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7
共找到
9710
筆 文章
-
-
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第3輪家用快篩實名制啟動 7月1日起可持健保卡購買
新冠疫情持續,民眾仍有家用抗原快篩試劑需求,指揮中心宣布自7月1日起,實施第三輪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販售,延續第二輪做法,每個販售據點每天配送份數117份,以及取消單雙號的購買限制,有需求民眾可以多加利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民眾使用快篩速度不同,因此7月1日起開放第三輪,方便民眾購買。指揮中心表示,為因應民眾需求,4月28日推出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依循口罩實名制1.0於藥局及衛生所通路販售,凡是持有健保卡或居留證民眾,均可至藥局及衛生所購買,每輪每位民眾僅能購買1次。6月6日開始實施第2輪,由於家用抗原快篩試劑中央的庫存及國內貨源均相當充裕,自6月13日起,取消單雙號的限制,民眾可自行依需求選擇購買日期,提升購買之方便性。指揮中心指出,為滿足民眾購買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的需求,積極增加家用抗原快篩試劑供應,並滾動檢討調整實名制的執行策略,包括每個販售據點每天配送份數由78份增至117份、縮短每一輪執行期間由第一輪的39天,縮短至第二輪的25天,以及取消單雙號的購買限制。經統計第一輪共販售996萬5689份,總計4982萬8445劑,每日平均販售25.5萬份、127.5萬劑,第二輪預計販售約170萬份、850萬劑,每日平均販售6.8萬份、34萬劑。指揮中心提醒,目前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販售地點為全國4753家健保特約藥局及79個偏鄉衛生所,民眾持有健保卡或居留證,均可至藥局及衛生所購買;每輪每位民眾僅能購買1次,可以代購,1份5劑,每份售價500元,相關實名制販售資訊可至健保署、食藥署、藥師公會官網查詢。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病例數再減少 本土+4萬5678例、境外+89、死亡+152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4萬5678例本土案例,包括境外89例,死亡152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相較昨天新確診病例數,今天45678例比前一天來得少一些,而境外移入89人、死亡152人,比前一天都稍微少一些。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5,678例本土病例,為21,087例男性、24,558例女性、3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6,667例)、高雄市(6,413例)、新北市(5,808例)、台南市(4,347例)、桃園市(4,020例)、彰化縣(3,318例)、台北市(3,189例)、屏東縣(2,136例)、雲林縣(1,406例)、南投縣(1,134例)、苗栗縣(1,033例)、新竹縣(999例)、嘉義縣(885例)、新竹市(866例)、宜蘭縣(783例)、花蓮縣(669例)、嘉義市(590例)、基隆市(558例)、台東縣(461例)、澎湖縣(209例)、金門縣(151例)、連江縣(3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5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1例男性、6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38例具慢性病史、109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日至6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6日至6月22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8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7例男性、3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歲以上,分別自法國(8例)、英國(4例)、印度(3例)、加拿大、新加坡、美國及柬埔寨(各2例)、泰國、越南、西班牙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6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6日至6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084,22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547,671例排除),其中3,533,335例確診,分別為14,120例境外移入、3,519,16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5,96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5,95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92例、台北市852例、台中市517例、桃園市510例、高雄市475例、臺南市339例、彰化縣272例、屏東縣219例、基隆市160例、南投縣138例、宜蘭縣134例、雲林縣126例、苗栗縣111例、新竹縣96例、花蓮縣95例、嘉義縣87例、台東縣84例、嘉義市76例、新竹市54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目前2縣市確診率超過兩成 基隆市民確診率21%全國最高
基隆市今天新增新冠肺炎587例,今年累計確診個案7萬6549例,市民確診率21.18%,全國各縣市中最高,新北市民確診率20.19%居次。基隆市今天新增死亡5例,今年累計129例,致死率為1.68‰,全國縣市中排行第9。今年5月底基隆市設籍人口數為36萬1320人,以今年確診人數7萬6549例計算,市民確診率21.18%。新北市總人口397萬599人,累計80萬2304人確診,確診率20.19%。各縣市確診致死率部分,目前全國有7縣市致死率超過2‰,最高的是台東縣2.82‰,接著依序是嘉義市、南投縣、金門縣、嘉義縣、雲林縣和屏東縣。致死率在2‰到1.5‰間有6個縣市,依序為宜蘭縣、基隆市、花蓮縣、苗栗縣、彰化縣和台北市。致死率在1.5‰到1‰間有5個縣市,依序為新北市、台南市、台中市、高雄市和桃園市。致死率在1‰以下的有4個縣市,依序為澎湖縣、新竹縣、新竹市和連江縣;連江縣尚無染疫死亡個案。基市府表示,今天新增587名確診個案中女性312人、男性275人。全市現有新冠肺炎專責病房198床,收治113人,尚有空床85床,空床率42.9%。基隆長庚醫院目前收治重症50名、中症17名、輕症29名。衛生福利部立基隆醫院收治重症1名、中症2名、輕症12名。三總基隆分院收治中症2名。
-
2022-06-2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截至6月22日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已高達537,388,235人,雖然全球的疫情包括台灣在內已漸趨緩,加上疫苗覆蓋率已經普遍,住院及重症人數也已逐漸減少,根據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分析,未來新冠病毒將會流感化,我們不要再執意清零,而是要重新思考怎麼與病毒共存。所以我們的生活要做全新的考量與適當的因應。所謂新常態(新正常生活)(New Normal)。事實上,在這段疫情期間,很多專家學者也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飲食、運動、睡眠、保健食品等)都有很多的探討。以下本文根據國內外的醫學期刊的實證醫學研究報告,綜合整理與讀者分享。(1)正確的飲食可以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肺炎嗎?根據今年4月份日本大阪大學Dr.Hibino及美國哈佛大學Hayashida在營養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他們認為地中海飲食(如圖一)其飲食成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以減低COVID-19之症狀,此外他們也指出以糙米、米糠等全榖物為主食的國家,其腸道中好的益生菌會增加,可以分泌較多之短鏈脂肪酸可以穩定先天性免疫,比起麵食國家症狀較輕。(2)那些維生素與COVID-19有關?根據一些研究,認為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以藉由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來提高COVID-19患者的存活率,但這還要大型的研究才能證實。很多研究指出,人體體內血液中維生素D低的人,其罹患COVID-19之風險較高,因確診的住院率、ICU住院率及死亡率較高,此外根據Louca P及Ling SF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每週補充Vit.D超過三次並持續3個月,COVID-19感染風險降低9%,高劑量 Vit.D3之加強治療,亦可降低死亡率。至於VitD 亦可藉由曬太陽及運動獲得。(3)礦物質及Omega3脂肪酸與COVID-19有關係嗎?根據德國學者Semba RD研究,他們發現血液中硒量足夠的話,確診COVID-19患者恢復比較快,死亡率比較低,所以多攝取含硒較多的食物,應是可行,如大蒜、堅果、南瓜等。至於鋅會參與體內許多免疫反應,如缺乏鋅,則感染COVID後比較會有味、嗅覺異常,如鋅足夠的話,則有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的功效;大都存在於魚貝類、肉類、全穀類、堅果及乳製品中。至於Omega-3脂肪酸是否建議食用,根據多項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抑制發炎及抗病毒作用,如Doaei等人之小型雙盲隨機臨床試驗證實,每2周服用1公克Omega3之重症患者其存活率會較高,其存在於高脂肪深海魚類及堅果等食物中。(4)夜間充足的睡眠可以減少COVID-19感染嗎?根據Kim等人在英國內科醫學雜誌2021年之期刊發表,他們發現包括英、美、德、法等六國的統計,晚間睡眠延長一小時,則減少12% COVID-19感染之機會,如果白天多睡一小時反而增加6%COVID-19感染的機會,至於嚴重睡眠障礙的人,比常人高出88%之感染機會,所以要有充足的夜間睡眠及保持良好睡眠品質非常重要,可以減少COVID-19之感染機率,至於每天有過勞現象的人,其得感染的機會高於常人2.6倍。特別第一線的醫療工作人員,暴露在高危險地區不宜過勞。(5)疫情期間喝咖啡、喝茶可減少感染嗎?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擔心喝咖啡、喝茶與新冠肺炎有關嗎?根據2021年義大利的官方統計,在疫情期間喝咖啡的人比過去高出54%,此外在其他國家喝茶及喝咖啡的比率也增加。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度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所以喝咖啡是不錯的選擇,此論文發表於2021年Nutrients的期刊,論文中指出如果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此外亦證實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可降低更高的感染率。