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20
共找到
6939
筆 文章
-
-
2021-11-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美捐150萬劑莫德納疫苗 陳時中代表政府感謝
美國政府捐贈給台灣的第2批莫德納疫苗150萬劑,由中華航空公司全貨機運載,1日下午1時43分返回桃園機場,衛福部長陳時中、外交部次長曾厚仁、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一起至停機坪接機。陳時中稍後致詞時代表政府感謝美方捐贈的疫苗。華航全貨機停妥後,桃園航勤地勤人員完成卸載作業,陳時中、孫曉雅、曾厚仁一行先在停機坪持手板合照,稍後進入華儲進口倉,站在卸載的貨盤前面發表談話。陳時中表示,感謝美國政府再次贈送的150萬劑莫德納疫苗,6月20日國內疫情正在爆發時,美國政府非常積極排除萬難,很快的就運送250萬劑的疫苗,讓台灣在最初步缺乏疫苗的時候,可以開始佈建疫苗施打,現在第1劑已打得差不多,但第2劑仍然有相當程度的缺乏。他說,很多國人正在等第2劑的莫德納疫苗,時間接近超過12周,這批疫苗可讓政府提供給部分非莫德納不打的粉絲,部分要打第2劑的民眾,甚至還可規劃部分供混打。對於提升第1劑跟第2劑疫苗的覆蓋率非常有幫助,感謝拜登政府這位「真朋友」,讓大家非常感激。曾厚仁致詞表示,美國政府在關鍵時刻向台灣伸出援手,可說是「患難見真情」,這次第2度捐贈台灣150萬劑的疫苗,累計達400萬劑,更彰顯台美堅實的友誼,跟民主國家彼此的關懷,美國不僅是台灣在國際上最重要的盟友,雙方也是共享自由民主價值的堅實夥伴,希望在既有的深厚基礎上,持續深化台美在全球合作夥伴的關係。孫曉雅指出,美國在台協會非常高興能協助促成由美國政府捐贈台灣人民的150萬劑莫德納疫苗運抵台灣。能夠在6月份所捐贈的250萬劑疫苗之後再增加捐贈劑量,美國對此感到驕傲。她說,這些疫苗捐贈展現了我們對台灣的承諾,台灣是個具有活力的民主社會、我們重視的夥伴及可信任的朋友。夥伴會支持彼此,特別是在困難的情況之下, 我們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不論是透過疫苗捐贈或其他方式皆然。孫曉雅表示,疫情為我們帶來史無前例的挑戰,但是美國與台灣同心協力克服疫情,證明只要我們合作,就有辦法面對共同的挑戰。在過去幾年來,美國在台協會和台灣形容我們的關係是「真朋友真進展」。這的確是我來到台灣上任3個月以來的真實感受。今天的疫苗捐贈是又一次我們友好關係的絕佳例證。
-
2021-11-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過度補充維他命C增腎結石風險?3篇研究揭關聯性
我在2021-10-7發表維他命C治癌?脂質性?高劑量靜脈注射?,指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服用脂質性維他命C,或靜脈注射高劑量維他命C,能治療癌症。不久後臉書朋友Peter Liao就回應:「謝謝教授分享和詳細的解釋。我們一般人要理解一篇論文都需要很多時間,教授每一次都從海量的文獻中找到真理,再次感謝。從教授文章中讓我想到以前看過一篇關於維生素C的研究報告,裡面說到,人體攝入超過1000毫克的維生素C後基本上吸收率剩一半,超過3000毫克後,基本上就不吸收,從尿液排出。 吃太多維生素片還可能增加結石的機會。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有關維他命C吸收和排出的問題,有一位名叫Alexander Michels的人有提供非常好的回答。這位博士是Linus Pauling Institute的研究員兼通訊官,而他的研究專長就是維他命 C 在體內的運轉。(註:Linus Pauling Institute是Linus Pauling博士在1973年創立的,而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證明維他命C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Linus Pauling本人是提倡吃高劑量維他命C。)Alexander Michels博士在2015-5-28在Linus Pauling Institute的網站發表Questions about Vitamin C(有關維他命C的問題)。我把他關於維他命C吸收和排出的論述整理和翻譯如下:1.維他命 C 可以在體內停留數週。血液中的維他命 C 水平是由腎臟通過稱為「腎臟重吸收」的機制來控制。該機制可防止維他命 C 從尿液中流失。服用大劑量的維他命C會使這個系統不堪重負,因此多餘的量會在幾個小時內從尿液中流失。2.將血漿維他命 C水平保持在腎臟設定的閾值以上沒有已知的優勢。3.雖然小劑量(低於 200 毫克)會被完全吸收,但一次大劑量(500 毫克或更多)只能被吸收一小部分。4.當血液中的維他命 C長時間處於高水平時,身體會試圖通過增加尿液中的排泄量來將它去除。因此,如果您全天服用多次大劑量(例如每兩小時),大部分將不會被吸收或會被迅速排出體外。關於過度補充維他命C是否會增加腎結石風險,美國的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國家腎臟基金會)在1997-9-22就已經發表Family History of Kidney Stones? Watch Those Megadoses of Vitamin C(腎結石的家族史? 注意那些大劑量的維他命 C)。它說:【已證實定期服用高劑量的維他命 C 補充劑(例如每天 500 毫克或更多)會增加某些人患腎結石的風險。 對於過去患有草酸鈣結石或有這些結石家族史的人尤其是如此。其原因可能是,在高劑量下,大量的維他命 C 在體內會轉化為草酸鹽。大量草酸鹽會出現在尿液中,在那裡它可以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結石。 國家腎臟基金會主席、醫學博士 Garabed Eknoyan 說:「有此問題風險的人不應服用超過推薦的每日維他命 C 攝入量(60 毫克)作為補充劑。」】有關維他命C補充劑會增加罹患腎結石風險的研究,請看下面這三篇論文:2003-3-1:Effect of vitamin C supplements on urinary oxalate and pH in calcium stone-forming patients(維他命C補充劑對鈣結石患者尿草酸鹽和pH值的影響)。這項研究共調查47名罹患草酸鈣腎結石的人和20名正常人,發現高劑量維他命C補充劑可能會增加尿草酸鹽排泄以及草酸鈣腎結石發生率。2013-3-11:Ascorbic Acid Supplements and Kidney Stone Incidence Among Men: A Prospective Study(抗壞血酸補充劑和男性腎結石發生率:一項前瞻性研究)。這項研究共調查2萬多名瑞典男性,發現高劑量維他命C會增加腎結石發生率兩倍。2016-3:Total, Dietary, and Supplemental Vitamin C Intake and Risk of Incident Kidney Stones(維他命 C 的總攝入量、膳食攝入量和補充量以及發生腎結石的風險)。這項研究共調查16萬多名女性和4萬多名男性,發現高劑量維他命C會顯著增加男性的腎結石發生率。後記:有位署名Hi Professor的讀者回應:「依據林教授標準,這標題有採櫻桃之嫌。過度補充維他命C增加腎結石風險,這句話暗示兩者有因果關係,因為所列舉的研究為觀察性質,所以只能代表有關連,不具因果關係。補充維他命C是否會直接提升腎結石風險,還有待驗證,所以標題要改成以下才適當:過度補充維他命C與腎結石風險上升有關」。我同意過度補充維他命C與腎結石風險上升,只是關聯性,但是,「採櫻桃」的形容則是錯誤的,因為我並沒有只挑對我有利的論文。請看我在4個月前發表的維他命D抗新冠?蘇啟成醫師的採櫻桃。原文:過度補充維他命C增加腎結石風險
-
2021-11-01 名人.精華區
閻雲/肺癌年輕化 LDCT篩檢對象應擴大
肺癌是相對難纏而棘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美國肺癌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大腸直腸癌、乳癌和胰臟癌的總和。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 (SEER) 計劃的估計,2020年美國有超過22萬名患者被診斷出患有肺癌和支氣管癌,超過13萬名患者因而死亡。台灣的肺癌發生率更高居亞洲第2,全球第15。肺癌患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且確診時大都已屬晚期,因此藉由正確的肺癌篩檢策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美國預防照護專案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很早就看到這個問題,2013年針對肺癌篩檢提出建議,凡是55~80歲、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且目前仍在吸菸或戒菸時間少於15年者,每年均應接受以肺癌為標的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包年數,是指每天吸菸包數乘以吸菸的年數,例如一天一包,吸菸30年,包年數就是30。2021年3月,USPSTF建議擴大篩檢對象,只要年齡在50至80歲之間、吸菸總量超過20包年,且目前仍在吸菸或戒菸時間少於15年者,每年均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預估每年將增加一千五百萬名美國人符合篩檢資格。USPSTF之所以會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是2011年美國一項大型隨機國家肺篩檢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LST) 的結果發現,每年透過LDCT進行肺癌篩檢,可讓過去15年內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的繼發性肺癌高危險族群,肺癌死亡率降低20%。此外,2019 年歐洲大型隨機試驗(Nederlands-Leuvens Longkanker Screenings Onderzoek,NELSON)的結果,更進一步證實這些發現,LDCT 篩檢可將這類高危險族群的肺癌死亡率降低高達33%。這兩項試驗的結果,強烈支持USPSTF和數個著名醫學協會的決定,包括國家綜合癌症網絡、美國家庭醫師學會、美國胸腔外科協會、美國胸腔科學會和美國胸腔科醫師學會,因而建議擴大高危險族群的範圍,將他們全都列為年度篩檢對象。雖然2021年USPSTF肺癌篩檢指南增加了符合篩檢條件的個體總數,但有重要證據顯示,當前的篩檢標準仍將許多肺癌高危險族群排除在篩檢對象之外,造成篩檢漏洞。比如說,被目前指南列為篩檢對象之一的已戒菸族群,只框列過去15年內戒菸的重度吸菸者,但事實證明,超過40%的肺癌是在戒菸15年後才被診斷出來;此外,美國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七大原因是從不吸菸的肺癌,這在美國造成每年約2萬人的死亡。這些既有事實,加上包括台灣、中國大陸、韓國和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不吸菸女性的肺癌發生率又很高,非重度吸菸者或從未吸菸者等族群是否該納入篩檢對象,顯然不容忽視,近年來醫學界也紛紛討論這個議題。有鑑於此,近來有些研究探討LDCT對很少吸菸或從未吸菸者的肺癌篩檢,期能找到因果關係,並尋求解決之道。其中,「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Taiwan Lung Cancer. Screening in Never SmokerTrial, TALENT) ,就陸續有新的發現。2014年起,台灣研究團隊根據之前所建立的不吸菸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將55至75歲且三等親屬中有肺癌、肺結核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家族史的非吸菸高危險群,列為 LDCT的篩檢對象。截至2019年為止,總共收案1萬2011名受試者,預計追蹤六年。第一階段有395例進一步接受肺部組織檢查或開刀切除,其中313例確診為肺癌病例,占總收案數的2.6%,遠高於美國針對重度吸菸者NLST研究第一階段LDCT 1.1%的肺癌檢測率,且檢查發現的肺癌中,高達96.5%為有機會痊癒的第0至1期。這些研究結果,或許可提供USPSTF未來修訂肺癌篩檢指南的參考,在兼顧健康人權及醫療經濟的前提下,及早篩檢出更多肺癌患者,及早治療,挽救更多生命。(作者閻雲為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更多文章請見台灣生醫創新學會https://tibia.org.tw/)
