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體溫
共找到
1407
筆 文章
-
-
2021-09-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賴清德穿「黑豹旗」背心亮相 打完第二劑高端疫苗
副總統賴清德今天早上到「台大醫學院體育館」完成接種第二劑高端疫苗,透過臉書全程直播。賴清德穿著白色POLO衫及「黑豹旗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紀念背心,從到場到施打完成,僅花了不到10分鐘就結束。賴清德今天到場後,按照程序測量體溫,經過醫師問診後簽下同意書,隨後施打疫苗。施打前護理師將盒裝疫苗拿給賴清德確認,賴也仔細看了幾秒,隨後護理師再拿出一支針劑給賴清德確認,並將手部消毒,為賴施打,施打過程不到3秒鐘就結束。賴清德施打完成後,拿著疫苗黃卡向媒體展示,並揮手向媒體致意,直說「謝謝大家」,隨後沒有在現場休息就離開。蔡英文總統及賴清德都已於今天施打第二劑高端新冠肺炎疫苗,蔡、賴分別預定於今天上午7時15分及7時45分施打,不過兩人都提早到場。過程依照相關流程,報到、問診、接種疫苗,接種完畢後離開現場,並由醫療團隊後續掌握身體狀況。蔡總統已於8月23日施打高端疫苗第一劑,當時為「全國第一針」,於當天早上7時30分施打,全程直播,施打後也數度在臉書「報平安」,並強調工作會議如常。賴清德則是已於8月27日施打高端疫苗第一劑,當時也全程直播。
-
2021-09-29 該看哪科.婦科
求子別再猛進補、找偏方 醫師破解3大拖延觀念
隨晚婚、晚育普遍,愈來愈多夫妻面臨不孕問題,但醫師臨床觀察發現,不孕夫妻常見3大拖延觀念,包括拚命食補、換體位、算排卵期,恐無助找出不孕主因,甚至延誤最佳懷孕時機。台灣新生兒人數續創新低,根據內政部統計,國內去年新生兒人數僅16萬5249人,今年1到8月出生總人數更首度跌破10萬人,再創歷史新低。除了部分夫妻因觀念改變、不願生子,另外也有部分夫妻希望生子,卻因不孕問題遲遲難以圓夢。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夫妻在發現無法懷孕後,第一時間不是就醫檢查,而是花大把時間、心力嘗試坊間流傳的食補和偏方,卻忽略年紀愈大、懷孕機率愈低。開業診所婦產科醫師李怡萱表示,近年門診曾有許多夫妻,嘗試方法調養身體卻遲遲無法懷孕,最後就醫發現是子宮構造、免疫或胚胎品質出了問題,卻白白浪費大把時間嘗試偏方。李怡萱也破解臨床上常見3大拖延觀念,首先是天天食補、吃保養品,希望養成受孕好體質。她指出,體質對懷孕而言固然重要,但體質調養是需要花較長的時間,若嘗試一段時間還是無法懷孕,還是建議就醫做檢查。第二,網路也流傳特殊體位能提升精蟲進入體內機會、提高受孕率,李怡萱說,每月換新體位可以增加夫妻情趣,但實際上精卵品質才是提升受孕機率的關鍵,如今已有醫學技術能協助判斷、篩選健康的精卵和胚胎。第三則是每月計算排卵期,讓「做愛」變成「做功課」徒增壓力,李怡萱指出,排卵試紙、測量基礎體溫等是不孕夫妻最容易入門的方法之一,但根據統計,35歲以下女性每個週期懷孕率約為20%至25%,若一直沒成功,長期下來可能累積焦慮及挫折感。李怡萱指出,婚後備孕1年若沒有懷孕,就應及早到不孕症門診諮詢、檢查,年逾35歲的高齡產婦則建議半年就該就醫,先檢查釐清不孕、難孕的根本問題,避免耽誤懷孕黃金時期。
-
2021-09-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交通部再鬆綁防疫措施 台高鐵付費區內可飲食
因應國內疫情趨緩,民眾逐步開始回復日常生活,為對應民眾生活需求,交通部配合行政院及指揮中心指示,滾動檢討相關防疫管理措施,在經行政院同意確認及指揮中心於2021年9月27日宣布,交部再鬆綁下列措施,並自即日起實施。交通部表示,一、考量現行台鐵及高鐵車站內非付費區已開放飲食,且為利乘車民眾於搭車前可於候車區用餐,故在維持基本防疫條件下,鬆綁台鐵及高鐵車站付費區(不含列車內)於維持適當社交距離下可開放飲食。二、由於現行作為交通車使用之遊覽車已可按核定座位數乘坐,且為配合提振國內旅遊及降低民眾出遊負擔,故在車內禁止飲食及全程配戴口罩、全面量體溫,以及落實清潔消毒等措施下,鬆綁遊覽車承載人數上限,讓遊覽車可依其核定座位數乘坐。由於在國人高度配合執行相關防疫措施及在各防疫工作人員辛苦執行勤務下,國內疫情持續趨緩穩定,為提振國內經濟及滿足民生需求,並迎接即將到來的國慶連假,交通部持續配合指揮中心檢討鬆綁相關防疫管理措施,但考量疫情仍在持續,交通部再次呼籲國人,無論在假期或在日常生活,請務必依指揮中心指示做好各項防疫措施,讓我們共同朝向警戒再降級之目標前進。
-
2021-09-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再鬆綁!雙鐵車站付費區開放飲食 遊覽車不限制座位上限
因應國內疫情趨緩,民眾逐步開始回復日常生活。交通部今天說,配合行政院及指揮中心指示,滾動檢討相關防疫管理措施,在經行政院同意確認及指揮中心27日宣布,即起實施鬆綁措施,包含雙鐵車站付費區(不含列車內)於維持適當社交距離下可開放飲食,並取消遊覽車座位限制。交通部說,考量現行台鐵及高鐵車站內非付費區已開放飲食,且為利乘車民眾於搭車前可於候車區用餐,故在維持基本防疫條件下,鬆綁台鐵及高鐵車站付費區(不含列車內)於維持適當社交距離下可開放飲食。另外,交通部說,由於現行作為交通車使用之遊覽車已可按核定座位數乘坐,且為配合提振國內旅遊及降低民眾出遊負擔,故在車內禁止飲食及全程配戴口罩、全面量體溫,以及落實清潔消毒等措施下,鬆綁遊覽車承載人數上限,讓遊覽車可依其核定座位數乘坐。交通部說,由於在國人高度配合執行相關防疫措施及在各防疫工作人員辛苦執行勤務下,國內疫情持續趨緩穩定,為提振國內經濟及滿足民生需求,並迎接即將到來國慶連假,交通部持續配合指揮中心檢討鬆綁相關防疫管理措施,惟考量疫情仍在持續,再次呼籲國人,無論在假期或在日常生活,請務必依指揮中心指示做好各項防疫措施,讓我們共同朝向警戒再降級目標前進。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控制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保濕是第一要務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皮膚絲聚蛋白異常,導致皮膚角質層保濕鎖水功能缺損,讓過敏原入侵,使皮膚出現乾燥、發炎症狀而搔癢,是反覆發作又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病。常見有過敏家族史的兒童、青少年,一旦發病,會出現嚴重搔癢、病程反覆,往往會在氣候轉換、身心壓力大時再度復發。恩主公醫院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任王綺嫻指出,九成患者在持續治療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下,能與之共存;但仍有8%的成人會為異位性皮膚炎苦惱,建議患者必須要學會照顧自己的皮膚狀況,「趨吉避凶」,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地雷和特定食物也要避免。保濕一天塗抹二至四次乳液,加強皮膚鎖水功能。首先要注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缺乏鎖水功能,而使「門戶大開」,一旦遇到天氣溫度、濕度變化,皮膚水分會經由表皮大量散失到環境中,導致皮膚角質層的含水量下降,皮膚變得乾燥搔癢。甚至皮膚乾燥出現細小的裂隙,也會使環境中的過敏原入侵,並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一旦皮膚開始發紅、脫屑及搔癢,患者禁不住搔抓患部後,又使更多的過敏原趁虛而入,嚴重者還會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導致皮膚出現滲液流湯及紅腫加劇。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應規律使用皮膚保濕劑,視皮膚乾燥程度,一天塗抹二至四次乳液。除天氣變化外,睡眠不佳、情緒壓力大、焦急及煩躁等,都會讓搔癢的症狀加劇,甚至病情惡化,因此需要注意睡眠及壓力調適。飲食禁忌避開常見過敏食物,吃辣流汗易引來癢感。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是否需要嚴格飲食控制的課題,一直受到許多關注。王綺嫻表示,臨床上有很多病人反應,吃了特定食物好像沒有特別嚴重,不吃某特定食物,病情好像也沒有明顯改善。研究發現,患者對食物過敏的比率從二至八成不等。一般建議避開牛奶、奶製品、花生、小麥、海鮮、貝類及雞蛋等,或限制過敏的食物約一個月,期間需維持正常的皮膚保濕劑塗抹,視皮膚搔癢紅疹是否明顯改善,才能確認是否需要嚴格的飲食限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流汗會惡化患者皮膚的癢感,過熱的湯、麻辣鍋或吃了會導致體溫升高及冒汗的食物,會讓患者搔癢的感覺明顯加劇,也應避免。減少過敏原保持居家整潔,遠離空氣汙染的環境。1.清潔寢具遠離塵蟎王綺嫻指出,塵蟎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常見的過敏原,當環境中有灰塵堆積及塵蟎的增生,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癢感及紅疹。建議寢具或絨毛玩具至少一星期清洗一次,並用烘乾機徹底烘乾,房間使用除濕機,並使用吸塵器除塵,可以有效避免因灰塵及塵蟎導致搔癢及皮疹惡化。2.避免與寵物共眠,使用空氣清淨機,保持環境濕度。如果家中環境有貓毛、狗毛、蟑螂、黴菌、空氣汙染物與二手菸,也不利異位性皮膚炎病情。房間應保持空氣流通,避免二手菸,避免飼養有毛髮的寵物,若飼養則避免與之共眠,可減輕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要迎戰空氣中引發的過敏原,如懸浮微粒、寵物的毛屑、PM2.5、灰塵及黴菌等。建議家長根據環保署公布的空氣品質,決定是否開窗讓空氣流通,室內可使用空氣清淨機、吸塵器及除濕機,保持環境濕度在50-65%的範圍,並定期清洗濾網,可以避免環境因素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3.避免洗澡水溫太高:日常生活中也要留意避免以高溫的水沐浴,避免沖洗時間過長,才不會讓皮膚變得更加乾燥。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市校園BNT施打3萬6千人 近500人出現不適
