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體重控制
共找到
215
筆 文章
-
-
2022-04-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頭暈、頭痛頻繁發作別輕忽,恐是「高血壓危象」!2個面向控血壓
編按:12歲的阿華最近兩週內,上課時常常感覺到頭暈、頭痛,晚上睡覺睡不好的情況。本來以為是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便不以為意。有一次上課中又發生頭暈、頭痛的症狀之後,到健康中心一量血壓,才發現血壓高達190/100mmHg,送醫被診斷為「高血壓危象」須緊急住院控制!12歲的阿華身高已經長到170公分,但體重也是高達95公斤,這樣高達32.9的BMI值,已經是歸類在「肥胖」,必須要積極控制。阿華最近兩週內,上課時常常感覺到頭暈頭痛,晚上睡覺睡不好的情況。本來以為是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便不以為意。有一次上課中又發生頭暈、頭痛的症狀之後,到健康中心一量血壓,才發現血壓高達190/100mmHg!阿華立刻被健康中心護理師轉送到萬芳醫院急診進行緊急處理。經過醫師判斷之後,阿華被診斷為「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 )」,是指由於血壓過高,導致身體的器官造成傷害,必須住院控制血壓!經過4天住院治療,阿華的血壓相對穩定,可以出院改為用口服血壓藥控制。經過這次的事件,阿華知道了定期測量血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也開始更積極的體重控制,希望在減重成功之後,能夠不用再吃血壓藥了。台灣兒童、青少年高血壓人口10多年間成長一倍萬芳醫院小兒心臟科黃斯煒醫師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間高血壓人口激增已不是新聞,從2000年時每1萬名兒童中,約有2位孩子有高血壓;到了2013年時每1萬名兒童中,將近有4位兒童有高血壓,這10多年間整整成長了一倍之多。而這些兒童中,超過九成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這種「原發性高血壓」就和大人常見的高血壓一樣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像是遺傳、飲食習慣、鹽分攝取過多、壓力、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那為什麼有些人會等到20、30歲之後才發生高血壓,有些人卻在10幾歲時就被診斷高血壓呢?體重過重是一個很大的原因!高血壓逐漸年輕化,年輕人應多注意飲食習慣近年來因為飲食西化的關係,孩子很容易就營養過剩,又愛吃一些高鹽、高油、高糖份的食物。這樣的結果導致過重或是肥胖的兒童或青少年迅速增加,而這些肥胖相關的併發症更是隨之而來,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或是高血壓。這些成人常聽到的慢性疾病,在兒童間已越來越常見。如不及時控制,可想而知的,這些疾病會一直跟著孩子到長大成人。也有於發生年紀太小,以長期來看,在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更高。「原發性高血壓」不是吃藥就好,減重和飲食控制是關鍵黃斯煒醫師也表示,像阿華這樣的「原發性高血壓」,並不是吃藥就好,減重和飲食控制才是最重要的!過去研究就顯示,每降低1公斤的體重,可以降低1 mmHg的血壓。而在良好的飲食控制之下,也可以降低10-12mmHg的血壓。而使用一種高血壓藥,平均只能下降8-10mmHg的血壓。因此生活習慣上的改變加上飲食上的控制,才能讓血壓控制更事半功倍!在高血壓的飲食控制上,建議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減少過多油脂的攝取。在肉類的選擇上,可以選擇魚類或是瘦肉,要避免油脂過高的肉類。另外也要減少糖分的攝取和減少含糖飲料攝取。最後,正確、規律的運動,在高血壓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同樣擁有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會私人健身教練執照的黃斯煒醫師說,現在兒童和青少年由於升學壓力過大,平時又缺乏運動習慣,這樣多吃少運動的狀況,很容易就造成肥胖。不只有氧運動,肌力訓練也是同等重要而兒童和青少年間的運動選擇,除了像是跑步、騎腳踏車、游泳這類的有氧運動之外,肌力訓練也是同等重要。肌力訓練除了可以消耗大量熱量之外,同時也能增加肌肉量,進而讓基礎代謝率上升,讓減重更加容易!但值得一提的是,肌力訓練有一定的規則及方法,並且有受傷的危險性,從事肌力訓練時,一定要有教練正確指導,才能避免受傷,並且學到最有效率的訓練方式。高血壓在兒童和青少年間已越來越常見。不論是預防或是治療,「體重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當孩子發生血壓偏高時,就需要儘速給兒科醫師做評估,儘早進行控制。如果已經發生高血壓的人也不需太慌張,藉由生活習慣的改變和體重控制,血壓都是有機會能下降或是回到正常的!(本文由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2-03-27 寵物.照顧指南
餵寵物吃巧克力、海鮮很母湯!獸醫師:吃「1食物」就夠了
許多人家中都有養寵物,其中以貓、狗是大家最常飼養的,人們飼養寵物多半是為了興趣和陪伴,但是往往因為忙碌與一時的疏忽影響了寵物健康安全問題,像是拿巧克力給狗吃、讓貓咪吃生肉等,都會造成貓狗腹瀉。開業動物診所獸醫師楊孝柏表示,給寵物吃專屬的飼料是最好的。寵物腸胃疾病7成由飲食不良引起一般民眾帶寵物來就診,有7成的原因是飲食不良所引起的腸胃疾病,這些都與飼主習慣給寵物餵食人類吃的食物有關;獸醫師楊孝柏表示,貓咪與狗都要盡量避免給牠吃巧克力、洋蔥、蒜頭、海鮮、葡萄、檸檬等,因為這會引發腹瀉、甚至死亡,更要避免多油多鹽的食物,餵食蘋果則沒問題。另外像是晚餐後,常有飼主將剩菜剩飯給寵物食用,獸醫師說這是不正確的,因為貓狗的腸胃與人類不同,而人類的食物經過烹調後,對寵物來說都太油膩,且會造成貓狗攝取太多鹽份,嚴重的話還會引發中毒。只要給貓狗吃飼料就行至於民間有些說法,認為給狗吃雞胸肉後能使毛色更亮,給狗吃生肉能長得更健壯等說法,獸醫師楊孝柏建議,其實只要給貓狗吃飼料就行,如果飼主想要讓貓狗更健康,市面上有許多配方飼料,專門為特殊貓狗設計。比方針對新生小狗小貓均衡發展的配方飼料,或是幫助熟齡貓狗維持心臟健康的配方飼料,還有許多關於體重控制、口腔保養、敏感腸胃、敏感皮膚、均衡發展等配方飼料的選擇。(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為:想讓寵物更健康 獸醫師:別餵食巧克力、海鮮)(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為:想讓寵物更健康 獸醫師:別餵食巧克力、海鮮)延伸閱讀: 。別以為貓咪沒情緒,家裡多一隻小貓爭寵,老貓越來越瘦得了這種病 。給狗狗啃骨頭小心造成嚴重便秘! 飼主常犯的「餵食NG觀念」...你中了嗎? 。太忙沒空遛狗 在家玩「你丟我撿」也OK 。主人吃太油太鹹 寵物也跟著罹患高血壓 
-
2022-03-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壓高恐爆血管、心臟病!高血壓導管治療助穩定血壓、減少藥物
四十歲的王女士是位上班族,有次量血壓時意外發現血壓很高,收縮壓超過190 mmHg,才趕緊到心臟科檢查。因為患者相對年輕,於是先安排檢查看看是否有導致次發性高血壓的原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心導管室主任陳業鵬醫師指出,初步排除次發性高血壓後,她的血壓控制還是不理想,所以逐漸增加藥物,總共使用6種降血壓藥物。「有一次回診,患者說因為工作的關係,她其實吃藥都很不規則,又常常忘記吃藥,所以詢問有沒有其他控制血壓的辦法?」陳業鵬醫師分享,「當時就建議可以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她毫不猶豫的直接說好。」後來幫她安排高血壓導管治療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術,陳業鵬醫師回憶,大約一個月後,她已經可以減到剩三種降血壓藥物,因為血壓維持很穩定,後續也再減少藥物。高血壓導管治療是微創手術,能夠全天候發揮紓緩血壓的效果,適合用於已使用多種降血壓藥、服藥不規則、已有器官損傷的患者,可幫助血壓達標,減少中風、心臟病的風險。血壓過高造成系統性傷害!在過去,高血壓的定義是140/90 mmHg,自從2017美國心臟學會目發表將高血壓定義至130/80 mmHg,越來越多國家也將共識訂於130/80 mmHg。2022起台灣高血壓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高血壓指南也將定義標準降低至130/80 mmHg. 若收縮壓介於120-129 mmHg且舒張壓小於80 mmHg,稱為高血壓前期;若收縮壓介於130-139 mmHg或舒張壓介於80-89 mmHg,稱為高血壓第一期;若收縮壓大於140 mmHg或舒張壓大於90 mmHg,稱為高血壓第二期。高血壓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傷害會逐漸累積,陳業鵬醫師舉例,高血壓是慢性疾病,日積月累下來會造成系統性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腦部會中風、眼睛會出現視網膜性病變、腎臟會出現蛋白尿及腎功能惡化、及主動脈剝離等。維持血壓穩定,守護血管健康治療高血壓最重要的是生活習慣調整,包括飲食、運動、體重控制。血壓若無法控制達標,就得加上藥物。降血壓的藥物有很多種類,包括血管收縮素抑制酶拮抗劑/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在血壓控制不理想的狀況下,使用單一種藥物的效果可能沒有辦法讓血壓達標,而需要併用2種、3種、甚至更多種藥物。陳業鵬醫師說明,高血壓本身的成因很多樣,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所以往往需要合併不同機轉的藥物去控制,比較容易把血壓控制穩定。除了使用降血壓藥物之外,還可以搭配新式微創的「高血壓導管治療」,即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術來控制血壓。陳業鵬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治療的機轉是因為有部分患者腎動脈部分的交感神經比較亢奮,使血壓上升,所以藉由高血壓導管治療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有助降低腎動脈交感神經的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的效果。全球數據也顯示,有高達八成的病患在經歷此治療後能夠有效的血壓控制。哪些族群適合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高血壓導管治療的適用族群有幾種,陳業鵬醫師說,例如病人已經吃很多種降血壓藥物,但是血壓控制還是不穩定;而有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部分器官已經受損的患者,更應該要積極考慮高血壓控制。還有服藥順應性較差、難以按時吃藥、或是藥物耐受性不好的患者,也適合使用高血壓導管治療,有助於減少降壓藥物的使用。另外,有一些次發性高血壓,譬如腎上腺腫瘤、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睡眠呼吸中止所造成的高血壓。陳業鵬醫師說,如果造成高血壓的因素都控制穩定,但是血壓依舊偏高,也可以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陳業鵬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治療的好處,一方面讓血壓更容易達標,收縮壓平均可以降低10-20 mmHg左右,二方面就是可以減少吃藥的顆數、種類。高血壓導管治療步驟圖解高血壓導管治療大部分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放入導管,陳業鵬醫師解釋,在X光的導引下,將導管延伸到腎動脈。首先會做血管攝影評估腎動脈的解剖構造是否適合接受交感神經燒灼術,確認腎動脈的管徑、長度後,就會使用交感神經燒灼術的導管,它可以利用高頻率電波產生熱能阻斷腎動脈的交感神經活性,對於腎臟功能不會造成影響。導管治療的時間大概45分鐘到1小時左右。高血壓導管治療在局部麻醉下便可進行,病人皆保持清醒,陳業鵬醫師說,導管手術過程中可能有些痛感,所以會給一些止痛藥,一般而言術後隔天就可以出院。顧好血壓!日常保養重點提醒高血壓被稱為隱形殺手,當血壓開始偏高的時候,通常完全沒有症狀,所以平常在家就要監測血壓。陳業鵬醫師提醒,不管有沒有高血壓,其實都應該定期量血壓,因為我們不會知道血壓什麼時候會高起來。在家量血壓時,請把握「722原則」,第一個「7」是指連續7天量血壓,第二個「2」是指每天早、晚各量一回,第三個「2」是指每回量兩次血壓。養成在家量血壓的習慣才能及早發現高血壓,及早接受治療,而且在接受治療後,按時量血壓才有辦法評估治療成效。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對血壓控制非常重要,陳業鵬醫師叮嚀,飲食方面要少油、少鹽、少糖,也要戒菸、戒酒。作息正常、充足睡眠、做好壓力調適等,對舒緩血壓都有幫助。「體重控制也很重要,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把體重控制好後,血壓便有明顯的改善。」陳業鵬醫師分享,「如果再加上規則運動、按時服藥,血壓便可以控制得更理想!」原文:
