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癌症.乳癌
搜尋
10
共找到
10926
筆 文章
-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傳染病專家:新冠病毒感冒化 可能還要5年
舊金山紀事報報導,新冠病毒不斷演化產生新變種病毒株,造成每四到六個月就出現一波新疫情,衛生專家表示,如果這個情況持續下去,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很快就會超越目前已知最具傳染性的病毒麻疹。專家也指出,病毒毒性若要變異到不比普通感冒嚴重的話,可能需要幾年時間。衛生專家認為,目前主要傳播的新冠病毒株,其傳染性可能是2019年底導致中國大陸爆發疫情的原始病毒株的5到10倍。近來,每一個新出現的變種病毒株的傳染性,都比其母病毒株強。例如,Omicron的傳染性是Delta的三倍,Omicron亞型BA.2和BA.2.12.1又比Omicron分別高出20%和30%。這些亞型病毒株的基本再生數可能已接近15,和麻疹不相上下。史丹福大學傳染病學家席格(Robert Siegel)說:「理論上,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沒有上限。在大家的認知中,麻疹是病毒中的麥可喬登(Michael Jordan),但新冠病毒有奪取寶座的可能,因為我們提供絕佳的機會讓它實現這個目標。」許多科學家仍然相信,雖然新冠病毒傳播速度變得愈來愈快,但也變得愈來愈不致命,病人的病情也變得較不嚴重。但是,無法保證病毒會循著這個路線變異,而且病毒毒性若要變異到不比普通感冒嚴重的話,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舊金山加州大學傳染病學家李維(Jay Levy)說:「我的看法是,新冠病毒的毒性會愈來愈弱,會一直減少到只會導致出現普通感冒症狀,但可能需要五年的時間,我們在這段時間內不能只是坐視。」衛生專家表示,在科學家研究出新冠病毒是如何變異,以及如何減緩其進化過程的辦法之前,最有效避免病例激增、重症和死亡的方法,仍是採取防疫措施,例如接種疫苗和戴口罩。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死亡快速 專家:流程麻煩、兒童重症多是關鍵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嚴峻,根據統計四月以來公佈的死亡個案,約四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專家指出,主要是治療流程麻煩,影響原本疾病無法接受常規治療、預後變差,另外這波疫情很多為兒童重症,因此除了腦炎外,非腦炎的重症病程也很快,家長和第一線醫護應注意相關症狀,「及早反應、早期診斷 、快速治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的比例有點太高,代表「診斷不及時」,壓縮到可以治療的時間。治療時間一壓縮,急重症醫療人員壓力更大,也可能醫療還來不及上場,人就走了。黃立民分析,延遲診斷原因包括檢測不夠方便,比如日前長照機構反映急缺快篩,是可能原因;民眾或照顧者對疾病認知不足,或覺得程序太麻煩就不想驗。找到原因就要改善,讓診斷變容易,才能將快速死亡或死後確診的比例降下來。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有愈來愈多病人原本就有其他疾病需要住院治療,卻因為驗出確診,治療流程變得很麻煩,影響到原本疾病無法接受常規治療,預後也變差。為了減少這種不利病人的情況,第一線都在努力減少簡化流程,最直接的作法就是讓確診過的醫護人員去照顧確診者、確診過的外科醫師去開刀。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則表示,很多病程快的多是兒童重症,尤其若出現腦炎,往往都在五天內去世。目前指揮中心也注意到這件事,包括舉行研討會、訂立指引,並在記者會上宣導前導症狀提醒家長和第一線醫護注意,都是好的一步。他也提醒,另外也有一群非腦炎的重症兒童,包括出現哮吼、患有癌症、正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等兒童,也可能因為染疫,出現缺氧、敗血症和呼吸衰竭而快速死亡。邱政洵表示,這次看到很多小朋友,尤其小嬰兒因為新冠的上呼吸道症狀導致咽喉腫脹,而出現哮吼。過去小嬰兒出現哮吼往往打一針類固醇,就有很好的消腫效,但這次卻出現許多要插管的狀況,光是林口長庚就救治了近三名這樣的小朋友。而這些小朋友重症住院如果能夠及早使用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等適當藥物治療,仍有機會就活。因此若有潛在疾病的小朋友一定要特別注意,若出現腦炎前導症狀、哮吼等,一定要盡快送急診,第一線醫護人員也要有所警覺,及早給予對應的治療。不過邱政洵也直言,新加坡雖有兒童重症個案,卻無兒童死亡個案,主要就在該國很重視兒童疫苗的涵蓋率。由於兒童個案無法使用Paxlovid或莫納皮拉韋等口服藥物,因此一但染疫就會非常麻煩。而我國兒童疫苗接種落後,莫德納開打多時,卻有很多人不願接種在等BNT,「這是錯誤的」;偏偏BNT又延遲交貨,導致兒童接種率不佳。他表示,接種疫苗可預防重症,雖然五歲以下兒童尚無法接種疫苗,但如果哥哥姊姊接種,就多一層保護,避免兒童密切接觸染疫;尤其現在看到也出現10歲的腦炎個案,因此應儘早將兒童疫苗接種率拉上來才行。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峰估單日達10萬 莊人祥:疫情應會延續到7月
網紅醫師預估疫情高峰在5月底、單日新增達16萬人,6月底新增人數到最低點。指揮官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關於未來高峰都有很多估計,包括高、中、低推估,先前推估6月初可能達單日確診16萬,中推估為5月底10萬,低推估則是7萬;不過以目前疫情趨勢,單日10萬左右的確診人數可能最大。莊人祥表示,疫情可能延續到7月底,不會在6月底就到低谷,可能呈現起起伏伏的情況。例如紐約疫情高峰下來後過了兩三個月,目前因Omicron又往上升,要看未來新的變異株是否進到國內,大流行後或可休息一、兩個月,有無新的變異株,每個國家都是一波再一波,要看染疫人數、新疫苗研發等,是否對疫情有較好的防護。對於這波疫情病人病程、死亡時間相對短,陳時中表示,不認為與投藥有關係,如果一開始就重症也無法投藥。羅一鈞則表示,這是指口服藥物,很多個案如果到醫院還可住到病房,仍有瑞德西韋等藥物可治療中重症個案,而發病速度較快,送醫評估中重症以上需要用氧氣,就不是口服藥對象,會給瑞德西韋或其他抗病毒藥物治療。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莫納皮拉韋下周再分地方 配醫院、衛生局為主
快篩陽性經醫師判定擴及全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等行政流程確定好,將於下周宣布,屆時就可根據適應症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物。不過對於口服抗病毒藥物藥局端的存量,陳時中表示,藥局端的量還需要再確認;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等藥物到貨後未來一周會再分到地方。陳時中表示,莫納皮拉韋配送2.4萬人份至地方,Paxlovid也有32萬人份在地方。這是在地方的總體量能,但藥局部分還需要查。羅一鈞則表示,莫納皮拉韋先前加購10萬劑,周日前到貨3萬多份,等陸續到貨未來一周會在分到地方。不過莫納皮拉韋將以配發地方或醫院為主,保留給長照、洗腎、管灌病人等,因此以衛生局和醫院、管中心作為社區、機構或洗腎診所的周轉地。至於輝瑞的Paxlovod則會再配發給藥局,等確認後會再報告。陳時中表示,專家會議已再度將抗病毒口服藥適應症確認,下周就會開放全體民眾快篩陽性或醫師診斷就確診後,根據適應症使用藥物。針對台大公衛教授金傳春建議孕婦、兒童應備有要有高效價抗體血漿。羅一鈞則表示,血漿是傳染病發生之初,沒有特效藥時,可用康復者血清當中的抗體作為治療,但風險是另外一個人的血漿可能有其他傳染病的疑慮,治療效果也有待商榷。目前疫情已持續兩年多,國際上使用恢復血清效果還沒有足夠證據支持,現有其他藥物選擇下,並沒有把恢復者血漿列入用藥建議中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累計5童腦炎重症 八大前驅症狀要注意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其中兩名個案併發腦炎。目前累計12例兒童重症個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看到兒童併發腦炎有在增加的趨勢,因此提醒出現抽搐、持續昏睡、持續頭痛等八項症狀,可能是兒童腦前重症的前驅症狀,必須立即就醫。羅一鈞表示,新增三位兒童重症個案,包括一位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出現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目前於加護病房救治中。個案5月13日開始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當天至診所就醫時評估良好而返家療養,隔天出現意識變化,使用快篩楊姓,合併肌肉抽蓄緊急送急診,體溫高達40.1度,發現肺部影像有輕微肺炎、頭部電腦斷層發現嚴重腦水腫也有心律不整、血氧下降等,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發現多器官指數異常,使用瑞德西韋和神經系統用藥救治中。一名一歲多男童本身無慢性病,5月20日出現發燒、全身抽蓄且持續,緊急送醫插管後抽蓄停止,於醫院檢驗確診,目前也轉送到加護病房治療中另有一名一歲多女童有腸道閉鎖病史,5月16日出現發燒、抽蓄、嘴唇發紫等症狀,目前合併敗血症和呼吸窘迫救治中。三人都有使用瑞德西韋。羅一鈞表示,目前累計12兒童重症個案,其中包括5位腦炎個案,當中四位介於一至四歲,另有一位為今天公布的10歲兒童,另外七例重症個案則包括肺炎、敗血症、哮吼等。羅一鈞表示,之前腸病毒71型疫情也有兒童腦炎增加的現象,不論腸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情形,有八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前驅症狀。包括體溫超過41度,代表體溫中樞已經失常,另外包括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等也是侵犯中樞神經的病徵,可自行或由親友緊急送醫或打119。羅一鈞表示,兒童神經急性照顧重點為注意顱內壓升高情形,如果有相關表徵要特別注意用藥降低腦壓,必要時也需要低溫療法或手術;針對新冠肺炎本身可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出現免疫風暴或免疫激素增加,可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調節劑等。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56創新高 再增3例兒童重症個案