台北市校園22日開始施打BNT疫苗,由專業團隊進入校園替學生注射,北市衛生局今表示,目前在3天內完成3萬6895人接種,450人出現輕微症狀、4人呼吸不順、1人心律不整。衛生局指出,接種3天內,已經有少部分學生出現副作用,包括450人出現輕微症狀,經過休息後緩解;4人出現頭暈、胸悶、呼吸不順和起疹子,由家人送醫後無大礙;1人出現心律不整,目前仍住院觀察。衛生局提醒,BNT疫苗接種後,常見副作用接種像是部位疼痛、紅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高等,若發燒超過38度,會在2天之內會緩解,如果沒有緩解要儘速就醫。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 4大注意事項不可不知
各縣市中秋節後展開BNT校園接種作業,陸續傳出學生接種後不適的零星個案,大多學生在休息後已無大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國內首例BNT不良事件通報,一名13歲男學生9月23日接種後出現皮疹及嘔吐。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有哪些注意事項,聯合新聞網整理如下:●接種後該注意什麼:‧接種後以坐姿休息15至30分鐘。‧接種後的副作用症狀於數天後消失。‧若持續有不適症狀,務必立即就醫。●常見反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依據疫苗臨床試驗及上市後監測顯示,接種第二劑的副作用發生比率高於第一劑。●發燒反應: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依據BNT162b2疫苗臨床試驗,發燒比率平均約24.2%,第二劑較第一劑比率高(依據美國CDC V-safe資料12-15歲第一劑約10%,第二劑約30%)。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釐清病因。●心肌炎及心包膜炎:依據疫苗上市後安全性監測資料,接種BNT162b2疫苗後,曾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這些病例主要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亦有極少數個案發生於接種後2周至4周間),較常發生在接種第二劑之後以及年輕男性,但評估後BNT162b2疫苗用於年輕族群的整體臨床效益仍大於其風險。接種疫苗後28天內如出現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包括:‧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暈厥(昏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時,應立即就醫。並於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若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可經由醫療端或衛生局所協助通報至「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3-aXlTBq4ggn5Hg2dveHBg )。資料來源/疾管署網站「COVID-19疫苗校園接種作業」、「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臉書粉絲專頁
-
2021-09-23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救護車緊急送醫該如何挑選適當醫院?以就近適當為原則
不少人可能都曾遇過需要緊急送醫,卻又不知該如何選擇的窘境,或是對於119救護車不能送至指定醫院感到不通人情等問題。究竟救護車送醫原則是什麼?如何挑選適當醫院?送最近急救責任醫院:119救護車送醫原則為「就近適當」,簡單來說,就是將病人送至最近且具處置能力之急救責任醫院。一般而言,住家附近設有急診的中、大型醫院,通常都是急救責任醫院。然而,每間醫院所具緊急處理能力有所差異,其可分一般、中度及重度共三級,此時救護車會依病情需求,送往就近適合的醫院,以利病人接受後續治療。須特別注意的是,並非每間醫院皆為急救責任醫院。不能跨區送醫2考量:除根據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外,其原因大致還可分為兩種,一是每個區域所配置的救護車數量是固定的,如皆依要求送至跨區或更遠之醫院,亦會使送醫時間延長,在此期間若有其他人需使用救護車,就須從其他區域調派,可能造成救護車抵達現場時間延遲。二是當病情不穩定時,仍送往較遠醫院,可能導致狀況惡化,進而影響後續治療及復原情形。送指定醫院看生命徵象:是否要送往指定醫院,建議先考量「生命徵象」、「症狀是否危急」再做決定。一般來說,當體溫、心跳、呼吸、血壓、血氧等生命徵象不穩定,或出現胸悶、胸痛、意識改變、半側肢體無力等危急症狀時,皆應撥打119救護車,並依救護員判斷就近適當送醫,勿堅持前往指定醫院,以避免病情惡化,假設仍想去大醫院或習慣之醫療院所,可待病情穩定後再進行轉診。避免叫119以維救護量能:若是狀況穩定且無生命危險,則可考慮直接至長期就醫院所看診,像是接受化學治療或經手術後不適者,但應避免使用119救護車,改採其他交通工具,如:民間救護車、計程車等,以利維持救護量能。在非緊急情況下,可考慮自行或採其他交通工具送至長期就醫院所。然而,若當病情緊急應撥打119救護車,並聽從救護人員建議就近適當送醫。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大生打兩劑莫德納「心臟爆痛」驚醒 患心肌炎急送加護病房
為對抗新冠變種病毒入侵,台灣除努力提升疫苗覆蓋率外,也盡力讓需要者能接種第二劑。但有一名醫大生在施打完兩劑莫德納疫苗後,得到心肌炎送入加護病房治療,他痊癒後發文寫下此段經歷供想打mRNA疫苗者參考,提醒「如果發現真的有不適,請儘速去急診」。該醫大生聲明自己沒有任何藥物過敏史與心臟問題,因暑假實習與參加國考分別打到第一劑、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約間隔1個月。他表示施打第一劑時,僅接種處疼痛便無其他症狀,施打第二劑後,不到一天就出現發燒症狀,但尚未有心肌炎特有的胸悶或喘不過氣。第二天他到實習單位實習時還有些低燒,體溫約37度,此時開始出現心肌炎最常見的「胸悶」,且在蹲下或站起時心臟也有抽痛感,他當天共吞了8顆止痛藥,已吃到一天最大劑量卻完全沒有改善。醫生聽完心音、量了血壓後,也僅說「應該是疫苗副作用」,認為過幾天就會好。由於醫大生持續有胸悶症狀,回家休息又因「胸部劇痛」痛到驚醒,他上網查到的資料都指出是心肌炎症狀,便請家人送急診。經過急診檢查發現「發現心肌酵素高於正常值很多」,後又經醫生評估,他最後被送進「內科加護病房裡的負壓隔離病房」進行治療。他表示自己的心肌炎不算嚴重,所以是透過支持性治療及一些降低心臟負荷的藥物,等待心臟自行修復,痊癒後血球含氧量比正常人略低,「算是輕微的後遺症吧」。對於住院經過,他也說,由於是疫苗引起的心肌炎,期間不止主治醫生過來問診,還有許多醫生前來關心,連護理師都建議他去簽威力彩。他也提醒即將打疫苗的人,接種前要注意保持身體狀況良好,作息正常、壓力不要太大,若接種mRNA疫苗的人有出現胸悶或心臟痛之類的,一定要去醫院或能抽血的地方檢查,「因為一般診所單純聽心音或是量血壓,幾乎不能診斷出心肌炎,這樣只會延誤治療,可能會讓病情更嚴重」。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第二劑」注意事項看這邊! 2大族群可接種
我自購的108萬劑莫德納疫苗於9月17日深夜到貨,現正封緘檢驗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批疫苗將從9月28日開始配送到各地政府,由地方政府造冊施打第二劑疫苗。接種對象為:7月16日前已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且間隔滿10週以上之一、70歲(含)以上長者(即1951年12月31日(含)前出生)。二、有原住民身分者為60歲以上(即1961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符合以上資格者,可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莫德納第二劑5點注意事項陳時中也說,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要注意避開炎熱時段,就近前往接種疫苗。接種後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等反應、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等,通常於數天內消失,發燒一般約48小時內可緩解。◎避開炎熱時段,就近前往接種。◎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接種後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等反應,通常於數天內消失,發燒(≧38C)一般約48小緩解。(其他反應: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接種後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若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或有嚴重過敏反應,請速就醫。(嚴重過敏反應包含:呼吸困難、氣喘、眩量、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接種後留觀15分鐘,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曾因疫苗或注射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建議留觀至少30分鐘。
