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0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搜尋
體位
共找到
124
筆 文章
-
-
2021-09-19 性愛.性福教戰
性高潮其實有醫學標準 專家教如何改善性高潮障礙
「最美博士」的性事專家許藍方疑似與人夫醫師傳出不倫戀 ,引發關注,她之前在網路影片中所提及「女性五大高潮」論點,再度成為話題,不少女生抱怨另一半,為何同樣是女人,有的可以吃到「高潮全餐」,自己卻從不知高潮何物。老公要求A片姿勢,老婆抱怨從沒快感。確實如此,一項調查發現,全台高達三成三女性從來沒有享受過性愛高潮,罹患「性高潮障礙」,對於性事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另一半「想要就給」,交差了事。 性學博士、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思銘表示,超過三成女生罹患「性高潮障礙」,老公、男朋友應該負起最大責任,除了不該讓女人流淚之外,更應該學習性愛技巧,傾聽女伴的需求。陳思銘說,一對輕熟齡夫妻尋求性愛諮商,進到診間後,妻子開始抱怨,老公做愛時,總要邊看A片邊做,並要求她有樣學樣,跟著影片女主角一起做動作。 妻子自述,剛開始還覺得有趣,但幾次下來,就覺得沒勁,要她比照辦理,做出高難度動作,但她可從沒嫌過另一半的尺寸,以及奮戰挺進的時間,最重要的是,結婚多年,從沒體驗過性高潮。三類高潮,最高境界可遇而不可求。根據許藍方說法,女生高潮可分為陰道高潮、陰蒂高潮、乳頭高潮、混合式高潮、情感高潮等五種,還曾討論G點位置,約距離陰道口3至5公分,通常位於陰道上壁,每個女生G點位置不盡相同,需要另一半用心尋找。對於女性高潮,陳思銘表示,在性學上,女性高潮簡單分為陰蒂高潮、陰道高潮、混和高潮等三種,其中以陰蒂高潮最為常見,大部分女生自慰時,都透過陰蒂局部刺激,達到快感。 至於陰道高潮,比率較低,有賴於陰莖撞擊摩擦,或是按摩棒震動,屬於全身性的快感。混合高潮的比率更低,通常可遇而不可求,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才可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事實上,女生性高潮有其醫學定義「每隔0.8秒全身不自主地產生收縮,時間達約20秒」。陳思銘表示,如果依照這個標準,曾有過性高潮的女生比率可能更低。女要勇敢說,男要有耐性,才有高潮的期待。如何改善「性高潮障礙」?陳思銘建議,婚姻生活必須溝通,性愛更需緊密溝通,女生應勇於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對方床上功夫只會橫衝直撞,如同郭靖初學「降龍十八掌」 時,怎麼打就是「亢龍有悔」,此時,自己毫無快感,直說無妨,因為另一半也不想自己累得半死,還被嫌棄做白工。 陳思銘提醒,女生應該瞭解自身性敏感帶,適時引導另一半,在床上扮演著老師角色,溫柔地指導另一半。至於男生,務必耐心傾聽,投其所好,瞭解女伴喜歡的體位姿勢,以及找到讓她最容易高潮的點。 男女高潮大不同,男生自慰時,平均兩分鐘就可射精,至於做愛,平均也就六、七分鐘。但女生在高潮之前,暖車時間較久,平均得花上10至20分鐘。陳思銘提醒,男生不要只顧著自己爽,以工作壓力沉重為由,成為床上的快打部隊。應慢慢地來,溫柔對待,傾聽另一半感受,且千萬不可將A片當成性愛範本,自己如無30公分 ,耐力也不行,怎能要求對方變成「波多野結衣」。
-
2021-09-09 失智.大腦健康
慢性病、失智症不來找 健康飲食與規律活動不可少!
隨著科技發達與交通的便捷,加上今年COVID-19疫情嚴峻,民眾外出意願降低,且限縮活動的空間及時間,導致生活型態更趨向靜態,根據美國CDC調查顯示,肥胖除了造成多重慢性疾病外,罹患COVID-19住院風險增加3倍,且死亡率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因此維持健康體位及養成規律身體活動才能增加抵抗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近年致力於培養市民健康生活習慣,109年結合專業團隊設計「改變180、月來越健康」的養成活動,更於今年度廣邀市民朋友參與,自110年9月8日(三)起辦理為期3個月的「Health Family In Taipei」系列活動,邀請市民朋友揪家人一同挑戰自我,賺健康得好禮!超過20萬元以上好禮等您來參加! 均衡飲食&身體活動不可少 慢性疾病不來找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布 109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癌症已39年蟬聯國人死因第1名與49年臺北市十大死因之首,其中慢性疾病囊括7項,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身體活動不足與不健康飲食即是導致癌症與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臺北市109年調查發現市民在飲食上蔬菜、水果及豆魚蛋肉類的攝取量易超量,而堅果種子類及乳品類偏少,顯示市民朋友在飲食上的不均衡。教育部體育署「109年運動現況調查」顯示,臺北市規律運動人口中35-39歲族群因過於繁忙沒有時間而導致運動人口比例低。衛生局黃世傑局長呼籲落實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的健康生活型態,才能預防癌症及慢性疾病的發生,亦可以增加自身抵抗力。Health Family邀您動起來!109年度臺北市衛生局結合專業團隊透過與不同家庭型態之市民朋友的對話,了解他們飲食及身體活動的問題與需求,發現臺北市成人及長者族群更容易忽略身體活動的養成,且通常在身體有狀況或怕健康問題影響家人時,才會正視運動的重要性及提高意願; 另也發現成人族群因工作忙碌,時常購買外食而忽略均衡飲食,進而影響家中孩童及長者的健康。臺北市衛生局及專業團隊藉由7場服務設計工作坊,統整442位市民朋友的需求及發想,聚焦需求開發「改變180、月來越健康」均衡飲食與身體活動工具,包含學生的健康繪本、職場工作者的健康桌曆與社區長者的健康月曆,期透過紀錄每日飲食及身體活動以養成市民「關注自己、改變行為」的健康新生活運動,串聯家中學生、成人及長者族群,藉由提升家人彼此互動及感情連結以建立群體健康的家庭,另外團隊也定期收集市民的回饋修正與優化健康促進策略,為臺北市民開創永續的健康創新服務設計。邀請市民朋友一起成為「海爾斯家庭,月來越健康」。Health Family在臺北 身體健康GO!為養成市民健康均衡飲食、規律身體活動習慣,臺北市衛生局邀請市民夥伴參與 「Health Family 海爾斯家庭,月來越健康」系列活動,活動內容包含:健康生活紀錄競賽:邀請市民朋友藉由「好食日誌紀錄」及「愛動日誌紀錄」,記錄每餐六大類食物攝取及每日身體活動量,建立良好生活習慣養成,藉由活動參與改變自我。Design Your Health 職場疫起均衡飲食:多數人有將近三分之一以上時間處於工作環境,為打造健康職場,除了個人賽制的健康生活紀錄競賽外,增設友善職場團隊獎項,歡迎職場夥伴組團參加,互相激勵、打氣,一起賺健康得獎金。疫起健康飲食動-追劇獎金獵人大賽:臺北市衛生局特別邀請身體活動及營養專業團隊線上開講,提供您零距離了解如何吃得健康、動得有勁! 並邀請市民朋友一同作伙秀,秀出你最有創意的生活紀錄影片或照片!樂食愛動疫起來 20萬元好禮等你來抽!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鼓勵市民朋友愛上身體活動並注重均衡飲食,自今(110)年9月8日推出為期3個月「Health Family 海爾斯家庭,月來越健康」系列活動,完成各項活動即可參加抽獎,完成越多抽獎次數越多,超過20萬元以上好禮等你來抽!為了讓市民朋友持續改變、挑戰自我,衛生局將加碼於12月再推出3個月的系列活動及獎勵,邀您健康來挑戰。相關活動訊息可至Facebook活動粉絲頁及Instagram活動專頁查詢或洽承辦單位02-2736-1661分機2683,歡迎市民朋友挑戰自我,揪身邊親友一同加入Health Family行列。
-
2021-09-08 癌症.乳癌
5年前異常泌乳、今年視野縮小 女教師摘除腫瘤恢復健康
謝姓女教師5年前沒懷孕卻常分泌大量乳汁,濕透內衣甚至外衣,令她尷尬不已,求醫確診是腦下垂體良性腫瘤造成,服藥改善症狀,3個月前她的視野逐漸縮小,最近頭痛,再度求醫檢查竟然腫瘤長大並壓迫視神輕,接受鼻內視鏡微創手術移除腦下垂體腫瘤,不必剖腦開顱,已恢復正常視野。38歲謝女表示,5年前忽然月經不規則,還大量分泌乳汁,經常濕透內衣讓她很不舒服,尷尬的是有時外衣也濕,當時沒懷孕,她直覺判斷身體出狀況,經人介紹找衛福部彰化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趙紹清診治,確診為腦下垂體良性腫瘤,吃藥控制荷爾蒙改善異常症狀,但因此不容易懷孕,她配合醫師控制藥量,後來有幸懷孕,順利產子。她表示,今年年中她察覺兩側視野消失,一度以為是老花眼引起,調侃自己不到40歲就老了,可是後來眼睛痛、頭也痛,多次去按摩但沒改善不適症狀,回彰化醫院檢查,原來腦下垂體腫瘤變大,壓迫視神經導致眼壓升高和頭痛。謝女表示,手術後,她現在視野開闊了,不再因視力問題造成生活不便及困擾,所以她用全新的眼睛視野進行她喜愛的紙雕創作,專程到醫院將作品送給趙紹清感謝他。彰化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趙紹清說,腦下垂體位於腦部最底部的位置,控制身體內分泌,謝女的腦下垂體腫瘤5年前只有1公分大,可以先觀察不開刀,用荷爾蒙抑制藥劑治療,減少患者泌乳激素的分泌。謝女每年接受腦部核磁共振儀追蹤,今年腫瘤已長大到2公分,壓迫視神經,進而影響視力,開車時看不見旁邊的人與車,非常危險,走路也因視野縮小,容易撞到旁邊的人與物,如果再不處理,不但生活中處處是危險,視神經遭壓迫越來越嚴重,還可能失明。趙紹清利用3D立體影像導航系統準確定位,內視鏡從謝女鼻孔進入,在手術過程中以神經監測儀監測,當神經可能發生有任何損傷,監測儀馬上警告醫師,以確保患者的神經不受傷害,謝女經鼻腔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腫瘤,沒傷口,手術隔天即可下床。趙紹清強調,良性腫瘤危害通常不如惡性腫瘤,但長在腦部和脊椎的良性腫瘤可能因壓迫神經,讓患者病情變得很嚴重,絕對不能放任不管,應定期監測,過去曾有病人視神經被壓迫,害怕傳統開顱手術,病情能拖就拖,最後失明,視力再也無法回復,幸好現在醫學科技發達,病人不必接受破壞範圍大的傳統開顱手術,也能摘除腫瘤恢復健康。
-
2021-08-2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小孩有足內八?醫師建議可透過這些方式調整步態
