾病控制中心的醫療官Fiona Havers醫生。研究動機:截至 2022 年 4 月 30 日,美國有 2.197 億人接種了 COVID-19 初級疫苗系列,其中超過 76% 的人為 18 歲或以上,而超過 1.006 億人(45.8%)還接種了加強劑。數據顯示 COVID-19 疫苗與預防成人 COVID-19 相關住院有密切的相關性,尤其是在使用了加強劑的情況下。接種者仍會被感染是可以預期的,即使是在有效疫苗的情況下。儘管接種者中的大多數感染是輕度或無症狀的,但還是有可能會發生嚴重的感染。不同於之前發表的報告和網頁,本研究報告的住院率是從疫苗首次出現時開始,按疫苗接種狀態以及臨床和人口統計學特徵,並包括了未接種疫苗的人、只接種了初級系列疫苗的人,以及接種了初級系列和至少 1 次加強劑的人。研究對象:COVID-NET 是一個基於人群的監測系統,可在 14 個州的 99 個縣取得實驗室確認的 COVID-19 相關住院病例。這 14 個州是:加州、科羅拉多州、康涅狄克州、喬治亞州、愛荷華州、馬里蘭州、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新墨西哥州、紐約州、 俄亥俄州、俄勒岡州、田納西州和猶他州。住院期間或入院前 14 天內居住在監測區域且PCR或快篩陽性的患者被列為 COVID-NET 病例。有一個站點(愛荷華州)因無法取得可靠的疫苗接種信息而被排除在外。研究結果:1.在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4 月 30 日期間,共有 192509 確診的 COVID-19 相關住院病例,而其中的146937病例 (76%) 是有疫苗接種的數據。在這些有疫苗接種數據的新冠肺炎住院人群中,98243 人(69.2%)未接種疫苗; 39353 人 (24.5%) 接種了初級系列疫苗,而其中 8796 人(22%)接種了加強劑。2.整體而言,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月住院率是從3.5倍(在2022 年 4 月時)到 17.7倍(在2021 年 5 月時)不等。3.在 Delta 期間(2021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累計住院率是12.2倍。4.在Omicron 期間(2022 年 1 月至 4 月),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累計住院率是6.8倍。5.從 2022 年 1 月至 4 月,與接種加強劑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住院率是10.5倍,而只接種初級疫苗的人的住院率則是2.5倍。6.已接種疫苗的住院患者年齡大於未接種疫苗的患者(中位年齡分別為 70 歲和 58歲)以及有較高的比例帶有 3 種或更多潛在疾病(分別為77.8%和51.6%)。潛在疾病包括免疫抑制、肥胖、慢性肺病、腎病、神經系統疾病、風濕病、自體免疫疾病。(註:也就是說,年紀大和有潛在疾病是接種疫苗的人罹患新冠肺炎而需要住院的重要因素)結論:在這項針對因 COVID-19 住院的美國成年人的橫斷面研究中,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住院的可能性更大,而接種加強劑的人住院率則是最低。與住院的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住院的接種疫苗的人年齡更大,更有可能有 3 種或更多的潛在疾病,並且更有可能是長期護理機構的居民。研究結果表明,臨床醫生和公共衛生從業人員應繼續向符合條件的人推廣所有推薦劑量的疫苗接種。原文:新冠疫苗降低住院率達17.7倍
-
2022-09-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新增2萬5346例 指揮中心分析BA.5已成為主流病毒株
今本土新增2萬5346例 指揮中心:疫情仍在上升中新冠肺炎本土個案續降,今天新增2萬5346例本土個案、237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8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確診數較少應該是假日的關係,但較上周一上升6%,因此疫情仍在上升中。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1萬1833例男性、1萬3506例女性、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205例),台北市(3,006例),台中市(2,946例),桃園市(2,699例),高雄市(2,054例),台南市(1,549例),彰化縣(1,309例),新竹縣(823例),屏東縣(735例),新竹市(635例),宜蘭縣(602例),南投縣(594例),苗栗縣(564例),雲林縣(562例),基隆市(510例),花蓮縣(468例),嘉義縣(355例),嘉義市(234例),台東縣(206例),金門縣(147例),澎湖縣(121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2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4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26日至9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9日至9月9日。今日新增23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25例男性,11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1例),美國、泰國、日本、澳門及菲律賓(各2例),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韓國及馬來西亞(各1例)移入。另21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2日至9月1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70萬7688例確診,分別為3萬899例境外移入,567萬673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312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29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83例、台北市1,152例、台中市1,037例、高雄市967例、台南市790例、桃園市781例、彰化縣605例、屏東縣415例、雲林縣324例、南投縣303例、苗栗縣257例、嘉義縣244例、基隆市224例、宜蘭縣211例、花蓮縣172例、嘉義市166例、新竹縣165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29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BA.5佔比已逾半 60多歲女性確診三天亡變異株BA.5本土個案全過占比逾半,上周共驗出88例BA.5,占比從37.9%上升至50.6%,還出現第二例BA.5重症死亡個案。個案是9月9日公布的死亡個案,為60多歲女性,未接種疫苗,發病到死亡僅短短三天。另昨天新增死亡個案28例、44例中重症個案。死亡個案中14例未接種疫苗, 無特殊死亡和中重症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5已經超過一半,可算是成為主流病毒株,但BA.2仍有四成,取代的速度沒有預期地快。羅一鈞表示,上周檢出88例BA.5個案,占上周174例50.6%,為30名男性、58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布為北部45例、中部34例、南部8例、東部1例,確診日介於今年8月17日至9月8日。其中兒童青少年15例、成人73例,包括一例死亡個案。染BA.5死亡個案為60多歲女性、未接種疫苗,有糖尿病和中風病史且長期臥床。8月30日快篩陽性,住院後使用瑞德西韋、抗生素等藥物治療,9月1日因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死亡。此為第二例確認感染BA.5死亡的個案。羅一鈞表示,根據抽樣結果,估計國內中重症BA.5佔比應是二成五至三成左右,但因為中重症是反映稍早的感染情況,會稍微落後全國定序佔比,因此會逐周提升。