至於喝茶方面,有更多的期刊報導,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包括綠茶及紅茶,都認為茶含有很多酚類(polyphenol),其實多酚包括很多不同的化合物如EGCG、TF、TF2b、TF3等,這些多酚化合物,分別作用在新冠病毒不同的位置,甚至也會作用在人體細胞之ACE2受體上,其作用就是可以阻止病毒進入人體內,或阻止病毒複製,所以茶可以預防感染或減緩症狀,是有學理根據的。到目前為止,在疫情期間喝咖啡或茶,國內外學者都持肯定的看法。另外最近很多學者發現,新冠病毒除了對肺部表皮細胞影響以外,還會影響腸道黏膜細胞及腸道好菌,即所謂「腸肺軸」,但茶含有多酚可以保護腸黏膜,進而使好的腸道細菌增加,透過「腸肺軸」,反而使肺部比較不會受損,可使症狀減輕,咖啡亦可能有此作用。(6)補充益生菌與COVID-19有關係嗎?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7)運動對於COVID-19的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有很多報告指出「持續性的運動」(每週60-149分鐘)的活動,可以使COVID感染症狀較輕,也使確診者一般住院及ICU住院比率降低,根據南非Steenkamp等人在英國運動醫學的期刊發表,此報告是回溯性觀察研究,總共收集65361名研究個案,發現過去低度身體活動者(共13366人),當作基礎組,中度(每週運動60-149分鐘,共22526人)及高度(每週≥150分鐘,共29469人),分別均可以降低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從15%至65%不等,可見運動對抗新冠肺炎的症狀改善有其重要性。韓國首爾大學Dr.Dong等人,針對2015-2019進行健康檢查的民眾,比較確診COVID-19的重症風險,結果發現肌力加上有氧及適當強度之運動均有顯著的助益,可以降低重症比率及死亡率。(如圖二級圖三)眾所皆知,COVID-19的病毒,應該不會消失,將來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季節流行,而且病毒的變種會與時俱進,變化很快,遠大於人類可以回應的速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戒慎恐懼的心理,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無非與食衣住行息息相關,所以疫情之後,如何因應,怎麼樣的飲食?怎樣的運動及睡眠?如何選擇保健食品,如何提升免疫力,應該是我們要正視的議題,疫後新常態,也是我們要嚴肅面對。當然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藉此機會要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更重的是要藉由上面所闡述的飲食指南,飲品使用原則及一些健康食品之選擇還有如何養成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的習慣,應該從日常生活去體驗與力行,那麼「疫後新常態」才能真正落實。
-
2022-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歲以下何時能打莫德納? 莊人祥:7月中是最晚目標
國內5至11歲兒童疫苗第二劑自6月22日起開放施打,針對最新兒童疫苗接種狀況,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日接種輝瑞兒童疫苗第二劑1378人,莫德納第二劑3萬6609人。至於6個月到5歲幼兒施打疫苗,6月底將會由專家會議討論。先前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6月下旬至7月初安排校園接種,指揮中心22日將21日到貨的50萬劑BNT兒童疫苗以及先前的剩餘量共55萬劑,撥配給地方政府使用。食藥署已通過6個月至5歲的兒童莫德納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EUA),莊人祥表示,ACIP專家會議應該會在下周三前確認開會時間,會在六月底之前,會針對0到5歲兒童接種先討論,另外是否要讓5至11歲兒童接種第三劑,會考慮是否要再討論。針對5至11歲兒童疫苗接種率,莊人祥表示,兒童疫苗第二劑目前3萬7900多人次接種,若除以5至11歲共140幾萬人,接種率可能不是太高,因為才剛開始接種,這數據沒有什麼太大意義。食藥署已通過6個月至5歲的兒童莫德納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EUA),莊人祥表示,ACIP專家會議六月底之前,會針對0到5歲兒童接種先討論,另外是否要讓5至11歲兒童接種第三劑,會考慮是否要再討論。針對兒童疫苗到貨時間,莊人祥表示,針對5歲以下的輝瑞和莫德納疫苗,都是屬於新的劑型,這部分我們都在談,有關莫德納部分有規畫進貨時間,是最有可能先到貨,目前飛機位還在調整,若知道時間會說明。至於幼兒莫德納先前說目標7月中旬開打,莊說,當然愈提早愈好,七月中是最晚的目標。
-
2022-06-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今增4萬8283例、新增死亡166人
本土疫情如同指揮中心預估跌破五萬例,國內今天新增4萬8283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個案73例,確診病例中新增死亡個案166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除了嘉義縣、澎湖縣和金門縣以外,其他縣市都比前一天下降,整體疫情下降7.5%。本土疫情仍以中南部為主,但個案數皆下降。新增的4萬8283例本土病例,2萬2537例男性,2萬5729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7,001例)、高雄市(6,722例)、新北市(6,296例)、台南市(4,444例)、桃園市(4,105例)、彰化縣(3,618例)、台北市(3,322例)、屏東縣(2,263例)、雲林縣(1,332例)、苗栗縣(1,167例)、新竹縣(1,158例)、南投縣(1,149例)、嘉義縣(1,060例)、新竹市(932例)、宜蘭縣(859例)、嘉義市(748例)、花蓮縣(665例)、基隆市(587例)、台東縣(445例)、澎湖縣(246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8例)。今日新增16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02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0例具慢性病史、11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5日至6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6日至6月20日。今日新增7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44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感染國家為越南及美國(各5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3例),加拿大、英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印尼、法國及日本(各1例),另5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1日至6月2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48萬7599例確診,分別為1萬4032例境外移入、347萬351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5,81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5,80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75例、台北市845例、桃園市496例、台中市491例、高雄市449例、台南市330例、彰化縣263例、屏東縣210例、基隆市158例、南投縣134例、宜蘭縣131例、雲林縣120例、苗栗縣105例、花蓮縣92例、新竹縣89例、嘉義縣87例、台東縣82例、嘉義市75例、新竹市53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3 養生.聰明飲食
「聽說」吃米飯容易胖、燕麥可以降膽固醇?營養師一次破解4大穀物迷思
你或許因「聽說」吃米飯容易胖,所以為了減肥而硬生生把米飯或澱粉類食物列為拒絕往來戶;或是「聽說」小麥吃了會過敏、引起發炎,是現代很多慢性病的罪魁禍首,所以不能吃小麥;或因「聽說」燕麥很健康、可降低膽固醇,所以勉強自己每天早餐都吃燕麥片… 一大堆的「聽說」,讓人不禁覺得米和小麥好像是萬惡之物,只有燕麥才是好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到底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這些平日常見的主食類食物呢?今天就讓我們先來簡單認識一下米、小麥、大麥、燕麥等穀類的營養吧! 淺談米、小麥、大麥、燕麥等常見穀類講到穀類,大部分人會聯想到東方的主食~大米,或西方的主食~小麥,但顯少有人知道,玉米和米、小麥並列全球穀物三大巨頭,三者產量佔全球穀物總產量近九成。排行第四的是大麥,而近幾年台灣炒得很夯的燕麥則排行第七(佔0.08%)。 但由於大部分的玉米都是用來飼養動物,或用於生產工業化學物質,如製成玉米澱粉、玉米糖漿等,反倒是稻米幾乎全部都是為人類所食用。由於玉米之前我們已經介紹過了,再加上這次我們主要要討論的是平日會做為一餐主食來吃的穀物,所以今天要介紹的主角是米、小麥,以及大麥和燕麥這兩個對健康不錯的穀類。 註:由於今天主要談的是會用來做為一餐主食的穀物,所以本文所提到的米指的是一般平日所吃米,也就是白米(包括在來米,或稱秈米;及蓬萊米,或稱梗米),而非較營養的糙米或胚芽米喔。 穀物家族營養比一比比蛋白質:小麥>燕麥>大麥>白米一般講到某食物的蛋白質好不好,我們主要會看它們的質(品質)和量(含量)。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常見穀物中,小麥的蛋白質含量最高,約佔14%,每100公克含14.1公克蛋白質;米最低,約只有小麥的一半多一點(7~8公克);燕麥和大麥則介於其中,分別是10.9公克和9.3公克。所以從蛋白質含量來看,小麥最高、燕麥和大麥居次、米最低。 正也因為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很高,所以素食者主要的蛋白質食物之一~麵筋,就是製自於小麥。麵筋的做法是將麵粉揉成糰後,把麵糰放在水裡沖洗,當所有可溶於水的物質被沖走後,剩下不溶於水的部分就是麵筋。麵筋主要是由小麥中的兩種不溶於水蛋白質~麥穀蛋白(Glutenin)和醇溶蛋白(Gliadin)所構成。這些麵筋再切成小塊油炸,就是素食料理或麵筋罐頭中常見、中空球狀的乾麵筋了。 另外,小麥(麵粉)之所以能做成麵包,也跟上述兩種蛋白質有關。當麵包師傅加水到麵粉中開始揉麵團時,麥穀蛋白和醇溶蛋白(有時會被翻譯成穀膠蛋白)就會改變形狀、相互結合在一起,形成具彈性的結構,賦予麵糰伸展性和彈性,讓麵包師傅能做出多種花樣的麵包,並讓烤過的麵包具有彈性和嚼勁。 那麼,從蛋白質的品質來看呢?誰比較好?答案是差不多!因為不管是米、小麥、大麥還是燕麥,它們的第一限制胺基酸都是離胺酸(Lysine),第二限制胺基酸都是羥丁胺酸(Threonine)。而若從PDCAAS(蛋白質消化率校正後的胺基酸評分)來看,穀類的評分為0.58,遠低於奶和蛋類蛋白質(PDCAAS為1)及動物性蛋白質(PDCAAS介於0.8~0.9),所以這些常見穀類的蛋白質品質是差不多的。 既然蛋白質品質大家差不多,但蛋白質含量高低有差,故講到蛋白質的話,就會從量來比,也就是小麥>燕麥>大麥>米。但因為小麥、大麥、黑麥等均含有麵筋(即所謂的麩質),所以對需要限制麩質攝取者來說,米和燕麥則會是較好的選擇,故若比這兩個主食的話,蛋白質含量高低排序則是燕麥>米。 比維生素:大麥>小麥和燕麥>白米穀類如果是以全穀攝取的話,營養價值是相當高的,並不需要擔心穀類屬於澱粉類食物,吃了會胖這個問題。但由於美味、方便食用或儲存考量等因素,大部分穀類或多或少都會經過加工。