4歲吳小弟平常喜歡跪坐或坐姿呈W型,從學會走路之後,家人就發現他有「內八」步態,母親也發現他的膝蓋X型腿日趨嚴重,走路常跌倒也不愛運動。經醫師評估發現,吳小弟走路內八明顯可能與大腿骨前傾有關,膝外翻則造成膝蓋內側時常摩擦,以至於足部向內;另外,吳小弟走路時雙腳常拖著走,平衡感也不佳,在改變習慣、持續復健之後已有顯著改善。成大醫院兒童骨科醫師施建安指出,吳小弟的問題須從改善坐姿、練習原地抬腳踏步著手,並且透過戶外運動以建立良好步態習慣及加強肌力訓練。否則,當足內八持續惡化到影響足部或行走功能時,未來就需要考慮接受截骨矯正手術。所幸,經過吳小弟努力,以及在家人的幫助、持續復健的加持之下,內八步態及膝外翻情形都有顯著進步,在進入國小就讀時,走路姿勢及肌耐力已明顯進步,很少再有跌倒情形。施建安表示,造成內八步態主要有3大可能原因,包括小腿骨內旋、大腿骨前傾,以及較少見的腳板變形,但都不會被判定為殘障。當內八的原因為股骨或脛骨旋轉變形時,視變形的嚴重度,可能影響孩子未來兵役體位的判定;病態性的旋轉變形未來可能會影響成人步態、增加下肢退化性關節炎風險;腳板變形未來則可能造成穿鞋疼痛、產生足部疼痛變形等。施建安認為,內八的治療應在兒童期就要開始建立正確觀念,了解內八和肌肉鬆弛、走路腳板習慣拖地、錯誤的坐姿有關,特別是W型坐姿,讓孩子可以透過練習原地踏步、調整坐姿如盤腿坐、雙腳向前坐、坐椅子等,並多參加戶外運動訓練肌耐力,來改善內八的步態。同時,也建議穿一雙適合孩子、服貼的鞋行走,可透過騎乘腳踏車、大腿肌肉的張力運動等訓練,及模仿企鵝、熊走路的遊戲等來進行調整步態。醫師提醒,造成部分足內八的股骨或脛骨旋轉異常,是源自於神經、肌肉或骨骼相關的疾病,包括腦性麻痺及髖關節發育不良等,因此,當孩子有肌肉張力異常、出現病態性步態、髖關節活動受限、長短腳出現時,應盡速尋求骨科專科醫師,獲得適時醫療協助。
-
2021-08-22 養生.聰明飲食
靠吃蛋白質增肌預防肌少症?專家:一件事很重要
除了適度運動,行動力也可以靠「吃出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說,蛋白質是建造修補組織肌肉生長的主要原料,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為「增肌」關鍵。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胺基酸,其中必需胺基酸「白胺酸」有助於刺激肌肉合成。劉彥均指出,白胺酸為人體無法合成之必需胺基酸,需從食物中補充,日常飲食中可多選擇優質蛋白質,例如黃豆及其相關製品、魚類海鮮、蛋類、禽畜瘦肉、乳製品。根據DRIs「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蛋白質章節草案,19歲到70歲成年人,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1.1公克/公斤體重,70歲以上長者則建議應增加到1.2到1.5公克/公斤體重。劉彥均分享「長肌肉」的飲食小技巧:1. 補充足夠熱量與蛋白質把握優質蛋白質攝取原則,還需搭配均衡飲食,並且維持適當體位,體位過輕容易增加肌少症風險,若身體缺乏熱量,還會影響能量代謝,造成肌肉疲勞衰退。2. 蛋白質食物平均分配於三餐除了蛋白質的攝取量要足夠外,餐次分配也是重要因素,建議將蛋白質食物平均分配於一日三餐,才能有效提高吸收利用率。3. 維生素D不可少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與肌肉質量有關,補充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吸收,減緩肌肉流失及預防骨質疏鬆。食物來源包括鮭魚、鮪魚、鯖魚、乾香菇、蛋黃、牛奶等,除此之外鼓勵搭配每日10-15分鐘日照,以活化維生素D功能。飲食清淡不等於健康,年長者常忽略蛋白質攝取。劉彥均提醒,很多長輩以為飲食清淡就是健康,卻忽略蛋白質攝取。長者可能因為備餐不易、牙口不好或吞嚥功能退化,常簡單地以稀飯配肉鬆、醬菜或白飯加肉汁菜湯打發一餐。建議高齡者更需重視蛋白質攝取量,若牙口不好可選擇蒸蛋、蒸魚、豆腐,或在粥品湯品中加入肉類燉煮,點心可選擇牛奶、豆花、豆漿等高蛋白質食品。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鄭宇傑認為,人體肌肉質量減少的常見原因有年紀老化、長期臥床或活動力下降、營養不良等。若肌肉質量大量減少,恐發生肌少症,易導致下肢無力、跌倒、失能代謝症候群等狀況,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預防肌少症,飲食運動都不能偏廢。鄭宇傑建議,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可以從飲食與運動著手。飲食部分需要補充足夠的熱量、蛋白質(如黃豆、黑豆、毛豆、魚、肉、奶類與蛋),其中,蛋白質的攝取切勿過量,要每餐平均分配。鄭宇傑說明,運動部分,可從事有氧運動,例如健走、騎腳踏車等,建議依每個人體力慢慢增加運動量;也可以進行肌力訓練,例如深蹲、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或站立伏地挺身等,每周2到3次,每次30分鐘。骨骼肌肉重要營養素六成台灣成人 維生素D不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吳靜茹說,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10億人口有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衛福部統計,台灣有六成的成人有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原因有很多,不僅是過度防曬導致,日益嚴重的空汙、老化、肥胖、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近幾年的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肌少症相關。吳靜茹指出,活化型的維生素D在小腸中能促進鈣質吸收、維持適當的血鈣以及血磷體內的濃度,讓骨質的礦物化正常,也能預防因低血鈣而引發的肌肉抽搐。當體內維生素D不足時,骨質容易變薄、變脆或畸形,充足的維生素可預防成人的骨軟化症。此外,維生素D也與細胞生長調節有關,包含了部分細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神經肌肉調節與提升免疫系統,以及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吳靜茹說明,缺乏維生素D可以透過食物、適度日曬,以及使用營養品補充。動物性來源以富含高油脂的魚類含量最高,其次是肉類。植物性來源以黑木耳、菇類含量最高,其餘皆不高。若使用營養補充劑,建議成年人以400-1000IU為一個基準,過量恐出現血液中鈣濃度過高及軟組織鈣化。吳靜茹提醒,適度日曬可幫助身體自行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有研究發現,每日早上10時到下午3時之間,讓手臂、腿部或背部曬5到30分鐘的太陽,可讓身體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台灣屬低緯度國家,紫外線較強,建議在早上10時前或下午3時後曬太陽,避免曬傷。
-
2021-08-18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Lemon L. Yoga:三級警戒下,我們的身心是否也阻塞了呢?
三級警戒下,我們的身心是否也阻塞了呢? 中醫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通則不通,通則不痛。」當我們的全身經脈淤堵不順暢時,自然有個「結」出現於經脈或筋骨。「結」字本意是以線、繩、草等條狀物打結或編織,後來引申為結交、連結之意。悶在家中近兩個月的我們,雖說明白很難快速回到以往生活,但卻希望能盡快與人重新建立連結。當我們有個結字產生時,自然就有著複雜的關係網。如同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家庭關係都是悉心梳理的;防疫期間,這份連結從外面的世界轉往進每個人的內在世界。單身的人,與自我內在建立起更深刻的連結;有伴侶者,直球面對親密生活中的課題。我們都從習慣性地與外在連結,轉變為內在自我的連結,這些內心久未梳理、不通不悅之處,也可能成為實際上身體的疼痛與不適。 舉例在疫情期間,我做了個不具明的統計,結果顯示社交軟體使用的時間大幅度的下降。這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大家在平時忙碌的實體社交生活中,反而投注了更多的時間在網路上的社交關注;停止社交生活時,卻默默戒掉了這個習慣。這不僅讓我反思,是否我們慣性地選擇「失念」,以用來逃避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尷尬。那麼失念是什麼意思呢?失念即正念的反義詞,指在生活中無法維持內在的專注、遠離當下。像是明明在與朋友喝咖啡聊天,卻選擇不斷地查看手機,失去當下的專注。 另外,在健身房/運動中心關閉的期間,許多我臉書上、instagram上的朋友,開始從運動打卡轉為美食打卡。每天記錄著不同的外送美食、高熱量餐點,附上一句:「反正現在也不能運動,就認真得吃吧!」雖說這件事情並沒有像社群軟體的使用率一樣讓我震驚,卻反應出一個現狀:「運動,真的是為了健康目的嗎?又或是為了社交生活的準備?」也許兩者皆是,但我們是否有覺察到,我們的心念是正在轉變? 有一種好的方式可以協助我們去記錄下我們的心念,即我們可以先準備一本筆記本,將所有的3C產品放在一旁,做三次的深呼吸,然後開始提筆寫下,現在的自己,一天分別做了哪些事情;再寫下在隔離生活前,你的一天又是如何進行的。最後,寫下現在令你感到不自在、不舒服、不愉悅之處。(盡可能詳細記錄)紀錄方式可參酌如下表。 這是一種稱為【正念日記撰寫】的練習,目的是協助我們去看見我們的膠著和執悎之處。並透過條列式撰寫,讓我們能去內觀內心的身體感受。特別是焦慮、沒有安全感、擔憂、恐慌,這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往往會成為我們提的「結」,僵化住身體,這也正是你我都該好好重視的覺察。我也列出了一些相對應的生理感知對應的心理感受,邀請你,從自我的信念檢視起目前的生活,期待你能從其中,破繭而出。【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長輩、照顧者做解憂瑜伽 在家活絡筋骨紓壓-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
-
2021-07-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懶人包/正確減重怎麼做?醫詳解非藥物治療方式
