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體重控制
共找到
215
筆 文章
-
-
2024-01-19 養生.聰明飲食
草莓營養超豐富!一天吃幾顆?草莓功效禁忌一次看,一表看懂清洗、挑選及保存方式
草莓富含多種營養,具有水果之后的美名。冬天是盛產草莓季節,草莓富含維生素C、葉酸、鉀、膳食纖維及花青素等營養價值,一天吃10顆就能滿足成人一天中對維生素C的需求,因此被稱為「果中之后」。一文看懂草莓功效、禁忌有哪些?怎麼清洗?文末帶您一同了解採草莓地點及技巧。草莓營養成分表草莓酸酸甜甜的滋味是許多民眾喜愛的水果之一,食用部位為草莓的花托,散佈在表面的草莓籽才是真正的果實,花托位於花梗頂端是支持花朵生長的部位,當草莓花授粉後,花托會肥大形成平常吃到的果肉,加工後可製成草莓醬、草莓汁或草莓餅。以下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整理每100公克草莓營養組成。 草莓營養組成 每100公克含量 熱量 39卡 水分 89克 膳食纖維 1.8g 鉀 199毫克 鈣 16毫克 鎂 14毫克 葉酸 82.8微克 維生素C 69.2微克 草莓功效與營養價值草莓富含多種營養,具有水果之后的美名。以下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衛教資料及營養師夏子雯撰文整理草莓6大營養及功效:·葉酸:草莓含有的葉酸含量是所有水果中含量最高的,對於預防貧血、胎兒發育有助益,很適合女性食用,尤其是孕婦。·鞣花酸(Ellagic Acid):存在草莓、櫻桃、葡萄等水果中的多酚,可幫助中和銅離子、抑制酪氨酸酶,阻止麥拉寧(黑色素)的產生,具有美白的效果,且能有效對抗自由基、抗氧化,同時吸附並阻止致癌物質吸收,進而達到防癌作用。·阿魏酸:具有抗氧化、降低膽固醇之作用,可保護腦神經、改善認知功能,對於腦部保養有幫助,在癌症放療和化療中或治療後,可增加口腔濕潤達到潤肺止咳,緩解治療期症狀,同時抑制癌細胞生長和繁殖。·花青素:草莓所含的花青素屬於黃酮類的一種,可抗自由基、改善微血管的通透度,進而增強心血管彈性。·維生素C:一天吃10顆中型草莓(約145公克)能攝取到100毫克的維生素C,達到成人一天的需求量。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護身體受到自由基傷害,進而預防癌症發生,同時保護維生素A、E及不飽和脂肪酸不被氧化,並增強免疫力、降低癌症發生率和抑制癌細胞生長。除此之外,維生素C對於膠原蛋白的合成、美白也有助益。·膳食纖維及果膠:草莓含有的果膠及木質纖維加上泛酸作用,有助於分解體內脂肪、降低膽固醇,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排便順暢,進而使致癌物質不易附著且排出體外,降低腸道類癌症形成機率。除了上述6大營養價值之外,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到,草莓所含的維生素A、C、E能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並促進骨骼、皮膚、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且草莓熱量低、養分高又富含膳食纖維,對於膽固醇及體重控制有幫助。另外,農委會指出,草莓含有天然木糖醇,無法被口腔內的細菌代謝及產生酸性物質,可減少牙菌斑和變異性鏈球菌生長,因此吃草莓不容易蛀牙。什麼人不適合吃草莓?4大草莓禁忌草莓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營養,但是夏子雯營養師建議以下4類人要特別注意食用量。 結石患者:草莓的草酸含量高,結石患者應注意食用量;一般民眾為避免草酸鈣結石問題,食用時也要留意喝水量及鈣質的攝取量,建議高草酸食物可與富含鈣質的食物一起吃,以利草酸和鈣在腸道中結合,使草酸鈣隨著糞便一起排出。 易過敏:草莓表皮的蛋白質易引起過敏,食用前請先了解自身的過敏原。 易腹瀉:草莓表面的小籽是膳食纖維的來源,能促進腸道蠕動,且草莓富含鉀離子,大量食用會引起腸道細胞滲透壓改變,造成腸道蠕動過快等不適症狀,建議容易腹瀉者減少食用頻率。 慢性腎病患者:草莓含鉀量偏高,慢性腎臟病患者要控制攝取量。草莓清洗、挑選及保存方式草莓是農藥殘留含量較高的水果,以下整理說明草莓清洗、挑選及保存方式。 清洗方式 挑選方式 保存方式 1. 先浸泡3-5分鐘,使農藥溶解。2. 再以流動的水清洗,藉由水流帶走殘留農藥。3. 要吃時再切除草莓蒂頭或腐敗部分,避免農藥從蒂頭跑進果肉。4. 洗好的草莓需立即食用完畢,因為碰過水容易爛掉。 1. 外型:形狀越接近心型越佳,體型小一點。2. 顏色:外表鮮紅透亮且顏色均勻,果蒂翠綠。3. 味道:挑選前先聞一聞,選擇散發自然清香的果香味。 1. 草莓易腐壞、熟化,不易保存,採收後在室溫下可放1~2天。2. 想要延長保存時間,可採收尚未成熟的果實,不經清洗,放入保鮮盒用保鮮膜封好,放置冰箱冷藏保存。 (表格資料參考:高敏敏營養師、農業知識入口網、臺北農產)草莓做成果醬,營養會流失嗎?草莓醬是將草莓、糖和酸度調味劑等加熱熬煮而成的加工製品。營養師Stella指出,有些水果熬煮後會呈膠狀,但為了看起來更濃稠、更好塗抹到麵包上,因此大部分果醬都會額外添加果膠或三仙膠等膠質成份,而且為了增加風味還會添加濃縮果汁以及檸檬酸來調整味道。 以超市常見的果醬為例,價格較為昂貴、看得到草莓原形的草莓醬大多是以草莓、濃縮果汁、檸檬酸、果膠等成份製成;若是外觀清澈、看不到水果顆粒的便宜果醬,成份可能含有麥芽糖、砂糖、葡萄汁、果膠、檸檬酸、香料、已二烯酸鉀(防腐劑),此種果醬不僅含有大量的糖,還有許多添加物。(推薦閱讀:蔓越莓乾、芒果乾、水果脆片...這些零食,看起來健康,其實會傷身!)怎麼採草莓?專家教你一技巧採草莓成了許多親子家庭的冬季旅遊首選活動,目前開放採摘體驗的草莓常見品種有香水草莓、豐香草莓、美姬草莓及白草莓。除了傳統栽種的草莓之外,近年來許多果園也推出溫室高架栽培草莓,採草莓不用再擔心踩到泥濘,且全台從12月到翌年4月都有草莓可採摘。根據農糧署指出,草莓共有四期花,時間如下: 第一期:12月至2月中,草莓品質最好、最耐放。 第二期:2月中至3月中,草莓果實最大顆。 第三期:3月初至3月底,草莓產量最多。 第四期:4月初至4月底,草莓價格實惠。至於要怎麼採草莓才能不破壞草莓原株又能延長放置時間呢?苗栗大湖產銷履歷草莓農友班長范銹龍受農糧署專訪指出,在採摘草莓時,切勿以手摸果肉部分,因手的溫度30度以上會把草莓摸熟,建議採摘時應握住蒂頭上的果柄再剪掉,依此方法採摘的草莓可冷藏一個星期,不會壞。採草莓地點推薦說到採草莓,莫過於苗栗大湖,更多採草莓地點及果園資訊,可參考大湖旅遊網。不過除了大湖之外,北部地區採草莓地點還有台北內湖、桃園及新竹關西;中部有台中清水、南投埔里、雲林林內;南部有嘉義大林、台南善化、高雄大崗山;東部則有花蓮鳳林、台東關山,建議出發前,先致電各果園確認草莓數量及狀況,以免撲空。【延伸閱讀】草莓季來了》「水果皇后」厲害在哪裡?營養師從草莓的好處到禁忌,一次告訴你「草莓」為何是泌尿科醫師最愛水果之一?穩定血糖、降膽固醇...你不知道的「草莓14大功效」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鮮享農YA - 農糧署、農業知識入口網、高敏敏 營養師、夏子雯-貼近你生活的營養師責任編輯:林勻熙核稿編輯:曾耀儀延伸閱讀: 染髮盡量間隔3個月以上!皮膚科醫師:染髮前多做一件事,預防掉髮禿頭 發炎的失智大腦,都是自己養出來的!日本醫學教授公開10大NG生活習慣,你中了幾個?
-
2023-12-24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關節炎】延緩退化性關節炎 重點在矯正不良姿勢及強化關節肌肉
國人十大死因中,與慢性病相關的死因就占超過六成,又因慢性病患逐年增加,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病。且因慢性病共病比率偏高,逾700萬人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病。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慢病好日子沙龍」,邀請專家針對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代謝症候群,分享保健秘訣,現場也讓大家量腰圍、簡單檢測關節、內臟脂肪狀況等,氣氛溫馨熱絡。據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58歲以上長者中,每5位就有1位面臨關節退化問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尤其近年運動風氣旺盛,如何透過日常保健,保護關節免受運動傷害,強化關節保養,成為一大重點。藥師許俊德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剛開始軟骨發炎,漸漸腫脹,骨骼間隙變窄,讓軟骨磨損破裂且大範圍剝落,出現疼痛及軟骨纖維化情形,嚴重時硬骨會相互碰撞無法行走。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老年人、穿高跟鞋者、X或O型腿者、關節過度使用者、體重過重者等,這些高風險族群或一般民眾,平時可以透過簡單的測試,檢視自己關節是否出狀況,例如雙手扶著膝蓋,慢慢蹲下、站起,重複四、五次;擔心腳力不夠的人,也可一手扶著椅背、欄杆、桌緣、一手扶著膝蓋測試單側關節,若關節發出小小細碎的聲音,或感覺膝蓋痠痠的,很可能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建議可以到醫療院所做檢查。若想減緩關節惡化,除了治療、手術及復健外,許俊德建議,患者要注意矯正不正確的姿勢,適度運動強化關節肌肉,以減輕對關節的壓力。日常生活避免過度磨損關節軟骨,如避免需要蹲踞、彎腰的動作,走路時用拐杖輔助,適度熱身維持關節潤滑,攝取營養增加骨骼密度,體重超重的人,可以控制飲食來減重等。此外,許俊德表示,除了以上的固關守則,必要時可補充相關保健食品保養,購買時特別注意以下幾點。如想補充骨頭、關節營養,可攝取鈣、維生素D、維生素C等;若想緩解關節發炎導致的疼痛及軟骨崩解,有些保健食品成分如乳油木果、薑黃能抗發炎、降低疼痛感,可以特別注意成分標示;另外,維持關節運作靈活、抗老化很重要,可補充含有魚油的產品。不同成分的保健食品,有不同功效,挑選時應特別注意。避免代謝症候群!量腰圍管理體重:減重不能不運動年底到農曆年前是歡樂聚餐的高峰期,也是體重最難控制的階段。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過半男性、1/3女性、1/4兒童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提高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會,成為慢性病的候選人。而內臟脂肪多寡與代謝症候群有很大關係,若飲食及運動較難控制,專家建議,或許可搭配輔助產品。護理師曾文莉表示,一般民眾常用BMI、體脂率計算身材合格與否,但前者無法如實呈現肌肉量,後者則需靠體脂計才曉得,而腰圍可以反映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風險,男性、女性標準腰圍應分別在90、80公分以內,若超標,就必須透過控制飲食、規律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來管理體重。在飲食的部份,除了多喝水幫助身體代謝,也可遵照211法則,意即2份蔬菜、1份全穀類、1份蛋白質;「運動不一定能減重,但減重不能不運動。」曾文莉說,民眾應多運動以增肌減脂,打造易瘦體質。若原先沒有運動習慣,可將其融入生活中,如快走、爬樓梯等,或揪伴互相督促。每天也須睡足7小時,熬夜及壓力大都會促進食欲、囤積脂肪。減重以控制飲食為主,運動為輔,曾文莉指出,多數人兩項皆無法達成,這時或許可搭配輔助產品,例如益生菌可增加排便,紅豆水排除多餘水分,攝取蒟蒻會增加飽足感,補充含有香蜂草、桑葉、辣椒素的保健食品增加新陳代謝,有機會提高體重控制的機會。5個減重祕訣1.每天至少飲用2000c.c.以上白開水。2.每天至少需要排便一次。3.肉類以白肉為主,水果白天吃,忌打成果汁。4.進食細嚼慢嚥,晚餐盡量不要吃澱粉。5.每日運動30分鐘以上,快走效果最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2-12 醫療.新陳代謝
成分皆為腸泌素…瘦瘦筆、降糖尿病藥差別在哪? 醫師:後者為救命藥
減重瘦身效果超強,「瘦瘦筆」成為不少名媛貴婦的最愛,事實上,該藥物研發目的為控制血糖,但減重效果顯著,以致讓外界劃錯重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廖國盟表示,「瘦瘦筆」與糖尿病藥物的成分雖差不多,但不能劃上等號,後者用來控血糖、降低血管疾病風險,可說是「救命藥」。GLP-1 RAs腸泌素 有控糖、降體重雙重效果廖國盟表示,GLP-1 RAs為腸泌素,為人體腸道自然分泌的荷爾蒙,可協助胰島素分泌,抑制升醣素,進而控制血糖。另外,腸泌素具有抑制胃排空的作用,產生飽足感,就不會感到飢餓,另可降低食欲,藉此有效降低體重。廖國盟說,腸泌素為相當特殊的荷爾蒙,分泌至人體後,幾分鐘內就被代謝,且濃度偏低。經過醫藥界研發,透過基因工程修飾,將代謝時間從幾分鐘延長至七天,而濃度增加十倍,達到有效控糖、降低體重等雙重效果。【延伸閱讀】QA/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使用「瘦瘦筆」必知十件事GLP-1 RAs腸泌素臨床試驗多 「對健康的好處可說遍及全身」GLP-1 RAs問世後,後續臨床試驗眾多,廖國盟表示,目前研究證實,具有護心、顧腎等效果,在預防腦中風上,擁有研發潛力,甚至在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上,初步發現,也有不錯的預防作用。此外,注射腸泌素後,體重控制,降低脂肪,腰圍變小,連帶也減少脂肪肝,並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提高睡眠品質,廖國盟說,「腸泌素對於健康的好處,可說是遍及全身」。正因新型降血糖藥物療效超乎預期,這也讓糖尿病治療不再只著重於血糖控制,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最新治療指引指出,2023年邁向去階層化時代,治療時應共同評估「控糖、體重控制、有益於心血管疾病及心血管風險因子」等四大面向。因為藥費高於傳統降血糖藥物,目前健保給付相對嚴格,必須罹患過腦中風、心肌梗塞(裝過心導管、心臟血管支架),且糖化血色素大於七,或使用其他降血糖藥物半年以上,醣化血色素仍大於八點五,符合這兩大資格其中一項,才會給付。值得注意的是,GLP-1 RAs在台灣取得肥胖(瘦瘦筆)、二型糖尿病治療等兩種適應症,兩者主成分皆類似,但著重機轉及適應症皆不相同。廖國盟表示,對於需要血糖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及體重降低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GLP-1 RAs為救命藥,與「瘦瘦筆」之間不可劃上等號。GLP-1 RAs控體重 半年就遇撞牆期臨床觀察,使用GLP-1 RAs來控制體重,約在半年至一年就會遇到撞牆期,再者,這類藥物副作用為噁心、嘔吐,廖國盟建議,想瘦身者務必在醫師評估下用藥,以確保健康。此外,最新治療指引建議,糖友如符合「55歲以上與兩項風險因子如肥胖、高血壓、吸菸、高血脂與蛋白尿」或「已確定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即可使用GLP-1 RAs,或SGLT2i作為一線治療。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SGLT2i抑制劑 降血糖也保護腎臟SGLT2i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是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透過抑制腎臟回收尿液中的葡萄糖,讓糖分經由小便排出體外,進而達到降血糖效果。此外,透過減少腎絲球壓力等機轉,達到保護腎臟效果。廖國盟指出,近幾年來,醫界將GLP-1 RAs、SGLT2i喻為兩大首席藥物,兩者作用機轉不同,一針劑、一口服,均能有效控糖、降低糖化血色素,前者適用於肥胖、曾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糖化血色素偏高的糖友,至於後者,則適用於心衰竭、慢性腎臟疾病等糖友,各有其優點。(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1 養生.健康瘦身
腰細體瘦、膽固醇卻過高,愛吃「1物」惹禍!4招控膽固醇,運動最推有氧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過重或肥胖者共有105萬人,其中5成以上的民眾有代謝症候群。醫師表示,慢性病都是年輕時未多加注意,最後導致四、五十歲時「百病叢生」,20幾歲的年輕人就要做體重控制,臨床上發現,許多年輕人體重不重,但「膽固醇過高」,詢問下竟是愛吃「蛋」惹的禍。代謝症候群定義5項危險因子:1.腰圍過粗(男性≧90公分、女性≧80cm)2.血壓偏高3.飯前血糖偏高4.三酸甘油脂偏高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其中有3項或3項以上超標,即認定為代謝症候群。開業醫師、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表示,諸多慢性疾病都是年輕時疏於照顧,最後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病,等到四、五十歲時百病叢生,若又未多加控制,產生中風、心肌梗塞,更多的人是糖尿病未控制走入洗腎的道路。「20歲以後就要開始做好體重控制。」黃啟嘉指出,為了避免40歲出現慢性病,在還沒成為疾病前就應該開始介入,臨床上發現許多年輕人「腰不粗、體重不重,卻膽固醇過高」,詳細問診後卻出現共同性,就是「愛吃蛋」。一天吃3、4顆蛋 膽固醇過量黃啟嘉說,每天1、2顆蛋並不會導致高膽固醇,可是膽固醇過高的年輕人平均一天都要吃3、4顆蛋,明顯過量,同時運動量不足;蛋白質的來源很多,不一定要從蛋類中攝取,也可來自雞肉、豆類。代謝症候群未控制 中風、心梗風險高代謝症候群若未有意識的管控,未來中風的風險將大大提高。黃啟嘉表示,尤其是肚子大的代謝症候群民眾,突發性心肌梗塞的風險較高,有時忘了吃藥就中風,照顧好三高,才能遠離日後的疾病風險。運動是最能夠改善血脂、血糖、血壓的方式,黃啟嘉建議,肚子過大的民眾針對腹部加強訓練,糖化血色素、高密度膽固醇2項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都能透過規律運動讓數值正常。運動能改善血脂、血糖、血壓 最推「有氧運動」「勞動並非運動。」黃啟嘉提醒,許多患者都說自己在工地搬磚,運動量充足,但運動應達到「心跳加快、出汗」等狀態,並非有動就是運動,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像是騎腳踏車、踩飛輪都是相當好的活動,每周3次、每次30分鐘,但最好替自己設定每次40至45分鐘目標,才能達到最好運動效益。4招控制膽固醇1.定期膽固醇檢查:正常人應每年做一次血中膽固醇檢查,若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抽煙習慣等高風險族群,則建議每三個月,就應該追蹤一次。2.控制體重:體重愈重,好膽固醇的相對比例可能就會下降。3.飲食控制:均衡飲食及每日五蔬果4.規律運動:有氧運動如游泳、跑步、騎腳踏車等,是協助調節血中膽固醇比例的好方法。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6 養生.聰明飲食
防動脈硬化、維持皮膚健康...「食物中的感冒藥」茼蒿有4大功效!吃茼蒿、山茼蒿有差嗎?
