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黃疸
共找到
274
筆 文章
-
-
2024-11-13 醫療.牙科
舌頭顏色有變化是發生什麼事?健康的舌頭實際上長怎樣?
刷牙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例行工作,但你有想過除了牙齒之外,舌頭也是需要清潔的一環?即便每天刷牙兩次、定期使用牙線並每六個月去看牙醫,若是未定期清潔舌頭,你可能缺少一個有助於保持口腔清新和健康的步驟。專家指出,雖然大多數的細菌是對口腔有益的好菌,有助於維持口腔健康,但也有一些細菌會引起口臭、蛀牙和牙齦感染。因此,清潔舌頭非常重要,可以避免那些壞菌,以及可能積聚在舌頭上的食物殘渣,從而引發的健康發問題。健康的舌頭長怎樣?舌頭主要是由肌肉組成,並被黏膜所覆蓋。舌頭的表面覆蓋著微小的凸起,這些凸起稱為舌乳頭,可以看到並感覺到,讓舌頭呈現粗糙的表面。健康的舌頭通常是粉紅色的,雖然顏色深淺因人而異,範圍從深粉紅到淺粉紅不等。少量的白色覆蓋物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現顯著的變化或變色,可能表示某種疾病或其他問題。如何清潔你的舌頭?清潔舌頭只需要大約10至15秒鐘,但這是一個檢查自己健康的好方法,且可以輕鬆融入刷牙的日常習慣中。你可以使用一般的牙刷輕刷舌頭,這樣可以清除食物殘渣,並有助防止微生物在舌頭粗糙的表面上積聚。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專用的刮舌器(或稱刮舌板),這些彎曲的工具由金屬或塑膠製成,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牙刷一起清潔。清潔舌頭有助改善口臭,尤其刮舌氣對於去除藏在舌頭表面上常引起口臭的細菌特別有效。正常的舌頭是什麼顏色?當你在每天兩次的清潔過程中檢查舌頭時,發現了些不同的情況,注意這些徵兆是第一步。如果你發現任何變化並感到擔心,應該與你的醫師討論。1.白色的舌頭舌頭上出現白斑可能表示患有鵝口瘡、扁平苔癬、白斑或其他疾病。2.紅色或紫色舌頭如果舌頭呈紅色或紫色,可能與地圖舌(geographic tongue)等無害疾病有關。但這也可能是維生素缺乏、猩紅熱或川崎病的症狀。3.黑色舌頭如果你的舌頭是黃色、棕色或黑色,可能是所謂的黑毛舌(black hairy tongue)症狀。這種情況是當細菌、食物殘渣和其他碎屑積聚在舌頭的絲狀乳頭上時所發生的。4.黃色舌頭舌頭發黃通常是細菌過度生長、吃了某些食物或吸菸的結果。在某些情況下,舌頭發黃可能是潛在疾病的症狀,例如牛皮癬,或罕見的黃疸。整體來說,好好照顧你的舌頭可以保持它的健康,並減少有害口腔細菌的風險。如果你的舌頭變得疼痛或外觀發生改變,應請醫事人員協助找出問題,並確定你的症狀是否與潛在的健康狀況有關。【資料來源】.Yes, you do need to clean your tongue. Here’s how and why.Does Tongue Scraping Actually Work, and Should I Be Doing It?.Cleveland Clinic: Tongue
-
2024-10-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衛福部屏東醫院院長王森稔 老醫院拚新氣象為高齡醫療努力
衛福部屏東醫院有百年歷史,是屏東最老的公立醫院。在屏北地區醫療競爭日益激烈之際,今年8月剛上任院長的王森稔說,屏醫新醫療大樓即將動土興建,將朝高齡醫療目標努力,可讓老醫院有一番新氣象,繼續朝下個百年邁進。兒時常跑醫院 能懂病人徬徨王森稔小時候住苗栗,因有過敏體質常氣喘發作,經常跑醫院看診,很能體會病人面對疾病的徬徨和無力感,因此對醫師這個職業有了崇敬與嚮往之心,期許未來能成為懸壺濟世的醫者。國中時因父親工作關係,王森稔全家搬遷到台南,父親也鼓勵他習醫,他不負眾望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原本想走腦神經外科的他,因有3名肝膽胰外科的老師力邀他加入,便走上這科行醫之路。王森稔說,當時台灣的公衛環境不佳,許多人都因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問題,有肝內膽管結石等疾病,要進行肝臟切除手術。由於患者太多,每個老師每天大概都有4、5台刀的手術,他在一旁擔任助手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不過,當他成為醫師後,台灣的公衛環境已改善很多,需要開刀的病患變成以癌症為大宗,因此他開始在肝癌、胰臟腫瘤、膽管及膽囊癌等領域鑽研,精進腹腔鏡肝膽胰等手術治療。在學術上他也不斷努力,47歲就拿到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50歲就成為教授,為杏林培養更多人才。新建急重症大樓 屏醫里程碑過去屏北地區是屏醫、屏基、寶建3家醫院三強爭霸,但前年屏東榮總開幕,未來義大也在屏東設立醫院,競爭將愈來愈激烈。王森稔指出,屏醫有百年歷史,建築都已老舊,即將新建地下3樓及地上12樓的急重症醫療大樓,預計2028年完工啟用,對於屏醫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未來可提供鄉親更好的醫療品質。屏東人口老化嚴重,高齡醫療及長照需求性日增,屏醫高齡醫學大樓附設長照機構,提供護理之家和日照中心所需,長輩們及醫師因此能就近看診照顧,高齡醫療對屏醫是很大優勢,也是未來繼續發展努力的目標。屏醫與高醫的醫療合作多年,王森稔說,屏醫在醫療資源與醫療品質上有很好的基礎,高齡化下的癌症預防及篩檢作業是屏醫發展重點,將建構癌症預防、治療及安寧醫療一條龍的醫療服務,打造屏醫成為屏東地區癌症治療中心。養生沒祕訣 睡眠充足最重要面對生活作息不定又繁忙的外科醫師生活,王森稔並無特別的養生法。他強調,睡眠充足最重要,還好外科醫師生活忙碌,常回家一倒頭就睡了,少有失眠問題;飲食方面,他不挑食,只要是台灣料理及小吃都愛吃。他和太太都喜歡旅遊,迄今已造訪過10多個國家,最愛義大利及瑞士,主要是美食、古蹟、自然風光等深深吸引他。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王森稔的紓壓方式就是「回家」,跟家人聊聊天。他笑說,他是個很「戀家」的人,只要回到家,就覺得很放鬆,沒有壓力,能同時兼顧工作及家庭。王森稔小檔案● 專長:膽石症、總膽管及肝內膽管結石症、黃疸、肝癌、胰臟發炎及腫瘤、膽管及膽囊癌、腹腔鏡肝膽胰手術治療、器官移植● 現職:衛福部屏東醫院院長、肝膽胰外科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衛福部屏東醫院副院長、高醫附醫一般及消化系外科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後醫學系系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放心交給我!
-
2024-10-17 癌症.其他癌症
腹脹腹痛、大便變灰白色竟是罹癌!醫揭「7初期症狀」像腸胃不適易忽略
一名41歲青壯男因腹部常有悶痛情形,日前到衛福部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就醫,醫師安排他進行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乳頭處有腫瘤,進一步做切片後確定為惡性腫瘤,後續由外科醫師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除根治性切除外還需重建胰管、膽管與消化道,腫瘤經病理報告確診為早期壺腹癌。衛福部苗栗醫院外科醫師陳雁捷表示,十二指腸壺腹癌(ampullarycancer)是一種罕見的消化道癌症,主要發生在胰管和膽管交匯處的壺腹。醫師指出壺腹癌是相對少見的癌症,發生機率低,初期無明顯症狀,隨著腫瘤成長後較有可能出現明顯的症狀進而被診斷,那時分期往往已接近晚期。壺腹癌初期症狀類似腸胃不適陳雁捷說明,壺腹是人體器官中非常小的構造,藏在消化道裡,置就在胰管與總膽管最末端2公分之接合處,開口於十二指腸壁。因位置很難被發現,壺腹癌初期症狀與一般腸胃不適很類似,所以常被忽略,例如:腹脹感上腹或右上腹處悶痛噁心嘔吐腹瀉胃口差體重減輕茶色尿此外,當腫瘤逐漸變大塞住胰液和膽汁出口,就會出現黃疸,大約7成患者都曾出現黃疸症狀。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會有灰白色糞便、胰臟發炎、疼痛加重輻射到背部等症狀,甚至侵犯到十二指腸附近腸壁,造成腸胃道出血情形。壺腹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陳雁捷指出,壺腹癌的診斷方法主要以腹部超音波作為主,若顯示膽道、胰管擴張情形,則需進一步透過影像學檢查診斷,例如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經皮穿肝膽道攝影、核磁共振膽道胰管攝影等。「目前壺腹癌有效根治的方式,仍是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需於病灶處行根治性切除,標準手術為惠普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 procedure)。」陳雁捷提到,此手術除了根治性切除以外,還需重建胰管、膽管與消化道,為肝膽胰手術中複雜且困難的術式。陳雁捷進一步說明,病人需符合2項開刀條件才能進行該手術,成功接受手術的病人長期存活率相對較高:.腫瘤仍侷限於原發處尚未轉移至遠端器官.腫瘤並未造成周圍重要血管嚴重侵犯(上腸繫膜動靜脈)他解釋,如果評估不適合手術的病人,也可以在壺腹與十二指腸處裝上支架,或經皮膚引流膽汁以減少膽汁淤積引發感染,作為暫時性緩和治療;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則可以用在晚期無法手術或術後輔助治療,但目前對於提升存活率仍是有限。膽管擴張小心罹癌警訊陳雁捷提醒,民眾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以降低罹患消化道癌症風險。建議可以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和抽血檢查,如有發現膽管變粗,可進一步安排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及早在無症狀出現時發現腫瘤,盡早摘除。一旦出現症狀則要儘快就醫,以期達到最好治療效果。衛福部苗栗醫院徐國芳院長表示,儘管壺腹癌無法完全預防,但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健檢以及對家族病史的關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發生的風險或早期發現潛在問題。民眾若有具體的家族史或個人健康狀況的顧慮,建議與專業醫師討論並制定個性化精準醫療的預防策略。【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762.html】
-
2024-09-30 醫療.中醫
肝變差會出現哪些症狀?中醫教居家保健3秘訣,這樣做讓身體順利排毒!