受到疫情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很多人的體重也默默增加了。台中康澄診所肝膽腸胃科許柏格醫師提醒,千萬別放任體重飆升,因為肥胖可能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胃食道逆流、心血管疾病等。體重過重會增加膝關節、髖關節的負擔,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也比較高。肥胖患者的上呼吸道可能在睡眠時塌陷,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大腦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白天的工作效能勢必受到影響,倘若呼吸中止的時間過長,嚴重缺氧甚至可能危及性命。許柏格醫師指出,陸續也有研究指出,肥胖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之後的併發症較多,死亡率也較高。愈來愈多證據告訴我們,肥胖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疾病,需要積極介入治療。在台灣,身體質量指數BMI〔1〕介於18.5-24之間為健康體位,BMI在24以上屬於過重,BMI在27以上屬於肥胖,許柏格醫師表示,一般來說BMI超過30時建議接受治療,若是BMI超過27且具有肥胖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便需要積極介入,除了治療各項併發症,也要利用各種方式來控制體重。多管齊下,擺脫肉肉肥胖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成功減重亦非一蹴可及,許柏格醫師分析,想要成功減重且避免復胖,必須從飲食、運動著手,並與醫師詳細討論,搭配使用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目前可用於減重的藥物,主要是利用「減少熱量吸收」或「抑制食慾」等機轉來發揮效用。減少熱量吸收的藥物可讓食物中的脂肪無法被酵素分解、吸收,而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所以在使用後可能有脹氣、油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狀況。抑制食慾的藥物能延緩胃排空,並讓大腦有飽足感,達到減少攝食量的目的。部分人會感到噁心、嘔吐、腹瀉、腸胃不適等副作用。非藥物治療可透過胃鏡或手術來進行,許柏格醫師解釋,胃鏡減重的方式包括胃內水球、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等,大多是由腸胃科醫師來執行;手術減重的方式有胃繞道手術、胃縮小手術等,主要由外科醫師來執行。胃內水球是將一顆水球放入胃裡,以佔據胃容積、增加飽足感。醫師會透過胃鏡將一個水袋送入胃裡,然後根據每個人的體型,注入400-700毫升的水。由於胃內水球在六個月後破裂的風險會提高,所以需要再做一次胃鏡將水球移除。胃內肉毒桿菌注射是在胃部注射肉毒桿菌素,以延緩胃排空、減少食慾、增加飽足感。許柏格醫師解釋,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的作法是利用胃鏡將肉毒桿菌素注入胃黏膜下,大部分是注射在胃的幽門部。肉毒桿菌素可以減少胃部平滑肌的收縮,而達到延緩胃排空的效果,注射後肉毒桿菌素可維持3-6個月。接受胃內肉毒注射後可能有脹氣、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腹痛較為少見,不過有問題仍需回院觀察〔2〕。相較於胃內水球,腸胃穿孔的機會較低〔3〕。許柏格醫師說,胃內肉毒注射可用於BMI介於30-40間的族群或是BMI在27以上且具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肥胖併發症的族群〔4〕。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目前屬於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Off Label Use),事前必須與醫師詳細討論。胃內肉毒注射與胃內水球的副作用大多在一個禮拜內比較明顯,然後身體會慢慢適應。若在三天內出現急性腹痛,就要馬上回診檢查。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對減重非常重要,許柏格醫師強調,營養師會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日常活動量,然後根據每天需要的熱量,擬出兼顧均衡營養的飲食計畫。遵循營養師的建議執行,漸漸改變飲食習慣,有助維持減重效果、減少復胖的機會。減少攝入熱量時,也要增加熱量消耗。許柏格醫師說,請務必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包括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每週5到7天,可依照每個人的體能狀況,循序漸進。規律運動有助減重,也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控制有幫助。「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再與醫師討論藥物或非藥物治療,」許柏格醫師叮嚀,「千萬不要誤信偏方,使用正確的方式,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參考資料:1. BMI(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2. Kaya B, Esen Bulut N, Fersahoglu M. Is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 Effective in Obesity Treatment? Surge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2020.3.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30:3472-9.4.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30:3472-9.原文:
-
2021-07-15 失智.大腦健康
5招預防失智症 麥得飲食一日菜單示範
您或身邊的親友是否會時常忘東忘西,甚至嚴重到記不得曾允諾過的事?您認為這是因為粗心還是失智症的初期症狀?若當您或您的親友因記憶衰退而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該正視這是否為失智的症狀,根據衛生福利部與其他相關失智症團體的流行病學統計結果發現,台灣110年65歲以上老人失智盛行率推估為7.59%,表示約13位老人中,就有1位是失智症的病人,但其實失智症不可怕,若能及早發現,早期開始治療是可延緩衰退的發生,或是當尚未發病前,我們都可透過生活或飲食型態來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不願面對的真相-是老化還是失智?老化是屬於正常的生理機能衰退而非疾病;相反地,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非老化,它屬於多重病徵集結的疾病,失智不單是記憶力衰退,還可能有其他認知能力的退化,同時也可能出現妄想、幻覺或個性改變等情況發生。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如何預防失智症?1.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1)40-64歲時,體位肥胖者(BMI≧30),失智症發生的相對風險提升近3倍。(2)過重者(24≦BMI
-
2021-06-24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Lemon L. Yoga:不同部位的疼痛 聽身體想告訴你的事!
近年來逐漸受到大眾認識的 Wellness & Health (整體健康),建立在預防醫學的宗旨下,除了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的外,更是由內到外、由身入心的一種健康意識。身為一位整體健康顧問與瑜伽教育者,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年齡層、族群和不同背景的群眾,總讓我對人體的精微有著共通一致性感到讚嘆。我們除了共享著這個地球上的資源,更共享著極其相似的生命經驗與生理回饋。其中,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便是讀懂身體的語言!(延伸閱讀: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身體表達不悅的方式只有三種:疼痛、發炎和病症 在世界各地有許多整體醫療中心與來者,都以合作關係進行治療,這其中包含的療程有營養、心靈課程、心理諮商等,當然,醫療的介入也是必須。舉例來說,一位長期受苦於慢性疼痛的患者,除了經過一連串縝密的檢查外,更會花時間與他/她聊聊整個病程、 曾經歷的生命事件、童年記憶/創傷等。我生病就是生病,為什麼需要聊我經歷過的事情?讓我回想起生命的記憶呢?但你一定聽過:「壓力是會讓人生病的。」這對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是通識也是常識,所以我們努力的尋求心靈寄託來拓展生命的厚度與寬度。但在醫療診斷上,壓力卻不是一個導致疾病的合理原因。診斷書上也不會寫著:「因為壓力太大,導致十二指腸潰瘍。」醫生只能親口告訴我們,可能是因為壓力太大,導致潰瘍。 許多身體的病症,都有著身心不和諧的共同性,長期的失眠導致免疫力下降,進而引響免疫系統無法支持身體,導致各式各樣的病症。造成失眠的原因,可能是環境、賀爾蒙、壓力、緊張、肌肉緊繃,這正是身心不和諧所致所以,讀懂身體的語言,可以讓我們透過身體的這些訊號,溯及到過往的經驗與生命事件,重新建立新生活模式。好好傾聽並療癒自己,讓「預防勝於治療」從口號成為行動,從飲食起居、身心健康開始著手。那麼,如何判斷、讀懂身體各個部位的語言? 從中醫的角度剖析身體的訊息人體分為正面與背面,中醫稱為陽面(背面)與陰面(正面)。所有柔軟的器官皆位於正面,堅硬厚實的骨骼肌肉於背面。英文中有句話是 “ I hold you back !” 中文翻譯是:「有我在!我罩你。」人體的背面(脊椎)是支持著我們的中心,一旦在生命中我們感到孤立於援、缺乏支持時,背部將出現疼痛。我們在擁抱他人時,會將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下方的上背部,這裡是我們表達情感上的支持(我與你同在)。若上背部的疼痛則是我們感到情感上不受到支持;若是中下背的疼痛,則是我們對事物的背後感到恐懼與不安,擔心生命從背後捅你一刀,恐懼的信念將轉換為「疼痛」。談到人體的正面,我們要先知道一個共同原則,疼痛代表缺乏滋養與照顧、渴望得到關愛與關注。1.頭部:頭部裡面有腦,是意識中心。頭部的疼痛則表示我們對自身感到不對勁、否定自己或是給予太多的壓力。2.頸椎:頸椎是脊椎系統中,活動角度最大的地方,當我們不願意轉頭看向另外一側,固執與僵化的思考將使頸部疼痛。3.喉嚨:喉嚨是我們發聲與表達的通道,當我們無法真實表達自我想法或訴求,喉嚨將出現疼痛。4.手肘:上肢代表著給予(所謂施與受),手肘則是需要靈活度的關節構造,若我們緊握著、握緊著事物,則限制了上肢的靈活動,導致疼痛發生。5.腸胃:腸胃是我們的消化構造,有個成語叫「牽腸掛肚」,若有情緒或生命事件導致我們難以釋懷、吞嚥、吸收,腸胃則會出現狀況。6.下肢:下肢代表著行動力與方向,若我們不願走向某處、害怕順從,拒絕靈活的活動,則會在雙腿、膝蓋周圍產生疼痛。 以上,當然不是完整的病理分析,是一個從身心連結的角度,提供我們仔細的去傾聽身體的訊息。在每個疼痛、病症的背後,都是極其複雜的牽動,希望這個簡單的身體指南,能幫助身心圓滿與走向和諧之路。【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立刻加入:https://bit.ly/3tBiFFg【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https://crm.udn.com/members/register/activity.do?id=243