-
2022-03-14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從飲食中攝取到好的脂肪?美國心臟協會列出4食物
要如何吃得健康議題,一直是你我關注的議題。若常常暴飲暴食,就可能與疾病拉近距離。所以想要有品質及健康的生活,就要從健康均衡著手!美國心臟協會列出從飲食中油脂挑選、多吃蔬菜水果、減少添加糖的攝取三個面向來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如何從飲食中攝取到好的脂肪?美國心臟協會列出4食物:魚、堅果、酪梨、烹調用油1、魚:每週至少吃8盎司(約227公克)非油炸魚,單次攝取可分成兩份3.5-4盎司。選擇長鰭金槍魚、鯡魚、湖鱒、鯖魚、沙丁魚和鮭魚等,可以從飲食中的魚類獲得必需的omega-3脂肪酸。2、堅果:一天吃一小把(約1盎司相當於28公克)無鹽堅果和種子,可以攝取到優質的脂肪、蛋白質及膳食纖維。可以選擇像是杏仁、榛子、花生、開心果、南瓜子、葵花子和核桃都是不錯的選擇!3、酪梨:可在零食、烘焙及菜餚中加入酪梨,可以獲得優質的脂肪、膳食纖維及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4、確認烹飪所使用的油:烹飪時選擇飽和脂肪含量較低的烹飪油和調味油。可以選擇像是酪梨、油菜、玉米、葡萄籽、橄欖、花生、紅花、芝麻、大豆和葵花籽油。飲食中攝取多種顏色的蔬菜及水果的益處?美國心臟協會列出5個原因:健康營養、幾乎零缺點、低熱量、銷售形式多樣、促進身體健康1、健康營養多:蔬菜和水果提供許多有益的營養素。飲食和點心加入蔬菜和水果,可以獲得身體所需的營養素。2、幾乎零缺點:蔬菜和水果大部分不含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和鈉。3、熱量低:蔬菜和水果含有膳食纖維和水分,可以增加飽足感,如此一來,可以幫助體重控制。4、有許多形式:不論是新鮮、冷凍、罐裝和乾燥,都可以作為飲食的選擇。蔬菜和水果是最方便、最實惠的食物之一。挑選上盡量選擇薄鹽或不無添加鹽或糖的。5、促進身體健康:健康的飲食計畫,包括攝取充足蔬菜和水果,可以幫助降低罹患許多嚴重或是慢性病的風險,像是心臟病、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某些癌症。不只如此,對於日常健康也是相當重要!天然的糖跟添加糖哪裡不同?天然糖存在於水果、蔬菜、牛奶和穀物中。在加工過程中添加到食品、飲料和調味品中的糖,則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一瓶12盎司(約340公克)汽水含有130kcal和8茶匙糖。添加糖也會運用在動飲料、果汁飲料和調味奶中。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女性,添加糖限制在每天不超過100kcal(6茶匙);男性,每天不超過150kcal(9茶匙)。如何減少飲食中的添加糖? 不妨從喝得水著手1、大部分用水果作為甜點,並將甜點限制在特殊場合,主要為減少攝取的量。2、減少添加糖的攝取量,可以從飲食及飲料中著手。3、購買不加糖的100%果汁。4、覺得沒有糖沒有香味的話,不妨運用香料增強食物香味。可以嘗試用肉桂、肉荳蔻、薄荷或生薑。5、在穀物和燕麥片中加入新鮮水果或果乾。6、喝白開水、無糖茶或無糖飲料。吃進大量的添加糖可能是造成肥胖流行原因之一。還會增加與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有關。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腎結石的成因、診斷及治療方式,如何避免腎結石復發建議 1物大量飲用最有效!常見便祕5大原因?醫:排便順暢才是重點! 改善便祕多吃這3樣!Omicron變種病毒如何預防?從提升免疫力開始!5類食物有助提升身體免疫力查看原始文章>>
-
2022-03-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脂肪肝會有症狀嗎?重度脂肪肝會導致肝癌嗎?
現代人飲食充足,平均每100人中,就有30至50人有脂肪肝,但症狀輕微者居多。一旦發現有脂肪肝,從飲食調整、運動、減輕體重做起,才是降低脂肪肝威脅的不二法門。Q 瘦子脂肪少,不會有脂肪肝?脂肪肝的產生,是因身體會將熱量轉成脂肪,肝臟本身除了有工廠功能(排毒),也是倉庫,貨品(脂肪)太多會堆積在肝臟中,一旦堆積太多造成肝細胞腫脹,就可能引起發炎。40歲起身體新陳代謝減緩,如果吃得多又運動不足,就會增加脂肪肝發生機會。即使外觀偏瘦的人,若身體肌肉量少、脂肪比例較高,還是可能出現脂肪肝。另外,平時攝取過多油炸類、含糖飲料的孩童也可能出現脂肪肝。邱毅群在臨床上觀察到,曾有一名男性BMI在正常值22,平時沒喝酒,也無B、C型肝炎,肝指數(GOT/GPT)卻達50,已有輕微肝炎症狀。Q 脂肪肝會有症狀嗎?「發現脂肪肝其實也不用太緊張。」大部分的脂肪肝沒有症狀,多數患者的肝功能正常,即使肝功能異常者,也可能沒有症狀,都是因健康檢查、腹痛或其他原因透過超音波才發現。其中十分之一可能引起脂肪肝炎,少數會因肝指數上升導致疲倦、惡心、食欲不振,更嚴重者會肝功能異常而出現黃疸,或右上腹脹痛等症狀。Q 脂肪肝最後會導致肝癌嗎?脂肪肝演變成肝癌的時間,與肝臟發炎狀況有關,發炎越嚴重、時間就越短。舉例來說,正常肝指數約在40左右,50~60屬輕微發炎,要演變成肝硬化、肝癌可能需要30~40年以上;但如果肝指數已達100多,可能只要10年、20年就會變成肝硬化、肝癌。因此一旦發現脂肪肝炎,也不能置之不理,不要讓發炎惡化,至少讓肝指數下降,才不會一步步演變為難以恢復的肝硬化、肝癌。Q 驗血時GOT╱GPT正常,就表示肝功能沒有問題?還是需要加做其他檢查?想檢查自己是否有脂肪肝,只要抽血、照超音波即可。超音波可檢查肝臟有無脂肪肝情形,抽血則是檢查三酸甘油脂、血糖、膽固醇、血脂、肝指數等,如果指數過高,首先了解成因再做進一步治療。如果家中有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或是自己有肥胖問題,也建議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了解有無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中,只有十分之一肝指數(GOT/GPT)會升高,因此很多人即使有脂肪肝,但肝指數卻正常,臨床上就有肝癌患者肝指數正常的案例。因此針對高風險族群,如B、C型肝炎帶原者、有飲酒習慣或是脂肪肝較嚴重的民眾要定期追蹤,除了超音波、驗血,還會再驗「胎兒蛋白」,確認有無肝癌跡象、有無看到腫瘤等。每次看完診,醫師也會約固定時間回診,B肝或C肝大概每半年回診一次,脂肪肝較輕微者則是一年。Q 胎兒蛋白指數升高代表什麼意義?絕大部分的肝癌都會在做超音波時發現,而胎兒蛋白專門用在監測肝癌,只要肝癌發生,胎兒蛋白就會上升。此外,女性懷孕時胎兒蛋白也會上升,所以當胎兒蛋白升高時,排除懷孕可能後,就可能是肝癌。建議女性懷孕期間,可先了解是否為高風險族群,定期以超音波檢查。Q 脂肪肝有藥物可以治療嗎?可以靠改變生活飲食逆轉嗎?如果出現脂肪肝,要檢查成因對症下藥,若是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過高,就用藥物降膽固醇;若是喝酒造成的就要戒酒;若是單純肥胖,醫師就會建議從體重控制開始,只要減少幾公斤,就能發現肝指數降很多,有機會讓脂肪肝從重度到輕度、輕度到沒有,肝指數也能恢復正常。想改善脂肪肝,還是要從改善飲食、加強運動做起。大部分藥物對脂肪肝沒有確切幫助,有些保肝藥物也只是讓肝指數稍微恢復正常,治標不治本。其實只要能減重5公斤,就能發現肝指數明顯下降,每次回診發現肝指數下降,對患者都是正面回饋、增強減重信心。如果BMI在35以上,可能需借助減肥門診等方式。Q 黃麴毒素對肝臟傷害大,哪些食物含有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是致癌物質,因豆類、五穀類、咖啡保存不當,內部潮濕讓黃麴黴菌生長,進而產生黃麴毒素,它的特點需達攝氏280度以上才能被破壞,因此感染黃麴毒素的食物,即使經過烹煮也無法消除。食物從胃腸道吸收後,到肝臟做第一次代謝及分解,肝臟只能承受黃麴毒素的攻擊,可能造成肝指數上升進而引起肝癌。食物一定要保存在乾燥、不潮濕的地方密封好,如果一包花生內已經有1、2顆發霉,可能菌絲已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肆意生長。民眾平時喝的咖啡豆、咖啡粉也一樣,建議在食物保存期限內放進密封罐保存,並且冰進濕度、溫度相對較低的冰箱內,是最為保險的做法。另外,食物反覆解凍也可能增加細菌滋生風險,不得不慎。諮詢/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系主任邱逸群
-
2022-03-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近半成人肥胖 長者應維持BMI24最長壽
新冠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出,國人肥胖率上升,有近半的成人過重或肥胖;世界肥胖聯盟估計,全球八億人有肥胖症,預估未來10年肥胖人數將增加60%。專家提醒,肥胖恐導致多種疾病纏身,據統計,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24上下最長壽,因此肥胖者應減重,飲食及運動控制外,更要有充足睡眠,以遠離慢性病威脅。研究建議,60歲以上長者BMI應維持在24、25左右,也就是重一點沒關係,因為老年人肌肉、脂肪偏少,BMI原本就偏低,且容易罹患肌少症,如太瘦,將增加跌倒及死亡風險。再者,胖一點,看起來肉肉的,也比較年輕。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為肥胖。根據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47.9%,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達11.21%。肥胖恐影響身體新陳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臟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另外,肥胖也會造成代謝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不孕症等,增加罹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死亡率是健康體位住院者的兩倍。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舉例,林小弟從國中就愛喝飲料,體重飆破100公斤、肝功能指數飆漲,上大學後為了交女友,認真體重控制,不僅成功減重到80公斤,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他提醒,減重最大挑戰是「維持」,減重無需貪快、貪多,循序漸進減輕5至10%體重,即有許多好處。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台灣約三至四成的孩子屬於過重或肥胖,但孩子仍在成長階段,可藉由增高降低BMI指數,或用餐盤減量方式,每天減少10%分量,10周後便減少不少熱量攝取。除了飲食,睡眠充足及運動格外重要。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軸「Everybody Needs to Act」,台灣肥胖醫學會提議「ACT」體重管理行動方案:Accompany(陪伴與支持)、Calories(輕卡管理)、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期望以支持與鼓勵代替歧視,聆聽他們的感受。
-