國內新增256例中重症個案,創這波疫情新高;其中198例中症、58例重症,另有53例死亡。重症個案中再增三個兒童重症。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兩名兒童為腦炎,目前已累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7%、中症人數為2050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690人,占0.06%。重症率也從0.05%首度上升至0.06%。羅一鈞表示,53例死亡個案中,死亡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52例有慢性病史,17人未接種疫苗,28例為80歲以上個案。其中兩名40多歲的死亡個案為一男一女,分別接種一劑和三劑疫苗,分別有肝硬化和神經系統疾病史。另外,重症個案中,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其中兩名個案併發腦炎。三名重症個案,包括一名一歲女童,出現敗血症併呼吸窘迫,本身有腸道閉鎖症、一名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發燒全身抽蓄,疑似腦炎、一名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目前累計12例兒童重症個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二人不幸過世。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增7萬9441例較昨天略降 死亡個案53例中有52例具慢性病史
國內今天新增7萬9441例本土個案,較昨天略降。中重症新增256例、死亡個案53例,另新增46例境外移入個案,其中2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3萬8290例男性,4萬1097例女性,5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0,698例,桃園市11,168例,台北市9,645例,臺中市7,250例,高雄市7,135例,台南市4,678例,彰化縣2,358例,新竹縣2,328例,屏東縣2,256例,基隆市1,799例,宜蘭縣1,778例,苗栗縣1,636例,新竹市1,613例,花蓮縣1,096例,南投縣953例,雲林縣916例,嘉義縣760例,台東縣565例,嘉義市431例,澎湖縣165例,金門縣139例,連江縣74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5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3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2例具慢性病史、17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4日至5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0日至5月20日。今日新增4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1例男性,24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2例、韓國1例、日本1例、調查中42例。入境日今年5月19日至5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2萬0371例確診,分別為1萬2523例境外移入,130萬7794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396例死亡病例,其中138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637例、台北市443例、基隆市72例、桃園市40例、台中市33例、彰化縣29例、高雄市21例、新竹縣17例、花蓮縣16例、屏東縣13例、台東縣12例、台南市10例、宜蘭縣9例、雲林縣8例、嘉義縣6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5例、嘉義市及金門縣各2例、新竹市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市民染疫超過11% 台東縣確診死亡率1.47‰全台最高
基隆市單日新增確診、收治重症人數連兩天下降,但已連續9天公布死亡個案,今年累計39例,比去年29人染疫死亡多了10人。基隆市目前超過4萬人確診,占市民總數11%,全台各縣市最高。確診死亡率部分,以台東縣1.47‰最高,基隆市近1‰居次。新冠肺炎這波本土疫情較早蔓延的北北基桃4座城市,確診總人數一路攀升。單日新增確診人數目前處於高檔,但近兩天都略為下滑。基隆市19日創下2530人新高後,20日降為2045人,21日再減到1757人。依據中央公布的疫情資訊,基隆市今年本土病例累計4萬221人,以全市36萬多人計算,每百人有11人染疫,是全台占比最高縣市。其次是新北市400萬多人,41萬4069人確診,占約10%。桃園市民染疫比為7.88%,北市為7.53%。確診者死亡率部分,台東縣占比最高。台東今年6790人確診,10人死亡,致死率1.47‰。基隆市4萬221人確診,39人死亡,致死率為0.97‰。台北市19萬258人確診,113人死亡,致死率0.59‰。新北市41萬4069人確診,202人死亡,致死率0.4878‰。桃園市17萬9186人確診,10人死亡,致死率為0.0558‰。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需翻身換尿布病人大增 台大護理師痛批1:9照顧不可能
指揮中心日前發函提高各級醫院專責病房護病比,由原訂的1:5,正式調整為醫學中心1:9,區域醫院1:12、地區醫院1:15,引發護理工會團體怒批「不把護理師當人看」。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也發出聲明指出,許多確診住院病患年近百歲,多重共病又長期臥床,三餐、翻身、換尿布都要護理師一手包辦,衛福部卻將「惡質護病比就地合法」,令人憤怒。台大醫院專責病房護理師也公布工作內容,「1:9根本不可能」。台大醫院專責病房林護理師表示,之前規定1:5的時候,實務上就已經是1:7了,早上9時到10時之間必須給病人治療,就算護理師提早8時開始做,也只有120分鐘。每天上班時間已經非常緊繃,喝個水都要趕、大家都沒吃飯,如果一個護理師得照顧9人,平均一個人都不能超過15分鐘,「那根本是不可能的」。首先,光是穿脫隔離衣,就要花很多時間。林護理師表示,護理師身上有三層隔離衣,第一件正穿布面隔離衣,第二件反穿防水隔離衣,第三件反穿布面隔離衣,頭上兩層髮帽、面罩、N95加外科口罩、兩層鞋套、兩層手套。每照顧完一個病人,就要把第三件隔離衣、外層鞋套和外層手套脫掉,每脱一件就要洗一次手,然後重新穿上乾淨的,才去照顧下一個病人。再者,長照機構來的病人逐漸變多,照顧所需時間更長。林護理師表示,這些病人除了新冠肺炎所需的給氧、打藥等治療,還可能有氣切需要抽痰、有插鼻胃管需要管灌營養品、每兩小時需翻身換尿布。林護理師也照顧過躁動失智的確診長者,因為沒有額外的人力可以幫忙,照顧前只能先將病人綁住,光照顧他一個人就要花大約一小時。「都會比較晚換尿布,也不可能兩小時翻身,當然擔心病人會褥瘡,但真的做不到!」林護理師表示,護理師都會盡量把長照機構的病人平均分配,護理師手上都有1到2個,但1到2個就已經是極限了。其他常見的住院確診者雖然生活可自理,但是都各有治療需要,例如身上有傷口需要照顧的癌症病人、需要抽痰的、需要氧氣的、需要打點滴的,每個病人都需要一定的照顧時間。林護理師表示,護病比太高,照顧品質就會很差,每天上班都在擔心病人出事沒人發現、沒有人可以去救他。每個群組都在狂罵,定出這種護病比「根本搞不清楚基層在幹嘛」。如果現在衛福部再提要發獎勵金,大家也已經不會相信,因為連去年的都還沒達到,「說到要做到,確定發得出來再說吧!」
-
2022-05-22 養生.營養食譜
噴香梅乾扣肉 白飯殺手
我是客家人,小時候曾參與梅乾菜的製作過程——將一束芥菜撒上鹽巴醃製,掛在竹竿上,放太陽下曝曬,歷經多時,曬至全乾,綑綁起來,藏在甕裡,散發陳年韻味,一、兩年都不會壞。由於露天風吹,所以梅乾菜料理的前置作業就是以水泡軟,重覆清洗,去除藏在葉片的細沙雜質,接著擰乾水分,切碎備用。梅乾扣肉是經典之作,濃油赤醬的色澤,外表發著油光,噴香的滋味,令人垂涎三尺。我都選層次分明的五花肉,拉長烹調時間,慢火燉煮,入口即化;不論夾饅頭、吐司或刈包都是享受。每當家人知道我要做「梅乾扣肉」,總會叮嚀,「米要多煮一點喔!」這道佳餚堪稱「白飯殺手」。梅乾扣肉食材:帶皮五花肉400公克、梅乾菜1綑、香菜1根辛香料:蒜末1大匙、蔥2根、薑6片、八角2顆、大辣椒1根調味料:蠔油1大匙、醬油2大匙、酒2大匙、冰糖1大匙作法:1. 梅乾菜切成小丁狀備用。2. 五花肉放入冷鍋中,水蓋過食材,加入3片薑、1根蔥段和酒,煮的過程不時撈出浮沫,以小火燜煮20分鐘後撈起,瀝乾水分,趁熱塗抹醬油上色。3. 準備一炒鍋,倒入3大匙油,五花肉皮朝下,煎至兩面微焦(為避免噴油,蓋上鍋蓋較安全)。4. 取出放涼,切成1公分寬,放入容器內,加1大匙蠔油和醬油、1/4茶匙鹽和白胡椒粉,醃1小時。5. 利用原鍋煸出的油,爆香蒜末、蔥段、3片薑、辣椒,放入作法1的梅乾菜,倒入適量的醬油、鹽、冰糖、五香粉、白胡椒粉、八角,炒香後,加水蓋過食材,轉中小火燜煮20分鐘。6. 挑出蔥、薑、辣椒、八角,丟棄不用。7. 準備有深度的圓碗,將作法4五花肉以皮朝下的方式,依序擺在碗底,將作法5的梅乾菜連滷汁一起舖上。8. 以蒸鍋煮50分鐘(或移至電鍋,外鍋放2-3杯水)。9. 蒸好的梅乾扣肉取出,將碗裡的湯汁小心翼翼的倒入小碗內,再倒扣盤中,最後淋上小碗裡的湯汁。10. 為了增色,上面可放一根香菜。備註:五花肉可買超市約一公分厚的肉片,切適當長度,取代作法2。梅乾肉蒸高麗菜食材:高麗菜300公克、絞肉150公克、梅乾菜1綑、蒜末1大匙、大辣椒半根(切小丁狀)作法:1. 高麗菜剝成大片狀,放入滾水中汆燙,水中加一茶匙油和鹽以保鮮綠,約1分鐘後,撈出瀝乾。2. 取一深盤,將高麗菜沿著盤緣,層層疊疊鋪上。3. 梅乾菜洗淨擰乾切碎,放入鍋中,炒乾水分,取出備用。4. 炒鍋中倒入1大匙油,放入絞肉炒至變白,加上作法3的梅乾菜、蒜末、1大匙醬油膏、1/4茶匙白胡椒粉、辣椒炒香,加1碗水(吃飯用碗),以中小火燜煮20分鐘。5. 將作法4的梅乾肉放在作法2的高麗菜上,移至蒸鍋,以中大火蒸約5分鐘即可。備註:盤底鋪上青菜用意在增加亮度;而作法4的梅乾肉煮久一點,可縮短作法5的時間,讓青菜不變黃,顯得好看。梅乾菜燒豆腐食材:梅乾菜1綑、板豆腐1大塊、五花肉1塊(150公克)、蒜末1大匙、大辣椒半根(切碎)醬料:醬油2大匙、米酒2大匙、糖1茶匙作法1. 梅乾菜切碎備用。2.熱鍋,倒入1大匙油,放入切成長方形的豆腐,小心翼翼地煎至兩面焦黃,取出備用。3.原鍋放入切成片狀的五花肉,以煸出的豬油爆香辣椒、蒜末,再放入梅乾菜與豆腐和醬料,拌炒均勻,加水蓋過食材,燜燒約20分鐘至湯汁收乾。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確診了,接下來怎麼辦?心理師教你4個心法度過隔離期焦慮