-
2021-09-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沒發燒 不代表身體沒問題
年輕時,另一半半夜量體溫,有時是為了避孕,有時是為了懷孕,因女性排卵後,體溫會比排卵前稍高。在那個年代,量體溫是許多年輕夫妻的常態。在近一、兩年,疫情之後,量體溫變成了常態,出入超商、速食店、公共場所,幾乎處處要你量體溫。人體的大腦有一個控制溫度的中樞,將體溫維持在恆溫,人體的新陳代謝才可以正常維持。低等動物例如蛇,在冬眠將體溫降低,減少新陳代謝的速率,以度過寒冬,高等動物則失去這個機轉。溫度太低,人會凍死,因為身體機能會下降,甚至無法維持各組織細胞的功能;溫度太高,同樣也不適合人體的運作,夏天太熱中暑,就是一個常見的現象。但體溫也是人體生病的一個徵兆,例如傷風感冒、細菌感染,體溫都會升高,但如果高燒不退超過三星期以上,問題就大了,可能嚴重細菌感染,或身體的防衛系統出了問題,例如得了白血病或淋巴癌等,此時體內的白血球無法消滅入侵的外來病菌,細菌產生發熱物質讓體溫升高。目前國人大都知道有發燒,可能不對了,在疫情流行之際要想到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在幾年前可能要想是不是得了感冒等。拔牙後會發燒、喉嚨發炎也會發燒,手術後、病人拔管第二天也會發燒,這是本來體內廢物可以經由引流管排到外面,管子之路不通,留在體內的廢物或病菌無處可洩,因此引起發燒,醫學上稱為「拔管熱」。此外,體內各種癌症長得很大了也會發燒,例如肝癌10公分以上,有時長得太快,自己會壞死,產生致熱物質,刺激體內防衛系統也會發燒。有發燒固然有問題,一定要找醫生求診,但沒有發燒、人好好的,也不代表肉身沒問題,尤其肝臟這個沉默的器官,等到發燒、體重減輕、吃不下東西,那時再求醫就太慢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9-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17萬學生打BNT 若身體不適請假不列入出勤紀錄
新北市將於22日採入校集中施打方式替17萬名國高中生接種BNT疫苗,市長侯友宜今天也說明準備狀況,全校在學生打完疫苗後採居家線上授課2天,學生2周內要避免劇烈運動,若打完疫苗後有身體不適現象,不會被列入出勤紀錄中。侯友宜說明接種流程,會布置好友善接種環境讓學生能安心入校統一施打,施打前也會說明程序與衛教宣導,並適時安撫學生情緒。當學生打完疫苗,應留觀休息30分鐘,學校全採線上授課2天,學生2周內避免劇烈運動。依照中央資料顯示,青少年接種疫苗後會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酸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也會在數天內消失。侯友宜表示,當有學生打完疫苗身體不適時,可以續請疫苗假,不會被列入出缺勤紀錄計算。教育局說明,考量疫苗打完的不良反應,各校完成接種後全校採線上學習2天,師長要關心孩子們健康狀況,恢復實體授課後若學生仍不舒服,同樣可請疫苗假不被列入紀錄。此外,第8輪疫苗後天開打,第8輪開放部分AZ第2劑以及7月19日前滿18到22歲意願登記選擇AZ民眾,衛生局統計,目前透過中央系統登記意願的民眾共有8.2萬人,另包含75歲以上長者第2劑以及長照機構第2劑。
-
2021-09-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研究報告曝真相
我在2021-9-7發表無症狀患者也會有新冠後遺症?名醫又發謬論,駁斥一位醫生對於新冠肺炎後遺症的錯誤論調。兩三個小時後臉書朋友羅先生就回應「為何幼兒染疫後,至今未發現任何『重症』者需住院??」。隔天,讀者Jessica也在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留言:「想請問若兒童確診COVID-19大多都是無症狀或輕症,那輕症的部分會有後遺症嗎?目前是否有研究顯示相關數據呢?謝謝!」我想,讀者之所以會關心兒童新冠肺炎,應該是跟最近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感染有關。但是,羅先生所說的「至今未發現任何『重症』者需住院」,並不是兒童新冠肺炎的真正情況。美國CDC有一個網頁叫做Provisional COVID-19 Deaths: Focus on Ages 0-18 Years(暫時COVID-19死亡人數:聚焦0-18 歲年齡段)。它列舉了從2020-1-4到2021-9-4美國各年齡層與新冠肺炎相關的死亡人數:0-4歲: 1485-18歲: 33819-44歲:19,99445-64歲:120,51565-74歲:144,02075歲以上:358,842總人數:643,857從這些數據就可看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還是有可能致命,只不過案例是遠遠少過於成年人(註:我駁斥的那位醫師也曾發表文章說年輕人的死亡率比老年人更高,請看醫師胡扯新冠肺炎:年輕人死亡率更高?戴口罩運動致死?)。至於讀者Jessica所問的「兒童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由於這方面的案例不多,所以相關研究也就很少。根據我在PubMed的搜查,第一篇相關論文是發表於今年3月,而它的標題是Cas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suggest that children may experience similar long-term effects to adults after clinical COVID-19(病例報告和系統評價表明,兒童在臨床COVID-19後可能會經歷與成人相似的長期影響)。這篇論文包含了5名瑞典兒童的病例報告以及他們父母所報告的長期症狀。這5個兒童的中位年齡為12歲(範圍9-15),4個是女孩。 他們在臨床診斷出COVID-19後出現了6-8個月的症狀。沒有人在診斷時住院,但後來有一個因心肌周圍炎而入院。所有5個孩子都有疲勞、呼吸困難、心悸或胸痛,4個孩子有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無力、頭暈和喉嚨痛。有些人在6-8個月後有所改善,但他們都感到疲勞,沒有人完全回到學校。第二篇相關論文是今年7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Preliminary evidence on long COVID in children(兒童長期 COVID 的初步證據)。這項研究共調查了129名感染新冠肺炎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在初診後60至120天內評估的30名兒童中有20名至少有一種持續症狀(13名有一種或兩種症狀,7 名有三種或更多); 68 名兒童中有在診斷後 120 天或更長時間內至少出現一種症狀(21名有一種或兩種症狀,14名有三種或更多)。在診斷後120天以上的68名兒童中,有29名仍然被這些症狀困擾。第三篇相關論文也是今年7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Long-term Symptom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兒童和青少年感染 SARS-CoV-2 後的長期症狀)。這項研究發現在109位血清陽性的青少年和兒童中,有4位至少有一種症狀持續超過12個禮拜,而最常見的持續症狀是疲勞,無法集中注意力,以及更需要睡眠。第四篇相關論文是上個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Intriguing new faces of Covid-19: persist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cardiac effects in children(耐人尋味的Covid-19新面孔:兒童持續存在的臨床症狀和心臟影響)。這項研究共調查了121名感染新冠肺炎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他們的症狀是胸背痛、頭暈、頭痛、心悸、疲勞、氣短、失去平衡、及咳嗽。其中45位的症狀在康復後持續至少1個月。第五篇相關論文是這個月才剛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Persistent symptoms in Swedish children after hospitalisation due to COVID-19(由於 COVID-19 住院後瑞典兒童的持續症狀)。這項研究共調查了55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並且住院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它發現其中 12位病患有持續症狀。這12位中的8位覺得疲勞,而這是最常見的症狀。6位有輕度持續症狀,與COVID-19的關係不確定,包括模糊的症狀,例如父母報告說儘管生長良好但食慾不振,嬰兒鼻子充血和體溫間歇性升高。4位有多種可能與 COVID-19 相關的嚴重症狀。所有4人都報告了疲勞和頭痛或肌痛,3人報告了認知困難。原文:兒童新冠肺炎有後遺症嗎?