2022-03-0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喝手搖飲胖到破百肝指數飆 胖弟上大學為脫單減20公斤
肥胖為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一名林小弟(化名)從國中開始愛喝含糖飲料,體重飆破100公斤,肝功能指數跟著飆漲,多年來減重、復胖不斷來回,到上大學後開始注重外表、交女友,終於認真配合醫療團隊進行體重控制,不僅成功降至80公斤並維持體重,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有8億人有肥胖症,且兒童肥胖問題日益嚴重,預估未來十年人數將增加60%,在2030年將達到2.5億名肥胖兒童。根據國健署定義,腹部肥胖定義,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據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47.9%,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高達11.21%。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與肥胖相關疾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林文元指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林文元說,肥胖除造成免疫功能受損,降低肺活量,更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重症風險,住院率是正常體重者的3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提醒,減重固然困難,更大的挑戰是長久維持減重結果,減重不需要貪快、貪多,循序漸進地減輕5-10%的體重,即可帶來許多好處。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台灣約3至4成的孩子屬於過重或肥胖,但孩子仍在成長階段,可以藉由增高降低BMI指數,或用餐盤減量方式,每天減少10%份量,10周後即可減少30%熱量攝取,但如果每天多吃10%份量,10周後恐增加3倍熱量。孩童控制體重除了飲食之外,睡眠、運動更重要。李宏昌提醒,睡眠也很重要,像造骨細胞多在凌晨3至5點作用,睡眠足夠才能長得高,若睡不足容易發胖。運動的話可以找朋友,或者父母陪孩子去運動。他表示,統計成人死亡率最低、活最久的族群,是體重多半介於BMI24、25左右,屬於稍重但不肥胖。李宏昌表示,對於體位過重的孩童,應從家庭、學校、醫療各個層面瞭解問題的根本,並適時透過醫療介入,定期監測血脂、血糖與肝功能等,幫助進行體位管理。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軸「Everybody Needs to Act」,台灣肥胖醫學會、臺灣兒科醫學會及國民健康署一同呼籲議題,林文元提醒,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陪伴及專業醫療協助,並提出「ACT」體重管理行動方案:Accompany(陪伴與支持)、Calories(輕卡管理)、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期望以支持與鼓勵代替歧視,能更積極聆聽、觀察、體會他們的感受。體重管理行三項動方案(ACT)1.Accompany陪伴與支持: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與陪伴,以長久支撐減重之決心,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小從周邊親友,大至整體社會,都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2.Calories輕卡管理:有效率的減重計畫,應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3.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針對民眾端,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醫護端由台灣肥胖醫學會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
-
2022-02-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血管病變易衍生併發症 醫教如何控糖同時護心腎
「醫師,好久不見!」剛進到診間的陳先生大聲問候,因為追蹤糖尿病多年,彼此就像老朋友一般。「的確好久不見,」醫師翻看病歷,抬起頭說,「你上個月沒有回診拿藥耶。」「唉…上個月命差點就沒了。」陳先生苦笑著說。「發生什麼事?」醫師問。「我在上班時突然胸痛,被送到急診室。」陳先生摀著胸口說,「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緊急做心導管,放了兩根支架,才撿回一條命。」他的體重有一百多公斤,血糖不好控制,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頂埔中心診所院長張嘉興醫師指出,經歷過心肌梗塞之後,患者有意願更積極控制血糖,於是在討論過後,便開始使用腸泌素類似物治療糖尿病。漸漸把血糖控制得更穩定,體重也顯著下降,而且腸泌素類似物對心臟具一定的保護效果,可以降低心肌梗塞、中風的發生率。「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都會跟患者相處很多年,像朋友一樣,」張嘉興醫師說,「我們都很不希望看到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所以在選擇血糖藥時,都會將器官保護納入考量,盡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糖尿病血管病變,衍生各種併發症血糖超標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長久下來會造成一些血管病變,張嘉興醫師表示,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是從小血管病變開始,會影響眼睛、腎臟,至於大血管的病變,則發生在腦血管或心臟,可能導致中風、心肌梗塞。血管病變常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因為脂質堆積在血管壁,使血液循環漸漸受到影響。「我們全身從頭到腳都有動脈,只要有動脈的地方都可能出現動脈粥狀硬化」,張嘉興醫師解釋,「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就是心肌梗塞,腦部動脈阻塞就是腦中風,如果發生在腳的話,就會造成痠麻、疼痛、冰冷、間歇性跛行等,嚴重可能需要截肢。」觀念進化,控糖同時護心腎根據統計,約1/3第二型糖尿病患具有心血管疾病。由於糖尿病患經常具有高血脂、高血壓等共病,會促使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加速惡化,而成為重要的死亡原因。張嘉興醫師解釋,近年來治療糖尿病的觀念持續進步,希望可以在控糖的同時,發揮保護心臟、腎臟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目前的腸泌素類似物GLP-1、排糖藥對於心臟及腎臟都具有相當的保護效果。張嘉興醫師說,運用不同機轉,可以把血糖控制得更穩定,而且有助於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具有多重機轉的腸泌素腸泌素GLP-1能夠影響多個器官,發揮多項生理功能,包括抑制升糖素分泌、促進胰島素分泌、延緩胃排空、產生飽足感等,張嘉興醫師說,這幾項功能除了能夠降血糖,還可以幫助患者控制體重,體重控制對第二型糖尿病患相當重要。「其實我們身體本身就會分泌腸泌素。」張嘉興醫師解釋,「在進食之後,小腸會分泌腸泌素,只可惜身體產生的腸泌素作用時間非常短。經過修飾的腸泌素類似物,可在體內存在比較久的時間,持續發揮功效。」使用腸泌素類似物後,醫師會視狀況幫患者調整藥物,張嘉興醫師說,不過二甲雙胍類藥物需要繼續使用。因為具有延緩胃排空的效果,部分患者在注射腸泌素類似物時,會感到腹脹、噁心、嘔吐,但是大多可以透過飲食調整而改善,而且隨著時間,身體也會逐漸適應。溫馨小提醒想要把血糖控制穩定,一定要多方配合,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用藥、維持理想體重。除了定期回診檢驗糖化血色素之外,建議在家也可量測血糖,較容易掌控血糖的狀況。糖友可以善用「配對血糖量測」,張嘉興醫師叮嚀,週一測量早餐餐前與餐後2小時的血糖,週二測量午餐餐前與餐後2小時的血糖,週三測量晚餐餐前與餐後2小時的血糖,以此類推,每天測量一餐的餐前與餐後血糖。如此一來便能記錄三餐的餐前與餐後血糖,有助了解血糖控制的成效,方便醫師調整藥物。隨著控糖觀念的進步,我們除了要把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還要考慮器官保護,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的風險!原文:
-
2022-02-19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減脂不減肌肉? 台大營養師列「飲食10守則」:每餐要吃30分鐘
農曆春節假期長達9天,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宅在家裡追劇、玩手遊,開工後感覺衣服、褲腰變緊,整個人像是大了1個Size號,國民健康署近年來調查發現,近4成的民眾在過年後平均變胖2公斤。減肥並不等於減重 營安全減重飲食10守則台大醫院營養師賴聖如表示,在減肥過程,最務必注意「安全性」、「副作用」,此外,「減肥並不等於減重」,希望減的是肥肉(脂肪)而非瘦肉(肌肉),也就是減去體內脂肪組織,一般來說,女性體脂肪應少於30%,男性則應少於25%。賴聖如說,想要減脂肪、不減肌肉,就必須搭配有氧運動,應該養成運動習慣,多做心肺運動。光靠少吃澱粉,也會減去肌肉,再者,少吃澱粉,容易飢餓,反而不利於長期體重控制。最安全且有效的減重建議為「少吃、多運動」,相關飲食10守則如下:1.三餐都重要,不要忽略任何一餐,堅持不吃點心,嘴饞時可以酌量食用仙草、蒟蒻、大番茄、低糖果凍等低熱量食物。2.儘量定時、定量,食物不要集中在任何一餐,分餐進食吸收利用佳;不定時用餐,或隨時用餐者,對於熱量控制較有難度。3.每餐用餐時間30分鐘,慢食並好好享用,且專心吃飯,細嚼慢嚥。4.許多人不喜歡白開水,可喝清淡薄荷茶。5.餐前20分鐘,可先以低熱量湯品或蔬菜做的開胃菜等,體積大又熱量密度低的食物來墊肚子,減少飢餓感。6.外食時,建議將較油膩的食物先以熱開水涮過,可減少10%至15%油脂量。7.購買食品時先仔細看過食品標示,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吃進去多少熱量。8.以粗糙、未加工的澱粉類食物取代精製穀類。豆魚肉蛋類食物宜採動、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優先考量油脂含量較低的食物(去皮雞肉)。9.以堅果類取代烹調用油,如腰果、核桃、杏仁,磨碎取代油脂來拌青菜,還可以增添風味。10.高熱量的油炸食物或勾芡濃稠的流質食物,如濃湯等,也要減少食用。許多民眾在減少烹調上的油脂,並配合運動計畫,通常就可輕鬆減少2至3公斤。選擇食物時,應注意熱量密度,例如:100g的豬里肌瘦肉、三層肉或絞肉、肥肉等,熱量分別為150大卡、500至600大卡及800至900大卡不等。賴聖如也提醒,1碗白飯、1碗炒飯,看似差不多,但熱量卻相差300至800大卡。賴聖如建議,透過減少熱量攝取,來達到減重目的,在熱量設定為男性每天至少攝取1,500大卡,女性至少1,200大卡均衡飲食,或以每日減少500大卡為目標,來擬定減重計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168斷食復胖全因忍不過「1階段」! 營養師推「1212斷食法」無痛減重 ·第一口先吃什麼?營養師公開「減肥進食順序」 還要每天量體重
-
2022-02-1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脂肪肝的危害有多大?越早患病越有機會「壞肝」
