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飲食習慣
共找到
1258
筆 文章
-
-
2021-04-03 養生.聰明飲食
可樂竟比橄欖油健康?法、德、西班牙等7國食品營養標籤引爆爭議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歐盟將在2022年實施「包裝食品正面營養資訊標示制度」,方便消費者迅速辨識食品營養價值,以減緩日益漸增的肥胖問題。日前歐洲多國,因為該如何標示而爭論不休,其中由法國提出、目前已有7國採用的Nutri-Score制度,就因把洋芋片、可樂評為比橄欖油、伊比利亞火腿更健康,引發民眾、業者不滿。從超市貨架拿下一包洋芋片,再配一瓶可樂,這兩項商品張貼的營養標示,根據法國最新的食品營養標示制度「Nutri-Score」看來,竟然比橄欖油、伊比利豬肉火腿健康?這到底怎麼回事?歐盟預計2022年實施食品營養標示新制,以解決肥胖問題2020年歐盟委員會正式決定,將在2022年實施「包裝食品正面營養資訊標示制度(Front-of-Pack Nutritional Labelling ,簡稱FOPNL)」,也就是在食品包裝的正面清楚標示營養價值,方便消費者迅速辨識,以減緩歐洲日益漸增的過胖問題。歐盟表示預計在2022年底前,與聯合研究中心一起選出最合適的、能夠讓旗下成員國都能適用的食品營養標籤制度系統。其實從1980年代開始,歐洲便陸續有私人、公家單位設計各式食品營養標籤機制。瑞典食品機構在1989年提出的「The Keyhole(鑰匙孔)」,是第一個被認為可以適用於全歐盟的營養標示。2000年芬蘭也推崇使用由非營利組織設計的「Heart Symbol」。而截至目前為止,由法國公共衛生組織設計、利用5個顏色劃分食物健康程度的標籤制度「Nutri-Score」受到最多國家採用。但是,2021年3月4日歐盟召開歐洲肥胖政策會議(European obesity policy conference)時,各國仍針對該採用哪種標示標準,再次爭論不休。其中受到多國採用的Nutri-Score引起諸多討論,因為在該項制度中,洋芋片標示竟然顯示比橄欖油健康。法國用5個顏色、由A到E簡化食品營養法國於2017年3月篩選出的Nutri-Score標籤制度,依據英國FSA(Food Standards Agency)營養成分析系統計算食品健康程度;把食品營養素分類為正面營養素、負面營養素。前者包括熱量(千焦耳)、總糖(克)、鈉(克)與飽和脂肪酸(克)等4種營養素。後者則指水果、蔬菜和堅果的佔比(%),纖維(克),蛋白質(克)。每100克或是100毫升食品飲料中,依據個別營養素的佔比與對應配分,正面營養素的總分扣掉負面營養素的總分,就可以知道該產品的最終評分。最後再把食品劃分為5個等級,營養價值最高的顯示為綠色的「A」、營養價值最差的為紅色的「E」。目前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西班牙以及瑞士等7國政府都鼓勵業者採用Nutri-Score標籤制度,且法國已經有約500家通路與品牌選用Nutri-Score系統,包括雀巢、家樂福企業等。但Nutri-Score尚未成為歐盟選定且在各國強制上路的系統,目前仍在各國自主性採用推行的階段。在Nutri-Score標準中,分數越低越健康。得分-15就是最健康的食物的A等級,40分則是最不健康的E級食品。乍聽之下,統計方式似乎非常合理,但是得出來的結果卻好像跟實際有點矛盾。加工垃圾食物反而比天然食物得更高分?在這個健康分類中,橄欖油與含有高OMEGA-3的沙丁魚罐頭都屬於不健康的D類。但可口可樂、洋芋片、加工麵包卻都屬於B類健康食物。如果單就分級意義來解讀,也就是說可口可樂、洋芋片比橄欖油、沙丁魚還要健康。當Nutri-Score在歐盟各國間越來越普及,也讓越來越多人擔憂它的可信度。例如西班牙傳統的「地中海飲食」方式提倡多攝取橄欖油,但這向來被推崇的健康食品卻被歸類不健康,引起民眾不滿,也讓西班牙政府特許橄欖油不需採用Nutri-Score標示。而西班牙國寶「伊比利豬肉火腿」因為太多脂肪,所以被歸類為E、也就是最不健康的類別,同樣引起西班牙食品業者、畜農大不滿,要求政府乾脆改用其他標籤制度。用來比較同類型產品的營養價值則變得合理許多針對上述把不同類型產品相較、看似誇張的評比,Nutri-Score支持者表示,該食品標籤機制的用意其實是用來對比「同類型食品」,或是「同個食品不同品牌」的營養結構,若是刻意拿橄欖油與巧克力、火腿跟鮮奶等不同類型食品來相較,其實本質上就是不合理的作法。替代方案NutrInform「營養電池」又被批太複雜多數反對的另一派提倡採用義大利農業部採用以電池剩餘電量為主視覺的NutrInform標籤系統,標示該食品的熱量、脂肪、飽和脂肪、糖、鹽等不同營養素各自在每人每日的建議攝入量占比多少。只不過標示更細的「營養電池」,又被批太複雜、難懂。仍有270多位學者支持Nutri-Score制度:「唯一經過科學認證」2021年3月16日,270多位科學家以及20多名營養、肥胖、腫瘤學、內分泌科學者、專家已連署呼籲歐盟委員會儘速採用Nutri-Score。他們一致認為,這是目前歐洲唯一有多項科學研究證實有效的營養標籤制度。且提出多項研究指出,在食品包裝上看到Nutri-Score標籤的消費者,都紛紛做出更健康的消費選擇,讓它成為最被看好的標籤系統。食品標示玲琅滿目,從熱量、反式脂肪、蛋白質到各種維生素與添加劑。如果能一眼從包裝正面一秒看出食品多健康,想必很好。不過,與其爭論哪個標籤制度比較正確,不如說各國飲食習慣與營養需求不同,目前要想讓一個標示制度統一滿足歐盟旗下27國,還有許多爭議待解決。延伸閱讀▶「橄欖油有益健康」到底是科學研究成果,還是廣告詞?▶會變色的智能標籤 食品新鮮度看標籤就知道▶別讓營養混淆資訊拐了你!看見商品宣稱「天然」 還是要仔細讀營養標示參考資料▶IN SPAIN, A GOVERNMENTAL PUSH FOR NUTRI-SCORE BECOMES A NUTRITIONAL NUISANCE▶¿Por qué el semáforo nutricional Nutri-Score da una mala nota al aceite de oliva y al jamón ibérico?▶Il faut que l’Europe adopte « dès que possible » le logo Nutri-score, demandent 270 scientifiques▶EU: Nutrition labelling: 原始報告:「Report from the Comiss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Council regarding the use of additional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nutrition declration」(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29 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早期沒症狀 泌尿科醫師:注意3大危險因子
診間一位76歲的老伯攝護腺指數PSA高達300 ng/ml,透過攝護腺切片確定是攝護腺癌,而且骨頭掃描顯示已有多處骨轉移,進一步詢問後,更得知老伯最近下肢感覺比較無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陳嘉宏醫師表示,轉移到骨頭的攝護腺癌可能會壓迫脊髓神經,導致下肢無力,若未及時治療,恐將導致癱瘓。「做完電腦斷層後,發現老伯的脊髓神經確實有受到壓迫,進一步討論後,決定使用針劑的荷爾蒙合併口服的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來治療。」所幸,接受治療一段時間後,老伯不僅下肢無力的狀況改善許多,攝護腺指數PSA更降到幾乎歸零。讓老伯非常開心!早期沒症狀,發現時就已經轉移的攝護腺癌!攝護腺癌好發於中老年人,目前在台灣男性10大癌症排第5名,罹病人數每年都有增加,這20年來大概已經增加了3倍,每年大概有6000名新增加個案。陳嘉宏醫師解釋,其中約有3成的患者,在診斷攝護腺癌時就已經有轉移的狀況,這些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大概是4年。這幾年來台灣的攝護腺癌患者越來越多,可能與幾個因素有關,一個是人口老化,攝護腺癌好發於中老年人,隨著中老年男性人口越來越多,攝護腺癌患者也隨之增加。第二個是攝護腺指數PSA(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攝護腺特異性抗原)較常被使用,所以可以找到比較多的早期攝護腺癌。另一個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平時攝取較多高脂、紅肉,可能增加罹癌風險。相較於歐美,亞洲人的攝護腺癌惡性度較高,大家應該要更加重視。「如果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罹患攝護腺癌的機會較高。」陳嘉宏醫師提醒,「目前也找到幾個與攝護腺癌有關的基因,帶有這些基因的人,可能在日後發展出攝護腺癌。」早期攝護腺癌幾乎沒有症狀,讓患者無法察覺。當腫瘤越長越大,可能出現頻尿、解尿不順的狀況,由於症狀與攝護腺肥大類似,而容易被輕忽。隨著疾病進展,攝護腺癌可能壓迫直腸導致解便困難、若轉移到淋巴可能導致水腫、若轉移到骨頭可能造成疼痛不適。陳嘉宏醫師說,「1、2期的攝護腺癌症通常沒有什麼感覺,到了3、4期才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症狀。」積極治療攝護腺癌攝護腺癌的治療包括局部治療和全身性治療,陳嘉宏醫師說,「局部治療」是針對位於攝護腺的腫瘤,可以利用傳統手術或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將攝護腺全部切除,也可以利用放射治療、冷凍治療等。若攝護腺癌細胞已經隨著血液、淋巴轉移到其他器官、骨頭,患者需要接受「全身性治療」,例如荷爾蒙治療、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化學治療等。由於男性荷爾蒙可以促進攝護腺癌生長,所以荷爾蒙治療是相當重要的治療方式。所謂的「去勢」,在過去可能會將睪丸切除,減少體內的男性荷爾蒙,現在可以使用藥物來抑制男性荷爾蒙生成。對荷爾蒙治療有反應的攝護腺癌稱為「去勢敏感性攝護腺癌」。然而,接受荷爾蒙治療大約兩年後,可能演變成「去勢抗性攝護腺癌」,陳嘉宏醫師分析,「我們體內的男性荷爾蒙主要來自睪丸與腎上腺,不過研究發現部分攝護腺癌細胞也會發展出分泌荷爾蒙的能力,,導致荷爾蒙治療失效。在治療過程中,若發現原本控制穩定的攝護腺指數PSA開始爬升,代表荷爾蒙治療漸漸失效。」荷爾蒙失效之後,過去就只剩下化學治療,但是因為副作用較明顯且成效有限,所以患者接受度較低,近年來發展出來的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就是為了解決過去的治療困境。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能阻止雄性素跟細胞的受體結合,阻斷訊息傳遞路徑,幫助控制病情,降低PSA指數,有助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延緩進入化學治療的時間,還可以減輕癌症轉移的疼痛、降低骨折的風險,改善生活品質。相較於化學治療,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的副作用較少,對心臟肝臟的負擔較小,患者接受度較高,且採用口服劑型,患者不用住院,較為便利。陳嘉宏醫師說,「一開始,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只被用在去勢抗性攝護腺癌,不過新的研究發現,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若與荷爾蒙治療併用,對患者也有幫助,不用等到荷爾蒙治療失效才用。」貼心小提醒陳嘉宏醫師叮嚀,攝護腺癌是個進展相對較緩慢的癌症,但也不能置之不理,因為攝護腺癌容易轉移到骨頭,可能造成嚴重的骨頭疼痛,非常不舒服。患者要與醫師詳細討論,積極治療才能改善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若有骨頭轉移的狀況,要留意家中環境,盡量預防跌倒、碰撞,以減少骨折的機會。原文: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廖啟智胃癌逝/健保署長:常跑腸胃科照胃鏡 不如戒斷一事防胃癌
【03/29編註】曾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香港資深男星廖啟智,被爆出罹患胃癌,28日晚間經紀公司宣告他已病逝。>>詳細新聞去年,知名金融學者、實踐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因胃癌病逝;13年前,藝人徐華鳳被診斷為胃癌第三期,全胃切除後也難以抵擋癌細胞侵襲,三年後病逝。初期胃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但因症狀不明顯,國內約六成患者診斷出胃癌時已是晚期。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胃癌就醫情況,並提醒定期內視鏡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治療。據健保署統計,胃癌患者集中於60歲到69歲,男性多於女性,109年因胃癌就醫的人數達1萬8011人。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據健保資料顯示,胃癌患者確診前五年,因腸胃道疾病就診平均次數高達6.01次,最常見的症狀為「不明原因反覆腹痛」。重鹹、醃漬品、菸酒,把自己推向胃癌風險中。胃癌的發生與飲食、菸酒習慣有絕對關係。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胃反覆受到刺激潰瘍後,沿著胃壁形成腫瘤。最直接刺激腸胃道的就是飲食習慣,重鹹、醃漬品、燒烤或是飲酒、抽菸、作息不正常等,都會刺激胃部過度分泌胃酸,進而導致胃發炎,反覆的胃發炎、胃潰瘍就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原因。有以上習慣者,以男性居多。不過,李伯璋表示,台灣近幾年飲食有日化、韓化的趨勢,雖然國內的氛圍是倡議清淡養生,但仍有一群人不避諱重鹹,覺得要吃得「很鹹」才過癮,此舉也把自己推向罹患胃癌的高度風險中。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增風險,但非絕對致癌。除了飲食或生活習慣,幽門螺旋桿菌也被視為增加胃癌風險的因子之一。