-
2021-05-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57歲竟泌乳 視力模糊才發現腦瘤
一名57歲婦女兩側乳頭疑似有泌乳現象持續一年多,因病況難以啟齒便擱置不管,直到近期頭痛、伴隨視力模糊才就醫,發現腦下垂體有直徑三公分腫瘤,全是「泌乳激素」惹的禍。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患者除上述症狀外,有兩側視野缺損現象,經視覺神經傳導(VEP)檢查發現異常阻斷,血液檢查泌乳激素超過300ng/ml,遠高於正常值8ng/ml,腦部核磁共振檢出,腦下垂體有直徑三公分的「泌乳激素腫瘤」,壓迫視神經交叉。黃啟訓指出,腦下垂體位於大腦底部中心處,直徑不到一公分,分泌多種的荷爾蒙,包含泌乳激素、性激素、促甲狀腺激素等,所有製造激素的細胞都可能形成腫瘤細胞,而腦下垂體腫瘤約占腦瘤的10至15%,其中以「泌乳激素腫瘤」最常見,主要好發於中年婦女、成人,發病原因不明。此外,泌乳激素腫瘤還會造成不孕現象,黃啟訓說,當腫瘤直徑大於1公分時,醫學上稱為「巨泌乳激素腫瘤」,容易導致視神經壓迫以及阻塞性腦水腫。如果患者出現頭痛、眼球脹痛及視力模糊現象,但未即時手術治療者,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黃啟訓提醒,腦下垂體腫瘤大多是良性,並不會轉移到其他器官,但影響人體許多重要內分泌功能,且壓迫腦部其他正常組織,需提高警覺。
-
2021-05-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57歲婦女異常泌乳1年 視力模糊就醫發現腦瘤
過了生育年齡竟異常泌乳。一名57歲婦女,兩側乳頭疑似有泌乳現象持續1年多,因病況難以啟齒便擱置不管,直到近期頭痛、伴隨視力模糊才就醫,發現腦下垂體有直徑3公分的腫瘤,全是「泌乳激素」惹得禍。收治該名婦女的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患者除了上述症狀外,有兩側視野缺損現象,經視覺神經傳導(VEP)檢查發現異常阻斷,血液檢查泌乳激素超過300(ng/ml),遠高於正常值8(ng/ml),腦部核磁共振檢出,腦下垂體有直徑3公分的「泌乳激素腫瘤」,壓迫視神經交叉。黃啟訓指出,腦下垂體位於大腦底部中心處,直徑不到1公分,分泌多種的荷爾蒙,包含泌乳激素、性激素、促甲狀腺激素等,所有製造激素的細胞都可能形成腫瘤細胞,而腦下垂體腫瘤約占腦瘤的10至15%,其中以「泌乳激素腫瘤」最常見,主要好發於中年婦女、成人,但發病原因不明。此外,泌乳激素腫瘤還會造成不孕現象,黃啟訓說,當腫瘤直徑大於1公分時,醫學上稱為「巨泌乳激素腫瘤」容易導致視神經壓迫,以及阻塞性腦水腫。如果患者出現頭痛、眼球脹痛及視力模糊現象,但未即時手術治療者,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黃啟訓提醒,腦下垂體腫瘤雖然大多是良性,並不會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但影響人體許多重要內分泌功能,且壓迫腦部其他正常組織,因此仍要提高警覺。女性民眾若於非孕產期卻有異常泌乳現象,以及頭痛並伴隨視力模糊情形時,應及早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
2021-05-01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抗凝血劑】靦腆醫廚Dr.cook:服用抗凝血劑不能吃這些東西?搞懂抗凝血劑才是關鍵
「醫師,我心臟有放支架,有在服用保栓通,是不是不能吃火鍋?」「醫師,我以前中風過,長期服用阿斯匹靈,是不是也不能吃火鍋阿?」上述的這些藥品名稱「保栓通」、「阿斯匹靈」,其實不是抗凝血劑,而是抗血小板藥物,其藥物交互作用的機轉並不牽扯到維生素K(Vitamin K),自然就不需要注意高維生素K食物的攝取。 延伸閱讀:放血治療中風?趕快阻止他維生素K是促進血液凝固不可或缺的維生素,且多以深綠色的菠菜、綠花椰菜、高麗菜等為主,且這些葉菜類也是火鍋中不可或缺的配菜,因此造成民眾有服用抗凝血劑不能吃火鍋的迷思。抗凝血藥物與抗血小板藥物有哪些不同呢?1. 抗血小板藥物:預防「動脈」血栓,常用於預防二次中風、心肌梗塞、有置入動脈支架患者。2. 抗凝血藥物:預防「靜脈」血栓,常用於肺栓塞、深部靜脈栓塞、心房顫動病人。(以上為原則,臨床使用能需根據臨床醫師判斷) 而抗凝血藥物又分成傳統與新型兩種,真正需要注意高維生素K食物攝取的Warfarin(傳統型),已經很少使用。因為,服用Warfarin病患要密切追蹤凝血功能,還要避免許多與之有交互作用的藥物、食物。 最後,無論你是服用哪一種,都要避免再服用有出血傾向的藥/食物,包含消炎藥、類固醇、抗血脂藥物、活血化瘀/有抗凝血效果的中藥(芍藥、當歸、川芎、丹參、牛膝、麻油、紅花、桃仁、黨參、西洋參、生薑、薑黃、菊花)、有抗凝血效果的保健食品(銀杏、靈芝、大蒜精、納豆激酶、魚油)及避免過度攝取木瓜、蔓越莓、石榴等。若出現任何出血的情況,例如血/瀝青便、身上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點、咖啡狀嘔吐、頭暈、心悸的狀況,就必須立刻停止服用藥物,並盡速回診就醫!住院醫師-李冠毅 | 立即與專家諮詢 | WaCare我的健康社群 |【延伸閱讀】-噗妮聊護理/當身體出現「暫時性」症狀時,小心中風離你不遠!-Lemon L. Yoga/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施昀廷/ 風濕免疫患者也是過敏兒!補對地方才不會出錯【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4-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植牙有哪些注意事項? 牙醫告訴你6個一定要知道的重點
牙齒不僅是一個人的門面,更是享受美食重要的工具,反之若缺牙,除了咀嚼功能變差,長期下來會干擾營養吸收,甚至連臉型都會跟著改變,大大影響身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缺牙的治療選擇除了活動式假牙或做牙橋,愈來愈多人偏好做植牙,然而植牙畢竟是個手術,有許多項目需事先評估,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牙科部龍萱副主任,釐清植牙的各種眉角,龍萱醫師強調植牙由於療程往往長達一年,醫病更需妥善溝通,避免產生錯誤期待而衍生爭議。相較於做牙橋 植牙不需磨健康牙植牙是固定式的假牙,可以解決部分活動假牙不夠穩定或不夠舒適的缺點,龍萱醫師指出,植牙讓病人有接近真牙的外觀,還有一樣的咀嚼與吞嚥功能;跟傳統做牙橋相比,牙橋需把缺齒處旁邊兩顆牙齒磨小當橋墩,以製作一排牙套戴上,但如果這兩顆牙齒是健康的,等於是平白犧牲掉兩邊的真牙,植牙這個選項沒有這個困擾,所以特別對於缺單顆牙齒的患者來說,植牙相對受青睞。地基不佳者 植牙前要先做補骨手術植牙就是以手術的方式,將人工牙根(即所謂的植體)放入無牙區的齒槽骨內,等待骨頭和植體緊密接合後,再做上面的假牙。然而若齒槽骨不夠健康穩固,就會影響植牙後的耐用度,如同蓋房子沒有穩定的地基,房子就可能下陷或傾倒。牙齒的地基不佳,常見於缺牙很久或是本身有牙周病的病人,由於骨頭持續流失,導致地基已經不夠高不夠寬,這時必須先進行補骨手術,透過放入骨粉、再生膜等人工材料,等待骨頭生長達足夠的條件,這樣的地基才適合放入植體。全身性疾病要先控制 避免磨牙咬筆習慣除了骨頭條件不夠,病人植牙前若評估有下列狀況,也不適合做植牙:一是沒有完善控制的全身性疾病病人,比如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佳、有嚴重骨質疏鬆症,這類病人應該由原本的專科醫師先診治評估,把疾病控制穩定才做植牙手術。另一則是有夜間磨牙習慣,或是習慣咬筆的不良口腔習性,因為咬合力太大,如果不改掉這樣的習慣,也會影響植牙的成功率。術前全面評估與診斷 提升植牙成功率這些條件都會影響植牙的成功率,因此找經驗豐富的牙醫師,術前充分討論以及進行全面的評估和診斷是非常重要的,龍萱醫師提醒病人,首先要讓醫師了解身體有哪些疾病、正在使用哪些藥物,比如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的病人,可能導致罕見卻極嚴重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若需進行牙科侵入式手術,應先告知醫師,來評估是否適合植牙。接下來醫師還會評估牙齒骨頭的缺損狀況,判斷如何進行手術。植牙手術要很精準的鑽洞、磨骨、依骨頭現狀調整植入的位置,比如每個人需要的植體長度不盡相同,需要靠術前的斷層掃描分析還有手術模板的製作,幫忙把植體打入精確的位置。如果各步驟沒有精確掌握,可能造成植體過深,打到鼻竇或傷害到下顎神經,或是植體位置不佳導致影響上面假牙的製作。植牙療程接近一年 需補骨更費時與增費用龍萱醫師指出,植牙其實是個費時的療程,如果病人牙齒骨頭條件好的話,從拔牙後等骨頭癒合,再植入植體等大約四至六個月讓骨頭自己生長,使植體和骨頭緊密接合,最後再做上面的假牙,整個療程時間就可能接近一年。如果病人牙齒骨頭條件不好,需要做可能不只一次補骨手術,療程所需時間就會更拉長,同時補骨手術的材料也所費不貲,光補骨手術花費數萬元甚至更高,都是有可能的。醫病妥善溝通 善盡彼此合約責任正因為植牙的療程與費用因人而異,醫病之間如果沒有妥善溝通,一旦產生錯誤期待,容易衍生醫療糾紛。龍萱醫師建議病人跟醫師討論各種假牙的優缺點,看看哪種最適合自己的狀況,不一定要做植牙手術;決定治療選項後,會根據牙齒骨頭的條件,估算整體所需治療時間以及費用,通常醫師會把討論過後的治療計畫以及費用等都寫出來,讓病人充分了解後再簽名,執行這份合約。龍萱醫師強調醫病要攜手合作達到最佳成果,醫師要避免術前評估不周,比如誤判剩下的骨頭高度,可能用到過高的植體傷到其他組織;反之,病人也有責任妥善控制自身的糖尿病、戒除抽菸習慣,均有助於提升植牙成功率。同時別忘了即使是假牙,也要定期找牙醫師保養,並且注意口腔衛生,以免牙周病損及植體,又再次為牙所苦,豈不冤枉。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1-04-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你有雙下巴嗎? 小心是血管疾病警訊
