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搜尋
高油脂
共找到
245
筆 文章
-
-
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專家曝「1吃法=白吃」 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壓制不住的疫情,迅速蔓延開來。然而,想要預防經常性的小感冒、嚴重的流感,就要平衡體內的免疫系統,以提升抗病力。免疫力意即免除疾病 分先天性、後天性兩種 免疫力的好壞影響身體的狀況,免疫力好的時候,自然不容易受到外在病毒、細菌等感染,而免疫力之所以稱為免疫力,意味著能免除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表示,人體反覆受到基因或外在病菌的攻擊,自體細胞組織無法發揮保護作用,以致經常發生感冒、傷口難以癒合、不斷感染等情形,就有可能是免疫力低落;老年人、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癌症或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都是最容易出現免疫力低落的族群。此外,人體的免疫力可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兩種,先天性免疫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後天性免疫則需經過調節與適應後才會出現。當人體感受到有外來細菌或病毒侵犯時,約4小時內會啟動先天性免疫機制,96小時內調節後天性免疫機制,以達到全身免疫的效力。免疫力低落、太強都非好事 失去平衡疾病一籮筐身體健康與否與免疫力好壞大有關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染病菌,引發疾病;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導致身體產生的抗體攻擊自己,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免疫是細胞處在「平衡」狀態下所產生的保護力,一旦失去平衡,過與不及都會引發疾病。年長者、嬰幼兒、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營養不均衡等,都會影響體內免疫平衡,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流行性病毒傳染力大增下,更容易誘發疾病。以下是免疫力低落,所容易引起的疾病,尤其在冬季,更容易發病:1、流行性感冒:因免疫力不足以抵抗流感病毒,導致病毒在體內肆虐,造成患者出現急性上呼吸道症狀,包括發燒、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咽喉腫痛等,有時也可能出現腸胃道疾患如上吐下瀉的症狀。(推薦閱讀:打過疫苗、Omicron像小感冒為何要害怕? 一張圖速懂Omicron恐怖點)2、上呼吸道疾病:免疫力低落者,組織黏膜功能不彰,人體與外界第一線接觸是透過鼻腔、口腔等黏膜過濾病菌、髒污,一旦鼻黏膜或口腔黏膜失效,導致致病因子直接進入呼吸道,就會引起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3、神經疾病:如帶狀疱疹(皮蛇)就容易因為免疫力不足而引起。帶狀疱疹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曾經長過水痘或有接種水痘疫苗的人,水痘病毒會潛藏在神經組織,當免疫力低下時,體內衛兵無法抵禦水痘病毒的攻擊,就會誘發帶狀?疹,引起劇烈的神經疼痛、出疹等不舒服的症狀。4、口腔潰瘍:口腔是最能看出免疫功能好不好的部位,受到病菌感染或過敏,甚至是營養素的缺乏等,首先都會從嘴破、口角炎等開始表現,因此,當出現口腔潰瘍時,患者須有所警惕;不過,免疫力過高,也會引起口腔潰瘍,這是因為自體免疫攻擊口腔黏膜所導致,可以經由抽血檢查,確定是免疫力過高或是低落所引起。5、腸胃炎:因病毒入侵引起的病毒型腸胃炎,會導致上吐下瀉的症狀,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喜歡在寒冷的冬季活動,當免疫力低下時,即是病毒肆虐的最好時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增強免疫力 調整壓力、補充維生素C免疫力隨著年齡增長會有所下降,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或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也可能會影響到免疫力的平衡,林孝義建議,平時注意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盡量讓免疫力維持恆定狀態,才能阻止病菌侵襲,避免疾病的發生。此外,在壓力大時補充維生素C,可有益於壓力荷爾蒙的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認知自我的瓶頸及極限,不要拚命吃來不斷增加免疫力,因為免疫力過與不及都不是一件好事。林孝義說,維生素C的攝取可透過營養補充品來達到目標,每天攝取到的維生素C若超過2公克,容易導致輕微腹瀉的狀況。天然維生素C的來源,像是柑橘類水果的柳丁、橘子、葡萄柚、奇異果、草莓、芭樂等,皆有豐富的維生素C,不過,補充高維生素C食物千萬別過量,若每天超過10公克持續一段時間後,當不吃高劑量的維生素C時,身體反而會適應不良,容易有維生素C的缺乏。高油、高糖食物抑制免疫功能 早睡早起促進身體代謝而在炒菜時添加的蔥、薑、蒜也是抗發炎,增加免疫力的好食材。一旦發現快感冒了,或天冷引起的流鼻水,不妨可喝熱薑湯或燉煮大蒜雞湯,選用天然食材補身體、增強免疫力;同時也應減少垃圾食物的攝取,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如麻辣鍋、鹽酥雞、炸雞、蛋糕、餅乾等鹹食與甜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推薦閱讀:感冒咳嗽不止小心是支氣管炎!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 醫解答「正確做法」)古有明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現代人不只工作繁忙,娛樂選擇也多,犧牲的就是不斷延後上床睡覺的時間。長期作息不正常,將會降低免疫力,因此,每天至少要睡足8小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與修復,並養成運動的習慣,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增強身體抵抗力。延伸閱讀: ·輕症居家照護發燒、喉嚨痛該吃什麼藥? 1張圖馬上懂 ·發泡錠預防感冒、補充維生素? 營養師拆解「服用禁忌」:小心副作用
-
2022-04-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血便以為是痔瘡!直到內褲一片血漬…才診斷發現是直腸癌四期
吳先生最近發現大便不順且帶有血便的情形,原以為是長期坐辦公室,加上運動量不足才造成的便秘,在太太脅迫下,半推半就前來看診。經大腸鏡檢查和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第4期的低位直腸癌…過去,低位直腸癌,是大腸直腸癌手術治療中最困難的位置。困難之處除了因支配直腸的血流、淋巴來自三個系統很容易導致腫瘤的轉移,在解剖位置上,骨盆腔的空間更是狹窄,不像腹腔是具有可擴充性的操作空間。因此,若想要徹底清乾淨腫瘤,通常不大容易,尤其對骨盆腔較狹窄的男性患者或脂肪組織較厚的肥胖患者來說,難度更高。所以低位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不論是腹腔鏡微創手術或是傳統的開腹手術,因器材以及解剖位置的限制,光是要將直腸周圍的腸繫膜完整移除,就已經是件十分困難的工作。更不要提切除的腸段與腫瘤的邊界,必須要有相當的安全距離。3D-Ta TME低位直腸癌保肛新選擇近年來發展出經肛門直腸繫膜全切除手術(Ta TME),合併腹腔鏡手術及經肛門微創手術,使大部分直腸癌的病人可以保留肛門。由於手術部位靠近肛門,可以更近距離的看清楚腫瘤,也較不易傷及神經、血管或肛門括約肌,使肛門控制排便功能得以完整保留。除此之外,被切除的腫瘤可以直腸的傷口移除體外,腹壁上不需要有較大的傷口。而3D- Ta TME就是使用3D腹腔鏡來進行內視鏡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術,不但可以有3D腹腔鏡改善傳統腹腔鏡缺乏立體視覺的問題,真實呈現手術內3D視野,提供更為精確的空間定位並且能更清晰顯露出解剖結構、血管及神經走向等,手術可以更精確操作,減少不必要的損傷及出血量提高手術的精細程度的好處,對於排便的反射以及性功能的保留都有顯著的提升,此外又可以增加精準縫合的效果,對於低位直腸癌的患者是一個新的選擇。大腸直腸癌的症狀:1、排便習慣改變:突發性便秘或腹瀉。2、糞便變細、排便次數增加。3、糞便有血或排出粘液。4、經常出現腹痛或絞痛。5、貧血:尤其升結腸癌的患者。6、未減肥但體重減輕。大腸癌以前好發於50歲族群,現在下降到45歲,20、30歲也不少見,以飲食西化,高油脂、高醣飲食有關,有不少患者也無家族史,加上有半數患者早期無症狀,建議50歲以上患者至少要做1次大腸鏡檢查提早發現、治療。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61歲至70歲為膽結石發作高峰 醫揭膽結石常見共病
根據流行病學推估,膽結石盛行率約20%,但大多數患者無症狀,可與膽結石和平共處,會出現症狀者約4%到5%。無症狀者多是健檢發現,自費檢查,不會列入健保資料庫。根據健保統計,診斷為膽結石的患者,從108年的26萬4,567人,到110年的26萬5,927人,人數差異不大。以近三年數據來看,女性比男性平均多出2萬229人,膽結石患者的年齡層,最多集中在61歲到70歲。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被診斷罹患膽結石的患者通常都是「有症狀」而就醫;沒症狀的膽結石完全不會痛,通常是透過健康檢查發現,由於是自費健檢,資訊不會進入健保資料庫。患者常問「我的膽結石有多大?」大反而不易卡住。從110年被診斷膽結石的健保數據來看,患者從31歲到40歲這個年齡層開始快速增加,到了61歲到70歲來到最高,之後緩速下降。朱光恩表示,膽結石會出現症狀通常是卡在膽管,當年紀愈來愈大,膽管直徑也會愈來愈大。以50歲來說,正常的膽管直徑約0.5公分,60歲就會變成0.6公分,80歲變成0.8公分。朱光恩表示,很多患者會詢問「我的膽結石有多大?」他說,「大」通常不可怕,最怕小結石剛好卡在膽管入口,如果塞住就會引發症狀,大結石因為太大,即使滾到膽管入口,也不會進入膽管而卡住。不過隨著年紀增加、膽管直徑加大,大結石也有可能卡住而引起發炎。膽結石發作不分季節,但常發生在冬季、高熱量飲食後。根據健保統計,108年被診斷膽結石者,10月人數最多、109年則是7月、110年為11月。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109年及110年碰上疫情,109年2到3月及110年5到6月,明顯受疫情影響,膽結石看診人數減少,疫情後則都有一波患者高峰期,如109年7月及110年11月都是當年看診人數高峰。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信佑表示,臨床觀察,膽結石患者最多的季節是冬天,108年還未受疫情影響,可發現10月就診人數最高。他說,膽結石不是冬季才會發生,而是冬季天冷加上聚餐多,許多人吃好吃滿,或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讓膽結石出現症狀機率大增。陳信佑表示,膽囊負責儲存肝臟分泌的膽汁,而膽汁的成分主要是膽固醇、卵磷脂、膽汁酸鹽組成。入秋冬後,人類飲食改變,偏向吃高熱量食物,膽汁為了乳化脂肪,膽囊會強烈收縮,增加結石亂跑並堵住入口的機會。他強調,不是冬季容易膽結石,而是飲食讓膽結石容易出現症狀。膽結石常見共病胃食道逆流/三餐不正常 膽胃都受傷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膽結石十大常見共病,以胃食道逆流為最多,占110年總診斷人數的15%,其次依序為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腹痛、消化性潰瘍、高血脂、慢性肝炎(B肝、脂肪肝)、胃潰瘍等。朱光恩表示,膽結石風險以「肥胖」為最大宗,但經健保統計,臨床膽結石患者常有三餐不正常的現象。他分析,膽汁的分泌是為了幫助消化,現代人飲食不定時,兩餐之間經常相隔很久,或吃飯時間太趕,生活緊張等,都可能讓膽囊過度使用,當膽汁分泌功能不佳,連帶會影響消化功能,胃酸增加,形成胃食道逆流,形成惡性循環。高血脂 糖尿病 都會增加膽囊負擔數據顯示,膽結石其他共病還有三高,朱光恩表示,高血壓是長者普遍的問題,通常與膽結石並沒有直接關係,可能與膽結石好發年齡也是年長者相關。至於高血脂,膽汁協助分泌膽固醇,血脂愈高,膽囊分泌膽汁頻率就愈高;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本身膽固醇密度比一般人高,因此與膽結石的發生呈現正相關;肝病也是如此,朱光恩表示,肝臟負責分泌膽汁,若肝臟功能不佳,就會影響膽汁品質,進而增加膽結石的風險。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膽結石需要積極處理嗎?醫詳解膽結石症狀及如何治療與預防