-
2021-11-01 養生.聰明飲食
35歲就腦中風,原來這項早超標!醫:吃藥控制才能避免傷腎
【本篇重點速記】● 高血壓除遺傳外,與重口味有關● 生活習慣不佳,易導致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 遠離三高慢性病,要少吃、多動冬季將至、進補季節到來,火鍋、羊肉爐、薑母鴨等鍋物,是許多民眾用餐的首選。其實吃鍋負擔很大,肉品沾醬、湯品的鈉含量高,一不小心就拉起「三高」警報。血糖跟飲食 有絕對關係三高是指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也是中年以後常見的三種疾病。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秘書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指出,血糖跟飲食有絕對關係,尤其與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密不可分;高血壓除遺傳外,與體重過重、鹽分攝取太多有關,血壓高會促使血液量增加,加重心臟負擔;高血脂則是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超標。陳宏麟形容「三高就像犯罪集團」,一個嘍囉不成事,三個嘍囉成壞事。三高影響全身血管、小血管,嚴重影響腎臟功能,甚至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前奏。體重超標 35歲腦中風哪些人是三高高危險群?陳宏麟觀察發現,三高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已呈年輕化。先天因素以遺傳為主,包括遺傳性的高血壓、血脂、血糖或肥胖體質;後天而成的三高,通常與生活習慣有關,包括不健康飲食造成體重超標、少運動、壓力過大等。陳宏麟曾收治一名35歲的男性阿明,本是人生勝利組,在台灣打拚有成,受公司賞識外派中國,某一天工作應酬之際,突然硬生生倒下,確診腦中風返台就醫,中風導致腦部受損,活動變得不靈活。這時阿明才意識到三高與體重早已超標。定期健檢 及早發現治療陳宏麟說,罹患慢性病的過程,是從「慢」到「驚」的過程,病情也慢慢地,從可逆到不可逆。因此,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很重要。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但陳宏麟說,成年人至40歲以前,若職場無特別規定檢查,整整有20年的空窗,提醒民眾應定期做檢查。吃藥控制 才能避免傷腎一旦是「三高」患者,陳宏麟指出,不要害怕服用藥物,並不是吃藥就代表病情嚴重,或是會傷身等疑慮。國健署也提醒,吃藥控制病情,才能避免傷腎,不吃藥,腎功能壞得更快。遠離慢性病,可以從「少吃、多動」開始,陳宏麟說,從現在起揪三五好友督促,盡量一天運動一小時,早晚也應定時量血壓、體重、腰圍,定時監測、注意自身健康。
-
2021-11-01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補充Omega-3變聰明? 「16種魚類營養」曝光:這些人要注意份量
常聽人說:「多吃魚有益身體健康!」吃魚的人頭好壯壯、變聰明,既可預防心血管 疾病又可以防癌。真的是如此嗎?究竟吃魚有什麼好處?你愛吃魚嗎?為什麼長輩總說吃魚會變聰明呢?魚類富含Omega-3 幫助腦部發育營養師高敏敏解釋,因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DHA和EPA,它們是構成腦部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可幫助腦部發育。魚類熱量排行榜 你最愛哪一尾?1、鯖魚/417kcal碳水0.2/蛋白質14.4/脂肪39.4 (g)2、秋刀魚/314kcal碳水0/蛋白質18.8/脂肪25.9 (g)3、鰻魚/254kcal碳水0/蛋白質18.1/脂肪19.6 (g)4、虱目魚/179kcal碳水0.2/蛋白質21.8/脂肪9.5 (g)5、鮭魚/158kcal碳水0/蛋白質24.3/脂肪6 (g)6、香魚/147kcal碳水0/蛋白質18.5/脂肪7.5 (g)7、黃鰭鯛/136kcal碳水0.6/蛋白質19.2/脂肪6 (g)8、紅魚/118kcal碳水0/蛋白質19.9/脂肪3.7 (g)9、青甘/118kcal碳水0/蛋白質22.6/脂肪2.4 (g)10、紅甘/115kcal碳水0.2/蛋白質21.9/脂肪2.4 (g)11、白鯧魚/115kcal碳水0.2/蛋白質17.7/脂肪4.4 (g)12、台灣鯛/108kcal碳水1.3/蛋白質18.3/脂肪3.3 (g)13、鬼頭刀/107kcal碳水0/蛋白質21.8/脂肪1.5 (g)14、金槍魚/100kcal碳水0/蛋白質23.3/脂肪0.1 (g)15、鱸魚/98kcal碳水0.9/蛋白質19.9/脂肪1.5 (g)16、石斑魚/90kcal碳水0/蛋白質20.2/脂肪0.5 (g)(以上為每100g之數值)魚類好處多 深海魚、淡海魚輪流補充高敏敏指出,魚肉的纖維結構比較短,所以比其它肉類容易咀嚼吞咽、更容易消化吸收,供人體使用。而除了變聰明外,吃魚好處也很多,例如增強保護力、恢復體力、修補傷口、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等,都相當有幫助;建議不論是深海魚或淡水魚都有豐富的營養,可以輪流均衡攝取。吃魚份量要注意 去除內臟防重金屬此外,食藥署也曾建議,吃魚的份量可以依照年齡做調整:1-3歲:2份/每週、4-6歲:3份/每週、孕婦:7-9/每週(一份=約三根手指併攏的大小及厚度),但應注意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等份量,若要攝取,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不宜超過1~2份,6歲以下兒童則每月不宜超過1份(35克);或是也可以選擇小型的魚種,如鯖魚、秋刀魚、鱸魚等,重金屬殘留量相對較低。高敏敏補充,通常魚內臟組織所累積之重金屬也較瘦肉組織高,建議去除內臟再吃。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魚油、魚肝油差在哪? 兩者用途不同!營養師揭「食用時機」過量會積毒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藥物治療/雙重抗血小板藥物 降低至少兩成心血管事件風險
心肌梗塞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血管氣球擴張支架置放術或血管繞道手術以維持心臟血流通暢,但置放支架後必須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醫師建議,使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雙抗藥物)比起單一抗血小板藥物,能降低至少20%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患者應遵從醫囑配合服用藥物,讓好處極大化。置放支架後,需使用阿斯匹靈及抗血小板藥物。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林宗憲表示,曾有一名40歲男性,因胸悶、冒冷汗,被懷孕的太太送來急診,醫師立即安排心導管手術置放血管支架,並使用阿斯匹靈及第二種抗血小板藥物(雙抗藥物),避免血管與支架阻塞。患者最後撿回一命,但在出院後一周,卻吐出咖啡色嘔吐物,有胃出血情形,經回診調整為較弱效的抗血小板藥物後,出血問題才獲得緩解。林宗憲說,上述病例顯示,當發生心肌梗塞時,一定要先給予雙抗藥物,因為藥物出血的副作用低於5%以下,但用藥卻能降低20%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好處大過於風險,這也顯示不同時期使用不同藥物的重要性,跟健保的大數據不謀而合。根據健保大數據顯示,心肌梗塞患者常用三大類藥物包括阿斯匹靈、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血劑。其中,在急診和住院時,使用抗血小板藥的人最多,但在長期門診追蹤時,抗血小板藥物就少於阿斯匹靈;而使用抗凝血劑者,在門診只有少數人使用。急性期須積極治療,會使用強效抗血小板藥物。林宗憲說,這是因為急診及住院主要是病況處於急性期,要積極治療。他解釋,之前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也可改善心肌梗塞患者的預後,但抗凝血藥物必須定期抽血檢驗藥物濃度,病情不穩定者一周至一個月驗血一次,較穩定的患者則是一至三個月驗血一次,才能避免濃度過高的出血風險,因藥物使用上較不方便出血風險高,現今臨床普遍使用阿斯匹靈加上抗血小板藥物(雙抗藥物)來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雙抗藥物利用雙重機轉達到預防血栓生成,效果比單一使用阿斯匹靈有效。林宗憲表示,目前台灣可使用的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有三種,如無出血等禁忌症,急性期的心肌梗塞患者可先使用較強效的抗血小板藥物,國內外治療指引建議都是雙抗藥物使用一年。由於抗血小板藥物的效果沒有年齡上的區別,但相對於長者,年輕患者的出血風險較小,通常可採較積極治療,這也是為什麼上述病例會優先選擇強效治療的原因,最後因他出現副作用,才改為較弱效的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藥物出血副作用,需隨時間調整用藥。為了避免心肌梗塞再發生,林宗憲提醒,患者一定要遵照醫囑,按時服用雙抗藥物,此外應多注意是否有皮膚淤青出血、牙齦出血、鼻腔或腸胃道出血、解黑便等症狀,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回診,讓醫師評估調整藥物,才能讓用藥好處大於風險。而除了藥物之外,更重要的是戒菸並妥善控制三高,養成少油少鹽飲食,多運動,才能守護身體健康。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心肌梗塞治療特色院所