又到了吃火鍋的季節!不只肉、丸餃類,不妨吃點當季盛產的「茼蒿」吧!茼蒿盛產季節為每年的10月到隔年的4月,因富含鉀離子、維生素A等營養,可說是營養價值高的蔬菜,也由於茼蒿有幫助胃腸蠕動、預防便祕、降低膽固醇等健康功效,所以在日本也被稱為「食物中的感冒藥」。茼蒿、山茼蒿差在哪?茼蒿又名打某菜、皇帝菜,茼蒿的根莖葉都可食用,纖維細嫩,容易消化吸收,獨特的香味則可增進食慾。正因有類似菊花香味的特性,日本的茼蒿也被稱為「春菊」。但茼蒿和山茼蒿有差嗎?日本的茼蒿又是哪種?.小葉茼蒿別名:山茼蒿、細葉茼蒿、日本茼蒿外觀、口感:葉狹薄、香氣濃適合料理:熱炒.大葉茼蒿別名:圓葉茼蒿外觀、口感:葉寬厚、纖維少適合料理:火鍋、鹹湯圓小葉茼蒿(山茼蒿、日本茼蒿)適合熱炒料理,而大葉茼蒿(茼蒿)則適合加入火鍋、鹹湯圓裡。茼蒿營養含量屬於綠色葉菜類一族的茼蒿與山茼蒿,有著葉綠素和β-胡蘿蔔素,同時礦物質種類也相當豐富。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的茼蒿與山茼蒿有: 茼蒿功效有哪些?不管是茼蒿、山茼蒿,兩者都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鉀離子等多樣的營養成分,茼蒿(4388)、山茼蒿(6285)的維生素A總量(IU)甚至比南瓜(3681)、黑豆(793)都還要高!究竟茼蒿家族們還有什麼樣的功效?.抗氧化:不管是茼蒿、山茼蒿,兩者都富含維生素A,具有抗氧化力,有中和自由基的效果,因此有許多研究其對抗老化與癌症的潛力。.維護視覺、皮膚健康:維生素A能幫助製造視網膜的一種感光物質(視紫質),對夜間視力十分重要,以及維持皮膚、黏膜健康,免疫系統運作正常。.幫助減重:當中的纖維和維生素C,有助促進腸胃蠕動和排毒減重,進一步做好體重控制。.防心血管疾病:充足的鉀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攝取含有富含鉀且鈉含量低的食物,可降低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維生素A也有助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哪些族群須特別注意食用量?腎病者要少吃:因富含鉀,因此腎臟病患者要特別注意攝取量,腎臟是體內鉀離子主要的排泄器官,若血液中鉀離子超出正常值可能引發心律不整、肌肉乏力。食用時建議要川燙去除水溶性鉀離子後再食用。另,中醫認為茼蒿屬性性寒,體質虛弱、脾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不宜多吃。茼蒿要如何挑選才好吃?以葉面完整不破損,無黃葉枯萎,葉面有粉質狀,葉肉肥厚鮮綠,無水傷腐爛者為佳。雖然茼蒿不耐貯藏應儘速食用,但在購買後,將洗淨的葉片瀝乾水分,再裝進塑膠袋,放入冰箱冷藏,也可延長保存期限。茼蒿怎麼洗才乾淨?茼蒿常隨著農藥殘留的新聞與火鍋一起出現,民眾不免提心吊膽。因此建議在料理這類葉菜時,要記得先經過沖洗、浸泡,將青菜洗乾淨,再開始摘除老葉與切段的作業。切除:近根部的部位先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切除。沖洗:由於葉子細嫩,稍用手搓就會破裂,有的放在水龍頭下沖洗,仍然無法展開細葉。此時,可加上水盆的輔助,開著水龍頭,以小水流慢慢注入水盆,然後先取三至五片葉的量,手握葉柄部分,將葉面倒置於水中,一面攪動一面沖洗,如果水變得太髒就倒掉,再接水反覆數次,直到洗去上面的泥沙與部分農藥。浸泡:接著把所有的菜放到盆中,將水蓋過青菜浸泡約20分鐘。浸泡時,可以稍微用手輕按,讓菜在水中利用壓力和浮力清洗表面。建議期間換水數次。茼蒿、山茼蒿怎麼煮?根據「鮮享農YA - 農糧署」貼文顯示,小葉茼蒿(山茼蒿、日本茼蒿)適合熱炒料理,而大葉茼蒿(茼蒿)則適合加入火鍋、鹹湯圓裡,民眾不妨可以試試看。【山茼蒿拌香干】材料:山茼蒿300公克、五香豆腐干8片、蒜末5公克。做法:山茼蒿洗淨後用熱水汆燙,放入冰冷開水中冷卻,撈出瀝乾水分後切碎,備用。=五香豆腐干用熱水汆燙去除豆腥味,瀝乾水分後切碎丁,備用。將切碎的山茼蒿和豆干,拌入10公克麻油、20公克橄欖油和炒香的蒜末,調入少許鹽、糖,即可裝盤。【延伸閱讀】 10個女生有8個都缺鈣!醫師:「●●+鈣片」一起吃,補鈣才有效
-
2023-11-21 養生.聰明飲食
防便秘、控血糖...藜麥好處超級多!一表看懂藜麥、紅藜差異
藜麥(Quinoa)因含有豐富營養素、纖維及蛋白質,被稱為「超級食物」。藜麥功效與禁忌有哪些?藜麥與台灣藜有何不同?減肥適合吃藜麥嗎?藜麥怎麼煮?本篇一次看懂藜麥功效以及2道食譜分享。藜麥是什麼?藜麥為莧科植物的種子而非全穀雜糧類(與莧菜是親戚),適合生長在高海拔和乾燥地方,主要產地為南美洲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俗稱奎藜、印地安麥、灰米,因外觀及營養成分與米、麥相似,被歸為「偽穀類」的種子。藜麥營養功效與禁忌藜麥不含麩質,具豐富維生素及高纖維且是少數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根據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124期指出,藜麥營養價值如下: 蛋白質含量高:藜麥蛋白質含量高於其他穀物並含有人體完整必需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均高於國際糧農組織建議攝取之標準,且蛋白質含量及品質也優於許多傳統蛋白質食物,可作為取代部分肉類及豆類的蛋白質選擇。 含好油抗發炎:適量的脂肪有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而好的油脂有助於維持心血管、降低壞膽固醇。藜麥每100公克的脂肪含量高於豆類、玉米、小麥及稻米,其脂肪總量中約有50%以上為Omega-3、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且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亞油酸及亞麻酸。 促消化、控血糖:膳食纖維可促進消化,有助於預防便秘,且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可延緩吸收,有助於避免血糖急速上升,膳食纖維越高,其升糖指數(GI值)越低,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藜麥每100公克膳食纖維含量雖不比豆類植物但仍高於多數穀物,其升糖指數約為35 ,屬低升糖食物。 豐富礦物質及維生素:藜麥鐵、鎂、鋅含量均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相較其他穀物而言,藜麥是更好的礦物質來源,也是維生素B群及葉酸的良好來源。此外,根據營養師姜藹倫素於高雄榮總醫訊營養專欄指出,藜麥含有豐富的錳(Manganese),錳有血管放鬆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偏頭痛。 抗氧化:藜麥含有類黃酮中的槲皮素和山奈酚,有助於減少人體自由基、抗氧化,降低慢性發炎之危害。雖然藜麥營養價值豐富,但以下兩類人在食用上需特別留意: 腎功能不佳者:藜麥的鉀含量高,腎臟功能不佳、洗腎患者應謹慎食用量。 腸道功能不佳、易脹氣者:藜麥膳食纖維含量高,不易消化,容易消化不良及易脹氣者,應避免多食。藜麥與台灣藜有何不同?常見的藜麥有白、紅、黑三種顏色,以白藜最為常見、黑藜最少見。相較於進口藜麥,台灣也有本土藜麥俗稱紅藜又稱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與南美洲產的紅藜不太相同,台灣藜為台灣原住民的傳統作物,是原住民釀小米酒的原料之一,主要產於臺東縣及屏東縣,有「穀類中的紅寶石」之稱。據農糧署發文指出,進口藜麥與台灣藜分辨如下: 就營養成分而言,台灣藜的營養價值不輸進口藜麥,台灣藜的鈉、鉀及鈣等礦物質含量高於藜麥,而藜麥的鋅含量則高於台灣藜。根據國健署指出,台灣藜其蛋白質含量將近白米的兩倍且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其膳食纖維含量則為地瓜的七倍,有助於腸道消化,並富含礦物質。減肥適合吃藜麥嗎?藜麥雖與白飯熱量差不多,但白飯的升糖指數(GI值)較高,在進食後易使血糖快速升高,來不及被胰島素分解的糖分會轉換成脂肪,而藜麥的膳食纖維含量高、升糖指數低,有助血糖與體重控制。藜麥怎麼煮?藜麥、台灣藜簡易食譜藜麥沙拉,適合素食者和蛋奶素者▲藜麥沙拉。(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食材:1杯藜麥、2杯水、黃瓜、紅甜椒與黃甜椒各一,切成小丁、1/2杯聖女番茄,切半、1/4杯紫洋蔥,切成細絲、1/4杯新鮮薄荷葉,切碎、1/4杯新鮮的香菜葉,切碎沙拉醬料:1/4杯橄欖油、2湯匙新鮮檸檬汁、1湯匙細砂糖或蜂蜜、1茶匙鹽、1/2茶匙黑胡椒、1/2茶匙蒜末、1/2茶匙巴薩米克醋。作法: 將藜麥沖洗乾净後放入鍋中,加入2杯水煮滾,轉小火蓋上鍋蓋,繼續煮約15~20分鐘,直到藜麥變軟且吸收大部分水分後,熄火蓋上鍋蓋靜置5分鐘後,用叉子鬆散。 製作沙拉醬,混合橄欖油、檸檬汁、細砂糖、鹽、黑胡椒、蒜末和巴薩米克醋,拌均勻。 將切好的蔬菜和新鮮草本葉加入藜麥中,倒入沙拉醬,輕輕攪拌確保所有成分均勻混合,放入冰箱冷藏至少30分鐘。臺灣藜紫米紅豆粥(參考: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食材:前紫米1杯、紅豆1杯、臺灣藜1杯、水適量、牛奶適量、黑糖適量作法:將紫米和紅豆泡水約4~5小時,將臺灣藜洗淨後加入水中,與紅豆、紫米一起燉煮到軟,最後加入適量的牛奶和牛奶增添口感。參考資料:高雄榮總醫訊營養專欄、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124期、農糧署、healthline、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延伸閱讀: 一點小事就爆炸?生氣,是因為心太累!精神科醫師:終結壞脾氣的8個方法
-
2023-11-17 養生.健康瘦身
低GI飲食不只添飽足感,還能控血糖!一表看低GI食物清單及16種地雷食物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健康,近年來低GI健康餐相當流行,各種店家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那麼,低GI是什麼?低GI食物有哪些?對於減重、血糖控制有幫助嗎?以下為您詳細介紹。低GI是什麼?先了解GI值定義啟新診所指出,GI值(Glycemic Index) 即「升糖指數」,是指食物進入人體2小時內,血糖升高的相對速度。用來衡量醣類食物對血糖上升的幅度影響,有些食物雖然含糖量少,但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反而慢。食物的GI數值越大,表示越容易讓血糖上升。因此攝取「低GI食物」,能讓血糖不會急遽地提高,對身體健康較有益處。高GI與低GI食物攝取後血糖變化。(圖片/國健署。)根據國健署衛教資訊說明,GI值介於1~100之間,其計算方法是根據食用純葡萄糖(pure glucose) 100公克後2小時內的血糖增加值為基準(GI值=100),其他食物則以食用後2小時內血糖增加值與食用純葡萄糖的血糖增加值作比較得到的升糖指數,是顯示食物經腸胃道消化吸收後,其所含的醣份造成血糖上升的速度快慢,這就是所謂的GI值,即 Glycemic Index「升糖(葡萄糖)指數」。升糖指數(GI值)可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以利民眾飲食選擇參考: .低升糖指數:≦55,對血糖波動影響較小.中升糖指數:56~69,對血糖波動影響介於中間.高升糖指數:≧70,對血糖波動影響較大 低GI食物有哪些?低GI水果、澱粉一次看常見低GI食物、水果有哪些?高雄榮民總醫院屏東分院營養室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全榖根莖類、蛋豆魚肉類等,分別列出低、中、高GI常見食物,詳如下表:低GI飲食好處有哪些?國健署指出,低GI飲食不只適合糖尿病族群,對於減重也相當有幫助。低GI飲食好處如下:.較有飽足感且較不容易餓,可避免吃過量。.可降低血中胰島素值,來減少熱量產生及脂肪形成。.對於減少體脂肪有幫助,且可維持瘦體組織 (lean muscle tissue)。.可降好的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可提升好的膽固醇 (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可協助管理好血糖值,降低得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危險性。有哪些因素會影響GI值? 食物本身澱粉的可消化性:多醣類澱粉質消化時間長,GI值因而較低;相反,單糖類很快被身體吸收,GI值自然較高。食物營養素成份:蛋白質或是脂肪類的食物,消化代謝的程序較複雜,使血糖上升的速度就會比較慢,因此GI值就會較低。 食物的型態:和塊狀的食物相比,稀爛及切碎的食物較易吸收,GI值較高;以水果為例,果汁令血糖上升的速度就比直接吃水果來得快。 纖維的含量:纖維量愈高,GI值愈低。以纖維量較高的全麥麵包為例,其GI值為69,屬中升糖指數食物;而白麵包則為88,屬高升糖指數食物。 烹調方式:相同重量的飯和稀飯,由於澱粉糊化後的GI值愈高,所以稀飯和米飯相比,稀飯為高GI食物。另外,像炒飯炒過以後澱粉老化,腸道排空慢,和米飯相較是低GI食物,但是加了油去炒的炒飯,熱量可能比米飯高了1倍之多,因此低GI食物不代表是低熱量,此點要特別注意「烹調方式」也會影響熱量多寡。同時吃入的其他食物:高GI值的白飯或白麵包,若和蔬菜一起吃,亦可降低GI值,因此臨床上營養師總是向患者說明白飯要配青菜吃的原因。除此之外,要提醒您,食物的升糖指數會因不同食物來源地、品種、成熟度及烹調加工方式等而有差異。誰適合低GI飲食?低GI飲食法適合的人有: 糖尿病患者國健署指出,「低GI」這個觀念最早用在糖尿病飲食的。糖尿病患者常因進食後血糖偏高,而為了控制血糖,除了藥物之外,選擇「讓血糖上升速度較慢的食物」,對於糖尿病患者也很重要。 想減脂、瘦身減肥的人國外研究指出,吃較多的高GI食物(如精緻的澱粉類食物,白飯、糯米飯、白吐司或白麵包等),會加速血糖上升,容易引起飢餓感而誘發食慾,增加進食量,並促進食物代謝,大量產生脂肪,增加人體血液或細胞中脂肪的堆積,妨礙減重。攝取「低GI食物」血糖濃度才不會上升太快,胰島素也不會大量分泌,進而達到控制血糖、減重的目的。誰不適合低GI飲食?翰方御品Daisy營養師指出,因低GI食物通常含纖維量較高、消化吸收時間較長,因此以下族群較不適合:.低血糖患者.體重過輕者.腸躁症.容易脹氣、腹瀉等腸胃道症狀者每天吃低GI食物就不會胖嗎? 低GI不等於低熱量除了GI值之外,飲食的總熱量對於血糖控制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低GI」並不等於「低熱量」。很多人對於低GI飲食一知半解的人會認為,只要是GI值低的食物,就可以放心的吃到飽都不會胖,其實這是一個嚴重錯誤的觀念,低GI飲食模式其實是要在一定的食物總熱量範圍內,做好食物種類的挑選,才能發揮減肥、控制血糖及血脂肪濃度的效果,換個角度來說,低GI飲食其實是在固定熱量飲食內,重新組合食物的品質而非食物的量。若攝取低GI、總熱量高的食物,還是會造成血糖上升或是體重增加。健康是最大的財富、生命的基石,平常的主食應盡量選擇低GI食物,再搭配有氧與肌力運動,有利於體重控制及遠離慢性疾病發生。【延伸閱讀】 你的頭痛、身體癢,可能是「組織胺」太多了!醫師公開「高組織胺飲食」:原來酪梨、茄子都榜上有名