●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易形成脂肪肝●肝機能異常或脂肪沉積,應體重控制、飲食調整●脂肪肝發生年齡不拘,成人或小孩皆可能出現 肝癌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八成機率是B、C型肝炎引起,其他兩成是與脂肪肝有關。醫師呼籲,脂肪肝除了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因素,更多與肥胖有關,民眾應做好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脂肪肝的危害。十大癌症發生率 肝癌第四位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有1萬1737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在國人十大死因排行中,慢性肝病、肝硬化位居第十位,死亡人數為3964人;肝癌則是十大癌症死因排行第二位,死亡人數為7773人。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第四位,共有1萬1272人發生。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指出,台灣非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風險因子包含脂肪肝、糖尿病與三酸甘油脂過高。衛福部肝癌及肝炎防治會委員、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表示,除了喝酒可能導致酒精性脂肪肝外,近年民眾更應關注非酒精性脂肪肝對健康的威脅。過度沉積脂肪 如「肝包油」 盧勝男指出,脂肪肝是指脂肪沉積在肝臟內,宛如製作鵝肝醬時,用管子直通鵝喉嚨,將食物塞進鵝的肝臟,讓油脂、澱粉持續堆積在肝臟中形成脂肪,養出的鵝肝比一般鵝肝大三至五倍。相對來說,人體內若過度沉積脂肪,也會囤積在肝臟中,形成「肝包油」的脂肪肝。脂肪肝的形成主要與肥胖有關,更是三高的危害之一。衛福部國健署表示,造成脂肪肝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等,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盧勝男表示,脂肪沉積在肝臟中會引起發炎反應,漸漸形成脂肪肝炎,若多次發炎、結痂,可能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且不斷發炎下,恐進展成為肝癌。喝酒、代謝疾病 也會肝硬化非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中,除了脂肪肝外,盧勝男舉例,像喝酒、代謝性疾病或已消失病毒的B型肝炎患者,也可能導致肝硬化。另外,極少數患者是化學毒物導致肝臟受損,進而引起肝硬化。脂肪肝發生年齡不拘,成人或小孩皆可能出現。盧勝男說,過去一項針對國中生的體重調查,找出了校內幾位「小胖子」,並邀請孩子的家長到校,欲給予健康相關衛教,結果一看到家長「爸媽比小孩還胖」,老師差點沒暈倒。從小脂肪肝 長大易「壞肝」盧勝男提醒,不論肝硬化還是肝癌,病程發展多半十幾年,但如果年輕人或小孩很早就有脂肪肝,培養「壞肝」機會愈大,更早暴露於疾病風險,恐導致後續併發症提前報到。盧勝男呼籲,肝纖維化輕微程度下,還有機會「逆轉」,但嚴重肝纖維化,就很難恢復正常功能。建議肝機能異常或脂肪沉積時,應盡早做體重控制、飲食調整;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則須透過藥物控制,且改變生活型態,才能遠離脂肪肝。
-
2022-02-16 癌症.肝癌
再吃會出事!不忌口喝手搖飲患脂肪肝 醫警告恐變肝癌
40歲的汪先生從事警衛工作,因缺乏運動,近年來身形逐漸肥胖。在一次公司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醫師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吃精緻美食、喝手搖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熱量下,不僅體重過重,更可能形成脂肪肝。醫師呼籲,脂肪肝可能演變為肝癌,在輕微脂肪肝時,民眾應做好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脂肪肝。109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萬1737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為3964人,肝癌為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773人。依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4位,發生人數為1萬1272人。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8成肝癌是由B、C型肝炎所引起的,有B、C肝炎者應照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就可有效降低肝癌的發生,但約有2成肝癌患者,並非罹患B、C肝炎,而是由其他原因如脂肪性肝炎所引起。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指出,台灣非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風險因子包含脂肪肝、糖尿病與三酸甘油脂過高,如有上述2個以上的風險因子,需注意自身健康及維持健康體位。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等,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尤其近幾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例如:喜好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表示,脂肪肝是指脂肪沈積在肝臟內,主要與肥胖有關,更是三高的危害之一。脂肪在肝臟中會引起發炎,漸漸形成脂肪肝炎,若多次發炎、結痂,可能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不斷發炎下恐進展成肝癌。非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中,除了脂肪肝外,盧勝男舉例,像是喝酒、代謝性疾病、或已消失病毒的B型肝炎患者,也可能導致肝硬化。另外極少數患者是化學毒物導致肝臟受損引起肝硬化。脂肪肝不論成人或小孩皆可能出現。盧勝男舉例過去曾有一項研究,針對國中生的體重調查,找出了校內幾位「小胖子」,邀請孩子的家長到校給予衛教,結果爸媽「都比小孩胖」。盧勝男呼籲,肝纖維化輕微程度下,還有機會「逆轉」,但嚴重肝纖維化,就很難恢復正常功能。建議肝機能異常或脂肪沈積時,應盡早做體重控制、飲食調整,另外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透過藥物控制,也須改變生活型態,才能遠離脂肪肝。國健署表示,脂肪肝雖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減重有訣竅-「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即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更多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https://health99.hpa.gov.tw/(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下載使用。
-
2022-02-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脂其實難察覺!醫:即使很瘦的人也要注意
●外食、不運動、肥胖,發生高血脂機率高●高血脂患者須服用降血脂藥,維持血脂穩定●瘦的人也要注意,可能因體質關係高血脂吸菸、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及不當飲酒等,容易造成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血管性疾病發生。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秘書長、北市聯醫家醫科主任孫文榮表示,三高慢性疾病中,血脂異常難以自我察覺,建議民眾定期做健康檢查,注意身體狀況。三高 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40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盛行率,分別是38.3%、34.1%及16.4%,且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自述無三高、心臟病及腦中風等病史的民眾,經健檢發現,24.7%血脂異常、21%血壓異常、9%血糖異常。孫文榮指出,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三高問題,若不嚴格控管,容易引起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血壓高會頭暈,血糖高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但血脂高並沒有特別症狀,民眾很難自我察覺,多半是從健康檢查或就醫抽血才發現。肥胖 是疾病的危險因子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濃度超標就是高血脂。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表示,除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有較高警覺,一般人很難提早發現,因為高血脂沒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都已出現嚴重併發症。即使很瘦的人也要注意,可能因體質關係導致高血脂,必須提早檢查發現。魏承駿指出,高血脂不會立刻發生,而是經過數十年不良習慣累積,如果整天外食、不運動、體態肥胖,或飲食高油、高糖、飲酒、暴飲暴食的人,有較高機率發生高血脂。魏承駿表示,高膽固醇的人易引發血管壁發炎,且血管內皮細胞上會堆積塞塊,宛如汙垢、壁癌般,讓管腔愈來愈小、血液不通,進而引發心血管、周邊血管疾病,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狹心症等。高三酸甘油脂不僅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且胰臟必須不斷分泌胰液代謝,恐導致急性胰臟炎等問題。「肥胖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孫文榮提醒,高血壓、輕微血糖異常的人,透過體重控制、生活習慣改變,即可控制疾病,不見得需要藥物治療,但如果進階到中重度肥胖,都會增加罹癌等疾病風險。高血脂 應遵醫囑服藥魏承駿說,已確診高血脂的患者,應透過運動、飲食控制來降低總膽固醇、壞膽固醇,但效果有限,因此更重要是「遵從醫囑服用降血脂藥」,以維持血脂穩定。根據每個人狀況不同,血脂控制標準也不同,魏承駿說,像是18、19歲年輕人,容忍壞膽固醇範圍相對高,可以達到160mg/dL,並透過運動、飲食改善;中年人有抽菸習慣、本身有高血壓等,建議控制在130mg/dL;而糖尿病患者標準更嚴格,需控制在100mg/dL;有心臟病、中風或裝過心臟支架患者,應控制在70至55mg/dL,標準因人而異。40歲以上成人發生慢性病的風險增加,國健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35歲以上且罹患小兒麻痺者、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
2022-01-12 養生.健康瘦身
產後減重採行服藥+斷食 酮酸中毒休克