肝是人體最大排毒器官,當肝臟代謝越差,毒素就累積越多。中醫師說明如何維持肝臟健康,讓身體能夠順利將毒素排出去。中醫的肝與西醫肝臟的異同之處 西醫「肝臟」是實際的器官,有著儲存血液、製造膽汁、凝血功能、代謝人體脂肪和膽固醇…等功能;而肝臟內的「膽囊」則是有分泌膽汁的功能。中醫「肝」的範圍比西醫「肝臟」要廣,除了上述西醫肝臟、膽囊的功能之外,還有「肝經」和「膽經」。這兩條經絡經過人體的部位出問題,都與「肝經」和「膽經」有關係。相對的,若肝出問題,則肝膽經絡上的部位也會有其表現;例如「肝經」經過乳腺,就和乳腺增生、經前乳脹痛、乳房腫瘤...等不適有關;「肝經」經過下腹部,與月經和痛經有關;「膽經」經過頭部側面,就和偏頭痛有關。《黃帝內經》「肝臟血、主疏泄、肝開竅於目、肝主筋、其華在爪。」 說明中醫的肝能影響儲存調節血液、消化腺分泌代謝、情緒變化,也和人體的眼睛開合及視力、肌肉筋膜、指甲有關。肝變差會有什麼症狀?肝累積毒素的身體表現所以當肝變差時,出現肝膽疾病、血液疾病、情緒緊張、焦慮、憂鬱、抑鬱、煩躁、不思飲食、脹氣、眼白血絲、睡眠障礙、抽筋、指甲表面有凸起稜線、黑線、或凹陷…等,都是肝的問題。肝是人體最大排毒器官,當肝臟代謝越差,毒素就累積越多,人體肝臟排毒功能不佳,導致疲勞倦怠、噁心、胃口不好、皮膚癢、黑斑、還可能躁鬱、失眠、乳房腫瘤。肝臟也是代謝人體脂肪和膽固醇的器官,若代謝變差,則有可能眼周出現膽固醇沉積的黃色瘤、脂肪瘤、面皰、粉刺、毛囊炎…等症狀。另外,當人體內的膽紅素無法順利從肝代謝,沉積在體內導致黃疸,就可能進而刺激皮膚發癢、皮膚變黃或眼白變黃,所以像是有膽結石、肝硬化、肝癌…等膽道阻塞的患者,的確可能會有著全身皮膚癢的症狀。養肝居家保健方式1.勤按太衝穴位於足背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用手指輕揉按壓,有感覺酸脹即可,每次3~5分鐘,就能幫助疏肝利膽、清熱排毒、明目、解鬱。2.作息調整養好肝熬夜傷肝,容易肝發炎,也就是「肝火」,而影響肝的排毒。「膽經」在晚上11點至凌晨1點,「肝經」在凌晨1點至3點,在這4小時的黃金時段肝臟氣血最為旺盛。所以建議在晚上11點就要入睡,讓肝修復,為身體排毒。3.養肝茶飲這樣喝.牛樟芝、靈芝或靈芝子實體:幫助抗自由基損傷,提升肝臟細胞排毒功能。.絞股藍:別名七葉膽、五葉參,降血脂、降總膽固醇、降三酸甘油酯。.薑黃:降血脂、增加膽汁生成分泌,薑黃素對肝臟損傷有保護作用。.枸杞:提升肝臟對毒素的耐受性,保肝護眼抗衰老。.菊花、決明子:清泄肝火、解毒明目。.玫瑰花:行氣疏肝解鬱,有促進膽汁分秘作用。【杞菊玫瑰飲】功效:疏肝解鬱,養肝解毒。材料:枸杞1錢(一小把)、菊花1錢、絞股藍2錢、炙甘草1錢、玫瑰花1錢。沖泡方法:將上述藥材加水充分浸泡5分鐘,加水至600毫升煮沸,轉小火約30分鐘煮至300毫升,關火,趁熱加入玫瑰花,加蓋悶泡10分鐘後,即可飲用。
-
2024-09-24 醫療.感染科
糖尿病患一覺醒來發燒右眼黑漆竟肝膿瘍 部桃醫揪出超級細菌
桃園市60歲男子有糖尿病病史,因腹痛2天至診所看診服藥,隔兩天,一早睡醒竟全身無力發燒,右眼幾乎看不見,家人連忙送他到衛福部桃園醫院急診,檢查後確認肝膿瘍導致眼內炎。什麼是肝膿瘍?肝膿瘍是一種在肝臟經由血液或膽道被細菌感染,造成肝組織局部壞死、液化及膿瘍的病症。肝膿瘍致病菌一般分為阿米巴原蟲感染、化濃性細菌感染。阿米巴原蟲感染較少見,化膿性肝膿瘍最常見。肝膿瘍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相當高,包括敗血症就是主要的死亡原因。男子住院期間,醫師為他做血液培養顯示有「超級細菌」之稱的克雷伯氏菌引發眼內炎,除了抗生素治療及置放引流管將肝臟內膿瘍引流出來,為了保住他的右眼視力,先是移除水晶體,還安排幾次眼睛手術,才將前房(水晶體前面介於角膜和虹膜之間的空間)的膿瘍清除乾淨,經過一個月的治療期順利出院,並安排半年後回診,再將水晶體置放回去,視力幾乎不受影響。部桃肝膽腸胃科醫師王晨諭表示,常見引發肝膿瘍的主因為細菌感染,隨著衛生環境的進步,阿米巴原蟲及大腸桿菌感染已大幅下降;這幾十年來肝膿瘍大都是克雷伯氏菌引起的,當克雷伯氏菌侵犯肝臟感染形成肝膿瘍,臨床症狀如全身倦怠、右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發冷、發燒、黃疸、體重減輕等;一旦細菌進入血流未即時治療,不只引發敗血症,此菌最常攻擊的部位是眼睛,嚴重的話恐會造成失明。關於克雷伯氏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臺灣與東亞最常見造成肝膿瘍的菌種(>90%),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文獻已知的危險因子為糖尿病,併發症為眼內炎(endophthalmitis)、腦膜炎、全身性的感染(disseminated infection)。(資料來源:北榮感染科「克雷伯氏肺炎桿菌肝膿瘍的全方位處理」)王晨諭說明,肝膿瘍除了抗生素治療,引流手術包括皮穿肝引流術和外科手術2種,通常如果膿瘍位置不易由體表做引流,或是肝膿瘍已造成併發症,如膿瘍破裂,擴散至胸腔、腹腔時,可能就要由外科手術做引流;而眼內的膿瘍則需藉由眼科手術玻璃體內注射(Intravitreal Injection)注射抗生素。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林鈺潔提醒,一般健康人的肝臟擁有防禦系統及清除的功能,但糖尿病患者或少數健康的人仍有可能因為感染而造成膿瘍,民眾如果出現右上腹痛合併發燒等症狀就要注意,肝膿瘍致死率雖然不高,但未即時診治而引發眼內炎、敗血症機會相當高,切記要盡快就醫不容輕忽。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4 寵物.照顧指南
貓狗發生食物中毒怎麼辦?把握「救援時間點」化解中毒危機,第1線急救這樣做
民眾照顧犬貓,一定要了解牠們的飲食禁忌,也要注意寵物的一舉一動,以防出現偷吃的行為!慈愛動物醫院台南總院獸醫師宋耀騰表示,寵物沒有辨識能力,無法知道哪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有些狗狗會喜歡翻垃圾桶,貓咪則可輕鬆找到放在高處的東西,飼主若發現到寵物吞下不能吃的食物或異物,一定要立即送醫,才能把握催吐救援時間點。犬貓常見食物中毒原因 這些食物別餵食寵物宋耀騰指出,犬貓發生食物中毒原因,有時候是寵物趁飼主不注意偷吃東西,另外,飼主也有可能不小心給錯食物,所幸現在網路發達,民眾在餵食前都會先Google確認。根據慈愛醫院台南總院網站「獸醫臨床教室|常見造成犬貓中毒之食物與藥品」資料整理,從人類可食用性的食物中,常見造成犬貓食物中毒源如下:▸巧克力、咖啡、茶葉:可可鹼及咖啡因會刺激犬貓的心血與神經系統。▸酒精、汽水、飲料:乙醇及啤酒花、酵母會引起脹氣,犬貓會出現呼吸困難、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木醣醇(口香糖、糖果、維生素口錠等):木糖醇屬於人工甜味劑,犬貓食用後易引起肝臟功能異常,嚴重甚至會腎衰竭。▸蔥、大蒜、韭菜、洋蔥:其含二硫化物會破壞犬貓的紅血球,造成胃炎、貧血等症狀。尤其洋蔥、大蒜恐導致精神渙散、黏膜變白、尿液顏色很黃,甚至出現黃疸。▸辣椒:辛香料會刺激犬貓腸道,造成肝臟、腎臟負擔,引起腹瀉症狀。▸番茄蒂和莖:番茄的蒂頭及莖因含有龍葵鹼,犬貓食用後易中毒,但番茄是可以讓牠們食用的水果。▸蘋婆果:致毒成分不明,犬貓食用後會出現腎衰竭,甚至造成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宋耀騰以自身經歷分享,自己的姐姐本身經營甜點店,某日在烤蛋糕並等待冷卻時,家中狗狗被香味吸引而來,趁著姐姐不注意,跳上桌吃掉巧克力口味的蛋糕!他也提醒民眾,寵物沒有辨識能力,無法判斷物品的可食性,因此飼主要防範寵物偷吃東西,平時應把東西收好,或放置在牠們無法打開的櫃子,以防寵物去翻找。寵物發生食物中毒 第1線急救這樣做如果犬貓吃到不能食用的東西,飼主應保持冷靜及時送醫。宋耀騰說明,一般來說食用後30分鐘至1.5小時內,東西尚未進入到腸子,是有機會靠催吐移除。若飼主無法判斷寵物食用的時間點,獸醫師則會評估狀況,當無法催吐,且食用東西未消化的情況下,內視鏡夾除也是治療方式之一。他也建議,飼主平時應注意寵物精神狀況、行為舉止,若出現反常也應送醫檢查,確保犬貓健康無虞。宋耀騰也提到,寵物因食物中毒住院,第1線主要會給予解毒劑,若無相應對的解毒劑時則採用支持性療法,畢竟毒性物質已被身體吸收,經過血液循環會影響到全身,獸醫目前只能針對症狀治療。舉例來說,溶血嚴重可透過輸血救急;肝指數、黃疸上升時服用保肝藥物;持續上吐下瀉就會提供止吐、止瀉藥物,以防腸套疊發生,出現癲癇、四肢無力等神經症狀,則會協助治療控制症狀,以維持生命徵象,至於毒物部分就只能靠動物身體代謝掉。關於寵物何時能出院?宋耀騰強調,臨床上會先觀察寵物的狀況,不再上吐下瀉、血檢指數穩定、食慾也正常之下,才可能可以出院回家,但飼主也要觀察寵物回家後的恢復狀況,多留意寵物的精神、食慾、大小便等狀況,並且記起此次經驗,以防中毒事件再發生。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3 醫療.皮膚
長痘痘就是腸胃不好?想要保養肌膚,醫師公開「喝水1公式」還助減肥
夏天不只陽光強烈,還有紫外線(Ultraviolet,UV)也非常逼人,不只女性,連許多男性可能都要受不了了!日曬不僅讓你皮膚的黑色素增加,紫外線還會加速細胞老化,導致皮膚鬆弛、褶皺、黑斑等,更甚至增加罹癌風險!我們除了可以從擦防曬等外在保護之外,也可以從內在來保養肌膚!快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美容醫學中心皮膚科張宜菁主任解析,室內、機上竟也要「防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固然好,但因台灣靠近赤道,小心曬過久可能會曬出問題!不只曬黑、曬傷、曬出黑斑,長期下來,可能加速老化,增加皮膚癌的風險。而且,陽光中的紫外線也是傷害皮膚的危害因子之一,因此「防曬」很關鍵。紫外線又可分為:UVA、UVB、UVC,主要影響人體的為UVA、UVB。 UVA屬於長波長的紫外光,穿透力較強。 UVB屬於中波長的紫外光,依然會穿透大氣層。 UVC對人體影響非常小,因此大多不會特意防護UVC。不只室外防曬要做好,室內也要特別注意。雖然研究顯示窗戶可以遮蔽大部分的陽光,但UVA可以穿透一般的玻璃,若為窗邊工作者,在經年累月下,兩邊的臉就可能出現色差、有一邊較老化的狀況。所以在家、車上也建議可以貼上「隔熱紙」。而現在日本旅行正夯,我們在選機位時通常想選能看到「富士山」的那側(去程左邊、回程右邊),為了選位看好景的情況下也可能會被曬傷。有研究顯示,機組員罹患皮膚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2倍以上,正因為離陽光更近,接收到陽光的能量比在地面上多,因此在機上也要適當防曬。你該知道的戰「痘」攻略!會長痘痘的原因很多,除了基因、空氣汙染、情緒壓力外,主要是以下男性荷爾蒙的刺激、毛孔角質細胞過度增生導致。但牛奶與太甜的食物等飲食也都是會造成痘痘的因素之一。一,男性荷爾蒙刺激皮脂腺的分泌,讓皮膚變油二,毛孔角質細胞過度增生三,痤瘡桿菌、發炎反應長痘痘怎麼辦?首先要注重清潔與保濕,不要認為自己皮膚油就不需要保濕,如沒有保濕,皮膚毛囊更容易發炎。再來就是治療,治療可能會先從擦藥開始,到了吃藥的階段,與醫師討論後,可能會給予抗生素或口服A酸,都要遵循醫囑定時定量服藥。破解迷思!腸胃不好就容易長痘痘?民間有「腸胃不好、便祕者易長痘痘」的迷思,是不是真的?其實我們有些身體器官出問題,就會影響皮膚,如肝臟出問題,會有黃疸。腸胃道免疫系統紊亂時,體內的毒素也可能表現在皮膚上,像是黑色棘皮症(脖子上的黑色素沉澱。有此症狀的肥胖者,可能會有糖尿病的風險)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由此可知,皮膚的表現是器官變化或是病變的結果。網友提問專家解答!你不可不知的皮膚QAQ:想要皮膚紅潤「好氣色」,就要補充鐵質、蛋白質?人體的膚色與黑色素、血紅素、β胡蘿蔔素有關。但是如果沒有完好的防曬,只補充某類食物,其實還是沒有效。所以平時除了防曬外,也可以塗抹一些美白產品、保持飲食均衡。Q:想要「水嫩肌」要多喝水?人體超過70%是水分,因此喝水不只保養皮膚外,也可以照顧到身體其他器官。至於我們每天「至少」需要攝取的水分是多少?快記住以下一公式:成人每日基本水分=(體重-30) X 35cc只要水的攝取量足夠,尿液、體內廢棄物才能夠順利排出,身體才會健康。而且減重也強調「餐前的飲水」還能增加飽足感,避免過食。但喝到定量的水後,也要做好上述的保濕,才能讓皮膚水噹噹。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
2024-09-06 寵物.寵物疾病
飼主注意!家中毛寶貝出現「4症狀」恐肝炎找上門,定期做2件事預防
要特別注意毛寶貝肝功能。肝臟是維持生命機能不可或缺的多功能重要器官,但由於無神經圍繞,肝炎發生時,不會有感覺到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所以被稱為沉默器官,一旦慢性發炎會產生肝硬化,往往已嚴重失能時,會伴隨有黃疸、腹水、癲癇等症狀發生,嚴重時可能危及毛寶貝生命,不可輕忽。1隻年約3歲流浪犬「麻糬」近日因精神沉鬱及食慾不振而昏迷,經民眾通報救援,送至動保處毛寶貝醫療中心醫療,獸醫師吳明蓁抽血檢查確認是急性肝炎引起,即予治療近1個月,現才逐漸恢復建康,已可以自行飲食,預計至少須再治療1個月肝指數正常後再開放認養。獸醫師吳明蓁表示,「麻糬」口腔黏膜及眼球泛黃,腹部有明顯渾圓變大,為典型黃疸及腹水症狀,常好發於急性肝炎或肝硬化等疾病,經抽血檢查確認肝臟指數異常,超音波檢查卻未發生肝硬化情形,所以判定是急性肝炎。再者,由於年齡3歲已過傳染性狗肝炎的好發年齡,所以推測吃到發霉食物引發急性肝炎可能性最大,幸好及時予以治療,尚未傷害腎臟產生尿毒,否則生命將受到不可回復傷害。家中毛寶貝若出現精神沉鬱、食慾不振、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那可要當心了,應及早至動物醫院進行血液學檢查肝臟指數,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另要注意飼料及食物保存,過期飼料決不能給毛寶貝吃,才能避免肝炎發生。新北市動保處表示,寵物就像是自己的家人,守護家人的健康是最重要的事。定期帶毛寶貝去動物醫院進行健康檢查,以確保他們的健康狀況良好。遵循獸醫師的建議,每年確實執行疫苗注射計畫,也能有效預防犬隻常見傳染病。作為一個負責任的飼主,確實需要負起責任,包括提供愛、關懷和適當的醫療照顧。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8 醫療.泌尿腎臟
尿液顏色越淺越好?當心是2疾病前兆!從10種尿液顏色看警訊,5方法保護泌尿道