-
2023-11-04 養生.聰明飲食
熱量超驚人!醫師公布5大包餡食物是傷腎大魔王 第一名大家午餐經常吃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三高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導致三高,有腎臟科醫師公開5大高熱量包餡食物傷腎排行榜,包括鍋貼、小籠包、水餃、鮮肉大餛飩湯等都在列,這些竟然都是我們早餐午餐常吃的食物。根據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其「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粉專發文指出,慢性腎衰竭造成的原因最常見的就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這些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飲食上,高油、高鹽、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往往就是傷腎大魔王。澱粉高熱量、五花肉高熱量,當澱粉緊密包著五花肉,一點油脂都不漏掉完全吃進肚子裡就超級傷腎。洪永祥說在門診經常聽到腎友不小心吃到以下五大包餡食物,讓腎功能大幅往下掉,提醒腎友盡量少吃為妙。5大包餡食物傷腎大魔王第一名 鍋貼10顆約750卡第二名 小籠包8顆約 520卡第三名 水餃10顆約500卡第四名 鮮肉大餛飩湯:8顆約400卡第五名 胡椒餅1顆 約350卡(資料引用自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多 不想洗腎需嚴加控制台灣洗腎人口近10萬人,據統計,每8位成人有1人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達12%。慢性腎臟病分為5期,到了第3期開始進入中重度腎臟病階段,此時腎臟已經開始明顯受損,尤其到了第5期時,腎臟無法正常代謝運作,會開始出現尿毒症狀。那是不是中重度階段就要洗腎了?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曾柏榮曾受訪指出,3到5期的病人並不是馬上就要洗腎,此時應該控制好慢性疾病,包括血壓、血糖,減少高蛋白食物和控制磷離子、鉀離子的攝取,避免內臟、湯汁等食物。另外,也要盡量避免服用不必要的藥品。護腎控三高 黃金八守則維護腎臟健康,首先要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國際腎臟醫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會提出「護腎黃金8守則」,包括三高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國健署提醒,驗尿及抽血檢查是判斷腎臟健康的重要治標,目前國健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利國人及早察覺慢性腎臟病及三高。護腎黃金8守則1.三高控制:定期健檢及早發現;有三高的更要按時服藥控制。2.健康飲食:不過度吃蛋白質;高油、高鹽、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少吃。3.規律運動4.體重控制5.避免服用不當藥物:非類固醇的止痛藥還有來路不明的中藥別亂吃。6.多喝水7.不抽菸8.定期檢查腎功能【資料來源】.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衛福部.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臟病照護整合方案 DKD品質獎勵金獲獎院所
收案人數前3名台南游新診所醫師、營養師、衛教師/多管齊下 掌控糖友病情游新診所統計患者資料發現,單純糖尿病或合併腎臟病變,40歲(含)以上就佔90~96%,女性略多。111年台灣腎病年報,病人洗腎前一年,近八成有高血壓、四成糖尿病、三成高血脂,因此控制三高是必要手段。游新診所院長游新表示,診所內有七位醫師、專任營養師和多名護理衛教師,病友除了和醫師討論病情,在候診廳、抽血處及衞教室都能接收到關懷與專業建議。診所還設計許多衞教單張,讓病患帶回複習,讓醫療事半功倍。坊間許多不實醫藥廣告,診所也積極幫病患釐清真相,並協助檢舉。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指出,國人營養概念不足、活動量不夠、飲食過於精緻、飽和脂肪酸及鈉攝取過多、膳食纖維攝取過低,加上20年來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營養失衡,升高肥胖、慢性病風險。因而衛教從學童開始非常必要。另外,特定基因體質易得糖尿病、腎臟易受損。三高、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腎臟病家族史,或服用腎毒性藥物,都是慢性腎病高危險群。護腎8守則:三高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收案人數前3名彰化員榮醫院/及早控管血糖、血壓 預防腎臟受損的關鍵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獲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員榮醫院腎臟科、新陳代謝科及心臟科與個案管理師合作,進行糖尿病共病照護,包括控制糖尿病、降低血壓、控制蛋白尿等,早期控管預防,是防止腎功能受損的關鍵。員榮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奕中表示,國人腎衰竭兩大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高血壓控制不良,會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功能衰退也會造成高血壓,共病關係密切。有些病患是因為血壓高,到心臟科檢查才發現腎功能已有問題,因此腎臟科和心臟科得密切配合照護腎臟病、糖尿病患者。王奕中說,民眾也應重視健檢,如有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倦怠)極可能是腎臟病警訊。雖然糖尿病、腎臟病也和遺傳有關,但控制飲食和運動習慣仍能有效預防或減緩腎功能惡化,尤其如「限鹽」的飲食對於高血壓和腎臟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曾有病患體重130公斤,血壓很高,已是糖尿病前期,但在體重減了30公斤後,可以不必吃糖尿病藥,高血壓藥物也因此減量。預防和管理糖尿病、腎病變需要綜合的健康管理計畫,患者應與醫療人員合作,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減少腎臟受損風險。品質前3名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患者搭配個管師 APP協助自我管理糖尿病與腎病經常存在共病關係,高醫從2012年承接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以來,即針對每位到院體檢者,找出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列管,建立完整個案管理系統。大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鈕聖文說,以111年為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所列管的糖尿病患者有1萬3,380人,列管的早期腎病變與慢性腎臟病患者有6,205人,每位患者都有個管師,且下載醫院APP,個管師會提供患者保健資訊,追蹤治療情況,APP則可讓患者方便查看最新檢驗報告,與衛教講座等訊息。早期腎病變多無聲無息,等到發病,可能已是末期腎病變,因此,需透過定期健檢來杜漸防微,尤其是有糖尿病、腎病家族史者,更要定期抽血了解血糖、腎功能。目前政府提供小一、小四生尿液普篩,若查覺有蛋白尿等,一定要抽血驗肌酸酐等數值,了解是否有腎絲球病變等病況。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位20歲女大生,因噁心、嘔吐掛急診,照胃鏡無異常,抽血一查竟是因尿毒症誘發,腎功能剩下不到5%。由於腎臟損傷病況已不可逆,接下來只能長期洗腎,並列入等腎臟移植名單,若她能及早做健檢,可望延緩或阻止腎衰竭速度,不致年紀輕輕就洗腎。品質前3名台南龍崎區衛生所/地方獨居長者多 加強衛教協助自我照護根據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的資料,台南市龍崎區衛生所榮獲地方品質前三名的殊榮。龍崎衛生所所長兼任醫師王琦瑩說,衛生所是區內唯一開業的醫療院所,僅一名家醫科醫師看診。所內糖尿病就診患者共56位,有八成六加入全民健保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收案照護。其中4位同時有糖尿病及腎臟病,平均年齡62歲。王琦瑩表示,當地患者多獨居長者,最需要詳加教導疾病自我照護的技巧與用藥順從性。對於共病患者,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組成照護團隊,安排患者接受定期衛教追蹤、營養諮詢,更提供完整眼底及足部檢查,並鼓勵加入糖尿病病友團體課程。王琦瑩說,為幫助患者了解自我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今年引進智慧型血糖機,醫護人員可從APP平台追蹤患者的血糖變化,照護個案每3到4個月需接受血液及尿液檢查,監測控制情形。至於如何找出隱藏的共病患者,王琦瑩說,執行社區整合性健康檢查時,都會發現蛋白尿患者,他們同時有高血糖及血壓異常,排除其他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後,就診斷為糖尿病腎病患者,即可進行收案照護。若發現腎功能指數為3B分期以上,就進一步將患者轉介給腎臟病專科醫師。110-111年糖尿病及其共病之就醫人數和平均年齡
-
2023-10-17 養生.健康瘦身
輕斷食減重,還可降血糖、改善糖尿病?專家提醒健康斷食最重要一原則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斷食能「一鍵重啟基因」,但專家表示,基因為先天性遺傳,表觀遺傳學才有後天行為「調節基因表達」的說法,傳言有誤導之嫌。 (2)肥胖醫學會公開在指引中表示,斷食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但與傳統的低熱量減肥法效果相當。國健署則公開宣導,「斷食為不正確減肥方法」、「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糖尿病患者貿然斷食可能導致低血糖、腎臟損傷 」。專家則提醒,飲食內容比飲食時間重要,斷食必須配合飲食內容的調整才能有促進健康的效果。網傳描述「輕斷食挨餓對人體重新調整」的影片,片中提及輕斷食的好處包括「一鍵重啟基因」、「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看上去的年齡至少年輕 5 到 10 歲」。但台灣肥胖醫學會表示,間歇性斷食因為降低攝取的總熱量及胰島素因素,雖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參數,但與傳統的低熱量飲食法效果相當;營養師也表示,患有第一型糖尿病、脂肪代謝異常、胰臟炎、肝衰竭等各種疾病的病患不可進行斷食、以免發生危險,斷食必須搭配飲食內容的調整才能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傳言只講求飲食的時間,卻不提飲食內容,恐使民眾誤導而貿然自行嘗試。 輕斷食能夠重啟基因? 原始謠傳版本: 輕斷食 挨餓對人體重新調整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內容描述「我做整體自然健康療法這18年裡面,其中一個非常好的健康方法,那就是挨餓,當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我們的基因才可以重新再去啟動,所以我們的基因它都是為了挨餓存在,為了保護我們,那反而這近2、30年,為什麼那麼多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情況出現,其實更大原因是因為吃太多了,吃多了以後我們的基因就重新開始要去適應,過去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多、你現在扔給我這麼多食物,我處理不完,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就會形成高血糖、高血脂、血壓高或者是各種慢性疾病,都是因為胰島素而存在的。」 