結石相關疾病中,民眾常聽到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膽結石則較陌生,因為膽結石患者多數沒有症狀,許多人常是因為其他疾病檢查時,才發現自己有膽結石。膽囊發炎,右上腹持續悶痛;膽結石卡在膽道,會出現陣發劇痛。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信吉說,膽囊的主要功用為儲存肝臟分泌、幫助消化的膽汁,當人開始進食、需要消化時,膽囊開始收縮,將儲存的膽汁透過膽管運送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由於膽汁在膽囊中儲存,長期下來,膽汁內的物質有可能慢慢結晶,而成為結石。由於膽結石主要生成在膽囊中,除非卡住膽道或是造成膽囊發炎,否則不痛不癢,難以發現。雖然膽結石大多沒有症狀,然而一旦卡住膽道、阻礙膽汁排出,或是摩擦造成膽囊發炎,最典型的症狀為右上腹痛。除此之外,可能延伸至右背、胸骨下(中上腹)的疼痛,甚至可能因為膽汁排不出而有噁心感,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林信吉表示,若是膽囊發炎,會呈現好幾天的持續悶痛,且隨著發炎越來越厲害,還會有發燒的症狀;而膽結石若是掉出膽囊卡在膽管,膽汁排不出,膽囊會強烈收縮想把結石推出去,而造成像尿道結石卡在輸尿管,出現一陣一陣的劇痛。超過七、八成膽結石患者一輩子都沒有出現症狀。而根據健保大數據資料顯示,膽結石常見的共病診斷,前五名分別是胃食道逆流併食道炎、本態性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腹痛、消化性潰瘍,不禁讓人聯想是否因為症狀相像,抑或具有相同危險因子。新光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表示,由於膽結石通常沒有症狀,往往是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才發現原來自己有膽結石。而與膽結石常見的共病診斷疾病,則是常需要進行腹部超音波或是全身性身體檢查的疾病,未必和膽結石相同的危險因子或是症狀所致。吳秉修也表示,由於膽結石屬於「良性問題」,超過七、八成患者一輩子都沒有症狀,因此就算檢查出膽結石,若沒有疼痛等問題,就不需要積極處理。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也毋須預防性的手術治療,只需要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定期追蹤即可。除非膽結石過大、造成反覆腹痛,或是已造成急性膽囊炎、胰臟炎等併發症,才需要進行手術摘除。另外,如果結石卡住膽管,也會形成黃疸,導致肝指數跟著異常。因此如果出現黃疸,也需要馬上處理。喝橄欖油排膽結石、讓結石變小等偏方,醫師說都沒用。之前網紅「愛莉莎莎」拍片提到「喝橄欖油排膽結石」的民俗療法,曾經瘋傳。是否有類似的飲食或是偏方可以預防,或讓膽結石變小?林信吉則笑說,「完全沒有!」對於預防膽結石的發生,林信吉表示,由於膽結石主要是膽固醇、膽紅素、膽鹽等物質組成,可分為膽固醇型和色素型。其中,膽固醇型的膽結石主要和飲食習慣有關,因此常吃高熱量、高油脂等飲食者為好發族群。另外,短時間內減重、長時間未進食者,因膽汁儲存在膽囊時間過長而未分泌,也容易產生結晶,因此在預防上應盡量減少攝取油膩食物、三餐正常進食,能降低膽結石發生風險。除了飲食,林信吉表示,有些降血脂藥物或是避孕藥也會使得膽結石生成機率增加,因此若發現自己有膽結石,可和醫師討論更換藥物,避免膽結石繼續生成。另外,如性別、遺傳、懷孕和體質也是影響膽結石生成的因素,較難預防。
-
2022-04-09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吃泡麵?營養師教5招煮法讓泡麵吃得健康!其中1招「醒麵」跟多餘的油說掰掰
隨著台灣本土疫情與境外移入人數再度飆升,大家為了防疫會儘量減少出門的機率,大都在家開伙煮飯,其中便利的泡麵已然成了家家戶戶囤貨必備的食物,但也有許多人也開始擔心一直吃泡麵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以前都會有一種說法:「泡麵吃多了會變成木乃伊喔!」來表示泡麵裡加了很多防腐劑。但食藥署(TFDA)已經幫大家「闢謠」,其實依照「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泡麵裡面是不可以添加防腐劑的唷!一般泡麵都是使用蒸煮及油炸的方式來處理,達到殺菌的效果,同時因為麵體乾燥,所以細菌及微生物就沒辦法生長繁殖,達到延長泡麵保存期限的效果。雖然泡麵已經在防腐劑方面被「除罪化」,但食藥署仍然提醒大家泡麵是含高鈉、高油脂的食物,在食用時需多注意!那像現在遇到疫情期間該怎麼辦呢?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你5招讓泡麵也能吃得健康的方法喔! 招式一:選擇低鈉低卡泡麵泡麵之所以會被認為是不健康的食物,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的「高鈉」,很多泡麵一碗的鈉含量動輒就有2000多毫克,就快要超過國健署建議每日攝取的2400毫克了!而現在坊間也有許多泡麵主打「增量不增價」、「澎湃級」,不但麵體量加倍,裡面的料也加倍,更可怕的是,為了增添泡麵的風味,很多麵體是屬於「油炸型」,會先將麵體蒸煮過後油炸,而澱粉在經過油炸後容易吸附大量油脂,所以這種油炸型的泡麵熱量通常會比非油炸的還要更高喔!因此首先在購買時我們就可以先做初步的篩選,選擇麵體非油炸、熱量低、鈉含量較低的泡麵,對身體的負擔也會比較少唷! 招式二:加菜加蛋均衡攝取很多泡麵雖然標榜「料多」,但往往都是肉類調理包,再加上一點調味粉包裡的乾燥蔬菜。價位較高一點的可能肉就比較多塊、蛋白質比較多;但價位低一點的品項甚至有可能只有單純麵條跟一點點乾燥蔬菜而已、整碗幾乎都是澱粉跟油脂,導致如果只有吃泡麵裡的食材,會讓營養攝取非常不均衡喔!所以建議大家在煮泡麵的時候可以加些青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另外再加一顆新鮮的蛋,如此一來,不但能增加飽足感,也能讓你的泡麵更加料多味美喔! 招式三:調味油包粉包加一半常會聽到有人說:「調味油包跟粉包就是要全部都加才夠好吃夠過癮!」的確如果把調味包都加好加滿,就能品嚐到這碗泡麵完整的美味,但是在這樣做的同時,你的身體也會抗議囉!因為泡麵對於健康的影響,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出在調味油包跟粉包!調味油包是泡麵油脂的主要來源,為了提升風味,通常都是使用豬油、牛油等動物性油脂,動物性油脂裡含較多的飽和脂肪,攝取過多可能會有心血管方面的傷害,所以國健署建議每日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應不超過總熱量的10%,但是如果將泡麵的油包全加進去,再加上麵體本身吸附的油脂,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超標囉!而調味粉包裡面雖然有一些乾燥蔬菜,但是量非常少,而且隨著乾燥的過程,蔬菜裡的營養也幾乎都流失掉了,只能當作是「點綴」而已。而粉包裡的調味料,就是造成泡麵「高鈉」的罪魁禍首喔!所以這邊建議大家在吃泡麵時,可以將調味油包及粉包的量減半,或是只加1/3會更好喔!招式四:「醒麵」跟多餘的油說掰掰很多人用茶葉泡茶都會先「醒茶」,就是第一泡的茶水會倒掉不喝。煮泡麵也可以用這個小撇步喔!先用一鍋滾水將麵體煮開之後,用一鍋新的水再去把麵煮軟,這個「醒麵」的動作雖然看似麻煩,卻可以將麵體中多吸附的油脂沖洗掉一部份,也可以減少吃進去的添加物喔!這個動作對於懶得開火、用熱水泡泡麵的人來說也不會有執行上的困難,下次不妨也來試試看,讓身體減少負擔! 招式五:湯不要喝完泡麵的湯雖然就是整碗泡麵的「精華」,但這邊要提醒大家,這些湯都是前面提到的調味油包跟粉包所泡出來的,所以裡面都是高鈉和高油脂!當你將所有湯都喝完,就代表著營養標示裡的「高熱量」、「高油脂」、「高鈉」也都被你吃進去肚子裡囉!所以泡麵的湯喝適量即可,絕對不要貪心多喝喔! 學完上面這些招式,知道下一餐該怎麼做了嗎?其實泡麵並沒有大家所想像的這麼罪大惡極,反而在這樣疫情緊繃的時期是家家戶戶不能缺少的方便食物,所以關鍵其實在於「怎麼吃」,如果吃對方法,你也可以兼顧方便、又攝取到足夠的營養喔!下一次吃泡麵,就來試試看今天學到的方法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4-01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沒拔插頭、沐浴乳、灰塵...看懂6大居家「塑化劑」陷阱!醫師傳授吃5類蔬果排除塑化劑
因《犀利人妻》走紅的36歲藝人朱芯儀日前公開自己去年罹患乳癌,事實上台灣的乳癌患者也出現年輕化趨勢,而女性容易忽略卻關鍵的致癌因子之一就是環境荷爾蒙,特別是我們每天幾乎都會接觸到的「塑化劑」。塑化劑是最常見於生活中的環境荷爾蒙,種類多達上百種,因為能讓材料柔軟、液化,改變物品原來的特性,不只是塑膠製品才會添加,從塑膠製品(塑膠容器、寶特瓶、塑膠袋、塑膠吸管、保鮮膜、塑膠手套等)、定香劑(存在於有香味的化妝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到藥品的膜衣、膠囊等都含有塑化劑。家中的壁紙、地磚、家具裝飾材料、油漆和清潔品,以及小朋友經常接觸的巧拼、塑膠地墊、塑膠玩具都可能是塑化劑暴露來源。像是前陣子風靡兒童、國小學生幾乎人手一個的「滅鼠板」益智玩具,就要當心塑化劑疑慮。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罹癌風險、不孕,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塑化劑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長期大量暴露對健康的危害包括:1. 可能增加乳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2. 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平滑肌瘤、第2型糖尿病與妊娠高血壓風險增加3. 男性精子稀少、活動力弱,容易不孕4. 女童性早熟及乳房提早發育5. 孩童容易產生氣喘、過敏性疾病6. 可能影響孕婦甲狀腺功能(甲狀腺激素濃度降低);研究也發現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越高,若生產男嬰,其生殖器官先天性異常風險越高7. 嬰兒腦部發育可能受到影響(嚴重可能會智能低下)8. 有些臨床症狀包括偏頭痛、嘔吐、暈眩等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臨床教授兼主任蘇大成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塑化劑還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頸動脈內中層厚度)明顯呈現正相關劑量效應:塑化劑暴露會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失常,增加壞膽固醇滲入的風險,長期影響之下形成脂肪斑塊,若斑塊破損阻塞就會造成心臟病。塑化劑對內皮細胞的破壞,是動脈硬化的關鍵起始點。雖然塑化劑進到人體後約兩到三天可被代謝,但在居家生活、環境和空氣等仍有機會接觸到塑化劑,當環境毒物的微量持續暴露,仍會造成身體全身性的影響。隨手拔插頭、避免用巧拼⋯⋯醫師教你避免塑化劑毒害雖然專家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塑膠都含有塑化劑,但接觸來源在日常環境中幾乎處處可見,所以更需要有意識的注意相關成份如何入侵我們的生活。