-
2021-09-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身邊有人確診,你我隨時可能被隔離!line群組貼心轉傳 「隔離包」備妥這些東西
雙北疫情再度嚴峻,這幾天有不少人在line群組超前部署傳訊息提醒家人朋友,預先備妥「急難包」,若周遭有人確診,就得隨時打包去檢疫所隔離14天。日前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感染,其中2名確診案例都住在同棟大樓住戶,新北市府緊急下令清空大樓,將所有住戶全部轉進檢疫中心。面對此波疫情,醫師、專家提醒Delta隨時會進入台灣社區。而一旦宣布進入社區,政府必會採取嚴格防疫措施。現在只要同住家人,或同上班場所有人確診、或曾在餐廳一起用餐群眾裡,有人確診是Delta時,都需到集中檢疫所隔離14天。因此這幾天有不少人在line群組傳訊息,提醒身邊的家人朋友預先備妥「急難包」,以免臨知被通知需閉關隔離措手不及。line群組提醒訊息 急難包準備物品個人要準備一個大背包,裡面裝3套換洗內衣褲、1套外衣褲、2條毛巾、牙刷、牙膏、漱口杯、拖鞋、洗面乳、肥皂、一套外衣褲、少量封裝食物(堅果、栗子、瓶裝亞培安素、平時的慢性病藥2星期份量、晚上輔助睡眠藥物)、手機行動電源及電線、少量口罩(15個)、薄長袖外套、幾個大的拋棄式塑膠袋、指甲剪、襪子、小鬧鐘(要裝電池)等等。也要準備好復健紙尿褲(可尿3~5次者),至少2件紙尿褲,搭專車來回檢疫所時穿著(中途不能去上洗手間),另備拋棄式紙內褲14件,還有3瓶600ml 礦泉水、一些拋棄式手套、晚上幫助睡眠藥物、綜合維它命、鈣片、維它命D3 。準備好上述物品,隨時遇到Delta確診者,就要去台北或台中檢疫所,閉關隔離14天。******Q:解除隔離標準A:住院隔離治療之無症狀或輕症個案,退燒至少 1 天,且症狀緩解,且距發病日已達 10 天(無症狀者,發病日以採檢日計算),如SARS-CoV-2 RT-PCR 檢驗結果為陰性或 Ct 值≥30,即可解除隔離治療。>>看詳細Q:什麼樣的對象要住進集中檢疫場所?A:包含入境後須集中檢疫的旅客、確定病例密切接觸者或自中國大陸等流行地區入境的旅客等。安排入住集中檢疫場所之前,將由醫護人員評估其健康狀況,倘若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會立刻後送就醫,不會安排至集中檢疫場所。無症狀者才會由專車送到集中檢疫場所。Q:如果我的同班同學是居家隔離者,我該怎麼辦?A:居家隔離者是代表曾經接觸過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人,需要留在家中注意自身健康狀況,但居家隔離者並沒有發病,也還不具有傳染疾病給別人的能力。所以曾經與居家隔離者的同班同學接觸並不用擔心,正常生活即可。Q:為什麼在居家隔離/檢疫期滿後要再接續7天自主健康管理?A:考量目前極少數感染COVID-19個案之潛伏期可能大於14天,指揮中心自109年4月5日起,針對居家檢疫期滿者,實施額外7天自主健康管理。Q:居家隔離/檢疫期滿後的7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要特別注意甚麼?A:保持勤洗手習慣、落實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每日早/晚各量體溫一次。如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可正常生活,但應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延後非急迫之醫療或檢查,如需外出應嚴格遵守全程佩戴醫用口罩。如果出現發燒( ≥38˚C)、嗅/味覺異常、腹瀉或有呼吸道症狀,請立即佩戴醫用口罩,請撥打1922或聯繫衛生局,依指示至衛生局指定之醫療院所就醫,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旅遊史、居住史、職業暴露、以及身邊是否有其他人有類似的症狀。返家後亦應佩戴口罩、避免外出,與他人交談時應佩戴口罩並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如就醫後,經醫院安排採檢,自採檢醫院返家後,於接獲通知檢驗結果前,應留在家中,不可外出,如檢驗結果陽性,衛生局將會通知您及安排就醫。另於獲知檢驗結果為陰性後,仍需自主健康管理滿7天。
-
2021-09-10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疫苗施打後可能有不良反應?2種機轉一次看懂
前言面對2020年快速蔓延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世界各國莫不投注資源於新冠肺炎疫苗之發展,疫苗被視為拯救人類脫離瘟疫的最終武器。疫情爆發已近二年,美國生技大廠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以及英國牛津大學所開發的疫苗,分別提出了大型臨床實驗報告,進而獲得緊急使用許可。期望能以最快的速度開發具有保護效益且安全的疫苗並且施打於民眾,以接種疫苗的方式達到全球以及在國家與區域層級的族群免疫,以防治此波歷時一年多的世界大流行。截至9月8日為止,全球已有二億2千萬新冠肺炎確診人數,而且造成近460萬人死亡,全球至少第一劑疫苗接種率為32.4%,完整疫苗接種率則達24.4%,而台灣疫苗第一劑覆蓋率達45%,完整接種率4.24%。從各國大型臨床試驗對疫苗保護力研究都證實,經過國際核准的疫苗施打,確實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感染,而且減少重症及住院的風險,進而使死亡人數相對大幅度下降。然而施打過程中或施打後不免有些副作用或不良反應,但其比例相對很少。整個抗新冠肺炎疫苗的開發流程,包括(1)抗原表位(epitope)的篩檢與設計,(2)動物實騐及人體實驗,(3)安全性及有效性及有效期間的評估,(4)上市後的安全監控等四個階段,一般而言耗時、耗錢、耗人力,有時為了因應此次全球大流行,加速研發加快核准,往往會在上市後的安全監控疏忽或未做充份詳細評估,尤其疫苗是提供給健康人做疾病預防用,安全性的要求門檻極高。疫苗副作用的機轉及嚴重度疫苗施打後安全性與效益評估在不同臨床試驗階段及上市後的監測同等重要,依據嚴重度不同,不良反應包括不良副作用(adverse effect)、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及疫苗相關性增強呼吸道疾病(vaccine-associated enhanced respiratory disease, VAERD)。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ntibody-dempndent enhancement, ADE)(圖一),其產生之抗體如果不是中和性抗體,其Fc段會與巨噬細胞(或單核球、樹狀突細胞)之Fc受體結合,使病毒可以感染不含ACE2受體之巨噬細胞(及單核球或樹狀突細胞)結合,反而強化病毒的感染。輕度會產生免疫失調,重度則會引起免疫激素風暴。過去文獻之ADE實例為呼吸道融合病毒、登革熱等傳染疾病發生時,也會引起ADE。除了ADE之外,另外一種施打疫苗所造成的嚴重不良反應為疫苗相關性增強呼吸道疾病(VAERD)。 此種副作用可分二種(一)由抗體介導(二)T細胞介導,第一種由抗體介導乃因疫苗產生之抗體無法中和病毒,反而使大量病毒與抗體產生免疫複合物之沈積並與補體激活,產生過敏發炎反應而使病情加重。第二種由T細胞介導,其機轉主要是與傾向T cell第二輔助(Th2)細胞的免疫反應相關,易導致過敏性發炎性細胞因子過度反應,因此產生急性肺損傷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表一及圖二列出疫苗施打後不良免疫反應之機轉、效應子及降低風險的方法。 有關新冠肺炎疫苗所產生的施打後不良反應,根據目前為止不同疫苗廠牌第I/II期臨床試驗報告指出,Oxford載體疫苗(ChAdOx1 nCoV-19)實驗組的接種者在七天內出現之不良反應多為輕中度反應,無嚴重及住院之不良反應,若搭配止痛藥使用更可改善不良反應。俄羅斯非隨機分派試驗之疫苗結果顯示施打疫苗出現的不良反應多為疼痛、體溫上升、頭痛、虛弱、肌肉及關節疼痛,但無嚴重之不良反應。如表二詳列此疫苗四種發表於同儕審查期刊之疫苗評保護效益與不良反應及效益綜合評估結果。若根據已發表於同儕審查文章之四支疫苗(輝瑞BNT162、默德納m1273、牛津 ASZD1222,以及俄國Gam-COVID-Vac)將其結果進行統合分析,可得知疫苗效益約為89% (95%CI: 0.76-0.98),對於疫苗後續造成嚴重不良反應之結果亦對其進行統合分析,發現施打疫苗者與未施打疫苗者其後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比例無顯著明顯差異(勝算比:1.15,95% CI: 0.35-1.97)。結語綜上所述,施打疫苗確實會有些局部及全身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局部腫痛、全身疲勞、虛弱、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發燒等,但都屬於輕度或中度,極少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所以施打疫苗絕對是利遠大於弊,希望民眾不要誤聽信不實的傳言或不正確的報導,造成內心過度恐慌,而逃避疫苗的施打,應儘早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及週遭家人、親友、同事或同學等的健康與安全。