查證解釋: 官方專業指引:斷食的減重效果沒有更優 包括 168 斷食在內的各種斷食法近年引起注意,MyGoPen 實際查詢具有公信力的資料,衛福部國健署於 2023 年 1 月出版最新版的「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該指引由國健署長吳昭軍、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共同掛名,在這本高達 205 頁、具有官方立場及專業效力的指引中,其中第 109 頁引證諸多研究出處,指出「間歇性斷食法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參數;但與傳統的低熱量飲食法相較則效果相當」、「機轉上常歸咎於降低的熱量攝取及胰島素」、「欠缺一年以上的長期研究 」,其最後結論為「間歇性熱量限制法或可替代傳統低熱量飲食法,但效果沒有更優」。 十大族群不適合斷食 MyGoPen 諮詢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營養師蔡一賢,她表示傳言在沒有提到任何前提之下,直接就說輕斷食可以有種種好處,但其實醫學上的「間歇性禁食」並不適合某些特殊族群,這是民眾在討論間接性禁食前,一定要先特別注意的,不適合間歇性進食的族群包括: (1)18歲以下的兒童跟青少年 (2)懷孕或哺乳的婦女 (3) 飲食失調症患者:例如吃東西會覺得噁心,或是吃太多之後會自己催吐等厭食症的患者。 (4)嚴重的低體重病人 (5)糖尿病的酮酸中毒症 (6)急性或慢性的胰臟炎 (7)急性或慢性的肝衰竭 (8)家族性脂肪代謝異常 (9)脂肪酸氧化作用缺陷疾病 (10)第一型糖尿病患:因為注射胰島素,若又進行間歇性禁食,恐增加低血糖等風險。 蔡一賢強調,不管是傳言提到的輕斷食、或是任何有關身體健康的行為,在得到好處之前,首先要先避免壞處,這是最基本的原則,上述族群因為有特殊的生理需求,傳言不能一窩蜂地轉傳而忽略提醒相關的危險性;此外,蔡一賢強調,除了這些特殊族群之外,一般人要進行間歇性進食,也一定要在醫師或營養師的飲食計畫跟監督下執行,而不是自己 DIY,蔡一賢以第二型糖尿病病患為例,糖尿病患通常合併有肥胖症、使用多種不同機轉的降血糖藥物控制血糖,這樣的病患如果能把體重控制下來、達到理想體重,事實上對糖尿病也有很大的幫助,醫師或營養師會依據專業幫病患計算藥物、食物怎樣搭配安排,才能夠達到效果、減少風險。 應由醫師、營養師指導 不能自行嘗試 蔡一賢表示,間歇性禁食最常被提到的包括 168 斷食法、52 禁食法等等,168 就是一天當中連續16 小時斷食、只集中在 8 小時內進食,52 禁食法則是正常吃 5 天、挑 2 天減少飲食,蔡一賢提醒,即使要進行間歇性禁食,也必須慢慢導入,而不是一下子就完全進入狀態,就像運動之前要熱身、結束後要做收操的回復運動一樣,不是一下子完全嚴格斷食、禁食。蔡一賢指出,她曾有一位年輕女性病例,雖然也不胖但是想要減重就自行節食少吃不吃,後來出現皮膚粗糙、掉頭髮、月經停止,這就是明顯的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例子,蔡一賢強調,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可能有一些還沒發現的疾病,貿然進行斷食可能短時間瘦下來、自己也覺得很開心,但其實瘦得非常不健康,甚至瘦的是肌肉量的流失而不是體脂,所以必須呼籲民眾,間接性禁食應在醫師或營養師的指導下依每個人狀況不同、以專業漸進的方式進行。 蔡一賢呼籲民眾「吃什麼,比什麼時間吃更重要」,健康飲食的原則其實應該注重的是飲食的內容,而不只是傳言提到的飲食時間,蔡一賢指出,飲食時間的問題其實是源自於現代人 24 小時都能活動、都能吃到東西的生活型態,任何時間都能工作、上街,任何時間也都能買到食物、叫到外送,以她從營養學的觀點而言,168 斷食法也不過是比較回到之前的正常生活狀態、比較符合以前人的飲食型態而已;而傳言只提到斷食,卻完全沒提吃什麼,如果輕斷食之後暴飲暴食高油脂、高糖份、高熱量的食物,不但營養價值低又會造成身體負擔,這樣輕斷食後報復性進食對身體反而更不好,傳言偏頗地只說斷食的好處,卻沒有提醒相關的配套措施及注意事項,可能使民眾誤解而貿然自行嘗試。 飲食內容比飲食時間更重要 傳言提及「挨餓可以讓基因重新啟動」,「輕斷食是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蔡一賢強調,能夠長期維持的飲食習慣才是符合人性的行為,例如強調多吃大量蔬果、魚肉禽肉、少紅肉加工肉品的「地中海飲食」就會比斷食更容易做到;傳言說斷食能「一鍵重啟」基因的說法不是改變基因,而應該說成「基因的表現」比較適當,就像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探討在不改變 DNA 序列的前提下、調節基因的表達,每個人從父母身上得到先天性的遺傳基因,但後天好的飲食或運動等生活習慣,使得某些疾病基因不被啟動,但若是高油、高加工食物以及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就會刺激相關的基因、造成細胞病變。 斷食不能治糖尿病、癌症 蔡一賢強調,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輕斷食是一種激進、不符合日常生活習慣的方式,輕斷食的科學實證目前大多都僅限於動物實驗,極少有人體實驗的研究,而且這些鼠類的輕斷食研究也同時操作包括飲食內容的調配,這也是要特別提醒民眾的地方,不要一昧迷信斷食的好處,而忽略飲食內容的優劣才是關鍵。 傳言還提到「無論什麼身體症狀,只要輕斷食,身體症狀都會有很大的改善」,MyGoPen 查詢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資訊,其中國健署官網就曾於 2018 年發布「不正確減肥方法 」資訊,內容提到「斷食法可能造成各種重要營養素缺乏、體重掉落太快、肌肉流失,也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而 2020 年保健闢謠專區的「斷食可以治療癌症嗎?」則公開宣導「目前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雖有少數實驗研究和動物試驗結果顯示短期斷食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減緩特定癌症的生長和擴散速度等,但由於這些都是動物研究,因此尚不清楚人類是否有相同的結果」。而「斷食法可以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是真的嗎?」一文則強調,「糖尿病患者貿然採用此種斷食法,還可能因為熱量攝取不足,導致低血糖發生,甚而身體將脂肪分解燃燒產生酮體,造成腎臟損傷」。 結論 傳言強調輕斷食的好處,提出「輕斷食一鍵重啟基因」、「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基因才可以重新啟動」、「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但包括國健署、肥胖醫學會、營養師都指出,斷食無法治療糖尿病、癌症,而備受爭論的減肥效果則與傳統低熱量飲食法相當,傳言「斷食重啟基因」、「斷食治百病」為錯誤說法。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不正確減肥方法 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 諮詢專家: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 - 蔡一賢(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8/gene.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7 醫療.消化系統
脂肪肝不理,嚴重可能變肝癌!一次了解銀髮族、上班族和青少年預防脂肪肝飲食原則
「脂肪肝」已成為新國病,國人肝癌約兩成來自脂肪肝,不可輕忽。衛福部統計,台灣脂肪肝盛行率高達33.3%,當肝臟脂肪過多,會使肝臟細胞受損而易引起慢性發炎,恐會逐漸走向慢性肝臟疾病、肝硬化,嚴重造成肝癌。要改善脂肪肝,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最有效方式是控制飲食與運動。預防脂肪肝的飲食,不同族群也分別有其飲食方法,但共同原則是控制「脂肪、精製糖、酒精」三大目標,如果不小心攝取過量,建議加強有氧運動時間,且攝取較多的高纖蔬菜。只要用對方法,就可以輕鬆消滅脂肪肝。【銀髮族】飲食調整:「選擇低脂高蛋白質、控制好油的攝取量、甜食點心不過量」針對三高族群又合併脂肪肝的銀髮族,飲食首重「體重控制」,但要避免快速減重造成肌肉量流失。飲食調整以「選擇低脂高蛋白質、控制好油的攝取量、甜食點心不過量」為重點。●銀髮族減重過程中,要避免蛋白質攝取不足或選錯部位,必須維持一餐吃兩份的量(約半個手掌大),飲食優先順序是豆>魚>蛋>肉。吃瘦肉少吃肥肉、吃肉絲少吃絞肉,三餐中有兩餐富含豆類和魚類。●降低油脂攝取也是脂肪肝的飲食重點,建議選擇植物油和堅果,但要注意勿 攝取過量,尤其堅果類每天攝取一茶匙即可。更應減少食用豬油、牛油等動物性油脂,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不少年長者會在飯後吃點甜食如麻糬、蛋糕等糕點,日積月累下糖分很容易過高,不僅影響到三高,也會加重脂肪肝。提醒嗜吃甜食的銀髮族,不要吃過量淺嘗則止,也建議可以餐後馬上吃水果,甜甜的水果降低吃甜食的欲望。【上班族】飲食調整以「酒精、下午茶、消夜」為主久坐少運動的上班族,一定要嚴格控制飲食的熱量與食物種類,體重控制以一個月減2公斤左右為目標。飲食調整以控制「酒精、下午茶、消夜」為主。●應酬中的酒精會造成脂肪肝加劇,建議可以先從烈酒改成酒精濃度低的、多量改成少量(可先減少一半)、減少每周飲酒頻率等三方面著手。●戒吃下午茶是預防脂肪肝的好方法,但如果沒辦法戒掉,盡量選擇輕食系列下午茶,例如地瓜+茶葉蛋、雞肉生菜沙拉、優格+無油炸堅果。若有吃下午茶,晚餐記得要減量。●吃消夜是脂肪肝的大惡魔,尤其時間愈晚飢餓素更易大量分泌,提高想攝取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的欲望,所以早點睡、戒吃消夜是最好的方式。【青少年】飲食調整以「晚餐、零食、吃飯速度」為重點青少年以運動為主,每周運動要超過150分鐘,因正值發育期,不宜過度節食減肥限制熱量,飲食調整以「晚餐、零食、吃飯速度」為重點。●早餐一定要吃的豐盛營養,每天六大類食物均衡下,調整晚餐的烹調方式,以清蒸、水煮、清燉、烤、滷、涼拌為主,降低過多油脂攝取。晚餐活動量低的青少年可以減少1/3澱粉量。●三餐正常吃,可以有一餐點心,但要避吃高油高糖零食,例如蛋糕、餅乾、糖果、油炸物、酥皮點心、含糖飲料等。尤其飯前不要攝取高油高糖的零食,避免本末倒置正餐吃不下,反而攝取不到該有的營養素,影響成長發育。●降低進食速度,慢慢吃,對需要減重的脂肪肝青少年,進餐順序可以先吃大體積低熱量的蔬菜,再吃低脂高蛋白的肉類,最後再吃高纖的澱粉。
-
2023-08-22 養生.健康瘦身
吃再少也難瘦!7招打敗更年期肥胖,運動要選這一類才有實效
1、每天消耗500大卡一般健康族群,一周減掉0.5公斤,一個月約2公斤最為理想;但更年期女性則不建議以此標準,更年期適度的增重2至7公斤,其實有助婦女朋友順利度過更年期。因此,減重速度太快並不是好事,建議2個月減掉約2至3公斤的速度最為理想。(註:減掉1公斤脂肪,大約要消耗7700大卡的熱量,半公斤需要消耗3850大卡,若分配在一周,相當於每天消耗550大卡。) 「只要維持身體消耗的熱量大於吃進肚的熱量,減重就不是難事。」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減重必須控制每日攝取的熱量,建議每天以扣除500大卡為宜。值得注意的是,維持限制熱量且營養均衡的飲食,一日總熱量女性應不低於1200大卡,男性則不低於1500大卡為原則。 舉例來說,陳太太目前65公斤,沒有特別的勞力工作,一天的減重的總熱量可以這樣算:體重65公斤,乘上30大卡,再扣除500大卡,換言之,一天總熱量建議不超過1450大卡。不過,最為理想的狀態是將500大卡一分為二,250大卡由飲食中扣除,另外250大卡則由運動取代,如此復胖的機率就不高。 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思綺說,「更年期減重千萬不能求快。」更年期減重應以每兩個月2至3公斤為目標,避免透過節食、不吃等方式快速減重,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甚至發生骨質疏鬆等疾病,應以毅力恆心落實在生活,維持長久的體重才是長久之計。 2、餐餐7分飽「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要我們練習控制進食量,只要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因為毫無節制的飲食,會使人體腸胃消化系統時時處在工作的狀態,這餐還沒消化完,接著又下一餐吃很飽,消化系統得不到休養,對胃黏膜傷害很大。 最重要的是,練習不吃飽,對體重控制相當重要。近年來不斷有各種動物實驗強調吃太飽對健康的傷害,而七分飽恰恰好是能提高身體代謝、延緩身體老化的進食量。 飽的定義很空泛,陳詩婷說,七分飽沒有一種精確的量化標準,不過當你進食時,感覺到稍微飽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下降,不吃也沒關係就是七分飽的感覺;最重要的是,吃到七分飽,到下一餐之前也不會提前感覺到餓,如果到下一餐還覺得飽,就是吃太多了。 3、不只要動,更要選擇負重運動陳思綺說,更年期後很多女性都會有骨質疏鬆、肌力變少的問題,若能從事一些負重運動,同時搭配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可以有效保留肌肉量(甚至養出肌肉),以及骨質密度,對於體脂、血脂以及體態的改善,效果都很好。也就是說更年期肥胖運動的關鍵,不在量,而是運動的方式。舉例來說,快走或游泳10分鐘對身體的好處,遠好過慢走散步一小時。 對於更年期減重的女性,陳思綺建議,一周建議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同時進行10至15分鐘肌力的訓練,舉例來說,你可以先半小時的快走,接著舉啞鈴練手臂、深蹲練大腿及臀部肌肉,或是僑式訓練腰臀肌肉,每天輪不同部位的肌肉訓練最為適合。 