統整各方專家與醫師建議,要避免塑化劑毒害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勤洗手:高雄醫學大學的實驗發現,用肥皂搭配正確洗手6步驟能有效移除塑化劑達95%,遠高於只用清水洗手的9%,並建議選用無香精、成分簡單的肥皂和洗手乳。尤其是小朋友摸過塑膠玩具後,一定要洗手後再吃東西。• 多喝水:多喝水及透過運動排汗可加速身體代謝體內的塑化劑毒素。• 多吃各色蔬果:蔬果中含有各式各樣的植化素,例如茄紅素(番茄、西瓜)、胡蘿蔔素(木瓜、南瓜、番薯)、花青素(葡萄、李子)、葉綠素及葉黃素(深綠色蔬果)等,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減輕塑化劑的毒害。而脂溶性的維生素像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E,更能幫助代謝脂溶性的塑化劑。中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欣湄指出,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小白菜、白蘿蔔等含有「吲哚」,對塑化劑排除有些幫助。• 少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大多以脂溶性型態存在,因此少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可減少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累積體內的風險。• 凡是塑膠製品都避免高溫加熱:因塑化劑遇含油、酸性物質的熱食容易溶進食物,不論是哪一種材質的保鮮膜,微波時建議一定要把保鮮膜拿掉。另外,現在許多人都會買超商微波即食加熱食品,食藥署建議若所需加熱時間較長,可以採用中溫、多次加熱的方式微波;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則建議,不管是使用PVC或PE等類型的塑膠包材,還是要把外包裝拿掉再放進微波爐加熱較安全。• 冷凍食材的塑膠袋包材選擇:分裝肉品或含油食品冷凍保鮮時,應避免使用PVC材質。因PP材質在低溫下容易有脆裂的可能,PE材質中首選HDPE材質較耐低溫;冷藏也最好避免塑膠製品直接接觸食材,以免油脂促進塑化劑的溶出。• 慎選塑膠製品:如美耐皿餐具、兒童的塑膠玩具、文具、塑膠地墊、巧拼、桌墊等等大都含有塑化劑,長期接觸恐有健康疑慮。• 慎選保養品、化妝品和香氛用品:每天洗澡用到的沐浴乳、洗髮精等都可能添加含有塑化劑的「定香劑」,所以應多使用天然的手工肥皂或比較不香的清潔用品和保養品;除了不要在密閉空間長期使用香氛和精油等產品,浴室也要避免擺放空氣芳香或除臭劑。• 不用的家電要拔掉插頭:電線無論是在待機狀態或使用中,都會因溫度上升而加速釋放塑化劑。• 定期清除灰塵:分佈在室內環境中的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最後可能被吸附或沉積在灰塵中,而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地板上。資料來源:《食品不安全的年代如何自保?顏宗海醫師教你怎麼吃最安心!》《環境荷爾蒙: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延伸閱讀: 「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要再見!」兒子被逼到跳樓,留給父母的最後一句話
-
2022-03-29 養生.聰明飲食
滴油不沾不如選對好油 補足營養素才可以健康瘦、減緩經痛
● 與其不吃油,不如「選對好油」● Omega-3、Omega-6和Omega-9需平均攝取● 不要一油到底,家中常備二至三種油品不少人因為怕胖「滴油不沾」而餐餐吃水煮食物,可以健康瘦嗎?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萬萬不可!油脂是身體必要的營養素,攝取太少,可能導致皮膚乾燥、排便不順、經期紊亂。因此,與其不吃油,不如「選對好油」,除了攝取足夠營養素,還能減緩經痛,甚至降低腫瘤生成和脂肪肝的風險。黃淑惠指出,油脂是人體重要營養素之一,不但能儲存熱量,以備不時之需外,臟器脂肪也有維護器官的功用,當人們摔倒、撞到東西時,能夠減少衝擊、保護內臟。長期缺油脂 皮膚乾燥易便祕尤其脂溶性維生素需要透過食物中的脂肪才能被人體消化和吸收,其他如細胞膜、神經髓鞘和荷爾蒙的組成也都和脂肪有關,因此若是長期缺乏油脂攝取,可能導致頭髮枯燥、皮膚乾燥脫皮、便祕、影響經期等。油脂攝取「過猶不及都不行」,高油脂飲食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黃淑惠說,一般人營養攝取上,醣類建議占總熱量的55%至60%、蛋白質占15%至20%,油脂則占總熱量的25%至30%,不可超過總熱量的三分之一。三高病人不需要調整總攝取油量,但應慎選吃進去的油品。雞豬牛動物性脂肪 少吃為宜「好油」如何選擇?黃淑惠解釋,油脂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結構安定,不怕高溫烹調破壞結構,適合炒、炸,但卻不易代謝,容易在體內的肝臟、血管壁上堆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會增加低密度脂肪酸(LDL),也就是壞的脂肪酸,並減少高密度脂肪酸(HDL),即好的脂肪酸。因此,除非是要炸雞排,否則如雞油、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要少吃為宜。植物油中的椰子油屬於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的油品,但其化學鏈較短、較容易代謝,黃淑惠建議,若真的想要高溫炒炸食物,可使用椰子油。橄欖油、苦茶油 不宜高溫烹調至於不飽和脂肪酸結構含「雙鍵」,又分單元和多元兩種。黃淑惠表示,大部分油脂都含有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只是比例高低的不同。常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等,具有降低體內LDL、保持血管暢通的功用;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包括魚油、亞麻仁油、葵花油等,會調降LDL和HDL。但是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含「雙鍵」,相對不安定,不適合高溫烹調。依據雙鍵的位置,油品又分為Omega-3、Omega-6和Omega-9,且各有不同的功能,沒有哪一種對人體最好,最重要的是要平均攝取。如Omega-3具調降三酸甘油脂、抑制血栓、抑制腫瘤細胞成長和提升記憶力等功用,代表油品是魚油、亞麻仁油;Omega-6有抑制脂肪在肝臟堆積的效果,能提高免疫力,常見油品為大豆葵花油;Omega-9則具有促進消化液分泌的功用,最具代表的油品是橄欖油。不同食材烹調 使用不同油品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建議,家中最好常備二至三種油品,依據不同的食材、烹調方式使用不同的油品,不要「一油到底」。例如,橄欖油不適合高溫烹調就用來涼拌、椰子油可用來炒炸。「我們家從來不爆香」,譚敦慈表示,盡管有些油品的發煙點高,高溫不容易裂解,但只要冒煙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因此建議炒菜時不要爆香。購買油品時一定要注意保存期限,開封後使用不要超過六個月;舊油、新油也不可混用,且最好使用深色罐裝,放置在陰涼處,避免油品變質。
-
2022-03-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8成腸癌都是亂吃惹禍!營養師公開「防癌食物清單」:都是冰箱常備菜
經濟的起飛、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加上食物取得便利以及飲食西化之影響等,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已39年;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台灣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自民國95年起腸癌罹患率位居全國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罹患腸癌 8成與生活習慣有關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趙美玲表示,腸癌症狀常與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約有20%是和遺傳、基因等因素有關,其餘80%是與(1)高油脂飲食、(2)低纖維攝取、(3)肥胖、(4)缺乏運動、(5)吸菸、(6)生活習慣等有關。 均衡飲食6大類食物 跟著「我的餐盤」吃在飲食保健上,基本就是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趙美玲營養師建議,可搭配國健署推廣「我的餐盤」,多選用全榖雜糧類,每天至少佔有1/3的天然新鮮蔬果,增加膳食纖維與植化素之補充;在蛋白質部分,可優先選擇植物性或脂肪含量較低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黃豆及其製品、魚,海鮮、瘦肉等,並避免油炸和過度加工過的食物(如:油炸、加工製品、肥肉、動物外皮等)。在烹調方面多選用清蒸、水煮、川燙、少醬料;水分的補充建議至少每公斤體重30ml,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如:培養運動習慣、規律排便),才能遠離疾病的風險。 預防腸癌上身 良好飲食概念+生活習慣不可少 若要預防腸癌,保健從日常開始,趙美玲營養師提醒,每天攝取足夠的蔬果,至少滿足「三蔬二果」之概念,亦可搭配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五穀、地瓜、南瓜等,以原形食物取代加工製品;烹調選購技巧採清蒸、水煮、少油炸、少醬料,且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每天累積至少30分鐘(如:慢跑、走路等),適量飲酒,不抽菸,才能「腸」保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大腸鏡檢查正常,仍罹大腸癌? 專家揪「關鍵原因」:小心大腸間隔癌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
2022-03-02 養生.聰明飲食
蔬菜纖維吃不夠害便秘?營養師授「三餐高纖吃法」:自助餐別點排骨
幾乎所有的專家都異口同聲表示,要能維持好的腸胃機能,向便祕說拜拜,多攝取高纖食物是不二法門。但是忙碌的現代人,一早起來匆匆忙忙梳洗後,大概只能在上班路上隨便買個早餐果腹,有些人甚至不吃早餐就上班,埋首在辦公桌或開了一個早上的會後,午餐也是囫圇吞棗帶過,到了晚餐時間,有加班的還是只能簡單用餐,不用加班的,大多數只想好好慰勞自己一天的辛苦,大吃一頓,很少人會注意到自己一天到底攝取了哪些營養素,更遑論特別留意攝取多少高纖食物。一日高纖吃法 跟著吃攝取足夠營養衛生署建議每人每天最好攝取25~35克的纖維,營養師余依晏提供以下建議:早餐★ 健康的選擇:1、食用高纖維的五穀雜糧麵包、雜糧饅頭或全麥吐司,夾上生菜、番茄、小黃瓜和低脂乳酪。2、習慣吃中式早餐的人,則可以來碗纖維質含量比一般精緻澱粉高的地瓜粥或南瓜粥,再簡單燙個蔬菜,吃進足夠的纖維及營養;中式早餐建議搭配豆漿或水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3、若真的沒時間自己準備早點,不妨選擇現代人的好鄰居—便利商店,例如三角飯糰包的餡料如雞、肉、鮪魚等,是品質較好的蛋白質,而三明治也多含有生菜及起司,營養較均衡。(推薦閱讀:燒餅夾油條不是最肥! 營養師揭「15款中式早餐熱量」:第一名你常吃?) ★ 不健康的選擇:1、燒餅油條、飯糰:都屬熱量高且纖維量不足。2、蛋餅:饅頭加蛋比蛋餅更適合做為早餐,因為屬油煎食物,並不建議多吃。3、煎餃、小籠包、餡餅、肉包:內餡多為高油脂肉類,最好少吃。4、包餡的麵包:很多人也許習慣通勤時啃麵包,建議選擇含堅果類的雜糧麵包或吐司,也要注意不要常選有內餡的麵包,因為不論甜的或鹹的內餡,油脂、糖分都不少,而且是精緻加工過的食品,纖維含量不高。(推薦閱讀:可頌還不是最胖!營養師揭「暴肥款麵包排行」 前3名不少人天天吃)下午茶下午3、4點,正是需要休息一下補充能量的時間,建議不妨在辦公室準備水果,小番茄、葡萄、芭樂、蘋果、梨子都是高纖水果的不錯選擇。或是蒟蒻點心也可以,但需注意有些市售蒟蒻干的脂肪與鈉含量較高,購買時請注意標示。(推薦閱讀:吃下午茶擊退負能量! 但這些食物只會讓你愈吃愈累) 午、晚餐★健康的選擇:1、白米加入五穀米、糙米或是全麥麵條煮製而成的麵類,取代精緻的澱粉,補充纖維質。2、蔬菜最好是燙青菜,像是水煮花椰菜、菠菜 都是不錯的選擇。3、肉類則盡量吃雞肉、海鮮等白肉。4、湯品最好是蔬菜湯。南瓜、高麗菜、西洋 芹、番茄、蘿蔔、芥菜、黑木耳、玉米、花椰菜 等,都可以是蔬菜湯的食材。(推薦閱讀:吃飯配飲料、飯後喝湯? 小心胃食道逆流!醫眼中「超雷虐胃行為」曝光) 若以上所述沒時間準備或很難在上班附近找尋到,也可參考以下做法:1、吃自助餐時,菜色的選擇為兩道蔬菜、一道半葷素(即青菜炒肉絲或肉片),增加蔬菜量,減少肉類攝取量;挑選食物時以清蒸類、滷類菜品較好,如燒冬瓜、清蒸魚、滷海帶等。2、到麵攤時,清湯麵是較好的選擇,最好點盤燙青菜,並不要淋醬汁,也可叫幾盤比較健康的小菜,如小黃瓜、海帶、泡菜等。3、少點肉類,多以低脂肉、豆腐或海鮮為主。(推薦閱讀:吃麵怕胖!粗麵or細麵好? 揭曉「麵食熱量排行」:這碗直逼1000大卡) ★不健康的選擇:1、油炸物和燴、羹類等勾芡類食物,有過多油量、澱粉類,如佛跳牆、東坡肉、紅燒蹄膀等。2、大塊肉,如排餐、雞排、排骨,油脂太高。3、麵攤的麵湯,湯頭可能含過量的鹽分和油 脂,全都喝下肚對健康有壞處。4、醬、麻醬或肉燥拌麵,常含過量的鹽分和油脂。5、火鍋類,包括麻辣鍋及其材料像是丸子、餃子,都是熱量且脂肪含量高;沾食用的沙茶醬、豆瓣醬、辣椒醬所含脂肪較高且含鈉高,也不健康。6、加工肉類如香腸、火腿、培根、紅燒肉等,為含亞硝酸的加工肉,常吃容易引起腸道疾病。(推薦閱讀:5大最愛火鍋料排行出爐,每吃一口熱量皆爆表,3種配角熱量也不低) 延伸閱讀: ·吃10顆蘋果仍不夠一天所需膳食纖維! 營養師公開「高纖水果排行」:第一名超意外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