一名35歲女性無慢性病史,因產後體重增加,採行藥物合併嚴格斷食來減重,沒想到2周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一度意識模糊,家人緊急送醫,後來診斷出酮酸中毒併發脫水性休克。榮新診所副院長康宏銘表示,近年有許多減重方法,包括生酮飲食、斷食或減重藥物,減重目標是減少體內脂肪,「酮酸生成」雖是燃燒脂肪的象徵之一,但若體內聚積大量酮酸而無法排除,相當危險,特別是自行使用藥物合併生酮飲食、斷食療法減重,發生酮酸中毒風險更高。酮酸中毒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脫水、呼吸有水果味、發燒、意識模糊、低血壓、休克等。常發生於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或自行減少胰島素用量時,體內胰島素量跟不上血糖上升,身體只能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支持活動所需,若酮酸過多無法代謝,便易引起酮酸中毒;一般人減少特定食物攝取、大量飲酒、慢性肝臟疾病等,也有可能發生。康宏銘說,健康減重應均衡飲食及運動,避免精製醣類,攝取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充足水分;如要拉長飲食間隔,可從溫和的1212間隔飲食或168斷食開始。間歇性斷食或其他更嚴格的飲食方式,倘同時採行藥物減重,或是本身為糖尿病患者,應在充分醫療諮詢及監督下執行才安全。康宏銘建議,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鐘以上運動,如慢跑、游泳等中強度有氧運動,逐漸增加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以免運動傷害。維持體重有助身體健康,但要選擇適合的體重控制方式,特別是慢性病患者,要注意避免體重減輕卻引起其他副作用。
-
2022-01-06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開車突覺無力、視線模糊!貨車司機糖尿病引腎病變,視力快不保
●體重快速增加,應做血糖檢測,飲食控制不可少●社區醫療建立篩檢防火牆,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早發生、併發症風險高,正確用藥保護器官55歲志豪罹患糖尿病多年,某日駕駛貨車突然身體疲倦、無力,視線變模糊,緊急就醫,竟診斷出嚴重的腎病變,視力也快保不住。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莊世旻表示,糖尿病是許多慢性病的源頭,若不好好控制,常同時引起心血管病變、眼病變、腎病變或神經病變。「器官保護」是血糖控制的最新觀念,目前有些新型的口服藥物不只有降血糖功能,對於心臟或腎臟等器官也有一定的保護效果。到社區篩檢 找出危險群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團隊長年深入社區,提供專業醫療服務,及早篩檢出高危險族群,有機會避免或延緩糖尿病發生,即便確診糖尿病,也能迅速受到共同照護網的團隊治療。鼓勵新確診的糖友在罹病最初就充分了解糖尿病,積極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用藥方式,定時定量用藥外,並調整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降低引起其他併發症的風險。莊世旻說,糖尿病的分類有很多,占比達90%的第二型糖尿病被喻為「無聲殺手」,與家族遺傳、肥胖、飲食和代謝症候群等息息相關。體重控制不良、脂肪組織過多導致胰島素阻抗,胰島細胞需要分泌更多胰島素來控制血糖,長久容易造成分泌胰島素功能失衡,最終造成血液中的糖分過高,這些高血糖的表現也常會合併高血壓或高血脂等症狀。糖友控制好 有機會緩解「及早控制好致病的危險因子,糖尿病有機會緩解甚至逆轉。」莊世旻表示,許多人罹患糖尿病卻不自知,淡水馬偕主動前進社區篩檢,一旦抓出空腹血糖或糖化血色素高於標準值的前期糖友,將協助減重、飲食控制,改善胰島細胞的敏感度。莊世旻提醒,糖尿病控制不只是一個人的任務,家庭成員的配合也很重要。醫院會舉辦健康日活動宣導衛教,經常看到年紀較長的糖友,會帶著家人一起參與衛教講座,讓同為高危險族群的親友也能更了解疾病,一同幫助糖友改變日常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讓疾病獲得良好控制。啟動共照網 為病友規畫若確診為糖尿病,醫院將啟動共照網團隊介入治療,因應病友的實際狀況規畫療程。「照護網是由醫師、衛教師與營養師等組成的跨專科團隊,會花很多時間了解糖友的飲食、生活習慣與工作型態。」莊世旻分享,當時團隊深入了解貨車駕駛志豪的生活,發現最大問題是工作無法定時定餐,常自行改變服用藥物的時間和次數,血糖長期波動之下同時引起了腎臟和眼睛病變。經過飲食及藥物調整,才將血糖穩定下來。莊世旻強調,近年老年糖尿病人口逐年增加,老人家共病問題多,容易有低血糖症狀,如:暈眩、盜汗、譫妄、意識改變,目前也有較不易引發低血糖的新型口服藥物,能幫助提升糖尿病的服藥遵從性,同時藥物、飲食和運動多管齊下,糖友仍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
2021-12-27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產後6個月抗疤黃金期 傷口照護把握3重點
COVID-19疫情打亂所有準媽媽的生產規畫,進入醫院要PCR核酸採檢,陪病限一人也要PCR,生產方式及產後傷口照護等問題多多。元氣周報與安美得特別合辦「後疫情時代的好孕二三事」健康講座,邀請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副部長蔡慶璋醫師,分享產婦因應疫情的技巧及產後傷口照護,藝人黃小柔也來現場參與座談,分享她生三胎的實際經驗,讓準媽媽聽了健康平安好孕跟著來。孕婦建議滿13周後再施打疫苗。蔡慶璋醫師說,產婦住院前3天內需進行PCR核酸篩檢,確保沒有染疫才能住院,若逾三天,則需重新檢測;且為減少人流進出,目前僅限一位陪病者,同樣要接受PCR檢測,檢測費都由政府補助。他建議,疫情期間,懷孕38~40周已足月,可與婦產科預約待產,自然產改成計畫性生產,並安排PCR檢測;計畫性自然產則建議催生引產,以避免急產。他強調,為提高生育率,國健署今年七月起,提高產檢補助及項目,產檢次數增到14次,超音波檢查增加2次;並新增妊娠糖尿篩檢、貧血檢查,未納健保的新住民懷孕婦女也享有同樣服務。疫苗施打部份,各國指示任何周數皆可,但為減少第一孕期易產生的併發症做區隔,國內大部分醫師建議延至第二孕期後,再施打疫苗。另,考量AZ疫苗的血栓風險,建議優先選擇mRNA疫苖;接種前不需驗孕,接種後不需避孕。保持傷口濕潤均衡環境,修復速度快2倍。藝人黃小柔參與座談時分享其三次剖腹產及產後傷口照護的經驗。她說,生第一胎時,跟著大家一樣在傷口上貼專用膠帶,貼的時間很長,因體質等原故有點不適,後來才發現發炎了,緊急處置後還是留下疤痕。她強調,要多問、多聽、多看,諮詢專家。蔡慶璋指出,傳統上產後採用乾燥癒合法已被推翻了,因為易有過敏、癢、檢視傷口不易等問題,而且貼的時間太長,撕掉時很痛又不能淋浴碰水。新研究發現濕潤均衡環境,傷口修復速度快2倍,並能更好觀察傷口進程。下刀方式,關係到產後疤痕癒合。蔡慶璋進一步說明,傷口癒合分為發炎期、增生期、重塑期三個時期,最初6個月是抗疤黃金期。照護產後疤痕有三步驟:1.下刀方式很重要剖腹產分為直切與橫切,直切就是從肚臍往下切10-15公分,因為與內部肌肉走向一致,剖腹後可以迅速取出孩子,縮短剖腹時間。相較起來,橫切的傷口張力小得多,不像直切的傷口,需要更多時間癒合,疤痕組織也會增生較多,容易形成疤痕。2.傷口護理是關鍵在醫師細心縫好傷口後,傷口護理非常重要。定期清潔、使用濕潤均衡的敷料和傷口修復液,都有助於傷口癒合,降低疤痕的生成。3.淡化疤痕好選擇非侵入式的疤痕照護方式,疤痕貼片或矽膠凝膠是很好的選擇,有助於減少張力、抑制纖維細胞活性、活化膠原蛋白酶,改善色素沉澱和血管增生的情形,使疤痕更柔軟、減少疼痛及和搔癢。建議最少使用三個月,持續六個月更好,持之以恆是戰勝疤痕的不二法門,產婦可找一個讓自己最適合舒服的方式進行。準爸爸如何當好神隊友?準媽媽的辛苦不言而喻,準爸爸要怎麼做一個神隊友呢?醫師建議五大點:聆聽支持、陪同產檢、陪伴運動、分擔家務、參與準備。以鼓勵、耐心、同理,陪同產檢可降低孕媽咪的產前憂鬱症,參與產檢更是跟胎兒建立感情的重要第一步,平常陪伴散步、適度運動,協助體重控制,讓胎兒控制在適當的體重,使生產更順利,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
2021-12-1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吃飯配飲料、飯後喝湯? 小心胃食道逆流!醫眼中超雷虐胃行為曝光
隨著天氣轉涼,常會讓人吃飯時忍不住多喝幾碗熱湯,或是直接享用一頓熱呼呼的火鍋,吃飽身體是暖和了,但是這樣的進食方式容易誘發胃食道逆流,可能出現胃酸上逆、胸口灼熱、胸悶胸痛、咽喉異物感等症狀。每五個人就有一人 飽受胃食道逆流之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指出,現代人常因工作、課業壓力過大影響作息,三餐無法定時定量外,還要狼吞虎嚥爭取更多工作或唸書的時間,而壓力、不恰當的飲食習慣和進食速度過快正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主因;在臺灣,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近十年來逐漸提升,幾乎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深受胃食道逆流之苦。 減少胃食道逆流發生 日常這樣做張馨予說明,胃食道逆流指飲食後胃裡的胃酸或氣體逆行往食道去、甚至湧上喉嚨,透過一些生活習慣的建立可以減少胃食道逆流的發生,如:放慢進食速度,儘量細嚼慢嚥,充分的咀嚼可以減少胃研磨食物的負擔,並加速胃排空的速度、三餐定時定量、七八分飽的程度即停止進食,可以減少胃內部壓力、避免食用高油、不易消化、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的甜食或過酸的食物,而酒、碳酸飲料和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茶、可樂等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容易使胃酸逆流,也建議減少飲用。(推薦閱讀:三餐亂吃會火燒心、胃食道逆流! 醫眼中「超雷飲食習慣」:你可能常做) 飲食不注意 當心延遲胃排空速度然而,飯後喝湯和火鍋類進食方式容易延遲胃排空的速度,又容易吃過飽而增加胃內部的壓力,甚至有時吃鍋太熱又搭配碳酸或含氣泡飲品不但增加胃內部壓力又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讓胃酸或氣體更容易往食道喉嚨去。因此,張馨予建議,在吃鍋類食物時,可以挑選較清淡口味、避免重口味沾醬、保持細嚼慢嚥、不要一次煮太多菜或肉以免吃過飽、避免搭配氣泡或碳酸飲料、喝湯選在飯前只喝少量都可以減少出現胃食道逆流機會。(推薦閱讀:湯要飯前喝,還是飯後喝?) 避免睡前飲食、飯後運動 這樣做降低不適 除了飲食的注意項目外,張馨予提醒,在生活管理方面,避免睡前兩小時進食,或是吃飽兩小時內運動、平躺休息、彎腰出力或穿過緊衣褲、固定時間運動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體重控制減少腹部壓力,更可讓情緒得以宣洩;若已經出現胃酸逆流的症狀,睡覺時可多放一個枕頭,把頭部墊高15到20公分,減低不適的情況發生。 (推薦閱讀:飲食不忌口小心吃出「火燒心」! 專家列胃食道逆流「忌食名單」)日常保健方面,可以多吃一些保健胃的食物,如山藥、秋葵、南瓜、木瓜、黑木耳、生薑等食材,平時也可以按摩穴位,常見的穴位如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等,對於保養或者是急性症狀緩解都有幫助。延伸閱讀: ·不只有火燒心! 醫揭「胃食道逆流非典型表現」 5跡象別輕忽 ·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 醫揪「常被忽略的傷胃習慣」:睡覺姿勢也有差
-
2021-12-1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講話燒聲、不斷打嗝 小心胃食道逆流
突然講話燒聲、不斷打嗝,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在作怪。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常見打嗝、吞嚥困難、喉嚨有異物感、火燒心等症狀,好發於年輕女性,如果輕忽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導致食道潰瘍、甚至罹患食道癌。邱展賢指出,大多數胃食道逆流患者,以胃鏡檢查多正常,未看到食道發炎或賁門鬆弛症狀。臨床上觀察,胃食道逆流患者即使胃鏡檢查未發現異常,但透過藥物治療可以改善。一名50歲男性,打嗝不止、講話燒聲,總覺得有異物卡在喉嚨,經轉診至腸胃科,胃鏡檢查發現輕微糜爛性胃炎,並未看到胃食道逆流症狀;另一名15歲國中生,常吞嚥困難,早上容易打嗝、想吐,且沒什麼食欲,經胃鏡檢查發現,有輕微食道炎及些微胃食道逆流,2名患者經使用藥物治療後,症狀皆緩解。邱展賢說,食道兩端括約肌分別連結咽喉與胃,當食物通過時才會開啟,食道功能異常時,也會有逆流症狀。食道功能要正常,同時要有健康的食道黏膜、食道蠕動協調及賁門括約肌控制的配合,若食道黏膜處於發炎或黏膜神經敏感,患者容易對食物過度敏感,引起悶痛、火燒心。食道蠕動異常,容易有喉嚨卡卡、異物感、吞嚥不易症狀;下食道括約肌異常鬆弛,容易引起打嗝,吃進的食物容易卡住,不易吞下去。但症狀不易區分,需詳盡了解病史及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選擇適當藥物進行治療。邱展賢指出,胃食道逆流反覆發生,與壓力、生活飲食習慣有關,改善胃食道逆流,除了配合醫師治療外,生活習慣及飲食控制也相當重要,適當運動,調解壓力,注意體重控制,進食速度不要太快,咖啡、甜食、菸酒和刺激性的食物要盡量避免,倘若持續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應找專科醫師治療,避免症狀惡化,引發食道潰瘍、食道癌。