不過要提醒婦女,雖然負重運動有助肌肉的維持,但仍要視自身的狀況,譬如你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就不建議跑步或爬山,應以游泳或其他訓練大腿肌肉的運動取代之。 4、生酮飲食風險高,低糖飲食降脂效果好近年風行的生酮飲食,常常與減重、減脂畫上等號,到底什麼是生酮飲食?生酮飲食是將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調到極低,僅占整體熱量的5%(也就是一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不能超過20克),提高脂肪到75至80%,蛋白質維持在15至20%,強迫人體燃燒脂肪成為酮體,經證實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顯著的減脂效果。 不過,陳思綺不建議更年期婦女施行生酮飲食。因為更年期婦女,脂肪代謝速度慢,多數人都有血脂、血壓過高的問題,若以如此高比例的脂肪,當成平時的飲食來源,長久下來會提高心血管風險;況且,如此高比例的脂肪很容易使身體缺乏其他營養素。 低醣飲食降脂的效果也很好。陳詩婷說,臨床發現,只要平時飲食避免高升糖指數的精緻澱粉,採較低糖類的飲食,同時養成運動習慣,一樣能夠達到降脂肪、降血糖、減重的目標,並不需要吃到嚴格的生酮飲食。 低糖飲食的飲食設計就相當多變,譬如每天可以一碗全榖雜糧、3至6份青菜、2份水果,加起來碳水化合物約為100克,這就屬於較低糖類的飲食(一般人碳水化合物一天超過200克),如此營養素攝取也較均衡。 最後提醒你,生酮飲食法的風險仍然較高,因此少被醫療人員主動建議,如果你堅持執行生酮飲食,請務必與醫師、營養師密切溝通討論,並同時強化自我血糖及血脂的監測,以免適得其反。 5、注重天然雌激素的補充更年期過後,因為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無法製造足夠的雌激素,因此飲食中應可多選擇黃豆或黃豆製品,因為黃豆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有助平衡體內缺乏的荷爾蒙,除了可以加強脂肪代謝外,也可延緩更年期症狀。有些民眾擔心補充雌激素會增加腫瘤的風險,研究證明,只要是是從天然食物中攝取,就不必擔心腫瘤的問題。 6、適量補充鈣、鎂及維生素D更年期女性普遍都有骨密度缺乏的問題,建議平時應多攝取鈣、鎂、維生素D等營養素,超過51歲婦女一天需要的鈣質約1000至1200毫克,常見如優酪乳、牛奶、小魚乾、小蝦米、黑芝麻、深綠色蔬菜(包括芥藍、紅莧菜、莧菜、油菜、芥菜)等食物中。鎂則廣泛存在各種深綠色食物中,以及堅果;至於維生素D,可從乾燥香菇、鮭魚、牛奶、雞蛋中吃到,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每天曬曬天然的維生素D的「太陽」,可以選擇早晨或黃昏時,每次約10至15分鐘即可。 7、充足睡眠,提高新陳代謝不僅對停經婦女,針對所有想要減重的所有人,充足的睡眠是必須的,因為睡眠不足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減慢,充足睡眠等於能讓身體細胞獲得充足的休息,才有戰鬥力為我們代謝熱量。【延伸閱讀】5招跟著做,安心度過更年期,先透過1表格檢視更年期了沒 。從幼兒、青春期、更年期,一直到老年期,都可以喝1飲品維持健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5 養生.營養食譜
酪梨5大營養價值,吃對能減重、護心又潤腸!營養師:酪梨跟「它」一起吃,營養價值更加乘
有森林中的奶油美稱的「酪梨」,因其富含油脂、脂溶性植化素、葉酸等維生素與礦物質,曾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是最營養的水果。台灣每年六到九月為酪梨的產季,除了打成酪梨牛奶,與特定蔬菜一起享用,其營養價值會更加乘。到底酪梨有多營養?必知5大營養價值1.預防心血管疾病酪梨雖是水果,但從營養成分來看,70%以上的成分都是油脂,因此被歸類為「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酪梨與橄欖油一樣,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研究發現,這些脂肪酸對心血管非常有益,有助降低總膽固醇,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防止動脈硬化、心臟病等好處。糖尿病患者若能在飲食中搭配酪梨,還有助於控制血糖與三酸甘油酯。2.幫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玉米黃素、葉黃素等脂溶性維生素,得要透過額外攝取油脂,才能完整吸收;但酪梨本身富含油脂,同時含有這些營養素,比起其他的蔬果更有助人體吸收。若攝取番茄、南瓜、玉米、紅蘿蔔等脂溶性維生素高的蔬果,不妨搭配酪梨一起享用,能得到相得益彰的作用。3.抗氧化、抗發炎酪梨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各種脂溶性植化素,有助降低自由基對身體的損壞,達到抗老、抗發炎等作用。研究發現,若能定期食用酪梨,將有助身體建立完善的抗氧化機制,包含保健視力、預防三高、乳癌等多種慢性病的發生。4.有助腸道健康酪梨富含油脂,有潤腸作用,加上纖維質含量高(每100克的酪梨,富含6.7克的纖維),有助腸道益生菌的繁殖,對於腸道、消化系統都有好處。5.有助體重控制酪梨是油脂,竟然可以減肥?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者午餐吃下半顆酪梨,可以降低食欲長達5個小時之多。這是因為油脂可以增加飯後飽足感,卻不會影響血糖的升降。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真正讓人發胖的物質是醣類,所以吃酪梨時,若能同時搭配低醣飲食,減重效果更佳。不過,酪梨本身是油,一日攝取量建議不要超過半個,否則過量仍有發胖的可能。酪梨這樣吃,營養更加分●酪梨莎莎青醬將酪梨、番茄、九層塔、蒜頭、洋蔥、胡椒、橄欖油打混在一起,可當各種沾醬食用。●酪梨沙拉酪梨切片加上生菜、生彩椒、生洋蔥、一顆蛋,以及煮熟南瓜及胡蘿蔔,是一道營養滿分的餐點。●酪梨綠拿鐵酪梨、香蕉、菠菜、豆漿一起攪打,可取代早餐或點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對水果助減重!低熱量、高纖維…減肥可以吃的10種水果推薦
天天五蔬果,國健署建議18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要吃三份蔬菜與兩份水果。而如果能在增加纖維攝入量的同時也幫助減肥,那就太好了!《元氣網》整理10項有助減重的水果,想要減肥的人,可以選擇以下這些水果來維持均衡飲食兼體重控制。1.蘋果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蘋果的熱量低、維生素含量豐富,膳食纖維含量也不低,因此蘋果被視為「減肥聖果」。蘋果的果皮營養價值高,吃蘋果時建議連皮一起吃,對健康最有益。蘋果是屬於低GI水果,適合糖尿病人、減肥的人、有三高問題的人食用,但如果是腸胃炎發作的人,則去皮後再吃即可。2.奇異果奇異果維生素C含量高,也是低GI值水果,研究發現其具備緩減血糖上升的效果。它還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可刺激腸道蠕動、加快脂肪分解速度使排便順暢,有助減輕體重。有人早上會以奇異果取代早餐,不過營養師提醒,若以奇異果取代早餐來瘦身,應同時配顆茶葉蛋,以免蛋白質攝取不足。3.香蕉香蕉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清除宿便;抗性澱粉會產生飽足感,可減少正餐及點心攝取,同時也有助於腸道保健、血糖、體重控制。但營養師指出,抗性澱粉存在於青色未成熟的香蕉裡,隨著香蕉熟成抗性澱粉變少、糖份變高,所以想要減重的朋友要選擇未成熟的青色香蕉,才有這樣功效。且雖抗性澱粉有助體重控制,仍需注意熱量攝取,香蕉每根約90大卡,大量食用反而會攝取過多熱量,造成肥胖及腸胃不適。4.芭樂芭樂含有豐富的纖維、維生素、蛋白質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而且不含膽固醇。相較於蘋果、橘子和葡萄,這種水果含有的糖分更少。它是協助減重並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的絕佳水果之一。5.番茄番茄富含抗氧化劑,有助於減少保留的水分並抑制瘦體素阻抗性(leptin resistance)。瘦體素是一種蛋白質,具有抑制食慾、控制體重的作用。番茄熱量低;大番茄一顆熱量約29大卡;小蕃茄10顆(重量約133公克),熱量僅44大卡。膳食纖維含量高,相當於一碗煮熟高麗菜,維他命C相當於一顆橘子,是點心的好選擇。6.芒果芒果的糖分高,一般人認為芒果吃吃會容易胖。但芒果纖維也高,適合減重飲食。芒果還能降血壓並有助於血糖調節,這兩者都在新陳代謝中發揮作用。橋新陳代謝好,對於體重控制有直接幫助。7.檸檬富含維生素C的檸檬,許多人會把它視為美白的聖品。但其實檸檬中含有營養的物質也許多,最主要促進新陳代謝。多吃檸檬不但可以美白,還能瘦身,可說是一舉多得的一種水果,但在吃這種比較酸的水果時,記得絕不能空腹吃。8.葡萄柚葡萄柚是水果中,對減肥非常好的一種。葡萄柚的卡路里含量比較低,即便多吃了,也不會影響到瘦身。重點是葡萄柚中的鉀元素含量高,可以減少堆積在下半身的脂肪及水分,想要擺脫酪梨型的人不可錯過。9.漿果類漿果(藍莓、覆盆子、桑葚、黑醋栗、草莓等)熱量低、纖維含量高,一項研究顯示,與吃65大卡含糖零食的人相比,吃65大卡漿果的人,在晚餐時少吃了133卡路里。另一項追蹤20年、調查超過13萬名成年人飲食模式的研究,發現漿果是維持健康體重的最佳水果之一。10.柑橘類一顆中等橘子約含60大卡和3克纖維,而葡萄柚約含100大卡、4克纖維。柑橘類因高含水量和高纖維,被列為低升糖指數的水果,可穩定血糖、維持飽足感更久。最後要提醒大家,水果甜度高,拼命吃水果不可能變瘦,還會吃出「脂肪肝」。均衡的飲食,才是能讓身體健康新陳代謝的正解。【資料來源】.《EVERYDAY HEALTH》7 Top Fruits to Support Weight Loss.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7-25 醫療.新陳代謝
痛風是冬天的疾病?5個危險行為令你夏天痛風也發作,喝手搖飲又中鏢!
天氣冷時,痛風及關節炎患者就會明顯增加,因此許多人總以為痛風是冬天好發的疾病。事實上,痛風沒有分季節,甚至因為以下幾項誘因,夏天痛風也很容易發作,千萬不要被炎熱的天氣騙了!1.身體缺水就跟夏天也好發中風、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差不多,夏天水分攝取不足血液變得濃稠、血液速度減慢,血管容易發生阻塞。夏天流汗量增加,若水喝太少導致體內水分不足,就會影響尿酸代謝。2.一直待在冷氣房現在的夏天愈來愈熱,大家也愈來愈離不開冷氣的室內環境,不過過度吹冷氣常會引起許多健康問題。痛風患者長時間待在低溫的冷氣房中,也讓身體循環變差,影響代謝。而溫度下降,喝水量減少也會導致尿液減少,使得尿酸無法排出累積在體內,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3.喝太多啤酒痛風患者應該都知道啤酒、烈酒等酒精性飲料是大忌,尤其啤酒喝多了,尿酸濃度會升高,可能導致尿酸結石,也會誘發痛風發作。不過有人夏天口渴不是灌水是灌灌啤酒。此外很多人夏天也愛吃熱炒店,而到了熱炒店不喝幾杯啤酒總覺得少了什麼!?還有人很愛啤酒加炸雞,除了酒精,還有油+動物性蛋白,對痛風更糟!4.喝太多含糖飲料你以為只有海鮮、啤酒等高普林食物危險?其實喝太多含糖飲料,也容易誘發痛風發作。早在2008年就有來自美國的研究指出,含糖碳酸飲料會增加痛風發作風險,其中關鍵在於「果糖」容易提升血中尿酸濃度,而夏天喝最多的碳酸飲料、珍珠奶茶等手搖飲,就常會使用果糖。5.重口味飲食天氣熱吃不下,總是很想吃一些重油重鹹的食物或零食,例如鹽酥雞;或是食物裡多加一些調味料,如辣椒、胡椒鹽等來提升食欲。上述提到「啤酒加炸雞」,台灣人最愛的「珍奶加雞排」同樣也是痛風惡魔組合:糖+油脂+雞肉,果瞊加高普林,你的痛風怎能不發作?痛風控制首重飲食痛風在臨床上是指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當體內嘌呤代謝異常導致尿酸濃度太高時,尿酸就會在血液中呈現過度飽和狀態,於是就會以尿酸結晶的型態沉積在人體的組織裏,誘發出不同型態的疾病,因此控制尿酸值在正常範圍,為有效治療痛風發作的唯一途徑,飲食及體重控制更是重中之重。痛風飲食遵循7原則1.維持理想體重:BMI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正常範圍為18.5≦BMI<24。2.避免攝食高普林的食物:如動物內臟、魚皮、海鮮類(尤其是蛤蜊、牡蠣、吻仔魚)。3.適度攝食乾豆、種子、堅果:目前是否應避免攝食此類食物仍有爭議,因此類食品平時是以乾燥型態出現,故每 100 公克所含普林並不低,約為 50~150 毫克之間,由於其蛋白質含量豐富,定量食用並與肉類替換,應無需顧慮其普林含量,但並不建議取代榖類當作主食以免過度攝食。4.適量蛋白質,避免暴飲暴食。5.少油:多用蒸、煮、滷、涼拌的烹調方式。6.多喝水,有益健康:足夠的水分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量的尿酸。7.避免飲酒:酒在體內代謝產生乳酸,會影響尿酸排泄,間接促使痛風發作。》看完整疾病百科/痛風【資料來源】.衛福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醫師《聯合報》受訪資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黃春明醫師《聯合報》受訪資料.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兼任主治醫師許伯爵《聯合報》受訪資料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6-23 醫療.泌尿腎臟
該如何處理洗腎後遇到的不適感、抽筋、皮膚癢和失智?