急診件數No.1林口長庚醫院/時間就是「心肌」 打通愈快 救回愈多健保資料庫統計,109年林口長庚診斷心肌梗塞的門診總件數居全國第二,達32,857件;急診件數則是全國第一,達1,145件;於急診初次診斷為心肌梗塞人數也是全國最高,達869件。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林佳濱認為與醫院地理位置,以及醫院團隊有絕對關係。林佳濱分析,林口長庚是桃竹苗地區唯一的醫學中心,南新北,包含新莊、泰山、五股、樹林的患者,也會往林口長庚送。林口長庚鄰近機場,曾有位台商搭乘飛機時心臟不適,抵台後馬上搭計程車直奔林口長庚。治療心肌梗塞必須與時間賽跑,心臟科醫師有一句名言「時間就是心肌」,愈快打通血管,能夠搶救到的「心肌」愈多。林口長庚通過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照護品質認證」,患者確診後必須在90分鐘內打通血管,也必須能全年無休立即啟動心導管室。林口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多達50人、心臟內科加護病房床位數達20床,一般住院病房床位數、心內床數達120床,醫院團隊陣容堅強,能達到全人照護。林佳濱表示,心肌梗塞患者多與三高及抽菸有關,很多患者因心肌梗塞後,才被診斷出其他慢性病,後續接受團隊整合治療。門診件數No.1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平均47分鐘打通血管 遠低於國際標準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09年心肌梗塞門診件數逹35,386件,位居全國第一。中國附醫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心導管室副主任盧炯睿表示,中國附醫心臟血管中心病人抵達急診室到施行心導管手術打通梗塞血管(D2B)平均需47分鐘,遠低於國際標準90分鐘。盧炯睿說明,心臟疾病長年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為首,病患往往面臨立即死亡的風險,伴隨不良預後也困擾終身。中國附醫心臟血管中心2009年成立胸痛中心,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連4年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標章肯定。為提升醫療品質,除應用AI建置12種心律不整診斷程式,並加以開發ST上升型心肌梗塞的AI 心電圖判讀系統;同時運用胸痛中心資料庫建立依年紀、性別、不典型症狀及過去病史評分系統(ASAP Score),將這兩項創新輔助運用於急診胸痛病人,最短D2B縮短到32分鐘,榮獲去年第17屆國家新創獎。中國附醫除了有堅強的心導管團隊,更著重於心肌梗塞病患出院照護,包括藥物、戒菸門診、復健團隊、出院訪視,提供病患全方位的醫療。區域急診No.1新北市雙和醫院/設立心血管中心 心臟科醫師24H待命新北市雙和醫院109年心肌梗塞急救件數為535件,為區域醫院第一名。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劉如濟表示,院內多年前成立急性心肌梗塞治療小組,後來還擴大設立「心血管中心」,整合多科室治療心肌梗塞患者,依照個別狀況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台灣每年超過1萬5千多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在102年成立心血管疾病照護中心,105年正式成立心血管中心。整合多科室團隊為病患治療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內科、心臟外科、急診醫學科、家庭醫學科、復健醫學部、社區醫學部、營養室、藥劑部、護理部。劉如濟指出,雙和醫院的心臟內科、心臟外科皆有主治醫師24小時待命,不管任何時刻都有堅強的團隊,讓OHCA患者能在入院後第一時間接受治療。由於醫院是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所以急診室都是主治醫師駐診,設有ST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塞(STEMI)之起動機制。劉如濟表示,醫院不只急救系統完整,後續照顧系統也相當完整,有物理治療師提供完善的心肺復健計畫。另外,專任藥師還會與主治醫師溝通,依病人身體狀況給予不同用藥,並持續追蹤藥物療效反應及不良反應。地區門診No.1員林基督教醫院/術後長期用藥、追蹤 減少二次梗塞發生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109年心肌梗塞門診數9,178件,為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員基副院長、心臟科醫師張永明說,一旦發生過心肌梗塞,術後除了長期用藥控制,一定得定期回診、調整生活飲食等,減少二次梗塞、腦中風等風險。張永明說,心肌梗塞是死亡率高的疾病,治療一定要搶時間,員基心臟科的設備引進和總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相同,不僅有兩間心導管室,五名緊急心導管醫師輪值。一般醫學中心才會處理的緊急心肌梗塞葉克膜搶救也能做。通常病人到院前在救護車上的心電圖就已上傳到醫院,一到院就能掌握搶救先機,搶救得快,病人預後會更好。心肌梗塞病患年紀有下降趨勢,張永明說,最近曾在一周內收治兩名三、四十歲的心肌梗塞病患,到院時都已梗塞,必須做心導管放支架,問病患平常都沒感覺不適嗎?病患自己說還好,反而家人說患者最近會說胸口悶悶的,年輕族群可能自認年輕,想不到心血管早已出問題。張永明說,心肌梗塞病人術後一定要定期追蹤回診,持續吃抗血小板藥,不要心存僥倖,因為「再一次」有可能就再見了,二度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通常術後狀況會更差。
-
2021-10-31 該看哪科.皮膚
「異」杯咖啡的時間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舉辦茶會凝聚向心力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特別在10月疫情逐漸趨緩後舉辦異友交流茶會,異膚患者經年累月與疾病奮戰,難免身心俱疲,甚至灰心挫敗,但醫師強調,醫療日新月異,治療不斷露出曙光,病患不必悲觀;心理師也建議,病友不妨從不同的面向看待疾病,用正向的心情過好每一天;病友協會更呼籲病友們無需自卑自憐,要一起走出來面對陽光。外觀異於常人 異友成長備嚐孤單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致詞表示,異膚患者常因外表的「異於常人」而被側目,更曾在人際關係上備嚐寂寞孤單,協會希望透過舉辦聚會,拉近異友間的距離,讓大家在「抗異」的路上不再孤軍奮戰。茶會一開始,2位異友分享抗異多年的心路歷程。其中一位說明從童年患病後,一路走來非常辛苦,過去試過多種治療方法都會復發,讓她身心狀況都很差,近年積極與醫師討論,透過不同的治療方式,與異友分享在打了針之後,皮膚狀況逐漸穩定,皮膚泛紅、脫屑的狀況也明顯改善,甚至變光滑。另一位則分享,小學時因為身上常會脫落皮屑讓他很自卑,嚴重時甚至不敢出門,也很難交到朋友,非常孤單沮喪。他說,直到青少年時期,才開始認真接受醫生教給他的衛教知識,學著照顧自己,也漸漸敞開心房與異膚和平共處,現在他更深深領悟環境和生活習慣對疾病的影響,也因此更認真的面對疾病與照顧健康。皮膚科醫師:醫學進步、治療武器多,無須過度悲觀雙和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施怡賢也出席聚會,介紹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與症狀。她說,異位性皮膚炎主要來自先天性免疫調節異常及表皮內在調控失調,病程慢且易復發,皮膚會發炎、泛紅、發癢、脫屑,最常發生在兩歲之前,也可能青春期之後才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雖會影響生活,但施怡賢說,針對不同程度的病情,臨床上會使用外用類固醇、外用免疫抑制劑、濕敷療法,以及短期口服類固醇、口服免疫抑制劑、照光治療,都可以減緩患者的不適。而且隨著醫學的進步,近年更有注射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等新武器,都讓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效果往前大步邁進。施怡賢指出,臨床上顯示,生物製劑與部分口服小分子藥物對中重度異膚患者的治療效果很不錯。目前生物製劑健保為有條件給付,患者病灶要持續至少六個月、經照光治療三個月及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的足量治療各三個月無效、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20分且病灶佔體表面積30%以上,施怡賢說,申請條件有賴病友和醫界持續努力,爭取擴大給付。而近期更開放6歲以上可施打生物製劑,為異友提供更多治療上的選擇。 她也鼓勵患者,即使是使用其他藥物,病友仍要耐心接受治療,並配合醫囑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更無需對病情太過悲觀,「畢竟異膚患者都還很年輕,大家都可以拚拚看。」心理師帶塗鴉藝術治療 促進病友交流諮商心理師葉北辰也為異友們帶來撫慰。他說,不論是哪種疾病,任何病友的人生都會感到挫折和失落。但他建議病友,不妨換個角度看事情,「去思考我們從生病中學會什麼、得到什麼」,不必鑽牛角尖。這場茶會有20多位異友出席,大家原本互不相識,葉北辰特別規畫互動遊戲,帶領異友們合作塗鴉,先讓每個人隨意畫下線條,再從中找出圖案,把各自的塗鴉組合成一幅有主題的完整畫作最後,在大家的熱烈討論聲中,四幅鮮豔炫麗的大幅畫作呈現在會場,主題分別是「跨海大橋」、「繽紛的未來」、「太空之旅」與「彩色夢」,每一筆一畫都充滿了夢想和生命力,彷彿訴說著病友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更彰顯著不因疾病而放棄對生命的熱情。許多異友露出欣慰的笑容說:「我好像看到希望了」,許多異友在活動後交換聯絡訊息,相約未來多聚會,更要成為協會的種子,凝聚異友的向心力,為病友福祉一起努力。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 健保大數據揭心肌梗塞10共病