國內疫情持續延燒,每天幾萬人確診,從藝人、政治人物乃至周遭親友紛紛染疫,雖然確診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但有些人確診後,開始出現焦慮、擔心自己變重症、自責傳染給家人親友等。專門提供確診者諮商服務的心理師李克翰說,引起確診者焦慮的問題多半是「接下來怎麼辦」,心理師除協助患者宣洩情緒,也提供心法紓解壓力。注重清潔卻確診,同事說他「是不是在外面趴趴走才染疫」。在這一波Omicron感染中,確診者雖然絕大多數是輕症,但咳嗽、喉嚨痛、發燒、肌肉痠痛無力一起襲來,加上一人一室隔離,不僅無人可以聊天緩解,政府政策朝令夕改,諮詢電話老是打不進去,又無法出門,難免悶在心裡,焦慮情緒也隨之而來。在板橋租屋的上班族林先生說,自己平時很注重清潔,在公司上班盡量不脫口罩,也隨時備有酒精擦拭環境,因公司要求員工每周快篩才發現確診。林先生說,快篩陽性當下還不敢置信,但第二支快篩也同樣呈現陽性,隨即跟鄰座同事及主管報告後,同事竟拿出紫外線燈消毒,嘴上還說「是不是在外面趴趴走才染疫的」,讓他氣憤不已。失眠、食不下嚥,過度關心疫情、情緒起伏大,可求助諮商師或精神科。李克翰說,現在多數接到的電話,都是確診者對於政策的不了解,但諮詢電話打不進去或沒有獲得解答,情緒不斷累積,心理師會引導患者宣洩情緒,但碰到政策相關的疑問,將提供患者管道去諮詢。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出現焦慮情緒?李克翰指出,當確診者排除因生理病痛造成的食欲不振、失眠後,仍產生睡眠困擾、食不下嚥,過度關心疫情狀態,即使暫停也無法真正轉移注意力,情緒起伏大等狀況時,可先由心理師評估是否需要精神科醫師,以藥物介入診療,不過過程中僅能建議患者向精神科求助,並無法代為診斷。確診康復後被排擠?隨著確診數增加會逐漸減少。經過10天的隔離,林先生說第一感受到的是天氣改變,原本炎熱的4月,進入梅雨季變得潮濕,還有同事看他的眼光也改變了。原本中午都會三、五同事一起買午餐,現在也不找他了,只能一人買完飯獨自吃完,讓他心裡頗難受。李克翰說,確實有個案康復回到職場、校園後遭到排擠,其中以校園情況較嚴重,通常是確診者同學的家長向學校反映,確診者可能還有病毒,要不要單獨上課、給自己孩子請防疫假等等,也會叫孩子不要靠近確診者,不只讓確診者焦慮,也讓確診者的家長產生焦慮。不過現階段因確診人數增加,民眾反倒不再會去排擠確診者。李克翰指出,民眾可以依據新北市衛生局提供的測驗,檢測完畢後填寫資料,若分數超過標準線,新北安心解憂專線就會打來為民眾服務。此外也能透過安心解憂專線(02)2259-0842、(02)2254-0794的服務時段:每周一到周五,上午8時至晚上8時諮詢。解除隔離焦慮4個心法當患者選擇透過諮詢服務時,李克翰提供以下步驟,幫助確診者在隔離出現焦慮狀況時度過難關。1. 想想接下來的安排思考隔離時狀況,比如工作安排、隔離期間該如何度過。2. 每天找一件事做建議在隔離期間,每天都找一件事做,如整理硬碟、看書、打掃、追劇等,但不要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才能讓自己對解隔有盼望。3. 別猛追疫情新聞要限制自己每天觀看疫情新聞的時間,避免每天吸收新政策也會產生焦慮。4. 維持每天運動在家每天找瑜伽等運動影片來做,讓隔離生活有步驟、進度,減少患者對於「接下來怎麼辦」的焦慮。
-
2022-05-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對兒童有什麼好處?未打疫苗染Omicron可能發生哪些重症?詳解兒童疫苗常見疑問
5至11歲輝瑞兒童疫苗將於周三(5/25)正式開打,但許多家長仍猶豫要不要讓孩子接種疫苗。兒童感染專家表示,國內兒童染疫比率約占二成,雖然感染症狀大多是輕症,且比成人輕微,但仍有部分可能併發腦炎、腦病變、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等重症。兒童接種疫苗可降低九成新冠肺炎嚴重度表現,專家強調「先打先好」,家長應盡速帶孩子打疫苗。Q:兒童未打疫苗染疫,可能發生哪些重症?● 上呼吸道嚴重發炎致呼吸困難、腦炎、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分析,沒打疫苗的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有兩種較嚴重症狀,一是「上呼吸道感染」,因上呼吸道嚴重發炎、腫脹,導致呼吸困難;第二種是腦炎,目前港台都出現染疫兒童併發腦炎的個案。而染疫經過二至六周,也可能產生MIS-C,引發心臟、肺、血管、腎臟、消化系統、大腦、皮膚或眼睛等器官及組織嚴重受損,部分孩童重症、死亡皆是來自此疾病。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說,根據指揮中心公布今年各年齡層確診者人數與占比,12歲以下兒童疫疫風險與其他年齡層無異,愈來愈多國家發現染疫兒童中出現MIS-C,依國外統計,MIS-C發生機率約為萬分之三,且三至六成患者會住進加護病房,死亡率在2%至10%之間,這也是許多國家開始為5至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的原因。Q:接種疫苗對兒童有什麼好處?● 三大好處:降低住院率、重症率、預防MIS-C。依兒童疫苗臨床試驗,接種疫苗後有三大好處。黃立民說,首先是降低兒童住院率、重症率及預防MIS-C,尤其北北基桃的兒童病床幾乎全部滿床,家長應盡速帶孩子打疫苗,建立完整保護力。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觀察各項研究和統計,支持兒童要接種疫苗,他能理解家長對孩子打疫苗會猶豫,但美國統計指出,5至11歲沒打疫苗的孩童,感染Omicron後的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兩倍。接種疫苗不僅能預防多種併發症、重症及死亡風險,同時也能減少兒童隔離、學校停課、父母缺勤等狀況,避免因停課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或教育差距。Q:目前有兒童有哪些疫苗可選擇?● 輝瑞兒童疫苗資料最完整,歐盟已核准莫德納用於兒童。黃立民表示,目前共有兩款兒童疫苗可以使用,其中輝瑞兒童疫苗資料最完整,不僅臨床試驗證實保護效果達九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已核准5歲至11歲兒童接種,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歐盟、日本、南韓、香港、澳門、新加坡等開放兒童接種。另一款是莫德納半劑量疫苗,目前歐盟已通過核准用於6歲至11歲兒童,開放施打的國家有歐盟、英國、澳洲、加拿大。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說,輝瑞兒童疫苗主要用於5至11歲兒童,劑量是成人的三分之一,打滿兩劑保護力約90.7%;莫德納疫苗則是6至11歲兒童的替代選擇,劑量是成人的二分之一。Q:兒童施打兩款疫苗,可能出現什麼副作用?● 心肌炎、心包膜炎機率較青少年低,且症狀輕微、可逆轉。關於兩款疫苗的副作用,黃立民說,兒童接種後,約10%至20%會出現接種部位疼痛或腫痛、發紅,以及疲勞、頭痛等,僅約十萬分之一可能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個案,但症狀輕微且短期、可逆轉,發生率比青少年低。為有效降低孩子染疫重症風險,他呼籲「先打先好」,讓孩子及早獲得保護力,如果對莫德納兒童疫苗有疑慮,建議可選劑量較少的輝瑞兒童疫苗。黃立民說,患有氣喘、肥胖、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免疫、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症等危險因子的兒童,確診後重症風險較高;又或需要出入人多聚集場所、無法保持社交距離與衛生習慣的孩童,此類族群兒童施打疫苗後,明顯減少重症死亡的風險。Q:mRNA疫苗會對基因造成影響嗎?● 目前無足夠證據,可先打一劑度過疫情嚴峻時期。很多家長擔心屬於mRNA疫苗的輝瑞、莫德納兒童疫苗,可能對孩子基因造成影響。黃立民表示,由於mRNA疫苗僅使用2年,但對於這些顧慮,至今沒有新證據證實有這樣的風險,且先進國家也維持讓兒童接種疫苗。他認為可先打一劑度過疫情嚴峻時期,未來以蛋白疫苗作為每年例行接種的疫苗,安全性更高。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感染Omicron如何判別是重症?確診者三餐怎麼吃才好得快?新冠確診常見問題一次看
收到密切接觸通知,整天緊張兮兮;篩檢結果出現兩條線,嚇到不知所措。偏偏諮詢電話都打不通……不管此刻你是不是確診者,在大疫蔓延之下,從生理到心理都要做好各種準備,迎戰隨時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Q:哪些症狀是病情可能惡化的徵兆?● 出現四項警示徵兆、孩童發燒超過48小時或超過39度,建議盡速送醫。國內預估五月下旬將達疫情高峰,這波疫情流行以Omicron變異株為主,雖症狀較輕微,但也有重症風險,醫師建議,民眾若成為確診者,要注意四個常見症狀及四項警示徵兆變化。指揮中心日前公布確診Omicron四大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發燒。另外警示徵兆包括: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抽搐、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等。若症狀進展到警示徵兆,盡快聯繫1922、衛生局、撥打119或自行送醫。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副主任謝嘉娟表示,若確診者症狀嚴重,例如咳到很喘、呼吸短促、次數過快等,擔心會出現肺炎;若意識不清、癲癇發作,或是心跳過速,胸悶、胸痛且血氧較低,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建議盡快送醫治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指出,孩童確診若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出現呼吸喘、急促,或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或頭痛、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建議應掛急診。Q:使用血氧機偵測,應注意哪些狀況?● 使用前注意四肢末梢循環,若手腳冰冷將難以偵測。民眾家中可預備血氧機掌握血氧濃度,謝嘉娟提醒,使用血氧機前需注意確診者四肢末梢循環,若手腳冰冷會導致血氧機難以偵測。另外,女性指甲油也須卸除,否則將影響偵測。