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4為86例、BA.5為744例、BA.2.75為11例、BA.2為981例,另累計324例BA.5、4例BA.4、2,379例BA.2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本土確定病例。國內境外移入的BA.4、BA.5及BA.2.75個案,為32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8月22日至8月31日。其中檢出BA.4個案分別自索馬利亞、巴基斯坦、黎巴嫩、美國及荷蘭各1例;BA.5個案分別自越南11例,美國及泰國各5例,菲律賓、新加坡及印尼各4例,馬來西亞及法國各2例,葡萄牙、俄羅斯、日本、捷克、帛琉、英國、香港、柬埔寨、義大利、瑞士、丹麥、愛爾蘭及南非各1例;BA.2.75個案為自印度移入。次世代疫苗施打年齡下調? 羅一鈞:不排除開放50歲民眾根據國外研究,BA.5變異株免疫逃脫力較高,因此疫苗的保護效益下降更快,指揮中心是否會因此下修次世代疫苗接種對象?對次,疫情監測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FDA已核准18歲以上接種次世代疫苗,目前分兩階段進行施打,第三階段不排除開放50歲以下民眾。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美國CDC在5至11歲的第三劑疫苗施打間隔為5個月,上次ACIP通過建議,縮短追加劑間隔減少為3個月,但當時不包括5至11歲兒童,主要是12至17歲縮短為3個月,但5至11歲部分第三劑到底要不要縮短為3個月?會請ACIP參考最新文獻和各國經驗考慮要不要縮短。指揮官王必勝則說,5至11歲兒童第二劑若在六月施打,按照之前決議應該要在11月才能再打,是否要縮短可提到ACIP討論,如果根據科學證據和實際需要,會再根據決議修正縮短為3個月。有媒體詢問,有新研究指出,對抗BA.5變異株,疫苗抗體效價每個月下降兩成五個月後等於零,會因此下修第四劑接種年齡嗎?疫情監測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部分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每個月下降兩成是研究不同變異株,看到BA.4、BA.5部分確實因為免疫逃脫,接種完第三劑後中和抗體保護效果下降較快。至於是否下修第四劑年齡?羅一鈞說,次世代疫苗部分FDA核准18歲以上,ACIP第一、二階段對象是考量染疫風險高低、年長、職業或重症高風險因子等作為效益區分,希望一、二批先發揮最大保護效益。若要往下修,第三階段不排除納入50歲以下無慢性病較健康的年輕人中壯年等,會在ACIP討論等後續到貨後進一步討論。第三階段的目前規劃如何?羅一鈞說,ACIP專家會議決議後,沒有提到後面沒列入一、二階段的處理,若疫苗到貨數量和更多關於風險效益資料齊全,會提到專家會議討論,年輕族群是否要納入。王必勝也說,待專家決議後就會討論安排施打。
-
2022-09-12 醫療.精神.身心
50歲以上憂鬱症就醫率太低!當心衰弱死亡風險增3倍
歐美國家憂鬱症盛行率以45到64歲最高,但台灣憂鬱症或自殺盛行率都是65歲以上居冠。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其炘指出,這是部分亞洲國家特有現象,憂鬱症患者得到衰弱症機率是一般人的2.6到2.9倍,死亡率是一般人的2到3倍,有必要及早積極治療。台灣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65歲以上,但國衛院調查發現,50歲以上憂鬱症患者每3人僅1人尋求醫師治療,每10人僅1人獲得有效治療,研判最大瓶頸可能是「就醫率過低」。吳其炘研究團隊從「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2015年訪問之7576位50歲以上長者,從中找到1253人符合憂鬱症定義(經「短版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S-D)」評估符合,或2015年健保就醫紀錄曾被診斷憂鬱症),推估50歲以上台灣人憂鬱症盛行率大約是16%。深入分析這1253人資料發現,雖有高達87%認為台灣就醫便利(30分鐘內可到達醫療院所),卻只有27%曾經尋求憂鬱症醫療,最終僅11%獲得讓憂鬱症狀消失的有效治療(CES-D得分小於10分定義為無憂鬱症狀);但若以有就醫的27%去看,相當於1/3就醫者獲得有效治療,成效不輸歐美。本研究今年6月發表於國際期刊《Lancet Regi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吳其炘表示,歐美日等高收入國家,憂鬱症就醫率都超過4成,台灣就醫率明顯偏低,可能是對憂鬱症認知不足、不清楚憂鬱症需要治療,或是擔心污名化,可透過「提升精神健康識能」,幫助患者及早察覺自身症狀、尋求醫療協助。吳其炘表示,憂鬱症和心情不好的最大差別在於「症狀持續2周以上且影響生活」。常見症狀包括心情低落、沒胃口或暴食,睡眠障礙、無精打采、疲倦、負面想法、難以專心,甚至有自殺意念。有憂鬱症的人發生衰弱症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6到2.9倍、死亡率是一般人2到3倍,也容易出現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等其他共病。吳其炘指出,研究發現「中高齡、女性、收入低、身體狀況不好」得到憂鬱症機率高於一般人,是憂鬱症防治的重點對象。會增加就醫率的因素包括「女性、高教育程度、退休無業、有運動習慣、有參加社會團體、有社交休閒活動」,「喪偶、離婚、分居、未婚、飲酒習慣」則是未就醫危險因子,顯示可透過增加社會支持來提升50歲以上的憂鬱症就醫率。為何有2/3的憂鬱症就醫者並未獲得有效治療?吳其炘表示,近年身心科診所和心理諮商服務據點增加,有助提高可近性、降低自費門檻,包括經顱電刺激等新式療法也愈來愈普及,但通常有20到30%憂鬱症是屬於難治型,症狀可能稍有改善,但沒有完全消失。如果不是難治型,症狀通常可在1到2個月內緩解,但高危險、易再發個案的治療追蹤須需持續到3至4個月以上,以減少復發。研究指出,台灣精神醫療人力密度仍不如高收入國家,每10萬人口只有7名精神科醫師,在鄉村地區更低。然而,這篇研究調查的是50歲以上憂鬱症患者對於「整體醫療便利性」的看法,結果很可能高估了精神醫療的可近性。另外,這篇研究無法確認憂鬱症患者接受的治療是否按照國際治療準則,也沒有探討多少憂鬱症患者接受了心理治療。
-
2022-09-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當本土確診數遠大於境外移入 穩健開放邊境還有實質意義嗎?
昨天晚上(2022-9-10)看到舊金山灣區中文電視台的一則新聞報導,決定寫這篇文章。兩週前(2022-8-30)我以僑務顧問的身份參加「舊金山灣區僑務工作座談會」,心裡打算要提出開放邊境的建議。沒想到,有另一位僑務顧問比我早發言,也是希望台灣政府能開放邊境。請看《世界日報》9月2日發表的張良民主持僑務座談 僑領籲邊境開放。這個會議是由剛從台灣來的僑委會主任秘書張良民主持,而他大致上是這樣回答這個建議:「台灣是個多元社會,有很多不同聲音,所以開放邊境需要穩健……」。我當時立刻就了解「不同聲音」是什麼意思,尤其是攸關「九合一」。我也立刻再次確認「科學永遠是政治的手下敗將」,就像瘦肉精那回事一樣。但,不管如何,做為「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我還是要讓大家知道科學是怎麼說。大多數人都知道,新冠病毒已經演變成溫和的Omicron。至於有多溫和,請看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上個月發表的兩篇論文:2022-8-17:Awareness of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Infection Among Adults With Recent COVID-19 Seropositivity(近期 COVID-19 血清陽性的成年人對 SARS-CoV-2 Omicron 變異株感染的認識)。這項研究分析了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雪松西奈醫療中心)在今年5月期間(Omicron盛行)員工和病患的血清檢查記錄,找到210名Omicron病毒感染陽性的成年人。這些人被邀請填寫一份問卷調查,而其中的118人(佔56%)表示他們不知道有被新冠病毒感染。