許多人都知道腹部脂肪、內臟脂肪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但國外1項研究發現,頸部脂肪也會引發心血管風險,也就是雙下巴肉多多,不僅身體發炎指數較高,心肌梗塞機率也較高。 雙下巴易出現心臟代謝疾病 研究發表在《國際肥胖期刊》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肥胖期刊》,格拉納達大學(University of Granada)研究團隊以了斷層掃瞄分析139名年輕健康成人(68%為女性)身體脂肪分布狀況,研究發現,不管總脂肪、內臟脂肪多寡,頸部脂肪積累較多者,較容易出現更高的心臟代謝風險。頸部脂肪組織(雙下巴和位於肌肉間和頸椎周圍的脂肪)屬於久坐年輕族群的肥胖、心臟代謝風險和促炎問題的重要因子。 該項研究第1作者Maria Jose Arias Tellez表示,過去研究證實,頸部脂肪的積累,如雙下巴或下顎部位,以及位於頸椎周圍的脂肪,與個人體重的增長或肥胖成正比。也就是說,雙下巴越厚實、肉多多,甚至肥到下垂,通常也較肥胖。短頸症候群 易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對於這項研究成果,國內減重權威專家祝年豐表示,下巴肉多多,就是醫學上所說「短頸症候群」,因為頸部脂肪過多,容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血液循環,就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專家說明,相較於腹部脂肪、內臟脂肪,國人較少關心頸部脂肪背後所隱藏的警訊,頸部肥厚、肉多多,也是肥胖及新陳代謝風險的一個重要體位特徵,民眾不可輕忽。祝年豐說,目前並無有效的方法消除頸部脂肪,因為無法針對頸部進行局部去脂的運動,建議有這方面困擾的人,應該想想自己是否過胖、需要減重,並遠離菸酒,並避免食用過鹹過甜的食物,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滑手機也會滑出雙下巴! 「這個動作」就是脂肪堆積主因 ·快測量自己頸圍! 男性>43公分、女性>38公分小心罹「這疾病」
-
2021-03-31 養生.健康瘦身
國中女吃棉花減重 腸道阻塞
15歲女國中生常被家人嫌胖、大腿粗,讓女學生十分在意,誤信「吃棉花減重法」,一年下來,竟吃下一條厚棉被與鋪棉外套,導致嘔吐、腸道阻塞,經手術才將塞滿腸道的棉花由肛門擠出,未來可能有腸沾黏後遺症。衛福部統計,國內一成以上的5至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有肥胖問題。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臨床上看到許多青少年對肥胖有錯誤見解、不了解自己正常體位的數值,導致健康亮紅燈。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楊俊仁說,收治過一名16歲的患者,身高172公分、體重高達139.4公斤,BMI值飆到47.12,屬於極度肥胖患者,不但有三高,也有脂肪肝、肝臟輕微纖維化。為方便家長、小孩共同管理體位,維持身體健康,國健署建置「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只要輸入性別、年齡、身高與體重,即可算出該年齡層建議的BMI,快速檢定體位是否正常。不同於成人BMI大於24即過重、大於27有肥胖問題,楊俊仁指出,兒童與青少年在不同年齡層均有不同標準,當BMI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以上,即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以上時,則為肥胖。許多研究證實,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會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影響社交與學習。若兒童體位已達到肥胖、極度肥胖,李宏昌建議,應就醫評估體位及危險因子,並身體檢查了解是否有潛在疾病。
-
2021-03-30 該看哪科.兒科
家長嫌太胖 國中女信偏方吃「棉花」減重釀嚴重腸沾黏
體重過重、過輕都不好,然許多兒童、青少年不知正常體位標準,常常不該減重卻減重,應該減重卻不知。身形纖細的15歲女國中生,身高、體重、BMI數值均正常,但家長卻常嫌棄女兒胖、大腿粗,不該吃宵夜,讓女學生十分在意,誤信網路謠言「吃棉花減重法」,一年下來,竟吃下整整一條厚棉被與鋪棉外套,導致嘔吐不已、腸道阻塞,經手術,才將塞滿腸道的棉花由肛門擠出,但未來仍可能有腸沾黏後遺症。4月4日兒童節即將到來,台灣兒科醫學會今舉辦「支持與鼓勵推動體重管理記者會」,呼籲家長、小朋友都應對體位有正確的認知,平時生活習慣維持「健康吃、睡眠足、運動多」,避免慢性病上身。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5至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有肥胖問題者超過一成,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雖逐年下降,但臨床上也看到許多青少年對肥胖有錯誤見解、不了解自己正常體位的數值,導致健康亮紅燈。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楊俊仁說,之前收治過一名16歲的患者,食量比同齡學童大出許多,但家長覺得男生「高高壯壯」並無不好,直到收到學校體檢報告,發現身高172公分、體重卻高達139.4公斤,BMI值飆高到47.12,屬於極度肥胖,連帶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問題,另也有脂肪肝、肝臟輕微纖維化。為方便家長、小孩共同管理體位,維持身體健康,國民健康署建置「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只要輸入性別、年齡、身高與體重,即可算出該年齡層建議的BMI,快速檢定體位是否正常。不同於成人BMI大於24即過重,大於27則有肥胖問題,楊俊仁指出,兒童與青少年在不同年齡層均有不同標準,當BMI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以上,即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以上時,則為肥胖。李宏昌表示,有愈來愈多實證研究證實,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會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影響社交與學習;臨床上發現,許多有體位管理困難的兒童、青少年,很多都是因為家長對於體位管理沒有正確認知,對兒女的言語也會影響他們的減重心態。若兒童體位已達到肥胖、極度肥胖,李宏昌建議,應帶小孩就醫,兒科醫師會評估體位及危險因子,包含飲食、運動等行為及態度、有無家族或基因等,並藉由身體檢查了解是否有潛在疾病,愈早接受專業治療與定期追蹤,愈能免於疾病的威脅。●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https://km.hpa.gov.tw/ChildBMI/ChildBMI.html●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3792
-
2021-03-26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抗凝血劑】胡廷岳:鄉土劇「吃抗凝血藥配老鼠酒」,想裝病竟歪打正著?
鄉土劇《天之嬌女》第100集,你看了嗎?男主角為了裝病,一口氣吞了抗凝血藥和老鼠酒,沒想到歪打正著,稍微肢體碰撞一下就流鼻血了。怎麼辦到的?血小板像三秒膠一樣,會把傷口的洞補起來,讓傷口別流血,而「抗凝血藥」卻能讓血小板「暫時失去」功能。吃了藥會不會血流不止?會的。所以我想,男主角應該還要去檢查「腸胃有沒有大出血」、「全身瘀青」才是。 延伸閱讀:什麼?服用抗凝血劑不能吃火鍋?但先別急著把你家的「抗凝血藥」丟掉。現代醫學已經不太會大出血了,因為都會定期讓吃藥的人回診檢查。而抗凝血藥就是俗稱「通血路」的藥。抗凝血藥讓血小板暫時失去功能,這樣一來血小板「也不會堵住血管」,人類很聰明,就把這副作用拿來拯救生命「通血路」,預防中風。至今拯救無數性命,又安全。而且醫師那邊都有解藥「維他命K」(真的是維他命其中一種)。一針打下去,抗凝血藥就會失效,血小板復活!就像男主角故意待在醫院裡,亂吃卻不怕有生命危險的狀態。除此之外,劇情中出現的老鼠酒裡的酒精,也會讓「抗凝血藥」發揮功效,絕對血流成河。專業一點的說法就是:肝臟忙著代謝酒精,忘記要代謝「抗凝血藥」,喝了酒,抗凝血藥就會變很強。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藥不能跟酒一起吃的原因,至於要隔多久?12小時以上?完全不能碰?總類繁多,還是直接詢問藥師吧!更重要的還是愛惜自己的身體,別隨便嘗試! 【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藥師-胡廷岳 | 立即與專家諮詢 | WaCare我的健康社群 | 【延伸閱讀】-噗妮聊護理/當身體出現「暫時性」症狀時,小心中風離你不遠!-Lemon L. Yoga/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施昀廷/ 風濕免疫患者也是過敏兒!補對地方才不會出錯【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3-14 養生.健康瘦身
打擊肥胖!衛福部促看診測BMI
台灣成年人肥胖盛行率突破二成、五到十九歲兒童青少年則每十人就有一人肥胖,為協助國人「鏟肉」,衛福部國健署研擬從醫療端下手,推動「健康體位認證醫院」,協助監測患者體位,盼能每次看診皆紀錄身高、體重及BMI值,一旦有過重、超重或過輕將主動介入協助。國健署調查,國人肥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動」、「久坐」、「嗜高糖高熱量飲食」。近期APEC國家肥胖盛行率公布,台灣五至十九歲排行從第十名降至第十一名,肥胖比率為百分之十一點二,但相較於南韓的百分之八點五、日本的百分之三點三,仍有一大段距離。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維持健康體位過去大多認為是「個人的事」,政府盼能改變角色,化被動為主動。目前研議於健康醫院認證中增加「健康體位認證」,並從兒童青少年開始做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說,兒童青少年對健康體位認知不足,即使教育單位交由校護協助監測兒童青少年體位,礙於事情繁雜,最多也只能提供衛教單,告知「要減重」,進一步瞭解過重或過輕的原因,幾乎難以達到,但要從校園端取得兒童青少年定期量測的體位,相對困難。因此希望通過認證的醫院,可以協助監測患者體位,過去初診患者需量測身高、體重,之後建議應記錄所有患者就診當天體位,確認BMI值。一旦發現異常,建議協制定健康體位計畫,也將不健康體位的兒童青少年資料,提供給學校。
-
2021-03-11 科別.耳鼻喉
嚇!50歲男愛用山泉水 鼻塞膿鼻涕擤出尾巴竟躲4公分活水蛭
台南市一名50歲男性,平日有到山上取用山泉水飲用及洗臉習慣,數月前出現單側鼻塞膿鼻涕,在家裡附近診所就診服藥,經治療後症狀仍反覆發作。某次大力打噴嚏後發現鼻腔擤出沒看過的黑色生物的尾巴,才到醫院就診,經衛福部新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柯建安檢查後,赫然發現右側鼻腔內有黑色活物,經內視鏡協助下取出一條長約4公分的活水蛭。柯建安醫師表示,山間溪流看似清澈純淨,其實水裡面可能含有肉眼不易查覺的水蛭幼蟲及其他微生物菌叢,千萬不可隨意飲用或是拿來沖洗臉部。若不慎遭水蛭入住鼻腔,可能會有鼻腔異物感、因水蛭活動刺激而產生反覆打噴嚏、流鼻水及膿鼻涕等症狀,水蛭會分泌防止血液凝結的水蛭素,進而導致反覆鼻腔出血等情形。柯建安醫師說,水蛭有吸盤且有齒,可咬破人體組織進而吸血且可用來固定蟲體位置。水蛭吸盤在吸住人體的時候不易移除,尤其鼻腔本身狹窄且黏膜脆弱,使得移除水蛭更加困難,民眾若去野外活動回家後發現斷斷續續流鼻血甚至發現鼻腔內有蠕動物體,最好趕緊就醫,切勿自行摳挖,以免造成更大傷害。