尿液顏色發生變化,可能與飲水量、藥物服用或某些疾病前兆有關。多數人認為尿液顏色越淺越好,不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戴定恩曾撰文指出,尿液呈透明無色除了可能是喝太多水所致,也可能是尿崩症或腎功能不佳的前兆。正常尿液顏色為何?尿液是由90%的水分及蛋白質代謝後產生的尿素、氨等廢物組成,健康成人一日總排尿量約為1000~1500ml,一天小便次數超過8次就算頻尿,透過腎臟排出廢物和多餘水分以維持身體運作及健康,也可透過尿液顏色變化和量的多寡了解身體狀況。 正常尿液顏色為淡黃色、透明清澈狀,之所以尿液是黃色的,是因為尿液中含有尿色素(Urochrome),而尿色素本身就是黃色的,而尿液黃色深淺會受到水分攝取的多寡影響,從透明無色至琥珀色都有可能,當水分攝取不足或過少會使尿液濃縮變成深黃色或琥珀色。10種尿液顏色看健康警訊尿液顏色除了會隨著飲水量而改變之外,有些疾病也可能反應在尿液顏色,以下舉例說明10種異常的尿液顏色。1.透明無色:水喝太多可能會造成透明無色尿液,不過減少飲水量後仍有無色尿,有潛在的腎臟問題,如尿崩症、腎功能不佳的前兆。2.深褐色:若有吃蠶豆、蘆薈等食物,可能會使尿液呈深褐色,若伴有頭暈、噁心或皮膚、眼睛發黃等現象則為蠶豆症患者,以及嚴重燒傷、溶血性貧血、輸錯血型或急性腎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腎臟受擠傷等也可能會使尿液呈現如同醬油的顏色。3.乳白色:多是因尿道感染而引起,尿道炎、膀胱炎、腎結核及腎盂腎炎等等疾病,都有可能影響尿液顏色。4.紅色:排出紅色尿液顏色即為俗稱的血尿,可能與腎臟、膀胱有關,腎結石、鉛汞中毒的症狀也可能會造成血尿。排除疾病問題,飲食也能會造成紅色尿液排出,如吃了火龍果、甜菜、藍莓等食物。5.黑色:因膽色素而引起黑色尿液,常見於急性血管性溶血、惡性瘧疾、肝病患者。另外,酚中毒、色素瘤、尿黑酸病也可能造成黑色尿液。6.綠色:通常發生於大量服用消炎藥,或是尿液中有綠膿桿菌滋生問題。7.藍色:服用特定藥物而引起。美國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提到,遺傳性高血鈣、亞甲基藍藥物有可能造成尿液呈現藍色,以及一種色胺酸代謝異常所致的罕見疾病藍尿布症候群(Blue Diaper Syndrome)也可能造成藍色尿液。8.白色黏液狀:若男性經常排出白色黏液狀尿液,可能是患有前列腺炎、非淋菌性尿道炎或淋病等疾病,應及早治療以免傳染性伴侶造成對方生殖器官相關炎症甚至影響受孕。9.紫色:又稱紫尿症候群,好發於長期使用導尿管與尿袋的臥床病患,容易合併泌尿道系統感染,可能伴有發燒、排尿疼痛、頻尿、急尿、夜尿等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10.深黃色:肝、膽發生病變,造成膽汁往尿道排出,有可能使尿液呈現深黃色,而食用大量胡蘿蔔、木瓜等食物或維生素B群也可能會影響尿液顏色。5方法維護泌尿道健康尿液顏色可反應出健康狀態,而尿液混濁可能與泌尿道感染、膀胱炎有關,脫水也可能引起,想要改善混濁尿液、維持泌尿道健康可參考以下5種方法。 1.良好的如廁習慣:憋尿可能會引起泌尿道感染、尿道狹窄與排尿困難、尿失禁等等問題,建議避免憋尿,如廁後確實擦拭清潔,女性小便後應由尿道口向肛門擦拭,避免來回擦,以免將細菌帶至泌尿道造成感染。 2.不穿過緊的褲子:尤其是天熱時,應避免穿著過於貼身的褲子,通風不良加上潮濕悶熱易使細菌滋生。 3.多吃含花青素食物:花青素與前花青素擁有抗氧化作用,可抵抗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黏附在尿道壁上並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降低細菌在泌尿道造成發炎機率、預防泌尿道感染,常見的花青素食物包含藍莓、蔓越莓、覆盆子、黑豆、葡萄、草莓等等。 4.多喝水:水喝不夠會使尿意中的毒素與廢物濃度增加,建議成人每天喝2000cc的水,有助於幫助細菌沖離泌尿道,以利廢物排出。 5.多吃含硫化合物食物:戴定恩醫師提到,多吃含硫化合物的食物,可幫助抑制泌尿道細菌生長複製,降低泌尿道感染,常見的含硫化物食物有5大類,包含辛香料(大蒜、蔥、韭菜等)、白菜類(大白菜、小白菜、菜心)、甘藍類(花椰菜、紫甘藍、結球甘藍、羽衣甘藍、高麗菜)、芥菜類(芥菜、雪裡紅、大頭菜),以及蘿蔔類(青蘿蔔、白蘿蔔、紅心蘿蔔)。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郭綜合醫院、Cleveland Clinic、南投醫院、戴定恩醫師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被稱為「國病」的肝病,隨著多年來的B肝疫苗接種,B、C肝炎篩檢、追蹤、治療及肝癌治療等計畫,肝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標準死亡率均有下降趨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了解肝癌患者人數變化與治療現況。隨著B型肝炎疫苗接種、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以及C型肝炎口服抗病毒新藥之治療,肝炎防治多年來已見成效,如今又搭配國家114年消除C肝的目標,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肝病消除僅差最後一哩路,他呼籲,一定要落實B、C肝炎病毒篩檢及定期追蹤,反轉過往「肝病被稱為國病的羞辱」。曾見晚期肝癌病人受苦,多年肝癌防治終見成效。「晚期肝癌病人,皮膚泛黃、腳踝水腫,尤其腹部嚴重積水,肚子大大的,但四肢卻十分瘦弱。」石崇良說,罹患肝癌不會痛,不容易早期診斷,發現時多已出現黃疸、腹水等肝硬化晚期症狀,並演變為肝癌。過去他擔任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時,常收治肝癌晚期患者,每次看到病人定期到急診室「放水(台語,抽腹水)」,表情十分痛苦,毫無生活品質,他於心不忍。長期以來,政府推動多項肝癌防治計畫,從民國73年針對B肝帶原母親產下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75年起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多年來也針對懷孕媽媽進行B肝抗原血液檢測、新生兒推廣B、C型肝炎篩檢,以利早期篩檢、早期發現,「這是對的政策」。B、C型肝炎論質計酬計畫,追蹤率達九成。石崇良指出,99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B型肝炎帶原者及C型肝炎感染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針對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檢查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等,該計畫病人追蹤率都達九成以上,而未加入計畫者追蹤率僅七成。據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肝癌一期患者約占三成,而目前B、C肝病人照護率為五成,希望納入人數可以持續增加。如今肝癌完全符合國家防治癌症五步驟,包括倡議戒酒的健康促進、實證評估及篩檢、B及C肝的預防性治療,及早期診斷、精準治療。針對血液透析病人,每年篩檢一次並上傳結果,給予額外獎勵,及早發現感染B、C肝炎的病人。新發生診斷,肝癌為五癌中唯一下降者。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石崇良說,以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乳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107年為1.3萬多人,112年增為1.6萬多人;結腸、直腸及肛門癌(簡稱大腸癌)從1萬3900多人增至1.5萬多人;子宮頸癌由3,786人增至4,565人;口腔癌由7,796多人增至7,979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簡稱肺癌)更從1.4萬多人增至1.8萬多人。肝癌相對其他癌症,自107年新發生診斷為1萬496人,112年降為9,488人,為五癌中唯一呈下降趨勢的癌症,且肝癌標準化死亡率也逐年降低,顯見肝癌篩檢、追蹤已有具體成效。近年來,C肝藥物治療可說是最成功的計畫。石崇良說,全國C肝患者估計32萬人,隨著國家推動明年消除C肝目標,其中非高風險患者治療人數已逾八成,預計明年整體可達到微根除目標,相較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2030年的根除目標提早達標,最後目標是治療所有的C肝病人,根除C肝。健保陸續給付C肝用藥、免疫合併標靶療法,為病人省下大筆藥費。石崇良說,健保署去年8月宣布,免疫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每年省下3百萬藥費,延長餘命中位數約5.8個月,接近半年。健保署也自106年起給付C肝用藥,目前C肝藥物一人藥費約18萬元,且108年起不限肝纖維化、治療經驗,110年10月將原限消化系內科或消化系兒科專科醫師處方使用,放寬不限處方醫師資格,讓病人用藥可近性更高。石崇良說,自106年至今年4月,使用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人數已達16萬6,209人,這是健保很大的貢獻。且就肝癌治療成本來看,篩檢仍是最具效益,早期發現治療,可以省下高昂治療費用,降低健保負擔。預計今年8月起,國民健康署將試辦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HP),相信未來有機會消除HP感染,降低胃癌發生主要風險因子。他相信透過早期篩檢,肝癌及胃癌發生率都會逐漸降低。國健署為配合國家明年消除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肝炎病毒,109年9月28日起,放寬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為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終身享免費篩檢一次。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肝如果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深植人心,早年肝病號稱國病,而肝癌曾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直到20年前被肺癌超越。衛福部統計,112年死於肝和肝內膽管癌人數達7,724人,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肝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8年到112年,共增加3,420人。肝癌病人常合併B肝、C肝及肝硬化等,民眾仍不可輕忽肝癌威脅。好發族群隨年齡增加,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依健保署統計,肝癌就醫人數108年5萬3,920人、109年5萬4,670人、110年5萬5,660人、111年5萬6,540人、112年5萬7,340人,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6.3%。健保署表示,肝癌屬於慢性疾病,每年就醫人數會慢慢增加。進一步分析發現,肝癌好發族群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多於女性。112年統計發現,44歲以下約850人,男性520人、女性330人;45到64歲有1萬8,660人,男性1萬4,440人、女性4,220人;65歲以上有3萬7,840人,男性2萬4,090人、女性1萬3,750人。男性肝癌人數約為女性的二倍,65歲以上占比逐年增加。肝癌共病前三名分別為B肝、肝硬化、C肝。112年肝癌病人共病第一名為慢性B型肝炎、第二名為肝硬化、第三名為慢性C肝、第四名為慢性肝炎、第五名是高血壓。其餘共病還有糖尿病、原發性肝惡性腫瘤、胃食道逆流疾病併食道炎等。肝癌病情嚴重,病人就醫檢查檢驗常選擇醫學中心。健保署統計,108到112年,肝癌病人檢查檢驗件數約介於23萬至24.6萬件,50%以上為醫學中心執行。肝癌檢查項目方面,主要有異常凝血酶原檢驗(PIVKA-II)、甲型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其中PIVKA-II篩檢為健保署於109年9月1日新增的給付項目,因此,109年至112年篩檢件數持續增加,112年達到2萬多件;108年至112年甲型胎兒蛋白檢查件數為1.4萬至1.6萬件,腹部超音波檢查為4.2到5.2萬件,而109年到111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查件數略為降低。免疫藥品合併標靶成主流,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肝癌治療上,目前免疫藥品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已慢慢成為趨勢,但使用人數上,仍以標靶藥物蕾莎瓦為多。以112年來說,蕾莎瓦使用人數1,824人,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品人數為546人。健保署於去年8月宣布,將免疫藥品(癌自禦)合併標靶藥品(癌思停)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省下每年3百萬藥費。台灣肝癌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表示,肝癌病人致病原因約90%為罹患B型或C型肝癌,其餘為酒精性肝癌,雖然早年有食用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所導致的肝癌病例,但現在已較為少見。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肥胖人口增加,脂肪肝患者也須提高警覺。李懿宬說,衛福部為達到2025年根除C肝,持續推動C肝防治計畫,病人已大幅減少。至於B肝防治,1984年政府開始推動免費B肝疫苗接種,目前40歲以下民眾均有接種疫苗,肝癌盛行率低於1%;相較40歲以上罹患肝癌人數仍較多,盛行率約10%到15%,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根據他臨床觀察,肝癌患者就醫時,診斷為中晚期的人數占比約四成,顯見B肝、C肝、肝硬化等肝癌高風險民眾,常輕忽定期追蹤的重要性。約四成確診已中晚期,B、C肝等高風險群務必追蹤。肝癌治療上,李懿宬說,病人目前使用免疫及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率、存活率,相較過往使用的蕾莎瓦好,已成為治療肝癌用藥的首要選擇。但健保給付有限制,如治療後經連續2次評估病人腫瘤沒有明顯縮小,但也沒有持續惡化,也就是穩定控制時,就必須自費治療。他呼籲,健保應比照國外使用條件,用藥後於腫瘤出現明顯惡化時,才停止給付。肝癌除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也是選項之一。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書正說,病人於術前先接受完整影像檢查,評估腹腔腫瘤大小、位置、數量,以及肝、心肺功能等,以便手術時一網打盡。目前肝癌手術方式多元,如達文西機械手臂、螢光腹腔鏡,以及傳統腹腔鏡及開腹切除手術等。術後需完整追蹤,一旦病情出現變化,可以立即處置,避免病情惡化後,延誤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國內肝癌多肇因B肝、C肝 定期追蹤避免肝纖維化