秋高氣爽,連日氣溫像是溜滑梯驟降、明顯感到涼意。氣溫低、溫差大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好發因素之一,因為交感神經興奮讓血管變得容易收縮,進而有機會造成冠狀動脈斑塊破裂,一旦剝落的血塊堵住冠狀動脈血流,就可能導致心肌梗塞。12月患者最多,溫度下降與溫差,誘發心肌梗塞。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109年全年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的人次將近4萬,民國107至109年間,12月年年蟬聯心肌梗塞就診人數最多的月份,也跟氣溫有關。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主任鄭正一指出,一項結合97年至100年健保資料庫與近年氣象站氣溫統計的研究發現,台灣在氣溫15度起,每下降1度,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會比前一個溫度區間的發生機率,增加1.016倍。誘發心肌梗塞另一個關鍵還有「溫差」,不只包含天氣溫度,也涵蓋室、內外的溫差。鄭正一舉例,像冬天清晨一離開被窩,或者出門運動,甚至在洗澡前、後進出浴室等。不過,大熱天也不可忽略心梗發生。鄭正一說,因為夏天大量排汗,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會因體內缺水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提高血栓發生機率。高血脂得靠抽血測得,是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為什麼血管會塞住?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比喻,把血管當作一條全新的橡皮管,用久了彈性會疲乏,不僅會變得硬、也會變得很脆,甚至還會有一層垢。血管冠狀動脈一旦發生堵塞,將導致血液不順暢,跑到管壁中,將導致內皮細胞異常增生,血管管腔越來越窄,就有堵塞可能。健保大數據顯示,心肌梗塞患者的共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佔前三名。高血脂像是心肌梗塞的沉默殺手,葉宏一說,以日常經驗而言,量血壓、血糖十分很容易,測量血脂的話,得靠健檢空腹抽血,一旦出狀況,相對較難及早發現。心梗共病,慢性腎病、喉嚨痛與胸痛也入列。心肌梗塞的共病,慢性腎病、喉嚨痛與胸痛也入列,葉宏一說,腎臟病患者常伴隨血管鈣化,血液流暢度不好,有促發心梗可能;但近期日本有三個特殊案例顯示,70至80歲的老人,本身心血管不好,顎部、喉嚨感到疼痛,誤以為是牙疼就醫,沒想到在看診檯急救,發現原來是心肌梗塞引起下顎痛。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葉宏一說,大學入學新生檢驗後,若職場無特別提供健檢,將面臨20年的空窗期。因此,有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需要定期檢查。秋天迎來螃蟹季,高血脂患者別碰有殼類海鮮。但即便醫師一再呼籲,預防心肌梗塞需降低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及定期篩檢重要性,但健保數據仍顯示,107至109年間心肌梗塞發病人數,各年齡層皆增加。鄭正一說,部分原因可以歸於「高敏感度肌鈣蛋白」檢測的廣泛運用,得以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拜醫療進步所賜,儘管急性心梗的發生率上升,但病人存活率是增加的。另外,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除了控制三高及戒菸,值得注意的是,壓力、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是近年空汙PM2.5等環境因素,也是諸多心肌梗塞危險因子之一。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鄭正一建議,可先從每周適度的運動及簡單的飲食調整做起,謹記少鹽、少糖、低熱量攝取。地中海型飲食已被研究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民眾可以吃大量蔬果、適量的海鮮及蛋、乳製品,使用橄欖油,並減少食用紅肉。高血脂患者飲食更要謹慎,葉宏一說,秋天迎來螃蟹季,有殼類的海鮮避免攝取;蛋白質也不要過量,每天只能吃一顆蛋;動物內臟盡量不要吃;也常見民眾補鈣,小魚乾、吻仔魚補充過量,如要喝牛奶,比較建議低脂奶或脫脂奶;肉食族應避免吃紅肉,多攝取白肉。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屏基馬拉威團隊獲醫奉獎 「施比受更為有福」奉獻需要
屏東基督教醫院馬拉威工作團隊,近20年遠赴馬拉威提供醫療及生活扶助,今團隊獲得第31屆醫療奉獻獎「團體醫療奉獻獎」,屏基院長余廣亮代表致詞時表示,雖然我國現在與馬拉威無邦交,但政府與民間互相幫助,且秉持「施比受更為有福」,更願付出心力在有需要的人。馬拉威飽受貧困及愛滋病襲擊,近20年來屏東基督教醫院組工作團隊,遠赴馬拉威成立「彩虹門診」,提供醫療及生活扶助。2008年台灣與馬拉威斷交,屏基院長余廣亮自掏腰包付錢給當地員工繼續照料愛滋病患。經他努力奔走,隔年持續守護馬拉威,積極培訓在地人才,讓馬拉威人自助人助,至今服務超過1萬5千名愛滋病患,且與國際組織合作,開發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及藥庫資訊系統。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今上台領獎,院長余廣亮代表致詞時表示,人不分種族、宗教,雖我國與馬拉威沒有邦交,但透過民間機構方式,及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PPP)方式,讓政府及民間互相合作,成為彼此很好的夥伴關係。他也提到,雖我國與馬拉威斷交,衛福部仍然提供補助計畫,協助屏基在馬拉威作為訓練據點,獻愛在有需要幫助的地方。余廣亮說,團隊中16位同仁幾乎都去過馬拉威,返台後大可找到更好的工作,卻仍然願意留在屏東偏遠地方服務。他表示,當有機會踏出國外,看見各地有需要,返台後也看的這些需要,因而學習付出,他引用聖經「施比受更為有福」,認為給出去的不比獲得的福氣少,而是更有福,更享受在這福氣中。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上至董事下至清潔員」 天主教修士韓國乾獲醫奉獎
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澎湖惠民醫院董事韓國乾修士,今獲得第31屆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他於澎湖惠民醫院奉獻一生,36年來一路從復健人員到醫院董事,今領獎時,特別公開替惠民醫院募款重建,盼各界協助澎湖鄉親,興建醫療大樓、長照中心。立法院厚生會與本報合辦的第31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天在圓山大飯店舉行。天主教修士韓國乾原在恆春核電廠工作,因為神父寄給他的一張單程機票,讓他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在澎湖惠民醫院。36年來一路從復健人員到醫院董事,總是包辦醫院大小雜務,連洗刷浴廁也隨時幫補,是醫院內最不可缺的老士官長。韓國乾回憶,當年在恆春發電廠工作,民國73年參加一場關懷活動,受到當地的神父呂若瑟與修士何義士,驚訝離島竟有外國人,卻沒看到台灣傳教士。思考一年後,他決定要到澎湖工作,母親起初憂心,他並非醫護且常生病,他向母親說「我生病的話醫院會照顧我,不用擔心」。澎湖醫療人力有限,韓國乾坦言,醫療人員需24小時戰鬥,民眾若有急診需求,還要親自開救護車到家裡接病人。他曾笑說自己是「上至董事,下至清潔員」,醫院有缺執照,他就去考執照,他將母親的叮嚀謹記在心,「多學多做,學會技術就是你的,別的地方都用得到」。義大利籍呂若瑟神父20多歲來台,在民國42年創辦惠民醫院,當時醫院是診所型態,如今神父已80多歲,時代變遷下醫院不敷使用,加上澎湖地區長輩長照需求,盼藉著天主教視病猶親的理念,除了傳承年輕傳神父繼承工作,也藉此呼籲各界協助澎湖惠民醫院募捐建設新醫療大樓及長照中心。
-
2021-10-30 養生.運動天地
開始運動的原因? 他們的理由超催淚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母胎堅強或是天性樂觀。而是受過的傷太痛了,一次又一次,然後下一個傷就越來越不痛。漸漸的,發現自己越來越可以雲淡風輕,甚至可以微笑著把傷口一片片揭開,鼓勵其他人「一切都會好的!」全台最大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長期報導正能量女性故事,文章感動無數人,不少人從中得到啟發感動「到底背後團隊是誰?」「他們怎麼可以寫出如此動人故事?」其實,你會發現「有肌勵」長期傳達的愛與正向精神,背後藏著來自三個年齡層的大女孩們,不同的秘密與人生故事。對未來感到迷惘的新鮮人23歲的江柏蓉過去有個空姐夢,沒想到在疫情衝擊,航空業職缺大幅減少,放棄夢想來到媒體產業擔任小編,隨時被社群資訊綁架的她,經營運動社群後不僅被粉絲感動,更想成為榜樣,於是穿上運動服,開始運動。上天給的人生歷練今年29歲的林祐遙,親人走得早,缺少家人關懷曾一度誤入歧途,為了擺脫痛苦回憶,依靠酒精和煙霧麻痺自己,有天卻突然意識到,自己憑什麼心臟還能健康跳動的時候,卻不好好珍惜,對得起早逝的雙親嗎? 熱愛工作卻忽略家人在媒體工作近20年的張念慈,3年前罹患甲狀腺癌,生病的那一刻起,才發現自己過去熱衷於工作,忽略了家人和自己,總是想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陪伴,於是,她決定開始做「這件事」。更多秘密都在影片中,想窺探有肌勵小編的內心,Youtube搜尋:「有肌勵」,看完故事的你,也歡迎跟我們一起,換上你最喜愛的N.O.W運動服飾,一起運動去!「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打又落空! 第13輪疫苗今公布 符合資格者一次看
國內開放第十三輪疫苗規畫,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混打規畫只開放一類人員,其它12歲以上民眾,若打完一劑BNT滿四周,可以規畫施打第二劑BNT疫苗,目前在11月3日開放分流預約,並於11月5日至11月12日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https://1922.gov.tw/ ,以下簡稱預約平台)第13期規畫提供BNT疫苗與AZ疫苗第一劑,以及BNT疫苗已接種第一劑間隔滿4周以上與AZ疫苗已接種第一劑間隔滿10周以上對象第二劑接種,相關對象及期程說明如下:一、符合資格對象10月26日中午12時前已意願登記民眾,且符合下列任一條件:1.BNT第一劑:12歲以上民眾[即2009/11/5(含)前出生]。2.BNT第二劑:10月8日(含)前已接種BNT第一劑18歲以上民眾[即2003/12/31(含)前出生]。3.AZ第一劑:50歲以上民眾[即1971/12/31(含)前出生]。4.AZ第二劑:8月27日(含)前已接種AZ第一劑18歲以上民眾[即2003/11/5(含)前出生]。二、預約分流時程:1.BNT疫苗:11月3日上午10時至11月4日中午12時。2.AZ疫苗:11月3日下午2時至11月4日中午12時。三、施打時程:11月5日至11月12日。指揮中心說,前述對象將於11月2日下午2時起,陸續收到提醒簡訊,請記得依預約分流時間進行預約,預約當日如遇啟動流量管制亦請配合依序排隊耐心等候預約。後續將視疫苗供應期程調整接種場次,籲請民眾屆時準時前往接種。另有關BNT疫苗12-17歲(含)對象之第二劑校園集中接種作業,屆時將視教育單位相關期程調整。指揮中心提醒,10月1日起亦開始接種流感疫苗,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應與COVID-19疫苗間隔至少7天,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第二劑疫苗前,應備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及健保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另未滿18歲對象,請由家長(或法定代理人、監護人及關係人等)陪同前往合約醫療院所或接種站接種,並由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18歲至未滿20歲民眾,如自行前往接種,請持家長簽具之意願同意書,若由家長陪同前往接種,請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屬意願同意書。
-
2021-10-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藍委質疑疫苗不良反應通報失靈 疾管署:加強和基層溝通