由於加工過程會導致營養素的流失,故加工程序越多(即食物越精緻),食物所含營養就會越低,我們平日所吃的白米就是最好的範例。 在米、麥等常見穀物中,白米營養價值之所以最差,主要是因為白米在加工時除碾除了米糠和大半胚芽(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外,還會以細刷「拋光」,磨掉澱粉層和所含油脂、酵素以利儲存,故白米保留的營養相當有限。故若希望能從每日所吃的米飯中獲得較多營養的話,建議可以改吃胚芽米或糙米。 燕麥營養價值之所以比較佳,主要是因為它比小麥和玉米柔軟,且胚乳、胚芽和麩皮無法俐落分開,因此一般僅進行脫殼處理,所以我們吃到的燕麥多半還是全榖。大麥由於麩皮很脆,故經去殼處理後會喪失部分組成,但因仍保有胚芽和部分麩皮,故營養及風味都還不錯。 小麥雖然營養也不差,但由於小麥很少直接食用,而是先加工成麵粉再製成麵包或餅乾等其他食物。儘管麵粉的加工方式是僅將小麥的皮層刮掉,就直接製粉,但由於小麥中營養成分較高的胚芽,及纖維含量較高的麩皮會取下來另外販售,因此若以麵粉型式來攝取小麥的話,它的營養價值事實上和精白米是差不多的。 如果我們直接比較米、小麥、大麥和燕麥的話。在維生素方面,燕麥維生素B1含量較高(0.5毫克),其次是大麥和小麥(0.4毫克);菸鹼酸則是大麥和小麥較高,其次是米,燕麥最低;維生素B6和葉酸的話,也是小麥和大麥較高。 若從維生素的角度來看,大麥營養最好,其次是小麥和燕麥,白米最差。(別忘記,若你的小麥攝取自麵粉的話,因麵粉營養和白米差不多,所以就會變成大麥>燕麥>麵粉、白米喔) 來源:dreamstime 比礦物質:鉀鎂以大麥和小麥為優;鐵鋅以燕麥和小麥為優從礦物質含量來看,鉀含量是大麥和小麥較高(376毫克vs 364毫克),燕麥其次(297毫克);鎂則是小麥最高,大麥和燕麥其次。鈣由於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高達1200毫克,不管是米或麥的鈣含量都太低了(介於18~33毫克),故無實質上比較的意義。 反而鐵和鋅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5毫克,燕麥和小麥每100公克分別含3.8毫克和3.2毫克的鐵(佔每日所需21~25%),大麥也有2.4毫克,含量頗豐;鋅方面,小麥含量為3毫克,燕麥也有2毫克,大麥和米則較低(1.2~1.6毫克),含量也不低,故選對合適的穀類的確有助補充身體所需的鐵和鋅。 總結來說,如果你的目的是補充鉀和鎂的話,選擇大麥和小麥會比燕麥好;若為了補充鐵和鋅的話燕麥和小麥較佳,其次是大麥。當然,如果你的小麥攝取也是來自白麵粉的話,就會變成補充鉀和鎂的話,以大麥為優、燕麥其次;補充鐵和鋅的話,以燕麥為優、大麥居次。 比纖維:大麥>小麥>燕麥>白米從纖維含量來看,圖中我們可發現大麥含量最高,有15.3毫克,其次是小麥(11.3毫克)、燕麥(8.5毫克),最後則是米。當然,若你的小麥同樣是來自麵粉的話,就會變成大麥>燕麥>麵粉(小麥)>白米。 最後,講到纖維,我們不免要提到燕麥鼎鼎有名的降膽固醇保健成份~β-聚葡萄糖(β-Glucans)。很多人之所以特別去吃燕麥就是因為「聽」它能夠降膽固醇,但鮮少有人知道大麥也含有這個成份(哈,因為燕麥有某大牌為它頻打廣告,可憐的大麥沒有啊>_<)。 相信吃過大麥的人都應該對大麥濃稠的湯汁及Q彈的麥粒印象很深刻。這是因為大麥的胚乳細胞壁和麩皮部位含有兩種很特別的醣(各佔總重5%),一個是聚戊醣(黑麥也含這個醣,黑麥麵糰的黏性就得自於它),另一個就是β-聚葡萄糖(燕麥降膽固醇的關鍵成份)。因為β-聚葡萄糖的存在讓大麥煮熟後能呈凝膠狀態,另外因大麥含不溶於水的蛋白質,所以煮熟後特別有彈性。 若從β-聚葡萄糖的角度來看,燕麥此成份約佔總乾重2~8%,大麥為5%左右,而β-聚葡萄糖相關研究也指出不管是來自燕麥或大麥,它的降膽固醇能力是相同的。因此,若你想要降低膽固醇的話,除了選擇被廣告炒得相當昂貴的燕麥外,大麥也不失為一個平價美味的好選擇。 【健康小百科】小麥蛋白質與麩質過敏 或許你曾聽過麩質過敏,或曾經在食物上看到「gluten free」的字眼。到底這是什麼意思,吃小麥真的會過敏而讓我們生病嗎?答案當然不是! 所謂的麩質,指的就是麵筋(gluten),也就是我們之前介紹小麥時所提到的那兩種不溶於水的蛋白質~麥穀蛋白(glutenin)和醇溶蛋白(gliadin,或翻譯成穀膠蛋白)。由於它不只存在於小麥,大麥、黑麥、裸麥等食物都可找到;另外,因為它是賦予麵糰彈性,讓麵糰能脹大,保持形狀及成品麵包嚼勁的關鍵成份,所以幾乎所有Q彈好吃的麵包都含有麩質。 事實上只有少數人(約1%)因為會對麩質過敏,若吃了含麩質的食物會產生乳糜瀉,症狀是出現嚴重腹瀉,長期會導致腸道發炎,影響營養吸收,進而影響健康。另外也有部分人具有麩質不耐症,因身體對麩質耐受力較差,故大量食用含麩質食物可能會出現肚脹或容易腹瀉等問題。具有乳糜瀉的人需要採無麩質飲食(gluten free diet),而對麩質不耐的人可以吃低麩質飲食(low gluten diet)。除了這兩種人外,一般健康成年人是可以吃小麥等含麩質食物,而不會影響健康的。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必看》接觸「確診者」何時該快篩?●天內快篩最準!你該知道,關於「快篩、PCR」5大疑問
-
2022-06-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腦霧」瞬間斷片,她開車開到失憶!營養師推薦這些飲食改善「類失智」
新冠疫情仍處高原期,隨著確診人數暴增,越來越多人出現失眠、疲倦、心悸、腦霧等「長新冠」症狀。日前有網友分享自己染疫康復後仍留下「腦霧」後遺症,開車回家路上突然忘了自己在哪?對周遭環境完全陌生,形容就像失智的感覺,直呼:「腦霧真的很可怕!」 這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發文表示,她在5月初確診、17日出關,想不到相隔近4週仍有後遺症。日前她開車回家,在平日走慣的路線上卻瞬間「忘記自己在哪裡,周遭環境完全陌生!」 她放慢速度尋找路牌,看到路牌時整個人又突然恢復正常,彷彿上演「電視演的失智感覺」,而且聽到身邊蠻多人染疫後都有這種後遺症。 不少網友也回應有類似症狀,有人「北車走了4次還在原點繞,反應慢半拍不敢開高速公路」;有人則是打開電腦要處理文件,卻在電腦開機後「看著電腦螢幕發呆很久,想不起來要幹嘛」,只好再關機。 運動、飲食、睡眠3方面改善長新冠 據研究指出,確診者即使康復後,仍有逾7成5的人會出現「長新冠」症狀,包括疲倦、腦霧、口味或嗅覺改變、失眠、心悸、胸痛、頭暈和睡眠等生活困難,要改善可以從飲食、運動、睡眠等方面進行調整。 一般來說,染疫後咳嗽、呼吸喘等症狀可能會維持數週,醫界多建議痊癒後至少經過7天無症狀的觀察期,再進行運動會較安全。可從每次2~3分鐘的輕運動開始,1天進行數次,再慢慢恢復強度,建議每周運動5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不只能改善心肺功能,長期對各種健康問題都有幫助。 充足睡眠、避免壓力,能協助大腦與身體恢復機能,每天飲水2000cc也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但最好避免飲酒和抽菸。飲食方面則可採取「地中海飲食」,像是橄欖油、水果和蔬菜、堅果和豆類以及全穀類等。 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指出,大腦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而組織腦部、促進腦部發達所需要的是蛋白質及脂質,所以要幫助大腦神經傳遞物質能夠順利,可食用富含維生素B群及DHA、EPA、大豆與堅果的食物。 如穀類、豆類、蛋、瘦肉、蜂蜜等食物的B群含量高,綠色蔬菜與堅果類含量也不少,可保持多樣化攝取的習慣,讓營養更均衡。●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曾忙到要包紙尿褲上班、看到2同事暴斃立刻決定離職!意外躲過股災後,她決心過沒鬥志的生活… .一場沒有哭聲,只有爭吵聲的喪禮...4個兒子都啃老!壓垮親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分家產.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2-06-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公衛學者估6月疫情進入平原期 莊人祥:對疫情走向樂觀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正趨緩,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這要歸功於20到49歲率先築起全台「免疫防火牆」,以北北基桃已達79%為最高,全國也已達72%,預估6月底北北基將達成單日個案少於萬例,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不清楚陳秀熙如何估計,但概念大致沒錯,不過月底能否降到單日確診1萬例左右,還需要持續關注,但「對疫情走向樂觀」。陳秀熙表示,台灣20至49歲的感染率很快達到高峰,也很快就下降,這是流行下降的原動力,可以保護其他年齡層。50歲以下也已出現下降趨勢,代表台灣的疫情已經要受到控制。而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的疫情曲線已率先下降,台中、台南、高雄這三個西部交通重鎮也看到曲線有下降跡象,預估北北基桃6月底單日新增總個案就會低於一萬例,走入單日新增低於萬例、感染率約2%的「地方流行」。莊人祥則表示,陳秀熙提出的「免疫防火牆,包括「自然感染」和「打疫苗」的保護力,但如何估計並不清楚。概念上大致沒錯,但到底能否到單日1萬例以下,還有賴民眾是否隨時戴好口罩、打疫苗,並且控制好人流,考慮的部分相當多元。而口罩政策每個月都會評估一次,目前整體疫情雖在下降,但下降幅度沒有非常厲害。而預估6月底疫情較低時,新冠疫情還是會在地方流行,因此口罩禁令應該只會討論哪些場合持續放寬,而這會持續研議。另針對入境容額上限,莊人祥也表示,目前容額上限2.5萬人,已經比先前每周1.7萬人增加。未來是否放寬,會根據防疫旅宿、防疫計程車還有醫療量能考量。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81例、171人病歿 新增4歲女童腦炎亡
國內新增281例中重症個案、171例死亡。其中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先前公布的腦炎四歲女童,因住院中發現合併腎及腦幹等多重器官功能異常,且持續惡化,於6月17日出現突發性肺出血,不幸過世。目前兒童死亡個案累計19例,其中因腦炎死亡有6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4歲至90多歲,158人具慢性病史、111人未接種滿三劑、90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3410例,死亡4798例死亡。其中出現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先前公布的腦炎四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因發燒、抽搐至急診,插管使用呼吸器,頭部電腦電腦斷層發現腦水腫,診斷為腦炎。6月15日住加護病房使用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抗癲癇藥物等藥物治療,住院中發現合併肝腎及腦幹等多重器官功能異常,並持續惡化。6月17日有突發性肺出血 ,當天不幸過世。另有一例19歲男性,本身有慢性心血管疾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5月29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5月30日採檢、31日確診。6月1日出現因頭痛、抽搐、咳血、吐血到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有腦內出血及腦壓高,立即安排手術併使用瑞德西韋治療。6月3日完成手術,但在術後一周出現嚴重敗血症,血液培養出綠膿桿菌,雖然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仍持續惡化,於6月17日死亡;主要死因爲自發性腦出血,因此列為與新冠肺炎共病。中重症個案包括150例中症、131例重症。其中新增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九歲男童。個案5月19日確診新冠肺炎,當時出現發燒,合併鼻塞、頭痛等症狀,於家中採居家照護至解隔離。但6月15日有出現高燒至40.5度,伴隨頭痛、輕微咳嗽、頸部腫痛,6月16日出現結膜炎,由家人帶往診所求診,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發燒。6月17日出現嘔吐、食慾、活力下降,6月18日到急診,檢查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心臟酵素、凝血功能異常,懷疑為MIS-C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所幸病況改善,6月21日轉到一般病房。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6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3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9例,其中6例為腦炎。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5萬2213例 莊人祥:推估明起確診人數降至5萬以下