-
2021-09-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盡量外帶不跟進新北禁內用 柯文哲:重點是降低聚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新北幼兒園群聚個案,病毒基因定序為Delta變異株。對於新北Delta確診取消餐廳內用,身為共同生活圈的台北市是否跟?柯文哲今天宣布,不升高防疫等級,但要知道是有危險的,並要落實二級防護,也呼籲市民盡量外帶、減少內用、降低聚會。至於中秋烤肉,柯文哲說,作為科學家還是要務實,要求大家不可以在河濱烤肉,但在家裡屋頂烤肉還不是一樣?大家心裡要有數,雖沒有說要百分之百,但重點是要降低聚會。儘管新北板橋疫情拉緊報,隨著新北幼兒園確診群聚人數不斷增加,侯友宜將對外宣布,全新北禁止內用一周,公有場館也暫停開放兩周,不過柯文哲今天表示,兼顧疫情、民生及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目前台北市還沒有出現Delta的確診個案,儘管雙北市共同生活圈,不過柯文哲不跟進,僅呼籲市民盡量外帶、減少內用、降低聚會。柯文哲說,剛剛市長室已經討論過一遍,雖然雙北是首都生活圈,很多標準應該要一致,但因台北市還沒有陽性率,作為台北市長,還是要務實處理問題,不贊成有風吹草動,就升高防疫等級,還是要在疫情、經濟間取一個平衡。柯表示,目前台北市沒有要升級防疫等級,但他要求,防疫等級要落實,台北市沒有要取消餐廳內用,但餐廳內用的規定,包括隔離還是要做好,包括梅花座或設置隔板,柯說,他最近也發現,大家有鬆懈下來。柯提到,北市府目前這段期間,沒有要立刻升高防疫等級,但要落實二級防護,首先要將實聯制做好,不做好就是細胞簡訊亂發,製造這麼多恐慌,另外要落實量體溫,沒有症狀的不要出門,例如有症狀的不管自己買快篩,或去醫院做PCR,要靠每個國民的自覺,如果有症狀就不要趴趴走,不要去感染人。柯說,他的結論是,因台北市目前沒有明顯證據要升高等級,但期望台北市民要務實,秉持理性務實科學探度,不升高防疫等級,但知道有危險的,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聚會,真的有症狀馬上去處理。
-
2021-09-07 該看哪科.皮膚
清蒸代替辣炒!皮膚科醫教你吃螃蟹過敏怎麼辦
美味的秋蟹季來臨!許多饕客早已做足準備享用螃蟹大餐,但甲殼類海鮮尤其是螃蟹,對於易敏體質的族群來說,若不忌口容易引發過敏反應,造成皮膚出現紅疹凸起,嚴重更可能導致休克!這是因為螃蟹富含易導致過敏的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或是海鮮裡的組胺酸(Histidine)因為存放條件不理想,被孳生的細菌代謝成組織胺(Histamine),就會引發蕁麻疹。皮膚科陳冠宇醫師表示,過往只要到了秋蟹季,診間前來就診的病患數明顯增加,一問之下多半是因為受不了美食誘惑大啖秋蟹,使得皮膚敏感的患者如蕁麻疹等症狀加劇。因此特別提醒,若有過敏病史或為蕁麻疹患者,在大啖秋蟹前,建議可參考過敏原檢測。如對於螃蟹類呈現高度過敏時,則不建議食用。若為低度過敏時,食用秋蟹建議料理方式以清蒸代替燒烤或辣炒,或是在食用前可預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避免症狀發作。蕁麻疹症狀腫如”加菲貓” 急性發作嚴重恐導致休克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發作部位可遍布於全身,患者會感覺癢、體溫升高,最為困擾的是當病症出現在臉上,嚴重時患者眼睛會腫起來如「加菲貓」,而嘴唇就像「香腸嘴」,影響平時的社交及工作。如果蕁麻疹未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也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症狀如喘、腹痛、關節痛等,甚至會導致無法呼吸。曾經有一位住在梨山的中年女性患者,因慢性蕁麻疹突然急性發作,使氣管腫脹,呼吸困難,所幸在救護車火速將患者送到醫院後,經過醫師治療才控制病情。陳醫師回想這位案例時仍餘悸猶存,因為當時情況危急,若是耽誤太久可能就一命嗚呼。因此,提醒蕁麻疹患者,平時務必配合醫囑穩定治療,在急性發作時切莫輕忽,應立即就醫,以免有生命危險。新一代抗組織胺不嗜睡,1小時發揮藥效且可持續24小時一天只需服用一顆,提高服藥順從性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的治療方式一般為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通常在急性蕁麻疹病灶較嚴重時,會選擇使用第一或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合併類固醇治療。而慢性蕁麻疹的病患,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治療,故需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使用「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進行治療,可在1小時內便發揮藥效緩解症狀,且藥效可維持24小時,不僅不會影響病患的肝腎功能,也不會造成嗜睡,提高服藥順從性;另外,多數老年患者會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而一天只服用一顆的「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須擔心會和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效的發揮。網路偏方不『蕁』常!醫叮囑:長期且持續治療方為永久之計除了秋蟹季節需格外留意,針對網路上流傳的治療蕁麻疹偏方:如米酒及薑汁擦拭患部、或用保鮮膜將患部包裹起來等,陳冠宇醫師也一一解釋並破除迷思,包含使用米酒及涼感藥物擦拭患部,雖會短暫感到舒緩,但米酒會造成刺激性皮膚炎; 而保鮮膜與薑汁塗抹也會導致症狀更加嚴重。建議若病患無法立即就醫,又想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地緩解,可冰敷或是沖冷水澡降低體溫、減緩不適。雖然慢性蕁麻疹無法立即根治,但只要長期、持續治療,就可以減緩發作及嚴重程度。原文:
-
2021-09-07 養生.生活智慧王
衣服洗過還是有汗臭味、霉味?3個洗衣地雷超常見
小綠的汗腺相當發達,尤其到了炎熱的夏天,只要走出戶外買便當,即使才短短 的幾分鐘,揮汗如雨下之外,汗流浹背讓整件衣服都濕透了,當他再度進入辦公室之後,強力的冷氣雖然把衣服吹乾了,但這個時候,難聞的汗臭味也就出現了,尤其是在密閉的空間內,味道特別明顯,這樣的情況經常讓他覺得很不自在。汗液本身無味道 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汗臭的原因有哪些?皮膚科醫師蔡長祐表示,雖然常說汗臭,但其實汗液本身是沒有任何味道的。成人的身體平均有200~500萬 個汗腺,汗液成分中有將近99%都是水分,剩下的1%是鹽分、尿素、氨基酸、乳酸等,可以幫助身體散熱以及調節體溫,只有當汗液被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時,才會產生臭味;而在運動之後,汗臭會達到最高點,這是因為體表變得高溫又潮濕,是最利於細菌繁殖的溫床。要去除汗臭,首先要找出流汗的原因,除了高溫、壓力、情緒緊張會讓人冒汗之 外,像甲狀腺亢進、腎上腺長腫瘤等疾病,也都會讓人大量流汗。(推薦閱讀:一流汗狐臭、體味加重怎辦? 皮膚科醫授「超強除臭法」:汗本身沒有異味)消除汗臭、體臭 對症下藥徹底解決1、徹底清潔:洗澡時可以多加去角質這個步驟,徹底清潔皮膚。2、勤換衣物:選用純棉材質的衣物,若汗濕了就應該更換。3、止汗劑:晚上洗澡擦乾身體之後,塗抹止汗劑在平日容易出汗的部位。(推薦閱讀:止汗劑要睡前擦才有效! 4種情況硬用恐會得刺激性皮膚炎)4、疾病治療:若是甲狀腺亢進、腎上腺長腫瘤造成的大量出汗,則要針對疾病做治療。衣服老是臭摸摸 清洗時這樣做能除臭老是聞起來臭臭的衣服,應該如何清洗,才可以去除臭味呢?家事達人陳安祺表示,衣物臭味來源大致上可以分3個原因,針對不同原因有不同的除臭方法:1、衣物材質變質:例如化學纖維衣物材質不佳而變質就會有異味,或是動物纖維,如蠶絲、羽毛等衣物,受到高溫影響而產生蛋白質變質,就會有臭味產生;因此,應該慎選衣物材質,或是避免高溫曝曬衣物。(推薦閱讀:高溫戴安全帽頭皮癢、出油又臭? 機車族「常見惡習」恐釀蜂窩性組織炎)2、洗衣機內的霉味:若洗過的衣物都會有異味,此時要定期清洗洗衣機內槽,而且洗完衣服之後不要馬上把機蓋合上,應讓機槽通風且讓濕氣散發掉後才蓋上機蓋。3、衣物汗味過於嚴重:若只是部分衣物異味嚴重,那就必須把這些衣物先行另外預洗,亦可在水桶中加入洗劑和1~2大匙的小蘇打粉先行浸泡。要置入洗衣機清洗時,記得把污水倒掉後以清水略加沖過;問題不嚴重時,可以在一般清洗衣物時,加入洗劑的同時倒入1杯小蘇打粉,即可去除臭味。延伸閱讀: ·腳易出汗?小心悶出腳臭! 醫授穿鞋前「8個前置作業」快速除臭 ·內褲總是黃黃的?熱水會破壞材質? 洗錯堆滿菌!快避開這些NG清洗動作