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許耀峻醫師指出,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分布,肝癌若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是晚期。因此,肝癌高風險族群不能依賴症狀,必須透過定期篩檢和追蹤檢查,才有機會及早發現肝癌。C肝即使治癒,肝臟已受損,仍須定期追蹤。許耀峻說,後期肝癌可能出現腹水、黃疸(眼白變黃、茶色尿),或疼痛(因腫瘤大到壓迫肝臟表面或刺激到腹膜上的神經);有些人也會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倦怠、虛弱、胃口不好、體重減輕等。衛福部訂定2025年根除C型肝炎的國家目標,這是因為C肝的抗病毒治療安全有效,口服療程只需要8至12周、治療成功率幾乎100%,只要有病毒就應該清除。但許耀峻提醒,即使患者經過治療已清除病毒,但由於長期發炎容易累積傷害,肝臟若已發生纖維化或肝硬化,C型肝炎患者在感染痊癒後仍需定期追蹤。脂肪肝、過量飲酒、自體免疫肝炎或膽管炎等,也可能造成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許耀峻表示,不管任何原因,肝臟慢性發炎時間久便容易結疤,傷疤累積,就是肝臟纖維化,最終可能導致癌變,一旦發現慢性肝炎就要定期追蹤。病毒量高須用藥控制,有肝癌病史需密切追蹤。許耀峻說,肝硬化病人建議3個月追蹤一次,抽血檢驗胎兒蛋白或其他癌症標記(例如PIVKA-II),以及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其中以超音波最方便,是第一線篩檢工具。若沒有肝硬化等重度情況,一般建議是每半年追蹤,不過每個人病況不同,還是建議和醫師討論,制定個別化的篩檢計畫。至於B型肝炎,一直都是國人最主要的肝癌危險因子,許耀峻提到,B型肝炎的治療比較複雜,目前尚無法使用藥物清除感染,但現有藥物可抑制病毒複製,緩解病毒血症,並且改善發炎與纖維化情形。因此若病毒量高、肝臟慢性發炎,或肝臟已顯著纖維化的患者,應該要用藥物控制病情、避免惡化。此外,一親等如果有肝癌病史,肝癌風險會比沒有家族病史者多出2至4倍,他提醒這類民眾更需留意,特別是40歲過後,一定要定期追蹤。抽菸、酗酒、熬夜、脂肪肝,都是肝癌潛在威脅。飲食習慣方面,許耀峻指出,抽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應戒除。此外,慢性病毒性肝炎是肝癌的重要病因,不論是B、C、D型肝炎病毒都是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例如共用針頭、牙刷、刮鬍刀、不安全性行為等途徑,所以必須避免上述行為。熬夜可能影響身體機能,例如容易出現新陳代謝問題,後續對於脂肪肝的發生,以及免疫系統等,也都會產生不良影響。許耀峻特別強調,病人睡眠要充足,否則新陳代謝效率不佳、免疫系統不好,對脂肪肝的患者而言,狀況可能會加劇;對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來說,則可能不利於身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脂肪肝的盛行率很高,過重或肥胖是最主要的原因,許耀峻表示,不是每一個脂肪肝都會演變為肝硬化或長出肝癌,但肝臟若因此慢性發炎,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便顯著增加。此外,有些人看起來不胖卻有脂肪肝,和基因(例如PNPLA3)多型性有關;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也會影響。有無脂肪肝?自我觀察兩大指標:BMI和腰圍。脂肪肝的形成,一般來說還是與體重密切相關。許耀峻說,自己是否過重,可以透過幾個指標觀察,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其中之一,但BMI和每個人的骨架、身體組成等有關,未必完全準確;另外,還可以檢視自己的腰圍,腰圍和中心型肥胖相關,如果女生超過80公分、男生超過90公分,就要特別注意。內臟脂肪含量也是一個指標,不過需要透過特殊儀器,例如雙能X光吸收測定、磁振造影(MRI)等。對於一般民眾,還是建議觀察自己的BMI和腰圍數字,避免過重或肥胖。肝癌檢查追蹤方式.45歲-79歲民眾,終身可有一次免費B肝、C肝篩檢,一旦發現B肝、C肝、肝硬化隨即進入追蹤程序。.B肝、C肝患者應每6個月定期檢查一次。.肝硬化建議3個月追蹤一次。.每個人病況不同,建議和醫師討論,制定個別化的篩檢計畫。我有脂肪肝 有辦法改善嗎?許耀峻指出,脂肪肝是可逆的,研究數據顯示,減低10%的體重,就能顯著改善脂肪肝,甚至「從有到無」。建議飲食要避免手搖飲、糕點等果糖攝取,精緻澱粉的攝取量也要留意;運動相當重要,建議至少每周3次、1次至少30分鐘,重點是要養成規律習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6 醫療.泌尿腎臟
台商返台就醫竟出現「藍綠色尿」,醫揭原因!尿液8顏色背後藏警訊
一名從越南返國的台商,在當地因為尿道炎、龜頭包皮腫脹發炎,回台後就診發現是細菌性尿道炎,但驗尿時卻發現尿液呈藍綠色,原來是服用含亞甲基藍的藥物。而尿液顏色不止可反應患者服用的藥物,也可能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深黃色代表身體缺乏水分、綠色和綠膿桿菌感染相關,如對尿液顏色有疑慮,應由泌尿科醫師進一步檢查。泌尿科醫師呂謹亨在臉書粉專「泌尿科呂謹亨醫師-大亨醫師」分享,有位剛從越南回來的台商,在當地因為得了尿道炎、龜頭包皮腫脹發炎,有先看診、服藥,因為不放心,回台後還是到診所就醫,還好只是細菌性尿道炎,淋病、梅毒、性傳統病等都是陰性,不過仍要留意空窗期,建議3個月或出現症狀時,再回診就醫。因為這位台商尿道依舊疼痛,所以有幫他驗尿,結果尿液顏色竟呈現「藍綠色」,而非一般的黃色尿,呂謹亨指出,這是因為越南當地的醫院,開立了一款台灣沒有使用、含「亞甲基藍」的藥物Domitazol,效果類台灣醫師常用的泌尿道感染消炎鎮痛藥物「非那吡啶」(Phenazopyridine),而這款藥會讓小便呈橘黃色。尿液顏色可以看出一個人飲水是否足夠,還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呂謹亨表示,尿液含有水、鹽、尿素及腎臟分泌的黃色尿色素,因此尿液大多呈現透明淡黃色,當攝取水分足夠,尿液的顏色就會變淡;水分攝取量不足、流汗或水分流失太多時,顏色就會較濃。另外,尿液的顏色也會受到食物、藥物或疾病等因素影響;在飲食方面的影響,如維生素B群會讓尿液呈亮黃綠色;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或含有這些成分的紅蘿蔔、木瓜、中藥大黃等,會導致偏深黃或橘色;吃了紅火龍果、甜菜、黑莓尿液會呈紫紅色;綠蘆筍吃過多則可能變成綠色、深褐色,如果對小便的顏色有疑慮,應盡快尋求泌尿科醫師檢查。呂謹亨表示,以下8種疾病或身體狀態,也會改變尿液顏色:深黃色代表意義:代表身體缺乏水分橘色代表意義:肝或膽管有問題粉色或紅色代表意義:血尿,如泌尿道感染、攝護腺肥大、結石、腫瘤等深褐色代表意義:嚴重燒傷、溶血性貧血、橫紋肌溶解、急性黃疸性肝炎等疾病,尿色可能深如醬油。綠色代表意義:感染綠膿桿菌乳白色、混濁代表意義:乳糜尿,若伴有解尿異常、腰痛、發熱,恐是泌尿道感染紫色代表意義:紫色尿袋症候群,長期放置尿管慢性感染造成黑色代表意義:罕見疾病「黑尿症」,先天代謝異常常見會使尿液顏色改變的藥物則有以下5種:黃色反應服用藥物:維他命B2、複合維他命B黑色反應服用藥物:含鐵製劑,緩瀉劑深棕色尿液反應服用藥物:抗瘧疾藥物、橘紅或橘黃色:抗凝血劑、尿路發炎藥物,如Phenazopyridine、抗凝血藥,如Warfarin、風濕免疫藥物、帕金森氏症藥,如Entacapone、鐵螫合劑與肺結核藥物紅色反應服用藥物:抗癲癇藥物、抗凝血藥、消炎止痛藥、精神穩定劑;化療藥如俗稱「小紅莓」的Doxorubicin,如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可能血尿綠色或藍綠色反應服用藥物:亞甲基藍、甲基藍,如Methylene blue、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胃酸抑制劑,如Cimetidine、促腸胃蠕動藥,如Metoclopramide、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Indomethacin、肌肉鬆弛劑,如Methocarbamol、抗組織胺,如Promethazine、保鉀利尿劑,如Triamterene
-
2024-07-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查房,怎麼兩個女生看到我一直叫爸爸?
有一天查房,走進某病房內,兩個漂亮女孩一直叫「爸爸!爸爸!」我嚇了一跳,怎麼有那麼漂亮的女生叫我爸爸?難道我也#MeToo而不自覺嗎?仔細看床上,原來躺著肝昏迷的病人,意識不清,我前來探視,女兒急於把老爸叫醒!人會昏迷不醒有很多原因,例如突然心臟病發作,發生心肌梗塞、腦部缺血或心律不整,心臟內的血塊跑到腦部血管將腦血管塞住了,或血壓太高,腦出血了;或者糖尿病血糖太高昏迷,或血糖太低也會昏迷;或者肝不好,人體代謝的廢物無法解毒,血液中的氨升高引起肝昏迷。肝引起的昏迷,有些原因是有些人B型肝炎急性發作,就是本來有B肝,由於服用了刺激免疫系統的藥物,例如類固醇,或其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引發藥物性肝中毒,肝臟機能不足,無法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就可能引發肝昏迷。其次,有了B、C肝,肝臟長期發炎引起肝硬化,肝硬化到了末期,肝臟萎縮、肝機能衰退或加上引起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也會引發肝昏迷。此外,長期酗酒過度也會引起酒精性肝硬化,到了末期也會肝昏迷。評估是否有肝不好引起的昏迷,最好的指標就是抽血驗氨(NH3),NH3高大概是肝不好引起的肝昏迷。原來這兩個女兒看我去查房,急忙叫著昏睡的老爸看能不能醒過來!並不是叫我爸爸!害我受寵若驚。酒會傷肝,路人皆知,但喝酒的過癮就連正人君子也很難抵擋。相傳古代詩人李白就是喝酒在江中飲酒作樂,看到水裡的月亮很漂亮,想用手去抓起來,不慎跌落江內,溺水而死亡。隨著B、C肝藥物的開發,國人對肝病知識的進步,因B、C肝引起的肝硬化、肝癌造成肝昏迷的病人有慢慢減低,但酒精性肝病引發硬化末期,肝機能失調,或吐血引發肝昏迷的病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可怕的是,長期酗酒引起的肝硬化在超音波上很難診斷,常常看起來只有脂肪肝而已,而病人也沒有什麼症狀,通常是腳水腫了,肚子大了起來,或黃疸了或吐血了,求醫就診,才發現已經肝硬化末期了,此時只能靠換肝才能回復彩色的人生。因此保肝要成功,戒酒也是很重要的。●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7-11 癌症.肝癌
打破魔咒!中晚期肝癌新療法 免疫合併標靶 提高存活率
有無聲殺手之稱的肝癌,在十大癌症中排名第四位,台灣每年新增超過一萬名病人,但多數病人發現已是中晚期,死亡率居高不下。不過,現在有新的免疫合併標靶或雙免疫治療組合,提高中晚期病人的存活率,即使是晚期的病人也要勇於接受治療,不要輕言放棄。早期肝癌不易發現 有症狀多半已中晚期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臺北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暨肝癌醫學會理事長黃怡翔醫師說,早期肝癌因為腫瘤小,還未將肝臟包膜撐起來時,幾乎沒有感覺也不會痛,很難及早發現。等到腫瘤大到損害肝臟功能,出現腹部疼痛、腹脹、黃疸、倦怠、食慾下降、體重下降,通常已是中晚期。治療同時考慮腫瘤及肝功能 巴塞隆納分期法黃怡翔指出,肝癌和一般的癌症不同,治療時要考慮癌症本身及肝硬化兩個疾病,否則只處理腫瘤,肝硬化仍嚴重,也無法延長存活時間。因此肝癌的分期跟一般的癌症不同,國際上是採用巴塞隆納分期法,同時考慮腫瘤及肝臟功能的狀況,可分為0期到D期。0期及A期是屬於早期肝癌。0期是指單顆腫瘤,腫瘤小於二公分,肝功能指標(白蛋白、總膽紅數、肝昏迷等程度評分)為輕度。A期是單一顆腫瘤大於二公分,或是腫瘤未超過三顆、最大顆小於三公分,肝功能指標為輕至中度。B期是中期肝癌,腫瘤超過A期範圍但尚未侵犯門靜脈或遠端轉移,肝功能指標在輕至中度之間。C期是晚期肝癌,腫瘤侵犯肝門靜脈或遠端轉移,肝功能指標在輕至中度間。D期是末期肝癌,已經肝失代償,肝功能指標為重度。早期5年存活率達九成 中期存活期中位數為30個月黃怡翔表示,早期肝癌的治療有熱射頻消融、微波消融等方法,腫瘤都在同一側者可以進行手術切除,如果可以做根除性治療,五年存活率一般可高達九成。中期肝癌是腫瘤還在肝臟內,尚未出現肝外轉移,可以採用局部治療如肝動脈化學栓塞治療,將化學藥物注入肝動脈,同時阻斷血流供給癌細胞營養,或是體內放射栓塞治療等。病人存活期的中位數在30個月左右,也就是有一半的病人可以存活超過30個月。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 肝癌治療首選晚期肝癌是腫瘤已跑到肝臟以外或血管侵犯,過去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不過,根據2019年的臨床實驗發現,免疫療法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優於僅用標靶藥物治療,2年後,更進展至最新的雙免疫藥物療法。黃怡翔說,這兩種療法都贏過最早的單一標靶藥物治療,美國FDA跟台灣TFDA皆核准適用於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為晚期肝癌的治療首選。病人若第一線治療失敗,可以再進行第二線治療。美國肝臟學會建議,此時可用機轉來決定治療的方向,若是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可換成標靶藥物,或是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二線可以使用免疫療法的二線藥物。晚期肝癌活不過3個月? 免疫療法破除魔咒黃怡翔指出,免疫療法為晚期病人帶來希望,他有一個晚期肝癌的病人,右葉肝臟機乎長滿腫瘤,腫瘤已轉移到腎上腺、肺,根據過去的判定,可能活不過三個月。然而這個病人接受免疫療法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胎兒蛋白指數從2000 ng/ml降到968ng/ml,腫瘤縮小很多,打破魔咒,存活至今已快二年了。還有一名有C型肝炎及肝硬化的病人發現肝癌時,肺部有很多顆腫瘤,已是晚期肝癌。後來經過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肺臟完全乾淨了」,黃怡翔說,這類病人有四分之一機會,從晚期回到中期或早期肝癌進而接受根除性治療,最終達到沒有腫瘤,不需要再藥物治療的可能。黃怡翔表示,免疫治療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皮膚疹,多半為輕度,由於免疫療法會產生全身自體免疫反應,有肝炎、腸炎、胰臟炎、肺炎、甲狀腺機能異常、心肌炎等副作用。至於標靶副作用,常見的有手足症候群、腹瀉、高血壓等,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還有蛋白尿、腸胃道出血等。發生副作用時應及早跟醫療團隊反應,可以透過藥物等方式改善或預防。
-
2024-07-0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 老公:「怎麼一下就軟了?」為何?