李伯璋說,感染胃幽門螺蜁桿菌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過去雖然有研究顯示,九成的胃癌患者被檢查出有胃幽門螺旋桿菌,但並非絕對的原因。他說,過去曾有一位患者,因胃部不適到腸胃科就診,被檢查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立即投藥殺菌。但患者還是感覺不適,某次到成大做健康檢查,做大腸鏡發現有橫結腸癌,癌細胞一路吃到胃,才發現先前胃部不適,竟是因為橫結腸癌引起。不過,李伯璋強調,若是被檢查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仍須盡早滅菌,拖著不滅菌,不斷刺激胃部,增加癌變機率。反覆腹痛別自己買藥吃,就醫診斷才能及早發現。李伯璋說,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與一般胃部疾病類似,加上台灣指示用藥容易取得,腸胃藥又是廣告常客,民眾只要腸胃不適,幾乎都會優先選擇自我藥療,錯失早期診斷的黃金期。根據健保統計,胃癌患者確診前,最常因為反覆不明原因的腹痛就醫,李伯璋說,當反覆胃痛出現時,千萬不要僅仰賴指示用藥,應盡速就醫,做胃鏡檢查。臨床上多數的胃癌患者是晚期才被診斷,曾有人倡議可以做胃鏡普篩,及早揪出胃癌,提升治療效果。李伯璋表示,胃鏡普篩從健保角度來看效益不大,胃癌多集中在60歲以上的長輩,若完全沒症狀就篩,反而會錯失民眾對於症狀的自我察覺,甚至自認無需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反而增加罹癌的機率。推胃鏡普篩,不如從「戒斷重鹹」做起。李伯璋表示,胃癌晚期治療效果差,追求良好的治療效果,不如追求不要罹癌。預防胃癌的方法是避免吃重口味食物,像是含亞硝酸鹽的食物如香腸,以及煙熏、油炸等食物,可多吃富含維他命C或新鮮食物,不要吸菸、喝酒,盡可能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若家中有胃癌家族史,更要提高警覺,當出現反覆消化不良、胃潰瘍、不明原因腹痛等,應立即就醫。李伯璋說,胃鏡檢查無需頻繁且過度,除非有家族史,經醫師建議需定期檢查,否則不必因過度憂心,時常跑腸胃科要求照胃鏡,目前健保雖未限制照胃鏡的頻率,但仍不希望有過度檢查的情形發生。
-
2021-03-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不想頸動脈長斑塊,就讓血管變年輕!12指標檢測你的血管年齡
對於40歲以上的人群,在血管分叉部位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頸動脈斑塊長成記文/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毛捷調查顯示,約1/3的中國成年人有頸動脈斑塊。中國人的平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是0.70mm,並且隨年齡增加而增厚,每10年增厚0.08mm。關鍵問題是,怎麼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管是血管內膜增厚(脂肪鑽洞變“鼓包”),還是頸動脈斑塊(白細胞腫脹變“斑塊”)的形成,都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關係密切。血管遍佈我們全身,裡面每天奔波著一群“跑男”,如血液“跑男”(紅細胞、血小板、白細胞等)。但在隊伍中也有懶惰的傢伙,比如脂肪。一旦跑不動了,只想找個洞鑽進去。年齡以及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會加速血管老化。一旦有破口,脂肪會乘虛而入,鑽進去宅起來!脂肪還呼朋喚友,在血管內壁堆積起來,越堆越多,變成“鼓包”。終於,白細胞看不下去了,直接跳進洞,吃掉脂肪。但這一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自己也腫起來。漸漸地,它們在血管皮下形成斑塊。當斑塊長成像餡大皮薄的餃子時,就有隨時破裂的可能!斑塊一旦破裂,會順著血管一路狂奔。血管就像樹根,有粗有細。最終,狂奔的斑塊會在某個狹窄的血管處堵塞。這種堵塞通常都是突發的,如果斑塊脫落堵在腦部,就發生了中風。如果頸動脈斑塊沒有造成狹窄,可以積極用藥物治療,防止斑塊進展。在有同側大腦缺血症狀的患者,狹窄率大於50%,無症狀的患者狹窄率大於70%時,才應該考慮選擇手術解除狹窄,降低腦梗死風險。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微創手術,在病變位置放置支架,撐開狹窄的血管壁,使病變的血流恢復通暢,局麻即可完成,適合合併嚴重基礎疾病無法耐受全麻手術的患者。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手術剝離增厚的頸動脈內膜及硬化斑塊,多在全麻下進行,要求患者沒有較嚴重的心、肺或其他系統性疾病。至於哪種方式更適合,則需要專業醫生綜合各方面因素給出判斷。那如何發現頸動脈斑塊呢?哪些人需要頸動脈斑塊篩查?1.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高齡、肥胖、吸煙、酗酒以及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建議最好做一個頸動脈斑塊篩查。2.中年以後,定期檢查。3.超過50歲的男性、絕經後的女性以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肥胖等人群,最好每年查一次頸動脈超聲,能發現斑塊大小及是否穩定。4.對於40歲以上的人來說,在體檢報告中,或多或少會出現“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字眼,不必驚慌,具體由醫生來考量判斷是否嚴重。有斑塊不可怕,不穩定才危險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介入血管外科韓金濤頸動脈斑塊,其實更準確的說,是在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段更容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其實是人體血管自然老化的過程,就跟水管生銹一樣正常。通過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8歲孩子的主動脈就能最早發現。而對於40歲以上的人群,在血管分叉部位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與脂質沉積和血管壁切應力變化損傷應答反應有關,我們能做的就是控制血壓、血脂、血糖這些容易導致動脈硬化進展的危險因素。一般來說,頸動脈的篩查方式首選頸動脈彩色超音波。在彩超中,會以斑塊厚度×斑塊長度來表示斑塊大小。在手術中我們發現,其實粥樣硬化斑塊絕大多數都是連續的,只是在某些地方更厚一些而已。在沒有嚴重狹窄導致的高切應力衝擊、潰瘍,或者是斑塊表面纖維帽破損的情況下,斑塊突然脫落的概率是不高的。所以長了斑塊,患者需要注意生活方式,預防動脈硬化進展,不需要過度擔心。經常能聽到患者說“大夫,我這是低回聲斑塊,是不是容易掉啊?”患者可能誤解了斑塊和水泥的區別。確實,水泥濕的容易掉,乾了就不容易掉了,但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早期是脂質斑塊(低回聲斑塊),再變成纖維斑塊(中等回聲斑塊),最後階段才是鈣化斑塊(強回聲斑塊)。因此,所謂的強回聲斑塊其實是動脈粥樣硬化最重的表現,和穩定與否沒有關係。而斑塊的穩定性取決於斑塊表面纖維帽的厚度和完整性,以及斑塊內成分的異常(比如斑塊內出血、大的脂質核心斑塊等)。不想長斑塊,就讓血管變年輕文/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趙清沈成興近代著名的臨床醫學之父、英國醫生奚丁漢曾說過,“一個人的動脈有多老,他就有多老”。由於血管肩負著全身營養物質的運輸和代謝產物的轉運等多項功能,一旦血管出現老化,預示其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明顯增加。測血管的年齡不用非得去醫院。下面有12個選項,看看你符合幾條。1.情緒壓抑。2.過於較真。3.嗜吃速食麵、餅乾、點心。4.偏食肉類食品。5.不願運動。6.每天吸煙支數乘以年齡超過400。7.爬樓梯時胸痛。8.手腳發涼,有麻木感。9.忘性大,經常丟三落四。10.血壓升高。11.膽固醇或血糖升高。12.直系親屬中有人死於冠心病或中風。在上面12項中,符合其中4項以下,說明血管年齡尚屬年輕;符合7項以下,提示血管年齡超過生理年齡10歲以上;符合8項以上,說明血管年齡比生理年齡大20歲以上。後兩種情況提示患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的可能性較大。除了自測血管年齡外,還有很多種檢測血管年齡的方法和硬指標:1.測量血壓。若高壓和低壓相差50mmHg以上,提示血管硬化,即老化。2.檢測動脈硬化指數。該指數= [血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正常數值為<4。如果動脈硬化指數≥4,說明已經發生了動脈硬化,而且數值越大,動脈硬化的程度就越高,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也越高。3.由醫院專門設備檢測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PWV)和踝/臂血壓指數(ABI)。若PWV≥12m/s,ABI
-
2021-03-2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血管疾病猝死頻傳 醫:溫差大比低溫更可怕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表示,近期心血管疾病猝死頻傳,這和日夜溫差大,白天甚至飆破30度,到了夜晚可能連20度都不到有關,對於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是一大負擔;門診因心血管疾病就醫的患者也增加約1成。因此特別提醒,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早出晚歸的民眾務必做好保暖,以免憾事發生。潘泓智說,雖然冬天氣溫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風險高,但相較於持續性低溫,人體較有足夠時間適應溫度,反而是忽冷忽熱的天氣所引發的心血管危機,更容易被忽視,引發猝死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他說,在日夜溫差大的時節,門診常見患者抱怨胸悶、胸痛、喘不過氣、冒冷汗等症狀。此時極有可能是因氣溫驟降,血管劇烈收縮,若是血管原本就有硬化或狹窄,就有可能導致心肌缺氧,產生胸口不適的諸多症狀。他說,若運氣不好,甚至可能造成血管內斑塊裂解,血小板瞬間凝聚,引起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這就是有高度風險的心肌梗塞。民眾常誤會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病發前,有可能完全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更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潘泓智說,在乍暖還寒的春天,一定要隨時做好保暖,由於室內和室外溫差可能相差10度以上,建議採洋蔥式穿著,因許多民眾喜歡於天冷時泡湯,也應注意泡澡、泡湯的溫度,若溫度下降太快,容易使血管適應不及,進而引發心肌梗塞。另外,潘泓智說,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括三高、抽菸、肥胖、慢性腎衰竭等,平時也應養成運動與健康飲食習慣,並務必戒菸,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
2021-03-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小心大腸息肉變成癌 定期檢查保「腸」健康
花蓮一名50歲戴姓男子有痔瘡問題,前陣子出現血便、糞便變細,認為自己有痔瘡才會出血,拖了1個月才做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第一期升結腸癌。醫師提醒,大腸癌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之首,50歲以上成人每15人中就會有1人會罹患大腸癌,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利用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確保「腸」的健康。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表示,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50歲以上糞便潛血陽性者,2人有1人有大腸息肉,5人有1人是癌前期大腸息肉,20人中則有1名是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痊癒率提高,以第一期、第二期的患者來說,5年存活率超過70%,第三期雖因淋巴結轉移,但5年存活率仍有50%以上。醫師表示,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要8至10年的時間,多數的大腸息肉沒有症狀、不影響生活,因此民眾不易察覺,唯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切除,預防癌症的形成。雖然維持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能夠降低約30%的大腸癌風險,不過篩檢更重要。醫師呼籲年齡超過50歲、有肥胖、抽菸、久坐,缺乏運動、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炎性腸道疾病家族病史者,以及飲食上總是高熱量低纖維等危險因子者,都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以往大腸癌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居多,但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近年來也不乏30至40歲的年輕人罹病。醫師強調,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時都已是晚期表現,建議定期檢查。