在這118人中,有12個表示有感覺到身體有異樣,但認為是因為普通感冒或其他非 SARS-CoV-2 的感染。2022-8-22:COVID-19 Disease Severity in Persons Infected With Omicron BA.1 and BA.2 Sublineages and Association With Vaccination Status(Omicron BA.1 和 BA.2 亞系感染者的 COVID-19 疾病嚴重程度以及與疫苗接種狀態的關聯)。這篇論文的結論是:「這項研究的結果在多個層面上提供了保證。首先,99.8% 至 99.9% 的感染 BA.1 或 BA.2 亞系的患者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或只出現輕度症狀。其次,BA.1和BA.2亞系感染的疾病嚴重程度沒有差異。在接種加強劑的3682個人裡面,只有 1 個人出現嚴重症狀。」根據這兩篇論文,我個人認為Omicron是近乎於「普通感冒病毒」,頂多也不會超過「流行感冒病毒」。那,有必要為這樣的病毒關閉邊境嗎?美國沒有,日本沒有,南韓沒有,新加坡沒有,澳洲沒有,歐盟也沒有。我昨晚看到的電視新聞其實在三天前就已經被所有台灣主要媒體報導過了,例如何時可0+7?前台大醫喊現在就可以:擋境外移入沒意義。它的第一段是【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9月12日起從邦交國入境可免簽,但仍需檢疫「3+4」,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認為,入境3+4應該可以解除了,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現在就可開放了」,並表示5月以來,本土確診數遠大於境外移入,BA.5在國內成為主流株後「現在擋境外移入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意義」。】是的,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了!任何稍懂邏輯人都不會在「本土確診數遠大於境外移入」的情況下「擋境外移入」。今天是美國足球聯盟本季開打的第一天(第一個禮拜天)。看到人山人海的球迷瘋狂呼叫,讓我感到格外諷刺。哦!對了,美國也是多元社會,也要在11月舉行攸關民主黨和共和黨多數少數的國會大選。原文:穩健開放邊境,有實質意義嗎
-
2022-09-12 醫療.耳鼻喉
田馥甄感冒失聲...聲帶注射類固醇真有效?醫揭最適合的保養
歌手田馥甄(Hebe)原定9月9日起至12日於高雄巨蛋舉辦4場「一一」巡演,但後來緊急公佈因田馥甄感冒嚴重失聲,本來已經備妥4支類固醇,但為了給粉絲完美的演出,忍痛延期一周。過去有許多歌手都在演出時「倒嗓」,天王等級的張學友、劉德華都曾有過,醫師就表示,聲帶注射的類固醇並非萬能,通常仍要搭配休息24至48小時不能講話,才能夠見效。田馥甄9月9表示,團隊本來已經備妥4支類固醇,萬不得已時要往聲帶直接注射,要照常舉辦演唱會,但後來主辦團隊考量總彩排的聲音狀況仍不佳,因此決定延期,場次改至16日至19日演出。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醫學中心醫師張智惠表示,聲帶需要透過黏膜震動來發出聲音,感冒時很容易聲帶會水腫,就沒辦法達到震動發聲,這時候就建議以「口服類固醇」治療;若是工作需要,要立刻發出聲音,現在有「肌肉注射」、「聲帶注射」兩種針劑的治療方式。肌肉注射的類固醇施打,能夠急速讓身體用類固醇消腫,但長期使用會讓身體的腎上腺素分泌失衡,因此目前最新的「聲帶注射」,則是更針對病灶進行治療。不過,張智惠表示,聲帶注射屬於「微創手術」,手術過後的24至48小時內,若患者沒有好好休息,注射的類固醇會從施針的傷口處流出,失去治療的意義。最好的方法還是在服用藥物後,讓聲帶好好休息。張智惠提醒,聲帶因為倒嗓接受治療後,最好還是要做好聲帶保養,刺激性酸辣、易造成胃酸逆流的食物都不能碰,若不慎逆流,胃酸卡在喉嚨,會一直想要清喉嚨,會惡化修復;含咖啡因的茶類、咖啡、氣泡飲都要少碰,最適合的保養還是「喝溫水」。通常因為感冒接受聲帶治療的民眾,大約5至7天會痊癒,張智惠表示,若生病時胃酸堆積,又硬要講話唱歌,可能讓聲帶受損,出現合併症狀,像是長囊腫、息肉,甚至潰瘍,有時病患不好好休息,就會讓本來兩周可以好的病灶,拖到2個月才好痊,就算適用氣音講話也不可以,盡量避免使用聲帶,若有必要則小聲講即可,毋須使用氣音。
-
2022-09-12 焦點.元氣新聞
缺席全代會是因深夜在家跌倒 吳伯雄曝3個幸好讓他保住一命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日前缺席國民黨全代會,引起政壇關注。吳伯雄透露原因,他上月底深夜在家跌倒,頭部血流如注,不省人事。幸而他的太太戴美玉雖年高84歲,但鎮定應變叫來救護車,還自己跳上救護車陪血流不止的吳伯雄送醫急救,住院一周後才終告出院,得以回家過中秋節。撿回一條命的吳伯雄仍不改幽默調侃自己,他那「歷經滄桑」的頭部,2003年時也曾因為跌倒,左腦出血開刀,如今疤痕猶在,沒想到這次又因跌倒撞傷右腦顱內出血,再度手術。現在右腦新傷疤痕未癒,回家休養,醫師囑咐要觀察是否仍有內出血,但是「至少兩邊平衡了」。萬幸的是他依然腦筋清楚,各項功能依舊。回憶起這夜跌倒的經過,吳伯雄坦言,他其實不記得細節,但想來仍然餘悸猶存。那晚,他和太太為了看美國網球公開賽,較平時晚睡;太太戴美玉睡前還叮囑他,要告訴她最後是誰贏了比賽。等到比賽結束時,他也準備就寢,太太半夢半醒地問他「最後誰贏了」,他關完燈邊想回答邊走向床邊,然後就跌倒了。至於究竟是如何跌倒了,他已不復記憶;也不記得究竟是誰贏了那場網球賽。吳伯雄說,事後才知,他跌倒後撞到頭就當場昏厥了。他滿懷感激地說:「是那還年長我兩個月的老太婆,看到我摔倒且流血了,仍很鎮定地叫來救護車,她跟我一樣是平時走路搖搖晃晃的老人了,但因為只有家人才能上救護車陪同就醫,她竟然毅然決然就跳上救護車一路相陪。」在車上他依稀有了知覺,但不知道自己正不停大量出血,送醫後立即手術,才保住一條命。為何會跌倒,吳伯雄猜測,應和他服用安眠藥有關,影響了他的知覺及行動平衡,也才對事發經過毫無記憶。但還好有三個「幸好」,否則後果難以想像。一是幸好他不是獨居老人,否則恐怕沒人知道他跌倒失去知覺了。二是幸好他的太太沒有呼呼大睡,否則恐怕也不會發現他在距離床邊一兩步處發生意外了。三是幸好台灣的醫療品質真的很好,才能把他這出血不止的高齡腦傷病人順利搶救回來。吳伯雄去年10月才曾動過心臟瓣膜手術, 替換的是牛隻的心瓣膜,讓他見識到醫學進步。他常常感恩醫師的付出,也感謝有一頭牛奉獻了重要的部位,讓自己得以因它共同存活。吳伯雄說,他早非政治中人,政治已然是年輕人的舞台。他覺得自己既驚險但又很幸運,所以願意在病榻分享自己的跌倒經過,是為了提醒大家應更重視長輩防跌的重要性,尤其是獨居老人更要謹慎。因為他已聽過許多朋友和長者,原本身強體健,但可能一次疏忽、一次跌傷,尤其是在浴廁跌倒就喪失生命的遺憾事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出版「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每六個長者就有一個發生跌倒,發生率比一般人想像的高,曾跌倒過的長者很容易再跌倒;而且接近一成的跌倒長者得送醫,因之產生的住院費用平均要9萬到13萬元。跌倒時最常傷到的部位,正是頭部、關節脫臼及骨折,嚴重的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其中還特別提到,藥物確實是常見的跌倒肇因。尤其是使用安眠鎮定藥或把多種藥物一起吃,可能會因頭暈、低血壓或藥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的風險。但國健署也強調,跌倒是可以預防的,四個小改變可以避免長者的跌倒危機:1.定期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2.時時注意居住環境的安全。3.選擇合適的鞋子及輔具。4.看醫師時,將正在吃的藥的藥單或藥袋帶去給醫師看。【延伸閱讀】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本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
2022-09-11 養生.聰明飲食
說食依舊/秋刀魚的滋味