老夫少妻,老公去麥當勞買了薯條回來,老公想拿給老婆吃,想不到已軟掉了。老公:「怎麼一下子就軟了?」老婆:「就像你一樣!」老公聽了,大怒,以為老婆在影射他那方面能力。老婆趕緊回答:「是說像你的心一樣,一下子就軟了。」果然沒錯,老公一下子,心就軟了!言語表達的重要,可想而知,「像你一樣」「像你的心一樣」只差一個字,但含意就差太多了。這種情形,很像我們人體的基因密碼,一旦少了一個核苷酸,輕則引起某種缺陷,重則引起癌症,因為基因稍微改變,形成的蛋白質就會改變,如果改變的蛋白質是控制細胞生長的基因,那可能細胞就會無限的分裂而形成癌症。話說,人體的器官有軟有硬,硬的如骨頭牙齒、指甲、耳石,其他內臟器官大都是軟的,但有些疾病會讓器官由軟變硬,例如長期抽菸,肺部會纖維化,會硬化,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肺臟原本換氣的功能,最耳熟能詳會變硬的器官就是肝臟,正常人的肝臟是柔軟的,表面是平滑的,摸起來是軟軟的,但如果硬掉了,表面變粗糙甚至凹凸不平,厲害的像苦瓜一樣,肝臟變硬,最後肝臟摸起來像石頭一樣像鐵一樣硬。變硬的原因,是因為肝細胞壞死厲害,正常的肝細胞轉而由纖維組織來取代,纖維組織愈多,肝臟就變愈硬。好比腳跌倒受傷如果只是一點皮膚受傷,好了以後,表皮還是由正常的皮膚再生,跟正常的一樣,但如果傷口深,即使好了,表面也是硬的。因為取代的是纖維組織,就是結疤組織,結疤組織一多,摸起來就變硬。在台灣,肝會硬,大都是B肝或C肝引起的,因為兩種病毒都會導致肝細胞發炎壞死,壞死組織愈多,纖維組織增多,久而久之,肝就硬掉了。此外,隨著國人飲酒文化愈來愈普遍,酒精引起的肝纖維化、肝硬化也愈來愈多,喝酒引起的肝硬化很可怕,因為B、C肝引起的肝纖維化、硬化在初期超音波都看得出來,但喝酒引起的硬化在超音波很難看出,很像只是一般的脂肪肝,等到超音波看起來有硬化了,大概都是肝硬化末期,不是肚子有水,就是黃疸,此時再戒酒就來不及了。除了B、C肝、酒精肝之外,近年來肝硬化另一原因是肥胖引起的脂肪肝。人體攝取多餘的熱量以脂肪的方式存在肝細胞內,肝細胞會發炎壞死,產生纖維化,久而久之也會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不可不慎。老夫妻吵架一輩子,老公先走了一步,老婆在墓碑上寫著,「你一輩子軟趴趴,這下子終於全身都硬了。」肝臟不硬在活著當下是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等到走了全身都僵硬我們就不用計較了。●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確診「癌中之王」多半已三到四期 為何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
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轉移、難診斷,發現時多已晚期,存活率低。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胰臟癌於111年首次擠進十大癌症榜單中,位居第十位。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從相關數據,了解胰臟癌的常見共病、預防與治療趨勢。國內胰臟癌每年就診人數逐漸增加,去年總計有9,550人因胰臟癌就醫。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胰臟癌早期發現治癒率高,但問題是胰臟癌「就難在早期發現」,若從被診斷胰臟癌且持有重大傷病證明者的資料分析,有高達六成六的患者是在晚期才發現,此時都難以進行手術,僅靠化療或標靶藥物等治療,平均存活期大約只有半年。112年胰臟癌確診患者,四成八是第四期,存活時間極短。「胰臟癌對我而言,非常有感觸。」石崇良說,他的岳母幾年前因胰臟癌而離世,初期毫無症狀,僅時常聽她說胃很不舒服,照了胃鏡診斷為胃食道逆流。平時靠吃胃藥緩解,直到出現黃疸症狀,才發現不是單純的胃病,而是胰臟癌變。此時已經是胰臟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到全身各處,主動脈被腫瘤包覆,無法透過手術完全清除,僅能做化學治療,診斷到離世就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生。胰臟癌最棘手的就是「難以被早期診斷」,石崇良表示,依研究顯示,胰臟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但到了第四期僅剩下13%。如果從罹患胰臟癌且持有重大傷病卡的人數來分析期別,以去年的數據為例,3,317名持有重大傷病卡的胰臟癌患者,有1,610人在第四期被診斷,占整體約四成八,第三期有581人,等於第三期與第四期的患者占整體的六成六。胰臟癌晚期化療已納給付,另有針對基因突變者的標靶藥。石崇良表示,胰臟癌的治療方式,初期可透將手術改善,晚期治療方式則是採以化療為主,另有標靶或免疫療法等手段。化療藥物如健擇、鉑金類藥物、愛斯萬(複方化療藥)目前健保皆已納入給付;而健保也已給付可用於胰臟癌的標靶藥物,其中一款是針對具有NTRK融合實體腫瘤的患者。至於免疫療法對於胰臟癌的治療效果,目前並不顯著,石崇良表示,各家醫院仍在進行相關的臨床試驗。胰臟癌早期無症狀難察覺,多是自費健康檢查發現。胰臟癌的高風險群仍以高齡者、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為主,石崇良表示,雖然已知胰臟癌最大的難處是「難以早期診斷」,但現階段也難以透過篩檢達到及早預防的效果。他解釋,現行醫療院所的檢驗檢查,都是因應患者主訴的症狀開立相關的檢驗檢查項目,而胰臟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患者根本沒有察覺,且如果只是輕微的胃痛,醫師也僅會針對該症狀做對應的檢查,如胃鏡等。從臨床觀察,多數被診斷為初期胰臟癌的患者,多是自費健康檢查時發現。胰臟癌風險因子太普遍,健保財務難因應「廣篩」。石崇良表示,政府長期以來對於十大癌症推動相對應的癌症篩檢,近年已推動到「五癌篩檢」:乳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以及肺癌。但胰臟癌的風險因子太過普遍,推動篩檢母數過大,已達到「廣篩」的地步,會使財務難以負擔。雖然腫瘤指標中有一項CA199可以當作判斷依據,但CA199並非胰臟癌專屬的腫瘤指標指數,且準確度未達「精確」標準,也使胰臟癌難推動篩檢。他呼籲如果是罹患胰臟癌的高風險對象,應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可以採取定期健康檢查,防範未然。國內胰臟癌就醫人數逐年增加,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到112年罹患胰臟癌就醫的人數,從7,260人增至9,550人,男性略高於女性。胰臟癌患者約九成以上皆需住院治療,但住院不代表都是接受手術的患者,能執行手術者僅占胰臟癌住院人數的10%。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與健康檢查頻率有關。專家指出,近年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與健康檢查頻率有關,即使如此,早期被診斷的人仍有限,主要因為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檢查工具受限,等到有症狀才就醫,往往已經是晚期,平均存活期僅約半年。近五年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108年為7,260人、109年7,627人、110年8,229人、111年8,911人、112年9,550人。男女就醫人數差距約一百多人,每年的數據都是男性略高於女性,以112年的數據為例,胰臟癌就醫人數男性4,844人、女性4,706人;如果以年齡層來看,胰臟癌最大宗的就醫年齡層落在60歲到69歲間,有2,841人,其次為70歲到79歲有2,680人。去年9,550位胰臟癌患者中,僅有1,672人執行手術。健保署醫管組副研究員高豐渝表示,依健保資料顯示,112年被診斷罹患胰臟癌的9,550位患者中,僅有1,672人執行手術,主要與胰臟癌多晚期才發現,能夠接受手術者只有早期胰臟癌患者,雖然有部分第二期到第三期的患者也能執行手術,但後續復發率高,醫療團隊執行手術的機率不高。新光醫院健康檢查中心部主任朱光恩表示,胰臟位處胃的後方,屬於後腹腔器官,由於後腹腔的空間大,胰臟腫瘤擴大的期間,患者幾乎沒有感覺。通常要堵住膽管或是其他部位,患者才會感受到「腹痛」,又或是出現黃疸等症狀才會就醫,此時腫瘤都已經太大,且癌細胞幾乎都已轉移,現行的治療方式效果非常有限。胰臟癌早期患者多靠高階健檢發現,腹超意外發現者極少。朱光恩表示,能夠早期發現的患者,清一色都是透過健康檢查發現,極少數是因為診斷其他疾病,在做腹部超音波時「非常偶然」下被發現。要透過超音波診斷胰臟癌,操作醫師技術要非常好,因胰臟的前方是胃,會擋住胰臟的成影。而現行的腫瘤指標CA199準確度又不高,除非採取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才有機會看得清楚,只是這兩項檢查健保不一定給付,自費價格又昂貴,沒有明確症狀前,幾乎不會使用高階影像檢查。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寰澤表示,胰臟癌患者典型的症狀為體重快速減輕、黃疸、腹痛,如果有類似症狀,醫師會安排內視鏡檢查。檢查方式就是利用胃鏡,只是前端再加上超音波儀器,讓超音波緊貼著胃照射胰臟,只是這檢查方式也需要有症狀時才會使用。胰臟位置示意圖胰臟位於上腹部,胃的後方,屬於後腹腔器官。因為被胃遮掩,超音波檢查不容易看清楚,臨床上不容易診斷,特別是腫瘤。胰臟腫瘤是否侵犯血管,是能否手術的關鍵。林寰澤表示,臨床上胰臟癌多數不能手術,與腫瘤侵犯到血管有關,通常出現症狀的患者,病灶都已經侵犯到血管,只能投以一般的化學藥物治療。目前健保給付胰臟癌以化療藥品為主,由於療效並不佳,且其餘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細胞療法等都屬於自費項目,導致診斷胰臟癌後約半年,患者就可能因病離世。罹患糖尿病者,有高度機率導致胰臟癌。林寰澤表示,胰臟癌的高風險群為有菸酒癮、高齡、肥胖、高血脂症、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依健保署統計,胰臟癌十大共病中,第二型糖尿病位居第一名,林寰澤說,目前不太確定胰臟癌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罹患糖尿病者,有高度的機率會導致胰臟癌。尤其有些患者沒有糖尿病家族史,飲食也都正常,但突然被診斷罹患糖尿病,不久也診斷出胰臟癌,這類「突然出現糖尿病」的患者,幾乎都是胰臟癌所引起的糖尿病。朱光恩呼籲,高風險者最好45歲之後,每兩年就檢查一次腹部超音波以及胰臟內視鏡,早期發現若能手術治療,胰臟癌也有機會痊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50歲後突患糖尿病?稍一不慎6原因恐讓你成為胰臟癌高危險群