2022-02-21 養生.聰明飲食
蒜泥白肉一盤就破千卡 營養師揭熱炒熱量地雷菜色
點菜啦!熱炒店一定要點哪一道呢?誰說油炸熱量最高?川燙的蒜泥白肉感覺很清淡?再配上啤酒,好好的一餐可能就一直在爆卡!熱炒店 熱量圖鑑1、蒜泥白肉(300g) 1120kcal2、醬爆雞丁(350g) 720kcal3、沙茶羊肉(400g) 695kcal4、薑絲大腸(300g) 680kcal5、醉雞(600g) 640kcal6、蠔油牛肉(400g) 575kcal7、宮保雞丁(350g) 460kcal8、蝦仁滑蛋(350g) 415kcal9、炒海瓜子(350g) 405kcal10、炒螺肉(300g) 400kcal 11、培根高麗菜(400g) 370kcal (推薦閱讀:吃錯高纖食物小心反便秘!營養師揭「高纖蔬菜排行」 高麗菜吃整顆還不夠)12、鳳梨蝦球(250g) 320kcal13、蛤蜊絲瓜(350g) 320kcal14、薑絲小捲(250g) 300kcal 15、苦瓜鹹蛋(350g) 295kcal 16、清蒸石斑(250g) 290kcal17、豆酥鱈魚(150g) 270kcal18、蝦醬空心菜(300g) 260kcal 19、炒蛤蜊(300g) 220kcal20、炒空心菜(300g) 200kcal21、清蒸鱈魚(150g) 185kcal22、涼拌竹筍(300g) 170kcal23、清燙蝦盤(150g) 155kcal(推薦閱讀:處理魚蝦刺手! 急診醫曝「危及3大症狀」:恐致命)24、啤酒(一瓶600ml) 294kcal(以上為每一份餐點之估值,實際份量每家店各異)蒜泥白肉油質高 高血脂應慎食看似清淡的蒜泥白肉居然排行第一,對此,營養師高敏敏指出,雖然是川燙的料理,感覺很清淡,但其實蒜泥白肉本身就是油脂量很高的豬肥肉切片,所以熱量來源都是在食材本身,建議高血脂或要減脂的人需特別控制,儘量不要吃。(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低脂海鮮為主、肉類為輔 減少過多調味餐點至於薑絲大腸、沙茶牛肉、醬爆雞丁也都是屬於熱量地雷菜色,高敏敏說,大腸是內臟食材、沙茶是高油脂醬,不只熱量高,過多的調味也會導致鈉含量攀升。(推薦閱讀:吃太鹹小心傷腎、傷心! 「6大陷阱食物」吃起來不鹹但都藏高鈉)因此建議吃熱炒時,以低脂海鮮為主,肉類為輔,減少選擇肥肉及內臟類餐點,而烹調方式以清蒸、汆燙為主,減少油炸及醬料的使用,以免重鹹造成水腫及鈉含量攝取過多。高熱量餐點以原味為主 無糖茶、水代替酒此外,別忘記點盤青菜補充膳食纖維,並優先選擇涼拌或特製少油,因為熱炒菜會導致油脂攝取過多;若真的想吃高熱量餐點,建議可以以原味為主,減少醬料使用。(推薦閱讀:火鍋、水餃...吃什麼都要沾醬? 「4種人」小心增腎臟、血管負擔)高敏敏也分享,若要避免更多餘的湯汁及醬料,可在碗底預留一些白飯別吃下肚,且以無糖茶、水來代替啤酒,但若真的想喝酒,建議女性每天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男性每天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一個酒精當量==啤酒 375c.c =15g酒精=105大卡)以免把熱量通通吃下肚。延伸閱讀: ·鹹酥雞點蔬菜類比較健康? 營養師公開「油炸前後熱量」:以為清爽全是油 ·披薩+可樂只排第4!營養師揭超常吃「外食組合熱量Top7」 第一名等於一天所需熱量
-
2022-02-17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早期無症狀 醫師籲高階健檢助揪出癌王
資深藝人巴戈因胰臟癌病逝,胰臟癌名醫表示,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近9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接受治療有助延長存活時間,並建議民眾可做高階健檢,較能早期揪出胰臟癌。巴戈昨天晚間因胰臟癌病逝,享壽68歲。胰臟癌惡性度高,有「癌中之王」稱號,據蘋果新聞網報導,巴戈的二哥巴箭提及,巴戈向來注意健康,定期做健康檢查,但發現胰臟癌時已是末期。台北榮民總醫院胰臟癌多專科醫療團隊召集人、臨床技術訓練科主任李重賓告訴中央社記者,胰臟位於腹腔,是全身最深的地方,長出惡性腫瘤,一般健檢的超音波、抽血等檢查較不易發現,必須透過高階影像檢查,如磁振造影(MRI),才能揪出癌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108年有2803人新確診為胰臟癌,同年也有2497人因胰臟癌逝世;衛福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也顯示,胰臟癌名列10大癌症死亡率第7名,每10萬人口中,有10.4人因胰臟癌死亡。李重賓說明,胰臟癌早期多半無症狀,僅有長在胰頭的腫瘤可能阻塞膽管,導致黃疸症狀,其餘症狀如上腹痛、厭食胃口不佳、體重減輕、腹瀉等,都是晚期胰臟癌才會出現。李重賓指出,胰臟癌好發於60至70多歲族群,但也有少數20、30多歲的年輕人患病,胰臟癌危險因子包括吸菸、飲酒、家族病史等,男性略多於女性,患有糖尿病與肥胖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也較高。儘管胰臟癌相當惡性,但醫學進步下,已有不少治療武器。李重賓說,若是早期發現,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若出現局部侵犯,則以化療搭配放射治療,若進展到晚期出現遠處轉移,則以化療為主。李重賓提到,晚期胰臟癌病患若未治療,平均僅能存活3個多月,但若接受治療,平均可存活半年到1年,也可讓患者的生活品質提高。而胰臟癌治療需要各領域專業,醫學中心組成跨專科胰臟癌團隊,是治療趨勢。在預防方面,李重賓說,遠離吸菸飲酒、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少吃高油脂、燒烤、醃漬或加工肉品等食物,適度運動並控制體重。李重賓也建議,因一般健檢不易發現胰臟癌,若經濟許可,不妨做高階健檢,有助早期發現病灶。
-
2022-02-16 該看哪科.中醫
元宵節湯圓吃太多打嗝不停、肚子好脹,中醫師傳授5招消一肚子氣
「嗝~ 嗝~嗝~」跟朋友聚餐之後,因為吃飽喝足而不斷打嗝、噁氣,肚子也圓滾滾的,有時候用空心手掌去拍拍肚子,還會有低沉「咚、咚、咚」的聲音,肚子脹氣的難受經驗,一定很多人都曾經發生過,當發生脹氣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1.薄荷油塗抹腹部按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認為,薄荷性辛、涼,微甘、無毒,歸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清暑化濁、辟穢氣、清頭目等功效,其中含有的揮發油成分包括薄荷醇、薄荷酮、異薄荷酮等,提煉成薄荷油或是薄荷精油使用,具有調節與鎮定作用,對於舒緩頭痛、充血、疲勞、發燒、消化不良、肌肉痛、胃腸不適、脹氣等症狀,有一定的助益,還能夠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收縮,緩解胃腸抽筋症狀。另外,薄荷油對於止癢、消炎、止痛等,也有一定的效果。若沒有薄荷油也沒關係,居家常備藥物中的白花油、小護士軟膏(俗稱面速利達母)等,也都含有薄荷成分,塗抹於腹部按摩,同樣有改善脹氣的效果。不過陳潮宗提醒,白花油、小護士軟膏等藥油、藥膏中多添加了如樟腦、水楊酸等其他成分,在使用上比單純薄荷油要更加謹慎。陳潮宗指出,尤其是發育尚未完全的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這些綜合成分的外用藥膏時,要注意樟腦可能加重蠶豆症症狀;而薄荷加上水楊酸若使用過量,可能會有呼吸困難、痙攣等中樞神經中毒的危險;對阿斯匹靈過敏的人,對水楊酸也有相當程度的敏感現象,因此,幼童使用這類藥物之前,最好先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確保使用上的安全性。2.消脹氣運動蹲下後用手環抱彎曲的雙腿,將大腿貼近肚子,可加強腸胃道消化作用,有助改善腹脹、腹痛症狀。 3.打嗝排氣多走動,加速胃腸蠕動、保持彈性,透過打嗝或噯氣將空氣排出體外;切忌催吐,否則恐造成胃食道逆流。 4.中醫藥膳茶飲薄荷、柑橘類的茶飲有助消化,改善脹氣。 ‧山楂陳皮白菜豆腐湯(3~4人份)材料:陳皮4錢、穀芽2.5錢、麥芽2.5錢、山楂3錢、白菜1把、香菇8朵、豆腐2塊、生薑5片。作法:中藥材全部洗淨,白菜切段,香菇去蒂泡發;鍋中加入2000c.c.清水和藥材,大火滾沸改成小火滾30分鐘後放入香菇再滾15分鐘;放入白菜、豆腐、適量鹽、香油後,煮熟後關火。功效:消除積食、緩解胃脹、噯氣、理氣健脾。 ‧桂花陳皮消積飲材料:陳皮2錢、桂花1錢、茯苓2錢。作法:所有藥材放入8 0 0 c . c . 水中,小火燉煮至顏色呈深褐色、水分收乾至剩下600c.c.時關火;依個人口味添加適量紅糖調味後,即可飲用。功效:陳皮具消肉積、桂花助理氣、健脾去濕,兩樣藥材加在一起製成茶飲能改善脹氣狀況。5.穴道按摩陳潮宗說明,藉由按摩穴位達到消除脹氣的症狀。‧中脘穴:胃的正上方,肚臍上4寸(食指、中指、無名指3指併攏,橫放肚臍上側,向上折量2次)。‧天樞穴:肚臍左右兩側旁開2寸(食指、中指、無名指3橫指寬)的距離。‧關元穴:肚臍正下方3寸(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4指幅寬)。 預防脹氣10招1.吃東西時細嚼慢嚥,不要「呷飯配話(台語,邊吃飯邊說話的意思)」。2.不要張大嘴巴咬食,應斯文地閉著口咀嚼食物,以免吞進過多的空氣。3.減少吃口香糖的頻率。4.有氣的碳酸飲料,如汽水、可樂、啤酒等應減少飲用。5.避免高油脂、高糖分飲食;增加水分、膳食纖維等營養攝取,促進腸胃蠕動。6.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7.適度運動可減少脹氣發生機率。8.保持心情愉快,適度紓解壓力。9.食用助消脹氣的食物,例如陳皮、山楂、酵素、益生菌等(處方類藥材需經醫師評估後再食用,不宜自行服用)。10.容易脹氣的人應減少某些食物攝取,包括洋蔥、蔥、蒜、麻辣、咖啡;豆類、牛奶及其製品、地瓜、馬鈴薯、玉米、芋頭;糯米、韭菜、油炸物、肥肉等;桑葚、葡萄、蘋果、櫻桃等,因容易發生胃液逆流症狀;冰飲、冰品、瓜果類等。 延伸閱讀: 。元宵吃湯圓小心脹氣、肥胖上身! 營養師點名「4族群」一餐別超過2顆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
2022-02-15 養生.聰明飲食
元宵湯圓吃過多 營養師:身材恐變圓滾滾