秋風起、秋葉落,正值秋刀魚產季,超市冷藏魚區擺著一尾尾秋刀魚,2尾49元,細看魚肚完整、魚身顏色明亮,鮮度夠,尾鰭和吻端偏黃,脂質佳,價廉物美,忍不住順手放進購物籃,補充DHA和EPA。「秋刀魚」源自日本漢字,大致因為盛產於秋天且魚身細長如刀而名,中文與日文的漢字都是「秋刀魚」,日文「サンマ」與台語的秋刀魚發音一樣,小時候,老人家就叫秋刀魚「sanma」。日本捕撈秋刀魚的歷史逾300年,不過一開始是庶民吃的魚,在18世紀上層階級接受前,秋刀魚總被視為下等貨的代表,因此在日本的「落語」(類似中國單口相聲)裡有個「目黑的秋刀魚」著名段子,諷刺貴族的不通世事。「目黑的秋刀魚」描述天皇(有說是幕府將軍)外出打獵,路過農村目黑,老百姓誠惶誠恐奉上烤秋刀魚,天皇吃後讚不絕口,回到皇居後命御廚依樣畫葫蘆,御廚為求高雅,把魚骨、油脂肪去除,味道自然比不上全魚,天皇大失所望,感嘆說:「秋刀魚還是要目黑的好吃。」根本不知道目黑沒有產秋刀魚。不過拜這段落語所賜,「目黑的秋刀魚好吃」家喻戶曉,1996年開始,東京的目黑站旁每年9月都辦秋刀魚祭,免費送出7000條現烤秋刀魚,吸引數萬人造訪。台灣的秋刀魚漁業直到1977年才開始,由2艘拖網船改裝後赴西北太平洋作業,漁獲量只有100公噸,經過不斷改進,參與作業的漁船隨之增加,漁獲量持續上升,2014年更破歷史紀錄達到23萬公噸,成為世界第一。相對的,日本近年捕撈的秋刀魚數量大減,2008年有35噸是頂峰,此後持續下滑,近3年來都不到5噸,前年7月釧路市場首次競標,還創下一尾秋刀魚要價台幣1700元天價,今年情況也不樂觀,第一批秋刀魚在東京豐洲市場一尾的批發價達13200日元,接近3000台幣。「秋刀魚的滋味、貓跟妳都想瞭解,初戀的香味就這樣被我們尋回。」周杰倫、方文山2004年的歌曲「七里香」,紅遍兩岸,意外讓中國大陸不少人初識秋刀魚,帶動買氣和兩岸捕撈潮。有日人曾怪罪周杰倫導致日本秋刀魚的漁獲量減少。日本記者野島剛曾探討此事,認為不能只怪其他國家大量捕撈,日本傳統只在近海捕撈秋刀魚,現撈秋刀魚、甚至秋刀魚生魚片深受日人喜愛,不過隨著地球暖化、魚類生態改變等,導致日本近海秋刀魚數量不穩,日人應有新對策。名導小津安二郎的最後一部電影「秋刀魚之味」,堪稱日本秋刀魚文化的代表作,但整部電影沒出現過任何的秋刀魚畫面。日人貴田庄在「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中說,曾有人問過小津此電影名的由來,他的回答是好吃又便宜。鹽烤秋刀魚搭配檸檬汁,魚肉甘脂味濃,內臟微苦,也許,小津想傳達的是那種生活中的甘苦交融,如他在日記上寫著,「春花啊,紛如憂絮;酒腸啊,苦似黃蓮」。或許,秋刀魚之味的重點在「秋」,如它的英譯片名是「An Autumn Afternoon」,一個秋天的下午,是一種人生況味,一種人已過春、夏,深秋獨立,回首來時路的心境。「秋刀魚之味」沒有魚,「金剛經」五千餘言也沒有一個「空」字,當我們靜下心回味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記得我念研究所之際,秋刀魚已是中秋烤肉的一份子,有一年在北投與友人烤肉,T君舉杯說了句「中秋月夜烤秋刀」,隨即一飲而盡,還云說不定可以開家餐廳,就叫「添嘗遞酒」,希望友情和歡笑「天長地久」。「中秋月夜烤秋刀,銀光化身黃金腰」,在微微炭火的灸烤中,秋刀魚如冬雪銀白,慢慢轉成秋色金黃,人生憶苦思甜。我開始同意作家盧怡安的論點,吃秋刀魚一條半,剛剛好,至於剩下的半條怎麼辦,任性一下也好。
-
2022-09-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3萬1854、死亡29例 病例數較上周下降6.7%
今新增本土3萬1854、死亡29例 病例數較上周下降6.7%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今天新增3萬1854例本土個案及27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9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病例數較昨天減少3740例,下降10.5%;較上周日減少2272例,下降6.7%。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4618例男性、1萬7225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375例),台中市(4,220例),台北市(3,959例),桃園市(3,404例),高雄市(2,588例),台南市(1,796例),彰化縣(1,524例),新竹縣(953例),新竹市(824例),苗栗縣(803例),屏東縣(799例),雲林縣(749例),宜蘭縣(738例),基隆市(686例),南投縣(562例),花蓮縣(542例),嘉義縣(455例),嘉義市(303例),台東縣(279例),金門縣(168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9例)。今日新增2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8例具慢性病史、20 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11日至9月8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8日。今日新增27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8例)、柬埔寨(5例)、澳大利亞(3例)、西班牙、馬來西亞及印度(各2例)、土耳其、荷蘭、新加坡、香港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24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5日至9月1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68萬2133例確診,分別為3萬662例境外移入,565萬14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284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26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77例、台北市1,146例、台中市1,035例、高雄市966例、台南市789例、桃園市779例、彰化縣603例、屏東縣415例、雲林縣323例、南投縣302例、苗栗縣256例、嘉義縣243例、基隆市224例、宜蘭縣210例、花蓮縣172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29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本土確診降疫情已趨緩? 莊人祥:恐為中秋連假效應本土新冠肺炎受BA.5變異株影響,再度升溫。但今天確診數卻呈現下降趨勢,新增3萬1854例,較昨天下降10.5%,也較上周日下降6.7%;是否代表疫情已達到高峯正在趨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可能是受中秋連假影響通報造成的效應,根據預估疫情尚未到高峰,還需觀察接下來幾天的疫情趨勢。另根據統計,今天新增29例死亡個案、71例中重症個案。死亡個案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28例具慢性病史、20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莊人祥表示,無特殊重症及死亡個案,一月至今中重症個案累計2萬5110例、死亡累計9430例。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則累計206例,包括31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29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其中已有31人死亡。疫苗接種方面,六個月至四歲幼兒疫苗昨天接種莫德納疫苗1672人,包括第一劑506人,第二劑1112人;輝瑞接種1093人,均為第一劑。目前幼兒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33.1%、第二劑4.7%。全國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93.2%、第二劑87.1%、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6%、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10%;65歲以上第四劑涵蓋率為35.4%。
-
2022-09-11 養生.聰明飲食
零卡飲料、無添加糖 為什麼許多食品用甜味劑取代食用糖?