洗腎經常伴隨很多副作用與不舒服,到底該如何處理?元氣網幫洗腎病人整理一些大小問題,包含:●洗腎有哪些不舒服症狀? ●如何避免抽筋?●長期洗腎後,造成的皮膚癢。●洗腎後是否會造成失智? 元氣網整理這些問題與解方,協助病患勇敢面對洗腎不害怕 。哪些情況造成洗腎過程不舒服? 洗腎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各自常見的不舒服感如下:●血液透析:每次進行血液透析前,護理人員會替腎友打上二支針,其中一支針是將血液引流出來,經過「人工腎臟器」,將人體廢物與多餘水分透過機器進行交換,另一支針是將洗乾淨的血液流回體內。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會明顯感受到針頭穿刺皮肉的痛楚。並且在透析的過程中,插針的手或腳不可隨意活動,避免針尖滑動引起「漏針」的併發症。●腹膜透析:利用外科手術將「腹膜透析導管」經由腹腔壁插入腹腔中,這根導管是提供透析液進出腹腔的通路,透析液置留在腹腔的過程中,血液中的廢物會通過腹膜上進入透析液中,含有廢物的透析液之後再從腹腔引流出來,最後再換上入另一袋新鮮的透析液,完成新的循環。腎友從開刀植入腹膜透析導管後的前幾天,可能會有一些不舒服,之後透析的過程比較不會像血液透析需要承受扎針的痛苦,腎友在腹膜透析時甚至能稍微移動,有較高的自主性。剛開始洗腎的病患會遇到哪些常見的不適症狀? 有時會出現透析不平衡症候群:常常發生在一開始洗腎的病人,常常會出現噁心、嘔吐、頭痛等身體不適的症狀。提醒腎友,只有平日按時透析,不要間隔太多天才洗腎,減少尿毒素的累積,就會慢慢的適應與改善不適感。遇到抽筋時該怎麼處理?抽筋:常發生在洗腎進行中的 2~3 小時發生,最常見是下肢抽筋,有時會發生在手指和腹肌,抽筋時肌肉會會突然緊繃,並且伴隨強烈的疼痛感。預防重點仍在限制水分攝取,避免兩次透析間體重增加大於5%。發作時熱敷可以按摩肌肉,改善抽筋的不適感。洗腎病人為什麼會皮膚癢?如何避免?研究指出,約有50~80%會出現搔癢症,尤其常見於背部和四肢皮膚。根據目前的研究歸納,洗腎病人容易出現皮膚搔癢跟下列原因有關:1.皮膚乾燥:洗腎病人大多已進入尿毒症,皮膚常有皮脂腺萎縮的問題,皮膚分泌的脂肪量的顯著減少,因而影響到皮膚的保濕,過度乾燥的皮膚表層容易受到刺激產生癢感,讓洗腎病人不自覺的抓癢來減輕症狀。2.致癢素、組織胺濃度高:洗腎病人血液中的致癢素與組織胺較正常人為多,因為腎病的排泄效果變慢,就會過度積累在血液中,容易讓洗腎病人容易感覺到癢感。3.維生素與礦物質不平衡:據研究指出,洗腎病人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容易積累在體內,導致不平衡,其中高血磷、高血鈣、高血鎂和高維生素A,都會導致洗腎病人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4.其他因素:洗腎病人所服用的藥物種類繁多,副作用和交互複雜;同時洗腎病人也因免疫力較低,導致皮膚容易感染細菌與黴菌,都會導致皮膚容易發生搔癢的問題。腎贓科醫師建議透過這些方式可改善皮膚搔癢:●可用冰敷,減少皮膚的敏感度●盡量穿棉質衣服,保持皮膚通風●使用中性肥皂,沐浴後使用乳液塗抹全身2-3次,充分滋潤皮膚。●如果皮膚搔癢遲遲未能改善,建議可至門診請醫師診視。醫師可根據病情開立口服藥物或外用藥膏,嚴重的病人也可使用照光治療來改善病況。 洗腎後會發生水腫嗎?如何有效避免?洗腎病人沒有出現四肢水腫和肺水腫,且血壓正常時的體重,通常稱為「乾體重」。腎友洗腎完如果未達「乾體重」,表示體內仍有多餘的水分沒有排出,可能會出現水腫、肺水腫 等情況。嚴重時,腎病人會出現呼吸 容易喘的情況。洗腎病人如果能配合醫護人員的指導,控制水分和鹽分的攝取量,維持兩次透析體重控制增加在5%以內,就能有效避免洗腎後水腫的發生。洗腎會更容易發生失智嗎?有辦法預防或改善嗎?根據研究指出,發生嚴重腎衰竭來到末期腎臟病,尤其需長期接受洗腎治療的病人,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失智)的盛行率最高;失智的風險明顯高於一般人。洗腎病人有可能增加失智的風險有:1.毒素的累積:由於腎功能逐漸惡化,本該由腎臟排出的代謝廢物逐漸累積於體內,長期累積有可能造成「尿毒性腦病變」。洗腎雖可以降低毒素的累積,但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中大分子毒素在傳統的人工腎臟未必能夠順利過濾,所以仍然會對腎友的腦部造成累積傷害。2.血液透析時較高的脫水率:洗腎病人的體重如果增加太多,機器設定的脫水量與脫水速率就要隨之提高,導致在血液透析的過程時容易發生低血壓,血壓過低會讓大腦缺血而傷害到腦細胞。腹膜透析相對不會發生此問題,但腹膜透析病人的失智率仍遠較正常人為高,可知洗腎病人容易失智是一個多原因所造成的結果。3.貧血:洗腎病人很容易產生的併發症,貧血會增加腦部血液循環變差的可能,容易使大腦細胞缺氧,增加失智的風險。4.鋁中毒:過去在治療時,醫師有時會開立鋁片作為磷的結合劑,卻容易讓過多的鋁積累在腦部,久而久之會增加失智風險。目前腎臟科醫師多數已不會選擇此種治療方式,鋁中毒的機會已顯著減少。5.其他因素:合併有憂鬱症或憂鬱情緒的洗腎病人,較易合併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服用藥物太多,交互作用影響不佳;洗腎病如果人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目前研究也都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已經規律接受洗腎的病人來說,如果將平時血壓控制得太標準,反而會增加洗腎時低血壓的機率,更容易導致腦細胞缺血,反倒增加失智的風險。目前建議洗腎病人可採取以下方式,來減低未來失智的風險:1.增加每次洗腎之清除率:血液透析過濾術(hemodiafiltration)和使用中分子量阻截透析膜的新型人工腎臟,較傳統洗腎方式能夠移除更多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中、大分子毒素,目前值得期待的新治療方式來減低日後失智的可能。2.低溫透析:可減低七成洗腎時低血壓發生率,預防因為低血壓導致的腦部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受損。3.腎臟移植: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在接受腎臟移植後,在移植後的6~12個月內,就可顯著觀察到病人的認知能力有所改善。目前洗腎與失智的關係,仍有待醫學進一步研究,找到相互影響的機制,並替腎友帶來新的解方。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
-
2023-06-22 醫療.消化系統
不止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6大類飲食都要節制,胃食道逆流禁忌食物列表
胃食道逆流症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多與肥胖、飲食及生活習慣不良相關。因此,除了減肥與體重控制之外,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務必配合改變。飲食習慣盡量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細嚼慢嚥,才不會因為吃太快而不小心吃太飽或吞進太多空氣。盡量避免至「吃到飽餐廳」用餐,也避免點用大杯的手搖飲。餐後不要立刻平躺,飯後多散步以幫助消化,睡前4小時避免進食或吃消夜。因此晚上千萬要控制自己的食欲,避免因為各種美食誘惑而吃太飽,誘發胃食道逆流而影響睡眠。平時避免菸、酒精、茶、咖啡、可樂或其他過甜、過酸的飲食,以免促進胃酸分泌或造成下食道括約肌的鬆弛。除了大家琅琅上口的「喝咖啡、吃甜食」容易引發胃食道逆流之外,以下歸納胃食道逆流患者應避免的六大類飲食,未有此症狀的讀者也應適量攝取:日常減少腹部壓迫,例如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將皮帶、腰帶、束腰等放鬆一些,吃完飯不要劇烈運動,也盡量避免彎腰提重物或彎腰做家事。睡眠睡覺時床頭或枕頭可以墊高一些,藉由重力減少逆流發生。同樣道理,睡覺時採左側躺,讓食道稍高於胃部,胃酸和殘餘食物比較不會逆流。體型肥胖的人很容易有賁門鬆弛的情況,腹部脂肪多也會增高腹壓,造成逆流,只要減重兩、三公斤,就可以明顯感受到胃食道逆流的改善。配合上述飲食控制及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好好控制體重,避免肥胖發生。心情盡量放鬆心情,保持情緒穩定。緊張、焦慮、壓力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讓胃腸消化不良,影響胃腸蠕動及胃酸分泌,增加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此外,這些負面情緒也會強化胃食道逆流症狀的感受,食道粘膜神經會過度敏感,讓人更不舒服。平常應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紓解生活壓力,正面思考。如有必要,也可以尋求身心科醫師的諮商與協助。胃食道逆流常常是慢性、經年累月,症狀好好壞壞,不易斷根。但是幸好此病可以好好控制,除了接受正規的藥物治療之外,日常飲食生活方面不要吃太快、太飽,不要太晚吃,不要吃太甜、太油、太酸、太辣、太冰的食物,不抽菸、不喝酒,飯後多散步,平時多運動,維持標準體重,避免肥胖,更要保持一顆愉悅的心,若能配合做到,一定可以有效預防或減緩胃食道逆流!
-
2023-06-05 養生.聰明飲食
用代糖控制體重會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嗎?教授這麼說
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在2023-5-15發布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它說:「WHO建議不要將非糖甜味劑用作實現體重控制或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風險的手段(有條件的建議)。」(註:為了簡單明了,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裡用「代糖」來表示「非糖甜味劑」)當天以及隨後幾日,多家英文媒體對此新聞做了廣泛報導,少數幾家中文媒體也有報導,而也就因為如此,我認為我沒有必要再自行發表文章。但是,昨天我複習了這些媒體的報導,才發現它們都沒有提起WHO的建議其實是屬於Conditional Recommendation(有條件的建議),而且有些新聞標題可能會有誤導之嫌,例如世界新聞網在2023-5-18發表的為瘦身改吃代糖? WHO警告:反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在我解釋「有條件的建議」以及「誤導之嫌」之前,我希望讓讀者知道,我發表過十篇有關代糖的文章,而在其中三篇裡我早已做出類似WHO的建議:「代糖」有益?有害?:「總之,對選擇攝取代糖的朋友們,我只能說抱歉,帶給你的資訊是如此負面。不過,我真的希望,負面的資訊可以轉為正面的認知。那就是,運動和均衡飲食,才是永恆可靠的健康準則。」甜葉菊天然代糖,糖尿病福音?:「勸大家應當減少糖的攝取,不管是真糖或代糖,不管是天然或合成。」(在說這個的時候都會想到台灣之光波霸奶茶)赤蘚糖醇:代糖真的等於心肌梗塞和中風嗎:「改變嗜甜的味蕾才是長久之計。」(註:這是讀者Elliot的建議)WHO有進一步說明施行該建議的可行性:「無論使用何種干預措施和政策行動來實施建議,都可能需要在個人層面進行一定程度的行為改變; 實現這一目標的程度將取決於已經習慣於食品和飲料中一定甜度水平的個人是否願意減少其飲食中的整體甜度。」好,我現在來解釋什麼是「有條件的建議」。請看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裡面的這幾句話:『WHO的建議可以是強烈的,也可以是有條件的,這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支持性科學證據的總體確定性、理想和不良後果的平衡,以及指南「建議的證據」部分所述的其他因素。強烈建議是指 WHO 指南制定小組確信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的那些建議。 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採納強烈建議作為政策。有條件的建議是 WHO 指南制定小組不太確定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或預期淨收益非常小的建議。 因此,在有條件的建議被採納為政策之前,可能需要決策者之間進行實質性討論。』那,為什麼WHO 指南制定小組會「不太確定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或預期淨收益非常小」?WHO有做出解釋(請看下面),但如果您時間有限,那我就先告訴大家:WHO 指南制定小組認為目前的相關科學證據都屬於「低質量」或「極低質量」,所以才會「不太確定」。那,既然是「不太確定」,WHO也就不可能會做出「警告」。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新聞標題裡的「WHO警告:反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有誤導之嫌。以下是翻譯自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在短期隨機對照試驗(都是低確定性證據)中,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都會減少糖分和能量攝入,降低體重和 BMI,其中大部分持續 3 個月或更短時間。 使用代糖不會顯著影響其他體脂指標或心臟代謝健康的中間標誌物,包括葡萄糖、胰島素或血脂(極低至中等確定性證據)。 來自少數持續 6-18 個月的長期試驗的證據並未表明對體重有影響,但由於這些試驗的實施方式和結果報告存在許多差異,因此難以判斷。當代糖的攝入量與游離糖的攝入量直接比較時(即試驗中的一組接受代糖,另一組接受游離糖),接受代糖的人體重和 BMI 較低,與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時的結果相似。 然而,大多數這些試驗在提供含有代糖或游離糖的食品和飲料之外還有其他飲食,因此沒有直接衡量用代糖替代游離糖的效果。 當代糖與無/安慰劑或水進行比較時(即試驗中的一組接受代糖,另一組無接受/安慰劑或水),未觀察到對體重或 BMI 的影響。當代糖在少數隨機對照試驗中被專門評估為游離糖的替代品時(即,要求習慣食用含游離糖的食品或飲料的消費者改用含有代糖的版本來代替游離糖),對體重的影響顯著減弱 (相對於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所觀察到的結果),並且不再觀察到對 BMI 的影響。來自長達 10 年隨訪的前瞻性觀察研究的證據如下。更高的代糖攝入量與更高的 BMI 和更高的肥胖風險相關,但與其他體脂指標無關(極低至低確定性證據)。在平均隨訪 13 年的長期前瞻性觀察研究中,較高的代糖攝入量與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風險增加相關(非常低到低質量證據),但是 與總體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差異無關(極低質量證據)。根據病例對照研究(非常低質量的證據),使用代糖(主要是糖精)與膀胱癌風險增加相關。原文:不要用代糖來控制體重,世衛有條件的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9 養生.聰明飲食
糙米3大營養價值,但口感太硬咬不動?電鍋3步驟快煮營養不流失
糙米營養豐富但口感粗硬、烹調費時,國人接受度有限。為了推廣「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台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與台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合作推出電鍋料理課程與食譜,如「四君子粥」、「紫米乳酪粽」、「雙色地瓜高麗菜捲」等,讓長者、上班族及一般民眾能夠方便料理、輕鬆上菜及吃出健康,鍾奶奶笑著說:「連寶貝孫子都覺得好好吃喔!」 三餐主食至少1/3全穀及未精製雜糧食物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建議,三餐的主食至少要有 1/3以上來自全穀及未精製雜糧食物,以攝取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 台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於111年調查台北市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不吃或少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的原因,36.4%長者表示口感太硬咬不動,15.2%長者覺得烹煮不易進而降低全穀及未精製雜糧的接受度。 台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林柳吟主任表示,因應目前台灣高齡化現象高齡長者需多攝入全榖及未精製雜糧食物,其富含微量元素可增加身體抵抗力來提升身體保護力。 台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張惠萍主任提到:「慢性病的發生與飲食結構及方式息息相關,要怎麼吃才能遠離慢性病是現代人最重要的議題。穀類最具有營養價值的部位是麩皮與胚芽,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因為加工程度低,麩皮與胚芽才能被保留下來。因此,糙米營養價值較高,而白米營養價值較低。此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E)與礦物質(鉀與鎂)等營養,這些營養素在人體內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國人攝取達到每日建議量,可延緩飯後血糖上升速度、有助於體重控制、維持腸道健康、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維持正常能量代謝與神經系統功能。」 糙米三大營養價值 1膳食纖維 2維生素(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E) 3礦物質(鉀與鎂) 全榖雜糧如何輕鬆煮? 1料理前先浸泡 2冷藏隔夜可縮短烹煮時間 3蒸熟再料理 全穀及未精製雜糧是指未經加工,儘量「維持原態」之主食,過度加工精製的全穀雜糧將流失較多營養素,如何正確挑選食材及烹煮是很重要的環節。 每逢端午佳節前夕,竹葉粽香便是家家戶戶最熟悉的味道,內湖國泰診所張斯蘭營養師設計老少咸宜的紫米乳酪粽來應景,紫米富含花青素屬於未精緻雜糧,建議料理前先浸泡,並冷藏隔夜可縮短烹煮時間。且炎炎夏日將至,消暑料理「雙色地瓜高麗菜捲」以黃地瓜、紫地瓜及高麗菜烹調而成,地瓜經由電鍋蒸熟再料理,不僅可保有食材原味,讓食物的營養不流失,更能同時攝取到不同的植化素。 退休的鍾奶奶體驗參加社區營養教作課程,家人對於每週的新料理都吃光光甚至讚不絕口,家人也發現以往吃起來覺得粗硬不好咬的全榖雜糧,現在吃起來相當好入口。鍾奶奶笑著說:「連寶貝孫子都覺得好好吃喔!」 【延伸閱讀】鐵質比蘋果更多! 4招挑選香甜多汁的水蜜桃發酵食物有助健康 營養師親授2居家簡易料理!5吃法外食族必知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7921】(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4 養生.聰明飲食