國內本土疫情仍維持5萬多人,並先前未降到先前預測的四字頭。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5萬2213例、境外移入個案33例、死亡個案17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每周二、三的確診數字都較高,但今天較昨天的確診人數降低7.3%,大多數縣市的確診人數都已下降,推估明天之後的確診人數會降至5萬以下。今日新增5萬2213例本土病例,為2萬4760例男性、2萬7429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7,909例)、高雄市(6,992例)、新北市(6,444例)、台南市(4,841例)、桃園市(4,680例)、彰化縣(3,873例)、台北市(3,516例)、屏東縣(2,403例)、雲林縣(1,617例)、新竹縣(1,283例)、苗栗縣(1,226例)、南投縣(1,208例)、新竹市(1,127例)、嘉義縣(980例)、宜蘭縣(980例)、嘉義市(782例)、花蓮縣(739例)、基隆市(699例)、台東縣(514例)、澎湖縣(243例)、金門縣(118例)、連江縣(39例)。今日新增17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17例男性、5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8例具慢性病史、111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日至6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6月19日。今日新增3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3例),荷蘭(2例),印度、中國大陸、法國及瑞士(各1例)移入,另2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0日至6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43萬9279例確診,分別為1萬3957例境外移入、342萬526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5651例死亡病例,其中563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54例、台北市839例、台中市481例、桃園市475例、高雄市429例、台南市321例、彰化縣247例、屏東縣203例、基隆市153例、宜蘭縣127例、南投縣124例、雲林縣116例、苗栗縣97例、花蓮縣91例、新竹縣86例、嘉義縣83例、台東縣73例、嘉義市70例、新竹市50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2 癌症.乳癌
乳癌成文明病每36分鐘增1例 妙齡女4大問題釀病纏身
乳癌逐漸成為「文明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去年全球乳癌新增病例數,首度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醫師指出,除遺傳性乳癌、老化等,年輕女性因晚婚或未生育,及抽菸喝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4大生活型態問題,加劇乳癌發生。世衛指出,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癌症,2020年將近70萬人死於乳癌。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有2655名女性死於乳癌,平均每天7.3人死於乳癌,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萬4856人,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造成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老化、基因變異、生育因子(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晚生育、未曾哺乳等)、具有乳癌家族史、相關病史(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其中菸、酒、飲食、身體活動等因素,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同時呼籲女性朋友們在年輕時就要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飲食均衡、規律身體活動、維持理想體重、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適時釋放自我的身心壓力等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表示,乳癌逐漸成為「文明病」之一,觀察全世界愈發達如歐美國家,其乳癌新發生數是緩步增加,每年約以3到5%幅度成長;台灣每年新增1.4萬名新診斷乳癌個案,發生中位數也逐漸老化,趨近西方,至今未見下降趨勢。曾令民表示,各年齡層女性發生乳癌比例皆增加,若觀察20、30歲女性族群,因不少職業女性晚婚、未生育,即產生危險因子,且加上酒精、菸品、精緻飲食等不健康生活型態,加上不運動、肥胖等,導致乳癌發生機率增加。國內女性生育第一胎平均31歲,曾令民說,乳癌患者完成必要治療後,仍須服藥5至10年,若30歲罹患乳癌,治療完成大多超過40歲甚至45歲,他呼籲年輕乳癌患者,治療前應評估是否做生育力保存,包括凍卵、卵巢組織保存等,避免啟動治療計畫後影響生育力。預防乳癌,可透過乳房X光攝影,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根據我國實證研究,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根據104至108年新診斷乳癌的5年期別存活率,第0期及第1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逾94%,但是第4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僅約35%。曾令民表示,另針對遺傳性乳癌,目前多以預防性切除乳房並定期追蹤,避免引發罹癌風險,不過國際藥廠正積極研發治療藥物,未來有機會透過藥物改善治療效果,抑制癌細胞不易惡化,提供患者除預防性切除以外更多治療選擇,但仍需評估藥物費用及副作用。國健署提供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女性,或是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均可接受政府補助的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女性朋友們可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或攜帶健保卡至乳房X光攝影檢查醫療機構,先確定自己是否符合檢查資格。國民健康署核可220家「乳房X光攝影檢查醫療機構」與167家「乳癌確認診斷、治療醫院」,期望早期篩檢、確認診斷、進行治療。
-
2022-06-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正趨緩,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這要歸功於20到49歲率先築起全台「免疫防火牆」,以北北基桃已達79%為最高,全國也已達72%。他說,預估北北基桃將率先於6月底達成單日新增感染率小於2%、個案少於萬例,全國終將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此後長遠防疫決勝點,將在於追加劑施打率,以其科學家能否更深入了解變異病毒再次感染傳播的特性,並找出防範之道。至於中重症高危險群,陳秀熙表示,6月中以後50歲以上中重症趨勢走降,隨年輕族群免疫防火牆築起,高風險群在6月底、7月上旬可望受到更多保護。需注意的是,彰投雲嘉以及台中、台南、高雄的70歲以上感染率還在高點附近,尚須一段時間才會降;年輕成年人及兒童青少年,也要嚴防康復後出現MIC-C或MIS-A的可能性。陳秀熙指出,台灣20至49歲的感染率很快達到高峰,也很快就下降,這是流行下降的原動力,可以保護其他年齡層。可看到0至19歲曲線已與20到49歲幾乎重疊,50歲以下也已出現下降趨勢,這代表台灣的疫情已經要受到控制,50至69歲和70歲以上的流行速度雖然比較慢,但終將趨於一致,進入受控階段,紐西蘭和南韓都走過一樣的路。若分區來看,陳秀熙表示,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的疫情曲線已率先下降,台中、台南、高雄這三個西部交通重鎮也看到曲線有下降跡象,可說是「看到台灣疫情受控的希望」。他預估北北基桃6月底單日新增總個案就會低於1萬例,走入單日新增低於萬例、感染率約2%的「地方流行」,竹苗宜花、台中台南高雄也會緊接在後。至於彰投雲嘉和離島,目前曲線還沒有下降,但是解讀資料要小心「戶籍歸戶」和「老年人口比例高」等問題。分年齡看,可看出20至49歲已率先築起免疫防火牆。陳秀熙指出,在包括突破性感染的自然感染比例,北北基桃與竹苗宜花東最高,已達到36至37%,台中台南高雄24%、彰投雲嘉18%,全國已達到28%。加上上述各區疫苗覆蓋率達到43到47%,北北基桃免疫防火牆已高達79%,竹苗宜花東72%、台中台南高雄70%、彰投雲嘉65%,全國已達72%。陳秀熙表示,Omicron傳播力強、具備免疫逃脫能力,打過第一代疫苗也不能帶來群體免疫,可說是達到病毒「最佳適應點」,加上有一定的疾病嚴重度,「這就是它讓人類很痛苦的原因」。目前在北美,BA.4、BA.5、BA.2.12.1這三種強勢變異株占比合計已達6成,亞洲目前雖只占3成多,仍需要持續觀察並繼續施打追加劑。「疫苗絕對不能佛系打法!」陳秀熙表示,現在問題在於全球各大洲疫苗覆蓋率落差極大,「就算不是佛系打法,也無法打到很高」,所以病毒不斷變異、不斷傳播。免疫學家、病毒學家、臨床醫學家都希望能了解哪些人容易突破感染、哪些人還會有傳播力,加上年齡結構、疫苗接種等複雜因素,這些都會反映在未來的流行病學曲線上,仍待釐清。
-
2022-06-22 焦點.健康知識+
生活中培養健康好習慣,可延長壽命!日研究:有慢性問題者也有效