-
2021-03-10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Lemon L. Yoga: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
「心臟當然代表著愛,血液則代表喜悅;換句話說,心臟用愛將喜悅打出去,讓它在全身運行,周流不息。當我們拒絕給予自己愛與喜悅時,心臟就會萎縮而變冷,血液的流動也會因此變慢,漸漸造成貧血、心絞痛和心臟病發作。心臟病患者都不是快樂的人,若他們不花一些時間欣賞生命的喜悅,心臟病遲早會再發作一次。」這是全球最大的心靈出版社Hay House創辦人Louise Hay,在《創造生命的奇蹟》中,對心臟與血液的介紹。(推薦閱讀:別說抱歉,瑜伽療癒和不安說嗨!https://bit.ly/3nnKnC8)阿育吠陀醫學、中醫角度下的「心臟」古老的阿育吠陀醫學,在心臟這個區域以「心輪Anahata」來表述,它掌管愛、同理心與接受。在阿育吠陀視角下,脈輪(Chakras)是要和諧且平衡的,當心輪不平衡時,會出現過度溺愛,使他人(或自己)喘不過氣;或過度冷漠、慢不在意的表現。中醫角度來看,手少陰心經和手少陽小腸經互為表裡。心主血脈,包含了心、血及血管的共同作用與運行;當心氣充足時,脈相和緩有力、身體得到充足的血液滋潤,臉上紅潤有光澤;心氣不足時,則面色蒼白無光澤,並伴隨心悸、心律不整、胸悶、失眠等健康狀況。心亦主神明,主的意思就像君王般,五臟六腑皆聽其號令,神明指精神、意識、思維等,若心的狀態良好,思緒得以清晰、清明。這些不同視角的分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心、血、血管」對應我們的意識、情緒及愛的彰顯。中醫視角下的臟器「心」對應著腑器「小腸」。小腸是消化、吸收的場所與通道,不謀而合的與血管的通道有所連結,更意味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問題,與身體內在環境中是否有良好的流動性相關。除了注意飲食上的均衡與營養的配給之外,適度運動維持氣血運行與良好的心肺功能,加上情緒與自我認同,都是重要的習題。三種不同體位及呼吸法,讓身體放鬆「喘口氣」以下三種體位法和一個呼吸法的練習,可協助穩定心神、血壓和舒緩壓力,讓身體放鬆、好好地「喘口氣」。左右鼻孔交替呼吸法 ( Nadi Shodhana)功效:平衡左腦與右腦,放鬆心神。步驟:1.將右食指與中指輕放在眉心。2.先做三個自然的吸吐氣。3.第三個吐氣後,將右手大拇指指輕按著右邊鼻翼,下一個吸氣,則用左鼻孔吸氣,吸氣後右手無名指輕按左鼻翼,右鼻孔吐氣,右鼻孔吸氣,右手大拇指指輕按著右邊鼻翼,左鼻孔吐氣。維持這樣的循環,來回練習八次。注意事項:維持吸氣、吐氣長度均勻,早晚均可練習。眼鏡蛇式 (Bhujangasana )功效:輕柔的後彎,維持脊椎彈性,協助脊椎血液流通。步驟:1.完全趴在瑜伽墊上。2.手掌放置在胸口旁,手指頭張開,平均推向墊子。3.保持腳背穩定的推向墊子,維持脊椎延伸拉長。4.吐氣時手掌輕推瑜伽墊,胸口與肋骨緩慢的延伸離開墊子。5.停留八個吸吐氣。支持橋式 A(Setu Bandha Sarvangasana A)功效:平衡血壓、調節過度亢奮的神經系統,亦可溫和地按摩甲狀腺體步驟:1.準備一到兩顆瑜伽磚(可以採用厚實的抱枕、毛毯作替代)。2.躺下來,雙腳與臀部同寬,輕踩著墊子後,吐氣時將臀部往上提起。3.選擇適當的高度,將瑜伽磚置放於骨盆的後側。4.骨盆放鬆於瑜伽磚上,雙腿保持平行。5.停留三分鍾。 支持橋式B(Setu Bandha Sarvangasana B)功效:平衡血壓、調節過度亢奮的神經系統,溫和地按摩甲狀腺體並幫助腰椎伸展步驟:1. 準備瑜伽抱枕、瑜伽磚(可以採用厚實的毛毯,三張疊起作為替代)。2. 從抱枕中間坐下,雙手支持在身體後方,慢慢的往後仰躺。讓肩膀落在墊子上。3. 若感覺喉嚨壓力過大,可於後腦勺後方墊上毛毯或毛巾。4 .雙腳往前伸直,置放於瑜伽磚/抱枕上,維持雙腳往內併攏。5. 停留六到八分鐘,溫和地呼吸。【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
2021-03-03 養生.健康瘦身
國健署:國人肥胖症每5人約有1人 醫師透露減重要點
最新10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至少七項與肥胖有關,且國民健康署最新數據顯示,國人每5人就有1人有肥胖問題。專家表示,逾8成肥胖症患者認為肥胖可以靠自身努力解決,通常不會主動尋求臨床醫師的協助,但其實醫療專業人員介入成效佳,可請教家庭醫學科、內科、新陳代謝科醫師協助減重,臨床減重計畫以3至6個月為原則,每個月約減重1至2公斤,讓患者「務實減重」,循序漸進並能達成目標。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調查2016-2019年」,已有近半(47.97%)成年人有體重超標(BMI>24)問題,其中,更有兩成人口有肥胖(BMI>27)問題,代表平均5位成人中,就1位有肥胖問題。肥胖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且會引起諸多毛病,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指出,在10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壓性疾病、心臟疾病、腎炎及腎臟病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均與肥胖有關。另國外研究顯示,肥胖患者相較於體重健康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超過7倍。另國外跨五洲肥胖管理認知研究有14502名肥胖者、2785名醫師參與,亞洲國家包含日本、南韓。楊宜青表示,該研究結果顯示,逾8成肥胖症患者認為肥胖可以靠自身努力解決,認為少吃、多動、持之以恆就可以成功減重,通常不會主動尋求臨床醫師的協助,但其實醫療專業人員協助減重成效佳,可請教家庭醫學科、內科、新陳代謝科醫師。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張皓翔指出,臨床門診不乏遇到民眾訂定誇張減重計畫,希望一次減重20公斤等;一般醫師訂定減重計畫以3至6個月為原則,擔心時間拉太長,患者會疲勞,目標下降5至10%體重,每個月約減重1至2公斤,讓患者「務實減重」,循序漸進並能達成目標。張皓翔說,其實吃進去的能量少於人體消耗的能量,體重自然就會下降,若沒有,可能是有控制飲食慾望、製作低熱量飲食有困難等問題,就要引進其他支援,如提供食物選擇方式,必要時會開立抑制食慾藥物,但減重治療仍以「非藥物治療」為先,讓患者健康吃、聰明動、天天量體重。明日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題為EVERY BODY needs EVERYBODY,有「每個人都需要每個人支持」之意,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健康體位」是國人健康的基石,希望大眾對肥胖控制抱有正面的態度,營造支持性環境,讓患者在減重路上不再孤單。●體重控制友善看診環境:診間「停、看、聽」三步驟,醫護主動關心,患者不再害羞詢問。1.「停」確認:患者進入診間坐上診療椅之前先停一停,先測量身高體重,確認體位BMI值。2.「看」關懷:醫護人員看診時發現BMI值超標病患,主動關懷患者的體重控制狀況。3.「聽」支持:傾聽患者對於體重控制的想法,對患者嘗試體重控制意願表達支持,開啟醫病溝通、交流體重控制的觀念,協助患者改善生活環境,提高體重控制行動力。●「肥胖100問+」小冊: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4087
-
2021-02-16 科別.消化系統
早上這時間是最佳排便時刻!四招讓你改善便秘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便秘成為不少人難以啟齒的困擾。那麼,該如何科學防治便秘呢?最佳排便時間與姿勢早上5點~7點,氣血流注於大腸經,大腸蠕動,此時最宜排便。因此,建議晨起後喝杯溫開水,加快胃腸蠕動,促進排便。排便時間最好控制在3分鐘~5分鐘,以防痔瘡等疾病的發生或加重。如廁姿勢還是蹲位好,相對於坐位排便,蹲位排便能促使肛直角完全打開,降低恥骨直腸肌對於直腸的影響,如同解除約束在便便頭上的“緊箍咒”。如果採用坐便器,可通過抬高下肢,借助踏腳凳來調整排便姿勢。此外,每日充足的睡眠對正常排便是很重要的。充足的睡眠是氣血旺盛的基礎,氣血足,則大便通。4種方法可改善便秘飲食調整1.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推薦每天1.5升~2升液體攝入。適當多飲水,多喝茶,有助於排濁降火。2.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保證每天至少20克~30克膳食纖維。此外,優質的碳水化合物攝入是正常排便的保障,如全穀物飲食。3.少吃令人誘惑的食物,甜食、肉製品、乳製品、精加工的食物、速食等都會加重便秘症狀。4.多吃助排便食物,如火龍果、獼猴桃、香蕉、蜂蜜、蘋果、紅薯、芹菜、粗糧、優酪乳、韭菜、南瓜、梨、西瓜、核桃、菠菜、筍、燕麥、雞蛋、橙、葡萄、馬鈴薯、黑芝麻等,營養豐富又助排便。按摩腹部所謂常運動,“腸”年輕,適度的體育鍛煉有利於腸蠕動,促進排便。中醫傳統摩腹手法能夠幫助腸道活躍起來。方法: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覺前取仰臥,雙手重疊至於右下腹部,沿著結腸走向進行。由慢到快,從輕到重,以加快腸蠕動,促進排便,每次至少堅持10分鐘。穴位療法穴位療法同樣能促進腸道蠕動,如隔薑灸天樞穴、足三裡敲打等。.天樞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於臍旁兩寸,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主治:便秘,腸鳴,腹脹,消化不良。灸法:艾條灸5~15分鐘;艾炷隔物灸(例如隔姜,薑切片,上面紮孔)3~5壯,每日或隔日灸1次。.足三里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穴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里可用敲打法,每天敲打200次。灸法:艾條灸5~15分鐘,每日或隔日灸1次。凱格爾提肛運動訓練第一步:躺著,選擇自己最舒服、最容易放鬆的體位。第二步:訓練開始前先放鬆10~15分鐘,閉上雙眼,完全放鬆思緒。第三步:縮緊肛門,提升盆底,每次收緊最好保持6~10秒,然後放鬆10秒,再重複(手腳、肚子等其他地方儘量不要用力)。保證一組10次,每天3次,上述方法可改善腹肌、盆底肌的肌耐力及協調能力。其實,每個人的便秘症狀不盡相同,治療也應該個體化,有些患者只需要糾正生活方式便可改善,有些患者則需要系統的規範治療,少數程度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嚴重便秘患者應前往正規醫院接受系統檢查及治療,切莫自行用藥。
-
2021-02-03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北市10大死因慢性病占7項!6種免費篩檢,你符合資格卻未利用嗎?