今日是「元宵節」,許多民眾習慣在晚上團聚一起吃幾碗甜或鹹「元宵」或是「湯圓」。衛福部台北醫院營養師宋佩蓉提醒,元宵及湯圓都是高澱粉、高油與高糖所組成,再搭配同樣是高澱粉、高油脂的紅豆、花生甜湯為湯底,恐會攝取過多熱量,導致身材變形。宋佩蓉表示,「元宵」是將餡料先切成小塊,沾水放入充滿糯米粉的竹篩,持續滾動使餡料均勻裹上糯米粉,搖晃成一顆顆小圓球,且因為要裹粉成形,餡料使用凝結性較好、偏硬的甜餡,如豆沙、芝麻、棗泥等添加豬油、麥芽糖等所製成,熱量都非常高。宋佩蓉指出,市面常見的「湯圓」則是用糯米粉加水混合後揉成糰,搓成球狀,依喜好可再塞入甜餡,如芝麻、花生、抹茶等,或是塞入鹹餡的豬肉製成包餡大湯圓,雖然元宵和湯圓的做法不同,但都是糯米粉內裹餡料製作的高熱量食物,小小一顆熱量不低。宋佩蓉舉例,10顆小湯圓或1顆約20克的大元宵,熱量約70-75大卡,相當於1/4碗白飯,鹹口味的鮮肉湯圓約60-70大卡,吃4顆就等於1碗白飯,若將元宵與湯圓當點心吃,也會壓縮到正餐的飯量,因此若仍無法抗拒美食的誘惑,可以透過調整湯底來減少熱量的攝取,並將元宵、湯圓換算熱量,替代白飯與其他配菜一起吃當成正餐享用。宋佩蓉建議,民眾要吃也要動,可藉由散步增加活動量可消耗多攝取的熱量,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還能幫助緩解腹脹,並提醒因為元宵與湯圓的升糖指數高,糖尿病患者須適量食用,包餡大湯圓每次食用不超過兩顆;高血壓、腎臟病患者食用鹹湯圓時避免喝湯,以免攝取過多鈉、鉀等離子;腎臟病患者要避免紅豆、花生、芝麻等磷較高的配料,或是搭配磷結合劑一起使用;腸胃道消化機能不佳者務必要酌量食用,且要細嚼慢嚥,避免有腹脹腹痛、胃食道逆流。
-
2022-02-02 該看哪科.中醫
中醫:年菜宜吃清淡 避免太燥熱
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60歲以上長者常有多重慢性病,但春節圍爐大魚大肉,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人卻是健康危機。中醫師表示,春節圍爐食材要清淡一點、分量少一點,降低慢性病人疾病惡化風險,才可健康過好年。吃火鍋注意湯底、食材中醫師吳明珠說,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人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屬濕熱體質,國人春節喜歡圍爐吃火鍋,因此須注意湯底、食材及調味料的使用。像麻辣鍋、薑母鴨等湯底屬燥熱性質,就不宜放入過量人參等燥熱中藥材,避免影響慢性病人病情。慢性病人專屬火鍋食材,可加入大黃瓜、大白菜、絲瓜等寒性食材,但須加入一些薑絲,去除瓜類及大白菜的寒性,吃得清淡一點,而牛肉、豬肉等肉量不宜過多,應少吃內臟等高油脂食物,因火鍋鈉、普林含量高,病友應少喝湯,以防血壓、血糖飆升。調味料應少放醬油、沙茶醬,避免醬料過鹹,可放入茴香、香菜、少許辣椒增加香氣。年節吃飯時間要早一點 慢性病人年節吃飯時間要早一點,不要吃完馬上睡覺,如此很容易在睡覺時,血糖飆高、發胖。吳明珠指出,慢性病人在家可以用菊花3錢、桑葉3錢熬煮茶飲,一天約喝2000cc,以代謝體內濕熱。至於花生、開心果、瓜子、牛肉乾、豬肉乾等燥熱零食,容易引起濕疹、口乾舌燥等,不宜過量。若慢性病人年菜真的吃太多,造成腸胃不適,吳明珠建議,可以飲用「消脹潤腸茶」,材料為羅漢果1顆、山楂2錢、桑葉3錢、茵陳蒿3錢、決明子5錢,做法是將藥材略洗,加水1000cc煮沸後,轉小火煮15分鐘,代茶飲用,具有消脹、去油膩、潤腸、清腹等功效。中醫師陳潮宗說,健康年菜可用何首烏或當歸燉雞湯,何首烏、當歸是很好的抗氧化、抗老化中藥材,具有降血脂、增強免疫力等作用。
-
2022-01-29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團圓吃大餐,當心年後胖一圈!營養師提醒慢性病患:把握三低一高原則
新年是華人重要的節慶,大家在這時候會與家人團聚和旅遊等。大家過年時最開心莫過於吃豐富的年菜和一起玩遊戲吃零食,所以大家在過年時體重也會不小心胖了好幾公斤。因此在過年期間飲食的選擇也是相當重要的。主要把握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飲食原則,也是能開心健康過好年。年菜以清淡為主原則上與平時健康飲食「三低一高」相同,過年也不能鬆懈。不管是健康人、三高族群、想減重的人都是建議這樣的飲食原則。年菜往往都是高油、重口味的料理,烹調方式多油炸、多醬汁,像是紅燒、糖醋、蜜汁等,使用油炸與醬汁烹調後熱量都會不知不覺增加,就會造成身體更多的負擔。我們儘量選擇像是清蒸、烤、煮等烹調方式,就能降低攝取太多的熱量。另外年菜通常都是大魚大肉,較低蔬菜的比例。所以可以在料理裡多加入一些蔬菜,像是腣膀裡可加入青江菜或竹筍等以增加蔬菜含量。若能儘量避免動物性油脂高的食物,如動物皮、肥肉、豬油等會更好。另外像是羹湯也是能加入白菜和豆腐等食材,既健康又美觀。過年時也可選擇芥菜(長年菜),不僅應景也能多攝取到青菜。團圓火鍋及零食高熱量,需注意控制好攝取量除夕時大家通常會選擇火鍋做為大家團圓的象徵,而火鍋在湯底和食材的選擇上也是相當重要的。在湯底的選擇上建議選擇清淡為主,像是蔬菜湯、昆布湯等。建議應該避免像是豚骨湯、麻辣湯等,都是較高油脂含量的湯,熱量會較高。食材的選擇則是建議要以天然食材為佳,避免加工食品,例如火鍋料等。沾醬建議使用醋、淡醬油搭配天然辛香料,如蔥、蒜等。過年時也是少不了滿桌的零食、餅乾等。常見的零食餅乾像是開心果、洋芋片等,這些熱量密度都比較高。在玩遊戲、看電視時隨手就會拿來吃,不知不覺就會吃了額外不少的熱量進去身體裡。建議先將預計要吃的份量裝在容器裡,將容器裡的食物吃完就好,這樣較能控制好攝取量,以免不小心吃太多入肚。家人與朋友聚會時免不了可能會喝酒,但飲酒建議還是適量即可。尤其是高三酸甘油脂和痛風病人,飲酒過量都是會加重疾病的程度。另外酒精也是高熱量的食物,肥胖與糖尿病人儘量避免。飲品的部分建議選擇無糖茶、麥茶、花茶等取代軟性飲料(汽水、可樂等)以減少多餘的熱量攝取。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17-2019年春節期間急診最多就診的疾病別為腸胃炎,可能是因為吃太多、飲酒過量、細菌或病毒感染等。所以過年期間還是要注意不要過度進食與飲酒。建議準備年菜時應計算好人數,準備適當的菜量,如此一來既不會造成過多廚餘而浪費,也不會為了避免浪費而吃太多。提醒慢性病患過年期間的飲食注意事項◎糖尿病糖尿病友過年期間應持續遵守「三低一高」的原則,另外也要注意會直接影響血糖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像是冬粉、根莖類食物(地瓜、芋頭、馬鈴薯、南瓜、山藥等),如果吃到這些食物則飯量就需要相對的減少。勾芡、糯米類食物屬於高GI(高升糖指數)食物,也是要儘量避免。◎高血壓高血壓病友要小心勿攝取過多高鹽分食物,如多醬汁烹調的料理及滷汁、醃製品等,建議多攝取蔬果,若有合併糖尿病,水果一天控制在2個拳頭大即可。◎腎臟病腎臟病友要注意的是蛋白質與礦物質的攝取,在過年期間通常都是蛋白質食物占多數且調味較重,所以這些食物依然淺嚐即可,還是要遵守低蛋白飲食的原則。此外也要避免吃過多的滷汁、醃製品等高鹽分食物,以及含有較多的磷的加工類食品等。◎高脂血症高膽固醇血症的病友要減少攝取高飽和脂肪食物,如動物皮、肥肉、豬油等,另外像是烘培類食物、酥脆的食物都應該要避免。高三酸甘油脂的患者則要少攝取油炸、精製糖及酒精等食物。開心果、腰果等堅果屬於高油脂食物,一天最好控制在5-6顆即可。◎痛風高油、高蛋白、高普林、酒精都是引起急性痛風的危險因子,所以痛風患者在過年期間應避免油炸食物及大魚大肉等。最重要就是要避免飲酒,因為容易造成尿酸的堆積,導致急性痛風。過年期間飲食適度並增加身體活動、多出門走春、看看風景,必能神清氣爽,龍驤虎躍過好年。
-
2022-01-2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如何了解自己是否有肥胖問題?醫:可從2方面來評估,4種飲食策略助改善
常常遇到來做健康檢查的民眾,看到抽血或影像檢查的紅字十分擔心,但提到體重或是腰圍的異常,卻常常羞赧的一笑置之。許多人都以為,體重過重或是腰圍過大,只是視覺上不好看、或單純是外表的問題,其實過重或肥胖所容易引發的健康問題超乎想像,因此肥胖症已正式被定義為和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據估計,在西元 2025年前,全球過重或肥胖成人人口從 2014年的20億人增加到27億人;而在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 45.4%,也就是二個人之中就有一位可能有過重甚至肥胖的問題。如何了解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脂肪長在不同部位的健康風險一樣嗎?肥胖症的診斷可以從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腰圍測量來評估。BMI的計算方法為體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台灣人BMI大於24以上為過重,大於27以上為肥胖。腰圍則有男女別,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則稱為「腹部肥胖」,亦是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之一。研究發現腹部肥胖相較於BMI,更能顯現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也就是說同樣體重的二個人,脂肪集中在腹部(中心型肥胖)的人,會比均勻型的肥胖的人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相關疾病的產生。另外,亦可藉由身體脂肪量的測量來評估脂肪分布情形,目前臨床上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來評估整體脂肪分布,而生物電組分析提供了更快速方便的資訊,因此普遍使用。目前肥胖症治療有飲食介入、運動介入、藥物治療、內視鏡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等,但進行任何治療前,建議都需經由醫師評估,了解自身的健康風險與治療風險,且需搭配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整,才能讓減重的效果維持。常見的飲食介入有四種方向1. 飲食行為改變:不特意控制熱量的前提下,增加蔬菜與高纖食物攝取,減少精緻醣類、含糖飲料、零食、高油脂食物,由於高纖與全穀類較能增加飽足感,有助於降低攝入的總熱量。2. 減少熱量攝取:分為低熱量飲食與極低熱量飲食,熱量需求視性別、體重等個體條件不同,一般低熱量飲食定義為每日1200-1600大卡,長期維持效果較佳。若每日低於800大卡則稱為極低熱量飲食,僅提供50%的休息熱量需求,因此需特別注意安全性與副作用,一般是在減重手術前為降低手術風險所採用的飲食法,必須在醫療團隊的評估與監控下進行。3. 營養組成改變:如低醣飲食、生酮飲食。低醣飲食通常是指降低醣類熱量百分比低於 40%,當醣類攝取低於20-50公克/天或低於10%總熱量,身體會改變熱量產生的方式,轉而產生酮體,稱為生酮飲食。但減少醣類的同時,勢必增加其他營養素如蛋白質、油脂類的攝取,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尤其在糖尿病與腎臟病族群需特別注意,需先和醫師討論。4. 改變進食頻率:間歇性斷食法即屬此類,部份研究顯示採用間歇性熱量限制法的減重效果與降低體脂肪效果與低熱量飲食法相當,長期效果尚待證實。較極端的飲食法如極低熱量飲食、生酮飲食等,或許能快速收到成效,但長久下來易使營養失衡,因此建議需由醫師評估後,在醫療團隊的監控下短期使用。無論採取何種飲食法,最終目的是找到一個符合自身喜好與生活作息的健康飲食習慣,才能長久維持,減重也不減掉健康。
-
2022-01-13 養生.聰明飲食
5大慢性病族群過年別貪吃!營養師教你不發病飲食原則,別誤踩飲食地雷
農曆春節就快要到了,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陳煌其特別提醒5大族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高脂血症、痛風等慢性病患,在過年期間,一定要更應該要注重飲食,建議的飲食原則如下:糖尿病患者過年期間應持續遵守三低一高的原則,避免會直接影響血糖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如冬粉、根莖類食物(地瓜、芋頭、馬鈴薯、南 瓜、山藥等)、勾芡、糯米類等高升糖指數食物,皆須要注意食用量。高血壓患者勿攝取過多高鹽分食物,如多醬汁烹調的料理及滷汁、醃製品等,建議多攝取蔬果,若有合併糖尿病,水果一天控制在2個拳頭大即可。腎臟病患者需遵守低蛋白飲食的原則,在過年期間淺嚐即可,避免吃過多的滷汁、醃製品等高鹽分食物,以及含有較多的磷的加工類食品等。高脂血症患者高膽固醇血症的病友建議減少攝取高飽和脂肪食物,如動物皮、肥肉、豬油等,以及精緻澱粉高三酸甘油脂的患者則要少攝取油炸、精製糖及酒精等食物。開心果、腰果等堅果屬於高油脂食物,一天最好控制在5-6顆即可。痛風患者高油、高蛋白高普林、酒精都是引起急性痛風的危險因子,所以痛風患者在過年期間應避免油炸食物及大魚大肉等。最重要就是要避免飲酒,因為容易造成尿酸的堆積,導致急性痛風。延伸閱讀: 。年菜反覆加熱吃? 醫叮嚀「用餐重點」小心腸胃難消受 。圍爐必吃「長年菜」延年益壽! 醫揭「1情況」別碰:小心中風