最近日本1項研究發現,只要在生活中養成好習慣,即使已經80多歲,也可以延長壽命。日本大阪大學研究人員表示,包括減少飲酒、不抽菸、減肥和增加睡眠等,對於長壽皆有很大的好處,而且即使對有慢性健康問題的人也是如此,研究刊登在《年齡與衰老雜誌》(Age and Ageing)上。慢性疾病者想延壽 一定要養成好習慣研究發現,養成這些好習慣之後,不只使40歲健康人的壽命延長了6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好習慣所帶來的好處,甚至適用於那些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包括癌症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和腎病患者等。大家都知道這些疾病會縮短人類的預期壽命,但研究結果表明,健康的生活好習慣可以抵消這種影響。社會流行病學領域的先驅Hiroyasu Iso博士表示,研究人員收集了居住在日本約50,000人的數據,這些人被追蹤長達20年的時間。科學家們指出,壽命還受到社經地位和獲得醫療保健的影響,他們最初在1988年至1990年間對參與者進行了評估,參與者回答了有關飲食和運動、飲酒、吸菸狀況、睡眠時間及其BMI(身體質量指數)或體重的問卷調查,同時也報告罹患任何疾病的狀況。研究結果發現,改善生活方式以延長壽命的重要性,即使對於老年患者和有多種長期健康狀況或多種疾病的患者中也是如此。研究作者的Ryoto Sakinawa博士說,更多的改良健康行為與男女性的長壽直接相關,尤其這是在一個國民預期壽命接近85歲的國家,首批衡量生活方式選擇和健康行為對老年人,甚至是患病的人的影響的研究之一。定期運動、均衡飲食 可影響人體健康與壽命去年,英國研究人員就健康習慣和長壽的好處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們的研究發現,定期運動和均衡飲食有助於克服長期疾病對預期壽命的負面影響。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即便患有多種長期疾病的中年人,若採取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預計可以多活6、7年。日本的研究人員則指出,關於積極改善生活方式如何對健康和長壽產生深遠影響的發現令人相當振奮。這項研究結果將有助於設計未來的醫療環境、公共衛生方法,以及與患者合作促進健康生活方式選擇的政策。★資料來源:These Healthy Habits Add Years to Your Life, According to New Research★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09 四個月男嬰、2歲男童正在加護病房救治中
國內新增209例中重症個案、115例死亡。其中又增兩例兒童重症個案,為四個月大男嬰和兩歲男童,皆為肺炎,正在加護病房救治中。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中重症個案包括68例中症、141例重症。其中一例為4個月大男嬰,本身有先天性心臟病等慢性病。5月31日出現活力、胃口降低、腹瀉等症狀赴急診,發現氧氣濃度、血壓偏低,新冠肺炎篩檢陽性。個案當時體溫35.4度,皮膚出現大理石樣花紋,X光顯示肺炎,確診新冠肺炎併呼吸窘迫。立刻插管使用升壓劑, 收治加護病房並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所幸已於6月15日拔管移除呼吸器,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另一位為兩歲男童,有神經系統疾病及癲癇病史。6月17日發燒38度、活力下降,18日出現嘔吐、呼吸雜音且出現抽搐、臉部不自主運動情形,到急診仍有大量嘔吐及氧氣濃度下降,緊急插管並檢驗新冠肺炎陽性確診。個案X光顯示肺炎,收治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及抗癲癇藥物,6月19日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5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2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8例。另外,死亡個案年齡分佈為30多歲至90多歲,107人具慢性病史、72人未接種滿三劑、54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3129例,死亡4627例死亡。其中較年輕的是兩例30多歲個案,分別為一男一女。男性個案曾接種一劑疫苗,本身有肝硬化病史,5月11日發病,隔日確診,住院過程因本身疾病併發腸胃道出血、敗血症,6月12日死亡;女性個案則曾接種兩劑疫苗,本身有慢性腎病、長期洗腎,6月7日確診,6月17日死亡,死因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
-
2022-06-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昨3字頭 今本土+5.6萬 羅一鈞:周二、三數字通常較高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個案再升至5萬6339例,另新增65例境外移入個案,115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代理發人羅一鈞表示,周二、周三公布的數據通常是一周最高,因為有些確診案例於周一到二晚上上傳,因此還需觀察明天數字,才知整體疫情下降狀況,但和之前推估一樣,認為本土這周可降到五萬例以下。個案分布依然以中南部為主,前三名為台中市8341例、高雄市8048例、新北市6878例。今日新增5萬6339例本土病例,2萬7197例男性,2萬9123例女性,1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8,341例),高雄市(8,048例),新北市(6,878例),台南市(5,527例),彰化縣(4,625例),桃園市(3,853例),台北市(3,550例),屏東縣(2,951例),雲林縣(1,821例),南投縣(1,462例),苗栗縣(1,438例),嘉義縣(1,417例),新竹縣(1,051例),新竹市(945例),嘉義市(943例),宜蘭縣(918例),花蓮縣(789例),台東縣(712例),基隆市(589例),澎湖縣(298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27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1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9例男性,46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7例具慢性病史、7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2日至6月18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6月18日。今日新增6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3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分別自日本、西班牙、英國、新加坡及越南各2例、丹麥、馬來西亞、奧地利、美國及泰國各1例移入,另5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6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38萬7061例確診,分別為1萬3924例境外移入、337萬308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5480例死亡病例,其中5,46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18例、台北市828例、台中市470例、桃園市446例、高雄市415例、台南市309例、彰化縣240例、屏東縣197例、基隆市151例、宜蘭縣121例、南投縣119例、雲林縣113例、苗栗縣87例、花蓮縣83例、新竹縣及嘉義縣各82例、台東縣73例、嘉義市67例、新竹市47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1 失智.大腦健康
睡到自然醒是最幸福?研究揭睡眠超過這時間可能提升失智症風險
上週五(2022-6-17)的同鄉聚會裡有人問我睡太久是不是不好,我回答:「是的,因為有失智的風險。」這立刻就引起同鄉們一陣呱噪,顯然是非常震驚或不同意。我是一點都不感到意外,畢竟年紀大的人常會被告知睡到自然醒是最幸福的,所以每天睡個十幾個小時是理所當然地健康。睡眠過久會有失智風險,是我在幾年前看過的醫學報告,所以為了要再度確定,隔天我就上網搜尋相關資訊。我先是在谷歌做一般搜尋,結果竟然搜到一大堆文章說很多天王天后級的運動員是每天睡十幾個小時。例如ESPN就說:「Roger Federer 和 LeBron James 曾說他們平均每天睡 12 小時…Usain Bolt、Venus Williams、Maria Sharapova 和 Steve Nash 每天睡 10 個小時。 大多數 NBA 球員每場比賽都會小睡,有時長達 3 小時。」這些文章畢竟不是科學報告,所以它們的報導也許只是道聽途說。不管如何,我接下來就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我是用sleep duration和cognitive搜索標題裡帶有這兩個關鍵詞的論文,結果非常意外地發現,最近發表的相關論文幾乎全是出自中國。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挑最新發表的8篇論文(2021年和2022年,全出自中國)供大家參考。U-shaped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subjective cognitive complaints in Chinese elderly: a cross-sectional study(中國老年人睡眠時間與主觀認知主訴的 U 型關聯:一項橫斷面研究)。研究對象:668人, 60到101歲,平均74歲。結論:睡眠時間大於8小時以及小於8小時都與較差的主觀認知主訴有相關性。Associations Between Total Sleep Dur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dults: Does Midday Napping Have an Effect on It?(中國中老年人總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午睡有影響嗎?)。研究對象:9218人,52到72歲,平均62歲。結論:總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之間存在倒 U 型關聯,特別是在 ≥60 歲或沒有社交活動的老年人中。 午間小睡可以減輕睡眠質量差和睡眠時間較短對認知功能的有害影響。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of Metabolic Diseas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Chinese Adults(中國社區老年人不同代謝疾病水平睡眠時間與輕度認知障礙的關係)。研究對象:1367人,平均71歲。結論:長睡眠時間(> 10小時)與患有代謝綜合徵的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顯著相關,但與沒有代謝綜合徵的老年人無關。Long sleep du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frailty among older community-dwelling adults: results from West China Health and Aging Trend study(長睡眠時間與居住在社區的老年人的認知脆弱有關:中國西部健康和老齡化趨勢研究的結果)。研究對象:4093人,60到95歲,平均68歲。結論:長睡眠時間(≥ 9小時)與老年人的認知衰弱有相關性,短睡眠時間(< 6 小時)則沒有。Exploring the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hort or Long Sleep Duration and Lower Cognitive Function: A 7-Year Cohort Study in China(探索短或長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下降之間的雙向關聯:中國一項為期 7 年的隊列研究)。