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除了病程快、容易侵襲其他組織外,最可怕的是「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就診時,多數腫瘤已經超過2公分,有轉移現象,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五年存活率約5-10%。胰臟位置隱密、初期無明顯症狀,病變難發現。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胰臟癌擴散速度快,約有80%的患者無法開刀,因為周邊血管、淋巴結、神經分布密集,切除腫瘤非常困難。從胰臟的結構和位置來看,因位在腹部深處,是一個狹長型腺體,鄰近腸胃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常與胃病混淆。胰臟癌病變不易偵測,初期僅是反胃、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佳等症狀。梁程超表示,常見病人主訴胃痛、腹痛,不舒服症狀時好時壞,自行購買成藥緩解,而到院就醫時,腹部超音波也難以發現病灶,因為胰臟位置隱身在腸胃道之後,不易看清楚全貌。胰臟癌症狀有哪些?.黃疸、皮膚變黃:腫瘤壓迫到膽管,或癌細胞侵襲到肝臟,黃疸指數飆升。.腹痛、背痛:若發生在胰臟的體部及尾部,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延伸到背部。.明顯暴瘦:腫瘤壓迫到腸胃,吸收能力變差,影響食欲。.糞便異常:小腸吸收障礙導致大便浮油,或膽管堵塞,糞便變成灰白色。黃疸症狀、糞便變灰白色,兩大觀察胰臟癌重要指標。當腫瘤變大時,會壓迫到腸道、膽管,前者會有噁心、嘔吐,伴隨著體重明顯減輕;後者則會出現黃疸、茶色尿、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及搔癢。而膽管因為被堵塞無法排出膽汁,糞便會變成灰白色,梁程超提醒,糞便顏色也是觀察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另外,50歲後罹患糖尿病者,要特別提高警覺。梁程超強調,沒有家族史、飲食也正常的人,中年後忽然發生糖尿病是一個重要警訊,胰臟癌所分泌的物質,會引發血糖上升,兩者有很大的關係。誰是胰臟癌高危險群?1.吸菸、酗酒:癮君子的罹患機率是一般人2-3倍,喝酒會加速身體發炎反應。2.肥胖者:腹部脂肪會讓胰臟三酸甘油酯沉積,進一步造成脂肪胰。3.糖尿病:多數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血糖值增加,胰臟癌風險也增加。4.胰臟炎:胰液分泌不出去,影響消化道分解食物。5.飲食不均衡:經常攝取肉類及高糖、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胰臟發炎風險。6.工作環境: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在化工廠、石油、石化業工作者,較易罹患胰臟癌。內視鏡超音波、磁振造影最能明確看到胰臟癌病灶。胰臟癌不易早期察覺,建議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包括抽血、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癌症腫瘤標記檢驗以及電腦斷層攝影、磁振造影。不過梁程超說,單靠抽血檢測、腹部超音波,還是無法百分百偵測早期胰臟癌,腫瘤標記也有偽陽性、偽陰性;電腦斷層雖然可以看到腫瘤,但是對小於1公分、甚至2公分的腫瘤,只能看到胰管擴張,無法定位腫瘤。目前,內視鏡超音波是最有效確診胰臟癌的工具,利用做胃鏡時,檢查消化道附近的器官,可以看到臟器表面以及利用聲波的變化了解腸胃道黏膜壁下的病灶。磁振造影檢查不具輻射線,可360度無死角完整評估胰臟,但檢查時間久且費用昂貴,較適合高風險族群。梁程超說,胰臟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人可能沒有典型症狀,他分享門診的臨床經驗,醫院每年都會透過健檢找出確診個案,患者雖然不解為什麼會罹病,但定期檢查追蹤是最重要的預防之道。胰臟癌治療趨勢:先用藥再開刀,以手術移除為目標。胰臟癌是惡性腫瘤中的大魔王,有「癌王」之稱,國健署於112年公布的十大癌症發生率,胰臟癌首次入榜,但死亡率長年高居第7、8名。胰臟的位置在腹部深處,鄰近肝、膽、腸、脾,躲在胃的後方,一般的超音波和胃鏡檢查很難發現異狀,等到上腹部疼痛或背痛、體重明顯減輕、黃疸等症狀出現,就醫診斷已是癌症晚期。胰臟腺癌約占90%,屬外分泌腫瘤、惡性度大。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石宜銘表示,胰臟癌與吸菸、高脂飲食有關,歐美發生率為癌症排行榜的前三名,台灣近年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胰臟屬於消化系統,是人體唯一具有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的器官;胰臟癌的分類主要有「外分泌腫瘤」和「內分泌腫瘤」。胰臟的外分泌細胞負責製造胰汁,內分泌細胞則生產胰島素,協調身體的新陳代謝。目前胰臟腺癌為大宗,約占90%,是從外分泌系統長出來,侵襲性非常強、具高擴散能力;少部分則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程稍微緩慢些,這類癌症相較沒那麼惡性。胰臟周邊器官組織多,易侵犯轉移,治療需多科整合。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即是罹患比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方式較為單純,預後比胰臟腺癌好上許多。胰臟腺癌大多長在胰臟頭部,連接十二指腸,胰臟尾部則與脾臟相連接,附近還有許多淋巴、血管、神經,手術非常困難。胰臟癌的治療,就像「打群仗」一樣,要多科整合,接受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藥物治療。石宜銘說,胰臟癌治癒率低,且很難在早期發現病症,尤其,癌細胞很容易侵犯到旁邊的分泌胰腺體,只要一擴散到周邊組織或器官,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胰臟癌七成好發在胰頭,切除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手術是癌症治療的根基,胰臟癌根據腫瘤部位的不同,大致可歸為二大類手術方式。長在胰臟頭部的位置,要接受「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醫界又稱「惠普式手術」(Whipple);長在胰體部(中央)或尾部的腫瘤,要進行「胰尾切除手術」。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除了切除胰頭,還有十二指腸、膽囊、下端膽管等,同時進行胰管腸胃道、膽道腸管的大範圍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許多病友會詢問:為什麼要切除那麼多器官?因為胰頭部位被十二指腸環繞一圈,而且膽道系統與胰臟關係緊密,這些器官的供血系統又是同一套,必須一起摘除。不幸的是,有七成左右的胰臟癌好發在胰頭。以複方組合化療縮小胰臟腫瘤,再以手術移除。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很多患者連刀都開不了。石宜銘說,治療以手術移除腫瘤為目標,若侵犯嚴重,可先以化療藥物縮小腫瘤,或是接受重粒子治療後再開刀。「先用藥、再開刀」是近年來治療趨勢,以複方組合化療找出最有效的方式,想辦法把腫瘤縮小;術後必須接受加強性化療,降低復發的風險。胰臟癌治療方式.手術治療:剖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復原快;傳統剖腹手術的效果不會比較差,只是癌細胞已經有明顯侵犯、遠處轉移,就不適用達文西手術。.放射線治療:光子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光子治療(高能量X光放射線)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質子治療使用質子束來照射病變組織;重粒子治療利用高強度的放射線能量,殺死癌細胞。.藥物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藥物治療在胰臟癌的效果不佳;化療藥物種類多,會針對基因突變特性使用2至3種藥物合併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包含藥物、細胞療法、疫苗。研究仍在起步中,而且費用高昂。.細胞治療:目前應用尚未有很好的證據證明有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由兩例病友的經歷——反思醫病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文章來自三位醫師以截然不同主題寫出他們對事情的看法。一位深具睿智的精神科醫師,以其一流的文筆寫出最近醫病雙方常感到困擾的「意外偶見瘤」。他的一句「『多』並不等於『好』」道出深具哲理的回應。一位醫師因為看到兩位病人不理想的治療結果,而深感當初病人、家屬與他們的醫師之間因為沒有建立好關係,導致病人輕忽及拒絕持續追蹤的重要性,而錯失治療的良機,並以此強調醫病溝通的重要。一位老醫師敘述老同學畢業五十多年,在近乎完美的安排下暢遊山水,結果有好友體力不堪而發生遺憾,寫出這年紀應當量力而行,並建議其他更安全且能勝任的活動。近來遇到兩例第一次門診見面就必須告知壞消息的病友,這兩位都是慢性C型肝炎導致肝硬化,在經過其他醫師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C型肝炎病毒已達到根除,但後來因為一些因素而沒有好好地規則性追蹤,到我接手時已到晚期肝癌的階段了。兩位病友就診時,都有家人陪同,告知時當下有種愁雲慘霧的氣氛。第一位為六十幾歲的劉大哥,是C型肝炎病毒導致肝硬化,而且也愛好杯中物,在幾年前因為服用C肝抗病毒藥物而根治C肝病毒後,覺得身體一切無恙,短暫地接受幾次追蹤性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掃描後就斷了聯繫了。此次來門診,是因為覺得上腹部不時有不適的感覺,而且食慾越來越差且體重有下降的情形,他來求診想要檢查胃是否有問題可否做個胃鏡?經過問診以及簡單的身體檢查後,摸到右肋下緣有不規則的腫塊,便跟他說:「胃鏡當然可以幫你安排,但是,這麽久沒追蹤肝臟了,這次一起抽血及做個肝臟超音波吧!」他很爽快地答應,走出診間就逕自去抽血櫃檯抽血以及安排做胃鏡及超音波的時間後就回家了。沒想到幾個小時後,我的手機就收到他的血液甲型胎兒蛋白檢驗危急值(四十多萬)。於是當日我便再打電話問他胃鏡及超音波安排的時間,並叮囑他一定要按照時間前來,到時會再幫他安排後續的檢查以及治療計畫。等到他前來做腹部超音波時,探頭一放到肚子上就看到一大顆的腫瘤幾乎佔滿了整個右肝,連右門靜脈都有被侵犯到了,內心覺得才見沒幾次面的病人,要告知這麼殘酷的事實真的有點難開口。胃鏡做完也發現有明顯的食道靜脈瘤,在胃鏡的觀察下算是高出血風險的特徵,也有預防性地做了環紮術。根據目前的一些證據,跟他委婉地解釋,上腹痛是因為腫瘤的關係,需要幫他做個電腦斷層來做完整地評估腫瘤的侵犯程度,做完之後再好好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等到做完電腦斷層後回診的那天,妻兒全家都陪他一起來聽檢查結果,電腦斷層結果比預期的還嚴重,不只門靜脈有侵犯到,甚至下腔靜脈也有血栓,肝門附近也有淋巴結腫大的情形,唯一還有機會的是肝硬化的一些抽血數值算起來還可以(Child-Pugh score: A),他兒子提及是否可以肝臟移植?便跟他解釋,目前腫瘤侵犯到大血管以及附近的淋巴結了,肝臟移植不是那麼適合,目前比較可行的治療方式,偏向口服標靶藥物以及最新的免疫治療。經過討論的結果,後來決定採用免疫治療,一開始施打後對一般日常生活沒有影響,但是漸漸地開始有出現肝腦病變的情況,變得日夜顛倒以及對時間及人物有混亂的情形。也是因為他意識混亂,我才從他妻子的口中得知當初不想繼續追蹤,是因為和之前的醫師有溝通上的不愉快所導致。經過三個療程後,再幫他做電腦斷層來評估腫瘤的情況,原本的大顆腫瘤有多處壞死,但左肝也有新生的小顆腫瘤,原侵犯的大血管則是紋風不動,而且腹水以及右邊肋膜積液也都出現了,告訴他妻子這個壞消息後,她一開始也問還有其他積極的治療方式嗎?只是很遺憾地,依目前的醫療是藥石罔效。劉大哥看到我找他太太去病房外談話時就大概猜到結果了,出院後意志消沈、食慾更加不振。因為在家完全吃不下、全身無力被送到門診後,收住院發現腎功能急速衰退、出現肝腎症群以及開始解黑便,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形,劉太太跟我說她與小孩其實心裡都有準備了,在最後的階段,主要治療能讓他不要痛苦就好。按照一些治療的準則,能給的藥物都給了,但是因病情的進展最後還是不幸離世了。整個過程,我在他人生的最後半年的時間中經歷了醫病關係的建立,同時反思自己是否也曾讓其他病人如同劉大哥一樣,遭遇不愉快而中斷追蹤,而造成無法及時發現而錯失治療的良機。另一位是八十多歲的巫阿伯,本身也是C型肝炎導致肝硬化,經過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後,血液中C肝病毒已經廓清了,一開始都很規則地在我們科的學長門診追蹤,只是後來他覺得每半年就要來追蹤很麻煩,而且只是抽血及做超音波又沒有藥可以吃,覺得不划算,於是就超過兩年沒來醫院追蹤。最近覺得食慾不振、肚子有變大,雙腳水腫導致拖鞋磨擦破皮,小便的顏色也有像烏龍茶般的深色,女兒就帶他來門診求治。經過身體檢查後,鞏膜明顯有黃疸,肚子明顯有鼓脹的情形,超音波檢查發現右肝有個將近十公分的腫瘤且有門靜脈侵犯的情形,腹腔也存有大量腹水。解釋病情時,阿伯因為重聽,對病情有聽沒有懂而在狀況外,女兒則是有點自責怎麼沒早點帶來檢查,問目前有什麼好的治療方式?我則是建議等抽血及做完電腦斷層後完整評估後再來討論,先用點利尿劑及限鹽限水來控制腹水及水腫的狀況。半個月後,很遺憾地,腫瘤侵犯大血管、肝功能狀況不佳,標靶藥物以及免疫治療則是無法申請,女兒一開始想要自費吃標靶藥物,可是聽到價格以及只能延長幾個月的存活時間就打了退堂鼓。之後經過家屬間的商議,決定讓阿伯採安寧緩和的方式。這個案例讓我反思到,老人家缺乏醫學知識,認為沒吃藥就等於沒接受治療,以為在C肝病毒根治後肝臟就安然無恙,而進一步輕忽及拒絕持續追蹤的重要性,導致無法及早發現肝癌而錯失治療的良機。最後,也希望由兩個案例,反思行醫的行為是否能避免讓病人因溝通不良而逃避醫療,最後造成遺憾的結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9 癌症.其他癌症
台灣光罩執行長吳國精辭世 哪些人是易罹患膽管癌高危險群?