-
2022-01-12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飲食如何健康吃?營養師教把握三低一高原則
●小心年節飲食熱量爆表,體重飆升●火鍋以天然食材為佳,避免加工食品●喝無糖茶、麥茶、花茶,取代汽水、可樂快過年了,今年春節連假長達九天,大家返鄉團聚會開心吃豐盛的年菜和零食,小心熱量爆表,體重飆升好幾公斤。營養師強調,過年期間飲食的選擇相當重要,建議把握「三低一高」飲食原則,多吃蔬菜,零食先抓好食用分量,就能開心健康過好年。年菜料理多加蔬菜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陳煌其表示,不論是健康人、三高族群、想減重的人,年節飲食與平時健康飲食「三低一高」相同,也就是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飲食原則,過年也不能鬆懈。年菜往往都是高油、重口味的料理,烹調方式多油炸、多醬汁,像紅燒、糖醋、蜜汁等,熱量會不知不覺增加,造成身體更多的負擔。陳煌其建議,年菜應盡量選擇清蒸、烤、煮等烹調方式,就能降低攝取太多的熱量。許多年菜都是大魚大肉,較低蔬菜比例。陳煌其建議,可以在料理裡多加入一些蔬菜,像蹄膀裡可加入青江菜或竹筍等增加蔬菜含量。盡量避免飽和性脂肪高的食物,如動物皮、肥肉、豬油等;佛跳牆常見芋頭等澱粉、鵪鶉蛋等,可加入多纖維的白木耳;羹湯加入白菜和豆腐等食材,也可選擇芥菜,不僅應景、也能多攝取到青菜,相當健康。火鍋湯底最好清淡除夕的圍爐,許多家庭會選擇吃火鍋,陳煌其表示,火鍋湯底宜清淡為主,像蔬菜湯、昆布湯等,避免豚骨湯、麻辣湯等較高油脂含量的湯;食材選擇以天然食材為佳,避免加工食品,例如火鍋料等;沾醬建議使用醋、淡醬油搭配天然辛香料,如蔥、蒜等。零食抓好食用分量過年時少不了滿桌的零食、餅乾等,常見開心果、洋芋片等零食,熱量密度高,常會嘴饞不知不覺吃下額外熱量;陳煌其建議,先將預計要吃的分量裝在容器裡,將容器裡的食物吃完就好,這樣較能控制好攝取量,以免不小心吃太多。家人與朋友聚會時免不了喝酒,但飲酒還是適量即可。陳煌其提醒,尤其高三酸甘油脂和痛風病人,飲酒過量會加重疾病的程度;酒精是高熱量食物,肥胖與糖尿病人宜避免。建議選擇喝無糖茶、麥茶、花茶等,取代汽水、可樂等軟性飲料,以減少多餘的熱量攝取。慢性病患過年飲食注意事項●糖尿病糖友要注意會直接影響血糖的碳水化合物攝取,像冬粉、地瓜、芋頭、馬鈴薯、南瓜、山藥等根莖類食物,如果吃到這些食物則飯量就要減少。勾芡、糯米類食物屬於高升糖指數(高GI)食物,也要盡量避免。●高血壓高血壓病友勿攝取過多高鹽分食物,如多醬汁烹調的料理及滷汁、醃製品等,應多攝取蔬果,若合併糖尿病,水果一天控制在兩個拳頭大即可。●腎臟病腎臟病友要注意蛋白質與礦物質的攝取,遵守低蛋白飲食的原則,可食用冬粉、米粉、粄條等取代白米飯。也要避免吃過多的滷汁、醃製品等高鹽分食物,以及含磷多的加工類食品等。●高脂血症高膽固醇血症的病友要減少攝取高飽和脂肪食物,如動物皮、肥肉、豬油等,烘焙類食物、酥脆的食物都應該要避免。高三酸甘油脂患者則要少攝取油炸、精製糖及酒精等食物。開心果、腰果等堅果,一天最好控制在5至6顆即可。●痛風高油、高蛋白、高普林、酒精是引起急性痛風的危險因子,所以痛風患者應避免油炸食物及大魚大肉。最重要是避免飲酒,以免造成尿酸的堆積,導致急性痛風。
-
2022-01-08 失智.名人專家
林舜穀/中藥可以預防失智症?高血壓和憂鬱高風險群,中醫師教你遠離失智
我的病人以失智症為大宗,在門診和演講時都會有許多人問我:「應該要吃甚麼中藥才能預防失智症?」或是更簡單的「吃甚麼最顧腦?」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一貫的回答都是:「調整生活作息、減少危險因子、常常鍛鍊腦力最重要,吃甚麼反而不是重點。」也的確有不少預防失智症的運動方法被開發出來,甚至做成遊戲。但是,我內心其實也想知道,是否真的有些中藥可以幫助病患維持認知功能,避免或延緩失智的到來呢?直到近年來新的研究陸續發表,終於初步回答我心中的疑惑。針對罹患高血壓與憂鬱症等慢性疾病的病患,的確有中藥可能減少他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血壓與失智症高血壓絕對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不管是高壓力高時數的工作環境、高油脂高糖份的美食環伺,以及隨之而來的失控體重。都會讓身體不得不提高血壓,以將寶貴的血液輸送到身體的重要器官。但是,長時間高漲的血壓也會直接傷害血管,讓血管變得既僵硬又脆弱,供應的器官也隨之受損,發生在大腦就容易出現出血、梗塞等問題,即使沒有大面積的中風壞死,也會逐步在大腦各處累積小的損傷。長久下來,大腦細胞逐漸死亡、功能也漸漸喪失,當剩餘的大腦細胞再也無法支撐繁重的工作時,就會出現認知功能下降、精神情緒異常等症狀,走向失智也就變成必然的結局。由陳昆豪醫師主導的研究發現,校正年齡性別等諸多因子後其風險比值(hazard ratio) 為0.65,簡言之,高血壓患者接受中醫治療後,比不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得到失智的風險是0.65倍(亦即得到的風險下降35%)。陳醫師也發現中醫複方如天麻鉤藤飲、加味逍遙散,以及單位藥如丹參、川牛膝、葛根,與其他中藥相比,和降低失智風險的關聯性最大。陳醫師在研究中也發現,當中藥的治療的天數超過180天,預防失智的效果能更好的顯現出來。憂鬱症與失智症憂鬱症與失智症的關係更加緊密,而且在臨床上難以區分。重度憂鬱患者常常會出現表情呆滯、反應減弱、表情淡漠、甚至對他人的話語毫無反應等等症狀,而被誤認為是失智症大腦認知退化的表現;失智患者也常常會有情緒低落、對周遭一切事情提不起興趣等憂鬱症狀,且持續的時間和嚴重程度,甚至有時候不輸真正的憂鬱症。更有甚者,許多失智症早期是以情緒憂鬱和反應低落作為主要症狀。也有研究指出,長期的憂鬱患者有更高的風險,出現不可逆的認知退化情形。因此,治療憂鬱症與預防認知退化,幾乎是所有已開發國家共同的課題。我在2021年與中國醫藥大學賴榮年教授、中山醫學大學魏正宗教授共同發表的研究指出,憂鬱症患者經中醫治療後,失智症的風險相對較少。勝算比(Odds ratio)為0.83。※勝算比是評估失智症風險的數值,比值越高表示得到失智的風險越大,以 1 為界,超過 1 表示風險增高,低於 1 表示風險減少,數值越低則表示風險越低。在臨床治療時,中醫師不會將所有的藥方一股腦的通通開給病人,而是會依據診療當下的望聞問切四診狀態,從中選擇合適的處方,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
2021-12-3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改善胃食道逆流 研究認證「5種食物」曝光:魚、豆腐上榜
許多人不時會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但當症狀頻繁發生時,或是在吃了某些食物後症狀加重,這可能表示這是一種更嚴重的疾病-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疾病常見症狀主要症狀是胃酸逆流,當發生胃酸逆流時,會導致胸口出現不舒服的灼燒感,這種感覺會向上蔓延到頸部和喉嚨,這種症狀通常被稱為胃灼熱;胃食道逆流疾病常見症狀包括:胸痛、吞嚥困難、食物或胃酸逆流、感覺喉嚨有腫塊、吞嚥困難或疼痛、唾液突然過多、慢性喉嚨痛、喉炎或聲音嘶啞、牙齦發炎、蛀牙、口臭、反覆咳嗽或慢性咳嗽等。如果連夜間都有胃食道逆流的發生,可能會出現-慢性咳嗽、喉炎、新發生的或惡化的氣喘、睡眠中斷等情況。另外,嬰兒和兒童也可能會出現類似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症狀,症狀包括:1. 頻繁的小嘔吐2. 過度哭泣,不想吃東西(嬰兒)3. 呼吸困難4. 經常有酸味,尤其是躺著的時候5. 喉嚨嘶啞6. 窒息的感覺可能會影響睡眠7. 口臭8. 進食後難以入睡,尤其是嬰兒 增加罹患胃食道逆流疾病的原因導致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成因,通常不會是單一原因,增加罹患胃食道逆流疾病常見的原因包括:肥胖、懷孕、結締組織疾病(如:硬皮病)、抽煙、經常暴飲暴食、吃飯後直接趴下或睡覺、使用大量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aspirin、ibuprofen)、橫膈裂孔疝氣等。加重胃食道逆流疾病的7種食物與生活習慣某些食物和成分可能會加重胃食道逆流疾病症狀,例如:高脂肪食物、薄荷、巧克力、酒精、咖啡因、酸性食物和辛辣食物皆可能會引發發作。此外,具有抽煙、吃大餐或深夜進食的習慣,也會加重或觸發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發生。 改吃這5種食物 助預防胃食道逆流疾病研究發現,引起胃食道逆流疾病症狀的一個重要罪魁禍首是-高脂肪食物,美國飲食協會建議,盡量選擇瘦肉、家禽、魚、豆腐和豆類作為蛋白質來源。此外,減少飲食中添加奶油和油脂的量、選擇烘焙食品而不是油炸食品、低脂乳製品替代全脂乳製品、減少吃隱藏高油脂的糕點,都有助於預防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發作。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延伸閱讀: ·吃飯配飲料、飯後喝湯? 小心胃食道逆流!醫眼中「超雷虐胃行為」曝光 ·不只有火燒心! 醫揭「胃食道逆流非典型表現」 5跡象別輕忽
-
2021-12-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都相當重要,其中如何消滅與高血脂關係密切的「膽固醇」受到相當高的關注,對此國泰醫院心臟內科張釗監醫師指出關鍵,並提供建議針對關鍵進行改善! 膽固醇有好有壞,不是越低越好! 張釗監醫師首先釐清,民眾平常所討論的、想降下的膽固醇,從醫學觀點來看指得是「低密度膽固醇」,膽固醇可分為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三種,低密度膽固醇就是所謂的「壞的膽固醇」,其密度低、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內於血管堆積、造成阻塞,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之一。高密度膽固醇則是「好的膽固醇」,密度高、體積較大,是所謂的血管清道夫,有助清除壞的膽固醇,幫助維持血管健康。因此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而是要降得對。 壞的膽固醇影響廣泛,不只有中風、心肌梗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肥胖者易有高血脂、壞膽固醇較高的問題,但其實瘦的人也可能會,醫師認為其最主要的關鍵風險不在體態胖瘦,胖往往只是附帶的影響,除了體態更要注意家族遺傳、飲食習慣、運動習慣、代謝疾病等,瘦的人也要注意。 另外,民眾對於高血脂、壞的膽固醇一事,較常聯想到的疾病就是中風、心肌梗塞,但其實影響的不僅有如此。醫師表示,壞的膽固醇長年堆積,堵住心血管就成了心肌梗塞,堵住腦血管容易形成中風,而同樣是腦血管阻塞、腦部血流受阻,失智症的風險自然也會上升,也就是所謂的「血管性失智症」。而若是塞住腎臟血管,就容易引起腎衰竭,下肢血管阻塞就容易形成間歇性跛行,正如民眾常聽到的血栓相似,壞的膽固醇堵在哪裡,身體就壞在哪裡。 簡單4招消滅壞膽固醇,讓身體、血管保持健康! 張釗監醫師表示,要消滅壞的膽固醇可從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著手。飲食方面,許多民眾認為蛋不能多吃,容易形成膽固醇,但其實這類食物性膽固醇,對人體的影響並不大,合理範圍一天吃1~2顆蛋是沒問題的,真正影響的是讓體內生成壞膽固醇的「壞油」,如油炸等垃圾食物,以及過多的動物性油脂,特別是紅肉。因此建議,平時應多攝取蔬果,盡量避免油炸類食物,肉類以白肉為主,並攝取「好油」,地中海飲食綜合上述,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在運動方面,張釗監醫師表示,運動可有助於好的膽固醇增加,血管清道夫增加,自然更有助清除壞的膽固醇。建議民眾平時可視身體耐受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單車、跳繩、開合跳等,若不想這麼累,快走、競走也是很好的選擇。另外也可以進行無氧運動,如簡單的舉啞鈴、仰臥起坐等,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交替進行,更有幫助。 生活習慣上,除了多喝水有助促進血液循環,也建議抽菸、酗酒能避免則避免,兩者皆是各種常見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種生活習慣調整,也都間接影響著身體機能,日久便可發現身體日漸健康,血管健康也能保持或恢復。 《延伸閱讀》 .酪梨高油脂卻能降膽固醇?營養師:還有利保護心血管、降血糖、防癌 .高血脂不是胖的人才會有!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2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醫病天地/腳趾疼痛 小心痛風關節炎