-
2021-12-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7旬嬤突走路吃力罹患肌少症 醫建議飲食運動
70多歲吳阿嬤近來常感到全身無力,連走路、爬樓梯很吃力、動作變遲緩,醫生診治發現阿嬤患有肌少症,建議先從飲食及日常運動著手改善。吳阿嬤上月來到衛福部新營醫院家醫科門診求助,經醫師侯昂廷診治,發現有巴金森氏症及骨質疏鬆病史,也發現阿嬤的體重偏輕,步行速度降低,且雙側肢體的肌肉量皆偏低,經過檢查排除內分泌相關因素後,診斷為肌少症。侯昂廷表示,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皆為老年人常見疾病,臨床上兩者間亦發現有所關聯,且其病症存在易讓老年有體力衰弱情形。他說,依據 2019 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AWGS)定義,肌少症是「因老化造成的骨骼肌流失、加上肌肉力量減少,及體能表現下降」的疾病。臨床上具備肌肉力量低及肌肉質量低即可診斷肌少症;若合併低體能表現,活動力下降,則可診斷為嚴重肌少症。而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骨質疏鬆症為「骨質密度小於年輕成年族群平均值 2.5個標準差以下」。臨床上有此病症的患者不見得有明顯臨床症狀,但容易因輕微創傷而引發骨折、住院及相關併發症。侯昂廷表示,目前對於骨質疏鬆肌少症的處置上,及早發現並接受阻抗訓練,可刺激骨密度增加,例如:啞鈴、彈力帶等,每周至少安排三次。在營養方面,適度蛋白質攝取可幫助體重控制、提升骨骼肌質量,例如:黃豆、毛豆、魚類等;此外,每天補充1000 IU的維生素D,例如:黑木耳、香菇、秋刀魚、牛奶等,並且曬太陽15分鐘,可幫助蛋白質吸收及使用,以改善低肌肉質量。
-
2021-11-1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媽身懷巨嬰恐難產、大出血 醫建議注意控糖控體重
31歲的高小姐日前挺著38週大的孕肚,到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產檢,被醫師告知因身懷巨嬰,可能導致難產、產後大出血等併發症,經剖腹產下重達4400克的大寶寶,在保溫箱進行兩週加強觀察與照護之後,已回到媽媽懷抱健康返家。醫師提醒,孕期期間要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飲食調整、血糖監測等,降低難產風險。婦產科醫師林峻宏說明,問診時了解,高小姐以往進行產檢與妊娠糖尿病篩檢的結果都在正常範圍,此次的檢查卻意外發現胎兒太大,依據胎兒超音波檢測,以測量到的胎兒肚圍、頭圍、大腿長等數值預測,38週又3天的胎兒體重已大於4000克,比一般同週數的胎兒重約1000克。由於媽媽本身只有體重過重,懷孕前沒有糖尿病史,判斷可能因遲發性妊娠糖尿病導致,為避免胎兒過大可能會導致難產、巨嬰,或寶寶出生後低血糖而影響腦部發育等問題,因此建議盡速進行篩檢後安排剖腹生產。林峻宏解釋,孕媽咪即使妊娠糖尿病篩檢的數值都正常,也是有可能會產生巨嬰寶寶。巨嬰寶寶的形成原因還有很多,可能來自於父母本身的體重、種族,以及懷孕期間母體平均血糖濃度,如果媽媽生育過過重的嬰兒也有可能,另外是懷孕前體重過重、多胎妊娠、男嬰或是媽媽年齡小於20歲,甚至是飲食控制不佳也是可能原因,必須找出原因才能改善或預防。林峻宏提醒,糖尿病孕媽咪們要留意體重控制,加上良好的控制血糖,才能減少母體與胎兒生產的風險。每次產檢都要測量體重,也可以選擇進行自費高階胎兒超音波,在產檢過程中,若醫師有提醒胎兒的預估體重過重,一定要定期規律接受產檢、持續追蹤胎兒生長,並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飲食調整、血糖監測等,降低難產風險。例如減少澱粉攝取、減少脂質攝取、增加蛋白質、鐵質與鈣質,嘴饞時吃必要且營養的食物,也能降低胎兒過大的機率。
-
2021-10-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朱高正癌逝 久坐、不運動、晚睡都是大腸癌危險因子
前立委朱高正晚間因大腸癌病逝,前立委林正杰晚間在臉書證實「民主戰艦朱高正7點多病逝」。大腸癌是常見癌症,包括資深藝人賀一航、綜藝祖師爺豬哥亮、Makiyo媽媽、劇場大師李國修、心海羅盤主持人「葉教授」等,還有漫威英雄片「黑豹」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都因不敵大腸癌而辭世。衛福部去年底公布,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1萬5千例案例,連續十三年居十大癌症之首。根據「元氣周報」健保大數據系列 「大腸癌0到4期最新治療指南」,醫師提醒,大腸癌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篩檢,而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國人飲食西化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更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元氣周報」健保大數據系列:「大腸癌0到4期最新治療指南」,報導如下: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大便帶血或體重減輕等,多數已非早期。不過,大腸癌與年齡、人口老化、生活環境、飲食西化、家族史、缺少運動、吸菸等因素有關,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邱瀚模說,台灣每年新發生1萬5千名大腸癌患者中,透過篩檢發現占三分之一,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把握機會,每兩年接受定期篩檢。定期篩檢率若年提升到五成甚至七成,大腸癌死亡率可望降到更低。若檢出疑似大腸癌,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治療並定期追蹤,存活率相當高。50-85歲好發 有家族史傾向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瘜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罹癌機率會增加;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非吸菸者高。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高危險群 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邱瀚模說,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國人飲食西化又愛吃夜市食物,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加工品多 吃素未必能防腸癌那麼吃素是否可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兩大檢查 揪出腸癌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夏季高溫 檢體陽性率下降時序已入冬,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今年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完整檢查 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將大腸鏡管子從肛門進入直腸,經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直至盲腸。檢查過程中透過影像傳遞至電腦,醫師可即時診斷大腸內壁有否異常或病變。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
-
2021-10-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關節退化跟年齡無直接相關 治療師推3招訓練肌力
●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因關節慢性勞損所引起●過度使用關節、體重過重、膝蓋曾有舊傷,易增加罹病機會●強化肌力能有效保護膝關節你會走路卡卡、膝蓋痛嗎?上下樓梯膝蓋發出喀喀響、有異物感?小心得了退化性關節炎!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呈年輕化趨勢,主因運動過度所致,尤其很多熱中重訓的人,往往因大重量的蹲舉、硬舉等動作錯誤,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與流失,進而引發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影響走路。不當運動 易傷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40至50歲以上族群,很多人聽到「退化」,以為年紀大了,身體機能衰退是自然的老化軌跡。WaCare物理治療師洪岳裕說明,老化不等於退化,許多70、80歲的老年人保養得宜,一樣步履輕巧、健步如飛;反觀年輕人,運動傷害會促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其實膝關節退化跟年齡無直接關係,若正確使用加上適當運動,到老膝蓋都還是很勇健。當膝蓋疼痛、走路關節有聲音,很多人擔心運動是否會加重病情?洪岳裕提醒,「關節炎患者仍應適度運動,維持軟骨和關節周圍肌肉的功能,活動量減少反而會加劇退化速度。」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應維持運動,並進行體重控制,降低膝蓋的耗損。透過復健和物理治療能減輕關節疼痛,包括肌力強化、關節活動度訓練,可遠離手術治療的危機。學習保養 鍛鍊下肢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程,從0至4級共分為5級,第0級屬於正常,第1級疑似有關節狹窄的症狀,第2級已明顯關節輕微變窄。洪岳裕提醒,在病程變2級前,要趕快好好學習身體怎麼使用與保養,以維持良好身體機能運作。當出現疼痛、僵硬、痠軟無力等不適,應及早諮詢專業醫師對症下藥,並搭配膝關節的肌力與耐力運動,鍛鍊下肢肌群幫助減輕關節壓力。走路的習慣與坐姿也會影響膝蓋壽命,洪岳裕建議,多做活動腰椎、肩膀關節、全身舒展等復健運動,可避免骨盆歪掉,影響膝蓋的承受壓力。「全銀運動」包括中醫養生、腸胃保健、大腦體操、生活常識等課程,提升生活品質,相關居家運動、飲食保健等全銀運動最新課程,歡迎上網搜尋。
-
2021-10-0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我的經驗/腎結石發作 抽血發現肌酸酐太高
邁入40歲後,我開始健檢,結果膽固醇過高、三酸甘油脂超標,還有輕中度脂肪肝等。近20年透過運動、飲食控制,脂肪肝已消除,膽固醇、中性脂肪也獲得控制,肌酸酐數值介於1.0至1.4mg/dL,屬正常數值,所以我沒有太注意。很少喝水的我,可以上班一整天,不喝一滴水,只在午餐後喝湯、吃水果。曾有二次腎結石發作,就醫後,結石靠著自己排除。未料,前兩年五月腎結石又發作,抽血後發現肌酸酐太高,擔心做靜脈腎盂攝影(IVP)檢查會影響腎功能,改作電腦斷層檢查,才讓我意識到事情大條。內視鏡手術後,我開始關切肌酸酐這個數值,注意到不同檢驗機構,對肌酸酐的正常上限有「1.2」到「1.4」的不同數值,評估腎功能的腎絲球過濾率計算公式也有異。成人計算方式至少有兩種,除肌酸酐,「MDRD Study」公式考慮性別、年齡,而「Cockcroft-Gault」公式還列入體重,估算下來,這二種方式差距達10%。為避免洗腎,兩年前看了腎臟科接受治療,除用藥治療,更要減少蛋白質攝取,每公斤體重控制攝取0.6至0.8公克,但老年人蛋白質不能太少,以免肌肉流失,讓我很困擾。另外,每三個月抽血追蹤一次,結果也都差不多。40歲後,腎功能以每年1%速率衰退。依照肌酸酐較嚴苛的正常上限1.2mg/dL代入公式計算,即使肌酸酐正常,但依照腎絲球過濾率標準,我是第二期慢性腎臟病,若考慮體重採用另一個公式,則屬第三期中度腎臟衰竭。我非常困惑:即使聽醫囑按時服藥、多喝開水、控制飲食、運動等,但我有可能逆轉腎、回復正常嗎?