若血氧濃度低於94%,而皮膚、嘴唇顏色異常或指甲發青,都可能是缺氧狀況。Q:若不符抗病毒藥物使用資格,可自備哪些藥物?● 退燒止痛藥、抗組織胺、止咳藥、喉片、口腔止痛噴劑、化痰藥。居家照護民眾若不符合抗病毒藥物使用資格,謝嘉娟建議,可自備退燒止痛藥、抗組織胺及止咳藥。若擔心喉嚨劇痛難耐,可準備喉片或喉糖、口腔止痛噴劑等,在進食前15分鐘先使用喉嚨噴劑,緩解疼痛後較容易進食。若民眾本身有慢性疾病,藥品也要事先準備充足,避免用罄。部分民眾有氣喘,若合併確診新冠肺炎,較容易呼吸喘、生膿痰。謝嘉娟建議,可準備止咳化痰藥、支氣管擴張劑、氣喘緊急使用的吸劑等。近日NAC化痰藥受到民眾關注,她指出,部分確診者會有濃痰,需要使用化痰藥,但只要能夠化痰的藥都可以,並非一定要選NAC。Q:確診者的三餐飲食建議?怎麼吃、好得快?● 多補充維生素C食物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喉嚨痛喝冷開水,別喝冰水或含糖飲料。陳宥達建議,確診者可多補充維生素C,可抗氧化、抗發炎,提升免疫力,預防上呼吸道疾病,像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謝嘉娟指出,民眾也可吃蘋果、水梨等補充維生素C,不建議吃瓜類,避免咳嗽加劇。另外,可吃軟質食物較好下嚥,像是蒸蛋、白煮蛋、豆腐、橄欖油或苦茶油等。謝嘉娟建議,確診者可時常喝水,保持口腔黏膜濕潤度,喉嚨痛建議可喝冷開水,不要喝冰水或含糖飲料。免疫力低下時,應避免生菜、生魚片等生食,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炸、烤、煎等料理方式,建議改水煮、清蒸。另外,也建議確診者多運動,增加血液循環,包括有氧運動、居家運動、打太極或甩手功等,避免熬夜、久坐。Q:如何避免傳染給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家人?● 10天解隔離傳染力雖低,但同住家人仍有20%到60%的染疫風險。雖然Omicron最新文獻資料顯示,10天解隔離傳染力趨近於零,但與確診者同住的家人,仍有20%到60%的染疫風險。陳宥達表示,確診者居家照護期間,仍要做好一人一室、保持室內1.5公尺社交安全距離、不可共食、戴口罩等,也要注意環境清消,用當天泡製的漂白水,在使用浴室前後消毒,垃圾建議以雙層袋包裝,靜置三天後處理。日前居家隔離「0+7」新制上路,確診者同住家人施打3劑可免隔離。陳宥達提醒,因家中仍有確診者,同住家人還是要做好防疫措施,也建議同住家人可以陪確診者視訊,提供一些娛樂,如雜誌、書、電腦、網路等。確診者只要掌握四大重點,包括:居家備藥不可少、防疫清消要做好、營養均衡別忘掉、心情放鬆更快好,就可盡快康復恢復正常生活。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嚴防兒童重症併腦炎亡 家長須知「八大重症前驅症狀」
本土單日確診案例連續兩日維持在八萬多例,但中重症人數持續增長,從5月16日新增148例到今天已達223例,兒童重症案例再增2例,累計達9例,其中3例合併腦炎。指揮中心今召集專家制定「兒童急性腦炎的臨床處置指引」,專家指出,兒童染疫仍以輕症、無症狀為主,若不幸發展為重症,病程發展相當快速,避免重症合併腦炎或導致死亡,家長必須認識「重症前驅症狀」,協助孩子能盡速就醫。衛福部前部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表示,Omicron引起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三大特點,多數是「學齡前」孩童、被診斷合併腦炎後約2到3天內過世、無其他疾病。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林建志表示,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前驅症狀有「八大指標」,分別是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GCS≤12) 、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林建志表示,一般兒童染疫後,最常出現的症狀為發燒、咳嗽或流鼻水,開始發展為重症時會出現哮吼或合併腦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解釋,哮吼是指上呼吸道有嚴重發炎阻塞,讓患者出現類似「狗吠聲」的呼吸聲音。林建志表示,兒童染疫後若發展成重症且合併腦炎,依照台灣目前個案來看,體溫都會高於攝氏41度以上,同時也會出現意識不佳,他表示,小小孩生病時,多會臥床休息,家長難以辨別是否意識不佳。他建議,小小孩如果持續昏睡,睡眠時間過長難叫醒,反應變差,就可能是意識不佳,應立即就醫。林建志表示,合併腦炎的孩子會持續頭痛,通常大小孩會說話反應,小小孩沒辦法說,但腦炎會讓小小孩的囟門關起來,相對應的反應是「持續嘔吐」,如果小小孩染疫後,持續「莫名其妙地嘔吐」也可能是引發腦炎的反應。由於孩子發燒可能引發抽搐,但抽搐的表現可能是熱痙攣或是腦炎,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就是次數,熱痙攣只會發生一次,但病毒性腦炎會反覆發作。不過,家長若孩子第一次發生抽搐就應該要請求醫療協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根據統計,台灣確診案例中,兒科感染個案占整體個案20%左右,住院患者屬於中度以上病人,約有7%屬於學齡前孩子,其中5%發展為重症。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染疫率雖占整體20%,但也與國外數據類似,美國今年1到4月登錄兒童確診人數為525萬人,住院率為0.25%、死亡率為0.005%;日本10歲以下兒童染疫人數占整體的15%到20%,20歲以下青少年占整體30%,住院率1.9%、死亡率為0.000055%。黃瑽寧表示,香港確診兒童約7萬多人,住院率高達4.5%,死亡人數為7人死亡率為0.01%,數據比日本與美國都高出一倍,但有非常多的專家認為香港的分母大大被低估,與台灣現在的情況類似,因為快篩陽性後不願PCR,自然等待症狀消失,未進入法傳系統。台灣目前的兒童染疫死亡率約0.0017%,比美國、日本低,整體而言,兒童輕症比率仍高,民眾無需自己嚇自己,不過現階段還是需要戒慎恐懼。
-
2022-05-22 醫療.感染科
猴痘擴散多國!有哪些症狀?如何傳染? 詳解「感染症狀、傳播途徑、預防方式」:也有無症狀者
新冠疫情未平息,歐美近日傳出罕見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monkeypox)案例,截至目前為止,已累積100多例確診或疑似病例。猴痘動物傳播給人 二次傳播由人傳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猴痘是一種罕見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從動物傳播給人的病毒),病人癥狀與過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觀察到的相似,但臨床嚴重程度較輕。隨著在1980年消滅了天花和隨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最嚴重的正痘病毒,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熱帶雨林仍有猴痘散發病例。二次傳播或人際間傳播因密切接觸了感染的呼吸道分泌物、感染者的皮膚損傷或最近被病人體液或病變材料污染的物品而造成。傳播主要通過通常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呼吸道飛沫傳播,因此,活動病例的家庭成員面臨較大的感染風險。潛伏期最短6天 感染分成兩個階段猴痘的潛伏期(從感染到出現癥狀之間的時間間隔)通常為6至16天,但可為5至21天。*發病期(0-5天):發熱、劇烈頭痛、淋巴結病(淋巴結腫大)、背痛、肌痛(肌肉疼痛)、重度疲乏無力(精神不振)。*皮疹期(出現發熱後1-3天內):出現不同階段的皮疹,經常從面部開始,然後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最常見面部(95%的病例)、手掌和腳掌(75%)皮疹;皮疹的變化從斑丘疹(底部扁平的病變)到小水皰(充滿液體的小皰)、膿皰,約10天後結痂,約三周後結痂才能完全消失。此外,病變數量從幾個到幾千不等,影響口腔粘膜(70%的病例),生殖器(30%)、結膜(眼瞼)(20%)和角膜(眼球)。部分病人在出現皮疹前會發生嚴重的淋巴結病(淋巴結腫大),這可有助於識別猴痘,因為其他類似疾病都無此特徵。這些人易出現無症狀感染 兒童感染病狀嚴重猴痘通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癥狀持續14至21天;嚴重病例較常見於兒童,且與病毒暴露程度、病人健康狀況和並發癥的嚴重程度有關。居住在森林地區或附近的人們可能間接或低水平地暴露於感染動物,可導致亞臨床(無癥狀)感染。猴痘出現流行時死亡率差異很大,在記錄病例中低於10%,主要發生於幼兒;一般來說,較年輕的年齡組似更容易發生猴痘。無有效治療方式 天花疫苗可減輕病徵尚無針對猴痘的特效藥物或疫苗,但可控制疫情暴發。雖在過去已證明,接種天花疫苗可防止猴痘,有效率為85%,但天花疫苗在全球消滅天花後已不再供一般公眾使用;以前接種過天花疫苗可能會減輕猴痘病癥。猴痘病毒 自然宿主在非洲,多種動物均有猴痘感染:繩松鼠、松鼠、岡比亞巨鼠、條紋小鼠、睡鼠和靈長類動物。對該病毒的自然史仍存有疑問,需進一步研究,以確定猴痘病毒的確切宿主及病毒在自然界的存續情況。在美國,人們認為該病毒是從非洲動物傳播給與其混養的其他易感動物(如草原犬鼠)。預防猴痘 降低人群感染風險發生猴痘疫情時,與其他病人密切接觸是猴痘病毒傳播最重要的風險因素。在沒有特效治療和疫苗的情況下,減少人群感染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對危險因素的認識。為降低動物與人之間的傳播風險,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區,預防傳播應首先注重避免與嚙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發生任何接觸,其次應限制直接接觸動物的血和肉,必須在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處理染病動物或感染組織以及在屠宰過程中,應配戴手套及其他適當的防護服。此外,避免與猴痘感染者進行身體密切接觸,還應避免使用已被污染的材料;照看病人時,應戴上手套和防護器具,照看過病人或探視過病人後,應按規定洗手;建議在家中或在醫療機構中對病人予以隔離。延伸閱讀: ·1圖看「確診常見4大症狀如何緩解」! 咳嗽、聲音沙啞要補充維生素C ·國外爆「不明兒童急性肝炎」 最新研究揭「可能禍首」
-
2022-05-2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居家運動沒器材嗎?一張A4紙也能打造細腿!