35歲的林先生享受完美食、啤酒,卻出現腳趾疼痛等症狀,他形容像是「被老鼠咬到腳」,醫師發現林先生的大腳趾除紅腫,隱約可見不規則的突起,安排抽血及超音波檢查、抽血,結果發現林先生尿酸值偏高,腳趾關節旁有尿酸結晶沉積形成的痛風石,是典型的痛風關節炎,經由降尿酸藥物治療後,腳痛逐漸改善。痛風關節炎患者常有家族史,而且好發在年輕到中年的男性,而女性反而好發在停經後。現代人因工作忙碌缺乏運動以及飲食不均衡,造成體重直線上升,也是原因之一。土城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謝臻怡表示,痛風關節炎發作通常沒有前兆,民眾若發病,大腳趾或腳踝就會出現紅、腫、痛,嚴重時連穿鞋都有困難。土城醫院營養師邱怡文建議,酒跟含糖飲料都是痛風幫兇,痛風關節炎病患每日應喝足夠水量,才能提高尿酸代謝,均衡飲食,切忌大魚大肉,也要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醫師謝臻怡提醒,痛風關節炎病患須維持血液中尿酸值,當疼痛症狀緩解後,仍必須定期回診,按時吃藥,若是控制不當,恐出現高血壓、腦中風和腎結石等併發症。她建議,民眾應將血中尿酸值控制在5毫克(mg/dL)以下,這樣有助加速體內痛風石溶解;若是因為痛風石破壞關節造成變形、嚴重疼痛、關節活動受限,可以考慮由手術清除痛風石,但仍必須服用降尿酸藥物來控制。
-
2021-11-19 養生.聰明飲食
防骨鬆、骨折別只補鈣、喝牛奶!營養師指6關鍵助防範
隨年紀增長,不少人會開始關注骨質疏鬆、骨折問題,許多人認為每天補充高鈣食品就不會骨鬆,其實不然。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莊譓馨營養師表示,防範骨鬆除了補鈣,其他營養也得均衡攝取,日常生活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國人普遍鈣質不足,影響骨鬆、骨折發生率! 莊譓馨營養師表示,骨鬆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因此常被忽略,患者往往是在骨折後才發現。且骨鬆並非年長者特有的問題,人體骨質在20歲左右達到顛峰後,三十歲開始便會以0.1-1%的速度逐漸流失,更年期的女性流失更快。而與骨骼息息相關的鈣質,具國健署調查發現,6歲以下的幼童約有6成鈣質不足,其他年齡層更高達9成以上,顯見國人長期鈣質不足,這不單影響發育,也影響成年、長者發生骨質疏鬆症的機率。 防骨鬆別只補鈣、喝牛奶,營養師:6關鍵更助防範! 莊譓馨營養師建議,一般人每日鈣質攝取量為1000毫克,青少年則需1200毫克,不過飲食通常僅能攝取到一半的量,因此不足之處建議可透過營養品補充。 相信許多人會納悶,「明明每天都有喝牛奶、補鈣,為什麼還有骨鬆問題?」,對此莊譓馨營養師表示,即便天天喝牛奶、補充高鈣食品,一樣會有骨鬆的可能,原因在於補充量不等於吸收量,鈣在小腸當中吸收率最多約為30%。因此除了補充鈣,日常也要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K、礦物質-鎂,以助鈣質吸收。而補充鈣後也可以喝點醋、檸檬水、維他命C等,在酸性環境中更有助鈣質吸收。像是優酪乳的鈣質,就比一般牛奶容易來得吸收。 另外,民眾在補鈣時也可以注意時間,莊譓馨營養師表示,營養學中公認最佳的補鈣時間在「夜間」,因為入睡後人體會分泌生長激素,有助於留住鈣質,且鈣質也具有安定神經的效果,和鎂一起搭配,不僅更有助補鈣,也有助於良好的睡眠品質。也建議若有吃宵夜習慣的民眾,可以選擇優格,除了補鈣也能補充蛋白質,不過切記,炸物、高油脂、高醣、碳酸飲料等食物,會影響鈣吸收,建議避免。 也提醒民眾,補鈣僅是幫助延緩骨鬆,並無法完全逆轉,日常運動、飲食、作息也很重要,運動方面可透過肌力運動增加骨密度,如重訓、跑步、快走、跳舞、騎單車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補鈣食材大公開!防骨鬆別只知道喝牛奶! 補鈣防範骨鬆,飲食上除了喝牛奶外,莊譓馨營養師也分享各類含鈣的食材,提供民眾作參考,當中以奶類製品、豆類製品、堅果、小魚乾、芝麻、綠色蔬菜等為主要來源。 奶類:奶類除了牛奶以外,每100公克鈣含量大於200毫克的食材包括奶粉、羊乳片、乳酪,在50-200毫克的則有鮮奶、保久乳、優酪乳。 水產類:水產類每100公克鈣含量大於200毫克的食材,包括了小魚乾、蝦米、鮭魚鬆等,介於50-200毫克的則有文蛤、魚鬆、干貝、蝦仁,而小於50毫克的有鮭魚、鯖魚、小捲、明蝦。 豆、蛋、肉類:至於豆、蛋、肉類,在每100公克鈣含量大於200毫克的食材有凍豆腐、豆干、豆皮等,50-200毫克有蛋類、豆腐、紅豆、綠豆、黃豆,而豆漿、毛豆、牛肉、鴨肉、雞肉、豬肉等則小於50毫克。 蔬菜類:除此之外蔬菜類也吃得到鈣,鈣含量在每100公克大於200毫克的食材,包含了髮菜、海帶乾、芥蘭、高麗菜乾、梅乾菜,介於50-200毫克的則有香菇、紫菜、海帶、菠菜、空心菜、地瓜葉、深綠色蔬菜,而小於50毫克的有苦瓜、茄子、筍子、黃豆芽、洋蔥、龍鬚菜。 其他:其他食材也包括了每100公克鈣含量大於200毫克的黑芝麻、山粉圓、無花果,50-200毫克的則有白芝麻、蓮子、開心果,腰果、南瓜子、葵瓜子小於50毫克。 《延伸閱讀》 .跌倒骨折才發現是骨鬆?醫師教面對骨鬆三關鍵! .肌少症易骨鬆、三高、退化性關節炎,久坐少動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17 養生.聰明飲食
珍奶加雞排、啤酒加炸雞小心誘發痛風! 營養師曝「飲食禁忌」
高尿酸是造成痛風的原因,尿酸是普林的代謝物,所以過去被認為吃太多高普林的食物,所以身體代謝不了,血液濃度高,最後沉積成關節結晶發炎,造成痛風。不過現在發現飲食是痛風的因素30%,另外70%成因是身體代謝機能。然而營養師朱瑞君點破迷思,她認為在過去的飲食原則裡,都著重避開高普林食物,但朱瑞君出具新加坡權威調查顯示,吃素食的人痛風發作機率比葷食者高,所以後續的研究發現,高普林食物不一定會造成痛風,有些蔬菜、植物來源蛋白,其實可以放心吃,不用限制,例如黃豆、菇類、蘆筍等,重點是要側重食物種類的選擇。常見NG痛風食物1.酒精:啤酒、紅酒、威士忌2.內臟類:豬肝、腰子、腸類等3.海鮮類:蝦、蟹、魚等4.含糖飲料:雖然不是高普林,但會造成增加痛風的狀況5.肉類:動物來源的蛋白質少吃、濃縮高湯也是禁忌。肉類例如牛肉、羊肉、豬肉、雞肉、肉乾、魚乾,還有肉湯、雞精等。6.高油脂飲食,油、煎、炸類,或例如現在流行的生酮飲食,對一些有痛風的人,可能在飲食時造成身體不適,但也有研究發現,如果能夠熬過脂肪大量代謝期,後面吃生酮飲食會紓緩,但朱瑞君認為,這還是會讓痛風的人感到不舒服。 NG痛風飲食組合1.麻油雞:雞湯+油+酒2.啤酒加炸雞:油+動物性蛋白+酒精3.珍奶加雞排:含糖+油脂+雞肉4.白酒燒蛤蠣:酒+海鮮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記者 梁少珊)延伸閱讀: ·常吃火鍋小心誘發痛風! 醫揭「代謝異常關鍵」 :愛喝湯先踩雷 ·吃鍋進補小心鈉含量比熱量可怕! 「5口味湯底排行」:第1看起來很清 
-
2021-11-15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醫籲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
冬天天氣寒冷、潮濕,太陽露面的機會也不多,不論是身體或心理的疾病,風險都隨之提高。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提醒,冬季留意6種常見疾病,並留意生活中的細節,更有助確保健康。 中風、心肌梗塞:洪暐傑醫師表示,天氣冷血管收縮,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且不單僅限於寒冷,也包括溫度變化過大,例如太冷或太熱,像是在較冷的浴室洗熱水澡,又或者是洗完澡後從溫暖的浴室回到較冷的房間等。這些情況年長、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有心、腦血管疾病史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 因此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醫師提醒,平時應做好保暖,除了適度添加衣物外,頸部禦寒也很重要。洗澡前建議先用熱水暖暖浴室再進入然後脫衣;洗澡時先用溫熱水暖暖手腳再沖身體;洗澡後則先穿好衣服再出浴室。睡覺時,也建議放件外套於伸手可及之處,以利夜間上廁所時做好保暖。而慢性病族群自然更要穩定控制病情。 除此之外,也留意中風及心肌梗塞徵兆,若有臉歪嘴斜、出現單邊無力等肢體障礙、講話口齒不清等,可能為中風,用「微笑、舉手、說你好」的方式檢視。而胸悶、胸痛、甚至延伸至肩部、頸部、背部等,則可能為心肌梗塞,亦可能因不適冒冷汗、喘不過氣。如有上述情況應盡早就醫! 呼吸道疾病:洪暐傑醫師指出,天冷之際是病菌活躍度最高的時後,因此現階段民眾除了需對新冠病毒有所防範以外,另外也包括了流感病毒及肺炎鏈球菌。而冬季也有不少聚會活動,例如聖誕節、跨年、過年等,若當中有人受到感染,其他人受到感染的風險也會提高。另一方面,天冷也容易讓氣管收縮,使得氣喘、呼吸道過敏加劇。 醫師建議,即便現在國內疫情控制得宜,民眾還是應持續做好防疫,不可完全鬆懈,除了盡早接種新冠疫苗,也建議接種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更有助提升保護力。平時也可以再多戴一層布口罩,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氣,降低氣喘、呼吸道過敏的機會。當然,多戴一層口罩有可能擠壓原本防疫用的口罩而出現細縫,因此也要留意完全密合,以助防疫。 糖尿病低血糖、併發症:洪暐傑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寒冷的天氣,因為患者容易有各項併發症,包括前述提到的中風、心肌梗塞等大、小血管問題,天冷血管收縮,易釀成周邊動脈阻塞,發生機率也就更高。其他併發症也包括神經病變,患者也容易因此忽略寒冷的感覺,暴露於風險當中而不自知。而若藥物使用不當,患者也容易出現低血糖的情況,但同時因為天冷的關係,往往讓患者忽略低血糖發冷的警訊,嚴重可能休克、喪命。 因此呼籲糖尿病患者,天冷時也更需要注意保暖,且務必規律用藥,而若有感覺到發冷、手抖、心悸等症狀時也應提高警覺,別忽略了低血糖警訊。另外也提醒,糖友也盡量避免冬季進補,洪暐傑醫師表示,進補的概念出自於早期社會營養較缺乏之時,現代普遍營養過盛,其實沒有進補的必要,補的大多是心靈層面,而糖友不論是以羊肉爐、薑母鴨等方式進補,都容易使得血糖飆高,且也多為重鹹、高蛋白,容易增加腎臟負擔,建議維持原本的健康飲食即可。 冬季皮膚癢:冬季皮膚癢,最常見出自於乾燥所引起的「缺脂性濕疹」,當保護肌膚的油脂因乾燥而減少,便有可能出現乾癢的情況,各種過敏原也容易從皮膚細微裂痕長驅直入。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會誤以為是不乾淨而不斷沖洗,使得原本所剩不多的油脂持續被沖刷掉。也有民眾會用熱水沖洗,試圖以熱水刺激蓋過發癢的不適,但這情況也容易使得病況加劇,甚至引起皮膚發炎。 洪暐傑醫師建議,防範、改善冬季皮膚癢,最主要就是保濕鎖水,建議可使用沒有人工添加物的乳液,並避免使用洗淨力過強的肥皂或沐浴乳等。而若真的出現皮膚乾癢,除了避免抓癢外,上述的不良行為也應避免,建議以冰鎮的方式止癢,最好的改善方式自然還是請醫師協助為佳。 骨折:冬季天氣濕冷、環境不易乾燥、容易滑倒,進而產生骨折,特別在浴室更要留意。且也因太陽照射較為不足、民眾外出減少,普遍有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這也容易影響骨密度,增加跌打損傷時發生骨折的風險。且活動減少,肌肉保護下降,也是骨折的風險之一。 洪暐傑醫師提醒,冬季應多留意環境地板保持乾燥、止滑,以免發生危險,若浴室有窗戶,建議敞開通風,若沒有窗戶,可使用電風扇、除濕機等。而有太陽露臉時,可把握機會多曬曬太陽,平時也可以直接從保養品攝取維生素D,以利維持骨密度。並不論在家或戶外,皆可維持簡單運動的好習慣,更有助保護骨骼。 憂鬱症:冬季除了時常陰雨綿綿,容易使得人心情低落,也因為日照不足的關係,血清素濃度就可能受到影響,血清素與情緒息息相關,若缺乏,便容易出現憂鬱等負面情緒,若更嚴重、持續沒有改善,也可能形成精神相關疾病,如憂鬱症。 洪暐傑醫師建議,民眾平時可多留意適度攝取水果的養分,大多數水果當中含有色胺酸,其為血清素的原料,有助彌補因日曬所造成的分泌不足,另外像是香蕉、牛奶等,也是有助於舒緩情緒的食材。平時不論在家或戶外也一樣可以保持運動習慣,或是多元培養興趣,有助避免憂鬱情形出現。平時也可以多加觀察,若近兩周內頻繁出現憂鬱的情況,以及兩周內明顯對以往喜歡的事物逐漸失去興趣,便建議及早追蹤。 《延伸閱讀》 .冬季進補先看「自己缺什麼」,中醫:補錯恐傷身,台灣以滋陰潤燥為佳 .天冷低溫是心血管疾病旺季!泡溫泉勿過久、少吃高油脂食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5 癌症.其他癌症