-
2021-03-23 科別.消化系統
瘦子也有脂肪肝!別再怪罪油脂,它才是主因!專家建議遠離脂肪肝最佳方案
因為疫情影響,使得外送服務順勢崛起,越來越多人養成使用外送平台訂餐習慣,就連一向操作3C較不熟悉的中高齡長者,也開始學習利用外送解決三餐需求。 然而在選擇外送餐點時,大部分沒有熱量標示,無法知道餐點的份量比例,且餐點多為飯、麵等主食類,蔬菜量普遍不足,反而容易吃得過量,或是澱粉與糖分的攝取量過高。 澱粉吃的多 竟是造成脂肪肝元凶之一 功能醫學醫師歐瀚文表示,糖分對健康影響甚大,不僅可能造成三高、心血管疾病,糖分攝取過量,也會使得脂肪囤積過多,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簡稱脂肪肝)的發生。 脂肪肝病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 ,目前全世界盛行率約為10~30%,在台灣的一般族群中則約為11.5%,但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族群卻可高達50%以上。 歐瀚文說,脂肪肝形成與飲食息息相關,富含澱粉的主食類或甜點,若吃得太多會使得血糖升高,一般在胰島素作用下會將血糖轉換成肝醣,但若肝醣量太多,肝臟便會將多餘的肝醣以三酸甘油酯儲存,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置之不理 恐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脂肪肝若是放任不管,有可能會持續惡化成肝炎。統計顯示,單純性脂肪肝病友中,約有10~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而25~50%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臟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 然而,脂肪肝炎病程發展緩慢,病友在病情晚期或惡化前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歐瀚文指出,經常確診時,即已是末期,唯一的治療方式只有肝臟移植,使得提前預防變格外重要。 別再怪罪油脂 高糖飲食對健康影響不容小覷 歐瀚文指出,多數人以為吃得太油膩才會造成脂肪肝,但其實糖類攝取過多才是主因!! 高糖飲食不僅會增加脂肪肝風險,還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機率,國外研究顯示,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友的果糖攝取,竟然比一般人高出2~3倍,因此,減少糖分攝取是遠離脂肪肝的一大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的健康飲食指南也指出,每日的糖分攝取若能降至總熱量的5%或25公克以下,將可以減少很多疾病風險,呼籲中高齡族群更應嚴格控制每日糖分攝取量。 專家建議 遠離脂肪肝的最佳方案 歐瀚文提醒,遠離脂肪肝最佳方案,包含控制體重、增加運動,以及建立健康飲食習慣。尤其是對於脂肪肝高危險族群的中高齡長者,日常的飲食均衡、減少糖分攝取,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飲食習慣。 根據桂格針對4,500多名中高齡民眾進行「社區大學中高齡學員營養補充認知偏好調查」的調查結果指出,大部分中高齡者的健康意識高,有八成重視飲食均衡,並了解糖分控制的重要性,但僅有半數能於生活中落實控糖飲食。 可見多數人都了解無糖飲食的重要性,但如何落實卻是一大困擾。歐瀚文建議,在選擇食物時,應多留意食品成分;使用外送服務,在點餐時要注意份量,才能避免吃得過多。 善用營養餐盤概念,適當調整一日三餐攝取份量,讓自己吃得均衡營養,才能有益健康。如果能自行選擇調整糖分多寡的品項,建議盡量挑選無糖,避免糖分攝取過量。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瀚仕功能醫學診所醫師 歐瀚文 【延伸閱讀】 從「痣」看健康!專家提點揪出「索命痣」的痣相3迷思 觸碰就電到是戀愛了嗎? 別誤會!可能身體有這些問題 貧血頭暈怎麼辦?一分鐘教你七種改善方法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3-22 養生.抗老養生
有無肌少症,用自己雙手測量小腿圍可知!增肌2招必知
● 小心罹患肌少症,可用雙手測試小腿圍初判● 小腿肌肉量不足易骨質疏鬆,跌倒、骨折風險高● 增強肌力,每天深蹲運動、補充足量蛋白質小腿太細的長輩,小心「肌少症」上身!專家建議,以雙手的中指及大拇指量測小腿圍,如果可以完全圍住,即可能罹患肌少症,身體肌肉量不足,易骨質疏鬆,進而容易跌倒、骨折等,影響日常生活。肌力夠才能支撐站立小腿肌肉是長者肌肉消耗最明顯的部位之一,可以判斷身體肌肉量是否不足,也是判斷罹患「肌少症」的重要指標之一。衛福部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指出,長輩咀嚼、夾菜、行走都需要肌肉,肌肉量足夠才能支撐骨骼並站立,若長輩雙腿太細,肌肉量不足,最怕跌倒、骨折,容易併發其他病症。想知道是否有肌少症,花蓮縣衛生局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李欣婷指出,可以用雙手簡易測試小腿圍,先坐下,再以自身雙手的中指及大拇指圍成一圈,套在小腿肚上,若可完全扣住,便是「肌少症」的高風險族群。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提醒,每個人的手指與小腿的比例不同,切勿用他人的雙手測量,若要用皮尺測量,也須以中指及大拇指圍成一圈的長度為基準。訓練肌力從運動著手李欣婷指出,很多長者怕有三高、慢性疾病,一改年輕時的飲食習慣,認為要「少吃肉類,多吃飯菜」,但不吃肉反而容易餓,吃下更多的飯,導致蛋白質攝取量相對變少,易罹患肌少症,長者常會感覺身體無力、精神不濟,影響日常生活。若想增加肌肉量,可以從運動方面著手改善,劉燦宏強調,阻力型運動可以訓練肌肉,長者應常常做,建議每天可以深蹲30下,可先從10下做起,可分段累積做,不需一口氣做30下;不覺得費力後,可以增加每日訓練量,每次調升幅度以10下為單位,如一日深蹲40下,再慢慢調整為一日50下,以此類推。多攝取蛋白質食物增肌飲食部分,劉燦宏表示,長者蛋白質吸收率較差,消耗率卻更高,需要多攝取蛋白質食物,建議可多吃魚類、雞肉、牛肉、豬肉、豆類、蛋及牛奶等食物。男性建議一日攝取蛋白質10份,女性則為8份,例如1顆蛋約1份,手掌大小的肉約6份。深蹲該怎麼做?基本的深蹲,是採取自然站立,雙腳與肩同寬,腳尖要朝向前方,蹲下去時,要保持背部的挺直,也就是上半身往前傾、將臀部往後坐,深蹲時膝蓋不要超過腳尖,不過,因為每個人的體能不同,身體的軟硬度也不一樣,適時調整角度、循序漸進的往下蹲,記得雙腳跟一定要踩穩,不能離開地面。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讓膝關節內夾角成為90度,雙手同時往前伸直平舉,讓重心放在後腳跟而不是前腳。此時,大腿與地面是平行的,且上半身的背部仍然保持打直。
-
2021-03-21 科別.精神.身心
改善失眠 先從生活型態開始建立睡前習慣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人的生活習慣都被打亂,宅在家的時間增加,3C產品的使用大幅提升又缺乏運動,影響到睡眠品質,睡眠本身是種調理健康的重要機制,究竟怎樣才是好的睡眠呢?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吳易澄指出,規律的生活作息是重要因素,睡眠環境包含光線、噪音、溫度、空氣流通都會有所影響。吳易澄表示,失眠的主觀感受相當多元,包括入睡困難、早醒或睡不久,睡眠斷續等,不同的睡眠樣態都有其特別的神經與精神病理的成因。壓力帶來失眠是很常見的,短期的壓力性失眠約一個月內會緩和。若超過一個月仍持續睡眠障礙,則必須積極調整生活或工作安排。個人的生活壓力與生活習慣常是導致失眠的主要因素,例如需仰賴勞動力維持機器24小時運作或是各種輪班工作,往往使得睡眠障礙成為常態。飲食習慣也會直接影響睡眠,比如睡眠中飢餓或過飽、水分攝取導致頻尿、刺激性飲食、含有咖啡因的茶或咖啡,也常常導致失眠。有些民眾甚至喝酒助眠,其實酒精會改變睡眠結構,減少深睡期,反而導致睡眠品質不佳,更別說長期藥物(甚至包括睡眠藥物本身)或毒品濫用的影響。吳易澄建議,要改善失眠情況,可先從生活型態上的改變入手嘗試建立一些睡前習慣,包括提早就寢時間,盡量不要熬夜,有助於調節生理時鐘; 晚上避免喝含咖啡因及酒精的飲品,以免難以入睡; 調暗房間燈光,保持內部空氣流通,並在舒適的溫度入眠。吳易澄提醒,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支柱,也是增強免疫系統的有效方法之一。若遭受失眠之苦,可用睡眠日記來記錄每天的生活與睡眠狀態,釐清問題及找出改善方法。必要時可求助家庭醫學科或是精神科醫師,針對睡眠問題做謹慎詳細的評估與治療。
-
2021-03-19 養生.聰明飲食
洋芋片含丙烯醯胺,吃了會致癌?專家教「避癌吃法」:做菜也要注意
幾年前台灣曾經發生速食店炸油含砷的事件,因為油品被長期的重複使用,以致油品的品質劣化,甚至夾帶了砷的污染,社會輿論集中在討論砷的來源、危害以及油品使用與淨化方式。而來根據《食品保護期刊》以及媒體報導,國內零食之檢驗結果,多項加工食品含有不等量的丙烯醯胺,也使丙烯醯胺再度成為食品安全考量之焦點。丙烯醯胺 工業上常用的化學原料化學系所吳家誠教授表示,丙烯醯胺是一種工業上常用的化學原料,頗容易溶解於水及酒精等溶劑中,加溫後很容易高分子化,在有氧的情況下受熱分解,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氮,在缺氧的情況下分解則形成氨氣。而丙烯醯胺常被用在染料製造、廢水處理、免燙纖維製作及造紙等工業,更多用於合成聚丙烯醯胺樹脂,以用於更多的下游工業產品生產。動物實驗證實 具有致癌性 丙烯醯胺是一種具有急毒性及高毒性的化學物質,而不同的動物實驗中,也證實它具有致癌性。而源自丙烯醯胺的作用,也發現其和細胞中DNA反應而生成的結合體,說明了其對遺傳控制系統具有基因毒性;由於無法以人體直接進行致癌性的實驗,各項動物實驗的結果相當受到科學界的持續關注。烹調溫度+含天門冬胺酸食物 易產生丙烯醯胺吳家誠指出,富含天門冬胺酸的食物,如蘆筍、雞肉、 魚類、蛋、牛肉、豆類、馬鈴薯、全穀類等,在一定的溫度之下,和具有還原性的碳水化合物反應,就會產生丙烯醯胺;尤其是在烹調過程當中,食材中若同時存在有具有還原特性的碳水化合物時,丙烯醯胺產生的機會就更大了。但是更令人擔心的是丙烯醯胺的衍生物環氧丙烯醯胺,它也是丙烯醯胺在動物體內氧化性新陳代謝的產物,經由動物的毒理實驗證明,環氧丙烯醯胺有更強大的基因毒性、致突變性及致癌性;吳家誠說,多種環氧丙烯醯胺和DNA受破壞後所產生的化學結合體物均陸續地被發現,所以,丙烯醯胺的毒性可能是多重毒理現象所造成,是值得科學界持續關注的議題。減少食物中丙烯醯胺含量 日常烹調地雷要避開為了避免丙烯醯胺及環氧丙烯醯胺之產生,吳家誠建議,食物烹調方式應該盡量採用低溫烹調,而且澱粉類的食材應該盡量避免和魚、蛋、肉、馬鈴 薯、蘆筍等具有高量天門冬胺酸之食材同時烹調;國人常喜歡以澱粉包裹食材、肉類,進行高溫煎炸以製作食物,是一種危險而且十分不健康的烹調方式,由街上許多常見的油炸零食攤可知其普遍性,這樣的飲食習慣應該盡量避免,而對於現成包裝油炸食品或零嘴也應節制食用。延伸閱讀: ·愛吃蛋會害膽固醇飆高? 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全脂奶也是陷阱 ·購買酸菜、福菜、菜脯小心二氧化硫殘留! 烹煮時這樣做
-
2021-03-19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吃垃圾食物心血管疾病增46% 吃對蔬菜水果降發炎
愛吃垃圾食物 當心血管壁斑塊引發心臟病 心血管疾病恐引發主動脈剝離等致命危險,而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嗜吃紅肉、含糖飲料等,都可能促進身體發炎,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哈佛大學近期發佈研究發現,長期攝取易發炎食物最多的受試者,得到心臟病的風險升高超過40%。 為分析飲食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該項研究追蹤隨訪超過21萬名男女。與攝取降發炎食物最多的人群相比,吃下促進發炎食物份量最多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46%、中風風險增加28%,其中更有高達33,700名的受試者血液中,發現3種與炎症相關的指標明顯偏高。 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預防醫學、內副教授Kathryn Rexrode說明,身體進入炎症狀態時,會促使細胞激素(細胞因子)釋放到血液中,從而使各種細胞更容易黏著在動脈血管壁上,導致血管斑塊形成。由此可見,減少吃「垃圾食物」,有助降低心臟病發生。 食物影響腸道細菌種類 這些蔬菜水果可降發炎 飲食為何會引起人體炎症反應,目前尚未有明確定論。但Rexrode 教授認為,可能與飲食影響腸道菌相以及特定細菌種類的生長有關。Rexrode 教授指出,吃下不同食物,連帶會使腸道細菌製造出不同的化學副產物,有些種類的食物較易增加那些引起炎症的細菌生長,另一些種類的食物,則可幫助抑制炎症的細菌增加。 根據哈佛大學醫院統計,目前飲食研究中顯示為,易增加炎症發生的食物包括:紅肉(牛、豬、羊)、加工肉類(火腿、香腸、培根)、動物內臟、精製碳水化合物、含糖飲料。可幫助減少炎症的食物為:深綠色蔬菜(菠菜、白菜、甘藍菜)、南瓜、胡蘿蔔、地瓜、糙米、燕麥。 哈佛大學指出,整體而言蔬菜及水果含有抗氧化劑、多酚等物質,能減少炎症,咖啡與綠茶也含有潛在的保護成份。另外,將精製澱粉換成全穀類食物,也能降低血液中的炎症指標。 建議雞胸肉取代加工肉 糙米藜麥替換白飯 要完全避免攝取「不健康」的飲食並不容易,Rexrode教授表示,加工食品容易取得,大多含有過量糖份與鹽份,用重口味讓人無形中吃下更多份量。如果情況許可,不妨調整三餐內容,例如早餐用燕麥片取代麵包等澱粉類;午餐時用雞胸肉取代加工肉品。晚餐若是自己下廚,可選擇糙米、藜麥來取代白飯。 Rexrode 教授解釋,高碳水化合物的主食、零食、甜點等,並不是完全不能吃,惟應避免每日經常性攝取。也可用水果取代甜點,都是減少攝取過量促發炎食物方法,相較之下對健康更有益。 《延伸閱讀》 .地中海飲食防三高、慢性病 專家:白肉取代紅肉更有助健康! .不想中風就吃魚油?挑選魚油有玄機!營養師:勿與抗凝血劑同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9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得心臟病比例增加? 醫曝保命3關鍵