-
2021-09-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配柚子「超毒」! 除了葡萄柚跟柚子,這些食品都不能跟藥一起吃
「吃藥要記得配溫開水喔!」這是藥師在發藥時常說的小叮嚀。所謂的溫水,大約是從室溫25℃到不超過體溫的37℃之間。但民眾常會忘記或求一時方便,直接以茶、果汁等飲品服藥。這不僅會影響療效,還可能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的機率。食藥署提醒民眾,除非藥品有特別標示,否則服藥時仍應配服溫開水為主。服藥時,不能不知的藥品交互作用日常飲食中,很容易因一時不慎發生藥品交互作用,食藥署叮嚀民眾在服藥時應多加注意且避免以下情形 :一、酒精服藥期間應避免飲酒,因為酒精除了可能影響藥效,還可能增加副作用。例如:酒精會增加胰島素降血糖作用,導致低血糖的風險、增加止痛藥acetaminophen肝毒性風險、增強安眠藥中樞神經抑制作用,更會與抗生素、血壓藥等產生交互作用,甚至可能因嚴重低血壓、低血糖而導致休克。二、葡萄柚或柚子葡萄柚或柚子中含有抑制肝臟代謝酵素的成分,可能影響某些藥品的代謝,使其在血中濃度增加,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率,甚至產生嚴重副作用。可能影響的藥品包括 : statin類降血脂藥、免疫抑制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這類降血壓藥等,若正在服用上述藥品,應避免食用。三、紅麴、納豆紅麴和納豆具少量降血脂功能的成分,在服用降血脂藥品時若大量攝取,可能會使藥品在血中濃度增加而導致副作用產生,像是橫紋肌溶解,嚴重甚至會導致腎衰竭,應避免併用。四、含咖啡因的飲品咖啡、可樂、茶等含有咖啡因,會增加氣管擴張劑的作用,且降低安眠藥的效果。當服用某些種類的抗生素、避孕藥、降血壓藥或抗心律不整的藥品,會降低咖啡因的代謝,使體內咖啡因濃度增加,進而提高咖啡因副作用的發生機率。食藥署提醒,若是不知道自己的飲食是否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除了在領藥的當下可詢問藥師,也可利用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進一步詢問,藥師都會給予最適切的諮詢和用藥指導。這三種食品也會影響著您吃的藥除了上述介紹的四種食物可能會與我們正在服用的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外,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郭建宏藥師再分享幾種常見的案例,也會影響您吃藥的效果!一、柚子、柑橘類水果許多服用降血壓藥的人,會避免同時食用葡萄柚,但卻不知道柚子(文旦)和葡萄柚一樣也含有抑制肝臟代謝酵素的成分「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持續大啖柚子,可能會抑制高血壓藥的代謝,導致藥品血中濃度增加,使副作用發生機率提高。郭藥師提醒,正在服用降血壓藥品的民眾,如食用柑橘類水果時應特別留意,避免同時服用。二、高濃度納豆萃取物:含有高濃度納豆萃取成分的食品,因含大量維生素K,可能會影響抗凝血藥品的作用,應避免在服藥期間食用。三、高濃度大蒜萃取物:當大蒜直接用於烹調料理的調味時,不至於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但含高濃縮大蒜成分的食品與抗凝血藥品併服時,則可能會增加出血的藥品副作用,建議於服用抗凝血藥品期間避免攝取高濃度大蒜萃取物。郭藥師建議,正在服藥治療疾病者,在食用任何保健食品、中藥,或者其他高濃度營養補充品前,都應該先諮詢醫師或藥師,避免其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影響疾病痊癒,甚至增加副作用的發生率。領取藥品時也應詳閱藥品資訊及注意事項,是否有「與乳製品間隔2小時」等與飲食相關警語,若有任何用藥相關問題,可諮詢專業醫事人員。食藥署也提醒消費者,含高濃度特定成分的食品並非健康萬靈丹,此類食品無法取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因此,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以免保健不成反而傷身,若因食用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或任何膠囊錠狀類產品後,產生身體不適,皆可透過「全國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通報。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機師苗栗2處公共場域足跡 環保局:第一時間已清消
長榮確診機師案16120在可傳染期間曾返回苗栗縣頭份市老家探親,8月28日當晚並至造橋鄉的餐廳及燒烤店用餐,苗栗縣衛生局今天下午公布確診者的公共場域足跡,苗栗縣環保局強調造橋鄉的兩處足跡已由防疫消毒隊在第一時間前往執行清消作業,以防範疫情蔓延並減少民眾擔憂。苗栗縣衛生局表示,針對案16120縣內已匡列18名接觸者,其中9人列居家隔離,另外9人包括餐廳工作人員、其他客人原先列自主健康管理,但機師兒子PCR的CT值相當低,目前縣內接觸者已全數改為居家隔離,18人經安排至醫院採檢PCR,報告都為陰性,相關餐廳及燒烤店也完成環境清消並停業3天。苗栗縣環保局長陳華盛表示,目前雖有公告調降疫情警戒標準的趨勢,但苗栗縣防疫消毒大隊仍依排程持續加強人潮聚集處、營業場所、交通場站等周邊戶外公共環境的防疫消毒作業,呼籲鄉親毋須恐慌,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出入公共區域或營業場所都必須戴口罩、量體溫,落實社區防疫,更要確實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規定,留意勤洗手,保持手部衛生,才能有效杜絕病毒。
-
2021-09-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長榮機師兒確診 全校逾2千人PCR⋯同學不敢吃午餐
桃園某機師傳出新冠肺炎確診,他的兒子就讀桃園的學校,校方今晨接到消息,緊急通知該班所有學生停課不必到學校。一名學生向本報表示,校方將對師生PCR篩檢,對此衛生局也證實會進行PCR。至於放學時間,校方強調會依照衛生局指示。學生表示,學校前幾天是由機器自動量體溫,但是今天就改成人工用耳溫槍來量,上午原本都照常上課,但10點校方透過廣播先宣布,下午的課程包括體育課一律改在室內上課,過沒多久,老師又拿出紅色大塑膠袋讓學生裝東西,要同學先做好停課準備。學生表示,衛生局後續透過廣播,向師生衛教宣導,表示接下來14天要改採遠距教學,並要學生自主健康管理,據他了解,校方已準備好快篩試劑,但後來決定全面改採PCR篩檢。他說同學們對於消息都非常震驚,不知道這兩天有沒有產生傳播鏈,很多班級中午也嚇到不敢吃飯。由於衛生局衛教時指出不得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些住比較遠的同學只能請家長接送,或自己騎youbike回家。另也有一名學生家長上午11時許接到學生電話,內容只說學校要停課,心裡想過跟疫情有關,來到學校接人,學生再次來電說要快篩完才能離開。對於外傳學校下午會提早放學,校方強調是誤傳,下午學校會正常上課,放學時間則依照衛生局指示,由於這次事件市府相當關注,衛生局已規畫PCR篩檢也準備快篩包,如果有做PCR,全校師生共兩千多人,應該也會需要一些時間,校方全力配合。
-
2021-09-02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增多 開學戴口罩勤洗手
學校開學讓家長擔心新冠肺炎疫情,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宇正提醒,最近腸病毒就醫、住院的學生呈現增加趨勢,提醒家長叮囑孩子戴口罩之外,也要正確洗手,感染腸病毒也要避免到校,避免交叉感染。腸病毒往年在5、6月流行,今年沒有相關個案,最近卻突然出現病例,李宇正推測,應是5月中全國停課,小朋友缺少人際接觸,因此5、6、7月,幾乎沒有腸病毒個案。直到最近,門診才發現多個腸病毒病例,李宇正指出,9歲女童持續高燒數日,診所診斷為扁桃腺發炎,小朋友後來出現吃不下東西的情形,來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發現後咽出現許多小水泡,才確診是腸病毒感染,隨即收治住院。另外有2歲多幼童才剛到幼兒園上課一周,家長發現孩子發燒、食慾不佳,到台中慈濟醫院門診就醫,發現除了咽喉有許多小水泡,手、腳也有小水泡,診斷也是腸病毒。李宇正推測腸病毒個案增加,應是幼兒園陸續開始恢復上課,加上不少人趁微解封,在暑假結束前帶小朋友出去走走,才使腸病毒個案增加。台中市衛生局表示,台中市上周腸病毒急門診就診人次為157人次,較去年同期269人次略低,也遠低全國流行閾值1.1萬人次,代表全國尚未進入流行期。適逢各級學校開學,李宇正建議,幼兒園老師除幫小朋友量體溫,可多注意學童咽喉有無小水泡。如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落實生病不上課,以避免因與其他幼童接觸造成交叉感染。酒精殺不死腸病毒,家長要落實兒童飯前、便後用肥皂徹底洗手,用漂白水消毒居家環境,陽光曬棉被、煮沸餐具餐巾,藉高溫抑制腸病毒活性。