國民黨立委林文瑞今天表示,民眾陳小姐向他陳情,她在7月打完第一劑AZ疫苗後出現下肢無力的症狀,之後就醫醫生只開消炎止痛的藥給她,但她症狀逐漸嚴重導致多次跌倒,進行關節更換手術,還因此向親友借貸度日,林文瑞認為政府有責任向國人說明並提供醫療救治和救濟的管道。林文瑞今天舉行記者會。陳小姐說,她打完第一劑AZ一周後開始腳無力,越來越嚴重,變成不能走路,她連絡衛生局,衛生局幫她叫救護車送醫,醫院幫她做核磁共振等檢查都顯示沒有問題,醫生開消炎止痛的藥給她,她回去後頻繁跌倒,粉碎性骨折,換關節手術花很多錢,向親友借貸度日,醫生一直跟她說她的狀況和疫苗無關,相關單位在問題還沒解決的情況下還一直催她打第二劑,她因此向基隆市議員韓世昱和林文瑞求助。林文瑞說,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截至10月20日為止,國內接獲疫苗不良事件通報已破萬件,這樣的數字令人心驚,打疫苗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造成許多人不安,政府不斷強調打疫苗是「利大於弊」的選擇,這說法固然沒錯,但是針對注射疫苗後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政府也有責任向國人說明並提供醫療救治與救濟管道。林文瑞說,唯有完善救濟國人才能安心打疫苗。衛福部目前雖已成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審理疫苗受害事件,但救濟程序漫長,審理過程緩不濟急;且若第一線醫事人員警覺性不足,未能將病患列入不良反應通報系統,就更遑論後續的疫苗安全性監測機制是否能夠及時介入,對於第一線醫事人員的相關資源挹注,衛福部與指揮中心責無旁貸應負起最大責任。國民黨立委吳怡玎說,這麼多不良反應事件,政府的數字、資訊公開透明很重要,不要蓋牌,對於相關案件政府應該從寬認定,也希望中央和地方溝通,讓通報條件和流程更清楚,在證據的取得上該驗血的要驗、該檢查的要檢查,不要讓民眾覺得政府鼓勵大家打疫苗,但事後有不良反應都不理,這會影響施打意願。台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研究所教授何建志說,新冠疫苗是人類首次施打,很多實證醫學還在進行,許多因果關係還不夠明確,國人相信政府所以打疫苗,政府應訂定相關SOP,協助基層醫療人員及早診斷疫苗的後遺症和副作用,陳女士的案例,若能及早做血栓檢查,用藥物緩解,狀況可以避免,在修法部分因為母法已經有了,政府可以制定行政命令統一程序,讓委員及早發放救濟金,也讓民眾知道政府會照顧人民。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有持續和醫療院所溝通,表明因果關係不是通報的必要條件,未來會持續加強溝通,也會告訴衛生局他們也能協助通報,受害救濟民眾可以自行提出申請,只要填申請單,不須提供病歷、佐證,他們會調閱,有獨立專家委員會審理因果關聯性,若民眾懷疑自己打疫苗後的不良狀況和疫苗有關都可以通報,不需要確定因果關係才能通報,也都能提出申請,他們現在都強化流程,會加速審議速度。
-
2021-10-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 開辦愛滋彩虹門診 建置電子病歷系統
馬拉威飽受貧困及愛滋病襲擊,近20年來屏東基督教醫院組工作團隊,遠赴馬拉威提供醫療及生活扶助。2008年台灣與馬拉威斷交,屏基院長余廣亮自掏腰包付錢給當地員工繼續照料愛滋病患。經他努力奔走,隔年持續守護馬拉威,積極培訓在地人才,讓馬拉威人自助人助。今年獲獎,余廣亮謙遜說:「我們做的所有努力,都在豐富彼此生命。」披荊斬棘 提供醫療援助 屏基在2002年承接台灣駐馬國醫療團,在馬拉威姆祖祖中央醫院(Mzuzu Central Hospital)開辦愛滋病彩虹門診(Rainbow Clinic),取自聖經「當人們看見彩虹,就會記得上帝不會遺忘人」,讓馬拉威愛滋病患了解自己並不會被遺忘。余廣亮擔任駐馬拉威醫療團長時,帶著台灣醫學院學生組志工團,披荊斬棘為馬拉威提供各種醫療救助。每年台灣約有30、40位學生加入屏基工作團隊,前往馬拉威協助醫療,也幫忙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且在姆祖祖大學及李文斯頓大學講授醫療及公衛課程,協助馬拉威人才培訓。馬拉威人也來台到屏基受訓,學習台灣的醫療體系、醫療模式,返回馬拉威後能負責整個醫療體系的運作。吳宗樹 馬國工作10多年以外交替代役身分到馬拉威服務的吳宗樹,已在馬拉威工作10多年,也在姆祖祖大學講授課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協助馬國衛生部的防疫工作,開展疫情中心營運、資料分析等,讓馬拉威在短時間建立數位化工具與相關應變系統,得以迅速因應疫情的挑戰。余廣亮 自掏腰包給薪水余廣亮說,與馬拉威斷交時,醫療團必須離開,他擔憂正在照顧的5千多名愛滋病患能否持續受到照顧,臨行前自掏腰包請姆祖祖中央醫院給6名員工薪水,以免他們生活無以為繼,也請他們照顧愛滋患者。返台後,余廣亮奔走近半年,獲得國際路加組織(Luke International LIN)協助,在2009年7月以非政府組織方式重回馬拉威。余廣亮表示,現在屏基以NGO身分回去,是屬非政府間國際組織INGO,在當地深耕很重要,需培育足夠的當地人才,找出當地人發展的空間,最終達成由當地人獨立運作、當地人服務當地人的目標。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現在約70多人,目前長期停留在馬拉威的台灣人僅有吳宗樹一人。兼顧醫療與訓練 協助自立馬拉威人Rose Singini是工作團隊的總務及採購經理,她最早在醫療團當清潔工,2009年團隊重返馬拉威時擔任廚師。余廣亮說,現年40歲的Rose有心向學,團隊培養她念書,現在大學進修物流專業。Rose表示,教育增強她的自信心,更感謝吳宗樹扮演人生導師。馬拉威有259個醫院的健康資訊系統由屏基工作團隊負責維護,每季要做一次監控,包括電子病歷、愛滋病管理系統等的彙整。余廣亮說:「我們是合作夥伴,不是上對下關係。」夥伴關係有感情成分,不分你我,同舟共濟,「雙方關係是平等平權的。」為讓工作團隊能永續發展,屏基兼顧醫療與訓練。余廣亮說,等到馬拉威能「行政、專業、財務與價值四者都獨立」,即是屏基離開的日子。余廣亮細數:目前在地培訓進度已達六成;財務獨立部分,屏基提供比例已降至三成,其他經費透過申請國際計畫獲得;核心價值則尚待建立。工作團隊認為,服務馬拉威對台灣也有助益。透過在馬拉威的愛滋病預防、教育、診療與社區關懷等,台灣醫學生學習國際醫療合作,對國際環境下的議題有所認識,已培育台灣超過200名全球衛生人力。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成立:屏基2002年起擔任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關懷當地愛滋病患。服務事項:●2002年至今服務超過一萬五千名愛滋病患,也開發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藥庫資訊系統等。●馬拉威國家電子病歷醫療系統發展推廣與支援,拓展馬拉威共237間醫療院所。●與馬國衛生部、挪威奧斯陸大學合作,進行區域健康資訊(DHIS2)教育訓練與使用者能力建構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推廣到馬國社區層級做疫調工作使用。●建立馬國示範醫院標竿,與馬國姆祖祖中央醫院合作近15年,從醫療援助到公衛計畫合作與資訊系統建構。得獎紀錄:●2004年行政院衛生署以「經營衛生醫療援助工作績效卓越獎」,嘉許屏基增進兩國衛生合作。●2014年衛生署頒發「國際醫療貢獻殊偉獎」。
-
2021-10-28 焦點.元氣新聞
女性吸菸率5年內大躍進!勸戒菸 這樣做比恐嚇更有用
隨健康意識抬頭、菸捐調漲,台灣男女性吸菸率大致持續下降,但2018年到2020年的女性吸菸率卻從2.4%回升到2.9%,為2015年後最大幅度回升,如何幫助女性遠離菸品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女性加味菸使用比率上升幅度大於男性,但因醫療及醫美抗老技術發達,疾病和變老變醜等恐怖訴求,無法為習慣「吸菸儀式感」女性帶來戒菸動機,要正向鼓勵或訴諸親情才有用,另外國健署已研擬修法禁止加味菸。亞東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表示,台灣過去長期調查一直認為女性抽菸率極低,可能有些低估,因為很多女性可能不敢講實話。近年觀察到加味菸使用比例誇張成長,女性吸菸者使用比例從33.6%增加到41.7%,男性也從5.6%成長到12.5%,因為這類新興菸品給人一種「這不是菸」的錯覺,甚至有時髦、新潮感,忘記了加味菸就是菸,只要開始抽,就是對生命健康造成危險。吳彥雯表示,吸菸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而且研究顯示女性吸菸者健康風險上升幅度遠高於男性。舉例來說,成年男性一天抽6到9根菸,心肌梗塞風險是不吸菸男性的2.1倍,但女性只要一天抽3到5跟,心肌梗塞風險就是不吸菸女性的2.14倍。如果菸癮更重,一天吸一包菸(20根),男性風險的增為3倍,女性卻大增為6倍。至於出血性腦中風(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男性吸菸風險增為3倍,女性則增為4.7倍。吸菸也會增加女性罹患乳癌、子宮頸癌、不孕、流產等風險,還會使卵子提早老化並進入更年期,讓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曾經主持女性吸菸者焦點座談的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專任教授許安琪表示,女性大多是在求學階段因為好奇和同儕接觸菸品,進入職場後因為社交原因繼續抽菸,而鞏固吸菸行為的重要元素「儀式感」,還有打入某個人際圈之後的文化壓力、階級制度等,這些都會增加戒菸難度。雖然健康風險高,不過許安琪調查發現,恐怖訴求無法喚起女性吸菸者的戒菸動機,但正面、溫馨的鼓勵和親情訴求,可以得到很好的反應,特別是在比較年長的女性吸菸者。許安琪表示,這可能是因為現代醫學發達,也有很多醫美技術可以滿足女性抗老和美容的需求,所以與其恐嚇女性吸菸會醜,不如鼓勵他多運動會變美,最好由家人、伴侶或兒女,以溫馨的話語支持女性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10-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編28億元自購疫苗 北市透露:接洽BNT、莫德納廠商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赴議會專案報告防疫振興等相關政策。台北市將編列28億元預算自購第三劑疫苗與防疫物資,議員阮昭雄指出,若是預算通過到底要買什麼?恐怕是很大的「空白授權」。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待衛福部回函才能決定北市採購計劃,目前接洽的疫苗廠商,主要為進口BNT、莫德納。阮昭雄指出,台北市將編列28億元預算自購第三劑疫苗與防疫物資,不一定要買疫苗,還有其它防疫物資,若是預算通過到底要買什麼?柯文哲說,疫苗以外還有藥物,但陳時中說藥物中央也有買。阮昭雄表示,這恐怕是很大的「空白授權」。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北市府這幾天會發函給衛福部,要衛福部回函給市府中央的疫苗採購計畫及時程,等中央的採購計畫怎麼樣,再來決定台北市這28億元預算,至於目前接洽的疫苗廠商,主要為進口BNT、莫德納。另外,台北市長柯文哲近日為基隆捷運與基隆市長林右昌不斷隔空互嗆。議員游淑慧表示,20年前開工的文湖線,12年前完工最後要650億,台中綠線10年前開工,去年完工,跟基隆捷運差不多長,就要593億。游淑慧表示,北市有沒有給交通部長王國材建議參考,400億恐怕半節都蓋不出來,林右昌快要卸任,基隆未來要負擔三成,擔心基隆屆時恐無法負擔。針對400億蓋基隆捷運一事,柯文哲也說,「那個一定不夠。」
-
2021-10-28 養生.聰明飲食