許多人偏好在家中運動,因為可以省去交通時間且生活中零碎的時間就能夠完成,但在家中運動卻常常不知道有什麼工具可以利用,而今天「KimiBarre®美型運動 」的KIMIKO老師要為大家帶來在家輕鬆取得,但做起來卻不輕鬆的「A4紙運動」,只需要一張A4紙,堅持運動,讓你打造美型細腿!今天的運動有三組每組只需要兩分鐘,卻讓KIMIKO老師直言大家會撐不完兩分鐘,一起來看看今天的運動怎麼做吧!首先拿出一張人人的有的A4紙,準備一張椅子後坐下,將A4紙夾在膝蓋內側後,夾屁股,縮肚子!要注意過度頂腰會造成肋骨外開和聳肩,確認動作沒錯後將身體前傾,記得口訣:「肚子再吸,屁股再夾!」這個口訣可以讓你超有感打造纖細美腿。這個美型運動沒有大家想像中簡單,動作一定要正確才會達到效果且不會受傷喔,特別需要注意,雙腳併攏、人和椅面垂直並全程夾屁股縮肚子,其中還有許多的眉角,需要大家打開影片,一起跟著KIMIKO老師學習,一起撐兩分鐘!另外還有兩組同樣精實的居家美型運動,一起點開影片動起來。想了解更多關於美型運動的動作嗎?快上「有肌勵」與「KimiBarre」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居家雕塑線條,打造纖細美腿!關於《KimiBarre®美型運動》能輕鬆跨出舞蹈般的平衡穩定,才是真正的日常美型。KimiBarre®是專在小角度間,用看不見的等長機制,鍛鍊深層肌群,打造亞洲女性專屬/顯眼修長線條的美型運動。原始影片KimiBarre FB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超有效率!10分鐘燃脂訓練擁有完美體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5-2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每天晨跑10公里竟罹癌病逝! 醫師:晨跑前要看空品
彰化縣基層公所的一名一級主管跑遍全馬、半馬,每天晨跑10公里至少6年以上,去年確診肺腺癌,日前病逝,震驚他的朋友圈;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今天表示,肺腺癌是安靜殺手,而且晨跑未必是好事,要看空氣品質出門運動。這名一級主管在南彰的基層公所服務逾20年,深受三任地方首長器重,兩年多前被擢升為幕僚級的一級主管。去年偶而莫名頭暈求診,竟確診肺腺癌第四期並移轉腦部,今年症狀加遽接受化療,一個多月前住院,日前不敵病魔撒手人寰,家人依照他生前遺願,大體送回家時路過公所,昔日同僚都為他的壯年早逝感到惋惜和哀傷。根據公所人員指出,這名一級主管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很重視運動,參加國內各大路跑和馬拉松比賽,平日從住家沿著員鹿路往溪州方向晨跑,快到溪州鄉時折返,來回10公里,大多數公務人員無法像他持之以恆每天跑10公里,因此得知他不菸、不酒、不吃檳榔,平時沒不適症狀,確診即是癌末,都感到震驚。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說,肺腺癌號稱安靜殺手,發生率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二名,死亡率第一名,若平常沒注意到它,等到它找上門往往來不及,50歲至80歲一年吸菸達30包、還在吸菸或戒菸未超過15年、有家族史的高風險群都應立即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般民眾50歲起兩年做一次檢查。林聿騰表示,除了吸菸,空氣汙染、職場工作環境、生活空間、遺傳基因、營養狀況等因素也可能罹患肺腺癌,尤其中部空氣品質不太好,冬季和春冬的境外汙染物與工業汙染經常持續整天,並非早晨空品較好,民眾騎車開車上班之後才變差,如果不看空品就外出路跑,加速肺部吸入髒空氣,無益於健康。環保署每天定時更新空品訊息,林聿騰說,先看空品預報和最新數據,空品差就不要出門運動,即使早晨車輛少也不宜,如要維持規律運動習慣不間斷,居家環境打掃乾淨,沒發黴物品、沒裝潢建材散發化學物質、乾濕度適宜的情況下,可改在室內運動。彰化縣是農業縣,很多民眾喜歡沿著田間產業道路路跑,呼吸帶著植物清新氣味的空氣。林聿騰提醒,大宗蔬菜噴灑農藥的時節,最好不要前往這些高風險地區路跑。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生命力完勝原始株,可附著「不銹鋼」表面長達10天!專家教你怎麼防疫
BA.1變異株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甚至可活上10天新冠病毒可以活得比我們想像的更久!美國CDC的《新興傳染病》雜誌刊載一項香港大學研究,研究顯示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多種物體表面上都能穩定存活一段時間,且穩定性都高於原始的新冠病毒株「SARS-CoV-2」,特別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甚至可活上10天,這顯示Omicron極有可能透過污染物體作為傳播途徑。這項由香港大學研究助理教授錢永康在內的研究團隊指出,他們將BA.1變異株和SARS-CoV-2原始株在21°C至22°C實驗室環境中,滴在各種光滑或多孔洞的表面上,實驗結果發現,原始株在所有不銹鋼、聚丙烯(PP)塑膠片,以及3分之2的玻璃表面上無法存活超過4天,剩下最後一個玻璃表面樣本到第7天後也找不到任何具傳染性的原始株病毒。但是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實驗中的各種樣態的物體表面上,都比原始的新冠病毒株「SARS-CoV-2」更加穩定!能在上述材質的表面上存活超過7天,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上甚至第10天都還能檢測到活病毒。不僅如此,BA.1變異株在多孔表面(如紙巾、印刷用紙等材質)上的穩定性也高於原始株。研究發現,BA.1可以在紙巾上至少存活30分鐘,在印刷紙上15分鐘後仍可測出活性,原始株則沒有檢出活性。錢永康和研究團隊認為,此研究是在控制良好的實驗室環境中進行,可能和真實世界實際環境的病毒條件有所差異。儘管如此,研究結果還是能得出,Omicron的亞變種毒株極有可能透過污染物體的途徑傳播,且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不同表面上,比原始株的 SARS-CoV-2 更穩定。而病毒在物體表面的穩定性,仍是防疫策略應該考慮的因素。病毒可存活的時間排行針對冠狀病毒的在物體上的「存活力」,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也做了研究,於2020年4月2日時發表在世界最權威醫學期刊之一《刺胳針: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期刊上,研究發現COVID-19病毒可以在各種常見表面存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以上,而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外科口罩」,新冠病毒能在口罩的外層上存活最久、能達到7天。病毒可存活的時間:1.紙張跟衛生紙:3小時2.銅(例如錢幣):4小時3.紙箱:24小時(1天)4.木材、木板:48小時(2天)5.衣服:48小時(2天6.塑膠(以PP為例):72小時(3天)7.玻璃:96小時(4天)8.紙鈔:96小時(4天)9.外科口罩外層:168小時(7天)上述這些材質都是生活中無法避免、平時中非常容易接觸到的材質,新冠病毒可以在上面存活這麼久,具有超級傳染力,絕不能掉以輕心。新冠病毒可以存活這麼久!專家教你怎麼防疫不過研究同時發現,環境溫度也會影響病毒的存活率,病毒在22℃環境下,能存活14日;但如果在37℃的環境,就只能存活2天,56℃的環境,只能存活30分鐘,70℃的環境則只能存活5分鐘,所以用熱水浸泡衣物半小時以上,是可以殺病毒的,天氣變熱也會讓病毒不容易保有活性。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建議,出外購物或取包裹回家後,做好5步驟,可預防病毒殘留:1. 放置:收到包裹後,將包裹放置在一張乾淨的紙張(如報紙)上。2. 消毒外包裝:用「含酒精的濕紙巾」擦拭包裹的外包裝,而後消毒自己的雙手。3. 拆封:拆封包裹並將包裹內物品放在「另一張乾淨的紙」上,並將包裹的外包裝及第一張紙丟棄在垃圾袋內。4. 消毒物件:以「含酒精的濕紙巾」消毒包裹內的物件。5. 消毒雙手:以洗手乳或肥皂再次消毒自己的雙手。透過消毒包裹的外包裝、物件以及自己的雙手,便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拆封包裹而染疫。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醫學專科醫生蔡曉陽也提醒,因為病毒可以停留在紙張表面3小時,建議在辦公室要減少使用紙張,在傳遞文件時,也建議要戴上口罩,在觸碰紙張後,也避免觸碰眼睛、鼻、口。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使用含酒精洗手液、保持雙手清潔衛生等防疫手段,仍然具有一定的防疫效果。
-
2022-05-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4587例 中重症+223例 再增59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8萬46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萬4587例本土個案及52例境外移入(3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9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84,587例本土病例,為40,348例男性,44,215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3,346例,台北市10,590例,桃園市10,453例,台中市7,989例,高雄市7,646例,台南市4,609例,彰化縣2,808例,新竹縣2,472例,屏東縣2,265例,宜蘭縣2,019例,基隆市1,757例,苗栗縣1,601例,新竹市1,575例,花蓮縣1,219例,雲林縣1,128例,南投縣924例,嘉義縣780例,台東縣576例,嘉義市505例,澎湖縣184例,金門縣135例,連江縣6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7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6例具慢性病史、29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0日至5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5月19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5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31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5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171,17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926,804例排除),其中1,240,897例確診,分別為12,484例境外移入,1,228,359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34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32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615例、台北市435例、基隆市68例、桃園市37例、台中市29例、彰化縣27例、高雄市21例、新竹縣15例、花蓮縣14例、屏東縣13例、台東縣11例、台南市及宜蘭縣各9例、雲林縣7例、嘉義縣6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4例、嘉義市2例、新竹市及金門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1 養生.抗老養生