「零卡飲料」、「無添加糖」……為了迎合減少熱量攝取的趨勢,許多食品以「不含糖」、「低熱量」吸引消費者,但為了兼顧甜蜜的口感,以甜味劑取代。以人工甜味劑為例,零熱量且不影響血糖,對糖尿病患、減重者是福音,不過許多民眾仍對甜味劑存有疑慮,代糖到底會不會影響健康,長期以來備受討論。甜味劑為什麼許多食品用甜味劑取代食用糖?甜味會讓食物變得更有層次,市售常見食用糖有蔗糖、黑糖、冰糖、果糖、麥芽糖等。但2018年衛福部國健署發布新版國民飲食指標,增列「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的建議,為了在健康與美味間取得平衡,很多食品用甜味劑取代食用糖。目前台灣許可使用的甜味劑共26項,從來源可分為零熱量的人工甜味劑(又稱代糖),和有熱量的天然甜味劑。前者以人工合成且極少量添加就有非常明顯的甜味;後者大多從植物提煉而成的糖醇類具有甜味。兩者共同的特性,為低熱量且不影響血糖升高,對於怕胖或糖尿病友是另一種選擇。市售零卡飲料多是碳酸飲料,並使用人工甜味劑,像阿斯巴甜、醋磺內酯鉀、蔗糖素等,甜度是蔗糖的200倍以上,只需極少量添加,就能達到足夠的甜度,因此熱量可忽略不計。不過,根據歐洲癌症和和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在10個歐洲國家共52萬1330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喝碳酸飲料超過二杯(每杯250毫升),相較於每月少於一杯者,死亡風險提高17%;每天喝代糖碳酸飲料超過二杯,相較於每月少於一杯者,死亡風險提高26%。另外,美國心臟及中風學會期刊指出,人工甜味劑碳酸飲料每天喝超過一次,易增中風及失智風險。哪些人要避免吃甜味劑?國內對於食品添加物的甜味劑有嚴格規範使用總量,民眾攝取過量造成健康危害的機率極低。但是,部分特殊族群由於生理狀況異常,一定要避免攝取甜味劑,包括:1.腎臟功能尚未健全的嬰兒。2.腎臟功能不佳的腎臟病友。3.懷孕及哺乳期間之婦女。4.容易脹氣者,忌糖醇類甜味劑。5.苯酮尿症者,忌阿斯巴甜。常見甜味劑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糖精甜精甜菊萃醋磺內酯鉀天然甜味劑甜菊糖赤藻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麥芽糖醇羅漢果糖營養添加劑何謂營養添加劑?各種食物有不同的營養價值,當飲食中長期缺少鐵質,就會發生缺鐵性貧血(營養素缺乏症);若長期缺乏鈣質,就會造成發育不良、骨質疏鬆。營養添加劑的用途,在強化食品營養物質,避免營養素缺乏的健康危害。例如,早期台灣山上的兒童,出現認知功能異常、發育遲緩問題的比例較高,經調查發現,因飲食的限制而缺乏「碘」,但碘是人體必需營養素,一旦缺乏就容易疲倦、甲狀腺異常,如果懷孕婦女缺碘更可能造成流產、新生兒呆小症、認知功能發展遲緩等,因此國家實施全面食鹽加碘政策。營養添加劑名稱聽起來很「營養」,加愈多愈好?營養添加劑聽起來對健康有好處,但身體對於「必需營養素」存在攝取上限,胡亂攝取營養添加劑,超過上限恐產生毒性及健康危害,絕對不是愈多愈好。以鈣質為例,每日足夠攝取量為0到6個月300毫克、6到12個月400毫克、1到3歲500毫克、4到6歲600毫克、7到9歲800毫克、10到12歲1000毫克、13到18歲1200毫克,成人則為1000毫克,若攝取超過2500毫克,恐損傷腎功能、造成血管鈣化等。營養添加劑是否存在風險?營養添加劑是強化食品營養的物質,在食品安全劑量食用下沒有風險,例如常見的高鈣高鐵豆漿、綜合維生素乳飲品、B群營養強化米等。但是錠劑、膠囊、粉狀的高劑量維生素與礦物質保健食品等,民眾應評估,日常飲食是否真的缺乏特定營養素,再選擇適合的營養添加劑保健食品,並依照產品的建議攝取量指示補充使用,才能避免身體過量攝取營養素,造成毒性與危害。常見營養添加劑生育醇(維生素E)抗壞血酸(維生素C)核黃素(維生素B2)氰鈷胺明(維生素B12)硫酸硫胺明(維生素B1)菸鹼酸鈣化醇葉酸維生素A粉末諮詢/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師尤偉銘
-
2022-09-11 焦點.健康知識+
應該何時曬太陽獲取維他命D又能避免皮膚癌?答案竟是正中午
讀者chiayu前天(2022-9-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 附上2篇關於什麼時段曬太陽,才能有效吸收獲得維生素D的報導。但這二篇內容有些出入,該相信哪一篇的報導呢? 能否請您提供建議? 」這位讀者寄來的兩篇文章都是發表在TVBS的《健康2.0》網站:2022-7-29:避開這「時間點」曬太陽!別擦防曬,10分鐘補足維生素D 防曬傷可吃這些。第一段:「適度曬太陽可以產生維生素D,既天然、省錢又不必擔心攝取過量會中毒,營養師何埻安建議,透過日曬獲取維生素D,要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太陽直射時段,在不刻意塗抹防曬產品並保持通風的情況下,每周至少2~3次、每次10~20分鐘。」2022-8-31:曬太陽都曬錯!只有這時間可以補到維生素D3 下午曬太陽只會長斑,變老!。第一及第二段:【「維生素D吃多了易失智」的新聞讓許多人擔心維生素吃過量,…。專家說,曬太陽是最有效又免費的補充維生素D方式,不過怕曬傷、曬黑的人都曬錯時間了。因為台灣日曬強烈,常聽到氣象局警告早上10點到下午2點的紫外線強,建議在這段時間避免外出。也常聽到有人建議,要獲得維生素D,只要在清晨8、9點,或是下午、傍晚5、6點陽光比較不那麼強烈時到戶外曬太陽就好。不過雲林基督教醫院營養室主任林旻樺說,在那些時間去曬太陽,都曬錯了,因為能有效從紫外光吸收維生素D的時間,只有在正午11點到下午3間之間。】(註:有關「維生素D吃多了易失智」的新聞,請看長期補充維他命D增加失智死亡風險2倍)所以,在短短一個月裡,《健康2.0》提供了兩個完全相反的健康建議。眾所周知,曬太陽可以攝取維他命D,但卻有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因此醫學界對於曬或不曬,什麼時段曬,曬多久,曬什麼部位,等等,一直沒有完全取得共識。不過,就「攝取維他命D和皮膚癌風險之間取得平衡」而言,近年來的共識是中午前後的兩個小時是最佳時段。請看下面這六篇論文。一個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團隊在2008年發表At what time should one go out in the sun?(應該在什麼時候出去曬太陽?)。它的文摘的第一句是「為了以最小的患皮膚惡性黑色素瘤 (CMM) 的風險從陽光中獲得最佳的維他命D補充劑,曬太陽的最佳時間是中午。」這個團隊在2014年又發表Ultraviolet-radiation and health: optimal time for sun exposure(紫外線輻射與健康:曬太陽的最佳時間)。它的文摘裡有一句:「為了在最小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 (CMM) 風險下獲得最佳的維他命D合成,曬太陽的最佳時間是上午 10 點到下午 1 點之間。」這個團隊在2016年又發表Daily, seasonal, and latitudinal variations in solar ultraviolet A and B radiation in relation to vitamin D production and risk for skin cancer(太陽紫外線 A 和 B 輻射與維他命D產生和皮膚癌風險相關的每日、季節和緯度變化)。它的文摘裡有一句:「以最小的致癌風險獲得給定劑量的維他命D的最佳方法是在中午進行非燃燒暴露,而不是在下午或早上。」一個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團隊在2018年發表Meeting Vitamin D Requirements in White Caucasians at UK Latitudes: Providing a Choice(滿足在英國的緯度白種人對維他命D的需求:提供一個選擇)。它的文摘裡有一句:「在特定條件下,3 月至 9 月的午餐時間,英國各地的白種人每天需要 9 分鐘的陽光照射才能使 25(OH)D 水平在整個冬季保持≥25 nmol/L。這假設前臂和小腿在 6 月至 8 月暴露在外,而在剩下的較冷的月份,只需要暴露手和臉。