增肌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 營養師曝少吃這些還會影響肌肉質量
【本文重點】蛋白質是建造修復組織肌肉生長的主要原料,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為增肌關鍵。蛋白質食物可平均分配於一日三餐,加上充足熱量,維生素D等,可增加肌肉生成效率。對於牙口不好的長輩,可選用豆腐、豆干、蒸魚、炒蛋等軟嫩易嚼的食材。減肥者建議在重量訓練後30分鐘內快速補充優質蛋白質和澱粉,如低糖豆漿、地瓜、雞腿等。--by ChatGPT哪些營養素與肌力最相關?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說,「蛋白質」是建造修補組織肌肉生長的主要原料,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為增肌關鍵。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胺基酸,有助於刺激肌肉合成,其中必需胺基酸為人體無法製造,需從食物中補充,日常飲食可多選擇優質蛋白質,例如黃豆及其相關製品、魚類海鮮、蛋類、禽畜瘦肉、乳製品。劉彥均提醒,減重族常採用不吃澱粉、只吃蛋白質飲食模式,事實上醣類、蛋白質、脂質為身體維持運作重要三大營養素,缺一不可。建議可用未精製全穀雜糧類澱粉取代精製澱粉,例如糙米飯取代白米飯,達成均衡健康的減重效果。熱量攝取要足夠,維持適當體重,維生素D關乎肌肉質量。劉彥均提供增加肌肉量的飲食小技巧:1.充足熱量與蛋白質:把握優質蛋白質攝取原則,還需搭配均衡飲食,並且維持適當體位,體位過輕容易增加肌少症風險,若缺乏熱量會影響能量代謝,造成肌肉疲勞衰退。2.蛋白質平均分配:除了蛋白質的攝取量要足夠外,餐次分配也是重要因素,建議將蛋白質食物平均分配於一日三餐,才能有效提高吸收利用率。3.維生素D不可少: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與肌肉質量有關,補充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吸收,減緩肌肉流失及預防骨質疏鬆。食物來源包括鮭魚、鮪魚、鯖魚、乾香菇、蛋黃、牛奶等。此外,鼓勵搭配每天10-15分鐘日照,以活化維生素D功能。每餐吃一掌心大的豆魚蛋肉類,平均分配三餐中。劉彥均提醒,肌少症是長者常見症狀之一,長輩常以為飲食清淡就是健康,卻忽略蛋白質攝取。多數長者因牙口吞嚥功能退化或圖方便,常以稀飯配醬菜或白飯加菜湯打發一餐,建議高齡者更需重視蛋白質攝取量,若牙口不好可選擇蒸蛋、蒸魚、豆腐,或在粥品湯品中加入肉類燉煮,餐間選擇牛奶、豆花、豆漿等高蛋白質點心。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蔡怡君說,根據歐洲老年醫學會2013年提出的建議,一般健康的長者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至1.2克,以60公斤長者來說,每天可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簡單來說,一餐攝取一個掌心大的豆魚蛋肉類,且富含蛋白質食物應平均分配在三餐中,可以有效提高吸收率,並增加肌肉生成效率。蔡怡君說明,根據2018年每日飲食指南,活動量適中的男性長者一日建議攝取2250大卡、女性長者則是1800大卡,而活動量稍低的男性長者一日建議攝取1950大卡、女性長者則是1600大卡。胃口不佳者,優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全穀雜糧類。蔡怡君建議,每餐應注意要有澱粉、蔬菜、蛋白質食物的搭配,如吃稀飯時搭配一碗燙(炒)青菜和紅燒豆腐、魯豆包、豆干、魚、炒蛋煎蛋、滷雞腿、炒肉片等,或外食吃麵時再點份燙青菜和滷豆干、滷蛋搭配,即是很均衡的一餐。蔡怡君指出,如果老年人牙口不好,優先採用質地軟嫩的食材,例如豆腐、豆干、豆包等豆製品、蒸魚、蒸蛋、炒蛋等。肉類可透過拍打、刀尖點肉斷筋、逆紋切或是先用鳳梨、木瓜、檸檬醃製等讓肉質軟化,或切成肉末、小塊,也可採燉煮。胃口不佳,進食順序應鼓勵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全穀雜糧類,最後才吃蔬菜,以確保優先攝取到蛋白質來源。料理可多樣化,以水果或中藥材入菜提香。慢性腎病如何增肌攝取足夠熱量 低蛋白澱粉+優質蛋白質需限制蛋白質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劉彥均說,首要是攝取足夠熱量,避免體組織分解產生含氮廢物,造成腎臟負擔。蛋白質來源建議選擇高生物價的豆魚蛋肉類,可搭配低蛋白澱粉,例如冬粉、米粉、粄條等取代部分主食,除了能維持熱量目標,也能確保優質蛋白質提供身體良好利用率。蔡怡君建議慢性腎臟病患控制蛋白質攝入量,飲食要注意足夠的熱量,以及不過量的蛋白質(依身體狀況諮詢營養師),並選擇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來源,如嫩豆腐、板豆腐、豆干、魚、蛋、雞肉、鴨肉、豬肉、牛肉等。另外,運動也很重要,建議可進行輕度的「阻力訓練」,如拉彈力帶、舉裝滿水的寶特瓶等運動,從而維持肌肉質量。減重者如何增肌蛋白質加適量澱粉 減脂增肌更有效率減肥不吃澱粉、只吃蛋白質,會不會減掉肌肉?蔡怡君說,體重控制的不二法門,就是減少熱量攝取(節制吃)、增加熱量消耗(多運動),產生熱量負平衡進而氧化體脂肪,達到減重效果。建議重量訓練後30分鐘內,立即補充優質的蛋白質和澱粉,如一杯低糖豆漿或是吃一支雞腿加上一個地瓜,可以增加肌肉量和達到代謝效果。吃下的澱粉,會用來生長肌肉,不會變成脂肪堆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9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會失敗,跟做了這3件事有關!吃飯時集中注意力、速度放慢
臨床觀察,很多人減重會失敗,多因蔬菜攝取不足;其次,外食吃太多高油重鹹的食物,或鹽酥雞、雞排等炸物吃太多;而吃飯速度太快、一次吃太多,也都是減重失敗的原因。 上班族青菜嚴重缺乏,主食類也偏多營養師倪曼婷表示,很多上班族講求快速,會選擇西式速食,如漢堡、油炸薯條,又喝含糖可樂,青菜嚴重缺乏,主食類也偏多,應盡量減少,偶爾真的想吃,建議請店員將薯條去鹽,搭配喝無糖茶飲或低卡可樂會稍為好些,漢堡夾的肉,盡量以烤的取代炸的,雞肉部分可去皮再吃。肉皮不要吃太多,有些人誤以為吃豬腳、肥肉或動物皮能補充膠原蛋白,這是錯誤迷思,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吃飯時需要集中注意力、速度放慢自己煮相較於外食,較有助於減重,包括用的油及鹽都可自我管控,選擇食材也能避免加工、高油製品,只要觀念正確,自煮一定比外食健康,且較能達到體重控制的目的。 倪曼婷提醒,吃飯時需要集中注意力、速度放慢;攝取足夠蔬菜,提供飽足感;食材方面,避免油炸食物、加工製品;戒除拌湯汁或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均衡飲食,每餐有主食搭配青菜以及豆魚蛋肉等蛋白質食物,飯後點心由水果取代,才能有效達到減重目的。【延伸閱讀】。上班族用餐只有1小時,該怎麼做?減重才容易成功,且要先吃菜,再吃這2樣食物 。亞洲人「1吃飯習慣」易致癌! 口臭、打嗝脹氣恐是中鏢了
-
2023-04-28 養生.聰明飲食
怕胖不吃澱粉?12種健康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推薦
現代許多人為減肥不吃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卻還是常喝含糖飲料或甜點,雖攝取了碳水化合物,但卻是空有熱量而沒有任何營養。碳水化合物仍有維持健康的必要性,也有助於體內脂肪燃燒,殊不知過低的碳水化合物攝取,也可能讓你短命。為什麼我們需要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包括蔬菜、水果和糖,主要來源是澱粉類食物,如馬鈴薯、麵包、米飯、麵食和穀物。其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研究發現大腦細胞只能藉由碳水化合物獲得能量,成人大腦每日平均需要 110 至 140 公克的葡萄糖,因此,每日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是有其必要的。根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1至70歲以上碳水化合物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30公克,占總熱量50%-65%;懷孕婦女建議175公克,哺乳婦女210公克。12種健康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推薦元氣網以下整理國內外專家建議的12種營養豐富且富含纖維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大家一起擺脫飲料與甜點的控制,更健康的攝取熱量。藜麥、燕麥、蕎麥這三者都含有7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富含蛋白質、纖維及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藜麥、燕麥、蕎麥都極具飽腹感,是減重族群的好選擇。藜麥和蕎麥可改善血糖和心臟健康,燕麥也可降血糖和膽固醇。香蕉一根大香蕉(136克)約含31克碳水化合物,以澱粉或糖的形式存在。香蕉鉀含量高,有助降血壓和改善心臟健康。香蕉不只水溶性纖維多,還含豐富果膠,是很好的「天然通便劑」。不太成熟的綠色香蕉澱粉含量較高、糖份較少。綠香蕉富含抗性澱粉,能提供飽足感,對減重族群也是不錯的飽腹來源。地瓜每100公克,熱量121大卡/碳水化合物27.8克/膳食纖維2.5克地瓜由澱粉、糖和纖維組成,富含維生素A、C、鉀及抗氧化劑,有助對抗細胞中有害自由基。地瓜煮熟後放冷會產生抗性澱粉,可降低GI值,帶皮吃則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馬鈴薯每100公克,熱量77大卡/碳水化合物15.8克/膳食纖維1.3克馬鈴薯每100克中含鉀502毫克,屬於高鉀食物,有利控制血壓。它還提供一種獨特的碳水化合物-抗性澱粉,已被證實能提高身體脂肪燃燒。煮熟、冷卻的馬鈴薯會形成更多抗性澱粉,因此建議煮熟冷卻後再吃,以獲得更多抗性澱粉。研究也顯示,馬鈴薯比其他含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義大利麵和米飯)更容易有飽腹感,有利體重控制。南瓜每100公克,熱量49大卡/碳水化合物11.1克/膳食纖維1.4克南瓜是極好的維生素A來源,可改善視力。它還含有植物固醇,可以降低壞膽固醇,β-胡蘿蔔素則可以對抗對人體有害的自由基。屬於全穀根莖類的南瓜含鉀量高,高血壓患者若吃糙米飯攝取澱粉,不如改吃南瓜,營養素不輸糙米。玉米每100公克,熱量107大卡/碳水化合物17.8克/膳食纖維4.7克玉米在營養分類上屬全穀根莖類,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豐富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黃素等。1根水煮玉米熱量約210大卡,就等於1碗8分滿的白飯,一餐1根玉米就能取代主食白飯。甜菜根每34公克,熱量49大卡/碳水化合物7.8克/膳食纖維2.3克甜菜根屬根莖類植物,含有稱為「甜菜鹼」的營養素,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甜菜也是葉酸、錳和鉀的良好來源,有助鈣的吸收和血液凝固。藍莓藍莓主要由水組成,以及每100克約14.5克碳水化合物。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維生素C、K和錳等。根據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院近期一項指出,每天吃一把野生藍莓,有助降低血壓、改善記憶力和大腦認知能力。蘋果每100公克,熱量49大卡/碳水化合物13克/膳食纖維1.5克蘋果熱量低、營養價值很高,富含植化素、果膠、多酚、維生素、鉀、鐵等礦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及防癌功效,更是減肥、降三高、幫助排便的最佳水果之一。蘋果的果皮營養價值高,建議連皮一起吃最好。蘋果屬於低GI水果,適合糖尿病人、減肥的人、有三高問題的人食用,但如果是腸胃炎發作的人,則去皮後再吃即可。柳丁每100公克,熱量44大卡/碳水化合物11克/膳食纖維2.1克柳丁是纖維的良好來源,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其他健康的植物化合物。吃柳丁有益心臟健康並增加鐵的吸收,有助預防缺鐵性貧血。除了以上所列,其實還有許多好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要知道,碳水化合物不是惡魔,完全不吃或狂吃某類食物,都是不利健康的。唯有了解,才能健康又愉快的享受吃這件事。【參考資料】.《healthline》12 High Carb Foods That Are Incredibly Healthy.不吃碳水化合物可能縮短4年壽命?專家建議這樣吃.馬鈴薯=高熱量?怎麼煮是關鍵!教你保留維生素、抗氧化劑含量.圖表/地瓜、馬鈴薯比一比!營養差在哪?怎麼吃效果更好.助減肥、降三高的最佳水果之一 營養師揭蘋果要不要削皮.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
2023-04-10 焦點.元氣新聞
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腎臟病5症狀,小便有泡沫就是「泡泡尿」嗎?
【本文重點】資深香港影星吳耀漢於4月10日離世,享壽83歲。吳耀漢近年因腎臟病、心臟血管栓塞和聽力衰退等問題而陸續受到限制。腎臟病初期不易發現,需注意疲倦、貧血、高血壓、泡泡尿和水腫等症狀。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患者不一定需要立即進行洗腎治療,需控制慢性疾病,如血壓、血糖,避免高蛋白、磷離子、鉀離子和內臟等食物,以及避免長期使用消炎藥等。在腎功能受損的情況下,需遵循醫生的建議和定期檢查。--by ChatGPT據港媒報導,以「五福星撞鬼」系列電影走紅的香港資深影星吳耀漢今(10日)傳出逝世的消息,他的家人在通訊群組證實吳耀漢離世,享壽83歲。《香港01》報導,吳耀漢家人在昨(9日)接到醫院通知前去見吳耀漢最後一面,他們被告知吳耀漢的心臟停止了,醫生一度嘗試用儀器使它再次運作但仍無效。事實上,吳耀漢近年因年紀大身體陸續出現問題。他曾因心臟血管栓塞要做手術,聽力衰退也讓他兩邊耳朵都戴了助聽器。有嚴重腎衰竭的他腎功能只剩約一成,每日要洗腎4次,吳耀漢2年前受訪時透露自己因每天洗腎使得日常生活受限很多,但醫生不建議他換腎。腎臟病初期5大症狀腎臟病初期其實不易發現,除了靠健檢揪出紅字,平常還要注意若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五大症狀就要小心,避免腎病變。而許多人對「泡泡尿」的症狀最是感到疑惑,因為平常尿尿可能或多或少會有些泡泡,那該如何辨別?建議先觀察5至10分鐘,蛋白尿的泡泡不易消散,若持續數天未改善,應進一步就醫。得了腎臟病就會走到洗腎?而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其實不少,去年洗腎人口即已超過9萬人,很多人也擔心,是不是得了腎臟病最後就一定會走到洗腎?慢性腎臟病分期慢性腎臟病分為5期,分類指標是綜合年齡、性別和血清肌酸酐(CR)算出的腎絲球過濾率值(GFR)來判斷。.第1期的腎臟功能都還正常,但可能出現夜尿、多尿等情形。.第2期則開始出現腎功能異常;這時候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需注意飲食和維持良好作息,建議每半年定期追蹤一次腎功能。.第3期開始進入中重度腎臟病階段。.3到5期腎已明顯受損,應控制好慢性病。.第5期腎臟腎臟無法正常代謝運作,會開始出現尿毒症狀。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曾柏榮曾受訪指出,3到5期的病人並不是馬上就要洗腎,此時應該控制好慢性疾病,包括血壓、血糖,減少高蛋白食物和控制磷離子、鉀離子的攝取,避免內臟、湯汁等食物,也要盡量避免服用不必要的藥品。亞東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潘思宇則指出,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是否需要開始透析治療,需要考慮這兩項重要臨床指標:1.腎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2.是否有藥物無法控制併發症。4族群特別留意腎臟狀況國健署也在上個月的「世界腎臟日」提醒,吸菸、肥胖、三高患者以及年長者,特別應注意腎臟狀況。平常可透過「驗尿」及「抽血」2種檢查方式,確認腎絲球過濾率、尿蛋白狀況,了解自己屬於腎臟病五期中的哪一期。國健署有免費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健檢,幫助民眾及早覺察三高及腎臟狀況。國健署護腎黃金8守則1.多喝水2.健康飲食3.規律運動4.定期檢查腎功能5.三高控制6.體重控制7.不抽菸8.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參考資料】.「五福星」吳耀漢離世!晚年每日洗腎享壽83歲.腎臟病什麼時候該洗腎?醫曝出現3種情況就要有心理準備.我的腎功能如何,是否需要「洗腎」? 腎臟科醫師告訴你臨床判斷指標.慢性腎臟病分五期:小心腎臟病5大徵兆 3分鐘自我檢測.這些壞習慣會害腎提早罷工!「世界腎臟日」公布護腎8招,少吃止痛藥也在內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2023-03-31 癌症.乳癌