「小滿」天氣漸炎熱 這樣吃這樣動幫你除溼又除熱
時間來到5月21、22左右,這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為何取名小滿呢?此時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取名之。此時天氣逐漸炎熱、雨水增多,意味著暑氣與濕氣一起來到,我們經常會感到體內充滿熱氣、濕氣而散不出去,甚至有時候覺得疲勞、身體沉重、頭暈、食慾不振;這些狀況如何改善呢?那就一起跟著下方步驟做吧!您可以這樣吃:飲食選擇清爽、清淡的,也可以適量補充偏寒涼的食物。.水果類:瓜類、番茄.青菜類:苦瓜、大頭菜、芹菜、冬瓜、絲瓜、秋葵.點心料理:綠豆湯、紅豆薏仁湯、酸梅湯.烹煮方式:清蒸、涼拌、少油炸、少醬料您可以這樣泡:以下四種茶飲幫助排除體內濕氣、熱氣,搭配300-500c.c.水煮沸10分鐘後即可飲用,一星期可以選擇3-4天並擇一飲用:.除溼茶:茯苓1.5錢、薏仁3錢、生薑0.5錢、陳皮0.5錢、黃耆1錢.菊花茶:菊花1.5錢、枸杞1錢.決明大麥茶:炒決明子2錢、大麥4錢.玉米鬚茶:玉米鬚3錢您可以這樣做:每天按摩穴位3-5分鐘,幫助排除體內濕氣、幫助血液循環:.腳部-足三里穴:從膝蓋的外膝窩往下四指手指寬的距離即是.腳部-豐隆穴:腳掌的外腳踝處到膝蓋兩者中間的位置.手部-內關穴:將一手的中間三指併攏,沿著另一手的手腕手掌交界處放置,食指所在位置即是.手部-曲池穴:在手肘關節中間處您可以這樣動:一星期選擇3-4天從事以下運動,幫助身體水分代謝出來:.室外:慢跑、快走、騎腳踏車.室內:腿部、臀部肌力訓練、瑜珈
-
2022-05-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進入高峰! 今確診人數未破10萬人 陳時中這樣解釋
新冠疫情蔓延進入社區,指揮中心原預估今(五月廿日)起疫情進入高峰期,單日確診人數將破10萬人。但下午指揮中心記者會公布,今日確診人數為8萬5720人,低於昨天確診人數。外界關心,今未破10萬人的原因?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就今天來講,各地病例數幾乎都往下降,是不是到達頂點的契機?還要再觀察兩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所有預估都是基於模型和趨勢分析,有時預估值也會隨著政策或檢測有所不同,當時低推估確診人數為5月20日到達10萬人,以現在PCR採檢,就是在10萬至20萬的採檢量,個案數如陳時中所言,各縣市從昨天到今天都降低,陽性率維持在68至69%,PCR檢測10萬到11萬人中,約68至69%的陽性率,另外,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防疫三類或醫師通報約8000到9000件,此趨勢在本周算是平穩,後續是否會有新的趨勢,周末過後比較清楚。
-
2022-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誇張!PCR 採檢者填報電話 高雄竟數十人都填這組號碼
疫情大噴發,PCR採檢民眾會被要求填報資料,但高市長陳其邁今午在防疫記者會表示,許多民眾電話填寫不全,有的字跡潦草,更有人竟比照範例填上「0900000000」,高雄這類民眾有2、30人!陳其邁今午主持防疫記者會時表示,這段時間所有防疫人員24小時工作,為讓市民在最快時間得到醫照顧,從採檢端、忙到確診者的居家生活關懷,十分忙碌。其中PCR採檢時,必要確認民眾手機號碼,因為電話一錯,就找不到人。他說,很多民眾的戶口和現住地不在一起,可能人在高雄工作,戶籍卻不在高雄,經常需拜託警察找人,因此連繫全靠民眾提供的電話,中央及醫院發居家隔離通知,也都靠這支電話,若是沒留電話或電話留不齊全找不到人,服務就會遲慢。「找不到人最頭痛」,陳其邁提醒大家,做PCR採檢時一定要留最新,能找到人的電話,且要填寫清楚,像很多人8寫得很歪,讓大家看不懂,也有民眾看到市府公布的電話範例,竟然跟著寫成「0900000000」,這類民眾就有2、30人。他另提醒,目前「自主疫調回報系統」的資料,24小時之內可以修正,確診者務必主動正確填報,假如電話等資料都填寫正確並回傳,大概10小時內就能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中央今已公布,為解決居隔通知書「塞車」問題,5月25日,確診者曾接觸的人只要電話給對,資料正確,會立刻動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
-
2022-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一號是什麼?民眾可以自行購買嗎?營養師帶你從清冠一號認識食品及藥品的差異
近期台灣本土新冠病毒疫情持續高燒,由台灣中醫團隊與衛福部中醫藥研究所研製出的「清冠一號(NRICM101)」頻繁登上新聞版面,究竟清冠一號是什麼呢?民眾可以自行購買嗎?以下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來告訴你吧!清冠一號是什麼?相信大家近期對「清冠一號」這個名詞並不陌生。它是由荊芥、防風、薄荷、桑葉、黃芩、板藍根、魚腥草、瓜蔞、厚朴、甘草等多種中藥材組成,就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指出,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無症狀帶原者與初發作症狀者。按照法規規定,清冠一號是屬於中醫師的「處方用藥」,供確診者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症狀,需經過中醫師的診斷及評估才可以使用,且由於處方裡的十幾味藥材中,有幾味是沒有列在食藥署「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中的,所以清冠一號在台灣沒辦法被認定為「食品」,而是「中醫師處方藥」,因此民眾不能自行抓藥煎服,而且如果有中藥行自行販售清冠一號的處方給民眾也是會有違法問題的喔!藥品?食品?差在哪裡?前面提到清冠一號是「處方用藥」屬於「藥品」而非「食品」,這兩者差在哪裡呢?其實無論是用途、還是給予使用的族群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喔!【藥品】「藥品」分為處方藥品、指示藥品、成藥,共有三種等級。就像電視節目會有分級一樣,藥品也有依據它的管制程度作分級。1.處方藥品:「限制級」藥品。只有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民眾再拿著處方箋去藥局才能拿到的藥,在沒有醫師處方的情況下藥局是不能販賣處方藥的。例如:血糖藥、血壓藥。2.指示藥品:「輔導級」藥品。可以在醫師、藥師的指導下輔導一般民眾使用,購買時也不需要處方箋。例如:止痛藥、胃藥。3.成藥:「普遍級」藥品。人人都可以購買使用。例如:綠油精、萬金油。依照「藥事法」管理規定,藥品是針對症狀或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具有醫療功效,須要在產品包裝上標示藥品許可證字號,例如:「衛署(部)藥製字第○○○○○○號」等,且開發過程中必須要有足夠的臨床案例和數據去證實藥物的療效,再經過重重審查才能取得藥證並上市,通常在台灣一顆新的藥品從研發、動物實驗、人體實驗,到審核通過、生產製造及上市至少需要耗費5~10年的時間。雖然耗時但是更能確保藥品的品質及成效。另外,藥品通常會有一些副作用,所以通常不適合大量使用或作為保健目的的長期使用。【食品】我們最常聽到的「保健食品」其實是歸類在一般食品的喔!例如:葉黃素、膠原蛋白、益生菌、膳食纖維等,它不是藥品,不能宣稱療效、也不是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但可以補充每日的營養缺失或機能性成分以幫助調整體質,且較沒有副作用和毒性,所以在正確的使用方式下,長期食用對人體幾乎是沒有危害的。而能夠做成「食品」的原料其實都必須符合食品安全衛生法規規定,每一個出產的食品,廠商都必須確認過裡面的成分是可以使用的食品原料才能合法。食品原料可分為:一般傳統食材、可供食品使用原料、非傳統性食品原料、可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食品添加物及其他,若製成品中有成分是不在上述表列中的原料,就不可以稱為「食品」。所以「清冠一號」無法稱為食品,就是因為裡面所含的部分藥材不在上述的食品原料範圍裡喔!「冠清一號」的假消息!看完前面的介紹,大家應該有比較清楚「藥品」和「食品」的差別了吧!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裡,科技的方便同時有可能也導致錯誤資訊的傳遞更為頻繁。像「清冠一號」就有「冠清一號」的「假藥品」出現,在政府還沒有開放清冠一號使用前,就有許多流傳在網路、訊息間的「假消息」,惡意將名稱改為「冠清一號」,並隨意拼湊網路及新聞的內容,假傳處方及販售地點,告知民眾可至中藥行自行抓藥煎服,每日服用就有「預防新冠病毒及日常保養」的功效。衛福部見狀也趕緊公布此假的處方跟國內中醫團隊所研發的「清冠一號」根本不同,且假藥品內所含的「生石灰」,具強烈腐蝕性,不屬於中藥;而「生附子」則為毒劇藥,若誤食將嚴重影響健康。而且真正的處方藥「清冠一號」是必須在中醫師的處方下才能使用的「藥品」,目的在治療疾病而非日常保養及預防,所以並沒有日常服用就能強身體健的功能喔!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大家應該對於食品及藥品的差異有更多的了解!有購買需求時一定要看清楚是「食品」還是「藥品」,而若真的有身體上的不適,一定要尋求醫師的協助,不要擅自購買藥品及保健食品而延誤就醫。而在這疫情緊繃的時期,大眾的恐慌造成假消息的傳播更加氾濫,唯有當個具有辨別能力的閱聽人,多方查證消息來源、不隨意相信與傳播來路不明的訊息及文章,才能保持安穩的心度過這次疫情!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5-2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吃肝補肝?認識肝臟10個作用 想要護肝排毒該吃什麼、哪些不該吃?