結晶才是天然現象?用結晶判斷蜂蜜真偽可行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蜂蜜結晶真的跟真偽有關係?其實蜂蜜會結晶真的是天然的現象,但因為消費者喜歡不結晶的蜂蜜,所以廠商會利用加工處理的方式讓蜂蜜不結晶。你可曾有碰過這樣的情形,打開蜂蜜罐正準備享用時,發現原本黃橙色半透明狀的蜂蜜變成流沙的質地,看起來不是變質,味道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上網搜尋卻出現一整排真假蜂蜜的文章。有人說不結晶才是真蜂蜜,卻也有人說會結晶才是天然現象才是真蜂蜜,但其實結晶根本不能作為蜂蜜真偽的標準,這又是為什麼?結晶不是判斷蜂蜜真偽的辦法蜂蜜,是一種超過70%的醣類過飽和溶液,且水分含量低於20%,蜂蜜中最主要的兩種糖就是果糖(30~44%)與葡萄糖(25~40%),這兩種糖不同的組成比例,就會影響蜂蜜結晶的情況。除此之外,蜂蜜的品種也會對於結晶的狀況有所不同,雖然結晶的蜂蜜會讓人覺得質地不真實,就像假的一樣,但其實這確實是一種天然的現象,那普遍市面上的蜂蜜卻不是全部都會結晶,又是怎麼一回事?結晶蜂蜜讓加工難易提升雖然說這種結晶的現象是天然反應,但實際上蜂蜜的結晶度與大規模的生產來說,造成很大的困擾。除此之外,消費者普遍也都更喜歡沒有結晶的蜂蜜,面對這樣的需求,蜂蜜製造商自然是得想出對策來處理蜂蜜會結晶的問題。能夠讓蜂蜜不要結晶的方法有哪些?包含高溫、超聲波、微波、過濾、超過率含添加食品添加物。但前述其實都有各自的缺點,好比冷凍處理費用昂貴、紅外線處理雖然穩定,處理的批次卻相當小。添加物最能輕鬆解決結晶問題普遍來說真正應用在蜂蜜的結晶處理上,最常見的就是讓蜂蜜通過 72°C 或更高溫度下的巴氏德殺菌。通過殺菌,蜂蜜中的酵母細胞被破壞、蜂蜜晶體液化,除此外加熱會增加羥甲基糠醛 (HMF) 含量、降低澱粉酶活性的作用。但唯一的缺點就是,蜂蜜受熱後顏色變深、味道和香氣也會發生淡化的現象,從而導致蜂蜜品質下降,這些都是解決結晶問題時會面臨痛點。這也是為什麼添加添加物相對來說簡單很多,具有成本低、蜂蜜不容易變質、操作簡單等優點,舉例來說,海藻糖就是能有效解決蜂蜜結晶問題的添加物。延伸閱讀▶沒有Bee,也能有蜂蜜!合成生物學、發酵技術讓蜂蜜的未來替代品誕生▶蜂蜜純不純不能隨便說了算!蜂蜜純度標示新規預計2023年7月上路▶氣候變遷造成大減產,食品業如何找出巧克力、蜂蜜等瀕危食材的替身?參考資料▶An innovative method for preventing honey crystallization(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擔心染疫不願就醫 這藥物去年使用成長率竟破2成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近2年,民眾為降低染疫風險,多不願前往醫院就醫,讓患有精神疾病等慢性病患無法及時拿藥,恐致病情不穩定,飽受折磨。健保署表示,1995年健保開辦時,即將精神科長效針劑納入健保給付,2017年更將效期為12周,也就是為期3個月的二代長效針劑納入給付,依去年統計,精神病患使用人數已達3.2萬人,使用成長率更突破2成。健保署醫管組科長陳依婕說,如健保給付的二代長效針劑,每3個月僅需施打1針,有別於以往傳統藥物需每天服用,有著改善精神病患服藥的遵從性,進一步提升病情穩定度,目前該署給付精神科長效針劑品項共計21項。陳依婕指出,據健保署去年統計,使用長效針劑的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病患達3.2萬人,給付件數35.6萬件,醫療費用12.5億點;2018年至2011年長效針劑平均成長率分別為7.0%、3.8%及20.5%,尤其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使用成長率大幅增加,凸顯患者不願前往醫院回診、拿藥,而多使用長效針劑。陳依婕說,為鼓勵醫師針對不規則就醫或服藥的精神病患施打長效針劑,促使高風險病人轉為固定就醫,達到病情穩定效果,該署今年7月29日於「醫療服務共同擬訂會議」通過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新增長效針劑獎勵措施。陳依婕說,參與方案的院所若可讓思覺失調症患者連續4個月施打長效針劑,除可依現有的品質指標表現外,給予額外1000點至1500點獎勵,並自9月1日起生效,預估有1560名患者受惠,每年約增加170萬元醫療費用支出。此外,陳依婕說,為考量基層診所開立長效針劑藥品在申報所得稅時,依財政部規定,其中僅80%被視為成本,恐低於實際進藥成本,診所負責人所得被高估,因增加所得稅額度,降低開立長效針劑治療病人的意願,目前該署希望比照C肝口服新藥規劃,目前C肝新藥96%藥品費用視為成本,而關於長效針劑成本計算,正由財政部進行研議。
-
2021-10-28 養生.人生智慧
我的投資失敗經驗值得大家借鏡! 專家告訴你不可不知的資產配置觀念
貪念蒙蔽雙眼,我失敗了 說到資產配置,一定要跟你們分享我失敗的投資經驗,這個故事發生在我15歲時(國中三年級)。當時的我剛開始接觸投資,完全沒有人教,只能靠著一些書籍跟網路自學,導致我在投資路上走了不少冤枉路。 那一年,我很嚮往每年都領著大量股利和股息的日子,於是我上網找了台灣股票的殖利率排行(每股股息〔現金股利〕÷每股股價×100),之後選定了台端(3432)和大億金茂(8107)當作投資標的。 當時我被高到不合理的殖利率蒙蔽了雙眼,在沒有好好認識那兩間公司的狀況下,就輕易地把所有的資產丟進去。台端更在宣布了當年的高殖利率之後,連續好幾天漲停板,因此我更加確定我選到了一支好股票,但好景不常,印象中當初過了除權息日沒多久,台端的股票陷入了無止境的下跌,使我的資產基本上處於被腰斬的狀態,雖然後來的確領到了不少的股利,但是價差和股利總和起來,我的資產仍舊蒸發掉25%。 可笑的是,當時見到闕又上老師後,他還問我投資了哪些股票?我很開心地給他看了我的證券帳號,一直到非常久以後,我才認賠出場,將資產轉移到真正能替我賺錢的地方。 我的失敗經驗,值得大家借鏡 我犯不少錯,以下列出來給各位參考,希望各位可以當作前車之鑑,避免跟我犯同樣的錯誤。1.投資了不熟悉的公司 我自首!在我看了殖利率排行榜之前,我根本沒有聽過台端這間公司,並且沒有在決定投資前好好看過這間公司的基本面資料。在這裡我要澄清,我並不是說台端不好,而是想告訴大家,千萬不要隨隨便便投資一間你根本不了解的公司。 2.不願意認賠出清 承認投資失敗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萬般困難,畢竟要承認自己的缺點和失敗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實不相瞞,由於我始終相信我手上的股票總有那麼一天會回到高點,所以我每天癡癡地等著那一天的到來。 話說當時會有不停損的想法,主要是因為巴菲特曾經講過一句話:「不能承受股價下跌50%的人,就不應該炒股!」(Unable to bear's shares fell 50% of the people should not have to fry.) 於是,我憑著這個信念,在接下來的一年裡繼續抱著這支不會成長的股票,而放棄其他更好的投資機會,上了高中後我經過了許久的掙扎和考慮,才決定正式地和這支股票「分手」。 3.超級糟糕的資產配置 終於要講到本章的重點了!我想不管有沒有學過投資,應該多多少少都聽過「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句話,而這句話本身要表達的其實就是分散風險的重要性。 在這次的例子裡,由於我把所有的資產全部放在同一間公司,造成了極大的風險;換句話說,當這間公司如果在營運上出現了任何問題,我完完全全沒有能力去抵抗我所面臨的風險。 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如何資產配置,使我們可以在報酬和風險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資產配置 首先我想說,每個人都該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資產配置。 為什麼不能直接抄別人的投資配置?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人所適合的投資方式跟願意承受的風險都不同。 比方說今天有一位80歲的阿嬤跟一位18歲的少女接受了一樣的理財教育,並都決定投資台灣市場,但她們的資產配置很可能就會不一樣。 年紀長的投資者對「穩定」的需求一定比較高,畢竟她已經沒什麼體力去創造主動收入,所以在阿嬤的資產配置裡,一定是以現金、債券跟台灣50(0050)占大部分。 而18歲的少女因為有大量的精力去創造主動收入,而且人生還很長,就算投資失敗也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所以在少女的投資組合裡就可以放比較多的個股,甚至拿一小部分出來做槓桿,這樣都是合理的。 當然,年齡只是影響資產配置的其中一個因素而已,真正會影響到資產配置的原因可說是不勝枚舉,在各位配置自己的資產之前,希望大家都要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到底有多大、可以承受的波動性究竟有多大。如果想要簡單認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那只要問問看自己,平常是屬於愛冒險的人還是保守一點的人。至於,現金占例要放多少,平民投資界流行一種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幾歲就放大概多少百分比。例如:我今年20歲,我就放20%的現金,讓另外80%去參與市場運作。這道理很簡單,正如本章一開始所言,年紀越年輕的人風險承受度就越高,畢竟就算輸光了,還是可以靠工作賺錢。但是,如果你很年輕卻不喜歡冒險,當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提升現金部位來避險,像我就喜歡讓我的現金占25%,當然大家可以不必學我,找到自己舒服的配置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總之,在打造專屬的資產配置前,決定好現金部位是必須要做的。 決定好現金比例後,第二步就是決定投資標的物。 如果是投資新手的話,我一般會建議先從定期定額ETF開始,關於這個部分,我在第6章有詳細的解說,如果忘記了可以翻回去複習一下。如果有特別感興趣的個股想要投資,當然也可以放入自己的投資列表中,不過我真心希望各位投資的個股不是聽明牌來的,畢竟投資絕對不能隨便。從台股市場轉戰美股市場如果想要投資個股,我還是推薦選擇美股,當然如果對台灣市場很熟悉的話,也可以直接忽略我的這段話。要是有人說我是美股擁護者才會推薦美股的話,我完全不會否認,所以,我要在這邊分享我為什麼從台股市場轉戰美股市場: 1.資本額 台灣公司值多少錢?美國公司又值多少錢?我想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大家心裡都有個底,當然在這之間多多少少會有一些例外,像是台積電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大部分」的情況下,在美國上市的一流公司資本額都非常龐大。 如果資本額過小,大部分的股票就容易聚集在少數的股東身上,這會造成大股東會有一定的能力去操作股價,而台灣市場就時常發生操作股價的事情,這種行為就是俗稱的「炒作股票」。 另外,在內線交易的世界裡,菜鳥投資人的眼光和實力完全不管用,因為股票市場不再依靠自然法則運行,而我也相信,炒作股票和內線交易是造成台灣散戶很容易虧錢的一個主要原因。 2.品牌價值 台灣最具知名度的股票有哪些?看到這個問題的當下,很多投資人的腦袋中無非是出現大立光、台積電、中鋼等等。 但是仔細想想,這些股票當中,究竟有多少支是享譽國際的大品牌? 在台灣,實力最堅強的那幾支股票,大多都是幫國外代工,也不是說代工不好,畢竟台積電在晶圓片的市場也是做到了全世界第一。 但我的意思是,看看國外的大公司,例如Google、Microsoft等等,他們是負責創新跟發明的,甚至可以說是引領全世界風潮、創造新未來,個個都擁有台灣公司無法企及的國際影響力。 這時候如果我們讓資金跟著這些世界級的公司一起成長,那將會成為非常令人開心的事。 3.熟悉度 人們總說要投資自己熟悉的公司,但台股充斥著許多新手投資人不認識的公司,若是沒有好好研究,根本不知道那間公司的特質與未來發展。 在美股的世界裡,有很多我們很熟悉的品牌,甚至說那些公司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可口可樂(KO)、星巴克(SBUX)還有NIKE(NKE),都是大家熟到不行的公司,所以如果對台股比較沒研究的話,不妨可以試試看美國的股票! 再次強調,買入美股只是我個人推薦,如果投資外國股票讓你沒有安全感,那台股還是一個好的選擇。 至於個股如何挑選,接下來我來跟大家分享一招——懶人選股法。※本文摘新自然主義《如果終極目標是財務自由,不如一開始就學投資賺錢!!:致富思維X實戰方法》