急性心肌梗塞病發年齡層降低,以前65歲以上的長者才要擔心的健康問題,近來卻接連傳出23歲男模、41歲劇團演員罹患心臟疾病猝逝消息。楊梅天成醫院副院長、心臟科醫師陳高揚指出,心臟疾病已多年蟬聯我國十大死因第二名,民眾平時要減少抽菸、留意飲食習慣,若出現胸悶、胸痛、呼吸不順等症狀,要趕快就醫檢查。陳高揚表示,心臟疾病主因是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抽菸的民眾也是急性心肌梗塞高危險群;三高容易引起血管發炎,若加上抽菸、飲食習慣不佳,多油、高鹽會增加身體裡的血脂肪負擔,造成血管內層變厚,進而破裂。陳高揚指出,冠狀動脈血管內層破裂,會誘發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阻塞,無法及時提供心臟肌肉營養及氧氣,造成心臟肌肉細胞受傷甚至死亡,若未及時急救很容易致命;此外,氣溫突然變化也容易造成血管收縮,引發血管壁的受傷等問題,冬天因此是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3-17 癌症.抗癌新知
「四大癌症」是哪四個?家醫科醫師教你如何在篩檢前判斷症狀
在醫療科技發達的台灣,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都慢慢發展出治療的方法;然而即便如此,各種癌症依然是醫療領域中的難解之謎。根據統計,癌症已經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榜首之位長達近40年,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民眾往往聞「癌」色變:一旦和癌症扯上關係,就彷彿開始了生命的倒數計時……其實依照身體不同器官組織產生的癌症百百種,有些癌症在目前的醫療技術下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及控制的效果、有些則是較難以診斷治療的種類;但無論是何種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其預後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這也正是為何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以來全面的推廣四大癌症的篩檢服務,目的就是為了提早診斷這四類的癌症,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四大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每種癌症根據其症狀、表現等使用不同種的篩檢方式,適合篩檢的對象也不盡相同,以下分別更進一步的說明。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前三名,早期的大腸癌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然而經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接受治療,其存活率可以大大提升!在接受篩檢之前,也可以初步判斷自己有沒有以下的症狀◎排便習慣改變:改變時間持續超兩週,如間歇便秘或腹瀉、糞便細如鉛筆。◎不規則腹痛:造成腹痛的原因很多,一般大多可在排便、排氣或一段時間之後有所改善,若反覆發生無法改善的腹部疼痛,則須多加注意。◎血便、黏液便:最常見的糞便帶血多半和痔瘡相關,然而若是本身沒有痔瘡、或是出血量大,則需要就醫檢查;另外在糞便中觀察到暗紅色血液或血塊也需要留意。◎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指沒有特別減重的情況下體重持續下降,可能伴隨有食慾不佳和疲累,若是有持續的情況,建議至門診檢查追蹤。◎不明原因貧血:腸道內的腫瘤會造成慢性小量出血,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會造成長期血液流失,進而造成貧血。往往民眾會有疲勞感、容易頭暈、昏厥、運動時更容易喘等症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若是癌症生長在接近肛門處,會阻礙糞便正常排出、造成便意,因此才會有屁股裡面重重的、一直想大便的感覺。以上的症狀並不是絕對用來診斷大腸癌的工具,但若發現自己符合多種表現又無法恢復、查不出原因,更建議進行檢測追蹤。◎篩檢項目:糞便潛血檢測,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篩檢對象: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若是檢測結果為陽性,通常會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來確認腸道內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乳癌乳癌為婦女族群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目前乳癌根據期別、種類等,有不同之治療方式。早期乳癌以手術搭配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或荷爾蒙療法大多都有不錯的存活率;而一旦到達晚期,存活率則大為下降。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若是有下列發現,可進一步檢查確認:◎無痛性腫塊。◎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乳頭凹陷。◎腋下淋巴結腫大。平時可於洗澡時觀察檢查自己的乳房,早期發現變化,當然這些變化並不是每位乳癌患者都會出現,也因此定期篩檢才顯得更為重要!◎篩檢項目:乳房X光攝影。◎篩檢對象: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由於乳癌有家族遺傳之特性,因此對於家族有乳癌病史的民眾提前其篩檢年齡。◎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最常見的還是良性發現,只需定期追蹤。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為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因此預防HPV感染和早期發現追蹤就可以有效的預防子宮頸癌!一般來說,由HPV感染後轉變為癌症,通常需要漫長10-20年的時間,故凡有過性行為之女性,尤其是早婚、生育次數多、性伴侶較多的女性有較高的風險,建議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子宮頸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若是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篩檢項目: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之婦女。◎篩檢間隔:建議每三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測結果會直接寄回家中,若是有異常的情形,請務必至醫療院所進行後續的追蹤治療。口腔癌口腔癌泛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台灣地區口腔癌常侵犯的部位在頰黏膜、舌頭等部位。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若同時有吃檳榔、抽煙和喝酒習慣的人,其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是大大增加到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或觸診,尋找口腔內是否有不尋常的變化,非侵入性、無痛也無副作用!◎篩檢項目:口腔黏膜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牙科、耳鼻喉科、或通過口腔癌篩檢訓練之其他專科。檢查若是有發現異常,會進一步進行切片診斷或後續治療,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總結癌症為影響國人生命的首要敵人,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也要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又或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大幅提升存活機率。目前大多數民眾對於四癌篩檢都有初步的認識,也期許未來有更多的民眾願意加入定期篩檢的行列,成為自己健康的守門人!
-
2021-03-15 科別.心臟血管
41歲高膽固醇血症猝逝 醫師:6類人是高危險族群
第13屆草草戲劇節昨熱鬧登場,但昨下午發生再現劇團團長黃民安猝死事件,經檢警法醫相驗,研判應是因高膽固醇血症造成心因性休克死亡。醫師指出,罹患高膽固醇血症可能使血管阻塞,臨床因心肌梗塞猝死者中,有7、8成患者有高膽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認為,血液中的「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可衡量是否罹患高膽固醇血症。一般人數值大於5,即罹患高膽固醇血症,抽菸、高血壓丶糖尿病及家族有心血管病史者,數值大於4就要提高警覺,裝設心臟支架及本身有心血管相關疾病者更危險,數值大於3即罹患高膽固醇血症。王宗道進一步說明,單一數值過大並未必是高膽固醇血症,當總膽固醇數值26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70mg/dl,單看總膽固醇數值覺得高,但兩者相除,比值為3.7,並未超出一般人罹患高膽固醇血症的標準。遺傳基因是高膽固醇血症的致病原因,王宗道指出,遺傳因素佔高膽固醇血症致病原因中7到8成。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說,基因遺傳因素只能依靠用藥改善膽固醇代謝。飲食習慣不佳導致罹患膽固醇血症者則占2到3成。鍾伯欣提醒,為避免罹患高膽固醇血症,民眾日常飲食勿攝取過多熱量,應避免高鹽、高油飲食。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怡智建議,高危險族群尤應避免食用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雞蛋、帶殼海鮮及牛肉、紅肉等。罹患高膽固醇血症後恐致血管阻塞,大增罹患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腦中風機率,王宗道表示,臨床上,「心肌梗塞猝死者中,高達7、8成有高膽固醇血症」,目前一般藥物治療至少能減少2成血管阻塞發生率。高風險族群如「40歲以上男性及50歳以上女性」、「抽煙者」、「有家族病史」、「本身有心腦血管疾病者」,或有「高血壓」丶「糖尿病」疾病者,王宗道建議,每年應至少做1次抽血檢查。衛福部國健署目前針對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提供每3年1次的成人健檢,65歲則提供1年1次的檢查,可透過抽血檢查,定期追蹤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及三酸甘油酯等數值,及早發現是否罹患高膽固醇血症。
-
2021-03-14 科別.心臟血管
你是三高候選人嗎?醫提醒檢視自己是否有6大危機
年輕的肉體,不代表有年輕的血管,現代人工時長、久坐不動,加上飲食無節制,年紀輕輕就處於高血脂、高血壓與高血糖風險中,長期置之不理,對血管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台灣十大死因中,就有五項與三高相關。三月春暖花開,心血管熬過嚴冬酷寒,還得面臨春季溫差變化大的風險,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從逆轉三高開始。年紀輕輕的你,如何檢視自己是否為三高候選人?聖保祿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醫師鄧逸峰表示,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飲食型態、運動習慣、家族史等,可以判斷自己是否已進入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的高危險群。1.戒不掉手搖飲,愛吃炸物、偏好重鹹口味。醫師提醒▼拉麵、泡麵高鹽地雷;玉米糖漿危害最大。鄧逸峰表示,想遠離三高就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高鹽、高糖、醃漬類都要特別小心。一般人分辨食物鹽分的多寡,大多是透過舌頭來分辨,但有些食物即使吃起來不鹹,也可能隱藏高鹽,例如白吐司、麵線等。最應該要注意的是拉麵的湯、泡麵的湯都含有高鹽分,一不小心全部喝完,當天的鈉攝取量就會超標。「多數手搖飲都使用玉米糖漿,對身體來說是很大的負擔。」鄧逸峰提醒,手搖飲真的要少喝。另外,血脂的部分跟食物最有關係,想控制高血脂,有皮、帶肥肉、動物內臟要少吃,尤其油炸食物重鹽又重油,盡量別吃。2.時常熬夜、睡眠不足也要追劇、滑手機。醫師提醒▼睡眠不足會讓身體更想攝取高糖、高油食物。民眾使用手機、電腦的時間增加,導致熬夜、睡眠不足等情形更嚴重。鄧逸峰呼籲,這些不良生活習慣要改善,否則身體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產生壓力,會讓身體更想攝取高糖分、高油炸的食品,刺激多巴胺分泌,進而感到紓壓、快樂。一般人認為早睡早起最好,晚睡晚起則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但鄧逸峰認為,早睡早起、晚睡晚起都好,只要是規律的工作型態,有連續7至8小時的充足睡眠,身體就能達到完整的休息。3.不愛運動,認為有散步、流汗就算有運動。醫師提醒▼運動要有喘的感覺,才能達到效果。久坐不動對身體是很大的傷害,如果加上不運動,很難避免三高找上門。但醫師也提醒,不是「有動就好」,還要檢視自己的運動習慣是否達標,鄧逸峰表示,許多門診患者都說自己有流汗、散步,但其實運動真正的定義是要「有喘的感覺」。他解釋,一周需運動二至三次,每次要連續20至30分鐘、有喘的感覺,不能從有無流汗來分辨。鄧逸峰指出,最好的運動方式有快走、慢跑、爬山、騎腳踏車,最好是兩個人一起走路,走到有點喘不過氣、無法交談,才算達到運動效果。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持續保持運動習慣。另外,很多患者說會用爬樓梯做運動,但下樓梯對膝蓋會造成傷害,他不建議這麼做。4.從來不量腰圍醫師提醒▼腰圍比體重更具指標性,更能揪出三高危險群。檢視自己的體重和腰圍,是否能提前察覺三高?鄧逸峰說,腰圍其實比體重還重要,體重包括肌肉、脂肪、骨頭的重量,無法即時反應身體變化,但腹部脂肪是全身最難減的部分。依國健局標準,若成年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時,表示「腹部肥胖」,要特別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衛福部也建議民眾改用腰圍判別是否為三高高危險族群。5.不了解自己的家族疾病史醫師提醒▼及早知道家族遺傳,可提早預防。「有家族史一定會增加三高機率,但可以透過飲食與運動逃開遺傳的束縛。」鄧逸峰指出,基因雖然不能改變,不過避開高糖、高鹽、高油炸的食物,並持續保持運動習慣,罹病機率就能大幅下降。他認為,有家族病史其實也不是壞事,可以提早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說不定能因為家族史提前得到警告,早點調整自己的生活模式。6.從不定期作抽血檢查醫師提醒▼善用免費成人健檢。多久應該做抽血檢測?鄧逸峰表示,其實健康檢查就很足夠,國健局提供免費成人健檢,40至65歲每三年可檢查一次、55歲原住民及65歲以上的民眾每年可檢查一次,是很好的資源。若想針對項目做仔細檢查,可到醫院進行自費健檢。鄧逸峰呼籲,千萬不要認為身體沒有病痛就沒事,定期的健檢相當重要。他更提醒,家中需要備妥血壓計,尤其遇到氣溫驟降、寒流來襲或是身體感覺不舒服時就需要量測,才能及早發現身體亮紅燈。