「乳癌」為婦女癌症第一名!小心這5種壞習慣增加乳癌發生率
乳癌在婦女癌症中排名第一!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提醒女性應每年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日接受治療。乳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5倍):(1) 有乳癌相關基因(BRCA1、BRCA2 陽性者)(2)一側乳房曾罹患乳癌(3) 特殊家族史(家族裡曾有人於更年期前得過兩側乳癌)(4)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1) 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2) 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以後 (3) 未曾生育者(4) 停經後肥胖( BMI指數大於等於30) (5) 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6) 胸部曾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者.較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1.1~1.9倍):(1) 中量飲酒(2) 喜愛攝取高脂肪/高糖/高熱量食物(3) 初經在12歲以前(4) 停經在55歲以後.可能危險因子(致癌相對機率未確定):(1) 口服避孕藥(2) 更年期補充荷爾蒙相關藥物女性乳癌的成因其實與荷爾蒙息息相關,尤其是曾經患了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的人更要注意,須定定期追蹤接受醫師的篩檢。乳癌高危險群除了家族有乳癌病史以外,生活及飲食習慣也是提高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關鍵。這5種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容易增加乳癌發生率1.習慣晚睡者:現代人容易作息不正常且習慣晚睡,但有研究指出熬夜晚睡或是作息顛倒容易增加乳癌機率,熬夜會使生理時鐘混,抑制了「褪黑激素」,褪黑激素降低會促進雌激素的分泌;反而會大增乳腺癌的患病風險。2.飲酒過量研究發現每天中等量以上的飲酒,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每日純酒精含量控制在15克以下,沒有一致的研究顯示會增加乳癌的危險性,適量飲酒可以,但是要記得控制量。3.經常心情鬱悶情緒的波動不穩定其實會導致體內的激素分泌繁亂失常,乳腺相關疾病其實與體內激素分泌是有關係的。4.沒有運動習慣運動可以調節我們體內的激素變化,並且減少脂肪囤積,建議將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並且每週規律運90~150分鐘,才能遠離罹患乳癌的風險。5.愛吃高糖、高脂肪食物日常食物中肉類和甜食比例較高的女性,尤其是紅肉的攝取過多,會增加停經前罹患雌激素受體陽性(ER+)乳癌的機率,是偏重蔬菜類的飲食女性的兩倍,因此建議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取,均衡的飲食才能進一步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其實要預防乳癌最大的方式就是先從健康的生活習慣做起,應該從年輕時開始遠離菸、酒、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乳癌的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5 養生.聰明飲食
堅果顧腦、護心、助防癌!常見8種適合族群各不同,留意6事吃得更健康
堅果是健康又營養的食材,每種都含有各種豐富的營養,可對人體帶來不少好處。不過堅果該怎麼吃更健康?劉怡里營養師點出各常見堅果,並教大家怎麼吃更養生!堅果顧腦、護心、助防癌!常見8種適合族群各有不同。 堅果有哪些營養?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堅果屬於脂肪類食材,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豐富,俗稱「好油」,一般常見來源如腰果、核桃、杏仁果、開心果、南瓜子、葵花子、夏威夷豆、松子等,除了可作為熱量和好的脂肪來源外,也可提供蛋白質、膳食纖維、鉀、鈣、鎂、鐵、鋅、維生素E、葉酸、植化素等營養,是一種營養價值相當高的食材。 堅果的營養有哪些好處?從各營養知名的好處來看堅果,如蛋白質可充足可助維持肌肉量。膳食纖維有助排便、促進腸道健康。好的油脂來源也有利心腦血管健康、防範心血管疾病。鉀可助降血壓、去水腫。鈣可促進骨骼健康。鎂可穩定神經及血糖。鐵可維持紅血球正常運作。維生素E有利抗氧化、防範自由基、有助防癌。葉酸則可護腦、護心、防止DNA受損。植化素有助於降低發炎反應。當然這些營養的好處也不單單只有這樣。而視堅果的種類提供的營養含量也會有所不同,有些營養甚至是特別突出,民眾也可視個人需求選擇。 各營養更突出的堅果?劉怡里營養師舉例,從各營養來看,同樣是100公克的堅果,南瓜子的蛋白質、鎂、鐵、鋅就相當出色,普遍皆比其他堅果來得高,分別可約達蛋白質30.4g、鎂633mg、鐵8.5mg、鋅9.4mg,且熱量低分量多也適合體重控制族群。膳食纖維和鈣質較高的則為杏仁果,分別可達9.8g和253mg。鉀較高的則為開心果,可達988mg。而維生素E和葉酸較高的則為葵花子,分別可達42.3mg和272.5μg。而其他堅果雖然沒有較突出的營養,但也都具有相關營養,也是相當出色。 堅果不是隨便吃吃就健康,營養師:吃太多還是會變胖。 堅果也不是隨便吃都健康,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像以脂肪來看,畢竟是脂肪攝取來源、含量較高,即便是好油吃多一樣會胖。鉀含量較高的堅果也較容易增加腎臟病友負擔。而許多堅果也會有綜合果乾,較容易吸附水氣,且粗估需吃到兩湯匙左右的果乾才能吃到一份水果的部分營養。 堅果顧腦、護心、助防癌,留意6件事吃得更健康! 劉怡里營養師建議,選購上可小包裝的堅果,若情況允許在吃之前就先用夾鏈袋分為各小包裝,開封後的堅果,若是小包裝的就盡量當次吃完,罐裝、大包裝的就得更注意防潮,可放在密封罐入冰箱裡貯存。堅果一天1湯匙15克或一餐1茶匙5克為佳,若想吃一整包小包裝的,也可和其他油脂類食物替換。腎臟病友更特別注意不可過量。若選擇有果乾類型的堅果,也記得不可取代水果攝取。而若是不知道自己適合吃哪一種堅果,綜合堅果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另也建議可多選無調味堅果,會比辣味、楓糖、蒜味等調味堅果更來得健康。劉怡里營養師也表示,若真的買到調味堅果也不用太緊張,沒有到不能吃,沒那麼嚴重,有調味的也可以作為入菜使用,料理不用另添調味料就有風味,或是年長者等胃口不佳者,也比較建議可選調味堅果或有果乾的堅果,當前目的以調味增進食慾、攝取營養為主。 《延伸閱讀》 .堅果也是養骨必吃營養?營養師:就像蓋房子,不能只喝牛奶。 .送禮營養師推6種,堅果、黑巧克力都名列其中!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3-10 養生.聰明飲食
健身減重者注意!運動後喝「乳清蛋白」補充流失蛋白質,但你喝對了嗎?
【本文重點】乳清蛋白是一種高營養價值的蛋白質,常用於運動後補充失去的蛋白質,但慢性腎臟病患者飲用前需先咨詢醫生,以免影響健康狀況。市售乳清蛋白分為濃縮、分離和水解三種,每種都有不同的適用人群。另外,喝乳清蛋白的時間也很重要,建議在運動中或運動後半小時內飲用,才能達到補充蛋白質、修復肌肉的效果。不過,如果要利用乳清蛋白來減肥,也需注意攝取量和時間。--by ChatGPT許多人在運動後會喝「乳清蛋白」補充流失的蛋白質。台中慈濟醫院營養師陳筠涵表示,選擇乳清蛋白的種類與喝的時機很重要」,且並非人人都適合!他提醒,慢性腎臟病的病友,飲用前還是先詢問醫療團隊比較安全。先了解自身狀況與運動強度,再選擇合適的乳清蛋白並要喝對時間,才能真正吸收到乳清蛋白的營養價值。腎病患者喝錯乳清蛋白 竟影響健康指數汪先生有慢性腎臟病,飲食也很節制,為了維持身體健康,常和家人上健身房運動,且運動後會喝杯乳清蛋白補充蛋白質。但當汪先生定期回腎臟科門診,抽血檢查卻發現,腎絲球過濾率指數變差,醫師仔細詢問飲食變化,並轉介營養科門診衛教。慢性腎臟病患在蛋白質攝取量上需特別注意,陳筠涵指出,乳清蛋白也是蛋白質的一種,腎病變的病人,飲用前要特別注意,因此建議如果想補充乳清蛋白的病友,必須在營養師及醫師建議及監控下才能安心使用。市售乳清蛋白分3種 可依情況購買適用的「乳清蛋白」是奶製品製作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但營養價值卻很高,包含9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每100毫升牛奶中大約含有3.5克蛋白質,其中,乳清蛋白大約占2成、酪蛋白約占8成;乳清蛋白雖然少但富含BCAA,腸胃道更容易消化吸收,因此又被稱為「快蛋白」。市售乳清蛋白分為3種.濃縮乳清蛋白:適合一般人食用。.分離乳清蛋白:適合有乳糖不耐症、追求低醣、低脂肪的人,或從事重訓健身與運動員食用。.水解乳清蛋白:適合腸胃功能不佳者則適合食用。挑對時間飲用乳清蛋白 可有效補充蛋白質 依體質與運動量,選擇適合乳清蛋白外,陳筠涵強調,「喝的時間」也很重要。他建議民眾,在運動中飲用或運動後半小時內飲用,才能達到補充蛋白質,修復受損肌肉的效果。針對有些人會選擇飲用乳清蛋白來減肥,陳筠涵提醒,目前已有研究指出,攝取乳清蛋白可以減低食慾,有助於體重控制,但無法單靠喝「乳清蛋白」達成減重目的,還是要配合運動強度與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發揮作用改變身體脂肪與肌肉比例,活得更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9 醫療.泌尿腎臟
這些壞習慣會害腎提早罷工!「世界腎臟日」公布護腎8招,少吃止痛藥也在內
腎臟病伴隨人口老化、飲食西化及三高慢性病增加等因素,已成為國人重大健康議題,每年近5000人因腎臟相關疾病喪命,除了三高以外,吸菸、肥胖也會影響腎功能異常。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戒菸及控制體重,並維持正常血糖、血壓及血脂,以維持腎臟健康,避免腎臟病進一步惡化至洗腎。肥胖且腰圍過粗 腎功能易出問題國健署110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肥胖且腰圍過粗者,有2成有腎功能問題;而三高病人中有肥胖又吸菸者,近4成有腎臟功能異常的問題;且年齡增長,腎臟異常狀況也呈現上升趨勢,分析40歲以上尿液檢查腎功能異常比率,在40至64歲約8%,65至74歲17.2%,但75歲以上卻大幅增加至35.9%。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吸菸、肥胖、三高患者以及年長者,更應注意腎臟狀況。民眾可以透過「驗尿」及「抽血」2種檢查方式,確認腎絲球過濾率、尿蛋白狀況,了解自己屬於腎臟病五期中的哪一期。國健署免費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健檢,幫助民眾及早覺察三高及腎臟狀況,也結合成人健檢醫療團隊,提供民眾衛教指導,改善個人相關風險因子。護腎黃金8守則1.多喝水2.健康飲食3.規律運動4.定期檢查腎功能5.三高控制6.體重控制7.不抽菸8.避免服用不當藥物腎臟沈默 遠離危險因子、不過度用藥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形容,腎臟宛如沈默員工,若平時沒有好好善待他,「等他生氣離職時就沒辦法了」,提醒民眾除了遠離危險因子,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台灣健保雖然便民,但不應過度用藥如止痛藥等,對腎臟都是很大傷害。我國從事腎臟病防治逾10年,2020年首見末期腎病進入透析單位人口「下降」趨勢,若能繼續提早預防,預期未來人數有機會持續減少。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腎臟病屬於末期疾病,民眾應做好三高控制,並遠離抽菸、肥胖等,而腎臟病患者將近一半都有糖尿病,國健署推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以及推動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希望民眾在三高數值偏高前期,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及早避免共病發生,像是避免代謝症候群進展到糖尿病、甚至腎臟病。全國243家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推廣護腎全國現有243家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加入計畫的瑞東診所院長杜柏村,在診所規劃「瑞東小學堂」衛教課程,針對腎臟病風險族群個案提供衛教指導,包括三高控制、戒菸、營養及運動等相關知識。參與衛教課的腎臟病友賴先生分享,起初是因為血糖過高,好不容易在4年時間將糖化血色素從11.1控制到現在5.9,杜醫師規劃的衛教課,自己和太太都能參與,了解飲食、運動都有助於防範慢性疾病產生。為響應2023世界腎臟日,台灣腎臟醫學會於全國北、中、南擴大辦理「愛腎護腎,腎利人生」園遊會,宣傳顧腎健康、強化預防保健重於治療的概念,並結合醫療院所,透過衛教宣導講座、有獎徵答以及趣味闖關,推廣腎臟病防治相關症狀、保健及預防知識。完成趣味闖關活動任務者還可以參加摸彩活動,鼓勵民眾踴躍參與,詳細資訊可上「腎利人生」官網(http://www.ckd-tsn.org.tw/)查詢。(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7 養生.健康瘦身
中年發福是必然?專家:不是年紀的錯!動起來,10招加速你的新陳代謝
許多人以為,30-40歲後,新陳代謝就會變慢,讓人快速發胖。不過營養師王為國曾受訪指出,「研究已經證實,年齡並不是導致代謝率顯著下降的主要因素,生活型態才是。」王為國說明,其實是因為這個年紀成家立業正忙碌,活動量大減導致,不是年紀的錯,重點應該是要提高自己的活動量。加速新陳代謝,才能將體重控制下來。那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加速新陳代謝呢?《元氣網》整理多位專家意見及外媒《WebMD》的建議,以下這10個方法有助加速你的新陳代謝。10招改善新陳代謝1.規律運動,並循序提高強度要促進新陳代謝,最重要的方式莫過於規律運動。運動是最直接告訴身體需要能量的做法,並要循序漸進提高運動的強度、頻率、時間,身體才會去增加能量消耗。可嘗試有氧運動,它可能不會鍛煉大塊肌肉,但卻能在鍛煉後的數小時內加快新陳代謝。2.少坐多站站著時候心跳加快,也自然加速新陳代謝,進而增加熱量消耗。3.喝足夠的水研究發現,餐前半小時喝500毫升的水,那一小時的代謝率就增加30%。4.多補充蛋白質蛋白質食物產熱效應高,攝取100大卡蛋白質,需要花20大卡去消化,但同樣熱量的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可能只需要花10大卡不到,因此建議每天飲食總熱量,大約要有15到20%來自蛋白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包括瘦牛肉、火雞、魚、白肉雞肉、豆腐、堅果、豆類、雞蛋和低脂乳製品。5.吃點辣研究顯示,辣椒所含的辣椒素可以加快新陳代謝。但這種影響可能是暫時的,不過如果你經常吃辛辣食物,好處可能會增加。6.少量多餐假設你中午去吃大餐,吃了好幾個小時,沒多久又吃晚餐,將會使兩餐之間的新陳代謝減慢。反倒是每3到4小時就吃一頓小餐或點心,可以加速新陳代謝,一天下來可燃燒更多的卡路里。也有研究指出,經常吃零食的人,在正餐時吃得較少。7.喝黑咖啡適量飲用咖啡,咖啡因可以讓你的能量和注意力集中,幫助減輕疲勞,增加運動時的耐力,短期內提高新陳代謝率。8.多喝茶茶類可以提供咖啡因和兒茶素的綜合益處,這些物質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加速新陳代謝,也能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綠茶或烏龍茶尤佳。9.避免極端節食每天攝入少於 1200 卡路里(如果你是女性)或 1800 卡路里(如果你是男性)的飲食,對於希望加快新陳代謝的人來說都是不利的。雖然這樣可幫助減掉體重,但這是以犧牲良好的營養為代價,並且,因為你會失去肌肉,這反過來又會減慢你的新陳代謝。最終的結果是身體燃燒的卡路里更少,體重增加的速度比節食前更快。最健康的減重,建議每周減0.5公斤為目標,1個月目標設定在2至3公斤。10.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盡量每天睡足7小時。睡眠時間會影響荷爾蒙分泌,若睡眠不足將減少瘦體素、增加飢餓素分泌,激素失衡造成過量進食,造成肥胖;也讓免疫系統下降,代謝功能變差。長期代謝不好 各種慢性病上身身體長期代謝不好,容易使許多慢性病上身,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根據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受檢民眾超過3成7患有代謝症候群。國健署提醒,代謝症候群是多項疾病共同危險因子,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至6倍。如何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收縮壓大於等於130,舒張壓大於等於85。.HDL-C好膽固醇太少.三酸甘油脂超過150.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00。以上五項危險因子中,若中三項,就可以判定為代謝症候群。不良生活型態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主因,特別是吸菸者、缺乏身體活動者分別增加1.5倍與2倍發生機率。要遠離代謝症候群,可從這三方面著手改善:控制飲食、規律運動、生活習慣。以上10個改善新陳代謝的方法,也都是從這三個面向出發。【資料來源】.《WebMD》10 Ways to Boost Your Metabolism.連喝水都會胖?問題可能出在基礎代謝率!營養師:學會計算3種數值,實踐消耗熱量3招.5大危險因子 小心代謝症候群.規律運動 有助改善睡眠及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