-
2021-10-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2期疫苗第2階段加開仍額滿? 北市:還有預約名額
史上最複雜的第12期疫苗第二階段開放預約,儘管中央協助加開BNT及AZ預約名額,但仍有里長反應即刻秒殺,北市衛生局表示,今中午11時許查詢預約結果,BNT及AZ疫苗預約名額均有剩餘,沒有預約到的民眾,後續也將持續規畫安排接種。衛生局說明,均有掌握北市第12期第二階段加開的BNT及AZ疫苗預約登記的情況,中央預約系統第12期已於今中午12時截止,中央系統現關閉整理中。依衛生局今上午11時20分查詢結果,北市AZ還有25019個名額(花博接種站)、BNT尚餘18096個名額(中央協助6個接種站點)。衛生局表示,中央臨時加開的第12期第二階段BNT及AZ疫苗預約,是為了避免醫療量能浪費,中央也有說明本次增加開放對象,若沒選到適合場次及時間,將持續規畫透過預約平台或合約醫療院所進行接種,「絕無中央、地方不同調的情況」。另外,預約成功民眾須依預約時間攜帶健保卡,接種第二劑的民眾還需要攜帶黃卡前往接種。
-
2021-10-27 名人.黃軒
忍不住就想挖鼻孔?醫:常挖到流鼻血恐有強迫症
你有狂挖鼻孔嗎?一篇1995年2月發表在《臨床精神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的研究,調查1000位居住在威斯康辛州戴恩郡(Dane County, Wisconsin))的成年人,發現91%大人也很常挖鼻孔。其中1.2%每個小時會挖鼻孔。2001年6月,《臨床精神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又刊出另一篇研究,這次的調查對象是亞洲人,結果指出,平均每位成人一天要挖四次鼻孔。有7.6%的成人每天重複挖鼻孔 > 20 次。17%的成人,承認自己有狂挖鼻孔的習慣。如果你喜歡挖鼻孔,不用感到跟大家格格不入,也毋須感到罪惡。只有少部份的人,會出現狂挖鼻孔的症狀,我們醫學給他一個名稱叫「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雖然人們通常會因為無聊、緊張或僅僅因為他們試圖擺脫討厭的鼻屎而挖鼻孔,但患有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的人卻覺得不得不挖鼻孔。患有這種疾病的人也可能會經歷嚴重的壓力和焦慮,並養成咬指甲等其他習慣。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條件研究人員將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歸類為一種強迫症,可能屬於以身體為中心的重複行為障礙。要使挖鼻孔成為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必須滿足下列標準: - 狂挖鼻孔,佔用個人過多時間- 有這種情況的人,很可能多次嘗試,但未能戒除這種狂挖鼻孔習慣 - 重複狂挖鼻孔,導致自己鼻孔反覆受傷 - 這種狂挖鼻孔習慣,擾亂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運作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併發症大多數挖鼻屎的人往往會在抓癢或擺脫任何鼻屎後立即停止。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的人不會如此,他們會反覆常出現:- 流鼻血 - 發生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鼻中隔穿孔 - 發生鼻竇感染的風險增加 為什麽會有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與大多數強迫症的情況一樣,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的原因很複雜,尚不完全清楚。然而,研究提供了一些解釋 :1.遺傳學一些研究表明,患有強制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的人,可能有以傷害身體的重複行為家族史。這意味著他們可能有一個父母或兄弟姐妹,他們可能沒有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但可能有其他狂抓皮膚的習慣。2.焦慮一些患有嚴重焦慮症的人,會養成狂抓皮膚的習慣、狂挖鼻孔的習慣,在焦慮的情況下,挖鼻孔足以讓他們自己平靜下來。 3.藥物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是導致以前沒有挖鼻病史的人突然出現狂挖鼻孔的習慣。用於治療過動症的興奮劑藥物,之前發現與狂抓皮膚的習慣有關。 4.荷爾蒙變化在某些情況下,女性荷爾蒙的變化,也許與狂挖鼻孔的習慣有關。一項關於荷爾蒙變化,對女性狂抓皮膚的習慣的研究發現,在更年期時荷爾蒙的極端變化,這種狂抓皮膚情況會惡化。怎麼處理?挖鼻孔通常不需要治療。然而,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可能有害,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通常需要得到幫助才能停止挖鼻孔。1.減壓方式如果您的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的原因是嚴重的壓力,可尋找其他健康的方式減壓,比如運動、音樂,可以幫助阻止這種情況。 2.保持鼻子濕潤如果您的鼻腔非常乾燥,則更有可能要用力挖掘乾燥鼻屎。當您在室內時,您可以使用鹽水噴霧保持鼻子濕潤,保持充足的水分或使用加濕器。3.盡快處理鼻子疾病别忘了,過敏也會導致粘液的產生增加,從而導致鼻屎增加。您可以找醫師,是否可服用非處方抗組胺藥來防止過敏升級。 4.藥物 目前還沒有藥物專門用於治療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但是,可以嘗試某些用於治療強迫症相關疾病的藥物。如果該病症與另一種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有關,則治療這些病症可能有助於緩解狂挖鼻孔(Rhinotillexomania)的症狀,甚至可以幫助一個人完全戒除這種習慣。※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10-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獲選團結試驗疫苗計畫 WHO全額資助正統三期臨床
高端疫苗26日公告獲選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哥倫比亞、馬利、菲律賓三個國家的團結試驗疫苗(Solidarity Trial Vaccines)計畫。高端疫苗(6547)副總經理李思賢今(27)日表示,這項臨床試驗是採傳統的多國三期臨床臨床試驗,將分為對照組與疫苗組,將驗證高端新冠疫苗的保護力。李思賢表示,WHO及三個國家的這臨床試驗,目標受試人數仍待WHO公布,臨床執行時間也須等待收案進度來決定。但對於高端疫苗而言,這項臨床試驗有一重要意義,所有試驗費用將由WHO及三個國家共同分擔,高端疫苗僅需負責疫苗生產及運輸費用。李思賢說,若是由高端疫苗全額負擔一項三期臨床試驗,估計至少新台幣50億元至100億元。自今年年中以來,衛福部食藥署公布EUA(緊急授權許可)標準之後,國產疫苗應否採「免疫橋接」方式進行臨床試驗,在國內一度引發不同專家正反兩極的議論,高端疫苗不論是在台灣、歐盟及巴拉圭,仍然是採「免疫橋接」試驗力拚通過EUA。李思賢表示,不論是對於巴拉圭正在進行、或者正向歐盟申請的臨床試驗,高端仍會繼續採「免疫橋接」臨床試驗爭取更多國家通過EUA。WHO於2021年10月26日公告:關於團結試驗疫苗聲明(WHO Statement on Solidarity Trial Vaccines),由WHO與哥倫比亞、馬利(非洲國家)、以及菲律賓衛生部共同正式對外宣布全球團結疫苗試驗啟動。WHO公告指出,團結疫苗臨床試驗於哥倫比亞、馬利及菲律賓三個國家,超過40個臨床試驗中心執行。經由獨立的疫苗優先次序諮詢小組 (the independent vaccine prioritization advisory group) 評選,目前已有兩項疫苗確認獲選。首先入選的兩項疫苗為高端公司的次單位重組蛋白疫苗,以及Inovio公司的DNA疫苗。李思賢表示,團結試驗疫苗計畫共評選了20支國際疫苗,目前只有四項被選中,高端與Inovio兩公司是目前可立即啟動的兩支疫苗。
-
2021-10-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獲選WHO團結試驗疫苗 陳時中:值得大家高興
日本政府捐贈第六批30萬劑AZ疫苗於今日上午運抵桃園國際機場,疫苗效期至明年1月26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再度向日本政府表達感謝,他表示,總計已有420.4萬劑疫苗到貨,也感謝駐日本大使謝長廷的努力。對於高端獲選WHO贊助的團結臨床試驗疫苗,陳時中也表示,「非常不容易,是值得大家高興的事」。陳時中表示,高端獲選為WHO的團結臨床試驗疫苗,非常不容易,在20款內疫苗內選出兩個,一個是高端,另一是美國Inovio疫苗,世界上的疫苗比這多很多;換句話說,希望疫苗在世衛認證下,廣泛提供世界缺乏疫苗的地方,團結抗疫。WHO贊助的團結臨床試驗為WHO、哥倫比亞、馬利共和國及菲律賓共同合作的第三期、跨國、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陳時中表示,現在的意義WHO各國專家認為是相對優秀的疫苗,有發展潛力。至於試驗相關費用,都是由WHO贊助,若未來通過三期試驗,相信成為WHO認可的疫苗機會很大,畢竟在各國專家監督下完成臨床試驗,如果回來跟台灣申請,時間到就延長EUA或直接申請認可藥證。而日本提供我國的AZ疫苗分別為6月4日124萬劑、7月8日113萬劑、7月15日97萬劑、9月7日6.4萬劑、9月25日50萬劑及本批30萬劑,共420.4萬劑。指揮中心表示,這批疫苗將提供國人與在台日籍人士接種。莊人祥表示,日僑部分與外交部有造冊專案,會在特定特定醫院進行。
-
2021-10-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立智:守護偏鄉眼科醫療 點亮恆春靈魂之窗