-
2021-03-14 科別.心臟血管
血管凍齡有方法!逆轉三高 吃少不如做對一件事
相較於台灣,日本人更是超時工作、長期處在高壓環境的族群,外食應酬、拉麵燒肉等高油鹽食物也是日本人最愛,但另一方面,日本又以長壽大國聞名。現代人如何在高壓環境下顧好健康,醫師提醒「提早保養」的意識非常重要。血管如身體的交通要道,一旦癱瘓,器官就壞掉。「如果把人體比喻成一座大城市,血管就像串聯每個地方的運輸要道,一旦癱瘓或塞車,養分不但無法送達,器官產生的廢物也無法排除,久了一定會生病。」桃園敏盛經國總院副院長、哈佛大安健檢中心院長江坤俊表示,提早為血管做好保養,更是掌握健康、預防各種疾病的關鍵。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明明才三十幾歲,三高指數卻嚴重超標,體內的「血管年齡」已像五、六十歲。江坤俊說,以大腦來說,正常的腦細胞用久了會退化萎縮,但若是處於高血壓狀態,血管會提早變硬,供應到腦的養分自然不夠,便提早退化。當血管愈來愈狹隘,一旦堵塞就會造成腦中風,顯示血管主宰著人體各器官的要道,唯有暢行無阻,才能常保健康。三高可逆轉,怎麼吃是關鍵因素。倘若被確診為三高患者,就得像被判刑般,一輩子與藥共處嗎?答案是否定的,江坤俊說,「除部分先天特殊的體質,血壓、血脂、血糖過高是有機會逆轉的。」以高血脂造成的血管堵塞為例,通常是因為低密度膽固醇過高而導致,吃對食物、配合穩定規律的運動,可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血壓、血糖也是如此,「當然,三高指數超標,一開始難免要用藥物降低對身體的危害,但不代表藥物永遠得跟著你。」既然藥物並非三高的解方,想從根本遠離威脅,就得從生活飲食習慣下手。一般來說,血壓、血糖、血脂過高的原因,脫離不了「飲食」。例如血壓高,除了天生體質問題,後天多半是因為吃太鹹、身體鈉離子長期偏高,進而導致高血壓;而人體膽固醇雖然70%由體內製造,仍有30%是攝取而來,倘若長期飲食來源多油膩高脂,不好的脂肪吃多了,就會引發高血脂。值得注意的是高血糖,江坤俊提醒,許多糖尿病患者並不見得愛吃糖,而是因為「肥胖」造成。過胖的人身體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本來一單位胰島素可減少15單位的血糖,因為阻抗而變成只能降低10單位的血糖,時間久了,吃一樣的東西,體內要分泌更多胰島素,胰臟一定疲乏,糖尿病就出現了。吃少不代表吃對,一小塊甜點就可能讓血糖飆升。吃對飲食與體重控制,是對抗三高最好的方法。江坤俊表示,現代人普遍外食,如何挑對食物健康吃,真的是一大學問,大原則除了避開油炸、油煎類,肉類盡量以白肉、魚肉為主,並提醒自己多攝取青菜,「裡面的纖維素多少可把膽固醇吸收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為了控制體重吃很少,三高卻不見改善,江坤俊提醒,「吃少,不代表吃對。」一旦吃錯食物,即使量不多,也可能讓血糖飆升,例如下午茶的甜點,一小塊蛋糕就讓體內熱量大爆棚;吃個炸醬麵,麵本身還好,恐怖的是醬料;燙青菜也是,青菜本身好健康,但拌青菜的醬料一下肚,已讓身體隱藏三高危機。保持血管通暢,DHA與EPA不可或缺。由於現代人生活忙碌,江坤俊認為,除非自己擁有「極專業營養師+極專業廚師」兩大特長,否則一般人鮮少能精密控管血管健康。他建議,除了飲食控制,適度補充有助血管血液循環的保健食品,可作為忙碌現代人保養血管的輔助。其中,要讓血管順暢流動不濃稠,魚油類保健食品為首選,因為魚油的EPA不但可以降低血液的低密度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裡面也有人體不可或缺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最好能夠加上抗氧化的芝麻素,防止魚油DHA與EPA氧化,才能充分發揮魚油清掃血管的作用。運動對抗壓力荷爾蒙 減少想吃的欲望「運動能對抗壓力荷爾蒙的產生。」江坤俊表示,壓力一來,體內會分泌壓力荷爾蒙,當壓力荷爾蒙一升高,容易引起脂肪堆積;其次,壓力荷爾蒙還會讓你想吃東西「紓壓」。多數人的工作型態屬於久坐,也會讓脂肪代謝功能變差,透過運動,可以對抗壓力荷爾蒙,達到協助三高控制與預防,建立規律穩定的運動量,也能提高基礎代謝率,讓血管運作效率提升。
-
2021-03-13 科別.消化系統
現代人腸胃差都是被吃壞的! 醫列「8大傷胃食物」...你常吃哪樣?
國人過去的飲食習慣中,最傷胃的莫過於暴飲暴食,平日3餐不定時定量,常常1、2餐空腹不吃,然後再去吃到飽餐廳大吃大喝。逢年過節或應酬聚餐時,更是大魚大肉、酒足飯飽。由於胃酸會正常於3餐定時分泌,飲食沒有配合胃酸的分泌週期,就易有胃酸腐蝕胃壁造成損傷的情況,長期下來,消化道自然問題叢生。此外,現代人更是平時就會有飲食過量的問題。每日3餐之外,還常下午茶喝1大杯珍珠奶茶,外加1大塊炸雞,既油膩又過量,且讓胃需要分泌大量胃酸,破壞胃內 環境均衡,生理功能失調,自然容易受傷發炎。 勿暴飲暴食、飲食過量 消夜易致胃酸逆流想要顧好胃,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胃腸肝膽科醫師邱展賢強調,除了飲食清淡,避免造成胃的負擔,更要戒掉「暴飲暴食」和「飲食過量」的問題。最好能養成3餐定時且均衡,飲食清淡,且維持吃6、7分飽就足夠的原則,同時絕對要避免吃消夜,因為夜晚 11~12點時胃酸分泌較多,睡前吃消夜後就去睡覺,容易造成胃酸逆流;若真的忍不住吃了東西,最好等消化1~2小時後再上床睡覺。 避免吃刺激性食物 扣分傷胃食物有這些要護胃除了要懂得舒壓,最好要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尤其是麻辣火鍋影響較大,雖說天然辣椒因含有維生素C、辣椒紅素,有幫助體內代謝的好處,但對胃部來說,辣椒太過於刺激,且麻辣鍋中大多是辣椒油的油脂成分,比較傷胃。丘展賢提及,具刺激性,易傷胃的食物更不宜兩兩相加,就曾有患者大啖麻辣鍋的同時,又大喝酒精濃度高達40°、50°的烈酒,引發急性胃炎,不僅需禁食空腹3天,只能靠打點滴補充營養,還需服用藥物讓胃黏膜消腫、消炎。●油炸食品:太過油膩,對胃的消化排空不利。●溪蝦:雖然有助補鈣,但外殼尖硬,不易咬碎,容易刺傷胃壁。●軟骨:許多人用來補充骨膠質成分,但軟骨也不易嚼碎,硬度高,不利胃蠕動磨碎,反而造成負擔。●火腿、香腸、培根:含亞硝酸鹽,宜避免和發酵乳如養樂多等混和食用,以免結合為亞硝酸氨,反而成為易致胃癌的成分。●糯米類:如粿、麻糬等,比較不好消化的食物。●甜食類:甜度高的食品也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碳酸飲料:含糖飲料會刺激產生胃酸外,也會產氣,讓人容易胃脹氣、打嗝。●酒精:若是空腹飲用,對胃的刺激很大,酒精會影響油脂代謝的途徑,易導致胃痛,並造成脂肪肝,再加上刺激胃酸長期腐蝕胃壁,也易導致胃潰瘍或十二脂腸潰瘍及初期的胃酸逆流。 別吃太酸的水果 水果原汁須留意水果雖然是營養素豐富的好食材,但邱展賢提醒,應避免選擇口感太酸的,像是本身很酸的檸檬,或吃入口中太酸澀的柑橘、奇異果、百香果等,若連入口都覺得對口腔黏膜造成刺激,對於胃黏膜也會造成損傷。尤其是喜歡用調理機打水果原汁的人,變成鹼性濃度太高,直接喝進胃中反而會因過鹼而灼傷胃黏膜。最好是選擇酸度不高的水果,宜飯後再吃,果汁則要加適量水稀釋後再飲用;另外,養生醋也是一樣,不宜過量且應稀釋後再喝,以入口不會有酸澀刺痛感為主。 勿喝咖啡或茶 要喝得稀釋邱展賢提及,普遍人愈來愈重視濃醇的飲用習慣下,對胃而言就更扣分。以美國人整天喝的美式淡咖啡為例,咖啡比例真的很淡,但講究咖啡香的台灣,連美式咖啡都過於濃郁,最好能買回家先對半稀釋後再飲用為佳。而當胃還在發炎期間,尤其是急性胃炎,應該先要禁食,再慢慢從不油膩的食物開始吃起,以免增加胃的負擔,同時應避開咖啡、茶、咖哩、辣椒、麻辣鍋、生洋蔥或菸、酒等刺激辛辣的食物,也不宜吃芹菜、糙米、鳳梨等粗纖維的食物。 顧胃 多吃含維生素A、C、E食物若是胃不太好的人,想要從飲食上幫助自己護胃,可多吃些富含維生素A、C、E 的食物,因為維生素A、C都能幫助傷口癒合,而維生素E則有益於中和胃酸;富含大蒜素的大蒜,則是對預防幽門桿菌有加分效果的食物,以生吃的效果最佳。若是已知自己的胃黏膜有傷口或是胃壁已有潰瘍破洞,除了看醫師、遵醫囑用藥 之外,在飲食方面,可適度補充含維生素 A的食材,像是胡蘿蔔、豬肝、雞肝、魚肝油等,或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像是蘋果、芭樂、柑橘、奇異果等,能幫助潰瘍傷口的癒合;在維生素E方面,則宜多吃些胚芽食物或堅果。需要留意的是,維生素A、E都是脂溶性營養素,為幫助吸收應搭配少許油脂,最好不要食用過量;豬、雞肝等則膽固醇含量較高,也不宜貪多。 胃潰瘍 吃少量牛奶、白麵和稀飯針對胃潰瘍患者的飲食之道,邱展賢表示,在潰瘍的急性期或出血剛停止時期,會適度讓病人喝少量的牛奶,或吃些白麵、稀飯 2~3天,牛奶可提供少量蛋白質,具有中和胃酸的效果,白麵、稀飯對胃的刺激沒那麼強,不致於造成太大負擔。有些食物具有一點制酸的效用,像是骨粉或牡蠣殻,有些中醫會運用於制酸,但以食物而言的效果並不那麼明顯。此外,在蔬菜方面,除了粗纖維的蔬果不宜之外,高麗菜或其他青菜,本身含豐富的膳食纖維,也具有稀釋與減少刺激胃酸生成的作用,少量搭配食用無妨。邱展賢提醒,胃潰瘍經過適當治療後,基本上飲食沒有禁忌,只是較會刺激胃酸的食物如酒精、辣椒,咖啡、濃茶及太甜的甜食要適量。延伸閱讀: ·胃潰瘍不能吃水果?山藥、秋葵、芥花油顧胃? 營養師解析急性期、慢性期飲食完整攻略 ·愛吃5食物恐讓「胃食道逆流」變本加厲! 專家授餐後「1動作」可緩解
-
2021-03-12 癌症.胃癌
胃痛才做胃鏡,恐胃癌晚期!名醫林肇堂:這種食物千萬別碰,很致癌
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位居國人第7大癌症死因,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要到晚期才確診,約有4成患者已經無法開刀,只能依賴化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說,30多年前胃癌是十大癌症死因第1名,因為當時飲食習慣多以醃漬為主,也因此胃癌可以說是「窮困年代的病」。要早期發現胃癌,唯一方式就是定期做胃鏡(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甚至不用開刀,只要做一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相當高。以下是林肇堂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胃癌與飲食抽菸習慣、幽門桿菌有關連,只有1%機率是遺傳性胃癌。飲食習慣是影響最大的關鍵,其中的危險因子之一就是鹽,亞洲國家像是日本、韓國,都習慣吃很鹹,所以胃癌比率高,而台灣人現在越來越重視養生,自然而然胃癌發生率就越來越低,因此近年來胃癌在十大癌症中的排名一直往下降。 避免醃漬品、亞硝酸製加工品 我曾經到西班牙,導遊帶我們去吃有名的火腿,這是巴賽隆納最有名的火腿店,切一片火腿配香瓜,結果我們那團都是腸胃科醫師,大家全都吃香瓜、沒人吃火腿,因為不管什麼樣的火腿,保存都要用到亞硝酸鹽,而含硝酸鹽的東西就是致癌物! 除了飲食習慣避免醃漬品、亞硝酸製加工品外,如檢查出有「幽門桿菌」,雖然不是胃癌發生的直接原因,但幽門桿菌與胃潰瘍間卻是有緊密關聯,而「胃癌3部曲」就是胃炎→胃潰瘍→胃癌,所以一旦有幽門桿菌,最好就要進行治療,胃潰瘍不會再發了,也能避免胃癌的可能。 如有幽門桿菌,最好自費治療 日本是發現幽門桿菌就直接給予抗生素治療,所以整體胃癌發生率確實下降,而台灣則是要有幽門桿菌且有潰瘍,才能給付除菌藥費。不過,就算要自費,整個治療也只要大約2000元左右,用來預防未來發生胃癌的可能性,其實是非常值得的。 胃癌的發生過程中,一定是從胃壁淺淺地凸起凹陷,要發現這些病癥,用X光就算看到也無法切片,唯一方法用儀器進去看,就是使用內視鏡。而所謂的「一滴血診斷10種癌症」則不能盡信,因為胃癌在血液裡沒有很好的腫瘤標記,能足夠敏感且具特異性。 健檢做內視鏡,別等胃痛才做 什麼時候要作內視鏡檢查?千萬不要有胃痛等症狀才來,而是要定期健檢。有經驗的醫師一看就會知道,是早期癌還是晚期癌,而且現在可以說是內視鏡的全盛時期,我們以前叫病人做胃鏡,他們都不要,現在睡一覺醒來就好了,第2年問要不要做,每個人都願意。 還有,如果國健署通知糞便潛血有陽性反應時,除了快去做大腸鏡外,最好也要做胃鏡、揪出早期胃癌,尤其家裡面有大腸癌、自己也有息肉的,可能3年就做1次,沒有這些病史的就5年以上作1次,很多人做完腸胃鏡,如果有息肉等,開診斷書還能申請保險理賠。 零期或一期,可採內視鏡處理 早期胃癌(零期或第1期)腫瘤體積倍增時間,平均是577天到3462天,也就是大概1年多到10年,可以先觀察變化再決定是否開刀;但如果是進行型胃癌,卻是只要69天到305天,一旦變成晚期胃癌,就會大的非常快。 零期或第1期胃癌是幾乎不用開刀,而是採內視鏡挖掉。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術,做的時候也不必全身麻醉,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很高。 避免胃癌發生,多吃青菜水果 我認為,要避免發生胃癌,多攝取青菜、水果以及維他命C、薑黃素是很有用的,除此之外,就是在還沒發現任何病癥時,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就能夠避免因為疼痛才檢查,卻已經來到晚期的悲歌發生。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先生待她不薄,給的都是名牌,她卻執意離婚:他不是人品有問題,只是「愛無能」.手腳冰冷,吃冷食物就拉肚子,是冷底體質害的?這3道解方,還能排解生理期不順.退休後勇敢單飛,她跑去英國遊學!上英文課、住寄宿家庭好好玩「原來一個人出發,沒問題!」