台北市衛生局發現,台北市108年十大死因統計其中慢性疾病囊括7項,死亡人數為1萬1,349人(占63%),其中惡性腫瘤連續48年位居首位。台北市107年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289.56人,台北市衛生局提醒,應維持健康生活,包含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時量測腰圍與體重等,遠離慢性病威脅。台北市10大癌症 攝護腺癌上升至第2位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台北市10大癌症依序為女性乳房、攝護腺、肺支氣管及氣管、結腸及直腸、肝及肝內膽管、子宮體、甲狀腺、口腔口咽及下咽、胃、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攝護腺癌由106年第4位上升至第2位;年長男性或有家族史為攝護腺癌高危險族群,建議由疑似症狀應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篩檢。 台北市癌症發生情形分性別觀察,男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288.3人,較10年前下降1.1%,其中以「結腸及直腸」癌症罹患率最高;女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293.1人,則較10年前上升8.9%,以「女性乳房」排名第1。 台北市衛生局自104年起建置癌症篩檢及成人健檢資料庫系統,以視覺化分析市民癌症問題,聚焦大腸癌50歲、乳癌45歲首篩族群及乳癌高危險群,持續以語音、簡訊、郵件等多元化管道,主動通知符合資格者參與篩檢,持續增加大腸癌及乳癌篩檢率。 107年大腸癌發生率較106年下降6.2%,女性乳癌發生率雖然上升5.1%,但早期(0至1期)發現情形上升,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經醫學實證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接獲通知市民朋友,應及早進行篩檢,降低癌症對生命的威脅。▲台北市衛生局為照顧市民健康,減少慢性病及癌症發生,110年1月9日起提供96場免費整合性篩檢服務。(圖/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台北市政府補充,國民健康署研究資料顯示,大規模推動推動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台北市衛生局為照顧市民健康,減少慢性病及癌症發生,110年1月9日起提供96場免費整合性篩檢服務。整合性篩檢服務 防癌顧健康 110年1月9日起提供96場免費整合性篩檢服務,活動將由台北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及23家醫療院所共同服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務長吳岱穎表示,台北市整合性篩檢服務,除「四大癌症篩檢」,亦提供「成人健檢暨B、C肝炎篩檢服務」,40至64歲市民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健檢項目針對6項慢性疾病:血壓、血糖、血脂、健康體位、肝、腎功能進行評估與健康諮詢。 另外,現在台北市衛生局依據「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疫規範」及配合「秋冬防疫專案」進行防疫措施,包括量體溫、戴口罩才能進入篩檢場地、於排隊等候篩檢時,保持社交距離1公尺以上、並落實手部消毒及入場實名制等措施;提醒防疫的時刻,也別忘了要防癌。(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十大死因近半數與腹部肥胖有關! 5項指標中3項要小心 ·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這些人最好天天都要量血壓
-
2021-01-05 科別.心臟血管
在家量血壓,怎麼測才準?專家:不同族群有不同測量時間
家庭血壓監測能真實地反映個體生活狀態下的血壓狀況,是高血壓管理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準確測量血壓,書寫血壓日記,可及時監測高峰血壓值,客觀記錄血壓數值,可避免跟著感覺走,導致血壓控制不佳,還能幫助醫生精准調整用藥,提高診療的效率。血壓測量是評估血壓水準,診斷高血壓,以及觀察降壓療效的根本手段和方法。由於老年人可能具有血壓波動大、夜間高血壓、清晨高血壓和體位性低血壓等特點,應鼓勵老年高血壓患者開展家庭自測血壓和動態血壓監測,定期(如每年)進行雙上肢及四肢血壓和不同體位(立、臥位)血壓測量。要特別注意,臨睡前、清晨時段和服藥前的血壓監測。測量方法:坐下或平躺,將手臂伸直、放鬆,不要說話。活動後休息半小時後再測量。將袖帶裡的空氣驅盡,袖帶綁在上臂,袖帶下緣距肘窩2~3釐米,鬆緊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為宜。使用經國際標準方案認證合格的上臂式家用自動電子血壓計,不推薦腕式血壓計和手指血壓計,不推薦使用水銀柱血壓計進行家庭血壓監測。電子血壓計使用期間應定期校準,每年至少1次。家庭血壓值一般低於診室血壓值,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135/85mmHg(對應於診室血壓的140/90mmHg)。監測頻率:初始治療階段,血壓不穩定者或是調整藥物治療方案時建議每天早晨和晚上測量血壓(每次測2~3遍,取平均值),連續測量7天,取後6天血壓計算平均值。血壓控制平穩者,可每週只測1天血壓;長期藥物治療患者,建議監測服藥前的血壓狀態,以評估藥物療效;最好在早上起床後,服降壓藥和早餐前、排尿後,固定時間自測坐位血壓。最好能詳細記錄每次測量血壓的日期、時間以及所有血壓讀數,而不是只記錄平均值,以便醫生指導和評價血壓監測和控制效果。精神高度焦慮患者,不建議開展家庭血壓監測。
-
2020-12-2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8年癌症時鐘快轉11秒,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2018年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前一年增加4447人。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但大腸癌首見50至84歲的各年齡別發生率下降,國健署分析,與14年前推動的大腸癌防治已逐漸產生效果有關。2018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與2017年排名稍有變化,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前一年序位相比較,除其中子宮體癌(第十名)和食道癌(第十一名)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2017年相同。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2018年每10萬人中有309.8人罹癌,較106年增加4.4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下降最多的是大腸癌及肺癌,較2017年每十萬人減少1.1人及0.7人,早期癌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的是肺癌,增加551人,比率是十年前的2.1倍。十大癌症中,男性癌症排序肝癌及肺癌互換,膀胱癌下降兩名;女性部分,則是大腸癌及肺癌互換。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最大的癌症別,男性口腔癌及食道癌發生率是女性的10至15倍。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7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6歲、攝護腺癌72歲、子宮體癌55歲。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除大腸癌、肝癌及胃癌發生率下降,口腔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位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肺癌、肝癌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7年增加1.8人及0.5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8年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增加比率均以0期及1期發現者居多,且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乳癌篩檢數及大腸癌篩檢數相較於105年各增加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乳癌及大腸癌個案數相較前一年各增加800多人及200多人,使兩癌增加率攀升。2018年早期癌(0期及1期)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為肺癌,新增551人。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8年早期肺癌為4524人,占該年肺癌31.1%,98年為1384人,占該年肺癌14.7%,肺癌早期比率為10年前的2.1倍,推測可能因100年國際知名新英格蘭期刊發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55-74歲重度吸菸者2年3次,較X光可降低肺癌死亡率約2成,及衛福部自103年起執行對吸菸以外危險因子之肺癌篩檢研究之推動,民眾自費檢查及參與LDCT相關研究計畫增加之故。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1779人,2018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1.3人,較2017年增加5.6人,10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2017年相較肺癌與肝癌序位互換,膀胱癌下降至第11位,2017年位居10、11名之白血病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均前移1個名次2018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4352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4.7人,較2017年增加3.7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2017年相比較,肺癌和大腸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2017年相同,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肝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7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肺癌為66歲,攝護腺癌為72歲,子宮體癌為55歲,與2017年相比較,其中女性乳癌、皮膚癌老1歲,其餘與2017年相同。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6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6歲、子宮頸癌為58歲、口腔癌為57歲、食道癌為59歲、甲狀腺癌為50歲及子宮體癌為55歲,與2017年相比較除其中乳癌、食道癌及皮膚癌老1歲,肺癌、攝護腺癌及子宮體癌早1歲,其餘與2017年相同。值得一提,癌症死亡率連八年下降,林莉茹說,「如今罹癌不等於死亡,應更重視確診後的醫療照顧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鼓勵,實踐防癌新生活從預防及篩檢做起,特別在後疫情期間仍要以「自我保護」、「預先準備」、「緊急就醫」,掌握重獲健康契機。
-
2020-12-23 性愛.性福教戰
懷孕還是忍不住想「愛愛」 就請老公這麼做
編按:得知妻子懷孕,就快當爸爸的阿雄可是欣喜若狂,但一兩個月後,就開始不開心,因為另一半擔心性行為影響胎兒,因此掛起了「免戰牌」,不讓阿雄越雷池一步,性慾超強的他只能自己解決,心想一想到還要忍七八個月,就覺得鬱悶。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表示,門診常有孕婦詢問「能跟老公做愛嗎?」「老公的小弟弟如果太長,做愛時太用力,會不會讓胎兒受傷?」,不少孕婦擔心胎兒受到影響,乾脆不給老公碰。「到底孕期中可以愛愛嗎?」國健署專家表示,不需完全禁欲,但孕婦曾有過早產或流產,建議懷孕最初三個月及最後兩個月先停止性行為,以免影響胎兒著床。此外,孕婦如有子宮閉鎖不全,或前置胎盤,或尚未足月,但有陰道出血及陣痛等情形者,也應禁止做愛。在性行為的過程中,若孕婦產生子宮強烈收縮、不正常出血、嚴重下腹痛等,應停止性行為,盡快就醫。李茂盛醫師表示,懷孕期間沒有必要禁慾,只要夫妻間溝通良好,採用適宜的性姿勢,仍可保有美滿的性生活。但如果性行為時,孕婦子宮強烈收縮、不正常出血、嚴重下腹痛等,應停止性行為,立即就醫。許多人認為,懷孕未滿三個月,最好不要有性生活,原因是此時胚胎著床仍不穩,如有差錯,就可能前功盡棄。事實上,對此說法,目前醫學界尚無定論。李茂盛醫師說,如果孕媽咪懷孕情況良好,沒有異常出血,也沒有嚴重的害喜、孕吐,在懷孕前三個月,還是可以跟另一半維持親密行為,但建議不要太激烈。至於懷孕中期,如果肚子還沒有太大,只要選擇適合的做愛體位,還是可以有性行為。但到了晚期,孕婦的肚子已經很大,幾乎不方便做愛,建議老公先忍一下。此外,曾流產、早產以及懷有多胞胎的孕婦,比較容易出現胚胎著床不穩等問題,在孕期間最好先「停機」,等到產檢時,諮詢醫師意見後,再決定是否做愛。值得注意的是,在孕期中做愛,雖然不用擔心懷孕一事,但仍建議戴上保險套,李茂盛醫師表示,精液裡的前列腺素可能誘發子宮收縮,此外,孕期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較差,容易泌尿道感染或陰道感染,因此,先生戴了再上,才能保護妻子及胎兒。※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啊~~懷孕還是忍不住想「愛愛」,那就請老公「戴了再上」!