台灣光罩昨(18)日公告,昨日接獲家屬通知執行長吳國精辭世訊息。吳國精曾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麾下任職,1998年創立波若威,是台灣光通訊領域先驅。據報導,吳國精罹患膽管癌,因病情突然惡化驟逝,享壽75歲。許多名人都因膽管癌病逝,包括前駐泰國代表李應元、資深歌手美黛、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之子辜啟允及愛樂電台主持人沈鴻元等人。哪些人容易罹患膽管癌?肝膽腸胃科醫師郭建興曾受訪指出,膽管癌長在肝臟裡面,屬於廣義的肝癌,在所有肝臟惡性腫瘤中,膽管癌不到一成。膽管癌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的惡性腫瘤,與常見B型或C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細胞癌不同。不過,醫界至今仍不清楚膽管癌的致病機轉,只是從臨床觀察及文獻報告發現,曾有肝內膽管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感染過肝吸蟲的病人,罹患膽管癌機率較一般人高。肝膽腸胃科醫師余承儒曾受訪表示,膽管癌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除肝癌外第二常見的肝膽惡性腫瘤。一般來說,膽管癌少見於年輕病患,被確診的患者大都是60至70歲的人,且男性略多於女性。余承儒說,大部分膽管癌並無明顯成因,但一些造成膽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道寄生蟲感染的病患,或是有纖維多囊腫肝疾病患者,都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膽管癌。另外如膽管結石或先天膽道異常,或是發炎性腸炎患者,也被認為是產生膽管癌的危險因子。膽管癌有哪些症狀?消化外科主任李祥麟曾受訪指出,罹患膽管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一般只會出現右上腹痛、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非特定症狀;進展到晚期,才會出現如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膽管組塞的症狀。大多數膽管癌病患無法早期診斷,容易錯失治療黃金時期。李祥麟表示,若臨床上懷疑是膽管癌,一般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但手術對於長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因附近的主要供應肝臟的大血管相當多,難度相對很高;另外若是長在肝臟內部的膽管癌,雖較有機會切除,但常因症狀不明顯,常常等到病程晚期才被診斷出來,而使得預後不佳。郭建興表示,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動脈栓塞療法在膽管癌的療效不佳,外科手術是膽管癌治療首選,但要看腫瘤生長位置,如果在門靜脈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由於附近密布血管及神經,手術難度相當高。若能幸運切除腫瘤,並維持膽汁順利從肝內膽管排出,可增加存活率。
-
2024-05-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整形天后顧婕直腸癌切除腫瘤仍擴散到肝臟!不可不知的10大警訊與6大好發族群
罹患直腸癌的57歲「整形天后」顧婕,上個月開刀切除腫瘤,昨日卻驚傳癌細胞擴散至肝臟,病情惡化。大腸直腸癌曾連續15年位居台灣10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致癌因子,是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的主因,應多留意10種常見症狀。整形天后飽受便祕之苦,近期發現竟是直腸癌顧婕過去20年飽受便祕之苦,脹氣達30年、血便1年,又愛吃烤肉、燒肉,近期因排便都要1小時,還要擠壓腹部才能解便,做大腸鏡檢查才在直腸與乙狀結腸處發現5公分惡性腫瘤,證實罹癌第二期,上個月底手術切除腫瘤,未料昨日傳出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後續治療將延長,於日前進行肝電燒手術。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有哪些?那些是高危險群?糠榮誠表示,大腸直腸癌被稱為「無聲殺手」,患者易出現便血及慢性貧血症狀,或是腹部隱隱作痛、體重減輕等現象,也可能因腸阻塞而引起便祕、腹脹,甚至腹痛情形。大腸直腸癌症狀易被誤以為是痔瘡而忽略,但當出現便血、便祕和排便異常就是重要警訊,應進一步就醫檢查診斷。一般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90%是從大腸瘜肉產生,瘜肉的黏膜易質變產生腫瘤,因此做大腸鏡檢查時,一發現瘜肉必須立即切除,以免瘜肉在5至10年後癌變成惡性腫瘤。糠榮誠說,發生腸癌的危險因子很多,除了患者帶有致癌基因外,如果經常暴飲暴食、嗜吃燒烤食物、高油脂飲食的人,缺乏運動的人、肥胖者等,是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大腸直腸癌如何治療?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非常高。糠榮誠表示,若父母親是癌症患者或兄弟姊妹有大腸瘜肉的人,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建議年過50歲的人都需要進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濳血檢查、大腸鏡檢查、下消化道X光攝影等檢查,才能確診是否罹患大腸癌,治療則以手術切除為主。有家族史的人,建議40歲以後就應做相關檢查。預防罹患大腸直腸癌,糠榮誠強調,飲食要均衡,不要暴飲暴食,三餐熱量也不要太高,要控制油脂的攝取量,「天天五蔬果」,多吃高纖低脂食物,少吃煎、炒、炸的食物,少碰刺激性食物,不菸不酒,少喝咖啡,多運動,就能腸保健康。台灣癌症基金會列出常見直腸癌10種症狀,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盡速就醫:1.排便習慣改變: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祕。這常是腸道的腫瘤引起狹窄,或有不正常的分泌物。2.糞便形狀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3.排泄黏液:腹瀉,腸炎時常會產生一些黏液,而在腸癌、瘜肉也會發生。4.便血或糞便帶血。5.裡急後重:是指常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又解不大出來,常是直腸癌的症狀之一。6.腹痛。7.貧血: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尤其是在右側大腸病灶。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常須靠潛血反應檢查。8.食欲不振體重減輕。9.腹部腫瘤:少數的大腸直腸癌以腹部腫瘤表現,有些是腫瘤太大,或轉移至其他臟器的表現,有些是因腸阻塞大便堆積於腸內,腹部可觸診到腫瘤狀病灶。10.轉移至其他器官:少數病人發現有腫瘤時已是末期,因為一些臟器轉移症狀就診才診斷出來,例如轉移至肝臟引起黃疸,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哪些人是容易得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有大腸瘜肉者●大腸癌家族史者●癌症家族史者●慢性腸發炎者●肥胖者●長期攝取高油脂、高熱量飲食者→想了解更多 大腸(直腸癌)衛教資訊:元氣百科 大腸(直腸癌) 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6 癌症.抗癌新知
每年超過4千人受惠 胰臟癌、膽管癌裝金屬膽道支架6月納健保
罹患胰臟癌、膽管癌患者常出現惡性膽道狹窄、阻塞,並引發黃疸、皮膚癢、腹痛、發燒、食欲不振等症狀。為提升癌症照護品質,衛福部健保署6月起擴增給付新醫材「金屬膽道支架」,運用於緩解惡性膽道阻塞。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預估1年約有4千多名癌友受惠,健保約花費1.5億元。延伸查詢:→醫材百科 膽道支架張惠萍說,惡性膽道阻塞發生原因,可能是罹患胰臟癌、膽管癌、膽囊癌導致膽道狹窄,或惡性腫瘤轉移造成膽管壓迫所導致,臨床上治療膽道阻塞採手術切除腫瘤,也可使用引流管將膽汁導引至體外。張惠萍說,膽道支架材質分為塑膠及金屬,經委託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評估,結果顯示在無法切除或臨界可切除的惡性肝外膽道狹窄病人,金屬膽道支架較健保給付塑膠膽道支架具較佳的支架暢通率、延長暢通時間,可降低再介入次數,提升臨床療效及品質。張惠萍說,金屬膽道支架自費價格中位數約4至6萬元,6月起納入健保給付後,預估1年約4千多名癌友受惠,讓醫師依病患病情選用合適醫材種類,增加治療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3 醫療.消化系統
不要太常吃麵包!飲食攝取不均容易有脂肪肝,營養師推薦5食物護肝
你有脂肪肝嗎?現代人經常外食、飯後配一杯手搖飲,健康檢查常聽到:「你有輕微的脂肪肝。」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在個人YouTube頻道分享,別以為外表看起來過重的肉肉族才有脂肪肝的問題,吃錯了也會讓肝臟內儲存的脂肪含量過高,只要超過肝臟總重的5%,即是「脂肪肝」。營養攝取不均就可能會有脂肪肝李婉萍提到,瘦子也會有脂肪肝,只要營養攝取不夠均衡、吃進過多醣分,就會讓三酸甘油酯代謝異常,並堆積在肝臟。脂肪肝會轉成肝炎、肝纖維化,將來可能變成肝硬化、肝癌。肝臟被喻為「沉默的器官」,輕度脂肪肝不會有異常症狀,進展至中、重度時,要小心肝臟已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易形成肝纖維化,也可能有黃疸、全身無力、上腹部脹痛等症狀。雖然脂肪肝與肝臟其他疾病有關,但多數得到脂肪肝的人,最大宗死於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影響肝臟代謝脂肪的能力,易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二者有高度的關連性,互相影響彼此疾病進程。脂肪肝的元兇是「精緻澱粉」造成脂肪肝的元兇是「精緻澱粉」,李婉萍建議,不要太常吃麵包,這類食物會讓胰島素快速分泌,導致脂肪囤積。玉米、馬鈴薯等根莖類食物屬於「澱粉類蔬菜」,不能夠多吃,另要注意與蛋白質、豆製品、蔬菜等其他食物一起均衡攝取,提供身體正常運作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除了麵包,素食者常吃的百頁豆腐、炸豆皮、花干含有大量油脂,尤其百頁豆腐的油脂含量超過50%,盡量少碰。脂肪肝可以被逆轉,李婉萍推薦苦瓜、山苦瓜、毛豆、蛤蜊、蜆仔,具有保護肝臟的效果,尤其是富含山奈酚的蘋果,能降低肝臟發炎的傷害。(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02 癌症.肝癌
平均每2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 醫示警:恐成台灣肝癌新主因
曾被稱為「國病」的肝癌,近年因C肝新藥的問世,肝癌發生率逐漸降低,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十大癌症發生率,肝癌已降至第四位。新光醫院健康檢查中心部主任朱光恩表示,導致肝癌最常見的原因以病毒性肝炎為主,但隨著C肝逐漸被消滅,未來導致肝癌最大的原因恐是「酒精」及「脂肪肝」,特別台灣肥胖人口增加,脂肪肝導致肝癌的案例,恐會愈來愈多。肝臟油滋滋的一片,肝臟怎麼能好好運作?朱光恩表示,脂肪肝真的太過普遍,來診照肝臟超音波的患者,平均每二人就有一人有輕重不一的脂肪肝,脂肪肝會影響肝臟的代謝,只要有輕度脂肪肝,肝功能指標GOT與GPT都會呈現異常,長期置之不理,會增加癌變的機率。朱光恩表示,因肝癌病逝的藝人菜頭,並沒有B、C肝帶原也從不喝酒,當時醫界就對該案頻頻討論,認為他罹患肝癌的原因恐與脂肪肝有關。中研院先前也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脂肪肝與肝癌有密切關係,且未來肝癌的致病主因就會是「脂肪肝」。【延伸閱讀:改善脂肪肝從飲食做起!哪些食物有助於預防和逆轉?應避免吃什麼?】對抗脂肪肝並沒有藥物可以使用,唯一的藥帖就是「減重」、「運動」,透過非藥物處方達到治療效果。朱光恩表示,很多人以為輕度脂肪肝放著不管,脂肪就會自行消除,他強調「絕對沒有這回事」,脂肪沒有被消耗就只會待在原地不動,絕對沒有不做任何事,就自行消除的可能。朱光恩表示,脂肪肝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中度的脂肪肝患者,不一定會感受到症狀,但脂肪肝演變成重度時,會出現黃疸、眼白變黃、全身無力、惡心、吃不下、上腹脹痛等感受,等到重度再就醫時,往往脂肪肝已經非常難逆轉,嚴重者得透過肝移植才能續命。朱光恩表示,現代人的飲食方式很難不是脂肪肝的候選人,如每天一杯含糖飲、油膩外食、高熱量甜點等,都會增加肥胖以及脂肪肝的機率,特別是輕中度脂肪肝「不痛不癢」,很多患者被檢出脂肪肝後,都跟醫師說會減肥、會運動,再次回診追蹤時,脂肪肝變更嚴重,完全沒有落實非藥物處方,等到已經出現黃疸等症狀,大多已經來不及。他呼籲,少鹽、少油、少糖的飲食方式,不只能降低脂肪肝的發生,也能避免心血管疾病,而運動也是幫助維持身體健康的好方式,多花一些時間關照自身的身體,才不會因病讓生活受到影響。
-
2024-04-0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友感染死亡風險高 專家:注意「這幾種」預防方法
癌症治療期間若因免疫低下導致感染,不僅造成治療計畫延後,也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在後疫情時代,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平常應注重食品安全、個人衛生、環境控制,降低感染風險,為了減少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造成的重症風險,應該接種疫苗。若發現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必須就醫。研究發現,癌友感染新冠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演變為重症的風險更高出一般人1.56到2.32倍,又以血液腫瘤、肺癌最為危險;死亡風險更是一般人的1.66到2.97倍,一樣是血液腫瘤與肺癌最為危險。除了直接影響外,陳宜君擔心,癌友感染後,導致免疫力下降,只能延後治療期程,癌細胞有可趁之機,當全身治療每延後4周,死亡風險就增加28%。部分癌友疑慮是否應接種疫苗,感染後又該如何治療,陳宜君說,癌友是疫苗的優先接種保護對象,應積極接種疫苗,尤其是新冠疫苗等;而癌友也是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是新冠藥物的公費使用對象,發生感染便可用藥,但多數病友不知道。她分享,「一位女性接受骨髓移植,且她的白血球、血小板長期不足,遠距看診時卻沒有明確告知病史,沒有使用抗病毒藥物,幸好她曾接種過疫苗,至少有一層保護力。」癌友日常防護上,陳宜君以食品安全為例,癌症患者若食用不潔的食物,特別容易因腸胃黏膜受損而感染沙門氏菌;而對一般人有益的酵母菌,對於免疫力特別低的癌友卻可能造成感染。陳宜君呼籲,癌友謹防「吃、吸、摸」,注意飲食衛生、配戴口罩、手部清潔,以降低感染機會;並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若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就需尋求醫療評估。「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若癌友了解身體狀況和感染風險,做好預防措施,就能降低感染病菌的機會,也減少健保支出,讓資源花在刀口上。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31 癌症.其他癌症
英國查爾斯國王傳疑罹胰臟癌 醫曝「癌王」這症狀常輕忽
英王查理三世日前宣布罹患癌症,但未透露是何種癌症。美國八卦雜誌取得消息人士說法指出,查爾斯罹患的是胰臟癌,而另一名王室資深消息人士也指出,查爾斯的病情比王室透露的嚴重得多,很可能只剩下2年生命。胰臟癌是「沉默的殺手」,確診時常已是晚期治療不易,因此被稱為癌王。台北榮總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吳元宏說,胰臟位在體內後腹腔,前方被胃腸擋住,平時不容易檢查,一旦罹癌後,腫瘤細胞生長速度非常快,且十分容易轉移,第一時間往往無法發現,必須等到病情嚴重,才會就醫診斷,此時多為晚期。吳元宏表示,確診胰臟癌後,如果是早期診斷可以採手術治療,但此類患者只占所有患者的2成,即便經手術治療患者中,也僅有5成的存活期可以超過2~3年,其餘手術治療患者存活期可能不到3年,更何況,高達8成無法手術的胰臟癌患者,確診後生命約僅剩下1~2年。吳元宏說,除罹患早期胰臟癌病人,可以透過手術治療,二、三期病人則必須進行化療,如果治療效果好,可以再合併放療,研究發現,進行放療的病人合併重粒子治療,中位數存活期可以再增加2~3年。吳元宏說,胰臟癌症狀為腹痛,且此類腹痛會痛到背後,但「彎腰後,腹痛就會好」,因此常讓人輕忽,另有體重急遽下降、變瘦等情形,當病情嚴重時,許多患者都是出現眼白、皮膚泛黃等黃疸症狀,才緊急就醫確診。吳元宏指,胰臟癌好發族群為50歲以上民眾,危險因子包括吸菸、肥胖,飲食多為高油、高糖,或有胰臟癌家族史,但若有乳癌、卵巢癌家族史者,也應要提高警覺,因乳癌、卵巢癌部分基因也與胰臟癌相關,必須同時多加注意。胰臟癌好發於50歲中壯年族群,許多人是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如果確診罹癌,家庭頓失支柱。一不具名醫師表示,在不考慮經濟負擔下,建議40、50歲民眾做可以自費做全身核磁造影(MRI)檢查,或抽血檢驗CA19-9癌症指數,雖然該指數並非是胰臟癌專屬指數,且偽陰性、偽陽性的機會高,受檢民眾常被檢驗結果嚇到,但如果檢驗指數高再做其他檢驗,有利及早發現癌症。此不具名醫師表示,全身核磁造影(MRI)自費檢查,或抽血檢驗CA19-9癌症指數,並不符合常規檢查,民眾檢查前可以與醫師充分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檢查方式。
-
2024-03-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生病了,要找醫師或大法師?