-
2021-03-11 名人.好食課
護眼不只葉黃素而已!營養師推堅果改善眼睛疲勞
我們每天3C產品的使用時間已經超過10小時(文獻來源),過度用眼的狀況,容易出現乾眼、酸澀情況,甚至會有用眼焦點難以聚焦的問題(文獻來源),帶來許多眼睛健康風險,眼睛疲勞(digital eye strain)的問題越趨嚴重,更是護眼保健食品銷量在近年來大幅增加的原因。市售已有許多葉黃素保健食品,但除了保健食品以外,又可以吃什麼食物來保養眼睛呢?這次的專欄,營養師將分享該怎麼從飲食補充營養素,提升眼睛保護力。維生素E與葉黃素 改善 用眼過度產生自由基與視網膜發炎 人體需要眼睛接收光線產生視覺, 當光線進入眼睛會刺激視網膜黃斑部,進而讓大腦產生視覺,但又會因為光線造成眼睛危害。在環境光線不足、長時間使用3C商品,光線大量進入眼睛就容易出現「視覺模糊」與「乾眼」的眼睛疲勞症狀,長期甚至會有黃斑部退化的問題。用眼時視網膜上有許多易受光線刺激而氧化的DHA脂肪酸,在氧化過程中也會產生許多發炎物質讓視網膜發炎,人體就內建許多機制幫助眼睛對抗光線帶來的壓力與傷害,維生素E與葉黃素是這些保護機制中最重要的營養素。維生素E能降低黃斑部退化風險維生素E是人體極為重要的抗氧化維生素,能消除視網膜自由基,不讓DHA被自由基破壞,文獻亦指出維生素E也會參與其他眼睛組織的抗氧化作用,且具有抗發炎功效(文獻來源)。食物之中 容易取得與方便即食的堅果,內含豐富維生素E,更是人體攝取的重要來源,補充足夠堅果助於人體吸收維生素E保護眼睛。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指出,每週常態吃堅果能降低黃斑部退化(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的風險(文獻來源),而哈佛醫學院也建議可以透過攝取堅果獲得維生素E等營養素來保護視力。所以,想要改善眼睛疲勞症狀,營養師推薦需攝取足夠堅果,以補充維生素E來保護眼睛。葉黃素消除視網膜的自由基,保護視神經葉黃素主要分布在視網膜黃斑部,為眼睛內建的防禦機制。學者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給予葉黃素可以改善黃斑部自由基(文獻來源),也能對抗視網膜黃斑部的發炎問題(文獻來源),因此葉黃素具有保護視神經的功能(文獻來源)若在飲食中能攝取足夠的葉黃素與維生素E,透過其抗氧化與抗發炎的兩大機制,就能對抗光線帶來的危害,減少用眼過度產生的疲勞酸澀感,並預防眼睛退化的問題。多攝取蔬菜及堅果,獲取充足葉黃素與維生素E,發揮保護眼睛的功效國民營養調查發現,成年人的維生素E攝取量僅達到建議量的68%。好食課亦曾調查過百位上班族女性整天的飲食內容,結果發現超過75%的受訪者都沒攝取足夠的葉黃素(文獻來源),其中43%的上班族女性,葉黃素攝取量未達建議量的一半(< 3mg)。現今的飲食習慣不佳,每天的堅果攝取量低於建議量的3成,而蔬菜攝取量也只有建議量的60%,都將導致維生素E與葉黃素攝取不足, 所以,不只要補充葉黃素,也要注意攝取足夠的維生素E。同時重視這兩種營養素,才能幫助對抗眼睛的氧化發炎問題,營養師接下來就來介紹如何從飲食補充足夠的葉黃素與維生素E。天然原態食物 堅果+蔬菜,維生素E與葉黃素雙重營養保護眼睛市面上有許多葉黃素與維生素E的補充劑,建議從天然原態的食物中攝取,如深綠色與橘黃素蔬菜就富含葉黃素,而堅果則是提供高量的維生素E。以杏仁果為例,1包20公克的隨手包就能提供近40%建議量的維生素E,平常就要吃足蔬菜,且要有常態吃堅果的習慣,讓我們有充足的維生素E與葉黃素來保護眼睛。營養師建議選擇吃一包堅果(20克或30克隨手包都可以)來補充維生素E,也可以選擇添加葡萄乾、枸杞等果乾商品,更能多攝取到花青素或類胡蘿蔔素,市面上也有添加葉黃素的堅果,都是能一次可以得到多種護眼營養素的好方法! 【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護眼新吃法,不只葉黃素保健食品!營養師推薦吃堅果補維生素E,改善眼睛疲勞!】
-
2021-03-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常見10種易增罹癌風險食物 營養師:紅肉攝取建議一週最多3次
癌症一直是眾人聞之色變的疾病之一,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除了不良生活習慣、壓力等因素外,最常見的影響因素便是飲食了。不良的飲食習慣長期下來容易對身體帶來各種負面影響,累積下來不容小覷,究竟有哪些飲食習慣容易招來癌症?來看孫語霙營養師怎麼說!常見10大易增罹癌風險食物孫語霙營養師表示,目前日常生活中已知容易增加罹患癌症的食物可分成十種,包括了有助滋養癌細胞的高脂肪食物;經過高溫炭火燒烤,容易產生「異環胺」強烈致癌物的燒烤食物;因食用油反覆高灣加熱,易產生「環狀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的油炸食物;因霉變產生強烈致癌物「黃麴毒素」的發霉食物(常見如花生、玉米);因鹽漬產生的「二甲基亞硝酸鹽」,易在體內轉生成致癌物的鹽漬食物;含有「苯並芘」易導致食道癌與胃癌的食物(常見如燻肉、燻魚);常見添加防腐的硝酸鹽,易在腸道轉變成致癌物「亞硝胺」的加工肉類;易引起口腔癌的檳榔;易引起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的酒精;以及受農藥殘留或非法食品添加物(塑化劑)的汙染食品等。加工肉類應盡量避免攝取孫語霙營養師更進一步指出,像香腸這樣的常見加工肉類,在製造過程中大多會添加「亞硝酸鹽」,一旦在酸性環境中與乳酸菌作用,會產生強烈致癌物「亞硝胺」。不過依據台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亞硝酸鹽、硝酸鹽可用量以NO2殘留量計為0.007g/kg以下,業者若依照規格標準使用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含量不足以造成健康危害。而不只是香腸,火腿、熱狗、培根、臘肉等加工肉品也都含有亞硝酸鹽,這些食物都應該減少食用頻率。紅肉攝取頻率建議一週3次紅肉也是注重養生的人常拿來比較的肉品,也就是牛、羊、豬等哺乳動物的肉品,紅肉經高溫烹調會產生多達17種雜環胺,且煮得愈久或溫度愈高,形成的致癌物質雜環胺就愈多。以營養學的觀點,雖然大部分紅肉的脂肪含量高,高溫加熱後確實有致癌風險,但同時紅肉也含有豐富的鐵、鋅、維生素b1、b2、人體吸收利用率也高,只要適量食用、盡量挑選瘦肉的部位(牛腱、里肌等),攝取頻率以每周3次為限,還是可安心食用的。研究:愛吃甜食罹患大腸癌比例較高除此之外孫語霙營養師也表示,癌細胞分解糖的能力非常強盛,約為血液的20倍,當血液流過腫瘤時,其中約57%的血糖都會被癌細胞吸收成為養分。研究指出,愛吃甜食的女性,得到大腸癌的機率比不吃甜食者多3倍,因此也建議若能避免不必要的甜食也應盡量避免。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09 癌症.乳癌
2020年高達230萬名女性確診乳癌!醫曝「致癌環境賀爾蒙」:這些東西少用
年輕人不能再仗著擁有健康本錢,覺得癌症罹自己遙不可及!一名35歲吳姓女子時常覺得下背痠痛、伴隨下肢無力,至醫院求診,安排相關檢查之後發現是乳癌骨轉移;另有一名30歲蔡姓女子在換衣服的時候,摸到左乳有腫塊,就醫經過乳房攝影和超音波一系列的詳細檢查,腫瘤切片後發現罹患乳癌第二期。乳癌年輕化 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WHO最新的統計,女性乳癌已經成為全球最常被診斷出的癌症,首次超越肺癌,光2020年就有230萬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平均每四位女性罹癌患者中,就有一位是乳癌。此外,在台灣,乳癌同樣地,位居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相較於歐美,近年來台灣乳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據統計,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佔9%,是美國的4.5倍。外、內在干擾不可忽視&nbsp; 6大乳癌常見危險因子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陳韻之醫師指出,遺傳基因、遲生育/不生育、初經早、停經晚、肥胖和環境賀爾蒙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其中,遺傳和環境賀爾蒙和年輕型乳癌息息相關。陳韻之補充說明,環境賀爾蒙,這些外源的化學物質因干擾了正常雌激素在體內的作用,而阻礙了正常乳腺的發育,進而衍生出癌症。生活中常隱藏在寶特瓶、塑膠飲料杯、香水、止汗劑、潤膚霜、指甲油、髮膠、殺蟲劑,甚至存於大型魚類中的重金屬也是;這些內分泌干擾物質若再加上現代人的不良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癌症可能無形中上身,不能輕忽。定期乳癌篩檢 符合資格每兩年一次免費乳癌預後其實非常好,陳韻之指出,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女性和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未滿40歲的女性,除了定期的自我乳房檢查,有家族史甚至有危險因子的女性,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檢查,就輕忽定期的乳癌篩檢。延伸閱讀: ·穿鋼圈胸罩易得乳癌?無鋼圈內衣會讓胸部下垂、外擴? 醫師解析「胸罩迷思」 ·男性乳癌症狀與女性相同? 早期幾乎無感!胸部有這些特徵要警惕
-
2021-03-08 醫療.消化系統
血便不一定是痔瘡!便祕突緩解也可能是腸炎警訊
30多歲李先生是位上班族,平時工作繁忙,經常腹痛腹瀉伴隨血便,但自認是壓力大,才出現類似腸躁症或痔瘡症狀,於是自行買成藥服用,不料日前突然腹痛劇烈送院急診,這才發現竟然是腸穿孔導致腹膜炎,緊急進行手術切除部分腸道,所幸術後恢復良好,但李先生卻未規律回診追蹤,導致半年後再度腸道穿孔,只好二度手術,再切除一段腸道。臺中榮民總醫院外科陳明正醫師表示,年輕患者出現腸穿孔並不尋常,而且短短幾個月內還出現兩次,腸道遭切除一大半,後續經精密檢查,李姓患者確診為克隆氏症,因腸道發炎嚴重,才導致腸道數度穿孔,所幸接受生物製劑及抗發炎藥物治療,病情控制穩定、體重回升,目前已經恢復正常工作。便血警訊不一定是痔瘡 便祕突然緩解也不能大意陳明正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皆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這類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過度反應導致腸道發炎,典型症狀包括反覆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及發燒。其中,血便警訊容易讓人聯想到痔瘡,事實上,兩者差異仍有跡可循,陳明正醫師分析,因痔瘡出血時,顏色鮮紅,出血量較多;至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則血便顏色呈現暗紅、出血量少,排便有黏液並常伴隨腹痛、腹瀉,患者易感到「裡急後重」,也就是頻繁地想上大號,但每次只解出一點點。另外,由於腸躁症也有腹痛、腹瀉現象,也容易和發炎性腸道疾病混淆,但兩者差別在於腸躁症不會出現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此外,長期便秘突然緩解也不能大意,陳明正醫師分享,過去曾治療一名長期有便秘困擾的年輕女性,平均每2至3天才解便一次,卻突然排便變得正常,只是排便伴隨黏液、偶有痔瘡出血,後來因排便黏液增加,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這才發現是潰瘍性結腸炎作祟。陳明正醫師提醒,長期便祕突然改善,乍看是好現象,但對患者卻是警訊,因此,凡是原來的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不管是過度頻繁腹瀉或過少導致便秘,皆務必要提高警覺。治療也要達標 腸道黏膜癒合為新目標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至35歲以及40至60歲,多是學生或上班族等中壯年族群,鑒於飲食西化、工作學業壓力,這個年齡層的人常見腸躁症或痔瘡作怪,但觀察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逐年增加,因此當血便出現時不可不謹慎,如腹瀉持續三周、伴隨血便且體重變輕,建議儘速就醫,必要時搭配大腸鏡檢查,以判斷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陳明正醫師分享,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已不單是緩解症狀,而是提升至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的新目標,也就是藉由內視鏡監測,患者腸道黏膜沒有發炎而且完全癒合。現有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包括5-ASA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相較於傳統療法的廣域性治療,生物製劑屬精準型治療,陳明正醫師說明,據現有資料顯示,及早使用生物製劑,不僅可幫助病人緩解症狀、達到疾病控制,避免再手術風險。腸道慢性隱形殺手 規律治療無所遁形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成因不明、症狀呈現多元,甚至可能併發腸道外症狀,但這個病雖然棘手,最危險的是患者未規律回診、沒能持續治療,陳明正醫師提醒,如腸道持續嚴重發炎,恐導致腸道狹窄、腸穿孔、廔管或膿瘍等,嚴重者恐需切除腸道,可能導致「短腸症候群」,需長期仰賴靜脈輸液來補充營養,甚至進行小腸移植。陳明正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雖猶如慢性腸道隱形殺手,從確診到治療皆需長期抗戰,唯有遵循醫囑、規律回診、持續治療、定期檢查,同持維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及良好飲食習慣,才是「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參考資料:1. Abraham C and Cho J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Nov 19;361(21):2066-78.2. Ramos GP and Papadakis KA.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3. Seyedian SS, et al.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Med Life. 2019 Apr-Jun;12(2):113-122.原文:腹瀉血便、便祕突然緩解 皆可能是腸炎警訊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3-08 養生.聰明飲食