愛吃甜食、炸物小心「癌王」上身! 醫示警:大部分無法活超過5年
胰臟癌,之所以又被稱為「癌王」,臺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表示,主要是因其「發生率」接近「死亡率」,確診後一定時間內會往生,胰臟癌的5年存活率小於5%,大部分病患無法活超過5年,而一般存活期的中位數,大約為半年到1年。葉秉威也強調,胰臟診斷時,通常都已經是中晚期,第二期、第三期,甚至是第四期,已經沒辦法開刀完整切除癌細胞,預後相當差,因此,平時應避免高糖高油脂食物,有慢性胰臟炎及胰臟水泡的患者也務必要定期就醫追蹤。Q:胰臟癌的危險因子是什麼?葉秉威表示,胰臟癌細分為很多種,其中在台灣最常見的是「胰管腺癌」,比例高達90%,其他比較少見的是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或是因為胰臟囊腫惡化所產生的癌症。胰臟癌的成因、機轉很複雜,但葉秉威說明,會誘發胰臟產生癌變的主因是「糖」,糖分比例高的話,其實產生癌變風險相對高,另外則是有關基因遺傳,若有胰臟癌家族史,或是遺傳性胰臟發炎,因為基因變異導致胰臟細胞癌化的比例高。另外注意的是「環境」,什麼樣的環境容易誘導胰臟細胞癌變?葉秉威表示,如果一個人長期喝酒,導致胰臟不斷發炎,形成慢性胰臟炎,其實引發胰臟癌的風險相當高。而平時就有抽菸、喝酒,且有肥胖,或平常愛吃高糖、高油脂的食物也是危險族群,另外,也跟年齡有關,葉秉威強調,一般來說60歲左右,是胰臟癌發生的風險族群,其中男性多於女性三倍。有些人胰臟會產生胰臟水泡(或稱胰臟囊種),其導致胰臟癌的風險也比較高,葉秉威表示,不過目前糖分的攝取是造成癌化的重點,因此平時血糖值的監測很重要,葉秉威強調,如果中年人,也就是50歲以後,2年內診斷有「糖尿病」的患者,是屬於胰臟癌高風險族群。Q:有哪些症狀可及早察覺?葉秉威表示,其實早期胰臟癌沒有任何症狀可以遵循。不過根據胰臟腫瘤的位置,可評估出相對應可能會出現的身體症狀來判斷:一、胰臟的頭部:由於膽汁分泌會藉由膽管穿過胰臟後進入十二指腸,一旦受到腫瘤壓迫,膽汁的容易瘀積在膽管中形成黃疸,因此皮膚會泛黃,小便顏色會變成紅褐色,眼白也會泛黃。另外膽管被阻塞以後,膽汁無法進入腸道,糞便就會改變顏色,因糞便的黃棕色是藉由膽汁染色,若膽管被阻塞,大便顏色就會變成白色或灰白色。二、胰臟的底部、尾巴:不像頭部腫瘤,並沒有明顯的徵兆,通常是等到腫瘤長大到一定程度,造成「痛感」,像是上腹部或背部疼痛,痛點類似胃部,但是會痛到後背部,比較容易發生在吃飽飯、或躺平後,醫師表示,門診中發現不少胰臟癌患者,都表示有時候晚上會痛到醒來。三、非典型症狀:食慾減退、體重減輕、倦怠,非特異性症狀,其他癌症也都會有類似的症狀。 Q:如何預防胰臟癌?應避免高油脂、高糖攝取,葉秉威建議,蔬果攝取要多,肉和脂肪攝取比例可以降低,以減少致癌基因突變,另外提到生活習慣,胰臟癌最好要戒菸戒酒,胰臟癌跟肥胖也很有關係,維持體重不要過重。如果有家族病史,也就是家族中一等親以內有胰臟癌病史,或是飲酒量大導致慢性胰臟炎者,以及有胰臟囊腫(水泡)的人,必須定期前往胃腸肝膽科看診檢查。(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胰臟癌初診即晚期,還有救嗎? 醫揭「致命條件」...高風險群平時要注意 ·胰臟癌元凶是「糖」!少吃甜就沒事? 1情況風險是別人的6倍
-
2021-11-03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愛吃炸雞、甜食、喝手搖飲 16歲高中生竟成三高及痛風候選人
● 飲食不均衡,尿酸過高正快速年輕化● 尿酸過高,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亦高●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建議先投藥治療愛吃炸雞、甜食、喝手搖飲的人注意!如果長期飲食失衡、亂吃高油脂或高普林食物,容易導致尿酸過高、膽固醇高,更易出現三高問題,甚至引起高尿酸血症、痛風發作,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尿酸高多發生於中年人北醫附醫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子閔表示,過去高尿酸大多發生在30歲到50歲左右的男性,但隨著現代人營養過剩,20多歲尿酸高的案例已不再少見,她治療過最年輕的患者僅16歲,是一名男高中生,因體重破百做自費健康檢查,尿酸值竟超過9mg/dL,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患者。該名高中生平時飲食毫無忌憚,愛吃炸雞、甜食,隨時一杯手搖飲,體重不斷飆升,家人帶他自費做完整的健檢,結果得到滿滿的紅字,不僅尿酸過高,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統統爆表,典型的「三高候選人」。林子閔指出,這位高中生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也就是痛風發作前期。高尿酸會在關節產生結晶,長期下來就會導致痛風,因此痛風患者在發作前,會經歷一段無症狀高尿酸血症。這名高中生就診時,尿酸已達到9點多mg/dL,與標準7mg/dL相差甚遠,只要飲食及生活習慣不改變,隨時都可能痛風發作。轉成痛風 需長期控制飲食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於1993年到1996年進行的營養健康調查,15歲以上的男性罹患高尿酸血症的比率達43.7%,女性也有27.4%,其中約有5%到18.8%的機率會從高尿酸血症轉為痛風。一旦被診斷為痛風,就必須要長期控制飲食,定期回診追蹤並服藥。林子閔表示,高尿酸的患者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高於一般人,即使是無症狀高尿酸血症,建議可先使用藥物介入治療,調控尿酸。高普林食物 慎防攝取過量避免尿酸過高,林子閔建議,應避免大量食用「高普林」食物。臨床已知尿酸高與普林有關,普林存在於食物或是體內細胞,過量攝取高普林食物,會加速新陳代謝,導致尿酸生成過高。此時如果腎臟功能不佳,將加劇高尿酸的情形發生。高普林食物,包括帶殼海鮮、肉湯、雞精、內臟、蝦子、干貝、香菇、黃豆、豆製品、黃豆芽、筍乾等。林子閔不建議天天且大量食用,特別是已經有高尿酸症的患者,更應盡可能減少食用。
-
2021-10-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胃酸、胸痛、乾咳都是胃食道逆流害的! 醫揭「最佳服藥時機」:千萬別斷藥
30歲的吳小姐這一個月都有咳嗽的症狀,起初有點乾咳,後來越咳越嚴重,因為適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咳嗽不僅難受,也讓自己跟身邊的人造成壓力,擔心是否染疫;就醫在排除了新冠肺炎,安排相關檢查後,診斷為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 火燒心有這些症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黃耀光醫師指出,胃食道逆流是台語常講的「火燒心」,是指胃酸逆流到食道下端,造成對食道黏膜的刺激。通常會造成胸口疼痛、燒灼感等症狀,有時會被誤以為是心臟疾病,有時還會有作嘔、腹痛、乾咳、聲音沙啞,甚至吞嚥困難等症狀。(推薦閱讀: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 醫揪「常被忽略的傷胃習慣」:睡覺姿勢也有差) 早餐前30分鐘服藥 有效抑制胃酸胃食道逆流症狀雖然惱人、影響生活品質,但相對較不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或健康的危害。黃耀光表示,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應耐心接受藥物治療,絕對不要因為吃藥後,短時間內發現症狀沒改善就放棄不吃,並建議依照醫囑於早餐之前30分鐘服用,因藥物吸收需要時間,提早吸收有較高的血液濃度,在進食時能抑制胃酸,更能有效控制症狀。 (推薦閱讀:愛吃5食物恐讓「胃食道逆流」變本加厲! 專家授餐後「1動作」可緩解) 防胃食道逆流發作 這些東西要少碰除了遵循醫囑規律服藥,黃耀光建議,患者應戒菸、飲食調整及控制體重。抽菸除了危害心肺外,也會讓食道括約肌鬆弛,造成胃食道逆流;飲食的部分,由於含咖啡因的飲料會讓食道括約肌鬆弛,造成逆流,因此建議減少茶和咖啡的攝取;而甜食跟高油脂的食物會減緩胃排空,增加腹壓與逆流的機會,也要少吃。 (推薦閱讀: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延伸閱讀: ·不只有火燒心! 醫揭「胃食道逆流非典型表現」 5跡象別輕忽 ·三餐亂吃會火燒心、胃食道逆流! 醫眼中「超雷飲食習慣」:你可能常做
-
2021-10-0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不是在廁所,就是在往廁所的路上?5種你可能有腸躁症的原因
大家身邊總有這種朋友(或者你本人就是那個朋友),跑廁所的次數總是比別人多、待在廁所的時間也特別長。如果不是因為在廁所裡不受打擾的打電動、看漫畫實在太享受,那,很可能就是腸躁症的患者囉。快跟我一起認識腸躁症吧!什麼是腸躁症?為什麼會發生?腸躁症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功能性腸胃道疾病,對現代人來說是很常見的問題,尤其女性碰到這個問題的比例相對較高。依據主症狀不同,腸躁症可分為「便祕型」、「腹瀉型」、「混合型」(便祕跟腹瀉混合出現)、「無法分類型」(被醫師確診為腸躁症但不屬於以上3類)等4種。至於腸躁症發生的原因,目前還不完全明確,一般推論有5種可能:1.腸道異常收縮2.腸道神經異常敏感3.腸胃道感染4.焦慮和精神壓力5.特定食物過敏【延伸閱讀:腸躁症該看什麼科?併發症有哪些】 腸躁症怎麼治療?要看哪一科?由於腸躁症並不是器質性病變,所以即使做了各種檢查,也可能找不出異常,目前臨床大多依據以下標準來判斷:1.症狀在診斷前6個月就已經開始出現。2.近3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1天反覆腹痛,並有以下2種以上的症狀:●腹痛與排便有關●排便頻率變化●糞便型態改變幸好,腸躁症也不是什麼致命惡疾。通常症狀的發生與精神疾病或壓力有關,像是持續處於高壓力狀態,使人體疼痛調節及認知過程改變,就可能引發(或惡化)腸躁症。想要舒緩或改善,建議可以依照個人的狀況藉由飲食、運動、藥物及心理治療來幫助症狀緩解。在就診方面,由於腸躁症的可能原因很多,建議可以先到家醫科做初步診斷,或者前往消化內科、肝膽腸胃科,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和精神科、身心科合作治療。腸躁症常用的藥物包括瀉藥、止瀉藥、肌肉鬆弛劑、抗腸痙攣藥等腸躁症成藥,或是心理治療的抗憂鬱劑、抗焦慮劑等,都是以緩解症狀為主。想改善腸躁症?平常就可以這麼做想透過生活習慣改善腸躁症,可以從飲食和紓壓兩方面著手。紓壓方面,可以透過運動(原則是每日運動至少30分鐘)靜坐冥想、書寫繪圖等方式紓解壓力,必要時也可以配合心理治療。飲食方面,平常盡量定時定量、吃8分飽就好,幫助腸胃建立規律進食習慣,並且避免高油脂、油炸、辛辣、酒精、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當然,更不要去吃到飽餐廳暴飲暴食!)針對不同類型的腸躁症,這裡也有特別的飲食小撇步:●便祕型:增加高纖食物攝取,多喝水●腹瀉型:減少乳製品、高產氣食物(豆類、芋頭、地瓜等)●避免過敏原:減少麩質食物、含乳糖製品如果還是不確定具體吃什麼食物才好,也可以搜尋「低腹敏飲食」菜單,來改善消化不適,或者直接向醫師、營養師諮詢。大腸癌的症狀,也跟腸躁症很像!?先別急,進一步了解:腸躁症易反覆腹瀉、便秘?暗示著你壓力「腹」擔過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