人生黑白還是彩色,取決於自己。而肝臟健康與否也是!因為想要健康肝臟,與你的飲食、生活作息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不注意飲食,每天吃進油炸食品及含糖飲料,肝臟就會受到損害!所以,維持理想體重很重要。除了要均衡飲食外,還要搭配規律運動。美國肝臟基金會,列出肝臟在體內的10個作用:肝臟與肺、心臟不同,大多時候感受不到肝臟在工作。所以很常會忽略掉,直到肝臟出現問題。肝臟有 500 多種不同的重要功能,多與新陳代謝有關。可以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將食物分解為身體所需並清除廢物。1.分泌膽汁:膽汁是一種黃綠色的酸性液體,有助於在消化過程中帶走廢物並分解脂肪。2.產生血漿蛋白:血漿是一種運輸血液成分(紅細胞和白細胞以及血小板)、體內產生的廢物。3.膽固醇合成,將脂肪運送到全身。4.糖代謝:當體內能量不足時,可將肝糖轉化為葡萄糖以獲取能量。5.胺基酸合成:胺基酸合成重要的蛋白質,供體內使用。6.將有毒氨轉化為尿素。7.排毒:排除藥物和其他有毒物質。8.產生凝血因子。9.透過吞噬、攔截等方法來消除意圖入侵或內生的各種病原。10.分解血紅蛋白,造成代謝物,添加到膽汁的色素(膽紅素和膽綠素)。美國肝臟基金會,傳授讓肝臟健康的秘訣採購時可以這樣挑選食材:1.盡量挑選新鮮蔬菜及水果,若要挑選冷凍或罐頭製品,選擇醬汁熱量較低或是沒有額外添加鹽和糖。2.碳水化合物可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類。3.家禽及魚類進行去皮。4.肉品選擇,以瘦肉為主,避免脂肪含量高的肉品。5.每週至少吃兩次魚,尤其是含omega-3脂肪酸的魚(例如鮭魚,鱒魚和鯡魚)。6.乳品選擇脫脂或低脂(1%)。7.避免食用含部分氫化植物油的食物以減少反式脂肪的攝取。8.使用好的油脂(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9.減少含糖飲料和食品的攝取。10.降低鈉的攝取,選擇含鈉量少的食物。常用的肝功能檢查有哪些?1.丙氨酸轉氨酶(ALT):主要存在於肝臟中的酵素。血液中ALT上升可能是肝發炎。2.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主要在於肝臟,心肌、肌肉,紅血球內也有。AST上升,可能表示肝臟受損。3.鹼性磷酸酶(ALP)存在於肝臟、骨骼、小腸及胎盤中。常使用於肝臟及骨骼方面疾病4.γ-谷氨酰轉肽酶(GGT)人體組織中,腎內最多,其次為胰和肝。GGT上升,可能是肝臟或膽管受損。肝臟是人體內重要的代謝解毒器官,更是維持人體生理代謝的重要幫手!除了定期抽血檢查肝估能,醫提醒:雙管齊下護健康......https://bit.ly/3rPcXR4
-
2022-05-21 活動.精彩回顧
課程回顧/失智者與照顧者共學新知: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
「在完全忘掉自己之前,我還能做些什麼?」全球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銀髮長輩常見疾病『失智症』正悄悄改變了許多家庭的日常生活,在失智照護這條路上,不論是患者本人或照顧者,所面臨的巨大變化跟身心壓力已讓你們難以負荷?一旦罹患失智症就只能束手無策的等著失能找上門嗎?本系列課程針對不同部位與機能,靠日常運動幫助失智家庭減輕照護壓力、重拾生活平衡,是專屬於失智症與照護者的運動共學新知。🚨面對罹患失智症後的認知、體能退化,感到束手無策?知道運動對失智症有幫助,卻不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對失智者來說才能達到效果,且不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面對發生率如此高的疾病,我們希望透過漸進式的課程架構與多元課程教學,不只針對患者或癌友,可以吸引、接觸更多對此類健康議題有興趣的族群或照護者,改善他們的生活與對未來做出預防準備。⭐此課程由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親自授課。⭐透過此系列課程,針對失智的提早預防、保養運動訓練,從內而外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身心機能與健康。👉想了解更多課程細節,點此立即報名去▶https://pse.is/482qyy|課程內容|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對於大腦的幫助,但哪一種運動對大腦比較有效呢?以及在運動的時候,強度以及頻率該應該如何?以及如何判斷?才可以達到促進腦功能的保健效益!本系列課程將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帶領學員從趣味運動中改善身體機能。|如果你或失智症患者有以下困擾|●失智症患者因為症狀導致整體活力下降,想增加運動量。●肌肉減少,平衡力變差,希望功能性體智運動改善手腦協調。●擔心未來吞嚥功能退化,想提早作出預防準備。|適合對象|●輕症失智症患者本身。●對於失智運動訓練有興趣族群。●家有失智症親友,有照顧需求者。※課程循序漸進,運動新手到老手都非常適合,不必擔心課程太難會有銜接或專業背景不足的顧慮。|上完這系列課程,你的收穫是...|🕒第一堂:2022/06/16 (四)坐站姿氧肌運動!生活實用實戰功能性運動教學●從動態暖身、主活動搭配暖身收操,讓參與者可以輕鬆跟著做,達到運動健腦的功效。●你知道有一種跟走路差不多速度的運動叫「超慢跑」嗎?因為強調用緩慢的速度跑步,大大降低對膝蓋的傷害,還能改善體力、行動力、預防及延緩失智,重點是在家也能進行!●有氧及肌力訓練,搭配「功能性運動」的設計,雙效進行,逆轉失智腦,讓我們能將這些動作轉化到生活中,減緩生活的影響延緩退化。●運動流程:運動流程:暖身有氧 - 坐站姿超慢跑 - 徒手功能性肌力運動(需要輔助:單張椅子及行走杖)- 椅子伸展運動(需要輔助:單張椅子及行走杖)。🕒第二堂:2022/06/23 (四)一根棍子腦霧全散,活化大腦的棍子體操運動●拐杖只能輔助行走嗎?其實家中常見的棍子還有你意想不到的用途。快尋找家中的棍子,一起利用棍子來運動吧!棍子伸展操,除能強化心肺與肌力,還能兼顧趣味,將認知元素融入運動當中,讓長輩在一邊運動的時候,也達到訓練認知的功效。●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都需要一邊動身體、一邊動腦,因此體智活動對大腦有很大的刺激及訓練,在認知、體能、情緒上也有許多幫助,邀請您一同體驗其中的趣味魅力。●運動流程:動態暖身(四肢協調操)- 體智運動-體能版(有氧、肌力)- 體智運動動作版(協調、平衡)。🕒第三堂:2022/06/30 (四)預防長輩嗆咳,別忽略口腔訓練及姿勢強化運動●肺炎造成了許多長輩生命上的威脅,對吞嚥困難的長輩來說,口腔退化是造成肺炎的一大原因,因此口腔的預防退化也變得更為重要,常見的「口腔訓練」還不夠,搭配手口暖身操以及上半身姿勢強化,雙效合一,才能更有效地避免吞嚥困難與吸入性肺炎的發生。●運動流程:手口暖身操 - 口腔肌肉強化運動 - 上肢肩頸姿勢強化運動 - 棍子伸展操。※特別提醒:●若學員為失智症患者,請務必與醫師或家人溝通討論,在評估允許後,由照顧者陪同方可進行運動課程。●課程期間如有不尋常症狀發生,像是頭暈、喘、胸悶、心悸等情況,這些症狀可能會是危險的訊號,應該要立即停止運動,並返回門診告知醫師相關症狀,以做進一步的評估,並考慮調整運動形式。|上課前的準備|●課程中會需要準備一隻長棍子與底部固定的椅子,為了安全起見,棍子請準備底部有防滑墊的類型,(如:行走杖、健走杖、拐杖、拐杖雨傘),棍子長度大約站著時骨盆的高度以上,或坐著時腰部的高度以上;止滑方式另可準備抹布、襪子套在椅腳,再用橡皮筋綁住,或者椅腳底部貼上止滑墊片皆可。●運動前 1-2 小時,以小份量的固體食物為主(避免含大量蛋白質及會脹氣的食物),或是 30 分鐘內以飲品補充,請勿空腹進行課程。|課程資訊|●第一堂:2022/06/16 (四),15:00-15:40●第二堂:2022/06/23 (四),15:00-15:40●第三堂:2022/06/30 (四),15:00-15:40※課程開始前30分鐘,14:30 開放進Google Meet。※課程共40分鐘,30分鐘老師教學+10分鐘QA問答時間(因課程於Google Meet以及元氣網平台皆可觀看,QA問答時間將提供各平台3個解答,並依照提問先後順序依序解答)。※本系列課程有名額限制,名額內報名且依序通過審核者,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Google Meet課程觀看連結。。※較晚報名通過審核者,因Google Meet會議有人數限制,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元氣網登入觀看連結。。|講師| 職能治療師 鍾孟修●愛迪樂職能居家職能治療所 所長●愛迪樂有限公司執行長●職能治療師●運動指導員●福喜緣日間照顧中心 兼職職能治療師●愛迪樂新北式居家長期照顧服務機構 復能督導●社團法人台灣生活復能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系友會監事|課程特色|市面上少有的「全方位失智症運動課程」,專家帶來完整有氧運動 X 肌力訓練 X 手腦協調 X 口腔吞嚥練習的系列課程,每堂課都加入課程獨家的『棍子健身操』,讓失智長輩在活化身體的同時,也能享受多元運動帶來的樂趣體驗。讓長輩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靠著運動,提前預防、延緩大腦退化。|雙重好康回饋|👉乳癌運動訓練入門4堂課,點此瞭解更多▶https://pse.is/47tj5wLogitech | LIFT人體工學垂直滑鼠專為中小手設計,更適合亞洲人手型,擁有人體工學協會健康雙認證,其特殊的57度傾角提供最舒適的握感,使手掌能夠完美貼合,加上柔軟橡膠紋理設計,久握也不怕累;搭配SmartWheel智能滾輪高速捲動精準定位閱覽,雙模式連線與多裝置間跨平台多工使用,可有效減輕長時間使用滑鼠不適感。●活動結束後統一進行抽獎,由系統程式自動隨機抽出,並於2022/07/20於元氣網活動專區公佈得獎名單。●本問卷蒐集來的資訊,僅會作為內部課程改善使用。絕不外洩也不會作為其他用途使用,敬請放心填寫!●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注意事項|●課程前一天會寄出課程觀看連結,請務必多留意報名時填寫的信箱訊息。●課程前30分鐘開放入場,請勿遲到以免影響其他同學。●本系列課程有名額限制,名額內報名且依序通過審核者,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Google Meet課程觀看連結。●較晚報名通過審核者,因Google Meet會議有人數限制,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元氣網登入觀看連結。●課程期間【全程不得錄影錄音】,一經發現,主辦方有對您法律追究的權利。●主辦單位保留臨時修正、暫停或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變動將另行通知。**【得獎公告】**感謝熱情參與元氣網【失智者與照顧者共學新知: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恭喜以下得獎者:Logitech | LIFT人體工學垂直滑鼠(顏色隨機)(3名)林X惠、吳X貞、郭X珠【拉佩斯初榨榛果油】或【拉佩斯初榨南瓜籽油】乙瓶(品項隨機)(10名)徐X鈴、王X涵、崔X慧、李X莉、史X、黃X勝、沈X君、楊X芬、馬X、李X穎|你還可以學習更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粉絲團,歡迎你分享自己的故事: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元氣網失智頻道」提供實用、豐富的資訊給癌友家屬,期待陪伴癌友一起面對癌症: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以上對於課程有任何問題,如有疑問請洽課程小組udnhealthservice@udngroup.com 詢問 **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加速居隔單10小時內開立完成 指揮中心:資料務必正確