明明麵包用炸的 台式「營養三明治」真的營養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位於海港旁的基隆廟口夜市,有著各式各樣的美食選擇,營養三明治一直都是觀光客的最愛,炸得金黃酥脆的麵包,夾著火腿、滷蛋、黃瓜、番茄等,再淋上美乃滋,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但你可知道它的誕生和美軍有關,而且這樣小小一份卻有三碗的白飯熱量,相當於600大卡。每到週末或假期,各大觀光景點人潮滿滿,探訪在地美食也是重點行程之一!座落於海港城市的基隆廟口夜市更是北台灣觀光重鎮之一,想到廟口美食,外型像淺艇堡、口味卻很台的炸麵包「營養三明治」絕對名列其中,但它真的「營養」?這款在地小吃又是從何而來呢?營養三明治魅力無窮大,每逢假日必定大排長龍在基隆廟口循著食物的香氣,映入眼簾的是整排小吃攤上顯眼的黃色燈籠,井然有序的攤位,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美食選擇,熙熙攘攘的人群們排起了隊伍,一探究竟,是相當受到觀光客歡迎的「營養三明治」。營養三明治的魅力有多大,根據媒體報導,就算是疫情期間的2020年端午節連假,排隊人潮一路擠到凌晨,現場要等200多號的號碼牌,這樣的受歡迎的程度,不外乎是來自於,炸得金黃酥脆的麵包,配上滷蛋、火腿、黃瓜、番茄等內餡,再擠上重頭戲、濃郁的美乃滋,一口咬下,唇齒留香,但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怎麼想,都跟既定印象的「營養」勾不上邊。營養三明治其實熱量高,根本不健康先不論三明治為何冠上「營養」這兩個字,當熱騰騰的炸麵包交到手上之後,你一定也曾經狐疑過,油炸加上美乃滋,怎麼會營養呢?如果從實際的組成成分上來看,吃一份的營養三明治又相當於多少熱量呢?營養三明治是由炸麵包、黃瓜、番茄、滷蛋、火腿、番茄與美乃滋所組成,這些成分含有大量的油脂與碳水化合物,主要的熱量提供來源就是油脂與美乃滋,因此小小的一份營養三明治算起來就有600大卡的熱量,相當於三碗白飯,高得驚人。美軍為解思鄉之愁的產物台灣在1950、60年代,美軍由於韓戰與越戰來到亞洲,台灣在當時,成為美國阻止共產勢力擴張的重要戰爭夥伴,因此,基隆成為北部最重要的港口,美國大軍在此出沒也就成為常事了。這些因為戰爭,遠赴地球另一端打仗的美國軍人們,見不到親人,沒有熟悉的環境,食物變成為最簡單的解鄉愁途徑,但與台灣當地人根本無法溝通,比手畫腳描述著思念的家鄉味,利用在地食材後便誕生了現在的營養三明治,但說來也有趣,在特殊情勢之下,吃著夾著滷蛋的營養三明治,口味即使不像,應該也只能勉勉強強抵著思念,但這樣的趣事卻一路讓這樣的口味延續至今。冠名「營養」不是真的營養,有其歷史因素為什麼愛吃米飯的台灣,會突然吹起一股麵食風潮,全跟1950年代所推出的「進口替代政策」相關。在當時的政策推動下,美國有大量的麵粉輸入台灣,要讓以米為主食的台灣成為買家,要改變飲食習慣、最重要的就是帶動流行,美國商人當初為了行銷,甚至推出了「以麵粉取代米」的口號運動,但成效不彰,直到後來由美援會(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的前身)、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以及麵粉工業同業公會共同出資於1962年11月成立「麵麥食品推廣指導委員會」,推廣麵食帶來的健康功效等,致力將麵食成為台灣人的主食。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麵麥食品推廣指導委員會遠從美國運來「油炸多福餅機」(donut frying machine),現場將麵包炸給消費者看,強大的自動化功能、飄揚過來的洋味,當下便受到極大的歡迎。麵麥食品推廣指導委員會,從報章、雜誌、電視節目、廣播等多方面的管道,大力的宣導鼓吹麵食富含強健身體的營養素,還能延年益壽,在此同步貶低米食價值,讓當時的台灣人認為腳氣病都是因為吃白米所導致的結果,竟同時讓麵包這類食品成為了「營養的代名詞」,所以採用麵包的三明治也被冠上了「營養」兩個字。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影響下,對於食品會有不同的見解,如今看來也成為飲食文化的差異,營養三明治在現在的觀點來看雖然一點都不健康,但是了解其背後的文化含義,在下次嘗試當地小吃的時候,不僅是嘴裡吃得滿足,更能有不同的體驗感受。延伸閱讀▶你知道你吃的雞胗是什麼嗎?愛吃沙的雞可不能沒有它!▶基隆常見的火鍋界馬卡龍「蛋腸」,為什麼出了北部之外就少見?▶來一碗廟埕前的稠羹赤肉,在「葉家肉粥」體驗老台北的溫暖!(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06 養生.聰明飲食
全球飲食指南年度評比出爐:這種飲食法連4年穩坐第一
全球飲食種類與方式眾多,哪1種最健康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布年度最佳飲食排行榜,地中海飲食連續4年位居第1名,得舒飲食、彈性素食飲食並列第2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邀請飲食、營養、肥胖、飲食心理學、糖尿病和心臟病學家等組成評審團,評比全球40多種飲食模式,從中選出新1年度整體最佳飲食,以及8大類最佳飲食。地中海飲食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好處多,包括減輕體重,促進心臟和大腦健康,預防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地中海附近民眾罹癌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相對較低。關於地中海飲食重點如下:1.多吃蔬菜、水果、豆類、堅果、全穀物、橄欖油和香料。2.魚類和海鮮每周至少吃2次。3.適量食用家禽、雞蛋、奶酪和酸奶。4.遠離紅肉類和醣類。5.適量飲用紅酒。除了榮獲年度最佳飲食,地中海飲食也奪下「最佳植物飲食」和「最易遵循飲食」等項目冠軍,並與彈性素食飲食、得舒飲食、歐尼許飲食(Ornish Diet)並列「最佳心臟飲食」、「最佳糖尿病飲食」和「最佳健康飲食」的榜首。北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每個人都知道地中海飲食有益健康,但這是來自歐洲的飲食習慣,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很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無法做到百分之百,但應該至少達到一半。例如,少吃紅肉,多吃蔬果、魚肉海鮮,在家料理食物時,多使用橄欖油。平常可以多吃番茄、全穀類食物,以及原型食物,攝取較多膳食的纖維。得舒飲食得舒飲食位居年度最佳飲食第2名,在最佳健康飲食排名中,同地中海飲食並列第1,這是由心臟專家所研發出的飲食模式,目的為降低血壓,因此,在心臟健康、營養和安全性等方面獲得高分。研究還發現,得舒飲食可提升高密度脂蛋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有關得舒飲食重點:1.每日飲食中的鈉攝入量應低於2.3克(相當於6克食鹽),並逐漸降低到每日1.5克(相當於4克食鹽)。2.以精肉、家禽、魚類作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3.均衡食用蔬果、乳製品、穀物、豆製品、堅果、少量的脂肪和甜食,從中攝取鉀、鈣、蛋白質和膳食纖維。4.少吃脂肪肉和全脂乳製品。5.少吃含糖飲料及甜食。彈性素食飲食至於彈性素食飲食,歐美國家風行多年,注重素食食譜中營養的均衡,除了與得舒飲食並列年度最佳飲食第2名,還拿下了最佳減肥飲食榜首,另與地中海飲食並列最佳糖尿病飲食榜首。彈性素食飲食重點包括:1. 均衡攝取5大類類食物,包括「新肉類」,豆腐、豌豆、堅果、雞蛋。2.多吃蔬菜和水果、減少肉類食物。3.以全穀物為主食。4.多吃乳製品。5.注意烹飪時油和鹽的用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3-05 癌症.乳癌
35歲女背酸痛竟是乳癌骨轉移 醫師提醒輕熟女注意
乳癌危害婦女健康,更有年輕化趨勢。南投縣30歲蔡小姐發現左乳有腫塊,經醫師檢查確診乳癌二期,35歲吳小姐時常下背痠痛、下肢無力,安排相關檢查後更發現是乳癌骨轉移。醫師提醒年輕女性要注意健康、定期健檢,發現胸部異常腫塊盡快就醫檢查,以免罹患乳癌還不自知。衛福部南投醫院表示,根據世衛組織最新統計,女性乳癌已經成為全球最常被診斷出的癌症,首次超越肺癌,光是2020年,就有230萬名女性罹患乳癌;平均每4名女性癌症患者,就有1人是乳癌。乳癌也是台灣女性癌症之首;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佔9%,是美國的4.5倍。這個熱情活力的年齡層,有的未婚,有的準備懷孕,更有初為人母者,一旦罹患乳癌,對自身和家庭都是嚴重衝擊。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陳韻之說,遺傳基因、遲生育、不生育、初經早、停經晚、肥胖和環境賀爾蒙都是乳癌危險因子,其中,遺傳和環境賀爾蒙和年輕型乳癌息息相關。她說,環境賀爾蒙等化學物質因干擾了正常雌激素作用,阻礙乳腺的發育,進而衍生出癌症。寶特瓶、塑膠飲料杯、香水、止汗劑、潤膚霜、指甲油、髮膠、殺蟲劑,甚至大型魚類中的重金屬也是。這些內分泌干擾物質再加上不良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癌症可能悄悄上身。乳癌預後其實非常好,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女性和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提供每2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未滿40歲的女性,建議定期自我乳房檢查,有家族史甚至有危險因子的女性,也都可以自費至醫療院所尋求檢查和諮詢,不要因為害怕檢查,錯過及早篩檢乳癌時機。
-
2021-03-05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治療/專家帶來天大的好消息:2025年這種疾病會消失不見
常常聽到「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的確,肝癌在國人10大癌症死因中常占據第一位或第二位,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但也有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就算還沒有得到肝癌,B、C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肝硬化及其併發症嚴重影響健康。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大幅減少B肝患者數量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熬夜喝酒,還有B、C型病毒性肝炎傷肝,但很多懷疑自己肝不好或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異常到門診就診的病人並不知道自己過去有沒有檢驗過B肝或C肝。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在國家公衛政策讓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後,大幅減少了B肝患者的數量,可是C型肝炎尚無有效的疫苗可用來預防,以前C肝治療療程需注射干擾素合併抗病毒藥物,副作用多且停藥半年後測不到病毒的治療成功率約7~9成。療科技突飛猛進,2025年滅絕台灣C肝直到近幾年隨著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藥廠研發出了治療C肝的全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藥物副作用同時大大提升了C肝的治癒率到九成以上,療程也只需要8到12周,儘管新藥上市藥價不斐,世界衛生組織還是喊出了2030年滅絕C肝的目標。台灣經健保介入和藥廠協商後,現在每年衛服部有提供一定名額全程給付C肝的全口服抗病毒藥,期望能在世衛組織的目標之前,提早於2025年滅絕台灣的C肝。 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C肝?什麼樣的人會得到C肝?怎麼知道有沒有C肝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奕霖表示,以C型肝炎來說,主要的感染途徑是經由血液傳播,像是通過輸血、共用針頭、未適當消毒的醫療器材等方式傳播、而與C型肝炎感染者發生性行為、共用沾血之個人器具(如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刮痧板)或經由母子垂直感染方式亦有可能發生感染。得到C型肝炎後有些人有如疲累、虛弱、腹部不適、沒胃口、體重減輕、精神沮喪或是有輕微的黃疸等症狀,但許多患者都是無症狀而不自覺,如果這期間肝臟有發炎,發炎之後肝細胞再生,就會有纖維組織產生,纖維化厲害就容易得到肝硬化。當然並不是每一位C型肝炎都會有肝硬化,約只有1/4的人會發展到肝硬化。及早治療C肝就能減緩肝臟發炎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機會。 注意喔!許多C肝患者沒有症狀陳奕霖說,因許多C肝患者沒有症狀,民眾若是有風險或不知道自己有沒有C肝的人,目前健保提供主動篩檢的管道,只要符合45歲到79歲的一般民眾及40歲到79歲之原住民的人就有終身一次B、C型肝炎篩檢的機會,檢驗出C型肝炎後,醫師會進一步評估肝臟纖維化的程度,肝臟殘存功能,和其他藥物有無交互作用而後選擇適合的用藥,用藥過程中也會監測療效及副作用,民眾只需配合定時服藥定期返診抽血追蹤,數十萬的藥費由健保給付。大家要知道,C肝是有藥可以治療的,因此治療一定要及時,提醒民眾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別等到身體嚴重不適才去就醫,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延伸閱讀: 。宮廟神奇藥草抗武肺? 別被騙了!B肝婦誤信險喪命 。4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老生常談的叮嚀最重要