阿公生病了,醫師來看診,說病情很嚴重,根治的希望渺茫,大概勉強醫治,病人也痛苦。家屬聽了,哭成一團。不久,阿公往生了,大法師來了,作法一番,口中念念有詞,安慰家屬,說阿公終於免除肉身的痛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家屬破涕為笑。話說回來,生了病,到底要找醫師還是大法師?雖然古人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生老病死是一定的人生必經之路,但如何活得長壽又健康,是每個人的期待。因此,了解養生保健之道,自己方可延年益壽,也不會到老時為難子女,到底是要找醫師還是找大法師。會突然間影響人體生命的,主推腦部及心臟,突然腦中風,人突然失去意識,倒地不起,突然心律不整或心肌梗塞,就像馬達壞了,血液打不出去,自然人也會倒地不起。事實上這兩種疾病的病因大概是類似的,就是動脈硬化或高血壓,影響腦血管及心血管堵死了,血流不通,或血壓太高腦血管破裂出血了。腦部還多一個致死原因,就是會長癌症,但通常是慢慢來的,可能是頭腦或腦神經症狀開始,但若及早發現或可及早治療,及時挽救的。除了腦袋及心臟外,肝臟或腎臟壞了也會危及生命,例如得了猛爆性肝炎,黃疸厲害,引發肝昏迷或肝硬化厲害,引發吐血或肝昏迷,此時除了換肝,否則很難活命;腎臟壞了,例如糖尿病或高血壓沒控制好,尤其前者是引起腎病最常見的原因,腎壞了,只能靠洗腎或換腎,否則尿毒症厲害,人會昏迷,此時只能找大法師了。長期抽菸引發肺氣腫或長期氣喘,也會呼吸困難,但通常找醫師都可醫治,不必找大法師。但有一種病稱為癌症,如果發現得太晚,通常到後來都會藥石罔效,那時就真的要找大法師安撫一番。雖然目前癌症治療進步,醫師與死神拔河的力道愈來愈強,但也要及早發現,根治的機會才會大增。總而言之,了解人體是個血肉之軀,了解它敗壞與保養之道,平日多找醫師看診事先預防保養,就可以免除臨時病危要求助於大法師引領到極樂世界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7 醫療.新陳代謝
台灣1/6孕婦有「妊娠糖尿病」,營養師籲少吃「這兩種小吃」,5招助控糖!
懷孕期間,孕婦如果高血糖會通過胎盤而影響到胎兒,可能會造成胎兒過大、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黃疸等風險;對孕婦而言,則增加剖腹產率,提高產後發生典型糖尿病的風險。營養師提醒,許多澱粉其實含有太多「油脂」,而外食相當容易就會吃下過多加工食品,造成血糖飆升,建議參考控糖5招,遠離妊娠糖尿病。每6位孕婦就有1位有妊娠糖尿病,未來會有哪些風險?國健署統計,110年7月1日至112年6月30日之孕婦產檢資料統計,孕婦在懷孕第24至28周接受產檢妊娠糖尿病篩檢服務超過23萬人次,初步發現異常率約17.2%,大約每6位孕媽咪,就有1位有妊娠糖尿病。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根據國外文獻,在懷孕過程中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未患妊娠糖尿病婦女,增加了10倍;而且產後10年第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達20%,之後每10年再增加10%;且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其母嬰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為降低妊娠風險。營養師教孕媽咪的飲食攝取原則,避免血糖過高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委員、營養師吳芃彧表示,孕媽咪營養攝取相當重要,不僅六大類食物都要均衡攝取,且「優質澱粉」不可少,許多人愛吃的蔥抓餅、炒米粉其實不僅僅是澱粉,還含有大量的油脂,可以的話,選擇地瓜、五穀飯其實都相當好。吃飯的順序也影響血糖上升。吳芃彧說,建議孕媽咪可以「先吃纖維」,例如蔬菜、水果,或是含有五穀雜糧的澱粉,接著吃肉類、蛋白質,最後再吃澱粉、飯類;一餐吃太多也會讓血糖上升更多,因此「少量多餐」也相當重要;最後則是外食族常常碰到「加工食品」,一不小心就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因此要審慎閱讀營養標籤,減少加工食品。國健署也提供準爸媽控糖5招:1.六大類均衡攝取: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和豆魚蛋肉類,並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糙米、燕麥等,避免加工或醃製食物;烹調食物宜採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養成孕期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2.優質澱粉不可少:孕期需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以供胎兒發育所需。建議選擇富含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可避免血糖急速上升,減少攝取含精緻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麵條。3.高纖飲食可控糖:足夠的纖維素能幫助準媽咪維持腸道健康、促進蠕動、預防便秘及幫助血糖穩定,又可以提供飽足感,建議每餐至少攝取一個拳頭大的蔬菜份量,且含2種以上的蔬菜,以深綠色蔬菜尤佳,如:銀魚莧菜、蒜炒菠菜、清炒芥藍等,另外水果份量要控制,一餐約一個拳頭大。4.少量多餐更穩糖:一次大量進食易造成孕媽咪血糖快速上升,建議以3正餐搭配1至3次小點心,少量多餐、定食定量的方式進食。點心建議以奶製品為主可增加鈣質的攝取量,如:鮮奶240 ml、無糖優格250ml。或綜合堅果一茶匙(5公克)、茶葉蛋一顆等,較不影響血糖起伏。5.NG食物停看聽:注意食物中隱形的加工碳水化合物會影響血糖變化,且較沒有飽足感,宜減量攝取,如:甜不辣、丸子、肉羹、炸雞(外裹的粉)等,並避免或減少油炸、糖醋、燴(勾芡)等烹調方式的食物。提醒糖尿病患者的飲食5重點● 紅豆、綠豆、花豆、薏仁、豌豆含澱粉,屬全榖雜糧類。● 玉米、南瓜是全榖雜糧類,屬於主食,會影響血糖。● 口感綿密的番薯、芋頭、馬鈴薯等是根莖植物,但富含澱粉,也屬全榖雜糧主食;胡蘿蔔、白蘿蔔、洋蔥等雖是根莖,但屬蔬菜類。● 稀爛、切碎或重複烹煮的食物,因糊化後吸收佳,GI值相對高,如稀飯的GI值較白飯高。● 建議先吃不含醣類型,如蔬菜 蛋白質,再吃含醣類,如全榖雜糧類,減緩腸胃吸收速度。延伸閱讀:對糖尿病最好與最糟的食物一覽!糖尿病飲食5重點,有效控血糖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什麼水果不能吃?一天能吃多少?糖尿病吃水果5大注意事項,一表看GI值選對水果!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06 焦點.用藥停看聽
張宇老婆吃藥後「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服藥出現「2症狀」,小心藥物過敏要人命
歌手張宇曾在臉書透露,太太蕭十一郎(蕭慧文)因藥物過敏,導致呼吸困難緊急送醫,過程就像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藝人邵雨薇也曾公布,自己因為亂吃止痛藥而導致藥物過敏,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就全身腫脹、呼吸不順。「藥物過敏」是指身體免疫系統對某些藥物所產生的防禦或攻擊反應,不論是口服、塗抹或注射,都可能產生未預期的反應。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紅腫發癢、胸口悶脹、心悸、呼吸困難,以及疲倦、噁心、黃疸、發燒等。藥物過敏跟藥物副作用並不同,拿到藥袋時,上面都會註解可以預期的不良反應,藥物過敏則無法預測,症狀也因人而異。認識藥物過敏前兆 掌握六字訣要怎麼知道我是不是藥物過敏呢?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提醒,如果在用藥後發生「疹、破、痛、紅、腫、燒」等六大症狀,就應該攜帶藥袋或用藥紀錄回診就醫,讓專業醫護評估診斷。千萬不要忽略這些警訊,嚴重的話可能在短時間內血壓急遽下降或呼吸道堵塞,造成休克死亡。疹:皮膚起紅疹、搔癢或水泡、破皮破:口腔或黏膜潰瘍痛:喉嚨疼痛似感冒症狀紅:眼睛紅腫、灼熱腫:眼睛發腫、嘴唇腫痛燒:持續或間歇性發燒藥物過敏多久會好?應立即馬上停藥萬一發生了藥物過敏該怎麼辦?有些人一吃藥就全身皮膚發癢,還會冒出紅色疹子,這些過敏症狀是身體的白血球大量釋出組織胺的反應。一般來說,輕微的藥物過敏在停藥後一至二天就會自行緩解,不需再額外的藥物治療。如果身體不適難耐,也可請醫師視情況給予抗組織胺之類的抗過敏藥。另外,若是過敏症狀大面積發生,例如全身發癢、長水泡、出現紅色斑塊,則要注意是罕見的「史蒂芬強生症」,一定要進行有效治療,避免傷口潰爛發,甚至有感染風險。什麼藥容易過敏?止痛藥、抗生素別亂吃任何藥物都可能引發過敏反應,所以民眾就診或健康檢查時,一定會被詢問「是否曾有藥物過敏史?」「對哪些藥物過敏?」藥物過敏的發生頻率並不低,常引起過敏的藥物有哪些呢?根據統計,以抗生素、非固醇類止痛消炎藥、放射線顯影劑等,較容易有過敏反應。若真的不幸遇到藥物過敏,該如何處理?可掌握以下原則:1.依身體症狀判斷是否該去急診,如果已經呼吸不順,千萬別猶豫。2.找出藥袋上的資訊,打電話詢問就診的醫師或藥師。3.更換使用的藥物或開立抗組織胺劑來緩解。三大預防藥物過敏方法藥物過敏反應無法預測,那可以預防吃到會讓自己過敏的藥嗎?第一,透過「基因檢測」找出對藥物過敏的特定基因,再預測相關藥物可能產生的效果,這種方法能找出高風險族群。第二,「告知過敏史」,跟醫師討論過去的過敏情況,包括自身的食物過敏、皮膚過敏等病史,請醫生在開藥前評估。第三,「自我紀錄」避免同類型的藥物過敏情況再次發生,尤其是自行到藥局購買藥品。上醫院看病不再掛錯科藥物過敏最常反映在皮膚問題,民眾可能第一時間跑皮膚科;如果患者已經出現了喉嚨腫脹、呼吸困難等嚴重的過敏症狀,第一時間是馬上送急診,即時進行血液常規檢查。若發生「疹、破、痛、紅、腫、燒」等六大症狀,懷疑是藥物過敏者,建議可至過敏免疫風濕科、家醫科、皮膚科門診,請醫師評估。曾經發生藥物過敏的人,務必牢記會導致自己過敏的藥物,並填寫在藥物過敏紀錄卡、健保卡上。至住家鄰近的藥局購買成藥時,也要先向藥師諮詢,保障用藥安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4 焦點.元氣新聞
捐肝救不回,張洪量愛妻逝!肝病三部曲,輕忽「普遍一問題」恐步入肝硬化
知名歌手張洪量於2021年在波蘭結識立陶宛籍女體操國手Jekaterina(Kate),兩人一見鍾情後結為連理。2021年,Kate因肝硬化於高雄長庚醫院進行換肝手術,原本張洪量想要捐肝救妻,但因不適合捐肝改由張洪量的表弟捐肝進行肝臟移植。根據鏡周刊報導,Kate已於2022年逝世,當年為Kate進行肝臟移植的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表示,Kate是因為罕見的「頑抗性急性排斥」而離世。陳肇隆:Kate因罕見「頑抗性急性排斥」離世陳肇隆表示,Kate是因為罕見的「頑抗性急性排斥」而離世,這種藥物控制不下來的急性排斥反應非常罕見,也是高雄長庚2400多例肝移植手術中,唯一發生「頑抗性急性排斥」的病例。陳肇隆表示,肝臟移植術後,不到兩成病人發生急性排斥反應,通常增加抗排斥藥劑量或給予類固醇即可回復,頑抗性急性排斥在肝臟移植術後極少發生。陳肇隆說,Kate是高雄長庚唯一由亞洲人捐肝給非亞洲人的病例。他表示,Kate是很好的病患,醫囑遵從性、配合度都很高,也完全戒酒。但根據調查顯示,亞洲人捐肝的非亞洲人受肝者存活率最低,原因不明。「美國器官移植受者科學登錄資料庫SRTR(Scientific Registry of Transplant Recipient)」曾分析8萬5427例的肝臟移植報告,接受亞洲人捐肝的非亞洲人受肝者存活率最低,原因不明。肝病三部曲 早期肝硬化症狀不明顯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曾受訪表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布,所以肝臟初期病變時毫無異常不適感,但如果長期疏可能會錯過可以藥物控制的肝臟慢性發炎階段,而放任肝臟長時間的反覆發炎,會讓肝臟細胞纖維化並且進一步導致肝硬化。早期肝硬化症狀也不明顯,梁程超表示,嚴重則可能疲倦、虛弱、噁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皮膚出現黃疸變黃或蜘蛛狀血管瘤等症狀。但若是嚴重時才就醫檢查,很可能已處於肝硬化階段,若此時再沒有妥善控制,將面臨會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最終章。至於肝硬化可否逆轉?梁程超說,「有機會」,B型肝炎患者如果長期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避免肝臟反覆發炎,不但肝功能恢復,肝硬化等級也有機會出現下降的趨勢,也可降低罹患肝癌的風險。民眾若想知道的肝臟健康狀態可以透過抽血及超音波檢查。改善脂肪肝首要先減重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接受採訪時曾表示,肝癌每年死亡人數超過8千人,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高危險族群定期追蹤檢查是早期發現的關鍵,全台高達4成民眾具脂肪肝,若同時有代謝相關因子,演變為代謝性肝病、引發肝癌的機率並不低,建議民眾改變生活習慣,減重就能遠離脂肪肝。要改善脂肪肝,關鍵作法是減重。蘇東弘表示,根據研究,患者若減下體重的5%至10%,即可改善脂肪肝狀況;部分脂肪肝患者是非肥胖型患者,雖不必減重,但增加運動量也能改善代謝問題。另,近期已有脂肪肝藥物進入第二、第三期臨床試驗,可改善患者肝臟發炎情況,同時幫助減重。蘇東弘指出,脂肪肝患者若經肝功能檢測,發現肝臟出現發炎情況,即屬「脂肪肝炎」患者,且容易演變為肝臟纖維化,甚至進入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呼籲民眾藉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肝臟病變進行治療,避免肝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