整個夏天只露出手和臉不符合要求。」這個團隊在2020年又發表Ultraviolet Exposure Scenarios: Balancing Risks of Erythema and Benefits of Cutaneous Vitamin D Synthesis(紫外線照射的狀況:平衡紅斑的風險和皮膚維他命D合成的益處)。它的文摘裡有一句:「如果在溫暖的月份下肢和腿部暴露在外,那麼在夏季月份的午餐時間這種每日的劑量足以避免英國全天候氣候下的冬季維他命D缺乏症。」一個瑞典林雪平大學的團隊在2020年發表Sunlight Exposure and Vitamin D Levels in Older People- An Intervention Study in Swedish Nursing Homes(老年人的陽光照射和維他命D水平——瑞典療養院的一項干預研究)。這項研究鼓勵療養院的老年人(大於65歲)每天早上11點到下午3點之間到戶外20到30分鐘。研究的結論是:「積極鼓勵夏季在戶外度過時間可顯著改善療養院老年人的血清 25(OH)D 水平和自我感知的心理健康,並可在夏季補充或取代口服維他命D補充劑。」請注意,曬太陽的利弊是有非常多的變數,所以最好是由個人選擇。我自己是從不刻意為了攝取維他命D而曬太陽,但因為在戶外游泳,所以夏天就曬得像個黑人。原文:維他命D:最佳日曬時段,健康2.0兩篇互打文章
-
2022-09-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5594!中重症+114 增2童MIS-C 8歲男童淋巴腺炎、心包膜積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583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5594例本土個案及2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0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病例數較昨天增加1574例,增加4.6%,較上周六多3065例,增加9.4%。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5,594例本土病例,為16,106例男性、19,478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46例),台中市(4,545例),台北市(4,503例),桃園市(3,783例),高雄市(2,726例),台南市(2,038例),彰化縣(1,617例),新竹縣(1,011例),宜蘭縣(937例),屏東縣(887例),苗栗縣(841例),新竹市(822例),雲林縣(779例),基隆市(721例),南投縣(666例),花蓮縣(662例),嘉義縣(477例),嘉義市(352例),台東縣(257例),金門縣(179例),澎湖縣(129例),連江縣(1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7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6日至9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6日至9月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8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8例)、泰國(7例)、菲律賓(4例)、馬來西亞(3例)、土耳其及日本(各2例)、香港、法國、韓國、美國、印度、澳門、新加坡、澳大利亞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20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3日至9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709,48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051,306例排除),其中5,650,028例確診,分別為30,392例境外移入,5,619,58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25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2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72例、台北市1,145例、台中市1,031例、高雄市962例、台南市788例、桃園市778例、彰化縣600例、屏東縣414例、雲林縣323例、南投縣302例、苗栗縣255例、嘉義縣242例、基隆市223例、宜蘭縣209例、花蓮縣170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4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14 增2童MIS-C 8歲男童淋巴腺炎、心包膜積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14例,包括81例中症、33例重症,以及30例死亡個案。其中兒童重症新增2名MIS-C,包括八歲男童及兩歲女童,兩人皆沒有慢性病史、也沒有接種疫苗,經過醫院救治後,目前皆已出院。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8歲男童,7月19日確診,8月28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左頸腫塊、頭痛、腹脹、嘔吐、咳嗽,8月29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扁桃腺及頸部淋巴結腫大,診斷急性淋巴腺炎,8月30日住院,症狀持續且出現結膜炎、皮疹、嘔吐、腹瀉、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升高,心臟超音波顯示心包膜積水,診斷為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健康狀況良好,已於9月6日出院。另外2歲女童,6月18日確診,8月29日起發燒,8月31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喉嚨紅腫、草莓舌、皮疹,及發炎指數及凝血功能異常,診斷MSI-C,9月1日收治住院,9月9日已出院。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6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2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0例、家中死亡7例、MIS-C129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其中31例死亡,包括12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國內今年至9月9日,本土病例累計共556萬9412例,中重症共2萬5039例,其中9401例死亡。輕症無症狀者佔全部病例99.55%。昨六個月到四歲幼兒有2904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858人次,第二劑2046人次;輝瑞疫苗昨第一劑接種3347人,該年齡層第一劑32.9%,第二劑4.5%。昨全台新冠疫苗總共接種3萬1748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一劑93.2%、第二劑87%、第一次追加劑76%、第二次追加劑9.9%、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35.3%。
-
2022-09-10 醫療.新陳代謝
外食該如何控制血糖?營養師教3原則因應便當、自助餐、麵食及便利商店選項