研究對象:7984人,56到74歲,平均65歲。結論:睡眠時長與認知功能之間存在雙向關聯,認知功能越低與睡眠時長或短時的關聯性越強。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 A 10-year follow-up study from 2005 to 2014(中國老年人群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的縱向關聯:2005年至2014年的10年隨訪研究)。研究對象:2148人,年紀大於等於80歲。結論:長睡眠時間(>9 小時)與整體認知和四個認知領域顯著相關:定向、注意力和計算、即時回憶和視覺構建。 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都與延遲回憶有顯著相關性,而與類別流暢性、語言或遵循三階段命令的能力沒有顯著相關性。Long Sleep Duration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hinese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中國社區老年人長睡眠時間與認知障礙有關)。研究對象:1591人,年紀大於等於60歲。結論:長時間的睡眠(>9小時)與較高的認知障礙發生率、較差的整體認知能力以及定向力、記憶力、語言能力和執行功能下降有關,尤其是在年紀越大的人中更是越為顯著。Associations of Dietary Pattern and Sleep Duration with Cognitive Declin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Seven-Year Follow-Up Cohort Study(社區老年人的飲食模式和睡眠時間與認知衰退的關聯:一項為期七年的隨訪隊列研究)。研究對象:2307人,55到89歲。結論:與睡眠時間每天 8 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每天≤5 小時或 > 10 小時的人的整體認知分數下降幅度更大。從這八篇論文就可看出,它們是一致認為,就年紀大的人(60歲以上)而言,睡眠時間在7到8小時之間是最好的,而超過9小時或10小時就會提升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至於睡眠時間過短(小於5小時)是否也會提升風險,則還沒有取得共識。原文: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衰退的關聯
-
2022-06-21 失智.像極了失智
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
「從爸爸看著我問妳是誰?那刻起...」、「重複詢問同一個問題,如今天星期幾?問完又再問」、「熟悉的客廳燈是三段式開關,媽媽反覆的按壓,就是關不了燈!」、「脾氣突然變得暴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管周遭發生什麼事情,基本的算數也開始不會。」上述是「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照顧家屬的真實經歷,從中也不難看出大部分的家屬往往都是長輩出現明顯的行為異常時,才驚覺不對勁,或誤以為這些症狀都是老化現象而忽略,錯過黃金治療期。事實上,失智症為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一種疾病,因此不只是記憶力,日常生活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也會逐漸喪失,甚至伴隨精神與情緒等行為問題。 一、「忘記」事情就是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非正常老化現象。該怎麼分辨是失智症還是老化?可以從長輩的日常生活中進行初步判斷,如忘記事物的發生頻率高且嚴重,即使經由他人提醒,也只能想起小部分,甚至完全無法回憶,就要警覺可能罹患失智症;正常老化的長輩同樣可能會忘記自己剛剛在廚房燒開水,但是走回廚房看到水壺就可以自己回想起來,也就是說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會隨著時間逐漸變差,而大腦智能也會逐漸受影響、退化。 失智症v.s老化哪裡不一樣?除了老化現象容易與失智症混淆,憂鬱症或焦慮情緒引發的認知功能障礙,稱為「假性失智」,不定時發生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連日常生活瑣事都受到影響。其症狀常伴隨記憶力變差、無法專心、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憂鬱症難以察覺,因為表現狀況跟失智症非常相似,但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就能明顯改善症狀,甚至完全治癒、康復。失智症v.s假性失智症又有什麼差別?現代人生活步調快,憂鬱症也會因壓力因素造成假性失智症,若家人身上有疑似失智症狀及憂鬱症狀時,多花時間觀察並求診精神科醫師,找出可矯正因素。建議平常務必落實病例跟藥物控管,以及多運動、均衡飲食和正常作息,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假性失智症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5、缺乏維生素B二、失智症前兆有哪些?失智症症狀因人而異、每一位失智者的腦部受損部位也不盡相同,會經歷什麼樣的病程,有什麼樣的症狀行為、情況等,無法一概論之,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會出現略為不同的前兆。 (一)從失智症類型看前兆1.阿茲海默症:(1)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患者忘記頻率較高,且可能完全忘記該事件。(2)計畫或解決事情有困難:失智症患者會無法計畫,做出錯誤或和以前不同的決斷。(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失智症患者會對完成每天的日常工作或生活有困難。(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患者可能忘記或弄錯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或是在熟悉的地方迷路。(5)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對空間影像判斷出現困難例如,經過一面鏡子前,無法了解自己就是鏡子裡的那個人。(6)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無法了解複雜的字句,說話也變得簡短,可能會重複自己說過的話,或是很難找到正確的詞彙。(7)不適當行為:失智症患者容易掉東西卻無法回頭去找,甚至懷疑是別人偷走了,就刻意把物品藏在不尋常的地方。(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失智症患者會出現判斷力或做決斷的能力減退。(9)不參與社交活動:患者可能不再保有嗜好,退出原本喜愛的社交活動或運動, 變得不愛出門,不想與人交談。(10)情緒與個性的改變:患者的情緒和個性常會改變。只要遇到無法處理的事務或弄錯事情,便會感到心煩意亂,甚至勃然大怒。2.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退化性失智症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額顳葉型失智症,其早期症狀包含言語及人格變化、不合常理行為(拾荒癖)或重複動作,如不停開關抽屜等。 3.路易氏體失智症:是退化性失智症中第二常見的類型,和常見的阿茲海默症比較,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在疾病早期即會出現鮮明的視幻覺,且還可能出現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情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4.血管性失智:血管性失智症為腦血管疾病引起,較危險的病理發展是患者大腦可能持續萎縮,進一步引發腦部病變、二次中風、腦梗塞,致死率相當高,早期可能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伐不穩等情況。(二)從失智症病程看行為症狀失智症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會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依不同罹病原因,病程有個別差異。1.輕度認知障礙:為正常老化到確定失智症診斷之間的過渡期,可能會自覺記憶減退,理解力、判斷力、語言等認知功能也可能受到影響。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約每年有15%會轉變成失智症,比一般老年人的1%的機會高許多,因此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2.輕度失智(初期):近期出現記憶困難,定向力、判斷力及語言的退化已影響到社交及工作能力,面臨較為複雜的工作任務或社交情境可能出現困難,日常生活功能常出現障礙。情緒及行為出現改變,大部份日常生活尚可自理。3.中度失智(中期):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明顯退化,家人易於此時期發現異狀,因為失智者可能出現分不清季節、認不得熟識的朋友、走失等情況。日常生活需要依賴他人協助完成,如洗澡需協助備水、衣服及確認清潔度。除此之外,精神行為症狀也會日益增加,如妄想、幻覺、情緒失控、不合作、藏東西、吃壞掉食物及日夜顛倒等。4.重度失智(晚期):認知及日常生活功能嚴重退化,出現大小便在衣服上等情況,幾乎需要仰賴他人照顧。大多時間認不得家人及自己,語言僅剩簡單字句。 雖然大多數的失智症無法治癒,但家屬能共同為失智者努力的事,是將輕度失智的時間延長,進而延緩退化的速度,並鼓勵失智者維持、自理日常生活,減輕照顧負擔。 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6-21 醫療.感染科
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現蹤 50歲男發燒、意識改變
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新增首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台南市北門區50多歲男性,因出現發燒、下肢無力、意識改變等症狀,就醫後收治住院採檢,今天確診為日本腦炎。疾管署提醒,6至7月是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民眾應注意防蚊。今年首例日本腦炎個案,6月7日開始發燒,服用退燒藥後仍反覆發燒;6月9日出現下肢無力、抽搐、意識改變等症狀,住院送加護病房。疾管署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個案9日住院時,曾檢驗新冠肺炎PCR為陰性,當時便排除新冠確診。但一開始當作一般腦膜炎,後續才懷疑日本腦炎,於6月15日通報、採檢。18日報告出爐,19日完成相關疫調後今天確診。因個案住家附近有豬舍及水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於居住地附近感染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住家及周邊養豬場進行環境清消及誘蚊燈懸掛等措施。羅一鈞表示,個案常出沒的四處農地中,一處後方有豬舍及廢棄魚塭,魚塭中採集到大量病媒蚊孑孓;另一處農地也有採集到病媒蚊孑孓。根據疾管署監測,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一例確定病例;2018至2021年全國累計病例數則分別為37、21、21及28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但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不可掉以輕心。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羅一鈞說,今年六月中才有病例,和往年相比不算早。但擔心國內目前衛生單位忙於新冠肺炎疫情,因此仍提醒民眾除了新冠仍有其他疾病威脅,尤其目前入境檢疫天數縮短,也有將登革熱帶進社區的威脅。大部分的民眾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因此應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黑心快篩燒不停 吳秀梅上火線 拿廠商申請資料反擊