-
2020-12-14 性愛.性福教戰
姿勢對了,性福就有了!治療師教你3招容易高潮體位
【文、圖/摘自創意市集《我要的歡愉你該懂!》,作者欣西亞】姿勢對了,性福就有了(體位篇)欣西亞妳好:有沒有哪些體位容易帶給女人高潮?妳有什麼好答案嗎?前一篇和大家分享過帶給女人高潮的重點是:與其衝洞,不如搞定她的小豆豆。不過很多男人還是希望能在性交的時候讓另一半欲仙欲死,甚至和另一半共赴高潮,畢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如果能在衝洞的時候兩人都爽歪歪,一起射得乒乓叫,一定更加完美。那麼今天欣西亞就要介紹三個容易帶給女人高潮的體位,男生做愛時射精不再一人單飛,而是快樂的雙人成行。體位一:狗趴式狗趴式英文又叫做doggy style。狗趴式被公認最容易讓女人得到高潮的體位,因為從後上插入的深度更深,角度也更容易頂到G點,衝刺中女生感受得到男人衝撞自己臀部,以及寶貝球撞擊胯下的快感,是一套非常銷魂的套餐。一般來說,女生趴下時多以手掌壓床,在讚這裡欣西亞建議,如果想要製造更多的刺激,可以手肘壓床,或是直接用胸口趴在床上,讓老二以不同的角度插得更深。當男人在抽插時,女生的臀部要嘛隨之震盪,要嘛稍微向後稍微抵住,並同時加碼使用情趣用品,或者請男人伸手向前挑逗陰蒂,都可以令高潮加倍。體位二:女上男下女上男下英文叫做cowgirl style。女上男下受到許多女性歡迎,因為這個體位能夠讓女生自由控制插入的深入、角度,以及抽插的頻率。對男人來說不會太過刺激而且更為持久,有更足夠的時間慢慢和另一半攀向巔峰,有效縮短男女間高潮時差。不過這裡我會建議大家不要用面對面的方式,而是女生屁股面對男生,兩個人的視線都看向同一邊的reverse cowgirl style。如果妳是新手,還無法掌握搖晃訣竅,那就請男生不要平躺,稍微用手肘撐起上半身,或是完全坐起來,如此一來,女生比較有安全感,也能靠著對方的腹肌輕鬆施力。在搖晃的時候,記得採取像是騎馬般前後搖晃的姿勢,而非上下彈跳,屁股可以稍微往後頂,讓他的老二摸到妳的G點。深怕被邊緣化的男生,當然是空出手向前挑逗陰蒂,或是兩隻手扶在她的臀部兩側,向下施壓或前後搖晃,試圖控制女生操你的速度和深度,讓整場性愛更有參與感。體位三:拱橋式拱橋式英文叫做bridge style。這個體位可以先從傳教士體位開始,男生雙膝跪在床上,雙腿微開,女生平躺在床上將屁股抬起、向上頂(或男人扶住她的臀部向上),再以手肘撐住上半身重量,接著老二昂然挺入。這個姿勢能帶給女生插好、插滿的感受,陰蒂能貼合男人的三角地帶,摩擦產生快感,也因為地心引力的影響,女生的下半身能稍稍往下,此時勃起的老二嘟嘟好頂到她的G點,兩人也可以隨時調整角度,男生跪姿的姿勢高低,或女生臀部抬高是30度或45度角,精彩度也不盡相同。拱橋式的終極版本則是,男人讓女生的雙腳架在自己左右肩膀上,抽插深入直指核心。此時已經不是「摩擦生熱」四個字能形容,而是「摩擦升天」,靈魂出竅!看完以上三個性愛體位,如果男人不想在埋頭苦幹時做白工,就必須掌握一個方向:在抽插時用你的螢光筆畫到女人的G點。螢光筆的粗細不重要,只要畫到重點就得分!要精準觸發女人高潮,秉持「淫海無涯,為勤是岸」的精神是不二法門。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多問、多看、多聽、多學,問女伴怎麼做會讓她開心?觀察女伴生理反應、面部表情以及測溼度,聽她的命令或呻吟聲,從中判斷對方的愉悅指數,懂得營造前戲的氣氛和變換花招,相信你就會是個讓女人回味無窮的浪漫情人。
-
2020-12-08 性愛.性福教戰
男性內心最深處的疑問 治療師公布做愛時間多久才及格
【文、圖/摘自創意市集《我要的歡愉你該懂!》,作者欣西亞】做愛時間多久才算及格?欣西亞妳好:一直以為男人持久,甚至達到金槍不倒的境界才會帶給女人性福,前任女友們也沒人抱怨我凍欸固的本事,沒想到最近交的這一任,性愛過程裡總是希望我「嗨呀酷」(快一點),說我如果弄太久會讓她很不舒服,但太快我又擔心她沒享受到。請問男人做愛多久才算正常?拜託幫我解惑,謝謝!坦白講,這個問題欣西亞被男性讀者們問了不下幾百次,每位很關心自己是否達標。還記得當我在成為性諮詢治療師並考取其證書的課程裡,老師曾經要大家提出認為合理的時間長短,結果眾說紛紜,從三分鐘到三十分鐘都有。後來答案公布:只要男女雙方都有獲得滿足,那就是最標準的性愛長度。不過,我知道這個說法應該無法滿足擁有進取心的男性,因為它聽起來有點籠統,對方有沒有滿足你也不一定知道,所以還是希望我給個正確數字,好設立追求的目標。既然如此,欣西亞就來認真為各位分析一下。性愛,其實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包括親吻、撫摸、挑逗的前戲,二是男女性器相接的性交。以一段完整的性愛,從前戲到性交來看,時間上確實頗為彈性,倘若它是天雷勾動地火的激情,很可能15分鐘內就走完起承轉合。雖然短暫,卻令人欲罷不能,搞不好休息一次再來個第二回合。若是那種你儂我儂、細水長流的溫存,光是前戲的部分哏便鋪好鋪滿,該摸的、該親的、該吃的無處不放過,細細品嘗之下,整體超過半小時大有可為。無論屬於哪一種,都是因人而異,有些女生熱情奔放,或男生懂得畫重點,沒幾分鐘她已經就位,水位高到能開一家春水堂,在在顯示準備抽插,伴侶採取快攻之姿,毫無問題。但有些女生天性慢熟,需要醞釀才能進入情況,好比先暖車再飆車追求速度感,因此針對前戲,當然希望男生多上心,整體時間自然延長。不過,若是討論單純的性交,就有時間了。由於活塞運動愈久,會造成女性私密處愈發乾澀,一般而言,從老二進入陰道到結束抽插為止,以7~13分鐘為佳。話雖如此,還是要建議男性多觀察另一半的生理反應,仍舊以雙方獲得最大滿足感為主,並非時間短就是不及格,時間長就一定好棒棒。若要以至少7分鐘為標杆,我也建議男性在活塞運動時,不要一味追求速度感。因為以高速搭配持續不間斷在陰道內抽插,很容易讓龜頭過於敏感,控制不住而射精,所以在速度上可用「快慢快慢」的頻率進行,此法不但有變化,也比較不會令人力不從心。另外,適時使用「性交中斷法」也可有效降低敏感度,但是與其把老二抽出來,然後深呼吸對著空氣倒數10秒,更聰明的方式是用「換體位」的方式巧妙帶過,正好也增添花樣,至於什麼體位?傳教士、狗趴式、女上男下、觀音坐蓮,或是要效法周星馳電影裡的「巴黎鐵塔翻過來倒過去」全部悉聽尊便,只能要能小老弟爭取些許冷卻的時間,那就是好體位。不過也別太過花俏,免得你準備好了,女伴卻乾了,反而得不償失。做愛時間愈久,你在女伴內心的分數不一定愈高,「見好就收」四個字的奧義人人都懂,但不一定每個人都做得到。與其追求長度,不如製造品質,或是將前戲當作重點。別忘記,女人能擁有多重高潮,老二深入禁地前先口手併用,製造第一波,老二正式上場後再來第二波。抽插時間短而精彩,反而令女人難以忘懷而回味再三。
-
2020-12-05 新聞.健康知識+
天氣轉涼5件事千萬別做 醫曝恐怖風險!
近日氣溫驟降,厚外套、厚被子紛紛被拿出來保暖禦寒,但也有許多人沒特別注意氣溫的轉變,導致感冒、生病;天氣轉涼,有哪些事情千萬別做?否則可能導致身體不適。氣溫驟降,這些事千萬別做!1.起床過猛:發生意外2018年健康時報刊文指出,早晨醒後不要馬上起床。因為老年人的椎間盤較鬆弛,突然由臥位變為立位,不僅容易扭傷腰背部,還可能影響神經系統。患有高血壓、心髒病的老人如果突然改變體位,可能發生意外。醒後,可在床上伸伸懶腰,舒展一下四肢關節再下床。2.怕冷憋尿:易得膀胱炎“冬天千萬別因為怕冷而憋尿!” 正常人膀胱有一定容量,常憋尿會使膀胱內壓力增加,膀胱壁變薄,毛細血管受損。含有細菌的尿液未能及時排出,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統疾病。到了冬季,長時間處在溫暖環境中,攝入同樣多的水,排汗量減少,尿液量增加,泌尿道缺少尿液沖刷,加之憋尿就更易患上泌尿疾病。3.趕早鍛煉:血壓增高冬季運動有一個最佳時間,宜遲不宜早,最好不要很早就出來運動。這是因為冬季的早晨,天氣比較寒冷,這很容易使得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增高。如果選擇在七八點鐘太陽出來,氣溫相對回升,溫度沒有那麼低的時候再進行鍛煉的話,對保持血管暢通有一定的意義。4.洗澡過久:增加猝死風險盆浴在20分鐘以上,沐浴5分鐘以上,這種長時間泡澡、洗澡很容易引起心臟缺血、缺氧,對老人來說,甚至誘發嚴重的心律失常而猝死。而且澡時過高的溫度雖然會帶來短暫的溫暖的爽感,但持續用過高的水溫洗澡會增加心臟負擔,帶來心臟缺血缺氧,引發危險。5.濕頭睡覺:易誘發面癱老人洗完澡之後很少能想著用吹風機吹乾再睡,通常就用毛巾擦擦。其實,這種做法不對。冬天濕頭睡覺可能會引發面癱。一般晚上睡覺時面部神經處於最鬆弛、抵抗力最低的時候,如受到濕髮冷刺激,很易影響耳後的面神經,導致局部痙攣,從而誘發面癱現象。而且冬天天氣寒冷,造成面癱的概率就很大。防寒做好四件事天氣越來越冷。做好四件事情,可以為冬季禦寒打下基礎!1.吃點熱的——薑棗茶助陽排寒民間有句諺語說道:“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以後,人們同樣也傾向於進食“驅寒”的食物。陳燕清醫生表示,一到冬天,手腳冰涼,容易生凍瘡的人,也可以時常飲用薑棗茶。冬季受涼引發腹痛、腹瀉的人,喝薑棗茶也可明顯改善症狀。製作方法也不復雜,將大棗、生薑洗淨,分別去核、去皮,切碎放進鍋內。加冷水,沒過食材即可,小火慢慢煮。煮開後,把紅糖放進去。繼續煮20分鐘即可。等到薑棗茶溫的時候可加點蜂蜜。冷卻後裝瓶,放入冰箱。每次喝水時,舀兩勺倒入沸水沖調即可。2.泡個暖腳——加點艾葉可驅寒陳燕清指出,睡覺之前,泡泡腳,可以將一天都在外、在上運行的陽氣,引至體內、身體的下半身來。這樣做既能幫助我們盡快入睡,也有助於“藏”陽氣。臨床上體質偏寒者,比如,痛經痛得冒冷汗、手腳冰冷等,我也會建議她們平時用艾葉泡腳。取艾葉30克,生薑100克,白酒100毫升。將艾葉冼淨,生薑切成厚片,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煎煮30分鐘後,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加白酒,先熏蒸後泡足。3.多做運動——選擇可以互動的項目運動也有升發陽氣、令身暖的作用。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冬季早晨的氣溫很低,如果運動時不注意保暖,寒氣就有機會趁虛而入,很容易傷風受寒。此外,最好進行可以跟別人互動、能讓自己快樂起來的運動,比如打打羽毛球、乒乓球等這種一邊打一邊歡笑的運動。別一個人在有空調的健身房的走步機上運動,這樣的運動生髮陽氣的效果有限。另外,運動以微微出汗為度。4.曬曬太陽——可以給身體補充陽氣有些女性怕曬黑,總躲避陽光。實際上《黃帝內經》講要“無厭於日”,即你別躲避日光,它是我們生命的源泉。多曬太陽可以給我們的身體補充陽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怕臉曬黑,可以曬曬後背,後背督脈主一身之陽氣,後背暖起來,一身陽氣就會旺盛。(來源/轉載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