控制血糖不外乎需要藥物、飲食、運動的相互配合,其中飲食與血糖高低有密切關係,飲食過量、高油、高糖飲食更加重對糖尿病患的傷害,病友若於家中自行烹調,較能掌握好食物種類、份量拿捏、烹調用油,倘若是三餐老是在外的「老外」,對於食物選擇上往往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實,只要掌握以下原則,並控制好含醣食物的份量,就可以幫助我們對於外食不再擔憂,控制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要控制好血糖,就要先「知己知彼」,知道含醣食物有哪些,吃了這些食物後會影響血糖,六大類食物中,主要影響血糖為以下三大類:一、全榖雜糧類(主食類):全穀類食物:米飯、粥、米粉、冬粉、麵包、饅頭、麥片、燕麥等。根莖類食物:地瓜、馬鈴薯、芋頭、蓮藕、山藥、南瓜、玉米等。種子類食物:綠豆、紅豆、蓮子等。二、水果類:各式水果,蘋果、橘子、小番茄、香蕉等。三、奶類:鮮奶、優酪乳等。這些食物都可以吃,但須依據個人的需求控制醣類攝取量,而實際最適合個人的份量,需要營養師根據個別身高、體重計算後與病友共同討論出來。外食原則一、定時定量依照計畫,配合藥物和適當的攝取食物。若進食時間不配合,有時暴飲暴食,有時又忽略一餐,很容易造成血糖過高或過低,甚至會危及生命。二、攝取含纖維多的食物,有助於延緩餐後血糖上升。(一)以纖維高的糙米、五穀米取代白米。(二)蔬菜纖維高,餐餐都要有,每餐至少一份以上(一份約為煮熟半碗的量)。(三)水果類食物的果肉中含有纖維,但也含醣類,所以份量應適當,攝取時要含果肉,不要只喝果汁。三、低油、低鹽、少糖、少加工高油、高糖的食物除了造成血糖上升外,也會造成肥胖、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而高鹽的食物容易造成高血壓,互相加成的結果,易造成併發症的發生。(一)盡量挑選清蒸、燉、滷、水煮、涼拌的食物,減少糖醋、油炸、沾粉或勾芡的菜式。(二)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看不見的油、鹽、糖,例如:貢丸、香腸,醃漬食品也含較多的鹽、糖,例如:蜜餞等,也應避免,建議選擇新鮮、不加工的食物為主。(三)蛋糕、鬆餅等甜食或是含糖飲料,含有不少精緻糖,平常應盡量避免,一但食用,整日的主食類食物就需要減量。外食種類與挑選學會以上三原則後,實際吃的時候應該怎麼挑選呢?以下以常見的外食為例:一、便當類適合的選擇:滷雞腿便當、雞肉便當、烤鯖魚便當、燒肉便當。不適合的選擇:炸雞排便當、炸雞腿便當、爌肉便當。小提醒1、選擇油脂相對較少的主菜。2、一般便當約有一碗飯量,需依合適自己的份量攝取。3、若可以選副菜,請選擇蔬菜類為主。4、便當中的加工品、醃漬品盡量避免。二、中式自助餐適合的選擇主食:白飯(男生約八分碗至一碗、女生約半碗至八分碗),可以五穀或糙米飯取代白飯。主菜:烤魚、蒸魚、滷雞腿、瘦肉、滷豆腐、滷(蒸)蛋。副菜:選擇 2 ~ 3 種不同顏色的蔬菜。不適合的選擇主食:炒麵、炒飯、肉燥飯、豬油拌飯。主菜:油炸類,例如:炸雞排、炸雞腿。高脂肪食物,例如:爌肉。副菜:過多加工食物,蔬菜不到半碗。小提醒1、炒飯及炒麵類因吸油量大且肉類及蔬菜量少,應少食用。2、肉丸、肉餅、火腿、香腸等加工食品,油脂含量高不適合食用。3、夾取菜餚時建議夾取最上層的青菜,含油量較低。三、麵食類適合的選擇組合一:水餃(男生約 9 ~ 12 顆、女生約 6 ~ 9 顆 )+ 燙青菜一盤 + 青菜豆腐湯或青菜蛋花湯一碗。組合二:湯麵(小碗或中碗)+ 燙青菜一盤 + 滷味拼盤(滷蛋、海帶、豆干)。不適合的選擇主食:炒麵、肉羹麵。湯品:勾芡類湯品,例如:濃湯。小提醒1、麵食類都是以單點為主,可以將均衡飲食的概念套用進點餐中。2、乾麵較湯麵油膩,選擇湯麵優於乾麵,但是湯麵的湯因較油、較鹹,建議少喝。3、選擇麵類時,應加點青菜,增加青菜攝取量。四、便利商店適合的選擇組合一:滷排骨便當 + 生菜沙拉 + 無糖茶飲。組合二:御飯糰或三明治 + 生菜沙拉 + 無糖豆漿或無糖拿鐵。組合三:烤地瓜 + 生菜沙拉 + 茶葉蛋。不適合的選擇主食:燴飯、咖哩飯、奶油白醬義大利麵。點心:含糖飲料。小提醒1、在便利商店飲食有個好處,幾乎所有的食物都清楚寫明營養標示以及食物份量標示,糖尿病患者可利用來作為控制食物份量的攝取標準。2、大多數的超商便當中蔬果都不足夠,因此在選擇超商便當之餘,可以搭配生菜沙拉,學習不加沙拉醬,就可減少攝取油和鹽。建議病友可以與營養師討論飲食計畫和適合自己的份量,並多多複習,將衛教的內容融入平常的飲食習慣中,遇到外食時,把握好飲食原則,再根據本文介紹的技巧,並輔之規律監測血糖變化,相信一步一步來,外食就不再會是一種壓力,可以吃得健康又安心!(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第307期)
-
2022-09-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秋後恐迎疫情高峰 醫曝:防兒童腦炎、長新冠有絕招
台中市診所協會理事長、小兒專科醫師曾崇芳今天說,中秋節是親友團聚的重要節日,從往年經驗來看,中秋節過後,兒科門診上呼吸道感染都會增加二至三成,提醒家長,要特別注意兒童確診及長新冠問題,由於打疫苗可降低兒童腦炎、MIS-C 和長新冠風險,建議趁中秋連假,疫苗打好打滿。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台中市在中小學開學後,每天確診數攀升至約4000多例,以台中市疫苗接種率及確診人數約占全人口約1/4推估,台中下一波疫情高峰可能落在十月初,約日增6000人確診。由於台中的幼兒疫苗第一劑接種率38%,第二劑僅8%,提醒幼兒、長者疫苗打好打滿,未打滿者不建議參加中秋聚會,防疫做好做滿,歡度中秋。曾崇芳說,國內目前累計新冠確診數為561萬4227例,其中20%為小於20歲的青少年和兒童,根據國外資料,約2至3成青少年及兒童有長新冠症狀的表現。今年中秋節前的兒科門診量較疫情前成長二至三成,除了確診個案,也有感染後反覆的咳嗽、喉嚨痛、胸悶長新冠症狀就醫。他指出,近日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研究發現,兒童染疫後遺症前十名分別為咳嗽43.5%、喉嚨痛35.1%、耳朵痛34.9%、體重減輕或增加33.1%、體力虛弱31.8%、缺乏動力25.3%、睡眠問題24.7%、胸痛23.4%、注意力不集中23.4%、心悸22.7%。可見感染後影響兒童甚鉅。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文心森林公園接種站每天上午9時30到11時30分開打,隨到隨打,提供莫德納、兒童BNT、成人BNT(12-17歲優先)、Novavax、幼兒莫德納及幼兒BNT等6種疫苗,另東協廣場(2樓台中跨境體驗示範基地)接種站提供莫德納及成人BNT(12-17歲優先)也是隨到隨打,可上網台中市新冠疫苗接種站資訊查詢,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937954/post
-
2022-09-10 癌症.食道癌
平均存活率不到2成 導致食道癌的飲食習慣有哪些及如何預防?
飲下一杯單一麥芽威士忌,感覺就能忘掉一天的苦澀嗎?當心了!長期飲用烈酒的習慣對你的食道與胃可是會帶來反效果的!台灣人喜愛喝高級烈酒,不管是金門產製的高粱,或蘇格蘭威士忌都各有擁護者,但在這些烈酒流入咽喉的同時,也燒灼著食道與腸胃,使人體承受慢性侵蝕之害;再加上代謝酒精時產生的致癌物,久而久之便會發展成癌化的細胞、癌前病變,並最終演變成上消化道的癌症。導致癌症的飲食習慣有哪些?不只飲酒,吸煙 (Cigarette)、飲酒 (Alcoholic)、嚼檳榔 (Betel nuts)合稱為高危險因子ABC,一項因子約將增加3~10倍的罹癌風險,3項習慣皆吻合的人,罹癌風險將是完全沒有上述習慣的人的79倍(數據取自台灣癌症基金會)。除此之外,喜歡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嗎?燒烤、醃製類,或是辛辣刺激的食物也容易刺激脆弱的食道,增加罹癌風險,因此我們也建議民眾減少食用上述種類的食物。而有些人則喜歡飲用「滾燙」的湯或茶類,這些飲食習慣也會增加對食道的刺激,從而導致食道表面的細胞癌化。這些習慣引發的作用是什麼?當食道長期有辛辣刺激的食物、酒類,或滾燙的液體經過、不斷刺激,引發其表面的粘膜產生異化,如此長期演變下來,將造成管腔內襯粘膜的「鱗狀上皮細胞」病變、形成「上皮鱗狀細胞癌」。食道的鱗狀細胞癌在亞洲約佔食道癌病患的8、9成,在台灣也是80%以上;病患以中年男子為主,在台位列男性十大癌症第九名,因此不可不注意啊!