大鑫公司的黑心快篩事件仍未平息,食藥署連日發新聞稿澄清,食藥署署長吳秀梅更說:「難道不是應該譴責違法廠商嗎?」連番舉動卻讓藍綠立委齊聲砲轟。吳秀梅今日親上火線再度強調,是被核准EUA的廠商魚目混珠,在4月26日申請書上廠商填寫「製造廠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也用美國拿到的EUA來申請台灣EUA,檢調已經在調查,廠商不法的冒用行為。吳秀梅表示,食藥署4月26日收到廠商申請快篩EUA時,申請書上明列「製造廠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也提供相關說明函上也明列,第一項「面緊急公共衛生情勢需求」、第二項,「申請專案輸入是美國Acron公司生產製造已經獲得EUA的快篩試劑,是美國Acron公司生產製造。」並檢附美國FDA去年10月4日核准的文件,申請台灣EUA。「包括外包裝,也是呈現美國公司名稱。」吳秀梅強調,食藥署是依照特定醫療器材專案核准製造輸入辦法第9條第2項辦理,「若有在一些國家有核准的也可以取代相關文件,所以循這樣的辦法第2項可看到,得以核准證明代替部分文件。」食藥署上網查時美國FDA官網公布的外盒資料也與廠商相同,另外美國事實清單中,相關製造廠資訊也一樣在加州聖地牙哥,因此食藥署依照相關資料和美國官方資料給予EUA核准。吳秀梅指出,「我們給他的函和附件都明列製造廠名稱和地址,生產國別是美國,後續廠商自己用了一些不一樣的產品,到香港改包裝混充到台灣,檢調已經在調查,不法的冒用,會依照醫療器材管理辦法61條,可處以5年以下或2000萬的罰款。」吳秀梅補充,今年5月13日醫優公司自請廢止EUA,是因為3月18日就有報關輸入快篩,但邊境抽驗看到有「非食藥署EUA核准的快篩混入」,因此就不准它輸入,後續也會有相關裁罰,將要求退運銷毀,對於業者也有法源可做後續處罰。吳秀梅強調,食藥署本來因應變異株,就會針對核准EUA的快篩進行能力測試,所以邊境、市場都會持續進行抽驗。同時,有媒體提問食藥署未針對大鑫公司要求查廠,是否是署長的過失?吳秀梅則回應,「當時我們制定EUA辦法時,就是為了趕快因應緊急公衛情勢,與一般查驗許可不同,EUA本來就沒有要求要查廠報告,可依照(廠商)所檢附資料看,是否可符合緊急公衛需求。」強調本來法規上就沒有要求,食藥署一直都是依照規定審查辦理EUA。此外,國民黨立院團質疑補件日期過了仍接受廠商補件,以及與邵博士與吳秀梅夫妻之間的關係?吳秀梅則說,補件廠商是醫優公司,去年7月16日申請的是快速試劑,因為申請的不是家用試劑,檢附的性能報告、文件也都不夠,所以要求補件8月4日通知發文補件。因此在8月26日補件後就審核通過;那美國FDA是去年10月4日通過該牌Home test的EUA,所以廠商申請變更,並且附上美國通過的資料來申請,不是超過補件時限。他們是在期限內補件,我們審核,但廠商後來又申請變更。至於邵博士的關係部分,吳秀梅否認:「我們不認識那個顧問。」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變異株四周內大舉侵台? 羅一鈞:兩大利基不會那麼快
指揮中心公布6月5日至6月12日再度攔截到17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病例。對於專家認為BA.4、BA.5可能在二到四周會大舉入侵,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指揮中心嚴陣以待,但「不認為會這麼快」。羅一鈞表示,觀察其他國家趨勢,BA.4和BA.5以5%、10%、15%成長範圍內增加,不像去年11至12月Oimron取代Delta以爆炸性指數成長。因此就算BA.4、BA.5能成功取代BA.1、BA.2成為主流株,也不會在未來一兩個月內就完全取代。目前BA.2是國內強勢主流病毒株,要取代需有兩個條件。首先是BA.2流行要呈現明顯下降,才有空間讓新變異株取代;再者是疫苗涵蓋率停滯不前,但目前兒童疫苗正如火如荼接種一、二劑,七月也針對幼兒進行開打,因此國內有不錯的利基可對BA.4或BA.5。至於邊境無法在短期內進一步鬆綁,已免變異株入侵太快,影響醫療量能。另日本研究指出,感染BA.4及BA.5恐怕不只輕症,將侵害肺部。羅一鈞對此表示,日本是透過動物的模型試驗,認為BA.5會比較容易攻擊下呼吸道,包括在肺部細胞引起明顯發炎反應。但這是動物實驗,還要對照各國研究;目前請教國內專家意見,認為日本研究只是參考,其他研究沒有同步認為BA.5更具有致病力。而從南非疫情觀察,感染後也沒有較高的重症率。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曾於5月底發表一項研究成果,發現BA.4、BA.5、以及目前盛行於美國的BA.2.12.1,可能變得更易於感染肺部細胞、而非上呼吸道組織,更接近Alpha或Delta等早期變異株。東京大學的研究數據也指出,感染BA.4、BA.5可能出現更嚴重的症狀。研究人員斷言,Omicron亞變種,特別是BA.4、BA.5,對全球的健康風險可能高於BA.2。至於國內醫療整備部分,羅一鈞表示,全台各區空床率與上周差不多,6月16日已請地方衛生局發文轉知各縣市,特別是北區、台北可下修專責開設從20%到15%,北部總床數5400、2500多張床,下修到4600、1900張,讓其他非染疫確診個案等一般手術、生產、住院需求民眾有更多病床可用。希望緩解北部急診排隊住院人潮,指揮中心也會會持續針對空床率和住院需求調整,中南部會視確診數,來做專責病房開設的調整。口服藥部分,羅一鈞說明,目前經過半個月檢視,國內確診個案投藥率在6月6日用藥率5.57%,現在6月18日投藥率提高到7.67%;與美國、日本相比,台灣還是很高的,過去半個月藥物使用率有明顯提升,讓更多民眾方便取得口服藥,也高過其他主要國家。
-
2022-06-20 醫療.心臟血管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住進台大醫院,外傳是小中風,他目前已能下床、說笑,復原速度快。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連戰之所以恢復快速,關鍵在於事發時,有人協助連戰在黃金搶救時段迅速就醫。去年疫情爆發期間,連戰曾因為癌症數度進入振興醫院治療,但據了解,連戰這次住院與癌症無關,是因為血壓過高而住進台大醫院。而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連戰6月10日傍晚陪太太連方瑀到髮廊洗髮,突然頭痛、身體癱軟及大量盜汗,原本連方瑀及隨扈要先帶連戰回家休息,巧得是那時剛好「外資天后」陳嫦芬也在那邊,她見狀過去提醒他們,連戰可能是中風,應立即送醫。隨扈才馬上將連戰送進台大醫院治療。連戰辦公室主任彭國省也證實,連戰日前因為身體不舒服住院,現在已轉入一般病房,身體正在調養中,「現在狀況非常非常好」。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最關鍵。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主任鄭建興就曾受訪指出,血壓對於腦血管的影響很大,八成中風病人都有高血壓問題。高達四、五成中風病人有糖尿病或高血脂,兩、三成中風病人有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問題。鄭建興表示,隨著年紀增長,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律不整的盛行率都隨之上升,這些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而中風預後情況如何,能多快送醫是關鍵!鄭建興說,中風時間拖愈久,可用的治療方法愈少,預後愈差。他提醒,若突然發現臉不對稱、手抬不起來、肢體發麻無力、口齒不清、失去平衡或伴隨暈眩、劇烈頭痛等,不建議自行搭計程車就醫,應趕快打119,讓急救員初步評估處置,同時啟動緊急醫療網,才能在最短時間內送到有急救能力的醫院。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首份確診者抗體研究出爐 解隔滿3個月仍建議打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2年半,衛福部疾管署委託陽明交通大學進行研究,進行血清抗體追蹤研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日記者會上說明,該研究案受試者,大部分都是去年5、6、7月本土alpha株的確診個案,沒辦法等同Omicron變異株的情形,但根據追蹤數據來看,隨著時間抗體將持續下降。因此建議確診者解隔離滿三個月後,還是可以接種疫苗延長抗體保護效力。根據媒體報導,陽明交通大學針對血清抗體的追蹤研究來看,260名的染疫者後發現,康復後1年多、500天以後,保有較佳保護力抗體者僅約3成,若染疫病況越嚴重者、感染後有打疫苗者,抗體會更高,建議確診後仍要打疫苗。羅一鈞說明,疾管署去年就委託陽交大進行確診者抗體追蹤研究,是針對疫情前2年,也就是109年1月到110年7月通報確診的個案,取得同意後追蹤個案1到2年的抗體變化情形,做關於保護力的研究。「研究取得236名確診者同意長期追蹤定期抽血。」羅一鈞表示,樣本都送到中研院等機構,做抗體和中和抗體檢驗,其中比較重要的成果,首先要先說明,這段時間的確診個案,並不是Omicron變異株,是部分武漢株,以及後續歐洲株。大部分都是去年5、6、7月本土alpha株本土確診個案,代表早期或中期疫情的病毒株確診後的抗體變化,不見得能推斷到後續的Omicron變異株的血清變化。羅一鈞進一部指出,目前實驗分4組,輕症沒打疫苗一組、重症沒打疫苗一組,6、7月因為全台還在接種疫苗,所以分染疫後有無打疫苗和輕、重症4組。研究中顯示,輕症沒打疫苗或重症沒接種疫苗,在400到405天追蹤中看到抗體濃度明顯下降,重症抗體保護效果維持較高較久;輕症追蹤500天以上,剩下三成保護效果但如果打過疫苗,100多天仍可維持在100%。看來重症抗體比較高且持久,確診後打疫苗也是,羅一鈞建議,確診者隔除隔離滿3個月後,還是可以接種疫苗,以延長抗體保護效果。至於未來會不會在進行進一步的血清研究?羅一鈞表示,等去年、前年的收案完成結案報告後,會再做研究結果和結論做應用探討。至於這波本土Omicron疫情,是否長期追蹤抗體研究?會再跟相關專家團隊討論。羅一鈞也提及,針對染疫確診者,這波疫情中有些醫院可能對醫護有做抗體追蹤,但多少會受到接種疫苗的干擾,分析要排除打疫苗三四季的干擾,分組會分更細,這部分跟專家討論若有結論會再報告。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又攔截到BA.4 BA.5. 美國入境最大宗