-
2021-03-04 科別.消化系統
你以為你很瘦嗎?這個器官胖起來,恐增加死亡機率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而且現在有很多研究顯示,許多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都跟肥胖有關。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民眾在維持身體健康狀態,除了從肉眼上可從體型、體重數字或是BMI指數判斷是否肥胖,但有一項潛藏在身體內部的肥胖是無法經由肉眼觀察,即便外型看起來纖瘦的人,都可能有的脂肪肝。瘦皮猴不忌口仍有可能有脂肪肝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52公斤,BMI指數僅17.6。在健康檢查前,他自傲自己從小就是吃不胖的體質,怎麼吃都吃不胖,還常被周遭親友笑說是瘦皮猴,更認為自己體型纖瘦就一定等於健康。近期到醫院健康檢查,醫師為他進行報告解說時,看著透過超音波檢查的影像發現已有輕度脂肪肝。諮詢過程中得知汪先生正因自恃從小吃不胖的體質,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手搖含糖飲料更是他每天一定要來一杯的精神飲品,而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相關。醫師立即建議他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以改善脂肪肝,避免發展下去形成肝臟發炎,進一步易使肝臟纖維化,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什麼是脂肪肝?梁程超指出,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過多時,容易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當肝臟細胞內積聚過多脂肪,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脂肪肝的演進可分為三期,大多數人的早期脂肪肝並無明顯異狀,多數人在健檢時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知道患有脂肪肝。直到進展到中、後期脂肪性肝炎,才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倦怠、腹脹、肝臟部位有壓痛感等較明顯的症狀。&lt;!--@IMAGE_11814437_CENTER_0@--&gt;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之死亡風險相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梁程超提醒,由於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而且不是肥胖者的專利。脂肪肝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控制,若想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從日常生活中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攝取)、培養運動習慣和控制體重開始做起,並且安排健康檢查觀察肉眼看不到身體內部的潛藏肥胖。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有無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肝臟可疑陰影,可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補足超音波掃描找不到的可疑病灶,完整掌控肝臟健康狀態。延伸閱讀: 。水果最好在晚上8點前吃完! 避免脂肪肝上身,營養師激推6大低GI值水果 。脂肪肝會消失嗎?會遺傳嗎? 專家警告還在做這「7件事」小心變肝癌
-
2021-03-04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拖久腸潰瘍恐要命?醫:6纖維蔬果、床上翻滾助排便
現代人工時長壓力大,受便秘所苦者不在少數。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蕭家仁醫師表示,老年人便秘可注意是否與藥物有關,如自行服用成藥、感冒藥、止咳藥,皆可能引起便秘。年輕人則要注意飲食習慣,曾有女大學生不吃蔬果,只吃肉類跟加工澱粉,連續2周無法排便,一照X光發現腸道滿是糞便,服用瀉藥也無法排出。經醫護人員用手指挖腸、灌腸,才將糞便清出來,之後改善飲食習慣,排便才逐漸恢復正常。 便秘最常見三大原因 哪些藥物與便秘有關? 蕭家仁醫師指出,一般便秘定義是指每周排便少於三次、需要很用力才能排便、糞便體積很小,都屬於便秘的範圍。最常見的便秘原因與生活作息、飲息型態有關,如纖維攝取太少、水份攝取不夠、運動量不足。此外,老年人因吃得少、活動量少,也是較容易便秘的族群。 藥物也可能是造成便秘的原因,如降血壓藥物中的鈣離子阻斷劑、感冒藥、止咳藥中的可達因,以及抗憂鬱、帕金森氏症藥物等,都可能讓腸道蠕動變慢、收縮力變弱。蕭家仁醫師提醒,會造成便秘的藥物並不少,惟須經由醫師評估後根據醫囑服用,盡量避免自行購買成藥。 便秘多久該看醫師?滿腹大便恐引發腸穿孔 一般人便秘多久需要看醫生?蕭家仁醫師說明,通常超過三天沒排便,已可能是身體有問題。倘若合併出現腹脹,更應盡快就醫。如果超過一周以上沒排便,或者以往排便很正常,近期忽然出現便秘,應該提高警覺。蕭家仁醫師提醒,忽然發生的排便異常,可能是大腸腫瘤徵兆,而且並不少見,不能掉以輕心。 此外,也曾有病人因長期便秘造成大便乾硬、壓迫腸道,導致腸道黏膜潰瘍變成腸穿孔,有可能引發腹膜炎,最嚴重的情況會危及性命,須及時開刀處理。也有病人便秘後引發暫時性腸阻塞,導致一吃東西就吐。這些併發症都是便秘未正確處理的可能風險。 靠瀉藥排便當心腸道不敏感 這些人勿亂用瀉藥 當發生便秘後,許多人會自行至藥局購買瀉藥。蕭家仁醫師提醒,市面上常見的刺激腸道蠕動藥物,是促使腸道神經活躍而幫助排便,但若長期使用,腸道神經敏感度降低,藥物劑量就需要愈吃愈重,甚至不吃藥腸道就不蠕動,導致產生依賴性。 此外,有些軟便藥中含有電解質,可能造成水份流失,有腎臟疾病或心臟功能較弱者,也不宜自行服用。孕婦也是易便秘族群,使用便秘藥前務必先諮詢專業醫師。 蕭家仁醫師指出,便秘時合併腹痛,就要當心可能與腸阻塞有關,這時貿然服用便秘藥,恐使阻塞更為嚴重,甚至引發腸穿孔、腸缺血等併發症。至於忽然發生的便秘,是大腸腫瘤的常見症狀之一,這類病人若自行服藥,因症狀緩解而未就醫檢查,有可能錯失早期發現癌症的機會。 許多民眾的便秘問題,往往不見得只是單純便秘,而是身體其他問題引起,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釐清。蕭家仁醫師建議,便秘藥物應經由醫師評估,屬於藥物可解決的狀況再使用。 吃纖維刺激腸道蠕動 醫師推薦6蔬菜助排便 飲食中攝取足夠纖維,能夠幫助預防便秘。蕭家仁醫師說明,纖維能使糞便體積變大,刺激腸道的反射神經,增加蠕動,並且吸附腸道中有害物質。每日最好攝取5份蔬果的纖維量,一份約為一個手掌大小。同時也要注意攝取足夠水份,牙口不好的族群可將蔬果纖維切碎、攪碎後再吃。 蕭家仁醫師表示,攝取蔬果可以選擇高纖維、蛋白質較多的種類,例如菇類、豆芽菜、十字花科中的花椰菜、蘆筍。含有粗纖維的芹菜、蘿蔔也是不錯的纖維來源。這些蔬果除了增加纖維攝取量,也適合腸道中有益的細菌生長,能增加腸道益菌數量,幫助改善腸道菌相。 運動不足也是便秘元兇 床上翻滾幫助按摩腸道 較多人忽略的是運動量不足,也可能與便秘有關。蕭家仁醫師建議,每天走路步行20至30分鐘,就能夠幫助腸道蠕動。也可在床上練習翻滾動作:平躺時上半身左轉90度、回到原位後下半身左轉90度;上半身右轉90度、回到原位後下半身往右轉90度。轉完後再臥躺進行同樣練習,重複2-3次。這個動作能訓練腹部肌肉、按摩腸道,同時不會傷到脊椎。 《延伸閱讀》 .排便之計在於晨,中醫2招助改善便秘! .改善便秘、排解毒素,必知4大類膳食纖維資優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04 科別.新陳代謝
為什麼使用胰島素後血糖還是起伏不定?醫師告訴你控糖關健!
台灣糖尿病人口在2019年已逾230萬,幾乎每十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 ,儼然成為國人健康最大隱憂之一,胰島素明年即將邁入一百歲,已發展出多種治療選擇,其中新型胰島素突破過去治療困境,像是「全日加值型胰島素」幫助糖友全日控糖,同時達到穩定空腹與餐後血糖效果,減少使用上的不便,讓糖友得以兼顧生活品質、重拾治療信心。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表示,糖尿病雖不至於立刻致命,但慢性併發症不容小覷,過去許多糖友因便利性不足與錯誤迷思,延誤胰島素治療時機,導致血糖控制無法達標,反而造成心血管疾病等共病風險增加;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醫師進一步指出,糖友無須過度擔憂,近來胰島素治療日新月異,更多契合生理運作的胰島素紛紛問世,除有利穩妥控糖外,在使用上也更符合人性,增加糖友對於胰島素治療的整體接受度。 胰島素百年研發不間斷!使用更方便、兼顧空腹與餐後血糖、降低夜間低血糖風險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醫師表示,胰島素發明至今不斷進步,早期的治療穩定血糖的時間僅能持續16-18小時,現在已有超過24小時穩定控糖的長效胰島素,也有可同時控制空腹及餐後血糖的胰島素,能讓糖友彈性選擇補充時間,並有效降低夜間低血糖風險。這些胰島素的演進,讓糖友生活更無負擔、安全更有保障,醫師在治療執行上也能更順手、達到優化血糖控制的目標。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醫師指出,過往糖友一天需補充二至四劑胰島素,或搭配使用口服藥,不僅容易忘記,出門在外更是執行不易,因此糖友常會自行減少使用次數,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外,更容易影響空腹及餐後血糖控制,長期下來除了有夜間低血糖風險,更會因而引發併發症,使得糖友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久而久之影響治療的決心與信心。 併發症成糖尿病糖友最大威脅!醫師建議:控糖與共病預防是重點,胰島素治療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台灣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黃建寧理事長指出,綜觀全球糖尿病糖友約有六成為亞洲人 ,這與亞洲人飲食習慣、體質構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加注意,雖然近年來治療發展愈趨進步,疾病本身帶來的危害風險已大幅降低,但仍有多數病友曾因糖尿病併發症及其他共病而身陷險境 。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糖尿病糖友死亡主因最大宗為惡性腫瘤與心血管疾病 ,更有約五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顯見糖尿病及其共病危險性不容忽視,因此,糖友治療應積極注重血糖控制外,共病預防及治療同樣重要。黃建寧理事長提醒,除先天因素,餐後血糖飆升引發波動更是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主因,國際研究證實,對於高血糖糖友而言,及早補充胰島素以穩定控制血糖,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建議糖友更應及早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積極控糖、降低併發症發生機率。 糖友胰島素使用素率僅一成多!新型胰島素使用便利、穩定控糖可望幫助糖友恢復治療信心台灣許多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口服藥後控制血糖效果不良,經醫師評估後應接受胰島素,然而根據統計,國人僅有12%糖友胰島素使用,使用率遠低於歐美國家 !蔡世澤醫師指出,部分糖友對於胰島素仍存有誤解,例如誤解使用胰島素治療代表症狀加重,或日常生活不便,因而拒絕及時使用胰島素治療,導致控糖無法達標。明年適逢胰島素發明第一百年,不僅證實胰島素治療是有效且不可取代的治療方式,且能透過長效、穩定、更便利的方式,提供糖友們更友善安全的治療新選擇,也期望藉此增加糖友對於胰島素治療的接受度,黃建寧理事長呼籲,糖友可主動與醫師討論,依據需求與必要性,共同擬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同時兼顧控糖與生活品質。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