胃食道逆流導致的腺癌而食道癌的臨床表現共有兩種,除了鱗狀細胞癌,另一種是腺癌。這是指在食道下緣、靠近胃的腺體細胞,所發生的癌變。食道腺癌的發生原因與胃食道逆流有關,胃酸長期湧上食道與胃的交口「賁門」,導致附近的細胞發生變異。前期會出現名為「Barrett’s esophagus 巴瑞特氏食道」的癌前病變,症狀是食道粘膜的鱗狀上皮細胞由扁平細胞轉化為柱狀細胞,但是病患多半不會有顯著的症狀,而極容易遭到忽略。若未及時治療Barrett’s esophagus,病情可能持續惡化,引發食道腺癌。食道腺癌發生在已開發國家的比例較高,以美國為例,佔食道癌病患的8成以上;在台則不到2成。預防策略也是避免大量飲酒,導致嘔吐,若有胃食道逆流,建議及早救治,以免惡化。(數據取自台灣癌症基金會)食道癌五年存活率定期篩檢保平安從文章一路看下來,覺得很擔心嗎?其實食道癌並不可怕,台灣的治療技術成熟,在全球數一數二;但是往往病患來就醫時,病程已經發展得很嚴重了。因此希望大家將胃鏡、內視鏡視為重要的健檢項目,早期檢查、早期預防,就是成效最棒的治療方式了!東亞各國家因飲食與生活習慣,中日韓台皆是食道癌盛行的國家,然而日韓兩國注重早期篩檢,因此存活率遠高於台灣,方法值得借鏡。同時,注意飲食,多喝水、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並戒菸戒酒戒檳榔,這些都有助於身體對抗病症、降低癌症的罹患風險!莫待飲酒澆愁愁更愁,共勉之。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食道癌【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佳穎醫師】平均存活率不到2成的恐怖癌症!我該怎麼預防食道癌?】
-
2022-09-10 退休力.社會連結
中高齡就業歧視/面試問年紀 最讓人生氣:「我好手好腳 為何不給機會」
王女士今年57歲,在一家傳產業工作22年,公司一年多前結束營業,讓她一夕之間失業。沒想到接下來找工作全數碰壁,先後到瓷器工廠、外銷碗盤工廠面試,「不是說我年紀太大,就是擔心我不能常常加班」。她感歎,從沒想到只是要一份簡單的工作竟然如此困難,連面試的年輕領班都勸她在家享福就好,讓她很不是滋味。求職受挫 「要看身分證就知工作沒了」王女士兩個孩子還在念大學,只靠先生一份薪水很勉強,堅持再就業,也不放棄求職。後來終於在某區公所找到臨時工的職缺,讓她終於安頓下來。這一年來求職挫折,讓她對目前這份工作非常珍惜,別人不做的事她統統不挑,「只求能安穩工作到65歲」。「我找工作一年半了,雖然我看起來不到60歲,但面試主管若要求我拿身分證,我就知道工作沒了。」67歲的林先生談到一年半以來面試求職經驗,非常不平,「我好手好腳,工作態度比年輕人好,為什麼不能給我們再就業的銀髮族試試看的機會?」林先生退休後開過幾年計程車,但計程車完全靠跑車以時間換金錢,他不想年紀大了,還要繼續過長工時日子, 因此想找部分工時工作。林先生先後找過便利商店工作,也曾想擔任停車場收費員,「但是只要問到我的真實年齡後,對方就開始找各種理由搪塞,還有人馬上說,這個缺已經有人了,一聽就知道是嫌我年紀大,這個最讓人生氣」。職務再設計 很多銀髮族表現優秀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銀髮人才資源中心主任余璦君觀察,人才資源中心成立至今快9年,剛開始的確遇到很多困難,企業直覺認定中高齡勞工電腦能力不佳、不好溝通、體力不好,這幾年下來有很多優秀銀髮族就業,企業態度完全改觀,就業穩定度好、同理心佳,人際溝通圓融,工作表現都很好,「如果真的要講劣勢,唯一是電腦能力,其他都不是問題。」至於體力差?余璦君表示,現代人健康狀況佳,即使有些需要體力負荷,勞動部也有補助職務再設計,只要導入改善工作設施,都可以解決。很多廠商開始發現銀髮勞工的優勢,反而很多銀髮族自己自信心不足。她也建議有些銀髮族放寬心胸,例如曾有一位大姐從事清潔打掃工作,一兩天後就不做,原來是公司對清潔工作訂有SOP標準流程,但這位大姐自認家裡打掃已有四、五十年經驗,為何還要按照公司流程標準?因此辭去原有工作,就很可惜。少子化衝擊 企業聘用中高齡三種形態104人力銀行中高齡事業處資深副總經理吳麗雪表示,歸納台灣企業對進用中高齡人力有三形態:1.先知先覺型已經意識少子化對勞動力衝擊的嚴重性,知道沒有這麼多年輕人可以用,願意開始嘗試進用中高齡,但因為沒有經驗值,需要更多摸索,例如可能需要職務再設計,協助中高齡員工克服職場障礙。2.不知不覺型存在對中高齡員工負面刻板印象,也不想往前跨,不想開這個門。3.後知後覺型完全沒有意識到少子化及高齡化對勞動力的衝擊,104人力銀行在很多場座談會中就發現的確不少企業對勞動力的變化沒有概念,以致還未開始開拓更多元人才招募彈性。吳麗雪相信隨著中高齡就業專法上路,應該會有愈來愈多企業正視勞動力結構不得不改變的事實,有助打開中高齡更多就業機會。
-
2022-09-10 養生.抗老養生
英國女王享耆壽96歲 五大親民長壽養生方法一次看!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台灣時間9日凌晨辭世,享耆壽96歲。她6日與新任首相特拉斯的握手照中,可看出手背有大片瘀青,外界推測可能與靜脈注射有關,但女王看來還是精神不錯。其實女王每次亮相都容光煥發,根據媒體報導,伊莉莎白二世飲食均衡、保持運動和注意保養,這些應是她的養生原則。 元氣網整理「東森新聞」與「VOGUE」2021年報導,談到女王健康長壽,是因為多年來維持五個好習慣,這些習慣一般人都可以嘗試。一、均衡飲食根據東森新聞報導,資深媒體人許聖梅曾輕在《健康2.0》節目中透露,伊莉莎白二世不吃澱粉、高油脂的食物,馬鈴薯、麵條、米飯盡量不吃,每次只吃少量,不暴飲暴食,每日早餐必喝伯爵茶或大吉嶺紅茶,下午吃少許三明治或蛋糕,晚餐則吃烤魚、烤雞,而且習慣吃莓果。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也分析,伊莉莎白二世的飲食,很像防失智飲食「麥得飲食」,以攝取很多抗氧化、抗老化的植化素來保護自己的心血管、血液循環,不要讓身體那麼早就老化,黃淑惠列出「麥得飲食」三種特徵:1、不吃精緻澱粉2、不碰紅肉(以吃魚為主)3、吃莓果跟堅果二、適當運動伊莉莎白二世平常都會帶小狗散步,而她散步採用的是「皇室步行法」,這種步行走路時要抬頭挺胸,步速要快些,且持續一段時間,利用這種方式步行,能夠糾正老年性駝背。三、簡單保養盡量選用簡單保養品,且出席戶外公開場合盡量會戴帽子。伊莉莎白二世出席戶外活動,通常都會戴帽子,各式各樣的帽子非常吸睛,也成為女王個人特色。四、活到老學到老根據「VOGUE」2021年報導,英國文化研究員萊恩•科茲洛夫斯基(Bryan Kozlowski)在他的書中《Long Live the Queen! 23 Rules for Living From Britain’s Longest-Reigning Monarch》,提到女王一直對世界保持好奇心,學習新事物保持開放的心態。五、坦然接受人生的變化伊莉莎白女王在位七十年,是英國有史以來在位最長的君主,她長壽的關鍵因素就是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與時代,用樂觀的態度看待生活。她的幽默更為人津津樂道。
-
2022-09-10 養生.聰明飲食
棗泥月餅不是最胖!「9種月餅熱量」一圖看 這款1顆=3塊炸雞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要到了,今天也是連假開始,中秋節是傳統四大節日之一,在這個節慶時大家會歡聚烤肉賞月,也有各式各樣的月餅、糕點,在充滿美食誘惑的日子,也不能忽略掉這些「食物熱量」,營養師余朱青列出9種常見的月餅種類,教大家如何挑選聰明吃。營養師余朱青自臉書貼出了一張「9種常見的月餅種類圖」,她表示月餅都常都是高糖、高油、高熱量,以熱量冠軍「雙黃蓮蓉港式月餅」來說,一個熱量幾乎就要800大卡,吃一個等於吃了三塊速食店炸雞,也等於吃了一個排骨便當。余朱青也教大家怎麼聰明吃,月餅可以切成小塊,與家人朋友一起分享,也盡量挑選熱量低點的吃,加了蛋黃、雙黃、豬油、滷肉餡的熱量都會比較高,攝取過多也容易增加膽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吃月餅要搭配飲料的話,無糖茶是好選擇,因為月餅糖分很高,就不要再選擇有糖的飲料,喝無糖茶配月餅,不只熱量低還可以解膩,當天如果吃了比較多,記得下一餐就要少一吃一點平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