-
2021-09-01 該看哪科.兒科
疫情降級再見小兒腸病毒 醫師提醒開學也要勤洗手
今天開學,家長擔心新冠肺炎疫情時,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宇正提醒,最近因腸病毒就醫、住院的小病人呈現增加趨勢,提醒家長叮囑孩子戴口罩之外,也要正確洗手,萬一感染腸病毒,也要落實生病不上課,避免交叉感染。腸病毒往年在五、六月流行,今年卻幾乎看不到相關個案,最近卻突然出現多位病例,李宇正醫師推測,應是五月中全國三級警戒全面停課,小朋友缺少人際接觸,因此五、六、七三個月,醫院幾乎看不到腸病毒個案。直到最近,李宇正醫師在門診發現多個腸病毒病例,李宇正指出,9歲女童持續高燒數日,起初居家附近診所診斷為扁桃腺發炎,小朋友後來出現吃不下東西的情形,來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發現後咽出現許多小水泡,才確診是腸病毒感染,隨即收治住院。另外有2歲多幼童才剛到幼兒園上課一周,家長發現孩子發燒、食慾不佳,到台中慈濟醫院門診就醫,發現除了咽喉有許多小水泡,手、腳也有小水泡,診斷也是腸病毒。李宇正推測腸病毒個案增加,應是隨7月27日疫情稍降,幼兒園陸續開始恢復上課,加上不少人趁微解封,在暑假結束前帶小朋友出去走走,都可能使腸病毒個案增加。適逢各級學校開學,為避免腸病毒透過學童頻繁互動傳播,李宇正醫師提出兩個建議:一、雖然疫情期間,要小朋友脫下口罩張嘴比較困難,仍請幼兒園老師,除了幫小朋友量體溫,可多注意學童咽喉有無小水泡。如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落實生病不上課,以避免因與其他幼童接觸造成交叉感染。二、酒精殺不死腸病毒,所以家長要落實兒童飯前、便後必須用肥皂依序完成「溼、搓、沖、捧、擦」徹底洗手,用漂白水消毒居家環境,一一消毒門把等重點,陽光曬棉被、煮沸餐具餐巾,藉高溫抑制腸病毒活性。
-
2021-09-0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BNT來了!BNT疫苗主要副作用是什麼?如何因應?施打注意事項一次看
慈濟基金會證實,首批BNT疫苗約九十萬劑將抵台,指揮中心更改BNT疫苗接種順序,第一優先順位十二歲到十七歲學生外,十八歲至廿二歲年輕族群躍居第二順位,取代原先從第一至十類依序施打的方式。以下《元氣網》整理施打BNT疫苗的副作用及相關注意事項。Q:打BNT疫苗有什麼副作用?A:BNT與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BNT常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發生率為54.2%、疲倦53.1%、頭痛52.6%、肌肉痛44%、畏寒31.9%、關節痛26.4%、發燒大於38度7.9%。Q:聽說國外有打了BNT疫苗出現心肌炎案例?A:歐洲藥物管理局截至7月分析,BNT疫苗已接種1.7億劑,出現145例心肌炎、138例心包膜炎案例,兩者發生比率約0.0001%。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建議,12歲到18歲學生族群,若有先天心臟病等問題等,不建議貿然施打BNT疫苗,建議先經由醫師評估。Q:我有心臟血管疾病,是否可接種BNT疫苗?A: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根據國外資料,年輕人接種BNT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反應,多數是健康人,這類年輕人即使發生心肌炎,通常經過治療都能痊癒,與感染新冠肺炎相比,後者致死風險仍高。若患有先天心臟病者,可能因為施打疫苗後引發過度免疫反應,增加心臟負荷。北醫附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表示,年長者選擇接種BNT疫苗前,應評估心肺功能,mRNA疫苗副作用比其他類型疫苗強,發燒、疼痛等比率都高,心肺功能不佳者,接種後可能增加心跳速度,造成血壓不穩、缺氧等;若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炎、一般肺炎等與心臟問題,建議病情穩定後再評估接種。Q:以前打流感疫苗曾經過敏,可接種BNT疫苗嗎?A:李垣樟建議,如果曾對顯影劑、流感疫苗等發生過敏反應,如接種後半小時後出現喘、休克等,屬於嚴重過敏反應,不建議施打mRNA疫苗。主要是這類疫苗佐劑可能與人體出現交叉反應,應該避免接種,若有疑慮可詢問醫師後再評估是否要接種。Q:BNT疫苗的保護力如何?A:依台大醫院提供疫苗問與答,從臨床試驗數據來看,BNT疫苗只打一劑保護力為52%,莫德納疫苗只打一劑的效果為69.5%,只打一劑AZ疫苗對預防有症狀新冠肺炎的保護力為76%,嬌生為66%,所以只打一針的話,mRNA疫苗不見得會比AZ好。以各國實際施打結果來看,在疫苗高覆蓋率的國家,如以色列,施打第一劑BNT疫苗後13到24天時可預防54%有症狀的新冠肺炎發生,蘇格蘭第一劑BNT疫苗對減少新冠患者住院為91%,AZ疫苗為88%;南韓第一劑BNT疫苗對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為89.7%,AZ疫苗為86%,效果都相當好。Q:BNT疫苗接種間隔建議多久?有沒有可能第二劑要等很久?A: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二劑接種間隔為8至12周;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至少8周以上。黃立民表示,台灣開始要接種BNT疫苗,對於免疫反應佳的年輕人而言,接種完第一劑之後,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第二劑比較可以等,但對於長輩或免疫力不佳者,最好盡速完成兩劑接種。Q:BNT疫苗接種後注意事項有那些? 根據疾管署提供BNT疫苗仿單,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若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注射治療發生急性過敏反應,接種後留觀至少30分鐘。A:若有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接種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出血或血腫。Q:BNT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反應及因應措施1.若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2.接種疫苗後可能發燒,體溫≧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症狀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及發熱。這些症狀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3.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4.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新冠病毒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疾管署BNT疫苗簡介
-
2021-09-01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吃冰消暑...易致經痛?害氣管爛? 醫曝「7類人別碰」:小心水腫、變老