醫療貧瘠之地恆春,一度有「瞎子村」的稱呼。居民迫切需要眼科醫師,偏偏早期整個恆春半島找不到一位。直到1995年陳雲址醫師來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恆春才終於有了眼科醫師。但一人之力撐不住所有病人,2000年同為眼科醫師的鄭立智,因陳雲址一句「留下來和我一起努力」,決心全力投入偏鄉醫療。與陳雲址並肩 填補缺口2000年,陳雲址獲得第10屆醫療奉獻獎;2021年的現在,鄭立智亦榮獲醫奉獎。他們並肩填補恆春眼科醫師的缺口,為黑暗中的恆春人帶來重見光明的希望。忘我的行醫路上,鄭立智去年巴金森氏症發病,仍拖著病體看診。他說:「棒子我緊握在手中,直到接棒者到來。」鄭立智就讀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時,即立志朝眼科發展。由於眼科手術精細,特別需要耐心和穩定,鄭立智大五開始刻意訓練自己,用左手、右手勤練毛筆,藉此強化專注力和穩定度,藉運筆的困難磨練雙手的穩定。寫毛筆字的習慣一直維持到現在。分發馬祖任醫官兩年期間,因離島缺醫護,鄭立智幾乎包辦所有科別,從外傷手術、傷風感冒、腹痛、割盲腸到接生、衛教宣導。艱困的克難環境,培養他成為十八般武藝樣樣通的小島醫師。他說,那段時間深刻體會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的缺乏和就醫的不便,內心深處已埋下日後到恆春半島服務的種子。後來鄭立智在高雄國軍802總醫院任眼科主任,再到屏東基督教醫院任眼科主任。虔誠基督徒的他對宣教有使命感,1996年偕妻子移民紐西蘭,開拓華人教會。但陳雲址希望他去恆春幫忙,於是次年起每年撥出兩個月,從紐西蘭飛回恆基,協助眼科。義不容辭回台 一待20多年2000年,66歲的陳雲址接任恆基院長,繁雜的行政工作使得龐大的眼科門診量更加捉襟見肘,遑論還有巡迴醫療需要照顧。陳雲址一句「這裡很缺眼科醫師」,鄭立智義不容辭,決定從支援的候鳥落地,從此做棲居恆春的留鳥。2012年,也一頭栽入恆基接下吃力的院長職務。鄭立智在恆春看診20多年,恆春半島的眼科歷史幾乎都在他的眼睛裡。剛到恆基時,鄭立智驚訝發現,不少居民一隻眼晴瞎掉。後來才知道,原住民老人務農時不小心被樹枝劃傷眼角而感染,潰爛化膿,最後失明;洋蔥農採收時被強風吹來的洋蔥皮屑或細砂刮傷眼角膜,角膜受真菌感染發炎、潰瘍,不舒服時又用力揉搓,造成更嚴重甚至難以挽回的永久性傷害。面對原民 會用排灣語問診老人常見的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恆春非常多。鄭立智說,他們或者認命,或者沒人照顧,或有病痛也不知道;還有砂眼、睫毛倒長的後遺症,之後角膜損傷、視力受損。弱勢家庭則是忽略孩子的眼晴健康,沒有及時帶孩子矯正斜視和近視。林林總總,都凸顯恆春需要眼科醫師,深入山區巡迴醫療和衛教宣導也顯得特別重要。在恆基醫護人員眼中,鄭立智是位集謙和、親切、專業、愛心優點於一身的醫師長輩「鄭爸爸」、「鄭老爹」。恆基時有排灣族人來看診,鄭立智會用排灣語詢問狀況。眼科資深助理林貴花說,鄭醫師看診之餘還順道話家常,遇到病患付不起醫藥費,他私底下會自掏腰包。農民病患帶著雞鴨或蔬果到診間答謝,都請他們帶回去,溫暖的說:「你們更需要補一補,我心領了。」有前輩同行 這條路不孤單 鄭立智接任院長的2012年,8月時天秤颱風重創醫療大樓,那時恆基屬於虧錢狀態,院長得帶隊「下海」募款。但「捐錢反而容易,獻身才是困難」。回顧在恆春半島的23年歲月,鄭立智說:「我只是跟著前人的步伐走,做著他們曾經做過的事。」87歲的陳雲址醫師仍在看診,71歲的自己「有他們為榜樣,有恆基的夥伴同行,這條路不孤單」。鄭立智一直住在恆基的宿舍裡,目前吃藥控制巴金森氏症,恆基院方已找到兩位眼科醫師年底前到任。他笑說是上帝要他休息了。醫師誓詞中「奉獻生命為人類服務」,鄭立智自認無愧於天且無憾於己,滿心喜樂。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立智小檔案年齡:71歲出生地:高雄現職: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高雄國軍802總醫院眼科主任●屏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2012-2016年)●屏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主要事蹟:●成立恆春半島原鄉兒童課輔班、新移民關懷、老人日托站等
-
2021-10-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WHO啟動疫苗試驗高端入選 專家樂見:走向國際一大步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哥倫比亞、馬利與菲律賓衛生部啟動「團體試驗疫苗」計畫,台灣國產高端疫苗成為首波入選候選疫苗名單。專家認為,高端本身就是好的疫苗,先前因資本不足、台灣無疫情、跨國試驗碰外交問題等,先前有不少困境,如今WHO願協助,算是高端很好的出路,十分樂見。WHO與哥倫比亞、馬利與菲律賓衛生部啟動「團體試驗疫苗」計畫,由科學家及專家組成小組,選擇有效且安全疫苗,快速評估候補疫苗,目前已開始招募志願者參與試驗,且已審查20支疫苗,首波入選的2種疫苗正在接受團體試驗,其中一種就是台灣的高端疫苗。台灣疫苗協會推動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高端本身就是好的疫苗,早晚會獲得國際認證,先前做臨床試驗碰到困境,包括資本額不足、國內無疫情、國外臨床試驗碰外交問題等原因,導致高端難以往前邁進。黃玉成表示,高端屬於傳統次單位蛋白疫苗,研發速度本來就比較慢,不像病毒載體、mRNA疫苗,可以在兩三週內做出來,蛋白質疫苗需花半年準備。世界上除了Novavax以外,高端是第一個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的次單位蛋白疫苗,研發速度已算快。另外,黃玉成也提到,研發疫苗不論研發、資金都缺一不可,高端公司僅一百人,要做研發本身就不容易,中央挹注高端經費一億元,相較美國補助Novavax十六億美金,幾乎難以比擬。台灣用小資本額還可以做到這種局面,真的要珍惜。黃玉成表示,臨床試驗動輒萬人起跳,起初AZ疫苗在英國做臨床試驗時,數據結果並不是太好,後來AZ到美國啟動3萬人臨床試驗才算完整。台灣到今年初確診僅幾百人,高端很難在台灣做傳統第三期臨床試驗,如今WHO出面協助,對高端是很好的出路,相當樂見。我國食藥署先前通過高端EUA,採用免疫橋接方式,比較高端與AZ疫苗施打後產生中和抗體數據。雖當時看來是「全球首創」,如今歐盟也同意此做法,準備給予認證。黃玉成表示,近期有法國疫苗廠研發滅活病毒,採免疫橋接方式與AZ做試驗,相較之下,疫苗製程難度,高端的次單位蛋白疫苗較滅活病毒難研發,可見我國給予EUA過程仍然嚴謹。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則興奮在臉書表示「恭喜恭喜!高端疫苗的國際認證走出一大步!希望能做出很不錯的保護力!」。他說,「就是連醫師之前還不敢大聲說的,WHO贊助去哥倫比亞做傳統三期的那件事。現在確認了!高端Medigen的次單位蛋白疫苗是其中之一。另外一支疫苗是Inovio的DNA疫苗」,他也興奮直呼「恭喜恭喜!高端疫苗的國際認證走出一大步!希望能做出很不錯的保護力!」
-
2021-10-27 癌症.乳癌
「乳癌攻略」打破乳癌病理 名醫群聊天機器人一點就通
台灣每年新增逾萬名女性乳癌患者,但因乳癌病理複雜,許多患者對治療裹足不前。29歲小方(化名)1年多前,突然摸到左乳下方有一腫塊,原以為是不小心撞傷,但經一周觀察,腫塊並未消失,就醫檢查竟為第三期乳癌,腫瘤大小約為4公分,當發現腫塊時,她一度害怕不敢面對,也不願上網收尋乳癌相關資訊,就擔心收尋到錯誤資訊,不利治療。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黃其晟說,受生活西化影響,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逐步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但因治療方法多元,死亡率未明顯攀升,但患者面臨多種治療方法常無從選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出的「乳癌攻略」LINE聊天機器人,可以讓患者點選自己乳癌分期及病理報告結果,提供治療、藥物、副作用等實用知識,帶領患者走出醫療叢林。小芳說,經醫師確診後,這時才知自己對治療方式及療程相當陌生,這時才驚覺須戰勝恐懼,鼓起勇氣跨出第一步,開始收集乳癌治療資訊。乳癌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陳啟民表示,乳癌已是女性罹患率最高的癌症,回想台灣早年乳癌病患少,但卻有患者乳房已出現潰瘍、流膿等,才到醫院就醫,有時患者一進入診間,他就能聞到組織潰爛的味道,但隨著乳癌篩檢的推行,現在這種情形已十分少見。不過,陳啟民說,早年門診中有名女性患者,因擔心治療可能要切除乳房,而每周一次飛往香港尋求針灸治療,但病情卻持續惡化。陳啟民說,許多醫院已成立乳房中心,且分子生物學進步,很多新藥問世,以他服務的和信醫院來說,乳癌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已高達93%,10年存活率也有80%,另因國人對乳癌的重視提早檢查,讓乳癌原位癌比例自9%提升至15%,逐漸追上國外20%的篩檢率。陳啟民指出,乳癌治療已有許多方法,如今外科醫師已不是主角,約60至70%乳癌患者不需切除乳房,80%患者不需切除淋巴結,往往僅需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即可,提醒女性應定期乳癌篩檢,以利及早治療。
-
2021-10-2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家中長輩「老倒縮」應注意,抱孫可能導致脊椎骨折! 這4件事別常做,會讓骨質疏鬆更嚴重
長輩身高下降或駝背是骨質疏鬆的徵兆有注意到家中長輩每年的身高一直在下降或是駝背狀況越來越嚴重嗎?這是骨質疏鬆的徵兆,骨質流失一直是讓人忽略的問題,大樹藥局呂維人藥師表示,骨質流失平時沒有感覺,因此大多數人並不會注意更不會在意,等到碰撞、跌倒才發現,有些長者甚至因為抱金孫引發脊椎骨折而不自知,通常發現時骨質疏鬆已經很嚴重,這時候想要再補回來已經很困難,因此預防骨鬆、存骨本、補充骨量要趁早!人體大約在20-30歲期間骨量會達到巔峰你知道人體骨骼的骨量其實早早就過了巔峰嗎?大樹藥局呂維人藥師說明人體大約在20-30歲期間骨量會達到巔峰,之後就是不斷的流失,而女性在停經後,骨量更是加速的流失,這也是為什麼骨質疏鬆症好發於女性。骨量除了隨著年紀流失外,吸菸、酗酒、愛喝咖啡、少曬太陽者,都會加速骨質流失。根據統計吸菸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是不吸菸者的兩倍。而常喝酒者每日僅僅一罐啤酒,其骨質疏鬆症罹患機率也較不喝酒者多一倍。愛喝咖啡者則需注意咖啡有利尿的功能,會讓體內的礦物質加速排出,因此對於鈣質吸收不利,國健署建議針對骨質密度降低的部分,每日咖啡因總攝取量不要超過300毫克,大約是一般市售美式咖啡1-2杯中杯的量。曬太陽會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維生素D是鈣質吸收的關鍵,缺乏維生素D者補充在多鈣質也沒用,因為無法被人體吸收,因此多曬太陽或多補充維生素D絕對是存骨本的重點。維生素D與鈣質的補充是重中之重,大樹藥局呂維人藥師建議,存骨本、補充骨量要趁早,不利於骨質留存的習慣盡早改掉,平時多曬太陽、多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兩者之間缺一不可,牛奶、小魚乾、堅果類、深綠色蔬菜等平時可多食用,甚至也可透過營養食品如鈣片等補充,越早開始存骨本,才能讓自己的骨骼狀況良好,退休後的生活品質才能更有保障,也不用擔心老了走不動要麻煩家人。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呂維人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明再捐台灣30萬劑AZ!日本海外累捐3千萬劑全球第三多
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26日說,27日將向台灣追加提供30萬劑新冠疫苗,目前日本已向20個國家與地區累計提供約3000萬劑疫苗,他並強調日本的捐贈疫苗成績在全球排名第三。茂木還透露,向台灣提供的疫苗數量總計將達420萬劑。此外分別向越南和印尼提供400萬劑,並稱「期待日本提供疫苗能為全球防疫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