近來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大增,導致資訊平台作業都有些卡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病人數多,地方處理時效上都有些問題,民眾也會擔憂居隔證明無法即時取得,目前系統現在優化,並與行政院政委唐鳳通力合作。陳時中說,目前先簡化行政流程,未來開立確診者隔離通知書,以往相關統計須進入法傳系統,但現在切為兩條線,法傳系統歸法傳系統,開立通知書不用經過法傳系統,只要經過審核就可以直接開立電子居隔通知書。他說,對於確診者密切接觸者也簡化程序,以前是為簡訊發送日,但這其中有落差,現在統一用最後接觸日為零天,加3天居家隔離,後4天自主健康管理,這樣都一樣才不會混亂,不會說家人確診,接觸家人必須收到簡訊才開始居家隔離,可能做了不必要的居隔時數。指揮中心資訊組副組長龐一鳴說,目前有舊案的居家隔離通知書,沒有發出去,但新案又來,導致有些塞車,現在就是要加速開立,舊案也立刻處理。確診者自主疫調後,只要填寫資料正確,就會轉到隔離書開立,依過去經驗,時間會拖到24小時以上,調整後10小時內可以,但前提是資料正確,10小時內完成開單,舊案因有資料不全,所以會有延遲問題,這部分會加開資訊設備,加速開立。龐一鳴說,現在第一線的接觸隔離通知書,因有0+7或3+4方案,過去晚開了,再來要求補開,隔離通知效果就無意義了,現在會在數位證明平台有新的表單,接觸者隔離證明會在5月25日上線,申請疫苗証明證明平台,會增加一個接觸隔離證明來幫忙開單,有過拿紙本或是電子的人,就先不要來,先讓沒拿過的來申請,雙北也支持此方案。陳時中說,現在確診人數增加一下,希望跟地方通力合作完成問題,快速關口來還是重要,電話正確就可以,龐一鳴說希望10小時,但他希望5小時內,如果電話錯就會拖到,採檢PCR單位一定要檢核一下,再次詢問電話是否正確,電話填寫是否10碼完成,就會加快速度。陳時中說,優化系統後速度變快,舊案部分要花一點時間,而新興的申請流程時間要多一點,現在進行要處理好,舊案也拜託大家不要急,用途上面了解到是請假用或相關保險證明,金管會也講,保險請求權是2年,當然我們不會拖這麼久,要請求理賠或是證明的給我們一點時間。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37例、49病歿 30多歲患者死亡、3人都沒打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新增237例中重症,其中198例中症,39例重症,今年1月至今,中重症患者累計2261人,其中431人死亡,輕症無症狀占99.78%。羅一鈞說,今49例死亡個案中,其中48人有慢性病,一人沒有慢性病,有打兩劑,有21人沒有打任何1劑疫苗。年齡方面,今天個案是從90多歲到30多歲都有,其中24人是超過80歲,年紀最輕是30多歲有3人,2男1女,且都沒有接種過疫苗,並都有慢性疾病,包括神經系統,慢性腎病等,染疫後有肺炎或是呼吸衰竭併發症過世。羅一鈞說,現在整體死亡個案集中在慢性病長者,其中一半是未接種疫苗長者,提醒長者要接種疫苗。羅一鈞說,大家關心醫院床位數,今起把台北、新北床數列出來,中央與地方用一樣系統,列出會是一致的,目前全國登記空床47.5%,台北、新北因病例數多,約30%至34%左右,其餘集中檢疫所在4成上下。他說,醫護人員可能認為有床,但很多醫護人員確診在家休息,或被匡列接觸者採取0+7或是3+4,可能臨床上是有床位,但無人可以執行醫療照護,或是病床有人出院要清消,空床數代表空床的情形,而目前醫療量能沒有到崩潰情形。他表示,據與第一線醫師了解,疫情壓力還在,但就是床位入住跟出院,沒有壅塞到大排長龍,要等很久的時間是常態發生,現在北部疫情是在高峰階段,中南部慢慢攀升,全國床位也要跨區來調度。羅一鈞說,同年齡層中重度死亡個案數等,我們累計本土病例超過100萬後,現在以70歲以上中重症比例還是較高族群,70多歲比例1.3%,80多歲4.7%,90多歲10.5%,致死率整體是0.04%,90多歲就到2.7%,希望長者快打疫苗最好打到三劑疫苗比較安全。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較昨日略降 本土+8萬5720例、死亡增49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8萬57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萬5720例本土個案及41例境外移入(27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9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表示,今日新增之85,720例本土病例,為 40,942例男性,44,744例女性,3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3,704例),桃園市(11,684例),台北市(11,414例),高雄市(7,525例),台中市(7,144例),台南市(4,707例),新竹縣(2,762例),彰化縣(2,341例),屏東縣(2,270例),宜蘭縣(2,201例),基隆市(2,045例),新竹市(1,708例),苗栗縣(1,282例),花蓮縣(1,187例),雲林縣(1,009例),南投縣(730例),嘉義縣(679例),台東縣(650例),嘉義市(366例),澎湖縣(169例),金門縣(131例),連江縣(12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且具慢性病史、2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6日至5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8日至5月1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7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20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2月10日至5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063,65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904,378例排除),其中1,156,291例確診,分別為12,432例境外移入,1,143,805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28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26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599例、台北市417例、基隆市65例、桃園市37例、彰化縣24例、台中市23例、新竹縣15例、高雄市及花蓮縣各14例、台東縣11例、台南市及屏東縣各9例、宜蘭縣及雲林縣各7例、嘉義縣6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4例、嘉義市2例、新竹市及金門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0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輕症確診「喉嚨痛」討論度最高!8大緩解良方,多喝水最重要
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雖然早已達到人數上限5千人,但確診者愈來愈多,這些日子裡,社群裡的群友們依舊熱絡交流。在每天數不盡的聊天訊息裡,喉嚨症狀方面的相關討論最多,《元氣網》也整理關於輕症確診喉嚨不適該如何緩解,在確診者、醫師、護理師…等眾多建議中都提到,「多喝水」是最必須及有效的方式。輕症確診有哪些症狀,之前整理在「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確診過來人提到的居家照護感染者,最常見十大症狀有:1.喉嚨痛、乾癢2.咳嗽、有痰、聲音沙啞3.頭痛、肌肉痠痛4.鼻塞、流鼻水5.腹瀉、腹痛6.發燒7.心悸、胸悶8.皮膚紅疹、蕁麻疹9.會喘、呼吸困難10.心情鬱悶【延伸閱讀】>>最難忍受的不適!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Omicron「魔王級症狀」及緩解方法而在這些日子裡,社群裡的群友們依舊熱絡交流,在每天數不盡的聊天訊息裡,我們試著搜尋一些關鍵字找出大家最關心的重點,關於症狀的部份,輕症確診者在喉嚨方面的相關討論最多,其次為發燒,再者就是咳嗽與痰的問題了。(以下數字為關鍵字搜尋數:以5/17、5/18的群友討論內容為計算標的).喉嚨:1000.喉嚨痛:463.發燒:797.痰:581.咳嗽:587.鼻塞:235.頭痛:218.喘:216.胸悶:200.拉肚子:158.腹瀉:63.流鼻水:80魏崢分享:多喝水、吃滑潤食物心臟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也是Omicron輕症確診者,喉嚨疼得連喝水都不能。他分享身經驗指出,要有足夠水份才能化痰,或是吃比較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例如木瓜牛奶、豆花,喉嚨嚴重發炎者使用Celebrex、Brown mixture 則可以止咳化痰。【延伸閱讀】>>心臟科權威魏崢Omicron確診 授輕症退燒、止咳、化痰3大重點群友分享:喝水、吃冰、枇朳膏社群裡最被推薦的自療方法就是多喝水,有確診者大推說,對應喉嚨痛一定要「多喝水,一定要喝很大量,我後來痛到喝不了水很後悔」。有些人則苦於嘴破,過來人建議多吃維他命B或C,也可用蜂膠。也有病友分享說,吃冰對喉嚨痛有緩解奇效。至於咳嗽解方,中西化痰藥都有人推薦,也有人說傳統中藥枇朳膏有用,「一天三次, 也比較舒暢」。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也指出,喉嚨痛到無法吞嚥或有口腔潰瘍,可用鼻噴劑局部止痛、緩解喉嚨不適,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不過居家常備用來舒緩喉嚨痛的枇杷膏,則要注意避免泡給周歲內的寶寶飲用。營養師飲食建議咳嗽或喉嚨痛,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建議補充維生素A跟D來強化黏膜健康,木瓜牛奶、紅蘿蔔牛奶、鮭魚等都是很適合的食物選擇。❶維生素A:強化黏膜健康,幫助提升免疫功能。食物選擇:木瓜牛奶、紅蘿蔔牛奶、芒果奶昔、番茄炒蛋、番茄濃湯、南瓜濃湯、百香果優格、香瓜、紅肉李、地瓜。❷維生素D:提供連接呼吸道細胞間緊密相連區域的營養,保護呼吸道。食物選擇:鮭魚、蛋黃、乾香菇、添加維生素D的乳製品,建議可在窗邊曬太陽補充。喉嚨痛8大緩解良方此外,外媒《healthline》也針對常見的喉嚨痛症狀做解析,指出喉嚨痛可能是COVID-19的早期症狀,在30歲以下的人中更常見。報導最後也提出以下幾個緩解的方法:1.多喝水以保持水分。2.溫熱的茶湯,如肉湯或蜂蜜茶,可能有助於緩解喉嚨刺激和疼痛。3.嘗試用鹽水漱口,以幫助減輕喉嚨痛。4.吃潤喉糖或硬糖:通過刺激唾液分泌來幫助保持喉嚨濕潤。5.使用加濕器增加空氣中的水分。6.熱水淋浴也可能有助於緩解喉嚨發炎。7.多休息:幫助身體的免疫系統抵抗感染。8.考慮使用非處方藥來緩解疼痛。參考資料:.《healthline》: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sore-throat-coronavirus.《prevention》:https://www.prevention.com/health/a20500381/sore-throat-reme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