-
2021-10-08 養生.聰明飲食
彩椒青、黃、紅營養大不同! 營養師「椒你」料理吃出健康
對於大多數孩童來說,青椒宛如便當裡的魔鬼,避之唯恐不及,但從營養觀點來看,青椒、黃椒、紅椒等甜椒可是優質天然蔬菜,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及維生素C。而無論是青椒、黃椒、紅椒,各有其優點,家長只要花些巧思,鑲肉或是起司焗烤,就能增加孩子食慾。彩色甜椒營養成分高 還沒成熟前通通是綠色北農臉書官方粉絲專頁介紹彩色甜椒,專家指出,彩色甜椒在尚未成熟前皆為綠色,待果實成熟,表皮退去葉綠素,展現出該品種的原色,黃、橙、紅色等,營養大不同。黃色彩椒富含類黃酮成份,增加血管的彈性。橙色彩椒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A、E,保護眼睛消除疲勞。紅色彩椒富含維生素C,抗氧化能力強,讓你頭好壯壯水噹噹。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彩色甜椒含有豐富維生素C,100公克紅椒熱量33大卡,含有137.7毫克維生素C,1780IU的維生素A,加上胡蘿蔔素,具有護眼、保護黏膜、增加抵抗力等優點。紅椒維生素A含量高 強抗氧化力促進新陳代謝與其他椒類相較,紅椒營養素相對較多,尤其維生素A含量特別高,為黃椒含量的14.5倍、青椒的3.86倍,為了提高營吸收比率,建議以油炒煮。此外,紅色甜椒之所以顏色鮮豔,原因在於含有辣椒紅素,此色素可以幫助除去體內活性氧,具有強力的抗氧化作用,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黃椒可利尿消水腫 體重控制的減肥美容良方至於黃椒,每100克產生熱量28大卡,富含維生素A、C、E等營養素及膳食纖維,且鉀量豐,劉怡里建議,想要控制體重、養顏美容的民眾可以多吃黃椒,因為鉀可利尿、消除水腫,建議生食涼拌。多食彩椒可美白 青椒適合熱炒彩椒涼拌口感佳劉怡里表示,因青椒、彩色甜椒均含有豐富維生素C,每天只要吃1顆拳頭大小的甜椒(約100克),就能攝取到每天所需要維生素C含量,有助於美白,並幫助肌膚膠原蛋白的生成,可說是好處多多。在料理上,為避免維生素C流失,彩椒以涼拌生食為主;如需要高溫焗烤,建議選用維生素A含量多的紅椒。一般熱炒熟食則以膳食纖維高、不受溫度影響的青椒較佳。★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18 養生.抗老養生
中秋團圓不想成為月半臉 按摩「這幾個穴位」加速體內代謝
中秋時節前後,生活往往離不開柚子、月餅及聚餐烤肉,如何快樂團圓享受佳節氣氛,安然度過一片美食誘惑又不會付出月圓臉更圓的代價,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提出以下應景的飲食活動供大家參考。柚子1日食用量 2個拳頭大小柚子維他命C的含量雖高,但是熱量也不少。如果整日只食用柚子1種水果,約可食用半顆柚子的量(以女性拳頭大小評估,1日可食用量為兩個拳頭大小),熱量攝取可以控制在180大卡。柚子食用過量除了熱量超標以外,還有可能因為攝取較多膳食纖維及過多維他命C,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月餅熱量高 建議多人分食攤熱量月餅是1種高糖的精緻食品,主要成分有油脂、雞蛋、麵粉及糖。雖然現在有一些標榜低糖、健康的月餅可供選擇,但和天然的食物相比,高醣高脂的月餅還是會讓熱量攝取量比較高。在食用時可以考慮減少每次的食用量,像是多人分食,淺嚐輒止,可以吃到不同口味,又不會增加身體太多負擔;或是在食用月餅當天,減少正餐的澱粉攝取量都是不錯的方法。烤肉多選天然食材 避免烤太多熱量超標烤肉時有更多需要注意的部分,首先儘量使用天然的調味料,例如:鹽、胡椒、香草類香料、檸檬等,都可以為烤肉增添風味又不讓身體增加負擔。如果想要先行醃製肉品,可以多利用蔥、薑、蒜、鳳梨、蘋果等天然食材,減少糖、油膏、醬料等材料的使用。再者,燒烤時可以增加海鮮及蔬菜類食物的比例,如魚、蝦、蛤蜊、青椒、菇類、絲瓜、洋蔥等,並減少澱粉類食材及加工食品的比例,如米血、吐司、麻糬、甜不辣、香腸等。更重要的是,吃多少烤多少,避免大量食材一次性烤完,導致進食速度太快容易過飽,為了清盤又繼續強迫進食。最後,在飲料選擇上,避開含糖飲料或酒精性飲料,可以考慮水、氣泡水、檸檬水或無糖茶類等解膩又不增加身體負擔的選項。看BMI和腰圍標準值 小心過胖代謝疾病上身張馨予表示,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有密切關係,體重控制不只限於佳節時分,融入日常生活才能保有最好的效果。常見的體重標準可以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評估,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根據國民健康署,BMI應維持在18.5(kg/m2)到24(kg/m2)之間,若BMI介於24(kg/m2)到27(kg/m2)屬於過重,而BMI超過27(kg/m2)則歸類於肥胖。另外,腹部肥胖的標準是女性腰圍達80公分或男性腰圍達90公分,若合併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過高或高密度膽固醇不足更是落入代謝症候群的範疇。從中醫觀點看肥胖 穴位按摩調理體質代謝張馨予說明,中醫觀點來看,肥胖主要成因可能和飲食不節、脾胃失調、痰溼壅滯、先天體質、生活壓力等因素相關,可以分成胃腸溼熱型、脾腎陽虛型、脾虛溼阻型、肝腎兩虛型、肝鬱氣滯型等類型。最後,張馨予提醒,生活上可以從養成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建立運動習慣、三餐均衡飲食、避免宵夜或睡前進食並且攝取充足水量。另外透過腹部的穴位按摩,如臍周的水分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等,可以幫助提升體內的代謝。同時透過中藥及針灸調理體質的作用,幫助體質回歸平和,讓體重控制的過程事半功倍。★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16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聯新國際醫師:糖尿病升高罹患退化、血管型失智症風險
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表示,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公布的全球健康評估報告,糖尿病與失智症是過去20年(2000~2019年)新進榜的全球10大死因;糖尿病與失智症看似不相干,其實兩者關聯密切卻又容易被忽略。聯新國際醫院指出,台灣失智人口估計超過29萬人,全球有5000多萬名失智者,每3秒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如何降低失智症已成為重要課題。神經內科醫師李振華表示,預防失智症除了注意腦部病變,糖尿病與失智症看似不相干,卻是是重要的風險因子,不論高血糖或低血糖,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都可能增加。李振華說,糖尿病是「侵犯血管」的全身性疾病,造成大血管與小血管的病變,引發血管性的失智症,就連退化性失智症的風險如阿茲海默症也會增加。研究指出,糖尿病人罹患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為一般人的1.82至2.77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有1.8至2.18倍。不只糖尿病人應提高警覺,李振華醫師提醒,血糖異常不論高血糖或低血糖,都應留意失智症的風險。研究顯示,血糖值已經升高的病人,不管是否有糖尿病,發生失智症的風險也提高。在低血糖方面,曾經低血糖的患者發生失智症的比例增加2.76倍,而且低血糖發作次數與失智症發生率顯著相關。李振華醫師強調,糖多糖少都會「傷腦經」(傷害腦神經),血糖控制相當重要,控制好血糖,將有助於預防失智症。臨床診斷失智症病友大多數腦部已出現病理變化,增加治療的困難度,因此建議在失智症早期,也就是腦部尚未出現變化前就做好預防;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三高慢性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吸菸、遺傳等。預防失智症可以從健康飲食與良好生活習慣做起,控制三高等慢性病,不抽菸,多運動、多動腦,多參加社交活動與人互動,均衡飲食,注意體重控制,以及避免頭部外傷做好預防保健。
-
2021-09-09 失智.大腦健康
慢性病、失智症不來找 健康飲食與規律活動不可少!
隨著科技發達與交通的便捷,加上今年COVID-19疫情嚴峻,民眾外出意願降低,且限縮活動的空間及時間,導致生活型態更趨向靜態,根據美國CDC調查顯示,肥胖除了造成多重慢性疾病外,罹患COVID-19住院風險增加3倍,且死亡率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因此維持健康體位及養成規律身體活動才能增加抵抗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近年致力於培養市民健康生活習慣,109年結合專業團隊設計「改變180、月來越健康」的養成活動,更於今年度廣邀市民朋友參與,自110年9月8日(三)起辦理為期3個月的「Health Family In Taipei」系列活動,邀請市民朋友揪家人一同挑戰自我,賺健康得好禮!超過20萬元以上好禮等您來參加! 均衡飲食&身體活動不可少 慢性疾病不來找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布 109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癌症已39年蟬聯國人死因第1名與49年臺北市十大死因之首,其中慢性疾病囊括7項,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身體活動不足與不健康飲食即是導致癌症與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臺北市109年調查發現市民在飲食上蔬菜、水果及豆魚蛋肉類的攝取量易超量,而堅果種子類及乳品類偏少,顯示市民朋友在飲食上的不均衡。教育部體育署「109年運動現況調查」顯示,臺北市規律運動人口中35-39歲族群因過於繁忙沒有時間而導致運動人口比例低。衛生局黃世傑局長呼籲落實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的健康生活型態,才能預防癌症及慢性疾病的發生,亦可以增加自身抵抗力。Health Family邀您動起來!109年度臺北市衛生局結合專業團隊透過與不同家庭型態之市民朋友的對話,了解他們飲食及身體活動的問題與需求,發現臺北市成人及長者族群更容易忽略身體活動的養成,且通常在身體有狀況或怕健康問題影響家人時,才會正視運動的重要性及提高意願; 另也發現成人族群因工作忙碌,時常購買外食而忽略均衡飲食,進而影響家中孩童及長者的健康。臺北市衛生局及專業團隊藉由7場服務設計工作坊,統整442位市民朋友的需求及發想,聚焦需求開發「改變180、月來越健康」均衡飲食與身體活動工具,包含學生的健康繪本、職場工作者的健康桌曆與社區長者的健康月曆,期透過紀錄每日飲食及身體活動以養成市民「關注自己、改變行為」的健康新生活運動,串聯家中學生、成人及長者族群,藉由提升家人彼此互動及感情連結以建立群體健康的家庭,另外團隊也定期收集市民的回饋修正與優化健康促進策略,為臺北市民開創永續的健康創新服務設計。邀請市民朋友一起成為「海爾斯家庭,月來越健康」。Health Family在臺北 身體健康GO!為養成市民健康均衡飲食、規律身體活動習慣,臺北市衛生局邀請市民夥伴參與 「Health Family 海爾斯家庭,月來越健康」系列活動,活動內容包含:健康生活紀錄競賽:邀請市民朋友藉由「好食日誌紀錄」及「愛動日誌紀錄」,記錄每餐六大類食物攝取及每日身體活動量,建立良好生活習慣養成,藉由活動參與改變自我。Design Your Health 職場疫起均衡飲食:多數人有將近三分之一以上時間處於工作環境,為打造健康職場,除了個人賽制的健康生活紀錄競賽外,增設友善職場團隊獎項,歡迎職場夥伴組團參加,互相激勵、打氣,一起賺健康得獎金。疫起健康飲食動-追劇獎金獵人大賽:臺北市衛生局特別邀請身體活動及營養專業團隊線上開講,提供您零距離了解如何吃得健康、動得有勁! 並邀請市民朋友一同作伙秀,秀出你最有創意的生活紀錄影片或照片!樂食愛動疫起來 20萬元好禮等你來抽!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鼓勵市民朋友愛上身體活動並注重均衡飲食,自今(110)年9月8日推出為期3個月「Health Family 海爾斯家庭,月來越健康」系列活動,完成各項活動即可參加抽獎,完成越多抽獎次數越多,超過20萬元以上好禮等你來抽!為了讓市民朋友持續改變、挑戰自我,衛生局將加碼於12月再推出3個月的系列活動及獎勵,邀您健康來挑戰。相關活動訊息可至Facebook活動粉絲頁及Instagram活動專頁查詢或洽承辦單位02-2736-1661分機2683,歡迎市民朋友挑戰自我,揪身邊親友一同加入Health Family行列。