夏天一到,各式美味的冰品齊出市場,大汗淋漓下,誰不想來點冰的?可是很多長輩一定會告誡:「不能吃冰!」說是吃冰會傷身,還說年輕時愛吃冰,老了就會敗壞健康,為什麼那麼美味的冰品,會被視為傷身的食物?難道真的不能吃冰嗎? 能不能吃冰要看體質 這些人最好不要吃冰中醫內科部楊賢鴻說,其實吃冰並沒有那麼「十惡不赦」,事實上若是熱性體質的人,吃點冰還有退火的作用,所以冰不是不能吃,重點是在吃冰的人的體質對不對。  (推薦閱讀:天熱喝冰水、洗冷水澡易中風? 專家揭「爆血管真相」:2類人要注意)  通常老一輩的人特別會對女性吃冰品有較大的限制,楊賢鴻表示,這是因為中醫 認為女性體質多為偏虛,且因女性有月事,因此過量攝取冰品容易造成身體的不 適。通常女性常見體質可歸納為數種如: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濕熱及血瘀等 型,而「虛症」和「瘀症」及「鬱症」都是很容易被冰品傷害的體質。 1、血瘀體質(如經期不定、會經痛) 經期不穩定、容易經痛等有子宮內膜異位體質者多屬於血瘀體質,例如經血少而 有塊狀及行經不順的氣滯血瘀型、經期易提前且量多色紅的血瘀濕熱型、經量多而有紫色血塊的氣虛血瘀型、行房疼痛且有白帶及腰腹寒冷的陽虛血瘀型、行房疼痛合併行經低熱且頭暈耳嗚的陰虛血瘀型等,一般較寒涼的食物都可能會使症狀惡化了,若再貪食冰涼,將使血瘀症狀更嚴重,血液更不通行而經痛惡化。 2、氣虛體質(如鼻過敏、氣喘) 與氣虛體質有關的最常見疾病,如:起床聞到冷空氣就容易打噴嚏、眼睛流淚的過敏性鼻炎及氣喘患者,多屬於氣虛及寒性體質。這類患者動輒氣喘吁吁、易冒虛汗、呼吸氣短,遇冷則易鼻塞、流鼻水、咳嗽、氣喘且容易感冒,平時容易頭暈目眩、疲倦乏力,這類型的患者也不宜吃冰涼,以免損傷脾腎之陽。 3、陽虛體質(如怕冷、手腳易冰冷) 精神萎靡容易畏寒四肢冰冷、臉色蒼白及胃寒胃痛的陰虛體質者,更是冰品止步的族群,若是夏日貪食冰涼,可能引起肌肉及筋骨痠冷,甚至引起嚴重脫髮,顯得更加蒼老。 4、血虛體質(如臉色及指甲無血色) 這類型患者臉色蒼白、萎黃,皮膚乾澀,嘴唇及指甲無血色而淡白,貪食冰品將更容易頭暈、心悸、健忘、失眠,經痛更甚。 5、痰濕體質(如糖尿病患) 一般濕熱體質多可食較涼的食物改善過熱體質,但是糖尿病等屬痰濕體質者,雖然體中有熱,但濕性卻易致水分過多及身體浮腫,貪食冰品易使水腫更惡化。  (推薦閱讀:愛喝奶茶小心喝進的全是油! 營養師曝「手搖飲陷阱」:無糖也可能糖分爆表) 6、嬰幼兒及老人 嬰兒及老年人由於腸胃嬌弱,冰品過量易降低消化能力,甚至還會影響免疫作用,因此,也是忌食冰品的族群,而患有腸胃疾病的患者,自然也應避免冰品直接刺激。 7、筋骨痠痛、夜咳 即使是一般人也不要吃太多冰品,很多人常覺筋骨痠痛,或是夜咳嚴重,其實有不少人都是因為過食冰冷積存導致。 還是好想吃冰 掌握日常小技巧 但是烈日當頭,氣溫屢創高溫下,誰能真的冰品止步?楊賢鴻認為,不必忍得這麼辛苦,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間,天氣最熱的正午時分可以吃點冰品,高溫下體溫也升高,可以緩和吃進冰品時對身體的影響。 (推薦閱讀:天熱吃冰消暑小心誘發鼻過敏! 吃完冰品出現「2症狀」要節制)  不過,對於氣喘病患,無論是什麼時間也都不適合吃冰的,如果真要吃冰品,最 好等冰逐漸化掉時再舀起冰水,吃的時候先含在口中,待冰溫稍降時再吞進去,對氣管及腸胃道的影響較小。 有人建議吃冰時,可以加一些較熱性的冰品配料來中和剉冰的寒涼性,但楊賢鴻 強調,這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數學題目,熱性的冰品配料無法中和冰的寒涼, 因此,吃冰還是要適可而止,健康沒有捷徑。 延伸閱讀: ·吃冰塊、喝冰水可以消暑嗎? 醫列「解暑&上火食物」:吃錯中暑風險反增 ·愛吃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 專家警告「9NG行為」:食物中毒風險暴增 
-
2021-08-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市餐酒館可內用了 但嚴禁現場表演活動
高雄市長陳其邁召開線上防疫會議會後記者會表示,7月至今,高市針對各從業人員,包括社區長照機構、教育、美容等行業已進行1萬3175個公費快篩,基層診所自費快篩至今也有93例,目前高市社區為安全社區。陳其邁再次呼籲民眾接種疫苗,「不分廠牌,只要是國家認可的疫苗都有保護力,可預防重症死亡率。」市府今也公布餐酒館內用防疫規範,陳其邁表示,基本上比照餐廳規範,且不開放現場表演活動。需落實實聯制、體溫監測、使用隔板、維持社交距離等。陳其邁指出,近日國內外都發生突破性感染,也就是打完兩劑COVID-19疫苗仍確診者。他強調,打疫苗不是不會染疫,但大大降低重症死亡率,也能降低最容易發生的家戶傳染狀況。明天就是高中職以下學校開學日,高市校園已完成清消,陳其邁提醒,校園最需要注意的是教室通風問題,另也提醒校方不要忽略廁所清潔,因廁所有把手、較不通風且多人使用。明日陳其邁與副市長等人也至學校勘察。高雄市從1月至今,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共有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共有141例,7月與8月有26例境外移入,其中有10人為Delta病毒株。
-
2021-08-3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天氣悶熱又戴著口罩 工人傳出罹熱衰竭症狀
天氣高溫悶熱,日前有工人在工地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醫急救,確診為熱衰竭,其中一人更引起橫紋肌溶解症,所幸及時住院治療,靜脈注射大量輸液後才化解危機,並在兩天後順利出院,返回工作崗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李其育指出,患者本身有慢性腎臟病,加上工作必須配戴口罩,不易散熱,喝水也不方便,可能因此更容易引起熱衰竭。他提醒,工作時應盡可能穿著寬鬆衣物,並適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如運動飲料或微量加鹽的開水,也可用冷毛巾擦拭皮膚,讓體溫漸漸降低,降低熱衰竭的發生機率。他說,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衰竭、熱痙攣及熱中暑,熱衰竭是指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同時造成水分和鹽分等電解質大量流失;體溫大多正常或稍微上升,但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虛弱無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休克或昏迷。由於體溫不太會超過40°C,死亡風險低,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大多能恢復正常。熱痙攣則是指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出現肌肉痙攣,若情況嚴重無及時處理,少數案例會有死亡風險。至於熱中暑,常是因體溫調節能力失常造成,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未及時發現所致,輕微熱中暑會出現臉色發紅、口渴、頭暈、噁心、四肢無力等症狀,嚴重時恐會伴隨中樞神經問題,體溫超過42°C時,甚至有死亡風險。李其育說,橫紋肌溶解症為內科急症,通常合併熱衰竭出現,由於體內溫度過高,使骨骼肌的肌纖維膜發生急速損傷,造成肌肉細胞壞死,當細胞內大量肌球蛋白釋出進入血液循環,會造成腎毒性,若無法及時排出,就會影響腎臟功能,造成急性腎臟衰竭,一旦延誤治療,嚴重時也會致命。
-
2021-08-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接種高端疫苗 傳出疑第5例不良反應
台中市一位邱姓女子27日接種高端疫苗後,疑似出現不良反應,所幸經治療後,今上午7時08分已因症狀緩解離院,目前是台中市第5例疑似因施打高端不適的案例,衛生局長曾梓展今天表示,39歲的邱姓女子27日在國軍台中總醫院接種高端疫苗,29日下午全身抽搐、雙眼上吊、主訴心跳快、喘不過氣,被經急送往國軍台中總醫院急診就醫。當時病人體溫為37.7℃,經醫師診視心電圖及抽血檢驗皆無明顯異常,並囑咐施以靜脈輸液,已於今日上午離院。曾梓展說,台中市截至27日止,疑似因施打AZ死亡有84例、莫德納有17例,共101例。而疑似不良反應AZ有433例,莫德納95例,高端有5例,共533例。衛生局指出,衛生單位接獲此案通報後已致電關懷,後續會依民眾意願,協助提出救濟審議申請,並調閱病歷等相關資料,一併送中央審議,進一步釐清與疫苗接種的關聯性。
-
2021-08-30 新聞.元氣新聞
9月仍持續飆高溫 醫籲慎防熱衰竭
即將進入9月天,各地白晝動輒飆破30度高溫,令人在烈日下難耐,日前台南麻豆甫傳出一對祖孫不幸悶死車內,更引起外界震驚,醫師提醒炎熱高溫,特別要留意熱衰竭,避免類似不幸事件發生。台南佳里奇美醫院急室主任朱逢源說,熱衰竭通常是指身體逐漸過熱狀態,常見症狀有極度口渴、頭痛、頭暈或意識混亂、食慾不振或噁心想吐、過度流汗且皮膚濕冷蒼白、手腳抽筋且容易胃痙攣、呼吸及脈搏都會加速、以及體溫可能會上升超過38度,都要特別留意。他指出,一般來說,嬰兒、小孩、老人、糖尿病、心臟病、慢性病患者及正在服用藥物治療者,都較容易產生熱衰竭。而心血管患者,在高溫血液易變得較黏稠,交感神經也會過度興奮,刺激血管收縮,可能誘發心肌梗塞或嚴重心律不整。預防熱衰竭,除氣溫高時盡量不要外出,避免穿著會妨礙熱量散出衣物外,最重要的是,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減少不幸憾事發生。朱逢源說,當事人若發生熱衰竭症狀,務必迅速將病患移動到陰涼處,除去身上過多或是有束縛衣物,給予身上噴灑水霧及以風扇降溫,可加強頸部及腋下部位加強散熱,若意識清楚,可協助飲用大量加鹽水或是運動飲料,若症狀嚴重者,務必盡速送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