國內再攔截到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疫情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今公布,6月5日至12日攔截到17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包括3株BA.4及14株BA.5;不論BA.4及BA.5都以美國最多。目前BA.4及BA.5已累計攔截到65例,包括11例BA.4及54例BA.5。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3株Omicron BA.4及14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10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5日至6月12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均自美國移入(3例);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4例)、德國、法國及泰國(各2例)、土耳其、西班牙、馬來西亞及瑞士(各1例)移入。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為本國籍小於10歲個案自美國入境,入境唾液陽性Ct27、無症狀,定序為BA.4,是目前第二例兒童驗出亞型變異株。指揮中心說明,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6月8日資料指出,目前已超過40個國家分別檢出BA.4 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此外,近期BA.5病毒株已造成歐洲地區葡萄牙疫情快速回升,且英國、法國及以色列近期疫情回溫亦評估與BA.4 及BA.5傳播有關;鄰近國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韓國、日本及印尼均有社區感染病例,香港近日發現有BA.4或BA.5境外移入個案,部分曾具社區活動史,可能造成社區傳播風險。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接種 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95 增一歲男童肺炎重症
國內新增295例中重症個案、144例死亡。其中又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一歲男童,出現肺炎,正在加護病房救治中。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中重症個案包括184例中症、111例重症,其中新增一歲男童重症。個案本身有慢性心肺及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6月11日發燒,使用快篩檢驗陽性,6月13日出現咳嗽、有痰、活力下降等情形。6月15日因嗜睡、呼吸急促至急診,發現胸凹、氧氣濃度下降,且X光顯示肺炎。 住院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3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3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2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8例。另外,死亡個案中139人具慢性病史、91人未接種滿三劑、75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2920例,死亡4512例死亡。其中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個案本身有神經疾病和氣切病史,6月13日確診,住院檢查肺炎和呼吸衰竭,經過治療仍不幸於6月17日死亡。
-
2022-06-20 焦點.食安拉警報
驗出農藥殘留 Häagen-Dazs香草冰淇淋自主下架、退款
哈根達斯進口台灣的香草品脫冰淇淋(有效日期20230413)與香草桶裝冰淇淋(有效日期20221026),在輸入查驗時,檢出含有極微量殘留農藥ethylene oxide。業者指出,已在第一時間將這兩批有疑慮的產品進行封倉並停止出貨,同時進一步預防性自主下架相關批號香草冰淇淋杯裝產品,並提供客戶退貨及消費者退款。哈根達斯指出,已於第一時間通報全球總部,經總部確認回覆表示,全球各地哈根達斯流通販售的產品,皆未獲得任何相關通報,全球原料供應商皆遵守歐盟與進口國相關國際法規規範,哈根達斯產品中並無使用環氧乙烷,因此對於此次抽驗的結果,正與全球總部積極謹慎的釐清各環節,並積極配合台灣主管機關執行相關查驗作業,共同守護消費者權益。哈根達斯表示,針對這兩批預防性自主下架有疑慮相關批號的香草冰淇淋杯裝產品,若消費者有所疑慮,即日起也提供以下免費退款方式:香草冰淇淋品脫杯(473毫升):凡於實體通路購買有疑慮相關批號香草冰淇淋杯裝產品的消費者,持2022年4月26日之後的購買證明(含紙本發票/電子發票/雲端載具),可至原購買通路依照各通路退款辦法即可辦理,退款期限至2022年8月31日。另於電商通路或7-ELEVEN購買有疑慮相關批號香草冰淇淋杯裝產品的消費者,可憑2022年4月26日之後的購買證明(含紙本發票/電子發票/雲端載具)至線上申請退款,退款期限至2022年8月31日。線上退款連結/QR code,也可聯繫客服信箱或客服專線:0800-056-118。
-
2022-06-20 名人.精華區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全民健保被譽為台灣之光,但自1995年上路至今始終存在一個落伍又難解的現象:「住院照顧不關醫院的事,家人得自己想辦法。」住院看護費 日逾兩千元台灣每年大約有200萬人住院,根據本會與菱傳媒今年5月間進行「國人住院陪病經驗調查」發現,83.6%的受訪者有照顧住院家人經驗,其中76.4%由家人自顧,23.6%聘請看護,平均一天看護費用約2211元。關於家人住院照顧的困擾,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說好家人輪流顧,結果都推給我」、「哪裡可以找到看護」、「看護臨時說不做就不做了」、「看護費一天兩千多元,比我薪水還高,但又不能請假,不然工作不保」。近八成在職者的工作受影響,而沒受訓練的家人硬被逼上陣,病人的照顧品質也堪虞,有85.6%受訪者表示,「對如何照顧好病人感到困難或焦慮」。更不用說,醫院人來人往增加感染管控風險、醫護也必須收拾看護不專業的麻煩,百害而無一利。奇怪的是,如今高度民主化的台灣,各項施政作為都被放大檢視,唯獨這麼明顯可見的弊害,政府不作為,全民也選擇集體隱忍,或許受制傳統觀念。由醫院協助 八成人贊同調查發現,47.2%的受訪者認同「住院陪病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不應該假手他人」。但回歸現實面,有85.6%受訪者認同「住院看護應由專業人員負責 」;89.8%認同「由醫院負責訓練、排班及管理的住院看護,更有品質」;91.4%同意「住院看護納健保後,較不用擔心時間拖長的衝擊」。由此可見,孝順是一個假議題,也不應該再成為醫院不需當責的藉口。幸好政府終於行動。衛福部照護司於去年9月在健保會提出「建立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預計以3年時間編足158.7億元預算,全面推動住院看護納健保給付。未來,看護由醫院培訓、管理,採兩班制、一對多照顧,全面提升勞動條件與照顧品質。民眾每天約增加1.87元健保費(每月約56元),每天住院能獲得750點看護費,其餘自負差額,除大幅減輕經濟負擔,也不再受自找、自雇、自管看護所苦。政策現曙光 卻又傳雜音不幸的是,又有雜音出現,「現在不是處理問題的好時機」。事實上,20多年來,政府曾多次嘗試全責照護、共聘等名目,SARS時期也曾誓言解決問題,但斷斷續續好幾回,總遇阻撓、總有各式各樣理由,說穿了,要不要做,只是「決心」問題。最近防疫專責病房看護費喊到每天5千元,新冠疫情讓長年未解的住院看護問題更顯荒謬。根據本次民調,81%受訪者願意增加保費推動「住院看護納健保」,「100元以下(29.1%)」、「101至150元(23.1%)」、「151至200元(15.9%)」、「201元以上(12.9%)」。民氣可用,期待有更多國人共同關注參與連署,促使全民健保相關部門盡速解決沉痾。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居隔最後1天 羅一鈞:不需快篩即可主持記者會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上周日確診,自6月13日周一開始居家照護,到今日滿七天。不過,明天陳時中是否能復出開記者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將視部長的身體狀況而定,但沒有規定一定要快篩陰性才能開記者會。陳時中已68歲,符合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條件。而他日前透露染疫後狀況,表示自己發燒三天,三天後已退燒,但有咳嗽、咳起來骨頭會痛等狀況。而因有其他慢性病,因此按照醫囑服用默沙東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開立4976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其中輝瑞「倍拉維」(Paxlovid)共4236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740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25萬1252多人份,包括20萬2993人份倍拉維及4萬8259人份莫納皮拉韋。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4137床、空床6908床、空床率48.9%,其中台北區54.8%、北區58.5%、中區42.4%、南區32.0%、高屏區49.6%、東區50.1%;55家集中檢疫所共8131床、空床數4774床、空床率58.7%;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533床、空床數2146床、空床率47.3%。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增3歲童哮吼重症亡 住院後發現糖尿病酮酸中毒
國內新增中重症285例、172例死亡個案。其中再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死因為哮吼併呼吸窘迫及糖尿病酮酸中毒。另增一例17歲青少年重症個案,二度赴急診,因肺炎仍收治於加護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72例死亡個案中,166人具慢性病史、100人未接種滿三劑、97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2625例,死亡4368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布自3歲到90多歲。其中一名三歲男童,本身有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6月7日發燒至40度至診所抗原快篩陽性確診。6月11日出現咳嗽、嘔吐、活動力降低至醫院急診,發現有呼吸喘、呼吸雜音,診斷為哮吼併呼吸窘迫,收治於兒科專責加護病房,並給予氧氣、類固醇、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另於診治過程中,發現個案有糖尿病酮酸中毒,屬於糖尿病重症,因此給予胰島素治療。但仍不幸於6月14日因敗血性休克及心肺衰竭,急救無效死亡。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2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2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2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8例。中重症包括145例中症、140例重症。其中一名17歲青少年,本身有慢性腦神經疾病、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6月9日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及短暫抽搐等症狀至急診,PCR檢驗陽性確診,但經醫師開立藥物後返家居家照護。返家後發生四肢間歇性發紫,6月13日再度至急診就醫,發現血氧濃度下降、X光顯示肺炎,插管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並接受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個案共八例,包括肺炎五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共病一例;死亡維持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