-
2021-09-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關節發炎、疼痛是生活上常見的問題,許多人上了年紀會愈加明顯,不過未必如多數人所想的和退化有關,也多的是年紀輕輕就出現。 關節炎種類繁多,常見包括了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應對?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一一解析。 退化性關節炎:隨時間漸漸加劇的疼痛! 盧泰潤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和退化有關,常見出現於中老年族群,不過不論年齡都有可能因為肥胖、O型腿、X型腿使得關節不當使用、使用過度、關節負荷過大等,使得關節軟骨受損、進一步導致發炎。而像是長期不動的上班族、低頭族也可能使得關節退化,是個動太多或動太少都有可能形成的問題。 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除了關節疼痛外,也常見短時間關節僵硬的情況,特別是在長時間不動並恢復動作後,如起床的時候,過一會便消緩。另外患部也常會出現如折手指「喀喀」的骨擦音。症狀主要出現於容易使用過度的手部,以及主要承受身體整體重量的髖部、膝蓋等處。這些症狀初期較不明顯,但隨著時間可能逐漸增強,甚至就連休息不動時也會痛。 痛風性關節炎:突如其來的紅腫熱痛! 關於痛風性關節炎,盧泰潤醫師指出,台灣是痛風體質比例最高的國家,男性多於女性,女性也會發生,主要和飲食不當有關,包括了普林含量較高的海鮮、紅肉,又或者啤酒、手搖飲等果糖含量較高、容易影響尿酸排出等食物攝取過量所致,而肥胖也會因為會影響代謝功能,間接影起痛風。 痛風性關節炎有別於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往往來得突然,走得也快,因此得名。發生的位置大多集中於單一的關節,特別容易出現於手指及腳趾,尤其以拇趾最為常見。患者不單單會感覺到疼痛,且也會出現紅、腫、熱的情況,而若患者未妥善處理,若出現痛風石,很有可能造成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留意兩側同時的關節痛! 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和自體免疫疾病有關,風險因子主要為遺傳、家族史,特別常見出現於中年族群,當中又以女性更為常見。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雖和遺傳有關,但未必年幼就會出現,不少患者是小時沒事,中年時才出現,需多留意。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前述兩種關節炎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症狀常見出現於末梢小關節,如手掌關節,且也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較特別的是會成雙成對的出現,例如身體左右兩側的手長關節一起出現疼痛,就可以合理的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作祟。另外也會有關節僵硬的情況,與退化性關節炎不同的是時間較長,患者往往一到兩小時過症狀還沒消退。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沒有妥善治療,免疫系統可能攻擊到身體各處,如侵略眼部引起鞏膜炎、入侵腎臟引起腎炎、攻擊心臟引起心肌炎等。 關節炎治療方式各不同 改善問題應先經醫師診斷! 在治療上及保養上,退化性關節炎不動會使得情況惡化加速,建議適度的活動,但也避免不當或過度運動,可以熱敷患處改善不適,日常也應留意體重控制,減輕關節負擔。治療上多以消炎、止痛藥物為主,或是關節內注射類固醇、玻尿酸,若藥物無效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痛風性關節炎,除了應避免前述海鮮、紅肉、啤酒、手搖飲、肥胖等風險因子外,平常也要多補充水分或是補充維生素C,促進尿酸代謝。治療方面一樣以消炎、止痛藥物治療為主,視情況可使用秋水仙素等藥物,若反覆發作則考慮急性期過後接續使用降尿酸藥物,以避免痛風石形成。 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為自體免疫疾病,除了消炎、止痛的藥物外,更進階的治療方式也包括了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以改善自體免疫狀況,從根本改善。配合醫師的指示、遵照醫囑,可與疾病共存,改善生活品質,但萬不可自行中斷服藥,以免情況惡化。 盧泰潤醫師提醒,不論是何種關節炎,雖然對民眾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疼痛等生活上的不適,但保養和治療的方式各有所不同,且除了不適以外,各關節炎久不治療也都會使得情況加劇或引起其他問題。因此建議若有發現關節不適,當下可初步了解自身情況,治療、改善還是應由醫師診斷,應盡早就醫,找出原因從根本改善為佳。 《延伸閱讀》 .沒吃海鮮也會痛風?醫指常見5地雷,手搖飲也在其中! .常關節疼痛或喀喀響?醫:3症狀留意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8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中醫師:能做到這3點,再也不怕中秋團圓後身材變形!
再過一陣子,中秋節就要來了,中秋佳節往往離不開柚子、月餅及聚餐烤肉,如何快樂團圓享受佳節氣氛,安然度過一片美食誘惑又不會付出月圓臉更圓的代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提出以下應景的飲食活動供大家參考。 1.柚子維他命C的含量雖高,但是熱量也不少如果整日只食用柚子一種水果,約可食用半顆柚子的量(以女性拳頭大小評估,一日可食用量為兩個拳頭大小),熱量攝取可以控制在180大卡。柚子食用過量除了熱量超標以外,還有可能因為攝取較多膳食纖維及過多維他命C,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 2.月餅是一種高糖的精緻食品,主要成分有油脂、雞蛋、麵粉及糖雖然現在有一些標榜低糖、健康的月餅可供選擇,但和天然的食物相比,高醣高脂的月餅還是會讓熱量攝取量比較高。在食用時可以考慮減少每次的食用量,像是多人分食,淺嚐輒止,可以吃到不同口味,又不會增加身體太多負擔;或是在食用月餅當天,減少正餐的澱粉攝取量都是不錯的方法。 3.烤肉時有更多需要注意的部分,首先儘量使用天然的調味料,例如:鹽、胡椒、香草類香料、檸檬等,都可以為烤肉增添風味又不讓身體增加負擔如果想要先行醃製肉品,可以多利用蔥、薑、蒜、鳳梨、蘋果等天然食材,減少糖、油膏、醬料等材料的使用。再者,燒烤時可以增加海鮮及蔬菜類食物的比例,如魚、蝦、蛤蜊、青椒、菇類、絲瓜、洋蔥等,並減少澱粉類食材及加工食品的比例,如米血、吐司、麻糬、甜不辣、香腸等。更重要的是,吃多少烤多少,避免大量食材一次性烤完,導致進食速度太快容易過飽,為了清盤又繼續強迫進食。最後,在飲料選擇上,避開含糖飲料或酒精性飲料,可以考慮水、氣泡水、檸檬水或無糖茶類等解膩又不增加身體負擔的選項。 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有密切關係張馨予表示,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有密切關係,體重控制不只限於佳節時分,融入日常生活才能保有最好的效果。常見的體重標準可以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評估,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根據國民健康署,BMI應維持在18.5(kg/m2)到24(kg/m2)之間,若BMI介於24(kg/m2)到27(kg/m2)屬於過重,而BMI超過27(kg/m2)則歸類於肥胖。 另外,腹部肥胖的標準是女性腰圍達80公分或男性腰圍達90公分,若合併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過高或高密度膽固醇不足更是落入代謝症候群的範疇。張馨予說明,中醫觀點來看,肥胖主要成因可能和飲食不節、脾胃失調、痰濕壅滯、先天體質、生活壓力等因素相關,可以分成胃腸濕熱型、脾腎陽虛型、脾虛濕阻型、肝腎兩虛型、肝鬱氣滯型等類型。 腹部的穴位按摩,幫助提升體內的代謝最後,張馨予提醒,生活上可以從養成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建立運動習慣、三餐均衡飲食、避免宵夜或睡前進食並且攝取充足水量。另外透過腹部的穴位按摩,如臍周的水分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等,可以幫助提升體內的代謝。同時透過中藥及針灸調理體質的作用,幫助體質回歸平和,讓體重控制的過程事半功倍。延伸閱讀: 。烤肉醬刷2下就50大卡! 營養師公開中秋NG食物懶人包 。吃1顆月餅要運動多久才能消耗? 一張圖剖析9款常見月餅需要時間
-
2021-08-13 養生.運動天地
黃筱雯東奧拳擊奪銅,正向人生觀扭轉破碎家庭,刺青師爸:我以她為榜樣,做更好的父親
黃筱雯在東京奧運女子拳擊51公斤級奪下銅牌!爸爸邊看轉播邊落淚,為了她,更願意成為更好的人,令人感動!孩子,也能成為改變爸媽的力量!她,在東京奧運女子拳擊51公斤級摘銅,拿下我們拳擊史上的第一面獎牌,成就歷史性的一刻!並用正向奮戰的精神,改變了家庭局面,讓人忍不住想大力地為她拍手!好樣的,黃筱雯!黃筱雯做爸爸的榜樣,拳擊人生改變家庭困境黃筱雯1歲時父母離異,由阿公開計程車帶大。身為刺青師父的爸爸因吸毒誤入歧途入獄3次,曾讓她無法諒解:「為什麼我的爸爸是這樣?」她一度活得很自卑,還好,蘭州國中體育班教練劉宗泰帶她接觸拳擊,找到生命的重心,現就讀輔大體育系的她,心態變得正向,「我還是可以有不一樣的路。」漸漸打出成績後,黃筱雯反過來成為爸爸的心靈導師,他在獄中時她會寫信與他分享近況,並鼓勵他:「我雖然有獎金撐著家裡,但你也要有點貢獻。」她說:「希望我這麼努力改善家裡狀況,有帶給他正面影響。」果然,爸爸這次出獄後,「的確有看到他的改變了。」黃筱雯表示,知錯能改才是重點,「該講的都講過,講難聽的,阿公阿嬤也沒多少時間等他了。」當黃筱雯在奧運八強戰中勝出,那時全程觀看比賽直播的爸爸感動飆淚,受訪表示,「我會以女兒為榜樣,現在就做給她看。」拿下銅牌後,她也對爸爸喊話,「他永遠是我的靠山,我也希望成為他的驕傲。」她用正向的態度,正面迎戰人生困境,成功地拼回破碎家庭,她在臉書上寫道:「我改變不了原生家庭的環境,但我能改變我自己的命運,甚至,我想改變家人的命運!彼此互相支持與祝福,在生命個體上活出自己的人生。」如今在最高奧運殿堂上奪下獎牌,再對照這段話,不向命運低頭的她,令人萬般心疼,看了不禁淚流滿面。(延伸閱讀:麟洋配奧運奪冠飆淚!有一種努力,叫做李洋,用盡力氣追趕王齊麟!勵志10金句,鼓勵孩子永不放棄)「一直拚!」爸爸刺青的圖案,「是我的國家台灣」「你想要打到人,你就要學被打!」林義傑的一句話,或許就能理解,國中開始學拳擊的黃筱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忍耐力,才能走到今天,猶如她在前往東京奧運賽前,在臉書說的:「就是一直拼,我想拼,我要拼!!」林義傑強調,「每出一拳躲一拳是無氧動作,每靠近對手一步是有氧動作,拳擊是介於有氧與無氧的運動模式,也是我們學體育教育時所理解『最累的運動』項目之一。別忘了,還要被忍受『打』這件事。」不僅如此,黃筱雯為了挑戰蠅量級(48-51公斤),2020年開始降體重,從56公斤一路降至51公斤,努力的維持體重控制。左手臂的刺青圖案,象徵著她的決心,也是支撐著她打進奧運賽事的願望。「刺台灣,主要是出去比賽,想讓大家認識台灣。」她的左手上臂上刺有台灣形狀的圖案,她奪牌後,會接受記者訪問告訴全世界:刺青是爸爸刺的,「這是我的國家台灣」。圖/FB@教育部、黃筱雯 Huang Hsiao 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